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論:我們為您整理了1篇農業旅游經濟論文范文,供您借鑒以豐富您的創作。它們是您寫作時的寶貴資源,期望它們能夠激發您的創作靈感,讓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農業旅游經濟論文:區域經濟發展農業生態旅游論文
一、農業生態旅游產業對區域經濟發展的影響分析
1.農業生態旅游產業發展有助于化解城鄉二元經濟困局農業生態旅游產業的發展有助于培育支持農村經濟發展的新經濟增長點,增強城鄉產業間的互補性,為化解創城鄉二元經濟困局提供新思路,進而提升區域經濟發展活力。其一,農業生態旅游產業的發展有助于轉移農村剩余勞動力,提高農民群體的勞動生產效率。當前我國農村勞動力富余問題和勞動力邊際生產率較低問題交纏為一體,并歸結為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問題。通過實施農業生態旅游戰略,有助于化解旅游目的地的農民隱性失業問題,有效促進農村剩余勞動力向旅游產業等高附加值產業領域轉移。農業人口向新興旅游產業的發展亦利于提高傳統農業勞動力的勞動效率。其二,農業生態旅游產業的發展有助于增強傳統農業生產的生產效率,增進農產品附加價值,提高農民群體的經濟收益。在部分農村生態旅游業發展較好地區,農業生態旅游產業已然崛起成為當地旅游產業的龍頭產品,并為旅游目的地的農村居民帶來可觀的經濟效益。農業生態旅游戰略的實施在有效增進農村居民個人收益的同時,亦將促使農民將部分旅游產業收益向農業領域轉移支付,從而有力的夯實了支持農業產業發展的經濟基礎。
2.農業生態旅游產業發展有助于增強區域旅游市場活力農業生態旅游產業可給區域旅游經濟帶來顯著的宏微觀經濟效益。與傳統旅游經濟發展所依托的風景區項目建設需要大規模固定資產投資不同,開發農業生態旅游產業的固定資產基礎是農村地區豐沛的農業生產資源,其所需投資資金相對較少,對當前農業生態環境的破壞水平較低。因此,從宏觀經濟效益角度分析,農業生態旅游資源開發的投資收益比較高,且基本無前期投資資金償債壓力,故而可以為項目實施方企業和農村居戶創造較高價值,有效促進區域旅游市場的發展。再者,農業生態旅游產業可優化區域旅游經濟的微觀經濟效益。在生態旅游發展基礎較好地區,農業生態旅游逐步躍升為支撐經濟發展的龍頭產業,有效增進了地區人均生產總值和農民人均純收入。其三,農業生態旅游產業發展有助于旅游產業的縱深發展,通過豐富旅游產品內涵與外延的方式來拓展旅游產業鏈,增進區域旅游時市場所能獲得的價值增值。通過將旅游業與及時產業農業相結合,可拉長農業生態旅游產業鏈,豐富旅游產品的類型,推動農業生態旅游向產品深化和價值鏈增值化方向發展。
二、當前農業生態旅游產業發展的困境分析
1.制約農業生態旅游產業發展的理念問題農民傳統的經濟組織形式主要表現為自發性經濟活動。此種小農經濟形態固然憑借其鄉土氣息來吸引眾多的鄉村生態游的游客,但是其經營組織形式的內在缺陷制約了農村生態旅游產業的發展空間。具體而言,農業生態旅游產業的經營主體主要表現為個體私營型組織形式,其游客接待形式主要表現為家戶式分散經營。這使得農業生態旅游的經營者缺乏現代化的管理經驗,難以從旅游品牌塑造、旅游產品線開發等較為宏大的視野來提升區域旅游產業綜合競爭力。再者,農業生態旅游產業企業的經營模式相對粗曠而缺乏精細化市場開拓能力,經營方法的原生態特點有余而現代性不足。故此,在小農經濟理念指導下的農業生態旅游產業發展缺乏規模擴張潛力,從而制約其獲取必要的規模效益來增進自身產業化發展空間,使得小農形態的農業生態旅游產業的旅游服務和旅游產品供給停留在粗放型、低附加值階段。
2.制約農業生態旅游產業發展的經濟問題制約我國農業生態旅游產業發展的經濟問題主要表現如下:其一,農業生態旅游企業間缺乏展開產業鏈合作的能動性。當前我國各地農業生態旅游產業經營市場呈現惡性競爭局面,各地經營者采取各自為政策略,缺乏以產業鏈整合為動力來達成企業間合作并形成良性競爭局面的能力。與傳統旅游產品開發相比,農業生態旅游產業鏈的下游服務和產品開發環節的投資收益比相對較高。但當前農業生態旅游服務與產品開發多停留于初級農產品開發和淺層次的農業生產體驗經濟開發層面,缺乏以農村地區獨特生物資源和環境資源為基點來深挖農業生態旅游的增值服務和高附加值產品的開發。其二,農業生態旅游企業間缺乏以產業鏈為軸心來成系列地開發農業生態旅游產品和服務的必要資金支持。我國農村地區的農業生態旅游資源相對豐富,但資源的豐沛性與開發資金的匱乏性之間的矛盾嚴重制約了農業生態旅游產業發展壯大的潛力。當前農業生態旅游產業開發多以農業自然資源和生態資源,農村田園風光和鄉土文明為原材料實施農業生態旅游產品開發。作為農村生態旅游服務與產品的重要賣點,農業自然與生態資源及附著其上的鄉土文化都與農戶的分散型生產與生活習性相關。但是,將分散型農戶系統地組織為可提供較為完備的旅游設施與設備的旅游基地需要大規模的農村基建投資,該問題實質是新農村建設工程的問題,單靠旅游運營機構的經濟實力難以解決上述問題。
三、基于區域經濟發展的農業生態旅游發展模式優化策略
1.優化支持農業生態旅游的政策體系以創造社會效益立法機構和各級政府應當充分認知到農業生態旅游產業的經濟價值和社會價值,制定相關政策法規以支持農業生態旅游產業的大發展。其一,立法機構應當制定健全支持農業生態旅游的相關法律體系,為農村生態旅游產業的健康發展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立法機構應當加快《旅游資源保護法》的立法進程,以有效落實《憲法》第九條關于“國家保障自然資源的合理利用,保護珍貴的動植物資源”的相關規定,以確保開展農業生態旅游的農村地區的生態資源免遭旅游開發機構或個人的非法侵占或破壞,從而保障農業生態旅游產業的可持續發展的能力。其二,地方政府應當制定規章制度,以有效規范農業生態旅游資源開發秩序。雖生態農業產業的生態系統較為穩健,但其環境自凈功能仍有限。故地方政府應緊抓旅游目的地地區的生態景觀布局設計和少量旅游建筑項目工程建設規劃,控制農業生態旅游區內總污染排放量水平,力求生態景觀建設與生態環境相融合,避免重復建設和背離景區規劃的項目建設。
2.開拓新型農業生態旅游產品以創造經濟效益通過農業生態旅游企業的持續產品創新,有助于向農業生態旅游產業注入發展動力,進而激發區域旅游市場活力。其一,農業生態旅游開發機構可將農村傳統鄉間民俗和農業生產作為農業生態旅游產品開發的賣點。通過在城市近郊鄉村地帶開發特種農產品種植園,引入本地居民較少見識的農產品種植業的方式,來吸引本地城市居民參觀游覽。其二,農業生態旅游開發機構可將現代化農業生產技術作為農業生態旅游產品開發的賣點。開發者可以農業生態科技為依托,將農業生態科技與周邊自然與人文景觀相結合,向旅游者呈現高效農業的技術魅力。其三,農業生態旅游開發機構可將農業產品和農業生產體驗作為農業生態旅游產品開發的賣點。農業生態旅游的游客通常還肩負著生態農業參與者的使命。農業生態旅游產品開發者應當充分考慮游客的身份特殊性,從增強游客體驗水平的角度來開發新旅游產品。例如,農業生態旅游可在旅游目的地開辟特色蔬果園,并由當地農民指導游客動手參與澆水、施肥、修枝和采摘果蔬等農業作業及農產品加工等體驗式農業生態旅游。
3.強化農業生態旅游產業的生態主題建設以創造生態效益其一,農業生態旅游產業應當確立以返璞歸真和回歸自然的主題開發游客體驗價值,使游客不僅能感受到鄉村現代化的成果,更多享受來自田間地頭的快樂,并從中得到瞬間的精神放松。通過生態旅游產品開發,可將自然生態保護觀滲透到游客的旅游全程,讓游客在旅游過程中潛移默化的獲得生態環保教育,從而增進社會效益。其二,農業生態旅游管理部門應當建立農業生態旅游環境監管系統。通過制定并推廣農業生態旅游環境監管標準的方式,農業生態旅游管理部門可以有效控制農業生態旅游經營場所在運營過程中對周邊生態環境的壓力水平,從而將旅游產業開發對農村生態環境的破壞力度控制在易于修復的可接受水平。其三,農業生態旅游企業應合力打造農業生態旅游產業鏈,優化產業鏈內外旅游資源配置,促成上下游企業間旅游資源的合理流動。為實現農業生態旅游的生態效益,農業生態旅游產業鏈內部應當形成有效的分工協作系統,將農業生態旅游的運營者、旅游資源供給者和旅游產品消費者的力量整合為一體。通過完善農業生態旅游產業鏈的組織功能,農業生態旅游消費過程中所生成的副產品和廢棄物可通過農業生態旅游自循環體系,最終使得其生態效益轉化為企業當地居民的經濟效益。
作者:張東祥董麗媛單位:秦皇島職業技術學院
農業旅游經濟論文:循環經濟發展模式下城郊農業旅游開發
摘要: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農業旅游開始興盛起來,城郊農業旅游更是如此。由于其背靠城市,交通、通信便利,已成為廣大市民周末休閑的好去處。當在城郊農業旅游的開發中出現了一些不和諧的現象,比如破壞生態環境,影響正常的農業生產等?;诖?,有學者提升了開發循環經濟發展模式下的城郊農業旅游,以確保農業旅游走可持續、可循環的發展道路,在滿足人們欣賞田園風光,感受民俗文化的需要同時盡可能減少對當地生態環境、生產方式以及生活方式的影響,確保生產和消費與社會和自然的協調發展。
關鍵詞:循環經濟發展模式;城郊農業旅游;注意事項
農村不僅有優美的田園風光,還蘊含了傳統的民俗文化,對身處喧囂的城市居民有著巨大的吸引力,在這里他們可以回歸自然,緬懷傳統的生活方式,已得到身心放松。旅游公司基于上述需要開發了城郊農業旅游,為我們旅游業的發展注入新的活力。本文首先分析了開發城郊農業旅游的動機,接著分析了循環經濟發展模式與城郊農業旅游開發的關系,并介紹了循環經濟發展模式下的城郊農業旅游開發的主要事項。
一、開發城郊農業旅游的動機
工業化和城市化沒有泯滅人類回歸自然的渴望,而是加劇了這種渴望,這種渴望一方面是因為人類祖先曾長時間生活在自然環境中,對自然有一種本能的歸宿感,另一方面是城市生活節奏快、壓力大,而在自然環境中人們的身心可得到放松。農村保留著相對完整的自然環境,且能滿足人們最基本的生活需要,這是城郊農業旅游開發的動機之一。此外,農業文化是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而傳統文化是國人的精神寄托,每個人或多或少地都具有一定的“鄉土情結”,人們自覺不自覺地想要了解傳統文化,這是城郊農業旅游開發的另一個動機,即為了滿足人們了解傳統文化的需要[1]。在農村人們能欣賞到田園風光,感受到民俗文化,安靜的環境、綠色植被、清新的空氣、空曠的田野激發了人們對往日生活方式的懷念,在懷念中釋懷情懷、陶冶情操,暫時忘卻城市生活的壓力,所以說農業旅游對城市游客有著巨大的吸引力,是旅游企業開發城郊農業旅游的動力所在。
二、循環經濟發展模式與城郊農業旅游開發的關系
1、循環經濟發展模式對城郊農業旅游開發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
與傳統的經濟模式相比,循環經濟充分考慮了環境容量和自然資源的有限性,使得一般的經濟活動更符合生活環境。對于城郊農業旅游,旅游地址處于城郊結合部,由于背靠城市發達的交通網和完善的基礎設施,交通、通訊較為便利,可節省大量的基礎建設支出;其經濟活動在農村原有的生產資料、閑置的房屋、田園景觀上開展,提升了農村閑置資源的利用率,可減少了旅游項目開發成本;其旅游產品以綠色產品為主,現產現銷,既不會污染環境,也避免了長途運輸產生成本??偟膩碚f,城郊農業旅游利用的是農村的風貌、特色、趣味以及民風民俗等特有資源,并充分發揮了其背靠城市的優勢,與循環經濟模式的一般的規律相符,后者對前者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這是因為農業旅游開發不應以損害環境為代價,應確保兩者共同發展[2]。此外,與其他經濟活動相比,旅游的吃住玩消耗更多的是人力,而人力是可以循環利用的。也就是說農業旅游是低資源消耗經濟活動,且消耗的資源大多可循環利用,其發展要求與實踐屬性符合循環經濟模式的一般的規律。
2、城郊農業旅游可開發成循環經濟的載體
田園景觀是最主要的農業旅游最主要的旅游資源,這些資源可通過農業活動生產出來,可循環使用。在農業旅游中,游客消耗的綠色食品、農業產品等產生的廢料可作為肥料進入農村生態鏈,既減少了廢料處理的成本或對環境的污染,由減少肥料成本支出。此外,農業旅游還可以在發展旅游業的同時不耽擱正常的農業產生,形成了農產品從生產到消費再生產的良性循環??偟膩碚f,農業旅游業已成為發展循環經濟的重要載體之一,通過農業旅游業當地的餐飲、住宿、娛樂業很好地嵌入了經濟發展圈,農村的基礎設施會更加的完善,產業鏈更加穩固,生態保障體系更加有效,使得各項經濟活動形成閉環,繼而成為經濟循環發展的重要載體[3]。
三、循環經濟發展模式下的城郊農業旅游的開發的注意事項
1、在物質層面,循環經濟發展模式下的城郊農業旅游的開發的注意事項
循環經濟發展模式下的城郊農業旅游開發不僅使得相關消費和生產進入可持續發展的體系中,促進旅游業的良性循環發展,這是區域、產業、企業層面的循環發展,對于更高層面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良性循環發展,農業旅游同樣可發揮巨大的作用,比如放松游客的身心,基礎實施更人性化,當地人力資源更能得到充分等,不僅滿足了游客的娛樂需要,也解決了當地人的就業問題、環境問題以及其他問題。
(1)旅游企業能依據循環經濟理論進行開發活動。
城郊農業旅游的開發由具體的旅游企業開展,旅游企業只要嚴格遵循循環經濟理論,以循環經濟思想來約束、規范自己的行為,才能維護農村良好的生態環境和文化氛圍,才能在不影響或少影響當地農村正常生產、生活的基礎上圍為游客提供一個向往的樂土,促進農村農業與旅游業的循環發展。在具體的開發中,首先應盡量多開發生態旅游項目,以減少對生態的破壞;其次評估每個項目對生態破壞,并基于減量化原則確定項目的數量、用料、規模、風格、色彩和造型,盡量保留原有的自然風光,盡量不破壞生態環境,盡量不影響農業的生活方式,做到就地取材,與當地的自然風貌能融合在一起[4]。再次,充分評估環境容量,確保旅游資源的開發在環境的承受范圍內,避免破壞代際平衡和生態平衡;做到不使用或使用環境去不友好產品,比如殺蟲劑、除草劑。
(2)區域層面形成了再循環、再利用、減量化的生態產業鏈。
隨著城郊農業旅游的開發,與之相關的企業逐漸發展、壯大、成熟,繼而形成一套完整的產業鏈,形成的產業鏈只有符合再循環、再利用、減量化的原則,才能實現生產、消費以及廢物再利用的閉環,才能使得各個產業之間的聯系更加緊密,副產品互換和資源共享實現從個別企業間行為到產業間行為的發展,把區域各個產業的生產、管理統一起來,對資源進行優化優化配置,形成一個生態網絡系統。一個的區域生態產業鏈會從物質循環流動的各個環節來控制污染物的排放,盡可能提升物質的利用率,較大限度地確保經濟、環境、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2、在精神層面,循環經濟發展模式下的城郊農業旅游的注意事項
(1)農業旅游開發應注重文化內涵的提升。
城市生活節奏快、競爭壓力大,而城郊農業旅游開發為市民提供了一個休息娛樂的好去處,所以說農業旅游產品的開發應注重文化內涵的提升,讓游客感受到最質樸、最傳統的民族文化,領略到城市所沒有的民俗風情以及田園風光,讓游客在消費高質量的、有文化底蘊的旅游產品的過程放松心情,陶冶情操,實現身心的發展。在具體的開發中,應注重民俗風情的開發利用:農村與城市較大不同之處是其受到的現代科技文明的影響較小,還能保留一定的民俗風情,這是農業旅游業的價值所在,農村的民俗風情有服飾民俗,比如與鞋帽、裝飾品、衣服、佩戴品等;歲時節令習俗,比如元宵節的踩高蹺、耍龍燈、觀焰火、觀燈、舞獅子、跑旱船等活動以及中秋節、清明節、端午節、重陽節等開展的各項活動;游藝競技民俗,比如放風箏、獅子舞、武術、賽龍舟、燃爆竹煙花等,此外還包括婚姻禮儀民俗、生產習俗、居住民俗、飲食民俗等。同時還可以開發傳統農耕文化資源,比如采用水磨、雞公車、水車、石碾等幾乎絕跡的傳統農耕設施;建立農耕文化展室,展覽風車、斗笠、升子、石磨、斗、織布機、蓑衣等,并在展覽促進行相關的文字介紹,介紹其用途、使用方法,讓城市的年輕一代有機會了解農村原有的生產和生活方式。注重食文化、商品文化的開發利用:農村有著傳統的飲食文化,具有城市快餐文化不具有的魅力,可充分挖掘飲食文化,開發出具有特色的餐飲品類,讓游客在欣賞田園風景的過程中吃到有品味、有文化的飲食。
(2)把握好城市旅游者的需求。
中國的城市化進程、工業化進程使得大量的人口涌入城市,農業生產的機械化程度也越來越高,農村正在逐步喪失其傳統的形態,人們渴望能有機會接觸田園風光,以彌補往西地域文化的缺失,這也是農業旅游的興盛的原因之一,所以說農業旅游的開發應把握好城市旅游者的需求,為他們提供原汁原味的鄉村形態,最健康的生態環境,最傳統的民俗文化,以滿族其城市生活傳統文化、田園風光的缺失感,讓他們身心帆布歸真,為他們提供更好的旅游產品和服務。
結束語:
與一般的景區開發一樣,城郊農業旅游開發應盡可能減少對當地環境的破壞,以便為人們提供更加原汁原味的自然環境,當兩者的不同之處是城郊農業旅游開發應更注重民俗文化的開發,其自然環境也更加的脆弱。在城郊旅游的開發中運用相關的循環經濟理論和原則能實現經濟活動與農村生態環境的協調發展,也能更有效地開發農村的民俗文化,實現生產、消費以及循環的體系化發展,對我們城郊旅游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農業旅游經濟論文:日本觀光農業旅游經濟的發展及啟示
內容摘要:目前,在日本以貼近自然、廉價且有利于健康的休養生活為主題的,具有保護自然環境和陶冶情操、休養與娛樂等多種功能的觀光農業旅游日漸受到人們的青睞。本文對此展開研究,分析其特點以及發展經驗,希望能為我國觀光農業的發展提供借鑒。
關鍵詞:日本觀光農業 經驗 啟示
觀光農業旅游經濟的相關概念內涵
(一)生態農業旅游的概念和內涵
生態農業旅游是以鄉村生態環境為背景、以生態農業和鄉村文化為資源基礎,通過運用生態學、美學、經濟學原理和可持續發展理論對農業資源的開發和布局進行規劃、設計、施工,將農業開發成為以保護自然為核心,以生態農業生產和生態旅游為主要功能,集生態農業建設、科學管理、旅游商品生產與游人觀光生態農業、參與農事勞作、體驗農村情趣、獲取生態和農業知識為一體的一種新型生態旅游活動。
由生態農業旅游的的概念可以看出,生態農業旅游的內涵包括三方面內容:一是到農村生態環境中進行旅游;二是旅游活動具有參與性,并貫穿了生態意識;三是促進農業、農業旅游、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
(二)觀光農業的基本內涵
觀光農業作為農業與旅游業的交叉性產業,觀光農業除了擁有農業的耕作、漁獵等特征以及旅游業的娛樂、休閑等特征外,還有自身的獨特特征。首先,觀光農業本身也是一個市場產物,其開發客源市場定位必須。其次,作為旅游吸引物,觀光農業必須能夠滿足旅游者追求新、奇、特的需求,在空間定位時不能超越游客的心理距離和空間距離,滿足節假日的休閑、娛樂的“一日游”需要。
(三)日本觀光農業旅游經濟概述
與歐美國家相比,日本的觀光農業旅游經濟開發相對較晚,僅有30多年的時間,但其發展速度很快,成效也非常顯著。日本最早的觀光農業場所是巖水縣的小巖井農場。這是一個具有百余年悠久歷史的綜合性大農場,自1962年起,農場主結合經營生產項目,先后開辟了600余畝觀光農園,興建了動物廣場、牧場館、農機具展覽館、花圃、自由廣場等多種游覽設施,農場用富有詩情畫意的田園風光、各具特色的設施和完善周到的服務吸引了大量游客,平均每年約有70萬游客,贏得了可觀的經濟收入。隨著小巖井農場觀光農園的發展,日本思古、尋求自然的旅游熱開始興起,觀光農業很快風靡全國。值得說明的是,在日本旅游政策的數次修訂中,曾明文規定在農村(山村、漁村)地區,為提高居民收入,也大力提倡休憩娛樂活動用地的整治。這一政策成為日本觀光農業發展的基礎動力所在。
日本觀光農業旅游經濟的發展特點
(一)頒布《市民農園事務促進法》
為推動市民農園的發展,日本特別組團到歐洲的德國、英國、瑞士、荷蘭等國考察,返回后積極推動立法工作,終于在1990年9月頒布了《市民農園事務促進法》。該法較為突出的特點是:
規定市民農園的農地可以租借,借地期限一次可達5年,并對租借期內的租金、地上物及設備、所有權及使用權等問題做出了規定;農園里允許設置移動性露營帳篷、簡易住宿設施、停車場、自來水與用電設備、農具陳列室及活動中心、小朋友活動用綠地廣場等;農園內的農地,平時可以委托出租農地的農民照管,并付給適當代管費用。產品收獲后,也可委托其郵寄到家,以達到擴大產品流通,增進情感交流的目的。
(二)豐富觀光農業的內容
觀光農園。一般流行于城市近郊,主要是開放成熟的果園、菜園、花園、茶園等,讓游客自己親手摘果、摘菜、賞花、采茶,享受田園生活樂趣。在日本,采用發達的農業栽培技術培育出一些名、特、優、新的農作物品種非常普遍。在觀光農園里向人們展示先進農業高科技和品質農產品,一方面開闊了旅游者的眼界,另一方面也發揮了現代農業宣傳教育功能。
民俗農莊。是指利用農村自然環境、景觀和當地文化民俗,讓游客自然地接觸、認識和體驗農村生活。在維護整體農村自然景觀的原則下,仿建農莊小屋。民俗農莊設施雖然簡單,卻具有鄉村特有的自然寧靜的氣氛,游客可以借此體會農村閑適的生活,充分享受農村和平安寧的夜晚樂趣,體驗其中濃厚的鄉土風情。
教育農園。利用農場環境和產業資源,將其改造成學校的戶外教室,是學校課堂教學的延伸,是體驗書本知識的活動場所。農園中所栽植的作物、飼養的動物以及配備的設施具有教育內涵,所以教育農園以接待學生修學旅行為主。
(三)創造優美的農村景觀并保持完整的生態環境
農業觀光的關鍵是創造出美麗迷人的鄉村環境,這種環境本身就構成了旅游吸引物。這種自然景觀與生活景觀交相輝映后形成的景觀對農民來說是極其普通的,它卻會給外來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在考慮開發農村觀光時,創造這種鄉村景觀是非常重要的,但必須用地方特色熱情接待外來的客人。
在日本,除美麗迷人的景觀外,各種生物共存是農村環境的一大重點,需要創造出清澈見底的小溪,各種昆蟲和鳥類紛飛啼叫的環境。的生態環境成了檢驗農村自然環境的清潔程度和在那里所產食品的安全程度的指標之一。當然,這種與生物的共生還構成了能夠開展各種體驗性活動的寶貴觀光資源。
此外,挖掘與創造農村文化。除大自然之外農村的魅力還在于傳統的鄉村文化。在繼承以往文化的基礎上,還需要創造出新的農村文化,以新的鄉村文化的魅力來吸引外來的旅游者,增強農村觀光的活力。
日本發展觀光農業旅游經濟的經驗
(一)政府的主導發展與促進作用
20世紀70年代以來,日本農業面臨效益下降及產業職能轉變的難題。為促使日本農業轉型升級,調整經營結構,日本農林水產省致力于推動農業生產向觀光旅游方面發展。為了達到這一目的,農林水產省先后采取諸多政策措施,例如,在全國范圍內積極開展“都市—農山漁村共生對流活動”、“交流往來的日本”以及“綠色旅游”活動,推進觀光農業的健康發展。在政府主導責任上,政府主要擔負技術支持、公共設施完善、財政支持以及國際合作等責任。
此外,日本觀光農業取得成功與日本政府制定合理計劃的支持分不開,以北海道為例, 2000年制定的以建設具有活力的農村為主旨的“第三次北海道長期綜合發展戰略”,試圖發展綠色旅游休閑農業來進一步加強城鄉交流與互動,從而實現農業經營多元化戰略。為保障該規劃如期實現,政府于2001年開始連續出臺一系列觀光農業規劃。政府的支持收效明顯,例如,2006年北海道旅游休閑農業總收入為244億日元,帶動本地域其它企業增收553億日元,對本地域經濟總貢獻份額7.3%。
(二)完善的觀光農業法規體系
日本觀光農業法規體系是比較健全的。以《觀光立國推進基本法》、《糧食、農村、農業基本法》為依據,日本主要制定實施與觀光農業相關的法律有:《旅行業法》、《溫泉法》、《森林法》、《海岸法》、《島嶼振興法》、《山村振興法》、《旅館業法》、《停車場所法》、《農山漁村余暇法》、《景觀法》等一系列與觀光農業相關的法律法規,這些法律條文明確規定了審批過程的程序、審核的標準,并且有較強的可操作性,減少了人為因素對政策實施的影響,使條例的執行和管理順利通暢,既保障了從事觀光農業的企業依法經營,又限制了部分人借辦觀光農業之名進行圈地和違法經營。
進入20世紀90年代后,日本對原《農業基本法》進行了重新審視及評價,于1992年頒布了面向21世紀的“新政策”,其中,從完善農村定居條件的觀點出發,將綠色觀光業列為維持和確保各地區收入的重要政策;而且新農林預算也以支援振興包括綠色觀光業在內的新產業為目的,開設了“確立地區農業基礎,改善農業結構事業”項目。1995年4月開始實施《農山漁村旅宿型休閑活動促進法》,規定了“促進農村旅宿型休閑活動功能健全化措施”和“實現農林漁業體驗民宿行業健康發展措施”,推動綠色觀光體制、景點和設施建設,規范綠色觀光業的發展與經營。另外,《自然環境保護法》、《自然公園法》等也對綠色觀光業的形成和發展起到了保障作用。
(三)科學的觀光農業旅游經濟發展規劃
觀光農業旅游經濟是綜合利用當地資源,以當地自然、文史資源,以及特有的農村生產、景觀,融合旅游、餐飲等綜合經營的一種由農業延伸至服務業的新產業。為推進這種新型服務產業的發展,日本政府通過地區廣域聯合的辦法整合區域資源,對整合后觀光農業資源進行科學規劃與合理開發。其中,以日本農林水產省開展的“一農村一景觀”活動、大分縣開展的“一村一品”活動為典型代表。日本各縣市町村也充分整合各地農村周圍的森林山水資源,大力發展生態旅游,通過與民俗、觀光農園相結合,進一步拓展了觀光農業的發展空間。
就發展觀光農業的效果看,首先,觀光農業的發展改善了日本農業產業結構,使農業生產向服務業延伸,增加農民就業機會,促使農民發家致富,觀光農業的繁榮又能夠吸引其他社會資本前來投資觀光農業,使其成為日本的新興產業,促進了農村經濟的發展;其次,觀光農業也促進了日本農村社會發展,激發農村居民的愛鄉熱情,城市居民向農村流動,增進了城鄉交流,給農村帶來活力,促進了農村社會發展和進步;此外,日本觀光農業還取得了良好的生態效益,公共設施的完善和環境的美化等都為人們提供了一個和諧的生活環境。
日本觀光農業旅游經濟成功經驗對我國的啟示
(一)發揮政府扶持作用
基于我國目前的情況,政府要重視加強規劃與指導,把觀光農業規劃區的建設視為一項新興產業和實施農業結構調整的途徑之一,應在人力、資金、技術、政策上適當傾斜,投入資金建設硬環境,配以優良軟環境。同時,應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增加資金投入,改善農業生態環境,為觀光農業發展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在宏觀管理、組織機構、財政政策等領域,通過技術支持、合同規范、財政補貼、稅收優惠、貿易許可等各種手段,為觀光農業的快速發展提供政策層面上的支持。
(二)完善相關政策法規體系
發展觀光農業旅游要在政策法律的指導下進行。眾所周知,觀光農業涉及農業生產結構調整和包括土地、水體、山林在內的各種資源的整合,因此,觀光農業涉及面廣,各種形式的農業旅游,都應該依法進行,在當地區域內納入相應的管理機制,得到旅游管理部門的指導和監督,這是觀光農業有序經營的必要前提和保障。
(三)實現觀光農業可持續發展
在借鑒日本經驗基礎上,結合我國環境保護觀念淡薄的實情,一方面要求對農民進行環境保護教育,喚起他們的環保意識,讓其充分認識到自然環境與他們生存是有機統一的辨證關系,確立共贏經濟思維和協調發展觀念,從而使其自覺保護環境;另一方面要求開發的每一個項目都必須符合不破壞環境要求,既要考慮經濟上的可得利益,又要考慮環境可承載能力。
農業旅游經濟論文:農業經濟下的城鄉旅游發展
一、特色農業背景下廣西鄉村旅游發展的優劣勢
近年來,我國鄉村旅游的大量開發引起了激烈的市場競爭,廣西鄉村旅游如何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立足發展,如何在競爭中取得強有力的優勢地位,已成為當前廣西旅游產業發展的重大課題。因此,在應用經濟學、旅游學等理論的基礎上,分析特色農業背景下廣西鄉村旅游發展的優劣勢,對于發展迅速而又面臨一些困境的廣西鄉村旅游發展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
(一)廣西豐富的特色農業資源及其對鄉村旅游發展的作用
廣西是我國自然生態環境和社會人文景觀具特色的區域之一,在種植業、養殖業等方面具有豐富的特色農業資源。同時,廣西作為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農業合作的前沿,其獨特的自然區位優勢和經濟社會發展條件為廣西特色農業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一是有豐富的特色農業資源。廣西屬于亞熱帶和南亞熱帶自然氣候,雨量充沛,光照充足,為特色農業資源的形成和發展提供了客觀的物質基礎。在我國32個省(市、區)中,2010年廣西的農、林、牧、漁業產值均超過全國平均占比,尤其是林業產值和牧業產值分別達6.2%和4.2%,說明廣西的林業資源和牧業資源稟賦較高。廣西的各種農產品產量占全國農產品產量的比重大,其中黃紅麻、甘蔗、蠶繭、柑桔、梨、葡萄、香蕉、甜瓜等農產品的比重均超過10%,尤其是甘蔗和蠶繭分別達到64.3%和30.4%;在各種林產品中,松脂、油桐籽、油茶籽的比重較高,其中廣西的松脂占到全國比重的44.4%②。此外,廣西還有眾多傳統品牌的地方特產和熱帶水果,例如荔浦芋、巴馬香豬、合浦珍珠、百色芒果、容縣沙田柚、靈山荔枝等。在藥用植物方面更是擁有包括羅漢果、絞股藍、金銀花、田七等在內的多種區域特色藥材。近年來廣西特色優勢產業規模發展成效顯著,其中糖蔗、蠶繭、木薯等產量居全國及時,龍眼、荔枝、香蕉產量居全國第二[8]。二是廣西特色農業面臨諸多發展機遇。及時,隨著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建立,廣西為充分發揮連接西南、華南、中南以及東盟大市場的樞紐作用,不斷加大對廣西農業的財政支持力度,提高農業勞動力資源和科研力量,為促進廣西特色農業的發展提供了堅實的社會經濟條件。2007-2010年廣西地方財政用于農業的支出在總量上不斷增長,農業支出在廣西地方財政支出的比重逐年加大,其中2008年、2009年分別比上年增長1.6%和2.3%;在農業從業人員的總人數上,廣西自2007年以來不斷增加,并且占廣西勞動力資源的比例較大,2007-2010年均保持在54%左右,說明廣西的農業勞動力資源充裕;在2010年廣西的研究與開發機構中,無論是數量還是所占比重上看,從事農業科學研究的機構數、科研經費的籌集額、政府撥款、科研人員總數及高學歷科研人員數等都是最多的,說明廣西政府和相關部門非常重視農業科技對農業生產水平的推進作用。第二,東盟博覽會和商務與投資峰會,積極倡導泛北部灣合作,大力推進南新經濟走廊建設等,為廣西特色農業經濟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的平臺;根據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農業政策,實現零關稅的產品達7000多種,加上自由貿易區內近20億人口的市場空間,又為擴大廣西特色農產品的進出口規模提供了有利的條件。此外,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建立,還加快推進了廣西與東盟國家間在農業科技、人才、資金、信息等方面協同合作與聯動發展,發揮比較優勢。第三,各級政府高度重視“三農”問題和少數民族地區的發展,出臺了眾多的惠農政策,使得廣西成為中國改革開放成果最為富集的地區,有利地促進了廣西特色農業經濟的發展。例如,2006年廣西在《關于加快廣西繭絲綢業發展的若干意見》的文件中規定,從事繭絲綢加工業的企業可享受各項稅收、土地等優惠政策;2009年國務院出臺的《關于進一步促進廣西經濟社會發展的若干意見》中明確要求加快發展現代農業,夯實經濟社會發展基礎?!笆濉睍r期,廣西政府將通過重點實施“三個千萬畝行動計劃”、“四大戰略工程”和“六大戰略基地”的農業發展規劃,大力發展和做大做強廣西特色農業產業。三是廣西豐富的特色農業資源及其特色農業的發展壯大,對廣西鄉村旅游業的發展有著積極的推動作用。主要是以特色農業為載體的農業旅游把農業與旅游業結合在一起,利用農業景觀和農村空間吸引游客前來觀賞、游覽、品嘗、休閑、體驗、購物等,形成一種新型農業經營形態,即以農、林、牧、副、漁等廣泛的農業資源為基礎開發旅游產品,并為游客提供特色服務。在旅游詞語中,稱之為觀光農業、旅游農業、鄉村旅游等。這種旅游農業主要是為那些不了解農業、不熟悉農村,或者回農村尋根,渴望在節假日到郊外觀光、旅游、度假的城市居民服務的,其目標市場主要在城市居民。旅游農業的發展,不僅可以豐富城鄉人民的精神生活,優化投資環境等,而且達到了農業生態、經濟和社會效益的有機統一。也可以說,旅游農業有利于拓展旅游空間,滿足人們回歸大自然的愿望,尤其是隨著收入的增加,人們不再僅僅滿足于衣、食、住、行,而轉向追求精神享受,觀光、旅游、度假活動增加,外出旅游者和出行次數越來越多,而一些傳統的風景名勝、人文景觀在旅游旺季,往往人滿為患,人聲噪雜。在這一背景下,旅游農業的出現,迎合了久居大城市的人們對寧靜、清新環境和回歸大自然的渴求。
(二)廣西鄉村旅游發展的有利條件
廣西發展鄉村旅游有如下諸多優勢和機遇:一是豐富多彩的自然旅游資源。廣西是我國著名的旅游大省,自然旅游資源極為豐富,奇觀勝景遍布八桂大地,使得區域內所有的市和絕大多數縣都有較豐富的自然旅游資源。如世界聞名的桂林山水風光、北海銀灘、樂業天坑群 、寧明花山崖畫、大新跨國德天瀑布、大化七百弄、龍勝龍脊梯田等自然旅游資源為推動鄉村旅游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二是鄉村人文旅游資源獨具特色。廣西是我國5個少數民族自治區之一,居住著壯、瑤、侗、苗等12個少數民族,多元化的民族文化背景使廣西具有眾多豐富多彩、獨具特色的非物資文化遺產。如侗族等桂北少數民族特有的打油茶,苗族的過寨酒等富有特色的飲食文化;繡球、壯錦、蠟染、竹編等獨具地方民族風格的民間手工藝品;壯族的“三月三”歌節、瑤族的“盤王節”、苗族的“過苗年”等帶有濃郁民俗風情的傳統節慶文化。少數民族的文化風情為廣西的山水增添了靈魂和意義。此外,近年來廣西各地充分利用歷史文化資源開發出特有的鄉村旅游景觀線路,如桂林興安千年靈渠尋古游、玉林容縣貴妃園景區、梧州蒙山太平天國金田起義舊址旅游區等。三是多樣的農業生態游線路和鄉村旅游模式。因廣西80%以上的自然旅游資源和人文旅游資源都集中在山區、農村和少數民族地區,故發展鄉村旅游有著獨特的優勢。截至2010年12月,廣西各地鄉村旅游產業初見規模,累計建立各種類型的休閑式農業園區288個,農家樂旅游地1000多個,部級農業旅游示范點34個[9]4754。在此基礎上,廣西各級農業和旅游部門共同打造了廣西現代農業旅游精品線路、南寧農業生態游精品線路和北海現代農業觀光旅游精品線路等15條農業生態游精品線路,使得以觀光農業、農耕文化、農家樂為代表的鄉村旅游成為城市居民旅游的新亮點。在開發這些農業生態游精品線路的過程中,通過個體經營、股份集資、公司+農戶、綜合開發等四種鄉村旅游的經營模式,形成了以科技型、生態型、農家樂型、探奇(險)型、度假型、民俗文化型、紅色旅游型等7種鄉村旅游模式。四是政府政策制度的大力支持。在國家“三農”政策的扶持下,鄉村旅游作為連接及時產業和第三產業的重要途徑,得到了國家和廣西各級政府的高度重視,并出臺了一系列政策,借以推動鄉村旅游業的發展。如2006年國家旅游局出臺《關于促進農村旅游發展的指導意見》,將2006年確定為“中國鄉村旅游年”,2010年7月國家農業部與國家旅游局簽署了從2010年開始,每年將聯合組織開展以“全國歡樂鄉村游”為主題的鄉村旅游系列活動。與此相對應,廣西相繼出臺了《關于加快發展廣西鄉村旅游的意見》和《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關于加快建設旅游強區的決定》等綱領性文件,為廣西鄉村旅游發展提供了堅實的政策保障。廣西鄉村旅游“十二五”發展規劃綱要,又描繪了重點扶持建設100個鄉村旅游基地,推出10條特色鄉村旅游精品線路,構建八大鄉村旅游產業群的發展目標[9]4755。五是廣西鄉村旅游發展在外部環境中面臨著區域旅游合作日趨成熟、市場需求日益擴大等有利機遇。一方面近年來廣西各市縣政府及旅游部門積極推動國際及港澳臺地區合作與交流,并加強了泛北部灣、泛珠三角、大西南旅游圈等區域間合作力度,有力地推進了區域旅游一體化建設。另一方面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城市化步伐的加快,城市人群的精神壓力也在不斷增加,促使越來越多的城里人把鄉村作為旅游目的地。同時,日益改善的農村基礎設施和交通條件也使越來越多的游客到廣西體驗鄉村旅游。
(三)影響廣西鄉村旅游發展的制約因素
盡管廣西的鄉村旅游取得了一定成績,但仍面臨著地方政府對鄉村旅游的財政投入不足、高素質的旅游服務人員缺乏、旅游資源整合不夠、旅游資源破壞性開發等困境。一是財政投入和專業人才缺乏。據國家統計局2011年的調查資料顯示,廣西在與鄉村旅游有關的農村固定資產投入中,總體投資偏少,尤其在租賃和商務服務業、以及住宿和餐飲業等方面的投資少更為突出(如住宿和餐飲業只及廣東的20/1、湖南5/1、云南6/1),這說明廣西地方政府對鄉村旅游的財政扶持力度仍有待加強。此外,因為大多數鄉村旅游區的管理工作是由當地農民或村干部承擔,缺少服務意識,高素質旅游服務人才培養滯后,導致了廣西的旅游專業人員嚴重不足,這與廣西作為全國旅游大省的現狀不符。二是區域內旅游資源整合不夠。從15條農業生態游精品線路看,廣西的鄉村旅游線路大多局限于某一行政區域內,缺乏“大區域,大旅游”協作經營和宣傳促銷的觀念,無法形成品牌特色效應。從旅游產業看,廣西各地市的旅游業發展極不平衡,如國內旅游人數過千萬人次的地市僅有南寧、柳州、桂林三市,而入境國際旅游者人數過百萬人次的僅有桂林一市,這說明廣西的旅游缺乏總體規劃,區域整合度低,沒有實現以桂林、南寧為旅游業龍頭的“以點帶面”、“串點成線”、“連線成網”的戰略構想。三是面臨旅游資源的破壞性開發和污染、不可抗力因素的沖擊等挑戰。一方面隨著鄉村旅游的迅速發展,原來世外桃源式的鄉村在迎來大量的游客同時,也帶來了交通工具的大量尾氣排放、游客遺留和丟棄的大量垃圾以及無規劃的餐館和娛樂場所,造成了鄉村旅游地空氣質量極劇下降,嚴重地影響了當地農民的生活和健康安全。一些游客的不文明行為甚至導致了當地植被面積和自然景物遭到嚴重破壞。另一方面旅游業是比較脆弱的行業,對國內外經濟形勢、自然因素、安全因素依賴性都很強,一旦上述因素出現變化,會極大地影響旅游業。如2003年的“非典”、2008年的禽流感、雪災,2009年的甲型H1N1流感都使廣西旅游業受到嚴重影響。
二、特色農業經濟下發展廣西鄉村旅游的對策
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廣西特色農業資源的吸引力和鄉村旅游的推動力優勢明顯,盡管存在一些不利因素,但是也面臨巨大的機遇,可以通過發揮優勢,因勢利導實現發展。因此,廣西要做大做強鄉村旅游業,應在充分發揮特色農業經濟優勢的基礎上,加大對特色旅游產品的開發建設,激發鄉村旅游市場需求,努力實現鄉村旅游的產業化和規模化發展,通過旅游業的輻射效應,真正實現以農促旅、以旅強農的雙贏效益。
(一)充分運用特色農業資源促進鄉村旅游發展
廣西擁有大量的特色農業資源,為發展鄉村旅游奠定了良好基礎,但在運用特色農業資源發展鄉村旅游中,與發達地區的差距仍然在擴大。對此,建議廣西各級政府從以下兩個方面入手:一方面要明確自身職能定位,即對于市場能夠自我調節和發展的,政府只去引導;對于需要政府推進的,應積極運用人、財、物等資源,予以扶持。另一方面要平衡市場各方利益主體關系,實現政府、市場、社會和諧有序發展。對此,建議廣西各級政府以市場需求為導向,采取得力措施使非公有制經濟與公有制經濟具有同等的地位和機會參與運用特色農業資源發展鄉村旅游,實現特色農業資源與鄉村旅游資源的配置,推進其快速、健康發展。
(二)有效整合廣西特色農業資源與鄉村旅游資源
鑒于廣西鄉村旅游資源整合力度不夠,建議自治區政府 主管部門要積極會同旅游、農業、林業等職能部門及行業內的企業協會共同對廣西各地的特色農業資源、區位環境、資源特色、客源市場等進行詳實的調查評價,并從廣西整體戰略角度編制發展規劃,打破各市(縣)單兵作戰的思維,避免重復建設、重復開發,真正實現特色農業資源與鄉村旅游資源相互融合、相互促進、相互發展。例如,百色農業科技園區、田陽芒果風情園、田東十里蓮塘三個景點都是分布在南百公路沿線,相距不超過20公里,可以整合打造成“集錦式”鄉村旅游區。
(三)發展旅游產業集群
特色農業產業化模式就是通過促進農業產業與特色產業的有機整合,形成產業規模,從而加大游客在消費時間、消費品種、消費深度及廣度等,實現產業間的聯動發展。我們應該從廣西各地選取特色農產品和旅游資源相對豐富、基礎較好的地區,培育龍頭企業進行優勢示范,并積極推進合作社或農戶參與,引導各種社會資本以承包、租賃、股份制、BOT等方式進入,借助發展特色農業帶動鄉村旅游建設,實現農業產業和鄉村旅游集群,促進特色農業經濟與鄉村旅游良性互動發展。
(四)打造鄉村旅游品牌
深度挖掘廣西各地具有濃厚文化底蘊的鄉村節慶、趣聞傳說、農作方式等,并以此開發出對應的鄉村旅游特色農產品,增強鄉村旅游的吸引力,并借助中國—東盟博覽會平臺,大力宣傳。這樣,一方面能有效提高廣西旅游產品文化含金量,創建廣西特色農業資源下鄉村旅游品牌;另一方面通過品牌建立,又能夠吸引大量業內人士加盟,真正實現多方位發展。
(五)大力培育鄉村旅游專業人才
行業內競爭,實質上就是行業人才的競爭,誰能擁有人才,誰就會在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特別對于鄉村旅游而言,人才問題更為凸顯,由于鄉村旅游多為偏遠地區,經濟、交通、教育相對落后,人才短板現象已成為制約鄉村旅游發展的重要因素。盡管廣西經過多年的努力,鄉村旅游從業人員的經營理念、職業技能等素質有了一定的提高,但對于創建廣西特色農業資源下鄉村旅游品牌的要求仍然相距甚遠。廣西各界應樹立人才至上的理念,借助中國—東盟博覽會平臺,運用“走出去、引進來”的戰略,通過培育和吸引兩種手段解決鄉村旅游從業人員短缺問題。對此,建議由地方人力資源與社會保障部門牽頭,聘請相關行業專家開發針對性、實用性強的培訓課程,培訓內容包括當地的特色農業資源、鄉村旅游資源、本土文化解讀、農業旅游經營方式方法等,并視需要輸送培訓學員到東南亞的旅游示范地參觀和學習。
(六)健全管理體制實現鄉村旅游可持續發展
從整體上看,廣西的鄉村旅游業還處于開拓期,要確保實現可持續發展,關鍵是要從制度上明確各級政府主管部門的權責,制定出與發展水平相適宜的各項法規或條例,充分利用制度的引導及強制作用,從鄉村旅游的宣傳、規劃、審批、準入、經營、環境等方面入手,有效避免旅游業帶來的環境污染、物價上漲、文化沖擊與道德弱化等方面的不利因素。如桂林恭城縣紅巖村在政府的積極倡導和配合下,成立“紅巖農家樂生態旅游協會”,制定了一系列的規定,對風景旅游區范圍內的旅館、餐飲、商店等進行統籌安排,有效避免旅游本身對于地方農業及環境的負面影響,實現了地方經濟、環境、游客三方共贏的良好局面
農業旅游經濟論文:國外觀光農業旅游經濟發展
內容摘要:目前,在日本以貼近自然、廉價且有利于健康的休養生活為主題的,具有保護自然環境和陶冶情操、休養與娛樂等多種功能的觀光農業旅游日漸受到人們的青睞。本文對此展開研究,分析其特點以及發展經驗,希望能為我國觀光農業的發展提供借鑒。
關鍵詞:日本觀光農業經驗啟示
觀光農業旅游經濟的相關概念內涵
(一)生態農業旅游的概念和內涵
生態農業旅游是以鄉村生態環境為背景、以生態農業和鄉村文化為資源基礎,通過運用生態學、美學、經濟學原理和可持續發展理論對農業資源的開發和布局進行規劃、設計、施工,將農業開發成為以保護自然為核心,以生態農業生產和生態旅游為主要功能,集生態農業建設、科學管理、旅游商品生產與游人觀光生態農業、參與農事勞作、體驗農村情趣、獲取生態和農業知識為一體的一種新型生態旅游活動。
由生態農業旅游的的概念可以看出,生態農業旅游的內涵包括三方面內容:一是到農村生態環境中進行旅游;二是旅游活動具有參與性,并貫穿了生態意識;三是促進農業、農業旅游、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
(二)觀光農業的基本內涵
觀光農業作為農業與旅游業的交叉性產業,觀光農業除了擁有農業的耕作、漁獵等特征以及旅游業的娛樂、休閑等特征外,還有自身的獨特特征。首先,觀光農業本身也是一個市場產物,其開發客源市場定位必須。其次,作為旅游吸引物,觀光農業必須能夠滿足旅游者追求新、奇、特的需求,在空間定位時不能超越游客的心理距離和空間距離,滿足節假日的休閑、娛樂的“一日游”需要。
(三)日本觀光農業旅游經濟概述
與歐美國家相比,日本的觀光農業旅游經濟開發相對較晚,僅有30多年的時間,但其發展速度很快,成效也非常顯著。日本最早的觀光農業場所是巖水縣的小巖井農場。這是一個具有百余年悠久歷史的綜合性大農場,自1962年起,農場主結合經營生產項目,先后開辟了600余畝觀光農園,興建了動物廣場、牧場館、農機具展覽館、花圃、自由廣場等多種游覽設施,農場用富有詩情畫意的田園風光、各具特色的設施和完善周到的服務吸引了大量游客,平均每年約有70萬游客,贏得了可觀的經濟收入。隨著小巖井農場觀光農園的發展,日本思古、尋求自然的旅游熱開始興起,觀光農業很快風靡全國。值得說明的是,在日本旅游政策的數次修訂中,曾明文規定在農村(山村、漁村)地區,為提高居民收入,也大力提倡休憩娛樂活動用地的整治。這一政策成為日本觀光農業發展的基礎動力所在。
日本觀光農業旅游經濟的發展特點
(一)頒布《市民農園事務促進法》
為推動市民農園的發展,日本特別組團到歐洲的德國、英國、瑞士、荷蘭等國考察,返回后積極推動立法工作,終于在1990年9月頒布了《市民農園事務促進法》。該法較為突出的特點是:
規定市民農園的農地可以租借,借地期限一次可達5年,并對租借期內的租金、地上物及設備、所有權及使用權等問題做出了規定;農園里允許設置移動性露營帳篷、簡易住宿設施、停車場、自來水與用電設備、農具陳列室及活動中心、小朋友活動用綠地廣場等;農園內的農地,平時可以委托出租農地的農民照管,并付給適當代管費用。產品收獲后,也可委托其郵寄到家,以達到擴大產品流通,增進情感交流的目的。
(二)豐富觀光農業的內容
觀光農園。一般流行于城市近郊,主要是開放成熟的果園、菜園、花園、茶園等,讓游客自己親手摘果、摘菜、賞花、采茶,享受田園生活樂趣。在日本,采用發達的農業栽培技術培育出一些名、特、優、新的農作物品種非常普遍。在觀光農園里向人們展示先進農業高科技和品質農產品,一方面開闊了旅游者的眼界,另一方面也發揮了現代農業宣傳教育功能。
民俗農莊。是指利用農村自然環境、景觀和當地文化民俗,讓游客自然地接觸、認識和體驗農村生活。在維護整體農村自然景觀的原則下,仿建農莊小屋。民俗農莊設施雖然簡單,卻具有鄉村特有的自然寧靜的氣氛,游客可以借此體會農村閑適的生活,充分享受農村和平安寧的夜晚樂趣,體驗其中濃厚的鄉土風情。
教育農園。利用農場環境和產業資源,將其改造成學校的戶外教室,是學校課堂教學的延伸,是體驗書本知識的活動場所。農園中所栽植的作物、飼養的動物以及配備的設施具有教育內涵,所以教育農園以接待學生修學旅行為主。
(三)創造優美的農村景觀并保持完整的生態環境
農業觀光的關鍵是創造出美麗迷人的鄉村環境,這種環境本身就構成了旅游吸引物。這種自然景觀與生活景觀交相輝映后形成的景觀對農民來說是極其普通的,它卻會給外來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在考慮開發農村觀光時,創造這種鄉村景觀是非常重要的,但必須用地方特色熱情接待外來的客人。
在日本,除美麗迷人的景觀外,各種生物共存是農村環境的一大重點,需要創造出清澈見底的小溪,各種昆蟲和鳥類紛飛啼叫的環境。的生態環境成了檢驗農村自然環境的清潔程度和在那里所產食品的安全程度的指標之一。當然,這種與生物的共生還構成了能夠開展各種體驗性活動的寶貴觀光資源。
此外,挖掘與創造農村文化。除大自然之外農村的魅力還在于傳統的鄉村文化。在繼承以往文化的基礎上,還需要創造出新的農村文化,以新的鄉村文化的魅力來吸引外來的旅游者,增強農村觀光的活力。
日本發展觀光農業旅游經濟的經驗
(一)政府的主導發展與促進作用
20世紀70年代以來,日本農業面臨效益下降及產業職能轉變的難題。為促使日本農業轉型升級,調整經營結構,日本農林水產省致力于推動農業生產向觀光旅游方面發展。為了達到這一目的,農林水產省先后采取諸多政策措施,例如,在全國范圍內積極開展“都市—農山漁村共生對流活動”、“交流往來的日本”以及“綠色旅游”活動,推進觀光農業的健康發展。在政府主導責任上,政府主要擔負技術支持、公共設施完善、財政支持以及國際合作等責任。
此外,日本觀光農業取得成功與日本政府制定合理計劃的支持分不開,以北海道為例,2000年制定的以建設具有活力的農村為主旨的“第三次北海道長期綜合發展戰略”,試圖發展綠色旅游休閑農業來進一步加強城鄉交流與互動,從而實現農業經營多元化戰略。為保障該規劃如期實現,政府于2001年開始連續出臺一系列觀光農業規劃。政府的支持收效明顯,例如,2006年北海道旅游休閑農業總收入為244億日元,帶動本地域其它企業增收553億日元,對本地域經濟總貢獻份額7.3%。
(二)完善的觀光農業法規體系
日本觀光農業法規體系是比較健全的。以《觀光立國推進基本法》、《糧食、農村、農業基本法》為依據,日本主要制定實施與觀光農業相關的法律有:《旅行業法》、《溫泉法》、《森林法》、《海岸法》、《島嶼振興法》、《山村振興法》、《旅館業法》、《停車場所法》、《農山漁村余暇法》、《景觀法》等一系列與觀光農業相關的法律法規,這些法律條文明確規定了審批過程的程序、審核的標準,并且有較強的可操作性,減少了人為因素對政策實施的影響,使條例的執行和管理順利通暢,既保障了從事觀光農業的企業依法經營,又限制了部分人借辦觀光農業之名進行圈地和違法經營。
進入20世紀90年代后,日本對原《農業基本法》進行了重新審視及評價,于1992年頒布了面向21世紀的“新政策”,其中,從完善農村定居條件的觀點出發,將綠色觀光業列為維持和確保各地區收入的重要政策;而且新農林預算也以支援振興包括綠色觀光業在內的新產業為目的,開設了“確立地區農業基礎,改善農業結構事業”項目。1995年4月開始實施《農山漁村旅宿型休閑活動促進法》,規定了“促進農村旅宿型休閑活動功能健全化措施”和“實現農林漁業體驗民宿行業健康發展措施”,推動綠色觀光體制、景點和設施建設,規范綠色觀光業的發展與經營。另外,《自然環境保護法》、《自然公園法》等也對綠色觀光業的形成和發展起到了保障作用。
(三)科學的觀光農業旅游經濟發展規劃
觀光農業旅游經濟是綜合利用當地資源,以當地自然、文史資源,以及特有的農村生產、景觀,融合旅游、餐飲等綜合經營的一種由農業延伸至服務業的新產業。為推進這種新型服務產業的發展,日本政府通過地區廣域聯合的辦法整合區域資源,對整合后觀光農業資源進行科學規劃與合理開發。其中,以日本農林水產省開展的“一農村一景觀”活動、大分縣開展的“一村一品”活動為典型代表。日本各縣市町村也充分整合各地農村周圍的森林山水資源,大力發展生態旅游,通過與民俗、觀光農園相結合,進一步拓展了觀光農業的發展空間。
就發展觀光農業的效果看,首先,觀光農業的發展改善了日本農業產業結構,使農業生產向服務業延伸,增加農民就業機會,促使農民發家致富,觀光農業的繁榮又能夠吸引其他社會資本前來投資觀光農業,使其成為日本的新興產業,促進了農村經濟的發展;其次,觀光農業也促進了日本農村社會發展,激發農村居民的愛鄉熱情,城市居民向農村流動,增進了城鄉交流,給農村帶來活力,促進了農村社會發展和進步;此外,日本觀光農業還取得了良好的生態效益,公共設施的完善和環境的美化等都為人們提供了一個和諧的生活環境。
日本觀光農業旅游經濟成功經驗對我國的啟示
(一)發揮政府扶持作用
基于我國目前的情況,政府要重視加強規劃與指導,把觀光農業規劃區的建設視為一項新興產業和實施農業結構調整的途徑之一,應在人力、資金、技術、政策上適當傾斜,投入資金建設硬環境,配以優良軟環境。同時,應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增加資金投入,改善農業生態環境,為觀光農業發展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在宏觀管理、組織機構、財政政策等領域,通過技術支持、合同規范、財政補貼、稅收優惠、貿易許可等各種手段,為觀光農業的快速發展提供政策層面上的支持。
(二)完善相關政策法規體系
發展觀光農業旅游要在政策法律的指導下進行。眾所周知,觀光農業涉及農業生產結構調整和包括土地、水體、山林在內的各種資源的整合,因此,觀光農業涉及面廣,各種形式的農業旅游,都應該依法進行,在當地區域內納入相應的管理機制,得到旅游管理部門的指導和監督,這是觀光農業有序經營的必要前提和保障。
(三)實現觀光農業可持續發展
在借鑒日本經驗基礎上,結合我國環境保護觀念淡薄的實情,一方面要求對農民進行環境保護教育,喚起他們的環保意識,讓其充分認識到自然環境與他們生存是有機統一的辨證關系,確立共贏經濟思維和協調發展觀念,從而使其自覺保護環境;另一方面要求開發的每一個項目都必須符合不破壞環境要求,既要考慮經濟上的可得利益,又要考慮環境可承載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