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線客服

中國醫藥論文實用13篇

引論:我們為您整理了13篇中國醫藥論文范文,供您借鑒以豐富您的創作。它們是您寫作時的寶貴資源,期望它們能夠激發您的創作靈感,讓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中國醫藥論文

篇1

通過上述文獻、網站、會議資料檢索分析,形成問卷條目,分為4部分:內部優勢、內部劣勢、外部機會、外部威脅。進行了兩輪調查,第1次首先對總體框架(S-W-O-T條目)進行調查;第2次對專家共識的框架細目(S-W-O-T子條目)進行調查。兩次調查的條目均參照RobertG.Dyson的評分方法[2],按照0-5分評分,以內部優勢為例:0表示非優勢,1表示較小優勢,2表示一般優勢,3表示較重要優勢,4表示重要優勢,5表示非常重要優勢。

3數據錄入及統計

將全部數據錄入EXCEL,采用頻次統計對數據進行統計處理。經過咨詢統計專家,確定共識統計方法為:對于每個(子)條目,≥3分的評分超過60%認為獲得共識,即60%及以上專家認為該(子)條目較重要。結果1.第一輪問卷調查共識情況第一輪問卷共設S-W-O-T條目17項,其中內部優勢(S)7項,內部劣勢(W)4項,外部機會(O)4項,外部威脅(T)2項,共識情況見表3。由表3可以看出,第一輪問卷調查內部優勢7項條目、內部劣勢4項條目、4項條目、2項條目≥3的評分比例均超過60%,即全部達成共識,可以作為第二輪問卷調查構建子項目的基礎。2.第二輪問卷調查共識情況根據第一輪問卷得到共識條目,第二輪問卷共設S-W-O-T子條目66項,其中內部優勢(S)21項,內部劣勢(W)21項,外部機會(O)16項,外部威脅(T)8項,共識情況見表4-表7。由表4可以看出,第二輪問卷調查內部優勢21項子條目中有19項子條目≥3的評分比例均超過60%,即19項達成共識。由表5可以看出,第二輪問卷調查內部劣勢21項子條目≥3的評分比例均超過60%,即全部達成共識。由表6可以看出,第二輪問卷調查外部機會16項子條目中有15項子條目≥3的評分比例均超過60%,即15項達成共識。由表7可以看出,第二輪問卷調查外部威脅7項子條目≥3的評分比例均超過60%,即全部達成共識。

4兩輪問卷調查結果

經過上述調查,得出內部優勢條目7項,子條目19條;內部劣勢條目4項,子條目21條;外部機會條目4項,子條目15項;外部威脅條目2項,子條目7項。綜合分析認為ISO中醫藥國際標準化內外部形勢如下。ISO中醫藥國際標準化內部優勢:①中醫藥標準化工作得到了黨和政府的高度重視;②我國中醫藥有法律保障,各領域基礎深厚;③我國中醫藥的國家及行業標準有專門管理機構,標準化工作取得顯著進展。ISO中醫藥國際標準化內部劣勢:①中國實質性參與國際標準化活動的能力和水平還偏低;②中醫藥國際標準化相關人才缺乏;③部分領域國家及行業標準及機構尚不完善;④中醫藥國際標準化活動保障機制尚不完善。ISO中醫藥國際標準化外部機會:①中醫藥廣泛傳播,獲得越來越多的認可;②我國在ISO/TC249有較大影響力;③ISO/TC249設定優先工作領域;④目前ISO/TC249內國際形勢有利。ISO中醫藥國際標準化外部威脅:①韓國、日本積極爭奪ISO/TC249主導權;②日韓以外的其他國家積極競爭。

篇2

我國是世界上一個大的天然植物原料生產大國,既是古老的天然植物生產大國,也是天然植物消費大國,但是一直不是中藥出口大國、中藥貿易大國。

(一)中藥在國際上的市場分布當前國際上中藥的貿易主要集中在6大板塊:一是本土板塊,即以大陸為中心,中藥產品輻射港澳臺三地。目前這一市場已經得到市場普遍的信賴,中藥發展勢頭很好。二是東亞和東南亞等和中國文化和地域相近的地區。在傳統中草藥上有比較大的優勢,中藥出口得到較大的發展。三是南亞和非洲市場,這一地區醫療條件比較落后,衛生狀況差,對中國價廉物美的中藥持有熱情的態度,有利于中國擴大出口。四是北美市場,直到20世紀70年代后,美國把中醫作為回歸自然和天然食品運動的一部分,才開始接受中醫(楊培,2007)。目前中藥被美國國家衛生署當作補充和替代療法,據美國《預防》雜志2007年的研究結果,在全美,18歲以上的成年人中有6000萬人使用過天然植物藥,這一數字占全國總人口的32%。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迄今為止,沒有一項中藥產品通過美國FDA(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的審查,目前只有幾種藥品通過了FDA的新藥臨床研究預審,獲準進入臨床試驗,中藥在美國的貿易呈現市場大、使用廣泛、尚無合法地位的局面。五是歐盟市場,在歐洲,天然植物用藥市場規模較小,但是發展迅速。隨著20世紀70年代歐洲綠色運動的興起,越來越多的人轉向對天然植物用藥的求助。2004年3月31日歐盟通過的《傳統植物藥注冊程序指令》和2004年4月30日通過《歐盟傳統藥品法案》給中藥的發展帶來了機遇和挑戰。六是阿拉伯市場,早在20世紀50~60年代,中國援外醫療隊就把中醫藥帶到了中東地區,在中東地區,保健、強壯、減肥、美容的中成藥很受歡迎,產品大多來自港臺、東南亞、日、韓甚至歐美國家。我國產品打入該市場有巨大潛力,但必須在劑型改造、產品包裝和廣告宣傳上下功夫,才能占有一席份額。目前,21個阿拉伯國家中,幾乎都開設了數量不等的中醫診所和中草藥店。1988年,阿聯酋成立了中國中醫藥治療中心,沙特、阿曼、也門相繼商討引進中醫藥專家。

(二)中藥在國際上的市場份額20世紀90年代以來,世界醫藥工業一直保持7%的增長率,即便在2008年金融危機后,仍可能保持該速度。其中全世界中藥的年貿易銷售額已經超過400億美元,而且每年以10%的速度增長,中藥在全球的應用地區已達到45%(楊文茵,2008)。盡管如此,中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天然植物用藥原料大國,其中藥產品在世界中藥貿易市場上的市場份額卻是極低的。中藥出口額占全球天然藥物貿易額的7%,占全球天然藥物銷售額的3.2%,中藥貿易額占全球天然貿易額的9.4%(虞忠,2006)。據我國海關統計。我國中藥類產品的出口量不大,但是一直保持增長狀況。2005年我國中藥出口達到了8.3億美元,2005年首次出口達到10.9億美元,2007年達到11.8億美元(張中朋,2008),2008年中藥出口在金融危機中逆市上揚,僅1~9月份,中藥出口9.61億美元,同比增長13.7%。其中中藥飲片出口3.88億美元,同比增長17.2%;中成藥出口1.25億美元,同比增長13.8%:提取物出口3.85億美元,同比增長9.1%;保健品出口6267萬美元,同比增長21.3%。出口額增長的主要原因,一是國際市場對中醫藥進一步的認可,市場需求仍然處于平穩增長;二是上半年人民幣匯率仍處于上升,以美元計算的出口額增長;三是國內中藥材價格上升,人力、環保等經營成本上升,導致出口價格上升(商務部。2008)。

上述數據表明,我國中藥產品占世界中藥產品份額不大,我國中藥的出口占我國商品貿易出口份額比重較少,但是卻是能夠代表中國特有產品的、受到世界金融危機影響較少的貿易產品之一,而且有進一步擴大的趨勢。

第一,當前國際上對于中藥等天然藥物產品的需求量進一步加大。西藥的副作用的加深,導致了人們需要尋求天然的毒副作用較小的天然植物用藥,中藥等天然植物用藥在藥品市場上的地位將逐步提升,各國對于中藥等天然藥物的認識正在轉變。

第二,當前運用基因等高科技技術對中藥和天然植物用藥的分析增多,特別是對中藥提取物的分析取得進展,加深了西方對中藥的認識。特別是近5年來,西藥新藥申請由于合成技術越來越高,費用和試制時間加長,西藥研究成功率出現下降,人們開始把眼光轉向中藥等天然藥物。據目前我國在國際上最成功的中藥是青蒿素,隨著美國和德國科學家的深入,逐漸發現青蒿素在治療乳腺癌、白血病和骨癌上具有特效。2004年比爾·蓋茨基金會出資4260萬美元用于青蒿素的生物合成。

第三,在治療癌癥、免疫性疾病、糖尿病以及很多老年慢性病等疑難病癥方面,中藥等天然植物用藥的獨特優勢逐漸被西方主流市場所接受,特別是中藥在養生保健、延年益壽、提高生存質量等方面具有特殊療效,為中藥大規模進入西方主流市場開啟了商機。2005年3月,中國抗癌新藥“雙靈固本散”成功通過美國FDA審核進入臨床試驗階段,該事件標志中藥已經有能力開始進入西方主流市場。

第四,日韓等國家在中藥或天然植物藥上的科技投入示范作用,促進了中藥和天然植物用藥國際化,推動了市場進一步擴大。日韓在中藥制劑和中成藥上加大投入并成功占據了西方主流市場,在中藥國際貿易中所占比重遠超中國,使中藥在世界貿易中面臨日益激烈的競爭。

第五,目前國外有2000多家研究機構和跨國公司研發中心在開發天然植物用藥?!把笾兴帯币呀涢_始進入中國并占據一定的市場份額,中國作為中藥的使用大國,國內外面臨的競爭漸趨激烈。中藥在國際貿易中的份額受到挑戰。

通過分析我們可以得出結論:當前中國在中藥的國際貿易中所占份額較小,科研投入暫時無法同國外相比,屬于傳統意義上的中藥使用大國,產業國際化程度偏低。但是目前機遇有利于中藥擴大貿易出口,做大做強中藥企業。

二、如何擴大中藥產業的國際貿易

(一)保護傳統醫藥是擴大中藥產業的前提關于中醫廢存之爭由來以久,但中醫的現代化之爭開啟于1992年,中國科學信息研究所徐紹穎教授歸國后,向科技部申請了“促進中藥出口創匯的戰略與政策研究”的課題。拉開了中藥現代化的序幕。此后十幾年里對于中藥現代化的爭執一直持續不斷。2006年6月1日,中南大學科學技術與社會發展研究所所長張功耀教授發表文章《告別中醫中藥比破除迷信更容易》,拉開了他批判中醫中藥的序幕。此后他發起了“征集促使中醫中藥退出國家醫療體制簽名公告”的簽名活動,短短幾天,簽名人數已經過萬。一些學者甚至提出了廢除中醫中藥的論斷。因此目前中藥現代化進程已經到了面臨方向性選擇的關口。

而此前2005年7月在國內首家以經營日本津村中藥飲片為主的深圳“和順堂”藥店的開業,同樣震動了中醫藥業內人士,有的業內人士認為這是中藥核心技術——中藥炮制技術的泄密所致的后果,使人們看到中藥的生產技術來自國際化的競爭。

對于中藥產業來說。不論學術界爭執的焦點在哪,但是只要有利于中藥產業的擴張和國際化,有利于中藥的對外貿易出口,就有助于中藥的國際化和現代化進程:而擴大中藥產業的前提首先就是要保護傳統醫藥,使中藥的核心技術不能在學術爭執中流失和泄露。在技術上保護傳統醫藥的核心技術,在生產上保證中藥的核心工藝技術,探索并修復中藥古方?,F代企業中最能夠體現企業競爭力的是企業的核心技術,中藥作為一項能夠存在數千年的古老醫學的體現,其原創性不用質疑。因此,只有在做到保護中醫藥的前提下才能做到對中藥產業進行擴張。

(二)正確認識中藥與西藥主流市場的差距中藥國際化的實質就是中藥現代化的核心內容,早在2006年7月,原國家科委與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共同開展的國家課題“中藥現代化發展戰略研究”時就提出了“中藥國際化”為理念的中藥現代化口號,并提出實現2~3個中成藥品種作為治療藥物進入西方主流醫藥市場的階段性目標。但是除了極少數中藥進入主流市場外,絕大多數企業和產品都停滯不前或者發展無力,和西藥主流市場相比,主要呈現以下差距。

1東西方不同醫學文化背景下的差距。由于中藥的傳統理論和文字表述很難準確地翻譯成外文,在溝通和交流上中藥和西方社會民眾接觸相對較少,尤其缺乏高層次的國際學術交流,使外國人缺乏對中藥深層次的了解。而且中藥起源于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體觀”的哲學思想,中藥療效和西藥立刻見效的效果明顯不同。西方國家之所以不能接受中藥,很大因素就是中醫藥理論不能被西方主流社會所接受,認為中醫藥缺乏科學依據。這種醫學文化上的差異,成為中藥走出國門的最大羈絆。

2中西藥產品質量上的差距。西藥從研究、試制、臨床試驗到取得生產資格都是經過一系列嚴格的程序進行的。嚴格的藥品品質管理保證了西藥質量,使西藥能夠長時間占據藥物生產的主流市場地位。藥品品質問題成為當前影響我國中藥出口的首要問題。

3中外藥品產品標準的差距。中國中藥產品要走向國際化,擴大對外貿易,實現出口創匯的目標,就必須通過國際貿易的標準來進行。目前國際上沒有統一的中藥標準,各國法規之間差異較大,對待中藥的態度不一,一定程度上阻礙了中藥貿易的擴大。2007年底第九屆中國藥典委員會正式成立,目前已經開始研究制定2010年版中國藥典修訂原則,并著手建立中藥標準規范技術體系。2008年2月國家藥品監督局通過新聞。提出了“加快中藥標準體系建設,確立植物藥領域的國際主導地位”的口號。只有中藥做到“安全、有效、穩定、可控”符合作為商品的基本要求,中藥擴大出口才有希望。

4技術貿易壁壘,特別是綠色貿易壁壘的阻礙。近年來我國產品出口遭遇綠色貿易壁壘的現象日益增多,影響日益擴大,嚴重阻礙了我國中藥企業開拓國際市場。目前中藥面臨的綠色貿易壁壘主要是以下內容:第一,衛生檢疫和檢疫標準,由于各國檢疫標準的不一致,將對中藥對外出口造成屏障。第二,國際環境保護公約的限制,主要有二:一是《瀕危野生動植物物種國際貿易公約》,二是《生物安全議定書》。第三,綠色環境標志認證,即國際標準化組織(ISO)14000標準認證。第四,綠色包裝和標簽的使用。我國中藥出口時,在產品包裝材質、包裝設計水平方面與發達國家的要求還有很大差距,藥品說明書也經常出現不規范的現象,不能嚴格按照進口國的管理法規全面標示規定內容,經常出現與進口國的法規與風俗發生沖突的現象(文占權,2007)。

5中西方藥業企業營銷水平有明顯的差距。和西方醫藥行業相比,中藥企業無論在銷售理念、銷售方式還是銷售業績上都不是同一層次。西方醫藥企業在營銷上實施的是品牌化、規?;I化的營銷戰略。全球排名前十位的制藥企業的市場份額高達45%,排名前10位的藥品占全球藥品銷售總額的10%,研究表明,在世界著名制藥企業中,大品牌產品占銷售收入的百分比與其價值增長倍數呈明顯的正相關。規模化是企業實現成本領先和規模效益的重要前提,國家統計局曾在2003年針對國內中藥企業做過一項調查,中藥企業銷售規模與其平均銷售利潤率之間存在一定的對應關系,當企業規模達到5~10億時效益最佳,低于或高于這個規模區間的企業,平均銷售利潤率呈現下降趨勢。專業化是充分利用資源、建立品牌和提高競爭能力的重要手段。專業化發展方向可以進一步分為治療領域專業化、產品類別專業化、營銷手段專業化等。以美國為例,目前美國醫藥企業通過營銷方式的不斷發展,帶動了產業結構不斷調整、優化和升級,市場集中度大幅提高,今天的美國醫藥企業數量只有幾百家,他們或是競爭力極強的跨國醫藥企業集團,或是專業化、特色化發展的高科技生物制藥企業。而中國的中藥行業在營銷上還只是停留在以醫帶藥,海外建店,借船出海等方式上,市場競爭力明顯偏低。

(三)加大中藥企業的科技投入。提升中藥產業擴張能力21世紀是生物醫藥快速發展的時代,醫藥行業是伴隨社會發展和人們健康需求持續成長的朝陽行業,中藥行業在高速發展的同時,將會進一步加大產業結構調整的進程,市場競爭、并購重組的結果必將使一些不具備競爭能力的企業淘汰出局,也必將使一些優秀的中藥企業脫穎而出。通過高科技的投入,實現古老醫學和現代科技的結合,才能真正做到擴張現有中藥企業,提升產業的擴張能力,提升產品的國際競爭力,切實做到擴大外貿出口。

1983年,國家科委建立了“中國生物工程開發中心”,負責全國生物科學和醫藥衛生方面的技術工作。1986年開始,生物技術列入國家高科技863計劃中,其中醫藥技術是其重點內容??萍疾窟€把“九五”計劃以來的“中藥現代化科技產業行動”作為重點工程建設,最近又提出“生物醫學工程科技產業行動綱要”,2009年初,科技部社會發展司司長馬燕合提到中醫藥科技經費的增長速度近10年來呈指數型增長,這在其他行業是前所未有的。這一系列措施極大地提高了中藥的科技化、產業化進程。但是和國外相比特別是和日韓相比,還存在差距。在全國十屆人大二次會議上,魯南制藥集團公司董事長趙志全對記者說:“要實現中藥現代化,目前亟需提高中藥研究、開發的科技水平。”在他認為:我國中藥出口一直以原材料為主,中藥制劑和中成藥出口很少,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技術水平落后。相反,日本、韓國等國家依靠雄厚的技術力量,在中藥制劑的分離提取、質量控制標準等方面已經遠遠超過了我們。更可怕的是,許多外商正依靠他們掌握的技術優勢,加緊搜羅相關信息進行研究分析、搶先申報,使得我國許多中藥的知識產權正以驚人的速度流失。例如,丹參是傳統中藥,日本卻利用先進的中藥膜分離技術,研制出了療效更好的丹參產品,橫掃歐洲市場。遭遇同樣命運的還有銀杏等我國傳統中藥材,目前我國申報銀杏專利共68項,外國人雖然只申報了4項,但其中卻涵蓋了銀杏的全部提取工藝流程。

鑒于我國中藥生產企業規模小,產業布局分散,創新能力有限的狀況,要實現中藥科技投入,沒有政府支持是不行的。由政府牽頭成立由科研機構、大專院校、生產企業共同組成的課題攻關組,將分散的科技力量集中起來,研制開發中藥制劑的拳頭產品,加快中藥科技進步的步伐。只有技術水平上去了,才能提高中藥的競爭力,才能盡快實現中藥現代化,擴大中藥出口貿易。

(四)中藥的國際化是國家軟實力的象征

中國中醫藥能否在國際上擴展空間,中藥能否成為世界的主流醫藥,中藥能否為中國企業帶來國際貿易的豐厚收入,這才是研究中醫藥國際化和對外貿易的關鍵。雖然中藥存在自身很多問題,迄今有的醫學理論尚無法解釋,但是它能夠從傳統醫藥保留到現在,展示了它強大的生命力,說明它具有的科學性和療效。在當今國際貿易中,真正決定貿易成效標志的不在于產品本身而在于定價權和話語權。在當今西藥占有主流定價權和話語權的產業市場上,決定中醫中藥能否在此市場上分得份額,從某種意義上講是中國文化和中國國家軟實力的表現,中醫的國際化進程可以理解為中國傳統文化國際化戰略的一部分。

按照學者郎咸平的觀點:當前產業競爭不是產品對產品,也不是公司對公司,更不是行業對行業的競爭,而是一個前所未有的產業鏈對產業鏈的戰爭,歐美國家掌握產業鏈的定價權。對比中藥和西藥的競爭,同樣包含定價權之爭,這種定價權就是誰占據主流市場的話語權。中藥要占據市場的主導地位,必須是國家整體實力提升所帶來的軟實力支撐和中國傳統文化在世界上的傳播。

三、擴大中藥出口貿易的建議

(一)加大中藥的生物活性研究重點加大中藥提取物研究,這是科學提升中藥及其相關產品質量的重要手段和方法。目前中藥標準提取物已經在保健、化妝等領域取得一定范圍的認可和推動,這將有助于中藥及其相關產品的生產模式,推進行業發展(王智民,2007)。

(二)實現中醫藥產業的升級換代作為一種大宗出口貿易,按照目前中藥企業的發展來說是不夠的。中藥企業現在呈現的產業格局基本上還處于分散狀況,談不上現代意義上的大產業。這就需要各級政府對中藥行業進行發展導向和政策指引,提高投資者對中藥的利潤預期,以提高產業吸引力,同時鼓勵各種投資進入中藥行業提升中藥產業發展空間。目前國內一些行業,如金融、證券業紛紛搶灘中藥產業,把投資中藥作為企業轉型和擴展規模經濟的發展方向。國外的一些財團也開始在內地建設發展中藥科技基地,近年來港澳臺及外商投資中藥的資金已經達到103億元。

(三)中醫知識產權和中藥標準化規范的制訂在國際貿易中,商品取得知識產權是企業實現自主創新的重要標志,只有在加強中藥核心技術的專利保護的基礎下實現國際交流和合作,才能有效實現促進中藥的對外貿易,也才能爭取并有效掌握中藥市場的話語權。只有推出自己的中藥標準化規范,在研究、生產、質量和管理上創建標準體系才有利于中醫邁向國際化市場,避開或減輕非關稅壁壘對中藥的不利影響。

(四)中藥企業自身營銷模式的轉變要憑借中藥的原材料的優勢開發高附加值產品,占領國際市場。不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情,除了中藥在政策上、技術上、規范上等自身因素的改變外,還需要中藥企業在營銷模式上的徹底改變。中藥企業生產的產品首先要進行市場細分,針對不同國家不同市場不同消費人群確定不同的產品。通過準確定位目標市場,選擇重點市場、潛力市場,根據市場選擇產品。進行品牌營銷,把東方文化的神秘、審美和健康元素融入產品。提升產品的文化價值。

篇3

我國現行域名爭議解決規則第九條進一步明確了注冊或者使用域名的“行為構成惡意”的各種情形:(一)注冊或受讓域名的目的是為了向作為民事權益所有人的投訴人或其競爭對手出售、出租或者以其他方式轉讓該域名,以獲取不正當利益;(二)多次將他人享有合法權益的名稱或者標志注冊為自己的域名,以阻止他人以域名的形式在互聯網上使用其享有合法權益的名稱或者標志;(三)注冊或者受讓域名是為了損害投訴人的聲譽,破壞投訴人正常的業務活動,或者混淆與投訴人之間的區別,誤導公眾;(四)其他惡意的情形。也就是說,符合上述任何一種情形即構成了“具有惡意”的行為。

由于對究竟是否“具有惡意”在實踐中往往難以認定。所以,在2006年3月17日施行的《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域名爭議解決辦法》中增加了關于相關的第十條:被投訴人在接到爭議解決機構送達的投訴書之前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表明其對該域名享有合法權益:(一)被投訴人在提供商品或服務的過程中已善意地使用該域名或與該域名相對應的名稱;(二)被投訴人雖未獲得商品商標或有關服務商標,但所持有的域名已經獲得一定的知名度;(三)被投訴人合理地使用或非商業性地合法使用該域名,不存在為獲取商業利益而誤導消費者的意圖。

二、域名爭議解決中“惡意行為”的舉證不易和認定困難

根據《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域名爭議解決辦法》第九條的規定和分析我國域名爭議解決的實際案例,可以歸納出主要有下列九種構成“惡意行為”的情況:

1、為向包括投訴人的競爭對手出售、出租或轉讓而搶注域名;

2、為向包括投訴人的競爭對手出售、出租或轉讓而受讓域名;

3、多次將他人享有合法權益的名稱或者標志搶注域名;

4、為損害投訴人聲譽搶注域名;

5、為破壞投訴人正常業務活動搶注域名;

6、為混淆與投訴人之間的區別,誤導公眾而搶注域名;

7、搶注域名后不投入使用而“消極持有”;

8、明知是他人的知名名稱或者標志仍然將其搶注為自己的域名;

9、應知是他人的知名名稱或者標志仍然將其搶注為自己的域名。

除了上述九種較明確或者較典型的惡意行為外,當然還存在著“其他惡意的情形”。而上述九種“具有惡意”行為中,在同一爭議案件中也可能會同時出現多種惡意行為。

根據“誰主張,誰舉證”的一般原則,投訴人對其指控被投訴人具有上述一種或者數種惡意行為應當承擔舉證責任。但是,投訴人往往舉證不易。首先,對有一些惡意行為,例如要證明“為向包括投訴人的競爭對手出售、出租或轉讓而搶注或者受讓域名”的舉證委實不容易,一些研究文章甚至于個別案例裁決別強調“出售”并不當然構成“惡意”,投訴人僅有不特定的出售或出售意向的證據,仍屬舉證不足,因為據以尚不能證明被投訴人注冊域名就是“為向包括投訴人的競爭對手出售、出租或轉讓而搶注域名”。又如,要證明被投訴人的確是“為損害投訴人聲譽搶注域名”,或者“為破壞投訴人正常業務活動搶注域名”,或者“為混淆與投訴人之間的區別”的舉證難度都很大。

更嚴重的問題是域名爭議解決的專家組難以認定被投訴人是否的確存在著“具有惡意”的行為。首先,域名爭議解決是在區區幾十天的較短期間內必須作出裁決,時間上不允許專家組對即使十分復雜的案件之解決假以時日。其次,當事人舉證的所有證據幾乎都是復印件,專家組無法核對原件以進一步確認其真偽。更重要的是,域名爭議解決采取的是“書面審”,沒有當事人的當庭述辯和當面質證的程序保障。所以,僅僅通過為期短促、舉證模糊并且沒有當庭審理的域名爭議解決程序環節,要對證據去偽存真,要公正、公平地作出被投訴人的注冊爭議域名是否屬于惡意行為,是困難的,據以裁決也是不慎重的。但最主要的還是,域名爭議解決中根本可以無視被投訴人注冊爭議域名的行為是否“具有惡意”。

三、域名爭議解決制度規范中應當剔去“具有惡意”要件

假如域名爭議解決一定要以“認定被投訴人的行為是否屬于惡意”作為前提條件與前置程序,那時被投訴人行為是否屬于惡意之認定就首當其沖,勢在必行。但是域名爭議解決其實并不需要以“認定被投訴人的行為是否屬于惡意”為前置;上述域名爭議解決的“三要件”完全可以刪去“具有惡意”的第三要件,保留“相同或混淆近似”和“無合法權益”兩要件足矣。

如前所述,我國現行《域名爭議解決辦法》第八條規定了支持投訴人將爭議域名轉移至其名下或者將爭議域名注銷之請求的充分必要條件是:(一)被投訴的域名與投訴人享有民事權益的名稱或者標志相同,或者具有足以導致混淆的近似性;(二)被投訴的域名持有人對域名或者其主要部分不享有合法權益;(三)被投訴的域名持有人對域名的注冊或者使用具有惡意。而我國現行《域名爭議解決辦法》第十四條則規定了域名爭議解決的可能結果:專家組根據投訴人和被投訴人提供的證據及爭議涉及的事實,對爭議進行裁決。專家組認定投訴成立的,應當裁決注銷已經注冊的域名,或者裁決將注冊域名轉移給投訴人。專家組認定投訴不成立的,應當裁決駁回投訴。第十六條又規定了域名爭議解決裁決作出后的執行情況:“爭議解決機構裁決注銷域名或者裁決將域名轉移給投訴人的,自裁決公布之日起滿10日的,域名注冊服務機構予以執行。但被投訴人自裁決公布之日起10日內提供有效證據證明有管轄權的司法機關或者仲裁機構已經受理相關爭議的,爭議解決機構的裁決暫停執行。對于暫停執行的爭議解決機構的裁決,域名注冊服務機構視情況作如下處理:(一)有證據表明,爭議雙方已經達成和解的,執行和解協議;(二)有證據表明,有關起訴或者仲裁申請已經被駁回或者撤回的,執行爭議解決機構的裁決;(三)有關司法機關或者仲裁機構作出裁判,且已發生法律效力的,執行該裁判。

綜上所述,域名爭議解決制度及其程序,只是解決爭議的域名最后花落誰家?只是涉及爭議域名的歸屬之爭。現行域名爭議解決的“相同或混淆性近似”、“無合法權益”的“三要件”并非必要;而“相同或混淆性近似”、“無合法權益”的“二要件”就足夠滿足域名爭議解決的法律需求。

通常在民事糾紛的處理、包括民事訴訟和民商事仲裁中,“具有惡意”是針對民事侵權行為之經濟賠償的衡量要件,盡管我國迄今仍然徘徊不前在“填平補齊”的補償性賠償原則的“歷史平臺”,沒有與時俱進到懲罰性賠償原則的“時代高原”;但是否具有惡意仍然是民事糾紛中賠償數額高低的一項重要因素。然而,在域名爭議解決制度的設立和推進,至今只是解決爭議的域名最后花落誰家?只是涉及爭議域名的歸屬之爭;域名爭議解決程序毫不涉及其間可能發生的民事侵權賠償責任(其間可能發生的民事侵權賠償責任當事人可以依法另行提起訴訟或者仲裁等)。所以,在僅僅解決爭議域名之歸屬的域名爭議解決程序中,考慮“相同或混淆性近似”和“無合法權益”之前兩個要件完全可以滿足了。

篇4

文化營銷模式是指跨國企業與東道國的消費文化存在不同程度差異時的相應處理模式。根據施耐德和巴爾索克斯的分析,文化差異可分為三類,即:兩種文化間互不相關;兩種文化相互構成威脅;兩種文化可以相互學習并成為革新的機會或產生競爭優勢。受到文化差異假設的啟發,筆者認為文化營銷模式可分為三種:文化順應模式、文化借用模式和文化滲透模式。文化順應模式是指企業對目標市場文化環境采取主動適應策略,對本身的既有生產標準等進行積極改造,以求獲得“準本土企業”的身份,從而避免與目標市場文化傳統的沖突;文化借用模式是指企業利用目標市場文化進行文化營銷,使產品契合目標消費群的文化理念,與消費者產生共鳴;文化滲透模式則是指企業以本民族或企業固有價值觀為中心,在營銷活動中傳播自身文化,以求達到文化認同。

而從具體的操作層面上講,文化營銷的策略包括產品、價格、分銷渠道以及促銷四個營銷組合要素。

下文以同仁堂集團為案例,從其具體文化營銷策略入手,分析其采用的文化營銷模式,并從文化營銷模式層面提出優化對策,以助于中醫藥企業更好地實施文化營銷,加快國際化步伐。

二、同仁堂集團的文化營銷策略詮析

北京同仁堂集團始創于1669年,至今已有343年的歷史。截至2011年,同仁堂集團在海外16個國家和地區開辦了66家藥店和1家境外生產研發基地,產品銷往海外40多個國家和地區。三百多年里,同仁堂形成了獨具特色的企業文化。在國際化進程中,同仁堂中醫藥文化成為進入國際市場的敲門磚。從文化營銷角度看,具體策略體現在以下幾點:

(一)產品策略

同仁堂產品一直秉承“安全有效方劑、地道潔凈藥材、依法科學工藝、對癥合理用藥”的質量文化,嚴格堅持“炮制必依古法,購料不惜重貨”的產品差異化原則,成為國內中藥行業第一品牌。在國際化進程中,除了營銷產品的質量文化,同仁堂還進行了其他的努力:迎合時代需求,樹立“制藥出京”新理念;積極調整處方工藝,適應目標市場文化;因地制宜,精心調整包裝、品名等;及時變通。以不同身份進入各目標市場等。

㈢價格策略

信息經濟學認為,產品價格差異不僅來源于產品質量,同時也與產品的文化背景、文化內涵和價值觀等息息相關。中醫藥產品蘊含著深厚的文化底蘊,這便構成了其高附加值的基礎。目前國際藥物市場上開始流行綠色天然藥物,越來越多的歐美制藥巨頭公司關注中藥材和中藥產品,他們的研發行為增加了本地居民對中醫藥信息的了解,奠定了中醫藥企業國際化的認知基礎。同仁堂集團作為質量過硬、信譽良好的“老字號”品牌,產品文化附加價值更不待言。

(三)分銷渠道策略

同仁堂集團通過藥店和中醫診所的銷售終端的形式直接與消費者接觸,提品和服務,同時通過各種方式營造中醫藥文化氛圍,把銷售終端建成了中醫藥文化傳播的平臺,讓消費者在消費產品的同時感受獨具魅力的中醫藥文化,其措施有:門店選址與裝潢統一化;內聘外引儲備專業人才,培養高度的企業認同度;保持便民服務,尊崇“患者第一、顧客至上”理念等。

(四)促銷策略

同仁堂集團堅持產品推廣與文化傳播并舉的策略,開展了豐富多彩的促銷活動。一是重視公共關系,樹立良好的企業形象,如利用重大節日出版報紙專版,舉辦義賣義演、送醫送藥等活動;以孔子學院為平臺,通過中醫養生講座,拉近了與當地民眾的距離。二是充分利用事件營銷。精湛的醫術、誠摯的服務為同仁堂在海外留下了許多佳話。同仁堂的影響力也隨之擴大。三是開展多種形式的銷售促銷活動,如滿額抽獎、VIP增值服務等。

三、中醫藥企業海外文化營銷優化對策思考

縱觀同仁堂的文化營銷策略可知,同仁堂在處理自身企業文化與目標市場文化的關系時,并非單純地順應、借用或滲透,而往往是多種文化營銷模式并用,這對于其他中醫藥企業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然而其本身也存在一些需要改進的地方。具體看來,同仁堂的產品策略傾向于文化順應模式,對目標市場文化、價值觀、藥品標準等采取主動適應錯誤略,從而避免產生沖突;分銷渠道策略和促銷策略則傾向于文化滲透模式,以同仁堂中醫藥文化為中心,在渠道建設與管理、促銷的各個層面進行了中醫藥文化的滲透與傳播,力求實現消費者的認同;而文化借用模式使用相對較少。事實上,文化借用模式較之文化順應模式與文化滲透模式更易于引起消費者的共鳴,妥當結合這三種營銷模式,必將進一步促使中醫藥企業文化營銷取得更好的效果。

(一)深度挖掘中醫藥文化內涵,結合東道國文化傳統,整合企業文化資源

文化營銷的關鍵在于把文化內涵注入營銷活動當中。在中醫藥企業國際化進程中,企業所面臨的文化環境不僅包括自身的企業文化,也包括企業所在國的文化傳統,還包括東道國的意識形態。因此,中醫藥文化的整合需要做到兩方面:一是加強對《黃帝內經》、《神農本草經》、《本草綱目》等傳統中醫藥經典的研究,凝練其精華;同時大力挖掘中醫藥地方性知識,豐富完善傳統中醫藥文化,為更有效指導中醫藥企業文化的建設奠定堅實的文化內涵基礎;二是在國際化進程中,中醫藥企業應進一步挖掘東道國的文化內涵,采取文化借用模式,使產品契合目標消費群的文化理念,與消費者產生共鳴。近年來西方世界回歸自然和重視保健的消費觀念業已逐步形成,這與中醫藥產品的純天然性十分契合,這樣的理念可以融入文化營銷的任何一個要素當中,實現文化資源的整合。而在微觀層面上,東道國文化理念的具體載體,如詩歌、格言警句等也可以為我們所用,作為中醫藥企業的宣傳標語;東道國重大的節日活動也是開展中醫藥文化營銷的極好時機。

(二)運用文化營銷,傳播中醫藥企業行業標準制定及科技創新進展

中醫藥海外經營雖然有所進展,然而尚未拿到進軍全球主流市場的通行證,其問題的關鍵在于這些藥品無法通過FDA認證,國外中醫藥相關標準似乎是中醫藥行業國際化難以逾越的鴻溝。在西醫的話語體系下,中醫甚至被貼上“偽科學”的標簽。然而,中醫和西醫是兩門不同的學科,中醫理論體系的形成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其療效也已被反復驗證,把中醫納入西醫的標準體系下進入評判是否合理本身就值得商榷。因此,制定適合自身特點的國際標準規范體系,并采取文化滲透的模式,逐步讓東道國接受這樣的規范體系是中醫藥企業國際化的長遠之策。

此外,中醫藥企業現有產品是否符合目標市場的需求,也是值得思考的問題。為此,從文化順應模式出發,一方面,做好市場調研,進一步進行市場細分,針對不同的目標市場改進現有產品或研發新產品;另一方面,堅持科技創新,改變過度依賴祖方進行生產的現狀,加大對中醫藥研發的資金投入。重視通過文化營銷向公眾傳播中醫藥企業的進展,有助于提高中醫藥企業的形象。

篇5

1 配電系統保護現狀

我國農網相繼引進一些進口重合器、分段器(主要是英、美兩國的產品)和日本東芝公司的真空自動配電開關(以空氣作為外絕緣)。參照部農電司組織制定的農村小型化變電站第二模式方案,國內已上網運行的重合器絕大多數裝設在變電所,用作變電所各10kV出口保護開關。就建沒小型化變電所而言,重合器應用達到了預期的目的。目前,除少量柱上油開關和跌落式負荷開關外,配電系統尚無其它保護設備。因此,配電網上任意點的水久性故障多數將反饋到變電所出口重合器,致使重合器跳閘造成整條配電線路斷電??梢哉J為,現有重合器的應用效果相當于具有重合閘功能的開關,僅起到了類似于變電所戶外式10kV開關的作用,設備的技術性能優勢遠未能發揮出來。重合器的應用不僅在于保護變電所,而且應與配電網上相應的開關設備形成保護配合。對配電網整體構成有層次、有邏輯性的保護。因此,在變電所已具備重合器的前提下,研究我國的配電系統保護自動化發展模式。

2 配電網自動化實施的技術原則和目的

2.1 實施配電網自動化應遵循的技術原則

2.1.1 可靠性

要求具有可靠的2個以上的電源點,其電網結構、設備、控制器、RTU、FTU、通訊、中心主站及硬件設備都應具有較高的可靠性和穩定性。

2.1.2 分散性

由于配電網地域分散廣,應盡量實現功能分散,在發生故障時能實現就地監控,就地處理。

2.2 實施配電網自動化的目的

實施目的是為了提高配電網的供電可靠率,改善供電質量,降低損耗,降低運行費用,提高企業經濟效益,給用戶提供更加優質的服務。

3 實現配網自動化的技術要求

3.1 配電網絡要求

要求首先應建立本縣區域內接線合理、結構牢固的10kV配電網絡,其供電電源點、供電半徑、導線截面、導線架設、設備裝備水平等應滿足配電網自動化的技術要求;滿足正常情況下的供電可靠、損耗小、運行穩定、電能質量高的要求;還應滿足在環網供電情況下出現故障時,能夠進行故障定位和故障隔離,并改變負荷供電路徑;能夠解除分支線路過負荷,實現平衡負荷、保證電壓質量、降低損耗等方面的運行要求。

3.2 對控制中心站的技術要求

由于縣域面積普遍較小,通常縣域配電網接線比較簡單,重點用電大戶較少,中間層的FTU、TTU數量不會太多。因此可以只建立主站控制中心,而不必建立分區站。也就是所有的RTU、FTU、TTU都可以直接與主站控制中心進行通訊聯絡。縣域配電網自動化主站是整個系統的核心,它除了完成配電網SCADA功能外,還應為DMS系統在線和離線應用提供支持平臺。因此它應滿足以下技術要求:

3.2.1 滿足配電網大量實時數據的采集處理和電網監控功能,有足夠的響應性

3.2.2 滿足長期在線穩定運行的要求,具有足夠的運行可靠率

3.2.3 有良好的開放性,硬件、軟件、接口符合國家(國際)標準

3.2.4 采用分布式結構,具有良好的網絡性能,便于系統擴展、互聯

3.2.5 系統的配置應具有一定的先進性和較高的性能價格比

3.3 設備選擇

3.3.1 配電網用開關設備

凡是在配電線路上使用的開關設備應具有電動、手動操作的雙重功能,且合閘與分閘速度不應受到外界人為因素的影響。配電線路上用配電斷路器宜采用真空型,應符合配電網自動化的方案,能自行隔離線路故障,而不引發到變電所內部,以免事故擴大。當選擇的配電網自動化方案一次設備與通信軟件不能同時完成時,應選用重合器方案,重合器可以選用自具功能、機電一體化的SF6重合器,其優點是自具保護控制功能、整體靈活方便。也可選用真空開關配保護控制器組合成重合器。配電網采用的真空分段器應具有遠動的就地遙控、電動、手動操作功能,并按要求在兩側加裝明顯斷開點和保護裝置。采用跌落式分段器時,安裝的高度和位置應便于操作。戶內負荷開關應具有遠方和就地操作功能;配電線路分段處裝設的避雷器應選用帶間隙型的氧化鋅避雷器。

3.3.2 保護裝置

配電網用的重合器、斷路器必須配有可靠的保護裝置,保護裝置必須經過嚴格的試驗,使用的環境溫度應滿足-20~+75°及濕度95% 的要求,并應具有防電磁干擾的性能、具有遠動通信功能和接口,能對配電線路故障進行監測、判斷和執行。保護裝置應是一個獨立的單元,可與斷路器一體化安裝或分體安裝。

3.3.3 遠動裝置

配電自動化所用的運動裝置應是獨立、單元化的結構。采用交流采樣時,其精度及各項指標應符合電力標準的要求。遠動裝置戶外安裝應符合戶外運行的環境和溫度要求,并具有以下基本功能:能隨時正確無誤地接收和發送遙控(遙分、遙合)命令;能即時反饋遙控的信息,確定分合位信號及非正常操作時事故變化信號以及電氣測量和事故記錄等。

4 重合器與重合器的保護配合

電子控制型重合器間的保護配合可通過最小開斷電流值和時間-電流曲線的變化來實現。其關鍵是任意電流值所對應的兩組重合器時間一電流曲線間的時間差。為避免造成兩組重合器同時動作,不同類型重合器所要求的曲線間最小時間差值也不同。

變電所二次側重合器與線路上的重合器形成保護配合時,為消除瞬時故障。變電所重合器至少應設有一次快動.與之配合的負荷側重合器快動次數應大于或等于變電所重合器快動次數。兩組重合器的延時曲線也應形成配合。負荷側的重合器應在后備保護重合器快動以后,慢動以前,開斷閉鎖,切斷永久性故障點。

5 配網自動化要注意的幾個問題

5.1 建設和改造縣域配電網,建立起縣域多電源供電的配電網絡(一般要求有2個電源點),縣域10kV配電網要具備環網供電的能力,正常情況下可開環運行。

5.2 建立10kV配網自動化控制中心配網自動化控制中心采用的是先進的計算機技術、通訊技術、控制技術,它由計算機前置機、打印機、通訊設備、模擬接口、UPS電源等硬件設施和相應的軟件組合而成。10kV配網自動化控制中心一般應該和縣調度所設在一起。

5.3 縣域配網的自動化建設要實現對配網線路的遙控、遙信、遙測,并通過運行方式的轉換達到清除10kV線路上的瞬時故障、隔離永久性故障,恢復正常線路段的供電,通過聯絡開關轉代相關負荷,提高供電可靠性。

5.4 目前還不具備條件的地方可開展一些配網自動化的前期工作,對農村供電線路較長、負荷較大的配電線路應加裝分段器。通過10 kV線路出口重合器(或重合開關)與分段器的自動配合,實現清除線路上的瞬時故障,隔離永久性故障的配電線路半自動化方案。這一方案每條線路一般只增加2~3個分段器,不用通訊就可以實現,這項工作投資省、見效快,且降低故障停電時間和縮小停電范圍。

篇6

在中國的民族醫藥中,可能沒有哪一種向苗醫藥一樣,醫與藥的發展存在嚴重的不平衡。一方面苗藥發展的形式喜人,但另一方面苗醫院、苗醫執業人員的發展及地位卻相當尷尬。

但一個不可否認的事實是,社會各界從不同角度基于不同目的,紛紛將眼光聚焦于苗醫苗藥。一些學者認為,由于其中不可避免夾雜了經濟利益的動因,這會讓苗醫藥研究,特別是苗醫藥基礎理論研究充斥著浮躁,容易被經濟上的短視所影響,從長遠上會有害于苗醫藥基礎理論的研究。筆者對此有不同的看法:筆者首先亦承認當下苗醫藥基礎理論研究中存在一定的浮躁,且與經濟利益的驅動密不可分。但不可否認,在苗醫藥基礎理論研究中許多研究者是抱著“赤誠”的學術之心進行研究的,不少項目支助資金來源于政府,而政府的目的雖然一部分是為促進本地經濟發展,但更多的是對民族歷史遺產的挖掘與開發。另一方面,不管基于什么原因,社會的共同關注本身也是利大于弊的。

另外,苗醫藥基礎理論研究中,也存在一個不太尋常的現象。那就是,苗醫藥的發展在一定程度上來說是苗藥發展到一定程度,出現了瓶頸,而這一瓶頸就是苗醫基礎理論的缺位所導致的。為了突破這一瓶頸,不得不關注苗醫的基礎理論研究。到此,苗醫藥基礎理論研究的邏輯是苗醫基礎理論研究在一定程度上不得不說是為苗藥進一步發展而服務的,苗醫的發展不是一種自覺主動式的,而是被動式的。

二、是否存在苗醫的理論之爭

由于這種奇特的“跛腳”現象,因此有的學者認為,只存在苗藥不存在苗醫。因為苗族的“遷徙”特點,苗族同胞為對抗疾病過程中吸納了“遷徙”之路上所能接觸到的一切醫藥知識,同時憑借大量祖祖輩輩傳下來的藥物知識經驗,因此形成了今天苗藥“簡、便、效、廉、奇”的特點,也由于此原因造就了苗藥加工簡單,苗醫擅長治療外傷、蟲蛇咬傷。但在醫學基礎理論上,苗醫不像藏醫、維醫等那樣在借鑒古代印度、古代阿拉伯等醫學知識的基礎上誕生出具有自身特點的醫學。相反其中充滿了大量“巫術”這類在今天看來完全不科學的因素,其較為可取之處中可以看到許多中醫的影子。另外,持此種觀點的學者亦提出,當代苗醫在基礎理論上也呈現四分五裂的狀態,彼此之間存在較大的差異,很難調和,也沒有哪一種理論具有足夠壓倒其他理論的優勢,獲得廣泛的認可。筆者對此種觀點并不贊同,筆者認為:首先,從醫藥的邏輯關系上來講,不可能出現存在大量的苗藥不存在苗醫的局面。筆者承認,無醫學理論支撐,僅僅為藥物使用經驗的積累和傳承在人類歷史上是存在的,這種情況下注定藥物使用情況是零散、無體系化的,就是一種經驗的簡單堆積。但今天苗醫在針對外科、內科、婦科、兒科、傳染病的預防和治療上,均有自己獨特的診療方法。比如苗醫正骨、蛇傷療法及九節茶治療頭暈、骨折、風濕疼痛等項目已經被列為“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其次,苗醫之中的確存在這一些遠古“巫術”的因素,但這恰恰說明其產生時間久遠,符合人類醫學產生的客觀規律。因為苗族處于“遷徙”之中,注定其作為一個團體存在時,是較為封閉的,因此苗族的一些傳承已久的文化可以延續到今天,這其中也包括了苗醫。第三,今天苗醫基礎理論不統一,彼此之間沖突較為激烈,甚至有的觀點可能在后世看來是謬誤的。但這只能說明苗醫由于苗族所經歷的特殊的歷史原因,無法像中醫、西方古代醫學等可以在從容發展文化的基礎之上誕生成熟的哲學體系,進而為其產生做好充分的鋪墊。醫學從本質上來說與其存在的社會所普遍承認的哲學相一致,哲學是從千千萬萬的具象中抽象出最普遍的一般性規律。因此具象是客觀存在的,最普遍的一般性規律也就存在,只是現階段暫時還未抽象出令人信服的最普遍的一般性規律,苗醫亟待解決的問題正是如此。

三、當代苗醫藥基礎理論研究的常用方法

1、根據歷史文獻進行實證分析

苗醫從目前的歷史考證來看,具有悠久的歷史,不少歷史文獻都有記載:范文瀾在《中國通史簡編》中指出:“西漢劉漢《說苑》說上古有人名苗父……這個苗父就是黎苗族的巫師(巫醫),巫師治病主要是祈禱禁咒術,但也逐漸用些酒草等藥物?!?傷寒病發狂兼發斑疹的治療,在《驗方新編》一書中記錄了苗人用癩蛤蟆貼敷治療之秘方?!胺矀l狂,眼直舌強,或發斑疹,急用銅錢于脊背、兩手彎、扇榕?、两晚g涔緯鑾嘧仙,隨取癩蛤蟆一只(目紅、皮紅、腹無八字紋者勿用),破開去腸肚各物,貼心坎上,取蛤蟆肝煎水服之。并用煮熟雞蛋,去殼,于刮傷處乘熱滾擦,隨滾隨換,其病頓減,有起死回生之功。滾過雞蛋埋入土內,不可使雞犬誤食。此苗人秘方也。”《貴州苗族醫藥研究與開發》介紹說:“經歐志安研究統計,《神農本草經》苗語記音的藥草達1/3左右;歐氏尚發現,明代李時珍的名著《本草綱目》第一冊有17種苗藥,第二冊有27種苗藥。《本草綱目》還記載了不少苗族藥物的形態、采集與藥用經驗。”這個介紹,一方面肯定了苗族醫藥在久遠的古代就對中國傳統醫藥知識體系建構產生了影響,同時,也是認同了歐志安先生為代表的“從古老醫書研究苗族醫藥”的方法。這種研究方法試圖復原歷史上的苗醫,還原苗醫的本來面目,并常常與同時期的苗族歷史研究有著一定的關聯度,但卻存在著一種為了追求歷史感而在一開始就沒有自己獨立知識體系和相應說明方法的缺陷。

2、從現存臨床病例治療經驗入手進行實證分析

前文已提過現存苗醫大多文化水平不高,在傳承上多為家庭內部成員之間進行,不少苗醫在傳承過程中丟失了治療方法基礎理論,卻保存了有關疾病的藥方,所以在對疾病治療過程中對病理及治療基礎理論無法進行清晰的闡述,當然更別提基于經濟利益的考量在闡述時的保留。同時,由于經濟利益的驅動,不可否認在民間也存在一些掛羊頭賣狗肉的情況。因此,采用此方法的學者在資料收集時不得不面臨這樣的難題:一、資料龐雜,且其中真偽難辨,特別苗醫藥傳承上具有一定的保守性,要從中選出具有代表性的,真實的材料,具有一定的難度,且在材料的選擇上保持中立,不被其他因素所影響也是對研究者的考驗;二、收集苗醫藥的第一手資料最好的地點是在苗族聚居的,苗族文化保持較完好的苗族村落,而當地往往使用苗語,且為保證材料的“原滋原味”,往往要求研究者對苗語有相當的了解,但從事相關研究的學者通曉苗語的不多,因此常常存在解讀第一手資料時就已經存在失真;三、由于收集資料源于基層苗醫藥行醫者或家中所傳的已保留不多的醫藥知識,或在個人長期行醫過程中所形成的個人心得,因此這些材料過于零散化,過于具象化,在收集資料后必須要進行普遍性論證,但在具體操作中,由于前兩個原因的存在,使得這一工作的完成困難重重。因此,從材料的收集、整理、分析,到對研究者本身所應具備的能力要求來看,客觀地說,目前作為研究苗族醫藥基礎理論的資料,還遠遠不夠的?,F有研究成果在深度和可信度,還難以讓人信服。

3、創立苗族醫藥理論

一些苗族醫藥研究者依托“八代苗醫大師龍玉六秘傳生成哲學與交環學說”,進行了一種帶有哲學意味的理論建模,并演繹了一些試圖解釋其相應醫理邏輯合理性的診治原則和方法,其影響不小。

筆者認為,不同的研究方法如同盲人摸象,僅為人類在認知上具有局限性的情況下不得不采用的從不同路徑認識事物本源的無奈之舉,但不管采用哪種研究方法,都應建立在歷史上已有的和現存的苗醫藥的各種具象基礎之上。

四、苗醫藥基礎理論的幾種代表學說

1、三界說

苗族醫的三界學說是在苗族民間長期流傳的一種人體功能區劃分的學說,是一種類比自然界中物類相互關系來解釋人體三大區域之間的聯系的樸素理論。該學說將人體劃分為樹界、土界、水界三個區域,三界之間具有緊密的相資和相制的聯系。樹扎根于土壤,必須從土壤之中獲得養分,土壤孕育著生命,但有賴于水的滋潤才能肥沃,水是生命之源,但也有賴于樹的運轉和土的吸納才能鮮活、靈動。只有三者協調人體才能發揮正常的功能,否則一損俱損,疾病產生。

2、四大筋脈說

苗醫認為,筋與脈是人體兩個關系十分密切的重要系統。它們既是各自獨立的系統,同時彼此之間又具有緊密的聯系。四大筋承擔著指揮、組織、帶動和協調人體運動的任務,四大脈則是向四肢和各組織供應其所需物質的主干,“筋為氣道,醫有脈行血”。筋脈與疾病的關系由于筋脈的重要生理功能,四大筋脈在疾病的產生和治療中往往有著特殊的作用。筋脈的特點是“以通為用,以暢為安,以塞為病,以絕而亡”,而外傷、內損都有可能導致筋脈受損。苗醫的筋脈理論與中醫的經絡學說有明顯的不同。它在形態上相對模糊,不像中醫的十二經脈、奇經八脈那樣線路清晰而具體;但在功能上卻較為明確。

3、苗醫毒學說

苗醫認為“毒為百病之源”,有“無毒不生病、無亂不成疾”之說,故對毒的治療極為重視,也因此給其他地區的人民以苗人擅使毒的印象。苗醫認為,毒祛病消,因此將除毒邪作為治療疾病的主要手段。苗醫藥經過長期發展,積累了較為豐富的祛毒邪的方法,主要有:解毒法、攻毒法、排毒法、拔毒法、克毒法,表毒法、趕毒法、清毒法、敗毒法等等,被稱為“去毒九法”。苗醫根據不同性質、不同部位、不同程度的毒邪采用不同的祛毒邪的方法。

4、生成哲學與交環學說

該學說強調一切事物由搜媚若、各薄港搜、瑪汝務翠三大要素組成,即物質、能量和條件,三者不能缺一的苗族生成哲學。該學說認為人體生理、病理、病因、疾病的發生發展與轉歸都與生成哲學密不可分。在病因上認為毒、虧、傷、積、菌、x是致病原因。

筆者認為,前三種代表學說過于膚淺,因為解決醫藥學基礎理論的認知問題應當首先回應關于世界本源的問題,即世界是有什么構成的。不管是傳統中醫還是現代西醫對此問題均做出了回答,并在此答案的基礎上構建了完整的醫藥學基礎理論:中醫認為世界的本源是陰陽五行,人體的構成與平衡也離不開陰陽五行;現代西醫從分子、細胞等現代物理、化學、生物學的角度認知世界,進而認知人體的構成與疾病。這種對世界的認知和對人體與疾病的認知形成統一,從哲學的角度對醫學給予了有力的支撐。第四種代表學說筆者認為,生成哲學并不是建構在苗族傳統文化基礎之上的哲學范式。首先從其源頭來說,其真實性是有待進一步考證的。根據相關學者論文記載,生成哲學源于龍玉六傳唱的苗族古老話《萬物生成共源根》。但作為論證生成哲學的重要依據,首先在萬物起源與構成的記載上,其真實性筆者是有所保留的。關于世界的起源,在苗學界公認的是“邃古之初,古老昔時。天地粘連在一起,日月貼合在一塊。世間黑漆漆,宇空暗幽幽。”“重公”、“黎公”用錘和鉆把宇宙打開的,而不是《苗族生成學》譯文所說的“就分了天和地;先安日月,后配星斗,山、水、氣都齊備?!薄疤鞖庹秩?,地氣托天。其次,生成哲學一分為三的哲學模型在筆者看來不過是對中醫的“陰陽五行,相生相克”的哲學模型的另一種稍作變化了的表述,其核心思想與苗族民間的各種各樣“醫文化現象”和“藥文化現象”所遵循的傳統知識體系的哲學思想是不同的。

五、結語

苗醫藥基礎理論的構建應當放在一個更大的場域中進行探討,即苗族的哲學問題探討中來,這也是筆者認為在苗醫藥基礎理論研究中長期以來存在的一種缺憾。苗醫藥基礎理論研究需要各個方面苗族問題研究者的共同合力,苗醫藥基礎理論研究者在研究時眼光同樣應當關注其他領域中關于苗族哲學問題的研究。歷史研究表明,醫藥學問題同樣是世界的認知問題,人們在認知世界的同時認識自己――包括身體和心靈,另一方面在認知方法上會以已獲得的認知外部世界的經驗去認識自己,因此最終醫學必將導向一種哲學問題。

參考文獻:

[1]麻勇斌,論苗族醫藥基礎理論研究的缺陷,貴州社會科學[J],2006年1月第1期

[2]杜江、胡成剛、趙俊華、韋波,苗醫“三界”學說探析,中國民族醫藥雜志[J],2009年03期

[3]杜江,苗醫“四大筋脈”學說的探討,中華中醫藥雜志[J],2006年第10期

篇7

出土卷于是出土醫藥檔案的重要內容,其中以敦煌出土卷子數量居多,敦煌醫學卷子的很大一部分保存收藏于海外。1900年,敦煌莫高窟藏經洞內,發現了封存九百余年的近五萬卷六朝和隋唐五代時期寫錄的卷子書籍,現稱為“敦煌遺書”,其內容涉及我國古代文化的各個方面,是二十世紀人類文化史上的重要發現。這批珍貴文物在發現后不久即大量外流,其中以英人斯坦因和法人伯希和盜劫的卷子(今編號為s和p)最多,現藏英國倫敦博物院和法國巴黎國立圖書館。

醫經殘卷有十余卷,內容包括《內經》、《傷寒論》、《脈經》的片斷及《玄感脈經》、《明堂五臟論》、《五臟論》和《平脈略》等。

針灸殘卷有六卷,包括《新集備急灸經》和灸療圖等。

本草殘卷有七卷,包括《本草經集注》、《新修本草》、《食療本草》等。龍530卷,現藏日本龍谷大學圖書館。首殘尾全,基本完整?!侗静萁浖ⅰ肪硪唬瑑热?包括弘景序、序例本文及陶注。抄寫時間,一說據卷末所記為唐開元六年(718年);一說據不避唐諱及實物考證,為六朝寫本。

醫方殘卷有三十余卷,共錄方近千首。其中,有的題有書名,有的為唐人選錄署名醫家的醫方,大多則不知書名及撰者。

藏醫卷,是1983年羅秉芬和黃布凡編譯出版的《敦煌本吐蕃醫學文獻選編》,經藏醫學家強巴赤列審訂,內收敦煌石窟出土的用藏文抄寫的四卷吐蕃時期的藏醫文獻。

2.3 以石刻為主的地面遺存的醫藥檔案

石刻,是先在石頭上寫字再進行雕刻來傳播知識的一種載體。在石頭上刻字是原始人的一種風氣,至今能見到的有石窟、摩崖石刻、石碑乃至莊重的“石經”。

龍門石窟現存窟龕2100多個,碑刻題記23600余塊,其中久負盛名的“龍門二十品”和唐代書法家褚遂良的伊闕佛龕之碑,則是魏碑和初唐楷書藝術的代表作品??呷褐械摹八幏蕉础倍幢谏陷d有治療40余種疾病的民間驗方,用藥150余種。摩崖石刻也是傳播醫藥知識的方法之一。位于廣西桂林南溪山的劉仙巖上,以粗健的楷書,書刻了宋代宜和年間,當地防治嵐瘴之氣所致病的藥方“養氣湯方”的來源、組方、煮服法與治療效果。石碑傳播醫藥知識較多見,四川綿陽李杜祠的石碑上以隸書為主,書刻了漢代名醫涪翁隱居涪水漁父村時曾用針石治病取效的情況。北宋醫官王惟一為鑄造針灸銅人模型,首先輯寫了《新鑄銅人腧穴針灸圖經》,不久將它用清秀的楷書寫刻于石碑上,內容含十二經、657個穴位,供后人抄錄流傳,洛陽興國寺的一塊石碑上,用楷書刻寫了宋代無際禪師留傳后代的“換骨丹”藥方。由于石碑上的宇可以不斷地拓片流傳,故為后來印刷術的發明打下了基礎。

2.4 以編研成果形式保存下來的醫藥檔案

篇8

論文關鍵詞:中國傳統文化;藝術表現形式;中國式抽象;非實體性

論文摘要:(1)民族傳統文化是中國現代設計與繪畫藝術基礎教學成長的最佳土壤。(2)現代設計與繪畫教學中,我們不僅要努力求發展.求現代。更要溯源。(3)由西畫表現形式出發,重啟中國文化傳統未來發展的價值取向。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歷經千載,魅力依然,在世界藝術之林永放燦爛奪目的光輝。其中中國畫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中的一塊瑰寶,是祖先留給我們極為珍貴的文化遺產,它是我們藝術創作中最為常見的藝術表現形式之一,也為我們現代繪畫藝術與設計教學及創作的發展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尤其在“民族性”方面為我們提供了極其豐富的表現內容與形式?,F代設計與繪畫基礎教學是現代設計與繪畫的訓練基礎,是培養設計師美術家形象思維和表現能力的有效方法,是認識形態和創造新物象的重要基礎學科。民族傳統文化是這門設計與繪畫藝術基礎教學成長的最佳土壤。作為一門藝術,把民族傳統文化融人其中,是其不斷創新的動力源泉與實踐基礎,同時設計藝術與繪畫藝術也可以從民族傳統文化的精髓中不斷得到滋養與有益的補充。在設計與繪畫基礎教學中,文化的民族性是其內核與靈魂的最終展現,是以本民族文化為支撐的設計與繪畫基礎教學的主流。隨著當代科技的不斷發展。設計與繪畫基礎教學再次面臨嚴峻的挑戰。國外教學體系在中國年輕一代人心目中及生活中的滲透力和影響力是不容回避的社會現實;然而縱觀中國設計與繪畫基礎教學的發展方向,20世紀60至80年代出現的當代繪畫藝術及設計發展史上最輝煌的歷史時期以后,至今一片沉寂,再也找不到明確的發展方向。

現今傳統中國畫已漸行漸遠,不知怎的,這些畫讓人想起趙無極。我們天天對“現代”的努力已傾向于將傳統連根拔起。可若是失去了根,那就是再“現代”也不是中國的“現代化”,而是“同化’。在現代設計與繪畫教學中我們不僅要努力求發展、求現代,更要溯源。否則,無根無源,便是毀滅,是用“現代”在消蝕我們的傳統。中國畫即“近”而“遠”。很“近”的物體塑造卻獲得一種悠遠滄桑的感受;“實”而沒有放棄空靈、自由,同時又在超逸的味道中獲得一種雋永的境界。我們不應為觀念所迷惑,停留在形式層面,而是向縱深走去;這個“縱深’就是中國的“像”與“境界”。境:境界是中國文人曾在山水中遙望的“彼岸”,是中國文化的形而上之境。對于中國文化模式,她的手段是“象”,而“彼岸”是空靈的“境”。如果說確有“接近抽象式的表現”(或日“中國式抽象”)存在的話,那它的目的不是導向“絕對理念”,而是指向生氣氰顯的“境”。我們之所以如此選擇是因為宋元山水畫不僅代表了“中國古典文藝繁榮”時代的“高峰體驗”,更集中體現了中國傳統的形而上世界—-宇宙生命流變的空靈之境。象:為我們展現中國文化本真之源的只能是中國畫的“象”,而不太可能是西式的“X X抽象主義”。作為傳統的靈魂之所在,是中國藝術“現代化”的結點?!跋蟆笔且粋€世界,它代表宇宙與人的禪機,寓于境界之中的表征,不是實體的因素。因而不能太“寫實”,也不能取消形象。以往“民族化”的經驗讓我們相信,只有實證化的探索才能確證,在現代繪畫與設計中從內里真正建立中國傳統文化與西方文化、與“當代”的溝通與跨越;這不僅指理論學術,也是指創作探索本身,更重要的是當代繪畫與設計教學基礎如何發展的走向。

我們傳統的繪畫根源實際上是從宋元山水人手打開古代文化的精神空間。借助西畫表現的結構化的形式創新之所長,在個人繪畫與設計的語言中找到了發展的空間維度。由此出發,或者我們可以重建某種主體意識重啟中國文化傳統未來發展的價值取向。“中國文化的境界:屬于不同的文化體系,方式、概念內涵不盡相同”,以心象靜觀字宙之氣韻流變,以山水遙望體悟人格與自然一體的彼岸之境;這無疑在重視中國山水美學乃至古代文化精神的脈搏。而在深層意義上,它對我們當代藝術教學對民族文化的反思與覺醒,主要表現在兩個層面:如前所述,作為“象”與“境”的世界,其意義不僅僅是激活我們民族原有的流變、生生不息的宇宙意識,激活一種求新求變的精神動力;更是在這種“宇宙之境”上與現代思維的同步與超越。如果說我們現代繪畫與設計在基礎教學中再不把我們老祖宗留給我們的文化寶藏更好的發展起來,我們的現在藝術教學將會成為歷史的罪人。當今國際上站在最前沿的現代物理學家們已識到了這種宇宙本質的“非實體性”,他們的論證已證明中國傳統“象”的范疇所具的深遠的世界意義,中國的文化將會引領世界文化。最后無論是從畫家和設計師,還是從民族文化考量:這是一條擺脫世俗浮躁氛圍,秉持超越信念,又發揚中國精神文脈的“當代”之路。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我們要按照我們自己的國情出發,把我們傳統文化切切實實的融入到當代繪畫與設計教學中。

篇9

醫藥經濟文獻的存在形式

根據醫藥經濟文獻本身的特點,按照不同的標準,可以劃分成許多不同的類型,常見的是按出版形式劃分如下:

連續性出版物:是醫藥經濟文獻中最活躍的部分,是廣大經濟工作者最重要、最及時,因而也是最有用、最重要的情報和文獻資源,其中包括醫藥經濟類期刊、報紙、年度出版物以及叢刊等。

圖書:其中包括醫藥經濟學術著作(從事醫藥經濟研究和經濟管理的廣大經濟工作者的學術成果和實踐經驗)、教科書、通俗讀物以及文獻檢索工具書。

檔案資料:在醫藥領域當中,人們在生產、經濟研究、生產實踐等經濟活動中形成的文獻總稱。其中包括經濟任務書、協議書、審批文件,經濟研究計劃、大綱、方案、數據、圖表以及需要保存的醫藥經濟活動檔案材料。

醫藥經濟會議文獻:主要內容包括與會者提交的論文、報告、會議記錄、會議做出的決議或所制訂的方案,對會議內容的報道、宣傳、評述紀要,會后出版的會議錄、論文集等。

政府醫藥經濟出版物:由政府及政府主管部門發表或出版的各種醫藥文獻,如政府對醫藥行業下達的經濟公報、經濟方針和政策、規章法令、決議、指示以及調查統計資料等。

醫藥經濟學位論文:它是高等學?;蚩茖W研究部門的畢業生、研究生為獲得學位而在導師的指導下所撰寫的藥事管理等方面專業論文。

醫藥研究成果報告:即醫藥經濟研究工作或經濟研究成果的正式報告,它的材料翔實,數據可靠,通常代表著行業的科研水平。

特種經濟文獻:即以經濟為主要內容的特種文獻,如醫藥廣告、醫藥經濟圖譜、醫藥經濟剪報以及醫藥經濟稿件等。

檢索利用醫藥經濟文獻的途徑

醫藥經濟文獻的查找

書籍的查找:利用《全國新書目》、《全國總書目》、《全國經濟科學總書目》、《經濟管理專題書目》、《外國辭書目錄》進行查找。

報刊的查找:使用《全國報刊索引》、《(復印)報刊資料索引》、《內部資料索引》。

期刊論文、學位論文的查找:《期刊索引》、《國外經濟文獻索引》、《全國報刊索引》。

會議文獻的查找:《國內學術會議文獻通報》。

法規、法令、標準的查找:可查尋《經濟法律知識界手冊》、《法律咨詢大全》、《外國民法、經濟法資料選編》、《中國國家標準匯編》、《中國標準化》、《國際標準化組織標準目錄》、《美國國家標準目錄》、《國外標準資料報導》。

專利文獻的查找:通過《專利文獻索引》、《專利目錄》、《世界專利索引》(WPI)可獲得。

醫藥經濟信息的網上查找

中國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全國醫藥經濟信息網是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主管,中國藥學會科技開發中心主辦,以收集、加工、匯總、分析全國醫藥信息動態,以雄厚的數據庫資料,專業化、技術化、智能化的匯總分析,提供各種有效的咨詢服務,是具有代表性、權威性,覆蓋面廣的大型醫藥信息咨詢網絡與咨詢顧問機構。

篇10

方針與任務

《中國醫藥導刊》集醫學、藥學及相關政策法規于一體,力爭站在當今世界醫藥科技發展的最前沿,突出"前瞻性、實用性、指導性、科學性",積極協助我國臨床醫藥工作者,及時了解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的政策和法規,掌握國內外醫藥科技產品的最新發展和治療學進展的最新動向,不斷提高自身的法制觀念、理論素養和診療水平,以更好地滿足廣大人民群眾對高水準醫療服務不斷增長的社會需求,促進我國醫藥科技事業的良性發展。 

受眾讀者群

讀者對象為廣大臨床醫生和臨床藥學工作者和其他醫藥衛生人員、科技工作者和管理人員。 

篇11

[2]夏永輝,除克.快速交換法在經鼻型腸梗阻導管置入術中的應用[J].中國醫學影像學雜志,2013,21(6):428-430.

[3]康春博,劉金洪,李旭斌,等.經鼻型腸梗阻導管在急性麻痹性腸梗阻治療中的應用價值[J].世界華人消化雜志,2013(24):2470-2474.

[4]陳小麗,季峰,林琪,等.胃鏡下經鼻型腸梗阻導管置入術治療急性腸梗阻的療效觀察[J].中華消化內鏡雜志,2011,28(9):522-524.

[5]鄭波.經鼻型腸梗阻導管治療不同類型腸梗阻的療效研究[J].臨床合理用藥雜志,2013,6(9):14-15.

[6]侯鄭生,劉京山,趙期康,等.經鼻型腸梗阻導管治療難治性腸梗阻10例體會[J].海南醫學,2012,23(3):60-62.

[7]王惠兒.經鼻型腸梗阻導管治療老年患者腹部術后早期腸梗阻的護理[J].現代實用醫學,2012,24(1):108-109.

[8]夏永輝,除克.快速交換法在經鼻型腸梗阻導管置入術中的應用[J].中國醫學影像學雜志,2013,21(6):428-430.

[參考文獻]

[1]陳康.超聲檢查在腸梗阻診斷的價值分析[J].中外醫療,2013,32(26):189-190.

[2]潘春球,武鋼,周望梅,等.超聲、腹部X線平片、雙源CT診斷結腸腫瘤性腸梗阻的臨床價值比較[J].南方醫科大學學報,2013,32(8):1221-1224.

[3]李興鋒.小兒急腹癥患兒的鑒別診斷[J].臨床醫學,2013,6(8):201-203.

[4]馬其彬.術后早期炎性腸梗阻的診治分析[J].中國醫學創新,2010,7(22):283-284.

[5]徐敏.腹部術后早期腸梗阻鑒別診斷及治療體會[J].中國保健營養,2012,5(16):72-74.

[6]錢衛學,談瑞生,王鼎,等.多層螺旋CT后處理技術在急性腸梗阻診斷中的臨床應用價值[J].中國醫學創新,2013,5(17):242-243.

[7]余華.彩色多普勒超聲對腸梗阻的診斷與鑒別診斷價值[J].現代醫用影像學,2012,6(1):304-306.

[8]陸建東,茅旭平,徐向榮,等.多排螺旋CT在急性腸梗阻診斷中的臨床價值[J].中國醫藥指南,2013,11(1):416-418.

參考文獻:

[1]王紅巖.腸梗阻導管在結直腸癌性腸梗阻治療中的應用研究[J].中國普外基礎與臨床雜志,2009,09:98-01.

[2]邵建富.經鼻腸梗阻導管在術后早期炎性腸梗阻中的應用[J].現代消化及介入診療,2013,04:35-36.

[3]秦小昌.應用腸梗阻導管治療腸梗阻的臨床療效分析[J].當代醫藥論叢,2014,12:270-271.

[4]HayangaAJ,Bass-WilkinsK,BulkleeyGB.Currentmanagementofsmall-bowelobstruction[J].AdvSurg,2005,03.1-33.

[5]李瑞紅.X線下經鼻腸導管小腸排列治療黏連性腸梗阻的臨床研究[J].中華臨床醫師雜志(電子版),2009,09:537-544.

[6]KannoY,HirasawaD,FujitaN,etal.Longintestinaltubeinsertionwiththeropewaymethodfacilitatedbyaguidewireplacebytransnasalultrathinendoscopyforbowelobstruction[J],DigEndosc,2009,21:96-200.

[7]宣恩勝.腸梗阻導管治療腸梗阻的105例臨床分析[J].中國醫學創新,2014,13:42-44.

[8]徐騏.經鼻腸梗阻導管治療60例急性腸梗阻的臨床觀察研究[J].新醫學,2012,12:65-67.

[9]牟東.腸梗阻導管聯合大承氣湯治療惡性腸梗阻的療效觀察[J].西南國防醫藥,2014

[10]劉火城.經鼻型腸梗阻導管在急性腸梗阻治療中的應用[D].福建醫科大學,2013.

[11]蘇冀.經鼻插入型腸梗阻導管在治療術后早期炎性腸梗阻中的應用[J].湖南師范大學學報,2013,03:58-60.

[12]徐斌.大承氣湯配合腸梗阻導管治療術后早期炎性腸梗阻55例[J].中國中西醫結合外科雜志,2013,03:26-29.

[13]汪景鋒,馬偉琳.中西醫結合治療腹部術后粘連性腸梗阻的臨床觀察[J].光明中醫,2014,09:12-13.

[14]王冬梅,李蕾,陸丹.經鼻腸梗阻導管置入術治療術后粘連性腸梗阻的療效分析[J].中國醫藥指南,2014,28:110.

[15]王忠.經鼻腸梗阻導管治療粘連性小腸梗阻的臨床觀察[J].臨床誤診誤治,2011,09:54-56.

[16]吳彥超.加味大承氣湯治療老年性腸梗阻48例[J].陜西中醫,2014,09:140-141.

篇12

中藥學專業畢業生畢業實習主要包括選題、文獻研讀、實驗設計、實驗過程、數據處理、結果分析、撰寫畢業論文等幾個環節,富有成效的實習帶教方法會使畢業生從畢業實習的各個環節中受益匪淺,可極大提高中藥學專業畢業生的專業素質。

PBL是從國外引進的教學理念,是時刻不離問題的教學模式,具有有的放矢、高效率等優勢。通過PBL可增強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及解決問題的能力[1]。筆者結合畢業生實習帶教實際,首次將PBL教學模式應用于畢業生實習帶教的選題、文獻研讀、實驗設計、實驗過程、數據處理、結果分析、撰寫畢業論文等多個環節,提出基于PBL的中藥學畢業實習帶教模式。本文提出的PBL畢業實習帶教模式,將為中藥學及其他學科實習生帶教方法的教學改革提供有意義的參考。

1 基于PBL的選題指導

當前中藥學專業畢業生實習期間主要從事偏向于中藥藥理或化學的實驗研究,往往是對具體中藥或復方的研究。因此,在實習之初,帶教老師可多通過PBL啟發學生思考。比如,引導學生首先選取待研究的中藥,接著啟發學生思考研究選用藥物的哪方面內容,是偏向于化學成分的提取分離質量控制還是藥理研究,若是藥理研究,是研究抗癌、保肝、抗抑郁還是其他等問題。

2 基于PBL的文獻檢索、研讀指導

在選好題之后,文獻查閱就顯得非常重要。教師基于PBL啟發學生搜索、思考當前常用的中文數據庫、外文數據庫有哪些,通過哪些數據庫能下載到全文而哪些只能看到摘要等;在清楚了文獻數據庫之后,就要啟發學生思考通過數據庫搜索文獻的方法和技巧。學生在教師引導下,掌握文獻查閱方法之后,需要對所下載的文獻進行系統的研讀。此時,可以通過開展讓學生講解文獻的方式來發現問題,及時糾正問題,并在糾正問題的過程中,培養學生文獻研讀的能力。

3 基于PBL的實驗設計指導

在選題、文獻檢索、研讀之后,即進入實驗設計階段。此時,基于PBL啟發學生思考如何安排實驗時間、準備哪些實驗材料、采用哪些實驗方法、實現實驗方法是否具備應有的實驗條件、如果不具備局部的實驗條件如何來解決等問題。通過基于PBL的啟發引導,從而使學生為即將開始的實驗奠定扎實的實驗設計基礎。

4 基于PBL的實驗過程指導

實驗設計完成之后,即進入了具體的實驗操作過程階段。此時,基于PBL啟發學生思考需要強化哪些實驗方法操作、實現這些操作需要掌握哪些要點、有哪些核心實驗步驟等問題。在此基礎上,教師可找出專門的時間給學生演示操作過程,并邊演示操作邊講解要點,使學生具有扎實的實驗操作能力,從而能更好地完成實驗。

5 基于PBL的數據處理、結果分析指導

在實驗操作階段完成之后,即進入了實驗數據的處理、結果分析階段。此時,基于PBL啟發學生思考選擇何種統計軟件、利用所選統計軟件中的何種檢驗方法來分析、如何分析、何時有統計意義、如果需要用圖表來呈現結果如何來制作圖表等問題。通過基于PBL帶教,學生掌握了統計數據、分析數據、呈現結果的方法,不僅使學生獨立完成了對實習期間獲得實驗數據的處理、分析、呈現,而且為畢業后科研生涯的數據處理結果分析奠定了扎實的科研素質基礎。

6 基于PBL的論文撰寫指導

在數據處理、結果分析之后,即進入了畢業論文的撰寫階段。此時,基于PBL啟發學生思考畢業論文撰寫的基本要素、每一部分撰寫要點、注意事項等問題。之后,教師抽出專門時間對學生講解自己的認識,以彌補學生認識之不足,從而有助學生撰寫出更專業的符合要求的畢業論文。

7 結語

當前,實習帶教方法的優化改革已成為高等院校從事畢業實習帶教同仁共同關心的話題。PBL作為從國外引進的優秀教學方法,在國內已有廣泛的應用,目前已滲透到普外科[2]、腫瘤[3]、麻醉[4]、神經外科[5]、護理[6-7]、急診科[8]、血液科[9]、中醫內科[10]、檢驗科[11]、醫學影像學[12]、乳腺病科[13]、病理學[14]等多個學科。本文結合中藥學實習帶教實際,首次將PBL教學模式應用于中藥學畢業生實習帶教的選題、文獻研讀、實驗設計、實驗過程、數據處理、結果分析、撰寫畢業論文等多個環節,提出基于PBL的中藥學畢業生實習帶教模式,以期為中藥學及其他學科實習生帶教方法的教學改革提供有意義的參考。

[參考文獻]

[1]周芳明,王振鉞.PBL在美國藥學教育中的研究現狀[J].藥學教育,2003, 19(1):58-60.

[2]于愛軍,張學軍,劉金龍,等.PBL教學方法在普外科教學查房中的應用[J].中國醫藥導報,2011,8(5):100-101.

[3]蔣亦燕,楊曉蕾,全世超.PBL教學法在臨床腫瘤學實習帶教中的應用探討[J].健康研究,2011,31(2):149-151.

[4]藍鵬.PBL教學法在口腔外科麻醉實習帶教中的應用[J].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2010,8(14):75-76.

[5]隋宇玲,王文軍,周玉琛.PBL教學法在神經外科課間實習教學中的應用[J].中國醫藥導報,2010,7(28):110-111.

[6]施華.PBL教學法在外科護理臨床實習中的應用[J].中國醫藥導報,2010, 7(17):100-101.

[7]王佳琳.護理專業PBL教學法示范課程的建設研究[J].中外醫學研究,2010,8(24):147-148.

[8]王麗,楊輝,宋丹,等.急診科高護實習生應用PBL教學效果評析[J].中國醫藥導報,2010,7(7):98-99.

[9]孫士玲.PBL教學法在血液科臨床實習教學中的應用初探[J].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2011,9(3):65-66.

[10]孫曉敏,余克強,趙曉山,等.中醫內科臨床帶教中應用PBL教學模式的探索[J].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2011,9(9):54-55.

[11]張蘇,唐先平,沈朝輝.PBL教學法在醫院檢驗科實習帶教中的應用[J].中國實用醫藥,2009,4(12):248-249.

篇13

引言

中國醫藥業近年來發展迅速,然而中國自主創新藥物很少,據統計,中國生產的藥物97%以上為仿制藥,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主打西藥品種幾乎沒有。對技術密集型的醫藥業而言,技術的作用尤為重要。中國可以進行自主創新,獲取新技術;也可以購買、引進和吸收消化發達國家的技術。那么,中國醫藥業的自主創新與技術引進對技術進步的影響究竟是怎樣的,哪一種方式可以更有利于促進技術進步,這些問題值得進一步探討。

近年來,國內外很多學者研究了技術引進與自主創新和技術進步的關系。Henny(1997)使用了巴基斯坦資本制造企業的調查數據研究了技術引進及創新的滯后性,分析了相應的學習機理 [1]。陳國宏等(2001)運用Granger因果關系分析法發現短期內技術引進是中國工業技術進步的重要原因,但是運用Engle -Granger協整關系檢驗法發現中國技術引進與工業技術進步之間不存在長期的共同發展趨勢[2]。本文研究中國醫藥業的技術引進、自主創新和技術進步的關系。

一、模型設定與變量選擇

1.技術進步指標。Griliches、 Acs等認為,雖然技術進步的成果不能完全由專利數體現出來,但無論是從數據的可獲得性還是從二者的統計相關性來看,目前還沒有其他更好的替代指標[3]。本文采用醫藥業擁有發明專利數量(PAT)來體現技術進步。

2.自主創新指標。自主創新投入包括經費和人員投入。本文以醫藥業的科技活動人員(HR)來表示自主創新人員投入,用新產品開發經費(INN)來表示自主創新經費投入。

3.技術引進指標。選取“技術引進經費支出(INI1)”、“技術改造經費支出(INI2)”、“消化吸收經費支出(INI3)”、“購買國內技術經費支出(INI4)”這四個指標之和代表“技術引進(INI)”。計量模型為:

LPATt=α+β1×LHR+β2×LINNt+β3×LINIt+εt

本文運用協整檢驗、誤差修正和Grange因果檢驗等計量方法研究中國醫藥業的技術進步、自主創新和技術引進間的關系。使用的軟件為Eviews 6.0。取1995―2008年的數據,所有涉及到價格的數據都以工業品出廠價格指數折算為1995年價格,各變量均取自然對數。數據來源于各期《中國高技術產業統計年鑒》和《中國統計年鑒》。

二、實證分析

1.時間序列的平穩性檢驗。協整關系分析適用于檢驗兩個及以上變量之間是否存在長期的穩定關系。但首先要進行變量的穩定性檢驗。如果變量都是單整的,只有當它們的單整階相同時才可能協整。單位根ADF檢驗結果(如表1所示)。由表1的單位根檢驗結果中可以看出,在10%的顯著性水平下,時間序列LPAT、LINN、LHR、LINI都是單整的I(1)過程,它們間可能存在某種穩定關系。

2.協整檢驗和誤差修正模型。從協整理論的思想來看,自變量和因變量之間存在協整關系是指因變量能被自變量的線性組合所解釋,不能被自變量解釋的部分構成一個殘差序列,這個殘差序列應該是平穩的[4]。

通過對四個變量的估計,可以得到以下方程:

LPATt=2.2131+0.0743×LHRt+1.2071×LINNt+0.0203×

LINIt

(2.0988)(3.5429)(2.0644)

R2=0.9213,F=51.7893,DW=1.87

注:括號里為T值。

再對殘差序列et進行單位根檢驗,得到et在1%的顯著性水平下拒絕原假設,即是平穩的。

則由上述檢驗結果知:變量間長期具有穩定、均衡的數量關系。具體的說:(1)自主創新人員投入增加1%引起技術進步增加0.0743個百分點。(2)自主創新資本投入增加1%引起技術進步增加1.2071個百分點。(3)技術引進增加1%引起技術進步增加0.0203個百分點。(4)中國醫藥業自主創新對技術進步的貢獻大于技術引進的貢獻。

由于協整檢驗反映變量間長期的均衡關系,若因某些原因短期出現了偏離現象,則必然通過誤差的修正使變量重返均衡狀態,誤差修正模型將短期波動和長期均衡結合在一個模型中。確定了長期關系后,可以估計它們之間的誤差修正模型。

常用Engle-Grange兩步法來建立誤差修正模型。根據協整方程,建立誤差修正模型如下:

ΔLPAT=0.0000408ΔHR+0.000307ΔINN+0.0000658ΔINI-

0.970130ECM(-1)

(0.3942)(2.7865) (4.0717)(-3.6747)

R2=0.7609,DW=1.74

以上結果表明:(1)在短期內,技術進步受自主創新和技術引進的影響,其中,自主創新的資本投入和技術引進在短期內對技術進步有顯著影響,而人員投入的短期影響不顯著。(2)ECM(-1)是誤差項,反映了上一期非均衡誤差對本期進行反向修正,使得變量間的關系不會過多偏離長期均衡狀態。

3.Grange 因果關系檢驗。Grange 因果關系驗證協整檢驗得到的均衡關系是否構成因果關系。檢驗結果(如表2所示):從表2結果可知,10%的顯著性水平下,自主創新的人員投入和資金投入以及技術引進均是技術進步的Grange原因,其中自主創新的資金投入與技術進步互為Grange因果關系;自主創新資金投入是自主創新人員投入的Grange原因;技術引進是自主創新資金投入的Grange原因。

三、政策建議

根據研究結論,給出以下政策建議:第一,由于長期看,自主創新對技術進步有顯著影響,且是技術進步的Grange原因,所以,中國醫藥業必須要加大自主創新的人員和資金投入力度。第二,短期內自主創新人員投入對技術進步的影響并不顯著,原因可能是中國醫藥業的科技人員投入強度還不高。盡管中國藥業的科技人員投入量一直在增加,但是科技活動人員所占從業人員的比重和歐美日等發達國家相比還很低。人才決定技術創新活動的成敗和創新能力的高低,中國醫藥業要獲得長久的發展必須克服“高科技人才不足”的瓶頸[5]。第三,由于技術引進是技術進步和自主創新的Grange原因,且短期內技術引進對技術進步有顯著影響,所以我們要認識到技術引進在醫藥產業技術進步中的重要作用,鼓勵自主創新和技術引進的有機結合。

參考文獻:

[1]HENNY R.Acquisition of Technological Capability inDevelopment:A Quantitative Case Study of Pakistan’s Cap ital Goods Sector[J].

World Development,1997,(2):359-377.

[2]陳國宏,邵贊.中國技術引進與產業結構關系的實證研究[J].中國軟科學,2001,(2):42-46.

91综合网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