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論:我們為您整理了1篇建筑機械創新型研究生人才培養探究范文,供您借鑒以豐富您的創作。它們是您寫作時的寶貴資源,期望它們能夠激發您的創作靈感,讓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引言
國家創新體系是國家經濟與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基礎和引擎,是培養和造就高素質人才的搖籃,也是國家綜合競爭力的支柱和基礎。2011年4月24日,同志在慶祝清華大學建校100周年大會的講話中明確指出:高等學校在“積極提升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的同時“積極推動協同創新”(2011計劃)[1]。2015年3月5日同志在十二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了“中國制造2025”,為將中國建設成為世界制造強國指明了方向。響應國家號召,建設強大的祖國的根本是創新人才培養的多寡。眾所周知,高等教育在國家創新體系中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是創新人才培養的搖籃,因此,研究高等教育的創新體系是高等教育和國家發展的必由之路。如何提高研究生人才的培養質量和創新能力,又是高層次人才培養的重要任務之一。作為全國高等教育大省的遼寧正逐步向教育強省發展,高等教育的創新體系研究與建設是實現這一目標的重要手段之一,加之老工業基地建設急需大量機械類創新型研究人才,因此機械專業創新型研究生人才培養成為教育工作者關注的重要研究課題?;诖耍P者在機械類研究生人才培養目標、培養方案和課程體系內容組織幾個方面提出并踐行了嘗試性的創新改革方案,希冀能把機械類研究生人才培養和企業需求、市場需求、國家創新戰略需求等融為一體,不斷提高機械類研究生人才培養質量和創新能力。
一、研究生人才培養現狀
從1978年我國恢復研究生招生以來,研究生的招生規模不斷擴大。目前,我國在校研究生規模約190余萬人。經過多年來的探索,研究生教育水平得到穩步發展,研究生培養單位所培養的研究生為中國的經濟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中國的發展變化引人注目。但是,隨著近幾年中國社會的高速發展,社會急需大量創新型研究人才,作為國民經濟建設支柱的機械行業的創新不足已經顯露無疑,主要原因是機械類研究生人才培養模式與機制越來越不能適應社會經濟的發展,也難以跟上企業需求、市場需求等步伐,集中體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一)培養目標與實際脫節
目前,建筑類院校機械類研究生的培養目標基本上都是參考國內外名校的培養目標制定的,即“為高等院校、科研機構和設計院培養人才”,培養的研究生大多具有較高的科學理論素養,但與研究生攻讀學位的初衷和目的存在沖突。近兩年來,研究生培養類型進行了改革,分為學術型和專業學位兩大類,但在實際培養過程中區別不明顯,仍偏重于學術型,側重實際生產的應用型研究生數量少的可憐。對企業而言,這種培養模式不過是讓研究生多學習了一些理論知識,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解決工程實際問題能力的培養,研究生缺乏科研成果轉化的素質,導致研究生的創新能力不足。
(二)與社會需求相左
誠然,研究生都要走向社會,在社會的大舞臺中展示自己,體現自身的價值。從最近幾年的就業數據來看,建筑院校機械類研究生的需求缺口較大,研究生的就業壓力不太大,但研究生就業后的薪金普遍較低,與他們的心理要求相去甚遠,導致研究生就業從事本行業工作的人數較少。仔細分析其原因可以發現:主要是由于研究生的能力與用人單位的需求存在矛盾,“即用型”創新人才少,用人單位只能將研究生按本科崗位使用。由于薪金少,加上社會上普遍存在的“官本位”思想,研究生不得不與本科生競爭同樣的“公務員”等管理崗位,從事與所學專業不對口的工作。其實這些問題歸根到底是研究生的培養計劃與社會的需求相互沖突,導致市場上需要的能實踐的創新型人才少的可憐,大學培養的理論型人才卻隨處可見。
二、改革內容構想
(一)培養目標定位
目前,按國家學科建設的層次劃分,建筑類院校大多處在省級學科建設層次,因此,研究生人才的培養既不能追求知識層次的“高大上”,也不能放松要求為“專業技工”,而應結合自身院校的優勢學科,培養特色型創新人才?;诖?,建筑類高等院校的機械類研究生的人才培養目標應定位在“培養面向建筑工程機械領域的應用創新型工程研究人員”上。
(二)培養方案和教學內容的改革
當前,多數高等院校培養方案是參考院校制定的,即研一進行基礎學位課教學,研二進入論文研究階段;培養類型分為學術型和專業學位兩大類,課程教學內容區別不大,導致培養的研究生都是偏重學術研究的理論性人才,難以承擔“解決工程實際問題和完成科研成果轉化”的重任。為此,應將學術型和專業學位研究生的培養方案和教學內容明顯區分開來,加大專業學位研究生的工程應用知識和技能的內容要求,同一門課學術型研究生的理論和工程應用內容案例按3:1配備,專業學位研究生的理論和工程應用內容案例按2:1或1:1配備。
(三)建立雙導師聯合培養模式
考慮建筑類高等院校機械研究生多數通常會終身與機械設備打交道的特點,積極推進建筑類高等院校與工程機械行業的企業建立人才培養聯盟,吸收生產一線企業的高級技術人才參與研究生的培養,充分發揮他們具有豐富實踐經驗的特長,綜合生產實際任務中凝練的問題供研究生研究,必要時直接聯合申請科研課題,給予他們導師的職責,即擔任研究生聯合導師,由學院派導師把關理論性問題,聯合導師把關工程知識,這種培養模式能在很大程度上提升研究生培養質量,培養出來的研究生能緊貼工程實際發展要求,研究生從事的科研課題來源于工程實際,解決的是工程實際中的具體問題,真正實現“產-學-研”的有機結合。
(四)教學方法中滲透創新與應用思想
機械類研究生教育的核心是機械設備設計中創新能力的培養,創新能力的高低也是決定研究生培養質量關鍵標準之一。創新是為了應用,應用能力是研究生培養的歸宿。在以往的研究生教學過程中,教師是主體,學生是學習的被動客體,即教師講授教學內容,學生記錄(筆記本上、照片、ppt拷貝),老師幫學生選題、擬定計劃和論文撰寫提綱,研究生習慣由老師支配,照葫蘆畫瓢完成課程任務,培養的研究生缺乏創新素質。為了改變這種狀況,教學方法應進行大的改革,實現研究生與教師的角色互換,每次教學過程中由研究生提出自己的觀點和疑問,教師與研究生共同討論,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此即討論式教學法。此種討論式教學法能充分調動研究生的學習積極性,激發研究生的求知欲,因此建議其占足夠的教法比重。同時,教師需要花費較多的時間和精力收集大量的工程實例問題,讓研究生分析解決,借此培養學生應用知識的能力,學會知識的遷移和轉化,從而將創新培養落到實處。
(五)CDIO培養模式實施
機械類研究生人才培養要注重其科研能力、創新能力和工程應用能力的塑造,他們是未來社會建設的主力軍,肩負著科研成果轉化為生產力的任務。為此,研究生導師應充分利用協同創新平臺,把承接的委托科研項目任務分解到研究生各學習階段,讓研究生在課程學習之初就了解研究任務,帶著項目子任務進行課程學習,明確課程內容學習的目的,并進行針對性科學研究,做到有的放矢,幫助研究生在真實的項目中提升自身理論知識應用水平,彌補學校與社會間的溝壑。
(六)主干課程內容和教師間的協同
機械類研究生學習期間主干課程有:數學理論、建模與仿真技術、機械系統動力學、液壓技術、優化設計、彈性力學及有限元、機械系統設計等。仔細分析這些課程后不難發現:每門課程中都包含一定的數學或力學理論知識,絕大多數包含上述理論知識在工程問題研究中的應用方法。為了強化機械類研究生工程應用能力培養,提升研究生應用知識解決工程實際問題的能力,應對各主干課程知識體系內容進行整合,組織授課教師間協同研究,明確分解各課程內容任務,然后組織實施。目前的具體實施辦法是:各主干課程任課教師分析課程特點,將各門主干課程內容分解為理論部分和工程應用部分,工程應用部分分解到建模與仿真技術課程中,課程教學由各主干課程主講教師和建模與仿真技術教師協作完成,各主干課程教師主要負責理論部分內容的講解,涉及的工程應用內容由建模與仿真技術主講教師承擔,按建模與仿真應用案例方式組織教學。通過這種改革,研究生能夠及時了解所學課程能夠解決什么工程問題,有目的的進行學習,極大地提高了研究生的學習興趣,調動了研究生學習課程內容的積極性,保障了研究生真正掌握各主干課程理論知識的應用所在,學會相應的應用技巧和方法,從而提升研究生解決工程實際問題的能力和水平。
(七)制定合理的成績評定方法
研究生課程學習不同于本科學習階段,不應單純考核理論知識的掌握程度,而應以“利用課程知識解決工程實際問題能力”作為評價研究生學習效果的主要手段,因此,研究生課程(尤其是主干課程)學習的成績評定方法應重新制定。結合機械類研究生的培養目標和課程安排,主干課程考核按課程學習態度和表現、理論知識、應用能力三個部分進行,三部分的對應評價結果相應用百分制成績Q1、Q2和Q3表示。學習態度和表現考核主要以出勤、課堂交流、課堂筆記等方式給出評價結果。理論知識考核仍以傳統的試卷閉卷考核方式,主要考核研究生對課程基礎理論知識的掌握程度,題型是客觀題(選擇題、判斷題、填空題)和簡答題。應用能力考核是結合研究課題(包含研究生創新創業項目、協同創新平臺項目等)內容分解為各門課程學習提煉的問題,以階段性學習報告、階段學習模型分析等方式完成,由任課老師和導師共同給出評價結果。研究生課程的最終綜合評定結果用式(1)計算F=3i=1ΣQiKi(1)式(1)中,F為綜合評定結果,Qi為前述成績內容包含的各部分評定結果,ki為對應評定內容的權重,一般按2:4:4的比例由均一法確定。
三、結束語
現今建筑類院校機械類研究生培養模式已不能適應社會生產力發展和用人單位需求,研究生創新創業能力不足等問題促使高等院校必須進行研究生培養模式和機制的改革。以建筑類院校機械類專業研究生人才為研究對象,通過分析當前研究生培養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在人才培養目標、培養方案和課程體系內容組織幾個方面提出了嘗試性創新改革研究方法,希冀能解決存在問題,為培養具有較高應用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建筑類院校機械專業研究生人才探索出一條新路。創新型研究生人才培養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需要不斷的探索和實踐。隨著“十二五”高等教育改革、教育部協同創新計劃和“制造業2025”等國家高等教育戰略的實施,高等教育管理者與研究者會為研究生人才培養模式和機制的改革創造有效的支撐環境和各種便利條件,從而推動上述改革模式的深化實施,因此,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業、政府為社會主體共同培養研究生創新人才的時機業已到來,讓我們抓住機會實施教改計劃,切實把研究生培養成社會急需的棟梁之材,為國家綜合創新能力和綜合實力的提升盡綿薄之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