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線客服

疼痛護理論文實用13篇

引論:我們為您整理了13篇疼痛護理論文范文,供您借鑒以豐富您的創作。它們是您寫作時的寶貴資源,期望它們能夠激發您的創作靈感,讓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疼痛護理論文

篇1

1.1.2疼痛臨床常用評估方法

1.1.2.1文字描述評分法該法醒目、便于理解,對文化程度低或不識字的人難于應用。

1.1.2.2數字評分法準確簡明,但不能用于沒有數字概念的患兒。

1.1.2.3口頭評分法易理解,表達清楚、準確具體,但易于受文化程度、方言等因素影響。

1.1.2.4視覺模擬評分法簡便易行,但精確度稍差。

1.1.2.5Wong—Baker面部表情評估法直觀真實,沒有文化背景的要求,常用于小兒及表達困難者,但需要觀察者仔細辨識。

1.1.2.6改良面部表情評分法表情、下肢、活動、哭泣可安慰性評分法。多用于4歲或4歲以下幼兒、有先天性認知缺陷或老年人以及無法用其他評測方法的患者。

1.2疼痛處理目標患者疼痛評分≤3分,24h任意程度疼痛頻率3次,24h內需要鎮痛藥物3次,消除患者對手術恐懼及焦慮情緒,術后患者盡早進行無痛功能鍛煉降低術后并發癥。

1.3評分標準對兩組患者的滿意度、住院時間、費用和功能康復等方面設計表格進行評分,將評分總合進行比較,總分150分,分數為60分以下的為無效,分數在60~90分為有效。分數大于90分的為顯效。(1)患者滿意度:運用護理部使用的優質護理滿意度調查表進行雙盲評分統計,95%以下不得分,95%以上記1分;(2)住院時間:根據患者達到康復出院的要求出院天數來進行評分統計。住院時間7~10d的記1分,10d以上的不得分;(3)住院費用:根據患者出院的總費用進行評分統計,出院總費用在3.5萬元內的記1分。超過3.5萬元的不得分;(4)功能康復:根據患者術后康復功能的情況進行評分統計。術后第1天下床進行功能鍛煉后無疼痛及傷肢不腫脹者,術后第3天在助步器協助下進行行走功能鍛煉走30m后無疼痛,傷肢不腫脹者記1分。術后第1天,由于疼痛的原因,患者推遲了下床時間或肢體達不到功能鍛煉的要求,從而發生肢體腫脹,以及由于術后第1天下床活動后,肢體疼痛,無法進行有效的功能鍛煉,致傷肢肢體腫脹發生其他并發癥的不得分。(5)疼痛情況按疼痛估量表評估,手術第1~3天疼痛分值在1~3分記1分,4分以上不得分。

1.4統計學處理采用SPSS19.0軟件對所得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用(x-±s)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觀察組的患者滿意度、住院時間、出院總費用、功能康復、疼痛評估等評分及總評分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討論

篇2

1.2方法:

觀察組患者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應用優質護理;對照組患者應用常規護理。優質護理具體如下:①要對患者進行心理護理。晚期腫瘤患者的內心比較消極。護理人員要密切觀察患者的心理變化,通過日常行為和面部表情,判斷患者是否存在輕生念頭,要與患者多聊天,消除患者的負面心理。②要合理分散患者的注意力,例如與患者一起讀書、下棋、聽音樂等,讓患者處于一個比較安逸的環境當中,將注意力從疾病轉移到自己感興趣的方面。③幫助患者建立家庭支持系統。對于患者本身來說,長期住院治療,會給家庭帶來不小的負擔。醫護人員需要與患者的家屬及時溝通,讓患者感受到家庭的溫暖,樹立抵抗疾病的信心。④醫護人員必須對患者進行健康教育。腫瘤晚期并不意味著立即死亡,有些患者由于治療得當,并且以一個積極的心態去面對疾病,可以存活很長時間。醫護人員要通過一個積極的態度,向患者告知其正確的情況,避免患者主觀臆斷來帶來的負面影響。

1.3觀察指標:

將7天設定為1個護理周期,觀察患者的臨床疼痛表現。在本研究中,由經過培訓的護士教會患者根據自己對疼痛的感受,在視覺疼痛評估表上的相應位置,標記疼痛的程度。1~3級為輕度疼痛,4~6級為中度疼痛,7級別或者7級以上為重度疼痛。

1.4統計學方法:

使用SPSS13.0對各項資料進行統計、分析,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觀察組的輕度疼痛患者占81.9%,對照組的輕度疼痛患者占45.4%;觀察組中都疼痛患者僅有1.8%,對照組中度疼痛患者高達27.3%,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綜合來說,觀察組患者在實施優質護理后,疼痛效果減輕,值得在臨床中推廣應用。

篇3

1.2疼痛護理職責不明確,護士在疼痛控制中的作用未得到重視隨著疼痛治療的進展,未來的疼痛診療應趨向于多學科相結合。護士作為這一專業中必不可少的成員之一,應成為患者疼痛狀態的主要評估者、止痛措施的具體落實者、其他專業人員的協作者、疼痛患者及家屬的教育者和指導者[3]。但在實際臨床工作中,護士很難體現出上述的地位與作用,這與我國疼痛管理專業的組成人員以麻醉醫師為主體的模式有關聯。而國外已轉向以護士為主體的模式[3]。JCAHO(保健組織評價委員會)提倡,成立一個多學科的護理委員會,制定相應的規章制度[5],但大多數國內醫院無明確的疼痛護理常規、疼痛管理中護士的職責也模糊不清,使護理人員在疼痛護理中只簡單、被動地成為醫囑的執行者,而忽略了護士應擔當的其他職能。

2護理人員存在的問題

2.1護士疼痛知識缺乏、知識滯后患者的疼痛沒有得到十分有效的控制,分析其中原因,很重要的一點就是醫護人員及相關衛生管理人員缺乏足夠的疼痛管理知識,對有效止痛的重要性、疼痛的評估、止痛方法等都不很了解,尤其會過分擔心藥物依賴性、耐藥性及其他副作用,這嚴重阻礙了疼痛診療工作的正規化發展[6]。醫務人員缺乏疼痛知識是有效處理疼痛的主要障礙之一。護士的疼痛知識將影響其對疼痛處理的實踐,國外調查表明許多護士仍然缺乏疼痛知識[2]。國內調查示護士對患者術后疼痛認識存在較大差異,護士自身技術與知識水平影響他們對術后患者疼痛的處理態度[2]。從調查結果中還可以看到,護理人員對三階梯止痛知識了解不夠,如處理疼痛方法、評估疼痛方法等,同時護理人員沒有正確認識止痛藥物,還存在“恐癮”心理??梢?,相關知識在護士中的普及還嚴重滯后,許多護士的疼痛知識是過時的或沒有根據的。護士沒有足夠的知識和技能對疼痛進行有效的處理,而這些有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到疼痛治療,成為阻礙護理人員進行有效止痛護理的重要因素[7,8]。同時,護理教科書中有關疼痛教育缺乏針對性、臨床上的繼續教育欠缺也是造成護士疼痛知識缺乏和滯后的原因[9]。護士的疼痛知識水平與實踐亟待改善,護士的疼痛知識方面的教育有待加強[2]。

2.2護士對疼痛的評估不足及錯誤評估疼痛評估不重視、不準確、不及時。疼痛評估還沒有引起護理人員的重視,很多護士不懂得疼痛也需要評估,不知疼痛有專門的評估工具。疼痛評估缺乏常規性,護士會常規地監測術后患者的生命體征,但不知應該像觀察生命體征改變一樣觀察疼痛[1]。許多醫院沒有將疼痛的評估納入護理工作的常規,同時由于目前國內尚無測量疼痛的統一量具,對疼痛很難做出客觀定量的評定,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護士對疼痛評估的不足[9]。在調查中發現,護士對患者疼痛的估價往往低于患者的自我感覺,患者疼痛往往比護士想象得嚴重,護士沒有意識到她們對疼痛的認識與患者是有區別的[9~11]。在臨床實踐中,還存在錯誤操作疼痛評分工具的應用,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的錯誤:以為疼痛評分是評估患者疼痛的唯一標準,而忽略了從生理、行為、功能等方面觀察的綜合評估。疼痛評估分級不僅要求患者報告休息時的分級,也要報告在活動、咳嗽、深呼吸時的分級,在應用時護士只簡單地詢問患者的疼痛分級,而忽略了什么時候的疼痛分級。疼痛評分是患者的主觀資料,患者告訴你幾分疼痛就是幾分,而不是護士的主觀判斷,而在應用時有時患者說不出疼痛的分級,而我們護士會錯誤地根據生理、行為、功能上的表現給患者打上評分,這就混淆了疼痛的不同評估方法。由于不能準確地評估疼痛,從而阻礙了有效的疼痛控制[1]。2.3護士對疼痛治療觀念陳舊、態度消極傳統的觀念是實施疼痛管理的主要障礙。不重視疼痛的治療,認為只有在疼痛難以忍耐時才可以實施鎮痛,并且只能使用1次,連續使用即可成癮或影響呼吸,連續使用止痛劑會影響傷口愈合,這在相當多的護士中影響較深,以致于他們在教育患者和帶教護生時都持此觀點[9]。她們往往要求患者忍耐疼痛,認為這樣較安全。許多護士認為,手術損傷造成疼痛是必然的,即使給鎮痛劑也只能暫時緩解疼痛,徹底止痛幾乎是不可能的。部分護士認為,術前即向患者講解疼痛,只會給患者增加恐懼,而術后家屬的參與更會增加患者的焦慮[9]。當用阿片類止痛藥治療疼痛,甚至是癌性疼痛時,全世界的公眾、醫務工作者和政策制定者都普遍對藥物的成癮性產生恐懼,害怕對的成癮,是直接影響有效疼痛控制的主要障礙,醫生不愿開麻醉處方,護士不愿給患者用止痛藥,患者盡可能地不用或少用。護士夸大的成癮性普遍存在,而且麻醉用藥時間越久,越擔心發生成癮。這種恐懼是導致阿片類止痛藥在臨床上得不到有效使用的重要原因之一,也是導致政策制定者不允許阿片類止痛藥有更大的進口、更高的產量、更多的處方的原因之一[12]。而當進一步分析臨床護士如何判斷患者成癮性時,發現護士混淆了的成癮性、耐藥性和依賴性的概念[9]。另一方面,護理人員的態度也可影響疼痛治療,如由于護士本身對癌癥存在懼怕心理,容易對癌痛控制缺乏信心,而護理人員的消極態度會進一步影響患者的治療[7]。由于一些護士對癌痛控制的消極態度,導致其在臨床工作中只是機械地執行醫囑,很少注意觀察患者對疼痛的反應及止痛效果[7]。由于許多護士沒有受過專門訓練,又缺乏相關的鎮痛知識,致使其不相信患者對疼痛的訴說。相當多的護士不相信患者對疼痛的訴說,用“我認為”、“我覺得”來取代患者對疼痛的主訴,不知道疼痛是患者的主觀體驗,而僅以自己的經驗來判斷疼痛是否存在。Gerhaugh等指出,急性和潛在性疼痛不能得到有效控制和緩解與醫務人員對疼痛的處理缺乏責任感有關[3]。

3患者存在的問題

3.1對疼痛的認識存在誤區治療中的患者及其家屬在疼痛控制中同樣存在錯誤的觀念[13]。如認為疼痛是不可避免、治不好、忍受是勇敢、怕麻煩醫護人員,開始服用表示死亡在即,服用與否都無所謂,怕不良反應、成癮、以后沒用等?;颊叱UJ為不該喊痛,因為他們希望做個“好”患者,他們害怕成癮,他們不明白疼痛是可以控制的,家人則力勸患者要戰勝和克服疼痛。患者不愿麻煩護士也是獲得有效控制疼痛的障礙,這主要與護士工作繁忙有關[9]。

3.2害怕藥物毒副作用患者害怕引起的不良反應,如延緩傷口愈合及術后恢復減慢是患者拒絕用藥的一個原因。臨床上許多患者對麻醉止痛藥有這種想法,他們情愿忍受疼痛的折磨也不愿用藥。醫護人員擔心(尤其是嗎啡)引起呼吸抑制是影響有效止痛的另一個障礙。因此,國內對的用量上還是較為保守,而臨床上用足量的患者極少[1,9]。在一些使用PCA的醫院,由于其帶來的患者嘔吐及排氣、排尿延遲等反應,加之費用問題,影響了患者選擇使用和PCA的推廣[9]。

以上是淺談疼痛護理中在制度、護理人員和患者等方面存在的一些問題,希望能引起廣大護理人員的重視和思考,在開展疼痛護理中能盡量解決這些問題,讓疼痛護理在疼痛治療中發揮應有的作用。

【參考文獻】

1馮金娥.術后疼痛護理中的障礙分析及對策.實用護理雜志,2000,16(188):36-37.

2李漓,劉雪琴.護士疼痛知識掌握情況的調查.護理研究,2003,17(6):633-635.

3趙繼軍.疼痛護理學.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02,8-9.

4張玉香,翟玉坤.醫療體制對控制疼痛的制約和限制.國外醫學·護理學分冊,1998,17(2):76.

5劉新鳳.對住院病人的疼痛控制.國外醫學·護理學分冊,2000,19(11):522-523.

6庾焱,趙繼軍,管孝君.疼痛護理學教學實踐與思考.現代護理,2002,8(11):861-862.

7楊玫,葉琴琴,楊亞娟.對護理人員處置癌癥疼痛知識的調查分析.護理雜志,2003,20(4):42-43.

8門民愛.對護士關于老年病人疼痛護理知識的調查.國外醫學·護理學分冊,2003,22(1):35.

9郭曉燕,張俊華.術后疼痛護理誤區探討.護理研究,2003,17(4):385-386.

10趙存鳳,姚梅芳,趙繼軍,等.護士在控制術后疼痛中的作用.護理雜志,2003,20(3):41-42.

篇4

1術后疼痛中存在的障礙分析

1.1恐懼成癮[3]

是術后止痛的主要藥物,害怕對成癮是直接影響有效疼痛控制的主要障礙,醫生不愿開麻醉處方,護士不愿給患者用止痛藥,患者盡可能地不用或少用。

1.2疼痛評估不重視、不準確、不及時

1.2.1疼痛評估缺乏常規性

護士會常規地監測術后患者的生命體征,但對術后疼痛評估缺乏常規性,未引起護理工作者的重視。

1.2.2疼痛評估方法不正確

在臨床實踐中,錯誤地操作了疼痛評分工具的應用。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的錯誤:以為疼痛評分是評估患者疼痛的唯一標準,而忽略了從生理、行為、功能等方面觀察的綜合評估。由于不能準確地評估疼痛,從而阻礙了有效的疼痛控制。

1.2.3疼痛評估不及時

患者報告疼痛不及時,或者止痛后報告疼痛未引起護士注意。

1.3擔心藥物副作用

患者害怕引起的副反應,如延緩傷口愈合及術后恢復減慢是患者拒絕用藥的一個原因。臨床上許多患者對麻醉止痛擁有這種想法,他們情愿忍受疼痛的折磨也不愿用藥。醫務人員害怕,尤其是嗎啡引起的呼吸抑制是影響有效止痛的另一個障礙。

2疼痛護理對策

2.1疼痛教育

教育是改善疼痛護理質量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措施。

2.2改變對疼痛的觀念

全面認識IASP對疼痛的定義,疼痛是患者的主觀感覺,要改變過去認為“手術后疼痛是正常的,患者應忍耐疼痛不該抱怨”的陳舊觀念,并真正地落實在實踐中。疼痛是無益的,免除疼痛是患者的權利?;颊邞獔蟾嫣弁?,醫務人員應向患者詢問、評估、治療疼痛。

2.3更新對麻醉止痛藥的認識

害怕成癮是有效止痛的主要障礙,要克服這種障礙,要學會區分麻醉止痛藥成癮性、依賴性、耐藥性的差別。

2.4提高護士準確評估疼痛的技能

首先要了解疼痛評估的重要性,掌握疼痛評估的原則,這樣在臨床實踐中靈活運用,個體化評估患者疼痛,及時解決患者的疼痛問題。疼痛評估是控制疼痛最關鍵的一步,治療開始前必須對疼痛作好詳盡全面的評估。通過評估,醫生可以了解疼痛的原因、部位、程度、性質等,以此作為選擇適當藥物的依據,制訂有效的治療方案。

2.4.1疼痛評估方法

2.4.1.1根據主訴疼痛的程度分級法(VRS)[3]

0級:無疼痛。Ⅰ級(輕度):有疼痛但可忍受,正常生活,睡眠無干擾。Ⅱ級(中度):疼痛明顯,不能忍受,要求服用止痛藥,睡眠受干擾。Ⅲ級(重度):疼痛劇烈,不能忍受,需用止痛劑,睡眠受嚴重干擾,可伴植物神經紊亂或被動。

2.4.1.2數字分級法(NRS)[3]

用0~10的數字代表不同程度的疼痛:0為無痛,10為劇痛,讓患者自己圈出一個最能代表疼痛程度的數字。程度分級標準為:0為無痛;1~3為輕度疼痛;4~6為中度疼痛;7~10為重度疼痛。

2.5做好術前、術后的患者教育

包括對疼痛、止痛藥的認識,疼痛評估的方法、早日活動、深呼吸、咳嗽的重要性及方法,止痛的重要性及方法,建立疼痛宣教小冊子,使宣教工作做得更有效。通過對患者的教育,讓患者對術后疼痛有控制感以消除對疼痛的恐懼、焦慮、無助感,及時報告疼痛、及時止痛以利于早期活動,減少手術后并發癥,促進早日康復,減少住院時間,減少費用。在臨床上,當患者被告知麻醉止痛藥引起成癮發生率極小,不會延緩切口愈合,止痛后有利于早日康復時,患者都愿意接受止痛。

3控制疼痛的措施

治療疼痛的根本方法是病因治療,同時輔以藥物治療、理療止痛等措施。但病因治療難以湊效,神經性疼痛病因不明,對癥治療就是減輕患者痛苦,改善其生命質量,充分體現人道主義精神的唯一途徑。目前臨床上有多種控制疼痛的新技術,為患者減輕疼痛。

3.1患者自控止痛法(PCA)[3]

容易止痛,全部藥物進入血液循環發揮作用,藥物釋放是可預測的,鎮痛總量小,用藥個體化,血液濃度穩定,鎮靜確切。

3.2硬膜外腔注射止痛法[4]

將嗎啡、芬太尼等阿片類止痛藥注入硬膜外腔達到止痛的目的。鎮痛效果好,作用時間長,給藥劑量小,副反應小,可反復注射,特別適合于晚期癌痛、家庭病床患者,置管一般保留20d,最長達37d。

3.3心理護理[2]

良性暗示,引導患者擺脫痛苦意境或淡化疼痛意念,分散注意力,分散對疼痛的注意力。隨著整體護理的逐步實施和不斷完善,護士在控制患者疼痛中將起到更加重要的作用,通過分析疼痛護理中存在的障礙,采取相應對策,正確評估疼痛,采取有效止痛措施,只要患者需要,可隨時給患者止痛,以提高患者的生命質量。

參考文獻:

[1]易建莉.癌癥疼痛的規范化治療[J].現代腫瘤醫學,2005,13:283284.

篇5

護理論文可以反映護理學科的發展趨勢,應具有科學性、實用性、創新性和新穎性。大部分考生感覺選題困難,不知從何處下手,選不好論文題目。評閱分析所見護理綜述論文32篇占總課題的64%,僅有3人撰寫護理科研論文。護理文獻綜述是護理論文中的一種特殊文體,作者通過閱讀大量文獻后,將有關資料進行分門別類,歸納整理而寫成的文章。大多數考生選題不新穎,僅把一些國內醫院早已開展的護理技術或已經形成常規的項目進行總結,不了解護理專業發展動態,不能把握護理學科發展的前沿方向,如論文“老年病人的心理護理“、“術后病人疼痛的護理”、“靜脈輸液的護理方法與技巧”等,嚴格地講,綜述不應屬于畢業論文的范疇。

1.2 考生畢業論文撰寫的基本格式不規范,論文質量有待提高

部分考生論文存在題文不符、摘要概念不清,討論重復前言、結果的內容,與結果分離,不了解量表、問卷的使用原則及信、效度檢測的方法等,且參考文獻著錄意識淡薄,論文中引文量不大,平均3條/篇,論文中引用了他人的重要觀點、數據、方法、判斷標準而文后未標出其參考文獻,或參考文獻書寫欠規范。有的考生將個案報道、護理經驗總結寫成科研論文,個案護理未交待清楚特殊護理的操作內容,護理經驗只抄寫教科書上常規護理內容。如論文“上消化出血的護理”,書本常規內容多,而對獲得的經驗和體會的具體做法介紹甚少,護理效果也未加以報告,也未總結出新認識和新觀點。

1.3 考生中畢業論文抄襲現象時有發生,缺乏嚴肅性

嚴肅性是撰寫論文必須遵守的基本要求,實事求是是寫作的基本道德。大部分考生時間投入較少,在論文寫作上表現出嚴重的任務觀念,提交畢業論文前臨陣磨槍,勉強成文。評閱分析所見,有些論文資料有抄襲現象,有的在設計實驗時不設對照組,數據之間的關系不清楚,統計分析時多數使用算術平均數或百分率。有的考生利用現代信息手段,對網絡論文進行復制、粘貼或大段照抄教科書或某專著。抄襲是科學研究的大忌,既不能鍛煉能力,還違背科學道德。論文的科學性表現在實驗設計必須科學、合理;數據要準確并經過統計處理;統計圖表要簡單、恰當。如“術后病人的疼痛護理”有2篇在內容上大段雷同,視為抄襲或剽竊。

2.對策

2.1 優化自考護理本科教育課程設置,開設論文寫作必修課和學術論文專題講座

我國護理科研起步較晚,護理人員科研理論和能力的不足已成為阻礙護理科研發展的主要障礙。高等護理自學考試培養目標就是使學生具備一定護理研究、管理等能力,雖然目前的課程設置中已開設護理研究、統計學等課程,但從幾年的“護理研究”教學經驗和相關調查的結果得知:護理專業學生整體信息素質偏低,獲取信息能力較差,撰寫畢業論文選題困難。因此,應對護理研究課程進行改革,圍繞護理研究與論文寫作的主題設計綜合課程框架,擬定實用性強的內容,增加文獻檢索實習課,選擇科研經驗豐富及文獻檢索知識扎實的教師任教,提高自考本科生文獻檢索能力和信息運用能力。畢業論文考核前舉辦護理最新研究進展和發展方向及論文撰寫講座,幫助考生明確論文撰寫的基本格式,科學地進行科研設計和規范地書寫畢業論文。

2.2 建立畢業論文考核前撰寫開題報告制度,提高考生畢業論文的撰寫質量

開題報告對學生的科研知識掌握和科研思路的明確能起到較好的作用效果。開題報告質量的高低,直接關系到畢業論文的寫作與質量。撰寫開題報告前,應講清開題報告的模式,請指導教師及專家幫助考生判斷所研究的選題有無價值,研究方法是否得當,論證邏輯有無缺陷。開題報告的基本內容主要包括:選題的意義;研究的主要內容;擬解決的主要問題(闡述的主要觀點);研究(工作)步驟、方法及措施;畢業論文(設計)提綱;主要參考文獻。在畢業論文的教學時間安排上要作出相應調整,提早布置開題報告和畢業論文寫作任務,學生可在臨床實習的過程中,關注自己感興趣的問題,查閱大量的資料,選擇合適的課題,并有充足的時間進行科研設計、實驗研究及對所得資料進行統計分析,書寫出高質量的畢業論文。

2.3 靈活選聘導師,建立導師工作監督機制,加強考生畢業論文的全程管理

我國護理本科自考生的論文多在完成后,交于主考院校,主考院校按照論題方向將論文分組,分配給相關評審教師評價考核。大部分考生由于任務重,答辯時間緊迫,評閱教師給予的指導不能及時糾正,仍然按照錯誤的或有缺陷的設計開展研究或寫作,嚴重影響了畢業論文的質量。因此,在導師的聘用上,可以聘請青年教師和優秀碩士、博士擔當護理自考生導師,或是在院校之間相互聘用導師。建立導師工作監督機制,學院可定期檢查導師的工作情況,同時制定學生權益保障機制,學生在面對導師很少指導或沒有指導的情況時,可以向學校主管部門提出。通過建立“導師制”,可對考生畢業論文進行全程管理,包括開題報告、調查研究、文獻查閱、論文撰寫、答辯等各項工作,這樣才能確保畢業論文的質量,同時也可促進省內地區院校間協作,還可以彌補目前我國護理科研協作性不夠的現狀,為進一步的護理科研協作提供可能。

篇6

1.2.3止血方法:讓患者自己指壓,此方法對人造血管創傷最小,并且止血效果最好。指壓方法是在拔針的同時在皮膚穿刺點上0.2~0.3cm處進行指壓,壓迫的力量為既能保持穿刺點兩端有搏動,又能控制出血。壓力過輕會引起皮下出血或血管穿刺處假性動脈瘤的形成。應做到起針和壓迫動作協調,以減少血管的損傷。壓迫時間一般為10~15min.2、結果

5例患者,人造血管內瘺均通暢,血流量200~280ml/min,2例因血栓形成閉塞再通后血流量通暢,雜音響亮。使用有效率達100%。 3、 護理

3.1 血透析前的護理

3.1.1檢查人造血管功能狀態,如有無震顫,搏動及血管雜音等,若發現減弱或者消失,應立即通知醫生,進一步確認人造血管是否閉塞。

3.1.2穿刺過程嚴格無菌技術,以穿刺點為中心由內向外螺旋式消毒直至5cm~8cm直徑的范圍,穿刺時戴無菌手套操作,以免用未消毒的手或器械等接觸穿刺部位。

3.1.3 人造血管若穿刺失敗,立即拔針,動脈去遠心端,靜脈取近心端,在人造血管上另行穿刺,適度按壓穿刺點,觀察血管有無出血,紅腫熱痛等現象,并及時處理。若局部形成血腫,24小時內用25%硫酸鎂濕敷,24小時后熱敷血管周圍血腫部位,用喜療妥軟膏按摩。人造血管禁止冷敷和熱敷。

3.2血液透析中的護理

密切觀察穿刺穿刺部位有無出血、腫脹、疼痛等情況護理論文,及時處理。人造血管側肢體禁止測血壓、抽血、輸液等治療。嚴密監測血壓,避免發生低血壓,確保人造血管流量通暢。人造血管側肢體制動。

3.3 血液透析后的護理

3.3.1治療結束后小心的拔出針,在拔出針后的瞬間立即加壓,以免穿刺針刮傷血管。輕壓棉球針刺血管的位置,指壓10~15分鐘,壓迫時間不能過長,壓迫力度的大小應根據既能止血又不影響人造血管的波動和震顫為宜。

3.3.2健康宣教 囑患者術肢體不能負重,不能用力,不穿緊身的衣服,避免外力碰撞。注意睡覺時勿將術肢枕于頭下,避免壓迫人造血管肢體血液循環不良導致閉塞。教會患者每日摸、聽血管震顫和彈性。囑患者術肢疼痛、瘙癢、腫脹等異常時,立即到醫院就診。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保持肢體清潔,透析當天穿刺點避免弄濕,以免感染。

4 、體會 人造血管

摘要。

參考文獻

篇7

近年來,隨著醫學的發展與進行,精神科護理模式也逐步實現了從生物到心理再到社會醫學模式的轉變。人性化護理服務理念正逐漸深入到精神科護理工作中。精神科護理是基礎護理的一個分支,人性化護理是在基礎護理的基礎上增加人文關懷、把精神病患者當作“完整的人”看待,盡量滿足其需求的、以患者為本的護理服務。該理念對患者特別是精神病患者護理人員職業人文關懷素養提出了較高要求。筆者僅就當前精神病患者護理人員職業人文素養方面的研究進行元分析。

一、概念界定

(一)精神病患者護理

精神疾病是一種特殊的疾病,患者在認知、情感、意志和行為方面有異常表現,致使其工作、學習、生活能力下降,社會功能減退,得不到應有的重視甚至被遺棄。對精神疾病患者的護理,技術性操作較少,主要以日常生活護理為主。精神病患者雖受病態的情感、思維影響而行為異常,卻有著正常人的認知和需求。由于受到歧視,他們對尊重和情感的需求更為強烈。精神病患者對人文關懷的需求較之常人更為強烈,護理人員尤其應對患者給予人文關懷。

(二)人文關懷素養

“人文”即重視人的文化,是人類文化中先進的價值觀及其規范。素養是指經常修習涵養,也指平日的修養。人文素養即對人類文化中先進價值觀及其規范的修習涵養,是一種深植于內心、設身處地為別人著想的善良,集中體現在尊重人、關心人、愛護人的良好品質。護理人文關懷素養的本質是一種具有專業道德情懷的價值觀,具體表現在人際互動的行為中,如將患者當作生理、心理、社會的綜合存在,能夠在患者疾病、遭遇與疼痛時給予幫助并使患者認識到自身生命存在的意義,從而獲得較高的生理、心理與精神和諧,以保護、增強與維持患者的生存質量。表現為對人生命的尊重與愛護、對生命健康的關愛與呵護、對生命健康權利的敬畏與尊重。人文關懷是基礎護理的本質,是護理的本源。

(三)元分析

元分析是應用特定的設計和統計方法對以往的研究結果進行整體的和系統的定性與定量分析,是回顧性與觀察性的,是對傳統綜述的一種改進,是概括以往研究結果的方法,包括大量的方法和技術,具有全面、系統和定量的特點,可用來對以前的具有不同研究設計的和不同時期收集到的資料進行整合。相對傳統的文獻綜述,元分析是一種定量的綜合文獻的方法,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克服傳統文獻綜述中存在的一些問題。元分析以原始研究結果為單位,設計嚴密,強調對相關研究進行全面的文獻檢索,有明確的文獻納入和排除標準,系統統計所有的研究結果,并在此基礎上對統計結果進行討論得出結論,這樣就盡可能地避免了人為的主觀性,使研究結果更加科學、客觀和準確。

二、研究方法

(一)抽樣

本研究在中國知網(CNKI)的中文期刊、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中國優秀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據庫,國際會議論文全文數據庫中,以“護士人文素養”為主題,搜索了2005年10月1日―2016年6月10日的研究論文,共搜索到2300篇。其中,以“護理人員人文關懷素養”為主題,搜到1707篇,再以“精神病護理人員人文關懷素養”為主題,共搜到105篇。去除不相關樣本,共獲取57篇與本研究密切相關的樣本。

(二)分析單位

本文以搜集的研究論文為分析單位,從關注度、發表年份、數據庫來源、研究指向、研究結果五個維度對“分析單元”進行分類和編碼。五個維度的具體操作性定義如下:(1)關注度。學術關注度是指同一個課題或者題目的期刊更新數。本文分別對“精神病患者護理”與“護理人文關懷”兩項主題的學術關注度進行了統計;(2)發表年份。對每篇論文按照發表年度編碼,從2005―2016年每年的數量分析人們對精神病患者護理人員的人文關懷素養的研究程度,同時分析對該主題研究的發展趨勢;(3)數據庫來源。按照中文期刊數據庫,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中國優秀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據庫,國際會議論文全文數據庫中4個數據庫的不同層次與價值,分析各數據庫中論文的分布情況,判斷現有研究成果的研究動機、研究層次、研究價值;(4)研究主題。分析現有研究內容與結論,總結出研究主題。主要分為實踐性研究和理論型研究兩大部分,其中實踐性研究包括管理和應用兩方面內容。

三、研究結果

(一)關注度

CNKI“精神病患者護理”學術關注度統計如圖1所示。

從關注度上可以看出,針對“精神病患者護理”和“護理人文關懷”兩類主題的關注度呈整體上升趨勢,特別在2013-2014年間達到高峰。但“精神病患者護理”的關注度在2015年下降較快,“護理人文關懷”的關注度在2015年也有所下降。

(二)發表年份

自2005年以來的11年間,關于精神病患者護理人員人文關懷素養的研究總體數量呈增加態勢,運用CNKI學術趨勢分析統計軟件檢索發現,以“精神病患者護理”“護理人文關懷”為主題的研究論文逐年上升,但并非持續上升,中間有關注度上的起伏。具體發表年份及相關主題論文學術趨勢分析如表1、圖1、圖2所示。但是,以“精神病患者護理人員人文關懷素養”為主題公開發表的研究論文數量明顯偏少,CNKI分析趨勢分析軟件檢索表明,論文數量不足以進行學術趨勢分析。

這11年間對相關主題的關注度及研究的起伏變化有著一定的政策背景與文化背景。2005年,我國衛生部明確提出加強護士隊伍建設,將護理關懷人文思想落實到護理實踐中。2007年,衛生部在醫政工作會議上再次提出,醫院要在護理服輾矯孀黽訃使患者受益大、感受深的實事,將人文關懷融入護理工作中,服務于細微之處。這進一步強化了護理工作中的人性化服務意識。2011年,《中國護理事業發展規劃綱要(2011―2015年)》(衛醫政發〔2011〕96號)指出,到2015年,全國所有三級醫院和二級醫院全面推行責任制整體護理的服務模式,落實護理職責,加強內涵建設,進一步深化“以病人為中心”的服務理念,為患者提供全面、全程、專業、人性化的護理服務。2015年,衛生部印發的《中國護理事業發展規劃綱要(2011―2015年)》強調,要進一步落實“以病人為中心”的護理理念,提高優質護理服務內涵,加強專科護士的培訓,提高護理人員的信譽度,讓住院患者不僅有主管醫生,還要有自己的護士??梢?,研究論文數量上與相關政策的出臺及人文思想普及的程度呈正相關。

(三)數據庫來源

相關論文在中國知網(CNKI)的中文期刊數據庫、中國博碩士學位論文數據庫、中國重要會議論文數據庫中的分布情況見表2。

數據庫中,期刊論文占72%,這些研究者多為一線護理工作人員;會議論文的比例為28%,這些研究者多為與護理相關的管理人員,如護士長、護理部主任等。這兩類研究的動機多為基于實踐問題,特別是護士人文素養在實踐中的運用及效果為主的研究;碩士論文和博士論文的此項研究為空白。

(四)研究主題

根據精神病患者護理人員的人文關懷素養的研究主題,現有研究可分為兩大類主題,即實踐研究(包括管理和應用型研究)和理論研究。研究論文分布如表3。

上表顯示,基于護理工作實踐的應用研究數量最多,占81%,研究者多為一線護理工作者;而基于管理視角的研究數量較少,只占7%,研究者多為醫院管理人員;基于人文素養理論的研究占12%,多為對護理實踐的思考和總結,研究者多為承擔課題項目的護理工作者。

四、結論與討論

(一)需重視對精神病患者護理人員人文關懷素養的培育

研究論文關注度與發表年份的數據表明,研究論文與國家的政策導向密切相關。除國家在政策上引導外,各級各類醫院均應重視護理人員人文關懷素養的提升。特別是精神病患者護理專業的醫院,只有提升護理人員人文關懷的素養,才能實現“十三五”規劃“深化優質護理服務、提高護理服務質量”的要求,滿足各類患者的人文關懷需求。

(二)需提升對精神病患者護理人員人文關懷素養的研究水平

從研究論文數據庫來源看,本主題現有研究者多為一線護理工作者,這些人多為專科學歷,部分為自學大專、本科學歷,研究水平有限、研究質量較低,多局限于護理實踐過程及實踐經驗的總結,普遍缺乏對實踐經驗的深入思考及總結提升。部分承擔課題的研究者,也因缺乏扎實的研究功底、科學的研究方法、嚴密的邏輯思維而導致研究成果水平較低。

因此,要提升相關論文研究水平,需要進一步優化護士隊伍結構,強化在職培訓,并提升研究生、博士生層次護士比例,夯實理論研究基礎,才能保證相關研究的動力充足。

(三)需重視對精神病患者護理人員人文關懷素養的理論研究

篇8

1、 臨床資料

1.1病例:男5例,女2例,年齡42歲~76歲,平均年齡59.8歲;發病至入院時間0.5~10h,平均4.7h;癥狀:以胸、腹痛為主者4例,胸悶、憋氣為主者2例,煩燥伴左下肢活動障礙為主者1例;均有高血壓病史,間斷服藥者4例,未服藥者3例,平時均未監測血壓。

1.2診治方法:患者入院后即刻給予吸氧,心電圖檢查,查血常規,測雙上肢血壓;同時詢問病史,尤其追問存在高血壓病史是否,詳細查體,注意有無血管性雜音及震顫,重復檢查和觀察頸、肱、橈及股動脈搏動情況;血壓較高者給予泵入硝普鈉,收縮壓維持在100~120mmHg水平,合用β受體阻滯劑,心率控制在60~70次/分;止痛等對癥治療;胸、腹主動脈CT掃描,造影劑增強的計算機斷層成像等明確診斷。

1.3結果:7例中搶救成功6例,死亡1例

2、 討論

主動脈夾層(以下AD代替主動脈夾層)是一種嚴重的血管性疾病,由于主動脈內膜撕裂后,血液進入中層或中層滋養動脈壓力過高破裂之,產生血腫后而導致一系列綜合癥。據報道多數在發病后數小時到數天內死亡。正常成人主動脈壁耐受壓力頗強,造成夾層裂開的先決條件是動脈壁缺陷,尤其中層的缺陷,但具體病因至今不明;一般認為AD發病與高血壓,動脈粥樣硬化護理論文,高齡,主動脈瓣疾病,妊娠,創傷等有關。據資料報道80%病人有高血壓病史或入院時發現高血壓,遠端夾層合并高血壓更為常見;高血壓可增加血流動力對主動脈的負擔,并使主動脈中層營養血管長期處于痙攣收縮狀態,造成中層缺血、壞死及出血而形成血腫。

從臨床表現上來看:1、疼痛 根據AD受累部位范圍和分布的不同,臨床表現也復雜、多變。多數AD所致的疼痛從了病起就可顯示出劇烈的程度,常被描述為撕裂狀,往往同時相繼出現兩個以上的部位。疼痛部位對于AD的診斷很有幫助,局部的癥狀趨向于反應累及的主動脈。2、高血壓大多數患者有高血壓的表現,患者雖然因劇痛而大汗淋漓,面色蒼白,焦躁不安等休克外貌,但血壓常不低或增高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但在近端AD病人中高血壓較少見,更常見的為低血壓。3、心血管癥狀:(1)主動脈瓣關閉不全 在主動脈瓣區可聞及舒張期雜音,系脈壓增大,急性主動脈返流或夾層血腫使瓣葉壓低,瓣葉撕裂膜片脫垂入左室流出道所致。(2)脈搏改變一側脈搏減弱或消失,系左鎖骨下動脈或股動脈受壓迫和內膜裂片堵塞其起源,如逆行剝離累及右冠狀動脈可引起下壁心肌梗塞,此時易誤診。(3)其它有心包積液,胸腔積液等表現。4、神經癥狀多因內膜裂片堵塞相應血管起源或夾層血腫壓迫相應血管或神經所引起。

篇9

靜脈輸液是臨床上相當普遍的給藥途徑,運用廣泛。手背淺靜脈穿刺是最常見的。簡單地說,輸液分為3個部分:穿刺前準備,穿刺,穿刺后處理。因為是一個侵入性操作,難免會給患者帶來疼痛感,有的患者因害怕疼痛而造成恐懼,拒絕接受穿刺,影響治療,有時候甚至發生不必要的護患糾紛[1-3]。這3個部分都有能夠影響患者的疼痛感的因素:準備中的繃皮膚的松緊度(握拳式或者握手式),穿刺中的持針方法,進針角度,進針速度,穿刺后的調節液體的滴速。此外,引起靜脈穿刺的疼痛因素有很多,由于患者自身緊張害怕,導致的對疼痛敏感,姿勢不良,手部僵硬,肌肉緊張也會使疼痛感加重。有些是可以通過溝通交流來解決的,有些是我們可以尋求出一種相對合適的穿刺方法來解決的。書本上的傳統的靜脈穿刺方法是握拳、進針角度15°~30°,通過閱讀論文,我發現現在的無痛穿刺技術已經有了新的進展,很多實驗數據顯示,傳統的持針手法以及進針角度等已經不能滿足無痛這個要求了,目前護理界的學者對減輕穿刺疼痛這一主題研究已經很成熟,每位傾心研究的專家和學者都提出了各種可取的改革方式,筆者列出以下幾種主要的改變。

1.1握拳式和握手式對疼痛的影響 傳統的穿刺方法是握拳式,即囑患者穿刺手握拳,然后在手背進針,這種方法以便繃緊皮膚,固定血管,但握拳式皮膚繃得太緊,容易擠壓血管,使遠端靜脈回流,反而是血管變扁,不充盈,掌握不好深淺就容易刺穿血管,造成穿刺失敗;握手式即囑患者手背自然放松,護士的左手握住患者的穿刺手四指(除大拇指外),調節掌指關節的角度使靜脈更充盈,然后在手背進針。這種方法在穿刺時不但減輕了患者的疼痛感,而且還提高了穿刺成功率。因為握手也相當于一種安慰的形式,能關患者帶來心理上的安慰,使患者心情放松,這時患者腦內分泌有益的腦內啡肽,可最大限度地減輕輸液穿刺帶來的疼痛甚至無痛。握手的時候不會過度繃緊皮膚,手背皮膚平坦,血管充盈,大大地提高了穿刺的成功率[4]。

1.2針尖斜面與血管縱軸的關系對疼痛的影響 傳統的靜脈穿刺方法使要求針尖斜面朝上,經臨床上的研究以及實踐反映出,針尖斜面偏向左側,也就是斜面與血管縱軸平行的方法進針可以很大程度上減輕患者的疼痛感。針尖斜面向上相對于針尖斜面向左切割皮膚的面積較寬,導致肌纖維斷裂,加重患者的疼痛感,針尖斜面向左則利用銳利的側面刺入,切割面積減小,壓強增大,縮短了針尖在皮下與組織發生機械性摩擦的時間,可減輕患者的疼痛[5]。其次,針尖斜面向左穿刺留下的傷口小,減少了對皮膚和血管壁的損傷。

1.3進針角度對疼痛的影響 傳統的進針角度要求是15°~30°,為了確保穿刺成功。理論上說,進針角度偏大相對于進針角度偏小的疼痛感更輕,與側面進針同理,進針角度大,切割皮膚面積小,減少了針尖與組織的摩擦,因此也減小了疼痛感,然而,進針角度過大也容易導致刺破對策血管,穿刺失敗。研究表明,隨著進針角度的增大,疼痛程度減輕,提高了穿刺成功率,但當穿刺角度>60°時,相反則會降低穿刺成功率。這可能與操作者對進針力度、速度、深度把握不準有差。當進針速度太快時,增加了穿透血管壁的可能性,造成穿刺失敗,因此對于穿刺力度、角度的把握,操作者應根據穿刺處皮膚厚度、血管大小加以考量,對于皮膚薄、血管小而淺患者,力度控制要輕,穿刺角度要稍小,對于皮膚厚、血管粗而深患者,可適當加大力度、增加穿刺角度。同時此研究還得出結論,若采用傳統的針尖斜面向上穿刺,則角度控制在51°~60°為最佳;若采用針尖斜面向左,則角度控制在31°~60°為最佳[6-8]。

1.4進針時間的長短對疼痛的影響 靜脈穿刺的時候,穿刺速度越快,越有利于減輕疼痛,要在確保穿刺成功的基礎上,減輕患者的疼痛,這個時間應該確定在什么樣的位范圍呢?不論何種刺激,均會通過感受器得以傳遞,傳遞通過神經傳導進行,由中樞神經分析與綜合,然后又通過傳出神經傳至效應器,這一傳進傳出的過程需要一定的時間。當刺激作用時間小到某一臨界值時,即使大大增加刺激強度,也不能引起組織興奮[9]??墒窃谌梭w,尚未見具體的報道講明將刺激作用時間縮小到什么程度才能不引起組織的興奮,使皮膚不產生疼痛。通過實驗研究顯示進針時間0.5s~1s可明顯降低靜脈穿刺時疼痛的發生率和減輕疼痛程度。

1.5神經分布對疼痛的影響 穿刺的手法對減輕疼痛很重要,當然,穿刺的部位對疼痛的影響也不可小覷。經研究表明,手背解剖研究發現橈骨莖突、尺骨莖突及第三掌骨頭所形成的三角形區域內神經與靜脈呈交叉關系,神經分布稀疏(可稱為乏神經區),此區域內靜脈穿刺疼痛分值明顯低于其他區域[10]。乏神經區內神經分布稀疏,是減少手背靜脈穿刺疼痛的最佳部位。如圖1所示。

2 展望未來的發展

綜上所述,在減輕疼痛,提高穿刺成功率,保護靜脈三方面上,采用握手式,針尖斜面與血管縱軸平行(斜面向左),角度控制在31°~60°,穿刺部位選擇在橈骨莖突、尺骨莖突及第三掌骨頭所形成的三角形區域內(乏神經區),在0.5s~1s之內進針,這種穿刺方法都是最佳的。人的思維是不一樣的,任何一樣事物都在相對變化著,只要有心,我們就會有很多的空間去思考一些解決問題,完善措施的方法,很期待在未來的護理學領域中會研究出一種更好更適宜的方法來減輕患者身體所承受的疼痛。

參考文獻:

[1]李小萍.基礎護理學[M].第2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 2009.

[2]吳曉蓮,等.不同角度靜脈穿刺患者疼痛及穿刺成功率的比較研究[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09,05:5-8.

[3]唐云燕,等.不同手勢輸液穿刺時患者的疼痛體驗[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1,27(01):4.

[4]邢秀珍,等.靜脈穿刺無痛或微痛的最短進針時間的研究[J].現代護理,2007,13(4):4.

[5]席冠華.采用不同進針角度進行靜脈穿刺的效果比較,[J]護理研究,2004, 7(7B):1291.

[6]宋曉波,楊寧江,岳建峰,等.大角度靜脈穿刺的臨床與實驗研究[J],護士進修雜志,2000,15(6):407.

[7]陳翠華 .靜脈穿刺進針角度的探討[J].中華護理雜志,1997,32(6):356-357.

篇10

乳腺癌是一種以多中心發生為特點的全身性疾病,也是最常見和最嚴重的乳房疾病。多發生于40—60歲絕經期前后的婦女,其發病率占全身惡性腫瘤的7%--10%。近年來,乳腺癌發病呈逐年上升趨勢,嚴重威脅著婦女的身心健康,早期行手術治療并配合化療效果較好。我院自2006年12月---2008年12月共收治此類患者70例。按患者的需求實施個體化護理,能提高患者的生存質量,療效良好,現將體會報告如下:

臨床資料

一、一般資料

本組患者70例,年齡36---70歲,行單純乳房切除術20例,占28.6%;行乳腺癌根治切除術30例,占42.8%;行乳腺癌改良根治切除術20例,占28.6%?;家粋热橄侔┑?2例,占88.6%;患兩側乳腺癌的8例,占11.4%

二、方法

術前針對患者不同的心理狀態進行心理護理,提供相關信息,介紹手術方式及術前常規準備,術后加強病情觀察及護理,預防并發癥,加強功能鍛煉,做好出院指導。

三、結果

70例患者均痊愈出院,無護理并發癥發生。

護理

一、術前護理

1、心理護理

乳腺癌患者及家屬均有不同程度的顧慮,擔心手術治療的效果及預后,擔心手術后外表改變影響生活質量。因此護理論文,護士應多關心、體貼患者,耐心傾聽患者的訴說,了解患者心理,從語言、態度、行為上關心、疏導患者,告知患者手術前后注意事項,并征得患者家屬尤其是其丈夫的支持和理解,幫助患者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讓患者有充分的思想準備,以良好的心態接受手術。對心理素質好,了解自己病情的患者,向其介紹乳腺癌相關知識包括治愈率、手術成功率和正常的生活方面信息,這對治療乳腺癌患者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2、術前準備

(1)術前做心、肝、肺、腎重要臟器功能檢查,各種血象、血型、血常規、尿常規、生化全套和術前四項等相關檢查,及時了解患者身體情況,為手術提供相關信息。

(2)手術野皮膚準備。備皮的范圍:上至鎖骨上部,下至臍水平,兩側至腋后線,同側上臂上部1/3和腋窩部,若手術中需要植皮的,應同時做好供皮區的準備。由于、乳暈部皮膚不甚平滑,更要注意清潔,并避免割傷皮膚,同時要防止切口感染,術前12小時常規禁食,術前留置尿管,防止全麻術后出現尿失禁或尿滯留。

二、術后護理

1、

患者術后返回病房,護士應根據麻醉方式取合適的臥位,若為硬膜外麻醉,應去枕平臥4—6小時;若為全麻,患者應去枕平臥,頭偏向一側,防止唾液和嘔吐物誤吸入呼吸道,保護呼吸道通暢。根治術后患者血壓平穩后改為半臥位,改良根治擴大背闊肌肌皮瓣乳房再造術患者平臥6小時后改半臥位,以利呼吸和切口引流。

2、飲食指導

由于手術創面大,對機體的創傷和消耗也大,故應進食高蛋白、高熱量、高維生素的飲食,

3、病情觀察

嚴密觀察患者的生命體征,特別是患者是否有呼吸困難、胸悶、切口疼痛、發熱等。術后24小時應持續給氧,在應用止血藥物的同時,注意觀察血壓及脈搏變化,密切觀察傷口和引流液的量、色,以便早期發現出血傾向。根據患者全身情況和出入量及時調整液體輸入量,以保持體液平衡,內環境穩定,發現異常及時報告醫生并協同處理。

4、傷口止痛與引流護理

為使胸部體療進行和患者有良好的休息,術后通過肌肉注射或硬膜外使用止痛泵。為防止根治術后創腔積液,皮瓣壞死感染,常在腋窩下和胸骨緣放置引流管,其目的是吸出創面積液護理論文,避免皮瓣或所植皮壞死。因此,引流管應妥善固定,避免過度牽拉,防止變壓、扭曲、堵塞和滑脫,更不能隨意拔出。應擠壓引流管1次/小時,確保引流通暢,特別是注意引流液的量、色站。一般術后1—2天引流量較多,以后逐漸減少,至創腔基本無滲液,創面皮膚緊貼時即可拔管。

5、患肢觀察與護理

根治術后腋窩外用紗布繃帶或胸帶等繃帶加壓,包扎,松緊適度,以消滅死腔,使皮瓣或所植皮于胸腔緊貼,利于傷口愈合。一般術后第4天打開傷口,肘腋窩基本上與胸腔緊貼。應密切觀察傷口及患肢血運情況,若皮膚呈紫紺色,伴皮溫低,脈搏不清,患者局部腫脹麻木,提示腋部血管受壓,包扎過緊,應及時報告醫生,調整繃帶松緊度?;蛘甙l現皮膚顏色異常,滲液,組織下有波動感等情況,及時報告醫生處理。

三、并發癥護理

1、預防氣胸、胸部感染

注意做擴大根治術患者的呼吸情況,如有無胸悶、呼吸困難,如出現上述癥狀,應立即檢查胸部,包括肺部聽診和胸部X線檢查,以判斷有無因手術損傷胸膜而引起的氣胸。若并發氣胸,及時通知醫生處理,在充分止痛的情況下,鼓勵患者深呼吸,有效咳嗽、排痰、更換,以及時給予霧化吸入,協助患者排痰,預防肺炎、肺不張。

2、患肢上肢水腫

是根治術后較常見并發癥,主要原因是切除腋窩淋巴結后,來自上肢的淋巴結回流受阻或大靜脈被結扎,其水液靜脈栓塞、感染、放療、積液、局部復發等因素,均可使回流障礙加重。術后協助患者抬高上肢15—30CM。出現上肢水腫,應用彈力繃帶包扎,繼續抬高患肢。局部感染,應及時使用抗生素,患肢不宜行靜脈穿刺、肌肉注射、抽血、測量血壓,避免牽拉、受壓,保護患肢免受傷害。

四、康復護理

功能鍛煉。對根治術后患者患側上肢功能恢復起著重要作用。術后1—3天,進行患肢、肘、腕、手指及頸部運動;術后3—5天護理論文,進行肩部運動,先進行聳肩,然后行肩部環形運動,一般每次2小時,一天兩次。功能鍛煉應循序漸進,避免患肢搬動、提拉重物。

改善體形。增加信心,注意休息,堅持鍛煉,如散步、打太極拳,避免疲勞,堅持循序漸進的運動,告知患者及家屬眼定期復查。第1—5年,每半年來院復查,5年后,每年隨診復查,直至終身。如遇下列情況及時復查:(1)患側胸壁出現腫塊,腋窩鎖骨上窩淋巴結腫大;(2)對策乳房腫塊,腋窩鎖骨上窩淋巴結腫大;(3)出現咳嗽、胸痛、肝臟腫大、消瘦、乏力、食欲下降等,復查時做全面體格檢查。對于有生育要求的婦女,術后5年內應避免妊娠。教會患者自我檢查乳房的方法,以便及時發現是否有乳腺癌復發或轉移的表現。多吃蔬菜,忌食高脂食物,如肥肉、動物內臟等。

小結

通過對70例乳腺癌患者圍手術期的整體護理,使患者增加對疾病的認識,保持樂觀向上的精神,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保證手術治療的成功,提高患者的生存質量。

參考文獻:李佩文,鄒麗琰,乳腺癌綜合治療學,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1999,5:160-283

篇11

急性乳腺炎(acute mastitis)是乳腺的急性化膿性感染,患者多是產后哺乳的婦女,尤以初產婦更為多見,好發于產后3-4周。致病菌主要為金黃色葡萄球菌,少數為鏈球菌。

為女性的性征器官,其位置于胸大肌淺表。在的心點上,附近色素沉著部位稱之為乳暈。其外上方為腋部,并延伸至腋窩呈角狀。

腺體中分布17(±3)個腺葉,所有腺葉是由很多腺小葉所組成,腺小葉則是通過腺泡所構成;任何一個腺葉都有匯總的導管,以放射狀延伸至乳暈。導管旁邊開口段為膨大狀,其為狀瘤的多發區域。

的腺小葉、葉腺以及腺泡中間有結締組織,腺葉中存在和皮膚垂直的纖維束,與皮膚的淺筋膜淺層線連接,其主要起到支持的作用。文章以急性乳腺炎及乳腺膿腫的護理作為切入點,進行分析,相關內容如下所述。

1 病因及病理

急性乳腺炎的發病有以下三方面原因:①乳汁淤積(發育不良、乳汁過多或嬰兒吸乳過少、乳管不通暢);②細菌入侵;③患者產后抵抗力下降。

急性乳腺炎局部可出現炎性腫塊,一般在數天后可形成膿腫,膿腫可以是單房或多房性。表淺膿腫可向外潰破或破入乳管自流出;深部膿腫除可緩慢向外潰破外,也可向深部穿至與胸肌間的疏松組織中,形成后膿腫(retro-mammary abscess)。感染嚴重者,可并發膿毒癥。

2 臨床表現

局部:患側脹痛,局部紅、腫、熱,并有壓痛性腫塊;常伴患側腋窩淋巴結腫大和壓痛;全身:隨著炎癥的發展,患者可有寒戰、高熱和脈搏加快等中毒癥狀。

3 輔助檢查

實驗室檢查:血常規檢查示血白細胞計數及中性粒細胞比例升高;診斷性穿刺:在腫塊波動最明顯的部位或壓痛最明顯的區域穿刺,抽到膿液表示膿腫已形成;乳腺超聲檢查:提示有液性暗區。

4 治 療

4.1 非手術治療 局部處理:①停止哺乳,排空乳汁;②熱敷、藥物外敷或理療;抗感染治療:使用抗生藥,原則為早期足量應用抗生素;中藥治療:服用清熱解毒類中藥。

4.2 手術治療 行膿腫切開引流。膿腫形成后,第一時間進行膿腫切開引流。術前常規準備,術前行抗生素皮試,遵醫囑帶入術中用藥。協助完善相關的檢查,其中包括心電圖、超聲、凝血試驗等。協助更換清潔病員服。術前備皮,備皮的范圍為上至鎖骨上部,下至臍水平,兩側至腋后線,包括同側上臂上1/3和腋窩。建立靜脈通道,術前與手術室人員進行患者藥物核對。

5 一般護理

在炎癥剛開始的時候,用熱毛巾敷在患處,可以盡快消除初期炎癥。要控制好熱毛巾的溫度,防止燙傷的發生。按照醫囑選擇抗生素,用以消除炎癥,避免全身感染,且能夠降低患者全身中毒的情況。

疼痛護理:為降低對患病的接觸,以免增加患者的痛感,要為患者提供舒適的,幫助患者進行翻身與常規的生活護理。針對乳腺炎腫脹導致的疼痛,要按照醫囑使用止痛藥。細致的觀察患者的病情,在發生波動性疼痛的時候,可以被定義為膿腫已形成,這時就要輔助醫師進行切開引流。用寬松的胸罩托起,可減輕疼痛和腫脹。局部熱敷、藥物外敷或理療,以促進局部血液循環和炎癥的消散,如25%硫酸鎂溶液濕熱敷、中藥六合丹外敷、紅外線照射等。

控制體溫和感染,遵醫囑早期應用抗生素,并觀察藥物療效。采取降溫措施:高熱者給予物理降溫,必要時遵醫囑使用降溫藥物。

定時測量體溫、脈搏、呼吸,觀察局部的變化。定期監測血白細胞計數及分類變化。

必要時行血培養及藥物敏感試驗。

6 健康教育

一般產后婦女的身體都十分虛弱,這時就要注意對患者日常生活的護理:要確保室內的整潔,并進行開窗通風,要保持患者身體的清潔,提升其營養的攝入,用以增加其機體的抵抗力。

深化孕期的衛生宣教:在妊娠階段,就要時常用溫水以及肥皂對兩側的進行清洗,若出現內陷的情況,可以輕柔的擠捏、輕輕的拉扯,用以將復位。相關的方法為:用手指的指肚在乳暈位置下壓組織,而且要把向外拉扯,注意動作一定要輕柔,每天早晨或每天睡前進行4(±2)次的牽拉;等到有一定程度的突出后,在用食指和大拇指掐住的根部,慢慢的向外提拉,且輕柔的揉搓10分鐘,通過一段時間,可讓恢復原位。

若乳腺炎癥加劇或治愈后又出現反復,要第一時間到醫院進行檢查。

參考文獻

[1] 汪貴姣,陳廣秀,鄒玉珍,張柏桂,楊柳.發酵面粉加濕熱敷治療乳汁淤積性急性乳腺炎的臨床觀察[J].護理研究,2010,12(14):1037-1041.

篇12

我們要明確:在日常護理工作中我們所面對的不僅是病人,還包括他們的家屬、朋友,而所有的前提都是:他們是人,是有尊嚴、有主見、能選擇、會評價的人,他們需要別人的傾聽、理解、會提出疑問、會有要求,他們需要你的誠信與服務,而你的真誠付出同樣會獲得他們的認可和肯定。防治疾病,維護健康已不再是單向的,而是雙向互動過程。

2 建立與相關各部門工作人員相互溝通的服務文化理念

護理是一門獨立學科,但護理工作不是獨立的。工作中涉及到醫療、后勤、社會、家族、法律等多方面,而我們的服務對象也從病人及其家屬拓展到各相關科室部門的工作人員,彼此之間的理解與合作必不可少。手術室作為團隊不能獨自生存,護士作為個人更不能“獨行”,只有大家攜手合作才能展開我們的護理服務工作。

3 建立手術室的人文環境,豐富科室文化

一個高效的團體,需要有一個優秀的人文環境。建立良好的人文環境,能促進手術室護理人員確定目標,以平和的心態,積極主動地為自己的目標而奮斗。手術室人文環境的維護,除了在保持其原有基調外,需不斷加以維護,豐富科室文化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它應從專業文化和非專業文化兩方面進行。專業文化方面包括定期進行業務學習,每周進行晨間提問,既有理論又聯系實際。進行護理論文的導讀及書寫,這些都能提高護理人員的業務能力及管理水平。非專業文化方面,要積極組織參加院、市級的知識競賽和文體活動,撰寫科室通訊。即給每個人學習的機會也給大家展現自我風采的舞臺,增進彼此間的協作。

4 建立以病人為中心的服務文化理念

篇13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我院胃腸科2013年11月~2015年1月收治的80例胃腸腫瘤患者,所有入組患者經過組織學以及細胞學等確診為惡性胃腸腫瘤;臨床分期為進展期或者晚期;采用Karnofsky評分后,得分在60分以上,預計生存期超過3個月[2]。將以上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及對照組,觀察組男性患者21例,女性患者19例,年齡31~75歲;對照組男性患者23例,女性患者17例,年齡33~71歲。經分析比較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差異不具體統計學意義(P>0.05),可以進行組間比較。

1.2方法 對所有入組患者均給予常規的治療。在護理方面對照組給予一般的護理包括按照醫囑給藥等,觀察組在對照組的護理基礎上根據患者情況采用個性化護理,具體護理方法如下。

1.2.1心理護理 由于對于疾病的恐懼,長期治療的壓抑使得患者出現各種各樣的不良心理。此時護理人員應該積極主動與患者進行交流溝通,疏導宣教,鼓勵其積極配合治療,樹立戰勝疾病信心。

1.2.2飲食護理 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聯合營養師制定相應的飲食方案,鼓勵患者多食用富含纖維食物,促進胃腸蠕動,減少便秘發生,對于經常發生惡心、嘔吐的患者可以滴注營養物質。

1.2.3疼痛護理 晚期癌癥患者均會出現劇烈持續的疼痛,導致患者治療信心下降,甚至出現自殺心理。此時護士應想辦法轉移患者疼痛注意力,增加患者對于疼痛的耐受力。

1.2.4構建社會支持網絡 晚期癌癥患者孤獨感比較強烈,容易出現被拋棄感、自卑感等。因此護士應該鼓勵患者多與病友、家屬朋友等交流,減輕患者不良情緒。護士根據患者的家庭情況叮囑家屬適當安排娛樂活動讓患者加入其中,以家庭為網絡中心擴大患者的社會交流網絡。

1.3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用生活質量量表(SF-36)[3]評價患者入院治療時及護理一個月后的生活質量。采用醫院自制的調差問卷調查患者對于護理服務滿意程度,滿分為100分,≥85分為滿意,≥70分為一般滿意,

1.4數據分析 數據分析采用SPSS20.0,t檢驗分析計量資料,χ2檢驗分析計數資料,P

2 結果

2.1護理前后生活質量比較 兩組患者經過護理后均比護理前生活質量提高,而觀察組提高率明顯高于對照組,見表1。

2.2護理滿意率比較 經過對應護理后,觀察組護理滿意率明顯優于對照組,見表2。

3 討論

疾病本身的影響及治療過程中產生的不良反應嚴重影響患者生活方式及生活質量,因此臨床腫瘤學早已經達成共識即對于癌癥晚期患者的治療而言,生活質量比生存率及病死率更能反應治療的有效性。此外現代醫學模式已經向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轉變[4],臨床護理模式也隨之發生轉變,傳統機械性的護理模式已經過時,現代護理模式主要講究針對性和個性化的護理,對于護理結局的評價也不再是單純的以疾病為中心而是著重于能否提高生活質量緩解心理壓力,恢復社會功能角色,提高患者接受治療依從性。根據以上理論,在本次研究中,對于觀察組患者分別在心理、飲食、疼痛以及構建社會網絡等方面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給予具有針對性的護理干預,結果患者生活質量、精神狀態等均明顯高于傳統一般護理組,給予針對性個性護理的觀察組對于護理服務的滿意率也顯著高于對照組,本論文研究結果也得到進一步的證實[5,6]。

綜上所述,對于胃腸癌晚期患者而言,給予具有針對性的護理措施對于提高患者生活質量具有積極作用,且可明顯提高患者對于護理服務滿意程度,降低醫患糾紛發生,這在當前緊張的醫患關系大環境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參考文獻:

[1]王靜,張鷹.97例胃癌術后早期應用腸內營養支持的護理體會[J].時珍國醫國藥,2013,24(4).

[2]周云,劉靜,謝健,心理護理干預對胃癌患者人格特征及生活質量的影響[J].廣東醫學,2011,32(10).

[3]朱志華.護理干預對結直腸癌患者術后生活質量及睡眠的影響[J].護士進修雜志,2010,21(5).

91综合网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