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論:我們為您整理了1篇創新能力培養論文3篇范文,供您借鑒以豐富您的創作。它們是您寫作時的寶貴資源,期望它們能夠激發您的創作靈感,讓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電子產品設計與制作課程作為我校電子類工程實踐課程之一,已經運行多年,承擔了電工電子類專業的實踐操作,通過電子產品的電路圖設計、PCB布局、印制及制作電路板、焊接電路板、硬件調試和軟件設計等內容,讓學生熟悉電子產品的整個開發流程。當前的課程實踐內容主要還是偏向于在既定范圍內完成驗證化的實驗,對學生的創新思維培養并未起到明顯的指導作用。工程實踐教育作為高校創新教育、勞動教育和思政教育的主要陣地,三者在工程實踐教育的融合成為當前高校實踐教學改革的聚焦點,尤其是創新創業教育和工程實踐教學的融合[1],既是高校全面深化創新創業教育的要求,也是高校工程訓練創新實踐課程快速發展的需要[2]。電子產品設計與制作課程作為電子類專業課程“專創融合”的重要組成部分,深化電子類工程實踐教學改革,充分挖掘電子類工程實踐教學的創新點,在工程實踐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性,完善電子類專業人才培養勢在必行。
1電子類工程實踐教學現狀
當前我校電子類工程實踐教學課程主要包含電路原理設計、電路仿真、電路板設計、電路板制作、焊接組裝、軟件設計、系統調試等內容,旨在讓學生在課程中熟悉簡單電子產品制作的全過程,通過對所學電子類知識的靈活應用來完成電子工程實踐,主要呈現以下特點:
1.1驗證性實踐特征明顯當前我校電子實踐課程所制作的電子產品是固定的,學生通過規定的制圖、制板、焊接和編程等制作一個簡易的電子產品,從而完成實踐課程任務。學生在課程中主要是熟悉電子產品的整個制作過程,以及專業理論知識的鞏固和強化,包括教師講授、實驗指導視頻和講義等,更多地偏向于驗證性實踐。
1.2創新設計元素過少在課程設計過程中,由于考慮到電子作品的耗材屬性,所制作的作品固定,而且長期不變,作品固定所帶來的缺點就是按部就班,創新意識缺乏,課程內容缺少了學生自主設計的部分,理論課程與實踐課程融合不夠,對理論知識的應用受到了限制,對知識的靈活運用能力不強。
1.3解決實際問題的意識不強課程所設計的電子作品更多強調于對電子類專業知識的實踐應用,考查學生對專業知識點的應用實踐情況,而忽略了電子產品的設計與制作的功能性與現實意義,學生設計的電子產品大部分并未從解決實際問題角度出發,從而造成所設計及制作的電子產品應用意義及市場性不強。
1.4實踐課程的拓展度不夠當前電子類實踐課程設計主要是電子類相關操作技能的閉環設計,實踐方法和內容都未進行深度拓展,學生的實踐作品也未得到連續性研究及有效成果轉化,學生完成了作品的設計和制作后便擱置一旁,即使芯片留有插針接口供學生進行擴展及二次開發使用,學生也未進行有效利用,其課程知識的拓展部分較少。
2電子類工程實踐改革方向
相對于傳統的電子類實踐教學,基于創新人才培養的電子類工程實踐教學改革導向主要以項目驅動培養模式為學生提供創新平臺和指導,強化創客意識,鼓勵學生在電子類產品設計與制作過程中將創意變為原型;以創新思維培養為主線,提高學生對工程實踐教學的興趣[3],培養學生解決工程實際問題的能力。針對當前我校電子類工程實踐教學課程的特點,以及創新能力培養的需要,提出以下四點改革方向。
2.1采用設計思維教學模式進行電子產品創意通過融入設計思維理念,完成電子產品設計與制作實驗課程的產品需求洞察和創意,創新電子產品設計方案[4]。當前電子產品設計與制作課程的作品主要是教師命題,學生通過電路原理圖繪制、PCB制圖及制作、電子元件焊接與調試和軟件編程設計實現規定電子產品的制作。作品單一且對學生的創新能力培養不足。通過設計產品開發流程,將創新創業思想融入電子產品設計過程中,以市場為目標,以產品為視角,結合設計思維理念,將需求洞察和創意方法應用于電子產品方案生成過程。
2.2融合創新方法充分借鑒創新創業教育與創客教育模式,將電子類工程實踐教學與創新創業教育相結合[5],充分借助實踐教學課程的資源優勢和動手實踐的課程特點,培養學生創新創業意識,加強電子類工程實踐教學的“專創融合”,解決專業技術和產品之間聯系不夠清晰的問題;通過“專創融合”方式,強調專業知識與實際產品之間的耦合性,增強學生運用專業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鼔勵學生運用多學科知識解決問題,通過對跨學科知識的深度融合和加工建構,尋找有創意的解決方法,并通過努力使之變成現實。
2.3評價機制多元化創新過程考評機制,將電子產品設計方案的創新性、原型設計的功能性和市場性納入考評機制,在課程內容設計及學生成績評價時,參照商業計劃書制定要求,強調所設計的電子產品市場、技術及創新點分析,增強學生的創新創業意識。一方面鼓勵學生將方案和作品以專利和軟件著作權的形式進行成果化;另一方面鼓勵團隊將作品進行完善,參加“互聯網+”類競賽和電子類競賽[6]。
2.4增加學生的課堂融入當前的課程還是以教師講授為主,學生結合講義和微視頻等課件內容,完成電子產品的設計和制作。改變當前以教師講授為主的教學模式,提倡探究性的互動過程,鼓勵學生組建團隊,在課堂上討論、共同探究創意并協作完成。
2.5注重學科交叉融合在電子類工程實踐教學的過程中,著力于培養學生利用專業知識進行實踐創新及解決新問題的能力。在工程實踐中,純粹電子類學科的知識儲備不足以解決復雜工程問題,且單靠電子類專業知識可能造成學生在創新創意時思維受限,而不容易提出具有創新性的創意與方案。因此在課程設置時,應注重交叉學科知識的應用,培養學生靈活運用交叉學科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提高創新能力培養的深度及拓展性。
3電子類工程實踐教學改進措施
建立一套基于創新能力培養的電子產品設計與制作類工程實踐課程機制,通過自選項目驅動方式,借助網絡化教學平臺及翻轉課堂教學方法,在課程內容設計及學生成績評價時,強調所設計的電子產品市場、技術及創新點分析,增強學生的創新創業意識。針對當前實踐教學指定作品且單一的不足,鼓勵學生通過小組討論、課后查詢等方式自主選定作品,并將學生的作品創意納入學生評價指標,解決了工程實踐教學與實際生產聯系不緊密的問題。通過評價學生選題的市場意義及技術特點,增強學生專業知識應用于實踐的現實意義,具體改進措施包括以下五個部分。
3.1以設計思維方法為導向設計思維流程包含同理心觀察、定義、創意、原型打造和測試總結五個模塊[7]。電子類工程實踐教學以實例教學為主,首先通過教師對設計思維流程的講解,學生搜集用戶的真實需求,通過頭腦風暴方法、曼陀羅九宮格方案、奧斯本檢核表法等獲得候選創意方案,接著從功能性、創新性和市場競爭力方面篩選最優設計方案。在獲得準確的設計方案之后進行原型打造,將專業知識進行實踐轉化,最后進行原型設計及總結。
3.2全過程課程考評將設計思維的五個模塊均納入考評,洞察需求部分根據學生團隊的洞察環節進行計分;創意環節根據團隊的參與度,頭腦風暴、曼陀羅九宮格和奧斯本檢核表等提交的作業進行計分;方案部分主要根據團隊成員的方案陳述確定分值,主要考查學生對方案的理解深度,從方案的創新性和市場性進行評價;原型打造根據學生的作品完成度、電路圖繪制、PCB布局、電路板焊接和程序調試分別考核評價;測試和總結部分主要考核學生對創業機會的理解,并對商業計劃書進行評價。
3.3快速原型制作學生的專業知識充分應用至電子產品的原型打造過程,在電子類工程實踐課程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有助于完成電子類實驗課程的“專創融合”。在快速原型制作過程中鼓勵學生盡量能夠在電子類實踐課程周期內完成方案的大部分原型,主要完成電路圖設計—PCB布局—印制電路板制作—電路板焊接—電路板調試—嵌入式軟件設計—產品調試和測試,并提供部分項目或產品快速開發的實踐教學環境,建立以最小硬件電路模塊為主的模塊式快速開發平臺,這樣既達到了電子類專業實踐的課程要求,又給學生提供了課后拓展學習的硬件平臺,增強了實踐類課程對學生能力培養的延續性。
3.4課程成果多元轉化創新能力的驗證最后還是落腳于學生成果上,在電子類工程實踐課程中,鼓勵學生將電子工程實踐課程所設計的作品進行完善和迭代打磨,然后去參加電子學科類或者“互聯網+”等競賽,提倡學生將作品和方案進行深度研究后申報專利和軟件著作權。學生可以借助學校的科技孵化場所與資源,采取至少一種方案來實現成果轉化,通過成果轉化,可以有效促進學生對電子專業知識的凝練與吸收,深度培養其創新能力和工程實踐能力。
3.5創業驅動從市場角度來分析電子產品進入市場的優勢及不足,充分考慮成果轉化問題。借助精益創業方法論內容,對所設計的電子產品進行市場分析,考慮進入市場的準備條件及市場的用戶分析。將所設計的電子產品和創新機會進行對比分析,找到所設計的電子產品與創業商品之間的差距,鼓勵學生進行創業機會分析,盡量完成初級創業計劃書。4結語將創新能力培養作為電子類工程實踐教學改革的主要方向,將創新創業方法融入電子類工程實踐教學中,既對電子類工程實踐課程的深化改革指明了方向,有助于完善高校工程實踐類課程教學體系,更全面提升了高校本科生的工程實踐能力,又是高校對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培養的具體實踐,在專業實踐類課程中可助力于高校的創新創業教育.
作者:艾偉 郭亮 李梅 李立軍 單位:三峽大學大學生素質教育中心
創新能力培養論文2
創新思維和能力的培養是現階段高校人才培養的重要目標,高校在學科建設、課程體系建設方面都非常注重創新能力,交通運輸學課程教學中也要以發展學生的創新能力為目標做好教學設計。本文分析了交通運輸學課程的特點以及現有教學體系存在的問題,并從創新能力培養的要求出發提出了交通運輸學課程教學體系設計的有效策略,旨在為交通運輸創新人才的培養提供一定的思路。引言:近年來我國的交通運輸在不斷發展,無人駕駛、車聯網等先進技術引領著時代發展潮流,這對交通運輸學課程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創新能夠促進民族進步,在當前的時代背景下,各個行業都迫切需要創新型人才,交通領域也是如此。在大眾創新、萬眾創業的背景下,交通運輸學教學也要注重人才的創新意識、能力培養,從發展學生的創新能力出發做好課程教學體系設計。
一、交通運輸學課程特點
(一)交通運輸學課程是一門理論性和實踐性均非常強的學科,課程關聯性強,和物流學、運輸管理模擬、運輸地理學、智能交通系統、國際航運管理以及交通控制與管理等多門課程之間有著密切的聯系,涉及這些課程的基礎知識。
(二)課程涵蓋的信息量非常大,圍繞現代交通運輸的主要運輸方式展開,包括水路、公路、鐵路以及航空運輸等領域的知識、理論,并且和管理、材料、機械、土木、電氣電子等學科有很多交叉的知識。
(三)交通運輸學課程的知識點更新速度非常快,這是因為交通運輸的時代性非常明顯,領域的理論以及實踐都會隨著社會環境和經濟的發展而不斷變化。在科學技術不斷發展的背景下,交通運輸的技術方法也在不斷更新,信息技術、計算機技術的發展都會對交通運輸的技術方法帶來深遠的影響。交通運輸學課程主要為社會培養交通運輸領域的人才,因此課程內容也要不斷更新,要與時俱進,培養出適應時代發展需求的專業人才。(四)課程對實踐環節要求非常高。課程的實踐性非常強,在教學過程中要引入大量的實踐環節[1]。從交通運輸領域的工作內容來看,停車設施、公共交通改革、交通管理規劃、道路交通管理以及居民出行特征等的研究都需要實地調查,參與相關工作的人員一定要具備較高的實踐能力,因此課程教學對實踐環節要求非常高。
二、交通運輸學課程現有教學體系存在的問題
傳統的交通運輸課程將教學重點放在理論基礎知識的教育上,教學過程中通過灌輸式、填鴨式的教學模式將交通運輸的理論知識機械性地傳遞給學生,但是卻忽視了學生的綜合素養提升,尤其是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創新意識不強,不符合新時代的人才培養要求。現階段的社會發展對交通運輸專業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中創新是行業發展非常需要的,因此對專業人才的創新能力也有一定的要求,這就迫切需要改變以往單一、僵化的教學體系,需要探尋新的教學體系改變原來的培養模式,發展學生的創新能力。
(一)教學內容繁雜,教學重點不夠鮮明突出.課程內容在學生的創新能力培養上有著重要的作用,目前部分高校的交通運輸課程涉及的內容非常廣泛,但是知識存在著滯后性。交通運輸領域比較先進的智能控制、移動互聯網、物聯網以及大數據雖然在課程中有所體現,但是更新比較緩慢,內容不夠深刻,學生沒有掌握最新的技術、手段和理論研究成果,因此進入行業之后難以對工作創新提供支撐。現有的課程體系涉及計算機編程的包括C語言、VB,繪圖以及圖形表達方面的主要為AutoCAD、Photoshop,而對于數據挖掘、網絡抓取、手機信令采集以及GIS等現代工具的內容比較淺,深度不足。交通運輸課程是多學科交叉的課程,需要涉及很多領域和學科的知識,但是現有的課程體系中現代工具培養內容比較少、不夠深入,導致學生面對現實工作中比較復雜的工程問題難以有效分析和解決,更不要說發揮創新意識和能力解決問題了。
(二)實踐教學缺乏,創新能力培養不足.交通運輸課程對學生的實踐能力、創新能力要求非常高,要想在課程教學中實現這兩個要求,教師一定要重視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培養[2]。教師的教學目標和理念是影響教學行為的重要因素,但是目前部分教師更加注重理論知識講授,沒有認識到實踐教學的重要性,沒有實踐的支撐導致學生對課程內容的理解不夠深入,停留在感性認識的層面,也會嚴重制約學生的創新能力發展。
(三)教學方法和手段過于單一.教學手段和方法是影響教學效果的重要因素,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能力對教學手段的選擇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從目前的情況來看,部分高校在交通運輸課程教學中采用的教學手段單一,以講授式為主,通過填鴨、灌輸的方式將課程理論知識注入學生的大腦,學生沒有經歷自主思考、探索和體驗的過程,對知識的理解不夠深刻。學生在被動教學的模式下,缺乏自己的思考,沒有參與到課程知識的主動建構中,實踐教學內容也以參觀性和演示性的為主,以教師為中心,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沒有發揮出來,缺乏自由學習的空間,這對學生的創新能力培養非常不利。
三、交通運輸學課程理論與實踐教學體系的構建
(一)模塊化的理論教學體系.高校開展交通運輸學課程的內容選擇、教學目標確定都要以市場為導向,現階段整個交通運輸
領域發展速度非???,各種先進的計算機技術、信息技術被應用到了交通運輸領域。高校應該采用大數據采集和分析技術,對交通運輸課程相關的崗位群進行分析,針對不同的崗位分析崗位人員需要掌握和具備的核心知識、核心技能,確定人才培養的目標,圍繞人才培養目標確定課程的具體內容,并制定合理的課程目標,選擇合適的教學內容。交通運輸學課程的理論內容可以從交通方式、智能交通、城市交通、物流工程和綜合運輸這幾個模塊構建,適當拓展教學內容,結合新時代交通運輸業的發展需求拓展教學內容。每一個模塊的內容確定都要結合交通運輸領域發展的最新情況展開,要引入最新的技術手段和理論成果[3]。以交通方式模塊為例,要涉及不同運輸方式的特點、工作組織和運營管理,還要介紹最新的運輸技術和發展趨勢,對未來的發展趨勢進行精準預測,為培養能夠帶動整個行業持續進步和發展的人才開展教學。又比如對于智能交通模塊來說,要重點介紹ITS系統的關鍵技術、應用體現及發展趨勢,凸顯科技性與前沿性,教學過程中可以引入一些科技論文、學術講座等,讓學生了解智能技術在交通領域的應用與發展前景。
(二)層次化的實踐教學
體系.實踐教學環節非常關鍵,學生的創新意識和能力培養和應該在實踐中實現。交通運輸課程的實踐教學體系要根據感性認識實踐、專業技能實踐和科技創新實踐構建。(1)其中感性認識實踐是最基本的實踐教學形式,主要是提供動手實踐的平臺促進學生對交通運輸課程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可以通過校企合作等形式開展實踐,讓學生深入交通相關企業實地參觀,增強對知識的認識和理解。(2)專業技能實踐重在發展學生的專業技能,可以引入案例研討、仿真模擬實驗以及校外實踐基地實踐操作等方式展開,充分利用校內外的資源給學生提供實踐平臺,發展實踐技能,鼓勵學生將理論和實踐有效結合,利用理論知識實踐,在實踐的過程中融入自己的想法和創意,發展創新能力。(3)科技創新實踐是鼓勵學生參與科技創新項目,這對學生的創新能力發展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萍紕撔聦嵺`不僅僅強調學生要結合交通運輸課程的理論知識動手實踐,解決現實的問題,還要求學生要融入創意,對問題進行深入分析,產生獨特的見解,形成新穎的解決方案,在這個過程中形成創新意識和能力。四、基于創新能力培養的交通運輸學課程教學方法改進在交通運輸學課程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還要求教師要選擇合適的教學手段,可以嘗試引入STEAM教學法。STEAM教學法是一種新型的教學理念,其注重實踐,并且強調多領域、多學科的融合,能夠將科學、工程、技術、藝術和數學五個學科的知識整合在一起,以問題解決驅動學生學習,在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方面有著非常突出的優勢[4]。STEAM教學法具有跨學科性、情境性、真實體驗性和協作性,教師要融合不同學科的知識,在交通運輸學課程中增加工程創新與管理、人工智能、專業前沿等課程內容,讓學生能夠解決更加復雜的工程問題。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還要創設情境,讓學生在對應的情境中思考和獲取知識,能夠根據不同的情境來對問題本質進行分析,并靈活將問題解決,讓學生體驗真實的交通世界,獲得成長。教師要給學生提供真實的交通情境,并加入一些結構化的知識,讓學生在不同的情境中遷移運用知識,發展學生的創新思維和能力。STEAM教學法強調真實體驗,教師要注重實踐,在實踐中鼓勵學生動手、動腦,將自己學習的知識和現實生活中的交通問題結合在一起,在設計、建構中發展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STEAM教學法還強調協作性,教師可以開展小組合作教學,讓學生在合作中互相啟發、互相幫助,進行思維碰撞,為創新能力發展奠定基礎。
五、結語
創新能力的培養是高等教育人才培養的一個重要目標,在交通運輸學課程體系的建設中,要從創新能力發展要求出發建設課程理論體系和實踐體系,合理確定課程內容,并引入合適的教學方法,將STEAM教學法應用其中,引入創新項目,突破傳統教學模式,發展學生的創新意識和能力。
作者:鄭慧敏 鳳鵬飛 吳麗霞 檀華梅 單位:安徽三聯學院
創新能力培養論文3
創新是人類特有的認識能力和實踐能力,是人類主觀能動性的高級表現,是推動民族進步和社會發展的不竭動力。工程訓練中心是培養應用型本科學生體驗工程文化、安全文化,培養實際動手能力的校內實習實訓基地。通過工程實訓課程培養學生學會選擇和使用機械加工設備,能夠編制加工工藝,能夠準確理解零件圖紙的含義,根據圖紙理解加工誤差要求。工程實訓是將諸如制圖知識、工藝知識等付諸實踐的真實體驗,是積累實踐經驗的學習過程。那么如何通過工程實訓教學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合作精神等是大家共同關注的問題[1]。
一、工程實訓教學現狀分析
(一)歷史遺留問題對工程實訓的影響
1.工程實訓師資隊伍教育理念落后,教學思維和行為慣性較大。目前,很多工程訓練中心都是原來的實習工廠改制演變而來的,師資隊伍結構復雜,由工廠時期的工人,后期的合同制人員和碩博士畢業生組成。學歷結構不盡合理,學歷層次較低。職稱結構也不合理,有很少的教授、副教授、高工,大部分是工程師和技師等。原來的工人比例很大,由于高校體制原因師資隊伍的更新很慢,碩博士畢業生不愿意來,本科畢業生又沒有編制,只能以合同制錄用,隊伍不穩定,也不利于整體水平的提高,思維方式相對落后且形成較大慣性[2]。2.工程實訓教學循規蹈矩,教學內容陳舊。工程實訓教學內容相對陳舊,部分是在原來金工實習內容的基礎上增項、演變而來,教學內容陳舊,尤其是原金工實習部分。比如鉗工基本上都在做小錘子頭,普通車工始終是手錘柄,很難突破和創新。很多內容已經不適應現代加工技術和智能時代的要求,大多由于理念和思維等原因導致墨守成規,影響了具有較強技能的現代應用型人才的培養[3]。
(二)工程實訓不能體現工程專業認證理念
1.工程實訓不能以學生為中心開展教學。工程實訓教學一般還是按照教師給出的圖紙進行加工,一切都是按教師的安排進行,學生參與得很少,不能充分體現學生的愿望,難以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因此不能更好地調動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4]。2.工程實訓不能基于成果導向進行教學和學習。工程實訓課程是學生在校內的第一次系統實習,對實習很陌生,如果不進行引導根本就不可能提出問題或有自己的想法,更不能有什么問題導向或成果導向而言[5]。3.工程實訓教學缺乏對學生的合作精神的培養。在工程實訓過程中,有很少的項目是集體合作完成的,如手鍛項目是一個簡單的配合,因此在實習過程中缺乏合作精神的培養,更談不上角色互換,對其角色負責[6]。
(三)工程實訓缺乏創新能力培養
一般來說實訓過程按部就班,先是學習基本操作,然后按要求加工作品,屬于基本操作,綜合性、設計性、創新性實訓項目相對較少,不能有效激發學生的創作熱情,也就無從談起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培養[7]。
二、基于“多功能+”項目教學培養創新能力的研究與實踐
(一)“多功能+”的概念和特點
所謂“多功能+”就是應用型本科學生在工程實訓過程中,以項目教學為載體,設計制作多功能作品的教學過程?!岸喙δ?”的特點包括以下幾方面。1.思維的發散性。它是基于開放型的思維,這個“多”,沒有限制,具備無限的可能,這就給學生以廣闊的空間,盡情發揮學生自身的想象力和創造力。2.非限定性。就是這個“+”它可以加很多的東西,它也是一個開放型的思維模式,這樣就給學生的創新能力培養提供了載體和平臺。3.團隊協作性。在“多功能+”項目教學過程中以團隊為單位進行自主開發作品,重點培養學生的團結協作精神和創新能力。如多功能手錘設計制作、多功能鍬設計制作等等[8]。
(二)“多功能+”項目教學的設計理念
單純的工程實訓課程,就是按照各個工種既定的教學計劃進行教學,大部分應用型本科院校的教學過程基本類似。目前工程實訓課程面臨兩個問題:一是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專業的工程專業認證,如何支撐“學生團隊合作”這項指標點的問題;二是在工程實訓過程中如何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問題。基于這兩個問題導向,依托項目教學法,創造性地設立工程實訓課程教學內容,即“多功能+”項目教學[9]。現以“多功能手錘設計”為例闡述“多功能+”項目教學的設計理念。一般情況下,在實訓過程中,鉗工做錘頭,普通車工做錘柄,然后組合到一起進行熱處理或表面處理。這個手錘的基本功能一般就是兩種,一是錘子的功能,二是羊角起釘子的功能?!岸喙δ苁皱N”就是在學生實習的基礎上,對手錘進行改造創新,將這個手錘設計成多功能的手錘,完成設計后進行加工制作,有效地鍛煉了學生的創新能力、設計能力[10]。
(三)“多功能+”項目教學的實施過程
1.首先組建“多功能+”項目教學指導教師團隊以工程訓練中心指導教師為基礎,選拔具有本科以上學歷、中級以上職稱,具有豐富經驗的教師組成項目教學指導團隊,經過培訓合格方能擔任指導教師。
2.組建學生“多功能+”項目教學任務團隊項目設計教學以小組為單位,每個小組由5—7人組成,隨機確定組長。由小組長根據設計任務書按照小組成員特長合理分配工作,原則上既分工又合作。體現團隊合作精神,提高合作意識,杜絕個人主義,單打獨斗,散兵游勇。比如調研環節每個人都要做,每個人都要提交收集的相關資料,由一個人匯總,并進行分析;總體設計方案每個學生都提出自己的總體想法,在討論會上提出自己認為合理的總體設計方案,集中討論、比較、取長補短,最后綜合各個方案的優勢確定總體設計方案。關于分工部分,每個學生都有自己單獨完成的任務,比如零件圖、裝配圖的繪制、加工工藝分析、成本分析、設計說明書撰寫、答辯講稿和PPT制作等,分配到每個具體同學頭上,獨立完成[11]。
3.擬定設計任務書內容任務書主要包括五項內容:明確“多功能+”項目教學的目的及意義;設計內容、技術要求(研究方法);設計完成后應提交的成果;設計進度安排;主要參考資料等。以“多功能手錘”項目教學為例,具體有以下要求:一是所設計的手錘至少有三種以上(包括三種)的功能,且至少有一種功能屬于原創設計;二是撰寫開題報告;三是繪制裝配圖和零件圖;四是撰寫設計說明書;五是加工工藝分析;六是成本分析。設計時長:六周(業余時間,不單列教學學時)或一周(專門課程設計)[12]。
4.項目教學實施過程由于一般在第二、三學期學生進行工程實訓實習,學生們所學課程還不多,更沒有進行過任何設計,制圖課程僅限于課程結業,還沒有進行過真刀真槍的實踐檢驗。因此,指導過程中存在一定的困難和壓力。為此,要求指導教師嚴格按照指導流程進行指導,并付出更多的努力和辛勤的工作,耐心細致地進行指導[13]。(1)培訓指導教師。由于這是一項創新的教學任務,指導教師并沒有現成的經驗可以借鑒,由經驗豐富的主任或教授對團隊進行培訓,并在培訓的基礎上研討,制定切實可行的指導方案。(2)試點。首先確定一個專業兩個班級進行試點,每個指導教師與本組同學深入研討,發揮頭腦風暴的作用,激發同學們的聰明才智。每個組的學生都在充分調研的基礎上提出自己的設計方案,并對原創性和可行性進行說明,綜合所有人的方案后進行整合、優化出一套最終的整體設計方案。然后按照分工進行設計[14]。(3)持續改進。由于學生的基礎知識很薄弱,加之第一次嘗試,存在很多問題,那么根據試點情況進行分析,找出存在的問題,進行改進。比如,有的組成員存在濫竽充數現象,對此提出過程控制要嚴格的管理理念;很大一部分學生的制圖能力很差,甚至感覺沒有學過一樣,對此要求學生惡補制圖;還有的學生撰寫說明書的水平很低,邏輯不清,語言不通,不知所云,對此要求學生自學論文寫作基本知識等,逐一進行改進[15]。
三、教學效果分析
經過三年的實踐,對于“多功能+”創新設計取得良好的效果。一是學會和了解設計的基本內容、要求和程序。通過“多功能+”創新設計的實施,學生們懂得了解決設計問題的一般規律,掌握了設計程序,學會了調研、資料分析比較,從而得出結論。通過設計實踐,為以后的學習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二是制圖水平大幅度提高,經過制圖實戰,掌握了制圖的基本技能。處于大學第二、三學期的學生,剛剛學完機械制圖CAD課程,并沒有進行真刀實槍的訓練,因此對機械制圖只是處于啟蒙狀態,畫出的圖錯誤百出,甚至連基本的投影關系都很模糊。經過“多功能手錘設計”極大地提高了制圖水平,對機械制圖CAD技能更加熟練。三是撰寫論文和說明書的能力增強。該設計要求學生撰寫說明書,要求很嚴格,盡管學生們是第一次撰寫,但是從撰寫規范到內容要求都進行了訓練。四是學會了制作PPT。“多功能手錘設計”要求做集體答辯,答辯過程中要求制作PPT,盡管PPT制作不是高難的事情,但學生是第一次嘗試,對他們也是一種提高。五是創新意識增強,創新能力提高。這是學生進入大學后的第一次系統思考和實踐創新的課題,通過課題設計,學生們建立了創新的概念,增強了創新意識,并進行了真實的創新設計。六是學生們的團隊精神得以發揚,合作意識增強。由于以小組的形式進行設計,每個小組成員之間分工合作,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角色,都有各自的任務;每個成員之間又互相合作,集體研討,既增強了角色意識又發揚了團隊精神。七是自主學習能力增強。通過設計,許多知識都是通過自主學習獲取的,包括工藝分析、成本分析、PPT制作等等,有力地增強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學會了解決問題的方法。八是解決處理復雜工程問題的能力增強。“多功能+”設計使學生獲得了解決復雜工程問題的能力,針對具體問題,可以考慮到與其相關聯問題,一起解決,而不是以單一的思維方式去處理和解決問題。九是選擇加工設備,編寫加工工藝的能力增強。說明書要求編寫工藝流程,學生要先學會選擇加工方案、加工方法和加工設備,但是沒有學習相應的課程,需要自主學習方能完成。十是學會了成本分析。要求分析所設計的多功能手錘的成本,成本分析是在工藝分析的基礎上進行的,學生們要去自主查找每道工藝所用設備的工時,需要了解市場上不同加工方式所對應的工時單價,從而計算出單件成本和批量成本。以“多功能手錘設計”為例,學生在原有普通手錘的基礎上,通過開發和創新使其變成多功能的工具,并且要進行總體方案和具體的結構設計,既要繪制圖紙也要撰寫設計說明書,既要分析工藝也要分析成本,增強了學生處理復雜工程問題的能力。
參考文獻:
[1]趙小明,劉寶,姜飛,等.“新工科”背景下大學生創新實驗室軟環境建設[J].實驗技術與管理,2020(2):240—244.
[2]傅學強.工程教育背景下工程訓練師資模式探索與實踐[J].實驗技術與管理,2020(1):250—252.
[3]孫富偉.新時代下高校工程訓練師資隊伍健康綠色和諧發展研究[J].教育現代化,2019(67):106—107.
[4]季波,張怡凡,呂薇,等.美國“以學生為中心”的新型人才培養模式的特征與啟示———基于歐林、密涅瓦和斯坦福2025的分析[J].教育發展研究,2019(23):71—77.
[5]韓佳穎,張墨貴.基于OBE理念的創新創業項目教學模式研究[J].實驗技術與管理,2020(2):209—211.
[6]雷金屹,陶金,李淑艷.學習共同體對大學生合作精神培養的作用機制[J].黑龍江教育(理論與實踐),2018(Z1):40—41.
作者:孟兆生 岳彩霞 田軍 單位:黑龍江工程學院 機電工程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