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論:我們為您整理了1篇小學音樂欣賞課分析范文,供您借鑒以豐富您的創作。它們是您寫作時的寶貴資源,期望它們能夠激發您的創作靈感,讓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小學音樂欣賞課分析:小學音樂欣賞課教學分析
一、激發學生欣賞音樂的興趣
音樂欣賞是重要的音樂學習領域,是培養學生音樂審美能力的有效途徑。教學中應激發學生聽賞音樂的興趣,養成聆聽音樂的良好習慣。怎樣才能培養和激發學生欣賞音樂的興趣呢?比如欣賞《勞動回家轉》,這是動畫片《白雪公主和七個小矮人》中的一首歌曲。教學中我簡單介紹了迪斯尼樂園中的動畫人物,然后請大家欣賞。音樂中動聽、明亮的聲響,活潑跳躍的節奏感染著學生。于是我插入了圖片,迪斯尼樂園的建筑壯觀美麗,設施新穎奇特,有孩子們喜愛的動畫人物,學生們目睹了迪斯尼樂園的美。優美的音響和動人的畫面,把學生帶到了真善美的小世界之中,為學生創設了身臨其境的情境,有的學生說:“如果能到那里去游玩,我一定高聲歌唱。經過前面的體驗,學生很自然的進入角色,歌曲唱的異常動聽感人,這是他們自己找到的小世界。
二、運用律動讓學生感受樂曲的內在情緒
律動是兒童隨著音樂節拍,進行有節奏動作的一種活動。小學生生性好玩,“動”是學生表達自己對音樂感受、理解和體驗的最直接、最喜愛的方式,教師應充分利用孩子們好“動”這一特點,通過律動來激發他們對音樂欣賞課的興趣和期待,在音樂課上讓學生跟著音樂動起來,就是律動,就是對學生渴望用肢體語言表達音樂感受的滿足。當學生的這種渴望被滿足時,內心會非常愉悅。例如老師在講解音樂中關于力度時,可以先讓學生欣賞一下《讓我們蕩起雙槳》,這首歌整個力度平緩舒和,學生能夠敏銳感受到節拍的變化,并在欣賞過程中跟著節拍拍打;而當我切換到《黃河大合唱》時,小學生又可以明顯感覺到力度的加大,手跟著拍子的節奏也變得急促。通過這兩首歌曲,可以讓學生深刻感受到律動的變化,同時學生通過跟拍用拍手的形式表達出自己對音樂的渴望。
三、結合故事來欣賞音樂
音樂是一門藝術,它主要是通過聽覺來刺激人們表達一種情感的訴求,因此,聽是欣賞音樂的主要途徑,也是音樂欣賞課的難點。小學生的性格還未成熟,對于未知事物的好奇心較強,同時對于一些故事性的東西比較敏感。針對這一點,我們在音樂欣賞課時,可以巧妙的安排一些故事性和知識性、趣味性較強的音樂作為欣賞課的主要內容。如在欣賞《歌唱二小放牛郎》時。我向同學講述了王二小的故事,同學們在故事背景下了解了歌曲的創作背景,更加有興趣去學習和欣賞這首歌,又因為這首歌通俗易懂,而且王二小是語文課本中的人物形象,學生在理解歌曲內容也較為容易。故事性的音樂又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在欣賞音樂的同時,也在發散思維創造故事,因此音樂能夠真正刺激他們的創作欲,從而達到欣賞的目的。
四、用動畫片引入欣賞教學
動畫片的情節與音樂始終緊密結合,加之其色彩鮮明、造型夸張,能夠陶冶學生的審美情操。動畫片具有形象鮮明、畫面豐富、音樂旋律輕松活潑的特點,的動畫片吸引孩子的除了豐富多彩、動感十足的畫面外,還有與畫面交相輝映的背景音樂,挖掘孩子們喜聞樂見的童趣動畫片,在音樂欣賞課與動畫有機的結合能收到一定良好效果。如在欣賞《勞動最光榮》時,這首歌曲是電影美術片《小貓釣魚》的主題歌,我在課前導入時,播放了《小貓釣魚》的動畫片,學生們看的津津有味,畫面上兩只可愛的小貓深深的吸引了他們。讓學生看著動感的畫面,聽著優美的圓舞曲,體驗溜冰的愜意心情,從而更好地理解作品的內容。
五、在游戲中欣賞音樂
在音樂欣賞課教學中,運用音樂游戲,有利于學生們感受不同的音樂情緒,為此,在音樂教學中,我根據小學生的年齡特點,開展一些音樂游戲與活動,為學生們創設一個活躍的思維環境,這對發展學生的想象力、創造力以及其他各種能力很有益處。我在欣賞課教學中創編了放音樂,猜一猜歌曲出自哪部動畫片的游戲。首先請學生戴好各自的頭飾,圍成一大圈,邊聽音樂邊按著節奏拍手,聽到相關音樂,就走到圈里,圍成一個小圈。例如:我播放《一個師傅三個徒弟》的音樂,戴《西游記》中人物頭飾的學生就拍手走到圈里,圍成一個小圈,其他人站在外圈拍手。我播放《勞動回家轉》的音樂,戴《西游記》中人物頭飾的學生退回到圈外,戴《白雪公主》頭飾的學生拍手走到圈里,圍成一個小圈。在輕松、愉快的音樂游戲中,學生輕松的聽到了不同的音樂,帶給了我們不同的情緒,他們在歡樂活潑的氣氛中積極主動地獲取知識,從而達到提高教學質量的目的。
六、讓學生在愉悅的環境下欣賞音樂
現在的孩子都喜歡在輕松愉快的環境下學習,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要千方百計地創造一個輕松愉快的學習環境,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與學生和睦相處。依據學生的意愿和愛好,選擇比較適合且健康的歌曲進行欣賞教學。小學音樂課堂的宗旨就是引導學生學會參與。教學過程中學生由想動、愛動到行動、意動、情動,就是創造吸引力的過程,也是活躍性原則的中心內容。只有在一個動靜結合的課堂上,學生才能愉快主動地學習,盡情地享受音樂的美,以飽滿的激情投入到音樂欣賞的學習中,塑造自我。音樂是人生較大的快樂,而音樂欣賞對學生的教育作用是其他任何教學手段不能替代的。因為音樂欣賞課具有最直接、具體的審美教育價值。“它以一定的音樂為審美對象,以參與欣賞活動的人為審美主體,形成一種特殊的審美觀,通過這種音響的聆聽,實現對音樂美的感受和鑒賞。”讓我們為了音樂美,而共同努力。
小學音樂欣賞課分析:談小學音樂欣賞教學的路徑分析
隨著近年來我們國家對基礎教育的重視,和教育改革的不斷推進。音樂課程在小學階段得到了較好的開展,也取得了顯著的成效。音樂欣賞課作為小學音樂課教學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培養學生音樂聽覺藝術和樂感審美藝術的關鍵。基于此,筆者結合教學實踐體會,就小學音樂欣賞教學問題作以下分析與探討。
一、小學階段開展音樂欣賞教學的意義
在小學生群體中開展音樂欣賞教學,既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需要,也是新課標的內在要求。當然,其現實意義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音樂欣賞有助于提高和促進學生的審美能力。音樂欣賞課具有最直接、具體的審美教育價值。它以一定的音樂為審美對象,以參與欣賞活動的人為審美主體,形成一種獨特的審美觀,通過對音響的聆聽實現對音樂美的感受和鑒賞。讓學生積極參與欣賞,學生就能領悟到音樂的美妙,從而更好的學習音樂也能更好的提高審美意識,從而達到啟迪智慧、陶冶情操、培養審美情趣的目的。
其次,音樂欣賞是了解和學習本民族音樂精華的現實要求。從小了解民族文化精髓,樹立民族意識,激發孩子們的愛國熱情,增強其民族自豪感,是小學階段重要教育目標。而在小學階段開展音樂教學,可以發揮音樂欣賞課程的優勢,實現上述教育目標。
第三,音樂欣賞教學可以激發學生的無窮想象力。培養學生的想象力與創造力是小學階段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教學目標。通過開展音樂欣賞教學,首先可以加深學生對音樂形象的想象。一首節奏感非常強的音樂,可以給人以明快、跳躍和震撼之感;一首節奏舒緩、曲調優美的抒情曲,可以給人美的享受,引發學生的豐富聯想。欣賞同一首音樂作品,有人聽后想象到大海,有人想象到小溪,有人想象到森林,有人想象到白云??梢?音樂欣賞在培養學生的想象力方面,具有其他課程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提高小學音樂欣賞教學效果的對策
1、教師必須深刻理解樂曲內涵掌握欣賞重點
音樂欣賞課教學想要取得成功,教師對教學內容的把握是關鍵。老師必須要對所欣賞的曲目內容要素、曲式結構非常清楚,事先進行反復聆聽,分析記錄,這是不可少的案頭工作。傳統的欣賞教學總要以為每首樂曲都得從頭至尾全部聽完。但有效的欣賞并非如此。應該是完整聆聽的基礎上再擷取音樂當中有表現特色的段落,作重點的深入賞析。對部分有所理解之后,再回歸整體,以認識部分在整體中的特征以及樂曲整體的面貌。
2、把握音樂主線
欣賞的主體是音樂,再美的音樂莫過于以其本身美妙的樂聲來引人共鳴,言語的描述不能充分表現音樂的美。老師應該盡量少說,只作簡要的提示,引導/:請記住我站域名/學生自主進行探索、想像,以音樂來教音樂。強調音樂情感的審美,音樂的進行過程實際上就是情感的展示與變化過程,要強調內心深處的體驗,而不能僅僅停留再外化的層面上;強調音樂想象的個性體驗,音樂的不確定性給予了音樂豐富的想像空間,要鼓勵學生對所聽音樂有獨立的感受和見解。
3、強化欣賞,適當引導
一些老師在音樂欣賞教學中用講故事或過多語言解釋音樂,其本意是幫助學生學好地理解音樂,但這種做法使教學背離了音樂的主線,背離了欣賞教學的規律。音樂是音響的藝術,這就決定了在教學中應以聽賞為主,必須把一定的時間留給學生聽音樂,同時也要留給學生想象的空間,而相對有限的教學時間卻在教師的語言表述中流失,留給學生的只是與音樂不同的記性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同時音樂的不確定性也決定了音樂絕不是用確定性很強的文字語言可以表述的。
4、以學科綜合為教學手段
在音樂欣賞課實際教學過程中,單純的讓學生進行聆聽很困難,我們需要借助其他的藝術表現形式,進行相互配合來完成教學任務。這也正是新課程標準所要求的。如我們在音樂欣賞課教學過程中可以借助話劇、舞蹈、歌劇等藝術形式,來幫助教師更好的完成音樂欣賞課的教學,同時讓學生在知識的牽引中獲得更大的收獲,增強其學習音樂課的興趣。
三、小學音樂欣賞教學中應注意的幾個問題
1、避免過分強調專業性
要注意音樂欣賞教學的目的,避免狹隘地強調專業性。比如,很多教師習慣在欣賞教學時,先為樂曲劃分詳細的曲式結構圖,目的是使小學生在學唱之前能夠對歌曲的詳細結構和特點有所了解,從而更好地欣賞歌曲,進而學唱歌曲。這種教學方法從教師主觀來說是為了使學生對作品的理解更為透徹,但在客觀上卻給小學生帶來了學習的困惑,因為對于他們而言,進行音樂欣賞的方式是聆聽,而不是從基本的音樂知識入手去了解它的專業結構。
2、避免以灌輸為手段的音樂教學
在前文論述中,就教師的適時引導進行了闡述。在教學實踐中,教師應注意避免灌輸式的教學。這樣會使學生處于被動接受的地位,對于音樂的欣賞,不是以自己聆聽的感悟為主,而是以教師主觀灌輸的觀點為主,在這種所謂的“欣賞”教學中,學生對于音樂的理解僅僅是教師主觀理解的翻版,因此也就談不上學生對音樂有何種的自我感悟。因此,教師如何把握好引導方式與度的問題,值得在實踐中去進行探索。
3、注意加強對音樂本體的關注
在當前小學音樂欣賞課上,還存在一種現象,就是把音樂欣賞作為一種課外知識拓展的方式,對于音樂背后的人物故事、創作經歷、背景等內容,教師不厭其煩地進行介紹,目的是要吸引小學生的好奇心與探知欲。可是,這種對于音樂背后故事的過多關注反而使得學生對于音樂本身失去了興趣。因此,這實際是削弱了音樂本位,失去了音樂欣賞課本身所要達成的目標。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音樂欣賞教學是小學音樂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小學生智力的啟迪,人格的塑造,想象力、創造力的培養等都有不可替代的獨特作用。在實踐中,應避免過分強調專業性,避免灌輸式教學模式,通過加強對音樂本體的關注,深刻理解樂曲內涵掌握欣賞重點,強化欣賞,適當引導,提高教學效果。
小學音樂欣賞課分析:農村小學音樂欣賞課的優化教學
通過多種多樣的低、中級階段的表現形式優化音樂欣賞教學;通過說、寫、畫、放、講等高級階段的表現形式優化音樂欣賞教學兩個方面,就如何優化農村小學音樂欣賞教學進行了探討。
農村小學音樂教學音樂欣賞音樂欣賞教學是音樂教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提高人們文化藝術修養的有效途徑,對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具有特殊的作用??v觀當前的音樂教學,音樂欣賞已貫穿從小學至大學的審美教學全過程中。而小學音樂欣賞教學,作為培養學生審美素質的初級階段,必須與兒童的年齡特點相結合,掌握兒童的欣賞習慣和欣賞特征。
農村小學的欣賞教學,通常是“先完整聽,后分段聽,再完整聽”的教學程序,這往往使學生處于被聽的地步,他們中的大多數人對音樂欣賞感到厭倦,想盡快結束和退出這種活動,因而教學效果并不理想。那么,如何優化音樂欣賞教學呢?
普通心理學的感知研究早就指出,人在感知一個特定對象時,開放的感知通道越多,對特定對象的把握(理解、記憶)就越,越,越豐富,越深刻。對于普通學校絕大多缺乏音樂經驗的兒童來說,音樂欣賞過程中可見的(教師可以觀察到的)、可控的(教師可以引導、控制的)外顯操作活動應該是兒童傾聽欣賞的主要活動方式。教師應努力挖掘一切可能性,幫助兒童來充分利用他們的各種可利用的感知通道來對音樂作“多方位”“多層面”的探究,而不是限制于傾聽欣賞。根據音樂教育的原則,結合少兒活潑好動的特點,我們可以選擇動作這種方式,讓學生情不自禁地參與到欣賞課的教學中來,這是音樂與孩子們心靈間溝通的一道彩虹。
動作的形式是多種多樣的,有簡單的,有復雜的,可根據年齡、音樂內容諸因素分為低級、中級、高級等階段進行。
一、通過多種多樣的低、中級階段的表現形式優化音樂欣賞教學
1.律動
律動,是指學生在音樂伴奏下進行的優美的節奏活動,是對學生進行走、跑、跳基本動作、模仿動作、舞蹈步伐和變換隊形的訓練。我們的孩子從小就有律動的天賦。這些平凡得令人視而不見的律動如果在欣賞課上稍加指導,孩子們就愉快地參與了,而且是全員參與。例如,欣賞低年級歌曲《運動員進行曲》,樂曲的欣賞重點是要學生感受雄壯有力的進行曲風格。為了讓學生在熟悉歌曲的基礎上更好地感知音樂的表現力,可以引導學生通過律動來表現音樂。學生排成4縱隊或4橫隊,邊聽音樂邊動作,模仿運動員進場時的步伐,還可根據音樂設計運動員進場路過主席臺時的動作,孩子們表現得又激動又興奮,好像自己真是運動員了。音樂的感染力通過律動更加有效地表現出來了。這就應驗了奧爾夫的一條很重要的音樂理論,就是通過看似簡單的節奏,而讓孩子們學到美妙的音樂,塑造美好的心靈。音樂是人類最古老、具普遍性和感染力的藝術形式之一,是人類通過特定的音響結構實現思想和感情表現與交流的必不可少的重要形式,是人類精神生活的有機組成部分;作為人類文化的一種重要形態和載體,蘊涵著豐富的文化和歷史內涵,以其獨特的藝術魅力伴隨人類歷史的發展,滿足人們的精神文化需求。對音樂的感悟、表現和創造,是人類基本素質和能力的一種反映。音樂課是人文學科的一個重要領域,是實施美育的主要途徑之一,是基礎教育階段的一門必修課。
音樂欣賞教學是音樂教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提高人們文化藝術修養的有效途徑。對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具有特殊的作用。縱觀當前的音樂教學,音樂欣賞已貫穿從小學至大學的審美教學全過程中。而小學音樂欣賞教學,作為培養學生審美素質的初級階段,必須與兒童的年齡特點相結合,掌握兒童的欣賞習慣和欣賞特征。
2.舞蹈
“詠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詩經?大序》)。歌、舞在表現情感上是相通的,可以相互補充,相得益彰。在小學音樂欣賞課上,根據音樂的主題,讓學生邊歌邊舞,則對音樂的理解起到畫龍點晴的作用。例如,欣賞歌曲《我的家鄉在日喀則》,這支曲子的旋律及歌詞學生非常熟悉。歌曲具有濃郁的藏族風味,節奏明快,旋律活潑,人聽后會情不自禁地動起來。若編排一個簡單的舞蹈,用具有西藏特點的舞蹈動作如拍手、搖頭、扭腰等表現音樂主題,學生仿佛身臨其境,課堂氣氛也活躍起來。學生參與了欣賞課教學,他們理解了音樂的意義,并在舞蹈中陶冶了情操,這也就達到了欣賞的目的,即他們從音樂中獲得了自我滿足,自我發展。
3.角色表演
在小學音樂欣賞教材中有時會接觸到情節性音樂,音樂中出現一些不同角色,那么怎樣利用這些角色來豐富音樂欣賞課呢?那就要將這些角色表演出來??梢龑W生預制道具、頭飾等物件,讓學生輪流扮演角色。如欣賞樂曲《比得與狼》,樂曲中描述的主要角色是“狼”和“老爺爺”“小鳥”“小鴨子”“獵人”“比得”“獵人”。首先將學生分成七部分,各自戴好不同的頭飾,他們在表演角色時可隨音樂做簡單的節奏動作,通過角色表演,不僅鍛煉了學生制作道具的動手能力,還把無形的音樂具體形象化了,學生也就能更直觀、鮮明地感受、理解音樂。
動作表現手法還有許多,其形式越豐富,表現出來的欣賞效果就越好。
俄國文學大師例夫?托爾斯泰曾指出什么是藝術活動時說:“在自己心里曾經一度體驗過的感情,喚起這種感情之后,同動作、線條、色彩、聲音以及言詞能表達的形象來傳達出這種感情,使別人也能體驗到同樣的熱情——這就是藝術活動?!币魳匪囆g就包括在藝術活動之中,音樂本身包含了表達、交流、創造的經驗,探索發現音樂的意義所在。
二、通過說、寫、畫、放、講等高級階段的表現形式優化音樂欣賞教學
如果在音樂欣賞課中加上說、寫、畫、放、講等教學方式,就會把音樂欣賞的效果提高到一個新的高度。我曾經讓學生欣賞我們所學教材之外的一首鮑羅丁的管弦樂曲交響詩《在中亞細亞的草原上》片斷,采用的是將以上所述教學方法綜合起來的教學方 式。首先,教師對作者、作品進行簡單介紹;其次,教師放音樂錄音,學生初聽樂曲;再次,可以用寫畫的方式,讓學生將聆聽音樂后的感受想象用文字、線條、繪畫等方式書寫或繪畫在事先準備好的玻璃片上;再復聽音樂;讓學生使用投影儀,在投影儀前,一邊把自己的藝術作品投影在屏幕上,一邊向全班同學講述自己對聽過的音樂的感受。一幅幅美麗的畫面,一行行美妙的字句,表現出了學生們對音樂的情感世界的理解,讓學生們學會用音樂去表達、交流、創造自己的情感,必將為他們將來進行藝術創作打下良好的基礎。
總之,在音樂欣賞教學中,應指導學生以多種形式參與欣賞課的學習,讓他們在視、聽、動等同步感知中取得對音樂藝術的有益的體驗。此外,若能根據少兒的心理特點安排教學計劃,更進一步地優化教學內容,那么音樂欣賞教學的效果就會漸臻佳境。
小學音樂欣賞課分析:小學音樂欣賞課的視聽結合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讓學生體驗到一種自己在親身參與與掌握知識的情感,乃是喚醒青少年特有的對知識的興趣的重要條件?!睂W生的學習興趣是求知的心奮感與成功感的結晶,是教師不斷引趣、啟發、練習、創造、反饋的過程中形成和發展的。教師在教學中讓學生通過說、聽、唱、做、想等多項活動,把學生從簡單低級的趣味性階段,引向求知的樂趣上。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根據教學需要,創設合乎實際的教學情境,引導不同層次的學生通過聽、視等多種途徑積極參與教學過程,這是一種非常有效的教學方法。
如果說“聽”是引導學生對音樂形象的初步聯想,那么“視”就是把這一聯想進一步深化到具體形象。音樂離不開聽,但又不能僅僅停留在聽覺階段。因為音樂總是在表現和探索并形成一定的意境。如果過分強調音樂是聽覺的藝術,排除干擾專心的聽,著只是注重了音樂藝術本身的個性。如果能運用各種輔助手段,多元化的幫助學習者消化、吸收音樂。這就注重了音樂與其他藝術的聯系??梢蚤_闊學生的音樂視野、理解多元文化。這些與音樂相關的領域、相互溝通、彼此強化。教育心理學家認為:如果學習者能同時開放多個感知通道比只開放一個感知通道更,更能有效的把握學習對象。如動態的、視覺沖擊等參與音樂的感知與體驗,收效會不錯。因此,采用視聽結合的教學模式更能激發學生學習音樂的積極性,從而培養他們的發散性思維和創造性。有一項調查顯示:視聽與只聽獲得的收益,視聽明顯大于只聽效果。而視聽結合的教學模式,最重要的是學生積極的參與。新的課程中也給學生留下了很大的想象與參與空間。如何在教學過程中具體實施,我認為有如下幾點可參考:
及時,角色轉換。即以學生為本位,改變以往被動的角色,讓學生承擔一定的課題,給學生以發揮的空間。組織學生生機勃勃的參與。帶給學生以快樂。使課堂內充滿笑聲。學生設計,教師的補充。師生共同討論。教學容量大,學生印象清晰、受益匪淺。
第二,設疑。這是教師有目的有選擇地向學生提出問題。設疑是為了啟發學生探索的欲望,這是為了一步步引導學生通過探索找到正確的答案?!耙伞笨梢允轻槍虒W重點而設,也可以是為解決教學難點而設,還可以為啟發誘導加深印象而設。
第三,音樂教學的根本目的不只是讓學生在課內多聽幾首好的作品,而是在有限的教學時間內,利用有限的教材去激發學生欣賞音樂興趣的火花。興趣是學生學習的重要動力,學生有了這種動力就可以利用多余課內教學時間的多少倍,去尋找比音樂課堂內多若干倍的音樂作品?!瘋鹘y的音樂教學把內容與注意力重點放在過去是被中西文化的闡釋或演繹,而這些東西雖具歷史性,然而歷史感太沉重。與現代生活的藝術相隔的時間太過久遠>!
及時,角色轉換。即以學生為本位,改變以往被動的角色,讓學生承擔一定的課題,給學生以發揮的空間。組織學生生機勃勃的參與。帶給學生以快樂。使課堂內充滿笑聲。學生設計,教師的補充。師生共同討論。教學容量大,學生印象清晰、受益匪淺。
第二,設疑。這是教師有目的有選擇地向學生提出問題。設疑是為了啟發學生探索的欲望,這是為了一步步引導學生通過探索找到正確的答案?!耙伞笨梢允轻槍虒W重點而設,也可以是為解決教學難點而設,還可以為啟發誘導加深印象而設。
第三,音樂教學的根本目的不只是讓學生在課內多聽幾首好的作品,而是在有限的教學時間內,利用有限的教材去激發學生欣賞音樂興趣的火花。興趣是學生學習的重要動力,學生有了這種動力就可以利用多余課內教學時間的多少倍,去尋找比音樂課堂內多若干倍的音樂作品。傳統的音樂教學把內容與注意力重點放在過去是被中西文化的闡釋或演繹,而這些東西雖具歷史性,然而歷史感太沉重,與現代生活的藝術相隔的時間太過久遠,無法跟上時代的脈搏。無法跟上學生前進的腳步與需要。如將視聽的教學模式貫穿于教學中,注重學生的創新潛能開發。強調他們的創新性,使學生不僅聽到聲音,同時能欣賞到形象,從而陶冶性情,加深對學習音樂的愛好。
愛因斯坦曾說過:“在學校和生活中,工作中最重要的動機是工作中的興趣,是工作獲得結果時的樂趣,以及對這種結果的社會價值的認識。”所以,我們作為基層教學中的一員,要不斷創設出符合時代需求,符合學生發展需要的新思路。生不僅聽到聲音,同時能欣賞到形象,從而陶冶性‘情,加深對學習音樂的愛好。
小學音樂欣賞課分析:如何上好小學音樂欣賞課
音樂欣賞教學是音樂教學大綱規定的一項重要內容,是音樂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在開發兒童智力、陶冶兒童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培養兒童良好氣質修養等方面都有不可忽視的積極作用。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能夠欣賞、懂得音樂,是審美修養的標志之一,離開這一點就談不上的音樂教育”。然而,傳統的欣賞課教學只是“講講”(簡介作者生平及作品內容)、“聽聽”(單純的聽音樂)而已,不能起到應有的作用。
當然,上好小學音樂欣賞課有相當的難度。首先,音樂是表現情感的藝術,欣賞者必須用自己曾經歷過的生活知識和感情去感知、體驗所聽到的音樂音響,可是小學生生活閱歷淺,感情積累少,這是上好小學音樂欣賞課的一大難題。其次,音樂欣賞不僅需要生動、具體的感性體驗,而且還需要、深刻的理性認識。也就是說,欣賞音樂,不僅需要形象思維能力,同時也需要抽象思維能力??墒切睦韺W研究表明,小學生尚處于從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邏輯思維的過渡階段,抽象思維能力較差,這是上好小學音樂欣賞課的又一難題。認識困難是為了克服困難。只要我們在教學中采用一些適合小學生掌握的方法,音樂欣賞課是可以上好的,是可以達到喚起學生的美感共鳴,開闊視野、陶冶情操、提高音樂素養的目的的。筆者在多年的音樂教學實踐中,作了一些嘗試,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從具體到抽象
音樂作品可分為聲樂和器樂兩類。聲樂作品有歌詞,其音樂形象比較具體、明確,欣賞時教師稍加點撥,學生便可領會。因此低年級欣賞教學中,應從歌曲入手,如《勞動最光榮》、《鈴兒響叮當》等。器樂作品由于沒有文字的參與,音樂內容就比較抽象。在兒童初次欣賞器樂作品階段,可以《龜兔賽跑》、《彼得與狼》等帶解釋詞的音樂童話故事開始,以解釋詞作拐棍,幫助兒童理解;然后再欣賞直接模仿或近似模仿自然音響的作品,例如模仿鐘聲的《在鐘表店里》、模仿鳥叫聲的《百鳥朝鳳》等。這兩種直觀性的聽覺形象,兒童容易理解和接受。
二、由近及遠
由于兒童的生活接觸面小,脫離兒童生活實際的作品,兒童往往不易理解。欣賞時應從兒童的日常生活和他們所喜愛的、感興趣的內容開始,逐步由近及遠地擴展他們的視野。教學中,常以兒童歌曲入手,逐漸過渡到其他歌曲;由富于兒童情趣的器樂曲擴展到其他方面的器樂曲;由中國的音樂作品擴展到外國的音樂作品,使欣賞教學符合兒童的認識規律,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看聽動結合
借助視覺的直觀來幫助聽覺感知,有利于兒童對音樂形象的理解。例如欣賞柴可夫斯基的《小天鵝舞曲》時,可播放芭蕾舞劇《天鵝湖》讓學生邊聽邊看。這種視聽結合的方法,對兒童感知舞曲的形象及情緒頗有裨益。
音樂的旋律和節奏都體現了一定的流動性。讓兒童跟音樂邊聽邊動,有利于兒童對音樂情緒的感受。例如在欣賞嗩吶獨奏曲《百鳥朝鳳》、鋼琴獨奏曲《牧童短笛》時,應鼓勵學生根據各自的理解自由地律動,允許他們搖頭晃腦,模仿吹奏等動作,并隨樂曲情緒變化作時大時小的擺動,使他們在不知不覺中加深對樂曲的理解。
四、借助聯想法創造意境誘發美感
貝多芬說:“當我作曲時,總是心理描著一幅圖畫,順著那個輪廓前行?!笨梢?音樂作品是與一定的現實形態聯系在一起,與人的生理、心理反映聯系在一起的。在音樂欣賞中讓學生投身其中,誘導他們通過心理活動設身處地地構思,以獲得鮮明生動的意象聯覺,這就是聯想法。關鍵是讓學生體驗音樂作品所抒發的感情,并對作曲家描繪的“音畫”展開想象和聯想。例如在欣賞約翰·斯特勞斯的《春之聲》圓舞曲后,教師可告訴學生:這是一首贊美春天的圓舞曲,樂曲把我們帶到了充滿春意的大自然中,你們一定對春天充滿了美好的遐想,腦海中會呈現出怎樣的情景呢?讓學生自己展開想象回答,有的說:“我仿佛在郊外散步,溫暖的陽光照在綠草地上,花兒在點頭,鳥兒在歌唱……”;有的說:“我仿佛看到同學們迎著春天的朝陽,到學校去學習文化知識……”,他們把對大自然的熱愛,對未來的憧憬與希望都表達出來了。大家的想象雖然不同,但又都符合作品標題的含義,都統一在作者塑造的音樂形象中,這就是聯想產生的創造教育效果。
綜上所述,小學音樂課的欣賞教學,教師應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積極引導,尋求最恰當的教學途徑,提高音樂素質,使學生具有對音樂的感受力、理解力、表現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