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線客服

高等教育體制改革探析

引論:我們為您整理了1篇高等教育體制改革探析范文,供您借鑒以豐富您的創作。它們是您寫作時的寶貴資源,期望它們能夠激發您的創作靈感,讓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高等教育體制改革探析:探索公平理念的高等教育體制改革方向

一、高等教育制度概述

教育制度指的是國家及各類教育機構或組織體系,正常運行所需的規則及規定。教育理念是教育制度的重要部分,主要指人們對教育發展的理性知識,包括教育思想、教育觀念、教育主張、教育信念等。

在教育方面處于經驗豐富地位的美國,由于屬于地方分權型國家,教育行政權在州而不在國家,經過200多年的教育發展,形成了學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四級體制,而高等教育采用學分制,其教育制度的較大特點是,秉承公平教育理念,實行不分男女、宗教信仰、不分地點年齡,人人都享有平等教育機會的單軌制。

我國當代的教育制度,以國家教育部主管部門,統籌規劃全國的教育事業,實行學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繼續教育五級體制,其中高等教育分為全日制與成教兩種,其制度的較大特點是強調重點建設,教育資源向重點地市、重點院校傾斜。

在國家頒布的十二五規劃綱要中,明確提出要加快教育改革的發展,其中重要的一個方面是促進教育公平,在一些教育欠發達地區,許多學生刻苦學習,只為競爭一個上學名額,而在另一些教育發達地區,不少學生有多個機會進入大學。究其根本原因,是由于中國社會的快速發展,導致出現了教育制度的局限性,如何真正實現教育大眾化,這是當前高等教育工作者需要思考的問題,這就需要以教育公平理念為基礎,對高等教育制度進行合理改革。

二、當代高等教育不公平現象的原因

公平理論的創始人亞當斯認為,“公平是激勵的動力”;孔子也曾在《論語*衛靈公》中說過“有教無類”,這些理論充分說明了公平的重要性。當前各種教育不公平現象,主要是由以下三個方面造成:

(一)社會快速發展加劇教育機會不均等。主席說過,“教育是民族振興、社會進步的基石”。近幾年隨著改革開放的加深,中國的經濟在飛速發展,但貧富差距的問題也在加劇,導致一些學生可通過各種指標進入名校,而另一些學生只能刻苦學習通過統考,來選擇自己的發展方向,從而出現了教育機會不均等的問題。

當前高等教育正進入國際化與大眾化階段,社會對人才的要求在不斷提升,為了適應激烈競爭的現代社會,大學生需要不斷的繼續深造,這就給工薪階層帶來更多的壓力,相反使富裕階層得到更多的機會,使高等教育從對學生素質能力的競爭,演變成學生背后家庭經濟實力的競爭,導致高等教育呈現階級分化的問題。

(二)地區差異使教育資源配置不平衡。隨著中國經濟結構的變革,城市化進程在不斷加快,目前仍有相當一部分農村人口,因得不到國家教育投資的有力支持,而不能建立起良好的學習環境,比如在前幾年的數據統計中,占全國總人口60%的農村中,只獲得國家教育投資的23%;另外,在教育制度方面,城市與農村也存在較大差異,城市有良好學習氛圍與完整制度保障,而農村里的教育環境相對較弱,導致教育呈現了兩極化趨勢。

受經濟發展方式等因素制約,我國東部發展程度較優于西部,從而影響了教育資源的公平分配,比如在北京、上海等發達城市,聚集了許多名校,而在西藏、青海等教育欠發達地區,可能只有幾所普通高校;另外,在教師的能力方面,東部的教師數量也多于西部,使得不同地區的教育質量有很大差異。

(三)當前制度的局限性難以促進教育公平。當代社會已經進入知識社會,隨著人民經濟實力的不斷增長,人民普遍要求獲得高等教育的機會,使高等教育從過去培養精英的身份,轉變成為提高人民素質的身份,而目前的制度仍側重于培養尖端人才,導致出現教育規模不斷擴大,教育質量卻在不斷下滑的反差。

在當代社會里,高等教育不僅為培養人才,還肩負著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任,但當前的高等教育制度還有欠缺,導致出現權學交易或錢學交易等現象,使得高等教育的公信力日益下降,從而產生了各種不公平現象,為適應新的社會發展需要,就能對教育制度進行合理改革。

三、當代高等教育制度改革的建議

教育理論改革家哈維洛克認為,教育改革就是對教育現狀做有意義的轉變,為制訂出科學的高等教育制度,需以教育公平的理念為基礎,應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考慮:

(一)平衡社會發展帶來的負面影響。隨著中國經濟的飛速發展,各種價值觀在不斷沖擊著人們的觀念,導致教育機會的不公現象在加?。涣硗?,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也逐步朝著市場化模式發展,越來越多富裕家庭的學生能輕松享受品質教育,而許多貧困地區的孩子刻苦,仍難以獲得受教育的機會,甚至許多高等院校開始控制農村學生的比例,長此以往,高等教育可能發展成階級教育,當前的高等教育制度,應平衡發展帶來的各種消極影響。

(二)合理的配置教育資源。受地理因素的限制,沿海地區的教育發展,要比內陸城市更加快速,在高等教育制度改革的過程中,應注重教育資源的合理分配,國家應制訂積極的刺激政策,引導大量人才支援內陸的教育發展,同時應加大資金的投入力度,建立健全這些地區的硬件設施。

教育資源的配置不平衡,一方面來自地理位置的差異,另一方面則是來自高等院校本身,當前在經濟發達的東部地區,聚集著中國60%以上的高校,并且國家的各項政策也向這些院校傾斜,而其它一些經濟欠發達地區,由于沒有良好的教育資源,且家境普遍較不富裕,考慮到學校的發展,不少高校對招收農村學生有名額限制,當前高等教育制度改革,應該遏制各地方的招生保護主義現象。

(三)需用不同的標準衡量學生的能力。雖然在各地高等教育的目標相同,但也要承認不同地區教育質量的事實,在現階段要實現高等教育公平,需要用不同的質量觀對待不同地區的學生,給教育欠居家地區更多的教育機會。

高等教育體制改革探析:我國高等教育體制改革反思

回顧三十年來高等教育改革,成就和進步有目共睹。但是,迄今也暴露出一些十分嚴重的問題。比如,大學畢業生就業難,并且是越來越難。在人們的常識里,大學生和人才、精英已經相去甚遠了。再比如,公辦高校企業化,累累負債傷及師生切身利益,教授對罵,斯文掃地,名校蒙塵。背負二千多億元銀行貸款還本付息的沉重壓力,大學不像大學,校長不像校長,連教育部長也屢遭詰難。冷靜地反思一下,大致有如下幾個原因:一是財政資金對教育事業的投入嚴重不足;二是盲目擴招導致人才市場供求結構失衡;三是應試導向的基礎教育不利于學生素質發展。

財政資金對教育事業的

投入嚴重不足

根據財政部公布的數據,我國2007年公共財政對教育的支出大幅提高,達7065億元,與近25萬億的GDP相比,比重也提高到了2.8%,當然與最近二十年5.5%的國際水平還有一定差距,與美國超過7%的比重也不好比,我國十五規劃的4%也始終沒有達到,但比2006年的2.6%已經是很大的進步,尤其是投資數目,可以說是大幅度提高了。

根據內生經濟增長理論,教育對一個國家的國際競爭力、經濟增長速度及國民素質等方面都有著直接或間接的影響,我國是世界及時人口大國,20世紀80年代以前,受各種國際國內原因影響,國家發展受到了極大的抑制,導致改革開放初期居民文化水平普遍偏低。我國科教興國戰略明確指出:在科學技術是及時生產力思想的指導下,堅持教育為本,把科技和教育擺在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位置,增強國家的科技實力及向現實生產力轉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質,把經濟建設轉移到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的軌道上來,加速實現國家的繁榮昌盛。

我國第五次人口普查(2000年)資料統計,祖國大陸各個省市、自治區、直轄市和現役軍人的人口中,接受大學(指大專以上)教育的4571萬人,接受高中(含中專)教育的14109萬人;接受初中教育的42989萬人;接受小學教育的45191萬人(以上各種受教育程度的人包括各類學校的畢業生、肄業生和在校生)。此次統計結果與1990年第四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每10萬人中擁有各種受教育程度的人數有如下變化:具有大學程度的由1422人上升為3611人;具有高中程度的由8039人上升為11146人;具有初中程度的由23344人上升為33961人;具有小學程度的由37057人下降為35701人。

以上資料證明我們是在財政投入嚴重不足的條件下完成了高等教育的長足發展。客觀地說,在高等教育的發展中,地方政府和高校當局都發揮了很大的積極作用,社會團體和一些企事業單位,尤其是學生家長群體也為高等教育作出了極大的貢獻。但是,作為一種必然后果,一些高校領導和部分學校的教師都面臨著沉重的財務創收壓力,不僅影響了大學的教學質量,更影響了大學作為精神堡壘的結構基礎,致使一些資金較困難、要求不嚴格的高校對學生質量、學歷資格認證和學術水平都降低了標準,顯出參差不齊的混亂局面。信息的不對稱,導致用人單位不敢相信學生的文憑和能力。公辦高校企業化的弊端,最突出者就是教授的學術水平和道德操守不得不讓位于急功近利的物質訴求。

盲目擴招導致人才市場供求結構失衡

我國的教育一直致力于大眾化教育體系,其中也包括本應以精英為培養目標的高等教育。許多專家學者認為我國的勞動力市場出現了供給大于需求的狀況,但是問題是在供大于求的背后卻同時存在著“勞工荒”和“技工荒”的現實,大學生就業難與個別企業招工難的現象并存,“有人沒事干”和“有事沒人干”同在。高級技工、高級管理人員等高素質人才的缺乏折射出了現今我國教育體制的一大弊端――我國目前實行的是“大鍋飯”的教育制度,隨之而來的問題是沒有很好地培養專業技術型人才。應該正確地把高等教育同職業教育區別開來,高等教育應該突出其層次性,培養知識型人才,實施精英教育。而職業教育應該突出其職業性,培養技術性人才,實施大眾化教育。

我國目前的狀況卻是大眾化的高等教育,高等院校一直在不斷地擴招,而職業教育一直都處在相對落后的狀態,缺少必要的財政資金、師資力量、社會輿論等支持。因此,財政應該發揮其資源配置的職能,對社會資源實施必要的合理引導。2001年我國職業學校生均預算內事業費支出為1547.32億元,比2000年的1349.45元增長14.66%,2002年為1664.06億元,2003年為1684.79億元,2004年為1842.58億元,2005年為1980.54億元,2006年相應地為2163.69億元。而2001年全國職業中學生均預算內公用經費支出為220.39元,比上年的214.90元增長2.55%,2002年下降了0.01%,2003年―2006年的增長率分別為8.56%、11.90%、25.76%和20.98%。從上面財政對職業教育的支出可以看出,其支出水平僅相當于對高等教育支出的30%―40%,因此必須加大對職業教育的支持力度。

對于高等學校來說,培養的是知識型的精英人才,必需加強師資力量的建設,由于我國高校擴招之后,學生人數不斷增加,而我們的師資力量卻是嚴重地不足。按教育部公布的數據,2005年2月中國高等學校教師當中有博士學位者,全國平均是7%,重點高校教師有博士學位者為20%左右。同一時期,美國本科以上大學教師擁有博士學位的比例為62%,英國大學為70%,德國接近。教師隊伍的普遍年輕化和超負荷的授課時間也使得授課質量得不到保障,教學質量嚴重下滑。據統計,盡管2000-2006年,我國高校師資隊伍從46.28萬人增加到107.6萬人,年均增長率達到15.3%。但是我國普通高校師生之比已經達到了1:10.5。而且其中絕大部分為中青年教師,2001年我國高校45歲以下中青年教師占78.89%,35歲以下青年教師比例達到46.44%,并逐年增加。很顯然這樣的師資數量是不可能滿足精英教育的需要的。同時高校要加大對科研資金的投入,鼓勵學生的創新意識,2005年,全國R&D經費支出2450億元,其中高等學校支出242.3億元,僅占總量的9.89%;政府投入高校133.1億元,僅占政府科技總投入的20.65%,而投入科研機構的比重則達65.91%。相比之下,2003年美國高校R&D支出占政府R&D總投入的16.8%,英國則達21.4%。

如果考慮R&D經費總量,則這一差距更加明顯。國家統計局統計公報顯示,2006年全國R&D經費總支出2943億元,占GDP的比重達1.41%。與發達國家相比有很大差距,2003年美國這一比例為2.6%,韓國為2.64%,日本則達到3.15%。科研經費投入的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制約著高校總體科技創新水平的提高,進而影響到高校創新人才培養的數量和質量。解決就業問題,發展職業教育和高等教育兩者是相互影響但絕不是互相沖突的。擴大就業面必然發展職業教育,而培養高水平的人才則是發展高等教育的題中應有之義。只有積極推動高校培養人才的改革進程,才能更好地為建設創新型國家提供強大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應試導向的基礎教育不利于學生素質發展

不可否認,我國的大學生比例在不斷增高,1999年高校實行擴招以后,更多的人可以接受高等教育了,這是有利于提高國民素質的好現象,但是由于學歷來得相對容易了,大學生的含金量已經很低,“畢業等于失業”是當今高校準畢業生的口頭禪,這一現象令人感到心寒。當然,產生這種現象,擴招只是很小的因素,更多的是學生主觀原因。高校相對寬松的環境使大部分“飽受應試教育摧殘”的孩子們的惰性瞬間迸發,影響速度很快、范圍甚廣。過分的沉溺于放松狀態讓上進心不知不覺磨滅,接受先進專業知識教育的機會就這樣被大部分人遺棄了。受此拖累,近幾年的數字表明,研究生、博士生的身價也有很大的縮水。這表明用于較高等教育的那部分財政教育支出沒有達到預期的目的,人才能力的普遍下降和尖端人才的外流可以說讓高校教育投資的收益大幅度降低,造成一種浪費。我們花重金打造的新一代,不是不堪重任就是遠走他鄉,真正為國家所利用的只占很少的一部分。

2007年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達到496萬人,比2006年增加82萬人,畢業生人數再創新高,大學生的就業壓力更加明顯。從2001年到2005年,全國高校畢業生平均就業率只有70%左右,同時伴隨著大學的年年擴招,全國高校畢業生從2001年的只有114萬,擴展到了2005年的338萬,是2001年的3倍。根據教育部的統計,大學本科畢業生待業人數連年增長:2001 年是34萬人,2002年為37萬人,2003年迅速增長到了52萬人,2004年到2006年分別為69萬人、79萬人和91萬人,大學生如此大規模的待業問題,必將影響到社會的安定與團結。因此,國家財政應該在加大對高校的轉移性支付的同時積極構建起“未就業大學畢業生保障系統”,并將未就業大學生納入社會保障體系之中,給這些未能如期就業的大學畢業生以保障,解決他們的后顧之憂。高校改革也應該向著促進大學生就業方面改進,在積極擴大就業,以資金支持的方式鼓勵創業,并給予完備就業指導的同時,還應該在高校中建立并完善各屆畢業生的信息檔案,構建“畢業生就業跟蹤反饋系統”,積極獲取他們的信息,確保就業保障工作的合理到位。

教育是國家發展的基石,教育公平是重要的社會公平。大學生就業形勢嚴峻從本質上來說是市場失靈的一種表現形式。因此,財政政策應該在市場失靈領域發揮其應有的職能作用,堅持不懈地把教育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同時高校也應該以社會需求為目標,以就業為導向,進行創新改革。高等教育要以提高質量為核心,加快教育教學改革,相對穩定招生規模,加強高水平學科和大學建設,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優化人才培養結構,努力造就大批杰出人才,為祖國建設提供智力支持??傊?,高校改革“任重而道遠”。

高等教育體制改革探析:民辦高等教育體制改革解析

【摘要】民辦高等教育是我國高等教育辦學體系的有機組成部分。自改革開放以來,民辦高等教育對推動我國高等教育體制改革,實現教育大眾化方針,作出了巨大貢獻。民辦高等院校要積極拓寬融資渠道,針對社會需要,明確辦學目標,樹立爭創大學意識。

【關鍵詞】民辦高等教育 體制改革 路徑選擇

民辦高等教育是一個比較中國化的概念,其資金來源并不是由公共財政支持,而主要是由社會力量辦學。國外將這種由非政府舉辦的教育機構納入私立教育領域。我國有著源遠流長的民辦教育史,早在2400多年前,孔子就開始興辦私學。我國民間也一直傳承著尊教、重教的悠久傳統。

民辦高等教育發展歷程回顧

1949年新中國成立之初,我國共有高等院校205所,其中私立學校84所,占高等院??倲档?1%。1952年開始,受蘇聯模式的影響,私立大學統一由國家接管,成為公立大學,此后30年,民辦高等教育一直處于停辦狀態。

民辦高等教育的真正恢復始于上世紀80年代初。在當時號召思想解放和改革開放的歷史大背景下,一批富有社會責任感的領導和教育家開始思考中國教育發展問題。1981年,高等教育自學考試制度的設立,掀起民辦大學創辦熱潮。1982年憲法規定,“國家鼓勵集體經濟組織、國家企業事業組織和其他社會力量依照法律舉辦教育事業?!雹僦链?民辦高等教育興辦有了法律依據。1984年,鄧小平為北京自修大學題名,奏響了民辦教育辦學“序曲”。

上世紀90年代初,鄧小平南巡講話為我國民辦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提供了政策導向。這期間,經教育部批準陸續成立了20余所民辦大專院校。民辦高等教育邁入從非學歷教育向準學歷教育和學歷教育的歷史性轉變。②1993年7月,教育部出臺了《民辦高等學校設置的暫行規定》,1997年,國家頒布了我國及時部民辦教育法規――《社會力量辦學條例》,1999年,國務院頒布《關于深化教育改革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提倡辦學形式的大膽創新。

步入二十一世紀,立足于民辦教育的長遠發展大計,國家于2002年頒布了《民辦教育促進法》,明確了民辦高等教育的地位和作用,形成以政府辦學為主民辦學校共同發展的格局。2003年4月教育部印發了《關于規范并加強普通高校以新的機制和模式試辦獨立學院管理的若干意見》,2007年實施《民辦高等學校辦學管理若干規定》,2008年教育部又通過了《獨立學院設置與管理辦法》。至此,通過一系列重大體制改革政策的頒布與實施,我國民辦高等教育開始走上一條獨立化、正規化、制度化道路。

當代民辦高等教育體制改革之現實困境

民辦高等教育的發展是我國高等教育史的一朵奇葩。它有效地補充了社會主義教育資源,對推進教育公平、革新教育體制發揮了重要作用。但是,民辦高等教育在我國畢竟是一個新事物,其成長必須經歷一系列的體制改革和制度轉變。當前,我國民辦高等教育就遭遇了體制改革瓶頸。

教育制度失范,學生人格教育缺失。羅杰斯關于人性“實現傾向”理論認為,人都在為自我實現而向前邁進,人的實現傾向是人所有動機的核心,也是人保持生命力以及生命本質的集中體現。從這個意義上說,人最原始的“本能”是積極的,這股潛能可以幫助人性的養成和自我實現。因此健全人格的塑造對于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培養具有重要的意義。但是從目前學校在人格教育方面的實踐情況來看,這一方面的工作還有待于改進。民辦高校學生普遍缺乏正確的人生態度、合理的人生規劃。這一方面與學生本身的綜合素質有關,但是不得不承認,目前絕大多數高校都忽視了人格培養這門課程,缺乏專業的理論指導和實踐訓練,導致學生在融入新的環境時缺乏一個正確的引導,缺少合理的人生規劃。

經費融資體制不健全。目前,我國民辦高等教育機構融資體制主要是依靠社會辦學,即遵循“以學養學”、“個人捐贈”、“社會捐資”的融資模式。隨著《民辦教育促進法》的頒布,民辦高等教育機構開始在融資結構上做出相應調整。一種是以“以學養學”為主,“股份制投資”為輔。即依靠多個投資主體,以投資入股方式聯合辦學。在學生繳費之前,解決學校發展啟動資金問題。同時,通過權利、義務的規范,保障教育資金的穩定性;一種是“以學養學”為主,“滾動發展為輔”。通過成本收費方式,將學費繼續投入教育事業,形成資金滾動效應;一種是“以學養學”為主,“集團教育”為輔。通過集團連鎖經營方式,實現資源共享;一種是“以學養學”為主,“以產促學”為輔。通過開發相關產業為學校創收。從上述幾種融資模式可見,民辦高校經費主要來源于學費,融資模式較為單一,融資渠道狹窄,經費狀況不容樂觀。

教育行政體制管理體制不完善。最初,民辦高等教育主要是面向成人的職業培訓。因此,國家規定由成教司統一管理民辦教育。隨著教育改革的深入,民辦教育在規模、數量、范圍、層次方面都出現了重大的變化,為迎合這一轉型,教育部設立基教司、職教司、成教司和高教司,針對民辦教育機構的管理形成四司共管模式。但是,不同職能部門的規章、制度、職責都有所差別,而四司共管容易造成職能交叉或管理真空,對民辦教育的發展極為不利。盡管目前隨著“大部制”改革的推進,這一現象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控制,但是民辦教育的行政管理體制改革依舊困難重重。

目標規劃機制不明確。相對于公辦高等院校要建設世界大學的宏圖大業而言,民辦高等院校在長期建設機制方面還缺乏一個長遠規劃。我國民辦高等院校起步較晚,并且經歷了長達30多年的中斷歷程,可以說整個民辦教育一直處于在夾縫中生存的尷尬境地。對于民辦高校究竟何去何從的問題,政府沒有指導性建議,而學校也缺乏一個長遠的戰略考量。民辦高校普遍缺乏基本辦學理念和宗旨,隨波逐流傾向明顯。缺乏對自身情況的合理估計和教育地位的定位是目前民辦高校的發展桎梏。要么片面追求經濟效益,要么追求精英治學,在缺乏辦學特色的同時,容易走入管理死穴。

民辦高等教育之發展路徑選擇

百年大業,教育為本。從根本上來說教育關系到整個現代化建設事業的發展,關系到科教興國戰略的實現,關系到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建成。而民辦教育作為我國教育領域的重要力量,應該積極發揮其對社會和國家的巨大貢獻。民辦教育在我國的起步較晚,必須通過一系列制度加以完善。

首先,注重學生人格培養。弗洛伊德認為,“人是一個本能的人,人的本能處于不斷的變動之中?!彼赋?人性變化與文明對本能的制約有重要關系。教育的過程就是防止本能無限制膨脹的一個過程。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教育在實現傳道、授業、解惑的目標之前,必須解決學生的人格培養問題。心理人格的建立,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的成長是一個人在轉變為社會人的同時必須具備的精神架構。教育的目的就是通過制止本能以及文明的傳承,塑造出理性和健全人格,從而為社會培養有用人才,使學生真正在學習中體現“本我”、追求“自我”、實現“超我”。

其次,拓寬民辦高等院校的融資渠道。在國外,學費也是私立學校的經費來源之一,但是其在整個資金鏈中所占比重有所控制。而我國的民辦高校教學經費的80%來源于學費。通過股份制辦學、社會捐資、滾動發展、集團融資方式籌資所得收入較少。民辦院校學生的人均教學成本負擔較重,而經費缺乏直接影響教學設施的改善和教育質量的提高。因此,建立校企關系,吸引股份投資,發展集團經營,是增加學校財政基礎的重要途徑。學??梢栽诜梢幎ǚ秶鷥认蛏鐣I資,同時加強校友聯系,通過校友社會效應籌資;可以成立相關校辦企業,將知識轉化為資本,從中獲益。我國民辦高等教育改革要實現由私立從屬型向公私平衡型轉變,通過資本投資,不斷增強民辦高校自身“造血功能”。

第三,針對社會需要,明確辦學目標。我國民辦高等教育停滯不前,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缺乏明顯的辦學特色,依舊走精英教育老路。民辦高等院校必須從自身的實際出發,合理定位自己的教育角色。我國民辦教育應該以高等職業教育為主,以培養應用型人才為辦學方針。隨著我國經濟的高速發展,國家在一些專業領域急需一批受過高等教育的實用型人才。因此,現階段應該以高等職業教育為主,做到教育與市場接軌,培養符合市場需要的人才。一方面,可以順利解決學生就業問題,另一方面由于人才培養的專業性、針對性易得到政府和企業的資金支持,同時也解決了資金供給不足問題。

,樹立爭創大學意識。民辦高等院校的成功發展,必須要建立長遠發展戰略和發展規劃,實行人才培養模式的體制創新和制度完善。雅斯貝爾斯認為,大學是追求真理的地方,研究是獲得真理的途徑,因此大學存在的意義必須要研究。雖然,目前情況下我國民辦高校必須要以高等職業教育為主,但是民辦高校必須從教育的宏觀角度考慮,樹立遠大的治學理想,爭取躋身世界大學行列。民辦高校要實現這一目標,必須從增強自身科研實力入手,充分發揮體制靈活特點,建立門類齊全、形式多樣的辦學模式,通過教學基礎設施建設、人才培養計劃的實施、強化科研實力,實現教育創新和突破。

民辦高校在國內還是一個新興領域,教育本身還存在體制弊端與缺陷,其發展需要依靠政府與社會的扶持和資助。盡管民辦高校的成長還需要經歷一個漫長的過程,但是我們有理由相信,民辦高等教育一定會迎來輝煌的明天。

高等教育體制改革探析:高等教育體制改革探析

【摘要】高等教育體制改革,是實現《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提出的高等教育的改革和發展目標,使高等教育在規模、結構、質量、效益等方面得到協調發展和提高的關鍵所在。為探討知識經濟時代高等教育改革的發展,本文從發展的角度探討了高等教育體制改革與機制的創新,教育體制改革的深化,構建科學、完善、符合中國國情的高等教育評估體制和體系,切實保障教育事業的持續健康和快速發展。

【關鍵詞】高等教育;探析;體制改革;改革創新

21世紀是知識的創新、應用和可持續發展的世紀,人類進入了全球知識經濟時代。知識經濟是全球經濟一體化和教育發展的共同趨勢。各國的競爭也主要依靠知識的創造與應用,是一種新知識、新技術、新工藝、新生產方法以及新商業方法和組織的不斷創新,這種創新能力的強弱直接關系到個人的生活質量和企業、國家的競爭力。因此,知識經濟條件下的競爭,從本質上說,是一種創新競爭,它取決于一個國家所擁有的人力資源水平與質量。而知識的發展依靠科技,創新能夠促進科技的發展,而我們要通過教育來培養人才以促進創新。隨著全球信息化、經濟一體化和新一輪的技術革命時代的到來,我國的高等教育也應順應知識經濟時展,必須培養出高素質的創新型人才。在這種情況下,教育的戰略地位逐漸凸現出來,我國教育體制改革與創新勢在必行。

一、高等教育體制改革與機制創新的背景

隨著人類進入知識經濟時代,世界科學技術飛速發展,我國經濟與社會也實現了跨越式發展,而我國高等教育也應及時改革,創新人才培養方式。在慶祝北京大學建校一百周年的大會上,同志提出了大學“應該是培養和造就高素質創造型人才的搖籃”, 因此我們要順應知識經濟時展要求,創建更多的世界水平的大學和一批學科以培養出大量的高素質的創造型人才。

我國自從加入WTO以后,經濟體制改革與政治體制改革的步伐進一步加快,參與全球競爭的領域更廣、層次更高、交流更頻繁。這使我國的意識形態工作機制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沖擊和影響,是高校教育體制面臨的全新挑戰。因此,不斷改進和創新高校教育體制改革工作,增強時效性、針對性,是擺在我們面前的具有重大理論與現實意義的課題。

二、高等教育體制改革的深化

高等教育應注重基礎,鼓勵學生積極創新,發展和完善學生的人格。一個合格的人才不僅應具備扎實的基礎理論,還應該有較高的素質和不竭的創新精神。所以,高等教育應注重培養人才的人格、知識和能力。高等教育要適應知識經濟時展對全能型人才的需要,采用知識、能力與素質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培養具備高素質的創新型人才。創新型人才不僅要有新型的觀念、技術和理論,還能將這些新的觀念、理論和技術轉化為生產力,應用到實際工作中,從而推動社會的進步。

(一)高等教育改革的核心問題是教學問題

“提高高等教育質量,人才培養質量是核心,本科教學是關鍵”,強化人才培養是高校的根本任務,質量是高校的生命線,教學是高校的中心工作這個理念,突出了本科教學在人才培養中的關鍵作用,有力地引導和促使高校以人才培養為中心、重視本科教育,切實把重點放在內涵建設上。如果學校不能實現教書育人這一最基本的目的,那么就更談不上改革了。高校教育能否培養出具備高素質的綜合型人才是評價其改革成功與否的最重要標準。所以在當今社會,教學問題是高教改革的核心問題。建立一套全新的教學體制,不僅符合現實需要,也是創新意識和競爭意識的體現。

1.要體現創新意識和引入競爭機制

創新是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高校應改革不符合時展的舊體制,鼓勵中青年教師和科研人員進行發明創造,在教學實踐、教學方法、內容、科研體制上應突出創新意識。同時學校應引入競爭機制,適當推廣試行教師聘任制,或者將教師的大權交給學生,允許學生選擇反響好的教師繼續任教,使教師這一職業不再是鐵飯碗,從而刺激教學的改進,提高教師的教學水平。對于學生來說,教師不僅應加強基礎知識教學,還要著力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競爭意識,發掘學生的自身潛力和實踐能力,鼓勵他們獨立思維,允許發表不同見解,同時還要實行多方位能力的學習考核標準。

2.調整教學內容和課程以體現時代特征和需要

未來的高素質人才,既要掌握豐富的專業知識,又要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現階段,科學技術迅猛發展,出現多種新興產業,這就要求人才的理論功底扎實,并能夠掌握近期科技成果。在新形勢下,教師不僅要教學生學會學習,傳遞知識,還要更多地激勵學生思考。

3.中國傳統教育,特別是以往的應試教育向來忽視培養思維能力

這主要體現在:改變知識的單純記憶對學生的思維能力與創新能力的束縛,培養文理專攻型人才。近年來,社會的就業壓力日益加大,高校學生更多地側重于學習外語、計算機等實用知識,忽視學習專業知識,缺乏人文修養。從長遠考慮,這種做法將會帶來極其嚴重的后果,因此在教學結構中必須糾正學生的“偏科”行為。目前,大多數高校已經采取了在新一屆本科生中施行暫不區分專業的做法,待到高年級時再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劃分具體專業,這不僅有利于學生深入地學習本門學科的知識,還能夠促進高校教育改革,是值得我們借鑒和學習的。

4.加強基礎教育和選拔學術人才的有機結合

高等院校中有很多學習成績突出的學生,他們通過考研獲得更高層次的學術深造,最終從事高校教學,充實了科研力量。因此,從長遠發展來看,高校選拔學術人才意義重大。另外,一些院校的部分學科采取了本碩連讀的辦法,從本科生時就注重嘗試選拔學術人才。但是有相當一部分人不適應研究生的學習,缺乏學術精神,研究能力也不高,他們只想獲得碩士文憑,為以后能夠更好地發展奠定基礎。目前,研究生還在實行應試教育,從而為一些善于考試的學生提供了方便,這不利于學術人才的選拔和高校的發展。因此,在新的高教體制里,高教改革要把基礎教育和選拔人才有機地結合在一起,變革研究生考試,只有這樣,才能有效地促進高校的發展。

(二)加強對學科建設的領導決策,實施人才強校戰略

1.要加強對學科建設的領導決策,務實建設,合理布置,突出重點

高校在進一步優化學科結構的同時,要著力建設一批重點學科,促進一部分學科接近或達到世界水平。同時高校還應充分利用傳統學科優勢,適當發展應用型學科、新興學科和交叉學科結構的綜合性,以適應社會發展。鞏固一部分學科在國內的經驗豐富地位,實現學科的可持續發展。

2.實施人才強校戰略

進一步加強選拔和培訓杰出人才,大力建設學術創新團隊,建設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師資隊伍,并使其與特色研究型大學的總體發展目標相適應,在重大項目和平臺的支持下,培育出一批在國外有較大影響的,以原創性研究為主并能起示范作用的創新團隊。

三、構建科學完善、符合國情的高等教育評估制度和體系

高等教育評估制度是高等學校實施行業自律,推進高等學校面向社會自主辦學的重要措施之一,也是加強政府對高等教育的宏觀管理與指導的重要制度之一,能夠指導和促進高等學校辦學,同時也為我國高等教育質量和可持續發展提供了保障。高等教育應規范有序地評估,以政府為主導,堅持多元發展,使高等教育評估的法律和法規體系得到完善,正確看待政府、學校、社會在高等在教育評估中的功能和作用,使高等教育評估逐步制度化、科學化與規范化,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高等教育質量保障和評估制度,努力探索既適合我國國情又面向世界的高等教育評估理論與實踐體系,不斷完善各類評估政策、制度及評估實踐,為高等教育評估的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礎。總而言之,要大力加強高等教育體制改革和機制創新,逐步建立起新的、充滿生機與活力的、政府宏觀調控下的高校面向社會自主辦學的體制,實現高等教育體制的根本性變革。

[3]知識經濟時代與高等教育改革[EB/OL].大學生校內網:www.省略/Html/jyxg/13060792_8.shtml.

【收稿日期】2010年9月6日

【作者簡介】于勝利(1963― ):男,吉林延吉人,吉林藝術學院資產處教師,研究方向:行政管理。

91综合网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