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線客服

高職院校表演藝術類專業特色研究

引論:我們為您整理了1篇高職院校表演藝術類專業特色研究范文,供您借鑒以豐富您的創作。它們是您寫作時的寶貴資源,期望它們能夠激發您的創作靈感,讓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高職院校表演藝術類專業特色研究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描繪了2020年建成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的藍圖。主席在“”報告中明確提出:建設教育強國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基礎工程,必須把教育事業放在優先位置,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現代化,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我們必須完善職業教育和培訓體系,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堅定高等職業教育理念,以“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術技能型人才”為培養目標,以提高專業學生的音樂技能為首要條件,以保障畢業生適應國家、社會及地區要求為重要因素,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共同推進高職音樂教育事業的蓬勃發展。

產教深度融合的基本內涵是“產教一體、校企互動”,實現職業院校教育教學過程與行業企業生產過程的深度對接。產教融合不僅能夠提高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術技能人才的培養質量,還能夠促進職業院校和企業共同開展技術研發,并將成果轉化為生產力,推動企業技術進步、產業轉型升級和區域經濟社會的發展。

為貫徹“大格局,深調研”的精神,針對廣東粵北地區高職院校表演藝術類專業展開了深度調研。在調研中發現,清遠職業技術學院在產教融合、校政合作方面取得了顯著的成績,具有典型的“校園合一”辦學特色,凸顯了“做中學、學中做”的高職教育理念。在產教融合的有效路徑中,很好地實現了“五個對接”:一是專業設置與產業需求對接;二是課程建設與職業能力對接;三是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對接;四是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對接“校企共育”;五是師資隊伍建設對接行業企業專家。具體做法如下:清遠是少數民族聚集地,2007年,根據清遠市黨政班子聯席會議精神(【2007】8號),以清遠職業技術學院為依托,原清遠市文廣新局屬下組建的民族歌舞團脫離市政府,按“校(院)團合一”的模式組建清遠市民族歌舞團,走出了校企合作的新模式。目前歌舞團演職員在編人員15人,演出人員約40人,為了探索“現代學徒制”、“訂單培養”人才新模式,培養“適銷對路”的應用型人才,解決畢業生找工作難與歌舞團“缺演員”的矛盾,2010、2011年,民族歌舞團通過補貼學費的途徑與本專業合作專門招收舞蹈表演班(中專層次),實行校企聯姻、工學結合,該班專業課由本專業教師及歌舞團骨干演員共同承擔,實踐環節推行“師父帶徒弟”的現代學徒制訓練與學習方式,歌舞團演員以“一帶一”的形式帶領學生練功、排練,把歌舞團豐富的演出經驗直接傳授給學生,實現師資與師傅對接,學生學習與工作崗位對接,技能培訓與歌舞團需求對接。這種招生即招工、上課即上崗、畢業即就業的辦學模式,既建設了歌舞團,又辦好了教育,促進了學校和歌舞團的共同發展。在演出活動中歌舞團都啟用舞蹈表演班的學生,學員在專業上進步極快,成為歌舞團的常用演員,解決了歌舞團“缺演員”的問題,學生邊演出邊學習,實現教學、實踐雙課堂建設,這樣一來,學生學有目標,畢業后很快成為歌舞團的骨干,促使學院為企業發展提供人才支撐,企業也為學院的發展提供了資金支持,兩者互利雙贏。

目前,民族歌舞團主要從事公共文化服務推進全民公共文化教育等民生工程,如送戲下鄉等活動,給學生一個實踐平臺,提高學生的專業技能。合作初期,下鄉活動主要針對鎮級以上單位,目前已從每年10場擴展到100場,場次大幅度增加。在演出經費有限,學生表演水平有限、不能在臺上獨演的條件下,把學生作為互補演員,讓其承擔臺前臺后的工作,音樂表演專業的課程設置不再局限在舞臺上,拓寬到了臺前幕后,擴大崗位范圍,更適應社會需求及職業教育的培養方向。民族歌舞團自2013年9月更改法人,財政獨立,沒有事業編制,開辦及時年政府財政支持200萬經費,之后每年只有50萬作為運作經費,目前民族歌舞團的運作主要是通過項目競標,以每年200場文化惠民活動來支持運作,凸顯了群眾文化方面的優勢。

又如,河源職業技術學院在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方面,以“走出去,引進來”的方式,讓學生更多地參與專業匯報演出,不僅展示了學生的功底,同時也吸引外來單位的招聘。在教學過程中,老師積極帶領學生做科研,以“傳幫帶”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及深造率,并嘗試與政府合作,以訂單培養的方式開展了五年制辦學模式。在課程建設上,以“選修課”的形式納入非遺文化課程,與文化館合作,開設了“客家山歌”和“花潮戲”等課程。調研中,既看到了各高職院校在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方面取得的成績,同時也觀察到了一定的問題,提出幾點參考性意見。

1.各院校應根據“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的狀況,深化職業教育改革,加強與政府、企業合作。根據目前的就業定位分析,主要是幼兒園和社區需要大批的表演藝術專業文藝人才,應深入加強與政府合作,與企業“訂單培養”,爭取更多的突破機會,培養大批音樂人才。

2.推進信息化教學改革,按《國家職業分類大典》中“平臺+模塊”的建設,對接崗位的能力,分模塊教學,解決學生的方向性問題,注重開發在線課程及翻轉課堂,體現職業教育的“教學做一體化”教學模式,凸顯“教中做、做中學”的高職教育理念。

3.課程設置應具多元性、有效性、廣泛性,不要局限在舞臺上,應圍繞臺前幕后的崗位來設定核心課程,根據課程設置專業標準和課程標準,以適應社會需求,擴大崗位范圍。各院校應在如何科學地推進學科進步與發展,如何更適合社會多元化人才要求,如何將崗位的實用性與專業課程設置更好地融合上下功夫??筛鶕胤教厣黄普n程設置,依據企業調研設定課程,也可成立學生社團,輔助課程教學,如清遠成立“醒獅”、“曲藝社團”,也可根據自身的特色,開發校本教材等。

參考文獻:

[1]宋揚.高職院校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思考[J].常州信息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4,12-15.[2]牛士華,陳福明.新常態下深化高職教育產教融合研究[J].職業與教育,2016,2-15.[3]李惠峰,文云.高職“產教融合,校企一體化合作辦學”的探索與實踐[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5.

作者:陳婭

91综合网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