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論:我們為您整理了1篇西部生態環境保護研究范文,供您借鑒以豐富您的創作。它們是您寫作時的寶貴資源,期望它們能夠激發您的創作靈感,讓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西部生態環境保護研究:城市化和我國西部生態環境保護
近年來,隨著我國北方地區沙塵暴現象的增多和南方地區泥雨現象的出現,不少人開始將山羊視為我國生態環境惡化的罪魁禍首。據說:山羊不僅吃草,而且還會用蹄子將草根從土中刨出來吃掉,這就造成了西部地區植被的破壞和草原沙化現象的產生,最終結局必然是形成沙塵暴和泥雨等環境惡化問題。因此,要想阻止草原沙漠化,就應該盡快將山羊“斬盡殺絕”!例如,內蒙古伊克昭盟的8個旗市,大多數旗市都制定了針對山羊的“禁牧令”,一些旗甚至下定決心,要在三年內把山羊消滅干凈。而且據有關媒體報道,至2000年10月份為止,伊克昭盟至少有60萬只山羊被消滅掉了。本文將證明我國西部地區草原沙化以及沙塵暴的出現,深層原因在于人類受利益趨使而對草原這一“公共資源”實施了過度放牧與使用。在現行的制度框架下,特別是在保持我國土地制度不變的前提下,解決我國西部地區生態環境問題迫切需要減少或轉移牧區人口,而非簡單地減少山羊的放牧數量。
一、草原沙化的深層原因是人類在利益的趨使下對草原資源實施了過度的利用
早在1983年,世界糧農組織就出版了《山羊》一書,該書針對委內瑞拉部分地區所存在的類似于我們中國今天的草原植被破壞問題,用了整整兩章的篇幅為山羊“澄清了事實”,并反復強調指出,山羊作為地球上的最的和最有益的家畜之一,并不是草原生態惡化的元兇。我國寧夏自治區畜牧工作站副站長、高級畜牧師/!/龔偉宏同志也從生物學的角度較地透視了山羊和綿羊的生活習性,指出“山羊嘴部不像綿羊那樣有較深的二裂唇,不能緊靠地面采食牧草。而且,山羊喜食草尖嫩葉,在草原放牧中的一次采食率僅為14.6%,而綿羊則高達25.19%。此外,山羊喜攀崖、善游走、耐旱耐粗飼,適應性和生活力比綿羊及牛群更強,它可以采食到其他動物不能利用的高山懸崖上的牧草,可以限制危害草原的荊棘蔓延,并且往往能在人為砍伐的林區、挖墾過的草原和其他動物掠食過的退化草地上,繼續生存并為人類提供品質產品”。實際上正是山羊具有上述眾多可貴的特點,加之人類的趨利行為和不合理的利用,才使人們忽視了山羊背后的砍伐者、開墾者和破壞者,進而產生了“凡是草原退化的地方,都有大群的山羊”、“山羊破壞草原生態”等片面看法。
誠然,山羊確有喜食幼樹嫩枝的特點,對幼樹林有一定的破壞作用。但是應該看到的是,在人類管理不當或管理失控的條件下,任何家畜的放牧,都會破壞幼樹的生長、妨礙草地的恢復。長期以來,我國西部地區所存在的人為開荒種地、挖甘草、挖黃鼠、抓發菜和鏟草皮以及對綠洲周邊天然植被的人為破壞,無不“有效地推動了”這一地區生態環境的惡化。我們認為,將山羊視為我國草原沙化的根源,實在是一種“歪理邪說”;而對山羊實施“制裁”或者說將解決問題的思路局限在消滅山羊的數量方面,無疑是讓沒有思維能力、沒有環保意識、不懂政策的山羊充當了人類趨利行為的“替罪羊”。
我國西部地區的廣大草原雖然從法律上講屬于國家所有,但是在使用過程中,這些草原實際上已成為該地區每一個牧民都可以自由地免費利用的“公共資源”。在經濟學上,所謂“公共資源”是指滿足以下兩個條件的自然資源:一是這些資源不為哪一個個人或企業組織所擁有;二是社會成員可以自由地利用這些資源。這兩個條件決定了共有資源具備了“競爭性”的特點但同時卻不具備“排他性”的特征。所謂“競爭性”是指在提供給羊群生長的草原面積為既定時,當一個牧民所放養的羊群數量增加時,那么留給其他牧民使用的草原面積就自然減少?!案偁幮浴碧卣鳌捌仁埂泵總€牧民不得不增加自己的養羊只數。所謂不具備“排他性”(或簡稱為“非排他性”)是指幾乎不可能對在草原上放牧的牧民征收費用,或者說很難用收費的辦法來阻止人們過度放牧。
早在18世紀初,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家、哲學家和歷史學家大衛?休謨(1711-1776)便認識到在人們從“私人動機”出發而自由地利用公共資源時,公共資源將傾向于被過度利用、低效率使用甚至浪費;并且過度利用還會達到使任何利用它的人都無法得到多少實際好處的程度。公共資源的利用之所以存在“悲劇”,直接原因在于,每個可以利用公共資源的人都面臨著一道類似于“囚犯難題”那樣的困境:當總體上大家都有增加利用公共資源的可能性時,自己加大對公共資源的利用而其他人不加大利用時,則自己的利益將增加;至于在其他人也加大對公共資源的利用時,自己若不加大對公共資源的利用則自己顯然“吃虧”,而自己也不失時機地加大利用公共資源就會“避免損失”。最終后果是每一個能夠利用公共資源的人都將會毫不留情地加大利用公共資源,直至草地上不能再養羊時為止,即出現“納什均衡”。
運用一個簡單的數量模型可以證明上述推論。設某牧區有X戶牧民(下文令X=3),由于草地面積一定,則該草地上可養羊的數量就為一個確定的數字(這一量將在下文給予推導),如果羊的數量過多,養羊者所養的每只羊的收益將會因為草地的有限而降低。用數學語言來說即單位羊的收益是養羊數量的減函數。若用R代表一只羊的產出(或毛收益),Q表示三戶牧民的總養羊量,q1、q2、q3分別代表三戶牧民的個別養羊量,則有:R=f(Q)=f(q1+q2+q3)。再設一只羊的具體收益函數形式是:R=100-Q;單位羊的成本函數是:C=4元;三戶牧民的養羊利潤分別用P1、P2、P3表示,則由于“利潤=總收益-總成本”,所以,每戶牧民的利潤函數便分別為:
P1=q1?R-q1?C=q1?[100-(q1+q2+q3]-4? q1
P2=q2?R-q2?C=q2?[100-(q1+q2+q3]-4? q2
P3=q3?R-q3?C=q3?[100-(q1+q2+q3]-4? q3
由上式可以求出三戶牧民各自對另兩戶牧民養羊數量的反應函數,這即:
q1=48-0.5(q2+q3); q2=48-0.5(q1+q3); q3=48-0.5(q1+q2)
三個反應函數的交點(設分別為q1*、q2*、q3*)即納什均衡。將q1*、q2*、q3*代入上述反應函數
中,可得知:q1*=q2*=q3*=24(只),再代入利潤函數則可求得三戶牧民的均衡利潤:P1*=P2*=P3*=576(元) 這表明,當不存在集體協調機制時,每戶牧民都從自身利益極大化這一目標出發,那么每戶的均衡養羊只數將是24只,均衡利潤量是576元。三戶牧民的總養羊只數和總利潤量則分別為72只和1728元。
然而,若在其它條件(即單位羊的收益函數與成本函數等)不變時,我們放棄該草原為三戶牧民所共同擁有的假定,而設其為一戶牧民所擁有(或存在一個集體協調機制),且設該草原的養羊總只數為Q,則顯然有:總利潤函數P=Q?R-Q?C=Q(100-Q)-4Q=96Q-Q2
設:使總利潤極大的養羊數為Q*,那么該養羊量必會使總利潤函數的導數為0,即:96-2 Q*=0,解得Q*=48(只),代入總利潤函數得:P*=2304(元)。
比較兩種情況不難發現:既定的草原面積下,三戶牧民出于各自利益考慮而獨立決定的養羊總量(72只)是大于一戶牧民(或存在集體協調機制時)所決策的養羊量(48只)的。而實際上,存在集體協調機制時或一戶牧民所決策的養羊量顯然是該草原本來能夠承載的養羊總量。眾所周知,草原本來能夠承載的養羊總量的突破(即草原的過度放牧)所造成的直接后果便是草地資源得不到有效恢復,直至出現地表植被消失和草地沙化等問題,從而最終造成草原的實際可能載畜量下降、牧民養羊收益減少。
我國的有關資料充分證實了上述理論分析與數量推導。例如,目前我國新疆全境草地退化和沙化面積已 達2133萬公頃,占草地總面積的37.2%,更為嚴重的是,新疆全境草地現在仍以每年29萬公頃的速度在退化。至于青海省,退化的草場面積也達到1173萬公頃,占草地總面積的32.3%;沙化草地193萬公頃;草原植被消亡、土地裸露的黑土灘面積已達333萬公頃。寧夏則有97%的天然草原在退化、裸露和沙化。草地的退化、沙化使其產草量和載畜量已經嚴重下降,在新疆,平均需要1.49公頃(22.35畝)的草地才能承載一只牲畜。
二、維護我國西部地區生態環境的對策比較
針對我國西部草原地區的過度放牧現象,一些經濟學家提出了如下治理方案:
及時,政府干預或者說政府向牧民征收牛羊稅。例如,在2000年上海舉行的一次名為“走經濟全球化發展道路:中國在新世紀的機遇和挑戰”國際學術會議上,華裔加拿大經濟學家徐滇慶教授便呼吁,中國政府應征收牛羊消費稅。據他認為,把從牛羊肉消費中征集來的稅收的一部分用于幫助農牧民退耕還林、退耕還草;另一部分則可用于解決政府幫助農牧民轉向其它產業所需要的財政經費來源。不過在我認為,對牛羊征稅雖有理論或法律依據(即便國家是向牧民征稅,也有依據。因為在我國的法律中,草原資源的產權被界定為屬于國家所有,作為產權主體,國家顯然有權力向牧民征收牧羊稅),但是,在我國真正實施征稅政策還是存在很大問題的。對牛羊課稅的經濟學含義即移動牛羊產品的供給曲線,稅收的增加將促使供給曲線向左上方移動,這一過程必然帶來均衡點的移動以及牛羊產品價格的上升和均衡產量的減少。即使是對牛羊征收消費稅,最終后果也可能會加重牧區人民的經濟負擔,嚴重的是將可能導致牧民失去生活的來源。特別是在牧民沒有其它就業渠道的前提下,稅負的加重無疑會使牧區人民的脫貧致富速度減慢,甚至還會使牧區人民陷入生存危機的困境之中。
具體說,如果消費牛羊產品的消費者是不受宗教和習俗制約的非少數民族人口,那么,牛羊消費稅的征收以及客觀存在的替代效應將可能改變其對牛羊肉產品的需求,即需求曲線的斜率會發生改變,需求曲線將可能變得較為平緩一些或更富有價格彈性這一結果將是:因供給減少所導致的價格上升不僅不能增加牛羊產品提供者的收入,反而會導致牛羊產品提供者(西部地區人民)的收入下降。
另一方面,如果消費牛羊肉的消費者是那些主要分布在西部地區的少數民族人口,那么,受消費習俗或宗教因素影響,他們對牛羊征稅的反應將是不會明顯改變其需求曲線斜率,這時,西部少數民族消費者所面臨的問題將是不得不分擔更多的稅收。至于西部地區牛羊產品的生產者則會因均衡產量的減少而使實際總收益下降。盡管政府稅收的增加可以用于退耕還林、退牧還草等方面,但是“雙退雙還”措施在近期所造成的農牧民直接收入的減少卻是不爭的事實??傊?征稅不僅會通過加大牛羊生產者的成本、削弱牧民的市場競爭能力而降低牧民的收入;而且會增加西部少數民族地區消費者的生活費支出;此外,還會導致“消費者剩余”的無謂損失。因此,在不能給牧民提供其它有效的生活來源渠道之前,加征牛羊稅對原來就貧困的廣大西部地區來說是不可取的(至于以行政手段禁止牧民養羊更沒有道理可言)。
第二,重新界定草原的產權。即明確草原的產權主體,或者允許土地(草原)自由貿易。著名經濟學家楊小凱在2000年參觀江蘇企業改制時,曾建議通過“進一步明確土地的產權”來推動中國的城市化進程。主張改革土地(或草原)資源產權的經濟學家依據現代產權理論,認為產權制度作為一種社會安排,具有節約費用的作用,它能以低費用的方式解決人們在使用稀缺資源(如草地)中的沖突。換言之,按照產權學派的觀點,將草地分給牧民私人所有,將會促使牧民充分關注土地資源的使用效率,過度放牧現象也就可以得到徹底的解決。然而我們認為,在我國現有的制度框架下,無論是對土地資源進行“私有化”改革還是實行“自由貿易”改革均存在著難以逾越的重大障礙。
既然“禁止牧民養羊”的行政干預辦法、“征收牛羊稅”辦法以及“進行土地產權制度改革”辦法,在解決西部草原地區的生態環境惡化問題上或不可取,或在近期內不具備可行性,因此,我們提出“人口遷移或減少牧區人口數量”的對策主張。
實際上,我國西部地區生態環境的惡化,根本原因乃在于人口過多。按聯合國沙漠會議規定,干旱區每平方公里土地負荷人口的臨界指標為7人,半干旱區為20人,然而我國西部地區諸省區的情況如何呢?大多數地區的人口都超過了此臨界指標。以寧夏為例,目前,其山區人口較1950年代初期增長了250萬,人口超過臨界指標2.3—2.4倍。必須看到的是,在工業化與現代化沒有完成的傳統社會或落后地區,過多的人口數量或過快的人口增長必然導致自然資源的過度利用和草地的過度放牧,因為,在工業化不發達的前提下,草原地區的人民只有依靠增加牛羊放牧數量才能維持其自身的生存和發展。如目前寧夏山區的牛羊數量較1950年代初便增長了274%,牲畜超載2.3倍。(9)可見,草原牲畜放牧的超載,首要原因是草原上人口數量的超載。因此,要想從根本上解決問題,首先考慮的對策就應該是設法減少西部牧區的人口總量,而不能象現在一些地區那樣簡單地“消滅山羊或不允許牧民養羊”。而且從理論上講,西部地區牧民的減少或牧區人口的轉移其實是伴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發展與工業化、現代化進一步推進的必然規律,人口的轉移不僅是西部生態環境保護的客觀需要;而且是西部地區工業化的必然要求。
三、牧區人口轉移或城市化應主要依靠市場機制來推進
人口遷移可以在兩個不同的機制下進行:一是在政府的
計劃安排下進行“移民”。 二是依靠市場機制的作用引導落后地區的農牧民向發達地區或城市流動。 從我國實踐來看,政府組織的“移民”具體包括兩種移法,(1)政府象轉移三峽庫區移民那樣轉移西部牧區的牧民;(2)政府出面(或組織農牧民)建立小城鎮來實現農牧業人口向小城鎮的轉移。很顯然,由政府出面組織象三峽移民那樣的西部人口大轉移是不切實際的或難以進行的;至于政府通過行政規劃的方式來發展“小城鎮”進而實現人口的轉移,雖然愿望非常美好,但實際執行效果卻不是十分理想。由于城鎮建設與繁榮的前提是工業化的發展,沒有制造業和服務業的發展,小城鎮建設必然會陷入“有城無市”或城鎮“人氣不足”窘境之中。一段時期以來,我國一些地方所出現的已進入小城鎮的農民又返回農村的現象明顯表明,進入“人為造就出來的小城鎮”的農民若不能享受到現代工業化所帶來的較為穩定的就業、收入、社會保障、舒適的生活方式等等方面的“實際收益或好處”,那么,他們是不可能安心于小城鎮生活的。鑒于此,我們認為,實現我國西部地區農牧民的“空間轉移”應主要市場機制來進行,而不能主要依靠政府的行政力量。當然,讓市場機制在人口遷移過程中發揮積極作用,并不表示政府在人口遷移上的“不作為”,以市場的力量來轉移人口要求政府在推進城市化和人口流動等問題上應該貫徹執行“有所為有所不為”的方針。具體說來,政府的主要精力是不應該放在動員或組織農牧民“建造小城鎮”上,而應該放在改革目前農牧民進“城”所客觀存在的“門檻”限制問題上(如消除戶籍管制等)。
不過,消除過高的進城門檻、讓農牧民自主選擇遷移方向或目標,會使一些人產生不安與顧慮,其中,較大的擔憂是農牧民將因此大量涌向城市,從而造成城市交通的擁擠、就業的緊張、社會治安的混亂、城市環境的惡化等一系列所謂的“城市病”問題。誠然,農牧民進城是會在一定程度上引發上述諸多“城市病”,但是我們 認為,不允許農牧民進城所導致的我國工業化與城市化不均衡發展(或城市化滯后)所引起的種種“農村病”問題則更為嚴重。筆者在“慎對廣義小城鎮”和“不允許農民進城的負效應不容忽視”等文中,將只允許農民進入“小城鎮”而不允許農民進入“現代城市”所帶來的“農村病”問題歸納為五大方面,這五個方面是,(1)在行政手段推動下加速進行的小城鎮(尤其是鄉村集鎮)建設,使我國的土地資源出現了嚴重的粗放式利用;(2)小城鎮建設所帶來的環境污染甚至生態破壞問題極為嚴重;(3)從我國產業結構調整來說,僅依賴小城鎮的發展而沒有現代城市供給的增加和城市規模的擴張,既不可能促進第三產業發展,也不可能使城市的規模經濟效應或聚集效應得到充分發揮與體現;(4)小城鎮建設在擴大國內最終需求、拉動我國經濟增長上沒有明顯的效果;(5)小城鎮為主的城市化模式,對于農民改變其傳統的行為方式、實現其個人角色轉換乃至個人現代化等是極其不利的。
其實,農民進城后所可能造成的“城市病”問題,從根本上講只是一個管理上的問題、技術上的問題和發展中的問題。只要我們的城市政府:及時,切實通過深化自身機構改革和體制改革來提高政府的運營效率;第二,將工作重心由現在的“管理國有企業”轉移到“管理城市”方面來,那么,所謂的“城市病”問題是可以解決的。從發達國家的經驗來看,眾多人口超百萬的現代化大都市在政府和市場的雙重有效管理下,不是都沒有出現災難性后果嗎?甚至連規模不經濟現象也沒有出現;而我國的一些特大城市不是也沒有出現規模負效應問題嗎?王小魯、夏小林對城市的規模收益與外部成本的計量模型分析表明,城市的經濟效益隨著城市規模的擴大而明顯上升,在150萬-200萬人之間,城市的凈收益規模達到較大。因此,以為降低農牧民進入中小城市的門檻后就必然會造成災難性的“城市病”和規模不經濟等問題是沒有依據的。(至于一些發展中國家在城市化過程中所出現的城市病問題,我們認為,關鍵原因在于這些國家的城市政府管理不力或者說官僚主義嚴重與城市管理效率低下等方面,而不在于放松人口進城限制本身上。)
總之,減少西部牧區人口的重要途徑在于加速我國西部地區的城市化進程,而推進城市化,迫切需要政府深化我國的戶籍制度、行政體制、土地制度以及城市社會保障制度等方面的改革。我們應該降低農民進城的門檻,允許落后地區的人口在市場機制的引導下向發達地區或大中小各類城市轉移,畢竟人口遷移是人類社會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和要求;是縮小我國地區經濟發展差距、維護廣大西部地區生態平衡的有效途徑。
由西部草原沙化和人口遷移問題我們不由得聯想到我國的西部大開發問題。目前,西部地區對“西部大開發”有著極大的熱情,然而我們發現,相當多的地方將“開發重點”放在資金和項目的引進上或放在中央政府的優惠投資政策上。實際上,西部地區惡劣的自然環境本身決定了西部地區的投資成本將是非常高昂的,其效益也將比東部地區差得多。按投資的經濟效益以及人類社會與大自然的和諧協調發展等方面來考慮,我們認為,西部大開發的重點絕不能簡單地放在加大對西部地區的“投資”力度上,而應該放在加大“制度創新”力度上。具體說,西部地區應該通過實施“一增一減”的政策措施來加快本地區的經濟發展。所謂“增”是指要增加西部地區的各項制度變革和觀念創新。實證分析表明,一個地區的經濟發展固然受該地區的自然環境狀況所制約,但從根本上講,制度安排與觀念意識方面的差異才是關鍵與根本。從西部地區的發展現狀來看,加快私營經濟的發展應成為西部地區經濟大開發的重點,政府應通過加大自身體制改革、推動市場化進程等方面來努力降低私營企業主從事經濟活動的交易費用;通過完善社會保障制度來推進國有企業產權制度改革。所謂“減”是指要減少西部一些地區的人口數量,特別要減少牧區的人口數量。可以預料,在維持現有土地制度和不減少(或不轉移)西部草原地區人口的情況下,基于生存、發展以及東西部地區競爭等方面的壓力,西部地區自然資源的大規模開發甚至粗放式利用必然難以徹底避免。而一旦西部經濟發展的重點仍放在自然資源的開發與利用上,那么我國的生態環境惡化問題必將會有進一步的“發展與深化”。
西部生態環境保護研究:西部開發的生態環境保護研究論文
論文摘要:本文明確了生態城市的概念,內涵和功能,在分析西部地區城市現狀的基礎上,提出西部地區城市可持續發展面臨的問題和主要對策。
論文關鍵詞:西部大開發;生態城市;城市化;可持續發展
城市作為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要載體已經成為現代文明的標志,城市化已成為世界范圍的必然趨勢。加快西部地區城市化進程是西部地區實現跨越式發展和保持可持續發展的必然歷程。然而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城市發展的同時也引起了許多不容忽視的“城市病”問題:
城市用地緊張,建筑密度過大,住宅極端缺乏,交通堵塞,能源供應不足,三廢污染嚴重,生態環境惡化等,這些負面效應使自然環境惡化,生態被破壞,甚至危及到了人類自身的生活與健康。西部大開發工作者必須認真研究怎樣遵循生態經濟原理,運用現代化的科學技術手段,建立生態、經濟、社會三個效益統一的現代化城市。
l生態城市的內涵與功能
1.1概念
生態城市(EcopolisorEcoville)前蘇聯生態學家O.Yanitsky于1987年提出的一種理想城模式,是指按生態學原理建立起來的一類社會經濟和自然協調發展、物質能量和信息高效利用、生態良性循環的人類聚居地,即高效和諧的人類棲境。
1.2內涵
生態城市的概念包含三個層次的內容:及時個層次是自然地理層,這是城市人類活動的自發層次,是城市生態位的趨勢、開拓、競爭和平衡的過程,最終達到地盡其能、物盡其用;第二個層次是社會功能層,重在調查城市的組織機構和功能,改善子系統之間的沖突關系,增強城市有機體的共生能力;第三個層次是文化意識層,旨在增強人的生態意識,變外在控制為內在調節,變自發為自為。這三個層次將單一的生物環節、物理環節、經濟環節和社會環境組裝成了一個有強生命力的生態系統,一個多維的復合生態系統。
人們自覺順應自然規律和社會經濟規律,通過不斷理性化的行為和規范協調經濟發展、社會進步和生態平衡之間的相互關系,最終實現當前與長遠動態空間和諧統一、社會發展與社會進步和諧統一、人與自然和諧統一。這便是建設生態城市的基本內涵和根本出發點。
1.3功能
城市生態系統有3種功能:一是產業功能,主要體現為產業生態(industrialecology),包括產業及流通、消費活動中資源、產品及廢物的代謝規律和耦合方法,促進資源的有效利用和環境的正面影響;二是生活功能,主要體現為人居生態(builtecology),包括按生態學原理將城市住宅、交通、基礎設施及消費過程與自然生態系統融為一體,為城市居民提供適宜的人居環境,并較大限度減少環境影響;三是還原功能,保障城鄉自然資源的永續利用和社會、經濟、環境的平衡發展,即一方面必須具備消除和緩沖自身發展給自然造成不良影響的能力,另一方面在自然界發生不良變化時,能盡快使其恢復到良好狀態,包括自然凈化和人工調節兩類還原功能。
2西部地區城市現狀特點
由于西部地區人口稀少、經濟落后、交通不便,導致西部地區城市化水平較低,體現在幾個方面:
(1)數量少:東部地區在全國14%的國土面積上多達300個城市,占全國城市總數的44.59%;中部地區在29%的國土面積上有247個城市,占城市總數的37%;西部地區在57%的國土面積上僅有120個城市,占城市總數的l8.1%。
(2)規模?。何鞑康貐^主要表現為以中小城市占多的地域分布特征。在全國34個特大城市中,西部地區僅有7個:大城市更是僅有1個,只占到全國47個大城市的2.13%;中小城市有l12,占全國同等城市的37%左右,更占據了西部城市總數的94.17%。
(3)類型單一:西部地區礦產資源豐富,有著顯著的沿礦產資源帶、邊境心岸帶、交通要道帶形成的中小城市帶,主要是資源型城市和邊境口岸城市。
3西部地區建設生態城市面臨的問題
(1)缺乏勞力與智力資源:西部地區總人口約29334萬,其中獲得大專以上學歷人員和科研人員數量低于全國平均水平,科研機構和科研成果數量也處于低水平。
(2)經濟十分落后:相對于東部地區而言,西部的經濟發展是非常落后的,1979-1995年間東部地區平均經濟增長率為l2.8%,而西部地區僅有8.7%。從1998年的各項經濟指標對比中也可以得出同樣的結論。
(3)生態環境問題突出:水資源短缺與浪費并存,西北地區雖地處黃河中上游,卻因水資源利用粗放、浪費嚴重而出現嚴重干旱缺水;二是人口持續增長和資源開發力度加大使西部地區的植被持續減少,西北地區森林覆蓋率為5%,只及全國平均水平的1/3,水土流失現象十分令人擔憂;三是風蝕沙化嚴重,荒漠化加劇。
(4)矛盾重重:經濟開發和資源供給能力的矛盾;資源消耗與環境污染的矛盾;人口增長的社會需求和城市社會及自然環境的有限承載力的矛盾,以及產業結構不合理、基礎設施落后等等。
4西部地區建設生態城市的對策
4.1充分發揮政府職能
(1)政府必須把城市生態規劃納入城市總體規劃,實行城市生態環境綜合整治建設。編制城市總體規劃時,應加強生態觀念,提高生態意識,確立有利于城市生態系統平衡的總體布局和土地利用布局。
(2)高層次的優化調整城市產業結構和空間布局,由二三一產業結構向三二一結構轉化,工業產業由粗放型污染向三高三少轉化,積極推進清潔生產方式,兼顧經濟建設、人民生活和生態涵養三方面需求,合理配置土地及各種自然資源,因地制宣地確定城市生產、家居、商貿、運輸、文衛等各種功能的空間分布格局。
(3)建設功能完善、高效率的城市基礎設施。強化政府對城市基礎設施行業的規劃、建設和管理職能,誘導和促進環保產業走市場化道路,積極推進城市現代化基礎設施建設,尤其是環境保護設施建設,提高城市總體設施水平。對關系城市生態環保和治理的大型基礎設施,必須全市域范圍內統籌規劃、統一布置。
(4)建立完善的城市環保監測、監控管理系統。一切新建、擴建、改建的企業,防止污染的項目必須和主體工程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投產(“三同時”管理)。在項目審批、投資安排、設計、施工、竣工驗收等程序上嚴格把關,切實杜絕新污染源的產生。公務員之家
4.2建設可持續的城市綠化
實施城市大環境綠化,建設城市綠地系統。將城市林業和園林融為一體,以樹木為主體,包括花草及其中的建筑設施,形成包含公園、街頭綠地、生態墻、行道樹、疏林草坪、防護林、水源涵養林、花圃、果園、菜地等多方位立體生態系統工程。綠色廊道深入城市腹地,凈化市內空氣,改良城市小氣候,美化城市環境。堅持生態原理與美學原理相結合,生態效益與景觀效益并重,形成“未見城,先見林”,“城在林中央”的綠化景觀。
4.3充分依據西部地區的各種優惠政策
合理利用開發西部地區的各類礦產資源,形成沿礦產資源帶、邊境口岸帶和交通要道帶的中小城市:二是引進一批高效、實用、先進的生態示范技術,廣攬人才,在制度上保障科技人員在西部大開發戰略任務中作出應有的貢獻;三是實行傾斜的設市標準,鼓勵和支持加快西部地區生態城市化進程,建成一類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有一定超前性的典型生態城市,帶動整個西部地區的生態城市化。
4.4加強生態環境教育,提高市民生態環境意識
要培養西部地區各級領導的可持續發展意識,提高科學決策水平,同時在城市居民中普及提高生態意識,倡導生態學和生態美學,積極倡導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克服人們在生產、生活中的短期性、盲目性、主觀性行為,從根本上提高城市的自組織、自調節能力,這也是城市生態系統調整最緊迫最重要的環節。
西部大開發中的生態環境保護問題研究
摘 要:中國西部是少數民族的主要聚居區,但是,西部地區有嚴重的生態問題,而且投入不足,立法也不完善。這些都對西部的經濟發展提出了挑戰,所以,要實現西部的可持續發展,必須把生態環境的保護和建設放在重要地位,按照自然規律辦事,在尊重環境的前提下實行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西部開發;可持續發展;生態環境保護
西部大開發是21世紀黨中央提出的一項經濟發展重大戰略決策,旨在發展沿海地區經濟的同時進行西部大開發。由于歷史和人為的原因,中國西部的生態環境特別脆弱,突出表現在森林生態功能衰退,水生態系統失調,草地資源退化,荒漠化速度加快,濕地湖泊萎縮,生物多樣性銳減,土地“三化”(沙化、退化、鹽漬化)加劇,水土流失嚴重,植被覆蓋率下降,資源管理疏松等方面。所以要進行開發和發展,就必須在可持續發展的要求內進行,在滿足現代人需求的同時又不損害后代人生存和發展的權利。在這里特別要強調的就是要充分提高個人保護環境的意識和調動大家保護環境的積極性,發揮黨員的帶頭作用。
一、中國西部環境的現狀
1.水資源污染嚴重及短缺
位于西部的黃河是我們中華民族的發源地,也是我們的母親河,但是西部地區屬于干旱、半干旱地區,有著荒漠、半荒漠、干旱草原三個自然帶,自古以來就是放牧民族的牧場,雖然山川十分秀美,但生態環境非常脆弱,加上近幾年來工業發展的需要,黃河流域的水源都受到了嚴重的污染。再者,西部地區常年缺水干旱,農業用水也短缺,要想解決西部水資源不足的問題,一個非常重要的方面就是要大力發展節約用水。
2.土地沙漠化嚴重
西部重度沙漠化土地面積占全國重度沙漠化土地總面積的98.91%,中度沙漠化占全國的94.32%,輕度沙漠化占全國的80.03%。我國沙漠化的重點地區主要包括塔克拉瑪干沙漠、柴達木盆地沙漠地區、騰格里沙漠等12個地區,大部分分布在西部地區。土地沙化的表現主要有:一是林地退化。據統計,我國每年有3000萬畝有林地逆轉為無林地、疏林地和灌木林地。二是草地退化。我國草地資源退化面積約占可利用草場總面積的1/3,目前仍以每年2萬多平方公里的速度增加,草地退化比例較高的是寧夏、陜西、甘肅、新疆、青海等西部省區。西北地區近年發生的沙塵暴,與青藏高原草甸退化、西北地區草原荒漠化不無關系。三是水土流失。目前,西部地區40%以上的土地已經出現水土流失,其中黃土高原最為嚴重,水土流失面積比例大約占1/3,水土流失使得土地蓄水保水能力減弱,土地貧瘠化加劇。
3.人們的環境保護意識差
西部地區經濟發展落后,人們的文化水平普遍比較低,人們對環境保護和資源利用的認識都不夠,尤其是在生活方式上,人們不懂得循環再利用,也不知道節約用水,環境保護意識不強,人們思想上也不夠重視,加之西部地區經濟落后,在財政上,政府給予的支持也不夠。這些都使得環保從源頭上就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所以鑒于這種情況國家應當出臺相應政策,可以進行激勵機制,一旦政策深入人心,人們的意識自會主導他們的行為。
4.立法不完善
西部地區的立法很不完善,長期以來都遵守的是先污染后治理的原則,現在隨著保護環境的口號越喊越強,人們才開始重視環保,而且只有在法律的強制作用下才能解決某些問題,適應經濟的發展需要。不管是國家還是各級政府都應在法律的要求下規范自己的行為,做到預防為主,保護生態環境脆弱的西部。環境脆弱追其主要原因還是資金短缺,人們都吃不飽穿不暖,怎么會考慮環境的代價呢,只能是一味地向“錢”看,追求利潤較大化,等經濟發展得差不多了再回過頭來治理環境,可殊不知,那個時候已經為時已晚了。所以法律的強制作用在這里就體現得淋漓盡致了,它可以約束人們的行為,在一定程度上保護我們面臨威脅的環境。
二、生態環境保護與可持續發展的關系
1.可持續發展的概念
可持續發展是指既滿足當代人的需要,又不損害后代人滿足其需要的能力的發展;既要滿足一個地區或國家的需求,又要不損害別的地區或國家的需求,是一種環境和經濟協調發展,近期利益與長遠利益,局部利益與整體利益相互統一的戰略模式。可持續發展的核心包括發展的可持續性、發展的協調性和發展的公平性。要實現人類的可持續發展,必須正確認識和處理可持續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經濟發展是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的重要物質條件,而良好的生態環境又是經濟快速發展的重要支撐和內在動力。我們既要保障在優先保護環境的條件下積極發展經濟,又要保障經濟的良好運轉,因為只有經濟基礎作為保障,我們的環境才能得到順利的保護。實現二者的有機結合和發展,實現經濟的低投入,低消耗,低污染和高效益的良性循環發展模式。在這期間,必須找到一條適合西部地區發展的道路,現代社會最核心的競爭就是人才,所以應當引進高級知識分子,國家給予政策上的傾斜,吸引更多的人才,投入到西部建設的偉大宏圖當中,而且在這個就業難的時代,有志青年更應該將自己的畢生獻給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同時加上國家的科技投入,我相信在不久的將來,西部將又回到山川秀美的時代。在環境管理中采取各種預防性環境管理手段或措施,對一切可能對生態環境產生不良影響的經濟活動和其他活動,從“源頭”上加以控制,從根本上預先防止新的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的產生。
2.可持續發展的基礎
保護生態環境是可持續發展的基礎性工作,良好的生態環境是人類文明的凝聚和體現,也是勞動人民辛勤勞動的結晶。而且生態環境是人類生存不可缺少的外部環境。總之,無論人類社會怎樣發展,都不能脫離對生態環境的依賴??沙掷m發展主要強調的是資源的有效利用,由于人類的活動,不斷地向自然界無償索取資源的速度超過了資源本身生長的速度,以及大量的向自然界排放廢物超過了環境自凈能力。這些都引發了大自然對人類的懲罰,不斷地出現洪澇、地震、泥石流等惡性自然災害。這引起了人類對環境惡化的反思,提出了可持續發展戰略。要求人人都應該重視和參與生態建設。
3.環境保護與可持續發展協調統一
生態環境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基本條件,所以發展經濟就必須充分考慮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保護的問題。既不能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來搞經濟建設,也不能不考慮經濟發展而孤立地搞生態建設。鄧小平同志說得好“發展是硬道理”,所以一切的關鍵還是發展。這就要求我們用發展的眼光看問題,既區別又聯系,將保護環境和可持續發展統一起來。
三、低碳經濟在生態保護中的地位
中國積極發展低碳經濟,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發展低碳經濟也是一項具有重大現實意義和理論價值的問題。中國積極發展低碳經濟,不僅順應了世界發展的潮流也符合中國目前的國情。低碳經濟其實指的是一種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為基礎的經濟模式,這是繼農業文明、工業文明、科技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進步。低碳經濟是近幾年來科學界和環保界人士炒得最熱的一詞。中國作為一個發展中的大國,龐大的能源消費導致總量巨大的溫室氣體排放,這是不爭的事實。對于西部來說,減少有害氣體的排放是保護生態環境的必然舉措,低碳經濟的就是要利用可以再生的資源,去保護環境,例如電能、風能、太陽能、地熱、核能等節能性新能源。目前經濟的發展使得很多家庭擁有了自己的汽車,可是這也造成了環境的負擔,不僅有害物質不斷排放到大氣中,而且使得本來就脆弱的環境和人口壓力大的城市變得更加擁擠不堪。這就要求政府出臺一些政策控制,比如說:在路途不遠的情況下鼓勵以步行和自行車代替汽車出行,也可推行城市自行車租借系統;鼓勵大中城市發展公共交通系統,如地鐵系統,這些是低碳交通的標志;限制購買私家車,如進行單雙號限行。這樣不僅減輕了交通壓力,也減少了排放尾氣,有利于環境的保護。對于西部大開發中的生態環境保護問題,低碳經濟的地位也是日趨明顯的,發展低碳就是一項重要舉措。
奇聞怪事西部地區農業可持續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
一、農業生態環境與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關系
中國是一個農業大國,農業在國民經濟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近十幾年來,中國農村發生了巨大變革,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以僅占世界7%的耕地養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然而,擺在我們面前的形勢十分嚴峻,一方面,社會經濟的快速增長和人民生活水平的穩步提高,對農業生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支持農業生產系統的環境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惡化。耕地面積銳減,土壤肥力下降,自然災害頻繁,土地退化日益嚴重;尤其是長期不合理使用農藥化學品所造成的水體、土壤、大氣污染,使農產品污染問題日趨嚴重,對生態環境和人類健康的危害已不容忽視。
生態環境,就是自然界里動植物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相互聯系和制約的有關整體,包括水、土壤、森林、氣候等各種自然資源因素。農業可持續發展,是指在農業上形成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產業高效、農民增收的農業發展新格局。發展生態農業,不僅能提高綠色農產品產量和品質,增加農民經濟收入,而且可以改善農村生態環境,提高農村居民生活質量,更是解決“三農”問題的一項重大戰略。生態農業是建立在良好生態環境基礎上的。農業生態環境與農業可持續發展是一個有機統一體,缺一不可。
二、西部地區農業可持續發展面臨的生態環境問題
(一) 多種污染破壞農業生態環境
1.鄉鎮企業“三廢”污染農村生態環境
近年來,隨著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實施,東南沿海很多企業紛紛轉戰西部,西部鄉鎮企業發展十分迅速。鄉鎮企業大部分在農村, 而且布局不合理,對農業的污染過程主要是工業“三廢”進入土壤和植物系統,造成農作物減產,土壤破壞。在“三廢”的污染影響下,農產品有毒物質含量偏高,對人體危害嚴重,致使我國出口的糧食價格偏低或根本不被接受。目前,我國鄉鎮企業廢水COD和固體廢物等主要污染物的排放量已占工業污染物排放總量的50%以上,污染物處理率低或根本不處理而直接排放。農村環境污染己成為西方國家設置農產品貿易壁壘的一個重要理由,也是我國農業整體經濟效益偏低的主要原因。據調查,中國5.5萬km河段有23.7%的水質不符合灌溉要求,4.3%的河段嚴重污染,魚蝦絕跡,大面積農田受重金屬和固體廢棄物污染嚴重。
2.化肥、農藥形成新的污染源
施用化肥農藥,已成為我國農民提高農產品的重要途徑。據統計,2007年,我國化肥年使用量4637萬t(折純量),按播種面積計算,達40t/km2,遠遠超過發達國家設置的22.5 t/km2安全上限,而且化肥流失量約占使用量的40%左右;農藥年使用量約130萬t,而且每年仍以10%的速度在遞增,其中只有約1/3能接觸到目標害蟲,剩余的部分進入了水體、土壤及農產品和大氣中。這不僅造成了巨大的經濟損失,導致水體富營養化,甚至使地下水和空氣污染,也使全國9.3萬km2的耕地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污染。據陜西省土肥所對小麥、玉米、大豆進行三氯乙醛的危害試驗結果顯示,磷肥中三氯乙醛含量在450mg/kg時,3種作物受害加劇,中毒癥狀明顯,出苗率降低。
3.禽畜糞便污染不可小覷
養殖業的迅猛發展造成了禽畜糞便無法全部用作農家肥,排入河中又造成了新的污染。各地的禽畜糞便使得水源、河流、海域、湖泊等污染事故屢屢發生,成為當今農村環境一大污染公害。
(二) 生態環境的破壞已嚴重影響了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1. 水資源匱乏,生態平衡恢復乏力
干旱、半干旱的氣候,使西部地區降水稀少,水資源不足成為制約西部地區生態和諧與農業可持續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縱貫西部地區的重要河流――黃河是西部地區重要的水資源,由于生態環境的破壞,從1972年到1998年的27年間就有21年發生斷流,斷流更加劇了下游河道泥沙淤積,每年從三門峽輸入黃河的泥沙16億噸,破壞了生態平衡。水資源匱乏,農業生產因缺乏灌溉用水遭受巨大損失。
2. 植被稀少,土地荒漠化嚴重
長期以來,人們對植被在生態環境中所起的重要作用缺乏認識,牧區超載放牧,草場退化;對森林亂砍濫伐,植被稀少,破壞了生態環境,導致土地荒漠化嚴重。據國家林業局公布,2011年全國沙漠化土地面積173萬km2,占國土總面積的18%;內蒙古沙漠化面積達到65萬km2,占全國沙化面積的25%;西部沙源增多,土地沙漠化面積由20世紀50年代1500 km2,擴展到3300 km2。
3. 水土流失嚴重,土壤退化
據有關部門測量,由于長期不合理地開墾利用,目前我國水土流失面積達1.94億km2,占國土總面積的20.29%,而且每年還在以10000km2的速度遞增;西部水土流失面積104.5萬km2,水土流失率15.5%,占全國水土流失總面積58%。由于水土流失,全國每年地表土流失量達50億t以上,相當于全國耕地每年剝去1cm厚的肥土層。土壤退化,損失的氮、磷、鉀養分,相當于4000多萬t的化肥,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
總之,生態環境的破壞,嚴重地制約了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要實現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就必須加強農村環境保護,保護人類有限的生態資源。
三、西部地區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對策和建議
(一)樹立以綠色GDP衡量農業經濟增長的理念
各級政府要樹立以綠色GDP衡量農業經濟增長的理念,大力發展農業循環經濟,建立環保型農業經濟增長模式,把生態環境保護質量、環保法規的執行力度和人民群眾對環境的滿意度作為標準,將環境破壞的修復投入占農業產出的比例納入考核體系;對西部地區來說,要制定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具體規劃,盡快建立生態農業發展機制,以推動綠色農業發展規劃的實施;而對廣大農民來說,要加大綠色生產、綠色消費的宣傳教育力度,崇尚自然和綠色文化,杜絕“白色污染”,努力形成自覺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機制和社會氛圍。
(二)大力宣傳生態農業知識
生態農業本身科技含量高,它不僅需要人們掌握一定的科技知識,而且需要專家和科技人員的指導,才能使生態農業充分利用好當地的各種資源。西部邊遠地區農民文化水平較低,農業技術人員占農村人口不到0.04%,對于發展生態農業的知識了解甚少,這就需要我們通過各種方式,大力宣傳有關生態農業知識。尤其加強對有機農產品的宣傳力度,及生態農業對于食品安全、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性,讓大家真正意識到只有發展生態農業,才能真正增加農民的經濟收入,提高農業整體經濟效益。
(三)建立激勵機制,為發展生態農業提供保障
由于生態環境建設的多數項目,在短期內不會產生直接的經濟效益,市場無法進行有效調控。因此,政府應加大支持力度,通過財政、法律及必要的行政等手段,為生態農業的發展提供強有力的保障。如:為鞏固長江、黃河流域水土流失以及西北部風沙地區實施退耕還林還草成果,解決退耕農戶的生活困難和長遠生計問題,應在退耕還林政策到期后,對退耕農戶繼續給予直接補助;建立專項資金,用于西部風沙源治理區退耕農戶的基本口糧田建設、生態移民以及補植補造;在西部四大牧區退牧還草,治理退化草地;進一步健全生態效益補償制度,多渠道籌集森林、草原、水土保持等生態效益補償資金等。通過這些決策調動地方和農民參與生態建設與保護的積極性,為生態農業的發展提供保障。
(四)科學規劃建立農業生態環境監測制度
在新農村建設過程中,要將實現生態農業作為各項工作的主線,加強生態環境保護。一是制定農業生態環境保護規劃和農業生產發展規劃。合理分區,確定生產區和禁止區;有計劃、有步驟地加強農業生態環境建設;二是建立農業生態環境監測制度。建立農業生態環境定位監測網點,定期進行檢測與評價,并將檢測結果及時向有關單位和責任人通報;三是認真執行加強農業生態環境保護的有關規定。
(五)加強農村環境污染綜合治理
當前,農村環境污染己成為制約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因素,必須進行綜合治理。一是要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二是要加大鄉鎮企業環境違法成本,嚴禁污染生態環境項目引進,控制新的污染源;三是強化對規模化畜禽養殖場的綜合治理,推廣畜禽養殖業糞便綜合利用和處理技術,鼓勵建設養殖業和種植業緊密結合的生態工程,積極發展農村沼氣,使畜禽糞便減量化、無害化和資源化,同時加強漁業資源和漁業水域生態保護;四是通過采用生物防治病蟲害和增加農家肥、種植綠肥等辦法,減少對土地、水源的污染,提高農作物的產量和質量。
綜上,重視生態環境保護,大力發展生態農業,走農業可持續發展道路,對西部地區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
(作者單位:西安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