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論:我們為您整理了13篇助產士自我評價總結范文,供您借鑒以豐富您的創作。它們是您寫作時的寶貴資源,期望它們能夠激發您的創作靈感,讓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摘 要】目前產后抑郁癥越來越成為影響產婦身心健康的危險因素。為引起人們的高度重視,本文歸納總結了近年來學者們對產后抑郁癥相關因素及其干預措施的研究,以便醫護及衛生保健人員及早篩查孕期高危人群,并及時進行產前、產時、產后的全面預防,最大限度地降低產后抑郁癥的發生率。
【關鍵詞】產后抑郁癥;相關因素;預防
產后抑郁癥是指發生于產褥期的抑郁,是一種危害孕產婦身心健康的情感性疾病。國外報道發病率為了10%~20%,國內用相同的診斷方法研究,其發病率為5.36%~11.09%[1]。但近幾年來國內研究報道為3.42%~38.7%,有上升跡象,不少學者進行了有關病因探討及干預措施的研究,學者給予歸納綜合, 以便醫護及衛生保健人員及早篩查孕期高危人群,并采取全面的預防措施,最大限度地降低產后抑郁癥的發生率。
1 產后抑郁癥的臨床表現及診斷標準
1.1 產后抑郁癥的臨床表現典型的產后抑郁癥常發生于產后2周內,產后4~6周逐漸加重,有25%~50%的患者可持續至產后6個月,甚至更長[2]。通常有失眠、煩躁、焦慮、情緒低落、不明原因的的哭泣、易怒,對生活喪失信心,自我評價下降,與家人、丈夫關系不協調等心理社會功能下降的表現,還可伴有頭暈、頭痛、惡心、胃部燒灼感等癥狀,嚴重者甚至自殺或殺害嬰兒。
1.2 診斷標準目前產后抑郁癥比較明確的診斷標準是美國精神學會在《精神病的診斷與統計手冊》(DSM~IV)中制定的:在產后4周內發病,具備下列癥狀5條或5條以上,必須具備①或①條,且持續2周期以上,患者自感痛苦或患者社會功能已受到嚴重影響。癥狀包括①情緒抑郁;②對全部或多數活動明顯缺乏興趣或愉悅;③失眠或睡眠過度;④體重明顯下降或增加;⑤精神運動性興奮或抑郁;⑥疲勞或乏力;⑦遇事均感無意義或自卑感;⑧思維力減退或注意力渙散;⑨反復出現死亡或自殺想法。
2 產后抑郁癥的相關因素
2.1 生理因素產后抑郁的病理生理相當復雜,在產婦經歷懷孕及分娩過程中,內分泌激素特別是性激素水平大幅度變化。如雌激素水平迅速下降,致腦內和內分泌組織的兒茶酚胺作用下降,導致GABA-A受體對苯二氮卓類不敏感,誘導GABA-A-4亞單位或是抑制GABA能神經元活動,造成抑制性神經沖動不足,多巴胺功能亢進,產后抑郁情緒。陸竹梅[3]研究提示產后抑郁癥患者確實存在性腺激素的代謝紊亂。
2.2 心理因素分娩是一個生理過程,但由于產婦缺乏分娩過程的正確認識,90%產婦對分娩存在緊張、恐懼心理,主要是擔心分娩疼痛、母嬰安全、嬰兒健康等,另外產婦對即將承擔母親的角色不適應,造成心理壓力,導致情緒紊亂,產生抑郁、焦慮、人際關系的敏感,形成心理障礙。有關研究報道[4],孕期有焦慮或抑郁情緒的產婦產后抑郁癥的發生率分別為30%或37.5%,這說明產前孕婦心理狀態是產后抑郁證發生率的重要影響因素。
2.3 家庭及社會因素家庭支持被認為是一個重要因素,它包括丈夫、家人支持及其本人對婚姻的滿意程度,徐英[5]對32例產后抑郁證患者調查分析認為,家庭矛盾、夫妻關系不和、產后親屬關心較少和妊娠合并癥是促發產后抑郁癥的危險因素。接觸死胎死產嬰兒的孕婦易產生精神傷害,曾經歷過不良產史的產婦精神高度緊張,其焦慮抑郁失眠等癥狀比一般產婦為生,更易導致產后情緒低落,是引起產后抑郁的誘發因素[6]。
2.4 身體因素分娩疼痛與不適,使產婦過度緊張,導致軀體和心理的應激增強,從而誘發產后抑郁。多數研究報道,伴產科并發癥的產婦其產后抑郁證的發生率明顯增高。原因可能是產婦缺乏對產科并發證的認識,突然的應激事件使產婦發生了劇烈的心理變化,這種心理變化不利于甚至加重產婦并發癥的病情,從而形成惡性循環,最終誘發產后抑郁證。
2.5 個性特征孕產婦的個性特征與產后抑郁的發生也有一定的關系。孕產婦平時情感脆弱、缺乏自信、性格內向、多慮、情緒不穩定,容易誘發產后抑郁癥。
2.6 分娩方式及嬰兒情況國內報道分娩方式與產后抑郁有關。產鉗、胎頭吸引器助產的產婦發病率高,剖宮產次之[7]。謝小華等研究發現[8],產婦家庭因嬰兒性別不能與理想中的孩子相吻合而感到失望,從而使家庭親密度降低,導致產婦產生焦慮抑郁。
3 產后抑郁癥的預防
3.1 產前預防
3.1.1 孕期及產后教育[9]教育課程可針對高危孕婦,也可能整個孕婦群體進行教育。教育的目的是幫助孕婦了解在分娩后可能發生的變化,同時提供如何照顧嬰兒及避免產后抑郁證的專業信息。教育課程多為10次左右,從產前開始一直持續到產后,可請孕婦配偶同時參加,教育內容包括如何做父母,如何應對分娩的焦慮和產后抑郁,保持精神健康,如何解決問題和提高社會支持等。
3.1.2 產前人際心理治療人際心理治療可幫助孕產婦及積極的態度對待新角色,提高處理新角色關系的能力,并建立和發展適應新角色的社會支持系統。內容包括:產后抑郁證的心理教育、角色轉變、識別潛在的人際矛盾的技巧等。
3.2 產時預防
產時預防主要由助產士提供,包括導樂分娩、與產婦談論分娩的感受,也可持續到產后跟蹤服務。
3.2.1 導樂分娩導樂分娩是由一名有經驗的助產士陪伴分娩,可提供指導和心理支持。周敬珍[10]研究了全程導樂陪伴分娩對產后抑郁癥發病的影響,其結論是:全程導樂陪伴分娩能有效阻斷產前焦慮、抑郁情緒、不良個性因素、產后心理及生理變化等高危發病因素,提高孕產婦的心理健康,顯著降低產后抑郁癥的發生率。
3.2.2 傾聽與討論傾聽與討論是在分娩 后由助產士與產婦討論分娩 的過程和經歷,強調產婦對"分娩"這一壓力實踐所表現出的反應是正常的情感變化,教育產婦如何初為人母。
3.2.3 助產士全程連續護理近年來MARKS研究將導樂分娩擴展開來,進行助產士產前、產中到產后的全程連續護理,收效良好。
3.3 產后預防
3.3.1 產后抑郁知識的介紹
目前有些醫院已開始對產后婦女進行常規產后抑郁知識的介紹。
3.3.2 產后家庭訪視
由家訪護士、社區助產士或社區工作者、兒科保健護士對高危產婦提供生理和情緒的支持可減少抑郁癥的發生,增加家訪次數可促進產婦的心理健康,長時間的家庭訪視在減少產后抑郁證的發生上有一定的作用。
3.3.3 產后早期心理治療
由受過專業培訓的精神病學家和心理咨詢專家進行的心理干預不僅可以作為預防產后抑郁證的手段,也可作為有效的治療方法,可減輕抑郁癥狀,提高社會適應能力,并能代替藥物進行治療,而且對哺乳產婦更適宜。
綜上所述,產后抑郁癥極易被人們忽視,其相關因素較多,包括生理、心理、家庭及社會、身體因素及個性特征等,針對相關因素不少學者進行了產前、產時及產后干預措施的研究,但如何從孕期篩查到高危人群,早期識別產后抑郁癥,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有待進一步深入研究。
參考文獻
[1] 張新艷.產后臨床與心理初步分析研究[J].中國心情衛生雜志,1999,13;119.
[2] 陸雯,湯月芬.產科抑郁癥的診斷與處理[J].國外醫學婦幼保健分冊,2005,16(6):356.
[3] 陸竹梅,林文秀.產后擁有癥患者雌、孕激素及催乳素變化的研究[J].華夏醫學,2006,2(19):188-189.
[4] 冬燕,于瑩.孕婦產前心理狀態與產后抑郁癥相關因素的研究,護理雜志,2003,20(6):34.
[5] 徐英.生活事件與產后抑郁癥[J].黑龍江護理雜志,2000,6: 69-70.
[6] 黃仙萍.對產后抑郁癥問題的探討[J].護理研究,2004,18(1): 109-110.
[7] 王增艷.產后抑郁癥的調查分析及防護[J].工企醫刊,2006,1(19): 79-80.
篇2
關鍵詞 :英國高校;教學理念;計算機專業;全英教學;應用實踐
基金項目:2014廣東省“質量工程”建設項目—精品資源共享課(計算機組成與體系結構(全英));2014年廣東省高等教育教學改革項目(GDJG20142053);2012年華南理工大學校級教學研究項目——一般項目(計算機學科專業基礎課全英文教學方式創新研究)。
第一作者簡介:毛愛華,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為計算機專業教學與科研,ahmao@scut.edu.cn。
0 引 言
近年來,國內許多知名學府與重點大學紛紛對傳統教學方法進行改革,力求建立世界一流或知名的國際化大學[1]。建立國際化大學,要求高校的教學能力達到國際先進水平[2]。世界一流大學歷史悠久,教學理念先進,人才培養質量自然也更高一籌[3—5]。國際化的大學要具備國際化的教學能力,“走出去,學回來”是中國高校國際化建設初級階段重要的一步。
2014年暑假,華南理工大學組織了20名具有數年教學經驗的青年教師赴英國倫敦大學進行為期一個月的高校教學方法與理念的系統培訓與學習。培訓課程的主辦方為倫敦大學的教育學院(Institute of Education,IoE),其在高校教育專業QS排名全球第一[6],無論在高校教學理論還是教學實踐研究方面都具有強大的實力。筆者作為參加此次教學培訓活動的教師之一,首次更換角色,以學生的身份學習如何當好一名教師,非常有趣,也受益良多。在學習過程中,雙方經常就英國和中國高校教育的現狀和問題深入探討,剖析問題的根源所在。回國后筆者就本次學習之旅的經歷對英國高校教學理念進行整理和分析,并將其應用在計算機專業課程全英教學中。
1 英國高校教學理念
英國高校教學理念的核心思想就是以學生為本,注重學習的本質與特征,通過有效認識學習的生理和心理過程,老師與學生的關系,老師與學生的互動效應,使學生實現自發高效的學習。因此,其教學理念首先反映在認識教與學的關系以及學習過程的特征上,其次才是教學模式與方法。
1.1 教與學的關系
英國高校的教學理念是“要教好首先需要理解如何學好”。教學是施動方,學習是受動方,教的目的是為了讓學高效、高質地完成。因此在教學之前,教師要對學習過程的特征、教學環節、學習目的和效果有一個系統而清晰的認識,這樣才能有的放矢、因材施教。
1.2 學習過程的特征
(1)學習對大部分人而言是一個漫長而“相對痛苦”的過程。在學習的過程中,學生的注意力會隨著時間的延伸而減退。通常在前10分鐘的學習時間內學生的注意力是最集中的,因此這個時間是學生的黃金學習時間,再往下學生就會疲倦,從而注意力開始渙散,學習效果也會降低。因而授課的階段性休息對教學效果非常重要,每個授課的小環節控制在10分鐘左右會有最佳的學習效果。
(2)有效的學習過程通常包括獲取知識、理解知識和應用知識3個階段。教師授課以傳輸知識為主,經常會忽略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應用。而學生只有能夠應用知識才是真正學到了知識,學會了本領,因而課程的設計應該包括傳播知識、理解知識和應用知識的3個環節,環環相扣才能做到真正的授業。
(3)學生學習的行為分為個體學習和群體學習。個體學習是學習行為的主要部分,知識的理解和應用都需要靠個體的腦力活動來完成。但個體學習的效果依賴于個人的智力、經驗和文化背景等眾多因素;個體學習的效率也因個體差異存在很大不同。群體學習是指一群學生共同學習,學生在聆聽和討論中分享自己對知識的獲取、理解和應用的情況。群體學習可以極大提高學生的知識面,通過借鑒他人的想法縮短對難點知識的理解時間,這對個體學習的效率和效果有非常好的促進作用。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充分激發學生的個體學習和群體學習行為,利用各種條件和教學模式,例如課堂分組討論、戶外小組學習等,讓學生既有個體學習,也有群體的討論和分享。
(4)學習的模式可分為表面學習(surface approach)和深度學習(deep approach)。表面學習指學生只停留在表面的知識點,沒有深入到某一個系統和領域,因而也缺乏對知識的融會貫通和舉一反三。深度學習指學生從已學知識入手,層層深入、不斷擴展,能夠在專業領域中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深度學習是學生集合了各種學習方法模式的綜合體現,需要投入大量的時間和精力。
1.3 教學模式和方法
倫敦大學教育學院的教學方法如下。
(1)教學的3種境界:守門員(gatekeeper)、助產士(midwives)、指路人(fellow travelers)。在守門員的角色中,教師盡量去做一個知識的守衛者,負責把知識傳播給學生。在這個過程中教師有絕對的權威性,教師說的和教的都是正確的,學生就應該跟著教師的說與教來完成知識的學習。在助產士角色中,教師負責傳播知識,但是為了幫助學生自己完成學習的過程,教師除了傳播知識,還需要設計更多的環節,讓學生在教師的掌控下自主學習,自己完成對知識的理解和應用。在指路人的角色中,教師只是一個向導的作用,負責指導學生學習的方向,在學生遇到的瓶頸與困難時給予解惑。具體的學習材料、學習方法和技術問題都需要學生自己去摸索和完成。在這3種角色中,教師和學生時間投入各有不同,學習效果和目的也各異。
(2)教學就是在拍故事片(story-telling)。在這個故事片的制作中,教師是導演和編劇,課堂是舞臺,演員是教師和所有的學生,而上課就是具體的演出。如何能夠制作一個精良的故事片,取決于劇本的好壞、演員的演出和導演的掌控。作為導演和編劇的教師,需要掌握故事的敘事手法,為每一堂課寫好劇情腳本,故事的開始、緣由、發展、和結尾都需要有一個清晰的結構和設計。在具體的演出中,作為導演的教師,需要掌控老師和學生的演出時間,同時,如何激發學生的表演動機和質量是導演的責任,也是演出成功的關鍵。
(3)教學反省跟教學執行一樣重要。在這里教學的執行(teaching execution) 指的是教師運用各種教學手段來完成高質量的教學過程。教學反省(teaching reflection)指的是教師從自我和他人的反思和反省中,檢查自己所運用的教學手段是否到達了教學的預期目的。教學執行和反省中能采用的手段和方法,包括教師對以往授課經驗的總結,上課過程中對學生的及時詢問、檢查或者反饋,乃至同行和教學督導的聽課意見等。反省的環節需要體現在每次授課過程中,而不是僅僅對于一門課或者一個學期。
(4)對學生的考核與對教師的考評。這是對教學中的所有參與者的表現進行評價。科學合理地對學生進行考核,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也可以體現學生學習效能的級差從而給予優劣評價;而科學合理地對教師進行考評也將激發教師教學的積極性和投入度,體現教師的教學質量。對于學生學習的考核,不同的考核方法有不同的效果。應該說任何單一的考核方法都不能全面地反映學生個體在多個方面的差異性,通過多維度多個方法的綜合應用,如教師評價、學生自我評價、學生互相評價等,可以真實反映學生的學習表現和效能級差。對于教師教學質量的考評,目前通常采用的是同行評價和學生評教的方法。在倫敦大學,對教師的評價采用考核小組聽課考核的方法,這個考核小組的成員往往來自政府、學校和同行專家。目前對于教學質量的考評,在世界范圍內仍然缺少一個可以通行的科學評價體系和方法。
2 應用與實踐
從上述英國高校教學理念出發,對照國內的教學現狀,可以發現:
(1)目前國內高校大部分教師,尤其工科類的教師,并非師范專業畢業,并未系統有效地學習過教與學的過程和關系。他們大多數時候只是做了一個知識的傳播者,停留在守門員的階段 ,很少有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根據需要綜合應用守門員、助產士、指路人這3種身份。
(2)在目前教學過程中,往往只有學生的個體學習,缺少學生的群體學習行為,很少充分利用課堂分組討論、戶外小組學習等。分組討論的教學方法是我們這次在IoE學習中使用最多的教學方法,由此可見它的重要性。
(3)深度學習是學生集合了各種學習方法的綜合體現,也是學生能從學習、理解到應用的科學跨越,是實現真正有效學習的途徑。目前的現狀是學生的課程數量較多,難以投入太多的時間進行深度學習,大多數還是停留在應付考試的表面學習。學生如何選擇課程進行深度學習,或者學校如何進行頂層設計讓學生可以減少修課數量從而加大深度學習,都是值得思考的問題。
(4)對于教學的技巧,如怎樣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如何讓學生沉浸式學習,如何通過提問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等,我們已有大量的應用經驗和心得[5],但是在目前的教學活動中,往往缺少一個教學反思的環節,沒有及時檢查具體教學過程中所用的教學手段是否實實在在產生了作用,哪些需要調整,哪些需要發揚。
(5)在教學考核中,目前大多數教師已經采用了多維的考核方法,如考試、作業、項目等。在考核成績評判的過程中,主要是通過教師評價來給予學生分數,很少使用學生自我評價以及學生互相評價等主體角度評價方法。實際上,后者更能反映學生課堂背后的表現。
目前我們已有的教學實踐在教學模式和技巧方面已經多樣化,如教師授課、教學互動、課后練習等環節已經取得了很多優秀的教學成果和實踐經驗。但對于教學的本質、學習過程的特征、激發學生以及教學考核方面還有很大的改進空間。
因此,通過對英國高校教學理念的整理總結,分析國內高校教學現狀,我們在華南理工大學計算機學院2014—2015學年第一學期的計算機專業課程教學過程中進行了有針對性的改革與探索,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和經驗。
2.1 教學分組與群體學習
為了營造學生群體學習的氛圍,實現通過群體共享與討論達到更佳的學習效果,本課程在學期開始將學生進行教學分組,每5人為一組,留學生與中國學生交叉分組,實現每組都有中國學生和外國留學生,具體分組名單可按學生自己的選擇進行編排。
以小組為單位的群體學習將貫穿整個課程,包括課堂的提問、討論、練習和課后的復習、答疑等。最為重要的是,教師將給每個小組布置課程項目,項目題目以課程內容為基礎,以當下圖形學熱點研究為擴展,如3D建模、場景渲染、光照算法等,學生自發組織并在老師全程的監控和指導下進行研發。
群體學習的模式既達到了學生通過分享和討論提高學習效果的目的,也提高了學生在項目過程中的合作能力,包括中國學生的英文表達能力和溝通能力。完成整個課程的學習后,學生的積極性和英文溝通能力明顯提高,項目的完成質量也很好。
2.2 教學反省與教學計劃動態調整
為了更好地發現教學執行過程中的情況與問題,驗證教學計劃中所使用的各種教學手段是否有效,教學效果是否達到,本課程將教學反省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之中。通過長期和不定期的、自我反省和他人反省,教師可以多層次、多渠道地檢驗教學的效果并總結教學問題。
首先,教師通過每章課后作業完成的質量,總結學生對本章知識的理解和掌握情況,針對學生模糊的概念和不清楚的環節,在下次課堂及時加強和鞏固。其次,教師利用課間休息或者課后時間與學生討論,讓學生指出課程上老師所使用的教學手段是否有效,教學內容的安排是否合理,學生對教學的期望與興趣點等;教師根據學生的反饋,及時對教學計劃進行調整。第三,在課程教學結束后,教師應對本學期的教學經驗和實踐進行反省,總結可取與不足之處,作為下個教學周期的教學基礎和經驗。最后,可以采用邀請教學小組其他教師聽課、學校教學督導組聽課和學院教學委員會聽課的方式,聽取其他老師對課堂教學的反饋與意見,實現自我反省與他人反省的結合。
2.3 面向老師和學生的多層次考核方法
為了更好更全面地對學生的學習表現進行科學考核,本課程采用了教師考核、學生互評考核相結合的考核方式。在學生項目的Presentation環節,項目分數由每個小組組長和教師共同評估給分,每個小組獲得的平均分為本組內所有組員的基數分;同時每個小組組員互相評分,反映小組成員對項目的貢獻大小和投入程度;由小組的基數分和小組成員的互評分數加權得到每個小組成員的最終分數,既反映了每個小組的項目整體質量,又體現了小組成員的努力程度。
此考核規則在學期開始就宣布,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明顯提高,避免了一些學生吃大鍋飯以及依靠個別組員完成項目的情況,體現了小組成員間的互動合作,可以科學地反映學生學習效能的級差。
3 結 語
在中國高校與國際化接軌的道路上,學習和借鑒英國高校的教學理念,并有機地應用到我國的高校教育實踐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和作用,能為我們的教學理念和教學系統走向更科學、更人性化提供很好的指導作用。通過實施教學分組與群體學習,教學反省與教學計劃動態調整,面向老師和學生的多層次考核方法等教學改革措施,將全英教學提高到了新的教學層面,為以后相關課程的全英教學建立寶貴的經驗。
參考文獻:
[1] 王穎. 近十年大學國際化問題研究趨向[J]. 江蘇高教, 2008(3): 47-50.
[2] 王文, 論我國大學國際化評價體系的構建[J]. 社會科學家, 2011(7):74-78.
[3] 李燕燕. 世界知名大學國際化特征與新趨勢及對我國大學的啟示[J]. 安徽師范大學學報, 2011(5): 507-509.
[4] 馮晉豫, 孫旭東. 大學國際化優先選項: 以英國大學為例[C]. 第二屆中國教育國際化與信息化論壇, 2012: 264-267.
[5] 方世杰, 李晨. 英國大學教學模式及對我國雙語教學實踐的啟示[J]. 中國電力教育, 2013(34): 24-26.
篇3
傳統的學習只是一種繼承性、維持性的學習,學生通過學習獲得原來已經確立起來的觀念、方法和原則,以應付已知的重復的情景。這種學習方式對知識經濟時代而言,很顯然是落后的。我們更需要注重學生的創新意識、自主探究意識以及合作交流意識的形成和發展。
在數學課堂教學中建立合作學習機制,有利于培養學生適應未來社會生存發展的需要。
1 留給學生自主發展空間
"有效的教學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形式。"曾經看過這樣一個教學片斷,是關于"體積單位的進率",教者備課時考慮到學生已經學習了長度、面積單位的進率,能夠自主學習獲取新知了。于是,便出示了兩道填空題:1立方分米=( )立方厘米;1立方米=( )立方分米。并提出了兩個問題:(1)猜一猜,相鄰兩體積單位間的進率是多少?(2)怎樣才能說明你的結論是正確的?然后組織學生采用四人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來解決這兩個問題。
通過學生的合作交流,他們得出了同樣的結論,但他們的理由卻是豐富多彩的。教者本以為學生會簡單地以書本為葫蘆,僅說出一種理由,沒想到學生還想到了"擺方格""用體積公式v=sh"的方法。尤其對于綜合運用體積計算公式和積的變化規律得出結論,多有創見。同伴之間的合作學習,無疑增加了信息交流的量,提高了自己的見解被同伴認可的機會。
在上述教學過程中,這位教者真正建立了合作學習的機制,克服了傳統教育"以教師、書本為中心"的缺點,營造了自由、活潑的課堂氣氛,創造了一個有利于學生自主探究能力發展的時間和空間。
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說過:"一個壞的教師奉送真理,一個好的教師則教人發現真理。"教師作為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應該為學生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留于充分的空間和時間,讓學生真正地在充分自主的合作、探究中學到科學知識。
2 創設自主探究的氛圍
現代建構主義認為:學習活動是由教師與學生所組成的"共同體"去完成,其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組織良好教學場景、啟發學生獲取知識的"助產士",他的任務是按照學生的思維模式,促進學生有意識的發現學習。因此,我們在實踐中,應重視在"情感調動"、"合作交流"、"興趣激發"、"成功體驗"等方面創設自由學習氛圍,引導學生對數學進行獨立自主的探索學習。
2.1 在"情感調動"方面要營造"愛"的氛圍。今天的孩子是明天社會的棟梁,現在接受的教育就是他們將來迎接社會挑戰的資本。目前多數是獨生子女,普遍意志薄弱,缺乏自信心,幾乎沒有面對挫折的勇氣。以這樣的心理品格怎樣去適應明天社會上擇業的競爭乃至生存的挑戰呢?
做為一名基礎教育工作者,我認為從小培養孩子的自信便是提高孩子整體素質的主要前提。對待孩子要有一顆誠摯公平的心,特別是那些本身心理壓力大、事事退縮、明顯"貪蔫"的學生,更不能動輒訓斥、挖苦。因為在他們的內心中也有自己的自尊,何況這些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本來就十分脆弱呢。對這樣的孩子只能是多做引導工作,使他們有了自信心而后漸漸地轉變。
2.2 在"合作交流"方面要營造"民主"氛圍。"合作交流"它包括師與生、生與生之間的合作。教學的過程是師生認知交流的過程,也是彼此情感交流的過程。在師與生、生與生之間營造一種平等、和諧的氣氛,從而提高他們參與學習的興趣,增強參與學習的動機,做到敢說、敢問、敢想。讓學生在"民主"的合作交流中學到更多的知識。結合前面所述的案例中四人小組討論,也正是充分體現了"合作交流"的"民主"性,讓學生在這種氛圍中去自主探究更多的東西。
2.3 在"興趣激發"方面營造"興趣"的氛圍。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教學實踐也充分證明: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欲望來自于學生對數學知識的興趣和自主學習中獲得的成功。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想方設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發揮情感的積極作用,使學生進行歡樂愉快的最佳心理狀態,從而有利于學生的自主探究。
2.4 在"成功體驗"方面營造"成功"氛圍。蘇霍姆林斯基說:"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兒童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要特別強烈。"教師不僅要激發學生探求新知識的興趣,而且要讓學生在自主探究中獲得成功的體驗,產生強大的內部動力,取得新的成功。
3 引導學生自主探究的途徑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在教學活動中,我們努力做到放手讓學生自己發現問題,自己探究規律,自己推導公式,自己歸納結論,自己探索創造。作為一個學習的引導者,要把握好"導"字的內涵。
3.1 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知識背景引導學生自主探究。新課程指出:"數學教學應該是,從學生的經驗和已有知識背景出發,向他們提供充分的從事數學活動和交流的機會。"在平時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從學生的生活經驗或知識背景出發來引導學生進行自主探索。將數學知識與實際生活結合起來,既使學生感受到生活離不開數學,數學源于生活,又使學生對數學產生濃厚的興趣和親切感。有了興趣,學生便會自主地去合作、交流,進而培養了他們自主探究的能力。
3.2 在師生合作交流中引導學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是小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因此在數學教學過程中要努力創建有利于學生自主探究的數學學習環境,關注學生的自主探究和合作學習,使學生在情感、態度、價值觀等方面得到充分發展。
組織學生進行合作交流是一項比較重要的環節,往往建立在學生初步的獨立思考、自主探索的基礎上。經過學生初步探索后,由學生自己提出問題。由于問題是學生自己提出來的,學生更樂此不疲去發現、嘗試、對比,在合作交流中互相啟發,進行自我評價、總結,有利于學生進一步的自主探究能力的培養。在相互合作交流的過程中,教師只起組織者、指導者、幫助者和促進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協作、會話等學習環境要素,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以培養學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綜上所述,建立合作學習機制,改變了交流形式,使學生感到自由、輕松。同伴之間的合作交流,使學生的自主地位得到體現,讓學生不斷地享受到交流和成功所帶來的快樂,激起學生強烈的內在學習動機,從而達到自主探究能力的長足發展。
篇4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擇2013年6月~12月在我科實習的護理專業全日制本科學生50 例,其中男2例,女48例,年齡(23.39±2.192)歲。按入科先后順序,將全部護生隨機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各有25例。兩組間所學課程、學習成績等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P>0.05)。
1.2方法
1.2.1對照組實習期間,按照常規的傳統教學方式進行帶教,每批實習護生5例,ICU實習時間為5w,護生跟班不跟人,實習全程由科室總帶教老師一人負責教學、考核、評定,教學內容按實綱完成。
1.2.2實驗組在臨床教學中實行品管圈帶教模式,將所有實驗組成員隨機分為5 批,每批護生各5例,每批護生在ICU實習時間同對照組,教學內容按照實綱。實習實踐具體方法如下。
1.2.2.1成立品管圈小組 每批護生新入ICU后,科室成立品管圈小組,成員包括學生及帶教護士,并推選出1 名護生任副圈長,副圈長負責與帶教老師進行溝通,帶教成員由科室具有帶教能力的護士共5例組成,選舉出科室總帶教任圈長,護士長任輔導員,每組討論決定圈名。成立品管圈的目的是提高護生的職業素質,提高護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護生的溝通能力及合作能力。
1.2.2.2 選定課題并制定活動計劃:根據實綱要求,圍繞實習過程中發現的問題或在圈長指導下,由圈員討論選定課題,如"降低醫院感染率,從我做起"、護理不良事件發生原因分析等。確定主題后,針對提出的問題,全體圈員共同學習和討論相關的知識,分析問題產生和出現的原因,提出相應的解決方法,并制定活動計劃,預估活動各步驟所需的時間,決定活動日程及工作分配,擬定活動計劃書?;顒有问桨ㄐ≈v座、知識競賽、辯論賽、小測驗、討論會等。
1.2.2.3圈員組合與計劃實施:全程實行圈員一對一師生搭配,共同完成活動計劃,并總結過程中發現的缺陷與不足。同時,不定期進行品管圈討論活動,全體圈員積極參加,共同探討教學過程中發現的不足,提出并實施改進方法。以降低醫院感染率為例,醫院感染是影響患者傷口愈合和治療成功率的主要原因之一,引起醫院感染的原因有很多:①意識方面:認識不足;僥幸心理;無菌操作意識不強;職業防護意識不強;洗手意識不強;責任心不強;②資源方面:器械物品消毒不嚴;患者數目多,無菌物品數量有限;工作繁忙,任務重;醫療廢物處理不當;③管理方面:護理人員排班欠合理;監督不到位;溝通不夠;相關培訓欠缺;職業防護培訓不夠。
探討出的對策有:①加強醫院感染相關知識的學習,加強對其危害的認識,讓護生了解到醫院感染無所不在,在醫院這樣的環境中非常容易發生,在任何操作及工作時都應提高警惕,把醫院感染牢記心中。②增強責任心,消除僥幸心理,任何時候都不能掉以輕心,任何操作都要嚴格按照操作規程。
1.3評價方法 采用理論知識、技能操作及整體護理考核相結合的方法由帶教老師對兩組學生評分,以評估教學和學習效果。同時,采用ICU自行設計的問卷調查表,在本科室實習完畢時對每位護生進行學習滿意度問卷調查,主要包括對帶教模式、實習形式、實習效果、自身素質等方面的評價。
1.4統計學方法 采用IBMSPSS19.0統計軟件,計數資料比較采用χ2檢驗,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P
2結果
2.1兩組學習成績比較 實驗組理論成績、技能操作及整體護理得分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注:與對照組比較,*P
2.2兩組學習滿意率比較 發放問卷調查內容包括對護理帶教模式、實習形式、實習效果是否滿意以及對自我評價是否滿意,并計算各項滿意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注:與對照組比較,*P
3討論
3.1品管圈帶教模式可有效提高護生的綜合素質 品管圈活動在上世紀90年代被引入到醫院管理領域,運用了團隊合作、頭腦風暴等方式和科學的管理工具,以及高效的PDCA質量控制等方法,效果得到肯定[3~5]。至近幾年,品管圈活動在護理質量管理、臨床護理、護士素質培養等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7]。品管圈活動強調讓成員自發地參與活動,使品管圈成員享有更高的自、參與權、管理權[6]。方桂珍的研究[8]中指出,品管圈活動非常適合在護理人員中開展,護生作為未來的護理人員的生力軍,需要提高其綜合素質,培養其參與管理的意識,提高護理服務質量。
把品管圈活動應用到護理臨床教學中,使實習護生通過參與活動計劃的制定,從被動接受知識到自主發現問題并通過小組討論等方式獲得知識,實習護生對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及對知識的理解能力明顯增強,實踐操作能力也顯著提高。實習護生在獲取知識的同時也激發出了對護理事業的熱愛,使其有被尊重、被認可的感覺。本研究中,兩組護生的理論成績沒有差異,但是,在操作實踐、整體護理項目中,對照組的護生具有較高的靈活性、主動性,敢于提出問題,并積極尋求解決方法,這對有效提高護生的綜合素質,從而提高護理人員的整體素質,改進護理服務質量是十分有益的。
3.2品管圈帶教模式值得在臨床護理教學中推廣 品管圈帶教模式已廣泛應用于護理行業中,其優點顯而易見。臨床護理教學需要這種模式來幫助護生勤于思考、敢于動手、團結協作,共同發現和解決問題,將理論知識與實踐更好的結合起來。護理臨床教學是帶教老師與實習護生相互配合的過程,帶教老師要有科學的帶教方法才能把教學工作做好,確保實習護生圓滿完成實習任務。品管圈活動的開展對帶教老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老師在品管圈活動中應引導護生學會分析原因、查找缺陷,找出不良因素,并持續改進,從中調動組員的學習主動性和對團隊的熱愛。對于ICU專業的護生,不僅要加強其理論知識及實踐技能的培養,還要注重護生思想品質和個人素質等方面的培養,這樣將來才能真正適應ICU的護理工作。
總之,品管圈活動在ICU護理臨床教學中效果良好,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1]郭雪芳,胡金芝,程敏玲.臨床路徑式教學法在肝膽外科護理帶教中的應用[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2,28(8):77-78.
[2]袁琦, 黃燕.開展品管圈活動,提高低年資護士的護理理論水平[J].護理研究,2010,24(7):1761-1762.
[3]章一華.品管圈活動在護理工作中的應用現狀及進展[J].國際護理學雜志,2009,28(6):723-725.
[4]朱泓.品管圈活動在提高門診藥房工作質量中的應用[J].藥學服務與研究雜志,2008,8(6):466-468.
[5]牟寶華,祝志梅,葛孟華.品管圈活動在我院護理質量管理中的應用[J].中華醫院管理雜志.2012,28(4):286-2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