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論:我們為您整理了13篇心理學碩士畢業論文范文,供您借鑒以豐富您的創作。它們是您寫作時的寶貴資源,期望它們能夠激發您的創作靈感,讓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2.根據顧客說好的要求,按照收費標準,談好價格。
3.客戶付50%的定金
4.我方安排寫作
5.交50%的論文給客戶審核,客戶審核沒問題,將余下的50%付清
6.交付全部論文
7.后期的修改,在說好的要求內都是包過的,直到畢業論文通過為止。
篇2
一、理論概述
(一)人格特質理論
人格特質論:
(1)人格特質理論概述。特質一詞是從英語trait的譯名,在心理學中的含義因人而異,一般可以用來指個體的任何持久特征,只要他在這個特征上他和別人有所區別。根據特質論的定義,不僅個人外部的行為特征,內部的人格傾向可以稱為特質,個體的身體和生理特征也可以稱為特質。
(2)幾個主流人格特質理論。目前有以下幾個人格特質理論,分別為:卡特爾的特質因素論、艾森克的人格維度論以及“大五”人格理論??ㄌ貭柧幹屏?6PF人格因素問卷。艾森克在其《人格的維度》一書中指出“人格是生命體實際表現出來的行為的模式的總和”。他提出人格的基本維度有三個,即:外向性、神經性(情緒性)、精神質(倔強性)在此基礎上編制了艾森克人格問卷。
Tupes和Christal(1961)經過二次研究發現,卡特爾通過因素分析得出的因素數目并不正確,事實上只存在五個相對顯著而穩定的因素,它涵蓋了人際關系,工作行為,控制力,情緒性以及能力等多方面的表現,并將其稱之為“大五”人格理論。后來在此基礎上編制了NEO―PI五因素調查表。相比較卡特爾16中人格因素的過多和艾森克3中人格維度是過少,“大五”人格理論涉及人格因素較為適宜。
這些研究都說明了這樣一種事實,個體在五因素上的自我等級評定反映了實際行為,而不是被評定者虛構的自我表征。因此該理論在目前較為流行。所以在本文中我“大五”人格理論作為主要人格特質理論。
“大五”人格理論:
(1)理論綜述。“大五”人格是對自然語言中描述人格因素的形容詞進行分析,最終得到五個人格維度模型,這五個維度分別為:神經質、外向性、開放性、宜人性和盡責性。這五個維度的第一個字母能組成OCEAN(海洋)一詞―人類人格的“海洋”。
(2)各維度的闡述及其子維度。神經質:評鑒順應與情緒不穩定。識別那些容易有心理煩惱、不現實的想法、過分的奢望或要求以及不良應對反應的個體。其高分者特征是:煩惱、緊張、情緒化、不安全、不準確、憂郁;其低分者的特征是,平靜、放松、不情緒化、果敢、安全、自我陶醉。
外向性:該因素測量的是個體愛交際、樂群、樂觀、武斷這一極端到安靜、保守、謹慎、冷淡、做事退讓的另一極端。
開放性:評鑒對經驗本身的積極尋求和欣賞;喜歡接受并探索不熟悉的經驗。其高分者特征是:好奇、興趣廣泛、有創造力、有創新性、富于想象、非傳統的;其低分者特征是:習俗化、講實際、興趣少、無藝術性、非分析型。
宜人性:評鑒某人思想、感情和行為方面在同情至敵對這一連續體上的人際取向的性質。其高分者特征是:心腸軟、脾氣好、信任人、助人、寬宏大量、易輕信、直率;其低分者特征是:憤世嫉俗、粗魯、多疑、不合作、報復心重、殘忍、易怒、好操縱別人。
盡責性:評價個體在目標取向上的組織性、持久性和動力性的程度。在該因素上得分高指有條理、可靠、勤奮、自律、準時、有毅力;而低分者特性則為無目標、不可靠、粗心和意志弱。
(二)工作績效的界定
績效的定義和維度。Bernadin等(1995)認為,“績效應該定義為工作的結果,因為這些工作結果與組織的戰略目標、顧客滿意度及所投資金的關系最為密切”。由此可以看出,績效使工作所達到的結果,是一個人的工作成績的記錄。
Borman&Motowidlo(1993)則提出了績效的二維模型,認為行為績效分為兩個部分,分別為:任務績效和關系績效兩個方面。任務績效是指任職者通過直接的生產活動、提供材料和服務對組織的技術核心所做的貢獻,它主要受經驗、能力、以及與工作有關的知識等因素的影響。關系績效不是直接的生產和服務活動,而是構成組織的社會、心理背景的行為,它可以促進其中的作業績效,從而提高整個組織的有效性,比如自愿承擔本不屬于自己職責范圍內的工作,幫助同事,并與之合作完成作業活動,它主要受人格因素的影響
(三)研究綜述以及國外相關研究
本文以“大五”人格特質理論這一理論工具來研究人格與工作績效之間的關系在此基礎上結合東西方文化特點?!按笪濉比烁衲P蛯儆谔刭|論,它是幾代心理學家的努力成果,經過眾多心理學家的探索,已經成為個性心理學中最為通用的理論。Tubes和Christal是最早發現個性五大特質的研究者。Tubes和Christal在1961年運用因素分析發現了五個相對顯著而且穩定的因素。他們所發現的因素后來被稱作“大五”因素,借以強調每一個維度都很廣泛,而且包含了不同的人格特點。這五個相對顯著而且穩定的維度分別為:神經質、外向性、開放性、宜人性和盡責性。
Barrick和Mount的元分析選取專業人員、警察、管理者、技工、銷售人員等五類職務,以上級評價、人事數據、培訓成績為效標來研究人格特質與工作績效之間的關系。結果發現:大五的責任感能有效地預測所有職業群體的職務績效和所有效標(r=0.22)。外向對管理者的預測效度為0.18,情緒穩定性對警察的預測效度是0.10,宜人性對警察和管理者的預測效度都是0.1。Jackson用假設檢驗的方法,或者說是人格定向的職務分析,進行元分析,結果發現:大五模型的所有人格維度都能有效地預測職務績效,并且所有人格因素的效度系數都高于Barrick、Mount (1991)的結果。不過,外向和責任感的預測效度較低,而神經質、開放性和宜人性的預測效度較高。
以上元分析的樣本來自于美、加。Salgado選用在歐共體國家中所做的36個研究為樣本進行元分析,他選的職務類型和效標都與Barrick和Mount (1991)相同。得到的結果是:責任心和情w穩定性對所有職務和所有績效的效標都有很高的預測效度;外向可預測警察和管理者,開放性可預測警察和技工,宜人性可預測專業人員、技工和管理者(但是對管理者的預測是反向的);開放性和宜人性都可以很好地預測培訓成績效標,開放性還能夠預測人事數據。
通過以上的研究結果,我們可以發現盡管各個研究者才用不同的研究方法,但幾乎都可以得出在西方文化背景下盡責性維度對工作績效的預測效度較高;而其他各維度至少可以在某些工作類型上或對某些績效指標進行有效的預測,盡管它們的預測效度系數還不肯定。
三、基于中國文化的人格對工作績效的研究及中西方比較
(一)中國文化背景下中國人的人格
中國文化收到儒家思想、佛教以及道教思想影響,更多的是強調集體主義,主張個人利益服從集體利益。因此在這樣的文化背景下,所形成的人格特質和西方的人格特質肯定有所不同。為此王登峰研究確認了中國人個人的七因素結構。并在此結構基礎上編制測量中國人人格七因素的形容詞評定量表(QZPAS)。
(二)中國人人格與工作績效的關系
(1)國內的相關研究。國內有學者曾采用西方五因素人格問卷來研究人格特質與工作績效的關系。在王登峰和崔紅的有關中國領導干部人格特點與工作績效關系的研究中,他們分別利用中國人人格量表和“大五”人格量表對來自13個不同地區的172名基層黨政機關干部進行了研究。結果發現,在西方研究中與工作有密切關系的盡責性和外向性的維度在此次研究中均無明顯相關。而在西方的研究結果中與工作績效相關很低的開放性人格維度卻對工作績效有顯著的預測作用。
(2)以CPI量表和美容師為對象的研究結果為具體事例。下面我將具體以王希的關于美容師的個性與工作績效之間關系的研究為例來說明在中國的人格與工作之間關系。
CPI量表與“大五”人格的相關性。該研究是以CPI為研究工具,首先是因為該量表在信度和效度方面都比同類量表高,此外,CPI量表與“大五”人格模型中的四個維度有顯著的相關性。
研究結果。王希通過對全國7個省份130多家美容院發放了731份問卷,最終收回有效問卷640份。對這640個最終樣本的研究結果表明:社交能力對美容師績效為優秀的概率的貢獻最為顯著(P=0.0191)。責任感對美容師績效為優秀的概率的貢獻非常顯著(P=0.0262),排在第二。第三個維度是重印象性,這一維度對美容師績效為優秀的概率的貢獻顯著(P=0.0702。支配性對美容師績效為優秀的概率的貢獻也很顯著(P=0.0795),排在第四。第五是容忍性。分析這五個維度,我們發現:社交能力、支配性與“大五”人格中的外向性相關較大,責任感與盡責性相關較大,重印象性與情緒穩定性相關較大。所以我們可以看出在中國有關美容師的人格與績效關系中,外向性、盡責性以及情緒穩定性預測效度較高。
通過以上的研究的分析,我們發現中國人格特質與績效之間關系,不僅僅體現在同西方一樣外向性、盡責性對工作預測效度明顯,同時開放性對工作的預測效度也較為顯著。此外,更重要的是,在中國文化背景中,人們更重視人際關系的和諧與和睦,所以一些寬容、隨和、熱情等人格表現也對工作績效預測有顯著預測。當然不同職務預測各個維度的效度也是不同。
四、結束語
在企業員工招聘和甄選中,可以將人格特質作為一個預測變量。不同的人格特質對工作績效的預測效度不一樣,所以不同人格特質的人適合于不同的工作崗位。企業在招聘和甄選新員工的時候,將人格評定應用其中,來選拔出最適合企業的員工,以促進企業的長遠發展。
參考文獻:
[1]劉玉凡,王二平.大五人格與職務績效的關系[J].心理學動態,2000,(3).
[2]付亞和,許玉林,績效管理(第二版)[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8.
[3]于海波,員工招聘與素質測評[M].北京: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出版社,2009.
[4](美)伯格(burger,J.M)著,陳會昌等譯,人格心理學(第7版)[M].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10.
[5]王廣新.組織情境下管理者人格特質和工作績效關系研究[D].吉林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5.
篇3
詞匯中心教學法的交際觀——理論溯源與反思
建構主義與教師信念:一項個案調查
武漢地區部分高校大學英語教案現狀的調查研究
關于我國21世紀的中長期外語教育政策規劃的初步設想
《二語練習:應用語言學和認知心理學視角》評介
創新培訓模式推動科研發展——語料庫與外語研究高級研修班成功舉辦
首屆全國學習者語料庫專題研討會在京召開
信息技術環境下西部地區新建本科院校大學生英語學習現狀個案研究——以長江師范學院為例
自我調節學習對英語專業學習者EFL寫作影響的模型
英漢筆譯教學:社會建構主義視角下的新嘗試
大學英語語音音段和超音段的教學先后順序——一項基于大學生語音學習實踐的實證研究
外語教育專家的實踐知識個案研究
影響任務型語言教學中任務難度的社會文化因素
高校英語專業跨文化交際課程教學現狀調查研究
國內英語專業跨文化交際教材參考文獻的內容分析
架起語言教與學的橋梁——《語言教學的在線交流》評介
踐行形成性評估,促進教、學、評結合——“形成性評估:理論、科研與實踐”高級研修班成功舉辦信息技術與外語課程整合研究的得與失
語料庫如何走進課堂教學——原則和方法探究
香港教育體系和語言教師能力測評體系:介紹與啟示
中國英語教學研究會2009年年會征文通知
影視字幕在二語習得中的作用研究綜述
大學英語低起點學習者情景小品教學研究
背誦輸入驅動下的外語學習:問題與反思——基于背誦語篇延時回述文本的個案分析
大學英語學習者元認知意識與聽力成績的相關性研究
中國高水平學習者議論文中認知情態詞的使用特點——基于語料庫的對比研究
創建Wiki翻譯語料庫的構想
《二語習得研究與中國外語教學》評介
2008回首展望2009
英語聽力研究:現狀與問題
美國研究生院“外語教學法”課程中體驗教學法的運用
中學英語教師學術論文寫作案例分析——以教育碩士畢業論文為例
專欄引言
口譯中的用戶反應與用戶期望——矛盾與原因
跨學科視野下的口譯能力研究
網絡多媒體環境下理工科大學英語口譯教學模式探究——以上海理工大學為例
口譯教學中的“身份培養”——一項基于問卷調查的研究
通過互動團隊建設提升教師專業發展——“大學英語教師團隊建設與互動發展研修班”心得
篇4
設計計劃學是一門新興的綜合性邊緣學科,它研究的是如何保證設計的優良度和高效性,以及如何指導設計的展開。在設計需要科學計劃這一概念已成為現代設計界共識的情況下,我國業界內部對設計計劃學的認識與研究,還沒有跟上設計發展需要的步伐。針對我國設計教育現狀,本書將就該學科的教學方面,提出一套科學的行之有效的設計計劃方法。以期為設計類學生深入理解設計,更好地掌握設計的方法提供必要的指導。
二.學術價值分析
1. 選題依據
計劃在今天已逐漸成為一門顯學,大至國家事務,小至個人日常生活,社會各個領域都離不開計劃,各類大大小小的成功項目,很大程度上都自覺或不自覺地導入,實施了相應的計劃活動。計劃學的興起是知識經濟時代資源整合化的大勢所趨。而反映到藝術設計學的領域,我們可以發現,計劃同樣有極大的發展空間:如何設計,如何保證優良的設計,這都需要科學的調查研究,需要精準的分析定位,需要詳實的設計依據,需要合理的組織安排,這些與我們通常理解的形式,風格的賦予層面的設計相異而相成的工作,就是設計計劃的內容。而如何正確進行設計計劃,存在著一個方法論的問題。在學科間的交叉融合成為當前學術主流的大環境下,設計計劃應該可以打通各設計專業間的藩籬,為取得成功的設計提供行之有效的方法上的支持。
在設計先進國家,對設計計劃方面已有一定程度的研究。尤其在設計方法研究方面,已取得比較成熟的結果,出現了一些有效的方法,如技術預測法,科學類比法,系統分析設計法,創造性設計法,邏輯設計法,信號分析法,相似設計法,模擬設計法,有限元法,優化設計法,可靠性設計法,動態分析設計法,模糊設計法等。這些方法側重于不同的專業設計方向,而設計計劃面臨不同設計專業,更需要的是一種整合的靈活的解決問題的計劃方法。這就需要我們針對計劃自身的學科特點,從現有的成型的方法群中進行提煉,總結出一套適應現在情況的設計計劃方法來。
2. 創新性及難度
本文將參考管理決策方法與相關設計方法研究的成果, 試圖尋找一套對于我國設計師來說,明確可行的跨專業設計計劃的方法體系。
本文致力于從簡明實效的角度,為設計計劃人員提供易于操控,而且便于和各個專業設計師進行溝通、交流的方法。要求該方法不僅對專業設計團隊的計劃環節有用,對個體設計人員的的設計工作也應具有指導作用。這就需要針對我國設計現狀,從國內外各學科領域名目眾多的相關方法中進行精心挑選,合理安排,科學綜合的處理,創造出一套高效的計劃方法來。雖然國外的相關成果業已成熟,但如何在眾多不同側重角度的方法中總結出理想的計劃方法,需要我們對所有已知方法深入地認識和理解,同時明了我們設計各專業的工作規律,以期做到跨專業的有效性。
本文具有一定的難度。首先在對計劃的理論性分析與研究中,需要樹立對計劃的正確理解與認識,進而廓清設計計劃的概念。接著將在設計計劃方法論層面的研究上,對設計計劃及其方法論進一步闡述。鑒于國內現在并沒有對設計計劃有深入的的系統的研究,該書內容基本上屬此方面問題的首次討論,面臨著缺乏大量相關經驗及理論借鑒的景況,所以需要作者在目前積累的實踐性資料和相關學科的研究成果中加以總結與深化。
本文最大的難度在于資料的搜集上,國內相關資料匱乏且本方向的研究缺乏交流的氣候,而由于我院互聯網情報系統的不完善和出于對技術保密的考慮,也很難從互聯網上得到理想的資料。作者只能從書店,圖書館和其他專業的老師和同學手中求取所需要的信息。當然本研究方向的直接信息是很缺少的,更多是從其它方向的研究成果中搜集所需要的信息資料。方法的研究是一個涉及面很廣的課題,也需要從很多領域進行比較分,探索總結。而從一個學科到另一個學科的跳躍性研究,需要迅速轉換思維及反復調整視點,這也對作者的思維技能,思考方式,學術視野及知識積累等方面的研究素質提出了很大的挑戰。
3. 研究方案的可行性和合理性
由于國際設計交流間的局限和我國設計界的特殊情況,尤其是國內設計教育上的某種封閉性和滯后性,我國業界對設計計劃方法的認知尚不夠深入,還缺乏一套完整的,在教學和實踐中簡明且易于操作的設計計劃方法。經初步調查,當前學界內僅有的幾本相關著作,也僅限于對西方某些設計方法與程序的簡單的介紹,沒有很專業地從計劃的層面進行系統闡述,而市場上連篇累牘的相關書籍主要是從市場營銷和工商管理方面著手,對設計類諸專業的設計計劃,并不具備現實指導作用。所以亟待有這么一套專業性較強的設計計劃方法及其論著出現。在某種程度上,本書的出現將對設計計劃這一門新興學科,起到填補教學用書空白的作用。而從技術的角度而言,本書的完成也有相當的可行性,在分院近幾年來的設計策劃課程的教學中,已為之積累了大量新鮮的實踐性,經驗性資料。而分院的教育架構,亦為這個跨專業的研究項目做好了充分的人力物力資源上的準備。
4.預期成果
本書預期字數為12萬字,分為理論與方法兩大版,僅闡述設計計劃的相關內容,更重要是推出設計計劃的概念與方法。所涉及范圍主要包括管理學,決策學,認識論,方法論,創造學,心理學,行為組織學,人類學,社會學,設計學,史學等諸多學科領域,最終將完成一本集科學有效的方法程序,大量生動案例及實際操作指導于一身的,具有教學指導作用的專業書籍?,F在本書工作已大致完成資料收集階段任務,在下階段三個月的時間內,我將就所收資料進行分析總結,完成方法程序的完善工作。
附一. 全書基本構架
設計有序---設計計劃學方法研究
前言
一. 思維的奧秘
1. 神奇教練的解決之道
2. 全腦運動---人腦思維的奧秘
3. 理性思維程序化
4. 日常生活中的思維程序
二.設計有序
1. 系統設計系統---淺析設計
2. 設計有序---設計計劃學的興起
a. 設計計劃學的需要
b. 設計計劃學的發展與前景
c. 設計計劃學的角色
3. 設計計劃方法論
4. Step to step---計劃的展開(全書之重)
篇5
一、問題的提出
2009年,教育部頒布了《關于做好全日制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工作的若干意見》,2010年1月,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27會議審議通過了包括金融碩士等在內的19種碩士專業學位設置方案,截止到2015年底,我國的碩士專業學位已有40種類別。專業碩士研究生主要是針對社會特定職業領域的需要,培養具有較強職業素養與專業能力的高層次應用型人才,所以在培養方式上注重實踐環節的鍛煉。為提高專業碩士研究生的理論和實踐能力,各高校在專業碩士的培養上普遍采用“雙導師制”,即校內理論導師與校外實踐導師相結合的培養模式,一般采用兩年制,第一學年在校內學習理論知識,第二學年進行實踐學習和畢業論文設計。在這其中,與傳統學術型碩士最大的區別便是至少有半年時間在校外進行實踐學習和實踐導師的指導,所以說專業碩士的培養與實踐導師的作用密不可分。安徽財經大學作為首批具有專業碩士學位授權點的高校單位之一,早在2010年就開始了專業碩士的招生和培養工作,也率先開展了“雙導師制”培養模式,但實踐導師發揮的作用卻比較有限,究其原因還是對實踐導師的激勵機制不夠完善,本文基于此進行如下闡述。
二、本文研究的理論依據
1.馬斯洛需求理論。心理學家馬斯洛提出,人類的需要按照其發生的先后次序可分為五個等級: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實現的需要。只有在低層次的需要得到滿足以后人們才會去追求高層次的需要。
2.赫茲伯格“雙因素論”。美國心理學家赫茲伯格于20世紀50年代提出,又稱“激勵因素―保健因素”理論。保健因素指的是工作環境中諸如組織政策、工作條件、人際關系、地位、安全和生活條件等外界因素,此類因素的滿足會消除人們不滿,反之則會招致不滿的發生。激勵因素則是令員工感到滿意的因素,多屬工作本身內含的諸如成就、認可、晉升、工作中的成長、責任感等,這些東西如果能得到滿足,則可提高員工滿意度,激發員工的工作熱情。
3.費羅姆“期望理論”。美國著名學者費羅姆提出,激勵作用大小取決于兩大因素:一是人對激勵因素所能實現的可能大小的期望;二是激勵因素對其本人的效價,即激勵力量=期望利率×目標效價。目標越明確越具體,激勵效果也就更顯著。
三、保險專業碩士實踐導師的作用
1.有利于培養創新型實踐高素質人才。專業碩士實踐導師的產生是基于研究生教育改革大背景下的重要舉措。引進校外實踐導師,與校內導師相結合,開辟“雙導師制”,有利于拓寬研究生的學術視野和實踐能力。實踐導師的建立是對傳統研究生教育的一種創新,它調動了校外的企業資源,為學生提供了實踐創新的平臺,將理論研究切實落實到生產建設中去,在實踐中創新工作方式和理論研究,有利于培養創新型實踐高素質人才,滿足國家的人才發展需要。
2.有利于完善現有研究生導師隊伍架構。高校發展需要高素質的全方位、多方向的教學和科研隊伍,現有的研究生導師因為教學空間局限、思維方式較為傳統等因素,研究方向和指導方式往往較為單一,長此以往必將致使整個高校學術水平的倒退。實踐導師的存在恰恰能彌補現有導師架構的不足,他們能將先進的企業管理和發展理念帶到高校和研究生中來,為學術研究提供與時俱進的發展方向,增強科研的實用性,明確理論的指向性。
3.有利于促進研究生教育的創新發展。隨著我國研究生招生規模的擴大和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原有的導師數量和指導水平就顯得遠遠不夠,大大制約研究生的培養質量。研究生教育要想得到發展就必須拓寬教育方式和培養模式。實踐導師的加入促進了研究生教育向企業實踐層面拓展,即提高了導師數量,又保證了指導的實用性,而且拓展了研究生教育的固有思維,是對傳統教學指導方式的突破和創新。
四、安徽財經大學實踐導師基本情況及存在問題
1.基本情況。安徽財經大學作為安徽省內老牌高校,在2010年率先開展了專業碩士的招生工作,與此同時建立“雙導師制”培養模式。截止到2015年12月底,我校全日制專業碩士開設專業主要包括金融碩士(MF)、保險碩士(MI)、應用統計碩士(M.A.S)、稅務碩士(MT)、國際商務碩士(MIB)、會計碩士(MPAcc)、資產評估碩士(MV)、旅游管理碩士(MTA)、法律碩士(JM)、審計碩士(MAud)等在內的10個專業。我校專業碩士累計招生規模達1200余人,畢業人數1000余人,平均在校人數300人左右;與此同時,我校專業碩士校內導師163人,校外導師約350人左右。校內導師與實踐導師的數量與各專業的招生人數有關。由于經濟金融的發展以及我校會計和金融的悠久辦學歷史和過硬的教學質量,在近些年的招生占比中一直位列前茅,會計碩士和金融碩士一般年均招生80人和40人,相應的這兩個專業的校內導師一般為31人和28人左右,校外實踐導師與現有招生人數相持平,相比龐大的招生規模,校內導師的師資力量遠遠不夠,校外導師很好地補充了校內師資力量的不足,拓展了碩士研究生教育方式,提高了研究生實踐能力和教育質量。
我校實踐導師在社會地位、地域分布、所在行業等方面體現著碩士實踐導師的共性和學校學科的獨特性。首先,實踐導師來自于企業或地方政府等社會機構,一般是企業中高層管理人員、地方政府等社會機構擔任處級以上職務或具有高級專業技術職務人員等,他們有較豐富的實際工作經驗和一定的學術造詣,工作內容或研究方向與所指導的碩士研究生所在的二級學科的研究方向基本一致。其次,實踐導師工作單位一般位于本地或本省,以方便師生間的交流與溝通,當然隨著交通和信息技術的發展,已將實踐導師的范圍到江浙等周邊城市,一線發達城市北上廣等領域也有所分布。最后,我校實踐導師一般是現有專業領域的行業精英,涉及到金融、會計、保險、法律、財政、旅游等諸多領域,且隨著互聯網和大數據的發展,實踐導師還發展到大數據和電子商務領域,緊跟時展潮流,把握時代脈搏,充分體現了實踐的真諦。
2.存在問題及原因。我校自2010年實行專業碩士招生與培養以來,實踐導師的數量和質量都得到了很大提高,但是實踐導師在專業碩士的培養過程中發揮的作用極其有限,很大一部分學生與實踐導師之間并沒有很好地溝通和交流,相應的也沒有得到專業指導和實踐鍛煉,實踐導師資源大大被浪費。如何激發實踐導師的工作積極性是專業碩士研究生培養中的一項重大難題。從現代激勵理論中,可以簡要概括導致實踐導師激勵不足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學校對實踐導師需求層次把握不夠。馬斯洛需求理論告訴我們,人們在滿足了生理、安全、社交等低層次需求之后便開始追求尊重、自我實現等高層次需求。實踐導師一般來自各領域的精英,一般的低層次需求早已滿足,出任學校導師一般是希望獲得育人成才的尊重感和自我價值實現感。我校在實踐導師的聘任、評估、激勵、和反饋各環節都缺少相應的制度規范,不僅沒有提供基本的物質報酬,而且對于實踐導師的心理需求和精神激勵都存在嚴重缺陷。
(2)專業碩士對實踐導師作用認識不足。對于大多數專業碩士研究生而言,實踐導師只是一個名字而已,他們在研究方向、論文寫作甚至是在工作選擇中主要依賴的還是校內導師。一方面是校內導師較為專業,能在學業生涯中提出較有針對性的建議,另一方面因為授課等原因,校內導師離學生較近,利于溝通。而實踐導師一般在企業或者單位,工作較為繁忙、擅長領域各不相同而且思維習慣與學校大有不同,所以造成交流和溝通上的諸多不便。學生一般很少與實踐導師聯系,只有在學校強制要求的情況下,才會硬著頭皮去聯系,而實踐導師由于工作繁忙很少主動聯系學生,這對師生關系的交流和培養是不利的。
(3)校企之間建設缺乏科學的合作機制。實踐導師一般來源于各個企業的科學技術骨干和高級管理人才,是各個行業領域的精英人才,在企業中起著舉足輕重的地位。他們出任學校實踐導師有的只是一個社會兼職或者學校掛名而已,自己的主業還是在企業或者公司,對指導學生缺乏動力。實踐導師若想發揮作用,必須建立長期有效的校企合作機制,結合學校指導效果評估工作績效,約束導師指導行為。但是目前我校在實踐基地建設、校企合作等方面嚴重缺乏科學合理的共贏發展機制,這也是導致實踐導師激勵不足的一個重要外在原因。
五、安徽財經大學專業碩士實踐導師激勵措施
1.完善學校內在評估與外在激勵機制。首先,我校在實踐導師問題上應該完善目前的導師聘任和評估機制,在源頭上篩選負責任的具有專業知識背景的實踐導師,及時更新淘汰實踐導師隊伍。目前安徽財經大學的實踐導師管理暫行辦法還是2009年提出的,只是對實踐導師的任職條件、職責、權利、遴選和聘任、考核及管理提出了大概要求,沒有具體的跟進措施,在導師質量和渠道來源上參差不齊,導師評估和激勵措施未完善,權利和職責未明晰。我校應制定明確具體的實踐導師聘任制度,將流程落實到實處,本著本人自愿申請的原則,學院、研究生處層層把關,對實踐導師的指導能力、學術造詣、社會影響力等進行綜合評估,遴選出優秀且富有責任感的實踐導師,而且要簽訂聘任合同,事先告知其權利和義務,并且在官網上公布實踐導師聘用名單。
其次,學校應該在研究生處設置專人專崗和專項資金,負責各學院實踐導師和學生實踐活動的對接工作。啟用對學校工作熟悉且社會經驗豐富的專人來負責專業碩士實踐導師的安排工作,聯系和安排學生進企業實習,導師進學校講座交流,完善實踐導師聘任和評估機制,定期接收學生反饋等等,為打造安財專業碩士的實踐特色,培養符合社會需要的創新人才提供一個良好的內部系統。
目前我校專業碩士實踐導師基本是零報酬,雖然他們不在乎一般的物質報酬,但更高層次的精神需求也沒有得到滿足。我校應該利用專項資金和人力資源調動他們的積極性,設定科學合理的報酬體系,為他們開設課程或專題講座或企業實踐提供物質保障,使得勞有所得,勞有所獲。其次,根據赫茲伯格“雙因素論”,學校更應該注重人才的管理藝術,定期進行導師反饋,給予實踐導師充足的尊重和社會榮譽。學校應該每年定期舉辦實踐導師聘任和優秀實踐導師授予儀式,以物質和榮譽的方式共同激勵,同時還提供了機會,加強了校企之間以及導師和學生之間的交流合作。
2.正向激勵與反向激勵相結合。激勵分為正向和反向,正向激勵為鼓勵和支持,而反向激勵則是懲罰和淘汰,換言之,是一種約束機制。要想充分發揮實踐導師的作用,就必須采用正向激勵與反向懲罰相結合的機制。學生對導師指導滿意度進行評價,學院對實踐指導打分,學校根據學生評價、學院評價和企業反饋綜合評估實踐導師的指導效果,對積極參與指導的實踐導師給與物質和精神獎勵,延長聘用期限,給予優秀實踐導師表彰;對懈怠和不負責任者提前解除聘用合同,以此來督促和約束實踐導師的指導行為。
3.導師激勵措施與企業績效管理接軌。根據費羅姆的“期望理論”我們知道,實踐導師缺乏積極性的一個重要原因是激勵措施沒有與他們工作直接掛鉤,不能帶來目標效價,只有在校企密切合作的基礎上,將實踐導師的指導評價直接與他們在企業的績效相掛鉤才能激發他們的指導積極性。學校應該加強實踐基地建設,加強校企以及政府之間的合作,與實習基地簽訂實踐協議,將實踐導師的指導成績與企業業績和職位升遷相掛鉤,指導合格者可以在企業績效評估和職稱考核中加分,除此之外,合格以及優秀的實習基地和機構單位可以提升企業的社會責任感,可以獲得更多的政府支持。
4.加強專業碩士的實踐管理制度。實踐導師作用的發揮光靠激勵實踐導師還是不夠的,所謂交流指導是相互的,只有受眾也即我們專業碩士充分體會到實踐導師的重要性,才能主動去挖掘和利用實踐導師這一豐富資源。學校要聯合各學院制定完善的專業碩士實踐管理制度,將專碩實踐活動以及具體工作流程以制度的形式落實。學校應將學生實踐學分計入培養管理的一部分,實踐期間要確定適當,既不耽誤校內理論學習,又不耽誤最終的工作尋找和畢業論文設計,一般定在專業碩士第一學年末的6月-11月比較合適。在這期間既具備了一般的理論知識儲備,又能夠在實習實踐中尋找工作方向和畢業論文選題方向,還能夠為最終工作的選擇提供實習經驗,而且充分利用了暑假的時間,一舉多得。專碩實踐鍛煉的最后評價除了寫實踐總結報告之外,還應進行實踐答辯,結合校內和校外導師共同評價該學生的實踐成績,將實踐的效用最大化。除此之外,專業碩士畢業論文設計應與實踐相結合,建議以實踐調研報告、案例分析等具有實際效用的論文形式進行寫作,促使學生主動與實踐導師進行交流,溝通心得,獲得就業必備的工作技能和專業知識。將專業碩士的培養過程與實踐導師緊密聯合,防止只掛名沒有實際指導的行為發生,才能促進研究生教育的質的發展。
六、結語
實踐導師是專業碩士研究生教育過程中的一大創新,在人才培養和導師隊伍建設中都有著很重要的作用,將實踐導師效用最大化發揮,需要學校學院、企業導師以及專碩學生的共同努力。只有將內在激勵與外在激勵相結合、正向激勵與反向激勵共同作用才能促使實踐導師在德、能、勤、績各方面的共同進步,才能將實踐導師資源最大化發揮。
參考文獻:
[1]李阿利.建立研究生導師有效激勵機制的系統思考[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05,(10):24-28.
[2]李占華,羅英姿.高校研究生導師隊伍建設的思考――研究生培養機制改革背景下[J].學園(教育科研),2012,(24):29-30.
[3]鄭剛.全日制專業學位研究生導師隊伍建設的探索與實踐――以揚州大學為例[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14,(11):10-14.
Research on Incentive Mechanism Construction of Practice Instructors in Master's Degree of Insurance
-An Case Study of Master's Degree of Insurance in Anhu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LI Jia-ming
篇6
3.語言景觀研究的視角、理論與方法
4.認識語言的經濟學屬性 李宇明
5.《歐洲語言共同參考框架》的交際語言能力框架和外語教學理念
6.大數據時代語言生態研究
7.小學語文教學語言特點新探
8.中國語言哲學的發展之路——語言哲學理論建構之一
9.語言的經濟學分析:一個綜述
10.GIS作為新一代地理學語言的特征
11.“一帶一路”建設的語言需求及服務對策
12.作為人力資本、公共產品和制度的語言:語言經濟學的一個基本分析框架
13.關于我國語言戰略問題的幾點思考
14.語言符號觀的認知視角研究
15.服務于“一帶一路”的語言規劃構想
16.中國語言生活的時代特征
17.近10年來國外多語言信息組織與檢索研究進展與啟示
18.從認知心理學角度看語言輸出過程
19.語言競爭試說
20.語言服務的概念界定
21.語言類型學視野與語言對比研究
22.語言模因觀初探
23.語言模因的主體性與語境化
24.第二語言教育的教師自主性研究
25.中國語境下英語教師語言意識實證研究
26.社會文化理論與生態語言教學觀
27.領域語言規劃試論
28.大學英語學習和教學中的語言學習策略問題
29.教師語言的語用分析
30.“語言特區”的性質與類型
31.語言也是“硬實力”
32.語言接觸對語言演變的影響
33.語言的維度與翻譯的限度及標準
34.語言接觸中語言演變的連續體模式
35.西方語言哲學批判——語言哲學系列探索之七
36.元語言意識對第二語言習得的影響及其與其他因素的交互作用
37.我國與周邊國家跨境語言的語言規劃研究
38.論元語言與外語教師的話語行為
39.第二語言習得中的語言遷移研究
40.語言規范試說
41.哈薩克斯坦的語言政策
42.內容要創造 語言要模仿——有效外語教學和學習的基本思路
43.城市語言景觀研究進展及展望
44.中國“主體多樣”語言政策的發展
45.語言與思維關系再認識——沃爾夫《論語言、思維和現實》解讀
46.人·語言·存在——五問海德格爾語言觀
47.二語課程中的語言輸出與二語發展——香港高校本科生課程英語寫作的個案研究
48.中-英雙語者語言理解中非加工語言的自動激活
49.國外第二語言語音習得研究的進展
50.外語教學中語言意識形成路徑研究
51.海德格爾此在時間性思想與語言研究
52.國際學術交流領域的語言規劃研究:問題與方法
53.口語教學與語言能力和交際能力的培養
54.全球化背景下的語言觀及其對國家語言教育政策的影響
55.語言模因及其修辭效應
56.音樂和語言神經基礎的重合與分離——基于腦成像研究元分析的比較
57.關于外語教師語言屬性的思考
58.語言產業的基本概念及要素分析
59.英語專業碩士畢業論文的語言錯誤分析研究
60.語言理解中的動作知覺:基于具身認知的視角
61.語言態度和語言使用的相關性分析——以2007年南京城市語言調查為例
62.語言問題安全化與國家安全對策研究
63.文學研究中的語言問題及其思考
64.語言網絡:隱喻,還是利器?
65.商務語言研究的社會語言學視角與方法
66.體驗哲學和認知語言學為語言哲學之延續——二十九論語言的體認性
67.中國英語學習者公式化語言加工心理機制研究
68.漢語網絡語言研究的回顧、問題與展望
69.語言景觀的分析維度與理論構建
70.對漢語言文學專業人才培養新模式的思考與實踐
71.語言經濟學及其在中國的發展
72.語言語境與新聞理解——英語硬新聞語篇評價策略解讀
73.“一帶一路”與語言互通
74.有關語言經濟的七個問題
75.語言能力的多樣性和語言教育的多樣化
76.語勢、家庭學習模式與語言傳承——從語言自然接觸說起
77.語言資源和語言問題視角下的語言服務研究
78.國際化和英語化——語言政策是一種選擇
79.法律語言學、法律語言——兼談法律英語的特點
80.現代語言教學的十大原則
81.指向語言教師專業發展的課堂觀察——美國“語言教師效能反饋工具”述評
82.語言規劃的國際化趨勢:一個語言傳播與競爭的新領域
83.索緒爾語言學的語言本體論預設——語言主觀意義論題的提出
84.第二語言習得中的程式語研究
85.二語習得研究與語言類型學
86.漢外語言接觸研究近百年:回顧與展望
87.從文化生態視角解讀語言衰亡
88.學前語言教育的新取向:重視兒童學業語言的發展
89.“語言體驗”的教育學理論研究
90.語言經濟學視角下商務英語的生態位思考
91.《馬氏文通》前西人的漢語量詞研究——以《語言自邇集》為核心
92.從語言處理的復雜性與高效性看聯結主義
93.認知能力和語言水平在隱喻理解中的作用——以概念與語言形式重合度不同的隱喻句為例
94.語言學習中的元認知研究述評
95.情緒與語言加工的相互作用
96.語言資源與語言經濟研究
97.網絡用語與語言規范
98.口譯過程的兩階段解讀——以一般語言理解和產出為參照
99.學術會議英語演講語篇多模式語言符號意義構建
100.情感因素與第二語言習得
101.中國法律語言規范化研究
102.論國家語言認同與民族語言認同
103.語言競爭與語言和諧
104.語言和音樂:語言認知研究的新視角
105.論語言態度的三種表現
106.語言的定義
107.網絡語言是一種社會方言
108.基于動態系統理論的二語習得模式研究——環境、學習者與語言的互動
109.雙語者語言轉換中非目標語言的加工機制
110.關于《中國語言生活狀況報告》中語言服務問題的觀察與思考
111.從語言與思維的關系看第二語言習得中的幾個問題
112.英語口語能力描述語因子分析及能力等級劃分——制定語言能力等級量表實證研究
113.遮蔽與澄明:語言經濟學的幾個基本問題
114.網絡語言的語言價值和語言學價值
115.論“任意性原則”對語言系統的多維度詮釋——索緒爾語言本體論研究
篇7
有關懷舊心理的研究,西方心理學界起步較早,并且已經取得了不少成果。懷舊既然被認為是一種普遍的社會性情感,縱觀我國對舊懷舊心理的研究,目前主要集中在社會學、傳播學、消費者懷舊傾向和市場營銷中的應用,以及老年人的心理治療和干預方面,對其他群體的懷舊心理研究,尤其是在校大學生的懷舊心理尤其是實證研究還鮮有涉及。
當前我國出現的懷舊熱又是一種怎樣的心理現象呢?當代大學生是接受新思潮的前沿群體,他們的懷舊心理呈現出怎樣的特征?本研究旨在通過調查大學生懷舊心理的特征,豐富懷舊心理內在機制的研究。同時,探求當代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應對策略,為教育行政部門及高校更好的干預大學生心理健康進程提供必要的依據。
2.研究對象和方法
2.1研究對象
選取重慶大學、四川美術學院、重慶師范大學等學校共800名大學生作為被試?;厥沼行柧?43份,有效回收率80%。被試基本情況見表2.1
由表3.6可知,是否獨生子女在大學生懷舊心理上存在顯著性差異,非獨生子女得分顯著高于獨生子女得分。這種差異主要來自于家庭懷舊維度,非獨生子女得分顯著高于獨生子女;在個人懷舊和社會懷舊上,二者不存在顯著性差異。
3.3討論
3.3.1大學生懷舊心理的總體情況
在大學生懷舊心理問卷中,得分高則表示在某個方面的懷舊水平高。從大學生懷舊心理問卷的各維度的平均數和標準差可以看出,大學生懷舊心理水平除社會懷舊維度低于3分以外,其他均大于3,說明大學生懷舊心理的整體水平較高。其中,家庭懷舊和個人懷舊得分最高,而社會懷舊得分較低。這說明社會懷舊對大學生的懷舊心理影響不大,大學生的懷舊是以家庭和個人為主。這可能是因為大學生處于一個特殊的發展階段,根據埃里克森的人格發展理論,這一時期的大學生面臨的主要發展任務是獲得親密感以避免孤獨感,這種親密的渴望和需求使得大學生的懷舊主要是向外的他人獲得。同時,由于大學生處于學校這樣的集體中,還未進入社會,因此,大學生對于社會的懷舊得分最低。
3.3.2基于性別差異的大學生懷舊心理特征
研究結果顯示,在社會懷舊維度上,男女大學生存在顯著性差異,女生得分顯著高于男生。在其他維度和總分上,大學生懷舊心理均不存在顯著性的性別差異,這可能與男大學生和女大學生的個性特征有很大關聯。一般來說,男生的情緒穩定性更強,獨立性和適應能力也相對較強,能夠更好的融入新的大學生活環境,懷舊情緒相對較弱;而女生天性富于激情和幻想、容易多愁善感,在適應校園生活的同時會更多的產生對過往的懷念。
3.3.3基于不同專業的大學生懷舊心理特征
研究數據顯示,不同專業的大學生懷舊心理的顯著性的差異主要來自于家庭懷舊這一維度,事后檢驗發現,理科學生顯著大于文科學生,藝體學生最低。這可能是因為理科生的學科思維致使在人際交往中更加理性和冷靜,不善情感的表達,容易產生人際距離,造成他們的情感支持主要來自家庭和父母這種比較單一的來源。而文科生和藝體生性格更為熱情,在平日的人際交往中則傾向于情感的表達和流露,比較容易在當前建立滿意的人際關系,情感支持更加多元,導致在家庭懷舊維度上二者有顯著性差異。
3.3.4基于不同年級的大學生懷舊心理特征
不同年級的大學生懷舊心理呈現出一種隨年級逐步增加的趨勢,這可能是因為隨著年級增大,大學生在校園生活中感受到的現實沖突更大,特別是臨近畢業的大四學生,既要面臨繼續深造還是直接工作的艱難選擇,又要面對激烈的就業競爭壓力,這也與以往的研究相一致,當人們在現實生活中面對的困難更多時,就更容易懷舊。
3.3.5基于城鄉差異的大學生懷舊心理特征
研究表明,不同戶籍地的大學生懷舊心理在總分和家庭懷舊、社會懷舊維度上均存在顯著性差異,農村學生顯著高于城鎮學生,在個人懷舊維度上,不存在顯著差異。本文認為,造成這種差異的原因可能有地域環境和經濟環境的雙重影響。
農村學生不僅面臨大學生活的各種挑戰,還要面臨適應城市生活的困難。由于農村那種相對封閉、保守和落后的經濟條件和成長環境,讓他們對新校園的適應能力和控制能力都較城市學生要低。同時,由于我國歷來的城鄉二元對立,讓他們在同伴的接納中更困難,更難融入新集體。因此,總的說來,農村大學生更多存在著認同延續性的阻斷以及對歸屬感的強烈需要。
心理學研究表明:自我認同具有延續性,而這種延續性主要來自于個體與環境的一種交互作用。Williams和Roggenbuck認為,人們在自己長期生活的地方獲得了必要的人際支持和社會情感,這些成長和記憶的痕跡形成了地方認同,為個體的生活賦予了意義和價值。Dixon和Durrheim(2004)則提出個人與地方建立的這種自我認同的延續性在突顯出來的時候,必然是在個體遭生活的變遷(比如搬家、外出求學)時。因為此時個人與地方的連接會受到隔斷的威脅。而來自農村大學生,從農村到城市,這種地方與自我認同的天然關系被隔斷,他們會對自我認同產生一種混亂和懷疑,我內心認同的到底應該是農村那種封閉的環境認同還是城市這種相對開放的文化?這些都影響了他們自我認同的連續性,使得他們更容易懷舊,懷念家人和過去的生活方式。
3.3.6基于不同家庭構成的大學生懷舊心理特征
研究顯示,獨生子女和非獨生子女大學生在懷舊心理總分和家庭懷舊維度上存在顯著性差異,非獨生子女比獨生子女得分明顯高。本文認為可能是由于非獨
生子女較獨生子女有一種長期穩定而緊密的親屬關系,這種親屬關系又不同于普通的同學朋友關系,不像獨生子女只能在當前的同伴中尋求歸屬感和愛的滿足,同時比起上下的父母親屬關系,又多了一種同伴關系。因此當這種親緣關系因為地理環境的變化遭到阻斷時,而又在學校的人際交往產生挫折時,個體就更容易懷念自己的家人,從而引起較高的家庭懷舊。
3.4結論
(1)在大學生懷舊心理的總體特征中,“家庭懷舊”的平均數最高,其次是“個人懷舊”,“社會懷舊”得分最低。
(2)不同性別大學生懷舊心理在總分及家庭懷舊、社會懷舊維度上均不存在顯著性差異,但是在社會懷舊中存在顯著性差異,女生得分顯著高于男生。
(3)大學生懷舊心理存在極其顯著的年級差異,從大一到大四呈現一種逐步上升的穩定趨勢。
(4)大學生懷舊心理在專業上存在顯著差異,這種差異主要來自于在家庭懷舊維度上的差異,理科學生顯著大于其他專業的學生,藝體學生得分最低。
(5)不同戶籍地大學生的懷舊心理在總分和家庭懷舊、個人懷舊維度上均存在顯著差異,農村學生顯著大于城市學生。但是在社會懷舊維度上,二者不存在顯著差異。
(6)獨生子女和非獨生子女大學生的懷舊心理在總分和家庭懷舊上都存在顯著性差異,非獨生子女得分明顯大于獨生子女。但在個人懷舊和社會懷舊維度上不存在顯著性差異。
參考文獻:
[1] 李.大學生懷舊心理與主觀幸福感的關系研究[D].西南大學碩士畢業論文.2012.5
[2] 薛婧,黃希庭.懷舊心理研究述評[J].心理科學進展.2011,19(4),608616
篇8
另外,國外還有對整形美容男性群體心理做了研究,發現促使男性進行整形美容的因素主要有喪失恐懼、工作擔憂和需要、社會形象、社會評價及等[7]。
2整形美容患者的心理分類與術后滿意度
2.1 整形美容求術者的心理分類與滿意度:黃立等[8]研究了整形美容患者的心理特征和臨床治療情況,認為整形美容患者有三種:①先天畸形患者;②后天畸形患者;③異常心理患者。申玉琴[9]通過對鼻整形病例進行研究,將美容整形患者心理分為四種類型:①主動樂觀型;②恐懼依賴型;③缺陷障礙型;④精神癔病型。牛進寶等[10]對女大學生美容心理進行了研究,將其心理狀態分為五種類型:①合理美容型(占多數);②期望過高型(很少);③自卑心理型;④受人鼓動型;⑤適應需要型。徐宏志通過對283例要求美容手術的患者進行分析,認為尋求美容手術的心理可以分為三類[11]:①希望自己錦上添花,更富魅力者(24%);②自己要求手術的愿望并不強烈,經別人議論和勸告而要求進行美容手術者(38.5%);③對自己的容貌有強烈的自卑感,為避免別人的譏笑而進行手術(37.4%)。Reich根據美容整形患者的人格特點,將美容受術者分為五類[12]:①憂慮型;②依賴型;③情感型;④偏執型;⑤分裂型。
2.2 影響術后滿意度的因素:呂磊[13]的研究發現,受術者術后滿意度與手術醫師的職稱、學歷無關;滿意組和不滿意組的年齡、婚姻狀況和文化程度、民族之間比較,無顯著性差異;不滿意組P因子(精神質)評分明顯高于滿意組;不滿意組軀體化、偏執評分明顯高于滿意組;SCL-90中,軀體化、偏執兩因子的評分與滿意度之間呈負相關,即身體不適、易猜疑的受術者易不滿意術后結果;EPQ中,P因子的評分與滿意度之間呈負相關,即他人、難以適應外部環境、與他人不友好者不容易滿意手術結果。
有研究者對瞼袋手術患者的人格特征與術后滿意度進行了研究,發現與正常人相比,瞼袋手術患者年齡、婚姻狀況和文化程度比較,無顯著性差異,16PF測驗中,患者組E因素(恃強性)、H因素(敢為性)、L因素(懷疑性)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EPQ測驗中,患者組L因素(掩飾性)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兩組之間具有顯著性差異。瞼袋手術患者人格特征的恃強性、獨立性和專業有成就者的個性因素(次級因素)與其術后滿意度有顯著相關。瞼袋手術患者人格特征的16PF-E因素、16PF-Q2因素和16PF-G因素具有線性回歸關系,且均為正相關,而且Q因素(獨立性)對瞼袋手術患者術后滿意度評分影響最大[14]。國外學者研究了有心理障礙者進行整形美容手術的情況,發現美容受術者中有5%~15%的是體像障礙患者[15-16],國內也有研究指出在要求施行美容手術的就診者中有7%~15%的是體像障礙患者[17]。大多數體像障礙的患者對美容手術的效果都不滿意,有些患者甚至會尋求法律途徑或對醫生采取野蠻行為,大約25%的體像障礙患者有過自殺計劃[18]。在整形美容受術者中,有25%的是自戀人格障礙患者。還有研究指出,在整形美容受術者中,有9.7%的是表演型人格障礙患者,他們對手術效果的期望往往不切實際,可能永遠不會對手術效果滿意[19]。
3整形美容手術與患者心理
3.1 整形美容手術對患者心理的影響:劉晨等[4]研究發現,整形美容受術者術后自尊、BDD 及EPQ 中的神經質量表(N) 、精神質量表(P) 及掩飾量表(L) 較術前的差異有顯著性意義,表明整形美容手術不僅可以改變患者的外部形象,還可以提高患者的自尊,改變患者的體像,使其消極體像得以矯正,因而情緒更加穩定,社會交往適應性不斷提高,更加合群。劉通等[20]的研究也證實了這一點:與手術前比較,受術者術后焦慮、抑郁、自尊及體像障礙評分明顯改善,差異有顯著性。劉芳[21]對頜面外科患者身體心像改變后的心理進行了研究,發現不同年齡及不同性別的患者身體心像改變后心理反應無差異;知識分子與非知識分子患者身體心像改變后心理反應有差異,知識分子適應不良反應發生率高于非知識分子, 知識分子不利于健康反應發生率高于非知識分子,同時有適應不良反應和不利于健康反應的知識分子發生率高于非知識分子;不同文化程度患者身體心像改變后心理反應也有差異。
大量研究發現,美容手術確實改善了患者的心理狀況,與健康相關的生活質量也有所提高。但也有研究與此相悖[22],有研究指出,不同的整形部位,對患者心理的影響程度或方面也有所區別[23],有關腹部成形術的研究發現,手術后患者對體重的看法有很大的改善,腹部和其他體重敏感部位的改變可以提高性生活滿意度。對減肥手術的研究發現,心理狀況的改善在手術后的前幾年是有局限性的,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減肥手術并沒有解決大吃大喝的問題,尤其是術后2年后,這種行為又會重新開始[24]。
3.2 整形美容受術者的心理狀態:彭麗輝等[25]對要求隆乳整形術的受術者圍手術期的心理狀況進行了研究,發現在術前受術者一般存在自卑心理、焦慮心理、擔憂心理和盲目心理。黃向瑩等[26]研究發現,整形美容受術者與一般健康人群相比,兩者在焦慮反應均分、陽性率方面有顯著性差異。在影響焦慮的因素比較中,兩者在疾病影響自我形象、疾病影響自尊、身體缺陷導致喪失自尊、擔心治療效果、社會支持不足方面比較有顯著性差異。梁英等[27]的研究表明,整形外科手術受術者心理障礙主要表現為情緒障礙、社交障礙和心身癥狀。
4整形美容患者的心理治療
事實證明,對具有體像障礙者在心理治療的基礎上實施整形美容手術,可使心理治療效果與整形美容手術治療的作用相輔相成,同時解決其形體缺陷和心理問題 [28]。目前,臨床上主要采用五種心理療法[29]:①心理分析治療;②行為療法;③疏導療法;④合理情緒療法;⑤是順應自然,為所當為。
5小結
歸納總結國內的文獻資料,發現很多研究者都比較關注整形美容患者心理狀態以及術后滿意度的研究,很少涉及某一特殊的心理癥狀。同時,國內研究大都停留在語言描述上,即定性研究,很少有定量研究。而且很少有對某一整形美容手術的專題進行研究。從研究的科學性上,有些研究的研究工具本身就有問題,雖然國內已有相關的研究,但量表常模的確定尚有不足[30]。有些是采用的自編量表,有些是采用的國外量表,其信度和效度如何,沒有相關報道,這就會讓我們對研究的結果產生懷疑。另外,還有被試樣本的選擇,不同的被試樣本可能會產生不一樣的結果[23]。因此,進行不同的整形美容手術,其相關的心理狀況有可能不同。在某些問題上,如對影響人們尋求美容手術的因素方面,國外研究中還提到了媒體宣傳的作用,國內尚無對此的研究報道。此外,促使人們尋求美容手術,什么因素起關鍵性作用,也沒有相關研究。
隨著人們對整形美容手術的認識越來越深,社會對它的偏見越來越少,越來越多的人會選擇進行美容手術。根據國內外的研究報道,在整形美容受術者中有很多是心理障礙患者,可以說,不少美容受術者是因為心理障礙才對自己的身體不滿意,進而想要選擇手術來改變這種情況。所以說僅靠手術是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的,更嚴重者還可能會引發醫療糾紛,正如英國整形外科醫生曼切斯特所說:“美容整形外科與心理學有著密切的關系,因為美容外科是要處理人們的情感、心理、社會...”,其別強調了心理學的研究,他認為:“……倘若遇到一個心理已有嚴重障礙的求美者,應該用的不是手術刀,而是心理疏導”。因此,整形外科醫生心理學和精神病知識的掌握顯得極為重要。
[參考文獻]
[1]Haas CF,Champion A,Secor D.Motivating factors for seeking cosmetic surgery a synthesis of the literature[J].Plast Surg Nurs,2008,28(4):177-182.
[2]程 荑,李建兵.整形美容外科心理衛生研究進展[J].中國心理衛生雜志,2000,14(1):69-70.
[3]馬如夢.多維自我體像關系調查問卷(MBSRQ)的初步修訂及其與人格類型的相關性研究[D].第四軍醫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5:5.
[4]劉 晨,欒 杰,叢 中,等.121例整形美容受術者心理狀態初步分析[J].中華醫學美學美容雜志,2005,11(3):174-176.
[5]Didie ER,Sarwer DB.Factors that influence the decision to undergo cosmetic breast augmentation surgery.Journal of Women's Health[J].2003,12(3):241-253.
[6]王肅生.美容整形受術者動機的心態分析[J].實用美容整形外科雜志.1995,6(3):167-168.
[7]Fried RG.Esthetic treatment modalities in men psychologic aspects of male cosmetic patients[J]. Dermatol Therapy,2007,20(6):379-384.
[8]黃 立,馮幼平,吳 欣.美容整形患者的個人心理因素分析及臨床治療[J].中華醫學美學美容雜志,2003,9(2):108-110.
[9]申玉琴,連和,聶素潔.美容整形患者心理狀態分析[J].白求恩醫科大學學報,1995,21(1):78.
[10]牛進寶,蘇聯珍,董永鵬.女大學生美容問題心理及對策[J].中國醫學倫理學,2001,1:41.
[11]徐宏志,劉桂榮.283例要求美容手術者心理探討[J].實用美容整形外科雜志,1994,5(1):46.
[12]何 倫,彭慶星,于 彬,等,美容心理學[M].長沙: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1999:105.
[13]呂 磊.美容整形受術者心理評估與術后滿意度相關性研究[D].新疆醫科大學碩士畢業論文,2008,4.
[14]徐 烈.眼袋手術患者人格特征評估與其術后滿意度的相關研究[D].第四軍醫大學碩士畢業論文,2005,5.
[15]Wilson JB, Arpey CJ. Body dysmorphic disorder: suggestions for detection and treatment in a surgical dermatology practice[J].Dermatol Surg,2004,30:1391-1399.
[16]Veale D. Body dysmorphic disorder[J].Postgrad Med J, 2004,80: 67-71.
[17]吳軍玲,梁偉中,劉鳳榮.整形美容患者心理狀況分析[J].中國美容醫學,2007,16(2):258-260.
[18]Malick F,Howard J,Koo J.Understanding the psychology of the cosmetic patients[J].Dermatol Ther,2008,21(1):47-53.
[19]Napoleon A.The presentation of personalities in plastic surgery[J].Ann Plast Surg,1993,31:193-208.
[20]劉 通,張???耿傳衛.整形美容受術者焦慮、抑郁、自尊與社會支持的相關分析[J].中國行為醫學科學,2008,17(6):552.
[21]劉 芳.頜面外科患者身體心像改變后的心理調查分析[J].中華護理雜志,2001,36(2):143-144.
[22]Rankin M, Borah GL, Perry AW, et al. Quality-of-life outcomes after cosmetic surgery[J]. Plast Reconstr Surg,1998,102:2139.
[23]Michael AB,Thomas Pruzinsky,Thomas FC,et al.Measuring outcomes in plastic surgery: Body image and quality of life in abdominoplasty patients[J].Plast Reconstr Surg,2003,112:619-625.
[24]Sarwer DB,Thompson JK,Mitchell JE,et al.Psychological considerations of the bariatric surgery patient undergoing body contouring surgery[J].Plast Reconstr Surg, 2008,121(6):423e-434e.
[25]彭麗輝,彭玲妹,許 璜.隆乳整形術患者圍手術期的心理護理[J].現代護理,2007,13(33):3207-3208.
[26]黃向瑩,整形美容手術患者心理特征與護理干預[J].現代護理,2006,12(14):1281-1283.
[27]梁 英.180例整形手術病人圍手術期心理分析及護理[J].南方護理雜志,1997,4(3):35-36.
[28]王雨銀.術前心理干預對美容受術者康復的影響[J].中國臨床康復雜志,2002,6:24-29.
篇9
1.專業學位的特性。
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十四次會議審議通過的《專業學位設置審批暫行辦法》第二條規定:“專業學位作為具有職業背景的一種學位,為培養特定職業高層次專門人才而設置?!鄙钊肜斫鈱I學位的特性,是開展相關的招生和培養工作的前提。從目標來看,學位大體上可歸納為兩大類:一類是以“學術”研究為方向的學位,另一類是以“專業”實踐為方向的學位。它們分別體現兩種不同的傾向和價值觀念。學術學位教育以學術研究為導向,側重“學”,即理論與研究;而專業學位教育則以專業實踐為導向,側重“術”,即實踐與應用。
專業學位教育的突出特點是職業性與學術性緊密結合,獲得專業學位的人是從事帶有明顯的某種特定職業背景的工作,如教師、醫師、會計師、律師等。這些專業人士一般來說具有六個方面的特點:為他人和社會服務的責任;深入掌握某一專業領域知識;具備熟練技能及出色的實踐表現;在理論、實踐活動中不斷學習;在不確定情境下的判斷及決策能力;整合知識及管理控制能力。
2.國外專業學位教育發展狀況。
2.1美國。
美國是世界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最發達的國家。美國在二戰后專業研究生教育經歷了一個快速發展時期,已經成為美國研究生教育的主體。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層次分為專業碩士和專業博士兩個層次。在博士研究生層次,全美有500多個學科領域可授予博士學位,除傳統的哲學博士以外,有56種博士專業學位。在碩士層次,專業性碩士學位種類眾多,建筑碩士、工商管理碩士、教育碩士、藝術碩士、圖書館科學碩士、公共衛生碩士、護理科學碩士、社會工作碩士等專業碩士培養規模很大。到90年代,美國碩士專業學位獲得者的比例已占整個碩士學位獲得者總數的55%以上。
2.2英國。
英國碩士和博士層次也按研究型和專業型兩個導向培養,其教育質量基于畢業生學習產出維度進行評估。英國工程碩士畢業生學習產出分為一般學習產出和專業學習產出。英國工程博士的能力評估包括:運用知識與技能的能力;工業設計與社會需要的判斷能力;團隊精神與領導能力等。根據英國教育統計機構的統計數據,2003年至2008年期間,英國每年授予的專業學位數占授予研究生學位總數比重的75%左右。
2.3日本。
近年日本研究生教育改革的重點是發展專業學位,培養高層次應用型專業人才。日本專業學位發展過程中,顯著特點是將專業學位的設置與相關職業資格準入直接掛鉤。根據日本文部科學省定義,專業學位教育是以培養專業應用型人才為導向的碩士研究生課程,它一般根據某一特定行業而設,而職業資格是指從事某一職業所具備的學識、技術和能力等基本準入條件。
1999年9月文部?。?001年后改名為文部科學?。┬薷难芯可涸O置基準,創設專業研究生院。2010年,日本在會計、法律、公共政策、教育、公共衛生、技術管理、知識產權7個領域設置專業學位研究生院84所。
3.我國專業學位教育存在的問題
3.1教育規模較小。
雖然我國的專業學位教育在最近幾年有較大的發展,但專業學位教育規模與實際需求之間還有很大差距。目前攻讀專業學位的在校研究生數量,僅占在校研究生總數的25%左右。
3.2社會認同度不高,就業前景不清晰。
在很多考生和家長的心中,全日制專業學位碩士和學術碩士相比,還是“矮了一截”。很多人將全日制專業學位研究生與在職人員攻讀碩士學位研究生畫等號,認為全日制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是新出臺的政策,畢業后就業與學術型研究生相比肯定會處于劣勢,用人單位尚未認同全日制專業學位研究生。
3.3教師的不全適應,專業學位教育的學術化傾向。
專業學位應運而興,但是問題還是存在:具有專業實踐能力的人才由誰來培養?現在的大學教師,大都仍然是重理論輕實踐,重科學輕技術,以學術型研究生培養目標和培養模式來培養專業學位研究生,重點還是以課程教學為主,對實踐環節重視程度不夠,忽視了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應用型要求。
3.4專業學位與職業或崗位任職資格之間的銜接不緊密。
目前,我國除風景園林碩士專業學位與國家“注冊風景園林師”職業資格有一定聯系外,其他專業學位都沒有與職業或職業資格相關聯。我國在《專業學位設置審批暫行辦法》第十條中明確規定:各專業學位所涉及的有關行業部門應逐步把專業學位作為相應職業崗位(職位)任職資格優先考慮的條件之一。
4.國外專業學位教育對我國專業學位教育的啟示
4.1加強媒體宣傳,增強對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的認同。
利用強勢媒體進行正面引導,逐步增強人們對全日制專業學位研究教育的認識。要使人們認識到全日制專業學位的自身特點:培養應用型高層次專門人才;人才理論基礎扎實,實踐與應用能力強;適應特定行業或職業實際工作需要;授予相應專業學位的碩士研究生畢業證書和學位證書。
4.2推行人性化和彈性化的專業碩士學位教育。
首先,逐步擴大高校對專業碩士研究生招生的自和靈活性。專業學位研究生招生考試屬于選拔性考試,需要突出個性化的特征。高校應按照自身情況合理設置招生專業,招生考試需要更多的靈活度和自由度。其次,學習與教學方式體現靈活性??刹捎枚鄻踊同F代化的網絡信息教學方式,彌補課堂教學時間和知識容量有限性的缺陷。老師可通過各種網絡資源來指導學生學習,也可以采用遠程教育的手段進行教學,師生通過網絡進行信息交流、答疑和論文指導。
4.3實現培養理念與培養目標的創新。
我國高校應借鑒國外先進培養模式和經驗,結合我國實際情況,樹立為地方經濟服務的教育理念。在制訂專業學位研究生招生和培養計劃等方面,應依據地方經濟持續發展的需求而定,做到針對性強,學有所用,多為地方培養具有高水平專業知識和技能的應用型人才。
4.4加強培養環節,增強專業學位研究生自身社會適應能力。
培養單位要提高專業學位研究生的責任意識、質量意識,要使所培養的專業學位研究生能被社會接納,受到用人單位的青睞;要在培養環節上下工夫,不僅要加強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還要深入研究與專業學位相適應的相應職業領域的特點和需求。同時,教學還要有一定的廣度和深度,使培養的研究生不僅能很快在用人單位里成為獨當一面的骨干,同時還具有一定的獨立研發能力。這樣才能使用人單位充分認同全日制專業學位研究生,才能使畢業生更具價值、更有社會吸引力。
4.5調整課程體系,將專業學位教育與職業資格匹配。
專業學位教育與職業資格考試匹配,就實質而言是一種產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目前,我國有很多種行業資格考試,如司法考試、執業獸醫資格考試、執業醫師資格考試等。在研究生培養環節中將這些執業要求列入研究生培養體系中,既能讓學生學到標準要求或行業規范,又能增強其取得執業資格的能力或從業能力。具體的銜接方式:全日制專業學位研究生作為參加職業資格考試的必要條件;全日制專業學位研究生作為職業資格考試的優惠條件,即參加資格考試時可免除部分(或全部)科目考試。
4.6實現專業學位論文的創新。
根據專業學位教育的特點,有些專業可以不要求寫學位論文,而以有一定技術性、創新性和應用推廣價值的調查報告、畢業設計、技術革新方案等形式代替畢業論文;有的專業適宜要求做學位論文的,論文撰寫則可以以工作崗位和承擔課題等為依托,使研究與工作實際和社會實踐緊密結合,保證專業碩士學位論文的質量和應用價值。
4.7大力加強基地建設,推廣“雙導師制”培養模式。
培養學生的實踐應用能力離不開相關職業領域的支持。要加強與地方行業的聯系,研究行業的特點、需求,將相關專家引入全日制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中來,實行校地聯合、校企聯合。培養單位要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轉變觀念,重視構建一支適應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的師資隊伍,建立健全合理的教學科研評價體系??善刚埾嚓P行業領域的專家擔任教學實踐指導,加強專業學位研究生的“雙導師制”培養;對“雙導師制”中校內導師和行業導師職責進行細化,實施各司其職、相互合作、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教學模式,培養社會需要的應用型人才。
參考文獻:
[1]Kelly,G.A.The Psychology of personal constructs[M].NewYork:Norton,1955.
[2][美]B·R·赫根漢.文一,鄭雪,鄭敦淳,等譯.現代人格心理學歷史導引[M].河北人民出版社,1988:324.
篇10
一、中學有機化學知識體系
人教版《有機化學基礎》選修5是按照有機化學學科體系:由烴到烴的衍生物、由單官能團化合物到多官能團化合物,循序漸進地介紹有機化合物結構—性質—應用的知識,確保主干知識的基礎性。
二、中學有機化學教學中非智力因素和空間能力現狀調查
通過文獻調研以及實際調查學生對有機化學的學習情況,并提出和分析課堂教學中老師采用的具體教學策略。1.調查的對象通過訪談老師,聽課以及對學生進行調查問卷。高三學生在身體上、智能上以及情感上都已經開始發生較大的變化,思維正處于從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邏輯思維的轉折關鍵期,能較強地對所獲得的信息進行加工處理。2.調查的問卷內容為了能更詳細地了解新課程下中學有機化學學習與教學的現狀,依據教育學與教育心理學理論,編制了針對中學有機化學教學具體實施過程的調查問卷—《探究有機化學課堂教學策略問卷調查》。3.調查的結果統計與分析第一題統計與分析表1學生學習有機化學非智力因素的調查狀況由以上表中數據顯示,非智力因素對各班學生學習有機知識的影響是有層次的,在2、4、5、7、8這幾個題目中從興趣、意志、動機及個性方面整體看出非智力因素的培養是學生學習知識非常重要的前提,所以加強培養非智力因素是很有必要的。原因分析與對策:非智力因素是造成學生學習困難的主要原因,它是除智力以外的一切心理因素,主要包括興趣,動機,情感,意志和個性等,這些因素直接影響到學生的學習效率,是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的內驅力。它可以發掘學生的內在潛能。第二題統計與分析調查結果的統計:從上表的各班空間題目平均分來看(總分28分),學生的空間能力基本處于中等以上的水平,有待進一步的提高,另一方面根據標準偏差也反映出各個班內部學生的空間能力存在個體差異性,需要教師給予特別的關注并需采取適當的教學方法才能獲得發展。原因分析與對策:通過問卷題目的測試結果分析,學生的空間能力與化學學習成績有高度的相關性,學生基礎題目的成績差異不大,準確率都比較高,三個班級總的平均分的差距其根本原因在于學生沒有構建空間模型的立體觀念。通過使用具體的實物模型操作和電腦模擬模型表征分子的三維結構,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三、總結與展望
當前,對教學策略的探索還需要我們繼續用心探索出更多的切實可行的策略,對已提出的教學策略還需要在以后的教學實踐中進一步檢驗和完善,對實施策略后的效果評價找到一條令人滿意的途徑。這些問題的解決還需要付出更多的時間和精力。
參考文獻:
[1]劉蕾.中學有機化學知識內容的分析及教學策略研究[J].教育碩士畢業論文,2005.5.
[2]夏正盛.高中化學課程標準教師讀本[M].武漢: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12.
[3]王鳳蘭.論非智力因素在化學教學中的培養[J].化學教育,2008(7).14-17.
篇11
人的心理問題屬于非智力情感類問題,而心理課程就是情商教育的專業課?,F代心理學理論和實踐幫助情商教育步入科學化、專業化、系統化。當前,除了在高校研究生中開設專門心理課程之外,還要注重做好如下兩方面心理工作:一是注重緩解壓力。在高校大擴招背景下,社會就業競爭已提前到在校生的學習競爭,優等生被名企業預聘,中下流學生還受困于論文和學分問題,外加家庭、經濟、婚戀等因素,所造成的心理負擔輕則消磨意志,重則自尋短見。2001年12月31日和2002年3月24日,廣州某理工大學兩名研究生相繼跳樓身亡,其中一名電力系二年級研究生可能因學習壓力過大走上不歸路。 2003年4月16日,研究生劉某從四層水房跳下當場死亡,他在遺書中提及碩士畢業論文的開題做得不理想,學習壓力太大,所以自殺。 2005年8月20日,年僅26歲的衡陽籍博士生孟懿,在其就讀的中科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跳樓身亡。原因也是心理壓力過大,導致精神過度抑郁??梢?要緩解研究生就業心理壓力,必須提前關注和幫助研究生正確處理自身學習生活壓力,教會他們如何自我減壓,以便進一步應對今后更復雜困難的問題。二是重視特殊對象。目前在校研究生中呈現“兩多”:一是獨生子女多,二是女研究生多。前者從小生長于順境,直到變為“天之驕子”,一旦遇到問題則挫折感強、依賴性強,同時兼有相對自私、不合群、集體主義淡漠等特征。這些性格心理弱點直接影響到他們今后的社會生活和事業發展。而后者除了有與前者共同的一些特征外,男女性別能力差異和目前整個國際用人市場仍潛在的“性別歧視”給女研究生就業帶來更大的精神負擔,加上女性天生敏感,就更需要做好心理溝通和疏導。另外單親家庭學生、家庭經濟負擔重的學生、有各類病史的學生同樣需要作為特別對象重點關注。
二、加強德育建設
隨著經濟自由化的高速發展,社會上的拜金主義和急功近利思想趨勢明顯,不少研究生也心不在學,把大量的時間花在了社會兼職上,追求物質利益,同時在學術上急功近利,買文,賣文,甚至不惜走“交易”路線,犧牲了人品,扭曲了人格。這樣的“黑人才”流入社會,在激烈的就業競爭環境下,必然用盡其極,不是當上害群之馬就是走向人生死角。
道德素養是情商的上層建筑,包括政治覺悟、思想品德、學術道德,社會公德,職業道德等。它通過正確的人生觀和崇高的價值取向直接指引著人生正途。研究生屬于社會精英階層,作為社會高知群體、高生產力群體,其貢獻社會的能量巨大,但相反其破壞社會的能量也成等比。所以加強高校研究生德育建設,最大限度消除在校研究生輕佻浮躁、急功近利的思想趨勢,才能為社會輸送品學兼優的真正可用的高知人才。當前加強高校研究生德育建設要注重以下四點:一是加強并完善研究生德育體系。盡管不少高校相應成立研究生院以加強研究生管理,但是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體系尚不健全,漏洞較多,也沒有專門的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部門和人員。即使有,多數也形同虛設,沒有發揮應有的作用。建議招聘有學生工作經驗和研究生學歷的“專職德育師”,他們負責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能有心有力有針對性。二是德育要分對象分層次。面對20歲出頭的應屆生和30多歲的進修生,面對尚在實習期的準畢業生和企業中高管,對研究生德育工作不能搞“一刀切”,否則教育效果會縮水甚或適得其反。要根據研究生不同資歷、不同背景、不同身份采取相應的教育模式,做到因人而異。三是發揮導師在研究生德育中的作用。目前體制下,導師是研究生學習生活上接觸最多的人,也往往是學生最信服和最敬重的人。所以導師要充分發揮為人師表、言傳身教的效用。為此,不僅要加強導師隊伍自身道德素質建設,還可將研究生品行表現也與導師帶教資格直接掛鉤,增強約束力。四是加強黨團組織的作用。要盡量發揮黨團組織工作的優勢,吸引和凝聚入黨積極分子,通過主題黨日、民主生活會等形式,增強研究生黨性觀念和政治覺悟。
三、突出“勵志”教育
研究生就業競爭既比能力,也比意志力。對高校研究生強化“勵志”教育,目的在于幫助研究生打磨提煉科學持久的個人發展志向。具體來說,就是幫助他們進行正確的自我定位,既不要眼高手低,也不要妄自菲薄;既不要自負,也不要不自信。比如在工資待遇上,上海市2006年企業的月均工資是3068元, 事業單位的月均工資是3326元; 北京市分別為3202元、3614元;而2006年湖北省企業的平均工資是1258元, 事業單位的平均工資是1337元。研究生作為高級人才,對工資的要求高于當地平均水平是可以接受的, 但是有些研究生只看到個別成功典范而不去分析實際情況,對待遇要求明顯偏高, 甚至遠高于北京和上海的工資水平。另外,不少研究生在擇業上只注重個人短期發展,很少考慮個人的鍛煉提升和企業績效潛力問題。2004年對湖北省416名應屆碩士畢業生的問卷調查發現, 被訪者在擇業時主要看福利待遇、穩定的工作機會、有沒有工作樂趣。在高校研究生中樹立正確合理的志向,能幫助他們消除今后“懷才不遇”的怨氣,增長屢挫屢戰的韌勁。為此,建議大學開“社會講堂”,邀請一批從逆境中走出的或者在“藍?!敝袆俪龅某晒θ耸縼硇Ec研究生作交流,談體會。特聘他們為“校外輔導員”,幫助研究生認清形勢,開拓視界,啟發靈感,消除研究生身上的自閉自大,提高他們體察社會,分析現象的能力。
四、加強團隊意識、責任意識培育
有關部門在對350家用人單位關于應屆研究生就業的問卷調查中表明:僅有16.1%的招聘單位認為他們全部勝任工作,68.5%大部分勝任工作,14.7%基本上勝任工作。50.0%的國有企業希望應屆研究生進一步“加強組織、協調能力”。目前除個別科研單位外,很多企事業單位招聘研究生,都把他們作為部門負責人或項目負責人來培養。而組織協調能力正是書本外知識,是非智力能力。研究生在校學習生活環境上的相對獨立性、封閉性,一定程度造成了他們組織紀律觀念淡薄,責任心不強的弱點。表現在工作上就是不服管、不敢管、不懂管。
加強高校研究生組織協調能力培養,從根本上就要強化他們的集體團隊意識和管理責任意識??梢試L試借助校方或者學生會通過多舉辦集體活動,讓研究生時刻成為組織中的一員,增強他們的組織認同感和歸屬感;通過組織各類型的團隊競賽活動,設置團隊負責人,提高研究生統籌指揮能力;通過設立小組合作科研基金項目,加強研究生團隊互助意識和資源互通意識等。此外還可以多發揮學生會功能,讓研究生定期輪流在學生會履行職務,讓他們在參與助學、助教、助工等活動中增強社會工作責任意識。
五,培養獨創精神
篇12
近年來,我國國民收入不斷提高,人們的生活越來越富裕。但是還有一部分家庭因為各種原因導致經濟收入不高,生活比較困難。生長在這些家庭中的大學生成為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又稱貧困大學生,簡稱貧困生)。有學者調查發現,在全國1000多所高校中,貧困大學生的比例為20%,特困生的比例在5%一l0%之間,且二者還有上升的趨勢[1]。李春山等人通過調查發現貧困大學生在大學生總數中所占比例逐年提高[2]。筆者所在的學校每年提出申請并被評定為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比例至少是20%。
陳菊珍[3]、陳秋莉[4]、蔡雨沁[5]、張靜[6]、李海星[7]、陳雯[8]、李銳[9]等人的多項調查研究結果顯示,貧困大學生是心理問題高發人群,且心理健康總體水平低于非貧困學生。但是,也有研究提出了不同的觀點。如鄧碩寧等人發現大一新生中貧困生某些方面心理健康水平略高于非貧困生[10]。
筆者曾經從事過大學生資助管理工作與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此過程中接觸了不少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認為該群體的學生具有一般大學生的特點,同時又具有特殊的特征。為了更好的了解這一群體的心理行為特點,筆者對學校心理健康教育主管領導、在校大學生、輔導員、心理社團成員、心理學任課教師、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輔導教師等進行了深入訪談,并使用90項癥狀自評量表(SCL-90)、大學生人格問卷(UPI)進行了初步的調查,并結合個體咨詢結果進行綜合分析。結果如下:
一、訪談資料分析
筆者在訪談過程中,發現家庭經濟困難學生中不少人性格開朗,自強不息,學習刻苦,獨立性強,有恒心、有毅力,力爭靠自己的雙手擺脫貧困,但是也有些同學存在這樣或者那樣的心理困擾,可以說是人格特征的優劣并存。對訪談資料與調查結果進行分析整理后,總結出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具有以下心理、行為特點。
(一)學習壓力大,緊張焦慮情緒多
貧困生比普通學生更加珍惜來之不易的學習機會,求學過程中有著更大的期望和更大的心理壓力。許多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看重學習成績,認為好好學習是改變命運的唯一途徑。在重壓之下,許多貧困生在學業上存在明顯的焦慮情緒,這一情緒又會對學習產生干擾,導致學習成績不佳,進而學生深感痛苦、自責,對學習更充滿焦慮,從而陷入惡性循環。有的學生理論課成績較好,但操作性、實踐性科目(如計算機操作、外語聽力等)成績不佳,可能與經濟條件有限無力購買相應的學習用品有關。也有的學生因為生活窘迫,為了生活而選擇做兼職,這又會占用他們大量的學習時間,不能全身心投入學習之中。
在學習上,貧困生除了學習壓力大,緊張焦慮情緒多之外,還存在某些與學習相關的行為問題,如掛科、沉迷于網絡、曠課、考試作弊等,不少貧困生因學業不良而重修甚至無法正常畢業。
(二)自強自立,挫折經驗多
“窮人的孩子早當家”,許多貧困生從小生活在貧困的環境中,他們的自理能力、生活能力強,盡量在生活、情感、學習等方面獨立支撐,不給家長添負擔。但是在實際生活中,學習、人際交往等方面的各種挫折不可避免,而貧困生又得不到或者得到很少來自家庭的支持,挫折經驗比普通學生多的多。許多貧困生陷入無助、無奈的狀態。有的學生變得自暴自棄、破罐子破摔,學習的動力降低;也有的學生變得怨天尤人、憤世嫉俗,甚至有少數學生可能出現行為。
(三)身心俱疲
貧困生對現實的不滿、對美好生活的追求使其具有發奮圖強的動力,但是現實中又會遇到衣食住行的諸多障礙,有的學生因物質方面匱乏導致影響不良,生了病也沒有錢接受治療,心理上緊張焦慮、無助無望,身體與心理的雙重壓力常使他們的身心俱疲,甚至有的貧困生表現出心身疾病的癥候。
(四)人際交往方面渴望關懷又消極退縮
貧困生內心渴望得到溫暖的關懷,希望大學生活五彩繽紛,享受美好的情感生活,也希望通過參加多種活動展示自己的才華和青春活力。但是貧困生卻很少參加集體性活動。因為各種集體活動、社交活動有時需要額外的開銷,許多貧困學生日常生活都難以為繼,面對此類活動只能消極退縮;此外,許多貧困生因家庭貧困而自卑,并且認為別人會因此而瞧不起自己。但作為一個即將踏上社會、自我意識已經成熟的個體,他們又有強烈的自尊要求。因此,許多貧困生對某些事情非常敏感,容易形成情緒和感情上的強烈波動,處理人際關系問題時容易帶來矛盾和沖突。此外,許多貧困生在文藝、體育等方面自幼缺乏鍛煉機會,常?!白詰M形穢”而與普通同學保持一定距離,時間久了就慢慢脫離了集體,疏遠了同學,把自己退縮在自我的小圈子里,情緒低落、抑郁,從而給人以孤僻、不合群的感覺。這又會導致普通同學不敢主動靠近,從而陷入惡性循環。
(五)羨慕與嫉妒同在,感恩與不滿并存
在大學校園中,形形的消費項目越來越多,貧富差距也明@顯現出來。在社會流行的影響之下,校園里不時泛起的各種消費熱潮讓貧困生開了眼界,也帶來了沉重的心理負擔。許多貧困生羨慕家境好的同學可以衣食無憂、追逐時尚,但有的貧困生“羨慕不成成嫉妒”,甚至產生了“仇富”心理。還有少數貧困生由于貪圖虛榮,打腫臉充胖子,用為數不多的生活費或助學金大肆擺闊,最終陷入欠債累累的局面。大多數貧困生對社會、學校、老師的幫助心存感恩,但有些貧困生認為,自己家境貧寒,就應該得到學校、老師的照顧,“等、靠、要”思想較嚴重,而一旦別人的照顧不夠,心里就會不滿意、不痛快,煩惱、哀嘆甚至不滿、憤怒的情緒和心理也隨之而生。
二、心理測驗結果分析
筆者從本校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中隨機選出445人,從非家庭經濟困難學生中隨機抽取445人,對兩組數據進行比較分析。
(一)SCL-90y驗結果分析
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心理健康總體狀況:從數據統計結果來看,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總分及軀體化、強迫癥狀、人際關系敏感、抑郁、焦慮等10個因子分均高于非貧困生(見表1)。從該數據中可以看出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心理健康總體水平低于非家庭經濟困難學生。
(二)UPI分析結果
利用大學生人格健康調查表(UPI)進行測查,調查發現“有明顯心理問題,須盡快進行心理咨詢”的學生為101名,占22.8%(見表2)。這一比例與非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沒有顯著差異(p>0.05)。
(三)個體咨詢案例分析
在研究期間,本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共接待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個體咨詢128人次。在個體咨詢的過程中,發現尋求心理援助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主要問題為就業,學習(含升學)、戀愛、情感,人際交往(含家庭關系),經濟壓力,其他。詳細分布見表3。
由表3可以看出,單純因經濟壓力大而前來咨詢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并不是很多,但是家庭經濟困難所帶來的影響會體現在學生生活的各個方面,不可忽視。
通過以上分析,我們可以看到貧困生身上存在的心理特點主要是心理健康狀況不佳,因經濟困難可能導致學習、生活、交往等其他方面的困難。但是我們也要看到在我們身邊,不乏品學兼優的貧困學生,他們變壓力為動力,成為其他學生和社會的榜樣和楷模。因此,政府和高校在設法解決貧困生生活困難的同時,更應在提升貧困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提高其壓力管理能力,端正其對貧困的正確態度,培養積極的人生態度等方面做些實事。各高校都有大批優秀和健康的貧困學生,說明貧困并不必然導致心理問題,這也給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留下了有所作為的空間。需要我們每一位高校教育工作者認真地研究和解決貧困生身上出現的心理特點,加強溝通與交流,共同撐起他們的一片藍天。
參考文獻:
[1]胡建文.用系統原理解決高校貧困生問題的新思路[J].科技進步與對策,2000(8):178-179.
[2]李春山,等.貧困大學生社會支持、自尊與心理健康的相關研究[J].健康心理學雜志,2008(7).
[3]陳菊珍.株洲高職貧困大學生心理健康現狀調查―以湖南工業大學冶金校區為對象[J].湖南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2):147-149.
[4]陳秋莉,修麗娟,陳玲燕,吳燕燕,靜進.某醫科大學貧困生自我和諧狀況[J].中國學校衛生,2007(1):66-67.
[5]蔡雨沁.貧困和單親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研究[J].南京中醫藥大學:碩士畢業論文,2006,5.
[6]張靜,湯雅婷,等.貧困大學生心理狀況及人格特征分析[J].中國校醫,2006,20(5):479-481.
[7]李海星,等.大學貧困生心理健康狀況的調查分析[J].健康心理學雜志,2001,9(6):424-425.
[8]陳雯,陳新,王國平,廖力.貧困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的調查與分析[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08(6).
篇13
文章編號:1004-4914(2013)05-217-02
《隨機過程》是對隨時間和空間變化的隨機現象進行建模和分析的學科,在物理、生物、工程、心理學、計算機科學、經濟和管理等方面都得到極為廣泛的應用。我校的數學與應用數學專業2003年招生后,根據應用統計方向的需要,面相大學3年級學生開設《隨機過程》課程,學時40學時;在2006年以后的培養方案中,設置了金融數學方向,《隨機過程》作為金融數學方向主干課程,由54學時增加到目前的64學時,其中包含了6學時的數學實驗;同時在課程結束后,設置了為期一周的36學時的《隨機過程課程設計》,為加強學生運用金融數學、計算機等基礎知識對金融理論和實務進行分析、研究的能力,提供了保障。我校作為一般類本科院校,學生起點較低,如果過分強調抽象的理論知識,往往會使學生對這門課程的學習失去興趣,為了鼓勵學生把理論知識與實踐緊密結合起來,在這門課的教學中教學目標定位為:1個目標、2個基礎、3種能力、2項技術。即:以培養應用理科型人才為目標,加強學生的數學基礎與金融實物分析能力,提高學生數學建模能力、數值計算與數據分析能力和應用程序設計能力,使學生掌握科學計算技術、數據分析技術。具體的做法闡述如下:
一、努力為《隨機過程》課程建設找好定位
《隨機過程》是利用隨機方法研究各種數學問題的方法。在實際問題中,特別在金融領域中面對的問題除了含靜態的隨機因素外,還含有動態的隨機因素,作為概率論的動力學部分的《隨機過程》恰好成為金融數學方向的主干課程。為后續學習《金融數學》、《保險精算》等課程的學習以及為備考精算師的學生打下基礎。課程的知識及對應的學時如下表:
《隨機過程》課程學時為64學時,其中有6節實驗環節,同時在課程結束后,設置了為期一周的的《隨機過程課程設計》。通過學習《隨機過程》的基本理論和應用方法,培養學生在金融領域中應用隨機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意識、興趣和能力。對《隨機過程》課程的內容體系進行了改革,為《隨機過程》課程建設找好定位,主要突出以下幾個方面:
1.拓寬和加強數學基礎訓練,對培養學生的抽象能力、邏輯推理、思維嚴謹性有較大影響的隨機分析、遍歷性、時間序列模型等講深、講透,使學生熟練掌握其基本思想與基本方法,切實的提高他們的數學素養和能力。
2.盡可能多地將《隨機過程》發展中若干重要思想有機地融合于教學內容之中,使學生學習《隨機過程》原理的產生背景與發展過程中不斷受到啟迪,并加以應用。在應用中結合金融數學方向的實際問題,如馬爾科夫鏈的信用卡賬戶行為變化預測中的應用;時間序列的線性模型在股票價格預測中的應用;復合泊松過程在汽車保險業務中的應用等金融實例培養和學生的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能力。
3.強調概率與隨機過程的有機結合、相互滲透,多采用比較法,例舉法講解隨機過程的理論,培養學生綜合運用數學知識的能力。
4.在實驗課和課程設計指導實踐過程中,理論指導實踐,以擴大學生應用范圍,鼓勵學生有創造性的設計內容,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能力。充分利用Matlab軟件加強學生數據處理和金融分析的能力,為金融數學專業學生把隨機過程的在金融行業的應用提供了平臺。
二、《隨機過程》課程教學中的改革實踐
1.加強教學內容建設。由于《隨機過程》課程理論性強,數學知識要求較高,因此該課程在本科學生中開設,有相當的難度,在幾年的教學中曾使用過三本參考教材,在此基礎上在《隨機過程》課題組老師的共同努力下,自制了適合我校學生的具有大量實例的《隨機過程》多媒體課件,和電子教案并傳到課程的網站供學生參考,向學生開放。對學生學習與掌握隨機過程知識大有幫助。而且該課程組擁有一支高水平的學術隊伍,這支隊伍由中青年教師組成,研究方向大部分為隨機數學方向的碩士畢業生,學術水平高,數學基礎扎實,教學經驗豐富,充滿新鮮活力,這是建設精品課程的基礎。課堂教學采用電子課件與黑板演示等多種教學手段,以及啟發式,演繹式等多種教學方法的結合使用,教學效果很好,達到開設本課程的目的和要求。
2.加大實踐教學環節。一般類工科院校的數學專業學生的數學功底薄弱,《隨機過程》課程理論性強,若過分強調數學的嚴謹性,往往使大部分學生對抽象的理論學習失去信心,因此在強調學生數學素養的同時加強應用能力培養是教學改革的重點?;谶@樣的目的,《隨機過程》從最初的只有理論教學到增設實驗學時和課程設計,加大實踐性教學環節,強化學生的應用能力,明確了應用方向,使學生學習起來有興趣。其中:
(1)6學時實驗教學:主要內容:利用MATLAB編程對馬爾科夫鏈的平穩分布計算;利用MATLAB對時間序列線性模型識別,描繪出自相關函數和偏相關函數圖形;利用MATLAB對時間序列線性模型參數估計及預報及誤差分析等。實驗課程采用指導教師為學生講解基本理論的應用,并交代基本實驗方法和實驗設計的思路,學生利用任課教師自制的實驗指導書,在課堂上獨立完成實驗結果,最后形成實驗報告上交,實驗成績作為期末成績的10%。
(2)一周的課程設計:課程設計采用提交設計任務書,提出設計思想,教師指導,最后形成8000字以上的課程設計論文上交,最后再逐一進行答辯,并進行程序運行和檢驗。教師擬出課程設計的題目(每個題目選作學生不能超過3人,且實際問題的背景不同)及要求,如:設計題目1:平穩時間序列的AR(p)模型的應用;設計要求:通過某一金融衍生品實際問題和一組時間序列的數據,求出自相關函數和偏相關函數,畫圖判別平穩時間序列符合AR(p)模型,由參數估計求出AR(p)模型,并討論模型的優劣。設計題目2:馬爾科夫鏈的平穩分布的應用;設計要求:用實例分析馬爾科夫鏈模型:通過用數學軟件對相關的實際問題的數據進行數據分析并計算出狀態轉移概率(狀態不能少于4個),解方程求得平穩分布。并對結果進行分析。(通過程序求出,附相關程序)。
通過上述做法,使學生對《隨機過程》課程從理論到實際有了深入理解,不但增強了學生的感性認識,改變了教學氣氛,提高了學生學習本門課的興趣和熱情,同時也縮短了學生從掌握理論到實踐的認知過程,更重要的是開設創造性、綜合性的開放實驗,培養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創新能力。很多學生在這門課的課程設計基礎上,進一步完善和深入,最后完成了畢業論文,收到很好的教學效果。
3.《隨機過程》課程的考試改革:改革考核方式。采用平時考核+期中考核+實驗考核+期末考核這種“數學知識+能力”的考核方式。改革期中、期末考試試題,考題重實際,考核多樣化,考核重能力。目前我校金融數學方向的隨機過程課程的試題庫已全部完成??荚嚥捎美碚摽己伺c實際能力(實驗、操作)考核相結合的形式,綜合考察學生的理論掌握程度及實際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荚嚪椒ㄊ前哑谀┏煽兎纸鉃樗牟糠郑浩綍r成績占20%(平時的表現10%,作業10%),實驗課成績10%(實驗報告),期中考試占20%,期末理論考試50%。這樣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學生輕視平時學習,期末復習突擊的學習狀態,使課堂教學內容能循序漸進地被學生掌握,促進了學生課后復習和自學的積極性。
實驗考核分兩部分:實驗課堂的表現是否能當場運行結果;實驗報告中基本實驗和創新實驗的設計是否有新意。改變了學生只注重理論學習,忽視動手能力培養的心理狀態,也使學生對常用數學軟件應用能力得到提高。期中和期末考試:在《隨機過程》課程考試題庫中抽題,真正實現了教考分離,使考試更加真實地檢驗學生對“三基”的全面掌握程度。
三、結束語
多年來《隨機過程》課程建設團隊開展了本課程教學改革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2011年《隨機過程》課程被評為校優秀課;2012年在總結教學實踐經驗與理論研究基礎上編寫出版實驗驗指導書《數學實驗》;2013年正式出版《隨機過程》自編教材,教材通過“引出問題,啟發思路,重點分析”的方式注重對學生能力的培養;通過強化實踐教學的考試改革:每年都有15%的畢業生在《隨機過程》課程設計的基礎上深入研究和分析,完成畢業論文的寫作工作,畢業論文的成績均在良以上;應用數學專業學生近五年獲全國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國家一等獎1項,二等獎3項,省級獎項15項;學生通過考取證券分析師證等在金融行業就業率逐年提高。目前《隨機過程》課程建設團隊正在為校精品課建設努力。這對探索金融數學方向《隨機過程》課程建設及教學質量的提高將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基金項目:2011年黑龍江省高教學會“十二五”教科研重點規劃課題:HGJXHB1110863]
參考文獻:
1.劉次華.隨機過程[M].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08
2.呂芳,王振輝.關于《應用隨機過程》教學的思考[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09(30)
3.張承煜,楊建波.《隨機過程》課程實踐性教學的幾點思考[J].教育教學論壇,2010(12)
4.方兆本,繆柏其.隨機過程[M].合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