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論:我們為您整理了1篇數據庫技術與應用課程融合教學初探范文,供您借鑒以豐富您的創作。它們是您寫作時的寶貴資源,期望它們能夠激發您的創作靈感,讓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0引言
隨著“創新驅動發展”、“中國制造2025”、“互聯網+”等國家重大戰略的實施,以新技術、新業態以及新產業為特點的新經濟蓬勃發展。新經濟發展需要創新創業能力和跨界整合能力的工程人才。因此,高等工程教育迫切需要建立跨學科工程教育培養模式,實現不同專業課程內容的交叉融合,滿足新經濟對復合型的工科人才的需求。數據庫技術在新經濟發展中起著重要作用?!皵祿旒夹g與應用”課程是計算機基礎課程體系的重要課程之一。改革該課程適應新工科專業發展非常重要。本文總結了新經濟對工程教育的新要求,分析了數據庫技術在工程教育中存在的問題,提出改革思路及做法。
1.存在的問題
中南大學非計算機工科專業大多已將“數據庫技術與應用”作為重要的公共課程列入培養方案。但該課程的教學模式應對新工科人才培養的要求,還存在以下問題:(1)對不同專業的學生采用相似的教學大綱。教學目標側重于數據庫的理論知識和基本操作,未能很好地將數據庫技術與專業問題求解結合起來,使學生的學習目的不明確,對課程缺乏足夠的重視和學習的積極性。(2)實踐教學環節不能滿足工程化要求。目前數據庫實踐課程教學主要采用驗證式的實驗方法,這種教學方法比較注重學生單個技能的培養,對數據庫技術在項目開發過程中的綜合應用缺乏系統的講解與訓練,致使學生能理解基本概念,卻無法在具體項目實踐中應用所學知識進行綜合設計及開發。(3)考核評價體系不夠。該課程采用的考核方式是“平時成績×30%+期末考試成績×70%”,考核重點在于學生對概念、原理、語法的掌握情況,導致部分學生忽視學習過程,死記硬背應付考試,忽視了學生動手能力、團隊合作意識、溝通表達能力等方面的考核。
中南大學深入研究了機械、化工、冶金、環境等多個工科專業對數據庫技術的需求,收集各專業數據處理問題,分別設計出一個或多個專題項目,每個專題項目建立一個項目數據庫,以項目數據庫作為連接數據庫技術與專業問題的橋梁。壓縮和精煉教學中數據庫理論知識,加重數據庫設計方面的教學,增加工科專業應用方面內容,提出“二線三段”的數據庫技術及應用課程教學思路?!岸€”即教學線與實踐線。教學線以項目數據庫為案例數據庫,將工程化教學思想貫徹到數據庫課堂教學中,采取“學習-模擬-設計”三段式教學法進行教學,即:學習階段主要是學生學習知識并驗證結果;模仿階段是學生自己實現類似的任務;設計階段是學生自己動手應用所學知識解決新的問題。實踐線按“分析-設計-應用”三階段完成數據庫應用系統開發的實踐教學目標,即:問題或需求分析、數據庫設計、數據庫應用系統開發三階段。教學線以教師為主導,實踐線以學生為主體,兩條線相互作用、相互穿插,使數據庫技術與工科專業的融合從基礎到應用逐步貫徹到教學的全過程。
3.構建交叉融合的“數據庫技術及應用”課程的教學模式
以“二線三段”的教學思想為指導,根據“數據庫技術與應用”課程特點、教學中存在的問題、與專業課程內容的相關性,構建面向新工科的通專融合的“數據庫技術及應用”課程教學模式。
3.1建設專題項目資源庫
分析授課專業對數據處理的需求,抽取低年級學生易于理解的、需要進行數據處理的典型專業問題,設計成專題項目,如:共享單車混線設計管理、礦石儲量數據管理、高速公路車輛管理、長江水質分析與預測管理等。同時收集與專業問題關聯的數據集,創建項目數據庫。整合這些項目信息,構建專題項目資源庫。該資源庫的結構由專題項目的原始數據集、項目資料、教學用專題項目數據庫、數據庫應用程序等數據項組成。
3.2設計通專融合的課程教學大綱
教學大綱是實現課程人才培養的主體,關系到培養的學生能否真正成為工程實踐能力強、創新能力強、具備國際競爭力的新工科人才。它是本課程教學改革的重點。本課程教學大綱以一個與授課專業相關的專題項目———專題數據庫管理系統的具體實現為項目案例,對課程學時分配、教學目標、教學任務、各單元教學內容及基本要求、課程考核等進行設計。以項目數據庫系統的設計、應用開發為案例,貫穿教學全過程,即通過這個實際數據庫應用開發項目的層層推進,使學生在學習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會數據庫的應用技術、原理和工具的使用,培養學生成為能夠勝任生產、服務、技術和管理工作的高素質勞動者和高級技術應用型人才。以專題項目為載體,模塊化重組教學內容,將教學線與實踐線各階段對應的知識點以子項目的方式向學生呈現,將學生要完成的任務根據實際數據庫的設計和開發過程劃分為8個子項目。
3.3采用“案例導向、項目驅動”的教學方法
結合數據庫技術與應用課程特點及教學體驗,按照“案例導向、項目驅動”的教學方法,選擇專題項目作為案例,通過項目案例將數據庫技術與學科專業關聯起來,將理論學習與實踐訓練融為一體。課堂教學按教學線進行,以講解基礎知識為基石,介紹項目案例為主,討論為輔。實踐教學按實踐線進行,以項目開發為主,模擬企業的項目管理和開發過程,以項目開發帶動數據庫課程的理論學習,每一個子項目按照“任務實現→問題分析→知識儲備→項目實踐”的模式,使學生可以循序漸進地學習數據庫的知識和技能,更好地掌握所學內容,并與學科專業相融合。例如在數據庫概念設計的教學中,教師可提供一個專項項目的數據集,要求學生對數據集進行分析、抽象,描述數據的實體、屬性,畫出E-R圖。再對學生展示的設計結果組織分析討論,教師對不同種設計方案的優劣進行重點講解。這樣以項目為媒介的師生互動增強了教學效果。
3.4建立多元化課程考核模式
課程考核是促進學生學習的動力之一,是確定學生能力的方法。本課程采用多元化考核的方式,包括平時考核、項目考核和期末考核。平時考核包括出勤、課堂表現、測驗、作業等,占總成績的20%;項目考核由項目功能、項目質量、文檔撰寫、答辯情況4個方面組成,占總成績的30%;期末考核包括理論知識、實際操作的綜合性考試,是對整個課程的考核,使用隨機試題,占總成績的50%。其中項目考核注重學生對數據庫應用系統的綜合設計與開發的能力,考核成績主要由項目功能、項目質量、文檔撰寫、答辯情況構成。學生以組為單位,從項目到課程結束,每組選擇一個數據庫應用系統項目進行設計和開發,題目可以是教師設計的項目(如“企業庫存管理”、“江河水質分析預測”、“礦石儲量管理”等),也可以是學生從本專業出發設計的項目,要求完成系統需求分析、系統設計、數據庫設計、SQL編程、應用程序開發與調試、文檔撰寫等任務。要求學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并答辯。從項目功能和質量、現場答辯情況、學生之間的互評情況、教師對項目的綜合評價等方面確定成績。課程的考核既注重結果考核,也注重過程考核,以促進學生積極參與到課程中,提升工程實踐能力、創新能力。中南大學在2016級、2017級冶金、工管、能器、機械、臨床等非計算機專業約840名學生的“數據庫技術與應用”課程進行了連續兩年交叉融合的教學模式的實踐,課程共48課時,為期12周,獲得了比對效果較好的應用數據。及時年在2016級約420名學生中實施。由于教師也處于嘗試和摸索階段,教學經驗和教學手段有所欠缺,項目資源庫建設尚未完善,項目實施期設置較晚(課程第9-12周),學生進入設計與應用開發的角色也較晚,有大約40%以上的學生感覺與專業融合有些困難,但仍有20%左右的學生覺得能加深對專業的了解,在分組設計與項目開發環節表現突出。第二年在2017級相同專業同等數量的學生中再次實施??偨Y上年教學情況,將項目實施期提前拉長(課程第5-12周)。在課程的第5-6周開始任務,要求學生收集數據,確定項目,進行需求分析、概念設計、寫出說明書;第7-8周進行邏輯設計、數據結構設計,建立數據庫;第9-12周進行數據庫應用系統的功能設計、界面設計等。由于學生進入項目早,準備時間充分;教師按周介入,進行檢查、指導、考核,項目完成情況與上一年比,學生涉及專業知識更多、實現功能更全、界面設計更多樣化。大約有62%的學生選擇自選項目(設置了獎勵措施),認為在項目設計過程中學到很多知識與技能,很有成就感。在項目考核時,教師隨機抽取小組中的一個學生代表該組進行項目展示和答辯,并以該生的成績作為全組的成績。這使得小組每一個成員都特別投入,認真地完成各自的任務,并盡量熟悉整個項目的各個部分,提高了學生的團隊協作能力,對學生的學習熱忱起了極大的促進作用。如此反過來又促進了學生對課程內容的理解,期末考試平均成績較2016級同專業的學生提高了約9.3分。兩年教學實踐表明,采用交叉融合教學模式,學生能更好更主動地應用數據庫技術解決本專業的數據處理問題。
4.結語
本文在新工科背景下,對數據庫技術與應用課程與學科專業交叉融合的教學模式進行研究與實踐,按照新工科人才培養目標,提出了“二線三段”的教學思路,改革教學模式,建立專題項目資料庫,重訂教學大綱,重組了教學內容,實施“案例導向、項目驅動”教學方法和多元化考核機制。實踐表明,在此教學模式下,學生能積極主動地將數據庫技術與學科專業相融合,利用數據庫技術解決本專業實際問題,為學生不斷獲取新知、接受終身教育奠定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