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線客服

審美能力培養策略3篇

引論:我們為您整理了1篇審美能力培養策略3篇范文,供您借鑒以豐富您的創作。它們是您寫作時的寶貴資源,期望它們能夠激發您的創作靈感,讓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審美能力培養策略3篇

審美能力培養策略1

在幼兒園的美術教學中,大部分的教師更加注重繪畫手工教學,忽略了欣賞教學。一些老師專業能力有限,對名畫理解不夠深刻,無法深入推進名畫欣賞。針對這一情況,幼兒園需要注重人才的引進,優化方案設計,提高對名畫欣賞的重視程度。定期開展欣賞活動,為幼兒創設良好的意境,在意境中感受美,體驗美,能夠激發幼兒的思維,開發幼兒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對于幼兒未來發展有諸多優勢。

一、培養幼兒審美能力的重要意義

(一)有利于挖掘幼兒的潛能在學前教育階段培養幼兒的審美能力,采取多種教學手段,引導幼兒參與其中,充分展現意識思維,能夠充分挖掘幼兒在藝術方面的潛能。根據幼兒的表現進行恰當培養,使得幼兒建立對藝術一定的理解和認知,感受文化內涵和底蘊,獲得審美享受。也能將審美能力轉移到其他方面,促進幼兒的全面發展。

(二)有利于培養幼兒的創造力在名畫欣賞過程中,帶領幼兒接觸更多類型的美術作品,引導幼兒主動探索,在探索過程中能夠挖掘出更多意想不到的內容,有利于發展幼兒的思維,不斷開闊幼兒的藝術視野。當然,可以通過一些實踐活動,將幼兒的審美能力進行有效轉化,提高幼兒的創造力,培養幼兒的創新思維。

二、在名畫欣賞中培養幼兒審美能力的策略

(一)制定恰當方案,進行有效欣賞幼兒教師要想在名畫欣賞過程中培養幼兒的審美能力,就需要注重方案的設計,充分考慮幼兒心理訴求。設計本次欣賞活動的目標,選擇恰當的模式。優化各個環節的設計,確保能夠帶領幼兒有效欣賞實現培養目標。例如,本次名畫欣賞的活動,是對中國優秀名人作品進行仔細觀察分析。目標是要求幼兒對名畫欣賞有一定的了解和認知,能夠喜歡這一活動并積極參與其中,大膽表達自己欣賞名畫后的感受。針對這一目標,教師制定欣賞方案時,會更加注重一些娛樂元素的融入,使得整體教學更加符合幼兒心理,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使其積極參與。通過有效欣賞完成審美能力的培養。教師選擇了齊白石的“蝦”,利用多媒體播放。可以先設置一些問題,激發幼兒的好奇心。然后帶領幼兒欣賞這一名畫作品。播放類似作品,引導幼兒自主欣賞,表達想法。通過這一方案進行有效教學,提高教學效率。

(二)創設良好環境,潛移默化培養教師需要將課堂創設成具有一定藝術氣息的環境,從環境入手,能夠潛移默化地培養幼兒的藝術感知力。教師可以在教室中懸掛一些名畫,或者利用涂鴉的形式,在空白處涂鴉出一些名畫作品。幼兒學習生活在這樣的環境中,能夠潛移默化地感受名畫中的美。為幼兒提供美的享受,更有利于名畫欣賞活動順利開展。例如教師在走廊的上空懸掛了《星空》這幅作品,詢問幼兒:孩子們,抬頭看,你們發現了什么?有的孩子詢問:老師,這是美麗的星空嗎?老師:對,老師將星空送給你們。通過這一形式,帶領孩子們仔細欣賞這幅作品,孩子們用有限的語言描述自己對星空的感知,激發幼兒的審美思維,逐步提高審美能力。

(三)開展活動,激發幼兒興趣幼兒園可以定期開展類似活動,邀請家長參與其中,帶領幼兒共同欣賞名畫。家長的一些思維理念也會影響幼兒,對幼兒進行有效的培養和引導。幼兒園可以提前與家長聯系,告知該活動的主要目標,獲得家長的支持。選擇一些優秀的名畫作品,在園區內,創設一個長廊,懸掛各種作品。然后帶領家長和幼兒走入長廊,一邊欣賞作品,一邊分析。同時講解作品的創作背景和作者的一些信息。不定時提問一些幼兒,通過這一形式激發幼兒的興趣,讓幼兒興趣盎然地欣賞美、感知美?;蛘呖梢蚤_展游戲活動,在游戲中欣賞作品。例如教師選擇了各種名畫作品的大型拼圖,帶領幼兒開展拼圖活動。利用這一活動激發幼兒的興趣。首先要充分認識拼圖,要求幼兒仔細欣賞名畫作品,形成初步印象。在拼圖過程中,教師指出其中一塊已經完成的部分,詢問幼兒:孩子們,覺得這個地方為什么要這么創作呢?通過問題引導幼兒思考,表達自己的想法。當然作品的選擇也需要充分考慮幼兒的年齡特點和身心情況??梢赃x擇抽象性作品進行有效導入,然后選擇具象性的作品進行過渡。在欣賞過程中可以發現,孩子們對于抽象性作品的感知力,各有特色,而且能夠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感知作品中的美。

(四)進行恰當指導,激發幼兒思維在欣賞過程中,教師對幼兒進行指導,也需要避免過于枯燥的講解方式。通過一些生動的語言,能夠激發幼兒的思維,開發幼兒的想象力。鼓勵幼兒大膽想象,表達自己的想法。教師可以調動幼兒的多個感官進行感知,借助多媒體播放音樂,能夠為幼兒營造一個良好意境。教師通過一些生動語言,搭配音樂,引導幼兒進入這一意境,仔細認真欣賞名畫。在教師的幫助下,幼兒可以感受作品中流露出來的情感,表達自己對作品的理解,教師給予表揚和鼓勵。教師也可以留給幼兒足夠的時間,引導幼兒自行發揮。例如,教師為幼兒展現了畢加索的《格爾尼卡》。作品中所有的形象超越時空,通過抽象的表現,展現作者悲憤激昂的抗議心情。老師:孩子們,仔細觀察這幅作品,你在里面發現了什么形象呢,可以和其他小朋友交流。通過這種留白,有利于發展幼兒的思維。孩子們具有豐富的想象力,會將自己大腦捕捉到的東西和其他幼兒交流,也會詢問老師。在這個過程中,老師進行恰當指導,及時追問,不僅能推動幼兒的思維能力,還能夠提高幼兒審美能力,并使幼兒認識到戰爭的殘酷。

(五)欣賞與創作結合,培養幼兒創造力

在培養幼兒審美能力的過程中,教師可以以欣賞活動為切入點,將欣賞與創作相結合。幼兒們通過欣賞活動獲得一些啟發,可以在創作活動中應用,充分培養了幼兒創造力,也了解了幼兒的審美水平,為今后的培養也能提供重要依據。例如欣賞莫奈的《日出》,幼兒們紛紛表達了對作品的喜愛。老師詢問:孩子們,如果以日出為主題,你們會怎么創作呢?拋出這一問題,帶領幼兒進入創作活動。幼兒的積極性很高,他們將剛才一些想法,融入作品,充分展現了審美能力。教師對幼兒的作品進行恰當點評,鼓勵幼兒再接再厲。將孩子的作品放在櫥窗中進行展示,激發他基于微課的情景式教學還可以在實訓教學過程中營造專業文化氛圍,加深學生對技能學習更深層次的理解,同時增加學生的文化底蘊、激發學生的創新能力,提高學生的職業素養。(二)中職實訓教學注意事項首先,防止過于追求微課的高大上。微課的種類有很多。有簡單的PPT錄屏微課,也有專業級的動畫微課、拍攝類微課等,制作技術千差萬別,呈現效果當然也相差甚遠。實訓課教師們根據教學目標制作微課時,不能一味地追求微課的專業級和高大上效果。這類微課雖然在視覺呈現上會更賞心悅目些,但制作過程比較煩瑣,會浪費大量的精力甚至財力,增加教師們的備課負擔,也不適合推廣到日常的教學中。教師們應該根據自己的多媒體技術水平,從簡單的PPT制作微課開始,不斷地學習微課的制作方法,逐步提高微課的設計制作水平。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圍內進行教學設計,制作微課創設相應的教學情境。

其次,防止無效情境分散學生的注意力。實訓課堂上應用微課創設教學情境,主要是為了讓學生在真實的工作情境和任務情境中,了解技能的實際應用場景和方法,提高學生對技能的實際掌握能力。如果創設的情境過于花哨無意義或者偏離主題,雖然活躍了課堂氣氛、提高了學生的興趣,但會分散學生的注意力,偏離教學目標,達不到預設的教學效果。所以在進行基于微課的情景式教學時,應該緊緊圍繞實訓教學目標,利用微課創設合適的教學情境。第三,創設的情境要具有真實性。中職實訓課堂上創設的教學情境在設計與開發時,應注意要符合客觀現實,確保教學情境、學習任務的真實性。即創設的工作環境為真實的企業工作環境或模擬企業真實的工作環境;創設的任務情境要來自于企業實際的工作案例。即使由于各種主觀或客觀原因,不能做到絕對真實,但也不能隨意設計虛假的情境,要盡可能做到相對真實。這樣才能真正發揮“微課+情景式教學”在實訓教學中的作用,才能有效地提高實訓教學效果。在中職實訓教學中,如果能利用微課資源,合理地開展基于微課的情景式教學,將彌補學生到企業頂崗實習不足的短板,提高學生對實訓技能的實際掌握能力,縮短學生就業后的適應期,讓實訓教學水平登上一個新臺階。

作者:于生輝 單位:甘肅省張掖市高臺縣教育局

審美能力培養策略2

語文教學的目標之一就是培養學生形成對于美的感知與感受。因而在語文教學過程中借助相應的課文,在培養學生觀察能力、閱讀能力的同時,還應該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進而引導學生形成對于自然景物、社會生活等各方面的審美理念,為提高學生文化藝術素養打下堅實基礎。中職學生處于身心發展的關鍵期,需要教師抓住時機對其進行審美教育,幫助其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形成良好個性和健全人格。

一、提高教師自身的審美能力

中職學生的心智發育還不夠成熟,容易受到外界影響,為此教師可抓住這一契機,采取多種方式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這就需要教師具有較高的綜合審美能力。第一,教師應具備崇高的人格品質。正所謂“學高為師,身正為范”。教師要具備誠信正直的良好人格品質,并且能夠用自身高尚的道德情操去影響學生。第二,教師應具有較強的業務素養。在實施教學的過程中,教師需要運用較強的語言表達能力和肢體表達能力,將所學所識最大限度地傳授給學生,做到講課時邏輯縝密、口齒清楚,能夠將抽象的語言文字轉化為直觀的畫面感知,從而引發學生的情感體驗。第三,教師應具備一定的文化素養。語文這門學科要求教師具有豐厚的文化底蘊,能夠帶領學生在課堂上感受美的表達、美的語言、美的形象等,為學生創造出一個充滿美的人文氛圍。除了上述三點以外,教師還要掌握學生的相關特點。對于不同專業的學生,教師也需要從其專業入手,通過針對性的教學使學生得到更好的審美體驗。如對于建筑施工專業的學生,教師需要借助多媒體課件將抽象化的語言表達轉化為直觀的圖片、視頻等,幫助學生加深對于文章中美的理解,達到審美教學的目的。而對于平面設計專業的學生,則可以借助畫面直接引導學生感受語言和圖畫在表達情感上的內在聯系與差異,從而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美的概念,促進學生專業知識水平與語文審美能力的提高。除此之外,還需要根據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開展審美教育。審美教育能夠讓學生感受到美,進而達到精神與情感上的和諧,產生審美愉悅。這種審美愉悅可以激發學生對于外界和美好未來的向往,激發自驅力和創造力。因此,對于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都不高的中職學生而言,語文教師在開展審美教育時,需要從學生的心理需求和心理特點出發,讓學生產生強烈的審美愉悅,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充分挖掘語文資源,培養學生感知美的能力

語文課程的教學目標決定了教師在課堂中需要培養學生相應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前多數中職院校采用的是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等職業教育課程改革國家規劃新教材《語文(基礎模塊)》。仔細研讀教材文本,發現這部教材的教育資源非常豐富。因此,語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充分利用教材,深入挖掘教材中的美學價值,通過分析課文、品讀課文內涵、感悟文本中的真善美,提高學生文學素養和審美能力。例如,在講《項鏈》一課時,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設備,通過播放19世紀巴黎生活的相關圖片、短視頻,讓學生對于文章的時代背景有一個直觀的印象,感受到當時社會的混亂與奢靡,從而更好地感受和理解主人公的內心世界和情感變化。此外,通過對課文的分析解讀,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發現瑪蒂爾德的外貌特征及性格特點,通過前后對比,使學生發現什么是真的美,提高對美的正確認識。《項鏈》主人公瑪蒂爾德這一人物形象,對于當前的學生也具有一定的教育意義。中職學生大多處于青春期又缺少父母的關注,更容易受到不正確的價值觀的影響,貪于享受,疏于學習,樂于攀比,不注重自身素質的提高。因此,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談談對瑪蒂爾德的看法,進而反思自己的言行,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最終達到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的目的。再以《空中樓閣》這篇文章教學為例,教師通過對“小屋”周圍環境描寫的講解、分析,使學生感受環境美;通過向學生展示平面設計班學生的畫作圖片,使學生有了視覺美的體驗;還可以讓學生由對“小屋”的整體感知到理解作者的“人生態度”,感受向往自由的人性美。從文學作品所創設的環境中感受到“形”美,再從“形”美中去感受“情”美。通過深入分析文學作品,引導學生通過外物去感受內在的感情美,逐漸豐富自身對美的感知。

三、借助多媒體教學,豐富學生情感體驗

教學活動不僅是一個動態過程,也是一種情感體驗的過程。教學活動的重點就在于培養學生情感,利用情感激發學生的情緒感知能力,使其能夠從中獲得美的感受與美的體驗。為此,教師可借助圖片、視頻、音頻等技術手段,為學生營造一個真實可感的情感氛圍。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將學生的生活經驗與文章實景相結合,從而實現學生與作者的情感共鳴。例如,在講授《哦,香雪》一課時,教師讓學生觀看一段影視作品,在偏僻的小山溝,轟隆隆開進了一列火車,火車上是形形色色的人與物,而火車下的姑娘們卻是極為相似的,她們以單純的目光充滿好奇地向車廂內觀望,她們每個人的手上挎著一只籃子……將這樣的生活場景與文章內容相結合,從而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體會時代的氛圍,進而感知人性的自然之美。再比如,課文后半部分的環境描寫與心理描寫,可以借助切換不同的圖片來喚醒學生的記憶:圖一是黑黢黢的四周,香雪怯怯地走在空曠的田野里,內心的恐懼與環境交織;圖二可轉到香雪內心充滿了希望的力量,四周的環境似乎也跟著可愛起來,心理與環境逐漸和諧起來;圖三為香雪鼓足勇氣沖過隧道,最后和其他的姑娘們擁抱在一起。這樣通過視覺的直觀教學,使學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文章,從而挖掘文章內涵,體會人性的真善美。

人的情感總是與心靈相連,只有喚起人們的情感才能夠實現情感的共鳴,進而實現審美教育的目的。再如,教師在講授《荷塘月色》這一課時,可以播放貝多芬的《月光曲》。在音樂的感染下以及對畫面的想象之中,學生也仿佛置身于朱自清的荷塘,感受到當時月色的美麗。教師借助音樂和圖畫,創設一個更好感知的情境,從而激發學生對作者思想情感的感受,使其自然而然進入到體驗美的狀態。四、拓展審美領域,培養學生創造美的能力語文教育與生活教育是一體兩面的,生活是語文教育的來源,語文教育為生活服務。通過審美教育,使學生感受到美,并且不自覺地將這種感受帶入到日常生活中,在生活中發現美、體驗美、創造美。為此,教師在講解課文的同時,可以向學生推薦相關書籍。如在學習《我的母親》一文后,可推薦學生閱讀史鐵生的《我與地壇》,讓學生進一步理解母愛之美;在學習《世間最美的墳墓》一文后,推薦學生閱讀列夫?托爾斯泰的《復活》,進而讓學生體會積極的人生態度、堅忍不拔的毅力以及強大的信念等人性美。通過對經典文章和作品的閱讀和理解,可以促使學生不僅在課堂中也可在生活中去不斷鑒別美、感知美、實踐美。教會學生理解美的本質,用善于發現美的眼睛去看待學習和生活。此外,日常生活中的點滴也能夠成為教師培養學生審美能力的素材。教師可以通過組織學生開展專題演講、主題辯論會、征文比賽、課本劇展演等形式,激發學生對于日常生活的思考。例如,當前較為流行的“容貌焦慮”問題,有的女孩和男孩為了外貌變美,甚至以傷害自己為代價,損害健康甚至丟掉生命。可以組織學生圍繞這一主題開展主題辯論,引發學生對于“容貌焦慮”這一問題的思考與討論。引導學生認識到真正的美并非是外表美,而是在整潔大方的外表之下的內在美,這才是審美教育中的最高層次,不僅停留在認識上,還要用行動去踐行美。因此,教師要把語文教學的應用性與日常生活密切聯系在一起,引導學生從語文學習中來、到生活中去,關注內在美,理解人性美,如此才能真正達到通過語文教學提高學生審美能力的目的。五、小結綜上所述,語文是一個人文性和應用性并重的學科,在培養學生人文素養和價值觀上都具有重要作用。這就要求中職語文教師充分發揮語文學科的功能,在實際教學過程中融入審美教育,并且結合中職學生的實際特點和情感需要,引入多媒體教學等,創設生動有趣、情感動人的人文課堂,既讓學生在語文學習中提升自己的語文能力,又使其能獲得心靈上的體驗與感悟。

作者:姜微 單位:唐山勞動技師學院

審美能力培養策略3

空間形象是指文學文本中的景象、景物與環境描寫,審美是指感性形象背后的意義是什么??臻g審美就是這個空間形象對空間背后的意義的感覺與把握,只有提高對空間的感覺、感知與思考能力,我們才能準確地把握空間背后的意義。空間審美能力是指對文學文本空間形象的感知、感覺、理解、認識、反思和批判的能力??臻g審美能力對學生能力的構成非常重要,我們應該通過文學作品提高學生對空間的感知感覺能力,從而培養他們的空間審美能力。

一.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空間審美能力的原因

1.空間審美還未引起語文教師注意當前,空間審美尚未進入語文教學領域,很多語文教師還未曾意識到從空間審美的角度解讀課文,培養學生的空間審美能力自然也就無從談起。其實,中國人一直很重視空間審美,特別是古詩詞中,蘊含了很多空間審美,如陳子昂的《登幽州臺歌》。但在當前的中學語文教學中,基本沒有教師提到空間審美,這也說明空間審美還未引起語文教師注意。大部分語文教師相對缺乏空間審美意識,在語文教學中根本沒有體現空間審美,這對培養學生的空間審美能力非常不利。

2.空間意象重視不夠,對文本空間理解片面化很多語文教師在語文教學中,分析課文時只注重分析人物形象與事項,根本不重視文本中的空間意象,把空間片面地理解為人物活動的環境與背景,但事實上,文學中的空間不僅是人物活動的場所與環境,它還有著自身的審美功能,它的審美功能主要表現在空間的物質性與精神性上,物質性包含著人類物質文化的內涵,同時它還是一個新的精神空間,我們能夠從空間中看出某種時代特定的精神狀態,從而理解整個時代的風貌,特別是時代的信念。如雨果的《巴黎圣母院》,作者用了很多篇幅描寫了巴黎城里的建筑,這是物質空間的描寫,顯示出巴黎文化的厚重感,而不僅僅只把它作為卡西莫多等人故事發生的場所,通過對這些物質空間的描寫,還能讓讀者了解巴黎城的建筑、文化的輝煌,對文化的傳承十分有益。這里的空間描寫是用文學的方式記錄、反映建筑樣式,使它們變得更加具體、形象,體現了空間的獨立特征。

3.教師對空間審美能力訓練不足,學生空間審美能力缺失《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提出要提高學生的審美素養,語文教學是培養學生審美素養的重要途徑,而語文教材中文質優美的課文是培養學生審美能力的絕佳材料,教師應該在語文教學中利用教材這一絕佳材料培養學生的空間審美能力。因此,對文章的解讀就尤為重要,如果教師從空間審美角度解讀課文,學生也會在潛移默化中習得空間審美能力。但現實是語文教師自身缺乏空間審美的自覺意識,在語文教學中基本沒有體現空間審美意識,自然忽視了學生的空間審美能力訓練,學生的空間審美能力缺失也就不足為奇了。

二.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空間審美能力的策略

空間審美能力是學生能力構成的重要組成部分,要想培養學生的空間審美能力,首先教師自身要有自覺的空間審美意識,重視學生空間審美能力的培養,在平時的教學中選取合適的文章從空間審美角度進行解讀,并有意識地訓練學生這方面的能力。下面我就以魯迅先生的《祝福》為例探討如何利用文學文本培養學生的空間審美能力。

1.樹立空間意識,培養學生感知、感覺能力———以“書房”為例《祝?!分?,魯迅先生對魯四老爺的書房著墨頗多,這里的書房是一個獨立的空間,但大多數語文教師在教學中,基本以分析祥林嫂人物形象、探討封建禮教吃人的制度為主,很少注意書房這個獨立的空間。教師如果能在教學中注意培養學生對空間的感知感覺能力,學生就會慢慢的形成空間意識,進而提高自身的空間審美能力。教師在這里要注意引導學生對“書房”有一定的感知、感覺能力,讓學生認識到這是怎樣的空間,它的構成是什么?進而深入體會空間背后的意義。有些細心的同學可能會發現書房中脫落的對聯,進而問那脫落的半幅對聯是什么?眾所周知,書房是讀書治學兼接待客人的地方,在書房中,主人通常會根據自己的品味放上喜歡的書籍、對聯、書畫等,以顯示自己的高雅情趣。因此,書房的布置集中體現了主人的才學與品味,也是我們了解主人的一面鏡子。我們可以從魯四老爺書房的擺設分析他的人物形象。書房的布置表明了魯四老爺的身份。書房的構成主要是墻上所掛的大“壽”字和半幅對聯,長桌上放著脫落的另一邊對聯,窗下案頭擺著的一堆似乎未必完全的《康熙字典》、一部《近思錄集注》、一部《四書襯》。這些都與理學有關,表明了魯四老爺講理學的老監生身份———是理學的信奉者。但眾所周知,《近思錄集注》、《四書襯》只是理學的入門書,書房中有這兩本書也就暴露出他學識不高。此外,這些必備書并不是整齊地擺放在書桌上,而是雜亂無章地堆在案頭,也不知道翻沒翻過。真正的讀書人是很愛惜書的,一般不會把書亂擺亂放,更不會任由脫落的對聯掛在書房里。從這里可以推測他擺這些書可能只是為了裝點門面,塑造自己讀書人的形象。我們從書房中看出了魯四老爺的本質———一個不學無術、虛偽懶散的衛道士。書房的布置還透露了魯四老爺的整個靈魂。書房中所掛的對聯出自朱熹的《四書集注》,上聯是“事理通達心氣和平?!泵撀涞南侣撌恰捌饭澫槊鞯滦詧远?。”是理學家宣揚的自我修養的標準。但縱觀全文,魯四老爺并沒有做到對聯上所宣揚的精神,倒是打著維護“封建禮法”的旗號把祥林嫂一步步逼上絕路,就連祥林嫂死了還怪她死的不是時候。人命關天的大事在他眼里竟成了影響“祝?!钡幕逇?。把魯四老爺那種自私冷漠、冷酷無情刻畫地淋漓盡致。通過對書房這個空間的描述,不僅刻畫了魯四老爺的形象,還交代了故事發生的文化、時代背景。書房的擺設體現出魯四老爺根深蒂固的封建禮教思想,是魯鎮封建禮教文化的代表人物,以魯四老爺為代表的魯鎮人民,自然容不下沒有“從一而終”的祥林嫂。這里的物質空間和精神空間共同構成了魯鎮這一社會空間,祥林嫂身處這樣的社會空間里其悲劇命運幾乎是注定的。

2.重視空間意義,培養學生文本解讀能力———以“堂屋”為例文學文本中的空間有著它獨特的意義,每一個空間都自成體系,不只是人物活動的場所與環境,它有自身的審美功能。教師在語文教學中一定要重視空間背后的意義。小說開頭就以“舊歷的年底畢竟最像年底.......灰白色的沉重晚云中間時時發出閃光,接著就是一聲鈍響,是送灶的爆竹;近處燃放的可就更強烈了,震耳的大音還沒有息,空氣里已經撒滿了幽微的火藥香”。把我們帶進了一個莊重、嚴肅的祭祀空間,這個空間是由祭祀儀式、祭器、祭品以及人組成的。祭祀活動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是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經過長達數千年的積淀,已經成為鐫刻在國人心中獨特的文化符號。人們一般在年底舉行莊嚴的祭祀儀式,以求來年得到祖先保佑,獲得更多福氣。而家庭中的祭祀儀式基本都是在堂屋舉行的,這時的堂屋儼然成了神圣的祭祀空間,與世俗空間形成了對立,在這個神圣的祭祀空間里,只有男人才有資格祭拜。我們不能只把祭祀看成一種封建迷信,還要看到它背后的空間意義———蘊含著中國人的祖先崇拜與信仰。在祭祀儀式中,堂屋儼然成為一個信仰世界,身處其中,一種神圣感與崇高感油然而生,自然表現出對祖先與神靈的敬畏。我們也可以從這個角度深度解讀人在空間里的命運。祥林嫂初到魯鎮,因勤快能干,不計較工錢和食物,魯四老爺允許她準備福禮,她覺得在這里得到了認可,盡管終日操勞,卻很滿足這樣的生活,口角邊漸漸有了笑影,臉上也白胖了。第二次到魯鎮時,祥林嫂已經成了被迫改嫁、夫死子亡的寡婦,這嚴重違反了一女不嫁二夫的封建禮法,魯四老爺自然不會容許這樣“傷風敗俗”的女人再沾手福禮,所以四嬸的一句:“你放著吧,祥林嫂?!背闪藟嚎逅淖詈笠桓静荨R驗樵隰斔睦蠣斞劾?,現在的祥林嫂是一個不尊禮法、傷風敗俗的寡婦,是不貞潔的女人,讓她來擺祭品,是對神靈、祖先的褻瀆。所以剝奪了她“祝?!钡幕緳嗬Jチ恕白8!睓嗬南榱稚?,意味著被剝奪了文化身份,不被世俗所承認,是一個被邊緣化的異類。她在這個空間已經沒了立足之處,等待她的,只有死亡。教師如果從這個角度對文本進行解讀,可以更進一步深度解讀文學作品,挖掘出文章背后深刻的內涵,讓學生更深入地體會到人物命運的悲劇性,使學生的文本解讀能力得到提高,從而培養學生的空間審美能力。

3.開展實踐,訓練學生的空間審美能力———以“河邊”為例在教學《祝福》一文時,教師可以開展自主探究活動,讓學生小組合作探討:“河邊”作為一個社會公共空間,僅僅只是祥林嫂淘米的地方嘛?它還有什么內涵,起著什么作用呢?要求學生從空間審美角度思考;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通過合作探究,最終能理解:《祝?!分械暮舆?,是一個中介,也是故事的連綴點,而祥林嫂的故事正是圍繞這個點散布開來的。所以,這里的河邊已經不再是簡單的河邊,它里面有著深刻的空間意義,它的意義指向祥林嫂的生命與這個空間密切相關。祥林嫂春天沒了丈夫,冬初來到魯鎮,她是逃出來的,這是祥林嫂對命運的第一次反抗。祥林嫂出生在山里,由于其地理環境以及生存條件的惡劣使得那里形成了以鄉風民俗為主導的文化空間,而魯鎮卻是一個以封建禮教為主導的文化空間;祥林嫂從山里逃到城鎮,也意味著她對這種鄉俗民風的抗拒,選擇自主加入到以封建禮教為主的文化空間中去,正是這兩重文化空間的相互傾軋使祥林嫂陷入了巨大的精神危機,導致了她最后的悲慘結局。未到魯鎮之前的祥林嫂過得是家庭生活,勇敢走出家庭,走向社會的祥林嫂來到魯鎮依靠體力謀生,憑著自己的勤勞得到了雇主和魯鎮人的認可,讓她覺得自己的生命價值得到了體現,所以,盡管辛苦勞累,卻反而很滿足。但好景不長,祥林嫂原本生活的文化空間勢力并未放過他,精明的婆婆伙同堂伯趁著祥林嫂在河邊淘米時劫走了她,不僅拿走了她的全部工錢,還用八十千的彩禮將她賣進里山。這直接導致祥林嫂陷入被迫改嫁、夫死子亡,被大伯趕出家門走投無路的悲慘境地。祥林嫂從河邊來到魯鎮,又在河邊被抓走,河邊成了她命運的轉折點,與她的生命息息相關,最初的她,滿懷希望而來,卻狼狽地被劫走;后來的她,飽經滄桑,懷著最后一點微弱希望而來卻被剝奪了所有,成為一個被空間驅逐的、多余的人。作為空間主體的人在空間中的命運卻如此悲慘,這背后蘊藏的東西,令人深思??臻g審美能力是學生審美能力構成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學生的語文學習有著很大的幫助,要想使學生掌握這種能力就需要教師不斷進行訓練。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選擇合適的課文訓練學生的空間審美能力,讓學生的空間審美能力在訓練中逐步提高。而語文教師自身也要重視空間審美能力的培養,在教學中滲透空間審美的意識,使學生的空間審美能力在潛移默化中得到提高??臻g審美有獨特的價值,把它運用到語文教學中可以碰撞出許多新的火花,對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也大有益處。但目前空間審美在語文教學領域中還處于一片空白,如何把它運用到語文教學中去并提高學生的空間審美能力還需要進一步探討。

作者:張娜 單位:吉首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

91综合网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