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論:我們為您整理了1篇實驗經濟學論文范文,供您借鑒以豐富您的創作。它們是您寫作時的寶貴資源,期望它們能夠激發您的創作靈感,讓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實驗經濟學論文:實驗教學下計量經濟學論文
一、經濟學類各專業實驗性教學目前普遍存在的問題
1.過分重視理論教學,
忽視實驗教學。我國高等院校經濟學類各專業課程設置具有較大的共性,專業課中分為專業基礎課與專業方向課,理論課程過多過繁,實驗教學課程比重較小,且教學方法缺乏創新性。這種培養模式的較大問題就是使學生重理論、輕實驗,重書本、輕能力。經濟學類的金融與貿易專業都是應用性很強的專業,其理論與實驗應該緊密相連。
2.教學目標不明確。
教學是一種有目的、環環相扣的鏈條,從而達到系統的功能。專業實驗性教學的一些具體環節由于缺乏明確的子目標,從而影響著這方面教育總體目標的實現。如經濟學類各專業都對計算機操作能力有一定的要求,但相關的實驗環節如果僅限于單純的電腦打字、數據庫操作等內容,沒有結合經濟學的相關內容,就容易導致實驗內容單一、教學方法落后、評價方法不科學、控制措施失效,從而影響教學效果。
3.實驗教學形式單一。
目前,經濟學類各專業的實驗性教學主要是以上機模擬的形式出現,但從總的情況來看,效果難以得到保障。究其原因,是現有的教學管理制度缺乏明確的制度安排,導致教師對于實驗教學積極性不高,影響教學質量的提高。
二、我校計量經濟學課程實驗環節教學改革的回顧
改革經濟學類各課程的實驗教學環節,對建設同濟品牌的經濟學專業、培養我國金融與貿易領域亟需的專業人才,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計量經濟學作為經濟學專業的八門核心課程之一,是經濟學、數學和統計學三門學科的結合,其理論和方法是多門學科相互滲透和交叉的結果,體現了現代經濟學發展中注重定量實證分析的特征,非常適合將該課程的教學作為一個平臺,強化課程的實驗教學,使理論與實踐結合,培養學生的綜合研究能力。因此,本課程教學團隊著力于改變觀念,研究、探索和實施計量經濟學課程實驗教學內容和方法的各項改革設想,采用先進的手段和多元化的教學方法,以研究型人才的培養為首要目標,并以此為基礎改革課程教學計劃、教學方法和評價方法,構建了基于實驗教學的教學體系,形成了一套系統的、可操作的實驗教學成果并應用于教學實踐。具體而言,要重點做好以下幾方面的工作。
1.教學培養目標明確。
針對本校經濟學專業人才培養目標與模式的定位,對計量經濟學課程的實驗教學設定了非常明確的目標:一是培養學生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二是要求學生善于將各門經濟課程所學知識融會貫通;三是通過實驗性教學環節使學生進一步擴大知識視野,拓展研究能力。學生從大量的實驗中摸索規律,有助于將專業基本理論加以整合并與實踐緊密結合,用理論指導實踐,在實驗中進一步升華所學的理論。因此,在該課程教學大綱中明確了該課程的應用性和學科的交叉性,以及配合相應的計量軟件應用來進行實驗教學,保障了實驗教學在整個課程教學中的重要地位。
2.教學內容豐富。
計量經濟學課程所涉及的理論知識比較抽象,課堂教學中也較難直接接觸到很多實例,使得學生在理解時有一定的困難。將相關理論和方法與經濟現實問題和具體實例結合起來,通過實驗教學環節中應用大量現實案例分析,所選定的案例既與課程內容緊密聯系,又是來自當時社會所關注的現實問題,使學生通過典型案例的閱讀、分析和討論,能加深對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的理解。通過對案例多角度、多層次的分析、討論、歸納和總結,能開拓學生的思路,培養運用理論綜合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也有利于引發學生學習的興趣,積極參與分析和決策,活躍課堂氣氛,進而產生進一步深入學習的欲望。
3.多元化的教學方法。
通過對全國各重點高校計量經濟學課程教學情況的調研,發現各校均于近年來加強了該課程的實驗教學,主要的形式一是配合教學內容,上課時進行相關軟件的演示;二是運用相應的計量軟件,安排學生直接上機實驗。另外,有些高校自己進一步編寫仿真實驗或編制相關的課程教學軟件。根據本校的實驗教學條件,采取了根據所用教材各章節的內容自己重新編寫了該課程實驗教學的大綱和實驗教學手冊、教學指南以及相應的案例,提出相應的實驗要求和內容,安排學生在實驗室完成各項實驗操作訓練,并在此基礎上引入課堂交流和討論。實驗過程和實驗結果,亦納入對學生的最終課程評價成績。從近年來以研究型人才的培養為首要目標,對計量經濟學課程實驗教學進行改革以來,有效地將計量課程的專業理論、技術學習與實驗教學融為一體,既豐富了本課程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也能將相關理論和方法與經濟現實問題和具體實例結合起來。因為實驗教學環節中應用大量的現實案例分析,所選定的案例既與課程內容緊密聯系,又是來自當時社會所關注的現實問題,使學生通過典型案例的閱讀、分析和討論,能加深對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的理解,通過對案例多角度、多層次的分析、討論、歸納和總結,能開拓學生的思路,培養其運用理論綜合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提高了學生的實際定量分析能力。本課程實驗教學的實施,使得經濟類專業畢業的學生,具有更強的專業理論和方法的應用能力,在定量分析能力方面有較大的提高,更有利于開發學生的潛能,培養學生學習能力、合作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為其他專業課程的學習、學位論文的寫作以及進一步的深造提供了有力支撐,適應社會對研究型專業人才的需要,在實踐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三、進一步改革的思考與建議
由于2013年剛開始嘗試計量經濟學課程的實驗教學,許多地方還有待于進一步地提高和完善。比如,實驗的指導人員不夠,實驗的數據不夠豐富,不同專業的學生怎樣設計不同的案例來提高專業的針對性,怎樣開發編寫適用的仿真實驗,等等,這些都有待于在以后的實驗課程建設中加以完善。具體而言,有以下幾方面。
1.加強師資隊伍的建設。
教學改革成功與否,關鍵的因素是教師,要提高教師的能力使之與教學方法的改革相適應。其原因在于教學方法一般是由教師選擇、設計,教師是教學方法改革的主體。只有教師、靈活地運用各種教學方法,才能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提高其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因此,負責實驗教學的教師應通過加強學習、收集新資料,來提高自身的能力素質,能將教學與科研統一起來,掌握科研成果的前沿,并把前沿理論轉化為自己的知識技能,這樣才能對學生起到良好的引導作用。
2.建立激勵機制。
把對實驗教學的重視真正落到實處,在制度上真正鼓勵教學方法的創新。為此,尤其重要的是,在教學配套上要做相應的調整,在課程設置、成績評定標準、教師教學質量的檢查與評估等方面應加強對實驗課程的支持。
3.加強教學設施的建設。
在網絡時代實施實驗教學必然要涉及到必要的物質技術條件及其應用環境問題。因此,必須結合專業教學的長遠發展規劃,配備必要的軟硬件設施以及環境,保障實驗教學方法的有效實施。
作者:樓永 單位:同濟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
實驗經濟學論文:實驗教學與計量經濟學論文
一、計量經濟學教學現狀及存在問題
1.案例不夠豐富,沒有考慮專業差異
目前的計量經濟學教學過程中,通常情況下教師都會直接運用教材上的案例進行講授。案例主要涉及一元、多元線性回歸及放寬古典假定的內容,一般都是經濟問題分析,如居民消費問題、財政收入影響因素等。這些案例的突出特點是適用性廣泛,只要學生有宏觀經濟學、微觀經濟學的基礎知識,都能很好地通過案例掌握相關數據分析的方法。在實際教學中,這些案例的不足之處在于沒有和學生的專業基礎密切結合,不能拓寬學生的視野,部分同學會誤以為計量經濟學只能應用于經濟學,而對于以后如何在自己的專業中應用相關知識缺乏相應的了解和實踐。
2.課程難度大,學生重視程度不一
由于計量經濟學是數學、統計學和經濟學三門學科的結合,在經典線性回歸理論部分,需要用到矩陣、參數估計和假設檢驗的大量知識。對一般經濟管理類專業的學生而言,學習計量經濟學課程并不輕松,文科背景的同學學習起來更加困難。調查問卷中關于計量經濟學難度的問題中,有28%的同學選擇了很困難,有43%的同學選擇了比較困難,選擇一般困難的有27%,只有2%的同學選擇了不困難。從調查結果看,選擇比較困難和很困難的學生高達71%的比例,充分說明對一般本科院校的學生而言,計量經濟學課程難度還是比較大的。對計量經濟學課程的重要性方面,有41%的同學認為計量經濟學對以后的工作學習有用,高達54%的同學認為用處不大,5%的同學認為沒有用。當今學生學習有一定的功利性,如果學生認為某門課程在目前對就業、考研沒有直接作用,往往不太重視,也不會投入太多精力。在學生“學習計量經濟學課程的目的”問題中,學生回答學生學習計量經濟學的目的中,排在及時位的是通過考試,這是無可厚非的,但需要注意,選擇通過考試的同學中,有10位同學除了通過考試外,其他的選項均沒有選擇,說明這部分同學學習計量經濟學的目的就是為了通過考核,拿到學分;還有5位同學選擇了所有的選項,說明這5位同學是希望通過計量經濟學課程的學習能掌握相關知識。排在第二位的是為以后學習數據分析方法打基礎,當今是大數據時代,許多行業的發展都離不開數據分析,學習計量經濟學能為數據分析打下基礎,學生對此也有較清晰的認識。此外,掌握計量經濟學基本理論和軟件使用方法排名在第三和第四,而運用計量經濟學理論進行實證分析排在,說明學生對如何運用計量經濟學的理論信心不足。
3.先導課程基礎差異大
為了探明學生畏難情緒的原因,在之后的調查中,設計了這樣的問題:計量經濟學課堂上,您能否跟得上授課老師的思路,教學內容能否及時消化?從學生調查的結果看,選擇跟得上的只有9%,選擇勉強跟得上的有58%,有33%的同學選擇了跟不上。說明在課堂上計量經濟學的授課效果并不是很理想,有三分之一的同學跟不上老師的思路。占比例較大的是每節課信息量太大,其次是沒有及時預習和復習課堂內容,第三是先導課程沒有學習,理科基礎不好。由于計量經濟學的課程特征,上課會用到線性代數、數理統計的知識,學生只有進行課前預習和課后復習才能有效地掌握相關知識。實際情況中,一般院校都將計量經濟學安排在第5或者第6個學期,正是學生大量學習專業課的時間,課程壓力較大,因此,學生沒有充裕的時間進行預習和復習,導致學生對于每節課的信息不能充分接收。此外,目前本科院校中,各個專業的課程體系安排有一定的差異,大多數專業是在第3個學期學習的概率論與數理統計學課程,但數理統計部分由于課時的限制,在參數估計和假設檢驗部分授課教師一般不作深入介紹,學生也很少去主動自學這部分內容,掌握程度不是很理想;更有個別院校,將計量經濟學和數理統計學安排在同一學期學習。這樣的教學安排,導致學生在學習計量經濟學課程時,由于存在大量的數學符號,本來就心存畏懼,加上數理統計知識不夠扎實,容易對計量經濟學課程產生厭學情緒,影響教學效果;對教師而言,在上課過程中需要專門抽時間補充介紹數理統計基礎知識,影響教學進程。
4.課時安排偏少
通過查閱相關資料發現,一般的本科院校的計量經濟學課程設置為48個學時,其中包括40個學時的理論授課,8個學時的上機實驗。一些重點院校的計量經濟學課程學時安排多一些,如清華大學的計量經濟學課程為54個學時。鄭州航院計量經濟學安排了48個學時,這樣的學時安排,調查中有14%的同學認為課時夠用,而有39%的同學認為理論課時不夠,有47%的同學認為上機時間不夠。計量經濟學既需用到大量的矩陣和數理統計知識,又需要一定的經濟學基礎,同時又是一門操作性和實用性很強的學科,必須將理論知識講授與軟件使用結合起來,才能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面對數理基礎和經濟學基礎程度不一、接受能力有別的學生,教師在有限的學時內,將經典的回歸理論能夠、系統地給學生介紹清楚,已屬不易。通過短短幾個學時的上機實驗,讓學生能掌握相關的軟件操作技能,也顯得勉為其難。此外,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一般缺乏充裕的時間進行案例分析和介紹前沿的研究成果,這種拓展既能開闊學生的視野,又能增強學生學習計量經濟學的興趣,但因課時限制,一般得不到實施。
5.實驗教學效果難
以保障現有計量經濟學實驗教學主要是驗證性的,教師講授計量經濟學軟件(Eviews、SAS等)操作方法,給定學生數據,學生驗證經典回歸模型的估計、檢驗方法。這樣的教學過程對學生掌握具體的軟件操作過程是十分必要的。實際教學過程中,實驗教學的主要目的也是使學生掌握相關軟件操作方法,學會利用軟件實現數據分析,但對學生而言,如何將這些理論知識和實際問題結合起來,尤其是將計量經濟學的知識應用于專業相關的數量分析,缺乏實踐。
二、計量經濟學教學改革建議
1.做好課程銜接和課時安排
從調查的結果看,許多學生覺得計量經濟學課程困難的原因一方面是信息量太大,另一方面是先導課程沒有學習,基礎不好。因此,在前期的課程安排方面,一定要做好課程的銜接,學生后期要學習計量經濟學,一定要在前期安排數理統計學的課程內容??梢圆扇≡黾痈怕收撆c數理統計課時或者專門開一門數理統計學課程來解決。從課時安排看,條件允許的學??梢赃m當增加計量經濟學的課時,尤其上機實驗的課時。增加理論課時一方面可以講授如時間序列的平穩性、協整、格蘭杰因果關系檢驗等非經典線性回歸的內容;另一方面教師可以簡要介紹計量經濟學前沿知識,如向金融學專業學生介紹金融計量、向經濟學專業的同學介紹空間計量經濟學等,開闊學生的視野,走上工作崗位后學生可根據實際需要自學相關知識,有條件的院??蓪⒂嬃拷洕鷮W理論課時增加4~8個。從上機課時看,一般8個課時的上機基本能保障學生熟悉一個軟件的基本操作,完成經典線性回歸的相關驗證性實驗,如能增加2~4個學時,學生會對軟件操作更加熟悉,對相關分析結果的分析更加深入,以后的應用較為得心應手。
2.改革教學目標
在以應用型人才培養為目標的本科院校,學生畢業后一少部分進入研究生階段的學習,大多數學生都是直接走上工作崗位從事經濟管理類的工作。根據調查結果,學生多數認為計量經濟學課程難度較大,主要是課程信息量太大,難以取舍,因此在計量經濟學的教學目標上,應當定位在使學生掌握計量經濟學研究的基本方法與相關的軟件操作方面。教學過程中首先應當介紹計量經濟學相關方法的基本背景,在授課過程中應特別注意介紹基本思想、基本方法和應用范圍,尤其是這些方法的經濟背景。在介紹普通最小二乘估計和相關檢驗方法的時候,要把側重點放在思路和結論方面,而盡量減少或者簡化相關的推導過程,要求學生“知其然”即可,而對學有余力的同學可以通過課下自學的方法“知其所以然”。
3.改革教學方式
計量經濟學的教學不僅要傳授知識,更是要教給學生學會利用相關知識進行數據分析,因此,要把理論教學、案例教學和實驗教學等教學方式充分結合起來。理論教學部分,要更多地采用啟發式教學、課堂討論等方式。啟發式教學可以激發學生學習理論知識的積極性,引導學生主動思考;課堂討論要選擇合適的教學內容,提前定下討論內容,要求學生發揮主觀能動性,提前做好課下準備,加深對理論知識的理解。案例教學則需要任課教師提前做好準備,選擇與學生專業相關的案例。案例分析過程要盡量讓學生參與進來,教師提前選擇好專業方面的問題??梢园才挪糠滞瑢W進行前期的理論分析,部分學生搜集相關數據,在教師的帶動下完成案例分析的全過程。
4.改革實驗教學
計量經濟學應以學生掌握相關軟件的操作為目標,對于基本的操作,可以通過教師演示,學生進行驗證性實驗加以學習。而學生若要真正掌握具體的應用,必須經過一個完整的搜集數據、建立模型、估計和檢驗、模型應用的一個過程,只有這樣以后才能學以致用。因此,實驗教學不能僅僅包含學生在實驗室里完成驗證性實驗的過程,建議增加課程論文。在學期初就給學生布置好任務,要求就本專業的相關經濟、管理等方面的問題,分成小組,依據經濟理論,選擇相關變量,搜集數據,建立計量經濟學模型,進行一個完整的數據分析過程,以課程論文的形式提交實驗結果。這個過程中老師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加以指導和監督。自己動手進行實踐的過程,不僅鍛煉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實踐能力,由于整個過程是結合理論教學逐步進行的,也對學生掌握相關理論知識起到了有益的補充。
5.改革考核方式
課程考核方式的改變是教學改革的驅動力,也是激發學生興趣的原動力。在調查中,有63%的同學反映沒有及時預習和復習課堂內容是跟不上課程教學的原因之一。學生不及時預習和復習教學內容,一方面可能是學風問題,另一方面也可能是眼下的考核方式不利于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對于計量經濟學課程的考核,要改變傳統的以理論考試為主的評價方式,一是要增加上機測試,二是對學生獨立完成的計量經濟學模型的設計、數據搜集、數據分析、模型檢驗和提交數據分析報告等環節也在評價中給予一定比例的分值。建議上機測試、課程論文各占15%的分值,理論測試占70%的分值,這樣的改革能在一定程度上改變學生在考試前通過短期突擊應付理論考試的現狀,把工夫用在平時。
作者:賀書平單位:鄭州航空工業管理學院
實驗經濟學論文:實驗教學計量經濟學論文
一、實驗教學對研究型人才培養的重要意義
經濟學類的金融、貿易專業是培養具備相關理論知識和業務技能,能在經濟管理部門和企業從事相關工作的高級人才。為了更好地適應形勢發展的需要和市場對人才的要求,專業的培養目標應該是既掌握本學科的理論前沿和發展動態,又接受過相關業務的基本訓練,熟悉國家有關方針、政策和法規,具有相關領域實際工作的基本能力,外語、計算機運用熟練,同時具有開拓創新精神、良好職業道德的高素質、復合型、研究型人才。實驗教學是高等學校整個教學過程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培養高素質研究型人才的重要環節,是提高大學生實驗能力、創新能力的重要手段。在研究型人才培養的過程中,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是掌握知識和獲取技能的一般途徑。對于經濟學相關專業的學生來說,這一準則更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這是因為全球范圍內的經濟活動極為活躍,新情況、新問題層出不窮,如何創新工具、規避風險、完善市場,這些問題的解決,都需要有創新思維和相應的研究能力,都需要在實踐中不斷地摸索和總結。
二、經濟學類各專業實驗性教學目前普遍存在的問題
從目前情況來看,我國高等院校培養的經濟類專業人才質量與研究型人才的要求還存在較大差距,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一是培養的人才缺乏創新性。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和學生的側重點是學習,也就是吸收知識,用知識記憶的多少來檢驗和反映教學的效果,從而影響學生創新性的培養。二是人才總體結構失衡。由于在校期間更多地強調專業知識而忽視其他相關研究能力的培養,從而造成低層次金融貿易類人員供大于求,而高層次人才則明顯不足。導致以上問題的關鍵因素,歸根到底在于實踐性教學環節的訓練缺乏針對性,存在著諸多的不足,其具體表現如下。
1.過分重視理論教學,忽視實驗教學。我國高等院校經濟學類各專業課程設置具有較大的共性,專業課中分為專業基礎課與專業方向課,理論課程過多過繁,實驗教學課程比重較小,且教學方法缺乏創新性。這種培養模式的較大問題就是使學生重理論、輕實驗,重書本、輕能力。經濟學類的金融與貿易專業都是應用性很強的專業,其理論與實驗應該緊密相連。
2.教學目標不明確。教學是一種有目的、環環相扣的鏈條,從而達到系統的功能。專業實驗性教學的一些具體環節由于缺乏明確的子目標,從而影響著這方面教育總體目標的實現。如經濟學類各專業都對計算機操作能力有一定的要求,但相關的實驗環節如果僅限于單純的電腦打字、數據庫操作等內容,沒有結合經濟學的相關內容,就容易導致實驗內容單一、教學方法落后、評價方法不科學、控制措施失效,從而影響教學效果。
3.實驗教學形式單一。目前,經濟學類各專業的實驗性教學主要是以上機模擬的形式出現,但從總的情況來看,效果難以得到保障。究其原因,是現有的教學管理制度缺乏明確的制度安排,導致教師對于實驗教學積極性不高,影響教學質量的提高。
三、我校計量經濟學課程實驗環節教學改革的回顧
改革經濟學類各課程的實驗教學環節,對建設同濟品牌的經濟學專業、培養我國金融與貿易領域亟需的專業人才,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計量經濟學作為經濟學專業的八門核心課程之一,是經濟學、數學和統計學三門學科的結合,其理論和方法是多門學科相互滲透和交叉的結果,體現了現代經濟學發展中注重定量實證分析的特征,非常適合將該課程的教學作為一個平臺,強化課程的實驗教學,使理論與實踐結合,培養學生的綜合研究能力。因此,本課程教學團隊著力于改變觀念,研究、探索和實施計量經濟學課程實驗教學內容和方法的各項改革設想,采用先進的手段和多元化的教學方法,以研究型人才的培養為首要目標,并以此為基礎改革課程教學計劃、教學方法和評價方法,構建了基于實驗教學的教學體系,形成了一套系統的、可操作的實驗教學成果并應用于教學實踐。具體而言,要重點做好以下幾方面的工作。
1.教學培養目標明確。針對本校經濟學專業人才培養目標與模式的定位,對計量經濟學課程的實驗教學設定了非常明確的目標:一是培養學生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二是要求學生善于將各門經濟課程所學知識融會貫通;三是通過實驗性教學環節使學生進一步擴大知識視野,拓展研究能力。學生從大量的實驗中摸索規律,有助于將專業基本理論加以整合并與實踐緊密結合,用理論指導實踐,在實驗中進一步升華所學的理論。因此,在該課程教學大綱中明確了該課程的應用性和學科的交叉性,以及配合相應的計量軟件應用來進行實驗教學,保障了實驗教學在整個課程教學中的重要地位。
2.教學內容豐富。計量經濟學課程所涉及的理論知識比較抽象,課堂教學中也較難直接接觸到很多實例,使得學生在理解時有一定的困難。將相關理論和方法與經濟現實問題和具體實例結合起來,通過實驗教學環節中應用大量現實案例分析,所選定的案例既與課程內容緊密聯系,又是來自當時社會所關注的現實問題,使學生通過典型案例的閱讀、分析和討論,能加深對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的理解。通過對案例多角度、多層次的分析、討論、歸納和總結,能開拓學生的思路,培養運用理論綜合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也有利于引發學生學習的興趣,積極參與分析和決策,活躍課堂氣氛,進而產生進一步深入學習的欲望。
3.多元化的教學方法。通過對全國各重點高校計量經濟學課程教學情況的調研,發現各校均于近年來加強了該課程的實驗教學,主要的形式一是配合教學內容,上課時進行相關軟件的演示;二是運用相應的計量軟件,安排學生直接上機實驗。另外,有些高校自己進一步編寫仿真實驗或編制相關的課程教學軟件。根據本校的實驗教學條件,采取了根據所用教材各章節的內容自己重新編寫了該課程實驗教學的大綱和實驗教學手冊、教學指南以及相應的案例,提出相應的實驗要求和內容,安排學生在實驗室完成各項實驗操作訓練,并在此基礎上引入課堂交流和討論。實驗過程和實驗結果,亦納入對學生的最終課程評價成績。從近年來以研究型人才的培養為首要目標,對計量經濟學課程實驗教學進行改革以來,有效地將計量課程的專業理論、技術學習與實驗教學融為一體,既豐富了本課程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也能將相關理論和方法與經濟現實問題和具體實例結合起來。因為實驗教學環節中應用大量的現實案例分析,所選定的案例既與課程內容緊密聯系,又是來自當時社會所關注的現實問題,使學生通過典型案例的閱讀、分析和討論,能加深對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的理解,通過對案例多角度、多層次的分析、討論、歸納和總結,能開拓學生的思路,培養其運用理論綜合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提高了學生的實際定量分析能力。本課程實驗教學的實施,使得經濟類專業畢業的學生,具有更強的專業理論和方法的應用能力,在定量分析能力方面有較大的提高,更有利于開發學生的潛能,培養學生學習能力、合作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為其他專業課程的學習、學位論文的寫作以及進一步的深造提供了有力支撐,適應社會對研究型專業人才的需要,在實踐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四、進一步改革的思考與建議
由于2013年剛開始嘗試計量經濟學課程的實驗教學,許多地方還有待于進一步地提高和完善。比如,實驗的指導人員不夠,實驗的數據不夠豐富,不同專業的學生怎樣設計不同的案例來提高專業的針對性,怎樣開發編寫適用的仿真實驗,等等,這些都有待于在以后的實驗課程建設中加以完善。具體而言,有以下幾方面。1.加強師資隊伍的建設。教學改革成功與否,關鍵的因素是教師,要提高教師的能力使之與教學方法的改革相適應。其原因在于教學方法一般是由教師選擇、設計,教師是教學方法改革的主體。只有教師、靈活地運用各種教學方法,才能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提高其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因此,負責實驗教學的教師應通過加強學習、收集新資料,來提高自身的能力素質,能將教學與科研統一起來,掌握科研成果的前沿,并把前沿理論轉化為自己的知識技能,這樣才能對學生起到良好的引導作用。2.建立激勵機制。把對實驗教學的重視真正落到實處,在制度上真正鼓勵教學方法的創新。為此,尤其重要的是,在教學配套上要做相應的調整,在課程設置、成績評定標準、教師教學質量的檢查與評估等方面應加強對實驗課程的支持。3.加強教學設施的建設。在網絡時代實施實驗教學必然要涉及到必要的物質技術條件及其應用環境問題。因此,必須結合專業教學的長遠發展規劃,配備必要的軟硬件設施以及環境,保障實驗教學方法的有效實施。
作者:樓永單位:同濟大學
實驗經濟學論文:計量經濟學與實驗經濟學的若干新近發展及展望
一、引言
經濟研究的方法在于總結典型的經驗特征與收集數據,并在此基礎上建立相應的經濟理論或經濟模型。經濟研究的科學性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經濟理論或經濟模型的可驗證性,即能否通過數據實證檢驗相關的經濟理論與經濟模型來解釋事實,并預測未來的經濟變動趨勢以及提供科學的政策建議。計量經濟學和實驗經濟學則猶如硬幣的雙面,從不同的角度為經濟學的實證分析提供重要的方法論基礎。計量經濟學以實際經濟數據的建模與分析為主要研究對象。當實際數據不可得,或實際數據過于復雜而導致因果關系不易梳理時,實驗經濟學則有可能從另一個角度出發,通過可控的實驗數據代替實際數據,成為實證經濟分析的又一個有利工具。
計量經濟學是由經濟學、統計學、數學、計算機科學等學科交叉產生而又獨立于其中任何一個學科。計量經濟學產生于對經濟理論的實證分析,經濟系統的建模和國民經濟投入產出法的計算等經濟學問題,經過近一個多世紀的發展,已經成為了一個成熟而且被廣泛運用的學科。計量經濟學可以分為理論計量經濟學和應用計量經濟學。其中理論計量經濟學主要關注計量經濟模型的建立,包括針對不同數據類型、隨機實驗和不可控隨機誤差的分布形式、經濟學模型和實際問題而進行的假設,從而對該模型進行參數、非參數等的估計、統計推斷和預測,并給出其具體的理論性質,例如無偏性,漸進分布、統計有效性、預測誤差等等。應用計量經濟學則側重于實際問題,其內容基本涵蓋凡是有數據支持的經濟學理論的各個分支,并用經濟數據來對經濟理論進行檢驗,或是對某些經濟變量的因果關系進行量化研究,或是利用金融數據進行風險估計等實證研究。例如對環境經濟學、教育經濟學、金融經濟學、國際貿易理論、經濟增長理論等都可以通過數據進行實證分析,在計量經濟學理論的指導下進行計算。計量經濟學的理論研究和實證分析相輔相成,對現實生活中某種類型經濟數據的實證分析往往成為發現理論研究新方向的動力,同時理論研究的成果也通過計量模型被廣泛應用到各種實際問題中去。
計量經濟學是現代經濟學理論體系的一個核心組成部分,可以說如果沒有計量經濟學,經濟學理論就像純數學理論一樣只有象牙塔式的研究價值而不能被數據所證實或者應用證偽。在過去的諾貝爾經濟學獎獲獎人當中,及時屆諾貝爾經濟學獎就授予了兩位計量經濟學研究的先驅弗利希(RagnarFrisch, 1969)和丁伯根(JanTinbergen, 1969),表明了計量經濟學在推動整個經濟學研究科學化進程中的重要性。早期因從事計量經濟學研究而榮膺諾貝爾經濟學獎的還包括李昂惕夫(WassilyLeontief, 1973)、克萊因(Lawrence R.Klein, 1980)和哈維爾莫(TrygveHaavelmo, 1989)等。計量經濟學的發展日益與經濟學各分支學科的發展緊密結合,并反過來極大促進了經濟學各分支學科的發展。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麥克法登(Daniel L.McFadden, 2000)、赫克曼(JamesHeckman, 2000)、格蘭杰(Clive W.J.Granger, 2003)、恩格爾(Robert F.Engle, 2003)與漢森(Lars PeterHansen, 2013)都是因為提出新的計量方法促進了勞動經濟學、產業經濟學、宏觀經濟學、金融學等相關經濟學分支學科的發展而獲此殊榮。在現代經濟學的教學與研究體系中,計量經濟學已經成為與微觀經濟學、宏觀經濟學并列的三大學科,成為經濟學各分支學科最核心的方法論基礎。
實驗經濟學則是最近四十余年興起的一門新的交叉學科,結合認知心理學、神經科學、社會學和人類學的相關研究方法,涵蓋了決策論、經濟學、金融學、博弈論、管理科學、市場營銷或政治學等多個研究領域。實驗經濟學以模擬實體經濟決策環境和驗證理論模型為目的,通過仿真方法創造與實際經濟相似的實驗室環境,觀察分析受到物質報酬激勵的受試對象如何在一定規則下進行決策,從而研究人們行為決策。經濟學家通過調整實驗參數以及對不同參數下產生的實驗數據進行整理、加工與分析來檢驗已有的經濟理論及其前提假設,或者發現新的理論,或者為一些決策提供理論分析的基礎。
實驗經濟學之所以產生和發展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因為基于可控實驗而得到的數據能夠很好地避免數據的內生性問題(-endogeneity)。眾所周知,因果關系研究是自然科學研究和
社會科學研究的一個核心內容。相對于現實環境下自然產生的經濟決策實際數據而言,實驗經濟學數據是在事前已經盡可能控制了各種干擾混淆因素條件下產生的,從而數據相對比較整潔,有利于經濟學研究人員發現并研究經濟因素之間的因果關系。實驗研究方法已經成為微觀經濟學、宏觀經濟學、公共經濟學、金融經濟學、勞動經濟學、金融學、市場學、組織行為學、會計學和管理科學等領域的核心研究方法。這些領域國際最頂尖學術期刊都會定期發表一些運用實驗技術完成的研究成果。目前已有卡納曼(DanielKahneman, 2002)、史密斯(Vernon L.Smith, 2002)和羅斯(Alvin E.Roth, 2012)三位經濟學家因其在實驗經濟學方面的貢獻而榮膺諾貝爾經濟學獎。 在下文中,我們首先對計量經濟學與實驗經濟學在最近一二十年來的發展做一簡單介紹。作為與實證研究和應用研究密切相關的學科,計量經濟學與實驗經濟學的發展從來就受到兩方面需求的推動,其一是理論發展與政策分析的需求,其二是數據特征與數據可得性的需求。之后,對國內計量經濟學與實驗經濟學發展的現狀做一簡單評述,對一些亟需發展的計量經濟學與實驗經濟學研究領域提出若干建議。
二、計量經濟學的若干近期發展
(一)面板數據計量經濟學
面板數據(panel data)是將截面數據和時間序列數據綜合起來的一種新的數據類型。和單一的時間序列數據相比,面板數據能夠提供不同個體在同一時點的橫截面信息;和純粹的截面數據相比,面板數據又能夠提供同一個體在不同時間點的動態變化。因此,和傳統的橫截面模型與時間序列模型相比,面板數據模型在模型估計、假設檢驗和管理科學應用等方面具有明顯的優勢。國內外高質量面板數據的出現極大推動了面板數據計量經濟學的發展,在宏觀經濟學和應用微觀計量經濟學等各個領域都有非常重要的應用。面板數據計量經濟學的近期發展主要集中在三個部分,其一是非線性面板數據建模的發展,包括各類非參數半參數條件均值模型、條件分位數模型和離散數據模型等。函數系數模型(Cai et al.,2000; Cai et al., 2000)采取可加模型的形式,解釋變量的系數可以是其他隨機變量的函數(稱之為光滑變量,smoothingvariable),而光滑變量的選擇由經濟理論決定。函數系數模型不僅能夠提供更好的數據模擬能力,而且在非參數模型中融入了經濟學的解釋,因而近年來有不少研究將函數系數模型結合到面板數據中。其二是非平穩面板數據模型的發展,包括面板數據單位根檢驗與協整分析,以及包含非平穩變量和未知時間趨勢的估計與檢驗等;其三是包含橫截面相關(cross-sectional dependence)的面板數據建模。面板數據通常包含兩個維度,行為個體與時間維度。行為個體可以是微觀層面的家庭、個人或企業,也可以是宏觀層面的國家、產業或地區。傳統的面板數據建模通常假設面板數據各行為主體之間是獨立的(橫截面獨立假設,cross-sectionalindependence),這就排除了行為個體之間可能存在的相互影響,從而導致模型估計與檢驗的一系列問題。橫截面相關性已成為面板數據領域最為活躍的科研方向之一。目前文獻中處理橫截面相關的方法主要有三種:其一是通過因子模型(factormodel)描述橫截面相關性,然后通過模型中可觀測變量的橫截面平均作為因子模型中不可觀測的共同因子的變量,用以解決因共同因子不可觀測性而帶來的內生性問題(Pesaran,2006; Pesaran & Tosetti, 2011等);其二是交互效應(interactive effect)模型,通過PCA的方法直接估計不可觀測的共同因子(commonfactor)與因子系數(factorloading),通常使用的估計方法包括QMLE和最小二乘法(Bai, 2009, 2013等);其三是使用一系列距約束條件描述橫截面弱相關性,不需要借助于常見的因子結構(Chen etal., 2012等)。最近幾年,這一領域的發展主要集中在將橫截面相關性與半參數或非參數模型相結合,研究模型的估計與檢驗方法,這也是目前最為活躍的研究領域之一。
(二)微觀計量經濟學與政策評估
因果分析與政策效應評估是經濟分析最為關注的核心問題,其主要難點在于經濟事件與經濟政策的內生性問題,以及虛擬事實的不可觀測性。社會經濟系統作為一個有機的整體,各類因素各種事件往往存在復雜的相互聯系。由于巨大的社會成本與經濟成本,社會經濟政策無法使用類似于自然科學中常用的模擬實驗的方法。為了解決內生性問題,經濟分析通常借助于所謂的“準實驗”(quasi-experiment)機會,使用工具變量方法,以及在工具變量方法上發展起來的一系列估計政策處理效應(treatmenteffect)的方法。工具變量必須同時滿足相關性與外生性的要求。所謂相關性,是指工具變量必須與內生的結構變量高度相關,否則便稱之為弱工具變量(weakinstruments)。所謂外生性,是指工具變量僅通過內生的結構變量影響回歸模型中的被解釋變量,而不存在其他獨立的影響渠道。九十年代中期以來,計量經濟學家發現當存在弱工具變量的情況下,無論是小樣本還是大樣本,常見的工具變量估計方法,包括兩階段最小二乘估計與有限信息較大似然估計都無法得到一致性的估計量。這一時期大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工具變量質量的檢驗,以及存在弱工具變量情況下不同的統計檢驗方法。最近十年中,計量經濟學家更加關注工具變量的外生性問題,討論在工具變量嚴格外生性條件無法滿足的情況下對統計檢驗的影響。目前較有影響的做法是采用再抽樣(resampling;Berkowitz et al., 2012)或貝葉斯的方法校正近似外生性的影響(Conley etal., 2012; Kraay, 2012)。隨著大數據時代的來臨,計量經濟學家也開始關注在存在大量工具變量的情況下工具變量的選擇問題。目前主要的做法分為兩類,一類是在工具變量中加入稀疏性(sparcity)假設,采用LASSO等變量選擇的方法在及時階段選擇有效的工具變量;另一類是不采取稀疏性假設,通過主成分分析或嶺回歸等降維的正則化(regularization)方法處理估計中的問題(Hansen et al.,2008; Okui, 2011; Carrasco, 2012; Hansen & Kozbur, 2014等)。
當工具變量僅是簡單的二元變量時,工具變量法就和政策處理效應的一系列估計方法建立了聯系,這部分是近幾年來發展最為迅速的研究領域之一。倍差法(difference indifference, Card & Krueger, 1994; Bertrand et al., 2004; Athey &Imbens, 2006等)是最為常見的處理效應估計方法。當某一經濟政策實施以后,盡管我們可以同時觀察到處理組中政策前后的變化,但這個變化同時包含了具體政策的處理效應和不可觀測的時間趨勢的變化。如果假設時間趨勢在處理組和對照組的變化是相同的,那么我們可以采取兩次差分的方式,將共同的時間趨勢剔除出去,從而得到平均處理效應的估計值。倍差法的主要優勢在于計算簡便,可以接受某種形式的選擇性誤差(-selectionon unobservables),但主要問題在于處理組和對照組之間必須保持相同時間趨勢的假設有時不符合現實,且較難檢驗。也有研究者發展一些半參數的倍差法試圖放松相同時間趨勢的假設(Abadie,2005)。匹配(matching,Rubin, 1973)是另一種較為常見的處理效應的估計方法。和倍差法不同,使用匹配法的一個重要假設是條件獨立性(conditionalindependence或unconfoundedn
esscondition),是指在控制各種變量以后,處理效應的結果不再受到是否接受處理(treatment)的影響。在條件變量較多的情況下,事實上無法做到嚴格匹配,傾向匹配得分(propensityscore)是用來處理降低匹配維度的主要方法,一些非參數方法也被廣泛用來完成處理組和對照組之間的匹配(Heckman etal., 1997, 1998; Hahn, 1998; Hahn et al., 2000; Imbens, 2000; Lechner, 2002;Abadie&Imbens, 2006等)。當是否接受處理效應的概率成為一個非連續函數時,斷點回歸(regressiondiscontinuity design, RDD; Trochim, 1984; Lee & Card, 2008等)成為近年來非常熱門的估計“準實驗”政策處理效應的方法。當選擇變量(-selectionvariable)與是否接受處理效應的關系是確定時,經濟學家通常使用斷點回歸(sharp RDD)。當選擇變量與是否接受處理效應存在隨機關系時,也就是是否接受處理效應的同時受到一些不可觀測的選擇變量影響時,經濟學家使用所謂的模糊斷點回歸(fuzzy RDD),這是一個類似于兩步法處理工具變量的估計方法。除平均處理效應(averagetreatment effect on treated, ATET)之外,也有越來越多的文獻在討論局部平均處理效應(local average treatment effect, LATE,Imbens & Angrist, 1994等)、邊際處理效應(marginaltreatment effect, MTE)和分位數處理效應(quantiletreatment effect)等。這些政策評估方法被廣泛地用于各種社會經濟政策的評估,如低工資效應、反歧視法、失業救濟等。 (三)大數據(高維)計量經濟學
在目前大數據時代,數據的可得性和多樣性導致樣本量無限增大,同時變量個數無限增多,從而對分析大數據特點的計量經濟學方法有了新的要求。例如,現在流行的電子購物數據中,每個消費者在電腦前點擊的次數以及內容體現了豐富的反映購物行為的信息。又例如,許多人口普查數據、政策評估調查數據等等都有非常多的變量數目。另外,變量數目即使有限,因為研究模型不一定是線性形式,許多方程變換、級數展開等等處理方式也使得變量維度增加。從文本、視頻、音頻中提取有用變量等等方式也成為高維度數據的重要來源。一方面,數據本身的可得性增加,另一方面,現代高性能計算機群(HPC)的計算性能和存儲功能也使得處理這些大數據成為可能。21世紀是大數據的世紀,云計算、存儲等爭相從科技領域進入人們日常生活中。
高維度計量經濟學就是研究經濟變量數目非常大,有時候甚至大于樣本量的情況。例如在資產定價的研究中,資產數目很大,有研究者(Fan et al.,2008)用因子模型去估計資產回報的相關性,其中資產回報的協方差矩陣的維度也隨著樣本量而增長,因此如何處理高維度數據在資產投資組合等領域是一個至關重要的問題。計量經濟理論在處理高維度數據時,所面臨的主要問題包括如何選擇重要的變量以及如何對變量進行選擇,以使得模型的預測性能更強,對模型的估計有更好的性質。在高維計量經濟學建模中,一般假設真實模型只包括一部分有限的變量。高維度計量經濟學包括了經典的線性和非線性非參數模型。
在很多實證研究中,一般假設模型是一個比較簡單的線性形式,變量是根據經驗或者共識來選擇。而高維度計量經濟學的方法是通過數據本身來探究其重要性,從而進行變量選擇。在經典嶺回歸思想的啟發下,一系列帶懲罰項的估計方法被提出并廣泛應用在基因學、統計學、經濟學等各學科中。例如套索估計量(LASSO,Frank & Friedman, 1993; Tibshirani, 1996)的先驅性研究首先提出用一個懲罰項加在經典的最小二乘損失函數上,再用一個調節參數來控制懲罰的力度。套索估計量可以在變量選擇的同時進行參數估計,并且在變量個數較大的情況下解決了傳統模型選擇方法例如信息準則等的不可計算的問題,減小了模型選擇的不確定性。套索方法有很多良好的性質,其中一個就是可以用來處理變量個數超過樣本量的情況,并且能夠選擇變量。在過去的二十年中,高維度方法有了長足的發展。繼套索估計量之后,SCAD估計量、Dantzig估計量、彈性網(Elastic Net)估計量等相繼發表在頂尖統計學和計量經濟學期刊中。在經濟學中,高維度計量經濟學的一個重要應用就是處理多工具變量選擇的情況。Belloni,Chemozhukov & Hansen(2012)提出了用改進的套索方法選擇工具變量的方法并提供了理論依據。另外,Bai &Ng(2008)用主成分分析,Caner & Fan(2015)用可適性套索方法進行工具變量的估計和選擇。
大數據計量經濟學是一個方興未艾的研究方向,統計學、計算機科學等其他學科的交叉發展也勢必進一步推動大數據分析的發展。
(四)金融計量經濟學
金融計量學主要是指對金融市場數據,包括金融市場各種交易變量(如價格、交易量、波動率等)進行相應統計分析和計量建模的學科。作為聯接金融理論和實證證據的橋梁,金融計量學在現代金融學中處于一個非常重要的地位,它可以用于檢驗經濟學假說和金融理論,解釋金融現象,并對金融市場行為建模和預測。一方面,金融計量學的發展對現代金融和投資管理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另一方面,金融市場的進一步發展又對金融計量學的研究提出了新的挑戰。
金融計量學最早關注的一個問題是如何檢驗金融市場的有效性,即金融市場價格是否可以被預測。關于這個問題,最早的文獻甚至可以追溯到Working(1934)和Cowles(1933, 1944)。他們主要通過檢驗股票價格序列是否服從隨機游走過程來檢驗市場的有效性。Fama(1970)對有效市場理論和實證研究進行了一個很好的綜述,他認為市場的有效性假設有三類,即弱有效,半強有效和強有效,而對應的價格走勢往往只是一個鞅過程。這樣說來,檢驗市場的有效性就等價于檢驗一個時間序列是否為鞅過程。Hong(1999)提出了一個基于廣義譜函數的檢驗方法,非常有效地解決了這個問題。該方法不但能夠捕捉變量之間存在的線性關系,同時也能夠甄別出數據中的非線性關系,因此可被推廣并應用來檢驗經濟和金融時間序列數據是否存在相關關系或者是否獨立,從而為對這些數據進一步分析建模提供依據(Hong &Lee, 2005, 2006; Hong & McCloud, 2011; Hong & Chen, 2011)。
與金融市場有效性檢驗密切相關的一個研究領域是提出各種模型對金融時間數據進行預測,或者是對各種預測模型進行評價。這些預測模型大多基于各種經濟學理論,包括行為經濟學、實驗經濟學等。研究人員構造了不同的預測模型來對金融市場進行預測,例如Hong et al.(2007)研究了隨機游走模型是否能夠對外匯走勢提供更好的樣本外預測。Hong et al.(2010)也檢驗了多種時間序列模型在分析中國的短期利率走勢的有效性。
在有效市場理論檢驗問題之外,資產定價以及與之密切相關的投資組合理論一直也是金融計量學關注的一個重要問題。自Markowitz(1952)提出了投資組合理論以來,許多資產定價模型相繼被提出來,包括Sharpe(1964)針對股票市場提出的資產定價模型(CapitalAsset Pricing Model,CAPM)/:請記住我站域名/,Ross(1976)提出的套利定價模型(APT),以及Heath et al.(1992)提出的針對固定資產收益證券定價的HJM模型。將這些定價理論模型應用到實踐需要對相關的模型參數進行估計,而金融計量學家在這個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一個最重要的估計方法即由2013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Hansen(1982)提出的,Hansen& Singleton(1982)則將此推廣應用到資產定價模型的動態廣義
矩方法(Dynamic GMM)。金融計量學關注的另一個重大問題是對波動率的建模,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是波動率被廣泛認為是風險測度指標之一,但如何對風險進行有效管理的一個前提是對其進行建模。最早的波動率模型包括Engle(1982)提出的ARCH模型以及Taylor(1982)提出的隨機波動率模型(stochasticvolatility model),Bollerslev(1986)進一步發展了GARCH模型?;谶@些模型,一些重要問題相繼得到研究,比如波動率溢出效應(Hong, 2001)、金融風險的傳染(Hong et al., 2009)等。 隨著金融市場的進一步發展,交易日趨復雜,一些新的問題隨之出現并急需解決。比如說在高頻數據的建模中,如何處理市場微觀噪音及市場由于一些突發事件帶來的跳躍現象是金融計量學關注的另一個重點,相關的文獻包括Chan &Maheu(2002)和Ait-Sahalia &Jacod(2009)。而對金融市場中一些非線性和非對稱的現象進行研究也成為一個重要研究方向。比如說在考慮非線性情況下,如何檢驗市場的有效性,如何對資產定價模型進行穩健、的估計等。此外,人們觀察到金融數據普遍呈現厚尾現象,正態分布不再適用于刻畫這些數據,在這種情況下,評價極端風險(extremerisk)不可以再用方差來度量。所以,當分布存在厚尾時,如何來度量風險(包括系統性風險)依然是金融計量學關注的重要問題之一。
(五)動態一般均衡模型的宏觀計量經濟學
傳統實證宏觀計量經濟學用向量自回歸等方法對總體經濟變量例如總產出、總消費、總投資、失業率、通脹率等進行分析,其思想起源于凱恩斯經濟學。而真實經濟周期模型往往通過模型校準來描述實體經濟,在量化研究方面其方法顯得更為嚴格。動態一般均衡模型則是從宏觀經濟的微觀基礎出發,從消費者、生產者、中間廠商和政府部門等的動態化決策過程來推導一般均衡結果。用動態隨機一般均衡模型可以增強模型的解釋力和經濟學含義,并使得過去宏觀經濟學和微觀經濟學的兩分法問題得到解決。通過計量經濟模型的估計和推斷使我們對宏觀變量的隨機過程得以加深了解,并對模型本身的有效性進行評估。在過去的三十多年中,從宏觀經濟學的微觀基礎出發,研究利率、失業率等宏觀變量成為實證宏觀計量經濟學的新范式。從政策制定者的角度來說,歐洲中央銀行也正式使用動態一般均衡模型作為基礎模型并把其預測結果作為指定貨幣政策的一個重要的參考指標。盡管在宏觀經濟學中,不少變量通過加總去掉了很多噪聲,向量自回歸等傳統方法在預測性能上優于以微觀基礎起步的宏觀計量模型,但微觀結構模型方面的研究在逐漸放松假設、貼近實體經濟方面也有了長足進步。目前以似然函數方法為基礎的動態隨機一般均衡模型在樣本外預測上的表現可以和向量自回歸等方法相比較。動態隨機一般均衡模型從個人、廠商、政府、中央銀行等分別較大化其全部時間段內的效用、利潤及財政、貨幣政策目標(例如彌補產出缺口、保持產出增長率等),得到消費、產出、利率和通貨膨脹率等變量需滿足的化條件,再由市場一般均衡的條件推導出歐拉公式,用對數線性化的方法得到簡化式和狀態空間形式。動態隨機一般均衡模型通過引入外部沖擊來模擬現實經濟中的經濟周期和日常波動。外部沖擊可以有多種形式,例如生產技術沖擊、需求沖擊、財政支出沖擊、貨幣政策沖擊、外貿沖擊等,通過這些外部沖擊得到模型的隨機性。另外,通過引入工資、價格粘性、消費習慣形成和投資調整成本等假設,模型也更加接近現實經濟。在模型的估計方面,動態一般均衡模型多采用貝葉斯方法進行估計,由前面一般均衡條件得到的公式加上測度方程,即引入經濟系統中的隨機沖擊,得到似然函數。首先通過把均衡條件進行對數線性化,然后用蒙特卡洛馬爾科夫鏈抽樣方法估計模型參數。根據模型參數設定的不同,可能出現為一解、無解或多解的情況,研究者要對其進行分析或者約束。近年來動態隨機一般均衡模型在計算和引入新的沖擊、放寬模型假設(例如允許廠商和消費者的異質性)等方面有很多進展。進一步放寬模型的假設,減少模型校準和更好地估計高階非線性模型從而最終提高模型的預測能力是該方法未來需要解決的問題。
三、實驗經濟學的若干近期發展
(一)新類型實驗數據的收集和利用
傳統實驗經濟學產生的數據主要是經濟決策變量數據,例如決策者在個體決策問題中的選項選擇,在市場決策問題中的價格選擇、投資決策選擇和努力水平選擇,在博弈論決策問題中的策略行動選擇等。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實驗經濟學家認識到收集一些新類型實驗數據有助于更好地檢驗不同的經濟學理論以及建立更接近描述決策者行為的新經濟學理論。例如傳統的經濟學理論將決策者的決策過程當作一個黑箱子,只是簡單地假設決策者具有特定的偏好和特定的信念并且采取的決策,而有意忽略決策的產生過程。近期的一些研究開始討論決策偏好、決策信息、決策過程的形成,尤其是決策者如何思考決策問題的過程。打開決策過程這個黑箱子意味著我們將從更基本的層面來理解各種經濟決策。一方面,研究決策過程所能依賴的數據類型增加了,包括決策思考時間、搜尋次序、眼球移動、生化多巴胺等新的生理學數據,從而使我們有必要通過實驗經濟學的方法產生這些新類型的數據來檢驗相關的經濟學理論。另一方面,這些新類型數據和傳統經濟學決策數據結合在一起,有助于發現和建立新的經濟學理論。例如,Gabaix etal.(2006)通過收集實驗參與者的搜尋次序數據來檢驗有關決策者如何獲取信息以及信息處理的有限理性模型;Caplin etal.(2011)則通過收集參與者在最終選擇之前的所有臨時選擇數據來檢驗他們新提出的選擇模型;Reutskajaet al.(2011)通過跟蹤實驗參與者的眼球移動數據來研究超市購物者的購物選擇行為等。
(二)非均衡博弈論框架的建立和實驗驗證
策略性思考是博弈理論及其應用的基礎。納什均衡以及相關均衡的概念過去一直是描述策略性思考的核心內容,其定義為每個博弈參與者的策略都是在給定其他方策略下的反應。顯然這種均衡的定義內在要求每個博弈參與者在決策信念上達到均衡,即每個參與者對其他方的策略持有正確的信念。在過去的研究中,經濟學者通常假定均衡框架存在從而做出對參與者行為的預測。盡管在一些博弈場景下,基于均衡概念的行為預測是的,但在多數情況下實驗經濟學研究結果表明博弈參與者的行為會系統性地偏離基于均衡概念的行為預測。由于來自實驗經濟學數據對原有理論框架的挑戰,經濟學研究人員逐漸提出了基于非均衡概念的策略性思考理論框架并且運用實驗經濟學的方法收集數據來檢驗這些新理論。這些基于非均衡概念的策略性思考理論框架的核心在于繼續假定博弈參與者在決策時仍然有策略性思考的因素在里面,但放棄了均衡的概念以及嵌入在均衡概念里面的很強的理性假設。目前這些在非均衡概念基礎上的策略性思考理論框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認知層級博弈理論”(Nagel, 1995;Stahl&Wilson, 1995; Camerer, 2004)。在認知層級博弈理論框架下,博弈論參與者被假定可能具有不同層級或者不同深度的策略性思考行為。一個毫無策略性思考的博弈論參與者被假定為沒有注意到其他參與者行為的影響來進行決策。這種層級的策略性思考行為被稱為第0層級決策者。進而第1層級決策者的行為表現是他們假定其對手為第0層級決策者進而做出反應。相應地,第2層級決策者是假定其對手為第1層級決策者進行決策反
應,以此類推至更高層級決策者。與過去基于均衡概念的博弈論理論研究發展相比,有一個明顯值得注意的特征是,這些在非均衡概念基礎上的策略性思考理論框架的每一步發展都伴隨著實驗經濟學對其相關理論的檢驗。換句話說,理論的進展和實驗的檢驗是相輔相成、密不可分的。 (三)實驗經濟學研究在市場機制設計和政策設計方面的廣泛應用
有效的公共政策和法規會給市場參與者提供正確的激勵,并有助于建立社會規范來防范諸如腐敗、市場失靈以及個體或者企業損害公共利益的行為。因此,政策制定者尤其需要了解個體行為和集體行為背后的動機和行為準則。近年來心理學的研究表明,分析公共政策和法規時用到的傳統經濟學模型存在理論假設上的弊端,這些模型的建立僅僅基于個人或集體利益較大化的偏好和行為準則之上。例如,研究表明在很多現實情境中,人們除了關注自己的所得,還會關心他人的所得和福利。另外,人們往往會采用互利互惠的行為準則。因此,當政府制定政策和法規時就需要考慮這些因素,比如限制商家向非專業的消費者推銷過于復雜的產品(如結構性金融產品、住房銷售合同,以及移動通信套餐等)。當政府為平衡社會各階層收入而調整個人所得稅率時,需要考慮納稅人對公平的偏好如何影響其對稅務法規的遵循。
四、我國計量經濟學與實驗經濟學的發展現狀與建議
我國計量經濟學的教育與研究在過去30多年中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從教學角度而言,國內各主要高校均已能夠獨立地開設從本科階段的初級計量經濟學到研究生階段的中高級計量經濟學的課程,計量經濟學的教學與訓練已經成為國內經濟學教學體系的核心內容之一,并且日漸與國際接軌。從研究角度而言,計量經濟模型與計量經濟方法被越來越多地運用到經濟學各分支學科的研究之中,并且極大地促進了各分支學科的研究水平。近幾年來,國內高校經濟學科加大了引進海外經濟學人才的力度。這些年青的海歸學者不僅推動了計量經濟學的教學水平,而且在國內迅速形成一個從事計量經濟學方法論研究的團隊,而這一點在十年之前幾乎還是一個空白。近幾年內,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管理學部分別設置了面板數據計量經濟學與金融計量經濟學兩個重點課題。通過重點、重大課題以及各種其他資助項目的設立,對于引導與推動特定學科的發展,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作為相對年輕的經濟學分支學科,我國實驗經濟學研究在最近幾年發展迅速。國內的許多重點大學都相繼建立了經濟學實驗室,其他尚未建立實驗室的大學也在積極進行實驗經濟學研究。在人才招聘方面,國內不少大學都從海外招聘了實驗經濟學學者。特別值得一提的是,為了促進實驗經濟學在中國的發展以及加強中國實驗經濟學研究人員和國際同行的交流,廈門大學王亞南經濟研究院從2010年到2014年已經連續五年舉辦了實驗經濟學國際會議。該研討會每年都邀請實驗經濟學研究領域的若干名國際學者前來做主題演講、指導,并且吸引了大量國內外實驗經濟學領域的專家學者參加會議。目前該年度會議已經成為國內最重要的實驗經濟學研討會,有力地推動了國內實驗經濟學研究的發展以及國內外實驗經濟學研究的交流。
國內計量經濟學和實驗經濟學發展的一個重要任務在于,如何通過重大或重點課題的設立,引導計量經濟學和實驗經濟學方法論的研究滿足國家重大需求,推動經濟學科整體發展水平的提高?!吨泄仓醒腙P于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要求,是國家未來發展的重大需求。國家治理就是通過配置和運行國家權力,對國家和社會事務進行控制、管理和提供服務,確保國家安全,捍衛國家利益,維護人民權益,保持社會穩定,實現科學發展。有效國家治理的最重要的基礎在于政策的制定、實施與評估。目前,我國正處在社會經濟轉型的關鍵時期,正努力實現經濟增長方式的兩個轉變(從高速增長轉為平穩增長,從規模擴張式發展轉向質量效益型發展)與經濟結構的優化調整。而要順利實現這一轉變與調整的目標,不但要明察國內外政治經濟等形勢的變化,把握其未來發展趨勢,而且要對已實施的各項國家重要政策尤其經濟政策予以正確的評估,以便發現問題、總結經驗,及時調整經濟政策,制定、實施新的政策與配套措施。因此,經濟政策評估非常重要,是實現國家經濟治理,乃至政治治理的必然要求與重要保障。但過去在這方面,無論是學術界,還是決策部門,都是對經濟政策實施前景預測的多,對經濟政策執行效果評估的少。換句話說,評估政策全過程中的有效性與利弊得失,從而制定與實施科學、高效的經濟政策,對決策科學化與提高國家治理能力至關重要。計量經濟學特別是微觀計量經濟學近幾年來在政策評估方面取得較快的發展,同時由于大數據時代的來臨,也面臨更多的發展機遇與挑戰。大數據背景下計量經濟學理論與政策評估不僅符合學術發展的前沿,而且能夠滿足國家發展的重大需求。
和計量經濟學方法相比,實驗經濟學則在政策設計與政策評估方面發揮重要的補充作用。在政策設計和實施中面臨的一個重要問題在于,如果政策影響對象是有限理性的決策人或者具有各種決策行為偏差的決策人,我們該如何合理的進行政策設計來實現政策的目標或者幫助這些人改善決策質量。例如利用現實中人們的現狀偏好設計養老金計劃來提高他們的養老金儲蓄,以及出臺相應的政策法規幫助人們避免被商家誤導!從而做出更符合自己利益的個人金融決策等。而且,實驗經濟學在市場機制設計和政策設計方面的研究應用有助于經濟學家承擔起經濟學工程師的角色。經濟學者可以在實驗室實驗場景下或者在實地實驗場景下比較檢驗不同政策設計的效果。由于這是在可控條件下實現的,我們可以在大規模實施政策改革或者政策干預之前進行科學評估,從而做好理論指導準備和政策實施準備。在過去二十年里實驗經濟學的相關研究在國際上曾經應用在設計無線頻譜拍賣機制、設計政府采購招標拍賣、中小學教學以及擇校改革,以及醫藥健康改革等方面。其中美國實驗經濟學家AlvinRoth因其在市場機制設計應用方面的突出貢獻獲得了2012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我們有理由相信,實驗經濟學在中國的發展也勢必為政府的科學決策和理性決策做出更大的貢獻。
實驗經濟學論文:實驗經濟學的研究方法與應用
[論文關鍵詞]實驗經濟學 實驗環境 實驗方法
[論文摘要]實驗經濟學作為一門新興的學科,躋身于主流經濟學之列,引起了經濟學家們的極大興趣。本文系統闡述了實驗經濟學的研究方法及其與傳統研究方法相比獨具的兩大優點:可復制性、可控制性;并介紹了它在理論與實際中的應用。
一、引言
實驗經濟學是研究如何在可控制的實驗環境下,對某一經濟現象,通過控制實驗條件、觀察實驗者行為和分析實驗結果,以檢驗、比較和完善經濟理論或提供決策依據的一門學科。它是對傳統經濟解釋方法的拓展,與傳統的研究方法相比它具有兩個優點:可復制性和可控制性??蓮椭菩允侵钙渌芯咳藛T可以復制實驗從而具有獨立驗證結果的能力;可控制性是指操縱實驗室條件以使觀測到的數據足以用于評估各種理論。利用實驗條件的可操縱性防止了各種與之相伴的不可觀察因素的變化,這樣就可得到比理論驗證更純粹更有效的數據。
二、實驗經濟學的研究方法
1.實驗的設計
在實驗經濟學中,經濟理論的實驗不可能復制現實經濟的運行過程,因此我們構造的是與實際環境相似的實驗室環境,讓實驗者在模擬的經濟環境中做出反應。普洛特認為,實驗經濟學通過簡單的實驗來比較和評估各種相互競爭的理論,這種比較和評估并不因簡單實驗沒有模擬現實經濟而影響其效力。高鴻楨教授也說過,試圖在實驗室中實現現實環境的復雜性是無益的。因此,“簡單性”正是經濟學實驗的長處。
實驗設計的一般步驟為:確定實驗目標,選擇合適的交易制度,選擇被試,確定被試報酬的支付方案,編寫實驗指導用語,實驗方案的審定。
實驗室交易制度的設計。無論實驗的類型或研究的焦點是什么,都必須規定交易規則和其他環境特征。在實驗設計中是交易規則的細微改變可能對觀測的行為產生很大的影響。因此實驗經濟學中的交易制度設計是相當重要的。
被試的選擇。實驗經濟學的實驗是精心設計的,然而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個性特征,在實驗中有時可能出現我們所不希望的行動,所以在選擇被試時,要盡量注意減少被試的差異,或選擇被試差異與實驗目的無關或影響極小的被試。
報酬的支付。支付給被試現金或其他獎勵作為報酬,支付的多少與被試在實驗中的表現密切相關,這是實驗經濟學與調查問卷的根本區別。支付報酬要遵循所謂價值誘導理論。絕不可故意欺騙被試。
2.實驗結果的分析方法
(1)比較和評估。實驗結果的有效性,所驗證的理論的真實性都要通過比較與評估的方法得出,因此,實驗經濟學高度重視比較與評估的方法的應用。一是將“效率”作為比較標準。普洛特和史密斯將效率定義為被試的報酬總和與較大可能報酬的比率,并把它作為比較分析互相競爭理論的依據,探討如何改進理論模型標準的問題。二是采用獨立自動變量。實驗中獨立的變動每個自變量,獲得每個自變量對因變量作用的最確切數量。三是評估結論建立在概率分布的基礎上。被試并不能總是處于理性狀態,非理性會使人的行為出現變異,因而經濟理論的實驗數據呈概率分布狀態,所以評估出結論不是運用概率密度的乘積來表示。
(2)運用行為和心理理論來解釋實驗結果。許多實驗結果與理論預測出現差異,其原因是理論假設行為人是理性的,而被試的行為卻是理性和非理性的統一。因此,只有運用了諸如展望理論、心理間隔理論等行為理論,來分析被實驗者的非理性行為,才能很好地解釋實驗結果。將心理學實驗和經濟學實驗相結合是近年經濟學實驗的一種發展趨勢。
三、實驗經濟學的應用
實驗經濟學在理論領域廣泛應用于兩個方面:
1.檢驗理論
實驗能對不同的理論的優劣進行檢驗。他有一些與眾不同的優勢:在簡化的實驗室環境下,實驗者能對實驗環境進行良好的控制,從而能比非實驗方法更好的確定各個實驗變量之間的因果關系。
2.發現新規律
在不存在理論時,經過反復的實驗,我們往往會發現新的規律。比如人在博弈中的學習行為,這為研究者根據實驗數據和現象建立新理論提供了可能。
在現實中,實驗經濟學的理論和方法也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如查爾斯·普洛特和費農·史密斯(1978)用實驗方法發現了標簽價格機制。在日本,實驗經濟學已在市場研究、談判、投標、環保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成果,如西條辰義等人將實驗經濟學應用在“溫室效應氣體排除權交易的機制設計”方面,取得的成績備受關注。不只是在經濟領域,實驗經濟學也廣泛應用于政治法律管理等方面。
(1)實驗經濟學為制度設計提供依據。傳統上,制度評估必須在制度實施以后才能做出,這可能導致制度無法挽回設計失誤。當使用實驗經濟學方法以后,制度設計、政策設計甚至管理學中的一些策略設計都可以在可控的實驗環境下借助實驗室完成,這會改變制度設計因依賴于理論而造成的盲目性。(2)實驗經濟學為企業經營管理提供指導。如某公司在確定如何對其新產品進行包裝之前可以設計一個恰當的實驗,考察被試對可供選擇的方案的反應,根據實驗結果提供的信息幫助確定的包裝方案。(3)實驗經濟學應用于公共政策、國際關系、競選等方面,通過建立模擬環境進行仿真實驗,使我們做出決策?!翱偨y股票市場”就是實驗經濟學在政治學上應用的一個成功的例子,該實驗成功的預測了1988年美國總統選舉中布什經驗豐富的百分比,其度超過了任何民意調查結果。
實驗經濟學論文:實驗經濟學:興起、應用與意義
2002年度諾貝爾經濟學獎授予了美國經濟學家弗農·史密斯,以表彰他在實驗經濟學領域所作出的杰出貢獻。實驗經濟學對于中國經濟工作者仍是一個比較陌生的領域。本文將對實驗經濟學的發展過程、基本方法及主要特點作簡單介紹。
一、實驗經濟學的興起和發展
實驗經濟學的研究,是在可控制的實驗環境下對某一經濟現象,通過控制實驗條件、觀察實驗者行為和分析實驗結果,以檢驗、比較和完善經濟理論或提供決策依據的一門學科。
人們在很長一段時間里始終固守著經濟理論難以實驗的思維定式。
弗農·史密斯教授敏銳覺察到實驗經濟理論的作用,并首次付之于實踐。他在亞利桑那大學十一個班級進行了長達六年的實驗,驗證了競爭均衡理論。據此實驗所撰寫的論文《競爭市場行為的實驗研究》在1962年的《政治經濟學雜志》發表,標志著實驗經濟學的誕生。此后,實驗經濟學開始運用于驗證市場理論和博弈理論,并取得了一定進展。例如,弗農·史密斯的“口頭雙向拍賣市場實驗”提出了市場參數有可能影響均衡產出收斂性的結論;赫伯特·西蒙根據博弈實驗結果分析了存在性理性(Substantive Rationality)和程序性理性(Procedural Rationality)的區別。五六十年代的實驗經濟學主要局限在市場理論和博弈理論領域,原因有兩方面。
一方面是理論自身的缺陷影響可實驗性,研究過程往往是從假設前提出發,然后運用復雜數學推導出相關命題。由于假設前提的高度抽象,無法在實驗室里得到證實,因而相關命題也就無法實驗。
另一方面實驗技術的不成熟也制約了經濟理論的實驗。上個世紀70年代以后,經濟學的主導理論體系發生了變化。一般均衡理論、工業組織理論、社會選擇理論和公共選擇理論將經濟研究的假設由抽象拉回到現實。行為理論的成熟和合理預期理論的出現為實驗技術的發展創造了條件。
此外,計算機的廣泛運用使得復雜經濟現象的實驗成為可能。實驗方法越來越廣泛應用于公共經濟學、信息經濟學、產業組織理論等諸多經濟領域。
目前,實驗經濟學迅速發展,逐漸科學化和規范化,成為一個獨立的經濟學分支。越來越多的西方主流經濟學雜志不斷刊登實驗經濟學論文,實驗經濟??V驼撐募懤m出版。實驗經濟學已從美國傳播到法國、英國、德國、荷蘭、西班牙、意大利、挪威、瑞典、加拿大、尼日利亞、日本、韓國、印度等許多國家。2002年度諾貝爾經濟學獎授予弗農·史密斯,標志著實驗經濟學作為一個獨立的學科已步入主流經濟學的舞臺。
二、實驗經濟學的方法和運用
經濟理論的實驗與物理、化學實驗一樣包含實驗設計、選擇實驗設備和實驗步驟、分析數據以及報告結果等環節。由于實驗對象是社會中的人,需要驗證的是行為命題,經濟理論的實驗需要運用有別于物理、化學實驗的方法,主要有:
1.模擬和仿真
經濟理論的實驗不能刻意復制出現實經濟的運轉過程,而是要模擬出允許不同人類行為存在的環境,以便于實驗者能夠在這樣的環境中觀察人們不確定的價值觀及其與環境之間的相互作用。查爾斯·普洛特認為:“實驗室建立的經濟與現實經濟相比可能特別簡單,但是卻一樣地真實。真實的人被真實的金錢所驅動,因為真實的天賦和真實的局限,作出真實的決策和真實的錯誤,并為其行為后果而真實地悲喜”。弗農·史密斯采用只有三個網絡節點的模型來模擬電力系統,其實驗結果基本上能反映現實電力系統運行中發電企業和電力交易商的行為類型和特征。
此外,實驗經濟學還通過一些仿真技巧來提高實驗結果的可信度和可重復性。
一是采取“隨機化”方法,被實驗者的選取、角色的分配均隨機產生;
二是保密實驗意圖,十分小心地講解實驗,不出現暗示性術語,以防止被實驗者在實驗前對行為對錯已有判斷;
三是使用“價值誘導理論”(Induced Value Theory),誘導被實驗者發揮被指定角色的特性,使其個人先天的特性盡可能與實驗無關。
2.比較與評估
實驗經濟學高度重視比較和評估的方法。通過比較和評估,判斷實驗本身的好壞,分析實驗失敗的原因,驗證理論的真實性。
首先,將“效率”作為比較標準。查爾斯•;普洛特和弗農·史密斯將實際付給被實驗者的報酬總和與較大可能報酬的比率視作實驗的“效率”,并把“效率”作為比較分析相互競爭理論的依據,探討如何改進理論模型。甚至在沒有現成理論的情況下,根據效率來提出和驗證新的理論。
其次,方法上采取獨立變動自變量。實驗關系到兩個或兩個以上變量時,容易出現變量之間的混合作用。因此實驗中應獨立地變動每個自變量,獲得每個自變量對因變量作用的最確切的數據,為比較和評估提供非偶發事件資料。
第三,評估的結論建立在概率分布基礎上?,F實生活中的人并不始終處于理性狀態,非理性就會使人的行為出現變異,因而經濟理論的實驗數據呈概率分布狀態。所以,評估出的結論不可能按照形式邏輯的模式,只存在真或偽兩種結果,而是用結論與其概率密度的乘積來表示。例如,弗農·史密斯在電力市場競爭實驗中得出的結論之一是高峰負荷時期電價提高的概率密度較小,而不是一定不提價。
3.行為分析和心理研究
經濟理論的實驗是把社會中的人作為被實驗者,所要驗證的是人的行為命題,自然就需要借助行為和心理分析的方法。
一是運用行為理論來完善和改進實驗。例如針對行為人對重復行為有厭煩的心理,在實驗設計中運用價值誘導方法,并把實驗時間控制在3個小時內。
二是運用行為理論來解釋實驗結果。許多實驗結果與理論預測出現差異,其原因是理論假設行為人是理性的,而被實驗者的行為卻是理性和非理性的統一。因此只有運用了諸如展望理論、后悔和認知失協理論、心理間隔理論等行為理論,來分析被實驗者的非理性行為,才能很好地解釋實驗結果。
三、實驗經濟學的意義和局限
實驗經濟學的興起標志著經濟學方法論上的重大變革。長期以來,西方經濟學模仿自然科學的信念十分堅定,實證方法始終是主流經濟學的研究方法,其范式是提出理論假設并力圖避免和消除人類行為或經濟關系中的不確定因素,然后在理論假設上建立數學模型并推導出主要結論,對理論結果進行經驗實證并由此展開深入的理論分析。
不可否認,這種假說演繹方法有科學合理的方面,但同時也有不少缺陷。例如,理論前提假設和數學推導排斥了人類行為或經濟關系中的非理性和不確定因素。又如經驗檢驗具有被動性和不可重復性的缺點。實驗經濟學繼承了自然科學的實證主義傳統,彌補了經濟學實證方法的缺陷。
首先,實驗經濟學以可犯錯誤、有學習能力的行為人取代以往的“理性經濟人”假說,用數理統計的方法取代單純的數學推導,解決以往實證研究的高度抽象和簡化與現實世界不一致的問題。
其次,實驗經濟學家可以再造實驗和反復驗證,用現實數據代替歷史數據,克服以往經驗檢驗的不可重復性。
,在實驗室里,可以操縱實驗變量和控制實驗條件,排除了非關鍵因素對實驗的影響,從而克服了以往經驗檢驗被動性的缺陷。
實驗經濟學的興起促進了現代經濟理論的發展。
首先,實驗經濟學拓展了經濟理論的研究范圍,將人類決策行為當作研究對象,把經濟運行過程納入到研究領域,從而發現更符合現實的經濟規律。
其次,實驗經濟學還催生出新的經濟學科。實驗經濟學的發展把心理學和經濟學有機聯系起來形成行為經濟學。
再者,實驗經濟學構建了連接宏觀經濟學和微觀經濟學的橋梁。宏觀經濟理論的實驗建立在微觀行為的基礎上,而對微觀經濟論的實驗也常常驗證了宏觀經濟理論。例如查爾斯·普洛特模擬市場機制既驗證了市場價格收斂于一般均衡,同時也考察了貨幣供給增加對產出的真實作用。
實驗經濟學的發展僅有短短的五十多年。作為一門新興學科,它還有一些不完善的方面。主要表現為:
實驗參與者的主觀性影響到實驗的有效性。實驗者在設計方案時無法排除個人偏好和主觀猜測,被實驗者在實驗時有可能考慮與實驗者的關系而有意識地完成實驗期望。這些主觀因素對實驗的可重復性提出挑戰,造成許多相同實驗由不同的實驗者設計或者由不同被實驗者執行就有可能得出不同的研究結論。
此外,目前實驗經濟學取得的主要成果還局限在微觀經濟理論,如何拓展其運用領域還有待進一步探索。
實驗經濟學論文:淺析實驗經濟學對經濟學方法論的影響研究
論文關鍵詞:經濟學方法論 實驗經濟學 規范實驗 通牒博弈
論文摘要:實驗經濟學是一門新興的經濟學學科,現代經濟學許多的假設是未經驗證的,在經濟學中引入實驗方法是必然的。從實驗經濟學的產生和發展歷程出發,通過對通牒博弈的實驗分析,探究實驗經濟學的意義,以及實驗經濟學存在的局限和問題,得出了實驗經濟學是當今經濟學研究的革新,實驗方法也將成為主流經濟學的重要的研究工具,對經濟學方法論產生了重大的影響的結論。
瑞典皇家科學院為了表彰弗農·史密斯將實驗作為經濟分析的一種工具,對經濟學所做出的巨大貢獻,于2002年授予他諾貝爾經濟學獎,標志著實驗經濟學已經獲得了理論界的認可,實驗經濟學成為了經濟學研究中的重要工具,同時顯示了實驗經濟學的蓬勃發展,在理論界的影響日漸增強,并且融入到主流經濟學的研究工作中。
實驗經濟學,是指讓實驗對象在設計好的可控環境下行動,借以分析人的行為,總結人的行為模式,驗證和修改經濟學的各種基本假設。如果這樣,經濟學家可以在設計好的可以控制的環境下,根據自己的需要,對經濟學的假設或者那些重大的發現做可重復性的實驗,來驗證其是否具有科學性。
1 實驗經濟學的產生和發展歷程
實驗經濟學的產生,從歷史上來看,運用實驗的方法研究經濟的相關問題,得從1738年的“彼得堡悖論”算起,距今已經有270年的歷史了。但真正被后人認為是學科開端的是1948年張伯倫在課堂上進行的供給和需求的實驗。弗農·史密斯在1962年發表了《競爭市場行為的實驗研究》,這篇文章不僅標志著實驗經濟學在主流經濟學中確立了自己的地位,也為此后實驗經濟學的進一步發展奠定了基礎,使得許多經濟學家從事到實驗經濟學的研究中來,經濟學的實驗方法也讓更多的經濟學家所接受,實驗經濟學在經濟學理論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對經濟學方法論產生了重大的影響。
實驗經濟學的發展很大程度上源于20世紀30年代到60年代的三股思潮。
及時股思潮是,1931年,薩斯通對效用函數的實驗研究拉開了實驗經濟學序幕,薩斯通用實驗的方法確定了個體的無差異曲線,大約20年后盧西斯和哈特在考慮了現實中的利益刺激后,重新進行了薩斯通的實驗。1950年阿萊提出了對人們在面臨不確定性下的選擇進下行了實驗,發現實驗結果與期望效用理論的不一致,也就是著名的阿萊悖論,這是最早通過實驗提出的對期望效用理論的懷疑。
第二股思潮是,1950年,決瑟爾和弗魯德構造了著名的博弈問題“囚徒困境”,但早期的博弈實驗都是圍繞著重復的囚徒困境及其變型展開的,納什曾經指出實驗中存在許多的局限性,例如很難在零和博弈中將參與人的行為視作重復博弈,不同階段的人的選擇也不一致。
第三股思潮是,1948年,張伯倫教授首次在課堂對市場進行了實驗,建立了一個實驗性市場以檢驗競爭性市場均衡的條件,但是實驗的結果卻與競爭性市場均衡結果不一致,但是這也就啟發了當時他的學生弗農·史密斯,史密斯到珀杜大學工作的第二年,在課堂上以他的學生為對象進行了競爭性均衡實驗,與張伯倫教授的實驗中一對一的交易方式不同,他使用了證券市場所采用的雙向口頭拍賣的集中交易方式,他發現即使在很少的信息及適度數量的參與者的情況下,市場也能很快地收斂到競爭性均衡。由此史密斯證明了大量的,具有信息的經濟人不是市場效率的要求,這與人們習慣的經濟理論有著根本的不同,也就是在1962年,史密斯將多次的實驗的結果組成論文即《競爭市場行為的實驗研究》,發表在了雜志《政治經濟學》,也被認為是實驗經濟學誕生的標志。
2 實驗經濟學中的實例分析
一個很著名的被稱為“通牒博弈” 的游戲,該游戲的規則是:兩人分一筆固定數額100元獎金,A首先提出分配方案,然后B來表決,即A提出的方案是給B一個數額x(0?x?100)元,那么A可以得(100-x)元,由B來決定是否接受該方案,如果B接受這一方案,則按照這種方案進行分配,如果B不接受此方案,那么兩人將一無所得。
在該游戲中,如果我們按照“理性經濟人”的假設,只要讓x>0,那么B就應該接受,即A提出x=1,A得99元,B得1元,B會接受,甚至x更小,只要x>0,B也會接受,否則兩人得到的獎金將會是0,也就是說按照“理性經濟人”的假設,得到1元的效用大于得到0元的效用,那么B就會同意A的方案。但是事實上不是如此,設想一下,在如此懸殊的比例下,如果換成你是B,你也會覺得太不公平了,A為什么可以拿走那么多的獎金,所以你會拒絕接受B提出的方案,假如將角色換一下,由你來提出方案,大部分會選擇給B50元,這樣的話,B會更容易接受,可這種想法不是所有人的想法,任何的推測就顯得毫無意義,就必須通過實驗的方法來找尋其中的規律。
為此,我做了這樣一個關于“通牒博弈”的實驗,我選擇了45個人作為我的實驗對象,事先不給他們任何限制,由他們自由選擇可以分配的方案,即為B提出一個可以接受的方案,實驗的結果是31人選擇將該筆獎金平分,即A和B各得50元,還有8人提出的方案是給B大于給自己的獎金,即x=51 得49元, 另有5人選擇給與B更多的獎金,即使A得到的獎金更少,否則B會拒絕接受A提出的方案,在這次的實驗中只有1人選擇了給B最少的獎金,即x=1,A得99元。按照“理性經濟人”的假設,那么我的這次實驗結果和“理性經濟人”假設不同,即x較小的時候,人們是會拒絕這種方案的,不是每一個人都是“理性經濟人”。
由于我選擇的實驗對象的樣本數量太少,也沒有考慮到各個方面的原因,所以實驗的結果并不能很大程度上支持我的看法,但是我們通過“通牒博弈”的實驗可以發現,現有經濟理論的假設是有問題的,并不是所有的假設都正確,像“理性經濟人”假設就不一定正確,說明人們在決策中考慮的除了利益之外還有其他的因素,不是從本身利益出發的。由于信息的不對稱、獎金的金額、公平性等因素會導致人們的選擇不同,文化的差異也會導致人們的選擇不同,因此不同國家的人們選擇的分配方案是不同的,也就表明了與“理性經濟人”的假設是不同的。而我們可以利用更加規范化的實驗使實驗具有可重復性和可控性,所以在類似地條件下,不管誰參與的實驗都可以得到相類似的結果。
實驗經濟學涉及了很多的實驗,涉足的領域有:個體決策實驗、博弈實驗、市場實驗、拍賣實驗、風洞實驗等等,在實驗經濟學方面,需要更多的實驗經濟學家做出更多的實驗,以驗證經濟學的合理性。
3 實驗經濟學的意
實驗經濟學的興起是經濟學方法論上的重大變革,已經逐漸進入到主流的經濟學當中,通過實驗可以讓人們更好的明白其中的道理。
一直以來,我們知道實證方法是主流經濟學的研究方法,它的范式就是提出理論假設并力圖避免和消除人們行為或經濟關系中的不確定因素,然后在理論假設上建立數學模型并推導出主要的結論,對理論結果進行經驗實證,由此展開深入的理論分析。其實,這樣的方法有其科學合理的一面,但是也存在著缺陷,即理論的假設和數學的推導往往會排除掉人們行為中的非理性行為和不確定因素,是以人們為“理性經濟人”為前提假設的。實驗經濟學就繼承了自然科學的實證主義,產生了重大的意義。
及時,實驗經濟學是以人們可以非理性、有偏好的行為人取代了以往的“理性經濟人”假說,通過數理統計的方法來取代單純的數學推導,解決以往實證研究的高度抽象的與我們現實世界不一樣的問題。
第二,實驗經濟學可以在實驗室里進行實驗論證,同時可以操控實驗條件和實驗變量,排除那些非關鍵因素和不確定因素對實驗的影響,也就克服了經驗檢驗的不可控性的缺陷。
第三,實驗經濟學可以重復實驗來進一步論證,用現實的數據代替歷史數據,那就克服了以往的經濟檢驗的不可重復性,使得經濟學理論會更加具有說服力。
第四,實驗經濟學的興起促進了現代經濟理論的發展,拓展了經濟理論的研究成果,同時使經濟學的研究更具有實踐性和趣味性,把人們的決策行為當作了研究的對象,讓人們參與到實驗環境之中,使人們更具有機會分析他們親身參與所產生的信息,把一些經濟運行的過程納入到了研究領域當中,以便于人們發現更符合現實的經濟規律。
第五,實驗經濟學的文獻增長迅速,在《經濟學文獻雜志》的分類體系中增加了一個專門的項目——實驗經濟學方法,催生出了新的經濟學科。
4 實驗經濟學的問題和局限
實驗經濟學真正意義上的發展是從20世紀60年代至今,僅僅四十多年的時間,仍然是一門新興的學科,當然也存在著一些不完善的方面,盡管我們知道有部分的實驗確實取得十分成功,但是實驗經濟學的局限性也必須引起我們的重視。?
作為一門新興的學科,實驗經濟學家們不單單要掌握好經濟學,還要系統的了解實驗所要涉及到的相關的專業技術知識,我們知道,實驗經濟學的目的是要研究現今的經濟,揭示現今經濟運行和人們行為的規律,但是即使實驗也不可能地模擬現實的生活。如果與現實越接近,就需要引入更多的變量,實驗的控制難度就會加大,使得實驗會越來越難控制,使數據也更加難以處理,得不到實驗想要得到的結果。?
實驗經濟學中,實驗的參與者的主觀性將會影響到實驗的真實性和有效性,實驗經濟學家在設計實驗方案的時候,不能夠排除個人的偏好和非理性行為,那些實驗參與者在實驗時有可能會考慮設計實驗方案的人,從而有意識地完成實驗的期望,導致實驗的不真實,這樣的主觀因素將是對實驗的極大挑戰,也就會造成許多相同的實驗由不同的實驗者設計或者不同的實驗參與者執行就有可能得出不同的結果,得出不同的研究結論。
因此,許多著名的實驗都存在這樣的問題,相同的實驗由不同的研究者設計或者由不同的實驗參與者執行就有可能得出不同的結論,目前還沒有好的系統和方法可以解決這一問題。
5 總結
隨著經濟學的發展,經濟學較早地配備了獨立的理論體系,但是與其相應的實驗檢驗卻相對滯后,實驗經濟學一經產生,立即顯示出它的蓬勃生命力,隨著實驗經濟學的發展和社會的實際需要,實驗經濟學將會轉而會解決更為實際的經濟問題。實驗經濟學和其他經濟學理論學派不同,它不是以相對獨特的理論體系為特征,而是對經濟學研究方式的革新。
實驗經濟學是研究人們行為的經濟學,它的進一步發展需要其他的學科的共同發展,它揭示了古典經濟學的缺陷,并且為此提出了經濟學的前進方向,實驗經濟學是發展歷史比較短的一門新興的經濟學學科,是一門實驗的學科,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因此,我們知道,隨著實驗環境和實驗條件的進一步改善,實驗經濟學的發展會更加完善,一定會對主流經濟學產生更加重大的影響,成為經濟學研究中必不可少的研究工具。
實驗經濟學論文:從進化與實驗經濟學的觀點看道德的由來
[論文關鍵詞]利他行為;親緣選擇;互惠;實驗經濟學
[論文摘要]人類社會中的道德,一般而言大多意味著犧牲自己的利益幫助別人。也即廣義上的利他。但是這樣一種特征,似乎與進化論中殘酷的生存競爭相矛盾。人類道德是怎樣起源的?利他行為如何能在自然選擇中保存下來?文章闡述了動物行為理論中有關利他行為的解釋,以及國外實驗經濟學中與人類行為模式相關的結果,探討了人類道德的內涵,可能的進化上的優勢以及進化的途徑。
大約從幼兒園開始,老師、父母就諄諄教導我們要做一個講道德的人,拾金不昧,樂于助人,我們從那時起就有這樣的概念:一個有著崇高道德水準的人,一個樂于無私奉獻的人,在社會上將受到人們的尊敬和喜愛。道德不同于法律,它并不是一種被強制執行的行為準則,而是人類社會中一個無形的標準、一種制度。道德,在我們心目中似乎與這個世界同時產生,只有遵守它才能受人尊敬是天經地義、理所當然的游戲規則。
然而,當我們接觸到達爾文的生物進化論,了解到自然界殘酷的自然選擇時,一個小小的聲音在我們心里不安地說:“道德,遵守它往往意味著犧牲自己的利益來幫助別人,有著這樣行為的個體,為什么能夠在生存競爭中生存下來呢?”
如果我們把道德視為社會制度的一種——人類社會本可以有著不一樣的社會制度:所有的小孩可以從呱呱墜地起被灌輸的就是“人不為己,天誅地滅”,人們以自私自利為美德,只有那些一心只為自己追求利益的人才得到人們的尊重……——我們的社會可以是另一副模樣。那么,我們禁不住想知道:道德,或者說廣義上人類的利他行為,是怎樣在自然選擇中被大自然的金手指所垂青的呢?
一、來自生物界的聲音
說起利他行為,生物界中的例子數不勝數,或許來自這些比人類低等、簡單的生物的例子,能夠幫助我們理解:什么是人類的道德。
(一)親緣選擇的力量:自私的基因
親緣選擇的利他行為。是指發生在親族間的利他行為。典型的例子如一些膜翅目昆蟲:蜜蜂,螞蟻。蜜蜂中的工蜂沒有繁殖能力,它辛辛苦苦勞作一生,只是為了養育蜂王以及蜂王的后代。事實上,工蜂與蜂王往往是同胞姐妹,從平均概率上來說,享有3/4共同的基因,它的這種利他行為,雖然不利于自己的繁衍,但是有利于它與蜂王共享的那部分基因在整個蜜蜂種群中的增加,并因為這種基因的增加而使得利他行為闖過自然選擇的剪刀,穩定地持續下來。Dawkins在他的著作《自私的基因》中詳細描述了這種行為,并提出基因不但是遺傳的單位,也是自然選擇的單位。
也許親緣選擇的力量的確在人類身上發揮著作用,是道德行為的動力之一:百萬富翁為自己的家鄉人民捐款;人們在異鄉看到自己的同鄉人感到格外親切并樂于幫助他們。這點點滴滴的道德背后,是那自私的基因,那存在于利他行為的施與者和接受者身上的共同的基因,在悄悄地發揮作用嗎?
人類的行為。或多或少地受到細胞中所攜帶的基因的控制。一張熟悉的臉龐,一口親切的鄉音,可能在不知不覺中就觸發了你細胞里那段表現型與之相同的基因,而這個自私的基因,為了幫助它自己的另一個復本,在你的身體里引發了一系列變化,誘導了你的利他行為。也許這就是道德的本質,而人。只不過是自私的基因幫助它的一個復本的工具而已。
但是,親緣選擇并不能解釋人類道德的全部。親緣選擇的適用范圍僅僅是人類為親屬或部落謀福利的利他行為,這與人類道德這個復雜的社會標準比起來,不過是九牛一毛。人類對于那些素不相識的人的幫助,比如拾金不昧,又當如何解釋呢?
(二)基于互惠的利他行為
這是一種期待回報的利他行為,經典的例子是動物界里的吸血蝙蝠,當某只蝙蝠沒有吸到血又非常饑餓時,吸到血的蝙蝠會吐給它一點血,靠著互助,蝙蝠就能克服個體不時遇到的捕食失敗。
如果我們把這種理論用到人類身上,也就是說人類的利他行為是期待他人的回報的:拾金不昧的人可能希望能夠得到失主的獎勵;同事的小孩考上大學了去送禮,是因為日后自己家的小孩金榜題名時人家會有回禮;中國人請客喜歡一人買單,是因為下一次聚會時可以白吃,別人請客。這些可能是基于互惠的利他行為,也許就是人類社會中的“偽君子”的來歷,這種理論,看來的確能幫助我們理解一些所謂的“道德”。
誠然,互惠利他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它依賴于特定的條件:小而穩定的團體,具備識別對方的能力等等。不過人類識別自己同伴的能力在動物界的確是的。生物學家很早就注意到在人的大腦皮層中,負責控制面部肌肉的部分大約占去了近1/2,因此人類有著豐富的表情,如眼神、微笑等。曾經有學者在120個實驗者中開展通牒實驗,每一次實驗前向實驗者展示其實驗伙伴的照片,有些照片上是一張笑臉,而另一些照片上的實驗者表情平淡。結果表明,那些看到對方笑臉的實驗者會提出更加公平的分配方案,而且進一步的實驗表明,人類面部的各種細微變化,如是否顯得真誠友好,是否有些陰沉郁悶,對實驗者提出的分配方案都有影響。生物學家常常為人類如此豐富的社交工具,如表情和神態,感到驚訝,而也許正是因為人類有如此豐富的社交工具,才使得人類能夠識別那些愿意合作的人和不愿意合作的人,從而讓互惠利他的行為在人類中獲得了發展。
但是,互惠利他仍然不是道德,互惠只能存在于小而穩定的群體中,這種理論無法解釋人類社會,如此大的一個群體中的利他行為:當你在公交車上讓座給一位老奶奶時,你是在指望日后她或她的后代的回報嗎?
二、來自實驗經濟學的啟示
在學者Ernst Fehr和Bettina Rockenbach進行的一次公共物品試驗中心,他們對原來的實驗進行了改進,在每一次實驗開始以前,所有的試驗參與者都被要求在帶有懲罰機制的試驗和不帶懲罰機制的試驗中進行選擇、每一個試驗參與者完成選擇之后,所有人按各自的意愿分為兩組,分別進行帶懲罰機制和不帶懲罰機制的試驗,一次試驗結束以后,每個參與者將有再次選擇的機會。他們的試驗結果非常有意思:一開始,大約有2/3的人選擇了沒有懲罰機制的試驗,但隨著試驗次數的增加,愿意進行無懲罰機制的試驗的人越來越少,到,幾乎沒有人愿意進行這樣的試驗。而那些自愿選擇了有懲罰機制的人們嚴厲地懲罰了搭便車的人,并在幾次試驗中進行了很好的合作,每個人對公共物品的貢獻都很大。值得注意的是,在公共物品試驗中,合作的確是使人們的收益較大化的選擇,只是這種合作很難實現,特別是在一個比較大的、互不相識的群體中,但是,在這個引入了懲罰機制的公共物品試驗的,參與的人越來越多,大家互不相識,可是合作依然進行得有條不紊。
于是,筆者禁不住產生了這樣的疑問:道德,會不會就像公共物品試驗中這種懲罰制度一樣,雖然它犧牲了個人的利益(為了懲罰別人,個人要付1元錢),但是由于它達成了人類群體的穩定的合作,而獲得了自然選擇的青睞?這種猜想為一些經濟學家所認同,如葉航認為,在原始人類與大自然的艱苦斗爭中,合作的法則比霍布斯的“叢林法則”更有效率,而道德正是一種有利于合作的精神或行為規則。
如果道德的確是因為它可以使人類社會達成穩定的合作而在進化上被保留下來,那么道德最初起源于什么?或者說,道德,作為一種人類社會的行為規范,是怎樣進化而來的呢?
三、道德的進化:一種可能
就像我們在生物課上討論長頸鹿的脖子如何變得那么長一樣,我們也可以試著來討論一下人類的道德是如何進化而來的。
在我們祖先生存的那個遙遠的年代,社會生產力極為低下,自然環境非常惡劣,人類時時刻刻面臨著饑餓和死亡的威脅。在這種環境下,合作,無疑能夠增加每一個個體生存下去的可能,但是,在這種關鍵時刻,合作的回報變得非常不穩定,因為這個群體能否生存下去,特定個體能否生存下去,都是難以預測的未知數。于是,當一個群體最需要利他的心理,最需要合作的時候,基于互惠的合作,由于群體的不穩定,在進化中遭遇了無情的淘汰。
根據人類學家的觀點,人類社會首先是根據人們之間的血緣關系而構成的,根據地緣關系而構成的區域性社會是后來的產物,而我們今天面對的以國家為核心的社會形態,它的歷史只有5000年左右。既然如此,那么最初由血緣關系的遠近構成的社會中必然存在的親緣利他行為,是不是會隨著社會結構的變化而擴散到了后來由地緣關系構成的區域性社會,以至今日的國家呢?
生物學家對于一些鳥類和昆蟲的研究似乎在某種程度上證明了這種猜想。他們發現,許多鳥類中的雄性個體在哺育后代時并不會區分鳥巢里的孩子哪些和自己有血緣關系,它們會對巢里所有的小鳥給予同等的愛護,盡管其中有些并不是自己的孩子。另外在一種蜜蜂中,有時蜂王會與另外的蜂王合作建立蜂巢,于是最終建立起來的蜂巢會由幾個蜂王共同領導,不過這時,蜂巢里的工蜂并不會偏愛那些與自己有著同一個母親的幼蜂(它們之間實際上是姐妹關系),而是對整個蜂巢里的所有幼蜂都一視同仁。對于這些現象,生物學家的解釋是:區別與自己并沒有親緣關系的個體帶來的成本比收益大,比如工蜂在這種辨認的過程中浪費了時間和精力,從而降低了整個蜂巢的工作效率。另外,由于所有的幼蜂從小就在一個蜂巢里,彼此的氣味也很相近,這使得工蜂在辨別自己真正的姐妹時也很容易出錯。所有這些原因使得那些嚴格遵守親緣利他原則的群體在生存競爭中處于劣勢,而那些將親緣利他行為擴散到所有同伴的群體將被自然選擇保留下來。在人類社會的發展過程中,隨著社會的不斷擴大,原來的一個家族慢慢增加到兩個、三個甚至更多,在這樣的一個大家庭中,親緣利他的擴散可能由于同樣的原因而發生。也許,當人類對親族與非親族的伙伴給予同樣的幫助時,最原始的道德,就在人類社會中萌芽了。
而道德一旦出現,擁有它的群體中的每一個人都將因之而獲利,因為群體中的每一個人都要無條件地遵守道德準則,人們彼此之間將達成穩定的合作。
當你在午夜空蕩蕩的十字路口等紅燈時,你當然不是希望這時候交警會給你獎金之類,但是,正是因為司機對交通規則的遵守,白天熙熙攘攘的公路上,車輛才能井然有序地行駛。遵守交通規則——人類道德的內容之一——它所帶來的合作,使所有人的效用都得到了提高。這就是擁有道德這種社會制度的群體在進化上所具有的優勢?;氐角懊娴睦由蟻恚寒斈阍诠卉嚿献屪o一位老奶奶時,你并不需要她日后的回報。事實上,由于你的行為(還有許許多多像你一樣的不求回報的純粹的利他行為),“照顧老年人”這一道德標準得以在人類社會中穩定地延續,所有人都會自覺遵守這個規則,人類在照顧老年人這一點上實現了全社會的一種合作。于是,當你白發蒼蒼的時候,你也會享受到這種道德帶來的好處,更好地度過晚年。
這就是道德的力量,擁有這種力量的群體,將在艱難地與大自然的斗爭中保持穩定的合作,從而獲得比其他群體更多的生存機會。
這種社會制度——道德,之所以能夠在進化中保留下來,是因為它使得群體內部的合作成為進化上穩定有利的行為,它提高了群體內合作的適應性。有著這種社會制度的群體能更好地在惡劣的自然環境中生存下來,而正是這樣,道德——人類的秘密法寶,也才能在進化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記得小時候聽過一句這樣的詩:“我們都是只有一只翅膀的天使,只有相互扶持,才能飛向天空?!比祟惖赖滤珜У睦袨?,從來在我們心目中就是那么美好,也許,道德是我們的祖先在千萬年與大自然的搏斗中積累下來的財富,告訴我們一個社會應該有怎樣的標準和法則。人類只有合作才能生存,而道德。就是讓合作穩定進行下去的制度基礎,是讓我們各自的翅膀能夠協調一致地飛翔的口令。
實驗經濟學論文:實驗經濟學的研究方法與應用
[論文關鍵詞]實驗經濟學 實驗環境 實驗方法
[論文摘要]實驗經濟學作為一門新興的學科,躋身于主流經濟學之列,引起了經濟學家們的極大興趣。本文系統闡述了實驗經濟學的研究方法及其與傳統研究方法相比獨具的兩大優點:可復制性、可控制性;并介紹了它在理論與實際中的應用。
一、引言
實驗經濟學是研究如何在可控制的實驗環境下,對某一經濟現象,通過控制實驗條件、觀察實驗者行為和分析實驗結果,以檢驗、比較和完善經濟理論或提供決策依據的一門學科。它是對傳統經濟解釋方法的拓展,與傳統的研究方法相比它具有兩個優點:可復制性和可控制性??蓮椭菩允侵钙渌芯咳藛T可以復制實驗從而具有獨立驗證結果的能力;可控制性是指操縱實驗室條件以使觀測到的數據足以用于評估各種理論。利用實驗條件的可操縱性防止了各種與之相伴的不可觀察因素的變化,這樣就可得到比理論驗證更純粹更有效的數據。
二、實驗經濟學的研究方法
1.實驗的設計
在實驗經濟學中,經濟理論的實驗不可能復制現實經濟的運行過程,因此我們構造的是與實際環境相似的實驗室環境,讓實驗者在模擬的經濟環境中做出反應。普洛特認為,實驗經濟學通過簡單的實驗來比較和評估各種相互競爭的理論,這種比較和評估并不因簡單實驗沒有模擬現實經濟而影響其效力。高鴻楨教授也說過,試圖在實驗室中實現現實環境的復雜性是無益的。因此,“簡單性”正是經濟學實驗的長處。
實驗設計的一般步驟為:確定實驗目標,選擇合適的交易制度,選擇被試,確定被試報酬的支付方案,編寫實驗指導用語,實驗方案的審定。
實驗室交易制度的設計。無論實驗的類型或研究的焦點是什么,都必須規定交易規則和其他環境特征。在實驗設計中是交易規則的細微改變可能對觀測的行為產生很大的影響。因此實驗經濟學中的交易制度設計是相當重要的。
被試的選擇。實驗經濟學的實驗是精心設計的,然而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個性特征,在實驗中有時可能出現我們所不希望的行動,所以在選擇被試時,要盡量注意減少被試的差異,或選擇被試差異與實驗目的無關或影響極小的被試。
報酬的支付。支付給被試現金或其他獎勵作為報酬,支付的多少與被試在實驗中的表現密切相關,這是實驗經濟學與調查問卷的根本區別。支付報酬要遵循所謂價值誘導理論。絕不可故意欺騙被試。
2.實驗結果的分析方法
(1)比較和評估。實驗結果的有效性,所驗證的理論的真實性都要通過比較與評估的方法得出,因此,實驗經濟學高度重視比較與評估的方法的應用。一是將“效率”作為比較標準。普洛特和史密斯將效率定義為被試的報酬總和與較大可能報酬的比率,并把它作為比較分析互相競爭理論的依據,探討如何改進理論模型標準的問題。二是采用獨立自動變量。實驗中獨立的變動每個自變量,獲得每個自變量對因變量作用的最確切數量。三是評估結論建立在概率分布的基礎上。被試并不能總是處于理性狀態,非理性會使人的行為出現變異,因而經濟理論的實驗數據呈概率分布狀態,所以評估出結論不是運用概率密度的乘積來表示。
(2)運用行為和心理理論來解釋實驗結果。許多實驗結果與理論預測出現差異,其原因是理論假設行為人是理性的,而被試的行為卻是理性和非理性的統一。因此,只有運用了諸如展望理論、心理間隔理論等行為理論,來分析被實驗者的非理性行為,才能很好地解釋實驗結果。將心理學實驗和經濟學實驗相結合是近年經濟學實驗的一種發展趨勢。
三、實驗經濟學的應用
實驗經濟學在理論領域廣泛應用于兩個方面:
1.檢驗理論
實驗能對不同的理論的優劣進行檢驗。他有一些與眾不同的優勢:在簡化的實驗室環境下,實驗者能對實驗環境進行良好的控制,從而能比非實驗方法更好的確定各個實驗變量之間的因果關系。
2.發現新規律
在不存在理論時,經過反復的實驗,我們往往會發現新的規律。比如人在博弈中的學習行為,這為研究者根據實驗數據和現象建立新理論提供了可能。
在現實中,實驗經濟學的理論和方法也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如查爾斯·普洛特和費農·史密斯(1978)用實驗方法發現了標簽價格機制。在日本,實驗經濟學已在市場研究、談判、投標、環保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成果,如西條辰義等人將實驗經濟學應用在“溫室效應氣體排除權交易的機制設計”方面,取得的成績備受關注。不只是在經濟領域,實驗經濟學也廣泛應用于政治法律管理等方面。
(1)實驗經濟學為制度設計提供依據。傳統上,制度評估必須在制度實施以后才能做出,這可能導致制度無法挽回設計失誤。當使用實驗經濟學方法以后,制度設計、政策設計甚至管理學中的一些策略設計都可以在可控的實驗環境下借助實驗室完成,這會改變制度設計因依賴于理論而造成的盲目性。(2)實驗經濟學為企業經營管理提供指導。如某公司在確定如何對其新產品進行包裝之前可以設計一個恰當的實驗,考察被試對可供選擇的方案的反應,根據實驗結果提供的信息幫助確定的包裝方案。(3)實驗經濟學應用于公共政策、國際關系、競選等方面,通過建立模擬環境進行仿真實驗,使我們做出決策?!翱偨y股票市場”就是實驗經濟學在政治學上應用的一個成功的例子,該實驗成功的預測了1988年美國總統選舉中布什經驗豐富的百分比,其度超過了任何民意調查結果。
實驗經濟學論文:關于實驗教學在經濟學課堂教學中的應用
論文摘要:實驗教學作為一種新的課堂教學模式正逐步在國內理論經濟學課堂中應用。該教學模式對于提高知識結構的穩定性、增強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創新意識、提升學生的整體素質有著積極的意義。加強實驗教學的推廣與應用應當成為高校理論經濟學教學改革與教學方法創新的重要內容。
論文關鍵詞:理論經濟學;實驗教學;構想
一、實驗教學進入經濟學課堂的意義
經濟學“課堂實驗教學”是指將實驗引入課堂,讓學生在親身體驗中學習經濟學原理,通過參與者和觀測者的雙重身份,激發學生對于經濟事件的好奇心,并鼓勵學生利用經濟學原理思考解釋現實世界的一種教學方法。
1.提高知識結構的穩定性。理論教學作為課堂知識傳授的一種古老方式,將前人的研究成果和學科知識的歷史積淀系統地傳授給學生,有利于學生在短時間內迅速形成本課程較為正確的理性認識,從而達到知識增長效益的較大化。然而,由于缺乏直接經驗的鋪墊和感性認識的積累,這種知識體系難以形成穩定的、長期的理性認識和體系構架,不容易產生內化效應(張革華,彭娟,2009)。實驗教學使學生在課堂獲得知識的途徑更具直接性和直觀性,在更清晰地理解抽象理論的基礎上,形成系統穩定的知識結構。
2.激發學生課堂學習的主動性。實驗教學較大的魅力在于學生對于教學過程的積極參與和主動探索。實驗教學改變了傳統教學中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結構,著重開發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主體作用,通過師生的參與與互動,使經濟學課堂更具活力。另一方面,實驗教學模式進入課堂,增加課堂教學模式的多樣性,活躍課堂氣氛,增加課堂的吸引力,從而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3.增強學生的創新意識。中外大學生素質的比較研究的結論中,創新意識的缺乏始終是中國教育的不足。實驗教學鼓勵學生尋找問題、發現問題、提出問題,通過理論指導實踐并解決問題,不斷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為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培養提供源泉。可以說,實驗教學在大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思維和創新精神的培養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更是提高整體教學質量的根本保障和有效途徑。(孫文彬,2006)
4.有利于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在實驗教學中,學生參與教學的各個環節,包括設計課程體系、準備教學條件、記錄過程、撰寫報告、匯報結果,完成作業,這一系列的課前、課堂及課后的活動,不僅有助于學生充分掌握實驗相關的理論知識,而且使學生的其他能力得到鍛煉,為學生整體素質與綜合能力的提高創造條件。
二、國內實驗教學發展滯后的原因
1.經濟學學科性質與學科定位的制約。經濟領域的復雜性,參與主體的多樣性使經濟實驗困難重重,加上經濟理論的高度抽象性,更難用簡單的實驗進行演示或論證。另外,專業基礎理論平臺課的定位也決定了該學科教學過程中傾向于選擇直截了當的灌輸式課堂授課模式,舍棄理論的探尋過程,從而忽略學科自身建設和學科內容的創新與發展。
2.師資缺乏以及教師考核體系與教學脫鉤現象嚴重的制約。目前國內創新型教學模式的推廣師資欠缺,大部分經濟學教師一直處在高校環境中,本身就是在傳統理論教育中成長起來的,很少有機會接觸社會,缺乏對現實經濟世界的感性認識,實際問題的解決能力不強。另外,由于目前中國高校教師的考核體系和晉級制度普遍偏重于科研環節,對教學能力和教學創新的要求達到可以忽略的地步,這種機制的導向性決定了任何理性的個體都會忽視教學的創新,因而,理論經濟學實驗教學不能取得突破就不足為奇了(李軍軍,黃茂興,2011)。
3.實驗教學的各方面條件不足的制約。首先,授課班級規模的制約。1999年后高校大規模擴招導致大班授課成為大部分基礎理論課程主要的授課方式,這嚴重制約了課堂實驗教學的嘗試與推廣,很難想象在講座式的課堂展開課堂實驗。即便教師有嘗試的欲望,也很難在此教學條件下安排和操控課堂實驗的有序進行。
其次,教師及教輔團隊建設的制約。課堂實驗需要教師對課堂的管理和實驗過程各個環節的指導。國外高校助教制度較為普遍,通常由助教輔助完成實驗各環節。國內高校授課環節很少出現教學團隊。這種“單打獨斗”式的授課方式很難完成較為復雜的實驗教學。
,課時與考核方式的制約。經過多次的課程體制改革,許多高校理論課程的課時不斷地被壓縮,趕進度、完成教學計劃成為教師授課的重要目標。另外,在加強檔案管理,規范考核制度的要求下,閉卷統考往往成為專業理論必修課選擇的考核方式。在此指揮棒下,相對靈活但較難規范的實驗環節很難進入課程考核體系,于是缺乏激勵成為課堂實驗開展的又一大制約。
三、加強實驗教學在經濟學課堂教學中應用的構想
由于實驗環節的欠缺,我國高校經濟管理類專業普遍存在理論教學與實驗教學脫節的問題。加強實驗教學在經濟學課堂教學中的應用成為當務之急。
1.逐步展開,在實踐中積累經驗,穩步提升課堂實驗的質量和效果。課堂實驗教學需要經驗的不斷積累和內容的隨時更新,開設時間的長短對教學效果有直接影響。因此我們倡議經濟學課堂盡快展開實驗教學的嘗試,從無到有,從嘗試到推廣到普遍應用,從模仿到創新,從簡單實驗到復雜實驗,在教學實踐中積累并交流經驗,穩步提升我國經濟學課堂實驗的整體質量和教學效果,注重創新,形成自我鮮明、符合中國特色的課堂實驗教學模式。
2.加強師資建設,鼓勵教師間的合作與教學團隊建設。在師資建設上采取引進與培養并舉的方式。一方面通過引進海外人才,利用這些人才在海外接受的教育,盡快完成課堂實驗的效仿與嘗試。另一方面加強現有師資力量各方面素質的提高,組建教學團隊,鼓勵教師間的合作與交流,共同分享實驗結果。各高校還應積極鼓勵和支持科研活動對教學環節的“反哺”,將科研活動積累的實踐經驗和教學素材應用于課堂實驗教學,豐富實驗教學內容。這也可以成為實驗教學創新的良好途徑。
3.靈活多樣的激勵機制,吸引學生積極參與到課堂實驗中來。靈活多樣的激勵機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調動學生的參與積極性。可以學習國外教授的一些做法,給與實驗的優勝者頒發一定的小獎勵作為紀念,既活躍了氣氛,又在課堂中增添一定的競爭意識。獎勵的力度可依實驗的難度和表現的差距來定。
4.加強必要的配套設施建設,包括網絡技術和仿真技術等。實驗教學質量的提高,研究內容的拓展還可以借助各種技術手段,包括軟件技術與網絡平臺的應用。例如利用Excel、Matlab、OriginPro等軟件在經濟學中的應用,將經濟學中的變量、曲線、模型在給定條件下自動生成,使學生對經濟理論有更加直觀的認識,這也可以成為經濟學課堂實驗的一個思路。
應當強調的是,就目前的情況而言經濟學實驗教學只能是課堂理論教學的一個補充,不可能成為課堂教學的主導形式。由于課時有限,只能適當地穿插安排,且特別強調實驗課前的充分準備。只有教師和學生的共同努力,課前充分準備,課上積極參與,內容精心組織,細節細致安排,就能成就一堂效果理想的經濟學實驗課!
實驗經濟學論文:從進化與實驗經濟學的觀點看道德的由來
[論文關鍵詞]利他行為;親緣選擇;互惠;實驗經濟學
[論文摘要]人類社會中的道德,一般而言大多意味著犧牲自己的利益幫助別人。也即廣義上的利他。但是這樣一種特征,似乎與進化論中殘酷的生存競爭相矛盾。人類道德是怎樣起源的?利他行為如何能在自然選擇中保存下來?文章闡述了動物行為理論中有關利他行為的解釋,以及國外實驗經濟學中與人類行為模式相關的結果,探討了人類道德的內涵,可能的進化上的優勢以及進化的途徑。
大約從幼兒園開始,老師、父母就諄諄教導我們要做一個講道德的人,拾金不昧,樂于助人,我們從那時起就有這樣的概念:一個有著崇高道德水準的人,一個樂于無私奉獻的人,在社會上將受到人們的尊敬和喜愛。道德不同于法律,它并不是一種被強制執行的行為準則,而是人類社會中一個無形的標準、一種制度。道德,在我們心目中似乎與這個世界同時產生,只有遵守它才能受人尊敬是天經地義、理所當然的游戲規則。
然而,當我們接觸到達爾文的生物進化論,了解到自然界殘酷的自然選擇時,一個小小的聲音在我們心里不安地說:“道德,遵守它往往意味著犧牲自己的利益來幫助別人,有著這樣行為的個體,為什么能夠在生存競爭中生存下來呢?”
如果我們把道德視為社會制度的一種——人類社會本可以有著不一樣的社會制度:所有的小孩可以從呱呱墜地起被灌輸的就是“人不為己,天誅地滅”,人們以自私自利為美德,只有那些一心只為自己追求利益的人才得到人們的尊重……——我們的社會可以是另一副模樣。那么,我們禁不住想知道:道德,或者說廣義上人類的利他行為,是怎樣在自然選擇中被大自然的金手指所垂青的呢?
一、來自生物界的聲音
說起利他行為,生物界中的例子數不勝數,或許來自這些比人類低等、簡單的生物的例子,能夠幫助我們理解:什么是人類的道德。
(一)親緣選擇的力量:自私的基因
親緣選擇的利他行為。是指發生在親族間的利他行為。典型的例子如一些膜翅目昆蟲:蜜蜂,螞蟻。蜜蜂中的工蜂沒有繁殖能力,它辛辛苦苦勞作一生,只是為了養育蜂王以及蜂王的后代。事實上,工蜂與蜂王往往是同胞姐妹,從平均概率上來說,享有3/4共同的基因,它的這種利他行為,雖然不利于自己的繁衍,但是有利于它與蜂王共享的那部分基因在整個蜜蜂種群中的增加,并因為這種基因的增加而使得利他行為闖過自然選擇的剪刀,穩定地持續下來。Dawkins在他的著作《自私的基因》中詳細描述了這種行為,并提出基因不但是遺傳的單位,也是自然選擇的單位。
也許親緣選擇的力量的確在人類身上發揮著作用,是道德行為的動力之一:百萬富翁為自己的家鄉人民捐款;人們在異鄉看到自己的同鄉人感到格外親切并樂于幫助他們。這點點滴滴的道德背后,是那自私的基因,那存在于利他行為的施與者和接受者身上的共同的基因,在悄悄地發揮作用嗎?
人類的行為?;蚨嗷蛏俚厥艿郊毎兴鶖y帶的基因的控制。一張熟悉的臉龐,一口親切的鄉音,可能在不知不覺中就觸發了你細胞里那段表現型與之相同的基因,而這個自私的基因,為了幫助它自己的另一個復本,在你的身體里引發了一系列變化,誘導了你的利他行為。也許這就是道德的本質,而人。只不過是自私的基因幫助它的一個復本的工具而已。
但是,親緣選擇并不能解釋人類道德的全部。親緣選擇的適用范圍僅僅是人類為親屬或部落謀福利的利他行為,這與人類道德這個復雜的社會標準比起來,不過是九牛一毛。人類對于那些素不相識的人的幫助,比如拾金不昧,又當如何解釋呢?
(二)基于互惠的利他行為
這是一種期待回報的利他行為,經典的例子是動物界里的吸血蝙蝠,當某只蝙蝠沒有吸到血又非常饑餓時,吸到血的蝙蝠會吐給它一點血,靠著互助,蝙蝠就能克服個體不時遇到的捕食失敗。
如果我們把這種理論用到人類身上,也就是說人類的利他行為是期待他人的回報的:拾金不昧的人可能希望能夠得到失主的獎勵;同事的小孩考上大學了去送禮,是因為日后自己家的小孩金榜題名時人家會有回禮;中國人請客喜歡一人買單,是因為下一次聚會時可以白吃,別人請客。這些可能是基于互惠的利他行為,也許就是人類社會中的“偽君子”的來歷,這種理論,看來的確能幫助我們理解一些所謂的“道德”。
誠然,互惠利他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它依賴于特定的條件:小而穩定的團體,具備識別對方的能力等等。不過人類識別自己同伴的能力在動物界的確是的。生物學家很早就注意到在人的大腦皮層中,負責控制面部肌肉的部分大約占去了近1/2,因此人類有著豐富的表情,如眼神、微笑等。曾經有學者在120個實驗者中開展通牒實驗,每一次實驗前向實驗者展示其實驗伙伴的照片,有些照片上是一張笑臉,而另一些照片上的實驗者表情平淡。結果表明,那些看到對方笑臉的實驗者會提出更加公平的分配方案,而且進一步的實驗表明,人類面部的各種細微變化,如是否顯得真誠友好,是否有些陰沉郁悶,對實驗者提出的分配方案都有影響。生物學家常常為人類如此豐富的社交工具,如表情和神態,感到驚訝,而也許正是因為人類有如此豐富的社交工具,才使得人類能夠識別那些愿意合作的人和不愿意合作的人,從而讓互惠利他的行為在人類中獲得了發展。
但是,互惠利他仍然不是道德,互惠只能存在于小而穩定的群體中,這種理論無法解釋人類社會,如此大的一個群體中的利他行為:當你在公交車上讓座給一位老奶奶時,你是在指望日后她或她的后代的回報嗎?
二、來自實驗經濟學的啟示
在學者Ernst Fehr和Bettina Rockenbach進行的一次公共物品試驗中心,他們對原來的實驗進行了改進,在每一次實驗開始以前,所有的試驗參與者都被要求在帶有懲罰機制的試驗和不帶懲罰機制的試驗中進行選擇、每一個試驗參與者完成選擇之后,所有人按各自的意愿分為兩組,分別進行帶懲罰機制和不帶懲罰機制的試驗,一次試驗結束以后,每個參與者將有再次選擇的機會。他們的試驗結果非常有意思:一開始,大約有2/3的人選擇了沒有懲罰機制的試驗,但隨著試驗次數的增加,愿意進行無懲罰機制的試驗的人越來越少,到,幾乎沒有人愿意進行這樣的試驗。而那些自愿選擇了有懲罰機制的人們嚴厲地懲罰了搭便車的人,并在幾次試驗中進行了很好的合作,每個人對公共物品的貢獻都很大。值得注意的是,在公共物品試驗中,合作的確是使人們的收益較大化的選擇,只是這種合作很難實現,特別是在一個比較大的、互不相識的群體中,但是,在這個引入了懲罰機制的公共物品試驗的,參與的人越來越多,大家互不相識,可是合作依然進行得有條不紊。
于是,筆者禁不住產生了這樣的疑問:道德,會不會就像公共物品試驗中這種懲罰制度一樣,雖然它犧牲了個人的利益(為了懲罰別人,個人要付1元錢),但是由于它達成了人類群體的穩定的合作,而獲得了自然選擇的青睞?這種猜想為一些經濟學家所認同,如葉航認為,在原始人類與大自然的艱苦斗爭中,合作的法則比霍布斯的“叢林法則”更有效率,而道德正是一種有利于合作的精神或行為規則。
如果道德的確是因為它可以使人類社會達成穩定的合作而在進化上被保留下來,那么道德最初起源于什么?或者說,道德,作為一種人類社會的行為規范,是怎樣進化而來的呢?
三、道德的進化:一種可能
就像我們在生物課上討論長頸鹿的脖子如何變得那么長一樣,我們也可以試著來討論一下人類的道德是如何進化而來的。
在我們祖先生存的那個遙遠的年代,社會生產力極為低下,自然環境非常惡劣,人類時時刻刻面臨著饑餓和死亡的威脅。在這種環境下,合作,無疑能夠增加每一個個體生存下去的可能,但是,在這種關鍵時刻,合作的回報變得非常不穩定,因為這個群體能否生存下去,特定個體能否生存下去,都是難以預測的未知數。于是,當一個群體最需要利他的心理,最需要合作的時候,基于互惠的合作,由于群體的不穩定,在進化中遭遇了無情的淘汰。
根據人類學家的觀點,人類社會首先是根據人們之間的血緣關系而構成的,根據地緣關系而構成的區域性社會是后來的產物,而我們今天面對的以國家為核心的社會形態,它的歷史只有5000年左右。既然如此,那么最初由血緣關系的遠近構成的社會中必然存在的親緣利他行為,是不是會隨著社會結構的變化而擴散到了后來由地緣關系構成的區域性社會,以至今日的國家呢?
生物學家對于一些鳥類和昆蟲的研究似乎在某種程度上證明了這種猜想。他們發現,許多鳥類中的雄性個體在哺育后代時并不會區分鳥巢里的孩子哪些和自己有血緣關系,它們會對巢里所有的小鳥給予同等的愛護,盡管其中有些并不是自己的孩子。另外在一種蜜蜂中,有時蜂王會與另外的蜂王合作建立蜂巢,于是最終建立起來的蜂巢會由幾個蜂王共同領導,不過這時,蜂巢里的工蜂并不會偏愛那些與自己有著同一個母親的幼蜂(它們之間實際上是姐妹關系),而是對整個蜂巢里的所有幼蜂都一視同仁。對于這些現象,生物學家的解釋是:區別與自己并沒有親緣關系的個體帶來的成本比收益大,比如工蜂在這種辨認的過程中浪費了時間和精力,從而降低了整個蜂巢的工作效率。另外,由于所有的幼蜂從小就在一個蜂巢里,彼此的氣味也很相近,這使得工蜂在辨別自己真正的姐妹時也很容易出錯。所有這些原因使得那些嚴格遵守親緣利他原則的群體在生存競爭中處于劣勢,而那些將親緣利他行為擴散到所有同伴的群體將被自然選擇保留下來。在人類社會的發展過程中,隨著社會的不斷擴大,原來的一個家族慢慢增加到兩個、三個甚至更多,在這樣的一個大家庭中,親緣利他的擴散可能由于同樣的原因而發生。也許,當人類對親族與非親族的伙伴給予同樣的幫助時,最原始的道德,就在人類社會中萌芽了。
而道德一旦出現,擁有它的群體中的每一個人都將因之而獲利,因為群體中的每一個人都要無條件地遵守道德準則,人們彼此之間將達成穩定的合作。
當你在午夜空蕩蕩的十字路口等紅燈時,你當然不是希望這時候交警會給你獎金之類,但是,正是因為司機對交通規則的遵守,白天熙熙攘攘的公路上,車輛才能井然有序地行駛。遵守交通規則——人類道德的內容之一——它所帶來的合作,使所有人的效用都得到了提高。這就是擁有道德這種社會制度的群體在進化上所具有的優勢?;氐角懊娴睦由蟻恚寒斈阍诠卉嚿献屪o一位老奶奶時,你并不需要她日后的回報。事實上,由于你的行為(還有許許多多像你一樣的不求回報的純粹的利他行為),“照顧老年人”這一道德標準得以在人類社會中穩定地延續,所有人都會自覺遵守這個規則,人類在照顧老年人這一點上實現了全社會的一種合作。于是,當你白發蒼蒼的時候,你也會享受到這種道德帶來的好處,更好地度過晚年。
這就是道德的力量,擁有這種力量的群體,將在艱難地與大自然的斗爭中保持穩定的合作,從而獲得比其他群體更多的生存機會。
這種社會制度——道德,之所以能夠在進化中保留下來,是因為它使得群體內部的合作成為進化上穩定有利的行為,它提高了群體內合作的適應性。有著這種社會制度的群體能更好地在惡劣的自然環境中生存下來,而正是這樣,道德——人類的秘密法寶,也才能在進化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記得小時候聽過一句這樣的詩:“我們都是只有一只翅膀的天使,只有相互扶持,才能飛向天空?!比祟惖赖滤珜У睦袨椋瑥膩碓谖覀冃哪恐芯褪悄敲疵篮?,也許,道德是我們的祖先在千萬年與大自然的搏斗中積累下來的財富,告訴我們一個社會應該有怎樣的標準和法則。人類只有合作才能生存,而道德。就是讓合作穩定進行下去的制度基礎,是讓我們各自的翅膀能夠協調一致地飛翔的口令。
實驗經濟學論文:實驗教學方法在經濟學課程中的應用
實驗經濟學通過創造與實際經濟相似的環境,依靠實驗測試來驗證已有的經濟理論或者發現新理論,基于實驗經濟學的教學方法在經濟學中的應用,能夠有效提升這門通識課程的教學效果。本文以微觀經濟學的風險偏好原理為例,通過實驗目的、實驗設計與實驗結果的闡述,探究了實驗教學方法在經濟學中的應用過程。研究表明:參與式的實驗教學模式讓同學們感受到了經濟學的魅力,在更加牢固地掌握課本知識的同時,極大地激發了學習經濟學的熱情,取得了遠比傳統課堂傳授式教學更好的效果。
實驗教學方法經濟學風險偏好一、引言
經濟學是高等院校通識教育的核心課程,學習并掌握經濟學原理對于學生認識現實世界和解釋經濟現象具有重要意義。然而,由于經濟學理論較為客觀抽象,其內涵難以被學生深刻理解,如何利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講述經濟學原理是教學過程中面臨的難題。在很長一段時間里,經濟學被視為建立在演繹和推理方法基礎之上的思辨性哲學,而不是在可控實驗室中進行檢測的實驗性科學,導致經濟學的教學效果難以有效提升。1962年,美國經濟學家弗農?史密斯發表了開創性論文“競爭性市場行為的實驗研究”,之后致力于實驗經濟學領域的探索,建立了用于經驗經濟分析尤其是可變換市場機制的實驗室測試方法,并將其作為一種工具應用于經濟分析中。2002年,諾貝爾經濟學獎授予弗農?史密斯,標志著實驗經濟學作為一個學科已步入主流經濟學的舞臺。從課程講授角度來說,實驗經濟學的出現為經濟學的教學開拓了新的模式,是激發學生利用經濟學原理思考周圍世界的一種有效方法。
一般地,實驗經濟學是在挑選的受試對象參與下,按照一定規則以仿真方法創造與實際經濟相似的實驗室環境,不斷改變實驗參數,對得到的實驗數據分析整理加工,用以檢驗已有的經濟理論及其前提假設、發現新的理論、或者為一些決策提供理論分析,所做的實驗具有可控制性和可重復性?;趯嶒灲洕鷮W的教學方法,能夠吸引學生積極參與到經濟學的探索和研究中來,在深化理論學習的基礎上舉一反三。事實上,以哈佛大學為代表的很多美國大學早已將經濟學實驗列為經濟學本科教學內容,以參與式的經濟學實驗教學作為傳統授課式教學的補充。在我國,中國人民大學、上海交通大學等高校也先后成立了經濟學實驗室,實驗教學方法開始付諸實踐。盡管實驗教學方法逐步應用于經濟學課堂,但詳細闡述一項經濟學實驗過程的文獻較少。本文將以消費者行為理論中的“風險偏好”實驗為例,對此項經濟學實驗的目的、設計和結果討論加以分析,為實驗教學方法在經濟學課程中的應用提供一個借鑒。
二、“風險偏好”實驗的目的
按照消費者行為理論,人們在面對風險進行投資決策時,不同行為者對風險的態度是存在差異的。根據投資主體對待風險的偏好態度,將其分為風險回避者、風險追求者和風險中立者。如果面臨確定收入和具有相同期望值的風險性收入兩種選擇,風險規避者更偏好確定性收入;對于風險中立者來說,二者是無差異的;而在風險偏好者看來,即使風險性收入的期望值小于確定性收入,也可能會選擇風險性收入。傳統經濟學教科書假定,多數理性經濟人屬于風險規避者,但現實真的是這樣嗎?行為經濟學摒棄了古典經濟學中關于“理性人的假設”,認為不同類型的主體對待風險的態度是有差別的,而且處于不同的環境下,風險偏好可能會發生逆轉。
在現實的經濟生活中,幾乎每個人都會遇到投資問題,最為典型的就是股票買賣。當股市存在大量機會時,有些人愿意冒風險大膽投入,有些人則會相對保守;同樣,當股市大幅下跌時,有些人會果斷止損,而有些人則會繼續持有等待機會。上面列舉的不同選擇,都源自人們對風險的不同偏好。了解一個人對待風險的態度,將有助于認識和解釋個體行為決策的原因。而在經濟學課堂教學中利用實驗方法分析風險偏好,一方面能夠幫助同學理解現實投資決策中出現的傳統經濟學理論難以解釋的現象,另一方面通過實驗過程的參與讓同學切實地認識到自己的風險偏好類型,從而激發經濟學研究的興趣。
風險偏好實驗的根本目的在于驗證以下三個觀點:及時,盡管大多數人都是風險規避的,但在一些特殊情況下,人們卻會做出風險偏好的選擇;第二,對風險持同一態度的主體間(例如,均屬于風險厭惡者)也存在差異,即風險偏好和厭惡的程度各不相同;第三,周圍的環境特別是他人的選擇會對行為主體產生影響,使其風險偏好程度發生變化。
三、“風險偏好”實驗的設計
“風險偏好”實驗分為兩個階段:熱身實驗和分組實驗。通過熱身實驗,檢驗觀點一,即不同條件下風險偏好不同;分組實驗證明觀點二和三。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盡可能選擇模擬股票交易市場的經濟實驗室,以便將學生們帶入情境,讓他們真正以決策者的身份參與實驗。各小組成員視情況進行人員分工,主要角色有決策者和記錄員。
(一)熱身實驗
假定參與實驗的班級共33人,在將同學們進行分組之前,為調動全員參與的氣氛,由老師作為主持者,同時挑選5名學生輔助老師充當記錄員的角色,首先集體進行一個熱身實驗:設想這樣一個場景,假定參與實驗者是一個有責任心的投資人,現在需要對一個項目做出投資決策,我們已經知道選擇該項目可能有兩種結果:A.你一定能賺10000元;B.你有80%可能賺20000元,20%可能性什么也得不到。
在此種假設條件下,實驗者會作出什么選擇呢?選擇A、B的同學分別舉手,盡量使每個同學都參與進來,不允許棄權,統計人員按選項分別統計人數并記錄。
如果參與人身份不改變,投資項目也不改變,但是學生們要被告知結果發生改變,投資項目的兩個可能分別為:A.你一定會賠10000元;B.你有80%可能賠20000元,20%可能不賠錢。
同樣,讓每個參與實驗者做出自己的選擇,統計人員進行結果統計并做好記錄。經過統計分析之后,老師大致可以判斷出學生風險偏好的傾向。具體地,及時個實驗中選擇A的同時偏好確定性盈利,選擇B的同學則偏好不確定性盈利,實驗結果可能是多數參與者選擇A,說明多數人處于收益狀態時,往往是小心翼翼、厭惡風險的,害怕自己失去已有的利潤。第二個實驗中,選擇A意味著偏好確定性虧損,選擇B則代表偏好不確定性虧損,實驗結果可能是只有少數人愿意接受確定性損失,大部分人愿意選擇風險性較大的B。也就是說,處于虧損狀態時,多數人會極不甘心,寧愿承受更大的風險賭一把,以追求更小的損失。
通過上述兩個實驗,可以完成后面分組實驗中的成員分組問題。在兩次選擇中,能夠根據結果區分出三類行為個體:(1)都選擇A;(2)都選擇B;(3)一題選A一題選B。根據結果,三類人群分別代表著風險規避、風險偏好和風險中性。將每一類同學進行大致的平均分配,進入到分組實驗的三個小組中,保障每個小組中有11人。分組的原則是:每個小組中都存在不同風險偏好類型的學生,差異越明顯越好,以便于進行對比實驗。
經過簡單的熱身實驗后,同學們對“風險偏好”實驗的好奇心和參與熱情會大大提高。進一步開始進行分組實驗,33個同學均分為3個小組,每組11人,指定1人為記錄員,其他10人為實驗決策的行為主體。三個小組分別位于教室的三個方向,中間為老師統一組織實驗的進行。在每進行一個小組實驗時,參與的同學除了做出決策外還要進行相關的記錄,這里的記錄并不是像記錄員一樣記錄每個決策者的決策行為,而是記錄自己做出決策行為時的內心變化,以及對其他決策者決策時的內心反應。實驗參與者的記錄作為實驗課的筆記不同于一般意義上的課堂筆記,因為融入了更多的自身對于風險偏好的認識和理解。在每一組實驗結束后,還要設置針對實驗的提問、討論與講解環節,期間多鼓勵學生發言提出問題,與普通講授式的教學模式不同,基于實驗過程的參與式教學將會給學生們自身帶來更多的體驗,無論是對實驗的各個環節,還是對風險偏好理論,都會有更為深刻的感觸和理解。
(二)分組實驗
分組實驗將對三個小組成員分別進行兩組實驗:同時決策和有序決策。同時決策的實驗中,每位參與者都被分給10000股現價為7元的A股票,其中5000股以6.5元買入,另外的5000股以6.8元買入。有序決策的實驗中,給每個同學分配現價為10.5元的10000股B股票,5000股以10.1元買入,5000股以10.6元買入。為了保障學生對所持有股票的真實感和可控制感,每人發十張卡片,每張卡片代表1000股,同時記錄著買入價。
準備工作就緒后,分組實驗開始進行。老師給出五次價格,一定要保障每次出價的秘密性,除老師之外的任何學生都不知道具體價格。每次出價后,學生自行決定是否要將自己手中的股票賣出和具體成交量,且規定只允許賣股票而不允許再次買股票。在同時決策階段,每個參與者同時給出自己的決策,即在老師宣布股票價格后馬上拿出相應數目的卡片做交易,記錄員做相應的記錄;在有序決策階段,每位參與者按照座位順序依次做出決定,要保障每個參與者掌握之前所有決策者的決定,以此來考察對風險偏好態度會不會受到不同行為個體之間的相互影響。
表1分別給出了同時決策和有序決策的實驗記錄卡片:同時決策階段,老師給出的五次價格分別為7.2元、7.5元、6.8元、6.5元、6元;有序決策階段,五次出價分別為11、11.5、10.6、10.1、9。為了讓學生感覺到是在進行兩次實驗,所以兩階段的買入價和賣出價不同。但實際上,兩階段實驗的價格走勢是一致的,都為先上升后下降,這樣有利于將兩階段情況進行對比,考察有序決策情況下,參與者受到其他同學影響,是如何改變自身賣出決定和成交量的。
四、“風險偏好”實驗的結果及討論
在兩組實驗的過程中,同學們表現出了極大地參與熱情,認真地按照實驗步驟和實驗要求進行操作,保障了此次實驗的質量和結論性。下面,將對實驗結果進行分析討論。
(一)熱身實驗
通過熱身實驗,我們發現:面對確定性收益和風險性收益,大多數同學都會選擇確定性盈利,與行為經濟學中前景理論的“確定效應”相符;而在面對確定性損失和“賭一把”之間,大多數同學偏向于“賭一把”,即前景理論中的“反射效應”。很顯然,傳統經濟學教科書所描述的“理性人假設”并不是什么時候都成立的。
我們還發現,一些在熱身實驗的及時個環節中表現出對風險偏好,即選擇獲益更多的不確定性收益的個體,第二個實驗卻選擇了確定性損失選項,并不愿意冒更大的風險去賠更多的錢;同時,部分在及時個環節表現出風險厭惡的個體,在第二個環節做出了風險偏好的選擇。
顯然,熱身實驗證實了觀點一,即人們對待風險的態度并不是固定的,雖然多數人是風險規避者,但在某些特殊情況下,人們反而會追逐風險。
(二)分組實驗
先考慮同時決策階段。及時次老師給出的價格7.2元高于買入價,不同的行為主體做出了截然不同的決策:一部分同學選擇拋售全部股票或是部分股票,屬于“見好就收”的偏風險規避者;另一部分同學可能預期股價還會上漲,所以繼續持倉,這些同學具有一定的風險偏好傾向。當老師第二次給出了更高的報價后,仍保持滿倉的同學明顯減少,大部分參與者選擇拋售一部分或是全部股票,說明多數人偏向于“確定性收入”。后三次股票報價逐漸降低,當第三次出價6.8元時,仍然持倉的同學拋售的股票數目很少,他們認為這只是短期震蕩,股價還會上揚。但是,當第四次報價進一步下滑,甚至低于買入價時,一些參與者大量拋售股票以“止損”。當第五次給出的價格只有6元時,仍然選擇持倉的決策者很少,這部分同學的風險偏好傾向最為強烈。
再分析有序決策階段的情形。在有序決策的實驗中,出現了許多有趣的現象,比如,順序排在后面的參與者發現前面的同學在股價為11.5元時做出清倉決策后,對自己的股票是否還要大量持有產生了明顯的遲疑,甚至會向先決策同學詢問緣由,進而可能會改變最初的決定。還有的一部分同學發現后決策者大部分做出和自己不同的選擇后,會影響到下一輪決策。與同時決策相比,有序決策條件下同學們的股票持有決定發生了根本性的改變,而這種改變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掌握了其他參與者的持有信息導致的。
經過分組實驗的同時決策,能夠驗證觀點二,即對風險持同一態度的主體之間其程度也存在著一定差異,有些同學風險偏好程度較強,有些則較弱。而有序決策實驗恰恰證實了觀點三,即周圍的環境會對行為主體產生影響,使其風險偏好程度發生改變。
五、結論與建議
一直以來,由于受到傳統教學模式和方法的限制,經濟學的教學效果始終無法得到實質性的提升。隨著實驗經濟學的興起,這種狀況有望得到根本性的改觀。本文以經濟學的風險偏好原理為例,通過實驗目的、實驗設計與實驗結果的闡述,探究了實驗教學方法在經濟學中的應用過程。在實驗準備和進行中,學生較為容易地掌握了實驗規則,能夠嚴肅認真地完成每一個步驟,積極參與到實驗中來,愿意作為行為個體親自在實驗中發現和檢驗經濟學原理,而不是被動地學習理論知識。從信息反饋來看,參與式的實驗型教學模式讓同學們感受到了經濟學的魅力和學習經濟學的樂趣,在更加牢固地掌握課本知識的同時,極大地激發了同學們對經濟學的研究熱情,取得了遠比傳統課堂傳授式教學更好的效果。
盡管目前一些國內高校開始意識到實驗經濟學的重要性,并且已經嘗試建立不同類型的經濟學實驗室,但是如何在經濟學課程中深入推進實驗教學改革,尚需進一步探討和實踐。一方面,眾多高校應該不斷加強經濟學實驗室的建設,保障完備的教學實驗設施,完善實驗教學內容的研究、開發和實施工作;另一方面,不能讓經濟學實驗教學僅僅流于形式,切實以學生的需求為本,緊跟實驗經濟學領域的前沿內容,將的實驗教學思想、理念和方法應用到經濟學教學中。
實驗經濟學論文:基于實驗經濟學的食品安全可追溯信息傳遞行為研究
摘要:本文運用實驗經濟學的方法,考察影響信息傳遞者(農戶或企業)傳遞可追溯信息的因素。分析結果表明:由于人類具有社會偏好,信息傳遞者在無監管環境下仍會傳遞一定量的可追溯信息;專業機構對信息傳遞者進行監管,可以約束信息傳遞者的道德風險行為,提高其傳遞可追溯信息的積極性,且監管力度越大,信息傳遞者傳遞可追溯信息的數量越多;對食品安全追溯體系的認知程度顯著影響信息傳遞者的可追溯信息傳遞行為;可追溯信息從長遠來看具有公共物品屬性。
關鍵詞:食品安全;可追溯信息;傳遞有效性;實驗經濟學
“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主”,導致食品質量安全問題頻繁發生的直接原因,從表面上看可歸結為生產和加工的原料不合格、質量安全監管體系存在缺陷等,但潛藏在這些直接原因背后的卻是食品生產經營者與消費者乃至政府之間存在著信息不對稱[1]。作為傳遞食品安全信息的重要工具,食品追溯體系成為緩解食品市場信息不對稱和保障食品安全的有效手段[2-7],本文試圖運用實驗經濟學的方法,分析影響信息傳遞者傳遞可追溯信息的因素。
一、理論假說
主流經濟學的自利模型假設人總是追求利益較大化,而行為經濟學和實驗經濟學認為人具有社會偏好,包括利他偏好、差異厭惡偏好及互惠偏好等[8],人們在關注自身利益的同時也會出于社會偏好的動機,而將他人的福利納入自己的效用函數之中[9]。傳遞可追溯信息會花費信息傳遞者一定成本,但信息的傳遞有利于食品安全、保障消費者身體健康。所以,信息傳遞者的社會偏好是否會影響到其傳遞可追溯信息的行為就成為人們關注的一個方面。因此,本文提出假說1:
假說1:信息傳遞者的社會偏好有助于提高其傳遞可追溯信息的積極性。
在無懲罰的實驗局中,Fehr等(2000)在公共品博弈實驗中發現公共品的初始平均自愿供給水平大約為稟賦的一半,自愿供給水平在以后階段呈下降趨勢;在帶懲罰的實驗局中,公共品每期平均自愿供給水平呈穩定的上升趨勢[10]。當引入懲罰機制后,Nikiforakis和Normann(2008)的研究,也發現公共品自愿供給往往能夠達到一個相當高且穩定的水平[11]。這說明被試的社會偏好在公共品供給實驗中普遍表現出互惠特征,而在這種特征下的恰當懲罰制度有助于激發被試的內在動機。由于信息傳遞者傳遞可追溯信息會改善社會食品安全環境,可追溯信息具有公共物品的屬性。因此,本文提出假說2:
假說2:專業機構的監管有助于提高信息傳遞者傳遞可追溯信息的積極性。
農戶對食品安全信息關注度影響其參與食品安全追溯體系的積極性,對食品安全信息關注度越高,其參與食品安全追溯體系的積極性越強[12]。通過問卷調查和建立Logit模型,姜勵卿(2008)分析了蔬菜種植農戶參與食品安全追溯體系的意愿,結果顯示提高農戶對追溯制度本身的理解和認知,可以顯著提高農戶參與食品安全追溯體系的意愿[13]。可追溯信息的有效傳遞是食品安全可追溯體系建設的關鍵,對食品安全追溯體系的認知是否會影響信息傳遞者傳遞可追溯信息的積極性?因此,本文提出假說3:
假說3:對食品安全追溯體系的認知程度,有助于提高信息傳遞者傳遞可追溯信息的積極性。
二、實驗設計
在本實驗中共有22名被試者,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實驗組12人,對照組10人,被試者在實驗組中要在“無監管環境”和“監管環境”中進行實驗;被試者在對照組中需要做同樣次數的試驗,但所做實驗均在“無監管環境”中進行。實驗組12名被試者被分為A組和B組,每組6人。A組和B組分別隨機挑選5名被試者扮演信息傳遞者的角色(對其進行編號為:1-5號),每名信息傳遞者每輪實驗前都會得到10枚虛擬實驗幣,另外1名被試者扮演信息監管者的角色。A組和B組的區別在于對食品安全追溯體系認知不同,實驗者將食品安全追溯體系的基本知識以及傳遞可追溯信息的重要性告知B組的信息傳遞者,但是不告知A組信息傳遞者上述知識。A組、B組里的每一位信息傳遞者都按照相同的實驗程序進行實驗,具體實驗程序以A組為例:A組中的5名信息傳遞者都要進行6輪實驗,實驗組織者在實驗開始之前先向被試者宣讀實驗說明,告知被試者實驗任務、實驗規則、實驗步驟等,待被試者充分了解實驗說明后開始實驗。第1輪實驗開始時實驗組織者都會發給被試者一份信息表(見表1)和一張決策表,第2輪實驗開始時實驗組織者會發給被試者另一份信息表(見表2),第2輪至第6輪均使用該信息表。兩份信息表的內容有一定區別,信息表主要告知被試者在實驗中的任務以及做出決策的依據、收益函數等,決策表主要用于信息傳遞者填寫傳遞決策、實驗組織者核算被試者的收益。在第2輪至第6輪實驗中,信息監管者分別對信息傳遞者進行20%、40%、60%、80%和的抽檢比率進行監管,具體抽檢方法為:
實驗問題:假如你是一名農戶或企業,加入食品安全追溯體系之后,你會選擇傳遞幾條可追溯信息(假設現在一共10條可追溯信息)?請將你的答案在寫發給你的表格中。
決策依據:傳遞可追溯信息會花費信息傳遞者相應成本。假定每傳遞一條可追溯信息需要花費1枚虛擬實驗幣。傳遞可追溯信息會為你帶來一定收益,假定傳遞可追溯信息的邊際收益率為α=04。此外,在第1輪結束時將獲得該輪所有信息傳遞者投資總額的β(004)倍作為你的公共收益,且β
收益函數:在實驗開始前支付給信息傳遞者的總報酬為0,在每一輪實驗開始前給每個信息傳遞者10枚虛擬實驗幣,你可以決定分配多少枚虛擬實驗幣來傳遞可追溯信息。第1輪實驗中如果你分配xi枚實驗幣來傳遞可追溯信息,那么傳遞完可追溯信息后你的收益為:
yi=10-xi+0.4xi+0.04∑[DD(]5[]i=1[DD)]xi(0xi10)
將5名信息傳遞者進行編號(1-5號),用標有1-5數字的卡片代表五名信息傳遞者,信息監管者在接下來的5輪實驗中分別抽取1、2、3、4、5張卡片,抽到哪幾張卡片就代表抽到卡片數字對應的信息傳遞者,信息監管者將對抽檢到的信息傳遞者的信息傳遞情況進行檢查并做出相應處罰或獎勵。每輪實驗結束后,實驗組織者都要對信息傳遞者的反饋信息進行有效記錄。6輪實驗全部結束時,實驗組織者按照獲得收益(虛擬實驗幣)的多少對信息傳遞者進行現金獎勵,獎勵額度依次為40、35、30、25、20元。此外,扮演信息監管者角色的參與者將獲得30元的實驗參與費。表1為A組中實驗組織者在第1輪實驗時發給被試者的信息表,被試者通過此表了解第1輪實驗的相關信息,被試者在充分了解這些信息后將做出第1輪實驗的決策。
表2為A組中實驗組織者在第2輪實驗時發給被試者的信息表,被試者通過此表了解第2輪至第6輪實驗的相關信息,被試者在充分了解這些信息后將做出第2輪至第6輪的決策。
實驗問題:假如你是一名農戶或企業,加入食品安全追溯體系之后,你會選擇傳遞幾條可追溯信息(假設現在一共10條可追溯信息)?請將你的答案寫在發給你的表格中。
決策依據:傳遞可追溯信息會花費信息傳遞者相應成本。該實驗假定每傳遞1條可追溯信息需要花費1枚虛擬實驗幣。傳遞可追溯信息會為你帶來一定收益,該實驗假定傳遞可追溯信息收益率為α=04。監管部門若發現信息傳遞者五條可追溯信息不會對其進行處罰,但若發現傳遞可追溯信息數低于五條會對其進行懲罰,該實驗中假定不傳遞可追溯信息的懲罰指數為π=13,即若發現信息傳遞者每少傳遞1條可追溯信息,監管者將會對其做出扣除13枚虛擬實驗幣的懲罰。若傳遞可追溯信息數多于五條會對信息傳遞者進行獎勵,該實驗中假定傳遞可追溯信息的獎勵系數為π=09,即若發現信息傳遞者傳遞五條可追溯信息后每多傳遞1條可追溯信息,監管者將會對其做出給予09枚虛擬實驗幣的獎勵。此外,在每一輪結束時,你將獲得該輪所有信息傳遞者投資總額的β(004)倍作為你的公共收益。
收益函數:在實驗開始前支付給信息傳遞者的總報酬為0,在每一輪實驗開始前給每個信息傳遞者10枚虛擬實驗幣,你可以決定分配多少枚虛擬實驗幣來傳遞可追溯信息。該輪實驗中如果你分配xi枚實驗幣來傳遞可追溯信息,傳遞完可追溯信息后,在沒有被抽檢到的情況下你的收益函數為:
B組的實驗程序和現金獎勵形式與A組相同,但在實驗前實驗組織者會向被試者講解食品安全追溯體系的基本知識以及傳遞可追溯信息的重要性,講解信息如下:及時,食品安全追溯體系相關知識:食品安全追溯體系是建立在食品供應鏈上的一種信息查詢系統,根據信息傳播和控制的基本原理設計而成。這種體系從產品的生產、加工、流通到銷售,每個環節都需要進行信息采集,讓相關者特別是消費者能隨時隨地了解食品的來源和生產過程。第二,傳遞可追溯信息的重要性:保障消費者知情權,及時發現問題根源,有效找到問題食品去向,提高供應鏈的運行效率;維護消費者健康,保障食品安全;提高可追溯食品的價格,有利于增加信息傳遞者的收益。
對照組與實驗組的分組情況類似,不同之處在于實驗組是在無監管環境和有監管環境兩種背景下展開實驗,而對照組僅在無監管環境下展開實驗。對照組10名被試者被分為C組和D組,每組5人,C組和D組的所有被試者均扮演信息傳遞者的角色,每名信息傳遞者每輪實驗前都會得到10枚虛擬實驗幣。C組和D組的區別在于對食品安全追溯體系認知不同,D組的被試者被告知與實驗組中B組相同的食品安全追溯體系相關知識,而C組和實驗組中的A組一樣上述知識不被告知。對照組的實驗程序與實驗組中第1輪實驗的實驗程序相同,由于C組、D組沒有信息監管者,只按照獲得收益(虛擬實驗幣)的多少對信息傳遞者進行現金獎勵,試驗結束后的獎勵額度依次為:40、35、30、25、20元。
三、實驗結果及分析
我們于2014年9月選取了中國海洋大學的22名在校大學生參加了該實驗,整個實驗持續時間大約2小時。先由實驗室工作人員大聲宣讀實驗說明,然后在匿名和無討論的狀態下進行實驗。本文將A、B、C、D四組被試者可追溯信息傳遞數量及收益以表3和表4呈現,表3表示的是在監管環境下的A、B兩組被試者六輪實驗傳遞可追溯信息的數量及收益,表中括號外數字代表傳遞可追溯信息數量,括號內數字代表被試者在該輪的收益。
表4表示的是無監管環境下的C、D兩組被試者六輪實驗傳遞可追溯信息的數量及收益,表中括號外數字代表傳遞可追溯信息數量,括號內數字代表被試者在該輪的收益。
(一)信息傳遞者社會偏好的實驗結果分析
傳統經濟學理論認為人是理性的經濟人,在傳遞可追溯信息決策時,在無監管環境下,不傳遞或傳遞極少可追溯信息是信息傳遞者的策略。行為經濟學和實驗經濟學認為人具有社會偏好,本文假設信息傳遞者在無監管環境下仍然會選擇傳遞一定量的可追溯信息。上述實驗結果顯示A、B、C、D四組信息傳遞者在6輪實驗中都傳遞了一定量的可追溯信息,雖然A、B兩組第1輪中不存在監管環境,信息傳遞者仍傳遞了一定量的可追溯信息。C組除了被試者1,其余4名被試者在前3輪都傳遞了一定量的可追溯信息。D組除了被試者3在第5、6輪實驗中不傳遞外,5名被試者在其它實驗中均傳遞了一定量的可追溯信息。由此可以看出人具有社會偏好,信息傳遞者在維護自身利益的同時愿意承擔一定的社會責任,傳遞一定量的可追溯信息,假說1由此得到了驗證。
圖1為C、D兩組的可追溯信息平均傳遞折線圖,由于C、D兩組是在無監管環境下進行的實驗,該圖可以直觀顯示社會偏好在信息傳遞者傳遞可追溯信息時的作用。C組信息傳遞者6輪平均傳遞02-24條可追溯信息,D組信息傳遞者六輪平均傳遞12-26條可追溯信息。從第1輪到第6輪,C、D兩組均呈現一個明顯的向下傾斜的趨勢??梢婋S著實驗輪數的增多,信息傳遞者傳遞可追溯信息數量逐漸減少,信息傳遞者的社會偏好呈減弱趨勢,這是因為信息傳遞者存在“學習心理”:在每一輪實驗結束后,信息傳遞者都會被告知該輪本小組傳遞可追溯信息的整體情況,信息傳遞者可根據可追溯信息整體傳遞情況算出該小組可追溯信息平均傳遞水平,在注意到小組可追溯信息平均傳遞水平低于自身傳遞水平時,信息傳遞者心理會降低社會偏好;在下一輪信息傳遞時,易于做出傳遞少于上一輪信息的決策。另一種原因可能是出于某種策略,盡管信息傳遞者知道在無監管環境下不傳遞或傳遞極少可追溯信息是一個占優策略,但他們在早期可能不會這樣做,一開始傳遞一定量的可追溯信息以“靜觀時變”,根據以后的情形決定自己的策略。
(二)監管環境和認知程度變量本實驗涉及監管環境和認知程度兩個變量,A、B兩組在認知程度上存在顯著差異,但各組內部認知程度相同,這種情況下非常適合運用隨機區組設計對實驗結果進行分析。我們將被試者按照對食品安全追溯體系的認知程度進行分成A組和B組,在認知程度相同的各組被試者內,分別比較不同程度的監管環境對信息傳遞者傳遞可追溯信息的影響。我們運用這種方法,將監管環境對傳遞可追溯信息的影響和認知程度對傳遞可追溯信息的影響剝離開來,表5體現了A組和B組信息傳遞者傳遞可追溯信息的結果。隨機區組設計中的觀察值到總平均值之間的離差平方之和,可以分解為實驗組織者所感興趣的實驗效果,需要被屏蔽掉的區組效應以及不能被上述兩種因素所解釋的殘差(見表6)。
總平方和S可分解為區組間平方和Sblock,實驗設置間平方和Streatment以及殘差平方和Sresid。Sblock顯示區組效應,Streatment顯示實驗效果,Sresid顯示無法被解釋的其它因素,在本例中使用這些公式可得表7。與實驗效果對應的均方比[Streatment/(k-1)]/[Sresid/(n-1)(k-1)],可用于檢驗各實驗設置對實驗結果的影響是否相等且是否為零。
零假設H0:γ1=γ2=…γk=0。
備擇假設H1:其它情況。
當零假設為真時實驗效果為零,表7內所示的實驗設置間均方與殘差均方之商[Streatment/(k-1)]/[Sresid/(n-1)(k-1)]服從F(k-1,(n-1)(k-1))的分布,我們可以用F檢驗判定零假設的真偽。當隨即擾動項εhj服從相互獨立且同方差的正態分布時,F檢驗為檢驗。在其它情況下,該檢驗被視作非參數隨機檢驗的逼近近似檢驗。在本實驗中,區組數量n=2,實驗設置(監管環境)數量k=6,當各監管環境對實驗結果不發生影響時實驗設置間均方與殘差均方之商服從F(5,5)分布。當顯著水平為5%時,該分布下的臨界值為505。表7中所得均方比為18650,因此可以拒絕零假設,可以斷定信息傳遞者所處的監管環境對實驗結果有顯著影響。
作用下的實驗結果分析
本文運用隨機區組設計中的方差分析和F值檢驗,探究監管環境和對食品安全追溯體系的認知程度(以下簡稱認知程度)對結果的影響。隨機區組設計主要是考察實驗中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實驗變量對實驗結果影響的實驗分析方法,通過隨機區組設計可以將不同變量對實驗結果的影響剝離開來,在隨機區組設計中有如下線性模型:
yhj=η+h+γj+εhj1h2 1j6
其中yhj為實驗觀察值,η為總均值;h為需要被控制的因素對實驗觀察值的影響,即區組效應;γj為第j個實驗設置的實驗效果,εhj為均值為零的隨機擾動項。
類似地,與區組對應的均方比[Sblock/(n-1)]/[Sredit/(n-1)(k-1)]可用于檢驗區組效應是否相等且是否為零。
零假設H0:1=2=…=n=0。
備擇假設H1:其它情況。
當零假設為真時,區組效應為零,表7內所示的區組間均方與殘差均方之商[Sblock/(n-1)]/[Sresid/(n-1)(k-1)]服從F(n-1,(n-1)(k-1))的分布,我們可以用F檢驗判定零假設的真偽。當隨即擾動項εhj服從相互獨立且同方差的正態分布時,F檢驗為檢驗。在其它情況下,該檢驗被視作非參數隨機檢驗的逼近近似檢驗。在本實驗中,區組數量n=2,實驗設置數量k=6,當參與者的認知程度對實驗結果不發生影響時區組間均方與殘差均方之商服從F(1,5)分布。當顯著水平為5%時,該分布下的臨界值為661。表7中所得均方比為4050,因此可以拒絕零假設,可以斷定信息傳遞者對食品安全追溯體系的認知程度對實驗結果有顯著影響。
1.監管環境對信息傳遞者傳遞可追溯信息的影響。圖3為A組和C組信息傳遞者6輪實驗中可追溯信息平均傳遞情況折線圖,A組5名信息傳遞者第1輪平均傳遞24條可追溯信息,而在接下來監管環境中的5輪實驗中,信息平均傳遞情況整體呈上升趨勢。為了更有效說明監管的作用,我們引入了對照組實驗,在C組中除了無監管環境外,其它實驗規則和流程與A組一樣,這就可以剔除其它因素對信息傳遞效果的影響。通過A組與C組比較發現A組在第2輪開始信息平均傳遞情況明顯高于C組,說明信息監管者對信息傳遞者進行監管可以約束信息傳遞者的道德風險行為,監管力度越大,信息傳遞者傳遞可追溯信息的效果越好。圖4為B組和D組信息傳遞者6輪實驗可追溯信息平均傳遞情況折線圖,B組在第2輪開始信息平均傳遞情況明顯高于D組,說明在對食品安全追溯體系有較好認知的前提下,是否實施監管對信息傳遞者傳遞可追溯信息仍有較大影響,且監管力度越大,信息傳遞者傳遞可追溯信息的效果越好。因此,實驗驗證了假說2的合理性。
2.認知程度對信息傳遞者傳遞可追溯信息的影響。圖2為A組和B組信息傳遞者6輪實驗可追溯信息平均傳遞情況折線圖,比較兩條折線可以看出A、B兩組在6輪實驗中傳遞可追溯信息的平均數量均呈上升趨勢,且B組折線高于A組折線,說明在監管環境背景下對食品安全追溯體系的認知程度對信息傳遞者傳遞可追溯信息具有較大影響,而認知程度越高,信息傳遞者越會主動承擔一定社會責任,傳遞較多的可追溯信息。圖1為C組和D組信息傳遞者6輪實驗可追溯信息平均傳遞情況折線圖,比較兩條折線可以看出C、D兩組在六輪實驗中傳遞可追溯信息的平均數量均呈下降趨勢,但D組折線高于C組折線,說明雖然不監管導致可追溯信息傳遞效果不理想,但對食品安全追溯體系有較好的認知可以提高信息傳遞者傳遞可追溯信息的效果,假說3得到了實驗的驗證。
3.個別現象的分析。
(1)在前文分析中,隨著監管程度的越來越大,信息傳遞者傳遞的可追溯信息數量會越來越多。但在圖2中A組前3輪實驗傳遞可追溯信息的平均數量出現了先大幅上升后緩慢下降的走勢,這可能是信息傳遞者的收益和所處的監管環境互相博弈的結果。由于A組對食品安全追溯體系認知程度較低,其抵御風險的能力較差,在第2輪面臨著可能被抽檢到的壓力時,信息傳遞者往往會采取多傳遞可追溯信息的策略。由于第2輪監管力度較小,導致許多信息傳遞者投入的多但收益較小。由于第2輪中自己損失了一定的收益,并且已經對監管機制有了一定的了解,而第3輪40%的抽檢率不是很高,導致一些信息傳遞者愿意“鋌而走險”,希望通過傳遞較少可追溯信息來獲取較多的收益。通過對表3中A組可追溯信息傳遞情況的具體數據可發現,在第2輪實驗中除了3號被試者傳遞可追溯信息數量有所減少外,其余被試者傳遞可追溯信息數量都有一定量增加,尤其是1號和2號被試者,傳遞信息量增加幅度較大,而該輪被試者的收益較上一輪都有所減少。第3輪中面臨著監管程度的增加,除了3號被試者傳遞可追溯信息數量有所增加外,其余被試者都選擇了不多于上一輪的信息傳遞量,尤其是1號和2號傳遞者,傳遞信息量較第2輪有所減少,其收益由于在該輪中沒有被監管到而有所增加,說明這兩名信息傳遞者實施“鋌而走險”策略成功。B組前3輪實驗傳遞可追溯信息的平均數量呈先大幅上升后緩慢上升的走勢,在第3輪實驗中之所以出現與A組相反的現象,主要是因為B組信息傳遞者對食品安全追溯體系有較深刻的認識,其抵御風險的能力較強,較A組信息傳遞者更為理性,在傳遞可追溯信息時不會輕易受到收益的“患得患失”心理的影響。因此,隨著監管力度的加大,在第2、3輪實驗中可追溯信息傳遞數量逐步增加。
(2)在前文分析到在無監管環境的實驗中,隨著實驗輪數的增加,可追溯信息傳遞數量會呈現逐步降低的趨勢,但圖1中D組在第3輪實驗中出現上升趨勢,這可能出于信息傳遞者的一種試探心理。如表4中D組可追溯信息傳遞情況所示,在第2輪實驗中除了4號和5號信息傳遞者信息傳遞數量保持不變外,其余三位信息傳遞者信息傳遞數量都有所減少,而其收益都有所增加。由于D組是在無監管環境中進行實驗,被試者可以憑借自己的主觀意愿做出決策,這可能導致被試者在第3輪嘗試與之前兩輪相反的決策趨勢進行決策(前兩輪可追溯信息傳遞數量呈減少趨勢)。因此,在第3輪中除了4號和5號信息傳遞者傳遞信息數量繼續保持不變外,其余三名信息傳遞者信息傳遞數量均有所增加,而其收益都有所減少。通過3輪決策,信息傳遞者總結出了信息傳遞量和收益呈相反方向變化的規律,信息傳遞者傳遞可追溯信息數量在接下來的幾輪中越來越少。
(3)C組中1號信息傳遞者6輪實驗均不傳遞可追溯信息,傳統經濟理論里“理性經濟人”的存在性在實驗中得以生動證明。由于是在無監管環境中進行實驗,1號信息傳遞者發現不傳遞可追溯信息收益是較大的,在6輪實驗中均選擇了不傳遞可追溯信息的策略,而實際上其各輪收益在所有被試者中是較大的,但是其收益呈現逐漸降低的走勢。這是因為隨著實驗輪數的進行,其他信息傳遞者傳遞的可追溯信息越來越少,每位信息傳遞者得到的公共收益越來越少,這充分說明了可追溯信息作為一種公共物品對信息傳遞者收益具有重要影響。
四、實驗結論與政策含義
通過以上實驗分析,本文得出如下結論:及時,在可追溯信息傳遞過程中,信息傳遞者具有社會偏好。由于農戶或企業在傳遞可追溯信息時不僅考慮自身利益,還會擔負一定的社會責任,能夠主動傳遞一定量的可追溯信息。但是,農戶或企業的社會偏好不是一成不變的,易受到自身利益、政府干預等因素的影響。第二,專業機構的監管有利于提高農戶或企業傳遞可追溯信息的積極性,監管力度的不同對農戶或企業的心理會產生不同的影響,對食品安全追溯體系認知較低的農戶或企業尤其如此。在剛開始實施監管時,農戶或企業會采取謹慎的態度,傳遞一定量的可追溯信息;在對監管機制有一定了解后,在監管力度不大的情況下,農戶或企業會在增加收益和面臨監管之間進行衡量,選擇“鋌而走險”的策略,傳遞較少的可追溯信息。隨著監管力度的越來越大,面臨著普遍被監管的壓力,農戶或企業會主動傳遞較多的可追溯信息。第三,對食品安全追溯體系的認知程度顯著影響農戶或企業傳遞可追溯信息的積極性,認知程度越高,農戶或企業越愿意擔負越大的社會責任,其社會偏好越強,傳遞的可追溯信息也就越多。此外,認知程度較高的農戶或企業不會輕易受到“患得患失”心理的影響,在經濟決策時更趨于理性。第四,傳統經濟理論里的“理性經濟人”在實驗中以獨特的形式生動呈現,增加收益是農戶或企業從事經濟活動的首要出發點。尤其對于抵御風險能力差的小規模農戶或企業來說,利潤較大化是其從事經濟活動的主要目標。然而個人理性往往導致集體非理性。在傳遞可追溯信息的活動中,如果所有信息傳遞者均不傳遞可追溯信息,短期內個人實現利益較大化。從長遠來看,集體合作遭到破壞,可追溯信息的功能不能有效發揮,最終損害相關主體利益。第五,長遠來看,可追溯信息具有公共物品屬性,一個普遍傳遞可追溯信息的經濟環境對于食品安全追溯體系的建設具有重要意義。然而,可追溯信息給相關主體帶來的公共收益的顯著增加難以短期內實現,其不僅取決于相關主體的社會偏好、政府的有效干預,更取決于對相關主體切身利益的刺激。
基于上述實驗結論,本文提出相應的政策建議:及時,加大專業機構對農戶或企業可追溯信息傳遞行為的監管力度。專業機構要分工明確,完善監管機制,制定嚴格的監管信息標準,以提高對農戶或企業的監管效率。第二,加大對農戶或企業的宣傳力度,提高他們對食品安全追溯體系的認知程度。認知程度的提高有利于農戶或企業主動擔負更多的社會責任,提高其社會偏好,在傳遞可追溯信息時從大局出發,做出更理性的決策。第三,政府應充分了解農戶或企業對其自身利益的關切。在食品供應鏈上游建立完善的保障體系,加大可追溯信息傳遞相關設備的購置補貼,拓展農戶或企業了解可追溯信息傳遞方法的咨詢渠道。建立合理的激勵機制,對表現好的信息傳遞者進行獎勵。在食品供應鏈下游加大可追溯食品知識的宣傳力度,使消費者認識到可追溯食品的優勢,增加其對可追溯食品的支付意愿。通過可追溯食品供應鏈上下游主體之間的良好互動,增加農戶或企業的收益來調動其傳遞可追溯信息的積極性。第四,充分發揮可追溯信息的公共物品屬性的效用,這不僅需要提高農戶或企業的認知程度和社會偏好,加大專業機構的監管力度,更需要建立與市場經濟相適應的可追溯信息傳遞機制。政府應規范市場秩序,引導相關交易主體簽訂訂單,保障對可追溯食品的有效需求,以此形成經濟刺激,使農戶或企業主動參與到食品安全追溯體系建設中來,促進可追溯信息的傳遞,有力保障食品安全。
實驗經濟學論文:行為和實驗經濟學研究在傳統經濟學考試中的應用
摘 要: 前沿行為和實驗經濟學研究可以通過怎樣的方式或手段應用到傳統經濟學教學中。本文以經濟學試題為例,從試題設置、考場安排、分數評估和結果評述等方面闡述如何把前沿行為和實驗經濟學研究應用于傳統經濟學考試中,為經濟學教學改革和教學科研相融合提供一份拋磚引玉的經驗證據。
關鍵詞: 實驗研究 教學改革 經濟學 公共品實驗
傳統經濟學基于同質理性經濟人(Homo Economicus)假設,曾成功解釋人類諸多選擇行為。例如,公地悲劇、囚徒困境和公共品自愿供給的“零捐贈命題”等搭便車行為是同質理性經濟人實行選擇的必然結果。但是,在另外一些問題上,同質理性經濟人假設卻非常缺乏解釋力。例如,為何追求私利的理性經濟人會做出志愿服務、慈善捐贈和投票等行為,利己個體構成的社會為何會普遍涌現諸如合作、信任和互惠等大量親社會合作行為?這些只能在前沿行為和實驗經濟學研究中才能得到合理解釋。除了更具解釋力之外,行為和實驗經濟學研究還可以通過可控制、可復制和真實激勵的實驗情境,在不同處理條件下研究個體現實決策行為。怎樣把這一前沿研究方法應用于經濟學教學中,讓學生可以在真實而非假設的激勵環境下進行決策,真切地體驗和評述傳統經濟學、行為和實驗經濟學的差異?筆者通過兩道經濟學試題,從試題設置、考場安排、分數評估和結果評述四個方面闡述如何將行為和實驗經濟學研究應用于傳統經濟學教學考試中,為國內經濟學本科教學改革和教學科研相融合提供一份拋磚引玉的經驗證據。
一、試題設置
筆者根據行為和實驗經濟學的公共品實驗情境(戴維斯和霍爾特,2013;連洪泉,2012),在一份經濟學試題中設置了一道填空題和論述題,分值分別為17分和10分。
填空題設置如下:“你和班上另外一人將會隨機分為一組。每個人都有10個籌碼,你們兩人共同并且同時對某個項目進行投資。雙方對項目進行投資后,雙方無論是否有投資,無論投資多少均會獲得相同投資回報,回報額為0.7×(雙方投資籌碼總額)。你可以從0~10這11個整數中選擇任何一個籌碼,如果你選擇投資X個籌碼,對方選擇投資Y個籌碼,那么你這一題的得分將為10-X+0.7×(X+Y),對方得分則為10-Y+0.7×(X+Y)。你對該項目的具體投資額為?搖?搖 ?搖?搖(溫馨提示:請務必填入0~10這11個整數中的任何一個整數,得分將按公式計算,四舍五入保留為整數。每人分組情況已經隨機確定好。具體決策考慮及看法可在論述題1中自由闡述。)”論述題1設置為“請你闡述做填空題具體決策時的考慮,由該題得到的啟示或對該題看法”。
對于分組,可采用相鄰配對、隔n(n為整數)配對等規則,把2N人分為N組;對于2N+1人數,可先確定2N人分組,再從2N人中隨機挑選1人與剩下1人配對。
二、考場安排
許多高校對期末考試均有嚴格的考場規范和要求,其中包括隨機發派學生考場座位號、不允許學生考試過程中交頭接耳、必須關閉手機等通訊工具等。隨機發放座位號吻合實驗室實驗的隨機性原理,整個安靜的考場氛圍類似于匿名和同時博弈的實驗情境。總體上,考試環境在很大程度上吻合實驗室的實驗情境。
三、分數評估
如何計算每個學生的填空題得分?筆者按學生考試名單先將每個考生具體選擇錄入Excel表格,再按照分組規則和公式10-X+0.7×(X+Y)算出每個考生該題得分,把得分謄寫在相應試卷上,完成該題評卷工作。
相應論述題則考核學生能否正確分析、理解和論述經典的囚徒困境結構、納什均衡解、理性經濟人選擇與集體選擇的悖論、社會困境的解決之道等問題,依論述結果酌情給分。
四、結果評述
從填空題可知,兩人進行的是一個囚徒困境博弈結構。假定博弈雙方為A和B,兩人均投資10,那么每人可得到14分,這是社會選擇的結果。然而,投資10并不是個人選擇結果。由于A的收益可簡化為10-0.3X+0.7Y,給定對方B的任何一個投資額Y,A每多增加一個投資額,其可能獲得的收益會減少0.3單位,因而假如A是理性經濟人,那么其選擇是投資0。同理可知B的理性選擇也是0,此時A和B得分為10分。
我們可列示出如表1的博弈結構,其中用a和b分別表示1~10的非零投資額。由表1可知,假如B選擇0,那么A選擇投資0其收益為10,選擇非零投資額a則收益為10-0.3a,由于10-0.3a10-0.3a+0.7b,因此不管B投資多少,A的選擇仍然是投資0。我們用下劃線標示出A的選擇,同理也可標示出B的選擇結果。由圖示可知,(0,0)成為兩人的納什均衡解,此時雙方得分只有10分。
綜上所述,基于傳統經濟學的理性經濟人視角,我們可以預測每個人均會選擇投資0。然而,基于行為和實驗經濟學的異質社會偏好理論視角,個體并非是同質的而是異質的,在決策中除考慮自己私利外,還會考慮其他人或集體利益,因而理論預測結果是會出現非零投資額結果。
學生最終選擇結果怎樣呢?考試結果表明傳統經濟學、行為和實驗經濟學可綜合解釋現實選擇行為。具體來說,對于華南師范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2014級3個班190個學生的考試選擇結果進行分析發現,平均投資額為3.121(相當于公共投資占初始稟賦的31.2%),標準差為4.061,在1%的顯著性水平上拒絕等于0(t=10.595,P
實驗經濟學論文:基于Excel的經濟管理類專業技術經濟學實驗教學設計
摘要:本文以技術經濟學實驗教學為研究對象,分析了經濟管理(以下簡稱“經管”)類專業設置技術經濟學實驗教學的意義,界定了以Excel為載體的技術經濟學實驗教學的特征,并根據經管類學生的特點和課程的重點難點設計了7個實驗項目、具體考核方法和實驗教學的組織流程,以期提高學生對課堂理論知識的理解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關鍵詞:技術經濟學;實驗教學;Excel;經管類專業
技術經濟學是一門應用理論經濟學的基本原理,是研究技術領域經濟問題和經濟規律、技術進步與經濟增長之間相互關系的學科;是研究技術領域內資源的配置,尋找技術與經濟的結合以求可持續發展的學科;具有較強的理論性、實用性、定量性和綜合性等特點[1]。該課程目前的教學多以課堂講授為主,偏重于整個理論體系的講解。對于經管類專業學生,不但要求系統掌握基本理論和知識,還應具備經濟分析方面的綜合素質,需要把理論知識運用到實際應用中,解決經濟管理中常見的技術方案經濟評價、項目可行性研究、設備更新、方案選擇、技術創新、價值工程等生產實踐問題。由于該課程涉及許多定量分析,對于經管類學生學習難度較大,因此單純應用傳統的教學模式很難收到良好的效果,我們嘗試引進實驗教學的方式,通過Excel軟件的應用解決課程中的應用難題,以有效地提高該課程的教學效果[2]。
一、經管類專業設置技術經濟學實驗教學的意義
(1)課程定量分析方法教學的內在要求。著名教育學家陶行知曾經說過:“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有效運用課堂理論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是我們開設這項實驗教學的主要目的。對于經管類專業學生來說,技術經濟學課程教學中對投資項目的市場預測、經濟評估指標分析均涉及相當多復雜的手工計算,投資者以外的其他經濟主體對于投資項目的經濟分析結論的驗證也相當費時,因此如何解決理論知識的應用問題便成了本課程亟待解決的難題。
Office軟件是辦公中最常使用的工具,其中Excel是其重要成員,是一個強大的表格制作和數據處理軟件。借助Excel各種編輯操作、財務數據分析方法、函數和圖標等高級工具的綜合應用,學生在不需要掌握復雜的編程和較難的數學推導情況下,就可以處理學習中遇到的常見的數據分析問題,并能解決學習中遇到的大部分量化問題。因此,開設本實驗的意義在于使學生熟練掌握運用Excel進行函數模型及技術經濟分析的計算,以期進一步提高學生對課堂理論知識的理解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2)實驗教學有助于提高課程理論教學效果。通過實驗可以把抽象的理論通過具體的形式生動地重現出來,不僅可以增強學生學習的興趣、加深學生的記憶,更重要的是使得知識的傳授過程變得具體、形象、易于理解,而且更具說服力。技術經濟學中技術經濟方案評價、資金時間價值、設備更新等理論對初學者很難理解。教師通過精心設計把許多理論問題包含在實驗當中,通過具體的實驗和應用,不僅使理論知識易于理解,而且還能通過實驗發現新問題[3]。
(3)實驗教學有助于推動技術經濟學的學科發展。科學研究、理論教學、實驗教學是學科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三者密切聯系、相互支撐、相互促進。技術經濟學相關科研成果,可以通過實驗教學加以體現,實驗所創造的情境與學生已有的認知結構產生共鳴,使學生對抽象理論方法產生真實感,對教學內容產生認同感,愿意進一步深入學習,同時又可以激發教師以及學生對該學科的研究熱情。從目前來看,實驗教學正是學科發展這個木桶的短板,一旦突破,必極大推動學科發展[4]。
二、基于Excel的技術經濟學實驗教學的特征
Excel 是一種能夠使財務管理工作變得輕松和高效的軟件工具,使用它可以避開數學和統計學中較難的部分,使許多以前用手工計算很復雜的程序大大簡化。實驗項目以 Excel 為基本工具, 注重實用性和可操作性,充分利用了 Excel 的表格計算能力、圖表顯示功能、數據分析能力以及豐富強大的函數與數據處理功能,從實際案例出發,讓學生了解技術經濟分析中遇到的問題,理清問題結構,對問題中的關系進行量化,建立簡單的數學模型,運用計算機工具來求得結果,幫助學生獲得和提高動手能力、獨立建模能力、綜合應用理論知識能力[5]。
我們根據課程的難點與重點,在技術經濟學的教學中主要應用 Excel 軟件設計了資金時間價值計算、資產折舊計算、量本利分析等方面的內容,為復雜的技術經濟分析帶來極大的便利。應用Excel進行技術經濟分析的核心是函數的應用,尤其是財務函數。財務函數主要可分為四類,即投資計算函數、折舊計算函數、償還率計算函數、債券及其他金融函數。
三、實驗教學內容的確定
1.實驗對象和實驗環境
本實驗的開設可以面向經管類本專科學生,專業方向為財務、工商管理、市場營銷、物流、工業工程、電子商務等。 實驗環境為微機室,軟件環境需要安裝 Microsoft Office Excel 2003/2007,為保障Excel中的很多擴展功能可以使用,Microsoft Office需要安裝,這樣可以使加載宏功能可用。同時,教師機需要安裝傳輸文件的軟件如飛鴿傳書,每次實驗前由實驗指導教師將實驗所需要的數據、實驗要求發送給學生。
2.基于Excel進行技術經濟分析的基本原則
(1)正確性。要求根據案例背景在模型中輸入正確的公式或調用正確的函數,公式能夠正確反映各要素間的數學關系;函數的函數名與調用的參數符合語法,函數的邏輯關系清晰。
(2)動態性。使用單元格地址表示模型中的變量參數,當模型中的變量參數發生變化時,通過控件控制單元格地址,使模型能動態靈活地隨變量的變化而改變,實現在不同情況下,得到不同的技術經濟分析結論。
(3)簡約性。在使用函數和公式時,盡量選擇簡約的表達方式,減少煩瑣的、難以理解的公式。
(4)易維護性。模型分布區域化,在建模過程易于查找錯誤和修改,在經營環境發生變化時可以方便改善模型,同時,正確使用變量可以提高模型的易維護性[4]。
3.實驗內容
根據經管類技術經濟學課程設置的內容,實驗主要包括7個項目,具體內容如下。
(1)移動平均分析和指數平滑分析;
(2)回歸分析;
(3)投資項目經濟評估指標分析;
(4)折舊計算;
(5)量本利分析;
(6)投資決策模型;
(7)項目風險模擬決策。
四、實驗教學組織實施
(1)劃分小組。小組合作學習是以教學目標為導向,以異質小組為基本形式,以教學各動態因素的互動合作為動力資源,以團體成績為獎勵依據的一種教學活動和策略體系。技術經濟學教學實驗采用小組形式,由 5~6 人組成,每組選出一個小組長,小組長負責小組內部的分工協調。小組之間可以互相幫助、互相啟迪。同時,通過小組間的激勵措施,還可以培養學生的團隊精神、合作意識,另一方面也便于教師的實驗教學監督與管理。
(2)示范講解。教師每次示范都應根據教學任務和學生的實際情況明確示范目的,即要解決的問題,示范什么,如何示范,在示范時提示學生要觀察什么。教師進行軟件操作示范要正確、熟練,講解要做到目的明確,有的放矢,確保講解內容的正確性和科學性,給學生一個正確的模仿對象。這要求教師必須認真備課,保障每一步操作都做到正確規范。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及差異性,確定講解內容的深度、廣度及具體的講解方法。講解要富有啟發性和引導性,努力使學生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提高教學效果。
(3)指導學生實驗。在實驗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對實驗過程出現的問題進行討論,學生是主體,處于積極主動地位,應讓學生的智慧、才能充分表現出來。指導過程中要及時正確地找出學生實驗中出現的問題,發現實驗中的新結果,啟發學生將實驗結果和理論相聯系。有些實驗結果是驗證了結論,有些實驗結果可能與學過的知識相違背,這就要求學生不斷領悟知識,拓展知識,從而更好地理解技術經濟學相關理論知識。要承認學生的水平與能力有差別,對不同對象要因材施教。同時顧全大局,鼓勵進步,幫助后進,調動全體學生做好實驗的積極性[6]。
五、考核
實驗以Excel工作簿和實驗報告的形式提交[7],其中:
(1)工作簿命名正確占10%。工作簿的命名規則為學號+姓名,例如:00088110 李四.xls。
(2)模型正確性占70%。使用正確的公式、函數、圖,控件參數設置正確,數據分析和規劃求解參數設置正確。
(3)模型的格式清晰美觀占10%。模型在工作表中分布合理,圖表具有標題。
(4)實驗結果按時上交占10%。
(5)五級記分:、良好、中等、及格、不及格。
技術經濟學實驗教學綜合了經濟學、計算機科學、決策模擬等多門學科,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精心準備實驗內容,充分利用現有的軟、硬件設備,科學組織與管理實驗過程,規范實驗考核。根據經管類學生的特點,將理論教學與實驗教學結合起來,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創新思維,使學生能做到融會貫通、舉一反三,形成科研、理論教學、實驗教學的良性互動,促進學科的長遠發展。同時,實驗內容還需要進一步擴展,不斷豐富實驗項目、實驗案例,盡量廣泛涉及宏觀的和微觀的技術經濟問題,通過Excel這個功能強大的表格數據管理軟件進行數據分析和建立正確的模型,解決經濟管理中的實際問題。
實驗經濟學論文:獨立學院計量經濟學實驗教學探討
【摘要】計量經濟學是一門集數學,經濟學和統計學為一體的綜合性經濟學學科,是本科院校經濟學基礎核心課程之一。計量經濟學實驗是計量經濟學從理論向實際應用轉化的基礎,因此計量經濟學實驗教學非常重要。然而當前獨立學院計量經濟學實驗課程的教學效果并不理想,存在不少問題。本文根據獨立學院的學生特點和教學要求對獨立學院計量經濟學實驗教學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并在此基礎上從教學定位和目標、教學形式、教學內容和考核方式等幾個方面進行改進。
【關鍵詞】獨立學院 計量經濟學實驗 教學內容 教學形式
計量經濟學是經濟類專業本科學生必修的一門專業基礎課程,1998年7月被教育部定位經管類八大核心課程之一。開設此課程的目的在于讓學生領會如何利用定量分析的方法去分析實際的經濟問題。計量經濟學中的實驗教學可以增強學生對計量經濟學思想和方法的理解,是培養學生運用計量經濟學分析工具解決實際經濟問題的重要手段。獨立學院作為我國本科層次的院校,經濟類各專業也陸續開設了這門課程并開展實驗教學,然而當前獨立學院計量經濟學實驗教學中普遍存在教學定位和目標不明確,教學形式簡單,教學內容不合理,實驗學時安排不合理等問題,同時獨立學院的學生相比較一本層次的學生,學習的基礎不夠扎實,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較差。眾多因素結合使得獨立學院計量經濟學實驗的教學質量和效果不如人意。因此改善獨立學院計量經濟學實驗的教學迫在眉睫。
一、獨立學院計量經濟學實驗教學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計量經濟學實驗教學是計量經濟學理論教學的輔助部分,目的在于幫助學生通過上機實習,增強對計量經濟理論知識的理解, 掌握計量經濟模型的構建、檢驗和應用。但是,在獨立學院具體的實驗教學過程中,普遍存在著以下一些問題:
(一)實驗教學的定位和目標不夠明確
在計量經濟學學科教學中,實驗教學常常被當作理論教學的附屬,作為理論教學的補充,兩者在教學內容和時間銜接方面脫節,成為獨立而不易協調的兩個教學過程,軟件運用的實際操作訓練仍是薄弱環節,未能達到實驗教學與理論教學相互促進的目的;同時實驗教學的目標不明確,導致學生學完各種估計和檢驗的方法,依然不知道應該如何運用,或者對計算檢驗結果無法做出清楚、合理的解釋,運用計量經濟學思想和方法分析、解決實際經濟問題的能力未能有效提高。
(二)實驗教學形式設置不夠合理
計量經濟學實驗教學可分為驗證性實驗和探索性實驗兩種模式。驗證性實驗主要是驗證某種理論認識或者假說是否合理、正確的一種實驗。驗證性實驗的優點在于教學設計簡化,學生通過實驗掌握和理解所學的理論,缺點在于不能激發學生的創造性和獨立思考能力。探索性實驗主要是學生獨立自主的利用所學的理論和方法開展實驗。探索性實驗教學優點在于能激發學生的創新能力,提升學生自主研究能力,難點在于要求學生具備較強的理論基礎和較強的自主學習能力?,F今獨立學院計量經濟學實驗教學存在過度重視驗證性實驗,缺乏探索性實驗的問題。這樣造成學生學習完課程,依然不會獨立的利用計量經濟學的知識分析解決實際的經濟問題,缺乏應用能力和分析能力。
(三)實驗教學內容安排不夠合理
當前獨立學院計量經濟學實驗教學存在的一個突出的問題是實驗教學內容過多,范圍過大。實驗的內容即包括經典的回歸分析的參數估計,多重共線性、自相關和異方差檢驗等內容,還包括非經典的時間序列分析內容。而非經典的時間序列分析理論內容比較復雜,深奧,獨立學院學生由于數學基礎薄弱,在學習理論內容的時候就已經存在很多理解不透的方面,實驗課學習的時候更加是無從下手。同時,由于獨立學院學生對計量經濟軟件是首次接觸,而廣泛使用的Eviews、R語言等都是全英文操作界面,再加上本科學生的統計學專業英文詞匯欠缺,造成學生讀不懂軟件分析過程和結果,甚至讀不懂聯機幫助內容。
(四)實驗課程考核形式不夠完善
獨立學院計量經濟學實驗的考核主要是課堂考勤和實驗報告。這種考核形式存在不少問題,首先,教師在實驗授課時主要講解實驗內容和軟件操作技巧,沒有足夠的精力監控學生按時按質完成實驗內容;其次由于實驗教學的學時有限,有些實驗報告在課堂時間內無法完成,需要在課后另花時間完成,這也給了部分學生投機取巧的機會,他們可以在課后抄襲學習較好的學生的實驗報告,獲得較好的實驗成績,因此實驗報告不能充分評價學生的實驗學習效果。
(五)實驗學時設置不夠充分
當前獨立學院計量經濟學實驗教學中存在學時不夠的問題。一般計量經濟學總共設置48個學時,理論教學學時40個,實驗教學學時8個。這種學時的安排嚴重的影響了計量經濟學實驗的教學效果。由于學生個人能力的差別,學生完成一個實驗操作所需要的時間是不相同,教師為了完成教學設計安排的內容,往往在不少學生還沒有練習、掌握好一個操作就進入下個實驗操作,這樣造成不少基礎薄弱,動手能力差的學生跟不上教學的節奏,使得這部分學生產生厭學情緒,降低了整體的教學效果。
二、獨立學院計量計量經濟學實驗教學改進的建議
(一)明確實驗教學的定位和目標
計量經濟學實驗是計量經濟學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將計量經濟學理論應用于實踐的重要環節,是理論教學的延續。計量經濟學實驗教學的目標在于通過實驗使學生能夠掌握一種計量經濟分析軟件,運用所學的計量經濟學的理論方法,通過建立計量經濟模型去分析實際的經濟問題。實驗過程中注重模型的建立,參數的估計,模型的檢驗等一系列的流程。
(二)合理設置實驗教學形式
根據獨立學院的學生整體理論基礎相對薄弱,學習能動性不足的特點,在計量經濟學實驗教學中,把驗證性實驗教學和探索性實驗教學相結合。在學生通過驗證性實驗教學掌握了一定的理論基礎知識,軟件操作能力,模型的分析處理能力以后,拓展探索性實驗教學,提高他們的獨立自主研究、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三)合理安排實驗教學內容
根據計量經濟學理論課程教學內容,并考慮獨立學院學生的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合理安排實驗教學內容。主要以經典的回歸分析內容為主,包括模型的建立,模型參數的估計,多重共線性,自相關和異方差。軟件的使用上,盡量選擇簡單易操作的EVIEWS軟件。
(四)完善實驗課程的考核形式
計量經濟學實驗成績由實驗報告、實驗考勤和實驗課堂作業三部分組成。學生完成一個實驗后,根據上機操作結果寫出相應的實驗報告。實驗報告結構要完整,包括四個部分模型的建立,模型參數估計,模型的檢驗,模型的應用分析。實驗報告的內容豐富,實驗的結果、合理。同時為了減少偷懶、抄襲的現象,對學生采取抽查考核的方式布置實驗作業,隨機抽出一部分學生,并隨機抽出書本上的一條習題讓學生在電腦上操作講解整個實驗流程,根據學生的表現進行考核。
(五)合理設置實驗教學學時
根據當前獨立學院學生的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一般比較合適的計量經濟學教學學時為64個學時,其中理論學時48個,實驗學時16個。這樣實驗學時較充分,教師有充足的時間詳細的講解實驗內容和軟件操作技巧,同時學生也有較充足的時間去學習每一個軟件操作和實驗項目,這樣整體的實驗教學效果將能有效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