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論:我們為您整理了1篇經管專業“以賽促學”教學模式探究范文,供您借鑒以豐富您的創作。它們是您寫作時的寶貴資源,期望它們能夠激發您的創作靈感,讓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一、前言
伴隨高等教育的日漸普及化,人才競爭的日漸激烈,以及信息化及網絡通訊技術的日新月異。教育、教學與社會的聯系越發緊密和重要,因此,如何更好的發揮高等教育的樞紐,如何提升經管專業的辦學特色,避免趨同化,以使其更適合社會需求,就變得尤為重要,而且經管專業自身是一門兼容性很強的專業,可以與各個行業結合,具有很強的社會實用性,所以結合區域發展需要及社會實際,突顯經管專業本身的特色,也是提升高等教育經管專業辦學的題中應有之義?!耙再惔俳獭钡慕逃砟罹褪墙鉀Q這一問題的一大途徑。2015年,《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深化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實施意見》(國辦發[2015]36號)出爐,特別指出“積極開展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職業院校技能大賽活動;支持高校舉辦各類科技創新、創意設計、創業計劃等專題競賽”,開創了“以賽促教、以賽促學、以賽促創”的教育理念,這也成為深化高等教育教學改革,構建可持續的教育新常態提供了思路和方向[2]。
二、以賽促學對于提升經管專業教學水平的可行性分析
(一)常規教學模式已不能滿足經管專業的需求
“教師教,學生學”的常規教學方式,學生往往處于被動局面,是知識的接受者,填鴨式教育,他們又沒有太多機會去接觸實務,因此,對于學生來說,他們努力學的是他們比較陌生的理論和知識,就好像駕??埔豢荚嚕瑢τ跊]有上過路,沒有開過車的新手而言,讓他們去學習道路交通法規,總是顯得難以理解,而如果有過駕駛經驗的司機,再去學習,就會顯得得心應手。而技能大賽,就好像在學生踏出社會前,事先進行的模擬駕駛,幫助學生認知專業,加大對專業的理解,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二)技能大賽是基于社會對高等教育需求的指向標
技能大賽一般是基于企業和社會某種對人才的需求而設置,尤其是全國性大賽,一般都有涉及部級別教育機構、大型企業的支持,能夠更好體現宏觀教育戰略和社會需求,因此,可以縮小高等教育與社會的距離,尤其是對于地方性普通高校而言,可以通過大賽,起到直接的引導作用。
(三)以賽促學是踐行實踐教學理念的一種途徑
以賽促學的指的是通過各種專業大賽,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將被動學習變主動學習,以推動學生綜合技能的提升與專業演練水平,而且通過大賽,賽前準備、賽后總結,為提升實踐教學提供途徑和思路。
(四)技能大賽是檢驗理論教學的一把標尺
管理被認為是抽象的藝術,經濟更往往被視為宏觀的范疇,而其理論教學部分,對于學生來說,往往都是抽象的、難懂的,但是技能大賽則往往檢驗的是一個學生、指導教師以及專業對學校的綜合水平,不僅涉及學生學習和掌握技能的水平,還涉及教師和專業自身的理論祭奠和綜合實力,換言之,技能大賽可以作為檢驗理論教學的標尺,能夠駕馭技能大賽的學生,必然是理論基礎扎實的。
三、經管專業“以賽促學”的教學現狀
(一)各種技能大賽良莠不齊
時下,各種技能大賽目不暇接,大賽的規模層次也良莠不齊,甚至有些比賽主要商業盈利性強,收費過高,獲獎比例大,獲獎者水平低下,評判不公等現象。很多學校為了快速提升知名度,或者獲取相應獎勵,出現帶領學生盲目參賽的現象,疲于奔命,效果不佳,更無法體現“以賽促學”的效果,更是浪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得不償失。
(二)僅將大賽結果作為衡量業績的標準
很多高校建立了獎勵機制,根據技能大賽的級別和獲獎程度,對相關師生進行獎勵,這原本是一種激勵機制,但是在執行的過程中,也出現了僅關注比賽結果的現象,或僅將大賽結果作為衡量業績的標準。如果參賽沒有取得名次,就被認定為參賽沒有價值,甚至成為以后不參賽的原因。有些比賽舉辦方為了提高參賽率,就降低參賽標準,擴大參賽獲獎范圍,致使技能大賽水平降低。
(三)指導教師缺乏相應的勝任能力
目前,高等教育學府選聘考核教師的主要指標是“學歷”、“科研水平”、“項目”等,因此高等教育學府的很多教師多半致力于科研研究,所謂高學歷、強科研,對于企業實踐缺乏的足夠的經驗和歷練。所以在指導學生大賽方面顯得力不從心,缺乏實踐勝任能力,更有甚者出現指導教師都無法解答的現象,致使難以達到預期效果。
(四)突擊參賽,臨時抱佛腳
很多院校并未真正領會“以賽促學”的含義,對于各種技能大賽的籌備,臨時抱佛腳,短期突擊,根基不牢,甚至為了取得好的成績,出現刷題的現象。這就使得借助技能大賽促進提升教學效果的目的不能達到。而通過短期突擊取得的成績沾沾自喜,高估自身教學能力和存在的缺陷,而這些誤差,在學生就業時才能得以體現,畢業生與社會脫節,不能很好的勝任社會和企業的需求,眼高手低等現象層出不窮,降低了專業質量和含金量。
四、完善“以賽促學”的教學模式的構想
(一)選擇恰當且規范的技能大賽
僅能大賽雖然可以促進經管專業學生提升實踐水平,提高教學效率,但“以賽促學”并不是意味著,參加大賽越多越好,而是需要有選擇性,而且也只有公平、公正、專業且不具有太多的商業性的技能大賽才能起到促進作用。所以建立經管專業“以賽促學”教學模式首要解決的問題就是如何選擇適合學生的專業大賽。而一般情況下,評判的標準一般包括:主辦方級別,大賽的參賽率,是否具有很好的專業符合度,是否太具有商業性質,是否公平公正,專業性水平如何。
(二)正確運用技能大賽促進教學效果
提升弱化輸贏,重在參與。參加一項有水平的技能大賽,并能夠取得較好的成績,是好的,既可以衡量和檢測教學水平,歷練學生,更能得到一定成果。但很多學校有時過于重視參加技能大賽所取得的名次,甚至因為害怕成績過低而不去參賽,而“以賽促學”的真正意義并不在比賽的結果是取得怎樣的成績,而是通過比賽,來檢驗自身專業的綜合水平,就算成績不佳,也應該及時做好大賽總結,通過大賽與其他院校進行交流學習,與參賽學生進行賽后交流,分析原因,以找到差距和教學中存在的薄弱環節,并據此調整教學方向,改革教學手段,以提升教學效果的作用。
(三)建立健全穩定的“雙師型”教師團隊
由于各項技能大賽的舉辦,體現的是企業和社會對高等教育人才的要求,因此,建立健全一只穩定的“雙師型”教師團隊,不但需要教師具備扎實的專業基礎,還應該技藝精湛,樂于奉獻,這將是實現“以賽促學”的重要環節之一。雙師型教師指的是同時具有專業技術水平的教師,比如律師、審計師、會計師、稅務師、資產評估師等。因為他們具有一定的行業經驗,所以在指導學生參加大賽的過程中,更能游刃有余,使學生能夠更好的進步,以較大限度發揮“以賽促學”的效果。
(四)完善專業實驗室建設,建立可持續的長效機制
相應的專業實驗室建設和軟硬件配套設施,是保障“以賽促學”順利實現的必要保障。此外,還需要專人負責,將“以賽促學”融入到日常教學環節中,不因參賽而參賽,而是將參賽作為檢驗日常演練的一種檢測方式。將興趣作為引導學生的較大動力,讓學生在大賽的指引下,更好的理解專業的價值和未來的工作內容,由“被動學習”變為“主動學習”,由“臨時應對”變為“長效機制”才能從根本上實現“以賽促學”的真正價值。
五、結束語
以賽促學促教,不是說一味以參賽率和獲獎多少來衡量與評判的標準,而應該是一種途徑,一種思路,一種方式,通過大賽檢驗和衡量經管專業的教學水平,查找薄弱環節,增強高校間的交流,互補優缺,加強與企業和社會的聯系,讓畢業生更加適應就業需求,成為被需要的人才,甚至是不可或缺的人才,讓經管專業能夠凸顯特色,避免同化,以發揮更大的作用,提升高等教育的效率和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