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線客服

淺談藝術對生活的影響

引論:我們為您整理了1篇淺談藝術對生活的影響范文,供您借鑒以豐富您的創作。它們是您寫作時的寶貴資源,期望它們能夠激發您的創作靈感,讓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淺談藝術對生活的影響

淺談藝術對生活的影響:藝術發展的時代趨向對當代城市生活的影響

藝術發展的時代趨向對當代城市生活的影響

邁克爾·杰克遜的“history”世界巡演于1996年9月7日開始,巡演橫跨全球五大洲35個國家56座城市,共舉辦82場,共吸引450萬歌迷到現場觀看,平均每場演唱會觀眾人數達到54878,可謂史上較大規模的主題巡演之一。邁克爾·杰克遜演唱會之所以有如此的號召力,首先得益于邁克爾·杰克遜在流行音樂界的超級影響力,更為重要的是,杰克遜的制作團隊將每次演唱會裝扮成為炫美的視聽盛宴。

現代演唱會,將音樂、舞蹈、舞臺美術、文學、設計、影視等藝術因素綜合在內,不斷沖擊著觀眾的視聽;同時,作為獨立的藝術行為,在操作過程中,為了營造強烈的視聽效果,現場的場景制作、燈光效果、道具、熒幕變換,到的煙花燃放等,制作者都試圖通過對先進技術、設備的運用,帶給觀者以不同凡響的審美享受。透過邁克爾·杰克遜的演唱會,可以發現當代藝術發展的某些共通趨向。

一、藝術發展的時代趨向

邁克爾·杰克遜演唱會作為獨立的藝術創作,通過團隊的集體智慧,將杰克遜對藝術(主要是音樂、舞蹈)的理解以及他的藝術觀念,以演唱會這一形式表現出來。邁克爾·杰克遜演唱會所透露出的現當代藝術發展的共同趨向,具體表現為:

(一)藝術發展的綜合趨向走向深入

此處的“綜合”是指,始自門類藝術之間的相互影響,一方面,門類藝術吸收其它門類藝術的形式元素來補充發展自己,形成新的風格,如文人畫,以繪畫為主體融合詩歌、書法、篆刻藝術元素,形成特色鮮明的藝術特征;另一方面,在綜合吸收各種門類藝術形式基礎之上,又有新的門類藝術形成,是綜合諸多門類藝術元素而形成的新的藝術門類,如戲曲藝術,綜合了舞蹈、音樂、文學、美術、設計等門類藝術元素而形成的表演藝術;電影藝術,更是綜合了文學、舞蹈、音樂、美術、戲劇、設計、攝影等在內。隨著藝術史的演進發展,藝術門類越來越豐富,越到后來出現的門類藝術也就更多包含了其它門類藝術元素,藝術的綜合趨向發展越來越明顯。

相比古典藝術時期,當藝術史推進到現代階段,這種綜合趨向明顯走向了深入。綜合趨向的深入化發展具體表現為:(1)藝術表現中形式論文聯盟因素的突出。20世紀初克萊夫·貝爾提出“‘有意味的形式’是藝術作品的本質屬性?!保?]之后,蘇珊·朗格開始提倡“藝術品本質上就是一種表現情感的形式?!保?]藝術即形式理論的提出,是兩位藝術理論家對當時藝術發展走向的合理解讀。二者的理論加深了形式主義美學對藝術發展的影響,使藝術形式成為現當代藝術表現中尤為注重的部分。藝術形式具有了獨立的審美趣味,并且成為藝術表現的重點,門類藝術之間出現的形式上的相互借鑒也就更為頻繁了。(2)居于主流地位的門類藝術所顯現出的綜合性特征。20世紀以來,電影電視藝術與設計藝術逐步發展成為現當代藝術史的主流形態,這兩種藝術是諸多門類藝術形式綜合建構的。電影藝術是“音樂、畫面、色彩、動作等綜合建構的藝術,源遠流長的多種藝術類型共同支撐著電影獨特的鏡像美感?!保?]設計藝術亦是一門綜合性很強的門類藝術,設計藝術就是將藝術的形式、美感結合社會、文化、經濟、市場、科技等諸多方面因素,再現于我們生活的設計之中,使之不但具有審美功能,還具有實用功能。以這兩種門類藝術為引領,現當代藝術的綜合性趨向發展越來越明顯。

(二)藝術與技術的結合日趨緊密

由古典步入到現代,藝術史的發展雖然仍遵循著自身的模式向前推進,但是隨著科學與技術社會化的深入,經濟基礎經過三次科學與技術革命的洗禮,已經與古典時期的狀況產生了巨大差異。經濟基礎的劇變必然引起上層建筑的轉換,這種劇變對上層建筑的影響日益突顯出來。藝術與影響自身發展的外部因素產生了相比古典時期更為緊密的聯系,具體表現為藝術與技術的聯系越來越緊密,技術對藝術的影響越來越明顯,有時技術甚至會侵占藝術表現的空間,成為藝術表現的主題之一。

邁克爾·杰克遜德國漢堡演唱會,無疑就是技術與藝術緊密結合的范例。開始時,舞臺大屏幕運用動畫技術展示邁克爾·杰克遜的巡演歷程,緊接著燃放禮花喚起觀眾的激情;視角轉至舞臺,主角華麗出場,配合以極佳的聲光電效果,加之舞臺干冰的運用,塑造了一個美輪美奐的境界。從舞美設計,演員服裝、舞臺動作,到現場攝影鏡頭的轉換,捕捉視覺效果;再到邁克爾·杰克遜的表演,技術與藝術結合,獻給觀眾一場視聽盛宴。再如安東尼·卡梅隆的3d電影巨制《阿凡達》,電影藝術的本質特征“電影性”是“電影的敘事因素與影像因素的結合”[4],而此部電影較大的成就不是敘事因素與影像因素的結合,而是影像因素超越敘事因素成為電影的主要表現,劇中大量運用的3d技術,帶給觀者以前所未有的視聽效果,獲得觀眾的熱烈歡迎。技術因素融入電影藝術,為電影藝術的發展提供新的思維方式與發展方向。

二、藝術的通俗化與城市生活

邁克爾·杰克遜的演唱會,深刻體現了當代藝術發展的趨向。雖然當代藝術缺少了古典藝術時期的厚重感,但當代藝術的活力與激越卻是前所未有的。藝術發展綜合趨向的深入意味著藝術通俗化的發展,通過綜合各種形式元素,藝術試圖與社會文化相結合,吸引更廣范圍的人群。藝術的通俗化擴大了藝術的受眾范圍,為藝術發展注入了新鮮血液。接受群體的擴大使得受眾以不可忽視的力量介入到藝術創作過程,成為藝術創作不可忽略的重要部分。藝術與技術的緊密結合,更使得藝術創新與技術革新緊密聯系起來,技術先進的區域總是引領藝術的時代走向,這就使得前衛藝術總是與現代城市生活不可分離。藝術的創新不再只依靠藝術本體內部發掘的可能因素,同時開始關注技術革新為藝術表現帶來的廣闊空間。

藝術的通俗化與通俗文化的發展密切相關。“在現代和后現代的文化類型中,通俗文化表現為流行文化或大眾文化,它以現代都市為中心,通過文化工業的產生、現代傳媒的散播而成為城市居民消費的文化產品?!保?]藝術是深受文化影響的,通俗文化影響下的藝術發展必然出現通俗化的藝術形態,“現代文化中的高與低、藝術與通俗文化的對立則表現為現代主義精英藝術、先鋒藝術與流行文化、大眾文化之間的對立”[5],也就是說,藝術通俗化的具體表現為受流行文化或大眾文化影響藝術形態的盛行。這類藝術形態以現代都市為中心,靠近居民的消費生活,代表莫過于好萊塢的電影和無所不在的廣告,它們集現代社會的技術、文化、藝術、商業、傳媒、產品制造為一體,通過機械復制和文化工業批量生產轉化而成為流行的、大眾的通俗文化的一部分。并且,自20世紀50年代之后,“在重建藝術與生活的聯系的藝術方向中,現代文化中的流行文化,或大眾文化就開始源源不斷地進入各種藝術流派和許多藝術家的作品之中,從而使西方的現代藝術又在一個新的層面上重新建構了藝術與通俗文化的關系,或者說通俗文化又在藝術中得到了新的闡釋。這種新的關系、新的闡釋表現為波普藝術”[5],波普藝術通過對當下流行文化中的文本、圖像、物品和藝術符號的挪用,不改動原有對象的主要特征,然后通過拼貼、復制、并置、放大等手法,使日常生活中的流行文化在向藝術的轉換中發生語義的畸變。由此我們可以認定,以電影藝術和設計藝術為主要藝術門類,波普藝術等大眾型藝術為代表,成為藝術通俗化的主要表現形態。

阿瑟·c丹托在《普通物品的轉化》一書中提出,二十世紀六十年代早期的前衛藝術家所努力克服的兩個界限:一是高級藝術與低俗藝術圖像之間的界線,一是作為藝術品的物品與作為日常文化一部分的普通物品(但是后者在那時為止還沒有被認為是藝術)之間的界線。[6]對這兩個界線的克服,深刻體現了藝術發展的通俗化傾向,一方面藝術將流行文化引入自己的視域,另方面藝術努力拉近與日常生活的距離。同時,這兩個方面又是相輔相成的,“把流行文化引入藝術,無疑是新一代藝術家們企圖填平由現代主義藝術構建的日常生活與藝術的鴻溝”[5];欲填平日常生活與藝術的鴻溝,就必須以流行文化為中介,對藝術進行改造,前者是手段,后者是目的。

拉近藝術與日常生活的距離,這里的“日常生活”特指現代城市生活。因為從農業文明跨入工業文明,城市化進程成為社會進步的重要標志,而城市生活也就成為社會生活的主流趨向。另外,由于藝術發展與技術的緊密結合,只有在現代化的城市,藝術與技術的結合才能獲得更多的機會,技術對藝術發展的影響才能更為明顯的凸現出來。藝術發展的時代趨向演化為藝術的通俗化與城市生活的互動關系,藝術的通俗化為現代城市帶來了一個藝術化的世界。

三、城市生活的藝術化

及時次工業革命之后的社會化工業大生產使得城市化進程不斷加快,城市生活日漸成為人類社會生活的主流形態。藝術發展綜合趨向的深入以及藝術與技術的緊密結合,使得藝術社會化(即通俗化)的程度逐步深入,藝術成為人類社會生活不可或缺的部分,給人類的日常生活帶來精神愉悅與審美享受?,F代的城市生活充溢著諸多的藝術行為,演唱會、藝術展、廣告、工業設計等等,藝術以多維的形式進入到城市生活的每個角落,城市生活逐漸成為一個藝術化的生活。城市生活的藝術化具體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一)日常生活的審美化

所謂“日常生活審美化”,就是直接將“審美的態度”引進現實生活,大眾的日常生活被越來越多的“藝術的品質”所充滿。[7]日常生活的審美化表現為兩方面,一是大眾身體與日常物性生活的表面美化;另一方面是深入人類內心生活世界的美化。但在藝術通俗化的發展趨向之下,日常生活審美化更主要的表現為及時個方面。

大眾身體與日常物性生活的表面美化主要是一種“物質的審美化”,也就是人們日常生活所接觸到的物品,幾乎都經過了審美的改造,成為人們藝術化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從經過審美創造的時裝、首飾對人類身體的包裝,到工業設計、工藝品和裝飾品的“外在成品”存在,從室內裝璜、城市建筑、都市規劃的“空間結構”,再到包裝、陳列和編輯圖像的“視覺表象”,都體現出一種對日常生活的審美關懷。同時,不僅普通大眾的日常生活極其周遭環境都得到了根本的審美改觀,而且,就連人自身,只能屬于每個自己的“身體”,也難逃大眾化審美設計的捕捉。并且伴隨著互聯網時代的來臨,日程生活審美化加快了進程,大眾可以將審美的態度直接引進現實生活,這也就意味著審美的泛化。審美的泛化同樣影響到藝術創作,阿瑟·c丹托這樣形容說:“藝術品不再需要多少技能來制作。它們不再需要藝術家——任何人都可以‘做’藝術品。繪畫和雕塑按照傳統所理解的,越來越不處于中心地位。在這種時代里任何事都是可以的?!保?]

(二)藝術創作由自我娛樂轉向大眾娛樂

王林提出:“(后現代主義藝術的出現)首先是藝術資源的擴大,技藝性、形態化的現代藝術從精英狀態中出走,藝術不再和生活對抗和公眾對抗,而是立足于迅速變化的生活和公眾之中,去反省生活并影響公眾?!保?]也就是說,現代社會的通俗化藝術與古典藝術時期的精英藝術有著本質的區別。后現代主義語境下的藝術發展,其主流形態表現為通俗化的大眾藝術,而此類藝術所面向的對象主體是人民大眾,不再是古典藝術時期藝術所面對的精英階層,藝術與生活之間的界限開始消融,藝術由精英階層的自我娛樂轉向大眾娛樂。

古典藝術時期,藝術的主流形態一般由宮廷和文人主導。掌握國家權力的統治階級,利用藝術來鞏固自己的統治,藝術風格往往表現為威嚴、宏偉、嚴謹和理性。文人則自視清高,藝術創作多是抒發自己情感,只在文人階層這一小圈子里流行,這種藝術的風格形態多優美、纖秀、高雅。宮廷藝術與精英藝術多是統治階級的自我娛樂,在民間流行的通俗藝術,雖然一直存在,但在現代藝術階段之前,尚未占據到藝術史的主流形態。進入到現代藝術階段后,“藝術與日常生活之間的界限開始崩塌了”[7],由此,藝術也開始轉向了大眾娛樂。

由于大眾對藝術行為的不斷介入,“大眾趣味(taste)將適于日常生活環境的各種精神氣質圖示用于正統藝術作品,因而進行了對藝術事物向生活事物的系統化約”[8],大眾的審美對藝術創作產生了巨大影響,同樣,德國接受美學家伊瑟爾提出“隱含的讀者”概念,其實就是為說明在藝術創作過程中,藝術家有意無意都會考慮到自己的藝術作品將會被哪種社會階層、社會群體所接受,在后現代語境下,大眾審美成為藝術創作不可忽略的重要因素,這皆是因為現代藝術以娛樂大眾為旨歸。

(三)藝術發展的產業化

20世紀20年代至30年代出現了一種新的文化現象,即收音機、留音機、電影的問世,這一現象的出現帶來藝術形態的變化,歌唱藝術、表演藝術、文學藝術等藝術品不再是一次性存在,而是可以批量生產和儲存的,使得這些藝術品共享化、大眾化,提高藝術形態的社會知名度和地位,這些表明了西方藝術產業初現雛形。由此可見,藝術產業的出現促進了藝術品共享化、大眾化,也就是藝術社會化的實現過程?!八囆g產業的本質特征在于它是從事物質和精神文化產品的生產、流通和以文化為內涵的各種服務活動或部門的結合?!保?]藝術產業是一種綜合性的行業,是現代科技、工業、商業、藝術、文化相結合的產物。邁克爾·杰克遜的演唱會從前期的制作、宣傳到最終舞臺表演結束再到后期的藝術與商業運營,就是一個典型的藝術產業化過程。

一次成功的演唱會不僅僅取決于演唱會主角的出色演出,到場觀眾的數量、演唱會運營的收益、電視轉播的數量等等都是重要的衡量標準。為了成為最為成功的演唱會,制作團隊在演唱會開始之前,要進行大量的廣告宣傳,利用媒體造勢以吸引眾人眼球,以獲得的上座率;還有現場演出的電視直播,電視觀眾的收視率;現場演出要極盡華麗,每個細節都要經過精心的設計,舞臺美術、動作、音響、配樂、道具等等對眾多元素進行借用;演唱會結束之后的碟片發型、紀念物品拍賣等,是一個產業化的經營過程。

在現代化的城市生活中,不僅僅是演唱會,藝術展覽、電影首映、話劇音樂會策劃宣傳以及當下流行的選秀活動、明星制造、綜藝節目等等都是藝術產業的組成部分,也是現代城市生活藝術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藝術與城市生活、經濟環境、文化傳媒、技術發展建立了密切聯系,藝術產業化發展已經成為一種潮流,既引導了藝術的時代走向,又建立了一個充溢藝術的生活世界。

結論

邁克爾·杰克遜演唱會作為現代城市生活藝術化的一個縮影,體現出藝術發展的通俗化趨向為現代城市生活帶來的巨大改觀。后現代語境下,從“最富有反叛的達達精神”的杜尚作品《泉》的展出開始,再到波普藝術的盛行,藝術與生活的邊界逐漸被打破,藝術成為生活化的藝術,生活成為藝術化的生活。由此,城市生活開始了一個藝術化的階段,藝術與現代城市生活的結合,一方面使得城市生活更加豐富多維,使生活在工業文明之下的人們得到精神上“詩意的棲居”;另一方面,使得藝術的邊界開始模糊,藝術與非藝術、藝術與生活開始混淆,類似古典藝術時期的經典作品很少出現,出現于現代生活之中的是大量泛美的藝術現成品。藝術的通俗化對現代城市生活的影響還在繼續,而我們對這一趨勢采取什么樣的態度,還需要作出深刻的思考。轉貼于論文聯盟

淺談藝術對生活的影響:用生活的真實表現藝術的真實

摘要:本文通過對話劇《萬家燈火》中宋丹丹的表演片段的賞析,解讀話劇舞臺表演的技巧:藝術來源于生活但有高于生活,一切表演技巧都是通過演員豐厚的生活基礎體現出來的,演員必須要熱愛生活。

關鍵詞:話??;舞臺表演;技巧

北京人民藝術劇院演出的話劇《萬家燈火》,上演后深受廣大觀眾的贊揚和好評,曾經被評為國家舞臺藝術精品工程年度十大精品劇目。在評論界看來,此劇在思想性、藝術性和觀賞性等方面,都達到了當代戲劇舞臺表演創作的較高水平。

全劇以一個南城人家近十年的生活變遷為主線,以“金魚池”地區危房改造為背景,塑造了一群平民百姓的鮮活形象,表現了北京老城居民的生活環境和生活狀況,反映了政府為改善群眾生活所做出的實際成效。

為該劇擔當編劇重任的是著名作家李龍云。他的戲劇語言功力和對于南城市井生活的熟諳,使得整部劇作生動親切,而又意味深長。

導演林兆華和李六乙,在指導排演的過程中善于挖掘生活本身的細節和幽默,將看得見、摸得著、活生生的人物形象展現在舞臺上,充分發揮了北京人藝善于刻畫市井百姓和小人物的特長,從而引起了觀眾的強烈共鳴。

該劇演員陣容強大,明星薈萃:宋丹丹在劇中扮演頗有幾分威儀的何老太太;楊立新扮演一位有點“嘎”的基層干部;濮存昕扮演一位自命清高的社會學家。他們充分展示了人藝演員刻畫人物的功底和觀察生活的細膩,尤其是宋丹丹飾演的何老太太,嬉笑怒罵皆成文章,成為整臺演出的奪目亮點。話劇《萬家燈火》的空前成功,離不開其人物性格鮮明、獨特、多樣,語言風趣,潑辣精彩,京味兒濃厚等特色,全劇將市井百姓和小人物的精髓刻畫得惟妙惟肖,體現了老北京特有的風格。

宋丹丹是北京人藝的國家一級演員,影視演員,她戲路廣,涉獵多種藝術形式,是實力派演技中的佼佼者。她1981 年考入北京人民藝術劇院演員訓練班,1983 年畢業做演員,1984年在話劇《紅白喜事》中飾演“靈芝”,開始了她的藝術生涯。1985 年她在電視劇《尋找回來的世界》中飾宋小麗,獲大眾電視飛天獎“女配角獎”。1985 年在電影《月芽兒》中飾女主角“月蓉”;從1990 年春晚開始,隨著《超生游擊隊》等一些列小品的廣受歡迎,讓她名聲鵲起,成為廣大電視觀眾喜愛的演員。1993 年,她憑借話劇《回歸》獲戲劇梅花獎。1994 年她和英達合作的情景劇《我愛我家》獲得空前成功。之后她一直在小品和影視劇中時有上佳表現。她的話劇作品雖然不多,但是頗見其表演功力,很值得藝術院校表演專業師生觀摩、剖析與學習。因篇幅所限,本文只截取宋丹丹在話劇《萬家燈火》第十幕中的一節,從以下幾方面進行賞析:

一、用生活的真實表現藝術的真實

高超的藝術家常常讓人看不出技巧之所在,但是實際上并非沒有技巧??床怀黾记傻募记?,乃為較高的技巧。這種高級技巧的境界,乃技巧之消逝與結束。因此,高水平演員表演的“不是生活”“不是演戲”,而是“演人”;“不是我演他”,而是“我是他”,追求的是表演的高技巧、高境界,絕非不要技巧。

俗話說:愿望是半個生命,淡漠是半個死亡。宋丹丹從進人藝學員班開始就喜歡演老太太,她說:“因為我堅信每一個老年人都是一本書。最讓我動心和演起來過癮的應該是《萬家燈火》里的何老太太了。她那么豐富有特色,而我對她是那么熟悉。她太像我小時候的鄰居———小茹子她媽。對他們一家人的記憶,給了我太多的靈感?!闭撬龑夏耆擞兄詈竦那楦泻蜐夂竦呐d趣,才使她在生活中特別留心觀察和體驗各種老太太的外形特征、性格特征、說話神態,以及她們的思想感情。因此,她所刻畫的老太太的人物形象才會活靈活現,呼之欲出。

著名電影演員王鐵成曾談到:一切表演技巧都通過演員豐厚的生活基礎體現出來。因此演員必須首先“熱愛生活”,不管生活是艱難、困苦,是曲折還是一帆風順,不管個人遭遇以及生活氛圍是狹窄還是廣闊,只要你熱愛生活就能找到樂趣,而這種樂趣就能加深你對生活的理解和認識、體驗與感受,從而構成演員塑造角色的基礎。

宋丹丹在她的論文中寫道:其實很難講清楚我們所扮演的角色是如何誕生的,她是由哪來的?你的記憶?你自己?但是她存在于你的內心。當你遇到一個劇本,拿到一個人物,你真的會發現其實你在演她的時候想到了誰,你在演你見過的或認識的或報紙雜志小說、電影電視里的,反正是你觀察到的,你懂了的。你只有懂了她,你才能演好。所以,演員必須學會觀察生活,生活才是你創作的源泉.宋丹丹還說:“做戲跟做人一樣,要真實,要真聽真看真感覺?!庇纱丝梢姡谌宋镄蜗髣撟鬟^程起步時,要特別強調尋找到生活實感,強調表現出生活露珠與芬芳的魅力。表演藝術的基礎是活生生的真實,活生生的人,我們的表演藝術遵循的是天性道路。宋丹丹將活生生的、飽含露珠的生活轉寫成藝術,并讓其保持生活的生動性、豐富性、復雜性及其本色魅力,這是值得稱道并認真學習的。

二、用情感創造情感

宋丹丹在《萬家燈火》中扮演的何老太太是南城的老北京,39歲死了丈夫,生了七個孩子死了三個。她作為一家之主,殺伐決斷極有自尊和威嚴。她自以為深明大義、教子有方,常因家庭兄敦弟頤而沾沾自喜,卻又經常處于精神的兩難之中:既為兒子們對古文化的執迷而驕傲,又為兒子們不食人間煙火而惱怒。她是堅強的、善良的,但生活的殘酷好像又讓觀眾覺得她的心似乎不那么柔軟。

老二的新房塌了,何老太太一病不起。她操勞一生,好像已經沒有力氣繼續掙扎。孩子們把她攙扶到椅子上,她一氣之下轟下了老田,心中一陣酸楚,叫孩子們拿來了他們爸爸的照片。

為此,宋丹丹在自己的論文中寫道:

我每次演到這兒,都無法控制我的淚水。我顫抖的用手擦著鏡框,對孩子們說:“瞅瞅,你們爸爸,大號何宗祁,年輕的時候,人物!漂亮!”然后,我長嘆一口氣,起身往臺口走,這時,舞臺整個被壓黑了,一束高光打在我身上。四周靜極了,觀眾席中鴉雀無聲,我慢慢地走,慢慢地說:“他們爸爸這個人啊,特好干凈,多咱一進了這院門兒,就起窗根兒抄起把摔子,腳、腿、身上,且挨那兒摔打呢!……”每每演到這兒,我都覺得無數根無形的線在我手里,那是觀眾,他們被我抓住了,他們和我一起進入了一個境界,那是可遇不可求的忘我。那時候,我不是我了,我就是何老太太,我偶爾會聽到臺下某個觀眾的一聲抽泣,我的心變成一汪水,一片海……

宋丹丹先從外型上接近人物,佝僂駝背地琢磨老人的步態,老著嗓子尋找蒼老的語調,更可貴的是宋丹丹將鮮明的外部感覺與豐富細膩的內部心理感受融為一體。她扮演的何老太太充分展示了她刻畫人物的功底和觀察生活的細膩。從宋丹丹淚光閃動的眸子中,感受到一個平凡的女人用一生時間濃縮出來的美麗。她有著極強的表現力,那一舉手、一投足,那眼神、那步履都帶著戲,她成了戲中不可缺少的元素。她總是帶著戲走,或者說她在決定著戲往哪里走。這種魅力,來自真情!

三、用心靈塑造心靈

藝術要講技巧、講處理,表演要達到“神似”“就是”的高層次,沒有高超的表演技巧和扎實的基本功是不行的。臺詞的重音、顫音、潛臺詞、內心獨白都很講究,語言功力和語言動作都來自內心思想和心理動作。

演員創作的及時元素是動作,第二元素是情感,近年來又提出第三元素———思想。有功力的演員在舞臺、銀幕、熒屏上應該有思想,應該體現出思考品格,應該能揭示出人物深層的豐富的內心世界。宋丹丹在處理何老太太那段長達3 分鐘的臺詞時,就讓我們看到了這位老人復雜的內心世界和深層的情感。

何:“我39 歲上,他爸爸就走了?!闭f這句臺詞時,宋丹丹用微笑掩飾著內心的凄苦。她認為這個老人在經過一生的磨難后只能用凄苦的笑來表現曾經的痛。這時她停頓了一下,顫抖著慢慢抬起手伸出四個手指頭說:“我守了四十年的寡……”她用手捂住嘴潸然淚下,無聲的哭泣片刻后她深吸一口

氣,提高了聲調用極快的速度說出了下面的臺詞,反映出老人內心激動的情緒。

何:“最難受的時候唉,就是他爸爸走那陣兒。臨死前撂下話了,告訴讓給送回老家去。哪那么容易啊,你男人死了,何家破敗了你一寡婦拉扯著一堆孩子,人都是勢利眼。”宋丹丹把這一段臺詞處理得非常到位,把一個女人內心深處感受到的世態炎涼,親戚的冷漠和勢利,一家人的孤獨與無助,以及自身的堅強,都把握的、真實、到位。這就像王鐵成所說的:“形為先,神韻超乎其表;神韻為主,寓于形,融成一體。如有形而無神韻,神采即脫格矣。固形神兼備,神似生育形似?!鄙耥嵰啃撵`去塑造。通過眼神反映內心世界。宋丹丹的眼神很有表現力,體現出了演員的心理技巧,一種塑造靈魂的技巧。她能如實地、恰到好處地通過形體、動作、面部表情,特別是眼神把內心世界傳達出來。同時,她把老太太走路的姿勢表現得惟妙惟肖,節奏把握得非常有層次。

在接下來的表演中,她慢慢平息著內心的激動,輕輕地說:“甭管多難,我把你給送回去了。多咱我到你那一步,我可不給孩子添那么多的麻煩?!彼蒙钋榈难凵裢罩休p輕地呼喚:“宗祁:我對得起你們何家嘞。這么些孩子,我都拉扯起來了。(她自豪地用手輕拍胸膛,聲音提亮)我一個人兒,都把他們培養成人了?!苯又?,她微微地探出身子,仿佛和丈夫在面對面地交流,她用充滿委屈的聲調埋怨丈夫:“你呀……你這招招著要帶我走呢?”說到這里,她的眼神流露出倔強和固執:“沒住上新房,我哪兒也不去!哼!”

這段長達3 分鐘的獨白,宋丹丹是用情感去創造情感,用心靈去塑造心靈,用激情去體現激情的。她用的表演狀態,最飽滿的情感狀態投入到表演當中,使觀眾和她一起笑,一起流淚,一起嘆息,體現出演員的藝術生命表現在創作角色的跨度和藝術生命的跨度,充分表現出她更高、更新的藝術境界。

淺談藝術對生活的影響:淺論新生活運動中生活藝術化對工藝美術的影響

[摘要]新生活運動是20世紀30年代國民黨自上而下發起的一場“重整道德、改造社會風氣”的運動。該運動從人們生活的“衣、食、住、行”出發來推行“藝術化的新生活”,影響了以“衣、食、住、行”為設計對象的工藝美術。新生活運動把造物設計活動納入政治與社會學的領域,除了狹隘的功利目的外,客觀上促進了工藝美術的發展,同時也為年輕的

1934年2月,在江西南昌發起新生活運動。這場所謂“重整道德、改造社會風氣”的運動,在全國持續了十五年,直到政權崩潰才告一段落。以抗日戰爭為界,新生活運動分為前后兩期。關于新生活運動的評價,港臺史書褒揚的多,認為“新運”的推行與展開,與

二、傳統造物觀念在工藝美術中的延續

自19世紀以來的中國社會發生了深刻的變化,這種變化最為顯著的特征就是傳統社會逐漸瓦解,并在瓦解中向現代社會轉變?!案锩院?,中國社會在表面上已有顯著的進步,但實際上沉滯在社會底層的一切惡風舊習,仍沒有絲毫的動搖。我們企圖推行新政,復興民族,最根本最迫切的要點,不可不使中國人的生活態度徹底的改善。像大多數中國人生活的散漫、頹唐、頑固,是不能接受近代科學的文化的。它不能使三民主義的政治原則具體地實現?!痹趥鹘y向現代的轉變過程中,傳統的政治也隨之削弱,新的政治卻并未能形成并代替傳統。從辛亥革命的“剪辮子”開始,生活方式就與社會革命連在一起。更是提倡“民主、科學”的生活,革命思想開始在人民心中扎根,馬克思主義在精英階層有較大影響,無政府主義、自由主義、國家主義等也都有一定的市場。另外,20世紀20年代末30年代初,以胡適為代表的一部分資產階級和上層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發起了一場資產階級改良主義運動。他們針對國民黨“擁護舊文化”、“反抗新文化”的守舊立場及“東方文化派”的復古主義思潮,提出了“全盤西化”的極端主張,要求“徹底的打破中國的傳統思想的壟斷”,“全盤西洋化”。新生活運動是作為五四新文化運動的對立面出現的,新生活運動把中國傳統的統治人民的禮義廉恥同資產階級的現代生活方式結合起來,目的就是把民眾的生活納入國民黨政府的控制范圍,建立其政權的合法性基礎。正如林風眠在《藝術與新生活運動》一書所寫:“所謂的新生活也就是相對的,就是在某種限度內改變他的舊習慣,創造新習慣”。怎樣才算是新生活呢?“一言蔽之,新生活可說是合 理的生活,一切生活習慣要合乎現代社會的標準,要合乎

淺談藝術對生活的影響:論手工制作的生活陶瓷藝術

論手工制作的生活陶瓷藝術

工業革命開始之后,傳統的陶瓷生產開始日漸的分成兩種,一種是以滿足人們日常生活需要為主的日用陶瓷,另外一種是一種以滿足人們審美需求為主的藝術陶瓷,大批量生產的日用陶瓷使陶瓷的藝術美感大大削弱了。而當代陶瓷藝術中那種藝術家獨特的審美語言與風格,又使這種供人們欣賞的陶瓷藝術與人們的生活相去甚遠。手工陶瓷藝術既不同于日用陶瓷的那種大規模的產量,更不同于現代陶瓷的那種遠離生活的藝術境界,它的目的僅僅是為了美化生活,給普通的人們以美的享受,從而提升人們的生活質量。本文由論文聯盟收集整理藝術生活化,是生活陶瓷藝術最為顯著的特點之一,生活陶瓷將生活與藝術融合,它巧妙的將陶瓷藝術的審美性與實用性有機的結合,形式豐富多樣。不僅具備了藝術陶瓷的審美功能,同時還具備了日用陶瓷的實用功能,可謂是一舉兩得的藝術。從分類上來講,生活陶瓷藝術無外乎一下幾種,茶具,餐具,花器,香薰。

中國自古以來就有飲茶的習慣,隨著各朝各代不同飲茶習慣的影響,茶具也經歷了很復雜的變化過程。當今的趨勢是功夫茶文化的廣泛化,從之前的南方一直向北方延伸,因此茶具有很大的市場。手工制作的茶具可以分為紫砂類,青瓷類,白瓷類,黑瓷類等等,紫砂茶具具有大方質樸,細膩委婉的特點。青瓷茶具胎白釉綠,細膩溫潤,有美玉一般的特點。白瓷茶具能夠更好的襯托出茶水本身的色澤。到了現在,喝茶仍被看做是一種高雅的行為,陶瓷茶具更是一種能夠記載中國茶文化和陶瓷文化的一個重要的符號。在當今最求個性化的時代,大批量,機械化的生產出來的茶具已經不能滿足當代人們的審美品位,在這樣的形式下,手工制作的茶具產生了,很快的受到人們的追捧。需要說明的是,雖然人們很熱捧手工制作的茶具,但是陶瓷制作者們還是需要不斷的領會中國傳統的茶文化,以及陶瓷文化的內涵,仔細揣摩其中的高雅意境,同時要與當代人們不斷提升的物質和文化的審美要求達到統一,只有這樣才能創作出更多深受人們喜愛的手工陶瓷茶具。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也逐漸開始越來越重視精神層面上的消費,追求一種個性化,情趣化的生活品味,在這樣的情形之下,與人們生活關系緊密的手工餐具,開始受到這一類人的青睞。中國自古就是一個注重飲食文化的國家,民以食為天,相對于可口的食物,餐具更是飲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許多講求生活品味的人,在進入一家餐館的時候,往往會很在意餐具的品質,就算是事物再美味,可是少了精致的餐具,也會使原本高雅的飲食環境顯得平庸了許多。正所謂美器襯美食。不同口味,不同風格的食物搭配不同風格的餐具,兩者相互襯

托,更能激發人們的食欲,同時也能帶來愉悅的飲食心情。不過,如今的很多餐廳也開始注意到這一點,比如一些農家菜館多選用一些質樸淡雅的餐具,咖啡廳則多采用一些描金的餐具,以顯示其高貴的質感。與此同時,很多普通人家也很注重餐具的選擇,以前的那種機械化生產的餐具,已經不能滿足他們的需要。他們大多會從餐具的裝飾,造型,實用性等等挑選。這是一種令人欣喜的景象,因為,他們認識到,餐具不僅僅是為了盛裝事物,更多的也是一種生活品質的象征,運用得當也可以使居家環境變得更加的有情調。

說到幸福的氣息,也就不得不提到香爐了。在國外很多發達國家,他們比較喜歡使用香薰,光是美國,每年從中國進口的香爐數量就很驚人,如今,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一些發展中國家也開始使用,例如印度。香爐的作用無外乎供奉佛祖,日常生活中多用來凈化空氣,香薰爐中可以安放許多中香料,如檀香,沉香等等,從香爐中散發出來的陣陣香味,不僅可以使人安定放松,更可以消除疲勞,緩解壓力。因此很受都市白領一族的喜愛。還有一種備受人們喜愛的手工器物,那就是花插。花插作為一種很重要的家具擺件,在人們的生活中也占有很大的比例。因為現在越來越多的人向往綠色,同時也希望在自己的生活中多增添一些大自然的氣息,因此,花插作為一種綠色植物的載體,出現在了越來越多的人們的視線。手工制作的花插,造型多變,裝飾風格更是多種多樣,從粉彩,刻花等等不勝枚舉,十分的迎合當代人們追求個性的特點。因為一些大眾花瓶的那種古板的造型,單調的裝飾,已經不能滿足當代人們的欣賞品味,選擇一款合適的花插,使居家生活變得精致起來。

中國的傳統制瓷工藝以及深厚的文化底蘊是其他任何國家無法追趕的,隨著人們生活水平和審美眼光的變化,越來越多的手工制作的陶瓷開始受到關注,但是在生產的過程中也難免出現也些問題,比如設計還缺乏合理性,品牌意識不夠強烈等等。這從一個側面提醒這我們,我們國家的手工陶瓷生產還處在一個相對初級的階段,需要我們更多的陶藝工作者們從事到這一事業當中來,把握機遇,開創一個全新的陶瓷時代。

淺談藝術對生活的影響:淺談現代藝術哲學對社會生活的影響

淺談現代藝術哲學對社會生活的影響

人類社會的全部歷史是一部文化發展的史詩,社會與文化同生并存,相依發展。哲學和藝術又同時集中體現了文化的內在品質,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民族文化精神,并且深刻地揭示出文化的價值觀念。藝術作為精神文化現象的一種特殊的存在形態,從各個不同的透視角度反映著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不僅給人們帶來了美的享受,而且為主體意識的自由展現提供了無比廣闊的天地。

哲學和藝術從古至今都是歸社會所占有的,哲學總是社會的哲學,藝術總是社會的藝術;而社會就是哲學和藝術產生、發展的土壤,是它們展現自由的大場所。哲學和藝術的全部作用都在人類社會生活中得到發展,它們既受社會的制約,又反作用于社會,對社會的發展起著推動或阻礙的作用:有時表現出正價值,有時則表現出負價值,這恰恰符合藝術能動性的本質特征,是意識不同于物質的根本區別。

藝術設計作為一種特殊的精神生產,從各個方面反映著社會生活的場景,通過藝術的物質外殼——作品,使觀眾或讀者間接認識作品中所反映的形象的本質。從另一方面說,藝術所得到的多樣性的感性認識,為哲學的理性認識提供了豐富資料。所以,哲學和藝術結合起來,共同為人們認識現實,把握事物的變化形態和規律,提供思想工具?,F代人普遍意識到藝術世界是奧妙無窮的世界,藝術經驗對豐富人生是不可或缺的要素,藝術與人性中最深層的東西息息相通。在人類歷史長河的每一關鍵時刻,藝術都給人希望和勇氣,使人類的天才和智慧得到充分發揮和施展,并保障了人與人之間心靈的交流。

藝術起源于勞動,藝術創作成為人的一種特殊勞動。從原始藝術品的考察看,它最初與生產技藝有密切聯系。人們在勞動時需要齊心合力發出行動一致的號子,這便是原始的詩歌、音樂。隨著藝術品的產生,產生了“懂得藝術和能夠享受美的大眾”。由藝術引發的人們的審美需要,又引起一批批、一類類新的藝術品的出現。關于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問題,不光在物質生產中出現,而且在“藝術生產”中也同樣出現,這是馬克思主義創始人的一個基本觀點。因為他們認為人類的任何生產活動,無論物質生產還是精神生產領域的各個方面都是人以自身的活動引起的,目的都是為了調整、控制人和自然之間的物質交換的過程。在物質生產中,人為了使自在的自然變成自為的自然,變成人對本身有用的形式的控制、改造和占有自然的方便。因此人便使用自己的智力的和身體的力量,來完成這樣一個物質交換的過程,獲得一種物來體現自己本質力量的強大,即藝術生產也是一般的生產勞動——生產物質產品的勞動。因此,化了人的本質力量的有用的物質產品。在藝術生產中,人也是如此馬克思說: “一切的藝術和科學的產品,書籍、繪畫、雕塑等等,只要它們表現為物。就都包括在這些物質產品中。”

藝術創作反映社會生活。藝術作品的價值是在實踐中形成的,它綜合體現了人類審美活動中多方面功能的相互作用。從藝術作品中個人與社會的相互關系看,藝術不僅僅反應客觀的社會生活,而且表現著個體的主觀心理,這種創作心理及個性,又具有一定的社會性。在藝術作品的表達上,不只是表現出藝術家的創作個性和情感態度,而且還表現出創作者與欣賞者之間的內在聯系。對藝術作品的接受過程,是欣賞者對藝術家所創造出來的想象的一種再創造和再評價的過程,也是欣賞者與創作者之間思想感情發生共鳴,從而有效地發揮藝術作品社會審美和教育職能的過程。因此,藝術有個人心理方面和社會交往方面的聯系。從藝術品的創作到社會公眾的欣賞以及社會價值實現的全過程,都沒有發揮形象思維的能動作用。

現代藝術哲學的發展、建立和完善的過程,是一個歷史不斷進步的過程。這種研究體系是建立在唯物史觀上的,它不僅在馬克思文藝體系中有著重要的意義,而且在精神領域和市場經濟下也起著重要的作用?,F代藝術哲學是馬克思主義哲學學的一個貫徹始終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只有深入研究和認識它,才能發掘出它在整個馬克思主義哲學中所具有的極為重要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

91综合网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