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線客服

行為經濟學論文

引論:我們為您整理了1篇行為經濟學論文范文,供您借鑒以豐富您的創作。它們是您寫作時的寶貴資源,期望它們能夠激發您的創作靈感,讓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行為經濟學論文:價格壟斷行為經濟學論文

一、當前價格壟斷問題的行為表現

(一)企業價格聯盟行為

新古典經濟學認為追求利潤較大化是企業的本性,因此,在市場中企業總有協調生產和定格行為的動機,通過合謀限制產出和提高市場價格,最終增加自身的利潤和共同的利潤。公開協調定價和產出行為的企業聯盟被稱為卡特爾,包括一個行業中所有企業的卡特爾實際上構成了壟斷,成員企業分享壟斷利潤。這種價格聯盟行為實際上造成價格壟斷,掠奪了消費者的利益。2011年,寶潔、聯合利華、立白、納愛斯等知名日化企業集體對日化產品漲價,這四家企業占據全國日化產品八成以上份額,雖然沒有公開的價格壟斷協議,但它們利用市場的優勢地位,集體漲價行為仍然屬于價格協同行為,涉嫌價格聯盟。

(二)價格歧視行為

在競爭市場中,企業無法制定自己的價格策略,是市場價格接受者。然而,在現實經濟中競爭市場是難以存在的,不競爭市場往往是常態,這就給企業實施自身的價格策略以“可乘之機”。企業為實現利潤較大化而采用非統一定價,價格歧視是企業常常采用的手段。所謂價格歧視就是企業利用其市場勢力來較大化利潤的非統一定價策略。當前我國經濟生活中常見的非統一定價形式是三級價格歧視,即企業對購買不同數量同一產品的不同消費者收取不同的價格。當前在服務業領域價格歧視現象非常普遍,例如餐飲、娛樂、醫療、服裝等領域,不同時間、不同地點、購買不同數量的產品或服務價格相差甚遠。無論何種價格歧視最終都是掠奪了消費者剩余,使社會福利水平下降,因此,政府對價格歧視必須予以高度關注。我國政府處理價格歧視的典型案例就是2011年4月,國家發改委根據發改委價格監督檢查與反壟斷局所接到的舉報,對中國電信和中國聯通兩公司互聯網專線接入價格情況進行了反壟斷調查。調查的主要內容是,中國電信和中國聯通在寬帶接入及網間結算領域,是否利用自身具備的市場支配地位,實施價格歧視。這一反壟斷調查在社會上引到了積極反響,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應。

(三)中間品價格壟斷行為

當前,企業價格壟斷行為不僅表現在消費終端,在企業生產的中間品市場也逐漸出現價格壟斷行為。這類中間品廠商往往具有某些方面的市場支配地位,它們為謀取超額利潤,往往對下游廠商實施價格壟斷行為,最終導致終端消費品價格扭曲。這種價格壟斷行為不僅造成中間品市場價格扭曲,資源配置失效,而且對整個產業上下游企業發展也極為不利。因此,相關部門必須重視這類價格壟斷行為。例如:2011年11月,國家發改委通過調查認定山東濰坊順通醫藥有限公司和濰坊市華新醫藥貿易有限公司曾因非法控制復方利血平原料藥、哄抬價格、牟取暴利,導致相關制藥企業停產。被國家發改委分別處以687.7萬元及15.26萬元罰單,被認為是我國自2008年《反壟斷法》出臺后的“首起壟斷重罰案”。同樣,2014年,國家發改委針對豪車進行反壟斷調查,一個主要的證據就是豪車“零整比”過高,反映了豪車生產企業通過控制零部件等中間品實施價格壟斷行為。

(四)排他性協議行為

在現實經濟的價格壟斷行為中,除了直接與價格相關的行為外,還有一類行為雖然不直接與價格有關,但它排除、限制競爭,間接對價格施加影響,這就是我們常見的排他性協議行為。排他性協議常常在買賣雙方之間約定特殊條款,從而排除或限制與自己有競爭關系的企業獲取同等待遇,使自身取得優勢地位,從而創建一個不競爭市場,有利于實施自己的價格策略。近年來,這種排他性協議行為在銷售渠道爭奪上越來越顯現,例如:2011年7月,工信部公布《關于規范基礎電信運營企業校園電信業務市場經營行為的意見》,規定今后運營商不得與學校簽訂排他性協議,也不能在錄取通知書中夾寄手機卡等;2012年,康師傅、統一兩企業為爭奪終端銷售渠道,對銷售商進行補貼,采取排他性協議,這些都屬于排他性協議行為。

(五)平臺價格壟斷行為

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尤其是電子商務的發展,各種平臺企業發揮了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平臺企業可分為實體平臺和虛擬平臺,實體平臺諸如大型商場、超市等;虛擬平臺諸如各種B2B、B2C的電子商務網站、團購網站、支付平臺等。近年來,隨著國民消費能力的不斷提升,平臺企業發展迅猛,然而面對雙邊市場,很多平臺企業利用自身的市場優勢地位實施價格壟斷行為,獲取壟斷利潤,從而使平臺企業的雙邊市場客戶“苦不堪言”。這種平臺價格壟斷行為雖然能為平臺企業帶來暫時的超額利潤,但對平臺產業的發展是不利的,也使整體社會福利水平下降。因此,相關部門需要對這一平臺價格壟斷行為予以高度重視,亟需出臺相關法律法規給予行為約束。例如:2011年10月10日,淘寶商城公告,大幅提高技術服務年費和商鋪的違約保障金,引起中小賣家不滿,淘寶商城受到數千自稱“中小賣家”的網民集體攻擊,商務部就曾表示“淘寶事件”源于我國網絡管理的法律基礎薄弱,網絡零售領域法律缺失以及監管體系的不完善;另外,大型商場和超市的“進場費”在國內零售業已是人人皆知的“潛規則”,一些大型零售商憑借市場優勢地位,對中小供應商收取進場費、條碼費、陳列費、節慶費、返點等數十項費用,這些費用大多不寫入合同,隨意性極強,商務部等部門在治理這一亂收費現象時也由于缺乏有力的法律依據而受到諸多阻礙。

二、價格壟斷行為產生一般解釋及其缺陷

價格壟斷問題一直與市場經濟發展“如影隨 行”,傳統經濟學對于價格壟斷問題產生的原因也作出了多種解釋。

(一)“市場失靈”論及其缺陷

在傳統經濟學看來,市場這只“看不見的手”對資源配置起著基礎性作用,然而現實中市場也常?!笆ъ`”,導致市場均衡狀態偏離帕累托配置,而這就為企業價格壟斷行為埋下了“伏筆”。從市場失靈角度來看企業價格壟斷行為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及時,不競爭。在競爭市場,企業只是價格接受者,而無法影響價格。由于競爭市場的種種約束條件,使其在現實中難以實現。而在不競爭市場中,由于技術、規模經濟等原因,企業要進入一個市場必須支付一定成本,特別是要支付一定的已進入企業不需支付的成本,從而形成了進入壁壘,產生壟斷,給壟斷企業實施價格壟斷行為以“契機”。第二,不信息。自由競爭理論假定市場活動的主體擁有市場全部充分的信息,然而現實卻事與愿違,參與市場活動的主體往往無法掌握市場全部信息,而企業往往擁有產品(包括服務)生產的全部信息,從而擁有更多信息主動權,為企業實施價格壟斷行為創造了條件。正如亞當?斯密所說:“當有效需求增長、某種商品的市場價格因而大大超過自然價格時,運用其資本以供應這種市場的人常常小心翼翼地對這種變化保守秘密?!笨梢姡笆袌鍪ъ`”論認為不競爭和不信息是企業實施價格壟斷行為,獲取壟斷利潤的原因?!笆袌鍪ъ`”論解釋了企業價格壟斷行為產生的客觀原因,闡明了市場功能性的失靈為價格壟斷行為提供了條件,但這更多是從企業外部角度考慮,因而也存在一定的缺陷,主要表現在:市場失靈無法解釋在某些充分競爭的領域,諸如電子產品以及日用商品等行業,企業依然企圖通過價格聯盟,謀求價格壟斷;另外,市場失靈也沒能解釋企業價格壟斷行為究竟是企業主動行為還是受外部環境誘使所為,以及為何企業面對市場失靈沒有自我約束行為。

(二)“利潤較大化”假說及其缺陷

“利潤較大化”是企業價格壟斷行為的另一種解釋。新古典經濟學把企業視為生產函數的集合,是一個生產計劃集,企業的目標就是追求利潤較大化?;凇袄麧欇^大化”假說,企業價格壟斷行為也就變得理所當然。為了實現利潤較大化目標,企業會采取以下行為:及時,盡可能降低成本。企業會積極采取措施降低各項生產要素成本,努力使自己的平均成本低于行業平均成本,并使企業產量擴大到價格等于邊際成本的水平,從而實現規模經濟,有利于企業獲取租金;第二,謀取壟斷地位。為了實現利潤較大化,企業總是有謀取壟斷地位的動機,因為壟斷者可以自己設定價格而不需要擔心競爭對手會壓低價格,壟斷者可以設定高于邊際成本的價格,從而獲取更多的生產者剩余,獲得壟斷利潤。正如亞當?斯密所言:壟斷者通過使市場經常存量不足,通過絕不使有效需求得到充分供給,就可以將其商品大大超出自然價格出售,使自己得到的報酬(不論為工資或利潤)大大超出其自然率?!袄麧欇^大化”假說說明了企業追求利潤的本質屬性,有一定的意義,但是“利潤較大化”假說把企業只是作為一個“黑箱”,沒有把企業看成一個組織,也沒有關注外部環境對企業行為的影響。因此,“利潤較大化”假說對企業價格壟斷行為的解釋也存在一定的缺陷,主要表現在:企業作為一個組織,它的行為就并非僅僅是生產函數的集合,企業的交易成本被“利潤較大化”假說掩蓋,而企業大量交易成本的存在對價格影響不容忽視;再者,“利潤較大化”假說也沒能回答企業追求利潤行為對外部環境有何影響以及外部環境的變化對企業價格行為又有何影響。

(三)“市場結構”論及其缺陷

面對“市場失靈”論和“利潤較大化”假說對于企業價格壟斷行為解釋共同的缺陷———忽視企業內部行為的考察。有一種“市場結構”論試圖從“結構—行為—績效”(SCP)的角度來分析企業行為。在SCP范式中,一個產業的績效———為消費者提供利益的成功程度———取決于賣者和買者的行動或行為,而這些行動又取決于市場結構(卡爾頓,佩羅夫,2009)?!笆袌鼋Y構”論認為:及時,企業的價格行為與市場結構緊密相關,并最終影響企業績效,因此,企業在制定自身價格策略時不僅會考慮外部市場結構以及產業集中度的狀況,還會考慮自身成本收益問題;第二,績效也與市場結構密切相關。換句話說,企業產品價格與邊際成本之間的定價關系,最終取決于市場結構;這就說明了市場集中度越高,壟斷程度越高,企業越有機會實施價格壟斷行為,兩者往往是正相關的。SCP范式對于分析價格壟斷行為把企業內部決策與外部環境以及績效相聯系,具有積極的意義。然而“市場結構”論也存在明顯缺陷:SCP研究者始終無法說清結構與價格之間的系統關系;另外,產業集中度本身就是由產業的諸多經濟條件所決定的,因而它不是一個可以解釋定價和其他行為的產業特征。

三、價格壟斷行為的行為經濟學解釋

前文所述的幾種價格壟斷行為的一般解釋,各有側重,都有一定的積極意義,但這些解釋都存在缺陷,無法解釋現實中價格壟斷行為層出不窮的現象。現實中,企業價格壟斷行為是一個復雜的問題,傳統經濟學理論對價格壟斷問題趨向于用理性的、穩定的、簡單的數理式的解釋,但往往難有功效;行為經濟學理論關注人類的心理動機和行為人在特定環境下心理調整過程,本文擬從這一角度對企業的價格壟斷行為進行分析。

(一)預期理論

傳統經濟學以“經濟人”為假設,認為人的行為是理性的,決策行為具有穩定一致的特征。但是在現實生活中,人的行為往往背離理性,尤其在所處環境發生變化時,更是非理性行為凸顯。在企業產品定價行為上,傳統經濟學認為企業通過成本收益等分析方法很容易決策,而實際上卻大大忽略了企業對市場和消費者的預期,而這預期反過來會大大影響企業的定價行為,產生非理性定價。Kahne-man和Tverskey(1979)提出的“預期理論”認為人在面臨“獲得”的時候是“風險規避”的,而在面臨“損失”的時候是“追求風險”的。這里就隱含了一個問題,所謂的“獲得”和“損失”都是有一個參照點的,不同的參照點所產生的“獲得”或“損失”的心理感受是大相徑庭的。在價格壟斷問題上,企業往往選擇的參照點是政府反壟斷的懲罰以及懲罰的概率大小,從而決定企業是否會采取冒險行為。假設企業有A、B兩種定價策略:A策略采取壟斷價格,可以盈利300萬,但有50%的可能被政府反壟斷懲罰100萬;B策略采取競爭價格,50%的可能盈利200萬,50%的可能盈利100萬,因此這時就要看企業的盈利目標定位,假設企業盈利目標是200萬,那么A策略即使被反壟斷懲罰也要完成盈利目標,而B策略可能剛好完成,也可能完不成目標,按照“預期理論”觀點這時企業會“追求風險”選擇A策略;而如果企業目標為100萬,則A、B策略都能達到目標,這時企業會“風險規避”選擇B策略。按照企業逐利的本質屬性,企業一般會把盈利目標就高不就低,因此采取壟斷價格成為企業的冒險行為,但也是企業在主客觀條件下的一種理性選擇。

(二)心理賬戶理論

傳統經濟學認為錢是可替代的,也就是說不論取得方式,同等的錢是同價值的,沒有任何區別。然而,行為經濟學研究發現,人們對不同的錢有著不同的“心理賬戶”,也就是說不同的錢是不可替代的。企業之所以積極謀求價格壟斷,一個重要原因就在于企業有其自己的“心理賬戶”,企業作為行為人對于不同的企業收入并非同等看待。企業對待正常利潤和經濟利潤在心理上是有區別的,是分別列入不同的“心理賬戶”的。新古典經濟學把企業正常利潤視為企業家才能的報酬并且計入企業的成本中;而經濟利潤則為企業總收益和總成本的差額,企業追求利潤較大化,其實就是指追求較大的經濟利潤,而在實際企業經營中,即使企業的經濟利潤為零,企業仍然可以獲得全部的正常利潤,但企業是不會僅僅滿足于獲得正常利潤,因為正常利潤只是企業家的機會成本而已,這時“心理賬戶”問題就出現了。企業會把不同的利潤分到不同的賬戶中去,對于正常利潤企業家會認為這是因其才能報酬所得,而對這一賬戶企業家會認為是“辛苦所得”,并非經營企業的最終目的,即使獲得了正常利潤企業也不會再有擴大生產的動力。正如亞當?斯密所說:“建立任何一種新的制造業、任何一種新的商業部門或任何一種新的農業措施總是一種投機,設計人期望從而獲得特別利潤?!倍@特別利潤正是企業另一個“心理賬戶”———經濟利潤,企業為追求利潤較大化,最終會體現在價格上。亞當?斯密(1776)指出,資本的利潤隨用它來生產的商品的價格變化而變化。通過價格壟斷有利于獲取超額利潤,而對超額利潤這一“意外之財”,企業的邊際消費傾向較大,反過來又會擴大生產,維持市場的支配地位??梢?,“心理賬戶”理論有力地解釋了企業總是謀取價格壟斷行為的心理動機。

(三)自我約束問題

新古典經濟學效用理論認為人是理性的,人們的偏好是穩定的、不會改變的。然而現實中人的理性是有限的,人們的偏好往往隨時間、地點、條件等的變化而發生改變,這就產生了“自我約束問題”。行為經濟學認為“自我約束問題”普遍存在,那么如何使當事人意識到這一問題就顯得格外重要。對于企業價格壟斷行為也存在一個“自我約束問題”,企業明知道價格壟斷是違反法律的行為,但是受自我約束的局限,企業卻總有謀求價格壟斷的沖動。Rabin(2001)根據對“自我約束問題”意識程度的不同,分為成熟型、幼稚型和偏幼稚型。這三種類型都會導致企業價格壟斷行為的出現。及時,成熟型企業充分意識到存在“自我約束問題”,并且傾向于地預測將來的行為。當企業充分意識到自身的市場優勢地位,企業會認為自己是價格制定者,并認為壟斷價格可以為其獲取超額利潤,并利用這種優勢地位構筑進入壁壘。當前許多自然壟斷行業以及大型企業采取各種價格壟斷行為就屬于這種類型;第二,幼稚型企業根本沒有意識到“自我約束問題”,因而會錯誤預測自己將來的行為。這類企業認為壟斷價格在市場競爭中終究會回歸競爭價格并等于其產品邊際成本,從而產生拖延行為,企業最終仍然是采取各種措施維持壟斷價格。當前企業價格聯盟、排他性協議等價格壟斷行為就是屬于這一類型。第三,偏幼稚型企業雖然能夠意識到“自我約束問題”,但低估了其造成的影響。這類企業雖然認識到價格壟斷違背市場規則,但認為其行為對市場影響甚微,因而忽視“自我約束”。當前許多企業采取平臺壟斷行為、中間品價格壟斷行為就屬于這一類型??梢?,“自我約束問題”有效地解釋了價格壟斷行為的多樣性和復雜性。

(四)信息不對稱的市場行為

傳統經濟學以理性、信息為假設前提,認為市場供求關系決定的價格可以天然滿足供求雙方的需求。然而科斯認為,以理性為假設的新古典經濟學是“黑板經濟學”,隨后新制度經濟學家以有限理性和信息不對稱為前提,分析企業價格、談判、契約以及合同執行等問題。從而打破企業“黑箱”,更加微觀地觀察企業一系列行為。Kreps(1990)認為在信息不對稱的情形中(談判各方具有私人信息),無效率的結果就會出現。企業價格壟斷行為對于市場來說就是一種無效率,而產生價格壟斷行為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存在信息不對稱。信息不對稱導致企業價格壟斷行為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及時,買賣雙方信息不對稱,易產生“道德風險”。由于買者對產品的信息相對于賣者總是處于劣勢,這就為賣者實施價格壟斷行為創造了條件,賣者會聲稱原材料漲價、勞動力漲價以及限制產量等行為以提高價格;第二,企業間信息不對稱,易產生“不可驗證性”問題。同行業的企業間對彼此生產狀況是了解的,相互間看似沒有什么私人信息可以隱藏,但是這些信息只是“你知我知,天知地知”,當一方產生價格壟斷行為,由于相關信息的不可驗證性或者驗證的費用高昂,另一方往往只能“啞巴吃黃連”,這就導致企業間往往存在價格壟斷的機會主義行為;第三,企業與政府間信息不對稱,導致發生“逆向選擇”問題。由于政府的有限理性,對企業的生產、組織以及銷售等信息往往無法掌握,監管疲軟。企業意識到這一點就會認為即使實施價格壟斷行為,政府也會難以知曉,即使知曉調查取證的費用也是高昂的,因此遵紀守法就成為企業的次挑選擇,導致“劣幣驅逐良幣”現象發生,企業紛紛謀求價格壟斷??梢?,信息不對稱的客觀現實為企業實施價格壟斷行為創造了充分的條件。

四、利用行為經濟學規制價格壟斷行為

行為經濟學為解釋價格壟斷行為提供了一個全新的視角,面對這些內外部因素,企業的價格壟斷行為既有經濟利益的驅動,更是源起心理變動的影響,而面對這些復雜的企業經營心理活動,傳統經濟學的外部規制政策往往顯得軟弱無力,因此必須利用行為經濟學從內部改變企業經營心理,從根本上約束企業相關行為。

(一)嚴厲打擊價格壟斷行為,重構企業合理預期

2008年8月1日《反壟斷法》正式實施,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后文簡稱“國家發改委”)負責“查處價格壟斷行為”。2011年2月,國家發改委頒布《反價格壟斷規定》和《反價格壟斷行政執法程序規定》,兩部規章制度的出臺,進一步完善了我國反壟斷法律體系,為依法加強反價格壟斷執法提供了法律依據。從目前反價格壟斷實踐來看,打擊價格壟斷行為廣度和深度還有待進一步提升,通過嚴厲打擊價格壟斷行為,重構企業合理預期。國家發改委及相關部門應嚴厲打擊價格壟斷行為,在社會上創造積極影響,從而改變企業價格行為的“參照點”。假使企業價格壟斷的收益為A,巨額罰單為B,當A≤B,企業就會意識到遵紀守法并不吃虧,這時企業就會“風險規避”,從而使企業建立合理預期,自覺摒棄價格壟斷的圖謀。

(二)建立懲罰機制,改變企業“心理賬戶”

正如定罪可能性和懲罰輕重受到社會控制,懲罰形式也受到社會控制。法律通常規定某種違法通過罰款、緩刑考驗、教化,還是通過某種綜合形式予以懲罰。反價格壟斷最直接的懲罰就是根據價格壟斷的情況不同進行罰款,近年來,我國反價格壟斷實踐中主要采取的就是罰款措施。然而在實際工作中,僅僅罰款懲罰是不夠的,必須要建立一套綜合懲罰機制,諸如:責任追究機制、市場禁入機制、舉報獎勵制度以及補償機制等。通過建立一整套的反價格壟斷懲罰機制,促使企業改變“心理賬戶”,企業不僅在心理有收入賬戶,而且也會增加損失賬戶,而這些損失賬戶在企業采取價格壟斷行為時就會隨時轉化為沉沒成本,除非永遠無法被政府發現或被舉報?,F實中,面對一系列的懲罰措施和不確定的沉沒成本,企業往往是“損失厭惡”的,企業價格壟斷的沖動就會得到遏制。

(三)加強企業內部組織建設,促進企業自我約束

價格競爭是企業競爭最直觀的表現。隨著我國企業的不斷發展,面臨的國內外競爭日益激烈,企業不僅要熟知國內反價格壟斷的法律法規,更要知曉國際反價格壟斷的法規制度。為了使企業適應全球化競爭,很多世界500強企業均設有自己的反壟斷法規體系。很多企業設有專門的競爭法律和競爭政策研究組,時刻關注和防范本企業在生產、經營以及交易方面可能存在的反壟斷法律風險,包括制定本企業的反壟斷合規指南、組織企業員工進行專門的反壟斷合規培訓,以及在合同、交易條款上進行反壟斷合規審查。因此,我國企業必須要適應市場競爭的需要,積極加強企業內部組織建設,逐步在企業內部建立反壟斷合規組織框架體系,從組織和制度上促進企業自我約束??梢姡訌娖髽I內部組織建設,提高企業反價格壟斷合規意識,可以促進企業自我約束,改變企業價格行為心理。

(四)加強市場監管,減少信息不對稱

在市場經濟中,市場信號的正確顯示是保障生產者和消費者利益的前提條件。然而這一點很難由市場自身提供,需要政府通過對市場信號顯示機制的規制來形成。因此,政府必須要加強市場監管,健全監管體系,保障市場信息公開透明。在反價格壟斷市場監管方面:及時,規制企業相關行為,保障買賣雙方信息對稱。諸如:廣告、售后服務、產品信息披露等;第二,建立市場信息披露制度。政府作為第三方應定期公布相關市場信息,諸如:原材料價格、勞動力價格、土地以及能源等大宗商品價格等;第三,政府應建立價格違規舉報舉證以及獎勵等市場監管配套制度。市場信息瞬息萬變,政府很難實時掌握,而同行競爭對手相互監督、消費者監督等都有利于協助政府進行監管,從而有利于減少信息不對稱。

作者:鄒俊 徐傳諶 單位:安徽工程大學人文學院 吉林大學中國國有經濟研究中心

行為經濟學論文:宏觀行為經濟學和宏觀經濟行為

在20世紀60年代末期,人們對經濟學家工作的描述有一個轉變。在那以前,微觀經濟理論通常被認為是分析以利潤較大化廠商和效用較大化消費者為基礎的競爭一般均衡模型。那個時期的宏觀經濟學,所謂的新古典綜合派,在這樣一個一般均衡系統上附加了一個固定的貨幣工資?!罢承载泿殴べY”解釋了不就業和商業的周期性波動。從那時開始,宏觀和微觀經濟學都發展出了一批Scarry式的模型,這些模型把多種實際行為地納入經濟理論中。例如,“檸檬市場”分析了有不對稱信息的市場是如何運作的:在這種市場中買者和賣者通常擁有不同的信息。我的論文考察了在這些更加實際的情況下出現的變化。

在20世紀60年代晚期,新古典經濟學家發現了宏觀經濟學微觀基礎的薄弱,標志是一篇名為“后凱恩斯宏觀經濟學”的論文。在20世紀70年代他們創造的新版宏觀經濟模型成了這個領域的標準。新古典宏觀經濟學以競爭的一般均衡模型為基礎。但不同的是,它更強調所有的決策都是和化行為相一致的。為了將失業和經濟波動納入分析之中,新古典經濟學家首先是求助于不信息,而后是技術變革。

新的理論至少在一方面有了進展:價格和工資決策有了清晰的微觀基礎。但是其中的行為假設過于原始粗糙,以至于至少有六種經濟現象不能得到解釋。在一些情形中和新古典假設的矛盾導致了對這些現象的否認。在其他的情形中,新古典的解釋只不過是同義反復。六種現象如下:(1)非自愿失業的存在:在新古典模型中,只要失業者接受只比市場出清水平低一點點的工資,他馬上就可以找到工作。所以非自愿失業不可能存在。(2)貨幣政策對產出和就業的作用:在新古典理論中,貨幣政策對產出和就業沒有作用。一旦貨幣供給被預期到,價格和工資就會相應地變化。真實工資和相對價格是保持穩定的;實際經濟不會受到任何影響。(3)高失業下通貨緊縮并未加?。河尚鹿诺淠P涂赏茖С鲎匀皇I率的菲利浦斯曲線。如果失業率低于這一自然率,通貨膨脹就會加速;反之通貨膨脹會持續減速。(4)普遍的退休儲蓄不足:在新古典模型中,個人決定消費和儲蓄的數量已較大化其跨期效用函數。這樣的話私人的儲蓄額應該是的。但是人們卻常常對他們的儲蓄感到失望。而且,如果沒有社會保險計劃的話,許多人都認為他們會過少的儲蓄。“強迫儲蓄計劃”非常流行。(5)股票價格的過度波動。(6)自暴自棄的低下階層的長期存在。

我將從我的一個最早的嘗試開始,這個嘗試導致了對非對稱信息在市場中的作用的發現。

一、非對稱信息

信息問題可能在某種程度上存在于所有的市場中。在一些市場中,不對稱信息可以由于重復交易和聲譽的存在而較為容易得到解決。在其他市場,如保險市場、借貸市場、勞動力市場中,買賣者之間的非對稱信息并不容易解決,而且造成了嚴重的市場失效。例如,老年人不容易買到保險,小公司的貸款受到限制。同時在勞動力市場中的“少數者”會受到統計歧視,因為人們總是被歸入根據可觀察的特征確定的各種類型中。借貸市場失效是失業的主要原因。即使在聲譽和重復交易克服了不對稱信息的地方,這些慣例也影響了市場的結構。

要了解不對稱信息的根源,知道哪個時代正在進行的一場更加廣泛的思想革命是很有用的。在20世紀60年代初以前,經濟理論家們很少為刻畫特殊市場的特殊制度而建立模型。張伯侖的壟斷競爭模型和瓊·羅賓遜的相似的理論出現在研究生課程甚至一些高年級本科生的課程中。但這些是少之又少的例外。然而在20世紀60年代初,隨著增長理論家們開始建立有特殊技術特征的模型——如邊干邊學等,“特殊”模型開始增加。把這些特殊因素納入模型中并未損害原有的價格理論,但是它們播下了即將到來的革命的種子。

二、非自愿失業

新古典經濟學家認為非自愿失業是不可能存在的。失業者是那些正在尋找工作(否則他們不是失業,而是非勞動人口)但是拒絕了不能提供使他們滿意的工資的工作的人,因為他們期待更高的工資。由于找不到能提供符合自己要求的工資的工作而失業是不如人意的,但是受到低工資規定和工會討價還價影響的人除外,他們是自愿失業者。在市場出清價格下每個人都能找到工作。在新古典理論中,就業下降的時期——商業周期低潮——可能是由于意外的總需求水平下降造成的。同樣的,就業下降也可能是由于負的供給沖擊,這造成了勞動者退出勞動市場,放棄可得到的工作。然而任何關于由自愿的工作決策引起的商業周期的描述都遇到了經驗上的困難——先于周期的辭職行為是不爭的事實。

行為經濟學家并不否認非自愿失業的存在,相反他們對此給出了自成一體的解釋。20世紀70到80年代首次出現的效率工資模型使得非自愿失業這一概念有了意義。這些模型假定由于道德、公平、內部力量或非對稱信息的存在,雇主有強烈的動機向勞動者支付高于低水平的工資。這種“效率工資”高于“市場出清”的工資,所以使工作機會受到了限制。一些勞動者因此找不到工作,這些人就是非自愿失業者。

有許多關于同質的工人所得工資的經驗研究證明了效率工資是普遍存在的。早在效率工資進入宏觀經濟學家的視野之前,勞動經濟學家就記錄了在相同的工作或有相同特征的工人之間收入的廣泛差別??雌饋泶_實有“好工作”和“壞工作”之分。好工作和壞工作的存在使得非自愿失業有了意義:失業者愿意接受但是沒能得到那些被同等能力的人把持的工作。

但是為什么廠商們會支付在低限以上的工資呢?就我看來, 心理學和社會學的解釋在經驗上是最有說服力的。三個要點如下:互惠(人類學中的禮物交換理論),公平(心理學的平衡理論)以及對集體規范的遵循(社會學中的參照群體理論和心理學中的群體信息理論)。在最早的基于禮物交換理論的“社會學”版本的效率工資理論中,廠商給勞動者高于市場出清水平的工資,勞動者則回報以對公司的忠誠。高于市場出清水平的工資的另一個原因是對公平的考慮:根據心理學的平衡理論,勞動者可能會由于認為他們的工資低于“公平”水平而不積極工作。集體規范通常決定了工人們關于禮物互惠的交換形式以及公平工資的概念。Fehr和其同事用實驗的方法確定了互惠行為和集體準則對工人效率的重要性。我最喜歡的效率工資模型是內部人—外部人模型。其中內部人阻止公司以低于現行工資的市場出清工資雇用外部勞動者。一個暗含的假設是內部人有能力破壞公司雇用外部勞動力的努力。Donald Roy的一份細致的關于伊利諾斯機動船廠的研究也許反映了這種行為的發生機制。內部人針對外部人的串謀是許多公司支付高于市場出清水平工資的原因。

另一個版本的基于非對稱信息的效率工資模型把高于市場出清工資看作是紀律工具。在夏皮羅·斯蒂格利茨模型中,公司支付“高”工資來減少員工的偷懶行為。然而當所有公司都支付“高于平均水平”的工資時,平均工資提高了,使得失業出現。失業作為一種紀律工具起作用,因為工作不努力而被炒魷魚的工人只有在過一段時間之后才可能找得到工作。

工人紀律模型比基于社會學和心理學的模型更符合經濟學的標準邏輯。但是心理學和社會學模型,雖然依賴于標準經濟學分析之外的因素,卻可能為非自愿失業提供了更好的總體解釋。行為模型刻畫了凱恩斯在“通論”前幾章所強調的重點:公平以及相對工資的比較。

三、貨幣政策的有效性

新古典經濟學家的一個重要觀點是,只要被預期到,貨幣政策對產出和就業沒有作用。對貨幣供應量變化的預期使得理性的工資和價格確定者會以適當的比例調整名義工資,使得產出和就業不發生變化。這種新古典假設和關于貨幣政策的經驗證據以及人們對中央銀行對經濟作用的普遍信念是相矛盾的。

宏觀行為經濟學的一個主要貢獻是清楚地展示出在合理的行為假設下貨幣政策確實能夠影響實際經濟,就像凱恩斯經濟學很早就斷言的一樣。認知心理學把決策者描述為搜集信息,并把決策建立在簡化的意識結構上的“直覺科學家”。依賴拇指定律(rule of thumb),而忽略那些對利潤或效用影響很小的因素是這種心理節約機制的一個應用。在工資—價格體系中,簡單法則造成了總工資(價格)水平對外部沖擊反應的惰性——被新古典經濟學家所輕視的“粘性價格/工資”行為。在新古典的批評中,“新古典綜合派”所假定的惰性的工資行為是非理性的,于廠商和工人是不利的,因此是不合理的。相對的,行為經濟學家指出包括“貨幣幻覺”在內的拇指法則不僅是廣泛存在的,而且是合理的。因為以此原則行事帶來的成本是很小的。

在和Janet Yellen合作的文章中,我用一個有效率工資和壟斷競爭特征的模型首次展示了這一結果。我們假定一些定價者遵循拇指法則,在需求沖擊(由貨幣供給造成的)之后仍然保持價格不變。我們說明遵循“拇指法則”而沒有根據貨幣供應量變化調整價格的廠商的損失是“第二性”的(小的),而貨幣沖擊對產出的影響在這樣一個經濟環境中相對沖擊的水平而言是及時性的(顯著的)。我們把廠商采取的粘性價格確定的拇指法則稱為“近似理性”,因為它們由于偏離較大化行為而承受的損失是第二性的(小的)。

關鍵性結論——近似理性的價格粘性足以賦予貨幣政策顯著的力量——的邏輯是簡單的。在壟斷競爭條件下,每個廠商的利潤函數都是對其價格二階可導的,所以在價格的領域內是平坦的。因此任何對利潤較大化定價行為的偏離帶來的利潤損失都是較小的——相對于偏離本身而言是第二性的。但是如果大量公司的偏離行為都是相似的話,那么真實的均衡——去除價格水平之后的貨幣供給——相對于化行為下的情形而言將會產生及時性的變化;真實均衡的及時性的變化,反過來又引起總的需求、產出和就業的及時性的變化。因此對理性行為的微小偏離——實際上是小而合理的偏離——反駁了認為被預期到的貨幣供給變化不能影響實際收入和產出的論點。

近似理性的拇指法則模型解決了Lucas的關于在理性預期條件下貨幣政策的有效性問題。新古典經濟學家很難發現貨幣政策和產出之間除了暫時的關系之外還有任何聯系。新的行為經濟學以相當數量的近似理性行為為依據,確定了貨幣供應量變化同產出之間緊密的聯系。

四、菲利浦斯曲線和自然失業率

也許菲利浦斯曲線代表了最重要的宏觀經濟關系。菲利浦斯曲線把通貨膨脹率同失業率、通貨膨脹預期以及影響總供給的各個因素如食物或油的價格聯系起來。在這個關系中通貨膨脹和失業的此消彼長的關系定義了貨幣政策的“可行性范圍”,并且因此對其制定起著決定性的作用。菲利浦斯曲線首先在英國得到估計,然后是美國和其他國家。

菲利浦斯曲線的基礎是供給與需求。菲利浦斯認為當需求水平高或失業低的時候,廠商的定價方針會將工資通貨膨脹(根據生產力調整過的)傳遞到價格通貨膨脹中。因此,對定價者而言,在通貨膨脹和失業之間存在一個可接受的權衡。

在20世紀60年代,米爾頓·弗里德曼(1969)和愛德華·費爾普斯(1968)提出了一個新見解。他們認為工人們是為實際的而非名義的工資討價還價:工人理應預測到通貨膨脹并由此得到補償,然后在此基礎上進行討價還價。在低失業的時候要求更高的預期實際工資。又一次的,定價方針將工資通貨膨脹傳遞給了價格通貨膨脹。這樣一個微小的假設的修改(人們為了實際的而非名義的工資討價還價)的效果是巨大的:可接受的失業—通脹權衡不存在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個惟一的“自然”失業率,與穩定的通貨膨脹率并存。有了“真實工資”討價還價這一假定,長期的菲利浦斯曲線——與實際通貨膨脹和通貨膨脹預期的恒等式并存的價格/工資組合——是垂直的,因為有且只有一個失業率——“自然率”,實際通貨膨脹和通貨膨脹預期在這個失業率處相等。

要了解為什么長期菲利浦斯曲線必然是垂直的,讓我們想象一個中央銀行希望通過貨幣政策把失業率維持在自然率以下。在勞動力市場異常緊張的情況下,工人們要求超過通貨膨脹率的工資增長額。相應的,廠商將相關成本的增長轉嫁到價格中去,所以通貨膨脹超出了工人們在討價還價時所預期到的值。因此當失業率在自然率之下時,實際通貨膨脹率超過了預期通貨膨脹率。,工人們被愚弄了。所以在較長時期內,通貨膨脹預期,相應的還有通貨膨脹都不斷加速。相似的弗里德曼·費爾普斯模型預測如果中央銀行嘗試把失業率維持在自然率之上的話,最終將會造成不斷加速的通貨緊縮。只有自然失業率才能產生穩定的通貨膨脹率。弗里德曼和費爾普斯首次提出自然率假設之后,經濟學家們以驚人的速度接受了它。但是我懷疑這個理論在失業率很高的時候依然適用。

我對自然率假設的懷疑得到了一個經驗事實的支持,它揭示了自然率的適用性不是普遍的。毫無疑問,美國20世紀30年代的失業率極度地超出了任何合理的自然率。根據自然率假設,在整個十年中價格通貨緊縮應該是持續加速的。但這并沒有發生。價格下降了一段時間,但是通貨緊縮在1932年之后停止了;在接下來的十年中沒有明顯的通貨緊縮,雖然失業率非常之高。這個證據說明,至少在有些時間段里,存在高失業和低通貨膨脹的情況下,自然率假設失效了。

在最近的論文中,William Dickens,George Perry和我探討了兩種行為假設。這兩個假設和自然率假設不同,它們使得失業和通貨膨脹之間穩定的此消彼長關系在足夠高的通貨膨脹率和足夠低的失業率下成為了可能。及時個假設是“純凱恩斯”的:工人抵 制、廠商很少實施名義工資削減;第二個假設考慮了通貨膨脹預期在工資討價還價中的地位:我們認為在通貨膨脹率很低的條件下,有相當數量的工作者并不把通貨膨脹作為一個足夠顯著的因素而納入討價還價的考慮當中。

凱恩斯關于工人抵制裁減工資的假設反映了他深刻的心理學洞見。這個假定也是和心理學理論以及證據相一致的。期望理論認為個體通過將損失或獲益與一定的參照點比較來評價他們面臨的環境的變化。證據表明比起獲得新收入,人們更加注意避免損失。Kahneman和Tversky的研究已經表明許多與預期效用函數較大化理論不相符的現象在期望理論中都是理性的。如果人們把現有工資作為一個參照點的話,可以看出向下的工資剛性是期望理論的一個自然的應用。Shafir,Diamond和Tversky(1997)在一項問卷調查中發現人們的意識結構不僅僅是像古典經濟學假設的那樣以現實單位為基本定義,而是同時也表現出一定的貨幣幻覺,這一發現支持了以上觀點。

如果存在對名義工資下降的抵制,在低通貨膨脹率下通貨膨脹和失業就存在長期的此消彼長關系。弗里德曼·費爾普斯模型中這種關系是暫時的,現實情況則是長期通貨膨脹率上漲(如果它是接近于0的話)會造成顯著的失業減少和產出增加。邏輯如下:不論經濟處于景氣或是不景氣的時期,總有一些廠商的表現要比另一些廠商好。工資因此需要做出調整,以和這些不同的經濟境遇相適應。在通貨膨脹率和生產增長適中的時期中,相對工資是很容易調整的?!安恍摇钡墓究梢詫⒐べY上漲率確定在低于通貨膨脹率的范圍之內,而“幸運”的公司可以把工資上漲率確定在平均水平之上。如果生產增長率低而不存在通貨膨脹,需要減少實際工資的廠商則只能通過減少名義工資來達到效果。在關于公司面對的需求沖擊的現實假設下,減少名義工資的需要隨著通貨膨脹率的下降而上升。公司不愿意采取名義工資裁減的措施使得長期失業率上升。因為在低通貨膨脹條件下在每個就業水平中決定勞動供給的真實工資都更高,與穩定通貨膨脹率并存的失業率會隨著通貨膨脹率逐漸下降到0而不斷上升。對于那些不能降低工資的廠商來說,這種溢出產生了超出這些公司內就業變化的總就業效應。因此,有一點低通貨膨脹的好處是它“潤滑了勞動力市場前進的車輪”。

對包括了交叉沖擊和不愿減低貨幣工資的廠商的模型的模擬結果表明,在根據實際情況選擇參數的條件下,通貨膨脹和失業之間的此消彼長的關系在低通貨膨脹和低生產增長率下是很明顯的。例如,通貨膨脹長期性的從2%減少到0%,每年會造成失業率的大概2%的長期性增加。相應剛才提到的對模型的模擬,用美國二戰后的數據估計菲利浦斯曲線可以得到相似的結果。當這個菲利浦斯曲線被用于模擬20世紀30年代的通貨膨脹率的時候,得到了和大蕭條時期美國通貨膨脹實際情況驚人相似的結果。而一個具有可比性的標準自然率模型的模擬結果則和事實相反,它表明20世紀30年代一直有加速的通貨緊縮。

另一種行為理論也可以推導出在低通貨膨脹條件下通貨膨脹和失業之間長期性的此消彼長關系。其基本觀點是由于低通貨膨脹是不顯著的,所以在討價還價過程中人們會忽略掉感覺到的價格水平變化。在壟斷競爭和效率工資條件下這種對通貨膨脹的忽略是近似理性的。顯著信息心理學和認知心理學都表明人們傾向于忽略那些對他們的決策不重要的變量。允許由于通貨膨脹高低不同而使得當前通貨膨脹對通貨膨脹預期的形成其不同作用的Phillips曲線的經濟計量估計和這個假設是一致的:在高通貨膨脹時期,過去通貨膨脹的系數和接近于1;在低通貨膨脹時期,這個系數和則接近于0。相似的,使用預期通貨膨脹的調查值作為自變量的回歸分析在高通貨膨脹時期會得到比低通貨膨脹時期更高的通貨膨脹預期項的系數。

宏觀行為經濟學所展示的結果——很低的通貨膨脹率會帶來高失業和低產出——有很重要的政策意義。大多數人都認為中央銀行是小心的、保守的、安全的。但是我認為許多中央銀行是危險的司機:為了避開通貨膨脹的車流,他們在道路的另一端遠遠地行駛,使得通貨膨脹率過低而失業率過高。

五、儲蓄不足

對新古典經濟學家來說,儲蓄的太少或是太多就像非自愿失業一樣,是和其基本假定相矛盾的。因為儲蓄是個人較大化行為的結果,因此在不考慮外部情況的條件下,它必定是的。相反,行為經濟學發展出了理論上和經驗上的方法來增進人們對這種時間不一致行為的理解。

使得時間不一致行為分析成為可能的關鍵理論創新是認識到人們可能在較大化一個和代表“真實利益”的效用函數不一致的效用函數。一旦這一點被接受,“儲蓄太少”就成為了有意義的概念。要確定人們是否儲蓄過多或過少需要回答這樣一個問題:他們是否有一個(跨期的)效用函數,而較大化另外一個。既有的證據潛在地表明兩個概念之間有重大的區別。很高的負貼現率是解釋實際的財富—收入比的首要因素。然而,對于人們認為應該實行的消費—儲蓄權衡的問卷調查結果表明跨期貼現率是正的(雖然很小)。

曾被用于研究跨期儲蓄決策的雙曲線貼現函數可以用來表現決定實際儲蓄的效用函數和評價這種儲蓄行為的福利結果的效用函數之間的區別。雙曲線函數描述了人們在自控制中遇到的困難。和新古典經濟學中的標準的指數遞減貼現率不同,雙曲線函數假定隨時間范圍增加,人們用來比較相鄰時間的權衡的貼現率是遞減的:人們在評價需要在當時做出犧牲而在未來得到收益的選擇時使用的是較高的貼現率,而同樣的選擇如果被推到較遠的將來,人們對它進行評價時使用的是較低的貼現率。因此,當所需要做出的犧牲被推遲的時候,人們有耐心選擇那些延遲支付的行為;但是對于近期的延遲支付卻顯得不耐煩。因為現期消費比未來消費更顯著,人們總是拖延儲蓄。

雙曲線貼現可能產生兩種形式的拖延行為。當人們認為在未來他們的效用函數會發生變化時,會出現“幼稚拖延”。他們錯誤地認為,雖然今天明擺著是這樣的,但是明天會有所不同。他們沒能意識到明天的自己也將不再是今天的自己,因此當明天到來時,它明擺著也會是這樣的。幼稚拖延者錯誤地認為明天的自己會去儲蓄(節食、鍛煉、戒煙……),雖然今天自己并沒有這樣做。而且他們會驚奇地發現,明天的自己也將和今天一樣拖延下去。更成熟的拖延行為的形式是提前行動——根據O’Donoghue和Rabin(1999)的術語。提前行動者對未來的自己有充分的認識。他們對自己說:如果明天我會把今天的儲蓄都花光的話,那么為什么我今天還要儲蓄呢?

Laibson用雙曲線貼現作為一個儲蓄行為和政策研究的理論基礎。和共同作者Repetto以及Tobacman(1998)一道,研究了在消費者提前行動的世界中,不同的稅收激勵政策的作用。他們的估計表明微小的激勵政策的變化將會大大減少提前行動,從而產生巨大的正福利效應。

除了社會保險和其他“強制”儲蓄計劃的流行之外,儲蓄不足的好證據是退休人口消費的大量減少。實際上,退休消費的下降是不連續的。那些有更多資產和補償收入的退休者消費的減少量要少得多。這很難被標準的指數貼現的生命周期模型所解釋。

Thaler和Benartzi(2000)設計了一個儲蓄計劃來克服人們的拖延行為,并在一個中等規模的制造企業試驗了這一計劃:雇員們被邀請參加一個儲蓄計劃,在其中他們可以優先選擇工資增量中多少比例留為存款。和雙曲線貼現(而非標準的指數模型)相一致,雇員們把現在收入中的較少部分,以及未來收入中的較大部分留為存款。在短期內,平均儲蓄率增加了一倍。

六、資本市場

凱恩斯的“通論”是資本市場的現代行為金融學視角的鼻祖。在凱恩斯的隱喻中“專業投資可能就像報紙競爭一樣,在這 種競爭中競爭者必須選出上百張照片中最漂亮的六個臉蛋,其選擇最接近所有競爭者的平均水平的競爭者獲得勝利”。因此資本市場過于不穩定,對各種消息過于敏感。對股票市場的這種看法和有效市場模型是相抵觸的:在這種模型中,股票價格是根據風險水平調整過的未來預期收入的現值。

在20世紀80年代早期,Robert Shiller對凱恩斯的過度活躍假定作了一個檢驗。他推論如果股票價格真的是未來收入的預測值,它們的波動應該小于它們的收人的貼現值本身。Shiller的洞見是一個簡單的統計學應用:好的預測應該比被預測的變量本身有更小的方差。用美國100年的股票價格和股息的數據,Shiller(1980)比較了趨勢平滑后股票價格的方差和趨勢平滑后股息的當期貼現值的方差。他研究的結果和凱恩斯的預測是一致的:(趨勢平滑后)股票價格的方差比(趨勢平滑后)股息貼現值的方差大10倍。這個結果也被更成熟的允許股價和股息當期貼現值波動的檢驗所支持。股票價格的過度波動性也可由股票真實回報率的高頻率變動得到解釋。但這種周期變動和大多數的標準古典經濟模型不符。在這些模型中真實回報主要是由技術狀態和資本勞動比決定的。而在新古典模型中技術和資本—勞動比的變化是緩慢的。

雖然有如上的方差波動的檢驗結果,對有效市場的信念也得到了一些經驗證據的支持,如根據月度數據,人們發現回報的自相關并不顯著。對回報自相關假定的拒絕表明股票市場的表現近似于一個隨機游走的過程。而相應地,Summers(1986)在一個“狂熱”模型中——有對市場的序列相關偏差——說明自相關檢驗的說服力是很弱的。

除了確定過度波動的存在,Shiller也檢驗了它的可能的原因。在“非理性繁榮”(1999)中,他回顧了20世紀90年代對于股市泡沫的新聞報道,并解釋了在金融市場和世界經濟中的“新經濟”的思想是如何傳播的。當股價上漲時,“新經濟”的福音在人間傳頌;個人投資者按照媒體的意愿行動,這些媒體夸大了經濟基礎如網絡對生產力的作用。這種股市泡沫是普遍存在的;它們在許多國家,在歷史進程中曾多次發生。實際上,金德爾伯格的對恐慌和狂熱的描寫以及加爾布雷思的1929年大蕭條的歷史描寫是“非理性繁榮”的前輩。

第二個對理性的股票市場提出質疑的實證研究是股票超額收益之謎。在過去兩百年中,股票超額收益顯著高于債券的收益。其差距之大,以至于拒絕理性假設是合理的:在跨期效用較大化的假設下,今天消費的邊際效用和明天的預期邊際消費效用應當是相等的。在確定的風險厭惡的效用函數下這個條件表明出售股票的收入應當等于風險規避系數與消費增長和股票回報的協方差的積。然而對合理的風險規避系數而言,這個積遠遠小于出售股票的收入。

非理性的進一步的證據來自于跨截面數據。與Shiller的關于伴隨著向平均價格/股息率回歸的過度波動的時間序列發現相似,DeBondt和Thaler(1987)在跨截面數據中發現了對平均股票回報的回歸:由過去五年表現好的50家股票組成的成功的投資組合的表現遠遠低于市場平均水平,而過去五年表現最差的50家股票組成的投資組合后來的表現則遠遠高于市場平均水平。其他的股票市場異?,F象也對有效市場假設提出了質疑。

資本市場的意義不僅在于它們本身,它們對宏觀經濟至少在下面三個方面也有重要影響。及時,資產價值影響收人,從而相應地影響消費。第二,與新資本價格相關的既存資產的價格——托賓的q——影響著投資,因為投資可被看作是在代表新資本的股票和相似的既存資產之間的套利行為。,資產價值影響著公司破產的可能性。接近于破產的公司發現很難借款,從而錯失有利的投資機會。

七、貧困和身份

如果收入分配也是宏觀經濟學的一個主題,那么行為經濟學也為長期困擾美國的一個問題——大多數的白人和少數的黑人之間的收人和社會境遇的巨大差距——提出了解答。黑人比白人貧困率多了大約7.7%。盡管只占美國總人口的1/8,黑人幾乎占了美國貧困人口的1/4。實際的情形更加嚴重,因為最貧困的黑人面臨的遠遠不只是貧困問題。他們有很高的犯罪率、藥物和酒精濫用率、非婚生育率,單親(母親)家庭和福利依賴也大量存在。大概有4.5%的黑人男性被收審或入獄。黑人女性入獄率超過了白人男性的入獄率1/8。黑人男青年比白人男性在一生中入獄的可能性要大1/4。

標準的經濟學理論不能解釋這種自我毀滅的行為,Rachel Kraton和我發展出了一些基于社會學和心理學觀察的模型以求解釋美國黑人的長期不利地位。我們的理論強調身份的作用以及人們根據他們自己的理想身份所做出的決定。在我們的少數人貧困理論中,被剝奪了種族和階級身份的人面臨著一個Hobbesian選擇。一個可能的選擇是接受和主流文化相符的身份。但是這種選擇的后果可能是這個人不被多數主流文化的成員承認。這種選擇同樣可能在心理上給個人造成負擔,因為要求個人成為一個“不同的”自我;在主流文化之外的家人、朋友可能也不會接受這樣一個接受了主流文化的人。因此人們可能會覺得他們永遠不可能“過關”。第二種可能的選擇是適應由歷史決定的身份,對多數少數者來說,這是與主流文化相反的身份。每種身份有其理想的行為模式,對反面身份而言,這些模式和主流文化是相反的。因為主流文化贊同“自我成就”,所以反面文化就是自我毀滅的。對個人來說這種反面文化可能較為容易適應,但同時這種文化在經濟上和生理上對個體是不利的。

某些貧困的身份理論的政策含義和標準的新古典經濟學的政策含義是不相同的。例如,標準的關于犯罪與懲罰的經濟理論認為應該用威懾來阻止犯罪:將犯罪成本提到足夠高,就像加利福尼亞的“三次就出局”法那樣,可能的犯罪者就會三思而行了。但結果是監獄滿了而犯罪仍未停止。以身份為基礎的理論認為,入獄的巨大的負外部效應可能抵消通過嚴厲的判決來阻止犯罪的短期收益:監獄本身就是一個反社會文化的學校,也同樣是未來犯罪的溫床。而且,身份形成的外部性要求在犯罪發生之前有相應的預防措施,這些措施包括,例如:有效易得的藥物治療,恢復計劃以及提供給城市中心地區青年的公共就業機會。身份理論認為增加黑人聚居區附近的學校數量的好處是巨大的,也許我們應該在完成常規教程的老師之外配備老師,增加對和身份形成有關的學生事務的關注。

八、結論

如果經濟學中有一個方面應該是行為主義的,這個方面應該就是宏觀經濟學?;セ?、公平、身份、貨幣幻覺、損失規避、羊群行為可以很好地解釋現實世界對競爭的一般均衡模型的偏離。宏觀經濟學必須建立在這些行為條件的基礎之上。

凱恩斯的“通論”是在這個時代之前對宏觀行為經濟學最偉大的貢獻。凱恩斯幾乎無時不在強調心理特征(比如說消費中)和非理性(比如在對股票市場的觀察中)帶來的市場失效。經濟是如獅子一般危險的 ,現代宏觀經濟學重新發現了宏觀經濟運行獸性的一面。行為經濟學家正在充當馴獸員的角色,這個任務是艱巨的,但同時也是令人激動的。

行為經濟學論文:行為宏觀經濟學的方法論意義

【內容提要】行為宏觀經濟學是西方宏觀經濟學中的新思潮。作為行為主義方法在宏觀經濟學中的應用,行為宏觀經濟學為解釋宏觀經濟問題提供了嶄新的理論視角。但是,行為宏觀經濟學并沒有從根本上背叛主流經濟學傳統,其實質是多樣化的偏好假設,輔以經濟當事人理性化的選擇,為宏觀經濟提供更真實豐富的微觀行為基礎。因此,進一步擴展偏好—理性選擇的分析框架是行為宏觀經濟學未來的發展方向,儲蓄不足和短期總供給的兩個理論案例證實了這一點。

【摘要題】西方經濟學

一、引言

一年一度的“宏觀經濟學與個人決策研討會(又稱行為宏觀經濟學研討會)”,匯聚了當今世界上最著名的宏觀經濟學家和行為經濟學家,從1994年迄今已經舉辦了十次,結出了豐碩的理論成果。從會議主頁上的介紹我們可以清楚地了解行為宏觀經濟學的含義:“宏觀經濟現象是個人決策綜合的結果。行為宏觀經濟學方法從一個廣闊的社會科學的視角,廣泛利用各種研究方法來研究這些現象,認識經濟現象背后的人類行為的復雜性”。

從西方經濟理論發展的角度來說,行為宏觀經濟學的出現與凱恩斯之后宏觀經濟學的變遷密不可分。在宏觀經濟學的發展過程中,有關宏觀經濟學微觀基礎的討論從來就沒有停止過。其間,新古典綜合派在一般均衡框架中加入了工資不變的條件,以此來解釋經濟的周期波動和對充分就業的偏離,而忽視了凱思斯在《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中關于心理動機和社會因素對經濟當事人決策行為影響的精彩描述。新古典主義宏觀經濟學認識到了這種空中樓閣式的理論架構所存在的弊病,轉而尋求宏觀經濟學的微觀基礎。他們認為,一切經濟決策都和當事人的較大化行為相一致,在引入理性預期的關鍵性行為假設以后,工資和價格的決定有了一個明確的微觀基礎。但是,新古典宏觀經濟學認為經濟當事人總能地、步調一致地進行決策,并取得合意的結果,因而經濟在大部分時間總是處于充分就業的均衡狀態,這與經驗事實是明顯抵觸的,從而使得這一理論有關的行為假設顯得過于簡單粗糙,而且對主要宏觀經濟現象的解釋也缺少說服力。

為了應對凱恩斯以后宏觀經濟學發展中上述兩個簡單化傾向,各種建立在理性預期和個體利益較大化基礎上的價格粘性模型相繼出現。20世紀80年代后期,伴隨著整個西方經濟學的行為轉向[1],經濟學家試圖把宏觀經濟學的微觀基礎建立在更深層的個體行為之上。越來越多的宏觀經濟現象在引入了行為學分析之后得到了較為令人滿意的解釋,有跡象顯示,行為分析將成為宏觀經濟學的方法論基礎。

不同于新古典宏觀經濟學與凱恩斯理論的紛爭,行為宏觀經濟學并沒有刻意為自己貼上凱恩斯主義或者反凱恩斯主義的標簽,相反,其理論研究是問題導向的。20__年度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阿克洛夫在頒獎典禮上發表了題為“行為宏觀經濟學與宏觀經濟行為”的演講[2]。在這篇演講中,阿克洛夫列舉了新古典宏觀經濟學難以解釋的六大宏觀現象。這些現象包括:非自愿失業的存在;貨幣政策對產出和就業有實質性影響;失業率與自然失業率的偏離并未導致通貨膨脹或通貨緊縮加?。黄毡榇嬖诘膬π畈蛔?;股票市場的過度波動;社會底層階級的身份認同和貧困問題。通過引入行為學和社會學的分析,行為宏觀經濟學為這些現象提供了具有行為基礎的宏觀經濟學解釋。

嚴格地說,行為宏觀經濟學并不能稱得上是宏觀經濟學的一個流派,因為它沒有提出一套完整的理論范式,也沒有系統的可供檢索和識別的方法論、假設和準則。這源于行為經濟學在方法論上的缺陷,但同時,這種方法論上的不確定性也使得行為宏觀經濟學具備理論建構上的開放性,從而有可能創造出一種超越傳統凱恩斯主義的新理論。

本文的目的并不在于梳理行為宏觀經濟學的主要內容,而是要探究宏觀行為方法的意義。有鑒于此,我們在一般性地論述行為宏觀經濟學之行為經濟學的方法論基礎之后,以較能體現行為宏觀經濟理論特點的儲蓄不足問題和勞動市場的相關分析來探討其方法論的意義。

二、行為經濟學的分析方法

行為宏觀經濟學的方法論來源于經濟學中的行為主義。20世紀七八十年代以來,經濟學中一股行為主義的研究浪潮逐漸興起。這場理論革新運動至少可以追溯到1978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西蒙,他所提出的“有限理性”假設下的決策科學直接推動了行為經濟學的發展。而西蒙本人更是認為,包括馬歇爾在內,康芒斯、凡勃倫、熊彼特、卡托納(GeorgeKatona)、萊本斯坦(HarveyLeibenstein)、溫特(SidneyWinter)等人都可以稱之為行為主義者,因而制度經濟學也被認為是早期正統的行為主義研究方法。

一般認為,行為經濟學對主流經濟學的反叛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及時,拒絕將實證主義作為經濟學研究的方法論基礎;第二,認為將演繹推理作為社會科學的基礎是不充分的;第三,不贊同均衡及均衡的比較靜態分析,傾向于研究非均衡的過程;第四,批評經濟學模型的簡單化傾向,尤其反對以單一的理性當事人的化來使 所有的經濟行為模型化。[3]行為經濟學認為,在前提、理論形成及結果檢驗三個方面,經濟學理論都應該有所革新。在理論前提上,行為經濟學認為,應該充分借鑒心理學、社會學、人類學、組織理論、決策科學的成果,以增強經濟學理論假設的真實性;在理論形成上,應該更強調解釋真實觀察到的行為,而不是分析行為可能發生的邏輯條件;在理論結論的檢驗上,應該吸收更多樣化的實證研究方法,比如利用調查和實驗室數據進行的分析。

應該說,行為經濟學對以新古典分析方法建立起來的主流經濟學理論的評判是中肯的,他們所提出的建議對經濟學的發展也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但是,早期行為經濟學的進展卻并不大,原因在于,其相關理論要么流于簡單的批判,卻缺乏理論建構;要么是各家觀點的大雜燴,沒有規范的模型推導;要么只是提出解決特殊問題的特殊理論,無法進行理論的一般化。可以說,早期行為經濟學較大的問題在于放棄了經濟學最基本的研究方法——均衡和化,而這正是經濟學得以建構并區別于其他社會科學的原因之所在。因此,他們不能把其他社會科學的成果很好地融合到經濟學模型中,提出易操作的命題。

針對其自身存在的問題,行為經濟學著力于提出更豐富的行為假定,并考察由這些行為假定所刻畫的經濟當事人如何調整決策方式,從而如何影響均衡結果。在這方面,阿克洛夫做出了開拓性的工作。

阿克洛夫1984年的論文集《一個經濟理論家的故事集》(AnEconomicTheorist’sBookofTales)的前言可以看做是一篇行為經濟學的宣言。阿克洛夫認為,新古典經濟學家關心的是基于單個經濟人自利行為的市場均衡;經濟人的預期,即使不是,就其各自所面對的環境而言也是充分的,從這個意義上講,預期是理性的。其中蘊含的潛規則是,只有那些自身利益較大化的經濟當事人所采取的行動所表現出來的經濟現象才會在經濟模型中被考慮到。不放寬這一規則的限制,就無法解釋一些顯而易見但又有悖于新古典基本假設的經濟事實,比如高非自愿失業率的持續存在。誠然,這種個人主義的較大化行為假定能夠得出很多有趣的結論,但它同時也極大地限制了經濟模型可能涉及的范圍。阿克洛夫認為,所謂“好的”經濟理論,就是能針對經濟問題提出“若……則……”這樣有趣的命題。新古典經濟學所提出的“若阿羅—德布魯模型得到滿足,則帕累托的一般均衡存在”命題只是“好的”經濟理論中的一個例子,因為現實中的經濟問題不止一個。就微觀經濟而言,與生產什么、如何生產、為誰生產相聯系的資源配置是經濟問題;而對宏觀經濟而言,失業、通貨膨脹、產出增長是重要的經濟問題,利率、匯率、投資、消費、稅收、赤字等則是一些間接的關注點。所有解釋這些變量的命題都可以認為是與經濟問題有關的,而其中有趣的命題則是相對于通常的經濟學文獻而言出人意料的。因此,好的經濟理論必須同時重視經濟現實和經濟理論,立足于經濟現實,回溯現有的經濟理論,從中發現是什么原因導致了這種出人意料情況的存在,在矛盾的演進中發展經濟學,擴展人們對整個人類行為的理解。為了得到好的理論,經濟學應該借鑒心理學、人類學、社會學等的研究成果,充實自己的研究范圍。

以阿克洛夫為代表的新的行為經濟學強調人類行為中“非理性”的一面,而且認為這種行為并不是對經濟理性的隨機偏誤,而是一種可以預測的、不容忽視的非經濟理性行為。行為經濟學以此為假設前提,研究當人類行為存在有限性和復雜性時的市場結果。[4]他們把有限性區分為有限的理性、有限的意志力和有限的利己心三種形式。與傳統理論不同,行為經濟學認為市場力量和學習演化機制不足以消除這種有限性,因而需要根據認知和社會心理學家對行為的研究結果,考察人類行為如何描述,以及這些行為在特定經濟背景下的結果。因此,新的行為主義者試圖為“非理性”行為提供理性的描述和解釋。在這里,行為經濟學采用了偏好與理性的二分法,認為偏好是先于理性或者是在理性之外存在的,理性不是決策結果的屬性,而是決策過程的屬性。人們不僅對狀態產生偏好,也可以對狀態信念產生偏好,這時信息就成為決策中的控制變量而不是只可以充分了解的外生因素了。借助于較大化偏好的理性選擇,行為經濟學解釋了在新古典意義下的某些“非理性”行為,從而達到了經濟現實和經濟理論的協調一致。

所以,行為經濟學方法的實質是多樣化的偏好假設,輔以經濟當事人理性化的選擇。下面的兩個例證再次說明了這一點。

三、儲蓄不足與偏好的時間不一致性

消費和儲蓄理論是總需求分析的重要內容。與凱恩斯理論強調消費傾向的變動不同,弗里德曼的長期收入假說(PermanentIncomeHypothesis)和莫迪利亞尼(FrancoModigliani)的生命周期假說(LifeCycleHypothesis)確信,人們會為他們自己的一生制定消費計劃,以他們一生的收入作為預算約束,因此消費不會出現劇烈的波動,而呈現平滑態勢,政府抑制消費和鼓勵資本積累的政策是無效的。但事實卻表明,人們往往消費過度,而為退休后準備的儲蓄不足,因此需要政府制定政策,以便為人們退休以后的消費提供資金支持,也就是說,需要政府強制居民進行儲蓄。

對于儲蓄不足現象和社會保障政策的作用,傳統經濟理論將出現這一現象的原因歸結為政府征收過高的資本稅刺激人們用消費替代儲蓄。這個解釋不僅在理論上不夠充分,而且也受到來自經驗數據的否定。例如,波恩海姆(Bernheim)的實證研究表明,以理性化模型推導出來的時間偏好率、風險忍受程度、所面臨的不確定性、勞動供給向后折彎的程度等都是站不住腳的。[5]

傳統理論的一種變通說法是認為,一個人的效用并不僅僅取決于其自身的現時消費,也與其上期消費的數量以及他人的消費量有關。行為宏觀經濟學家在此基礎上走得更遠,他們并不是簡單地將上一期的消費量或者將他人的消費量寫進自己的效用函數,而是尋找模型構造的合理依據和行為基礎,將消費的動態性內生化。比如,萊伯森(Laibson)提出了消費的暗示理論(Cue-TheoryofConsumption)[6]。他認為,聽見杯盞交錯之聲就想喝酒,聞到面包的香味就會覺得餓,這些都是對消費的暗示,這種暗示提高了消費的邊際效用,從而鼓勵人們更多地消費。拉里·薩繆爾森提出了基于信息的相對消費效應(Information-BasedRelativeConsumptionEffects)[7],認為別人的消費之所以會影響自己的消費,是因為別人的消費水平傳遞了關于環境的信息,較高的消費水平意味著較寬松的消費環境,從而促進自己的消費。相反,較低的消費水平意味著較貧瘠的消費環境,從而不得不緊縮自己的消費。因此,消費者就通過對這些信息的利用來應對環境的不確定性。

就這一問題,行為宏觀經濟學中更多的文獻強調偏好的時間不一致性,即今天的消費計劃和明天實際的消費決策之間是沖突的(比如計劃好明天不抽煙,結果到了明天還是忍不?。?,人們的偏好更偏向于現在,追求即時的滿足,這被稱為自我控制(self-control)問題。偏好動態不一致性的一個典型例子是,大家對不喜歡做的事情都有拖延(procrastination)的習慣,這意味著消費者是短視的(myopic),他們會對現期的努力賦予一定的貼水,對未來完成一件事情的能力過于樂觀。[8]萊伯森正式構造了一個雙曲線型的貼現函數,具備這種性質的個人將自身效用較大化就會導致儲蓄的不足[9]。奧多諾休和拉賓(O’Donoghue&Rabin)以及阿雷利和沃騰布羅克(Ariely&Wertenbroch)擴展的拖延模型則進一步指出,人們不僅要選擇什么時候完成一件事情,而且要選擇完成哪件事情?付出多大的努力?當他能夠部分地意識到自己的自我控制問題時又當如何?他會不會采取一定的措施來消除這個問題?[10]

從行為宏觀經濟學對消費—儲蓄難題的解決方案中我們看到,在偏好—理性二分法下,該理論堅持了經濟理性的假定,而同 時又極大地豐富了人們對不同狀態偏好的刻畫。但這種理性實際上又是一種簡單理性,因為當事人認識不到自己的偏好性狀的奇異。這里我們可以充分看到行為宏觀經濟學在微觀基礎真實性上所付出的努力,他們遵循的原則是,既不能把人假設成極端老練復雜的“上帝人”,同時也不能把人假設成過分單純的“幼稚人”,以免使理論走上另一個極端。目前,盡管行為宏觀經濟學還沒有解決儲蓄不足現象中表現出來的微觀個體偏差向宏觀系統偏差的轉換,因而也就不能說已經完成了這一問題的行為學微觀基礎的確立,但無論如何,行為宏觀經濟學在大致的正確總比精致的錯誤要好這一信念的支持下取得了一系列進步。

四、短期總供給與通貨膨脹慣性

行為宏觀經濟學另外一個具有代表性的研究領域是勞動市場的行為分析。我們知道,如何解釋產出和通貨膨脹的短期波動,凱恩斯主義者提出的解釋是,存在工資和價格的粘性,使得市場不能迅速出清。在這一問題上,行為宏觀經濟學家的任務就是給這種粘性的形成尋找一個行為主義的原因。

工資粘性的著名解釋是效率工資假說[11]。為什么企業削減工資不是有利可圖的?這種假說認為,削減工資會降低工人的生產率,而維持原有工資水平能有效地防止和解決卸責(shirking)、勞動力流失(labor-turnover)、逆向選擇(adverseselection)等問題。行為宏觀經濟學基于心理學和社會學的理論對上述問題給出了更有說服力的解釋。基于人類學中禮物交換理論,廠商給勞動者高于市場出清水平的工資,勞動者則回報以對公司的忠誠;基于心理學的平衡理論,勞動者把低工資看成是受到了“不公平”待遇而不積極工作;基于社會學中的參照群體理論和心理學中的群體信息理論,工人和廠商都具有一個集體規范,他們據此決定了工人們關于禮物互惠的交換形式以及公平工資的高低。行為宏觀經濟學所建立的模型,雖然依賴于經濟學分析之外的因素,卻可能為非自愿失業提供了更好的總體解釋。

對于價格粘性,流行的模型是價格交錯調整模型。這個模型有效地結合了名義價格粘性和理性預期,但它無法解釋一個關鍵性的事實,那就是經濟蕭條階段通貨膨脹的持續慣性,以及消除通脹需要付出的很高的產出代價。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理性預期是一種前向預期(forwardlookingexpectation)。而引入后向預期(backward-lookingexpectation)雖然能解決上述問題,但卻逃不過著名的盧卡斯批評,因為貨幣政策發生變化,人們的預期自然就變了,而且后向預期的模型無法解釋非持久性的通貨膨脹。

對此,行為宏觀經濟學借用認知科學中的“大拇指規則(RuleofThumb)”,認為企業在調整名義工資時會基于經驗和常識的一般性原則,只要求大概正確,而不需要。[12]對于遵循大拇指規則的企業來說,保持名義工資和價格不變帶來的利潤損失只是次要的,而貨幣沖擊對產量的影響卻是及時位的。在這一意義下,他們將非較大化行為的廠商稱為近似理性的(near-ratio-nal)。鮑爾和富雷爾(Ball&Fuhrer)指出,在定價過程中,近似理性具體體現在人們只利用有限的信息來預測未來的變量,那就是過去的通貨膨脹行為,他們對這個信息進行利用,而不利用其他信息,比如產出和利率的信息,從而降低信息收集和處理的成本。[13]

近似理性的這層含義更明顯地體現在阿克洛夫對表示失業與通貨膨脹關系的菲利普斯曲線的討論上。[14]他指出,不管是貨幣主義和新古典經濟學信奉的自然率,還是新凱恩斯主義者推出的不加速通貨膨脹的失業率(NonacceleratingInflationRateofUnemployment,NAIRU),都是比較穩定的,那么,他們的理論就難以解釋為什么存在通貨膨脹率相對穩定而失業率波動很大的事實。阿克洛夫認為,問題的焦點并不在于人們是如何形成預期的,而在于是如何利用預期的。經濟學家通常認為經濟當事人會盡可能地利用一切可利用的信息,而心理學家則認為人們的決策基于簡化提煉(simplifiedabstraction)模型,實施啟發式的決策(decisionheuristics),人們會忽視某些枝節,只關注最重要的方面,以簡化決策。在這個前提下,人們對待通貨膨脹的方式與傳統模型有三大不同:當通脹較低時,人們在進行工資和價格決策時會忽視通脹;即使當人們考慮通脹的時候,人們對這種預期的利用也是不充分的;人們對通脹的看法和經濟學家不同,他們把通脹看成是價格的上漲和真實收入的下降,而不會()認識到通脹也意味著對他們的服務的名義需求上升了,相反他們會把名義工資的上升看成是他們的工作受到賞識,而沒有意識到工作的機會成本也上升了。對理性的偏離給他們造成的損失是較小的,而使用理性是有主觀或客觀上的成本的,或者需要克服思維和行動的慣性。因此,存在一種的通貨膨脹率,能實現較大的就業和產出。

一項更具行為主義特色的研究指出,在存在多重均衡的情況下,當事人無法推斷其他定價廠商的未來行為,因為這些行為可能都是滿足理性假設的,這時定價廠商過去的定價行為就成為一個均衡選擇機制:在與可能的均衡相一致的所有行動中,當事人會預期其他當事人的行動與過去保持一致。[15]而這一多重均衡的生成機制是在工資談判模型中加入了一項關鍵性假定:工人希望被公平對待,他們發現同行的工資高于他們所導致的滿意度的降低要遠大于他們發現同行的工資低于他們所導致的滿意度的上升。

我們注意到,盡管存在一定差異,行為宏觀經濟學的分析與價格調整存在成本的說法并沒有實質性的差異,即使近似理性也可以被看做“認知”的菜單成本,而成本的衡量恰恰是標準的理性原則。阿克洛夫等人的理論之所以表現為更具有行為經濟學的特征,原因是他們不僅給出了行為假定,而且試圖尋找這種假定的基礎,這種基礎可能來自于心理學或其他學科。至于近似理性假說等是否對傳統的理性概念形成實質性沖擊,一個可能的理解就是把近似理性看成是貨幣幻覺(moneyillusion)的結果。經驗研究表明,人們的偏好和對約束的認識受名義值的影響,人們不但自己具有貨幣幻覺,而且預期別人也具有貨幣幻覺。[16]而且實驗還表明,在可以預期到的負向名義沖擊之后,名義慣性持續存在,即使不存在不信息、價格調整成本和價格交錯調整,這種貨幣幻覺在一個同樣可以預期到的正向名義沖擊之后要小得多。這再次表明,人們不僅對狀態有偏好,而且對與狀態有關的名義因素也有偏好。因此,我們的結論是,行為宏觀經濟學的研究仍然是針對偏好而不是理性的。

五、總結

結合儲蓄不足和勞動市場兩個研究領域,我們發現,行為宏觀經濟學在兩個方面值得我們注意。

及時,行為宏觀經濟學試圖在宏觀經濟學的微觀基礎與解釋現實經濟現象之間建立一個行為主義的橋梁,并已經取得一定的成果。正如我們在引言中所指出的那樣,傳統的新古典綜合理論過于簡化,并沒有真正的微觀基礎,而新古典宏觀經濟學又過于注重形式的一致性,缺乏對現實經濟特別是“奇異”現象的解釋,即使是新凱恩斯主義者,他們也只是注重了對特殊行為的描述,而缺乏對這些特殊行為基礎的解釋。在這方面,行為宏觀經濟學充分利用了來自人類學、社會學和心理學的理論和方法,極大地豐富了宏觀行為的微觀基礎的討論。行為宏觀經濟學尋求“更真實微觀基礎”的嘗試正在引領西方經濟學的變革方向。

第二,從方法論的角度來看,行為宏觀經濟學富有潛力的方向主要是:放松關于偏好的傳統假定,以理性較大化來解釋特殊的現象;擴展原有對理性的認識,合理化“非理性”行為。就我們可預見的范圍而言,經濟當事人“理性選擇”和使用“實證方法”仍是經濟學家們難以割舍的情結。那么,試圖把特殊行為納入偏好—理性選擇的框架也就成為行為宏觀經濟學的現實選擇。因此,通過偏好和理性概念擴展而重新構建的一般均衡框架將繼續成為宏觀經濟學的方法論基礎 。

同時需要指出,行為宏觀經濟學也面臨著嚴峻的挑戰。1986年出版的《行為經濟學手冊》的作者在解釋為什么行為宏觀經濟學的成果遠比微觀經濟學更少的時候認為,行為經濟學家所反對的經濟學中理性和經濟人這兩大根本命題生來就是微觀經濟學的話題[3]。現在看來,盡管行為宏觀經濟學的研究成果日趨繁榮,但行為經濟學家當時所面臨的問題依然存在。似乎任何關于行為宏觀經濟學的討論,尤其是關于分析方法和工具的討論,總要落到行為經濟學的微觀層面上。也就是說,行為宏觀經濟學直接受到行為經濟學發展的制約,行為經濟學面對的困難也是行為宏觀經濟學所不可避免的。首先,理性的人都是一樣的,但非理性的人卻各有不同,因此,行為經濟學很難有一致的理論框架。這就決定了行為經濟學沒有主流經濟學那么精致,也很難被大多數以科學家自居的經濟學家接受。其次,行為經濟學的發展不僅要應對實證的考驗,而且其對行為假定的真實性,還要極度依賴于心理學及其他社會科學的發展程度和性。再次,任何理論都必須建立在一定的抽象基礎之上,追求假定行為真實的行為經濟學到底能在多大程度上實現真實,這是一個沒有判別標準的質疑。行為經濟學家目前所做的工作實際上是把原先比較抽象的行為經濟學假定具體化,這樣的工作到什么程度上才能稱得上完成?這類問題恐怕沒有明確的答案。如果要求行為假定真實,那么,它就會像真實世界一樣復雜,根本談不上再去解釋真實世界。這也正是我們注重其方法論意義的原因所在。

行為經濟學論文:信用問題的行為經濟學分析

摘 要:信用問題隨著經濟的發展而日益彰顯重要,傳統主流經濟學對此已有諸多分析,“經濟人”假設是其分析的基石。但現實經濟活動中,交易主體的信用行為并非理性,常呈有限理性狀態。運用行為經濟學理論來分析信用問題,是一個新的嘗試,能使信用問題的研究更趨完善和。這里運用確定性效應、分離效應及對前期決策的依賴、從眾行為的原理,對信用的有限理性行為進行了分析,并據此從三個層面提出了信用問題治理思路。

【關鍵詞】信用;確定性效應;分離效應;從眾行為。

信用是市場經濟的產物,市場經濟可以說是信用經濟。信用的好壞是衡量、制約或促進社會經濟發展的主要指標。針對信用的經濟學分析,傳統主流經濟學已有諸多的闡述,筆者在此首次運用行為經濟學理論來對我國市場經濟建設中遇到的信用問題進行詮釋。

一、信用問題概攬

在日常經濟活動中,我們的交易各方,都在抱怨別人信譽差,希望有一個良好的信用環境,使得社會交往和經濟交易活動能在一個有序、安全的氛圍中進行,但對自己這一方是否會遵守約定、恪守信用,卻并不嚴格要求,甚至自己在交易時就預留了不守信的伏筆。也就是說,在社會交往和經濟交易活動中,人們均希望別人守信、社會誠信,而惟獨自己可以不誠信。當大多數人都是這種思維時,整個社會信用狀況差也就成為一種自然的普遍現象了。北京市工商局統計的數據顯示,2004年,北京市被列入“黑名單”的個人及企業近七萬,其中,自然人占兩萬七千八百七十六人,企業有三萬九千兩百七十五戶,這些個人及企業,因為失信,被鎖進“北京市企業信用信息系統”,他們將為各自的欺詐、哄瞞等失信行為付出沉重代價。在全國各地,因失信而導致的經濟糾紛,甚至惡性案件,拾俯皆是;有些地區因信用度普遍低下而嚴重阻礙區域經濟的發展,如汕頭經濟特區因90年代以前不太重視經濟活動中的契約信用,甚至在90年代末因國稅部門開出的增值稅發票可信度低,而被國家稅務總局通報不能作為出口退稅之用,致使汕頭特區1000多家外向性企業不得不外遷,嚴重影響了汕頭經濟發展。

信用問題隨著經濟的發展而日益彰顯重要,傳統主流經濟學對此已有諸多的分析,“經濟人”假設是傳統經濟學的基石,其核心內容是:人是“理性經濟人”,“經濟人”的目標是追求個人利益較大化。傳統經濟學的“經濟人”假設揭示了市場利益原則,把道德、情感等因素排斥于經濟動機分析之外,使“經濟人”成為純理性的人,忽視非理性因素在經濟主體行為中的作用,“經濟人”的一切行為都圍繞著市場利益原則,并以此作為行為(包括信用行為)的動機。信用是商品貨幣交換關系的一個經濟范疇,信用行為作為“經濟人”的市場行為,其出發點是利益預期,利益成為信用行為的經濟杠桿,“商人是否愿意使用信用,則取決于他對贏利的預期?!?

傳統主流經濟學對信用問題,特別是行為主體挑選守信還是失信行為,從理論上歸納為以下幾種解釋:一是信用的成本收益核算。行為主體(個人、企業和政府)在經濟活動中是否恪守信用契約,關鍵在于守信或失信可能給他帶來的成本收益預期,當經濟主體守信的收益大于守信的成本,則挑選守信,反之,則失信;當經濟主體失信所得到的收益大于失信的成本(包括受到懲處的成本),則挑選失信,反之,則寧愿守信。如醫療行業中,正規大型醫療機構中的少數醫務人員做“醫托”,把來就診的病人介紹到私人機構就診,從中提取回扣,這種現象一經發現,在西方國家則是吊銷醫療執業資格而永不能從事醫療職業,失信成本遠大于收益;但在中國則是通過一番教育或罰款懲處后,仍繼續原醫療職業,失信成本小于收益,并有機會在以后的繼續失信中彌補失信成本。這就是同一事件采取不同的懲處方式,導致行為主體選擇守信或失信的不同行為取向。二是信用行為的“劣幣驅逐良幣”(又稱二手車市場或檸檬市場)現象。“劣幣驅逐良幣”是經濟學上“信息不對稱”所導致的結果,在這種信息不對稱的情況下,人們采取“舍優取劣”的行為取向以保障經濟交易時收益較大化、損失最小化。在實際經濟交易時,假設有甲、乙兩方,盡管雙方均深知守信是一種美德,若雙方守信都會帶來各自效益較大化,但因信息不對稱而不知對方會采取守信還是失信的行為取向,為防止對方失信并規避己方守信可能帶來的損失,而采取失信的行為取向是己方的較挑選擇;假如甲方決定采用失信行為,交易的可能性是:乙方若守信,則損失;若失信程度與甲方一致,則雙方各不沾對方便宜;若乙方失信比甲方更甚,則甲方損失。此后,甲方再與乙方或其他人交易,則會以失信行為為挑選。市場交易的結果是失信行為獲得較大收益,守信行為遭受損失,其導向是守信者逐漸減少,失信者逐漸增多,失信者逐漸把守信者驅逐出市場。三是信用行為的重復博弈減少。 交易主體的重復博弈是誘導人們采取守信行為的有效機制之一,重復博弈機制在相對封閉的農耕自然經濟社會是誠信維護的最有效機制;但隨著商品經濟發展,特別是我國市場經濟的逐步建設過程中,人們的經濟活動范圍擴大、交

易對象眾多,交易主體之間重復博弈次數減少,甚至由重復博弈向一次博弈演變,在信用體系尚未完善之前,挑選失信行為是相對“明智”之舉。

二、信用問題的行為經濟學詮釋

傳統主流經濟學對交易主體的信用行為取向的解釋是建立在理性經濟人假設的基礎上,但現實經濟活動中,交易主體的信用行為并非理性,常呈有限理性狀態。運用行為經濟學理論來解釋信用問題是一種新的嘗試,能使信用問題的研究更趨完善和。

1、確定性效應。

行為經濟學中的前景理論認為, 人們是厭惡風險的,與可能的結果相比,人們更青睞于確定的結果,既便可能的結果有更好的預期價值。例如在以70%的概率獲得300元和概率獲得150元之間選擇,前景理論認為人們會選擇后者;又如,納稅人在分項扣除和標準扣除之間選擇時,預期效益理論認為人們會選擇節稅最多的結果,而前景理論認為,在風險與安全之間,納稅人更應選擇后者,盡管兩種都節稅,但與標準扣除相比,分項扣除更缺乏保障、更不確定,故更有可能選擇標準扣稅。 對信用問題的分析,也存在確定性效應。交易主體在交易過程中是挑選守信還是失信行為,關鍵在于哪一方的收益更有保障就易于選擇哪一方,假如當選擇守信時收益500元的概率是70%,選擇失信時收益300元的概率是,此時,該交易主體會傾向于選擇失信行為,因為守信時有30%被蒙騙的可能性;當選擇守信時收益300元的概率是,選擇失信時收益500元的概率是70%,此時,該交易主體會傾向于選擇守信行為,因為失信者有30%被懲罰的可能性。

我們可以推定,假如一個國家的社會信用制度規范、簡明、易于操作,且對失信行為的社會懲罰嚴厲,威懾作用強大,守信或失信的風險和收益易于辨析,使守信者的收益確定性大于其風險,使失信者的風險確定性大于其收益,這樣,就促使交易主體挑選守信行為取向; 反之,如果一個國家的社會信

用制度不健全、不規范、繁瑣、難以操作,且對守信行為的保護性差,對失信行為的懲罰不力,守信或失信的風險和收益難以辨析,使守信者的風險確定性大于其收益,使失信者的收益確定性大于其風險,甚至守信也會面臨一定風險,且失信的風險小,在這種扭曲的情形下,交易主體就會挑選失信行為取向。

2、分離效應及對前期決策的依賴。

人們在最終決策時依賴于信息顯示,盡管這些信息對決策并非真正有用。由于人們對信息處理的方法是多樣化的,這可能導致其偏好與選擇的不一致,即產生所謂的分離效應。如拋硬幣就表明了分離效應對決策的影響:在及時次拋硬幣打賭的結果出來以后,問所有參賭的人是否愿意再賭一次,大部分的回答是“第二次賭取決于是否贏了及時次賭”,盡管及時次賭的輸贏與第二次賭的實際結果的影響不大;若及時次賭贏了,大多數人愿意再賭一把,否則,大都不愿再賭。

當期的風險態度和決策受前期決策實際結果的影響,前期盈利增強人們的風險偏好,以平滑當期的損失;前期損失會加劇以后損失的痛苦,人們的風險厭惡會增強。如果失信者在前期的收益經常大于成本,會助長其失信偏好,不斷重復失信行為。如股市中的“黑幕”,就是因為違規者造假獲得的收益遠大于違規成本,利潤頗豐,且每次違規后所受到的處罰很輕,所以,股市上存在不少職業造假違規的專業人士。股市中因不誠信而造假的觸目驚心的案件,在初期只是小規模的造假失信行為,但因屢次造假成功而受到激勵,以致愈演愈烈,演化成數額巨大、情節嚴重的造假案例;相反,若伸手必捉、嚴懲不怠,失信者就會被強化為風險厭惡者,失信行為就會受到抑制,守信行為就會受到弘揚。

3、從眾行為。

不守信用的從眾行為源于行為主體的內因和外因兩個方面。從內因看,行為經濟學由心理角度分析得出,人們在模棱兩可的情況下做出的決定往往受到身邊因素的影響,即人們通常所說的從眾行為。我們可用下面的例子來具體說明。有兩家飯館相互緊挨著,每個顧客都要從中選擇一家來就餐。及時位顧客選擇在哪家就餐是根據他自己的意愿,而下一位顧客除了按他自己的喜好來做決定之外,還可能受及時個顧客的影響,如果前兩個顧客的選擇相同,則第三個人看到其中一家飯館有兩個人在用餐,而另外一家卻沒有顧客,也可能會選擇人多的飯館。最終的結果是,很可能所有的顧客都會選擇同一家飯館就餐。但是實際上,選中的那家飯館很可能是差的。上述理論可用來分析信用問題,失信者通過觀察別人的信用選擇行為,或通過不合理的推理認為他人選擇失信行為而獲得了利益,并且看到失信后被懲處的代價低于失信所獲得的收益,即使被懲處,大多只是被要求彌補對方成本或罰點款了事,個人受到制裁甚少,這樣,無形中誘發和刺激了消費者個人或企業管理者們產生了“法不責眾”、“跟風無過”的心理,這種從眾心理所導致的行為,不是其他失信者的簡單復制和添加,而是不斷總結和提高失信的技巧,后果更嚴重。人總是處于一定社會經濟活動之中的,周圍環境對自身的影響是非常重大的,從眾心理在很多人的腦海中根深蒂固。根據行為經濟學家的觀點,人的行為不僅僅受到自私心理的支配,而且受到社會價值觀的制約。價值觀是用以指導人們行為的心理傾向系統,是浸透于個性之中支配人的行為、態度、觀點、信念、理想的內心尺度。市場經濟下,經營環境日益復雜,各種誘惑隨之產生,相應地,一些丑陋現象也相伴而生。一部分人以個人的利益為核心,直接或間接不守信用而欺騙另一方交易者。

從外因看,產生這種從眾行為的外部原因在于對失信者的懲罰力度太小。行為經濟學家指出,人們作決策、作判斷時并非理性,而是有限理性的。法律是神圣不可侵犯的,違法必定要受到懲罰。如果在理性的情況下,人們不會選擇觸犯法律。失信者之所以“以身試法”,在于他們覺得失信帶來的收益可能大于所付出的成本。正是這種僥幸心理的存在,使得交易主體在作決策判斷時,不會是理性的。正如一個小偷在他及時次行竊“成功”后,發現獲得的“收益”遠大于所付出的成本,那么嘗到甜頭后膽子會越來越大,罪行也會越來越嚴重。同理,當交易一方發現不守信用帶來的收益遠大于失信行為暴露后所付出的成本,那么非理性的一方交易者會為了收益而放棄誠信操守。另外,監督成本過高,違規成本、訴訟收益太低,這就誘致眾多行為人選擇失信,失信案例層出不窮,社會信用普遍較差。 三、基于行為經濟學的信用問題治理

信用問題治理是國內外理論界和實務界不斷探索并力求予以解決的課題,構建合理的信用制度是解決信用問題的主題。筆者根據以上對信用問題的行為經濟學分析,從三個層面提出信用問題治理思路。

1、及時層面是根據確定性效應,構建規范、簡明、易于操作的信用體系,交易主體易于辨析守信或失信的風險和收益,把自己規范在自覺守信行為層面。按照前景理論中的確定性效應,人們面臨“獲得”,傾向于“風險規避”,所以,應創造條件,增加人們面臨“獲得”的概率。為使守信的“獲得”概率增加,可從三方面著手:一是建立社會征信機制,使人們易于獲得全社會的行為主體的信用信息,降低單一行為主體之間的信用信息獲取成本;二是在操作上,盡量使社會征信機制和信用交換機制在規范的基礎上簡單明了,易于操作;三是引導盡量多的大眾在社會經濟交往過程中,盡量通過正式規范信用體系渠道獲取各行為主體的信用信息,減少通過非正式渠道獲取信用信息,如通過親朋好友打聽或道聽途說。

2、第二層面是根據分離效應及對前期決策的依賴,使交易主體之間一對一的失信行為演變為失信者與整個社會的信用對抗,通過與整個社會的信用對抗機制把失信者的失信行為強化為守信行為,使介于失信后至法律懲罰之間的灰色地帶的失信行為得以遞減。培育發達的信用信息交換和擴散機制,是這種分離效應及對前期決策的依賴能夠中斷的關鍵,也就是在征信制度基礎上,生產出可以交換的市場能夠接受的信用產品,同時建立規范的信用產品交易市場。這樣,一旦某一交易行為主體不守信用,其失信行為很快通過信用信息交換和擴散機制,也即通過信用產品在信用交易市場上交換并擴散出去,導致失信者對交易另一方的失信行為轉化為對整個社會的失信行為,失信者將會喪失與社會中任一交易主體之間的交易機會,作為他不守信用的代價,這種代價會伴隨他較長時間甚至一生,其懲罰和威懾作用是很顯著的。這樣就能中斷失信者的這種分離效應及對前期決策的依賴。

3、第三層面是根據從眾行為特性,完善失信行為的法律機制,強化失信行為的法律懲罰力度,弱化失信行為的示范作用,使失信的跟隨者攝于法律的嚴懲,而由失信行為取向轉變為守信行為取向。行為經濟學家們研究發現,在非理性的情況下,人們面臨“獲得”,傾向于“風險規避”,故處罰比獎勵對人的“刺激”更大。根據該理論,讓失信者徹底放棄僥幸心理的最根本措施就是要加大懲罰力度,讓違法者們意識到不守信用必將付出沉重代價。為此,一是要加快我國的法制建設,完善相關的法律法規體系;強化執業監管,加大懲罰力度,以解決行業中的“劣幣驅逐良幣”問題。二是要加強執法機關隊伍的建設,提高執法人員的素質,促使他們在工作中做到“執法必嚴”,對違反法律的失信行為,要嚴肅處理,決不能姑息遷就。

目前國內加快了社會信用體系建設步伐,如上海、北京、深圳的個人征信系統運行,浙江、江蘇、湖北等省市的區域信用體系構建等,隨著信用制度的完善,失信所獲收益的成功率逐漸變得更為不確定,客觀上強化了交易主體守信收益的穩定性,引致社會交往、經濟交易中個人、企業守信行為趨于強化。

行為經濟學論文:容隱行為出罪論的法經濟學分析

[論文摘要]我國刑法對于窩藏、包庇類犯罪的規定并沒有排除親屬主體,運用經濟學原理對親屬間容隱行為以及出罪化的定量分析,計算出成本、收益、效率等核心價值,客觀論證了容隱行為人經過個人利益權衡以及立法者對容隱行為出罪的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分析對比,得出容隱行為當出罪的結論。

[論文關鍵詞]容隱行為;刑法經濟;成本;收益

容隱行為出罪是將容隱行為從犯罪評定圈中排出,給予其合法性。目前學界關于容隱行為出罪化的討論各有所長,大部分學者對此持贊同態度,或源于社會的和諧,抑或源于刑法的倫理性、謙抑性,而有關對容隱行為人以及立法者在效用、價值、成本上的經濟分析還為數不多。在經濟發展炙手可熱的社會環境下,從理論上來看,理性的東西可以用經濟分析的方法來加以解釋、衡量,罪犯大多是經過理性的計算而施以行動,法律亦是經過人的理性考究而成的理性產物,將經濟分析的概念與原理納入到法律中來,于立法、司法以及刑事政策等來說都是有用的,分析現實的多種選擇,使人們看到可供選擇的制度方案的多樣性,由此選擇方案。

一、行為人的交易權衡

(一)容隱行為的歷史解讀

“容”,容許、允許也,“隱”,隱瞞、隱匿也。所謂容隱,即對于親屬間的罪行,知而不舉,幫助其掩蓋犯罪事實或通報消息幫助逃捕、藏匿人犯、助其脫拘、偽證或誣告、變造或湮滅證據,資助犯罪人衣食住行等一系列行為。

有關容隱思想的萌芽,可追溯至春秋時期,而最早將這一思想法律化則當屬秦律。秦律規定:“子告父母,臣妾告主,非公室告,勿聽。而行告,告者罪。(《云夢秦簡·法律答問》)。西漢初期,父為子隱在當時依然沒有法律依據,到漢宣帝劉詢繼位時,雙向隱匿的思想始出端倪。容隱權利在實體上得到承認,程序上“強相掠理”以取證言的做法也逐漸消除,這便是容隱思想法律化的第二個階段。唐至清末,容隱思想進一步發展,并立法上起到導向性作用,雙向隱匿制度正式確立?!短坡伞っ伞分幸幎?“諸同居,若大功以上親及外祖父母、外孫,若孫之婦、夫之兄弟及兄弟妻,有罪相為隱。部曲、奴婢為主隱,皆勿論。即泄露其事,擿語消息,亦不坐。其小功以下相隱,減凡人三等?!痹髑鍟r期,親親相隱亦發展到同居相隱,確定了容隱為權利甚至義務,這也便是容隱思想法律化的第三個階段。新中國成立后,容隱制度卻被視為封建糟粕逐漸淡出人們的視野。

(二)行為人的“收益”

目前我國立法上涉及容隱罪名的相關法律規范有《刑法》第310條的窩藏、包庇罪;第349條的包庇犯罪分子罪;《刑事訴訟法》第60條的作證義務;第135條的證據上交義務,這些規定均沒有排除親屬犯罪主體,下面我們從經濟角度來分析親屬之間窩藏、包庇收益是否達到較大化以及行為的可能性。

本文所講的收益是指罪犯從其犯罪行為中所獲得的有形或無形的滿足,成本則是指行為人因犯罪行為而消耗的各種費用、犯罪分子的時間機會成本以及遭受預期刑罰處罰的成本等。行為人之所以犯罪,原因在于行為人是理性的精于計算的價值較大化者,在他權衡犯罪所得大于因為犯罪而可能遭受的諸如刑罰懲罰的損失時,追求利益的動機刺激他實施了犯罪。[2]假設兒子A實施了犯罪行為,分析母親B選擇窩藏行為的可能性。筆者以下列公式論證:1.設B選擇窩藏行為且成功的收益為y1(B) = G(A) + Q(B) - H(B),其中G(A)代表兒子A免于刑事處罰對B的收益,Q(B)代表親人的理解、社會的認可的B之收益,H(B)代表B對受害人的愧疚之情即B的較大成本。2.設B選擇窩藏行為但不成功的收益為y2(B) = Q(B) - F(A) - F(B) - H(B),其中F(A)代表兒子A所受刑罰的成本,F(B)代表母親B所受刑罰的成本,Q(B)代表親人的理解、社會的認可的B之收益,H(B)代表B對受害人的愧疚之情即B的較大成本,定量分析下F(A)與G(A)二者等值?,F實分析,H(B)的收益遠遠大于G(A)。

經濟學原理表明了罪犯所得收益是被計算在內的,而我們同樣處于經濟原理的考慮對人們道德觀念進行考察之后得出結論:罪犯的收益與我們的道德判斷不是沒有關系的。

二、決策者的交易權衡

(一)規定容隱為罪導致刑法消費過高

刑法在社會上發揮作用的過程,可以視為法律的消費。所謂守法成本,是指公眾依靠法律進行活動而增加的支出或放棄的利益,主要包括守法者繳納各種費用等,其又可分為顯性成本和隱性成本。前者指直接以支付金錢的形式表現出來的資源耗費,例如當事人支付的訴訟費用;隱性成本是指不直接以金錢支付而以時間、距離等表現出來的耗費。對于決策者來說,不會不惜成本代價去懲治犯罪,那樣會消耗巨大的社會、經濟資源以及巨額機會成本。

機會成本是指當人們按照法律要求做某事時所失去的機會收益。如果違法的機會成本高,則法律易于實施,若守法的機會成本高,則法律難以實施。預期效益主要指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如政治穩定、社會和諧,經濟效益指執行刑罰帶來的經濟收入如沒收財產、罰金以及罪犯的勞動力。為維護社會公共利益,國家必須擔負起法律的制定者與消費者的雙重角色,國家應在確保收益的情況下消費刑法,否則破產性的消費方式所產生的后果會與立法之初衷背道而馳。

陳興良教授的觀點是當國家在運用行政的、民事的手段不足以抗制危害社會的行為時,才可動用刑法。容隱是中國傳統文化重視倫理、重視和睦、重視道義的民族精神基礎,違背人倫本性這一千載法則的法律是沒有生命力的,刑法也不例外。實踐中大多數包庇類犯罪中包庇人與被包庇人都是血濃于水的親屬關系,他們衡量得失,冒著入罪的危險也要大膽一試,維護親人。然而面對刑法的不釋懷,因容隱行為入罪可能導致的后果無非是親情淡漠,家庭破碎或者雙雙入獄,仇視社會。這樣的刑法消費方式屬于過度消費,它所產生的收益為零甚至是負數形式。

(二)容隱行為出罪化的預期效益

如果法律從維護親情的角度出發對親屬間的窩藏行為給予減輕處罰,社會成本與收益有怎樣的變化?從社會成本角度來說,及時,司法人員的付出并無減少,無論親屬是否實施窩藏行為,司法人員對犯罪嫌疑人親屬所說的話持懷疑態度,即便親屬所說屬實,工作人員也會花精力査證真偽。根據有關經濟學研究,“親親不能相隱”對提高破案率無幫助。第二, 監獄成本降低。無論是監獄的建造、運行、獄警培訓等都需要物質基礎,并不是所有的犯罪都要科以自由刑并且刑期長短應當合理。如果對親屬的窩藏行為減輕處罰不僅可以減少監獄成本也并不會減輕刑罰的威懾作用,將刑罰的有限資源進行合理有效的配置。第三,社會成本會降低。這與監獄成本是相同的問題,罪犯服刑時間越長,則對社會造成的負擔越重。從社會收益的角度來看,及時,對犯罪人的特殊預防作用不會減輕。無論法律對親屬的窩藏行為減不減輕處罰,對于犯罪的親屬來說基本不會有太明顯的影響。母親B及時次選擇窩藏自己的兒子就是在接受刑罰與維護親情之間選擇了后者,那么如果A再次犯罪,B會不會繼續選擇窩藏不能妄下定論,但可以肯定的是:B多數不會因為害怕刑罰而選擇放棄自己的兒子,B在及時次選擇窩藏行為時,已經明確地告訴了大家在其心里,兒子比自己重要,這種價值觀是不會輕易改變的,這也是民眾最根本的情感體現。第二,對民眾的一般預防作用也不會減輕。第三,使法律更人性化,更具有親和力,更容易被人們所認可。法律不能道德化,成為道德的衍生物,但是法律也是不能脫離道德而孤立存在。

三、博弈之下:容隱出罪,路在何方?

真正偉大的法律制度,其特征是將僵硬性與靈活性予以某種具體的、反論的結合,在這些法律制度的原則中,它們將穩固、連續的效能與發展變化的利益相聯系,從而在不利的環境下也可能具有避免災難的能力。

刑法具有謙抑性,一般來說,具有下列三種情況之一的,就說明不具備刑罰之無可避免性:(1)無效果,就是指對某一危害行為來說,即使規定為犯罪,并且處以刑罰,也無法達到預防與抗制犯罪的效果。(2)可替代,是指對于某一危害行為來說,即使不運用刑罰手段,而去運用其他的社會、法律手段,如道德教育,民事、行政制裁也足以達到預防和抗制的目的。再議親屬間的容隱行為,如果不是害怕自己的仁愛至親會遭到刑事處罰,親情會淡漠,行為人實施窩藏、包庇行為的幾率會低很多,這種基于人性本能的選擇,其社會危害性并沒有想象中的大,道家治理規則尚有“以柔克剛”之說,而面對社會危害性不大的容隱行為,為何不可“以柔制柔”?(3)太昂貴,只通過刑罰所獲得的收益小于其成本。刑罰對于抑制犯罪有無法替代的作用,但是這種手段的應用并非一本萬利的,它需要國家以及社會的一定成本的付出,并且刑罰作為懲罰的手段,這種資源并非永不枯竭而是有限的。

行為經濟學論文:挑戰道德的行為經濟學

【摘 要】本文是讀《會賺錢的行為經濟學》后有感而就經濟學中一些不道德的行為現象展開研究、分析。這種不道德的現象會導致許多有效地銷售方式無法進行,甚至損害商家利益、加大不必要的成本。文章提出“道德指數”這個概念及應用。

【關鍵詞】道德;不必要成本;風險;道德指數 不同于正統的經濟學,在我看來行

為經濟學更具有趣味性,它融合了心理學、經濟學以及運營管理等,不僅在理論方面不斷提出各種挑戰,行為經濟學還實實在在的探討這日常生活中、職場中、商場中人們的種種行為背后的原因,給人們帶來實實在在的指導意義。這本《會賺錢的行為經濟學》寫的通俗易懂,深入淺出。通過實驗的方法,研究了人們對公平與互惠的感受,對風險和信任的態度,鉆制度漏洞的傾向,以及預測的新方法等。

讀完這本書,有兩個章節探討的問題引起我的強烈共鳴。及時個就是第六章“我們應該信任誰”。我覺得信任是個沉重的話題,就像誠信。這個詞本身可能是美好的,之所以沉重是因為當這個詞所代表的關系被破壞的時候,承擔這個詞的一方將會受到慘痛的打擊,甚至就像書中的張樹鴻一樣遭受滅頂之災,而這卻源自于信任。經濟學經常研究一些挑戰人們道德水準的行為。比如各種促銷活動,退訂運費等舉措,這無疑提高了風險成本,而且真的會有一大批人“不辜負”商家,無緣由退回商品,甚至試穿了一段時間后退回商品。這種無法測量與掌握的道德尺度的降低所造成的成本的浪費是無法避免的。它可能直接導致商家巨額虧損,違背初衷。即使生效了,這種促銷手段真的無法定義對錯,可能會帶來利潤的增加,但它也引導了人們道德的降低,這個成本是昂貴的。

隨著身邊出國的人數的增多,經常會有朋友和我講國外優于國內的地方。我雖不熱衷于這種話題卻也不能否認。朋友說外國人的道德水準高一籌:路邊兩個相鄰的公用電話亭,一個標注了“緊急”。提示語說無緊急情況請使用普通的那一個,以方便有緊急情況的人能順利通話。于是就看到了一個感人的現象,經常是普通的電話亭排著隊,緊急的電話亭在閑置。這時再來人,依然排在了普通電話亭后。這讓我一度迷惑。這種做法是最經濟的嗎?是聰明的嗎?在經濟學家眼中估計這是很大的資源的浪費與市場調度的失敗。我也在質疑這種做法。后來我終于想明白了。這是一種保障。假設路邊發生了一起車禍,及時個看到的人可以馬上沖到緊急電話亭,拿起電話求救。不僅節約了沖過排隊的人群的時間,還不用考慮怎么和正在那通話的人說明情況。極端假設耽誤的這段時間,車禍中的傷者沒有得到及時的救治,這個代價是無法挽回的。而當時正在使用電話的人也會受到周圍人鄙視的眼光,事后也會內疚,造成了雙負面影響。所以我們不得不說這時最聰明的做法。這種對生命對意外的保障。彼此高道德水平的自我約束確實是值得贊揚的。其實想想信任的重要性,一個國家當國民都誠信的時候往往生活成本、交易成本等才是低的。由于欺騙造成的損失是非常大的。

書中另外一個引起我共鳴的部分是及時章“善用不確定性”中的某幾句話。大意就是說有些對消費者的保障反而會使整體的風險性風險成本提高。比如給車輛買保險。可能沒有保險的時候車主開車小心翼翼,買了保險后就隨意了很多造成更多的交通意外。這樣就使本來可以規避的風險及不必要的損失發生了。造成更大的損失及成本。雖然保險公司也采取了相應的措施來避免這種情況,比如說一年中很少出險的車主或者沒出過險的車主第二年投保會得到相應的折扣價格,但這些在經常出險的車主看來并不那么具有誘惑性。畢竟這個差額往往力度小。這個情況在購物網上常常可見。A產品在退貨賣家承擔來回運費的情況下銷量往往激增。但是退貨率也是大的驚人。賣家的利潤不一定增加。而消費者除了試用或試穿了一下也未得到什么利益。這一折騰“便宜”了物流公司。而其實物流人員大量運貨送貨,倉儲量的增加等,這其實都是不必要的成本增加。其實算下來銷量會比沒有此項活動大一些,但相應付出的代價更大。這包括一部分不想購買的人本著試試不要錢的心理購買了再退回,還包括一些可退可不退,不退也吃虧的心理退回商品??赡茉谧岳磉\費的情況下,一大部分的顧客就會留下商品,但更可能的是這部分顧客一開始就不會選擇購買這個商品。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我大膽設想,我們引入“道德指數”這個概念。道德指數應用于網絡,尤其是網上購物。根據顧客長期以來的退貨率以及退貨緣由做出評判打分。對于無緣由高退貨率的顧客道德指數打分就低,相反的道德指數高。根據這個指數,在新一輪的交易中賣家也占有主動權可以相應的調整承擔運費比例。對于道德指數高的買家依然可以承擔全部運費,而對于那些道德指數低的買家賣家可以選擇自行承擔運費。雖然這會損失這部分顧客,可是這種損失無疑是節約成本,反正是有利的,避免不必要的物流成本。至于這種道德指數的評判就由每一次成交或不成交的賣家為買家打出分數影響道德指數的最終結果。這也有利于新賣家通過以往與這位買家交易過的老賣家留下的信息判斷這是不是一位誠心購買亦或是“免費試用”的買家進而制定自己的銷售策略。而對于電子商務的同學而言這個很好實施,道德指數將直接與運費成反比自動收取就可以了。不需要賣家一一調整。或者更科學的是劃分區間。這違背了第二章所講了“公平之最”原理。但對于道德無法明確約束的網購時代,這似乎不失為一個辦法。

我們不能說那些道德的淪陷歸根于這個經濟飛速發展的時代,但經濟的飛速發展確實為不道德行為提供了有利的平臺。在無法“自律”的情形下只好借助“他律”來加強道德約束。這是我們的無奈之舉。

行為經濟學論文:行為法經濟學與法律經濟學

[摘 要]法律經濟學大量的借助于理性選擇理論來考察法律規則和制度,然而隨著這項理論在法律分析中應用越來越廣泛并越來越重要時,許多學者卻對這項法律經濟學的理性選擇基礎理論表現出許多不滿。行為法經濟學的出現更是把矛頭指向了以波斯納為代表的主流法律經濟學背后的理性選擇理論。本文在分析行為法經濟學與主流法律經濟學之間的沖突的基礎上,探討了行為法經濟學對我國法律經濟學理論與實踐的啟示,并初步分析了行為法經濟學在我國法律實踐中的應用問題。分析表明,我國法律經濟學界亟待認識理性選擇理論的前提與局限,行為法經濟學與主流法律經濟學的調和、充分利用行為法經濟學的優勢是大勢所趨。

[關鍵詞]行為法經濟學 法律經濟學 理性選擇理論 經濟理性 法律實踐

一、前言

法律經濟學(Law and Economics)——一個法學和經濟學整合的邊緣學科,經過短短四十多年的蓬勃發展,已經在法學、經濟學理論研究領域及社會經濟和法律實踐領域顯現其日益強大的影響力、生命力。一般認為,科斯的《社會成本問題》一文(1960)(注:科斯:《社會成本問題》,上海三聯書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年。)的發表,開辟了法律經濟學的新時代;波斯納《法律的經濟分析》一書(1972)(注:波斯納:《法律的經濟分析》(第四版),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2年。)的出版,則標志著法律經濟學進入蓬勃發展期。隨著法律經濟學研究的深入,我們注意到,法律經濟學在運用經濟學的理論和方法(注:目前法律經濟學涉及的經濟理論主要包括:微觀經濟學、福利經濟學、公共選擇理論、交易費用分析、比較制度分析等,其中微觀經濟學理論是法律經濟學的經濟基礎;其方法主要有:實證分析、規范分析、均衡分析、博弈分析、成本收益分析、供求分析、文化與歷史分析、個人主義與集體主義分析等。)研究傳統法律問題,并因此而激發人們極大興趣的同時,也逐漸引發了人們一些質疑。典型的例證是,一些學者從質疑有限理性理論到行為經濟學的形成再到行為法經濟學概念的提出,(注:Jolls,Sunstein and Thaler(1998),A Behavioral Approach to Law and Economics.Stanford Law Review,Vol.50:pp.1471-1550.他們在該文中首先使用了“ 行為法經濟學(Behavioral Law and Economics)”概念。)他們將矛頭指向法律經濟學的一個重要理論根基——理性選擇理論。他們認為經濟學的理性選擇理論具有嚴重的缺陷,以此為基礎產生的結論即使不應是直接拒絕,也是值得懷疑的。其中,行為法經濟學論者直接把焦點放在以波斯納為代表的主流法律經濟學上。到底行為法經濟學對目前的主流法律經濟學將產生何種影響?主流法律經濟學如何應對行為法經濟學所揭示的主流法律經濟學的局限性?法律經濟學將何去何從?如何把行為法經濟學應用到我國法律實踐?本文試圖通過分析行為法經濟學與傳統法律經濟學之間的沖突與協調來探討以上問 題。

二、行為法經濟學的概念

行為法經濟學的起源可追溯到1974年西蒙(Simon)對經濟學中的“理性經濟人”作出了系統的批評(注:西蒙:《管理行為》,北京經濟學院出版社,1988年。)和提出“有限理性”的概念,并在隨后的一系列學術研究中完善了這一概念,(注:Simon(1982),Models of Bounded Rationality.2 Vol.,Cambridge,Mass.:MIT Press.)認為當事人在經濟決策過程中面臨認知和計算能力兩方面的局限性?!坝邢蘩硇浴钡奶岢?,引發了經濟學家和心理學家開始聯袂研究經濟行為的發生機制和實際決策過程如何影響最終作出 的決策。到20世紀70年代,丹尼爾??崧―aniel Kahneman)和阿莫斯。特維爾斯基( Amos Tversky)通過吸收實驗心理學和認知心理學等領域的近期研究成果,把心理學和經濟學有機結合起來,重構了西方主流經濟學(特別是新古典經濟學)中的理性選擇模型,形成了真正意義上的“行為經濟學”學派。(注:2001年美國經濟學會較高榮譽—— 克拉克獎章得主馬修。拉賓(Matthew Rabin)、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貝克爾(Gary S.Becker)、阿克洛夫(George A.Akerlof)、卡尼曼為行為經濟學的代表人。)隨著“經濟 學帝國主義”向法學研究領域的延伸、法律經濟學研究領域的擴張——從市場行為領域到非市場行為領域,法律經濟學背后的經濟理性選擇理論(主要是新古典主義經濟學)的局限開始引起法律經濟學界的注意。如托馬斯。尤倫(1997)《法和經濟學中的理性選擇》一文中對理性選擇理論的批評,(注:作者強調,最近研究認知心理學者和熟悉這方面知識的經濟學者們根據實驗性的與理性選擇理論難以印證的結果提出了一些問題,他們至少從以下四個方面對理性選擇理論的含義提出了疑問:(1)當精心設計的試驗中的主體知道對合作剩余的分享有違廣泛接受的公平理念時,他們似乎拒絕互利的交換;(2 )在另一些需要進行若干個階段的交易的試驗中的主體似乎并不設計理性的策略;(3)由于有限理性,絕大多數決策者的選擇背離了理性選擇理論的預計,例如那些從事相同價值的拍賣的主體成了“贏者詛咒”的獵物,并且人們保持著這種狀態,盡管一項其他的選擇可能有利得多;(4)并不像理性選擇理論預示的那樣,實驗證明人們對不確定的結 果不采取決定。)特別是Jolls,Sunstein and Thaler(1998)《法律經濟學的行為方向 》一文的發表,標志著行為經濟學正式進入法學研究領域——行為法經濟學開始闖進主流法律經濟學的視野,并悄然啟動了法律經濟學界的“行為革命”。

行為法經濟學將心理學的研究視角和理論引入到法律經濟學分析中,其焦點落在主流經濟學的某些基本假設與人類的真實行為不一致。他們認為建立在反映非現實的人類行為的基本假設上的分析結論(注:包括經濟分析與法律經濟學分析。)會導致錯誤的預測,通過運用從心理學、實證研究、行為實驗中得到的經驗材料和理論方法來驗證理性選擇理論,揭示了眾多“反常現象”。大部分學者公認的行為法經濟學定義為:運用行為科學和心理學的成果更好地解釋法律所追求的目標以及實現這些法律目標的手段,提高法律經濟學的預測力和解釋力。(注:Jolls, Sunstein and Thaler(1998),A Behavioral Approach to Law and Economics.Stanford Law Review,Vol.50:pp.1471 —1550.他們在該文中首先使用了“行為法經濟學(Behavioral Law and Economics)” 概念。)行為法經濟學的主要觀點是在質疑理性選擇理論中的理性預期、(注:理性預期概念由穆特(Muth,1961)引入,并由盧卡斯(Lucas)、普累斯科特(Prescott)等學者完善,他們完善了20世紀60年代以前對預期的定義和建模,并得到廣泛的應用,最

終形成理性預期學派,成為新古典經濟學中的主流。這里說的新古典主義經濟學,嚴格來說,指的是理性預期新古典主義經濟學。)效用較大化、穩定偏好、擁有充分的信息處理能力四大假設的基礎上,(注:詳細論述可參看Thaler(1996),Doing Economics Without Homo Economics,。in Foundations of Research in Economics:How Do Economists Do Economics?(Steven G.Medema and Warren J.Samuels eds.))提出反映人類真實行為的有限理性、有限意志、有限自利,這些因素會使人們作出與理性選擇理論相背的決策 ——即“反?,F象”。具體分析及法律例證如下: 1.有限理性。有限理性突破了主流法律經濟學、經濟學中的“理性經濟人”的假設, (注:對“理性經濟人”持異議的論述最早可追溯到經濟學家凡勃倫,而西蒙的有限理性論可謂對理性經濟人或理性選擇理論的最的批評之一。以科斯、威廉姆森等為代表的新制度經濟學從交易費用角度對基于理性經濟人假設的理性選擇理論進行了批評,放松了“制度不相關假設”,阿羅等信息經濟學家對“信息”假設提出了質疑,開創不信息的經濟學分析,博弈論則進一步放松了“獨立決策”的假設。此外社會學、經濟心理學等都對理性選擇理論提出了批評?;羝孢d:《現代制度主義經濟學宣言》,北京大學出版社,1993年。)主張以“有限理性”假設作為分析基礎。行為法經濟學認為人類行為偏離理性選擇理論的無限理性主要體現在兩方面:(1)決策過程中的真實判斷行為表現出與理性預期所推斷的無偏預測的系統偏差,即有限理性會導致人做出判斷 誤差。啟示和偏見(Heuristics and Biases)通過影響行為人對未來時間的概率判斷, 來改變行為人的最終決策。這在行為法經濟學中早已觀察到,并進行了分析。啟示具體包括了代表性啟示、現成性啟示;偏見包括過于自利偏見(Self-serving Bias)、自信偏見、偏見的自我強化、“事后諸葛亮”偏見、固執先見、潛意識偏見等。(注:代表性啟示指行為人夸大事件現象與本質之間的認識趨勢而錯誤地做出判斷;現成性啟示指人們是通過很容易想起的事例來判斷概率,結果造成較高權重被分配給突出或容易記住的信息。自利偏見、自信偏見、偏見的自我強化主要指行為人常盲目認為能夠進一步改善自身的利益,或人們往往只按照自身的觀念來表述信息或描述事實等?!笆潞笾T葛亮”偏見、固執先見、潛意識偏見則分別指人們在事件真實發生后所做的概率判斷常高于 實際概率,先入為主,行為人的潛意識偏見會導致其作出錯誤的概率判斷。參見魏建《行為經濟學與行為法經濟學:一個簡單介紹》,《新制度經濟學研究》2003年第2期。) (2)人類決策偏離了理性選擇理論中的預期效用理論。(注:預期效用理論是傳統經濟學 分析的奠基石之一。)其中稟賦效應(Endowment Effect)是偏離預期效用理論的最典型 例子。此外,框架效應(Framing Effect)、沉沒成本(Sunk Cost)與稟賦效應一樣,都 對人類決策產生影響,使得人類決策行為有時出現與較大化目標不一致的現象。(注:Kahneman and Tverskey在“Prospect Theory:An Analysis of Decision Under Risk ”(發表在1979年Econometrics第47期:263—291)一文中提出“期望理論”(Prospect Theory)作為預期效用理論的替代,提出了著名的框架效應理論以及基本點,指出人們 在不同的基準點上表現出來的風險態度不一,而預期效用理論認為人們的風險態度不會隨著基準點的變化而不同。稟賦效應說明行為人對擁有的財產功利評價要高于對不擁有 的同樣財產,損失厭惡就屬于稟賦效應的一種。)

2.有限意志。行為經濟學已經強調,限于有限意志,人們往往不能堅持選擇與較大化自身總體效用相一致的行為。行為法經濟學將有限意志歸結到(1)習慣、傳統、嗜好,(2)生理欲望(Cravings)以及(3)多重自我 (Multiple Selves)。這三類因素導致行為人無法有效控制自己的整體效用、無法對多重效用目標進行排序,最終令決策偏離效用較大化軌跡。如嗜好與習慣的形成。

3.有限自利。行為人無論是在經濟活動中還是在法律事務中,其行為除了表現出不同類型的有限理性、有限的意志力外,還會表現出有限自利。貝克爾等學者的研究表明個體決策在更多的情況下是受社會規范、道德規范等影響,并沒有追求自我利益的實現,而且追求了自我利益以外的東西,比如“公平”、“社會認可”等。Kaplow and Shavell也曾提出人們對公平的偏好應該納入經濟決策等行為決策分析中。(注:可參見 Kaplow and Shavell(1994),Why the Legal System is Less Efficient Than the Income Tax in Redistributing Income.Journal of Legal Studies,23:pp.337-681;以及《理性選擇理論與法經濟學的發展》一文。)

4.行為法經濟學在法律中的應用。有限理性、有限意志、有限自利理論在經濟學中已經開展了一系列的研究——行為金融學的發展可見一斑,其在法律經濟學中的前景明朗。行為法經濟學試圖將以上論斷融合到法律程序、法律實體以及和法律體系的分析和改善之中。目前行為法經濟學已經開始將有限理性、有限意志、有限自利方面的理論運用到法律經濟分析中。其研究成果主要體現在以下四方面(注: Jolls,Sunstein and Thaler(1998),A Behavioral Approach to Law and Economics.Stanford Law Review, Vol.50:pp.1471—1550.他們在該文中首先使用了“行為法經濟學(Behavioral Law and Economics)”概念。):

(1)將有限理性分析納入到行為人決策過程中需要對不確定事件進行概率判斷的法律分析。如環境立法涉及代表性啟示和現成性啟示的分析;關于訴訟當事人就法院審判結果進行談判可用自利偏見、稟賦效應進行分析;政府對相關法律法規的宣傳和教育除了可用代表性啟示和現成性啟示的分析外,還能用自信偏見來研究;契約談判的失敗分析,可以融入自利偏見分析;法律事實或法律規則的研究都涉及事后諸葛亮偏見等。

(2)在涉及對法律后果進行評估的法律行為決策(如制定法律和設定法律程序)分析中增加有限理性研究。具體體現在:政府對相關法律法規的宣傳和教育需要對稟賦效應、損失規避進行探討;合同法中的強制性條款分析也離不開稟賦效應的分析。

(3)通過有限理性分析,鑒別侵權法的嚴格責任和過失的效率選擇因素:預防是單

方的還是雙方的。因為認知能力的錯誤判斷和局限及對于風險理性行動暗示了預防是單方的還是雙方的之間的區別。如果損害雙方都采取了防范措施,損害將不太可能發生,從而減少了發生事故的社會成本,但是損害雙方不一定有經濟學所假設的算計能力。即是說,處理不確定的結果的認知的局限性可能是決定預防是單方的還是雙方的,相應的應選擇過失責任還是嚴格責任的獨立因素。 (4)有限自利理論應用大部分集中在行為人將偏離正常決策軌道的環境,如為了追求公平與正義等法律規范所倡導的價值而愿意承擔額外的貨幣成本、時間成本、機會成本等。又如訴訟過程中訴訟雙方各自為追求勝訴或對已有利的判決等而力求通過自身的努力(包括賄賂法官)來尋求改變法庭審判結果的機會,以及法律嚴禁通過市場交易規則(即使這些交易對當事人而言符合成本效益原則)手段來購買人身和精神產品等。

三、行為法經濟學與主流法律經濟學的觀點碰撞

我們不難看出,行為法經濟學以行為經濟學為理論基石。而主流的法律經濟學——以波斯納為代表的芝加哥學派,乃是經濟理性主義假說的主要主張者,認為法律主體會以一種理性主義的方式而為法律行為,以新古典主義經濟學為理論基石。行為法經濟學與主流法律經濟學爭論的焦點自然而然地落在經濟理性——理性選擇理論的有效性之上,這也是行為經濟學與主流經濟學的爭論焦點。具體來說,行為法經濟學與主流法律經濟學的觀點碰撞,集中在理性選擇理論假設條件上——理性預期、效用較大化、穩定偏好、充分的信息處理能力。

(一)理性的程度

在弄清楚行為法經濟學對主流法律經濟學的沖擊之前,有必要分析“理性”之一概念。理性經常被認為是區別人與動物的自覺的合乎邏輯的行為過程。傳統的理性定義主要關注的是一種做出決定的行為過程。理性、自覺等概念在哲學家、社會學家、心理學家 、經濟學家那里爭議很大。新古典主義經濟學家將理性作為一種技術性術語來描述經濟主體的行為特征——行為人擁有必要的能力和知識去做一致的、效用較大化的選擇,更技術性地說,他們將理性定義為滿足偏好完備性公理、反省性公理和傳遞性公理(注:具體分析請參考平新喬《微觀經濟學十八講》,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年,第1—14頁。),屬于理性。由于在學術中性的要求,理性概念逐漸脫離了其習慣用法而變的模糊化。經濟學家中對于這一前提性假設是否成立仍有爭議。行為經濟學家發現,經濟主體的具體行為往往不是新古典主義經濟學認為的那么理性的。(注:波斯納的認為,這些無理性行為只是偶然現象,因而不能被理論化。然而心理分析理論認為無理性行為并不像波斯納認為的那樣是任意的,拉康認為那是一種固定的可預見的心理結構。此外,還可以從哲學認識論、經濟認識論角度分析理性概念。馬濤:《理性崇拜與缺憾 ——經濟認識論批判》,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0年;米塞斯:《經濟學的認識論問題》,經濟科學出版社,2002年。)總的來說,我們可以將“理性”定義為一種行為方式,這種行為方式滿足(1)適合實現制定的目標,(2)而且在給定條件和約束的限度之 內,這也可稱為是對經濟理性的定義。

回到主流法律經濟學和行為法經濟學中的理性概念。波斯納為代表的主流法律經濟學將法律經濟學的實質定義在研究理性選擇行為模式的方法論個人主義法學,以人的理性化發展為前提的法學思潮,其堅持利益較大化原則,依賴效率標準來衡量法律制度,認為行為人具有理性。(注:值得注意的是,波斯納并不認為所有的個人都是理性人,也不認為新古典主義經濟學的這些假設必然是真的,但堅持理性選擇模型是已被經驗、實證研究所證明的、非常有效的分析方法和模型。另一方面,法律經濟學中所說的理性與新古典主義經濟學中所說的存在差別,前者以制度相關為前提,后者以制度不相關為前提??蓞⒖床ㄋ辜{《法律的經濟分析》(第四版),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2年,第12—20頁。)而行為法經濟學中的“有限理性”理論,認為行為人受認知能力和知識等因素限制,只能實現有限的理性。顯而易見,主流法律經濟學與行為法經濟學均承認“理性”概念,分歧在于理性的程度?!断M者權益保護法》第8條確保消費者的知情權,第16條至25條對經營者的義務進行了明確規定;《產品質量法》第26條至39條就生產者、銷售者的產品質量責任和義務作出具體規定;這些法律的設定正是基于消費者的理性有限而不是理性,從而真正地保障了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同樣,各國對證券市場上的信息披露都作出嚴格的規定和監管,其基本假設也是現實的有限理性投資者。

正如西蒙所說,理性選擇主義者看重選擇的結果而非過程,行為而非心理;行為經濟學所主張的有限理性屬于經驗主義的理性,偏重過程而非結果,心理而非行為。新古典主義經濟學的理性分別與行為法經濟學中的這種經驗主義的理性相區別,可以分別稱其為實體主義與程序主義(或客觀主義與主觀主義)的二元對立。程序主義理性認為人們只能在其知識與信息的限度之內做出選擇,它需要社會學和心理學的背景。可以說,行為法經濟學的理性程度假設更符合現實世界人類行為模式,也道出了主流法律經濟學的理性假設的缺陷。

(二)偏好

主流法律經濟學繼承了新古典主義經濟學對偏好的假設:穩定,并滿足偏好的八大公理。這意味偏好是井然有序且始終一致的偏好。波斯納認為絕大部分的法律選擇都必須做成本效益分析;對始終一致的限定建立在心理狀態的不確定性和衡量市場行為的相對容易性之上。波斯納對人們偏好經常變化這一事實的解釋是個體可以分為許多相互競爭的下級自我,這對于解釋人的一生中偏好的改變有一定作用,但不能解釋為什么人們會為剛剛做過的事情感到后悔。不難看出,主流法律經濟學堅持新古典主義經濟學對偏好的假設,與此同時,也繼承了眾多對該假設的爭議。

行為法經濟學認為,他們對各種啟示和偏見的分析表明偏好并非如新古典主義經濟學假設的一樣。有限意志理論中的多重自我分析,說明行為人在任何給定環境下都有可能不具有法律經濟學所主張的單一、有序、穩定、內在一致的偏好集,反而同時具有排他性的偏好集。非單一自我問題在跨期決策問題上,凸現了新古典主義經濟學對偏好的假設存在的問題。而有限自利理論中社會規范、對自身利益以外的公平等價值的追求等都給行為人的偏好形狀和偏好集合帶來了不穩定因素。阿馬蒂亞森對于“同情”和“責任”這些術語的探討說明,人們有時不是依據自身偏好,而是經驗記憶中別人的偏好做出選擇,他使用“同情”這一術語對這一現象進行解釋。責任是指人并非出于自愿而是出于紀律的要求做或不做某事,這些現象使始終一致性更難界定。人的選擇與真實反映他的偏好有違,或者說人同時具有多重偏好集??梢?,在經濟理性對偏好的假說之內,多種喜好和趕時髦這些行為都不能得到解釋,大量“反?,F象”對穩定偏好假設產生了巨大沖擊。以我國對企業勞動爭議的程序規定來說,《企業勞動爭議處理條例》第6條規定勞動爭議必須先經過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仲裁才能進入訴訟程序,這種強制行規定可能導致當事人的真實偏好被隱藏,我們不能排除不少當事人寧愿直接進入訴訟程序,或在經過勞動爭議調解委員會調解不成后偏好直接選擇訴訟程序的概率??梢?,該條例的強制規定使得實際上偏好不穩定的當事人的選擇減少、最終的選擇無法反映當事人的真實偏好,基于該點弱化該強制規定或給當事人更多的選擇將更能確保當事人的權利。

(三)期望效用理論(Expected Utility Theory)

從前面論述可知,主流法律經濟學的理性

定義基于理性預期和效用較大化,換句話說,期望效用理論(注:確切的說是理性預期期望效用理論。)是人們決策的關鍵。主流經濟學已經嚴格證明出在四大基本假設下,存在與反映主觀偏好的效用函數(非),個體自身效用較大化的決策,也是使效用函數較大化的選擇。效用函數本身并不具有任何功利意義,它的功能是方便地表現出個體的偏好。馮。紐曼和摩根斯坦(Von.Neumann and Mogenstern)創建的效用函數加上理性預期,即理性期望效用函數是經濟學上常用的效用函數。按照期望效用理論,新古典主義經濟學認為:不同期望的偏好獨立于判斷和評價偏好的方法和程序;不同期望的偏好純粹是相應期望后果的概率分布的函數,不依賴對這些給定分布的描述。主流法律經濟學吸收了期望效用理論,加入功利 元素,認為個體總在成本收益比較上做出自身利益較大化的選擇。 行為法經濟學發現人類實際行為往往偏離該期望效用理論,集中體現在三個“有限”導致個體對期望效用理論的偏離。1979年卡尼曼和特維斯基提出“期望理論”來替代期望效用理論??崧吞鼐S斯基等人經過廣泛的實驗研究發現,決策程序以及決策對象或環境的描述本身的確影響到當事人的偏好,偏好并不滿足穩定假設(見前面論述)。有限意志通過模糊、混淆期望效用函數而使期望效用理論出現偏差。有限意志分析表明,基于習慣、傳統、嗜好、生理欲望、多重自我等因素,人們往往不能堅持選擇與自身整體效用較大化的行為,導致個體對自身效用較大化函數的模糊。而有限自利則通過模糊、影響偏好的穩定性實現期望效用理論的失效。個體對公平的額外追求等對個體偏好的影響都導致個體偏好集合出現波動性。此外,有限理性中提到的框架效應、稟賦效應、損失厭惡,不確定條件下的存在收益風險規避型、高概率損失風險追尋型、收益風險追尋型、低概率損失風險追尋型(注:詳細論述見Kahneman and Tverskey(1979),Prospect Theory:An Analysis of Decision Under Risk,Econometrica.Vol.47:pp.26 3—291.)四種不同風險態度,這些都挑戰了期望效用理論中風險偏好一致的假設。個體決策時出現的損失厭惡、框架效應、偏好逆轉、后悔厭惡、過度自信、從眾、攀比、炫耀、成癮等期望效用理論無法解釋的現象在行為經濟學中得到了較好的解釋。以“秋菊打官司”來說,秋菊認為解決該糾紛的理想結果是“討個說法”,即更多的是追求社會認可、他人的尊重。而事實上經過法律程序后的結果是村長受到治安處罰,被判處15 天行政拘留,該法律結果讓秋菊迷惑的同時,也說明相應的法律規定使得期望效用理論并不適用與秋菊。如果是通過人民調解委員會進行調解,村長進行了賠禮道歉,并認識到自身的錯誤,這樣秋菊在討到說法的同時也使她的選擇真實地表現其意愿與偏好?;?于在現實中期望效用常常會偏離,我們應該大力推廣和發展人民調解制度。

綜上所述,行為法經濟學與主流法律經濟學在經濟理性上的分歧主要體現在:(1)理性是否成立;(2)偏好是否井然有序且始終一致;(3)有限理性、有限意志、有限自利是否沖擊期望效用理論的適用性。主流法律經濟學繼承了新古典主義經濟學的論點:基于新古典主義經濟學的四大基本假設,行為人在理性預期的基礎上實現自身效用較大化,以效率為首要原則來研究法律;而行為法經濟學批判了其假設,認為反映人類真實行為的三個“有限”動搖了主流法律經濟學的理論根基,只有以更現實的人類行為假設為基礎才能更好地研究法律制度內容、結構、演變、效果和評估。

四、行為法經濟學對主流法律經濟學的啟示

法律選擇絕大多數是非市場選擇,主流法律經濟學采用經濟理性、理性選擇理論來分析,主要原因是由于法律選擇類似于市場選擇。之所以這樣認為,是由于法律規則針對不同的行為分別制造了一個暗含的價格,行為人針對那些價格采取相應的行為,其選擇與其在市場上針對不同的價格采取不同的決定如出一轍。主流法律經濟學對壟斷、反托拉斯法以及管制的分析充分體現了法律經濟學的優勢,除此之外對侵權法分析、財產權分析、契約救濟分析以及婚姻家庭法、刑法等的分析,也顯現出法律經濟學的魅力。如今法律經濟學的觸角幾乎遍及了法律和法學的每一個領域:侵權法、契約法、財產法、產品責任法、犯罪及刑法、環境保護法、婚姻家庭法、憲法、公司法、商法、反托拉斯法、金融法、稅法、知識產權法、國際貿易法,以及法理學、立法學、法律史學、法律實施理論、訴訟程序理論等,以致于我們已沒有理由懷疑其存在的意義。

但是,行為法經濟學的出現及其前述行為法經濟學對主流法律經濟學理論的沖擊,加之傳統法學、社會學、心理學長期以來對主流法律經濟學的經濟理性批判等,一切都表明傳統法律經濟學急需正視自身的局限——理性選擇理論的適用范圍及其缺陷。這也是處在理論初創階段的中國法律經濟學界需要認真思考的問題。

(一)主流法律經濟學的局限

行為法經濟學以有限理性、有限意志、有限自利理論和大量經驗分析和實驗數據,指明了主流法律經濟學背后的新古典主義經濟學的基礎——理性選擇理論的假設前提并沒有反映真實的人類行為,一定程度上證明了行為法經濟學的科學性和合理性。行為法經濟學的創新之處,就在于將行為分析理論與經濟法律運行規律有機結合,從而將心理學研究視角與法律經濟分析科學結合起來觀察主流法律經濟學分析的錯誤或遺漏,并修正其關于人的理性、效用較大化、持續穩定偏好及信息處理能力等基本假設的不足。

換言之,法律經濟學的研究前提(四大基本假設)是將現實世界理想化的結果。在一定的情況下這些假設確實可以減少法律行為的不確定性和復雜性給經濟研究所帶來的困難,能夠利用定量分析工具來深入地分析法律問題。但這些純理論的假設也因與現實脫節太多,在實際的經濟生活中常常顯得蒼白和無力。阿羅曾經指出理性選擇理論的假設本身是極為虛弱的,它的合理性和顯而易見的力量僅來自于一些附加性的假設,如競爭、市場均衡

以及同質性假設等等。(注:其中行為人同質性假設更是否定了經濟行為的根本假設——經濟活動是建立在個人差異引起的交易的收益之上的。阿羅:《經濟理論與理性假說》,經濟科學出版社,1992年。)正如實踐中人們所說的一樣,以經濟學指導公司運作,需要的是實際的理論而非假設的理論,同時也需要在經濟學理論的抽象性與具體性中尋找平衡,確實需要一種比新古典主義的教條具體得多的經濟理論。主流法律經濟學者如要承認行為法經濟學所主張的理性行為的種種限制,他就必須承認經濟學應該研究在這些限制下經濟主體真正選擇的過程,承認理性選擇理論的局限。 可見,當我們進行法律經濟學分析時,要充分意識到分析的理論前提,這些理論前提存在與行為人現實選擇不一致的局限——行為人并非理性,偏好因受有限意志、有限自利等影響而不能保持穩定有序,偏好的非穩定性、理性的有限性使得期望效用理論出現偏差。這也正是防止法學與經濟學界濫用法律經濟學分析的關鍵。

(二)發展方向——行為法經濟學與主流法律經濟學的融合

1.理論根源視角

行為法經濟學的研究特點是重視對人的非理性行為的研究,打破了主流法律經濟學的界限及視域,在現實人的基礎上發展了主流學派的理性概念。大部分行為法經濟學家將行為法經濟學的目的定位為通過分析更現實的人類行為來提高傳統法經濟學的解釋力和預測力。但我們應意識到:正如行為經濟學是經濟學的一個分支、是對主流經濟學的補充和發展一樣,行為法經濟學也是法律經濟學的一個分支,是對主流法律經濟學的補充和發展。

行為法經濟學的三個“有限”理論,并非全盤否決行為人的理性、否決理性選擇理論,其只是發展了理性的定義和理性選擇理論的期望效用函數。從根本上說,理性選擇理論,即經濟理性理論,只是目前借以分析人類行為選擇最系統的工具。經濟學中普遍認可的“理性”,指在給定條件下個體選擇效用較大化的決策,這點在社會學、心理學里也是認可的,經濟學、社會學、心理學的差異在于效用的定義及其前提。經濟學對理性、偏好、效用函數的假設,是為了能系統地將理性、偏好、效用函數有機組合起來,構建理性選擇理論。具體地說,主流經濟學對理性、偏好、效用、效用函數、信息處理能力等嚴格的、超脫現實世界的假設,是確保經濟分析的可行性、可操作性。因為經濟學已經從數學上嚴格證明了在理性選擇理論的假設條件下,存在非的、能顯示個體真實偏好的效用函數,并進一步分析了效用較大化、局部均衡和一般均衡、靜態分析與動態分析,為經濟理性選擇分析提供了系統工具和系統理論基礎。

行為法經濟學只是放松了理性、偏好穩定、效用、效用函數、信息處理能力的假設,將有限理性、有限意志、有限自利納入理性選擇理論,提出“期望理論”,用過程理性來代替主流法律經濟學中的實質理性,并通過認知心理學、實驗心理學、大腦和神經科學等的研究來揭示理性形成基礎和過程,以此來更好地解釋決策者的實際行為。其實質只是在較傳統法律經濟學更現實的人類行為模式上研究行為人選擇問題,仍屬于效用較大化范疇,差別在于效用函數的選擇。從這一意義上說,行為法經濟學是對法律經濟學的改善,是對主流法律經濟學的繼承與發展。行為法經濟學通過分析法律規章制度對有限理性、有限意志和有限自利的個體決策影響,以及個體對法律規章制度的反應,使得法律法規制度的設計能較大幅度地消除或減少有限理性、意志和自利引起的一系列 “反常現象”問題,即通過設計基于更現實個體選擇行為模式的法規或制度,利用法規 或制度等對個體行為決策的影響來實現經濟理性。

2.認識論視角

正如阿馬森亞。森所言,就理性行為模型的其他目標即這些模型把握理性本質的能力而言,其背后有著大量復雜的哲學問題。經濟學理論的發展史,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一部關于經濟人主體認知理性能力探討的發展史。主體認知理性能力的不同認識,構成了不同經濟學流的理論基礎。從古典經濟學、新古典經濟學的理性、信息、認知能力,到理性預期經濟學的理性預期、非信息、合理認知能力,到行為經濟學的有限理性、有限信息、有限認知能力。主流法經濟學與行為法經濟學也類似地存在從認知能力到有限認知能力的發展進程。另一方面,從認識論中的認識方法角度看,行為法經濟學是對主流法經濟學的融合與發展。經濟學理論的發展、經濟學派的形成過程和方法的變化,反映了哲學認識論從唯理論、經驗論到證偽主義論的發展,方法也從演繹法、經驗和歷史歸納法到證偽主義。主流法經濟學在經濟學中的唯理論、演繹法發展至極大推崇數學分析方法后,逐步由受經驗論、經驗和歷史歸納法主要影響的制度分析,發展到綜合利用唯理論和經驗論,以解釋力和預測力來檢驗法律經濟學分析,即證偽主義論。由于行為法經濟學以更現實的人類選擇模式為基礎,修正了理性選擇模式,有利于提高法經濟學的解釋力和預測力??梢姡ń洕鷮W與行為經濟學均屬于證偽主義方法論,行為經濟學的有限理性等假設優化理性選擇模型的同時,進一步平衡了法律經濟學中理論假設的現實性和可操作性,指明了法律經濟學的又一新發展趨勢。

總的來說,行為法經濟學目前還處于初始發展階段,與行為經濟學發展步伐基本同步,并沒有形成統一的理論范式和理論分析系統,在模型化方面走得非常緩慢,這就給理論檢驗帶來困難。但是,由于行為法經濟學動搖了傳統法經濟學對理性的理解、理性選擇理論的根基,給主流法經濟學的發展注入一股新動力。傳統法經濟學與行為經濟學的 調和,將是大勢所趨。

(三)行為法經濟學在中國法律經濟學研究中的應用

行為法經濟學對主流法律經濟學的創新與沖擊,意味著在我國法律實踐中利用行為法經濟學研究來補充、調整主流法律經濟學的分析,去提升法律分析的解釋力與預測力的空間廣闊。如何將行為法經濟學應用到中國法律經濟學研究,乃亟待探討的課題。

首先,通過引入行為法經濟學研究來深化目前中國法律經濟學者對理性選擇理論的理解,尤其是對其理論假設前提的理解。充分認識傳統法經濟學的局限,是規范目前中國法律經濟學領域學術研究的關鍵。自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法律經濟學在我國法學界掀起了“法經濟學”熱潮,法律經濟學在我國也從簡單的理論引進階段發展到吸收、創新階段。與此同時,“法律經濟學”也漸有“商標”的意味。法律經濟學研究領域暗浮著“學術虛浮”的氤氳。而行為法經濟學通過對三個“有限”的分析與論述,特別是行為法經濟學針對法律行為者理性選擇側重于實證和實驗方法的研究,恰好能起到啟發中國法律經濟學學者關注傳統法經濟學的背后理性選擇理論的假設前提及其“形而上學化” 局限性。(注:美國學者讓L.施羅德爾(1999)在《法律經濟學中的經濟理性》一文導言指出,法律經濟學這個學術流派已經越來越形而上學化,成為一種既不能證明正確也不能證明錯誤的,沒有多少實際用處,只需要人們接受并頂禮膜拜的玄學。他說他并非反 對法律的經濟分析或理性概念本身,而是反對一個法律經濟學流派(波斯納流派)對“經 濟”與“理性”這些術語的濫用導致的錯誤法律經濟分析。所謂的“法與經濟學”的潮流越來越變得像一種形式,一些不能被證偽的理論被用于沒有經過實踐驗證的假說之上來獲得一些沒有辦法證明的結論。然而盡管對于這一潮流屢有非議,但其仍然繼續興盛,其原因是那些提出非議的學者所采取的浪漫主義的哲學觀點無意中重復了功利主義的錯誤,即試圖以一些“理性的”論據反對理性概念本身。正確的批判應當是,在法律經 濟學的領域,理性這一概念已經毫無意義。)

其次,借助行為法經濟學研究推

動中國法律經濟學理論的創新。目前中國法律經濟學研究還停留在運用西方法律經濟學的主要理論階段。具體而言,目前中國法律經濟學的理論基礎依然是理性選擇理論、產權理論、交易費用理論、契約理論、國家理論、制度變遷理論、比較制度分析理論、公共選擇理論、政府管制理論、福利經濟學理論以及博弈論等。行為法經濟學的出現,將法律經濟學的理論基礎集合擴張到行為經濟學理論。行為法經濟學構建更現實的人類選擇行為模式這一新視角,掀開法律經濟學界的“行為革命”的同時,也觸發了中國法律經濟學界從現實法律行為模式等社會學、心理學與法經濟學、經濟學的沖突點著手,進行原有理論修正或創新的“理論變革”。這樣,不但促進了中國法律經濟學的發展,而且有利于通過加快法律經濟學基礎理論研究來提升我 國法律經濟學在世界學術論壇上的地位。 ,利用行為法經濟學,豐富現有法律經濟學對中國法律立法、執法、司法的理論與實踐研究。根據前面關于行為法經濟學在法律中的應用的介紹,可清楚行為法經濟學在我國法律研究中的運用方向:(1)涉及行為人需要進行概率判斷的程序法或實體法,如法庭審判、契約談判等;(2)涉及對結果或事實進行評估的法律范疇,如合同中的強制性條款、法律法規實施等;(3)法律行為與法律后果存在時間差的法律領域,最典型的是對犯罪行為、刑法的研究等;(4)涉及倫理、社會道德等有限自利領域的法律范疇,如權利救濟方面的法律如何考慮當事人的有限自利 ——追求公平、正義、責任等價值。

(四)案例分析

1.普法活動的意義

行為法經濟學的一個分析例證是,恰當地解釋了各國政府大量投入人力、物力、財力進行法律宣傳與教育等普法活動的目的及其作用機理。中國在法律實踐中一直將法律宣傳與教育作為立法、執法和司法的一個重要前提條件。其原因在于普法是有效預防違法犯罪行為的方法之一。其作用機理在于利用普法活動,切實地發揮法規制度減少行為人有限理性、有限意志或有限自利程度的功能。首先,普法提高人們認知能力,主要 指對法律認知能力。當行為人意識到違法犯罪行為的法律后果,將會糾正對是否實施違法犯罪行為的成本和收益的估算。其次,普法通過提高行為人的意志控制能力,減少行為人決策對期望效用理論的偏離。刑法的執行以及對犯罪分子的懲罰正是借助減少行為人的有限意志程度使行為決策向理性選擇模式趨同來發揮其預警和防范作用。

此外,市場經濟就是法治經濟。中國日趨的法治化,也從另一方面證實了行為法經濟學存在的意義。無論將法律定義為追求自由、秩序和正義,還是自由、秩序和效率,其存在的前提是人是有限理性的、具有有限意志力,而這也正是行為法經濟學的理論前提。

2.新《道路交通安全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道路交通安全法》(以下簡稱《安全法》)于2004年5月1日正式施行,同舊的《機動車管理辦法》相比,《安全法》更加以保障道路交通安全為根本出發點,著眼于解決道路交通中的突出問題,從現實需要和交通管理的實際出發,確立了依法管理、方便群眾的基本原則,突出了以人為本的思想。該法第47條規定:“機動車行經人行橫道時,應當減速行駛;遇行人正在通過人行橫道,應當停車讓行。機動車行經沒有交通信號的道路時,遇有行人橫過道路,應當避讓?!睂τ跈C動車與非機動車駕駛人、行人之間發生交通事故的,法律規定由機動車一方承擔責任。這是以人為本思想的重要立法體現,也體現了行為法經濟學的觀點。行為法經濟學指出,人們存在過度自信偏見或樂觀偏見,即人們通常低估自己發生交通事故的概率,總認為自己較別人幸運?!栋踩ā凡]有采用“撞了白撞”做法(注:1999年8月,東北某市出臺的行人與機動車道路交通事故處理辦法規定,行人橫穿馬路不走人行橫道,與機動車發生交通事故,如果機動車無違章,行人負全部責任。這一“撞了白撞”的說法引起社會的普遍關注和爭論。),將大部分預防交通事故成本讓機動車駕駛者承擔。該項立法除了符合主流法律經濟學的成本效益分析、效率原則外,保護了對相對于機動車而言屬于弱勢群體的行人的合法權益,而且充分考慮了在現實生活中導致行人有限理性的樂觀偏好,從而有效的保護了行人這一人數眾多群體的合法利益。如果采取“撞了白撞”的做法,將機動車與行人之間發生的交通事故成本轉到行人身上,機動車駕駛者因而減少事故預防措施,行人這一群體的過度樂觀偏見,將使事故發生的概率增加,無法保障行人的合法權益。目前我國城市人口高度密集,在大多城市還是以混合交通為主的交通現狀下,行人作為弱勢群體,從立法本意的角度來講,相對于機動車的通行權,基于行人的有限理性,通過《安全法》保護人的生命權、健康權則是更為重要的。不難看到,在主流法律經濟學的分析上,加上行為法經濟學的分析,有利于構建更好、更現實地保護人民合法權益的法 律。

五、結束語

行為法經濟學從有限理性、有限意志、有限自利這一嶄新的角度,彌補了主流法律經濟學的理性選擇理論的不足,揭開了法律經濟學的新一輪發展——如何彌補其理性選擇理論的局限與不足。行為法經濟學提醒了法律經濟學者在運用理性選擇理論分析時,要充分意識到其假設前提及局限。要充分利用行為法經濟學的優勢,實現主流法律經濟學與行為法經濟學的調和,實現法律經濟學在理論與實踐中的進一步發展。其中,最重要的是利用基于更現實的行為法經濟學研究模式,充分發揮其通過法律消除偏差(debasing through law)作用,即通過法律法規實現在不同程度上降低有限理性、有限意志、有限自利等對經濟理性分析的約束,使主流的法律經濟分析與實際情況更為接近,使法律經濟學的解釋力和預測力進一步提升,使法律更好地達到我們所期待的目標。

行為經濟學論文:談挑戰道德的行為經濟學

【摘 要】本文是讀《會賺錢的行為經濟學》后有感而就經濟學中一些不道德的行為現象展開研究、分析。這種不道德的現象會導致許多有效地銷售方式無法進行,甚至損害商家利益、加大不必要的成本。文章提出“道德指數”這個概念及應用。

【關鍵詞】道德;不必要成本;風險;道德指數 不同于正統的經濟學,在我看來行

為經濟學更具有趣味性,它融合了心理學、經濟學以及運營管理等,不僅在理論方面不斷提出各種挑戰,行為經濟學還實實在在的探討這日常生活中、職場中、商場中人們的種種行為背后的原因,給人們帶來實實在在的指導意義。這本《會賺錢的行為經濟學》寫的通俗易懂,深入淺出。通過實驗的方法,研究了人們對公平與互惠的感受,對風險和信任的態度,鉆制度漏洞的傾向,以及預測的新方法等。

讀完這本書,有兩個章節探討的問題引起我的強烈共鳴。及時個就是第六章“我們應該信任誰”。我覺得信任是個沉重的話題,就像誠信。這個詞本身可能是美好的,之所以沉重是因為當這個詞所代表的關系被破壞的時候,承擔這個詞的一方將會受到慘痛的打擊,甚至就像書中的張樹鴻一樣遭受滅頂之災,而這卻源自于信任。經濟學經常研究一些挑戰人們道德水準的行為。比如各種促銷活動,退訂運費等舉措,這無疑提高了風險成本,而且真的會有一大批人“不辜負”商家,無緣由退回商品,甚至試穿了一段時間后退回商品。這種無法測量與掌握的道德尺度的降低所造成的成本的浪費是無法避免的。它可能直接導致商家巨額虧損,違背初衷。即使生效了,這種促銷手段真的無法定義對錯,可能會帶來利潤的增加,但它也引導了人們道德的降低,這個成本是昂貴的。

隨著身邊出國的人數的增多,經常會有朋友和我講國外優于國內的地方。我雖不熱衷于這種話題卻也不能否認。朋友說外國人的道德水準高一籌:路邊兩個相鄰的公用電話亭,一個標注了“緊急”。提示語說無緊急情況請使用普通的那一個,以方便有緊急情況的人能順利通話。于是就看到了一個感人的現象,經常是普通的電話亭排著隊,緊急的電話亭在閑置。這時再來人,依然排在了普通電話亭后。這讓我一度迷惑。這種做法是最經濟的嗎?是聰明的嗎?在經濟學家眼中估計這是很大的資源的浪費與市場調度的失敗。我也在質疑這種做法。后來我終于想明白了。這是一種保障。假設路邊發生了一起車禍,及時個看到的人可以馬上沖到緊急電話亭,拿起電話求救。不僅節約了沖過排隊的人群的時間,還不用考慮怎么和正在那通話的人說明情況。極端假設耽誤的這段時間,車禍中的傷者沒有得到及時的救治,這個代價是無法挽回的。而當時正在使用電話的人也會受到周圍人鄙視的眼光,事后也會內疚,造成了雙負面影響。所以我們不得不說這時最聰明的做法。這種對生命對意外的保障。彼此高道德水平的自我約束確實是值得贊揚的。其實想想信任的重要性,一個國家當國民都誠信的時候往往生活成本、交易成本等才是低的。由于欺騙造成的損失是非常大的。

書中另外一個引起我共鳴的部分是及時章“善用不確定性”中的某幾句話。大意就是說有些對消費者的保障反而會使整體的風險性風險成本提高。比如給車輛買保險??赡軟]有保險的時候車主開車小心翼翼,買了保險后就隨意了很多造成更多的交通意外。這樣就使本來可以規避的風險及不必要的損失發生了。造成更大的損失及成本。雖然保險公司也采取了相應的措施來避免這種情況,比如說一年中很少出險的車主或者沒出過險的車主第二年投保會得到相應的折扣價格,但這些在經常出險的車主看來并不那么具有誘惑性。畢竟這個差額往往力度小。這個情況在購物網上常??梢?。A產品在退貨賣家承擔來回運費的情況下銷量往往激增。但是退貨率也是大的驚人。賣家的利潤不一定增加。而消費者除了試用或試穿了一下也未得到什么利益。這一折騰“便宜”了物流公司。而其實物流人員大量運貨送貨,倉儲量的增加等,這其實都是不必要的成本增加。其實算下來銷量會比沒有此項活動大一些,但相應付出的代價更大。這包括一部分不想購買的人本著試試不要錢的心理購買了再退回,還包括一些可退可不退,不退也吃虧的心理退回商品??赡茉谧岳磉\費的情況下,一大部分的顧客就會留下商品,但更可能的是這部分顧客一開始就不會選擇購買這個商品。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我大膽設想,我們引入“道德指數”這個概念。道德指數應用于網絡,尤其是網上購物。根據顧客長期以來的退貨率以及退貨緣由做出評判打分。對于無緣由高退貨率的顧客道德指數打分就低,相反的道德指數高。根據這個指數,在新一輪的交易中賣家也占有主動權可以相應的調整承擔運費比例。對于道德指數高的買家依然可以承擔全部運費,而對于那些道德指數低的買家賣家可以選擇自行承擔運費。雖然這會損失這部分顧客,可是這種損失無疑是節約成本,反正是有利的,避免不必要的物流成本。至于這種道德指數的評判就由每一次成交或不成交的賣家為買家打出分數影響道德指數的最終結果。這也有利于新賣家通過以往與這位買家交易過的老賣家留下的信息判斷這是不是一位誠心購買亦或是“免費試用”的買家進而制定自己的銷售策略。而對于電子商務的同學而言這個很好實施,道德指數將直接與運費成反比自動收取就可以了。不需要賣家一一調整?;蛘吒茖W的是劃分區間。這違背了第二章所講了“公平之最”原理。但對于道德無法明確約束的網購時代,這似乎不失為一個辦法。

我們不能說那些道德的淪陷歸根于這個經濟飛速發展的時代,但經濟的飛速發展確實為不道德行為提供了有利的平臺。在無法“自律”的情形下只好借助“他律”來加強道德約束。這是我們的無奈之舉。

行為經濟學論文:行為法經濟學與法律經濟學

[摘 要]法律經濟學大量的借助于理性選擇理論來考察法律規則和制度,然而隨著這項理論在法律分析中應用越來越廣泛并越來越重要時,許多學者卻對這項法律經濟學的理性選擇基礎理論表現出許多不滿。行為法經濟學的出現更是把矛頭指向了以波斯納為代表的主流法律經濟學背后的理性選擇理論。本文在分析行為法經濟學與主流法律經濟學之間的沖突的基礎上,探討了行為法經濟學對我國法律經濟學理論與實踐的啟示,并初步分析了行為法經濟學在我國法律實踐中的應用問題。分析表明,我國法律經濟學界亟待認識理性選擇理論的前提與局限,行為法經濟學與主流法律經濟學的調和、充分利用行為法經濟學的優勢是大勢所趨。 [關鍵詞]行為法經濟學 法律經濟學 理性選擇理論 經濟理性 法律實踐

一、前言

法律經濟學(Law and Economics)——一個法學和經濟學整合的邊緣學科,經過短短四十多年的蓬勃發展,已經在法學、經濟學理論研究領域及社會經濟和法律實踐領域顯現其日益強大的影響力、生命力。一般認為,科斯的《社會成本問題》一文(1960)(注:科斯:《社會成本問題》,上海三聯書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年。)的發表,開辟了法律經濟學的新時代;波斯納《法律的經濟分析》一書(1972)(注:波斯納:《法律的經濟分析》(第四版),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2年。)的出版,則標志著法律經濟學進入蓬勃發展期。隨著法律經濟學研究的深入,我們注意到,法律經濟學在運用經濟學的理論和方法(注:目前法律經濟學涉及的經濟理論主要包括:微觀經濟學、福利經濟學、公共選擇理論、交易費用分析、比較制度分析等,其中微觀經濟學理論是法律經濟學的經濟基礎;其方法主要有:實證分析、規范分析、均衡分析、博弈分析、成本收益分析、供求分析、文化與歷史分析、個人主義與集體主義分析等。)研究傳統法律問題,并因此而激發人們極大興趣的同時,也逐漸引發了人們一些質疑。典型的例證是,一些學者從質疑有限理性理論到行為經濟學的形成再到行為法經濟學概念的提出,(注:Jolls,Sunstein and Thaler(1998),A Behavioral Approach to Law and Economics.Stanford Law Review,Vol.50:pp.1471-1550.他們在該文中首先使用了“ 行為法經濟學(Behavioral Law and Economics)”概念。)他們將矛頭指向法律經濟學的一個重要理論根基——理性選擇理論。他們認為經濟學的理性選擇理論具有嚴重的缺陷,以此為基礎產生的結論即使不應是直接拒絕,也是值得懷疑的。其中,行為法經濟學論者直接把焦點放在以波斯納為代表的主流法律經濟學上。到底行為法經濟學對目前的主流法律經濟學將產生何種影響?主流法律經濟學如何應對行為法經濟學所揭示的主流法律經濟學的局限性?法律經濟學將何去何從?如何把行為法經濟學應用到我國法律實踐?本文試圖通過分析行為法經濟學與傳統法律經濟學之間的沖突與協調來探討以上問 題。

二、行為法經濟學的概念

行為法經濟學的起源可追溯到1974年西蒙(Simon)對經濟學中的“理性經濟人”作出了系統的批評(注:西蒙:《管理行為》,北京經濟學院出版社,1988年。)和提出“有限理性”的概念,并在隨后的一系列學術研究中完善了這一概念,(注:Simon(1982),Models of Bounded Rationality.2 Vol.,Cambridge,Mass.:MIT Press.)認為當事人在經濟決策過程中面臨認知和計算能力兩方面的局限性?!坝邢蘩硇浴钡奶岢?,引發了經濟學家和心理學家開始聯袂研究經濟行為的發生機制和實際決策過程如何影響最終作出 的決策。到20世紀70年代,丹尼爾??崧―aniel Kahneman)和阿莫斯。特維爾斯基( Amos Tversky)通過吸收實驗心理學和認知心理學等領域的近期研究成果,把心理學和經濟學有機結合起來,重構了西方主流經濟學(特別是新古典經濟學)中的理性選擇模型,形成了真正意義上的“行為經濟學”學派。(注:2001年美國經濟學會較高榮譽—— 克拉克獎章得主馬修。拉賓(Matthew Rabin)、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貝克爾(Gary S.Becker)、阿克洛夫(George A.Akerlof)、卡尼曼為行為經濟學的代表人。)隨著“經濟 學帝國主義”向法學研究領域的延伸、法律經濟學研究領域的擴張——從市場行為領域到非市場行為領域,法律經濟學背后的經濟理性選擇理論(主要是新古典主義經濟學)的局限開始引起法律經濟學界的注意。如托馬斯。尤倫(1997)《法和經濟學中的理性選擇》一文中對理性選擇理論的批評,(注:作者強調,最近研究認知心理學者和熟悉這方面知識的經濟學者們根據實驗性的與理性選擇理論難以印證的結果提出了一些問題,他們至少從以下四個方面對理性選擇理論的含義提出了疑問:(1)當精心設計的試驗中的主體知道對合作剩余的分享有違廣泛接受的公平理念時,他們似乎拒絕互利的交換;(2 )在另一些需要進行若干個階段的交易的試驗中的主體似乎并不設計理性的策略;(3)由于有限理性,絕大多數決策者的選擇背離了理性選擇理論的預計,例如那些從事相同價值的拍賣的主體成了“贏者詛咒”的獵物,并且人們保持著這種狀態,盡管一項其他的選擇可能有利得多;(4)并不像理性選擇理論預示的那樣,實驗證明人們對不確定的結 果不采取決定。)特別是Jolls,Sunstein and Thaler(1998)《法律經濟學的行為方向 》一文的發表,標志著行為經濟學正式進入法學研究領域——行為法經濟學開始闖進主流法律經濟學的視野,并悄然啟動了法律經濟學界的“行為革命”。

行為法經濟學將心理學的研究視角和理論引入到法律經濟學分析中,其焦點落在主流經濟學的某些基本假設與人類的真實行為不一致。他們認為建立在反映非現實的人類行為的基本假設上的分析結論(注:包括經濟分析與法律經濟學分析。)會導致錯誤的預測,通過運用從心理學、實證研究、行為實驗中得到的經驗材料和理論方法來驗證理性選擇理論,揭示了眾多“反?,F象”。大部分學者公認的行為法經濟學定義為:運用行為科學和心理學的成果更好地解釋法律所追求的目標以及實現這些法律目標的手段,提高法律經濟學的預測力和解釋力。(注:Jolls, Sunstein and Thaler(1998),A Behavioral Approach to Law and Economics.Stanford Law Review,Vol.50:pp.1471 —1550.他們在該文中首先使用了“行為法經濟學(Behavioral Law and Economics)” 概念。)行為法經濟學的主要觀點是在質疑理性選擇理論中的理性預期、(注:理性預期概念由穆特(Muth,1961)引入,并由盧卡斯(Lucas)、普累斯科特(Prescott)等學者完善,他們完善了20世紀60年代以前對預期的定義和建模,并得到廣泛的應用,最終形成理性預期學派,成為新古典經濟學中的主流。這里說的新古典主義經濟學,嚴格來說,指的是理性預期新古典主義經濟學。)效用較大化、穩定偏好、擁有充分的信息處理能力四大假設的基礎上,(注:詳細論述可參看Thaler(1996),Doing Economics Without Homo Economics,。in Foundations of Research in Economics:How Do Economists Do Economics?(Steven G.Medema and Warren J.Samuels eds.))提出反映人類真實行為的有限理性、有限意志、有限自利,這些因素會使人們作出與理性選擇理論相背的決策 ——即“反常現象”。具體分析及法律例證如下:

1.有限理性。有限理性突破了主流法律經濟學、經濟學中的“理性經濟人”的假設, (注:對“理性經濟人”持異議的論述最早可追溯到經濟學家凡勃倫,而西蒙的有限理性論可謂對理性經濟人或理性選擇理論的最的批評之一。以科斯、威廉姆森等為代表的新制度經濟學從交易費用角度對基于理性經濟人假設的理性選擇理論進行了批評,放松了“制度不相關假設”,阿羅等信息經濟學家對“信息”假設提出了質疑,開創不信息的經濟學分析,博弈論則進一步放松了“獨立決策”的假設。此外社會學、經濟心理學等都對理性選擇理論提出了批評。霍奇遜:《現代制度主義經濟學宣言》,北京大學出版社,1993年。)主張以“有限理性”假設作為分析基礎。行為法經濟學認為人類行為偏離理性選擇理論的無限理性主要體現在兩方面:(1)決策過程中的真實判斷行為表現出與理性預期所推斷的無偏預測的系統偏差,即有限理性會導致人做出判斷 誤差。啟示和偏見(Heuristics and Biases)通過影響行為人對未來時間的概率判斷, 來改變行為人的最終決策。這在行為法經濟學中早已觀察到,并進行了分析。啟示具體包括了代表性啟示、現成性啟示;偏見包括過于自利偏見(Self-serving Bias)、自信偏見、偏見的自我強化、“事后諸葛亮”偏見、固執先見、潛意識偏見等。(注:代表性啟示指行為人夸大事件現象與本質之間的認識趨勢而錯誤地做出判斷;現成性啟示指人們是通過很容易想起的事例來判斷概率,結果造成較高權重被分配給突出或容易記住的信息。自利偏見、自信偏見、偏見的自我強化主要指行為人常盲目認為能夠進一步改善自身的利益,或人們往往只按照自身的觀念來表述信息或描述事實等。“事后諸葛亮”偏見、固執先見、潛意識偏見則分別指人們在事件真實發生后所做的概率判斷常高于 實際概率,先入為主,行為人的潛意識偏見會導致其作出錯誤的概率判斷。參見魏建《行為經濟學與行為法經濟學:一個簡單介紹》,《新制度經濟學研究》2003年第2期。) (2)人類決策偏離了理性選擇理論中的預期效用理論。(注:預期效用理論是傳統經濟學 分析的奠基石之一。)其中稟賦效應(Endowment Effect)是偏離預期效用理論的最典型 例子。此外,框架效應(Framing Effect)、沉沒成本(Sunk Cost)與稟賦效應一樣,都 對人類決策產生影響,使得人類決策行為有時出現與較大化目標不一致的現象。(注:Kahneman and Tverskey在“Prospect Theory:An Analysis of Decision Under Risk ”(發表在1979年Econometrics第47期:263—291)一文中提出“期望理論”(Prospect Theory)作為預期效用理論的替代,提出了著名的框架效應理論以及基本點,指出人們 在不同的基準點上表現出來的風險態度不一,而預期效用理論認為人們的風險態度不會隨著基準點的變化而不同。稟賦效應說明行為人對擁有的財產功利評價要高于對不擁有 的同樣財產,損失厭惡就屬于稟賦效應的一種。)

2.有限意志。行為經濟學已經強調,限于有限意志,人們往往不能堅持選擇與較大化自身總體效用相一致的行為。行為法經濟學將有限意志歸結到(1)習慣、傳統、嗜好,(2)生理欲望(Cravings)以及(3)多重自我 (Multiple Selves)。這三類因素導致行為人無法有效控制自己的整體效用、無法對多重效用目標進行排序,最終令決策偏離效用較大化軌跡。如嗜好與習慣的形成。

3.有限自利。行為人無論是在經濟活動中還是在法律事務中,其行為除了表現出不同類型的有限理性、有限的意志力外,還會表現出有限自利。貝克爾等學者的研究表明個體決策在更多的情況下是受社會規范、道德規范等影響,并沒有追求自我利益的實現,而且追求了自我利益以外的東西,比如“公平”、“社會認可”等。Kaplow and Shavell也曾提出人們對公平的偏好應該納入經濟決策等行為決策分析中。(注:可參見 Kaplow and Shavell(1994),Why the Legal System is Less Efficient Than the Income Tax in Redistributing Income.Journal of Legal Studies,23:pp.337-681;以及《理性選擇理論與法經濟學的發展》一文。)

4.行為法經濟學在法律中的應用。有限理性、有限意志、有限自利理論在經濟學中已經開展了一系列的研究——行為金融學的發展可見一斑,其在法律經濟學中的前景明朗。行為法經濟學試圖將以上論斷融合到法律程序、法律實體以及和法律體系的分析和改善之中。目前行為法經濟學已經開始將有限理性、有限意志、有限自利方面的理論運用到法律經濟分析中。其研究成果主要體現在以下四方面(注: Jolls,Sunstein and Thaler(1998),A Behavioral Approach to Law and Economics.Stanford Law Review, Vol.50:pp.1471—1550.他們在該文中首先使用了“行為法經濟學(Behavioral Law and Economics)”概念。):

(1)將有限理性分析納入到行為人決策過程中需要對不確定事件進行概率判斷的法律分析。如環境立法涉及代表性啟示和現成性啟示的分析;關于訴訟當事人就法院審判結果進行談判可用自利偏見、稟賦效應進行分析;政府對相關法律法規的宣傳和教育除了可用代表性啟示和現成性啟示的分析外,還能用自信偏見來研究;契約談判的失敗分析,可以融入自利偏見分析;法律事實或法律規則的研究都涉及事后諸葛亮偏見等。

(2)在涉及對法律后果進行評估的法律行為決策(如制定法律和設定法律程序)分析中增加有限理性研究。具體體現在:政府對相關法律法規的宣傳和教育需要對稟賦效應、損失規避進行探討;合同法中的強制性條款分析也離不開稟賦效應的分析。

(3)通過有限理性分析,鑒別侵權法的嚴格責任和過失的效率選擇因素:預防是單方的還是雙方的。因為認知能力的錯誤判斷和局限及對于風險理性行動暗示了預防是單方的還是雙方的之間的區別。如果損害雙方都采取了防范措施,損害將不太可能發生,從而減少了發生事故的社會成本,但是損害雙方不一定有經濟學所假設的算計能力。即是說,處理不確定的結果的認知的局限性可能是決定預防是單方的還是雙方的,相應的應選擇過失責任還是嚴格責任的獨立因素。

(4)有限自利理論應用大部分集中在行為人將偏離正常決策軌道的環境,如為了追求公平與正義等法律規范所倡導的價值而愿意承擔額外的貨幣成本、時間成本、機會成本等。又如訴訟過程中訴訟雙方各自為追求勝訴或對已有利的判決等而力求通過自身的努力(包括賄賂法官)來尋求改變法庭審判結果的機會,以及法律嚴禁通過市場交易規則(即使這些交易對當事人而言符合成本效益原則)手段來購買人身和精神產品等。

三、行為法經濟學與主流法律經濟學的觀點碰撞

我們不難看出,行為法經濟學以行為經濟學為理論基石。而主流的法律經濟學——以波斯納為代表的芝加哥學派,乃是經濟理性主義假說的主要主張者,認為法律主體會以一種理性主義的方式而為法律行為,以新古典主義經濟學為理論基石。行為法經濟學與主流法律經濟學爭論的焦點自然而然地落在經濟理性——理性選擇理論的有效性之上,這也是行為經濟學與主流經濟學的爭論焦點。具體來說,行為法經濟學與主流法律經濟學的觀點碰撞,集中在理性選擇理論假設條件上——理性預期、效用較大化、穩定偏好、充分的信息處理能力。

(一)理性的程度

在弄清楚行為法經濟學對主流法律經濟學的沖擊之前,有必要分析“理性”之一概念。理性經常被認為是區別人與動物的自覺的合乎邏輯的行為過程。傳統的理性定義主要關注的是一種做出決定的行為過程。理性、自覺等概念在哲學家、社會學家、心理學家 、經濟學家那里爭議很大。新古典主義經濟學家將理性作為一種技術性術語來描述經濟主體的行為特征——行為人擁有必要的能力和知識去做一致的、效用較大化的選擇,更技術性地說,他們將理性定義為滿足偏好完備性公理、反省性公理和傳遞性公理(注:具體分析請參考平新喬《微觀經濟學十八講》,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年,第1—14頁。),屬于理性。由于在學術中性的要求,理性概念逐漸脫離了其習慣用法而變的模糊化。經濟學家中對于這一前提性假設是否成立仍有爭議。行為經濟學家發現,經濟主體的具體行為往往不是新古典主義經濟學認為的那么理性的。(注:波斯納的認為,這些無理性行為只是偶然現象,因而不能被理論化。然而心理分析理論認為無理性行為并不像波斯納認為的那樣是任意的,拉康認為那是一種固定的可預見的心理結構。此外,還可以從哲學認識論、經濟認識論角度分析理性概念。馬濤:《理性崇拜與缺憾 ——經濟認識論批判》,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0年;米塞斯:《經濟學的認識論問題》,經濟科學出版社,2002年。)總的來說,我們可以將“理性”定義為一種行為方式,這種行為方式滿足(1)適合實現制定的目標,(2)而且在給定條件和約束的限度之 內,這也可稱為是對經濟理性的定義。

回到主流法律經濟學和行為法經濟學中的理性概念。波斯納為代表的主流法律經濟學將法律經濟學的實質定義在研究理性選擇行為模式的方法論個人主義法學,以人的理性化發展為前提的法學思潮,其堅持利益較大化原則,依賴效率標準來衡量法律制度,認為行為人具有理性。(注:值得注意的是,波斯納并不認為所有的個人都是理性人,也不認為新古典主義經濟學的這些假設必然是真的,但堅持理性選擇模型是已被經驗、實證研究所證明的、非常有效的分析方法和模型。另一方面,法律經濟學中所說的理性與新古典主義經濟學中所說的存在差別,前者以制度相關為前提,后者以制度不相關為前提??蓞⒖床ㄋ辜{《法律的經濟分析》(第四版),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2年,第12—20頁。)而行為法經濟學中的“有限理性”理論,認為行為人受認知能力和知識等因素限制,只能實現有限的理性。顯而易見,主流法律經濟學與行為法經濟學均承認“理性”概念,分歧在于理性的程度?!断M者權益保護法》第8條確保消費者的知情權,第16條至25條對經營者的義務進行了明確規定;《產品質量法》第26條至39條就生產者、銷售者的產品質量責任和義務作出具體規定;這些法律的設定正是基于消費者的理性有限而不是理性,從而真正地保障了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同樣,各國對證券市場上的信息披露都作出嚴格的規定和監管,其基本假設也是現實的有限理性投資者。

正如西蒙所說,理性選擇主義者看重選擇的結果而非過程,行為而非心理;行為經濟學所主張的有限理性屬于經驗主義的理性,偏重過程而非結果,心理而非行為。新古典主義經濟學的理性分別與行為法經濟學中的這種經驗主義的理性相區別,可以分別稱其為實體主義與程序主義(或客觀主義與主觀主義)的二元對立。程序主義理性認為人們只能在其知識與信息的限度之內做出選擇,它需要社會學和心理學的背景。可以說,行為法經濟學的理性程度假設更符合現實世界人類行為模式,也道出了主流法律經濟學的理性假設的缺陷。

(二)偏好

主流法律經濟學繼承了新古典主義經濟學對偏好的假設:穩定,并滿足偏好的八大公理。這意味偏好是井然有序且始終一致的偏好。波斯納認為絕大部分的法律選擇都必須做成本效益分析;對始終一致的限定建立在心理狀態的不確定性和衡量市場行為的相對容易性之上。波斯納對人們偏好經常變化這一事實的解釋是個體可以分為許多相互競爭的下級自我,這對于解釋人的一生中偏好的改變有一定作用,但不能解釋為什么人們會為剛剛做過的事情感到后悔。不難看出,主流法律經濟學堅持新古典主義經濟學對偏好的假設,與此同時,也繼承了眾多對該假設的爭議。

行為法經濟學認為,他們對各種啟示和偏見的分析表明偏好并非如新古典主義經濟學假設的一樣。有限意志理論中的多重自我分析,說明行為人在任何給定環境下都有可能不具有法律經濟學所主張的單一、有序、穩定、內在一致的偏好集,反而同時具有排他性的偏好集。非單一自我問題在跨期決策問題上,凸現了新古典主義經濟學對偏好的假設存在的問題。而有限自利理論中社會規范、對自身利益以外的公平等價值的追求等都給行為人的偏好形狀和偏好集合帶來了不穩定因素。阿馬蒂亞森對于“同情”和“責任”這些術語的探討說明,人們有時不是依據自身偏好,而是經驗記憶中別人的偏好做出選擇,他使用“同情”這一術語對這一現象進行解釋。責任是指人并非出于自愿而是出于紀律的要求做或不做某事,這些現象使始終一致性更難界定。人的選擇與真實反映他的偏好有違,或者說人同時具有多重偏好集??梢姡诮洕硇詫ζ玫募僬f之內,多種喜好和趕時髦這些行為都不能得到解釋,大量“反常現象”對穩定偏好假設產生了巨大沖擊。以我國對企業勞動爭議的程序規定來說,《企業勞動爭議處理條例》第6條規定勞動爭議必須先經過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仲裁才能進入訴訟程序,這種強制行規定可能導致當事人的真實偏好被隱藏,我們不能排除不少當事人寧愿直接進入訴訟程序,或在經過勞動爭議調解委員會調解不成后偏好直接選擇訴訟程序的概率??梢姡摋l例的強制規定使得實際上偏好不穩定的當事人的選擇減少、最終的選擇無法反映當事人的真實偏好,基于該點弱化該強制規定或給當事人更多的選擇將更能確保當事人的權利。

(三)期望效用理論(Expected Utility Theory)

從前面論述可知,主流法律經濟學的理性定義基于理性預期和效用較大化,換句話說,期望效用理論(注:確切的說是理性預期期望效用理論。)是人們決策的關鍵。主流經濟學已經嚴格證明出在四大基本假設下,存在與反映主觀偏好的效用函數(非),個體自身效用較大化的決策,也是使效用函數較大化的選擇。效用函數本身并不具有任何功利意義,它的功能是方便地表現出個體的偏好。馮。紐曼和摩根斯坦(Von.Neumann and Mogenstern)創建的效用函數加上理性預期,即理性期望效用函數是經濟學上常用的效用函數。按照期望效用理論,新古典主義經濟學認為:不同期望的偏好獨立于判斷和評價偏好的方法和程序;不同期望的偏好純粹是相應期望后果的概率分布的函數,不依賴對這些給定分布的描述。主流法律經濟學吸收了期望效用理論,加入功利 元素,認為個體總在成本收益比較上做出自身利益較大化的選擇。

行為法經濟學發現人類實際行為往往偏離該期望效用理論,集中體現在三個“有限”導致個體對期望效用理論的偏離。1979年卡尼曼和特維斯基提出“期望理論”來替代期望效用理論??崧吞鼐S斯基等人經過廣泛的實驗研究發現,決策程序以及決策對象或環境的描述本身的確影響到當事人的偏好,偏好并不滿足穩定假設(見前面論述)。有限意志通過模糊、混淆期望效用函數而使期望效用理論出現偏差。有限意志分析表明,基于習慣、傳統、嗜好、生理欲望、多重自我等因素,人們往往不能堅持選擇與自身整體效用較大化的行為,導致個體對自身效用較大化函數的模糊。而有限自利則通過模糊、影響偏好的穩定性實現期望效用理論的失效。個體對公平的額外追求等對個體偏好的影響都導致個體偏好集合出現波動性。此外,有限理性中提到的框架效應、稟賦效應、損失厭惡,不確定條件下的存在收益風險規避型、高概率損失風險追尋型、收益風險追尋型、低概率損失風險追尋型(注:詳細論述見Kahneman and Tverskey(1979),Prospect Theory:An Analysis of Decision Under Risk,Econometrica.Vol.47:pp.26 3—291.)四種不同風險態度,這些都挑戰了期望效用理論中風險偏好一致的假設。個體決策時出現的損失厭惡、框架效應、偏好逆轉、后悔厭惡、過度自信、從眾、攀比、炫耀、成癮等期望效用理論無法解釋的現象在行為經濟學中得到了較好的解釋。以“秋菊打官司”來說,秋菊認為解決該糾紛的理想結果是“討個說法”,即更多的是追求社會認可、他人的尊重。而事實上經過法律程序后的結果是村長受到治安處罰,被判處15 天行政拘留,該法律結果讓秋菊迷惑的同時,也說明相應的法律規定使得期望效用理論并不適用與秋菊。如果是通過人民調解委員會進行調解,村長進行了賠禮道歉,并認識到自身的錯誤,這樣秋菊在討到說法的同時也使她的選擇真實地表現其意愿與偏好?;?于在現實中期望效用常常會偏離,我們應該大力推廣和發展人民調解制度。

綜上所述,行為法經濟學與主流法律經濟學在經濟理性上的分歧主要體現在:(1)理性是否成立;(2)偏好是否井然有序且始終一致;(3)有限理性、有限意志、有限自利是否沖擊期望效用理論的適用性。主流法律經濟學繼承了新古典主義經濟學的論點:基于新古典主義經濟學的四大基本假設,行為人在理性預期的基礎上實現自身效用較大化,以效率為首要原則來研究法律;而行為法經濟學批判了其假設,認為反映人類真實行為的三個“有限”動搖了主流法律經濟學的理論根基,只有以更現實的人類行為假設為基礎才能更好地研究法律制度內容、結構、演變、效果和評估。

四、行為法經濟學對主流法律經濟學的啟示

法律選擇絕大多數是非市場選擇,主流法律經濟學采用經濟理性、理性選擇理論來分析,主要原因是由于法律選擇類似于市場選擇。之所以這樣認為,是由于法律規則針對不同的行為分別制造了一個暗含的價格,行為人針對那些價格采取相應的行為,其選擇與其在市場上針對不同的價格采取不同的決定如出一轍。主流法律經濟學對壟斷、反托拉斯法以及管制的分析充分體現了法律經濟學的優勢,除此之外對侵權法分析、財產權分析、契約救濟分析以及婚姻家庭法、刑法等的分析,也顯現出法律經濟學的魅力。如今法律經濟學的觸角幾乎遍及了法律和法學的每一個領域:侵權法、契約法、財產法、產品責任法、犯罪及刑法、環境保護法、婚姻家庭法、憲法、公司法、商法、反托拉斯法、金融法、稅法、知識產權法、國際貿易法,以及法理學、立法學、法律史學、法律實施理論、訴訟程序理論等,以致于我們已沒有理由懷疑其存在的意義。

但是,行為法經濟學的出現及其前述行為法經濟學對主流法律經濟學理論的沖擊,加之傳統法學、社會學、心理學長期以來對主流法律經濟學的經濟理性批判等,一切都表明傳統法律經濟學急需正視自身的局限——理性選擇理論的適用范圍及其缺陷。這也是處在理論初創階段的中國法律經濟學界需要認真思考的問題。

(一)主流法律經濟學的局限

行為法經濟學以有限理性、有限意志、有限自利理論和大量經驗分析和實驗數據,指明了主流法律經濟學背后的新古典主義經濟學的基礎——理性選擇理論的假設前提并沒有反映真實的人類行為,一定程度上證明了行為法經濟學的科學性和合理性。行為法經濟學的創新之處,就在于將行為分析理論與經濟法律運行規律有機結合,從而將心理學研究視角與法律經濟分析科學結合起來觀察主流法律經濟學分析的錯誤或遺漏,并修正其關于人的理性、效用較大化、持續穩定偏好及信息處理能力等基本假設的不足。

換言之,法律經濟學的研究前提(四大基本假設)是將現實世界理想化的結果。在一定的情況下這些假設確實可以減少法律行為的不確定性和復雜性給經濟研究所帶來的困難,能夠利用定量分析工具來深入地分析法律問題。但這些純理論的假設也因與現實脫節太多,在實際的經濟生活中常常顯得蒼白和無力。阿羅曾經指出理性選擇理論的假設本身是極為虛弱的,它的合理性和顯而易見的力量僅來自于一些附加性的假設,如競爭、市場均衡以及同質性假設等等。(注:其中行為人同質性假設更是否定了經濟行為的根本假設——經濟活動是建立在個人差異引起的交易的收益之上的。阿羅:《經濟理論與理性假說》,經濟科學出版社,1992年。)正如實踐中人們所說的一樣,以經濟學指導公司運作,需要的是實際的理論而非假設的理論,同時也需要在經濟學理論的抽象性與具體性中尋找平衡,確實需要一種比新古典主義的教條具體得多的經濟理論。主流法律經濟學者如要承認行為法經濟學所主張的理性行為的種種限制,他就必須承認經濟學應該研究在這些限制下經濟主體真正選擇的過程,承認理性選擇理論的局限。

可見,當我們進行法律經濟學分析時,要充分意識到分析的理論前提,這些理論前提存在與行為人現實選擇不一致的局限——行為人并非理性,偏好因受有限意志、有限自利等影響而不能保持穩定有序,偏好的非穩定性、理性的有限性使得期望效用理論出現偏差。這也正是防止法學與經濟學界濫用法律經濟學分析的關鍵。

(二)發展方向——行為法經濟學與主流法律經濟學的融合

1.理論根源視角

行為法經濟學的研究特點是重視對人的非理性行為的研究,打破了主流法律經濟學的界限及視域,在現實人的基礎上發展了主流學派的理性概念。大部分行為法經濟學家將行為法經濟學的目的定位為通過分析更現實的人類行為來提高傳統法經濟學的解釋力和預測力。但我們應意識到:正如行為經濟學是經濟學的一個分支、是對主流經濟學的補充和發展一樣,行為法經濟學也是法律經濟學的一個分支,是對主流法律經濟學的補充和發展。

行為法經濟學的三個“有限”理論,并非全盤否決行為人的理性、否決理性選擇理論,其只是發展了理性的定義和理性選擇理論的期望效用函數。從根本上說,理性選擇理論,即經濟理性理論,只是目前借以分析人類行為選擇最系統的工具。經濟學中普遍認可的“理性”,指在給定條件下個體選擇效用較大化的決策,這點在社會學、心理學里也是認可的,經濟學、社會學、心理學的差異在于效用的定義及其前提。經濟學對理性、偏好、效用函數的假設,是為了能系統地將理性、偏好、效用函數有機組合起來,構建理性選擇理論。具體地說,主流經濟學對理性、偏好、效用、效用函數、信息處理能力等嚴格的、超脫現實世界的假設,是確保經濟分析的可行性、可操作性。因為經濟學已經從數學上嚴格證明了在理性選擇理論的假設條件下,存在非的、能顯示個體真實偏好的效用函數,并進一步分析了效用較大化、局部均衡和一般均衡、靜態分析與動態分析,為經濟理性選擇分析提供了系統工具和系統理論基礎。

行為法經濟學只是放松了理性、偏好穩定、效用、效用函數、信息處理能力的假設,將有限理性、有限意志、有限自利納入理性選擇理論,提出“期望理論”,用過程理性來代替主流法律經濟學中的實質理性,并通過認知心理學、實驗心理學、大腦和神經科學等的研究來揭示理性形成基礎和過程,以此來更好地解釋決策者的實際行為。其實質只是在較傳統法律經濟學更現實的人類行為模式上研究行為人選擇問題,仍屬于效用較大化范疇,差別在于效用函數的選擇。從這一意義上說,行為法經濟學是對法律經濟學的改善,是對主流法律經濟學的繼承與發展。行為法經濟學通過分析法律規章制度對有限理性、有限意志和有限自利的個體決策影響,以及個體對法律規章制度的反應,使得法律法規制度的設計能較大幅度地消除或減少有限理性、意志和自利引起的一系列 “反?,F象”問題,即通過設計基于更現實個體選擇行為模式的法規或制度,利用法規 或制度等對個體行為決策的影響來實現經濟理性。

2.認識論視角

正如阿馬森亞。森所言,就理性行為模型的其他目標即這些模型把握理性本質的能力而言,其背后有著大量復雜的哲學問題。經濟學理論的發展史,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一部關于經濟人主體認知理性能力探討的發展史。主體認知理性能力的不同認識,構成了不同經濟學流的理論基礎。從古典經濟學、新古典經濟學的理性、信息、認知能力,到理性預期經濟學的理性預期、非信息、合理認知能力,到行為經濟學的有限理性、有限信息、有限認知能力。主流法經濟學與行為法經濟學也類似地存在從認知能力到有限認知能力的發展進程。另一方面,從認識論中的認識方法角度看,行為法經濟學是對主流法經濟學的融合與發展。經濟學理論的發展、經濟學派的形成過程和方法的變化,反映了哲學認識論從唯理論、經驗論到證偽主義論的發展,方法也從演繹法、經驗和歷史歸納法到證偽主義。主流法經濟學在經濟學中的唯理論、演繹法發展至極大推崇數學分析方法后,逐步由受經驗論、經驗和歷史歸納法主要影響的制度分析,發展到綜合利用唯理論和經驗論,以解釋力和預測力來檢驗法律經濟學分析,即證偽主義論。由于行為法經濟學以更現實的人類選擇模式為基礎,修正了理性選擇模式,有利于提高法經濟學的解釋力和預測力。可見,法經濟學與行為經濟學均屬于證偽主義方法論,行為經濟學的有限理性等假設優化理性選擇模型的同時,進一步平衡了法律經濟學中理論假設的現實性和可操作性,指明了法律經濟學的又一新發展趨勢。

總的來說,行為法經濟學目前還處于初始發展階段,與行為經濟學發展步伐基本同步,并沒有形成統一的理論范式和理論分析系統,在模型化方面走得非常緩慢,這就給理論檢驗帶來困難。但是,由于行為法經濟學動搖了傳統法經濟學對理性的理解、理性選擇理論的根基,給主流法經濟學的發展注入一股新動力。傳統法經濟學與行為經濟學的 調和,將是大勢所趨。

(三)行為法經濟學在中國法律經濟學研究中的應用

行為法經濟學對主流法律經濟學的創新與沖擊,意味著在我國法律實踐中利用行為法經濟學研究來補充、調整主流法律經濟學的分析,去提升法律分析的解釋力與預測力的空間廣闊。如何將行為法經濟學應用到中國法律經濟學研究,乃亟待探討的課題。

首先,通過引入行為法經濟學研究來深化目前中國法律經濟學者對理性選擇理論的理解,尤其是對其理論假設前提的理解。充分認識傳統法經濟學的局限,是規范目前中國法律經濟學領域學術研究的關鍵。自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法律經濟學在我國法學界掀起了“法經濟學”熱潮,法律經濟學在我國也從簡單的理論引進階段發展到吸收、創新階段。與此同時,“法律經濟學”也漸有“商標”的意味。法律經濟學研究領域暗浮著“學術虛浮”的氤氳。而行為法經濟學通過對三個“有限”的分析與論述,特別是行為法經濟學針對法律行為者理性選擇側重于實證和實驗方法的研究,恰好能起到啟發中國法律經濟學學者關注傳統法經濟學的背后理性選擇理論的假設前提及其“形而上學化” 局限性。(注:美國學者讓L.施羅德爾(1999)在《法律經濟學中的經濟理性》一文導言指出,法律經濟學這個學術流派已經越來越形而上學化,成為一種既不能證明正確也不能證明錯誤的,沒有多少實際用處,只需要人們接受并頂禮膜拜的玄學。他說他并非反 對法律的經濟分析或理性概念本身,而是反對一個法律經濟學流派(波斯納流派)對“經 濟”與“理性”這些術語的濫用導致的錯誤法律經濟分析。所謂的“法與經濟學”的潮流越來越變得像一種形式,一些不能被證偽的理論被用于沒有經過實踐驗證的假說之上來獲得一些沒有辦法證明的結論。然而盡管對于這一潮流屢有非議,但其仍然繼續興盛,其原因是那些提出非議的學者所采取的浪漫主義的哲學觀點無意中重復了功利主義的錯誤,即試圖以一些“理性的”論據反對理性概念本身。正確的批判應當是,在法律經 濟學的領域,理性這一概念已經毫無意義。)

其次,借助行為法經濟學研究推動中國法律經濟學理論的創新。目前中國法律經濟學研究還停留在運用西方法律經濟學的主要理論階段。具體而言,目前中國法律經濟學的理論基礎依然是理性選擇理論、產權理論、交易費用理論、契約理論、國家理論、制度變遷理論、比較制度分析理論、公共選擇理論、政府管制理論、福利經濟學理論以及博弈論等。行為法經濟學的出現,將法律經濟學的理論基礎集合擴張到行為經濟學理論。行為法經濟學構建更現實的人類選擇行為模式這一新視角,掀開法律經濟學界的“行為革命”的同時,也觸發了中國法律經濟學界從現實法律行為模式等社會學、心理學與法經濟學、經濟學的沖突點著手,進行原有理論修正或創新的“理論變革”。這樣,不但促進了中國法律經濟學的發展,而且有利于通過加快法律經濟學基礎理論研究來提升我 國法律經濟學在世界學術論壇上的地位。

,利用行為法經濟學,豐富現有法律經濟學對中國法律立法、執法、司法的理論與實踐研究。根據前面關于行為法經濟學在法律中的應用的介紹,可清楚行為法經濟學在我國法律研究中的運用方向:(1)涉及行為人需要進行概率判斷的程序法或實體法,如法庭審判、契約談判等;(2)涉及對結果或事實進行評估的法律范疇,如合同中的強制性條款、法律法規實施等;(3)法律行為與法律后果存在時間差的法律領域,最典型的是對犯罪行為、刑法的研究等;(4)涉及倫理、社會道德等有限自利領域的法律范疇,如權利救濟方面的法律如何考慮當事人的有限自利 ——追求公平、正義、責任等價值。

(四)案例分析

1.普法活動的意義

行為法經濟學的一個分析例證是,恰當地解釋了各國政府大量投入人力、物力、財力進行法律宣傳與教育等普法活動的目的及其作用機理。中國在法律實踐中一直將法律宣傳與教育作為立法、執法和司法的一個重要前提條件。其原因在于普法是有效預防違法犯罪行為的方法之一。其作用機理在于利用普法活動,切實地發揮法規制度減少行為人有限理性、有限意志或有限自利程度的功能。首先,普法提高人們認知能力,主要 指對法律認知能力。當行為人意識到違法犯罪行為的法律后果,將會糾正對是否實施違法犯罪行為的成本和收益的估算。其次,普法通過提高行為人的意志控制能力,減少行為人決策對期望效用理論的偏離。刑法的執行以及對犯罪分子的懲罰正是借助減少行為人的有限意志程度使行為決策向理性選擇模式趨同來發揮其預警和防范作用。

此外,市場經濟就是法治經濟。中國日趨的法治化,也從另一方面證實了行為法經濟學存在的意義。無論將法律定義為追求自由、秩序和正義,還是自由、秩序和效率,其存在的前提是人是有限理性的、具有有限意志力,而這也正是行為法經濟學的理論前提。

2.新《道路交通安全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道路交通安全法》(以下簡稱《安全法》)于2004年5月1日正式施行,同舊的《機動車管理辦法》相比,《安全法》更加以保障道路交通安全為根本出發點,著眼于解決道路交通中的突出問題,從現實需要和交通管理的實際出發,確立了依法管理、方便群眾的基本原則,突出了以人為本的思想。該法第47條規定:“機動車行經人行橫道時,應當減速行駛;遇行人正在通過人行橫道,應當停車讓行。機動車行經沒有交通信號的道路時,遇有行人橫過道路,應當避讓?!睂τ跈C動車與非機動車駕駛人、行人之間發生交通事故的,法律規定由機動車一方承擔責任。這是以人為本思想的重要立法體現,也體現了行為法經濟學的觀點。行為法經濟學指出,人們存在過度自信偏見或樂觀偏見,即人們通常低估自己發生交通事故的概率,總認為自己較別人幸運。《安全法》并沒有采用“撞了白撞”做法(注:1999年8月,東北某市出臺的行人與機動車道路交通事故處理辦法規定,行人橫穿馬路不走人行橫道,與機動車發生交通事故,如果機動車無違章,行人負全部責任。這一“撞了白撞”的說法引起社會的普遍關注和爭論。),將大部分預防交通事故成本讓機動車駕駛者承擔。該項立法除了符合主流法律經濟學的成本效益分析、效率原則外,保護了對相對于機動車而言屬于弱勢群體的行人的合法權益,而且充分考慮了在現實生活中導致行人有限理性的樂觀偏好,從而有效的保護了行人這一人數眾多群體的合法利益。如果采取“撞了白撞”的做法,將機動車與行人之間發生的交通事故成本轉到行人身上,機動車駕駛者因而減少事故預防措施,行人這一群體的過度樂觀偏見,將使事故發生的概率增加,無法保障行人的合法權益。目前我國城市人口高度密集,在大多城市還是以混合交通為主的交通現狀下,行人作為弱勢群體,從立法本意的角度來講,相對于機動車的通行權,基于行人的有限理性,通過《安全法》保護人的生命權、健康權則是更為重要的。不難看到,在主流法律經濟學的分析上,加上行為法經濟學的分析,有利于構建更好、更現實地保護人民合法權益的法 律。

五、結束語

行為法經濟學從有限理性、有限意志、有限自利這一嶄新的角度,彌補了主流法律經濟學的理性選擇理論的不足,揭開了法律經濟學的新一輪發展——如何彌補其理性選擇理論的局限與不足。行為法經濟學提醒了法律經濟學者在運用理性選擇理論分析時,要充分意識到其假設前提及局限。要充分利用行為法經濟學的優勢,實現主流法律經濟學與行為法經濟學的調和,實現法律經濟學在理論與實踐中的進一步發展。其中,最重要的是利用基于更現實的行為法經濟學研究模式,充分發揮其通過法律消除偏差(debasing through law)作用,即通過法律法規實現在不同程度上降低有限理性、有限意志、有限自利等對經濟理性分析的約束,使主流的法律經濟分析與實際情況更為接近,使法律經濟學的解釋力和預測力進一步提升,使法律更好地達到我們所期待的目標。

行為經濟學論文:信用問題的行為經濟學分析

【摘 要】信用問題隨著經濟的發展而日益彰顯重要,傳統主流經濟學對此已有諸多分析,“經濟人”假設是其分析的基石。但現實經濟活動中,交易主體的信用行為并非理性,常呈有限理性狀態。運用行為經濟學理論來分析信用問題,是一個新的嘗試,能使信用問題的研究更趨完善和。這里運用確定性效應、分離效應及對前期決策的依賴、從眾行為的原理,對信用的有限理性行為進行了分析,并據此從三個層面提出了信用問題治理思路。

【關鍵詞】信用;確定性效應;分離效應;從眾行為。

信用是市場經濟的產物,市場經濟可以說是信用經濟。信用的好壞是衡量、制約或促進社會經濟發展的主要指標。針對信用的經濟學分析,傳統主流經濟學已有諸多的闡述,筆者在此首次運用行為經濟學理論來對我國市場經濟建設中遇到的信用問題進行詮釋。

一、信用問題概攬

在日常經濟活動中,我們的交易各方,都在抱怨別人信譽差,希望有一個良好的信用環境,使得社會交往和經濟交易活動能在一個有序、安全的氛圍中進行,但對自己這一方是否會遵守約定、恪守信用,卻并不嚴格要求,甚至自己在交易時就預留了不守信的伏筆。也就是說,在社會交往和經濟交易活動中,人們均希望別人守信、社會誠信,而惟獨自己可以不誠信。當大多數人都是這種思維時,整個社會信用狀況差也就成為一種自然的普遍現象了。北京市工商局統計的數據顯示,2004年,北京市被列入“黑名單”的個人及企業近七萬,其中,自然人占兩萬七千八百七十六人,企業有三萬九千兩百七十五戶,這些個人及企業,因為失信,被鎖進“北京市企業信用信息系統”,他們將為各自的欺詐、哄瞞等失信行為付出沉重代價。在全國各地,因失信而導致的經濟糾紛,甚至惡性案件,拾俯皆是;有些地區因信用度普遍低下而嚴重阻礙區域經濟的發展,如汕頭經濟特區因90年代以前不太重視經濟活動中的契約信用,甚至在90年代末因國稅部門開出的增值稅發票可信度低,而被國家稅務總局通報不能作為出口退稅之用,致使汕頭特區1000多家外向性企業不得不外遷,嚴重影響了汕頭經濟發展。

信用問題隨著經濟的發展而日益彰顯重要,傳統主流經濟學對此已有諸多的分析,“經濟人”假設是傳統經濟學的基石,其核心內容是:人是“理性經濟人”,“經濟人”的目標是追求個人利益較大化。傳統經濟學的“經濟人”假設揭示了市場利益原則,把道德、情感等因素排斥于經濟動機分析之外,使“經濟人”成為純理性的人,忽視非理性因素在經濟主體行為中的作用,“經濟人”的一切行為都圍繞著市場利益原則,并以此作為行為(包括信用行為)的動機。信用是商品貨幣交換關系的一個經濟范疇,信用行為作為“經濟人”的市場行為,其出發點是利益預期,利益成為信用行為的經濟杠桿,“商人是否愿意使用信用,則取決于他對贏利的預期?!?

傳統主流經濟學對信用問題,特別是行為主體挑選守信還是失信行為,從理論上歸納為以下幾種解釋:一是信用的成本收益核算。行為主體(個人、企業和政府)在經濟活動中是否恪守信用契約,關鍵在于守信或失信可能給他帶來的成本收益預期,當經濟主體守信的收益大于守信的成本,則挑選守信,反之,則失信;當經濟主體失信所得到的收益大于失信的成本(包括受到懲處的成本),則挑選失信,反之,則寧愿守信。如醫療行業中,正規大型醫療機構中的少數醫務人員做“醫托”,把來就診的病人介紹到私人機構就診,從中提取回扣,這種現象一經發現,在西方國家則是吊銷醫療執業資格而永不能從事醫療職業,失信成本遠大于收益;但在中國則是通過一番教育或罰款懲處后,仍繼續原醫療職業,失信成本小于收益,并有機會在以后的繼續失信中彌補失信成本。這就是同一事件采取不同的懲處方式,導致行為主體選擇守信或失信的不同行為取向。二是信用行為的“劣幣驅逐良幣”(又稱二手車市場或檸檬市場)現象?!傲訋膨屩鹆紟拧笔墙洕鷮W上“信息不對稱”所導致的結果,在這種信息不對稱的情況下,人們采取“舍優取劣”的行為取向以保障經濟交易時收益較大化、損失最小化。在實際經濟交易時,假設有甲、乙兩方,盡管雙方均深知守信是一種美德,若雙方守信都會帶來各自效益較大化,但因信息不對稱而不知對方會采取守信還是失信的行為取向,為防止對方失信并規避己方守信可能帶來的損失,而采取失信的行為取向是己方的較挑選擇;假如甲方決定采用失信行為,交易的可能性是:乙方若守信,則損失;若失信程度與甲方一致,則雙方各不沾對方便宜;若乙方失信比甲方更甚,則甲方損失。此后,甲方再與乙方或其他人交易,則會以失信行為為挑選。市場交易的結果是失信行為獲得較大收益,守信行為遭受損失,其導向是守信者逐漸減少,失信者逐漸增多,失信者逐漸把守信者驅逐出市場。三是信用行為的重復博弈減少。 交易主體的重復博弈是誘導人們采取守信行為的有效機制之一,重復博弈機制在相對封閉的農耕自然經濟社會是誠信維護的最有效機制;但隨著商品經濟發展,特別是我國市場經濟的逐步建設過程中,人們的經濟活動范圍擴大、交易對象眾多,交易主體之間重復博弈次數減少,甚至由重復博弈向一次博弈演變,在信用體系尚未完善之前,挑選失信行為是相對“明智”之舉。

二、信用問題的行為經濟學詮釋

傳統主流經濟學對交易主體的信用行為取向的解釋是建立在理性經濟人假設的基礎上,但現實經濟活動中,交易主體的信用行為并非理性,常呈有限理性狀態。運用行為經濟學理論來解釋信用問題是一種新的嘗試,能使信用問題的研究更趨完善和。

1、確定性效應。

行為經濟學中的前景理論認為, 人們是厭惡風險的,與可能的結果相比,人們更青睞于確定的結果,既便可能的結果有更好的預期價值。例如在以70%的概率獲得300元和100%概率獲得150元之間選擇,前景理論認為人們會選擇后者;又如,納稅人在分項扣除和標準扣除之間選擇時,預期效益理論認為人們會選擇節稅最多的結果,而前景理論認為,在風險與安全之間,納稅人更應選擇后者,盡管兩種都節稅,但與標準扣除相比,分項扣除更缺乏保障、更不確定,故更有可能選擇標準扣稅。 對信用問題的分析,也存在確定性效應。交易主體在交易過程中是挑選守信還是失信行為,關鍵在于哪一方的收益更有保障就易于選擇哪一方,假如當選擇守信時收益500元的概率是70%,選擇失信時收益300元的概率是100%,此時,該交易主體會傾向于選擇失信行為,因為守信時有30%被蒙騙的可能性;當選擇守信時收益300元的概率是100%,選擇失信時收益500元的概率是70%,此時,該交易主體會傾向于選擇守信行為,因為失信者有30%被懲罰的可能性。

我們可以推定,假如一個國家的社會信用制度規范、簡明、易于操作,且對失信行為的社會懲罰嚴厲,威懾作用強大,守信或失信的風險和收益易于辨析,使守信者的收益確定性大于其風險,使失信者的風險確定性大于其收益,這樣,就促使交易主體挑選守信行為取向; 反之,如果一個國家的社會信用制度不健全、不規范、繁瑣、難以操作,且對守信行為的保護性差,對失信行為的懲罰不力,守信或失信的風險和收益難以辨析,使守信者的風險確定性大于其收益,使失信者的收益確定性大于其風險,甚至守信也會面臨一定風險,且失信的風險小,在這種扭曲的情形下,交易主體就會挑選失信行為取向。

2、分離效應及對前期決策的依賴。

人們在最終決策時依賴于信息顯示,盡管這些信息對決策并非真正有用。由于人們對信息處理的方法是多樣化的,這可能導致其偏好與選擇的不一致,即產生所謂的分離效應。如拋硬幣就表明了分離效應對決策的影響:在及時次拋硬幣打賭的結果出來以后,問所有參賭的人是否愿意再賭一次,大部分的回答是“第二次賭取決于是否贏了及時次賭”,盡管及時次賭的輸贏與第二次賭的實際結果的影響不大;若及時次賭贏了,大多數人愿意再賭一把,否則,大都不愿再賭。

當期的風險態度和決策受前期決策實際結果的影響,前期盈利增強人們的風險偏好,以平滑當期的損失;前期損失會加劇以后損失的痛苦,人們的風險厭惡會增強。如果失信者在前期的收益經常大于成本,會助長其失信偏好,不斷重復失信行為。如股市中的“黑幕”,就是因為違規者造假獲得的收益遠大于違規成本,利潤頗豐,且每次違規后所受到的處罰很輕,所以,股市上存在不少職業造假違規的專業人士。股市中因不誠信而造假的觸目驚心的案件,在初期只是小規模的造假失信行為,但因屢次造假成功而受到激勵,以致愈演愈烈,演化成數額巨大、情節嚴重的造假案例;相反,若伸手必捉、嚴懲不怠,失信者就會被強化為風險厭惡者,失信行為就會受到抑制,守信行為就會受到弘揚。

3、從眾行為。

不守信用的從眾行為源于行為主體的內因和外因兩個方面。從內因看,行為經濟學由心理角度分析得出,人們在模棱兩可的情況下做出的決定往往受到身邊因素的影響,即人們通常所說的從眾行為。我們可用下面的例子來具體說明。有兩家飯館相互緊挨著,每個顧客都要從中選擇一家來就餐。及時位顧客選擇在哪家就餐是根據他自己的意愿,而下一位顧客除了按他自己的喜好來做決定之外,還可能受及時個顧客的影響,如果前兩個顧客的選擇相同,則第三個人看到其中一家飯館有兩個人在用餐,而另外一家卻沒有顧客,也可能會選擇人多的飯館。最終的結果是,很可能所有的顧客都會選擇同一家飯館就餐。但是實際上,選中的那家飯館很可能是差的。上述理論可用來分析信用問題,失信者通過觀察別人的信用選擇行為,或通過不合理的推理認為他人選擇失信行為而獲得了利益,并且看到失信后被懲處的代價低于失信所獲得的收益,即使被懲處,大多只是被要求彌補對方成本或罰點款了事,個人受到制裁甚少,這樣,無形中誘發和刺激了消費者個人或企業管理者們產生了“法不責眾”、“跟風無過”的心理,這種從眾心理所導致的行為,不是其他失信者的簡單復制和添加,而是不斷總結和提高失信的技巧,后果更嚴重。人總是處于一定社會經濟活動之中的,周圍環境對自身的影響是非常重大的,從眾心理在很多人的腦海中根深蒂固。根據行為經濟學家的觀點,人的行為不僅僅受到自私心理的支配,而且受到社會價值觀的制約。價值觀是用以指導人們行為的心理傾向系統,是浸透于個性之中支配人的行為、態度、觀點、信念、理想的內心尺度。市場經濟下,經營環境日益復雜,各種誘惑隨之產生,相應地,一些丑陋現象也相伴而生。一部分人以個人的利益為核心,直接或間接不守信用而欺騙另一方交易者。

從外因看,產生這種從眾行為的外部原因在于對失信者的懲罰力度太小。行為經濟學家指出,人們作決策、作判斷時并非理性,而是有限理性的。法律是神圣不可侵犯的,違法必定要受到懲罰。如果在理性的情況下,人們不會選擇觸犯法律。失信者之所以“以身試法”,在于他們覺得失信帶來的收益可能大于所付出的成本。正是這種僥幸心理的存在,使得交易主體在作決策判斷時,不會是理性的。正如一個小偷在他及時次行竊“成功”后,發現獲得的“收益”遠大于所付出的成本,那么嘗到甜頭后膽子會越來越大,罪行也會越來越嚴重。同理,當交易一方發現不守信用帶來的收益遠大于失信行為暴露后所付出的成本,那么非理性的一方交易者會為了收益而放棄誠信操守。另外,監督成本過高,違規成本、訴訟收益太低,這就誘致眾多行為人選擇失信,失信案例層出不窮,社會信用普遍較差。

三、基于行為經濟學的信用問題治理

信用問題治理是國內外理論界和實務界不斷探索并力求予以解決的課題,構建合理的信用制度是解決信用問題的主題。筆者根據以上對信用問題的行為經濟學分析,從三個層面提出信用問題治理思路。

1、及時層面是根據確定性效應,構建規范、簡明、易于操作的信用體系,交易主體易于辨析守信或失信的風險和收益,把自己規范在自覺守信行為層面。按照前景理論中的確定性效應,人們面臨“獲得”,傾向于“風險規避”,所以,應創造條件,增加人們面臨“獲得”的概率。為使守信的“獲得”概率增加,可從三方面著手:一是建立社會征信機制,使人們易于獲得全社會的行為主體的信用信息,降低單一行為主體之間的信用信息獲取成本;二是在操作上,盡量使社會征信機制和信用交換機制在規范的基礎上簡單明了,易于操作;三是引導盡量多的大眾在社會經濟交往過程中,盡量通過正式規范信用體系渠道獲取各行為主體的信用信息,減少通過非正式渠道獲取信用信息,如通過親朋好友打聽或道聽途說。

2、第二層面是根據分離效應及對前期決策的依賴,使交易主體之間一對一的失信行為演變為失信者與整個社會的信用對抗,通過與整個社會的信用對抗機制把失信者的失信行為強化為守信行為,使介于失信后至法律懲罰之間的灰色地帶的失信行為得以遞減。培育發達的信用信息交換和擴散機制,是這種分離效應及對前期決策的依賴能夠中斷的關鍵,也就是在征信制度基礎上,生產出可以交換的市場能夠接受的信用產品,同時建立規范的信用產品交易市場。這樣,一旦某一交易行為主體不守信用,其失信行為很快通過信用信息交換和擴散機制,也即通過信用產品在信用交易市場上交換并擴散出去,導致失信者對交易另一方的失信行為轉化為對整個社會的失信行為,失信者將會喪失與社會中任一交易主體之間的交易機會,作為他不守信用的代價,這種代價會伴隨他較長時間甚至一生,其懲罰和威懾作用是很顯著的。這樣就能中斷失信者的這種分離效應及對前期決策的依賴。

3、第三層面是根據從眾行為特性,完善失信行為的法律機制,強化失信行為的法律懲罰力度,弱化失信行為的示范作用,使失信的跟隨者攝于法律的嚴懲,而由失信行為取向轉變為守信行為取向。行為經濟學家們研究發現,在非理性的情況下,人們面臨“獲得”,傾向于“風險規避”,故處罰比獎勵對人的“刺激”更大。根據該理論,讓失信者徹底放棄僥幸心理的最根本措施就是要加大懲罰力度,讓違法者們意識到不守信用必將付出沉重代價。為此,一是要加快我國的法制建設,完善相關的法律法規體系;強化執業監管,加大懲罰力度,以解決行業中的“劣幣驅逐良幣”問題。二是要加強執法機關隊伍的建設,提高執法人員的素質,促使他們在工作中做到“執法必嚴”,對違反法律的失信行為,要嚴肅處理,決不能姑息遷就。

目前國內加快了社會信用體系建設步伐,如上海、北京、深圳的個人征信系統運行,浙江、江蘇、湖北等省市的區域信用體系構建等,隨著信用制度的完善,失信所獲收益的成功率逐漸變得更為不確定,客觀上強化了交易主體守信收益的穩定性,引致社會交往、經濟交易中個人、企業守信行為趨于強化。

行為經濟學論文:宏觀行為經濟學和宏觀經濟行為

在20世紀60年代末期,人們對經濟學家工作的描述有一個轉變。在那以前,微觀經濟理論通常被認為是分析以利潤較大化廠商和效用較大化消費者為基礎的競爭一般均衡模型。那個時期的宏觀經濟學,所謂的新古典綜合派,在這樣一個一般均衡系統上附加了一個固定的貨幣工資?!罢承载泿殴べY”解釋了不就業和商業的周期性波動。從那時開始,宏觀和微觀經濟學都發展出了一批Scarry式的模型,這些模型把多種實際行為地納入經濟理論中。例如,“檸檬市場”分析了有不對稱信息的市場是如何運作的:在這種市場中買者和賣者通常擁有不同的信息。我的論文考察了在這些更加實際的情況下出現的變化。

在20世紀60年代晚期,新古典經濟學家發現了宏觀經濟學微觀基礎的薄弱,標志是一篇名為“后凱恩斯宏觀經濟學”的論文。在20世紀70年代他們創造的新版宏觀經濟模型成了這個領域的標準。新古典宏觀經濟學以競爭的一般均衡模型為基礎。但不同的是,它更強調所有的決策都是和化行為相一致的。為了將失業和經濟波動納入分析之中,新古典經濟學家首先是求助于不信息,而后是技術變革。

新的理論至少在一方面有了進展:價格和工資決策有了清晰的微觀基礎。但是其中的行為假設過于原始粗糙,以至于至少有六種經濟現象不能得到解釋。在一些情形中和新古典假設的矛盾導致了對這些現象的否認。在其他的情形中,新古典的解釋只不過是同義反復。六種現象如下:(1)非自愿失業的存在:在新古典模型中,只要失業者接受只比市場出清水平低一點點的工資,他馬上就可以找到工作。所以非自愿失業不可能存在。(2)貨幣政策對產出和就業的作用:在新古典理論中,貨幣政策對產出和就業沒有作用。一旦貨幣供給被預期到,價格和工資就會相應地變化。真實工資和相對價格是保持穩定的;實際經濟不會受到任何影響。(3)高失業下通貨緊縮并未加?。河尚鹿诺淠P涂赏茖С鲎匀皇I率的菲利浦斯曲線。如果失業率低于這一自然率,通貨膨脹就會加速;反之通貨膨脹會持續減速。(4)普遍的退休儲蓄不足:在新古典模型中,個人決定消費和儲蓄的數量已較大化其跨期效用函數。這樣的話私人的儲蓄額應該是的。但是人們卻常常對他們的儲蓄感到失望。而且,如果沒有社會保險計劃的話,許多人都認為他們會過少的儲蓄。“強迫儲蓄計劃”非常流行。(5)股票價格的過度波動。(6)自暴自棄的低下階層的長期存在。

我將從我的一個最早的嘗試開始,這個嘗試導致了對非對稱信息在市場中的作用的發現。

一、非對稱信息

信息問題可能在某種程度上存在于所有的市場中。在一些市場中,不對稱信息可以由于重復交易和聲譽的存在而較為容易得到解決。在其他市場,如保險市場、借貸市場、勞動力市場中,買賣者之間的非對稱信息并不容易解決,而且造成了嚴重的市場失效。例如,老年人不容易買到保險,小公司的貸款受到限制。同時在勞動力市場中的“少數者”會受到統計歧視,因為人們總是被歸入根據可觀察的特征確定的各種類型中。借貸市場失效是失業的主要原因。即使在聲譽和重復交易克服了不對稱信息的地方,這些慣例也影響了市場的結構。

要了解不對稱信息的根源,知道哪個時代正在進行的一場更加廣泛的思想革命是很有用的。在20世紀60年代初以前,經濟理論家們很少為刻畫特殊市場的特殊制度而建立模型。張伯侖的壟斷競爭模型和瓊·羅賓遜的相似的理論出現在研究生課程甚至一些高年級本科生的課程中。但這些是少之又少的例外。然而在20世紀60年代初,隨著增長理論家們開始建立有特殊技術特征的模型——如邊干邊學等,“特殊”模型開始增加。把這些特殊因素納入模型中并未損害原有的價格理論,但是它們播下了即將到來的革命的種子。

二、非自愿失業

新古典經濟學家認為非自愿失業是不可能存在的。失業者是那些正在尋找工作(否則他們不是失業,而是非勞動人口)但是拒絕了不能提供使他們滿意的工資的工作的人,因為他們期待更高的工資。由于找不到能提供符合自己要求的工資的工作而失業是不如人意的,但是受到低工資規定和工會討價還價影響的人除外,他們是自愿失業者。在市場出清價格下每個人都能找到工作。在新古典理論中,就業下降的時期——商業周期低潮——可能是由于意外的總需求水平下降造成的。同樣的,就業下降也可能是由于負的供給沖擊,這造成了勞動者退出勞動市場,放棄可得到的工作。然而任何關于由自愿的工作決策引起的商業周期的描述都遇到了經驗上的困難——先于周期的辭職行為是不爭的事實。

行為經濟學家并不否認非自愿失業的存在,相反他們對此給出了自成一體的解釋。20世紀70到80年代首次出現的效率工資模型使得非自愿失業這一概念有了意義。這些模型假定由于道德、公平、內部力量或非對稱信息的存在,雇主有強烈的動機向勞動者支付高于低水平的工資。這種“效率工資”高于“市場出清”的工資,所以使工作機會受到了限制。一些勞動者因此找不到工作,這些人就是非自愿失業者。

有許多關于同質的工人所得工資的經驗研究證明了效率工資是普遍存在的。早在效率工資進入宏觀經濟學家的視野之前,勞動經濟學家就記錄了在相同的工作或有相同特征的工人之間收入的廣泛差別??雌饋泶_實有“好工作”和“壞工作”之分。好工作和壞工作的存在使得非自愿失業有了意義:失業者愿意接受但是沒能得到那些被同等能力的人把持的工作。

但是為什么廠商們會支付在低限以上的工資呢?就我看來,心理學和社會學的解釋在經驗上是最有說服力的。三個要點如下:互惠(人類學中的禮物交換理論),公平(心理學的平衡理論)以及對集體規范的遵循(社會學中的參照群體理論和心理學中的群體信息理論)。在最早的基于禮物交換理論的“社會學”版本的效率工資理論中,廠商給勞動者高于市場出清水平的工資,勞動者則回報以對公司的忠誠。高于市場出清水平的工資的另一個原因是對公平的考慮:根據心理學的平衡理論,勞動者可能會由于認為他們的工資低于“公平”水平而不積極工作。集體規范通常決定了工人們關于禮物互惠的交換形式以及公平工資的概念。Fehr和其同事用實驗的方法確定了互惠行為和集體準則對工人效率的重要性。我最喜歡的效率工資模型是內部人—外部人模型。其中內部人阻止公司以低于現行工資的市場出清工資雇用外部勞動者。一個暗含的假設是內部人有能力破壞公司雇用外部勞動力的努力。Donald Roy的一份細致的關于伊利諾斯機動船廠的研究也許反映了這種行為的發生機制。內部人針對外部人的串謀是許多公司支付高于市場出清水平工資的原因。

另一個版本的基于非對稱信息的效率工資模型把高于市場出清工資看作是紀律工具。在夏皮羅·斯蒂格利茨模型中,公司支付“高”工資來減少員工的偷懶行為。然而當所有公司都支付“高于平均水平”的工資時,平均工資提高了,使得失業出現。失業作為一種紀律工具起作用,因為工作不努力而被炒魷魚的工人只有在過一段時間之后才可能找得到工作。

工人紀律模型比基于社會學和心理學的模型更符合經濟學的標準邏輯。但是心理學和社會學模型,雖然依賴于標準經濟學分析之外的因素,卻可能為非自愿失業提供了更好的總體解釋。行為模型刻畫了凱恩斯在“通論”前幾章所強調的重點:公平以及相對工資的比較。

三、貨幣政策的有效性

新古典經濟學家的一個重要觀點是,只要被預期到,貨幣政策對產出和就業沒有作用。對貨幣供應量變化的預期使得理性的工資和價格確定者會以適當的比例調整名義工資,使得產出和就業不發生變化。這種新古典假設和關于貨幣政策的經驗證據以及人們對中央銀行對經濟作用的普遍信念是相矛盾的。

宏觀行為經濟學的一個主要貢獻是清楚地展示出在合理的行為假設下貨幣政策確實能夠影響實際經濟,就像凱恩斯經濟學很早就斷言的一樣。認知心理學把決策者描述為搜集信息,并把決策建立在簡化的意識結構上的“直覺科學家”。依賴拇指定律(rule of thumb),而忽略那些對利潤或效用影響很小的因素是這種心理節約機制的一個應用。在工資—價格體系中,簡單法則造成了總工資(價格)水平對外部沖擊反應的惰性——被新古典經濟學家所輕視的“粘性價格/工資”行為。在新古典的批評中,“新古典綜合派”所假定的惰性的工資行為是非理性的,于廠商和工人是不利的,因此是不合理的。相對的,行為經濟學家指出包括“貨幣幻覺”在內的拇指法則不僅是廣泛存在的,而且是合理的。因為以此原則行事帶來的成本是很小的。

在和Janet Yellen合作的文章中,我用一個有效率工資和壟斷競爭特征的模型首次展示了這一結果。我們假定一些定價者遵循拇指法則,在需求沖擊(由貨幣供給造成的)之后仍然保持價格不變。我們說明遵循“拇指法則”而沒有根據貨幣供應量變化調整價格的廠商的損失是“第二性”的(小的),而貨幣沖擊對產出的影響在這樣一個經濟環境中相對沖擊的水平而言是及時性的(顯著的)。我們把廠商采取的粘性價格確定的拇指法則稱為“近似理性”,因為它們由于偏離較大化行為而承受的損失是第二性的(小的)。

關鍵性結論——近似理性的價格粘性足以賦予貨幣政策顯著的力量——的邏輯是簡單的。在壟斷競爭條件下,每個廠商的利潤函數都是對其價格二階可導的,所以在價格的領域內是平坦的。因此任何對利潤較大化定價行為的偏離帶來的利潤損失都是較小的——相對于偏離本身而言是第二性的。但是如果大量公司的偏離行為都是相似的話,那么真實的均衡——去除價格水平之后的貨幣供給——相對于化行為下的情形而言將會產生及時性的變化;真實均衡的及時性的變化,反過來又引起總的需求、產出和就業的及時性的變化。因此對理性行為的微小偏離——實際上是小而合理的偏離——反駁了認為被預期到的貨幣供給變化不能影響實際收入和產出的論點。

近似理性的拇指法則模型解決了Lucas的關于在理性預期條件下貨幣政策的有效性問題。新古典經濟學家很難發現貨幣政策和產出之間除了暫時的關系之外還有任何聯系。新的行為經濟學以相當數量的近似理性行為為依據,確定了貨幣供應量變化同產出之間緊密的聯系。

四、菲利浦斯曲線和自然失業率

也許菲利浦斯曲線代表了最重要的宏觀經濟關系。菲利浦斯曲線把通貨膨脹率同失業率、通貨膨脹預期以及影響總供給的各個因素如食物或油的價格聯系起來。在這個關系中通貨膨脹和失業的此消彼長的關系定義了貨幣政策的“可行性范圍”,并且因此對其制定起著決定性的作用。菲利浦斯曲線首先在英國得到估計,然后是美國和其他國家。

菲利浦斯曲線的基礎是供給與需求。菲利浦斯認為當需求水平高或失業低的時候,廠商的定價方針會將工資通貨膨脹(根據生產力調整過的)傳遞到價格通貨膨脹中。因此,對定價者而言,在通貨膨脹和失業之間存在一個可接受的權衡。

在20世紀60年代,米爾頓·弗里德曼(1969)和愛德華·費爾普斯(1968)提出了一個新見解。他們認為工人們是為實際的而非名義的工資討價還價:工人理應預測到通貨膨脹并由此得到補償,然后在此基礎上進行討價還價。在低失業的時候要求更高的預期實際工資。又一次的,定價方針將工資通貨膨脹傳遞給了價格通貨膨脹。這樣一個微小的假設的修改(人們為了實際的而非名義的工資討價還價)的效果是巨大的:可接受的失業—通脹權衡不存在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個惟一的“自然”失業率,與穩定的通貨膨脹率并存。有了“真實工資”討價還價這一假定,長期的菲利浦斯曲線——與實際通貨膨脹和通貨膨脹預期的恒等式并存的價格/工資組合——是垂直的,因為有且只有一個失業率——“自然率”,實際通貨膨脹和通貨膨脹預期在這個失業率處相等。

要了解為什么長期菲利浦斯曲線必然是垂直的,讓我們想象一個中央銀行希望通過貨幣政策把失業率維持在自然率以下。在勞動力市場異常緊張的情況下,工人們要求超過通貨膨脹率的工資增長額。相應的,廠商將相關成本的增長轉嫁到價格中去,所以通貨膨脹超出了工人們在討價還價時所預期到的值。因此當失業率在自然率之下時,實際通貨膨脹率超過了預期通貨膨脹率。,工人們被愚弄了。所以在較長時期內,通貨膨脹預期,相應的還有通貨膨脹都不斷加速。相似的弗里德曼·費爾普斯模型預測如果中央銀行嘗試把失業率維持在自然率之上的話,最終將會造成不斷加速的通貨緊縮。只有自然失業率才能產生穩定的通貨膨脹率。弗里德曼和費爾普斯首次提出自然率假設之后,經濟學家們以驚人的速度接受了它。但是我懷疑這個理論在失業率很高的時候依然適用。

我對自然率假設的懷疑得到了一個經驗事實的支持,它揭示了自然率的適用性不是普遍的。毫無疑問,美國20世紀30年代的失業率極度地超出了任何合理的自然率。根據自然率假設,在整個十年中價格通貨緊縮應該是持續加速的。但這并沒有發生。價格下降了一段時間,但是通貨緊縮在1932年之后停止了;在接下來的十年中沒有明顯的通貨緊縮,雖然失業率非常之高。這個證據說明,至少在有些時間段里,存在高失業和低通貨膨脹的情況下,自然率假設失效了。

在最近的論文中,William Dickens,George Perry和我探討了兩種行為假設。這兩個假設和自然率假設不同,它們使得失業和通貨膨脹之間穩定的此消彼長關系在足夠高的通貨膨脹率和足夠低的失業率下成為了可能。及時個假設是“純凱恩斯”的:工人抵制、廠商很少實施名義工資削減;第二個假設考慮了通貨膨脹預期在工資討價還價中的地位:我們認為在通貨膨脹率很低的條件下,有相當數量的工作者并不把通貨膨脹作為一個足夠顯著的因素而納入討價還價的考慮當中。

凱恩斯關于工人抵制裁減工資的假設反映了他深刻的心理學洞見。這個假定也是和心理學理論以及證據相一致的。期望理論認為個體通過將損失或獲益與一定的參照點比較來評價他們面臨的環境的變化。證據表明比起獲得新收入,人們更加注意避免損失。Kahneman和Tversky的研究已經表明許多與預期效用函數較大化理論不相符的現象在期望理論中都是理性的。如果人們把現有工資作為一個參照點的話,可以看出向下的工資剛性是期望理論的一個自然的應用。Shafir,Diamond和Tversky(1997)在一項問卷調查中發現人們的意識結構不僅僅是像古典經濟學假設的那樣以現實單位為基本定義,而是同時也表現出一定的貨幣幻覺,這一發現支持了以上觀點。

如果存在對名義工資下降的抵制,在低通貨膨脹率下通貨膨脹和失業就存在長期的此消彼長關系。弗里德曼·費爾普斯模型中這種關系是暫時的,現實情況則是長期通貨膨脹率上漲(如果它是接近于0的話)會造成顯著的失業減少和產出增加。邏輯如下:不論經濟處于景氣或是不景氣的時期,總有一些廠商的表現要比另一些廠商好。工資因此需要做出調整,以和這些不同的經濟境遇相適應。在通貨膨脹率和生產增長適中的時期中,相對工資是很容易調整的。“不幸”的公司可以將工資上漲率確定在低于通貨膨脹率的范圍之內,而“幸運”的公司可以把工資上漲率確定在平均水平之上。如果生產增長率低而不存在通貨膨脹,需要減少實際工資的廠商則只能通過減少名義工資來達到效果。在關于公司面對的需求沖擊的現實假設下,減少名義工資的需要隨著通貨膨脹率的下降而上升。公司不愿意采取名義工資裁減的措施使得長期失業率上升。因為在低通貨膨脹條件下在每個就業水平中決定勞動供給的真實工資都更高,與穩定通貨膨脹率并存的失業率會隨著通貨膨脹率逐漸下降到0而不斷上升。對于那些不能降低工資的廠商來說,這種溢出產生了超出這些公司內就業變化的總就業效應。因此,有一點低通貨膨脹的好處是它“潤滑了勞動力市場前進的車輪”。

對包括了交叉沖擊和不愿減低貨幣工資的廠商的模型的模擬結果表明,在根據實際情況選擇參數的條件下,通貨膨脹和失業之間的此消彼長的關系在低通貨膨脹和低生產增長率下是很明顯的。例如,通貨膨脹長期性的從2%減少到0%,每年會造成失業率的大概2%的長期性增加。相應剛才提到的對模型的模擬,用美國二戰后的數據估計菲利浦斯曲線可以得到相似的結果。當這個菲利浦斯曲線被用于模擬20世紀30年代的通貨膨脹率的時候,得到了和大蕭條時期美國通貨膨脹實際情況驚人相似的結果。而一個具有可比性的標準自然率模型的模擬結果則和事實相反,它表明20世紀30年代一直有加速的通貨緊縮。

另一種行為理論也可以推導出在低通貨膨脹條件下通貨膨脹和失業之間長期性的此消彼長關系。其基本觀點是由于低通貨膨脹是不顯著的,所以在討價還價過程中人們會忽略掉感覺到的價格水平變化。在壟斷競爭和效率工資條件下這種對通貨膨脹的忽略是近似理性的。顯著信息心理學和認知心理學都表明人們傾向于忽略那些對他們的決策不重要的變量。允許由于通貨膨脹高低不同而使得當前通貨膨脹對通貨膨脹預期的形成其不同作用的Phillips曲線的經濟計量估計和這個假設是一致的:在高通貨膨脹時期,過去通貨膨脹的系數和接近于1;在低通貨膨脹時期,這個系數和則接近于0。相似的,使用預期通貨膨脹的調查值作為自變量的回歸分析在高通貨膨脹時期會得到比低通貨膨脹時期更高的通貨膨脹預期項的系數。

宏觀行為經濟學所展示的結果——很低的通貨膨脹率會帶來高失業和低產出——有很重要的政策意義。大多數人都認為中央銀行是小心的、保守的、安全的。但是我認為許多中央銀行是危險的司機:為了避開通貨膨脹的車流,他們在道路的另一端遠遠地行駛,使得通貨膨脹率過低而失業率過高。

五、儲蓄不足

對新古典經濟學家來說,儲蓄的太少或是太多就像非自愿失業一樣,是和其基本假定相矛盾的。因為儲蓄是個人較大化行為的結果,因此在不考慮外部情況的條件下,它必定是的。相反,行為經濟學發展出了理論上和經驗上的方法來增進人們對這種時間不一致行為的理解。

使得時間不一致行為分析成為可能的關鍵理論創新是認識到人們可能在較大化一個和代表“真實利益”的效用函數不一致的效用函數。一旦這一點被接受,“儲蓄太少”就成為了有意義的概念。要確定人們是否儲蓄過多或過少需要回答這樣一個問題:他們是否有一個(跨期的)效用函數,而較大化另外一個。既有的證據潛在地表明兩個概念之間有重大的區別。很高的負貼現率是解釋實際的財富—收入比的首要因素。然而,對于人們認為應該實行的消費—儲蓄權衡的問卷調查結果表明跨期貼現率是正的(雖然很小)。

曾被用于研究跨期儲蓄決策的雙曲線貼現函數可以用來表現決定實際儲蓄的效用函數和評價這種儲蓄行為的福利結果的效用函數之間的區別。雙曲線函數描述了人們在自控制中遇到的困難。和新古典經濟學中的標準的指數遞減貼現率不同,雙曲線函數假定隨時間范圍增加,人們用來比較相鄰時間的權衡的貼現率是遞減的:人們在評價需要在當時做出犧牲而在未來得到收益的選擇時使用的是較高的貼現率,而同樣的選擇如果被推到較遠的將來,人們對它進行評價時使用的是較低的貼現率。因此,當所需要做出的犧牲被推遲的時候,人們有耐心選擇那些延遲支付的行為;但是對于近期的延遲支付卻顯得不耐煩。因為現期消費比未來消費更顯著,人們總是拖延儲蓄。

雙曲線貼現可能產生兩種形式的拖延行為。當人們認為在未來他們的效用函數會發生變化時,會出現“幼稚拖延”。他們錯誤地認為,雖然今天明擺著是這樣的,但是明天會有所不同。他們沒能意識到明天的自己也將不再是今天的自己,因此當明天到來時,它明擺著也會是這樣的。幼稚拖延者錯誤地認為明天的自己會去儲蓄(節食、鍛煉、戒煙……),雖然今天自己并沒有這樣做。而且他們會驚奇地發現,明天的自己也將和今天一樣拖延下去。更成熟的拖延行為的形式是提前行動——根據O’Donoghue和Rabin(1999)的術語。提前行動者對未來的自己有充分的認識。他們對自己說:如果明天我會把今天的儲蓄都花光的話,那么為什么我今天還要儲蓄呢?

Laibson用雙曲線貼現作為一個儲蓄行為和政策研究的理論基礎。和共同作者Repetto以及Tobacman(1998)一道,研究了在消費者提前行動的世界中,不同的稅收激勵政策的作用。他們的估計表明微小的激勵政策的變化將會大大減少提前行動,從而產生巨大的正福利效應。

除了社會保險和其他“強制”儲蓄計劃的流行之外,儲蓄不足的好證據是退休人口消費的大量減少。實際上,退休消費的下降是不連續的。那些有更多資產和補償收入的退休者消費的減少量要少得多。這很難被標準的指數貼現的生命周期模型所解釋。

Thaler和Benartzi(2000)設計了一個儲蓄計劃來克服人們的拖延行為,并在一個中等規模的制造企業試驗了這一計劃:雇員們被邀請參加一個儲蓄計劃,在其中他們可以優先選擇工資增量中多少比例留為存款。和雙曲線貼現(而非標準的指數模型)相一致,雇員們把現在收入中的較少部分,以及未來收入中的較大部分留為存款。在短期內,平均儲蓄率增加了一倍。

六、資本市場

凱恩斯的“通論”是資本市場的現代行為金融學視角的鼻祖。在凱恩斯的隱喻中“專業投資可能就像報紙競爭一樣,在這種競爭中競爭者必須選出上百張照片中最漂亮的六個臉蛋,其選擇最接近所有競爭者的平均水平的競爭者獲得勝利”。因此資本市場過于不穩定,對各種消息過于敏感。對股票市場的這種看法和有效市場模型是相抵觸的:在這種模型中,股票價格是根據風險水平調整過的未來預期收入的現值。

在20世紀80年代早期,Robert Shiller對凱恩斯的過度活躍假定作了一個檢驗。他推論如果股票價格真的是未來收入的預測值,它們的波動應該小于它們的收人的貼現值本身。Shiller的洞見是一個簡單的統計學應用:好的預測應該比被預測的變量本身有更小的方差。用美國100年的股票價格和股息的數據,Shiller(1980)比較了趨勢平滑后股票價格的方差和趨勢平滑后股息的當期貼現值的方差。他研究的結果和凱恩斯的預測是一致的:(趨勢平滑后)股票價格的方差比(趨勢平滑后)股息貼現值的方差大10倍。這個結果也被更成熟的允許股價和股息當期貼現值波動的檢驗所支持。股票價格的過度波動性也可由股票真實回報率的高頻率變動得到解釋。但這種周期變動和大多數的標準古典經濟模型不符。在這些模型中真實回報主要是由技術狀態和資本勞動比決定的。而在新古典模型中技術和資本—勞動比的變化是緩慢的。

雖然有如上的方差波動的檢驗結果,對有效市場的信念也得到了一些經驗證據的支持,如根據月度數據,人們發現回報的自相關并不顯著。對回報自相關假定的拒絕表明股票市場的表現近似于一個隨機游走的過程。而相應地,Summers(1986)在一個“狂熱”模型中——有對市場的序列相關偏差——說明自相關檢驗的說服力是很弱的。

除了確定過度波動的存在,Shiller也檢驗了它的可能的原因。在“非理性繁榮”(1999)中,他回顧了20世紀90年代對于股市泡沫的新聞報道,并解釋了在金融市場和世界經濟中的“新經濟”的思想是如何傳播的。當股價上漲時,“新經濟”的福音在人間傳頌;個人投資者按照媒體的意愿行動,這些媒體夸大了經濟基礎如網絡對生產力的作用。這種股市泡沫是普遍存在的;它們在許多國家,在歷史進程中曾多次發生。實際上,金德爾伯格的對恐慌和狂熱的描寫以及加爾布雷思的1929年大蕭條的歷史描寫是“非理性繁榮”的前輩。

第二個對理性的股票市場提出質疑的實證研究是股票超額收益之謎。在過去兩百年中,股票超額收益顯著高于債券的收益。其差距之大,以至于拒絕理性假設是合理的:在跨期效用較大化的假設下,今天消費的邊際效用和明天的預期邊際消費效用應當是相等的。在確定的風險厭惡的效用函數下這個條件表明出售股票的收入應當等于風險規避系數與消費增長和股票回報的協方差的積。然而對合理的風險規避系數而言,這個積遠遠小于出售股票的收入。

非理性的進一步的證據來自于跨截面數據。與Shiller的關于伴隨著向平均價格/股息率回歸的過度波動的時間序列發現相似,DeBondt和Thaler(1987)在跨截面數據中發現了對平均股票回報的回歸:由過去五年表現好的50家股票組成的成功的投資組合的表現遠遠低于市場平均水平,而過去五年表現最差的50家股票組成的投資組合后來的表現則遠遠高于市場平均水平。其他的股票市場異?,F象也對有效市場假設提出了質疑。

資本市場的意義不僅在于它們本身,它們對宏觀經濟至少在下面三個方面也有重要影響。及時,資產價值影響收人,從而相應地影響消費。第二,與新資本價格相關的既存資產的價格——托賓的q——影響著投資,因為投資可被看作是在代表新資本的股票和相似的既存資產之間的套利行為。,資產價值影響著公司破產的可能性。接近于破產的公司發現很難借款,從而錯失有利的投資機會。

七、貧困和身份

如果收入分配也是宏觀經濟學的一個主題,那么行為經濟學也為長期困擾美國的一個問題——大多數的白人和少數的黑人之間的收人和社會境遇的巨大差距——提出了解答。黑人比白人貧困率多了大約7.7%。盡管只占美國總人口的1/8,黑人幾乎占了美國貧困人口的1/4。實際的情形更加嚴重,因為最貧困的黑人面臨的遠遠不只是貧困問題。他們有很高的犯罪率、藥物和酒精濫用率、非婚生育率,單親(母親)家庭和福利依賴也大量存在。大概有4.5%的黑人男性被收審或入獄。黑人女性入獄率超過了白人男性的入獄率1/8。黑人男青年比白人男性在一生中入獄的可能性要大1/4。

標準的經濟學理論不能解釋這種自我毀滅的行為,Rachel Kraton和我發展出了一些基于社會學和心理學觀察的模型以求解釋美國黑人的長期不利地位。我們的理論強調身份的作用以及人們根據他們自己的理想身份所做出的決定。在我們的少數人貧困理論中,被剝奪了種族和階級身份的人面臨著一個Hobbesian選擇。一個可能的選擇是接受和主流文化相符的身份。但是這種選擇的后果可能是這個人不被多數主流文化的成員承認。這種選擇同樣可能在心理上給個人造成負擔,因為要求個人成為一個“不同的”自我;在主流文化之外的家人、朋友可能也不會接受這樣一個接受了主流文化的人。因此人們可能會覺得他們永遠不可能“過關”。第二種可能的選擇是適應由歷史決定的身份,對多數少數者來說,這是與主流文化相反的身份。每種身份有其理想的行為模式,對反面身份而言,這些模式和主流文化是相反的。因為主流文化贊同“自我成就”,所以反面文化就是自我毀滅的。對個人來說這種反面文化可能較為容易適應,但同時這種文化在經濟上和生理上對個體是不利的。

某些貧困的身份理論的政策含義和標準的新古典經濟學的政策含義是不相同的。例如,標準的關于犯罪與懲罰的經濟理論認為應該用威懾來阻止犯罪:將犯罪成本提到足夠高,就像加利福尼亞的“三次就出局”法那樣,可能的犯罪者就會三思而行了。但結果是監獄滿了而犯罪仍未停止。以身份為基礎的理論認為,入獄的巨大的負外部效應可能抵消通過嚴厲的判決來阻止犯罪的短期收益:監獄本身就是一個反社會文化的學校,也同樣是未來犯罪的溫床。而且,身份形成的外部性要求在犯罪發生之前有相應的預防措施,這些措施包括,例如:有效易得的藥物治療,恢復計劃以及提供給城市中心地區青年的公共就業機會。身份理論認為增加黑人聚居區附近的學校數量的好處是巨大的,也許我們應該在完成常規教程的老師之外配備老師,增加對和身份形成有關的學生事務的關注。

八、結論

如果經濟學中有一個方面應該是行為主義的,這個方面應該就是宏觀經濟學?;セ荨⒐健⑸矸?、貨幣幻覺、損失規避、羊群行為可以很好地解釋現實世界對競爭的一般均衡模型的偏離。宏觀經濟學必須建立在這些行為條件的基礎之上。

凱恩斯的“通論”是在這個時代之前對宏觀行為經濟學最偉大的貢獻。凱恩斯幾乎無時不在強調心理特征(比如說消費中)和非理性(比如在對股票市場的觀察中)帶來的市場失效。經濟是如獅子一般危險的,現代宏觀經濟學重新發現了宏觀經濟運行獸性的一面。行為經濟學家正在充當馴獸員的角色,這個任務是艱巨的,但同時也是令人激動的。

行為經濟學論文:農民參加社保的行為經濟學分析

【摘 要】本文以成都市金牛區農民面對優惠政策參加社會保險反應冷淡的事例,從行為經濟學的角度對農民參加社保的行為進行分析。文章認為,農民受低收入水平、各地社保政策不統一、及時貼現心理和道德風險等的影響,參加社保的積極性遠離了政策制定者的預期。為此,提出了增加農民收入、轉變農民觀念、統一社保政策等方面的建議。

【關鍵詞】分析;行為經濟學;農民;社保

社會保障是國家為了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對公民在因年老、疾病、傷殘、失業等人生風險而面臨生活困難的情況下,由政府和社會給予物質幫助,以保障其基本生活的社會制度。社會保障對于調節收入差距,促進共同富裕,維護社會穩定,加快城市化和現代化進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特別是在推進城市化進程中,妥善解決農民社會保障問題,是順利推進城市化進程的重要保障。

從我國目前的國情來看,由于受城鄉二元結構的長期影響和國家當前經濟實力的制約,農民參加社保,主要是基本養老保險和基本醫療保險,既需要政府在政策上給予優惠、資金上給予扶持,更需要調動廣大農民群眾的積極性。十六屆三中全會以后,不少地區把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加快推進城鄉一體化進程,作為破解“三農”問題的重要抓手,從城鄉規劃、產業支撐、資源配置、政策保障等方面,多方位整體推進。不少地方政府紛紛把解決農村居民社會保障問題納入城鄉一體化工作的重要內容,從政策、制度、財政等方面給予傾斜。但在實際操作過程中,農民對政府給予的相當優惠的社保政策反應不如預期的那么熱烈,使不少地方政府陷入尷尬。為此,本文擬以成都市金牛區農民參加社保的實例,從行為經濟學的角度分析農民參加社保的有關問題。

成都市金牛區是成都市的中心城區,位于城市西北部,下轄11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63萬,農村人口9.7萬。金牛區一直是成都市經濟社會發展比較好的城區,2003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89.2億元,人均GDP在2002年就已經超過3000美元。農民人均純收入4489元,明顯高于全市、全省和全國的平均水平①。近年來,根據省市的安排部署,金牛區加快了推進城市化進程的步伐,并把解決農民的社保問題作為推進城市化的重要保障。

2004年5月,成都市金牛區出臺了將農村居民納入城市社會保障體系的實施意見,比照城鎮個體工商戶和自由職業者基本養老保險辦法和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辦法,在全區農村推行基本養老保險和基本醫療保險制度,力圖使農村居民享受到與城市居民一樣的社保待遇。意見規定,凡是參加基本養老保險的農民,政府給予20%的補貼,村集體經濟組織可根據本村經濟實力,也給予一定補貼。在醫療保險方面,對選擇基本醫療保險和單獨選擇住院醫療保險的農民,政府分別給予30%和50%的補貼。為此,區政府每年將拿出4000萬元資金用于農民參加基本養老保險和基本醫療保險的補貼。單就養老保險一項,每個農民可以享受3000多元的補貼,參加醫療保險,每個農民每年可以享受230元的補貼。想象當中,農民應該非常積極參與這兩項保障,使自己的老年生活和求醫用藥得到保障。但實際情況卻是,老百姓對這兩項舉措的反響并不積極。政策出臺三個月后,參加養老保險的農民的只有700余人,買了醫療保險的僅有300來人,占全區9.6萬農村人口的比例分別只有0.72%和0.31%。使政府陷入非常尷尬的局面。其實,像金牛區這樣,在推進城鄉一體化進程中,通過財政補貼,推進農村基本養老保險和基本醫療保險的地區不在少數,但是農民參保的積極性仍然普遍不高。有的地區甚至發生了要求機關、村組干部托親戚朋友求農民參加社保的滑稽現象。

面對這種情況,我們不禁要問,隨著經濟社會發展,特別是城市化進程加快,農民一方面對自己未來的生活保障和醫療保障顧慮重重,另一方面卻面對優于城里人的優惠社保政策反應冷淡,原因何在?

筆者認為,這里面反映出的問題是多方面的,既有社保門檻較高,農民承受能力有限的原因,也有農民對政府政策不信任,害怕政策隨時會變、害怕政策不兌現等問題,同時還有政策宣傳不到位,農民對政策不勝了解的原因。但是,值得我們特別關注的是,在城市,不管是企事業機關等收入相對比較固定的職工,還是工礦企業、個體工商戶等,對社會保障的依賴程度和積極參與態度都遠遠高于農村。并且,不少城市居民在已有基本養老保險和醫療保險的基礎上,往往還投入更多的資金購買名目繁多的補充保險和商業保險,盡管在政策上城市居民并沒得到像農民一樣的優惠和補貼。出現這樣的強烈反差,與農民作為經濟人的投資消費心理和觀念有很大關系。

近年來,行為經濟學隨著加里·貝克爾(Gary S.Becker)、喬治·阿克勞夫(George Akerlof)和丹尼爾·卡恩曼(Daniel Kahneman)、弗農·史密斯( VernonL Smith) 相繼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而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傳統經濟學認為決策人具有“理性人”的特征,總是追求利益的較大化,而現實生活中的決策人往往受有限理性、有限意志、有限自利和有限信息等的制約②,在作出決策選擇時,不可避免地要受環境、經驗、認知、習慣、偏好、生理欲望等的影響,往往無法達到效益(貨幣收益)的較大化,而更多地努力實現自我滿足較大化。農民,特別是中國的農民由于受自身認知水平、生活傳統和國家制度安排的影響,更難從專業化的角度去分析形勢,作出“理性人”所預期的選擇,因而其選擇偏離,甚至極大地偏離所謂的“理性”選擇應不足奇怪。

1、增收難制約了農民消費結構的升級

傳統理論認為,消費與收入呈正相關函數,收入的多少決定消費的內容。在經濟發展水平較低,人們可支配收入僅僅能夠滿足基本的日常生活開支的情況下,消費支出主要受收入水平的制約是比較合理的。行為經濟學認為,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們收入水平大幅度提高,在決定如何消費的問題上有了更大的自由度,居民的消費結構將發生明顯變化,基尼系數明顯下降,精神文化生活支出和公益性支出將明顯增多,消費支出不只是取決于其消費能力或收入水平,還取決于消費者的消費意愿。比較明顯的例子是,80年代實行聯產承包責任制以后,大部分農民在短短的幾年就迅速解決了溫飽問題,在此基礎上,隨著農民收入的進一步增長,農民的消費結構也發生了明顯變化,一些家用電器等城里人才消費的時尚用品開始步入農村家庭。但是,隨著物價的上漲和農民增收速度放緩,相當一部分農民實際生活水平從某種意義上說呈相對下降趨勢。因此,盡管從量上來看其收入也在逐年增長,但實際消費能力卻相對下降。在這樣的情況下,其消費意愿中首先考慮的是眼前的基本生活需求,如子女教育、生產資料購買、修建住房等,而養老保險、醫療保險、文化娛樂、休閑旅游等對他們來說,還遠遠沒有列入消費計劃或者是投資計劃當中。也就是說,目前我們許多農民的收入水平還沒有高到可以讓他們更多地根據自己的消費意愿來決定消費支出的地步。例如,2003年,成都市、四川省和全國農村居民的恩格爾系數達到分別為46.0%、53.8%、45.6%③,即便是收入水平相對較高的金牛區,農村居民的恩格爾系數也達45%④,農民的收入主要還是用于基本生活保障。

2、低收入水平導致了農民儲蓄傾向的不斷強化

傳統的經濟理論認為,人們的儲蓄傾向與收入水平是同向變化的,收入越多,儲蓄的傾向越明顯,收入越少,儲蓄所占的比例就會減少。而行為經濟學的有關研究表明,當收入增加時,人們購買汽車、住房、保險等耐用品的愿望更強烈,旅游、娛樂等支出所占的比例也明顯增加,儲蓄所占比例則相對減少。而當他處于不利的境地時,出于謹慎,則會盡量多儲蓄,以備不時之需,儲蓄率反而上升。當前,農村居民的儲蓄率普遍高于城鎮職工,而不愿意把錢投入到他們認為不能很快貼現或者根本就不會貼現的養老保險和醫療保險之中,主要的原因就是基于大部分農民對自身處境并不樂觀的基本判斷。

3、政策差異刺激了農民對政策優惠的過高預期

傳統的供求理論認為,當某種商品的價格提高時,供給量將會增加而需求量將減少;當其價格降低時,供給量將會減少而需求增加。行為經濟學則認為,商品的需求量并不一定有價格的變動決定,在很大程度上會受人們對未來價格變動的心理預期影響。如果人們普遍預期價格會持續上漲,或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不會下降,則人們反應的就不是減少現期需求,而是大量搶購,導致需求量上升;相反,如果預期這種商品的價格將可能繼續下跌,或者上漲后將迅速回落,人們則會采取等待觀望的態度,現期需求反而會降低。股市中“追漲殺跌”的現象是最有力的證據,還有就是20世紀80年代末的搶購風,也是人們對當時物價將迅速上漲的預期判斷的結果。成都市各區(市)縣相繼出臺鼓勵農民參加養老保險和醫療保險的優惠政策,而且相互比拚誰的政策更優惠,這就讓不少農民產生優惠政策還要繼續向有利于農民的方向調整的心理預期,于是坐地等待、觀望,不少人甚至產生政府出大頭,自己出小頭的心理預期。

4、接受偏好強化了農民規避風險的行為選擇

傳統理論認為,幾種不同物品,如果給行為人帶來的效用是相同的,行為人對這些物品的選擇就不會有差異,不管它是否擁有這些物品。而行為經濟學則認為,行為人存在“支付意愿”和“接受意愿”偏好的差異,而這種差異與行為人對物品的所有權密切相關,行為人對任何屬于他的現實的東西都比那些非現實的東西有更高的評價,不管它是否會擁有對這些物品的所有權。因此,一旦他獲得對某種物品(或者商品)的所有權后,就會馬上賦予它更多的價值,并把這件物品作為他的稟賦的一部分。比如,對農民而言,這種偏見表現得更為明顯。對于購買養老保險,盡管無論怎么計算都是只賺不賠的買賣,但農民覺得自己要到一定的年限以后才能開始領取養老金,這筆投入不能立即貼現,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是失去了對這部分貨幣現實的所有權,使現在的生活景況受到影響;而對于醫療保險,農民則認為如果自己在購買以后真的生病住院,那這筆費用對他來說,是比較合算的,但是,如果自己不生病,這筆投資就沒有任何收益,反而是一筆損失。現實中的中國農民有相當一部分都比較僥幸地認為自己的身體是比較健康的,因而要他每年從本來不寬裕的收入中拿出一部分購買醫療保險就很不容易了。

5、貼現心理抑制了青壯年農民的積極性

行為經濟學研究證明,跨時決策行為與人們對將來的耐心程度有著非常密切的關系,也就是說,人們對自己的決策行為能否及時貼現非常在意。人們在決策過程中,由于對將來認識的不確定性,對將來的行為結果存在不同程度的焦慮,因而對將來才能貼現的決策的耐心會表現出不同的差異,同時,人們普遍具有對今天消費的傾向性愿望⑤,因此,人們作出跨時決策時往往會受到上述兩個方面心理內在動機的制約。相對于城市居民來說,農民的及時貼現心理要普遍高于城市居民,因而對跨時決策行為顯得更為猶豫。購買養老保險屬于跨時決策行為,從政策層面來說,獲得正收益是毫無疑問的。但是,對農民來說,有相當一部分人對他的貼現卻顯得缺乏耐心,特別是對尚未達到退休年齡的青壯年農民更是如此,年齡越小,耐心就越小,購買養老保險的積極性就越小。目前購買養老保險的農民當中,接近和剛剛超過退休年齡的農民最多就是好的證明。以金牛區為例,已經購買養老保險的農民當中,男55歲、女45歲以上的占90%以上⑥。

6、道德風險激發了農民投機社保的傾向

道德風險是指從事經濟活動的行為人在較大限度地增進自身效用時作出不利于他人的行動,也就是說,當行為人在得到第三方保障的條件下,將不為自己的行為承擔全部后果,因而對自己的行為變得不夠謹慎。由于人的自利屬性,都有道德風險的傾向,特別是在法律、制度本身不夠健全的情況下,道德風險行為就更為突出。目前,個別農民對待養老保險和許多農民對待醫療保險的態度,就屬于典型的道德風險行為。少數好逸惡勞的農民認為,反正在現在體制下,國家不會讓老百姓餓死,老了生活沒有著落的時候,可以申請吃低保,因此,今朝有酒今朝醉,寧愿現在大吃大喝,也不愿將自己的剩余部分用來購買養老保險。而在醫保方面,由于信息不對稱,普遍存在逆向選擇的現象,身體健康狀況較差的比較樂意購買醫保,而自認為身體很健康的人則不愿意購買,這在農民群體當中表現得更為突出,特別是有的地方對購買醫保的農民不體檢、不設置等待期,更加助長了農民有病才投保的心理。

從前面的分析,我們不難發現,農民參加社會保障最主要的障礙是農民的低收入水平和思想觀念中的短視行為。要調動農民參加社保的積極性,需要在這兩個方面多做文章。

1、千方百計促進農民增收。在全社會經濟水平還不是極大富裕的情況下,居民收入水平與居民參加社會保障的愿望呈正相關。只有切實提高居民的收入水平,才能使居民的消費結構不斷豐富,才會有足夠的剩余用于社保、文化娛樂、旅游等。同樣地,農民只有在滿足基本生活需求的前提下有一定的剩余,才有參加社保的能力。因此,解決“三農”問題,就必須千方百計增加農民收入。一方面要切實減輕農民負擔,增強農民種糧積極性,大力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和農民合作經濟組織,提高農民進入市場的組織化程度,拓寬農民增收渠道;另一方面要加快推進城市化和現代化進程,大力發展二、三產業,特別是大力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促進農村勞動力向非農產業有效轉移。

2、大力發展農村集體經濟。由于村組幾十年來在農村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的特殊地位,農民始終對村組都存在一定的依賴心理,要提高農民參加社保的積極性,村組決不能袖手旁觀。要以股份制、股田制等形式為主體,大力發展多種形式的農村集體經濟,不斷增強集體經濟實力,為農民參加社保提供組織援助,分擔農民參加社保的即期經濟壓力,通過集體的力量削減農民參加社保的門檻,也以此對農民進行心理撫慰,形成農民參加社保的新的組織制度安排。

3、加強典型案例對農民的啟發和引導。由于受傳統農耕文化根深蒂固的影響,農民的思想觀念相對陳舊,行為的短視性十分嚴重,對政府、政策的依賴性也強于城鎮居民,如果這樣的思想觀念不徹底改變,不管社保政策有多優惠,只要政策當中農民還要承擔一部分費用,要想把農民參加社保的積極性充分調動起來,都只能是政府的一廂情愿。要通過典型案例的分析與解剖,加強對農民的啟發和引導,讓農民充分認識參加社保對自身生活的保障意義,認識到參加社保自己應當承擔的責任,認識到融入社保體系是文明進步的體現。

4、統一各地社保政策。造成農民對參加社保等待觀望的一個重要因素是各地社保政策不統一。國家應根據不同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建立多層次逐級推進的社會保障體系,對不同層級的地區制定不同水平的社保標準,處于同一層級的地區社會保障政策要大體一致,并保持政策在一定時期的穩定性,當經濟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對政策進行調整時要做好前后政策的有機銜接,避免農民進行反復對比,對政府政策等待觀望。

行為經濟學論文:行為經濟學主要內容概述及改進傳統貼現模型

摘要:簡要介紹了行為經濟學的發展過程,并介紹了行為經濟學的基本理論思想。,利用行為經濟學通過分析經濟人心理來描述經濟人經濟活動行為的思路,對傳統投資貼現模型作了一點改進。

關鍵詞:行為經濟學 經濟人 有限理性 展望理論 價值函數

一、行為經濟學的形成動因及興起過程概述

行為經濟學(Behavioral Economics)又稱為“心理的經濟學”或“心理學和經濟學”,在心理學的基礎上研究經濟行為和經濟現象,是一門試圖將心理學的研究成果融入標準經濟學理論的經濟學分支學科。它認為,人類行為是有限理的,并且,經濟人偏好不總是穩定的。

二、不確定條件下的判斷決策

1.不確定條件下的判斷的偏差

一個基本偏差是:小數法則。例如,當一位投資者觀察到一位基金經理在過去兩年中的投資業績好于平均情況,就會得出這位基金經理比其他經理的結論。

2.不確定條件下的決策:展望理論

莫里斯.阿萊提出實際情況中許多不確定條件下的決策與預期效用理論相背離的觀點,提出了著名的“阿萊悖論”,并由此獲得了1988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用一個簡單的實驗來說明阿萊悖論。如,給定一組選擇,a:以的概率獲得3000元收益;b:以80%的概率獲得4000元的收益,20%的概率沒有收益。此時,被實驗者往往會選擇a選項。給出第二組選擇,a:以25%的概率獲得3000元的收益,75%的概率沒有收益;b:以20%的概率獲得4000元的收益,80%的概率沒有收益。與及時組選擇相比,兩個選項獲得收益的概率同時減為四分之一,但此時被實驗者往往放棄a而選擇b。

卡尼曼在此基礎上又提出了大量的證據,表明許多不確定條件下的決策與預期效用理論相背離。在此基礎上,卡尼曼與特韋爾斯基在1979年發表的《展望理論:風險下的決策分析》一文中,提出新的理論模型,即展望理論。

在展望理論中,相對于各種選擇下效用的水平,決策者重視各種選擇所帶來的總效用的變化。 U=U[,I]-U[,0] 即效用值 U[,I]相對于初始效用值U[,0]的變化量,如果相對于初始效用值U[,0],效用值 U[,I]增加,則 U取正值,反之若見小,則 U 取負值。若事件A以P[,a]的概率發生,效用變化值為 U [,a];而事件B以P[,b]的概率發生,效用變化值為 U[,b],當且僅當下式成立時,決策者會選擇A而放棄B。Σp[,a] U [,a]>Σp[,b] U [,a]

(1) 價值函數V( u)的解釋:

價值函數V以效用值的變化為自變量。該函數呈S形,凹的部分表示收益;凸的部分表示損失。比如說,按照傳統的預期效用理論,以80%的概率損失4000元,20%的概率免于損失,損失期望值大于3000元的確定損失,所以應該選擇后者。但在現實生活中,人們寧愿冒一下險,選擇前者。因為如果幸運的話,20%的小概率事件一旦成功,可以避免損失。這就體現了損失上的風險偏好。

(2) 決策權重函數:單調上升,在0、1處間斷,小概率高估,大概率低估。

三、由行為經濟學思想想到的對投資問題貼現模型的改進

給出兩個選擇,a:在未來十年里,每年可獲得1.2萬元的現金流,總貼現值收益為10萬元;b:立刻可以獲得9萬元收益?,F實生活里,恐怕很多人會選擇后者,因為相對于唾手可得不用等待的9萬元,貼現10萬元的收益還要求付出“等待成本”,而且,收益的性也有太多的不確定因素了。

所以,在傳統投資貼現模型中添入一些影響人們行為的選擇偏好因素及風險因子。并且,傳統投資貼現模型假設每年現金流的貼現率相同,而實際經濟每年在發展變化,客觀經濟環境也在變化,利率、通貨膨脹率也隨之變化,結果可能未必相等。

設Pi為投資者對于每年現金流的心理偏好權重,即每年現金流相對于投資者的價值體現;每年現金流為Ci ;n年里每年現金流的貼現率為 i;每年現金流可得性風險為Ri,實際的總貼現值對于投資者個人的價值體現為V:

V= Pi (1-Ri)

投資者會潛意識的依據自己偏好,根據貼現值在自己心理賬戶中的價值體現的高低,即V值的大小,來判斷投資決策。

,行為經濟學并不是否定傳統經濟學,而是對傳統經濟學的修正和補充,為經濟學的發展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思路,拓展了經濟學的研究方向。雖然,行為經濟學的研究已取得突破性進展,但作為一門新興學科,行為經濟學還沒有建立起嚴密的理論體系,自身也沒有建立起嚴密的邏輯理論模型。不過,隨著研究的深入,行為經濟學會逐漸建立起系統完整的理論框架。

行為經濟學論文:宏觀行為經濟學和宏觀經濟行為

在20世紀60年代末期,人們對經濟學家工作的描述有一個轉變。在那以前,微觀經濟理論通常被認為是分析以利潤較大化廠商和效用較大化消費者為基礎的競爭一般均衡模型。那個時期的宏觀經濟學,所謂的新古典綜合派,在這樣一個一般均衡系統上附加了一個固定的貨幣工資?!罢承载泿殴べY”解釋了不就業和商業的周期性波動。從那時開始,宏觀和微觀經濟學都發展出了一批Scarry式的模型,這些模型把多種實際行為地納入經濟理論中。例如,“檸檬市場”分析了有不對稱信息的市場是如何運作的:在這種市場中買者和賣者通常擁有不同的信息。我的論文考察了在這些更加實際的情況下出現的變化。

在20世紀60年代晚期,新古典經濟學家發現了宏觀經濟學微觀基礎的薄弱,標志是一篇名為“后凱恩斯宏觀經濟學”的論文。在20世紀70年代他們創造的新版宏觀經濟模型成了這個領域的標準。新古典宏觀經濟學以競爭的一般均衡模型為基礎。但不同的是,它更強調所有的決策都是和化行為相一致的。為了將失業和經濟波動納入分析之中,新古典經濟學家首先是求助于不信息,而后是技術變革。

新的理論至少在一方面有了進展:價格和工資決策有了清晰的微觀基礎。但是其中的行為假設過于原始粗糙,以至于至少有六種經濟現象不能得到解釋。在一些情形中和新古典假設的矛盾導致了對這些現象的否認。在其他的情形中,新古典的解釋只不過是同義反復。六種現象如下:(1)非自愿失業的存在:在新古典模型中,只要失業者接受只比市場出清水平低一點點的工資,他馬上就可以找到工作。所以非自愿失業不可能存在。(2)貨幣政策對產出和就業的作用:在新古典理論中,貨幣政策對產出和就業沒有作用。一旦貨幣供給被預期到,價格和工資就會相應地變化。真實工資和相對價格是保持穩定的;實際經濟不會受到任何影響。(3)高失業下通貨緊縮并未加?。河尚鹿诺淠P涂赏茖С鲎匀皇I率的菲利浦斯曲線。如果失業率低于這一自然率,通貨膨脹就會加速;反之通貨膨脹會持續減速。(4)普遍的退休儲蓄不足:在新古典模型中,個人決定消費和儲蓄的數量已較大化其跨期效用函數。這樣的話私人的儲蓄額應該是的。但是人們卻常常對他們的儲蓄感到失望。而且,如果沒有社會保險計劃的話,許多人都認為他們會過少的儲蓄?!皬娖葍π钣媱潯狈浅A餍?。(5)股票價格的過度波動。(6)自暴自棄的低下階層的長期存在。

我將從我的一個最早的嘗試開始,這個嘗試導致了對非對稱信息在市場中的作用的發現。

一、非對稱信息

信息問題可能在某種程度上存在于所有的市場中。在一些市場中,不對稱信息可以由于重復交易和聲譽的存在而較為容易得到解決。在其他市場,如保險市場、借貸市場、勞動力市場中,買賣者之間的非對稱信息并不容易解決,而且造成了嚴重的市場失效。例如,老年人不容易買到保險,小公司的貸款受到限制。同時在勞動力市場中的“少數者”會受到統計歧視,因為人們總是被歸入根據可觀察的特征確定的各種類型中。借貸市場失效是失業的主要原因。即使在聲譽和重復交易克服了不對稱信息的地方,這些慣例也影響了市場的結構。

要了解不對稱信息的根源,知道哪個時代正在進行的一場更加廣泛的思想革命是很有用的。在20世紀60年代初以前,經濟理論家們很少為刻畫特殊市場的特殊制度而建立模型。張伯侖的壟斷競爭模型和瓊·羅賓遜的相似的理論出現在研究生課程甚至一些高年級本科生的課程中。但這些是少之又少的例外。然而在20世紀60年代初,隨著增長理論家們開始建立有特殊技術特征的模型——如邊干邊學等,“特殊”模型開始增加。把這些特殊因素納入模型中并未損害原有的價格理論,但是它們播下了即將到來的革命的種子。

二、非自愿失業

新古典經濟學家認為非自愿失業是不可能存在的。失業者是那些正在尋找工作(否則他們不是失業,而是非勞動人口)但是拒絕了不能提供使他們滿意的工資的工作的人,因為他們期待更高的工資。由于找不到能提供符合自己要求的工資的工作而失業是不如人意的,但是受到低工資規定和工會討價還價影響的人除外,他們是自愿失業者。在市場出清價格下每個人都能找到工作。在新古典理論中,就業下降的時期——商業周期低潮——可能是由于意外的總需求水平下降造成的。同樣的,就業下降也可能是由于負的供給沖擊,這造成了勞動者退出勞動市場,放棄可得到的工作。然而任何關于由自愿的工作決策引起的商業周期的描述都遇到了經驗上的困難——先于周期的辭職行為是不爭的事實。

行為經濟學家并不否認非自愿失業的存在,相反他們對此給出了自成一體的解釋。20世紀70到80年代首次出現的效率工資模型使得非自愿失業這一概念有了意義。這些模型假定由于道德、公平、內部力量或非對稱信息的存在,雇主有強烈的動機向勞動者支付高于低水平的工資。這種“效率工資”高于“市場出清”的工資,所以使工作機會受到了限制。一些勞動者因此找不到工作,這些人就是非自愿失業者。

有許多關于同質的工人所得工資的經驗研究證明了效率工資是普遍存在的。早在效率工資進入宏觀經濟學家的視野之前,勞動經濟學家就記錄了在相同的工作或有相同特征的工人之間收入的廣泛差別。看起來確實有“好工作”和“壞工作”之分。好工作和壞工作的存在使得非自愿失業有了意義:失業者愿意接受但是沒能得到那些被同等能力的人把持的工作。

但是為什么廠商們會支付在低限以上的工資呢?就我看來,心理學和社會學的解釋在經驗上是最有說服力的。三個要點如下:互惠(人類學中的禮物交換理論),公平(心理學的平衡理論)以及對集體規范的遵循(社會學中的參照群體理論和心理學中的群體信息理論)。在最早的基于禮物交換理論的“社會學”版本的效率工資理論中,廠商給勞動者高于市場出清水平的工資,勞動者則回報以對公司的忠誠。高于市場出清水平的工資的另一個原因是對公平的考慮:根據心理學的平衡理論,勞動者可能會由于認為他們的工資低于“公平”水平而不積極工作。集體規范通常決定了工人們關于禮物互惠的交換形式以及公平工資的概念。Fehr和其同事用實驗的方法確定了互惠行為和集體準則對工人效率的重要性。我最喜歡的效率工資模型是內部人—外部人模型。其中內部人阻止公司以低于現行工資的市場出清工資雇用外部勞動者。一個暗含的假設是內部人有能力破壞公司雇用外部勞動力的努力。DonaldRoy的一份細致的關于伊利諾斯機動船廠的研究也許反映了這種行為的發生機制。內部人針對外部人的串謀是許多公司支付高于市場出清水平工資的原因。

另一個版本的基于非對稱信息的效率工資模型把高于市場出清工資看作是紀律工具。在夏皮羅·斯蒂格利茨模型中,公司支付“高”工資來減少員工的偷懶行為。然而當所有公司都支付“高于平均水平”的工資時,平均工資提高了,使得失業出現。失業作為一種紀律工具起作用,因為工作不努力而被炒魷魚的工人只有在過一段時間之后才可能找得到工作。

工人紀律模型比基于社會學和心理學的模型更符合經濟學的標準邏輯。但是心理學和社會學模型,雖然依賴于標準經濟學分析之外的因素,卻可能為非自愿失業提供了更好的總體解釋。行為模型刻畫了凱恩斯在“通論”前幾章所強調的重點:公平以及相對工資的比較。

三、貨幣政策的有效性

新古典經濟學家的一個重要觀點是,只要被預期到,貨幣政策對產出和就業沒有作用。對貨幣供應量變化的預期使得理性的工資和價格確定者會以適當的比例調整名義工資,使得產出和就業不發生變化。這種新古典假設和關于貨幣政策的經驗證據以及人們對中央銀行對經濟作用的普遍信念是相矛盾的。

宏觀行為經濟學的一個主要貢獻是清楚地展示出在合理的行為假設下貨幣政策確實能夠影響實際經濟,就像凱恩斯經濟學很早就斷言的一樣。認知心理學把決策者描述為搜集信息,并把決策建立在簡化的意識結構上的“直覺科學家”。依賴拇指定律(ruleofthumb),而忽略那些對利潤或效用影響很小的因素是這種心理節約機制的一個應用。在工資—價格體系中,簡單法則造成了總工資(價格)水平對外部沖擊反應的惰性——被新古典經濟學家所輕視的“粘性價格/工資”行為。在新古典的批評中,“新古典綜合派”所假定的惰性的工資行為是非理性的,于廠商和工人是不利的,因此是不合理的。相對的,行為經濟學家指出包括“貨幣幻覺”在內的拇指法則不僅是廣泛存在的,而且是合理的。因為以此原則行事帶來的成本是很小的。

在和JanetYellen合作的文章中,我用一個有效率工資和壟斷競爭特征的模型首次展示了這一結果。我們假定一些定價者遵循拇指法則,在需求沖擊(由貨幣供給造成的)之后仍然保持價格不變。我們說明遵循“拇指法則”而沒有根據貨幣供應量變化調整價格的廠商的損失是“第二性”的(小的),而貨幣沖擊對產出的影響在這樣一個經濟環境中相對沖擊的水平而言是及時性的(顯著的)。我們把廠商采取的粘性價格確定的拇指法則稱為“近似理性”,因為它們由于偏離較大化行為而承受的損失是第二性的(小的)。

關鍵性結論——近似理性的價格粘性足以賦予貨幣政策顯著的力量——的邏輯是簡單的。在壟斷競爭條件下,每個廠商的利潤函數都是對其價格二階可導的,所以在價格的領域內是平坦的。因此任何對利潤較大化定價行為的偏離帶來的利潤損失都是較小的——相對于偏離本身而言是第二性的。但是如果大量公司的偏離行為都是相似的話,那么真實的均衡——去除價格水平之后的貨幣供給——相對于化行為下的情形而言將會產生及時性的變化;真實均衡的及時性的變化,反過來又引起總的需求、產出和就業的及時性的變化。因此對理性行為的微小偏離——實際上是小而合理的偏離——反駁了認為被預期到的貨幣供給變化不能影響實際收入和產出的論點。

近似理性的拇指法則模型解決了Lucas的關于在理性預期條件下貨幣政策的有效性問題。新古典經濟學家很難發現貨幣政策和產出之間除了暫時的關系之外還有任何聯系。新的行為經濟學以相當數量的近似理性行為為依據,確定了貨幣供應量變化同產出之間緊密的聯系。

四、菲利浦斯曲線和自然失業率

也許菲利浦斯曲線代表了最重要的宏觀經濟關系。菲利浦斯曲線把通貨膨脹率同失業率、通貨膨脹預期以及影響總供給的各個因素如食物或油的價格聯系起來。在這個關系中通貨膨脹和失業的此消彼長的關系定義了貨幣政策的“可行性范圍”,并且因此對其制定起著決定性的作用。菲利浦斯曲線首先在英國得到估計,然后是美國和其他國家。

菲利浦斯曲線的基礎是供給與需求。菲利浦斯認為當需求水平高或失業低的時候,廠商的定價方針會將工資通貨膨脹(根據生產力調整過的)傳遞到價格通貨膨脹中。因此,對定價者而言,在通貨膨脹和失業之間存在一個可接受的權衡。

在20世紀60年代,米爾頓·弗里德曼(1969)和愛德華·費爾普斯(1968)提出了一個新見解。他們認為工人們是為實際的而非名義的工資討價還價:工人理應預測到通貨膨脹并由此得到補償,然后在此基礎上進行討價還價。在低失業的時候要求更高的預期實際工資。又一次的,定價方針將工資通貨膨脹傳遞給了價格通貨膨脹。這樣一個微小的假設的修改(人們為了實際的而非名義的工資討價還價)的效果是巨大的:可接受的失業—通脹權衡不存在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個惟一的“自然”失業率,與穩定的通貨膨脹率并存。有了“真實工資”討價還價這一假定,長期的菲利浦斯曲線——與實際通貨膨脹和通貨膨脹預期的恒等式并存的價格/工資組合——是垂直的,因為有且只有一個失業率——“自然率”,實際通貨膨脹和通貨膨脹預期在這個失業率處相等。

要了解為什么長期菲利浦斯曲線必然是垂直的,讓我們想象一個中央銀行希望通過貨幣政策把失業率維持在自然率以下。在勞動力市場異常緊張的情況下,工人們要求超過通貨膨脹率的工資增長額。相應的,廠商將相關成本的增長轉嫁到價格中去,所以通貨膨脹超出了工人們在討價還價時所預期到的值。因此當失業率在自然率之下時,實際通貨膨脹率超過了預期通貨膨脹率。,工人們被愚弄了。所以在較長時期內,通貨膨脹預期,相應的還有通貨膨脹都不斷加速。相似的弗里德曼·費爾普斯模型預測如果中央銀行嘗試把失業率維持在自然率之上的話,最終將會造成不斷加速的通貨緊縮。只有自然失業率才能產生穩定的通貨膨脹率。弗里德曼和費爾普斯首次提出自然率假設之后,經濟學家們以驚人的速度接受了它。但是我懷疑這個理論在失業率很高的時候依然適用。

我對自然率假設的懷疑得到了一個經驗事實的支持,它揭示了自然率的適用性不是普遍的。毫無疑問,美國20世紀30年代的失業率極度地超出了任何合理的自然率。根據自然率假設,在整個十年中價格通貨緊縮應該是持續加速的。但這并沒有發生。價格下降了一段時間,但是通貨緊縮在1932年之后停止了;在接下來的十年中沒有明顯的通貨緊縮,雖然失業率非常之高。這個證據說明,至少在有些時間段里,存在高失業和低通貨膨脹的情況下,自然率假設失效了。

在最近的論文中,WilliamDickens,GeorgePerry和我探討了兩種行為假設。這兩個假設和自然率假設不同,它們使得失業和通貨膨脹之間穩定的此消彼長關系在足夠高的通貨膨脹率和足夠低的失業率下成為了可能。及時個假設是“純凱恩斯”的:工人抵制、廠商很少實施名義工資削減;第二個假設考慮了通貨膨脹預期在工資討價還價中的地位:我們認為在通貨膨脹率很低的條件下,有相當數量的工作者并不把通貨膨脹作為一個足夠顯著的因素而納入討價還價的考慮當中。

凱恩斯關于工人抵制裁減工資的假設反映了他深刻的心理學洞見。這個假定也是和心理學理論以及證據相一致的。期望理論認為個體通過將損失或獲益與一定的參照點比較來評價他們面臨的環境的變化。證據表明比起獲得新收入,人們更加注意避免損失。Kahneman和Tversky的研究已經表明許多與預期效用函數較大化理論不相符的現象在期望理論中都是理性的。如果人們把現有工資作為一個參照點的話,可以看出向下的工資剛性是期望理論的一個自然的應用。Shafir,Diamond和Tversky(1997)在一項問卷調查中發現人們的意識結構不僅僅是像古典經濟學假設的那樣以現實單位為基本定義,而是同時也表現出一定的貨幣幻覺,這一發現支持了以上觀點。

如果存在對名義工資下降的抵制,在低通貨膨脹率下通貨膨脹和失業就存在長期的此消彼長關系。弗里德曼·費爾普斯模型中這種關系是暫時的,現實情況則是長期通貨膨脹率上漲(如果它是接近于0的話)會造成顯著的失業減少和產出增加。邏輯如下:不論經濟處于景氣或是不景氣的時期,總有一些廠商的表現要比另一些廠商好。工資因此需要做出調整,以和這些不同的經濟境遇相適應。在通貨膨脹率和生產增長適中的時期中,相對工資是很容易調整的?!安恍摇钡墓究梢詫⒐べY上漲率確定在低于通貨膨脹率的范圍之內,而“幸運”的公司可以把工資上漲率確定在平均水平之上。如果生產增長率低而不存在通貨膨脹,需要減少實際工資的廠商則只能通過減少名義工資來達到效果。在關于公司面對的需求沖擊的現實假設下,減少名義工資的需要隨著通貨膨脹率的下降而上升。公司不愿意采取名義工資裁減的措施使得長期失業率上升。因為在低通貨膨脹條件下在每個就業水平中決定勞動供給的真實工資都更高,與穩定通貨膨脹率并存的失業率會隨著通貨膨脹率逐漸下降到0而不斷上升。對于那些不能降低工資的廠商來說,這種溢出產生了超出這些公司內就業變化的總就業效應。因此,有一點低通貨膨脹的好處是它“潤滑了勞動力市場前進的車輪”。

對包括了交叉沖擊和不愿減低貨幣工資的廠商的模型的模擬結果表明,在根據實際情況選擇參數的條件下,通貨膨脹和失業之間的此消彼長的關系在低通貨膨脹和低生產增長率下是很明顯的。例如,通貨膨脹長期性的從2%減少到0%,每年會造成失業率的大概2%的長期性增加。相應剛才提到的對模型的模擬,用美國二戰后的數據估計菲利浦斯曲線可以得到相似的結果。當這個菲利浦斯曲線被用于模擬20世紀30年代的通貨膨脹率的時候,得到了和大蕭條時期美國通貨膨脹實際情況驚人相似的結果。而一個具有可比性的標準自然率模型的模擬結果則和事實相反,它表明20世紀30年代一直有加速的通貨緊縮。

另一種行為理論也可以推導出在低通貨膨脹條件下通貨膨脹和失業之間長期性的此消彼長關系。其基本觀點是由于低通貨膨脹是不顯著的,所以在討價還價過程中人們會忽略掉感覺到的價格水平變化。在壟斷競爭和效率工資條件下這種對通貨膨脹的忽略是近似理性的。顯著信息心理學和認知心理學都表明人們傾向于忽略那些對他們的決策不重要的變量。允許由于通貨膨脹高低不同而使得當前通貨膨脹對通貨膨脹預期的形成其不同作用的Phillips曲線的經濟計量估計和這個假設是一致的:在高通貨膨脹時期,過去通貨膨脹的系數和接近于1;在低通貨膨脹時期,這個系數和則接近于0。相似的,使用預期通貨膨脹的調查值作為自變量的回歸分析在高通貨膨脹時期會得到比低通貨膨脹時期更高的通貨膨脹預期項的系數。

宏觀行為經濟學所展示的結果——很低的通貨膨脹率會帶來高失業和低產出——有很重要的政策意義。大多數人都認為中央銀行是小心的、保守的、安全的。但是我認為許多中央銀行是危險的司機:為了避開通貨膨脹的車流,他們在道路的另一端遠遠地行駛,使得通貨膨脹率過低而失業率過高。

五、儲蓄不足

對新古典經濟學家來說,儲蓄的太少或是太多就像非自愿失業一樣,是和其基本假定相矛盾的。因為儲蓄是個人較大化行為的結果,因此在不考慮外部情況的條件下,它必定是的。相反,行為經濟學發展出了理論上和經驗上的方法來增進人們對這種時間不一致行為的理解。

使得時間不一致行為分析成為可能的關鍵理論創新是認識到人們可能在較大化一個和代表“真實利益”的效用函數不一致的效用函數。一旦這一點被接受,“儲蓄太少”就成為了有意義的概念。要確定人們是否儲蓄過多或過少需要回答這樣一個問題:他們是否有一個(跨期的)效用函數,而較大化另外一個。既有的證據潛在地表明兩個概念之間有重大的區別。很高的負貼現率是解釋實際的財富—收入比的首要因素。然而,對于人們認為應該實行的消費—儲蓄權衡的問卷調查結果表明跨期貼現率是正的(雖然很小)。

曾被用于研究跨期儲蓄決策的雙曲線貼現函數可以用來表現決定實際儲蓄的效用函數和評價這種儲蓄行為的福利結果的效用函數之間的區別。雙曲線函數描述了人們在自控制中遇到的困難。和新古典經濟學中的標準的指數遞減貼現率不同,雙曲線函數假定隨時間范圍增加,人們用來比較相鄰時間的權衡的貼現率是遞減的:人們在評價需要在當時做出犧牲而在未來得到收益的選擇時使用的是較高的貼現率,而同樣的選擇如果被推到較遠的將來,人們對它進行評價時使用的是較低的貼現率。因此,當所需要做出的犧牲被推遲的時候,人們有耐心選擇那些延遲支付的行為;但是對于近期的延遲支付卻顯得不耐煩。因為現期消費比未來消費更顯著,人們總是拖延儲蓄。

雙曲線貼現可能產生兩種形式的拖延行為。當人們認為在未來他們的效用函數會發生變化時,會出現“幼稚拖延”。他們錯誤地認為,雖然今天明擺著是這樣的,但是明天會有所不同。他們沒能意識到明天的自己也將不再是今天的自己,因此當明天到來時,它明擺著也會是這樣的。幼稚拖延者錯誤地認為明天的自己會去儲蓄(節食、鍛煉、戒煙……),雖然今天自己并沒有這樣做。而且他們會驚奇地發現,明天的自己也將和今天一樣拖延下去。更成熟的拖延行為的形式是提前行動——根據O’Donoghue和Rabin(1999)的術語。提前行動者對未來的自己有充分的認識。他們對自己說:如果明天我會把今天的儲蓄都花光的話,那么為什么我今天還要儲蓄呢?

Laibson用雙曲線貼現作為一個儲蓄行為和政策研究的理論基礎。和共同作者Repetto以及Tobacman(1998)一道,研究了在消費者提前行動的世界中,不同的稅收激勵政策的作用。他們的估計表明微小的激勵政策的變化將會大大減少提前行動,從而產生巨大的正福利效應。

除了社會保險和其他“強制”儲蓄計劃的流行之外,儲蓄不足的好證據是退休人口消費的大量減少。實際上,退休消費的下降是不連續的。那些有更多資產和補償收入的退休者消費的減少量要少得多。這很難被標準的指數貼現的生命周期模型所解釋。

Thaler和Benartzi(2000)設計了一個儲蓄計劃來克服人們的拖延行為,并在一個中等規模的制造企業試驗了這一計劃:雇員們被邀請參加一個儲蓄計劃,在其中他們可以優先選擇工資增量中多少比例留為存款。和雙曲線貼現(而非標準的指數模型)相一致,雇員們把現在收入中的較少部分,以及未來收入中的較大部分留為存款。在短期內,平均儲蓄率增加了一倍。

六、資本市場

凱恩斯的“通論”是資本市場的現代行為金融學視角的鼻祖。在凱恩斯的隱喻中“專業投資可能就像報紙競爭一樣,在這種競爭中競爭者必須選出上百張照片中最漂亮的六個臉蛋,其選擇最接近所有競爭者的平均水平的競爭者獲得勝利”。因此資本市場過于不穩定,對各種消息過于敏感。對股票市場的這種看法和有效市場模型是相抵觸的:在這種模型中,股票價格是根據風險水平調整過的未來預期收入的現值。

在20世紀80年代早期,RobertShiller對凱恩斯的過度活躍假定作了一個檢驗。他推論如果股票價格真的是未來收入的預測值,它們的波動應該小于它們的收人的貼現值本身。Shiller的洞見是一個簡單的統計學應用:好的預測應該比被預測的變量本身有更小的方差。用美國100年的股票價格和股息的數據,Shiller(1980)比較了趨勢平滑后股票價格的方差和趨勢平滑后股息的當期貼現值的方差。他研究的結果和凱恩斯的預測是一致的:(趨勢平滑后)股票價格的方差比(趨勢平滑后)股息貼現值的方差大10倍。這個結果也被更成熟的允許股價和股息當期貼現值波動的檢驗所支持。股票價格的過度波動性也可由股票真實回報率的高頻率變動得到解釋。但這種周期變動和大多數的標準古典經濟模型不符。在這些模型中真實回報主要是由技術狀態和資本勞動比決定的。而在新古典模型中技術和資本—勞動比的變化是緩慢的。

雖然有如上的方差波動的檢驗結果,對有效市場的信念也得到了一些經驗證據的支持,如根據月度數據,人們發現回報的自相關并不顯著。對回報自相關假定的拒絕表明股票市場的表現近似于一個隨機游走的過程。而相應地,Summers(1986)在一個“狂熱”模型中——有對市場的序列相關偏差——說明自相關檢驗的說服力是很弱的。

除了確定過度波動的存在,Shiller也檢驗了它的可能的原因。在“非理性繁榮”(1999)中,他回顧了20世紀90年代對于股市泡沫的新聞報道,并解釋了在金融市場和世界經濟中的“新經濟”的思想是如何傳播的。當股價上漲時,“新經濟”的福音在人間傳頌;個人投資者按照媒體的意愿行動,這些媒體夸大了經濟基礎如網絡對生產力的作用。這種股市泡沫是普遍存在的;它們在許多國家,在歷史進程中曾多次發生。實際上,金德爾伯格的對恐慌和狂熱的描寫以及加爾布雷思的1929年大蕭條的歷史描寫是“非理性繁榮”的前輩。

第二個對理性的股票市場提出質疑的實證研究是股票超額收益之謎。在過去兩百年中,股票超額收益顯著高于債券的收益。其差距之大,以至于拒絕理性假設是合理的:在跨期效用較大化的假設下,今天消費的邊際效用和明天的預期邊際消費效用應當是相等的。在確定的風險厭惡的效用函數下這個條件表明出售股票的收入應當等于風險規避系數與消費增長和股票回報的協方差的積。然而對合理的風險規避系數而言,這個積遠遠小于出售股票的收入。

非理性的進一步的證據來自于跨截面數據。與Shiller的關于伴隨著向平均價格/股息率回歸的過度波動的時間序列發現相似,DeBondt和Thaler(1987)在跨截面數據中發現了對平均股票回報的回歸:由過去五年表現好的50家股票組成的成功的投資組合的表現遠遠低于市場平均水平,而過去五年表現最差的50家股票組成的投資組合后來的表現則遠遠高于市場平均水平。其他的股票市場異常現象也對有效市場假設提出了質疑。

資本市場的意義不僅在于它們本身,它們對宏觀經濟至少在下面三個方面也有重要影響。及時,資產價值影響收人,從而相應地影響消費。第二,與新資本價格相關的既存資產的價格——托賓的q——影響著投資,因為投資可被看作是在代表新資本的股票和相似的既存資產之間的套利行為。,資產價值影響著公司破產的可能性。接近于破產的公司發現很難借款,從而錯失有利的投資機會。

七、貧困和身份

如果收入分配也是宏觀經濟學的一個主題,那么行為經濟學也為長期困擾美國的一個問題——大多數的白人和少數的黑人之間的收人和社會境遇的巨大差距——提出了解答。黑人比白人貧困率多了大約7.7%。盡管只占美國總人口的1/8,黑人幾乎占了美國貧困人口的1/4。實際的情形更加嚴重,因為最貧困的黑人面臨的遠遠不只是貧困問題。他們有很高的犯罪率、藥物和酒精濫用率、非婚生育率,單親(母親)家庭和福利依賴也大量存在。大概有4.5%的黑人男性被收審或入獄。黑人女性入獄率超過了白人男性的入獄率1/8。黑人男青年比白人男性在一生中入獄的可能性要大1/4。

標準的經濟學理論不能解釋這種自我毀滅的行為,RachelKraton和我發展出了一些基于社會學和心理學觀察的模型以求解釋美國黑人的長期不利地位。我們的理論強調身份的作用以及人們根據他們自己的理想身份所做出的決定。在我們的少數人貧困理論中,被剝奪了種族和階級身份的人面臨著一個Hobbesian選擇。一個可能的選擇是接受和主流文化相符的身份。但是這種選擇的后果可能是這個人不被多數主流文化的成員承認。這種選擇同樣可能在心理上給個人造成負擔,因為要求個人成為一個“不同的”自我;在主流文化之外的家人、朋友可能也不會接受這樣一個接受了主流文化的人。因此人們可能會覺得他們永遠不可能“過關”。第二種可能的選擇是適應由歷史決定的身份,對多數少數者來說,這是與主流文化相反的身份。每種身份有其理想的行為模式,對反面身份而言,這些模式和主流文化是相反的。因為主流文化贊同“自我成就”,所以反面文化就是自我毀滅的。對個人來說這種反面文化可能較為容易適應,但同時這種文化在經濟上和生理上對個體是不利的。

某些貧困的身份理論的政策含義和標準的新古典經濟學的政策含義是不相同的。例如,標準的關于犯罪與懲罰的經濟理論認為應該用威懾來阻止犯罪:將犯罪成本提到足夠高,就像加利福尼亞的“三次就出局”法那樣,可能的犯罪者就會三思而行了。但結果是監獄滿了而犯罪仍未停止。以身份為基礎的理論認為,入獄的巨大的負外部效應可能抵消通過嚴厲的判決來阻止犯罪的短期收益:監獄本身就是一個反社會文化的學校,也同樣是未來犯罪的溫床。而且,身份形成的外部性要求在犯罪發生之前有相應的預防措施,這些措施包括,例如:有效易得的藥物治療,恢復計劃以及提供給城市中心地區青年的公共就業機會。身份理論認為增加黑人聚居區附近的學校數量的好處是巨大的,也許我們應該在完成常規教程的老師之外配備老師,增加對和身份形成有關的學生事務的關注。

八、結論

如果經濟學中有一個方面應該是行為主義的,這個方面應該就是宏觀經濟學。互惠、公平、身份、貨幣幻覺、損失規避、羊群行為可以很好地解釋現實世界對競爭的一般均衡模型的偏離。宏觀經濟學必須建立在這些行為條件的基礎之上。

凱恩斯的“通論”是在這個時代之前對宏觀行為經濟學最偉大的貢獻。凱恩斯幾乎無時不在強調心理特征(比如說消費中)和非理性(比如在對股票市場的觀察中)帶來的市場失效。經濟是如獅子一般危險的,現代宏觀經濟學重新發現了宏觀經濟運行獸性的一面。行為經濟學家正在充當馴獸員的角色,這個任務是艱巨的,但同時也是令人激動的。

行為經濟學論文:安全道德行為經濟學起點和管理框架

追求滿足程度的較大化是人們行為的出發點和歸宿。在安全生產中,該目標的實現方式隨機制的不同而轉移。所以,促使員工做出安全道德的選擇,不是要求他們放棄自己的利益或不再追求滿足程度的較大化。而在于規范和完善安全系統的運轉機制,使員工實現自我利益的方式與企業、社會的要求相一致,并升華為一種崇高感情的滿足。SA8000標準給我們提供了相應的機制與運行模式。

員工的安全道德是社會公德、職業道德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一個與安全生產緊密關聯的重要問題。以人為本,關愛生命、注重安全的理念已深入人心,可為什么長期以來,還有很多人只是單純追究技術問題,不愿把事故同道德問題聯系起來?可以肯定,安全是道德問題的具體體現,強烈的責任心是以一定的安全道德為基礎的,不解決安全道德文化建設問題,責任心、勞動紀律、工藝規程等就無法增強;報喜不報憂、弄虛作假等形式主義的東西就難以糾正,習慣性違章等惡性行為就無法根除。其根源就是忽略了安全道德行為的經濟分析和沒有相應的對策。

安全生產道德起點的概述

道德的概述

人們所崇尚的道德是人類基于生存、發展本能的需要,共同生活、行為所產生的一種系列性、非強制的社會準則和規范。這種行為規范,雖不同于制度,但都具有經濟的效用性。換句話說,將自己滿足的方式,轉移到促進他人和社會的軌道就是高尚與道德的體現。但其內涵不僅僅是對群體利益的維護也是對個人利益的維護。沒有對他人和社會利益的維護,道德將失去最基本的特征,而沒有對個人利益的維護,則不僅培養不起崇高的道德感情,甚至已有的道德感情也會崩潰,失去持久的動力。對他人危難的冷漠和無動于衷,肯定導致社會及其全體成員利益的損失。應該承認,道德是一種社會意識形態,又是一種價值體系。人們通過價值評價、價值選擇、自愿選擇某一道德行為是人類特有的一種意識行為。

安全道德起點

員工安全道德的起點是與經濟學效用性起點一致的,即追求滿足是員工行為的本質動力,其滿足程度就指員工在安全生產中,對薪金,勞保、福利、工作環境的期望值與實際結果比較后,對企業、對自己所從事工作的一種滿足程度。

員工內心的只能意會的道德法則,似乎很神秘。但作為企業只有增加對員工的安全道德起點的分析,才能清晰明了。例如:對習慣性違章的心理分析可知,不管是僥幸、取巧、逞能、無知,還是好奇、冒險、麻痹、從眾以及逆反心理所造成的事故,基本都是追求一時滿足的結果,而安全文明施工狀態的惡化、習慣性違章的反彈,以及大小事故頻發的根本原因,也在于安全機制內部責權利的失衡,但道德與經濟的一致性,決定了員工會在各種目標中遵紀守法,挑選安全生產以實現滿足的較大化,并能升華為崇高的感情體驗??梢钥隙ǎ椭C、安定與文明的工作環境,會提升員工的道德水平,從而心情舒暢、緊張有序地主動做好安全工作,所以,必須深入了解影響員工滿足度的多方面因素。

根據有關文獻可將員工滿意度分成5個部分17個維度:

1.對工作回報的滿意度:①對安全工作的認同度;②安全工作的成就度;③薪酬公平度;④晉升機會度;⑤培訓機會度。

2.對安全工作本身的滿意程度:①安全工作的適合度;②安全工作的勝任度;③責權明確度;④工作挑戰度。

3.工作空間度:①對工作場所的文明條件和所處地區環境的滿意程度;②安全設施的完善程度;③福利滿意度;④工作休息制度。

4.對安全工作協作的滿意程度:①合作融洽度(指領導的信任、支持、關心、指導,同事之間合適的心理距離,融洽的程度,下級領會意圖完成任務的情況,以及上下級的有效溝通和相互尊重);②安全信息的明確度。

5.對企業的滿意程度:①對企業的認知度(即員工對企業的歷史狀況、企業文化、經營戰略、組織政策的理解和認同程度);②決策參與程度。

道德感情

道德表述的是合理性的問題,并且是人們追求較大滿足方式感情積累的必然結果。但不是一成不變的,這種感情會隨著人們在不同經濟體制下,實現滿足較大化方式的變化而轉移。對安全生產來說,合理的機制可以提升員工的安全道德水平與情感,并使之得到升華;不合理的機制會挫傷員工的安全道德素養。所以,在安全管理中,要注重感情投入,真心實意地關心每一位職工的工作與生活,了解他們的思想動態,激發他們的工作熱情,打破傳統的管理模式,消除他們對安全管理罰款的模糊認識,建立相互溝通的橋梁,創造良好的工作氛圍。

道德與經濟的一致性,表現為道德行為與社會(他人)利益、個人利益和個人感情滿足三者同方向的變動。如果三者的變動不一致,個人的道德感情就會受到損害,社會的道德水平也會下降。社會管理的一個重要責任就是要從制度的構建上,確保三者的同方向變動。所以,提高員工安全道德的出路不在于改變人的本性,而在于改變有關的安全運行機制,使其更加符合人的本性,使其獲得的表現形式。

利益互動的道德要求

市場經濟中的搏弈可以提升社會道德水平,同樣企業與員工之間相互制衡的利益關系,只要符合安全道德要求就能滿足他們各自的利益。例如:交換目標(工資、獎金以及員工獲得心理滿足的各種因素)是企業和員工之間的利益互動關系,也是員工的滿足目標。嚴厲的獎懲是保障安全管理體系正常運轉的手段,但各交換群體和個人都有自己的交換目標及排序。企業組織的交換目標,表現為資源利用率和安全效益的較大化,難免和員工的交換目標及排序不一致。所造成的對立和偏差會導致員工在安全生產中盲目的自我調節,以致習慣性違章、誤操作和惡性事故反彈。

在安全管理過程中,管理人員要特別強調尊重人、關心人、以人為本,并采取必要切實的措施保障員工的利益,使員工有歸屬感,形成共同的價值觀。例如,在火電工程文明施工中為保障電建施工安全,首先要為職工創造一個良好、舒適的生活環境,諸如獨身公寓設施和管理的標準化、設立洗衣房定期為員工免費清洗工作服和床單被罩;管理好員工食堂的飲食、衛生與營養調劑;創建良好的生活、休息環境,包括廁所、生活排水溝的清洗與保潔等。還要保障《安全生產法》中明確的從業人員的八項權利:知情權、建議權、批評權、拒絕權、避險權、求償權、防護權和教培權。

員工追求的一切都同他們的利益相關。要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就必須深入理解他們,按照需求層次論的要求,根據安全生產的特點,采取不同方法去激勵、關愛他們。這種以親情關愛員工,滿足其生活需求的理念,是一種大安全觀。因為員工追求和滿足程度必然向高層次的安全生產的滿足轉移。這是一種事業的追求,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表明,人們首先要滿足生存的需要,然后才要求滿足有利于他們所屬的群體和社會發展的需求。因為群體是個體的擴展和延伸,需求的滿足也必須按照這個順序。只有這樣,員工才能不把安全工作看作是領導的事,而當作自己分內的事,看作是自己應盡的權力和義務,從而才能強化“我為人人、人人為我”和“我不害人、人不害我”的行為規范,提高安全系統的性。

員工滿足函數及其管理框架

人不是簡單地為本能驅使,在各種目標之間做出合理的選擇,以實現滿足的較大化。如果把這些目標作為自變量,就能建立一個效用函數,這個效用函數可以反映這些變量與安全生產滿足程度之間的關系:

U=f(v,w,x,y,z,…)

在這個函數式中,U表示人實現安全效益的滿足程度,v,w,x,y,z等分別代表生存、財富、榮譽、道德、事業等。在安全生產中,員工必須遵守剛性化的法規、程序和規范,具體行為卻取決于意識、觀念、性格、習慣等諸多個性化的因素,具有離散性、發散性的特點。但都沒有脫離道德與經濟的一致性和效用函數自變量對滿足程度的影響。

雖然人都是理性的,知道自己真正利益的所在,并能以恰當的方式實現自己的利益??赏彩欠抢硇曰蚍抢硇缘?,很可能為眼前較小的短期滿足或快樂放棄他們較大的、長期快樂。這是習慣性違章的根源,只能說明他們素質差、缺乏自我約束能力。圖一時效應,不遵守工藝規程,偷工減料、留下隱患傷及他人。選擇目標的失衡,使個人擔負不起使他人幸福,使自己也幸福的責任,說明低層次需求缺位或斷層的可能性很大,追求目標不高。

低層次需求沒有得到滿足之前,就追求高層次的需求,只能是不穩定的。一旦員工意識到低層次需求的重要性,很可能會不顧外界壓力,悄悄地回到低層次需求上來,甚至可能放棄高層次的需求。這種錯誤或不當的“利己”方式常造成重大責任事故,應引起高度的警戒。所以,在安全管理中,將嚴、細、實與“情”有機結合在一起,就能把安全隱患消除在萌芽狀態。因為沒有道德的約束,員工就可能想方設法不被安全法抓住,而不是自覺遵守法律的約束;沒有法律的保護,沒有違法者受制裁的示范效應,勢必削弱員工遵守道德的自覺性。

企業也應意識到自己所承擔的社會義務和道德責任,科學規范自己的組織行為。在企業管理中,員工滿意度的提升有賴于人力資源管理的整個過程,所以企業應根據自身安全機制的特點,以及影響員工滿足程度的主要方面,確定提升員工滿意度的方式與辦法,從而使員工始終處于激活狀態。這就要將均衡原則充分貫徹和體現在所有管理原則和制度上,以便確保那些做出安全道德選擇的人都能得到足夠的補償,并讓背離安全道德要求的人都付出相應的代價。參考國內外管理案例,針對傳統直線職能制的組織在知識資源利用方面的問題,員工滿足度的管理框架可以用如下方式構建:

①必須注重員工的渴望,尊重與重視其需求。這就是“以人為本”的關心與信任,管理者要經常深入現場,了解員工的工作狀況,與員工平等地交流、溝通,從而使其自覺地把本職的安全工作做好。所以,要創造相互尊重的理念與機制。

②公平可以使員工踏實地工作,誠信是每個員工對企業的基本要求。公平競爭的氛圍能極大地增強員工的競爭意識與組織的活力,提升員工滿足程度。所以要建立公平競爭的平臺。

③和諧、創新的環境氛圍有利于提高員工的滿足度,是安全生產發展的前提,所以要營造和諧的工作環境、人際關系。

④員工的需求與發展離不開企業的繁榮,企業的發展也離不開員工的發展,所以要關心、培訓員工,支持員工在技術和能力方面尋求發展的需求,提供多種類型的培訓并鼓勵員工積極參加。

⑤建立有效的溝通機制,既能消除安全隱患、又能提高員工的滿足程度。

⑥為員工提供機會展示自己的技術和能力。有一定的自由度,并能提供信息反饋的工作也會使員工感到滿足,所以,要為員工提供有適度的挑戰性的工作。

⑦加強企業以人為本的安全文化道德建設。

⑧強調安全法規、制度、標準的嚴肅性、性和普適性。將同樣的標準運用于所有的人,就能確立和維護社會的價值體系,最終有利于企業安全道德水平的提高。

總之,要不斷完善和創新安全機制,使員工的安全道德行為既能滿足社會、企業,他人以及道德實踐者本人的利益,又能使他獲得崇高的滿足。施工企業應清除殘存的計劃經濟色彩,改革直線職能制的組織形式,轉變疏遠、刻板和不平等的工作關系,淡化計劃經濟下的“無我”道德標準的宣傳?!鞍踩a、人人有分、責任同擔、利益共享”作為一個新的安全道德行為管理理念,可能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安全道德的需求與SA8000標準的實施

我國的安全生產狀況明顯比西方發達國家落后,就是同東南亞發展中國家相比也有較大距離,我國的安全生產狀況引起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直接影響了我國的國際形象與對外貿易,甚至使我國在國際交往中處于被動。因此無論從保護勞動者的安全與健康,完善社會主義市場運行機制和可持續發展的角度,還是順應全球經濟一體化趨勢,保障國際經濟活動的順利進行,都要注重安全生產、強調對職工的勞動保護。隨著我國安全管理水平的提高,安全文化建設的不斷推進,以及管理理念的日夜更新,我國應盡早推行與國際接軌的安全生產體系。

時代創造了機遇,它使我國經濟融入國際經濟發展大潮之中,但也對我國勞動力市場提出了尖銳的問題:一方面,發達國家提出的所謂“勞工標準”的問題,把發展中國家的勞動標準和勞工狀況與國際貿易掛鉤,實行其“綠色”的貿易保護主義;另一方面,我國一些地方和企業,用廉價勞動力降低成本,這是他們提高競爭力的重要因素。如何使企業意識到自己應承擔的社會義務和道德責任?國家正采取一系列的措施來解決這一問題,這也是SA8000標準進入中國的社會背景。

SA8000標準是根據國際勞工組織公約、聯合國兒童權利公約及世界人權宣言制定的,其主要內容包括童工、強迫勞動、安全衛生、結社自由和集體談判權、歧視、懲罰性措施、工作時間、工作報酬及管理體系等9個要素。隨著對這一國際性標準的了解,社會各界逐步達成一種共識:SA8000的實施對加強企業人性化管理、保障企業勞動者的權利、維護正常的經濟秩序起到推動作用。

以犧牲勞動者的權益獲得企業的發展的作法必定缺少合理性和正當性,由此忽視安全、造成傷亡悲劇就不足為怪。中國企業聯合協會、中國企業家協會2003年的全國千戶企業管理調查研究報告指出:我國企業管理存在的主要問題之一就是,大多數企業在發展的同時兼顧員工自身發展不夠。只有15.98%的企業有員工職業發展計劃并能按計劃正常執行,有42.21%的企業有與經營戰略相結合的人力資源規劃,并能按照規劃正常實施。企業經營管理中仍以企業目標為重,考慮個人目標較少,或兩者兼顧不夠。這現象應當引起管理者的充分警覺和高度重視,因為企業家與一般員工利益的一致性體現了企業利益與社會總體利益的一致性,保障勞動者的權益是企業發展的必要條件,它的社會責任不再是一種道德的呼吁,而是一種與利益掛鉤的市場機遇。“公務員之家”版權所有

員工安全道德行為是安全體系運轉方式在觀念形式上的反映,培育和維持良好的安全道德,不僅需要各級主管部門的大力宣傳和倡導,更需要的是經濟體制的轉軌。只有宣傳的安全道德能夠被安全機制的運行所證實,才能成為員工普遍自覺的行為方式。SA8000標準給我們提供了良好的機制與起點,可以說是人類文明發展到現階段的共同價值理念,應該引起各級管理人員的足夠的重視。

行為經濟學論文:供應鏈管理中的行為經濟學實驗設計分析

摘要:該文對供應鏈管理中的行為經濟學實驗設計和應用進行了研究,闡述了實驗的有效性,描述了實驗路線,且研究了在供應鏈管理中完成行為經濟學實驗的條件。通過行為經濟學實驗可以驗證和修正供應鏈管理的理論模型,為學生提供企業供應鏈管理決策的直觀感受,讓供應鏈管理更加接近管理實踐。

關鍵詞:供應鏈管理;行為經濟學實驗;設計與應用

供應鏈管理是通過對供應鏈上下游企業的信息流、資金流和物流的管理,降低供應鏈供需不匹配的成本,提高供應鏈收益的理論和方法。供應鏈管理理論中存在著大量的數學模型,以描述某個管理決策尋求化的過程,如進行庫存、定價、生產或協調決策,以實現成本低或利潤較大化的目標。這些模型是對實際供應鏈管理問題的抽象和概括,具體的企業運營環境往往被忽略,這些模型預測的結果在管理實踐中通常并沒有出現[1]。要轉變這種因離企業管理實踐較遠,導致的理論模型的實際應用問題,行為經濟學實驗是一個比較好的辦法。行為經濟學實驗是在一定的控制條件下,考察相關經濟理論或被試在實驗條件下的行為過程,對理論模型在真實世界中的表現進行驗證或者修正的實驗方法[2-3]。將行為經濟學實驗引入到供應鏈管理中,可以在一定的程度上解決供應鏈理論模型離管理實踐較遠的問題。通過合理設計的行為經濟學實驗,讓被試以決策者的身份參與到實驗中,對供應鏈管理的理論模型進行重復運用,在不斷地模擬決策中,體會決策結果帶來的利益或虧損,能夠很好地加深被試對供應鏈管理理論模型的理解,知道這些模型的優點和不足,并對這些模型進行適當的修正和補充,為將來解決企業的實際供應鏈管理類問題奠定基礎。

1供應鏈管理中的行為經濟學實驗目標及功能

學者和學生都可利用行為經濟學實驗對供應鏈管理進行研究和實踐,對參加實驗的被試,特別是沒有接觸過企業運營實踐的本科生來說,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導作用。在供應鏈管理中引入行為經濟學實驗,主要有以下兩個目標:1)可以檢驗和完善已有的供應鏈管理理論模型。供應鏈管理的理論模型通常都包含有較強的假設,追求數學處理上的方便,用作一般的指導思想比較有效,但是應用于具體的供應鏈管理活動中,模型給出的化結果可能并不能實現。引入行為經濟學實驗后,可以對報童模型、牛鞭效應、供應鏈合同等供應鏈理論模型進行驗證,并研究在不確定的環境下,人們的決策行為是否與模型相符[4-5]。2)發展新的供應鏈管理理論模型。如果通過行為經濟學實驗發現,決策結果與理論模型存在顯著的差距,那么可以通過對數據的分析,探討被理論模型忽略的人的行為因素,將決策者的心理因素如公平、信任、損失規避等加入到研究假設中,建立新的更加符合管理實踐的理論模型[6-7]。行為經濟學實驗可以在理論分析模型和經濟實踐活動之間架起橋梁,這是它在供應鏈管理中較大的功能。雖然通過實證研究也可以檢驗這些模型,但是實證研究中的數據來源通常會遇到有效性的問題。比如,問卷調查都是二手數據,即使接近管理實踐,但是很難通過這些數據建立不同變量之間的因果聯系,因為這些數據不能為研究人員進行控制,只能被動地接受[6-7]。但是,在實驗中,可以對價格、成本和需求等比較感興趣的變量水平進行控制,通過實驗數據對決策結果進行分析,找到變量之間的因果關系,從而檢驗理論的正確性并進行修正。

2供應鏈管理中的行為經濟學實驗設計

2.1實驗的分類設計

為研究供應鏈管理的相關理論模型與管理決策活動的區別,可以通過考察模型中的相關變量來進行。供應鏈管理模型的目標函數通常是較大化利潤或最小化成本,決策變量包括訂購或生產數量、零售價格或采購價格以及相關的合同參數等,行為經濟學的實驗設計要考察在決策過程中,決策者對這些變量的選擇是否符合模型的預測,那么,良好的實驗設計有以下兩種方式。1)演示性實驗。這種實驗只需要一個實驗組別就可以進行,主要作用是演示供應鏈管理中的某種特殊的現象。例如,牛鞭效應是指供應鏈需求的波動從供給端向需求端逐級擴大的現象,為了演示這種現象,可以設計從生產商、批發商、零售商到顧客的4級供應鏈實驗,讓每個被試扮演其中的一個角色,在零售價格、批發價格和需求等其他給定的情形下,為每一次自己下游客戶的需求給出采購數量決策以最小化采購和庫存成本,這種被稱為“啤酒游戲”的供應鏈管理實驗在研究和教學中已經被反復證明和采用。2)研究性實驗。研究性實驗至少需要兩個實驗組別,一個組別為基本組,另一個組別為對照組,對照組的某些實驗條件與基本組有所不同。研究性實驗的主要作用是在某個模型參數處于兩個或多于兩個水平以上時,考察兩個組別被試選擇的決策變量和供應鏈的效益是否符合理論模型,也就是驗證理論模型的正確性,如表1所示。除此之外,研究性實驗還可以通過對兩個組別實驗數據的分析,找出理論模型與實驗結果之間偏差的原因。例如,在批發價合同下,供應鏈管理模型顯示供應鏈上下游在各自較大化自身利益的情況下,它們的價格和采購等決策會導致供應鏈的總體利潤低于雙方一體化決策的情形,即所謂的“雙重邊際效應”。但是,在文獻[6]的行為經濟學實驗中,相識和不相識的兩組被試在雙重邊際效應上的表現卻有顯著性的差異,這里不相識的人組成了基本組,相識的人組成了對照組,不同的商品成本、價格或需求成了模型參數的不同水平。文獻[7]建立了一個以公平因素為基礎的供應鏈模型,解釋了在批發價合同下,供應鏈成員之間考慮公平交易的傾向可以協調供應鏈。為了保障模型參數在實驗中保持不變,需要將被試隨機地分配給各個組別和角色。例如,如果一個組全部由大學生或女性組成,那么這種具有特別性質的決策者可能會導致實驗結果的系統性差異,為了避免出現這種錯誤,將每一個參加實驗的被試進行隨機地分配,是一種比較好的解決辦法。

2.2實驗路線設計

供應鏈管理中的行為經濟學實驗的路線設計如圖1所示。整個實驗分為實驗準備、進行實驗和實驗后期3個步驟來進行。在實驗準備階段,理論假設通常來自已有的供應鏈管理理論模型,為使得實驗過程中方便操作,可以對理論模型中的各個參數進行賦值,通過實驗來檢驗模型的決策變量是否符合模型的預測,這些模型預測的結果則可以作為待實驗驗證的理論假設。實驗指導的編寫主要是為了向被試介紹供應鏈管理的背景、實驗的具體內容和流程。現在計算機成為行為經濟學中常用的工具,特別方便于進行實驗控制和數據的收集以及傳輸,所以編寫適合供應鏈管理實驗的計算機程序也很重要。在進行實驗的過程中,首先是要盡量隨機性地分配實驗角色給被試,其次要讓被試熟悉實驗指導書中的相關內容,并在正式開始實驗之前,試做實驗以加強熟練程度,防止實驗過程中出現誤操作。在實驗完畢后,則需要通過對實驗數據進行統計,并驗證理論假設是否成立,在實驗結果與理論模型存在顯著性差異時,對理論模型進行修正。

3有效的供應鏈管理行為經濟學實驗

在設計供應鏈管理行為經濟學實驗時,為了使得實驗的結果真實有效,必須對一些實驗過程中的環節進行精心地設計,避免出現系統性的誤差。

3.1實驗語境

在供應鏈管理的行為學實驗中,通常需要向被試描述實驗的一些基本內容,比如實驗條件、扮演角色和決策順序等,這些文字表達的語境框架應該簡短而中立,盡量不要出現帶有暗示性的話語。比如,在供應鏈管理中經常出現的“供應商”和“零售商”等詞語,可以用“行動者1”和“行動者2”進行替代;做出“定價”“庫存”和“采購”等商業決策,可以用讓被試在一個行動集合中進行選擇來替代。營造簡短而中立的實驗語境,有兩個目的。一是防止被試出現無意識地決策偏差。例如,在考察公平因素對供應鏈上下游決策的影響時,應盡量避免在實驗中使用公平類的詞語,因為這可能會讓實驗參與者在進行決策時會無意識的出現不同的決策行為。另外,不同的研究人員對語義的理解可能不同,所以在實驗中使用簡短而中立的語言對供應鏈管理理論模型的驗證和演示是很適用的。二是簡短而中立的實驗語境更具一般性,可以推廣到其他的實驗中去。

3.2被試

被試將成為在供應鏈管理實驗中進行反復決策的參與者,他們的個人特征將會影響到實驗的結果。最常見的情況是研究者喜歡邀請大學生作為實驗的參與者,與全為企業管理者為參與者的實驗相比,這兩種情況下是否會導致實驗結果的顯著性差異則顯得比較重要。在供應鏈管理的行為經濟學實驗中,大學生被試非常普遍,因為他們都集中于大學校園中,很容易進行招募,給他們支付的報酬也相對較低。研究顯示,大學生和企業管理者分別組成的被試,在實驗結果上并沒有表現出統計學上的差異性,企業管理者在實驗中做出的決策并不比大學生好或差,因此,為實驗方便,可以將大學生作為實驗被試的主要招募對象。

3.3激勵

為了激勵實驗參與者更加認真地對待供應鏈管理實驗,對他們進行酬金獎勵是一個比較好的辦法,而且發給他們的酬金數量應該基于他們在實驗中的績效表現,如實驗完成后的平均成本或平均利潤等。如果被試在實驗中掙到的錢對他們來說有一定的吸引力,那么實驗參與者特有的內在特征就會變得無關緊要,研究者可以基本上確認實驗是按照自己期望的方式在進行。如果沒有適當的激勵措施,就很難讓實驗參與者將精力集中到實驗中來,實驗的數據和因此得到的結論都得不到保障。

4供應鏈管理的行為經濟學實驗案例

銷售回扣合同是供應鏈管理中的一種協調機制,可以利用行為經濟學實驗來進行證明和修正。它是指零售商售出商品的數量超過給定界限,每超過一單位,上游的供應商就向零售商返還一定的金額。理論模型研究表明,銷售回扣合同可以很好地協調供應鏈。為了證明理論模型的正確性,可以通過下面的行為經濟學實驗來進行。

4.1提出理論假設

在由一個零售商和一個供應商組成的供應鏈中,文獻[8]研究表明,在銷售回扣合同下,零售商的利潤函數為:R(Q|T)=-wQ+pEmin(Q,ζ)+sE(Q-ζ)++uE(min(Q,ζ)-T)+(1)式中,w為批發價格,p為零售價格,Q為零售商的采購數量,s為處理賣不出去的單位商品得到的殘值,u為單位返還金額大小,ζ為隨機市場需求,其概率分布函數為Φ(ζ),T為銷量的給定界限[8]。存在的合同參數組合{w*,T*,u*}協調供應鏈,其中,u*=(w*-c)(p-s)c-s,w*為下式的解:(p-c)∫Qw0ζΦ(ζ)dζ=k-ε(2)T*為下式的解:(p+u*-s)L(Q0)-u*(L(T*)+T*(1-Φ(T*)))=k(3)式中,L(x)=∫0xζφ(ζ)dζ,Qw=Φ-1[(p-w)/(p-s)],Q0=Φ-1[(p-c)/(p-s)],k∈(0,π(Q0)),π(Q0)=-cQ0+pEmin(Q0,ζ)+sE(Q0-ζ)+,ε∈(0,k),且ε足夠小。行為學實驗實驗需要將上述理論模型結果化為一個算例。假定市場需求在[0,100]上均勻分布,c為12元/單位,w為18元/單位,目標數量T與回扣u為決策值,零售商每一期訂購數量Q。未銷售完的貨物當期即作廢處理,殘值s為1元/單位。那么可以得到理論假設為:假設1(理論基準):在銷售回扣合同下,供應鏈的訂購數量為59,供應商設定的單位商品返還金額為14.72,銷量給定的界線為43。假設2:與批發價合同相比,銷售回扣合同協調了供應鏈,零售商、供應商和供應鏈的利潤都會增加。

4.2實驗

1)被試的招募。在進行實驗前,可以在大學校園中招募大學生作為被試,或者讓參加供應鏈管理課程學習的學生作為被試。隨機地將兩個人組成一組,一人扮演零售商,一人扮演供應商。2)進行實驗。讓他們先進行批發價合同的實驗,然后再進行銷售回扣合同的實驗。在每個實驗中,應先進行5輪實驗,讓學生熟悉決策規則,然后正式開始實驗。在批發價合同中,供應商對批發價格進行決策,零售商對采購數量進行決策,然后隨機的市場需求也開始實現,這時可以計算零售商、供應商和供應鏈的整體利潤;在銷售回扣合同中,零售商決定采購數量,供應商決定返還的單位商品金額,然后隨機的市場需求也開始實現,參與各方的利潤也馬上得到計算。在兩個實驗中,商品的市場需求分布、生產成本、零售價格、殘值等實驗參數都是相同的,與4.1節中的數值保持一致,每個實驗都將進行40輪。在實驗前,應將撰寫好的實驗指南發給學生,詳細說明銷售回扣合同的運作機理,以及上述實驗規則。3)激勵。根據每個零售商和供應商的實驗結果,按照他們在每個實驗中40輪的平均利潤水平與理論結果的比例,對他們進行獎勵,發放給每位參與者一定數額的人民幣。

4.3驗證假設與模型修正

收集得到的實驗數據,對4.1節中的理論假設進行驗證。可以利用SPSS等軟件和統計推斷的方法,驗證在銷售回購合同中,供應鏈訂購數量的均值是否等于59,供應商設定的單位商品返還金額是否為14.72,銷量給定的界線是否為43;還可以驗證第二個假設,即銷售回扣合同下的供應鏈利潤水平是否比批發價合同高。如果假設都得到驗證,那么表明銷售回扣合同的理論模型與管理實踐一致;如果假設沒有得到驗證,則表明銷售回扣合同的理論模型和管理實踐之間存在差距。為找出這種差距存在的原因,需要對銷售回扣合同進行進一步的分析,并再次設計合理的行為經濟學實驗,證明分析中找到的影響因素,并將影響因素加入到模型中完成對模型的修正。

5結束語

供應鏈管理中引入行為經濟學實驗,不僅對供應鏈管理理論模型進行驗證并修正,還可以讓學生在學習中熟悉供應鏈管理的實踐情況,逐漸在供應鏈管理的教學和研究中得到廣泛的應用。為使得供應鏈管理的行為經濟學實驗結論真實可信,需要對實驗進行有效的設計,規劃合理的實驗路線,在實驗語境的選擇和設定上要盡量地簡短而中立,可以根據實際情況招募大學生作為實驗參與者,并在實驗過程中對實驗參與者進行合理的酬金激勵。

行為經濟學論文:生活中的行為經濟學現象分析

摘要:經濟學作為一種實用性的學科,也是一種分析某種現實現象的工具和方法的存在,隨著我國社會的快速發展,經濟學與人們的生活聯系的越來越緊密。因此,隨著我們對經濟學的研究,對生活中身邊某種經濟現象都可以用經濟學的知識進行解釋,這是一個把經濟學運用到生活中的例子,也是典型的把理論運用于實踐中,可以使人們深入的理解生活中非理性的思維現象,并且將會產生觸類旁通的效果。本文對生活中幾種經濟學行為及現象運用經濟學的原理進行解釋和分析,體現著經濟學在日常生活中處處存在的現象。

關鍵詞:生活中的行為經濟學;羊群效應;明星代言;應用分析

引言

通過仔細認真的觀察就會發現,人們日常生活中的行為經濟學現象的存在是十分普遍的,也是無處不在的,通過對經濟學的研究,把所得到的經濟學理論運用到現實的日常生活中去,就會得到更加深層次的理解和獨特的見解,使得人們的生活變得更加理性和多彩。

一、羊群效應

1.從眾現象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肯定存在這樣的現象,當你經過一家餐飲店,門口有三個人在排隊,根據人們的先入為主和固有的思維習慣就會使你產生這家餐飲店一定很棒的想法,于是你業就會在這家餐飲店排隊,后來再一些人看到這種現象的時候,也會產生相同或者相似的想法,于是大家都會在這家餐飲店前排上隊,人們的這種行為被叫做羊群效應。所以根據上述的分析而得出,產生上述星巴克現象的原因是具有一定的羊群效應的。

2.現象分析

羊群效應就是把別人的某些行為作為評判一種食物的好壞的標準,并且以此來做是否要效仿的決定,這樣的過程行為就是羊群效應,客觀來講就是一種經濟個體從眾和跟風的現象,羊群效應并不遵循主流金融理論,它是一種行為金融學中的一種較為典型的情況。比較形象的說法就是:實際的生活中,羊群作為一種組織身份分散的群體,日常的行為就是沒有統一方向的左撞右撞,但是如果出現一頭羊朝著一個方向行動起來,群體中其它的羊就會緊隨這頭羊跟上去,并不會考慮到前進的方向是否存在危險或者更嫩的草。通過上述形象的表述,就很容易理解羊群效應的本質,就是著重的描述人們的從眾的心理現象,這種現象的發生比較容易引起盲目的從眾進而被騙或者是失敗。羊群效應還是社會群體中人們有著向著相似的想法和行為的方向發展的現象,日常生活中的反應就是:例如在一個群體中,如果對于某一決策的想法多數人是比較相似并且持支持態度的,而剩下的少數人并不會考慮決策本身的正確與否而變得支持這項決策。

二、廣告效應

1.明星廣告現象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廣告是隨處可見的,夸張點的描述只要我們可以到達的地點就會有廣告的出現,而種類繁多的廣告中,明星代言是企業對于廣告效應中的重要想象,當然明星代言也起到了很好的提高知名度的作用,廣告中的廣告詞的朗朗上口也在很大程度上產生了對于產品的推動作用。

2.現象分析

由于這種明星代言的廣告效應從側面體現了某些信息,明星代言費的高低側面反映著企業產品質量的好壞,如果代言明星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并且有一定的粉絲群體和社會影響力,另一方面在娛樂行業的有一定的地位,由于明星的代言就會使企業的銷售量得到很大的提升,也對企業形象和知名度的提升起到很大的促進作用。一方面,請明星代言廣告作為一種有效的宣傳的手法,會使產品在一定的時間內使其知名度得到很大的提高;另一方面,請到的明星的知名度、粉絲群體、社會影響力和在娛樂行業地位的重要性都會直接影響產品的價格和形象,粉絲群的作用也帶動著產品銷售量的增長。整體來講,企業的品牌形象和明星代言人的風格在某種程度上都表現著產品的形象,明星代言人對于產品的影響是十分重大的,如果明星代言人隨著形象的改變很可能也會改變絕大數消費者的口味,也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產品的設計方向,也會對產品的營銷模式產生變化。

三、學校小吃整改現象

根據各大學校的小吃街的存在,小吃街周期性的就會提供一切新的口味進入小吃街這個小市場和進行整改,在增加了營養餐的同時,小吃的價格都在上漲,上漲平均幅度在150%左右,但是不符合需求法則現象就是,雖然小吃的價格普遍的都的上漲了,但是針對消費者的行為來說,人數不但沒有下降還產生了一定程度的上升,針對這種現象來說,傳統的需求法則并不能對其進行解釋,下面我們從經濟學的另一角度分析思考產生這種現象的原因。針對上述現象的產生可以依據經濟學的原理從三個方面進行分析:(1)提升了消費者的偏好,相比于整改之前,小吃街的食品的價格雖然比較低但是質量并不能達到我們的口味要求,但是在小吃街整改以后,逐漸的達到了一定消費者的要求,另一方面,相對于我們其他消費的場所而言,小吃街的整改明顯相較于其他我們常去的場所產生了一定的優勢,所以就阿合兩方面而言,都使消費者的偏好得到了一定的提升。(2)通過周期性的增加小吃的種類,就會使一定數量的潛在的消費者變成小吃街的實際消費者,并且對于食堂等固有的小吃種類,小吃街整改在一定程度上占據了壟斷的地位。(3)近些年,隨著人們的消費水平的增加,學生的消費開支也有了一定的增大,對于劣質品而言,會使需求曲線朝著左邊移動,而產生消費者的數量增加的現象。

四、結語

綜上所述,經濟學不僅僅是作為一種重要的實用性的學科的存在,更重要的是行為經濟學已經作為一種人們日常生活和合作交流的紐帶,行為經濟學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扮演者越來越重要的角色,是不可或缺的存在。另一方面,人們的日常生活是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進行的,當然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也離不開人們日常生活的推動和影響。不論是本文所提到的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現象分析,還有生活中的理財、工作和消費等方面,處處散發著行為經濟學的智慧,同樣也是行為經濟學的具體表現形式。所以,通過研究人們的日常生活的一些行為就有引起巨大的經濟學理論的可能,通過對行為經濟學的研究,在其過程中獲得的經驗,是得我們的生活賓得更加的多彩與理智。

91综合网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