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線客服

鄉村文化論文實用13篇

引論:我們為您整理了13篇鄉村文化論文范文,供您借鑒以豐富您的創作。它們是您寫作時的寶貴資源,期望它們能夠激發您的創作靈感,讓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鄉村文化論文

篇1

(一)文化生態學理念下歷史文化的復活

以“文化旅游”為導向的資源開發,常常被理解為在深入挖掘旅游資源文化內涵的基礎上,對散點化的旅游資源進行提煉、升華和整合,以實現對當地文化的有效保護與明確呈現。隨著社會的發展,越發成為一個特定地域及其群體在新形勢下所面臨的重要任務。“文化生態學”強調,文化的復活是在一定歷史周期內,面對生態環境變遷的客觀現實,在本地區文化系統內部通過一系列解構、重構、驗證、更新的人工技術活動內容的設置與執行,有效促成區域文化、自然與社會經濟系統耦合體所形成的抗外界干擾的自適應體系。開發之初,盤龍山景區確立了“盤龍”為中心的文化主題,根據對“盤龍”傳說所特有的共同記憶與歸屬感,將分布在4個村落里的散點化的文化載體納入到統一的主題當中,以助于實現區域文化更加集中的呈現。景區相繼對覆蓋范圍內的“石龍”“石龜”“千年古槐”“碧霞元君行宮”“龍鳳水庫”以及“十里長廊”“鳳凰山”等十余處景觀進行了相關的設計與修建,其具體形式包括對傳說的場景虛擬、歷史遺跡的復原以及主題公園的附會等物化形式,實現了資源文化內涵向產品文化外顯的轉化。作為一個地方的歷史文化,盤龍山文化被賦予新的內涵,表現出了鮮明的時代特征。

(二)與新農村建設的有機對接

新農村建設不能理解為狹隘的“新村”建設,新農村建設甚至整個和諧社會的構建,如果沒有文化與倫理價值系統的引導,只會變成純粹的物質利益沖動,新農村建設如果沒有一種文化精神為動力,同樣不會得到持久的發展。盤龍山鄉土文化的重構,使當地民眾的文化世界變得豐富,迎合了新時代農民對文化內容的要求,并加快了農村新社區的建設步伐。盤龍山文化旅游開發對當地新社區建設的有效助推主要表現在對外出務工人員的反向吸引上。景區范圍覆蓋4個行政村,總面積達17平方公里,自2007年左右便開始著手新農村建設工程,然而,傳統村落復雜的內部因素致使整體工程進度緩慢,困難重重。據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的統計數據,整個區域內戶籍人口數為2500余人,而現實生活中農村人口向城市的單向流動導致了實際常住人口只是以上數字的60%,許多“空巢老人”和“留守兒童”滯留鄉村。景區開發前,村內只是初步完成了整修街道、修筑中心馬路的工作,少數住戶依規劃格局建起新宅,卻存在著大量的空房舊房亟待解決。盤龍山文化旅游景區開發所提供的大量就業崗位以及良好的發展前景吸引了大量返鄉人員,為新一輪的家鄉建設注入了活力。此外,新農業技術培訓使當地的主要經濟作物紅薯獲得了更高的品質和產量。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選擇了在這個“農村”安家、生活。

(三)對區域范圍內新型產業鏈的有效利用

篇2

伴隨著鄉村日新月異的發展,體育建設已經成為其發展的重要的一個方面。體育建設在新農村發展中的重要作用主要體現在兩方面,一是,促進農村經濟的發展;二是,促進鄉村精神文明的建設。體育促進經濟的發展主要表現為,通過體育鍛煉可以提高勞動者的素質,降低鄉村居民的發病率,從而降低醫藥消費的開支,從而積累社會財富。體育促進鄉村的精神文明的建設,這主要是因為文化是鄉村建設的“軟實力”。體育也是一種社會文化,可以提高人們的文明及道德水平。在鄉村建設過程中,加強體育文化建設可以直接影響民眾的價值觀念、道德風尚及人際關系,利于轉變鄉村的落后、不健康的生活觀念,阻礙賭、黃、毒等不良文化在鄉村中的發展,凈化鄉村的社會環境,促進新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向前發展。

三、鄉村體育文化的發展現狀

體育文化在鄉村中發展的直觀表現是民眾的體育鍛煉情況。通過體育鍛煉可以看出體育設施的建設情況,分析出體育鍛煉的組織形式及參與體育鍛煉的民眾的體育思想。通過對鄉村體育鍛煉情況的調查,認識到現在鄉村地區體育文化發展的現狀。

1、國家政策對鄉村體育的發展具有明顯的導向作用在我國體育事業的發展還相對落后,基本上屬于公益事業。它的發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政府的資金支持。所以,要發展鄉村的體育事業,離不開政府的政策的引導和資金的支持。國家的相關部門要做好相關的工作,促進鄉村體育文化的發展。

2、體育資源的閑置與浪費體育場地是開展體育活動的重要保證,它的建設情況直接關系著體育活動的開展。建設體育場地的主要目的是解決民眾體育活動參與難的問題。根據調查的結果顯示,鄉村體育基礎設施的建設已經取得了很大的進步,但是還是在一定程度上存在體育場地、器材短缺的情況。同時,還存在民眾對已有的體育設施、器材利用效果不佳的現象。產生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有兩個,一是,體育需求和體育輸入之間存在矛盾;二是,體育資源建設呈現集中產出的方式。體育需求和體育輸入之間存在矛盾主要是因為目前鄉村的中青年勞動力大多數外出,村中的中老年及青少年較多。對于中老年和青少年來說,他們對現代競技體育很陌生,他們參與的大多數是無限制體育項目,他們的運動需求和政府的體育輸入之間存在矛盾,同時這也是體育輸入和體育需求相融合的主要原因。體育資源建設呈現集中產出的方式,主要體現在體育設施建設大都圍繞學校和村委會中心建設,這種集中式的建設方案利于資源的合理利用,但是限制了體育場地設施的福射功能,不能讓更多的人參與體育活動,因為有的村民離體育場地太遠了。這會在一定程度上造成體育場地資源的閑置,也不利于體育場地的維護與管理。

3、基層體育組織的作用發揮不充分鄉村地區的體育事業的發展,除了依靠政府的政策、資金支持之外,還需要民眾自發組織一些體育組織,開展體育活動,促進體育事業的發展。但是,在調查中發現,農村體育組織的數量很少,即便存在體育組織,但是經費是限制體育活動開展的主要問題。開展體育活動,可以有效抑制鄉村打麻將的不正之風,讓更多的人參與到體育鍛煉中來,體會到體育鍛煉的好處,提高農村的精神面貌,還可以更好的讓鄉村留守老人擺脫孤獨,找到生活的樂趣。

4、體育人力資源不足體育人力資源是指擁有體育技能較高的人群,他們的體育科研能力強,有著突出的體育成績,并且還具有管理能力和創造能力。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發展,體育人力資源的概念也在不斷的變化,它不僅僅只包括“體育人”,同時還包括能為體育事業服務,奉獻知識、智慧、能力的人。農村體育人力資源主要指符合體育人力資源內涵和特點的農村人口,也就是能夠為體育發展事業服務,為體育的發展、進步做出貢獻的農村人口。具體來說,就是鄉村地區的體育指導員、體育活動的組織者或者是帶頭人。但是,在調查中發現,鄉村中的體育人力資源嚴重不足,人們對體育的發展缺少主觀能動性,缺乏優秀的專業人才組織、指導體育活動。

四、鄉村體育發展建議

1、加強鄉村體育的組織與建設促進鄉村體育事業的發展,就要健全鄉村體育發展的機制,加大資金投入,完善公共體育設施。加大鄉村體育人力資源的培養和選拔,從鄉村體育教師、體育愛好者、退伍軍人、農村體育志愿者當中進行選拔,培養優秀的體育人力資源,滿足鄉村體育文化事業的發展需要,促進鄉村體育文化的發展。除了培養優秀的體育人力資源,還要創建體育組織。在鄉鎮體育工作委員會的指導下,鄉鎮的體育職能部門要從體育需要的實際出發,積極鼓勵各類體育愛好者參與體育活動,并組織建立象棋、乒乓球、籃球、足球協會,開展特色體育娛樂活動、組織體育比賽,并以此形成特色體育團隊,逐步完善鄉村的體育網絡,為鄉鎮體育事業的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各個體育組織和特色體育團隊正?;顒又?,等到條件成熟時,鄉鎮體育部門可以進一步協調將各個體育組織和團隊組織起來,成立鄉鎮體育健身俱樂部,對全鎮的體育文化工作進行統籌。成立體育健身俱樂部的主要目的就是為了充分利用自發的體育組織機構,依托鎮體育中心、各村企業等的體育場地及設施,組織廣大鄉村居民經常開展體育活動,促進鄉村體育事業的發展。成立的體育健身俱樂部可以在組織體育活動時,協調及利用人脈關系和體育場地設施等,做到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共同舉辦各種綜合的體育活動。

篇3

(二)國內對文化創意產業鏈的研究

目前針對文化創意產業鏈的研究較鄉村旅游多出些許,但主要是從產業鏈視角出發針對于文化創意產業的研究。厲無畏,于雪梅(2007)認為培育創意人才,完善創意產業鏈是發展創意產業的重要環節。邢華(2009)認為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有賴于價值鏈的整合,并提出以產業鏈末端—版權貿易為主線整合產業鏈。陳少峰(2010)認為,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核心是產業鏈的經營與運作,產業持續發展的保障是產業鏈的縱向延伸、橫向擴展以及產業要素挖掘與整合??v向產業鏈的延伸,可表現為文化創意產業內、外部資源共享,即產業內、外融合;橫向產業鏈的拓展,可表現為產業功能的多元化發展,即產業規模效應的體現;產業要素的挖掘與整合,可表現為要素的優化配置,實現產業鏈的深度化和專業化經營。金元浦(2010)將文化創意產業的產業鏈概括為三個環節:第一環節,創意環節,秉承“創意為王”的理念;第二環節,生產環節,采取“內容為王”的措施;第三環節,銷售環節,堅持“眼球為王”、“渠道為王”策略。

(三)國內對創意旅游產業鏈的研究

國內針對于文化創意產業與旅游產業融合研究相對較多,且主要集中在融合的機理、路徑、模式及策略方面的研究,專家學者的研究已十分深入且系統,并且具有濃郁的中國特色。但從產業鏈視角出發對二者融合發展的研究相對較少,此外有關于鄉村旅游與文化創意產業融合方面的研究也十分欠缺,且主要集中在觀光農業與文化創意產業的融合方面,研究的不夠全面、系統、深入。柯涌暉,趙明,陳白璧(2011)認為閩臺旅游與文化創意產業融合發展提升了創意產業價值鏈,完善了旅游產業鏈條。李洋洋(2011)將文化創意產業與旅游產業融合的模式分為了延伸性型、重組型和滲透型三種,認為延伸型的產業融合模式出現在產業鏈的生產制作和消費環節,延伸了原有產業鏈條;重組型的產業融合模式解散了原有的產業鏈,構建了一種新型的產業鏈條;滲透型產業融合模式擴展了原有產業的價值鏈內涵,提高了產業增值能力。王愛玲(2009)以“紫海香堤藝術莊園”為實證研究對象,認為其成功是現代觀光農業與文化創意產業從產業鏈的設計、經營和營銷各環節充分融合的結果。

二、鄉村旅游產業發展面臨的主要問題

(一)鄉村意象不強,農耕文化盡失

“鄉土情結”是眾多鄉村旅游者的重要旅游動機,對鄉村景觀意象和鄉村文化意象的偏好,是實現鄉村旅游消費重要影響因素。但現階段,一方面受城市強勢文化侵入,本土文化弱化影響,另一方面受社區居民文化自覺、文化自豪、文化保護等意識欠缺影響,使得鄉村旅游地的傳統農耕文化流失,鄉村意象弱化。

(二)項目單一雷同,缺乏主題創意

鄉村旅游地的發展對“經濟精英”、“創意人才”有較強的依賴,但根據霍華德的“三磁鐵理論”,農村地區與城市相比在就業機會、人才聚集方面存在顯著劣勢,因此,在旅游開發上欠缺“創意大腦”;其次,由于鄉村旅游地的開發普遍存在融資困難,在鄉村旅游產業的創意環節的資金的投入十分有限,普遍是照搬照抄,且不結合本土地域優勢及特色,使得項目單一雷同,缺乏地域特色。

(三)鄉村環境惡化,生態功能弱化

鄉村旅游地普遍受到不同程度農業化學物質及廢棄物污染、污染企業轉移農村導致的工業污染、農村生活垃圾及污水污染。但受政府對農村污染控制問題還沒有系統的、足夠的重視,且財政渠道的資金來源不夠,扶持措施不力,以及居民的環境保護意識較差等因素影響,鄉村環境持續惡化,自然美、生態好的意象日益弱化。

(四)忽略市場調研,營銷模式固化

鄉村旅游地的營銷首先缺乏與市場的對接,鄉村旅游地自發進行市場調研及市場分析的鳳毛麟角,因此,營銷模式和手段的選擇沒有實際指向性。其次,鄉村旅游地的營銷模式落后,網絡營銷、植入式營銷、創意營銷及聯合營銷所占比重極低,全國范圍內建成“信息化鄉村旅游景區”的數量屈指可數。

三、鄉村旅游產業與文化創意產業融合建議

鄉村旅游產業可以與文化創意產業在產業鏈的各個環節進行互動融合,在第一個創意階段,要將鄉村旅游的發展思維融入到創意鄉村旅游研發、設計和資源規劃中;在第二個生產階段,將文化創意產業的“生產過程”作為“鄉村旅游產品”進行銷售,供旅游者觀摩;在第三個營銷階段,建立起文化產業現代化的營銷網絡,起到足夠吸引消費著注意力的目的,而在第二階段的鄉村旅游經歷則又刺激著文化創意產品的消費,在兩者的互動影響中,創意性文化旅游產業就形成了一定的文化創意旅游者;在第四個消費階段,與第三階段作用類似,在此階段,對創意鄉村旅游產品的消費產生感染效應,促使消費者對該文化創意相關的鄉村旅游感興趣,而反過來,在第二階段的旅游經歷又增加對該文化旅游產品的認同感;第五個后續環節,實質上是創意鄉村旅游產業鏈的延伸和重組,通過建設主題公園,舉辦展覽會、博覽會、展銷會、節慶等方式向旅游市場延伸,從而實現兩大產業的融合發展。

(一)創意環節

從創意鄉村旅游產業鏈的結構來看,創意鄉村旅游產業的形成依賴于鄉村旅游活動能帶來的大量人流、物流和資金流,且有吸引力的創意鄉村旅游產品所形成的核心要素。因此創意鄉村旅游產業鏈的建設要從創意環節入手。針對于鄉村旅游產業與文化創意產業在創意環節的融合階段,兩個產業可以在項目統籌規劃,資源整合利用,創意、創作相互借鑒等方面進行互動。具體說來,首先,應將鄉村旅游的發展思維融入到創意鄉村旅游產業的研發、設計和資源規劃中,立足鄉村旅游產業鄉村性的本質,深入挖掘鄉村旅游產業的特色,將鄉村旅游產業的特色資源作為創意鄉村旅游的創意素材,增強創意鄉村旅游產業的原創力;其次,立足于鄉村旅游產業的現有資源,融合文化創意產業的優勢資源,即:豐富的想象力和創造力;科技化和數字化的創意理念,實現鄉村旅游產業與文化創意產業在創意環節資源的互補融合。

(二)生產環節

針對于鄉村旅游產業與文化創意產業在生產環節的融合階段,一方面,將文化創意產業的“生產過程”作為“鄉村旅游產品”進行銷售,供鄉村旅游者觀摩,豐富創意鄉村旅游產業的產品素材,如:獨具創意的舞臺演出、創意影視作品、大型歌舞“秀”等等,都可以成為旅游體驗的過程;另一方面,將“鄉村旅游產品”進行創意性、藝術性及科學性的包裝和生產,供鄉村旅游者購買,提升創意鄉村旅游產業產品的綜合功能價值。

(三)營銷環節

針對于鄉村旅游產業與文化創意產業在營銷環節的融合階段,該環節決定了策劃、組織等環節成本的回收和盈利狀況,創意鄉村旅游產業的成功與否的關鍵在某種程度上取決于滿足觀眾的文化體驗質量,創意性鄉村旅游產品通過現代宣傳手段能更好的達到推廣效果,且大大增加對消費者的吸引力;而實際的旅游經歷又能刺激旅游者觀看、欣賞或購買創意鄉村旅游產品。如:影視作品通過現代電影技術能更好的展現實景旅游地,而且劇組拍攝往往能吸引眾多媒體跟蹤報道,對拍攝地會有直接或間接的宣傳作用;而實際的旅游經歷又能刺激消費者觀看相關影視作品。因此,在營銷主題、內容、形式、渠道等設置上,不拘泥于模式化的處理,實施靈活的富有創意的運用。

(四)消費環節

創意鄉村旅游產品的銷售是文化旅游產業鏈實現價值的最終環節。文化旅游消費者完成文化旅游產品的體驗和消費后,一次完整的文化旅游活動才實現。銷售環節是創意鄉村旅游產品與受眾互動體驗的關鍵環節,旅游者的滿足是保證創意鄉村旅游產業持續發展的保證。創意性鄉村旅游產品要具有很強的精神感染效應,成功的創意鄉村旅游產品必定滿足了旅游者的某種文化訴求或創意訴求,能刺激旅游者前往創意鄉村旅游地體驗;且旅游者在消費創意鄉村旅游產品時,其相關的旅游經歷又能增加對創意鄉村旅游產品的親切感和認同感。

(五)后續環節

創意鄉村旅游商品、知識產權的出讓、品牌的擴張、影視動漫等是創意鄉村旅游產業鏈的衍生環節。創意鄉村旅游消費結束后,一部分旅游者還可能購買相關的衍生產品,如《快樂星球》圖書、《印象·劉三姐》旅游演藝的光盤等。另外創意鄉村旅游品牌的擴張,創意鄉村旅游企業知識產權的出讓等。該環節能進一步挖掘和創造價值,對創意鄉村旅游產業鏈的發展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但長期以來,開展有針對性的創意鄉村旅游衍生項目的開發并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

篇4

一文本分析:從《和你在一起》談起

《和你在一起》是陳凱歌2002年的一部非常有影響的作品,講述了劉小春在北京學琴的經歷以及和莉莉、江老師的交往。影片的第一個段落即以舒緩寧靜的鏡頭勾勒了江南小鎮美麗恬靜的自然風光和熱情和諧的人際關系。為了比賽,劉小春來到了繁華的北京,首先進入他視野的是莉莉,在他驚訝、羨慕的主觀鏡頭里我們看到莉莉的奇裝異服以及嫵媚和。莉莉在影片中的身份是極端“曖昧”的,但不管是“二奶”還是“小姐”,她都是一個缺乏真情、金錢至上而良心未泯的享樂主義者。但在和劉小春接觸的過程中她的言行卻逐漸的發生變化,當得知小春賣了小提琴給她買那件大衣的時候,這種別人對她從未有過的好,給她內心以強烈的震撼。在影片最后她到火車站送行時,已經是一位穿著樸素、溫文爾雅的“良家婦女”形象。江老師也是如此,他生活邋遢、自命清高、與社會格格不入,有時候還愛沾小便宜,但卻有著對藝術純潔的熾熱之心。這樣一個復雜的矛盾體在和小春、劉成相處的過程中打開了封閉已舊的心門。在最后一次給小春上課時,他換了一身新衣服,整理了頭發,溫暖的陽光從窗外照在他的肩上,他最終拋棄了過去的生活,展露了自信的笑容。

毫無疑問是小春改善了莉莉、江老師的精神生態環境,讓他們的人生觀發生的變化。但是如果我們沒有忘記影片開始描繪的美麗的江南小鎮,就不應該忽視劉小春身上“外來者”的文化胎記,他的天真與淳樸浸潤著江南鄉村的寧靜與和諧,莉莉的漂泊、江老師的孤僻則與這個喧囂的城市緊密聯系在一起。在這座城市里,小春就是那個“天使”,“天堂”是“黑暗”的,而小春是光明的,“城市”是黑暗的,而“鄉村”是光明的。這是導演有意為之,如果說是音樂溝通了他們的心靈,那這音樂也是來自鄉村的音樂、感恩的音樂,而不是為了比賽、為了得獎演奏的音樂。所以當莉莉、江老師向小春報以深情的微笑的一刻,是他們自己、更是他們背后的文化向小春、更是向那個美麗和諧的鄉村文化表達著感謝并主動靠攏。另外,鄉村文化對城市文化的勝利在小春身上也體現的非常明顯——在最后的時刻,他放棄了“成功”的機會而選擇了和父親在一起、和“鄉村”在一起,他用行動證明沒有被這個城市同化。

在這部影片中有兩個不同的物理空間——“鄉村”(江南小鎮)和“城市”(北京),來自兩個空間的人裹挾著迥異的文化氣息和精神空間,在交往的過程中,來自“鄉村”的人對“城市”中的人施加了積極的影響,使其找到了人生的意義和文化的身份?!逗湍阍谝黄稹吩凇俺鞘小迸c“鄉村”的碰撞中選擇后者的價值取向在很多影片中存在著,典型的有《求求你表揚我》、《天下無賊》、《洗澡》。

《求求你表揚我》是黃建新最近導演的一部頗具內涵和寓意的新片,故事主要發生在楊勝利、楊紅旗、古國歌和歐陽花四人之間。楊勝利是早年的勞模,獎狀貼了滿滿一墻,特寫鏡頭下從獎狀上我們看到了的頭像,那是最能代表一個時代的標志。老人每年都有一部分補助,但他全捐了,現在得了重病,為了不給國家浪費錢,堅決不治療,唯一的愿望是兒子楊紅旗能受一次表揚。為了滿足父親的愿望,憨厚執著的楊紅旗到報社找到記者古國歌,說自己曾經救過一個叫歐陽花的女大學生,就在她要被人的時候,要求在報紙上登報表揚他。但古國歌在調查青春漂亮的歐陽花時,她卻否認了這件事,并且稱楊紅旗在誣陷她。就這樣,楊勝利老人走了,他沒有看到兒子被人表揚。后來證明是歐陽花在撒謊,但在古國歌面前她為自己做了這樣的辯護:“為什么死死的纏著這件事情不放?……一個表揚就真的那么重要嗎?就為了一個表揚,就為了一份虛榮,你們毀掉的是我的一生!難道你們不知道嗎?”這時“已經分不清對錯”的古國歌放棄了記者之一職業,來到北京。有一天在街上他“遇到”了已經失蹤的楊紅旗推著他“去世”的父親楊勝利,他們相視一笑,這一笑使古國歌悲涼的心靈無比溫暖起來。

影片中,楊紅旗與楊勝利是來自“鄉村”的,楊紅旗老實憨厚、體貼孝順,楊勝利一生奉獻、不圖回報,“什么時候這墻上能有一張獎狀是你的,爸也就心滿意足了”——渴盼兒子被人肯定是他最后的要求。古國歌、歐陽花都是城市中人,我們不能肯定歐陽花最后的道歉有多少的誠意,但古國歌的彷徨足可以說明他受的沖擊之大,從其最后的微笑中可以讀出在邂逅楊勝利——這一死而復生的鄉土文化后洋溢的幸福?!皠倮薄ⅰ凹t旗”、“國歌”試圖要把我們領入仿佛很久遠的時代。

《天下無賊》是馮小剛2004年的一部影片,具有商業片的所有元素。片中的王麗是一個慣偷,但因為懷上了孩子,母性的本能讓她有了懸崖勒馬的沖動。在其自我救贖的過程中,來自河北一大山里沒有父母的傻根無疑是重要的角色和力量。他堅信——狼都沒有傷過俺,人會害俺?人怎么比狼還壞?”正是他的毫無戒心,使本來已有悔意的王麗找到了人性回歸的扶梯。在這里我們固然無法武斷的認定王麗、王薄的所為在多大程度上受到“城市”的影響,但有一點是肯定的,導演選擇了一個來自“鄉村”的,正如他的名字——傻根一樣充滿著近乎原始的美德和憧憬的人來幫助王麗實現靈魂的涅槃,同時幫助導演完成這次敘事,這選擇本身即是對“鄉村”的肯定,因為他(導演或者王麗)無法從“城市”中找到拯救的力量。在馮小剛的影片中,這種力量除了在《天下無賊》顯現,還出現在《手機》里——嚴守一的奶奶。

《洗澡》是張揚1999年的一部作品,“父親”老劉長年累月的開著澡堂,他堅信澡堂不僅能洗干凈身體,還能洗干凈靈魂。多年未回家的大明因為誤會從深圳——最具商業氣息的城市趕來。父子兩人最初的關系是冷漠的、緊張的,大明不贊成父親開澡堂,而且本人也只洗淋浴。不想老劉犯病,大明只有留下來照管澡堂,正是從這時起大明才真正開始接觸洗澡,開始了解父親,思想慢慢發生了轉變。老劉在水中怡然離去,澡堂也被推倒了,不久就會有商業區在這里建起來。影片其實敘述了一個父與子的故事,充滿古典意味的父親是傳統人情、親情的化身,他的澡堂為人們提供了吐納眾生的暖氣融融的大家園;長子大明則是離家出走、下海經商的現代城市生活方式的符號指代,他最初對父親“洗澡業”的拒絕既是對父親的背叛也是對“鄉村”的背叛。當兒子在父親的教育下蟠然醒悟之后繼承父親的精神遺產,我們于是看到鄉村文化最終沖破了大明——城市符號所意指的城市文化的堤岸。

與以上有著同樣的精神文化指向的影片還有很多,比如《天上草原》(塞夫、麥麗絲導演,2002年)、《我的父親母親》(張藝謀導演,1999年)、《玻璃是透明的》(夏剛導演,1999年)、《美麗新世界》(施潤玖導演,1999年)、《那山那人那狗》(霍建起導演,1998年)等。

二兩種態度:滿懷希望和“老人”的離去

在這些影片中都存在著“鄉村”與“城市”的二元對立,盡管有些影片的“鄉村”沒有直接出場,比如《天下無賊》、《美麗新世界》、《玻璃是透明的》等,像《天上草原》中的“城市”也沒有通過鏡頭得到影像化的顯現,但它們在意義的層面上沒有缺席,僅僅是隱身而已,這種隱身與置換有時候是藝術因素與非藝術因素相互妥協的策略。總之,鄉村文化在與城市文化的邂逅中,帶來的“鄉村”氣息讓城市面貌為之一新,“鄉村”成了他們精神的綠洲和道德的皈依。在影片中導演都對鄉村文化表現出向往和留戀,給以肯定和謳歌,但在這一共同的旗幟下,他們對“鄉村”的未來和明天的生存卻表現出不同的態度——樂觀的或悲觀的,從影片中我們能讀出導演或興奮、或沉重、或發現希望、或看到絕望的不同的表情。

《和你在一起》是一部充滿希望的影片,小春在北京經歷了成長的陣痛,在得知自己的真實身份后依然在人生“成功”與“幸?!钡氖致房谏蠜Q絕的選擇了后者。影片以慢鏡頭來銘記小春和父親擊掌相慶的那一瞬間,來銘記莉莉和江老師樸素的穿戴和溫馨的笑容,加上周圍被感染的群眾,這一“大聯歡”的畫面贏得了大家的熱淚,也溫暖著大家的心房。導演對劉小春的回歸,對莉莉、江老師的轉變給予了積極的肯定,也為鄉村文化的明天描繪了一幅生機勃勃的藍圖。影片《天下無賊》中,傻根蕩滌了王麗、王薄的賊性,喚回了他們的人性,為了讓他活在天下無賊的夢里王薄甚至犧牲了生命。但傻根活了下來,他依然活在他的夢里,堅守他的信仰,繼續感染著身邊的人。

除了《和你在一起》、《天下無賊》,希望的曙光還在《天上草原》、《玻璃是透明的》等影片中閃爍。同時,在對待鄉村文化的前景上還有另外一種憂慮的聲音,在這一些影片中,有著非常典型的一個原型意象——“老人”及其離去?!袄先恕庇兄S富的經驗和文化積淀,他們作為家中的長者在特定的象征化語境中也就成為某一文化存在的證明,在他們身上集中了鄉村文化的精神氣質,有著傳統道德發出的人性呼喚,是一種權威和向心力,他們的離去,無疑也是一種終結,他們的死給影片蒙上了悲涼的色彩。

《求求你表揚我》中的楊勝利老人是最典型的,他是一個時代的縮影,也是一個時代的寄托,其淳樸的愛國情懷和對兒子的樸素要求讓古國歌、也讓觀眾唏噓不已,但他堅守的這種信念在崇尚個性和自我的歐陽花那里輕而易舉的就被“解構”掉了——“一個表揚就真的那么重要嗎?就為了一個表揚,就為了一份虛榮,你們毀掉的是我的一生!難道你們不知道嗎?”導演讓楊勝利死而復生,給古國歌一次想象性的撫慰和心靈懺悔的機會,但這個美麗的空想無疑“以樂景寫哀”更添了影片的悲涼。他的死帶走了所有的印有頭像的獎狀,帶走了一個眾人渴望獎狀、渴望為別人著想并被別人肯定的時代,一種迥異于城市天空的心靈空間?!断丛琛分械睦蟿⒁曢_澡堂為最幸福的職業,在這里,青年人重歸正途,家庭和睦如初,老人得享天倫之樂。他是澡堂最堅定的守衛者,也是澡堂這一傳統文化的堅定守衛者,盡管他最后的人生旅途改變了大明的人生航向,但這卻阻擋不住澡堂的滅亡,阻擋不住城市的擴張。當這一澡堂消失的時候,與之相伴隨的精神空間和文化空間也就一并消散在城市的上空,大明的轉變固然給鄉村文化以希望,但我們同時感覺到這希望在商業浪潮面前的無力和渺茫?!妒謾C》中嚴守一的“奶奶”也是意義深沉的符碼。她一直生活在老家里,是嚴守一的牽掛,而她對嚴守一的囑托更深沉。她知道費墨胸悶,就托人給他捎了紅棗,說“棗能補心”,費墨說:“這棗吃下去,責任很大?!本褪沁@位讓人感覺到“責任”的老人還是去世了。

綜觀這兩種態度,同樣是在對鄉村文化的肯定的前提下,后者比前者多了憂慮,也多了思索。它在給我們營造溫馨美麗的影像家園的時候,并沒有回避改革帶來的陣痛和生存的創傷。特別是《求求你表揚我》這部影片中,出現的矛盾沖突已經升級到一種仇恨的種子。

篇5

我國對于鄉村傳統文化保護與傳承應借鑒發達國家的經驗,實行區分不同層面的保護,至少應在非物質層面與物質層面開展保護。鄉村傳統文化是鄉村社會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和風俗習慣的總和,是鄉村社會人類生產與生活的總匯,影響和支配著鄉村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鄉村傳統文化的核心是非物質形態的(比如,鄉規民約、民間故事與傳說、鄉村文體活動、民間手工藝術、鄉土農事活動等),而鄉村傳統文化的外在表現形式又是物質形態的(比如,鄉村山水風貌、鄉村聚落、鄉村建筑、鄉土服飾等)。在非物質層面,保護與傳承的內容又分為思想層面和行為層面。思想層面包括:鄉村生活的獨特價值、鄉規民約、宗族組織與文化、孝文化、民歌與民謠、民間故事與傳說等;行為層面包括:農耕方式、鄉土農事活動、民間文體活動、民間手工藝術、傳統節慶活動等。在物質層面,保護與傳承的內容包括:鄉村自然風貌、鄉村傳統聚落、鄉村歷史建筑、不同地域的傳統鄉村服飾和民族服飾等。

3鄉村傳統文化保護與傳承的對策思路

3.1尋求鄉村傳統文化保護與傳承與經濟發展和生態發展的協調

從經濟角度看,鄉村傳統文化保護與傳承和經濟發展關系復雜。在物質生活水平低下的年代,出于滿足生存之需,鄉村傳統文化保護與傳承往往讓位于經濟發展;但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精神消費越來越受到重視,鄉村傳統文化保護與傳承的經濟價值逐漸展示出來,保護與傳承和經濟發展之間維系一種互促關系就成為可能。從生態角度看,鄉村傳統文化蘊含著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生態智慧,挖掘這些智慧有助于鄉村生態文明建設,有助于實現鄉村綠色發展。鄉村傳統文化保護與傳承在經濟、生態、文化、社會等方面具有多重作用,對于美麗鄉村建設意義重大??傊l村傳統文化保護與傳承和鄉村經濟發展之間存在復雜的關系,但在建設美麗鄉村的背景之下,兩者之間可以形成一種互促關系,能實現在鄉村經濟發展中保護與傳承、在保護與傳承中促進發展。

3.2探尋鄉村傳統文化保護與傳承的新模式

比較與借鑒發達國家在不同發展階段對鄉村傳統文化保護與傳承的經驗,吸收國內不同地域保護與傳承鄉村傳統文化的成功經驗,探尋鄉村傳統文化保護與傳承的科學規律、利益平衡杠桿、有效發展路徑和政府承擔的角色以及干預的手段等,歸納總結出保護與傳承我國鄉村傳統文化的新模式。具體可以通過選擇典型鄉村開展案例分析,深入了解鄉村傳統文化保護與傳承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有針對性地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新型模式,以促進我國鄉村傳統文化保護與傳承。

3.3構建鄉村傳統文化保護與傳承的新機制

鄉村傳統文化保護與傳承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需要系統地加以研究。在探尋保護與傳承的新型模式的基礎上,還要針對多重目標構建多重機制,并進一步確立政策支持體系和具體政府建議。針對鄉村傳統文化破碎化和主體性逐漸消失的現狀,要構建鄉村傳統文化認同的重建機制;針對城市文化等外來文化對鄉村傳統文化的沖擊,要構建鄉村文化自信的培育機制;以維系鄉村傳統文化保護與傳承和鄉村經濟發展的互促關系為目標,要構建以鄉村傳統文化為核心的鄉村文化產業發展機制;針對鄉村傳統文化保護與傳承成果會逐漸被周邊村鎮效仿并分享經濟利益的現實,要構建鄉村傳統文化保護與傳承成果的地域共享機制;針對政府在引導我國鄉村經濟發展中的獨特作用,要構建政府在鄉村傳統文化保護與傳承中的作用機制。

篇6

鄉村城市化亦稱鄉村城鎮化,體現的是農業人口轉化為非農業人口并向城鎮性質的居民點集聚。鄉村地區轉變為城市地區或在鄉村地域中城市要素逐漸增長的過程。鄉村城市化是一個復合的動力系統,工業化是城市化初始階段的主導推力,隨著我國農業經濟向工業經濟的結構轉型和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體制轉型的“雙重轉型”的不斷推進。鄉村城市化已經與市場化和國際化取向的改革緊密相關,超越了工業化的范疇。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加快推進城鄉一體化的進程中,探索和優化鄉村城市化的動力已經成為各界關注的重要命題。旅游開發是近些年來鄉村地區加快發展的重要依托,深入分析鄉村城市化進程中的旅游影響機制及動力系統,科學審視鄉村旅游地的城市化效應及程度界定,進而提出相應的調控對策,不僅對于鄉村旅游的可持續發展發揮積極的指導作用,同時對于優化農村產業結構,調控城市化動力機制,科學推進鄉村城市化進程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

二、旅游影響研究述略及效應評析

旅游活動對地區的影響研究是一個非常復雜的議題,旅游從本質上講是旅游行為的空間移動,這一動態的移動過程帶來的影響層面主要涉及經濟發展、生態環境和社會文化三個方面,這也解釋了現有相關成果的研究視角源于地理學、人類學和社會學等三個學科的原因。從地理學的視角來看,旅游本身由三個主要成分組成,即旅游客源地、旅游目的地和聯系客源地與目的地之間的旅游通道。其中,旅游目的地研究是其中的主體,Smith(1978)認為不同類型的旅游者對旅游目的地的影響具有一定的規律;Doxey(1976)對目的地居民的態度進行了研究,并提出了著名的“憤怒指數”。而旅游影響機制的效應研究,則以Butler(1980)提出的旅游目的地生命周期理論為代表,他認為旅游者數量、類型和發展歷史是影響旅游目的地不同發展階段的決定因素,從而形成不同程度和形式的旅游影響,進而奠定了地理學視角的旅游影響研究的基本基調,即從旅游地主客關系的角度探討旅游活動對旅游目的地的影響,輔之以生命周期的不同階段的理論闡釋,形成了日趨復雜的研究框架。這種傾向性對國內的相關研究產生了極強的示范效應和導向作用。1980年代以來,國內旅游地理學界關于旅游影響的研究全部集中在旅游者以及旅游地居民對旅游影響的感知與態度的分析方面,且這些研究基本上都是針對某一類型的案例地開展實證研究。

1963年,人類學學者努涅斯(Nunez)發表題為《一個墨西哥山村開展周末旅游帶來的影響》的論文,標志著人類學學者開始關注旅游研究,并于20世紀70年代在西方全面興起。人類學視角的研究重點主要從目的地居民、游客以及客源地社會三個不同視角進行深入探究,認為旅游過程是旅游者與東道主進行文化接觸和碰撞的過程,其中包含著不同文化、亞文化之間的交流與融合。社會學的視角則主要從社會系統的整體角度來研究社會的結構、功能和現象的發生和發展規律。英國社會學家洱瑞(Urry,1990)提出,旅游社會學研究的意義在于:“通過對旅游現象和非旅游現象(即日常實踐和‘正常社會’)的對比研究,來揭示本來不易為人發覺的‘正常社會’的問題和矛盾。”這是建構旅游社會學的基礎素材之一,通過二三十年的持續關注,學術界對旅游社會學涉及的論題主要包括:旅游活動過程的特征、接待地社會壓力的成因、旅游業發展對接待地社會的影響、旅游與風情民俗資源的關系及相互影響、旅游者群體及其與接待地關系、旅游的現代化和原始化以及旅游者群體、個體和旅游系統等等。

從旅游影響的三重學科剖面(圖1)的研究態勢上可以看出,旅游影響的空間概念體現在居民和旅游者對目的地旅游現象形成的空間感知和心理體驗。旅游經營帶來了目的地商業化和城市化現象的加劇,這顯然給旅游目的地的社會結構帶來了深度變革;在本地文化與旅游者帶來的外來文化的機制耦合中,文化的交鋒與碰撞、目的地文化的本真性特點與外來文化的多元性一直是難以化解的矛盾,這種交織的過程對旅游目的地的形象進行不斷地調整與修正。

三、鄉村城市化進程中的旅游影響機制

(一)旅游影響視角下的鄉村城市化動力機制

在人類社會發展歷程中,人口和經濟活動逐步向城鎮地區轉移和集中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社會現象。18世紀中葉英國產業革命以來,工業化的興起有力地推動了城市化進程。城市化表現了人類生產與生活方式的變化,在城市化進程中,農村人口轉化為城市人口的趨勢加快,各類城市形態不斷出現并得以豐富和完善。從本質上講,城市化體現了城市和鄉村的雙重視角,鄉村地區的城市化處于城市化的末端,是城市化進程的基礎層次。

鄉村城市化的傳統模式是農村社區、鄉鎮企業、農民家庭或個人等民間力量發動的一種由市場力量推動形成的誘致性制度變遷模式。推動城市化過程所需的動力的產生機制以及維持和改善這種機制的各種經濟關系、組織制度等是一個綜合體系。無論是學術界早期提出的二元城市化動力機制,還是自上而下的城市化發展機制等,鄉村城市化都具有相同或相近的發生機理,都是在市場機制作用下,由農村經濟利益主體在響應產業非農化獲利機會時自發倡導和組織來促成的。鄉村城市化的路徑一般從鄉村工業開始,通過發展鄉村工業,讓農民直接享受到工業、非農化的利益,進而逐步實現城鎮化。在這一過程中,市場化始終是鄉村城市化的基本準則,農業、農村、農民是鄉村城市化的利益相關者。

鄉村城市化的動力機制總體上可以歸納為三個層次、八重動力(圖2)。其中,宏觀層次主要體現在農村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中觀層次的動力集中體現在農村工業化進程的加快、第三產業的迅猛發展以及各個層面的政策與制度措施的推動。微觀層次的動力相對復雜,可以概況為三個方面,即農民對生活質量需求的變化、農村地區勞動力、資本、技術等要素流動的加快,以及旅游影響帶來的促動。這一動力體系在市場機制和城鄉互動的交互作用下,鄉村地區在產業結構、人口結構、經濟結構、聚落結構以及制度結構等方面發生了深刻變化,即第二、三產業的比重明顯加大,剩余勞動力轉移加快、非農人口比重增加,經濟發展水平明顯提升,人們聚居方式發生顯著變化,鄉村地區的社會關系面臨新一輪的重構等。

旅游影響對鄉村城市化進程的推動,主要體現在鄉村旅游的發展質量和綜合效益上,旅游影響并非推動鄉村城市化的主要動力,但其潛在的作用顯然也不能低估,判定這種作用的程度,可從以下幾方面加以理解:(1)鄉村產業結構形態決定著旅游對城市化的貢獻程度,依托旅游業發展地方經濟的鄉村地區,旅游影響顯然是推動城市化的主導動力;(2)旅游影響的作用機理應從鄉村作為旅游目的地和客源地的雙重視角加以解讀,以往的諸多研究多是從目的地的視角加以分析探討,這顯然是有失偏頗的,鄉村地作為客源輸出地,將會加速農民對旅游的認知,有助于城市化程度的逐步提升。(3)旅游影響對鄉村地區而言,是一個復合的影響系統,將對旅游地的社會、文化、經濟等形成多元化的推動力,由此形成的城市化效應是一個各種要素兼顧并能保持協同發展的良性格局,而單純的工業化催生的城市化現象顯然達不到這種效果。簡而言之,旅游引發的城市化能夠對其他產業形成的城市化發揮補充、提高和優化的作用。

(二)旅游影響下的鄉村城市化動力構成

城鎮的發展基于兩種動力,一種是向心集聚的力量,另一種是離心擴散的力量。一般說來,城市發展的向心過程和離心過程貫穿于城市化的全過程,但是城市發展的初、中期以向心集聚的力量為主,中后期則以離心擴散的力量為主。自1990年代以來,城市化出現了新的趨勢,即多元城市化動力替代以往一元或二元城市化動力。在鄉村旅游開發由政府主導向市場主導的轉變過程中,其中的形成機理愈發復雜,多元化和多層次性特點日趨明顯。

1旅游消費觀念的異化是鄉村城市化的基礎動力。旅游業和經濟發展水平、國民可支配收入水平、生活方式的轉變等因素休戚相關。閑暇時間、非必要性開支和旅游動力是產生旅游意愿的三個條件。旅游活動的初期形態多是以觀光游覽為主,之后開始向休閑、度假、體驗、健身等方向轉變。當城市旅游、知名景點景區成為旅游者旅游行為的普遍載體之后,旅游消費觀念的轉變促使旅游者關注新的旅游形式,鄉村旅游迎合了這一市場需求,其獨特性優勢開始成為旅游業的新生力量,研究旅游引發的鄉村城市化問題不能忽視這一前提條件。

2文化生態的異質性是鄉村城市化的原發動力。旅游作為城市化的一種動力,既可以在城市化中后期發生作用,使城市經濟轉型或城市功能多元化,也可以作為城市化的原動力,使城市從無到有,從小到大,使其發生質的飛躍[22J。旅游對鄉村城市化的初始動力是鄉村文化生態的異質性優勢。鄉村聚落景觀的獨特性、鄉村消費文化的生態性、鄉村自然和人文環境的本真性等優勢已然成為吸引外來游客的重要引力,由之形成了旅游流的集聚,帶動了鄉村旅游目的地相關城市功能要素的聚集與完善。

3政策效應和開發成本是鄉村城市化的誘導動力。自1992年以來,國家旅游局每年推出特定的旅游主題。其中,1995年的“民俗風情游”、1998年的“華夏城鄉游”、2002年的“中國民間藝術游”、2006年的“中國鄉村游”、2007年的“中國和諧城鄉游”都對鄉村旅游的發展發揮了直接的推動作用,結合近一段時期“擴內需、保增長”的經濟發展要求,各地紛紛通過發放旅游消費券等形式加大對鄉村旅游的宣傳和推廣。在政策效應和市場機制的層層推進下,鄉村旅游呈現出迅猛的發展勢頭。比較而言,鄉村旅游具有很強的開發優勢,在規劃要素、土地成本、勞動力、相關政策等方面容易獲得額外的“關照”,開發成本的經濟性也對鄉村城市化產生了積極作用。

4鄉村經濟文化發展需要是城市化發展的根本動力。在鄉村城市化發展的動力因素中,旅游是推動城市化發展的特殊因素。鄉村地區為加快旅游開發而衍生出多種產業要素,這為農村剩余勞動力的有效轉移創設了新環境,相比較于進城務工等異地轉移方式,鄉村旅游對剩余勞動力的安置既是一種高效的就地轉移,同時也是相對于農業生產周期的錯峰式轉移。農業人口向非農人口轉移的結果是,以旅游業為載體的城市化現象開始成為當地經濟發展的重要特征。鄉村旅游的發展可以將現代服務業和現代管理的理念引入農村,有利于增強農民的主人翁意識,促進鄉村的民主管理。同時,當傳統的以工業化為主導的城市化驅動模式面臨發展中的瓶頸時,旅游將成為鄉村產業結構調整與產業水平提升的優勢產業。

由旅游消費觀念的轉變、鄉村文化生態的特征、鄉村旅游的開發特點以及政策導向和基于鄉村自身經濟發展的需要四方面共同構成了鄉村城市化的動力機制,彼此相互作用,形成了基于旅游影響的鄉村城市

四、鄉村旅游地的城市化效應及程度界定

鄉村旅游以各種類型的鄉村為背景,以能夠吸引旅游者的旅游吸引物為載體,以滿足旅游者觀光、休閑、度假、健身、學習等各種旅游需求為目的的旅游活動。鄉村性作為鄉村旅游吸引物的主要特性,是界定鄉村旅游的關鍵,也是研究旅游影響下鄉村城市化的前提條件。

(一)鄉村旅游地城市化的表現

旅游引發的鄉村城市化主要表現在因旅游開發而引起的農村產業結構調整、農業人口向城鎮人口轉變、農村居民點形式向城鎮居民點形式轉化以及由此引發的鄉村聚落生態變遷的動態過程。旅游開發給鄉村城市化帶來了三方面的變化,一是鄉村人口由原來分散的農村居民點逐步向不同程度上相對集中的各類城鎮集結,鄉村空間格局發生顯著改變。二是鄉村地區土地利用方式發生轉變,產業結構發生明顯轉變,旅游資源和項目的開發在吸引大量旅游者的同時,外來的定居人口也逐漸增多,城鎮化程度不斷得到加強。三是鄉村聚落景觀發生明顯變化,各種旅游接待設施的建造與完善,在優化旅游服務環境的同時,也帶來了鄉村景觀人工化、異域化、旅游地風格主題化和商業化等現象的加劇。

(二)鄉村城市化效應的程度界定

旅游業“食、住、行、游、購、娛”的六大產業要素,在鄉村旅游發展中同樣有明確的體現,這種消費網絡結構的形成是鄉村城市化的重要推動力量。根據鄉村旅游引發的城市化程度的不同,可以分為適度城市化、過度城市化和滯后城市化三種類型。適度城市化能有效促進鄉村地區經濟和各項社會事業的全面和協調發展,過度城市化和滯后城市化都會對鄉村地區的發展帶來負面影響。對城市化程度的分析正是在這三種情況下尋求平衡。

(三)旅游開發引致的鄉村城市化效應表現

1適度城市化。適度城市化可以充分利用和整合鄉村地區的各類資源,加快鄉村地區的基礎設施建設,為鄉村經濟發展發揮助推作用。其次,適度的游客規??梢约訌娻l村社區的內外文化溝通,合理改善農村地區的文化生態,對改進農民的文化素質和思想觀念等有很大促進。第三,城市化促進了鄉村地區產業結構轉變,加快由傳統農業向非農業產業轉變,促進二、三產業的發展。第四,有效促進農村地區剩余勞動力轉移,就地轉移的模式可以有效避免因進城務工等轉移類型引發的鄉村空心化等問題。

2滯后城市化。城市化水平滯后的根源是對鄉村地區的“過度保護”,一些地方從節約投入的角度出發,認為鄉村地區的所有現象和行為都可以成為旅游活動的吸引物,“臟、亂、差”的旅游環境、缺乏專門治理的旅游接待設施等容易讓旅游者望而生畏,這顯然背離了鄉村旅游的開發初衷;城市化程度不足還會給鄉村居民帶來身份上的“優越感”,思想上的“固步自封”使其很難關注自身的文化素質和責任意識方面存在的問題,不愿意接近或者是純粹出于利益角度的粗放式旅游經營行為很難獲得旅游者的認可。同時,這種滯后效應使得鄉村旅游難以實現集聚效應和規模效應,農村地區社會分工不充分,農民就業環境很難得到改善,有效轉移農村剩余勞動力的作用就無從談起。

3過度城市化。鄉村旅游開發中的過度城市化帶來了一系列的負面效應,可以概括為以下幾方面:

(1)破壞鄉村地區的聚落結構和生態景觀

在經濟特征和自然環境、民族文化等因素的作用下,鄉村存在著種種居住方式和形態特征。這些特征是鄉村地區聚落形態的特色和精華,而不少地區在旅游開發過程中,臆想旅游者的消費心理,新建或改建一些與當地鄉村聚落景觀差異很大的接待設施。一些地區甚至出現了將古建筑推倒和盲目改建的現象,導致了個性化的“鄉村性”向同質化的“城市性”演變的現象。

(2)鄉村地區民俗文化舞臺化、娛樂化傾向加劇

豐富的民俗文化資源盡管是鄉村旅游開發的一大亮點,但事實情況是,不少地區一直缺乏科學的開發思路。鄉村旅游“急功近利”的開發套路使得許多旅游地盡可能地用舞臺化的形式、娛樂化的方式把當地文化呈現給游客,這種人為的文化表現形式使游客與當地社會隔離開來。這種做法積極的一面是使游客對鄉村居民和文化的探究壓力減小,在一定程度上保護了當地文化;消極的一面是讓旅游業蒙上了文化優越的色彩,表現的內容也多是鄉村文化的膚淺形式。

(3)商業化帶來了鄉村居民的邊緣化

根據巴特勒旅游地生命生命周期理論,鄉村旅游在進入發展階段后,政府政策的傾斜、游客量規模的增加吸引了大量的投資者。從利益相關的角度看,政府、投資者、居民成為鄉村旅游開發中的三方利益主體。在這一博弈環境中,地方政府的初衷容易被市場化的運作路徑所左右,投資者由于資本話語權會始終保持較強的談判能力,鄉村居民多處于一種邊緣化境地。鄉村居民主體地位的模糊,產生了兩方面的后果,一是商業化帶來了居住成本的增加,不少環境優美的鄉村地區,旅游開發之后的顯著變化是地價攀升或房價飛漲,鄉村居民往往無力分享經濟發展帶來的成果;二是鄉村地區淳樸的文化氣息開始被外來文化所浸染,鄉村社區的文化和價值觀開始發生變異,傳統鄉村景觀與現代文化景觀不協調等問題日益凸顯。

(4)鄉村地區出現了逆城市化的傾向

逆城市化是城市化過度發展的必然結果,造成逆城市化的原因主要是城市人口過于密集、環境惡化、地價房租昂貴、生活質量下降等引起人口向環境優美、地價房租便宜的郊區、衛星城等鄉村地遷移。鄉村旅游成為承接這種轉移“任務”的載體。鄉村居住環境的優勢、交通基礎設施的改善,加大了城市景觀對鄉村景觀的影響,這種“侵蝕行為”使得不少鄉村的“城市性”特點越來越明顯。

五、鄉村旅游地城市化的調控對策

(一)科學規劃開發區域。營造鄉村氛圍

鄉村旅游規劃與開發要樹立“區域——城市——鄉村社區——鄉村旅游地”的多元開發維度,從“資源——產品——市場”的互動層面來規劃開發區域。參與鄉村旅游規劃的人員應包括旅游地理、經濟管理、人文歷史等學科背景的專家構成,本著保護第一、開發第二的指導思想編制旅游總體規劃或概念性規劃。在此基礎上,鄉村景觀資源應由景觀園林、建筑等專業人員來完成規劃的空間設計和景觀布局。鄉村旅游的景觀應從體驗的角度出發,通過個人體驗的作用使“景”與“觀”和諧統一,營造一種天然意趣、田園詩化的獨特鄉村氛圍。

(二)重塑鄉村文化形象。凸顯鄉村優勢

在鄉村旅游開發中,注意保護好“鄉村性”的優勢是避免過度城市化問題的前提。為此,首先要依托鄉村既有的空間布局對鄉村進行規劃和建設,防止破壞鄉村“原生態”特質的粗線條模式。其次,要積極采取各種措施保護鄉土文化、鄉間民俗在旅游開發中的“神秘性”。城市化的旅游規劃往往是一類“公園化”、“廣場化”、“舞臺化”的模式。在鄉村旅游開發和發展進程中,消除和避免這一現象的根本途徑是從鄉村旅游地的地脈和文脈出發,本著生態循環、文化保護、永續利用的指導方針,來開展鄉村旅游的規劃和設計。

在開發過程中,應從當地眾多的旅游景觀中發掘出最能代表地方文化的文化景觀并從中提煉出主題,以主題為基礎進行特色分區。通過對不同區域的非具象和抽象的規劃設計,用具象的形態生動地表達出特定的景觀形象。在鄉土建筑風貌的塑造中,建筑風格應結合當地鄉土建筑特色,避免不合理的異域文化侵蝕鄉村聚落景觀的原始風貌。

(三)加快產業結構調整,延伸旅游效應

鄉村地區在確立了旅游開發的主體地位之后,合理設計和調整產業結構是必須要考慮的重要命題。首先,加快轉變傳統的農業生產方式,促進綠色農業、無公害農業的推廣。其次,科學調整農村地區的產業結構類型,地方政府要在招商引資過程中設置“門檻”,強化基于環境保護的產業準入制度。鄉村旅游是當地產業鏈條的主體,如摻雜其他工業元素,特別是污染嚴重、能耗高的工業項目很容易失去本真,從而產生“一損俱損”的局面。第三,結合新農村建設的政策要求,合理推進農村地區的城鎮化建設,政府應把一些小城鎮按旅游集鎮的風貌進行控制,使其本身就成為旅游吸引物之一。同時,依托這些農村小城鎮發展旅游商貿流通業,如農副產品的深加工、旅游紀念品的生產與銷售等,使小城鎮成為承接鄉村旅游一體化發展的中轉站。

(四)合理布局和完善旅游開發的產業要素

鄉村旅游開發的初期階段,重點突出三方面的功能特性,即居住功能、農業生產功能和旅游接待服務功能。旅游引發的鄉村城市化,其實質是旅游產業的城市化。旅游是綜合性很強的產業,除了產品體系服務功能外,還包括支撐體系服務功能,如游客的休息坐臥、游客安全保護、標識導引服務等。產業要素的完善應立足鄉村實際,例如針對游客住宿問題,鄉村社區應充分利用現有民宅,改善用電、用水及衛生等基礎設施條件,建造一些農家客棧以滿足游客住宿之需。另外,鄉村旅游地的不斷發展會使其功能組成日趨多樣化,比如一些商務、會務活動可能進入旅游地,這些設施的空間布局與要素體系建設要進行科學論證、有序開發。

(五)建構鄉村旅游開發中的資本和人力資源平臺

篇7

鄉村文化離散意味著傳統社會特質的破壞,農村社會處于多變的、不穩定、不完整狀態。

(一)鄉村社會邊緣化與鄉村文化的虛化

鄉村文化因其自然、淳樸而獨到的文化品格而具有獨特的文化價值,但在城市化、現代化進程中,鄉村社會完全處于劣勢和被動的地位。據調查,當今鄉村娛樂呈現出一種光怪陸離的色彩。許多地方村民娛樂時間趨于標準化,以往民間藝術、傳統節日形成的狂歡逐漸逝去,國家法定節日和一些“洋節”成了鄉村娛樂的借口;在娛樂方式上,傳統與現代并存,但現代娛樂方式逐漸占據主動。許多民間藝術要么后繼無人,要么缺少市場,逐漸被城市強勢文化所淹沒。

在一切以金錢為價值標準壓力下,鄉村本土文化秩序也解體了。正如瑪格麗特?米德所言的以年長者為主導的前喻文化迅速向以年輕人為主導的后喻文化過渡,年長者在鄉村文化秩序中迅速邊緣化?!切┙洕系某晒φ咔∏∮诌h離鄉村生活,對于當下的鄉村文化生活秩序而言,他們處于一種不在場的狀態,不足以積極介入鄉村文化秩序的積極建設之中,鄉村本土文化秩序瓦解也在意料之中了。更為關鍵的是鄉村文化價值體系的解體,利益的驅動幾乎淹沒一切傳統鄉村社會文化價值,而成為鄉村社會的最高主宰。鄉村生活已逐漸失去了自己獨到的文化精神的內涵。

(二)鄉村價值空心化

由于城市化進程,鄉村出現人才資源的空心化,并由此帶來價值空心化。大量統計數據表明農村大部分青壯勞力都常年或不定期脫離了農村生產實踐。因為人才的大量流失,土地粗放經營、糧食種植單一化、鄉村基層組織渙散、鄉村人際關系疏離、傳統文化和手藝后繼無人、老無所養、少無所教等后果已經日漸顯現出來。因此,黃波斷言,鄉村不再是一個讓人心靈安妥的地方,在精神層面,當下的鄉村還有沒有獨具的價值已成疑問,當然更無法輸出價值,無法成為社會中重要的一極了。

(三)鄉村倫理危機

傳統的鄉村倫理對維系農村的社會秩序、傳承中華文化都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但在城市化、市場化進程中,城市的“文明”和“非文明”會同時影響或侵蝕農村原有的文化根基,鄉村價值取向前所未有的混亂、多元、模糊。

隨著現代性的因素的影響,傳統社會的倫理價值逐漸被拋棄。家庭失和、鄰里失信、古道熱腸的善舉日少,圖名逐利日多,鄉村吸引力減弱、公德操守缺乏、恣意破壞生態增多等,相當一部分農民特別是青年農民對傳統價值觀已不大認同或存在認同困難。但現代化的思想和觀念并沒有建立起來,或者說沒有成為當代農村主流的價值觀。

二、鄉村文化危機的原因分析

第一,從歷史上看,鄉村文化危機實際是中國傳統文化命運的縮影。在中國社會從傳統到現代的轉型過程中,傳統文化的核心價值在歷次劫難或追捧中變得模糊了?;诂F代性的追求,“城市”就會被當做是富裕、文明的象征、文化的中心,而農村則是貧窮的、野蠻的,是文化的沙漠。本來,中國幾千年的封建社會遺留給鄉村文化的并不都是田園牧歌式的溫馨與浪漫,對鄉村文化中的封建、愚昧、渙散、狹隘、偏執等落后思想和觀念進行清理也是必然的。但是,鑒于中國鄉村社會的現代化進程是非線性的,前現代因素、現代因素、后現代因素同時存在,三者交合在一起大大增加了文化轉換的難度。一方面是文化發展中前現代因素與現代因素的緊張;另一方面是后現代因素與現代因素的緊張,后現代因素是對現代的消解和解構,使得現代性撲朔迷離,很難予以準確把握,而現代因素的發展受到嚴重影響。

現代化往往意味著標準化、同質化、產業化和規?;?,而鄉村文化最大的特點就是差異性,而且受方言、風俗習慣、等影響,具有一定的封閉性,無形中加大了傳承的難度。

第二,從文化生長的環境看,當鄉土中國變成離土中國,鄉村文化賴以存在的物質基礎和社會環境遭到破壞后,故鄉只是一種形而上的仰望。先生說過,中國文化是土地里長出來的,離開了土地就沒法生存。鄉村文化的解體,其核心正在于傳統鄉村生活方式的土崩瓦解。改革開放以來,農民經濟生活方式發生了重大變化。一是的實施,由原來的集體經濟轉向農村分散經營機制,村民觀念中的集體意識逐漸淡化。二是20世紀90年代以后,大量農民離土又離鄉,農村人際關系離散,傳統倫理約束力下降。農民的流動改變了鄉土社會的基本構成,也改變了鄉村文化和風俗習慣,轉型中的鄉村出現文化斷層。三是鄉村工業化對鄉村生態環境的破壞,鄉村文化賴以存在的那種和諧與寧靜不復存在。四是現代農業與生態保護之間的矛盾?,F代技術的運用和推廣,極大地提高了農業勞動生產力,但同時也淡化了人們對自然的崇拜意識和對動植物的禁忌保護,這種建構人與環境關系的文化觀念與宗教意識在現代社會日漸式微。失去敬畏的鄉村文化自然也就沒有約束力了。

第三,從文化傳播方面看,伴隨著廣播、電視、網絡、手機等現代傳播手段的普及,鄉村文化消費已經越來越和城市同步,都市強勢文化之下,鄉村文化日漸萎縮。首先,從娛樂方式上看,村民過去群眾性和組織性的文娛方式被自主的休閑方式所代替,一些群眾性的文娛活動諸如耍獅子、唱大戲等娛樂活動難以開展。其次,從傳播內容上看,媒體的目光始終緊盯在城市受眾上,對于消費能力較低的農村受眾,則普遍采取放棄的做法。反映農村生活的作品要么太少,要么虛假。農民只能被動地接受來自“文化高地”的信息。而真正的都市文化、現代文化并沒有或未能真正走近農民,消費主義文化伴隨著各種精神產品和物質產品幾乎所毫無懸念地占領了農村市場,鄉民在這些貌似先進的強勢文化面前必然會惶恐、焦慮,對自己固守的價值觀產生懷疑、鄙視甚至完全放棄。

三、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統領鄉村文化建設

(一)鄉村文化的整合與構建意義重大

首先,有利于重建農民的生活價值,解決過渡時期農民,特別是80、90后年輕農民的歸宿(重要的是精神歸宿)問題。西方發達國家城市化進程一般都經歷了上百年的時間,考慮到國情和經濟發展水平,中國完成城市化的時間可能還要長。其實,即便是城市化率達到了現代化水平,農民的市民化程度也不會同步完成。從這個意義上看,重視鄉村文化建設不僅具有經濟學上的意義,更具有社會意義。正如賀雪峰所看到的那樣:“在可以預見的未來50年,農村人口只能十分緩慢地轉移進入城市,農村人口將長期保持一個相當龐大的數量。農村目前‘溫飽有余,小康不足’的狀況也將長期延續?!边@就意味著農村依然是多數農民最終的歸宿。

其次,有利于激發起新農村建設所需要的農民的主體意識和現代意識,增強村莊的文明程度和凝聚力。黨的十七大報告指出,要“培育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發揮億萬農民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主體作用”。農民是農村社會實踐的主體,缺少農民參與的新農村建設是沒有根基的,沒有對億萬農民進行精神洗禮的新農村建設也是有缺陷的。但在各地鄉村建設中,我們看到農民卻在這場關切自身利益的建設中作為一個整體失語了。據中國網的一項調查表明,80%的農民聽說過新農村建設,但80%的人又對其內容知之甚少,還有24.8%的農民表現淡漠懷疑和悲觀。對新農村建設主要靠誰,只有14.4%的受訪者認為靠農民。這種現象的出現既和政府的動員機制不到位有關,更和常年在外的農民對農村建設缺少熱情和支持有關。

(二)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統領鄉村文化建設

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提出:“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社會思潮,尊重差異,包容多樣最大限度地形成社會共識”。與一般價值體系相比,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具有時代的先進性、超越各種局部利益的超脫性、以及作為主流意識形態的權威性,決定了其能在鄉村離散文化的整合中發揮其他文化所難以發揮的作用。

第一,只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才能整合鄉村文化建設。從理論上看,核心價值體系社會意識形態的本質體現,反映了社會發展的內在要求和趨勢,體現了統治階級的根本利益,規范著大多數人的思想、行為和穩定秩序。因此,核心價值體系不僅作用于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而且對于每個社會成員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都施加著深刻的影響。從現實看,首先,中國正在向文化大國方向邁進,核心價值體系是文化建設的關鍵,沒有核心價值體系的引領和統領,中國難成真正的文化大國,充其量只是世界強勢文化的殖民地或市場。其次,我國是個農民人數占多數的國家,鄉村建設成敗既關系整個國家建設成敗,也關系到廣大鄉村自身特有文化的傳承與發展。當前,鄉村文化內生乏力,各種外來文化又良莠不齊令鄉村無所適從,當代中國的鄉村文化建設既不可能簡單回到過去,以傳統文化統領,也不可能照搬西方現代化理論,中國特色的鄉村文化建設只能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精神導向。

第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可以豐富農民的精神世界,重建鄉村文化尊嚴。賀雪峰在他的《鄉村的前途》一書中表達了這樣的思想:“我希望重建田園牧歌的生活,……勞作是有的,卻不需要透支體力;消費是有的,卻不追求奢華;閑暇是有的,卻不空虛無聊。總之,農民的生活是幸福的,卻不是依靠高消費來獲得的,因為農民沒有可以高消費的收入條件?!贝罅康难芯亢褪吕砻鳎斀襦l村的貧困不僅僅是物質上的相對貧困,而是到處可見觸目驚心的精神貧困,這種精神貧困不僅存在于物質生活水平貧窮的地去,同樣也存在于物質生活比較甚至非常富裕的地區消費主義文化成為許多地方農村生活的主宰意識形態,農民對自我價值的認知完全趨于利益化,錢成了衡量自我價值的唯一標準。重建農村的價值系統,目的是為了改變農民的生活方式,使他們擺脫消費主義和享受主義的腐蝕性影響,從而擁有一種更加健康的生活方式。而要改變農民的生活方式,首先是要建構一種農民能夠認同、接受的文化價值系統。當然,在城市作為一個參照系存在時,如何說服農民不去攀比是困難的。因此,鄉村價值重建實際應該是一場全民的文藝復興運動。只有在全社會形成一套正向的、積極的價值系統,鄉村價值重建才能順利實現。

參考文獻:

1、陳錦曉.我國農村離散狀況分析[J].安徽農業科學,2008(31).

2、王華.視像主導與鄉村生活――有關大眾娛樂的一次文化研究[J].天涯,2010(2).

3、黃波.富人治村的背后是鄉村價值空心化[EB/OL].省略/commerce/2009-11-11/465795.shtml,2009-11-11.

4、賀雪峰.鄉村研究的國情意識[M].湖北人民出版社,2004.

5、國情報告:農民視角的新農村建設[DB/OL].中國網.

篇8

在我國逐步實現現代化、工業化和城鎮化的過程中,由于外來文化的強勢介入,鄉村文化沒能堅守自身的文化特質,在時代洪流中逐漸衰落,鄉村社會正面臨著嚴重的文化沖突。在這樣一個文化語境中,鄉村教師作為鄉村社會中為數不多的文化人面臨著日益嚴重的身份認同危機。

一、鄉村教師身份認同危機的表現

鄉村教師作為一個“身份”的標記,“包含了制度性的‘權利’(rights)和心理性的‘認同’(identity)兩個組成要 素”,它既是個人認同的身份,又是制度賦予的身份,也是社會認可的身份,是個性和社會性的有機統一。具體來講,鄉村教師身份認同危機體現在其專業身份、文化身份、社會身份和個體身份上。

1.作為教師的專業身份

在過去相對靜止的社會中,知識更新換代速度較慢,鄉村教師憑著自己上學期間所學的知識尚能應付日常的教育教學??墒?,隨著社會的發展,特別是近幾年課程改革的實施,鄉村教師在教學觀念、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方面越來越難適應形勢的需要。在多數農村學校,自然環境惡劣、信息閉塞、工作壓力大,鄉村教師特別是一些年輕教師對于教書育人的信心不足,出現了“懶教”和“厭教”的現象。于是,很多家長不再相信鄉村教育和鄉村教師,紛紛將自己的孩子送到條件較好的城鎮里學習,鄉村教師陷入了理想與現實矛盾的專業發展困境。

2.作為知識分子的文化身份

鄉村教師除了具有教師的身份以外,還是一個名副其實的文化人,是鄉村社會中唯一以知識為職業的知識分子。所謂鄉村教師的知識分子的文化身份就是指鄉村教師代表的文化性和公共性。除了教書育人,他們還應具有敏銳的社會意識和為公眾服務的精神??墒?,當前的鄉村教師卻嚴重缺乏這種社會意識和公共責任,自覺或者不自覺地放棄了應有的文化擔當,面對著代表主流形態的城市文化,逐漸迷失自我,陷入尷尬的文化困境中?!跋抡n的鐘聲已經敲響,知識分子的‘導師’身份已經自行消解”。作為身處鄉村社會中的知識分子,鄉村教師們公共精神在日益狹窄的科學化和專業化教育的擠壓下,在城市化、工業化和市場化浪潮的壓抑下,被不同程度地削弱了,相當一部分鄉村教師甚至已經喪失了文化想象力和價值認同的能力。

3.作為鄉村人的社會身份

我國多數的年輕鄉村教師是在“離農教育”的環境中成長起來的,接受的是城市教育,最后大多是無奈地回歸到鄉村中去的。他們普遍具有“學歷高、追求多、住得遠、跑得快”的特點。鄉村教師居于鄉村,卻一直想逃離鄉村,對城市充滿著向往,他們不愿參與鄉村事務,不跟鄉村人交流,對鄉土人情缺乏了解,對鄉土文化選擇漠視。在鄉村公共事務的活動中,鄉村教師不自覺地蛻變為“他者”身份,成為鄉村社會中最熟悉的陌生人。梁漱溟曾經指出:“如果政治家或教育家,站在鄉村外頭說,‘我給你們辦個小學吧’,一上手即與其本身隔離,一定是辦不好的?!?/p>

4.作為世俗人的個體身份

二、文化沖突下的鄉村教師身份認同危機

鄉村教師的身份認同是結構性和建構性的有機統一。所謂結構性的身份認同指的是制度文化、傳統文化和社會文化對鄉村教師身份的形塑;所謂建構性的身份認同指的是個體自我價值和地位的主動確認和選擇。教育是一種文化現象,是文化的一種生命機制。鄉村教師出現的身份認同危機實際上是文化認同危機。從文化沖突的角度分析鄉村教師身份認同危機對于我們從根本上理解鄉村教師的處境具有重要的意義。

1.物態文化的沖突

物態文化以知識觀為主要表征。對于鄉村學校和鄉村教師來講,徹底轉變知識觀是一件不太現實的事情。由于知識觀的錯位,或者是知識類型的相互沖突,許多鄉村教師陷入了文化困境,出現了專業身份的焦慮和迷失。在教育教學過程中,鄉村教師面臨的難題是,到底選擇普世知識(城市知識)還是地方知識;是選擇科學知識還是人文知識;是選擇專家知識還是個體知識;是選擇理論知識還是實踐性知識。雖然這并不是一個非此即彼的零和游戲,但是在操作過程中卻是一個非常現實的兩難選擇。運行十多年的新課程改革,以及目前正在如火如荼地開展著的“國培計劃”和“省培計劃”,基本上是在政策的指引下,根據教育專家的指導,面向城市進行的。傳統思維方式和行為習慣已經不再適用,對這樣新的知識觀又比較陌生,很多鄉村教師因此茫然不知所措。以小見大,這反映的是一個共性問題。我們的教育改革并沒有在起點階段與知識的轉型同步,這種知識觀的脫節就意味著在教學過程中,鄉村教師的地方知識、個體知識和實踐性知識嚴重缺失。

2.行為文化的沖突

在一個相對穩定靜止的社會中,大家彼此相互了解??梢哉f,一個村落就是一個世界,基本上能自給自足,村與村之間來往并不多。這是一個“熟悉”的社會,一個沒有“陌生人”的社會。在這樣一個社會中,彼此信任是凝集鄉土人情世故的通行證。伴隨著行為文化的變遷、社會的轉型,原來由彼此默契和信任構成的“熟人社會”慢慢地向由規則和制度構成的“陌生人社會”轉變。這樣一個看似具有進步意義的文化變遷卻是以鄉土文化的集體性失落為代價的。作為生活在鄉間的知識分子,鄉村教師最能感受到由于鄉土文化的破壞所帶來的文化陣痛和價值觀的迷失。在傳統社會中,鄉村教師是鄉村中的熟人。如今年長的教師已慢慢老去。接受現代文明洗禮、來自四面八方的年輕教師以純粹的專業技術人員的身份出現,他們已不再熟悉鄉土社會,不再熟悉鄉土人情。他們除了上課的時候接觸鄉村的孩子以外,不再與鄉村社會發生任何聯系。 "

3.制度文化的沖突 4.觀念文化的沖突

從根本上動搖鄉村教師身份認同的當屬觀念文化。觀念文化是以消費文化、傳媒文化和貧困文化等為主要表現形態的,在鄉村教師身上,它們之間存在著矛盾沖突。消費文化和傳媒文化都屬于大眾文化的范疇,具有較強的商品性、通俗性、流行性和娛樂性,并伴隨著強烈的示范效應。它們都以城市生活為藍本,以圖像化的標志引導著廣大鄉村教師對城市生活的想象,將人們的消費興趣轉移到了商品的符號意義方面。同時也在解構著鄉村文化,強化了鄉村教師特別是年輕教師脫離鄉村生活的渴望。而根深蒂固的貧困文化就像一道無法逾越的鴻溝,使他們有一種強烈的宿命感、無助感和自卑感。他們就如一群自我放逐的“文化邊緣人”,一個個地游走在城市與農村的中間,向往城市又無法融入城市,回歸鄉土又不甘于現狀。

三、鄉村教師身份認同的文化建構

我們應以鄉村文化一體化和鄉村教育一體化的思想為指導,沖破文化沖突的羈絆,立足于平等原則、差異原則和補償原則,加快完善教師身份制度建設,從“他者”建構和自我建構入手,重塑鄉村教師身份認同的信心。對鄉村教師來講,他者建構指的是制度保障和課程安排;自我建構指的是個體專業價值和社會價值的主動體認。

1.加大提高鄉村教師待遇的制度建設

立足平等原則和補償原則,加快進行城鄉統一的學校標準化建設,建立城鄉統一的教育質量保障制度,加強縣域內教師資源的統籌管理和合理配置,建立合理的教師流動制度。同時,各級政府要進一步加大政策傾斜力度,在工資方面對長期工作在鄉村的教師實行傾斜政策,完善津貼補助標準。從制度層面對農村基礎教育的落后局面進行補償,提高鄉村學校的辦學條件和鄉村教師的生活和工作待遇,讓鄉村教師能“招得來、留得住、干得好、流得動”,以提高他們的職業滿意度和教師身份認同度。在此過程中,政府在強化教育的督導和監控方面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2.加深鄉村教師對鄉土文化的理解

鄉村教師應該立足于“回歸鄉土”,重建和弘揚鄉村文化,自覺摒棄文化進化論,重新樹立文化自尊心和鄉土自覺意識,不再將城市文化當做現代化的唯一標桿。鄉村文化和城市文化是不同的,鄉土需求與城市需求也是不同的。因此,鄉村教育自然有別于城市教育。鄉村教師應該充分利用本地發展優勢,因地制宜,整合優勢將其變為育人資源,開發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把鄉土文化引入校園、引入課堂,引導鄉村孩子理解鄉村世界,填補由于鄉村文化衰落而導致的鄉村少年精神的空白?!盃I造鄉村教育的文化想象空間,需要真正理解鄉村、理解鄉村少年的境遇的教師”。同時要改革目前的教師考核機制,結合當地實際情況,將鄉村文化有機地融入評價內容之中,考察鄉村教師對鄉土文化的理解,考察教師能否讓學生獲得發展的同時熱愛鄉土文化。在此過程當中,鄉村教師應該是鄉土文化身體力行的知情者和參與者,而不是“邊緣人”和“局外人”。

3.加大鄉村教師對課程改革的參與力度和個人實踐性知識的研究

篇9

On the Rural New Teachers' Reverse Culture Shock and Adaptation

DUAN Runhan

(Faculty of Education, Southwest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715)

Abstract In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accepting urbanization oriented rural education, and later at the University of comprehensive urban culture received baptism rural students in their hometowns to teach the mother to re-adapt to the culture - culture in the country, suffered a scholar Scheuts (Scheuts) proposed "reverse culture shock" to solve this impact is reasonable or not, will not only affect rural novice teachers' normal working life, forming a good cultural mentality of rural students, or even affect the stability of rural teachers. The reason for this reverse culture shock is mainly rural novice personal knowledge questions, rural education and rural schools away from the huge imbalance in cultural evolution and urban and rural development and other factors. Good cultural adaptation needs of individuals, schools and countries united together.

Key words rural teachers; new teachers; reverse culture shock; culture adaptation

1 相關概念的界定

1.1 逆向文化沖擊

“逆向文化沖擊”最早由學者斯格茲(Scheuts)于1944年提出,原意是針對一些出國人員在離開本土相當一段時間內,經歷了異文化的沖擊、適應過程后,回到母國時對于曾經熟悉、現在卻可能是陌生的母文化環境產生的類似于進入新文化后的不熟悉、誤讀現象。①本文將這個“逆向文化沖擊”概念引入到鄉村新手教師的研究中來,基于下面三個理由:

第一,城鄉文化的巨大差異,是鄉村新手教師回鄉過程中產生“逆文化沖擊”前提。第二,鄉村新手教師在生命成長過程中接受這城鄉兩種文化的深刻影響。鄉村新手教師自小生活在鄉村,接受者鄉村文化的耳濡目染,雖然接受者城市化取向的中小學教育,對于城市生活產生一定的想象,甚至有的在城市文化的關照下鄙棄鄉村文化,但是由于鄉村教育與鄉村生活的嚴重脫離,讓他們對于城市文化并沒有深刻的感受,主要還是依托于鄉村文化。②進入大學后全方位接受著強大的城市文化洗禮,城市文化才在他們身上落下不可磨滅的痕跡。第三,鄉村新手教師受到的“逆文化沖擊”,不僅表現在理論上,更體現在實際的工作生活中。筆者通過隨機對一些鄉村新手教師訪談了解到,一些鄉村新手教師極為懷念城市生活的美好,埋怨鄉村社會生活的粗俗單調,有的沉迷到電腦網絡中去,有的則通過考研,公考或是調到縣鎮學校,以擺脫鄉村教師身份。

綜上所述,本文將“鄉村新手教師逆向文化沖擊”概念界定為:出生在鄉村,受到鄉村文化深刻影響,但接受城市文化趨向的基礎教育與高等教育,最后返鄉任教的鄉村新入職教師,在重新適應母文化——鄉村文化過程中遭受到的不適應現象。并根據鄉村新手教師的具體情況對其逆向文化沖擊心理變化過程進行了一定的修正,提出了三階段說,即沮喪階段、調整階段和適應階段。

2 鄉村新手教師遭受“逆向文化沖擊”的原因

(1)鄉村新手教師自身的認識問題,造成的鄉村文化再適應過程中不適性。首先,鄉村新手教師很少對可能會遇到的母文化的適應問題有心理準備,其次,是鄉村文化自身的變化造成與鄉村新手教師心中的家鄉概念有所差別,再次,是鄉村新手教師沒有認識高等教育經歷對于他們行為方式、價值觀念潛移默化的改變以及這種變化對他們與母文化互動的影響。

(2)鄉村新手教師接受的遠離鄉村的教育,致使重新應付鄉村文化無所適從。首先,近代以降,國家權力的下沉,學校進入鄉村社區,推行的是普適的科學文化知識,鄉村社區以外的文化和知識技能開始取代社區傳統,地方性知識被迫退居私領域內,鄉村教育不能滿足鄉村的生產生活實際。③一方面致使新村新手教師難以在鄉村教育中學到應付鄉村的生產生活知識,另一方面以城市化為取向的鄉村教育,漠視甚至貶斥鄉村文化,再加上鄉民們功用化對待鄉村文化,以逃離鄉村為目的鄉村新手教師,很難有熱情學習與鄉村有關的知識。

其次,鄉村教育這些年來應試教育愈演愈烈,致使教育內容遠離學生生活,鄉村學生綜合素質的發展受到很大的限制,致使鄉村新手教師重新面對鄉村生活生產的問題時難以應付。

(3)城市文化的強勢入侵下,鄉村新手教師在鄉村難以找到歸屬感。在文化進化論的視野下,鄉村文化成了城市文化的延伸,是城市文化的發展前的落后階段,新村新手教師社會或者教育中接受了這樣的觀念,以致信奉這樣的觀念,讓他們難以找到鄉村文化的價值,甚至漠視或貶斥鄉村文化,因此在他們回到鄉村社會時,尋找不到自身的價值感和歸屬感,難以融入鄉村社會。④

(4)城鄉發展之間的巨大差異,致使鄉村新手教師產生的“逆向文化沖擊”。即便是在城市化迅速發展,城鄉交流日益頻繁的今天,城鄉文化依舊存在著巨大的差異,無論是物質文化,制度文化或者精神文化層面,接受過城市文化全面洗禮的鄉村新手教師在心理上很難接受鄉村,在生活交往方式難以適應鄉村文化。另一方面,鄉村學校教育較為落后,鄉村教師的待遇福利較低,社會地位不高,生存環境較為惡劣,讓鄉村新手教師很難安于鄉村教育,融入鄉村社區。⑤

3 鄉村新手教師遭受逆向文化沖擊后的調整與適應

3.1 鄉村新手教師個人層面

首先,應該認識到自身可能會受到的“逆向文化沖擊”,積極地參入學校內外的各項活動,加強對于鄉村文化的了解,與此同時密切鄉村文化與課堂的交流,一方面可以增強學生興趣,提高教學質量,促進自身專業發展,另一方面也可以改造和引領鄉村文化的發展。⑥其次,應該樹立多元文化價值觀,合理的認識城鄉文化。鄉村文化與城市文化在某些方面的確有發展水平之差,但更有發展類型之別,應該尊重鄉村文化的價值,這不僅是鄉村教師自身應該具備的文化價值觀,鄉村新手教師還應該把這種觀念帶入課堂,讓鄉村學生也形成良好的文化價值態度。⑦

3.2 鄉村學校層面

首先鄉村學??梢越⑿吕辖處煛皫熗街贫取?,一方面可以促進鄉村新手教師的專業發展,另一方面在老教師的幫助下,新手教師可以快速融入學校生活以及社區生活。其次,鄉村學??梢约訌妼W校與鄉村的互動,為鄉村新手教師融入社區搭建更多更好的平臺。再次,鄉村學校應該積極關心鄉村新手教師遇到的各種困難,給以溫暖幫助。

3.3 國家與社會層面

鄉村新手教師遇到的逆向文化沖擊,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城鄉發展巨大的不平衡,城鄉教育資源不均衡,鄉村教師的工作待遇太低。促進城鄉教育資源均衡發展,提高教師待遇,關注鄉村教師的文化生存狀態,需要國家持續不斷地努力。

注釋

① 李晶.逆向文化沖擊中文化適應[D].上海:復旦大學,2008.

② 劉鐵芳.鄉土的逃離與回歸:鄉村教育的人文重建[M].福建教育出版社,2011:30.

③ 張濟洲.鄉村教師的文化沖突與鄉村教育改革[J].河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版),2008(9):73-76.

④ 段會冬.鄉村教師文化困境的再思考:對《鄉村教師的文化困境與出路》一文的回應[J].上海教育科研,2011(11):40-44.

篇10

(一)鄉村文化的內涵

所謂鄉村文化,是源于鄉土并依存于鄉土的文化,具有很強的在地性和鄉土性,具體而言是存活于鄉村田間地頭,以活態形式存在于鄉村民眾日常生活之中,體現村民生活方式和精神意識的文化。

(二)鄉村文化的現狀

隨著城鎮化的進一步加快,一些農村地區大拆大建,照搬照抄城市小區的模式建設新農村,導致鄉土特色和鄉土文化的流失?,F代科學技術的發展也同樣使得鄉村文化以驚人的速度衰落,當代媒體的滲透和經濟二元結構的變化,使得原本以鄉村文化為載體,以淳樸、善良、親情和倫常為核心的生存價值理念以及鄉土意識和傳統的價值觀念等優秀的傳統文化思想、道德觀念和價值取向都在一定程度上發生了巨大的改變。因此,保護鄉村文化刻不容緩。

二、鄉村文化衰落的原因分析

(一)城鄉差距大,農村公共服務水平較低

導致鄉村文化流失嚴重的一個根本原因就是農村公共服務水平較低。在計劃經濟時期,中國的人口就被分為城市人口與農村人口,城鄉分割,城鎮人口居民在醫療、衛生、教育等基本公共服務方面就比農村人口擁有更多的權利,城鎮居民比起農村人口有著更加優越的基本生活條件,精神文化也相對豐富。農村公共服務供給相對滯后,與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還相差甚遠,與農民群眾的精神文化要求還不適應.在新農村建設、鄉一體化建設、新型城鎮化建設過程中,鄉村進一步發生了巨變,鄉村文化進一步受到了沖擊。

(二)地方政府對鄉村文化的重視不夠

1、政策制度制定中對鄉村文化的安排不足?!秶倚滦统擎偦巹潯罚?014-2020年)中體現了高度的傳統文化自覺,但是這些描述只是倡導在城鄉建設中要加入鄉土特色和民俗文化,并沒有在保護鄉村文化,乃至農村文化建設上提出一些實質性的措施,沒有制定一些規劃性的政策。

2、決策咨詢中缺少人文學科學者的參與。從中央層面到地方各級政府召集的有關新型城鎮化的決策咨詢、規劃設計或者研討會議上,能夠進入決策者視野的大多是經濟學領域的學者,很少看到人文學科學者的身影。

3、政府對鄉村文化的財政投入較少。資金是農村公共服務供給的基礎,只有建立一個可靠的資金保障體系,才能提供穩定的高質量的公共服務。沒有資金的支持,鄉村文化就難以得到保護與傳承。

(三)新型城鎮化進程中鄉村村民的社會價值觀改變

1、農村基層文化隊伍薄弱,人員短缺,素質偏低。農村基層文化隊伍工作人員中擁有高級、中級職稱的人少之又少,絕大部分只有初級職稱?;鶎游幕刹康膶I理論素質偏低,懂鄉村文化,民俗音樂知識的公務人員也較少,導致在鄉村文化保護過程中難以提出實質性的意見和建議,鄉村文化活動也難以展開,使鄉村村民更是對鄉村文化失去興趣。

2、鄉村村民保護當地鄉村文化的意識淡薄。隨著新型城鎮化建設的推進,村民的生活方式發生了重要變化。人際交往中的情感性原則被利益性原則取代,進一步加深了農村傳統風俗的危機,許多民俗儀式,如各類手工制作(臉譜,木版年畫,剪紙等)鄉間技藝絕活,山曲民歌等受到了毀滅性的打擊,再也找不到傳承的對象那些在老一輩村民眼中視為珍寶的文化遺址,民間風俗,手工技藝,被新一代年輕人看成對封建愚昧的附庸。鄉村世俗化動搖了傳統鄉村共同體的價值基礎,傳統鄉村文化的保護在價值觀念上面臨著巨大威脅。

三、新型城鎮化進程中保護鄉村文化的路徑選擇

(一)提高農村基本公共服務水平

鄉村文化流失的一個其中原因就是農村的基本公共服務水平較低,導致鄉村村民進城務工。各級政府要通過一定的產權保護和制度激勵,保護鄉村文化,為市場,社會力量提供鄉村文化創造良好的環境。政府可以提供資助補貼、減免稅收優惠等方式,引導各種非盈利組織提供基本公共服務。使更多的鄉村精英能留在鄉村,為鄉村文化的保護和傳承出謀劃策。

(二)建立和健全政府保護鄉村文化的措施

1、多領域學者參與到城鎮化建設中,保護鄉村文化。首先,政府應加快城鎮化進程的進度,規劃者要改變政績觀,不能一味追求農村城鎮化的速度,而忽視鄉村文化的保護。其次,要制定好新型城鎮化的規劃,在制定的過程中要加大人文科學學者的參與程度。最后,加快進行鄉村建筑遺產的全面調查和評估“鄉村建筑是當地居民生產生活經驗的真實寫照”,政府相關職能部門在進行城鎮建設拆遷前及時做好調查,測繪,評估和保護規劃工作,對具有較高價值的村落應實行緊急保護,并給予政策和資金上的支持。

2、地方政府要引導農民就地市民化,留住鄉村文化的根基。首先,改善農民的居住環境是農民市民化的重要內容,在農村居住環境改造中不僅要堅持“規劃先行,突出特色”的原則,也要立足區域文化特點,使農耕文化底脈的傳承與現代生活方式之間現實合理銜接。其次,農民市民化的另一重要內容是農民文化素養的提高“真正的市民化農民應該具備相對比較高的科學文化知識,思想道德和民主法制觀念等”。提升農民素質不能靠簡單地壓制傳統農耕文化的發展,而應該在保留地方特色的基礎上進行適度的改造。

3、建立支持鄉村文化健康發展的財政稅收及金融政策體系。首先,政府應當通過財政政策,加大對鄉村文化產品產業鏈的支持力度。其次,完善針對鄉村文化的稅收機制,促進鄉村文化發展,傳承傳統文化。最后,政府還應積極采取措施,通過貼息等金融手段,促進金融資金支持鄉村文化的發展,開發各類優勢文化資源,傳承有意義有價值的鄉村文化。

4、重塑鄉村村民的社會價值體系,提升村民與村干部的文化自覺。重塑村民的社會價值觀,政府要做好宣傳教育工作,加強鄉村文化宣傳與發展的資金投入。當地政府要多方吸引人才,大力培養構建鄉村文化方面的人才,逐步提高隊伍的政體素質。在全社會形成關心支持鄉村文化建設的良好氛圍。

要提升村民的文化自覺,首先,要加強村民對鄉村文化的認同感。再次,注重創新鄉村文化繁榮。最后,以城鄉互動為重要途徑,積極建立城鄉文化互補機制。鄉村文化要在能夠保持自身特色的基礎上,積極吸納城市文化中的合理因素。同時,在鄉村和城市文化的互動過程中,鄉村文化也能汲取鄉村文化的民俗氣質,削減自身文化的糟粕。

結語: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斯蒂格利茨(Joseph E.Stiglitz)曾說過:“世紀影響世界進程和改善世界面貌的有兩件事,其中就有中國的城市化進程”。在鄉村文化建設中要大力發展鄉村文化產業,按照市場運行機制搞好文化產業化的發展規劃,培養文化產業新的增長點,從而實現鄉村文化的深度產業化發展,同時,提升城鎮化建設與鄉村文化資源的關聯度,用鄉村文化產業發展引領新型城鎮化建設,隨著城鎮化和鄉村建設的深度發展,鄉村文化重構已經是中國社會轉型期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作者單位:云南民族大學)

參考文獻:

篇11

1 修規難立足于市場的原因

1.1 修規難立足于市場的表現

1.1.1 無法指導建設實施

修規難立足于市場最明顯的表現就是可操作性低,耗費人力、物力大量,由于無法落實到具體的建設實踐中,難以使理想成為現實。

1.1.2 項目委托數量下降

近年來,這些現象越來越普遍:規劃項目多委托至控制性詳細規劃(以下簡稱控規)一級,在開發地塊得到開發指標和規劃設計條件后,直接出讓給開發商和企業按照規劃設計條件,進行單體設計自主開發;或者在控規之后進行城市設計,在把握了基地的總體空間景觀框架和設計要素后,進行單體設計,使得修規的項目委托數量逐漸減少。

1.2 原因解析

1.2.1 修規本身的局限性

根據《城市規劃編制辦法》(2006.4.1)對修規編制內容的規定,修規具有明顯的偏工程性的特點。修規本身缺乏對城市色彩、夜景、景觀小品等與人的心理需求密切相關的設計內容,其本身的局限性,注定其難以滿足市場的多元需求。

1.2.2 市場的多元化主體與需求

市場開發主體的多元化,以及需求導向的特點,對地塊的開發目標存在多樣的主張和要求,而且快速發展市場中的諸如地塊大小不確定、項目情況不確定等不確定因素普遍存在,終極藍圖式的修規對這些要求和問題視而不見,閉門造車,與市場的距離感日益增強。

1.2.3 上位規劃的科學性被質疑

根據《城市規劃編制辦法》(2006.4.1),修規以控規為編制依據??匾幹贫ǖ挠玫匦再|、開發強度等重要內容作為法定的強制性容,修規必須絕對遵守。

但作為開發強度的重要指標容積率、建筑密度等的確定過程的科學性早已被懷疑,相關的討論十分熱烈。在控規的科學性存疑的狀況下,以其為依據編制的修規究竟具有多大的科學性和可操作性,就自然存在很大的問題了。

修規難立足于市場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根本原因則是因為與市場經濟下的城市開發行為不相適應。我們必須對市場經濟下的城市開發特點有清晰的認識,在此基礎上才能找到解決問題的思路和方法。

2 市場經濟條件下完善修規的思路與措施

2.1 完善修規的思路

2.1.1 引入市場經濟的思維方式

市場經濟以市場為資源配置方式,以降低成本、增加收益為最終目標。修規應引入市場經濟的思維方式,增加經濟效益的分析內容,使規劃符合土地經濟原理的同時,塑造有特色的城市環境,這樣才能更好地適應市場的需要。舉例來說,避開現狀減少不必要的拆遷量,就可以減少開發成本;重要公共設施位置的合理選擇,可以使周邊更多的地塊獲得更多增值;與綠地、廣場、生態走廊等結合設置的商業設施,可以獲得環境和經濟的多重價值等等規劃手段就體現了市場經濟的思維方式。

2.1.2 明晰市場與修規的“權利”邊界

市場經濟強調和注重市場對一切生產要素的調節作用。

市場經濟下,規劃由政府主持,開發則由市場推動,兩者分離。體現在市場與規劃的關系中,就是要明確各自的權利邊界。在具體的開發內容、開發方式等問題上,給市場更多選擇的權利,修規在這方面不加或少加干涉,也可體現出規劃足夠的彈性,可更好地適應市場需求多變的特征。

2.1.3 針對市場失靈的部分進行干預

修規不但應明確不做和少做什么,更應明確在哪些方面應有積極的作為,才可以物盡其用,更好地適應市場。既然市場經濟下的城市開發存在諸如漠視公共利益、不注重外部負效應和建設短視化等缺陷,城市規劃就應注重對市場失靈的部分進行干預。有學者經考證認為,西方的城市規劃就源于市場失效。修規應注重研究在微觀層面彌補市場失靈的具體方式。

2.2 完善修規的措施

2.2.1 自下而上的編制方式

轉變修規的編制主體??煽紤]開發主體更多地由開發商組織編制,開發商組織編制,可以更好地反應市場需求,使市場信號反映在修規方案中,更好地貼近市場,增加其可操作性。國內一些地區已有這方面的實踐由市場決定開發性質、開發強度等內容,規劃更多地反映經濟規律,結合城市整體景觀要求和局部限制條件確定理論探討制定方案。這樣可增加修規的科學性和客觀性,比被動地以控規拍腦袋制定的控制指標為依據具有更強的可操作性。而且,經過了經濟分析,反映了土地經濟規律而制定的修規方案歸納出的開發指標,可反饋回控規,成為控規增強科學性的重要方式。

2.2.2 公眾參與修規編制

市場經濟是以需求為導向的經濟形式。公眾的滿意程度決定著經濟行為的成敗。公眾參與修規編制,可以直接收集規劃服務對象的具體要求,增加修規與市場的聯系程度。公眾參與是編制修規的延續,是變靜態規劃為動態規劃的重要途徑。

公眾參與修規編制不僅必要而且可行,市民關注的與切身利益相關的問題,多由修規直觀地反映出來,對話的空間很大,相比其他層面的規劃實施,公共參與有更強的可操作性。

2.2.3 設計符合市場規律的開發時序

針對地塊規模大和用地內容多樣的修規,應重視開發時序的比較論證。開發時序關系到實際開發,不同的開發時序將帶來不同的開發成本和收益。成本低、收益高的開發時序設計可增強修規的市場接受程度。

4 結語

隨著我國國民經濟整體水平的不斷進步和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快,在我國城市發展過程中新城區修建性詳細規劃變得越來越重要。

城市規劃人員在進行城市新城區修建性詳細規劃過程中應當注重從不同方面出發對規劃方案進行合理的分析,從而更好地提升規劃方案整體的合理性、科學性和可靠性。

篇12

Keywords:tradeliberalization;Chineseruralinhabitant;incomeinequality;paneldata

一、引言

20多年貿易開放和逐漸自由化的結果是,我國對外貿易總額不斷上升,進出口貿易額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逐漸提高,到2005年我國的外貿依存度約為63-86%。在1978-2005年的27年里,我國進出口總額增長41-5倍,年均增長16-71%,遠遠超過同期GDP年均增長幅度。貿易自由化過程所推動的不僅是該國整體的經濟福利水平,還對該國國內的收入分配格局和收入差距產生影響。根據Heckscher-Ohlin模型以及Stolper-Samuelson定理,貿易開放后,因貿易開放而擴張的部門所密集使用的生產要素將得到更多的收益,因貿易開放而收縮的部門所密集使用的生產要素收益將會減少,收入差距因此而發生變化。

我國的農村居民收入差距總體上經歷了由逐漸擴大到逐漸縮小,再由逐漸縮小到逐漸擴大的過程。1978年開始,農村居民收入分配差距逐年擴大,1995年達到第一個頂峰,基尼系數由0-21擴大到0-34,1996年基尼系數下降為0-32,隨后差距開始逐年擴大,2005年接近0-40。更有學者認為,中國農村居民收入分配的基尼系數早在2000年就已超過國際公認的警戒線,達到0-4296。而農村居民收入差距的拉大,嚴重影響了農村經濟的發展。目前中國收入分配的不平衡問題已經到了必須引起高度重視的階段。而貿易自由化和農村居民收入不均等兩者在中國都是如此顯著,它們之間是否存在著必然聯系,更加自由的貿易對中國農村居民收入不均等的影響機制是什么?對這些問題的解答對于我們深刻認識經濟現象的內在規律,從而對我國的經濟發展和對外開放做出科學合理的戰略引導,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二、貿易自由化對農村居民收入不均等的影響機制分析

(一)貿易自由化通過農產品價格機制影響農村居民收入不均等

貿易自由化降低了農產品名義保護率,對農村居民收入不均等產生重大影響。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大幅度降低貿易保護措施,多次削減進口關稅,將平均關稅率從改革初期的52-3%降到2004年的10-4%。名義保護率的下降使國內市場價格不斷向國際價格靠攏,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國內價格扭曲,優化資源配置,但同時也降低了對國內產品的保護,增加其競爭壓力,特別是削弱了對小麥、玉米、棉花、稻谷和大豆等農產品的保護,減少了出口,因而對主要生產這些產品的農民產生負向福利沖擊。因此,產品的國際流通會降低國內某些農產品的價格,影響部分農民及相關部門的收入。

(二)貿易自由化通過調整農產品貿易結構來影響農村居民收入不均等

貿易自由化也推動了農產品外貿結構的變化,對農民福利產生重大影響。改革開放以來中國農產品貿易結構的變化反映了中國農業貿易的比較優勢特征:土地密集型產品的凈出口下降,而高附加值的勞動密集型農產品的凈出口則在上升。這種結構變化對農村收入差距產生兩個方面的影響,其一,使不同農產品生產者的福利水平發生變化:一方面增加了勞動密集型農產品生產者的收入;另一方面惡化了土地密集型產品生產者的收入分配,從而影響了農村居民收入不均等。其二,使不同地區間農民受益不均。內地農民則偏向于種植不具有比較優勢的小麥大豆和棉花,其凈出口也越來越低,沿海地區農民更多而高效地生產具有比較優勢產品,與內陸農民相比較,沿海農民是貿易自由化最大受益者,造成了區域間農民收入的不均等。

(三)貿易自由化通過調整收入結構來影響農村居民收入不均等

貿易自由化不僅帶來了產品的流動,更重要的是,使得諸如勞動力和資本等生產要素的自由流動,優化了資源配置,并且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農村居民的收入結構,影響農村居民的收入不均等。比如,逐步消除對中國紡織品和服裝貿易的“自動”出口限制會推動此類產品的出口,從而促進此類生產的就業,特別是推動非國有企業中農民工的非農就業,這將有利于減少農村的收入差距。

三、貿易自由化對農村居民收入不均等影響的實證分析

(一)模型和數據

以上從理論的角度分析了貿易自由化對中國農村居民收入不均等的影響機制,要作出更準確的判斷,還必須通過計量回歸對其從總量上進行更精確的估計。貿易自由化測度指標有很多,采用T(進出口額占GDP的百分比)來表示貿易自由化程度,因變量農村居民收入不均等(Y),這里采用標準差來衡量。自變量除了貿易自由化指標外,還設計以下控制變量:(1)人均收入(PGDP)及其平方項(PGDP2),用來考察經濟增長對農村居民收入不均等的影響;(2)人均農業總產值(RUA),用來考察農業增長對農村居民收入差距的影響;(3)收入分配(INE),用來考察收入分配對農村居民收入不均等的影響。這里用城鄉收人差距(如林毅夫,1998)來替代它;(4)RSR,反映農村就業結構的變量,用非農就業人口占農村就業人口比重來表示非農就業對收入差距影響;(5)反映勞動力文化程度的變量:農村居民受教育程度(EDU)。在此筆者用鄉村從業人員中具有高中及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比例來表示這一變量,該指標表示教育對農村收入差距影響;(6)RLOAN,農村人均信貸額,代表農村金融發展狀況對農村收入差距影響,用農業信貸額除以農村總人口來表示。其他諸如政策制度環境、地理和自然環境因素由于沒有數據,在變量選取時暫先不考慮。

為了分析貿易自由化對中國農村居民收入不均等的影響,筆者采用面板數據模型建立了如下回歸方程:

貿易自由化可能直接影響農村居民收入不均等,也可能通過增長和分配間接地影響農村居民收入不均等,因而加入了交互項(T·X),試圖考察貿易自由化是否通過影響農業總產值及就業結構對農村居民收入不均等產生了影響,影響方式和程度又如何。因此建立第二個方程:筆者采用的是時間跨度為1989-2005年,橫截面單元為中國31個省、直轄市和自治區的省級面板數據集,在方程(1)和(2)中,i為橫截面,表示31個省、直轄市和自治區;t為時期,代表1989到2005年;Uit為橫截面在時期T的隨機擾動項;Yit為被解釋變量,代表第i個省第t年的農村居民收入不均等。這里的農民收入都用農村消費價格指數進行了消脹處理。數據來源于國家發改委、國家統計局、國家信息中心等。

(二)模型分析結果

筆者對模擬結果進行了霍斯曼確認檢驗(Hausman′sSpecificationTest),結果表明研究所用的面板數據模型更適于用固定效應法進行估計。對模型運用固定效應估計法進行回歸,其結果見表1。

從表1中結果來看,模型估計效果較好,擬合良度都較好,F檢驗也十分顯著,而且解釋變量的系數與常數項估計值也在1%-15%的水平上顯著,這表明所建立的計量方程具有相當的合理性。根據以上估計方程,筆者對計量模型中回歸結果給予進一步的說明:

1.貿易自由化對農村居民收入不均等的直接影響。從具體的回歸結果看,T項的系數在各計量方程中都通過了T檢驗,分別在5%和10%的水平上顯著,這表明經濟開放對于我國農村居民收入差距的變動發揮著極為重要的影響。結果顯示,貿易自由化擴大了農村居民收入不均等,即外貿依存度每提高1%,會使中國農村居民收入不均等程度擴大2-63618%。在模型(2)、(3)中,加入反映各省人力資本和經濟發展的硬件條件的變量后,貿易自由化對農村居民收入不均等的影響有所減弱,但依然是擴大農村居民收入差距。因此,必須結合中國的實際,多角度、多方位的來考察貿易自由化對中國農村收入不均等的影響。

2.人力資本和農村金融的發展對農村居民收入不均等的影響。回歸結果表明,農村居民受教育程度的提高會擴大中國農村居民收入不均等程度,模型(1)中的系數分別為0-8594,這一系數值表明,在其它因素保持不變的條件下,加強農村的人力資本投資在一定程度上會擴大農村居民收入不均等。從結果來看,農村人均信貸每增加1%,會使農村居民收入不均等擴大0-1131%,即農村金融的發展水平越高,農村居民收入不平等程度越高。

3.經濟增長及收入分配對農村居民收入不均等的具體影響。結果顯示,反映宏觀經濟變化的變量中,PGDP的估計系數顯著為負,說明隨著人均GDP的增長,農村居民收入不均等會明顯下降,但PGDP2的估計系數為正,說明人均GDP增長到一定程度后農村居民收入不均等的下降速度會有所減慢。INE的估計系數顯著為正,說明城鄉收入差距的增大會擴大農村居民收入不均等,這表明在其它條件相同時收入分配向農村傾斜會進一步降低農村居民收入不均等。因此,在經濟發脹的同時,兼顧效率與公平是很有必要的。

4.貿易自由化對農村居民收入不均等的間接影響。從模型估計的交互項系數可以看到,貿易自由化通過增加人均農業總產值擴大了農村居民收入不均等程度,而通過增加農村非農從業人口來縮小農村居民收入不均等程度,即非農從業人員每增加1%,會使農村居民收入不均等程度較小0-4895??梢钥吹?,貿易自由化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農村人口的就業趨向,改變了農村的就業結構,從而對農村居民收入不均等產生了極其重要的影響。

四、結論及建議

從上述分析可知,影響中國農村居民收入不均等的因素很多,貿易自由化只是其中重要影響因素之一,不管是直接還是間接的,貿易自由化對我國農村居民收入不均等的影響都是不容忽視。筆者認為,中國必須加快改革的步伐,采取相應的措施:

1.制定惠及全民的貿易和外資政策,進一步鼓勵受益部門(或受益地區)帶動受損部門(或受損地區)的發展,逐步使不發達地區也享受到貿易多帶來的好處。

2.高度重視農村勞動者人力資本的提高,農村勞動者人力資本提高幅度太慢是造成農村居民收入差距擴大的內在原因。政府應該通過高度重視農村義務教育、加大對農村人才開發的投入、狠抓技能培訓、實施農村人才工程等措施,促進農村人口和勞動力素質的全面提高。

3.鼓勵勞動力合理流動,尤其是鼓勵農村勞動力向城市流動,也是抑制收入不均等加劇的重要手段?,F在,我國還存在著嚴重的勞動力流動壁壘,這無疑限制了全球化利益的擴散,應根據經濟發展和對外開放的需要,逐步消除勞動力流動壁壘。

4.制定合理的財政支出政策,縮小農村居民收入差距。實踐證明,我國過去的財政支出對農村居民收入差距的擴大起到了有效的遏制作用,我國的財政支出應把對“三農”的投入放在首要位置,利用投資的乘數效應拉動農村經濟發展和農民增收。

參考文獻:

[1]Harrison,A.“OpennessandGrowth:ATimeseries,Cross-countryAnalysisforDevelopingCountries”.JournalofDevelopmentEconomics,1996(48):419-437.

篇13

一、鄉村文化危機的表現

1、農民樸素的價值觀轉為功利化的價值觀

過去的農民滿足于進行農耕的生活,完成繁衍后代的任務,而現在的農民更多的是追求自身的社會性價值,也就是農民更加注重在村民、鄰里以及朋友等人際關系中所獲得的認可和評價,這個還包括他們對認可和評價的自我感受。而在市場經濟占主導地位的今天,農民的社會性價值更多的體現在物質財富的擁有,并不是精神文明的發展,反倒是精神文明的倒退。例如,現在在鄉村進行的紅白喜事更多講究的是排場和面子。每戶辦喪事的時候卻都要請吹鼓班子,而且要在火化遺體時多雇車送行,有的甚至有10多輛小車,排場很大。舉辦婚禮時也很注重排場,講究多少桌酒席,安排名牌婚車。

2、權威的鄉村道德規范成為一文不值的口頭說教

由于受到市場經濟和功利價值觀的影響,農民將那些傳統的約定俗成的鄉村道德規范拋之腦后。贍養老人、鄰里和諧、互幫互助這些優秀的道德不再具有約束性,農民之間的親情淡化、家庭關系淡漠,取而代之的是功利化、利益化??墒且坏┺r民不再受其內在道德規范的約束,不再在乎村民的輿論,那樣失信的問題,甚至喪盡天良的事情都可能發生。當前在鄉村中出現了很多騙取同村人財物,甚至謀財害命的案件,而且兒女虐待老人的情況也是層出不窮。

3、豐富多彩的鄉村文化生活變為單調乏味的賭博游戲

鄉村的文化生活越來越被金錢充斥著,剪紙藝術、皮影戲、放映露天電影、舉辦具有鄉村特色的文化藝術表演等這些傳統的文化藝術形式在當前的鄉村生活中逐漸消失,有的甚至早已失傳、不復存在。原本多姿多彩的文化生活,現在變得單一、乏味,農民的娛樂活動更多的是局限于電視,或者是三五成群地湊在一起打麻將、玩撲克。另外,鄉村的文化設施很破舊,有的甚至已經廢棄了。

二、鄉村文化危機的癥結

危機的出現并不是單一的因素所造成的,它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政府所倡導的“城市化”和農民本身“非農化”的強烈要求迫使農民離開自己賴以生存的土地去外面謀求生活,最根本的還是鄉村教育的缺失。

1、城市化使得鄉村文化失去了發展繁榮的土壤

城市化是指人口及生產要素不斷向城市集聚,農業產業不斷向非農產業轉移,農村生活方式逐步向城市生活方式變換的過程。在城市化過程一方面,促進了農村和城市的緊密聯系,加快了農村產業的發展;另一方面,卻使農民被迫失去了自己賴以生存的土地,失去了唯一的經濟收入,不得不尋找其他的謀生之路。有統計顯示,在過去13年里,由于征用土地,全國已有2000多萬農民從土地上撤離。而從2000年到2030年,我國計劃占用耕地將超過5450畝,這就意味著有1.1億以上的農民將要失去土地。

特殊的文化需要有特定的土壤才能繁衍發展的。鄉村文化是伴隨著農業發展應運而生的,可是隨著城市化的不斷發展,耕地的不斷減少,使得鄉村文化的土壤面積在逐漸縮小,另外,農民為了生存不能完全依附于土地,更多的選擇外出打工,于是鄉村文化土壤的營養也不再那么豐富,變得更加貧瘠。

2、非農化意識加強了農民脫離依附土地的強烈愿望

一方面,土地面積的減少,自然災害的頻繁發生,使得農民的收入大幅度減少,甚至有的到了入不敷出的地步;另一方面,農民外出打工多年已經完全適應了城市的生活方式,有的青年也很向往城市的生活方式,減少了對鄉土的認同感。于是,農民自身產生了強烈的非農意識,迫切需要改變靠天吃飯、單一的生活方式的現狀,想要更快的融入城市的氛圍里。

3、鄉村教育的缺失無法為鄉村文化的發展注入新鮮的血液

政府為了盡快步入“城市化”行列,大力發展經濟,投資新興產業,可是由于資金短缺往往忽視了鄉村教育的投資,因此,學校沒有足夠的資金來改善學生的讀書環境,提高學生的素質;學校也無法為當地的教師提供良好的待遇,甚至有的學校無法保證教師的基本工資,這樣就導致了大部分的教師流失。教師的大量流失無疑給鄉村的教育帶來了嚴重的影響。在教育資源匱乏、信息閉塞甚至與世隔絕的情況下,他們知識和教育的唯一來源就是老師,可是老師的流失致使學生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教育無法正常進行,這樣就為農村青少年犯罪埋下了隱患。國務院1993年2月31日的《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中明確指出,逐步提高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支出(包括:各級財政對教育的撥款,城鄉教育費附加,企業用于舉辦中小學的經費,校辦產業減免部分)占國民生產總值的比例,本世紀末達到百分之四??墒牵呀浀搅?1世紀,我國的教育資金的投入還是沒有達到這個目標。另外,有數據顯示,農村中學生是城市中學生的4倍,可是享受到的國家中學教育經費僅占38%。

三、解決鄉村文化危機的對策

鄉村文化現在岌岌可危,可是我們不能視而不見。優秀的鄉村文化是鄉村文明的象征,是農民的精神文明的精髓,是農民行為的導向。因此,我們不能讓鄉村文化在這里終結,要重建鄉村文化的輝煌,造福農民。

1、政府引領鄉村文化朝著正確的方向發展

一方面,國家要加大對鄉村教育的投資力度,以保證每一個農村子女享受平等的教育資源。同時,健全和完善鄉村教師的待遇機制,盡量使鄉村教師與城市教師得到同等的待遇,減少差距。另一方面,鼓勵和幫助農民引進新的種植技術,發展科技農業,實行生產―深加工―銷售一體化的發展模式;根據地方的資源優勢發展旅游業和服務業,采取各種有效手段來增加農民的收入,提高農民的幸福指數。最后,發展高技術產業,既能解決當地大學生的就業問題,又能為鄉村的發展吸引大量的知識型和技術型的人才,為其發展注入新鮮的血液。

2、興建鄉村文化設施,營造良好的文化氛圍

政府和村委會大力翻新原有的已經廢棄的文化設施,充分調動農民的娛樂積極性。根據農民的現實需要,興建一些文化設施,使得農民積極參與,豐富鄉村的文化生活。另外,鄉村可以和其他鄉村、城市建立文化交流的橋梁,經常可以互相表演、接觸新的文化,例如,舉行送電影、表演下鄉;舉行文藝匯報表演;成立本村的特色文化節。

3、大力宣傳優秀的傳統文化,提高農民的思想道德

為了農民們可以繼承那些優秀的傳統文化,每一個村里可以搞一些類似贍養老人、互幫互助的活動周,逐漸改變村民的觀念,提高道德水平。另外,為了防止村民們只是三分鐘熱度,村里可以開展文明家庭、模范家庭的競選活動,這樣,大家就不會一時興起,而是在生活的點滴中發揚著這些優秀文化,長此下去,和諧、文明的氛圍營造了出來,村民身上的淳樸、善良的精神就會熠熠放光。

作者單位:渤海大學研究生學院

參考文獻:

91综合网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