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論:我們為您整理了1篇淺談保育活化理念下的歷史建筑教學創新范文,供您借鑒以豐富您的創作。它們是您寫作時的寶貴資源,期望它們能夠激發您的創作靈感,讓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歷史建筑是特定歷史的載體,具有特殊的地域文化價值和旅游價值。新時期歷史建筑保護應引入“保育活化”的理念,將建筑、文化、管理、市場運營等多學科知識進行綜合應用。這種歷史建筑保護模式有助于推動歷史建筑重新融入城市建設和社會發展進程中,延續其社會功能,而且也能夠尊重公眾的公共記憶和城市情感,改良居民的城市文化生活,因而備受重視。我們前期分析了青島近代金融建筑的保護利用現狀,倡導將“保育活化”理念引入到這些金融建筑的維護過程,同時,提出適合我國國情的運行策略,即政府、非營利機構、投資者、專業人員和民眾五方面力量共同決策、共同監督歷史建筑保護體系的健全和發展離不開高等教育。我國歷史建筑保護專業剛剛起步,沒有系統化的歷史建筑保護課程體系,迫切需要融入歷史建筑保育活化的理念。針對這一現狀,本文分析了我國歷史建筑保護教育的現狀,重點探討了教學改革中保育活化理念的培養途徑,提出符合保育活化理念的多元化教學、評價模式,為歷史建筑保護教改提供參考。
1.歷史建筑保育理念在教學中的應用現狀
目前,大部分高校尚未開展歷史建筑活化管理相關的課程,即使少量先行先試的院校引入建筑文化的專業課程也還不夠成熟,普遍存在以下問題。
1.1師資與專業教材欠缺
當前,我國高校歷史建筑保護教學主要由建筑歷史與理論方向的教師和建筑師來承擔,他們的建筑、文化和管理方面能力相對薄弱,迫切需要引進一批具有一線保護實踐經驗或海外留學經歷的中青年骨干教師。而且,與傳統建筑學科相比,歷史建筑保護領域的專業著述還是十分匱乏,目前的參考書大多不適合作為教材使用,因而迫切需要組織專人編寫或譯著專用教材。
1.2課程與實踐脫軌
歷史建筑保育活化理念是基于建筑學知識儲備基礎上提出的前沿性理念。多數高校目前無法將教學與實踐相關聯起來,教學內容專注于抽象的理論知識講解,學生對歷史建筑只存在感官認識,暫時還做不到切身的感受。
1.3普及性教育重視不夠
良好的歷史建筑保護意識可以通過歷史課、思政課等公共課、選修課中文化遺產保護內容來培養。然而,國內高校對歷史遺產保護的重視程度遠遠不夠,造成學生缺少文化素養、視野狹窄,極大地限制了歷史建筑保護力量的發展。
2.歷史建筑保育理念教改的具體措施
2.1構建融入保育活化理念的系統化知識體系
2.1.1融入歷史與理論類課程中
將保育活化理念、實踐融入“保護概論”“建筑歷史”課程,突出歷史建筑保護的源流與演化;融入“中外藝術史”“文博專題”等課程,彌補多數學生在中國傳統文化各類物質載體方面的知識缺憾,使學生在保護價值觀和專業基礎理論方面提升專業涵養。
2.1.2融入保護設計類課程中
以建筑設計課為基礎,加入建筑、城市、景觀保護設計的內容,將“保育活化”理念與方法融入到保護對象的規劃設計中,使學生初步掌握設計要領,理解該設計理念的意義,學習如何運用具體的設計手法來達到保護與再生的高度統一。
2.1.3融入保護技術類課程中
從歷史建筑的文化和技術信息收集處理,到對其材料與結構的病理診斷,再到修復材料與工藝的特性和應用要領等一套完整的“保護技術”課程內容中融入保育活化理念。
2.2建立融入保育活化理念的課程體系
高校歷史建筑保護課程一般由理論課程和實踐課程兩個部分組成。這些課程通常都是由建筑系本系開設,而在全校范圍的通識課幾乎沒有涉及。我們提出應在歷史建筑保護教學中建立“橫向貫通、深度融合”的教學體系。即,將保育活化理念嵌入通識課程及專業課程模塊中,建立融入保育活化理念的課程體系建設。根據相關課程中建筑保護的要求,針對不同的教學階段和各課程的特點,在專業課程的教學大綱中制定明確的體現保育活化理念的相關內容和教學目標。采用滲透式課堂教學,將保育活化理念滲透到通識課、專業基礎課、專業核心課與專業實踐課中,構建“理念認知、理念應用、理念實踐”三維度教育體系,在不同年級,由淺入深、循序漸進傳授保育活化理念相關內容,通過系統化學習,使學生牢固掌握保育活化理念,建立正確的歷史建筑保護價值觀。
2.3建立符合保育活化理念的多元化教學、評價模式
2.3.1開展體驗式教學法
體驗式教學就是根據學生的認知特點,通過實踐操作,將教學內容生動形象化,知識碎片整合化,使學生深刻理解并建構完整的知識體系。我們提出:1)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授課之后可以留出時間進行討論與思辨,或設置一個議題以小組的形式討論觀點和見解。2)在課下,教師可以圍繞體驗內容布置課程作業。例如,通過快題和Workshop工作營的形式舉辦歷史文化基地的保護與更新競賽,通過攝影、手繪、軟件制圖、PPT文本制作等表達方法整合完成體驗式課程作業。在這方面,我們以青島館陶路部分歷史建筑保育活化為例開展了體驗式教學法。指導學生實地調查了日本大連汽船株式會社青島支店舊址和丹麥駐青領事館舊址,讓他們查閱文獻比較保育活化改造前后這些建筑物的狀態。學生取景拍攝了這些改造后的建筑,發現它們的整體外觀得以恢復,能夠客觀反映那個歷史時期建筑文化與藝術,折射出城市發展與社會演變過程中的建筑技術與流派,當前分別被用作信息產業園和青年旅館,賦予新的生命。在這種體驗式課程中,學生積極性被極大激發,深化鞏固了歷史建筑保育活化相關知識點。
2.3.2開展案例教學法
案例教學法的模式是“發現問題→界定問題→分析研究問題→尋找解決方案→多方案比較→設計成果”。這種教學方法能夠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培養學生獨立獲取知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這里,我們以青島金融建筑保育活化為現實案例,說明如何采用案例教學法進行授課。具體步驟為:1)指導學生調查青島歷史建筑維護的緊迫性、社會影響力和相關項目的支撐情況,最終確定研究對象為青島金融建筑。2)甄別和梳理這些金融建筑的歷史資料,結合現場測繪,分辨這些建筑改變的部分,分析這些改變對原來形式、功能、結構產生的影響。3)研究這些金融建筑利益相關群體的訴求變化,深入理解他們的利益取向、交叉關系,積累及時手材料。4)將當前案例和保育活化成功案例進行對比分析,指導學生認識青島金融建筑保育活化的限制性要素。5)提出這些建筑保育活化的解決方案。我們指導學生根據當前復雜的社會和環境因素,對方案可行性進行科學嚴謹的論證,最終繪制出這些歷史建筑的改造方案??梢?,利用案例教學法有助于提高學生解決歷史建筑保護面臨的實際問題能力。
2.3.3加強歷史建筑保護普及性教育,深化社會職能
高校應將歷史建筑保護課程設置為公共必修課,從而普及歷史建筑保護教育,增強未來管理及技術人才的歷史建筑保護意識。同時,充分發揮高校的社會教育職能,讓更多的社會管理人才通過開放課堂、專題學習班等形式得到進修的機會。另外,高校應該積力于解決大學所在地區歷史建筑保護的實際問題。值得注意的是,在房地產經濟的刺激下,歷史建筑的拆除導致了新的房地產項目層出不窮,由于歷史建筑的消亡,城市特征日益喪失。因此,為了保護歷史建筑,將其作為研究對象,記錄其產生與消亡,和圍繞其發生的人情世故,有助于學生鮮活地理解建筑、理解建筑師的社會責任。
3.結語
本文將歷史建筑保育活化理念應用于高校教學改革的實踐中,構建融入保育活化理念的系統化知識體系,在此基礎上建立與之相適應的課程體系和教學評價模式,樹立建筑類相關專業學生的保育活化理念。同時,本文提出要充分利用校內外教學資源,加強歷史建筑保護普及性教育,深化社會職能。這些研究為高校建筑類專業教改提供了重要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