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論:我們為您整理了1篇混凝土擋土墻模板及混凝土施工技術范文,供您借鑒以豐富您的創作。它們是您寫作時的寶貴資源,期望它們能夠激發您的創作靈感,讓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0引言
曲線型鋼筋混凝土擋土墻在日常生活中很常見,出現質量缺陷如墻體弧線不流暢、墻體開裂滲水、沉降不均、表面接縫處錯臺不平整等情況較為普遍。通過對上述質量缺陷產生原因進行分析,采取合理技術措施可以有效減少或避免此類問題的發生。在認真分析研究施工圖紙的基礎上,根據現場實際條件對超長曲線型鋼筋混凝土擋土墻采取合理劃分施工流水段、木模板拼裝放樣、木模板支撐鋼管調彎弧放樣、混凝土跳倉澆筑分段流水施工等技術,同時加強過程管控,最終使項目施工質量、進度、安全得到充分保障,提高建設項目整體效益。
1合理劃分施工段及變形縫
一般曲面鋼筋混凝土擋土墻墻體長度較長,需要進行分段流水施工。依據圖紙設計及相關技術規范要求,擋土墻的分段長度應根據結構和地基條件以及材料特性確定。對于鋼筋混凝土擋土墻,當建筑在堅實或中等堅實的土質地基上時,其分段長度不宜大于20m;當建筑在巖石地基上時,其分段長度不宜大于15m。對于混凝土結構、砌石或混凝土砌體結構的擋土墻,以及建筑在松軟土質地基上的鋼筋混凝土擋土墻,其分段長度應適當減短[1]。對于擋土墻變形縫的設置要求是每間隔10~20m應設一道變形縫,當墻身高度不一、墻后荷載變化較大或地基條件較差時,應采用較小的變形縫間隔。另在地基巖性變化處、墻高突變處和其他建(構)筑物連接處應設沉降縫[2]。綜合比較技術規范對擋土墻分段長度和變形縫的設置要求,在曲面鋼筋混凝土擋土墻實際施工時往往將變形縫的位置留在其分段施工縫處。變形縫縫寬為10~25mm,縫內填塞瀝青油麻或其他柔性材料,塞入深度不宜小于200mm。有防滲要求的變形縫還應設置止水帶。
2擋土墻底板施工
鋼筋混凝土擋土墻一般采用重力式結構或護壁式結構。結構施工前必須對地基的承載力進行驗算,當擋土墻天然地基不能滿足要求時,應根據工程具體情況,因地制宜地做出地基處理設計。經處理后的人工地基應滿足承載力、穩定和變形的要求。現澆鋼筋混凝土擋土墻底板分段施工當處于露天環境條件時,最大分段長度不宜大于20m;當處于室內或土中時,最大分段長度不宜大于30m[3]。結合工程實際建議底板分段長度為15~20m。曲線型鋼筋混凝土擋土墻底板施工控制重點在于準確定位墻體位置及弧度。底板施工時應提前澆筑一部分墻體作為整片墻體的導墻。因此在底板鋼筋綁扎完成后,墻體鋼筋也要預留一部分以滿足導墻澆筑混凝土的要求。應按設計圖紙及施工規范要求留置豎直和水平施工縫,墻體水平施工縫應高出底板表面不小于30cm處[4],有防滲要求時應設置止水帶。止水帶安裝及固定應滿足設計和規范要求并做好成品保護工作。大多數情況下需要在擋土墻底板上預埋墻體模板支撐錨固件(地錨),依據墻體高度和厚度的不同,地錨的直徑也有所差異,地錨的間距及分布、數量不同,地錨可采用現場鋼筋或Ф48×3.0mm鋼管加工制作。
3墻體模板施工
曲線型鋼筋混凝土重力式擋土墻墻體模板施工主要包含:模板現場拼裝、模板吊裝、模板安裝、模板支撐體系搭設及加固等。
3.1墻體模板的現場拼裝
墻體模板現場拼裝包括直線形墻模板拼裝和弧形墻模板拼裝。本文重點探討弧形墻模板場放樣及拼裝。木模板常用規格為915mm×1830mm和1220mm×2440mm,厚度為16~20mm。根據墻體弧度的大小選擇合適規格的模板,同一工程宜用相同規格模板。在短邊方向將模板分割為若干塊(一般3~4塊),分割塊數越多拼裝后弧線越平順,但拼裝越困難,澆筑混凝土時漏漿的風險越大。模板分割后長邊方向兩邊同側用釘子釘上木方作為背楞,相鄰兩塊背楞間用木條連接;相鄰兩塊模板間會形成V字形縫隙,縫隙用海綿條填充,并通過模板擠壓密實,縫隙的寬口面用塑料膠帶黏貼平整。模板現場放樣及拼裝的規格和尺寸由澆筑段擋土墻的長度、分次澆筑的高度、墻體的弧度決定。
3.2模板安裝
模板拼裝完成后,需要在模板上開孔以便固定M14對拉穿墻(止水)螺栓。弧形墻部分先開一側墻面模板孔,另一側模板孔在模板安裝時再開以便精準定位。直形墻段模板可對齊后同時對稱開孔。孔的布局由澆筑段墻體的澆筑高度和厚度決定。
一般情況下,澆筑混凝土的高度越高、厚度越大,孔的間距越小。螺栓孔的布局可以是正方形,也可以是梅花形,大多數現場是采取正方形布局。正方形布局的好處是便于模板安裝,并可節省固定模板用的Ф48×3.0mm鋼管。梅花形布局時,螺栓孔的凈距比正方形布局時小,在此情況下使用的Ф48×3.0mm鋼管會更多。正方形布局時螺栓孔的距離一般取400~600mm,越往高處澆筑混凝土的高度或厚度越小,螺栓孔的距離可適當增加,但是同一澆筑段內縱向或豎向的距離必須保持一致且水平和豎直方向在同一條直線上。模板置于安裝位置后開始進行M14對拉穿墻(止水)螺栓的安裝與固定。作為固定模板主楞的Ф48×3.0mm鋼管必須與鋼筋混凝土擋土墻的弧度相適應?,F場需依據擋土墻的弧線進行Ф48×3.0mm鋼管的放樣,在弧線中點、拐點等位置做好標記并利用鋼管調彎機進行調彎。水平向雙Ф48×3.0mm鋼管主楞要緊貼模板豎向的木方背楞,通過山形卡扣和蝴蝶形螺母在墻體的兩側同時緊固。相鄰水平向、豎向雙Ф48×3.0mm鋼管主楞接頭位置應相互錯開500mm及以上且不得在由雙Ф48×3.0mm鋼管主楞圍成的方格內。由于超長曲線型鋼筋混凝土擋土墻一般采用跳倉流水施工技術,因此在前后兩段墻體混凝土澆筑作業完成并達到設計強度后,中間段墻體模板在兩端位置的安裝與緊固是其質量控制的重點環節。此施工縫的位置應盡可能避免出現在擋土墻的弧線段或拐點段。模板與完成澆筑段擋土墻的搭接寬度應不小于100mm。搭接部分的模板應緊貼混凝土面,如有縫隙可用海綿條塞緊密封,以防澆筑該段混凝土墻體時漏漿。
3.3模板支撐體系
根據擋土墻每次混凝土澆筑的高度、厚度不同,模板支撐體系設計方案也有所調整。往往第一層墻體混凝土澆筑的高度在支撐結構滿足其剛度、強度及穩定性的條件下要盡可能地提高。在弧形墻的中點、兩端點、以及1/4弧線處、3/4弧線處均需設置垂直于模板面的斜向支撐點,每處宜設至少兩道斜支撐,斜支撐與地面的夾角不宜大于60°。當弧形墻的弧線段過長時應在上述各弧線段的中點處加密設置支撐點。當擋土墻的高度超過4m時,宜在墻的兩側布局兩排支撐點。第一排支撐點離墻體距離為1~1.5m,第二排支撐點離墻體距離為2~3m;當擋土墻的高度小于4m時,在墻的兩側布局一排支撐點即可,支撐點離墻體距離為2m左右。各支撐點(Ф48×3.0mm鋼管制作的地錨)間用Ф48×3.0mm鋼管連接,并以十字卡扣固定。Ф48×3.0mm鋼管的搭接長度不小于1m,用三個轉卡等距固定,兩端的轉卡離鋼管的端頭為100mm。斜支撐采用Ф48×3.0mm鋼管并與地面上的通長Ф48×3.0mm鋼管用十字卡扣固定。當墻體高度超過4m時,往往還需增加斜向拉結裝置。具體做法是在模板頂端的豎向Ф48×3.0mm鋼管主楞上焊接直徑14mm的圓鋼并與對側墻體的地錨支撐系統做可靠連接。在圓鋼離地1m高度的位置設置可調節長短絲杠裝置,以便對擋土墻另一側的模板進行調整和緊固。通過Ф48×3.0mm鋼管斜向支撐和可調14mm圓鋼對模板頂部拉結的雙重控制,形成了一個完整的弧形擋土墻模板支撐體系。
3.4模板驗收
模板安裝完畢后,混凝土澆筑前模板內表面應提前澆水、澆透,并將模板內的雜物、積水等清理干凈[5]。施工項目部組織有關人員共同檢查、驗收,對構件截面尺寸、平整度、垂直度以及構件的弧度是否滿足設計圖紙及規范要求,對模板支撐是否牢固等進行詳細檢查。驗收通過后,方可澆筑混凝土。
4混凝土施工
曲線型鋼筋混凝土擋土墻一般采用泵送混凝土進行澆筑。依據設計圖紙及規范要求并結合混凝土季節性施工的特點,從施工的角度要統籌規劃、精心組織、科學管理,采取跳倉法流水施工工藝加快擋土墻的施工進度、提高施工質量,全面提升工程效益。
4.1跳倉施工選擇依據
對于超長曲線型鋼筋混凝土擋土墻混凝土質量的主要控制點表現在兩個方面:(1)混凝土的有害裂縫的控制;(2)施工縫的處理。跳倉法按照“分塊規劃、隔塊施工、分層澆筑、整體成型”的原則施工,其模式是隔段澆筑,最后連接成一個整體。跳倉法施工的分段長度不大于20m,相鄰兩段分倉澆筑時間間隔不得小于7d。跳倉法利用“抗放兼施、先放后抗、以抗為主”的原理,避免了混凝土施工初期部分激烈溫差及干燥作用[6]。這樣既可以有效控制混凝土的早期裂縫又能以施工縫替代后澆帶、分段流水施工加快施工進度。
4.2施工縫構造
對于超長曲線型鋼筋混凝土擋土墻跳倉法施工,其施工縫留置部位有3處:(1)底板水平施工縫;(2)導墻水平施工縫;(3)擋土墻墻體豎向施工縫。底板水平施工縫具體做法:止水鋼板上焊接14@300的鋼筋網片,在鋼筋網片上綁扎鋼絲網,阻擋混凝土外溢,止水鋼板安放在底板或墻體中線位置上。此做法可以免拆模施工。如圖1所示:墻體豎向施工縫具體做法:先澆筑的擋土墻墻體模板拆除后(該段墻體兩端已經預埋止水鋼板),對接縫處混凝土表面清理、鑿毛,再支設相鄰段墻體模板。如圖2所示:導墻水平施工縫按設計圖紙及相關規范留置。4.3混凝土原材料控制選擇低水化熱水泥,宜用P.O42.5水泥。嚴格控制骨料的含水量和含泥量及其他雜質的含量,優化配合比設計,在保障設計圖紙要求的混凝土強度、耐久性、工作性能的前提條件下盡量減少水泥和水的用量?;炷寥肽L涠纫藶?20~160mm,最大不得超過180mm,在滿足施工和泵送要求時應盡可能采用較小的坍落度?;炷烈藫郊臃勖夯遥瑩搅空寄z凝材料總量的30%~50%為宜。跳倉法施工用混凝土不應使用膨脹劑或膨脹劑類外加劑,且應優選減縮型聚羧酸高效減水劑。
4.4混凝土運輸
為保障擋土墻混凝土的連續供應,盡量避免出現施工冷縫,每次澆筑混凝土前,應密切關注從混凝土攪拌站到施工現場沿線的交通狀況,并做好應急預案以保障混凝土的及時供應。同一倉混凝土需連續澆筑,允許的間歇時間應符合規范要求。當混凝土運至施工地點后,如發生混凝土坍落度損失較大或有離析現象時,嚴禁在混凝土拌合物中加水,應使用外加劑進行調整,并快速攪拌不少于120s,如還不能滿足設計性能指標應棄用。4.5混凝土澆筑
4.5.1混凝土澆筑前的整備工作
澆筑混凝土前應對作業班組做好書面的技術、安全交底,加強責任意識。安排好交接班時間,嚴禁疲勞作業。完成模板及支撐體系、施工作業平臺腳手架的驗收。保障場內施工用水、供電滿足混凝土連續施工的需要、道路運輸通暢,文明施工管理到位。
4.5.2混凝土入倉鋪料與平倉振搗
跳倉法混凝土施工要控制好混凝土的入模溫度,以5℃~32℃為宜。混凝土泵送進倉后,人工輔助將拌合料均勻攤鋪。底板混凝土澆筑應從分倉段一端向另一端澆筑,采取全斷面分層澆筑,分層厚度不大于300mm。使用平板振搗器拖動振搗,使骨料下沉,漿料泛面,并注意整平。澆筑墻體混凝土時,布料設備的出口以及振搗棒離模板內側面至少50mm,并不得觸動鋼筋及預埋件。使用插入式振搗器應快插慢拔,移動間距40cm左右為宜,每次振搗持續時間控制在20~30s,以混凝土不再顯著下沉、不出現氣泡、開始泛漿為準,做到既不漏振也不過振[7]。振搗上一層時應插入下層至少5cm,以利于層間結合。跳倉法混凝土澆筑應采用二次振搗工藝,在混凝土凝固前適時在施工縫處、鋼筋密集區、擋土墻弧形段的中點及拐點處、預埋構件處等位置進行二次振搗,以消除混凝土中多余的水分和孔隙,增加其密實度,減少因溫濕度的變化而產生的有害裂縫。澆筑底板混凝土時,表面漿料應均勻分散開并在混凝土初凝后、終凝前用木抹子進行二次或多次抹壓以最大限度減少或避免混凝土表面產生干縮裂縫。
4.6混凝土的養護
超長曲線型鋼筋混凝土擋土墻混凝土的養護應安排專人負責,并做好交底工作,明確其崗位職責,實施獎罰管理制度以提高其責任意識和工作積極性。底板混凝土澆筑完成后應覆蓋塑料薄膜;墻體混凝土宜先進行帶模養護至少3d,再進行土工布覆蓋養護,保濕養護時間不少于14d。平均氣溫高于5℃時,用土工布對混凝土表面覆蓋嚴密并澆水。當日平均氣溫低于5℃時,不得澆水。冬季施工時還應加蓋保溫棉并做好測溫工作以便及時調整養護措施。
4.7混凝土季節性施工
澆筑混凝土前應掌握氣象信息、天氣動向,合理安排施工生產,并預先采取有效措施,做好澆筑過程中和澆筑后的混凝土防護工作。(1)暑期施工:澆筑混凝土后應及時進行保濕養護,可覆蓋塑料薄膜或土工布澆水養護并保障混凝土表面有凝結水,養護時間不少于14d?;炷寥肽囟瓤刂圃?2℃以下,且宜避開高溫時段施工。(2)冬季施工:混凝土入模溫度不應小于5℃,加強保濕保溫施工措施并實時監控氣溫變化以便動態調整保溫措施。(3)大風及雨天施工:大風天氣施工時,在作業面宜采取擋風措施,增加混凝土表面抹壓次數并覆蓋塑料薄膜和保溫材料;雨雪天不宜澆筑混凝土,如確有必要應采取措施確?;炷潦┕べ|量。當遇雨正在進行混凝土澆筑時,應將混凝土澆筑到最近一處合理施工縫處并留直茬,澆筑完及時苫蓋混凝土,同時禁止新澆筑混凝土被雨水沖刷。雨后恢復施工時,如未超過混凝土的初凝時間,可繼續混凝土的澆筑。如超過初凝時間,等混凝土達到可進行剔鑿的強度后對施工縫進行剔鑿處理,再進行澆筑。
5結語
對于超長曲線型的鋼筋混凝土擋土墻的施工技術的探究涉及材料、設計、施工等多方面,本文僅從擋土墻弧形墻段模板的搭設、變形縫構造、超長鋼筋混凝土擋土墻跳倉法分段流水施工的應用等方面探析,用以解決實際施工過程中質量、進度、安全等方面的問題。
參考文獻
[1]SL397-2007,水工擋土墻設計規范[S].
[2]04J008,擋土墻(重力式、衡重式、懸臂式)圖集[S].
[3]GB50010-2010,混凝土結構設計規范(2015版)[S].
[4]GB50108-2008,地下工程防水技術規范[S].
[5]GB50666-2011,混凝土結構工程施工規范[S].
[6]T/CECS640-2019,超長大體積混凝土結構跳倉法技術規程[S].
[7]GB50204-2015,混凝土結構工程施工質量驗收規范(附條文說明)[S].
單位:李樂平 作者:北京國際建設集團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