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線客服

礦產資源價值研究

引論:我們為您整理了1篇礦產資源價值研究范文,供您借鑒以豐富您的創作。它們是您寫作時的寶貴資源,期望它們能夠激發您的創作靈感,讓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礦產資源價值研究

礦產資源價值研究:小議刑事手段維護礦產資源的意義與價值

摘要:針對我過越來越嚴峻的礦產資源形勢及礦產資源開發中產生的一系列環境問題,認為刑事手段介入礦產資源保護契合了現代生態倫理學的要求,較之于其他手段保護效果更為明顯,有利于保護礦工的人身權利和其他權利,有利于進一步保護國家安全與生態環境安全,可以滿足可持續發展的需要。

關鍵詞:礦產資源保護刑事手段保護意義和價值

1.引言

2007年中國國土資源公報顯示我國是全球礦產資源種類比較齊全的國家之一。礦產資源的開發促進了各地方經濟的迅猛發展,成為各地區國民經濟的主要支柱之一。但與此同時,在經濟利益的驅動之下,各地方政府片面追求經濟利益而忽視了環境保護,礦產資源開發過程中所造成的環境問題也日趨嚴重,如礦產資源浪費嚴重,資源回收率低;亂采濫挖,導致地質環境惡化;礦產資源管理混亂,工人隊伍素質低;礦山周圍生態環境破壞嚴重;破壞森林資源、野生動植物;破壞礦產資源;誘發疾病嚴重威脅人們的生命健康;毀壞了大量的土地資源,大面積的土地下陷;地下水資源受到破壞,造成當地居民的日常飲水都很困難;泥石流及其山體滑坡造成周邊居民的人員傷亡及公私財物的損毀,給國家和個人都帶來了十分重大的損失。由此可見,礦產資源開發過程中環境問題己十分嚴重。與此同時礦產資源犯罪活動大量出現,犯罪方式呈現出多樣化趨勢,社會危害性極大,不僅使國家財產遭受損失,環境遭到破壞,而且還危及到國家安全和人民生命健康。因此,運用刑事手段保護礦產資源有其必然性和必要性。如任其發展,后果將不堪設想,勢必會影響到我國國民經濟持續、健康的發展。

2.運用刑事手段保護礦產資源的意義與價值

運用刑事手段保護礦產資源的意義與價值本人認為應從以下幾方面來認識。

2.1刑事手段介入礦產資源保護正好契合了現代生態倫理學的要求

在法理學中,價值的意義源于倫理的判斷,它是建立在人類對自然事物認知基礎上的產物,即在不同的社會發展時期人類對事物就會有與之相應的價值判斷,并隨之產生相應的價值觀。環境刑法的創設起步于20世紀70年代,當時人們是以“人類中心主義”[]價值理念對環境境進行開發利用,對環境問題的認識還不夠深刻,在很大程度上覺得污染等環境問題在工業化和城市花過程中是正常的和無法避免的,因此各國對環境的保護均依賴于非懲罰性的撫慰性的措施,沒有人將嚴重破壞環境的行為視為傳統意義上的犯罪。而環境刑法對傳統刑事價值理念(“人類中心主義”價值理念)變革就是以現代生態價值觀為其根本價值理念?,F代環境刑法生態價值觀認為:(1)法律應承認自然規律與環境承載能力的有限性,承認生態系統的平衡與穩定發揮著各自特定的作用,承認大自然的內在價值,把人與自然視為一個密不可分的整體,強調人與自然環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進、共存共榮,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實現人與自然環境兩者價值的統一;(2)法律應保護當代人的生活環境和生態環境,防治環境污染及其公害保障當代人的人體健康;(3)法律應維護生態平衡,保持基本的生態過程和生命維持系統,保持遺傳的多樣性;(4)主張生物權利論以及物種平等觀念,體現出尊重萬物自在本性的生態主義理念;(5)主張平衡世代間人類的既得利益與長期發展,實現當代人與后代人之間的環境利益公平。以這一從抽象的原則到具體的制度上做出積極的改變的價值理念作為指導的環境刑事保護必定會適應生態環境保護對環境刑事保護提出的特殊要求。至今世界各國的刑法中對環境犯罪大多數都是作為環境刑事制裁集中表現形式的刑罰,有傳統刑法理念的僵化模式,為求突破性的理念追求,現代環境刑法生態價值理念是現代社會演進的必然需求,也是保護人類環境的必然產物。

正由于礦產資源是直接或間接影響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因素。隨著工業化的發展和城市化的推進,科技成果的濫用和人口的激增,人類面臨的礦產資源問題越來越突出。礦產資源問題已影響到各國乃至國際社會的政治、經濟生活的各個方面。所以,各國紛紛加強礦產資源保護立法,將嚴重破壞礦產資源的行為視為犯罪。我國是位居世界前列的礦產資源生產大國,但相對于我國人口多、發展快、礦產品需求量大而言,又是礦產品供應不足的國家,礦產資源開發與保護的形勢嚴峻。而正是這場價值觀的革命必將把人類帶向一種新的文明時代一環境文明時代。刑法價值取向的生態化正是適應環境時代到來的要求,其介入礦產資源保護正好契合了現代生態倫理學的要求,也必將促進環境刑法在協調經濟發展和礦產資源保護方面發揮更大的價值。

2.2刑法作為最嚴厲的法律對礦產資源進行保護效果更為明顯

從立法論的角度講,某種社會行為能否進入刑法的調整范圍,主要看兩點:其一是該類行為是否具有嚴重的社會危害性;其二是以刑罰為主要內容的刑事責任是否具有不可避免[]。環境犯罪是對生態系統的破壞。

近年來,隨著工業化的發展和城市化的推進,科技成果的濫用和人口的激增,人類面臨的礦產資源問題越來越突出。隨著社會的發展,新的礦產資源犯罪形式不斷出現,原有礦產資源犯罪行為的社會危害性又有所消長,加之礦產資源犯罪又具有區域性;反復性;行政從屬性等特點,因而礦產資源的司法實踐客觀上也要求運用刑事手段對礦產資源進行保護的研究。在刑法介入礦產資源保護法律體系之前,國家已經采取了多種應對措施規制這種破壞礦產資源的行為,然而其他規制手段的特點決定了其對礦產資源違法行為的制裁力度有限。刑法作為最嚴厲的法律、的保障法,其懲治力度較之于其他手段自然有其優勢。“社會和刑法之間的依賴是相互存在的,對一個新的社會問題,人們喜歡過分地強求刑法努力地去解決,從一個適當的法系統的整體實現社會系統”[]。從世界各國土地立法及法律責任制度的發展趨勢看,許多國家都在倡導礦產違法行為的犯罪化和刑罰化。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對礦產資源的刑事立法保護問題逐步得到我國政府的重視,直至1997年刑法中首次規定了非法采礦罪與破壞性采礦罪,我國逐步建立了礦產資源的刑事保護體系,但有關礦產資源的違法犯罪行為有所遏制[]。近年來的司法實踐表明,我國刑法在對礦產資源犯罪的控制中出現了一定程度的有效性,一方面是對大量的礦產資源犯罪有一定程度的控制;另一方面是對礦產資源犯罪控制的刑罰效力。由此可以看出在現今的社會建設中,針對開采礦產資源中的各種犯罪行為運用刑法手段介入是必然的,要不斷提高礦產資源的法律保護力度,將刑法手段介入礦產資源法律保護機制,維護國家對礦產資源的管理秩序具有重要的意義。

2.3刑事手段保護礦產資源有利于進一步保護國家安全與生態環境安全(國家安全與生態安全)

國家安全與生態環境安全是與礦產資源關系為最密切的。[]首先從生態環境安全角度來看,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礦產資源開發應用對生態環境安全的負面影響尤為突出。在開發方面,采礦活動破壞了地質地貌和自然景觀,破壞森林資源、野生動植物,占用大量耕地和建設用地,誘發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地質災害,毀壞了大量的土地資源,礦產資源浪費嚴重,資源回收率,低不少礦區的百姓生存條件惡化、生活水平下降,礦山周圍生態環境破壞嚴重,環境受到嚴重污染,甚至出現誘發疾病嚴重威脅人們的生命健康的情況。其次從國家安全角度來看,我國戰略性礦產資源可分為兩類。(1)對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起著重要作用的礦產資源,供應短缺會對工農業生產和經濟發展造成較大損失,現有和將來的礦產資源需求40%以上要靠進口才能滿足其需要。(2)國防需要,礦產資源供應短缺會對國防安全造成較大沖擊。目前,我國已有約500座國營大中型礦山因資源枯竭而關閉或即將關閉,余下的約一半左右已進入開采的中、后期。其中,大慶、遼河、勝利等東部主要油田均己進入中后期,計劃在西部找出接替東部油田的戰略目標尚未實現,新增可采儲量不足,可能再次進入“貧油國”行列;20世紀50、60年代建設起來的多數固體金屬礦山資源青黃不接,開采難度越來越大,生產難以為繼,接替資源基地甚少。我國石油已連續10年凈進口,且進口量急劇上升,鐵、銅、鋁等主要工業原材料的進口量也在逐年攀升。2003年,已成為世界第七石油進口大國,鐵礦石進口更是躍居世界及時,占到世界鐵礦石貿易總量的一半以上。未來10年,如果我們不能很好地解決資源接替問題,在現有產能不變的情況下,我國石油和鐵、銅、鋁等大宗礦產的進口依存度都將達到或超過50%。作為重要戰略資源,國家如果缺少適當的儲備,主要依賴從他國進口,勢必給國家安全和國民經濟帶來嚴重隱患,不但涉及經濟安全,同時波及國防安全、軍事安全、政治安全。總之,運用刑事手段懲治礦產資源犯罪,對保護國家安全、生態環境安全;規范礦產資源的開采;維持礦產資源的永續利用和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及實現社會公平具有重大意義。

2.4在礦難形勢嚴峻的情形下,刑事手段介入礦難案件有利于保護礦工的人身權利和其他權利

世界衛生組織認定,礦業是世界各國所有產業中勞動條件最差、作業環境最為復雜多變和危險的企業。礦山安全事故對人的生命安全造成了嚴重威脅;對個人和國家的財產也造成了重大損失;對礦業或礦區社會經濟的持續健康發展帶來重大損害。礦產資源開發中的生產安全問題不可低估,我國是世界上煤礦傷亡事故發生最頻繁的國家,百萬噸死亡率是美國煤礦的100余倍、印度的8倍。近幾年來,我國每年安全事故所造成的直接損失接近1000億元,加上間接損失則接近2000多億元,其中礦業開發開采占有相當大的比重。據統計,目前我國煤礦事故死亡人數遠遠超過世界其他產煤國家煤礦事故人數總和,2003年我國煤礦災難死亡人數超過6000人,百萬噸死亡率約為4.00。2004年,全國煤炭共發生傷亡事故3639起,死亡6027人,百萬噸死亡率為4.0。2005年,煤礦發生事故3306起,死亡5938人,全國百萬噸死亡率為2.836。2006年全國煤礦共發生死亡事故2586起,死亡4213人,煤礦百萬噸死亡率為2.041。2007年,全國共發生煤礦安全生產事故2747起,死亡4776人,全國煤炭百萬噸死亡率1.485。而美國在1998年百萬噸死亡率僅為0.03左右。由于我國目前產煤百萬噸死亡率遠遠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礦山企業安全事故居高不下,特別是不具備安全生產基本條件的小礦山重特大事故頻繁發生,不僅對社會造成了嚴重的經濟損失,嚴重破壞和污染了人類賴以生存的環境,不少礦工家破人亡,嚴重威脅其生命安全,人身權利也難以保障。因此,運用刑事手段介入礦難案件,有利于防止濫開濫采,對礦難案件起到遏制的作用,并有利于礦產資源的有效地利用、開采、管理,也能更好的保護礦工生命安全與人身權利。

2.5刑法介入礦產資源保護可以滿足可持續發展的需要

1987年布倫特蘭夫人在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的《我們共同的未來》中正式提出了可持續發展的概念,標志著可持續發展理論的產生。按照《我們共同的未來》中的解釋,可持續發展是指“即滿足當代人的需要,又不對后代人滿足其需要的能力構成危害的發展。”[]我國1994年3月25日通過的《中國21世紀議程—中國21世紀人口、環境與發展白皮書》也確立了“可持續發展”理念,該理念提出了一種新的發展模式,為人類解決環境與發展問題提供了新的途徑。中國政府也非常重視可持續發展的觀點,并提出了自己的科學發展觀—以人為本,、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

人類賴以生存的礦產資源是有限的,當代人不能因為自己的發展與需要而損害人類世世代代滿足需要的資源條件,要給世世代代以公平利用一切資源的權利,包括礦產資源。由于人類的經濟行為缺乏可持續發展的意識,人們受眼前利益的驅使,過度過早地大量開采有限的不可再生的礦產資源,加快了資源的耗竭速度,從而把應留給后代人使用的財富提前支用,給未來消費者留下無法挽回的損失。環境與資源將一國內部的人與人之間,國際社會的國家與國家之間,以及當代人與后代人之間,生存和發展問題聯系在一起,形成橫向的代內和縱向的代際的社會關系紐帶。全球性的環境問題,使各國不能孤立的看本國的環境,還必須超越國界進行協商和合作,各國的公平的分擔環境責任。因而刑法介入礦產資源保護可以滿足可持續發展的需要,能實現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是以強調在環境的承載力內發展經濟為出發點,要求使用礦產資源時,應將廢物量減到最小限度;要求在生產中較大限度地回收利用各種廢料;要求維護生態系統的完整性;要求當環境退化為不可避免時,必須將其退化減至低限度,較大限度地利用環境改善與社會—經濟發展之間的互補性;要求把環境效益同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結合起來,制定經濟增長、合理利用資源與環境效益相結合的長期政策和長遠規劃,運用刑法介入礦產資源保護為可持續發展礦產資源的保護和開發、利用提供了更為廣泛的政策框架基礎的保障和支持,作為一種全新的價值追求,在可持續發展理論的推動下,人們正努力以一種合理的、與資源限制更協調的方式謀求發展。因此,通過運用刑事的手段保障礦產資源的可持續性有利于維持礦產資源的永續利用和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及實現社會公平具有重要價值與意義。

3.結語

綜上所述,礦產資源犯罪情節嚴重,社會危害性極大,嚴重威脅著國家安全和人民生命健康。當前,從環境刑法生態價值觀來看,刑事手段介入礦產資源保護正好契合了現代生態倫理學的要求。其次礦產資源犯罪現狀和特點決定了運用刑事手段保護礦產資源的必要性,如行為危害性在判斷上具有復雜性;犯罪行為的區域性及反復性;礦產資源犯罪的行政從屬性。再次從礦難的嚴峻形勢難以遏制角度看,礦山安全事故造成人民生命、財產的重大損失,對社會穩定、礦業或礦區社會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己經造成重大影響。再次從安全角度看,礦產資源安全受到威脅是非常嚴重的狀態,它意味著現代化進程的中斷,對國家安全和生態環境安全都將是致命性的影響。從持續發展的需要來看,可持續發展為礦產資源保護和開發、利用提供了更為廣泛的政策框架基礎和支持,而刑法介入礦產資源保護可以滿足可持續續發展的要求。因此,運用刑事手段保護礦產資源對于我國這樣一個礦產資源形勢嚴峻的國家來說具有深遠的價值與意義。

礦產資源價值研究:關于礦產資源價值與價格的辨證思考

【摘要】在當前資源約束矛盾突顯的背景下,礦產資源價值與價格的研究具有重要意義。在深入分析理解馬克思勞動價值論的基礎上,從供給需求出發,辨證分析了馬克思供給需求理論與馬歇爾的均衡價格論,提出以馬克思勞動價值論來認識礦產資源價值,以均衡價格論來研究礦產資源價格的辨證觀點,形成了勞動價值論與均衡價格論的辨證統一。

【關鍵詞】礦產資源價值,勞動價值論,均衡價格論

引言

礦產資源是指賦存于地下或地表的固體、液體和氣體的自然富集物質,是人類社會生存和發展的重要物質基礎。在當前資源約束矛盾突出的背景下,國家資源安全問題突顯,因此開展礦產資源價值與價格的研究不僅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更具有時代的迫切性和重要的現實意義。

1馬克思勞動價值論與礦產資源價值

1.1馬克思勞動價值論基本原理馬克思勞動價值論是在批判地繼承古典經濟學派亞當?斯密、大衛?李嘉圖的價值理論基礎上創立的。馬克思勞動價值論的重點是揭示了商品的社會性和勞動的二重性,他指出,生產商品的勞動具有雙重性質:一方面是作為勞動自然屬性的具體勞動,體現了人和自然的關系,創造了商品的使用價值;另一方面是作為勞動社會屬性的抽象勞動,體現了人和人的關系,創造了商品的價值。馬克思指出勞動決定商品的價值,而勞動是由社會勞動時間來衡量,進而提出了社會必要勞動時間的涵義,即“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是在現有的社會正常條件下,在社會平均的勞動熟練程度和勞動強度下,制造某種使用價值所需的勞動時間”。

運用馬克思勞動價值論的基本原理考察礦產資源價值,關鍵在于確認礦產資源中是否凝結了人類勞動。馬克思在闡述使用價值與價值的關系時曾論述到:“如果它本身不是人類勞動的產品,那么它就不會把任何價值轉給產品。它的作用只是形成使用價值,而不形成交換價值,一切未經人的協助就天然存在的生產資料,如土地、風、水、礦產、樹木等,都是這樣”,這種論述長期以來,造成人們對馬克思理論的片面理解,產生了“處于自然狀態下的礦產資源是自然界賦予的天然產物,不是人類創造的勞動產品,沒有凝結人類的勞動,因此礦產資源是沒有價值的”傳統資源價值觀。

1.2深化對馬克思勞動價值論的認識礦產資源價值是不依賴于價值認識或評價主體的意識而客觀存在的,如果不能正確認識礦產資源價值,礦產資源就難以得到合理地開發利用;只有經過不斷的實踐,在實踐中正確認識礦產資源價值,才能較大限度地實現礦產資源價值,也才能夠較大限度的保障國家礦產資源安全。

在我國改革開放二十多年后,新的形勢提出了對勞動價值理論如何理解和認識的新課題??倳浽?001年“七一”講話中也明確指出:“我們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與馬克思主義創始人所面對和研究的情況有很大的不同,我們應該結合新的實際,深化對社會主義社會勞動和勞動價值理論的研究和認識”。正確理解和認識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對于我們深入理解理論觀點,促進礦產資源開發利用是非常必要的。

處于自然狀態下的礦產資源是由天體、地殼的運動及其他地質作用形成的,但礦產資源與普通自然賦存物不同。一方面,礦產資源的物質性能和存在形式是自然界賦予的,直接來源于自然界;另一方面,礦產資源是經過人類認識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歷史過程逐步形成的,而且大部分是經過地質勘查勞動后才發現和確定的。實踐證明,地質勘查工作既包含了簡單的體力勞動又包含了復雜的腦力勞動,確定了礦產資源的具體空間位置、礦產資源數量以及品味??傊V產資源是經過人的努力而被認識的,在進入社會、被開發利用前經過了一系列的勞動,可以說,礦產資源在人類認識其使用價值、開采、加工利用的過程中已經凝結了人類的“附加勞動”;為了了解其使用價值、開采礦產資源及創造加工利用礦產資源的條件而付出的勞動就形成了礦產資源的資產價值。

筆者認為,盡管勞動價值論可以從人類認識礦產資源的角度作為解釋礦產資源價值的基礎、理論核心,但運用勞動價值論解釋礦產資源價值的外在表現形式―價格是不的,盡管價格取決于價值,價值又是由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所決定的,但根據經驗觀察不難發現,無論商品包含了多少勞動量,或耗費了多高的成本,如果不能滿足人們的客觀需求,那么價格就低;相反地,即使一件物品不含任何勞動量,如果其能夠極大的滿足人們的客觀需求,價格也將很高;因此,為了、正確地解釋礦產資源的資產價值的外在表現形式―價格,還應從資源的供給和需求關系等方面繼續研究。

2供給一需求理論與礦產資源價格

2.1馬克思的供給需求理論馬克思在勞動價值論的基礎上,對供給和需求的關系進行了深入的分析。馬克思指出,供給是’‘某種商品的賣者或生產者的總和”,需求是“這同一種商品的買者或消費者的總和”,而且這兩個總和作為兩個集合力量互相發生作用,而供給與需求對價格起到了重要的調節作用。馬克思始終堅持科學的勞動價值理論,反復指明價值是價格圍繞著運動的重心,價格的不斷漲落也是圍繞著這個重心來拉平的。價格上下波動和偏離價值,始終圍繞著價值這個中心進行。

馬克思關于供求理論的闡釋,揭示了價值對供求關系的深刻影響,是勞動價值論的進一步深化和完善。掌握和理解勞動價值論對我們深入研究礦產資源安全問題,有重要的理論指導意義。

2.2馬歇力的均衡價格論在1890年出版《經濟學原理》中,馬歇爾提出了現代萬方微觀經濟學的基礎和核心理論―均衡價格論。馬歇爾認為,商品的供給和需求處于均衡狀態時所形成的價格就是均衡價格,它是由需求曲線和供給曲線直接決定的,均衡價格就是需求曲線與供給曲線相交的交點所決定的價格。

在論證均衡價格決定和形成的基礎上,馬歇爾認為需求價格,就是消費者為購買一定量的商品所愿意支付的價格,它是由邊際效用決定的。價格越高,購買者就越少,銷售量就越小;反之,如果價格越低,購買者越多,銷售量就越大。供給價格就是售賣者對自己提供一定數量商品時愿意接受的價格,它是由生產費用決定的。商品的均衡價格就是需求價格與供給價格相等時的價格。

礦產資源價值研究:海洋礦產資源價值評估研究

摘要:通過對海洋礦產資源進行客觀、科學、公正的評估,可以建立合理有償使用機制及海洋礦產資源開發利益共享機制,實現海洋礦產資源的優化配置。本文通過分析海洋礦產資源的資產屬性和評估中需要注意的因素,探討海洋礦產資源的評估目的、原則和方法,提出海洋礦產資源評估的程序,初步建立海洋礦產資源評估機制。

關鍵詞:海洋礦產資源評估 海洋礦產資源評估內容 海洋礦產資源評估方法

我國有著豐富的海洋資源,隨著經濟發展,人口的大量增加和對海洋資源開發利用強度的增加,海洋資源必須得到優化配置,否則無法實現海洋資源的可持續開發利用,因此需要通過對海洋資源的價值進行評估,來合理配置海洋資源。按照資源的屬性,可以把海洋資源分為海洋礦產資源、海水化學資源、海洋生物資源、海洋空間資源、海洋能源資源和海洋旅游資源六種。這六種資源自然屬性不同,其評估方法及指標體系存在極大的差異,因此需要分類別來分別進行評估。其中海洋礦產資源具有不可再生性,對社會經濟發展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因此通過有效評估海洋礦產資源的價值,建立海洋礦產資源價值評估體系,對于實現有償利用和優化配置海洋礦產資源具有重要意義。

一、海洋礦產資源的資產屬性

既然是對海洋礦產資源的價值進行評估,海洋礦產資源就應當具備資產屬性。首先,海洋礦產資源具有實物形態,具有相應的質量和數量。按照我國《憲法》、《民法》和《礦產資源法》的規定,礦產資源的所有權屬于國家,國務院代表國家行使對礦產資源的所有權。盡管海洋礦產資源不歸某個企業主體所有,但通過國家有償轉讓給企業礦業權許可的方式,在許可的時間和空間范圍內,企業依法支配該礦產資源,屬于企業控制的資源;企業通過開采礦產資源獲得有價值的產品,將給企業帶來經濟利益;海洋礦產資源價值可以用貨幣計量??梢姾Q蟮V產資源具有資產屬性,因此,海洋礦產資源評估是屬于資產評估范疇之內的。

二、海洋礦產資源評估需要考慮的特殊因素

(一)有限性。絕大多數的海洋礦產資源需要經過漫長的歲月,在特定條件下才能形成,其數量是有限的,隨著人類對于海洋礦產資源的開發進程,海洋礦產資源正在日益減少。因此在進行海洋礦產資源評估的時候,必須考慮其有限性的特點。

(二)不均衡性。海洋礦產資源分布是極為不均衡的。因此在對某個區域的海洋資源進行評估時,一定要考慮該資源的品位、儲量、開發條件以及地域條件,分析開發效果、開發難度與開發成本等因素。

(三)評估對象的復雜性。由于海洋礦產資源大多埋藏于地下,其儲量、成本、品質等往往不易確定,增加了價值評估的難度。因此在對海洋資源價值評估的時候,一定要謹慎對待資源信息,不能盲目相信,要選擇有公信力的資料,比如國家礦產委員會批準的地質勘查儲量報告、品位報告、開采價值及運輸條件報告等。

(四)環境影響。海洋礦產資源的開發不可避免地會對周圍環境產生影響,因此在對其價值進行評估時,也要考慮開發過程對環境的不利影響,比如水域質量的降低、海洋生物資源的減少等,這些不利影響會降低海洋資源的開發價值,評估人員應出具開采礦產資源的環境影響評價報告。

(五)技術進步。隨著開采的技術進步,會逐漸提升對資源的深加工程度,增加所開發資源的使用價值,提高海洋礦產資源的經濟效益。因此,在對海洋資源價值進行評估時,要考慮技術進步因素,詳細分析未來時期的技術發展趨勢,評估技術對海洋資源價值的影響程度。

三、海洋礦產資源價值評估體系的構建

(一)評估目的。海洋礦產資源價值評估的目的是在正常市場條件下,為海洋礦產資源勘探、開采、出讓、轉讓、抵押等提供價格參考。

(二)評估原則。

1.利用原則。海洋礦產資源價值評估應反映在合法開采和使用的前提下,實現海洋礦產資源與開發資金、管理成本等生產要素的組合,該組合應符合當地發展的戰略需要和法律規定。

2.預期收益原則。海洋礦產資源價值評估應以在正??陀^開發利用條件下,合理估計未來預期收益,并且該預計收益應有一個動態變化過程。

3.市場供需原則。海洋礦產資源價值評估應充分考慮礦產資源所處的市場地域性以及供給和需求的特點。

4.替代原則。海洋礦產資源的儲量、品位、質量差異很大,確定其價值時,應當以附近地區質量相近的礦產資源在相似市場條件和相似用途下的價格為基礎。

(三)評估方法。

1.收益法。對于能夠合理估計出預計收益或潛在收益的海洋礦產資源,在合理預計收益期限和折現率的前提下,可采用收益法評估該資源價值。收益法公式為:

P=

公式中:P為被評估礦產資源的評估值;Et為預計的第t年該礦產資源的凈收益。凈收益應為預計每年總收入減去預計每年總費用的差額。預計每年總收入指在進行合理開采、轉讓、租賃等正常經營活動時,能夠穩定并且持續獲得合理正常的年收入,包括礦產資源銷售收入、礦業權租金收入、礦業權轉讓收入等。預計年總費用包括均攤的勘探費用、日常開采成本、日常經營費用等等。i為折現率。對于折現率,可以采用資本資產定價模型、安全利率加風險調整值法、風險累加法、投資風險排序插入法確定。n為被評估礦產資源預計合理收益期限。

2.市場法。市場法是通過比較相似礦產資源的近期交易價格,進行系數修正后來評估其市場價值的方法。使用市場法要滿足三個前提:(1)存在可比的礦產資源,這里的可比指的是儲量、品位、成分等具有相似性;(2)所要評估的海洋礦產資源具有一個相對公開公平的市場;(3)在評估過程中,能夠收集到近期交易數據。但由于礦業資產自然屬性比較特殊,其物理性和經濟性差異較大,并且現在礦產資源市場不夠公開和完整,大多數礦產資源不適合采用市場法。不過對于石油、煤炭、砂石粘土等礦產資源,其地域性對價值影響不大,并且具有公開的市場、交易大量發生,可以采用市場法。

3.剩余法(假設開發法)。對于待開采的礦產資源,可采用剩余法評估其價值,剩余法也稱為假設開發法,即在假定整片區域礦產資源開采完成后,估算其全部價值,減去預期要承擔的合理開采成本、相關稅費和正常利潤后,剩余的就是待開采的礦產資源價值。剩余法的公式:

P=V-C-T-Q

公式中:P為被評估礦產資源的評估值;V表示假設開發后所得到的礦產資源的全部價值,該價值可以用市場法或是收益法來估算;C表示開發過程中的合理成本;T表示在開發過程中需要承擔的稅費;Q表示開采商享有的合理利潤。

4.重置成本法。重置成本法是將已經發生(不包括沉沒成本)或預期未來要發生的相關開采費用作為成本基數,尋求合理的成本倍數,用成本基數與成本倍數相乘后的積,再根據風險調整、經營管理水平、開采水平等因素進行修正后可以估算出該礦產資源的評估值。

(四)評估程序。

1.明確評估海洋礦產資源的基本事項。在進行評估前,評估人員應根據委托業務的需求、所要評估海洋礦產資源的特點,確定評估目的、評估對象、評估價值類型、評估范圍、評估基準日等基本事項。

2.現場勘查和收集相關資料。對所要評估的海洋礦產資源相關情況進行調查,包括對其地理位置、品位、儲量、市場需求、市場價格進行現場勘測和調查,收集評估對象及類似參照物的基本情況、交易實例、勘探開發和市場發展現狀等資料,并審核所收集資料的真實性和完整性。

3.選擇恰當的評估方法。根據確定的評估具體目的、具體海洋礦產資源開發利用情況、被評估對象所屬的價值類型以及礦產資源市場現狀等,選擇確定恰當的評估方法。

4.測算和確定評估對象的價值。根據經審核的材料,按照恰當的評估參數和評估方法,估算出評估對象價值。在評估過程中,盡量采用兩種以上恰當的評估方法,如果采用兩種以上方法測算評估值的,不能簡單用平均數作為評估值,應根據評估條件對各個評估值進行分析,選擇最恰當的評估值來評定最終結果。

5.編制評估報告。在確定最終評估值后,根據評估過程中的工作底稿,編制海洋礦產資源價值評估報告,與委托方溝通后,向委托方提交評估報告。

四、海洋礦產資源評估實施的保障

(一)建立海洋礦產資源評估制度的法律保障體制。海洋礦產資源評估是一項評估風險高、評估過程復雜的業務,為了保障評估質量,需要制定并遵循相應的規章制度。因此,應當盡快研究制定《海洋礦產資源評估辦法》、《海洋礦產資源評估方法選擇及工作程序》、《海洋礦產資源評估結果應用》等一系列統一的制度規范。

(二)建立海洋礦產資源評估結果的運用保障機制。要保障海洋礦產資源評估結果能夠得到運用,可以建立結合海洋礦產資源評估結果的礦產資源有償使用機制,完善資源性產品的價格形成機制。同時可以通過海洋礦產資源評估結果,建立海洋礦產資源開發利益共享機制,以便公平合理補償由于資源開發而使得生活受到負面影響的當地群眾,使得當地政府和群眾可以參與資源開發利益分享。

礦產資源價值研究:礦產資源產權價值問題的分析與探討

【摘 要】我國礦產資源產品價格低,實質上是資源的產權價值被低估。本文基于產權會計的視角,從礦產資源的產權價值構成、計量方法和補償機制入手,在對前人研究成果的綜述上,通過比較分析現有研究在理論和實踐方面存在一些不足,并試著提出有待解決的問題。

【關鍵字】產權會計;產權價值;礦產資源;成本補償

一、引言

我國是稀有戰略資源蘊藏比較豐富的國家之一,在世界稀有礦產資源市場占據較大份額。由于國外的需求不斷擴大以及近年來國家對采礦權的下放,我國大量的戰略稀有礦產資源面臨過度開采、定價權旁落和國內市場混亂等問題,戰略礦產資源的可持續發展和國家安全受到嚴重威脅,保護國家戰略礦產資源的呼聲日益高漲。市場是交換產權的財產所有者的集合,市場交易實質上是產權的交易。由于產權價值運動客觀上促使市場經濟中三大機制,即價值決定機制(成本―權益機制)、供求機制(成本―價格―權益機制)與競爭機制(產權價值消長機制)的形成(郭道揚,2004)[1]。本文所討論的礦產資源并不是泛指埋藏于地下或賦存于地表的所有礦產資源的總和, 而是指已經探明儲量的、在現有技術條件下能開采利用的、以固體形態存在于地表或地下的礦產資源。

二、國內外研究現狀及述評

(一)產權會計研究

迄今為止,產權會計已形成了一個較為完整的“產權會計理論體系和產權會計理論學派”。國外,當推Watts & Zimmerman以產權經濟學的理論為基礎對會計信息管制、會計與政治程序、會計政策選擇的后果、契約理論等進行了深入地研究。國內會計學者劉峰、田昆儒、謝德仁、伍中信、杜興強、吳聯生等人,運用產權經濟學理論研究了會計準則變遷、剩余計量、會計職能、財務關系、會計信息產權等一些現實的會計問題。

有學者認為“產權會計的研究對象是產權價值運動過程、結果及其所體現的產權經濟關系”。由此可見,產權會計研究有兩大特點:一是產權理論是其研究基礎;二是產權價值運動及其由此產生的產權關系是研究核心。

(二)礦產資源產權價值的構成研究

資源的價值是由生產和再生產資源過程中所投入的人類勞動決定的,并由其效用、稀缺性和所有權狀況及生態因素約定的。資源生產和再生產過程中的勞動投入產生了資源的勞動價值;效用性構成了資源的使用價值,稀缺性決定了資源隨著人類的開采強度的加大而相應減少,人類理應對日益減少的資源進行價值補償,這兩者組成了資源的自身價值;同時,由于資源的稀缺性決定了資源所有權的壟斷性,構成了資源的所有權價值;生態因素產生的生態環境保護和治理費用形成了資源的環境破壞的補償價值,即環境價值。因此,能源礦產資源產權價值是由勞動因素決定的勞動價值、效用和稀缺因素組成的自身價值、所有權因素形成的所有權價值、生態因素產生的環境價值四個層次構成的復合價值。

(三)礦產資源產權價值的確定方法研究

近年來, 在國際社會普遍關注的“可持續發展“影響下,國內許多學者已開始投入到礦產資源價值的研究中,并從不同的角度提出了多種礦產資源價值評估的理論和方法:如收益現值法、凈價法、邊際機會成本核算法、市場價格法、影子價格法等。

Hotelling(1931)[2]在《政治經濟雜志》上發表了“可耗竭資源經濟學“一文,提出了競爭條件下礦產資源在開采成本不變時,租隨時間變動的方程”霍特林規則“,奠定了可耗竭資源價值定量化模型研究的基礎;章錚(1996)[3]提出了用邊際機會成本對自然資源進行定價的理論模型,指出自然資源的價格應該相當于其邊際機會成本,即相當于邊際生產成本、邊際使用者成本和邊際外部成本之和;張敦富等(1994)[4]提出了資源價值計算的影子價格法,即通過資源給生產或勞務所帶來收益的邊際貢獻來確定其影子價格,然后參照影子價格或將其乘以某一價格系數來確定資源的實際價格;劉金平等(1996)[5]認為礦產資源的自然價值并不是固定不變的,它是人類生產活動、科技進步及價值觀念等的函數,并指出礦產資源的自然價值主要表現為價值和相對價值兩個方面。

以上有關礦產資源價值的確認方法,從不同的角度對礦產資源價值的評估問題進行了探討。從這些礦產資源價值的評估模型中可以看出,在礦產資源價值的組成上,不同的模型存在著很大的差異,同時在各模型所涉及變量的確定上也存在著一定的困難,使得模型實際只有理論上的意義,不具有可操作性,難以在實踐中得到應用,但以上各礦產資源價值評估模型的建立無疑為我們繼續深入地研究和探討礦產資源價值的評估方法奠定了基礎。

(四)礦產資源產權價值的補償機制研究

礦產資源產權價值成本如何補償?中心觀點是:用成本法來實現產權價值收益在不同利益主體之間的補償。胡魁(2007)[6]認為礦產資源開發補償機制的核心是礦產資源開發帶來的收益在不同利益主體之間的合理分配。礦產資源開發補償機制涉及的利益主體包括:礦產資源所有者、探礦權人、采礦權人、礦區所在地地方政府與居民。建立在資源折補理論基礎上的、以礦產資源有償使用為表征的資源價值補償是我國資源開發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重要實施手段。這一手段的實質就是對開發中的礦產資源的稀缺價值、時間價值、空間價值進行價值補償,保障其價值得到正常的體現 [7]。

國外大多數學者從可持續發展和礦產資源收益分配理論、資源開發地貧困問題及對礦產資源開采造成的生態損害問題等角度來研究礦產資源開發補償。近年來西方研究不僅僅局限于礦產資源開采的環境破壞補償,而更注重生態使用價值補償 [8]。在對生態補償的定量分析中,外生態補償的研究更加側重補償意愿和補償時空配置的研究 [9]。Peralta(2007) [10]在其博士論文對礦山環境修復變量建立回歸模型分析,以復墾成本為依據核算補償標準。

三、結論與啟示

總體上看,無論是國內還是國外研究,均沒有直接和系統地從產權價值運動的角度研究我國戰略資源的定價權問題。上述研究雖有指導作用,但存在以下這些有待研究的問題:(1)如何從理論上系統研究礦產資源產權價值低估與產權界定不清的關系?(2)如何詳細分析礦產資源的不同主體權益內容與產權價值運動?(3)如何深入研究礦產資源產權價值實現的成本補償和計量方法?

通過進一步地分析與探討,本人認為可以從以下這些方面進行研究:

1、礦產資源產權價值的構成研究,著力找出主要是哪些主體產權價值缺失(外部性問題)造成了礦產資源價值低估。主要研究:(1)礦產資源的產權價值構成;(2)外部成本(環境成本和生態成本等)確認和計量。鑒于環境污染和生態修復方面費用的處理還很粗糙,有必要對其進一步分析梳理,并找到盡量科學的計量方法;(3)礦產資源的價值應體現資源的稀缺性,隨稀缺性增加而增加,需對稀缺性的成本還原進行研究。

2、礦產資源產權價值的計量與成本補償研究。主要解決衡量不同產權主體的產權價值實現程度的方法。主要研究:(1)產權價值計量方法的選擇及不同成本補償包含的內容;(2)礦產資源不同主體實現產權價值的成本補償(或收益實現)方式;(3)用方法衡量價值實現不足程度,找出主要因素。

3、礦產資源產權價值缺失的彌補途徑研究。主要解決上述方法判定的產權價值未充分實現的彌補途徑。主要研究:(1)產權價值彌補途徑的國際比較;(2)根據不同產權主體,合理選擇產權價值的彌補途徑。

礦產資源價值研究:國外礦產資源生態價值計量與補償研究評述

【摘 要】 鑒于礦產資源在開發和利用過程中造成的環境問題突出,經濟增長的環境約束強化、礦產資源開發中生態價值的計量和補償研究就成為一項重要而緊迫的任務。文章在對國外文獻進行綜述的基礎上,借鑒礦產資源生態價值補償的國際經驗,提出相應的計量方法,進而研究礦產資源生態價值的補償機制,為礦產資源開發中生態價值補償實踐提供理論支持。

【關鍵詞】 礦產資源; 生態價值計量; 生態價值補償

引 言

礦產資源是人類社會的寶貴財富,是經濟、社會、生態系統運行的主要動力,是人類社會發展進步的能源基礎和源泉,是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保障。隨著工業化進程的加快,社會對礦產資源的需求量大幅增加,開采強度也越來越大,致使生態環境日益惡化,如何處理好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之間的關系已經成為世界各國共同關注的重大問題。當前我國經濟的發展在一定程度上是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的,生態環境破壞日益成為制約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國外理論界對礦產資源開發中生態價值計量及補償問題進行了大量的研究,對我國礦產資源開發過程中生態價值計量與補償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一、生態價值概念研究

礦產資源的生態價值來源于開發過程中的負外部性。負外部性是指由經濟活動導致的并由于各種原因而沒有由經濟主體承擔的不良后果,最終表現為社會福利的減少。開發礦產資源會影響并破壞生態環境、損害居民的身體健康,從而使人們獲得的效用減少,因此,環境的破壞者應進行相應的生態補償。最早提及“外部經濟”(External Economy)概念的是馬歇爾(Marshall,1890),庇古(A.C.Pigou)在此基礎上進行了深入研究,1920年庇古(A.C.Pigou)在《福利經濟學》中對社會成本和私人成本之間的差異進行分析,指出必須通過政府干預來解決市場失靈問題,對于正的外部效應,政府應予以補貼;對于負的外部效應,應處以罰款,以使外部性生產的私人成本等于社會成本,從而提高整個社會的福利水平。

在此之后,眾多學者就生態補償問題展開了深入研究,國外學者Cuperus(1996)認為生態補償是采取修復和重建受損生態系統使得生態價值損失得以彌補的過程。Lofo Resource Focus認為生態補償是一種生態補償主體對補償客體進行補償以維護生態系統長期安全的行為,補償主體為生態系統服務受益者,補償客體為生態功能服務的提供者。Noordwijk(2005)提出生態(環境)服務功能付費概念,即生態(環境)服務功能受益者對生態(環境)服務功能提供者進行付費,以經濟手段來替代國家生態(環境)保護的行政管制,具有交易自愿性、生態系統服務確定性和買賣者對應性等特點,其實質相當于生態補償。

此外,部分學者還認為生態價值包括使用價值和非使用價值兩部分。其中使用價值是指可直接供人類消費的產品價值,包括直接使用價值和間接使用價值;非使用價值最早是由約翰·克魯蒂拉(John V.Krutilla,1967)將其引入經濟學文獻的,獨立于對它使用的產品價值,相當于資源環境的總價值與其使用價值的差額,包括選擇價值、存在價值和遺傳價值等。

二、礦產資源生態價值計量研究

礦產資源生態價值計量主要服務于兩個方面:一方面服務于國家經濟核算體系;另一方面服務于企業或市場對生態價值的評估。在經濟核算體系方面,早在20世紀60年代末期,詹姆斯·托賓和威廉姆·諾德豪斯(James Tobin & William D.Nordhaus)等人就通過閑暇時間的減少、資源耗減、污染加劇等問題對經濟發展、社會進步產生的負外部性問題進行了研究,提出了修改經濟核算賬戶的思路,并在GDP核算的基礎上構造了“凈經濟福利”指標。該指標的提出引起了許多學者對資源環境計量問題的關注,并提出諸多方案來研究經濟活動對資源環境質量的影響,其中比較有代表性的是赫費德爾和尼斯(Hoffe Del & Kniss,1970)通過計算污染與控制污染的費用所提出的修正核算GDP的方法。1976年諾德豪斯(Nordhaus)與薩繆爾森(Paul A Samuelson)在該指標的基礎上,對其進行了調整,并將“凈經濟福利”指標定義為:家務勞動價值、閑暇、地下經濟創造價值以及環境成本四個方面。

服務于企業或市場對生態價值評估方面的計量研究,目前國外主要有三種分類觀點:二分法、三分法和四分法。迪西(J.A.Dixon,2001)所提出的二分法包括客觀評價法和主觀評價法;三分法則是基于生態環境市場的預設,包括直接市場法、替代市場法和意愿調查法等;米歇爾和卡森(Mitchell & Carson,1989)提出的四分法包括直接觀察法、間接觀察法、直接假設法、間接假設法等。

目前,直接市場法的具體評價方法主要包括生產率變動法、人力資本法、機會成本法、重置成本法和防護費用法等;替代市場法的具體評價技術包括旅行費用法、特征價格法、特征工資法和生產函數法等。在上述方法中,應用最廣、最容易被理解的價值評估技術是直接市場法。

由于有些環境變化無法直接用市場價格計量,于是出現了替代價值法,如由霍特林(Hotelling,1947)最早提出的旅行費用法。旅行費用法是由霍特林給美國公園服務局的一封信中提出的,后經克勞森(Clawson,1959)、克勞森和科耐徹(Clawson & Knetsch,1996)發展形成,現已發展出三個模型:克勞森和科耐徹的分區模型、布朗(Brown,1973)的個體模型和弗里曼(Freeman,1993)的隨機效用模型。

在環境的變化不能直接通過市場價格來度量又難以用其他價格來替代時就出現了意愿調查法(contingent valuadon method,CVM)。CVM是應用較為廣泛的一種陳述性偏好方法,是在假想的市場條件下,調查人們對改善環境效益的支付意愿(Willingness to Pay,WTP)或者接受環境損失的賠償意愿(Willingness to Accept,WTA),以WTP或WTA來計量改善環境或破壞環境的經濟價值。戴維斯(Davis,1963)將其應用于緬因州濱海森林宿營、狩獵的娛樂價值研究。布魯克賽爾(Brookshire,1976)對CVM進行改進,使之成為被廣泛接受的評估方法。哈尼曼(Hanemann,1984)建立了CVM與隨機效用較大化原理(RUM)的有效聯系,為CVM奠定了經典經濟學基礎。1986年,美國內務部把CVM確定為用于計量“綜合環境反應、賠償和責任法案”的費用效益分析方法,并推薦CVM作為評價資源和環境的存在價值和遺產價值的基本方法。米歇爾和卡森(Micthell & Carson,1989)、漢利和斯帕什(Hanley & Spash,1993)以及貝特曼和威利森(Bateman & Willistion,1995)等對該方法進行了推廣。20世紀80年代以來,發達國家CVM的應用研究得到了迅猛發展,研究案例和著作呈指數形式增長,卡森(Carson,2003)經過統計發現,1995年圍繞CVM研究發表的論文達2 000余篇,截至2001年相關文獻已達5 000余篇,評價對象遍布100多個國家。

隨后,在上述基本方法基礎上衍生出效益轉移法,該方法既簡單、直觀,又省時、省錢,但轉移誤差較大。有些學者和政府機構還提出了資源等價分析法(REA)。資源等價分析的最初表現形式是棲息地等價分析,后來進化為資源等價分析的普遍方法,且變成了計算污染事件損害的主導方法。由于該方法以資源服務(實物損失),而不是市場價值來衡量損失,所以有學者懷疑它不能提供基于經濟福利原則的補償。針對上述問題,Mattew zafonte和Steve Hampton(2007)提出了一個基于貨幣化的REA模型,并與傳統REA進行比較,結果發現基于貨幣化的REA模型的福利偏差較小。

三、礦產資源生態價值補償研究

對礦產資源開發中生態價值進行補償是人類對生態系統本身的補償,是人類社會與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目前關于礦產資源的生態價值補償研究,國外主要集中在生態價值補償的理論基礎研究和生態價值補償機制研究方面。

(一)生態價值補償的理論基礎研究

從理論上看,生態補償是促進資源開發中環境保護和資源節約的一種經濟手段。目前,國外提出的補償理論主要有環境資源利用的不可逆性、產權理論、外部性理論、生態資本化理論和公共物品理論等,這些理論已經成為生態補償政策的重要理論依據,得到了國內外理論界普遍認可。

不可逆性是資源開發中生態補償的生態學基礎。從人類社會幾乎無限增長的需求看,自然資源環境——社會系統的物質能量交換關系的表現為不可逆,它從本質上規定了資源的“單流向”特征,自然資源環境作為供體總是被消耗的。因此,艾倫·科特雷爾(Alan Cottrell,1981)提出:“資源是會枯竭的,必須以這樣或那樣的形式給資源制定價格,以便限制消耗和給予保護和關心。”

產權論是開展補償的法理基礎。產權論認為任何人都具有平等地保護生態平衡的義務和平等地獲取和享受生態服務功能的基本權利。界定環境資源產權主要可以確定誰應該負有補償的責任,誰應該具有被補償的權利??扑梗–oase,1960)運用交易成本理論分析了法律制度對資源配置的影響,提出了著名的科斯定理:若交易成本為零,無論如何界定初始權利,只要可以自由交易,資源都可以通過市場機制得到有效配置。

福利經濟學創始人庇古(Pigou,1920)用現代經濟學分析方法從福利經濟學角度系統論述了外部性理論,提出外部性可以分為正外部性和負外部性。正外部性是指某一經濟主體的生產或消費使其他經濟主體受益而又沒有得到后者補償;負外部性是指某一經濟主體的生產或消費使其他經濟主體受損但是沒有補償后者。正外部性和負外部性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分別指受償主體和補償主體的受償和補償狀況。

生態資本化論為確定補償標準提供了理論依據。戈德斯坦(Goldstein,1993)認為除了傳統的加工資本、金融資本、人力資本以外,還存在第四種形式的資本即自然資本,其是由自然資源、生命系統和生態所構成。自然資源環境的外部性是某個經濟主體在利用自然資源、損害生態環境的過程中,對其他經濟主體所產生的外部影響,這種影響未能通過市場交易和價格機制反映出來。生態補償就是要把這種外部性進行內部化,使其成為一種可計量的資本。

公共物品理論最早是由保羅·薩繆爾森(Paul A Samuelson)1955年提出的,薩繆爾森認為公共物品具有非競爭性和非排他性,因此,公共物品如果由市場提供,則每個消費者都不會自愿掏錢去購買,而是等著他人去購買,自己順便享用它所帶來的利益,造成“搭便車”問題,導致公共物品的供給不足。自然資源環境及其所提供的生態服務所具有的公共物品屬性決定了其面臨供給不足、擁擠和過度使用等問題,應給予補償。

(二)生態價值補償機制研究

生態價值補償機制是以保護生態環境、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為目的,根據生態系統服務價值、生態保護成本、發展機會成本,綜合運用行政和市場手段,調整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相關各方之間利益關系的環境經濟政策。目前生態價值補償機制研究主要集中在生態價值補償標準、生態價值補償對象和生態價值補償途徑等方面。

1.生態價值補償標準研究

國外學者基于生態價值補償的基礎理論,逐漸展開了對礦產資源開發中生態價值補償的定量研究,其中如何確定補償標準一直是生態價值補償研究的重點和難點問題。1985年美國建立保護與儲備計劃,該計劃是長期由政府資助、農場主自愿參加的退耕計劃。美國學者安德魯·普蘭丁格(Andrew J.Plantinga,2001)等針對該項目進行了研究,推算出不同地區在不同補助條件下人民愿意退耕的供給曲線,并提出了相應的補償標準。1999年,Hamndar運用線性規劃和靈敏度分析對確定農民退耕的機會成本進行了深入研究,并通過與機會成本比較給出了可能的補償水平;2007年,Peralta通過對礦山環境修復變量建立回歸模型,以復墾成本為依據核算了礦山生態環境的補償標準;此外,Junjiewu(1999)、Morana(2007)和Cooper(2007)等也提出了生態補償標準模型。

2.生態價值補償對象研究

關于生態價值補償的對象,即外部性的受害者,國外目前存在以下三種不同的觀點:以庇古為代表的福利經濟學家主張受害者因遭受損失而應得到補償;以科斯的觀點為代表,認為當生態資源的產權界定清楚、市場機制完善時,外部性的受害者就會自動與外部性的制造者進行有效協商,通過市場交易的方式解決好外部性問題;鮑莫爾等人認為如果以帕累托為目標,對于受害者既不應該征稅,也不應該補償,因為外部性對受害者造成的損害水平能夠引導受害者采取有效的自我保護,而對受害者的任何補償或征稅則容易導致受外部性影響的個人作出無效率的反應。

3.生態價值補償途徑研究

國外提出的生態價值補償途徑主要有四大類:庇古稅、補償型交易、居民環境權的保障和開展跨區域補償。庇古(Pigou,1920)將外部性視為市場失靈的表現,并認為當邊際私人收益(成本)與邊際社會收益(成本)背離時,政府應該對外部效應的制造者征收庇古稅。庇古稅成為環境稅的雛形,之后眾多學者在此基礎上對環境稅展開了研究(Jorgenseand Wilcoxen,1996;Goulder,1995;Tullock,1967)??扑梗–oase,1937)則認為外部性是由產權不清引起的,在交易成本為零的情況下,雙方可以通過自愿協商、談判與交易來自動達到帕累托。科斯的這一思路被戴爾斯(Dales,1968)引入資源環境領域,以運用市場手段、通過污染權的交易,來提高環境資源的利用效率。薩格森(Segerson,1987、1989)對環境損害責任制度進行了經濟學與法學研究,該研究從法律的角度提出了如何保障居民的環境權以及如何有效補償居民因資源開發利用造成的損失。之后,學者們針對礦產資源開發中對土地、水源和環境造成的污染的補償問題也展開了深入研究(W.D.Watson,1999;Helena McLeod,2000;David Gerard,2000)。關于跨區域補償問題,一些區域經濟學家和資源環境經濟學家把國家—區域經濟關系模型和能源部門的能源—環境關系模型聯系起來研究,提出了經濟—能源—環境一體化模型,如SEAS模型、MORSE模型等,為研究礦產資源的跨區域補償提供了方法。

四、研究文獻評述

(一)生態價值計量研究評述

針對生態價值計量的方法,雖然國外學者從多學科角度提出了多種測算方法,但目前還沒有形成統一的、規范的能夠評價外部環境成本的方法標準和技術路線。目前國外主要推崇的方法依然有其局限性,也經常受到批評。關于生態價值計量的理論和方法研究具體存在以下問題:

1.在選擇具體生態價值評估方法的時候存在很大的主觀性,對同一環境現象可以采用不同評估方法,結果導致計算結果常常大相徑庭。

2.在生態價值評估的過程中,忽視外部環境影響的時空差異性、影響的連續性與復雜性等,對影響經濟價值評估的因素重視不足,造成計算結果不、不。

3.目前的研究主要側重于評估使用價值,而對非使用價值如生態環境的審美價值、生物多樣性的選擇價值、遺傳價值、存在價值等進行估算的成果很少。

(二)生態價值補償研究評述

現階段礦產資源開發的價值補償研究已經取得了初步成果,但是總體來講,研究成果比較少,而且不夠系統。具體存在以下不足:

1.補償模式缺乏性,可操作性差。提出的補償模式沒有能夠綜合考慮各種影響因素,涵蓋所有的價值損失,且很多補償手段實際操作性不強。

2.價值評估缺乏不確定性分析。礦產資源價值補償的影響因素較多,存在著極大的不確定性,量化比較困難,目前尚沒有一種較為成熟的理論和方法,而且很多的補償額沒有與生態價值切實聯系在一起。

3.動態價值補償研究較少。有些學者研究了不同開發階段的特點,但在研究價值補償時很少考慮不同的開發階段價值補償的差異,沒有針對不同階段對補償模式進行設計。

五、結論及啟示

現階段礦產資源開發的生態價值計量與補償研究已經取得了初步成果,證明了生態價值計量與補償的合理性和必要性。但國外研究的計量與補償方式大多以市場經濟發達的國家為對象,并假設生態補償為由市場機制解決,將其放在環境與資源經濟學框架內進行分析,缺乏對資源環境空間負外部性的各種現象的科學研究和系統分析,并且它們還使過度開發利用礦產資源和污染排放合理化、合法化,明顯不適用于市場機制不完善、監測和量化生態價值技術水平較低的發展中國家,有待于進一步深化。

因此,在深入分析和借鑒國外研究現狀的基礎上,結合礦產資源開發的實際情況,研究礦產資源的價值計量方法,探討價值補償的有效途徑,將市場機制和行政手段相結合,通過市場機制和技術創新、制度創新,把經濟增長的外生因素轉化為內生因素,研究衡量礦產資源價值的方法以及模型,探討可行的補償途徑。這對建立和完善礦產資源開發和使用過程中的補償機制,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提高資源的使用效力、效果都是十分必要的。

91综合网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