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論:我們為您整理了1篇蘇軾音樂美學思想及其影響與價值范文,供您借鑒以豐富您的創作。它們是您寫作時的寶貴資源,期望它們能夠激發您的創作靈感,讓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蘇軾是我國最著名的文學家、書法家、繪畫家之一,亦是一位值得道贊的音樂家。蘇軾出身于書香門第,父母皆有不凡的見識,他從小就得到了較好的教育。少教的醇厚積累,奠定了他深厚的文化功底,并得到當時文學大儒歐陽修的大家褒揚。少年得志,頭角崢嶸,在初入仕途,秉承儒家的入世思想。他在青年時期有過較為順暢的仕途。然而,之后三次被貶,使蘇軾苦嘗了人世的苦難波折。體會了由輝煌耀眼之高處,猛然墜入塵埃里的失落黯然。蘇軾的思想跟著產生了變化,追求前人歸隱山林,以琴為伴,輿情山水的恣意快活。他的心境也隨之悄然轉變,由悲憤、失望、苦悶、壓抑種種到心態歸于平和,坦然看之,淡然處之。這些人生經歷對他音樂美學思想上有著諸多影響,使其音樂美學思想有著積極和落后兩個方面。
一、蘇軾音樂美學思想的研究現狀
蘇軾(1037-1101年)作為“唐宋八大家”之一的北宋文豪,被譽為中國歷史上的曠世通才。對蘇軾的研究主要在文藝方面:《論蘇軾的文藝心理觀》(黃鳴奮)、《蘇軾文藝理論研究》(劉國珺)、《蘇軾的哲學觀與文藝觀》(冷金城)等,這些學者從文藝的角度剖析蘇軾在整個文學藝術思想上的造詣。而早期對蘇軾音樂思想的研究具代表性的為《中國音樂美術史》(蔡仲德,2004),書中闡述了作者對于音樂之道的認識,從人本主義的角度梳理了蘇軾主要的音樂美學思想言論,回答了中國音樂之路的出路--人本主義。畢乙鑫(2017)認為蘇軾的音樂美學觀念主要主要圍繞在音樂的社會功用、音樂審美的主客體關系、以平和為琴樂審美準則幾個方面。林克仁在《蘇軾與音樂》(1985)中認為蘇軾是一位出色的音樂理論家,文中將其在書法、文學、佛學方面的成就與其音樂成就相并論,認為蘇軾的音樂美學思想是在中國古典藝術寶庫中占有重要歷史地位。陳四海在《論蘇軾與古琴藝術——兼論其音樂美學思想》(2002)一文通過對蘇軾在古琴藝術方面的成就來探討他音樂美學思想的產生與發展。他認為蘇軾特別注重對客觀事物進行審美觀照的同時,又強調審美主體的作用,他通過詩歌把哲學上的:局部到整體、具體到抽象、客觀到主觀的規律有聲有色地闡發出來,表達了深刻的哲理。白海燕(2016)以蘇軾的音樂思想在其人生踐行中的眾多體現和價值為研究對象,辯證審視蘇軾不斷踐行中的音樂思想,認為深受儒道佛的影響及他本人豁達的人生價值觀,才形成了獨特的蘇軾兼容并包的音樂美學思想,它是中國古代音樂美學的一面旗幟。作為宋代的文學藝術大家,蘇軾將看似頗具差異的儒、道、釋三家思想巧妙的調和統一,令其所建構的音樂美學思想,呈現出儒、道、釋三重內涵。蘇軾的平生還有大量與音樂相關的活動、事跡及詩文著述。從當前既有研究成果可知,蘇軾的音樂美學思想,仍有廣闊的研究空間,期待著更多學者的深入挖掘。
二、蘇軾音樂美學思想的基本觀點
蘇軾的音樂美學思想隱含于他見存的300多首詞、2700多首詩、4800多篇散文等文學作品中。由于深厚的儒家家學淵源,再加上仕途追求的環境需要,這使得其音樂美學思想中較為徹底地貫徹并發展了儒學思想。蘇軾音樂美學思想繼承與發展了儒學思想中以人本為核心的“仁樂”的觀念,即強調“樂以輔政”“樂以輔教”,“仁樂”的哲學思想指導著蘇軾一生的音樂美學實踐,并在其有關音樂美學的一些主要觀點上較為充分地體現出來。
(一)禮樂一體
蘇軾的禮樂思想,除了表現在《易解》、《書傳》、《論語說》等書外,還見于他的史論、策論及書信中。如蘇轍在《東坡墓志銘》中所言:“少與轍皆師先君,初好賈誼、陸贄書,論古今治亂,不為空言。既而讀莊子,喟然嘆息曰:‘吾昔有見于中。口未能言,今見《莊子》,得吾心矣。’乃出《中庸論》,其言微妙,皆古人所未喻?!碧K軾在這些作品中認為,音樂始終不是一種孤立的音響形式,它和社會文化、治國方略和禮樂制度是緊密相關的。蘇軾在《林希中書舍人》中說到:“文章之變,與時盛衰。譬如八音,可以觀政?!倍畼防怼⒁袈珊投Y教便可觀政治制度,知國家興衰。樂和禮一樣,都是文化的一部分,都與“文化”渾然一體,不可分離的。而且,這“一體”也不是主與奴、內容與形式、目的與手段的關系,而正是互滲互補的關系,是一枚硬幣的兩面。蘇軾認為音樂具有“移風易俗”的功能。他在《策問六首古樂制度》中說到“圣人之治天,使風淳俗美者,莫善于樂也”。覺得音樂可以移風易俗、教化大眾,同時對個人也能夠陶冶性情。
(二)崇雅抑俗
蘇軾音樂審美中出于禮樂教化的目的而采取“崇雅抑俗”的態度,其表現主要見于其《延和殿奏新樂賦》、《陳隋好樂》、《唐制樂律》等政論作品。比如,他在《延和殿奏新樂賦》中,對范鎮新制的雅樂一律表達了其由衷的贊美:“御延和之高拱,奏元祐之新聲”;“鏗然鐘磬之調適,爛然筍簴之華好”。他在這些政論中向我們展示了對于雅樂的推崇,對于雅樂中不斷摻入俗樂的情況表示反對。蘇軾在音樂審美上表現出的“崇雅抑俗”態度,在本質上就是對禮樂制度的推崇,蘇軾將雅樂觀念和禮樂制度合二為一。在蘇軾看來,對禮樂的遵從是一個人的高尚品德的體現。古代社會中禮樂制度反映統治階級的雅樂觀,這在審美中是排斥俗樂的。另外,蘇軾這種“崇雅抑俗”音樂審美態度還表現他在琴樂審美中的追崇雅聲。如他在《琴非雅聲》中所言:“世以琴為雅聲,過矣。琴正古之鄭衛耳。今世所謂鄭衛者,乃皆胡部,非復中華之聲。自天寶中坐立部與胡部合,自爾莫能辨者?;蛟疲衽弥杏歇殢?,往往有中華鄭衛之聲,然亦莫能辨也?!彼麑⑶贅纷鳛槭看蠓蛐奚眇B性的主要載體,認為其聲雅。但他以辯證的觀點認為,琴在上古之時也屬于民間俗樂,只不過現在才將其視為雅聲。這不僅可以看出他對琴樂雅聲的辯證態度,也反映出他對俗樂的真正態度。
(三)以悲為美
由于自身的悲慘政治遭遇作用于蘇軾的音樂美學思想發展中,使得原本潛藏于心的“悲”美情懷得以發展?!耙员癁槊馈狈从车氖翘K軾音樂美學的一種獨特審美心理機制。蘇軾音樂思想中的“悲美”內涵主要體現在其論樂的詩文中,它們或以直接的音樂品評而體現,或以聽樂抒懷而隱喻,或以托物言志而意指。比如,他在《念奴嬌》(1082)中寫道:“憑高眺遠,見長空,萬里云無留跡。桂魄飛來,光射處,冷浸24小時秋碧。玉宇瓊樓,乘鸞來去,人在清涼國。江山如畫,望中煙樹歷歷。我醉拍手狂歌,舉杯邀月對,影成三客。起舞徘徊,風露下,今夕不知何夕。便欲乘風,翻然歸去,何用騎鵬翼。水晶宮里,一聲吹斷橫笛?!比~清曠飄逸,以浪漫主義色彩表達萬里長空的浩渺。但詞中以“醉拍手狂歌”、“起舞徘徊”表現了對“人間”的留戀。但吹斷了的橫笛,體現其政治處境的進一步惡化。詞借對“清涼國”的向往,表達他心情的悲涼,其思想之“悲愴”透露筆端,“悲美”音樂思想于此亦可見出。概括地說,蘇軾“悲美”音樂思想的內涵分為三個層次來展現的。一是直接通過琴樂等樂器演奏來展現音樂的悲美和蘇軾的心境間的關系。二是通過悲美的音樂意境描寫來展現物是人非、悲苦離別的審美感受,以此來展現美學思想的。三是通過悲壯的悠遠感、深邃感來展現悲美的多層次感,加深了悲美的縱深層次。
(四)渾然天成
藝術創作的一個重要范疇是自然之美。無病呻吟,矯揉造作不是好的藝術。這樣的藝術審美境界也是蘇軾對其音樂審美思想的畢生追求和詮釋,他的美學思想一個重要的層面就是強調各類音樂作品創造的自然之美。他主張音樂不應過于僵化,默守陳規,同時更反對生搬硬套一些創作方法,如他曾經填《醉翁引》。引起良好的反響,引來一些好事者刻意模仿他填的《醉翁引》對這樣的的行為,蘇軾進行了批駁:“翁雖為作歌,而與琴聲不合。又依楚詞作醉翁引,好事者亦依其辭以制曲。雖粗合韻度,而琴聲為詞所繩約,非天成也。”他的這種“渾然天成”之意突出反映在其儒、道、禪三教思想融合基礎上形成的“中和之美”思想上。在他看來,較高妙的藝術,應該是“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實美”。在這里,枯淡只是外表上的,內里卻是豐美的。就是說,外表的枯淡掩映的卻是內在的豐腴,看似平淡的外表卻有著美好的內涵。蘇軾音樂上的“和美”思想,實際上所包含的意思是,對于音樂藝術,重要的不在形式的華麗,而在內容的充實,對生命感的表達遒勁有力;對于形式,則應該是越簡單越好,越平淡越好,越樸素越好。蘇軾音樂上的“和美”思想是對道家“無為而無不為”以及禪宗“不修之修”思想的繼承與發展。
三、蘇軾音樂美學思想的歷史影響和當代價值
蘇軾愛好廣泛,善作詞、能度曲,更會賞樂。他音樂上的造詣在古代文人音樂家中也是較具代表性的。特別是他音樂美學思想上體現出的思辨性和同時代的其他文人音樂家相比是進步的。他強調主客觀相統一的重要性,矛盾雙方選擇順應趨勢發展的一方的觀點和他“天成”的自然論審美觀念在我國封建后期的文人士大夫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對后世的文藝思潮、文藝創作都有較深遠的影響。
(一)、蘇軾音樂美學思想對中國古代音樂發展的影響
蘇軾的音樂美學思想在宋代及宋代以后的影響很遠。蘇軾的這種平淡超然的美學思想對以后的中國古代審美思想影響深遠。明代徐上濂在《溪山琴況》中論述了弦、指、音、意之間的聯系,認為只有弦、指相合才能奏出樂聲,指、音相合才能傳達出音律的韻味,音、意相合才能表現出樂曲的情感和演奏者的心中之意。這與蘇軾的《題沈君琴》中提出的樂器、表演方法和表演者的關系非常相似。在后來元代戲曲和明清音樂中,我們也能看到蘇軾的影子。比如元代關漢卿的劇作《單刀會》在及時折中就用“大江東去”開頭起唱,在緊接著的《駐馬聽》中又遙想周瑜黃蓋,這可謂蘇軾《赤壁懷古》的翻版再唱。蘇軾的砍外枯而中膏”的枯淡論,開啟了后世平淡論的新領域,影響了許多文論家,如南宋葛立方在《韻語陽秋》中說:“大抵欲造平淡,當自組麗中來。落其華芬,然后可造平淡之境。”平淡”是中國古代的一個重要美學命題,在宋代以后,“平淡”在某種程度上成為文人的共同審美取向。處在北宋時期這種風氣漸盛的時代,蘇軾以其對藝術高度的鑒賞發現了陶淵明詩歌的“枯淡”美,他認為陶詩語言質樸但意蘊深遠,并由此對“平淡”作出了自己的深刻的見解。具體表現為作品內容要豐富及深刻,要求作者在作品中的真情真切的自然流露蘇軾的這種平淡艇然的美學思想對以后的中國古代審美思想影響深遠。蘇軾的音樂實踐的美學意義在于他救詞樂于頹靡,為詞壇注入了豪放礦達的新詞風。他對詞樂的突出貢獻不僅表現在革新詞風、幵拓詞調這兩方面,而且還開創了宋詞的豪放風格。蘇軾對詞體進行了的改革,從根本上改變了詞的發展方向。蘇軾以詞調歌曲的形式,反映以前詞人從未涉及過的廣闊內容。還在民歌的傳承方面做出了一定的貢獻,比如創作改編的民歌《陌上花》等。他推崇自然和人的本質力量,追求大音希聲的天籟之音的審美境界,在音樂實踐中力求人的本質力量的釋放,遵循人的現實操作性和自然天成的原則,在精神追求中向往至高無上的境界,落實在現實生活中則坦誠開放和坦然處之,這種寓意于物、游于物外的審美心胸和人生態度都值得后輩學習。
(二)、蘇軾音樂美學思想在當代中國音樂發展中的價值
21世紀,新的全球政治、經濟秩序正在形成,新的世界文化格局已經應運而生。西方音樂體系移入中國之后,已經逐漸成為中國音樂的主流和話語。我們不禁捫心自問:中國傳統音樂中的文化將向何方變化?從人類文化的發展歷史來看,“保持文化特性原來只看作是地區和國家的需要,現在則被看成是對國際社會的一種責任,因為它關系到文化的多樣性,關系到全人類的共同遺產?!蓖驹?014年召開的全國文藝座談會上講話時指出,沒有中華文化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一個民族的復興需要強大的物質力量,也需要強大的精神力量。沒有先進文化的積極引領,沒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極大豐富,沒有民族精神力量的不斷增強,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由此,立足自身,充分注意挖掘自身音樂傳統的美學、藝術價值及人文精神,發展創新中國音樂傳統就顯得十分必要了。
蘇軾音樂美學思想重“心的文化”。所謂“重心”、“重情”,實際上就是“重人”。正如湯一介先生所說:“強調心的作用,必定要強調人的主體性,強調人在宇宙中的核心地位?!比寮覐娬{人與社會的和諧,主張情與理的統一;道家強調人與自然的和諧,主張心與物的統一;佛家強調人與人心的和諧,追求心靈的澄凈,所以“重情”、“重心”的文化特征也正是儒道佛合流的音樂文化人文精神的體現。產生于宋朝的蘇軾音樂美學思想,體現了儒家文化對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之間關系的理解。在21世紀的今天,對我們仍然具有啟迪作用。
從個體的和諧目標出發,我們在處理與他人的關系時,要注意自己的態度方式,不能走極端,應謙虛謹慎、不卑不亢、恭敬待人,這就需要我們不斷地提高個人的道德修養和學識水平。在社會壓力越來越大的當代,我們還要調節自己的內心,不躁、不功利,以平和的心態應對一切,用“中”的標準尺度處理個人與個人、個人與家庭、個人與事業之間的關系,努力營造一個和諧的生活環境。同時也要注重保持個人的獨立性,不隨波逐流,要“和而不同”。魯迅先生說,要改造國人的精神世界,首推文藝。舉精神之旗、立精神支柱、建精神家園,都離不開文藝。當高樓大廈在我國大地上遍地林立時,中華民族精神的大廈也應該巍然聳立。蘇軾的音樂作品大都是有筋骨、有道德、有溫度的文藝作品,書寫和記錄人民的偉大實踐、彰顯信仰之美、崇高之美,繼承與發展蘇軾音樂美學思想,發展大眾音樂事業,對于弘揚中國精神、凝聚中國力量,提升民眾的道德品質和精神氣質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在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上,“中和”美學思想具有極大意義。宋朝時期的古代中國人就十分重視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相處,雖然當時是由于生產力水平低下、科技不發達導致的人對自然的畏懼及順從,但是人與自然互相作用的關系法則卻是沒有發生變化的。隨著經濟的發展,人類對自然的干預乃至破壞程度愈加嚴重,以至于近些年來各種自然的反作用力顯現得越來越明顯,沙塵暴、霧霾、全球轉暖等現象已經讓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人類改造自然的“度”嚴重超標,在全世界都在呼喚與自然和諧相處的今天,我們既要認識到應合理地、有節制地利用自然資源,同時也不能矯枉過正,裹足不前。2013年9月7日,在哈薩克斯坦納扎爾巴耶夫大學發表演講并回答學生們提出的問題,在談到環境保護問題時他指出:“我們既要綠水青山,也要金山銀山。寧要綠水青山,不要金山銀山,而且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边@生動形象表達了綠水青山和金山銀山之間的關系。強調:“你善待環境,環境是友好的;你污染環境,環境總有24小時會翻臉,會毫不留情地報復你。這是自然界的規律,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比祟惖拿\,決定在其與自然的關系上。環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麗、藍天也是幸福。
在處理國內事務上,應注重修明政治,只有秉持“中”的尺度,中正、公平地處理國家事務,才能達到“協和萬邦”的美好狀態。在處理國與國之間的問題上,一方面我們應該看到當今世界各國之間互相依存、互融共生的密切關系,另一發面各種摩擦仍然不斷,因此我們要在求同存異、共同發展的大目標下,本著全世界人民安居樂業的原則適中地處理國際關系,力爭達到“萬國咸寧”的美好狀態?!瓣P于中國同世界的關系,強調,中國人是講愛國主義的,同時我們也是具有國際視野和國際胸懷的。隨著國力不斷增強,中國將在力所能及范圍內承擔更多國際責任和義務,為人類和平與發展作出更大貢獻。中國將堅定不移走和平發展道路。我們也希望世界各國都走和平發展道路,國與國之間、不同文明之間平等交流、相互借鑒、共同進步,齊心協力推動建設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蓖瑫r,他又強調:“我們愛好和平,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但決不能放棄正當權益,更不能犧牲國家核心利益?!碧K軾的“中和”美學思想與的這些觀點不謀而合,蘇軾的“中和”美學思想在處理國家內部事務及國與國之間的關系上也具有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