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線客服

流浪者英文實用13篇

引論:我們為您整理了13篇流浪者英文范文,供您借鑒以豐富您的創作。它們是您寫作時的寶貴資源,期望它們能夠激發您的創作靈感,讓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流浪者英文

篇1

丹尼斯希望自己能為他們做些什么,兩個星期后,她成立了一個為流浪漢提供洗浴場所的機構:“Lava Mae(西班牙語,意為‘我洗’)!”她從移動餐車的設計上得到靈感,在大巴上建淋浴房!二手車市場有很多舊巴士,那是用來改裝移動浴室的最佳選擇。丹尼斯請來工匠拆了大巴里的椅子,然后安裝了太陽能加熱板,并科學設計了四個獨立小浴間,水源則依靠街邊的消火栓,這東西遍布城市的每條街道。

不久,第一輛淋浴巴士就大功告成,它以藍色為基調,車身上印著碩大的英文標語:“Delivering Dignity(意為‘傳遞尊嚴’)!”這個浴室不僅完全免費,還無償提供沐浴用品,不過它并不是任何想洗澡的人都可以進入的,因為它只為無家可歸的流浪者提供服務。

丹尼斯的移動浴室不大,但設施卻一應俱全,為每一個進來的流浪者提供舒適放松的空間。志愿者們會為進入的流浪者詳細介紹浴室功能,從進入淋浴巴士的那一刻起,這里就是一個完全私密的空間,他們能在這個完全獨立的空間里洗熱水浴、洗頭、刷牙……當洗完澡走出巴士后,他們每個人都會覺得自己變得不一樣了。“我其實并沒有老年斑,那只是太久沒洗澡的污漬!”有個六十多歲的流浪漢這樣對著他的伙伴們大喊?!疤炷?,我感覺我和二十年前一樣帥!”還有人這樣說。他們從移動浴室出來后都面帶笑容,那是從心底發出來的笑。很多流浪者不僅因此而感受到了美好,甚至還改變了人生。

篇2

關于夏威夷,馬克?吐溫曾說過:即使逝去,也不過是在天堂里睡著了。

夏威夷物價和房價都高,在美國排行榜上列第三,僅次于紐約州的曼哈頓和布魯克林區;這里的物業賬單是美國本土的3倍多。人們戲言,這是生活在“天堂”里的代價。

然而,在這個“天堂”里,隨處可見無家可歸者。你見或不見,他們總在那里。眼見難過,心中疑惑。

只要上街,就會大開眼界。十字路口的連帽衫青年,20歲左右,四肢健全,卻舉著牌子要飯:“我很餓,無家可歸,求幫助”;散發著酸臭味的老漢在公交車站旁,被人拿噴水槍驅趕,他賴著不肯離去,罵罵咧咧;站在馬路中央罵街的潑婦穿著內褲,在警車來后大義凜然地抬頭背手,對警察撩起上衣后,做出舉起雙手準備戴手銬的慣性動作;從垃圾桶里找食吃的殘疾老人,雙腿失足處潰爛淤紫,令人不忍直視……流浪漢就算了,殘障人也沒人管嗎? 人道和人權,在天堂里,似乎沒有兌現。

中國城“被攻陷”

中國城就在檀香山市中心,如今卻已被無家可歸的人群“攻陷”,街道轉角處酸臭入鼻,流浪漢集中。三五一群,七零八落,從中年到老年,男女都有。他們或坐或躺或搖擺,囈語的,交談的,各種各樣的都有。不少人身旁都有一個超市購物車,里面裝滿了破衣破鞋等全部家當。

在“中國城”三字橫匾下,本刊記者看到,一個上身蓬頭垢面的流浪漢,將橫匾下方作為臨時駐扎地。青瓦白屏上用紅字寫著中英文:“為了所有來中國城工作和生活的人們”,好不諷刺。

成為無家可歸者的家,是因為中國城里設有善堂,常有人做慈善,不時給他們派送些衣物和食品。本刊記者曾見過二三十個無家可歸的人,在街道的轉角處排長隊、領食物。

夏威夷的無家可歸率在全美“屈指可數”。盡管失業率低于5%,但昂貴的房價甚至讓不少工薪階層無家可歸。檀香山市是美國房租最高的地區之一,兩室商品房的房租每月1800多美元。

根據夏威夷大學2013年報告數據顯示,夏威夷各島流浪人數為13639人,州府檀香山所在的歐胡島有9526人。其中,58%的流浪者在夏威夷生活了10年或更長,76%在積極尋找就業機會。

無家可歸,那么就露宿街頭吧??纯葱强?,吹吹海風,也算活在天堂。為什么“天堂”里流浪者多?

美國東西方中心負責慈善項目的王培培告訴《t望東方周刊》,夏威夷氣候宜人,凍不死人,“有的流浪漢是從美國本土各州買單程機票來的,有的是政府空運他們過來的。加上游客多,施舍機會多,總歸餓不死”。原來,度假“天堂”夏威夷,不只是你我心向往之,也是破產者攢錢買機票的終極目的地。

除了中國城外,還有不少無家可歸者被集中安置在當年關押日本二戰戰犯的桑德島所建的住房過渡中心。

旅游業不要面子嗎

沙灘落日下,旅游區威基基海濱(waikiki beach)的人行道上,神志不清的長胡須老大爺在熙熙攘攘的路口手舞足蹈,這讓一些初到此地的旅行者,頓時緊張起來。當地媒體報道稱,不少來自亞洲國家的游客抱怨假期被臟兮兮的流浪者影響了心情,表示“不愿意再來”。

作為全球聞名的度假勝地,流浪者嚴重影響了城市形象,城市管理者一直袖手旁觀嗎?專項政策和資金呢?

2014年12月2日,檀香山市長柯克?卡德維爾簽署一項禁令,禁止無家可歸者在早5點至晚22點在最繁華的街道逗留。違反規定者將被罰款1000美元和拘留30天。然而,露宿的禁令讓無家可歸者流動性更大,社會服務機構更難找到他們。本刊記者發現,還有不少無家可歸者睡在機場。

自2013年以來,美國有將近13%的人失去了自己的房子。根據處理無家可歸及貧困事務的國家法律中心的信息,有越來越多的法律禁止在公共場所露營、以車為家、乞討、游蕩。

過去兩年時間里,美國有20多個城市認定,在公共場所為無家可歸者提供食物為非法行為。國家流浪者聯合會主管杰里?瓊斯稱,這樣的法律只會產生反作用。

街邊露宿非法,酒店業人士擔心這會影響旅游景區的形象和吸引力。而出臺法律禁止睡在路邊,卻是有違早期夏威夷王國的文化傳統,卡美哈梅哈國王在任時曾鼓勵島民,“可隨意躺在街邊,不要怕受傷害”。

自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以來,美國失業人數不斷增加,無家可歸的人數也急劇上升。美國全國終止無家可歸聯盟公布的報告指出,2011年美國無家可歸者人數為63.6萬人,其中紐約就有4.3萬多名無家可歸者,創下歷史新高。

其實,在美國,蓬頭垢面蜷縮在街頭的典型流浪者僅占總流浪人數的20%,大多數無家可歸者是屬于買不起房,或者無法支付房租的人,其中還有幾十萬是拖家帶口的。

檀香山市政廳會議上的引用數據是,“70%無家可歸的人有工作”。

回不去的比基尼島

美國記者凱斯告訴本刊記者,“其實,一半以上的流浪漢不是美國人?!?/p>

不是美國人?那是誰?是密克羅尼西亞群島的島民。 2015年8月27日,夏威夷火奴魯魯,當地社會服務機構為無家可歸的人準備的居住地

凱斯介紹,當年美國和密克羅尼西亞一些島國簽訂協約(COFA),為促進這些島國自治和經濟發展以達到自給自足,給予他們在美國居住、工作和學習的權利?!暗麄冃枰U納當地、所在州和聯邦的稅,且需要服兵役?!?/p>

這些島民向夏威夷涌來。他們失去家園,又在異鄉失魂落魄。碧海金沙上的美女比基尼,和他們無關。其實,兩者曾鮮為人知地緊密相關。

比基尼,意為椰樹之地。比基尼環礁位于馬紹爾群島北端,由23個小島環繞著一個面積達594.1平方公里的湖組成。

美國從1946年到1958年在比基尼環礁進行了23次核試驗。1954年3月1日在比基尼島礁上的“城堡Bravo行動”,是美國史上最大規模的氫彈核試驗,產生的高達1500萬噸爆炸當量,比當年投向廣島的原子彈威力大1000多倍。

比基尼泳裝與那次核試有關嗎?沒錯。與當年核爆同時,時裝界發明了一款和女士內衣相差無幾的泳衣,暴露程度完全突破了當時人們的傳統思想底線。發明者認為其影響力無異于一次核爆,故跟隨比基尼島礁取名泳衣為比基尼。

從1946到1958年,美軍在馬紹爾群島共試爆了67枚核彈和氫彈,6座島嶼“消失”,上百人受到輻射。40年后,許多島至今仍荒蕪人煙,核爆受害者流離失所。

“家園被用作軍事基地,將我們置身于沒有經濟來源和住房的土地”、“(美)軍隊把我帶到新澤西州,但我不會說英語,我的家人在這,所以我來夏威夷找他們”,“沒工作,也回不了家”……密克羅尼西亞島民流浪者說。

日本二戰戰敗后,密克羅尼西亞被美國接管, 包括關島、塞班、馬歇爾島等11地行政上屬于美國的“太平洋托管地”,成為華盛頓加強太平洋地區實力和優勢的棋子,和美國軍事活動的重要領域。

篇3

[3][英]弗里德里希?馮?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上[M].鄧正來,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7:4.

篇4

按照計劃我第一天從靜岡縣出發到達名古屋并入住日本朋友家中,每天嚴格按照計劃行事。第二天的目的地是一個叫做龜山的地方,可是由于梅雨的關系,我夜里才到達那里。在整天的梅雨天氣中用盡所有的力氣騎行100多公里爬上了龜山市內的一個山丘,找到一座兒童公園,里面有幾處并不顯眼、積水也不太厲害的空地,我已經筋疲力盡決定就在那里扎營。

帳篷是雙層的,里面內層不防水,搭帳篷時要搭完內層再將外層的防水層蓋上去,下雨的話就無法在室外搭建。我最終只能將帳篷包拿到廁所,那是公園唯一可以避雨的地方,而且還有燈。小小的廁所讓我折騰了很長時間才把帳篷搭起來,讓人心力交瘁!

把搭好的帳篷從廁所搬到公園的空地,顧不得上釘固定就往里面鉆。我把全身的衣服都脫下來,心想趕快換上干的衣服鉆進睡袋好好睡覺。而當我打開行李袋卻發現里面的衣服都是濕的,原來我的旅行袋防雨罩并不防水!幸虧筆記本電腦和其它電器用品都裝在小防水袋中保住了,睡袋因為卷著的還有一半并未濕透。

我坐在帳篷里面,腦子一片空白,絕望到了極點!嘆嘆氣又穿上所有未被弄濕的衣服,鉆進濕了一半的睡袋,看看表,將近晚上10點,閉上眼睛,聽著雨水打在帳篷上的聲音。環島的第二天,我已經斗志全無!

早晨起來后我發誓絕不讓這樣的悲劇重演。騎行并非要驢氣沖天般地穿越,更不是環法單車比賽,這純粹是一個人獨騎的旅途,丟失路上風景和心靈體驗,旅途也就失去了趣味。

我于是放慢腳步,依照天時路況決定當天行程和扎營地點,從日本中部平原向關西進發。

神戶之夜

經過了奈良,大阪和神戶就近在眼前。不知道這是不是一個人騎車旅行的正常感覺,我從大阪的郊區騎到市中心的繁華地帶,越是人潮洶涌的地方越是沒有停留的欲望,直到大阪的郊區,后來竟然就這么一直繼續著到了神戶。

到達神戶市中心已經是傍晚6點多。天開始暗下來,又開始下雨。這該死的梅雨總是揮之不去!

在神戶市中心的一些公園轉了轉發現沒有一個可以避雨的地方,我改而朝機場方向去。神戶的機場設在南邊港口的一個島上,我曾經從神戶坐船回上海時就在機場附近的酒店住過。那是一家比較高級的酒店,我依稀記得酒店附近有許多不錯的綠地,心想那里估計是個扎營的好地方。最后我選擇在酒店附近的高架電車軌道下扎營,沒有什么比一個可以避雨的地方更重要的了。

夜晚,外面還下著雨,我躺在帳篷里,透過紗網凝視著曾經住過的酒店燈火輝煌。上次來神戶我是這家高級酒店的客人,這次我卻成了一個在酒店外扎營的“流浪漢”,這種身份反差非但沒有讓我失落反而是感到欣慰。至少我覺得自己應該不是一個純粹追求物質的享受狂,在滿足基本物質生活上,我更樂意花些時間和精力在我的精神生活上。此時此刻,有一個可以避雨的地方扎營過夜的幸福感,是住在酒店體會不到的吧。歷盡艱辛騎車到達目的地,一個盒飯和一瓶啤酒給我的滿足感,也是那些為拓展業務忙得焦頭爛額的商務人士不能理解的吧。酒店里的人此刻未必比狼狽不堪的我幸福,這是我堅信的。

正這么清高地陶醉在自我滿足中,突然一個“如果可以在酒店里面洗個澡那該多好?。 钡哪铑^蹦出來,把所有的“高尚”情操一掃而光,我忍不住笑出口。我已經5天沒洗澡了!

啤酒下肚,醉意襲來,與梅雨和神戶道了晚安,我隨即進入夢鄉。

宮島日落

第九天我到達了廣島市,與這個世界上第一個受原子彈襲擊而為世人知曉、如今已是一片繁榮景象的城市相比,旁邊一個叫宮島的地方更吸引我,那是一個以海中鳥居而知名的世界自然文化遺產的小島。

和自行車一起搭渡輪,在船上吹著瀨戶內海的海風,才發現這是我的自行車第一次搭船,不禁笑了笑拍拍車的坐墊,似乎想跟它說“坐渡輪不錯吧?跟我一起旅行不錯吧?”我和這個不會說話的旅伴“聊天”的神經質越來越表露無遺了。

我發現宮島是有扎營地的,按照我總結出來的“天黑不好找扎營地”的經驗,決定先去看看再說。到了!發現周邊出奇地安靜,一個人影都見不著,有廁所、燒烤爐,也有小賣部模樣的建筑,可是全部都關著門,只有幾部飲料自動販賣機的冷卻器發著嗡嗡的聲音。我看到不少梅花鹿在遠處吃草,讓我想起奈良。

在這里我搭起帳篷又把旅行包丟進里面,騎車開始游晃浪蕩。在日本扎營,對于帳篷里面的東西實在不必擔心被竊,這是在日本騎車旅行最讓人安心的地方。

現在還是早上,而我卻已經定下了扎營的地點,也終于可以安下心來看看沿途的景點了。我方才意識到定下了扎營地竟然可以令我變得如此輕松,因為今天我無需再尋找睡覺的地方,無需擔心天黑,更不需要擔心肚子疼要上廁所。我似乎感覺有了一個家,至少今天是如此。

宮島是一個非常典型的旅游勝地,從來到這里的游客比例來看,外國游客實在很多,臺灣香港的旅行團也不少。雖然我不大喜歡熱鬧,不過在鳥居前看漲潮的這個下午,卻是我日本環島10天以來最放松心情欣賞風景的時光。

那天下午我看著鳥居的下部被海水淹沒倒映在日落余暉中,特別的感動,我想那是我開始日本環島以來第一次感覺到“旅行”的氣息。

義工經歷

騎到山口縣之后,為了與一個多年未見的日本朋友碰面,我乘船到達九州大分縣。朋友叫栗林毅,將我和車子一同塞進他的大車里面接到他的住處。去公寓的路上,我們還在仁愛之家(一個國際知名的非政府組織)在日本九州的分支機構門口停了一下,這個機構是我和他在印度相遇的契機,我們曾經在那里一起共事,也在那里成為好朋友,似乎仁愛之家見證了我們兩個人的友誼。

于是在別府,我和毅不但觀光最有名的別府地獄溫泉、品嘗九州生馬肉、自駕車前往熊本縣的阿蘇山泡九州溫泉之外,最有意義的我想還是在別府的義工經歷吧。

這里不像我們共事的印度分支機構,里面既沒有無家可歸的病人,也沒有來自世界各地的義工。這個機構的主要服務對象是住在附近的精神病患者,男女老少都有,或因生活或因工作壓力過大而患上精神病。據說一周也就一兩天需要義工為他們在仁愛之家的聚會做做飯而已,于是我們的工作就是做飯。

毅的母親是位虔誠的天主教徒,每周都會來這里當義工,我們就在她的指揮下切菜、洗碗,和其他的日本義工、國外的修女忙成一片,有說有笑。一次用英文和修女聊天,感覺似乎又回到印度的義工時光。人的一生有過一段刻骨銘心的經歷,便會將其放在心底,永不忘卻,在印度的間隔年對我來說可能就是這樣的一段經歷。

午飯時間一到,義工和聚會的病人分開在不同的房間用餐。正常來說,一天的工作到此也就結束了??墒怯猛瓴筒痪茫夼驼椅襾?,提議我給聚會的病人唱首中文歌,說我是來自中國的特別客人。

我參加了他們的午后聚會,有唱歌、跳舞、游戲,甚至還有病人自編自導的小品。最后我為大家唱《北國之春》,那其實是來自日本的歌曲,在中國也頗受歡迎。就這樣,我用中文,病人用日文,一起把歌唱完。

發達的日本物質生活并不貧乏,但社會的高節奏和壓力卻令其自殺率居高不下。有時候我們并不需要那么多的物質享受,需要的只是心靈的平安。想起在仁愛之家德蘭修女說過的話:上帝沒有要求我成功但要求我真誠。

在九州最南邊的火山下扎營

離開毅后我決定放棄環日本本州島一圈的計劃,一來懶得再回到本州,二來是毅的朋友竭力向我推薦九州最南端鹿兒島邊上的屋久島,它和宮島一樣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遺產。于是,我沿著九州的太平洋海岸線一直向南。

迎著梅雨天氣,短短五天內居然爆了三次胎,我居然也就這樣跌跌撞撞地到達了鹿兒島市。這里是鹿兒島縣的縣廳所在地,等于我們的省府。與鹿兒島市相隔一個海峽的火山半島“櫻島”也被劃在鹿兒島市的行政區域內。到達鹿兒島的那天天氣出奇的好,似乎在祝賀我順利的到達。

第一天到便看到櫻島的火山噴發,讓我驚嘆不已,而像這樣的火山噴發據說猶如家常便飯,當地人早已習以為常,卻因此吸引來眾多游客。不知道是不是被櫻島火山噴發的那一幕震住了,我竟然決定就在這座活火山下扎營過夜。從鹿兒島眺望櫻島的風景很漂亮,從櫻島眺望鹿兒島的風景應該也不錯吧。

走進琉球海域的流浪者之家

從鹿兒島到屋久島距離不遠,我和自行車搭上船在島上住了一個星期。屋久島雖好,我卻由于和妻子的約定不得不離開,目的地是沖繩,那是我們碰面的地方。在我的旅途中,她利用假期飛到沖繩與我會合,那是我們一直都想一起前往的地方。

我們在沖繩那霸和一個叫阿嘉島的小島上度過了短短的一星期,然后又各自分開,她回到靜岡的家,我繼續我的騎行。沿著沖繩島的主干道國道58一路向北,直到沖繩的最北端。沖繩本島的橫斷僅僅只是我在琉球群島的開始,我甚至和自行車乘船前往這片太平洋海域上的其它小島。

我首先選擇的是一個叫“德之島”的島嶼,因為有一個日本朋友太郎常住那里。他從18歲開始在美國留學直到取得碩士學位回國,在東京一家知名的電信公司工作了幾年,半年前辭去工作一路搭便車往南旅行至此。我不知道東京白領突然間成了一個“流浪漢”的改變對他來說有過多少心靈的觸動,也不知道這個好歹在東京也工作過多年的人怎么還可以如此地保持那份純真和為人的坦誠,反正這個身材魁梧的家伙在我看來就是一個簡簡單單的人,過著簡簡單單的生活。太郎是三個月前到達這里的,現在已經有兩份工作,一份是在島上一個幼稚園里面教英文,另一份工作是在一個舞臺設計公司的施工隊里面當施工員。

我選擇來德之島的一個原因是鹿兒島的純子允許將她奶奶廢棄的舊屋供我入住,而太郎正打算將其改造為一間旅館。屋子很破舊,太郎將屋頂修補了幾次下大雨時還是會有偶爾漏水。屋內地面鋪著幾塊好像是擱了二十幾年的榻榻米,那是太郎向別人免費要來的。這里有水有電,據說水還是免費的。屋內的廁所不能沖水,也沒有浴室,屋子外面有很大的空地,村子里面的老爺爺老奶奶在空地上種起了地瓜,搭起了雞籠養雞。這樣的地方對于我一個到處扎營露宿的“流浪漢”來說算是一個暫居的天堂了,我且就稱其為“流浪者之家”。

我們在屋子的儲藏室里面發現了許多東西,有純子在年輕時從國外寄給她奶奶的明信片,一個外面生銹的冰箱,一套嶄新的便攜式煤氣爐,《圣經》,不會搖頭的電風扇,書柜……我清理出儲藏室的空間,接上水管和水龍頭,改造成浴室,又將不需要的東西全部打包放在閣樓,清出了一個廚房的空間,借來CD播放琉球音樂,屋外鋤草,終于看起來像個人住的地方。

能有一個擋風遮雨的地方這樣的莫名幸福,如果沒有這次單車的旅途,我想永遠也不會體會得到吧!這樣,流浪者之家就成立了。

我在流浪者之家一待便是半個月,除了騎車環島,還順便加入太郎的施工隊賺了些外快,參加當地居民反對沖繩美軍打算駐扎此島的游行……半個月后,我乘船離開了琉球群島前往東京。

路過大海嘯前的日本東北

到達東京港是早上。我望著林立的高樓大廈,想起德之島的郁郁蔥蔥,感覺恍如隔世。

我并沒有打算從東京直接往南回家,而是決定往北出發去仙臺,那里有船到名古屋,到了名古屋便到了靜岡濱松的家門口。我知道這是我此次旅途的最后一段路,原本的日本環島沒能實現,反而成了一次太平洋沿岸的騎行。既然如此,最后一段路從東京沿著太平洋海岸線騎到仙臺也不錯吧。

在這個世界經濟大都會里我看到了無數的流浪漢,而在超市甚至可以擺上過期食物的德之島卻連一個無家可歸的人都沒遇到過。我在東京港區碼頭附近遠離市中心的地方隨便找了一塊路邊草地搭了帳篷,懷著糾結的心情躺下入睡。

我后來還是接受了東京一位朋友的一再邀請住到了室內,不過沒待上幾天便又出發,沿著太平洋海岸線,經過千葉、茨城、福島、宮城縣到達仙臺港。沿途的太平洋沿海風光讓我陶醉,當時的我并沒有料到,我的這段最后的旅程沿途各地半年后因一場9級地震和由它引起的巨大海嘯,加上核電站的核泄漏,成了日本戰后最大災難的重災區,直至寫下這些文字的此時,災難的陰影仍未完全過去。

愿逝者安息,生者堅強。祈禱!

面向太平洋

站在仙臺開往名古屋的太平洋郵輪甲板上,面向大海,我并沒有十分感動。天有點灰,海水也沒有沖繩的動人,漂蕩在這片地球最大的海域,心想此次的旅途終于要結束了。旅途以這樣的景色結束不免有些遺憾,可是沒有什么旅途是完美的吧。我的旅途畢竟也不是小說也非電影,沒有多少驚心動魄的曲折,少了些可以向人夸口的資本,有的只是平平淡淡的感動和回味。畢竟,日本地圖上的太平洋沿岸用紅線畫出來的行走路線,都是靠自己雙腳的力氣踩出來的。短短的2000多公里的路,卻又是我生命里頭的另一次“壯舉”!

我從日本本州中部出發南下到達九州直至沖繩,坐船來到東京又北上到仙臺,一路都是沿著日本的太平洋海岸線進發的。自行車旅途就快結束之際,我還是不會修補爆胎,更提不上什么輪軸、車鏈變速器調節之類的維護,我依然深信自己不但業余,而且還是一個車子一壞便束手無策的騎行菜鳥。

篇5

一、引言

瑪麗蓮?羅賓遜(Marilynne Robinson)被譽為“我們這個時代具有劃時代意義的美國作家之一”[1]。她的處女作《管家》獲得了海明威筆會最佳小說處女作獎,并獲得了當年的普利策獎提名。2003年,該小說入選為Guardian Unlimited選出的“有史以來最偉大的100部小說”名單,并被《時代》雜志評選為“19232005百部最佳英文小說”之一。在耶魯大學英文系《1945年后的美國小說》課程中,《管家》與納博科夫、莫里森、品欽等人的作品一道被列為必讀書目。無疑,《管家》在當代美國文學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已成為一部“現代經典”[1]。

《管家》是一部由女性作家創作的以女性為主的小說。書中很多細節都體現了女性對傳統和父權制壓迫的反抗。正如凱維拉(Kaivola)指出的,“瑪麗蓮?羅賓遜的《管家》被近來的女權主義批評家挖掘,挖掘得淋漓盡致,這些批評家對探究當代女作家如何顛覆和重塑壓迫女性的現存文化觀念、結構和意識形態充滿興趣”[2]。女權主義運動發展到20世紀六七十年代的時候,提出了“女性書寫”這一概念。女性書寫理論批判了父權文化對女性的壓抑和消音,號召女性言說身體和欲望。然而,將《管家》僅限定為反對父權制壓迫、爭取女性主體意識的女權主義著作略顯狹隘。當我們跳出這樣的預設,細讀作品便不難發現,《管家》雖不是宏大敘事,卻包羅了很多一直被人們思考和探索的大問題。羅賓遜在她散文詩般優美的文字中,呈現的不僅是她對女性生存問題的探究,更有她對人與自然如何和諧相處的思考。而她的這些思考主要通過“融合”這一核心主題來體現?,F有的評論對該核心主題少有提及,相關研究成果更是少見,因此有必要就這一主題進行深入探討。

二、物質層面的融合

《管家》中羅賓遜對物質層面的描寫最顯著的一個特征就是“邊界”或“界限”的消融。在她描述的世界里,自然界中物與物之間、大自然與人類社會之間的邊界線都是模糊和動態的。羅賓遜巧妙地運用水和黑暗兩種媒介,弱化和模糊各種邊界。作為小說主要意象的芬格波恩湖,從一開始就和周遭的事物,如山脈之間沒有明顯界限。最典型的一個例子就是在露西爾搬出去和家政老師居住之后,有一晚露絲和姨媽西爾維流浪歸來,在芬格波恩湖上坐小船飄蕩,露絲感覺到湖水與空氣的融合。她說:“如果我跨一步出去,我的腳會落在哪里呢?畢竟,水幾乎是虛無的。它除了有發洪水、傾覆和淹沒的傾向之外,它和空氣之間的差別讓人懷疑,即便這樣的差異也是相對的而不是絕對的?!盵3]164這樣的一種認識在之后露絲回憶起其外祖母的時候又出現了,“就好像淹沒在空氣中一樣,她躍向蒼穹”[3]164。露絲用了淹沒(drown)這個形容水的特性的詞來描述空氣。同樣的,在西爾維的認識里,物與物之間的界限也是模糊的。她在水中行走就仿佛在陸地上行走一般,“她走到岸邊,站著遠眺的橋片刻,然后她小心地,一步一步,走向湖中”[3]81?!八ā豆芗摇罚┟枥L的自然物質都處在一種轉換變化的狀態中”[4],正是水的存在使自然界中的物體沒有那么固定,而是具有水一般的流動性,沒有固定邊界。自然界中物物之間的融合使羅賓遜筆下的自然界成為一個開放、包容的整體,物物之間不是對抗,而是和諧共存。這樣的描繪不僅讓讀者感受到了自然的和諧之美,更是與小說描繪的人類社會形成了反差,因為后者充滿了對抗和排斥。

水不僅消融了自然界中物與物之間的界限,而且還消融了自然與人類社會之間的界限,使自然和人類社會完美融合。在《管家》中,羅賓遜不止一次地描繪了水涌入福斯特家各個角落的場景,屋里和屋外的界限消失,房子和外界融為一體?!啊豆芗摇凡捎昧藧勰顝姶蟮囊庀?,水的流動和包容的特性”[5],使房屋的邊緣伸入廣闊的自然之中,并與自然相融合。除了水之外,羅賓遜還使用黑暗這一媒介來消除里與外、自然與人類社會的界限。流浪者西爾維厭惡像電燈這樣的一切人工的東西,因此她們的晚餐時光都是在黑暗中度過的:“我們面對著窗坐著,一邊吃飯,一邊聽蟋蟀和夜貓子的叫聲。”[3]86黑暗讓屋子和曠野融為一體,還讓人類和野生動物之間的界限變得模糊。露絲和露西爾在野外度過的一晚,讓他們經歷了人類和其他動物之間界限的消融。黑夜里各種動物來到離她們僅幾英尺遠的地方,跨越了人類意識中人和其他生物之間的界限。在羅賓遜的視野中,人和動物僅僅只是自然界中的生物而已,這也打破了長久以來的人類中心論、人與自然二元對立的觀念和認識。

事實上,小說中還有很多細節體現了自然與人類社會的融合狀態。習慣流浪生活的西爾維不懂得傳統概念里持家的真正涵義,也無法區分公共和私人空間。在代表公共空間和社交場所的會客廳和門廊處,西爾維堆滿了各種瓶瓶罐罐和廢紙。因此,“在《管家》中,從房子的外觀組織上我們看到公共和私人的匯合”[6]107。不僅如此,她還將房子和果園連接起來,把自然界中的各種生物邀請進家里,房子已不僅僅是人類的避難所。西爾維的房間“充滿了綠草、泥土、花朵和水果的味道,以及蜜蜂的嗡嗡聲”[3]89?!笆称烽g里有蟋蟀,屋檐下住著松鼠,閣樓里住著喜鵲”[3]99,燕子“開始在二樓定居”,“貓的數量達13、14只”[3]181。所有這一切都表明了“里和外、自然和社會空間之間界限的混淆”[6]107。房子儼然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人和其他各種生物可以在同一屋檐下共存。羅賓遜對細節的描述細致入微。當描述房子角落里的落葉時,她提到樹葉中夾雜著的一些小紙片,有些小紙片上還寫著“我想你”等字詞。代表人類文化的語言文字和大自然中的樹葉融合在一起,“語言和樹葉在屋子角落的相遇象征宇宙中的各種力量匯聚到了一起”此處引文來自耶魯大學Amy Hungerford教授在其《1945年以來的美國小說》課堂上對瑪麗蓮?羅賓遜的《管家》的評論(參見http://oyc.yale.edu/english/engl291/lecture15)。。

另一個自然與人類社會美妙融合的例子便是外祖父的字典。在每個字母類別下,他放著以該字母開頭的植物的花瓣。比如,在字母P這一欄下,露絲找到了五片干了的三色紫羅蘭(pansy),而在字母R這欄下,她發現了玫瑰(rose)花瓣。自然和人文就是這樣被巧妙、優雅地融合在了一起。

在羅賓遜的筆下,無論是自然界中的物與物之間,還是自然和人類社會之間,處處體現著一種融合的狀態。這樣的融合可以作兩方面的解讀。一方面,羅賓遜通過展現自然界中萬物不分彼此、和諧相融的狀態,揭示了自然的寬容、和諧與美好,激發人們對自然的熱愛和對人類社會的反思。羅賓遜的不少文章里都透露了她對自然和曠野的熱愛。在《放棄曠野》一文中,她強烈譴責了美國建核實驗室并將放射性垃圾丟棄于中西部的行為。她說:“事實上,我從東部的一所大學里開始寫作,部分原因是我希望那兒的朋友能夠明白那些令人生畏的、邊緣的,沒有人口和歷史的,沒有他們認可的文化的地方是那么豐富和充滿力量?!盵7]另一方面,自然與人類社會的融合,尤其是作為人類文明和家庭生活象征的房子與自然的融合,使傳統意義上家的概念得以延伸。羅賓遜“破壞了家庭的定義和規則,創造了一個沒有邊界的家”[8]。家不再是人類與外界隔離開來的保護罩,或是象征某種約束、壓迫,而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類在這樣的家中可以和萬物和諧共存。從一定意義上講,這呼應了中國傳統文化中“天人合一”的生態思想,也表達了作者對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美好希冀。

三、精神層面的融合

在《管家》中,除了物質層面上顯現的融合之外,精神層面也顯現出融合狀態。這里的精神主要指人尤其是女性的主體性。在這部女性小說中,雖然出現了不少女性角色,但歸納起來主要有兩種女性主體性,即蓋伊(Geyh)所謂的定居(settled)主體性和流浪(transient)主體性[6]105,而林迪克維斯特(Lindqvist)則將它們概括為固態(solid)的和流動(fluid)的兩類[9]。無論是哪種命名,它們實際上指的就是傳統的居家女性主體性(定居、固態的)和非傳統的漂泊女性主體性(流浪、流動的)。在《管家》中,前者的代表是家政老師,后者的代表則為西爾維。事實上,除了露絲一直跟隨姨媽西爾維獲得了漂泊的女性主體性外,小說中出現的其他女性均屬于前者。

波伏娃在《第二性》中非常直白地指出:“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形成的。不是生理、心理或經濟命運決定了女性在社會中展現出來的樣子,而是文明作為一個整體制造了這樣的生物?!盵10]或者說,是父權制社會根據男性的需求創造了傳統的居家女性。美國一直以自由國家自詡,事實上,那里的很多地方依舊是保守和傳統的?!豆芗摇分谐霈F的芬格波恩小鎮便是這樣的一個社區,它拒絕差異,“不能容忍任何程度的‘他者’”[11]。因此在這樣一幅充滿各種女性的畫面中,除了非傳統的西爾維和露絲之外,其他人都沒有清晰的輪廓,是模糊的。鄰居主婦們在露絲的敘述下都以“某人”代替,或者被稱為“一個”、“另一個”,沒有具體的名字。當然這有可能是敘述者露絲不知道她們的名字,也有可能是羅賓遜采用了“無名女人”“無名女人”是湯亭亭《女勇士》中第一章的標題。在該章節,一個違背中國傳統道德的女性的名字被剝奪了,以示對其的批判和討伐。這里,羅賓遜似乎也通過這樣的手法進行批判。不同的是她批判的不是這些女性本身,而是造就這些女性背后的文化力量。這樣一種敘事技巧,刻意沒有區分她們,從而批判父權制壓迫下的女性就像是模子里刻出來的一般,失去了原本的獨特個性。在學校教育和鎮上其他婦女的影響下,露西爾開始涂指甲、做裙子,依據傳統女性準則來生活。當露絲和西爾維再次見到已搬出去的露西爾時,“穿得和其他人一樣,運動衫、運動褲和褲管卷起的牛仔褲,當她從背后看著我們的時候,她兩手插在臀部的口袋里”[3]173。穿著上的趨同昭示著思想意識上的同化,露西爾已成為她們當中的一員,是又一個被創造出來的合格女性。

傳統勢力對個性的扼殺在露西爾身上可見一斑。然而,羅賓遜批判傳統女性主體性中個性的被磨滅最突出的例子要數她對姨奶奶莉莉和諾娜的描述了。莉莉和諾娜一輩子都嚴格按照傳統的社會習俗生活,沒有任何個性可言,“莉莉和諾娜都有著淡藍色的頭發,穿著黑色的大衣,翻領精致的圖案上有亮閃閃的黑色開口。她們厚重的身體從臀部往上前傾,胳膊和膝蓋臃腫”[3]29。兩人不僅外表一致,而且還有相同的愛好、疾病,甚至連聲音都無法區分。這并不完全指她們音質一樣,而更多的是指她們相同的思維。露絲在敘述她們的對話的時候又一次只能以“一個”、“另一個”指代。當露絲沒有用“一個”和“另一個”記錄她們對話的時候,讀者是無法區分這是一場對話還是獨白[3]36:

你看,我們不能出去找你們。

我們怎么找你們呢?

我們也許會迷路,或是摔倒在路上。

這兒的風太糟糕了,且路上也沒有路燈。他們從來不在路上撒上沙子。

狗沒有被拴住。

且天寒地凍。

我們兩個會被凍死的。即便在家里都感覺要被凍死了。

盡管提到諾娜和莉莉的時候,羅賓遜用的都是復數代詞“她們”,讀者依然很難辨認出這是兩個不同個體,因為人的個體性已被磨滅殆盡。

通過精神層面的兩種融合,羅賓遜批判了父權制社會對女性的壓迫。保守、傳統的小鎮一方面極力維護傳統的女性角色和地位,女性仿佛是既定模子鑄造出來的,缺乏個性;另一方面,小鎮排斥非傳統女性,各種力量的干涉使得過流浪者般生活的西爾維和露絲不得不棄家而逃,開始流浪、漂泊。然而,值得注意的是,羅賓遜在批判傳統的女性主體性的時候,并沒有支持后者,即流浪者主體性。實際上,這一點無論是從羅賓遜選擇敘述者的名字還是從小說的結尾都可以看得出來。細心的讀者看到小說敘述者的名字露絲(Ruth),就很容易聯想起《圣經》中的《露絲之書》(The Book of Ruth)。在這個故事中,露絲面臨的真正問題是跟隨哪一位?而《管家》中的露絲也面臨著同樣的難題。羅賓遜在接受采訪時指出,盡管寫作之初她無意比擬《露絲之書》的創作,然而事后她本人也驚訝地發現《管家》確實為《露絲之書》的一個類比故事。 在她看來,圣經故事中的露絲所作的決定是很激進的,“你去哪兒,我也去哪兒;你的人民便是我的人民,你的上帝就是我的上帝”[12]2。《管家》中露絲選擇跟隨姨媽西爾維也是一個激進的選擇,因為這意味著她接受了西爾維的生存模式,而非大眾的生存模式。正如羅賓遜自己評論的那樣:“當她跟隨西爾維,那么她從一個文明走向了另一個文明。”[12]2

另一方面,在小說的結尾處,敘述者露絲想象了兩種露西爾的生活場景:一種是在原來的那個家里,露西爾在廚房,逗著懷里可愛的女兒;一種是在大城市波士頓,衣著華麗的露西爾在餐館等待朋友。這兩個場景都透露著露絲對傳統生活的懷念之情。羅賓遜以這樣的想象結束小說,似乎在提醒讀者,盡管我們反對傳統的女性角色,但流浪者的女性角色并不是那些反對傳統束縛、尋求女性解放的女性們的理想出路。羅賓遜無意于評價兩種角色孰優孰劣,“當我寫作的時候我一般不制造對立。當沖突出現的時候,我盡量讓雙方平等”[12]4。似乎在她看來這兩種角色只是現實的兩種形式[12]1。盡管如此,我們還是能感覺到,作者在一定程度上對20世紀六七十年代的激進女權運動作了回應。生長、生活于愛荷華州的羅賓遜雖然具有強烈的女性意識,但還是較為傳統和保守的。

羅賓遜鐘愛19世紀美國的偉大作家,如愛默生、梭羅、梅爾維爾、狄金森等,她的創作受到了這些作家的很大影響[13]。盡管風格不同,他們都提出了事關人類生存的嚴肅問題,并引發人們的探討和爭論,這些問題往往沒有給出明確的答案,所以“他們甚至會提出一個理解模式然后又摧毀它”[12]3。然而在羅賓遜看來,19世紀的這些作家提出的問題在20世紀大家普遍熱衷于流行文化的社會中被冷落和忘卻了,“從一定程度上講,在寫《管家》的時候,我有意識地努力參與他們曾經持續過的而我認為現在已經被拋下的對話”[12]1。即她要繼續的對話內容之一就是女性的生存問題。那么,女性的出路究竟在哪里?她沒有給出明確答案,她也無法給出明確的答案。轟轟烈烈的女權運動發展到現在,沒有誰能給女性指出一條康莊大道。

四、結語

謝有順先生在談及中國文學現狀時曾指出,現在的很多作家“普遍耽于幻想,熱衷虛構,他們已經習慣了用頭腦和閱讀經驗寫作,也只記得自己有頭腦,沒想到自己有心腸,有眼睛、鼻子、耳朵、舌頭”[14]。他將以個人經驗為中心的、私人的、自我的、內向的和瑣碎的書寫喻為密室寫作;而將與之相對的書寫比喻為曠野寫作。當代美國作家羅賓遜的小說《管家》,正是體現了這樣一種“曠野寫作”思想,且“融合”主題貫穿全書。書中呈現出來的物質層面的融合是積極的、褒義的,而精神層面的融合又是否定的、貶義的。兩個層面的融合并不是一種沖突和矛盾,而是事物呈現的真實狀態。正是融合這一主題使小說擺脫了關注身體、關注自我經驗的狹隘女性書寫桎梏,展現了一個更廣大的世界。物質層面的融合使家這一核心概念的意義得以延伸,不僅展示了自然的包容,更體現了作者渴望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自然生態思想。從精神層面的融合可以看出,作者肯定對差異的尊重和對個性的追求,否定抹殺差異的成規陋習。通過融合這一主題,小說向我們展示了作家對人與自然相處、對女性生存問題的思考和探索,讓讀者看到作家感官視野和靈魂視野上的廣闊。從這個意義上講,《管家》值得中國讀者給予更多的關注。

參考文獻:

[1]FAY S. Marilynne Robinson,The Art of Fiction[J/OL].The PARIS REVIEW, 2008(186)[20140405].http:///interviews/5863/theartoffictionno198marilynnerobinson.

[2]KAIVOLA K. The Pleasures and Perils of Merging: Female Subjectivity in Marilynne Robinson’s “Housekeeping” [J].Contemporary Literature,1993(4):670.

[3]ROBINSON M. Housekeeping[M]. New York: The Noonday Press,1997.

[4]BOHANNAN H. Questtioning Tradition: Spiritual Transformation Images in Women’s Narratives and Housekeeping, by Marilynne Robinson[J]. Western Folklore,1992(1):73.

[5]HEDRICK T. The Perimeters of Our Wandering Are Nowhere: Breaching the Domestic in Housekeeping[J]. Critique, 1999(2):141.

[6]GEYH P E. Burning Down the House? Domestic Space and Feminine Subjectivity in Marylinne Robinson’s:“Housekeeping”[J]. Contemporary Literature,1993(1).

[7]ROBINSON M. Surrending Wilderness[J]. The Wilson Quarterly, 1998(4):60.

[8]WILSON C. Delinquent Housekeeping: Transforming the Regulations of Keeping House[J].Legacy, 2008(2):299.

[9]LINDQVIST K. Fluidity and Solidity in Marilynne Robinson’s Housekeeping[M]. Diss: Karlstads Universitet, 2006:2.

[10]DE BEAUVOIR S. The Second Sex[M]. PARSHLEY H M,Trans. New York, London and Totonto: Alfred A. Knopf, Inc., 1993:281.

[11]RAVITS M. Extending the American Range: Marilynne Robinson’s Housekeeping[J].American Literature, 1989(4):661.

篇6

為了熬過這流浪的狀態,我逃避現實的方式是墜入夢幻。我閉上眼睛,回憶起一家人昔日聚在一起的時光:母親栩栩如生地映入腦海,當她大笑時,雙眸旁顯露出細細的皺紋。我們一家四口,媽媽、爸爸、麗莎和我,又聚在一個屋檐下。

不過,我夢得最多的還是我的未來。我似乎看見自己坐在教室里,參加課堂討論,孜孜不倦地寫著課堂筆記。當我傍晚回到自己的公寓時,背上的書包里塞滿書籍。我似乎看到自己走在一所大學的校園里,四周是高聳的教學大樓,秋季的落葉四處飄飛。我的注意力轉向那些教室,這些充滿平和、歸屬感和渴望的心情緩解著我的情緒,令我漸漸入睡……

(二)

如今,我的生活與昔日已不可同日而語。因為從1998年開始,我不但在兩年的時間內讀完了四年的中學課程,以各門功課都是A的成績拿到了中學教育畢業證書,而且在1996年獲得《紐約時報》一等獎學金后,進入了夢寐以求的哈佛大學學習。2008年12月,我從哈佛大學畢業,獲得心理學學士學位,并在2009年8月開始上哈佛大學夏季研究生課程(譯注:為了照顧父親,麗茲2003年暫時離開哈佛,轉到哥倫比亞大學學習電影學。2006年父親死于艾滋病后,她又于2008年5月回到哈佛大學學習)。我已不再穿著破舊的衣服,也不再睡在樓道中,我每天夜晚在曼哈頓區自己的公寓安全度過。在過去的11年中,我以自己的激情在世界各地旅行,去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人,改變他們的人生。簡而言之,我已經完全脫離過去,煥然一新。

說來真是令人驚訝,盡管經歷了那不堪回首的一切,但正是那些經歷,讓我覺得一段時間的流浪并非壞事。實際上,“免于貧乏的自由”從來不是我的生活目標,流浪狀態并不是阻礙,而是我夢想的催化劑。

回憶往事,作為一名流浪者,我每天上午奔波于曼哈頓的一條又一條街道,尋找某一所能允許我上學的學校。我隨身攜帶著一部陳舊的CD機,耳機中播放的是具有感召力的歌曲。我一邊走,一邊憧憬未來,并看到自己正在一步步地接近它。

在我一天又一天尋找生活的轉機并被拒之門外的場景多次發生之后,終于有一天,一所名為“博愛預科學?!钡耐戎袑W資歷教育機構接收了我。此時,我又遇到了一個對我這個流浪少女來說簡直是天堂的非營利慈善組織――“開啟之門”。它為我提供咨詢服務、醫療資助、食物…… 由于有了這些幫助,我才能在別人的住宅大樓的門廳燈光下、火車站的大廳里、地鐵站的座位上,認真地完成課外作業。

(三)

或許,最令我料想不到的幫助來自新聞媒體。在作為一名雖然上了學卻仍然居無定所的流浪學生兩年之后,《紐約時報》采訪了我,登載了我的故事。此后的數個星期里,許許多多的陌生人從美國各地與我聯系。在我就讀的學校,我也收到了不少信件,鼓勵我繼續努力學習。一些從未謀面的人們帶著衣服、書籍、巧克力蛋糕,贈送給我,甚至還有人以熱情的擁抱表示對我的支持。一位婦女給我織了一條毛毯。她在郵寄毯子的盒子上貼了一張字條:“當睡在那些冰涼的地方時,你裹上這條毛毯就會知道,有不少人正在關心你、關注你?!?/p>

在伸出援手之前,他們中的一些人連名字都沒有留下。我并沒有意識到人的善良行為是怎樣的,如今我深知了這一點??梢赃@樣說,這些幫助我的人改變了我的價值觀。他們讓我作出了一個決定:加入“開啟之門”組織的理事會,成為這個小小組織的一員,為無家可歸的青少年開辦一所中學,開學時間定在2011年9月。

篇7

活動現場,雀巢公司咖啡師現場手把手教授咖農和學生們如何品嘗、制作美味的咖啡,讓他們享受咖啡收獲的樂趣。很多咖農雖然種植咖啡幾十年,但還是第一次喝到自己親手制作的這么美味的咖啡,心情分外激動。

“雀巢獎學金”金額為5000元/年/人,對優秀學生最長資助時間可持續4年。選拔對象為本科、??坪透呗殞W校的在校生,綜合學生的學術表現、社會實踐經驗和家庭經濟狀況等各方面因素進行公開透明的選拔。中國婦女發展基金會、普洱市婦女聯合會、普洱市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普洱咖啡產業辦公室和雀巢公司代表出席了“雀巢獎學金”頒發儀式。

侯勇出演抗日神片《誘狼》

電影《誘狼》于3月30日在北京大覺寺正式開機。影片《誘狼》是2015年度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紀念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暨中國人民勝利70周年的重點項目。影片《誘狼》男主角將由曾在電視劇《產科醫生》中飾演“趙新”的青年男演員鞏諍擔當。由著名演員侯勇扮演,程步青由著名演員高明扮演。影片預計將于今年8月份登陸全國各大院線。

《捉妖記》來頭不?。簩а菖摹笆啡鹂恕?/p>

將于7月16日暑期檔全國公映的奇幻爆笑巨制《捉妖記》日前舉辦會。除了有白百合、鐘漢良、湯唯、姚晨等大咖加盟外,導演許誠毅此前在夢工廠參與過《怪物史瑞克》、《功夫熊貓》等多部知名動畫片,除了廣為人知的“怪物史瑞克之父”的稱號外,香港出生、好萊塢發展的華裔導演許誠毅,還被評價為好萊塢動畫界的李安,此次找到他合作,是希望能創造一部有東方特色的、能和好萊塢怪獸大片抗衡的東方“妖”巨制。

《鳥巢?吸引》來到水立方

篇8

國內許多城市的藝術區,都面臨相同的命運:物理層面依舊存在,精神層面早已虛無。 藝術區素描

7月中旬,我在宋莊見到了藝術家老吳(姑隱其名),統計數字說宋莊有5000多名藝術家,但老吳在此生活多年,他認為應該有好幾萬名。

對主流社會而言,這是神秘的。由于對平庸生活的過敏,藝術家一般被認作是不合群的人,但從上世紀90年代初開始,這些人卻自覺聚集起來,在各大城市邊緣地帶形成了一個個藝術區,以群居的形態存在著。

一大批獨立、敏感、有表現力和創造力的社會“另類”,扎堆一處形成一個精神共同體(表面如此),這是怎樣的一種氛圍?正是這種神秘感,調動了社會大眾的窺視欲,這是798這樣的藝術區游客如織的心理條件。

是游客,而不是自覺尋求藝術滋養的求知者,至少大部分不是。人們去798和去南鑼鼓巷,在心理訴求上沒有本質的區別,游客需要的不是一種精神上的啟發,而是一張“到此一游”的照片。比如在798,各個入口處寫著“798”的招牌下是人們爭相留影的“圣地”。

很多藝術區,其實已經變成“藝術區遺址”,但它們依然是城市里“逼格”最高的地方,人們仍然將其作為自豪感來源之一。

今年1月到上海,當地朋友推薦我去田子坊,到了之后發現,餐廳、咖啡館和工藝品商店是其中的主角,這里最適合用餐和談戀愛。田子坊也曾是藝術家自發聚集形成的藝術區,起始于1998年畫家陳逸飛在此租用閑置廠房建立工作室。

不管怎樣,商業對藝術這一旗號的需要,本身不是壞事,一定程度上也反映著社會審美能力和物質承受能力的提高。在798的一家畫廊,一名藝術品經紀人告訴我,因為供應充足,藝術品已經平民化,一幅畫作原件,低端的只需要幾千元甚至幾百元,一般家庭都可以承受,因此它某種意義上已經成了家裝行業的一部分。

然而商業與藝術無論如何相互滲透,仍然抹不去兩者之間基因上的排斥。商業最強大的能量就是推高地租成本和生活成本,制造以喧囂為外在特點的繁榮,而這些都會趕走藝術家。

從經濟關系上開始思考,就能慢慢指向藝術區的社會性起點。 精神流浪者的“收容所”

從被組織的程度上看,藝術家分兩類:體制內藝術家和自由藝術家。自發聚集而形成藝術區的,絕大部分是后者。

在藝術完全服務于政治需要的時代里,基本不存在自由藝術家,他們是在改革開放以后的工業化進程中,和農民工、個體戶一起登上歷史舞臺的。

國內外的知名藝術區,一般都脫胎于城市里廢棄的廠房,或者郊區的村莊。從群體特性上看,藝術家的天賦讓他們總能“變廢為寶”,同時再前衛的藝術家在生活空間上大多都對老舊和傳統有解不開的熱衷―社會疊加在自然之上,而藝術家的價值在于創造一種新的生態,疊加于社會之上。

物質原因則更具有解釋力―因為藝術家大部分都很窮。無論是北京的798、草場地、宋莊、上苑、酒廠,還是上海的莫干山、田子坊,廣州的小洲村,深圳的大芬村,成都的藍頂,重慶的黃桷坪,藝術區早期形成的最重要的條件都是低廉的租金。

其中最具典型意義的宋莊,是在1994年開始形成的。最早到來的包括栗憲庭、方力鈞在內的數十名藝術家,原本在圓明園旁的村子聚居,后來被趕走,四處考察后看中了交通相對便利的宋莊。

據栗憲庭回憶,如今藝術家最集中的小堡村,當時1/3的房子都已倒塌,當地人生活貧困,老吳則說,到今天為止,宋莊還有吃不飽飯的農民。藝術家和農民,一方承受能力有限,一方租金要求不高,兩者因此互相需要。

農民工、個體戶、自由藝術家在歷史舞臺上一同出現,但他們在社會結構中的價值位置卻有天壤之別,農民工仍然繼續著社會機器的“螺絲釘”使命,個體戶作為一種逐漸被認可和鼓勵的身份而正當地存在,而自由藝術家則一直被視為新的結構中的異質體。

這批藝術家被從圓明園藝術村趕走,正是因為他們被視為“社會不穩定因素”。到達宋莊之后,他們的奇怪外形及莫名其妙的作品,也不能被當地農民接受,最終停留下來,是因為當時小堡村書記崔大柏目光長遠,力排眾議。

宋莊這才成了自由藝術家的“根據地”。關于根據地,有過一個很有趣也很精準的比方:根據地就像人的屁股,有屁股,人才能坐下來,而不是一直走或一直站著,最終垮掉。宋莊就是早期漂泊在北京的那群自由藝術家的“屁股”。

位于朝陽區的798工廠閑置的包豪斯風格廠房,也在2002年引起了藝術家們的注意。它和宋莊的一致之處的是租金低廉,不同之處則在于,798的廠房出租整體控制在一家企業手上,一開始就是以資本的角色出現的,這也就注定了它與宋莊后來的命運分化。 并不神秘的群居

藝術區留給社會公眾的神秘感和向往感,是因為“藝術家”這一名詞。英文“Artist”,如果按本義翻譯為藝術工作者,就是一種普通職業。而一個“家”字,在中國社會心理中長期代表著一種高級榮譽,藝術區于是給人一種“大師薈萃”的感覺。

事實上,身在藝術區的藝術家,大部分就經濟地位而言其實處于社會底層。八九十年代那些主動放棄體制內身份,或者從“單位”離開的藝術家,是真正意義上的自由藝術家,而在新世紀以后,“自由藝術家”很大程度上是“藝術失業者”的同義詞。

各大城市的知名藝術區,主要形成于新世紀初到2008年之間,其實就是這一時期藝術專業人才極端過剩的結果。起于大學擴招,終于金融危機造成的市場萎縮。

1999年,大學開始擴招,高校數量劇增,到2004年,全國有2000多所高校,其中有700多所設立了藝術類專業,當年招生人數達到26萬多人。廣州小洲村最早成為藝術區是因為嶺南畫派關山月、黎雄才等大師在此建立工作室,而后來則因為靠近廣州大學城而成了藝考學生租住備考的大本營。

畫家西茜對我談及繪畫的“學院派”問題時說,以往“學院派”是少數,而在新世紀以后“學院派”每年畢業幾十萬人,已經不是一種專業主義的代名詞。相反,爆炸性增長造成教師、學生質量不斷下降,一部分藝術畢業生甚至連基本功訓練都不充分就畢業了。而中國的藝術品市場,直到2005年的一次井噴才形成于一定規模,這一規模依舊不足以容納如此之多的藝術生就業。統計資料顯示,2004年、2005年藝術類本科畢業生就業率不足30%。

未能就業者,要么轉行,要么就成為“自由藝術家”。而此時,早期那批進入藝術區的藝術家中有少數人已經實現個人的“成功”,可以憑借自由的創作獲得巨大的回報,他們于是成了一個個“神話”,將那些未能就業而又不甘心轉行的藝術類畢業生吸引到了藝術區。

老吳說,在宋莊,半年賣不出一幅畫的大有人在,于是一些人失望地離開,一些人兼職其他行業,但每年仍然有很多人源源不斷地到來,這個地方就成了流水戰士的鐵打營盤。

所以,藝術區里的生態一點也不神秘,簡單地說,就是“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在藝術領域的提前版本。我在2014年專門調查過義烏的“淘寶第一村”青巖劉,其內部社會生態和人員流動的心理機制與很多藝術區并沒有太大的差異。

老吳所說的“宋莊有幾萬名藝術家”,其實是“產業鏈”意義上的,他把從藝術作品生產到策展人、經紀人以及畫廊、承銷商等一整個鏈條上各環節的成員都稱之為“藝術家”了。

這就回到了我們一開始提出的問題:社會印象中“特立獨行”的藝術家們為什么看上去總是熱衷于群居?

其中一部分答案是,因為在群居條件下,一種產業生態可以圍繞藝術品生產這一核心而形成,從而幫助藝術家們連接他們不熟悉的藝術品流通環節。 商業是只杜鵑鳥

相對于主流社會而言,藝術家群體的同類聚居并沒有改變他們的特異性,反而有加強作用。

他們的性格、氣質與價值觀,在主流社會很難找到共鳴,因此他們需要一個身份相似或相同的群體,來共同確認一些不同于主流社會的喜好、行為、規則的正當性,藝術區就滿足了這一心理需求。然而群體對個人特質有淹沒傾向,容易消滅自我,為了在群體中證明自我,很多另類的“作品”就出現了。

在老吳的藝術家朋友中,有吃大便的,有當眾的,還有把自己的一根肋骨手術取出后鑲金展出的。在“藝術行為”之外,還有相當一部分人樂于顯露自己與主流意識形態的分道揚鑣。

考慮到藝術表現方式的千門百類,這些行為與價值都可以以藝術的名義予以理解。而且因為藝術家群體與社會大眾的天然疏離,他們對社會的真實影響也十分有限,主要目的是在圈子內獲得認知度。所以,藝術家群體內部的各種“醉態”,并不會從根本上殺傷藝術區這一社會生態。

真正可能瓦解它的只有商業。

798和宋莊,作為從城市內的廢棄工廠和遠離城市的農村分別改造而來的藝術區各自的代表,都在商業面前難以招架。最突出的矛盾是商業制造了高地租,使得相當一部分作為“精神流浪者”的藝術家無法承受繼續逗留的成本,只能離開。

最具破壞性的商業是地產業,位于城市里的798,在地產業包圍下,租金以極快的速度攀升,藝術家已無容身之所。宋莊遠離城市,有一些栗憲庭所說的“私地產”出現,但畢竟沒有成為規模地產商覬覦的目標,雖然房租也已經從早期的幾百元上升到幾千元,藝術家們仍能勉強支撐。

藝術評論人仇海波在分析宋莊的蛻變時感慨,“藝術家似乎常常是在給資本、商業或政府作嫁衣……往往容易被利用,利用完了、沒有價值了,就不了了之了。”

篇9

在國外的所見所聞,不斷追求自由的經歷,更堅定了她的選擇,讓她成為名副其實的流浪者。就此一批流浪文學誕生。她以鬼馬風趣的筆觸,為國人打開了了解世界的大門,人們可以通過這扇門滿足自己對神秘國外的想象,掀起一批流浪文學浪潮。

二、流浪美學

(一)異域風情之美

三毛游歷過50多個國家,有熱情奔放的西班牙,有落后如初的撒哈拉,還有浪漫溫馨的意大利等,這些地方的異域風情為三毛的創作提供了豐富的素材,向國人展示了獨特的異域風情之美。

在《撒哈拉的故事》里這樣寫到:三毛在沙漠中的一個房子邊看見掛著“泉”的牌子,當三毛想一探究竟時卻被說成是偷看人洗澡,問清情況后三毛才知道原來這是澡堂。沙漠中的澡堂是怎樣的呢?在好奇心的驅使下三毛也享受了一把“泉浴”的待遇。三毛裹著一條大浴巾走進一個小房間,光線昏暗,空氣污濁,最令三毛驚奇的是真的有泉水,雖然只是一口類似深井的泉,還是讓沙漠中的三毛從心底里激動。三毛發現這里的人很友好,有人幫三毛打了一桶水,接下來的事可以說是讓三毛瞠目結舌了,打水的那人直接把水從三毛頭上澆下來,接著三毛被送到類似現代的汗蒸房里,三毛發現每個洗澡的婦女的姿勢都是她不曾見過的。每一個婦女都用石頭蘸著水在身上刮,她們不用水,也不用肥皂,每刮一下,就有一條黑泥漿從身上流下來,就連周圍的墻上也因常年受污泥熏染有了厚厚滑滑的東西。她們談論的話題都是“幾年沒洗澡”之類的,三毛徹底被震撼了,一番思慮之后才認識到這是沙漠淡水資源奇缺的結果。沙漠里的審美觀念是以胖為美,而且都把自己包裹得像個木乃伊。平時在衣服遮蓋下的胖大和現在的胖大對比明顯,真是觸目驚心。自此,三毛對沙漠澡堂印象深刻。

三毛見過的最小的新娘只有10歲,這個小姑娘叫姑卡,最令三毛疑惑的是結婚的消息不是從父母那得知,而是從“我”這個相處還不深的朋友處告知。當三毛去詢問姑卡的父母時,理由很費解,姑卡的父親居然迂腐的認為這種事不好直說。這種習俗造就的婚姻,不用看結果也知道注定是一個悲劇。沒有交流的家庭怎么能得到幸福。當三毛把結婚的消息告訴姑卡時,小姑娘平靜且羞澀的低下了頭,好似已經從心底接受了這樣的安排,三毛心里卻有著說不出的別扭。在繁忙的婚禮裝扮下,小姑卡從一個少女變成了一個撒哈拉威女人。命運之輪又一次開啟,不知是否會重復祖輩相同的演繹?!包S昏了,太陽正落下地平線,遼闊的沙漠被染成一片血色的紅。這時,鼓聲響了起來,它的聲音響得很沉郁,很單調,傳得很遠,如果不事先知道是婚禮,這種神秘的節奏實在有些恐怖。”這種儀式似乎是少女時代的終結,撒哈拉威婦女時代的開始。迎親時新郎暴力的抓著掙扎的姑卡往外拖,反抗激烈的姑卡也在新郎臉上抓出幾道血痕。據說這是風俗,結婚拼命打才會幸福。說實話,三毛并不喜歡這種形式的幸?;橐??;楹蟮谄咛?,三毛再次見到姑卡時,她已經從過去的圓潤可愛變得眼眶下陷了,或許在不久的將來,她會變成現在常見的、為生活發愁的撒哈拉威婦女。

在三毛的作品中,有關異域風情的描寫有很多,但三毛展現的不是走馬觀花式的表層觀賞,而是獨具意境的異國風情畫。

(二)悲情之美

從三毛身上,我們可以讀到很多悲情元素,這可能與她的成長經歷有關。三毛小時候離開大陸,漂泊臺灣,學生時期又在學校發生了很多不愉快的經歷,還有過一段自閉期,以及后來的幾位愛人相繼離世,造成了三毛的悲情心理,這種心理反映在文學作品上,則透露著悲情結局。

在《愛的尋求》里寫到,三毛在一家小雜貨店里認識了沙侖,沙侖很老實。三毛一天要逛幾次雜貨店,于是就提議向沙侖記賬,沙侖在詢問哥哥之后最終答應了三毛的請求,但他不會寫字,就讓三毛自己記下所欠積的東西,而且沙侖從不核對三毛的帳。因為他的信任,三毛對他印象非常深刻。有一次,三毛去買東西的時候,沙侖請三毛給他太太寫一封信。經了解,三毛才知道沙侖是被騙婚了,而這個可悲的男人還癡癡的等著妻子歸來,這仿佛是支撐他活下去的動力。三毛不想讓這個老實人希望破滅,就幫他寫了這封信,因為回信地址是三毛丈夫的郵局信箱號碼,所以在接下來的幾天里,沙侖每次見到三毛都要詢問是否有回信。幾天后,還真出現了回信。由于是法文,沙侖請荷西讀信,信中說讓沙侖籌十萬塊西幣送給她哥哥,這樣她就能買飛機票回來。三毛一聽,又是一個騙局,可是沙侖已經被太太要回來的消息迷昏了頭。為了盡快籌到錢,沙侖一天要兼好幾份工,三毛看到這樣的沙侖心疼極了,經過一段時間的考慮,三毛將真實的情況告訴了沙侖。沙侖聽了三毛的控訴,像凍結了似的,唯一表明他活著的是眼淚像洪水一樣瀉下來,他什么話也沒說,往黑暗的曠野里跑去。這一刻預示著沙侖希望的破滅。第二天,沙侖來到三毛家跟三毛道謝,只是三毛覺得有什么東西已然悄悄在改變。幾天后,從警察那得知沙侖的消息,三毛的第一反應居然是沙侖死了,而事實是沙侖偷了哥哥的錢逃走了。沙漠是撒哈拉威人的根,離開沙漠,沙侖就像個無根的人在做著飛蛾撲火的舉動,結局一定是毀滅。

悲情意識在三毛的其他作品中也有展現,在《沙巴軍曹》中這樣寫到,三毛夫婦送一個喝醉的軍人回家,后來才知道這個軍人和撒哈拉威人的恩怨:曾經為了爭奪水源,撒哈拉威人殺了所有的沙漠軍團,只有這個軍曹喝醉了跌倒在營外,活了下來,他醒來后像個瘋子一樣跌坐在兄弟的尸體上。從那以后,他就不再講名字,他說兄弟們都死了,他不配有名字。一段時間后,西班牙政府要撤離沙漠,就把軍團的尸體挖出來一并帶走,三毛才想起他醉酒的那個夜晚也是在這墳場附近,這么多年依舊沒使他的傷口冷淡下來。幾天后,聽說那個軍曹死了。有一群撒哈拉威小孩在玩一個盒子,軍曹覺得不太對,就跑過去趕走他們,盒子瞬間爆炸,軍曹被炸成了碎片,孩子們卻沒有生命危險。他的兄弟們都被運走了,只有他被永久的留在沙漠里。為了最仇恨的人撲向死亡,靜靜的埋在這片相愛相殺的土地里,他似乎做了最好的示范。

通過這些作品,我感受到三毛無處不在的悲情美學,感受到三毛無比堅強又脆弱的內心。

(三)人性之美

三毛的作品不是簡單的游記,還充斥著濃厚的人性關懷。她的作品里記錄著各式各樣的人,同樣傾注了很多情感,她具有真善美的人格。

先談談三毛的真。她不分階級,不分人種,帶著單純的心去對待每一個人,她敢于做自己想做的事,敢于說真話,處處透露著真性情。在《芳鄰》里寫到,三毛常把東西借給鄰居,水桶和拖把傳到黃昏,還輪不到她來用。鄰居看到三毛好說話,就隔三差五來借燈泡、洋蔥、汽油等物品,三毛本是懷著與鄰方便的心理做這些的,沒想到她們要的這么理所當然。有一個在醫院做助手的鄰居,因為受到文明的洗禮,拒絕用手吃飯,所以每天到了吃飯的時候,他的兒子就要來敲門?!拔野忠燥埩耍襾砟玫恫妗?。三毛借給了他。從那以后,他的兒子天天來借。三毛不勝其煩,于是買了一套送給他。沒過兩天,他又來了,三毛問:“怎么又來了?上次送你的那一套呢?”“媽媽說那刀叉是新的,要收起,現在我爸爸要吃飯?!薄澳惆职忠燥堦P我什么事?”最終三毛爆發了。她認為對萬物應有平等之心,但平等是建立在真正的理解和同情上,若得不到平等對待,她也會用真性情表達不滿。

再說三毛的善。三毛的字里行間都透露著廣博的愛,她會把自己的藥片給一個年老的撒哈拉威女人治頭痛,送她們漂亮衣服,給鄰居姑卡用偏方治癤子,給母羊去衣胞,三毛樂在其中,她對自己有把握的小事當仁不讓,當做是生活的調劑品,但她也有分寸,涉及到生命危險的生產大事就不會隨自己兒戲了。三毛把這些有趣的事告訴荷西,荷西作為一個受過高等教育的文明人被嚇得心驚肉跳,所以再有這樣的救人事件三毛也不會告訴荷西了,怕荷西影響她的救人大業。在一次偶然的機會下荷西才知道三毛又做了牙醫,居然用指甲油給婦女補牙。三毛享受著這份簡單而又有趣的醫學事業。接下來相繼開拓了搭便車的業務。她會送年老的撒哈拉威人回家,送水給沙漠上幼小的騎行者,送西班牙小兵去鎮上看電影,這讓她想起了同齡的弟弟,他鄉是否有便車供弟弟搭乘。她說過“在這片狂風終年吹拂著的貧瘠的土地上,不要說是人,能看見一根草,一滴晨曦下的露水,它們都會觸動我的心靈。”每一次相遇都是緣分,她怎能讓這緣分從指尖溜走。

篇10

簡介:羅貝托•波拉尼奧(RobertoBolano),智利著名作家,1968年全家移居墨西哥。積極推動"現實以下主義"運動,意圖激發拉丁美洲年輕人對生活與文學的熱愛。1998年出版的《荒野偵探》在拉美文壇引起的轟動,不亞于三十年前《百年孤獨》出版時的盛況。其他作品包括《護身符》、《遙遠的星辰》、《打電話》、《智利之夜》、《2666》等。過世后他的作品仍陸續被西方國家發掘出版,贊譽隨之而至,蘇珊•桑塔格稱他是"那一代西班牙語世界中最值得欽佩的小說家",《明鏡周刊》則評論他為"當代西班牙語文學中最膽大的作家"?!?666》分為五個部分,分別講述了五個獨立又彼此呼應的故事。第一部分,文學評論家。四位(三男一女)當代歐洲文學評論家,他們的命運因一位名叫本諾•馮•阿琴波爾迪的德國作家而聯系在一起。第二部分,阿瑪爾菲塔諾。主要講述一位住在圣特萊莎的哲學教授阿瑪爾菲塔諾的故事。第三部分,法特。一位筆名叫奧斯卡•法特的美國黑人記者在圣特萊莎的驚險采訪經歷。第四部分,罪行。整部小說篇幅最長,也是最為黑暗的部分。作者將圣特萊莎接連發生的殺人案血淋淋地呈現在讀者面前,讓人不寒而栗。第五部分,阿琴波爾迪。主要介紹了著名作家阿琴波爾迪的傳奇人生經歷?!?666》的最初版本波拉尼奧的好友波德萊爾在作者去世后于2004年出版的西班牙語版,本文的英文原文引自娜塔莎•維莫2008年英文版的《2666》,中文版本是趙德明于2012年翻譯出版的版本?!?666》的誤譯現象可分為"詞語"、"標點"和"句子"三部分,因篇幅關系,本文主要探討"詞語"和"句子"部分。據筆者調查,趙德明譯本的詞語誤譯共計兩百余處,句子誤譯也有一百五十余處,因篇幅有限,本文僅對其重要者加以探討。本文主要分為"詞語"、"句子"和"標點"三個部分,誤譯詞例共計八個。

1.詞語的誤譯

1.1The next day was much like the first. When they left, she drove the same way he'd taken to Hyde Park the day before. (Natasha Wimmer, 2008: 51)

第二天與第一天相似。車子開上大街后,他倆走上前一天前往海德公園的道路。(趙德明,2011:59)

"much like"翻譯成"相似"可以,但是太書面語了,翻譯成'差不多'更符合當時的語境。"she drove the same way he'd taken to Hyde Park the day before"可以改為'麗茲把車開上昨天莫里尼開來的那條通往海德公園的路'。因此整句話改成'第二天也差不多。他們開車離開時,麗茲把車開上昨天莫里尼開來的那條通往海德公園的路'。

1.2She wasn't just pretty but intelligent, too, thought Espinoza, though posibly too thin and delicate for his taste. (Natasha Wimmer, 2008: 125)

曼努埃爾覺得這姑娘不僅漂亮,而且聰明,也許對他的品味來講過于纖細了一點。(趙德明,2011:131)

"not just …but…"雖然一般情況下翻譯成"不但…而且…",但是在該句中顯得過于工整了,如果翻譯成"又…又…"就會通順不少,'曼努埃爾想她又聰明又漂亮,盡管就個人品味而言或許優點過于纖瘦了點兒'。

2.標點的誤譯

2.1It's an old story, the relationship of Mexican intellectuals with power. I'm not saying they're all the same. There are some notable exceptions. Nor am I saying that those who surrender do so in bad faith. Or even that they surrender completely. (Natasha Wimmer, 2008: 120)

實際上,我不知道怎么解釋。墨西哥知識分子與權力的聯系源遠流長。我不是說人人如此。有非同尋常的例外。這不是說投靠權力的人們都是居心叵測的。甚至連這樣的投靠也不是符合規矩的投靠。(趙德明,2011:127)

很多英語作家習慣上用各種從句組成很長的句子,但口語中用短句比較多,而漢語中習慣用長句表達。考慮到語序和漢語的表達習慣,該句改成'說起墨西哥知識分子跟權力的關系,那話就長了,我的意思不是說他們都一樣,當然也有一些著名的人物例外;也不是說那些屈從于權力的知識分子信念不堅定,或者甚至完全屈從于權力。'2.2 Then they moved from the front seat into the back and did it. It was a quick fuck. But then she rested her head on his chest, without saying a word, and for a long time he stroked her hair. The smell of chemicals came in waves on the night air. Espinoza wondered whether there was a paper factory nearby. He asked Rebeca and she said there were only houses built by the people who lived in them and empty field. (Natasha Wimmer, 2008: 151)

二人從轎車的前排作為轉移到后排,。速戰速決。但后,姑娘靠在他胸前,什么也沒說。他長時間地撫摩著她的頭發。夜風傳來一陣陣化工制品的氣味。曼努埃爾以為附近一定有造紙廠。他問了這個問題??衫偌诱f附近只有居民自己搭建的房屋和空地。(趙德明,2011:157)

翻譯絕對不能字對字地翻譯,那樣的翻譯跟機器翻譯無異,而應根據目標語的句法語法規范和表達習慣相應調整語序和標點符號。如果改成'為了方便行事,兩人從車子前排挪到后座,開始,不過很快就完事了。完事后利百加把頭靠在曼努埃爾胸前,一句話也沒說,而他就一直撫摸著女孩的頭發。夜風中傳來陣陣化工制品的味道,他問女孩附近是不是有化工廠,女孩只是說這里只有居民自己建的房屋和大片空地。'

3.句子的誤譯

3.1 The young Pelletier didn't realize at the time that the novel was part of a trilogy (made up of the English-themed The garden and the Polish-themed The Leather Mask, together with the clearly French-themed D'Arsonval). (Natasha Wimmer, 2008: 3)

那時年輕的讓-克勞德•貝耶迪還不知道《達松法爾》是三部曲之一(另外一部是英國題材的《花園》,還有波蘭題材的《皮面具》,《達松法爾》則是法國題材)。(趙德明,2011:11)

英文句子和中文句子的詞序安排是不同的,不能簡單地字對字地翻譯,而應該在適當的時候調整語序,如果翻譯成'當時年輕的貝耶迪并不了解《達松法爾》只是三部曲之一,《花園》(英國題材);《皮面具》(波蘭題材);《達松法爾》(法國題材)',這樣就通順多了。

3.2All four were put up at the same hotel. Morini and Norton were on the third floor, in rooms 305 and 311, respectively Espinoza was on the fifth floor, in room 509. And Pelletier was on the sixth floor, in room 602. (Natasha Wimmer, 2008: 36)

會議組織者安排四人下榻在同一飯店,請莫里尼和麗茲住在三樓,分別是305和311房間。請曼努埃爾住五樓509房間,請讓-克勞德住六樓602。(趙德明,2011:44)

這句話的翻譯太過嗦,不符合漢語的表達習慣,不夠"言簡意賅"。如果改成'四人被安置在同一個飯店,莫里尼住305房間,麗茲311,曼努埃爾509,讓-克勞德602。'則顯得簡單明了,行文流暢許多。

3.3An undeclared war, with its ups and downs, moments of tension and moments of truce. (Natasha Wimmer, 2008: 109)

不宣而戰,時高時低,有時高度緊張,有時暫時?;?。(趙德明,2011:116)

上海譯文出版社出版的《英漢大詞典》對"ups and downs"的解釋如下:(1) 一上一下,起伏地;(2) 來來回回,往返地;(3) 到處,四面八方;(4) 沿…來回,在…的各處;(5) 詳盡地,透徹地;(6) 迅速地上下打量,掃視(2001:3852)。本句中的"ups and downs"應該理解為"起伏地",該句翻譯成'不宣而戰,戰事時有起伏,有時緊張,有時偃旗息鼓'更好。

3.4This made them laugh even more, although then they were immediately sad, since the ridiculousness of "colleague" somehow erected bridges of reinforced concrete between Europe and this drifters retreat. (Natasha Wimmer, 2008: 112)

這越發讓三人大笑起來,但隨后三人就難過了,因為按照主任的方式,一個"同事"的稱謂就在歐洲和那個游牧族群之間建立了混凝土大橋。(趙德明,2011:118)

上海譯文出版社出版的《英漢大詞典》對"drifter"的解釋如下:(1)漂泊者,流浪漢,流動工,游民;(2)漂流物;(3)流網漁船,飄網漁船;(4)架式鑿巖機,架式鉆機(2001:960),"retreat": (1)退卻,退避,退卻信號;(2)降旗號;(3)回退,隱蔽,修養;(4)隱退處,休養所;(5)收容所;(6)飛機后斜度(2001:2900)。考慮到這兩個詞在本句中的意思和漢語的語序,本句譯為'這張字條讓他們笑得更厲害,但緊接著就有點傷感,因為同事一次的滑稽運用一定程度上在歐洲和流浪者棲息地之間建立起一座堅固的溝通橋梁。'

4.結語

智利著名現代作家羅貝托•波拉尼奧的小說《2666》已被翻譯成多種文字,跟娜塔莎•維莫2008年翻譯的英文版相比,趙德明譯本中的誤譯情況比較多。本文主要從詞語誤譯、標點誤譯和句子誤譯方面解讀趙德明譯本,雖然因篇幅有限,只是選取了幾個誤譯實例,但由此可以看出這些誤譯大都不是因文化內涵深邃而令人難以把握的特殊詞語和句子,而是因為譯者沒有把握好翻譯的標準,只是字對字的直譯。筆者認為,在翻譯外語作品,尤其是文學作品時,譯者要根據需要采取不同的翻譯方法,甚至多種翻譯方法并用,同時還要考慮漢語跟外語見的文化差異和中國讀者的閱讀和審美習慣,這樣才能做到即準備表達原文的意思又不失美感。

參考文獻

[1] 陸谷孫.英漢大詞典[M].上海譯文出版社,2001.

[2] 趙德明.2666[M].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

[3] 駱海輝.《三國演義》羅慕士譯本副文本解讀[ J]. 綿陽師范學院學報, 2010, ( 12): 65- 71.

[4] 閆茁.《我是貓》漢譯本詞語誤譯[ J]. 日語學習與研究, 2013, ( 6): 117- 125.

[5] 趙杰麗.《哈姆萊特》的文學譯本研究[ J]. 語文建設, 2013, ( 10): 39- 40.

[6] 原煒坷.《源氏物語》的豐子愷譯本與林文月譯本[ J]. 劍南文學, 2013, ( 4): 91- 92.

[7] 程婧.變譯在文學翻譯中的應用[ J]. 福建師大福清分校學報, 2013, ( 6): 94- 97.

篇11

1973年5月,他恭請書法家董陽孜為云門舞集題字,自此,云門舞集開始以一個職業化的舞團之面目問世,而臺灣舞蹈界則開始擁有了第一代的職業舞者,并帶動了臺灣現代表演藝術的發展,并經常出國作職業性演出,獲得佳評無數。他上演近百個新舞,自編自演30多出:《哪咤》、《奇冤報》、《寒食》、《小鼓手》、《薪傳》等,各具特色,深獲好評。曾三度率團訪問歐美,得到世界舞蹈權威的贊許、曾獲第一屆吳三連文藝獎、1975年列名臺灣十五屆“十大杰出青年”,1983年當選第一屆“世界十大杰出青年”又如《紅樓夢》、《春之祭禮》、《夢土》、《我的鄉愁,我的歌》、《九歌》、《流浪者之歌》等等,并最終成為整個臺灣在海內外的一面鮮艷奪目的文化旗幟,還出版了《云門舞集與我》、告白之舉《高處眼亮》更成為人們文化生活中不可缺少的M成部分。

篇12

大眾文化對輿論引導的消解

1、感官刺激的滿足與思想深度的忘卻

輿論引導是通過各種手段將社會大眾的思想、觀念、行為引導集束到有利于社會健康發展的社會總目標上,形成一定的價值體系和社會行為。然而,大眾文化崇尚的是快樂與愉悅,重流行與浮華,輕充實與深度;重實用與形式,輕理論與內容;重物質利益的崇拜,輕價值觀念的建構;追求感官的刺激與欲望的滿足。大眾在追求與滿足的背后卻忽略了思想深度的加強與價值體系的構建,忽略自身在社會和工作中的位置確認與功能發揮,更無暇關注社會的健康發展和社會目標的實現,推卸自己應有的社會責任。這樣,感官刺激和欲望滿足的思想就背離輿論引導的發展方向,消解了輿論引導的功能發揮。

2 、個性化的張揚與社會性的喪失

輿論引導是一種社會性取向與集體性活動,公眾在為共同目的而努力,在保持個性的同時也擁有更多的社會性,人們參與其中不感到孤獨。然而,大眾文化中的大眾是孤獨的流浪者,他們群居在一個社會,雖有著某種職業或技術上的關聯,但彼此是疏離和零散的。追求個性而失卻社會性的大眾面對輿論引導則會產生排斥心理與拒絕行為,給輿論引導設置了障礙,增加了輿論引導的阻力,消解了輿論引導的功能。

3 、社會思想的消解與價值體系的建構

在大眾文化中,大眾以“個人”的身份進入到社會,以反中心、反邏各斯為取向,通過個性的張揚達到對社會的反叛和對中心的否定,用標新立異的思想觀念和行為舉止表現自我。當人們對大眾文化迷戀之時,其背后隱藏的消費主義的張揚、頹廢主義的彌散和理想主義的消解,必然導致人們對人格、意義、價值追求的失落和命運、前途、事業的彷徨,從而人們在大眾文化的巨流中競相模仿、復制,使得原本豐富多彩的生活變得單向度化,造成人格、趣味的趨同,最終導致社會思想的單調、生活方式的庸俗、思想觀念的世俗化,進而對社會思想和社會價值產生消解作用。

正確引導大眾文化

大眾文化中夾雜的各種不良傾向和錯誤的意識形態給中國的政治意識形態帶來了一定的消解作用,如不及時對大眾文化加以正確引導,匡正時弊,勢必會造成人們社會價值的分裂和意識形態的崩潰。這樣,對大眾文化包含和體現的思想意識、價值觀念、表現形式等方面加以引導、改善和提高的任務顯得尤為重要。

1、提升大眾價值觀念和審美修養

媒體要借助精英文化、主導文化等各種力量培養大眾的價值觀念、審美修養和自覺意識,使其在辯證地看清大眾文化的利弊后,能夠正確鑒別大眾文化的思想內涵。大眾媒體要逐漸培養大眾正確的價值觀念和自覺意識,提升其高尚的審美追求,使大眾文化在滿足公眾的精神需求同時也為大眾建立健康、文明、科學的生活、休閑方式提供文化導向和文化資源。

2 、注重社會主導文化的引導

主導文化是國家政治意識形態的文化表達,是政治話語的表述,反映的是國家的根本文化趨向、價值觀念和國家意志,媒體要利用主導文化的權威性、教育性和引導性去調節和制約大眾文化,糾正大眾文化不良趨向,提高其文化品位,改善文化生態環境;媒體還可借鑒大眾文化傳播的成功模式,用大眾樂于接受的形式去傳播政治思想意識形態。大眾文化與主導文化并非對立的關系,社會要給大眾文化一定的生存和發展空間,為人們提供多種多樣的健康的文化食糧,滿足不同層次、不同趣味、不同風格的文化需求。

3 、提高媒體從業人員的素質

大眾媒體是大眾文化與大眾之間傳輸和表達的渠道,媒體從業人員是大眾文化的生產者、經營者、管理者和傳播者,大眾傳媒及其從業人員對大眾文化的生產、流通、消費乃至整個發展水平都起到關鍵性的作用。媒體從業人員也是大眾文化的主創人員的組成部分之一,其素質的提高與增強顯得尤為重要。必須提升媒體從業人員的素質,使其認清時代形勢與發展需求,把握時代精神,追尋民族靈魂,伸張媒體的主體意識,構建社會的主流話語,把握意識形態,引導社會輿論和文化發展。

篇13

我到美國后即進入在紐約市內外國學生中頗具名氣的非牟利機構“國際中心”補習英文。這家專門提供義工服務的組織,相信在紐約的中國留學生中,鮮有不知其名的。該中心的主要服務項目除了提供英文補習外,還有組織市內旅游、會員聚會等項目。中心內每年對每位學員的收費是150元左右,提供的英文教學是為每位會員提供一位一對一的美籍義務工作者與之交談,每星期交談一次,每次一小時,時間任選。會員和義工可在該中心的大型教室中對話,也可在世界的任何角落交談。

該中心的每一位義工都不收任何教學費用,義工們風里雨里地來到中心為學員上課全憑自己的興趣,學員每年交納的學費只是用來作為中心的簡單維持費用。

算下來,國際中心對每位學員的收費每堂課僅兩元多,幾乎比市內任何一家有規模的大型英文補習中心收費都低。但即便如此,中心每隔一陣都還會因為學員匱乏而向現有學員發出告示,要大家為中心的發展貢獻一份心力,請求學員們能為中心帶來更多的新學員。如此求生若渴實在因為美國政府完全是視這類機構的服務人員數量而行撥款的,學員人數的減少無疑為中心請領經費帶來不利。但對于義工教師的招募工作,中心則似乎從未有過不敷之虞。

我在國際中心斷斷續續將近3年的學習生活中,先后曾換過3位義工老師。第一位是一個在德克薩斯州出生的老人杰克。杰克已經快60了,他早年離異,孤身一人住在一條船里。他的船就停在曼哈頓上東城外的碼頭上。他在紐約一共生活了8年,在這8年期間,他靠自己當年的一些積蓄過活,生活相當節儉。他生性酷愛觀劇,但又買不起售價高昂的大型百老匯戲票,就時常在劇院門口等戲演到中場休息時,收票人已不再驗票之后進場。他靠這種辦法看遍了曼哈頓百老匯劇院幾年來的所有大小演出。在國際中心中有時會有十分廉價的次一級百老匯劇票出售,杰克有一天直白地告訴我,他就是想占這種“小便宜”才到國際中心做義工的。他從教我和美國人說話要盡量放松開始,和我共度了一年的時光。后來,他由于對紐約的寒冷忍無可忍,搬回南方去住了。

我的第二位老師是位在銀行做機要秘書、40歲左右的美國中年婦女。我和她的師生之誼相當短暫,只維持了幾周就因為她要去外州度長假而告結束。但在短暫的交往中,她還是告訴了我有關她那個階層婦女的所思所想。比如我們一同翻閱婦女生活雜志,她并告訴我哪份雜志辦得脫俗。當時正是克林頓夫婦盡全力向白宮沖刺的時刻,我的老師對克林頓的是非只字不提,只是一味地對克林頓夫人進行挑剔,或者告訴我一些有關未來第一夫人的小道消息。

我的第三位老師史蒂夫是位現年45歲的美國律師,專做商業法律方面的訴訟事務。他屬于那種不具大背景的小律師,像成百上千的美國小律師那樣,與別的律師合伙共用一個接聽電話的秘書,自己動手處理各種繁雜的訟案準備工作,包括打字、編文件號碼,常常忙得周末還要漏夜工作。每當這樣的日子,他在給我上課時即會穢言不斷,罵出在紐約黑人區也難聽到的臟話。他性情隨意,不喜歡受任何拘束,是典型的紐約人脾氣。

史蒂夫住在曼哈頓的富人區上東城七十余街,養了兩只10歲以上的貓。

我的這3個老師背景迥異,層次不同,但卻作了同樣的選擇。最甚者是最忙的史蒂夫,他每周除了陪我共度在他來說一定無聊透頂的一個小時外,還要在星期天的晚上去市內的流浪者收容中心做整整一個晚上的義工,幫他們做一些文件的準備工作,夜里時常還得睡在那里。在課堂上,我時常會忍不住問史蒂夫何苦在這里干這些不拿錢又沒有什么意思的工作,但每次他都是做著鬼臉說:“你不要管?!?/p>

后來我開始覺得美國人實際上是很孤獨的,他們習慣于自成一體,以滿足對獨立生活和生活自由的需要,但也是這種獨立生活連帶出來的一種因果關系,他們中的一些人往往又要忍受同這種與自由俱來的空虛,他們于是渴望遇見新鮮刺激的事和人來調劑生活。

都說美國生活聲色犬馬,其實得看怎么說。

在國際中心學習的同時,我有時也去另一個免費的學習場所錘煉英文,這個去處是“法拉盛社區調解中心”。這本身就是一個由義工組成代為附近居民調解家庭糾紛的地方。每到星期三晚上,調解中心都會由義工來教授英文,教師中年齡最小的是一位只20出頭、美國出生的漂亮女孩,中心的英文學生名額則向社區無定額開放。

這里的教學采取大家一同聊天的輕松方式,學生和教師圍著一張大圓桌插間坐著,大家隨意聊一些輕松的話題。調解中心的固定教師大約有四五人,全部是一分錢不拿,學生也是一分錢都不用交。但常常到了星期三晚上,教師是來齊了,學生卻只有一兩個人到場。

近年來在美國,不光是中年人及老年人,年輕一代做義工的事也已經越來越普及?!凹~約市義工社團”就是美國最大的青年義務服務組織,其提供的義工服務包括照顧老人、修建花園乃至課后輔導等300多個不同的項目。該社團手筆不凡,平均每年都面向社會招收750名16到20歲的義工,許多華人新移民子弟也是這個社團中的骨干分子,為自己日后走上社會做出鋪墊。

為了提倡青少年義務服務社會的風氣,1993年下半年,美國總統克林頓又簽署了有關扶持青少年義工力量的條文“全國與社區服務法案”,鼓勵青年學生進入社會提供義務服務。法案中明確規定,對于做滿1400個小時的青年義工,美國政府將每年獎勵4725美元的獎學金,而且這筆錢既可以用來抵做大學學費,也可以做職業訓練用或者償還大學貸款之用。

發達的“義工現象”其實是出現在美國這種發達社會的一個異數,因為其與資本主義大色彩有太多的不協調之處。但無論如何我對美國的義工充滿無限敬意,因為正是經由這些一文不取的人使我在寒冷的異國感受到了人間最大的溫馨。

但自1994年開始,調查顯示,由于美國的經濟不景氣,“義工”這一曾造福千萬民眾的義舉也開始式微。美國由800個義務團體組成的組織“獨立面”近日委托一家調查公司所作的全國性調查顯示:在當今的美國社會中,愿做義工和慈善捐款的人已經越來越少。

究竟該如何解釋這種現象呢?美國蓋洛普今年進行的一項民意調查可以說明這個問題:

蓋洛普的這項調查是對全美1590名成人作的一項“你是否擔心將來錢不夠用”的問題的發問,對此回答“是”的人竟達到73%。而在1988年,蓋洛普就同樣的問題發問時,回答為“是”的人僅占57%。事實上,雖然美國的各項經濟指數都顯示美國經濟已經開始回升,但大多數的美國人仍未感到有切身的好處,人們仍對自己的經濟情況感到不安。

91综合网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