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論:我們為您整理了1篇民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途徑分析范文,供您借鑒以豐富您的創作。它們是您寫作時的寶貴資源,期望它們能夠激發您的創作靈感,讓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近些年,隨著民辦教育事業的快速發展,民辦教育在我國高等教育事業中的比重不斷提高,民辦高校正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培養合格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要舉措。
一、探索民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途徑的必要性
(一)新時代背景
互聯網世界原本就是一個信息良莠不齊的虛擬世界。它在提供了海量信息、為人們帶來極大便利的同時,充斥著大量反動、暴力、色情和虛假信息。隨著4G通訊技術、移動互聯網技術的快速發展、移動終端的普及,整個世界已悄然進入移動互聯網新時代。隨之而來的是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功利主義、極端個人主義等錯誤思潮的傳播速度和影響力日益提升,極大地影響著當代大學生正確“三觀”的形成。
(二)民辦高校學生的特點
與公辦高校相比,民辦高校的大學生有其自身特點。由于民辦高校的學生在中學階段的學業競爭中長期處于劣勢,因此其對傳統的課堂教學和教學內容大多較為排斥,以往的教學手段往往達不到預期效果。不僅如此,與公辦高校的學生相比,民辦高校的學生自信心和抗挫折能力大多比較欠缺、意志力較弱、自控力較差,對網絡的依賴性更強,網絡成為其獲取信息的最主要方式。因此,急需針對其特點,開展與之相適應的思想政治教育。
(三)當前民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現今各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以傳統課堂教學為主,以信息化教學為輔,但教學效果不盡如人意。
1.傳統課堂。傳統課堂教學仍然是目前各高校的主要教學模式。民辦高校的學生在學習上普遍缺乏主動性,學習目的功利心強,忽視思想政治等人文素質的重要性。這種教師在講臺上講授、學生在講臺下“灌注式”的被動學習,不僅不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由于民辦高校學生對于課堂教學原本就較為反感,導致學生更易于產生抵觸情緒,直接降低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不僅如此,課堂教學的內容和進度必須依據教學大綱、教學計劃有序進行,這也導致課堂教學對于突發熱門社會事件的時效性較差[1]。
2.網絡課堂。這幾年,隨著校園信息化的不斷深入,各高校陸續都建設了自己的校園網。信息化程度較高、擁有品質教育教學資源的高校還在校園網平臺上搭建了思想政治教育網絡課堂。這雖然打破了時間、空間上的限制,但只是將課堂教學內容以網絡課堂的形式呈現出來。首先,在教學方式上,網絡課堂仍是“灌注式”的單向傳授理論知識[2];其次,網絡課堂的交互性差,缺乏師生的交流和互動,難以體驗教師即時傳遞的價值情感;,網絡課堂是基于網絡進行,教學過程無法監督。因此,學生積極性和參與度依然不高,與傳統課堂教學相比,網絡課堂的教育效果往往更加不佳。因此,現有的思想政治教學手段已經凸顯其弊端。正如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明確強調,“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3]。在移動互聯網新時代下,民辦高校必須基于學生的特性,及時調整教育理念、內容、手段、模式等,努力探索思想政治教育新途徑。
二、新媒體為民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拓展新途徑
新媒體是新數字信息技術支持下的媒體形態,是相對于報刊、廣播、電視等傳統媒體而言的。在眾多新媒體中,“兩微一端”,即微信、微博、手機APP客戶端,發展尤為迅速。在移動互聯網時代下,新媒體的飛速發展為民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新機遇[4]。
(一)實際工作中的問題及原因分析
目前大多數高校都發現使用新媒體進行思政教育這一巨大契機,建立了官方微博和微信公眾號作為其信息的窗口,但收效甚微。這是因為在移動互聯網時代下,信息的傳播方式、人們的思維方式、獲取信息的方式和閱讀習慣均發生了巨大變化,而大多數高校都沒有把握新媒體的特性,還是以傳統媒體思維來運營新媒體,導致“新瓶裝舊酒”,新媒體的內容還是“老味道”,無法吸引學生的關注和興趣[5]。因此,本文接下來根據新時代、新媒體的特點,提出5點建議以供參考。
(二)建議措施
1.重視“意見領袖”。傳統的信息傳播是由校方負責信息的生產和傳播,學生只能被動地接收。在新媒體下,每個人從過去信息“接受者”轉變成信息“生產者”和“者”,每個人既“被影響”又“影響著”別人。不僅如此,新媒體傳播網絡中“意見領袖”的影響力是尤為巨大的。針對新媒體的網狀傳播特性,一方面,教師需要努力轉換角色,從過去的自上而下地向學生傳授知識轉變成新媒體中的“意見領袖”,以平等的姿態與學生進行交流;另一方面,有意識地在學生群體中培養“意見領袖”,將其納入到思政教育工作隊伍中,并對其進行監督、引導,使其朝著積極、健康的方向發展。
2.符合學生“碎片化”、“淺閱讀”、“小屏化”的閱讀特性。隨著社會生活的節奏日益加快,人們的時間也日益碎片化,學生的注意力難以長時間集中,只能進行較淺層次的閱讀。另外,電腦大屏幕能顯示一篇文章,而手機小屏幕只能顯示一個段落。學生獲取信息的主要媒介已經從電腦大屏幕轉變成手機小屏幕。而目前大部分高校在新媒體中的信息在形式和內容上都與其官網非常相近。篇幅冗長拖沓、重點不突出、排版不適合使用手機等移動設備進行閱讀,均增加了學生的閱讀難度。因此,為了提高學生的閱讀體驗,首先,需要精煉文章的篇幅,使其能在2-3分鐘內閱讀文,適應學生“碎片化”的閱讀特性;其次,使用不同的字體、字號、顏色,突出段落的重點內容,讓學生迅速掌握內容精髓,適應學生“淺閱讀”的閱讀特性;以一個手機屏幕所能顯示的容量來精煉段落文字,一個段落只包含一個觀點,并且將其精煉成在一個手機小屏幕內就可以全部顯示出來,適應學生“小屏化”的閱讀特性。
3.多采用生動活潑、輕松詼諧的圖像或視頻方式進行表達[6]。人們在接收信息的時候更偏好于視覺化的圖像、視頻信息,而不是抽象化的文字信息。事實證明,圖片、視頻帶來的震撼和影響力遠勝過文字。隨著移動互聯網技術和多媒體技術的不斷進步,大量簡單易用的趣圖、小視頻制作軟件不斷涌現,網絡素材日益豐富。這些都大大降低了技術門檻,有利于提高內容的生動性,引起學生關注,吸引學生學習。因此,思政教育工作者要熟練應用各種圖像、視頻制作工具,將過于嚴肅刻板的文字內容換以輕松生動的圖像或視頻方式呈現。
4.用文字傳遞信息時注重情感。由于微信、微博等新媒體主要應用于日常生活等非正式場景,社交生活屬性非常強,在使用新媒體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時,“官話套話”顯得格格不入,讓學生產生距離感,難以真正進入學生頭腦。因此,需要將這些內容進行“再加工”。借鑒自人民日報微信公眾號,多使用“你”“我”“他”等聊天時所用的無距離的平等溝通詞匯,除了信息之外還能很好地傳遞情緒,增加學生的代入感。
5.開展互動性強的實踐活動,提高學生參與度。相較于傳統媒體,新媒體的一個巨大優點是互動性強、參與度高。學生一方面可以利用智能手機的攝像、拍照、語音等功能,將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感和身邊的好人好事及時地記錄、分享;另一方面,可以點贊和轉發他人的分享。例如,2017年8月1日由人民日報客戶端推出的“快看??!曬出我的軍裝照”活動瘋傳各高校微信朋友圈,廣大師生表達了擁軍愛軍之情,激發了師生們的愛國愛黨愛軍的熱情,思想政治教育效果非常好。因此,民辦高校要借助新媒體平臺,組織開展各種別開生面的思想政治教育實踐活動,使學生從被動學習轉變成主動參與。
三、結束語
正如在2016年12月7日至8日的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的“要運用新媒體新技術使工作活起來,推動思想政治工作傳統優勢同信息技術高度融合,增強時代感和吸引力”[3]?;谛旅襟w的民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平臺建設要堅持以現實為出發點和落腳點,以學生的興趣為驅動力,提供個性化、生動活潑的內容,采取學習跟蹤、即時互動、情感交流等方式,借助網狀傳播特性提高影響力,并與傳統思想政治教育形成合力,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
參考文獻
[1] 張哲.論思想政治教育的話語困境與出路[J].教學與研究,2016(7):97.[2] 陳大鵬.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境與超越[J].天津市教科院學報,2017(12):32.[3] 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N]:人民日報,2016-12-09(01).[4] 張寶君,劉小喬.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微文化載體的功能[J].吉林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5(5):118.[5] 曹曉冉.4G網絡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現狀分析[J].現代交際,2016(11):162.[6] 游敏惠,唐妮霞.移動互聯網環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戰及對策[J].重慶郵電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3):70.
作者:秦凱 程星火 陳子冰 鄧玉坤 湖南軟件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