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論:我們為您整理了1篇分析民族文學藝術范文,供您借鑒以豐富您的創作。它們是您寫作時的寶貴資源,期望它們能夠激發您的創作靈感,讓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分析民族文學藝術:分析民族文學藝術中的民族性格
摘要:民族的文學藝術都不同程度地帶有自己濃郁的民族特性。每一個民族,不論大小,都有它自己的,只屬于它而為其他民族所沒有的本質上的特點、特殊性。每種藝術形式作為一種文化載體一代一代地傳承和發展下來,深深地烙上了民族的印記。尤其是語言、表演和造型藝術等方面,凸顯了民族文學藝術的民族性格。民族文學藝術成為全人類文化寶庫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關鍵詞:民族文學藝術 語言藝術 表演藝術 造型藝術
民族文學藝術起源于人類社會的勞動和多種社會需求,一個民族本質上的特點充分蘊含在文學藝術的內容和形式之中,“每一個民族,不論其大小,都有它自己的,只屬于它而為其他民族所沒有的本質上的特點、特殊性?!雹偎^的民族性格是指一個民族在共同的文化背景和特定的社會文化歷史條件下,形成的對現實的穩定的、共同的態度和習慣化的行為模式。我們平時所說的基本人格類型、民族性以及社會性格等概念,就是指民族性格。
民族文學藝術可分為語言藝術(指神話、童謠、故事、諺語、文學等)、表演藝術(主要指音樂、舞蹈)、造型藝術(指繪畫、雕塑、工藝美術、建筑、服飾等)和綜合藝術(指戲劇、電影)等幾大類型。每種藝術形式代代傳承和發展,都深深地烙上了民族的印記。
一、語言藝術
文學是一種語言藝術,是社會生活在作家頭腦中的間接反映。一部的文學作品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一個時代、一個民族所特有的精神風貌。
文學所具有的民族性格是受各民族語言、生活方式、精神信仰和神話傳說的影響,這些影響又具體體現在文學作品的內容和形式等方面。以中國少數民族蒙古族文學為例。在蒙古族文學中,再現了“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的草原自然景象,“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經濟形態,“毛氈帳裙”“食唯肉酪”的傳統生活方式,使蒙古族文學散發著清新濃郁的草原生活氣息和一種剛健雄渾之美。這種獨特的文學藝術風格只能歸屬于特定的民族文化范疇,也只能在特定的民族生活土壤中萌生、發芽。反映了蒙古族獨特的民族性和社會性格。
文學作家在運用形象思維進行創作時,總會把他所要塑造的人物性格注入民族精神,使整個文學作品滲透著本民族人民的共同心理素質、共同審美習慣和共同的情感體驗。如屠格涅夫的《父與子》,托爾斯泰的《復活》《安娜·卡列尼娜》,果戈理的《死魂靈》《欽差大人》等眾多作品,都成為膾炙人口的傳世佳作。眾多文學大師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大多個性鮮明,人們既能夠在作品中尋找到不同歷史時期的鮮明的人物性格,又能夠捕捉到該民族所具有的共同的民族性。
二、表演藝術
各民族的生態環境不同,歷史發展的軌跡也不同,因此不同種族、文化和背景下的不同群體會形成迥然各異的表演風格,不同民族突顯出不同文化的藝術表現形式。
1.舞蹈
舞蹈是以人體為媒介的表演藝術,它同歌唱一樣在人類社會的初期伴隨著人們的勞動和社會生活而產生。世界各民族的舞蹈是該民族歷史、文化的標志之一,是民族風俗和民族生活的描繪和積淀,反映著本民族的民族心理、審美情趣和民族性格等文化現象。
在舞蹈形式的表演藝術中,朝鮮族舞蹈獨具特色。鶴在朝鮮人民心目中是善良、純潔、長壽的象征,是圖騰崇拜的藝術形象。崇鶴心態經過長期的藝術加工與不斷升華,形成舞蹈最基本的步態,這種柔韌、飄逸的鶴步充分展示出舞者典雅、飄逸、瀟灑的風格,創造出不同的舞蹈境界。另外,朝鮮歷史上曾多次遭受外來侵略,長期的反入侵斗爭和抗暴斗爭歷練了朝鮮族人民勤奮團結、堅韌不拔、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反映在民間舞蹈中就形成了內韌外柔、柔中蘊藏著剛勁的民族性格。
塔吉克族是中國古老的高原民族,塔吉克人民世代生活在高原缺氧、風雪嚴寒的艱苦條件下,因此塑造了他們淳樸樂觀、不畏艱辛的民族性格。正因為如此,塔吉克人把鷹作為英雄的象征,并且把對鷹的崇敬和喜愛之情融入民族舞蹈的表演之中:舞者展開雙臂,像雄鷹般的勇猛矯健;身姿的起伏舒展、快速變化又表現了鷹起隼落的跳躍和扶搖直上的連續盤旋。塔吉克族舞蹈濃郁的民族風格和藝術特色是受特定的生態環境、民俗生活和傳統文化的深刻影響,承載著民族文化的各種要素,印刻著民族所獨有的標志,是民族認同的語言符號。
2.音樂
音樂是在時間過程中展示的訴諸聽覺的一門表演藝術,它的基本手段是用有組織的樂音構成有特定精神內涵的音響結構形式。音樂中體現的豐富情感反映了各個民族的勞動生活、審美情趣和民族性格,成為表現民族心理的特定符號。
肖邦的瑪祖卡舞曲素材主要是以民間瑪祖爾舞曲為基礎的,表現了“人民的靈魂”?,斪鏍栁璧囊魳饭澴嗤ǔJ菑娏叶嘧兊闹匾?它可以落在小節的任何一拍、兩拍甚至有時落在小節的所有三拍上,最常見的是重音在第二拍。這些好像“頓腳”一般的強烈重音,活現出斯拉夫民族特有的民間舞蹈風格,形成鮮明的音樂氣派和風格。
19世紀30年代至20世紀初葉,俄羅斯出現了一批發展本民族音樂的作曲家——“強力五人組”。在音樂上除了繼承和借鑒西歐古典和浪漫主義音樂的風格傳統外,主要強調在自己的創作中采用民族的題材和民族形式,描寫民族的風土人情和民間神話傳說,體現自己民族的審美心理、美好夙愿和民族性格等。正是有了這樣一批民族音樂家,才使俄羅斯民族音樂由自立走向世界,確立了俄羅斯民族音樂在世界樂壇不可撼動的地位,成為人類共同的、世界性的民族藝術。
三、造型藝術
造型藝術又稱美術,指用一定的物質材料塑造可視的平面或立體感性形式的藝術,故又稱為“視覺藝術”或“空間藝術”,包括繪畫、攝影、雕塑、建筑、工藝美術、服飾等。造型藝術帶有顯著的民族性格,集中反映了本民族對美的追求,在其作品中無不印著本民族精神的烙印。
1.繪畫、雕刻
繪畫、雕刻藝術在再現民族特有的生命形式時表現力尤為突出,傳遞了民族特定的文化背景、生產生活方式以及生理心理諸多內外因素交互作用的民族審美情感,昭示著生命之光、民族之魂。
狩獵游牧民族用具有民族風采的繪畫語言來表現民族獨有的情。素有“世界屋脊上的民族”之稱的藏族,其繪畫追求流動卷曲的紋樣,渾厚樸拙的造型,強烈對比的色彩,奔放剛勁的線條,充分顯示出人對生命之渴望和對大自然的膜拜心理,強化著民族審美情感。另外,蒙古族用動態美的審美心理來刻畫造型,(轉第133頁)(接第141頁)捕捉大自然中奔騰跳躍、雄偉健美的生命瞬間;用放縱粗獷的筆觸,凝重簡練的線條,厚實雄渾的墨色來潑寫民族精神和抒發真摯情感。
新西蘭的毛利雕刻文化是毛利民族文化精髓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毛利雕刻記載了每個部落優美的故事和對祖先神靈的崇拜,滲透了毛利不同時期的社會特征與鮮明的民族性格。毛利的木雕、骨雕與玉雕構思奇特、細膩而又粗獷,具有強烈的民族氣息與濃郁的古老毛利民族的文化特征。
2.工藝、服飾
工藝、服飾等藝術,同樣體現著大量的民族文化信息、價值觀、智慧和情趣。以服飾為例,各個民族的服飾文化都具有自己鮮明的,能夠反映本民族歷史、文化特點的個性特征。這種特征表現在款式、原料,也表現在工藝、色彩、刺繡圖案等諸多方面。
屬于漁獵采集經濟文化類型區的鄂倫春、鄂溫克、赫哲族,其服飾上留下了高寒地帶和原始森林地理環境的濃厚印痕。為了適應寒冷的狩獵生活,鄂倫春、鄂溫克人一年四季都要穿袍服,他們厚重的袍服都要用狍皮、旱皮、鹿皮等制成,呈現出古樸、粗獷、稚拙的美。赫哲人的魚皮服同樣說明了這一點。他們沿 江而居,其賴以生存的物質資源,也在赫哲族的服飾上打上了深深的烙印。赫哲族早年穿的衣服從頭到腳都用魚皮為原料,如魚皮帽、魚皮衣褲、魚皮套褲、手套、子及魚皮等。
而草原畜牧類型民族的服飾,形成了特殊民族風格。草原大漠和延綿起伏的高山為草原民族提供了縱橫馳騁的廣闊場所,培養了他們的粗獷豪邁的個性,尤其在服飾方面體現出色彩艷麗、紋樣線條分明的風格。如蒙古族、藏族服飾原料主要源于牲畜的皮毛。為了御寒,服裝大多以樣式寬大、厚重為主,尤其是藏族大部分地區都穿以水獺皮、豹皮、虎皮為邊,錦緞為面的羊皮袍,頭戴金花帽、狐貍帽、紅纓穗白氈帽等??梢?服飾藝術是民族在特定環境背景下的產物,更是民族心理、民族性格的外化表現形式。
結語
一個民族憑借什么可以被國際尊重,讓世界認同?只有民族的本土文化才是對世界文化和人類文明的獨特貢獻,才能不為其他民族所取代。“一方水土養一方人?!蔽膶W藝術所具有的民族性格,不僅塑造了一個民族社會成員所獨有的認知能力、審美心理、民族性和智力能力,強化了民族意識和民族認同感,更保持了世界民族文化的多樣性。
分析民族文學藝術:試述新疆少數民族民間文學藝術保護的現狀
摘 要:新疆是我國西北一個文化底蘊深厚、藝術成就突出的少數民族聚集地,有著悠久的歷史文化。民族民間文學藝術是人類文化中具有代表性的一種文化現象。但是,隨著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現代文化與外來文化沖擊到了民間文化,導致民間文化藝術的傳承中斷,越來越多的人不再重視民間文化藝術,特別是以新疆為代表的少數民族民間文學藝術正在逐漸被人們所遺忘,所以保護少數民族民間文學藝術刻不容緩。
關鍵詞:新疆;少數民族;民間文學藝術;木卡姆;麥西來甫;賽乃姆
新疆離漢族腹地遙遠卻擁有悠久而豐富的歷史文化,是我國一個少數民族的聚居地。不同的民族各自創造了本民族的燦爛文化,共同譜寫了中華民族的新篇章。目前,新疆仍然保留著九種語言、六種文字,那些分別來自綠洲、草原和山林文化的民族根據不同節氣和環境的需要,創造出了只屬于本民族的民間文學藝術。這種民族民間文學藝術是原生態的,也是深具特色的。這些多姿多彩的少數民族為自己的歷史勾畫出了一幅異彩紛呈的畫卷。新疆少數民族民間文學藝術,在經歷了數代人的修改和演唱之后,更加具有跌宕起伏的英雄氣概,成為了全世界不可忽視的文化藝術。國家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也在持續進行中,2005年,“中國新疆維吾爾木卡姆藝術”成功申報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此舉把新疆非物質文化遺產推向了一個嶄新的高度,從此少數民族民間文學藝術受到了大眾的關注。
一、《新疆木卡姆》的保護現狀
《新疆木卡姆》流傳于民間近千年之久,主要在新疆的維吾爾族流傳,其次還流傳到了與我們相鄰的中亞地區,甚至在中東地區都有流傳,影響力可謂廣泛,中華文明的燦爛之光又一次照亮了全世界。
《新疆木卡姆》作為新疆維吾爾族文化的代表作之一。民族民間文學藝術的傳承往往是通過口耳相傳這一途徑實現的,少數民族的民間文學藝術的傳承自然也借用此法。在民間,人們通常采用舉辦聚會的方式來互相傳遞音樂和舞蹈帶來的活力。雖然面對面的交流具有極大的有效性和便利性,但是如果只通過口耳相傳,那么那些豐富的文化技藝則很容易被湮沒在歷史的長河中,逐漸被人們所遺忘,這種方法實際上并不,文學藝術中斷或者失落都是經常發生的事,為此文字書寫的存在就顯得非常有必要的了,通過書籍把那些原本只在口頭上流傳的文化和技藝實實在在地記錄下來,這樣就不用擔心文學藝術會失傳或消失。
《新疆木卡姆》已經被國家列入了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當務之急就是要相關的人員來傳承它的文化,否則就失去了保護的價值和意義,特別是少數民族民間文學藝術,只有得到很好的傳承使之魅力擴散開來,才會逃脫被束之高閣或者失傳的命運。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為了防止音樂瑰寶最終失傳的命運,在1950年,我國相關部門讓萬桐書、劉熾等著名音樂家組成十二木卡姆整理工作組,并且對相關的資料開始了艱辛的挖掘和整理工作。他們將十二木卡姆的演唱者找到了,就是維吾爾族的著名老藝人吐爾迪?阿洪老人,并且僅使用一臺老式鋼絲錄音機就錄下了十二木卡姆的全部內容。接著通過6年的時間,將十二木卡姆相關的曲譜和歌詞整理完畢。經過整理和編輯,在1960年正式發行了《十二木卡姆》。2005年11月25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巴黎總部宣布了第三批“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中國申報的“中國新疆維吾爾木卡姆藝術”和中國、蒙古國聯合申報的“蒙古族長調民歌”榮列榜中。其中,“蒙古族長調民歌”是我國首次與外國就同一非物質遺產聯合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申報并通過的項目。2007年10月24日18時05分成功發射升空的"嫦娥一號"搭載了31首歌曲,《十二木卡姆》選曲名列其中。
為此,新疆烏魯木齊有專門的《新疆木卡姆》研究中心,還專門設立州級、縣級研究中心。
二、《麥西來甫》的保護現狀
《麥西來甫》是維吾爾古典木卡姆的淵源,屬于維吾爾人民的創作型藝術作品,是在漫長的歷史過程中不斷完善并傳承到當今社會的宏偉藝術遺產。主要流傳于中國新疆維吾爾民族中,以口耳相傳的方式進行文化的傳遞。維吾爾麥西萊甫根據自己獨特的民族特征凸顯其藝術魅力,是具民族特色、內容最為豐富、具藝術價值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它以木卡姆和民間樂舞為基礎,集民間音樂、民間歌曲、謎語、說唱、演講、神話傳說、議論經書、空中走人、雜技及各種民進游戲為一體的綜合性藝術。
20世紀50年代以來,受現代化進程的影響,維吾爾民族的生計方式發生了變化,職業化的藝人人群開始萎縮。近年來一批老藝人相繼辭世,“人亡歌息”的局面已經出現。麥西來甫受眾群正在縮小,這種傳統的文化面臨著消亡的危險,保護工作必須立即展開。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從2005年開始,麥西來甫經國務院批準列入及時批部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1年,麥西來甫入選聯合國急需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和急需保護的項目,人類代表作這個名稱是顧名思義。急需保護的條件不一樣,這個項目面臨的是瀕危的,所以才能進入急需保護
即使國家在努力保護少數民族的民間文學藝術,但迅猛的城市化依然使得民間文學藝術的傳承和發展舉步維艱。“如何改變這些困境,保障文化原生態都是一個艱難的考驗,需要全社會的共同關懷和集體溫暖?!?
三、《賽乃姆》的保護現狀
《賽乃姆》的主要發源地在南疆各個綠洲,那里的民族比較聚居,文化也相對發達。賽乃姆和古龜茲樂舞有著緊密的聯系,在維吾爾古典舞蹈中,它是內容最豐富的且具有較高的完整性。賽乃姆的伴奏樂器有很多,包括熱瓦甫、沙塔爾、彈撥爾、都它爾和手鼓等。其中手鼓的應用更為普遍,在伴奏過程中有很重要的作用,既能掌控音樂的節奏速度,還能通過響亮的鼓聲對氣氛進行渲染。賽乃姆的舞蹈特點和維吾爾族人民的生活方式是密不可分的,主要包括生活習俗、服飾、性格等方面。在當地人民的日常生活習慣中,如果遇到比較令人開心的事情,他們會不由自主搖動頭部和頸部,賽乃姆將這些貼近生活的動作收錄后,更容易通過它對外體現出維吾爾民族的風趣樂觀。賽乃姆的音樂是在各地區的民間音樂的基礎上形成的一種音樂形式,它的曲調比較優美,富有飽滿的感情態度,節奏也相對比較鮮明。賽乃姆音樂都由數量不同的歌曲組成,演唱時可以增減但不能將順序顛倒,必須和音樂節奏緊密配合,和舞者情緒發展相適應,其節奏基本由慢到快。
維吾爾族《賽乃姆》在藝術和文化上都有著較高的美學價值,探討維吾爾《賽乃姆》的美學價值,對于民族舞蹈藝術的發展、民族文化的傳承和發展都具有重要的意義。維吾爾族《賽乃姆》的美學價值首先表現為,它是維吾爾族人民生活方式、生存方式、民族情感和文化心理的藝術再現;其次,維吾爾族舞蹈還表現為一種文化價值;再次,維吾爾族舞蹈表現了它的自身的藝術價值。
《賽乃姆》的保護不僅僅要政府出面來維持它的存在,更加需要民間藝人的傳承。
四、結語
新疆,一個美麗的神圣之地。"新疆在歷史上曾經是東西方文化交流的橋頭堡,也是文化貿易的集散地"。保護新疆少數民族民間文學藝術需要每一個愛好歷史傳統和文學藝術的人的努力,不能只靠國家和機構。新疆少數民族民間文學藝術在保護著,也在流失著,逝去的是那英雄氣概,不變的還是那大山。
分析民族文學藝術:少數民族中土族文學藝術
[摘要]土族民間文學藝術豐富多彩。土族人民用“花兒”、宴席曲、安召、敘事詩、神話、傳說、故事、寓言、童話、謎語、諺語等民間文學形式,反映了在不同歷史時期土族人民同大自然、同舊制度、同反動統治階級所作的斗爭,表達了土族人民對美好未來的憧憬,顯示了土族人民生產勞動的場景和生活習俗。新中國成立后,土族文學有了新的發展,贊頌新人新事的文藝新作不斷涌現。
[關鍵詞]土族;文學藝術;詳解
“花兒”是甘、青、寧三省各族人民共同創造的精神財富。特別是甘肅河川、青海湟水流域的“花兒”,曲調高亢嘹亮、節奏明快奔放、比興運用自如、深受各族人民的喜愛。土族“花兒”獨具一格。它既不與漢族的“花兒”類同,又與藏族“拉依”有別。土族“花兒”曲調優美,婉轉動聽,如“土族令”、“互助令”、“尕馬兒令”、“繞三令”等,頗為流行。另外,土族還具有強烈民族特色的傳統情歌,“嘎達古道”,唱起來親昵委婉、曲折悠揚、傾訴男女青年相互愛慕的心聲和愿望,如“瑪森格”、“蒙古爾孔尼阿姑”、“阿甲喲”、“阿柔洛洛”“阿吾烈”等。土族人民不論男女老少,人人愛唱,不論田間地頭,還是在廟會山崗,都是“花兒”賽場。演唱者自編自唱的能力很強,一般都能觸景生情,即興編詞。解放前,土族人民,特別是青少年男女把“花兒”作為愛情的媒介和橋梁,也把“花兒”作為評擊反動統治的有力武器。
長詩在土族民間文學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代表作有《祁家延西》、《拉仁布和琪門索》、《土族墾荒歌》、《登登瑪秀》等。其中《拉仁布與琪門索》堪稱土族長詩的明珠,被國家列為非物質文化遺產。這首抒情長詩以深沉悲壯的曲調,優美動聽的詩句,道出了他們純真的愛情和追求自由幸福的生活的向往,向萬惡的封建社會控出了強烈的控訴?!镀罴已游鳌穭t歌頌了德高望重的延西將軍,不顧年邁體弱,率眾擊退入侵之政的勇敢精神,充分體現了土族人民維護祖國統一,安定和諧的強烈愿望。
宴席曲是土族人民在喜慶婚嫁時,鄰里親戚前來慶賀,表達他們對主人的祝福所唱的歌。土族也把宴席曲稱為酒曲、喜曲。主要分以下幾種:
一是贊歌、贊詞。是賓主之間相互贊頌的歌。歌詞以華麗的詞藻來宣染夸張,如主人贊頌客人德高如蘭天,恩深似大海,意志象雄鷹一樣堅強,知識象大海一樣淵博;客人贊頌主人的殷情款待:檀木的桌子,放了寶貝般的酒具,吃了肥美味醇的羊肉,喝了醇香的美酒。賓主互相贊頌,增添了喜慶、熱烈而歡樂的氣氛。
土族人民舉行婚禮時,不論新郎冠戴、拜天地、還是款待賓客、謝媒人等,都有整套整套的贊頌詞,語言精煉、比喻優美、貼切,儀式莊重。
二是對答歌或對唱歌。內容包羅萬象,既有歷史、地理、天文、氣象,又有生產、宗教風土人情、生活習俗等類型。對答歌含蓄而生動,曲調悠揚而多變。它是宴席曲的主要組成部分,流行的對答歌主要有《騰德爾格瑪》、《霍尼》、《青蛙》等。
三是婚禮歌。是舉行婚禮時唱的歌。它有固定固定的曲調和歌詞,歌詞的內容隨著婚禮的程序或場面不同而異,有些歌詞生動活潑,有些卻很風趣,有些則嚴肅莊重。婚禮歌主要有十二首,如《納信妥若》、《拉隆羅》、《阿依姐》、《納信斯果》等?;槎Y歌最能體現土族人民的習俗人情,具有濃厚的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
土族人民逢年過節,喜慶婚禮,都聚集在打麥場或庭院里,縱情歡唱、翩翩起舞,洋溢著十分歡樂的氣氛,充分顯示出以土族人民樂觀豪放、能歌善舞的民族特色。歌舞是一種詩、歌、舞相結合的形式,一般由一個歌手領唱,眾人擠在歌手后面邊舞邊唱,所以往往以眾合的襯詞為曲調名,如“安召”、“召應召呀”、“拉熱拉莫”等。
土族在歷史上沒有文字的條件下,以口相傳的民間文學卻很豐富,如神話、傳說、故事、寓言、諺語等流傳很廣,深受土族人民歡迎。神話如《陽世的形成》、《黃牛的故事》、《唐德格瑪》等。《唐德格瑪》描寫了少年開荒種田,先到天上捉青龍,青龍逃走了;又到山里捉野牛,野牛又跑掉了;到了平原捉黃牛,終于將又肥又壯的黃牛捉住,架起犁開荒種地。展現了土族人民披荊斬棘、辛勤勞動的品質。
民間故事有直接以階級斗爭為主題,揭露地主對農民進行殘酷壓迫剝削的,如《狗氣殺地主》、《紅水溝》等;有反映土族人民以自己的勇敢和智慧同大自然作斗爭,同殘害人民的邪惡勢力“蟒古斯”作斗爭的,如《黑馬張三哥》、《蟒古斯》、《花牛犢》等;也有表現青年男女為了擺脫封建買賣婚姻的桎梏,追求自由幸福的生活,向不合理的宗教道德觀念挑戰,蔑視權貴,不愛金錢的,如《山雀叫了的時候》、《孔雀》、《登登瑪依》、《阿丹尋妻》、《青蛙女婿》等。
土族寓言《想吃太陽的鳩》、《紅毛狐貍和黃眼狼》、《鳳凰和麻雀》等。童話如《兔兒和羊羔》、《懶人必受窮》、《饑寒哥》等。都是以物語理,形象生動,含蓄深刻,富有哲理性。有的寓言還映射舊社會的社會現象,無情地鞭撻了封建地主、土司狼狽為奸、魚肉百姓的罪行,淋漓盡致地揭露了他們爾虞我詐、兇惡殘酷的本質。新晨
新中國成立后,隨著社會的發展,土族文化水平的逐漸提高,涌現了一批土族業余作者,創造了一批好作品,如《雪里送炭》、《金色的長城》,《拉線琴之歌》,《勞動的歌舞》,《流水歡歌》等。
土族人民特別酷愛藝術,不論修房建寺,還是衣著服飾,刺繡圖案,爭相斗姘,巧奪天工。土族歷來多項式能工巧匠,如互助的土族阿姑,從小學習刺繡技藝,個個都能繡出“玉瓣梅花”、“轉魁子”、“太極圖”、“富貴不斷頭”,也有“孔雀戲牡丹”、“獅子滾繡球”、“石榴寒雀探梅”等各種刺繡圖案和花紋,尤其繡的盤繡美觀大方、耐久樸素、細致勻稱、色彩鮮艷、栩栩如生。
在黨的民族政策下,土族人民的文化生活越來越豐富多彩。在文化部門的協助下,土族人民譯制出了土族電影《雪山淚》、《閃閃的紅心》、《山寨火種》、《喜盈門》等四部,深受群眾的喜愛,還有電影制片廠攝制的《土族風情》和青海電視臺攝制的《土族婚禮》;互助文工團排演了歌劇《拉仁布和琪門索》和東溝公社大莊大隊業余文工隊排演了土族歌舞《迎親》,還有大型的土族歌舞劇《彩虹部落》,這些都豐富和活躍了廣人民大群眾的文化生活,使土族文化走出了土鄉,走向了全國各地,使土鄉的文化呈現出一派生機勃勃、繁榮幸福的景象。
分析民族文學藝術:試述新疆少數民族民間文學藝術保護現狀
[摘要]新疆是一個多個民族、多元文化、多元宗教并存的地區,在歷史發展的長河中,創造了燦爛輝煌的民族文化。以三大英雄史詩《瑪納斯》、《江格爾》、《格斯爾》以及維吾爾族木卡姆藝術、阿依特斯等為代表的民族民間文化藝術薪火相傳。20世紀開始的10部民間文藝集成被收集整理成為“文化長城”,把散落在民間的文化藝術做了梳理,并予以出版發行,保存了民間記憶。以2005年成功申報“中國新疆維吾爾木卡姆藝術”為發端,更是把新疆非物質文化遺產推向了一個新高度,民族民間文化以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形態受到舉世矚目。
[關鍵詞]非物質文化遺產;多元文化;三大史詩
新疆在歷史上曾經是東西方文化交流的橋頭堡,也是文化貿易的集散地。作為東西方文明的孔道,古代新疆提供了東西方交流和互補的大舞臺。從某種意義上說,東西方文明的交流無疑始于人類的好奇心,因而不顧遠隔千山萬水,想盡一切方式去“相會”,開通了玉石之路、絲綢之路、瓷器之路、香料之路,相互交流情感,交換商品,鑿空、打通了地理和情感的空間,因而得以共享“成果”。新疆也因此得以成為人種蓄水池、文字博覽館和四大文明的交流地。
新疆是一個多個民族、多元文化、多元宗教并存的地區,在這塊土地上,生活著以維吾爾、漢、哈薩克、回、蒙古、柯爾克孜、塔吉克、錫伯、烏孜別克、滿、達斡爾、塔塔爾、俄羅斯 13 個民族為主的 47 個民族。它們在歷史發展的長河中,各自創造了本民族燦爛輝煌的民族文化,共同構成了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目前,新疆仍然保留著以九種語言、六種文字為載體,分別來自綠洲、草原、山林文化背景,根據不同歲時、節令和場合的需要,由各族群眾自然維系的品類繁多的原生態民間文藝活動,以此構成了中國西部多族別、多語匯、多重文化背景異彩紛呈的民間文藝畫卷。
一、民間文學藝術定義
民間文學藝術也稱民間文學藝術作品,世界知識產權組織同時使用“traditional cultural expressions” 和“expressions of folklore”兩種表達方式。1982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世界知識產權組織審議并通過了《保護民間創作表達形式免被濫用國內立法示范條款》,在該示范條款中,受保護客體被表述為“民間文學藝術表達(expressions of folklore)”,而不是籠統地稱“民間文學藝術(folklore)”,也沒有使用“作品”一詞。我國《著作權法》中采用了“民間文學藝術作品”一詞。我國民間文學通論認為,民間文學藝術作品是指在一國國土上,由該國的民族或種族集體創作,經世代相傳,不斷發展而構成的作品。
由于民間文學藝術作品來源于民間,是千百年來無數勞動人民聰明智慧的體現,因此,內容和種類非常豐富,對民間文學藝術作品的定義也變得比較困難。這一概念可能包括世界范圍在眾多群體中產生的習俗、傳統、藝術表達形式、知識、信仰、產品、生產方法等世界知識產權組織和大多數國家對于民間文學藝術作品的保護都傾向于較寬的范圍,一般與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的《保護民間文學藝術作品,防止不正當利用及其他侵害行為的國內法示范法條款》的范圍相同,“具有由某某國家的一個群體所發展和持有的某種傳統文化遺產特征的,或者由反映這一群體的傳統文化期望的一些個人所發展和持有的某種傳統文化遺產特征的作品”,即包括:口頭表達形式,諸如民間故事、民間詩歌及民間謎語;音樂表達形式,諸如民歌及樂器;活動表達形式,諸如民間舞蹈、民間游戲、民間藝術形式或者禮儀形式;有形表達形式,諸如樂器、建筑藝術形式。而且這樣的定義和列舉也不是封閉的,相關的國家可以自由地提供他們認為應該保護的傳統文學藝術作品的名單和種類。
總體來說,民間文學藝術作品有以下一些特征:及時,通過口頭傳授或者模仿的方式代代相傳下來;第二,反應了一個群體的文化和社會特征;第三,包含有這個群體的文化遺產元素;第四,由不知名的作者或者由群體創作的,以及經過該群體的認同由有權利、責任和被許可的個人創作的;第五,通常不是為了商業目的,而是目的在于宗教信仰和文化的表達;第六,在這個群體中一直持續地進化、發展和繼續豐富。
這是目前我們所知道的關于民間文學藝術的全部概念,隨著非物質文化遺產概念的提出,基本上是在民間文學藝術的基礎上又有所提升。本文不擬在概念上進行闡述和對比。
二、以三大史詩為代表的新疆民間文學保護狀況
(一)三大史詩和口頭傳統
1986年,由國家文化部、中國文聯、國家民委、、財政部聯合組織發起,實施“中國民間文藝十套集成”編纂工程。新疆在此時也啟動了該項工程。值得注意的是,由于經費、人力,也由于翻譯等原因,史詩未能納入當時的工作視野之中。其實,史詩屬于敘事詩之中,不必單列。但它有特殊的地位與價值,而且蘊藏量極豐富。單獨將它結集在一起會更為醒目,在中國乃至世界文學史上凸顯它的價值與地位,“中國無史詩”之論也就不攻自破。
在中國,口頭傳承至今仍然是一個十分活躍、有生命力的傳統。人們采用眾多敘事形式與類型重新講述古老的故事,轉述個人的親歷事件,傳播客觀知識,評判人間是非??陬^傳統為人們的經驗和日常知識、地方性的歷史事件、傳聞、幽默的智慧、道德評判和藝術趣味提供了有效的表達方式。在職業故事講述者之外,口頭傳承是日常生活中與講述活動的社會情境緊密相關的藝術。一個簡單的母題可以出現在不同的文本類型當中,包括口頭俗語、諺語、慣用語、笑話、軼事、故事、傳說、回憶、寓言、俗謠、民歌、曲藝、手指游戲或兒歌。民間敘事的研究者、民俗學者、文學作品研究者或歷史學家在研究口頭傳承時,依賴的是固定的口述文本。盡管僅就技術而言,當今時代具有重現聲像的可能性,但是,最重要的固定文本形式仍然是書面文字。對口傳內容的每一次書面轉錄,都意味著將口頭形式轉變成書面形式,由此引起的對口傳內容的改變是不可避免的。民歌、俗謠和其他的短小韻文等易于記憶的形式,尚可以比較容易以韻文的形式被重新轉寫出來,可是,對民間敘事文字的轉錄就相對困難了。
在西方懷疑和認為中國沒有史詩的時候,中國三大英雄史詩《瑪納斯》、《江格爾》、《格薩爾》從民間橫空出世,顯示了中國游牧文化口傳心授的璀璨,與中國農耕文化形成的文獻典籍共同組成了中國悠久的文明史。同時也有力地駁斥了西方對于中國無史詩的妄言。
中國三大英雄史詩是古代柯爾克孜族、蒙古族人民將反抗外辱、統一部族、歷經變遷的民族命運,創編成英雄豪杰征戰四方、降妖伏魔、除暴安良、建立美好家園的壯麗詩篇,經歷幾代藝人不斷增益和蕩氣回腸的演唱,而逐漸形成的氣勢恢宏的英雄史詩,在世界上享有盛譽。中國少數民族三大英雄史詩中的兩部,柯爾克孜族的《瑪納斯》和蒙古族的《江格爾》都以新疆為主要流傳地,另一部藏族的《格薩爾》在新疆蒙古族群眾中也有變體《格斯爾》流傳。新中國成立以后,《瑪納斯》、《江格爾》、《格斯爾》(在藏族地區稱《格薩爾》)等著名少數民族英雄史詩的搜集、整理、翻譯、出版和研究取得重要成果。
(二)《瑪納斯》的收集整理出版和研究情況
《瑪納斯》在民間流傳了近千年,在我國主要流傳于新疆克孜勒蘇柯爾克孜族自治州。同時,《瑪納斯》也是跨國界的英雄史詩。除我國新疆地區之外,地處中亞的吉爾吉斯斯坦、哈薩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以及阿富汗和巴基斯坦北部有柯爾克孜族居住的地方也有流傳。這都顯示了《瑪納斯》的獨特價值。目前,《瑪納斯》已被列為及時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入選名錄。它是我國民間口頭文學的代表作之一,是柯爾克孜族語言和哲學的典范,也是迄今為止柯爾克孜文學藝術的巔峰。
我國記錄整理的、由被譽為“當代荷馬”的著名“瑪納斯齊”居素甫·瑪瑪依演唱的史詩共八部23.6萬余行?!艾敿{斯”是這部史詩的總名,各部都以該部主人公的名字命名,如《瑪納斯》、《賽麥臺依》、《賽依臺克》、《凱乃木》、《賽依特》、《阿色勒巴恰與別克巴恰》、《索木碧萊克》、《奇格泰》。每一部都獨立成章,敘述一代英雄的故事;各部又相互銜接,使全詩構成了一個完整的有機體?!冬敿{斯》為傳記體長篇史詩,人物情節、敘事結構緊密相連,譜系完整,氣勢恢弘。悲劇美和崇高美是貫穿始終的主要特征,這在東方史詩中是惟一的?!冬敿{斯》描述了瑪納斯家族八代英雄的生活和業績,反映了柯爾克孜人民聯合兄弟民族反抗卡勒瑪克、克塔依奴役的斗爭,體現了柯爾克孜民族勇敢善戰、百折不撓的民族精神與民族性格。這是一部具有深刻人民性和思想性的典型英雄史詩。
生活在天山南北和帕米爾高原的柯爾克孜人至今仍傳唱著本民族的英雄史詩《瑪納斯》。人們在詠唱和聆聽中,尋找著祖先的身影和聲音。《瑪納斯》就像一輪明月,輝映在他們頭頂的夜空里,清晰地浮現出柯爾克孜人的前世今生。
現已過九旬高齡、仍健康幸福地生活在阿合奇縣的居素甫·瑪瑪依老人是當今世界惟一可以完整演唱八部史詩的人。在柯爾克孜族民眾中間,他和已經去世的另一位演唱大師艾合買提·瑪木特居素甫老人深受柯爾克族族人的尊敬和愛戴。
我國對《瑪納斯》有計劃的收集、記錄工作始于新中國成立,對柯爾克孜史詩《瑪納斯》的收集記錄工作經歷了三步。
及時步:20世紀50年代進行的柯爾克孜語方言調查,記錄了史詩的某些片斷,使得《瑪納斯》從一起步就注定了不尋常。起步早、動手快、高起點,這一切為今天的申報工作在歷史的那一刻都做好了鋪墊。而這一切,還只是開始,以后的工作接踵而至,及時收集、整理和翻譯,也使得這部史詩從一開始就幸運地得以記錄和存在。
第二步:1960年,中央民族學院實習組在帕米爾高原記錄了史詩的第二部,并與新疆文聯的工作人員合作譯成漢文、維吾爾文發表。在北京,成立了部級的史詩《瑪納斯》研究會。作為新疆的文化資源,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給予了高度重視。20世紀60年代以來,由新疆負責的《瑪納斯》工作組,對史詩進行了調查,初步查清了新疆境內的《瑪納斯》流布區域和瑪納斯齊的分布情況,進一步對一些有代表性的史詩異文進行了記錄、錄音、整理、翻譯。中央有關部門和新疆有關部門密切合作,多次組織過對史詩的收集記錄和翻譯工作,先后用漢文、維吾爾文、哈薩克文發表過史詩的某些片斷。
第三步:1978年以后,對史詩的調查、記錄工作又重新開始。在北京和新疆文化藝術工作者的努力下,史詩八部的記錄、整理工作全部完成。1984年,新疆人民出版社出版了史詩及時部及時冊和第二部的及時冊(均為柯爾克孜文)。1995年,整理出版了居素甫·瑪瑪依演唱的《瑪納斯》(柯文)八部23萬余行,吉爾吉斯文版八部,翻譯出版了漢文版及時部及精選片段。有關專業機構陸續啟動了《瑪納斯》八部18卷和新疆少數民族民間文化系列叢書漢譯工程。2010年,由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文化廳成功申報為“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①
(三)《江格爾》的收集整理出版和研究情況
蒙古民族有著悠久的英雄史詩演唱傳統。根據德國著名蒙古學家海希西的統計,迄今已經以各種方式搜集記錄的蒙古史詩大約350種,其中1/3的文本被翻譯為一種或一種以上的西方文字(搜集地域包括俄蘇、蒙古國和中國)。這些流傳至今的史詩文本,數量可觀,從中可以見到許多相當古老的成分。因而有學者推斷說,蒙古史詩的演唱傳統至少已達數世紀之久,其源起甚至可以上溯到氏族社會時期。顯然,史詩的發生、演進過程,以及史詩中所蘊涵的社會歷史內容(尤其是史詩與歷史人物和特定事件的關系)及其藝術技巧等問題,一直是中外學者長期關注的問題。特別應當注意的是,蒙古史詩的學術研究史,若是從西方人最初的搜集工作算起,已經延續了大約200年左右。相關的學術研究著述亦可謂汗牛充棟。俄蘇、蒙古國、德國等國家,都有大量的蒙古史詩研究著述相繼出版?!熬驼麄€研究水準而言,中國學者的研究,無論在資料的積累與搜集資料的規范化方面,還是在探討問題的廣度和深度上,都還不能同國外學者已經取得的成就并駕齊驅。應該承認,蒙古史詩理論建設的主要成就是由國外的學者完成的。這即是我們頗感缺憾的地方?!雹?
20世紀80年代初,《江格爾》研究室工作人員深入蒙古族聚居的24個縣、市,對《江格爾》進行了大規模普查,拜訪加·朱乃、皮·冉皮勒、普爾布加甫、才·哈爾次合、李·普日拜等105名江格爾齊,共采錄民間口頭流傳的《江格爾》187盒錄音磁帶,其中包含157種變體。還收集到了非常珍貴的《江格爾》手抄本,初步完成了對《江格爾》史詩大規模普查的歷史任務。
1981年開始,一方面繼續搜集《江格爾》史詩的新變體,另一方面抓緊進行對《江格爾》的整理和翻譯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績。1982~1996年,先后分幾批出版了14冊《江格爾》資料本,20多萬行詩。1986~1990年,整理出版了70部《江格爾》文學讀本三大卷,約10萬行詩。為了讓廣大蒙古族人民欣賞《江格爾》,又將《江格爾》由托特蒙文轉寫成胡都木蒙文,先后于1988年、1989年和1996年分三冊由內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隨后,組織翻譯人員將《江格爾》文學讀本譯成漢文,分六冊,由新疆人民出版社出版。還有1996年由內蒙古科技出版社以經卷式版本影印了《江格爾》手抄本。
1982~1996年,在新疆烏魯木齊市和北京先后召開了四次國際、國內學術研討會。之后,在歷次研討會上宣讀交流和報刊上發表的研究成果,匯編成《江格爾》論文集,共計漢文版一冊和蒙文版六冊,由新疆人民出版社出版。
隨著以上所述的有關史詩《江格爾》圖書的陸續出版和各種活動的舉辦,使《江格爾》史詩在國內外文化界中已成為人人皆知的著名文化遺產之一。從而使國內外出現了《江格爾》研究熱潮。自20世紀80年代初到90年代末,在我國報刊上公開發表的論文已達500多篇,研究專著近10部。
(四)《格斯爾》的收集、整理、出版和研究情況
新疆衛拉特蒙古《格斯爾》內容豐富,語言精練,幾百年來這部史詩自青海流傳至新疆,為適應衛拉特蒙古方言、習俗、生活方式和文化傳統等,由藝人不斷地進行了再創作,現已具有衛拉特化的特點,有別于其他蒙古《格斯爾》?!陡袼範枴肥敲晒抛搴筒刈迦嗣窆餐瑒撟鞯耐串惲鞯奈幕z產,也是世界級珍貴非物質文化遺產?!陡袼範枴穫魅胄陆晒抛迕耖g之后,很快得到廣泛流傳,并與衛拉特蒙古悠久的歷史和文化傳統相融合,經過衛拉特人民的不斷加工再創作,形成了具有衛拉特蒙古風格的《格斯爾》。《格斯爾》在新疆蒙古族中廣為流傳。黨和國家一直很重視《格斯爾》的搶救和研究工作,先后把它列入國家社會科學“六五”、“七五”、“八五”重點規劃項目。新疆蒙古族聚居區采錄到了呂日普、卓·道爾吉、吳特卡等32名格斯爾齊講述的60多種變體,收集到托忒蒙文手抄本10冊。在此基礎上,以地區分冊整理了4本資料本。經認真篩選和編輯、整理了12章文學讀本衛拉特《格斯爾》,用托忒蒙文版和胡都木蒙文版出版。先后出版了《新疆蒙古族長詩精選》、《江格爾故事梗概》、新疆蒙古族長詩匯編《哈爾查莫爾爾根》、《江格爾論文集》(上、下冊)等。還編選出版了中國社科院重點科研課題《格斯爾全書·新疆蒙古族格斯爾卷》、國家“九五”重點圖書規劃項目《格薩爾文庫》第二卷《衛拉特格薩爾本》。
三、以十套集成為代表的民間文學保護狀況
在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首先實施“三套集成”以后,文化部配合搞了“七套集成”,構成了“十套集成”。新疆同樣如此,新疆自治區文化廳承擔了七部集成,新疆自治區文聯承擔了三部集成。在邊疆實施這一工程具有特別重要的戰略意義。我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大國,在文化上具有跨境分布的特點。目前,周邊的一些國家正在大力關注民族民間文化的整理,并把一些文化形式進行了注冊式搶占。我國開展此項工作,不僅要搶救,還要搶先,搶先比搶救還急。否則,我們的文化主權就會受到侵害?!斑@種文化主權包括三個內涵:及時是創造發明權。我們中華民族的文化是我們中華民族創造發明的;第二是所有權。我們創造的東西歸我們擁有。但在很長一段時間,帝國主義侵略我們,我們的創造權和所有權分離了,我們的文物被大量巧取豪奪。第三是闡釋權。對中國文化,中華民族具闡釋權,而且這種闡釋具性。我們的文化主權曾喪失了不少。巴基斯坦在80年代就出了30卷《格薩爾》,似乎它是國際《格薩爾》研究中心。維吾爾族的納瓦依是我們新疆維吾爾族的詩人,在中亞建有紀念館和資料庫,而我們就沒有。越是開放的年代,邊疆越會處在前沿。過去很多落后的邊疆現在正在成為熱鬧的地方。這種熱鬧的地方,我們如果放棄了文化關注,將會遺患無窮。從某種意義上說,文化主權的流失很可能導致國土主權改向,所以,對文化主權要上升到國家安全的高度去認識”。③這些民族大都是跨國民族,民族民間文學作品在同一民族中都是有流傳的。過去這些相鄰國家對民族民間文學作品的搜集、整理、刊發僅限于本國,而近些年來,隨著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國際化,各國紛紛把民間文學的搜集整理工作納入到政府有組織的計劃之中,呈現出同一民族的民間文學作品誰先申報出版,誰就占有主權的勢態。
新疆60年的發展,從文化的角度來看,是從少到多,文化的檔次、質地從低到高,文化的規模形態從小到大,這樣一個不斷積累、不斷壯大、不斷發展的過程。歷經20余載有上萬名專家、學者和文藝工作者參與的《中國民族民間十部文藝集成志書·新疆卷》陸續完成編纂,順利出版,十部文藝集成志書約1600萬字,被稱為中國“萬里長城”文化工程,包括完成的《中國戲曲志·新疆卷》、《中國戲曲音樂集成·新疆卷》、《中國民族民間器樂曲集成·新疆卷》、《中國民族民間舞蹈集成·新疆卷》、《中國民間歌曲集成·新疆卷》、《中國曲藝志·新疆卷》、《中國曲藝音樂集成·新疆卷》、《中華舞蹈志·新疆卷》、《中國歌劇史·新疆卷》,是新中國成立以來新疆藝術史上最的一部巨著。
國家重點藝術科研項目的《中國戲曲志·新疆卷》、《中國民族民間器樂曲集成·新疆卷》、《中國民族民間舞蹈集成·新疆卷》、《中國民間歌曲集成·新疆卷》以及《中國音樂文物大系·新疆卷》等已經出版面世,因編纂成績顯著,先后兩次得到文化部和自治區文化廳的表彰獎勵。新疆民歌、民間故事、民間諺語三大民間文學集成編撰工作均已完成,以上成果不僅及時搶救保存了新疆豐厚的民族民間文化遺產,而且也為弘揚民族文化傳統提供了借鑒。
《中華民俗大典·新疆卷》包括維吾爾族、漢族、哈薩克族、回族、蒙古族、柯爾克族、錫伯族、塔吉克族、烏孜別克族、滿族、達斡爾族、塔塔爾族、俄羅斯族等13個新疆世居民族的13大類民俗事象,以漢文版出版。目前,已完成了《中華民俗大典·維吾爾族卷》、《中華民俗大典·漢族卷》、《中華民俗大典·哈薩克族卷》等13個民族的卷本,總計202.42萬字,并做好了出版準備。
四、其他民間文學藝術保護狀況
新疆民族民間文學資源豐富。多年來,在國家的大力支持下,自治區政府有組織、有計劃地搶救、保護民族民間文學作品,先后搜集、整理、翻譯、出版了維吾爾、哈薩克、蒙古、柯爾克孜、塔吉克、錫伯和烏孜別克等民族大量的民歌歌詞、神話傳說、民間笑話、民間故事、寓言、諺語等豐富多彩的民間文學遺產。新疆民間文藝家協會根據新疆少數民族民間文學的特點,在縣卷資料本的編纂工作中,編了四套,即故事、歌謠、諺語、長詩,共編纂出版了縣卷資料本432冊,其中長詩22卷,選收了長詩186部。由于民間文學三套集成國家卷的編纂任務重,不僅作品量大,涉獵文種多,翻譯的難度相應也大,直至2006年底,三卷才最終完稿。
新疆是我國少數民族民間長詩的故鄉,據不統計,就維吾爾、哈薩克、柯爾克孜、蒙古族就有近800部長詩。就其數量,新疆民間長詩不僅在國內,就是與世界任何一個國家相比都是獨占鰲頭的。長詩在維吾爾等民族中被稱為達斯坦,是新疆維吾爾、哈薩克、蒙古、柯爾克孜等民族民間文化長廊中最璀璨的一顆明珠,是民間文學最主要的表現形式,同時又是民族民間文化傳承的主要載體。如果說故事、歌謠、諺語是漂泊在民間文學海洋中的一葉小舟,那民間長詩就是一艘巨輪。民間長詩可以說是民間文學的綜合,它內容豐富,場面宏大,包容性強,涵蓋了民間文學作品的方方面面。
民間長詩的種類較多,有創世長詩、神話長詩、歷史長詩、生活長詩、愛情長詩、習俗長詩等。民間長詩所涉及的題材重大,時間跨度長,影響力強,通常以某個民族歷史生活的側面為主題,真實而又藝術地反映出某一民族的文化心理、社會背景、審美取向等。
“達斯坦”是維吾爾、哈薩克、塔吉克、塔塔爾、烏孜別克族人民對敘事長詩的通稱,在山林、草原、綠洲不同民族聚居區,常有年長的藝人伴著蒼涼的古琴聲,用委婉有致的曲調,情真意切地講唱英雄傳奇、愛情凄美的故事,觀眾里里外外簇擁、全神貫注傾聽的場景,讓人無法懷疑“新疆蘊藏著數百部敘事長詩”的推斷。
及時,維吾爾敘事長詩。在民族民間敘事文學方面,維吾爾族有敘事長詩《福樂智慧》、《艾里甫與賽乃姆》、民間故事《納賽爾西·阿凡提》。維吾爾族敘事長詩不僅數量多,題材廣泛,反映了不同時代勞動人民豐富多彩的生活,刻畫了眾多個性鮮明的人物形象,而且在藝術上呈現出各自不同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達斯坦”是新疆維吾爾族歷史悠久的一種曲藝形式。“達斯坦”為維語,意為“敘事長詩”。作為曲種的達斯坦,是以說唱長篇韻文故事為基本特征的。敘事長詩之所以成為說唱表演的曲藝形式,是由于維吾爾族借用本民族的大型音樂套曲、古老的“木卡姆”中的曲調選段來歌唱表演的,如《艾里甫與賽乃姆》、《玉素甫·艾賣提》和《阿不都熱合曼汗·霍加》、《好漢斯依提》等。民間傳唱的達斯坦曲目雖然成百上千,但以曲本形式被記錄下來的并不多。哈喇汗王朝時期,麻赫默德·喀什噶爾里記錄了《阿里普阿爾圖阿》、《比凱希阿爾斯蘭王子》,拉布胡孜記錄了《玉素甫與孜來哈》等。葉爾羌人玉素甫阿吉于明弘治、正德年間(15世紀末)完成的《艾里甫與賽乃姆》是只唱不說的曲本。清乾隆二年(1737),維吾爾人肉孜·買買提抄錄的《艾里甫與賽乃姆》是一種說唱形式的維吾爾達斯坦,敘說部分442行,敘唱部分1262行。清光緒六年(1880),由無名氏抄錄的《艾里甫與賽乃姆》,是演唱的維吾爾達斯坦,至今仍在莎車地區廣為流傳,被視為維吾爾達斯坦的代表性曲目。此外,還有維吾爾族古典文學《熱比亞與賽丁》、《帕爾哈特與西琳》。
新疆人民出版社出版了一系列維吾爾族達斯坦選集。據初步統計,已發表的達斯坦達110部,《福樂智慧》是喀喇汗朝的著名長詩,由玉素甫·哈斯·哈吉甫于伊斯蘭歷462年(1069)撰成,曾獻給喀什噶爾的統治者桃花石·布格拉汗。全書共85正章、3附篇、13290行,采用阿理孜格律寫成。內容涉及社會、政治、經濟、哲學、文學等各個領域?!陡分腔邸酚们逍?、形象、生動的語言表述難懂、抽象、枯燥的哲學概念和倫理思想,產生了非常好的社會效果。該書散文體序言作者說:“秦國和馬秦國的學者和智者都同意這一點:在東方,在整個突厥斯坦未曾有人用布格拉汗的語言,用突厥人的語言創作出比此書更好的作品。此書在各國因其十分有用而有不同名稱。秦人稱其為《王君之寶鑒》,馬秦人稱其為《國家之眼睛》,東方人稱其為《統治者的裝飾》,伊朗人稱其為《突厥王書》,一些人稱其為《勸王書》,土蘭人稱其為《福樂智慧》。”這充分說明了《福樂智慧》的影響力。
《福樂智慧》原本已佚,現存三個抄本:回鶻文抄本,一作赫拉特本或維也納本;蘇魯斯體阿拉伯抄本,又作開羅本;納斯赫體阿拉伯字母抄本,又作納曼干本或費爾干那本。
第二,哈薩克敘事長詩和達斯坦。哈薩克民間文學中,民間達斯坦和阿肯阿依特斯是美的形式。哈薩克民間達斯坦數量之浩繁、內容之豐富、語言之生動流暢、思想性與藝術性之高深,是哈薩克族的真實寫照,表現了哈薩克族人民的風格、氣質、社會結構、生活特點、民俗風情。哈薩克民間達斯是在哈薩克族古代神話、傳說、詩歌、諺語和故事等民間文學豐厚的基礎上形成和發展起來的,是哈薩克人民豐富的民間文化財富,據統計,哈薩克族有200多部長詩,它包容了哈薩克族古代歷史、生活各個方面,成為哈薩克族政治、經濟、歷史、文化、語言、哲學、宗教、軍事、美學、習俗的百科全書。哈薩克民間達斯坦可分為英雄史詩、愛情長詩、歷史長詩、長詩新編(黑薩)等。而哈薩克族阿肯阿依特斯是勤勞的哈薩克人,以奇特的智慧和飽滿的感情創造了光輝的草原文化。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哈薩克族用阿肯阿依特斯(對唱)藝術歌唱真理、忠誠、美好、友誼、智慧和才能,用尖銳的語言批判和揭露殘忍、愚昧、懶惰、不平、剝削等社會的陰暗面,表達了人民的共同心愿,表達了對生活的無限熱愛和對未來的無限期望。哈薩克民間達斯坦和哈薩克阿肯阿依特斯帶著哈薩克歌的魅力和草原文化內涵廣泛流傳和保存于民間,以口述的方式一代又一代傳播到今天,成了哈薩克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群眾性精神文化。
在哈薩克族群眾的日常生活中,演唱敘事長詩既是一種娛樂方式,為家庭聚會、群眾聚會增添喜慶、歡樂的氣氛,也是傳承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形式。他們從各種題材的敘事長詩中了解了本民族的歷史、文化、風俗、禮儀等。所以,“漢族把歷史寫在了書中,哈薩克族把歷史寫在了阿肯的嘴上”。逐水草而居的哈薩克族人構成了具有濃郁草原特色的民俗和民間文化,其中,哈薩克族達斯坦就折射出了哈薩克族人的智慧,是該民族文學作品中美的形式,也是哈薩克族人生活的真實寫照。它是在哈薩克族古代神話、傳說、詩歌、諺語和故事等豐厚的民間文學基礎上形成的,反映了哈薩克族宗法社會制度、婚喪嫁娶、衣食住行的特點,還有一些草原上不成文的習慣等。
哈薩克民間達斯坦和阿肯阿依特斯在國外主要分布和流傳在哈薩克斯坦、蒙古等地,在我國主要分布和流傳于伊犁州、博州、阿勒泰地區、塔城地區、木壘哈薩克自治縣、巴里坤哈薩克自治縣等哈薩克族聚住區。在國外,對民間達斯坦和阿肯阿依特斯保護工作從18世紀末至19世紀初就相當廣泛地開展,隨著沙俄進入中亞地區,俄羅斯學者和哈薩克學者開始搜集、整理和研究并刊印出版。到了20世紀初,民間達斯坦和阿肯阿依特斯內容更是得到大規模地搜集記錄和歸檔。僅在哈薩克斯坦阿烏佐夫文學藝術研究所的手稿檔案資料中就保存著成千上萬行的記錄資料。在我國,對民間達斯坦和阿肯阿依特斯搜集、整理、出版開始于20世紀50年代。60年代初,少量地進行了民間調查、記錄工作。特別是在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與整個民間文學工作一樣,對民間達斯坦和阿肯阿依特斯內容的搜集、整理、出版、研究工作得到迅速發展,大量的民間達斯坦和阿肯阿依特斯得到搜集。并在搜集和發表民間文學作品的基礎上,開始了分類單行出版工作。按國家計劃和兄弟民族的“四套集成”(民間長詩、傳說故事、民歌、諺語集成)一起被納入了科學軌道。隨著“四套集成”工作的順利進行,哈薩克民間達斯坦和阿肯阿依特斯的搜集、整理、出版的水平更進一步發展。出版了及時、第二卷《哈薩克阿肯阿依特斯選集》。現在正準備出版第三屆阿肯阿依特斯選集英、漢、哈文本。2009年出版了《哈薩克阿肯阿依特斯選集》漢譯本及時集。2010年,新疆文化廳藝術研究所主編,交由新疆人民出版社出版了《哈薩克族阿依特斯論文集》。
新疆今后還將翻譯出版《哈薩克民間達斯坦》2~10卷、《哈薩克阿肯阿依特斯選集》2~10卷,并力爭把《新疆少數民族文化工程系列叢書》打造成弘揚少數民族精品文化和開展民族團結教育的精品工程。新疆少數民族民間文化工程敘事長詩系列《哈薩克民間達斯坦》(第1卷)、《哈薩克阿肯阿依特斯選集》(第1卷)舉行發行儀式,這標志著新疆首批哈薩克族文學藝術作品漢譯版正式面世。
在哈薩克族漫長的歷史上,敘事長詩記錄著民族歷史和自身的符號,是哈薩克族重要的歷史記憶。
盡管敘事長詩起源于何時尚無定論,但人們相信,哈薩克族民間達斯坦是與哈薩克民族的生活、歷史同時產生和發展的,是在哈薩克族古代神話、傳說、詩歌、諺語和故事等民間文學豐厚的基礎上形成和發展起來的,是哈薩克人民寶貴的民間文化財富。根據目前的調查,哈薩克族達斯坦有300多部,可以分為英雄長詩、歷史長詩、愛情長詩和長詩新編。如10世紀前后流傳于錫爾河流域的《霍爾赫特祖爺書》、產生于10紀弘吉剌惕部落的《阿勒帕米斯》、產生于12世紀克普恰克部落的《庫布蘭德》、產生于14世紀金帳汗國時期的《英雄塔爾根》、產生于13世紀的《克里木的四十個英雄》、產生于15世紀前后的《勇士康巴爾》等。愛情長詩的產生,最早可追溯到英雄長詩產生的年代,最晚延續到了歷史長詩形成的時期,如《闊孜情郎與巴艷美人》大約形成于10世紀,《吉別克姑娘》形成于18世紀后期。有一部分愛情長詩是突厥語族的幾個民族共有的,如《居素甫與孜來哈》、《阿衣木與哈麗瑪》、《萊麗與麥吉儂》;而《阿依曼與巧麗潘》、《瑪克帕勒姑娘》、《薩麗哈與薩曼》等是哈薩克族特有的。新疆青少年出版社1982~2000年出版了7輯《哈薩克民間愛情長詩》。
20年前,新疆民間文藝家協會在新疆哈薩克族居住的28個縣內搜集了大量的達斯坦,并出版了36本縣卷本,都是靠錄音磁帶聽寫編輯的,由于當時沒有對于田野作業的認知和技術支持,沒有錄制演唱現場和背景的錄像、錄音等,這是一個遺憾。
第三,柯爾克孜族的史詩。柯爾克孜族史詩經過半個多世紀以來民間文藝家們辛勤努力,目前已經收集到了百余部。與本民族的英雄史詩《瑪納斯》比較,這些長詩篇幅顯得短小,值得注意的是其中有的人物也出現在《瑪納斯》當中,所以人們又把這些長詩稱為“肯杰葉普斯”,即“小型史詩”。
柯爾克孜民間長詩可以分為英雄長詩、愛情長詩和神話長詩三種類型。這些民間長詩的演唱者,柯爾克孜稱為“交莫克秋”,柯爾克孜族演唱民間敘事長詩的形式分為三種:其一,以散文講說形式表演民間長詩內容的,柯爾克孜族稱之為“覺交莫克”。它是由一人表演,沒有樂器伴奏,全憑即興發揮和語言感染力征服聽眾。如昭蘇縣阿克蘇鄉的尕吾特巴衣,他是北疆地區覺交莫克的代表藝人。他講說的《布達依克》(鳥王鳳凰)等20余部曲目,篇幅宏大,結構嚴謹。阿合奇縣的蘇里坦·阿里講說的《江娥勒·木爾扎》等數10部覺交莫克,在南疆最負盛名。其二,以講說為主夾雜少量韻文說唱的表演形式,柯爾克孜族稱之為“交莫克”。這種說唱交莫克由一人表演,不要樂器伴奏。用散文敘述故事情節,以散板節奏的韻文演唱表達人物的對話與獨白。烏恰縣的拉利坎是繼承了說唱形式交莫克的代表性女藝人,她的代表曲目是《庫爾曼別克》等。其三,以韻文演唱形式表演民間長詩的,柯爾克孜族稱之為“瓊交莫克”。18世紀柯爾克孜族皈依伊斯蘭教后,借用波斯語,把“瓊交莫克”也稱為“柯爾克孜族達斯坦”,把其演唱者也稱為“柯爾克孜達斯坦奇”。代表性藝人有阿合奇縣的居素甫·瑪瑪依,除了《瑪納斯》,他還演唱《艾勒托什吐克》、《庫爾曼別克》、《江娥勒·木爾扎》等10多部作品。另有阿圖什市哈拉峻鄉的托略克·托勒汗,他演唱的代表作有《阿拉西汗》、《英雄比什凱克》、《葉山凱勒德》等30多部。另外,烏恰縣黑孜葦鄉的艾什瑪特·瑪買特,他的代表作有《庫爾曼別克》、《庫交加什》、《加尼什·巴衣什》、《布達依克》等?!碍偨荒恕钡某~多為七八音節為一行的韻文體,不定行成韻(或換韻),重首韻,有尾韻。一唱到底,無散白。每部長詩都有自己專用的曲調,而專用曲調在演唱時又可即興發揮。
天山區域是個開放性的區域,交通比較方便,柯爾克孜族各部落之間的聯系也比較密切,民族文化尤其是達斯坦革新與變化的速度很快。而帕米爾相對較為封閉,這一區域的民眾就較為完整地保存了自己原有的風俗習慣、語言特征和民間文學。群山環抱、空氣稀薄也成了保存柯爾克孜族達斯坦最古老的寶庫。與維吾爾族混居在南疆葉城一帶的柯爾克孜族人日常都說維吾爾語,他們已忘記了母語,但在表演達斯坦時,他們卻用柯爾克孜語。塔什庫爾干的柯爾克孜族歌手在演唱時,故事部分使用的是柯爾克孜語,但詩歌部分,卻摻雜使用了維吾爾語和烏孜別克語。
第四,錫伯族的史詩。錫伯族的史詩《西遷之歌》是一段真實的歷史,記述了錫伯族先民自東北跋涉、千里迢迢至伊犁河畔屯墾戍邊的故事,悲壯的曲調拉開的一幕幕艱辛的遷徙場景,激勵著一代代后世子孫。阿凡提·納斯爾丁是維吾爾族等民族經年累月塑造的機智人物形象,用這一名稱編創的一則則嘲諷邪惡、愚弄權貴、伸張正義、倡導公德的幽默故事,令人忍俊不禁,風靡天山南北。
第五,維吾爾族的《維十二木卡姆》。在燦若星辰的新疆民間文藝畫卷中,《十二木卡姆》是維吾爾人民在古老的韻律和俗樂基礎上,伴隨著音樂、舞蹈和文學的發展,不斷汲取時代生活內容和民間娛樂形式,歷經千百年磨礪而形成的大型歌舞套曲,享有“百科全書”、“音樂之母”的美譽。
新疆維吾爾木卡姆是中國新疆各維吾爾居住區的各種木卡姆的總稱,是集歌、舞、樂于一體的大型綜合藝術形式。現代維吾爾語中,木卡姆一詞主要是指“大型套曲”。此外還有法則、規范、曲調、樂曲、散板序唱(奏)等多種含義。就特定的文化語境而言,木卡姆已經成為包容文學、音樂、舞蹈、說唱、戲劇乃至民族認同、宗教信仰等各種藝術成分和文化意義的詞語。中國新疆維吾爾木卡姆在歷史長期演化的過程中,形成了獨特的藝術魅力。
新疆維吾爾木卡姆藝術主要有十二木卡姆、刀郎木卡姆、哈密木卡姆、吐魯番木卡姆。目前在新疆各綠洲流行的多種木卡姆,都與《十二木卡姆》有著直接或間接的聯系。如流傳北部的《伊犁木卡姆》是《十二木卡姆》的直接傳承。其他綠洲由于地域相對獨立,其歌舞在接受《十二木卡姆》的同時,顯現出文化的主動選擇,這就是樂隊組合、主奏樂曲的使用、歌詞內容的取舍和發展上又顯示出自己的特色。
新中國成立之初,來自北京的文藝工作者與新疆文化部門,共同著手對維吾爾族木卡姆等民間文化遺產進行整理。通過對木卡姆大師吐爾地·阿洪等民間藝人傳唱的記錄,搶救性地保留下一批民間藝術資料。
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近50多年以來,維吾爾族民間音樂始終以“半口授半定譜”的傳承方式平行傳播著,隨后才是定譜階段,而對已留下的《十二木卡姆》的錄音從結構上進行推斷,存有明顯缺漏。目前,已出版的幾種維吾爾木卡姆,都未做到“音譜同步”。學唱和研究各種維吾爾木卡姆的版本尚待編撰。
新疆藝術學院、新疆木卡姆藝術團等高校和文藝團體相繼成立。這期間,新疆創作演出了大型維吾爾族木卡姆歌舞《且比亞特木卡姆》、民族交響音樂《木卡姆變奏曲》等一批劇目和節目,整理錄制了木卡姆音樂共12部盒帶。同時出版了《維吾爾十二木卡姆》、《絲綢之路音樂文化》、《哈密木卡姆》、《刀郎木卡姆》等書籍和光盤。來自新疆專業藝術團體和民間的藝人多次在國內外演出,擴大了新疆文化藝術在世界上的影響。
1992年11月,國家民委、文化部和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人民政府在北京聯合主辦了木卡姆國際學術研討會、中國維吾爾木卡姆展覽、《且比亞特木卡姆》歌舞晚會和木卡姆交響音樂會等系列活動。1997年7月,自治區文化廳在烏魯木齊舉辦中國新疆維吾爾木卡姆藝術成果展。2003年,《新疆維吾爾木卡姆藝術》被文化部、財政部列為“中國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工程”全國首批10個試點之一。目前,全疆已經組建四個木卡姆傳承中心、傳承點,制作維吾爾《十二木卡姆》多種音像制品,開展木卡姆藝術進學校、進課堂,編撰出版《絲綢之路新疆傳統文化叢書》之《木卡姆》、《解讀維吾爾音樂珍寶木卡姆》、《刀郎木卡姆的生態與形態研究》、《中華瑰寶——維吾爾木卡姆》、《高空勇士阿迪力》和《中華舞蹈·新疆卷》等多種介紹維吾爾木卡姆的書籍。2003年,新疆維吾爾木卡姆被列為“中國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工程”首批試點項目;2005年,中國新疆維吾爾木卡姆藝術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批準為人類口頭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
第六,漢族、回族、錫伯族共同創造的新疆小曲子?!靶陆印笔菨h族聚居的鄉鎮普遍流行的說唱藝術,自清朝中期以降,經久不衰,至今已成為新疆特有劇種。新疆曲子劇俗稱“新疆小曲子”,是由陜西曲子、青海平弦、蘭州鼓子、西北民歌等流入新疆后,融合了新疆各民族的音樂藝術,而逐步形成和完善的一個具有獨特風格的地方戲曲劇種。主要流行于東疆的哈密、巴里坤,北疆的烏魯木齊、昌吉州、伊犁地區、塔城地區和南疆的庫爾勒、焉耆等地,是由新疆漢、回、錫伯等民族共創共享的地方戲劇劇種。傳統劇目有《張璉賣布》、《拾玉鐲》、《三岔口》、《虎口緣》、《十字坡》、《牧童與小姐》、《老少換》、《虎口緣》、《李彥貴賣水》、《殺樓》、《坐樓》等。
新疆曲子劇產生于民間生活,具有很強的民間性和地方性。解放后,在有關部門扶持下,這一劇種又有新的發展。同時在音樂唱腔等方面均有所創新。
五、新疆民族民間文化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逐步走向全社會
2005年底,新疆啟動了歷史上時間最長、規模較大、參加人數最多、覆蓋面最廣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工作。經過普查,3772項新疆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項目已獲確認,其中少數民族項目占95%以上。如今,新疆已有部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52項,自治區級185項,地(州、市)級535項,縣(市)級2480項。
現在,新疆已經初步建立了自治區、地(州、市)、縣(市)三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體系,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已由原來的局部、單一保護轉向整體、保護。國家和新疆兩級財政每年撥付1000萬元用于新疆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
同時,新疆已經建立了自治區、地(州、市)、縣(市)、傳承單位和傳承人四級的民族傳統文化保護網絡,全疆擁有各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機構72個,擁有各類專業傳承中心22個、傳習所28個。
在新疆自治區文化廳、新疆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研究中心的努力下,2006年、2008年,63項新疆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分別列入及時、二批部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這些努力使得新疆民族民間文化藝術得到了有效保護,民間文化藝術得到了薪火相傳。此外,中國新疆維吾爾麥西熱甫申報成功為聯合國“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9年,《新疆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條例》出臺;2011年,《新疆維吾爾木卡姆保護條例》出臺。這幾項法規的出臺成為新疆民間文學藝術保護的法律依據。
盡管如此,新疆民間文化藝術的保護形勢依然嚴峻。許多民間文化藝術項目都面臨著“人亡藝絕”的局面?!皬哪壳翱矗找姘l展的交通、通訊、電視和市場經濟以其龐大的力量和滲透性,成為打破封閉和實現現代化的馬前卒,擴大了時空的交流程度,新疆各個綠洲相對孤立和封閉的狀況日益解除?,F代文明的氣息動搖了幾千年形成的傳承機制。民間聚會規模也隨之越來越小,都使許許多多的民間文化藝術生存的空間越來越狹小,同時還面臨發生著變異的危險。市場經濟的發展使急功近利成為普遍心態。這一社會氛圍,不利于整個社會關注傳統文化以及保持傳統文化的相對穩定和逐年積累。經濟發展的‘向前看’導致了社會容易引發‘失憶’狀態。如何改變這些困境,保障文化原生態都是一個艱難的考驗,需要全社會的共同關懷和集體溫暖?!雹?
新疆民間文化博大精深。它們大多存續和生活在新疆諸多少數民族的農舍與氈房中。無論男女老少,“只要你用的是一顆善良的心走進新疆,新疆就會毫不吝嗇地把它的無與倫比的博大注入你的骨血,使弱者變得強大,使強者變得悲憫。如果有24小時你經過艱難攀登登上了新疆的某一座大山大嶺,那是你的幸運,但要小心,千萬不要以為你征服了什么。新疆的大山大嶺是不可征服的。新疆的大山大嶺和西藏的大山大嶺一樣,是人類夢寐以求卻永遠也達不到的高度:永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