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線客服

財經類專業創業型人才培養研究

引論:我們為您整理了1篇財經類專業創業型人才培養研究范文,供您借鑒以豐富您的創作。它們是您寫作時的寶貴資源,期望它們能夠激發您的創作靈感,讓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財經類專業創業型人才培養研究

改革開放的40年來,我國經濟高速增長,一躍成為世界第二經濟體,但是,經濟規模的擴張導致生態、產業、城鄉等領域矛盾多發,給經濟發展帶來了瓶頸。為了轉變經濟發展模式,重塑經濟增長動力,國家提出了“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戰略,2015年開始,在各個高職院校中大力推行該種育人模式,受到了廣泛好評。

1、高職創新創業教育的概念與目標

1.1內涵

創新教育是對傳統教育模式的改良,內容包括教學方法、教學體制、教學理論、教學手段上的創新,充分反映了新時期的教育精神。創業教育重在培養學生的創業技能和創業素質,鼓勵學生在畢業后主動參加自主創業創新創業教育,可以充分挖掘區學生的潛能,培育他們的創業意識和創新精神。相較于我國而言,國外創新創業教育有著悠久歷史,最早可以追溯至1947年MylesMace提出的《新企業管理》課程,后來,麻省理工、德州大學等紛紛引入商業計劃競賽。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以比爾·蓋茨為代表的創業者掀起了“創業革命”,美國高校的創新創業教育也開展的如火如荼,在1989年11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明確提出了創業教育的重要性,并將其放置在與職業教育、學術教育同樣重要的地位。新時代的大學生不僅要具備崗位競爭力,還應該是一個具有創新能力的創造者,只有具備創業技能和創業精神,才能應對社會的挑戰。

1.2目標

在我國,創新創業教育還是一個新的思維,是順應高職教育和社會發展目標提出,出發點也是為了鍛煉學生的創業意識與創新精神。高職院校是應用型、復合型人才的培育基地,財經類專業則肩負為國家發展培育管理人才、企業家的任務,財經類專業包括金融、經濟、電子商務、商貿、會計、管理等學科,培育財經類專業學生創新創業精神直接影響國家的經濟發展。尤其是在我國步入新經濟常態下,我國進入了“供給側結構調整”、“創新驅動”、“產業分工價值鏈攀升”的關鍵階段,提高財經類專業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顯得極為重要。

2、高職財經類專業創新創業的開展現狀

關于我國創新創業的開展,最早可見于北京大學2001年的“元培計劃”,這一計劃旨在夯實基礎教育,做到因材施教,分流培育創新創業型人才。2001年,教育部包括在清華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在內的九所大學開設了“創業教育試點”,各個高校也編制了與創新創業相關的教材,除了理論教學之外,實踐活動也在如火如荼的開展。高職院校在創新創業教育的發展歷程還不長,在2015年提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戰略后,迄今為止,僅有不到4年時間,但是取得了豐碩效果,不管是在理論教學,還是在實踐教學,各個高職院校都在探索符合自身需求的教育模式。在實施過程中,也遇到一些困境:第一,教育資源的短缺。要培育真正的創新創業型人才,需要予以創新創業教育資源支持,就目前來看,高職財經類專業,在資源方面,短缺問題一直未得到解決。在財經專業的創新創業教育內容上,大多是以理論教學為主,政府、企業的支持少,理論講解多、實踐鍛煉少。在教育方式上,缺乏師生互動環節,且優質雙創型教師數量缺乏,盡管財經類專業教師多是科班出身,有扎實的財經類知識,但是他們基本未接受過系統的創新創業教育培訓,在理論、實踐知識上,都相對匱乏。第二,平臺建設的滯后。創新創業型人才的培養不僅需要理論指導,更多需要實踐平臺的鍛煉,現階段的創新創業教育平臺大多分散于各個實踐項目之中,多是在學校專業實訓室、科研平臺,或者企業中開展,沒有固定場所支持。加上教育體制不夠健全,導致雙創教育在課程設置、人才培育計劃、教學方法設計、管理機構組織上面,不太成熟,無法確保雙創教育各項政策都能落實到實處。第三,教育理念的缺失。創新創業教育在高職院校開設的時間不長,在社會大眾來看,財經類專業主要為銀行業、證券業等輸送應用型人才,這類職業待遇好、收入高。學生在校學習過程中,其主要的精力、時間大多應用于考證上,不管是學生,還是教師,對創新創業教育理念都缺乏正確、細化認識。在教師眼中,還是將專業教育作為主要目標,創新創業教育處于次要位置,創新創業教育理念普遍淡薄。第四,考核機制不完善。由于創新創業教育提出時間還不長,高職院校在創新創業人才機制的建設上,還處于初級階段,考核機制不完善是一個普遍存在的問題。多數學校將創新創業課程作為“選修課程”、“課外拓展課程”,沒有將其作為必修課程來開展教學,如果學生沒有參與“創業競賽”、“創新創業講座”,那么他們很少有機會接受創業教育。另外,學校沒有專門的創新創業教育部門,專業型教師數量缺乏,還沒有形成完善的教育體系。

3、高職財經類專業創新創業型人才培養模式的實踐

3.1教育理念的轉化

在傳統教育思維下,高職院校是以專業培養為主、創新創業教育為輔,這種教育理念并不適合創新創業型人才的培育。創新創業型人才既要具備良好的創新能力,還要具備比一般人更強的決策能力、管理能力、市場洞察力、可持續競爭力。因此,對于高職院校而言,從管理層到教師,都要轉變傳統教育理念,將“創新創業教育”放置在與專業教育同等重要的位置,“思想決定行動”,只有從思想上重視,方可讓創新創業教育步入正軌。同時,需要以思想作為引導,改革教育模式、人才培育方向,為學生提供具備可操作性的職業生涯規劃,引導學生正確認識自己的優勢和不足,無論在畢業后是否會走上創業道路,在三年的教學中,都要高度重視創新創業教育,讓學生具備更強的競爭力。

3.2搭建遞進式課程體系

為了滿足創新創業型人才的培育需求,需要重點在課程體系的構建上進行改革,根據財經類專業的育人要求,可以從如下幾個方向開展:(1)專業公共素質:在這一課程體系中,增設關于“專業認知”、“職業生涯規劃”、“創新創業指導”等方面的內容,讓學生能夠對創新創業型人才的各項素質要求有正確了解,從辨證角度看待自己的問題,達到創業精神、創新意識的啟蒙目的。(2)專業基本能力:在專業基本能力培養上,開設“職場溝通”、“創新創業基礎”、“專業前沿”等課程內容,將與創新創業人才培育相關的“財務管理學”、“營銷管理學”、“成本預算與風險預測”、“人力資源管理學”、“企業經營管理運作”等課程內容滲透至與之相關聯的財經類課程中,讓學生對創新創業需要的行業知識、管理要點、法律法規、政策制度有全面了解,并通過校內實訓、校企合作等方式夯實學生的社會經驗。(3)專業綜合能力:在專業綜合能力的培育上,開設“創業計劃書撰寫”、“創業管理”等實踐課程內容,為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的培育營造出真實環境,結合一系列的實訓、競賽活動讓學生完成各項任務,在實踐過程中真正理解創業思維,具備創新創業所需的管理決策力和實踐創新力。(4)專業實務培育:在專業實務方面,開設與創新創業教育相關的“頂崗實習”、“綜合實務”、“多行業財務實訓”課程體系,定期開展專題講座,讓學生在真實崗位中獲取知識,孵化具有可行性的創新創業項目,激發學生創業動力。

3.3打造復合型師資隊伍

財經類專業創新創業型人才的培養離不開高素質教師隊伍的支持,鑒于校內教師在創業經驗的不足,需要通過內外引進的方式來打造復合型師資隊伍,提高整個教師團隊的創新創業指導水平。首先,對校內教師開展系統、全面的項目實戰、創新創業理論培訓,挖掘財經類課程的創新創業元素,引導學生找準專業學習和創業之間的結合點,在教師的引導下付諸實踐。在寒暑假,組織教師進入“證券公司”、“財務公司”、“會計師事務所”開展實戰訓練,積累實踐經驗,并通過學習不斷成長,成為兼具理論和實踐指導能力的高素質教師。其次,構建專業教育、創新創業教育相結合的師資隊伍培育機制,在“證券公司”、“財務公司”、“會計師事務所”等企業中吸納自身人才,定期來校講座、培訓,并負責學生創業活動的指導。最后,深化校企合作,邀請行業精英、企業專家進入學校,擔任兼職教師,由校內教師、校外導師共同負責對學生創業活動的監督和指導,不斷提高學生的各項技能。

3.4構建完善的創業轉化通路

在社會的發展下,對于高素質、復合型人才的需求成為主流,高職院校是人才培育的基地之一,需要承擔起在優秀人才培育上的重任。要讓創業教育從理論轉化為實踐,需要構建出與之相符的創業轉化通路,一直以來,創新創業人才培養都存在重理論、輕實踐的問題,這既與應試教育思維、傳統教育理念有關,也與缺乏完善的創業轉化通路有一定關系。對此,政府、學校要加大基礎設施投入,構建創新創業孵化基地,將政府資源、學校資源、企業資源、行業資源、社會資源、國際資源之間整合起來,構建多元化實訓基地。同時,設置專項資金,在這一方面,要發揮出政府與行業的作用,開發符合地方特色的財政專項資金支持,針對財經類專業開發相應的創新創業項目。對于學校而言,要改變傳統封閉育人模式,構建出開放性、合作式的校企培育機制,與企業之間構建良好的戰略關系,讓學生能夠接觸到最新、最鮮活的財經實踐知識。

4、結束語

就現階段來看,我國正處于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階段,對于高職院校,需要培育具有“創新精神”、“創業意識”的人才,這是滿足我國經濟方式調整、產業結構轉型的客觀要求。在當前的市場經濟時代下,人才會直接影響企業的發展水平,企業之間的競爭,其本質就是人才之間的競爭,只有讓企業員工具備扎實的職業素養和專業能力,才能為社會制造出優質的產品和服務,獲取到大眾的認可。高職財經類專業學生創新創業意識與能力的培育是一項長期、系統工程,并非單方力量能夠完成,要切實增加政府、社會、學校之間的協作,構建完善的創新創業教育體系支持,確定人才培養目標,加強校企深度合作,重視價值引領和精神培育,通過多管齊下的渠道來提高學生創新創業能力。

參考文獻[1]劉一平.高職院校職業觀教育的內容與途徑探索[J].時代教育(教育教學),2010(11).[2]荊旭龍.進一步深化校企合作項目發展的途徑探索與分析[J].無錫南洋職業技術學院論叢,2018(Z2).[3]薛礦軍.中職學生跨文化意識及交際能力培養途徑探索與實踐[J].職業教育(中旬刊),2017(04).[4]蔡樂.高職院?!熬珳寿Y助”實施途徑探索———以北京農業職業學院為例[J].北京農業職業學院學報,2017(04).

作者:尋益人;作者單位:長沙職業技術學院

91综合网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