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論:我們為您整理了1篇法律邏輯論文范文,供您借鑒以豐富您的創作。它們是您寫作時的寶貴資源,期望它們能夠激發您的創作靈感,讓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法律邏輯論文:教學法律邏輯學論文
一、應實現向法律實踐的轉向
非形式邏輯在實踐中體現為用日常生活中的自然語言來加以論證,而形式邏輯的論證則用的是人工的數學語言。形式邏輯側重研究論證的有效性,而非形式邏輯則側重研究論證的合理性。早在兩千多年以前,邏輯學就與法律結下了不解之緣。古希臘的及時批邏輯學家就是律師。19世紀以前,在邏輯學的教學中就一直延續著一種所謂大邏輯的傳統。亞里士多德一直重視關于論證的研究,所以其《工具論》和《修辭學》的研究對象就都是對運用自然語言作論證的分析與評價。亞里士多德還對運用自然語言作論證提出了三種評價方法,即分析方法、論證方法和修辭方法。在亞里士多德那里,論辯理論與形式邏輯是受到同等重視的。但是,自19世紀中期數理邏輯興起以后,現代邏輯就統治了對邏輯學的研究,人工語言也取代了自然語言。但這種過度形式化的邏輯與人們的思維是嚴重脫節的,所以它就不能滿足論證實踐的需要,尤其是法律實踐中論證的需要。20世紀中后期,為了解決這個問題,非形式邏輯便應運而生了。佩雷爾曼認為,“形式邏輯是關于演繹和強制的論證,非形式邏輯是關于說服的論證。法律邏輯是一種啟發性的邏輯,而形式邏輯則是證明的邏輯”。非形式邏輯運動的興起既是因應法律實踐需要的一種創新,也是對邏輯學研究傳統的回歸。非形式邏輯拒絕為邏輯而邏輯,它使法律邏輯學因而能面向真實的法律實踐,所以就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二、法律邏輯學教學應實現形式邏輯與非形式邏輯的互補
關于邏輯學的定義,以下幾種觀點具有代表性。1)邏輯學是關于思維形式和思維規律的科學;2)邏輯學是研究推理的有效性的科學;3)邏輯學是研究區別正確推理與不正確推理方法與原理的科學;4)邏輯學是研究區分好論證與壞論證的方法與原則的科學。從法律專業教學要求的角度出發,筆者認為,前述第四種關于邏輯學概念的表述更為可取。邏輯學作為法學體系中的一個工具性的學科,其中的非形式邏輯不僅是法律邏輯學中的一個分支,并且是法律邏輯學中的一個重點。因此,那種認為非形式邏輯不是邏輯的觀點是不成立的,凡是以思維的基本形式及其規律為研究對象的理論都屬于邏輯學的理論。在法律論證中,一直存在著兩種邏輯方法:一是形式符號的方法,二是論辯的方法。前者強調的是其論證的正確性、可控性和確定性;后者則強調意見沖突、選擇評價和理性抉擇。實際上,法律論證是非形式的,法律邏輯學的使命就是要為這種非形式論證的有效性確立起一種理性的標準。這樣,與其說非形式邏輯研究的興起是對形式邏輯的“去形式化”,還不如說非形式邏輯是把形式邏輯能把握的邏輯法則用另一種形式運用于實際論證的過程之中而已。歷史地看,邏輯學一直在關心論證和推理。但自100多年前開始,它開始轉向專注于數學。在整個20世紀,邏輯學中“哲學性的成分漸漸地變得越來越少,而技術上卻越來越精致”。邏輯語言因此也在高度技術化,也完成了它從自然語言到人工語言的巨變。然而,法律實踐是一個非常復雜的過程,法律思維必須面對的恰恰正是這種復雜性,所以企圖人為地用某種形式之義的思維方式或處理方式將之消除是不可能的。另外,事實上,包括一些數學家在內,任何人都是不可能放棄其母語的,而在法律邏輯學教學中教師脫離自然語言與符號泛化也是使學生產生不滿的原因之一。作為邏輯學中的一個分支學科,在法律邏輯學教學中也要求學生應掌握其中的符號技術和工具的使用方法。但是,在將其應用于法律實際的論證時,卻會困難重重,因為學生在耗費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去學習其中的符號化的語言后,卻無法在實踐中得到驗證。人工語言中的邏輯形式與自然語言中的語句有明顯的區別,以數學形式出現的學生在日常生活中不講或不愿講、不能講的語言,會讓他們覺得法律邏輯不是關于推理和論證的。學生要求理論與實際相結合,要求能學一門真正的關于推理和論證的課程。形式邏輯明顯地解決不了這個問題。在教學過程中,筆者曾屢次聽到過學生的抱怨,即抽象的邏輯演算對他們認識現實生活中的法律問題沒有幫助。前提的可接受性、前提與結論的相關性及結論的可接受性等,這些法律論證過程中的問題,形式邏輯幾乎都不能給出回答或無法對之有回答。形式化的現代邏輯在特定的領域中很有價值,但它不適合法律領域。隨著邏輯學在形式化的道路上越走越遠,它也就越來越脫離我們的生活,以至于會使學生談邏輯而“色變”。法律邏輯學作為一個應用性學科,必須立足于實踐,必須能發揮它的推理和論證的功能。法律邏輯學作為一門“臨床”邏輯學,如果將之建立在一種“純粹”邏輯的基礎之上,那么它就會失去應用價值。波斯納曾說:“法律總是吸引并獎勵那些善于運用非形式邏輯的人們而不是形式邏輯——數理邏輯和謂詞演算之類的;那是吸引另一類人的邏輯?!?
三、法律邏輯學教學應強調法律論證的合理性
邏輯學首先是一門形式科學,它首先關心的是推理形式的有效性。但是,將形式邏輯中的數學式的推演方法應用于法律實踐有根本上的局限性。人們無法通過邏輯性的演繹來得到具有強制力的自證性的結論。法律邏輯學應以法律論證的實踐為導向,否則就只能是一種“大眾邏輯”或“普通邏輯”。法律推理的重要特征是其“似真性”,即法律推理不是演繹推理,而是似真推理,是根據不的前提所進行的可修正和可廢止的推理?!半S著舉證事實數量的增加,推理中得出的結論就可能被改寫、被證偽、被廢止”。在法律實踐中,面對某個被演繹出的有效的論證,具備理性思維品格的人對之都必須予以承認。承認了前提,就要接受結論;如果承認了前提卻拒絕接受結論,那就必然使當事者陷入一種自相矛盾的狀態中。尤其在民商法領域,對證據的要求是要以其“蓋然性占優勢”,而并不提出必然性的要求。即使在刑法實踐中,對證據的要求也是正確性與性,遠不是邏輯學所要求的有效性。在法律實踐中,有效的邏輯推理可能產生的條件及其適用范圍是十分有限的。三段論是以真前提為前提的,但“真”在衡量是否存在謬誤時卻并不是一個有用的標準,對“真”的終極確立是不可能的。法律對話中的參與者必須先接受某些保障,必須以這些已被接受的保障而非命題的真偽來展開對話,這種保障是不適合用“真”或“假”來評判的。況且,法律規范本身也只有有效與無效之分,而無所謂“真假”之別。在法律實踐中,人們更關心的不是某種論證或推理在邏輯關系上是否嚴格而有效,而是其前提能否對其結論提供足夠的支持。法律思維要同時關心思維的形式和內容,但形式邏輯只涉及前提和結論之間的關系,對可接受性卻缺少關注。法律論證的合理性除了形式上的標準以外,還要求要有相應的實質上的標準。法律邏輯不僅應有推理形式上的有效性,并且還應有推理前提的真實性和可信性。
四、法律邏輯學教學應關注法律邏輯的終極目標
1832年,奧斯丁在其《法理學問題》一書中明確提出了“法律命令”的概念,把確定性視為法律的生命,認為司法的作用僅僅在于運用邏輯推理中的三段論方法將法律適用于案件。然而,隨著邏輯學和論證理論的發展,作為形式邏輯核心的三段論遭到了空前的批判。論者認為,雖然運用形式邏輯進行推理能保障其結論的確定性,但作為演繹推理的法律卻并不具有嚴格的明確性、一致性和完備性。法律規則有其“開放結構”,所以在適用過程中總會出現立法者不曾預見或不可能預見到的情形。因此,我們可以說,“這種嚴格性和確定性是以空洞性為代價而實現的”?!熬推浔拘詠碚f,形式邏輯沒有能力來處理人們的日常思維中所涉及的這類問題”。并且,演繹推理是以其前提的真實和充分為條件的,但在法律論證的實踐中,前提不夠真實和充分的狀況是無法回避的。這樣,削足適履式的法律邏輯學教學的結果,就極可能造成學習者日后在運用該法律理論時對相關事實或法律規范的扭曲。另外,衡量法律論證的成功與否,主要并不是基于邏輯形式做出的評價。一個法律論證,其邏輯形式有效,能被目標聽眾所接受,并能使論辯中的意見分歧得以消除,這自然是它要追求的目標。但是,實踐中經常會出現的一種情形則是,雖然其論證也符合形式邏輯中的關于有效性的要求,但目標聽眾對之卻不接受。反之,另一種常見的情況則是,雖然其論證的邏輯形式是無效的,但目標聽眾對之卻能接受,并且也能使論辯中的意見分歧得以消除、紛爭得以平息。因此,雖然形式邏輯中的規則是不能違背的,但在邏輯的法則之外,我們還需要對法律論證的特殊形式與具體運用作研究。這樣的法律邏輯學的教學才能真正適應法律實踐的需要。
綜上,法律邏輯應包括形式邏輯在法律中的運用和法律運用中的特殊邏輯理論兩個部分。其中,形式邏輯是基礎,特殊邏輯則是在形式邏輯的基礎上借助現代邏輯手段開發出的一種邏輯,它可為法律專家提供一種邏輯模型。法律邏輯是一種包括了形式邏輯與非形式邏輯在內的廣義上的邏輯理論。
作者:蔣曉云單位:長春金融高等專科學校
法律邏輯論文:法律教學改革邏輯學論文
一、我國法律邏輯學課程存在的問題
綜合性高校僅開設“邏輯學導論”在課程設置上,中國政法大學屬于相對比較完善的,除了為本科生開設“邏輯學導論”之外,還開設了訴訟邏輯、法律邏輯和偵查邏輯等。但是一個學校的課程完善不代表整個中國的高校都具有這樣的課程設置。一般的綜合性大學的法律專業僅開設“邏輯學導論”這一門課程作為法律邏輯學的基本理論,同時在教材的選擇上也不盡如人意。一方面受到課時數的限制,僅僅對邏輯學在法學中進行生搬硬套,這樣的教學結果就是學生對邏輯學稍有理解,對法學理解也不是很深,在兩者的結合上簡直就是在云里霧里,摸不著頭腦,這樣的“人才”走向社會可以為社會帶來怎樣的效果呢?這種形式的授課,講述的都是普通邏輯學的內容,沒有突出法律的科學性,也沒有深入考慮法律內部的問題,膚淺得很。
第二,對于法律和邏輯結合所產生的“法律推理”的講述讓人十分詫異,要么拋開法律講推理,要么拋開推理講法學,這樣的課程設置簡直讓人發笑。有的人說“實質法律推理”也叫“辯證推理”。而事實上“實質法律推理”的根據并不是取決于推理的邏輯問題,而是推理之前的事實依據,應該屬于“內容推理”。還有的教科書認為“個案適用推理”、“民事責任劃歸的推理”等其他責任劃歸推理都劃歸到法律邏輯學里。這種想法本身就是錯誤的,是對于概念的混淆。
第三,存在大量法律邏輯學屬于不規范以及分類偏差的錯誤,這樣的錯誤是由于不能堅持以“邏輯學”為研究基礎,必然會把法律邏輯術語搞混,造成不規范和分類錯誤的情況。通過以上分析可以發現,對于法律邏輯學的教學在講“法律辯證推理”時卻去講“實踐推理”和“實質推理”,并且不重視法律邏輯學的法律的主體地位的情況,在進行法律邏輯學的講授過程中需要進行糾正的。
二、法律邏輯學教學改革方案
通過筆者研究,在解決法律邏輯學教學中存在的問題上可以有以下幾種解決方案。
2.1分清法律邏輯學和普通邏輯學的關系作為區分法律邏輯學和普通邏輯學的關系的方法,首先搞清楚普通邏輯學和法律邏輯學的整體和個體的關系,然后再加以區別,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
2.1.1抽象和具體的關系顯然普通邏輯學屬于邏輯學中較抽象的問題,而法律邏輯學則屬于抽象中的具體個例。
2.1.2理論和應用的關系普通邏輯學屬于理論邏輯范疇,更多的是進行形式和方法的理論研究;法律邏輯學則更傾向于邏輯學在實際中的應用,而應用的正是普通邏輯學中的理論結合法學理論。
2.1.3廣泛和個體的關系在普通邏輯學中并不涉及固定的應用領域里的個性化問題;法律邏輯學則必須應用到法律領域內的各種具體化的思維方式和思維方法。所以在講授法律邏輯學的過程中既要講授普通邏輯學的思維方法,又要講授法學中對普通邏輯學的應用。在概念的講述上既要講述法律術語的主觀規定與客觀現實的矛盾,也要講法律的穩定與靈活的統一,而判斷的真假特征與判斷的斷定上更要明確法律條文的意義,同樣的推理要注重法律辯證推理和形式推理的統一。
2.2解決法律邏輯學和法理學的關系在這方面對于法理學、法律方法論和法哲學等學科的理論成果要經過辯證判斷之后吸收,再避免出現照搬其成果的情況。法律邏輯學必須堅持在法律邏輯研究基礎之上的法律思維方法和法律思維形式。在進行法律辯證推理的講解時不能不顧形式而只考慮內容,這都是一些普通綜合性高校在法律邏輯學課堂上容易出現的錯誤。總之,這二者的關系不能是脫離開來的兩個孤立部分,而應該是互相結合融為一體的兩個相輔相成的關系。所以,采用這種邏輯統一的方式實現法律邏輯學術語的規范化是法律邏輯學教學改革內容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2.3重視“法律”在法律邏輯學中的特色目前大部分法律邏輯學課程中所講述的都是普通邏輯學在法律工作中的應用問題,采用的方法大多是“案例分析+普通邏輯學原理”,這在整個法律邏輯學中是屬于個體與整體的關系,目前的方法必須采用,但是僅采用目前的辦法還遠遠不夠。法律邏輯學的內容應該包括應用邏輯學和特殊邏輯問題在法律實踐中的應用,這些情況中不僅有法律適用過程中存在的邏輯問題,還有法律邏輯規范中自身存在的邏輯問題??傊诮虒W過程中,應該多采用法律實踐的研究形式提高學生的法律思維能力,明確法律邏輯學中法律的重要性。
2.4重視法律推理的地位既然是法律邏輯學就應該凸顯法律推理的重要性,以法律推理為主要依據。根據邏輯學界的通用說法就是邏輯學就是推理學。尤其是法律邏輯學,更應該在重視法律的基礎之上重視邏輯推理。事實上,法律推理是法律工作者在執法過程中廣泛使用的法律思維方式,尤其是在法律事實明確、而法律動機不明的情況下,通過法律推理對案件進行分析和偵查的過程,對案件的認定存在必然關系。在具體講授過程中,特別應該強調以下幾點:
2.4.1法律推理的定義和特點只有弄清法律推理的定義和特點才能明確使用的適用范圍。
2.4.2法律推理的種類通過對種類的詳細描述,才能讓學生了解在具體情況中應該采用何種方法和手段進行有效的推理。
2.4.3法律推理的要求對事實的可信性進行分析之后采用正當的形式和合法的手段進行法律推理是法律推理必須遵照的要求,以維護法律的公正性。
2.4.4法律推理的作用法律推理的使用可以彌補法律的漏洞,在案件偵查過程中可以找到正確的方向,從而實現司法公正。
2.5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目前國內的學術氛圍就是重理論而輕實際,這在學術探討中無可厚非,但是大部分學校培養的人才是要到社會中去實踐自己的理論,而不是去研究機構進行更深層次的研究的。這就造成大部分剛剛步入社會的學生空有一身理論而無法進行實踐操作。所以在教學過程中一定要注意理論和實踐的結合,這正是出于法律邏輯學的特點———經驗性學科而得出的結論。經驗在實際操作中往往會更勝于理論。
三、法律邏輯學的應用(密室逃脫策劃方案)
3.1活動主題本次活動的主題就是通過實踐教學提升學生的邏輯推理能力。
3.2活動目的“普通邏輯學”是一門關于思維的基本形式、思維方法及其發展規律的科學。為提高學生思維的性和敏捷性,它注重培養學生判斷、推理的能力,因我院是培養執法工作者的搖籃,執法工作者需要有較強的邏輯思維素質,而且邏輯學來源于實踐,最終也要回到實踐中去,因此未來的執法工作者學習邏輯,更應該結合實際思考和體會。根據我院學生所學專業需要,培養學生邏輯推理實踐應用的能力是有必要的,特在2012級本科大隊開設“普通邏輯學”的實踐活動,在學習理論知識概念、判斷和推理的基礎上,合理運用理論知識聯系實際,較大程度地鍛煉參加者的觀察能力、邏輯推理能力、抽象思維能力,以及團隊協作能力。
3.3活動過程
3.3.1準備工作人員準備:活動參與人員從2012級本科大隊7個開設普通邏輯學科目的班級中選出20名學員分兩次參加此項活動。活動地點準備:新疆警察學院北校區1號教學樓二樓全部行政班級教室(202~208)。(注:活動當天需學生處領導配合安排各區隊教室)活動器具準備:根據設計關卡,列出項目活動器具清單,上交至基礎部綜合教研室教師處審核,統一配備。(注:因活動設計需要向警體訓練部借用手銬)
3.3.2正式活動部分參加人員先聚集在一號教學樓階梯101教室統一進行對本次活動的介紹和規則的學習,再隨機分組,由每組負責學生分別帶到202-209教室統一開始及時關:心有靈“析”、心心相印。活動中,所有參與學生必須在學習理論知識的基礎上聯系實踐,緊密配合,能夠在規定時間內,人人參與其中通過團隊合作尋找線索,推理、聯想、破解謎題獲取最終密碼,才能全部成功逃脫。隨后由及時名逃脫的小組再進入終極關卡:越獄終極大Boss。評出逃脫最快、使用提示最少的小組為冠軍進行獎勵。此次活動,教師只是指導,學生自主設計密室關卡,不僅學生參與積極性很高而且還專門單設一間供邀請嘉賓闖關,讓我部全體教師與學生同時參與活動,真實切身體會其中的奧秘。
3.4活動總結通過這種多樣的實踐教學活動,較大程度地鍛煉參加者的觀察能力、邏輯推理能力、抽象思維能力,以及團隊協作能力。無論是推出了成功經驗還是發現了存在的不足,都會對學院的本科實踐教學模式產生積極的影響,這類實踐教學活動可長期堅持下去,并在實踐中不斷改進和完善。
四、總結
綜上所述,可以看出在法律邏輯學的教學過程中,要做到大膽革新必須堅持系統的講解邏輯學原理,并結合法律學原理進行綜合應用,保障學生在掌握原理的情況下能有更多的實踐機會。本文中提到的密室逃脫策劃方案就是在教學中的大膽革新,通過這樣一個活動有效地提高了學生對于法律邏輯學的理論理解,并能夠真正運用法律推理制造問題和解決問題。由于筆者水平有限,問題的闡述過程難免存在不足之處,歡迎指正。
作者:王君單位:新疆警察學院
法律邏輯論文:基于行為邏輯的戒毒法律制度論文
一、問題的提出
任何法律制度都以人的行為為規制對象,主體的行為邏輯抑或行為范式都必然或隱或現的對法律制度的實際運行和最終效果產生諸種影響,不研究主體的行為邏輯,或者對主體的行為邏輯本身熟視無睹,而閉門造車式的進行法律創設,這樣的法律制度必將是蒼白的,必將因為失去對其所規制對象的行為把握而遭致主體的逃避進而形同虛設。蓋因如此,考量法律制度所規制主體的合理需求及行為邏輯,厘清影響主體行為選擇的各種影響因素,并以此為基點進行制度設計或完善,應該是法律制度生成發展的一種自然狀態或理想圖景。我國《戒毒條例》明確規定:“戒毒工作堅持以人為本、科學戒毒、綜合矯治、關懷救助的原則?!睆母旧险f,戒毒工作以人為本就是要通過戒毒體系的科學運作,盡可能地促使吸毒人員戒斷毒癮,從而有利于國家與社會的健康發展。因此,了解吸毒人員的合理需求,發現存在的問題,有針對性地開展科學戒毒、綜合矯治、關懷救助,是實現戒毒工作以人為本原則的基礎性問題,也是戒毒法律制度得以建立完善的主體基礎?,F階段完善我國的戒毒法律制度,就應該對戒毒人員戒毒的行為邏輯進行系統的實證分析,以此厘清吸毒人員的合理需求,進而進行制度完善。已有研究表明,有高達90%以上的吸毒人員都曾經想戒除毒癮,但研究同時也發現,戒毒人員復吸率也高達90%以上。這是一種非常矛盾的現象,也是一種非常值得深入思考的問題。甚至有人由此而得出結論,吸毒人員一旦成癮就不可能戒除毒癮,也有看法認為,“一朝吸毒,終身戒毒”。為什么有那么多的人想戒除毒癮,又有那么多的人復吸,或者說戒毒失敗?這表明兩個問題。想戒除毒癮的吸毒人員多,說明吸食的人員或者其家人對的危害性已有一定的認識,從另一個方面表明了我們禁毒宣傳的效果。復吸人員的比例高則表明戒毒工作的高難度和高復雜性,進一步的思考則會發現我們的戒毒工作體系或者戒毒法律制度仍然存在一定的不足。為了分析這一問題,本文以實證調研為方法,通過對50位吸毒/康復人員訪談和調研,了解吸毒人員戒毒的邏輯,并提出以此為根據完善戒毒工作法律制度體系。
二、戒毒者行為邏輯的實證分析
戒毒是一種行為,行為就必有其行為邏輯。吸毒者戒毒的行為邏輯是怎樣的?盡管在很多研究中都已經關注到了這一現象,但對此進行的研究并不多。我國《戒毒條例》規定,戒毒工作“采取自愿戒毒、社區戒毒、強制隔離戒毒、社區康復等多種措施,建立戒毒治療、康復指導、救助服務兼備的工作體系?!边@已經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吸毒人員戒毒的行動邏輯,即吸毒人員戒除毒癮的行動過程是從自愿戒毒到社區戒毒再到強制隔離戒毒的過程。整體上看,這一概括是的,但進一步深入研究,我們會發現這一概括仍有不完善的方面,特別是其中的自愿戒毒方面尚有很多值得深入思考的地方。《戒毒條例》第9條規定,“國家鼓勵吸毒成癮人員自行戒除毒癮。吸毒人員可以自行到戒毒醫療機構接受戒毒治療。對自愿接受戒毒治療的吸毒人員,公安機關對其原吸毒行為不予處罰。”這內含了五重含義:其一,國家鼓勵自愿戒毒;其二,是否進行自愿戒毒屬于吸毒人員個人行為,是“自行”戒除毒癮;其三,自愿戒毒是到“戒毒醫療機構接受戒毒治療”;其四,自愿戒毒是接受戒毒治療;其五,對自愿接受戒毒治療的吸毒人員,公安機關對其原吸毒行為不予處罰。這五重內涵共同指向自愿戒毒的三個要素:一是吸毒成癮人員;二是自行到戒毒醫療機構;三是接受戒毒治療。就此而言,現有法律制度從吸毒主體看,吸毒未成癮人員沒有涵蓋在其中;從吸毒人員自愿戒毒的方式看,吸毒成癮或未成癮人員的自我戒毒、家庭戒毒,以及一些民間自組織的自愿戒毒沒有涵蓋在其中,也就是說,吸毒人員在“自行到戒毒醫療機構接受戒毒治療”之前的戒毒行為都沒有得到相應的規定。
(一)自我戒毒及其行為選擇不少吸毒人員在吸毒后,無論是否成癮,會產生一些通過自己的努力戒毒的行為。這種戒毒行為筆者稱之為“自我戒毒”行為。就訪談對象的情況看,吸毒人員在戒毒過程中,不少人員首先都是自行進行自我戒毒。案例一:宋某,男,1978年出生,2007年開始吸毒。最初,他主要是溜冰,也沒什么癮。之后,他開始使用海洛因,到了后來“就跟完成任務一樣了,每天到這個時候如果不去用的話就會非常難受?!卑l現成癮之后,他和另一個毒友決定去武漢自愿戒毒,但考慮到費用問題,同時,宋某還在外面有生意,于是決定進行自我戒毒。這種吸毒成癮而進行自我戒毒的人員大多屬于對的危害性有一定的認識,其家人、親戚、朋友都還不知其在吸毒的吸毒人員。
(二)家庭戒毒及其行為選擇一些吸毒人員的家庭成員發現其吸毒行為后,不論吸毒人員是否同意,會采取各種方式幫助吸毒人員戒除毒癮,有的家庭甚至使用強制性的方式幫助吸毒人員戒除毒癮。這種家庭幫助吸毒人員戒毒或吸毒人員在家庭戒毒的行為,筆者稱之為“家庭戒毒”。從筆者訪談的吸毒人員看,他們都經歷了家庭戒毒的過程。案例二:章某,生于1982年,17歲開始吸毒。章某在家吸毒時,基本上選擇在浴室洗澡的時間,這使他洗澡的時間長達一小時左右,導致父母的懷疑。一次父母把門踢開后,他吸毒的情況被發現了。家人在第二天就開始讓他在家“干戒”,為此,父母在一直在房門外守候,晚上就用一把睡椅在房門外睡覺。家人通過各種渠道收集相關信息,并為他買來一千多元錢的藥品幫助他戒毒。需要說明的是,上述兩個案例中的當事人在自我戒毒和家庭戒毒不成功的情況下,后來都選擇了去自愿戒毒所戒毒。鐘瑩博士的研究也證實了這種現象的存在。她在對602位吸毒人員戒毒的問卷調查中發現,“76.1%的調查對象自述曾進行過自愿戒毒(入住自愿戒毒醫院或自己在家干戒),平均自愿戒毒次數為5.22次,最多甚至達到20次以上。男性自愿戒毒的比例為73.7%,女性為81.096。從自愿戒毒的方式來看,在嘗試過自愿戒毒的調查對象中,90%的調查對象自己在家干戒過,其中男性更高達95.6%,女性則占86.9%;有72.8%的人曾入住過自愿戒毒醫院,其中女性占83.5%,男性占67.0%。與女性戒毒人員相比,男性戒毒者更傾向于選擇在家戒毒的方式。”〔1〕
(三)以戒毒者行為邏輯考察已有法律制度存在的問題上述實證調研證明自我戒毒和家庭戒毒已經成為吸毒時間不長,戒毒動機比較強烈的吸毒人員戒毒的重要選擇。之所以如此,一是政府多年的宣傳已經使很多社會成員了解了的危害,他們希望家庭成員能夠戒除毒癮。同時,這也表明社會成員已經認識到吸毒行為本身的非法性;二是受傳統家庭觀的影響,家庭成員不希望家庭丑聞外傳,因而希望通過家庭的支持促使吸毒人員戒除毒癮;三是相對公安部門而言,家庭成員發現吸毒人員吸毒行為的時間會早一些,他們不希望家庭成員的吸毒行為被政府相關部門發現而成為打擊的對象。還有一種未被《戒毒條例》納入的戒毒方式是所謂“類家庭生活戒毒康復模式/工作坊”的社會自愿戒毒方式?!凹匆慌鸁嵝挠诮涠竟媸聵I的人群,嘗試運用住宿家庭生活的方法,幫助無工作、無家庭、無生活來源的隱性吸毒人員戒毒。其具體做法是:把那些“三無”吸毒人員集中住宿,讓他們以家庭成員的資格共同生活。對入住人員允許互不報真實姓名,互用代號;在入住期間,有一名被指定的負責人主持被安排的日常活動;按月給他們統一使用的活動經費(經費來源:自籌及朋友捐助為主、志愿者少量支持一點);入住人員自行安排一日三餐;對入住人員的開支情況包括伙食費、交通費、電訊費、娛樂活動等每天記錄,且財務、帳簿公開,充分體現自我管理,互助戒毒。此外每天均有志愿者(輪流)陪伴生活、外出活動。這種在陪伴中引導戒毒者自我管理,互助成長做法,其核心意圖是想通過日常生活中的點點滴滴幫助入住人員重塑新的價值觀,觸入新的社交群體,建立正常的人際關系、增強抗挫折能力,以康復、回歸常人生活為目標?!拔夜们野堰@種助戒做法取名為類家庭生活戒毒康復模式或類家庭生活戒毒康復工作坊。他們的服務和管理念是:戒毒不論早晚,持戒康復就好;來去可自便,服務永不變;幫助一人戒毒,拯救一家和睦”?!?〕據統計,“2002年至今,他們已先后幫助75人,且已有近1/3人結婚、工作,回歸社會生活。目前,每周參加幫助服務工作的志愿者有5-7人,義工有20多人;接受幫助的隱性戒毒人員有30多人,入住家庭有3人?!薄?〕由此可見,在現行政策體系下,吸毒人員戒毒的邏輯有一個從非正式組織戒毒到正式組織戒毒的過程。在作為隱性吸毒人員的時期,他們大多會選擇在非正式組織場域進行戒毒,而當從隱性吸毒人員轉化成為顯性吸毒人員之后,他們進入到社區戒毒和強制戒毒場域。而在作為隱性吸毒人員時,他們戒毒的方式有多種選擇,其中,家庭戒毒是最主要的選擇。上述現象也在某種程度上突破了我們對自愿戒毒的傳統認識,也引發了我們對如何進一步完善戒毒工作制度體系的思考。
三、確立符合戒毒者行為邏輯的戒毒法律制度理念
我國《戒毒條例》規定,“采取自愿戒毒、社區戒毒、強制隔離戒毒、社區康復等多種措施,建立戒毒治療、康復指導、救助服務兼備的工作體系。”它已經對我國的戒毒體系進行了整體的設計,這一設計在整體上是比較完善的。但考慮到吸毒人員的戒毒行為邏輯,我們認為,還需要對《戒毒條例》的規定,特別是對自愿戒毒的相關規定進行更為深入細致的研究,明確理念,完善政策,進而強化制度建設。戒毒工作應堅持怎樣的理念?傳統的戒毒工作多以控制、打擊為主,維護社會穩定是首要目標。戒毒方面,從社區安全的角度出發,多強調對吸毒者的隔離與強制戒毒。社區戒毒、社區康復依然處在“從屬”的地位,現行的安置幫教工作,依然存在著“重管理輕服務”的現象,對戒毒人員存在著片面性的認識,甚至是歧視性的看法。社區對戒毒工作目標的界定、地位的認識、意義的了解還遠遠不夠,單純的“徹底戒斷”、“永不復吸”并不符合戒毒的科學性和階段性特征,社區排斥、歧視和偏見不利于戒毒人員恢復社會功能、回歸社會。因此,在筆者看來,戒毒工作的理念應該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幫助吸毒者戒除毒癮,二是幫助吸毒者恢復社會功能。具體體現在:“以人為本”的服務理念,階梯式的發展訴求,社會融合的包容情懷,權利保障的人文關懷,多元參與的服務意識。
(一)“以人為本”的服務理念以人為本是科學發展觀的一個重要原則與核心所在,以人為本體現了、協調、可持續的發展,體現了對發展問題認識的不斷深化。“以人為本”指的是人們處理和解決一個問題時的態度、方式、方法,即指人們抱著以人為根本的態度、方式、方法來處理問題,而所謂根本就是的根據或較高的出發點與的落腳點?!?〕以人為本是以唯物史觀“現實的人”為依據的,相應地以人為本就是以現實的人為根本的價值尺度和價值目標?!?〕“以人為本”中,“人”的向度是把握“以人為本”核心理念的前提,“本”的向度是把握“以人為本”核心理念的重點。以人為本應更多的集中在對人什么的滿足,如何滿足這一焦點上來。社區戒毒康復人員作為社區內弱勢群體,面臨著身體康復、心理調適、自我生存、社會融入、情感支持等各方面的需求。在對戒毒人員的幫扶工作中,應將“以人為本”的理念充分融入其中,將其看作是社會上有發展訴求的人的一部分,充分重視其主體性和客觀性,充分尊重其權利和地位,給予其充分的社會接納空間。因此,應多方位地了解其需求、發展、權利的訴求所在。在以什么為“本”上,有一個充分、合理、科學的定位。社會融入、康復回歸是戒毒工作的終極目標,促進戒毒人員回歸社會,激發其恢復社會功能的潛能和力量,是戒毒工作的重點和根本。如何實現“以人為本”,在實現以人為本的途徑上,應以戒毒人員主體性的發揮為前提,以社會各界的協同參與、密切配合為力量,以制度化、專業化、社會化的康復體系設計為途徑,將戒毒人員、家庭、政府、專業化社會力量等納入其中,真正實現社區戒毒人員回歸家庭與社會。
(二)階梯式的發展訴求馬斯洛理論把需求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五類,依次由較低層次到較高層次。生理需求是最基本的需求,安全的需求包含健康保障、資源所有性、財產所有性、道德保障、工作職位保障、家庭安全,尊重的需求包含自我尊重、信心、成就、對他人尊重、被他人尊重。尊重的需求和自我實現的需求是人高層次的需求,低層次的需求滿足了,能夠成為高層次滿足的動力。國內也有學者把需要分為生存需要、情感需要、服務需要、社會需要、享受需要、發展需要六個層次〔6〕,讓戒毒康復人員割裂一切的社會關系,破壞了戒毒康復人員原有的社會功能。完整的戒毒過程包括:生理脫毒、身心康復和重返社會三個階段,戒毒體系需要滿足戒毒人員的身心康復和重返社會的需求?,F有的戒毒體系多是以單層次、單向度的救助與幫扶,較少考慮到戒毒人員多層次的生存、生活及發展需求,戒毒資源難以滿足戒毒人員多樣化的發展欲求與回歸社會的迫切愿望,始終陷入在復吸的怪圈的和循環中來。需要建立起階梯式、層次化、多方位的戒毒體系,在生活救助、就業安置、心理康復、家庭融合、社區幫扶的基礎之上,真正幫助戒毒人員恢復社會功能、回歸社會。
(三)社會融合的包容情懷幫助戒毒人員回歸社會,是戒毒康復的終極目的,也是當前戒毒工作轉型的現實需要。戒毒人員長期吸食,被排斥在正常的社會生活之外,因其這樣一段不見光的經歷而貼上越軌的、反社會的標簽,難以真正地被家人、社區和社會接納,家人和社區的輿論壓力將其一次次推向“毒友”的身邊,心理脫毒難以為繼。社會排斥在戒毒過程中,帶給戒毒人員的壓力和創傷是巨大的,經濟排斥、制度排斥和文化排斥將戒毒人員推向了社會的“邊緣化”地帶,嚴重地阻礙了戒毒人員重獲新生與發展。資源上的排斥使戒毒人員成為游離于生存夾縫中的邊緣群體,制度上的排斥與不足使其成為制度上的“棄嬰”,來自文化性認知的偏見和歧視使其遭受著傳統觀念文化的排斥,社會交往中的非認同性使其遭受著社會關系網絡的排斥,這勢必會影響到戒毒人員再社會化認知的偏差和失敗、再社會化生產的中斷,且對社會穩定和社會和諧產生不可估量的影響。需要一種社會融合的理念來貫穿戒毒體系的始終,構建戒毒人員社會融入與適應的多元社會支持體系,獲得家庭、社區、政府、社會的全力支持與幫助,以制度和非制度力量消除社會排斥,實現戒毒人員康復的無障礙化社會融合。
(四)權利保障的人文關懷基于傳統觀念,社會公眾對戒毒人員存在著一定程度的歧視和偏見,戒毒人員自身也缺乏應有的權利意識,我國現行的政策、法律和管理的運作也存在著對他們權利保障的滯后性,戒毒人員的生存權和發展權存在著不同程度的缺失。具體來看,這一群體的就業率低下、生存質量不高,就業是解決個人生存問題的核心要素,他們的就業能力欠缺,就業狀況難以滿足其生存的需要;戒毒人員社會保障機制不完善,難以滿足其基本生活需求;另外,社會包容度低、個人發展空間受束縛,需要樹立一種權利保障的人文關懷,提升對戒毒人員的權利保障和社會尊重,從制度設計到社會尊重,給予他們更多的關懷和幫助。權利保障的人文關懷,倡導公平正義的理念,致力于營造保障戒毒康員權利的良好社會氛圍。這就需要在宣傳教育上下功夫,普及戒毒工作的相關知識,營造寬松的社會氛圍,以此來增進康復者的自尊、自信和自我控制的能力;在法制建設和法律保障體系建設上,將權利保障貫穿始終,相關的法律法規的制定上要切實本著以人為本、依法管理、科學戒毒、綜合矯治和關懷求助的原則,補充和完善相應的法律內容,細化相關的管理細則;權利保障的人文關懷主張加大對戒毒人員的就業支持,拓寬他們的就業范圍和安置渠道,解決他們的實際就業和生存難題,讓他們有底氣、有尊嚴的重新回歸社會。實現全體成員社會保障權利的平等是社會保障制度的必然要求,權利保障的人文關懷需要社會保障制度的平等和完善。
(五)多元參與的服務意識戒毒工作作為一項系統工程,僅僅依靠單純的行政力量和政府力量是不夠的,需要社會力量的共同參與,尤其是非政府組織的參與。非政府組織作為政府、市場之外的第三方,它的產生和發展就是源于政府和市場存在的缺陷,在政府失效、市場失靈時可以起“拾遺補缺”的作用。非營利組織作為一個國家和一個成熟社會政治架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促進社會經濟發展,改善政府與社會間關系,化解社會矛盾、維護社會穩定,促進社會管理體制創新,改進社會管理工作,發揮著重要作用。十八大報告指出:“健全社會組織,增強服務社會功能。堅持培養發展和管理監督并重,完善培育扶持和依法管理社會組織的政策,發揮各類社會組織提供服務、反映訴求、規范行為的作用。發展和規范律師、公證、會計、資產評估等機構,鼓勵社會力量在教育、科技、文化、衛生、體育、社會福利等領域興辦民辦非企業單位。發揮行業協會、學會、商會等社會團體的社會功能,為經濟社會發展服務?!狈钦M織可在政府的主導之下參與戒毒工作,政府制定戒毒的基本方式和標準,以及戒毒工作的基本需求,通過政府采購的方式,委托或招標,由非政府組織來直接承擔戒毒工作的任務。通過政府采購的形式,引進專業服務的非政府組織參與戒毒工作。利用非政府組織的平臺,引導戒毒人員參與公共生活,提供公共服務,從而認識到人生的尊嚴和價值。
四、以戒毒者行為邏輯為基點完善我國《戒毒條例》
如果以上述的理念來對照現有戒毒工作,筆者以為,現有戒毒工作在政策、組織建設、隊伍建設、戒毒宣傳、戒毒支持體系建設等方面都還有進一步完善的必要。現有的戒毒體系的設置與構建多是一種“行為改變的環境建構”模式,帶有一定的強權性、外在性和表面性,戒毒的受益終端———戒毒者多處在一種被動接受的不利地位,自身的主動參與性較少。外在的強制性福利輸入及事后司法性的干預未能很好地轉化為戒毒者自身主動的實踐選擇和行為改變;從戒毒的運作機制上來看,司法性力量較強,而社會性力量較弱,康復目標單一化,康復的重心仍在于傳統的“司法式的幫教”,缺少專業性和多元性的聯動和引導,重在對戒毒者個體的監管與控制,缺少對戒毒者家庭整體的幫助與支持。
(一)在法律上重視吸毒人員社會功能的恢復工作從戒毒工作政策看,我們較好地重視了戒毒治療工作,而忽略了吸毒人員社會功能的恢復工作。從《戒毒條例》的規定看?!督涠緱l例》第18條規定,“鄉(鎮)人民政府、城市街道辦事處和社區戒毒工作小組應當采取下列措施管理、幫助社區戒毒人員:(1)戒毒知識輔導;(2)教育、勸誡;(3)職業技能培訓,職業指導,就學、就業、就醫援助;(4)幫助戒毒人員戒除毒癮的其他措施。”第39條規定“負責社區康復工作的人員應當為社區康復人員提供必要的心理治療和輔導、職業技能培訓、職業指導以及就學、就業、就醫援助?!睂ξ救藛T在社區戒毒和社區康復期間社會功能的恢復工作進行了相應的規定。但我們必須明確的是,自愿戒毒和社區戒毒與社區康復具有基本功能重復的特征,即自愿戒毒和社區戒毒的過程同時也是一個康復的過程。這樣,在自愿戒毒過程中,也必須制定與社區康復相應的政策體系。而對于自愿戒毒而言,由于自我戒毒、家庭戒毒、民間組織支持的戒毒在戒毒條例中沒有相應的規定,就更談不上在這一過程中吸毒人員社會功能恢復的工作了。即使從《戒毒條例》第18條、第39條的規定看,筆者認為,這些規定也還很難實現吸毒人員社會功能的恢復。這主要是由于吸毒人員因吸毒導致的社會功能受損不僅體現在生理、心理、就業就學等方面,而且也體現在其社會態度、認知、吸毒行為本身、家庭、社會交往、社會支持等方面,也就是說,要促進吸毒人員的社會功能,戒毒工作在幫助吸毒人員生理脫毒的同時,還必須有針對性地對其社會態度、認知、生理、心理、吸毒行為本身、家庭、就業就學、社會交往、社會支持等方面進行矯治工作,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實現“綜合矯治”,也只有這樣,才能幫助吸毒人員恢復社會功能,擺脫戒毒—復吸—再戒毒—再復吸的怪圈,回歸社會,融入社會。
(二)明確條例關于戒毒組織建設方面的規定組織是戒毒工作的主體,也是戒毒工作者隊伍的歸屬所在。在某種程度上,甚至可以說戒毒工作的成功與否在很大程度上處決于戒毒工作的組織建設。因此,加強戒毒工作組織建設對戒毒工作的科學性、系統性、成效性具有重大影響。《戒毒條例》關于自愿戒毒的組織主要規定為“戒毒醫療機構”,對于社區戒毒,《戒毒條例》第15條規定:“鄉(鎮)人民政府、城市街道辦事處應當根據工作需要成立社區戒毒工作領導小組,配備社區戒毒專職工作人員,制定社區戒毒工作計劃,落實社區戒毒措施?!钡?7條規定:“社區康復在當事人戶籍所在地或者現居住地鄉(鎮)人民政府、城市街道辦事處執行,經當事人同意,也可以在戒毒康復場所中執行?!边@表明社區戒毒的組織機構主要是戒毒工作領導小組,其主要工作人員是社區戒毒專職工作人員。社區康復的組織主要是當事人戶籍所在地或者現居住地鄉(鎮)人民政府、城市街道辦事處,以及社區康復場所。這些關于戒毒工作組織建設的規定應該說已經很具體,但在筆者看來,這些規定仍然具有一般性的特征。這主要表現為對戒毒工作的具體操作人員的規定仍然沒有得到明確。如對于社區戒毒工作,《戒毒條例》規定了要配備專職工作人員,但對配備專職工作人員的數量,條件沒有相應的規定。這可能帶來兩個問題:其一,由于沒有數量規定,可能使相關基層組織在人員配備時簡單地進行操作。實際上,這種情況已經出現,在一些城市配備專職人員時,只是簡單地在街道配備一名工作人員,而從現實情況看,由于吸毒人員分布不是均等的,不同街道吸毒人員的數量不同,這樣簡單地在一個街道配備一名工作人員就很難實現一對一的工作,從而很難保障對吸毒人員工作的有效性.其二,由于沒有條件規定,在一些地方配備專職工作人員時并不考慮戒毒工作專業性的需要,這使戒毒工作的“科學性”很難實現。這兩個方面都會對戒毒工作的成效產生重大影響。
(三)法律上應對戒毒專業人員的配置作出具體規定科學戒毒是《戒毒條例》規定的一條重要原則。在筆者看來,科學戒毒并不是簡單地體現在生理脫毒和心理脫毒方面。正如前面所說,影響吸毒人員社會功能發揮的因素包括了社會態度、認知、生理、心理、吸毒行為本身、家庭、就業就學、社會交往、社會支持等眾多方面,因此,戒毒工作必須在生理脫毒的同時,也在這些方面開展工作。這樣,認知治療、心理治療、行為治療、家庭治療、社會交往治療也必然同時進行,而這些治療都有其專門的理論、方法和技術,戒毒工作實質上是一項專業性很強的工作。在專業人員的配備過程中,必須選擇具有相應專業知識的人員,形成專業隊伍,同時,還要特別注意這些人員的結構,形成梯級的結構性隊伍,以便于專業問題的相互轉介。
(四)在禁毒宣傳中應增加戒毒方面的內容作為專業性很強的戒毒工作,吸毒人員的自我戒毒和家庭戒毒,以至于民間自組織的戒毒都可能面臨專業性的挑戰。在這種情況下,戒毒宣傳便具有了極其重要的意義。以往的禁毒宣傳,大多注重知識、危害、預防等方面,這當然是對的。但從吸毒人員戒毒行為的邏輯過程看,這樣的宣傳仍然具有系統性不夠的缺陷。如禁毒宣傳中缺乏染上后如何戒毒的宣傳,這使許多自我戒毒和家庭戒毒,乃至于民間自組織戒毒的戒毒工作失去了專業的支持,從而使這些類型的戒毒工作的成效受到重大影響。宣傳教育的投入與預防效果存在的程度差異。在減少需求方面,仍有大量新的吸毒人員滋生預防,特別是以青少年為主體、追求刺激為目的的濫用新型問題快速發展。防止濫用問題繼續蔓延、消費市場持續擴大的任務十分繁重。除了依靠戒毒減少吸毒人員存量外,最主要還是依靠禁毒宣傳來控制增量。禁毒宣傳工作的目標任務實現、效果的好壞,主要取決于宣傳者與受傳者的有機結合程度〔7〕。因此,在禁毒宣傳中應增加戒毒方面的內容,這包括戒毒的基礎知識和方法、可以尋求幫助途徑、相關信息等方面的內容。
結語
戒毒工作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要以人為本,科學戒毒,需要從吸毒人員正當合理的需求出發,調動戒毒人員的積極性和自覺性,“個體管理的外在化、強制化逐步被內在化、自覺性所替代”〔8〕,使戒毒人員的觀念由“要我戒”到“我要戒”的轉變。因此,強化對吸毒人群的研究,特別是吸毒人員行為的研究,明確戒毒工作的理念,據此形成科學、系統、的戒毒政策、制度和機制,對提高戒毒工作的成效,促進吸毒人員回歸社會、融入社會,維護社會秩序,較大限度地減少不和諧因素,較大限度地增加和諧因素具有極其重大的意義。
作者:胡鵬單位:華東理工大學博士研究生
法律邏輯論文:法律邏輯學概述論文
1法律邏輯學教學改革方案
通過筆者研究,在解決法律邏輯學教學中存在的問題上可以有以下幾種解決方案。
1.1分清法律邏輯學和普通邏輯學的關系
作為區分法律邏輯學和普通邏輯學的關系的方法,首先搞清楚普通邏輯學和法律邏輯學的整體和個體的關系,然后再加以區別,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
1.1.1抽象和具體的關系顯然普通邏輯學屬于邏輯學中較抽象的問題,而法律邏輯學則屬于抽象中的具體個例。
1.1.2理論和應用的關系普通邏輯學屬于理論邏輯范疇,更多的是進行形式和方法的理論研究;法律邏輯學則更傾向于邏輯學在實際中的應用,而應用的正是普通邏輯學中的理論結合法學理論。
1.1.3廣泛和個體的關系在普通邏輯學中并不涉及固定的應用領域里的個性化問題;法律邏輯學則必須應用到法律領域內的各種具體化的思維方式和思維方法。所以在講授法律邏輯學的過程中既要講授普通邏輯學的思維方法,又要講授法學中對普通邏輯學的應用。在概念的講述上既要講述法律術語的主觀規定與客觀現實的矛盾,也要講法律的穩定與靈活的統一,而判斷的真假特征與判斷的斷定上更要明確法律條文的意義,同樣的推理要注重法律辯證推理和形式推理的統一。
1.2解決法律邏輯學和法理學的關系
在這方面對于法理學、法律方法論和法哲學等學科的理論成果要經過辯證判斷之后吸收,再避免出現照搬其成果的情況。法律邏輯學必須堅持在法律邏輯研究基礎之上的法律思維方法和法律思維形式。在進行法律辯證推理的講解時不能不顧形式而只考慮內容,這都是一些普通綜合性高校在法律邏輯學課堂上容易出現的錯誤??傊@二者的關系不能是脫離開來的兩個孤立部分,而應該是互相結合融為一體的兩個相輔相成的關系。所以,采用這種邏輯統一的方式實現法律邏輯學術語的規范化是法律邏輯學教學改革內容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1.3重視“法律”在法律邏輯學中的特色
目前大部分法律邏輯學課程中所講述的都是普通邏輯學在法律工作中的應用問題,采用的方法大多是“案例分析+普通邏輯學原理”,這在整個法律邏輯學中是屬于個體與整體的關系,目前的方法必須采用,但是僅采用目前的辦法還遠遠不夠。法律邏輯學的內容應該包括應用邏輯學和特殊邏輯問題在法律實踐中的應用,這些情況中不僅有法律適用過程中存在的邏輯問題,還有法律邏輯規范中自身存在的邏輯問題??傊诮虒W過程中,應該多采用法律實踐的研究形式提高學生的法律思維能力,明確法律邏輯學中法律的重要性。
1.4重視法律推理的地位
既然是法律邏輯學就應該凸顯法律推理的重要性,以法律推理為主要依據。根據邏輯學界的通用說法就是邏輯學就是推理學。尤其是法律邏輯學,更應該在重視法律的基礎之上重視邏輯推理。事實上,法律推理是法律工作者在執法過程中廣泛使用的法律思維方式,尤其是在法律事實明確、而法律動機不明的情況下,通過法律推理對案件進行分析和偵查的過程,對案件的認定存在必然關系。在具體講授過程中,特別應該強調以下幾點:
1.4.1法律推理的定義和特點只有弄清法律推理的定義和特點才能明確使用的適用范圍。
1.4.2法律推理的種類通過對種類的詳細描述,才能讓學生了解在具體情況中應該采用何種方法和手段進行有效的推理。
1.4.3法律推理的要求對事實的可信性進行分析之后采用正當的形式和合法的手段進行法律推理是法律推理必須遵照的要求,以維護法律的公正性。
1.4.4法律推理的作用法律推理的使用可以彌補法律的漏洞,在案件偵查過程中可以找到正確的方向,從而實現司法公正。
1.5理論與實際相結合
目前國內的學術氛圍就是重理論而輕實際,這在學術探討中無可厚非,但是大部分學校培養的人才是要到社會中去實踐自己的理論,而不是去研究機構進行更深層次的研究的。這就造成大部分剛剛步入社會的學生空有一身理論而無法進行實踐操作。所以在教學過程中一定要注意理論和實踐的結合,這正是出于法律邏輯學的特點———經驗性學科而得出的結論。經驗在實際操作中往往會更勝于理論。
2法律邏輯學的應用(密室逃脫策劃方案)
2.1活動主題
本次活動的主題就是通過實踐教學提升學生的邏輯推理能力。
2.2活動目的
“普通邏輯學”是一門關于思維的基本形式、思維方法及其發展規律的科學。為提高學生思維的性和敏捷性,它注重培養學生判斷、推理的能力,因我院是培養執法工作者的搖籃,執法工作者需要有較強的邏輯思維素質,而且邏輯學來源于實踐,最終也要回到實踐中去,因此未來的執法工作者學習邏輯,更應該結合實際思考和體會。根據我院學生所學專業需要,培養學生邏輯推理實踐應用的能力是有必要的,特在2012級本科大隊開設“普通邏輯學”的實踐活動,在學習理論知識概念、判斷和推理的基礎上,合理運用理論知識聯系實際,較大程度地鍛煉參加者的觀察能力、邏輯推理能力、抽象思維能力,以及團隊協作能力。
2.3活動過程
2.3.1準備工作人員準備:活動參與人員從2012級本科大隊7個開設普通邏輯學科目的班級中選出20名學員分兩次參加此項活動。活動地點準備:新疆警察學院北校區1號教學樓二樓全部行政班級教室(202~208)。(注:活動當天需學生處領導配合安排各區隊教室)活動器具準備:根據設計關卡,列出項目活動器具清單,上交至基礎部綜合教研室教師處審核,統一配備。(注:因活動設計需要向警體訓練部借用手銬)
2.3.2正式活動部分參加人員先聚集在一號教學樓階梯101教室統一進行對本次活動的介紹和規則的學習,再隨機分組,由每組負責學生分別帶到202-209教室統一開始及時關:心有靈“析”、心心相印?;顒又校袇⑴c學生必須在學習理論知識的基礎上聯系實踐,緊密配合,能夠在規定時間內,人人參與其中通過團隊合作尋找線索,推理、聯想、破解謎題獲取最終密碼,才能全部成功逃脫。隨后由及時名逃脫的小組再進入終極關卡:越獄終極大Boss。評出逃脫最快、使用提示最少的小組為冠軍進行獎勵。此次活動,教師只是指導,學生自主設計密室關卡,不僅學生參與積極性很高而且還專門單設一間供邀請嘉賓闖關,讓我部全體教師與學生同時參與活動,真實切身體會其中的奧秘。
2.4活動總結
通過這種多樣的實踐教學活動,較大程度地鍛煉參加者的觀察能力、邏輯推理能力、抽象思維能力,以及團隊協作能力。無論是推出了成功經驗還是發現了存在的不足,都會對學院的本科實踐教學模式產生積極的影響,這類實踐教學活動可長期堅持下去,并在實踐中不斷改進和完善。
3總結
綜上所述,可以看出在法律邏輯學的教學過程中,要做到大膽革新必須堅持系統的講解邏輯學原理,并結合法律學原理進行綜合應用,保障學生在掌握原理的情況下能有更多的實踐機會。本文中提到的密室逃脫策劃方案就是在教學中的大膽革新,通過這樣一個活動有效地提高了學生對于法律邏輯學的理論理解,并能夠真正運用法律推理制造問題和解決問題。由于筆者水平有限,問題的闡述過程難免存在不足之處,歡迎指正。
作者:王君單位:新疆警察學院
法律邏輯論文:法律政治邏輯闡釋
法律和政治作為兩種具有明顯區別的社會現象和社會事實,它們之間所實際存在以及應該存在的邏輯聯結關系,也就是法律的存在及其實踐運作對于政治的事實上和邏輯上的依賴性,政治對于法律的存在及其實踐運作的事實上和邏輯上的控制與決定性。
但是,在我們的社會生活中,可以說,“政治”的確既是一個相當普遍而廣泛存在的社會現象又是一個相當復雜的社會現象。從而,對“政治”的清晰、而的理解和界定也就相當困難。
著名的《布萊克維爾政治學百科全書》在對“政治”詞條的涵義進行解釋時是選取了兩個不同的角度。在“制度”層面,“政治是在共同體中并為共同體的利益而作出決策和將其付諸實施的活動。”這個涵義包含著三個進一步的意涵,“及時,政治是一種活動,雖然由常識即可以想見,但人們有時卻忽視了這一點。”因為,“事實上,無法通過提出特定目標而事先界定政治活動的領域。”第二,政治“是作出決策并付諸實施的活動。政治涉及決策過程,我們常常從政治與權力或意識形態緊密相聯的角度來思考問題。政治同權力和意識形態緊密相聯;由于政治是一種旨在制定政策并付諸實施的活動,故它又同和合法性等另外一些概念密切相關?!憋@然,“在政治中,權力的作用也是從制定政策的需要中產生的,這是因為要制定和實施政策,就必須要有某種可以促使共同團體成員‘解決’問題的‘力量’。因而,這就不可避免地要使用從溫和的感化到直接強制等各種壓力手段,而權力就是泛指這些類型的壓力手段的最廣泛使用的字眼,盡管對權力這個概念到底包含些什么內容還有相當大的爭論。重要的是要認識到,由于政策需要制定和實施,那么權力就成了政治活動中的一個基本要素。”第三,政治“是發生于某個社會共同體之中,并為該共同體服務的一種活動。這一特點具有兩方面的含義:一方面,政治是在集體背景下產生的,至少要有兩個個人共同作出決策,否則就談不上政治。無需共同決策的地方,也就沒有政治活動。”而“另一方面,政治活動具有內在的集體性。它產生于社會共同體——任何社會共同體(當然包括國家,也包括地方當局、工會、工商界、教會、家庭,顯然還有國際社會)的環境中,因此,政治并不象通常所認為的那樣僅僅是國家內的一種活動?!?在“思想”層面,“政治可以被簡要地定義為一群在觀點或利益方面本來很不一致的人們作出集體決策的過程,這些決策一般被認為對這個群體具有約束力,并作為公共政策加以實施?!边@樣的政治概念包含了四個基本要素:及時,“政治預先假定存在著觀點上的分歧,它們即使不涉及最終目標,至少也與實現終極目標的手段有關?!钡诙?“政治意味著某種與作出集體決策的方式有關的東西。它主要包括三個要素:勸說、討價還價和達成決定的機制?!币话銇碚f,“政治排除使用武力解決分歧?!钡谌?“政治還意味著無論一種決策的作出有多么神秘,有關群體卻仍把它看作是性的?!钡谒?“盡管政治沒有是不可想象的,但在實際上政治卻是與權力分不開的,即將決策強加給不愿服從的成員?!痹诂F代世界中,“國家應是政治的主要活動領域,因為國家是我們所面對的最完整的,也是最值得通過勸說和討價還價著力影響的機構?!边@樣一來,政治的范圍就更加寬泛了,“‘政治’可能意味著‘處理與國家有關的事務’。不過,在公司、工會、大學和其他諸如此類的次級國家機構中也同樣具有許多正宗的政治實踐。”[2]法國著名政治社會學家莫里斯?迪韋爾熱在《政治社會學——政治學要素》中特別指出:社會中的“一切——或幾乎一切——都帶有部分政治性;沒有——或幾乎沒有——任何事物是政治性的”,[3]因為“政治不是某一種社會類型(圖象、整體社會等)的活動,而是所有社會和所有集團的一種活動。因此,有多少不同的集體即人類集合體,就有多少種不同的政治體制”,而大致說來,“政治制度通整體社會的整個制度并無真正的區別,前者是后者的一個方面(或若干個方面)。政治制度一方面是社會體制的總范疇,它們的各種不同因素在其中排列得順序有致。另一方面,政治制度又專指社會體制中的某一類因素,如權力機構、國家機器及其實施手段,以及與之有關的一切成分?!盵4]
從上述見解中我們不難發現,“政治”這一范疇所表達的首先是屬于人類社會共同體——無論這個共同體范圍大小——所特有的現象,它一定是產生并存在于復數的人的生活之中的;其次它涉及到的是社會共同體內部成員——更廣范圍講當然也涉及作為社會共同體外部即社會共同體之間——的共同利益;再次它主要以對社會共同體共同利益的保障為核心的公共決策的制作及其實施為首要關注;它必然涉及公共權力與。因此,政治盡管確實是有關上述內容的觀念和意識,也的確是或者應當是表達上述內涵的制度或者習慣性行為安排,但更為的理解似乎應該從社會學的角度而不是從單純的政治學的角度來進行,這就是把政治理解為表達上述意涵的獨特的社會現象,即政治乃是有關共同體公共利益與公共事務管理的各種決策及其實施活動。
在實際社會生活中,尤其是現代社會生活中,“政治”這一獨特的社會現象通常表現為兩個層面的問題,即“政治”與“行政”。按照古德諾的說法,政府具有兩種功能,“這兩種功能可以分別稱作‘政治’與‘行政’。政治與政策或國家意志的表達相關;行政則與這些政策的執行相關?!彼^“國家意志的表達”,實際上就是“指導和影響政府的政策”。[5]同時,古德諾還特別強調了,在現代社會,政治的這兩個方面,都不僅不能脫離開法律而且還都直接地跟法律相關,他說:“政治的功能一方面主要與國家意志的表達有關,其次又與國家意志的執行有關。因為在國家意志的表達和執行之間,即在法律的制定和貫徹之間,必須存在協調?!谝粋€民治的政府里,表達國家意志或制定法律的機關,必須對執行這種國家意志或法律的機關進行某種控制。還指出,這種必要的控制既可能存在于法定的政府體制之內,也可能存在于這種體制之外,而存在于政黨之內?!盵6]
由此也同樣可以看到,學者們對于法律與政治或者說政治與法律之間的緊密關系——無論是邏輯上的、價值上的還是事實上的——始終都是高度認可并給予了不同角度、不同層面、不同程度的闡釋的。本文擬 揭示和表達的乃是法律與政治的邏輯關系和事實關系的另一個面向,即法律的存在和運作實踐所包含的基于邏輯和事實的政治決定性與政治制約性。
一、政治作為法律的存在根基
政治乃是有關共同體成員之公共利益和公共事務管理之籌劃、決策及其實施的活動,政治存在于復數的人——至少兩人——的群體之中。由此而言,政治實際上與人的存在幾乎就是同一的,只要有復數的人的地方,就肯定存在著政治現象與政治活動;而人也恰恰是以其對于政治所涉之事務與活動的主動或者被動參與而成為共同體的一員,成為一個真正的社會人。用另一句話來說就是,在人類社會中,無論是就單純的邏輯推演還是客觀的歷史與現實狀況來說,無論是從價值訴求來看還是從事實證明來說,人與政治都始終是處于一種雙向互動、彼此塑造而永不完結的過程之中:即在真實社會生活之中,人都始終是政治的人,而政治也始終都是人的政治?;蛟S這也就是亞里士多德之所以肯定地宣布人天生就是政治的動物的根本原因。[7]
人類社會的存在,一個根本性的事實就是人的生存和發展,這是人以及人類社會的較大利益所在。而生存也好,發展也好,又都必然而且也不能不在一定的秩序狀態之下才有可能。盡管從歷史事實來看,在任何時候,事物的邏輯起點很明顯地必然是,人之為人不能不在復數的人之間也就是人的關系網絡或者人的共同生活空間中而成立。在歷史的起點上,可能有相當長的一段時間,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的維持也就是人類生活秩序的產生和存在,的確是靠人的自然本性所引致的自然的結果,也就是說基本上就是人的本性與生存及生活需要所導致的“自生自發的秩序”,基本上也是人的無意識的產物。但一旦人類社會的發展進到了一定的階段,尤其是人的智力發展到了一定的階段,私利的追求成為普遍的社會現象,必然導致整個社會利益紛爭的經?;?公共利益不僅受到普遍的忽視而且很難得到訴求的機會,在這種情形下,社會因為私利的爭奪而導致的社會秩序的混亂不僅直接傷害著公共利益而且也傷害著個人的私利,從而也危害著社會本身的存在。也正是在這種情況之下,社會才內在地出現了引導或者調處私人利益紛爭、保障社會整體的基本的公共利益的所謂公共事務管理的客觀需求,這項社會事務所具有的公共屬性也就決定了其政治屬性,對公共利益和公共事務的管理方面的決策及其實施——其自然的邏輯結果當然是社會秩序的形成與維持——也就成為了社會生存和發展的不可回避的選擇。從這個角度來說,解決私人之間的利益紛爭、保障基本的社會公共利益維持社會公共事務、確立并長效維持一定的社會秩序狀態,其自然的、邏輯的、歷史事實的,當然地是政治。
同樣地,作為基本的歷史事實或者人類事物的基本邏輯,政治的表達方式或者說人類社會的公共利益處置與公共事務管理的基本方式與手段,又是多種多樣的。從馬基雅維里在《君主論》中的論述來看,僅從社會統治或者社會治理的技術或手段而不是從其道德善惡的倫理評價來看,至少諸如謊言欺騙、武力鎮壓、威逼利誘、中庸和諧、親民善治等等手段都是有其正當性的,一人統治、多人統治或者集體統治等也各自都有其合理之處。但一個確切無疑的事實乃是,人類社會之中,政治的表達方式與實踐方式,也是隨著社會本身的發展與人類文明的進步而不斷地進化或者進步的,其進化或者進步的根本性的動因在于,社會對于共同體范圍之內的公共利益的認識和理解、對于基于公共利益的社會公共事務的認識和理解以及相應的處置或者管理方式,也是在經驗的不斷累積、智慧的不斷匯聚之中得到不斷地完善的。政治的表達方式與實踐方式的完善的重要指標或者標志之一方面,就體現為政治活動與政治過程的規則化或規范化并成為人類社會日常生活的常規形態,而政治活動與政治過程規則化或規范化的基本形式就是對政治所涉及的公共利益與公共事務的處置方式給予制度化,而制度化的較高形式又當然地是法律。特別是自近代以來,由于民主、法治和憲政作為人類文明的共同成果為全世界所普遍認同,并成為各個國家和社會最基本的價值共識與制度架構基礎,法律自然地也就成為政治規范化最且最有效的形式,而在現代社會各個國家的法律制度體系中直接與政治活動及其程序相關的法律制度占了相當大的比例,其它的法律制度比如民商事法律制度也間接地與政治有關。
由上可知,首先,從法律本身的產生和存在來說,政治乃是其根本性的基礎。法律所關涉的事務乃是對于社會生活主體的利益關系的調整與規范化處置。在這里,主體的利益乃是政治與法律的共同的根基,而政治乃是利益協調與利益關系處置的首要的基礎性的方式,而法律恰恰只是對于利益關系進行調整與處置的一種輔助性的社會技術。只有在日常的政治對于利益關系的協調與調整出現嚴重不足,無法達到正常的社會秩序狀態的時候,法律才會應實際社會實踐——也就是作為對社會之公共利益和公共事務的日常處置活動的政治——的需要而出場。
其次,從法律的實際內容來看,從古到今,無論是西方世界各國還是東方世界各國,在法律制度——無論是實體性的法律還是程序性的法律——體系中,與政治活動及其過程直接相關的法律比如憲法性法律、行政性法律、刑事法律、程序性法律等都占了非常大的比例,其重要性也首屈一指地居于首位。其中,又特別是憲法,其從政治的層面看,乃是對一個國家或者社會整個公共權力及其制度架構的框架結構的造型,它不僅為一個國家或者社會的政治制度及其體制、經濟制度及其體制、文化制度及其體制、社會制度及其體制定下了基調、設計了藍圖,而且也為公民的基本權利和義務的原則與制度體系作了明確宣示;從行政層面來看,對于社會公共事務的管理與社會公共利益的照料,相應的法律制度既有一般意義上對于公共權力的總括性的宏觀規制與安排,又有對于具體的分屬不同領域的公共權力的具體性的微觀規制與安排,從而盡力保障實現公共權力良性運作而不逾矩,公共權力始終處于受控之中而不違規,社會秩序也因而井然有序。
在法律制度的體系中,還有相當大一部分、尤其是在當代社會可能數量比例是最為龐大的一部分法律屬于民事法律、商事法律,這些法律與經濟生活和具體的經濟活動直接相關而與政治似乎只是間接地相關,但是,政治始終對于這些民事法律、商事法律具有決定性的影響,這一點也毫無疑問。圍繞《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的制定所發生的各種論爭就是一個典型例證。
在法律制度體系中,隨著社會的發展,新近出現并受到廣泛的社會關注的法律——社會法,其主要內容所涉及到的是公民權利保障問題,如社會福利、社會救濟、社會保險、醫療保障、勞動合同等等。這部分法律盡管在一個國家或者社會的法律制度體系中的數量和比例并不突出,但其內容相當重要,涉及到每一個公民的切身利益,也就是直接關乎民生,因此,其社會影響也就非同一般。這部分法律同樣不僅沒有跟政治脫離開關系,而且它們與政治的關系還非常的密切,甚至我們可以說,政治對于這部分法律的存在與否及其實質內容具有決定性的關鍵作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合同法》的制定出臺也是一個典型例證。
,政治作為法律的存在根基也表明了法律與政治之間的彼此應和與互動。這也可以理解為法律乃是另一種形式的政治,即法律 以其規范化、化、統一性的標準化要求表達著政治的訴求;而政治的訴求一旦改變或者消失,將直接導致法律的改變或者法律的消失。這也是為什么幾乎所有的國家,在新的國家政權取代舊的國家政權之初,都毫無疑問地首先致力于立憲或者修憲,對于包括憲法、政府組織法等在內的一系列的憲法性法律進行形式與實質(主要是實質性)的內容修改的根本原因。新中國成立前夕的1949年9月21日至29日,在當時的北平,由中國共產黨倡議并組織召開了包括中國共產黨、各派、各人民團體、各界民主人士、國內少數民族、海外華僑等代表組成的新的政治協商會議即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及時屆全體會議,會議審議通過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這是一個具有憲法或者根本大法性質的法律文獻,或者說就是一部具有根本大法性質的臨時憲法,其內容包括新中國的國體、政體、國家結構形式、人民的權利和義務、以及國家的在經濟、文化教育、民族、外交方面的政策等。也正是在這次會議上,憲法性的法律文獻《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組織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組織法》得以通過。這些憲法性法律的通過,使得新中國的政治制度建設獲得了最為基本的保障和遵循依據,對于新中國的建設和事業發展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1953年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第20次會議決定成立憲法起草委員會,1954年9月20日及時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時次會議在北京召開,會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即通稱的“五四憲法”,這部憲法對于新中國的國體、政體、基本經濟制度與所有制形式、公民的基本權利和自由與相應的義務、國家機構等都做出了明確的規定,從而為我國政治制度構設與政治權力運作提供了最為基本的法律框架,直至如今我國現行憲法也基本上依然遵循著這樣的主要規定。也正是在這一次的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會議上,包括《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法院組織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檢察院組織法》在內的幾部組織法順利獲得通過,為我國法制建設和法治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制度基礎。[8]另一方面,在新中國成立之初,我國社會的現實政治需求的關鍵乃是確保新生的人民共和國的穩定,堅決抵御和回擊國際國內一系列敵對勢力對新生的人民共和國的顛覆,因此在法律制度的建構上,我國立法的重點也放在了這一方面。1951年,我國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懲治反革命條例》和《妨害國家貨幣治罪暫行條例》。1952年,我國又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懲治貪污條例》。而從1950年起,我國就開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的起草工,盡管一直到1979年7月1日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才審議通過了我國及時部刑法典,但到1957年6月28日我國刑法典草案已經寫出了第22稿!當然,后來隨著政治形勢的變化,刑法典的起草工作基本停止,后來根據主席的指示,1962年5月開始,刑法典的起草工作又正式開始,到1963年10月9日,刑法典草案寫出了第33稿,而這個稿本也就成為1979年頒布的我國及時部刑法典的基礎。隨著我國各項事業的發展,尤其是改革開放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而深入的展開,我國所處的國內與國際環境以及政治形勢已經發生了重大的變化,我國在1997年對1979年刑法典進行了的修訂,其特別重要的方面就是非常果斷地把1979年刑法典所規定的“反革命罪”這一大類犯罪的罪名做了科學化的處理,適當地消解了其政治意識形態的屬性與色彩,用更為中性和科學的“危害國家安全罪”取而代之。[9]上述情況的存在表明了,法律的存在——無論是在具體規范的層面還是在個別法律制度的層面或者是整個法律文本的層面——自始至終都是以實際的現實政治及其需求為根據、為基礎、為依靠的;盡管作為純粹的“技術”手段的法律規定可能長期以來沒有變化或者變化緩慢,但這部分法律規定始終是服務于整體的法律制度的實踐運作的,因此,它們要起到應有的作用,就必然、也必須附著于相應的法律制度大類別以及法律制度的整體,離開了這一點,其單純的“技術”存在就失去了任何意義,也不可能真正地得到很好的實踐運作。
二、政治作為法律的現實目的
社會的存在和長期的可持續發展,一方面必須認真對待每一個個體的社會成員的根本利益和私人利益并加以一體化的切實保障,因為這既涉及到社會成員個體的生存和發展——這是任何可以稱之為社會的群體存在的最基本前提,又涉及到社會成員對于作為其成員資格所屬的社會——也就是社會成員身份認同的根據和情感歸屬的理據——的自覺認同,此事非同小可更非兒戲;除此之外,另一方面,其所必須正視并加以認真對待的又一個關鍵問題,就是對于社會整體的公共利益以及公共事務的妥當處置,這種處置不僅涉及到對于社會成員個體的當前的現實利益與需求的態度與實際影響,而且還涉及到對于社會成員個體的長遠的未來利益與需求的態度與可能影響,綜合而言就是為社會整體的存在與發展提供支撐的基礎與平臺。這既是當前的現實問題也是未來的現實問題。前已述及,在人類社會中,對于涉及社會成員整體的共同利益和訴求的公共事務的所有事務通過做出決策并加以實施的方式所進行的管理和處置,就是現實的實際政治活動,而法律乃是對于社會成員整體的共同利益和訴求及其表現出來的公共事務的處置方式之一,在現代社會,還是最為重要、規范且常規的處置方式。因此,我們可以說,在現實的社會生活中,政治的確是法律的現實目的。
政治作為法律的現實目的首先體現在,作為對于國家政治生活基本架構——權力分配與配置、權力運行的基本原則與程序、與具體政治職位直接相聯的權力所體現的職權與職責——進行制度化與規范化設置的法律,自始至終都是把該社會或者國家的統治者——也就是社會整體的公共利益和公共事務的管理者與實際處置者的政治抱負或者政治理想作為其現實的制度設計的最根本的考量因素的。換一個說法就是,政治始終是法律的直接與間接目的因素,法律從整體上來說始終也是無從逃脫政治的這種根本性的束縛與控制的。也正因為如此,在現實的社會生活中,另一種現實的情況也客觀地存在著,這就是法律在這里實際上只是作為政治的基本手段或者實現途徑之一——盡管可能是最主要的途徑,法律是作為政治的工具或者技術手段而存在的,所以,法律對于政治訴求的價值妥當性的正面的積極影響是相當有限的,法律不能保障政治始終按照真正的社會整體的利益和公共事務的正常邏輯而運行,相反,法律在很大程度上只能按照政治的強制性要求而被動地適應——盡管也不能排除法律在其自身的邏輯范圍之內對于政治的內在品質與運行方向施加積極的正面影響的可能性。比如美國憲法的根本目的就是通過法律確立起其政治權力的基本架構以及各種權力運作的基本原則與具體程序,無論是在聯邦層面還是在州的層面所確立起來的立法、行政、司法三權分離并彼此制衡的政治體制,以及聯邦和州之間的具體分權與制衡的政治體制,都始終是為了這一目的而構設的,在這里,政治的理想與直接目的歷史地賦予了美國憲法作為國家根本大法的政治責任擔當者的重任,也現實地賦予了美國憲法隨著美國政治現實的重大進展與重大的現實政治訴求而完善和修正自身的自我更新、自我完善、自我發展的素質與能力——美國憲法自1787年被制定出來到如今已經有了20多個重大修正案就是一個 再明顯不過的例證,而這每一個修正案的通過也都是在重大的政治訴求的促動之下,經過重大的現實政治論爭并取得相應的政治共識之后,通過正式的法律途徑予以確認成為法律的。
政治作為法律的現實目的也體現在,在日常生活的具體政治也就是行政層面的具體活動和行為方面,法律在很大程度上是為行政服務的,盡管法律本身尤其是憲法是對行政行為的法律制約、行政性法律是對行政活動的具體控制與規范約束。具體行政層面的政治作為法律的現實目的,的確是通過法律為具體行政行為和行政活動服務體現出來的,這種服務無論是表現為對于行政活動和行政行為的限制與制約,還是對于行政活動和行政行為的指引與疏導,都在實體內容與具體過程與程序方面表現為法律作為行政活動和行政行為的具體依據和標準。一方面,表現為對于行政相對人的合法權益的積極保障、對于行政權力的積極運用的具體行政活動和行政行為,固然要始終以現行有效的法律法規的具體規定為依據和標準進行,同時行政權力對于行政相對人的合法權益與自由還必須遵循“法無禁止即自由”的權利推定原則,以及行政權力“消極不作為即違法擔責”的積極義務推定原則,給予較大限度的積極保障;另一方面,也表現為對于行政相對人的合法權益和自由的剝奪與限制必須遵循“法有明示方合法”的合法主義(legalism)原則,以及行政權力運作的“法無明確授權即禁止”的消極義務推定原則,給予嚴格的限制與約束。
政治作為法律的現實目的還體現在,一個社會或者說一個國家的政治文化與政治傳統對于法律的形式與內容具有直接的制約和影響。換一句話說就是,從文化和傳統對于現實的影響的角度來看,政治與法律是相互適應且彼此勾連的,它們現實地共同受到其所存在的社會或者國家的歷史與現實的國情的直接影響和制約,政治對于法律的制約和影響的方式、途徑與程度,法律對于政治的目的的表達方式與表現程度,在不同的社會和國家中的具體情形,是可以而且也確實是不同的。文化和傳統對于現實的影響——無論是在政治、經濟還是法律方面——都的確是始終存在且無法擺脫的。
就法律而言,各個社會或者國家的現實法律制度模式及其實踐運作盡管在表面上“趨同”的方面似乎很多,從所使用的語言到具體的規范和制度相似性特別的明顯,比如,翻開世界各國的現行憲法,你就很容易發現它們之間的家族相似性的程度異乎尋常地高,但是在實際上任何一個社會或者國家的法律制度模式及其實踐運作,也都必然受到該社會或者國家的來自于其歷史中的整體意義的文化傳統以及具體的法律文化傳統的直接的深刻影響和制約,當然也要受到現實的各種具體的社會因素的影響和制約。而在這里法律傳統實際上也就成為了現實法律制度建構及其實踐運作的“現實”因素,它們與真正的現實社會因素一道共同成為現實法律制度模式及其實踐運作的必然的影響和制約因素,這就是所謂法律制度模式及其實踐運作的“國別特色”。我們說,我們所要建立的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制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要致力于實現的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所指的就是在這個意義的中國現行的法律制度模式及其實踐運作的基本特點。這樣,盡管在法律制度的具體“技術性”層面,世界各國之間法律規范與法律制度方面的借鑒與移植始終都是存在的,但任何一個社會或者國家的法律制度及其實踐運作的根本特質是無法相互取代或者彼此移植的。
同樣地,各個社會或者國家的現實政治制度模式及其實踐運作必然地是與其具體的社會情況或者國情——這當然包括總體上的從古延傳至今的文化傳統以及具體的政治文化傳統——直接相關的,忽視或者清除這樣的文化因素的影響根本就不可能,這文化傳統和政治文化傳統對于現實政治制度模式及其實踐運作的影響始終是處于潛移默化的無意識狀態卻又異常強大且非常持久而深刻的。政治文化傳統在實際上也確實同樣是現實的政治制度建構及其實踐運作的“現實”因素,它們同樣地與真正的現實社會因素一道共同成為現實政治制度模式及其實踐運作的必然的影響和制約因素,這同樣也就是所謂政治制度模式及其實踐運作的“國別特色”。我們一直在反復強調我們所要建立的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制度”,其所指實際上也就是中國現行政治制度模式及其實踐運作的最獨特的基本特點。確實,在具體的“技術”層面的制度意義上,世界上各個國家也在相互借鑒彼此的良好的政治制度,但根本性的政治制度尤其因為獨特的政治文化和政治傳統的精神土壤,因而是無法加以移植的。比如,就所謂政治權力的分立與制衡的政治制度模式及其實踐運作情況而言,美國有美國的模式,法國有法國的模式,德國有德國的模式,英國有英國的模式,等等等等,它們之間的差異就非常大,其各自的實踐運作的情況也很不相同。我們國家有我們自己的政治文化和政治傳統,比如政治權力的至尊地位、官本位的濃厚觀念、政治身份等級觀念的根深蒂固等等,我們確實是根本沒有辦法移植或者引進西方社會各國的政治制度模式及其實踐運作方式的,具體而言包括所謂“三權分立”政治模式在內的西方社會各國的政治制度模式從整體來看在本質上確實無法直接為我所用,這是作為這些政治制度模式的精神存在的政治文化和政治傳統的特質所決定的。
一般情況下,法律與政治的現實存在及其實踐運作不僅各自受到相應的特殊類別即法律文化及其傳統和政治文化及其傳統的廣泛而深刻的影響,而且它們相互之間也彼此受到各自的特殊文化和傳統廣泛而深刻的影響:一方面,現實的法律及其實踐運作肯定受到其所賴以存在的社會的政治文化及其傳統的廣泛而深刻的影響,另一方面,現實的政治制度模式及其實踐運作也肯定受到其所賴以存在的社會的法律文化及其傳統的廣泛而深刻的影響。造成這種狀況的根本原因在于法律文化與政治文化、法律傳統與政治傳統本身就是彼此纏繞而交織在一起的,很難分開,比如我國政治文化和政治傳統中根深蒂固的官本位、家族本位、國家本位、等級制、權力至上、道德主義等特質,在我國法律文化傳統中也體現得幾乎是同樣的充分,或者說它們本來就是一體的,只不過從不同的角度——政治還是法律——歸結為不同性質的文化與傳統而已。
三、政治作為法律的實踐背景
法律和政治所面對和處置的幾乎都是共同的問題,即公共利益、公共權力、公共事務的邊界及其運作與處置原則,而這也就不可避免地涉及到其與以個人主體為核心的私人利益的關系。因此,我們也可以說,政治和法律都是任何社會或者國家尤其是處于現時代的社會和國家對于社會事務的治理與處置的基本手段與方式,而政治又是其中最普遍性的方式與手段,在這個意義上法律甚至也可以被視為是政治的一部分或者是政治的另一種表達方式與表現形式,法律的任何形式的實踐運作實際上就既不可能真正擺脫政治的糾纏而成為純粹的自治與自主實踐,而且其本身也就是一種獨特的政治實踐。從而,在法律的實踐運作中,無論如何都不可能擺脫政治的現實影響與制約,政治不能不成為實際的法律實踐運作的背景與重要考量因素。
這種情況既符合法律與政治各自以及彼此間關系的真正邏輯,又與歷史與現實的實踐相一致。拿美國的情況來看,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后,由于社會主義陣營在世界范圍的擴大,以美國等為首的西方資本主義陣營在戰后對社會主義陣營實行“冷戰”政策,同時,這一時期不僅在世界范圍內民主力量在增長,工人的斗爭比如罷工也在不斷發生,而且美國國內也面臨著類似的民主力量增長和以工人為主體的勞動階級的斗爭的不斷加強,代表工人和勞動階級的政治力量包括政治性黨團比如共產黨的活動也比較活躍。這就是當時美國的現實政治境況,這也當然地構成了美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后到20世紀50年代中期大約10年間其法律的實踐背景。而在這樣的實踐背景之下,美國先后制定了《塔夫脫——哈特萊法》(1947年)、《顛覆活動管制法》(1948年)、《國內安全法》(1950年)和《共產黨管制法》(1954年)等一系列反民主的法律。[10]于此同時,在這樣的背景下,司法機構也不能不對現實的政治與社會背景給予審慎的考量,作為美國較高司法機構的聯邦較高法院從20世紀50年代起也做出了一系列重大的具有深遠影響的司法裁決,比如在1954年的“布朗訴托皮卡教育委員會”案中,以首法官沃倫為首的聯邦較高法院意見一致地宣稱:“在公共 學校中強制實行種族隔離是違憲的,是對法律的平等保護原則的踐踏”[11];在1962年的“恩格爾訴瓦伊塔爾”案中,“較高法院以6:1的表決結果通過的由雨果?L?布萊克撰寫的裁決意見裁定,在教會與國家分離的基礎上,在公共學校里要求學生天天誦讀由政府指定的祈禱文的做法是違反憲法的?!盵12]這種非常強烈的對比,發生在美國這樣的眾人都認為是法治比較發達的社會,的確是頗為耐人尋味的。它所表明的恰恰是,法律的實踐在通常情況下都不能不與其當地當時的政治形勢與政治背景——無論是國內的還是國際的——直接或者間接相關。
在我國,政治作為法律的實踐背景,應該說是更容易為人們所理解的,當然也更容易受到人們從法治以及法律的自主性的角度對其進行的批評甚至抨擊。但是,即使是從法治建設和法治發展的角度來看,由于法律或者法治的內在邏輯使然,法治建設也好,法律的自主性發展也好,確實又都不可能根本性地擺脫現實的甚至是歷史傳統的政治的深刻影響,作為法律的實踐背景的政治,在任何時候和任何情況下都是客觀存在的。當然,人們對作為法律實踐背景的政治的理解,尤其是對于政治如何或者應該如何作為法律實踐背景的理解,確實又很難擺脫政治功利主義的現實追求,從而很有可能不適當地過分張揚或者夸大了法律實踐的政治功能與政治效果。
在這里,我們不妨簡單地來分析兩個實例,及時個實例就是作為一種政治意境的法律比附的“和諧司法”。眾所周知,2002年中國共產黨第十六次全國代表大會的報告首次在中央正式文件中提出“和諧”理念,2004年中國共產黨第十六屆四中全會進一步提出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目標和主要內容,2005年2月19日總書記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提高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能力專題研討班上的講話中明確指出:“我們所要建設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應該是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2006年10月11日中國共產黨第十六屆六中全會更是作出了《中共中央關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至此,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毫無疑問已經成為了當代中國的較高的政治理想和最重大的政治現實任務。同樣毫無疑問的是,即使在進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建設之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這個最為重大的政治現實任務和較高的政治理想將始終構成我國法律實踐的現實背景。于是,我國社會,從城市到鄉村,從學術理論界到社會實踐界,“和諧”一詞幾乎都成了人們張口即來的“口頭禪”。而應和著我國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的社會政治實踐,我國司法部門也不失時機地提出了“司法和諧”的理念,作為我國較高司法機關的較高人民法院和較高人民檢察院為此也相繼了一系列規范性文件和意見,比如較高人民法院先后了《關于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提供司法保障的若干意見》和《關于進一步發揮訴訟調解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中積極作用的若干意見》,較高人民檢察院也先后了《關于在檢察工作中貫徹寬嚴相濟刑事司法政策的若干意見》、《關于依法快速辦理輕微刑事案件的意見》、《人民檢察院辦理起訴案件質量標準(試行)》、《人民檢察院辦理不起訴案件質量標準(試行)》。通過這些文件,我國較高司法機關一再強調我國司法工作就是要做到“和諧司法”,大力推行“和諧訴訟”, 甚至還有一些人把我國自新中國建國以來對司法工作的本質的認識總結為從“人民司法”到“專政司法”到“公正司法”到“獨立司法”再到“為民司法”而到“和諧司法”這樣的一個曲折進步的過程。[13]
的確,自人類及人類社會存在以來,無論是人類整體意義上的人還是個體意義上的人,無論是社會的統治者還是思想家與理論家,無不始終把建設并維護人與人之間以及整個社會的和諧、從而較大限度地實現所有的人的生活目的的美好社會,作為人類、社會和個體的人的不變的理想與追求。從歷史事實來看,無論是在思想和理論方面還是在社會實踐上,以在人與人之間和整個社會之中制造矛盾和沖突為手段而達到毀滅人和人類社會自身為目的的各種思想、觀點、主張和實踐操作手段,不僅在實踐中都毫無例外地受到人們的唾棄,而且在思想和理論史上都不會留下任何印跡。換一句話說,和諧社會的追求,是人的內在本質的反映,在人類社會中它自成目的。也正因為如此,我們也可以說,和諧不僅是一種社會理想,也當然地是法律的根本目的,自然地也就是司法的目的。試問,古往今來,人類社會的全部法律有哪一部不是為著社會的和諧而生的呢?又有哪一項法律活動不是為著社會的和諧而實踐的呢?司法的實踐又有哪一次不是為著實現情、理與法的統一與和諧而進行的呢?這是一個基本的歷史與現實的事實存在,中國外國,東方西方,概莫可尋之例外存在。
我國法律實務界和法學學術理論界,現今如此這般熱烈地言說和論及著“和諧司法”這個話題,在很大程度上可能首先在于應和“和諧”理念在我國法律實踐中已經表明和將要表明的巨大的現實的政治功利,換一句話說就是,“和諧司法”的理念表達與實踐推行實際上乃是“和諧社會”構建的一種政治意境的法律比附。在從理論上倡導和實踐中大力推行所謂“和諧司法”的時候,我們不能忘記而是必須時刻牢記自始至終在制約著我們的司法官員的思想、觀念及其現實實踐的那些現實因素。舉例來說吧,多少年來,我國學術理論界和法律實踐界所一直擔憂的我國司法官員的法律素質在整體上的低下狀況并無多大改善,絕大多數司法官員在從事司法實踐活動過程中其實主要的還是依憑其素樸的社會直覺與情感辦事而不是或者主要不是依憑真正的法律情感辦事,這是當代中國較大的社會現實。在這樣的背景之下,“和諧司法”要想不變質、不變味、不走樣非常困難。
實際上,從法律訴訟的本質來講,任何一個社會糾紛一旦成為法律糾紛,實際上就已經表明糾紛各方在利益對立方面已經不可能心平氣和地加以“和諧”解決了,假如有一點點這樣的可能,他們也不會求助于法律和司法,因此在這個意義上“和諧司法”就如“圓的方”或者“方的圓”一樣本來就是一個偽命題。由此推論,并從任何社會權力與社會組織的存在最根本的目的本來就是尋求社會的和諧來看,司法只是而且也不能不是達到真正的社會和諧的一種手段,對于司法而言“和諧”只可能是其間接的目標與目的而在任何情況下都不可能是其直接的目的與目標,把間接目的與目標作為司法的本質及其所追求的現實境界,實際上也就使司法本身失去了其獨特性,并同時將司法機關和司法官員所從事的本職工作的范圍等同于了任何政府之職責范圍。
當然,我本人能夠充分地理解,“和諧司法”的提出的確反映了我國司法機關強烈的政治意識與政治責任觀念;我也同意從根本上說司法本身就是另一種形態的政治。但我同時也認為,司法是以其專業的法律技術活動來展現或者體現現實的政治需求的。因此,司法從專業性的技術層面詮釋與實踐現實的政治需求才是其本性與本職的表現。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司法清醒而自覺地保持一定程度的政治愚鈍而不是主動地體現其政治敏感,乃是法治的福分。也同樣是在這個意義上,我堅定地相信,處于社會轉型期并處于法治建設進行時中的中國,其司法工作最為重要的實踐觀念恐怕更應該是強調嚴格的依法辦事,或者可以換句話說就是要堅定地展現出法律形式主義或者守法主義(legalism)的哪怕僵硬而呆板但確實更為平實而質樸的專業立場與態度。
另一個實例是作為一種政治意涵的法律傳遞的“三個 至上”。2007年12月25日,總書記在同參加全國政法工作會議的代表和全國大法官、大檢察官座談時指出:大法官、大檢察官要始終堅持黨的事業至上、人民利益至上、憲法法律至上,切實承擔起帶領廣大法官、檢察官和其他工作人員保障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的歷史使命和政治責任,為建設公正高效的社會主義司法制度而不懈努力。至此以后,我國全國司法系統(法院和檢察院系統)就地開展了對于“三個至上”的學習,并要求全體法官和檢察官要在自己的實際工作中始終堅持“黨的事業至上、人民利益至上、憲法法律至上”,司法案件的處理一定要實現“政治效果、社會效果、法律效果”三者高度統一。
很明顯,這“三個至上”是總書記特別地對那些對我國司法工作(人民法院工作和人民檢察院工作)負有特別的領導責任的大法官和大檢察官們提出的要求,這“三個至上”也就是在當前我國正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現實背景之下我國那些大法官和大檢察官們的政治責任。但是,在后來的宣傳和學習與領會中,這“三個至上”被很不適當地同時也作為了作為執政黨的中國共產黨對于我國的全體法官和檢察官的政治要求與業務能力要求了。其實際后果是,處于司法實務及時線的那些法官和檢察官們,面對具體的案件要求充分體現這“三個至上”的要求并實現“政治效果、社會效果和法律效果”的統一的時候,就遇到了“和諧司法”對我國法官和檢察官的要求一樣的實踐難題:很多人都說不會辦案、也不敢辦案了!這種情況恰如2008年4月10日,新任較高人民法院院長王勝俊到珠海法院視察時針對死刑判決問題所發表的講話產生的社會效果一樣,當時王院長談到判不判死刑應該有三個依據:“一是要以法律的規定為依據;二是要以治安總體狀況為依據;三是要以社會和人民群眾的感覺為依據。” 此話一出,不僅全國上下反響強烈,而且更重要的是法官們普遍感到我國的《刑法》似乎沒有用了,作為法官自己不再敢判案了——因為自身的政治素養不夠,對于治安總體狀況如何不敢輕易判斷而且即使有了判斷也很可能不;對于社會和人民群眾的感覺究竟是什么更是心中沒譜!
其實,“三個至上”的確就是中國共產黨對我國司法工作負有特別領導職責的大法官和大檢察官的基本要求:作為中國共產黨的黨員,大法官和大檢察官們當然必須堅持“黨的事業至上”;作為國家公職人員,大法官和大檢察官們當然必須堅持“人民利益至上”;作為法律職業人,大法官和大檢察官們當然必須堅持“憲法法律至上”!這“三個至上”實際上是針對大法官和大檢察官們不同的社會身份與社會角色的基本職責而言的。因為在通常情況下,我國的大法官和大檢察官們基本上都是同時具備這三種社會身份和社會角色的。而且這“三個至上”確實也是內在地統一的,從根本上來說,“人民利益”確實是最為“至上”的,因為“黨的事業”本身就是為了“人民的根本利益”而存在的,2007年10月21日中國共產黨第十七次全國代表大會通過的《中國共產黨章程》在《總綱》部分開宗明義地就宣布中國共產黨“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在“黨的建設必須堅決實現”的“四項基本要求”中第三項“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部分也明確宣布了:“黨除了工人階級和最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沒有自己特殊的利益。黨在任何時候都把群眾利益放在及時位,同群眾同甘共苦,保持最密切的聯系,堅持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不允許任何黨員脫離群眾,凌駕于群眾之上?!薄叭嗣窭妗敝源_實是最為“至上”的,還因為“憲法法律”本身就是為了充分而切實地保障“人民利益”而由“人民”通過一定的合法途徑(代議制方式)而制定出來的,這也是當代民主政治和憲政的根本與核心之所在。也正因為這樣,從社會或者國家的規范化與制度化的治理來看,“憲法法律”是、也應該是集中表達和體現“人民利益”,當然也就自然地表達和體現了“黨的事業”的根本性要求,也正因為這樣,我們才很有把握地說這“三個至上”是內在地統一的。無論是從潛在的還是顯在的、終極目標還是間接目標、無論是從過程的程序性目標還是結果的實體性目標來看,這“三個至上”都始終體現了法律與政治在根本性的指導思想上的統一、在主體的民主法治和憲政意識上的統一、在規范與制度的精神原則上的統一,這種統一的最終歸屬點應該是“憲法法律”。在法律事務上特別是在作為法律實踐運作的核心的司法實踐上如果不能統一到“憲法法律至上”上來,那么,“黨的事業至上”和“人民利益至上”不僅各自而且它們的組合也根本就是一句空話,是不可能真正實現的。同樣的道理,所謂司法工作特別是具體的司法實踐要實現“政治效果、社會效果和法律效果”的統一,其統一的最終歸屬點也在于“法律效果”。法律效果是這是三個效果實現的基礎和前提,沒有好的法律效果不可能有好的社會效果和政治效果;僅僅有了“政治效果”,而“法律效果”不好,那么,其“社會效果”也肯定好不了。因此,不首先關注和考慮司法實踐的法律效果而單純地從政治效果或者所謂的社會效果上去使勁,最終所損害的將不僅僅是法律的,而且最終也將損害政治的。
綜上所述,政治作為法律的實踐背景是一個客觀的現實,也是法律與政治之間本來關系的真實邏輯的體現。但法律的實踐運作一般情況下也不可直接地將現實政治的功利目的納入具體的法律實踐環節甚至以其為根本性指針而放棄或者忽視法律本身的目的。不過這是另一個層面的問題,此處不贅。我在這里所強調的只是,在任何時候,政治的的確確都始終是法律實踐展開的背景,法律實踐在客觀上就根本不能不顧及現實政治需求與現實政策,不能不顧及政治現實的具體情勢——既包括國內政治現實情勢又包括國際政治現實情勢,現實政治政策與政治現實情勢也肯定地要對法律實踐施加各種直接的或者間接的、積極的或者消極的影響,制約甚至控制著法律的具體實踐活動及其效果顯現。
四、政治作為法律的發展動因
政治和法律的共同存在根基在于現實社會中各種利益的存在,而一個社會的存在又是政治和法律存在的基本前提,但是假如不能對社會中的這些眾多的利益予以協調,利益之間的紛爭很可能導致社會秩序的高度混亂,公共利益的缺失和公共事務的無政府狀態也可能將徹底導致社會的崩潰。這也就是我們反復強調政治在人類社會發展中的任何階段都存在的必然性和不可或缺性的原因。從利益尤其是公共利益以及基于公共利益的公共事務來看,政治始終都是在事實和邏輯上先于法律而存在的,因此,說法律是政治的產物并不為過,這也表明政治乃是法律發展的根本性的動因。
從另一個角度來說,公共利益的保護和公共事務的維持,乃是現實政治的直接的甚至也是根本性的重大目的,而在現代社會,這種政治的需求和目的在很大程度上確實是由法律來擔當和承受的。換一句話說就是,在現實的社會生活層面,僅從技術角度而言,法律的發展無論在宏觀層面還是在微觀層面,都始終是受到政治——現實的政治與政治的現實兩個方面——的促動、制約與控制的,政治毫無疑問是法律的發展動因。
政治作為法律的發展動因體現在宏觀層面,實際上就是指的政治乃是一個社會或者國家法律的制度及其實踐運作、法律的思想觀念與精神原則的發展的促動、制約與控制因素。也就是說,現實政治與政治現實在很大程度上是一個社會或者國家法治狀況的實際而重大的甚至是決定性的影響因素。以我國的情況為例,自1949年以來,我國盡管也在斷斷續續地進行著法律的制度建設,但是并沒有真正的法治建設——起碼在改革開放政策實行之前我們的主流思想觀念也還是把法治視為資產階級的東西而給予否定的,1978年中國共產黨十一屆三中全會確立起我國要實行改革開放的重大政治政 策之后,也就是在我國現實政治與政治現實發生了重大變化之后,我們才真正開始了多方位的法律制度建設并開始有了“法治”的意識,但一直到20世紀90年代中期,改革開放政策實行了將近20年之后,我國才真正明確地宣布我們也要建設社會主義法治!
1996年,第八屆全國人大第四次會議通過的《關于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九五”計劃和2010年遠景目標綱要》,把“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制國家”作為國家的治國方針。1997年,中國共產黨第十五次全國代表大會明確提出了“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基本方略,并把“法制”之制由制度的“制”改成了治理的“治”。1999年,第九屆全國人大第二次會議通過的憲法修正案把“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寫進了憲法之中,使這一治國方略獲得了國家根本大法的保障。為了把這一治國方略真正落實到實處,國務院在1999年以國發(1999)23號文件的形式了《國務院關于推進依法行政的決定》;2004年,國務院又以國發(2004)10號文件的形式了《推進依法行政實施綱要》,明確提出了依法行政、建設法治政府的目標和任務。2008年2月28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的《中國的法治建設》白皮書指出:“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是中國人民的主張、理念,也是中國人民的實踐”,“依法行政,建設法治政府,是落實依法治國基本方略的重要內容,成為中國政府施政的基本準則?!?
政治作為法律的發展動因體現在微觀層面,實際上就是指我國的一些具體的法律制度或者法律原則的發展與完善,乃是在現實的政治與政治現實的推動之下才得以實現的。我們以我國的幾次重大修憲為例對此加以說明。在20世紀80年代中期之后,我國的社會主義經濟體制改革取得了相當大的成就,但在一些左的、僵化的思想和觀念影響之下所形成的制度安排和思維模式嚴重地影響和制約了我國人民進行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妨礙了我國經濟的進一步發展,所以,打破舊的、左的、僵化的政治思維和觀念意識,成為現實政治實踐最為關鍵的政治現實,在這種政治情勢的推動下,1988年4月12日第七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時次會議通過了我國及時個憲法修正案,該修正案在憲法第十一條上增加規定了這樣的內容:“國家允許私營經濟在法律規定的范圍內存在和發展。私營經濟是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的補充。國家保護私營經濟的合法的權利和利益,對私營經濟實行引導、監督和管理?!边@個修正案將憲法第十條第四款規定的內容:“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侵占、買賣、出租或者以其他形式非法轉讓土地?!毙薷臑?“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侵占、買賣或者以其他形式非法轉讓土地。土地的使用權可以依照法律的規定轉讓。在20世紀90年代初,作為執政黨的中國共產黨和中央人民政府決定在我國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進一步加強我國的經濟實力,增加社會財富總量,擴大與世界上其他國家的經濟貿易合作。這樣的現實政治需求在法律上的反映是多方面的,但在憲法中的反映意義最為深遠。1993年3月29日,第八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時次會議通過了新的憲法修正案,這個修正案共有9條,其中特別重要的是:及時,在憲法序言第十自然段末尾增加了這樣的內容:“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將長期存在和發展?!钡诙?憲法第十五條規定的內容:“國家在社會主義公有制基礎上實行計劃經濟。國家通過經濟計劃的綜合平衡和市場調節的輔助作用,保障國民經濟按比例地協調發展?!薄敖谷魏谓M織或者個人擾亂社會經濟秩序,破壞國家經濟計劃?!毙拚笇⒋藯l修改為:“國家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薄皣壹訌娊洕⒎?完善宏觀調控?!薄皣乙婪ń谷魏谓M織或者個人擾亂社會主義經濟秩序?!?997年9月,中國共產黨第十五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在這時中國共產黨已經在實行社會主義法治這個問題上達到了全黨在思想和行動上的高度統一,在大會上所作的報告中提出要“進一步擴大社會主義民主,健全社會主義法制,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同時強調“依法治國,是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是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客觀要求,是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標志,是國家長治久安的重要保障?!痹谶@樣的政治現實背景下,1999年3月15日,第九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通過了包含6條內容的憲法修正案,其中特別重要的有兩個方面:及時,憲法第五條增加了一款作為本條的及時款,特別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實行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钡诙?憲法第六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的基礎是生產資料的社會主義公有制,即全民所有制和勞動群眾集體所有制?!薄吧鐣髁x公有制消滅人剝削人的制度,實行各盡所能,按勞分配的原則?!毙拚笇⑵湫薷臑?“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的基礎是生產資料的社會主義公有制,即全民所有制和勞動群眾集體所有制。社會主義公有制消滅人剝削人的制度,實行各盡所能、按勞分配的原則?!薄皣以谏鐣髁x初級階段,堅持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堅持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002年11月8日至14日,中國共產黨第十六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北京召開,大會報告明確指出:“改革和完善黨的領導方式和執政方式。這對于推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具有全局性作用。黨的領導主要是政治、思想和組織領導,通過制定大政方針,提出立法建議,推薦重要干部,進行思想宣傳,發揮黨組織和黨員的作用,堅持依法執政,實施當對國家和社會的領導”,并要求“必須增強法制觀念,善于把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統一起來,不斷提高依法執政的能力?!?004年9月19日,中國共產黨十六屆六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決定》,更明確地將“依法執政”作為了中國共產黨執政的基本方式。所謂“依法執政”,其基本內涵就是:“堅持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領導立法,帶頭守法,保障執法,不斷推進國家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活的法制化、規范化,以法治的理念、法治的體制、法治的程序保障黨領導人民有效治理國家。要加強黨對立法工作的領導,推進科學立法、民主立法,從制度上、法律上保障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貫徹實施。各級黨組織都要在憲法和法律范圍內活動,全體黨員都要模范遵守憲法和法律。要督促和支持國家機關依法行使職權,依法推動各項工作的開展,切實維護公民的合法權益?!盵14]也就是在這樣的政治背景與現實政治情勢促動下,2004年3月14日,第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通過了包含14條的憲法修正案,其中特別重要的內容體現在:及時,對憲法序言第七自然段做了修改,明確提出了“推動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國家。”第二,在憲法第三十三條增加一款作為第三款(原第三款相應地作為第四款),特別規定:“國家尊重和保障人權?!钡谌?憲法第十一條第二款規定:“國家保護個體經濟、私營經濟的合法的權利和利益。國家對個體經濟、私營經濟實行引導、監督和管理?!毙拚笇⑵湫薷臑?“國家保護個體經濟、私營經濟等非公有制經濟的合法的權利和利益。國家鼓勵、支持和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的發展,并對非公有制經濟依法實行監督和管理?!钡谒?憲法第十三條規定:“國家保護公民的合法的收入、儲蓄、房屋和其他合法財產的所有權?!薄皣乙勒辗梢幎ūWo公民的私有財產 的繼承權?!毙拚笇⑵湫薷臑?“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財產不受侵犯。”“國家依照法律規定保護公民的私有財產權和繼承權?!薄皣覟榱斯怖娴男枰?可以依照法律規定對公民的私有財產實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給予補償?!?
其實,政治作為法律發展的動因還不僅僅體現在這樣幾個方面,其體現更為廣泛。一個國家國內政治情勢是一個方面,其所面對的國際政治情勢同樣有可能是對一個國家法律的發展起決定作用的動因。2001年,經過多方的長期努力,中國終于加入了世界貿易組織即WTO。這是一個重大的政治事件——不僅僅是對我國國內而言,而且對于國際社會而言也理所當然地是一個重大的國際性政治事件。而這樣一個重大的現實政治事件對我國法律制度的發展的促動是非常巨大的。因為根據我國加入WTO的保障,我國不得不開始逐步修訂我國現有的法律、法規和行政規章,尤其是要大量地削減和取消與行政審批制度直接相關的法律法規和規章的內容。于是,我國政府從2001年開始就展開了對于與WTO規則不相適應的我國現行法律、法規和行政規章的大規模的清理工作。“2008年1月15日,國務院總理簽署國務院令,公布《國務院關于廢止部分行政法規的決定》,對截至2006年底現行行政法規共655件進行了清理,對主要內容被新的法律或者行政法規所代替的49件行政法規予以廢止;對適用期已過或者調整對象已經消失,實際上已經失效的43件行政法規,宣布失效。國務院在加強法規、規章備案審查的基礎上,進一步健全省、市、縣、鄉‘四級政府、三級備案’的規章、規范性文件備案體制,促進地方各級政府依法行政。2003年3月至2007年底,國務院對有立法權的地方和國務院部門報送備案的 8402件地方性法規、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地方政府規章和國務院部門規章進行了審查,對存在問題的323件法規、規章依法進行了處理?!盵15]另外一個可以作為例證的是,早在1992年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即里約地球峰會)上,全世界154個國家就簽署了《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UNFCCC)》,隨后1997年《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締約方大會在日本京都召開,149個國家和地區的代表通過了旨在限制發達國家溫室氣體排放量以抑制全球變暖的《京都議定書》。但是,美國作為全世界最主要和最重要的發達國家,卻遲遲不簽署《京都議定書》。
同時,我們還必須注意,政治作為法律的發展動因,還體現在政治的情勢——政治現實與現實政治——對于法律發展始終體現在這樣兩個方面:一方面,通常情況下作為日常的理性認識,我們首先都會想到的就是現實的政治情勢始終都對法律的實質性內容的變化或者說法律的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影響,這是客觀事實;另一方面,也可能是我們不是很特別地加以注意的一個方面,這就是現實的政治情勢對于法律的形式方面的發展與進步也具有非常重要的影響,而這一點恰恰反映了社會本身的發展和人類文明的進步所體現出來的政治文化與政治智慧的發展與進步,對于法律的外在形式與具體的技術環節更加精巧細致的要求,也就是說法律的這些形式上的發展與進步,應和著現實政治要求更加技術化地、功能較大化地表達和體現現實政治智慧的實踐需求
法律邏輯論文:試論法律邏輯學的研究方向
論文摘要 法律邏輯學是法學和邏輯學的交叉學科,它有固有的邏輯基礎——形式邏輯,但在具體案例中,案件事實往往不那么明晰,再加上形式邏輯本身固有的性質,使得僅有形式邏輯不足以支撐起法律邏輯學的大廈,法律實踐中遇到的問題很多還要留給非形式邏輯去解決。
論文關鍵詞 法律邏輯學 形式邏輯 非形式邏輯
在我國,法律邏輯的研究開始于80年代初期,起步較晚,而且國內學者對國外法律邏輯的研究狀況也了解較少。在我國法律邏輯研究的初期階段,法律邏輯學的主要研究方向是如何把形式邏輯的知識應用到法律當中,法律邏輯的任務在于把形式邏輯的一般原理運用于法學和法律工作中。但隨著研究的深入以及學科理論的發展,不少學者認識到把法律邏輯限制在形式邏輯的框架下,不僅阻礙了這一學科的發展,也沒能使這一學科發揮出其應有的作用。因此,國內的法律邏輯學教材多呈現出兩種趨勢,一種是以形式邏輯為框架穿插法律案例,以形式邏輯的推論來解決法律案例中的邏輯問題;另一種是不局限于形式邏輯,而是采用了更多的非形式邏輯的方法來解決法律實踐中遇到的難題。在這樣的背景下,便產生了法律邏輯學的研究方向的轉向。有的學者更多的是從法律的角度出發,把法律思維分為立法和司法兩個領域,司法領域中所涉及的推論分為事實推理、法律推理和判決推理。也有的學者更多的是從邏輯學角度出發,認為法律邏輯學研究的主要趨向應該是非形式邏輯的方向。本人認為法律邏輯學是法學和邏輯學的交叉學科,它既是法學的一個分支,又是邏輯學的一個分支,它運用的是邏輯工具,它需要解決的則是法律領域的問題,因此法律邏輯學有著它固有的邏輯基礎——形式邏輯,但僅有形式邏輯明顯不足以支撐起法律邏輯學的大廈,法律實踐中遇到的問題很多還要留給非形式邏輯去解決。
一、形式邏輯與法律邏輯學
法律推理是指運用“情境思維”的方法或“個別化的方法”來解讀或解釋法律,從已知或假定的法律語境出發判斷出法律意思或含義的推論,是一個在法律語境中對法律進行判斷或推斷的過程。法律推理旨在為案件確定一個可以適用的法律規則即上位法律規范,為判決確立一個法律理由或法律依據即裁判大前提。形式邏輯可以為法律邏輯學提供一定的理論基礎,這是毋庸置疑的,運用形式邏輯的方法來解決法律邏輯問題的案例在法律邏輯學教科書中也屢見不鮮:
偵查機關通過一番調查,初步判斷:
被害者的上級(B)、妻子(M)、秘書(G)中至少有一人是兇手,但他們不全是兇手。
僅當謀殺發生在辦公室里(A),上級才是兇手;如果謀殺不發生在辦公室里,秘書不是兇手。
假如使用毒藥(C)那么除非妻子是兇手,上級才是兇手;但妻子不是兇手。
毒藥被使用了,而且謀殺未發生在辦公室里。
問:偵查員的這些判斷都是真實的嗎?
解決這一問題首先需要把四個命題用形式化的方法表示出來,然后運用自然推理系統PN進行推理,推理過程中如果得出了相互矛盾的結果則說明這些判斷不都是真實的,如果得出的結果沒有相互矛盾,則證明這些判斷都是真實的。這是運用形式邏輯來解決刑事案件的典型例子。從這個例子可以看出,形式邏輯是研究推理的,是一種證明的邏輯,傳統法律邏輯運用的是傳統邏輯即形式邏輯,可見它解決的是法律推理問題。所謂推理是指由一個推論的序列組成的推論鏈,其中一個推論的結論是下一個推論的前提;所謂推論是指一組命題,其中一個命題是結論,其他命題是前提;而一個推理序列則組成了論證,其中一個推理的結論充當了下一個推理的前提??梢哉f,一個論證包含了多個推理,一個推理包含了多個推論。形式邏輯雖然解決了法律推理問題,但是未能解決法律論證問題。
另外,法律推理理論的研究大致有兩個方向,一是法律的形式推導,二是法律的實質推導。法律的形式推導是指基于法律的形式理性或邏輯理性進行的法律推理,是基于法律規范的邏輯性質或邏輯關系進行的法律推理。法律的形式推導的結果是法律規范的邏輯后承,是對法律規范進行邏輯判斷的結果,是對法律規范進行“形式計算”或“概念計算”的結果。如果要進行法律形式推導,則必定是建立在法律規范含義明確清晰,案件事實確鑿清楚,案件所適用的法律規范是確定無疑義的情況下的,這樣一來就可以根據法律規范本身的邏輯特性,按照相應的邏輯規則進行推理,這種推理可以運用形式邏輯的的方法,但是這種法律形式推理只適用于較為簡易的案件判決。從這里可以看出,形式邏輯確實可以為法律邏輯學提供一定的理論基礎。
雖然形式邏輯可以為法律邏輯學的研究提供一定的方法,但是僅僅有形式邏輯時無法滿足法律邏輯學發展的需要的。眾所周知,能夠進入訴訟程序的案件往往不是那么容易就被確認的,控辯雙方經常會在法律規范的模糊意義下擺出自己的道理,控辯雙方對于案件事實的描述也往往大相徑庭,在這種情況下,法官則需要運用法律的實質推導來處理案件。法律的實質推導是指基于實踐理性或目的理性以及價值理性進行的法律推理。它是基于法律意圖或目的、法律的價值取向、社會效用或社會效益、社會公平正義觀念等實質內容對法律展開的推論。在法律出現空隙,法律規范含混不清,相互抵觸,“合法”與“合理”相悖的困境等問題上,法律實質推理作出了法律形式推理無法給出的回答。
形式邏輯也有傳統和現代之分,傳統形式邏輯主要是指亞里士多德三段論理論和斯多葛命題邏輯為主體的形式邏輯,現代形式邏輯主要是指皮爾士、弗雷格、羅素、希爾伯特等人發展起來的數理邏輯或符號邏輯。從形式邏輯本身性質來看,它自身的一些特點決定了它無法滿足法律邏輯學發展的需要。
首先,我們知道形式邏輯主要研究的是演繹推理的有效性問題,如果想要得到真實的結論,則需兩個條件:前提真實并且形式有效,而形式邏輯關心的則是人工語言論證和邏輯系統的有效性,它對前提是否真實則關注不夠。一個論證的形式是有效的并不能保障前提是真的?!靶问竭壿媽φ撟C的評價是從真前提開始,但如何判定前提的真假,這已經超出形式邏輯所討論的范圍?!?
其次,在法律事務中遇到的問題往往不像上述例子中那么簡單,某些不確定的因素總是包含在法律論證的大、小前提(即法律規范和案件事實)當中,在由前提到結論的推論中,不是單純的形式邏輯的推演活動,因而這樣的推論不可能是像書本例題中的那種簡單形式邏輯的操作。作為法律論證大前提的法律規范是基于自然語言的產物,因此難免會受到自然語言多義性、模糊性的影響,導致法官、律師在運用法律規范的過程中產生困擾。
在實際操作中,作為法律推論小前提的案件事實并不總是清晰地擺在人們面前,法官、律師也總是面對不完整的案件事實而進行推理、推論,而形式邏輯所進行的演繹推理必然是在前提充分的條件下進行的,它關注的更多是程序化的論證及人工語言的論證。從這點來看,用形式邏輯來進行法 律推論顯然是力不從心的。
再次,形式邏輯所研究的命題都是事實命題,是有真值的對象,形式邏輯對事實命題做出的非此即彼的評價是形式邏輯二值性的充分體現。但是在法律文本中有較多的命題并非事實命題,而是如“外國人入境,應當向出入境邊防檢查機關交驗本人的護照或者其他國際旅行證件、簽證或者其他入境許可證明,履行規定的手續,經查驗準許,方可入境。(中華人民共和國出境入境管理法第二十四條)”這一類的規范命題或價值命題,這類命題的性質無所謂真假,它們也不充當演繹推理的前提和結論,這類命題顯然已經超出了形式邏輯的研究范圍。形式邏輯并不專門以法律領域中的推理與論證為對象,沒有涵蓋法律思維領域里的全部推理與論證。
第四,《牛津法律大辭典》指出:“法律推理是對法律命題的一般邏輯推理”,包括演繹推理、歸納推理和類比推理。法律思維中涉及了大量的歸納推理、類比推理、語境推理等,這些都屬于非演繹推理的范疇,而形式邏輯對非演繹推理的研究十分粗糙,無法滿足法律思維的實踐,因此形式邏輯無法有效地評價、規范全部法律思維。
二、法律邏輯學的研究方向——非形式邏輯
非形式邏輯興起于上個世紀60年代,到目前為止,它還沒有一個統一公認的概念,現任《非形式邏輯》雜志主編拉爾夫·約翰遜(RalphH.Johnson)和安東尼·布萊爾(J.AnthonyBlair)提出:“非形式邏輯是邏輯的一個分支,其任務是講述日常生活中分析、解釋、評價、批評和論證建構的非形式標準、尺度和程序”。這個定義被認為是當今流行的定義。從這個定義中可以看出,非形式邏輯的研究對象是日常生活的語言,也就是自然語言,這一點恰恰迎合了法律邏輯學以自然語言為文本的的特性。
非形式邏輯之所以是“非形式的”,這主要是因為它不依賴于形式演繹邏輯的主要分析工具——邏輯形式的概念,也不依賴于形式演繹邏輯的主要評價功能——有效性。非形式邏輯在這方面與形式邏輯形成了良好的互補,形式邏輯研究論證主要是基于語義的研究,即真假命題之間的關系研究;而非形式邏輯研究論證主要是基于語用的研究,即從語境和論證目的角度進行研究,正是這一點成為了法律邏輯學與非形式邏輯的聯姻。在法律邏輯學中,與法律形式推導對應的是法律實質推導,法律實質推導是指基于實踐理性或目的理性以及價值理性進行的法律推理,是基于法律意圖或目的、法律的價值取向、社會效用或社會利益、社會公平正義觀念等實質內容之間的關系對法律展開的推論,可分為法律的目的推導和價值推導。法律實質推導是基于目的蘊涵和價值蘊涵,而不是基于形式蘊涵,因此它應當有不同于法律形式推導的框架,而非形式邏輯從語境和論證目的角度進行研究就為法律實質推導提供了工具。
如果說傳統邏輯是研究如何區分正確推理與不正確推理的科學,那么非形式邏輯則是研究如何區別好的論證與不好的論證的科學,可見,形式邏輯是一種證明的邏輯,非形式邏輯是一種論證的邏輯,二者的研究對象發生了從“推理”向“論證”的轉變,這一轉變導致了從人工語言形式推理領域向自然語言的現實生活論證領域的轉變,非形式邏輯在這一點上對形式邏輯的克服與發展成為了法律邏輯理論與實踐的重要方法和工具。
形式邏輯可以用真、假來描述事實命題,但是在法律邏輯的語言中,以價值命題、規范命題居多。價值命題反映了人對于某一對象的價值偏好,和客觀事實本身的關聯是一種觀念上的關聯,這些命題本身不存在真假的問題,它不是真假的適用對象。例如,“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本蛯儆诘赖聝r值命題。價值命題有應該和不應該之分,隨著對事物好壞的評價它會產生某種認同,這種認同有的形成了習俗慣例,有的則形成了強制性的法律和規定,這種認同的命題形式就是規范命題。在法律規范、條文中這類命題比比皆是,把這類命題留給非形式邏輯來處理將會比形式邏輯收到更好的效果。
法律邏輯論文:談從政治呼號到法律邏輯
從政治呼號到法律邏輯
——對中國工人抗爭政治的話語分析
【摘要】近年來在中國的勞工抗爭中出現了對“權利說辭”的頻繁使用,這到底意味著公民“權利意識”的崛起也就是國家的撤退,還是反映了民眾“規則意識”的延續以及國家的持續控制呢?本文對一組國有企業退休工人在十年抗爭過程中使用的各種文本進行了“話語實踐”的分析,認為抗爭工人所使用的話語依賴于具體的斗爭情境與權力關系,而國家的各種制度安排在工人抗爭的過程中促進了他們對自己利益訴求的合理性辯護。工人們對“權利說辭”的策略性使用一方面展示了國家對工人們的符號性支配,由此成功遏制了勞工抗爭,防止了社會矛盾的激進化危險,但是另一方面它也揭示了只有真正實行“法治”才是制度化地吸納社會抗爭的持久途徑。
【關鍵詞】權利意識;規則意識;符號性支配;抗爭政治
一、抗爭政治中關于“權利意識”的爭論
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隨著單位制的解體和國企改制的深入,中國勞工矛盾逐漸凸顯,而以街頭抗議、集體上訪和勞動仲裁等方式出現的群體性抗爭也呈現上升之勢。該如何衡量這些社會抗爭現象對國家合法性與社會穩定性的影響成為了理解轉型時期中國國家與社會關系的重要切入點。
抗爭政治與國家建設之間的關系是社會運動研究中的一個經典問題。早在20世紀80年代,布萊特(Charles Bright) 和哈定(Susan Harding)曾就國家與社會的關系提出這樣一個命題“抗爭性過程既界定了對應于其他社會與經濟制度的國家,同時又在持續地再造國家”(Bright & Harding, 1984:4)。建立于蒂利(Tilly, 1993)對英國18~19世紀社會“抗爭譜系”的研究基礎之上,塔羅(Sidney Tarrow)對抗爭政治,集體行動與國家建設之間的關系進行了廣泛而深入的研究,他的基本觀點是國家對于新的抗爭方式雖然在最初的時候會加以壓制,但是最終卻會在與抗爭者的互動中發展出社會控制與吸納的策略,在此過程中新的抗爭方式成為傳統政治的組成部分,而國家也因此發生了改變。他的一個著名論斷是“在真實的意義上,公民權是在(真實的與恐懼中的)社會運動與民族國家之間的艱難辯證過程中產生出來的。”(Tarrow, 1994: 77)由此可見,抗爭性政治很好地體現了國家與社會以及公民權之間的動態關系。
這一理論線索在對中國抗爭政治的海外研究中也得到了集中的體現,很多研究開始追問中國當前的抗爭政治對于國家治理能力與社會公民權興起的可能影響。以陳峰為代表的研究者認為中國的底層抗爭具有“道義經濟型抵抗”(moral economic resistance)的特征(Chen, 2003),而以歐博文(Kevin O’Brien)為代表的研究者則認為近期出現的集體抗爭更多地體現了“依法抗爭”的色彩(rightful resistance)(O’Brien, 1996; 2006)。這兩個陣營都強調了工人對于官方話語、價值、政策的策略性運用,但是他們對這種策略所體現出來的國家與抗爭者的關系有著非常不同的理解。道義經濟型反抗通常被認為是以“防守”(defensive)或者“恢復”(restorative)為目標, “以改革前的意識形態為支撐并旨在維持一直以來的狀態”(Chen, 2003:257),所以這種抗爭更多地和傳統、道德聯系在一起,并在一定程度上再造了等級性的統治關系。相反,維權型反抗關注于對“法律和政策的創造性使用”,并認為這種抵抗是“產生于國家建設的過程,得益于參與性意識形態的擴張,并植根于平等、權利與法治的觀念?!?O’Brien, 2006:2)這兩種對中國抗爭政治的不同解釋被裴宜理(Perry, 2007)歸納為“規則意識”(rules consciousness)與“權利意識”(rights consciousness)之間的對立。她認為權利說辭(rights talk)的興起不過是“規則意識”的延伸,它反映的是“普通中國民眾對發自國家(雖然有所改變但仍然強大的)由上至下信號的一種老練的敏感”,而并非“意味著對真正民主公民權的新穎表達或者國家的脆弱性?!?O’Brien, 2006:21)為了超越“規則意識”與“權利意識”之間的對立,李連江在對2007年農戶調查資料的分析基礎上提出,農民們的“反應性”(reactive)訴求表現出反對基層執政的“規則意識”,而他們提出的“進取性”(proactive)訴求則反映出質疑中央決策的“權利意識”。他的結論是,即使是由“規則意識”所驅動的抗爭也可以為國家的法治鋪路,有助于“權利意識”的增長;而增長中的“權利意識”會最終推進制度變遷,使得公民參與國家的治理,促成一種參與性的政治體制(Li, 2010)。
抗爭政治中“權利意識”與“規則意識”的討論在國內學者中也有所反響。針對歐博文的“依法抗爭”概念,于建嶸提出了“以法抗爭”概念,雖然這兩個概念都強調抗爭者對國家政策法律的運用,但是“依法抗爭”者以立法者為實現目標的主體,而“以法抗爭”者則以自身為實現目標的主體。他的研究結論是1998年之后中國的農民抗爭進入到“有組織抗爭”階段,“是一種旨在宣示和確立農民這一社會群體抽象的‘合法權益’或‘公民權力’的政治性抗爭”。(于建嶸,2004:55)這一對中國近期抗爭政治的樂觀判斷遭到了應星的質疑,他指出由于受到強烈情感介入的影響,于建嶸夸大了農民抗爭的組織性尤其是政治性,事實上中國的草根動員雖然表現出較強的組織性,但這種組織恰恰是去政治性的,是為了“更好地控制群體行動的限度特別是政治敏感性和法律的界限”,所以現有的體制環境中,“依法抗爭”仍然是群體抗爭的基本模式(應星,2007)??梢耘袛嗟氖?在應星的研究中農民的“依法抗爭”更多地體現了規則意識而非權利意識。有趣的是,此后于建嶸大幅度修改了自己對中國群體性事件的判斷,指出維權事件主要是利益之爭,而不是權力之爭,經濟性大于政治性;反應性大于進取性;規則意識大于權利意識(于建嶸,2009)。在一定程度上,他從對歐博文的超越走向了對裴宜理的回歸,對中國當前的抗爭政治作出 了更為保守的判斷。與之相對,基于對北京城市業主維權斗爭的調查基礎之上,陳鵬在“以法抗爭”和“依法抗爭”之外提出了“弈法抗爭”的概念,指出“這種堅持法律中心性的維權抗爭,不僅促進了公民知識的生產,而且有效推動了基層政府的治理轉型?!?陳鵬,2012:1)這種觀點在一定程度上肯定了都市抗爭運動促進了“權利意識”,尤其是“公民權”概念的興起。
二、從“權利意識”到話語分析
關于中國當前抗爭政治的爭論似乎有些撲朔迷離,而爭論的焦點則是抗爭者在斗爭過程中對源自國家的政策、法律等的積極運用到底意味著什么?首先,抗爭者對于國家符號的積極運用到底是出于作為革命傳統的“規則意識”,還是作為民主前驅的“權利意識”?這兩者最根本的區別其實在于抗爭者對自己所引用的國家政策,尤其是象征公民權的國家法律,是真心相信還是策略性的使用。其次,在抗爭過程中頻繁出現的國家法律,或者是“權利話語”,到底意味著國家的脆弱性以及面對公民社會的撤退,還是恰恰反映出了國家對于社會依然強大的控制力與威懾力。因此,這些解釋之間對抗的焦點是抗爭者的“意識”與國家的“強度”。然而,無論是對意識真假的判斷還是對國家力量強弱的衡量都非易事,它依賴于判斷與衡量的參照系與標準,可以確定的是上述觀點都可以按照特定的標準找到支持自己的證據,問題是這樣的判斷對于理解中國國家與社會的關系以及底層的抗爭狀態并沒有實質性的影響?,F有的研究大多將抗爭者的話語,比如他們在斗爭中提出的口號,以及在訪談中流露的傾向等作為意識的證據,而將他們對地方政府與中央政府的態度作為國家能力的判斷標準。但是“集體行動中的符號,并不能作為純粹的‘文本’來解讀,因為它們并不獨立于傳播這些符號的行動策略以及對抗性關系?!?(Tarrow, 1994:122)所以無論是抗爭過程中對國家符號的運用,還是抗爭者對國家態度的表達,都必須被置于具體的 斗爭情境與權力關系中加以解讀,才能正確地理解其含義與象征。也就是說,必須將它們理解為話語的實踐(practice of discourse),而非靜止的文本。
基于對中國近期抗爭政治的研究現狀,尤其是針對“權利意識”與“規則意識”的紛爭,筆者認為一個更可行而富有建設性的研究方向是超越對于意識真假和國家強弱的二分判斷,轉而探討國家治理方式的變化,并將抗爭者對于國家符號的靈活運用看作是一種話語的實踐而非意識的證據。首先,在理論上,由于目前對中國抗爭政治的研究聚焦于抗爭者對國家符號的策略性運用,本文將采用布迪厄的“符號性支配”理論來探討抗爭過程中解釋框架與斗爭依據的變化,及其所反映的國家與社會關系的變化。布迪厄之所以要提出“符號性支配”的概念恰恰是為了避免將被支配者的“意識”作為支配關系的基礎,轉而關注被支配者與支配者所共用的認知工具與解釋框架,并認為這種符號資本才是構成支配關系的更深層根基,因為符號資本是客觀支配關系的內化形式,但是卻被理解為“自然而然”的普遍而中立的工具。(Bourdieu, 1999)在布迪厄看來,國家最根本的權力源泉即在于對符號資本的壟斷(Bourdieu, 1994),也就是決定社會視界與分野(vision and division)的一種“符號暴力”。正是國家對符號暴力的壟斷,使得她“無需動用強力甚至是訓誡就能制造出一個有序的社會世界”(Bourdieu, 2000: 170)。本文希望從這個角度來探討“權利話語”而非“權利意識”在抗爭政治中的盛行對于國家的治理方式到底意味著什么。其次在方法上,由于要將抗爭者對國家符號的策略性運用看作是一種話語的實踐,因此本文將選取一組國企工人長達十年的抗爭過程作為研究的對象,并在過程事件(孫立平,2000)之中分析具體斗爭情境與權力關系中的各種文本,包括公開信、法院判決、信訪回復、人大聽證會證詞等,力圖在斗爭過程與文本解讀之間建立起聯系,從而實現真正意義上的話語分析。
當前中國對抗爭政治的經驗性研究主要針對三個群體:農民(應星,2007;于建嶸,2007;吳長青,2010;吳毅,2007)、城市業主(畢向陽,2006;陳鵬,2009,2010;郭于華、沈原, 2012;沈原,2007;夏建中,2003;張磊,2005),以及工人(蔡禾等,2009;蔡禾,2010;陳峰,2011;郭于華,2011;黃巖,2010;潘毅、盧暉臨、張慧鵬,2010;任焰、潘毅,2006;汪建華,2011) 。從這些經驗研究中可以看出,雖然在這三個群體的抗爭中“權利”都是重要的動員基礎,但是對“權利”話語到底意味著什么,而“公民權”是否在斗爭中興起卻沒有一個統一的判斷與答案。一般而言,在對新興社會群體,如業主群體或者農民工群體的抗爭,研究者大多做出了激進的判斷,認為他們的抗爭更多地體現了對“公民權利”和“平等權利”的追求。相形之下,研究者對傳統的農民群體的“權利意識”尤其是其“公民意識”則做出了比較保守的判斷,更值得一提的是,另一個傳統社會群體——國企工人則很少在“權利”主導的抗爭政治中被提及。國企工人在以“權利”為核心的抗爭政治圖景中的缺失顯示了一個潛在的假設,即作為曾經的“特權階級”,國企工人和倡導“平等權利”及“公民權利”的抗爭政治比較難以兼容。這一點似乎在西方學者的研究中得到了印證,比如陳峰對國企工人抗爭的大量研究基本認為他們的斗爭屬于“道義經濟型抵抗”(Chen, 2000;2003),而李靜君在對國企工人和流動農民工進行比較后更多地將“依法維權”和后者聯系起來(2007)。但是筆者在對國企工人抗爭進行長期研究之后認為,當“依法維權”成為國家的主導意識形態以及社會治理方式時,尤其是當國企工人的其他斗爭方式不能取得預期效果的時候,國企工人也會拿起“法律武器”并學習使用“權利話語”。所以本文希望通過對國企工人抗爭過程的細致而深入的分析,對中國現有的抗爭政治研究形成有益的補充。此外,由于國企工人和國家特殊的歷史關系,探討國企工人的“權利話語實踐”可以為理解國家與社會以及公民權之間的關系提供一個獨特的視角。
三、從政治“圣斗士”到法律維權者
H鋼鐵廠是位于W市的一家大型國企,它建立于國家“一五計劃”期間,經歷了國家社會主義時期的輝煌,在90年代以后開始衰落,根據廠方寫給市人大的情況介紹,“H鋼鐵廠自1997年停產、虧損嚴重、有支無收、資金枯竭,屬W市11戶國有工業虧損大戶中的第四類(長期虧損、資不抵債、扭虧無望、需保穩定)的4戶企業之一。” 在這樣的情況下,退休職工的養老金成為了企業的沉重負擔,因此廠方多次向市里提出養老金的緩繳或者補助申請。與之相對的是,1998年1月,國家提出給企業退休職工每人每月增加養老金35元。然而H鋼鐵廠的工人們沒有拿到這筆錢,直到1998年8月驚聞國家政策的工人們拿著棍棒找到廠方講理,才在當年10月拿到補發的350元國家增發的養老金。只可惜勝利過于短暫,1998年11月,H鋼鐵廠下文削減養老金中企業補貼部分的30%,并于1999年4月了關于養老金的新政策,規定從此養老金不按工齡而是按年齡來計算,凡是大于65歲的工人每月領取450元,而小于65歲的每月領取360元。由此H鋼鐵廠的工人們開始了長達十年的抗爭。下面就將對工人們的抗爭過程分階段進行討論,尤其是對不同階段的一些文本資料進行話語分析,力圖從中剖析工人們的解釋框架與認知理念,及其所反映的工人對自身身份的認同,以及國家與社會的關系。
(一)及時封公開信:對國家的政治性呼號
當H鋼鐵廠的工人們知道自己的養老金被扣減時,他們的及時反應是以“暴力”方式給廠方造成壓力,迫使其作出讓步,然而激烈的抗爭方式并未取得預期效果,廠方的扣減養老金行為愈演愈烈,于是工人們轉向地方政府以求得保護。1999年初,當工人們剛開始四處上訪的時候,他們精心準備了一份公開信陳述養老金扣減的始末并對自己提出的養老金訴求進行辯護。這封信清晰呈現了工人們對養老金的“合法性”認知,并潛在流露出他們對作為群體的國企工人與國家關系的理解,至少這封信表達出他們對于在信訪場域中何為“正當理由與訴求”的一種想象。
這封印在有著頭像以及“為人民服務”字樣的信簽紙上的公開信充滿著“毛時代”(Mao’s era)的氣息。信的及時段是這樣的:
我們是H鋼鐵廠的3200名退休老工人,除離休干部外,大部分是50年代、70年代來自五湖四海參加革命工作的老工人。因年齡過大,加之身體的傷病,不能適應工作,各自都在不同的時期根據國發(1978年)104號文件精神辦理正常光榮退休手續,回家安度晚年生活,這是合乎政策法規的年老退休,應得到黨和政府的關心和照顧,給予的“養老金”。中央近幾年來的有關政策一直強調社保勞動管理部門及單位,要按時足額發放 離退休的“養老金”,決不準拖欠和扣減,再說也沒有任何文件政策要扣減退休老工人的“養老金”,而H鋼鐵廠卻是一減再減部分“養老金”,且幅(度)之大。
很明顯,信中的及時句話源自的名言“我們都是來自五湖四海,為了一個共同的革命目標,走到一起來了”。這句話在無意中奠定了這封公開信的基調:在懷舊的情緒下用過去的國家政策精神來為工人的養老金權利辯護。“”的經歷和話語方式極大地形塑了這些工人對自己的退休身份以及養老金待遇的理解,尤其是他們所習慣操練的話語方式。在這樣的認知框架中,退休不是一個單純的經濟行為,而是充滿了政治意味——它是由國家計劃并授權的,因而是“光榮”的;養老金則是來自“黨和政府的關心和照顧”。隱藏在這種“毛時代”心態背后的是關于集權式中央政府的國家概念,其象征是國發104號文。這個中央在國企工人的心目中無處不在也無所不能,而且光榮、正義。
除了“毛時代”的心態之外,國家社會主義時期的經歷也影響了工人們對養老金的認知,在公開信的第二段中,工人們強調了他們和國家的特殊歷史關系以合理化其養老金訴求。
我們退休工人還未辦理退休之前,多年來為國家和單位獻出了青春,奉獻了一切,辛勤勞動,流血流汗,為黨為國家創造了一定的財富,每年每月向上級交納財政和稅收一定的利潤,為我們退休工人防老是有足夠的經濟基礎保障(因我們屬國家全民企業,一切勞保待遇是受國家保護的,所以年老退休安度晚年,不必有所擔憂。哪知到如今人老了,H鋼的決策者們卻扣減我們退休工人的“養老金”的一部分)。
在這里,工人們提供了他們對于養老金的經濟論理,其基礎是對國家社會主義時期工人與國家關系的梳理。改革開放以來,國家社會主義時期的高積累低收入,因為中央計劃導致效率低下等基本已成社會共識甚至是常識,所以國企工人們也開始使用“犧牲”、“奉獻”等詞語概括自己在單位時期的勞動關系。在這樣的解釋框架下,養老金成為國家對于工人無私奉獻與犧牲的合理回報,而國家則成為了這樣一種經濟關系中負債的一方。然而,這些工人并沒有把他們的經濟帳深入地算下去,而是無意識地回到了政治性的論理:養老金依然被歸結為來自保護性國家的待遇,而非建立于經濟關系之上的“權利”。退休國有老工人的這樣一種政治魅惑(political enchantment)使得他們更多地將自己圍繞養老金展開的抗爭包裝為一場政治斗爭而不是簡單的經濟爭議 。在這封公開信的結尾,工人們這樣寫道:
敬請政府部門及其他有關部門前來H鋼鐵廠予以查辦,嚴肅處理,并將H鋼非法扣減退休工人的部分“養老金”一次性補發到退休工人手中,為此退休工人以表真誠地感激。我們的目的是:廉政建設,樹黨風,愛黨愛民學“三講”,堅持反腐抓蛀蟲,為加強監督保安定,依法治廠為工人。
在這封公開信中,國有退休老工人自始至終都在呼喚國家保護他們的養老金待遇,而這一訴求的合法性基礎則是他們與國家之間特殊的歷史關系。在工人們的心目中,養老金是他們與國家之間歷史綁縛關系的一個延伸。這樣的話語方式使得這一階段的抗爭更多地呈現出“道義經濟型抵抗”的特征,它訴諸的是建立于歷史基礎上的“社會契約”(Lee,2007),希冀的是對歷史的回歸與恢復(Chen, 2003)。之所以采取這樣的話語策略,是因為在進入信訪場域之前,工人們對于國家的理解與推測都來自于他們所擁有的歷史記憶(佟新,2006),這導致了他們對于, 政治理由的不自覺推崇??陀^上支持了他們這種道義經濟型抵抗方式的是國家用以處理工人抗爭的信訪體系,因為只有在信訪體系中還給道義等留下了很小的話語空間,并且會給予上訪者的這些道德性和政治性的訴求一些象征性的滿足(程秀英,2012)。但是這種情緒上的安撫、心理上的滿足并不能真正解決問題,在長達一年的集體上訪過程中,尤其是在和信訪干部的互動過程中,工人們逐步意識到,自己那些“過時”的思維方式,尤其是基于歷史淵源而進行的政治式“煽動”即使在信訪這個空間里也已經失去了力量,他們必須尋找新的資源作為養老金訴求的合法性基礎。
(二)第二次辯護:對工廠的經濟式反駁
在漫長的上訪過程中,廠方和工人們都多次被要求向信訪部門提供申訴說明,2003年6月H鋼鐵廠在遞交給市勞動與社保局信訪辦的材料中如此寫道:
1998年H鋼鐵廠停產,已達一年多,虧損巨大,債務嚴重、資金枯竭、有支無收,當時在職職工4862人,人均工資僅為214元,其中在崗898人,下崗人員高達3969人,下崗職工人均生活費僅180元,而退休職工人均月養老金為458元,社會統籌返回人均約300元,“企業補貼”人均約150多元。在在職職工收入不可再減少的情況下,經廠黨政工聯席會研究,報廠職代會第11次聯席會通過,報W 市政府后,下發《關于調整退休職工工資的通知》,從1998年1月1日起,在保障退休職工基本養老金按時足額發放的情況下,對其“企業補貼”部分按30%的比例實行減發。
這份報告中羅列的一系列數字的確觸目驚心,而它所要闡釋的經濟邏輯也不言而喻:扣減退休職工的養老金是因為作為老牌國企,H 鋼鐵廠在嚴峻的市場經濟競爭中已經不堪重負,為了輕裝前進,工人們必須做出不同程度的犧牲,這就是扣減養老金的經濟背景與合理性。即使在這樣的前提下,工廠為了確??蹨p行為在政治與法律上的合法性,一再強調扣減的養老金屬“企業補貼部分”,并引用了大量的國家政策文件來支持這一“企業自主行為”。比如,報告中引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第47條,以及國務院(1992)103號文來證明“企業補貼部分是企業自身支配的資金,應視為企業自主的權力和企業內部管理行為,企業有權依法行使?!贝送?報告還大量引用國務院文件,比如國發(1991)33號文、勞部發(1994)123號文、國發 (1995)6號文、國發(1997)26號文、國發(2000)8號文等來證明國家從1990~2000年的改革與發展精神都是要“減輕企業負擔,服務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因此國家是支持企業“根據經濟能力進行養老保險工作”的 ,而H鋼鐵廠扣減養老金的行為不過是支持國家建立獨立而廣泛的、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新社保體系這一宏偉目標。
廠方的這份“自辯書“轉到了工人們手中,面對廠方基于市場邏輯基礎上的自辯,工人們在提交給信訪辦的“陳情書”中予以了反駁,他們接受了廠方的經濟邏輯并給出了自己的解釋。他們這樣說道:
企業經濟效益不佳,是因為廠領導經營管理不善,我們認為我們是已退休的人員與企業 脫離了勞動關系,企業經濟效益的好壞待遇的浮動只能對在職職工兌現,為什么把我們的退休人員也扯了進去呢?而且,眾所周知,H鋼從1998年以來由全部停產向生產自救,逐步積累發展和規模生產,產業結構調整,產品結構良性發展,2000年還清了外債,并主動向國家納稅,2002年納稅822萬元,進入W市納稅百強行列。此后,隨著經濟效益不斷好轉,在職職工在企業經濟困難時下浮的工資也得到了逐年上浮,面對這種景況能說經濟效益沒有好轉嗎?好轉了怎么還不解決我們退休人員“緩發”的養命錢呢?
非常明顯這些工人在駁斥中借用了廠方的邏輯和證據,他們不再試圖用政治正確性來對抗廠方的市場必須性,而是學著算經濟賬。在與廠方的敘事斗爭中,工人們的政治魅惑讓位于經濟理性。但是,和廠方不同,這些工人認為扣減養老金不是取得市場成功的必要策略,而最多不過是對廠里進行的支持性借貸,當企業效益好轉,就必須歸還。
這些工人也同樣利用了大量的國家政策文件來支持自己的觀點。他們的引用從勞部發(1993)17號文、到國發(1997)26號文、國發(1998)28號文、勞部發(1998)69號文、國發(1999)10號文,以及勞社部函(1999)42號、49號、123號文,直到最近的國發(2003)16號文。而這些國家文件所體現的卻是另一種發展理念,也就是16號文中明確提到的“繼續落實企業在一定時期應承擔的責任,企業退休人員的統籌外項目養老金由企業繼續按有關政策發放”。和廠方文件解讀中所呈現出的那個極力主張改革并親近市場的發展主義國家不同,這些工人所引用的文件繼續代表了一個幫助工人抵御市場侵襲的保護主義國家。有趣的是,雖然是在同一時間段,但是工廠與工人都能找到不同的國家文件來證明自己的觀點,并不約而同地宣稱國家在這十年間的政策精神是一致的,是和自己這一方站在同一陣線的。
從1999年到2003年,工人們的斗爭已經從街頭轉往信訪辦,并在信訪場域中輾轉反復。在斗爭的過程中,工人們逐步放棄了“政治圣斗士”的形象,轉而學習廠方所宣揚的社會盛行的市場邏輯,把“犧牲”轉變為“貸款”,從向國家要待遇轉為向工廠要欠款。正是在這樣的轉換過程中,工人、國有工廠與國家的關系發生了微妙的改變,國家從糾纏的勞動關系中抽身而出,成為了一個中立的仲裁者。雖然在工廠和工人之間對國家的理解與解讀不盡相同,但是為了證明自己行為的正當性與合理性,雙方都只能從國家的文件政策中尋找依據,因此政治的以及道德的呼號轉向了經濟的理性的辯駁。幫助實現這一轉變的是一個日漸成型的新的信訪體系,一個逐步從“道德空間”向“律法空間”靠攏的治理社會抗爭的新場域。
(三)三堂會審:對法院的法律性質疑
工人們的長期上訪導致了兩個結果,一個是培養了他們的證據意識與說理熱誠,另一個則是激發了他們的法律意識。無論是信訪干部的有意引導還是因問題無法解決而產生的形勢逼迫,都將抗爭工人自然地指引到法律途徑。2000年8月,H鋼鐵廠140名退休工人聯名申請勞動仲裁,4個月后,也就是2000年12月24日,工人們收到了仲裁決議,他們取得了法律斗爭的及時次勝利,仲裁委員會判決工廠立即退還扣減的養老金。然而就在當天下午,廠方向仲裁委員會提交了一份緊急報告,于是第二天,一份新的仲裁書被送到工人手中,它否定了及時份仲裁決議,并宣布暫時擱置此案,等待再審。2001年2月17日,當案件重新開始審理的時候,31名工人決定退出。這一次的審理持續了 大約8個月的時間,直到2001年10月8日,第三次仲裁結果千呼萬喚始出來,而決議卻是支持工廠對養老金的削減政策,廠方無需退還工人一分錢。至此,42名工人決定上訴。整個2002年是工人們堅持法律斗爭屢敗屢戰的一年。2002年1月,區法院駁回工人上訴,2002年7月,市法院維持區法院原判,駁回工人上訴。2002年底,工人們被告知,他們的再審要求被駁回。至此,工人們的法律維權之路似乎走進了死胡同,但是他們卻并未喪失信心,而是決定向更高層的法院繼續上訴,然而省高院對此案件卻拖延不決。
2004年底在市人大代表工作委員會主持下就H鋼鐵廠扣減養老金問題召開的聽證會,可以說正好給予了工人們一個他們渴望已久的“講理”空間與平臺。與此案相關的各個部門,如H鋼鐵廠、市勞動仲裁委員會、市中級人民法院、市勞動與社會保障局等都提交了書面的報告,澄清事情始末及自己的行為依據。其中來自法律體系的證詞最清晰地揭示了政治考量與法律判斷之間復雜的糾纏關系。
市勞動仲裁委員會在2000年底對于工人養老金扣減案件在24小時內作出了兩份不同的決議,這無疑是此案件處理程序上較大的疑點。在它所提供的證詞中對此作出的解釋是:
我們認為,發現錯誤及時糾正是我們從事任何工作的基本準則,結合H鋼案實際情況,為維護改革大局和社會穩定,我們在原仲裁裁決尚未發生法律效力的情況下及時糾正其錯誤,此做法并無不妥,既未給當事人合法權益造成傷害(仲裁委再次審理后,一方當事人不服依然可以尋求司法救濟),也符合我黨一貫倡導的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精神。
在這樣的解釋中,起到關鍵作用的廠方所提交的緊急報告卻被隱匿不提,而及時次判決為何錯誤也無關重要,緊要的是“維護改革大局和社會穩定”。在這樣的前提下,法律程序的正確讓位于政治原則的正確。如果說對第二次裁決的解釋還只停留在空洞的政治口號層面,對第三次裁決的深入剖析則更清晰地暴露了這個準司法機構的政治邏輯:
H鋼案再次審理后,于2001年2月開庭,10月結案,時間跨度較長,這是由本案的客觀情況決定的。H鋼案勞動者當事人雖僅140人左右,但案件所設計的“因企業經濟效益原因減發養老金中企業補貼部分是否合法”問題則關系到H鋼廠3500余名退休人員、H鋼冶金公司7000余名退休人員、W鋼集團4萬余名退休人員,甚至會波及本市參加基本養老保險的50余萬名企業退休人員,因涉及全局,關乎社會穩定,仲裁委在處理時是慎之又慎。為了貫徹“穩定壓倒一切”的精神,綜合上述多種情況,仲裁委方依法作出對H鋼案的裁決結論。我們認為,H鋼案的審案時限是由案件的實際情況決定的,是社會經濟轉型時期利益沖突的客觀體現,對此應從實事求是,維護穩定的角度來理解問題、分析問題。
仲裁委的邏輯是如果讓這些工人贏得了仲裁,那么更多類似的退休工人可能會蜂擁而起為自己的養老金而戰,這無疑會嚴重危害社會的穩定。出于這樣的考慮,H鋼的老工人們不能贏,因為“穩定壓倒一切”。在整個證詞中,作為準司法機構所應該維護的法律公平、程序正義只字未提。非常諷刺的是,在工人們對仲裁委所作出的回應中,他們體現了相當“專業”的法律精神:
W社保仲定字(2000)026號(第二次仲裁決定),當場被我們代表拒絕簽收,認為是違規違法:其一,未按照法律依據即中華人民共和國仲裁法及時章總則第九條仲裁實行一裁終局制度辦理。其二,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的講話,說得好:一次裁決原則,是指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對每一起勞動爭議實行一次裁決即行終結的法律制度。……其三,對于仲裁委員會作出的裁決,如果雙方當事人無異議,就必須履行。如果當事人不服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的裁決,可以在收到仲裁決定書之日起十五日內,向有管轄權的人民法院起訴,這體現了我國 行政與司法是分工的。……然而“H鋼廠”沒有按照法律程序向法院起訴,卻采用行政權力干預向市社保仲裁委員會提交一份“緊急報告”要求暫緩執行,造成市社保仲裁委員會用法不當,即勞部發(1993)276號以下簡稱《辦案規則》第34條之規定作出自己推翻自己的裁決。
除了個別字句的使用不太恰當之外,這些工人的陳述充滿了官方的法律術語,而且使用的論理依據全部來自國家的法律條文。在對國家法律的“笨拙”學習與“生硬”使用中,這些工人表達的卻是對事實真相的質樸認識,那就是在“行政與司法分立”的表象背后是“行政權力干預”。
如果作為準司法機構,勞動仲裁委員會還可以為自己的行為進行政治性辯護的話,真正的法院體系則只能以法律條文為判斷的基礎,這一點在市法院的證詞中得到了充分地體現。對于自己的審案程序與判決依據,市人民法院如此解釋:
本案起訴人李某某等43人的訴訟請求主要是補發養老金的問題。較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勞動爭議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及時條就人民法院受理的勞動爭議案件的范圍,采用列舉法作了明確規定,不屬該條規定的情形的,人民法院不得作為勞動爭議案件受理。該條第三項規定,“勞動者退休后,與尚未參加社會保險統籌的原用人單位因追索養老金、醫療費、工商保險待遇和其他社會保險費而發生的糾紛”,法院應當受理。而H鋼廠退休職工養老金已于1986年納入W市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統籌,到2000年7月進入社會保險統籌發放。所以李某某等43人不能依照該規定向人民法院起訴H鋼廠,因為H鋼廠已參加社會保險統籌,其要求補發、增加養老金的問題,則是其單位內部根據其效益及相關政策自主解決的問題。故由此引起的糾紛不屬于人民法院的受案范圍。
從證詞的表面來看,市人民法院的確是在依法辦案,但是工人們對此案的法律依據也提出了自己的見解:
我們退休職工認為較高人民法院《解釋》第五條規定“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為糾正原仲裁重新作出裁決,當事人不服依法向人民法院起訴的,人民法院應當受理”。廠方及退休職工對裁決不服都可以且只能按勞動爭議仲裁處理的“一裁二審制”向人民法院起訴,H鋼廠方步遵循向法院起訴的規則而向仲裁委遞一紙“緊急報告”破壞一裁二審制,達到二裁無審制目的,而退休職工依法向人民法院遞交申訴狀卻被法院據之門外,不向退休職工提供一個講道理擺事實,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辯論平臺,我們退休職工這一弱勢群體還能在哪里去討說法、講道理呢?
對此,市人民法院的解釋是:
關于您所提較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勞動爭議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五條是否適用于本案的問題。第五條規定:“勞動仲裁委員會為糾正原仲裁裁決錯誤重新作出裁決,當事人不服,依法向人民法院起訴的人民法院應當受理”。我院認為,對較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勞動爭議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的條款內容不能孤立地去理解,仲裁程序作為處理勞動爭議糾紛的前置程序,并不是講任何經過勞動仲裁裁決的案件,人民法院都要受理,關鍵要看是否符合立案條件。第五條款應適用于屬于人民法院受案范圍的勞動爭議案件。而本案所爭議的焦點并不是因勞動爭議而引起的糾紛,不屬于人民法院民事訴訟的范圍,故對本案的處理不能適用該條款的規定。
由于市人民法院運用自己在法律解釋上的決定權否定了工人們的業余法律運用,工人們只好尋找另外的法律來為自己辯護。他們找到當地一所著名高校的法律援助機構,請一位知名法律教授對此案給出專業的意見書,這份意見書雖然引用了多種法律對工人們進行了專業性的支持,并指出“在受理此案時不應適用《勞動爭議解釋》”,而“市人民法院應當受理此案”,但是在意見書的結尾,這位教授如此寫道:
雖然本人認為法院不予受理的法律依據不足,但認為此案進行下去的難度太大。首先,法院會堅持他們的觀點不予受理。其次,即使受理了案件,法院也可能駁回全部訴訟請求。因此,建議可將本案放下,不再進行,以安享晚年。
從工人們與法律的話語斗爭中可以看到,雖然國家的法律條文應該是法律體系中最重要甚至是的評判標準與合法性依據,但是最堅持法律精神的似乎正是最不具有法律的工人們。當仲裁委員會用“維護社會穩定”的理由來解釋法律程序的混亂,而市人民法院用“單位內部效益問題”來去除養老金案的法律合法性,而法律專家也勸他們因為法律之外的原因放棄斗爭的時候,工人們卻堅持進行著最持之以恒的“依法抗爭”。長期的法律斗爭使得這些工人對于“行政權力的干預”有著清醒的認識,但是這似乎并不妨礙他們對于純粹的法律公平與正義的堅信。這些工人所呈現出來的矛盾狀態被格勒格(Gallager, 2006)總結為對法律的“知情去魅”(informed disenchantment),也就是說工人們一方面對于法律體系的不健全尤其是法律執行中的不得力有著清醒的認識,但另一方面他們對自己運用法律維護權利的能力有著超凡的信心。雖然格勒格的這個概念對目前中國法律動員的現狀起到了很好的描述作用,但是她并未能對這種矛盾的現象進行很好的解釋。工人們的認知實際上是對客觀社會結構尤其是國家架構的一種反映,行政力量與法律力量的并存,尤其是體現在國家應對民間抗爭時的信訪體系與法律體系的并重,導致了工人們對法律有限性甚至法律無效性的客觀認知,但是在信訪體系中對國家法規的強調以及對法律體系的推崇,都使得抗爭工人們不得不走上法律維權的道路,而在法律體系中的斗爭,至少在表面上都是緊緊圍繞著法律條文展開的,這使得工人們不得不相信法律本身的公正性。這里的關鍵是,雖然的確存在著對法律體系的行政干預,但是在行政場域到法律場域之間并不存在直接的決定關系,反而是一種“變形”的(transfigured)對應關系(Bourdieu, 1999),也就是說雖然法律條文會服務于政治利益或者厲害關系,但是這種服務得以實現的基礎卻正是法律體系所呈現出來的“客觀性、中立性與普適性”。這種“變形”的對應關系導致了工人們對于法律體系的“誤識”(misrecognition),他們認為法律本身是一種中立的工具,甚至是可以加以利用的“武器”,只要使用得當并堅持斗爭就能維護自己的權利。及時次仲裁的勝利,以及從仲裁到法院的過渡中對法律依據的嚴格遵循都使得工人們的這種“誤識”具備了客觀的基礎。
(四)第二封公開信:權利意識的崛起?
當法律斗爭陷入僵局之后,國家新《信訪條例》的出臺重新燃起了工人們的希望,他們開始了有組織有計劃的從地方到中央的集體上訪。在抗爭了將近八年之后,這些工人在2006年又撰寫了一封新的公開信。和1999年的公開信不同,這一次工人們采用的“合法化”策略不再是對國家的政治性“煽動”,而主要是對國家政策、法規的援引,在列出一系列國家的政策之后,工人們寫道:
通過上述一系列政策法規的學習使我們更加明了了企業扣減我們統籌外項目養老金就意味著單方銷毀了“養老合同”,而“養老合同”是職工在職時與用人單位達成合約的“ 勞動合同”的延伸或衍生,企業銷毀了“養老合同”就是剝奪了企業與職工協商一致的“勞動合同”決定的養老金待遇。企業這種作法是違反了勞動法的行為。其次,我們更進一步清楚了統籌內項目養老金和統籌外項目養老金都是我們法定的理應享受的養老金,這個權利不能讓任何人任意剝奪,誰要搶占去我們就與他拼到底。
H鋼減扣退休人員養老金違反了國家一系列的文件法規所規定的政策,其亂作為的錯誤做法是與黨中央國務院對退休人員關心愛護的精神背道而馳的,它不僅侵害了退休人員合法的經濟利益,而且給社會穩定帶來了很不利的影響。
我們希望在有生之年站出來為自身合法權益做出努力,決不能默默消亡,決不能讓廠方陰謀得逞。
在這封新的公開信中,“合同”與“權利”的高頻次出現似乎體現了工人們“權利意識”的崛起,雖然他們對這些名詞的使用還有些生硬,但是無疑這些名詞已經成為他們認為在信訪體系中最能夠通行的“貨幣”。和及時封公開信中彌漫的“昂揚的革命斗志”相比,這封信更多體現了冷靜的理性色彩。雖然信中也提到了黨中央國務院對退休人員關心愛護的精神,但是此時國家的化身是她所制定的文件政策,國家是廠方與工人之間“勞動合同”與“養老合同”的監督者與保障,而不再是和工人由歷史綁縛在一起的共同體。的確如裴宜理所分析的那樣,中國工人在抗爭中所體現出的“權利意識”不同于西方那種源自“不可剝奪之人權”的權利,而是一種“由國家賦予的權利”(state conferred rights),但是這并不意味著中國抗爭政治中出現的“權利說辭”(rights talk)和過去盛行的“革命話語”與“階級斗爭話語”在體現國家對社會的控制上沒有什么差別(Perry,2007:21)。即使工人們對“權利說辭”的使用的確出自對國家信號的敏感,但是由“革命與階級斗爭”話語所動員的民眾與國家的關系和由“權利”話語所動員的關系一定有所不同。雖然由權利話語所架構的抗爭產生的并不是一種真正意義上的“公民”與“國家”的關系,但是從及時封公開信中全能的保護型國家到第二封公開信中中立的法制型國家,我們可以看到工人們對于國家在治理勞工矛盾上所應該采取的立場與介入方式其實提出了不同的要求。
為什么H鋼鐵廠這些退休工人們在沒有取得事實性勝利的情況下能夠堅持斗爭,為什么在明知道存在對法律的行政干預的情況下,卻依然選擇依法抗爭的道路?除了客觀條件的無可選擇之外,工人們主觀心理上的復雜性也是重要的解釋機制。布迪厄曾經對被支配者的心理進行過發人深省的剖析,他指出游戲之中的人對于游戲被揭穿并沒有多大興趣,而那些積極揭示“真相”的人,卻沒有意識到其實被支配者既明了亦抵觸所謂真相。“他們不能理解或者解釋這種‘自我欺騙’(self-deception)的游戲,正是這種游戲使得人們的幻覺(illusion)得以持續,并且在面對來自現實或者現實主義的警醒時,維護一種可以承擔的‘主觀真相’,而這種真相每每得到制度的共謀。”(Bourideu, 2000:190)
四、結論與討論
從1998年到2008年,H鋼鐵廠的退休工人們為了討回被扣減的養老金抗爭了十年,其間經歷了激烈的街頭抗議、和平的集體上訪,以及理性的法律斗爭。對他們抗爭文本的話語分析清晰表明,在工人們的抗爭政治中,道德的政治的話語的確逐步讓位于法律的權利的話語,抗爭工人從初期的政治 “圣斗士”逐步轉變成理性的法律“維權者”,而國家在工人們的心目中從全知全能的集權式保護者轉變成為了有限而中立的仲裁者。值得強調的是這種轉變是在工人的抗爭過程中,通過和國家人,包括信訪官員以及法律人員的積極互動來實現的。在這個過程中,工人們學習使用在信訪與法律場域中通用的“官方語言”,并以此作為維護自己養老金權利的合法性基礎。他們對自身養老金的認知框架從國家對其“革命工作”的政治性回報,經過廠方對其“貸款”的經濟性回報,定格為由國家保障的與工廠簽訂的“勞動合同”所延伸出來的“養老合同”。從以上分析中我們可以看出,工人們所使用的政治話語是隨著抗爭的時間與空間的變化而變化的,也就是說工人們的抗爭政治依賴于抗爭的具體情境以及工人們對這些情境的解讀與判斷。當工人們初次進入信訪場域,他們依據自己的歷史判斷和政治慣習采用了“”式的政治“煽動”式話語,但是當他們意識到了新時代的信訪更看重理性的客觀的依據時,他們開始成為國家政策最虔誠的學習者,而一旦進入法律場域,他們又變成了國家法律的信奉者。所以,對于抗爭的話語分析不能脫離開斗爭的具體情境與階段,脫離了具體情境的抗爭話語解讀會導致對中國當前抗爭政治的片面判斷。
雖然抗爭話語隨著情境而變化,但是從這組工人將近十年的斗爭歷程來看,國家的確是在形塑抗爭的話語框架上起到了重要的引導甚至是決定作用。如果說在最初的道義經濟型反抗中,工人們尚能從自己的生存困境以及和國家的特殊歷史關系中尋找到自身養老金訴求的天然合法性,那么到了依法維權時期,工人們的養老金就成為了嚴格而狹窄的法律權利,這種法律權利定義了工人們所能對國家提出的合法要求以及國家在處理抗爭時所應占據的合理位置。雖然工人們對“權利說辭”的積極運用并不一定意味著他們“權利意識”的興起,但是“權利”一詞的盛行的確改變了工人們對于國家的要求與想象,這個國家是公民權利的保障,其化身是代表國家權力的各種政策與法規。正如漢森和斯特普塔特(Hansen & Stepputat, 2001)在《想象的國家》一書中所指出的那樣,“我們或者應該把國家官員的修辭、精心撰寫的白皮書以及國家文件看作是綿延的國家景觀(spectacle)的組成部分。這些國家景觀只是在某些時候會產生預期的社會效果,但是他們總是能生產出關于國家的想象,而這個國家決定了我們生活的框架?!?Hansen & Stepputa, 2001:37)這一點在H鋼鐵廠工人們的抗爭過程中得到了充分的印證,工人們在斗爭中所大量引用的國家養老金政策以及仲裁與法律程序的法規在地方實踐中并沒有得到一致而有力的執行,但是這并不妨礙斗爭的各方以之為合法性的依據。在這種斗爭中屹立不倒的是一個日漸壟斷了符號暴力的國家,她對于社會抗爭的治理不再倚賴于對身體暴力(physical violence)的使用,而是一種“符號性支配”,因為當工人們必須和工廠領導、國家官員、仲裁員、法官等使用同樣的話語和解釋框架來合法化自己的抗爭訴求時,他們在反抗中事實上完成了對國家和社會秩序的遵從。
H鋼鐵廠工人們十年抗爭的歷程表明國家在與抗爭工人積極互動過程中摸索出了積極治理勞工矛盾的制度化渠道,對工人激烈抗爭的有限度寬容,在信訪體系中對工人道德與政治訴求的精神安撫,尤其是在整個處理流程中對法律的強調與推崇,都很好地遏制了工人抗爭的激化。但是,與此同時對工人抗爭話語的具體分析也表明,工人們在斗爭過程中燃起了學習國家政策尤其是國家法律的熱情,并日益清醒地認識到國家保障與國家實踐之間的差距,從而會對國家的超越性與法律的獨立性提出更迫切的要求。雖然當前國家對勞動抗爭的治理方式成功地制造了抗爭工人們對于“依法抗爭”的興趣與希望,甚至是幻想,但是要想維持這種“主觀真相”并以之作為國家符號性支配的根基,國家必須提供必要的制度性調整以實現客觀真相與主觀真相的“共謀”。只有真正實現了“依法治國”才能使得國家對社會的“依法抗爭”從短期的遏制轉變成長期的制度化的吸納
法律邏輯論文:從非形式邏輯角度看法律推理
摘要:法律推理不僅是法律邏輯研究核心概念,而且是法理學研究的一個重要分支。本文通過從概念上把法律推理區分為法理層面和邏輯層面,分析了法律邏輯學家困惑的根源所在,認為“實質法律推理”概念的提出并沒有給形式法律推理之不足提供一個邏輯上的補缺,進而提出了非單調推理是法律推理邏輯基礎的思想。,我們提出結論:只要引入非形式邏輯理論,就能比較令人滿意地解決目前法律邏輯學家的困惑以及法學家們的質疑。
關鍵詞:法律推理 法律邏輯 法理學 非單調邏輯 非形式邏輯
英國邏輯學家Toulmin建議,既然在數學之外論證的有效性并不取決于其語義形式而是取決于它們辯護的爭論過程,那么,那些想研究實踐推理的邏輯學家們應當從數學那里離開,轉而去研究法學[[1]]。Toulmin的建議無疑給法律邏輯學家們的工作以充分肯定,但同時也提出了較高的要求。
如何定義法律邏輯呢?這是一個比較復雜但又無法回避的問題。翻開國內的法律邏輯教科書,我們會發現:這些教科書基本上都是根據傳統邏輯教科書的邏輯定義來定義法律邏輯的??墒?,國內傳統邏輯教科書中給邏輯的定義本身是值得商榷的,即傳統邏輯教科書給出的邏輯定義本身只具有描述性,并沒有反映出邏輯的本質所在,并未反映出邏輯學發展的動態。我們當然不采用這種邏輯定義作為我們研究的起點,至少需要根據國際主流邏輯的觀點來定義法律邏輯。
根據主流邏輯的觀點,如果把邏輯定義為“研究把好(或正確)推理與差(或不正確)推理相區別開來的科學”[[2]],那么我們就可以把法律邏輯定義為“研究把好(或正確)法律推理與差(或不正確)法律推理相區別開來的科學”。根據這個定義,法律推理顯然是法律邏輯的核心概念之一。必須意識到,這里所給出的法律邏輯的定義是基于主流邏輯(主要是指形式邏輯)觀念的,因此,這個定義不是的。如果引入非形式邏輯或論辯理論,我們還可能需要進一步修改該定義。
一、概念問題:法律推理的兩個層面
我們可以把法律推理區別為兩個層面:及時個層面是作為法律邏輯研究對象的法律推理,即邏輯層面的法律推理;第二個層面是作為法理學的一個重要分支的法律推理,即法理層面的法律推理。學界通常所說的法律推理往往是指第二個層面。不少學者常常把兩個層面的法律推理混淆起來使用。文獻表明,第二個層面上的法律推理實際上包含了及時個層面上的法律推理。我們可以把前者叫做狹義的法律推理,后者叫做廣義的法律推理。
不管是法理學家還是法律邏輯學家,通常都把法律推理分為兩種類型,即形式推理(formal reasoning)和實質推理(material reasoning),并認為前者只研究推理的形式,而后者則需要引入價值判斷并考慮到推理的具體內容。這種觀點幾乎成了當今法理學界和法律邏輯學界的共識。毫無疑問,這里的“形式推理”就是指傳統邏輯中所講的演繹推理、歸納推理和類比推理[①]。在法理學家或法律邏輯學家看來,“實質推理”恰恰是法律邏輯或作為法理學分支的法律推理有別于傳統邏輯中所講的推理之處。我們認為,從法理學角度來講,如果認為實質推理是把法理學中的法律推理與普通邏輯中所講的推理相區別開來的重要標準,那么至少我們目前似乎找不到更合理的理由來反駁它。但在法律邏輯中也采用這種觀點,這似乎有些超越了“邏輯”范圍,即把法律邏輯看成法理學的一個分支學科了。這就大大限制了法律邏輯學家作為一個邏輯學家而發揮想象力的空間。
也許Edgar Bodenheimer對法律推理的分類值得我們重新審視。他把法律推理分為“analytical reasoning”與“dialectical reasoning”。鄧正來在翻譯Bodenheimer的《法理學:法律哲學與法律方法》一書,分別把這兩個概念譯為“分析推理”和“辯證推理”[[3]]。這一譯法代表了我國學界的一種普遍觀點。然而,在Bodenheimer看來,前者意指解決法律問題時所運用的演繹推理、歸納推理和類比推理,而后者乃是要尋求“一種答案,以對在兩種相互矛盾的陳述中應當如何接受何者的問題做出回答”。若把“dialectical reasoning”譯為“辯證推理”,由于受黑格爾哲學和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影響,人們很容易把“辯證推理”與辯證邏輯中所講的“辯證推理”等同起來。Bodenheimer顯然不是在這個意義上使用“dialectical reasoning”的。他的這一概念實際上來源于Aristotle的《工具論》。Aristotle提出了“dialectical argument”概念。張家龍與洪漢鼎把它譯為“論辯的論證”[[4]]。根據Aristotle的觀點,論辯論證是“論辯術”(dialectics)的核心概念,它是指從大多數人或人士普遍接受的觀點出發進而引出矛盾的論證。因此,我們建議把“dialectical reasoning”譯為“論辯推理”。這將為邏輯學家研究法律邏輯留下足夠的空間。當然,Bodenheimer并沒有注意到非形式邏輯的發展,但他的“論辯推理”概念卻與非形式邏輯殊途同歸,因為根據斯坦福哲學百科全書中“非形式邏輯”詞條,論辯術(dialectics)是非形式邏輯所依賴的三種方法之一[②]。
二、邏輯學家的困惑:法律邏輯何處去?
我國對法律邏輯的研究是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初開始起步的。由于歷史的原因,早期對法律邏輯的研究主要體現在如何應用傳統邏輯知識來解釋司法實例問題上,實際上是停留在“傳統邏輯在法律領域中的應用”這一層面上。這種研究方法談不上任何創新,至多是一個“傳統邏輯原理+法律領域的具體例子”框架?;谶@個原因,“法律邏輯”的研究對象、研究方法、現實意義一直是學界感到困惑而富有爭議的問題,甚至有許多曾從事法律邏輯研究的專家學者因懷疑究竟有沒有“法律邏輯”而不敢使用這一術語了。盡管如此,我們還是應該看到,這種研究方法對于我國法律邏輯研究的起步有著不可磨滅的貢獻,大大推動了國內法律邏輯甚至法理學研究的發展。我們可以把這種研究法律推理的方法稱為“傳統邏輯方法”。
正當法律邏輯學們忙于用傳統邏輯框架來構建法律邏輯學體系之時,形式邏輯學家們喊出“邏輯學要現代化”的口號。為了響應這一號召,少數法律邏輯學家開始大膽嘗試和探索“法律邏輯現代化”之路,于是,涌現出一批研究基于von Wright的道義邏輯法律邏輯學家,他們試圖建構基于現代邏輯的法律邏輯體系。遺憾的是,這種研究方法收效甚微,成果甚少,至多是豐富了哲學邏輯研究的內容,其實際意義幾乎未得到學界尤其是法律邏輯界和法理界的認可。但我們應該看到,這種研究方法畢竟與邏輯學的發展“與時俱進”了,豐富了哲學邏輯的內容,因此,我們可以把這種研究方法稱為“現代邏輯研究方法”。至此為止,我國法律邏輯研究實現了及時次轉向——法律邏輯現代化轉向。
傳統邏輯以演繹邏輯或形式邏輯為主體的,現代邏輯實際上就是指現代形式邏輯,演繹邏輯研究的是從語義和語形的角度來研究推理形式問題。邏輯有強弱之分,演繹邏輯是最強的邏輯,它假定了一個所有有效推理的完備集。單調性是演繹邏輯的本質特征。所謂單調性是指:如果公式p是從一個前提集中推出的,那么它也能從前提集的每一個子集推出。通俗地說,任何演繹推理,一旦被判定為是有效的,不管有多少新信息加入到前提集之中,其結論仍然是有效的。即使加了一對矛盾的前提到前提集之中,其有效性也不會被干擾[[5]]。那些從事實踐推理的邏輯學家們常常把演繹推理叫做“理論推理”(theoretical reasoning),以對應“實踐推理”(practical reasoning)[[6]]。
可是,單調性與日常生活中的推理是相沖突的。正如可廢止邏輯(Defeasible Logic)的提出者美國喬治亞大學人工智能研究中心Donald Nute教授所說,“人類推理不是且不應當是單調的”[[7]]。換句話說,在日常生活中,在一定時間內結論是可接受的,后來隨著新信息的增加而變成不可接受的,這是很自然的事情。法律推理作為一種實踐的人類推理,它顯然不可能也不應當具有單調性,即:法律推理本身是非單調的。
法律推理的基本模式是法律三段論[③]。其前提由兩個部分組成,即法律問題和事實問題。在法律推理中,刑事法律推理、民事法律推理、行政法律推理雖然在需要確證事實以及確證程度上有所不同,但都會遇到事實問題。隨著舉證事實數量的增加,推理的結論就可能被改寫、被證偽或被廢止。有時,即使事實已經很清楚,在使用法條時仍然會出現例外情況或無法得出推理結論的情況。在我國現行的法律審判制度中,“二審終審制”就是表明了法律推理具有可廢止性特征。即便是終審后,仍然有申訴的權利,這又進一步說明了我國已從法律上規定了“法律推理結論的可廢止性”。
基于傳統邏輯觀點的法律邏輯學家們困惑了,因為他們無法回答法學家尤其訴訟法學家提出的質問:“根據法律三段論所得出的結論竟然是不的,那么,法律邏輯究竟有何用呢?”。
三、法理學家的無奈:實質法律推理的提出
有效性是演繹邏輯的核心概念,其基本思想是前提真而結論假是不可能的。這一思想是通過分離規則來實現的。分離規則的形式是p, pqTq。如果推理是有效的,或者(1)p是真的或者(2){p, pq }是假的。分離規則具有保真性,換句話說,只要前提為真,那么結論為假是不可能的。
法律推理是保真的嗎?也就是說,在法律推理中我們總能從真的前提推出真的結論嗎?在國內幾乎所有普通邏輯或形式邏輯教科書都會這樣寫道“要保障一個推理的結論是真實的,必須同時兩個條件:一是前提真實,二是形式有效”。法律邏輯教科書也不例外。形式邏輯學家其實只管形式有效問題,研究推理的哲學基礎是可能世界,即在假定前提為真情況下推出結論的真值。至于前提何以為真,他們不管。
但事實上,推理是有效的并不能保障其前提事實上是真的。說某個推理是有效的,即是說了關于這個推理一些積極的特征,并沒有說明推理的其他性質,以及適用范圍。它不一定在各方面都一樣好。況且,并不是所有好的推理都是有效的,比如,歸納推理是好的,但它們不是有效的,它們不能保障結論的真實性,只能產生一種可能性。因此,在分析推理時,有效性并不是所要擔心的的東西。
至于前提是否真實,前提支持結論的程度的大小,那不是形式邏輯所要關心和研究的問題。這就又引出了兩個問題:(1)形式有效的推理一定是好推理嗎?(2)形式無效的推理一定是差推理嗎?這兩個問題的答案都是“不一定”。換句話說,形式有效的推理不一定是好推理,其結論也不一定是真實的;形式無效的推理也不一定是差推理,其結論也不一定是不真實的。這一點充分體現了法律推理的非單調性。
當法學家們質問“法律邏輯究竟有何用”時,法律邏輯學家們已很難給出一個令人滿意的回答了。美國法理學家拉格斯大學教授L. Thorne McCarty提出,研究法律邏輯應當從法律開始,而不是從形式邏輯開始[[8]]。為了回應這些質疑,在采納了“形式法律推理”這一概念基礎上,法理學家提出了“實質法律推理”概念,試圖解決法律邏輯學家的困惑。所謂實質法律推理,就是指在法律適用過程中,于某些特定的場合,根據對法律或案件事實本身實質內容的分析、評價,以一定的價值理由為依據而進行的適用法律的推理[[9]]。我國的法律邏輯學家們也把這一概念借到了法律邏輯領域,提出了“法律邏輯的法理化”問題。我們把這稱之為我國法律邏輯研究的第二次轉向——法律邏輯的法理學轉向。
與及時次轉向相比,這次轉向是比較成功的。文獻表明,基于法理層面的法律推理研究,成了當今法律邏輯研究的主流。從現象上看,法律推理似乎成了法理學的一個分支學科。法律推理的邏輯成分似乎已經成熟得沒有再進一步研究的余地了。
四、法律推理的邏輯基礎:非單調推理
在形式邏輯學家中,雖然“邏輯就是指形式邏輯”這一提法已得到了共識,但在其它領域并不沒有得到普遍認同。特別是在律師、法官以及其它對法律有興趣的人群之中,我們會經常聽到“實質邏輯”(material logic)或“非形式邏輯”(nonformal logic/informal logic)這樣的術語,而且對邏輯的這種描述被認為是非常適合所謂的“法律邏輯”[[10]]。
基于傳統邏輯框架來研究法律推理顯然會使法律邏輯學家感到困惑;基于現代邏輯來研究法律推理又把法律推理從實踐推理抽象到了理論推理的高度,離法律推理的語境——法律生活越來越遠;基于法理層面來研究法律推理似乎又不是法律邏輯學家的事情。因此,法律邏輯的研究必須尋找新的邏輯出路來研究法律推理。
如前所述,根據傳統邏輯或普通邏輯的慣例,把法律推理分為演繹推理、歸納推理和類比推理,這似乎已經無可厚非。但就主流邏輯而言,這樣的分類似乎有可商榷之處。主流邏輯實際只把推理分為演繹推理和歸納推理兩種類型,并認為除了這兩種類型之外沒有第三種類型。在這里,類比推理只是當作歸納推理的一種特例來處理的。
以加拿大為中心的北美非形式邏輯(informal logic)的崛起對這種經典的論證劃分法提出了嚴厲的挑戰。在非形式邏輯學家看來,推理除了演繹推理和歸納推理以外,還存在第三種類型。這第三種類型是什么呢?Peirce把它叫做“溯因推理”或“回溯推理(abductive reasoning)[[11]],Walton稱為“假定推理”(presumptive reasoning)[[12]], Rescher稱為“似真推理”(plausible reasoning)[[13]],等等。為了方便起見,我們采用Douglas N. Walton的觀點,用“似真推理”特指第三種類型的推理。
在演繹有效的推理中,前提真結論假是不可能的;在歸納上強的推理中,前提真結論假在某種程度上來說也是不大可能的;而在似真推理中,前提真結論假則是可能的。我們可以把這三種類型的推理用公式表示如下:
演繹推理:對所有x而言,如果x是F,那么x是G;a是F;因此,a是G。
歸納推理:對大多數或特定比例的x而言,如果x是F,那么x是G;因此,a是G。
似真推理:一般情況下,如果x是F,那么x是G;a是F;因此,a是G。
從本質上講,法律推理既不是演繹推理,也不是歸納推理,而正好是第三種類型推理??似真推理。似真推理的大前提是考慮到了例外情況。遺憾的是,主流邏輯學家們傾向于不把這第三種類型的推理當作邏輯的一部分,因為他們認為邏輯應當是研究性的科學,而似真推理是不的[④]。
人工智能的發展又使得主流邏輯學家們不得不接受這樣一種推理——非單調推理。非單調推理是相對于單調推理(演繹推理)而言的,它顯然既不同于演繹推理也同于歸納推理的一種另類推理。非單調推理是似真推理的一種形式。似真性是非單調性在現實生活中的一種表現形式。
基于這種思想,我們就很容易解釋無罪推定的邏輯問題。國內有學者提出這樣一種思想,無罪推定的邏輯基礎是訴諸無知[[14]]。可是,傳統邏輯學家和非形式邏輯學對訴諸無知的態度是不同的。在形傳統邏輯學家把訴諸無知純粹看成是錯誤的應當拒斥的東西,而非形式邏輯學家則認為有時候訴諸無知是一種很好的論證型式。無罪推定當然不可能純粹錯誤的東西,它肯定有其邏輯合理性。但是,如果把非單調推理看成是無罪推理的邏輯基礎,問題就迎刃而解了。非單調推理預設了“當我們不能證明p為真時,我們便假定它為假”這樣的思想。這正是無罪推定的基本思想:當我們不能證明某人有罪時,我們便假定他無罪。換句話說,假定他無罪,并沒等于說他無罪,一旦有新證據證明他有罪,法庭可以重新判決他有罪,這是合乎邏輯的。
五、結束語
非單調推理是人工智能邏輯的核心概念。人工智能邏輯在研究非單調推理時,毫無疑問要進行形式化處理,即必須設法把本來是似真的或非單調的推理通過某種方式轉化為單調的,進而構造非單調形式系統。在法律推理中,我們當然不必這樣去做。其解決途徑就是引入非形式邏輯思想來解決法律推理的非單調性或似真性問題。這種研究方法,我們可以把它叫做法律邏輯的非形式轉向。這樣,一方面,法律推理作為一種實踐推理,其邏輯基礎得到了比較滿意的回答,另一方面又解決了法律邏輯學家的困惑,回答了法學家們提出的質疑。
法律邏輯論文:從非形式邏輯角度看法律推理
摘要:法律推理不僅是法律邏輯研究核心概念,而且是法理學研究的一個重要分支。本文通過從概念上把法律推理區分為法理層面和邏輯層面,分析了法律邏輯學家困惑的根源所在,認為“實質法律推理”概念的提出并沒有給形式法律推理之不足提供一個邏輯上的補缺,進而提出了非單調推理是法律推理邏輯基礎的思想。,我們提出結論:只要引入非形式邏輯理論,就能比較令人滿意地解決目前法律邏輯學家的困惑以及法學家們的質疑。
關鍵詞:法律推理 法律邏輯 法理學 非單調邏輯 非形式邏輯
英國邏輯學家Toulmin建議,既然在數學之外論證的有效性并不取決于其語義形式而是取決于它們辯護的爭論過程,那么,那些想研究實踐推理的邏輯學家們應當從數學那里離開,轉而去研究法學[[1]]。Toulmin的建議無疑給法律邏輯學家們的工作以充分肯定,但同時也提出了較高的要求。
如何定義法律邏輯呢?這是一個比較復雜但又無法回避的問題。翻開國內的法律邏輯教科書,我們會發現:這些教科書基本上都是根據傳統邏輯教科書的邏輯定義來定義法律邏輯的??墒?,國內傳統邏輯教科書中給邏輯的定義本身是值得商榷的,即傳統邏輯教科書給出的邏輯定義本身只具有描述性,并沒有反映出邏輯的本質所在,并未反映出邏輯學發展的動態。我們當然不采用這種邏輯定義作為我們研究的起點,至少需要根據國際主流邏輯的觀點來定義法律邏輯。
根據主流邏輯的觀點,如果把邏輯定義為“研究把好(或正確)推理與差(或不正確)推理相區別開來的科學”[[2]],那么我們就可以把法律邏輯定義為“研究把好(或正確)法律推理與差(或不正確)法律推理相區別開來的科學”。根據這個定義,法律推理顯然是法律邏輯的核心概念之一。必須意識到,這里所給出的法律邏輯的定義是基于主流邏輯(主要是指形式邏輯)觀念的,因此,這個定義不是的。如果引入非形式邏輯或論辯理論,我們還可能需要進一步修改該定義。
一、概念問題:法律推理的兩個層面
我們可以把法律推理區別為兩個層面:及時個層面是作為法律邏輯研究對象的法律推理,即邏輯層面的法律推理;第二個層面是作為法理學的一個重要分支的法律推理,即法理層面的法律推理。學界通常所說的法律推理往往是指第二個層面。不少學者常常把兩個層面的法律推理混淆起來使用。文獻表明,第二個層面上的法律推理實際上包含了及時個層面上的法律推理。我們可以把前者叫做狹義的法律推理,后者叫做廣義的法律推理。
不管是法理學家還是法律邏輯學家,通常都把法律推理分為兩種類型,即形式推理(formal reasoning)和實質推理(material reasoning),并認為前者只研究推理的形式,而后者則需要引入價值判斷并考慮到推理的具體內容。這種觀點幾乎成了當今法理學界和法律邏輯學界的共識。毫無疑問,這里的“形式推理”就是指傳統邏輯中所講的演繹推理、歸納推理和類比推理[①]。在法理學家或法律邏輯學家看來,“實質推理”恰恰是法律邏輯或作為法理學分支的法律推理有別于傳統邏輯中所講的推理之處。我們認為,從法理學角度來講,如果認為實質推理是把法理學中的法律推理與普通邏輯中所講的推理相區別開來的重要標準,那么至少我們目前似乎找不到更合理的理由來反駁它。但在法律邏輯中也采用這種觀點,這似乎有些超越了“邏輯”范圍,即把法律邏輯看成法理學的一個分支學科了。這就大大限制了法律邏輯學家作為一個邏輯學家而發揮想象力的空間。
也許Edgar Bodenheimer對法律推理的分類值得我們重新審視。他把法律推理分為“analytical reasoning”與“dialectical reasoning”。鄧正來在翻譯Bodenheimer的《法理學:法律哲學與法律方法》一書,分別把這兩個概念譯為“分析推理”和“辯證推理”[[3]]。這一譯法代表了我國學界的一種普遍觀點。然而,在Bodenheimer看來,前者意指解決法律問題時所運用的演繹推理、歸納推理和類比推理,而后者乃是要尋求“一種答案,以對在兩種相互矛盾的陳述中應當如何接受何者的問題做出回答”。若把“dialectical reasoning”譯為“辯證推理”,由于受黑格爾哲學和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影響,人們很容易把“辯證推理”與辯證邏輯中所講的“辯證推理”等同起來。Bodenheimer顯然不是在這個意義上使用“dialectical reasoning”的。他的這一概念實際上來源于Aristotle的《工具論》。Aristotle提出了“dialectical argument”概念。張家龍與洪漢鼎把它譯為“論辯的論證”[[4]]。根據Aristotle的觀點,論辯論證是“論辯術”(dialectics)的核心概念,它是指從大多數人或人士普遍接受的觀點出發進而引出矛盾的論證。因此,我們建議把“dialectical reasoning”譯為“論辯推理”。這將為邏輯學家研究法律邏輯留下足夠的空間。當然,Bodenheimer并沒有注意到非形式邏輯的發展,但他的“論辯推理”概念卻與非形式邏輯殊途同歸,因為根據斯坦福哲學百科全書中“非形式邏輯”詞條,論辯術(dialectics)是非形式邏輯所依賴的三種方法之一[②]。
二、邏輯學家的困惑:法律邏輯何處去?
我國對法律邏輯的研究是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初開始起步的。由于歷史的原因,早期對法律邏輯的研究主要體現在如何應用傳統邏輯知識來解釋司法實例問題上,實際上是停留在“傳統邏輯在法律領域中的應用”這一層面上。這種研究方法談不上任何創新,至多是一個“傳統邏輯原理+法律領域的具體例子”框架?;谶@個原因,“法律邏輯”的研究對象、研究方法、現實意義一直是學界感到困惑而富有爭議的問題,甚至有許多曾從事法律邏輯研究的專家學者因懷疑究竟有沒有“法律邏輯”而不敢使用這一術語了。盡管如此,我們還是應該看到,這種研究方法對于我國法律邏輯研究的起步有著不可磨滅的貢獻,大大推動了國內法律邏輯甚至法理學研究的發展。我們可以把這種研究法律推理的方法稱為“傳統邏輯方法”。
正當法律邏輯學們忙于用傳統邏輯框架來構建法律邏輯學體系之時,形式邏輯學家們喊出“邏輯學要現代化”的口號。為了響應這一號召,少數法律邏輯學家開始大膽嘗試和探索“法律邏輯現代化”之路,于是,涌現出一批研究基于von Wright的道義邏輯法律邏輯學家,他們試圖建構基于現代邏輯的法律邏輯體系。遺憾的是,這種研究方法收效甚微,成果甚少,至多是豐富了哲學邏輯研究的內容,其實際意義幾乎未得到學界尤其是法律邏輯界和法理界的認可。但我們應該看到,這種研究方法畢竟與邏輯學的發展“與時俱進”了,豐富了哲學邏輯的內容,因此,我們可以把這種研究方法稱為“現代邏輯研究方法”。至此為止,我國法律邏輯研究實現了及時次轉向——法律邏輯現代化轉向。
傳統邏輯以演繹邏輯或形式邏輯為主體的,現代邏輯實際上就是指現代形式邏輯,演繹邏輯研究的是從語義和語形的角度來研究推理形式問題。邏輯有強弱之分,演繹邏輯是最強的邏輯,它假定了一個所有有效推理的完備集。單調性是演繹邏輯的本質特征。所謂單調性是指:如果公式p是從一個前提集中推出的,那么它也能從前提集的每一個子集推出。通俗地說,任何演繹推理,一旦被判定為是有效的,不管有多少新信息加入到前提集之中,其結論仍然是有效的。即使加了一對矛盾的前提到前提集之中,其有效性也不會被干擾[[5]]。那些從事實踐推理的邏輯學家們常常把演繹推理叫做“理論推理”(theoretical reasoning),以對應“實踐推理”(practical reasoning)[[6]]。
可是,單調性與日常生活中的推理是相沖突的。正如可廢止邏輯(Defeasible Logic)的提出者美國喬治亞大學人工智能研究中心Donald Nute教授所說,“人類推理不是且不應當是單調的”[[7]]。換句話說,在日常生活中,在一定時間內結論是可接受的,后來隨著新信息的增加而變成不可接受的,這是很自然的事情。法律推理作為一種實踐的人類推理,它顯然不可能也不應當具有單調性,即:法律推理本身是非單調的。
法律推理的基本模式是法律三段論[③]。其前提由兩個部分組成,即法律問題和事實問題。在法律推理中,刑事法律推理、民事法律推理、行政法律推理雖然在需要確證事實以及確證程度上有所不同,但都會遇到事實問題。隨著舉證事實數量的增加,推理的結論就可能被改寫、被證偽或被廢止。有時,即使事實已經很清楚,在使用法條時仍然會出現例外情況或無法得出推理結論的情況。在我國現行的法律審判制度中,“二審終審制”就是表明了法律推理具有可廢止性特征。即便是終審后,仍然有申訴的權利,這又進一步說明了我國已從法律上規定了“法律推理結論的可廢止性”。
基于傳統邏輯觀點的法律邏輯學家們困惑了,因為他們無法回答法學家尤其訴訟法學家提出的質問:“根據法律三段論所得出的結論竟然是不的,那么,法律邏輯究竟有何用呢?”。
三、法理學家的無奈:實質法律推理的提出
有效性是演繹邏輯的核心概念,其基本思想是前提真而結論假是不可能的。這一思想是通過分離規則來實現的。分離規則的形式是p, pqTq。如果推理是有效的,或者(1)p是真的或者(2){p, pq }是假的。分離規則具有保真性,換句話說,只要前提為真,那么結論為假是不可能的。
法律推理是保真的嗎?也就是說,在法律推理中我們總能從真的前提推出真的結論嗎?在國內幾乎所有普通邏輯或形式邏輯教科書都會這樣寫道“要保障一個推理的結論是真實的,必須同時兩個條件:一是前提真實,二是形式有效”。法律邏輯教科書也不例外。形式邏輯學家其實只管形式有效問題,研究推理的哲學基礎是可能世界,即在假定前提為真情況下推出結論的真值。至于前提何以為真,他們不管。
但事實上,推理是有效的并不能保障其前提事實上是真的。說某個推理是有效的,即是說了關于這個推理一些積極的特征,并沒有說明推理的其他性質,以及適用范圍。它不一定在各方面都一樣好。況且,并不是所有好的推理都是有效的,比如,歸納推理是好的,但它們不是有效的,它們不能保障結論的真實性,只能產生一種可能性。因此,在分析推理時,有效性并不是所要擔心的的東西。
至于前提是否真實,前提支持結論的程度的大小,那不是形式邏輯所要關心和研究的問題。這就又引出了兩個問題:(1)形式有效的推理一定是好推理嗎?(2)形式無效的推理一定是差推理嗎?這兩個問題的答案都是“不一定”。換句話說,形式有效的推理不一定是好推理,其結論也不一定是真實的;形式無效的推理也不一定是差推理,其結論也不一定是不真實的。這一點充分體現了法律推理的非單調性。
當法學家們質問“法律邏輯究竟有何用”時,法律邏輯學家們已很難給出一個令人滿意的回答了。美國法理學家拉格斯大學教授L. Thorne McCarty提出,研究法律邏輯應當從法律開始,而不是從形式邏輯開始[[8]]。為了回應這些質疑,在采納了“形式法律推理”這一概念基礎上,法理學家提出了“實質法律推理”概念,試圖解決法律邏輯學家的困惑。所謂實質法律推理,就是指在法律適用過程中,于某些特定的場合,根據對法律或案件事實本身實質內容的分析、評價,以一定的價值理由為依據而進行的適用法律的推理[[9]]。我國的法律邏輯學家們也把這一概念借到了法律邏輯領域,提出了“法律邏輯的法理化”問題。我們把這稱之為我國法律邏輯研究的第二次轉向——法律邏輯的法理學轉向。
與及時次轉向相比,這次轉向是比較成功的。文獻表明,基于法理層面的法律推理研究,成了當今法律邏輯研究的主流。從現象上看,法律推理似乎成了法理學的一個分支學科。法律推理的邏輯成分似乎已經成熟得沒有再進一步研究的余地了。
四、法律推理的邏輯基礎:非單調推理
在形式邏輯學家中,雖然“邏輯就是指形式邏輯”這一提法已得到了共識,但在其它領域并不沒有得到普遍認同。特別是在律師、法官以及其它對法律有興趣的人群之中,我們會經常聽到“實質邏輯”(material logic)或“非形式邏輯”(nonformal logic/informal logic)這樣的術語,而且對邏輯的這種描述被認為是非常適合所謂的“法律邏輯”[[10]]。
基于傳統邏輯框架來研究法律推理顯然會使法律邏輯學家感到困惑;基于現代邏輯來研究法律推理又把法律推理從實踐推理抽象到了理論推理的高度,離法律推理的語境——法律生活越來越遠;基于法理層面來研究法律推理似乎又不是法律邏輯學家的事情。因此,法律邏輯的研究必須尋找新的邏輯出路來研究法律推理。
如前所述,根據傳統邏輯或普通邏輯的慣例,把法律推理分為演繹推理、歸納推理和類比推理,這似乎已經無可厚非。但就主流邏輯而言,這樣的分類似乎有可商榷之處。主流邏輯實際只把推理分為演繹推理和歸納推理兩種類型,并認為除了這兩種類型之外沒有第三種類型。在這里,類比推理只是當作歸納推理的一種特例來處理的。
以加拿大為中心的北美非形式邏輯(informal logic)的崛起對這種經典的論證劃分法提出了嚴厲的挑戰。在非形式邏輯學家看來,推理除了演繹推理和歸納推理以外,還存在第三種類型。這第三種類型是什么呢?Peirce把它叫做“溯因推理”或“回溯推理(abductive reasoning)[[11]],Walton稱為“假定推理”(presumptive reasoning)[[12]], Rescher稱為“似真推理”(plausible reasoning)[[13]],等等。為了方便起見,我們采用Douglas N. Walton的觀點,用“似真推理”特指第三種類型的推理。
在演繹有效的推理中,前提真結論假是不可能的;在歸納上強的推理中,前提真結論假在某種程度上來說也是不大可能的;而在似真推理中,前提真結論假則是可能的。我們可以把這三種類型的推理用公式表示如下:
演繹推理:對所有x而言,如果x是F,那么x是G;a是F;因此,a是G。
歸納推理:對大多數或特定比例的x而言,如果x是F,那么x是G;因此,a是G。
似真推理:一般情況下,如果x是F,那么x是G;a是F;因此,a是G。
從本質上講,法律推理既不是演繹推理,也不是歸納推理,而正好是第三種類型推理??似真推理。似真推理的大前提是考慮到了例外情況。遺憾的是,主流邏輯學家們傾向于不把這第三種類型的推理當作邏輯的一部分,因為他們認為邏輯應當是研究性的科學,而似真推理是不的[④]。
人工智能的發展又使得主流邏輯學家們不得不接受這樣一種推理——非單調推理。非單調推理是相對于單調推理(演繹推理)而言的,它顯然既不同于演繹推理也同于歸納推理的一種另類推理。非單調推理是似真推理的一種形式。似真性是非單調性在現實生活中的一種表現形式。
基于這種思想,我們就很容易解釋無罪推定的邏輯問題。國內有學者提出這樣一種思想,無罪推定的邏輯基礎是訴諸無知[[14]]??墒?,傳統邏輯學家和非形式邏輯學對訴諸無知的態度是不同的。在形傳統邏輯學家把訴諸無知純粹看成是錯誤的應當拒斥的東西,而非形式邏輯學家則認為有時候訴諸無知是一種很好的論證型式。無罪推定當然不可能純粹錯誤的東西,它肯定有其邏輯合理性。但是,如果把非單調推理看成是無罪推理的邏輯基礎,問題就迎刃而解了。非單調推理預設了“當我們不能證明p為真時,我們便假定它為假”這樣的思想。這正是無罪推定的基本思想:當我們不能證明某人有罪時,我們便假定他無罪。換句話說,假定他無罪,并沒等于說他無罪,一旦有新證據證明他有罪,法庭可以重新判決他有罪,這是合乎邏輯的。
五、結束語
非單調推理是人工智能邏輯的核心概念。人工智能邏輯在研究非單調推理時,毫無疑問要進行形式化處理,即必須設法把本來是似真的或非單調的推理通過某種方式轉化為單調的,進而構造非單調形式系統。在法律推理中,我們當然不必這樣去做。其解決途徑就是引入非形式邏輯思想來解決法律推理的非單調性或似真性問題。這種研究方法,我們可以把它叫做法律邏輯的非形式轉向。這樣,一方面,法律推理作為一種實踐推理,其邏輯基礎得到了比較滿意的回答,另一方面又解決了法律邏輯學家的困惑,回答了法學家們提出的質疑。
法律邏輯論文:盧梭法律思想中的共和邏輯
盧梭法律思想中的共和邏輯
盧梭是一個共和論者,他的思想處處閃現著共和的火花,他將共和國視作其理想的政治單位,并在《社會契約論》中以大量筆墨論述了羅馬的共和政制,超越了古希臘以來的古典共和主義傳統。筆者將以此為切入點,通過考察他對古典共和主義的發展及其富有爭議的法律思想,進行一種思想史而非政治發展史的解讀。
一 契約與立法:共同體的建構
“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卻無往不在枷鎖之中。自以為是其他一切的主人的人,反而比其他一切更是奴隸。這種變化是怎樣形成的?我不清楚。是什么才使這種變化成為合法的?我自信能夠解答這個問題?!痹凇渡鐣跫s論》一書中,盧梭用這句膾炙人口的名言開始了他的思索。布魯姆認為,“盧梭是一個共和論者,他是一個共和論者是由于他相信人自然而然地就是自由而平等的。只有反映了這個本性的文明社會才有希望給人們帶來幸福?!鄙鐣顟B對于人來說是不可逆的,盧梭并不留戀于自然狀態下的自由與平等,因為自然狀態下孤獨的原子化個體將面臨著諸多不可克服的障礙,然而邁入社會狀態的人又最終陷入了不平等和奴役,因此,該書要解決的根本問題在于“要尋找出一種結合的形式,使它能以全部共同的力量來衛護和保障每個結合者的人身和財富,并且由于這一結合而使每一個與全體相聯合的個人又只不過是在服從自己本人,并且仍然像以往一樣地自由?!痹诒R梭看來,自由和平等是一種以法律和道德自由代替自然自由的過程,而這一過程的前提是承認國家和法律的存在是個人自由得以實現的前提,失去人造的現實國度為依托的天賦自由只是虛渺的海市蜃樓。那么,這樣的一個能將集體權利和個人權利、與自由統一于一個共同體的結合形式是怎樣構筑的呢?
首先,人們必須訂立這樣一個契約:每個人自身的一切權利全部都毫無保留地轉讓給整個的集體,每個人既然是向全體奉獻出自己,他就并沒有向任何人奉獻出自己,因為其他人亦如是所為,所以人們就得到了自己所喪失的一切東西的等價物并能以更大的力量來保全自己,使我們每個人都以其自身及其全部的力量共同置于公意的較高指導之下,并且我們在共同體中接納每一個成員作為全體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緊接著,社會契約造就了一個社會的人格即國家,它像自然的人格一樣有意志;它意欲看起來為那個人格所必須或值得自己向往的一切東西,而為全體人所意欲的東西便是法律。此即:“社會公約賦予政治體以生命,立法賦予政治體以行動和意志。”在這個通過契約建立的人民主權國家里,個人必須服從國家,服從公意(general will)。
然而,“國家的生存絕不是依靠法律,而是依靠立法權”。政治生命的原則在于主權者的,既然人民的普遍意志是主權者,那么它必須通過昭示主權的立法權來直接行使其主權。“而法律又只不過是公意的正式表示,所以唯有當人民集合起來的時候,主權者才能行動?!痹诖耍R梭剔除了任何“個人主權”的可能,盧梭公正法律的實質在于意志和對象的普遍性,就前者來說,法律必須是公意的體現,任何個別人的意志都不可成為法律;而就后者而言,指法律只考慮臣民的共同體以及抽象的行為,而絕不考慮個別的人以及個別的行為。由此,公民只有直接參與人民大會進行公意的宣示時才構成主權者,任何提議一旦通過普遍討論和表決后上升為法律,就意味著每一個公民必須服從它,哪怕該公民并不是多數的一員而是反對這一提議的少數派。因為立法提議本身并不考慮人民對此提議贊成與否,而在于是否符合公意,因為“每個人在投票時都說出了自己對這個問題的意見,于是從票數的計算里就可以得出公意的宣告”。公意的內在蘊涵要求公民通過普遍、經常、定期、直接的民主集會融入共同體,通過多數審議立法的方式達成公意,通過積極的公共政治生活重鑄自由與平等,實現整體的幸福。
盧梭的政治建構是一種共和的復歸,但在盧梭的時代,卻正是共和理想遭受重創的時代,因此,盧梭的共和主義仍表現出鮮明的時代特征,頗有后來梁啟超“以復古為解放”的意味。
二 繼承與超越:復歸的共和
自17世紀以來,古典共和主義步入衰微,最明顯地體現在三個方面:其一,它無法對威斯特伐利亞條約訂立后興起的民族國家、主權觀念和“國家——社會”等境況進行說明;其二,它在經歷了從“共同體人”(member)到“個體人”(individual)的社會屬性轉變后,無法對公民從一元到多元、從全職到兼職的轉變以及變化了的國家和個人關系的整合提供任何答案;其三,商業時代的來臨,使得紳士美德不再為人們重視。資本家和雇傭工人之間的利益契約取代了古風對榮耀和美德的追求,市場道德對傳統的先設美德進行著從觀念到制度的排擠。盧梭的政治思想在兩個方向上遠離了當下狀態,它指向了人類往昔的幸福的自由,以及在將來建立一個吁求受其統治的人們的意志的政治,公意可能至少需要具備以下條件:(1)國家的規模必須很小,以便人民很容易集會,并使公民之間相互熟悉;(2)國家之內不能有派系存在,并且每個公民只能是表示自己的意見;(3)在財產權上,每個人對于自己那塊地產所具有的權利,都永遠要從屬于集體對于所有的人所具有的權利,在地位和財產上要高度平等;(4)每個公民都應該有一個宗教,使他們熱愛自己的道德和責任,這種道德與責任又是宣揚這種宗教的人自己也須對別人履行的。
一方面,盧梭對以個人主義為哲學基礎的主流政治思想進行了批判與更新。他批判了從機械主義哲學推演出的消極國家觀,否定了將法律視作政治博弈規則和利益協調均衡機制的法律觀,給法律打上了公民文化和神圣美德的烙印。盧梭認為,現代政治學是建立在對人的片面性理解基礎之上的。國家是消極的,只考慮到幸福的條件而忘卻了幸福自身。在霍布斯那里,個人自由的多少不在于法律的來源,而在于法律所允許的自由空間。
另一方面,它將古典共和主義在新的政治生態中進行了發揮,并試圖突破共和主義的理論困境從而使之可以運用于當下。這樣,盧梭的共和觀念使他設計出一套和機械主義哲學進程迥然不同的政制,它體現在以下方面:
1 整體主義。盧梭的整體觀念絕非對個人價值的否認,相反,他所說的共和國是一個將個人價值和整體價值進行整合以達到交融的政治境界?!耙坏┤巳哼@樣地結成了一個共同體之后,侵犯其中的任何一個成員就不能不是在攻擊整個的共同體?!比绻麄€體離開了共同體,正如同亞里士多德的名言一般,“他如果不是一只野獸,那就是一位神 ”。
2 公共利益。公意指導下的主權行為以公共的力量和較高權力為保障,它以全體利益為目的,以法律來實現和保障。盧梭意義下的法律是意志的普遍性和對象的普遍性的統一,作為共同體臣民所普遍服從的是自己作為平等參與的主權者時,致力于公共利益的公意所訂立的法律,它的普適是一種自由和平等的公共化,人們因此達到了整體幸福。
3 公民參與。在主權理者層面,盧梭強調直接參與,只有這樣作為主權者意志的公意才能通過立法表達,它是不可轉讓、不可分割、不可被代表的。然而,“……在行政權力上,則人民是可以并且應該被代表的”。在政府層面,盧梭拒斥了直接參與的可能,主張人民委任的貴族制的政府組織形式。然而,為了避免政府天然的濫用職權并走向蛻化從而腐蝕主權的傾向,公民必須考慮怎樣維持主權。維持的手段就是作為主權者的公民通過定期的集會對政府進行監督和約束,而“當人民合法地集會而成為主權者共同體的那個時刻,政府的一切權限便告終止;于是行政權也就中斷”。
4 美德王國。淵源自古希臘的共和理想中,一個國家的善政光倚仗僵死的制度和法律是不夠的,道德方才決定了一個國家的公民所能得到的幸福。道德既是條件,又是目的。盧梭繼承了這一傳統,并強調“唯有道德的自由才使人類真正成為自己的主人”。這點很鮮明地在盧梭對公民宗教的呼吁上體現。
三 解讀與闡釋:盧梭的法律至上說
理論界最常見的誤讀,在于對他的兩大誤解:其一,將盧梭政治哲學的核心概念的自由理解為“自主”(autonomy);其二,將人民主權說中的人民等同于主權者。造成這兩個錯誤的原因,很大程度上在于盧梭的“公意”概念的抽象與神秘,以及幾乎所有的研究者都把眼光聚焦在《社會契約論》、《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和《愛彌兒》之上,從而在《社會契約論》無法清晰說明公意與自由、人民以及法律的關系之時,以自己的邏輯填充之。而一旦及時個進行解讀的完成了這一牽強附會,后來便不乏附庸者了。盧梭的公意概念的抽象性應該置于法律語境中來解讀,正是盧梭的法律思想,可以將他共和邏輯下的自由觀、主權觀、人民觀以及公意本身進行說明。
1 自由絕非自主。在《懺悔錄》中,盧梭說明了他思考“什么是可能的好的政府”這一政治哲學的最重大問題的心路歷程,“不管你怎樣做,任何一國人民都只能是他們政府的性質將他們造成的那樣;因此,‘什么是可能的好的政府’這個大問題,在我看來,只是這樣一個問題,什么樣的政府性質能造就出最有道德、最開明、最聰慧、總之是好的人民?……我又看出,這個問題又極接近于這樣一個問題:哪種政府在性質上最接近于法呢?”施特勞斯將霍布斯視為近代政治哲學的奠基者,原因就在于他完成了自然法觀念從傳統到現代的過渡。施特勞斯認為:霍布斯并不像傳統那樣把“自然法”,即一個客觀的秩序,作為起點,而是把“自然權利”作為起點。這種自然權利是一種合理的主觀聲稱,它非但不依賴于任何事先存在的法律、秩序或義務,而且,它本身是所有法律、秩序或義務的淵源。
2 主權在民。如果說之前將自由與自主畫上等號還能解釋為邏輯推理上的過渡,那么“人民是主權者”這一提法便是明顯地對盧梭的誤讀。筆者認為適當的提法應是“主權在民”,這兩種說法是決不可畫上等號的。如果以“人民為主權者”為邏輯起點,將會導致一系列與盧梭原有思想可能造成的矛盾全然不同的、自造的思想沖突。盧梭的這一態度,在于他對于人民的“幽暗意識”。盧梭對于人民并沒有諸多后世學者所判斷的如此樂觀,相反,他認為正是由于人民判斷上的缺憾(人民總是被個人意志所誘惑),甚至提出“常常是并不知道自己應該要些什么東西的盲目的群眾——因為什么東西對于自己好,他們知道得太少了——又怎么能親自來執行像立法體系這樣一樁既重大而又困難的事業呢?”
盧梭的政治思想始終貫穿的是共和的邏輯。當代人更偏好以民主的視角來解讀他,更關注于其思想對后世一幕幕歷史畫卷所制造的一隅火花,也許是這幅畫卷太過瑰麗,以至于對盧梭的狂想代替了學問應有的審慎懷疑。盧梭用其深刻銳利的眼光和細致入微的論證,調適了共和與主權這兩個概念,并把個體的自由深深印嵌于共同體和法律當中。盧梭被立體化,也被抽象為現代民主的先知與宗師這種神話般的存在。因此,筆者所嘗試的是盡可能地將一個平面化的盧梭呈現出來。
法律邏輯論文:法律邏輯學教學方法探討
內容摘要:盡管法律邏輯學沒有探討法律的邏輯(此處的邏輯意指客觀事物發生、發展變化的規律),但它告訴我們批判性地分析法律的邏輯(此處的邏輯意指思維規律、規則和方法,主要是推理和論證的規則與方法)。后一種邏輯理性地看待前一種邏輯的現有觀點,思考其未來走向。以培養和提高法律思維能力為目的,法律邏輯學教學需要注意:從強調邏輯自律意識著手,引導學生重視邏輯思維;用法律邏輯學理論思考,引導學生提高法律思維能力;從法律邏輯學的角度分析案件,讓學生產生學習期望;提問式教學,使學生學會思考;適當課堂辯論,引用典故事例,設計課堂游戲,激發學生聽課的興趣;既講普通邏輯學的知識,又講辯證邏輯學的知識,找尋法律的生命。
關鍵詞:法律思維 法學教育 法律邏輯學 教學方法
法律邏輯學沒有探討法律的邏輯(此處的邏輯意指客觀事物發生、發展變化的規律),但它告訴我們批判性地分析法律的邏輯(此處的邏輯意指思維規律、規則和方法,主要是推理和論證的規則與方法)。后一種邏輯理性地看待前一種邏輯的現有觀點,思考其未來走向。在法律教育和學習中,法律邏輯不但是基礎,是工具,而且更是目的。這正如臺灣著名的民法學家王澤鑒先生所言:“學習法律,簡單言之,就在培養論證及推理的能力”。
當前,法學教育困惑于怎樣提高學生的法律思維能力,法律邏輯學教學困惑于怎樣對學生進行有效的法律思維訓練。對此,本文結合講授法律邏輯學的體會,總結一些法律邏輯學的教學方法,就教于同仁。
一、強調邏輯自律意識,引導學生重視邏輯思維
人從2歲左右就開始邏輯思維,在成長的過程中,邏輯思維能力不斷提高,但是邏輯自律意識淡薄卻是大家的通病。有一些人,我們不能說他邏輯思維能力欠缺,但在寫論文、教材、專著中,在講話、演講、辯論中,在處理一些重要問題時,卻犯了一些不該犯的簡單錯誤。例如:《中國法學》、《法學研究》中的兩篇文章。
《中國法學》2002年第2期《社會危害性理論之辯正》第167頁:“根據通說,犯罪的本質在于它是具有社會危害性的行為,簡單地說,犯罪是危害社會的行為。顯然,它是一個全稱判斷,即所有危害社會的行為都是犯罪。于是,反對者很快反駁”這里,作者明顯在偷換論題,從“犯罪是危害社會的行為”推不出“所有危害社會的行為都是犯罪”,只能推出“有的危害社會的行為是犯罪”(全稱肯定判斷不能簡單換位,只能限制換位)。
《法學研究》2004年第1期《證據法學的理論基礎》第109頁:“客觀真實論者一方面聲稱‘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惟一標準’,另一方面又將刑事訴訟定義為認識活動與實踐活動的同一,這樣一來,在訴訟中,所謂的‘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惟一標準’這一命題可以替換為‘認識是檢驗真理的惟一標準’。而所謂真理無非是符合客觀實際的一種認識,因此,上述命題可以進一步替換為‘認識是檢驗認識的惟一標準’?!弊髡咴谶@里混淆了概念,將辨證思維中的“同一”理解為普通思維中的“同一”,依此作推理,結論肯定不正確?!罢J識活動與實踐活動的同一”指的是辨證思維中的“同一”,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依存的同一,而不是普通思維中你就是我,我就是你的同一。
當然,講到這里,老師還要告訴學生:出現邏輯錯誤只是作者和編輯缺乏邏輯自律意識的結果,核心期刊還是核心期刊,法學專家還是專家,我們不能因此而否定全部(作者的文章還是有創新之處,這個例子還可以用來講解思維形式與思維內容的關系等),需要注意的是,核心期刊的編輯、專家尚且出現這樣的錯誤,我們更應該培養和提高自己的邏輯自律意識,把自發的邏輯思維轉變為自覺的邏輯思維。這是學習法律邏輯學的及時個目的。
二、用法律邏輯學理論思考,引導學生提高法律思維能力
法律思維由法律思維形式和法律思維內容組成,法律思維形式和法律思維內容相互依存,但又具有相對獨立性。法學專業課講授法律思維內容,法律邏輯學講授法律思維形式,各有側重,但在培養和提高法科大學生的法律思維能力,對學生進行法律思維訓練時,法律思維形式和法律思維內容彼此相依,形式離不開內容,內容也離不開形式。法律邏輯學教學中融入法律思維內容,法學專業課講授時注意法律思維形式、方法和規律,將會大大提高學生的法律思維能力,實現法學教育的目標。舉兩個例子:
在法律邏輯課堂上,我讓學生把“合法行為”、“違法行為”、“行為”、“犯罪行為”四個概念之間的關系用歐拉圖表示出來,大部分學生把行為劃分為合法行為和違法行為,在違法行為中劃分出犯罪行為。他們認為,一種行為,要么合法,要么違法,為什么?他們說“不違法的就是合法”,“法不禁止即自由”嘛!且不說這樣給合法下定義不合邏輯規則,也先不提合法的定義到底應該是什么,就舉個例子,一個人坐在座位上,另一個人上來打他一下,不重,也不輕,違法嗎?不違法。合法嗎?沒法回答,說是說不是似乎都有問題,但你肯定不能說這種行為合法。還有更多的例子,不違法的并不能說合法?!昂戏ㄐ袨椤?、“違法行為”、“行為”、“犯罪行為”四個概念之間的關系用歐拉圖應該這樣表示:先將行為劃分為法律調整的行為和法律不調整的行為,然后,再將法律調整的行為分為合法行為和違法行為,違法行為中有一部分是犯罪行為。想一想,“法不禁止即自由”是多好的一個借口啊,法不禁止的就是自由的,但邏輯理性告訴我們,不是所有時候都這樣。
在和學生一起聆聽的一次學術報告中,一位教授將“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修改為“科學立法,依法行政,司法公正,執法公平”。目的是希望“依法治國”落到“依法治官”、“依法治權”上,而不是“依法治民”。但是如果要“依法治官”、“依法治權”,那么,凡是官和權都要依法而治。行政是權,我們呼吁依法行政,司法也是權,為什么不說依法司法呢?是現在我國的司法已經依法了,還是司法需要凌駕于法律之上,還是司法依不依法并不重要,至少不如行政依法重要,只要公正就可以了?而什么是公正?司法官說了算嗎?這是從邏輯三段論推理想到的質疑。當時,正好講到三段論推理,學生感觸非常深刻。
以上說明盡管法律邏輯學沒有探討法律的邏輯(此處的邏輯意指客觀事物發生、發展變化的規律),但它告訴我們批判性地分析法律的邏輯(此處的邏輯意指思維規律、規則和方法,主要是推理和論證的規則與方法)。后一種邏輯理性地看待前一種邏輯的現有觀點,思考其未來走向。
三、從法律邏輯學的角度分析案件,讓學生產生學習期望
“案件分析是指對案件事實進行分解、條理剖析,并提出應如何適用實體和程序法律意見的活動?!卑讣治鍪欠▽W專業教育中一種重要的教學方法。案件分析在于揭示案件中的法律理由,包括事實根據、法律依據和二者在法律上的邏輯結合。事實和法律都是由概念組成命題,由命題進一步組成推理,以此來論證法律理由。所以,案件分析也可以從概念、命題和推理入手。
例如,某地方法院判決的婚姻關系上的違約金案。原告和被告結婚時訂立書面的婚姻合同,上面約定了違約金條款:任何一方有第三者構成違約,應當支付違約金25萬元給對方?,F在被告違約,原告起訴請求違約金。法院審理本案,遇到的難題是:本案是婚姻案件,應當適用婚姻法,但婚姻法上沒有違約金制度。違約金是合同法上的制度,而合同法第二條第二款明文規定:婚姻關系不適用合同法。
怎樣解決這一難題?從法律邏輯學的角度講,合同和婚姻,一是財產法上的行為,一是身份法上的行為。但兩者均屬于法律行為,法律行為是其屬概念。法律行為與合同、婚姻兩個概念之間是屬種關系。因此,法官可以適用關于法律行為生效的規則,具體說就是:其一,意思表示真實;其二,內容不違反法律強制性規定;其三,內容不違反公序良俗。審理本案的法官認為,本案婚姻關系上的違約金條款,是雙方的真實意思表示,現行法對此并無強制性規定,并不違反"公序良俗",因此認定該違約金條款有效,并據以作出判決:責令被告向原告支付25萬元違約金。
四、提問式教學,使學生學會思考
提問式教學法,又稱蘇格拉底式教學方法,是老師不斷向學生提出問題,務求達到學生被窮追猛問,難以招架的地步。其目的是促使學生思考,通常不會問問題的人,也就不會發現問題,不會提出問題。因此,要在不斷的提出問題的過程中,促使學生不僅會回答問題,更主要的是會注意問題、發現問題、并以適當的方式提出問題。
有人說,律師的作用就是重新組合案件事實,尋找法律理由,維護當事人的利益。而怎樣在復雜的案件事實中找到突破點?借鑒mba邏輯考試的方式,針對一個案件,請學生總結各方當事人的可能觀點及證據,思考怎樣支持、加強、反駁、削弱某一方的論證,怎樣解釋、評價某一方的觀點和論證。同學之間可以假設案情,展開辯論。
在個案分析中,不斷提問的方式可以啟發學生的思路,鼓勵學生們積極思索,互相反饋信息,并與教師溝通,在提問、反問、自問自答、互問互答中,探求解決問題、難題的路徑與方法。
五、適當課堂辯論,引用典故事例,設計課堂游戲,激發學生聽課的興趣
邏輯學是在“辯”的基礎上產生和發展的。我國古代,邏輯學也稱為“辯學”?!霸V訟”的目的就是找到法律理由,說服別人,維護自身利益。故辯論對于學好法律邏輯學而言,不失為一個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手段。辯論的題目可以是學生生活、學習中的熱門話題。辯論要求語言流暢,有的放矢,持之有故,言之成理,以理服人,分正反兩方進行。如“法學教育應側重于理論(實踐)”等。這是一大部分大三學生所困惑的問題,大一、大二學習了一些專業知識,大三開始思考未來發展時,發現所學的理論與實踐之間有差別,而又不知道怎樣解決。辯論的過程中,我發現,他們自己可以解決這個問題。這是辯論的一個作用。此外,辯論中,學生的思維過程展現出來了,邏輯問題也出來了。如:概念的內涵外延不明確,機械類比、循環論證、訴諸無知等等。往往是當局者迷,旁觀者清,也往往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老師可以提醒學生注意,引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法律邏輯學是一門研究法律思維的形式、規律和方法的工具性學科,學好它對于我們的法律學習、司法實踐大有裨益;同時,它又是一門交叉學科,高度抽象的邏輯學學科溶入具體的法學學科,概念多、規則多、符號多、公式多,法科學生學起來有一定難度。鑒于課程的抽象性和應用性,有必要設計一些課堂游戲,活躍課堂氣氛,深化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應用。例如,為強化學生對等值命題的理解和運用,在課堂上用10—15分鐘做“換一句話說”的小游戲:及時排學生寫一個命題,后幾排學生換一句話說,然后在傳回來,前排學生評價是否等值;講到法律規范邏輯時,為了引起學生對“應當”、“允許”等規范詞的重視,請學生們課后研讀法律條文,尋找三個相關法律條文,編造“兩個事實與一個謊言”,上課時,請其他同學判斷那一個是謊言;講法律概念時,請學生用三個詞語編一段故事;講推理時,做“誰是作案者”、“故事接龍”的推理游戲等。
六、既講普通邏輯學的知識,又講辯證邏輯學的知識,尋找法律的生命
對思維形式和思維規律可以從不同的視角加以研究,因而邏輯學本身是一個龐大而又多層次的學科體系,如今人們通常把邏輯學分為普通邏輯、辯證邏輯。普通邏輯形成最早,它側重于靜態地研究思維形式的邏輯結構及邏輯規律,研究單向的思維;辯證邏輯研究動態的思維,研究多向的思維;恩格斯說“普通邏輯和辯證邏輯就象初等數學和高等數學的關系”。辯證邏輯思維時針對某一方面的論述同樣要遵守普通邏輯思維的形式和規律。在通常情況下,對于簡單案件,人們使用普通邏輯思維就可以了,但對于復雜案件,必須使用辯證邏輯思維才可以維護法律的正義。畢竟,人類已經進入辯證邏輯思維時期。
從某種意義上講,法律、道德、經濟、政治是統一的,經濟效益有國家、集體、個人之分,有近期、中期、長遠之分;道德上善與惡的標準、政治上利與弊的權衡也因出發點的不同而有差異;談到法律,當它確定時,我們以合法性為標準進行法律思維,當它不確定時,我們怎么進行法律思維呢?而什么是合法?為什么法律如此規定呢?答案是,以當時的政治、經濟、道德為標準所制定。所以,當我們講用法律來思維時,我們仍然要考慮到政治、經濟、道德的因素,當法律確定時,是立法者考慮;當法律不確定時,是司法者考慮。這樣,法律就是活的法律,而不是死的法律;合法性僅僅是法律思維的重心,而不是法律思維的前提。
因此,既要講普通邏輯的知識,又要講一些辨證邏輯的知識。這是一個不能回避的問題。必須告訴學生,形式推理重要,但僅有形式推理是不夠的,在形式推理解決不了的地方,需要使用辨證推理。這樣,學生分析案例發現邏輯知識并不能簡單地應用時,就不容易產生“法律的正義是個變數”等消極看法。
法律離不開邏輯,法律的長足發展要求每一個法律人思考邏輯、應用邏輯,尋找法律的邏輯。法律邏輯學還是一個不成熟的學科,它的成熟需要邏輯學者和法學學者的共同努力,這也是法律發展的要求。
法律邏輯論文:法律邏輯學教學存在的問題及改革思路
法律邏輯學教學存在的問題及改革思路
一、法律邏輯學課程的重要性
法律邏輯學作為研究人的思維形式之邏輯結構與邏輯規律,并在此基礎上探討法律領域中特有邏輯現象和邏輯問題的一門科學,乃邏輯學的一個分支學科。法律邏輯學課程的性質與特點,決定了這門課程的教學內容不同于部門法學或理論法學,其教學方法也有別于法學一般課程教學。探討法律邏輯學的教學方法與教學手段,既有助于學生對課程教學內容的掌握和教師教學水平的提高,也能夠為法學理論研究和法律實踐工作提供充分的邏輯學知識和邏輯思維方法。
(一)法律邏輯學有助于提高學生的法律思維能力,實現法學教育的培養目標
在培養法學學生時,法律思維能力的培養相當重要?!胺▽W專業課講授法律思維內容,法律邏輯學講授法律思維形式和規律,各有側重,但在培養和提高法科大學生的法律思維能力,對學生進行法律思維訓練時,法律思維形式和法律思維內容彼此相依,形式離不開內容,內容也離不開形式”[1]。法律邏輯學這一注重法律思維形式、方法和規律教學的學科能夠為學生更好地學習法學,理解更深層次的法學內涵,解決實際問題提供強大的后盾。
(二)法律邏輯學有助于提高學生表達和思維的嚴密性
法律工作者離不開說話和寫文章,包括法律文書、學術論文、著作等。如檢察人員要提起公訴,寫起訴書,參與現場法庭辯論;審判員要參與審判活動,理解辯論雙方的陳詞和話語要義,制作判決書等;律師要撰寫辯護書、當庭辯駁、詢問證人等。將來需要從事法律工作的學生,在口頭表達和論證過程中必須做到嚴密、,以維護涉案當事人的合法權益,維護法律的公正性和性。
(三)法律邏輯學有助于提高學生的法律論辯、識別謬論和駁斥詭辯的能力[2]
合乎邏輯的推理與論證乃是法律思維方式正當性與有效性的前提與保障。“理性法律論證概念的說明是要通過對一系列規則和形式加以闡述來進行的,論證必須遵循這些規則并且必須采用這些形式,以使其所提出的要求得到滿足”[3]。法律工作者在開展法律活動時,通常要通過論證自己的觀點以及駁斥別人的觀點來進行。法律邏輯學的知識,一方面能夠通過事實性的根據和充分的理由來證明自己在立法主張、法律規范、法律解釋或法律學說理解中的正確性;另一方面能夠發現別人語言中或者論證過程中的錯誤,甚至能夠拆穿別人的詭辯,有效地進行反駁。
(四)法律邏輯學能為學生提供實用的邏輯知識和邏輯方法,用以解決現實法律問題
法律邏輯學提供的不是具體的科學知識,而是方法和手段,其中之一就是能夠提高人們的推理能力,由已知探求未知,這對法律工作的開展有著獨特的作用。例如,在偵查工作中,犯罪分子為了使自己逃脫法律的制裁,往往采用非常隱蔽的方式,有時候甚至故意制造假象、銷毀犯罪證據,說謊等,因此,偵破工作就比較困難。我們必須在占有事實材料的基礎上,通過一系列的偵查假設、邏輯推理和事實證明等來實現。在此過程中,法律邏輯學的知識能夠為這些工作提供武器,幫助偵查人員理清思路,步步推演,較大程度地完成偵破工作。
二、法律邏輯學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一)課程的技能性得不到發揮
一般高校法律邏輯學課程的學分為2學分,課時量在32課時左右。法律邏輯學的內容較為抽象,許多知識都是抽象化的符號和公式,在講解過程中需要耗費較多時間讓學生的思維實現由實質到形式的轉化。所以,受課時的限制,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主要集中精力講解邏輯學的基礎理論知識,課堂練習的時間較少,許多學生課堂上理解了基礎理論知識,但印象很淺,時隔一星期就忘記,案例教學無法得以展開。邏輯學課程是傳授方法的學科,學是為了用,而現實中因受課時的限制、練習的缺乏,學生往往無法實現學以致用,理論的掌握不能成為技能用以解決司法實踐中的問題,知行脫節。
(二)輕視其涉法領域的特質
法律邏輯學是一門交叉學科,它首先是一門邏輯學,另外它還是一門具有特殊性的邏輯學應用學科。目前,邏輯學教材大多偏重一般邏輯學的知識,而輕視它與法學的結合,應用于司法活動過程的知識。法律邏輯的教學模式一般是先講解形式邏輯的基礎知識,而后在此基礎上與法學知識相結合,闡述涉法思維活動中的特殊思維形式和規則。然而由于前一部分形式邏輯的教學已經耗費了較多課時,導致后半部分涉法思維的講解只能草率一些,如偵查邏輯、法律規范邏輯等?!胺蛇壿媽W科體系,應圍繞法律思維方式有的放矢,選取與法律人實際思維密切相關的邏輯內容,結合辦案思維與大陸法系法律推理模式,匯集法律邏輯內容”[4]。但現有情況是教師在講解基礎邏輯知識時,沒有突出其在涉法思維領域中的運用。從整體來看,該課程喪失了其涉法思維的特色。
(三)有脫離經驗生活的取向
法律邏輯學更多地關注形式上的、符號化的知識無可厚非,這是本學科存在和推演的基礎。但是過于強調形而上學的思辨也難以實現法學教學和法學應用的目標。人們之所以走法律程序的途徑,一般而言是為了解決雙方或多方無法解決的問題,運用法律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因此,單純形式上的思辨無法達到相應目的,解決現實糾紛。在法律邏輯學教學中,比較重視知識的灌輸、形式的推演和論證辯駁,卻較少地與司法實踐中的素材和需要相結合。
三、法律邏輯學教學改革思路
(一)讓學生認識到法律邏輯學的重要作用,培養并保持學生對法律邏輯的學習興趣
法律邏輯學是法學專業的必修課程,它所教授的知識在法學專業學習和實踐的全過程都具有重要價值。詞項邏輯和命題邏輯等,對具有最強規范性和約束力的法律文件的制定和完善具有重要意義;歸納推理和偵查邏輯等對偵查人員辦案的法律思維有重要的引領作用;法律規范命題和法律論辯邏輯等對庭審中雙方辯論的進行具有較好的指導作用。從具現實性的角度出發,在學生就業時,我國許多地方在公務員考試時,各用人單位的初次能力測試中都有許多需要運用法律邏輯學知識的考題。凡此種種,目的都是為了讓學生明確這門學科的重要性,調動其學習的積極性。在課堂教學中,教師除了深入淺出地講授理論知識外,還要廣泛搜集與法律邏輯學相關的案例,運用到教學當中,加強課堂知識性和趣味性的結合。無論是課堂的導入還是案例的使用都要講究一定的技巧和藝術,防止枯燥無味的符號化信息降低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重視一般原理的同時,注重涉法思維的訓練
首先,要完成邏輯學一般原理的教學,思維形式、思維規律以及簡單的邏輯方法都是人們在實踐過程中總結概括出來的,具有普遍適用的價值。在講解邏輯學一般原理時,既要將知識講解透徹,也要有相應的配套練習,使學生學會舉一反三。其次,要特別重視法律邏輯學中特有思維的訓練?!耙环矫?,法律邏輯將邏輯學的基本知識和基本原理應用于法律與司法活動過程,從而探討涉法思維活動的一般邏輯形式與邏輯規律;另一方面,法律邏輯要結合法律與司法活動思維的特殊性,研究涉法思維活動的特殊思維形式及其合理性規則”[5]。簡言之,既要學習邏輯學的一般知識,也要學習其在法律領域的特殊形式和規律的邏輯理論,使邏輯學知識與法律能夠結合,為法律實務提供科學方法。
(三)邏輯與經驗相結合,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法學學科與現實聯系十分緊密,從立法到司法再到執法,每一步都要面對和解決社會上紛繁復雜的糾紛,這些既需要法律從業者具有豐富的邏輯學知識和超強的思辨能力,同時也需要法律從業者積累豐富的社會經驗,具備解決現實中復雜問題的能力。因此,在法律邏輯的課堂教學中,要著力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從多方面、多角度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還有法律論辯能力等。這些能力的培養,一方面倚仗邏輯學的思維形式、規律和邏輯方法,另一方面需要社會經驗作為支撐。因此,教師可以帶領學生搞社會調查,參與偵破工作的分析過程,旁聽法院庭審等,讓學生在獲取間接經驗的同時盡可能多地獲取直接經驗。
(四)重視任課教師的作用,提高任課教師的教學水平
法律邏輯學是一門交叉學科,任課教師既要有扎實的邏輯學理論知識,又要有專業的法學知識,同時還必須有豐富的法律實戰經驗。及時,法律邏輯學首先是邏輯學,任課教師必須要有扎實的邏輯學功底,在授課過程中要時刻嚴格遵守邏輯規律和規則;第二,法律邏輯學是以涉法思維為研究對象的,該課程最重要的目的就是培養法律工作者運用邏輯學知識解決法學問題的能力,因此,任課教師具備法律知識也相當重要;第三,法律邏輯學對任課教師的知識儲備、課前準備、在現場的遣詞造句能力都有很高要求。
法律邏輯論文:傳銷行為法律規制的邏輯分析
摘 要:《禁止傳銷條例》規定了“拉人頭”、“收入門費”和“團體計酬多層次直銷”三種類型,從比較法角度考察可以發現此規定有過寬之嫌?!缎谭ㄐ拚福ㄆ撸芬肓朔欠ńM織、領導傳銷活動罪,與行政法規制相比,其行為類型僅涵蓋了前兩種類型,犯罪主體也僅限于組織者、領導者。對于第三種類型只能依照非法經營罪定罪處罰,由此形成了一種“雙軌制”。在將來應盡快賦予“多層次直銷”以合法地位,實現向“單軌制”的轉變。
關鍵詞:傳銷;直銷;非法組織、領導傳銷活動罪
傳銷是中國所特有的名詞,是伴隨著直銷這一營銷模式進入中國內地而出現的,其在我國的法律規制經歷了從最初的無法可依到禁止、有條件許可,再到刑法入罪等若干變化發展過程,其內涵和外延也一直處于變化之中。《刑法修正案(七)》引入了非法組織、領導傳銷活動罪,從而改變了傳銷行為長期以來一直以非法經營罪定罪的尷尬局面,但是此條規定的不周延性,也導致了其與《禁止傳銷條例》的相關規定無法銜接。本文從經濟行政法學和經濟刑法學的角度出發,對傳銷行為的法律界定以及法律規制的邏輯加以分析。
一、傳銷行為的經濟行政法學規制
(一)經濟行政法學規制歷程的演變
傳銷這一名詞是伴隨著直銷這一經營模式進入中國而產生的,因而傳銷與直銷尤其是多層次直銷長久以來處于糾纏不清的狀態,兩者的內涵及外延也經歷了一個不斷變化的過程。有學者從歷史解釋的角度出發,將其總結為以下幾個階段:及時階段是在1998年禁止“傳銷”之前,有合法傳銷(即直銷)與非法傳銷之分,合法傳銷可以進行登記并開展經營,而非法傳銷則與“金字塔銷售”、“滾雪球”等概念重合;第二階段是1998年國務院《關于禁止傳銷經營活動的通知》至2005年國務院頒布《禁止傳銷條例》與《直銷管理條例》,這段時間內禁止一切傳銷經營活動,合法傳銷與非法傳銷的區分不復存在;第三階段是2005年上述兩個條例頒布之后,《直銷管理條例》將單層次直銷從傳銷中分離出來,并設置了合法化的行政許可程序,同時在《禁止傳銷條例》的第2條、第7條分別對傳銷進行了概括定義和類型列舉。[1]
《禁止傳銷條例》第2條規定:“傳銷是指組織者或者經營者發展人員,通過對被發展人員以其直接或者間接發展的人員數量或者銷售業績為依據計算和給付報酬,或者要求被發展人員以交納一定費用為條件取得加入資格等方式牟取非法利益,擾亂經濟秩序,影響社會穩定的行為?!痹诰唧w方式上此條采取了“等方式”的不列舉形式,同時在第7條中規定了“拉人頭”、“收入門費”和“團隊計酬多層次直銷”三種具體的傳銷行為。所謂“拉人頭”是指組織者或者經營者通過發展人員,要求被發展人員發展其他人員加入,對發展的人員以其直接或者間接滾動發展的人員數量為依據計算和給付報酬,牟取非法利益的行為;“收入門費”是指組織者或者經營者通過發展人員,要求被發展人員交納費用或者以認購商品等方式變相交納費用,取得加入或者發展其他人員加入的資格,牟取非法利益的行為;“團隊計酬多層次直銷”是指組織者或者經營者通過發展人員,要求被發展人員發展其他人員加入,形成上下線關系,并以下線的銷售業績為依據計算和給付上線報酬,牟取非法利益的行為。對于將前兩者納入傳銷加以禁止一般并無異議,而將“團隊計酬多層次直銷”納入傳銷范圍則引起了強烈的批評。
因為在國際市場上,直銷的主流是多層次直銷,即直銷企業通過發展兩個層次以上的直銷商,并由直銷商將本企業產品直接銷售給消費者的一種正當經營方式。直銷商的收入除了個人銷售產品的傭金外,還可以通過推薦發展新的直銷商建立銷售網,并通過銷售網的銷售業績,提取一定比例的傭金作為獎金。[2]有學者認為條例將這一很多國家認為合法的營銷方式作為傳銷一并打擊,有違WTO規則,與我國入世保障(入世后三年內解除“無固定地點的批發和零售服務”的市場準入限制)相沖突,難免會引起其他成員國的不滿,為貿易摩擦埋下隱患。[3]筆者對這一觀點持贊同態度,“多層次直銷”本身并無社會危害性,對于經營秩序亦無明顯的破壞作用,相反其在銷售中的激勵作用是迎合市場經濟效率追求的,開放“多層次直銷”使之合法化是我國履行入世保障的必然選擇。
(二)比較法視野的考察
進一步從比較法的角度進行考察,也可以進一步佐證上面的觀點。我國臺灣地區的《公平交易法》第23條規定:多層次傳銷,其參加人如取得傭金、獎金或其他經濟利益,主要系基于介紹他人加入,而非基于其所推廣或銷售商品或勞務之合理市價者,不得為之。日本《無限連鎖會防止法》第2條規定:無限連鎖會是指作為以出資(金錢或財物,包括證明財產權的證券和證書)為條件而加入者無限遞增之組織,先期加入者成為上位者,并依此連鎖階段以2倍以上的倍率遞增,后期加入者分別成為下一個階段的加入者,然后按加入的先后順序,上位者從下位者的出資額中領取自己出資的金額或領取超出自己出資數額之分紅組織。
由此可見,我國臺灣地區所禁止的多層次傳銷,強調的是經濟利益基于介紹他人加入而取得;日本的無限連鎖會則強調組織的無限遞增性,同時上位者的經濟利益來源于下位者的出資額。因此不難看出,國際上的非法“傳銷”外延一般僅僅包含了“拉人頭”和“收入門費”兩種,這再一次表明,我國《禁止傳銷條例》第7條將“多層次直銷”規定為傳銷行為并不是非常恰當。
二、傳銷行為的經濟刑法學規制
(一)非法經營罪規制時期
在《刑法修正案(七)》頒布之前,對于傳銷行為定罪的主要法律依據是較高人民法院2001年的《關于情節嚴重的傳銷或者變相傳銷行為如何定性問題的批復》,該批復指出對于1998年4月18日國務院《關于禁止傳銷經營活動的通知》以后,仍然從事傳銷或者變相傳銷活動,擾亂市場秩序,情節嚴重的,應當依照刑法第225條第(四)項的規定,以非法經營罪定罪處罰。
此規定的主要問題在于將“拉人頭”、“收入門費”和“多層次直銷”三種性質不同的行為統一適用非法經營罪,而前兩者并無正常經營活動,其詐騙色彩更加濃厚,適用詐騙罪的相關規定更為合適。此外,傳銷行為侵害的客體具有多重性,包括了市場秩序和財產權及其它,這種客體特征不能為非法經營罪“擾亂市場秩序”的客體單一特征所涵蓋。[4]再者,非法經營罪以非法經營數額或者違法所得數額作為定罪量刑的標準,而傳銷組織層次、傳銷發展人員數量等傳銷行為本身的犯罪情節無法在定罪量刑中得到體現。,傳銷不但包括欺詐性的多層次傳銷,還包括非欺詐的多層次傳銷,對此一同予以刑罰處罰有違刑法的謙抑品格,且各種傳銷行為的具體結構和社會危害性程度相去甚遠,以同罪論處,有悖于罪刑法定和罪刑均衡的基本原則。[5]
(二)“雙軌制”的形成
在2009年通過的《刑法修正案(七)》中,組織、領導傳銷活動罪作為一個新增的條款被列入了刑法第224條(合同詐騙罪),從而扭轉了長期以來將傳銷犯罪歸入非法經營罪中定罪處罰的尷尬局面。刑法第224條之一規定:“組織、領導以推銷商品、提供服務等經營活動為名,要求參加者以繳納費用或者購買商品、服務等方式獲得加入資格,并按照一定順序組成層級,直接或者間接以發展人員的數量作為計酬或者返利依據,引誘、脅迫參加者繼續發展他人參加,騙取財物,擾亂經濟社會秩序的傳銷活動的,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處罰金;情節嚴重的,處五年以上有期徒刑,并處罰金。”
本罪采用敘明罪狀,將入罪的傳銷行為限定“收取入門費”(要求參加者以繳納費用或者購買商品、服務等方式獲得加入資格)和“拉人頭”(直接或者間接以發展人員的數量作為計酬或者返利依據,引誘、脅迫參加者繼續發展他人參加)兩種類型,從而將爭議較大的“團隊計酬多層次直銷”排除在組織、領導傳銷犯罪行為之外,為今后行政法規將其還原為直銷并解除市場準入限制減輕了阻力,具有一定的前瞻性。[6] 同時,此罪僅將組織者、領導者作為犯罪主體。而對于一般的傳銷參與人員,他們既是違法者,又是受害者,可以給予行政處罰和教育。這樣,有利于徹底瓦解、摧毀傳銷組織,防止新的傳銷組織產生,打擊范圍也不會過大。[7]但是從經濟行政法學與經濟刑法學銜接的角度看,此條規定嚴格限制了行為類型、犯罪主體,難以與《禁止傳銷條例》的規定對接。
三、傳銷行為經濟行政法學與經濟刑法學規制的對接
《禁止傳銷條例》第7條規定了 “拉人頭”、“收入門費”和“團隊計酬多層次直銷”三種傳銷行為,同時在第24條中規定具有以上三種傳銷行為,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而《刑法修正案(七)》僅僅將前兩種行為納入組織、領導傳銷活動罪,這便產生了“團隊計酬多層次直銷”行為如何定罪處罰的問題。較高人民法院2001年《關于情節嚴重的傳銷或者變相傳銷行為如何定性問題的批復》因與刑法規定相沖突,已于2013年4月8日被宣布廢止,但是仍然無妨我們將這種經營色彩明顯的非法行為解釋為非法經營罪,而非法經營罪又設置了“其他嚴重擾亂市場秩序的非法經營行為”這樣的兜底性條款。從而在我國的經濟刑法中,對于經濟行政法中明確規定的三種傳銷行為在入罪方面形成了一種“雙軌制”。[8]
組織、領導傳銷活動罪在犯罪形態上屬于行為犯,行為人只要實施了組織、領導傳銷活動的行為即構成犯罪,并不要求“以非法占有為目的”,那樣的話將會增加其入罪的難度,不利于擴大打擊傳銷的范圍以及司法對于傳銷活動的及時介入,違背了立法初衷。[9]而且根據《立案追訴標準(二)》的規定,此罪的主體僅限于傳銷活動人員在三十人以上且層級在三級以上的傳銷組織的組織者、領導者,并不包括積極參加者和一般參加者。因而此罪與普通的“拉人頭”、“收入門費”的行政違法行為的區分,也就僅限于傳銷活動人員在30人以上且層級在三級以上的傳銷組織的組織者、領導者的行為才構成犯罪。而《禁止傳銷條例》第24條所規定的行政處罰責任人范圍更廣,具體包括了以下三類:組織策劃傳銷的,介紹、誘騙、脅迫他人參加傳銷的和參加傳銷的。
而非法經營罪為情節犯,行為人面臨行政處罰與刑罰的臨界點主要體現為非法經營數額或者違法所得數額的差別。根據《立案追訴標準(二)》的規定,“團隊計酬多層次直銷”行為是否進行立案追訴的標準如下:1、個人非法經營數額在五萬元以上,或者違法所得數額在一萬元以上的;2、單位非法經營數額在五十萬元以上,或者違法所得數額在十萬元以上的;3、雖未達到上述數額標準,但兩年內因同種非法經營行為受過二次以上行政處罰,又進行同種非法經營行為的;4、其他情節嚴重的情形。顯而易見,這種標準是非常狹窄的,難以涵蓋傳銷犯罪自身所具有的犯罪情節,例如傳銷組織層次、傳銷發展人員數量等。
四、傳銷行為法律規制的不足以及完善
基于以上分析,可以發現組織、領導傳銷活動罪的入罪主體限于傳銷活動人員在三十人以上且層級在三級以上的傳銷組織的組織者、領導者;而“團隊計酬多層次直銷”的入罪主體包括了組織策劃傳銷的和介紹、誘騙、脅迫他人參加傳銷的行為人,其立案追訴的標準僅僅要求個人非法經營數額在五萬元以上或者違法所得數額在一萬元以上。而在量刑方面,兩者均以五年有期徒刑為界設置了兩個量刑幅度。通過比較可以發現,“雙軌制”下后者的犯罪主體包含的范圍更廣,立案追訴的標準也相對較低,但是前者的社會危害性明顯大于后者,因而現行“雙軌制”下的法律規制仍然有違罪刑相適應原則。
解決上述問題的關鍵在于盡快賦予“團隊計酬多層次直銷”以合法地位,實現“雙軌制”向“單軌制”的轉變,從而將“團隊計酬多層次直銷”行為與“拉人頭”、“收入門費”此類金字塔式的傳銷行為實現合法與非法的區分。具體而言,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對兩者加以判斷:前者在商業活動中無義務發展下線,后者的層次結構則呈現幾何式增長;前者主要從市場規模的擴大中獲利,利潤來自于貿易差價和下線的銷售業績提成,后者則主要依靠發展下線獲利。[10]
除此之外,組織、領導傳銷活動罪的犯罪主體限于組織者、領導者,而《禁止傳銷條例》第24條所規定的可能構成犯罪的主體還包括了介紹、誘騙、脅迫他人參加傳銷的行為人,對這部分行為人如何定罪法律并沒有明確規定。筆者認為在此可以采取擴大解釋,將介紹、誘騙、脅迫他人參加傳銷的行為人解釋為組織者、領導者,同時要結合具體案件事實,在定罪量刑時充分體現罪刑相適應原則,畢竟這部分人的主觀惡意、社會危害性與組織者、領導者相比要輕很多。
法律邏輯論文:法律邏輯學的課堂教學研究
摘 要 法律邏輯學是是我國高等院校法學專業的一門必修課,它是法學與邏輯學相交叉的、應用性的學科,它在人們提高邏輯思維水平、正確認識事物、獲得新知,表達思想,識別謬誤、駁斥詭辯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在法學教育中,邏輯學更奠定了法律思維成型的基礎。為了激發法學學生的興趣,提高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增強教學效果,在邏輯學的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大量運用案例教學法、啟發式教學法、多媒體技術教學法等方法去實施法律邏輯學的課堂教學。
關鍵詞 法律邏輯學 課堂教學 教學方法
邏輯學是一門古老的科學,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它有三大發源地,這就是古代的中國、印度和希臘。邏輯學研究思維的形式及其規律,與日常思維、語言表達、推理論證等有密切的聯系。隨著科學的不斷發展,學科的門類越來越多,邏輯學處于基礎學科的地位。在高校教育尤其是在法學教育過程中,邏輯學更擁有極其重要的作用。
法律邏輯學是面向高等學校法學專業學生開設的一門必修課,是邏輯學與法學知識的結合。法律邏輯學的課堂教學應該改變原有的固定模式,引入多樣化的教學方式,使學生被動或主動地參與到課程的教與學的過程中。傳統的教學方法, 是以學生為對象的“填鴨”式的教學方法,教師按照教材的章節和順序逐個內容講解下去,基本上是照本宣科,沒有任何創新和擴展;在教學手段上基本上是一本教材、一個教案、一支粉筆,現代化的教學工具和手段基本談不上使用或者是沒有條件使用。這種方法極大地限制了邏輯學的教學效果,使原本就抽象、晦澀的邏輯學概念和原理更不容易被學生理解和接受。為此,作為法律邏輯學教師,就應該在法律邏輯教學中采用新的教學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學生由“要我學”變為“我要學”。那么,如何才能在法律邏輯教學中調動起學生的積極性,搞好法律邏輯教學呢?根據本人的教學經驗和教學效果來看,本人認為采用案例教學法、啟發式教學法、多媒體技術教學法等方法效果比較好,很受學生歡迎,下面對此進行探討。
一、案例教學法
所謂案例教學法是指利用已經發生或將來可能發生的問題作為個案形式讓學習者去分析和研究, 并提出各種解決問題的方案, 從而提高學習者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一種教學方法。通過對典型事例的精辟分析,使學生對邏輯知識有更深刻認識和直接感受,避免空洞說教和乏味推理,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其運用 邏輯知識的能力,實現邏輯知識的遷移應用,尤其是列舉一些缺乏邏輯知識或者巧妙運用邏輯知識的典型事例進行分析,不僅使學生對學習邏輯知識產生濃厚興趣,而且在對這些典型事例的思考,分析中更加認識到學習邏輯學的重要性。如通過韓復渠演講的典型事例讓學生體味到邏輯就在我們生活中,違背邏輯規律、規則就會笑話百出;通過丁謂運用邏輯思維成功建造昭應宮的事例讓學生明白邏輯離我們并不遙遠,每一個正常人的生活、工作都離不開邏輯,我們就生活在邏輯的海洋之中,正確運用邏輯知識會使我們生活和工作效率非凡;通過對林肯為小阿姆斯特朗作無罪辯護的事例分析,使學生認識到判斷的巨大威力,一個虛假的判斷可以置人于死地,一個真實的判斷可以洗卻罪名;通過曾國藩“屢戰屢敗”的事例分析,可以深刻學習語句與判斷的聯系與區別;通過列舉上海七君子案件審、答、辯中的一些精彩片段,可讓學生運用邏輯知識去思考、分析真實的法庭審理;可以通過羅文錦智辯茂隆皮箱案以分析類比推理的妙用。每個典型事例都可以將學生帶到邏輯思維的草原上任其馳騁,讓學生體味到邏輯的威力、魅力和精妙所在。
二、 啟發式教學
啟發式教學既是一種教學方法,又是一種教學思路。作為教學方法是指基本方法,而非具體方法,貫徹到各種具體方法中,使教學具有啟發性。作為教學思路,強調調動教與學兩方面的積極性,以不斷提高教學質量。
作為培養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的法律邏輯學必須堅持啟發式教學方法,這是由這門課程的性質、特點和教學任務的特殊性決定的。在教學過程中,我們將學習目的寓于課堂教學之中,以提高學生學習的自覺性;通過設疑,激發學生認識上的矛盾,引導學生積極思維,分析和解決問題;通過引發學生的想象力,促進學生對教學內容的理解,并轉化為學生自身的認識。為使整個教學過程有啟發性, 要運用講授法、討論法、演示法、提問法、案例教學法等多種教學方式,針對大學生思維的活躍性、跳躍性有余而邏輯性不足的特點,結合各章節教學內容的進度,融入課堂,提出討論話題,讓學生在課后準備。在此基礎上,展開討論,并在討論中充分發揮民主,各抒己見,教師一方面參與討論,引導學生不偏題,同時發表自己的見解,,進行總結發言,提出觀點和結論。這不僅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同時培養其搜集資料、整理資料以及語言表達能力,也拓寬了學生的視野,提高了他們的綜合素質。
三、運用多媒體技術教學法
運用多媒體技術教學法就是利用 PowerPoint 軟件系統把法律邏輯學的概念和原理制作成演示文稿的形式, 向學生進行展示和講解的方法。 這種方法通過 PowerPoint 辦公軟件系統豐富的幻燈片界面,強大的聲、光、動畫演示功能, 可以使刻板、生硬、抽象的邏輯學知識變得更加活潑、生動、具體、形象和鮮明, 使學生在多彩的視覺、聽覺氛圍中學習邏輯學知識、感受邏輯學的魅力,從而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作者簡介:
馬瓊,(1982--),女,陜西榆林人,漢族,碩士,陜西省榆林學院政法學院講師。
法律邏輯論文:法律邏輯教學缺乏有效性的若干體現
[摘要] 最近20年,法律邏輯教學從鼎盛時期走向了式微階段,其間自有法律邏輯自身知識體系方面的問題,也有法律邏輯教學方面的問題。本文主要從有效性視角探討法律邏輯教學方面存在的問題。
[關鍵詞] 法律邏輯 有效性 問題
法律邏輯學在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興起,一時成為各中、高級政法類院校學生的必修課程。該課程從它誕生的那天起,就備受關注,備受爭議。目前,這門課程經過了熱潮階段,進入式微時期。冷靜下來的人們在思考兩個問題:及時,真正意義上的法律邏輯體系該如何構建?第二,法律邏輯教學應該如何改進?及時個問題的解決條件尚未成熟,體系構建之路任重而道遠。第二個問題倒是常談常新,讓法律邏輯學在尷尬的處境下仍然有一絲生機。
在國內,有效性教學研究主要針對的是中小學的新課程問題,對于高職院校的課程教學該理念是否適用沒有作更多的討論,但我們寧愿在更寬泛意義上使用“有效教學”。凡是能夠有效地促進學生發展,有效地實現預期的教學結果的教學活動,都可稱之為“有效教學”。很顯然,教師的教學行為取決于自己的教學理念,理念直接影響著教學內容的選擇、教學方法的應用、教學形式的采納,正所謂“牽一發而動全身”。作為一個企業,速度、收益和安全必須要考慮,作為一所院校,效率,效果和效益也必須整體考慮,因此,高職院校的課程教學可以借鑒該理念來考量教學是否有效,能否改進,如何改進等問題。
世界上沒有十全十美的教學,但是有有效的教學。筆者就法律邏輯學教學不盡人意之處進行探討。
一、法律邏輯教學內容亟需重建
眾所周知,高校不會像中小學一樣有統一的教材。法律邏輯到底該教些什么內容,各大院??捶H不一致,并且為了自身的利益,教師們熱衷于在低水平上重復編撰教材。其實,這些教材的內容并沒有實質上的創新之處,只有形式和編撰者的名字不同而已。這些以形式邏輯的知識體系作框架,加上一些法律方面的案例,就命名為法律邏輯的教材和形式邏輯沒有任何差別。也正是這樣的教學內容,讓法律專業的學生覺得實用性不大,不知道該怎樣利用邏輯知識來解決司法實踐中的問題。教什么,決定一門課程本身的價值大小,我以為,法律邏輯學學科的特有價值還沒有被挖掘出來。
二、法律邏輯教學過程與方法沒能體現思維力度
我看過一個老教師的法律邏輯教案,教學方法一欄中從頭至尾都寫著:講授法。這讓我印象非常深刻,同時替學生感到悲哀。作為一門研究思維的學科最應該體現思維的力度,方可讓學生信服,單純地由教師講授,學生的學習主動性無從體現,也不能讓學生形成有效的思維。有效的教學絕不是教師給學生灌輸知識、技能,而是學生通過驅動自己學習的動力機制積極主動地建構知識的過程。教師過分重視法律邏輯的知識體系本身,忽略了知識的來龍去脈,有意無意壓縮了學生對新知識學習的思維過程,常常導致學生一知半解,似懂非懂,造成思維斷層,降低了教學的有效性。
三、法律邏輯教學課堂管理及語言的低效性
除卻上面所說的幾種主要問題,法律邏輯教學中還有一些缺失有效性的表現,在此略舉一二。
及時,法律邏輯課堂管理的低效和無效。中、小學的課堂管理偏嚴厲,而大學的課堂管理則偏于松懈。部分大學教師上課即來,課完即走,與學生沒有更多的交流。在課堂管理方面也是放任自流,課堂管理趨于零。我們所謂的在課堂上給學生自由,可能更多的是指思想層面的自由而不是對其行為的放縱。法律邏輯課程以理性見長,課程本身有一定的難度,部分習慣形象思維的學生大嘆上一次課腦細胞死傷無數,理性思維的構建比較困難。很多學生對邏輯知識的似懂非懂,在實際思維應用中更感覺費時費力,還不一定正確,所以上法律邏輯課消極抵抗的情況――睡覺,時有發生。而大部分老師對此也視為常態,不加處置,視而不見。
第二,法律邏輯教學語言的低效性。法律邏輯主要目的是培養學生的理性思維,因此,作為學習引導者的教師的語言應該以性理性見長,符合學科特點。法律邏輯教學語言基本要求有二:一是語言要。即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無論是解說,是引導,是總結,還是下指令,語言都一定要精準,但是部分老師沒有做到用語。有的法律邏輯老師本人對知識是掌握了的,但是在課堂表述上存在問題,使學生不能把握其說話的真正意思和用途,這是一種意義表達指向的不;還有部分法律邏輯老師自己對教學內容理解是含含糊糊的,其教學語言只能是更含糊不清而令學生如墜云中,以其昏昏使學生昭昭那幾乎是不可能的,這是教師思想指向的不。二是語言要有效。很多老師覺得上課時間不夠用,而學生卻覺得老師沒講什么內容,究其原因主要是語言無效,廢話太多。我發現,部分法律邏輯教師自己上課講話就沒有章法,沒有邏輯性可言,想到哪里講到哪里,對教學內容沒有一定的規劃。這樣教學既不利于教師個人的成長又耽誤學生的學習,可謂誤人子弟。
四、對法律邏輯作業的重視性不足
就高校目前普遍情況來看,教師在實施教學過程中,對作業效度的輕視幾乎有目共睹,法律邏輯教師也不例外。教師必須清楚地認識到,從根據學生學習的實際狀況精選有針對性的作業,到認真逐一批改作業,再到發現學生的認知差異實施個別輔導,這個過程實際上是對課堂教學效果進行反饋――矯正――改進的循環過程。這個循環,既能讓教師清晰地了解學生現有的學習程度,又能為下一輪的教學找到扎實的新起點。
對法律邏輯作業重視不足主要體現在:
1.作業量普遍偏少。教師主要是為了完成規定的作業次數而布置作業,而不是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及課程理解的需要安排作業。法律邏輯是一門實用性較強的學科,需要學生對知識理解深刻,而適當的作業有助于學生更快地理解知識并更迅速地找到自己的不足之處。
2.作業質量普遍不高。老師布置作業大都照搬照抄各種習題集或者干脆就在教材有限的練習題中選擇幾個。這些練習題是否能有效地幫助學生復習知識,是否能有效地啟發學生思維,習題內容是否已經過時等重要因素經常被忽視。造成這個問題出現的主要原因是老師編題技能的喪失。由于我們老師長期使用現成的習題,養成了不動腦子的習慣,編題技能逐漸退化,不知道按照學生的情況、教材的需要、時代的需要編制習題,從而導致習題質量不高。
3.作業批改普遍不認真。就我所知,部分老師請學生幫忙批改作業,部分自己批改作業的老師比較馬虎。這使得老師對學生的學習反饋不了解或了解不及時,不到位,影響了法律邏輯教學向良性方向的發展。
法律邏輯論文:淺談法律邏輯學教學方法
法律邏輯學具有很強的應用性質,是結合案例分析而建立在普通邏輯原理基礎上的,是和語言邏輯學、教育邏輯學、醫療邏輯學等并列的形式邏輯的分支學科。由于高校的法律專業是為社會培養法律方面的人才,法律工作者必須掌握科學的思維素質和嚴謹縝密的邏輯思維能力。作為訓練法學專業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的學科,法律邏輯學成為法律專業一門重要的基礎課程。由于其內容繁多,公式復雜,概括抽象,給法律專業的學生學習帶來一定的困難。為此,如何教授好這門課,采用什么樣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能讓這門既不涉及到任何具體法律規定又同它們緊密互動的課達到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效果,調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是每一位法律邏輯學任課老師值得思考的問題。
一、我校目前法律邏輯學教學概況
就我國邏輯工作者目前對法律邏輯學的理解來看,大致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是指一門以邏輯學(主要指普通邏輯)為綱,聯系法律理論與實踐而闡述邏輯學基本原理的學科;狹義的法律邏輯學是指用邏輯學(包括傳統邏輯與現代邏輯)一般原理去研究立法、司法、偵查工作中的一系列特殊的邏輯問題而形成的一門應用性很強的邏輯學分支科學[1]。以我校目前教學情況看,對法律邏輯的理解還是按照廣義的理解去應用的。我校目前有政治學與行政學、漢語言文學、法律三個專業在學習普通邏輯學,使用高等院校文科通用的教材,即首都經貿大學出版,李小克編著的《普通邏輯學教程》。課堂教學按不同專業分開上課。
就法律專業來講,為了盡可能讓學生在輕松的氣氛下學習,在最短時間內掌握相關知識,每次上課前筆者要做大量準備,查找與課堂內容相關的一些案例,既要結合現實讓學生感興趣,又能很恰當地結合相關知識,所以課前準備工作花費不少時間。在講授過程中也感到學生學習這門課也很吃力。一方面,因為內容繁多、公式復雜,學生在學習時有畏難情緒。又由于和實踐不能聯系起來,使學生感到這門課程實用性不強,不知道如何運用邏輯知識來解決司法實踐中的法律問題。另一方面,我校將法律邏輯課對法律專業設置為考查課,使學生普遍不再重視這門課程,又加上難學,一些學生準備放棄了,一些學生則認為考查課很容易過關的,不用下太大的工夫的。所以針對這個現狀,筆者認為教學方法應該有所改進,努力將難以理解的內容變得淺顯易懂,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二、法律邏輯學教學方法的探索
法律邏輯學這門課程由于本身內容的抽象性,在教學中常常會遇到學生難以理解的地方,甚至于學生中途放棄繼續學習這門課。經過幾年的教學摸索,筆者采取多種方法進行講解和加以引導,使學生們能夠清楚明白地理解這些問題,激發學習興趣,更好地掌握相關知識。在課堂教學中,筆者認為應該采取以下這些方法:
1.教學中加入適當的案例
邏輯學習的最終目的是培養學生運用邏輯知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就需耍學生用實踐的方法來學習,做到學以致用,理論聯系實際。這也是邏輯教學的一個基本原則[2]。就如一個的廚師,面對相同的原材料,如何根據不同的調味料,烹制出不同食客的喜好口味來。面對法律專業的學生,在課堂講授中,為增加學生理解而適當加入一些真實的案例,不僅有助于教師把所要講授的知識更加明白的傳授給學生,而且能利用案例故事情節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能夠在課堂上更加專心致志,把比較抽象、枯燥的知識,在案例分析中,逐條刻畫在腦海中。例如,在講概念的內涵和外延這一節內容中,為突出內涵和外延在語言使用中的性,舉一個最近大家很關注的案件為例子,即“許霆案”。2007年11月,廣州市中級人民法院因為其盜竊金融機構罪,數額特別巨大,審判了無期徒刑。辯護律師認為許霆無罪。在課堂上我和同學們一起討論辯護律師的言論,首先給出 “盜竊”的內涵,即“指以非法占有為目的,秘密竊取數額較大的公私財物或者多次盜竊公私財物的行為”,圍繞著這個內涵,組織同學們分組討論什么叫“以非法占有為目的”“秘密竊取”,如何理解“秘密竊取”中的“取”和“銀行取款”中的“取”的異同等等,課堂氣氛非常熱烈,取得了很好的教學效果。最終同學們明白了概念內涵和外延的關系,體會到了概念內涵的重要性。同時有的學生還得出這樣的結論,即所謂的“辯護”,就是圍繞概念的內涵,爭取朝有利于自身利益的方向理解,并在合理的范圍內去解釋。
2.講清難點,解決學生學習障礙
難點是學生學習過程中的障礙,如果不及時解決,學生會感到厭倦,甚至會放棄繼續學習。法律邏輯學的教學內容中,最關鍵的內容是在“判斷”部分,說重要是因為它是對“概念”部分內容的運用,同時又是學習下一章“推理”的基礎。說難點是因為這里定義、公理、公式、符號、真值表等純邏輯知識比較多,學生難于理解,也很容易混淆。面對需要記憶的內容,在課堂上筆者一再強調要理解記憶,否則死記硬背造成的就是混淆。比如,在講七種負復合判斷的等值判斷時,如何才能理解記憶這七個公式呢?只有知道了這七個公式的推導過程,那這些公式很快就能區分、牢記的。由于教材中沒有這個推導過程,筆者要求學生和老師一起畫出七種復合判斷的真值表,指導學生從這個表中根據不同種類的復合判斷為假時,其枝判斷的真假情況自己先總結出等值公式,然后與書中內容對比,實際上是引導學生先記憶一遍,思維能力強的學生已經能記住這些公式了。接著要求同學之間分組模擬練習,比如,甲同學說:“如果張某作案,那么他應該有作案動機?!币彝瑢W說:“我反對,有可能張某作案,但他沒有動機。”這是乙同學針對甲同學的充分條件假言判斷進行否定以后的等值判斷,即是對這個公式(PQ)== P ∧Q 的具體應用。經過這樣的反復練習,一方面在課堂上加深印象,使同學們能較快地記住公式,更重要的是能在記住公式的基礎上靈活運用。
3.通過習題鞏固學生所學的知識
法律邏輯是實踐性很強的學科。要在實踐中靈活運用,首先要掌握理論知識。對于課堂上大量的邏輯知識,教師除去講授以外,還應該關注如何讓學生鞏固所學的知識,在鞏固的基礎上再引導實踐應用。在教學過程中,或利用課堂講授中的邊角時間,或是為了活躍一下課堂氛圍,筆者采用課堂口頭練習和上臺練習的方法,隨時回爐學過的內容。在時間允許的條件下,對教材中的課后習題和同學們一起在課堂上討論完成,對于有爭議的知識點當堂解決。還會請同學上講臺,在黑板上進行練習,這不僅達到了鞏固學習內容的目的,而且對上課注意力不集中的同學也起到警示作用,有些在課堂上漫不經心的同學也變得精力集中了。在每一章內容講完后,還會單獨再出一套練習題,這是經過幾年的教學積累,筆者總結出的在每個知識點中的重點、難點,以及考試中的不同題型,要求同學們獨立完成。在老師批改完后,再根據作業情況,重點講授出錯的地方。同時要求同學們要妥善保管這些習題,這些將是期末考試中所要見到的各種題型。經過這幾種不同類型的練習模式,基本上保障了同學們在每一章內容學完后,不僅掌握了每一章的基本知識點,還熟悉了每一章的難點、重點和不同題型,保障了同學們對每一章知識的學習和把握。幾年下來,這種練習的效果還是很明顯的,一個具體的例子就是,連續幾年以來,本系對具有保送研究生資格的學生進行選拔考試的時候,這些同學的邏輯考試成績都很高,并且水平都相當。這是令筆者感到自豪的地方。
4.運用多媒體教學
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在教學過程中是必不可少的。特別是聲像和多媒體教學更是現代教學的一大特點。由于法律邏輯學本身這種工具性的邊緣性學科,就注定了這門課的高度抽象性。通過聲像教育,或多媒體教學教育,可以使學生利用現代化的高科技技術輕松地理解掌握那些難度大、內容抽象的知識。同時多媒體教學也彌補了教學與社會實踐的脫節這種缺陷,使學生在掌握知識的同時,也學會了將知識運用在實踐中[3]。例如在講“推理”的內容時,“二難推理”是相當精彩的,在法庭辯論中也經常應用,應用的巧妙會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的。例如邏輯歷史上最著名的“半費之訟”,學生很直觀地就感覺到了“二難推理”的魅力了,也激發起他們學習如何構造“二難推理”的興趣。學生們都有一種感覺,即不但對經過多媒體教學放出的案例印象深刻,更是對所包含的邏輯知識更容易理解,對于今后的實踐應用也多了幾分把握。
三、結束語
作為講授法律邏輯學的老師,要講好這門課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在不斷充實自身的專業理論基礎上,還要不斷學習專業的法律知識。在教學過程中,要注意靈活運用邏輯知識,注意學生的掌握程度,隨時調整教學方法,努力培養學生們的邏輯思維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