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論:我們為您整理了1篇道德教育理念探析3篇范文,供您借鑒以豐富您的創作。它們是您寫作時的寶貴資源,期望它們能夠激發您的創作靈感,讓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將立德樹人教育目標融入德育、學科教學、社會實踐各個環節,同時,基礎教育課程體系要圍繞立德樹人目標來設計,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都要圍繞這個目標來進行。目標導向和問題導向是一切工作的出發點,有效達成基礎教育領域立德樹人的教育目標,是基礎教育的核心問題,抓住這個問題就抓住了基礎教育的根本問題。
一、把立德樹人融入德育環節
把立德樹人融入德育環節,在基礎教育工作中建立起長效機制非常重要和必要。學校的黨團隊建設、校園物質和文化建設、開學典禮、畢業典禮、班會、家長會等活動,都要融入立德樹人教育目標的內容,實現規范化、實操化和機制化?;A教育不能片面追求升學率,要積極倡導、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養學生家國情懷,如升國旗、唱國歌,結合時政開展團隊活動和主題班會,不能走過場,重視學生的主體性,協調學生、教師、家庭、社會和學校在立德樹人教育目標上相向而行,強化學校立德樹人目標。把立德樹人融入學校工作長效機制之中,就要建立健全基礎教育階段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制度,建立學生過程性成長的大數據檔案,其中,包括學生思想道德評價體系。要明確學校和教職工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內容及其業績考核辦法,調動教師立德樹人的積極性和自覺性。評價機制建立需要教育行政部門、學校、教師、學生、家長和社會各界參與,共同構筑思想“長城”,把立德樹人的教育目標作為引領學校工作的指導思想,真正促進學校提高德育工作的實效性。
二、把立德樹人融入學科教學
在基礎教育領域,文化知識教育是極其重要的一環,特別是學科教學起著主渠道作用,將中小學立德樹人教育細化落實到各學科課程的教學目標之中,融入教育教學全過程,能夠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的知識建構、思維方式、行為習慣、價值判斷和思想品德,有利于提升立德樹人教育目標的實效性,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和健全人格的養成。要充分挖掘道德與法治、思想政治課的內涵。在教學中遵循貼近學生、貼近生活、貼近實際的原則,運用思想道德課程知識的優勢,科學解讀思想道德知識的基本概念,積極開展立德樹人教育;要依據課程標準和教科書內容,結合時政,提升學生思想道德認知水平;要結合黨史國情知識,培養學生愛黨、愛國、愛人民情懷,增強學生的國家意識和社會責任感;拓展思想道德知識的內涵和外延,如積極開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教育,積極開展生態文明教育,積極整合地方特色德育課程資源等。要把立德樹人融入基礎教育各學科教學環節中。人文社會學科課程中立德樹人的知識比比皆是,因此如何做到潤物無聲非常重要,如語文教材的選材很重要,但是教學的用材更重要。同樣是學習魯迅,學習魯迅是“永遠的批判者”沒有錯,但是必須了解和理解魯迅所生活和戰斗的時代,對舊中國的批判是魯迅的擔當和偉大之處。新中國成立以后,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面對中國共產黨領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事業,我們應該學習魯迅的什么精神,應該是魯迅的愛國主義精神。在學習中對學生興趣愛好、毅力意志、行為品格的磨礪和形成,都是立德樹人的實踐。同時,還要把立德樹人融入綜合類、實踐類課程中。目前,教育部通過了許多綜合類和實踐類課程,如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勞動教育、國防教育、書法教育等,在這些二類課程教材中,也要注重立德樹人教育目標。例如,要全面貫徹落實教育部《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通過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實現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學校要積極挖掘各學科立德樹人教育內涵,制訂各學科立德樹人滲透計劃,充分發揮學科教學立德樹人的最大優勢,讓立德樹人教育走進學科課程,走進學生心靈,通過把立德樹人教育目標融入學科知識中,打造完整的、有機的學科知識體系。
三、把立德樹人融入社會實踐環節
我國中小學社會實踐教育豐富多彩,2020年3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一再強調立德樹人教育,將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和勞動教育納入必修課程,為立德樹人目標融入社會實踐提供了重要抓手。要加強中小學立德樹人社會實踐基地建設,構建校內外結合、多學科整合、多領域融合的立德樹人綜合實踐活動課程體系和實踐基地,積極探索課堂教學與社會實踐相互通融、相互補充的有效社會實踐環節,形成學校、家庭和社會三位一體的社會實踐教育機制。創新社會實踐活動,把學校的思想道德教育、學科知識教育和社會實踐教育有機結合起來,拓展學生的視野,從思想認知走向身體力行,從校內走向校外,從中國走向世界。在實踐中,基礎教育領域要牢牢抓住三個融入環節,才能有效實現立德樹人的教育目標。
作者:李祥吉 單位:廣西壯族自治區北海市教育局副局長
道德教育理念探析2
專業課程的教學既需要圍繞學科知識體系組織,也必須將“堅定的愛國情懷、健全的人格品質、良好的社會責任、豐滿的人文精神”等新時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和職業道德教育一起融入專業課程教學中。建筑學專業作為一個兼具工程技術與人文背景的學科,自1671年法國皇家建筑研究會暨建筑學校成立,設立建筑學專業正規教育開始,在教學過程中將人文情操與工程技術結合就是一項延續了三個半世紀的傳統[3]。作為培養社會主義事業接班人的國內高校,必須貫徹黨中央關于在教育全過程中貫穿“立德樹人”,培養能夠“立志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奮斗終生的有用人才”的要求[1]。
一、建筑設計課程中思政教育的三種探索
建筑設計課程是建筑學專業的核心主干系列課程,通常貫穿建筑學專業培養的全過程,包含從建筑設計初步至各類型建筑設計、設計實踐、畢業設計的系列課程,通過延續4至5年,從簡單漸趨復雜的以設計實踐為核心,結合理論探索的教學方法,綜合引導學生掌握建筑設計的知識和技能。那么,對于這樣一個貫穿建筑學專業培養全期的核心主干系列課程,如何做好“思政”教育呢?對這個問題,國內的建筑教育界進行了很多思考,并展開了實踐探索,可以歸納為以下三種主要傾向:第一種傾向,立足本校的特色課程展開,主要是立足于本校的專業培養方向,選取特色性建筑類型,針對性地在教學中展開思政教學,引導學生在特定建筑方向上為祖國的建設做出貢獻,堅定自己的理想信念[4,5];第二種傾向,系列專業課程與思政類課程同步教學,主要是立足于教學全期的思政教學體系和建筑設計專業課程的教學進度,結合選取合適的設計課題,將思政內容融入設計課題任務,從而實現專業課程與思政課程的無縫對接[6-8];第三種傾向,通過將思政內容融入職業責任教育、職業道德教育和文化傳統知識,通過建筑設計系列課程中原有的專業知識教育和職業價值觀教育,強化學生對民族和國家文化的傳承、提升學生的愛國情懷和文化自信,通過“立德樹人”,從而堅定其成為“立志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奮斗終生的有用人才”的信念[9,10]。因此,我們可以看到,大家已經在建筑設計系列課程中進行了思政教育的探索,并取得了相應的成果。從優選特色建筑類型、同步教學到融入教學內容,建筑設計系列課程的思政教育已經有了比較有效的方法體系,使得培養的人才能夠真正成為國家需要的棟梁。但是,我國即將進入一個全新的發展時期,單純地以“堅定理想信念”為導向的思政教育已經難以滿足培養具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人才的需要?!案粡姟⒚裰?、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愛國、敬業、誠信、友善”二十四個字,不僅包含了堅定的理想信念,而且要從國家、社會、個人三個方面的價值目標進行解讀[11]。因此,在課程中我們需要更多地拓展思政教育的內涵,為我國新時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添磚加瓦,為我國新時代的社會主義建設培養合格的人才。
二、建筑設計課程中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
(一)在課程中深度融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
落實指示的有效手段思政教育的目的就是為了培養具備合格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這其中最為關鍵的就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樹立。因為,價值觀是一個人對事物價值的總看法和根本觀點,一個人的價值觀決定了他的心理和行為,從而影響到他的人生觀和世界觀。因此,樹立牢固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思政教育的核心內容之一。2013年中共中央印發了《關于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意見》,其中第四條提出“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從小抓起、從學校抓起。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圍繞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納入國民教育總體規劃,貫穿于基礎教育、高等教育、職業技術教育、成人教育各領域,落實到教育教學和管理服務的各環節”。
(二)建筑設計系列課程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教育內容建筑設計系列課程核心價值觀教育的主要內容是依據核心價值觀的趨向,將其倡導的核心價值進行凝練并融入教學內容和教學過程,主要包含三個層次的內容:1.幫助學生樹立社會主義公民的基本道德規范,規范其個人行為,即“愛國、敬業、誠信、友善”。通過這個層次使學生能夠以振興中華為己任,忠于職守、克己奉公、誠實守信、互相尊重、和睦友好。2.使學生了解我國建設社會主義美好社會的目標,將其作為個人的人生價值認同,即“自由、平等、公正、法治”。通過這個層次使學生能夠樹立正確的核心價值理念,崇尚馬克思主義的意志自由,在法律面前的一律平等,尊重和保障人權和社會的公平正義。3.使學生認同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建設目標,將其融入個人職業發展和人生發展的價值訴求中,即“富強、民主、文明、和諧”。通過這個最高層次,使學生能夠樹立為國家繁榮昌盛、人民幸福安康、人民當家做主、社會進步、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斗終生的政治、物質、文化、生活的價值訴求。
(三)建筑設計課程核心價值觀教育的路徑
建筑設計課程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路徑在于將核心價值觀的理念和內容進行融匯提煉,分解后與建筑設計系列課程的教學內容深度融合。主要的教育路徑是根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三個倡導”,提煉出“樹立社會主義公民基本道德規范”“個人人生價值認同”和“個人職業發展與人生發展的價值訴求”三個培養的具體方向,并重點提煉出“中國夢”“人生夢”“職業夢”的三個理想教育目標,進而落實到“基于中國傳統文化的建筑文脈教學”“基于人生價值的職業道德教育”“基于職業責任的個人價值教育”三個部分的教學內容中,從而與課程教學內容深入融合(詳見圖1)。
四、建筑設計課程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實踐
根據建筑設計課程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路徑,建筑設計課程重點在“基于中國傳統文化的建筑文脈教學”“基于人生價值的職業道德教育”和“基于職業責任的個人價值教育”三個具體方面落實核心價值觀教育。
(一)基于中國傳統文化的建筑文脈教學
中國的傳統文化講求以振興中華為己任、忠于職守、克己奉公、誠實守信、互相尊重、和睦友好,這體現了“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的核心價值。通過在課題設計中融入傳統文化要素,通過課題引導學生關注傳統文化,接受傳統文化的熏陶,將傳統文化理解、融匯、提煉后融入設計理念當中,通過傳承傳統文化的內涵,在建筑設計方案中發揚傳統文化的精髓,體現傳統文化的文脈,從而一方面提升了學生的傳統文化修養,另一方面也培養了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認同,使學生能將傳統文化的核心價值內化為人生理念的內在,從而達成“中國夢”教育的目標。
(二)基于人生價值的職業道德教育
職業道德教育對于專業工程人員來說代表著其個人人生價值的認同,一個具有正確的核心價值理念、崇尚馬克思主義的意志自由、在法律面前的一律平等,尊重和保障人權和社會的公平正義的工程技術人員,才能夠“立志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奮斗終生”[1]。工程技術事業是枯燥的,需要有從業者長期的奉獻精神和遵紀守法、不斷進取的信念,進而為社會主義事業添磚加瓦。因此,通過教師指導,在建筑設計課程教學中融入法規意識和程序意識的教育,使得學生能將我國建設社會主義美好社會的目標與個人的職業道德融合,落實“人生夢”教育。
(三)基于職業責任的個人價值教育
職業責任教育對于學生來說最重要的,就是要讓學生認同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建設目標,將其融入個人職業發展和人生發展的價值訴求中。這是在前期中國傳統文化教育和人生價值教育基礎上,讓學生樹立自身職業發展為國家繁榮昌盛、人民幸福安康、人民當家做主、社會進步、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斗終生的價值訴求。針對這方面,需要教師在課程設計中進行設計理念、設計目標的把控,讓學生將如何完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目標納入建筑設計目標和理念中,從而落實“職業夢”教育。
五、展望
在專業課程的教學中落實習總書記關于思政教育的指示,并不能簡單地將思政課程內容分散到課程中,而是必須圍繞課程本身的學科知識體系組織,將思政教育的核心目標進行分解提煉,從新時代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和職業道德教育方向出發,豐富課程本身的教學內容,將單純的知識和技能教育提升為知識、技能、理論和思想的全方位培育。教育部2020年5月28日印發了《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明確提出了“全面推進高校課程思政建設,發揮好每門課程的育人作用”的總要求[13],并且明確“專業教育課程要根據不同學科專業的特色和優勢,深入研究不同專業的育人目標,深度挖掘提煉專業知識體系中所蘊含的思想價值和精神內涵”[13]。其實從我國高校各種工程專業人才培養的特點而言,任務就是“培養一代又一代擁護中國共產黨領導和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立志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奮斗終生的有用人才”[1]。思政教育內容主要就是通過“立德樹人”為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尤其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要處于核心地位,只有正確的價值觀能夠讓學生明確自己學習奮斗的目標和理想,因此,在專業教育中,將正確的傳統文化教育、職業道德教育和個人價值教育融入專業教學實踐,就能夠做好專業課程的思政教育。
作者:朱星平 單位:陸軍工程大學國防工程學院
道德教育理念探析3
孟子認為要“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提倡人格和道德教育。道德教育的目的是提升個人道德修養,學校要重視營造德育環境,把德育滲透到工作的各個環節,通過學校思想道德教育,讓學生自覺去學習和提升自己的道德品質。學校的德育工作重點在因勢利導,根據當代學生的特點,結合學生中普遍存在的問題,建立學校德育工作體系,讓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探索德育工作的新方法,促進學校德育工作系統化、規范化。
一、當代大學生思想道德的狀況
新時代大學生成長在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較為發達的環境中,具有很好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廣泛的興趣愛好,很多學生還具備一定的特長,使他們更加注重個人才能的展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學生價值取向的主流,但也有少數學生受到社會負面環境的影響,尤其是網絡的影響,雖然網絡給大學生帶來了方便與享受,但是在此期間,網絡傳遞的良莠不齊,使大學生的網絡道德觀存在較大的偏差。學生的價值觀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沖擊,體現出了不一樣的價值取向。
(一)個性展示與團隊合作之間的矛盾
國家在改革開放以后開始實行計劃生育政策,現在的大學生很多都是獨生子女,成長環境優越,他們的個性更加鮮明,自主意識更加強烈,突出表現為在生活和學習中,喜歡展示自己的特長,以自我為中心,團隊合作意識淡薄。例如課堂分組討論過程中,有些小組很難形成統一的意見,在團隊與個人發生分歧時,往往堅持個人觀點,不去考慮團隊的結果,導致不能發揮團隊的力量。另外班級宿舍管理過程中,就寢時還在打游戲、看視頻,不考慮其他同學的感受,這些都是不能兼顧個人與團體的表現。
(二)利己主義與無私奉獻之間的沖突
多元價值觀開始進入校園,影響學生的價值取向,而校園里學生的價值觀也逐漸趨于功利化。例如在各級學生干部的競選過程中,部分學生利用各種手段影響選舉,導致選舉失去公平性,成為學生干部后,不是把服務同學作為工作宗旨,而是為了在獎學金評比、入黨、評優等過程中獲取利益,沒有無私奉獻的精神。還有部分學生在生活中受到不良社會風氣的影響,把個人享樂放在首位,不想通過努力去獲得成績,導致了校園里攀比、拜金等思想橫行,近年甚至出現了校園貸、套路貸等惡性行為,這些都給我們的思想道德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理想與現實之間產生的心理問題
進入大學后由于教育管理方法不同于中學階段,學生的評價體系也與中學有很大區別,學習不再是唯一的評價標準。部分同學進入大學后,放松了對自己的要求,認為考試及格就行,這種思想往往導致學業跟不上,更嚴重的情況會面臨留級或退學,當學生在學業上遭受挫折時,往往表現為在學習上一蹶不振。發現理想與現實之間存在很大差距時,不是通過努力去追趕,而是選擇逃避,有些學生開始沉迷網絡,網絡游戲、網絡直播等成為他們生活的重點,而忽視大學是知識積累和思想形成的關鍵期,一旦遇到挫折,會更加消沉,對自己的未來更加迷茫,導致更嚴重的心理壓力和心理問題。
二、當代大學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對策
孟子在孔子關于道德理論的基礎上進一步對儒家道德價值根源作了進一步完善,認為道德的根源在個人,現實的世界就是道德的世界,個人道德的缺失是因為受到外界的影響,外界的各種誘惑導致個人道德失衡。個人道德的提高需要教育,針對新時代德育工作特點,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標準,建立道德教育體系,養成個人良好的道德行為,提高大學生道德修養。
(一)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中心的道德教育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對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展,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道德的高度凝練,是新時代中國文化和精神的完美體現。高校作為大學生思想教育的主陣地,要充分發揮自身優勢,把核心價值觀的宣傳教育滲入到大學生的學習和生活中。首先學校要在學生學習生活場所張貼宣傳海報,以多種形式展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容,以人物或者故事的形式進行呈現,宣傳內容要貼近大學生的生活,讓大學生更容易接受。其次大學生要主動學習核心價值觀,做到牢記于心,外化于行,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成為個人學習生活的一部分,真正做到知行合一。
(二)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理想信念教育愛國主義教育是大學生思想道德教育永恒的主題,新時代很多大學生缺少理想信念,不愿通過努力實現自己的理想,表現在學習生活中就是得過且過。理想和信念相互聯系,密不可分,理想是目標,信念是動力,讓大學生樹立遠大理想和信念,愛國主義教育是最好的途徑。中國今天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那是一代又一代中國人艱苦奮斗的成果,離不開中國共產黨的領導。要充分發揮黨史國史教育的綜合育人功能,以史樹德、以史增智、以史育美、以史創新,促進青年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青年大學生是社會發展和前進的主力軍,實現中國夢是整個國家和民族的理想,也是每人中國人的理想,作為大學生更應該通過努力實現自己的理想。
(三)以《大學生行為規范》為標準的養成教育
《大學生行為規范》對大學生日常活動具有明確的指導作用,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具體體現,是學校對學生的規范化要求,是大學生日常學習生活的行為標準。目前,學校里仍然存在很多不文明行為,例如遲到、早退、曠課、吸煙、酗酒、打架、夜不歸宿等情況?!洞髮W生行為規范》就是針對校園內各種不文明現象而出臺的規范化要求,它從課堂上、圖書館、會場、食堂、宿舍、網絡等多個方面制定了大學生行為標準,很多學校還根據《大學生行為規范》出臺了自己的校紀校規,更加符合本校的實際情況。大學生應當從身邊的小事做起,用實際行動完善自我,從而影響他人,提升個人的思想道德修養,幫助自己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對照標準做一名優秀的大學生。
(四)以培養健全人格為目標的心理健康教育
大學生從進入學校到畢業,會面臨學習、生活、戀愛、交友、就業等各方面的壓力,很多學生會產生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問題。大學生心理健康已經成為社會、學校和家庭關注的重點問題,很多學校在學生入學就會進行心理測試,根據不同的情況對學生心理問題進行分析并且制定解決方案,對于一般心理問題由老師及時疏導,對于部分問題嚴重的學生會采取心理干預,讓他們能夠盡快適應大學生活。健全的人格包括生理、心理及社會等方面的協調,心理健康教育應該以塑造大學生健全人格為目標,根據大學生的實際情況,從他們的生理、心理、行為等方面出發,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動。
三、以學生為中心創建良好的育人環境
孟子十分重視德育環境,主張把學生置于良好的環境中,用環境影響個人,讓個人進行自我教育。環境對于學生形成良好的品德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家庭教育是基礎,同時社會通過各種媒介傳遞價值觀,對于個人的品德的形成有著巨大的影響,學校作為直接的教育場所,更是起著關鍵性作用。所以無論是家庭、社會還是學校,都有責任去創建一個良好的環境,讓學生在健康的環境中成長,形成大學生正確的思維模式、價值觀念和道德規范。
(一)重視家庭道德教育
家庭是學生成長的搖籃,家長是學生的第一位老師,家長的言行直接影響學生是否能夠養成健全的人格。家庭的道德教育要從身邊開始,通過愛心教育,培養他們愛家、愛國的情懷;通過禮儀教育,以自己文明禮貌為榜樣,培養他們遵守公共秩序的良好習慣;通過勞動教育,讓他們積極參與勞動,了解生活的不易,培養他們獨立的人格;通過父母良好的言傳身教,培養他們勤奮、勇敢、善良、正直的良好的品格。
(二)優化社會文明環境
新時代互聯網技術高速發展,越來越多的大學生通過手機、平板電腦等移動終端接收信息,媒體的宣傳也要跟上時代的發展,及時推送國家最新的思想和政策,宣傳先進典型。例如在抗擊肺炎的過程中,涌現了一大批感人的先進個人,他們中有黨員干部,有普通群眾,還有一大批90后,甚至有很多人犧牲在抗疫一線,他們是我們學習的榜樣,也是中華民族不屈不撓、頑強拼搏精神的體現,給所有人傳遞了正能量。當代大學生要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的優秀品德,以先進的個人為榜樣,堅決抵制不良風氣的影響,堅定理想信念,以實際行動樹立大學生的形象。
(三)營造校園德育氛圍高校要把校園建成思想道德教育陣地,營造良好的校園文化,創造優美的校園環境,打造一支過硬的思想政治教育隊伍。要想充分發揮思想教育對當代大學生的正向引導與影響,不應僅僅局
限語課堂內的思想政治教育,應該充分運用校園環境的過濾功能與共創共享功能,全方位完善思想教育體系。強化學校的內涵建設,利用好校園里的場所,讓校園文化與環境融為一體,以生動的形式開展道德教育。德育的關鍵在教師,學校要注重德育教師的引進和培養,定期組織培訓和學習,讓老師了解最新的德育方法,充分利用課堂教學,把專業與德育相結合,培養德才兼備的學生。大學生思想道德教育是一個系統的教育過程,以傳統文化為基礎,結合新時代特色,一起創造良好的德育環境,家庭、社會和學校每個部分都不可或缺,只有充分整合各類資源,才能讓德育工作不斷推陳出新?!疤煜屡d亡,匹夫有責”,大學生要肩負起歷史賦予的使命,以高標準嚴格要求自己,提升自身的道德修養和綜合素質。
參考文獻:
[1]田泉.互聯網時代大學生網絡道德教育研究[J].科教導刊(上旬刊),2020(4).
[2]朱力影.新時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前瞻性研究[J].南京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4).
[3]韋永強.馬雪麗.新時代視域下道德基礎與思想教育對當代大學生的影響[J].湖北經濟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0(2).
作者:鄭天恩 單位:江蘇財經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