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線客服

暴雨災害論文

引論:我們為您整理了1篇暴雨災害論文范文,供您借鑒以豐富您的創作。它們是您寫作時的寶貴資源,期望它們能夠激發您的創作靈感,讓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暴雨災害論文

暴雨災害論文:河流防暴雨減災害對策探究論文

摘要:隨著全球氣候變暖,極端天氣氣候災害的發生日趨頻繁,由此引發的暴雨洪水對人民的生命財產造成極大危害。在大江大河的水文報汛手段相對完善成熟、堤壩防御稀遇洪水能力得到一定保障的情況下,中小河流的防汛減災是目前政府關心和需要解決的重要問題之一。文中就如何開展中小河流暴雨災害的防治提出見解。

關鍵詞:中小河流;氣候;暴雨;災害;防汛減災

全球各國科學家上百年持續的觀測和幾十年艱辛的探索,為人類揭示了一個不爭的事實:全球平均氣溫在過去100年中上升了0.74℃,而且這種變暖的趨勢還在繼續。關于全球氣候變化一個重要的結論是:氣候變化將會導致氣候事件變率增加和極端天氣發生的可能性增加,包括降水的變率增加,極端干旱、連續干旱以及強降水發生的頻率增加。這就意味著洪澇、干旱、臺風和山洪等災害的發生頻率和影響程度都將加大,對人民生命和財產安全將構成了更加嚴重的影響。全球氣候變化是當今世界共同面臨的重大課題。

一、加強中小河流暴雨災害防治的必要性

大江大河歷來是我國防汛抗洪的重點,這一點是非常明確的。但是水災發生幾率更多的往往是中小河流和中小型水庫。近年來我國防汛形勢特點總的是大江大河在持續加大投入,建立水文遙測系統、提高堤壩防洪能力后水勢平穩,一些地區遭受洪澇災害,損失慘重,主要是中小河流、中小水庫失事造成的。

中小河流洪澇災害嚴重的主要原因:一是防洪標準低。絕大多數中小河流防洪標準都是3~5年一遇,遇到常見洪水就可能發生洪澇災害。二是一些地區為了追求眼前的經濟利益,盲目開發、亂采礦石、攔河設障、擠占河道,一旦發生洪水就會造成重大經濟損失。三是中小河流流域面積小,匯流快,氣象監測困難,水文觀測站點缺少,防洪難度很大。四是中小河流地質地貌情況復雜,發生洪水時極易誘發山地災害,造成人員傷亡。五是中小河流治理的資金投入不足。近年來國家增加了對水利的投入,但是這些資金主要用于大江大河和大湖的治理,中小河流的投入不足。

以上原因讓我們清楚的看到,在國家對水利投入不斷加大、大江大河御洪能力穩步提高的同時,加強對中小河流暴雨災害防治是非常必要和迫在眉睫的。

二、中小河流的暴雨災害已經引起國家的重視

黨中央國務院十分重視應對氣候變化工作,黨的十七大報告中首次對應對氣候變化提出要求,即“加強應對氣候變化能力建設,為保護全球氣候做出新貢獻”。對中小河流的治理,中央高度關注,2008年中央1號文件明確要求今年全國開展重點地區中小河流治理規劃編制工作。水利部高度重視,將其列入了今年的重要工作內容,并在充分準備的基礎上,9月份在湖南長沙布置了全國中小河流治理規劃編制工作,中央編制近期(3年)治理項目規劃,并爭取在09年下半年實施。

三、如何開展中小河流暴雨災害防治工作

3.1暴雨災害易發區的調查編制

要卓有成效的開展中小河流暴雨災害防治工作,首先應對區域內的河流了解,這個了解不僅是根據歷史資料來了解,更應該走下去了解,現時與歷史相結合,深入調查中小河流暴雨災害易發區并編制成冊是開展這項工作的及時步。這步工作應涉及以下內容:對歷史上發生過的洪水災害進行分析研究,探討洪水及洪水災害的特性與成因;在實地調查、摸底的基礎上,建立完善的躲災和避災預案;探討建立快速、的降雨實時觀測系統及洪水預報系統,研究建立區域暴雨與洪泛區災害損失的相關關系實用模型;在走訪、調查的基礎上,總結探討如何采取多種形式廣泛動員和組織全民搞好避災工作,探討系統治理洪水災害的措施和途徑。這項工作應該以各省區的地級市水利部門為實施單位來完成。

3.2用非工程措施來防御洪水

從大江大河的防汛抗洪經驗來看,洪水預警預報系統作為防汛抗洪的非工程措施,它的投資少、見效快,在防汛抗洪中所起的作用是巨大而不可替代的,因此在中小河流暴雨災害易發區建立洪水預警預報系統是防治手段之一。隨著無線電通信技術的發達,無線通信得到迅速推廣普及,這為建設洪水預警預報系統提供了穩定而多樣的信道。從目前的情況看,洪水預警預報系統的管理運行工作主要由水文部門完成,行政機關的領導干部和地方老百姓對系統知之甚少,因此,建立、健全上下聯動、左右配合的洪水防御組織體系,是有效防御洪水的重要保障。各地重點突出鄉(鎮)及村組的組織建設、落實基層干部的防災責任,主要從以下五個方面抓緊、抓實:首先,各洪水易發區都明確行政首長為洪水防御及時責任人,汛期發生較大降雨時主動向水文、氣象、國土等部門了解本次降雨的范圍、強度及是否引發災害,所有鄉、村干部都聯系防范責任區;其次,落實干部防災責任,重點是如何確保人員安全、組織群眾和物資轉移;第三,制定部門防災職責,水利、水文、氣象、國土、衛生、安全監督等部門都明確洪水防御職責;第四,把各級領導干部落實洪水防御工作的好壞納入到干部考核范疇,作為干部考核、獎罰的一個重要依據;第五,建立責任追究制,用嚴格的責任追究保障各項職責落到實處。

在建立洪水預警預報系統、落實防災責任的同時,要建立完善的洪水防御預案。有效防御洪水,涉及到的工作多,一旦暴發洪水,要能夠迅速組織各方面力量投入到抗災中,必須要制定和落實完備的、操作性強的預案,包括水庫調度預案、人員緊急轉移預案、搶險預案、救災預案等,其中最主要的是制定詳細的、以避災躲災為目的的人員緊急安全轉移、安置預案,涉及到洪水發生的條件、影響范圍、安全區域的劃分、人員緊急轉移安置方案、預案啟用條件及程序等各方面內容。預案一經制定,各地廣為宣傳,組織干部群眾學習、熟悉,有些地方還有必要組織實踐演習。這樣當洪水來臨時,各級責任人可迅速啟動預案,有效組織抗災工作,群眾可以按照預案確定的轉移路線緊急逃生,避免關鍵時刻打亂仗,減少災害損失。

3.3用工程措施來防御洪水

中小河流洪水災害頻發的原因,除了天氣因素外,另一個主要原因是人類活動的影響。由于環境保護意識的薄弱落后,很多企業及個人沒有根據相關環保政策對自身活動后果影響行為做出相應的補救,造成流域植被破壞嚴重,水土流失引起河道淤積,同時由于不合理的采砂、采礦以及占河建房、向河道傾倒垃圾等侵占河道的違法行為,導致河道行洪能力日漸萎縮。對于這樣的河流,應采取清淤疏浚、修建堤防等工程措施來防御洪水。清淤疏浚的目的是要還河流的天然河道,因此清淤的河段要盡可能的徹底且不讓清淤出來的物質再回到河流中。經過清淤修堤的河道,要加強后續管理,避免“前人”清淤修堤之后“后人”跟著破壞。公務員之家

四、結語

江河治理是一項極為艱巨復雜的系統工程。在建設小康社會和向現代化邁進的過程中,在大江大河治理取得一定成果的情況下,中小河流治理得到政府的重視,這是國家保障人民生命財產安全,促進經濟社會穩定發展,促進生態環境日益改善的具體表現。作為老百姓應該懂得尊重自然,上下齊心,共同把生命之河治理好、守護好。

暴雨災害論文:淺談中小河流暴雨災害的防治

摘要:隨著全球氣候變暖,極端天氣氣候災害的發生日趨頻繁,由此引發的暴雨洪水對人民的生命財產造成極大危害。在大江大河的水文報汛手段相對完善成熟、堤壩防御稀遇洪水能力得到一定保障的情況下,中小河流的防汛減災是目前政府關心和需要解決的重要問題之一。文中就如何開展中小河流暴雨災害的防治提出見解。

關鍵詞:中小河流;氣候;暴雨;災害;防汛減災

全球氣候變化趨勢

全球各國 科學 家上百年持續的觀測和幾十年艱辛的探索,為人類揭示了一個不爭的事實:全球平均氣溫在過去100年中上升了0.74℃,而且這種變暖的趨勢還在繼續。關于全球氣候變化一個重要的結論是:氣候變化將會導致氣候事件變率增加和極端天氣發生的可能性增加,包括降水的變率增加,極端干旱、連續干旱以及強降水發生的頻率增加。這就意味著洪澇、干旱、臺風和山洪等災害的發生頻率和影響程度都將加大,對人民生命和財產安全將構成了更加嚴重的影響。全球氣候變化是當今世界共同面臨的重大課題。

1加強中小河流暴雨災害防治的必要性

大江大河歷來是我國防汛抗洪的重點,這一點是非常明確的。但是水災發生幾率更多的往往是中小河流和中小型水庫。近年來我國防汛形勢特點總的是大江大河在持續加大投入,建立水文遙測系統、提高堤壩防洪能力后水勢平穩,一些地區遭受洪澇災害,損失慘重,主要是中小河流、中小水庫失事造成的。

中小河流洪澇災害嚴重的主要原因:一是防洪標準低。絕大多數中小河流防洪標準都是3~5年一遇,遇到常見洪水就可能發生洪澇災害。二是一些地區為了追求眼前的 經濟 利益,盲目開發、亂采礦石、攔河設障、擠占河道,一旦發生洪水就會造成重大經濟損失。三是中小河流流域面積小,匯流快,氣象監測困難,水文觀測站點缺少,防洪難度很大。四是中小河流地質地貌情況復雜,發生洪水時極易誘發山地災害,造成人員傷亡。五是中小河流治理的資金投入不足。近年來國家增加了對水利的投入,但是這些資金主要用于大江大河和大湖的治理,中小河流的投入不足。

以上原因讓我們清楚的看到,在國家對水利投入不斷加大、大江大河御洪能力穩步提高的同時,加強對中小河流暴雨災害防治是非常必要和迫在眉睫的。

2中小河流的暴雨災害已經引起國家的重視

黨中央國務院十分重視應對氣候變化工作,黨的十七大報告中首次對應對氣候變化提出要求,即“加強應對氣候變化能力建設,為保護全球氣候做出新貢獻”。對中小河流的治理,中央高度關注,2008年中央1號文件明確要求今年全國開展重點地區中小河流治理規劃編制工作。水利部高度重視,將其列入了今年的重要工作內容,并在充分準備的基礎上,9月份在湖南長沙布置了全國中小河流治理規劃編制工作,中央編制近期(3年)治理項目規劃,并爭取在09年下半年實施。

3如何開展中小河流暴雨災害防治工作

3.1暴雨災害易發區的調查編制

要卓有成效的開展中小河流暴雨災害防治工作,首先應對區域內的河流了解,這個了解不僅是根據 歷史 資料來了解,更應該走下去了解,現時與歷史相結合,深入調查中小河流暴雨災害易發區并編制成冊是開展這項工作的及時步。這步工作應涉及以下內容:對歷史上發生過的洪水災害進行分析研究,探討洪水及洪水災害的特性與成因;在實地調查、摸底的基礎上,建立完善的躲災和避災預案;探討建立快速、的降雨實時觀測系統及洪水預報系統,研究建立區域暴雨與洪泛區災害損失的相關關系實用模型;在走訪、調查的基礎上, 總結 探討如何采取多種形式廣泛動員和組織全民搞好避災工作,探討系統治理洪水災害的措施和途徑。這項工作應該以各省區的地級市水利部門為實施單位來完成。

3.2用非工程措施來防御洪水

從大江大河的防汛抗洪經驗來看,洪水預警預報系統作為防汛抗洪的非工程措施,它的投資少、見效快,在防汛抗洪中所起的作用是巨大而不可替代的,因此在中小河流暴雨災害易發區建立洪水預警預報系統是防治手段之一。隨著無線電通信技術的發達,無線通信得到迅速推廣普及,這為建設洪水預警預報系統提供了穩定而多樣的信道。從目前的情況看,洪水預警預報系統的管理運行工作主要由水文部門完成,行政機關的領導干部和地方老百姓對系統知之甚少,因此,建立、健全上下聯動、左右配合的洪水防御組織體系,是有效防御洪水的重要保障。各地重點突出鄉(鎮)及村組的組織建設、落實基層干部的防災責任,主要從以下五個方面抓緊、抓實:首先,各洪水易發區都明確行政首長為洪水防御及時責任人,汛期發生較大降雨時主動向水文、氣象、國土等部門了解本次降雨的范圍、強度及是否引發災害,所有鄉、村干部都聯系防范責任區;其次,落實干部防災責任,重點是如何確保人員安全、組織群眾和物資轉移;第三,制定部門防災職責,水利、水文、氣象、國土、衛生、安全監督等部門都明確洪水防御職責;第四,把各級領導干部落實洪水防御工作的好壞納入到干部考核范疇,作為干部考核、獎罰的一個重要依據;第五,建立責任追究制,用嚴格的責任追究保障各項職責落到實處。

在建立洪水預警預報系統、落實防災責任的同時,要建立完善的洪水防御預案。有效防御洪水,涉及到的工作多,一旦暴發洪水,要能夠迅速組織各方面力量投入到抗災中,必須要制定和落實完備的、操作性強的預案,包括水庫調度預案、人員緊急轉移預案、搶險預案、救災預案等,其中最主要的是制定詳細的、以避災躲災為目的的人員緊急安全轉移、安置預案,涉及到洪水發生的條件、影響范圍、安全區域的劃分、人員緊急轉移安置方案、預案啟用條件及程序等各方面內容。預案一經制定,各地廣為宣傳,組織干部群眾學習、熟悉,有些地方還有必要組織實踐演習。這樣當洪水來臨時,各級責任人可迅速啟動預案,有效組織抗災工作,群眾可以按照預案確定的轉移路線緊急逃生,避免關鍵時刻打亂仗,減少災害損失。

3.3用工程措施來防御洪水

中小河流洪水災害頻發的原因,除了天氣因素外,另一個主要原因是人類活動的影響。由于環境保護意識的薄弱落后,很多 企業 及個人沒有根據相關環保政策對自身活動后果影響行為做出相應的補救,造成流域植被破壞嚴重,水土流失引起河道淤積,同時由于不合理的采砂、采礦以及占河建房、向河道傾倒垃圾等侵占河道的違法行為,導致河道行洪能力日漸萎縮。對于這樣的河流,應采取清淤疏浚、修建堤防等工程措施來防御洪水。清淤疏浚的目的是要還河流的天然河道,因此清淤的河段要盡可能的徹底且不讓清淤出來的物質再回到河流中。經過清淤修堤的河道,要加強后續管理,避免“前人”清淤修堤之后“后人”跟著破壞。

4結語

江河治理是一項極為艱巨復雜的系統工程。在建設小康社會和向 現代 化邁進的過程中,在大江大河治理取得一定成果的情況下,中小河流治理得到政府的重視,這是國家保障人民生命財產安全,促進 經濟 社會穩定 發展 ,促進生態環境日益改善的具體表現。作為老百姓應該懂得尊重 自然 ,上下齊心,共同把生命之河治理好、守護好。

暴雨災害論文:中小河流暴雨災害防治管理

摘要:隨著全球氣候變暖,極端天氣氣候災害的發生日趨頻繁,由此引發的暴雨洪水對人民的生命財產造成極大危害。在大江大河的水文報汛手段相對完善成熟、堤壩防御稀遇洪水能力得到一定保障的情況下,中小河流的防汛減災是目前政府關心和需要解決的重要問題之一。文中就如何開展中小河流暴雨災害的防治提出見解。

關鍵詞:中小河流;氣候;暴雨;災害;防汛減災

全球氣候變化趨勢

全球各國科學家上百年持續的觀測和幾十年艱辛的探索,為人類揭示了一個不爭的事實:全球平均氣溫在過去100年中上升了0.74℃,而且這種變暖的趨勢還在繼續。關于全球氣候變化一個重要的結論是:氣候變化將會導致氣候事件變率增加和極端天氣發生的可能性增加,包括降水的變率增加,極端干旱、連續干旱以及強降水發生的頻率增加。這就意味著洪澇、干旱、臺風和山洪等災害的發生頻率和影響程度都將加大,對人民生命和財產安全將構成了更加嚴重的影響。全球氣候變化是當今世界共同面臨的重大課題。

1加強中小河流暴雨災害防治的必要性

大江大河歷來是我國防汛抗洪的重點,這一點是非常明確的。但是水災發生幾率更多的往往是中小河流和中小型水庫。近年來我國防汛形勢特點總的是大江大河在持續加大投入,建立水文遙測系統、提高堤壩防洪能力后水勢平穩,一些地區遭受洪澇災害,損失慘重,主要是中小河流、中小水庫失事造成的。

中小河流洪澇災害嚴重的主要原因:一是防洪標準低。絕大多數中小河流防洪標準都是3~5年一遇,遇到常見洪水就可能發生洪澇災害。二是一些地區為了追求眼前的經濟利益,盲目開發、亂采礦石、攔河設障、擠占河道,一旦發生洪水就會造成重大經濟損失。三是中小河流流域面積小,匯流快,氣象監測困難,水文觀測站點缺少,防洪難度很大。四是中小河流地質地貌情況復雜,發生洪水時極易誘發山地災害,造成人員傷亡。五是中小河流治理的資金投入不足。近年來國家增加了對水利的投入,但是這些資金主要用于大江大河和大湖的治理,中小河流的投入不足。以上原因讓我們清楚的看到,在國家對水利投入不斷加大、大江大河御洪能力穩步提高的同時,加強對中小河流暴雨災害防治是非常必要和迫在眉睫的。

2中小河流的暴雨災害已經引起國家的重視

黨中央國務院十分重視應對氣候變化工作,黨的十七大報告中首次對應對氣候變化提出要求,即“加強應對氣候變化能力建設,為保護全球氣候做出新貢獻”。對中小河流的治理,中央高度關注,2008年中央1號文件明確要求今年全國開展重點地區中小河流治理規劃編制工作。水利部高度重視,將其列入了今年的重要工作內容,并在充分準備的基礎上,9月份在湖南長沙布置了全國中小河流治理規劃編制工作,中央編制近期(3年)治理項目規劃,并爭取在09年下半年實施。

3如何開展中小河流暴雨災害防治工作

3.1暴雨災害易發區的調查編制

要卓有成效的開展中小河流暴雨災害防治工作,首先應對區域內的河流了解,這個了解不僅是根據歷史資料來了解,更應該走下去了解,現時與歷史相結合,深入調查中小河流暴雨災害易發區并編制成冊是開展這項工作的及時步。這步工作應涉及以下內容:對歷史上發生過的洪水災害進行分析研究,探討洪水及洪水災害的特性與成因;在實地調查、摸底的基礎上,建立完善的躲災和避災預案;探討建立快速、的降雨實時觀測系統及洪水預報系統,研究建立區域暴雨與洪泛區災害損失的相關關系實用模型;在走訪、調查的基礎上,總結探討如何采取多種形式廣泛動員和組織全民搞好避災工作,探討系統治理洪水災害的措施和途徑。這項工作應該以各省區的地級市水利部門為實施單位來完成。

3.2用非工程措施來防御洪水

從大江大河的防汛抗洪經驗來看,洪水預警預報系統作為防汛抗洪的非工程措施,它的投資少、見效快,在防汛抗洪中所起的作用是巨大而不可替代的,因此在中小河流暴雨災害易發區建立洪水預警預報系統是防治手段之一。隨著無線電通信技術的發達,無線通信得到迅速推廣普及,這為建設洪水預警預報系統提供了穩定而多樣的信道。從目前的情況看,洪水預警預報系統的管理運行工作主要由水文部門完成,行政機關的領導干部和地方老百姓對系統知之甚少,因此,建立、健全上下聯動、左右配合的洪水防御組織體系,是有效防御洪水的重要保障。各地重點突出鄉(鎮)及村組的組織建設、落實基層干部的防災責任,主要從以下五個方面抓緊、抓實:首先,各洪水易發區都明確行政首長為洪水防御及時責任人,汛期發生較大降雨時主動向水文、氣象、國土等部門了解本次降雨的范圍、強度及是否引發災害,所有鄉、村干部都聯系防范責任區;其次,落實干部防災責任,重點是如何確保人員安全、組織群眾和物資轉移;第三,制定部門防災職責,水利、水文、氣象、國土、衛生、安全監督等部門都明確洪水防御職責;第四,把各級領導干部落實洪水防御工作的好壞納入到干部考核范疇,作為干部考核、獎罰的一個重要依據;第五,建立責任追究制,用嚴格的責任追究保障各項職責落到實處。

在建立洪水預警預報系統、落實防災責任的同時,要建立完善的洪水防御預案。有效防御洪水,涉及到的工作多,一旦暴發洪水,要能夠迅速組織各方面力量投入到抗災中,必須要制定和落實完備的、操作性強的預案,包括水庫調度預案、人員緊急轉移預案、搶險預案、救災預案等,其中最主要的是制定詳細的、以避災躲災為目的的人員緊急安全轉移、安置預案,涉及到洪水發生的條件、影響范圍、安全區域的劃分、人員緊急轉移安置方案、預案啟用條件及程序等各方面內容。預案一經制定,各地廣為宣傳,組織干部群眾學習、熟悉,有些地方還有必要組織實踐演習。這樣當洪水來臨時,各級責任人可迅速啟動預案,有效組織抗災工作,群眾可以按照預案確定的轉移路線緊急逃生,避免關鍵時刻打亂仗,減少災害損失。

3.3用工程措施來防御洪水

中小河流洪水災害頻發的原因,除了天氣因素外,另一個主要原因是人類活動的影響。由于環境保護意識的薄弱落后,很多企業及個人沒有根據相關環保政策對自身活動后果影響行為做出相應的補救,造成流域植被破壞嚴重,水土流失引起河道淤積,同時由于不合理的采砂、采礦以及占河建房、向河道傾倒垃圾等侵占河道的違法行為,導致河道行洪能力日漸萎縮。對于這樣的河流,應采取清淤疏浚、修建堤防等工程措施來防御洪水。清淤疏浚的目的是要還河流的天然河道,因此清淤的河段要盡可能的徹底且不讓清淤出來的物質再回到河流中。經過清淤修堤的河道,要加強后續管理,避免“前人”清淤修堤之后“后人”跟著破壞。

4結語

江河治理是一項極為艱巨復雜的系統工程。在建設小康社會和向現代化邁進的過程中,在大江大河治理取得一定成果的情況下,中小河流治理得到政府的重視,這是國家保障人民生命財產安全,促進經濟社會穩定發展,促進生態環境日益改善的具體表現。作為老百姓應該懂得尊重自然,上下齊心,共同把生命之河治理好、守護好。

暴雨災害論文:暴雨旱澇災害對農業影響

黑龍江省地處中國的東北邊疆地區,屬溫帶和寒溫帶氣候。受大陸季風氣候和近三十年以來氣候變暖影響,極端天氣、災害氣候頻繁發生其中旱、澇災害,給農業生產帶來很大損失[1-2]。因此對旱、澇的區劃研究,對規劃全省防災減災具有重要意義。旱、澇的區劃首先解決旱澇指標問題,指標的劃分方法基本有兩種,一種是從生態、農業和水利方面劃分旱澇指標,考慮降水與蒸發的關系;另外就是氣象臺站較普遍采用的直接用降水量多少來劃分旱澇,這就是Z指數與降水距平百分率對旱澇等級的劃分方法。本文主要是采用后一種方法進行對旱澇等級的劃分和區劃。資料來自文獻[1、2]和黑龍江省氣候中心。

1暴雨與洪澇災害

暴雨它可能導致山洪暴發,江河潰決,沖毀房屋、鐵路橋梁、公路,容易引發泥石流、塌方,阻塞交通,淹沒農田,可造成嚴重的生命財產損失。近百年來,全省暴雨、洪澇頻率占32%左右,對農業危害極大。1949~2000a,澇災成災率為68.78%~87.10%。從建國后42a統計看,洪澇成災農田2250萬hm2,糧食減產209億kg。尤其1984~1988a,5a統計,洪澇受災農田358.2萬hm2,倒塌房屋18萬間以上,死亡人數112人。最為典型的1998a,嫩江、松花江干流流域夏季出現特大暴雨,造成150年一遇的特大洪水。全省63個縣市、840個鄉鎮、543萬余人受災。農作物受災面積309.73萬hm2,成災面積242.98萬hm2,絕產138.6萬hm2,各種損失高達315.7億元。從地區分布看,受(成)面積主要集中在齊齊哈爾市、綏化市、大慶市、哈爾濱市、佳木斯市和牡丹江市,共約占全省面積的92.2%~92.8%。三江平原、松嫩平原約有耕地700萬hm2,占全省總耕地面積的80%左右。由于地勢低平,受江河洪水危害甚大,直接受洪澇威脅的面積約有400萬hm2。從1978~2000a統計看,暴雨與洪澇的成災面積平均占總成災面積的29.1%。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與農業直接經濟損失分別占總損失的48%和36%。另外,城市和工業區大都集中在江、河沿岸,洪澇災害的潛在威脅很大。據省統計局資料,1949~1985a的37a間,全省耕地發生澇災(包括內澇和洪澇)累計面積1977.09萬hm2,年均53.4萬hm2,占全省平均受災面積的27.7%,占年均耕地面積的8.1%。受澇面積超過66.7萬hm2的年份有1956、1957、1959、1960、1961、1962、1963a;超過133.3萬hm2的年份有1981、1983、1985年;最嚴重的為1981年受澇面積達295.8萬hm2,占當年耕地面積的33.8%。據1985年版《黑龍江省農業綜合區劃》記載:1949~1980年糧食產量受自然災害影響的總損失量為2685萬t,其中澇災損失1075萬t,占全省總損失量的40%。澇災面積最多的是1981a,糧食總產量比1980a減產212.5萬t。

2干旱災害

干旱是我國氣象災害之首,黑龍江省受干旱災害影響1949~1990a減產糧食239.03億kg,占總減產量的5.1%;1978~2000a旱災成災面積占總成災面積的44.9%;1996~2000a因旱災造成全省經濟直接損失和農業直接損失分別占總損失的3.6%和45%。典型旱災年如1982a,從5月末起,持續60~80d少(無)雨,易旱地塊土壤含水量僅1%~5%。雖然全省上下奮力抗旱,受旱面積還多達700萬hm2,絕產60多萬hm2,糧食減產39.3億kg,占全省總產量的36%,占平均產量25%。干旱還造成水資源嚴重不足,特別是1995a以來,多數年份降水偏少,江河水量地下水位下降,水庫蓄水嚴重不足,到2001a水資源補充量比多年平均減少20%以上;2001~2008a干旱頻發,8a水資源總量減少1348.26億m3,為多年的26%,影響了內河航運和城鄉居民、牲畜供水。旱年多有連續發生的特點,1967~1968a、1974~1976a、1979~1980a、2000~2001a、2007~2008a。1949a以來,20世紀50年代干旱較輕,20世紀60年代旱澇相當,20世紀70年代異常干旱,不僅西部連旱,易澇的三江平原區也出現連旱現象,20世紀80年代干旱較少,20世紀90年代以來特別是本世紀10a里干旱有加重趨勢,并出現連續干旱年份。

3旱、澇區劃

3.1方法

假定全省降水量服從PersonⅢ型分布,則可將概率密度函數轉換得到Zi指數計算公式:式中Cs為偏態系數;為標準變量,為均方差,均可由降水量序列求得,即i=1、2、3、......n,n為樣本數。

3.2旱、澇等級

按Zi公式計算出全省81個站的逐年夏季旱澇等級并統計出各級出現的總次數,為便于各站間進行比較,再求出各級出現百分率。將出現大旱次數百分率Pi≥10%定為大旱Ⅰ區;除大旱區外的地域,再用符合偏旱指標的Pi≥20%的區域定為中旱Ⅱ區,除上述的大旱和中旱區外的地區。定為基本無干旱Ⅲ區,圖略。大旱區主要分布沿松花江流域和牡丹江流域。其中包括哈爾濱、呼蘭、巴彥、木蘭、通河、方正、依蘭、佳木斯、集賢、樺川、鶴崗、蘿北;牡丹江轄區的海林、林口、寧安。大旱中心位于綏化的蘭西和牡丹江的海林。另外大旱區還有大興安嶺的塔河,黑河,齊齊哈爾的訥河、拜泉、依安和龍江。中旱區主要分布大興安嶺南部的加格達奇、呼瑪、伊春、所轄大部分區縣,其中包括黑河的五大連池、孫吳、遜克和伊春、五營及綏化以北的望奎;還有齊齊哈爾的富裕、克東和泰來。另外還有大慶市的杜旗和林甸;佳木斯以東的同江、富錦;雙鴨山以東的寶清和雞西以東的虎林;哈爾濱的雙城、阿城、五常、尚志、延壽、牡丹江的穆棱、綏芬河。其它區、縣為干旱偏小區。3.3洪澇區劃同樣將出現大澇次數的百分率Pi≥10%定為大澇Ⅰ區;除大澇地區外,再用符合偏澇指標的Pi≥15%的區域定為偏澇或中澇Ⅱ區,除此以外的地區定為基本無澇Ⅲ區,圖略。主要大澇區分布有三塊,位于全省的北部、西部、和中部地區。其中包括黑龍江流域的大興安嶺的漠河、塔河;黑河與遜克,伊春及以北的烏伊嶺、嘉蔭,鶴崗以北的蘿北、綏濱,佳木斯以北的富錦、同江、撫遠。第二塊在西部,其中包括黑河南部的嫩江、五大連池、北安;齊齊哈爾北部的富裕、訥河、克東、拜泉;第三塊在中部,其中包括哈爾濱以東的阿城、賓縣、延壽、方正、巴彥,還有綏化以西的蘭西。大澇中心位于克東、烏伊嶺和嫩江達15%次。另外還有較小區域位于東部的雞西以東的虎林、密山、雞東。個別地塊還有寧安和肇源。偏澇區主要分布在中部大部地區,其中包括伊春及南部的鐵力和綏化全部轄區;哈爾濱南部、東部的雙城、五常、阿城、木蘭、通河;大慶北部的林甸;佳木斯西部的湯源,齊齊哈爾市北部的依安;另外還有黑河南部的孫吳。除大澇和偏澇區以外的地區基本屬無澇象或小風險區,圖略。

4結論

黑龍江省旱澇災害對農業影響很大,造成糧食大幅減產,國民經濟持續發展受到威脅,嚴重影響糧食安全、國家安全。為此做好防澇抗旱工作,加強災害預測預警。要特別注意本文提出的旱澇區劃中的重點易旱易澇區的防范工作。

暴雨災害論文:中小河流暴雨災害的防治措施論文

摘要:隨著全球氣候變暖,極端天氣氣候災害的發生日趨頻繁,由此引發的暴雨洪水對人民的生命財產造成極大危害。在大江大河的水文報汛手段相對完善成熟、堤壩防御稀遇洪水能力得到一定保障的情況下,中小河流的防汛減災是目前政府關心和需要解決的重要問題之一。文中就如何開展中小河流暴雨災害的防治提出見解。

關鍵詞:中小河流;氣候;暴雨;災害;防汛減災

全球氣候變化趨勢

全球各國科學家上百年持續的觀測和幾十年艱辛的探索,為人類揭示了一個不爭的事實:全球平均氣溫在過去100年中上升了0.74℃,而且這種變暖的趨勢還在繼續。關于全球氣候變化一個重要的結論是:氣候變化將會導致氣候事件變率增加和極端天氣發生的可能性增加,包括降水的變率增加,極端干旱、連續干旱以及強降水發生的頻率增加。這就意味著洪澇、干旱、臺風和山洪等災害的發生頻率和影響程度都將加大,對人民生命和財產安全將構成了更加嚴重的影響。全球氣候變化是當今世界共同面臨的重大課題。

一、加強中小河流暴雨災害防治的必要性

大江大河歷來是我國防汛抗洪的重點,這一點是非常明確的。但是水災發生幾率更多的往往是中小河流和中小型水庫。近年來我國防汛形勢特點總的是大江大河在持續加大投入,建立水文遙測系統、提高堤壩防洪能力后水勢平穩,一些地區遭受洪澇災害,損失慘重,主要是中小河流、中小水庫失事造成的。

中小河流洪澇災害嚴重的主要原因:一是防洪標準低。絕大多數中小河流防洪標準都是3~5年一遇,遇到常見洪水就可能發生洪澇災害。二是一些地區為了追求眼前的經濟利益,盲目開發、亂采礦石、攔河設障、擠占河道,一旦發生洪水就會造成重大經濟損失。三是中小河流流域面積小,匯流快,氣象監測困難,水文觀測站點缺少,防洪難度很大。四是中小河流地質地貌情況復雜,發生洪水時極易誘發山地災害,造成人員傷亡。五是中小河流治理的資金投入不足。近年來國家增加了對水利的投入,但是這些資金主要用于大江大河和大湖的治理,中小河流的投入不足。

以上原因讓我們清楚的看到,在國家對水利投入不斷加大、大江大河御洪能力穩步提高的同時,加強對中小河流暴雨災害防治是非常必要和迫在眉睫的。

二、中小河流的暴雨災害已經引起國家的重視

黨中央國務院十分重視應對氣候變化工作,黨的十七大報告中首次對應對氣候變化提出要求,即“加強應對氣候變化能力建設,為保護全球氣候做出新貢獻”。對中小河流的治理,中央高度關注,2008年中央1號文件明確要求今年全國開展重點地區中小河流治理規劃編制工作。水利部高度重視,將其列入了今年的重要工作內容,并在充分準備的基礎上,9月份在湖南長沙布置了全國中小河流治理規劃編制工作,中央編制近期(3年)治理項目規劃,并爭取在09年下半年實施。

三、如何開展中小河流暴雨災害防治工作

3.1暴雨災害易發區的調查編制

要卓有成效的開展中小河流暴雨災害防治工作,首先應對區域內的河流了解,這個了解不僅是根據歷史資料來了解,更應該走下去了解,現時與歷史相結合,深入調查中小河流暴雨災害易發區并編制成冊是開展這項工作的及時步。這步工作應涉及以下內容:對歷史上發生過的洪水災害進行分析研究,探討洪水及洪水災害的特性與成因;在實地調查、摸底的基礎上,建立完善的躲災和避災預案;探討建立快速、的降雨實時觀測系統及洪水預報系統,研究建立區域暴雨與洪泛區災害損失的相關關系實用模型;在走訪、調查的基礎上,總結探討如何采取多種形式廣泛動員和組織全民搞好避災工作,探討系統治理洪水災害的措施和途徑。這項工作應該以各省區的地級市水利部門為實施單位來完成。

3.2用非工程措施來防御洪水

從大江大河的防汛抗洪經驗來看,洪水預警預報系統作為防汛抗洪的非工程措施,它的投資少、見效快,在防汛抗洪中所起的作用是巨大而不可替代的,因此在中小河流暴雨災害易發區建立洪水預警預報系統是防治手段之一。隨著無線電通信技術的發達,無線通信得到迅速推廣普及,這為建設洪水預警預報系統提供了穩定而多樣的信道。從目前的情況看,洪水預警預報系統的管理運行工作主要由水文部門完成,行政機關的領導干部和地方老百姓對系統知之甚少,因此,建立、健全上下聯動、左右配合的洪水防御組織體系,是有效防御洪水的重要保障。各地重點突出鄉(鎮)及村組的組織建設、落實基層干部的防災責任,主要從以下五個方面抓緊、抓實:首先,各洪水易發區都明確行政首長為洪水防御及時責任人,汛期發生較大降雨時主動向水文、氣象、國土等部門了解本次降雨的范圍、強度及是否引發災害,所有鄉、村干部都聯系防范責任區;其次,落實干部防災責任,重點是如何確保人員安全、組織群眾和物資轉移;第三,制定部門防災職責,水利、水文、氣象、國土、衛生、安全監督等部門都明確洪水防御職責;第四,把各級領導干部落實洪水防御工作的好壞納入到干部考核范疇,作為干部考核、獎罰的一個重要依據;第五,建立責任追究制,用嚴格的責任追究保障各項職責落到實處。公務員之家

在建立洪水預警預報系統、落實防災責任的同時,要建立完善的洪水防御預案。有效防御洪水,涉及到的工作多,一旦暴發洪水,要能夠迅速組織各方面力量投入到抗災中,必須要制定和落實完備的、操作性強的預案,包括水庫調度預案、人員緊急轉移預案、搶險預案、救災預案等,其中最主要的是制定詳細的、以避災躲災為目的的人員緊急安全轉移、安置預案,涉及到洪水發生的條件、影響范圍、安全區域的劃分、人員緊急轉移安置方案、預案啟用條件及程序等各方面內容。預案一經制定,各地廣為宣傳,組織干部群眾學習、熟悉,有些地方還有必要組織實踐演習。這樣當洪水來臨時,各級責任人可迅速啟動預案,有效組織抗災工作,群眾可以按照預案確定的轉移路線緊急逃生,避免關鍵時刻打亂仗,減少災害損失。

3.3用工程措施來防御洪水

中小河流洪水災害頻發的原因,除了天氣因素外,另一個主要原因是人類活動的影響。由于環境保護意識的薄弱落后,很多企業及個人沒有根據相關環保政策對自身活動后果影響行為做出相應的補救,造成流域植被破壞嚴重,水土流失引起河道淤積,同時由于不合理的采砂、采礦以及占河建房、向河道傾倒垃圾等侵占河道的違法行為,導致河道行洪能力日漸萎縮。對于這樣的河流,應采取清淤疏浚、修建堤防等工程措施來防御洪水。清淤疏浚的目的是要還河流的天然河道,因此清淤的河段要盡可能的徹底且不讓清淤出來的物質再回到河流中。經過清淤修堤的河道,要加強后續管理,避免“前人”清淤修堤之后“后人”跟著破壞。

四、結語

江河治理是一項極為艱巨復雜的系統工程。在建設小康社會和向現代化邁進的過程中,在大江大河治理取得一定成果的情況下,中小河流治理得到政府的重視,這是國家保障人民生命財產安全,促進經濟社會穩定發展,促進生態環境日益改善的具體表現。作為老百姓應該懂得尊重自然,上下齊心,共同把生命之河治理好、守護好。

暴雨災害論文:基于GIS的清鎮市暴雨災害風險分析

摘 要:本文選取清鎮市國家基本站1961―2015年及近10a清鎮市9個鄉鎮基礎站點逐日降水數據,利用ArcGis 10.3空間分析技術,對各影響因子進行空間插值、柵格圖層計算等操作,綜合分析清鎮市致災因子、致災環境因子等,以期為清鎮市暴雨誘發的山洪、地質災害預報預警及防治提供參考依據。

關鍵詞:清鎮市;時空分布;暴雨;風險分析

清鎮市為西南地區典型的喀斯特巖溶地區之一,在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條件下,有暴雨、洪澇等氣象災害,嚴重制約了社會經濟發展。本文選取清鎮市站1961―2015年及近10a9個鄉鎮基礎站點逐日降水數據,利用Arcgis10.3軟件制圖及空間分析研究,擬為清鎮市暴雨誘發的山洪、地質災害預報預警及防治提供參考依據。

1 數據來源和分析方法

本研究選用清鎮市國家基本站1961―2015年歷年逐日降水量和2001―2015年清鎮市9個鄉鎮基礎站點逐日降水數據,計算近55a清鎮市國家站及9個鄉鎮基礎站點不同等級暴雨頻率,通過暴雨日數通過測站出現暴雨天數與總觀測天數之比,求得致災因子選擇暴雨過程頻次和強度,致災環境因子選擇地形高程標準差、河網密度指數。

2 清鎮市暴雨災害風險分析

2.1 暴雨量風險特征

清鎮市年平均降水量1161.5mm,降水集中在6―8月,南部-西部多,北部少。清鎮市暴雨風險概率為0.8~1.4a/次,高風險區域主要在南部,如城區、紅楓湖鎮,西北部局地為低風險區;大暴雨以上風險概率為4.6~18.3a/次,西部、西南部屬高風險區,低風險區在東部-西北部邊緣。清鎮站暴雨風險概率0.8a/次,大暴雨以上風險概率7.4a/次。

2.2 暴雨日數分布特征

清鎮市年暴雨日數為1~3d風險概率為1.5~2.7a/次,高風險區在北部,新站鎮靠近鴨池河流域風險值較高,低風險區在西部、西南部;4~6d風險概率1.9~5.6a/次,西部、西南部屬高風險區,低風險區在西北部;7d以上風險概率為10.5~47.6a/次,高風險區在西部、西南部局地,低風險區為西北部、東部。清鎮國家站年暴雨日數1~3d風險概率為2.2a/次,4~6d風險概率2.3a/次,7d以上風險概率24.4a/次(圖1~4)。

2.3 暴雨洪澇災害風險區劃初探

2.3.1 致災因子危險性分析

選取暴雨頻次和強度作為暴雨洪澇致災因子,將暴雨過程降水量建立不同時長的降水過程序列,按照98%、95%、90%、80%、60%把暴雨強度分為5個等級,清鎮市1級暴雨強度頻次由北向南遞增,西南部為高值區,低值區在西北部;2級暴雨強度頻次由東部、西北部向西南部遞增,高值區在西部、西南部,東部、西北部局地為低值區;3級暴雨強度頻次由北向西南、東南向西南遞增,高值區為西部、西南部,低值區在東南部、北部;4級暴雨強度頻次自東北部向西南部遞增,西部、西南部為高值區,東北部為低值區;5級暴雨強度頻次自西北部至東南部遞增,中部-東南部是高值區,西北部為低值區。西部、西南部暴雨強度大、次數多,西北部局地暴雨強度小、次數少。利用加權綜合評價法、反距離加權內插法和GIS中自然斷點法,將致災因子危險性指數分為5等級,清鎮市西部、西南部暴雨洪澇致災因子危險性較強,西北部最弱。

2.3.2 孕災環境敏感性分析

在GIS中采用20m×20m網格計算地形高程標準差,高程越低、高程標準差越小,影響值越大越有利于形成災害,得到地形影響指數。在GIS數據中采用100m×100m網格計算河網密度并規范化處理,清鎮市河網密度南部密集、西部相對稀疏。將地形與水系對暴雨洪澇的影響因子各賦權重值為0.5,采用自然斷點法劃分為5個等級,清鎮市南部地形起伏較小,但河網密度大,對暴雨洪澇災害敏感;西部地形起伏和河網密度均較小,對暴雨洪澇災害敏感度相應也低。

3 結論

清鎮市暴雨量風險概率為0.8~1.4a/次,高風險區域主要在南部,西北部局地為低風險區;大暴雨以上風險概率為4.6~18.3a/次,西部、西南部為高風U區,低風險區在東部-西北部邊緣;年暴雨日數為1~3d風險概率1.5~2.7a/次,高風險區在北部,西部、西南部為低風險區;4~6d風險概率1.9~5.6a/次,西部、西南部為高風險區,低風險區在西北部;7d以上風險概率為10.5~47.6a/次,西部、西南部局地為高風險區,低風險區為西北部、東部;西部、西南部次數最多、總暴雨強度大,西北部局地暴雨強度小、次數少。

清鎮市西部、西南部暴雨洪澇致災因子危險性較強,西北部危險性最弱。由于地形影響分布破碎,東西部影響大、南部影響相對較小,但河網密度較大,對暴雨洪澇災害敏感;西部地形起伏和河網密度都不大,暴雨洪澇災害敏感度較低。西部、西南部為洪澇風險指數高風險區,西北部-東南部為中等風險區,北部、東部屬低風險區。

暴雨災害論文:山西地區夏季氣旋暴雨災害形成的條件研究

摘 要 本文根據暴雨形成氣候理論研究成果,首先對山西地區的逐日降水量進行統計,在統計結果的基礎上對山西地^暴雨災害的時空特征進行分析,對目前山西內陸地區和半島地區的暴雨研究成果進行了綜述和對比,探討山西和其它內陸暴雨災害形成的特殊性,對山西夏季區域性暴雨做了較深入的分析。

關鍵詞 自然災害 暴雨 氣候條件 水汽形成

0引言

山西地區的氣候具有“十年九春旱”的特點,一般7月-8月的總降水量不足全年的14%,其中7月份的平均降水量不足25毫米,暴雨則更為罕見。加強對夏季暴雨的研究、深入分析夏季暴雨發生的機制,對提高夏季暴雨的認識和預報的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本文通過對歷史上夏季暴雨的分析發現,氣旋是產生夏季暴雨的最主要因子,為進一步研究夏季暴雨的特點,特別是氣旋暴雨的動力、熱力、水汽等方面的發展演變特征,特選取2015年和2016年兩次典型區域性夏季暴雨天氣進行診斷分析,探究引發暴雨的天氣系統特點及各種物理量間的特征,以加深對山西地區夏季暴雨的認識,提高夏季暴雨預報率。

1大尺度環流形勢分析

及時次過程前期歐亞高緯地區為兩脊一槽形勢,而中緯是寬平曖脊后有巴爾克什湖分裂的短波槽東移,引導西路冷空氣南下,使環流徑向度加大,3日中、低層中緯低值系統有兩部分,西南弱渦和河套倒槽,入夜合并發展成低渦并隨發展的暖脊東移北抬,4日低渦加深向東北移動影響山西地區;從溫度場看冷空氣分兩路:前期西路冷空氣由河套侵入中緯系統后部,促成低渦發展及地面氣旋生成,并促使渦前暖溫脊發展北抬,后期北路較強冷空氣偏北東移,前鋒加入北抬的氣旋頂后部使之爆發性發展,4日14時地面氣旋中心氣壓達997hPa。第二次過程是發生在江淮氣旋東移北抬與貝加爾湖兩股冷空氣相繼南壓共同作用的過程中。18日08時500hPa高度上,歐亞高緯地區為兩槽一脊形勢,烏拉爾山和日本海地區為高空槽區,貝加爾湖以東為高壓脊區,溫度場與高度場基本重臺。中緯地區形勢較為復雜,河套以西至青藏高原東側為一縱向較深的低壓槽。19日14時,北支槽東移至貝加爾湖以東地區,南支槽加深移至山東以西,中高緯溫度場打通。整個槽區后部出現明顯的冷平流,山西地區位于南支槽項前,降水開始。高緯度楷后冷甲流強,中緯度槽沿脊后向北移動,一方面長江中下游地區的南支槽前的暖濕輸送帶與之相連,另一方面與向東南移動的斜壓鋒區靠近,而第二次過程中,高緯度槽后冷平流較弱,中緯度槽在東北移動過程中與長江中下游地區的南支暖濕輸送帶及高緯度冷空氣保持較遠距離。

2高低空急流形成要素

急流是一種動量、熱量和水汽的高度集中帶,是給中緯度暴雨和強風暴提供水汽和動量最重要的機制,歷來就是預報部門預報暴雨的一項重要指標。陶詩言等針對暴雨同低空急流的關系指出,絕大多數暴雨發生在離急流軸0~200km之內,且多發生在低空急流軸的左前方。及時次過程前期,對流層300hPa上,蒙古國東部一黑龍江一日本海北部附近有一支呈西南一西北向的急流帶,急流中心較大值達60m/s以上,并繼續加強南壓至渤海海峽,與中緯度西南風急流合并;與此同時,在急流入口區的右側出現水平輻散中心,暴雨區位于此輻散中心的前下方。而850hPa高度場上,沿中國海岸線存在一支≥12m/s的西南向低空急流帶,急流發展加強,并源源不斷地向暴雨區輸送海洋上充足的水汽和不穩定能量,對應此急流出口區有水平輻合中心,這種配合和之前的學者在研究高低空急流關系時,發現高低空急流之間耦合是通過高空急流北側產生高空輻合下沉氣流,南側產生高空輻散上升氣流,而底層大氣會隨之發生質量交換產生與高層相反的輻合輻散區,從而在高空急流入口區形成~個直接的力管環流的結論是一致的。

3水汽形成要素條件分析

充足的永汽是形成暴雨必不可少的條件之一。從兩次過程中850hPa濕度場的演變可知,過程開始前“濕舌”已經PR隨系統東移至江寧以西地區。伴隨降水的開始“濕舌”東移且范圍逐漸擴大,呈明硅的狹長形南北分布,山西地區位于“濕舌”內部。沿“濕舌”,低空西南急流將水汽輸送到暴雨區。兩次過程850hPa濕度場的形式特征基本相似,但濕度場的強度和范圍具有不同的分布特點。從相對濕度沿40。N的縱向剖面圖來看,及時次過程的濕區非常寬廣、深厚,相對濕度≥90%的閉合圈橫跨15個經度,縱向貫穿至對流層300hPa高度。而第二次過程的掘區比較狹窄,相對濕度>90%的閉合圈僅維持到650hPa。水汽是產生降水的必要條件,但蜂水的維持乃至形成暴雨需要源源不斷的水汽輸送。

4小結

利用實況觀測資料、NCEP再分析資料,對山西地區兩次典型區域性夏季暴雨天氣進行診斷分析,結果表明:江淮氣旋是兩次夏季暴雨的主要影響系統,其西北移動的路徑對暴雨的落區具有重要的影響。兩次夏季暴雨期間大尺度環流形勢配合有利,西風槽東移加深,南支槽北收發展,合并后引發地面氣旋爆發性發展,為暴雨的出現奠定基礎性條件。高、低空急流相互作用,對這兩次夏季暴雨過程產生重要影響。暴雨落區位于高空急流入口區的右側和低空急流出口區的左側。高、低空急流的動量下降,有利于氣旋的生成發展。低層的增溫、增濕及冷空氣的入侵是觸發兩次夏季暴雨的主要因素。水汽輸送帶的建立和長時間維持為強降水提供了充分的水汽條件。高層輻散與底層輻合的垂直配置,以及深厚強烈的上升運動,為暴雨發生提供了有力的動力條件。暴雨落區位于正渦度中心的右前方,且850hPa和500hPa正渦度平流先于暴雨出現,850hPa正渦度中心的出現比500hPa提前了12小時。強烈的上升運動形成深厚的氣旋式垂直環流,對地面氣旋的發展加強有促進作用。

暴雨災害論文:本溪市暴雨災害統計特征與灰色關聯分析

摘要 運用灰色關聯方法,選用暴雨災害過程中的4個評估指標(死亡人數、受災人口、受災面積和直接經濟損失),計算了本溪市8次主要暴雨洪澇災害的評估指標與關聯度,進行了災害損失評估和比較。結果表明:1953―2014年本溪市主要8次暴雨災害等級劃分和災害損失的排序是比較合理的,灰色關聯度暴雨災害評估模型是一種簡單、實用的災害評估方法。

關鍵詞 暴雨災害;統計特征;灰色關聯度;遼寧本溪

暴雨災害作為本溪山區主要氣象災害之一,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發生,給國民經濟和工農業生產造成一定的經濟損失。暴雨洪澇災害造成江河水泛濫、沖毀莊稼、橋涵、公路、人員喪亡,山體滑坡、泥石流等,是氣象災害中主要氣象災害之一。

近年來,許多氣象學者從不同角度提出了氣象災害評估指標與方法,并在氣象災害評估指標選擇和評估模型的建立方面進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周偉燦等[1]運用灰色關聯度建立了霧災損失評估模型,魏海寧等[2]運用灰色關聯度對災害性天氣建立了評估模型。但是針對遼東山區暴雨洪澇災害研究較少。

筆者以本溪市此暴雨災害為例,將灰色理論應用到本溪市暴雨災害損失評估中,建立暴雨災害評估分析模型,為正確評價本溪市暴雨災害提供科學的依據。

1 暴雨洪澇災害評估指標與計算方法

1.1 災害評估指標和分級標準

根據中國氣象局和遼寧省頒發的相關調查和評估規定,結合本溪市暴雨洪澇災害實際情況,選取4個評估指標,分別為死亡人數、受災人口、受災面積和直接經濟損失:①死亡人數(人),主要指的是由于災害直接導致的死亡人口(包括山體滑坡、泥石流等);②受災人口(人),主要指由于災害導致的受災人口(包括受傷人數);③受災面積(萬km2),主要是指暴雨覆蓋面積受災面積針對本溪市,總面積8 420 km2);④直接經濟損失(萬元)。

根據4個分析指標不同的特點,綜合考慮本溪市的實際情況,把本溪市暴雨災害分為5個等級,分別為重大災害、重災害、中災害、小災害和輕災害(表1)。

1.2 暴雨災害灰色關聯度計算方法

灰色關聯度分析法是一種多因素統計分析方法。它用灰色關聯度來描述因素間關系的強弱、大小和次序,若樣本數據所反映出的2個因素變化的趨勢基本一致,則它們之間的關聯度較大,反之關聯度較小。與傳統的多因素分析方法相比較,灰色關聯度分析方法對統計數據要求比較低且計算量較小。因此,灰色關聯度被廣泛地應用于社會和自然科學的各個領域,并在災情評估和經濟領域取得了較好的應用效果[3-5]。

2 災害評估模型的建立

2.1 災害分級指標的處理

洪澇災害的各個指標之間的量綱和數量單位不同,首先就要對各個指標進行無量綱處理,然后采用區間法構造災情指標函數的轉化模型,根據所選取的4個評估指標,建立了相應的轉換函數。

2.1.1 死亡人數的轉換函數(x單位為人)。

2.2 災害評價模型的建立

依據灰色關聯度方法[1],設參考序列和比較序列,參考序列為U0(u0j)(u0j=1,j為正整數);比較序列為Ui=(uij)(n、m為正整數)。其中U0即屬于標準的重大災害。分別計算得到轉換函數值,公式如下:

分別計算參考序列U0和比較序列Ui的第j項指標的差值。引入參考序列與比較序列各單項指標間的關聯系數,按下式求得:

由上可得,差值越大,關聯系數越?。环粗?,關聯系數越大。由于?駐0j(j)的取值范圍是(0,1),所以關聯系數的取值范圍為(0.5,1.0)。

采用權相等處理的平均值法,用以下公式來計算關聯度:

此處,擬定的分級指標為4項,即m=4,故式(7)可以寫程式(8)即災情評估模型為:

由上述可知,災害關聯度的大小可以反映災情輕重。通過關聯度的取值進行對災害等級劃分:重大災害、重災害、中災害、小災害、輕災害的關聯度分別為(0.9,1.0]、(0.8,0.9]、(0.7,0.8]、(0.6,0.7]、(0.5,0.6]。根據災害關聯度從大到小順序,得到各單元災情輕重比較關系。

3 暴雨災害實例分析

選取1953―2014年本溪市主要暴雨災害的災情數據,進行整理分析得到原始數據(表2)。首先將得到的所有原始數據進行無量綱化處理,計算關聯系數和關聯度。

首先將原始數據按照相應的轉換函數式(1)~(4)進行轉換(表3)。

根據式(5)分別計算各項指標的值,即?駐0j(j),然后,根據式(6)計算各關聯系數γ0i,再運用式(8)求得8次暴雨災害損失情況的關聯度值,并根據這個關聯度值劃分這8次暴雨災害等級(表4)。

4 結語

根據上述灰色關聯分析過程,對本溪市暴雨災害進行評估。1964年為小災,1954年、1981年、2005年、2012年為中災,2010年為重災,1960年和1995年為重大災害年。該方法對暴雨災害評估與災害實際情況比較,在一定程度上是吻合的。

由于各個評價指標的量綱是不同的,對評價指標的無量綱化處理,此外合理地選取評價指標以及評級直接影響灰色關聯度暴雨災害評估模型評估結果;分級指標的劃定和轉換函數的應用需要在工作實踐中不斷完善和改進。在經濟損失評估中,應當把間接經濟損失加到直接經濟損失中加以綜合考慮,使得災害的評估更具有實用性和科學性。

暴雨災害論文:結合黃河口下游現狀談中小河流暴雨災害的防治

摘 要: 隨著全球氣候變暖,極端天氣氣候災害的發生日趨頻繁,由此引發的暴雨洪水對人民的生命財產造成極大危害。在大江大河的水文報汛手段相對完善成熟、堤壩防御洪水能力得到一定保障的情況下,中小河流的防汛減災是目前政府關心和需要解決的重要問題之一。文中就如何開展中小河流暴雨災害的防治提出見解。

關鍵詞: 中小河流;氣候;暴雨;災害;防汛減災

全球各國科學家上百年持續的觀測和幾十年艱辛的探索,為人類揭示了一個不爭的事實:全球平均氣溫在過去100年中上升了0.74℃,而且這種變暖的趨勢還在繼續。關于全球氣候變化一個重要的結論是:氣候變化將會導致氣候事件變率增加和極端天氣發生的可能性增加,包括降水的變率增加,極端干旱、連續干旱以及強降水發生的頻率增加。這就意味著洪澇、干旱、臺風和山洪等災害的發生頻率和影響程度都將加大,對人民生命和財產安全將構成了更加嚴重的影響。全球氣候變化是當今世界共同面臨的重大課題。

一、加強中小河流暴雨災害防治的必要性

大江大河歷來是我國防汛抗洪的重點,這一點是非常明確的。但是水災發生幾率更多的往往是中小河流和中小型水庫。近年來我國防汛形勢特點總的是大江大河在持續加大投入,建立水文遙測系統、提高堤壩防洪能力后水勢平穩,一些地區遭受洪澇災害,損失慘重,主要是中小河流、中小水庫失事造成的。

中小河流洪澇災害嚴重的主要原因:一是防洪標準低。二是一些地區為了追求眼前的經濟利益,盲目開發、亂采礦石、攔河設障、擠占河道,一旦發生洪水就會造成重大經濟損失。三是中小河流流域面積小,匯流快,氣象監測困難,水文觀測站點缺少,防洪難度很大。四是中小河流地質地貌情況復雜,發生洪水時極易誘發山地災害,造成人員傷亡。五是中小河流治理的資金投入不足。

以上原因讓我們清楚的看到,在國家對水利投入不斷加大、大江大河御洪能力穩步提高的同時,加強對中小河流暴雨災害防治是非常必要和迫在眉睫的。

二、中小河流的暴雨災害已經引起國家的重視

黨中央國務院十分重視應對氣候變化工作,近年來對應對氣候變化提出要求,即“加強應對氣候變化能力建設,為保護全球氣候做出新貢獻”。對中小河流的治理,中央高度關注,2008年中央1號文件明確要求今年全國開展重點地區中小河流治理規劃編制工作。水利部高度重視,將其列入了重要工作內容,并在充分準備的基礎上,布置了全國中小河流治理規劃編制工作。

三、如何開展中小河流暴雨災害防治工作

(一)暴雨災害易發區的調查編制

要卓有成效的開展中小河流暴雨災害防治工作,首先應對區域內的河流了解,這個了解不僅是根據歷史資料來了解,更應該走下去了解,現時與歷史相結合,深入調查中小河流暴雨災害易發區并編制成冊是開展這項工作的及時步。這步工作應涉及以下內容:對歷史上發生過的洪水災害進行分析研究,探討洪水及洪水災害的特性與成因;在實地調查、摸底的基礎上,建立完善的躲災和避災預案;探討建立快速、的降雨實時觀測系統及洪水預報系統,研究建立區域暴雨與洪泛區災害損失的相關關系實用模型;在走訪、調查的基礎上,總結探討如何采取多種形式廣泛動員和組織全民搞好避災工作,探討系統治理洪水災害的措施和途徑。這項工作應該以各省區的地級市水利部門為實施單位來完成。

(二)用非工程措施來防御洪水

從大江大河的防汛抗洪經驗來看,洪水預警預報系統作為防汛抗洪的非工程措施,它的投資少、見效快,在防汛抗洪中所起的作用是巨大而不可替代的,因此在中小河流暴雨災害易發區建立洪水預警預報系統是防治手段之一。建立、健全上下聯動、左右配合的洪水防御組織體系,是有效防御洪水的重要保障。各地重點突出鄉(鎮)及村組的組織建設、落實基層干部的防災責任,主要從以下五個方面抓緊、抓實:首先,各洪水易發區都明確行政首長為洪水防御及時責任人,汛期發生較大降雨時主動向水文、氣象、國土等部門了解本次降雨的范圍、強度及是否引發災害,所有鄉、村干部都聯系防范責任區;其次,落實干部防災責任,重點是如何確保人員安全、組織群眾和物資轉移;第三,制定部門防災職責,水利、水文、氣象、國土、衛生、安全監督等部門都明確洪水防御職責;第四,把各級領導干部落實洪水防御工作的好壞納入到干部考核范疇,作為干部考核、獎罰的一個重要依據;第五,建立責任追究制,用嚴格的責任追究保障各項職責落到實處。

在建立洪水預警預報系統、落實防災責任的同時,要建立完善的洪水防御預案。有效防御洪水,涉及到的工作多,一旦暴發洪水,要能夠迅速組織各方面力量投入到抗災中,必須要制定和落實完備的、操作性強的預案,包括水庫調度預案、人員緊急轉移預案、搶險預案、救災預案等,其中最主要的是制定詳細的、以避災躲災為目的的人員緊急安全轉移、安置預案,涉及到洪水發生的條件、影響范圍、安全區域的劃分、人員緊急轉移安置方案、預案啟用條件及程序等各方面內容。

(三)用工程措施來防御洪水

中小河流洪水災害頻發的原因,除了天氣因素外,另一個主要原因是人類活動的影響。由于環境保護意識的薄弱落后,很多企業及個人沒有根據相關環保政策對自身活動后果影響行為做出相應的補救,造成流域植被破壞嚴重,水土流失引起河道淤積,同時由于不合理的采砂、采礦以及占河建房、向河道傾倒垃圾等侵占河道的違法行為,導致河道行洪能力日漸萎縮。對于這樣的河流,應采取清淤疏浚、修建堤防等工程措施來防御洪水。清淤疏浚的目的是要還河流的天然河道,因此清淤的河段要盡可能的徹底且不讓清淤出來的物質再回到河流中。經過清淤修堤的河道,要加強后續管理,避免“前人”清淤修堤之后“后人”跟著破壞。

暴雨災害論文:洋縣華陽景區暴雨災害分析

摘要:指出了洋縣華陽鎮的自然風光優美、文化底蘊深厚,是陜西省著名的旅游景區。但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其成為暴雨中心,年均暴雨日5.6d,大暴雨日1d,且暴雨大都發生在夜間,對“8.13”、“7.29”兩次大暴雨天氣過程的成因、造成的災害損失進行了分析,結果表明:華陽大暴雨與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活動緊密相關,700hPa關中地區有低渦切變配合,大暴雨發生在副高減弱東退過程中;兩次大暴雨造成經濟損失高達1億6000萬元。

關鍵詞:華陽;暴雨;副熱帶高壓;山洪暴發

1引言

華陽景區是陜西省政府確定的全省“十一五”十大重點旅游建設項目之一,地屬漢中市洋縣北部的華陽鎮,距縣城76km,海拔800~3071m,境內森林覆蓋率95%以上,朱q、大熊貓、金絲猴、羚?!八拇髧鴮殹痹谶@里繁衍聲息,被譽為“動植物天然資源寶庫”。華陽古鎮在秦漢時期形成集鎮,唐、宋均被設為縣治,有“千年古船城,秦嶺及時鎮”之稱。華陽地處秦嶺南麓,是洋縣的暴雨中心,暴雨造成的山洪和泥石流等地質災害常常給景區帶來巨大的經濟損失,嚴重威脅到游客的人身安全,影響本地旅游業的發展。

本文通過對2010年8月13日、2011年7月29日華陽大暴雨天氣過程(下稱“8.13”大暴雨、“7.29”大暴雨)及災害進行分析,以期為景區暴雨天氣預報和暴雨災害的防御提供參考。

2華陽景區暴雨特征

華陽景區氣候多變,素有“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之說。2008年開始景區內先后建立了吊壩河、板橋、華陽、卡房水庫4個自動氣象站,年平均氣溫11.0℃,極端低氣溫-14.5℃,極端較高氣溫35.0℃。分析近5年的自動站降水資料,可以看出華陽是洋縣的暴雨中心(圖1),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以華陽站為例,汛期(4月1日至10月15日)平均降水量1035mm,多于漢中市年平均降水量,暴雨出現在7~9月,年暴雨日5.6d(景區內有一個或以上站出現暴雨即為一個暴雨日)、大暴雨日1d,暴雨特征表現為歷時短、強度大,且大都出現在夜間。

3“8.13”、“7.29”大暴雨天氣成因

漢中盛夏大降水的產生和暴雨落區與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活動緊密相關。副熱帶高壓加強西伸北抬、減弱東退,副熱帶高壓南側的臺風活動等,配合西風槽、高原槽的東移影響都會給處于副熱帶高壓西北側的漢中帶來大降水。。

這兩次暴雨發生前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發展較強,漢中處于副高西北側的西南暖濕氣流中,蒙古及以北地區為寬廣的低槽區,后副高東退,蒙古槽東移南壓,其底部影響關中和陜南,低層700hPa關中地區有人字形低渦切變生成,其縱切變直接影響陜南,加劇了幅合上升運動發展,對華陽大暴雨的產生非常有利。

暴雨的產生需要充足的水汽供給。“8.13”大暴雨的水汽來源主要是副高邊緣的暖濕氣流和低層來自南海的水汽輸送。“7.29”大暴雨水汽同樣來自南海,在南海生成的熱帶風暴向西偏北方向移動,其北部的偏東氣流帶來的水汽沿著副熱帶高壓外圍向北輸送至暴雨區。

強烈的上升運動是暴雨的必要條件。分析暴雨開始前最近一次漢中站的探空(20時)TlogP圖,兩次過程漢中上空均有大量的不穩定能量存在,濕有效對流位能都在2000j/kg以上,K指數大于40℃,沙氏指數小于-1℃,大氣層結很不穩定,隨著北方冷空氣侵入觸發強對流產生。

華陽多暴雨,地形起了重要作用。華陽地處秦嶺南麓,來自南方的偏南暖濕氣流在山前堆積強迫抬升,加劇了垂直上升運動的發生發展,是華陽暴雨多的直接原因。

4“8.13”、“7.29”大暴雨災害分析

2010年8月12日晚到13日凌晨洋縣北部、佛坪中西部出現強對流天氣,華陽是大暴雨中心,降水從12日21時開始到13日09時停止,卡房水庫站12h雨量176.3mm,華陽站121.4mm,1h較大雨量66mm。大暴雨造成洋縣北部4個鄉鎮山洪暴發,山體滑坡、房倒屋塌,交通、通訊、電力中斷,水利設施毀損嚴重,農作物大面積受損。華陽景區受災嚴重,古鎮東西河堤多處沖毀,猴山滑坡、十里親水長廊多處毀壞,景區道路嚴重塌方,直接經濟損失6576.6萬元。

2011年7月28~29日漢中的區域性暴雨、局地大暴雨天氣,洋縣的華陽再次成為強降水中心,華陽景區降水從28日21時開始到29日9時停止,華陽站12h雨量達141.4mm,小時較大雨量41.3mm。大暴雨造成多個鄉鎮受災,華陽鎮災情最重,29日凌晨山洪爆發,致使東河河水暴漲,景區西風雨橋、東河大橋、縣壩虹橋被洪水沖斷,6座鐵索橋被沖毀,河水涌入古鎮,主街道積水深達1m,大量房屋進水倒塌,電力、通訊中斷,29輛觀光車被洪水沖走,2000名游客和群眾被迫轉移,景區內各景點損失慘重,直接經濟損失上億元。

華陽兩次大暴雨均出現在晚上,降水從21時開始,雨強逐漸增大,0時前后達峰值,后雨勢減弱,早晨7時雨強再次增大出現次峰值,9時降水停止,小時雨量分布如圖2。

5暴雨災害防御措施

(1)加強基礎設施建設。保護生態環境,涵養森林資源。清理疏通河道,加固水庫、河堤、橋梁。

(2)重視旅游氣象科普宣傳,提高當地居民和旅游者安全意識和自救能力。在危險地段設立洪澇災害警示,禁止暴雨期間旅客進入森林峽谷。

(3)做好氣象服務,及時暴雨預警。旅游和氣象部門加強合作,建立健全旅游氣象災害監測預測機制和應急防范措施,在景區安裝電子顯示屏、氣象大喇叭等媒體設備,暢通氣象預報預警信息的傳送。氣象部門做好天氣預報服務,特別是汛期嚴密監視天氣變化,注意做好短臨預報、及時暴雨災害預警,避免氣象災害損失。

6結語

華陽特殊的地理位置造就了優美的自然風光和深厚的文化底蘊,是陜西的重點旅游項目,也成為了盛夏的暴雨中心。華陽的暴雨發生在西太平洋高壓東退、西風槽或高原槽東移的環流背景下,直接影響系統是關中地區的人字形低渦切變,低層的西南暖濕氣流在山前堆積強迫抬升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暴雨引起的山洪暴發對當地的旅游業造成嚴重危害,甚至是毀滅性的災難。當地管理部門應該加強基礎設施建設,趨利避害,保護生態環境;加強部門合作,建立健全旅游氣象災害監測預測機制和應急防范措施;氣象部門重視旅游氣象科普知識宣傳,做好暴雨、大暴雨天氣預報,及時預警信息。確保景區居民和游客的生命財產安全,促進旅游業可持續發展。

暴雨災害論文:城市暴雨積澇災害風險評價指標體系與概念模型

[摘 要] 城市暴雨積澇災害是一種突發性強、破壞性較大、處置救助較為困難的氣象災害之一,給城市居民生命安全及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帶來重大損失。研究依據自然災害風險理論及自然災害風險形成機制,闡述了城市暴雨積澇災害相關概念,在此基礎上構建了城市暴雨積澇災害風險評價概念框架,從致災因子的危險性、承災體的暴露性與脆弱性、防災減災能力四個方面選取評價指標并構建指標體系,利用加權綜合評價法、層次分析法建立城市暴雨積澇災害風險評價模型,為城市暴雨積澇災害風險定量評價研究提供了依據。

[關鍵詞] 城市暴雨積澇災害;風險評價;指標體系;概念模型

隨著城市化進程與全球氣候變暖日益加劇,導致城市暴雨積澇災害頻發,給城市居民出行安全、交通、地下管線等造成重大威脅,已經嚴重阻礙了我國城市可持續發展。城市暴雨積澇災害作為城市災害的一種,受到氣象條件、下墊面條件、排水管網分布等自然和人為因素影響,其發生原因極為復雜,具有一定的隨機性和不確定性。由于國際災害管理發展的趨勢已經向風險管理轉變,在城市災害的預防、防備和減災工作中風險管理是災害預防的重要工具[1],因此災害風險評估作為災害風險管理的核心內容,是現代國際防災減災工作中研究普遍關注的熱點問題[2]。

目前,城市暴雨積澇災害風險評價常用方法主要歸納一下三點(1)從風險自身角度,將災害風險定義為一定概率條件的損失[3-4],該方法利用歷史數據擬合出承災體的損失曲線,實現城市暴雨積澇災害風險評價。但此方法用到的歷史調查數據進行擬合損失曲線,當歷史1數據有缺失的情況下,會導致擬合曲線結果誤差較大;(2)從致災因子的角度,認為災害風險是致災因子出現的概率[5-6],以積澇數值模型為基礎,對城市可能受到的積澇災害風險進行評價。該方法實際上只是從積澇災害的危險性進行評價,對承災體的脆弱性、暴露性及防災減災能力并沒有考慮;(3)以災害風險系統理論為基礎,定義為災害風險是致災因子危險性、暴露性及脆弱性共同作用的結果。但此種方法并沒有考慮城市的防災減災能力,由于城市的防災減災能力大小對城市暴雨積澇災害發生的可能性及大小都有所影響,因此防災減災能力是必不可缺少的因子之一。

近年來,城市暴雨積澇災害的發生已經給城市居民的生命、財產等造成巨大損失。同時,也給城市發展及經濟建設、社會安定帶來巨大的負面影響,嚴重阻礙了城市可持續發展。因此,需對城市暴雨積澇災害進行風險管理,開展城市暴雨積澇災害風險管理相關研究,實現我國城市暴雨積澇災害由危機管理向風險管理的轉變,提升我國城市暴雨積澇災害應急管理能力。

一、城市暴雨積澇災害風險基本概念與形成機制

城市暴雨積澇災害風險研究中涉及到城市暴雨積澇、城市暴雨積澇災害、城市暴雨積澇災害風險三個基本概念。目前對城市暴雨積澇災害風險中的基本概念界定不清,尚未得到統一,對后續的一些研究帶來不便。因此,在城市暴雨積澇災害風險研究前要先聲明相關概念的相關性與差異性。

暴雨(torrentialrain)是降雨強度很大的雨,雨勢很大。一般指每小時降雨量16mm以上,或連續12h降雨量30mm以上,或連續24h降雨量50mm以上的降水。根據國家氣象局規定,24h降水量為50mm或以上的雨量稱為“暴雨”。按其降水強度大小又分為三個等級,即24h降水量為50-99.9mm稱為“暴雨”;100-250mm降水量為“大暴雨”;250mm以上降水量為“特大暴雨”。

(一)城市暴雨積澇的含義

城市積澇是指由于短時強降水或過程雨量偏大造成徑流過多,在地勢低洼、排水不暢等情況下而形成城市道路積水。目前,城市暴雨積澇形成原因主要包括:(1)隨著全球氣候變暖與城市化進程加快,城市暴雨發生的強度與頻次日益增加,是城市積澇的誘因;(2)城市化進程加快,城市下墊面中的植被、土地由混凝土、瀝青、水泥路等所代替,導致地面下滲率降低,地表產匯留時間大大縮短,加劇了城市積澇形成;(3)城市擴展過快,排水管網建設跟不上城市建設,尤其是老城區的排水管網覆蓋率較低,不能滿足排水需要。

(二)城市暴雨積澇災害的含義

城市暴雨積澇災害是指由于城市區域遭受短時強降雨或是過程雨量偏大,在地勢低洼、排水不暢等情況下而形成城市道路積水,并對城市居民出行安全、城市基礎設施、地下管網等造成嚴重損失。城市暴雨積澇災害主要是降雨引起的,尤其是暴雨,其中暴雨發生強度與頻次是主要的致災因子。承災體為城市居民、建筑物、城市基礎設施、地下管網等。孕災環境為城市特殊的下墊面、地下排水管網及城市局地氣候等。

(三)城市暴雨積澇災害風險內涵

城市暴雨積澇災害風險是指未來若干年內可能達到的災害程度及其發生的可能性。城市暴雨積澇災害具有突發性、隨機性、損失性和不確定性特征。當城市暴雨積澇發生后對城市居民、基礎設施、地下管網等造成損失時才能稱為災害。而城市暴雨積澇災害風險則是災害發生的可能性,只有可能性變為現實才成為災害。因此城市暴雨積澇、城市暴雨積澇災害、城市暴雨積澇災害風險三個概念不能等同。

(四)城市暴雨積澇災害形成機制與概念框架

城市暴雨積澇災害風險作為氣象災害風險的一種,是城市人地系統相互作用的產物。城市暴雨積澇災害風險是城市暴雨積澇災害危險性及其后果變成現實的可能性的定量特征。據自然災害風險的形成機理,本研究把城市暴雨積澇災害風險的形成機理概括為致災因子的危險性(H),承災體的暴露性(E)和脆弱性(V),防災減災能力(R)相互作用的結果[7](圖1)。由于城市暴雨積澇災害的特殊性,所以城市暴雨積澇災害風險的各個因素之間關系是區別于其它自然災害的重要特征。

圖1 城市暴雨積澇災害風險形成機理

城市暴雨積澇災害積澇災害危險性是城市區域發生積澇災害的危險程度,還可理解為發生的可能性。在危險性評價指標體系中包括孕災環境和積澇災害暴雨發生因素。根據城市暴雨積澇災害歷史資料發現,其發生的主要致災因子為暴雨,表示方法用暴雨強度或是頻度;孕災環境為某地區的積澇災害的環境狀況,文中選擇不透水面積、地面糙率、高程、坡度、坡向、排水管網密度為孕災環境因子。

城市暴雨積澇災害暴露性因子選擇主要有生命暴露性和經濟暴露性。生命暴露性因子為研究區居民數量、密度;經濟暴露性包括建筑物數量、道路基礎設施數量、地下管線密度、地鐵網絡密度等。

城市暴雨積澇災害脆弱性或易損性包括生命脆弱和經濟脆弱性。生命脆弱性因子選擇0-14歲、60歲以上年齡居民,經濟脆弱性選擇平房數量、地下室數量、道路基礎設施類型、道路類型、地下網線、電線等材質、積澇災害等級經濟損失額度比等。

城市暴雨積澇災害防災減災能力包括研究區防澇人員數量、排澇設備數量、反應時間、防澇資金投入、人均可支配收入、積澇災害保險、應急避難所、應急反應時間等。基于上述城市暴雨積澇災害風險形成機制及四因子分析結果,構建圖2城市暴雨積澇災害風險概念框架。

二、城市暴雨積澇災害風險評價研究方法與技術流程

(一)研究方法

1.自然災害風險指數法

自然災害風險指標未來若干年內可能達到的災害程度及其發生的可能性。在區域自然災害風險形成過程中,危險性(H)、暴露性(E)、脆弱性(V)及防災減災能力(R)四者綜合作用的結果,自然災害風險度計算公式為[7]:

自然災害風險度=H×E×V×R

自然災害危險性是指造成災害的自然變異的程度,主要是災變活動規模(強度)和活動頻次(概率)決定的[8]。當至災因子強度越大、頻次越高,所造成的破壞損失越嚴重,災害風險也就越大。暴露性是指承災體(人、財產、建筑物等)暴露于災害危險中的數量與程度。某地區暴露于危險因素的人、財產等越多即受財產價值密度越高,可能遭受潛在損失就越大,災害風險越大。脆弱性是指在給定危險地區存在的所有任何財產由于潛在的危險因素而造成的傷害或損失程度,綜合反映了自然災害的損失程度。承災體的脆弱性越低,災害損失就越小,災害風險也就越小,反之越大。承災體脆弱性大小,與其物質成分、結構有關,同時與防災減災能力也密切相關。防災減災能力則是指災區在長期或短期內能夠從災害中恢復程度,包括減災投入、應急能力、資源裝備等。防災減災能力越高,可能遭受潛在損失就越小,災害風險越小。

2.層次分析法(AHP)

層次分析法是目前較為常用的一種對指標進行定量分析方法。該方法的思路主要是利用相關領域的多位專家的經驗,對每個因子進行兩兩比較、判斷并賦值,得到判斷矩陣,經過計算得到評價指標中每一個因子的權重值,并進行一致性檢驗。通過對指標進行一對一的比較,可以連續進行并能隨時進行改進,是比較常見的一種計算方法[9、10]。

3.加權綜合評價法

加權綜合評分法是假設由于指標i量化值得不同,而使每個指標i對于特定因子j的影響程度存在差別,公式為:

CVj=∑mi=1QVijWCi (1)

式中,CVj是評價因子的總值,QVij是對于因子j的指標i(QVij),WCi是指標i的重值(0≤WCi≤1),通過AHP方法計算得出,m是評價指標個數。

(二)城市暴雨積澇災害風險評價技術流程

依據上述城市暴雨積澇災害風險形成機制與概念框架,本文提出了城市暴雨積澇災害風險評價基本過程。其過程包括基本步驟如下:1)數據收集與處理;2)城市暴雨積澇災害數據庫構建;3)城市暴雨積澇災害風險辨識與風險模型建立;4)城市暴雨積澇災害風險評價。

圖3 城市暴雨積澇災害風險評價技術流程

三、城市暴雨積澇災害風險評價指標體系與評價模型

(一)城市暴雨積澇災害風險評價體系建立

城市暴雨積澇災害主要對城市居民出行安全[11]、交通、地下管網及基礎設施造成重大威脅。具體表現在當積澇災害發生時會造成城市道路大量積水,造成交通阻塞,居民無法正常出行,在某些積水較重路段會對居民生命安全造成嚴重影響;當地下設施進水,會造成地下設施、管網遭受破壞,地鐵被淹等。根據上述城市暴雨積澇災害風險的形成機制與概念框架,并依據指標體系選取原則,利用層次分析法(AHP),綜合構建城市暴雨積澇災害風險評價指標體系(見下表)。

城市暴雨積澇災害風險評價指標體系表

(二)城市暴雨積澇災害風險評價指標量化

對于指標體系中無法直接量化的指標,可以采取賦值法對該指標進行賦值。如:受教育程度、地下網線、電線等材質,可根據專家經驗賦予相應的值。

(三)城市暴雨積澇災害風險評價模型構建

式中CRWD是城市暴雨積澇災害風險指數,用來表示城市暴雨積澇災害風險程度,其值越大,城市暴雨積澇災害風險指數越大;H、E、V、R分別表示城市暴雨積澇災害風險的危險性、暴露性、脆弱性及防災減災能力因子指數;WH、WE、WV、WR分別表示危險性、暴露性、脆弱性及防災減災能力因子的權重;Xi是指標i量化后的值;Wi為指標i的權重,表示各指標對形成城市暴雨積澇災害風險的主要因子的相對重要性。變量α是常數(0≤α≤1),用來描述防災減災能力對于減少總的CRWD所起的作用。

四、結論

本文依據自然災害風險理論及城市暴雨積澇災害風險形成機制,討論了城市暴雨積澇、城市暴雨積澇災害及城市暴雨積澇災害風險三者之間相關性與差異性,并依此為基礎,給出了城市暴雨積澇災害風險評價的基本概念框架,構建了城市暴雨積澇災害評價指標與模型。城市暴雨積澇災害是近些年城市常見的一種氣象災害,其評價過程較為復雜,目前針對此項研究的內容較少,至今缺乏統一的程序與范式,尤其是針對城市地區小尺度的暴雨積澇災害風險評估理論和方法的系統研究尚待深入開展。因此,本文著重對此方面進行了探討,并提出了一套城市暴雨積澇災害風險評估的思路與方法,創建了城市暴雨積澇災害的風險評估模型與范式,以充實、完善城市自然災害風險評估研究理論與方法,為我國制訂城市暴雨積澇災害風險管理和規劃提供依據。

暴雨災害論文:如何加強中小河流應對暴雨災害

【摘要】隨著全球氣候逐漸變暖和厄爾尼諾現象頻發,由此造成的極端天氣逐年增多,尤其今年,一向以干旱少雨著稱的北方也經受了幾場特大暴雨的襲擊。山洪暴發、城市內澇、河流決堤,打了我們一個措手不及,僅河北省的邢臺市和石家莊井陘縣人員傷亡就有上百人之多,財產損失不計其數。這個教訓讓我們付出了生命的代價。因此也說明一個問題:我國經過幾代人的努力,大河大江抵御洪水能力得到了保障,但中小河流的防汛能力卻被忽視,這需要國家引起重視。本文就中小河流治理和城市排水系統提升提出意見和見解。

【關鍵詞】氣候 暴雨 災害 防汛減災 內澇

1.加強中小河流暴雨災害防治的必要性

大江大河歷來是我國防汛的重點,這也是政府高度重視的。但是近幾年水災發生幾率卻偏向中小河流和中小型水庫。中小河流洪澇災害之所以嚴重的主要原因:一是防洪標準低。大部分中小河流防洪標準都是3~5年一遇,遇到常見洪水就可能發生洪澇災害。二是一些地方為了追求經濟利益較大化,非法采砂、侵占河道,一旦發生洪水就會造成重大經濟損失。三是中小河流流域面積小、流速快,氣象難以監測,水文觀測站點缺少,防洪難度很大。四是中小河流治理的資金投入不足。近年來國家增加了對水利工程的投入資金,但是這些資金主要用于大江大河的治理,中小河流的投入不足。五是中小河流地質情況復雜,發生洪水時極易誘發山體滑坡或泥石流,極易造成人員傷亡。六是城市排水系統不健全。遇到短時強降雨排水管道滿足不了超負荷水量,從而造成嚴重城市內澇。

2.如何開展中小河流及城市暴雨災害防治工作

2.1首先應對區域內的河流了解

要做到現時與歷史相結合,首先應對區域內的河流了解,不但要根據歷史資料來了解,還要實地考察,深入調查中小河流暴雨災害易發區實際情況。這步工作應涉及以下內容:對歷史上發生過的洪水災害進行分析研究,研究洪水及洪水災害的性質與成因;在實地調查、摸底的基礎上,建立完善的躲災和避災預案;探討建立快速、的降雨實時觀測系統及洪水預報系統,在走訪、調查的基礎上,總結探討如何采取多種形式廣泛動員和組織全民搞好避災工作,探討系統治理洪水災害的措施和途徑。這項工作應該以各省區的地級市水利部門為實施單位來完成。

2.2用工程措施來防御洪水

由于不合理的采砂、采礦以及占河違建、向河道傾倒垃圾等侵占河道的違法行為,導致河道行洪能力日漸萎縮。對于這樣的河流,應采取清淤疏浚、修建堤防等工程措施來防御洪水。經過清淤修堤的河道,要加強后續管理,避免河道繼續遭受破壞。

2.3建立健全洪水預警預報系統

從98年抗洪搶險經驗來看,洪峰預警預報系統作為防汛抗洪的有效措施,它的投資少、見效快,在防汛抗洪中起到了巨大作用,因此在中小河流暴雨災害易發區建立洪峰預警預報系統是防治災害重要手段之一。隨著無線電通信技術的日益更新,無線通信得到迅速推廣普及,這為建設洪水預警預報系統提供了穩定而快捷的信息通道。從目前的情況看,洪水預警預報系統的管理運行工作主要由水文部門完成,政府領導干部和地方老百姓對系統了解不足,因此,建立健全上下聯動、左右配合的洪水防御組織體系,是有效防御洪水的重要措施。地方政府要突出鄉鎮機關帶頭作用、落實基層干部的防災責任,主要從以下五個方面抓緊、落實:首先,災害易發區要明確洪水防御及時責任人,汛期發生較大降雨時主動向水文、氣象、國土等部門及時匯報、如實匯報、不得隱瞞災情。所有鄉、村干部明確責任區;其次,落實干部防災責任,重點是如何確保人員生命安全、組織群眾和物資迅速轉移;第三,制定部門防災職責,水利、水文、氣象、國土、衛生、安全監督等部門都明確洪水防御職責;第四,將干部在汛期工作表現納入年度考核系統,作為考核、獎罰的一個重要依據;第五,建立責任追究制,一旦有責任不到位導致人員和財產損失堅決嚴肅處理。

2.4合理規劃、多措并舉積極解決城市內澇

首先要提高排水系統施工標準。從中國現狀來看,中國是人口大國,城市化進程比任何一個國家都要快,而在基礎設施建設方面卻沒有跟上城市發展速度。中國各大城市排水系統不僅標準低,而且施工質量無法達到長期使用標準。國外的城市排水系統標準普遍比國內要高,美國紐約是十至十五年一遇標準;日本東京是五至十年一遇標準。而在我國北京是三至五年一遇,其他城市甚至一年一遇??上攵@樣的排水系統怎么能跟上城市快速發展的步伐。其次是要合理規劃科學布局。城市規劃要具有前瞻性,比如歐洲是先建地下管網后建城,而中國是先建城市后建地下管網。這樣就造成了管網規劃的被動性,且施工過程中出現浪費現象十分嚴重。第三是城市主管部門要對管網維護保養加強重視。由于排水管道長期得不到清理,尤其污水管道淤泥沉積嚴重,直接影響排水速度和排水量。且施工質量難以達到長期使用標準,導致出現險情不能及時處理。逐步構建海綿城市。顧名思義,海綿城市就是城市能夠像海綿一樣,在適應環境變化和應對自然災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彈性,下雨的時候吸水、蓄水、滲水、凈水,需要時將蓄存的水釋放并加以利用。簡單來說,建設海綿城市不僅可以增強城市或土地的雨水調蓄能力,同時還將較大限度地促進自然水文循環,提升用水效率。具體技術措施包括:降低操場、綠地、公園、花池、樓間空地的地面高程;在停車場、廣場鋪設透水路面或碎石路面,并建設滲水井,加速雨水滲透等。

3.結語

江河及城市排水治理是一項極為艱巨復雜的系統工程。我們在建設小康社會和向現代化邁進的過程中,在大江大河治理取得一定成果的情況下,但中小河流治理也應得到政府的重視,這是國家保障人民生命財產安全,促進經濟社會穩定發展,促進生態環境日益改善的具體表現。作為老百姓應該尊重大自然,不為利益破壞生態,上下齊心,共同把生命之河治理好、守護好。

暴雨災害論文:鄒城地區暴雨和大風氣象災害評估分析

摘要 總結了鄒城地區暴雨和大風氣象災害特征,分析了鄒城地區暴雨和大風氣象系統的形成因素,對鄒城地區暴雨和大風氣象災害進行評估,以期為減少氣象災害對該地區的影響提供借鑒。

關鍵詞 暴雨;大風;氣象災害;特征;影響因素;評估;山東鄒城

鄒城市屬于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地勢東高西低,北高南低,暴雨和大風屬于常見的氣象災害,應結合地區地理因素和氣候因素,制定完善的應對措施,促進該地區經濟的穩定發展。針對鄒城地區暴雨頻發的現象,應對該地區暴雨和大風氣候災害進行監測,以對相關氣候災害采取完善的應對措施,科學控制其影響范圍。本文對山東省鄒城地區的暴雨和大風氣象災害進行評估分析,以實現對該地區氣候災害的認識,結合地區實際情況,做好相關應對措施,從而減少氣象災害對該地區造成的影響。

1 鄒城地區暴雨和大風氣象災害分布特征

1.1 暴雨

鄒城地區暴雨分布特征應通過暴雨發生的次數和分布地區進行分析,經過調查得知,暴雨天氣多發生在該地區的北部和南部,造成房屋建筑、堤壩和橋梁等建筑遭受不同程度的沖擊和破壞,同時暴雨容易引發山洪、滑坡和泥石流等自然災害。暴雨在該地區發生時,由于伴隨有不同的地質災害,Σ煌地區造成的經濟損失也不同。對鄒城地區暴雨誘發因素進行分析發現,由于降雨量的影響,造成其破壞程度不同,應根據降雨量分析其誘發因素和破壞程度。例如2010年7月17日鄒城市突降暴雨,降水量為95.0 mm。據調查,此次暴雨過程全市受到影響,受災較為嚴重的鄉鎮有香城鎮、嶧山鎮、看莊鎮、唐村鎮、太平鎮、石墻鎮、大束鎮,受災人口32 500人,農作物受災面積665 hm2,直接經濟損失390萬元。通過對該案例進行分析,降雨量地域100 mm的暴雨天氣,早南部地區發生次數較多、頻率較大,發生概率約為20.3%;同時結合其他案例分析,降雨量為1 000 mm以上的暴雨天氣多發生在北部地區,發生概率約為5.9%。

1.2 大風

鄒城地區大風分布特征以沿海地區為主,經過調查研究得知,該地區大風天數約為51.7 d,屬于多風地帶。同時,該地區大風災害的出現與季節影響有深刻聯系,如春季大風現象明顯,以西北風為主。其中大風災害的風向以西南向東北為主,多發生在山谷、丘陵地帶。由于大風災害的影響,常伴有其他地質災害,對該地區居民的生活和生產活動造成極大威脅。例如2004年6月22日、23日連續2 d出現颮線過程,10 min平均風速達15.3 m/s,大樹連根拔起,路燈桿刮倒,造成部分線路停電,東部鄉鎮果樹損壞1萬余株、房屋損壞200多間、3人受傷,直接損失500多萬元。

2 鄒城地區暴雨和大風氣象系統的影響因素

2.1 氣旋

鄒城地區暴雨和大風氣象系統受氣旋影響明顯,即夏季屬于暴雨頻發季節,其中暴雨發生次數多、降雨量大和降雨時間較長。針對此種暴雨天氣,氣旋的移動速度是34 km/h,經常在氣旋發生的同一時刻或者6 h之后發生降雨。經過對該地區降雨情況的分析,其中氣旋暴雨降雨為107次,鄒城地區1年多達6次[1-2]。

2.2 冷鋒

鄒城地區暴雨和大風氣象系統受冷鋒的影響,即冷鋒現象的發生,常伴有雷雨天氣,存在時間較短,但是呈不穩定性、不均勻性分布在局部地區,北方地區由于地勢原因,造成該地區冷空氣入侵。

2.3 臺風

鄒城地區暴雨和大風氣象系統同時受臺風的影響,即臺風對該地區氣候造成明顯影響,伴有強降雨和氣候變冷等現象。同時,臺風多發生在夏季,使地區氣候發生明顯變化。

3 鄒城地區暴雨和大風氣象災害評估

通過對2015年該地區暴雨和大風氣象災害的發生和影響的分析、研究得知,該地區2015年年平均氣溫達到15.7 ℃,年較高氣溫為37.6 ℃,年低氣溫是-11.2 ℃;該地區年降水量為591.1 mm,年日照時間為2 104.5 h,無霜期達到240 d。其中1月較高氣溫達到7.8 ℃,11月低氣溫到 -11.2 ℃,11月降雨量達到111.9 mm,11月日照時間達到55.7 h。全年平均氣溫比往年略高,總降水量偏少,日照時間偏短。該地區一年四季氣候明顯,雨熱同季,降水較為集中,干濕現象明顯,屬于正常年份[3-4]。

4 結語

開展鄒城地區暴雨和大風氣象災害評估,應對暴雨和大風的影響因素、形成因素進行分析,結合相關具體數據,判斷該地區在相應年份的暴雨和大風氣象災害等級,同時進行相應的記錄,完善氣象記錄。

暴雨災害論文:基于GIS的廣西暴雨洪澇災害的時空特征與脆弱性評價

摘 要:該文在搜集整理2015年廣西壯族自治區暴雨洪澇災情數據的基礎上,采用災情數據的數理統計方法,從時空角度對洪澇暴雨災害的特征進行分析,并對其暴雨洪澇災害的脆弱性進行評價。結果表明:2015年廣西共發生14場暴雨洪澇災害,災害月際分布不均,夏季最為集中,發生災害的次數桂東>桂北>桂中>桂南>桂西;南寧市的暴雨洪澇災害脆弱性和農作物脆弱性較高,河池市的人口脆弱性較高,桂林市的經濟脆弱性較高;暴雨洪澇災害脆弱性在空間分布上以中部區域為中心,分別向西、向南降低。

關鍵詞:暴雨洪澇災害;時空特征;脆弱性評價;廣西

在氣候變暖、海平面上升的環境下,我國自然災害發生的頻率和強度及影響范圍不斷上升[1]。自然災害引起的直接經濟損失、受災人口、農作物受災面積也出現不斷增加的趨勢[2]。暴雨洪澇災害是由長期暴雨或降水而造成大量積水和徑流淹沒低洼地區造成的人口、經濟財產損失的自然災害[3],我國的暴雨洪澇災害大部分是由暴雨引發的,其發生頻率高、影響范圍大、造成經濟損失高[4]。我國每年因暴雨洪澇災害影響的農田面積平均在70fhm2,每年造成的經濟損失在100億元以上[5]。

2015年中國有20多個省(區)發生暴雨洪澇災害,受災人口約2 000萬人,死亡人數108人、失蹤20人以上;暴雨洪澇災害造成的緊急轉移安置人口約100萬人,農作物受災面積1 700萬hm2,暴雨洪水造成4.4萬間房屋倒塌。暴雨洪澇災害給我國的社會經濟發展、人民生命健康帶來嚴重的威脅。而處在我國南部沿海地區的廣西壯族自治區降水豐富、暴雨量大,每年因暴雨引發的山洪、泥石流等災害也給人民的生命財產造成了巨大威脅。據統計,2015年廣西洪澇災害造成約300萬人受災,因災死亡28人,南寧、百色、梧州等地區緊急轉移安置約15萬人;暴雨洪澇災害造成16.7萬hm2農作物受災,其中成災有8.7萬hm2;有7 000多間房屋倒塌。暴雨洪澇災害造成直接經濟損失高達2.2億元,其中農業損失1.3億元,家庭財產損失3 000多萬元。

因此,需要對廣西的洪澇災害進行研究分析,分析其時空特征,找出重災區在哪里,哪個時段比較容易發暴雨洪澇災害,切實為廣西減災防災工作提供科學的參考依據。目前,國內外對洪澇災害時空格局特征開展了大量的研究。如陳香等根據福建省氣象災害年鑒提供的數據資料,對福建省的暴雨洪澇災害時空格局進行研究分析,提出了具有針對福建沿海地區的防災減災對策[6-7];楊佩國等利用EM-DAT中的災害記錄數據資料,對亞太地區近20年洪澇災害的時空特分析[8];廖永豐等對我國21世紀初發生的的自然災情,進行空間分析[9];還有學者對廣西暴雨洪澇的時空分布特征及成因、風險評估與區劃、防御對策等進行相關研究[10-16]。Barredo運用歐洲1970―2005年間的暴雨洪澇災害數據進行研究,發現洪澇災害出現加重的現象,暴雨洪澇災害的加重主要是人口的脆弱性增加造成的[17];而SREX報告也指出干旱、暴雨等能否構成災害,很大程度上由脆弱性和暴露度水平決定,脆弱性和暴露度是決定災害風險的關鍵因素。國內學者對暴雨洪澇災害的脆弱性進行了相關研究[18-23],如尹占娥等利用GIS技術對上海浦東區暴雨澇災害的脆弱性進行分析[18];王艷君等對我國暴雨洪澇災害脆弱性的時空特征進行分析[19];金有杰等根據人口、GDP等數據,利用空間化技術對暴雨洪澇災害的脆弱性進行探討[20]。分析脆弱性的時空特征和脆弱性的評價是災害風險評估、管理的重要內容之一,災害脆弱性的分析研究能夠為災害的預報預警、防災減災工作提供依據。本文采用災情數據的數理統計方法,搜集梳理了2015年廣西壯族自治區暴雨洪澇災害的災情數據資料,包括受災人口、災害發生的次數以及造成的農作物受災面積等,從時間和空間角度對暴雨洪澇災害的特征進行分析,進而對其暴雨洪澇災害的脆弱性分析評價,切實為廣西壯族自治區的經濟社會發展和實施防災減災規劃工作提供科學依據和理論參考。

1 研究區概況與研究方法

1.1 研究區概況 廣西壯族自治區位于北緯20°54′~26°24′,東經104°26′~112°04′,屬中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和南亞熱帶季風氣候區,氣候溫暖、降水豐富。各地級市年平均氣溫16.0~23.0℃,各地級市年降水量均在1 070~

2 000mm,降水時空分布不均,東部沿海地區多,西部地區少,各地級市多年平均水面蒸發量在600~1 200mm,降水量在年內和年際之間的時空分布差異大。廣西地貌類型復雜多樣,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區內有紅水河、南流江、西江等流域,河網密度大,受東南季風的影響,每年暴雨出現的次數較多,而且降水歷時較短暴雨量大,區內的河流水位變幅大,喀斯特地區范圍廣排水不暢,遇到暴雨容易引發洪澇災害。

1.2 資料與方法

1.2.1 資料來源 根據暴雨洪澇災害的時空特征與脆弱性評價的基本要素分析和研究目的,應用廣西地情網、廣西氣象局網站的2015年各類暴雨洪澇災害統計資料,以及廣西壯族自治區民政廳的《災情快報》中各縣的受災次數、受災人口、直接經濟損失和農作物受災面積等數據資料。

1.2.2 暴雨洪澇災害的脆弱性指標及評價方法 在脆弱性指標的選取上,用受災人口作為人口脆弱性指數VP;農作物受災面積來表示農作物脆弱性指數VC;各縣(市、區)的直接經濟損失為經濟脆弱性指數VE。依據人口脆弱性指數VP、農作物脆弱性指數VC和經濟脆弱性指數VE的等級數構建暴雨洪澇災害脆弱度指數(V),V=(VP等級數+VC等級數+VE等級數)/3。根據廣西暴雨洪澇災害的實際情況將脆弱性指數分級如表1所示。

2015年廣西發生的暴雨洪澇災害與常年相比,4月中旬就出現了,來的比較早。由圖1可知,2015年廣西暴雨洪澇災害發生主要集中在5月、6月和9月,其中5月份發生的次數最多為4次;5月和6月發生的暴雨洪澇災次占全年災次的一半。由圖2可知,2015年廣西暴雨洪澇災害事件中,有7次造成的損失比較大,經濟損失慘重。5月18―20日這次暴雨洪澇災害,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較高達9 500萬元;受災人口最多的是發生在7月22―31日這次暴雨洪澇災害,其受災人口高達101.87萬人;6月13―15日這次暴雨洪澇災害造成的農作物受災面積較大高達4.9萬hm2,占全年農作物受災面積的29.4%。廣西暴雨洪澇災害年內分布不均,夏季最為集中。

直接經濟損失對比

2.2 空間分布特征 強降水是引發暴雨洪澇災害的主要原因之一,廣西降水的空間分布受到不同的地形地貌等條件的影響。從地勢上看廣西西北高東南低,受到地形的影響,全區降水分布差異明顯,西北喀斯特石灰巖地區排水不暢,暴雨洪澇災害頻繁發生。利用廣西氣象局網站2015年各類暴雨洪澇災害統計資料,以及廣西壯族自治區民政廳的《災情快報》中各縣的受災次數、受災人口、直接經濟損失和農作物受災面積的數據資料,分析暴雨洪澇災害災次的空間分布。由圖3可知,廣西暴雨洪澇災害發生的次數在空間分布上總體表現由東北部地區向西南部地區減小,其中發生災害的次數中桂東>桂北>桂中>桂南>桂西。桂東地區在2015年共發生28次,發生的暴雨洪澇災害最多,占總數的27.2%;桂西地區發生的暴雨洪吃趾Υ問最少,僅有13次。由圖4可知,廣西各地級市發生暴雨洪澇災害的災次在空間分布上差異較大,河池、南寧以及百色的災次位居前3位,發生的暴雨洪澇災次分別為16次、12次和12次;崇左的暴雨洪澇災次最少,僅1次。

3.3 農作物脆弱性特征 以各縣(市、區)的農作物受災面積為農作物脆弱性指數,2015年廣西14個地級市的平均農作物脆弱性指數為6 000hm2。桂中地區的農作物脆弱性較高,在空間分布上表現為中部東部地區向西南部地區逐漸遞減的。南寧市的農作物受災面積較大,達到19 301hm2;其次為賀州、柳州,分別達到16 000hm2和15 700hm2;玉林是農作物受災面積最少的地區,農作物受災面積僅為2 884hm2。

3.4 暴雨洪澇災害脆弱性評價 脆弱性是決定災害風險及其影響的關鍵因素之一。災害經濟損失的增長主要是受災人口和經濟資產暴露度的增加。在暴露度同樣的環境下,災害不利影響的程度和類型取決于脆弱性。本文在脆弱性指標的選取上,用受災人口的來表示人口脆弱性指數;農作物受災面積來表示農作物脆弱性指數;各縣(市、區)的直接經濟損失作為經濟脆弱性的指數。依據人口脆弱性指數VP、農作物脆弱性指數VC和經濟脆弱性指數VE的等級數構建暴雨洪澇災害脆弱度指數(V),V=(VP等級數+VC等級數+VE等級數)/3,以地級市為基本制圖單元編制出暴雨洪澇脆弱性評價圖。由圖8可知,南寧、賀州、河池的暴雨洪澇災害脆弱性位居前3位,暴雨洪澇災害脆弱性分別為5.33、4.67和5.0;其次為欽州、柳州,欽州、柳州的暴雨洪澇災害脆弱性為4.33和4.0;崇左市的脆弱性最小,僅為1.33。2015年廣西暴雨洪澇災害脆弱性在空間分布上以中部區域為中心,分別向西、向南降低。

4 結論與討論

本次研究采用2015年廣西地情網、廣西氣象局網站的各類暴雨洪澇災害統計資料,以及廣西壯族自治區民政廳的《災情快報》中各縣的受災次數、受災人口、直接經濟損失和農作物受災面積等資料,對廣西暴雨洪澇災害的時空格局和脆弱性進行分析,主要結論如下:

(1)基于災情數據的數理統計方法,重建了廣西2015年4―11月14場暴雨洪澇的時空特征,客觀的反映2015年廣西暴雨洪澇災害的分布規律,暴雨洪澇災害區域涉及14個地級市,其中較大范圍的有11場。暴雨洪澇災害月際分配不均,夏季最為集中,暴雨洪澇主要發生在5―9月,5月和6月發生的災次占全年災次的一半。7月22―31日這次暴雨洪澇災害的受災人口最多,高達101.87萬人。

(2)暴雨洪澇災害發生的次數在空間分布差異大,總體表現為由桂中桂東地區向桂西地區減小的,暴雨洪澇災害的次數中桂東>桂北>桂中>桂南>桂西,其中河池、南寧和百色的暴雨洪澇災害災次位居前3位。

(3)暴雨洪澇災害脆弱性在空間分布上以中部區域為中心,分別向西、向南降低;人口脆弱性由中北部地區向西南部地區減?。唤洕嗳跣杂晒饢|北地區向桂西南地區減??;桂中地區的農作物脆弱性較高,在空間分布上表現由中東地區向西南部地區減小。南寧市的暴雨洪澇災害脆弱性和農作物脆弱性較高,河池市的人口脆弱性較高,桂林市的經濟脆弱性較高。

暴雨災害論文:廣西暴雨洪澇災害的時空格局與危險性評價

廣西地表過程與智能模擬重點實驗室(廣西師范學院),廣西南寧 530001;廣西師范學院地理科學與規劃學院,廣西南寧 530001)

摘 要:在統計廣西2015年暴雨洪澇災情數據的基礎上,從時間和空間角度對暴雨洪澇災害的特征進行分析,并對其暴雨洪澇災害的危險性進行評價。結果表明:2015年廣西暴雨洪澇災害月際分布不均,主要集中在5月、6月和9月;中東部地區的暴雨洪澇災害危險高,而西南地區的暴雨洪澇災害危險性低,其中南寧市的暴雨洪澇災害危險性較大,防城港市和崇左市的危險性最小。

關鍵詞:暴雨洪澇災害;承災體;危險性評價;時空格局

暴雨洪吃趾κ怯沙て詒昊蚪鄧而造成大量積水和徑流淹沒低洼地區造成的人口、經濟財產損失的自然災害[1],在全球氣候變暖環境下,我國自然災害發生的頻率和強度及影響范圍不斷上升[2]。我國的暴雨洪澇災害大部分是由暴雨引發的,其發生頻率高、影響范圍大、造成經濟損失高[3]。自然氣象災害引起的農作物受災面積也出現不斷增加的趨勢[4]。我國每年因暴雨洪澇災害造成的經濟損失也在100億元以上[5]。2015年中國有20多個地區發生暴雨洪澇災害,受災人口約有2 000萬人;造成的緊急轉移安置人口約有100萬人和4.4萬間房屋倒塌。暴雨洪澇災害給我國的社會經濟發展、人民生命健康帶來嚴重的威脅。而處在我國南部沿海地區的廣西降水豐富、暴雨量大,每年暴雨引發的泥石流等災害也給人民生命財產造成巨大威脅。據統計,2015年廣西洪澇災害,造成約有300萬人受災,而因災死亡有28人,有16.7萬hm2農作物受災,其中成災有8.7萬hm2;有7 000多間房屋倒塌,造成直接經濟損失高達2.2億元。因此需要對廣西洪澇災害的時空特征及危險性進行研究,切實為廣西減災防災工作提供科學的參考依據。

目前,國內外對洪澇災害時空格局特征和洪澇災害的危險性開展了大量的研究。如陳香等人根據福建省氣象災害年鑒提供的數據資料,對福建省的暴雨洪澇災害時空格局進行研究分析,提出了具有針對福建沿海地區的防災減災對策[6-7];楊佩國等人利用EM-DAT中的災害記錄數據資料,對亞太地區近20a洪澇災害的時空特分析[8];廖永豐等人對我國21世紀初發生的的自然災情,進行空間分析[9],景垠娜等人利用GIS對上海浦東新區暴雨內澇災害的危險性分析[1];李香等人利用GIS技術對海南島暴雨災害的危險性進行評價[10];馬國斌等人對中國短時洪澇災害的危險性進行評估研究[11];樊高峰等人用GIS對浙江省暴雨災害的危險性進行評價[12];張振國等人運用情景模擬對城市社區暴雨內澇災害的危險性進行分析[13];范擎宇等人對松花江流域暴雨災害的危險性進行評估[14]。還有學者對廣西暴雨洪澇的時空分布特征及成因、風險評估與區劃、防御對策等進行相關研究[15-21]。廣西地貌類型復雜多樣,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區內有紅水河、南流江、西江等流域,河網密度大,受東南季風的影響,每年暴雨出現的次數較多,而且降水歷時較短暴雨量大,區內的河流水位變幅大,喀斯特地區范圍廣排水不暢,遇到暴雨容易引發洪澇災害?;谏鲜鲅芯?,本文采用災情數據的數理統計方法,搜集了2015年廣西壯族自治區暴雨洪澇災害的災情數據資料,從時間和空間角度對暴雨洪澇災害的特征進行分析,并對其暴雨洪澇災害的危險性進行評價,為廣西防災減災的規劃工作提供科學依據。

1 數據與方法

1.1 數據 根據暴雨洪澇災害的時空特征與危險性評價的基本要素分析,文中所用統計數據來自2015年廣西統計年鑒,包括各縣的行政面積、人口、GDP及耕地面積。應用廣西地情網、廣西氣象局網站的暴雨洪澇災害統計資料,以及廣西民政廳的《災情快報》中各縣的受災人口、直接經濟損失和農作物受災面積等資料。

1.2 暴雨洪澇災害的危險度指標及評價方法

1.2.1 暴雨洪澇災害的危險度指標 暴雨洪澇致災和成災的程度由多種因素決定,暴雨洪澇災害時空方面出現差異。暴雨洪澇災害的形成與發展與暴雨災害天氣和影響區域的自然社會、經濟狀況等有關聯,在暴雨洪澇災害危險性評價指標的選取上,包括災次ZC和承災指數CH。

[災次ZC=Ni(i=1,2,3…14)] (1)

當有暴雨洪澇災害發生時,Ni=1;沒有暴雨洪澇災害時,Ni=0。

[CH=a+b+c3] (2)

式中的a、b、c分別代表人口密度等級數、耕地面積等級數和地均GDP等級數,a、b、c的取值范圍在1~6,災次ZC和承災指數CH指標的分級標準見表1。

1.2.2 暴雨洪澇災害的危險度評價方法 根據王靜愛等人的研究[22],以ZC和CH的等級數構建廣西暴雨洪澇災害危險度指數W,

[W=ZC等級數+CH等級數2] (3)

式中的ZC和CH分別代表暴雨洪澇災害的災次和承災指數。以地級市為單位制圖單元編制出暴雨洪澇災害危險度評價圖。

2 暴雨洪澇災害時空特征

2.1 時間分布特征 廣西南臨北部灣,常受到臺風等天氣系統的影響,容易形成致洪暴雨。2015年5―11月,廣西共發生14場暴雨洪澇災害,涉及14個地級市,80多個縣,受災人口達300多萬;其中較大范圍的有11場。暴雨洪澇災害從4月下旬_始出現,主要集中在5月、6月和9月。由圖1可知,2015年廣西暴雨洪澇災害事件中,5月18日這次暴雨洪澇災害,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較高達9 500萬元;受災人口最多的是發生在7月31日這次暴雨洪澇災害,其受災人口高達101.87萬人;6月15日這次暴雨洪澇災害造成的農作物受災面積較大高達4.9萬hm2,占全年農作物受災面積的29.4%。廣西暴雨洪澇災害年內分布不均,夏季最為集中。

農作物受災面積和直接經濟損失對比

2.2 空間分布特征 強降水是引發暴雨洪澇災害的主要原因之一,廣西降水的空間分布受到不同的地形地貌等條件的影響。從地勢上看廣西西北高東南低,受到地形的影響,全區降水分布差異明顯,西北喀斯特石灰巖地區排水不暢,暴雨洪澇災害頻繁發生。利用廣西氣象局網站2015年各類暴雨洪澇災害統計資料,以及廣西壯族自治區民政廳的《災情快報》中各縣的受災次數、受災人口、直接經濟損失和農作物受災面積的數據資料,分析暴雨洪澇災害災次的空間分布。由圖2可知廣西各地級市發生暴雨洪澇災害的災次在空間分布上差異較大,河池、南寧以及百色的災次位居前三,發生的暴雨洪澇災次分別為16次、12次和12次;崇左的暴雨洪澇災次最少,僅有1次。在空間分布上總體表現由東北部地區向西南部地區減小,其中發生災害的次數中桂東>桂北>桂中>桂南>桂西。桂東地區在2015年共發生28次,發生的暴雨洪澇災害最多,占總數的27.2%;桂西地區發生的暴雨洪澇災害次數最少,僅有13次。

1

3 暴雨洪澇災害的危險性評價

3.1 暴雨洪澇災害承災體特征 暴雨洪澇災害承災體指數CH表示暴雨洪澇災害發生地區的承災體強度,是地區單元人口密度、耕地面積和地均GDP的綜合指標。地區承災體指數值越高,表明地區承災體潛在的危險性越大。2015年廣西14個地級市的平均承災體指數為3.24,屬于第3等級,表明全區承災體潛在的危險性在中度水平。由圖3可知,暴雨洪澇災害的承災體在空間分布上總體表現由中南部地區向西北部地區減小的特點。南寧、玉林、北海的承災體指數位居前三位分別為4.7、4.7和4.3,承災體指數3~3.5的城市有欽州、柳州、桂林、來賓、崇左,梧州和百色的承災體指數2.5~3。承災體指數低于2.5的有河池、防城港、賀州。

3.2 暴雨洪澇災害的危險度 暴雨洪澇災害的危險度是災次與承災體綜合評價的結果。由圖4可知,2015年廣西14個地級市的平均危險度指數為3.03。廣西暴雨洪澇災害的危險度指數桂東>桂中>桂北>桂南>桂西。暴雨洪澇災害的危險度在空間分布上總體表現由桂東桂中地區向桂西南地區減小的趨勢。由圖4可知,南寧、玉林的危險度指數都超過5,南寧市的危險度指數甚至高達5.5萬人;梧州市、北海市、河池市、百色市的危險度指數也在3.5以上,防城港市、崇左市的危險度指數低在2以下。由此可知,南寧的暴雨洪澇災害危險性較大,防城港市和崇左市的危險性最小,廣西中東部地區暴雨洪澇災害危險高,而西南地區的暴雨洪澇災害危險性較低。

4 結論與討論

采用2015年廣西地情網、廣西氣象局網站的各類暴雨洪澇災害統計資料,以及廣西統計年鑒等資料對廣西暴雨洪澇災害的時空格局和危險性進行研究,主要結論如下:

(1)利用2015年的災情數據,重建了廣西暴雨洪澇的時空特征,客觀地反映2015年廣西暴雨洪澇災害的分布規律,暴雨洪澇災害月際分配不均,夏季最為集中,暴雨洪澇主要發生在5月―11月。暴雨洪澇災害的災次數空間差異大,總體表現由東北部地區向西南部地區減小,其中河池市的災次較高。

(2)暴雨洪澇災害承災體在空間分布上表現為中南部地區向西北部地區減小。南寧的暴雨洪澇災害危險性較大,防城港市和崇左市的危險性最小,廣西中東部地區暴雨洪澇災害危險性高,而西南地區的暴雨洪澇災害危險性低。

91综合网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