引論:我們為您整理了1篇社會經濟論文范文,供您借鑒以豐富您的創作。它們是您寫作時的寶貴資源,期望它們能夠激發您的創作靈感,讓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社會經濟論文:探討社會經濟下環境保護問題
1氣象探測環境保護面臨的嚴峻形勢
以山西省長治市為例,全市11個縣級氣象臺站,有3個縣站急需遷站,其余縣站也都面臨不同程度的威脅。如長治縣國家基本氣象站,因城市建設,縣政府多次與上級氣象管理部門協商,擬遷站;潞城市國家一般氣象站因城市建設擴張、房地產開發等問題,西側和南側高樓林立,氣象站遷站迫在眉睫;平順縣國家一般氣象站位于半山腰,原本高枕無憂,但因房地產開發商在山上進行開發,環境面臨重大威脅,也面臨遷站。此外,武鄉縣、屯留縣也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探測環境改變。
2氣象探測環境保護工作的難點
2.1地方領導在統籌氣象探測保護與社會經濟發展時取舍較難
首先,有些城市規劃缺乏法律層面的長遠性和穩定性,一個城市規劃往往由于主要領導的變更而導致規劃變更,在當時社會背景下選定的氣象站站址,往往在新的條件下成為城市發展的絆腳石。其次,社會發展需求確實需要氣象探測環境讓路,而氣象探測環境也確實需要保護,這就成為城市建設的矛盾所在。
2.2社會對氣象探測保護的重要性認識不足
氣象探測環境的“四性”問題,即代表性、性、連續性和可比較性較為專業,對公眾生活的影響不是很直接,因而社會公眾保護氣象探測環境的法律意識仍然很薄弱。當出現探測環境被侵害時,社會支持的輿論環境還不是十分有利。
2.3法律保護氣象探測環境有局限性
2012年12月1日之前,氣象探測環境保護的法律依據是《氣象法》和中國氣象局《氣象探測環境和設施保護辦法》。但《氣象法》只有原則性規定,同時氣象部門制定的《氣象探測環境和設施保護辦法》涉及的許多工作需要城鄉規劃、建設、國土等有關部門來做,顯然這種約束力很弱,導致在處理涉及探測環境保護問題時有些被動。這種法定保護手段的有限性,也是導致氣象探測環境屢遭影響和破壞的重要原因。
2.4被動維權難度大
在探測環境保護工作中,一個比較突出的問題是執法維權工作較為被動。設想一個上千萬元甚至過億的投資項目影響了一個氣象站的工作,即使有政府做主,也較難恢復原狀,因為在大多數情況下,這些基本建設都是符合政府審批程序的,或者說這些都是政府出優惠政策招商引資請來的。
3新形勢下氣象探測環境保護措施探討
3.1用科學發展觀重新審視氣象探測環境保護問題
(1)把氣象探測環境保護問題提高到科學發展的高度來認識?!稓庀蠓ā访鞔_指出“任何組織和個人都有保護氣象探測環境的義務”。要充分認識到氣象探測環境保護是一個國家和地方社會經濟協調發展的重要方面。我們不能認為氣象探測環境保護只是氣象業務部門的事,而要深刻認識到它是全社會的事,其與人民群眾的生產生活息息相關;而社會各界,特別是領導階層,也要深刻意識到在社會經濟統籌發展中,沒有氣象事業的發展是一種殘缺。2012年12月1日,國務院出臺了《氣象設施和氣象探測環境保護條例》,使氣象探測環境保護工作出現了新的曙光。因此,積極探索新形勢下的氣象探測環境新思路、新方法,非常必要。(2)《氣象設施和氣象探測環境保護條例》要求地方各級氣象主管機構會同城鄉規劃、國土資源等部門,制定氣象設施和氣象探測環境保護專項規劃,報本級人民政府批準后依法納入城鄉規劃。因此,縣級氣象部門必須變被動保護為積極行動,通過改變工作方式,取得有關部門的支持,把氣象探測環境保護納入地方政府的統籌兼顧范圍,列入當地社會事業發展的大格局中。(3)各級政府,特別是縣級政府,是當地社會經濟發展的決策者,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如果各級政府承擔起這塊責任,就可以避免很多問題的發生。一是當氣象探測環境保護與城市發展有沖突時,在政府行為中,要充分尊重和考慮氣象探測的特殊性;二是當氣象探測環境保護與組織或個人利益有沖突時,政府要正確處理和對待組織或個人的訴求,積極查處侵害氣象探測環境保護的行為。(4)找到與當地社會經濟發展相協調的結合點。新建、遷移和改造氣象臺站應當遵循“合理布局、有效利用、兼顧當前和長遠需要的原則”,但同時也要找到與當地的發展雙贏的結合點。如壺關縣氣象局在擬遷站址選擇時,也充分考慮到縣城內一處小山丘是未來城市開發的重點,捷足先登有利于將來的保護。又如長治新一代天氣雷達塔也是建設在城市的一個水上公園內,并且按照市政府要求建設成為一個標志性建筑。
3.2法律保護是氣象探測環境保護工作的基礎
(1)認真貫徹實施《氣象法》和《氣象設施和氣象探測環境保護條例》,切實維護氣象探測環境權益,保障氣象探測環境保護用地,完善和規范其他組織或個人在氣象探測環境周邊征地、占地程序,正確引導和規范氣象探測環境周邊土地資源的合理配置,最終實現氣象探測環境優化與周邊土地資源合理使用的雙重目標。如長子縣氣象局的成功遷站,就是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探測環境用地得到了解決,氣象探測環境得到了極大改善。(2)積極尋求各種形式的法律保護。對處于苗頭狀態的危害探測環境的行為要有敏感性,爭取將問題解決在萌芽狀態。如屯留縣政府家屬樓在圖紙設計階段,縣氣象局得知有可能影響氣象探測環境,立即找到當時的縣委書記匯報,較為圓滿地解決了問題;黎城縣氣象觀測場上空,電信部門的通信電纜由普通電話線改造為光纜,將影響日照觀測,縣氣象局通過上級氣象部門與通信管理部門的協調,使問題得到解決。(3)積極爭取 人大支持,充分發揮各級人大的特殊作用,通過執法檢查,促進各級政府落實氣象探測環境保護的各項政策、措施,加深社會各界對保護氣象探測環境的認識和理解。長治氣象部門通過邀請人大進行《氣象法》執法大檢查,并從2007年開始多次召開保護氣象探測環境工作專題會議,取得了較好的效果。此外,在執法檢查實踐中,通過人大召集市縣兩級人大、城建規劃、氣象部門的領導參加,既符合法理,也符合實際。
3.3健全氣象探測環境保護的工作制度
(1)建立新型氣象探測環境保護工作制度。一是要完善氣象探測環境保護備案制度,不僅要到中國氣象局職能部門備案,還要到當地政府和有關部門做相應備案。二是要盡快建立探測環境保護應急工作制度,提高應對突發氣象環境保護事件的能力。三是要建立健全氣象探測環境動態報告制度,實行年度氣象探測環境變化零報告制度。四是要建立完善領導氣象探測環境述職報告制度和責任追究制度。五是要建立氣象探測環境定期評估制度。此外,每個氣象臺站除了業務部門一年一度的測評工作外,還應當建立專門的評估制度,及時發現和解決潛在的問題。而這個評估應當由當地政府組織,規劃、城建、土地等有關部門參加。(2)建立市縣統一的專業執法隊伍。許多地市級氣象部門成立有專業執法隊伍,但這些隊伍不在業務及時線,同時大多數縣級氣象臺站工作人員沒有明確的執法任務。所以要整合基層工作人員,建設統一的執法隊伍,以方便工作。(3)加大氣象執法隊伍培訓和支持力度。氣象執法在我國開展的時間并不長,執法人員的執法水平普遍不高,需要進行崗前培訓,并給予方方面面的支持和幫助,特別是要盡快解決執法人員在遭遇暴力抗法情況下的人身傷害問題。對此,可以通過設立必要的執法基金或者為有關人員上人身意外傷害保險等途徑加以解決。(4)完善《氣象法》和《氣象設施和氣象探測環境保護條例》宣傳教育制度。一是各級氣象部門要加大氣象探測環境保護的宣傳力度,改善宣傳設施和條件,提高宣傳教育水平。二是要調整宣傳教育定位,創新宣傳形式和手段,充實宣傳教育內容。三是要多方位開展宣傳教育,包括與各類媒體的合作。(5)培養精通行政訴訟的人才。在氣象探測環境遭受侵害,其他解決手段無效時,就可能出現對簿公堂的情況。《氣象設施和氣象探測環境保護條例》規定了3種法律解決情形:一是氣象主管部門的執法,二是政府、公安部門的處罰,三是走司法程序。因此,未雨綢繆,培養既懂氣象法規又懂行政訴訟的人才,是必不可少的準備工作。
社會經濟論文:分析增強社會經濟管理
加強完善社會經濟管理體系。建立健全的社會經濟管理體系,完善經濟管理機制是保障經濟管理工作科學開展的重要內容“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的社會經濟管理目標,保障經濟管理的順利實施,的掌握經濟管理目標的實際動向,協調經濟管理和社會管理、經濟發展等主體間的權責關系,建立健全社會經濟管理的體系,科學的、規范的統一部署,加強各項工作間的聯系,提高社會經濟管理研究的水平,保持經濟管理的穩步前行與創新意識相結合,以完善的體制約束和規避經濟管理中不協調的因素,提高加強經濟管理的意識,完善經濟管理的機制,以規范的制度促進社會經濟管理的發展。加強社會經濟管理中的經驗積累。
加強社會經濟管理工作是一項長期的,利國利民的的措施,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經濟管理中出現的問題、情況日益增多,加強社會經濟管理中的經驗積累,有助于合理的化解經濟管理中出現的問題和矛盾,不斷的積累經驗也是一種學習和總結的過程,同時也是一種創新的過程,參考不同的解決問題的方式,經過探索和實踐,提高了對社會管理中人人參與的主動性,增強了各企業、行業間的責任意識,在學習中探索,在探索中積累經驗,總結社會經濟管理的根本規律,從中找到新階段社會經濟管理的有效思路方法。不斷的積累經驗,勇于創新是社會經濟管理發展的有力措施。
加強社會經濟管理的質量、實效。加強社會經濟管理的質量,在于提高研究成果的質量和水平。在研究中,要按照高標準、高質量、高水平的要求進行工作。要堅持多方位研究、深入研究、創新研究,要嚴把好對經濟管理研究成果的質量關;要講求實效,。在經濟管理研究中,要注重階段性目標的實現,在充分利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礎上進行深入研究、創新和提高,而不是一切都從頭開始研究。在研究中,要基本理論研究與應用性研究兼顧,側重于應用研究,把研究重點放在為理論創新和實踐創新服務上。加強社會經濟管理的科學水平。新階段的社會經濟管理與傳統的經濟管理有較多的不同,市場經濟與計劃經濟的不同時期有不同的經濟管理模式。
新階段的社會經濟管理特點必然要遵循新階段社會發展的特點。加強經濟管理的科學化水平,按照高標準、高質量的要求來督促社會經濟管理的進一步發展,同時加快培養新階段社會經濟管理人才,以現代科學的方法,提高社會經濟管理的科學化水平。對經濟管理工作進行多方面的研究和創新,建立與社會經濟管理發展相配套的現代化科技水平。以長遠性經濟發展為目標,科學的規劃,社會經濟管理工作,以科學促發展,以管理帶效益,實現有新階段特點的科學的社會經濟管理的的穩步發展。
建立健全社會經濟管理體制,改善社會經濟管理中存在的不足,為社會的發展提供有力的保障。面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新階段、新情況,必須對社會管理基本理論、社會管理存在問題等進行深入研究,立足中國國情,借鑒世界上一切有益的社會管理經驗,提出加強和創新我國社會管理的思路與對策,為黨和政府完善社會體制、制定社會政策,推進社會管理,提供科學決策的參考依據。
社會經濟論文:人類活動與社會經濟形態的發展
內容提要馬克思主義關于社會經濟形態的發展是人類有目的活動的結果的思想和關于社會經濟形態的發展是一種自然歷史過程的思想之間究竟是怎樣統一起來的,是一個人們似乎明白而又沒有得到確切闡述的問題。本文通過對人的活動和活動結果的區分,指出人的意志只能支配自己的活動而不能支配活動的結果,活動的結果是受人們共同活動形成的合力支配的。合力一旦形成,便脫離每個活動參加者意志的支配。社會經濟形態的發展作為人類活動的結果,情況也是這樣。盡管如此,社會經濟形態的發展卻又離不開人的話動。只有在人類有目的的活動中,才存在著生產關系追隨著生產方式和生產力的變化。由此,說明了作為人類有目的活動的結果,社會經濟形態的發展是怎樣成為自然歷史過程的。
馬克思主義有一個十分重要的思想:社會經濟形態的發展是一種自然歷史過程 。所謂社會經濟形態,就是與一定的生產力性質和水平相適應的并有政治的和思想的社會上層建筑豎立其上的社會經濟關系、社會經濟結構。它是人類活動的經濟的社會的形式 。所謂自然歷史過程,就是不由人類目的和意志決定而由因果聯系和規律決定的"自然而然"的發展過程。
同時,馬克思主義又認為,人類活動的社會形式,包括經濟的社會形式即經濟關系在內,是人們自己生產出來的,就是說,是人類活動的結果。顯而易見,這種社會形式的發展,包括前面說的社會經濟形態的發展在內,當然也是人類活動的結果。而人類的活動無不受人的目的和意志的支配。
這就向我們提出了一個問題:社會經濟形態的發展,作為人類活動的結果,作為人類有目的的活動的結果,為什么會成為自然歷史過程?怎樣成為自然歷史過程的?
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必須把人類的活動與人類活動的結果區別開來,弄清它們在與人的目的和意志的關系上的區別。
恩格斯指出:"使人們行動起來的一切,都必然要經過他們的頭腦" 。"他的行動的一切動力,都一定要通過他的頭腦,一定要轉變為他的愿望的動機,才能使他行動起來" 。這就是說,人類的一切行動,都一定有目的,并且有其方向被目的所規定的意志的調節。這里之所以要把意志和目的分開說,是因為意志和目的同人的行動聯系的程度有區別,意志離行動比較近,是目的和行動之間的中介環節。人若要行動起來,既不能沒有目的,也不能沒有意志。顯然,人類的活動或行動是由自己的目的和意志支配的。當然,人的目的不是憑空產生的和任意的,它要受人的物質生活條件的制約。但是物質生活條件并不能直接支配人的行動,能直接支配人的行動的只有目的和與它相聯系的意志。
不過,人的目的和意志所能支配的僅限于自己的行動或活動而已,當問題進入到活動的結果時,目的和意志的支配作用就不存在了。
這是因為,人類的個體從來就不是孤立地存在或者孤立地活動的。人類的每個個體不但天然地處在與其他一些個體(不是全部個體)的血緣關系中,而且如果不以一定方式結合起來共同活動和互相交換其活動,便不能進行物質資料的生產 ,從而不能生存。人們共同的活動對社會的發展產生了一種合成的作用力,即合力 。在人類社會中,每個人由于自己的性別、年齡、體質、社會地位、工作狀況和財產狀況不同,經濟利益和政治利益不同,對事物的認識不同,活動的目的是各不相同的。由于需要和環境的變化,同一個人在不同的場合意向也會各不相同。有統一意志的各種人群共同體(如家庭、氏族、民族、階級、政黨、軍隊等)的情況也是這樣的。于是,目的不同的個人和人群共同體的活動產生的作用力的方向也就有的相同,有的相互交錯,有的相互矛盾,甚至相互沖突。在方向不一致的別人和別的人群共同體活動的作用下,每個人和每個人群共同體活動的作用力的方向會發生偏斜,很難保持自己的目的所要求于它的那種方向。于是,在人們共同活動的過程中,就產生了這樣的情況:"行動的目的是預期的,但是行動實際產生的結果并不是預期的,或者這種結果起初似乎還和預期的目的相符合,而到了卻不是預期的結果。" "出現的結果就是誰都沒有希望過的事物。" 由于在同一社會舞臺上活動的各個人和各個人群共同體活動所產生的作用力方向不一致,所以盡管參與活動的每個人和每個人群共同體都有自覺的目的,都按照自覺的目的活動,他們活動形成的合力的方向和大小卻與其中任何一個人、任何一個集團活動作用力的方向和大小都不一樣,他們共同活動造成的總的結果,就像其中每個成員的活動都沒有自覺的目的一樣。在人們共同活動的過程中,在個人和人群共同體參與社會總活動的過程中,人們活動產生的作用力逐漸脫離個人和人群共同體自己意志的支配,自覺的人共同活動形成的合力成了"不自覺地和不自主地起著作用的力量" ,從而具有了一種自然力量的特征,而人類個體(指個人和有統一意志的人群共同體,每個個體都有并且只有一個目的和意志)上的有目的的活動則被一只看不見的手變成人類整體上無目的的活動,結果"在歷史領域內造成了一種同沒有意識的自然界中占統治地位的狀況相似的狀況" ,使人類社會的歷史過程總是像-種自然過程一樣地進行。就像馬克思說的那樣:"過程的總體表現為一種自發的客觀聯系;這種聯系盡管來自自覺個人的相互作用,但既不存在于他們的意識之中,作為總體也不受他們支配。他們本身的相互沖突為他們創造了一種凌駕于他們之上的他人的社會權力;他們的相互作用表現為不以他們為轉移的過程和強制。" 總而言之,因為人們的意向互不相同,而活動結果是由人們共同活動產生的合力決定的,所以人們的活動雖然受自己的目的和意志支配,活動的結果卻不受自己的目的和意志支配。
人類活動的社會形式,包括人類活動的經濟的社會的形式即人與人之間的經濟關系即社會經濟形態在內,作為人類活動的結果,也是這樣。社會形式雖然是人們自己生產出來的,卻并不是任何個人或任何人群共同體單獨生產出來的,而是這種關系所聯結的所有的個人和人群共同體共同生產出來的,并不是個人或人群共同體單獨作用的產物,而是人們交互作用的產物 ,也就是人們共同活動形成的合力的產物。人類歷史上任何一種比較穩定的足以構成社會經濟形態的社會經濟關系,都是目的各不相同的人們憑借著各自的條件經過反復的實踐、反復的探索、反復的較量,達到勢均力敵以后形成的。就像合力造成的一般結果一樣,隨著參與創造這種相互關系或社會形式的具有不同意向的個人和人群共同體數量的增加,這種相互關系或社會形式對于它的每個創造者來說便都不再符合其愿望,在許多場合甚至違背其意愿。因此,人類活動的社會形式,包括社會經濟形態在內,雖然是人們自己生產出來的,卻是不依它的創造者的目的和意志為轉移地生產出來的。人類活動的社會形式,包括社會經濟形態在內,其樣式或性質不受人類的目的和意志支配,或者說,不由人類的目的和意志決定。
那么人類活動的社會形式,人類社會經濟形態,是由什么決定的呢?
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不能不考察一個前面沒有提到的因素,即人類活動的能力。
沒有活動的能力,人類就不能活動。人類的活動實際上就是人類活動能力的發揮。因此,具有活動能力是人類進行活動的一個必要的條件。
作為一種生命存在,人類的機體必須進行新陳代謝,必須與自然界進行不停的物質變換。人類與其他生命體的根本區別在于,人類是通過生產勞動來獲得物質生活資料,來實現自己與自然界的物質變換的。物質生產活動是人類物質生產能力的發揮,這種能力是人類區別于其他生命體能力、區別于其他動物能力的最根本的能力。這個能力同時也就是人類改造世界的能力,并且體現著人類認識世界的能力。在人類的一切活動中,物質生產活動是最核心的活動,在人類的一切活動能力中,物質生產能力是最核心的能力,人類社會就是在以物質生產為核心的活動中、依托著物質生產能力的發展而發展的。
人類的生產能力不是憑空出現的,它是在人類由類人猿、類猿人進化而來的過程中通過世代相續的活動逐漸形成的。生產能力的形成
起初是沒有自覺目的的合目的性活動的結果,到后來則成了有目的的活動的結果。在物質生活資料的生產活動中,人類為了增加原有種類產品的數量,生產出新種類的產品,以滿足自身的需要,不斷地自覺地探索自然規律,制造和使用新的生產工具,發現和使用新的原料、材料,創造新的技術。人類這樣做的時候,就把生產能力發展了。當人類認識到自己獲得的自由的程度與生產能力發展的程度之間的正比函數關系以后,甚至生產能力的發展本身也成了人類活動的一個重要目的。這是事情的一個方面,即生產能力的發展是人類有目的活動的結果。
事情的另一個方面是,對于整個人類來說,生產能力的發展并不是由個人意志或獨立的人群共同體意志決定的隨心所欲的過程,而是個獨立于個人和各個人群共同體意志之外的循序漸進的積累的過程。對于處于人類發展鏈條的一個環節上的每一代人來說,他們"自己創造自己的歷史;但是他們并不是隨心所欲地創造,并不是在他們自己選定的條件下創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從過去承繼下來的條件下創造。" "人們不能自由選擇自己的生產力--這是他們的全部歷史的基礎,因為任何一種生產力都是一種既得的力量,以往活動的產物。" 這里所說的生產力,就是人類的生產能力。生產能力發展的情況是,每一代人都把從前一代人那里繼承下來的生產能力作為前提條件,進行生產活動,并且進一步提高生產能力,再把這種提高了的生產能力傳給下一代。在這里,盡管每-代人都經過自己的手使既得的生產能力有所提高,從而使自己的目的、意志對生產能力的發展有所作用,但是因為人只能通過自己的活動對社會產生作用力,每代人對在他們出生前和死亡后的人類社會都不可能有作用力 ,所以人類生產能力的整個發展卻是獨立于每一代人自己的意志之外的,是自己的意志決定不了的。不但如此,甚至連自己對人類生產能力能夠進行哪種基礎上的提高都是由人類生產能力先前的歷史發展所決定的。既然人類生產能力的整個發展獨立于每一代人的意志之外,就像自然過程獨立于人的意志之外一樣,那么人類生產能力的發展便具有自然歷史過程的性質。
這樣,由于人的目的、意志的支配作用只能存在于每個人和有統一意志的人群共同體的活動中,而人類生產能力是在人類世代更替的過程中通過傳授和積累循序漸進地發展的,整個人類生產能力的發展獨立于每一代人的意志之外,作為有目的的活動的結果的人類生產能力的發展便成了一種自然歷史過程。
人類的活動除了必須具有活動能力以外,還必須具有活動的方式和活動的社會形式。對于生產活動來說,除了必須具有生產能力以外,則還必須具有生產方式和生產關系。所謂生產方式,大家都知道指的就是勞動的進行方式。所謂生產關系,就是在生產活動中人與人之間的相互關系,其核心是勞動者同生產資料的結合方式。"實行這種結合的特殊方式和方法,使社會結構區分為各個不同的經濟時期" ,即區分為各種不同的社會經濟形態。顯然,生產能力、生產方式、生產關系全都是生產活動必須具有的條件。缺乏其中任何一項,生產活動都不可能進行,生產活動都不可能存在。
雖然上述三項條件同為生產活動所不可缺少,但是它們同生產活動的關系并不是同等程度的。從生產活動是生產能力的發揮來看,生產能力既是生產活動的條件,又是從事生產活動的人類的本質力量,它是具有活動主體本質力量身份的活動的條件,因此是比其他兩項條件更為基礎性的條件。與生產方式和生產關系相比,生產能力受著主體需要的直接制約,具有與需要同步的自行發展的趨勢,也就是具有原動性。而生產方式、生產關系作為條件既要與生產能力互相協調,又不具有這種原動性,這一點便決定了生產能力同生產方式、生產關系的關系。唯物史觀指出,在生產活動中,生產能力提高了,變化了,生產方式和生產關系就必須適應著生產能力的狀況跟著變化。不變化,就會阻礙生產能力的發揮,從而阻礙生產活動的進行。不進行生產活動,人類就不能生存。這樣,人類生存需要這種自然必然性就最終地制約著生產能力、生產方式和生產關系的變化 。
前面說過,人類活動的社會形式,人類社會經濟形態,是人類活動的結果,是有目的的人們經過反復實踐、探索、較量,達到勢均力敵而形成的,它不受人類的目的和意志支配?,F在,我們考察了生產能力以及它與生產方式、生產關系的關系之后,則知道,人與人之間的生產關系,人類社會經濟形態,它們的形成和發展并不是雜亂無章,沒有依據的,而是通過生產方式,以生產能力的狀況為最終依據的。人們經過實踐、探索、較量以后,相互關系究竟穩定在哪一點上,是由生產方式決定的,最終則是由生產能力的性質和水平決定的。生產關系達到穩定狀態的那個點的位置,必須與生產方式和生產能力相適應。人們的實踐、探索、較量所起的作用,就是不斷地晃動生產關系,以使它能夠追隨著生產方式和生產能力的變化而變化。"隨著新的生產力的獲得,人們便改變自己的生產方式,而隨著生產方式的改變,他們便改變所有不過是這一特定生產方式的必然關系的經濟關系。"
社會生產關系的發展,社會經濟形態的發展,與人類生產能力的發展情況相同。每一代人在開始活動時都碰到一種既定的社會關系,并且以這種既定的社會關系或既定的社會形式為前提來開展自己的活動。這種社會關系或社會形式不是這代人自己創造的,而是前人創造的,不是當代人自己活動的結果,而是前一代甚至前數代人活動的結果。當代人的活動對這些關系或形式或許會有所改變(當然這種改變是這一代人共同活動形成的合力的結果,并不依它的每個創造者的目的和意志為轉移),在自己生命的后期或許可以生活在這種親手改變的關系或形式中,但是這種改變了的社會關系或社會形式對當代人來說主要卻是留給下一代的遺產,是給下一代提供的開展活動的前提。就像發展生產力一樣,每代人對社會關系或社會形式的改變都必須從原有的社會關系或社會形式出發。每代人對社會關系或社會形式能做哪些改變,都是由社會關系或社會形式先前的歷史發展以及社會生產力已經具有的性質和水平決定的。人們不但不能自由地選擇自己生活于其中的社會的形式,而且不能憑空自由地創造社會關系或社會形式。馬克思說:"新的生產力和生產關系不是從無中發展起來的,也不是從空中,又不是從自己產生自己的那種觀念的母胎中發展起來的,而是在現有的生產發展過程內部和流傳下來的、傳統的所有制關系內部,并且與它們相對立而發展起來的。如果說,在完成的資產階級體制中,每一種經濟關系都以具有資產階級經濟形式的另一種經濟關系為前提,從而每一種設定的東西同時就是前提,那么,任何有機體制的情況都是這樣。"
既然社會經濟形態的發展是由生產能力的發展決定的,那么對應于生產能力的發展,社會經濟形態的發展也有其內在的固有的規律和發展順序,在其必經的路程沒有走完以前,是不會登上新的途程的。每代人生在社會發展的哪個階段,就只能在哪個階段的社會形式中開展自己創造歷史的活動。所以,馬克思說,一個社會(指的是處于一定發展階段上的社會主體)即使探索到了本身運動的自然規律,也還是既不能跳過也不能用法令取消自然的發展階段 。"無論哪一個社會形態,在它們所能容納的全部生產力發揮出來以前,是決不會滅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產關系,在它存在的物質條件在舊社會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決不會出現的" 。
這樣,人類社會經濟形態的發展,作為人類有目的、有意志的活動的結果,便具有了一種排斥人類目的和意志決定作用的自然歷史過程的性質。
社會經濟論文:加快農村公路建設促進社會經濟發展
“八山半水一分田,半分道路和莊園”這是對浮梁整體土地利用狀況的一個形象描述。我縣的特點就是山多、地廣、人稀,農村人口、山區人口的比重大,農村經濟基礎薄弱,大部分農村還處于一種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自然經濟狀態。一直以來的道路狀況也是相當低下,到20__年底,全縣還有22個行政村未通公路,2個鄉沒通硬化公路。786.3公里縣鄉公路只有105公里是硬化公路。20__年底縣交通局新的領導班子到位后開始了農村公路建設大決戰。20__至20__三年共完成村村通砂石路工程93公里,油路、水泥路改造工程534公里,鄉鄉通油路的目標已實現,又有13個行政村通了公路,縣鄉公路硬化里程達到了445公里,行政村通硬化公路率達到了60。我們的具體做法是:
一、統籌規劃,協調發展我縣的農村公路建設始終抓住規劃這一龍頭,把統籌區域發展、統籌城鄉發展、統籌經濟社會發展、統籌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作為規劃的綱領,有計劃、有步驟地開展農村公路建設。(一)統籌區域發展就是要實現區內路網規劃與國家大交通規劃的協調,我們在制定農村路網規劃過程中始終以二0六國道、九景、景婺黃、景鷹高速公路等一系列國家干線公路為依托,做到科學規劃、合理布局、集約建設,充分發揮國家路網的主導作用和效益。(二)統籌城鄉發展就是在農村公路網絡規劃中充分考慮小城鎮的輻射作用,以小城鎮為農村經濟發展的輻射源,以公路為媒介,優先安排城鄉之間的公路建設項目,加強城鄉之間的交流,拉近城鄉之間的距離,促進城鄉經濟的共同發展。(三)統籌經濟社會發展就是要使道路交通更好地服從和服務于社會經濟的發展。在這方面我們嚴格按照縣委、縣政府提出的建設以工業經濟為支撐的“文化生態大縣、特色旅游名縣、工業經濟強縣”的目標要求,一是抓好了重點工業企業周邊道路交通環境的改善工作;二是抓好了重點工業鄉鎮和工業園區交通環境的改良工作;三是重點旅游景區交通條件的改良工作;四是按照我縣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總體要求,做好道路系統的規劃和建設。通過這一系列的工作來充分發揮我們道路交通的先行官以及環節和紐帶作用。(四)統籌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就是以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為宗旨,建設綠色交通。具體來說,就是在農村公路網絡規劃過程中,嚴格按照“一要發展二要保護環境”的原則,注重公路規劃與設計的科學性,注重對土地資源、生態文化資源的集約利用。二、領導重視,政府支持“要想富,先修路”這個道理現在基本上大家都懂,作為領導也比一般人要清楚,但是領導對交通工作的重要性到底認識到什么程度,在實際工作中如何來支持并不都一樣。我們深切地感覺到任何一項工作開展的好不好,能不能取得成績和領導的認知程度、重視程度有密不可分的關系。所以我們一方面主動為縣里的主要領導和分管領導訂閱交通方面的報刊雜志,讓領導及時了解和掌握交通建設和發展的新的政策和動態;另一方面我們也不斷地加強考察和調研工作,并把我們考察調研的情況及時向領導匯報,多為領導提出合理性的意見和建議。在我們堅持不懈的努力下,20__年我縣以縣政府的名義出臺了《關于加快我縣農村公路建設的實施意見》,對農村公路建設的組織實施、目標要求、縣鄉村各級的責任義務、資金籌措、使用和管理等一系列問題都有了明確的規定。近三年的時間內,縣政府主要領導已兩次來我局召開專題調研會,不僅僅是重點工程建設、農村公路建設、公路、水路運輸等方面的問題得到了妥善解決,就連我局的一些歷史遺留問題也得到了部分的解決,為我們全縣交通系統能夠放下包袱,安心工作提供了有力的保障,讓我們能夠大膽地開展好我們的工作,我們認為這一點是至關重要的。三、加強指導,跟蹤服務我縣的農村公路有絕大部分是沒有列入養護計劃的鄉村公路,從嚴格的意義上來說只能說是機耕道,那么這些公路的建設和改造基本上是以村委會為主體的。但是有很多村委會,特別是村民對農村公路建設到底是一個什么樣的程序根本不清楚。為此我們的公路管理站以及工程技術人員做了大量的工作。首先是深入到各個鄉鎮村進行調研,了解公路的通達情況,鄉鎮村以及村民的積極性,向村委會和村民講解農村公路建設的相關文件和政策,特別是對于大家關注程度比較高的資金問題,一是講清政策,二是積極為村委會出點子想辦法,有力地激發和保護村委會和廣大村民的積極性。其次是切實轉變職能,熱心為群眾服務,及時進行公路的勘察、測量和設計工作。在公路建設施工的過程中加強技術指導和質量監督,確保公路建設的質量,充分發揮公路交通部門業務和專業技術方面的優勢,減輕鄉鎮以及村委會的工作壓力,讓群眾放心,也讓群眾滿意。四、廣開渠道,多方籌資農村公路建設最難的是資金問題,特別是我縣原來農村公路的基礎就差,建設和改造的投資相應的會提高。為盡可能解決農村公路建設的資金問題,近幾年我縣在財政沒什么大的發展的情況下每年都拿出了不少資金作為地方配套,并且進一步解放思想、大膽創新、為農村公路建設廣開渠道,這也是推動我縣農村公路建設大發展的一個主要原因。(一)積極爭取項目。近三年來,我縣共爭取到村村通砂石路工程項目92.8公里,國債、農村水泥路等項目445公里,在項目安排過程中我們在嚴格按照全縣農村公路規劃的基礎上,充分考慮到“三個積極性”即鄉鎮、村委會、及村民的積極性,“誰積極,誰先上”,確保每一個項目都能按時完成。(二)組織財政配套。由于領導重視、政府支持,近幾年來我縣財政共為農村公路建設籌集配套資金800余萬元,各鄉鎮也根據各自的建設任務和才力情況給予了一定的配套,政府各有關部門對農村公路建設也給予積極的支持與配合,一切手續從簡,費用減免,無償拆遷。(三)鼓勵社會捐資。各地為解決農村公路建設的資金問題,根據自身的特點采取了多種多樣的方式,有的通過召開本鄉在外人員座談會、修建功德碑的方式引導群眾和社會力量捐資,有的鄉鎮或村委會還根據自身的特點,量身定做, 開展一些特色活動來廣泛爭取外界和社會的支持。這些方式方法也是我縣農村解決公路建設村級配套的重要途徑。(四)開展資源置換。近幾年,我縣在農村公路建設中也開展了資源置換籌資工作,一是按照“誰受益,誰投資”的原則,鼓勵公路沿線的受益單位出一部分資金;二是利用公路建好后沿線土地增值的收益來彌補公路建設資金不足;三是部分山區利用林業資源和礦產資源開發的收益解決配套資金。農村公路的發展是我們地方交通部門的主要工作職責,也是事關我們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大局的關鍵所在,雖說近幾年我縣農村道路交通有了較大的發展,但是全縣203個行政村中還有82個行政村未通油(水泥)路,13個行政村沒有通公路,對于我們來說是任重而道遠。在新的歷史時期,我們將按照上級提出的新的目標和要求,扎實工作、穩步實施、加速推進我縣農村公路建設進程,為社會經濟的快速和諧發展提供更加方便快捷的交通保障。
社會經濟論文:社會經濟運行成本的分析
社會經濟運行過程一般是由生產、交換、消費和管理四個環節組成的,由此便產生了四個方面的運行成本。在經濟學里,如何降低經濟活動的成本,提高經濟活動的效率,是研究的中心問題。而經濟活動成本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決定經濟運行的質量。
近幾年我國出現的產品大量積壓、消費乏力現象,雖經政府一再出臺政策,連續八次降低利率,意在刺激消費,推動經濟增長,但效果并不明顯。筆者認為,造成這種局面的根本原因在于經濟運行的總成本太高,而商品價格又不能依據供求關系自由漲落。因此本文對經濟運行的生產成本、交易成本、消費成本和管理成本加以研究,對經濟活動中的實際成本、心理成本、預期成本和比較成本加以分析,并提出相應的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的途徑,以期能疏通經濟運行過程,提高經濟運行質量。
生產成本及其降低途徑
在經濟運行過程中,生產是起點,生產過程是要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因此生產成本就構成了產品成本的一個重要部分。影響生產成本的因素很多,比較重要的因素如生產技術水平的高低、企業經營管理的完善與否、生產批量的大小、生產能力的大小、員工素質與勞動生產率的高低等。目前我國企業的生產能力比80年代確有很大提高,但效率并不理想,特別是一些項目的盲目上馬、重復建設,導致不少行業開工率不足。例如,全國家電的生產能力發揮不足一半、賓館飯店的利用率也不足一半。
企業在降低生產成本方面應采取的主要措施是加快科技進步,改善企業管理、進行產業重組、聯合和產品結構調整,由過去的大投入、高成本轉入大批生產、大量銷售、低成本運營的軌道。當務之急是擴大市場銷售量,使企業生產能力得到有效發揮,這就勢必降低銷售價格,只有降價才能多銷,這也是當前我國企業所面臨的痛苦選擇。是降價促銷使企業在虧損中運作?還是保持高價格使企業停工或生產積壓?須知一個在虧損中運營的企業也遠比一個在積壓中盈利的企業對社會更有貢獻。
交易成本及其降低途徑
交易成本,即交換費用,是商品從生產者手中轉移到消費者手中流通過程中的耗費。在成熟的、規范的市場經濟條件下,交易費用十分低廉,交易渠道簡便暢通。對于我國來說,商業流通領域由于長期的國家壟斷,形成了嚴重的官商作風。近幾年的大規模建設,又使交易成本迅速攀升,有些商品的交易成本甚至遠遠大于商品的生產成本。例如一雙出廠價格在50—60元的皮鞋,在商場中要賣到200多元;一瓶生產成本5—6元的洗發水,在商場中要賣到20—30元;一些平均幾塊錢的藥品,在醫院中也要賣到幾十元甚至上百元。這種奇高的商業交易費用,大大阻礙了商品的流通。
如果仔細分析一下我國目前的市場,不難看出,這是一個縱橫交錯、高度壟斷和條塊分割的市場。比如煙草行業:除了國家煙草專賣局獨家壟斷之外,各省的煙草市場也是封閉的;再如酒店業,各地有各地的酒店,各行業有各行業的酒店,彼此以鄰為壑,很難逾越。正是這種市場的分割和壟斷、地方保護主義,造成了商業流通領域的高成本和低效率。要降低我國市場交易的費用,必須推進市場經濟進程,加強法制,堅決取締封閉和壟斷,打擊欺行霸市,強買強賣,建立一個統一的、公平的、等價的、自由交易的大市場。
消費成本及其降低途徑
消費成本,就是商品到達消費者手中后,在使用、消費過程中所耗費的成本費用。有些商品,如家具、電視機、自行車等,其使用費用很低;有些商品,如摩托車、汽車、攝象機、VCD機等,這類商品的使用費用很高,有的甚至遠遠高于其購買費用。中央電視臺曾經報道過:“農機開不動了”、“買得起房,住不起屋”,反映的都是使用費用太高,消費者難以承受的問題。
對于商品,其高貴者,它只能供少部分人擁有和使用。因此其購買和使用都是昂貴的。而有些大眾消費商品,它是供社會上的工薪階層、老百姓使用和擁有,它就必須具有低廉的購買和使用成本。如果要將某些高貴商品轉化為大眾消費品,那么它首先必須降低價格、降低購買和使用成本,舍此而大搞促銷,大力貸款或拉動,是沒有多少理性的消費者能為之沖動的。
管理成本及其降低途徑
管理成本,即政府各級管理部門及行業組織為履行其社會職責、協調經濟運行而收取的各種費用。當今社會所面臨的嚴峻挑戰是如何去建立一個高效、廉潔的政府和讓國民承擔較低的管理成本。據報道,溫州一位女士花費14·3萬元人民幣購買了一輛富康轎車,而隨后的各種管理費、附加費卻花去了15萬多元。有些地方的公民到民政部門領取結婚證書,竟也要支付數百元至上千元的管理費用。許多事例表明,我們這個社會的管理成本越來越昂貴。社會管理成本一般不是獨立存在的,而是分別附加于生產成本、交易成本和消費成本之中。主要表現形式是各個環節、各種形式的稅收和收費。近些年表現最為突出的是各級管理部門各種名目的攤派和亂收費,壓得企業喘不過氣來。尤其是農民,名目繁多的提留、統籌與收費,使老百姓不堪重負、上訪不斷,中央雖三令五申減輕農民負擔,而實際效果并不明顯。
管理成本的日益增高,已經成為制約經濟運行的重要因素,當務之急是堅決清理整頓各種名目的亂收費、濫收費,把各種合法收費轉成稅收,非稅收的收費一律停止,并逐步降低稅率。政府不應與民爭利,國家管理行為也不能追逐自身的經濟利益,而應該疏通經濟運行,促進整個經濟的增長和福利的提高。
實際成本、心理成本、相對成本和預期成本
經濟運行過程中除了上述四種成本外,其每種成本又可分為實際成本、心理成本、相對成本和預期成本。
1、實際成本,即經濟運行過程中實際發生、真正支付的成本。是相對名義成本而言的。有些經濟活動其名義成本和實際成本是相同的,但大多數情況下,二者是有區別的。這是因為經濟活動過程中存在一些幕后活動、非正常行為和成本轉嫁。例如一個建筑商承包開發一項工程,除了正常支付各項成本費用之外,還要有額外的費用用以打點各路“門神”。再如農民除了負擔收費卡上應交的費用之外,還要交許多帳簿上沒有的費用。此外還有一些單位名義上是自己支付的費用,而實際上已轉嫁到他人的肩上,從而使一些個人或單位的實際成本遠高于名義成本。
2、心理成本,是相對于現實成本而言。即消費者對某種商品或服務認可的、愿意支付的成本。對于消費者來說,雖然任何的經濟活動都要支付成本,但由于習慣性和價值觀,他們要對經濟活動有一個正常的、可以接受的心理成本,對支付的成本與獲得的福利要有一個衡量,看二
者是否相近或相等。因此,商家和市場要能說服消費者認同價格是公道的,成本是低的,商品真正是物有所值。如果價格背離人們的心理成本,那么經濟活動就很難發生了。
3、預期成本,即消費者心目中對未來成本的變化預測。例如我國加入世貿組織,機電產品的預期成本會降低,因此,消費者會持幣觀望,等待以后再購買。一般當通貨膨脹、物價上漲時,消費者的心理預期一般較悲觀,傾向于購買或囤積商品。而當通貨緊縮、物價下降時,消費者的心理預期較樂觀,會推遲購買或惜購。為了使國民有一個正常的、健康的心理預期,從而保持正常的經濟消費行為,國家必須穩定經濟,穩定政策。一個健康、持續、穩定運作的經濟體系,是居民心理預期的基礎。不然政策多變、經濟大起大落,居民將無法建立正常的心理預期。
4、相對成本,即比較成本。這里包含著每種成本的高低不僅與該商品的實際成本有關,而且與消費者的收入有關。舉一個例子,一套幾十萬元的商品住宅,你不能簡單評價它的價格高低。對一些歌星、大款來說,幾十萬元是九牛一毛;而對于工薪階層、對于下崗職工來說,這幾十萬元那就是天文數字。因此,相對成本不僅與商品本身的成本高低有關,而且與消費者的收入與經濟實力有關。另外,相對成本也與各種商品的比價有關。
總之,市場經濟的基本規律是價值規律,供求平衡的關鍵是價格自由漲落,大量生產與大量銷售的訣竅是高效率、低成本。因此,要想啟動消費、拉動經濟增長,必須把著眼點放在疏通經濟渠道、維持經濟秩序、降低經濟活動的總成本上。一句話,建立一個低成本的經濟體系,才是經濟增長和社會富裕的關鍵 。
社會經濟論文:協調社會經濟發展的必由之路
協調社會經濟發展的必由之路
我國土地的基本國情和利用現狀
(一)土地的基本國情。土地作為一種稀缺并不可再生資源,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基礎。我國陸地國土總面積960萬平方公里,居世界第三位,但相對數量小,人均占有土地面積11.7畝,僅相當于世界平均水平的1/3。截至20__年底,全國農用地98.55億畝,建設用地4.73億畝,未利用土地39.22億畝。其中耕地18.37億畝,人均1畝多,城鎮建設用地0.51億畝。
從國土本身的自然結構和地理結構看,65%是山地和丘陵,33%是干旱和荒漠地區,35%受到土壤侵蝕或沙漠化影響,14%是耕地,20%的耕地存在不同程度的鹽漬化,我國土地利用的生態脆弱性比較突出。
從土地利用結構看,農用地所占比重較小,約為土地總面積的66.7%,低于美英等國的70%以上水平。與世界其他主要國家相反的是,農業在我國這樣一個人口大國具有重要的基礎地位(據測算農用地特別是耕地提供了人類85%以上的食物,50%-60%的輕工原料)。同時,農用地特別是耕地的后備資源嚴重不足,目前我國宜耕后備資源只有1.2億畝,按照60%的墾殖率計算,可開墾耕地7200萬畝,而且其中60%分布在西北地區,土地開發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生態環境的約束。土地資源稟賦對國民經濟發展的制約作用比較突出。
從土地利用的變化看,耕地面積減少趨勢未能逆轉(從1987-20__年建設占用耕地量為3915萬畝,年均245萬畝),居民點工礦用地和園地、經濟林等農用地不斷擴大,基礎設施用地持續高速增長,林地面積擴大,但牧草地大量退化為沙地或荒草地,土地退化呈擴大趨勢。加之我國與土地生產相關資源如光、熱、水等的分布不平衡,保障糧食安全和促進社會經濟發展之間的矛盾比較突出。
從土地利用的影響看,土地問題不僅僅是一個經濟問題,還是一個政治問題。土地用途、利用方式的轉換,不僅僅是經濟結構優化的結果,更重要的是帶來社會結構的變化,甚至會影響到社會的穩定。當前,隨著社會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和工業化、城市化進程的提速,建設占用耕地的趨勢還在繼續,如果按照《中國的糧食問題》白皮書提出的目標,按糧食自給率95%計算,到20__年,耕地保有量必須達到18.24億畝,2030年必須達到18.50億畝,而目前我國耕地的保有量只有18.37億畝,土地資源瓶頸制約非常突出。
(二)土地利用現狀。改革開放以來,隨著工業化、城市化進程加快和人口的持續增長,我國土地利用的演變特別是建設用地的利用演變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會經濟發展的要求,是經濟高速發展和產業結構調整的結果。截至20__年底,全國建設用地4.73億畝,其中城鎮建設用地0.51億畝,村莊用地2.48億畝,獨立工礦用地0.54億畝,交通運輸用地0.33億畝。從土地的產出效率看,我國主要城市與世界其他部分城市的工業用地存在不小的差距(見下表)。
在土地利用過程中,土地粗放利用現象屢見不鮮:
1.城市建設用地總量失控,結構失衡,城市存量土地粗放利用。從總量看,1990年到20__年,全國城鎮建設用地面積由近1.3萬平方公里擴大到近3.4萬平方公里,同期全國41個特大城市主城區用地規模平均增長超過50%,城市用地規模增長彈性系數2.28,均高于城市用地增長合理彈性系數1.12的水平。人均城市建設用地己達130多平方米,超過經濟發達國家城市建設用地人均82.4平方米和發展中國家人均83.3平方米的水平,說明目前我國建設用地的浪費現象非常嚴重。城市土地利用粗放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布局松散,疏密失調,集聚性差;二是寬馬路大廣場太多,空間利用率低下;三是圈大院,自成體系,設施使用封閉,公共服務性差;四是住宅需求不適當,戶型面積過大,嚴重超前消費。
2.交通運輸等基礎設施建設匹配性差,浪費土地資源嚴重。在交通運輸等基礎設施建設中,綜合考慮協調力度不夠,公路、鐵路、港口、機場等的建設沒有統籌考慮,加上地方政府各自為戰,無序競爭,重復建設現象嚴重,土地資源浪費現象突出。如在北京和天津相距不遠,已經建成京沈、京哈、京津唐三條高速公路,加上天津機場和鐵路,交通已經相當便利。據有關部門統計,北京與天津之間的鐵路客貨運規模逐年減少,基礎設施的使用效率已經在下降,但有關部門沒有考慮到實際需求,正在規劃建設兩條高速公路和高速鐵路。在港口方面,重復建設的現象更加突出,在南京以下約300公里的長江沿岸,建成或正在建設的萬噸級碼頭有110個,最密段為江陰以下40多公里,平均每平方公里有一個碼頭。由于靠江必建港,一些建成港效益低下,常州市貨運港設計的年吞吐量為248萬噸,實際1997年僅完成6萬噸?;A設施的綜合布局不協調,必然會造成土地和資金的巨大浪費。
3.開發區總體數量多、規劃面積大、閑置土地多。作為城市的延伸,開發區用地粗放是我國多數城市用地粗放的集中體現和問題的焦點。一方面,走外延發展的開發區數量多、規劃面積大。據全國土地市場治理整頓的近期調查數據,全國原有各級各類開發區6866個,平均每個省份有各類開發區220個以上,規劃面積3.86萬平方公里,超過了全國現有城市建設用地3.4萬平方公里的規模。另一方面,開發區數量多,但開發程度不夠,投入資金往往不足,單位土地投資密度低,土地利用率也低,單位土地面積產出少。一般開發區基礎設施到位每平方公里將投資1.5億左右。開發區起步區按規劃面積的10%計算,需要投資近6000多億元,遠遠超過各級地方政府現階段承受能力。
4.農村建設用地分布散、面積大,空置超占多。據近期統計,20__年全國村莊用地2.48億畝,按20__年底農業人口75705萬計算,人均村莊用地達218 平方米/人,約是特大城市人均用地的2.9倍和2.05倍,超過規定的城市人均用地面積較高限98平方米。同時,全國各地農村都普遍存在著空心村和空置房的問題,農村宅基地超占現象突出。造成這些問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幾個主要原因:一是由于各類規劃缺乏統籌協調,在規劃編制時間、調整范圍等方面不統一,從全國情況看,交通、水利、城市建設、生態環境建設、旅游規劃等許多專項規劃與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不銜接的問題比較突出,產業結構趨同、基礎設施重復建設現象嚴重;二是各產業技術標準、設計規范都是參照原蘇聯的標準,對中國國情考慮不夠,占地指標普遍偏大,已經不適應新型工業化發展道路的要求。三是土地市場運行的政策、機制還不健全,市場配置土地資源的基礎性作用還未得到發揮,節約、集約用地的利益約束機制還沒有建立,土地收益人的權利不明確、不具體,為有些地方領導提高政績創造了條件,不惜浪費土地來搞一些政績工程和形象工程等等,無形中擴大了用地規模,如在房地產開發中,別墅、低密度和大戶型住宅、品質賓館、酒店、大型商場、人造景點、高爾夫球場開發過熱。土地的粗放利用,已經對國家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構成了潛在的巨大威脅,在許多地方已成為影響當地穩定和發展的嚴峻的現實問題,集約與節約利用土地已經刻不容緩。
土地集約高效利用的實現途徑
(一)制定科學合理的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統籌協調各類專項規劃。借鑒日本國土綜合開發規劃、歐洲空間規劃的成功經驗,以土地利用規劃為基礎,以土地利用為調控主體,整合與土地利用相關的規劃,強化區域、產業、基礎設施建設的土地利用空間控制作用。在編制時間、調整范圍、用地規模等方面進行協調,重點做好基本農田保護區規劃和城市發展控制區規劃,并明確其界線嚴格控制城市建設用地的供應總量,遏制城市規模的盲目膨脹與占用耕地的勢頭。
(二)完善建設用地指標標準,加強建設用地指標管理。按照建立集約節約型社會的要求,制定符合中國國情的建設用地指標和面積定額,建立集約用地評價體系,并加強管理,對各地執行情況進行考核。一是要根據我國土地的基本國情,對城市、建制鎮和農村居民點分區域制定人均用地標準。二是對各類項目用地明確和細化用地標準。根據市場經濟發展的現實,除了對工業項目要在土地出讓合同中明確約定投資強度、容積率、工業產值和稅收等集約利用指標以及開發進度等要求外,盡快出臺其他類建設項目控制標準,如對大型商業城等經營性項目用地,也應該制定參考控制指標,在政策控制的同時,從用地標準上有效限制其用地。三是要分地區區別對待。由于各地社會經濟發展水平和各產業發展進程的差異,要根據經營類別、產業布局、產業結構等因素,制定適合不同區域的建設用地標準,特別是在經濟發達的沿海地區,相應提高建設用地標準。四是明確工業和其他公共設施建設項目配套項目的用地比例。對各類開發區和大學城項目,嚴格住宅類配套用地,嚴格制定綠化率等指標,對于培訓中心和農業園區項目,從嚴控制,防止利用這類用地建設旅館類項目。五是加強對項目建設后期的跟蹤管理。在項目建設竣工投產后進行科學評估,對未達到標準的予以相應的處理,并核減本地區的建設用地指標,控制同類建設項目的建設,提高建設項目用地標準的約束力。
(三)建立和完善集約用地的利益約束機制。一是要改革征地制度,適當提高土地取得成本。在充分尊重農民土地財產權的基礎上,建立新的征地制度和補償機制;征地補償費用要根據被征用土地的原用途價格和失地農民的社會保障費用合并計算,嚴格界定征地范圍,嚴格履行法定程序,按價征購。二是改革土地稅制,提高土地保有環節的稅負,對單位和個人占用和浪費大量土地資源進行經濟制約。三是建立土地收益基金制度,控制各級政府使用土地收益的規模。國有土地收益不得在當期全額支出,從而控制基本建設規模,防止重復建設,并建立起地方政府在任期內對土地資源合理利用和配置的經濟約束機制。四是完善土地產權制度,按照“歸屬清晰”的要求,在堅持土地公有制的前提下,明確土地所有權主體和所有權實現方式。盡快完善土地確權登記制度,將國家土地所有權、集體土地所有權落到實處,并將實踐中已出現的土地權利納入到法律體系中,系統規范我國土地權利的主體、客體、內容與限制、取得、喪失等問題。
(四)強化市場配置土地的基礎性作用。市場機制是實現土地集約利用的基本途徑。要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基礎性作用,必須要完善現有市場規則,加大市場信息公開。一是完善現有市場規則,要進一步修訂《劃撥用地目錄》,縮小劃撥用地范圍,明確界定非營利項目,將經營性的基礎設施用地和不符合劃撥條件的存量劃撥用地逐步納入有償使用范疇;強化對協議出讓行為的監管,科學制定協議出讓低價并嚴格施行,防止低價出讓土地;要進一步完善土地使用權招標拍賣掛牌出讓制度,擴大市場配置土地范圍;研究出臺規范農民集體建設用地流轉的政策意見,推進集體建設用地入市流轉。二是加大信息公開力度,建立統一的信息服務平臺,要在健全土地市場動態監測系統的基礎上,加大信息公開力度,對土地供應計劃、供地政策、出讓公告、出讓結果等進行公示,引導理性投資,發揮市場信息對盲目投資、無序用地的“警示”作用。大力推進土地資源的節約集約利用,是貫徹土地基本國策,落實科學發展觀,走新型工業化、城市化道路,轉變土地利用和經濟增長方式,從根本上扭轉土地利用效率低和閑置浪費局面的客觀需要和必然選擇,涉及社會經濟發展的方方面面。
在近期,我們要重點抓存量建設用地的盤活、典型經驗的推廣、節約集約用地長效機制的構建:一是要在控制新增建設用地規模的基礎上,積極探索出臺盤活存量建設用地的具體辦法;二是要尊重人民群眾的首創精神,各地正在進行的一些集約用地的好的作法,無論是昆山市的“三集中”模式,還是目前江浙地區的“無地招商”模式,都是各地在實踐中堅持市場化改革趨向,積極改革創新的結果,我們要學習好、總結好、推廣好;三是推進土地資源的節約集約利用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不僅要從本部門入手,更重要 的是調動全社會的力量,加強各部門的協調配合,多研究,多出主意,多提建議。重點從土地粗放利用的源頭環節入手,以新一輪的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修編為契機,加大對土地供應的宏觀調控,從健全建設用地審核監管機制、完善項目用地的準入機制、較大程度推進土地市場配置等方面,探索建立節約集約用地的長效機制。
社會經濟論文:整頓社會經濟秩序的關鍵是嚴格執法
在整頓規范市場經濟秩序過程中,許多領域的違法行為并沒有徹底消失,在個別地方甚至呈蔓延趨勢。違法行為人重復違法、持續違法,拒絕履行法定義務的現象仍然比較嚴重。地方政府和執法機關為了局部經濟利益放任管理,甚至袒護違法行為的現象也相當普遍。這些現象說明,由于我國法律缺乏應有的,法律的執行問題仍然不容樂觀。改革開放20多年來,我們制定了大量的法律和法規,法律法規在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中的發揮的作用越來越明顯。但是,毋庸諱言,我們的法律還不很完備,尤其是執法效果差強人意,很多法律仍然停留在書本上,尚未轉化為“”活“”的法律,成為我們共同的生活準則。尤其在維護社會和經濟秩序、促進社會經濟發展方面,法律法規的執行問題令人擔憂。
法律執行效果不佳的原因很復雜,既有傳統觀念的影響,也有體制慣性的作用,當然與我們法律本身不嚴謹,法律之間互相銜接不夠有關。尤其重要的是,現行行政管理體制和司法體制運行還存在諸多問題,沒有對執法機關和執法人員形成有效的激勵和約束機制,沒有調動起社會和個人監督參與執法的熱情和積極性,影響了執法機關和執法人員積極、高效、公正地執行法律。
一、解決社會經濟秩序混亂,確保法律實施的具體對策
解決社會經濟秩序混亂,有法不依、執法不嚴問題的關鍵是進一步完善立法,改革現行行政和司法體制,正確處理好中央和地方、執法權力和執法責任、政府責任與社會、司法監督的關系。具體的建議包括:
(一)制定和修改相關法律,建立行政處罰中的“”換罰制度“”,創設“”官告民“”的簡易訴訟制度和輕罪制度,處理好行政責任和刑事責任的銜接關系,確保所有法定義務得到切實履行
1、對于持續或者反復違法,尚不構成犯罪的違法行為人,運用罰款等行政處罰方式尚不足以制止和糾正其違法行為的,可以建立由財產罰、能力罰轉換到自由罰的“”換罰制度“”,增強處罰的力度,保障行政處罰決定的執行。
2、對于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拒不履行法定義務,又不申請復議、提起訴訟的,通過制定《行政強制法》,建立由行政機關向法院提起“”官告民“”簡易訴訟制度,將所有重大金錢給付義務和人身自由受到限制的義務交由法院通過簡易訴訟的方式執行,同時賦予行政機關對所有作為、不作為和容忍義務自我執行的權力。
3、對于拒不履行作為、不作為和容忍義務的行為,可以考慮由行政機關以“”拒不履行行政決定罪“”對違法行為人提起刑事訴訟的權力。
4、設立輕罪制度。對于很多違反行政法律規范,已經具備道德倫理上非難性的違法行為,如生產銷售嚴重危害人身健康和生命安全的假冒偽劣產品行為,無論其是否已經造成損害后果,無論生產、銷售的數額是多少,都應當界定為犯罪,追究違法者的刑事責任。
(二)改革現行行政管理體制,正確處理中央和地方的利益關系,明確各級行政執法機關的責任和權力,強化中央對地方的監督,充分發揮執法機關在維護市場經濟秩序中的作用
1、通過行政組織立法等方式進一步明確行政機關的執法權限和相互關系,進一步落實《行政處罰法》關于相對集中行政處罰權的規定,減少執法過程中的沖突和推委。
2、改革現行財政體制,切實保障地方執法機關的行政經費,減輕或者取消地方政府在經濟增長方面承擔的責任,切斷執法部門與生產經營者之間的利益聯系,打掉違法行為的“”保護傘“”,使執法部門在維護市場秩序中的地位更加獨立和公正。
3、完善對行政機關不作為行為的責任追究制度,啟動對于不作為行為的社會監督和司法監督形式,支持對于不作為行為的復議和訴訟,切實履行由于違法不作為引發的國家賠償責任。
4、落實行政執法責任追究制,運用財政、人事和政府合同等多種手段鼓勵地方執法部門嚴格執行法律,對于執法不力的地方和部門,不僅要追究行政首長的行政和刑事責任,而且可以考慮采用中央接管等方式加以監督。對于那些由于違法審批和行政決定造成國家公共利益和公民個人利益重大損失的,追究責任人和主管領導的行政和刑事責任。
(三)改革司法體制,充分發揮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以及司法機關在維護社會、經濟秩序中的作用,為行政機關積極、高效、公正執法提供司法保障
獨立公正的司法制度是懲治犯罪、救濟受害人、監督執法者的保障。因此,改革現行司法體制,建立一套獨立于 行政權力,免受地方干預的實行垂直領導的法院體系,對于維護社會經濟秩序、保障法律的實施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建立一套獨立、公正的司法體制,目的在于調動社會力量參與到旨在維護社會經濟秩序的行政執法和司法過程中,通過維護自身合法權益實現對違法行為的刑事和民事制裁,讓違法者為其違法行為付出高昂的代價,最終喪失實施違法行為的能力,讓執法者擔負起應有的職責,積極、主動、公正地執行法律。
二、影響法律有效實施的原因
從總體上看,有法不依、執法不嚴的問題是我國由計劃經濟轉向市場經濟,由人治走向法治過程中產生的,有著復雜的社會背景和歷史原因。具體而言,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
首先,各地經濟發展不平衡,有些地方的極度貧困是造成經濟秩序混亂的主要原因。違法者往往是在經濟貧困、生活無著的情況下鋌而走險違反法律的,經濟不發達地區往往也是違法現象比較普遍的地區。因此,要解決這些地方社會經濟秩序混亂的問題,首先要發展地方經濟,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減少和消除破壞社會經濟秩序產生的根源。
其次,它也是中央和地方經濟利益不一致造成的,是法律實施不統一、執法不力的表現。應當看到,在維護市場經濟秩序領域,我們已經制定了大量的法律法規,對很多違法行為也規定了相應的行政處罰和刑罰措施。但是,由于經濟利益的原因,地方為了發展經濟、顯示政績,往往置國家法律和法規于不顧,對破壞市場秩序、損害生態環境和攫取自然資源的違法行為采取放任自流、包庇縱容甚至袒護的態度,結果造成了中央的法律法規在地方執行不暢、政令不通。因此,要解決市場秩序的問題,關鍵要協調好中央和地方的利益關系,加強中央對地方的監管和督促,完善地方行政首長的責任制,統一實施法律、嚴格執法,做到令行禁止,確保政令暢通。
再次,它反映了我國行政和司法體制存在的問題。由于不同行政機關之間在維護經濟秩序方面職權不清、責任不明,特別是對于執法機關的越權和不作為行為缺乏有效的監督和責任追究制度,極易導致“”有利的大家爭著管,不利的大家推一邊“”的結果。加之我們缺少統一周詳的行政組織法和程序法,關于行政機關權力和責任、行使權力的方式、步驟、時限等都沒有明確詳細的規定,給行政機關濫用自由裁量權創造了可乘之機,影響了行政執法的效果。而對于普遍存在的各種違法行為,由于司法機關本身存在地方化和行政化傾向,所以也很難發揮應有的監督和制裁作用。
,現行的法律規定不盡科學,有些方面還存在盲點和漏洞。立法上采用定量的方式將違法行為區分為行政違法和刑事犯罪,行政處罰和刑事處罰的銜接還不很緊密,對有些違法行為只能實施罰款等行政處罰,而不能追究刑事責任,其結果則是放任了違法行為,很容易導致行政執法機關“”以罰代刑“”濫用自由裁量權,也難以糾正和制止很多性質上明明屬于犯罪,由于沒有達到一定的量而只能予以行政處罰的違法行為。特別是我們傳統上排斥“”輕刑化“”觀點,沒有“”換罰制度“”和短期刑制度,削弱了處罰的力度,也影響了執法的。此外,對于行政機關作出的有些處理決定,缺乏相應的執行手段和執行措施,特別是缺乏追究刑事責任的規定,造成很多違法行為屢禁不止,反復出現。
三、關于嚴格執法建議的具體理由
(一) 關于換罰制度
由于行政處罰是針對尚未構成犯罪的違法行為實施的行政制裁,本身力度有限。行政處罰作出后如果得不到有效的執行,就應當考慮將其轉換為更嚴厲的處罰,而最嚴厲的行政處罰莫過于行政拘留。按照現行的法律,享有拘留處罰權的機關只有公安機關和國家安全機關。這就大大限制了其他執法機關行政處罰的力度。所以,我們建議,對于違法行為人受到罰款等行政處罰后仍不及時糾正其違法行為的,應當施以行政拘留的處罰,最多不超過15日。如果換罰之后仍不改正的,可以考慮以“”拒不執行行政決定罪“”追究其刑事責任。
(二) 關于“”官告民“”簡易訴訟制度
我國現行的行政執行體制是,行政機關作出行政處理決定后,如果管理相對人在一定期限內拒不履行其義務,又未提起訴訟,行政機關可以依法強制執行,或者申請法院強制執行。這種體制存在的問題是,行政機關能夠自己執行的法律規定十分有限,大部分需要申請法院強制執行。而法院本身的力量和不夠,所以執行的效果比較差。另外,有些原本屬于行政機關自己執行的事項,比如象責令停業整頓或者關閉企業的行政決定,交由法院執行,不僅影響效率,而且執行效果也不佳。為此,我們建議,應當通過制定《行政強制法》的方式,將行政機關確定的義務分為兩類,一類是行政機關可以自己執行的義務,即作為和不作為義務,如吊銷營業執照、責令停產停業。另一類是必須由行政機關申請法院執行的義務,既數額較大的金錢給付義務,如罰款和沒收??紤]到我們傳統上由行政機關申請法院執行的體制不夠公正透明,效率比較低等因素,我們建議創設官告民的簡易訴訟制度,由法院運用簡易程序審查后迅速執行。
(三) 關于輕罪制度
現行立法采用定量的方式將違法行為區分為行政違法和刑事犯罪,但有時定量不準,導致行政處罰和刑事處罰的銜接不很緊密,對有些違法行為只能實施罰款等行政處罰,而不能追究刑事責任,其結果則是放任了違法行為,很容易造成行政執法機關“”以罰代刑“”,濫用自由裁量權,也難以糾正和制止很多性質上明明屬于犯罪,由于沒有達到一定的量而只能予以行政處罰的違法行為。特別是我們傳統上排斥“”輕刑化“”觀點,沒有短期刑制度,削弱了處罰的力度,也影響了執法的。為此,我們建議設立輕罪制度,以便和較重的行政處罰和較輕的刑罰相銜接。比如,對于生產偽劣醫療器械的違法行為,按照現行刑法,只有造成嚴重后果的才能追究刑事責任,顯然,這種規定過輕??梢钥紤]將其歸為輕罪加以處罰。
(四) 關于地方執法機關的獨立地位和公正性
地方執法機關在整個行政管理體制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地方執法機關能否積極、公正、高效執法,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其獨立的執法地位。現在很多地方之所以出現有法不依,執法不嚴的問題,大多都與執法機構和執法人員缺乏獨立性有關。一方面,來自地方政府及其他機關團體的不當干預影響了執法效率,特別是對于那些直接關系到地方財政收入的行業和領域出現的違法行為,很多地方政府采取了默認、包庇、袒護甚至保護的態度,妨礙了執法機關的執法工作;另一方面,有些執法機關和執法人員為了攫取非法經濟利益,與違法者之間形成了緊密的的利益關系,放棄職責,或事先審批不嚴、監管不力,或事后查處不及時,不能公正地履行其執法責任,有時甚至蛻變為違法者的“”保護傘“”,造成了違法行為屢禁不止,屢打不絕。為此,我們建議,減輕和弱化地方政府在經濟發展和財政收入增長方面的責任,盡可能保障執法機關的行政經費,切斷政府部門與違法者在經濟利益方面的聯系,保障執法經過和執法人員的獨立地位和公正性。
(五) 關于對政府不作為的監督機制
長久以來,政府不作為是導致社會經濟秩序混亂的一個主要原因。因為執法機關的責任是執法,如果執法機關放棄職責,對各種違法行為視而不見,那么,就很難形成一套有效的執法機制。為此,應當完善對行政機關不作為行為的責任追究制度,啟動對于不作為行為的社會監督和司法監督形式,支持公民、法人或者后其他組織對于行政不作為行為申請復議和提起訴訟,要求政府部門切實履行由于違法不作為引發的國家賠償責任。從表面上看,這是政府的一種自我約束機制,而實質上是利用社會和司法的方式督促行政機關依法行政的重要手段。
(六) 關于行政執法責任追究制度
行政機關能否積極、主動、嚴格執法,很大程度上取決于領導的重視。而領導能否重視,則要看執法效果與其職務升遷或者工作成績的聯系是否緊密。所以,必須將執法的效率和效果與領導的行政責任聯系起來。應當進一步落實行政執法責任追究制,運用財政、人事和政府合同等多種手段鼓勵地方執法部門嚴格執行法律,對于執法不力的地方和部門,不僅要追究行政首長的行政和刑事責任,而且可以考慮采用中央接管等方式加以監督。對于那些由于違法審批和行政決定造成國家公共利益和公民個人利益重大損失的,追究責任人和主管領導的行政和刑事責任。形成一套對執法機關和執法人員有效的激勵和約束機制,促使行政機關和執法人員積極、主動、高效地執行法律法規。
(七) 關于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在行政執法中的作用
從近年來我國法律實施狀況看,法律能否有效實施,還取決于公眾的參與和支持?!断M者權益保護法》之所以實施得比較順利,與廣大消費者的積極參與分不開。所以,嚴格執法,維護社會經濟秩序,也必須重視普通個人和企業的作用。由于缺乏有效的制裁措施,很多破壞和擾亂市場秩序的違法行為得不到應有的懲處而變得日益猖獗。因此,在強化刑事制裁的同時必須完善民事賠償制度。要讓違法者為其違法行為付出高昂的代價,最終喪失實施違法行為的能力。讓受害者獲得高額賠償也是鼓勵其提起訴訟,運用司法方式監督違法行為的主要形式。一方面,應當支持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對破壞社會經濟秩序的違法行為檢舉、控告、提起訴訟;另一方面,應當鼓勵個人對于行政執法機關不作為和濫用權力提起行政訴訟,運用司法監督的形式促使行政執法機關公正執法。
(八) 關于司法改革與嚴格行政執法
獨立公正的司法體制是行政機關嚴格執法的重要保障,也是保障。由于目前我國司法機關本身存在地方化和行政化傾向,所以很難發揮對社會經濟領域違法行為的制裁作用和對受害者的救濟作用,也缺乏對于行政執法應有的監督和保障能力。無論是讓違法者承擔應有的刑事、民事責任,還是讓受害者獲得真正的賠償,抑或是對執法者實施有效的監督和保障,都需要一個獨立、公正、最終的司法裁判機構。如果司法機關屈從于地方政府和部門的利益,不能公正獨立地行使司法權力,那么,讓違法者對違法行為付出沉重代價,讓受害者獲得高額賠償是很難實現的,更談不上對行政執法者的監督和保障了。
社會經濟論文:社會經濟學的研究對象與重建依據
我們把市場競爭中的弱勢群體及其轉化機制確定為社會經濟學的研究對象,包含著前后相關的兩個問題,一是市場競爭中的弱勢群體范疇是怎么來的;二是這樣思考的依據是什么。1、市場競爭中的弱勢群體范疇來源中國市場化取向改革的20多年里,對于“三農”問題,中共中央發了7個“一號文件”;失業問題,社會除了逐步建立和完善保障制度之外,央行等4家宏觀決策機構于20__年12月,頒布了《下崗失業人員小額擔保貸款管理辦法》;中小企業問題,政府更是做出了不懈的努力,直至20__年6月29日“人大”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小企業促進法》。這樣,對它們進行科學抽象和綜合研究,就存在一個客觀的現實基礎;把這些群體共同面臨的生存和發展環境,共同的生產和交換活動,共同的要求和愿望,抽象出來進行綜合研究,是理論工作者責無旁貸的使命。這就是市場競爭中的弱勢群體范疇對象及來源。市場競爭中的弱勢群體與社會保障意義上的弱勢群體不同。及時,前者具體是指農民、失業工人、個體工商戶和中小企業主,偏重于對象的機會缺失,后者具體是指老、弱、病、殘以及婦女和兒童,偏重于對象的生理特點;第二,前者一般都有勞動能力,一部分人還有科技能力和管理能力,其中不乏創造性人才,需要的是公平、合理的機會,后者一般都缺乏生存和發展的能力,需要的是社會的救濟和關愛;所以第三,研究前者的目的為了發現、發明或創建新的社會運行機制,研究后者的目的是為了完善社會分配救助辦法。我們之所以把市場競爭中的弱勢群體與社會保障意義上弱勢群體區別開來,目的之一就是要把社會經濟學與福利經濟學區別開來。2、社會經濟學重建的確定依據社會經濟學重建的確定依據來自歷史的思想材料和現實的社會實踐兩個方面。及時,歷史的思想材料。任何新的學說必須首先從已有的思想材料出發,重建社會經濟學也不例外。我們通過學術檢索和學術追蹤,確認西斯蒙第是社會經濟學的創始人。社會經濟學的開山之作雖然叫《政治經濟學新原理》,但內容卻是反映小生產者的利益并為之服務的知識體系,《共產黨宣言》稱之為“小資產階級社會主義”道理也在這里。第二,現實的社會實踐。除了宗教,實證哲學和唯物辯證法都承認,理論來源于實踐。即便科學史上沒有社會經濟學或“小資產階級社會主義”,我們也要創造這樣一種知識體系出來。因為市場競爭中的弱勢群體是客觀存在,社會為轉化市場競爭中的弱勢群體出臺了那么多的政策和法規,作為理論工作者特別是從事基礎研究的理論工作者,不能熟視無睹,必須面對,必須對這種社會現象給予科學解釋和系統說明。到目前為止,社會經濟學內部已經形成了兩個流派,一個是古典傳統“福利導向”的社會經濟學,簡稱“福利學派”;一個是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貝克爾等人在“經濟帝國”思想支配下創建的社會經濟學,簡稱“帝國學派”。我們研究方向的定位是“邊緣學派”。“邊緣學派”與“福利學派”的區別在于,作力點不是社會財富分配不公,而是發現或設計新的社會運行機制,使我們所關注的社會群體有為社會創造更多財富的公平機會;“邊緣學派”與“帝國學派”的區別在于,作力點不是分析解剖妨礙人們“清休”、影響人們安全的各種社會現象,而是要對形成物欲橫流、以強凌弱社會的運行機制進行反思。
淺談增強社會經濟管理
加強完善社會經濟管理體系。建立健全的社會經濟管理體系,完善經濟管理機制是保障經濟管理工作科學開展的重要內容“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的社會經濟管理目標,保障經濟管理的順利實施,的掌握經濟管理目標的實際動向,協調經濟管理和社會管理、經濟發展等主體間的權責關系,建立健全社會經濟管理的體系,科學的、規范的統一部署,加強各項工作間的聯系,提高社會經濟管理研究的水平,保持經濟管理的穩步前行與創新意識相結合,以完善的體制約束和規避經濟管理中不協調的因素,提高加強經濟管理的意識,完善經濟管理的機制,以規范的制度促進社會經濟管理的發展。加強社會經濟管理中的經驗積累。
加強社會經濟管理工作是一項長期的,利國利民的的措施,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經濟管理中出現的問題、情況日益增多,加強社會經濟管理中的經驗積累,有助于合理的化解經濟管理中出現的問題和矛盾,不斷的積累經驗也是一種學習和總結的過程,同時也是一種創新的過程,參考不同的解決問題的方式,經過探索和實踐,提高了對社會管理中人人參與的主動性,增強了各企業、行業間的責任意識,在學習中探索,在探索中積累經驗,總結社會經濟管理的根本規律,從中找到新階段社會經濟管理的有效思路方法。不斷的積累經驗,勇于創新是社會經濟管理發展的有力措施。
加強社會經濟管理的質量、實效。加強社會經濟管理的質量,在于提高研究成果的質量和水平。在研究中,要按照高標準、高質量、高水平的要求進行工作。要堅持多方位研究、深入研究、創新研究,要嚴把好對經濟管理研究成果的質量關;要講求實效,。在經濟管理研究中,要注重階段性目標的實現,在充分利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礎上進行深入研究、創新和提高,而不是一切都從頭開始研究。在研究中,要基本理論研究與應用性研究兼顧,側重于應用研究,把研究重點放在為理論創新和實踐創新服務上。加強社會經濟管理的科學水平。新階段的社會經濟管理與傳統的經濟管理有較多的不同,市場經濟與計劃經濟的不同時期有不同的經濟管理模式。
新階段的社會經濟管理特點必然要遵循新階段社會發展的特點。加強經濟管理的科學化水平,按照高標準、高質量的要求來督促社會經濟管理的進一步發展,同時加快培養新階段社會經濟管理人才,以現代科學的方法,提高社會經濟管理的科學化水平。對經濟管理工作進行多方面的研究和創新,建立與社會經濟管理發展相配套的現代化科技水平。以長遠性經濟發展為目標,科學的規劃,社會經濟管理工作,以科學促發展,以管理帶效益,實現有新階段特點的科學的社會經濟管理的的穩步發展。
建立健全社會經濟管理體制,改善社會經濟管理中存在的不足,為社會的發展提供有力的保障。面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新階段、新情況,必須對社會管理基本理論、社會管理存在問題等進行深入研究,立足中國國情,借鑒世界上一切有益的社會管理經驗,提出加強和創新我國社會管理的思路與對策,為黨和政府完善社會體制、制定社會政策,推進社會管理,提供科學決策的參考依據。
社會經濟論文:社會經濟發展與人身權民法保護
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和繁榮,人們對民事主體人身權的民法保護問題日益重視。在理論上進一步研究我國目前人身權立法的現狀及缺陷,探討如何在市場經濟體制下完善人身權民法保護體系的建設,對于民法學者來說,無疑是一個重大課題。人身權保護是社會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法律產物。隨著社會經濟發展,使人身權遭受損害的可能性日益增加。主要表現在:一是,經濟發展本身對人身權構成的威脅,其中最突出的表現,是高度危險工業所造成的工業事故和環境污染,給人的健康權、生命權、身體權造成不同程度的損害;二是,經濟發展所帶來的高科技,使侵害某些人身權成為可能,例如公民肖像最初僅為藝術品,創作目的是為滿足人的欣賞需要,但隨著高科技的發展,為把肖像用于商業領域提供了條件,因而使對肖像權的侵害成為可能;三是,社會經濟發展創造了新的社會觀念,不僅使人們認識了自己的價值,也認識到了人的一般價值,因而使一些人萌生以至采取侵害他人人身權以為自己謀利益的思想和手段,使人身權受到更大的威脅,例如,毀損他人名譽、信用、限制他人自由,等等,都可以在激烈的競爭中使自己處于優勢,或者達到自己的目的。
維護人的社會主體資格,必須強化人身權立法,完善人身權的民法保護體系。法律一方面必須保障社會經濟的發展,以使人的需求得到滿足,另一方面,必須保障人的社會主體資格不受侵犯,維護其社會主體地位。對于后者,各部門法都負有重要職責,但尤以民法職責為重要。民法在這方面,一是確認人身權,賦予公民、法人以一般人格權、具體人格權和身份權,二是以其獨特的財產責任方式和其他責任方式,發揮保護人身權的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民法通過這些手段,使人之所以為人,維護其主體的資格和地位,保障人在社會經濟發展中,其人身權不受非法侵害。社會經濟越發展,人身權的法律保護就越應當完善;人身權的法律保護越完善,就更促進社會經濟的大發展。
一、我國目前人身權立法的現狀與缺陷
新中國成立以后,由于人所共知的原因, 遲遲沒有制定民法。 至1986年,在制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的時候,在其簡短的篇幅中,專設8個條文規定與物權、債權、 知識產權相并列的“人身權”一節,對人身權作了專門的、集中的、具體的規定,并且在“民事責任”一章除用第119條和第120條對人身權的法律保護作出專門的規定外,還在第106條、第109條、第110條以及第121條至133 條的侵權責任規定中,都規定了對人身權保護的內容。由于《民法通則》立法體例的新穎性和科學性,可以不愧地宣稱,《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關于人身權的立法,是新中國民事立法的一個創舉。它改變了傳統立法格局,開創了當代民事立法關于人身權立法新體例的先河,將人身權與物權、債權、知識產權相并列,作為相對獨立的民法組成部分。這不僅將影響、決定我國民法典的基本立法模式,而且對各國關于人身權立法產生積極的、歷史的影響,其歷史意義是不可估量的。
我國《民法通則》關于人身權的立法雖然具有上述開創性的貢獻,但其內容卻并非盡善盡美,確有不盡人意之處。這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 關于人身權兩大系列的人格權和身份權配置不夠協調。人身權包括人格權和身份權。《民法通則》在“人身權”一節中規定的人身權利,除榮譽權以外,都是人格權,因而給人造成榮譽權也是人格權、人身權就是人格權的錯覺,甚至得出我國民事立法沒有身份權概念的結論來。應當強調的是,婚姻法亦為私法,應作為民法的重要組成部分,因而應當將親屬法上的身份權納入人身權的體系,不應將其獨立于民法之外,認其為其他性質的權利,而否認其人身權的性質。
2.《民法通則》沒有規定一般人格權。一般人格權作為公民、法人的一項基本民事權利,是十分重要的,具有多種調整功能。它的基本內容,包括人格獨立、人格自由和人格尊嚴?!? 〕《民法通則》對《憲法》已作原則規定的人格尊嚴這一一般人格權,卻納入名譽權的范圍之內,在名譽權的立法條文中予以規定,顯然是不合適的。
3. 具體人格權立法尚不完備。 《民法通則》明文規定的具體人格權,包括健康權、生命權、姓名權、名稱權、肖像權、名譽權、婚姻自主權。尚缺少身體權、自由權、隱私權、貞操權、信用權等。這些具體人格權對于民事主體具有相當重要的作用,是不可缺少的權利?!睹穹ㄍ▌t》對于這些重要的具體人格權未作具體規定,屬于立法上的明顯疏漏。
4. 對于各種具體人格權的具體權利內容,沒有具體規定, 目前主要靠學理解釋。這種辦法,使實務掌握上沒有確定的標準,各行其事,不能做到嚴格執法。
5. 對人身權的民法保護手段不盡完備。 盡管《民法通則》對侵權民事責任的規定作了相當程度的努力,但對于人身權的法律保護仍有較大的缺陷。主要表現是:(1)對侵害生命權、健康權、 身體權造成精神創傷、精神痛苦的,沒有創設慰撫金賠償制度,對此種精神損害無可行的救濟方法;(2)對侵害健康權、 生命權的財產損害賠償的法定標準過低,難以保護受害人的合法利益,如規定侵害生命權僅賠償喪葬費, 顯系不足;(3)在侵害名譽權、自由權等精神性人格權的法律保護中,沒有區分人格利益損害賠償和精神痛苦慰撫金賠償,導致精神損害賠償性質不明,甚至認為法人無精神損害賠償可言;〔2〕(4)對于身份權,尤其是親屬法上的身份權,缺乏有效的法律保護手段。
6. 對于人身權的延伸法律保護,缺乏明文規定。 關于著作人身權的延伸保護,《著作權法》規定作者死后保護50年;對于死者名譽,司法解釋規定予以延伸保護。除此之外,對于公民出生前的健康權益、身體權益、生命權益,對于民事主體消滅之后的身體權益、姓名權益、名稱權益、信用權益、隱私權益,立法和司法均未予以切實的延伸保護。這種情況,不利于保護民事主體的人身利益。
二、對完善我國人身權民法保護體系的構想
(一)近年來立法對人身權立法不足的補救
《民法通則》實施以來,立法者通過一系列法律,對《民法通則》關于人身權立法不足的缺陷進行了大量的補救。諸如:
1.對于一般人格權的立法不足,通過《殘疾人保障法》第3條第2款、《未成年人保護法》第4條第2項、第15條和第40條,作了重要的補充。尤其是《婦女權益保障法》第39條規定:“婦女的名譽權和人格尊嚴受法律保護?!睂⒚u權和人格尊嚴嚴格予以區分,體現了立法者確認人格尊嚴為獨立權利的明顯意圖。更重要的是,《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對一般人格權的規定作了更進一步的努力,在第14條、第25條和第43條規定了享有人格尊嚴、何種情況為侵害人格尊嚴,對人格尊嚴受侵害應如何救濟等詳細的規范,已經確認了一般人格權及其法律保護制度。
2.自由權。具體人格權中的自由權是人身自由權。對此,除憲法有規定之外,《國家賠償法》第26條專門對侵害人身自由的民法救濟作了具體規定:“侵犯公民人身自由的,每日的賠償金按照國家上年度職工日平均工資計算?!薄秼D女權益保障法》第34條規定“婦女的人身自由不受侵犯”?!断M者權益保護法》第25條規定:經營者“不得侵犯消費者的人身自由”;第43條規定,“侵犯消費者人身自由的,應當停止侵害、恢復名譽、消除影響、賠禮道歉,并賠償損失?!边@些法律確認,人身自由是公民的一項具體人格權。
3.信用權?!斗床徽敻偁幏ā返?4條規定:“經營者不得捏造、散布虛假事實,損害競爭對手的商業信譽、商品聲譽。”商業信譽和商品聲譽均是信用權的基本內容,在實務中,通常將其概括在名譽權之中。本法將其獨立規定,意在肯定信用權。
4.隱私權?!秼D女權益保障法》仍將其規定在名譽權之中,實行間接保護?!段闯赡耆吮Wo法》第30條規定:“任何組織和個人不得披露未成年人的個人隱私?!睂﹄[私權表露了確認其為獨立人格權的意向。
5.身體權。《民法通則》第119條規定有身體權的內容, 但不明顯?!秼D女權益保障法》第34條規定:“禁止非法搜查婦女的身體?!薄断M者權益保護法》第25條規定:“不得搜查消費者的身體”;第43條規定:“經營者違反本法第25條規定,侵害消費者的人格尊嚴或者侵犯消費者人身自由的”,應當承擔民事責任。明確了身體權為獨立的具體人格權,規定了相應的民法保護方法。
以上述立法情況看,具體人格權和一般人格權,已經基本上有了初步的法律依據。但這些新的民事特別法律規范的主體及適用范圍均有局限性,仍需民事立法的確認。
(二)對完善人身權立法的基本構想
從我國人身權立法現狀觀察,既有立法體例的先進性和開創性,又有內容的不完備性,形成了我國人身權立法的矛盾現狀。近年來,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發展和完善,立法機關采取措施,對人身權立法的缺陷和不足進行了一定程度的修補和充實,但尚不能適應從根本上使人身權立法與市場經濟發展相協調的需要。這種立法的矛盾狀況和立法不斷進行修補和充實的現實,也說明了人身權立法與市場經濟發展不相協調的現狀,說明了人身權立法與市場經濟發展必須相協調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在人身權的法律保護與市場經濟發展的關系上,有一個基本的規律,就是市場經濟的發展具有持續性和跳躍性的特點,而人身權的法律保護具有相對穩定性的特點。市場經濟的發展是持續不斷的,而人身權的法律保護在其基本適應市場經濟發展和人的自身保護需要以后,是基本穩定的。依據這一規律,立法可以借鑒其他國家的先進經驗,創立超前的人身權法律保護制度,為市場經濟的發展提供法律環境,使之相協調。正因為如此,我國人身權立法應當總結民法通則實施以來的經驗,借鑒國外的立法例,使我國人身權立法盡快完善起來,在市場經濟不斷發展的過程中,使公民、法人的人身權能夠得到完備的保護。
基于這樣的認識,我對完善我國人身權立法提出以下基本構想:
1.創立《中華人民共和國人身權法》。我國現階段民法立法的模式,采分散立法模式,現在已有的民法部分如民法通則、婚姻法、收養法、繼承法及目前正在制定中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其體例、規格,實際上是債法(不含侵權行為法)。按照編制民法典的整體構想,目前尚未見端倪的大塊部分,主要是物權法和人身權法。物權法的立法,已在立法者的構想之中,對于人身權法,目前尚未見立法機關、司法機關和學者的更多議論,現在分散制定的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婦女權益保護法、未成年人保護法、殘疾人保護法等單行法,從某種意義上說,是人身權法的單行法,實際上它們并不能替代人身權法的原則規定。因此,建議制定《中華人民共和國人身權法》。其依據是:
(1)國外立法依據。在國外的立法實踐中, 各國多有關于人身權的專門立法,如法國的《人權宣言》、俄羅斯聯邦的《人的自由和權利的宣言》等。在這些法律中,雖然只是就人身權及人權作原則性的規定,但其在法律上的地位,決不是單行立法所能替代的。我們的人身權法,不應該是這種宣言性的法律,而是既包括人身權原則規定,又包括人身權及其保護的具體內容的規定。其基本規格,是民法典的一編,與物權編、債權編、親屬編、繼承編相對應的一個相對獨立組成部分,在民法典未編制之前,應是一個獨立的法律。
(2)國內的立法依據。民法通則在“民事權利”一節中, 已經將人身權與物權、債權和知識產權相并列,這為人身權法的制定提供了基本的法律依據。
(3)實踐需要。 將人身權的立法概括在民法總則的人法之中的作法并不成功。其主要缺陷,就是在總則中規定人身權,只能規定一般人格權,無法就具體人格權和身份權作出詳細的規定,不適應實踐的需要。真正從實踐需要出發,就必須制定一部獨立的人身權法,使其具有詳細的內容,具有很強的操作性,成為真正實用的法律。
2.必須規定一般人格權的民法規范。一般人格權的立法,我國立法已經采取了一些補救的措施,但在民法的基本規定中,還沒有加以確認??梢圆扇蓚€辦法解決:一是修改民法通則,在總則性的規定中,對一般人格權作出原則性規定;二是在人身權法中,對一般人格權作出具體規定,包括確認一般人格權的人格獨立、人格自由、人格尊嚴的具體內容,確認一般人格權的解釋功能、創造功能和補充功能,使一般人格權真正成為具體人格權的母權和淵源權,使一般人格權真正成為民事主體的基本權利。
通過這樣的立法,改變目前將一般人格權規定在名譽權內容之中,使名譽權行使了一般人格權某些功能的錯誤作法。〔3〕同時, 也改變目前關于人身權的單行法規主體不完備的缺陷,真正使一般人格權發揮其應有的作用。
3.補充規定新的具體人格權。在新的人身權法中,對于目前尚無具體規定或者已在單行法中有所規定但還不完備的具體人格權,作出具體規定。應當納入新規定的具體人格權有:
(1)明確規定身體權。民法通則第98條規定中, 應當包括身體權,對此,多數民法學者都是承認的,但在文字上尚不十分明確。應當對身體權作出明確的規定,并對其具體內容及其法律保護方法作出明確的規定。
(2)具體規定人身自由權。人身自由權為具體人格權,憲法、 國家賠償法、婦女權益保障法和消費者權益保護法都有規定。現在仍需要在民事立法中作出具體規定。在制定人身權法時,應當以明文規定這一權利及其具體保護方法。
(3)補充規定信用權。信用權與名譽權并非同一個權利, 現在的實務作法,是以名譽權的保護方法保護信用權,實際上是把信用權包含在名譽權之中。反不正當競爭法規定了經營者的信用權。但信用權的主體是一般主體,不僅經營者享有信用權,一般的公民、法人也都享有信用權。因而在制定人身權法的時候,應當補充規定信用權,規定其內容和保護方法。
(4)應當將隱私權明確規定為人格權。 隱私權是一項重要的具體人格權,但民法通則沒有規定。實務中,司法解釋將其擴張為名譽權的內容,實行間接保護方式。這種方法對隱私權的保護是不完備的。應當將隱私權單獨規定為一種獨立的具體人格權,實行直接保護。
(5)明確規定貞操權。我國目前對貞操權的保護, 主要由刑法承擔,民法對此沒有具體規定?!兜聡穹ǖ洹穼ω懖贆嘧髁嗣鞔_規定可以參照對比。在人身權法中對貞操權及其民法保護方法作出具體的規定。
4.明確身份權為人身權的組成部分。結構人身權法,應當確認人身權的兩大系統,一是人格權,二是身份權。確認身份權為人身權的范疇,首先,必須將身份權從親屬法中劃分出來,作為人身權法的組成部分,以明確身份權的性質。其次,應當對身份權的基本權利作出規定,規定配偶權、親權、親屬權、榮譽權、著作人身權和監護權,規定這些身份權的派生權利,尤其是要規定身份權的具體保護方法。
5.完備人身權的民法保護體系。目前民法通則對人身權的法律保護,只規定了人身傷害的賠償制度和侵害名譽權、姓名權、名稱權、肖像權和榮譽權的精神損害賠償。在制定人身權法的民法保護體系時,應當完備其體系,完整地規定人身傷害賠償、人格利益損害賠償、精神損害賠償三大保護系統。在人身傷害賠償中,應當增加賠償項目,提高賠償標準,尤其是對身體權侵害的賠償,應當規定具體的方法。在人格利益損害賠償中,應當擴展到一切人格權受侵害的場合,不能僅僅保護名譽權、名稱權和肖像權。在精神損害賠償即慰撫金賠償中,應當擴大到所有的人身權受侵害的場合、即把慰撫金賠償作為人身權的一般法律保護方法予以規定,賠償的是人身權受侵害所造成的精神痛苦和創傷。在完備人身權的民法保護體系中,還應當對人身權延伸法律保護的范圍、方法、期限等,也作出完備、明確的規定。
社會經濟論文:市場經濟與社會經濟價值觀念
論文關鍵詞:社會經濟價值觀念 主體意識 利益意識
論文摘要:經濟活動領域的社會經濟價值觀念是社會價值觀念體系中最普遍和基礎的成份。主體意識和利益意識處于其中的核心地位。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社會經濟價值觀念中的主體意識以個體為基礎但導向集體,從而逐漸從抽象的群體意識向現實的主體意識轉移;社會經濟價值觀念中利益意識的關于物質利益載體的變化,使得人們迸發了對利益追求的極大熱情。要充分重視社會經濟價值觀念,尤其是其中的核心價值意識的導向作用。
在中央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講到,要研究“四個如何認識”?!八膫€如何認識”中的一個就是“如何認識改革實踐對人們思想的影響”。我國改革實踐的主要內容是從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轉變,由此引起人們價值觀念尤其是經濟價值觀念的變化。
一、社會經濟價值觀念及其結構
認識活動就是主體在實踐基礎上對于周圍世界的反映活動,而周圍世界不僅包括物質形態的世界,而且包括價值形態的世界,因此認識活動必然包括認知活動和評價活動。主體通過認知活動對物質形態的世界進行反映。主體通過評價活動對價值形態的世界進行反映。在評價活動中,主體從自身的利益出發,反映客體對于主體所具有的意義,形成關于價值的意識,并進而積淀成價值觀念。主體在社會生活中從事多方面的活動,必然具有多方面領域的價值觀念,從而形成主體的價值觀念體系。生活在一個社會或一個群體中的個體在社會實踐中往往有許多共同的利益。這就決定了人們往往具有共同的評價標準,從而也就往往具有共同的價值觀念。這樣就形成了社會價值觀念體系。一個社會有很多社會價值觀念體系,但在一般情況下總有一個占主導的社會價值觀念體系,這就是社會的意識形態。
在社會價值觀念體系的眾多成份中,關于經濟活動領域的社會經濟價值觀念是其中的重要成份。社會的經濟活動從本質上說,是以生產、分配、交換、消費四個環節相統一的物質資料的生產和再生產活動。社會經濟價值觀念正是人們在從事經濟活動過程中對經濟活動所呈現的價值現象進行觀念反映并積淀的結果。
根據科學哲學家拉卡托斯的說法,科學理論的結構是由“硬核”和處于外圍的“保護帶”兩部分組成。社會經濟價值觀念的結構也由居于核心地位的價值意識和處于保護帶的價值意識組成。核心價值意識代表整個社會經濟價值觀念結構的基本規定和取向,它約束著處于保護帶的價值意識。社會經濟生活中總是不斷有新情況出現,總會沖擊社會經濟價值觀念結構中處于保護帶的價值意識。當核心價值意識直接承受時代風浪的撞擊時,整個社會經濟價值觀念結構的坍塌就為時不遠了。
我們可以從社會經濟價值觀念的內容形成來揭示其核心價值意識。經濟活動在本質上就是在物質形態上建構馬克思所說的“為我關系”的價值活動。“我”就是主體;“為我”就是對于主體而言的利益,即價值關系。因此,“我”即主體和“為我關系”即利益規定了經濟活動的出發點和目的。對經濟活動進行觀念反映的實質決定了社會經濟價值觀念的結構,即必然以主體意識和利益意識作為其核心。主體意識和利益意識及其相互關系決定了社會經濟價值觀念的總價值取向。主體意識和利益意識是深匿在社會經濟價值觀念結構之中的,其周圍還有財富意識、效率意識、公平意識,等等。不同社會經濟價值觀念結構通過處于外圍的價值意識的具體價值取向表現出來。例如,在前資本主義社會,關于財富意識,強調的是實物形態的財富和使用價值的積累;在資本主義社會,則強調貨幣形態的財富和資本的積累。再例如,在前資本主義社會,關于公平意識的價值取向是“不患寡而患不均”;而在資本主義社會,則強調等價交換、社會公平(雖然僅體現在形式上)。不同歷史時期的這些價值意識會有不同的價值取向,其源在于深匿于其中的兩個核心價值意識及其相互關系所具有的不同總價值取向。
社會經濟價值觀念結構中的核心價值意識及其相互關系所具有的不同價值取向又可以從分析其內在結構中得到說明。主體意識中的主體是有結構的。主體意識可以傾向于個體也可以傾向于群體,從而使主體意識具有不同的價值取向。利益意識中的利益也有不同層次,利益意識傾向于不同的層次,從而使利益意識具有不同的價值取向。不同主體意識和利益意識之間所形成的不同關系必然具有不同的價值取向。核心價值意識及其關系的不同價值取向必然使處于外圍的眾多價值意識具有不同的價值取向,從而形成不同的社會經濟價值觀念。
二、社會經濟價值觀念在社會價值觀念體系中的地位
經濟活動是社會生活中普遍的活動。在前資本主義社會,社會的生產力水平不高,社會的絕大多數成員必須直接從事生產活動。這些經濟活動及其價值現象必然反映到這些成員的意識中,形成主體價值觀念體系中的經濟價值觀念。
商品產生后,市場是商品交易的場所。貨幣的出現進一步促進了經濟活動的發展。在商品經濟社會里,出現了四種主要的市場類型,即金融市場、大眾消費市場、勞動力市場和工業市場,于是“一切產品都變成商品,每一個個別生產部門的物的條件本身都作為商品進入該部門"。①整個社會的物質資料的生產活動就全部以商品活動的形式表現出來。
更有甚者,在商品經濟的社會里,商品經濟所奉行的原則還會滲透到原本不屬于商品活動的范圍,許多非商品都被“虛幻”地商品化了,許多非經濟價值現象都被“虛幻”地經濟價值化了。在商品經濟充分發展的資本主義社會,任何人都必須憑借貨幣才能生活,貨幣成為人與人之間關系的紐帶。人們的一切經濟活動都以貨幣的形式表現出來,以至于一切以貨幣形式表現出來的活動都帶上經濟活動的印痕。商品經濟滲透到社會生活的一切方面,從而使社會關系普遍地商品化。于是經濟活動的范圍,至少在表現上是極大地擴大了。
簡言之,經濟價值觀念或社會經濟價值觀念是具有普遍性的價值觀念。“普遍”范疇與“基礎”范疇內在地聯系在一起。事物中某一元素普遍存在的根本原因往往是因為該元素在事物發展中處于基礎地位?;A是事物存在的內在根據,它通過事物內部主要矛盾的運動,決定著事物的運動、變化和發展。經濟活動之所以成為社會中極其普遍的活動,是因為經濟活動是整個社會賴以存在和發展的基礎,由此成為社會性質、面貌及其發展變化“歸根結蒂”的決定力量。
恩格斯說:“直接的物質的生活資料的生產,因而一個民族或一個時代的一定的經濟發展階段,便構成為基礎,人們的國家制度、法的觀點、藝術以至宗教觀念,就是從這個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因而,也必須由這個基礎來解釋”②。這段話揭示了一個基本原理:以生產方式為主要內容的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既然物質資料的生產活動是社會存在的主要內容,這就決定了經濟活動在本質上決定社會意識,人們在經濟活動中的地位在本質上決定“人們的意識”。
經濟價值觀念是人們在從事經濟活動中對經濟活動及其呈現的價值現象進行反映的沉淀,由此,經濟活動對“人們的意識”的基礎地位和根本決定作用就通過經濟價值觀念對價值觀念體系中其他價值觀念的基礎地位和根本決定作用的中介體現出來。一般就來,一個人所處的經濟關系對于作為社會存在觀念產物的個體主體價值觀念體系的基礎地位和根本作用,正是通過個體主體在經濟活動的基礎上所形成的經濟價值觀念對其他價值觀念的基礎地位和根本決定作用的中介實現的。同樣,在群體意識中,該群體主體所處的經濟關系對作為經濟關系觀念產物的群體主體價值觀念體系的基礎地位和根本作用,正是通過群體主體在經濟活動基礎上所形成的經濟價值觀念對其他價值觀念的基礎地位和決定作用的中介實現的。這是由歷史唯物主義基本原理推出的一個必然結論。
在許多群體價值觀念體系中,必有一個起主導作用的作為社會意識形態根據的社會價值觀念體系。以物質資料生產活動為主要內容的社會存在對社會意識的基礎地位和根本決定作用,也就通過社會經濟價值觀念對占主導地位的社會價值觀念體系起基礎和決定作用的中介、并進一步通過占主導地位的社會價值觀念體系對其他社會(群體)價值觀念體系的主導作用的中介體現出來。這是由歷史唯物主義基本原理推出的又一個必然結論。
社會生活的全部變動歸根到底都要到社會物質資料的生產活動中去尋找答案。作為對社會存在進行反映的社會價值觀念體系的變化,就可以在對社會存在進行直接反映的社會經濟價值觀念的變動中尋找一定的基本答案。
三、社會轉型和社會經濟價值觀念的變化
馬克思曾指出:“大體說來,亞細亞的、古代的、封建的和現代資產階級的生產方式可以看作是社會經濟形態演進的幾個時代?!雹鬯勾罅指鞔_地提出:“歷史上的生產關系有五大類型:原始公社制的、奴隸占有制的、封建制的、資本主義的、社會主義的?!?= 4 \* GB3 ④這就形成了被奉為“正統”的五種社會形態理論。實踐證明這一理論是有缺陷的。馬克思又把人類社會劃分為三個階段:“人的依賴關系(起初是自然發生的),是最初的社會形態”,“以物的依賴性為基礎的人的獨立性,是第二大形態”,“建立在個人發展和他們共同的社會生產能力成為他們的社會財富這一基礎上的自由個性,是第三階段?!?= 5 \* GB3 ⑤馬克思的這一理論還進一步揭示了三大社會形態依次更替的歷史必然性根植于自然經濟、商品經濟、產品經濟三種經濟形態的依次更替的必然性之中。馬克思在晚年還提出俄國可以“不通過資本主義制度的卡夫丁峽谷”。⑥
在改革開放以前.人們根據五種社會形態理論,認為東方民族在革命中跨越了”卡夫丁峽谷“,社會主義是跨超資本主義的新社會形態;并以此為基礎,根據社會發展三形態的理論!認為我國社會形態的發展不僅超過了及時階段,而且超過了第二階段,正在向第三階段的產品經濟社會形態即共產主義社會過渡。
通過真理標準的大討論,人們用實踐標準來檢驗,終于發現,以前對我國社會形態的定位是錯誤的。我國實際上處在社會形態發展的及時階段。在爾后的認識中,全黨逐漸統一在我國正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定位上。初級階段就是從“不發達”到“發達”的過程。以往,人們總是把不發達理解為物質生活水平的低下或工業的不發達。經過20年的實踐,認識豐富多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是逐步擺脫不發達狀態,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歷史階段”,并且把擺脫不發達的首要目標規定為“實現工業化和經濟的社會化、市場化和現代化”。這就把發展生產力,實現工業化,同實現“經濟的社會化、市場化、現代化”聯系在一起。在我國,這一過程就是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變的過程。
在社會轉型過程中,變化了的經濟活動必然會反映在社會價值觀念體系中,引起社會經濟價值觀念的變化。而社會經濟價值觀念的變化主要在于其中的核心價值意識即主體意識和利益意識的變化。茲分別研究之:
(一)主體意識的變化。
在自然經濟社會形態中,人們通過血緣或地域的自然紐帶結合于家庭等形式的人群之中。個人無獨立性而言,體現人的主體性的是群體,社會經濟價值觀念中的主體意識是群體意識。在商品經濟社會形態中,個人是商品或貨幣的所有者,是獨立的活動主體。個人脫離了狹隘共同體的限制,建立起廣泛的社會聯系;擺脫了人身依附關系的束縛,建立起對財富的物化關系所體現的人的平等關系。與此相應的是社會經濟價值觀念中的個體主體意識的生成。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具有市場經濟的一般特點,因此有個體主體的獨立自主性。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又具有它的特殊性,即公有制占主導地位。所有制是經濟活動方式的重要內容。這就決定了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中,人們的經濟活動既與自然經濟形態中的活動不同,又與資本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中的活動不同。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個人的愿望和利益得到越來越多的肯定。社會經濟價值觀念中的主體意識正在逐漸從抽象的群體意識向現實的個體意識轉移。但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的社會經濟價值觀念的主體意識與資本主義市場經濟中的社會經濟價值觀念的主體意識的較大不同,在于它是與集體聯系在一起的。集體必須以個體為基礎,不以個體為基礎的集體就是馬克思所說的“虛幻的集體”;個體必須在集體中得到發展,離開集體的個體就是抽象的個體。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的社會經濟價值觀念所強調的是多元主體意識.即既包括個體意識.也包括集體意識,以個體意識為基礎,但又導向集體意識。
(二)利益意識的變化。
社會經濟價值觀念中的利益意識,當然是經濟利益意識。經濟利益亦稱物質利益。物質利益意識的變化不是有無追求物質利益的意識變化,而是在物質利益追求過程中關于物質利益載體變化所引起的利益意識的變化。
物質利益最基本的形式是與衣、食、住、行直接聯系在一起的實物形態。由于衣、食、住、行的直接滿足是有限度的,因而對這些實物形態的追求也總是有限度的。當貨幣出現時,物質利益的載體就轉移到貨幣上。對于一個主體來說,擁有的貨幣量總是有限的,但貨幣“具有購買一切東西、占有一切對象的特性”⑦,即使用價值是無限的。這種有限與無限的矛盾就使得對于以貨幣為中介的物質利益的追求沒有止境,從而使對物質利益的追求具有更大的動力。
我國正在建立和完善市場經濟體制.使得社會經濟價值觀念中的利益意識與傳統社會中的利益意識發生了很大的不同,物質利益載體的變化,使得人們迸發了對物質利益追求的極大熱情。我國的改革開放給社會主義經濟注入了生機和活力,探究原因,對物質利益追求的極大熱情是其中的重要一點。但是社會主義的本質,使得人們在從事經濟活動中,雖然追求著以貨幣為中介的物質利益,但就整個社會而言,是要“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這種“最終”目標必然要在以生產活動為主要內容的經濟活動中體現出來,從而也就必然要在社會經濟價值觀念的利益意識中反映出來。
社會經濟價值觀念的主體意識和利益意識的變化是聯系在一起的。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活動密切聯系在一起的社會經濟價值觀念中的主體意識和利益意識,構成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經濟價值觀念的具有獨特規定的主體意識和利益意識。這兩個核心價值意識之間的張力可以用集體主義來概括。集體主義中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價值觀念中的主體意識,這就是多元主體意識。多元主體意識既不同于個體主義,也不同于整體主義,而是以個體為基礎,以集體為導向。集體主義中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價值觀念中的利益意識。它既體現著以貨幣為中介的關于物質利益的追求,又體現著社會主義的“最終”目標所必然帶來的影響。集體主義作為兩個核心價值意識之間張力的表徵也就決定了處于保護帶的眾多價值意識。
價值觀念體現著價值取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價值觀念與傳統社會經濟價值觀念之間的不同,決定了它們之間的沖突是不可避免的,也就決定了分別以這兩種經濟價值觀念為基礎的兩個社會價值觀念體系之間的沖突是不可避免的。社會轉型時期的很多現象都可以從社會經濟價值觀念之間的沖突中得到說明和解釋。
四、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社會價值觀念導向作用
為建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我國的改革正進入攻堅階段。在這個關鍵時期,要發揮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的反作用,就要充分重視社會經濟價值觀念尤其是其中的核心價值意識的引導作用。這可以從以下四個方面來考慮:
其一、要正確地強調社會經濟價值觀念中的主體意識。不可否認,在我國推行市場經濟的今天,“自我中心”的價值意識有所抬頭。早在一百多年以前,德國青年黑格爾派成員施蒂納就鼓吹極端利已主義。施蒂納認為:“對我來說,除我自己以外,就沒有別的東西了?!雹噙@種極端利已主義反映了生活在19世紀前半期德國社會歷史條件下的小資產階級的社會價值觀念體系。如果倡導這種社會經濟價值觀念,社會在實際上就不能正常地存在。因此,邊沁等資產階段倫理學家對此持批判態度,他們提倡一種合理的利已主義。
馬克思認為:“任何人類歷史的及時個前提無疑是有生命的個人存在”,“個人的出發點總是他們自己”。⑨世代相續的個人在通過不同的社會活動方式發展自身時,恰恰創造了歷史。然而,馬克思所說的個人決非極端個人主義。在馬克思看來,對對象的依賴是個人生存的起碼需要,而這種需要又只能通過勞動的形式才能得到滿足。人與自然界的物質交換必須以人與人結成相互關系為前提。這就是勞動實踐的社會|生。這就決定了“只有在集體中,個人才能獲得發展其才能的手段”。⑩因此,馬克思的主體理論以個體為基礎,但導向集體。
不可否認,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遵循價值規律,必然要把實踐和利益主體的作用凸現出來。但是,主體價值的增強,自主、自立、自信意識的增強,并不意味著自我、他人與社會的對立。而要反對“自我中心”的價值意識,就要處理好個人與群體之間的關系,其中集體要成為“真正的共同體”是關鍵。
其二、要正確地強調社會經濟價值觀念中的利益意識。與傳統的社會價值觀念中重義輕利不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價值觀念強調利益意識??隙▊€人利益的合法性和正當性,把利益的追求與主體的勞動結合起來,激發了人民群眾從事經濟活動的積極性,促進了社會生產力突飛猛進地發展。
不可否認,在推行市場經濟的今天,“拜金主義”的價值意識有所抬頭。拜金主義使得人對神的崇拜轉而表現為人對自己勞動創造物的崇拜,反映了人的自主性的增長。然而拜金主義以貨幣作為價值取向的基準,從而誘發、鼓勵人們不擇手段地去攫取金錢。拜金主義確實與市場經濟有著密切聯系。馬克思說:“勞動產品一旦作為商品來生產,就帶上拜物教性質。”⑩我們今天正在建立市場經濟,大力發展商品生產,這就為拜金主義滋生、蔓延提供了良好的條件。
但是,資本主義市場經濟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畢竟有著質的區別,前者是建立在私有制基礎上的,后者是建立在公有制基礎上的。在資本主義社會,雖然有些人能解開商品拜物教之謎;但就整個社會而言,不能理解這個謎底,從而使貨幣蒙上神秘的光環,成為盲目崇拜的對象。在社會主義社會,盡管在不少人看來,金錢、貨幣和商品仍然很神秘,從而拜倒在它們的腳下;但就整個社會而言,有可能理解馬克思所提供的謎底,消除貨幣、商品的神秘光環。
其三、堅持勞動價值復歸的方向。強調追求利益意識的更深沉意義在于,勞動價值的復歸。勞動對于社會的價值是永恒的;但勞動對個體的價值并不是永恒的。在一種社會條件下,勞動對個體具有肯定價值;在另一種社會條件下,勞動對個體具有否定價值,這就是馬克思深刻分析的勞動的異化。
在人類活動中始終貫穿著對于勞動效率的追求。從勞動的動力來說,勞動態度對勞動生產率的影響比勞動技術對勞動生產率的影響更深遠些。勞動態度是與勞動價值聯系在一起的。馬克思·韋伯在分析資本主義初期的精神動力時,就已經發現勞動價值對于社會發展的重大影響。在他看來,新教倫理把勞動與個人拯救聯系起來,通過勞動所取得的成就來證明自己是上帝的選民。
在計劃經濟體制下,干多與干少一個樣,干與不干也沒有太大的區別。這種“平均主義”的分配制度,嚴重地影響人們的勞動積極性。這種分配制度的實質就是把勞動與勞動者的利益相分離,使勞動不能對勞動者形成肯定性價值。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正在改變這種勞動與勞動者利益相背離的狀況。這就極大地激發了人們的勞動熱情和創造潛力。這就是勞動價值的重新回歸。
其四、在堅持“真正的集體”中弘揚集體主義。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價值觀念中兩個核心價值意識之間的張力可用集體主義來概括。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堅持社會經濟價值觀念的引導,就是要弘揚集體主義精神。要正確地弘揚集體主義精神就要使集體成為“真正的集體”,這就要賦予集體主義以新的特點。這就要在發揚集體主義中注意:
及時,要尋找集體利益與個人利益的結合點.使集體利益較大限度地覆蓋個人利益。所謂“集體的事再小也是大事,個人的事再大也是小事”之類的口號,就反映了在“左”的思潮下對集體利益與個人利益的簡單化和片面化的曲解。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倡導集體主義,就要著重揭示個人利益和集體利益的結合點。
第二,要盡可能地把集體的整體利益和長遠利益轉化為個人的具體利益和階段性的眼前利益。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需要而且可能把集體利益和個人利益較大限度地結合起來,但要把需要和可能轉化為現實,要經過一系列的中間環節,這就鄧小平講的“給人民以實惠”。
第三,通過改善領導來優化集體是使個人利益服從集體利益的重要條件。當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發生沖突時,要使集體成員自覺地把集體利益置于個人利益之上,優化集體是最重要的條件。在集體中,領導者處于核心的地位,優化集體主要在于改善集體中的領導者。從根本上說,就是遵照提出的“三個代表”的思想來要求領導者的言行。具體說來,就是要改善領導者的認識能力;改善領導者的思想素質;改善領導者的領導藝術。
社會經濟論文:淺析基于GIS的農村社會經濟統計信息系統技術
論文關鍵詞:農村社會經濟統計;GIS;數據共享;空間分析;可視化
論文摘要:將GIS技術應用于農村統計領域,通過制定統計行業空間信息化建設標準與規范,實現了系統與現有統計政務系統的數據共享。提出并研究了統計數據空間化處理、空間統計分析和多維可視化表達的技術方法體系,從農村統計業務流的角度進行系統數據庫設計、框架搭建以及功能模塊設計,在此基礎上構建了系統原型并在國家統計局進行示范應用。實踐證明,建立時空一體化的信息支律平臺,對于推動我國農村統計部門的政務信息化建設起到了積極作用。
在國民社會經濟信息化和地理空間技術快速發展的背景下,電子政務信息與地理空間信息的資源整合已成為數字政務建設中的重要內容。統計部門作為政府信息服務的窗口對數據的信息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統計信息和空間信息資源的整合,、深入的統計分析和更及時、更完善的統計服務。
國際上一些發達國家的統計部i7非常重視將地理信息技術引入統計工作中,作為信息標準化、自動化和社會化共享的重要手段。美國人口調查局早在八十年代就綜合各種普查地圖開發了TIGER地圖服務系統,提供統計電子地圖瀏覽,并可以進行自動化制圖。日本統計局在1990年就開始陸續進行普查地圖數字化工作,并開發了普查繪圖系統(Census Mapping System),此系統可編輯并繪制各種地域統計地圖。英國國家統計局(Office for National Statistics)除了向公眾提供統計數據外,還提供打印輸出統計地圖的服務。我國統計信息空間化管理和分析系統研究起步較晚,但發展比較迅速。“十五”期間,開展了“國家社會經濟統計地理信息系統建設”,該系統采用全國1:100萬比例尺行政區劃地圖和2004國家統計年鑒數據建立了基礎數據庫,實現了統計數據的瀏覽、查詢、數學分析和圖表制作等基本功能。國家統計局組織研發了“中國經濟監測預警系統”,重點解決中國宏觀經濟監測與預警及統計數據可視化等問題。
國家統計局農村社會經濟調查司一直致力于農村社會經濟統計數據的信息化建設,但由于傳統農村統計業務中數據的采集、管理與分析所涉及的技術方法導致數據在各個部門難以共享,統計數據通過文字圖表進行展現的表達方式單一,難以有效描述統計對象所包含的空間信息及其空間現象和規律。對統計數據進行深入分析、挖掘與可視化已成為當前農村統計部門面臨的主要問題。通過農村社會經濟統計行業空間信息系統建設標準與規范,基于GIS技術實現農村統計業務對象和內容的時空集成與整合將為解決這些問題提供有效途徑。因此設計和開發統計數據與空間數據一體化的信息平臺對于推動我國農村統計工作的信息化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1、系統設計
1.1設計原則
1.1.1數據的標準化
制定農村社會經濟統計行業空間信息系統建設標準與規范,包括農村統計單元分類與編碼標準、農村社會經濟統計信息分類與編碼標準、農村社會經濟空間數據庫建設標準、農村社會經濟統計專題地圖產品制作與規范四項統計行業標準,定義統一的數據接口,以實現系統與現有政務系統的無縫對接以及各級農村統計部門之間多源統計數據的整合與共享。
1 .1.2融合政務工作流
系統功能設計要符合統計部門的政務工作流程,將系統邏輯與業務邏輯有機的結合在一起,實現復雜統計業務流程的自動化,簡單化。
1.1.3良好的擴展性
組件技術實現了軟件的復用和健壯的版本更新。利用組件技術將系統功能封裝為GIS組件對象和業務邏輯組件對象,通過組件對象的連接實現系統的集成,使系統具有良好的擴展性。
1.1.4數據的安全性
農村社會經濟統計數據作為國家重要的信息資源,在信息前數據的保密性和安全性非常重要。系統必須建立嚴密的密匙管理體系和授權管理體系,針對不同權限的用戶開放對應的功能,保障數據庫的安全性。
1.2總體設計
農村社會經濟統計空間管理與分析系統在邏輯上分為數據層、應用層和表現層三部分。數據層負責多源異構統計數據及空間數據的采集、存儲和檢索,數據統一存儲于Oracle數據庫中,通過ArcSD〔空間數據引擎實現對空間數據(矢量數據與遙感影像數據)的訪問和管理。應用層將數據層與表現層連接起來,實現了統計數據與空間數據的查詢、分析與可視化等功能。表現層將應用層分析得到的可視化統計信息展現給用戶,并與用戶進行交互。系統框架結構如圖1。
1.3據庫構建
系統數據庫包括統計數據庫、統計單元代碼數據庫、空間數據庫和權限數據庫四部分。統計數據庫存儲農業統計普查數據,農村抽樣調查數據,農村統計報表數據和重點調查數據。由于統計標準和方法頻繁變動,在統計數據的組織上引入了“元數據”的概念。元數據是抽象出的對數據的描述性數據。將統計數據獨立存儲,使用元數據描述統計數據的時間、名稱、單位等指標體系信息,當統計標準變化時只需維護元數據即可實現數據庫的更新,有效提升了數據庫的靈活性和擴展性。統計單元代碼數據庫存儲分年全國各級統計單元代碼以及分年統計單元變更信息,統計單元發生變化時可通過統計單元變更信息表查看變更情況??臻g數據庫分年存儲全國省、市、縣、鄉、村5級統計單元矢量數據和遙感影像數據??臻g數據和統計數據通過統計單元代碼進行關聯。用戶權限數據庫定義了不同用戶類型的數據權限和應用權限,控制和分配不同用戶對系統功能和數據的使用權限,實現對系統的安全管理。
2、系統實現
2.1統功能模塊
系統在功能設置上充分考慮了統計部門的業務需求。突出對統計數據的時空一體化查詢、分析及可視化。系統在邏輯上分為數據管理、系統管理、數據分析和多維可視化四部分。運用組件技術對模塊功能進行封裝,模塊之間通過開放的數據接口建立通信機制。
2.1.1數據管理
數據管理模塊是系統后臺數據的控制器,包含行政代碼管理、統計數據管理、空間數據管理和時空數據查詢四部分。基于標準的統計數據與空間數據編碼規范,數據管理完成了統計數據庫和空間數據庫的數據交換、數據編輯和數據驗證;時空數據查詢包含同期統計數據查詢、歷史統計數據查詢、統計單元變更查詢與空間數據查詢,實現了時空序列上的高效數據檢索。
2.1 .2系統管理
系統管理模塊主要包含用戶管理、地圖管理和界面管理功能。用戶管理考慮到統計數據的保密性和安全性,對不同用戶給與不同的操作權限;地圖管理提供圖層的導入和刪除、圖層的顯示控制、圖層的順序控制等操作;界面管理包含系統界面工具欄與顯示窗口控制、專題地圖模板與統計圖表模板的加載與刪除等功能。
2.1.3數據分析
數據分析是系統的核心功能,包含統計分析、空間分析、ESDA分析和統計模型庫四部分。統計分析功能可以對同期和歷史統計數據進行多種數學運算,提供運算結果輸出并完成與空間數據的地圖關聯。空間分析功能提供數據的空間量算、緩沖區分析、疊加分析等操作,并且可以對分析結果制圖輸出。ESDA分析封裝了空間相關性分析、空間聚類分析、空間趨勢面分析、空間插值等功能,通過COM接口可以講分析結果與統計地圖進行有效交互。統計模型庫對多種數學模型、統計業務模型和空間分析模型進行封裝,用戶可以對模型進行組裝形成新的業務模型以滿足復雜的統計應用需求,模型可以保存、修改、輸出以便重復使用。
2.1.4多維可視化
多維可視化模塊包括專題制圖、統計圖表、三維地圖和可視化集成功能。專題地圖功能將統計數據與空間數據進行關聯,制作各種統計專題地圖,并可對專題地圖進行輸出打印。統計圖表功能對統計數據從空間和時間兩個維度制作多種圖表數據,并支持圖表的輸出與打印。三維地圖通過對統計數據構建數字表面模型實現數據的三維可視化,進一步分析統計數據的空間分布規律,更好的為宏觀規劃進行輔助決策。可視化集成功能將系統與遙感影像數據進行集成,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與統計數據與數據庫中影像數據的集成展示,二是與系統與Google Earth的集成,實現系統數據在Google Earth中的可視化。
2.2系統界面
農村社會經濟統計信息空間管理與分析系統采用ESRI公司ArcEngine9.2組件平臺結合Oracle 10g數據庫在VC++6.0平臺下進行開發,并在國家統計局農村社會經濟調查司進行示范應用。系統界面設計遵循美觀規范、風格統一、操作簡便的原則,主界面由六部分組成:菜單欄,狀態欄,統計專題,統計報表,統計分析,空間分析,如圖4。
3、關鍵技術
3.1變更單元時空數據查詢
對統計數據進行、高效的檢索是統計部門的重要工作,由于農村統計行政單元頻繁發生合并、拆分、劃撥、代碼變更等變化,導致難以將一定尺度上的農村統計數據進行時間維和空間維上的對比分析。針對這一問題,對統計行政單元和空間數據引入“版本”的概念,依照年份對統計行政單元代碼和空間數據進行管理。同時采用雙向鏈表存儲結構設計統計單元變更信息表,利用多叉樹搜索算法可以追溯農村統計單元在時間序列上的變化情況。這種存儲和查詢方式簡化了數據入庫操作同時可以進行高效的數據檢索,有效的解決了農村統計業務中統計行政單元頻繁變動帶來的數據變更問題,如圖5。
3.2空間探索性數據分析
統計部門不僅是原始數據的提供者,更應提供數據的分析、挖掘、預測等服務??臻g探索性數據分析將GIS技術、空間統計學方法和統計數據相結合,克服了經典統計學中數據相互獨立帶來的局限性,深入挖掘統計對象間的空間關系和統計現象的變化規律。系統運用組件技術將空間相關性分析、空間聚類分析、空間趨勢面分析等多種數據分析方法封裝為ActiveX控件,與系統進行集成可以實現區域農村社會經濟發展在時空維度上的整體性、差異性和關聯性分析。
3.3統計模型庫
模型就是將系統的各個要素通過適當的篩選,用一定的表現方式描述出的簡明映象。統計模型庫提煉了系統業務邏輯,采用開放的模型接口構建,利用COM技術將統計業務中的傳統數學模型與GIS空間分析模型進行組合封裝,可以將傳統統計數學模型與GIS模型進行綜合運用創建新的統計模型,并允許在系統運行過程中對模型進行編輯,實現模型與業務系統之間的無縫、自動化集成。這種開放的結構使系統的靈活性有很大的提高,簡化了復雜統計任務的操作流程,實現了統計數據進行從空間分析到地圖可視化表達的“一鍵化”操作。
3 .4可視化集成
統計指標具有時空性,因此將統計數據加入地理維度和時間維度進行可視化可以形象直觀的展現統計數據的時空分布、變化情況。Google Earth實現了多源多尺度海量高分辨率遙感影像數據的無縫顯示,具有開蒯生、易用性、共享性等特點。因此GIS與Google Earth的可視化集成為統計數據表達提供了很好的技術手段。將統計數據與矢量數據進行空間關聯,然后通過數據轉換算法將系統空間數據轉換為KML數據流,在Google Earth中加載顯示,用來監測較大尺度下的貧困地區、經濟熱點地區、指標異常地區等具有較好的效果,如圖6。
4、結論
農村社會經濟統計信息反映了農村社會經濟現象,必然要考慮統計對象的空間位置、空間狀態以及統計對象在空間上的相互作用與影響。將GIS技術運用于農村統計業務,實現對海量統計數據的時空分析挖掘,可以向統計部門提供深層的信息從而快速有效的形成對農業經濟發展情況的把握。通過制定統計數據與空間數據標準與規范,不僅實現了國家統計局農村社會經濟調查司下屬各部門統計數據的集成和共享,而且可以解決統計業務中因行政單元頻繁變動帶來的統計數據時空查詢以及空間數據更新和維護問題。系統模型庫對統計業務流程進行提煉,使系統操作簡單化、智能化,在實際應用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社會經濟論文:增值稅轉型的社會經濟效應分析
目前正在東北地區進行的擴大增值稅抵扣范圍試點,與世界通行的“消費型”增值稅制度仍然有一定差距,但其朝著規范的“消費型”增值稅制度的改革取向是不可逆轉的,如同中國各項改革事業一樣,增值稅轉型也必將是一個漸進的過程。本文對增值稅轉型所產生社會經濟影響的分析,既考慮當前的情況,也盡可能考慮到更長遠的影響。
轉型與投資的關系
增值稅轉型對社會經濟的影響首先體現在投資領域:相對于“生產型”增值稅,轉型不僅增加了企業的收益,提高了企業的邊際效益,而且資金流動的增加使企業獲得了貨幣的時間價值,增加了企業可支配的投入資本額,從而使其增加投資有了現實的可能性。
但是,企業存在著增加投資的可能性,并不意味著一定轉化為增加投資的現實性。從我國目前經濟形勢來看,一定時期內增值稅轉型給投資者讓渡的稅收額度,能否轉化為投資,還要從如下兩方面來分析:
(一)在競爭性較強的領域,企業投資與否取決于投資的邊際效益,即產品有無銷路、企業能否盈利以及盈利多少。增值稅轉型后稅負的降低只是投資者附加考慮的因素之一,而不是決定因素
1.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投資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特定商品的市場需求。當某種商品在市場上趨于飽和或者缺乏銷路,即使實施增值稅轉型與所得稅優惠,也不可能吸引理性的投資者增加投資。相反,如果某種商品銷售旺盛,前景看好,即使沒有增值稅轉型與其他優惠,也會吸引投資者增加投資。如我國目前由于城市化加速,在未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主要城市的居民住宅將保持持續旺盛的需求,由此導致的房地產投資旺盛。即使國家采取各種政策加以調控,增加各種稅費,也只能消退其過于炒作的成分,并未減少正常投資的增加。
2.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投資還取決于商品的盈利空間。企業在投資于某一個項目,或者增加投資于原有項目中,其考慮的核心是該項目的盈利與否。企業投資時要進行成本與收益核算,在企業盈利空間不斷縮小的情況下,如果增值稅轉型所產生的利益讓渡不足以彌補其盈利減少,即使產品還有銷路,理性的投資者也不會增加投資。如近幾年來我國陸續出臺了《中西部地區外商投資優勢產業目錄》、《外商投資產業指導目錄》和《當前國家重點鼓勵發展的產業、產品和技術目錄》,國家對這些目錄中的產業給予了很多優惠政策,但由于一些產業盈利的空間太小,發展前景不明朗,依然未能吸引來更多的投資。增值稅轉型帶來的稅負減輕,與這些稅收優惠政策的原理是相似的。相反,即使沒有增值稅轉型,該項目盈利空間仍然很大,企業也會增加投資。
3.增值稅轉型對投資的促進是相對長期趨勢,而非短期見效。這可以從資金的積累方面來分析。從1998年起,我國實行擴大內需財政政策,國家每年增加發行國債1500-2000億元用于基本建設投資,而各個渠道的配套資金則數倍于此,由此形成每年增加5000億元左右投資總額。而增值稅轉型所能給企業增加的資金則遠沒有那么大。根據東北試點的數據測算,如果按“兩個增量”的抵扣模式,則國家每年減少的稅收(亦即企業新增的可支配資金)也只有400-500億元即使在全行業實施全額抵扣,這一資金量也只能達到1000億元左右。而且,這些資金還將有一部分轉換成為企業所得繳納企業所得稅,因此,企業實際得到的利益少于上述數額。從我國實行擴大內需政策在兩三年后才看到明顯的效應看,增值稅轉型所能給投資企業增加的資金流并不如前者那么直接,總量也要小得多,其所能產生促進投資的力量當然遠不如前者那么大。
況且,理性的投資者對于任何一個新政策出臺都有一個理解、分析和觀察的過程,從政策的出臺到政策發生實際作用往往存在一定的“時滯”。即使企業當年將上述400-1000億元新增可支配資金全部用于投資,對于我國目前每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已經超過7萬億元而言,也是微不足道的。按2004年全國投資總額70073億元計算,也只能提高當年全國固定資產投資增長率0.5-1.21%,這對于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年均增長達20-30%而言,力量仍然是有限的。因此,那種以增值稅轉型可能會帶來投資猛增、經濟過熱為由來放緩增值稅轉型的觀點是理據不足的。因此,增值稅轉型對投資的促進在很大程度上是長期的,從總趨勢上說也較為舒緩。
4.就單個企業而言,所需機器設備及其價格的整體性,也會在一定時期內限制了企業的投資增長。如某企業從客觀上需要3件設備,每件價格50075元,但該企業當年可支配資金(含自有資金和可獲得的貸款)最多只有600萬元,那么該企業當年就只能添置1件設備,實際投資500萬元。這說明,并不是所有計劃用于投資的資金都會在一個時段內用完。
(二)最近幾年來,我國一些行業或者企業出現的投資熱潮與增值稅轉型的聯系并不密切。其今后依然沿著自身的發展軌跡來發展,增值稅轉型對其影響的程度甚微
1.投資熱點主要集中的交通、能源和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等非競爭性行業,其中,前兩者屬于國家戰略發展的領域,由于國家經濟建設的需要,其在未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將繼續保持快速增長。在城市基礎設施建設行業中大部分地方是依據城市化發展進程所需要進行必要的建設,在未來一段時期內依然會沿著自己的發展軌跡,繼續保持較快的發展。增值稅制度的變化,對這幾個行業不會產生太大的影響。
2.房地產行業。作為競爭性行業,為了商業利益,近年來房地產開發商和一些炒家較為明顯的炒作性運作,使得房價提高迅速,由此帶動了能源和原材料價格大幅度上升。但如果冷靜地分析,目前房地產的需求猛增,其實也就是對幾十年來欠賬在短時間內的集中償還,在很大程度上是我國城市化加速發展的結果。就投資本身而言,還沒有到失控的地步。2004年,全國房地產開發投資13158億元,比上年增長28.1%;商品房銷售額10376億元,增長30.0%,其中銷售給個人增長30.4%,所占比重為93.3%.可見,投資的增長率低于銷售的增長率,從原理上說屬于正常范圍。由于其不屬于增值稅的征收范圍,增值稅轉型不會對其產生直接的影響。與上述交通、能源等領域相似,其快速發展,帶動了征收增值稅的原材料各個行業的快速發展,導致價格較快上升,增加了增值稅的收入。
3.在相當一部分雖然屬于競爭性但仍然具有“投資軟約束”特征的企業中,增值稅轉型與其投資增長的因果關系并不明顯。根據國家統計局的數據,2003年,全國國有企業的固定資產投資達21661億元,占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額55566億元的39%;股份制企業的固定資產投資為12733.6億元,占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額的22.92%。由于股份制企業中的大部分屬于國有控股,所以兩者相加達到60%以上。2004年,國有和國有控股企業的固定資產投資額達到33713億元,占當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額70073億元的48.11%。可見,最近幾年新一輪經濟發展熱潮中,國有或者國有控股企業仍然是投資的最主要力量。從體制上看,我國的國有企業和相當一部分國有控股企業的改革不到位,企業“投資軟約束”機制依然存在,“利益較大化”尚未成為企業的核心價值觀。一些企業在投資決策時,上級黨政領導的意志、企業領導眼前業績甚至個人端不上臺面的種種利益,都成為重點考慮的因素。至于企業未來的發展、盈虧,以及諸如增值稅轉型帶來的優惠,似乎不成為投資決策所考慮的主要因素。因此,增值稅轉型對其投資的影響將十分有限。
轉型與經濟增長的關系
1.從宏觀層面而言,增值稅轉型使得企業可用于實際發揮作用的投入資本逐步積累,促進投資量逐步增加,帶動經濟持續穩步地增長??梢灶A見,從現在起一二十年內,作為發展中國家,中國經濟發展仍將繼續處于投資拉動型階段。我國目前居民尤其是農村居民消費需求仍然不旺,促進投資穩步增長必將繼續成為國家推動經濟健康發展的一個選擇。從微觀層面而言,增值稅轉型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消費增長,進而促進經濟增長。一是轉型使由于市場競爭激烈利潤空間不斷縮小的企業資金相對寬裕,從而使企業在一定程度上減少對職工工資的擠壓;二是對于眾多小型企業投資者而言,增值稅轉型所產生的利益讓渡,不僅使其實際收益相應增加,更重要的是使消費信心指數增加。從而形成促進經濟增長的傳遞機制:收入增加一消費水平提高一拉動內需增加一經濟增長。
2.加快產業升級,提高經濟增長質量。增值稅轉型對不同資本構成和技術構成的行業會產生不同程度的積極影響。一般來說,增值稅轉型受益較大的是資本密集程度較高且產品附加值較低的冶煉工業、重化工業和機械制造業等傳統行業,因為這些行業的機械設備在固定資產中所占比重較大,資本有機構成較高。而目前定義的高新技術行業盡管產品附加值較高,但其所用的機械設備較少,其大量的成本是不能得到進項抵扣的人力資本支出和其他研發費用,因此,從稅收讓渡中直接受益不大。但增值稅轉型后鼓勵各個行業加大技術改造力度,從而有利于高新技術生產設備的產銷,使其得到間接受益。至于勞動密集的加工工業,雖然其購進的機械設備相對于上述兩類行業較少,獲得抵扣的進項稅額就相對較少,但其在增值稅轉型后處于“不虧不賺”的狀態,因此也不能說增值稅轉型不利于勞動密集行業??傊鲋刀愞D型帶來的生產設備成本的降低,使得各個行業都更有條件通過更新機械設備來提高勞動生產力,實現產業的升級,進而從整體上提高我國經濟增長的質量。
轉型與就業的關系
時下有一種“機器替代工人”觀點認為:一方面由于設備更新、技術進步,一部分技術跟不上設備更新速度的工人會被淘汰;另一方面,隨著工人工資的不斷增加、社會保障制度的改革,企業雇用工人需要付出的成本更大,而增值稅轉型使機器設備的成本有所降低,兩種成本的彼增此減,將促使投資者不斷提高資本有機構成,使機器手代替人工手。由此引申出增值稅轉型要謹慎或者要緩行的結論。
筆者認為,這種觀點仍然停留在轉述“進口”經濟學理論的階段上,未能結合中國的具體國情作出客觀分析判斷。最近十多年來,產業的升級、資本有機構成提高、就業彈性下降,在未實行增值稅轉型的背景下就已經出現,因而不能以“影響就業機會增長”作為阻止增值稅轉型的理由。對于“機器替代工人”,在一些發達國家曾不同程度出現過,但大部分國家都通過制度創新來解決問題,而不是凍結原有制度以維持舊觀。就中國的具體情況而言,應采取適合國情的方式來加以解決:
1.目前,一些高科技領域或者特殊行業,如機械制造業、石化工業和冶煉工業,國際上的技術水平已經發展到自動化程度不斷提高、操作的工人不斷減少的程度。即使我國的增值稅不轉型,這些產業的發展趨勢也是如此,絕不能以憂慮“機器替代工人”為由抵御這種趨勢。而且我國近年來也出臺了各種優惠政策,來支持相關產業的發展,以趕超世界先進水平。
2.在一些勞動密集型的行業中,如電子產品裝配,服裝制造業等,盡管在增值稅轉型中不能直接受益,但是一方面由于增值稅轉型促進國內全社會投資逐步增加,城鄉居民生活水平提高,這些行業產品的需求不斷增加;另一方面由于增值稅轉型減輕了企業負擔,逐步提高了企業拓展國際市場的能力,增加了出口。這兩方面都直接或間接導致這些行業的就業機會增加。
3.技術含量不高的加工業、中低檔建筑業,在高工資水平情況下,企業為追求利益較大化,具有機械設備與人工互為替代的可能性。但大量的資料顯示,從全國各地農村到珠江三角洲和東部沿海就業的“農民工”,其工資水平在近二十年來增長甚微,有些甚至一直沒有變化。這正是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劉易斯描述“勞動力無限供給條件下”的“二元經濟發展模式”所決定的,中國經濟發展仍然處于這樣的模式中。只要中國城鄉還存在數量巨大的剩余勞動力,在這些行業和其他類似行業中,除了必要的設備更新和升級以外,出現大規模的“機器替代工人”的可能性不大。
4.從長遠看,企業為了自身的生存和發展,將利用增值稅轉型帶來的相對充裕的資金來開展研發或者投資于新領域中,進而逐步實現產業升級和經濟轉型,從而在客觀上為社會創造出大量新的就業機會。如美國,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美國的航天、導彈、信息、生物工程,以至海洋開發,除了一些世界著名的大公司外,還有無數中小企業的參與。這些企業之間分工合作,研究開發、中間試制、技術中介、產品推銷和配發,以及從事咨詢、策劃、會計和法律服務等等,使得產業內部配套成龍、產業之間聯系緊密,相互之間形成既嚴密周到又快捷便利的聯合體。20世紀90年代的美國,即使是在產業發展水平很高的情況下,也能夠形成高增長率、低通脹率和高就業率并行不悖的局面,打破了原先經濟學理論中低通脹率和高就業率不可并存的定律。因此,將增值稅轉型后帶來的產業升級同解決就業問題對立起來,將“機器”與“工人”對立起來,都是缺乏根據的。
綜上所述,增值稅轉型最重要的一個任務是提供一個公平的稅收環境,并不是政府給予企業的優惠政策,而是把企業原先應得的利益還給企業本身,是還增值稅“中性稅收”的本來面目,使之更趨于規范、科學,進而促進投資、經濟增長和就業。并且由于增值稅轉型給企業讓渡的稅收總量(亦即企業獲得的資金總量)有限,有限的資金經過一段時間積累,才可能對投資領域發揮相應的作用,因此,不宜對此作過高的不切實際的估計,從總趨勢上說,增值稅轉型對投資、經濟增長和就業的促進是漸進的、舒緩的。此外,增值稅對投資、經濟發展的影響畢竟有限,對于增值稅轉型,不應賦予其過多的、其本身難以承擔的責任,也不要把解決所有問題的希望都寄托在增值稅轉型上。經濟發展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可以通過其他政策來解決,通過間接、甚至反向的動力來解決。
社會經濟論文:會計管理體制與社會經濟環境
會計管理體制是一國會計模式的重要內容。不同的社會經濟環境造就了不同的會計管理體制。本文主要研究:會計管理體制的形成機理;會計管理體制的概念界定;各種社會經濟環境對會計管理體制的影響。
一、會計管理體制的形成機理
目前世界上所有國家都無一例外地運用一定的方式對會計活動進行干預、干涉或控制,也就是說;各國實際上都存在會計管理體制的問題。然而,會計活動并不是一開始就受到干預、干涉或控制的。十九世紀以前,國家對會計活動是不加干預的,巴其阿勒在《算術、幾何、比與比例概要》中指出,賬簿處理被認為是商人的秘密,不可示眾,政府官員對帳簿所作的檢查,只是檢查帳簿記錄的真實性;喬伊和米勒在其所著《國際會計》中,認為那個時期:“會計人員值得他們在干什么?!敝灰泿ふ_,資產負債表平衡,那就無可非議。直到18世紀英國“南海公司事件”爆發后,英國政府頒布了1844年《股份公司法》對股份公司的會計記錄作了明確要求,國家對會計活動的干預才真正開始。在1929一1933年世界性經濟危機之后,隨著凱恩斯主義的出臺,政府對會計活動的干預便流行開來,“加強對會計行為的管制,借助會計管制來達到市場運行的有效,是國家干預市場運行的一個重要手段。”
國家對會計活動進行干預,也就是會計管理體制的形成,有著深刻的原因。歸納起會計管理體制與社會經濟環境來,有以下幾個方面:
1.滿足國家宏觀調控的需要
國家調控宏觀經濟的手段包括經濟手段、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其中經濟手段有兩個層次,一是通過國家的戰略規劃和經濟計劃進行事前調控。二是通過財政、金融等政策進行事中調控。事后調控主要是通過信息反饋來改善戰賂規劃和計劃。會計信息是這些信息的重要組成部分。國家為了更為有效地進行宏觀調控,必然要求會計所提供的信息能滿足國家宏觀調控的需要,國家對會計話動進行干預也就成為一種必然。美國會計學家藏維·霍斯盆斯說過:國家和聯邦政府執行機構“……越來越清楚公司報告(即財務報表)的行為性方面及其對宏觀經濟的影響。相應地,我相信,他們將要求……那些負責制定公司報告ZS則的人們所制定的準則將能引導各個體的經濟行為與宏觀經濟目標相一致…。經濟政策制定者的這一認為,促使會計準則制訂轉而成為政治經濟學領域的一個部分”。
2.協調利益關系的需要
會計信息反映了企業一定時期的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這些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體現了一定的經濟利益關系。會計所反映的經營成果,不漢是企業向國家交納所得稅的依據,而且還是向投資者分配利潤的依據,是企業能否如期償還債務的衡量依據。為了協調有關利益關系人和利益集團之間的利益關系,保障整個社會經濟的良性運行,有必要對會計活動進行有效的約束與引導。
3.穩定資本市場的需要
資本市場在整個市場體系中處于中介地位和軸心地位,它的穩定與否,直接影響著一國的整體經濟。1929年到1933年間資本市場的崩潰導致了世界性的經濟危機。事實證明,會計信息與資本市場之間的關系甚為密切:美國會計學者Ball和BNwnl968年的研究報告認為,會計收益的變化方向與證券價格的運動方向正相關,而且證券價格運動可以預計收益結果,在收益后的一個月內,價格不會作不正常的運動;1972年B;arer,1973年Suder,1982年Biddle和Undal的研究表明,將先進先出法改為后進先出法會影響證券價格。于是,基于這一點;各國為了穩定資本市場,防止證券價格的劇烈波動,相繼對會計活動加以干涉,以保障會計信息的相關性、性和可比性。
二、會計管理體制的概念界定
為了從理論上深入研究會計管理體制與社會經濟環境之間的關系,首先必須明確會計管理體制的涵義。在這方面,比較典型的表述有如下兩種:
及時,會計管理體制可以解釋為某一國家(或地區)政府出于自身的需要對本國(或本地區)會計活動的各個方面進行組織、管理和約束的總和,它包括三部分的內容,即會計工作領導體制、會計人員管理體制和會計制度(會計準則)制定權限。不難看出,這種表述將會計管理體制理解為組織、管理和約束本身,這顯然偏離了“體制”。而會計管理體制包括會計工作領導體制、會計人員管理體制及會計制度制定權限,這種界定尚有待進一步探討。
第二,會計管理體制是指一個國家或地區依據需要對本國(或本地區)會計活動進行組織和管理的方式。隊這種表述將會計管理體制概括為一種組織和管理的方式,顯然不是十分。除了組織和管理方式外,會計管理體制還有更為廣泛的內容。
我仍認為,所謂會計管理體制就是一定的國家或地區在一定的時期根據自己所處的社會經濟環境,介入會計活動,對會計活動進行干預、干涉、控制所作出的一系列制度和機制上的安排,以及據此所制定的一系列會計規范。這一定義所要強調的是以下三點:其一,會計管理體制是一定的國家或地區在判斷自身所處的社會經濟環境的基礎上所作出的選擇;其二,任何會計管理體制所要解決的核心問題都是如何干預、干涉、控制會計活動;其三,會計管理體制具有動態性,即它可以根據社會經濟環境進行不斷的調整和改革。
綜觀世界各國會計管理’體制,大體上可以分為兩種類型:一種是集中與立法管理型;另一種是自我管理型。所謂集中與立法管理,是指政府積極參與會計活動的管理,這種管理主要通過行政手段和法律手段來進行,而會計職業團體在會計活動的管理中不占主導地位,只起著協助政府管理會計活動的作用。所謂自我管理,是指政府對會計活動的干預較少,除某些必要的立法外,對會計活動的管理交給會計職業團體自行管理。法國和日本是集中與管理型的國家,英國、美國是自我管理型的國家,而德國的會計管理體制則主要傾向于立法管理。從趨勢看,集中立法型國家也在部分吸取“自我管理”的合理因素,而“自我管理型”的國家也部分吸取集中立法的內容,雙方的差異只是側重點不同而已。
由于會計活動是由會計行為主體(會計人員)、行為客體(企業經濟活動)、行為標準(會計規范)三個要奈所構成的.而對企業經濟活動的管理不居于女計管理的范疇,因而會計管理體制,就相巴地包括會計人員管理體制、會計規范管理體制及會計規范本身三個部分的內容。
會計人員管現體制一般包括對會計人員的資格的確認、業務鄲級的核實、工作職權的規范、會計人員的任免,以及注冊會計師資格的確認、執行業務的條件、范圍和工作規則等,也就是說,會計人員管理體制由對企業會計人員的管理和對注冊會計師的管理兩個部分的內容所組成.
會計規范管理體制主要體現在政府和會計職業團體在會計規范的制定與執行過程中所能發揮的作用上。不同的國家,政府和會計職業團體在會計規范的制訂與執行過程中所起作用的大小和方式是不一樣的。
會計規范是在會計領域內起作用的一種社會意識形態,具有公認性、統一性、客觀性、廣泛適用和反復適用性,作為一種標準,它幫助會計人員解決如何工作的問題,為評價會計工作提供客觀依據;作為一種機制,它是保障和促進會計活動達到預期目的的一種制約力量。任何一個國家的會計規范部不是單一的,而是許多會計規范的集合體。不同性質、不同層次的會計規范的總和,構成了會計規范體系。
任何國家的會計管理體制都有管理的特定范圍,這一范圍一方面取決于企業的組織形式和經營業務的影響范圍,一般而言,個體業主的會計無須管理,小企業的會計即使需要管理,也不是十分嚴格,而對那些大型企業、股份公司的會計的管理則較為嚴格,大多敵國家的會計管理體制就是在對段份公司會計進行管理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另一方面,這一范圍也取決于管理的特定形式,立法管理的范圍常常限于該法律的管理范圍,行政管理常常限于行政權力的范圍。另外,會計管理體制所涉及的范圍也與會計目標有關。
三、會計管理體制與社會經濟環境
(一)競爭市場經濟會計模式——美國的會計管理體制與社會經濟環境
從總體上百,美國的會計管理體制后于自我管理型,美國政府一般不直接干預會計活動,而是借助一些必要的手段,間接地干涉會計活動。對會計活動行使管理職能的是會計職業團體。
從會計人員管理體制上看,就企業會計人員而百,英國企業會計人員資格的確認、業務等級的認可、工作職權的規范、會計人員的任免等.都取決于企業管理當局的意見。會計人員只對管理當局負責,管理當局只需按公認會計原則要求組織和領導本企業的會計工作,提報合乎要求的財務報告。政府不直接領導和管理企業單位的會計人員。但是,在美國,企業會計人員要受到會計職業團體的監督,如美國管理會計人員協會制定有《管理會計人員道德行為規則》,對會計人員執法、公正客觀提供信息、保密、解決與上級領導的沖突等都有規定。就注冊會計師而言,美國注冊會計師管理體制兼或采用了立法管理、行政管理及自我管理,坦主要還是自我管理。規范注冊會計師執業行為的法律主要是1933年《證券法》和1934年《證券交易法》及各州自己制定的注冊會計師法。備州政府設立的會計事務委員會和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下屬的執法司承擔對注冊會計師進行行政管理的職能。美國注冊會計師協會(AICPA)和州會計師協會是美國注冊會計師的全國性職業組織和地方性職業組織,其主要職責:進行注冊會計師考試命題,制定會計準則、審計準則和注冊會計執業行為規范,為會員提供各種專業咨詢服務等等。
從會計規范管理體制上看,美國采取的是自我管理型的,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把行使制訂會計準則的權力限制在監督作用上,準許鼓勵Bl司機構(目前通過財務會計準則委員會)在會計準則的制訂過程中保持主導地位。此外還有由美國會計學會、美國注冊會計師協會、財務經理協會、全國會計師協會和證券業協會六家職業組織贊助的財務會計基金會和財務會計準則咨詢委員會,負責對財務會計準則委員會的監督和提供咨詢。
從會計規范體系上看,美國的會計規范體系主要由《證券法》、《證券交易法》、《職業道德守則》、S—X規定(聯邦法規17條210項和S—K規定(聯邦法規17條229項)、公認會計原則(GAAP)組成。S—X規定和S一K規定主要規范上市公司的會計信息披露。美國的公司法很少涉及會計問題。
就會計管理所涉及的具體范圍來說,美國會計管理體制并不短蓋會計活動的方方面面,一般的會計活動是極少受到政府干預的、有關法規及會計準則所約束的是注冊會計師和上市公司的會計。
美國會計管理體制之所以呈現如上所述的特征的原因在于美國的社會經濟環境。美國實行的是競爭性市場經濟,公有企業少,生產資料私有制是美國市場經濟的基礎,政府不主張干預經濟,政府在資源配置中的作用弱。另外,美國證券市場高度發達,股份公司在國民經濟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在法律環境上,美國屬于英美法系。在社會文化環境上,美國呈現出個人主義,對不明朗因索反應較弱,權距較小,陽剛的特征。就政治環境而富,與歐洲不少國家的君主立憲制不同、美國實行的是民主共和制,其特點是“三權分立”、“牽制與平街”、“地方自治”。所謂三權分立,是根據美國憲法,政府中的行政、立法、司法三種權力分別由國會和較高法院分別掌管。所謂“牽制與平衡”是指政府三大部門之間的相互制約與平衡。所謂“地方自治”是指憲法賦予各州擁有立法權,實行地方自治。
不難看出。美國競爭性市場經濟的本質(不強調政府的干預)決定了美國自我管理型的會計管理體制,政府不直接領導和管理企業會計人員,不直接制定會計規范,會計職業團體實行自律,民間機構來制定會計規范是這一類型會計管理體制的主要特點。由于美國股份公司的主導性地位,證券市場十分發達,證券市場的穩定與否極大地影吶了美國經濟的發展,要求美國會計管理體制所涉及的范圍涵蓋殿份公司的會計,同時也決定了證券交易委員會的會計管理官萬機構的地位,當然這一點也是與美國會計以投資者主要是股東的利益為目標相關的。而美國的法律體系決定了美國的法灤,不管是證券法還是證券交易法都只能間接地對會計施加形響,真正影響會計的則是不具法律性質的公認會計原則。美國政治上的地方自治,決定了《注船會計師法》的立法權屆于各州。
(二)政府主導型市場經濟會計模式——日本會計管理體制與社會經濟環境
日本實行的是集中與立法型的會計管理體制。
從會計人員管理體制上看,為培養本國具有國際水平的CPA,為國家和企業提供好的服務,日本通過完善的法律、法規體系發揮法律對注冊會計師進行管理的優越性,同時又充分強調政府管理和行業自律。在日本,涉及公認會計士行業的法律、法規分為三個層次:及時層次是國會通過的法律,如《公認會計士法》、《商法》、《民法》、《證券交易法》、《公司所得稅法》;第二層次是政府主管部門制定和發邪的政漢,如《公認會計士法》相大藏省令;第三層次是公認會計士協會作的解釋性規則。大藏省是日本CPA行業的較高管理機構,大藏省對CPA行業的管理有的。大藏省下設證券局企業財務課,負責政府對CPA行業的管理,下設CPA考試資格審查會組織CPA考試,下設企業會計審議會,負責制定會計準則和審計準則。日本公認會計士協會(JICPA)是日本的全國職業會計士組織,其宗旨是:根據公認會計士的使命和職責,為維護職業聲譽。提高審計服務和其它相關業務的質量,對會員進行指導、聯絡和監督,以及從班公認會計師和見習會計師注冊登記研宜等??梢钥闯?。在公認會計師行業管理方面,日本領向于江箔的法律管理相的行政管理。
從會計規范管理體制上思。目前,日本會計方面的主要管理機御有:大暖餅(財政都)、企業會計審議會(大破音一1。下沒機構;、日本公認會計士協會。其中.企業余汁審議會的主要職賀是姓飲會計與鄙計服則的制訂任務;J1CPA主要是解釋原則和陷則,并制定應用指南:大藏省則負密管理準則和法規的實施。企業會計涼議會是日本制定準則的機構,其性質上是行政機構,成員來自JIC—PA、教育界、企業界,大多是財務、會計方面的專家。審議會成員由大藏省任命,經費由大藏省提供,由此可以看出,日本制訂會計準則的機構是政府部門而非民間組織。
從會計規范體系上看,日本的會計規范體系主要由商法、證券交易法、稅法和《企業會計原則》組成。
顯而易見,日本的會計管理體制明顯與美國不同,這是因為日本的社會經濟環境與美國迥然不同。日本實行的是政府主導型市場經濟,公有化比重高,政府決策的集中程度強,政府在資源配置中的作用強。同時,日本的證券市場比較發達,股份公司在國民經濟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就法律環境而言,日本是實施大陸法系的國家.在社會文化環境方面,日本呈現出如下的特征:集體主義,對不明朗因索反應較強,權距較大,陰柔。因而不難看出,日本政府主導型市場經濟的本質(政府在經濟中作用大)決定了召本集中與立法型的會計管理體制,在注冊會計師管理體制上強調行政管理與立法管理,制訂會計規范的機構集中于大藏省這一政府部門,會計職業團體在會計管理中的作用小,便是這一管理體制的重要特征。由于法律環境上是大陸法系,則決定了《企業會計原則》作為一種獨立的法律予以頒布,而商法、證券交易法、稅法中的會計規定非常直接、評紉、明確也就不足為怪了。日本會計的基本目標是促進微觀(企業)經濟的發展和壯大,這一目標決定了日本《商法》中的會計規定及《企業會計原則》適用于所有的企業,但由于日本證券市場的發達,股份公司的重要地位,使得日本不得不在證券交易法中對股份公司的會計作出規定。日本社會文化環境的特征也從另一個側面影響著日本的集中與立法型會計管理體制,使得日本不象美國那樣強調行業自律,而是重視立法管理和行政管理。
(三)社會市場經濟會計模式——德國會計管理體制與社會經濟環境
德國的會計管理體制傾向于立法管理。
從會計規范管理體制上看,德國的會計規范寓于法律之中,沒有獨立于法律之外的專門的會計規范。會計職業團體的力量較碑弱,其作用有限。德國審計師協會(類似于美國的注冊會計師協會)的主要職責是發展會計職業準則,并作為德國會計職業界的代表.按其章程,協會應促進會計職業的發展,培訓審計師,并負責維護審計師的利益。協會還要負責組織制訂會計準則,并要求其成員執行。但事實上,由于法律約束的廣泛性,審計師協會無法按其章程規定行事,它只能針對股份公司法的有關規定相應地提出關于會計準則的解釋和建議,可以看出,盡管作為民間組織的德國審計師協會,按照規定,它不象日本公認會計士協會那樣沒有制定會計準則的權力,但是實質上審計師協會在制定準則方面的作用不大,這又不同于美國的情況。
從會計規范體系上看,德國的會計規范主要來自于商法、公司法、稅法等商業和稅收法規。
德國的會計管理體制與其社會經濟環境之間有什么樣的關系呢 德國實行的是社會市場經濟,政府決策和集中程度強于美國,但弱于日本和法國,同時,德國社會市場經濟是以大量經濟立法為保障的,近40年來,?國已通過2000多項立法。此外,德國證券市場沒有日本和法國那么發達,盡管股份公開公司十分重要。德國企業證券籌資利用較少,較多地依靠銀行貸款。在法律環境上,德國是一個大陸法系的國家,搗目的社會文化環境表現出集體主義i對不明朗因素反應較強,權眨較大,陰柔的特征。我們可以看出,德國的社會市場經濟的本質(政府作用強于美國,弱于日本、法國)使得其會計管理體制不象日本、法國那樣強調行政管理,但德國經濟大量立法的,瞪使得德國會計管理體制傾向于立法管理。這一類型會計管理體制相對應的是:會計法規寓于法律之中,會計職業團體的作用不大。由于企業借款籌資比重高,所以服份公開公司法中的會計規定強調保護債權人權益。法律環境上是大陸法系,使得商法、圾份公開公司法及稅法中的會計規定非常詳細、具體。當然,德國的社會文化環境也從另一側面影響著德國的會計管理體制。
必須指出,為什么德國和日本一樣,稅法對會計的影響很大呢 其原因是兩國的稅收體制均強調計稅按會計利潤進行。
(四)有計劃的資本主義市場經濟會計模式——法國的會計管理體制與社會經濟環境
法國實行的是集中與立法型會計管理體制,但更偏向于行政管理。
從會計人員管理體制上看,法國的注冊會計師制度不象美國那樣實行所謂的自我管理,監督、管理注冊會計師的是官方組織和半官方組織,它們主要通過法國商法,公司法及有關法令、稅法、會計總方案來實施對注冊會計師的管理,會計職業團體發揮的作用很小。
從會計規范管理體制上看,在法國,負責制定統一會計制度的是國家會計委員會(前身為財政經濟事務部組建的會計標準化委員會NACA),其具體任務包括:(1)協調并直接從乎會計理論和會計方法的綜合研究.并將研究成果應用于會計實踐八2)與其它有關團體和部門進行合作,在政府頒布會計規章之前,提出建設性意見;(3)負責發展和修改會計總方案,提出井審查各項會計準則、規章和說明解釋,交政府有關部門。委員會下設五個部,處理委員會的各種日常事務。其分工情況是:一部,負責制定一般會計原則;二部,負責制定財務會計準則;三部,負責制定成本會計與管理會計準則;四部,負責制定行業會計準則;五部,負責制定公共部門會計準則。
法國注冊會計師協會(NACA)定期為執行和發展會計總方案所需的有關會計準則的意見和建議。沮這些意見和建議沒有強制約束力,僅供政府會計準則和規章時參考。
從會計規范體系上看,法國會計。規范體系以會計總方案為核心,此外還包括商法、公司法和稅法。
法國實行的是有計劃的資本主義市場經濟,公有化比重高,政府的集中決策對私營企業決策起著決定性影響,政府在資源配置中起著主導作用。同時,法國證券市場不發達,企業借款籌資比重高。在法律環境上,法國實施的是大陸法系的法律。而其社會文化環境又與德國相似。我們不難看出,正是因為法國的有計劃資本主義市場經濟決定了法國集中與立法型會計管理體制,政府在制訂會計規范中起著決定性作用,而民間會計職業團體的作用甚微。
社會經濟論文:教育應與區域社會經濟協調發展
摘 要:區域教育結構和教育體系已經不能適應區域社會經濟的發展,也不能適應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必須按科學發展觀的要求,重新定義區域教育的發展方向、結構和體系。區域教育的首要目標是促進和服務區域社會經濟的協調發展。
關鍵詞:教育 社會經濟 協調發展
一、引言
教育與社會經濟協調發展,是科學發展的根本要求??茖W發展觀就是“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發展”,按照“統籌城鄉發展、統籌區域發展、統籌經濟社會發展、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的要求推進各項事業的改革和發展。科學發展觀雖然沒有直接提及教育與區域社會經濟的協調問題,但是已經隱含或涵蓋了這一點,這是區域內部第二層次的協調問題。區域協調發展就是區域社會與經濟的協調發展,在這一層次的協調中,教育作為一個重要角色,不僅影響區域經濟的發展,也影響區域社會發展,還影響區域社會與經濟的協調發展。教育影響觀念的形成和轉變,影響人力資源的形成,從而影響區域的制度變遷。實踐證明,教育發達和適應的地方,相應地是社會和經濟較發達;相反,社會經濟欠發展的區域,凸顯教育的落后與不協調,并嚴重制約區域社會經濟的發展。教育與區域社會經濟不協調的問題,已經成為區域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問題,但并沒有引起區域的足夠認識。目前,區域教育結構和教育體系已經不能適應區域社會經濟的發展,也不能適應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必須按科學發展觀的要求,重新定義區域教育的發展方向、結構和體系。區域教育的首要目標是促進和服務區域社會經濟的協調發展。
二、欠發展區域教育與社會經濟發展不協調的表現
這里的“欠發展”是發展不夠或發展滯后的意思,不同于“欠發達”,欠發達是不夠發達,但含有發達的成分,而“欠發展”是一個更普遍而沉重的現實。這里的“區域”更多是指縣域或縣域毗鄰區,因此,“欠發展區域”的定義是指發展不夠或發展滯后的縣域或縣域毗鄰區,即一個以上的欠發展縣或欠發展地區,是以發展地區作為參照物?!扒钒l展”區域教育的不適應主要表現在:
1.區域教育的方向性偏離
在欠發展區域,基礎教育是教育的主體。由于基礎教育的特征是應試教育,忽視職業技能培養,嚴格與高考對接,為高等教育輸送人才,也幾乎是在為城市培養人才,城市有更強的吸引力,回流的比例較低,教育對區域社會經濟的貢獻率很低。二元的社會經濟結構導致了二元的教育與人才結構,欠發展地區人才嚴重流失,而人才流失制約了區域社會經濟的發展,社會觀念的落后與經濟發展的滯后形成了貧困的惡性循環。
2.區域教育結構和教育體系的嚴重缺失
目前區域教育體系基本以基礎教育為主,區域發展所需的職業技能教育發展很慢,而且很不規范。職教的目標也是為了勞務輸出,為地區培養技能型勞動者;農民科普與素質教育幾乎被荒廢;區域黨政決策者及各層次干部的管理與決策教育沒有列入區域教育體系,而他們擔負區域社會經濟發展的重大決策,決策能力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于繼續教育的程度與有效性;企業家隊伍和企業家精神是影響區域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但是企業家的培養與教育被忽視,依賴土生土長。應按科學發展觀和建設學習型社會的要求,以區域發展為目標,建立完整的區域教育結構和教育體系,特別重視決策者教育、企業家教育、職業教育和農民科普教育。
3.二元社會經濟結構和二元教育投資結構
二元社會經濟結構導致了二元的教育投資結構。目前,國民收入分配的格局不利于農村和農民。為什么農村的義務教育問題長期解決不好?其根源就在于現有的義務教育經費分配格局嚴重不利于農民和農村。據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調查,現在農村的義務教育經費中央只負擔2%,省地兩級負擔11%,縣級負擔9%,78%的經費要由鄉鎮這一級來負擔。既然是實行義務教育,就應該是城鄉一體的,都應該由國家來承擔,或主要由省級財政來承擔,不能往下壓。國家每年的衛生經費支出是幾千個億,但是85%給城市,只有15%給農村。這種文教衛生的二元投資結構,嚴重地制約了教育的發展,區域的財力只能勉強支撐基礎教育的發展,根本無力發展區域所需的教育,無法完善區域教育體系。
三、欠發展區域教育與社會經濟發展協調的措施
1.調整教育方向
從區域社會經濟協調發展的高度,重新認識教育的功能與作用,把握區域教育發展的方向,教育的結構、質量和數量必須滿足區域社會經濟發展的要求,以區域的發展為依歸和出發點。
2.完善教育的結構與體系
按學習型社會和學習型組織的要求,逐步完善區域教育的結構和體系,以基礎教育為重點發展,完善各層次教育,尤其是決策者教育和企業家培養。在為城市和發展地區培養人才的同時,立足區域,培養人才。
3.改變二元教育投資結構
在改善二元社會經濟結構的同時,按“多予少取放活”要求加大對區域教育的投資,有效改變二元的教育投資結構。
4.建立區域人力資源戰略與規劃
人力資源是區域社會經濟發展的及時資源,區域黨政應建立這一共識,從區域長遠發展出發,建立區域人力資源戰略與規劃,在經濟改善的同時,改善人才就業環境,逐步留住本地人才和吸引城市人才、企業家和投資者。
5.改革區域教育體制
把教育看作是區域發展的重要工作,加強黨和政府對教育工作的重視;致力于改善區域教育體制,提高教育的效率、質量與活力。促進教育的多元化、市場化,充分引進市場競爭機制,激化教育的活力。
6.引入社會資本,擴大教育的投入
靠中央政府來辦好區域教育是不現實的,只能在充分挖掘現有投入渠道潛力的同時,使教育投入結構多元化。其中,重要的是要引入社會資本,而要完成社會資本與區域教育的多元化,就必須改革辦學體制和產權制度,促進辦學模式的多元化。
四、結論
教育如果適應區域社會經濟發展,教育形成的人力資本將促進經濟增長,并使其它發展目標得以實現,否則,將導致人力資本投資浪費,阻礙整個發展過程的展開;教育也將對收入分配和消除貧困產生影響。應改善教育內部結構和二元教育投資結構,使教育更好地服務于區域社會經濟發展。大力發展區域所需的職業教育和農民業余科普教育,培養學習型社會的氛圍。通過產業發展,改善就業環境,引進發展所需人才,抑制人才流失,遏制落后與人才流失的惡性循環。政府應從區域發展的戰略高度重新認識教育與人力資本。
社會經濟論文:清末少數民族社會經濟與階級關系變動初探
經濟是基礎。它是決定上層建筑和一切意識形態的條件。社會經濟的變化既是社會生產力的表現,又直接影響著階級關系的變化。所以,社會經濟結構不單是社會經濟形態的構成形式,而且在階級社會里,它直接關系到階級斗爭的進程、特點和結局。
鴉片戰爭前,就整個中國來說,它是一個獨立的封建社會。鴉片戰爭后,在資本主義列強侵略下,中國逐步喪失了獨立的地位,一步一步地變成了一個半殖民地社會,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遭到破壞,出現了資本主義經濟。"中國自從發生了資本主義經濟以來,中國社會就逐漸改變了性質,它不是的封建社會了,變成了半封建社會。"(:《新民主主義論》。)地處沿?;蚪咏鼭h族地區或交通方便地區的少數民族,也和漢族一樣經歷了上述變化,逐步淪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境地。但是,由于我國幅員廣闊,民族眾多,因而少數民族社會歷史的發展相當復雜,社會經濟的發展是很不平衡的。民族與民族之間發展不平衡,同一個民族里不同地區發展也不平衡。就社會形態來說,呈現了多樣性:其中有處于封建領主制階段的,有處于奴隸制階段的,也有些直到解放前還沒有發展為階級社會的。少數民族地區多種社會經濟形態和漢族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經濟共同存在于一個統一國家中,這就是辛亥革命前,我國社會經濟最明顯的特點。這個特點說明,少數民族地區的社會經濟狀況,在辛亥革命前有跟漢族社會經濟的相同點,又有許多不同點。這就決定了辛亥革命時期,少數民族人民的革命斗爭跟漢族人民革命斗爭有一致性,但又有自己的許多特點。
在本文中,我僅根據已經有的,但不夠系統和的材料,對辛亥革命前,我國少數民族的不同社會經濟形態與階級關系變動的情況,作一些初步探討。
就全國五十多個少數民族來說,社會經濟有一部分接近漢族或相當于漢族水平。如滿、蒙、壯、朝鮮、白、回、畬、布依等民族,在鴉片戰爭前都是以耕織相結合或耕牧相結合的自然經濟在社會經濟中占主要地位,接近漢族水平。有的民族雖然某一地區尚保留落后于漢族經濟水平,但就其整個民族的多數地區來說則相當于漢族水平,如苗族等??傊?,情況十分復雜。接近或相當漢族經濟水平的少數民族地區,鴉片戰爭以后,由于外國資本主義的侵入,其自然經濟都開始逐步分解。但是,在鴉片戰爭后的最初十多年里,這種分解進行得十分緩慢,只是在第二次鴉片戰爭后,由于外國侵略者同中國反動統治者簽訂了一系列的不平等條約,獲得了種種政治上和經濟上的特權。他們在中國的海關、財政、金融、貿易、航運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勢力,而腐朽透頂的清朝封建政權這時已經喪失了自衛能力,開始變為外國侵略者的工具。在這種形勢下,一直在頑強地阻礙著外國資本主義侵入的小農業與小手工業相結合的經濟結構,從十九世紀六十年代以后才開始了逐步的分解。這種情況在漢族地區是這樣,在接近漢族水平的少數民族地區也是如此。
首先,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逐步遭到破壞。
資本主義入侵后。外國商人除了在我國大量推銷商品外,還在廣大農村加強經濟掠奪,這一方面加速了自給自足自然經濟的破壞過程,另一方面也促使農民極端貧困化。所以,少數民族自然經濟的破壞是伴隨資本主義侵略而來,又隨著它侵略的程度而發生變化。例如,我國東北滿族自然經濟的分解就是從一八六一年牛莊正式開辟為通商口岸后逐步開始的。因為,從這個時候起,不僅俄國和日本在積極爭奪東北市場,美、英等資本主義國家也接踵而來,極力向東北擴張勢力。由于資本主義經濟勢力在東北迅速擴張,到了二十世紀初年東北地區的洋貨充斥城鄉市場,農業和家庭手工業相結合的自然經濟受到極大破壞?!敖鼜徒煌ㄋ谋伲h來物品,充斥市。吾民無創造之才,何自而籌抵制之法。其大而精者無論已,即粗如布匹,小如紙張,尚不能不仰于外方之輸入。在昔無此漏,雖日涸于內,尚可以彌縫接續,而不即暴露。今則日用之品,南北交馳,大半為外國制造,一若全球生計競爭之點,集此一隅,其涸固可立而待也?!?徐世昌:《東三省政略》卷十一。)農業品卷入商品流通市場,輸出國外。這一方面促使滿族地區商業性農業如大豆、柞蠶、煙、麻等經濟作物迅速擴大耕地面積,另一方面造成農民作為外國資本主義商品傾銷對象和外國資本主義的原料掠奪對象同市場發生關系。外國商人“每值夏秋之交,輒以賤價,向農民預先訂貨,并取民人地契作押”(清·《錫良奏稿》第二冊,第1086頁。),加緊對滿、漢各族農民的掠奪,自然經濟不僅遭到嚴重破壞,滿、漢各族農民的貧困破產的情況也不斷增加。
又如,北方的蒙古族,在鴉片戰爭前是一個以農牧業相結合的自然經濟為基礎的民族。鴉片戰爭后,它們的政治、經濟命運也同其他民族一樣。外國資本主義勢力侵入蒙古地區,一方面破壞了封建的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使它發生了資本主義因素,把蒙古族的封建社會變成了半封建的社會;另一方面,它們殘酷地統治蒙古地區,使這個地區逐步變成了一個半殖民地和殖民地的社會。蒙古族地區自然經濟的變化也是在十九世紀六十年代資本主義經濟加緊入侵的情況下開始的。一八六二年,沙俄強迫清政府訂立一紙中俄陸路通商章程,一八六九年又加以改訂。從此,沙俄就享有深入蒙古地區隨便貿易,概不納稅的種種特權。一八八一年,沙俄進一步迫使清政府在蒙古、新疆的國境線上開放三十五處卡倫,準許俄國商人自由出入。這樣,跟著俄國商人的足跡,外國商品泛濫于蒙古地區,而蒙古地方的皮毛、牲畜、土產則被俄國商人滿載而去。同一時期,英、美等國的商品也通過張家口日益增多地銷售到內蒙古中部和西部各地。這樣,到十九世紀末,南起張家口、北抵庫倫等蒙古物產集散地的市場,就已基本上為外國資本主義勢力所控制。外國商品在市場上逐漸排擠和代替蒙古地區的產品,連蒙古人供奉的銅佛像也由外國進口。據統計,二十世紀初,內蒙古地區日用品計有153種,洋貨竟占121種。由于洋貨的大量進口,蒙古地區城鎮手工業作坊紛紛倒閉,許多手工業工人失業,淪為赤貧,農、牧民日益貧困。
在南方和通商口岸附近地區的少數民族遭到外國經濟侵略最早,自然經濟瓦解更為早些。許多地區在鴉片戰爭后就開始了瓦解的進程。以壯族為例,在鴉片戰爭后,資本主義國家的商品就由西江經梧州沿郁江、柳江而上,滲入到廣西壯族地區。中法戰爭后,隨著龍州、梧州、南寧和云南的蒙自等處先后辟為通商口岸后,帝國主義商品源源而入,廣西壯族地區的“窮鄉僻壤,未有不用洋貨者?!?清·《張中丞奏議》卷三。)廣西桂平、靖西等地,以前家織的土紗、土布普遍遭受排斥。盡管廣西壯族地區自然經濟解體過程比較緩慢,而且山區與平地,桂東與桂西變化的程度也不一樣,但到了十九世紀末已出現了解體的總趨勢。到二十世紀初,交通方便的地區,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在資本主義的沖擊下,已經解體,家庭紡織業已是一蹶不振,奄奄一息了。在云南,由于種種原因,許多民族的發展是很不平衡的。例如白族,在大理等中心地區,生產發展基本上接近漢族地區水平;云龍、鶴慶、祥云的部分地區,還保存著領主經濟;碧江、福貢和洱源的少數山區,尚保留有原始公社和奴隸制度殘余。盡管如此,這些民族也擺脫不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悲慘命運。到二十世紀初,由于帝國主義洋紗、洋布的沖擊,白族地區的自給自足自然經濟也抵擋不住了。例如,大理、鶴慶地區有悠久歷史的紡織業就受到嚴重破壞,城鄉的紡紗車、織布機越來越多地停止了轉動。鶴慶的制煙業比較發達,光緒年間(1875——1908)手工刨煙鋪有十五、六家,自英國輸入“三炮臺”、“哈德門”紙煙以后,刨煙手工業逐漸減少,到民國初年,已一家不剩了。在貴州新城縣布依族地區,光緒中葉以后,據記載:“在這個地區,廉價而又適用的孟賣棉紗排擠了用本地棉花的手紡紗?!瓝f此地共有織布機三千架,在過去曾有大量的漢口花、江西花進口?!?《1896—1897布萊克本商會訪華報告書》?!吨袊r業史資料》及時輯,第506頁。)但是到了這時,織布所用的原料已變成進口英屬印度生產的棉紗了。洋紗、洋布、洋油和煙草等商品的大量進口,貿易額的不平衡也就出現。除了為帝國主義提供原料的商品輸出量增加外,對外貿易也連年入超。據《海關華洋貿易清冊》記載,僅云南蒙自關一八九九年至一九一一年就入超一千二百五十九萬海關兩;思茅關一八九七年至一九一一年入超二百一十四萬海關兩;騰沖關一九二至一九一一年入超八百九十六萬海關兩??梢?,帝國主義通過掠奪性的貿易,吮吸了各族人民大量血汗。中國少數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不但缺乏資金,也受市場的極大限制。
畬族、回族和其他接近漢族水平的民族的情況也大致相同。
在中日甲午戰爭前,外國侵略者加緊對中國進行經濟侵略的主要目的是推銷商品、掠奪原料,把中國變為他們的殖民市場。中日甲午戰爭后,帝國主義開始在中國掀起爭奪領土的瓜分狂潮。經濟方面,在原來推銷商品、掠奪原料的基礎上,又增加資本輸出。封建的中國自然經濟被帝國主義經濟沖擊得七零八落,封建地主階級也乘機加重對人民的榨取,因而土地加速集中,小農經濟破產加劇,失業人員增加,人民日益貧困。
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少數民族農民破產是我國少數民族地區的普遍現象。據光緒福建《侯官縣鄉土志》記載,該縣畬族農民自帝國主義入侵后破產變為佃農的日益增加,閩侯縣飛坑鄉的畬民約五十戶,全部都是外鄉漢族地主的佃戶。(《侯官縣鄉土志》卷五,地形略。)建陽縣的畬族農民所耕種的田地也大部分是向地主租入的,而封建地租的剝削又很殘酷,畬族農民的貧困是不堪言狀的。在湖南、貴州的苗族地區,不僅漢族地主兼并苗族農民的土地,本民族的大地主也出現了。如湘西乾州廳石板橋的龍則靈兄弟,鳳凰廳兩岔河的波耶米朵,貴州清靖縣的彭耀先等,都是擁有二、三千畝田地的苗族大地主。在廣西、云南兩省的壯族地區,如廣西貴縣覃塘大地主宋定柯就占地方圓幾十里,每年收租谷約百多萬斤。而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壯族勞動人民,僅占有百分之二十左右的土地。
土地是農民的經濟命脈。土地的喪失杜絕了農民的生路。以反抗求生存就必然成為少數民族同漢族農民的共同愿望和一致的革命要求。所以,各族農民喪失土地變為赤貧,就成為他們共同斗爭的階級基礎。
隨著資本主義入侵和自然經濟遭受破壞,在客觀上也刺激了少數民族地區資本主義因素的發展。鴉片戰爭后,由于外國資本主義的侵入,促進了少數民族封建經濟的分解和城鄉商品經濟的發展,這主要表現在“自然經濟的破壞,給資本主義造成了商品的市場,而大量農民和手工業者的破產,又給資本主義造成了勞動力的市場?!?:《中國革命和中國共產黨》。)但是,中國少數民族的自然經濟是在外國資本主義依靠武力和各種政治、經濟特權進行的商品傾銷下分解的,因而這個國內市場首先是被外國資本主義的商品霸占著,它給我國少數民族資本留下的空隙十分有限,這就給我國少數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以很大的局限性。
少數民族的民族資本主義興起于十九世紀七十年代,這跟漢族基本相同。但由于種種原因,少數民族地區的民族資本主義發展比漢族慢,企業的規模也比較小,而且大多是地主官僚資本。所以,近代中國少數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受到很多條件的限制,進程十分坎坷。例如滿族,由于掌握清朝統治權,封建官僚較多,資金也稍為充裕些。所以,在十九世紀六十年代以后,在北京和各地有勢力的滿族官僚地主就紛紛開始投資經營工礦企業。甲午戰爭以后,盛京將軍依克唐阿奏請試行新法采礦,滿族官僚地主紛紛集股試辦。吉林將軍、琿春副都統也投資辦礦。其他滿人也有投資辦鐵礦、煤礦、金礦的,但都沒有收到好效果,就被封建生產關系抑制和帝國主義所摧殘了。在蒙古地區,由于內地漢族商業資本隨著清政府封鎖“蒙地”禁令的松馳和州、縣的設置,陸續出邊。這些商業資本或與封建勢力結合成為高利貸資本,或聯合蒙古王公貴族對工礦業投資。他們開辟了一些礦山,興辦了一些半機械化的或使用手工勞動的工廠或工場。蒙古族地區開始出現了資本主義經濟成分。但是由于帝國主義和封建勢力的嚴重壓迫得不到發展。有一些雖然靠著殘酷剝削廉價勞動力,勉強維持下來,但只限于小規模的采掘業和皮毛及農產品加工幾個方面,發展極其緩慢,力量非常微弱。
與此同時,在南方如廣西壯族,貴州、湖南等地的苗族,云南的白族,浙江、福建一帶的畬族也都出現了資本主義性質的企業。十九世紀六十年代以后,壯族地區一些主要城市的官僚、地主、商人開辦的采礦、碾米、制糖、火柴、榨油等類工業都有所發展。例如貴縣天平山銀礦,就有礦工達一千幾百人,最多時有三、四千人。資本主義性質的墾牧公司和航運事業的資本主義企業也相繼出現。但這些企業對封建主義、帝國主義的依賴性相當明顯,因而很難得到獨立發展。苗族地區開辦的近代工業,最早出現的是一八八八年在貴州開始籌建的青溪鐵廠。這個廠以“招集股本,礦由商辦,官為督辦”的方法經營,其機器設備,“大多仿照西法?!?《清德宗實錄》卷二百六十。)同年,云南礦務督辦唐炯又在苗、漢族雜居區的巧家,建立起一座用新法采煤的鐵廠。(《皇朝續文獻通考》卷四十四,《唐炯奏稿》。)一九六年湘西古丈廳以招商集股的方式開辦的煤礦、銻礦、銅礦、鐵礦也有多處。(《古廳志》卷十一。)隨著工礦業、商業的日趨活躍,新興的市鎮和苗族資本主義剝削關系也已出現。但由于帝國主義竭力保持封建剝削制度,并使它同買辦資本和高利貸資本的剝削結合在一起,農民貧困日益深重,商品市場縮小,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也就相當困難。
上面所說的大都是農業區民族的一些情況。游牧區民族雖然在辛亥革命前還保留不少原始部落諸特征的殘余和奴隸制的殘跡,但也出現了資本主義的萌芽。資本主義勢力侵入中國,在掠奪原料上無所不用其極。少數民族牧區的畜產品,特別是羊毛,已變成商品,具有資本主義商品生產的性質。當時,青海、甘肅藏族地區所產的羊毛,不僅是國內地毯、制氈的工業原料,而且是帝國主義熱衷的掠奪物。而新疆地區,羊毛和各種畜產品早就是沙俄的重要掠奪對象。二十世紀初,伊犁、塔城等地官商合辦皮毛公司、茶葉公司,以茶布交換畜產品的情況大量出現。這就使得牧區的生產與資本主義市場更加密切地聯系起來,加速畜產品、牲畜和農作物的商品化進程,但還沒有能夠動搖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的基礎。牧工雖然出現,但并沒有擺脫人身依附關系而轉化為自由的雇傭勞動者。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看到:資本主義入侵后破壞了中國各民族的自然經濟基礎,促進了少數民族地區民族資本主義的發生和發展。但反動統治階級和外國侵略者對于少數民族的壓迫和剝削,又大大地阻礙了社會發展的速度。所以,直到二十世紀初年,少數民族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仍然十分微弱。少數民族地區的資本主義企業除了對外國資本主義和本國封建勢力存在矛盾的關系以外,因為創辦資本主義企業的人大都是封建官僚、地主,因此少數民族的商業資本大都帶有濃厚的封建買辦性和依賴性。加上少數民族地區一些民族還保留封建制前期各種社會經濟形態,所以就整個少數民族地區來說,階級結構跟漢族有相同點,也有很多不同點,階級關系比漢族要復雜得多。
鴉片戰爭以后,隨著少數民族地區資本主義近代工業的產生,少數民族階級結構也發生了變動。從前只有封建社會的貴族、地主、農民(包括農奴)和手工業者,以及保留奴隸制社會形態地區的奴隸主和奴隸,后來又出現了新的階級——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這兩個階級“是兩個互相關聯又互相對立的階級,它們是中國舊社會(封建社會)產出的雙生子?!?:《中國革命和中國共產黨》。)這對雙生子的誕生,對于近代中國少數民族的發展和革命斗爭發生深刻的影響。
少數民族的產業工人是早于資本家出現的,幾乎是和漢族工人同時發展壯大起來的。它的發生和發展也和漢族一樣,不但是伴隨中國民族資產階級的發生和發展而來,而且是伴隨帝國主義在中國直接地經營企業而來。少數民族大多數聚在邊疆地區,經濟落后,交通不便,那里的近代工業除由地主、官僚投資經營的工商企業發展起來以外,大多數是由中小地主、商人、手工作坊主的手工業轉化來。所以,少數民族地區的近代工業,由于資金不足,不僅規模小,而且大部分都是輕工業。開礦業占有一定比重,但大部分都是封建官僚或地主投資興辦。并跟帝國主義國家有聯系。這就決定了我國少數民族地區的民族資產階級和工人階級產生的基礎比較薄弱,而且有更加明顯的依賴性。少數民族的工人階級產生的時間跟漢族工人產生的時間幾乎相同,都是在十九世紀六十年代以后,但工人數量不大,也不象漢族工人那樣高度集中于沿海幾個大城市。漢族工人首先產生在外國在中國興辦的工廠,而少數民族工人最早不是產生在外國在中國興辦的工廠、也不是產生在民族資本企業,而是產生在清朝官僚資本所創辦的軍事工業。
鴉片戰爭后,清政府的腐敗面目日益表露出來,農民起義的打擊使清政府的反動統治發生了動搖,為了維護其封建統治,武裝鎮壓各族人民的反抗,從十九世紀六十年代起,清朝政府洋務派官僚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等開始辦軍事工業。滿旗封建官僚也相互配合,開辦軍事工廠。在這些軍事工廠里面,滿族的及時代工人也應運而生了。一八六四年清朝官吏即派滿人到蘇州跟外國人學做炸彈及各種軍火。一八六六年崇厚開辦天津機械局,一八八一年吳大開辦吉林機器局,一八八三年醇親王奕開辦北京神機營機器局。這些軍事工業都掌握在清政府手中,顯然屬于官僚資本,不是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商業資本。但是軍事工業的創辦則為中國培養了一批各民族產業工人。這就為他們自己造就了掘墓人。
滿族產業工人的產生,改變了滿族原來的封建階級結構,給滿族的歷史揭開新的一頁。滿族新的進步的階級出現,一方面反映了滿族社會的進步發展,另一方面也為本民族內部的階級斗爭開辟了嶄新的場面。
與此同時,在北京和各地有勢力的滿族官僚地主,也投資經營工礦企業,其中一部分封建官僚地主,向資產階級轉化。但是,滿族民族資本主義工業也跟其他民族的民族工業一樣,剛一產生就受到外國侵略者和本國封建勢力的壓迫,得不到發展。例如甲午戰爭以后,滿族希拉布、赫松林等八家先后開采的遼陽煙臺煤窯,到一八九八年就被俄國資本家收購了五家;一九一年王承堯和翁壽分別呈請,有滿人榮倫、英凱等人入股開采的撫順正黃旗界內煤礦,因為有華籍俄人紀云臺合伙興辦,在日俄戰后,被日本借口沒收俄國資產,強行霸占。吉林將軍、琿春付都統投資的天寶山銀礦,也遭到日本人的侵奪。其他滿人投資的礦業,如弓長嶺鐵礦,鐵嶺煤礦、三姓金礦,還沒有進行穩定生產,就被封建生產關系的扼制和帝國主義的侵略所摧毀了。只有替外國商人推銷商品和收購農產品的商店,以及與外人合營的企業,才得到發展。東北地區滿人備嘗艱辛創辦礦業,但在二十世紀頭十年間礦場仍屈指可數。在礦產資源十分豐富的奉天(今為遼寧)一帶,大小礦場也不過只有十三處而已,而且,由于帝國主義壓榨,發展非常困難。例如,滿人葆真創辦的飄兒屯煤礦公司“經營者業已屬艱苦備嘗,始與日人為礦界交涉,力爭三十余次,方得分清界址?!?東北檔案館:《葆真委任尚志為妄請礦權案檔》。)
滿族地區是這樣,其他少數民族地區也是如此。所以,盡管投資經營民族資本主義工業的官僚、地主或大商人跟帝國主義和封建勢力有矛盾,但為了自身的發展,發家致富,一方面加緊同封建官府勾結,肆意勒索農民的血淚,另一方面投靠外國侵略者,為侵略者經營加工或轉運貨物,撈取利潤。因此,少數民族地區,特別是邊疆地區的民族資本都形成封建官僚、大地主、大商人三位一體來經營工商業,表現了少數民族地區民族資本主義對封建主義和帝國主義更深的依賴性。
比如,云南地區的白族。官僚資本創辦的工商業是從十九世紀七十年代開始的。白族的工人階級也是從這個時候逐漸發展起來。一八七四年以后,一些鎮壓云南大理各族人民反清運動的清朝官吏,把掠奪來的財物投資于工商業,例如白族官吏楊玉科就在喬后和喇雞經營鹽井,在趙州(鳳儀)成立官辦石磺局。蔡標也在騰衡開辦鐵、錫、鉛、金、硫磺等廠礦。此外,丁槐還在保山、騰沖開辦“慶昌”織布作坊等。這些官僚資本工業帶有濃厚的買辦性,除了資本主義需要的少數工業如石磺外,銅、鐵、鉛、金的生產都規模狹小,得不到發展。隨著資本主義經濟侵略的逐步深入,白族地區一部分地主也開始從事工商業經營,但是他們投資經營的商業資本被帝國主義堵死了向工業資本發展的道路,加上唯利是圖投機取巧,許多白族地主大商人都致身于販賣鴉片,投資工業微不足道。例如下關雖為迤西棉花、洋紗、洋布集散的主要市場,但是到十九世紀末葉,連一個機器織布廠也沒有建立起來??梢?,云南白族地區雖然在云南少數民族中是比較先進的,近代工業也產生較早,但商業資本的發展則充分體現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所賦予它的特點。
又如,在新疆地區,帝國主義侵入后也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商品經濟的發展??壗z、紡織、制氈業等,發展較迅速。據清末統計,南疆一帶的蠶絲年產達到七十余萬斤,地氈年產一萬七千余條,毛氈年產七萬八千余條,大布年產七十余萬匹。(據《新疆圖志》所載資料統計。)一些重要的通商口岸,如南疆的喀什、莎車、葉城,北疆的烏魯木齊、伊犁、塔城、奇臺等地,由于貿易的發展而逐漸發展為商業中心地。隨著商業資本的發展,少數商業資本又開始向工業資本轉化。例如,一九八年維吾爾族商人玉山巴依以一萬只羊的價格從德國買來制革機器,在伊犁開設皮革廠,一九一年投入生產,有工人二百五十余名。(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歷史檔案》。)這是新疆及時個民族工業資本企業,也是新疆民族工業資本主義經濟的萌芽。但由于帝國主義與封建主義相勾結,從政治、經濟等方面壓制著新疆剛剛產生和發展起來的民族資本主義經濟,因而商品經濟雖有某些發展,但整個社會經濟結構卻未發生重大的變化,封建制度仍然占著統治地位。工人階級和資產階級在二十世紀初年都處在幼弱狀態。
此外,隨著十九世紀六十年代以后,洋務派在清政府中開始得勢,他們以“官商合辦”、“官督商辦”等方式,在貴州、湖南等苗族地區籌辦了一些近代工業,如一八八八年開始籌建的清溪鐵廠,一九六年開辦的三河道煤礦、銻礦等,都是苗族地區出現最早的近代工業。民間開礦也有一定發展,出現了一些苗、漢族地主舉辦的水銀廠、鐵廠和鉛廠。湘西永綏廳洞里寨吳姓苗族地主開辦的煉鐵廠,雇有工人三百多;該廳小排吾地區,還有一百多個苗族群眾集資開采鐵礦。在海南島的黎族地區,二十世紀初漢族商人也在那里創設一些資本主義經營方式的企業,如一九八年在三亞附近建立的抽水曬鹽的鹽場;一九一一年華僑在五指山水口和崖縣鐵爐港投資建立的一些橡膠種植園等。這些企業中的黎族工人雖然數目很少,但對黎族地區經濟的發展則發生一定積極影響。
綜合上述零星的記載,我們雖然不可能清楚地看到,民族資本主義在少數民族里面是怎樣發生、發展的全貌,但是有一點則是清楚的,那就是在十九世紀中葉以后,在我國一些比較接近漢族的少數民族地區,隨著商業資本主義的發展,民族資本主義工業也出現了。但交通不便的邊遠地區,商品經濟沒有怎么發展。所以,資本主義企業在少數民族經濟里面的比重很小,而且大部分民族資本都帶有濃厚的封建性和買辦性。因此,少數民族資產階級雖然跟帝國主義、封建主義有矛盾,但由于它們的發生和發展都同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有密切聯系,具有非常明顯的軟弱性和妥協性。
在探討辛亥革命前,我國少數民族地區階級關系變動時,我們不能忽視少數民族發展不平衡這個特點。這個不平衡,正如前面說過的有許多原因,但資本主義列強侵略中國,決不是要把落后的中國變成資本主義的中國,改變中國各民族經濟發展不平衡狀態,而是為了便于它們的侵略,它們極力保持一切資本主義前期的剝削形式,把封建地主階級、奴隸主變成它們統治中國的支柱。因此,帝國主義侵略雖然促使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生活發生急劇變化,破壞了農村的自然經濟,出現了資本主義因素,但是,封建的土地關系和剝削關系,直到二十世紀初,在我國廣大少數民族地區仍然是主要階級關系。各民族地區的流官、屯軍中的上層分子,漢族地主、本民族地主和殘存的土司等構成了少數民族地區的封建地主階級。甚至殘暴的農奴制、奴隸制剝削關系依舊在我國西藏、四川涼山彝族地區保存下來。這種落后社會經濟形態在我國少數民族地區繼續保留下來,說明辛亥革命前,我國少數民族的階級結構呈現了多樣性,即除了資本主義列強侵略以后產生的民族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外,還有小資產階級、農民階級(包括農奴)、奴隸階級,這些階級和附屬于這些階級的知識分子,大多數都是反抗帝國主義和中國封建統治者以及本民族剝削壓迫者的革命階級。這是占中華民族的多數人。另外是少數人,即為帝國主義服務的封建官僚、洋奴走狗、封建地主階級(包括農奴主)、奴隸主以及反對革命的各民族的反動上層,如僧侶、土司、官家、頭人等等,都是辛亥革命時期的反革命階級。這種階級結構的存在決定了辛亥革命時期,我國少數民族人民革命斗爭有它自己的特點:首先,由于它們同漢族一樣遭受帝國主義和清朝封建政權的壓迫,有共同的階級利益和民族利益,這就為少數民族人民參加以資產階級革命派領導的反帝反封建革命斗爭創造了條件。其次,因為少數民族人民除了受各族人民的共同敵人——帝國主義和清朝封建統治壓迫外,還要受本民族的剝削階級的殘酷壓榨,所以近代少數民族革命斗爭,除反抗國內反動統治階級和外來帝國主義的斗爭外,又常常和反抗民族內部的上層反動人物的斗爭結合在一起。反對清朝封建統治又同反抗民族壓迫結合在一起。再者,由于少數民族地區民族資產階級和資產階級、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的出現,他們有的出國留學廣泛接觸西方和日本的資產階級革命思想,有的參加了同盟會并在少數民族地區廣泛宣傳反清革命的思想,這就為少數民族人民參加辛亥革命,創造了階級和思想條件。另外,由于少數民族地區廣大,又因為社會經濟形態和階級關系的差異,加上缺乏本民族資產階級革命派有力的領導,所以斗爭地域性明顯,難于統一和集中。這些特點,在辛亥革命時期的革命斗爭進程中都明顯地表現了出來。
社會經濟論文:從包山楚簡看戰國中晚期楚國的社會經濟
[內容提要]戰國中晚期,楚國國力達到鼎盛,社會經濟空前繁榮,但典籍對楚國這一時期的社會經濟狀況記載極為有限。包山楚筒中有關食田、煮鹽、關金、借貸的史料,為我們展示了戰國中晚期楚國社會經濟的真實面貌,彌補了傳世典籍的不足。我們從中可以看到,當時的楚國土地私有已經合法化,農業、制鹽業和關稅制度都有國家的調控和規范。商業貿易高度繁榮,貨幣經濟高度發展,創造了楚國歷史上經濟發展最輝煌的篇章。
[關鍵詞]包山楚簡;楚國;經濟史
西周初年,楚君熊繹受封于丹陽,篳路藍縷跋涉山林。經過幾代人的不懈努力,春秋之世,楚國一躍成為南方諸國中最強大的國家。到了包山楚簡所記的戰國中晚期的“大司馬昭陽敗晉師于襄陵之歲”(公元前322年),①楚國的國力已經達到鼎盛,疆域遼闊,物產豐饒,人口昌隆,經濟繁榮,天下無出其右者。但傳世典籍對楚國這一時期的社會經濟狀況所記廖廖。包山楚簡的出土,不僅使我們對楚國的政治、法律制度有了新的認識,其中有關社會經濟的內容也可彌補典籍之不足。②本文將擷取包山楚簡中有關社會經濟的幾條史料加以考證說明,供學術界批評參考。
一、食田
包山簡151—152記云(以下所引包山楚簡釋文皆用寬式,通假字直接釋出,有些無法排印的字用音近或形近字代替):
《國語·晉語四》:“公食貢,大夫食邑,士食田?!薄稇饑摺こ摺芬灿涊d:“葉公子高,食田六百畛?!边@說明到戰國中期,食田在楚國是非常普遍的,包山楚簡所記與此正合。關于楚國地租的數量,郭仁成根據兩條史料作過一個推斷,一條是《淮南子·道應訓》:“子發攻蔡,腧之。宣王郊迎,列田百頃而封之執圭。”另一條是《呂氏春秋·異寶》:“荊國之法,得五員者,爵執圭,祿萬擔,金千鎰。”兩處都是講執圭的俸祿,一個講“田百頃”,一個講“祿萬擔”,故可推知楚國的地租平均達到每畝一擔。③
值得注意的是,在春秋時期,楚國一直在限制貴族的勢力以確保土地國有化,”楚大夫申無宇就說:“封略之內,何非君土。食土之毛,誰非君臣。”(《左傳·昭公七年》)其具體的措施就有“祿臣再世而收地”(《韓非子·喻老》)一項,即楚國以地租作為支付百官的俸祿,但這種食田不能世襲,孫叔敖死后其子“窮困負薪”即是明證。而包山楚簡顯示的情況是左馭番戌所擁有的田可以繼承,繼承人除了直系的兒子和兄弟,還可以由堂兄弟充當,不僅繼承的次數沒有限制,轉賣他人也已合法化,由此可知,從春秋到戰國中晚期,楚國的土地所有制發生了重大的變化。其實,土地的私有在西周時已經萌蘗,土地的典當買賣從青銅器銘文上也可得到印證(如留鼎、衛蠶、格伯敦等銅器銘文所記)。所以,盡管楚國在春秋時期采取手段抑制土地私有制的發展,但土地私有化已成為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到戰國時,楚國封邑和賞田驟增,僅包山簡中出現的封君就有25位之多,(5)各種因田產引起的糾紛也層出不窮(包山第67、78、81、82、94、101號竹簡),只是以往史書中對這方面的記載極少,包山簡為我們了解戰國時期楚國土地制度的真實面貌提供了寶貴的材料。
二.煮鹽于海
《周禮·天官·鹽人》:“鹽人掌鹽之政令,以共百事之鹽。祭祀,共其苦鹽、散鹽;賓客,共其形鹽、散鹽?!辟Z公彥疏:“散鹽,煮水為之,出于東海?!薄豆茏印ぽp重(甲)》記:“齊有渠展之鹽,燕有遼東之煮?!薄稘h書》也說吳王濞“東煮海水為鹽”。在包山楚簡中,有這樣一條記載:
陳懸、宋獻為王煮鹽于海,受屯二擔之食,金圣二圣。將以成收。147
這是目前可以見到的楚國制鹽的記錄。從這條記錄來看,陳、宋二人應是楚國負責鹽務的官員或煮鹽的技師,他們“為王煮鹽于?!?,說明楚國的鹽業是由國家掌管的。因為制鹽獲利豐厚,所以這個行業一般都被國家壟斷,《史記·平準書》云:“敢私鑄鐵器煮鹽者,?左趾?!?
那么楚國的制鹽業起于何時呢?據何浩考證,楚國最初設置生產海鹽的機構,最遲當在威王、懷王之際,也就是楚國拓境海濱之后。⑥《史記·越王勾踐世家》載楚威王七年“大敗越,殺王無強,盡取故吳地至浙江”,而江北、淮南沿海一帶,自古以來就是海鹽的產地,《史記·貨殖列傳》謂吳地“東有海鹽之饒”。在楚懷王二十三年左右,楚又乘越國內亂而“東取地于越”,并以新占區為主要部分設置江東郡?!稇饑贰分^楚江東郡的“轄境有今安徽省東南部,江蘇省南部及浙江省北部地區”,⑦至此,“跨江逾淮,東至于?!钡臇|楚地區形成,這也是楚國得以“煮鹽于?!钡牡乩項l件和歷史原因。
另外,“二擔之食、金圣二圣”無疑是為王煮鹽者應得的飲食和傭金。戰國中期楚國的傳賃龍節銘文:“王命命傳賃”(正面)、“一擔食之”(反面),⑧可與之互證。云夢睡虎地秦簡《秦律十八種》中有“傳食律”,因人的身分不同供給的糧食、菜、鹽等的種類、數量也不相同。由此可以推測,楚國各部門對政府派遣的辦事人員的食量和酬勞也應該有與之類似的法律規定,像煮鹽者的“二擔之食”就比傳賃的“一擔食之”高,這表明,辦事人員的待遇不僅與地位有關,與行業也有關。
三.關金
春秋之際,隨著私營工商業的發展,“商人通賈,倍道兼行,夜以續日,千里而不遠”(《管子·禁藏》)。商人在販運貿易的過程中必然要通過“關梁之難”方能運返?!吨芏Y·地官·司關》云:“掌國貨之節,以聯門市”,各國以關梁為征稅的關卡,有學者指出這就是關稅之始。⑨《左傳·昭公二十年》晏子對齊侯曰:“?拷櫓?兀?髕淥?。”《毛I印す?锍笊稀分忻獻右菜擔骸骯兀?ザ?徽鰨?蛺煜輪?媒栽枚?賦鯪鍍瀆芬??!薄賭?印ど邢汀吩兀骸笆樟補厥?、蓴噹泽梁???允倒俑??且怨俑?刀?撇簧??!笨杉?詿呵镎焦?貝?/a>,關稅已經是國家收入的一項重要來源?!豆怒t匯編》收有兩枚楚璽,一枚為“南門出璽”(0168),另一枚共六字,右行三字已經磨蝕,左行三字為“之出璽”(0267),很可能是加蓋在已經納稅者運貨出城的通行證上的。⑩
包山簡中也有關于收斂關金的記載:
陵卜尹墑以楊虎斂關金于邾??臾仿之新易一邑、靈地一邑、礪一邑、貴一邑、房一邑、倍楮一邑、新?V一邑;與其訪,女繇一賽、涅訪一賽、溢訪一賽、句?P一賽,不量其關金將證之于其尹令。陵卜尹之相陽余可人之。149
簡文顯示,楊虎負責“斂關金”,因為他“不量其關金”而被訴訟。那么關金要收取多少呢?春秋時齊國的情況可以作為一個參照?!豆茏印び坠佟罚骸?齊桓公)三會諸侯,令日:田租百取五。市賦百取二。關賦百取一?!薄豆茏印ご罂铩酚州d:“桓公踐位十九年,弛關市之征,五十而取一?!钡堑搅藨饑P稅卻成倍地提高了,《孟子·滕文公下》記載宋國大夫戴盈之的話說:“什一,去關市之征,今茲未能。請輕之,以待來年,然后已,何如?”這說明當時關稅、市稅的征收量已經超過了十分之一。⑾
但是,有一種情況是不必繳納關金的,那就是出具璽節?!豆怒t匯編》0295是一枚楚璽“勿正關?”,這應該是免征關稅的一個憑證。著名的鄂君啟節也是一個例證。鄂君啟是戰國中晚期楚國的一個封君,他擁有龐大的水陸商隊,在楚國境內及鄰國販運商品。在安徽壽縣出土的3件車節和2件舟節就是楚懷王頒發給鄂君啟的陸路和水路的通行證。節上銘文規定了舟車運載量、往返時間、通行路線和商品種類,尤其注明“得其金節則勿征”、“不得其金節則征”,這顯然是楚國對官商所特有的優待。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在戰國中晚期,楚國的商業貿易非常活躍,關稅制度也非常規范了。
四.貸金
包山簡103—119均為向越異借貸黃金的記錄,值得注意的是,借貸人都是各地的官員,借貸的用途主要是為了購買種子(簡115—119只記借貸黃金的數量,沒有說明用途),而且簡103還表明,這是執行王命的政府行為:
(1)大司馬邵陽敗晉師于襄陵之歲,享月,子司馬以王命命巽陵公?、宜陽司馬強?越異之黃金,以貸?間以糴種。103
(2)正易司馬達、芙公騎為正易陽?越異之金十鎰一鎰四兩。易陵司馬達、右司馬志為易陵?越異之金四益。119
“越異”是人是地還是國家的金融機構,目前無法確認,只知道是它是擁有大量黃金的貸方。借方是地方官員,借貸不是他們的個人行為,而是為了給當地購買糧種。借貸當然要約定償還時間,簡104就記“期至屈柰之月?金”,也有不能按時歸還的情況,簡105—114都有“過期不?金”的記錄?!豆茏印ぞ蕹笋R》記載對耕田百畝的農夫,春耕時,國“資子之幣”。《管子·國蓄》還說:“春賦以斂繒帛,夏貸以收秋實,是故民無廢事,而國無失利也?!边@種由國家調控的農業貸款,應該是國家為保障農業生產順利進行采取的一項措施。
除了政府官員出面完成的農業借貸,還有私人進行的借貸:正易之酷里人邵 邦 、盤己,正易之牢中獸竹邑人宋?。 陵之斷里人石紳,?徒 之王金不賽。徒 之客苛 人之。白路公慎、鄧行。150
正易等地的五個人因為沒有及時償還貸金而被記錄在案,這五個人借的都是徒 的“王金”,是私人向公家借貸,這說明私人借貸在戰國時已經很普遍了。
另外值得注意一點的是,根據包山簡的記錄,借貸均以黃金作為支付手段。大約從春秋時期開始,黃金就已經開始發揮貨幣的功能。與銅幣相比,黃金有兩個顯著的特點:一是銅幣流行一般有一定國界和地域的限制,而黃金在各個國家和地域均可流通;二是銅幣一般在民間流行,而黃金一般則是在大宗買賣和統治階級的各種活動中使用。⑿如《國語·晉語二》載晉公子夷吾以“黃金四十鎰,白玉之珩六雙”贈予秦公子縶,《荀子·儒效》云“今有人于此,屑然藏千溢之寶,雖行?而食,人謂之富矣?!贝呵飸饑鴷r期,楚國得地利之惠,黃金獨多,《戰國策·楚三》記楚懷王對張儀說:“黃金、珠璣、犀象出于楚,寡人無求于晉國?!薄豆茏印さ財怠份d齊相管仲說:“使夷吾得居楚之黃金,吾能令農毋耕而食,女毋織而衣?!币虼耍匠喼兴浀拇罅奎S金的使用,也就不足為奇了。
總之,包山楚簡中的相關經濟史料為我們展示了一幅戰國中晚期楚國社會經濟的真實生動的畫卷,我們從中可以看到,當時的楚國土地私有制打破了禁止土地買賣的藩蘺,農業、制鹽業和關稅制度都有國家的調控和規范,商業貿易高度繁榮,貨幣經濟高度發展,創造了楚國歷史上經濟發展的最輝煌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