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論:我們為您整理了1篇互聯網時代下傳統文化和高職院校的實踐研究范文,供您借鑒以豐富您的創作。它們是您寫作時的寶貴資源,期望它們能夠激發您的創作靈感,讓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中華傳統文化的力量和作用,強調堅定“文化自信”。報告中提出“堅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不斷鑄就中華文化新輝煌”,要“深入挖掘中華傳統文化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范,結合時代要求繼承創新”。身處知識大爆炸的互聯網時代,經濟社會形態變革的速度前所未有,越來越多的人習慣了淺閱讀,對于傳統文化的現代傳承來說,這既是挑戰,也是機遇。
一、互聯網時代背景給傳統文化的現代傳承構成的挑戰
(一)互聯網上信息碎片化、多元化的特征沖擊了傳統文化在現代社會的傳承
首先,伴隨著互聯網特別是移動互聯網的發展,越來越多的現代人開始沉迷于網絡虛擬空間。在互聯網上,充斥著各種游戲、娛樂等相關信息,而這些信息多數是碎片化的,并不系統,高職院校的學生知識基礎薄弱、自制力較差、好奇心強,往往容易被這些即時性的、碎片化的信息所裹挾誘惑,甚至不能自拔。而中華傳統文化所講究的是靜心修學、內圣外王,這跟浮躁的互聯網時代恰恰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整體浮躁的社會風氣是造成傳統文化影響力不足的重要原因所在。
其次,互聯網時代的文化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多元,這嚴重擠壓了中華傳統文化的生存空間。托馬斯?弗里德曼(ThomasFriedman)在《世界是平的》一書中指出,互聯網的流行和普及,導致國界越來越模糊,世界越來越平坦。[1]西方文化作為當今世界的強勢文化,已經滲透到我們生活的各個領域,給本民族的傳統文化帶來巨大的沖擊。比如,在青年學生心目中,情人節、圣誕節等西方節日要比傳統的七夕、元旦更有味道,鋼琴、吉它等西洋樂器亦比琵琶、古箏、等民族樂器更為時尚。雖然近年來國家對端午節、中秋節等傳統節日加大了重視力度,但是多年的對傳統文化的遺忘積重難返,傳統文化恢復它的生命力和魅力尚需時日。
(二)互聯網互通互聯、去中心化的特征與以儒家思想為代表的傳統文化強調的等級秩序在契合上存在著一定的障礙
儒家思想創始人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儒家的仁愛和基督教文化背景下的博愛都主張愛,但前者有差序的愛,后者是無差序的愛。有差序的愛看似境界沒那么高,卻更有可操作性。中國社會重視血緣親情蓋源于此,這既是我們傳統文化的突出優勢,同時也是其短處之所在。在農業文明時代,儒家思想有效解決了當時棘手的社會秩序問題,但也被兩千年的皇權利用來鞏固君主專制統治?,F在很多國人特別是年輕一代一聽到以儒家為代表的傳統文化就想到三綱五常的等級秩序。殊不知這不是真正的儒家。雖然儒家沒有發展出民主、平等的現代價值觀,但是儒家主張的人倫關系中權利、義務是對等的?!熬钩家远Y,臣事君以忠”(《論語?八佾篇第三》),“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君之視臣如犬馬,則臣視君如國人;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仇?!保ā睹献?離婁篇下》)它表述的觀念是:“君臣有義”,而不是后世曲解的“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由此可以看出,互聯網互通互聯、去中心化的時代特征與傳統倫理規范雖然遠沒到沖突的程度,但是在契合上還是有一定的障礙,現代青年學生對發源于西方的民主、平等、博愛價值觀更容易產生認同。
(三)互聯網時代快速變化的特征讓青年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認識產生了一定的隔閡
人類文明自從誕生以來,先后經歷了幾個階段:穴居文明、農業文明、工業文明、互聯網文明(信息文明)。人類越往后發展,時代變化的特征就越快,穴居文明向農業文明轉變的時間跨度是以萬年計,農業文明向工業文明轉變的時間跨度是以千年計,工業文明向互聯網文明轉變的時間跨度是以百年計,而現在互聯網文明時代技術迭代的速度是以十年甚至更短的時間計。美國英特爾公司創始人之一戈登?摩爾(GordonMoore)提出“摩爾定律”:當價格不變時,集成電路上可容納的元器件的數目,大約每隔一年半到兩年就會增加一倍,性能也將隨之提升一倍。[3]這一定律揭示和預言了信息時代技術進步的速度。所以有人說,在互聯網時代較大的“不變”就是“變”。以儒家為代表的傳統文化植根于農業文明的社會背景,在那個時代,由于社會變化、技術迭代的速度緩慢,因此年齡往往就意味著經驗和智慧。儒家學說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應運而生,突出強調“長幼有序”的倫理觀,可謂正合時宜??墒乾F在社會由于變化太快,時代呈現出非連續性的特征,過往的經驗往往不再適用于新的社會形態下,年輕人在見識、學習力等方面比老一輩往往更有優勢,他們更適應現代社會快節奏的生活方式。因此,對于傳統文化的認識一定要回到當時的社會歷史背景,只有跟青年學生講清楚傳統文化生成的時代背景,他們才能更深刻地體會其內涵,從而對傳統文化有更深的體悟??墒乾F在的青年學生大多對傳統文化沒有這么深入的認識,因此產生了一定的隔閡。
二、互聯網時代的到來也為傳統文化的復興帶來重大機遇
在互聯網時代,傳統文化獲得了一種新樣態,它既是被傳播的內容,也是新型的傳播方式。
(一)互聯網時代的信息迭代速度加快,傳統文化內核中的精神追求可以為現代人提供智慧的滋養今天的人們生活在一個交流過度的世界里?,F代人的選擇前所未有的豐富,可是越來越多的人卻感覺找不到內心的安寧。人類的選擇能力算數級增長都沒有,選擇卻呈指數級增長。這個時候我們會陷入到一種極端無助的狀態,人們都在盼望自由。所謂自由就是讓自己有更多的選擇,而今天選擇不是更多,它是無限多?,F代人的價值觀在物質增長和技術發展的挑戰下,趨向多元,同時各種互相沖突的價值理論泛濫成災?!白晕覂r值”道德觀更加強調人的個性,導致了家庭教育的削弱、學校教育的弱化,反而技術文化卻對當今的學生產生著很大的影響。技術文化具有產業、商業性,娛樂、流行性,是種即時享用、即時丟棄的文化,必然是缺乏連續歷史感的,難以給人歸屬感。德國社會學家馬克斯?韋伯(MaxWeber)將合理性分為兩種,即價值(合)理性和工具(合)理性。工具理性的核心是對效率的追求,教人怎么做;價值理性在乎動機的純正,教人做什么。技術的快速發展滿足了人們的工具理性,解決了人們的效率追求問題,卻無法給人們提供一種生命歸宿的價值感。此時,文化傳統恰是精神家園的歸宿,滿足人性對生命歸宿的渴求。與即時文化相比,傳統經典文化追求的是超出一般現象層次的價值。比如真、善、美的理想和永恒的真理。
(二)互聯網的世界互通互聯,發揮網絡優勢可以賦予傳統文化新生命
近幾年,隨著社交媒體的快速廣泛覆蓋,一批以傳播國學知識、弘揚傳統文化為己任的自媒體風生水起、方興未艾,吸引大量粉絲的關注。前些年在傳統媒介上屢屢遇冷的國學,在新媒體時代迎來新生。在“互聯網+”時代,傳統文化的現代傳承日益顯示出其全新的生命力。有統計數據顯示,隨著互聯網的深入發展,網絡越來越成為了包括傳統文學、傳統藝術、傳統習俗、傳統智慧傳播的信息渠道?;ヂ摼W時代,傳統文化獲得一種新樣態,它既是被傳播的內容,也是新型的傳播方式。加拿大傳播學家馬歇爾?麥克盧漢(MarshallMcluhan)認為:“媒介即信息”,從長遠的角度看,真正有意義的信息并不是各個時代的媒介所提示給人們的內容,而是媒介本身,媒介最重要的作用就是影響了我們理解和思考的習慣。互聯網作為一種新的信息傳播媒介,正深刻地影響著我們的日常生活。文化是從社會的活動環境中培養出來的,脫離了生活環境的文化必然無法生長,傳統文化要得到更好的傳播,就必須生活化,而互聯網作為生活化呈現的一個重要的載體,在人們接觸文化的過程中起著極大的傳播作用。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2018年8月的《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8年6月,我國網民規模達8.02億,互聯網普及率為57.7%;我國手機網民規模達7.88億,網民通過手機接入互聯網的比例高達98.3%?;ヂ摼W作為信息社會時代的基礎設施,必將進一步對中國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各個領域發展產生深遠影響。傳統文化能否普及,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能否與現實社會相結合,能否與近期的信息技術、網絡平臺、移動終端相結合,能否解決當下社會發展出現和人們關心的問題?;ヂ摼W與傳統文化,正在形成相互依存的共生關系。
三、廣州華夏職業學院利用互聯網傳承傳統文化的實踐探索
從2013年開始,廣州華夏職業學院(以下簡稱“華夏學院”)專門成立中華傳統文化教研室,開設傳統文化課堂,全校師生全員學習傳統文化。活動開展至今,總共已培訓學生近30000人次,培訓老師1000余人次。每年新生進校后對新生集中開展為期三天、每學期對老生集中開展為期半天傳統文化教育;每年對新入職的老師集中開展為期三天的傳統文化教育。同時,在思政課教學和校園文化建設中更多融入傳統文化元素。華夏學院開展的傳統文化教育依托當下互聯網時代背景,主要體現為以下三個特點。
(一)形式上,充分利用互聯網精品資源作為教育活動的教材
除了教師自己授課和邀請校外專家講課,教研室專門成立了教材編輯組,全年搜集網絡上品質的傳統文化教育資源,下載下來進行再次剪輯,視頻教材按主題歸類整理之后,根據視頻教材內容撰寫主持詞。對擔任傳統文化授課老師嚴格把關,每一名老師在教育活動開展前都要進行試講,不過關不能主持或講課,以保障教學質量。在每個視頻播放之前,主持老師先予以引導,每次視頻播放完之后,都要開展課堂討論,通過互動討論及時內化所學知識。教研室的老師也會自己制作微課,布置給學生課下觀看,通過課堂外傳授知識,課堂內內化知識,線下引導與線上自學相結合實現“翻轉課堂/顛倒教室”的效果。
(二)內容上,緊緊圍繞“感恩、愛國、立志”主題安排教學模塊
三天集中培訓的教學時間,按照4:1:1的比例安排三個模塊的教學內容,以感恩為主,兼顧愛國和立志。因為當一個人懂得了感恩,自然也就容易做到愛國,也容易樹立志向,懂得感恩會讓一個人產生奮斗的動力。視頻的形式包括專家講座、訪談節目、微電影、演講、經典誦讀等。在“感恩”模塊,側重啟發學生們的孝心和仁愛之心。感恩也就是愛的回報,“孝”是感恩的邏輯起點,“百善孝為先”,但不是終點,終點是整個民族、國家乃至全人類、世間萬物,正如宋代著名思想家張載提出“民吾同胞,物吾與也”。(《西銘》)當一個人擁有了感恩心,他自然會生發出愛國心,也會立志,找到奮斗的動力。因此,我們在教學內容安排上以感恩為主,通過一些感人的視頻來啟發同學們的感恩心,包括百家講壇《孝的力量》、《天下父母》等欄目,也有孝親互動環節,學唱“感恩之心”、“生命之河”手語舞等。在“愛國”模塊,我們的視頻教材有“有關弘揚傳統文化的講話”、《感動中國》等;“立志”模塊除了學習古圣先賢的勵志名句和著名篇章,會側重跟學生們分享一些身殘志堅的故事,包括本校畢業生的采訪視頻。
(三)開展活動時,充分利用互聯網新媒體渠道宣傳來擴大影響力
活動的形式包括舉辦專題講座、評選文明使者和道德模范、曝光不文明行為、傳統文化知識大賽、青年志愿者活動等。這些活動都有專門的微博、微信公眾號平臺進行展示和跟蹤報道。所有活動的開展,都經過精心策劃。鼓勵教師們撰寫活動方案,擇優采納?;顒雍螅皶r做好總結工作,不斷累計經驗教訓,以成為日后開展活動的重要依據。傳統文化中的“仁、義、禮、智、信”五常倫理跟學生的綜合素質考核緊密掛鉤。通過開展豐富多樣的活動,使傳統文化經典入腦入心,并外化于日常的學習和生活中。
四、結語
經過五年多的實踐探索,課題組發現,如果能善用互聯網時代的網絡資源和傳播平臺,傳統文化的現代傳承就會機遇大于挑戰。新時代背景下,互聯網與傳統文化可以做到和諧共生。調查發現:自從開展傳統文化教育以來,學生在多個方面明顯有了進步:包括遞交入黨積極分子比例、和父母交流頻次、到課率、好人好事比例、參加技能競賽獲獎比例和就業率等。2018年10月,針對全校學生的調查統計顯示:絕大多數學生對學校開展傳統文化教育活動持肯定態度。在回答“你認為傳統文化教育對專業知識學習或綜合素質提升有何影響?”時,90.69%的學生表示“增加智慧,促進了專業知識的學習或綜合素質的提升”;在回答“這次傳統文化教育對你的觀念和思路方面改變有無啟發和幫助?”時,50.35%的學生表示“啟發幫助大”,42.2%的學生表示“啟發幫助較大”;在回答“今后若有類似的教育活動,你是否愿意參加?”時,83.98%的學生表示“愿意參加”。實踐證明,開展傳統文化教育活動,有利于培育學生的感恩心、孝敬心和自立精神,有利于促進學生的道德自覺,有利于提升學生綜合素質和職場競爭力,有利于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華夏學院的傳統文化教育實踐活動做法得當,成效顯著,具有一定的應用價值和推廣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