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論:我們為您整理了1篇高中物理教學藝術策略初探范文,供您借鑒以豐富您的創作。它們是您寫作時的寶貴資源,期望它們能夠激發您的創作靈感,讓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高中物理教學藝術策略初探:淺談高中物理教學中的教學藝術策略
【摘要】都說教學是一門藝術,良好的教學藝術能夠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實現學生學習的有效進行。特別是在高中時期,正是學生身心發育的關鍵時期,此時的他們熱愛自由、興趣廣泛,對于教師的教學方式、教學水準也有著自己的評判標準,所以教師的教學風格以及自身的教學水平對于學生的學習效果有著直接的影響。為了能夠使自身的教學更加符合學生的學習需求與學習興趣,更好的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就需要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不斷的提升自身的教學魅力,運用一定的教學藝術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自主性,提升他們的學習效率,實現物理教學的有效進行。
【關鍵詞】高中物理教師教學藝術提升策略
一、教學語言要生動風趣,激發和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語言交流是學校教學的一個重要渠道,語言教學也是一門語言藝術,同樣的意思可以有不同的表達方式與表達技巧,如何能夠更好的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就需要教師的教學語言應體現出機智和俏皮。課前,教師要進行自我心理調整,這樣在課堂上才能有聲有色,才能帶著愉悅的心情傳授知識,從而使學生受到感染。事實表明,教師風趣的語言藝術,能贏得學生的喜愛、信賴和敬佩,從而對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即產生所謂“愛屋及烏”的效應。所以在教學的過程中,就需要教師能夠改善自身的教學風格,多運用一些風趣的話語來活躍課堂氛圍,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讓學生在輕松愉悅的環境中進行學習,提升他們學習的效率。比如在授課時,教師就可以在適當的時機故意講錯,也會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使學生記得牢。例如,在講到溫度的單位是“開爾文”時,故意說成“就是那個發現進化論的開爾文”,講完后,學生們先是一楞,然后幾乎全班同學齊聲回答“那個是達爾文”,這樣整個課堂氣氛就都活躍起來了,同時也能夠加深學生對于化學知識的認知深度,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
二、教學過程要融入情感,從而激勵學生的學習情趣
情感是人與人之間交流、溝通的橋梁,也是師生關系的一個重要潤滑劑,所以在教學的過程中,就需要教師打好“感情牌”,通過自身情感的表達與運用來和學生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以便教師能夠更好的了解學生的學習興趣以及學習需求,并及時的改進教學方案、改進教學策略,實現教學的有效進行。豐富的情感,是課堂教學語言藝術的運用,也是教師道德情操的要求。一個教態自然的教師,走進課堂應滿臉笑容,每字每句都對學生有一種熱情的期望。大多數學生的進步都是從任課教師的期望中產生的。富有情感色彩的課堂教學,能激起學生相應的情感體驗,能增強他們的理智感,能激發他們的求知欲,能使他們更好地感受和理解教材。反之,如果教師以一個呆板的形象出現,那么就會在很大程度上打消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也就無法實現教學的目的。
筆者認為,學生學習的過程也是一個自身素質不斷提升的過程,教學一方面是進行認知性學習,另一方面是情感交流,兩者結合得好能使學生在愉快的氣氛中,把智力活動由最初簡單的興趣,引向熱情而緊張的思考。所以教師要熱愛學生,消除學生對老師的恐懼心理。當師生之間形成了一種融洽、和諧、輕松、愉快的人際關系時,就能更好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同時指導學生改進學習方法,讓學生在物理學習中變被動為主動。
三、教學內容要豐富生動,激發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
物理有著豐富的歷史,物理教學中教師也可以用物理相關的內容來豐富學生的學習生活,讓他們感受物理發展史上的奇聞異事,進而加深學生對于物理的感知。比如教師可以介紹物理學史的發展、物理學家的情況,是對學生進行辯證唯物主義、愛國主義教育的好教材。如"指南針"是我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會使學生有很強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再如"愛迪生和白熾電燈"的故事使學生了解了科學家的成才之路,并深深地體會到"天才等于百分之一的靈感加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這一道理。給學生適時講授有趣味的故事是滿足學生學習興趣的一種補償方式。例如在講到玻意耳--馬略特定律的時候,介紹定律的來歷以及不同國家對定律的不同稱呼可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為進一步學習創造良好的氛圍。當講到歷史上曾有一位學者叫赫曼,為了驗證天電(閃電)與他電是否是同種電,竟被雷電擊死在實驗臺上時,課堂一片寂靜。當講到秦始皇在建阿房宮時用磁石來防刺客時,課堂上又是一片活躍氣氛。通過這些內容的教學,就能夠引導學生更好的認識物理,加深他們對于物理的情感,讓學生感受到課本之外的物理知識,豐富他們的綜合感知。
四、教學素材要聯系實際,引導學生從現象中感知物理意義
物理是一項研究生活現象以及生活規律的科學,擁有豐富的生活元素,所以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就要引導學生認識到物理的生活屬性,拉近學生與物理知識之間的距離。讓他們認識到物理學是以觀察和實驗為基礎的科學,很多物理定律和規律都是從觀察中發現的。例如,牛頓通過對蘋果落地的思索,發現了萬有引力定律;伽利略通過觀察吊燈的擺動發現了單擺的等時性。通過舉例,引導學生觀察實際生活中的物理現象。例如,油罐車為什么要拖一條尾巴--鐵鏈?在干燥季節里,在黑暗中脫下化纖衣服,往往能看到火星閃爍,這是什么現象?通過引導,學生會在生活中發現各種各樣的物理現象,讓他們能夠用現象的知識來揭秘這些現象,讓學生的理論知識轉化為實踐能力。
五、教學評價要科學有效,增強學生學習的自信心
在教學的過程中我們很容易發現:每個人都有一種自我實現、獲取承認、取得成功的愿望和需要,成績好的學生這樣,基礎差的學生更是如此。在感受到成功的時候,他們會情緒高昂、興趣倍增;多次努力仍然失敗時,就會產生畏難情緒,影響積極性。其實,中學生感到學物理難并不都是學生的智力問題,相比之下,非智力因素的影響更大。因此,給學生創造一個成功的機會,是提高學生學習情緒的一種有效方法。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要能夠給與學生科學的評價,讓學生能夠更的認識自己,培養他們積極向上、樂觀開朗的情緒,以便引導學生更好的進行學習生活,提升他們的綜合素質。讓學生不斷的摸索、進步,提升他們的學習技能,實現學生的發展!
高中物理教學藝術策略初探:高中物理教學藝術
摘要:隨著我國教育體制改革的逐步深入,對學生的培養目標也越來越高,講究教學藝術已經成為當前教學改革中的一個迫切需要解決的課題。同時,講究教學藝術也是加強素質教育,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有效途徑。
關鍵詞:物理教學藝術;教學風格;物理藝術形象;語言藝術性
教學是一門科學,也是一種藝術。每位教師都可以根據自己的特點,在遵循教學規律的前提下,發揮自己的創造性,使課堂氣氛活躍而和諧,形成了獨特的教學藝術和風格。物理教學是物理教師的魅力、活力、能力的重要標志,是知識、智慧、靈感、修養在教學過程中的集中體現。一方面它具有教學方法論的意義,另一方面由于它直接關系到能否充分揭示和展現物理的科學美,又具有認識論的意義
一、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形成獨特的教學風格
高中物理概念、規律繁多,而且比較抽象,學生一時難于理解,就容易產生厭學心理。這就需要我們教師用多種教學方法,生動有趣地組織教學。例如:在教具和學具上,可以不必滿足于實驗室的設備,由教師和學生動手制作一些簡單的教具和學具。如講單擺時,我讓學生找來細線和小球,每人自制一個單擺觀察它的運動。在自制教具和學具的同時,還應鼓勵學生課后做些小實驗。如講“受迫振動”時,我用“米花的舞姿”小實驗使抽象的概念具體化。具體做法是:把六個涂成不同顏色的米花用線穿起,掛在衣架的橫梁上。六根細線每兩根等長,最短的掛在中間,最長兩根分別掛在最外面。將一根橡皮筋拉長,從米花構成的弧下方穿過,并與米花懸線面垂直,用手指撥動皮筋,米花應聲起舞。有條件的還可以將米花放在用布包緊的大口徑低音喇叭上,當喇叭傳出音樂聲時,不同位置的米花以不同高度在上面跳躍。在學習“自由落體運動”時,為了鞏固公式S=1/2gt的平方,我在課堂上組織了“手握落尺測反應速度”實驗。同學兩人一組,從尺落下的長度知道位移,利用公式計算出從尺開始下落到另一人握住尺的時間,也就是握尺人的反應時間。這個小實驗使同學們的積極性大大提高,既動手又動腦,鞏固了所學的知識,達到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物理知識和實際生活息息相關。物理學中的許多概念和規律都可以用一些對聯、口訣、謎語來加強學生的理解和記憶。我從生活中和教學實驗中搜集了許多對聯、謎語應用到物理課上,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例如:在講解牛頓第三定律時,給學生出了這樣一副對聯:他蹬地,地也蹬他,雙方運動為何地沒動我打你,你也打我,等值二力為何你覺疼橫批:說清有獎于是同學們立即活躍起來,利用牛頓第二定律和牛頓第三定律解釋了這一現象。
還有如:
未受外力運動狀態永不變
沒有摩擦機械能量總守恒
橫批:注意條件
這副對聯是描述慣性定律和機械能量守恒定律的,朗朗上口,很容易理解和記憶。
下面這一對聯:
兩球落斜塔雙音一響
八馬拉半球一聲雙分
橫批:學史奇觀
上聯是描述比薩斜塔實驗研究自由落體運動的;下聯是描述馬德堡半球實驗證明大氣壓強存在的。一副小小的對聯將物理學史上兩大實驗有機地聯系在一起。
物理學中物理量數不勝數,物理概念更是多如繁星。我采用謎語的形式方便學生記憶。如屢教不改慣性;一對紅赫(赫茲);異口同聲----共鳴;鬧矛盾----摩擦;景德鎮的作坊磁抄…這些豐富多彩的對聯和謎語,使學生對物理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實現了由“厭學”到“愛學”的轉變,課堂氣氛活躍而和諧,形成了獨特的教學藝術和風格。
二、注重教學語言的藝術性
1、講物理首先要注意語言的科學性和邏輯性。教師的語言要規范。語法混亂、言不及意,將嚴重影響知識的傳遞以至影響教學。
2、教師的語言要飽含激情。在語言中飽含對學生真誠的期望、對物理教學的熱愛和對知識精辟的,見解,才能激起學生情感上的共鳴,激發他們的求知欲。
3、教學語言語速快慢、聲音高低應恰到好處。語速太快,學生反應不過來;語速太慢,學生又提不起精神。聲音太高,神經容易疲勞:聲音太低,學生注意力難以保持。因此,課堂教學中語言應快慢適中,高低適宜。
教學語言的藝術性,應當從教學實際出發,取得效果。對于物理來說:教學語言要“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言之有情”。
總之,教學藝術、教學風格的形成依賴于教師對教育事業的熱愛和對學生高度的責任心,依賴于教師雄厚的知識基儲豐富的實踐經驗以及個人性格情操的陶冶等等。這是一個還有等于深入探索的課題。
高中物理教學藝術策略初探:新課程下高中物理教學藝術探討
摘要:新課程下的高中物理教學較傳統教學相比,新背景下的高中物理教學的教學目標制定的非常,因為它不僅注重在課堂上對同學們能力和知識的培養,而且還十分重視同學們得到所有知識和能力的方法與過程,以及學生們在探索知識的過程中形成的對情感的價值觀。一定程度上講,新課程下高中物理教學所重視的不僅是學生所能學到物理知識的多與少,還包括了培養學生的專業能力與人文素質、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等多方面綜合素質的提高。
關鍵詞:新課程;高中物理;教學探討
前言:在新課程改革的教學實踐中,教師們時常感嘆非常幸運能夠在新課改的背景下成為一名高中教師。在新課程下高中物理的教學,作為一名教師更能充分體現教師的使命,因為不需要再為了同學們能夠取得較好的成績或是說分數而很殘酷的逼的學生做題練習。我們注重的是讓同學們先掌握理論知識,而且要培養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更要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與學生綜合能力的提升。只有落實了課程改革的真正精神與目的才能培養真正有能力的學生或綜合素質高的學生。
1. 目前新課程改革取得的初步成果及不足
1.1教師整體專業化水平得到提高
目前,教師們將真正意義上的教學理念帶到了物理課堂,進而能夠較好的指導物理教學任務,能夠培養非常高素質的人才,只有這樣才能適應社會的發展。因此,只有教師掌握扎實的綜合和專業的知識以及更高的能力、高層次的觀念和有利的方法才能在多方位的進行絕俗更新。從一定程度上講,新課程的改革成敗的關鍵就是教師專業化水平提高與否,更在于教師的專業化水平的發展,進而能夠在真正意義上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
1.2讓學生們獲得了更大的發展空間
在新課程下的教學課程上,教師們需要用更多元化的教學方式來活躍課堂,使教與學的方式更為靈活,在課堂上引導學生,使學生更愿意與同學們分享自己對學習的見解,并且師生之間的互動更為靈活,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自主性和求知欲,改變了學生在傳統的教學上方式方法,改變了教師講、學生死記硬背、機械聯系的方式,在學生們之間形成了初步的模式,即能夠自主的學習、主動的探究并能夠互相協作。這一模式的形成為后續學生的更為自主的學習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但學生們的發展還需要更大的發展空間,需要有進一步的發展。
1.3學生的學習自信心略有增強
要實施新課改必須要徹底改變傳統的對學生的考核模式。眾所周知,過去對于學生的評價方式只有課業學習的考試,并以考試分數來衡量學生的能力高低,很大程度上僅僅局限于認知領域目標的考察,很少甚至不關注對于物理的學習方法和過程,更深層次包括學生的學習態度和情感價值觀以及創新和應用能力。正因為傳統的教學評價模式忽視了對于學生能力以及品質的評價,致使一部分的學生積極性下降,非常不利于學生的發展。新課程下關注學生過程的評價,不只看學生的考試分數成績,還注重學生多方面的綜合評價,如品質評價、自主學習能力、合作能力等,這樣評價的方式能夠更加、科學及客觀,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學生的信心。評價體系更注重學生個體特長的發展,幫助學生們進行自我的認知和信心,很有利于學生的進一步發展。
2. 落實新課程物理教學的進一步措施
2.1要注重物理教材選擇以及知識的拓展發揮
在物理教學上不僅要重視教材的選擇,還要注重教材之外知識的拓展。要讓同學們深刻的領悟到物理知識與我們的生活實際密切相關,要時刻將教材的理論知識與生活實踐結合在一起,引起學生們對于學習的興趣,引導學生將學到的內容運用到生活中來,用實踐來加深對教材內容的理解。在學習過程中,要強調學生的知識體系的構建,提高學生們的實驗與探究能力。因為實驗作為物理教學非常重要的部分,有些教師仍然只重視學生的應試分數而不重視實驗及動手能力的培養,然而這樣對于提供學生的綜合素質無一益處,從根本上背棄了物理的教學理念,進而使學生的學習興趣下降。因此在教學實踐中,教師要注意糾正這樣的錯誤,一定要重視學生在知識構建上的培養,并且培養實驗能力。
2.2要融入多媒體教學技術
目前,隨著計算機的普及和計算機技術的快速發展,也對我們的產生了非常大的影響,所以若是能將多媒體技術運用到物理教學中能夠使物理教學改革上升到更高的層次,也是新課程改革的重要方面。所以新課程的改革要順應時代的發展,要在改革的教學實踐中多多利用多媒體技術,另一方面,對于對環境不友好的實驗課題,不適于學生們親手操作,所以就必利用多媒體來實現,進而來激發學生們對于物理的學習和探究的興趣。只要我們充分的利用多媒體有利的方面,是物理教學進一步發展。
2.3教師帶領教學形式活潑多樣
首先,教師掌握相關信息技術的基本原理,并且能夠熟練操作計算機,能應用多媒體教學手段開展教學工作,將信息技術與物理知識有機的結合在一起,通過多媒體的各種演示實驗,進而讓學生觀察,并從觀察中自己得出結論,讓學生養成觀察與思考的好習慣。另外在涉及有關科學技術與社會問題時,重要的是啟發學生進行這方面的思考,教師鼓勵學生發表自己的見解,并不是要求學生提出很有價值的意見,而要多評論學生見解的對與錯,要要求學生能在思維上放開;在對于一些比較簡單的章節內容上,可以以學生的自主學習、自主歸納為主,其中教師提示引導為輔,還可以師生適當換位,給學生更廣闊的展示舞臺。
在新課改下的高中物理教學中,教師要以新課改的理念不斷要求自己提高,并能靈活地創造教學的壞境,以使學生能站在教學的主動地位上,積極引導、激發并挖掘他們學習知識以及掌握現代信息知識的潛能,這樣就能是學生們對物理學習有深刻的理解,進而達到新課改下高中物理教育的真正目的。
高中物理教學藝術策略初探:高中物理教學藝術之我見
摘 要 從教三年,當今天重新回到大學的校園學習閻金鐸先生主編的《物理教學論》這門課程時,切實體會到了這門課程在培養物理師范生上的獨到“功效”。最明顯的感覺就是課程的設置顯得“別出心裁”。一個教師的素質是多樣的,那么培養教師的課程教學就也不應該是單一的。通過對這門課的學習,認識到《物理教學論》課程十分重視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對我感觸最深的第六章物理教學的藝術,真正讓我體會到教學不僅是一門科學,而且是一種藝術。成功的教學,本身就是一種藝術的創造。如果掌握了這種藝術,就可以使物理課滿堂生輝,給學生以激情和美的享受,從而激起他們高漲的學習情緒。教師是課堂教學的設計者、組織者、實施者,教學效果的好壞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師的教學手段和教學藝術。
關鍵詞 高中;物理;教學;藝術
一、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形成獨特的教學風格
高中物理概念、規律繁多,而且比較抽象,學生一時難于理解,就容易產生厭學心理。這就需要我們教師用多種教學方法,生動有趣地組織教學。例如:在教具和學具上,可以不必滿足于實驗室的設備,由教師和學生動手制作一些簡單的教具和學具。如講單擺時,我讓學生找來細線和小球,每人自制一個單擺觀察它的運動。在自制教具和學具的同時,還應鼓勵學生課后做些小實驗。如講“受迫振動”時,我用“米花的舞姿”小實驗使抽象的概念具體化。具體做法是:把六個涂成不同顏色的米花用線穿起,掛在衣架的橫梁上。六根細線每兩根等長,最短的掛在中間,最長兩根分別掛在最外面。將一根橡皮筋拉長,從米花構成的弧下方穿過,并與米花懸線面垂直,用手指撥動皮筋,米花應聲起舞。有條件的還可以將米花放在用布包緊的大口徑低音喇叭上,當喇叭傳出音樂聲時,不同位置的米花以不同高度在上面跳躍。
在學習“自由落體運動”時,為了鞏固公式 ,我在課堂上組織了“手握落尺測反應速度”實驗。同學兩人一組,從尺落下的長度知道位移,利用公式計算出從尺開始下落到另一人握住尺的時間,也就是握尺人的反應時間。這個小實驗使同學們的積極性大大提高,既動手又動腦,鞏固了所學的知識,達到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物理知識和實際生活息息相關,物理學中的許多概念和規律都可以用一些對聯、口訣、謎語來加強學生的理解和記憶。我從生活中和教學實驗中搜集了許多對聯、謎語應用到物理課上,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例如:在講解牛頓第三定律時,給學生出了這樣一副對聯:他蹬地,地也蹬他,雙方運動為何地沒動。我打你,你也打我,等值二力為何你覺疼。說清有獎于是同學們立即活躍起來,利用牛頓第二定律和牛頓第三定律解釋了這一現象。
還比如:
未受外力運動狀態永不變,沒有摩擦機械能量總守恒。 橫批:注意條件
這副對聯是描述慣性定律和機械能量守恒定律的,朗朗上口,很容易理解和記憶。
下面這一對聯:
兩球落斜塔雙音一響,八馬拉半球一聲雙分。橫批:學史奇觀
上聯是描述比薩斜塔實驗研究自由落體運動的;下聯是描述馬德堡半球實驗證明大氣壓強存在的。一副小小的對聯將物理學史上兩大實驗有機地聯系在一起。
物理學中物理量數不勝數,物理概念更是多如繁星。我采用謎語的形式方便學生記憶。如屢教不改——慣性;一對紅——赫(赫茲);異口同聲——共鳴;鬧矛盾——摩擦;景德鎮的作坊——磁抄…這些豐富多彩的對聯和謎語,使學生對物理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實現了由“厭學”到“愛學”的轉變,課堂氣氛活躍而和諧,形成了獨特的教學藝術和風格。
二、注重教學語言的藝術性
及時,講物理首先要注意語言的科學性和邏輯性。教師的語言要規范。語法混亂、言不及意,將嚴重影響知識的傳遞以至影響教學。
第二,教師的語言要飽含激情。在語言中飽含對學生真誠的期望、對物理教學的熱愛和對知識精辟的,見解,才能激起學生情感上的共鳴,激發他們的求知欲。
第三,教學語言語速快慢、聲音高低應恰到好處。語速太快,學生反應不過來;語速太慢,學生又提不起精神。聲音太高,神經容易疲勞:聲音太低,學生注意力難以保持。因此,課堂教學中語言應快慢適中,高低適宜。
第四,教學語言的藝術性,應當從教學實際出發,取得效果。對于物理來說:教學語言要“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言之有情”。
三、展示物理科學美
羅丹有一句名言:“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美的發現”。物理教學同樣如此,但物理本身并不是美學,要想使物理教程從枯燥的鉛字變成閃爍美的光彩的科學詩篇,關鍵在于我們教師平常教學中是否認真發掘物理科學美,是否去展示其美學特征,是否去創設美的意境,讓學生潛移默化受到物理科學美的陶冶,這就是教學的藝術。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在教學藝術活動中,教師的教學能否產生藝術效果,有賴于教材、教師的精心備課和表演水平,還要看學生是否具有一定的藝術情趣,而影響學生藝術情趣其中一條因素就是審美能力,所以教師在展示科學美的同時,要著重培養學生對科學美的審美能力。物理科學美的體驗不關是視覺或聽覺的,更多的是靠學生的心智去體驗,由學生的體驗產生的美的感受而產生的愉悅程度與學生的審美能力有關。所以,教師平常教學中,要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去探索自然界的奧秘,使他們在探索中領會許多事物的本質與聯系,感受到知難而進,解疑釋惑,獲得新知識的愉快,從而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
物理教學藝術的表現還不止以上這些,實際上以上介紹的藝術表現也包括了其他藝術形成和手段,如語言的藝術、板書的藝術等。一節課成功的教學,是各種藝術因素綜合作用的體現,真正的課堂教學藝術,應該是師生雙方配合協調共同努力達到一種和諧、的教學境界,它必將產生良好的教學效果。
總之,教學藝術、教學風格的形成依賴于教師對教育事業的熱愛和對學生高度的責任心,依賴于教師雄厚的知識基儲豐富的實踐經驗以及個人性格情操的陶冶等等。這是一個還有等于深入探索的課題。
作者簡介:馬全才(1984-),甘肅永靖人,西北師范大學教育碩士,廣河中學教師,從事高中物理教學工作。
高中物理教學藝術策略初探:高中物理教學藝術初探
【摘 要】教學不僅是一門科學,而且是一種藝術。成功的教學,本身就是一種藝術的創造。如果掌握了這種藝術,就可以使物理課滿堂生輝,給學生以激情和美的享受,從而激起他們高漲的學習情緒。教師是課堂教學的設計者、組織者、實施者,教學效果的好壞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師的教學手段和教學藝術。下面僅就課堂教學談物理教學藝術的表現。
【關鍵詞】高中物理;教學藝術
1.激發求知欲望
捷克教育家夸美紐斯認為:“教育者的藝術表現在使學生能夠透徹地、迅速地、愉快地學習知識技能?!苯虒W的技巧和藝術就要使學生渴望獲得知識和不斷追求真理,并帶有強烈的情緒色彩去探索、認識客觀世界,所以教學過程必須遵循這一真理,要精心設計教學程序,以啟迪學生的心靈,點燃其思維的火花,來激發學生的情感、興趣和意志,使學生的認識活動成為一種樂趣,成為精神上的需要。物理教學藝術的表現,首先在于能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望。
1.1 設計物理情景,激發學生學習興起。即使是剛學物理的學生,頭腦中對物理知識的了解總有些“前科學概念”其中包含了理解和誤解。如在教“光的折射”現象時,介紹一個實驗情景:實驗裝置是一個玻璃槽中裝水,水中插上一個塑料泡沫片,在塑料泡沫片上粘貼一條用塑料紙剪成的魚,讓幾個學生各用一根鋼絲猛刺水中的魚,由于學生總認為眼睛所看到的魚的位置那么界定一樣,在這樣錯誤的前科學概念的影響下,自然出現在日常生活實踐中對一些自然現象憑自己的經驗或直覺形成錯誤的判斷。教師把泡沫片從水中提起來,發現三根鋼絲都落在魚的上方,接著說:要知道這個道理,就得學習“光的折射”現象。這樣的引入,將光學原理融入日常生活中來,可操作性,創設的簡易實驗把學生帶人一個漁民叉魚的情景中去,符合初中學生對新鮮事物好奇好動的特點,因而能很快地集中學生的注意力,這就為接下來用實驗研究光的折射結論創造了良好的認知起點。只有通過教師精心設計物理情景,才能使教學內容變美、變活,深入到學生的心靈之中,實現物理教學的情感轉移,學生將對物理學和物理教師的情感轉化為學習的動力,這樣才能產生出藝術的效果。
1.2 指導學生“實驗探索”,體會學習的樂趣。教科書中呈現的知識,通常是科學家們早已發現,已形成定論的知識,固然學生在學習時并不是去尋求人類尚未知曉的事物或聯系,但它不會消極被動地接受教育者所灌輸的一切,把自己充當接受知識的容器,而會以自己的認識基礎、心理狀態為依據,有選擇地吸收外部輸入的各種信息,教學藝術的“基調”就在于找準學生心理狀態的“固有頻率”,使教學信息收發達到同步,激起學生情感的“共鳴”。同時,物理知識的傳授,它應是一個學生自己思考,親自獲得知識的探索過程,從這一意義上看,學習活動不僅是由認知和情感共同參與的過程,也是一個知識“再發現”或“重新發現”的過程。“實驗探索”可以深化學習興趣,這一過程,教師應處于主導地位,精心備課,設計好合理的教學程序,引導學生去探索知識,學生應處在探索知識的主體地位上,教師應讓學生動眼、動手、動腦、動口積極主動、生動活潑地學習。要克服傳統教學中教師講的過多,統的過死的弊端,使學生置身于物理的環境中學習物理。
2.展示物理科學美
羅丹有一句名言:“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美的發現。問物理教學同樣如此,但物理本身并不是美學,要想使物理教程從枯燥的鉛字變成閃爍美的光彩的科學詩篇,關鍵在于我們教師平常教學中是否認真發掘物理科學美,是否去展示其美學特征,是否去創設美的意境,讓學生潛移默化受到物理科學美的陶冶,這就是教學的藝術。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在教學藝術活動中,教師的教學能否產生藝術效果,有賴于教材、教師的精心備課和表演水平,還要看學生是否具有一定的藝術情趣,而影響學生藝術情趣其中一條因素就是審美能力,所以教師在展示科學美的同時,要著重培養學生對科學美的審美能力。物理科學美的體驗不關是視覺或聽覺的,更多的是靠學生的心智去體驗,由學生的體驗產生的美的感受而產生的愉悅程度與學生的審美能力有關。所以,教師平常教學中,要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去探索自然界的奧秘,使他們在探索中領會許多事物的本質與聯系,感受到知難而進,解疑釋惑,獲得新知識的愉快,從而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
3.促進學生發展
3.1 促進學生積極思維。要想促進學生的發展,培養學生的能力,發展其智力,首先必須使學生的大腦積極主動地思維起來,我們在教學中要善于設計一些讓學生”跳一跳能吃到果子”的問題,讓學生思維,可以通過設計實驗情景,故事借景,習題情景,漫畫情景等激發學生思維。如在教“民強”應用時,可出示一張漫畫,題目是“三毛應該怎么辦”,畫的是三毛陷入沼澤地里,正在下沉,情況萬分危急、周圍又無人幫助,請你為三毛出主意,設計這樣緊扣學生心弦的情景問題,把學生帶入物理情景中,利用學生善良的天性調動其思維的積極性,大家都主動地為三毛出主意,達到促進學生積極思維的目的,同時也促進了學生的發展,培養了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3.2 引導學生獨立的學習。所謂獨立的學習,是指學生離開教師,甚至離開學校步入社會后也能學習,在物理教學中,是引導學生獨立地學習,還是“抱著”學生學習,既是一個教育觀念的問題,也是一個教學藝術的問題,俗話說“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說的是授人以魚只供一餐之需,不如授人以漁,學到捕魚的本領。所以在教學中,我們不僅要教學生知識,更重要的是要教學生學習方法,教會學生學習,使他們能夠不斷地獲取新知識。在教學中,教師設計題目時。題樣的設計應該有一定的難度,以起到激發學生興趣,刺激智力發展的作用,當學生通過自己的努力,通過自己獨立思考自行解決問題時,學生就能夠享受到成功的歡樂和喜悅,品嘗到自己勞動的果實。
物理教學藝術的表現還不止以上這些,實際上以上介紹的藝術表現也包括了其他藝術形成和手段,如語言的藝術、板書的藝術等。一節課成功的教學,是各種藝術因素綜合作用的體現,真正的課堂教學藝術,應該是師生雙方配合協調共同努力達到一種和諧、的教學境界,它必將產生良好的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