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線客服

時代高度融合前沿輿論分析

引論:我們為您整理了1篇時代高度融合前沿輿論分析范文,供您借鑒以豐富您的創作。它們是您寫作時的寶貴資源,期望它們能夠激發您的創作靈感,讓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時代高度融合前沿輿論分析

一、站在時代高度,為人民而歌,為新聞立題

站在時代的高度,做黨的好聲音的堅定傳播者,社會進步的記錄者和人民群眾的代言者,才能讓主旋律更響亮、正能量更強勁,不斷鞏固和壯大主流思想輿論。2021 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 100 周年。面對建黨百年這樣的宏大主題宣傳,各家媒體紛紛亮出“絕活”。地方主流媒體能否在激烈的競爭中脫穎而出,唱響時代的最強音,搶占輿論的最前沿,是對黨媒責任擔當的重大考驗,也是對人才團隊宣傳能力、報道水平的全面檢驗。抓住機遇,彰顯黨媒的硬核擔當,必須以高站位的覺悟和眼光統籌謀劃,快速整合最強資源,實現最優配置,達到最好效果。泰州廣電牢牢把握“黨的盛典、人民的節日”這一主基調,緊緊圍繞建黨百年的主題主線,舉全臺之力,精心組織、周密部署,充分發揮“臺、網、端、微”立體化傳播優勢,精心策劃開設了 40 多個新聞專欄、專題。從選題策劃、平臺設計、形式包裝、傳播推廣等各方面發力,唱響了建黨百年輿論宣傳的最強音。

(一)“規定動作”強守正,彰顯宏大主題的高端大氣

結合黨史學習教育、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回望“十三五”、開局“十四五”、慶祝建黨百年等重大主題宣傳報道,精心制定詳細的全媒體報道方案,圍繞主題主線,廣播電視、新媒體等平臺統一開設專欄、專題。根據各平臺新聞的展現和傳播方式,分別明確“規定動作”的報道團隊、內容要求等,鼓勵守正創新,以高品質的內容表達和形式表現贏得觀眾的口碑。電視專欄《奮斗百年路 啟航新征程》,主要回望中國共產黨的奮斗歷程,生動展現在黨的領導下,泰州各地、各領域發生的歷史性變革、取得的歷史性成就。但面對這一宏大主題,如果只是千篇一律地唱高調,缺乏感人的故事細節,很容易陷入呆板僵化的套路中。為避免發生這種不接地氣的現象,在專欄策劃、采制時就明確提出記者要真正沉下去,深入到基層,以小見大,挖掘歷史性變化的發展故事,解密歷史性成就的成功“密碼”。江蘇泰州是一座水城水鄉,建設人民滿意的幸福城市是近年來一直追求和努力的方向。雖然這座地級市成立不過26年,但紅色資源豐富。這里是人民海軍誕生地、中國人民志愿軍特級戰斗英雄楊根思的故鄉?!叭齻€不相信”是這座城市的精神特質。在專欄下的一系列主題報道中,無論是“三大先進制造業集群”崛起、“幸福水天堂”城市品質建設,還是一批“全球第一”的特色優勢打造等,都在著重講述發展的同時,通過更多細節、采訪,體現一代代人的奮斗精神和對“三個不相信”的弘揚與傳承。聚焦這一重大主題專欄,全年播發各類新聞報道200多篇,多維度、立體化深入挖掘泰州各個歷史時期偉大精神的豐富內涵和時代價值,大力唱響共產黨好、社會主義好、改革開放好的時代主旋律,呈現翻天覆地的變化和動人故事。同時,運用“電視+新媒體”,創新表達方式,形成強大傳播矩陣,為受眾提供可看可聽可感受的精彩體驗,進一步彰顯文化自信、凝聚中國力量。

(二)“自選動作”巧創新,打造接地氣聚人氣的爆款產品

相比傳統電視媒體,新媒體的表達和傳播更加靈活、便捷。以網絡和移動傳播媒介為主的新媒體平臺為用戶提供了幾乎不受時空限制的便利。黨媒新媒體平臺必須積極利用新媒體的獨特優勢,在堅持“優質內容為王”的前提下,靈活巧妙地搶占“網、端、微”主戰場。以網絡、平民、互動的視角吸引更多受眾注意力,觸發點贊、關注、轉發。泰州紅色資源豐富,讓更多人在“紅色血脈”中汲取磅礴偉力,主流新媒體在“自選動作”的創新傳播上大有作為。致敬歷史,重溫紅色記憶,通過實實在在可觸摸可感知的歷史實物和當事人的講述更能激發觀眾的興趣點。泰州廣電策劃推出的百集微視頻《紅色百年·泰州英雄譜》,以小切口入手,用3分鐘左右的短視頻,對泰州珍藏的一件件紅色文物史料,進行全方位、立體式追尋。這些作品在表現上,有的以出鏡記者現場講述,有的通過紀念館講解員的介紹,通過與聲、畫、特效有機結合,立體展示背后感人故事,生動展現中國共產黨人頑強拼搏、不懈奮斗的革命情懷和奉獻精神?!都t色傳家寶》系列,聚焦百姓家中珍藏的一件軍大衣、一枚紀念章、一張嘉獎令等特殊的紅色“傳家寶”,讓珍藏者或者家人講述背后真實、溫暖、感人的紅色故事,讓受眾從斑駁的歷史中感受信仰的力量,體悟家族傳承中的奮斗精神。這些微視頻作品在手機客戶端等新媒體推出后,贏得了較高的閱讀量和轉發量,涌現出不少爆款產品。站在時代的高度,為人民而歌,為新聞立題。主流媒體必須扛起責任擔當,始終堅持守正創新,充分發揮內容、平臺強勢,更好地整合傳統媒體與新媒體資源,讓重大主題宣傳的聲音更洪亮、氛圍更濃厚。

二、走向融合前沿,以質效引領,以創新突破

2019 年 1 月 25 日,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體學習時把“課堂”設在了媒體融合發展的第一線。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我們要因勢而謀、應勢而動、順勢而為,加快推動媒體融合發展。媒體融合環境下,信息傳播呈現出“終端隨人走,信息隨人轉”的情況。因此,在報道過程中不僅應該考慮大屏的傳播,更應該關注小屏的信息傳達,實現大屏與小屏的同頻共振。[1]隨著媒體融合不斷向縱深推進,泰州廣電通過建立全媒體指揮平臺,實行“中央廚房”采制模式,打通平臺、內容、技術壁壘,形成了“臺、網、端、微”各類媒體平臺融合發展、大小屏共同呈現的傳播新格局。在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成立 70 周年暨渡江戰役勝利70周年之際,泰州廣電以媒體融合發展的新思維主動創新策劃,除了在電視、廣播開設“海軍誕生地 渡江英雄城”專欄外,針對“學習強國”、微信公眾號和視頻號、“我的泰州”手機客戶端等新媒體平臺傳播優勢特點,精心策劃制作系列微視頻《海軍誕生地 為什么是泰州》、快閃產品《從泰州啟航》等新媒體產品。系列作品推出后,各平臺全網點擊量超過200萬。在當年的全省媒體融合創新案例評選中,這一融媒體報道案例榮獲“優秀單項案例獎”。新技術是媒體融合發展的發動機和加速器。新技術應用為內容的生產設計和平臺傳播賦能,讓新聞信息的傳遞和接收更加方便快捷,更具交互體驗感。去年7月1日,泰州舉行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 100 周年大型歌詠晚會。泰州廣電在報道中充分發揮 5G、大數據技術支撐作用,通過新媒體平臺“我的泰州”APP、“泰州微視聽”微信視頻號、“泰好看”抖音號等,并聯合多家省級熱門平臺同步直播,吸引超過100萬用戶線上觀看、互動。作為第二十屆江蘇省運動會的主辦城市,去年 8 月,泰州舉行省運會開幕倒計時一周年活動,更是嘗試將 5G 技術和 AR、VR 等技術進行了深層次融合碰撞,為內容的生產和傳播賦能?;顒蝇F場的表演,借鑒G20峰會西湖演出中虛擬演員手法,利用視頻連線、冰屏、AR、VR等技術,將主會場、望海樓、冰屏虛擬演員融合到同一個舞臺,通過“場內場外、線上線下、市內市外”互聯互動的形式,在云端打造了一場全景展示泰州備戰省運、喜迎省運的盛會,給線上線下受眾提供了更強的沉浸感與視覺體驗。麥克盧漢曾說過:“真正有意義、有價值的‘訊息’,不是各個時代的傳播內容,而是這個時代所使用的傳播工具的性質及其所開創的可能性以及帶來的社會變革。”[2]主流媒體與5G、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傳播技術的融合,一方面引領了技術發展的方向,另一方面又借助技術助力媒體深度融合,在傳播渠道和質效上實現了提升。廣電媒體與一些通信運營商和技術公司的合作,為實現移動優先,在多平臺搶占信息傳播制高點,沖在全媒體時代新聞傳播的最前沿,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支撐。當然,內容永遠是根本,融合發展必須堅持內容為王,以內容優勢贏得發展優勢。新型主流媒體在借助新技術,不斷創新新聞表達和傳播方式的同時,更要始終把優質內容作為媒體競賽場上比拼的“硬通貨”,通過推出更多有思想、有溫度、有品質,有傳播力、影響力的作品,來贏得受眾的關注和認可,真正以轉型融合發展的新實踐探索重大主題新聞報道的新路徑。

三、當好輿論的“標桿”,守牢主陣地,打好主動仗

新媒體時代,人人都有“麥克風”,但“影響力”依然是最稀缺的資源。主流媒體要當好新聞輿論的“標桿”,必須牢牢掌握輿論工作的主動權和主導權,始終保持自身的影響力、公信力和權威性。主流媒體“標桿”效應的積累與認同,既來自于媒體對新聞事件本身的快速傳播,又來自于對信息的深層次掌握和解讀。前者依賴于移動優先的平臺技術支撐;后者重在深度報道和新聞評論,是一種更高層次的提升。

 (一)以信息的快發首發搶占輿論高地

 用戶在哪里,信息傳播就第一時間覆蓋到哪里。權威信息的移動優先,全網首發,對搶占輿論陣地,彰顯主流媒體的影響力至關重要。特別是對一些重大主題活動的早策劃,快傳播,可以及時有效地形成濃厚的輿論氛圍。在嚴峻復雜的疫情防控形勢下,廣電主流媒體積極與衛健委、疾控中心等保持溝通聯系,第一時間獲取權威信息,并將新媒體微信公眾號推送內容由每天三推、每推四條調整為每天七推,每推三到四條。同時,充分利用圖文、視頻、直播、動畫等多形式、多平臺及時發布疫情防控權威動態消息,更充分更及時地滿足公眾的知情權,引導全社會齊心協力積極應對疫情。針對一些重大主題、重要節點的宣傳,根據“臺、網、端、微”各平臺特點,有針對性地提前拿出詳細策劃方案,提前采制系列創意產品,為重大主題活動提前營造濃厚氛圍。2021 年,泰州舉行“走進深圳”系列推介活動,“泰州微視聽”微信公眾號提早謀劃,以泰州“鳳城”和深圳“鵬城”兩地密切交往為重點,推出了《鳳舞 鵬翔 背后的故事》《泰美好 深愛您》等圖文、短視頻“爆款”產品,并在兩地主流媒體互相推送,整個活動受到兩地市民、網友的廣泛關注。

(二)以立體化的呈現解讀贏得認同

 李普曼曾在其著作《輿論》中說過:“那些距離較遠的事物若要進入我們注意力的中心,就必須被轉化為有可能獲得我們認同的圖像信息,否則便只能在我們的注意力范圍內轉瞬即逝。[3]相對于單調的文字和簡單的圖像,電視畫面和聲音的視聽化表達方式,在對許多事件和主題報道上更具傳播效果。泰州廣電開設的專欄“輝煌十三五”,采用記者走基層、航拍、演播室虛擬技術以及大量的現場采訪等多種表現形式,將“十三五”時期泰州各地發生的翻天覆地變化、各行各業的改革創新成果進行深度解讀、全媒體展示。“頭條工程”聚焦產業轉型升級、城鄉融合發展、民生福祉改善等,深入企業、鄉村蹲點采訪,講述萬千變化,力求把故事講深講透講精彩;“大美泰州”產品以無人機航拍、延時攝影、混剪等,展示各地田園鄉村的秀麗風光、獨具特色的景點美食,充滿“煙火氣”的城市街巷;“慶豐收 我代言”通過鎮、村書記當“主播”,線上線下“推銷”當地農副產品……一批有品質、有深度的主題報道,各種創新性的視覺呈現,讓受眾、網友耳目一新,引發了人們對改革發展成就的共鳴。這種對重大主題開展的集中宣傳、深入報道、融合呈現,往往因為時間長、容量大、有聲勢、有規模,更容易形成新聞報道的集聚效應,贏得大眾認同,也成為壯大主流輿論的重要方式。

 (三)以鮮明的觀察評論實現價值引領

新聞評論是媒體的靈魂、旗幟。融媒體環境下,主流媒體既需要用好以快見長的電視快評、網絡熱評,又需要用好以質取勝的深度報道和觀察評論,敢于直面社會問題,緊貼人民群眾心聲,做到調好“音頻”,控好“音量”,以更多新平臺、新形式的作品,彰顯主流媒體在輿論場中的鮮明態度和價值引領。在全方位構建傳統電視和新媒體“評論方陣”方面,泰州廣電一直在積極探索,特別是面對重大主題、重要節點和公共突發事件時,或以各輿論場上領先的速度發聲,或以深度的新聞觀察評論,引領“流量”“流向”,牢牢掌握主流媒體的話語主導權。電視時政新聞時常推出“今日觀點”,堅持“快”字當頭,搶占重大新聞評論的“第一落點”。新媒體開設時評專欄《鳳凰路觀察》,致力深度、高端、品質閱讀,以網絡化、接地氣的新聞語態深度解讀、梳理總結泰州貫徹落實黨中央和省委決策部署,以及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生動實踐,發揮了積極的輿論引導和“標桿”作用,進一步增強了地方主流媒體的影響力、公信力。綜上所述,推動重大主題報道的不斷創新,是地方廣電媒體持續提升核心競爭力的關鍵之舉。積極主動地適應大環境,守正創新,融合發展,努力在設計策劃、新技術應用、輿論引導水平上找到更多新的突破口,推出更多優質的融媒產品,才會讓主流媒體更具影響力和引領力。

注釋:

[1]郭艷民,俞曼琪.媒體融合環境下主流媒體重大主題報道創新探析——以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重大主題報道為例[J].中國新聞傳播研究,2020(11):209-218.

[2]麥克盧漢.理解媒介——論人的延伸[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0:46.

[3]李普曼.輿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8:132.

作者:吳超 單位:泰州廣播電視臺全媒體新聞中心

91综合网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