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論:我們為您整理了1篇從跨學科角度看舞蹈藝術中音樂與舞蹈的聯系范文,供您借鑒以豐富您的創作。它們是您寫作時的寶貴資源,期望它們能夠激發您的創作靈感,讓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舞蹈藝術將音樂、舞蹈等元素結合到一起形成新的表演藝術,具有繪聲繪色的特點。沒有音樂的舞蹈將黯然失色。從悠久的舞蹈表演歷史來看,舞蹈與音樂總是同時出現的。那么,音樂與舞蹈是否真的如表面現象所反映的一樣密不可分?從跨學科視野來看,音樂與舞蹈又有怎樣的一種關系?本文將著重分析這些問題。
在文藝理論中,有關音樂與舞蹈的討論一直在進行。早在先秦時期,我國就已經存在關于音樂與舞蹈關系進行探討的文獻記載。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逐漸深入,上世紀八十年代,我國的現代舞蹈文化不斷發展,中西文化之間的交流、碰撞不斷加劇,舞蹈界開始嘗試逐步按照西方的現代文化理念重新審視當代舞蹈藝術中音樂與舞蹈的關系。
在這場進行得如火如荼的舞蹈美學大討論中,可將舞蹈與音樂的關系大致總結為三大類:他律、自律、和律。支持“他律”理論學說的人認為音樂作為舞蹈的靈魂,是不可缺少的存在。舞蹈離不開音樂,就像魚離不開水,缺少了音樂配合的舞蹈是不具有任何欣賞價值的。舞蹈只有配合韻律才能展現出動作美,在美妙音樂的陪伴下才能表現出的藝術。但是,支持“自律”理論的人則站在“他律”論的對立面,他們認為“他律”論過時、守舊。舞蹈本身就具有真正的靈魂,舞蹈藝術用肢體與靈魂進行結合,目的就是表達獨立、純粹的藝術,并沒有烘托音樂與表現音樂的義務,而是僅僅將伴奏音樂作為“軀殼”,把依靠生命悸動與情感沖動創作的舞蹈樣式當做真正的靈魂[1]。支持“和律”論的人則相對溫和一些,他們一般持有比較溫和、統一的觀點。吳曉邦教授曾經指出:舞蹈這種藝術形式比較綜合、系統,它進行中的力度與幅度都需要伴奏音樂去表現,才能夠將人物氣質發揮得淋漓盡致。音樂能夠很好地幫助舞蹈實現其綜合性,的舞蹈需要配合的音樂,二者是相互扶持的關系,而不是誰更占有主導地位。這種觀點支持音樂與舞蹈具有平等的地位。
直到今天,這些觀點依然爭執不下,支持者都在積極尋求新的論點與證據通過多種方法來證明自己支持的觀點的正確性。作為一名藝術工作者,認為無論是自律論還是他律論都過于強調舞蹈或者音樂的主要地位,具有一定的片面性。眾所周知,最早的藝術是通過“三位一體”的方式進行混合而產生的。隨著人類文明的不斷進步,藝術分類也逐漸細化,音樂與舞蹈逐步被分為兩種不相同的品類。目前所有有關舞蹈的理論都將舞蹈定義為諸如“時空藝術”與“視聽藝術”等,這些定義一般至少包括兩種元素。從現實情況來說,音樂可以不依托舞蹈獨立發表其藝術感染力,而舞蹈缺少了美妙音樂的伴奏則不能算作完整的藝術作品了。因此,完整的舞蹈應該同時具有音樂與舞蹈兩種要素。
舞蹈藝術中音樂與舞蹈的關系不符合上述提到的三種理論中的任何一種。編舞人員創作舞蹈的目的就是抒發自身的感悟,舞蹈表演者對舞蹈的演繹過程將自身的領悟與體驗融入其中,實際上是在進行二次創作的過程,而欣賞舞蹈的人們也會由于自身經歷與審美水平的差異對舞蹈作品產生不同的感悟。但是,對以上三者而言,舞蹈中的動作與力度等舞蹈樣式所起的作用遠遠大于舞蹈中的配樂。文章從科學的視角依據傳統的音樂與舞蹈的思想,借助音樂獨立性的思路,從跨學科視野來看舞蹈藝術中音樂與舞蹈的關系。
二、聲無哀樂
嵇康著有有關音樂美學的《聲無哀樂論》,它在音樂的研究歷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魏晉南北朝時期,人們的個體意識逐漸覺醒,各種文藝門類將自己個性的形態具體化成書籍文獻,例如《文心雕龍》、《詩品》等著作?!堵暉o哀樂論》就是在這種背景下創作出來的。這本巨作不僅對音樂有無哀樂以及音樂能否移風易俗等問題進行了一系列的討論,還牽涉到音樂美學上的一系列重大問題,并提出了“聲無哀樂”的觀點,即音樂是客觀存在的,哀樂是人們由于精神被觸動而產生的感情,兩者并無的因果關系。
在嵇康發表上述觀點以前,儒家學說認為哀樂的情感表現為“樂”,嵇康則認為樂的本體的“和”與哀樂并沒有關系。音樂與詩歌不同,不能表達出某些具體的情感或者思想。但是,嵇康也沒有直接否定音樂與情感的聯系。嵇康的理論大致可分為:音樂與情感之間的關系具有“無?!毙裕蝗藦囊魳分兴w會到的情感是從社會生活中所獲得的;音樂對人的情感只起到引導作用。從這些理論中,我們可以總結出:音樂本身并沒有表達哀樂的初衷,只是欣賞音樂的人的心中產生的悲喜。
三、聲無哀樂與舞有哀樂
3.1舞蹈音樂
若認同聲無哀樂的理論,那又是什么原因導致人們在欣賞音樂時產生感觸或者情感波動?嵇康對此也有自己的見解:人們在欣賞音樂之時產生的觸動或者情感并不是來源于音樂,而是在欣賞音樂之前心中就已經具有的情感,音樂只是通過發出聲音來將人們潛意識中的思想感情激發出來而已。這也就可以解釋為什么我們在心情不佳的時候聽到曲調悠長、舒緩的音樂時更容易產生悲傷的思想感情。由此可見,不能草率地因為人們欣賞音樂與樂曲產生共鳴就把音樂與情感劃等號,而是人在潛意識里將聽到的音樂當做自己內心所想。
在近代產生的音樂理論中,不少觀點都贊同嵇康的理論。俞人豪認為:音樂藝術特性的基礎在于它以經過篩選、概括的聲音作為物質材料。這個觀點表明:音樂首先是基于聽覺的一種藝術。相比其他形式的藝術,音樂可以不必尋找現實中對應的物質,而是只可以以形式化存在。這些觀點主張音樂只能象征,不能具化。
諾維爾著作《舞蹈與舞劇書信集》中指出:音樂對舞蹈而言,就像歌詞對于音樂。這個類比證明舞蹈中的配樂是一個提綱。它對舞蹈演員的動作與動作變化進行事先規定,因此舞蹈演員要按照這個提綱,以富有表現力的姿勢與充滿活力的面部表情來將這個提綱變得淺顯易懂,以便于人們掌握。這里提到的音樂名義上雖然是舞蹈藝術的一部分,但是從藝術的屬性上來看依然屬于音樂的范疇,符合音樂的每個藝術特征,與舞蹈樣式互相配合、互相協調,并且被其修飾、啟發,最終形成完整的、具有藝術感染力的舞蹈藝術形式。
3.2舞蹈樣式
3.2.1舞蹈動作的具象性
舞蹈與音樂都是從抽象形式發展起來的,舞蹈中動作與音樂的配合來自設計而不是實際發生的情節。但是,沒有一種舞蹈是抽象的,都或多或少與生活存在著一些聯系,用來表達人類所賦予的情感。無論舞蹈藝術形式化多么嚴重,編排舞蹈的人都要使用手臂、頭等其他具有暗示意義的身體部位來將生活中真實存在的、可以模仿的東西表現出來。
對舞蹈來說,動作是必不可少的。與聲音的特征與屬性不同,舞蹈中的每個動作都帶有目的性。舞蹈藝術中的動作大部分來自于生活實踐。原始的舞蹈動作,一般是學習生活中某些事物的外在形態然后進行組合形成的,一般是模仿飛禽走獸的動作或者耕田、狩獵等日常行為,來將人類的情感寄托其中。特別是歷史悠久的民間舞蹈與古典舞蹈,其中很多經典的舞蹈動作都能在生活中找到原型。例如捉蝴蝶、推車、射獵、飛翔等動作。與生活中所不同的是一般要經過藝術的美化、加工等。這種模擬生活形態的做法數見不鮮。例如幼兒舞蹈《摘葡萄》中品嘗的動作;《天鵝湖》中模仿天鵝展翅的動作;《追魚》中模仿魚兒游動的動作等。這些動作雖然已經經過了藝術的美化與改變,仍舊能從其中發現生活的影子。因此,舞蹈動作具有具象性。為了便于理解,簡單介紹與之相對的抽象性舞蹈動作。在實際的舞蹈編排中,很多動作僅僅是為了表現出人物內心的情感,并未依據實際的生活內容,只是出于情感表達的需要。例如,快速旋轉與舞動紅綢,只是為了表達歡快的情緒;《天鵝湖》第二幕中一些雙人動作等。這些動作象征著一些人類情感,稱為抽象性舞蹈動作。
3.2.2舞蹈環境的限制性
聲無哀樂論意在說明音樂用來反映現實的方法是間接的,歷來人們對音樂的理解范圍相較于其他藝術形式要寬廣許多。但是,在舞蹈這種藝術中,表演者與欣賞者能夠通過建立一些聯系使表演與欣賞之間形成一種默契的約定。舞蹈作為一種貼近于生活的綜合藝術所使用的服裝、道具等能夠更加接近于生活本身的經驗,能夠形成一種具體的時代與環境氛圍,從而表現出一些音樂無法確定的內容。
一些舞蹈作品取材于的文學作品,人們一般先接觸到文學作品,對作品營造的情境有了事先的了解。在觀賞舞蹈作品時會不自覺將腦海中潛意識的情境帶入舞蹈中,通過結合舞蹈所呈現的樣式與編舞者賦予舞蹈本身的情節內容對文學作品的理解得到更進一步的理解,這種舞蹈已遠遠超過了抽象的音樂聲態。舞蹈動作雖然稍縱即逝,僅僅在有限的時間空間與具體空間里來塑造形象、表達感情,與觀賞者產生共鳴。觀賞者也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結合自身經歷與藝術體驗去感受、理解舞蹈作品所蘊含的情感,把心靈與舞蹈動作進行對話,將感情投入到舞蹈作品本身,從而與舞蹈合二為一,達到的融合。
四、“舞有哀樂”對“聲無哀樂”的限定和闡發
舞蹈中的伴奏音樂只是舞蹈藝術中的一種形式。但是,由于舞蹈樣式能夠通過動作的變化與力度轉變等給觀眾傳達各種信息,從而開啟觀眾的想象空間,引起思想上的共鳴與融合。從這方面考慮,舞蹈的樣式對其音樂起著決定性作用。這種觀點也就可以解釋舞蹈作品中為何會發生大量“異曲同工”的情況[8]。如舉世聞名的芭蕾舞劇《天鵝湖》,從其誕生到今天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已經衍生出了一百多個版本。近代英國男子版本與中國現代舞版本之間的風格簡直天差地別。觀眾在欣賞英國男子版時幾乎忘記了原本的故事設定而沉浸在一個渴望真愛的男子的世界中,而在欣賞我國現代舞版本時,人們只沉浸在對舞蹈事業的發展擔憂中,早已忘記了它還是不是經典的白天鵝形象。
雖然有些音樂作品并不是為迎合某個舞蹈而專門創作的,有些編舞者卻能根據舞蹈樣式賦予它們新的含義,甚至與原作者的初衷大相徑庭且具有合理性。這是因為舞蹈樣式為音樂營造了新的外界條件,音樂作品已經服務于舞蹈所要表達的情感與體驗了。編舞者的個人情感、表演者的二次創作、欣賞者的藝術期望等因素賦予了舞蹈藝術中的伴奏音樂不同的藝術情感與想象空間。舞蹈樣式對舞蹈音樂的限定、啟發與互相融合,才能造就經典、感人的舞蹈藝術。從跨學科視野來看,二者缺一不可。
五、結語
2011年3月,國務院學院委員會會議上,取消了藝術獨立的學科地位,升級為獨立的“藝術門類”,這意味著藝術不再隸屬于文學門類。舞蹈藝術也被分化為“音樂學”與“舞蹈學”兩個學科。由此可見,音樂與舞蹈本就是獨立的兩個個體,雖然已經分化,仍然屬于藝術類的范疇,兩者的理論研究仍然有著斬不斷的聯系。
通過以上闡述,認為舞蹈藝術中所爭執與討論的“音樂”并不是音樂學科中的“音樂”。從理論層面來說,兩者分別屬于舞蹈學與音樂學兩種不同的藝術形式。但是,由于這兩種藝術形式之間存在音樂部分的重疊,因此才引來如此多的爭辯、誤解。舞蹈藝術中的音樂要借鑒音樂藝術的研究成果與先進經驗,為舞蹈藝術的發展做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