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線客服

民族民間藝術論文實用13篇

引論:我們為您整理了13篇民族民間藝術論文范文,供您借鑒以豐富您的創作。它們是您寫作時的寶貴資源,期望它們能夠激發您的創作靈感,讓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宗教與世俗世界是不可分割的,宗教源自于古老的民間傳統和精神信仰。各民族生活習俗與各不相同,但宗教情結,卻深入民間,衍生為各種文化形態。以對神靈的尊崇與供奉、祈愿,獲得神靈的保佑庇護,在民間建有大量廟宇、傳播教義、朝圣祭祀表達民間信仰等。民間藝術中的宗教形式,目的是為宗教服務的。民間藝術并非宗教藝術,但二者又有著內在的聯系。民間藝術中有眾多的題材內容與宗教有關。佛教故事內容大量留載于世,包括建筑、祠廟、浮雕、宗教題材的民間壁畫、建筑墻飾和工藝品,描繪出超脫世俗的天庭境界,反映了民間對宗教的神圣敬畏。自唐宋到明清,敦煌、龍門、永樂宮、法海寺等代表作,都體現出宗教對世俗生活的巨大影響,也寄托著民間文化中的“宗教情結”。中國的傳統壁畫的宗教內容主要是表現佛祖的修行歷程、佛法記述的本生故事,天庭世界的蕓蕓眾生,使人沉迷于想象的世界獲得超脫,令信仰者頓生修行信念。風格上往往氣勢宏大、富麗堂皇、色彩華美、畫工精湛。據學者研究考證:敦煌壁畫樂舞包括天樂和俗樂。天樂寄托對天國的幻象,展示出佛教世界的繁華,俗樂表現了世俗世界的歡場,具有濃厚的宗教意味。實際上,宗教作為統治者的精神工具有其獨特的社會功能,但作為文化傳統,在各種形態的民間藝術中也傳播“普度眾生”的慈悲情懷。因此在世俗社會影響深遠。最豐富的想象都來自于民間。歷代的工匠、畫師以想象和智慧為宗教的傳播與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這早已突破了民間畫工與藝術家的界限。建筑是造型與結構的藝術形式,門庭寺院在民間的廣泛設立,作為面向社會開放的場所,為信仰者提供了求神納福的場所,營造出濃厚的宗教氣氛。建筑構件的鋪排組合、美化裝飾,屋檐斗拱、瓦當門樓、匾額磚雕、風水布局、院中其他雕刻裝飾等都有特別的講究。民間藝術的祭祀供奉與民間宗教有關的裝飾藝術,如各類神像、祖先像、祭祀物品。它們往往按照傳統的規范樣式進行創作,在人物的造像、比例設色、裝飾配置等方面,都有嚴格的法度規范。在民間各類神像家喻戶曉,民間藝術中的宗教題材,所表現內容除了佛教、道教外,也包含了流傳民間的原始宗教、他們或來自于圖騰崇拜、祖先信仰,或是歷史故事、人物傳說、神話名錄的經典傳奇,又結合了外來文化的影響,內容極為豐富,天地神靈與人生活有關的神祇在民間廣為祭奠。隨著社會的發展,有時民間藝術也出離宗教藩籬、轉向世俗化,強調實用功能裝飾效果與審美效果。它所呈現的,是一個充滿浪漫想象、世俗趣味的文化精神世界。

三、解讀民間藝術的審美特征、象征性、隱喻性、裝飾性

在理論總結、梳理后我們發現:民間藝術來源于生活,植根于情感,生長于傳統文化的豐厚土壤。因此具有強大的生命力。觀念決定形態,藝術作為精神世界的支撐,在中華民族的文化立場中天人合一、生生不息的倫理觀念持續發展,在各種藝術形式中都體現出和諧、圓滿、豐收、吉祥的精神氣象。深入到漢族吉祥文化印記中。在持續的演繹發展中,編結了文化根脈發育生長的基因。世上沒有什么東西憑空而來。民間的各種造型元素都有發源的根脈,可謂意味深遠,從普遍意義上,龍被喻為告天命者,成為華夏民族的精神象征,漢文化的精神圖騰。龍鳳呈祥代表天地之間陰陽調和,每逢年節,舞龍、舞獅成為漢族獨特的人文景觀。饕餮被喻為神界的主宰,來自于獸首紋樣的復合變異,象征統治者的威嚴,在商代是權貴與身份的象征。這類復合紋樣在青銅器上的尊、鼎、爵等器物上綻放異彩,表達了莊嚴、獰厲之美。石獅被譽為神獸,獅的造型莊重威嚴且成雙成對,作為宮廷宅院的重要裝飾,昂然肅立驅邪鎮宅。蓮花與佛教故事緊密相連,民間信奉佛祖、觀音菩薩救苦救難、普度眾生,成為民間世俗化的精神信仰?;B蟲魚、裝飾手法蘊涵了濃郁的地域特色,再飾以彩漆做舊更加天然古樸。鳥和魚與每個人都密切相關,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魚在各種藝術與題材中都是民間熱衷的主題,魚的造型被民間藝人表現得情態躍動、生趣盎然,早已深入人心。這些技藝傳承的傳奇故事,不斷演繹變幻,出現在各種藝術作品中,成為研究民間文化的活化石。來自民間百姓的平實生活圖卷,也是歷代藝術家們關注的題材,為我們的創作提供了大量的參照和圖式信息。這些元素帶有濃郁的神秘色彩和精神象征以及文化符號特有的內涵。這些平淡事物衍生的圖示語言,對我們今天的藝術創作帶來了無限的靈感和啟示,對今天的藝術創造產生了不可估量的影響。民間藝術蘊涵文化思想,代表了不同民族不同信仰的普世價值觀,充滿人文關懷,是一部圖像學的百科全書。

篇2

作為一種極特殊又普遍的文化現象,舞蹈藝術通過肢體動作來表達情感,任何舞蹈都有其自身獨特的內容與形式,它不僅可以傳達思想感情,更能展現出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由曾小梅所著的《中國民族民間舞蹈文化研究》(2015年12月由文化藝術出版社出版)一書對我國民族民間舞蹈文化進行了深入的研究,作者認為:民族民間舞蹈文化是對民族文化的一種弘揚與傳承,也是一項極具生命力的藝術形式。民間舞蹈藝術文化通過最直接生動且頗具感染力的方式,清晰地展現出了各地的民族民間風俗、生活習慣以及當地人民的性格、氣質以及生存狀態等。這也使得民族民間舞蹈文化在我國藝術文化中長期屹立不倒,因此,探討我國民族民間舞蹈文化藝術的傳播問題具有十分重要的學術價值。該書涵蓋了眾多中國民族民間舞蹈文化的相關知識,并配有相關圖畫,語言流暢,結構完整,理論性強,為中國民族民間舞蹈文化研究者提供了重要的參考。

在該書中關于我國民族民間舞蹈文化藝術具有兩套理論觀點:其一,只有最原始的民間舞蹈才能真正傳承民族舞蹈的精髓,而現代許多民俗文化舞蹈與真正的民族舞蹈相差甚遠,不能夠被列入民族民間舞蹈的行列,只能稱之為創意性舞蹈藝術。其二,只有經過精細的提煉,才能被稱之為真正的舞蹈藝術。沒有經過細致提煉且缺少系統編排與制作,也沒有專業人士進行指導的舞蹈,就不能稱之為真正的舞蹈藝術。這兩種觀點深深地影響著我國舞蹈藝術的發展,民族民間舞蹈只有通過生活的加工才能獲取更多觀眾的認可,而對原始舞蹈狀態的過度強調則會對舞蹈的發展起到阻礙作用。民族民間舞蹈的發展與進步隨時代的發展共同前行,在傳承與發展的同時,也不能忽視學習的價值,既要融入創造性,又要保留原始的民族特色,創新與傳統共存,才是發展提高的關鍵。而在繼承方面,作者談及了若干種看法,首先要尊重傳統的民族民間舞蹈文化,對待許多沒有明確記載的民族民間舞蹈文化形式也要積極學習,并傳授給后人;其次,對于我國而言,許多民俗活動中也包含著舞蹈的精髓,因此,要在學習的過程中不斷進行引導,積極傳遞,將這種舞蹈精神傳達給每一個需求者、愛好者;再次,從教育的角度出發,讓更多的民族民間舞蹈文化走進學校,搬上課堂,通過板書的形式對民族舞蹈文化進行講解,不僅能讓更多的學生了解和接受民族舞蹈文化,還可以讓學生的視野得到拓展,知識得到提升;最后,舞臺是民族民間舞蹈表演的主要場所,顯然,觀眾更樂于接受這種舞蹈表演形式,因此,要充分利用舞臺這一有利媒介,以精致的表演感染更多的觀眾,從而有效增強傳播速度。

我國民族民間舞蹈文化具有獨特的發展特性,在《中國民族民間舞蹈文化研究》一書中提到,民族民間舞蹈具有極強的民族性、群眾性,這在我國文化領域不僅是一種心態的體驗,更是一種美學價值的傳承,尤其對于我國來說,民族民間舞蹈更是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甚至同人們的衣食住行息息相關。秧歌、腰鼓、舞獅等舞蹈形式都是民間舞蹈的重要表現形式,具有娛樂性質的同時,也體現出現代生活狀態的和諧。感彩也是《中國民族民間舞蹈文化研究》一書十分重視的問題,濃郁的感彩是民間舞蹈的重要特點,它是大眾情感、內容形式、風格特色的表現,也成為一種寄托人們美好愿望的載體。我國許多少數民族都具有屬于自己本民族的舞蹈,這些舞蹈或寄托了人們對親朋好友的美好祝福,或傳達了自身對美好生活的期待,“傣族的潑水節,苗族的板凳舞,安塞腰鼓”等民間藝術形式和傳統節目,都是這一特色的重要體現,這些舞蹈傳達了人們生活中的喜怒哀樂,也記錄了社會發展過程中的眾多變化。

總之,我國民族民間舞蹈文化藝術的傳播需要發展與繼承,不僅要具備與時俱進的先進理念,而且還要做到在保留優秀傳統文化基礎上不斷創新。正如作者在書中所說:伴隨著經濟的深化發展,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不斷提高的同時,精神生活也得到了提升,審美觀在悄無聲息中發生著巨大的轉變,傳統觀念已經不能符合當前的發展需要,在時展的浪潮中不斷涌現出的新事物為人們所接受,新事物與新觀念也在豐富著民族民間舞蹈藝術的l展和創新,這促使更多的觀眾去接納和理解民族民間舞蹈藝術文化,從而帶動整個社會對于民族藝術的審美。同時《中國民族民間舞蹈文化研究》一書的出版為我國民族民間舞蹈文化的發展指明了方向,它是一本不可多得的中國民族民間舞蹈文化研究書籍。

(張靜/碩士生,咸陽師范學院音樂學院講師)

篇3

1.2土錦藝術行為功利性嚴重市場經濟的價值觀使藝術成為現代社會的消費品,價格成為衡量藝術品的標準,這就不可避免的讓藝術具有了功利性,并且讓土錦藝術的創造性也大大銳減。不少現代土錦制作者為了銷售利潤不再愿意耗費大量時間經年累月地制作織錦,她們在制作流程上有些采取完全拋棄傳統土錦紋樣,簡單制作迎合旅游景點喜好的現代唯美式裝飾畫;有些制作者則拋棄原有制作材料采用膨體紗做原料,質地松軟,遠沒有傳統織錦優美穩重、質地精良。藝術行為功利性嚴重影響著原本優秀的民間土錦藝術的傳承和發展。

1.3土錦藝術傳播形式滯后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土錦的實用功能等同于被蓋,它的欣賞角度有限,實用功能也具有局限性。傳統土錦一直以這樣單一的藝術形式和用途進行傳播,沒有與現代的工業以及數字技術進行對接,始終依靠著平面化通經斷緯的方法手工挑織。面對大量易于生產和廉價的棉質電腦印花被面的沖擊,傳統手工土錦難以成批量的進入到大眾的生活當中。當作為衡量土家姑娘能力的內在價值消失之后,現下土家織錦的使用功能已不存在。對于土錦民間藝術價值的體現和傳承需要考慮多樣的形式傳播和大眾互動。

2土家族土錦藝術在數字藝術中的發展意義和價值

數字藝術即建基于一定的數字技術基礎之上的藝術,具體包括拍攝、剪輯、壓縮、加密、傳輸、裝置等。形式多元,包括數字電影藝術、數字電視藝術、數字游戲藝術、數字圖像藝術、數字裝置藝術、網絡藝術、多媒體藝術等諸多藝術形式。面對土錦藝術傳統功能的弱化,經濟規則下手工織錦生產力、生產關系的變化,讓這一民間藝術在當代的新型生存形態中持續發展尤為重要,土錦藝術與朝陽初起的數字藝術聯姻具有特殊的意義和價值。

2.1有利于民間土錦藝術遺產的傳播和傳承今天的世界被數字媒體包圍著,傳統的民間藝術在傳承和發展上要擺脫目前困境,加速傳播,重新煥發出自身的生命力需要借助數字藝術的傳播方式和表現手段。特定的文化可能要界定(或生產)特定的需要,并設計滿足需要的途徑,當如此被社會化的人感覺到需要并把它作為有待滿足的目標的時候,它就產生向往、追求,于是行為的目的和價值才使它有了意義。傳統的織錦實用功能已經減退,藝術制作工藝也因老藝術家的離世面臨失傳。因此,土家族土錦文化遺產需要變傳統單一的手工化生存為數字化生存,改家族傳承為大眾參與,以當前大眾普遍接受的傳播途徑進行傳播、推廣其民族習俗、審美情感、藝術觀念、構造方法。

2.2有利于民間土錦藝術的創新和發展將民間土錦藝術遺產通過數字技術開發,借助網絡和藝術展館可以向大眾呈現出源于土錦的眾多新生藝術形式。以數字技術為載體,構建一個多元力量高度互動的土家族土錦藝術遺產文化的展示、信息交流和共享平臺,在這個平臺里大眾不僅可以了解其文化背景、歷史,還能參與土錦藝術的創作、分享彼此的藝術經驗。在這個過程中,可以極大地調動民間藝術愛好者們的自主探究能力和創作力,為民間土錦藝術的創新發展提供充足的條件。

3土家族土錦藝術的數字化發展策略

土家族土錦藝術資源豐富,其中形式上如色彩、線條的運用、工藝的巧妙,主題中蘊含的文化思想和美麗傳說都可以和數字藝術結合,具體發展策略筆者提出了以下幾個方案:

3.1建立土錦藝術信息的數據庫通過對土家族土錦的歷史來源、各種紋樣形式以及織錦涉及的工具、材料、制作方法等信息進行采集,建立相應的數據庫,并對傳統紋樣進行提煉處理和數字化制作保存,實現長久的、穩定的、權威的電子資料保護,可供學術研究和數字交互藝術開發的利用。就拿土錦上百種的紋樣圖案來說,很多圖案現今只存有照片沒有實物了,有些存留的精品原件也只是在博物館進行靜態陳列展出,還有少數織錦精品流于海外,其紋樣造型難以面市。當下借助數字技術可以將博物館或照片中的各類土錦花紋進行提取、電子描繪、備份,建立一個完備的土家族土錦紋樣電子圖庫。

3.2制作土錦藝術的數字媒體影像一方面利用數字仿真、數字音樂等技術,將土家族土錦文化進行動態的光、色、形、聲、電的多角度視頻展示,包括對土錦藝術歷史起源的呈現、創造者創造工藝的流程以及思路、紋飾花樣的審美趣味和五彩斑斕的色彩搭配等。觀者可以通過數字媒體的土錦資料視頻短片的重新演繹,全面了解土家族土錦的藝術特點和構成方式,看到土家族民間土錦藝術制作場景的再造,體驗到時空的改寫,察覺到感知的錯位,領悟土錦藝術形式語言的鍛造和對民間藝術文化的反思;另一方面對土家族土錦藝術創新而言,可以利用其藝術特點通過相關數字技術開展多媒體影像設計。例如,土錦中的藝術元素造型多用象征、抽象的表現手法,有以動物為主題的紋樣、以植物花卉為題材的紋樣、以土家人生活用具為題材的紋樣,以及受漢文化影響的紋樣等等。這些以直線造型、連續對稱、排列多變的藝術元素可以與現代數碼設計結合起來,進行重新地排列組合。新的構成方式可以運用到多媒體的界面設計、空間光影互動展示設計上等等。從土錦的色彩組合藝術來說,絢麗多變的對比色、補色、極色的運用可以通過電子、光的設計觸發出不同運動形態的轉變。同時,在藝術媒體展示時還可以融入土家族自己的少數民族音樂,隨著音樂的快與慢、輕與重、強于弱使土錦中的元素和色彩有節奏地進行轉變、跳動。這樣,大眾在接收土錦藝術文化時會產生強烈的興趣感,傳統的民間藝術也會在新媒體中煥發出新的生命。

3.3開發土錦藝術的數字互動化游戲如今的網絡游戲被經濟評論家認為是21世紀越來越多的“魔力金礦”。由中國版協游戲工委(GPC)與國際數據公司(IDC)聯合開展的“中國游戲產業調查活動”中的數據報告顯示:2008年中國網絡游戲用戶數達到4936萬,預計2013年用戶將達到9453萬。運用現代網絡游戲提升藝術和加強大眾對土家族民間土錦藝術的了解與參與性是具有可行性的。一方面源自數字技術的發展,如RPG(角色扮演游戲)技術的出現,已經開啟了數字游戲的藝術之旅;另一方面土家族的土錦藝術形式本身都是以抽象的幾何形態構成,在排列組合上都以直線和斜線對稱式排列,這樣的構成形式十分類似于現代網絡的矢量圖構成方式。因此,土錦的藝術元素在轉換到網絡游戲開發當中時相對員勃

(武漢輕工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容易。可以針對土家族的土錦藝術制作相關的藝術性游戲。例如,玩家可以在網絡中學著制作和創作自己的“西蘭卡普”,游戲中可以設置傳統的土錦紋樣構造和排列組合規律,也可以讓多個玩家網絡分工制作,創意完成一些花紋和排列方式;再或是,利用傳統土家族土錦制作過程中流傳的許多美麗傳說發展成游戲的故事腳本,其中的游戲場景、人物、植物花卉造型色彩等都可以從織錦中藝術中提取。席勒著名的《審美教育書簡》有言:“在人的一切狀態中,正是游戲而且只有游戲才使人成為完全的人”,“人同美只應是游戲,人只應同美游戲”。通過在線游戲互動,玩家不僅可以在游戲中了解土錦的歷史還能學習到土錦的藝術構造,還能和其他愛好玩家共同交流,分享自己的藝術創作成果。

篇4

由上可知,伴隨著現代文明而出現的科學話語、科學理性、商業話語使人對大自然的敬畏、人類與其他非人類生命的“族親”之愛消解了。然而,與現代文明的科學性、商業性相比,少數民族文學話語系統中保留了較強的生態倫理意義,處理了人與自然、人類與其他非人類生命之間的倫理關系。這一倫理體系的核心是人對自然及非人類生命的敬畏,以及“族親”之愛。

少數民族大多分布在云南、貴州、廣西、內蒙、新疆等邊緣地區,由于地勢原因經常處于青山、綠水、奇花、異草、野生動物等的環圍之中,因而在少數民族文學作品中,關于這些動植物的描述以及圍繞著它們展開的故事較多,基本上每個民族的民間故事集中都有關于動植物的描寫。仔細分析這些少數民族民間動植物故事,發現它們都摹寫出了人與自然、人類對其他非人類生命真誠相待的友愛圖景,這主要是通過兩種形式來進行呈現:一是正面書寫人出于天性的善良、淳樸對動物的友愛。如錫伯族民間故事《黃狗小巴兒》中,傻子老二好心收留黃狗小巴兒,在被嫂子趕出家門后仍和小巴兒相依相靠和諧生活,在黃狗小巴兒被嫂子棒打死后,如伙伴般將其安葬,經常上墳探望,表現出一份“族親”之愛。與此相類的故事還有錫伯族民間故事《鸚哥的故事》、滿族民間故事《扇子參》等。二是側面烘托人對動物的寬容友愛之情。如錫伯族民間故事《狗和人是怎樣交朋友》狗在分別與野兔、狼、熊的相處中每次都因自己的叫聲而被排擠,幾經選擇、幾經對比,最后轉向人類,人類沒有排擠它反而視它為朋友。在選擇與對比中,側面表現出了人對動物的友愛之情。另外,錫伯族民間故事《老虎、蛇、蚊子、燕子和人》、《狗和兔子》,瑤族民間故事《馬交朋友》等也都以同樣的形式側面表現了人對動物的友愛之情。

與人對動物的寬容、友愛相聯系的是由它而衍生的動物對人的友愛的回報。少數民族民間故事中有一大部分故事都通過動物對人善行報答的形式,表現了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主題,研究者將這一形式通稱為“動物報恩型”模式。如滿族民間故事《達布蘇與梅花鹿姑娘》通過達布蘇解救、悉心照料小鹿,之后小鹿幻化為一美麗姑娘與之成親的故事,表現出了人對動物友愛,動物對人進行善報的主題。在這里報恩的動物不僅限于溫順的鹿、蛙、兔等,甚至兇猛的動物也懂得報滴水之恩。當然,與之相反也有表現惡有惡報主題的作品,如滿族民間故事《薩滿捉參》中薩滿捉參的結果就是被海浪卷進江底淹死了;《棒槌孩》中小蘑菇頭他訥、他瑪捉棒槌精吃以求長生不老的結果便是被打個頭破血流。特定空間的倫理取向的提煉與凈化,顯現了話語系統中的生態倫理色彩。

總之,少數民族文學中人對動物的友善以及“動物報恩型”的模式都表現出了人與自然、人類與其他非人類生命之間深深的“族親”之愛,體現了強烈的生態倫理意義。與此同時,少數民族民間故事中保留的許多自然景觀的由來、形成背景也顯現了一種生態倫理意義。滿族民間故事中的風物傳說《湯池的來歷》,孝敬公婆的媳婦用手捧著火柴燒熱了結冰的水泡子,從而化作驅病除邪的湯池;《紅羅女》,美麗正直的紅羅女把昏憒的皇帝捉弄的丑態百出,最后幻演成鏡泊湖景觀之一。這些故事中演繹自然景觀的由來是跟人類的善行、善德聯系在一起的,表現出了人與自然、人類與其他非人類生命天人合一、和諧共處的愿望。

少數民族話語系統從人與自然、人類與其他非人類生命友善相待的“族親”之愛,以及人與自然、人類與其他非人類生命天人合一、和諧共處的愿望中體現了生態倫理意義,表現出了人對自然的敬畏,與非人類生命和諧、平等、共存的愿望。這不僅為近年伴隨著現代化進程飛速運轉帶來的日趨嚴峻的生態問題而產生的像于堅、賈平凹、張煒、遲子建等的生態創作,以及由之興起的生態環境美學奠定了基礎,同時也暗示出現代話語對原有空間倫理關系的沖擊與破壞,并隨之衍生出了更為復雜的價值立場和倫理體系,即在“現代”與“傳統”,“原始”與“文明”之間文學該如何為自己尋求合適和合理的支點?!艾F代”“文明”的進程在理論上本應是促進文學不斷進步的動力,然而文學的發展似乎并不與文明的進化相符相成。伴隨著現代文明的發展而文學一直恒久不變的東西是“人文精神”“人文關懷”,它們是文學得以生存的不竭動力?;仡櫚倌晡膶W,上世紀處以來,中國文學以不斷書寫對人的價值和權利尊重的人文精神追隨著“德先生”的指引。在少數民族文學中,少數民族作家們把人文精神中尊重的對象拓展到人之外的自然和其他非人類生命,實現了生態倫理與人文精神的對接,是人文精神發展至生態倫理精神,使自由、平等、博愛的理念由對人與人之間關系的調整惠及到自然和非人類,拓展了人文精神的理論內涵。我們在談論保持人類尊嚴的時候,保持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發展,保持人對動物的尊重,是保持人類尊嚴的一個重要部分。然而,“科學”“文明”和“民主”一樣,在一個世紀以來一直散發著激動人心的光華?,F代科技在帶來舒適、方便和快捷的同時,漸漸也顯示了它在賦予人類征服自然能力之后對生態環境的負面影響,因而如何評價現代科技為文學敘事的一個重要維度。理性考究,其實現代科技本身并不具備善惡品質,區別在于如何使用,而關鍵點還在操控它的人類。我們在接受現代科技的同時,也要尊重傳統的生態倫理;破除封建傳說的同時,也要尊重其蘊含的生態倫理,只有這樣才能通過話語生態的重建來達到恢復和保護自然生態的目的。少數民族作家作品中的這種人與自然、人類與其他非人類生命的生態倫理意識,為文學處理現代與傳統、科學與人文關懷之間復雜的價值立場和倫理關系體系,尋求到了合適合理的平衡點。中國文學的敘事書寫既可以從中獲取一套生態話語系統,同時也能通過對現代科技的合理評價來搭建保護自然生態的橋梁,在這一點上少數民族文學給予中國文學予重大的啟示。 轉貼于

參考文獻

[1]李玫.空間生態倫理意義與話語形態[J].民族文學研究,2007,(4).

91综合网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