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線客服

思政 “ 雙主體說 ” 對中學教師職業道德的影響

引論:我們為您整理了1篇思政 “ 雙主體說 ” 對中學教師職業道德的影響范文,供您借鑒以豐富您的創作。它們是您寫作時的寶貴資源,期望它們能夠激發您的創作靈感,讓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思政 “ 雙主體說 ” 對中學教師職業道德的影響

思想政治教育學“雙主體說”理論的形成和發展是人們的主體性意識增強和“以人為本”觀念不斷加強的結果。關于“雙主體說”的概念,學界存在兩種說法:一種是教育者和教育對象互為主客體,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另一種是雙方都符合哲學中關于主體的定義,所以雙方都應該是教育主體。[1]“雙主體說”的提出是為了更加明確地認清教育者和教育對象的地位,明確雙方的責任所在,而不是要弱化教育者在教育實踐中的主導作用和混淆教育者的責任。

一、“雙主體說”提出的過程

學術界對主客體理論的發展階段沒有明確的劃分,但大致可分為形成階段和發展階段。1987—1999年為理論的形成階段。1987年5月,中共中央作出關于加強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決定后,關于主客體理論的文獻資料如雨后春筍般涌現出來,其中1987年金鑒康先生主編的《思想政治教育學》及時次敘述了主客體理論;陳秉公先生從人格特征角度論述了主客體的概念。20世紀90年代,關于主客體的論述沒有形成單獨的理論著作,多夾雜在相關書籍當中,且論述范圍略顯狹窄。2000年以后,受社會不斷發展進步、“以人為本”理念逐漸深入人心、“人學”研究興起等因素的影響,主客體理論迎來了新發展。陳秉公先生及時次將“主體和客體”作為思想政治教育學的“范疇”提了出來,闡述了“雙主體屬性”,把思想政治的全部要素包括在主客體之中。2006年張耀燦先生編著的《現代思想政治教育學》提出了一個相對完整的主體概念,從主體性層面系統闡述了主客體,提出了“雙主體”的說法。2012年以后,隨著思想政治教育發展空間的拓展和國家、社會、高校對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視,“雙主體”說面臨著更大的爭議和討論。多名專家學者在不同期刊發表帶有“追問”“再追問”“再追問的追問”“商榷”等字樣的學術論戰文章。反對“雙主體說”的學者以復旦大學顧鈺民教授為代表,他指出“雙主體說”存在著邏輯矛盾、面臨“三大問題”和淡化教師責任與自信等弊端。[2]針對顧鈺民教授的反對及批判,羅洪鐵教授及唐斌博士從關于主客體的爭論、概念比較、“雙主體說”的思考以及主客體理論評析等方面,闡述了“雙主體說”成立的依據及價值。[3]學術的百家爭鳴為“雙主體說”創造了更大的生存根基,為學科發展提供了理論指引。

二、“雙主體說”的內涵

馬克思主義哲學指出人是社會實踐活動的主體,具有主觀能動性。這意味著人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需要使用實踐工具和制定實踐內容,達到自己的目的。在這個過程中,人顯然是主體,而實踐工具和內容是客體。如果將這種哲學思想簡單地套用在主客體理論上,是無法解釋“雙主體說”內涵的。按照馬克思主義哲學,人作為主體作用于物質世界,那么物質世界就是被改造的客體。套用在“雙主體說”上就可以理解為,雙方均為教育主體,則教育資料自然歸類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客體之中,這就與“思想政治教育是培養‘人’、提高人的素質的活動”的初衷相違背。教育者與受教育者作為思政主體,構成思想政治教育學的基本范疇,并不是對教育資料進行改造,而是“雙主體”通過實踐運用教育資料對自己進行改造,這樣才符合“教育與自我教育相統一的規律”。哲學名詞引入其他學科時,原有的哲學概念只能當作理解引入學科中形成的新概念的輔助工具,勢必改變原有概念的意義?!半p主體說”并不是在所有情況下都成立,而是有其使用范圍和前提條件。

(一)主動與被動接受思想政治教育

有學者認為,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教育者與教育對象都是教育的行動者,都在進行自我學習、自我教育,所以都是教育主體。[4]在這個過程中,教育主體自發、主動地接受思想的更新和意識的提升,運用同一種教育資料實現思想政治教育“培養‘人’目的”,本身就已經發揮了主體意識的能動性,一方面有利于教師自身素質的提高和師生關系的平等,另一方面有利于學生自身的成長和課堂活力的彰顯。在教育實踐過程中,受教育者存在的心理問題也會使其認識不到自身的主體意識。盡管其本身是教育的主體,但存在的問題會使其逐漸脫離主體范圍。因此,主動與被動雖然不是“雙主體說”使用范圍的劃分依據,但可以是其使用的條件之一。

(二)教育主客體的矛盾轉化

主客體是對立統一的,在一定情況下會發生轉變。主體把社會意識、觀念、道德等傳達給教育客體,使得教育客體接受新觀念、新思想,從而提高自身素質。但在教育過程中,不全是教育者教育受教育者的情況?!耙蛔种畮煛薄皫煵槐刭t于弟子”等歷史典故,說明當教育客體通過自己掌握的材料提高認識水平后,給教育者提出學習意見和見解,為教育者轉變思路提供自己的意見,這時就會發生教育主體與客體的相互轉化。當教育主體因時代變化、年齡變化、知識結構等原因而固守陳規或者因條件限制無法觸及新知識、新思想時,自然會轉化為教育客體,接受再教育。主體與客體的關系不是恒定的,而是一個相互教育、相互轉化的關系,這樣才能實現教學相長。

(三)客體主觀能動性的發揮

根據思想政治教育矛盾和規律,教育者要根據社會需要和教育對象實際接受能力,對教育對象提出適度的要求,以達到社會期望的目標,但這并不意味著受教育者必須聽命于教育者。教育客體可以根據社會和自身心理發展的需要發揮主觀能動性,制定學習計劃和研究學習方法,如此既能發揮教育主體在教育中的優勢,又可以發揮自我教育在教育中的作用。教育客體通過發揮主觀能動性轉化為教育主體,既可以充分利用受教育者的學習時間,也能取得更加理想的教育效果。理解“雙主體說”的內涵,才能充分發揮思想政治教育的真實作用,絕不能無理由、無條件地談“雙主體說”。在其原則和范圍內使用,其合理存在的價值才能顯現。

三、中學教師職業道德面臨的問題

中學階段是學生成長成才的關鍵階段,中學教師的自身素質對中學生智力、身心發展和道德培養至關重要。但是由于受到社會經濟發展、網絡科技進步和人們主體意識不斷上升等因素的影響,媒體報道負面新聞也是屢見不鮮,使得教師面臨一定的壓力。

(一)職業意識不明確

中學政治、歷史等課程作為副科開設,學生對待課堂的態度不像對待主科那樣認真。這使得部分中學教師態度松懈,在課堂教學中只注重授課,未能給學生進行思想道德培養,更不能及時察覺學生的思想轉變。教師作為傳道授業解惑者,對社會的精神文明建設具有重要作用,受教育者接受怎樣的道德教化會直接在行為上顯現。因此,教師對待崗位和職業的態度將直接影響班級學生的思想和行為。

(二)打罵學生依然存在

學生作為教育主體的構成因子,其地位在教學實踐中并未得到足夠的尊重。在教學過程中,有的教師因為作業未完成或者遲到等原因對班級中的學生進行體罰,這些過于嚴厲的做法多是可以避免的。個別教師甚至對班里的一些學生不聞不問。處于青春期的學生心理較為脆弱,需要更多的引導。教師處理方式不恰當將會直接影響學生的成長與發展。(三)區別對待學生中學面臨升學率壓力,形成了以成績為主的教育方式,導致教師對成績好的學生產生好感,對成績差的學生多采取嚴格管理方式。許多學生認為教師區別對待班級同學,心理受到一定創傷。在教學實踐中,教師應該做到因材施教,鼓勵學生培養自己的興趣愛好,在知識教育的同時挖掘學生潛力,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

四、思政“雙主體說”對中學教師職業道德的啟示

(一)明確自身的主體責任

教師要樹立主體意識,必須明確職責。教師不僅要注重對學生知識的灌輸和智力的培養,也要注重學生道德培養和情感培養。教師對學生的道德培養以及意識形態灌輸是一個較為漫長的過程,因此教育者要有足夠的信心對待學生。教師的主體責任并不是簡單知識教授,而是培養學生明辨是非和價值判斷的能力,培養具有健全人格的學生。教師愿意將自身獻給教育事業就要樹立愛崗敬業的精神,對待課堂教學一定要認認真真、勤勤勉勉,對自己負責,對學生的成長負責。教師要遵守崗位規范,刻苦專研,以提高自身的教育技能和教法。,教師作為學校聯系家長的媒介,是家庭與學校的橋梁,及時反饋學生在校的相關情況,有利于家長了解學生在校的學習和生活狀態。學生的教育單靠學校是很難行得通的,家庭教育是整個教育環節的基礎性工程,必須發揮家庭教育的作用。

(二)尊重學生主體發展的客觀規律

學生作為教育客體,在參與學習和討論的過程中轉化為課堂的主體。教師應明確學生在班級中的主體地位,堅持平等的師生關系,共同營造良好的教育氛圍。傳統的“一言堂”極大限制了學生的發展,已經不再適宜當前教育的發展。網絡技術的飛速發展給學生的自我教育提供了平臺,學生合理利用網絡,進行自我拓展,獲取新的學習資料,實現自身發展。教師必須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明確課堂的主體構成,樹立教育“雙主體”意識。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應當督促學生完成授課內容,在教學中融入傳統文化和社會道德意識,讓學生參與到班級授課之中。同時,受教育者作為教育主體的構成,勢必對教師的教學方法提出更高的要求。教師必須變更教育觀念、轉變教學方法,教學內容必須富有時代氣息,滿足學生發展的需要。

(三)尊重師生平等的課堂教學模式

教育主體由教師和學生共同構成,但是課堂仍應該由教師主導。堅持教師主導作用,并非不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而是為了更好地達到教育目標。課堂教學中,教師利用自己的生活經驗、知識儲備以及教育水平可以深入掌握課本內容,對學生進行教育,教育對象學習教師的思維方式、知識等,同時尊重師生的人格平等,堅決不要以言語侮辱學生。失衡的師生關系只會讓課堂失去凝聚力,不利于課堂秩序的良性發展,最終導致教師難教、學生難學的混亂局面。

(四)堅持以情感人與以理服人相結合

合理的班規可以約束學生的行為,也是班級活動的行為標準,更方便課堂的管理。在受教育者犯錯時,依靠單純的武力和辱罵是解決不了問題的,而且會適得其反。要堅持以理服人,讓受教育者認識到自身的錯誤與不足。在懲罰受教育者時要堅持以情感人,在懲罰中讓其感受到教師的憤懣與期望。同時,教師要關注學生群體思想和情感發生的變化,走進學生的生活,做到“潤物細無聲”。五、結語

“雙主體說”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發展的結果,對推動中學教師職業道德建設具有重要意義。盡管思想政治教育“雙主體說”面臨著巨大的爭議,但是這一理論為教師職業道德的培養開辟了新的路徑。教育者培養教師職業道德必須深刻理解“雙主體說”的理論內涵,要貼近學生生活,傾聽學生的聲音,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在新時代背景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發生變化,人們的主人翁意識越來越高,“雙主體說”一定會迎來蓬勃的發展。

[參考文獻]

[1]祖嘉合.試析“雙主體說”的理論困境及化解途徑[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2(1).[2]顧鈺民.思想政治教育“雙主體說”評析[J].教學與研究,2013(8).[3]唐斌,羅洪鐵.思想政治教育學主客體理論的爭論及評析[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5(1).[4]陳秉公.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M].沈陽:遼寧人民出版社,2001.

作者:陶清 大理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

91综合网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