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論:我們為您整理了13篇法學基礎知識論文范文,供您借鑒以豐富您的創作。它們是您寫作時的寶貴資源,期望它們能夠激發您的創作靈感,讓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針灸學是一門實踐性科學。針灸學的臨床教學不僅是對理論知識的傳授,更重要的是對學生臨床思維能力和動手能力的培養,對針灸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的培養尤其如此。國內高等中醫藥院校的針灸臨床教學多以課程、教師和教材為中心,偏重于教授理論知識,而忽略了對學生應用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對臨床針灸人才的成長造成不利影響[6]。據1995年美國《內科醫學年鑒》報道,哈佛醫學院將應用臨床路徑與其他教學方法結合起來形成“臨床路徑教學方法”,在講課時將臨床路徑作為教學工具,探討其中有爭議的臨床環節,使得臨床路徑與臨床教學有機地結合起來。此法顯著提高了實習醫師臨床動手能力。隨著臨床路徑在國內日趨廣泛的應用,將臨床路徑理念引入針灸臨床教學可能進一步提高教學效果,幫助學生有效提高臨床實踐能力。為改善臨床教學忽略臨床實踐能力的狀況,本科室借鑒了國內外關于在醫學臨床教學中使用臨床路徑(clinicalpathway,CP)的理念和研究成果,嘗試將臨床路徑引入到針灸臨床教學之中,以進一步提高針灸臨床教學的效果[7-9]。科室以自主研究制定、由政府頒布的《中風?。X梗死)恢復期中醫臨床路徑》為范本,在臨床帶教過程中,帶教教師會提前1周向學生提供某一特定疾?。ㄈ缛毖灾酗L)的臨床路徑進行課前預習。課堂上,先由教師就材料中的重點內容(如疾病診斷、查體和輔助檢查特點、鑒別診斷、西醫及針刺治療方法)展開漸進式的提問,確定學生已熟練掌握臨床重點內容。隨后,由帶教教師帶領學生進入病房查視病人,模擬臨床實際情景:通過詢問病史、查體及閱讀輔助檢查結果,明確對患者的診斷,并提出治療方案。最后,由帶教教師組織學生進行討論,對學生提出的診斷和治療方案進行補充和糾正,引導學生對模擬練習中存在的不同意見和疑惑展開深入討論。在討論過程中,帶教教師將按照臨床路徑內容引導討論的方向,并給予必要的幫助和引導,讓學生能夠應用臨床路徑中的理論知識去分析和解決所遇到的臨床問題。臨床路徑教學模式的應用,可增加學生對課堂所學理論知識的感性認識,通過圍繞臨床路徑展開的臨床模擬情景聯系將基礎理論和臨床知識融會貫通,并初步養成臨床實際工作中所需要的獨立思考和判斷能力,使得臨床教學能夠區別于課堂教學,真正到達培養學生臨床思維和實踐能力的目的。
3培養學生的國際視野——雙語教學模式
目前國內的針灸臨床教學涉及雙語教學的較少,有所涉及者也大多停留在第一、二個層次。為使學生能夠真正具備國際交流中的語言要求,達到使用英語思維的水平,我們在針灸臨床教學中,通過詞匯滲透、中英文雙語講課、小組英文病案討論和英文演講等方式,循序漸進地使學生從第一、第二個層次的機械學習和詞匯積累,逐步達到靈活運用和自我表達的第三個層次。此外,我們在教師指導下引導學生每周閱讀近期發表的優秀英文學術論文和綜述,使得學生逐步熟記和掌握針灸學相關臨床專業詞匯和語言習慣。在此基礎上,組織學生與科室國際留學生進行定期交流。這些從應試型英語教學模式轉向實際應用型英語學習模式的探索實踐,最終使學生的語言應用能力得到顯著提高,為培養出高學歷高素質的、能夠確實適應針灸國際交流需求的針灸醫師打下重要的基礎。
篇2
《水文地質學基礎》是高職院校金屬礦產地質與勘查技術專業、水文地質與勘查技術專業,金屬礦開采技術專業、礦山地質專業的專業基礎課。水文地質學是研究地下水的科學,主要研究在巖石圈、水圈、大氣圈、生物圈以及人類活動相互作用下地下水水量和水質的時空變化規律,并研究如何運用這些規律興利除害,為人類服務。通過該課程的學習,可以掌握水文地質學的基本概念、理論和方法,為以上4個專業的專業課程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為學生在實際工作中參與地下水的觀測、進行地下涌水的處理等提供理論依據,因此,搞好這門課的教學顯得尤為重要。
《水文地質學基礎》課程教學存在的問題
據統計,云南省有5所高職院校開設了資源開發與測繪大類專業。筆者所在的學校自2005級開始在金屬礦產地質與勘查技術專業、金屬礦開采技術專業、礦山地質專業中招收高職全日制脫產和函授大專學生,到2010年已有三屆畢業生、三屆在校生。先后有10個教學班開設了《水文地質學基礎》課程,筆者一直承擔該課程的教學工作。結合教學實際,筆者認為,在高職院?!端牡刭|學基礎》課程的教學中普遍存在以下問題。
對《水文地質學基礎》課程的性質和地位認識不足在高職教育中,資源與測繪大類的專業少,開設《水文地質學基礎》課程的專業更少,學習本門課程的人數少,課程在專業以外的認知度低。在筆者所在的學校,制定高職人才培養方案時,《水文地質學基礎》應作為金屬礦產地質與勘查技術專業的專業基礎課還是專業主干課,曾在相關教師中發生了激烈的爭論,最終根據教育部教育司2005年版的《高職高專專業概覽》才塵埃落定。
使用的教材多為高等學校教材,與高職教育的要求不相匹配高職教育主要培養具有一定理論知識和較強實踐能力,面向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的高素質技能型專門人才。要求學生具有夠用的理論知識,較強的動手能力和工作適應性,強調學生在實際工作中要“素質高,上手快,技能強”。高職教育與高等教育培養高級專門人才的目標是不同的。培養目標的不同決定了教學內容的不同,但是,在高職實際教學中,《水文地質學基礎》主要選用的大多是高等院校的教材,學科理論介紹多,實際應用介紹少。
適合課堂教學的電子課件少,教師多沿用傳統教學模式,教學方式單一《水文地質學基礎》課程專業性強,盡管近年來多媒體電子課件在網絡上隨處可見,但關于《水文地質學基礎》課程的課件少之又少。要做好一件成熟的實用的電子課件,需要大量的資料和圖片,但由于專業性較強,這方面的資料往往有一定的保密要求,一般人很難找到相關資料,再加上水文地質工作目前主要是相關專業的工程技術人員在實施,高職教師參與很少,導致現在的課件以羅列教材中的內容為主,質量不高,適用性和吸引力不強。
教師大多沿用傳統教學模式,教學方式單一在實際教學中,《水文地質學基礎》的任課教師大多采取單一的講授形式,教學仍然是以課堂為中心、以課本為中心、以教師為中心,整個教學過程都在教室里完成。學生沒有機會到實地考察,將理論與生產實際對應,因此,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較差。學生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接受教師傳授的現成知識上,學習圍繞課本和考試,沿襲著“上課記筆記、下課抄筆記、考試背筆記”的傳統學習方式。講授方式單一,課程缺少吸引力,導致本門課程枯燥無味;學習方式單一,學得快,忘得快,導致課程學與不學一個樣;再加上有些學生本身對所學專業認識不清,更是降低了課程學習的積極性。
《水文地質學基礎》課程的教學體會
筆者從2006年開始講授《水文地質學基礎》課程,到2010年,已經完成了10個教學班的教學工作。經過在教學中不斷總結和完善教學方法,歸納起來主要有以下三點體會。
根據專業特點,確定教學目標高職院校金屬礦產地質與勘查技術專業、水文地質與勘查技術專業、金屬礦開采技術專業、礦山地質專業的學生學習《水文地質學基礎》課程的目的,并不是要把他們培養成為水文地質專家或專門從事水文地質科學研究的專業人員,而是讓他們掌握水文地質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論,能夠將水文地質理論和技術應用于其今后的工作領域,成為既熟悉本專業業務,又掌握水文地質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論的技能型人才。對這些專業的學生進行水文地質教育,應該面向金屬礦產地質與勘查、水文地質與勘查、金屬礦開采、礦山地質等工程領域的應用,以掌握基本理論、突出實踐應用為目的。因此,本門課程的教學目標是講清《水文地質學基礎》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論,重點抓好基本概念、基本理論的實踐性和實用性教學。
根據教學目標,增加課程的實踐性和實用性教學筆者所在學校屬于企業辦學,隸屬國有大型企業集團,在學生實習實訓和企業工程技術人員到學院兼職講課等方面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和條件。結合集團與學校的實際情況,筆者重新編寫了高職《水文地質學基礎》課程的教學大綱,突出了課程的實踐性和實用性。在實際教學中逐步嘗試進行課程改革。首先是改變單一的教學方式。在2006、2007級金屬礦產地質與勘查技術專業的《水文地質學基礎》課程講授中,嘗試性地引入討論式教學和現場教學。在講授“巖石中孔隙”時,先講清基本理論,然后通過布置課外作業的方式,讓學生通過互聯網或相關書籍查閱砂巖、泥巖、泥質灰巖中孔隙的異同,最后讓學生結合《普通地質學》、《巖石學》等課程展開討論,加深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在對2007級金屬礦產地質與勘查技術專業的學生進行生產實習動員時,筆者結合實訓基地的情況,向學生介紹了即將實習的工作區的水文地質情況,并要求學生在實習過程中收集實習礦區的水文地質資料。這一嘗試在學生一年后的畢業論文中收到了很好的效果,筆者參與評閱的12份畢業論文中,有多達11份介紹了實習礦區的水文地質情況,有的還提出了礦山巷道涌水的處理方案。在給2008級金屬礦產地質與勘查技術專業的學生講授“大氣降水入滲機制”時,恰逢降雨,筆者便直接將學生帶到一個建筑施工工地,通過地表的一個新鮮垂直剖面給學生介紹此部分內容,極大地提高了教學效果和學生學習的熱情。其次是積極與實訓基地的工程技術人員溝通,建議實訓基地的工程技術人員在學生進行認識實習、課程實習、生產實習及畢業實習的過程中注意介紹水文地質的內容,包括地下水量的計算、地下涌水的處理、礦山巷道水的處理等,增加課程對實際工作的參與性,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教學方式的改變和調整,大大增強了課程的吸引力,得到了學生的一致好評。
制作ppt演示文稿,增加課程講授的直觀性和吸引力從2008年開始,筆者將教學講義的部分章節做成ppt演示文稿,利用多媒體將枯燥的教學內容通過圖片和動畫展示出來,大大提高了課程講授的直觀性和吸引力。
《水文地質學基礎》課程教學方法改革思路
高職教育作為高等教育的一個類型,肩負著培養面向生產、建設、管理和服務第一線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在我國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進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隨著我國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和創新型國家對高技能人才要求的不斷提高,高職教育必須向培養大量高素質技能型專門人才轉變和發展。高職教育的人才培養模式必須強調實用性和技能性,這就要求在高職課程建設中充分考慮課程的實踐性環節。
應進一步明確高職院?!端牡刭|學基礎》課程的實踐性教學目標高職院校開設《水文地質學基礎》課程的目的是學習水文地質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論及其應用。課程建設與改革是提高教學質量的核心,也是教學改革的重點和難點。高職院校要積極與行業企業合作開發課程,根據技術領域和職業崗位(群)的任職要求,參照相關的職業資格標準,改革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要根據現在和將來的實際應用及需要確定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近年來,各種地質災害頻發,不斷地提醒人們必須加強對自然科學知識的學習和應用,才能增強人類改造自然的能力?!端牡刭|學基礎》作為一門自然科學類課程,有責任在人類改造自然的進程中對其研究領域的知識進行普及和介紹,讓更多的人了解其學科性質和內容,因此,在教學目標中突出實踐性和實用性至關重要。
應充分發揮多媒體教學的優勢,增加課程的直觀性和吸引力《水文地質學基礎》課程的應用性和實踐性較強,如果沿用傳統的教學方法,與學生學習的心理相違背,教學效果肯定不理想。多媒體技術的迅速發展為教學提供了很大的方便,在《水文地質學基礎》課程的教學中必須使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將枯燥的理論形象地展示出來,增加課程的直觀性和吸引力,提高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在教學過程中,針對水文地質的具體教學內容、(地球上的水及其循環、巖石中的孔隙與水分、地下水的賦存、地下水運動的基本規律、毛細現象與包氣帶水的運動、地下水的化學成分及其形成作用、地下水的補給與排泄、地下水系統、地下水的動態與均衡、孔隙水、裂隙水、巖溶水、地下水資源、地下水與環境)學習目標及學生特點等具體情況,采用不同的多媒體形式進行教學。例如,在講流網時,可引入如何判斷礦區的潛水含水層和地表水的補給關系的內容,利用動畫模擬地下水的流動方向,從而判斷它們之間的補給關系。這些直觀的演示可以加深學生對流網的認識,并可以充分發揮學生的視覺、聽覺、觸覺等器官的功能,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環境中,用有限的時間獲得更多的信息和知識。若能結合專業特點以及課程內容設計一些課件,會使教學活動更加豐富多彩。
篇3
通識教育,也稱普通教育,在教育理念和教育內容上均和自由教育密切相關。自由教育最初起源于古希臘雅典的“自由民”所能享受的教育,教育內容主要包括“三藝”和“四藝”。列奧?施特勞斯認為:“自由教育是文化之中或朝向文化的教育,它的成品是一個有文化的人。”“作為對完美的高貴氣質和對人的優異的培育,自由教育在于喚醒一個人自身的優異和卓越?!痹从谙ED的自由教育傳統對歐洲中世紀大學產生了深遠影響。中世紀大學培養出的法學家、哲學家、邏輯學家和神學家對中世紀文化的發展和繁榮作出了積極的貢獻。不過,需要指出的是,中世紀大學主要還是培養專業人才的職業學校。以“七藝”為代表的自由科目雖然一直是文學院的主要科目,但并未因此而改變中世紀大學職業教育的性質。如哈羅德?珀金所言:“如果有人認為,文學部與專業學部相比,較少具有功利性和職業性,那就大錯特錯了。因為絕大多數學生可能不再繼續就學,文學部為他們在讀寫、辯論、思維、計算、測量和自然科學基礎知識方面提供的有用訓練,使他們適于承擔教會和世俗政府中的種種職業。以辯論為主的教學方法使學生個個變得能言善辯。學生們正是依靠這種本事在布道、法庭聽證和政府討論中嶄露頭角的?!痹跉W洲經過文藝復興運動以后,以“自由七藝”為核心的自由教育演變為大學的人文主義教育,此時大學才開始從職業教育轉向人文教育;18世紀后期又衍生出新人文主義運動,對近代大學的創立產生了積極的影響。19世紀后期,以歐洲自由學科(Liberal Arts)為基礎形成的自由教育(Liberal Education)最終在美國演變為通識教育(General Edu-cation),以彌補專業教育所存在的偏狹。與自由教育和人文教育一樣“,普通教育意味著一個人在職業培訓以外的全面發展,包括他的生活目標和文明化,情感反應的純凈化,根據我們時代最優秀的知識,對事物本質理解的成熟化”。
通識教育是高等教育中最古老也最具生命力的一種理想類型,它之所以成為高等教育的理想類型并經久不衰既有歷史的因素也有現實的原因。歷史上,由于社會分工不發達及科學尚未制度化和專業化,大學一直以普遍知識和自由知識作為認識論的基礎,排斥專業教育和職業教育。赫欽斯就指出:“將大學職業教育化對大學而言顯然是有害的?!薄奥殬I性的氣氛對于引導學生理解學科是災難性的?!钡览砗芎唵?,普遍知識和自由知識的價值觀通常認為專業教育和職業教育是實踐性的,因此不適合于大學,相反一門專業或職業在實踐中比在大學中學習更好。紐曼從詞源學的角度認為,大學(university)就是一個傳授普遍(universal)知識的地方,是進行自由教育的場所,專業教育和科學研究應該在大學校園之外的科學院或研究中心進行?!霸诩~曼的大學中,對專業而言,是沒有生存空間、也受不到尊重。允許自然科學存在,但處于大學的邊緣。人文科學――通識的、傳統的、博學的――不僅是大學的核心,而且就是大學本身。正是人文科學構成和塑造了紳士,也正是紳士界定和體現了專業。不是專業塑造了人,而是人塑造了專業?!笨傊捎谑苌鐣l展水平和科學發展水平的影響,加之大學本身的保守性,歷史上在相當長的時期內,高等教育的目的一直是為了追求普遍的真理而不是培養某一學科的專家。大學就是“以傳播知識和推廣知識而非增擴知識為目的”,“有許多其他機構比大學更適宜作為促進哲學探索和拓展知識界限的手段”,“大學要做的事情就是要把理智的培育作為其直接范疇,或者是投身
于理智的培育”。
以理智培育為目的的自由教育在19世紀后期開始遭遇專業教育的挑戰。伴隨著學科制度化和學術專業化的不斷推進,理智培育在現代大學的地位逐漸式微?!芭c中世紀時期的大學相比,現代的大學已把專業教育這一顆大學惟一的種子演變成了一項巨大的活動,并增添了研究的功能,但現代大學完全遺棄了文化的教學或傳播活動。這樣的變更顯然是有害的?!薄按髮W造成的過失是無法通過其向科學提供大量出色的無懈可擊的服務所能補償的?!睘榱藦浹a專業教育在人才培養方面所造成的諸多不足,通識教育作為自由教育的替代物最終被提出。根據美國高等教育中通識教育實施的經驗,“人們對所謂通識教育的理解是,它是精心設置的一系列課程,文理兼顧,在加強和提高學生心智才能的同時,也讓他們熟知人類探尋的知識中重大課題的主導原則”?!澳承┕餐ǖ闹R學科,理應為受過最佳教育的人們所掌握?!薄澳切┮粫r不為人所重視的知識,在通識教學的課程中也幾乎沒有一點地位,可是隨著情勢變化,人們又認識到這些知識的重要性,并給予相應的關注。知識在變,教育亦應隨之而變?!痹诟叩冉逃I域從自由教育到通識教育,有繼承也有發展。與早期自由教育注重對人的理智的培育相比,通識教育更加強調高等教育中“知識”的融會貫通。與自由教育對職業教育的排斥不同,通識教育不僅可以作為專業教育的基礎,其本身也是一種“專業”教育的模式。如果說離開了專業教育,高等教育就失去了根基,那么沒有了通識教育,大學就失去了靈魂?!叭绻麤]有普通教育,我們決不能辦好一個大學。如果學生和教授(特別是教授)缺乏共同的理智訓練,一個大學必定仍舊是一系列不相關聯的學院和系科,除了有一個共同的校長和董事會外,沒有什么東西使他們統一在一起。”
目前通識教育已經成為世界各國高等教育課程和教學改革的重中之重,加強通識教育幾乎是各國高等教育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共同選擇。隨著專業教育在高等教育中從本科階段向研究生階段的不斷轉移,通識教育已經成為整個高等教育基礎中的基礎。與此同時,隨著跨學科研究與跨學科教育的興起,高等教育人才培養中對于通識教育的強調也成為一種必然趨勢。與專才教育的人才培養模式不同,通識教育作為一種人才培養模式強調的是更加寬厚的專業基礎。這種寬厚的專業基礎既可以為學生今后在社會上的謀生與職業發展提供知識上的保障,也可以為學生在研究生教育階段繼續從事專業的學術和職業訓練打下良好的基礎。當前對于專業教育或職業教育與通識教育的關系,一種做法是在本科階段主要進行通識教育,將專業教育和職業教育放在研究生階段進行;另一種就是將專業教育或職業教育與通識教育同時放在本科階段進行。在我國通常選擇后一種做法,而在美國則主要選擇前一種做法。不過,美國雖然在本科階段一般不提供職業培訓,而主要強調通識教育,但由于受到職業專門化的壓力和就業市場的需求,“本科學位越來越要考慮到未來的專業學位。獲得大學學士學位后的職業教育學位,對于原本該是自由無拘地進行智力探究的本科教育階段提出了很多要求。對于專門職業化的關注和事業成功主義,在本科階段一開始就產生影響,這嚴重損害了本科經歷的多樣化和活力”。盡管現實如此,在一個高等教育職能逐漸多樣化的時代,雖然高等教育與通識教育之間的關系已經不如歷史上曾經有過的那么密切,高等教育與通識教育之間也已不能再簡單地劃等號,但作為對傳統專業教育模式的一種顛覆或補充,通識教育在高等教育中的重要性仍然是不容置疑的。今天的通識教育仍然不但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整個高等教育賴以區別于其他機構所能提供的教育與培訓的關鍵所在。因為除了通識教育,無論是專業教育、學術教育還是職業教育,社會上都有其他機構可以比大學做得更好,至少是不相上下。唯有通識教育才是高等教育的精髓所在,精華所在。今天的大學里通識教育仍然具有永恒的價值。雖然整個高等教育全部通識教育化已不可能,但在部分國家的部分高校里,高等教育就意味著通識教育仍然是一種普遍遵循的辦學理念。
二 高等教育中的專業教育
按專業實施教育是現代高等教育的本質特征,它的基礎是學科的高度分化以及社會分工的不斷細化。自19世紀以來,無論從教學還是從研究的角度看,以專業化為核心的專業教育都是現代高等教育發展的不竭動力。在知識的內在邏輯之外,現代大學存在的基本理由就是社會對專業人才的需要。為了滿足社會的專門需求,高等教育必須實施專業教育。一般而言,在高等教育領域中,“專業”一詞涉及“學業”與“職業”兩個領域。學業方面主要是針對學科(知識分類)而言,指高等學校學生的“專門學業”。職業方面是針對社會分工(職業分類)而言,屬于社會職業譜系中區別于“普通職業”(trades)的“專門職業”(professions)。高等教育領域中傳統的專業教育主要以“專門學業”為基礎,強調學科性或學術性。所謂專業就是有學問的職業,即“學問高深的專業”或“學術性專業”。以“專門職業”為基礎的高等教育一般稱之為職業教育(vocational education),強調應用性或實用性,不需要以高深學問作為基礎。不過,今天伴隨高等教育領域中“職業教育專業化”的不斷推進,專業教育與職業教育之間已很難區分。比如,醫學和法學早期都是職業教育,現在已成為專業教育。
西方高等教育的歷史上,在歐洲從“15世紀末開始,文學部開始脫離大學成為中等教育層次的文法學校(Grammar School),大學則完全由醫學、法學和神學等專業學部構成,主要實施專業教育,培養醫師、律師、教師、教會人員和國家官員等專業人才”。經歷過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和啟蒙運動的洗禮,從19世紀開始,在近代大學學科分化的過程中,學術性專業不斷增多,專業教育逐漸成為現代高等教育發展的一種大趨勢。當前在高等教育內部,雖然專業教育開始從本科階段向研究生階段轉移,但在總體上專業教育仍然是高等教育無法回避的現實。在教學方面,失去了對于專業人才的培養,高等教育就有可能失去與社會的聯系;在科研方面,失去了專業化的學術教育和科學研究,所有研究型大學都會舉步維艱。在今天,高等教育的專業化訓練雖然還不是個人生活的必要基礎,但對于現代社會而言,如果高等教育放棄了專業教育必將導致災難性的后果。畢竟具備相關專業的高等教育經歷,對于任何高水平的專業實踐都是一個絕對不可缺少的先決條件。
作為專業教育的合法性來源,無論是專門學業(源于知識分類)還是專門職業(源于社會分工)都是一定社會結構的產物。專門學業的形成或學業分類形式作為“最初的分類形式”,“實際上是社會結構混合后的產物,因為正是社會結構在組織教學機構,尤其是通過學科和專業的劃分來組織教學機構,此外,社會結構本身也與社會空間的結構存在著對應的關系”。專業教育作為連接高深學問與社會需要之間的中介體不完全是學科邏輯的產物,因為大學的學科本身也是社會的產物,沒
有社會的承認學科就沒有存在的合法性。正是社會結構中連續不斷的分工,才使得知識的分類以及社會上的職業分化與高等教育系統中的專門學業之間逐漸一致。社會分工和社會需求像一架飛轉的機器不斷地將社會和知識類別轉化為相關學業類別,同時也將專門職業轉化為專門學業。由于學科制度化、學術專業化的需要,現代大學按學科和專業培訓重心被分成許多系科。這些專業化的系科與不同的社會需求和不同的職業分類相對應,彼此間以條塊分割的模式存在,專業之間往往壁壘森嚴?!皢栴}不在于所有的領域中知識的迅速積累引起一定程度的專業化,而在于專業化的另一個根源,它不是源于知識的內在發展規律,而是來自現代大學殊的組織結構?!薄裉煊捎趯W術領域和教育職能的過度專業化,不同學科和專業的教師和學生把自己的忠誠投給了自己賴以寄身的系科、同事或者專業協會而不是大學。其結果是,專業教育雖然給高等教育帶來了不竭的動力,但也破壞了高等教育的同一性和整體性,削弱了通識教育的可能性。“正如學生選擇學科,學科也選擇學生,而且它們在選擇學生的同時,還向他們強制推行關于學科的,關于職業生涯的,以及關于他們自身能力的感知范疇;因此,學科在選擇學生的同時,還使學生有了一種默契的意識――在不同類別的學科,或者從事這些學科的不同方式(理論的或經驗的),與學生自己在學業方面建構起來的或者奉獻出來的能力之間的彼此默契意識?!边@種對于自身所屬學科、專業自我認同的期望不可避免地破壞了大學的統一性和教育的整合性,同時也加重了跨學科研究與教學的困難。因為“無論是個人的專業化、群體的專業化還是機構的專業化,都不僅僅是與非常專門的工作有關的技能和能力的提高,它也是與其他工作相關的能力的喪失”。
按勞動分工和知識分類來處理大學的學術研究和人才培養,是高等教育發展的一種必然趨勢。“大學根據學術專業分類來組織,每個學系都是一個全體教師的專業知識的集合,原則上講,它有決定在本領域為本校學生提供什么教育的絕對控制權。任何系都不能侵入他人領地,盡管學生的專業和課程選擇決定著學生注冊的分布,學系也不得重復開設其他系已經開設的課程。在提供課程方面,各系要么是獨立的,要么是互補的。理想情況下,各系的排他性避免了教師崗位和課程設置的重復。”在這種體制下,有多少種專業,就有多少種專業的教師,大學就要相應地被分解成多少個系科。今天的大學里,每一個系科都是大學內部特定學科或專業的組織載體。在自治理念的鼓勵下,大學里的專業系科往往結成自治的學術共同體和經濟共同體。在專業共同體內部,一方面通過專業教育培養學生的謀生技能以滿足社會上相關職業的需要,另一方面也通過科研訓練以培養本專業的從業者,延續并不斷強化專業共同體的規模和影響。用伯頓?克拉克的話來講,如今的大學“專業化趨勢占盡優勢”。不過,“對于這樣的現實,我們既不應感到惋惜,也不應感到遺憾。因為各種職業本身的性質要求專業化,大學為其服務對象提供的廣泛服務也要求專業化”。正是由于對學術專門化和專業教育的高度重視,大學里專業學院和研究生院的聲望越來越高,高度分化的專業教育不僅出現在職業性學科,而且出現在學術性學科。通過學術的專業化和職業的專門化。大學從社會得到了豐厚的回報。通過獲得更多的資助,大學不但擴大了辦學的規模,而且逐漸從社會的邊緣走向中心。
專業化或專業教育的過度強化對于高等教育同樣有負面影響,最為突出的表現就是削弱了通識教育的可能性。由于越來越多的職業趨于專門化,大學越來越喜歡傳播專業知識和進行專業教育,越來越多的大學面臨淪為職業培訓機構的危險,越來越多受過大學教育的人卻缺乏基本的教養。任何好處都是有代價的?!皩I化(prfessionalism)轉變了學生的興趣。他們不是為了教育本身而受教育,而是為了找到好工作。25年前學生將‘發展系統的生活哲學’視為最高的學習目標。如今為了‘找到好工作’和‘取得事業上的成功’則是這一代大學生中大部分人的目標?!笔聦嵣?,專業性雖然是現代高等教育的最顯著特征,但大學存在的價值絕不限于專業人才的培養或者是職業技能的訓練?!皩I知識為他們奠定起步的基礎,而文化則像哲學和藝術一樣將他們引向深輿高遠之境。”現代高等教育的發展中,圍繞時間分配和課程安排,在以專業知識傳授為主的專業教育和以文化熏陶為主的通識教育之間不可避免地存在著緊張關系。“專業化會導致私人化或非政治化,使智能退出寬廣的領域而局限于狹小的學科?!辈贿^,如果因此而在實踐中將二者對立起來肯定是錯誤的。專業教育可以教給學生謀生的技能,通識教育可以教給學生生活的意義。沒有通識教育的專業教育不可能完美,純粹的專業人士會放棄對于公共事務的關心;沒有專業教育的通識教育也絕不會令人滿意,僅有對文化的高度熱忱而沒有一技之長并不符合現代大學的理想。理想的大學或高等教育,必須既能教會學生專門知識,幫助學生畢業之后出色地完成自己的工作任務,又要保留學生向其他方向發展的可能。
總之,雖然有許多批評,也面臨著轉型,但目前專業教育仍然是高等教育的本質特征。在社會分工和知識分類越來越細化的今天,高等教育已不可能回到培養培根式人物的時代。為了滿足社會的需要,高等教育已不可能只將其合法性建基于認識論哲學。在政治論哲學和經濟論哲學的指導下,專業教育是一個必需的選項。在當前世界各國高等教育改革的大潮中,雖然高等教育等同于專業教育的時代已經過去,但是作為高等教育的一種基本的理想類型,專業教育在世界上的很多國家依然有其現實價值和旺盛的生命力。專業教育或專業性仍然是高等教育區別于其他任何教育形式的一個最為顯著的標志性特征?;诖?,各國高等教育的所有改革都只能是不斷地完善專業教育而不可能是廢除專業教育。
三 高等教育中的學術教育
大學里,職業性學院和學術性學院之間一直存在著緊張關系。早期的大學無論是教師型大學還是學生型大學,都可以看作是一個職業教育者的聯盟。正如科班(A.B.cobban)指出的:“中世紀大學在很大程度上是職業性學校。它們訓練學生掌握一定的知識,以為以后從事法律、醫學、教學這些世俗專業或獻身教會工作所用?!敝惺兰o大學建立的目的就是要為社會提供受過訓練的醫生、律師和牧師,學生在大學里接受相應系科的教育是以后在社會上獲得相應職業執行資格的一個重要方面。中世紀大學時的學位,最初的含義也就是執業資格。比如,西方最早的大學薩萊諾大學最初就是一個單科的醫學院,主要致力于醫學方面的職業教育,學生只有從該大學畢業才可獲得行醫資格。稍后博洛尼亞大學建立,才開始致力于建立更加廣泛的學科領域。待到巴黎大學出現,才最終奠定了以文法神醫四科為核心的大學組織架構。后來在以巴黎大學為模式的中世紀大學里,以“自由七藝”為核心的文科學院與以培養律師、醫生、牧師為主的職業學院之間一直保持著一種微妙的平衡。
一方面文學院的“自由七藝”是進入職業學院接受專門教育的基礎,對于學者而言這些學科擁有其他學科所不具備的永恒價值;另一方面根據政府的關切程度,法醫神三科則屬于大學的高等學科,文科屬于低等學科。低等學科交給學者自己,高等學科被政府控制。如康德所言:“在大學里也必須設立這樣一個部門,即必須要有哲學系。對于三個高等系科來說,它的作用在于可以控制它們,并且因此而對它們有用,因為一切都取決于真理;而高等系科對于政府的職責所承諾的那種有用性,只是一個處于第二位的環節。哲學系僅僅要求自由,但也讓其他系科自由,它僅僅致力于為了各門科學的利益而尋求真理,并把這真理交給高等系科作各種運用,哲學系的這種素樸性無疑必須作為不可缺少的東西推薦給政府?!痹谖乃噺团d之后,大學的職業教育傾向逐漸被人文教育所取代。隨著人文教育的不斷加強,大學逐漸由一個職業教育者的聯盟轉變成一個紳士學者的團體。這種情況在英國最為明顯。19世紀以后,隨著以柏林大學為代表的近代大學的興起,大學又逐漸從人文學者的行會轉變為一個科學家的共同體。此時大學的本質也從職業教育和理智教育轉向為發展純學術。19世紀中期以后,德國大學重視科研的傳統在美國被發揚光大,隨著研究生院大學在美國的普遍建立,研究型大學最終成為今日世界大學的黃金典范。通過對大學從職業性向學術性轉變歷史的分析可以看出,學術教育雖然不是大學歷史上所固有的,但卻是現代大學所不可缺少的。失去了學術教育,在今天大學就不能稱之為大學?,F代大學的“立身之根本在于探究深邃博大之學術,并使之用于精神和道德的教育。學術雖非為此而設,但確為適當之材料”。大學教育的目的就是“使學生的心靈自然地投入到學術之中”,大學教育必須避免造成學生“未及學業結束便沉溺于實際營生活動”或只是“追逐一星半點的知識,毫無高遠的學術追求”。
在高等教育歷史上,學術教育源于19世紀的柏林大學。在洪堡教學與科研相統一理念的指引下,學術教育第一次出現在大學里。當時所謂學術教育,也是一種學術專業教育,即將學生的培養與科研訓練緊密結合,科研既是教育學生的一種手段也是整個教育的目的,大學教育的目的是培養學者而不再是教師。在19世紀以前,大學的功能主要還是傳播知識,對于學生沒有學術訓練的要求,學生接受高等教育的目的大多是為了成為教師、律師、牧師或醫生而不是學者。近代大學興起以后,大學對于學者的培養逐漸取代了對于教師的培養,學術教育不但成了高等教育的內容、方法,也成為了高等教育的目的?!按髮W包括了所有的科學,并通過研究和了解的工作,而抓住一切的事實和結構,讓各種學術研討得以多方面的發展,大學的內在精神是以通過每個研究者及學者所表現出來的哲思活動為標志?!睆拇艘院螅髮W不再僅僅是一個教學的機構,培養學者或科學家成了整個高等教育目標的重中之重。伯特蘭?羅素就指出:“大學乃是為了兩個目的而存在:一方面,為某些職業訓練人才;另一方面,從事與眼前用途無關的學術研究?!倍呦噍^,他主張大學應該重視純學術的發展,避免變成職業訓練學院。如他所言:“我認為無偏見的學術非常重要,并且我希望看到它在院校生活中的位置不斷加強,而不是減弱?!痹?9世紀中期以后,德國大學的理念傳到美國。隨著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和芝加哥大學的建立,美國大學的德國化或大學的研究生院化成為了高等教育中的新現象。以德國的研究所大學為基礎,美國發展出了研究生院大學,并最終形成了研究型大學的新范式。
在研究型大學范式的主導下,大學的知識論基礎由普遍知識和自由知識轉向了高深學問,以高深學問作為基礎,對于新知識的探究(學術教育)取代了對普遍知識和自由知識的傳播(通識教育和專業教育)成為大學的優先功能。作為以高深知識為基礎的組織建制,高等教育即便有社會需要的壓力,也主要是以學術的方式,即高深知識的生產、傳播與應用來滿足社會的需要。雖然高等教育結構受社會結構的制約,但其組織內部源于高深知識內在邏輯的獨特性仍然十分明顯。由于受經典大學理念的影響,精英高等教育的價值取向以知識為中心,無論通識教育、專業教育還是學術教育都是知識內在邏輯的不斷擴展。今天由于對科研的高度重視,以研究生為主體的學術教育成為整個高等教育的核心部分,大學的本科教學活動不可避免地受到削弱?!耙凰髮W可以沒有本科生而依然屹立,洛克菲勒即為一突出的例子。培養哲學博士卻是一所大學能夠存在的一個基本的必要條件――沒有其他條件可以代替,因為培養未來的學者才是大學賴以存在的一種活動。”由于科研與教學的平衡被打破,高等教育的性質開始發生微妙的變化。在通識教育和專業教育基礎上,以高深學問為基礎的學術教育開始成為高等教育新的理想類型?;趯W術教育的價值觀,高等教育的本質就在于傳播高深學問,分析批判現存知識,并探索新的學問領域?!案叩冉逃c中等、初等教育的主要差別在于教材的不同:高等教育研究高深的學問。在某種意義上,所謂‘高深’只是程度不同。但是在另一種意義上,所謂‘高深’是如此突出,以致使它成為一種不同的性質?!?/p>
高深學問雖為大學所固有,學術教育在高等教育中的歷史卻不長。不過,雖然歷史不長,但其對高等教育的影響卻極為深遠。在很多專業學院里,學術教育成為平衡專業教育的重要內容。比如,法學院同時培養法學家和律師,醫學院同時培養醫學家和醫生,神學院同時培養神學家和牧師,教育學院既培養教育研究者也培養教師等。今天的高等教育改革中,如何平衡學術教育與專業教育之間的關系就像如何平衡通識教育和專業教育的關系一樣重要。畢竟“培養一名律師、法官、醫生、藥劑師、中學拉丁文或歷史教師與培養一名法學家、生理學家、文學家等是很不同的,前者是指培養從事具體工作的專業工作者,后者則是指培養從事純科學的研究工作者。社會需要大量的醫生、藥劑師和教師等,但只需要數量有限的科學家”。值得欣慰的是,今天的大學里符合人人需要的專業教育與只為少數人服務的科學研究活動已完全融合在一起,學術教育與專業教育并行不悖。較之于通識教育的復興、專業教育的改革,學術教育可以說是如日中天。如今評價一所大學優秀與否的最高標準既不是本科生的綜合素養,也不是各專業學生的就業率,而是這所大學天才學生和大學教師的學術水平。由于一流大學的示范效應,當前對于學術教育的重視已不局限于研究型大學,通過規范化和模仿等機制的作用,整個高等教育系統中學術教育的優越性越來越明顯?!把芯啃痛髮W的博士學位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全面所有的高等院校本科教育的課程設置與教學法?,F在高校中大多數教師都是研究型大學培養的。他們的專業技能和指導思想都是在研究型大學的環境中培養起來的,而在研究型大學里,本科教育是處于次要地位的。于是,這些教師就把他們在研究型大學里所獲得的認識和價值觀,帶到了他們任教的其他類型的院校?!卑殡S著對于本科通識教育的強調,學術教育對于高等教育發展的利弊也許還有爭論,但
學術教育作為高等教育的一種新的理想類型恐怕已經是不容置疑的?!爸灰叩冉逃匀皇钦幗M織,它就是控制高深知識和方法的社會機構。它的基本材料在很大程度上構成各民族中比較深奧的那部分文化的高深思想和有關技能。”“高深的知識材料,處于任何高等教育系統的目的和實質的核心。不僅歷史上如此,不同的社會也同樣如此?!苯裉焓澜绺鲊叩冉逃母母锟赡芮Р钊f別,但是提高大學科研水平,建設世界一流大學逐漸成為所有國家的共同選擇。在科學與高等教育緊密聯系的今天,在知識經濟和知識社會即將到來的明天,大學如果要走進社會的中心,通過學術教育確保知識生產中心的地位就是不容回避的選擇。
四 高等教育中的職業教育
職業教育在高等教育中的地位一直備受爭議。中世紀大學主要從事職業教育,稍后近代早期大學開始排斥職業教育,職業教育逐漸轉移到專門學院。在近代大學里,職業教育雖然有所起色,但當時強調的是學術教育,職業教育主要由非大學類高等教育機構承擔。這方面,英國高等教育的雙軌制就是典型代表。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伴隨高等教育大眾化與普及化,非大學類高等職業教育以及大學里的職業教育都獲得了蓬勃發展?;仡櫄v史,高等教育中的職業教育之所以會經歷如此曲折的過程,其原因就在于,職業教育以社會分工為中心,不可避免地與經典大學理念相沖突,很難獲得精英高等教育主流價值觀的認可。直到今天,仍然有學者認為:“一所著名大學可以沒有法學院、醫學院或商學院而依然是大學。普林斯頓大學就沒有這些學院,但卻無人懷疑它的水平?!?/p>
在歷史上,中世紀以后,大學作為高等教育的基本和主要組成部分,一直視職業教育為自己的對立面,職業教育只能集中于非大學類的高等教育機構中。作為一種市場化活動,“職業(1)是隨著所需要的技術變化而變化的,因為經濟的不同領域中技術和理性化的應用是不平衡的;(2)是隨著日用品市場和資本市場銷售狀況的擴張和強化而變化的;(3)是隨著勞動分工組織中的變化而變化的,因為擴張的組織需要協調、管理和簿記”。根據職業的上述特性,對于職業教育是否屬于大學教育的范疇,學界一直眾說紛紜。弗萊克斯納對此分析道:“從歷史上看,專業指‘學問高深的專業’。沒有學問的專業是不存在的。不含學問的專業只能是各種職業。專業是學術性的,因為它深深扎根于文化和理想主義的土壤。此外,專業的本性來自理智。”基于此,他認為,法律和醫學作為一種專業具有明確的理由列入其中;商業、新聞、家政學或圖書館學作為一種職業則不能列入。以醫學為例,雖然中世紀大學也曾培養醫生,提供過醫學方面的專業教育或者說職業教育。但近代以來,醫學培訓主要是學徒制的,除了傳授一些很少的治療和藥物知識之外,很少有正規的高等教育。大學里沒有醫學院,也不提供醫學教育或培養醫生?!?0世紀的醫學成就是1911年弗萊克斯納報告(Flexner Report)的直接結果。弗萊克斯納不僅建議將所有的醫學教育轉入大學,而且建議將它和基礎研究聯系起來,從此為醫學的開拓性進步打下了基礎。將專業訓練與大學結合的模式在其他行業也出現了。在大學內,專業前教育和系統的專業訓練聯系起來;研究和專業實踐也聯系起來;個人事業要與公共服務相聯系的道德觀念也被建立起來。所有這些發展都為公眾帶來了好處。”高等教育中職業教育的辯護者,懷特海則指出:“割裂大學與職業和專業實踐的密切聯系,從而放過了富于想像力和創造力的行動的機會,那大概是得了精神病?!倍磐舱J為:“在對社會必要的和有用的職業中,并無內在的東西把它們分成‘學術的’專業一類,和低級的、卑賤的、不自由的職業一類?!彼磳Α敖档吐殬I訓練的地位,使其在傳授專門技能的特殊學校中實施,從而使其與自由教育完全絕緣”。他主張“用一種自由的精神去鼓舞職業教育并使其充滿自由的內容”。與過去對職業教育的排斥和蔑視不同,現實情況證明,為了生存和發展,只要有市場需求,高等教育就可以并愿意對任何一個職業進行專業化,并能夠迅速開設相關的專業?!霸诳焖僮兓纳鐣?、經濟和政治世界中,高等教育需要重新定向,本科和研究生教育也表現出一般職業化的趨勢?!?/p>
職業教育在高等教育領域的興起與高等教育大眾化浪潮緊密相關。在高等教育大眾化的過程中,越來越多的學生將高等教育僅僅作為畢業后謀職的“敲門磚”。由于教育對象的變化,精英高等教育的價值觀面臨挑戰,職業教育的合法性逐漸確立。“在社會對高學歷的大批量需求下,研究生院急速增長,常常發展到了機械地授予博士學位的地步。由于突出強調了既定的系科,系科間在人事和預算方面的障礙擴大了。因為既定目標是培養學院教師,研究生院自然會盡量使學生適應某一專門領域。培養人們滿足技術的要求和技能,以立即適應工作之需要――這是整個教育職業化趨勢的一部分?!弊缘诙问澜绱髴鹨詠?,伴隨著高等教育規模的不斷擴大,越來越多的職業性學院在大學里建立起來,越來越多的職業通過專業化的過程成為大學里的專業。大學里的職業性學院最終超越學術性學院成為主流,不僅與傳統學科與新興學科不斷專業化和職業化有關,而且是社會分工不斷細化,傳統行業和新興行業不斷專業化的產物。在高等教育市場化的背景下,決定大學里專業設置的已主要不是學術的力量,而是校外的專業團體和源于職業市場的社會需求。由于市場化的作用,大學在學術性與職業性兩個維度上齊頭并進。一方面高等教育的專業設置從學術性向職業性轉移,另一方面高等教育的核心價值觀仍然是堅持科學研究和學術教育,二者相得益彰,并行不悖。大學里傳統的專業教育大有被職業教育取而代之的危險。如布魯姆所言:“現代大學已經背棄了培養完善的人這一傳統的辦學宗旨,很多先前被公認為是重要的和需要了解的事情,如今似乎已經無人問津了。大學在很大程度上已退化成為單純的職業培訓中心?!苯裉煸诰蜆I危機和實用主義的壓力下,由于受到新職業教育主義的影響,知識日益商品化,高等教育真的面臨日益成為職業培訓和技能訓練中心的危險。曾經令傳統大學為之自豪的通識教育、專業教育和學術教育也不得不服膺于職業教育,甚至連學術本身也成為了一種職業?!敖裉欤瑢W校中有各種其他的學科,每種學科都涉及人們普遍感興趣的題目,而這些科目之間存在著復雜的關系;每個學科也展現出天才們以其豐富的想像力和哲學家的敏銳直覺,在學科發展中所完成的崇高的業績?,F代生活中幾乎每一種職業都是有學問的專業,都需要一種或多種這樣的學科作為專門技術的基礎。人生短促,而大腦適合學習的那段可塑期則更短。因而,即便所有的孩子都適合學習古典文學藝術,也絕不可能保持這樣一種教育制度,即把古典文化學者所受的完美訓練作為掌握其他知識學科的必要條件?!?/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