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線客服

地域文化建筑地域特色與營造分析

引論:我們為您整理了1篇地域文化建筑地域特色與營造分析范文,供您借鑒以豐富您的創作。它們是您寫作時的寶貴資源,期望它們能夠激發您的創作靈感,讓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地域文化建筑地域特色與營造分析

地域文化建筑地域特色營造分析:地域文化建筑設計論文

一、地域文化在建筑設計中的表現形式

地域文化在建筑設計中的體現方式并不相同,受到地域人文和自然環境的差異影響,建筑物所表現出的文化內涵也各不相同,各有側重點。建筑物體現出的人文文化,主要為歷史發展過程中經歷的社會性質、風土人情、意識形態等方面的體現;自然環境則主要為區域氣候條件、地質特征、經緯度、季節差異等方面。在建設設計之初,必須深入了解項目所在地的人文和自然環境兩方面的知識,在建筑設計中將二者緊密聯系,融會貫通,相互襯托得以體現。若建筑設計僅體現自然環境特征,則缺少文化底蘊,建筑設計方案較為膚淺,不能被當地人民所接收,不能體現地域特征;而僅體現人文特征的建設設計,則會與周圍環境形成較大差異,顯得格格不入,無法達到美化城市的目的。因此,在建設設計中需將人文和自然特征相互均衡考慮,不能忽視其中任何一方。一個建筑所表現出來的社會屬性是通過建筑技術以及與特定的社會環境之間進行相互作用,人們將文化意識以不同的方式或者技術,比如采用不同的色調、不同的材料或者是不同的形式賦予到建筑當中,讓建筑表現出這個時代或者區域所具有的獨特意義。建筑設計在一定的情況會受到環境的制約,而這種制約又會反過來與自然環境進行磨合,達到一種人性化的設計與自然環境的整合,不但推進了建筑的人性化發展,而且還加快了當地社會的進步。這種整合在一定程度上讓人們的生活方式與建筑的社群文化變得相輔相成,進而讓人們對建筑產生親切感。

二、建筑設計與地域文化相互融合的方式

1、綜合區域自然環境、人文特色以及生活模式進行建筑設計

本文以錦里建筑為例,錦里地區具有古代三國文化背景,今有四川成都建筑文化特色,充分體現了該地區文化發展和歷史變更留下的印記。在現代城市建筑中依然保留古代時期的客棧、商鋪和院落等建筑,充分體現了該地區古代時期的文化特色和建筑風格,與周圍自然景觀相互襯托,共同體現出當地的區域特色。此外,現代建筑吸取了古代建筑設計精髓,并在現代元素和設計理念的幫助下進行升華,與當地人文特色朝相輝映,給人一種時空變化的感受。

2、要善于借鑒當地傳統的建筑符號

裝飾是一種傳統文化,是利用各種裝飾材料進行藝術加工,具有一定的語言和符號,一定信息的載體和功能標志,和人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它以各種存在方式為人們所感知和使用。我們可以通過裝飾的形式就可以判斷出哪些是東方的,哪些是西方的,甚至可以分辨出其所表現的區域性和民族性的特征。比如清代建筑裝飾中運用了大量的吉祥圖案,取材廣泛,各種人物、景物、動植物都有表現,利用其諧音和形象,寓意和象征特定的含義。

3、建筑設計要充分考慮當地環境的影響

不同的地域環境造就不同的文化,所形成的地與特征和地方精神的差異,使文脈成為建筑及空間設計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由于各地氣候及地理環境的不同,自然景觀、植被和建筑材料也都呈現出巨大差異,而他們所形成的空間特征和風格也千差萬別。有高原的粗獷豪邁,也有水鄉的細膩柔情,有合院的保守儒雅,也有古鎮的古樸清新。

4、充分利用項目所在地特有的建筑材料

不同地區受自然環境和地理特征的差異,在建筑材料的選擇上應充分考慮因地制宜的原則,選擇當地充足、品質的資源作為建筑材料。我們在設計建筑物時,必須在了解地域性質和出產建筑材料的類別進行劃分,使建筑設計既凸顯地域特色,也降低建筑物造價。

5、建筑的地域性與當地的人文、歷史的緊密聯系

建筑設計師在設計建筑時,要深入該建筑所在的區域進行了解,充分發掘周圍的有用信息,通過與現代的科技技術相結合,才能讓設計師們在繼承歷史建筑物風格的同時,還可以創造出與現今時代相適應的新的創作理念。

6、建筑理念要與時代要求相匹配

現代化建筑設計也就說現代化傳統設計,所謂傳統設計,就是指繼承歷史時期的人文因素、歷史事件以及建造材料等方面,而現代建筑設計也是以這些因素為基礎的,這些因素雖然會隨著時代的發展而或多或少的改變,但是還是有一部分因素會遺留下來與當地的文化的融合在一起,因此,一個現代的建筑設計如果能夠充分的表現出這些細節問題,那么就可以的詮釋該地區的特色。此外,在進行建筑設計時,也要學習西方文化,在保持自己民族特色的前提下,要大膽的去結合西方文化,正確對待西方文化問題。

7、參照當地其他建筑物特色

在建筑設計時可能微小的差異所表現出來的寓意則截然相反,同時,因受到地域文化和思維模式的影響,不同地區的人們對建筑的理解也不同。例如,西方文化中白色代表純潔和神圣,然而在我國的傳統思想中,白色建筑則多與死亡相關,僅是顏色的差異,就可能將同一建筑物賦予不同的含義,因此,建筑設計不僅要與地域自然環境和人文特色相結合,同時也應該多借鑒當地的建筑風格和色彩運用,使新建筑物與周圍其他建筑相互融合,帶給人歸屬感。

作者:王岳富 陳穎迪 徐川 單位:臺州民用建筑設計有限公司

地域文化建筑地域特色與營造分析:淺談地域文化建筑設計

【摘要】:地域文化對建筑設計的影響非常大,往往我們從一個建筑物中就能感受到它所處的地域文化、人民生活背景以及生活習慣。本文主要是結合了廣西地理環境、地域文化、風土人情來進行對建筑設計分析研究與探討。

【關鍵詞】:地域文化 風土人情 交流建筑

一、引言

隨著交通技術的逐漸發達,當今出去游玩的人越來越多,接觸的各地風土人情也是舉不勝舉。本文就我國各個地域文化建設的建筑設計風格進行分析與研究,主要探討了廣西的文化建筑。對古建筑的保存欣賞、與老一輩生活環境及歷史的緊密接觸,可以從建筑的整體觀、可持續發展觀以及其地域性、文化性、時代性方面著手考察。繼承建筑前人的優良傳統,以及在自身大量設計實踐和研究基礎上總結出的具有較強指導意義的設計理念,發展更有特色、符合本地習俗習慣的建筑觀。

近幾年,廣西關于建筑綜合設計研究院、建筑設計所等的發展都相當好,其市場也在不斷地擴大。目前一般建筑等行業都會隨著旅游業的發展而發展。我省就存在很多的旅游勝地,如有名的桂林山水、七仙峰、南寧龍虎山、柳侯祠等等一些著名景區都是促進我省建筑道路發展的動力。當然,發展建筑行業并不是盲目的發展,要結合當地的地理位置以及風土人情,不僅要考慮到該建筑自身的規范、要求,還要在設計好的基礎上創新。另外就是在保留古建筑的基礎上建立有特色的新建筑,使新老建筑相互協調、統合和諧。

對交通道路的大力發展,能夠促進各地建筑人士的溝通交流,有助于文化的傳播,信息的更新。而且交流或是開展會議探討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我國建筑師了解世界各國各地區建筑學科動向和發展趨勢,有助于提高我國建筑的規劃、設計、科研和教學水平有助于瞄準學科的前沿,促進我國的科技和經濟的結合及發展,從而進一步促進我國建筑走向世界。

二、結合地域文化的建筑展及其設計分析

我國近幾年建筑業發展迅速,人們對建筑的要求也不僅僅只停留在物質基礎上,更重要的是精神方面的享受。各省各地區都在大力發展建筑,每個城市基本都會有其標志性的建筑物,有歷史背景、符合該地地域文化機思想精神。我國一些大型發展中的城市,建筑物一般都很高很大,基本沒有獨家獨戶的居民住宅,都是以小區設計。另外公共建筑居多,像超市、廣場、圖書館、歌劇院、服裝店等等,這也不僅是在國內如此,國外亦然。但是遠離城市或是古鎮之類的地區其文化風俗味就非常的濃厚。我國很多地方都有古建筑、古城、古鎮,雖然目前都商業化比較明顯,但是與發展中的城市相比還是具有一方特色的。

以廣西的建筑為例,如桂林漓江飯店、廣西體育館、廣西民族博物館、榕湖飯店、南寧會展中心等等,都是非常有特色的建筑物,是典型的南方建筑物,具有地方色彩。以下就我省的體育館以及廣西維尼綸廠居住區兩大比較典型的建筑進行了詳細的介紹和分析,通過對這兩個建筑物的分析進而認識了解了該地區的地理位置、環境以及地域文化。

1、廣西體育館

眾所周知,廣西是位于我國的南方亞熱帶,像廣西體育館這樣一個較大型的公共建筑,應該考慮的地形、地理等問題都是很多的。如建筑設計中將比賽館建于了體育場地北部,長軸面向著南北,距城市干道有135余米,與城市干道斜交成45度角,又與后建的南寧劇場一起面向琶江大橋,遙相呼應,形成了一個完整又壯觀的橋頭建筑群。停車場設置在館的西側,可停大小汽車輛,對于小型的車輛自行車則就停放在北面廣場的兩側。觀眾和運動員都設有不同的出入口,互不干擾,而且又方便疏散。最特色的是在該體育館的四面都種植了亞熱帶的植物, 不僅美化了環境,還襯托出了體育館的輕巧矯健,使運動員呼吸新鮮的空氣。頗具南方建筑的特色。

另外,在設計規范、分工合理的基礎上,還非常巧妙的避開了該地區的劣勢,一些小的方面這里不做詳細解說,就以下兩個方面做一具體介紹,了解該建筑的靈魂之所在以及該地區的實際情況。

一是自然通風方面的設計。自然通風主要原理是:借助于熱壓或風壓使空氣流動,造成室內外空氣交換。我們可以根據這樣一原理,充分利用有利的地形、地勢條件,采用自然通風方式來散除大廳內的余熱。南寧位于我國的南疆,是亞熱帶的氣候,每年平均溫度為二十多度,靜風悶熱時間不多,可以說環境比較有優勢,而比賽館又位于琶江的河畔,位于水邊,地勢開跨,環境優美,空氣新鮮,而且遮擋物也很少,非常地有利于設計自然通風。

二是防雷設置。廣西地區每年遭雷害率都比較高,在設計建筑物時都應該做好防雷措施,特別是像體育館這樣的大型的公共建筑物,更應該要慎重設計防雷的相關裝置,該體育館結合其結構形式及設計單位的多年經驗,利用建筑結構本身的鋼筋代替了整套的防雷裝置的各部分。在基礎施工時,就在每根柱子底部預留了測量電阻的鋼筋頭,這樣不僅在經濟方面節約了鋼材,而且還非常的美觀。有減少了施工工程量,大大加快了施工進程及施工效率。

2、廣西維尼綸廠居住區

廣西維尼綸廠是一個大型的居民居住群,能代表廣西居住建筑,其設計節約用地,有適宜地考慮到日照、西曬、防火等的要求,分工合理,設計簡單樸實,非常適合南方人群居住的風俗習慣。該建筑群離宜山縣城9公里,南與河(池)宜(山)公路相鄰,西靠近于黔桂鐵路,北與龍江相接,東面設計的是居住區,與主廠房相距大約有300米,處于主導風向的上方,與生產區之間有一定的防護地帶,主要是保障人們的生活質量,像空氣、水等的污染以及噪音等等。是逐句環境安靜、安逸,又方便職工們的日常生活。

宜山是位于廣西的中部,屬于亞熱帶的氣候地區,夏季時間比較長,而且濕度比較大,氣溫也比較高,陽光輻射較強。根據這些地理位置的特點,為了使居住宅在夏季通風效果好有能減少太陽西曬,確定了居住宅的朝向為南偏東,這樣就有利于自然通風。該建筑群內部功能分區有住宅、宿舍、幼托、中小學、食堂、商業服務、醫療衛生等多個小區,由于地理、地形限制都采用行列式布置,但其整齊緊湊,有縮短了道路、水、電管線等,經濟、方便又節約。

三、結束語

每一個建筑靈感都源自于我們的生活中的細節,不知不覺這種一個地區的人民的生活習慣就形成了一種風俗,而建筑就是按照我們的意愿以及習慣而形成的。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我們逐漸意識到個性以及特色是建筑的靈魂,在符合地理環境、符合建筑規范的條件下,讓建筑人性化、人格化,使建筑具有靈魂和保存紀念等的意義。

建筑是凝固的藝術,是歷史的借鑒者,是一種無聲的文化。不同的建筑、建筑風格反映了不同的地域文化與人民的風俗習慣。建筑一般都是根據當時當地所具備的地域、經濟、技術條件等來建造的,用以滿足人們的物質、精神的需求。由于各個地區的建筑都是因時、因地而異的,所以,一個建筑不僅能反映它所建造的時代特征以及當時人們的意識形態等,還能反映它所處的地域特征。建筑的地域性表現在適應當地的地形、地貌、自然氣候條件和就地取材上。因此,每一個建筑的產生都離不開具體的地域條件和社會、歷史、環境的大背景。一件傳世的建筑作品,往往會成為一個民族、一個地區精神和文化的象征,成為社會的“不動產”。

地域文化建筑地域特色與營造分析:地域文化建筑在災后重建中的營造分析

摘要:青海玉樹結古鎮面臨著災后重建,通過植根于玉樹地域文化的研究和對本地項目的設計,立足于地域性文化對建筑設計進行思考和總結。提出對玉樹重建過程中遇到的問題進行分析和思考,讓當地地域性文化在災后重建中加以延續,保護和發展。

關鍵詞: 地域文化災后重建

項目背景

玉樹州位于青藏高原腹地,青海省南部,距省會西寧800公里,東西長738公里,南北寬406公里,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較高點6621米,年降雨量520毫米左右,空氣含氧量只有海平面得40――60%。

玉樹州首府結古鎮,自古以來是青海西寧,四川康定,西藏拉薩三地之間的貿易重鎮。

2010年4月14日玉樹發生里氏7.1級地震。受災區域3萬多平方公里,結古鎮屬于重災區,大量房屋遭到嚴重損壞,面臨災后重建的需求。此次災后重建采取原地重建,局部避讓的建設方式,并提出建設高原生態旅游城市的重建總目標和規劃原則。

新的城市規劃為三河五片帶狀城市空間結構,我院本次設計區域為結古鎮南部片區,片區總規劃建筑面積約45萬平方米。

2.結古鎮地域性價值概述

結古鎮有濃厚的藏傳佛教文化,絢爛多彩的民族藝術,特色的服飾和舞蹈,還擁有世界上較大的瑪尼堆、雄偉的當卡寺和文成公主廟等眾多的文物古跡。

(1)建筑結構

結古鎮運送材料成本較高,多為就地取材,所以以夯土,石材建筑為主,一般為2-3層樓房,倚山建房,以石砌墻,外墻光滑平整,樸實厚重,與四周的山水自然環境融為一體,具有非常強烈的本土民居特征和地域風貌。

但是這種建筑結構體系和用材方法在現代的建筑條件下來看是相對落后的,本地建筑多數采取這種用石塊疊加的制作方法,對水平方向的抗彎,抗剪強度以及剛度不足,導致在地震中經受不起地震中橫波的震動,以至坍塌。

結古鎮藏族傳統民居,喜歡用單體的形式,將所有功能的用房安排在同一棟建筑之內,比如起居室、儲藏室、臥室、經堂按次序排放,形成圍合或者半圍合的院落空間,多數以平屋頂為主。

本土民居在立面上呈現下大上小的梯形,這是由于當地居民傳統砌筑和夯筑墻體的技術有關,隨著建筑高度的增加向中間收分,外墻向內傾斜,以保障墻體的穩定性,而內墻仍然與地面垂直。

院落和院落之間緊密相連,幾十戶人家聚集在一起形成聚落的群居結構,這與藏族歷史中諸部落之間的社會生活形態有關。

(2)建筑風格

結古鎮民居除了外表有強烈的藏族地域感之外,還體現在其大門,窗戶和屋頂的形式上。

色澤多以紅、白、藍、黃為主色調,這種色調的產生來源于藏族對生活和生產中的主要色系得延伸。大門門楣都安裝梯形“巴蘇”,并且適用于窗楣和檐口,起擋雨和裝飾作用。窗花花式各異,圖案不一,屋頂四角有翹起的小頂。

4. 玉樹結古鎮南部片區西杭扎南商住組團

西杭扎南商住組團項目位于青海省玉樹縣結古鎮南部商住組團沿勝利路東西兩側布置,東臨巴塘河景觀帶,北鄰玉樹縣及時民族中學,地貌屬巴塘河Ⅰ級階地,地形地勢相對北高南低,地面標高為3690~3694.4米。

項目規劃建設凈用地面積144377.47 m2,由A45、A47、A48、A26和A27五個地塊組成,規劃總建筑面積160849.75 m2,本工程由住宅、商業和相關居住配套用房組成。

災區的重建工程,不僅僅是建幾座樓房,而是要更好地傳承和發展地區的固有文化和居民對再建場所的認知感以及回歸感。所以在設計中必須考慮地域性文化的特點,將其融匯于新建的建筑中,營造出一種本土自然、社會和居民和諧發展的環境。

傳統建筑形式和空間的采用

在結古鎮本土的建筑中,是以院落為主導的民居形式,院落結合在一起形成大小組團,這是種基于當地民族歷史而形成的建筑生長方法。在原地重建的建筑項目設計中,當然不能拋棄這一傳統的地域特色,應貫徹這種本土民居院落圍合生長方式的建筑形態,并加以延伸。

西杭扎南商住團,舍棄現代建筑中行列式的呆板布局,采用本土建筑中圍合和半圍合的空間形式,延續本土民居中自然形成的空間結構,院落和院落相互連接,形成用現代手法演繹結古鎮傳統藏族聚落生活結構的形態。同時院落形成的組團之間構筑成街坊,一層為商鋪,小區內所有街道均與城市主干道相連,形成連續的商業街,結合商業街景觀締造舒適精品的購物環境。用現代的城市規劃和建筑思想使居住商業配套成為有機整體,在現有資源、地形地勢與城市周邊環境的融合、居住交通與空間模式的有機結合、居住特色與環境品質的塑造問題上進行了多方面思考,為居民創造良好的居住生活品質。

在建筑細部處理中采用了逐層退臺和出挑等手法,很多戶型中設置了室外露臺,給住戶提供了多種休憩娛樂空間,讓每一戶能夠較大限度地享受景觀資源,以體現對居住者的人性化關懷,創造出一種喚起民眾回歸感和認知度的生活氛圍。

(2)結古鎮災后重建中現代化的建筑手段的植入

在玉樹地震中磚混結構的房屋有80%倒塌,玉樹處于三江地震帶板塊,本項目設計為適應當地地質,采用了更為牢固的框架結構體系,抗震設防烈度為7度,設計基本地震加速度為0.15g。設計地震分組為第三組;場地類別為Ⅱ類,特征周期Tg=0.45。

項目在的節點設計中,引入了當地牧人的"人"字型帳房,用膜結構進行實現和點綴。將濃郁的草原風情帶入組團,加深本地地域文化在建筑風格中的體現。

(3)和本地自然環境的融合

a裝飾特點:組團中的建筑吸取了藏式建筑中“巴蘇”的裝飾特征,在門楣和窗檐上都有應用,上下相扣,逐層出挑,形成藏族民居中特有的裝飾風格和效果,將商鋪的門楣和居民的窗戶處理成這樣不同的進退變化層次,以豐富加強立面的主體效果和民族地域效果。

b色彩特點:建筑以灰、白、黃、紅為主要基調,在局部構件如――屋檐、門窗等上進行色彩的變化,以達到片區總體的色彩的和諧,這樣的色彩傳承于藏族人民青藏高原自然環境對生活生產和宗教理解的提煉和應用。這樣的色彩理解和運用,符合當地的審美需求和生活習慣。

c結構特點:許多史料中有藏式建筑 “屋皆平定”的記載,在結古鎮的民居中,大多數為平定結構,所以本項目也采延續了平層屋頂的做法,讓其與原本的建筑形態進行交匯融合。

d平面特點:盡量將輔助功能用房,衛生間、廚房及儲藏室布置在建筑的西向和北向,主要功能房間如住宅臥室、起居室則布置在南向和東向,保障了上述功能房間高質量的室內舒適度和采光日照要求。

5.在災后重建語境中建筑的發生和發展

(1)可以肯定的是災后重建,不是簡單的重復建造。無論是汶川或是玉樹的災后重建,都應該是建立在對該地區城市發展和建筑模式上的提升,以提高當地居民生活品質和社會發展的可持續性為目標。

(2)玉樹重建和汶川重建又有所不同,絕不能簡單復制和套用汶川的模式。玉樹所在特殊的高原地理位置,物資上和運輸上都相對汶川不便。玉樹居住區的科學安排和布置包括規劃以及應對地質條件的相應措施,還有玉樹強烈的本土藏區特色風貌,需要的是更為科學的全景規劃和思考。

(3)對于災后重建城市的發展。玉樹位于三省交匯地帶,未來經濟的發展和當地居民的生活持續,都必須重新安排和設計。高原生態旅游城市是玉樹的建設總規劃和目標,除了在設計過程中,單體建筑的思考需要符合玉樹本地民風特色之外,一種全新的旅游風貌總體特征也應當考慮在設計規劃中。

(4)建筑的發生和發展,應帶有傳承和發展的設計思路,具體說就是人居環境系統的重新建造。將玉樹本地自然地理條件,地質基礎,生態和環境的保護,社會文化基礎,人口數目和現有經濟發展狀況,從區域環境資源承受能力出發,進行整體科學的規劃布局,再回饋到具體的建筑設計中。是為建設玉樹進行建設,而不是為建筑進行建設。建筑的發生和發展都應該遵循這一軌跡。

6.總結――地域文化建筑在災后重建中的營造

通過對玉樹結古鎮的災后重建過程中,筆者總結了一些自己的設計心得:

從“建筑”到“建筑”

為什么是從“建筑”到“建筑”,兩個建筑中一個指本土建筑,一個指自己所設計的建筑,兩種之間應該打雙向的箭頭符號。

因為建筑學不只是基于建造建筑本身,首先應從建筑學的視角中心審視地域建筑中的特點和營造方法,再回歸到需要設計的建筑本身上,以挖掘本土建筑的特征風貌為目標,再在自己設計中加以表現和反饋,達到二者的互聯互通,以尋求二者之間之于本土現代建筑的平衡點為主要的設計目標。

從“文化”到“建筑”

“文化”二字扎根于當地的歷史和社會表現中,而建筑只是社會文化現有物中其中一個點。在建筑中常提到的地域性,代表的恰恰就是當地本土的文化在建筑上的體現。

建筑的外部特征和結構特點是可以從本土建筑中直接學習和應用的,但這只是所謂文脈中的表象。

更需要的是深層次地去了解植根于本土社會、文化、地理條件所形成的該地區建筑特征的緣由和規律。應從其他的角度和目光去思考和審視這一表現,將其融合為思想,再回歸到自己所設計的建筑以及理論中。

從“地域”到“營造方法”

從地域的特征性,再到建筑師的思想,手法和作品這一過程,有對本土地域文化的繼承,本土建筑風格的創新,或者對當地文脈的重塑。追根究底,是一種地域形式的營造方法,將本土的風格特征融入建筑師思想再通過建筑設計表達出來的一種手法。

應該對本土現有建筑的發展、來源,歷程進行更深層次的挖掘。建立一種綜合的,整體的角度,去尋求一種植根于鄉土文化之中最本質的思想和手法的啟示。

在現代社會建筑技術和手段高速發展的今天,多樣性的建筑元素開始慢慢的趨同和融合,地域自然環境對建筑本身的影響力越來越弱,地域特色在現代化的設計手法中慢慢喪失其地位,文化凝聚力和影響力也隨之下降。

而文化是人類發展的根本,加強本土地域建筑、文化和現代建筑的聯系為當務之急,對不同類型的建筑進行保護,傳承,這些都是用建筑的手法對當地地域特色的延續和發揚,也是對人類文化和歷史的保護。

將現代技術創造建筑的手段屏蔽掉,去重新整理度量地域建筑的本質屬性,回歸地域建筑本身,弘揚其特性,在設計中摸索其規律是我們當務之急。

7.結論

在玉樹結古鎮扎南西杭商組團建筑設計過程中采用的是一種從地域性去探索當地建筑文化思想的方法。通過這種方法,作者希望通過這種方法探索到一種即延續本土文化的特征又和現代建筑設計接軌的一種建筑營造方法。

災后重建的歷程中,重點不是簡單對建筑進行構筑,應該采用“以人為本”的思想,創造和復興的本土地域文化讓喚起當地民眾回歸感和認同感,建設美好的家園。

地域文化建筑地域特色與營造分析:中小型文化建筑的創作與地域特色

【摘要】介紹中小型文化建筑類型-西峽恐龍遺跡園二期展館的設計,探索中小型文化建筑的設計與建設在我省的發展以及鋼結構公建類型的設計。

【作者單位】:河南龍成工程技術有限公司

【關鍵詞】:中小型文化建筑 恐龍展覽館 鋼結構 小眾建筑

隨著國家經濟建設的飛速發展,開發量日益增多,大體量、大地盤的建筑設計及建設十分活躍,這個時代的建筑師接觸到以前尚未有過的大面積、大體量的群體建筑,這些建筑在城市中居于顯要地位,十分引人注目。這些年的房地產開發熱導致我省的大量建筑設計偏重于大大小小的住宅樓盤開發、商業中心及CBD、大型會展中心及各機關企業的辦公科研及廠房設計等等,而位于三、四線城市及縣城的大量中小型建筑文化類建筑,特別是鋼結構類型的設計與建設,因為關注度的缺乏而相對滯后,成為小眾建筑。

我們承接的河南省南陽西峽恐龍遺跡園二期展館的設計和建設,使得我們得以在中小型文化建筑設計之路上得到了探索和實踐的一次良好的機會。

中國西峽,一個因發掘大量恐龍蛋化石群被譽為“二十世紀世界第九大奇跡”而聞名中外的“恐龍之鄉”,如今正成為八百里伏牛山腳下一顆璀璨的明珠。西峽縣位于河南省西南部,氣候和濕度比較接近南方地區。面積3454平方千米,人口約45萬。地處豫、陜二省交匯處的黃金地帶,境內資源豐富,景色秀麗,森林覆蓋率81%,白惡紀時代,這里氣候比較炎熱,雨量比較充沛,植被也比較豐盛,河流縱橫,非常適宜恐龍在這里產卵和生活。從而西峽成為恐龍賴以生存、繁衍的棲息地。西峽出土的恐龍蛋化石數量之大、種類之多、分布之廣、保存之好,堪稱“世界之最”,被譽為繼秦始皇陵兵馬俑之后的“世界第九大奇跡”。西峽恐龍遺跡神秘的面紗隨著恐龍骨骼化石的陸續發現被逐步揭開。

河南西峽恐龍遺跡園位于秦嶺山脈東段,伏牛山南麓的丹水鎮,這里是南陽伏牛山世界地質公園的核心景區、國家4A級旅游景區和國土資源科普基地、全國科普教育基地,科研價值很高。景區主要由地質科普廣場、恐龍蛋化石博物館、恐龍館、恐龍蛋遺址、仿真恐龍園、恐龍嘉年華和龍都水上樂園7部分組成。

恐龍遺跡園游覽路線依托恐龍蛋化石的遺址縱深向內一帶展開,通過水上樂園進入大門,經過地質科普廣場、蛋化石博物館、恐龍蛋遺址、仿真恐龍室外園地,沿途經過波光粼粼的清水灣,穿過白堊紀紅土地貌游覽區,達到盡端的本次設計的二期展館,以恐龍骨架化石展示、下沉遺跡展示及仿真電玩為重點。

西峽境內地形復雜,北部是海拔高、坡度大的中低山地,南部是鸛河谷地,兩側是起伏大的低山丘嶺。本次建設場地的選址按照“風水”理論,講究“山水聚合,藏風得水”。老子說:“萬物負陰而抱陽,中氣以為和” 宅址背面要求有座山“來龍”、“玄武”,山上要保持豐茂植被;左右是“青龍”和“白虎”環抱圍護,其外還有低嶺崗阜,稱為“護山”;前有“朱雀”,前面要開闊或池塘或河流、水溪蜿蜒流過?;貙儆诟卟钇鸱那鹆甑貛В桂^座落于園區相對平坦的場地上,兩側及背后均為逐漸高起的山丘,從后部望去,高度基本與屋頂齊平。場地前面是開闊舒展的一泓碧水--清水灣。建筑基地選擇符合古老的風水理論,背山面水,位置絕佳。 在這生機勃勃、草長鶯飛的自然環境中,二期展館建筑方案構思自然幻化為一只來自遠古的翼龍,棲息于此,飲足了水,舒展雙翼,正欲飛上高空再度遨游。

展館主體為鋼結構,銀白色的金屬屋蓋優美的伸展出去,仿佛起飛時的羽翼張開,側翼斜向外展,由于內部空間網架的支撐,局部外挑最長處達到15米,充分體現了鋼結構的優勢,舒展有力;兩翼交叉的中部,一泓瀑布沿著粗糙的土黃色條石堆砌成的凹凸石壁傾瀉而下,落入下部的曲線形水池,水花四濺,水聲轟鳴;主體與屋蓋之間設計為虛空的玻璃高窗,采光高窗幕墻外貼幾叢樹枝狀的金屬裝飾桿件,象征恐龍生活的叢林的意向。夜晚燈光亮起時,玻璃形體消失了,銀白色的金屬雙翼仿佛浮動在夜空中。

主體為簡潔的長方體,材質為粗糙的淺色文化石墻,兩側上端向外呈楔形傾斜,充滿張力,粗糙的石壁上依次排列肉食龍、食草龍、翼龍及水生龍的巖石浮雕,涵括了水生龍、陸地龍和天空三種生活環境。它們的姿態或回頭凝望,或自由翱翔,充滿了原始的野性。

屋頂為第五立面,尤其在起伏的丘陵地帶,步移景異,由于地形的特殊性,沿著蜿蜒盤旋的游覽道路,從各個高點均能看到各個角度的屋面。因此對屋面天窗做了特殊設計,大部分屋面不規則排列了幾簇三角型平天窗,仿佛幾簇恐龍踩過的足跡,此外兩片屋頂中部各設計了一排呈弧度高起的三角通窗,也具有翼龍翼爪的抽象意向。屋面中部也設計了一組三角棱體的天窗,這幾處天窗為展館提供了充足的的頂部采光。

門廳為東西兩處,依據展覽流線的設置配置一個進口一個出口,簡潔的方塊雨篷設計各穿插了一個曲線形的玻璃體小空間,售賣飲料、恐龍紀念品等,從而希冀帶動恐龍系列周邊產品的加工營銷。

館名設于石墻端部,以暗金色古篆字豎向排列,進一步烘托出文化建筑的氣息,起到點題的作用,從各個細節設計上力求更加完善。

展館的功能排布前部為展覽空間,后部有三層的輔助功能用房。中部為通高單層中心展廳,擬展示較高的恐龍整體骨架,東西兩端均為兩層的展廳,一層西端為四個科普展廳,為串聯式展覽流線的展示空間,東側為不規則曲線形的下沉展廳,上覆透明玻璃地板,其下展示恐龍足跡等真實的生存環境遺址。二層部分通過四部樓梯和連廊組織交通,西側仍為科普展廳,東側為電玩廳,設置能發出聲光電,可以問答互動的小恐龍模型等,吸引孩子們對科普的興趣。

展廳北側設計三層功能附房,底層為觀眾洗手間、庫房及空調設備用房等,二層及三層為研究室用房及工作人員辦公室。

展館的結構形式為輕鋼結構,這在小型展館中也較為少見,設計充分發揮了鋼結構跨度大、出挑多的優勢,周邊均為9米柱距的鋼柱,東西兩端局部兩層為18米的柱距,中部是63x36米的無柱展覽大空間,開敞舒展,頂部雙翼形狀的空間鋼網架也進行了多次推敲,為了更加貼近原方案的形態,從通常的單層空間網架創新設計為雙層網架體系,內部承重為雙層,承托著大尺度的單層外挑出翼緣部分,這樣外挑的翼緣相對厚度減少很多,保持了形態輕盈,外挑最多的后部翅尖部分達到15米,中部開的橢圓洞口既起到了減輕自重的作用,又同時使得風從中可以穿過,減少風力的影響,從而使得整個體系變得更加合理。

在實施過程中,由于業主主要基于造價削減控制、施工方經驗不足等各方面的原因,細節取消和修改的方面較多:方案階段的修改集中在天窗等細節的改變,屋頂中部天窗變成矩形,兩翼爪狀天窗變成規矩的長方形平天窗了,底層售賣的玻璃小門廳也取消了,這些對大的效果尚沒有實質性的影響,而在施工階段的變化較多,外墻粗糙的文化石墻面換成了光滑的花崗巖石墻,沒有了粗獷的感覺,恐龍的位置也有了移動而缺乏了呼應感不太理想,屋頂的三角天窗以及幕墻樹枝狀的裝飾取消了,中部的水幕也取消了,原置于石墻一端的古篆體館也移動到了正中的石墻上,變成了規矩的黑體字,這些都大大削弱了恐龍展館文化古樸的感覺。這些細節的隨意簡化和取消,材質的改變使得最終建成結果與設計初衷差別較多,僅剩展館大的輪廓尚在,頗多遺憾,也使得中小型文化建筑在中小城市、縣設計和實踐之路,任重而道遠。

地域文化建筑地域特色與營造分析:地域文化建筑的表達方式

本文作者:時祥超 單位:中油遼河工程有限公司建筑所

建筑,是一面鏡子,形象而又具體的反應著時代的需求和當地先進的文化。古今中外,一件好的建筑作品,必然離不開對地域文化的靈感與啟示。當人們從一個城市進入到另一個城市的時候,從他們的建筑上就可以很容易的看出,這個城市的居民在文化上追求的是什么,這就是建筑設計的魅力,這就是地域文明的象征。然而,隨著我國建筑事業突飛猛進的發展,一些極富地域特色、富含文化韻味的建筑和街區被那些形式統一、缺乏地域性、獨特風格的建筑無情的取而代之,地域文化式建筑似乎正慢慢地被人們所遺忘,為此,我們要高度提倡地域文化在建筑設計中的表達,要對地域建筑進行保護、更新與發展,要讓品質、引人的建筑從地域的土壤中培養出來,讓文化的光芒在建筑設計內涵里綻放出來。

1.地域文化建筑的內涵

地域文化是在一定地域內,以地理環境為基礎,形成的所有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稱,其形成是自然因素如地形、氣候、河流,和人文因素如經濟、宗教、政治、藝術的綜合作用。從廣義上來說,地域文化的建筑反映了當地的人民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所體現出的價值觀念、社會風俗、生活方式、社會行為等日常生活的各個層面,它是人們通過體力與腦力創造出來的成果,是沉淀與升華的物質和精神的結晶。之所以地域文化造就了建筑的一大特色,那是因為不同的地區,有著不同的文化,不同文化中所隱蘊的內涵對人們的思想、行為、心理和生活方式潛移默化的產生不同的影響,由于這種種的不同,建筑設計者跟隨不同地域的構思靈感,結合不同的文化情景,就建造出了獨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建筑。可以說,不同的文化土壤可以滋生出不同的建筑特色,地域文化與地域建筑是相輔相成的,是共同推動、不斷演進的。

走進一座城市,從建筑上就可以看出所在區域的人民都在追求著什么。以全球化為背景,放眼各國的建筑建造,可以很容易的解讀其特有的文化內涵。如歐洲的城市中心多為廣場、教堂,這說明歐洲人重視歷史和政治;美國的城市集中地帶多是高層的摩天大樓,這是在向世人們顯示美國人看重經濟效益,強調物質的實用性;再如我們中國,中國多于皇室建筑,喜歡修筑庭院、園林,這表明中國的地域文化具有很強的內向性、封閉性,正是因為這些性質,創造出了一件件獨具特色的建筑作品。綜上所述,大到每個國家,小到每個地區,建筑內涵在各自的領域中都有著與眾不同的特殊性,這些特征是動態的、是發展的,用建筑的方式來展現地域文化的風采,這不僅對建筑,也是對地域文化的一次生動而又形象的詮釋。

2.注重地域文化建筑的原因

近年來,我國各式建筑風起云涌、層出不窮,如浪潮般鋪天蓋地。然而,全球經濟一體化的今天,建筑文化也走向了國際化的道路,使得建筑類型出現了趨同現象。雖然,吸取國外的文化精髓可以推動社會的進步和發展、城市面貌也可以煥然一新,但各個地區獨有的文化特殊性、民族性卻一點一點的被壓抑了,致使建筑風格、建筑形式雷同,同時,地域建筑的特色慢慢消逝、城市的地域文化亮點也得不到很好的發揚與傳承。所以,注重地域文化建筑的建設有理有據、勢在必行,而且也是無可厚非的。地域文化是建筑的靈魂,建筑是地域文化的標志。每個地區若想展現他們的文化氣息、民族風情,通過建筑藝術去表達那是再恰當不過了。就拿我們偉大的祖國來說,我國是有著五千年燦爛文明的大國,56個民族里個個都擁有著自己獨特、深厚的文化,這種底蘊怎么既形象又具體的展現出來呢,那就要堂堂正正、活生生的擺在世人面前,將地域文化融入到建筑設計當中,就是一個的舉措,的建筑可以代表一個地域的精神面貌、文化內涵,將不同的地域風格,不同的歷史傳統,不同的民族背景用建筑設計者的大畫筆可以體現的淋漓盡致,之所以注重地域文化建筑的原因,總而言之,言而總之就是要保護各地方的文化遺產,不要讓它被時代所沖刷,要彰顯個性,突出特點,讓寶貴的地域文化依附建筑世代傳承。

3.地域文化在建筑設計中的表達方法

3.1找準切入點

關于地域文化建筑的切入點,顧名思義,就是要注重地域與文化。中國的文化歷史源遠而流長,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不同的地方造就不同的建筑特點。隨著時代的發展,社會的進步,人們對美的概念要求越來越高,處于全球一體化經濟的今天,國外現代建筑的各種理論思潮、流派如洪水般的涌入,建筑設計主題也是空前的活躍。那么,如何找準地域文化建筑的切入點,如何繼承并且汲取先進建筑文化的精華而又不失對原有文化的保留,這是每一個建筑設計師值得認真思考的問題。

3.2突出重點、表達

地域文化在建筑設計的表達,不是對軀殼的塑造,而是注重感情的抒發。建筑設計者在對地域文化建筑的創作過程中,要將人們的價值取向、生活方式、風俗、心理需求、思維模式等因子融入到建筑構造中去,同時,對地理環境、民族風情、經濟基礎等方面也要進行綜合、的分析,注意環境問題和生態問題,從根本上、深層次找到建筑靈感,從而創建新的思路。地域文化建筑的特點就是民族、民間特色性,過于注重表面形式而忽略建筑內涵和地域文化的設計是沒有生命力的,也是經不起時間考驗的。建筑設計師不能隨波逐流,不要只會復制和粘貼,民間文化是一切藝術之根本,每個地區和每個民族都要形象化、現實化的表現建筑藝術,創造出與地域文化相結合,反映地域特色的建筑。

3.3總結經驗,選學得當

建筑設計者就像一位的裁縫和藝術家,可以將人們所想、所看、所表達的用形狀建筑體現出來。所以,每一件有關地域文化的建筑作品都要細細斟酌、盡善盡美,要充分考慮與環境的相融合,尊重當地的地理特征和生態環境,靈活地運用當地的地方性材料,因地制宜,就地取材,適應當地的文化特征,總結以往建筑經驗,搜集民間特色信息,使得地域文化在建筑設計中得以充分釋放與發揚。

結束語

地域文化下的建筑設計,就是繼承和發揚當地環境文化傳統的體現,好的建筑構思,是源于生活、文化、觀念的,將時間和空間有機地結合起來,將其塑造出一個既符合時代潮流,又具有民族文化的建筑情感化結構,既體現出生活內涵,又符合人們需求,這才是建筑設計者的理想追求。本文一直圍繞論點,展開對關于地域文化在建筑設計中的表達的論述,提醒與呼吁建筑行業的相關人士,注重地域文化的建筑設計,讓時代與文化底蘊在眾目可觀的建筑下傳承與發揚。

91综合网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