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線客服

藝術設計美學建設與創新研究

引論:我們為您整理了1篇藝術設計美學建設與創新研究范文,供您借鑒以豐富您的創作。它們是您寫作時的寶貴資源,期望它們能夠激發您的創作靈感,讓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藝術設計美學建設與創新研究

美學與藝術設計關系密切,古今中外的藝術設計作品多與當時的美學思想主流、特定審美觀念息息相關。在當代,經典文化和大眾文化的界限逐漸消失,日常生活審美化的潮流日益深入社會、人心,設計走向藝術化、審美化的課題再次凸現在新一代設計師面前。如何傳承中華民族的審美文化,并放眼世界,設計出更具有民族性、世界性的作品,打造真正的中國品牌,是當代設計教育的重心所在。

但目前藝術設計美學的本科課程教育,并未跟上時代與文化全球化的發展。藝術設計美學教材,在全國的教材編纂中屬于比較薄弱的領域。藝術設計美學課程的教育形式有待探討。此現象的原因在于從事設計的專家對本專業的理論提煉較欠缺,而從事美學研究的學者則較少關注設計領域,即便有涉及,美學與設計之間的關聯論述較薄弱,整體較分裂。為何要學習藝術設計美學課程?為何要在藝術設計課程中講授美學?藝術設計美學教育處在藝術設計學習的哪一層次?首先必須了解人類思維的三個層次:原理——原則——技術。

首先,技術層面,屬于具體操作技巧、技法的層面,比如繪畫技法、展示技法、造型技法等。

其次,原則層面,屬于對某一門藝術技巧的提煉、抽象和總結,比如設計概論、設計思維方式,藝術概念、邏輯等。

第三,原理層面,屬于原則層面的再總結、再抽象,是思維的較高峰,也就是最概括,但最能放之四海的哲理層面,如中國美學中的“天人合一”觀念。美學是哲學的一個分支,屬于藝術哲學,也是屬于這個層面。藝術設計目前所學的課程,一般在技術和原理之間。而藝術設計美學,正處于原理和原則之間,將藝術局部的分支性的原則和較高美學思想結合起來,揭示藝術的根源性規律,最深徹意蘊產生的源頭和原因。

如此設置,將原理——原則——技術三個層面聯系起來,才能組成一個完整的知識結構。涉及人類思維的整體結構。

同時,是否能夠將三個層面結合起來,也是劃分工匠與大師的界限與區別所在。一般工匠,常觸及的是初級技術層面。某一領域中的專家、設計師,能夠觸及專業領域原理的層面,對本專業做出理論的提煉和總結。大師級的藝術家,能令其作品、思想達到哲理的層面,跨越時空,打動普遍人心。所以,美學課程設置與教育涉及的正是設計精神、靈魂層次的問題,如何讓設計具有靈魂,尤其是如何繼承本民族文化與唯美精神的精髓,設計具有民族特色的作品?正是立足博大精深的民族美學、文化教育才能解決的問題。

設計作品的靈魂、形而上的意蘊、打動普遍人心的內涵是一名設計師需要終身求索的目標。其中最關鍵的中國的美學正是讓中國的設計師能夠立足于世界,設計出具有民族性、審美性、世界性藝術作品的精神基因。藝術設計美學課程設置的使命和任務,是讓學習者領略大師級作品的美學意蘊,了解藝術設計的較高境界是怎樣的?有何種要求?如何才能如中國大美學家莊子所言,做到“技近乎道”?

第二,是將美學知識與設計在課程中相互關聯融合的問題。

藝術設計美學課程,將在設計教育領域嘗試彌補這一分裂,實現學術領域三個層面的溝通。將一般美學,經典思想與設計技術、原理的層面溝通起來,讓學者把握美學、美感、美育的概念,并貫徹到作品的分析和作品設計當中。人類要生存就必須勞動,以勞動為起點和中介和自然界交換物質,獲取事物、延續生命,所以,以生存為基點的功利,成為人類美的開端,凡有利于人類生存和更好生存的事物被認為是美的,美就是對與實踐相關事物的理想狀態的追求。在《美的歷程》中,實踐美學創始人李澤厚先生依據原始彩陶考古研究證據,提出了美的“積淀說。”認為起源于物質生活相關生產實踐,通過巫術圖騰表現,實現感性的美的升華,并提出:美是人的本質力量的感性顯現。書中以實例論證了美是如何從勞動與功利中起源,經過感性層面,到達自由與理想的境界。并以此邏輯審視、貫穿中國藝術史,進行了卓有成效的案例分析。

如原始彩陶藝術當中神秘的符號形式,美不可言卻不知美從何來?實則與原始人的巫術禮儀、圖騰崇拜的實踐積淀密切相關。再如夏商周的青銅器,之所以具有怪誕、凌厲、恐怖的美學風格,和當時“有虔秉鉞、如火烈烈”生產力低下的戰亂時代密不可分。

作為設計師,如何從現實生活中提煉出美的形式?如何感知、預測時代美的潮流?如何良性地影響時代審美走向?均能從實踐美學的起點、主張和美學規律總結中得到支撐和啟發。

鑒于設計類本科生的前期知識儲備,教師在講課的過程中,應盡力以一種通俗、易懂、形象的方式將美學原理、原則、中外美學思想與藝術設計的關聯傳授給學生。同時,力圖能夠引起學生的探究興趣,繼續深入探索。

第三:課程結構的設計。美學是對世界、人生、藝術、審美的普遍規律的總結。每位設計師、藝術家,都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夠打動普遍的人心,能夠持久廣泛地流傳,而哲學、美學所涉及和探討的正是普遍的世界、永恒的人心。中西方每個時期的藝術設計精品都和當時的主導美學思潮有著直接或間接的關系,例如古希臘畢達哥拉斯學派的科學美學,極大地滲透到如雅典衛城、古希臘圓形劇場以及后世的許多經典設計當中;中國的道家美學、儒家美學、禪宗美學對歷代設計的影響更是無處不在。

所以,課程總體的布局,將從中國和西方,具有根源性的美學思想的闡發、講授開始,采用形而上延伸至形而下的方式,選取西方美學思想、藝術思潮發展的不同階段,以縱向歷史流衍的方式,分別介紹古希臘古羅馬、中世紀、文藝復興、巴洛克、新古典主義、浪漫主義、現代主義等分界明顯的不同時期,講述每一個時期的美學大家,對當時審美風潮、藝術設計作品風格的影響。中國部分,則采用橫向介紹的方式,從易、儒、釋、道、禪、地方文化等方面做出較的介紹。同時在課程的設置當中,注重突出重點。采用以點帶面的方式,將某一種重要的美學思想介紹清楚,深入下去。比如中國道家“淡然無極”的美學思想,對中國歷代造物的實踐有著深刻影響。從一色單純的明清陶瓷,到化無限于有限的園林設計,不沾染道家精神的極少。又如18世紀歐洲的洛可可藝術美學風格等,都對當時日常生活器物的制造起到過質的影響,至今仍能在西方的家具、服飾、餐具等方面見到它的痕跡。

在日常生活審美化的當今,我們應再次讓設計類學生樹立起“大藝術”的概念,讓他們認識到從廣義視角來看,在藝術世界里,從來沒有門類的劃分,只有境界與水準的高下。不僅各類物質產品、生活用品的設計能成為藝術。在哲學家莊子的筆下,甚至殺豬解牛能達到藝術審美的境界。那些設計精美的日用品,比如家具、時裝、器皿、甚至汽車等常常能夠超過那些屬于純藝術門類但是技藝低劣的作品。

不僅如此,藝術設計美學課程的教學也必須同時兼顧藝術設計的特殊性。既要關注設計中涉及純藝術性的部分,也要重點關照處于藝術與技術過渡地帶的部分。設計是藝術與科技的融合,是不同的文化背景、社會生活、經濟條件的產物。藝術設計原則是藝術設計美學的一個部分。同時它涉及到一個更加具體的設計實踐層面。特別是有關設計的部分,游離于一般美學之外,在講授設計美學規則的同時,須認識與掌握。由此,我們才能清晰地認識美學與設計關聯的不同層次。在經濟高速發展的今天,人民的精神需求日益提高,市場上幾乎沒有商品不涉及到設計。設計已經成為了促進消費的強有力手段,成為了經濟發展的載體。

所以,面對競爭激烈的國內外市場,學習哲學、美學是一個藝術設計家脫穎而出、登堂入室、提升思想修養、審美情趣的必修課程,也是掌握天地之道、人心之道的必由之路。作為教育工作者,如何在課堂教育上介紹、引導,揚棄傳統美學中的資源,提升藝術設計學院學生的文化修養與品位,成為時代藝術設計教育中關鍵的工作。這一重要工作將逐步彌補中國設計作品中當前普遍存在的民族性、審美性、靈魂感不足的問題。這一教育方式的探索與踐行將關系到我們的學生將來是否具有國際競爭力,將決定他們能走多遠,達到何種境地。

91综合网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