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論:我們為您整理了13篇大學生領導力論文范文,供您借鑒以豐富您的創作。它們是您寫作時的寶貴資源,期望它們能夠激發您的創作靈感,讓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隨著經濟、社會新常態的發展,社會對人才的要求也朝著多元化方向變化,大學生是未來社會建設的中間力量,所具備的素質應當是多方面的,而領導力是一個人綜合能力中非常重要的一種能力,它不僅能夠提升個人威信和影響力[1],更能夠增強整個團隊的合作意識,促進最終目標的完成[2],因此,對大學生領導力的測查和培養都不容小覷。大學生的領導力現狀如何,領導力的形成和發展過程受哪些因素影響,這些都是心理學、教育學和管理學方向的研究者們應當重視的問題,然而,目前國內外對領導力的研究大多還只是以企業管理者為對象,較少對大學生領導力進行探討。
作為兒童成長的第一任教師,家長的一言一行都會影響孩子的成長,父母的教養方式會影響著子女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形成,從而影響其人格的形成與穩定發展。研究表明,良好的家庭教養方式有助于兒童青少年的身心健康發展,而人格的完善可以促進良好的人際關系的形成,這對于領導力的形成和發展有一定促進作用。本研究針對母親教養方式與大學生領導力之間的關系做了詳細的相關研究。
2.研究方法
2.1被試
本次調查以山東師范大學本科生為被試,共發放700份問卷,回收有效問卷615份,有效率為87.86%。其中,男生294人,占47.8%,女生321人,占52.2%;共有學生干部258人,占42%。
2.2研究工具
2.2.1簡式父母教養方式問卷中文版( s-EMBU)母親部分
簡式父母教養方式問卷由北京師范大學心理學院蔣獎等修訂,母親版有21個題目, 采取4點計分。包括三個分維度: 拒絕、情感溫暖和過度保護,本研究該量表中母親教養方式各維度的Cronbach 系數分別為0.811,0.822,0.707。
2.2.2大學生領導能力量表
大學生領導能力量表是由James S.Bowman和Evan M.Berman編制而成。共18個題目,采取5點計分。該表將領導技能分為:技術、人際和理性領導三個維度。本研究中該量表和各個分量表的Cronbachα值分別為0.844、0.629、0.735、0.791。
3.研究結果
3.1大學生領導力的人口統計學變量的差異分析
對學生干部與非學生干部之間的大學生領導力得分進行獨立樣本t檢驗,結果發現,大學生領導力總分及其各維度(技術、人際和理性領導)在是否是學生干部維度上差異顯著,并且學生干部得分都顯著高于非學生干部。
3.2大學生領導力與母親教養方式的相關分析
大學生領導力及其各維度與母親的拒絕維度呈顯著負相關,與母親的情感溫暖維度呈顯著正相關,母親的過度保護和大學生領導力總分及其各維度相關均不顯著。
3.3母親教養方式對大學生領導力的回歸分析
為了考察母親教養方式對大學生領導力的預測力,本研究進一步進行了回歸分析。結果表明:母親拒絕對大學生領導力有顯著的負向影響作用,情感溫暖對大學生領導力有顯著的正向影響作用。
4.討論
4.1大學生領導力的現狀分析
通過對615名山東師范大學本科生的大學生領導力量表進行統計,發現領導力平均分均為3.5,說明被調查者雖然具備部分領導力,但水平總體不高。學生干部領導力得分顯著高于非學生干部,說明擔任學生干部對于提升個人領導力有一定幫助。
4.2大學生領導力與母親教養方式的關系
母親拒絕對大學生領導力有顯著的負向影響作用,情感溫暖對大學生領導力有顯著的正向影響作用。原因可能是母親的拒絕使得大學生產生自卑心理,不能在一個良好的環境中發展自己,以至于在與別人的交往中處于弱勢地位,不能發揮出自己原有的領導水平,最后惡性循環,領導力越來越低。相反,如果在情感溫暖上得分較高,即能夠較多地感受到母親給予自己的關懷、肯定,就會使其產生足夠的自信,并在母親強大的情感溫暖支持下,處于與別人交往中的強勢地位,逐步的鍛煉自己的領導力,最終良性循環,領導力越來越強。過度保護與領導力并沒有顯著相關,原因可能在于,當今社會,父母忙于工作,學生在外地求學,彼此之間接觸少,而學生遇到的困難大多也都是在自己的能力范圍之內的,導致家長很少有表現過度保護的機會,因此造成過度保護對領導力并無顯著影響。
5.結論
5.1大學生領導力總分在是否學生干部上差異顯著,學生干部顯著高于非學生干部。
5.2大學生領導力與母親的拒絕呈顯著負相關,與母親的情感溫暖呈顯著正相關,而母親的過度保護和大學生領導力總分及其各維度相關均不顯著。
5.3母親拒絕對大學生領導力有顯著的負向影響作用,情感溫暖對大學生領導力有顯著的正向影響作用。
篇2
20多年來,“美麗美國”堅持為美國城鄉低收入(貧困)地區輸送老師,積極改善美國教育資源不均衡問題。在美國大學生中,“美麗美國”已成為一個炙手可熱的名字。據報道,全美2009年共有3.5萬名大學畢業生申請“美麗美國”的4000名教師崗位,其中哈佛、普林斯頓等常青藤大學的學生占到申請總人數的11%。有媒體戲稱“美麗美國”為“精英組織”——非名校學生不收。全球咨詢公司Universum(優信)2013年的最新研究結果表明,“美麗美國”位列人文社科專業學生最喜愛的雇主前10名。
溫迪·科普也成為美國大學生心目中的知名人物。她在其書《改寫未來——美麗美國如何創造教育平等的世界》中文版出版之際,接受了本刊的專訪。
《大學生》:“美麗美國”的概念源自于您的畢業論文,請簡要介紹一下。
溫迪·科普:在我成長的過程中,并沒意識到美國要致力于成為一個機會均等的國度。因為,孩子們的出身決定了他們所接受的教育,而教育又決定了人生。上大學時,一位室友來自一所低收入地區公立學校。通過她,我了解到美國1/5的孩子生活在貧困線以下,其中,只有8%的人能獲得大學學歷。相比之下,生活在富裕家庭的孩子們,80%的人能獲得大學學歷。這是長期以來因經濟水平的差異而導致的差距。
事實上,我發現這是全球現象。
在本科畢業論文中,我提出了創立“美麗美國”的想法。因為,當時我所處的那一代人被稱為me generation(自我中心),認為我們所做的一切就為了賺錢。我不贊同這一觀點。實際上,真正的領導者是不斷尋求給世界帶來真正價值的那些人。有一天,我就想到了“美麗美國”——為什么不聘用這些“領導者”,他們帶著一身闖勁去貧困地區教學兩年?我立刻被自己的想法迷住了。
《大學生》:為什么是兩年支教時間?
溫迪·科普:這是最短的時間。因為,這項工作非常有挑戰性。成為一名老師,幫助孩子們獲得成功,需要投入大量的精力。只有當教學時間接近兩年,才能真正有所收獲,才能做出顯著的貢獻。
《大學生》:為什么“美麗美國”鎖定剛畢業的大學生?
溫迪·科普:還是大四時,我就開始創立“美麗美國”。有人說在“美麗美國”教學,與職場工作并無不同。我說:不對。我的靈感來自于一個事實:非常優秀的大學畢業生愿意付出全部精力,通過教育真正改變一些東西。
2013年9月,美國教育部研究機構教育科學院的一份研究結果顯示,“美麗美國”項目教授的學生比其他傳統型老師的學生領先約2.6個月(學得更好)?!懊利惷绹钡睦蠋焸冸m沒教師資格證,但他們與學生們合作得更成功。這是他們在短期內做出的影響。從長期來看,他們也創造了巨大改變。在華盛頓地區,20%的學校校長和非營利組織領導者都曾參加過“美麗美國”。所以,“美麗美國”不僅幫助正在成長中的孩子們,還運用這種領導力,改善整個教育體系。
《大學生》:在您看來領導力意味什么?
溫迪·科普:在貧困地區的“美麗美國”的老師們,他們設定一個宏大的目標,激勵孩子們用功學習來接近目標,通過各種手段幫助孩子們實現目標。
在新書中,我提到了Megan Brousseau(梅甘·布魯索)。她加入“美麗美國”后,被派往位于南布朗克斯一帶的莫里桑尼亞教九年級(相當于中國的高一)生物課。那里曾被美國前總統吉米·卡特稱作“美國最糟糕的貧民區”,學生們對學習沒有興趣。梅甘第一次踏進班級,就向學生宣布了她的目標——讓所有人都參加并通過嚴格的紐約州會考,同時梅甘也對自己說:這是創造歷史的機會。這個目標看起來根本無法完成,因為在那個地區,很少有學生參加會考,更甭說通過。但是,梅甘不斷地給學生們增強通過會考的信心,并強化他們的信念:“上大學是唯一的選擇!”
為了達到目標,梅甘修改課程、探索新方式……經過9個月的不懈努力,112名學生中109人一次性通過了考試,平均成績81分,遠高于紐約市72分的平均水平。落榜的3名學生也在梅甘的悉心輔導下順利通過了第二次考試。
回想梅甘所做的,會發現她是一位了不起的領導者。讓所有的學生通過會考,很多人會認為不可能,但梅甘認為這是一個了不起的目標。于是,她鼓勵學生們努力學習達到這一目標。當遇到困難時,她會想各種辦法,如同一位杰出的領導者。我認為教學就是領導力——設立目標、激勵他人實現目標和克服困難與障礙,這種領導力適用于各行各業。
《大學生》:剛畢業的大學生改變未來、創造世界的動力是什么?
溫迪·科普:我們往往認為經驗是力量。但是,經驗不足或缺乏經驗也是一種力量。25年前剛從普林斯頓大學畢業時,我如此天真地創立“美麗美國”。謝天謝地,要不是我的天真也許不會有今天的“美麗美國”。有時,尤其是面臨重大難題或身處艱難時,理想主義年輕人提些不切實際的問題非常重要。
要讓所有的學生都通過會考,很多老師都認為梅甘瘋了。但是,天真、理想主義的年輕人梅甘做到了。當然,我們需要經驗豐富的老師作為“美麗美國”的合作伙伴,同樣重要的是,“美麗美國”需要年輕人特有的活力和樂觀主義。
對于大學生而言,在所能承擔的社會責任里,沒什么責任比剛畢業就教書更大。因為,你擁有無限潛力,來影響孩子們選擇人生。你也會發現,自己對于國家,乃至世界的意義有多大。領導者們致力于改善他人的生活,并為他人開拓機遇。未來的領導者們獲得第一手經歷和體驗,對于解決最迫切的問題非常重要。
《大學生》:針對“美麗美國”有兩種聲音,一種聲音是有人認為這群剛畢業的大學生沒有經驗、沒有充分地準備;另一種聲音卻把他們稱為最有革命性和創新性的老師。
溫迪·科普:要是美國貧困地區已有很多合格、經驗豐富的老師,也許就不需要“美麗美國”了。但是,情況并非如此。所以,“美麗美國”招募了大學畢業生。他們教書并不是逼不得已,而是有著強烈幫助貧困地區孩子們的意愿。貧困地區及其學校的校長們非常歡迎“美麗美國”和它的老師們,批評“美麗美國”的聲音絕不是來自這些貧困地區及其學校。批評的原因在于“美麗美國”挑戰了傳統的教育模式。
為什么“美麗美國”招募的都是原本不計劃當老師的大學生?為什么他們在最具挑戰性的環境下卻教得更好?這些都是哲學層面的爭論。
事實上,“美麗美國”的老師們正在做出真正的改變。美國有這么多孩子不能進入高中,即便進入了高中又有許多孩子缺乏資金支持,這是一個危機。“美麗美國”所做的就是招募成千上萬最有才能的大學畢業生,解決這個危機。從短期看,他們只是老師。長期而言,在貧困地區的教學經驗也將在很大程度上改變這群大學生,改變他們的職業方向……以后,他們將成為學校領導者、教育體系領導者、政治領導者、商業領導者、民間領導者……他們將共同努力,從根本上做出改變,以確保美國真正成為一個機會更均等的國度。
《大學生》:“美麗美國”和“美麗中國”之間是什么關系?
溫迪·科普:它們是“美麗世界”項目的兩個合作伙伴。從本質上來說,“美麗世界”項目各合作伙伴都采用了“美麗美國”的模式,即招募最優秀的大學畢業生,讓他們奉獻兩年時光前往貧困地區參與教學。
篇3
[4] [美]金.S.卡梅隆,羅伯特.E.奎因.組織文化診斷與變革[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06:16-29.
[5] [美]埃德加.H.沙因.組織文化與領導力[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4:21-30.
[6] 蔡勁松,王軍霞.大學文化建設指標體系與評估模型構建[J].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6):76-80.
[7] 黃晟,譚翱,成俊.清華大學與麻省理工學院組織文化的定量對比分析[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10(06):98-101.
[8] 王汝發.大學文化建設的量化評價[J].當代教育與文化,2014(1):96-100.
[9] 儲朝暉.我國大學精神的既有研究與待解難題[J].中國教育科學,2013(03):161-187.
[10] 孫琛輝整理.大學精神今何在[N].北京日報,2010-01-06(015).
[11] 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一卷)[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4:473.
[12] 李震聲,李斌,張蔚.論大氣的大學[J].大學教育科學,2013(05):7-12.
篇4
對個體行為與組織行為的認知與調適能力
是大學生職業能力和創業素質的重要體現
立志創業的學生有追求成功的意識,但對個體行為與組織行為的感知與深入研究不多,人際知覺度不高,職業能力有待磨煉,管理認知更需要提升。培養大學生職業能力和創業素質是學校人才培養的重要任務與課題,加強在校階段的學生職業能力和職業素質的培養,對大學生適應新員工角色、成長為優秀員工,對大學生創業者走向成功,意義重大。學生職業能力和職業素質培養的重要性早已得到認同,但是大多數學校的做法仍局限于個體層面的教育,如創業意識教育、職業生涯規劃教育、職業素質教育等等,強調的是學生的自我提升。然而,作為創業者,不僅需要自我管理能力,更需要團隊合作能力、組織管理能力及領導能力。對個體差異的理解、對個體行為的洞察、對群體心理、對員工群體行為、對組織行為的認知與把控能力,更是大學生今后適應創業環境、適應管理角色、開展創業實踐的重要基礎與保證。在校階段開闊視野,學習有助于創業開展的人際技能、情緒智能,研究群體、研究組織行為,關注管理能力、關注領導力培養是不可或缺的。對個體行為、組織行為的認知與調適能力是職業能力和創業素質的基礎體現,對立志創業的學生而言,職場之路和創業踐行應該“先知而后行,其行更有所得”,在校期間,選擇《組織行為學》的研習是大有裨益的。
學習《組織行為學》是大學生職業能力
和創業素質培養的重要而有效的途徑
在組織中工作的人們只有理解組織中的行為,理解員工互動的行為方式,才能更有效地在組織情境中工作。在校期間研習《組織行為學》,增強理解、預測、影響組織情境下自己和他人行為的能力與素質,對大學生創業起步的指導意義非凡。
組織行為學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是在20世紀40年代出現的,是研究人們在組織內外如何思考、感受進而指導自己在組織中行動的學問。它采用系統方法,運用心理學、社會心理學、社會學和管理學等多學科的知識,研究個體、群體以及組織結構對組織內部行為的影響,揭示各種組織中人員彼此相互作用條件下的心理、行為和人際關系。對組織行為學的學習與研究可為大學生在校的社會成長提供豐富的營養,促使大學生在就業創業前以清醒的旁觀者的姿態,全面感知和審視管理者與被管理者的互動,研究提高對人們行為活動預測、引導和控制能力的策略和途徑。對組織行為學的研習,能使大學生在校階段就能擁有對創業實踐的全局過程預覽與典型案例思辨能力,是大學生在校階段職業能力和創業素質培養的重要途徑。
《組織行為學》提供了組織活動預覽
和多層面行為的知行教化
人的高度組織化是工業化和市場經濟化的產物。組織中個體、群體以及組織結構對組織內部行為有著復雜的影響,從個體行為來看,人類所具有的復雜性和多樣性的特點,使人的行為變化多端,同一情境下,不同的人的表現差異很大;同一個人在不同情境下的行為也有很大差異。從群體來看,群體行為不是個體行為的簡單相加,人們在群體中的行為與人們獨處時的行為是有差異的?!督M織行為學》將理論性與實踐性相結合,用多學科的知識、系統研究的方法、權變的策略、多層面的分析、開放的系統觀解讀組織,可使學生學習多學科的知識,分析和理解組織情境,體驗全球化給組織帶來的巨變、給創業者帶來的挑戰與機遇,學習從個體、團隊和組織多層面解讀人的行為,以權變的方法和開放的理念理解組織活動,預測人的行為,達成組織目標?!督M織行為學》的學習和實踐潛移默化地改善著學習者的思想與素質,有助于引導大學生在以下方面的職業能力和創業素質的培養:(1)提升自我認知,逐步塑造自身人格;(2)開展社會學習,改善組織知覺;(3)把握情緒、態度和壓力,逐步改善情緒智能;(4)學會識別問題和機會,優化個體決策;(5)學會全面感知團隊問題與過程,提升團隊合作能力和團隊管理能力;(6)不斷認知溝通渠道,學習改善個人溝通與組織溝通;(7)不斷認知權力與影響力,學習影響他人;(8)不斷認知認知沖突,學習沖突管理;(9)不斷認知組織,學習組織文化,適應組織變革;(10)不斷自我實踐,鍛煉領導力。
《組織行為學》是大學生創業者不可或缺的課程,可使大學生在進入社會前就系統地認知人在組織中的行為與心理,了解個體行為、群體行為、組織行為的調控??梢詥l大學生對組織的認知,使其深刻理解創業者的角色能力要求,對創業者今后的創業行為具有極其重要的知行教化作用。
《組織行為學》的研讀將深化大學生
的社會知覺,縮短大學生的社會化適應期
在走上社會后,大學生將來無論處于怎樣的組織中,從事何種工作,組織行為與其必將有關。作為組織成員,必須了解組織歷史和物理布局、了解組織戰略、了解組織的績效期望、了解組織的權力機制、感受組織的社會活力;必須融入組織,熟悉工作程序,履行員工績效行為,體驗工作場所的情緒與壓力;必須適應組織氛圍,面對團隊中的沖突,體驗組織各層級之間的溝通,在碰撞與調整中加強人際關系,實踐新角色行為,解決工作與非工作之間的沖突,適應企業文化與企業變革。
《組織行為學》揭示的組織內行為,可為大學生提供角色實踐的全局感知,組織內的管理預覽和模擬實踐,對于即將成為新員工的大學生而言,有很強的認知提升作用,有很強的人際感知作用,有很強的實踐導向作用,將深刻地改變大學生的角色知覺和社會知覺,使大學生對自己作為組織員工的行為與心理成長要求有整體的感知、理性的把握,使大學生對自己未來的團隊建設與組織變革進行全局的預覽和理性的解讀。這對大學生就業后的積極態度、工作業績、合作精神,對其在組織中扮演更重要角色時的正確決策具有工作價值觀引領作用、團隊實踐指導作用、人際行為參照作用及自我情緒和壓力調適作用。組織行為預覽與感知可以深化學生的社會知覺,縮短大學生創業者的社會化適應期。
組織行為的案例模擬可促使大學生換位思考,
引導大學生的職業能力和創業素質的自我培養
組織行為的案例將組織與現實工作中所發生的真實事件有機地結合起來,可讓學生在置身社會環境前,就全局預覽并分層解讀組織環境與行為,使學生在創業前就能預覽和解讀組織中的個體行為、群體行為、組織行為,使學生感知個體的差異、能力的差異、人格的差異、價值觀的差異、態度的差異、工作滿意度的差異等?!督M織行為學》創設的案例模擬,可以鍛煉學生置身于復雜的人際與工作情境中進行分析、判斷并采取行動的互動能力,組織行為的案例模擬,可以促使大學生換位思考,增強學生的情緒智能,引導大學生職業能力和創業素質的自我造就。
對于立志創業的大學生而言,所追求的已不局限于對自身資源和能力的有效利用,而是擴展為對組織資源、社會資源的調用。組織行為學案例模擬可讓大學生學習識別問題與機會,見識個體決策的理性選擇參照,預先感知和體驗所有創業團隊都必然會遭遇的權力、影響力、溝通障礙、沖突、變革等問題,更能使大學生預定位于管理者的角色地位,以管理者的視野開展思考,結合實際深入解讀組織行為,解讀組織結構的構建、組織文化的創建、組織沖突的管理、組織效能的激發等等,思考并探尋在組織的復雜工作情境中進行分析、判斷并采取行動的策略,必將對即將走上創業之路的大學生盡快適應角色、提升領導力產生潛移默化的導向性影響。
先知而后行,才能有所作為?!督M織行為學》對組織的實踐預覽與知行教化作用,可使大學生對組織現象進行全面、系統的感知,改善大學生原有的認知風格、心理模式及行為方式,提升認知能力和心理能力,提高情緒智能,使大學生在就業和創業實踐中加速社會化適應,引導大學生職業能力和創業素質的自我培養。
參考文獻:
[1]麥克沙恩.組織行為學[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4-14.
[2]斯蒂芬·羅賓斯.組織行為學精要(第9版)[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8:3-12.
[3]石偉平,徐國慶.管理能力訓練基礎教程[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4]徐涵.以工作過程為導向的職業教育[j].職業技術教育,2007,(34).
篇5
1.選拔與培養機制
1.1選拔機制
高校大學生理論骨干培養需要盡早入手,這樣才能有的放矢地集中精力實現對理論骨干的培養,考慮到大學生的特點和大學的學習年限,建議在大一或者最遲大二就應當確定主要的培養目標人群。這就要求高校要建立高效的理論骨干選拔機制,以便盡早完成大學生理論骨干的選擇。
在對大學生進行政治素養的培養的同時,也關注到理論骨干的特殊需求,是正確處理好合格人才與杰出人才的關系的必然要求。堅持把人才成長的一般規律與青年者的特殊要求相結合。既要尊重人才成長需要歷經長期過程的一般規律,科學設計培養內容和方式,系統規劃和推進各項工作。
1.2培養機制
1.2.1政治理論課。政治理論課被認為是發展大學生思想政治素質的主要途徑,也最為研究者所重視。重點做好以下三方面:第一是教師應當關注政治理論課意義的研究,從政治理論課的價值和效用著眼,必須追隨黨的理論發展和國家政策變化,適應社會需要。第二是教學內容上,主要探索如何將基本原理及其在中國的發展成果轉化為大學生樂于接受、容易接受的知識體系。第三是教學方法上,運用其他學科經過檢驗的有效方法充實政治理論課教學,不斷提高授課效果。
1.2.2思政工作。不得不承認的是,在新形勢下的高校環境中,政治理論教學的作用有很大局限性,必須輔以其他手段。輔導員被認為同學生接觸的機會多、范圍廣、層面深,是高校中最了解學生的人,可以隨時隨地隨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然而現實中的諸多問題導致學生培養工作成效不強,因此應當為輔導員提供相應的制度的保障和約束,使其工作同高校兩課教學有機結合。
1.2.3此外,靈活多變的理論培養組織形式,有利于在常規課程和輔導員的隨機性工作之外提供一種制度化經?;切问礁鼮槎鄻拥呐囵B方式??赏ㄟ^組建優秀大學生骨干分子集訓班和組織研究探討等方式,增強培養效果。
1.2.4強調實踐鍛煉和實際觀察。
針對一直以來理論教育和實踐教育比例缺乏平衡的狀況,在大學生理論骨干培養教育過程中,需要更多的實踐成分。學生黨支部應當根據理論骨干的特點和意愿,安排一定的社會工作,分配具體的工作任務,并有計劃地開展形式多樣的社會實踐活動和志愿者活動,讓大學生理論骨干在行動中感受先進、實踐先進,提高理論骨干的服務意識和責任意識,激發他們的政治熱情和積極向上的精神。
1.3激勵機制
在大學生理論骨干激勵機制的創建中,不能忽視個體自身的心理需要的作用。只有建立一種以人為本的激勵機制,才能使其在大學生理論骨干的培養和發展中發揮巨大的作用。具體可通過目標激勵和榜樣激勵等機制來實現有效激勵作用。
1.4反饋和調節機制
構建完備的理論骨干培養教育還需要建立一個有效迅捷的反饋和調節機制,以便于快速地獲取對理論骨干的培養工作的成效和后果,并且始終實事求是地對我們的培養方式和方法進行調節和改進。
2.考核與評價機制
作為大學生理論骨干的培養教育的考察與評價,政治理論知識和政治理論素養是考察的重中之重。與目標設定相稱,在考核與評價形式的設計上,如何更好的檢驗大學生對理論知識的掌握被作為基礎性原則。
2.1日??疾旌驮u價。幾乎所有的研究都質疑單純依靠傳統政治理論課考試測度大學生思想政治素質的準確性和全面性,只有同時也把考核與評價日常化、經?;?,才能有效地把握大學生政治素質的實際情況,最大程度避免知行不一的局面。這一機制的核心思路是將思想政治素質分解為若干要素,配給不同權重予以量化,以對學生日常學習生活狀況的調查為依據,通過打分方式進行評定。
2.2實踐活動中的集中考核。一個人政治思想素質會表現為相應的行為,而社會實踐活動提供了觀察大學生行為表現的良好平臺,可以通過設計各種實踐環節,在學生解決實際問題過程中對其政治理論課學習情況進行考核。
2.3研究活動中的考核與評價。組織大學生進行政治理論研討,不但被作為教育方式,也被認為是有效的考核手段;研討表現、論文、調研報告等可以反映學生的政治理論學習和運用水平,而且相對于試卷考試更具有綜合性和真實性。
3.管理與保障機制
3.1理論骨干培養的領導機制與黨建保障機制
我們認為,應當將黨的建設與大學生政治理論骨干分子的培養結合起來。只有依傍于黨的堅強的領導,大學生理論骨干的培養才具有領導力量的保障,才不會成為無根之浮萍,無魂之器物。要創建務實高效的黨支部運行體制和循序漸進多層次端正理論骨干入黨動機以及加強相關的考核與評價。
3.2政策保障機制
高校要爭取將黨委組織、宣傳、地方黨校和政府教育、財政、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等部門充實進“青年者培養工程”領導小組中,爭取使大學生骨干培養工作獲得政策指導、資金配套、資源共享、人才培養及使用等方面的支持。
篇6
定 價:39.80元
【 智囊推薦 】
本書拓展了研究的范圍,強化了組織理論的普遍性。巴納德借助于客戶關系指出,即便在純粹的商品交易中,買賣雙方也必須相互信任、達成共識,才能完成交易。經濟交易關系本身基于社會合作關系,只不過交易雙方的合作關系是短暫的。從而,明確了組織的本質是合作關系,是持久的合作關系。一旦合作關系瓦解、蛻變成交易關系,組織也就隨之瓦解。
如果說管理學界有人能夠直接影響德魯克、錢德勒、西蒙、馬奇等如雷貫耳的大師,其開創的管理理論讓后續社會交換理論、組織支持理論、心理契約理論以及決策論、組織生態理論等望其項背――只有巴納德和他的組織理論。
或許是獨特的家庭背景與成長經歷、多重社會身份,讓巴納德有機會和理由成為現代組織理論創始人。
獨特的家庭背景和成長經歷
巴納德(Chester Ivring,Barnard,1886年11月7日―1961年6月7日)出生在美國馬薩諸塞的一個普通工人家庭,他的父母都是有知識的人,生活上也非常節儉。巴納德幼年時代,新英格蘭的獨立主義與實用主義思想、對人權的尊重以及刻苦耐勞的精神等都深深植入他幼小的心靈。巴納德的父親是一名機械工,在他5歲的時候母親就拋開他和哥哥查爾斯撒手人寰,兄弟倆只能由他們的父親照管。
幸運的是,外祖父母給了他第二個家。外公普特拉姆是一個鐵匠,“他經常蹲下看外公打造馬蹄鐵”。全家七八口人經常圍繞一些有關赫伯特?斯賓塞以及其他哲學問題而無休止的爭吵幾個小時。所以在巴納德很小的時候,他就覺得這些哲學問題很有價值并對其產生了巨大的興趣,把它們當做有意義的東西而經常思考。巴納德后來的作品中折射出的那些哲學思維方式與他的這些經歷不無關系。此外,外公家還激發了他對音樂的興趣,外公家的所有人都愛唱歌或玩弄一些樂器,這對巴納德也產生著強烈的影響。巴納德對鋼琴很有研究,并最終成為一名出色的鋼琴演奏家。
巴納德天生有一些遺傳性身體缺陷――身體缺乏平衡感、天生高度近視,這些身體障礙以及那些非凡的思想和有著知識分子氣氛的家庭,使得巴納德逐漸養成了閱讀的習慣。他讀了大量的書籍,他認為自己總是一個難以滿足的讀者。
他的求學經歷也是一波三折。巴納德中學畢業后就參加了工作,從事鋼琴調音師的工作。自學了預科的課程和希臘語,最終以98分的高分通過了蒙特赫蒙學校的入學考試,但后來因為患了“神經熱”的疾病而放棄入學機會,謀得學校農場的工作。1906年進入哈佛大學主修經濟學。哈佛讀書期間依靠在舞蹈樂團當指揮以及為其他同學打印論文來掙取生活費。他在哈佛掌握了德語、法語和意大利語,還分別師從F?W?唐斯格和A?L?洛威爾學習經濟學和政治學。最終因為物理和化學考試意外沒能得到學士學位。
多重社會身份
巴納德有多重社會身份:他是社會系統學派的創始人;他是美國著名管理學家和高級經理人(長期擔任新澤西州貝爾電話公司總裁);他是活躍的公共事務者(新澤西州革新委員會經理之一、美國國家少年俱樂部發起的“百人委員會”成員、“美國空中青年”的發起者、用美國勞工部任命的專門研究兒童問題的特殊委員會成員之一、創立新澤西拔河音樂協會并擔任主席、新澤西州減災委員會總監、創建聯合服務公司并出任總裁、曾擔任美國洛克菲勒基金會董事長、幫助制定美國原子能委員會的政策、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會長、財政部長助理、科學促進會委員會委員和科學院院士等);他還是沒有拿到哈佛本科畢業證卻得到諸多大學博士頭銜的學者;后期他活躍在管理論壇和學術會議中。
正是這些豐富的社會身份和工作經歷,促使他以哲學視角深入思考社會、組織、管理這些概念的動態特征。
主動規避個人主義的建構主義者
中國傳統書籍類目劃分為經、史、子、集四類,同時代表四個不同的層次。如果說“經”是最高層次的話,巴納德一生僅有的的兩本著作是管理學界當之無愧的經典。人大教授包政老師甚至評價“組織理論始于巴納德,也許會終于巴納德”,“巴納德是寫經書的,類似中國的亞圣老子別人只能算是組織理論的布道者”。巴納德的思想和學術貢獻對后世影響更多體現在對德魯克、馬奇、錢德勒、西蒙等管理大師的影響。
有人說《組織與管理》是《經理人的職能》的補充――不敢茍同這個說法。兩本書中巴納德都在努力“建構”社會學動態組織理論,從建構的深度和對社會性、系統性、動態性的關注上,《組織與管理》超過前者的貢獻。
作者對著作“建構”層面的定位有清晰認識,明確提到建構的意義,并在書中多處體現。例如第20頁碼“一些想法或概念因為可以從觀察和理論中直接推理出來……他們憑空而來,卻有助于對事物做出解釋,并形成某種理論……這就是我所認為的‘概念’或者‘建構’的含義”?!笆褂眠@些概念或者想法是為了建構起一個理論的框架,即對大量事實說得通的一個解釋”。
再如第59頁“對身份制度本身存在的問題還從沒有人充分研究過。我們將從以下幾個方面對這些問題進行探究……”。再如381頁“我將使用一些技術性的術語和概念……并沒有獲得廣泛的認可,只是為了闡釋某個特定事物而創造的?!泵黠@在闡述作者基于建構意圖的思考過程。
“建構主義”通常難免會陷入“個人主義”。巴納德似乎清醒的意識到這一點,在建構過程中有意規避個人主義對組織理論建構的影響。例如“領導在民主進程中面臨的困境”中提到“……我必須抱著一種批評和冷靜的態度來審視民主機構的局限性和不足……但是因為我個人對這個問題所持有的感情和信仰,使得這項任務變得非常困難”,“我生在對民主精神深信不疑的家庭,而此后成長的華景也是基于民主信仰而建立的。這些環境具有民主精神的特點――比如高度的言論和行為自由,人民享有一些絕對的公民權,還享有一定的社會平等,這一切在我看來是人們的基本需要”。如此嚴謹的學術態度和哲學自覺性實屬罕見。
經典擷英
關于顧客
《組織與管理》關于組織概念中,用大量篇幅解釋和強調顧客與組織的關系,甚至顛覆性的將顧客視為組織合作系統的一部分。這一觀點直到今天也會讓很多人感到愕然。德魯克反復強調:企業目標始于外部的客戶,正是客戶決定了企業的業務、生產的產品以及能否取得成功。伊麗莎白?哈斯?埃德莎姆在《德魯克最后的忠告》中也強調,“不管企業喜歡與否,客戶就是老板”。
關于人事管理
關于人事關系章節中,巴納德將員工招聘看做一種營銷的方式。在德魯克理論中則更為明確的表述為“企業招聘活動其實是將職位相關要素銷售給應聘者的過程”。寶潔等雇主長期關注雇主品牌和雇主品牌價值主張(EVP Employer Value Proposition),從而在大學生群體中構建了不可替代的雇主品牌形象,為寶潔贏得了良好的口碑和優秀人才。
關于福利和工會的討論中,巴納德強調福利應該基于組織效率(維持和強化合作意愿)來考慮,企業與工會關系應在合作的前提下來處理。讓我想起斯隆《我在通用汽車的日子》中關于通用汽車發展歷程中員工福利、勞工關系等類似小說形式記憶。斯隆堅持合作的假設化解了企業與工會矛盾,同時表達對福利成本成為通用公司包袱的擔憂。
關于領導力
第6和第7章討論的是領導力和管理者培養問題,巴納德對領導力概念的討論簡練而精妙。一個定義:領導力就是領導者行為的能力。兩個特征――領先性和引領別人。三個方面――領導者個人、服從者、諸多條件。領導行為四個要素:確定目標、運用方法、控制行為的手段、激勵協作行為。五種品質:活力與忍耐力、決斷力、說服力、責任、高智商。后世諸多領導力著作似乎都是在以上理論框架下的注解。
巴納德強調領導者應該具有現實行動和理想主義的兩面性,而馬奇堅持用《堂吉訶德》作為領導力教材似乎一脈相承。
僅供參考的閱讀建議
無論如何提煉書中內容作摘要,或者尋章摘句來對照德魯克、馬奇、沙因等大師的觀點,都會有畫蛇添足和斷章取義的嫌疑,可能誤導了別人。對于經典閱讀仁智互現本就是正常的情況。索性,針對本書如何來讀提出以下愚見,僅供讀者參考:
1、《經理人員的職能》與本書是巴納德一生僅有的兩本著作,理論體系上一脈相承。且本書是在前者問世20年后的著作,更能體現巴納德后期管理思想和思考的深刻。建議在閱讀《經理人員的職能》的基礎上再閱讀本書,對相關概念理解起來會更為系統和方便些。
2、第五章(評巴巴拉?伍頓《計劃下的自由》)與第八章(領導在民主進程中面臨的困難)內容內在相關,建議連續起來閱讀。盡管內容更多是基于社會、國家、政治等更為廣義的組織形態展開的,而且有些生澀,但對于組織管理實踐不乏現實意義。
篇7
引言
在黨和國家各級政府的大力推動下,我國的大學生創業實踐活動如火如荼地開展開來。很多城市或高校都為此建立了大量的創業園區。網絡創業因投資小、風險小和回收快而受到在校大學生的青睞。但是,大學生網絡創業團隊在實踐過程中也暴露出了種種的問題,對這些問題進行歸納總結,并分析其原因,進而提出進一步優化創業團隊的政策或建議,這無疑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1、在校大學生網絡創業團隊狀況調查
為了了解在校大學生網絡創業團隊建設的現狀,以及團隊建設中遭遇的問題與困惑,分析在校大學生網絡創業團隊建設的各個問題,進而提出相對應可行的改進措施,從而提高大學生網絡創業成功率,我們采用調查問卷的形式,對杭州下沙高教園區內的在校網絡創業大學生進行了調查問卷實證分析和研究。
1.1 調查方法
為了加強研究的科學性和準確性,本研究采取了如下多種研究方法。
(1)文獻查閱法。通過查閱相關論文、期刊、雜志、互聯網等相關文獻資料,進行整理分析,在別人的研究成果、經驗以及經確認的結果上,確定研究方向和內容。
(2)問卷調查法。根據大學生創業團隊建設方面的內容,我們編制了調查問卷,問卷由20個問題構成(15題單選,5題多選)。問卷發送了160份,收回158份,有效問卷152份,問卷有效率96.2%。
(3)訪談法。通過對部分學生網絡創業團隊負責人及有關創業指導專家的訪談,我們對大學生創業團隊所面臨的問題進行追根究底式的探究,并為提出有價值的對策與建議奠定了基礎。1.2 調查過程與數據處理
本次問卷調查是對在校大學生網絡創業團隊建設存在問題的調查。問卷調查對象是杭州下沙高教園區范圍內的在校網絡創業大學生。所有的調查結束后,對問卷進行了整理和數據的編號處理,將數據全部輸入進了電腦,并用spss統計軟件對其進行了整理和統計分析。
1.3 主要描述性統計分析
從我們的統計結果來看,大學生網絡創業人員以男生為主,占80.26%(遠多于女生的19.74%);從在校大學生網絡創業團隊人員的專業類別分布情況來看,各專業的都有。但是管理類的超過半數,占62%,其次是理工類、藝術類和教育學類,分別占15%、10%和9%(見圖1)。每個創業團隊的人員組成都不多,1-3人的創業團隊占33.55%,4-6人的創業團隊占53.95%(見圖2)。從在校大學生網絡創業團隊建設的滿意度來看,大部分在校大學生網絡創業團隊人員對于自己所在團隊的團隊建設表示滿意,但是滿意程度的級別還有待加強。當然也存在不滿意的狀況,只有深入的了解團隊建設所存在的問題,能從現象看到本質,并且能將問題改善優化。才能更好的提高在校大學生網絡創業團隊建設滿意度。
另外,除了領導力、文字表達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外,其他各項團隊所具備的能力都低于我們對創業團隊建設中團隊成員能力的看重程度(見圖3)。
2、在校大學生網絡創業團隊建設存在的主要問題
2.1 團隊領導者的領導能力不夠強
雖然數據統計顯示大學生團隊成員對領導者的信任度高達96.71%,而對于團隊是否有一個出色的領導者問題上大家未能給予正面的回答。但是從各項其他數據統計中不難發現,很多問題主要源自于團隊的領導者,具體表現是團隊領導者不能以身作則,無法成為團隊的典范。俗話說:火車跑的快,全靠車頭帶。有的團隊領導者在平常的團隊學習中拖拖拉拉,不及時帶領自己的團隊進行學習。有的則表現得比較松散,在團隊學習時也不積極。其次,全隊領導者缺乏應有的執行能力。從我們的問卷調查和訪談來看,不少大學生創業團隊的領導者顧慮太多,在決策時容易受團隊成員的影響。在遇到危機時,有些領導者無法冷靜,手足無措,不知道該如何處理危機。
2.2 職責不明確,缺乏主動性
很多時候對于團隊成員之間應該有明確的責、權、利的劃分。而對于團隊成員之間的分工配合和團隊流程、制度方面如有疑惑,應該主動的向團隊成員或領導者提出疑問與建議,增強自己在團隊中的主動性。
然而,從我們對調查數據的統計結果來看,這些做的顯然都是不夠的。
首先,分工合作不明確。鳥兒要飛得更高更遠,它的雙翼一定是平衡的,假設一翼很強大,它可以一時飛得很高,卻很難飛的長遠。大學生創業團隊中往往是團隊內部各隊員間分工不明確,合作不默契,在開展工作時多數都是組長一個人親力親為,其他成員不想做事,同時也不知道要干什么。
其次,缺乏主動性。由于人的惰性和依賴性,在很多大學生團隊中,隊員之間就會因為分工上不合理的原因產生心里不平衡,如:為什么他做的工作那么容易,而我的卻那么難?為什么他的工作那么少,而我確要做這么多?這些都會打擊到隊員的積極性,使他們在今后的工作中缺乏主動性。
2.3 缺乏有效溝通
溝通是團隊建設中最基本的要素,它貫穿于整個團隊的學習和成長過程中。但是在大學生的創業團隊中卻缺少有效的溝通,導致團隊學習不能高效地進行。從我們的調查結果來看,大學生創業團隊在創業實踐過程中往往出現以自我為中心而不能及時主動地將自己面臨的問題與其他成員進行有效地交流,由此不但導致了團隊整體的戰斗力下降,而且最為重要的是,溝通的不暢導致團隊成員之間萌生出很多小矛盾,有些小矛盾還進一步升級,最終導致創業實踐的失敗。
2.4 缺乏共同的愿景
共同的愿景是任何組織或團隊保證其凝聚力的重要基礎,也是其所從事的事業發展壯大的重要保障。但是,從我們的調查結果來看,大學生創業團隊隊員在心中各持有相同的愿景,但彼此卻沒有分享過對方的愿景,只能說是有“相同愿景”,卻沒有形成共同的愿景。在缺少共同愿景的團隊里,對于團隊建設充其量只會產生適應性的學習,不會產生創造性的學習。因此,在大學生創業團隊的創業實踐中,一個重要的表現就是其創新性不足,相互之間缺乏基于共同愿景的互補性綜合創造力。
2.5 團隊成員的個性過于突出
團隊是由一些具有共同信念的人為達到共同目的而組織起來的,因此團隊成員之間特征的差異是必然存在的。在大學生創業團隊建設中,看重的并不只是某一個人的能力,而是要看重一個團隊整體能力的大小,能力強的不能完全覆蓋能力弱的那部分,不可能靠一個人的力量就能組成團隊。從我們的調查情況來看,大學生創業團隊所面臨的一個重要問題是團隊成員的個性過于突出,對自己個性的張揚降低了整個創業團隊的凝聚力,從而降低了整個創業團隊的工作效率。
3、團隊建設存在問題的原因分析
3.1 相互之間缺乏深刻理解是導致領導者領導能力不強的重要原因
杰克·韋爾奇曾說:作為一個領導者就是一手施肥,一手澆水養花。每個人都開花了,這個組織就成功了。在大學生創業團隊中,創業領導者領導力不強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對團隊成員的了解不夠深刻。從我們的調查情況來看,很多大學生創業團隊的成員來自于不同的專業,甚至來自于不同的學校。他們的合作在很大程度上具有偶然性,相互之間缺乏長時間的了解。對于大學生創業團隊的領導者來說,不僅自己的管理經驗比較薄弱,而且對于其他團隊成員也因為相處時間太短而對團隊成員缺乏深刻的了解,從而不能有效地領導其他團隊成員為實現團隊的目標而共同奮進。
3.2 “弱志”是導致團隊成員缺乏主動性的一個重要原因
現在很多大學生是獨生子女一代,他們從小就過著衣食無憂的生活。舒適的生活條件消磨了很多大學生的斗志。從我們的訪談情況來看,很多大學生參加創業團隊的創業實踐,并非是發自內心深處對遠大理想目標的追求,而是在很大程度上處于好奇或好玩,或者其他交友目的。沒有遠大的志向,所做之事往往是出于一時的激情,這就導致了團隊成員在合作創業實踐過程中嚴重缺乏主動性。在創業團隊創業初期還無法做到權責明確的情況下,團隊成員相互推諉和扯皮也就往往成為了必然結果。
3.3 網絡的虛擬性降低了溝通的有效性
現在是電子商務時代,很多大學生越來越習慣于通過網絡進行交流,而網絡的一個重要特征就是虛擬性。很多團隊的大學生團隊成員在通過網絡進行交流的過程中,往往不能向打電話那樣進行即時的溝通,再加上很多事情通過網絡無法做到像面對面交流那樣明確和直觀,況且有些大學生有以自我為中心的特征,在交流的時候不能站在聽眾的角度思考,從而不能將自己想要表達的信息清楚的傳遞給受眾,進而降低了創業團隊成員相互之間溝通的有效性。
3.4 對個性的追求導致共同愿景難以建立
如今時代的一個重要特征是張揚自己的個性,這在大學生創業團隊的團隊成員中亦表現明顯。對個性的追求固然能夠使市場上產品或服務更加豐富多彩,但是,在一個創業團隊中,如果每個團隊成員都過于追求個性,則不利于共同愿景的形成。而沒有共同的愿景,大學生創業團隊卻很難形成凝聚力,沒有凝聚力的團隊也就很難保證其競爭力。
4、優化在校大學生網絡創業團隊建設的建議
4.1 找尋合適的合伙人(團隊伙伴),選取優秀的領導者對于大學生,在團隊形成階段最重要的便是找對合伙人。創業是一個漫長艱辛的過程,其間會遭受到常人難以想象的痛苦挫折,會時時面對各種無法預料的突況。因此,需要尋覓一個或幾個具有共同理想,優勢互補、同甘共苦的合伙人,可以為接下來的創業項目尋找投資、出謀劃策、添磚加瓦,一起為創業大業不斷奮斗。
有了好的合伙人之后,還要在合伙的初期便明確好各自的權利業務,規劃好企業的發展歷程,建立好規范的部門制度,營造好企業良好的團隊氛圍,在以后創業的不同階段更是要處理好企業發展遇到的各種情況,適時調整企業的發展方向,大家肝膽相照,為企業的發展流血流汗。
與此同時要在團隊中選取優秀的團隊領導者,要以身作則,成為團隊的典范。對團隊的成員要格外了解,善用團隊各成員的優勢之處。最最重要的是優秀的團隊領導者要有很強的執行力,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團隊的建設和發展過程中會遇到各種困難,團隊領導者要當機立斷的處理各種危機,這樣團隊才能更好地發展。
4.2 加強團隊執行力塑造
大學生創業若想成功,必須要加強企業執行力的塑造。市場競爭日益激烈,在大多數情況下,企業與競爭對手的差別就在于雙方的執行力。在余世維先生的《贏在執行》一書中寫道,那些在激烈競爭中能夠最終勝出的企業無疑都是具有很強的執行力。因此,執行力是決定企業成敗的一個重要因素,是21世紀構成企業競爭力的重要一環??梢哉f,核心競爭力就是所謂的執行力,沒有執行力就沒有核心競爭力!所以,縱觀世界各大知名企業的成功,無不和他們出色的團隊執行力有著直接的關系。聯邦、沃爾瑪、通用電氣、聯想等等的發家史都已經很明白的告訴我們這個道理了。聯邦公司有句名言,速度大于完美,勝利大于公平,結果大于理由。這恰恰是對企業執行力的最好詮釋。
4.3 推行完善的薪資體系和共同目標
在團隊的形成與建設的時候,因為大學生對薪金報酬看的并不是很重,所以良好的團隊組織氛圍便成為了影響組織凝聚力和士氣的最最重要的因素。團隊的核心組織者必須首先建立一個大家都愿為之共同奮斗的愿景或目標,然后在實現目標的道路上,時時告知大家我們的進程,使大家能夠看到我們目標在一步步的接近,堅定為組織奮斗的決心。
企業愿景也不斷地激勵著企業奮勇向前,拼搏向上。什么是企業愿景呢?它是指企業的長期愿望及未來狀況,組織發展的藍圖,體現組織永恒的追求。優秀企業成長的背后,總有一股經久不衰的推動力——企業愿景,它激勵著這些企業不斷向前。
4.4 提升團隊學習能力
對一個大學生組成的創業組織來說,由于知識限制、經驗缺乏、心態問題、實踐創新能力薄弱以及資金不足等問題,大學生尤其注重要把自己的團隊建造成一個學習型組織。學習型組織是一個能使組織內的全體成員全身心投入并有持續增長學習力的組織。企業的市場競爭實質是產品的競爭,產品的競爭其實是技術的競爭,而技術的競爭要歸結于人才的競爭。所以,企業的競爭根本就在于人才的競爭,也就是學習力的競爭。
結束語
大學生的網絡創業實踐在很大程度上是政府推動的結果。在這個政府推動過程中,大學生網絡創業已經形成了較大的氣候。但是,大學生網絡創業在實踐過程中不僅面臨團隊建設問題,而且還面臨一系列的其他問題,這些問題的解決既需要實踐者的自我成長,也需要研究者的持續努力。
參考文獻:
[1] Harry Matlay and Paul Westhead (2005).Virtual Teams andthe Rise of e-Entrepreneurship in Europe [J]. InternationalSmall Business Journal,Vol. 23(3):279-302.
[2] 龔志周.網絡創業壓力源研究[J].企業經濟,2009(1):65-68.
[3] 胡桂蘭、梅強、朱永躍. 創業團隊對創業績效的影響研究——基于78個網絡創業團隊的調查分析[J]. 科技管理研究,2010(6):157-163
[4] 潘洪剛、吳吉義.中國網絡創業的發展軌跡及趨勢研究[J]. 科技進步與對策,2012(2):110-114.
[5] 陳廣華、林瑞欣、楊平.大學生網上創業模式研究[J].情報科學,2011(12):1806-1814.
[6] 阿里巴巴商學院網絡創業研究中心.大學生網絡創業現狀與趨勢——中國大學生網絡創業研究報告[R].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2009.12:P.9.
[7] Baron, R.A.. Cognitive Mechanisms in Entrepreneurship:Why and When Entrepreneurs Think Differently thanOtherpeople[J]. 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 1998(13):275—294.
[8] 毛家瑞,彭鋼.“創業教育的理論與實驗”課題研究報告[R].教育研究,1996(05):8—18.
[9] 吳佳.地域差異對大學生網絡創業的影響與對策[J].經濟師,2010(08):139—151.
作者簡介:
許林悅,杭州師范大學阿里巴巴商學院淘寶創業實驗室助理,研究方向:國際商務;
潘洪剛,杭州師范大學阿里巴巴商學院教師,研究方向:創業管理、風險投資。
篇8
近些年來,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實用型的大學畢業生越來越受到用人單位的追捧。在此背景下,英美文學這樣的人文素質課越來越受到學生們的冷落與輕視。很多同學覺得提升文學素養與提高他們的工作能力沒有相關性,由此認為文學課不實用且不具什么商品價值。然而,大學應該具有獨立的精神,“盡管整個世界似乎都醉心于量化的生活,大學卻必須牢記自己的任務是使自己的畢業生成為高質量的人,”[1]不應該把自己單純定位為社會與市場的適應者角色。筆者作為多年從事英美文學教學與研究的高校教師,為了改觀學生的學習面貌,增強他們對文學的學習興趣,提升他們的人文素養,在教學過程中做了以下幾個方面的探索:
一、激發學習興趣,引導學生廣泛閱讀
我們現在所面對的大學生都是90后的一代,大多數同學醉心于當今網絡時代的快餐文化,急功近利,心浮氣躁,最不愿意做的事情就是閱讀文學經典。所以,首當其沖的是糾正他們對于文學的錯誤認識,讓他們明白:“從本質上講,文學并不是‘致用’的東西,而是一門‘致知’的學科……文學的‘用’是‘無用之用’――無用之用,方是大用?!盵2]要讓學生認識到:文學經典是人類智慧的體現,歷久彌新,長盛不衰;而網絡快餐文化只能流行一時,并不具有長久的生命力。老師對學生的領導力并不是靠威逼和利誘獲得的,它需要老師和學生進行真誠而有深度的溝通,發自內心地對學生關心和愛護,從而獲得學生深度的信任,由此引發他們情不自禁的追隨與義無反顧的順從。
在學生認識到文學的價值與作用之后,我們就要給予他們正確的學習方法。在課程之初給學生開列英美文學閱讀書目,其中包括必讀書目和擴展書目,大約每周一本書。難度上當然要循序漸進,先讀語言簡單一些的,然后再逐步沖擊高難度作品。對于基礎稍差一些的同學,可以借助一些簡寫本或中譯本?!拔膶W是一種參與,一種交流,沒有讀者的參與、解讀和接受,文學不復存在?!盵3]要學好英美文學,必須要大量閱讀經典原著,通過閱讀經典來拓展學生的視野,增強學習興趣,提高思辨能力。我們在教學中系統地、有計劃地引導學生先讀什么,再讀什么以及怎樣閱讀,使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學會思考、分析和質疑,養成批判性思維方式,而不是被動接受文字承載的信息。我們不僅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更注重培養其良好的閱讀習慣。對于要求學生閱讀的作品,我們事先都會給出一些能夠啟發學生思考的問題,使學生帶著問題邊閱讀邊思考,同時要求學生寫讀書筆記或評論文章,指導學生根據自己閱讀作品的感悟對前人觀點進行評論,這樣不僅能培養學生獨立思維與文學鑒賞的能力,還能提高寫作水平,使他們運用語言的能力在實踐中逐步提高,從而培養學生的批判能力與創造能力。“學生通過閱讀英美文學作品,主動參與文本意義的尋找、發現、創造過程,逐步養成敏銳的感受能力,掌握嚴謹的分析方法,形成準確的表達方式。這種把豐富的感性經驗上升到抽象的理性認識的感受、分析、表達能力,將使學生受益無窮。”[4]
正確引導學生充分有效的課外閱讀,不僅節省了課堂教學時間,而且提高了教學質量,深化了課堂教學內容,同時也調動了學生主動參與的積極性,學生的文學欣賞能力逐漸得到提高。
二、有效利用多媒體,提高課堂效率和趣味
充分利用現代化教學設施是超越傳統的一個體現,現代教育學的實踐證明,綜合利用聽覺和視覺的效果,理解會更深刻,記憶會更長久。有鑒于此,我們有效利用多媒體教學設備,使用網絡資源,通過形象化的教學,對學生的視聽器官產生沖擊,從而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我們把許多由文學名著改編的電影資源引入到英美文學的教學中,使學生能夠多緯度地接觸文學作品?!巴ㄟ^原著影視,學生不僅能學習文學名著,更能對英美不同歷史時期的文化有一個印象深刻的了解?,F代影視藝術具有動感的畫面、悅耳的聲音、演員的生動表演、逼真的生活場景,它能把重大歷史事件,細微的日常生活,包括人們的衣食住行,談情說愛等等社會習俗生動地展示出來?!盵5]這些影視資料大大增強了學生對該課程的學習興趣,加深了他們對英美經典文學作品的理解和研究,繼而激發了他們閱讀原著的興趣和欲望。需要指出的是,影視輔助教學只是一種手段,而不是目的,它終究代替不了文學作品的閱讀。我們的目的是將現代教育技術與悠久燦爛的文學資源結合起來,使文學課發揮應有的作用。
將多媒體用于英美文學教學,使教學內容變得多樣化、形象化、可視化,有效地改進了教學方法和手段,使學生享受到了審美的愉悅,愉快地去學習文學知識,同時也調動了他們的積極性,提高了學習的自主性和英美文學課的學習效果。
三、提高創新思維,培養創新能力
當前,學生創造能力的培養已滲透到各學科、各專業,英美文學教學自然也不例外。但是,由于長期的、傳統的教育模式的影響,我國學生仍然處在被動地接受知識的狀態,創新能力沒有得到真正全面的開發,大多數中國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迷信權威、教師和書本,缺乏獨立思考和批判精神,這就要求我們教師在創新教育實踐中要加強“導創”作用。
在教學過程中,我們改變了過去那種以教師為中心、填鴨式的滿堂灌,而是采用討論式教學法,以學生為主體,積極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營造了和諧、融洽、寬松并有利于學生創新的課堂氣氛。教師成為學生的合作者、參與者、引導者、組織者,和學生是平等關系、互動關系。
為使學生最大限度地參與到教學中來,每次討論課之前,我們鼓勵學生參與文學材料的收集和討論題目的設計。我們把學生分組,讓他們就一些關鍵問題和有爭議的問題查閱、收集相關資料,然后指導他們在課堂上做報告。這不僅培養了學生查閱資料、獨立學習的能力,也培養了他們的團隊合作精神,并且提高了他們組織材料和口頭表達的能力。在討論中,我們大力提倡學生的求異思維和批判意識,注重培養他們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鼓勵他們對課本中已有的知識、觀點或教師的講授大膽地質疑提問,并闡述懷疑的原因、依據及自己的見解。課堂討論“激活了學生們學習的主動性和自覺性,使他們能在輕松活躍的氛圍中保持最佳的學習狀態,加深了他們對知識的全面、生動地理解,同時也極大地提高了他們對該學科廣泛的興趣,培養了他們在實踐中的應用能力。”[6]我們在教學實踐中倡導開放式教學,把文學作品看作開放性的對象,避免給學生過多的定論,引導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和層面去理解、感悟作品,進行獨立思考,做專題報告、撰寫學術論文等。我們對學生的論文沒有字數的要求,而是強調獨立思考,思路開闊,觀點新穎。我們積極發現學生帶有創造性的批判思考,并且因勢利導,使學生的批判與創新意識不斷得到強化。經過我們的精心指導,有若干學生寫出并公開發表了具有一定學術價值的論文。當學生看到自己的,他們就會把寫作當成一件樂事,而不是一種負擔,而后發展成為他們的自覺行為。
四、挖掘人文資源,深化素質教育
大學教育首先是素質教育,而人文素質是其中重要的組成部分。文學作品是文化的載體,是一個民族優秀文化思想的結晶,反映了一個民族社會、政治、經濟、生活等許多文化的因素,記載了人類對真、善、美的肯定和頌揚,記錄著人類對完美人格與和諧社會的不懈追求,蘊含著寶貴的人文教育資源。英美文學教學為學生提供了了解英美文化、傳統、社會、經濟等背景知識的機會,是培養具備人文精神、過硬語言技能的高素質英語人才必不可少的課程,是提高大學生文化認知、鑒賞能力和人文素質較為理想的陣地。
在教學實踐中,我們抓住一切可能的機會對大學生進行人文精神的教育。在分析、欣賞優秀的英美小說、詩歌、戲劇、散文作品時,我們首先引導學生尋找作品中所蘊涵的或某一個人物形象身上所表現的人文精神,然后讓他們學習和借鑒這些優秀的人文思想來塑造自己健康、完美的個性與人格。通過師生的共同努力,學生的語言基本功和文學素質得到提高,跨文化交際意識和文化鑒賞能力得到增強,還在文明修養、禮儀文化、倫理道德等諸方面獲得有益的教育和啟迪。
文學是人學,是語言藝術和人文精神的整合體,不僅給我們審美愉悅,更給我們以心靈的滋養。其間所蘊含的人文教育資源,值得我們在英美文學教學中去不斷地深入開掘,從而大力弘揚并不斷豐富、充實文學教書育人的思想內涵。
以上幾點做法是我們在21世紀的新時代條件下,為搞好英美文學教學所做的一些改革與嘗試。筆者認為,只有擺脫傳統英美文學課的教學理念、教學方法、教學內容,吸納時代精神,創建新型教學范式,才能讓該課程發揮應有的作用,提高學生的文學修養水平、文學鑒賞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參考文獻:
[1]歐文?白壁德著.張沛、張源譯.文學與美國的大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68
[2]虞建華.談我國高校英語專業“兩個走向”問題――兼及英美文學教學[J].中國外語,2010(3):14-18
[3]舒偉.對高校英語專業文學課教學改革的思考[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1(2):46-48
[4]王守仁.應該終結“文學史+選讀”模式[J].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科版),2002(5): 10-11
[5]劉儀華.高校英美文學與影視輔助教學[J].電影評介,2006(10):76-77
篇9
WEI Shu-dong CHEN Hui
(Yangtze University,School of Life Science,Jingzhou Hubei 434025,China)
【Abstract】Creative learning will become an important part of higher education in China.Undergraduate Innovation Training Program can not only improve the students’ innovative ideas and creative skills,but also can promote the transformation of educational thought in college.In order to successfully complete Undergraduate Innovation Training Program,it is need to clear the significance of Undergraduate Innovation Training Program, increase the enthusiasm of students to participate in Undergraduate Innovation Training Program, and give students a multi-level and comprehensive support and incentive mechanism.
【Key words】Undergraduate;Undergraduate innovation training program;Project management;Incentive mechanism
0 引言
創新是社會進步的靈魂,創新學習也成為中國高等教育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是教育主管部門面向本科生立項的項目,也是“高等學校本科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重點建設項目之一。目的是促進高等學校轉變教育思想觀念,改革人才培養模式,強化創新創業能力訓練,增強高校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在創新基礎上的創業能力,培養適應創新型國家建設需要的高水平創新人才[1]。
長江大學積極響應國家“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號召,為大學生創新創業提供了培訓和實踐平臺,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內容包括創新訓練項目、創業訓練項目和創業實踐項目三類。其中創新訓練項目是本科生個人或團隊,在導師指導下,自主完成創新性研究項目設計、研究條件準備和項目實施、研究報告撰寫、成果(學術)交流等工作。為順利完成大學生創新項目計劃,達到提升學生創新思想,提高學生創新能力的目的,必須明確大學生創新項目計劃的意義,激發學生興趣,并給予多方支持。
1 明確創新項目的重要意義
1.1 創新項目對學生的意義
對于在校大學生而言,利用學校大學生創新創業中心提供的創新創業培訓,可提升大學生的創新創業思想,推動大學生的創新創業活動[2-3]。借助大學生創新創業計劃項目的實訓,可提高創新創業技能。通過大學生創新創業計劃實踐,學生可在本科學習階段獲得論文、設計、專利等創新創業成果。這些成果不僅可以增加學生的成就感和提高學生創新的積極性,也可為學生本科畢業后的科研學習或創業打下堅實的基礎。
1.2 新項目對高校的意義
開展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是高等學校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動手能力的重要措施。通過大學生創新創業計劃,可培養具有企業家創新創業精神,能夠適應當今國家和社會戰略轉型與可持續發展所需要的創新創業技能,勇于擔當社會使命與責任,具新時代領導力潛質的商界開拓性人才。同時,對于高校教師而言,參與到學生創新項目計劃的申報、實施和指導過程中,也是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并將課堂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進行結合的實踐探索。
2 提高學生參與創新項目的積極性
2.1 重視創新實施條件和創新文化氛圍的建設
高校的各類實驗教學中心、開放實驗室和各級重點實驗室都是大學生創新計劃項目實施的實驗場地,學校必須保證這些實驗場所和實驗儀器設備的免費使用。同時,校創新創業中心積極承擔了大學生創新計劃項目等任務,為參與計劃的學生提供技術、場地、政策、管理等支持和創業孵化服務。此外,學校也應努力營造創新文化氛圍,如為參加大學生創新項目計劃的學生搭建交流平臺,定期開展交流活動提供交流經驗、展示成果、共享資源的機會。學校還要定期組織項目指導教師之間的交流。在建設創新設施條件的同時營造創新文化氛圍,將調動大學生參與科學研究與發明創造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激發學生的科研興趣和創新思維。
2.2 相關激勵機制的建立
將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列入人才培養方案和教學計劃,在課程建設、學生選課、學分認定、靈活學籍管理等方面給予政策支持是激勵學生參與創新活動的有效措施之一。具體來說,我校參與大學生創新計劃項目的學生可申請免修相應的實驗或實踐課程;完成大學生創新計劃項目的學生,即可計入相應創新學分;通過驗收并獲得優秀等級的學生,學校將進行表彰。此外,大學生創新項目計劃一經立項即列為校級項目并給予經費資助,經中期檢查并確定為推薦省級及以上項目并獲得追加經費資助。這些激勵措施都將極大地調動大學生參與科學研究與發明創造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3 重視創新項目計劃實施和管理
3.1 創新項目申報管理措施
榱聳勾笱生創新項目能公開、公平和公正地進行,學校制定了本校大學生創新項目計劃項目的相關管理辦法。以規范項目申請、項目實施和項目結題等事項。在項目申報過程中,我校采取學生自由組合項目團隊,通過雙向選擇確定指導教師和項目團隊負責人。之后,以院系申報管理為主,經各院系認真組織評審,再由學校組織專家進行審核,確保申請項目質量。對不合格項目將取消立項資格。對合格項目進行立項公示,由學校正式發文公布。項目申請過程中的公平和公正對于維護學生參與大學生創新項目計劃的積極性是尤為重要的[4]。
3.2 創新項目實施和結題管理措施
為了避免重立項、輕管理的傾向,我校在項目的日常管理中,采取學院管理為主學校管理為輔的方式。各學院采取各項措施,如每月需召集項目成員、指導教師會議,匯報研究進展,并提供論文、設計、專利、成果實物、學生工作手冊等方式,以達到加強對創新創業計劃項目管理的目的。學校強化過程管理,學校經根據各團隊所提供的資料進行項目研究進展效果的評估,并將評估結果納入項目結題評價中。項目開展中期,學校進行階段檢查,主要檢查項目執行過程中的進展或研究成果、計劃調整情況等。
在項目結題管理過程中,學校采取項目組自查、學院組織全面檢查和學校組織專家全面檢查的形式進行。在學院全面檢查過程中,各學院組成的評審小組將對所有階段檢查和結題驗收材料進行檢查,及組織答辯等方式。在學校專家組驗收和檢查過程中,學校組織專家組按學科群分組進行全面結題驗收和階段檢查,分材料審查、現場答辯兩個環節進行。對于參與大學生創新計劃項目的學生而言,嚴格規范化的項目管理不僅是對項目進展的有力督促,也是學校對大學生創新計劃項目相關激勵機制實施的重要依據[4]。
4 結語
創新是社會進步的靈魂,創新學習也成為中國高等教育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是教育主管部門面向本科生立項的項目,也是“高等學校本科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重點建設項目之一。大學生創新項目計劃的實施不僅可提升學生的創新思想和創新技能,也可促進高校教育思想的轉變。為順利完成大學生創新項目計劃,首先需要明確創新項目對于學生和學校的重要意義,以提高學生參與創新項目的積極性。同時,我校重視為學生建設創新實施條件和創新文化氛圍,并建立了一系列相關的有效激勵措施,以及嚴格規范化的項目過程管理。這不僅從學生、學院、學校多層次激發了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也保障了大學生創新計劃項目的順利進行。
【參考文獻】
[1]劉長宏,李曉輝,李剛,岳慶榮,任永功.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的實踐與探索[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4,33(5):163-166.
篇10
1、抓好院系兩級學習部成員的思想學習
我依據“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要求,通過理論學習和寓學習于活動中的手段,培養學習部成員的責任意識、擔當意識和任勞任怨的工作精神。
2、抓好部門組織建設和著力打造部門文化
在一年的發展中,我提出并貫徹了大學習部概念:
其一,學習部肩負著學術活動和文化活動兩副重擔(有的大學就分為學術科技部和文化部),依據學習部部門特點制定了“革新理念、彰顯特色、打造品牌、創建一流部門”的方針并用之于工作當中,并摸索出了文化和學術兼具的活動方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其二,院系班一體,理順了工作機制,加強活動聯系協調和相互幫扶。我建立完善落實了各種工作制度和獎懲制度,試行了工作聯絡員機制,提出了“攜手并進,榮辱與共”的口號,在制定制度保障和盡量發揮個人親和力的雙重努力下,院系學習部取得了空前順暢的工作局勢,極大鞏固和提高了院學習部的對全局工作的領導力和駕馭力。
其三,我依照“縱向到底、橫向到邊”的要求,更多的深入基層、聯系基層,通過建立和完善學習委員通訊錄,建立了各班聯絡員制度,開通學習部主頁和qq群等方式與基層保持密切的工作聯系來實現工作的“重心下移”。
二、積極協助教學部門開展工作并建立了良好關系
協助教務、教學部門開展工作是學習部職能之一
1、在任期內,我積極協助教務處進行了“任課教師課堂績評”、“教學互動交流”并建立了各班聯絡員制度并進行了多次交流,維護和保證了我院的教學秩序。
2、在活動開展過程中和語文、英語、政治等各教研室建立了良好的合作關系,為相關第二課堂活動的開展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
3、今年"自考文化月"期間,在活動任務已很繁重的情況下(“首屆職業生涯規劃大賽”和“首屆isas大賽”同時開展),我克服困難,協助自考辦和公共課部舉辦了“首屆自考征文演講比賽”,這些工作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得到教務處、自考辦和公共課部領導的稱贊和表揚。
三、開創性的策劃和組織了一系列大型活動,確立了學習部活動板塊和完成了部門自身定位
一年來,我依據學院教學和學生工作要求、“雙代會”文件、“迎評促建”文件和我深入基層所了解和把握到的廣大同學的所需所求,結合我部特點,舉辦了“首屆大學生綜合素質大賽”、“首屆職業生涯規劃大賽”、“首屆isas大賽”、“英文演講比賽”和“首屆自考征文演講比賽”,加上正在開展中的“首屆大學生英語風采大賽”,策劃和組織活動之多,工作之重,無出其右!
四個首屆,既是探索,也是開創。下面我將以這幾個活動為主線來匯報我的工作成績:
篇11
1.基本脈絡
目前,國內學術界尚缺乏對大學生創業心理教育開展的系統研究。在國內可查到的中文文獻中,“創業心理教育”這一提法最早出現在江應中2003年發表的《大學生創業心理培養》一文中,文章指出“高等學校開展創業心理教育勢在必行”[2],但這一提法并沒有被之后的學者們廣泛使用。其后,在學刊上明確使用這一提法的文章有5篇,作者分別是丁邦俊[3]、任丹陽[4]、沈文青和趙方強[5]、王瑞雪[6]、林磊和陶思亮[7]。與之相關的研究主題例如“大學生創業心理”、“大學生創業心理素質”、“大學生創業能力”、“大學生創業心理品質”、“大學生創業心理障礙”等,散見于一些學刊中,但是往往是自說自家,缺乏系統性和對照性。從研究方法上來看,理論探討多于實證研究。近年來出現了從心理資本、心智、勝任力等理論視角探討大學生創業心理的研究,特別是心理學專業的博士和碩士學位論文中積極開展實證研究,從研究視角和研究方法上大大推進了該領域的研究進展。
國內高校在大學生創業心理教育的實踐方面幾無建樹。林磊和陶思亮認為,當前我國高校的創業心理教育嚴重失位,暫處于“打游擊”的狀況,還未正式起步[7]。沈紅明認為,雖然我國高校在大學生創業心理素質培育方面已經開展了形式多樣的探索并取得了積極有益的經驗,但是在整體上存在著實施范圍狹小、失位、理論建設遲緩、模式較為封閉、培育方法單一等問題[8]。
2.研究熱點
葛莉以CSSCI數據庫中1998年至2011年間中國大學生創業的文獻作為研究對象,在就業競爭力的視角下探討了中國大學生創業的研究熱點。通過分析可以發現,在十個方面的研究熱點中與創業心理教育關系緊密的達八個之多,分別是創業精神、市場意識、創業能力與績效、創業素質與素質教育、創業教育理論與實踐、大學生與創造性人才、創業心理品質[9]。
3.主要成果
劉志等研究了大學生創業教育的心理接受機制,認為這是大學生出于自身需要,對創業教育信息進行認知加工,并內化為自身創業精神和創業能力、外化為創業行為的過程;其內在工作機制體現為:“內化-外化”的雙向建構、“價值-事實”的雙維合成、“關系-過程”的雙態共生[10]。
席升陽在其博士學位論文中提出了一種由創業心理、創業倫理、創業哲理三個層次構成的“創業教育的精神學范式”;其中,創業心理是創業倫理與哲理的“搖籃”,是創業精神的感性形式[11]。他致力于“中國創業學”學科體系的構建與創新,以及全程創業教育課程體系的開發與保障研究。
江應中認為,在大學生創業心理教育的主要內容包括:創業意識、創業思維、創業志趣、創業人格、創業精神和創業能力[2]。席升陽認為,主要是:大學生的個性特征與心理發展;創業者的心理素質與創業過程的心理分析;成功期與挫折期的心理學應對等[11]。任丹陽認為,主要包括:客觀分析自我,正確認識創業,具備創業意識;明確創業目標,堅定創業意志,有效應對困難;培養良好的創業心理品質[4]。
韓力爭[12]、唐海波和王瑜萍[13]、車麗萍和李守成 [14]、嚴建雯[15]等眾多的研究者探討了創業心理素質的內容。
唐海波和李賽蘭、席升陽探討了創業心理障礙及其干預問題。唐海波和李賽蘭認為,創業心理障礙主要有:創業認知偏差、心理適應能力差、創業意志缺乏、創業動機偏差;具體干預措施有:加強政府的政策支持和宣傳;加強創業意識的培養;家庭的支持;創業心理品質的自我培養[16]。席升陽指出,創業過程中會出現過于依賴、自卑、畏縮等人格障礙和急于求成、目標多變等行為障礙,克服的辦法就是以獨立性、敢為性、堅韌性、克制性、適應性、合作性等創業心理品質的培養為重點開展大學生創業心理的教育[11]。
丁邦俊[3]、沈紅明[8]、任丹陽[4]、蘇益南[17]、唐海波和王瑜萍[13]、王志峰[18]、車麗萍和李守成[14]、鄧麗芳等[19]探討了大學生創業心理教育的多個途徑。
車麗萍和李守成分析了創業情景模擬訓練、消除或緩解心理障礙法、表象訓練法、自我暗示法、自我反省法、認知活動情景法等大學生創業心理素質的培養方法[14]。陳麗君認為,ERP沙盤模擬教學是培養大學生創業能力的有效教學模式[20]。沈紅明認為,創業實踐中可以采用社會情景法、實踐操作法、問題探究法三種方法[8]。
國內學者積極構建創業心理模型。比較有代表性有范巍和王重鳴的創業傾向模型[21]、賀丹的創業傾向模型[21]、倪堅和陸連國的“經心”創業模型[22]、曾照英和王重鳴的中國情境下創業者動機的二維模型[23]、高娜構建的七因素創業心理資本模型[24]、鄧麗芳等構建的大學生創業心理勝任力模型[19]、張敏建立的基于典型創新行為的創業勝任力評價體系[25]、高日光等的當代中國大學生創業動機四因素模型[26]、王沛和諶志亮構建的具有多層次多維度心理結構的創業心智模型[27]。
簡丹丹等指出,創業意向是創業行為的最好預測指標;個人背景、人格特質(如“大五”因素和冒險傾向)、認知特征(如自我效能感)和外界環境等都會影響創業意向[28]。李海壘等總結了創業研究中的具體人格特質和一般人格特質,認為影響創業的具體人格特質包括自主性、成就需求、控制點、自我效能感、創新性和冒險性等[29]。段錦云等指出,影響創業動機的因素,主要包括大五人格特質、自我效能感、目標和環境因素等[23]。
近年來問世的代表性專著有:王沛等著的《大學生職業心理研究――基于職業決策困難與創業心智的視角》、嚴建雯著的《大學生創業心理研究》、席升陽等主編的《創業心理學》。
二、國際創業心理教育的研究概況
1.研究熱點
葛莉通過Web of Science中的SCI-E、SSCI數據庫研究了國際創業教育領域1945年至2010年間半個多世紀的研究文獻,詮釋出國際創業教育的13個熱點知識群。其中與創業心理教育比較相關的約有7個,分別是:(1)創業教育預期、態度、模式與績效;(2)創業教育與方法,職業選擇與培訓;(3)創業者的人格與健康;(4)青年創業者的支持與環境;(5)創業目的與成功;(6)職業干預、評估與決策;(7)職業選擇與決策,創業自我評估[30]。葛莉和劉則淵對國際創業教育研究前沿進行可視化分析后,得出近年來國際創業教育領域的九大研究前沿,其中與創業心理教育相關的有:(1)Holland理論;(2)創業自我效能和角色模型,初創企業績效;(3)職業愿景與選擇;(4)職業發展促進與成熟[1]。
2.主要成果
林磊和陶思亮認為,美國是率先實施創業教育和實施創業教育最成功的國家,其創業教育是一種整合性的模式,其中沒有系統的創業心理教育的提法,但是進取心、探索精神、冒險精神、領導力、創新素質等創業心理品質的教育是美國創業教育的兩大主要內容之一。在美國高校的創業教育課程體系中,涉及心理的內容主要為企業家精神的培育。美國的創業教育目標體系一般包括創業意識的培養、創業心理品質的培養、創業知識的形成和創業能力的培養等;其中創業心理品質的培養主要包括獨立性、敢為性、堅韌性、合作性、縝密性等心理品質的形成與發展[7]。
國外典型的、有影響的創業學模型主要有Timmons、Gartner、Sahlman、Wickham、Christian和Julien、Zahra和 George、Haiyang Li以及Jain等構建的經典創業模型;臺灣學者劉常勇也提出了一個創業模型[31]。
國外學者構建了許多創業心理模型。其中包括:Phan的創業傾向模型[21]、Shane等的創業動機與創業過程模型[21]、Luthje和Frank的創業意向結構模型[21]、Schmitt-Rodermund的創業職業期待預測模型[21]、Wagner和Sternberg的創業支持政策模型[21]、Carr等關于“先前的家庭從商經歷的創業傾向”模型[21];計劃行為理論 (簡稱TPB)、創業事件模型(簡稱SEE)、Bird的創業意向模型等創業意向模型[28];Rauch和Frese的創業者人格特征與成功模型[29];Kuratko等(1997)的創業動機四因素模型,以及Robichaud、McGraw和Roger的新創業動機四因素模型[23]。
經典的創業動機理論有拉動和推動理論、簡單和復雜理論、解放理論等[23]。
與創業心理教育相關的代表性著作是(美)泰普林和孫威合著的《創業其實并不難――創業人員心理和技術輔導》。國外的經典創業圖書有:(美)杰弗里?蒂蒙斯和小斯蒂芬?斯皮內利合著的《創業學》;(美)庫洛特克和(美)霍志茨合著的《創業學:理論、流程與實踐》。
三、評論與展望
結合國內外的研究可以發現,雖然近十年來我國大學生創業心理教育的研究取得了一定進展,但是總體上看顯現出低水平、粗放、凌亂的特點,主要表現在: 第一,研究內容和研究術語等還不統一,“大學生創業心理教育”這一提法尚未被普遍采用;第二,大量的研究局限在思辨的層面上,屬于低水平的重復,缺乏對照性,沒有新意;第三,新近出現的實證研究,側重點大多是停留心理學理論建設的層面上,其定位并未延伸到如何有效指導和開展大學生創業心理教育,因此缺乏應用性和實踐性;第四,雖然許多研究涉及到大學生創業和創業教育的一些相關的心理學問題,但是多數研究者并沒有意識到應從學科發展的視角來定位和研究大學生創業心理教育,而只是把創業心理教育看成是創業教育的一個輔助體系和很小的組成部分,而不是看作獨立的學科或學科分支,這種認識上的偏差既不利于建立獨立的學科體系和研究領域,也不能更好地指導大學生創業實踐活動的開展。
未來我國的大學生創業心理教育,(1)應確立其學科地位或者學科分支地位,對本學科或者分支的研究內容、學術術語、研究方法、學科地位等給予清晰的定位,力爭進入國家的人才培養學科體系內;(2)應堅持科學性、實踐性和應用性的走向,避免空談,應圍繞“創業”,立足“心理”,突出“教育”;(3)應該充分立足于大學生的心理發展規律;(4)應更多地引入心理學的實證研究方法(例如實驗法、問卷法等)來開展量化研究,增加研究結論的可對照性。在此基礎上,將質化研究和量化研究有機結合起來;(5)定位應該避免精英化、功利化的取向;(6)應力爭與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等有機結合起來;(7)應加強大學生創業心理教育的課程建設(教材建設、師資隊伍建設)及研究;(8)應加強文化視角的研究和實踐,從包括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在內的人類文化遺產中汲取營養,力爭實現通過文化理解創業心理教育、借助文化促進創業心理教育;(9)研究應該更加側重借鑒積極心理學的理論成果;(10)研究應積極借鑒美國等發達國家的創業心理教育成果,洋為中用。
參考文獻
[1]葛莉,劉則淵. 國際創業教育研究前沿的可視化分析[J].教育科學,2011,27(2):8-14
[2]江應中.大學生創業心理培養[J].人才開發,2003,7:30-31
[3]丁邦俊.創業心理教育:高職院校創業教育的核心課程[J].順德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8,1:67-69
[4]任丹陽.基于職業生涯規劃的大學生創業心理教育[J].沈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0,34(2):156-158
[5]沈文青,趙方強.心理學視野中的創造性對大學生創業及創業教育的啟示[J].山東省農業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1,28(2):171-173
[6]王瑞雪.高職院?!八奈灰惑w”創業心理教育模式探索[J].內蒙古教育(職教版),2012,7:13-14
[7]林磊,陶思亮.中美大學生創業心理教育比較研究[J].思想理論教育,2012,17:70-74
[8]沈紅明.論我國高校創業心理素質培育的現狀、問題和對策[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8,21(9):88-90
[9]葛莉. 就業競爭力視角下中國大學生創業的研究熱點[J].中國成人教育,2012,11:17-20
[10]劉志,張向葵,鄒云龍.大學生創業教育的心理接受機制探析[J].新疆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3:102-105
[11]席升陽.我國大學創業教育的理論與實踐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7.
[12]韓力爭.大學生創業心理素質調查與思考[J].南京財經大學學報.2004,6:88-91
[13]唐海波,王瑜萍.談大學生創業心理品質的培養途徑[J].創新與創業教育.2010,1(1):56-58
[14]車麗萍,李守成.大學生創業心理素質的培養路徑探索[J].思想教育研究.2011,12:93-96
[15]嚴建雯. 大學生創業心理研究[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16]唐海波,李賽蘭.大學生創業心理障礙的表現形式及干預方法[J].創新與創業教育.2010,1(5):31-33
[17]蘇益南.高校大學生創業心理品質模型構建及培育[J]. 企業經濟,2010,1:63-65
[18]王志峰.大學生創業心理品質的培育[J].思想教育研究,2010,12:45-47
[19]鄧麗芳,劉祖良,慕麗偉.大學生創業心理勝任力的特征與培養模式[J].研究學術論壇,2012,9 :204-208
[20]陳麗君.ERP沙盤模擬教學與大學生創業教育[J].新課程研究,2011,6:112-127
[21]葉賢,嚴建雯.國內外創業心理模型述評[J].寧波教育學院學報,2009,11(1):43-47,59
[22]倪堅,陸連國.“經心”創業模型沙盤推演――指導大學生贏在創業[J].職業,2008,7:59-60
[23]段錦云,王朋,朱月龍. 創業動機研究:概念結構、影響因素和理論模型[J]. 心理科學進展,2012, 20(5):698-704
[24]高娜. 創業心理資本模型的構建及開發策略研究[D].蘇州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1.
[25]張敏.基于ERP沙盤模擬的大學生創業勝任力比較研究[J].中國現代教育裝備,2012,11:65-67
[26]高日光,孫健敏,周備.中國大學生創業動機的模型建構與測量研究[J].中國人口科學,2009,1:69-75,112
[27]王沛,諶志亮. 創業心智研究進展及其模型構建[J].上海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3,1:83-90
[28]簡丹丹,段錦云,朱月龍.創業意向的構思測量、影響因素及理論模型[J].心理科學進展,2010,18(1):192-199
[29]李海壘,宮燕明,張文新. 創業人格研究述評[J]. 心理科學進展,2012, 20,(3):403-411
[30]葛莉.國際創業教育的熱點知識群詮釋[J].高教發展與評估,2011,27(4):70-76
篇12
1大學生就業市場中供需雙方的矛盾現狀及原因
1.1令人費解的現狀:十三億人口的泱泱大國,受過高等教育的人數卻只占了我國勞動者比例的不到5%,這個比例本身已經過低,正日益制約著我國核心競爭力的提升,但作為這5%的一份子——大學生,在苦讀數年后競還找不到工作,被市場無情的閑置,讓人百思不得其解。
來自教育部的統計數據顯示,大學本科畢業生待業人數在逐年增長,2001年是34萬人,2002年是37萬人,2003年是52萬人,2004年是69萬人,2005年是79萬人,2006年是100萬,2007年是144萬人,2008年更是增加到150萬,預計2009年的大學畢業生將有155萬人找不到工作。
與此同時,用人單位正求賢若渴,招賢納士的廣告俯拾皆是。根據新浪網人力資源總監段冬出示的一組數據以及翰威特關于中國最佳領導力發展公司的研究顯示:2003年最佳雇主中,70%存在關鍵人才缺乏問題,82%的非最佳雇主存在類似問題;2004年,據大約3O%的公司成長期的主要障礙是人才匱乏;2005年的最佳雇主中,92%存在人才匱乏問題,2006年……
1.2大學生不愿(不能)就業與用人方不愿錄用的矛盾解析:乍看之下,大學生待業與用人單位人才匱乏同時存在的局面是讓人費解的,但仔細分析會發現這又是情理之中的事。雖然造成此種局面的原因復雜紛繁,歸結起來無非兩個方面:大學生不愿(不能)就業;用人方不愿錄用。
1.2.1大學生不愿(不能)就業的原因分析:
(1)傳統觀念對大學生就業的束縛。我國是一個在歷史與傳統上尊重知識與知識分子的國家,自古有“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的古訓,加之,傳統文化重視人際關系和權力等級,有“學而優則仕”,計劃經濟時期有“干部意識”,新經濟時代有“白領情結”,因而知識分子在社會角色的認識上形成了自視優越的獨特社會心理結構,當今大學生在歷史傳統、家庭乃至整個社會的影響下將這種社會心理結構內化,對自己將要扮演的社會角色有很高的期望值。
然而我國的高等教育僅用了短短幾年時間就完成了大學的精英化教育向大眾型教育的轉變,面對這樣的轉變,當代大學生一時間難以將心態調整過來,多數畢業生仍將就業目標鎖定在國企、外企或沿海一帶等地,但我國目前的現實是中小企業已經超過了800萬家,占全國企業總數的99%,工業新增產值的76%以上是由中小企業創造的,大學生的自我定位始終是制約就業的障礙。從“天之驕子”淪為“老百姓”的心理落差,以及來自社會不絕于耳的質疑聲,都讓大學生顯得無所適從。部分大學生就業理念從一種偏執走向另一種偏執,用功利而短視的態度來應對就業市場的變化,長遠需求明顯退位。
(2)高等教育——失衡的人力資本投資與收益?!吧嘀嗌佟钡臍埧岈F實和巨大的就業壓力,使大學生懂得“先就業再擇業”的道理。據媒體報道,廣東某企業計劃招聘15名賣豬肉的員丁,結果競有1500名研究生投送簡歷。無獨有偶,在西南大學的畢業生招聘會上,某環保公司招聘清掏化糞池的業務員,也有很多大學生躍躍欲試。這說明傳統就業觀對當代大學生的束縛是有限的,真正讓大學生耿耿于懷的是失衡的人力資本投資——收益關系。
市場經濟條件下按生產要素分配收入,進一步拉大了貧富差距,而教育往往被視為最有效的縮小差距、躋身上流社會的投資途徑。特別是對于農村大學生而言,“上大學”曾經是個多么炙手可熱的詞,它讓農村家庭看到了脫貧致富的希望,很多家庭不惜舉債供孩子讀書,透支了后幾十年的收入來投資子女的大學教育。以西部地區為例,一個大學生一年平均支出7000元,相當于貧困地區九個農民一年的純收入。在這樣“高投入”的背景之下,大學生就業的“低收益”現狀委實讓人難以接受。當大學生苦讀數年踏入社會,卻只能勉強維持自身生計時,感到絕望的不僅僅是大學生,還有他身后的整個家庭。當然,任何投資都會存在難以估計的風險,作為一種人力資本投資,高等教育同樣不能確保所有的投資者都能夠從中獲利。失衡的人力資本投資與收益對比,成為大學生心中真正難以跨越的坎。
(3)大學生欠缺就業競爭優勢。從人力資本理論的角度,大學生作為高校培養的“產品”,其質量不高也是造成就業難的重要原因之一。企業需要具有良好教育背景和和扎實職業技能的人才,然而當前重理論輕實踐、重知識輕技能、重傳授輕個性、重計劃輕需求等為教育而教育的模式,往往難以培養出用人單位青睞的大學生。
一項麥肯錫公司的調查報告顯示:“中國只有1O%的求職者適合外國企業中的9種職位?!笨鐕镜恼衅溉藛T也通常感覺中國的學生太偏重理論型,離跨國公司要求的標準相差甚遠。
許多人都將接受高等教育視為解決就業的一個過程,忽視了接受高等教育是為了提升綜合素養和培養技能的目的,導致大學生為學習而學習,甚至對自己所學專業、將來立命之本根本沒有興趣,結果文憑越來越高、證書越來越多,檢驗“學以致用”的實踐技能卻愈漸匱乏。
隨著大眾化教育的進一步推進,為數不少的高校為了打造綜合性大學,以急功近利的態度對待教育工作,不顧自身師資力量,盲目追求學科齊全,這種閉門造車的行為必然造成供給與需求的脫節,最終導致大學生就業難的困境。大學生經過數十年的教育后,除了一紙學歷外很少具備職業技能,因此在就業的過程中,不能及時將所學知識轉換為現實生產力,被迫處于就業競爭的劣勢地位。大批搭不上就業車的大學畢業生和思賢若渴的企業形成對峙局面,不得不引人深思。
1.2.2用人方不愿錄用的原因分析:短期利益最大化的驅使。市場經濟條件下,用人單位之間為了在互相的發展競爭中取得短期優勢,普遍采取降低用人成本的用人決策。希望招聘過來的員工能夠“招之即來,來之即干”,具備工作經驗,能夠馬上上崗,減少培訓成本。
應屆大學生從校園到社會需要一個過渡時期,此段時期大學生在崗位上主要是學習和適應,產出相對較低,錄用一個應屆大學生通常會與用人單位實現短期利益最大化的財務目標相悖,在這種情況下,用人單位更樂意選擇學歷較低,但有工作經驗的技術工人,而非應屆大學生。知識往往需要一定的時問和技巧才能轉化為財富,用人單位注重以“物”為中心的發展觀,缺乏以“人”為中心的用人理念使大學生的初次就業顯得尤為困難。許多用人單位都以一種短視的思維去對待人員的去留問題,“重使用輕培訓”的用人理念使用人單位的長遠發展受到束縛。
招聘中,用人單位往往忽視大學生所具備的潛力和可塑性,大學生的優勢在于綜合素質較強,這將使其在實踐中以最快的速度成長起來,成為用人方可以委以重任的大將。但競爭異常激烈的今天,用人方寧可選擇技術工人,也不愿輕易給大學生一個就業機會,采用短視思維去應對市場危機。
當然,“人才滯銷”是所有人都不愿目睹的狀況,暫且不談國家每年對高等教育數以百萬億的投入和家庭的巨額支出,單就個人十幾年寒窗苦讀而言,如果大學生畢業后無用武之地,不但不能為政府和社會分憂,連自身生存都要受到制約時,大學生就業難將不再只是待業大學生個人的悲哀,更是整個民族的遺憾。因此必須積極采取措施應對大學生就業難問題。
2解決當代大學生“人才滯銷”問題的措施
2.1政府的宏觀調控:大學畢業生不是一般產品,而是準公共產品,僅僅依靠個人努力是不夠的,還需要政府介入,并且政府的職責不能僅僅停留在培養和生產階段,還必須延伸至大學畢業生的配置和安排活動中。只有這樣,投人高等教育領域的大量公共財政資源和稀缺的大學畢業生資源才不至于過度浪費。
從國外的經驗來看,無論是日本、德國、法國等西方發達國家,還是韓國、印度、巴西等發展中國家,政府都對大學生就業采取了積極干預的政策。例如,日本以正式立法的形式(《零短工勞動法》),承認和鼓勵大學畢業生以非正規方式就業,保障了這一就業群體的基本勞工權利;法國政府的“青年就業法案”,旨在幫助面臨困境的大學畢業生和青年群體就業:巴西政府頒布實施了“初次就業計劃”,以鼓勵企業雇傭大學畢業生,這些企業可以從政府獲得資助,享受政府資助的企業必須保證在12個月內不辭退這些初次就業者,從而給予了大學生實質性的就業幫助。
我國也出臺相關政策緩解大學生就業難問題,如:大學生村官、“三支一扶”政策等,但仍需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具體而言,打破戶籍制度對人才流動的束縛,暢通就業信息渠道,并通過立法規范就業市場,特別是非國有企業的就業需求市場,保證就業大學生有合理的報酬和底線工資,使個人的教育投資有合理的回報率,都是現今面對大學生就業難所急恃采取的措施。
2.2教育模式的改善。對于高等教育大眾化理論內涵的解讀,各大高校尚需進一步加深,如何培養出有思想有創造力的高素質人才,摒棄“千校一面”的辦學理念,調整高校的專業和課程設置,切實做到以學生為主體、為學生和諧就業力的生成而教育,都是各高校需要深思的問題。
就目前而言,高校教育模式至少應在以下三個方面進行改革:第一、改革考評制度。實行多元化的考試內容和考試方法,使學生從應試教育的“死記硬背”中走出來,強化大學生應用知識與解決問題的能力,真正落實素質教育。第二、強調實踐教學。這是用人單位對大學生提出的要求,充分重視實踐教學環節,不僅使學生的動手能力得以提高,而且在實踐過程中,讓學生體會到學以致用的快樂,加深對所學知識的深層次領悟第三、改善教學方法。傳統的教學方法是典型的“講授式”,這種“我講你聽”的教學方式不注重教學的的互動性以及學生創新型思維的培養,無形中使學生思維被禁錮,不符合社會對新型人才的要求,應在教學方式中引入討論法、情景法等,充分發揮學生主體性,鍛煉學生主動思考和語言表達能力。從這三方面去改革,增強大學生的生存能力,才是高校應對當前大學生就業難問題的明智之舉。
從理論上說,高校應被視之為人力生產要素的投入產出場所,為了保障人力資本投資的回報率,高校必須深度關注市場動態,并在教育教學全過程中強化職業意識和指導功能,全面提高大學生的就業競爭力,實現教育培養和人力資源開發由學歷本位向能力本位的轉變,使教育教學與就業指導工作進行統籌研究和決策,切實解決高校教育與市場需求脫節的問題。
篇13
一、思想工作和部門建設
作為部門負責人,我認為搞好思想學習和團隊建設是做好工作的兩個基點,在工作中我著重抓了以下兩個方面:
1、抓好院系兩級學習部成員的思想學習
我依據“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要求,通過理論學習和寓學習于活動中的手段,培養學習部成員的責任意識、擔當意識和任勞任怨的工作精神。
2、抓好部門組織建設和著力打造部門文化
在一年的發展中,我提出并貫徹了大學習部概念:
其一,學習部肩負著學術活動和文化活動兩副重擔(有的大學就分為學術科技部和文化部),依據學習部部門特點制定了“革新理念、彰顯特色、打造品牌、創建一流部門”的方針并用之于工作當中,并摸索出了文化和學術兼具的活動方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其二,院系班一體,理順了工作機制,加強活動聯系協調和相互幫扶。我建立完善落實了各種工作制度和獎懲制度,試行了工作聯絡員機制,提出了“攜手并進,榮辱與共”的口號,在制定制度保障和盡量發揮個人親和力的雙重努力下,院系學習部取得了空前順暢的工作局勢,極大鞏固和提高了院學習部的對全局工作的領導力和駕馭力。
其三,我依照“縱向到底、橫向到邊”的要求,更多的深入基層、聯系基層,通過建立和完善學習委員通訊錄,建立了各班聯絡員制度,開通學習部主頁和qq群等方式與基層保持密切的工作聯系來實現工作的“重心下移”。
二、積極協助教學部門開展工作并建立了良好關系
協助教務、教學部門開展工作是學習部職能之一
1、在任期內,我積極協助教務處進行了“任課教師課堂績評”、“教學互動交流”并建立了各班聯絡員制度并進行了多次交流,維護和保證了我院的教學秩序。
2、在活動開展過程中和語文、英語、政治等各教研室建立了良好的合作關系,為相關第二課堂活動的開展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
3、今年"自考文化月"期間,在活動任務已很繁重的情況下(“首屆職業生涯規劃大賽”和“首屆isas大賽”同時開展),我克服困難,協助自考辦和公共課部舉辦了“首屆自考征文演講比賽”,這些工作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得到教務處、自考辦和公共課部領導的稱贊和表揚。
三、開創性的策劃和組織了一系列大型活動,確立了學習部活動板塊和完成了部門自身定位
一年來,我依據學院教學和學生工作要求、“雙代會”文件、“迎評促建”文件和我深入基層所了解和把握到的廣大同學的所需所求,結合我部特點,舉辦了“首屆大學生綜合素質大賽”、“首屆職業生涯規劃大賽”、“首屆isas大賽”、“英文演講比賽”和“首屆自考征文演講比賽”,加上正在開展中的“首屆大學生英語風采大賽”,策劃組織活動之多,工作之重,無出其右!
四個首屆,既是探索,也是開創。下面我將以這幾個活動為主線來匯報我的工作成績:
1、綜合素質大賽是我在學習部活動無品牌的背景下策劃開展的,活動克服了同學同事質疑、經驗不足、無先例借鑒及經費不足等諸多困難,最終取得了空前的效果,比賽的成功一舉扭轉了學習部活動無亮點的局面!實現了活動的文化性和學術性的完美對接,是運用高層次比賽的“明星”效應進行文化擴散和品牌樹立的成功運做。而由比賽選拔出的選手代表學院在今年的湖北省普通話大賽中獲得了三等獎的好成績!這次活動在形式和理念上的改革刺激了文化活力,初步完成了學習部在文化活動中的自身定位(學習部的活動可以這么做!校園文化活動和學術活動的現狀需要這么做!),同時奠定了學習部在校園文化活動中的地位!
2、職業生涯規劃大賽是迎評計劃內容之一,無論是對個人發展還是學院發展建設,其重要性都不言而喻。策劃之初我采取先學習后開展的原則,依靠向老師請教、利用網絡自學等辦法,比較熟練的掌握了職業規劃的撰寫要求和比賽的組織運作手段,在最短的時間內完成了活動方案的設計;協助政治教研室老師對參賽選手進行了作品指導(參加決賽的11位選手有10位經過我直接指導),極大的提高了選手的水平,保證了比賽的質量。比賽因對學生的個人發展巨大影響和自身的學術性、實踐性引起了各級領導的高度重視,一些系部在本學期繼續開展了此類比賽,并引發了大范圍同學設計個人職業規劃的風潮。
3、高校學生學術科技類活動是衡量一所大學教學水平的重要標志之一,而學習部及我本人對組織此類活動責無旁貸,isas大賽的開展填補了我院在迎接評估中相關項目的空白,比賽專業內容的多樣性和形式的統一性豐富了學術類活動的開展形式,極大的促進了我院的教學工作和學生的論文制作能力。這次聲勢浩大的活動受到了學院領導的直接關注和支持,更為重要的是此次比賽為今后我院今后整合學術科技類活動,開展大型系列型的校園學術科技文化節(月)積累了寶貴經驗,是為科技文化節先鳴之聲,奠基之石!
4、本學期在英語演講比賽的基礎上以“激發學生成材動力”為目的,以內容和形式創新為理念,以品牌效應和“明星”示范效應為手段,我策劃了“首屆大學生英語風采大賽”,目前活動進展順利,前景可觀,相信此次比賽必將會將我院的學術活動和文化活動提升至更高層次,并對我院的學風建設和英語學習風氣產生重要影響!
至此,四大首屆,起承轉合,學習部近期活動板塊基本確立,既是我一年來的大膽探索和創造性實踐,也是努力學習、積極吐納的結晶,并且經過這一系列活動的組織開展,回答了學習部做什么、為何做、如何做的問題,基本完成了學習部活動定位和自身定位!而我在舉辦各次活動過程中經過不懈努力和艱辛探索所積累的各種工作理念和操作方式、操作手段等基本經驗經過傳幫帶的方式留給了07、08級成員,將對學習部今后一段時期的工作有重要的借鑒作用。
四、存在的不足
一是院系活動整合還沒有完全進行到位,離“常規活動規范化”還有一定的差距,相信隨著學習部活動板塊的確立和明年學術科技文化節的舉辦,學習活動整合會水到渠成。
二是個人在學習和工作統籌上不夠合理,活動期間工作消耗了我大半的課余時間,影響了學業的鞏固提高,離工作和學習“雙贏”的要求還有一定的差距。
在去年的“雙代會”上,我向與會的兩百余位代表鄭重承諾:要將自己的肩膀和脊背貢獻出來做好橋梁、服務同學、踐行責任、不求回報!一年來,在學習部這個小小的舞臺上,我用我的勇氣、智慧和汗水告訴大家:我,做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