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論:我們為您整理了13篇人與環境關系論文范文,供您借鑒以豐富您的創作。它們是您寫作時的寶貴資源,期望它們能夠激發您的創作靈感,讓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人類與環境關系的問題是一個古老的話題。自從人類出現以來,就存在著人類與環境的關系問題。在原始時代,由于生產力水平低下,人類基本上是受環境的主宰,處于次要和從屬的地位。到了農業時代,由于生產力的發展,人類改造環境的主動性、積極性不斷提高,但人類對環境的影響尚未超出其限度,人與自然的關系總體上仍維持著大體的平衡。近代工業文明興起后,人類在更深和更廣的領域展開對自然的征服性的活動。這種活動產生了雙重效應:一方面人類認識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不斷增強,同時也贏得了巨大的物質利益;另一方面也帶來了生態破壞和人類生存環境的惡化,使得人類與環境的關系面臨嚴重危機。
一、影響人類與環境協調發展的主要因素
1、海洋污染。隨著人口增長、人類活動加劇,近海水域污染加重,造成全球50%的海洋珊瑚礁死亡;由于過量捕撈和海洋污染,世界漁場產量全面下降。
2、淡水資源減少。淡水資源占全世界水體總量的1%弱,且其中絕大部分冰封在南極等地的永久冰蓋中,人類真正可利用的淡水資源不足0.03%。全球共有250條國際河流,而這些河流中的部分水資源已被不同程度的污染。
3、濕地的大面積破壞。濕地是地球生物物種的寶庫,世界上將近70%的生物都在濕地環境中孕育、生存。保護濕地不僅是環保的要求,而且對抗旱澇也有重要作用。
二、環境問題形成的原因及對人類的影響
(一)人口的劇增
現在,每掀開一張日歷,就有20多萬個嬰兒降生在地球上。1999年10月12日,世界第60億個公民在波黑呱呱落地。60億――這是目前人類的總和。而與此相對照,空氣、水、森林、耕地、礦藏……幾乎所有生存資源的平均數都在因分母的不斷膨脹而日益縮小。人口問題在遠比以往更為深廣的背景下凸顯于世人面前。國際人口科學聯盟副主席卡瓦胡先生指出,當一個國家人口增長率達到4%時,就會給這個國家的可持續發展帶來一定的問題。聯合國人口基金執行主任薩迪克博士則強調:人口穩定對于實現可持續發展必不可少。
(二)資源的不合理利用
所謂的自然資源是指自然界的土地、水、礦物、空氣、森林和草地等能被人類利用,并給人類帶來效益的,被稱為自然資源,簡稱為資源。自然資源分為可再生和非可再生資源。其中能被循環利用的,諸如水、空氣、森林、草地等被稱為可再生資源,不能被循環使用的,如煤炭、石油和各種礦物等被稱為非可再生資源。自然資源是我們人類賴以生存的寶貴財富。隨著世界人口持續增長和經濟的迅速發展,人類對自然資源的需求量越來越大,而自然資源的補給、再生和增殖是需要時間的,一旦利用超過了極限,要想恢復是困難的,就會使可再生資源變成非可再生資源,從而失去其永久的利用價值。另外,資源的利用率低,造成資源的破壞和浪費嚴重,也是資源不合理利用的主要因素。
(三)片面追求經濟的增長
工業化的快速發展,加之粗放型的經濟增長模式和技術,管理水平較低,人與環境關系日趨緊張。傳統的發展模式關注的只是經濟領域的活動,其目標是產值和利潤的增長、物質財富的增加。為了追求最大的經濟效益,人們認識不到或不承認環境本身所具有的價值,采取了一系列損害環境為代價換取經濟增長的發展模式,結果是在全球相繼造成了嚴重的環境問題,所謂的“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是慘痛的。
三、解決的主要途徑和對策
(一)對于人口問題。發達國家要控制好人口增長與經濟發展的關系,做到人口與經濟的適度協調。發展中國家要做到有計劃的生育,降低婦女總和生育率,提倡“晚婚、晚育”“優生、優育”,并切實提高人口的質量和素質。
篇2
2.北京大學中國持續發展研究中心,北京 100871)
摘要 首先,在總結系列具有廣泛影響的中西學者對中西文明特征的看法的基礎上,論證了在東西方文明中,人與自然的關系存在分化的現象。又考慮到“天人合一”是中國文化的核心特質并是“中國文化對人類未來可有之貢獻”,進而將人與自然的關系分解為人與天的關系以及人與物的關系。人與天的關系是以整體性的視角對待人與自然的相互作用,并在此基礎上形成的知識和觀念的總和。人與物的關系是指以分析性的思路處理人與自然的相互作用,并在此基礎上形成的知識與觀念的總和。其次,論證了四種關系是基本關系。環境社會系統中的基本關系必須符合以下條件:一是必要的;二是基本關系之間可以是相關的,但不能是完全相關的;三是在所研究的系統中,所有的基本關系必須是完備的;四是基本關系應該是所描述的系統的各個一級子系統之間的一級關系。主要通過窮舉法,發現從三種生產理論或者社會-經濟-自然復合生態系統的層面上看,其中存在九種一級關系,但是有些關系與環境社會系統的研究內容相去甚遠,有的具有完全共線性的性質,把這些關系排除在外,剩下四種基本關系,即:人與自身的關系、人與人的關系、人與天的關系、人與物的關系。
關鍵詞 環境社會系統;四種基本關系;生態文明;社會-經濟-自然復合生態系統
中圖分類號 X192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2-2104(2011)06-0118-07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1.06.020
拙文“生態文明建設的基本關系:環境社會系統中的四種關系論” [1]發表后,有讀者提出一些疑問,尤其集中在以下兩方面。第一,為什么把人與自然的關系分解成人與天以及人與物的關系?第二,為什么說四種關系是環境社會系統的基本關系,而不是五種、六種或其它?
現撰文回答以上兩個疑問。
1 人與自然關系的分化
先回答第一個疑問。因為這個疑問關乎東西文化的基本方向,為提高說服力,論述是在引用、歸納著名學者觀點的基礎上進行的。
1.1 問題的提出
回顧歷史,有三個問題常讓我們困惑。
第一,從宏觀層面看,將影響人類社會發展的驅動因素分為人與人的關系以及人與自然的關系[2]是否有進一步細化的可能和必要?從現象看,當今世界,西方的思想占據了主要地位。近幾百年來,西方世界對自然的認識與利用能力似乎把其它文明遠遠地甩在后面;但是,目前尚無法解決西方的增長模式帶來的資源環境等困境。而在之前,中國是一個農業文明國家,并且這種文明延續了幾千年。為什么她可以延續幾千年?在歷史的表象背后是否有深層次的原因,比如,東西方文明的差異?
第二,如果東西方文化確實存在差異,那么是否可以從東方文化中,尤其是從中國古代幾千年的文明史中,找出一些積極因素為世界的生態文明做貢獻?如果可以,該是什么因素?
第三,如果找到了這樣的因素或思想,那么它應該和現有的支撐西方文明的思想之間形成怎么樣的結構?
1.2 一些西方學者對中西文明特征的評論
先來看第一個問題。
西方文明,自文藝復興以來,大幅度地釋放了物資生產力,豐富了人類的物質生活??墒窃谖鞣降脑鲩L模式下,經濟子系統的持續擴張也導致了環境與資源困境。
西方的有識之士深刻地意識到西方文明的困境。著名社會學家馬克斯?韋伯如此評論西方價值理性工具化的結果:“身外之物只應是‘披在他們肩上的一件隨時可以甩掉的斗篷。(巴克斯特語)’然而命運卻注定這斗篷將變成一只鐵的牢籠。自從禁欲主義著手重新塑造塵世并樹立起它在塵世的理想起,物質產品對人類的生存就開始獲得了一種前所未有的控制力量,這力量不斷增長,且不屈不撓。今天,宗教禁欲主義的精神雖然已經逃出這鐵籠(有誰知道這是不是最終的結局?),但是大獲全勝的資本主義,依賴于機器的基礎,已不再需要這種精神的支持了?!驗橥耆梢裕沂遣粺o道理地,這樣來評說這個文化的發展的最后階段:‘專家沒有靈魂,者沒有心肝;這個廢物幻想著它自己已達到了前所未有的文明程度’?!保?]
奧斯瓦爾德?斯賓格勒從文化比較形態學的角度,通過西方文化內在邏輯的分析,預言西方文化將走向沒落[4]。
“雖然世界的統一,最終在西方的框架中完成。但是,目前在世界上的西方的優勢肯定不會繼續持續下去了。在一個統一的世界中,十八種非西方文明――四個還存在,十四個已消失――肯定將重新加強其影響。……西方的成分將逐漸地降到適度的地位,這就是有待于由其內在價值與其他那些文化比較所能保存下來的全部東西――現存的與已消失的――正是由于西方社會的擴張,才使那些文化相互聯系起來……我們就必須做出必不可少的想象和意志的努力,來打破我們自己國家和自己文化的局限,打破我們短暫的歷史所造成的束縛,我們必須使自己習慣于采用作為歷史的整體觀?!保?]
在去世前的最后一部手稿《人類與大地母親》中,湯因比還這樣充滿憂慮與希望地寫道:“如果中國人真正從中國的歷史錯誤中吸取教訓,如果他們成功地從這種錯誤的循環中解脫出來,那他們就完成了一項偉業,這不僅對于他們自己的國家,而且對處于深淺莫測的人類歷史長河關鍵階段的全人類來說,都是一項偉業。”[6]可惜在這部手稿中,湯因比并沒有明確地指出古代的中國文化能給未來世界帶來什么。他對中國的期望是源于比較了眾多文明形態之后的的直覺,還是源于深邃思考后得出的、但尚未系統地表達出來的結論,就不得而知了。
李約瑟[7]在論述萊布尼茲和中國古代科學的時候,發出這樣的感慨:“仍然存在著巨大的歷史矛盾,即,雖然中國文明本身不能產生現代自然科學,但離開了中國文明的特殊哲學,自然科學就是不完善的?!彼€說:“歐洲科學是在一個數學的、機械的世界以及笛卡爾和牛頓的世界圖像的旗幟下前進的。這種進程在此之前已充分發展了,但它所信奉的自然觀不能永久地滿足科學的需要;需要把物理學看作研究比較小有機體的科學,而把生物學看作研究較大有機體的科學,這個時代一定會到來。如果發生了這種事的話,科學所采取的思維模式將是非常古老的,非常明智的,而絕不是典型的歐洲式思維?!?/p>
費爾南?布羅代爾也一直關注中國厚重的文明。他的夫人這樣寫道:“我堅信,倘若F?布羅代爾先生依然在世,他會以極大的好奇注視今天的中國對待現代資本主義的方式,也就是說,如果布羅代爾持論正確,中國會以獨特的她自己的方式改造資本主義?!保?]
近代著名的歐洲裔日本通小泉八云[9]也說:“或者我們的文明,傳遍了全地球,不過使許多民族,格外愿意研究我們的破壞技術和實業競爭,不來幫助我們,反來抗拒我們罷了……因為我們所創造的社會機能,正和故事中的惡鬼一般,在我們不能維持他的時候,便恐嚇著要吞滅我們。我們這樣的文明,真是一件奇怪的創造品……為了它的道德基礎,它不能始終作一種社會組織維持下去,這樣的斷定,乃是東方智慧的教訓……我也相信,將來的事情是偏于遠東的―并不偏于遠西。至少我相信這樣,如果以中國而論?!?/p>
到此為止,雖然不能說對第一個問題給出了完美的答案,但是我們把目光轉向東方、轉向中國不算是個夜郎自大、毫無根據的選擇。那么,中國能給我們帶來什么呢?
1.3 一些中國學者對中西文明特征的評論
對人與自然關系上述兩個角度在文化上的不同側重造成了文明巨大的分野。在文明史上,東方文化與西方文化各有側重?!皷|方文化與西方文化有何區別呢?我認為最根本的區別是思維模式、思維方式的不同。西方文化注重分析。一分為二;而東方文化注重綜合。合二為一?!保?0]按我們的理解,東方文化側重于天人關系的體味與闡發;西方文化側重于人與物關系的揭示和實踐。
著名的中國文化研究者錢穆(錢賓四)先生多次提到了中國“天人合一”思想的重要性。在他去世之前不久,更是專門撰文指出其是中國文化對人類未來可有的貢獻,現將其論文核心觀點摘錄如下:
“中國文化中‘天人合一’觀雖是我早年已屢次講到, 惟到最近始澈悟此一觀念實是整個中國傳統文化思想之歸宿處。……我深信中國文化對世界人類未來求生存之貢獻,主要亦即在此。惜余已年老體衰, 思維遲鈍,無力對此大體悟再作闡發,惟待俊來者之繼起努力。……我曾說‘天人合一’論是中國文化對人類最大的貢獻。……以過去世界文化之興衰大略言之,西方文化一衰則不易再興,而中國文化則屢仆屢起,故能綿延數千年不斷。這可說,因于中國傳統文化精神,自古以來即能注意到不違背天,不違背自然,且又能與天命自然融合一體。”[11]
湯一介[12]高度評價了錢穆的研究成果:“錢先生這篇文章……實為我們提供研究和理解中國傳統文化的價值之路徑?!?/p>
季羨林[13]也認同錢穆的觀點,并在錢穆的基礎上進一步論述他對“天人合一”的看法:“據我個人的觀察和思考,在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方面,東方文化與西方文化是迥乎不同的,夸大一點簡直可以說是根本對立的。西方的指導思想是征服自然;東方的指導思想,由于其基礎是綜合的模式,主張與自然萬物渾然一體。西方向大自然窮追猛打,暴烈索取。在一段時間以內,看來似乎是成功的;大自然被勉強滿足了他們的生活的物質需求,他們的日子越過越紅火?!瓥|方人對大自然的態度是同自然交了朋友,了解自然,認識自然;在這個基礎上再向自然有所索取?!烊撕弦弧@個命題,就是這種態度在哲學上的凝練的表達。東方文化曾在人類歷史上占過上風,起過導向作用,這就是我說的‘三十年河東’。后來由于種種原因,時移勢遷,滄海桑田。西方文化取而代之?!澜缧蝿莸陌l展就是如此,不承認是不行的……從全世界范圍來看,在西方文化主宰下,生態平衡遭到破壞……這些災害如果不能克制,則用不到一百年,人類勢將無法生存下去……現在全世界的明智之士都已同感問題之嚴重。但是卻不定有很多人把這些弊害同西方文化掛上鉤。然而,照我的看法,這些東西非同西方文化掛上鉤不行?!?/p>
張岱年認為天人關系問題“是中國傳統哲學的一個根本問題,也是文化方向的基本問題。在中國古代哲學中,關于人與自然的關系,有三種學說……最重要的是《周易大傳》的‘輔相天地’的學說。《象傳》說:‘天地交泰,后以裁成天地之道,輔相天地之宜,以左右民?!^裁成、輔相,亦即加以調整輔助?!断缔o上傳》說:‘范圍天地之化而不過,曲成萬物而不遺。’范圍亦即裁成之意,曲成亦即輔相之意?!段难浴氛f:‘夫大人者,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兇吉。先天而天弗違,后天而奉天時?!怂^先天,即引導自然;此所謂后天,即隨順自然。在自然變化未萌之先加以引導,在自然變化即成之后注意適應。做到天不違人,人亦不違天,即天人互相協調。這是中國古代哲學的最高理想,亦即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道路……這種天、人協調的思想在中國文化史上居于主導地位。[14]”
由此可見,李約瑟同意中國哲學具有有機的特質并認為其具有潛在的價值。錢穆、季羨林、張岱年、湯一介則指出或認可“天人合一”是中國文化的核心特質。此外,季還明確指出這種特質導致了東西方文化的不同走向,并提出解決問題的思路。“有沒有挽救的辦法呢?當然有的。依我看,辦法就是以東方文化的綜合思維模式濟西方的分析思維之窮……在西方文化已經達到的基礎上,更上一層樓,把人類文化提高到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13]”
1.4 小結
綜上所述,從人類文化史角度來看,認為人與自然的關系存在分化的現象是合理的,我們分別稱之為人與天的關系與人與物的關系。人與天的關系是以整體性的視角對待人與自然的相互作用,并在此基礎上形成的知識和觀念的總和;其哲學基礎的典型代表是中國古代的“天人合一”觀。需要說明的是,“天”在中國古代文獻中有多種含義,在本文中使用“自然”這一含義;至于其它的含義是否同時成立,本文不做探討。人與物的關系是指以分析性的思路處理人與自然的相互作用,并在此基礎上形成的知識與觀念的總和;其哲學基礎的典型代表是機械唯物論。這兩種關系是理想型。
如果“天人合一”確實如錢賓四先生所說的,是“中國文化對人類未來可有之貢獻”,那么,從建構主義的角度來說,這樣的劃分也有利于這個觀念的傳播。再從環境資源問題的產生的根源和可能的解決途徑的角度來看,這種劃分也是必要的。
回答了兩個問題,還有一個問題:如果中國的天人合一觀對世界文明的未來可以有所貢獻,那么,在環境社會系統里,要把天人合一觀放在什么的結構中呢?對這個問題的回答如前文[1]所述,即基本思路是根據人與自然的關系存在分化的現象,將其分解為人與天的關系和人與物的關系;加上人與人的關系、人與自身的關系,共四種關系,統一在三種生產理論的框架內。
2 為什么說四種關系是基本關系
這部分回答第二個疑問。
2.1 三種生產理論的(簡化)物質流模型
三種生產理論可以用圖1中的簡化模型表示[15]。其中涉及人力,而人力包括物質性的一面和非物質性的一面。早期的研究側重于環境社會系統中物質流動過程的描述,沒有詳細敘述人的意識或者說能動作用是如何影響物質流動的。此外,為了凸顯廢棄物回收利用產業的重要性,圖1把物資生產和人的生產兩個子系統中產生的廢棄物單獨列出。
為了著重說明三種生產理論中三個子系統之間的物質流動,可以將圖1進一步簡化。第一,將“廢棄物”框去除,把物質生產和人的生產兩個子系統中產生的廢棄物直接和環境生產子系統相連。第二,只考察人力作用的物質性一面,暫時不考察人力作用的非物質性一面。第三,如前文[1]所述,本文的環境包括宇宙在內,因此,圖1最下端代表自然力的箭頭就不必要了。這樣得到圖2。
毋庸置疑,當今世界,三種生產的物質流動出了問題。其原因何在?在環境社會系統中,是人影響了物質流動。人是如何影響其物質流動呢?下面我們側重考察人力的意識的一面,意即人的能動的一面對環境社會中物質流動
的影響。這里的意識是廣義的意識,包括心理學上所說的潛意識和前意識在內。
2.2 三種生產理論框架中的四種關系
把四種關系與三種生產理論聯系起來,可以得到圖3。于此過程中,我們在一定程度上使用了還原論的方法。就人與人的關系來說,由于人的生產消費物資生產提供的生活資料和環境生產提供的生活資源,因此,可以抽象化地認為物資生產和環境生產提供的物質是先集中到人的生產這個子系統,然后再在該子系統內完成分配的。我們知道,分配是人與人關系最核心、最重要的部分。此外,人的生產中還包括人力資源的生產,而人力資源的生產過程也離不開一定的人與人的關系。所以,作者把人與人的關系主要定位在人的生產這個部分是合理的。應該看到,人與人的關系與人與自身、人與天、人與物的關系之間存在交互作用,但是不把它暫時地與其它關系分開來,恐怕就無法繼續深入地分析。所以分析的方法是必要的。
各種關系之間的交互作用將另文詳細討論。
類似地,就人與物的關系來說,我們抽象地把環境資源以及人力資源集中在物資生產子系統中,在人的生產和物資生產這兩個子系統之間人與自然的關系主要體現為人與物的關系。但是它是否包含有其它關系呢?應該還是有的,比如說水稻種植過程雖然包含著對“不違農時”等天人關系的理解,但其主要體現了人對自然物的利用能力,因此應該把這個過程放在物資生產子系統中。此外,在現代以西方的物質文明為主導的世界秩序中,人對自然的利用能力越來越強,物資生產量越來越大,把物資生產子系統和環境生產子系統分開考慮也是合理的。因此,人的生產和物資生產兩個子系統之間主要體現的還是人與物的關系。
人類對待環境生產的態度和人類整體性地看待自然的態度是密切相關的,因此人與天的關系主要體現為人的生產子系統與環境生產子系統之間的相互作用。雖然在實際生產中,處理、消納污染物的過程可能和物資生產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但是三種生產理論把消納污染物和產生資源的過程抽象化地集中在環境生產這個子系統內。另外,在這個子系統里,自然力發揮的作用應該大于人力的作用。“生物圈Ⅱ號”的失敗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了自然環境系統的重要性。又如,Costanza[16]認為,保守地估計,生態系統服務的年產出是160 000-540 000億美元;而當時全世界的年生產總值為180 000億美元。
2.3 從物質和精神(能動作用)的角度看四種關系
四種關系中,人與自身的關系是指人的動機。動機指向的對象有兩大類,一類是物質的,一類是意識的、或精神的。這兩類對象相互區別、又相互聯系。對于音樂家來說,演奏好樂曲、譜寫出好的樂曲的行為背后有著他們的精神追求,但是這種精神追求一方面可能給其帶來經濟收益,另一方面也可能影響其他人的經濟行為。把動機指向的對象分成物質的和精神的兩類是一種便于論述的、分析性的、還原性的思路。在真實的世界中,兩者常常是密不可分的。
除了人與自身的關系以外,其他的三種關系也都包含兩個方面。一方面是物質對四種關系的影響與制約作用;另一方面是人在處理這四種關系的時候,人的意識對物質世界的能動作用及其反作用。據此,可以將圖3中的四種關系分解,如圖4所示。如果圖4中表示的是人的動機對象偏于精神的一面,且表現了人對人與人的關系的認識及其能動作用,人對人與物的關系的認識及其能動作用,人對人與天的關系的認識及其能動作用,那么這個圖就是一定動機取向下的能動作用圖;如果圖4中表示的是人的動機對象偏于物質的一面,且表現了人對人與人的關系的認識及其物質流,人對人與物的關系的認識及其物質流,人對人與天的關系的認識及其物質流,那么這個圖就是一定動機取向下的物質流圖。
把圖4中各邊中偏于精神的一面和偏于物質的一面組合在一起,我們就可以得到圖3。
圖3和圖2相比較,多了兩條表示人與人的關系以及人與自身的關系的弧線;少了一條連接物質生產子系統和環境生產子系統的邊。需要人與人的關系以及人與自身的關系的弧線的原因前面已經說明了。少了一條連接物質生產和環境生產的邊是由于在一定的社會條件和物資生產水平下,物資生產子系統需要向環境生產子系統索取的資源量和排放的廢物量是確定的。類似地,在一定的社會條件和人與天的關系下,環境生產子系統所能提供的生產資源的量和環境容量也是確定的。因此,我們認為,盡管從物質流層面上看,物資生產和環境生產兩個子系統之間的物質流關系是重要的,但是考慮到人的各種能動作用以后,這條邊就不宜作為基本關系之一來處理?;蛘哒f,由于我們考慮問題的出發點是人,如果人能處理好人與天的關系以及人與物的關系,相應地,就把天與物的關系處理好了。所以把天與物的關系包含進來是一種冗余,類似于計量經濟學中的“完全共線性”。計量經濟學認為,在用若干解釋變量解釋被解釋變量的時候,允許解釋變量之間存在部分共線性,但是要避免解釋變量之間完全共線性的現象。
2.4 四種關系是環境社會系統的基本關系
在四種關系以外,是否還有其它的關系可以作為環境社會系統的基本關系呢?答案是否定的。
所謂的基本關系,依作者的理解,必須有幾個條件。第一,它是必要的。也就說,在解釋環境社會系統中意識與物質的相互作用時是不可或缺的。前面我們已經論證了四種關系的必要性。第二,基本關系之間可以是相關的,但不能是完全相關的。由于完全相關的關系之中必定有一個可以從其它關系中推出,所以應該將這樣的關系排除在基本關系之外。如前所述,物資生產和環境生產兩個子系統之間的物質流就屬于此類可以排除在基本關系之外的關系。第三,在所研究的系統中,所有的基本關系必須是完備的。第四,基本關系應該是所描述的系統的各個一級子系統之間的一級關系。
馬世駿等[17]在1984年明確提出社會―經濟―自然復合生態系統的概念。Herman Daly(轉引自Sylvie Faucheux, 1995)也在1987年提出可持續發展包括并且根植在三個分離的領域:經濟、社會、生態[ 18]。葉文虎等[15]于1997年提出的三種生產理論,源于認為人類社會與自然環境是一個整體,并將其命名為“環境社會系統”。在這里,經濟是人類社會這個子系統的組成部分,生態是自然環境子系統中各要素之間的內在聯系。從物質流角度看,環境社會系統中客觀地存在著緊密聯系在一起的三種生產活動。
由于三種生產理論描述的是環境社會系統(即世界系統)的物質流運動,從宏觀層面上看,其描述對象是完備的,意即可以包羅世界系統中的“萬象”。
單從三種生產的物質流圖來看,其中存在三對物質流的關系。如果把人的意識和三條邊對應,就有了三種關系,即人與物的關系、人與天的關系、物與天的關系。再加上人與自身的關系、人與人的關系,一共有五種關系。再從字面來看,還可以有:物與物的關系、物與自身的關系,天與天的關系,天與自身的關系。所以,從文字角度看,在這個系統中一共可以找到九種關系,但是我們為什么說四種關系是環境社會系統的基本關系呢?
首先,前面已經論述了為什么基本關系中沒有天與物的關系。
另外,如前所述,天是整體性看待自然情況下的自然,它包含有兩層意思。一層是整體性的自然;另一層是用整體性方式看待自然中的存在時,該存在即是天的一部分。我們先來看前一層意思,即天是整體性的自然,這時,天與天的關系,天與自身關系應該只屬于文字上成立,而實際上不一定成立的關系。如果一定要“鉆牛角尖”的話,那么這兩個問題可以轉換成:我們的宇宙之外還有宇宙嗎?如果有的話,宇宙和宇宙之間是什么關系?我們的宇宙為什么是這樣的,而不是那樣的?這些問題都屬于哲學的本體論范疇。其中,天與天的關系不在本文討論的環境社會系統所及的空間和時間尺度內;而天與自身的關系則未在環境社會系統中表現出現實的重要性,所以未體現出需要將其列為基本關系的必要性。因此,本文不把這兩種關系列入環境社會系統的基本關系之列。
再來看為什么沒有物與物的關系。物是分析性看待自然時的自然,它同樣有兩層意思。一層是指自然中一個個獨立的個體,另一層是用分析性的方式看待自然時自然中的存在。不管怎樣,它們都是自然中的個體。如果這兩種物都與人發生直接的、或有顯著影響的間接的聯系,那么我們可以把這種物與物的關系歸并到人與物的關系中。如果這兩種物不與人發生聯系,或者發生無顯著影響的間接的聯系,那么我們可以將這樣的物與物的關系歸于人與天的關系中。類似地,也可以這樣處理以整體性方式看待自然中的存在是自然的一部分時,存在與存在之間的關系。
最后,還有一個物與自身的關系。對于非生物來說,物與自身的關系同樣是一個只在文字上成立的關系,故無法列入基本關系之中。而對于非人類的生物來說,如果生物學家感興趣的話,該關系應該是生物學的研究內容,而不應當作為環境社會系統的主要研究內容。
3 小 結
綜上所述,我們主要通過窮舉法,發現從三種生產理論的視角看,其中存在九種一級關系,但是有些關系與環境社會系統的研究內容相去甚遠,有的具有完全共線性的性質,把這些關系排除在外,剩下四種關系,即:人與自身的關系、人與人的關系、人與天的關系、人與物的關系。
這四種關系都是必要的、非完全相關的,而且足以表示環境社會系統中的人與自然、人與人相互作用的結構,符合前及的基本關系的幾點要求,因此我們把它們稱為環境社會系統的基本關系。這四個一級關系之間還存在交互作用,這在后面會進一步討論。由于二級和二級以上的關系可以看成是一級關系的衍生關系,因此二級關系也不列入基本關系中(所謂n級關系是指相互作用的若干個子系統都是,或者其中最(較)低層次的子系統是,環境社會系統中的n級子系統)。
參考文獻(References)
[1]甘暉,葉文虎.生態文明建設的基本關系:環境社會系統中的四種關系論[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08,18(6):7-11.[Gan Hui, Ye Wenhu. Basic Relationships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Brief Discussion on Four Relationships in Environmental-social System[J]. China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008, 18(6): 7-11.]
[2]葉文虎,宋豫秦.從“兩條主線論”考察中國文明進程[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02,12(2):1-4.[Ye Wenhu, Song Yuqin. “Human-human” Relationship and “Human-nature” Relationship Analysis of Chinese Civilization[J]. China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002, 12(2):1-4.]
[3]馬克斯?韋伯.于曉,陳維綱譯.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M].西安: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 106.[Max Weber. Translated by Yu Xiao, Chen Weigang. The Protestant Ethics and the Spirit of Capitalism[M]. Xi'an: Press of Shaanxi Normal University, 2006: 106.]
[4]奧斯瓦爾德?斯賓格勒.吳瓊譯.西方的沒落:第二卷?世界歷史的透視[M].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6:471.[Oswald Spengler. Translated by Wu Qiong. The Decline of the West (Vol 2): Perspectives of World History [M]. Shanghai: Shanghai Sanlian Shudian Press, 2006: 471.]
[5]湯因比.沈輝,等譯.文明經受著考驗[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136.[Arnold Toynbee. Translated by Shen Hui, et al. Civilization on Trial[M]. Hangzhou: Zhejiang Renmin Press, 1988: 136.]
[6]湯因比.徐波,等譯.人類與大地母親[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734.[Arnold Toynbee. Translated by Xu Bo, et al. Mankind and Motherland [M]. Shanghai: Shanghai Renmin Press, 1992: 734.]
[7]李約瑟,柯林?羅南.中華科技文明史(第1卷)[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196,251-252.[Joseph Needham, Colin Ronan. The Shorter Science and Civilisation in China (Volume 1) [M]. Shanghai: Shanghai Renmin Press, 2001: 196, 251-252.]
[8]費爾南?布羅代爾.唐家龍,等譯.菲利普二世時代的地中海和地中海世界[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6:中譯本序.[Fernand Braudel. Translated by Tang Jialong, et al. The Mediterranean Sea and Around the Mediterranean Sea in Philippe II[M]. Beijing: Commerical Press, 1996: Preface of the Chinese edition.]
[9]小泉八云.胡山源譯.日本與日本人[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5: 53-67.[Lafcadio Hearn. Translated by Hu Shanyuan. Japan and Japanese [M]. Beijing: Jiuzhou Press, 2005: 53-67.]
[10]季羨林.東方文化三題[J].新湘評論,2008,(1):52-55. [ Ji Xianlin. Three Topics about Oriental Culture [J]. Xin Xiang Ping Lun, 2008,(1):52-55.]
[11]錢穆.中國文化對人類未來可有的貢獻[J].中國文化,1991,(1):93-96.[Qian Mu. A Contribution Chinese Culture will Make to the Future of Mankind[J]. Chinese Culture, 1991, (1):93-96.]
[12]湯一介.當代學者自選文庫:湯一介卷[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9:672.[Tang Yijie.Self-selected Essays of Tang Yijie[M]. Hefei: Anhui Education Press, 1999:672.]
[13]季羨林.季羨林自選集[M].重慶:重慶出版社,2000:425-427.[Ji Xianlin. Self-selected Essays of Ji Xianlin[M]. Chongqing: Chongqing Press, 2000: 425-427. ]
[14]張岱年.當代學者自選文庫:張岱年卷[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8:215-216.[Zhang Dainian. Self-selected Essays of Zhang Dainian[M]. Hefei: Anhui Education Press, 1993: 215-216.]
[15]葉文虎,陳國謙.三種生產論:可持續發展的基本理論[J]. 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1997,7(2):14-18.[Ye Wenhu, Chen Guoqian. Theory of Three Models of Production: The Basic Theory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J]. China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1997, 7 (2): 14-18.]
[16]Costanza R,Arge R,Groot R,et al.The Value of the World's Ecosystem Services and Natural Capital[J].Nature,1997,387:253-260.
[17]馬世駿,王如松.社會-經濟-自然復合生態系統[J].生態學報,1984,4(1):1-9.[Ma Shijun, Wang Rusong. The Social-Economic-Natural Complex Ecosystem[J]. Acta Ecologica Sinica, 1984, 4(1): 1-9.]
[18]Faucheux S, Froger G, Noёl J. What Forms of Rationality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J]. The Journal of Socio-economics, 1995, 24(1):169-209.
Further Discussion on Four Basic Relationships in Environmental-social
System/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GAN Hui1,2 YE Wen-hu2
(1. School of Economics/Schoo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Fujian Normal University, Fuzhou Fujian 350007, China;
篇3
藝術產生是為彌補自然和人生的缺陷,它以詩意為最高境界,“審美需要不僅僅是欲望……還是審美理想,使人得以實現對現實的超越”。①因此,審美藝術的產生是為達到對現實的某種超越,也是為對審美理想的一種追求而產生。
景觀美學是美學的一個分支,涉及的范圍相當廣泛。通常意義上的景觀美學是研究景觀美的構成和欣賞的一般性的應用性學科。
關于景觀的分類不是絕對性的,而是具有相對性,可以分別從不同角度對景觀有所分類和定義,如從物質構成角度來進行分類等,這些對于景觀美學研究都具有借鑒意義。從物質構成的角度,景觀可以分為硬質景觀和軟質景觀。
二、“靈秀謹嚴”美
(一)景觀美學。
在研究景觀美學之前,我們應明確兩個概念,即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這可為下文進行的宜興景觀美學研究提供理論基礎。
1.自然景觀。
自然景觀是指客觀自然界中的景物構成觀賞的對象,自然界是廣闊無垠的天地,具有極其豐富性,欣賞自然景觀就是欣賞自然美,自然孕育著人類這一審美主體,同時人類不可抗拒自然法則。
2.人文景觀。
人文景觀并非所有的人類文明,而實際上只是人類文明的一部分,而且需要呈現出具象?!白鳛槿宋木坝^,它一定是直觀的對象,即可以直接看到的具體形象”。②
(二)發生機制。
對于靈秀美與謹嚴美二者而言,除了與景觀本身相關外,還表現出自身特有的審美發生機制特點。
1.韻律和諧式靈秀美,是指在審美方式上運用參差立體和對比律動的手法,表現韻律和諧的審美方式特點,以作為靈秀美在審美發生機制中的重要表現,即靈動韻律美。
2.主體意識式謹嚴美,是指在審美主體上體現主體精神和主體追求的主體意識特點,表現主體意識的審美主體特點,以作為謹嚴美在審美發生機制中的重要表現,即謹嚴文化美。
3.深度厚重式生命感,是指在審美表現上體現主體存在和客體生機的深度厚重特點,表現深度厚重的審美表現特點,以作為生命感在審美發生機制中的重要表現,即生命意識美,同時也為靈秀美在審美表現上提供了支持。
同時,這一美學觀念的提出也具有實際應用價值,即給在實際景觀建設中的設計思想提供參考,對景觀建設主題的打造有價值。
三、“靈秀美”典型性分析
(一)水:對比律動性、參差立體性和客體生機性。
對于宜興的水來說,其主要表現在“水抱之水烘托”與“緞帶之水貫穿”兩方面。這也是水作為主要景觀對于宜興景觀美學特色機制起的作用。
以下從水的對比律動性、參差立體性和客體生機性三方面對靈秀美機制形成的作用加以論述。
首先,從宏觀和微觀視野兩個角度來體現對比律動性。具體而言,一是在宏觀視野下緊實與虛空方面的對比;二是在微觀視野下“直線”、“圓”和“波線”組成結果的律動和對審美主體審美感受的律動,即擴散與收縮之美。
其次,從位置錯落和交雜體現參差立體性特點。
最后,綜合作用下客體生機性特點與物我合一狀態的顯現。
(二)獨特審美客體主導性特點的表現
具體說來,宜興自然景觀的獨特特點及其在審美活動中主導性表現就是主體審美感受徹底性,以分析靈秀美的形成機制。具體表現為:一是審美情感上徹底的忘我性精神,二是審美表現上徹底的欲望性展現。
我們可以看到當時坡迫切、牽掛、牽念、掛念、回味等復雜的心理過程,那一封封書信切實地表現出了這位大文人對于宜興山水的愛戀和愛惜之情,對于這位見慣了祖國各大壯麗河山的大文豪來說,能這樣對一座小城市的山山水水加以愛憐和贊嘆,也給這座城市增光添彩了。自然,這其中不僅是簡單的愛戀,而且有一種念念不忘的思緒浸含于其中,是對事物的流連、不舍、疼愛的溫柔情緒。這其中包括著瞬時的情感體驗和永恒的情感回味。
四、“謹嚴美”典型性分析
(一)壺:空間結構感、社會文化認同感。
首先,空間結構感表現為茶壺雅致的造型感、富有動感的設計感和素面素心的本質特征這三方面。一是以茶壺雅致造型感為特點的空間結構感,二是以富有動感設計感為特點的空間結構感,三是以素面素心本質為特點的空間結構感。紫砂壺有著素面素心的本質特性。素面在于它的形狀和外觀。
其次,社會文化認同感表現為古樸的材料來源、樸素自然地反映的社會實踐活動和文人雅趣性這三方面。一是以古樸的材料來源為特點的社會文化認同感。二是以樸素自然地反映社會實踐活動為特點的社會文化認同感。紫砂壺的產生和由來是一定時期宜興社會生活的需要和反應。三是以文人雅趣性為特點的社會文化認同感。宜興人崇尚茶道,講究以茶會友、親和禮讓、清節勵志的積極進取精神,追求自然清凈、返璞歸真、天人合一的境界和情趣。
(二)審美特征作用于審美環境的發生機制。
宜興人文景觀的研究有益于對景觀建設的作用,從對它建立和保持審美環境機制來看可以對宜興景觀建設發揮實際作用。
1.嚴謹肅穆審美環境機制的建立。
宜興人文景觀嚴謹肅穆審美環境的審美需要,具體是指宜興人作為有生命有意識的社會存在物所內在具有的,渴望在對象化的活動中能動地實現嚴謹機制的理想,從而形成自己的精神要求。
2.嚴謹肅穆審美環境機制的保持。
有意識地建立嚴謹肅穆審美環境的長效機制,從傳統的繼承入手。宜興地靈人杰,雖然地域不廣,人也不如其他地方多,但是,正是由于某種程度上這樣的幽閉和閑適,使得傳統的文化得以繼承和發揚。
總之,人文景觀的發生機制對其典型性有著重要作用,而它因其特有的特點又具有相當的理論與實踐作用。
五、“靈秀謹嚴”美多維性視野分析及景觀設計建議
(一)“江山之助”關照下的主客體關系論。
1.物我和諧:客體生機感的表現。
“江山之助”是中國古代思想的結晶,它表現的主要是作為優越地理環境的自然景觀系統對于審美主體的文化、思想、情感的輔助作用,也融合了中國古代天地人三者合一的哲學觀。它承認“物”(即大自然)的客觀存在有其自身規律,以及“物”對“心”(即作家主體意識)的決定作用。
對于宜興自然景觀的定義就是靈秀美。它既包含自然景觀本身靈動特色,又包括物被主觀情感投射后的特點,因為景觀中的物不僅是純自然中的物,而且是審美主體眼中的物,并與審美主體發生情感的回復流轉,達到物我合一的狀態。
2.“心”的能動性。
“江山之助”認為,“心”(心即創作主體意識)有能動性,“心”決定作品主旨,江山會助其或哀或喜。這反映到藝術作品中也就是創作主體的主體精神和主體追求在藝術作品中表達了主旨。
作為人文景觀來說,更需要能展現其背后的深層次社會文化特點。
謹嚴性特點不僅體現在具體的人文景觀傳承機制中,而且體現在審美環境中,包括對于謹嚴的審美環境的需要,對于謹嚴的審美環境的理想,對于謹嚴的審美環境的審美趣味,以及保持謹嚴美的長效機制的形成,這些都是審美主體能動性,即形成謹嚴美人文景觀特點的原因不僅僅是客觀的環境。
(二)“地理環境決定論”關照下的主體性追求。
1.群體性氣質的形成。
“地理環境決定論”認為地理環境決定群體的氣質性格和心理狀態,對人類物質生產活動和社會生活有影響,對群體氣質的形成,對群體生理機能和心理狀態,對社會組織和經濟發達狀況均有影響,還影響著人類遷移和分布。
長期以來宜興地理環境幽閉與自給自足的特點,造就了宜興人民獨立卻兼收并蓄的群體性氣質,反映到對文化的傳承等方面就體現出嚴謹性特點。
2.地理基礎對于嚴謹性維系的表現。
首先,幽閉和自給自足的地理環境。宜興擁有較為幽閉和隔離的自給自足的地理環境。
其次,幽閉自足地理環境下安定的社會文化環境。一是宜興有著安定的社會環境,安定的社會環境有助于保持謹嚴美的傳承,以宜興望族為例,安定的社會環境,和諧的人際關系和良好的文化傳統,是生活在這一地區的家族能不斷發展的基本保證。二是宜興具有謹嚴性思維傳統和文化習慣。宜興有著獨特的思維傳統和良好持續的心靈關照,而這些足以對宜興景觀美感的形成起到重要作用。宜興的教養、讀書習慣、風俗習慣都是這一謹嚴性習慣的重要組成部分。
(三)“靈秀謹嚴”式景觀設計觀。
“靈秀謹嚴”式景觀設計觀即在具體景觀設計和建設時,以風格靈秀、造型靈秀、材料靈秀、主題靈秀等為特色的“靈秀迷你型屋頂庭園”來使靈秀主題得以體現,同時以“開放式謹嚴主題館”為文化宣傳依托,以展現“靈秀謹嚴”式景觀設計觀這一美學社會化概念。
1.“靈秀迷你型屋頂庭園”設計建議。
這一建議將靈秀美和實際應用相結合。具體特點即復合型綠化、竹庭園、茶庭園。
復合型綠化,即將中高型、喬木型、灌木型類特征綠色植物相交織穿插,形成四周環繞特色。以綠化為主要手段,環保為主要目的。
屋頂庭園的復合型綠化這一觀念具有很多特點,如占地面積小,具有一定的私隱感、設計感和美感。
竹庭園,即以宜興竹海之竹為主要材料,以竹海構造為主要參考,以竹海風格為主要設計導向。這是一種類似于植物主題為特點的庭園。
與竹庭園類似的還有茶庭園,茶庭園即以宜興茶海之茶為主要材料,以茶海構造為主要參考,以茶海風格為主要設計導向的植物主題式庭園。
2.“開放式謹嚴主題館”設計建議。
這一建議將謹嚴美和設計運用相結合。具體特點即開放式場館、書法館、繪畫館、綜合藝術館。
開放式場館即將場地開放化、場館四周開放化、周圍建筑開放化和風格開放化,同時保持與場地銜接。
書法館即以宜興名人書法作品為內容,鼓勵新書法家和書法愛好者共同參與,定時定點開放,并時常進行書法比賽和交流類活動。
與書法館類似的還有繪畫館,繪畫館即以宜興名人繪畫作品為主要內容,鼓勵新畫家和繪畫愛好者共同參與,定時開放,并時常進行繪畫比賽和交流類結活動。
還有綜合藝術館。綜合藝術館即以宜興其他藝術為綜合的主題館,主要體現謹嚴性設計風格和設計特征,以綜合性藝術視覺效果為主要形式特征,以展現宜興人文精神和人文追求為主題。
六、結語
人,來到這個世界上,本來就應該享受歡樂,正如我們慢慢走路,欣賞湖光山色,而不是行色匆匆,疾馳而過。人與人之間應該充滿親情、友情和愛情,也就是享受著歡樂;人們被創造的成就包圍,也享受著快樂。
當人們沉醉在景觀美中的時候,同樣也享受著歡樂。景觀,不是虛設的,它是為人而存在的,景觀,應該受到更好的保護與發展。
就宜興景觀美學“靈秀謹嚴”美特點的提出而言,本文不僅從美學上對宜興景觀作了一定研究和分析,而且對宜興景觀建設的指導思想提出了新的成系統的建議,尤其是對展現設計觀美學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也對美學作為人文類學科的實際運用價值提出了新的思路,有利于美學學科和建筑學科共同發展和進步。
注釋:
①朱立元主編.美學.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2):87.
②王長俊.景觀美學.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144.
參考文獻:
專著類:
[1]劉叔成等.美學基本原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
[2]錢鐘書.談藝錄.中華書局,1984.
[3]童慶炳主編.現代心理美學.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3.
[4]朱光潛.朱光潛美學文集.上海文藝出版社,1984.
[5]周憲等編.當代西方藝術文化學.北京大學出版社,1988.
論文類:
[1]李明.城市環境景觀美學價值與規劃導向.北方經貿,2008,(7).
[2]陳增輝.景觀設計的人文美學特征.藝海,2008,(4).
[3]胡洪明.紫砂文化的文化互動初探.江蘇陶瓷,2008,(4).
篇4
自然地理學是地方高校多個專業的基礎課,由于不同高校這些專業學科發展背景、依賴的重點學科不盡相同,不同專業學生對自然地理學的知識需求也不一樣,但各地方高校往往忽略這種差異,導致自然地理學教學存在以下問題:①教材問題。不同高校,大多采用了伍光和教授主編的第四版《自然地理學》教材,有些專業開設的與自然地理相關的課程沒有相應的教材,也應用這一教材,同一教材不能適應各高校、專業自然地理學基礎教育;②教材涉及內容較多,涵蓋面較廣,教材內容與專業其他學科重復嚴重[1];③自然地理學理論及實踐教學內容授課往往受任課老師的知識背景影響,很少考慮不同專業的需求;④地方高校主要擔負著培養服務于地方經濟的專業人才,針對性自然地理學教學開展不夠;⑤自然地理學實踐教學重視不夠,學生自然地理學實踐能力不強。因此,地方高校自然地理學教學要針對不同專業及學生的實際,靈活取舍教學內容,重視教學內容優化,做到有的放矢,提高教學效果。
二、地方高校自然地理與資源環境專業自然地理學課程教學內容優化原則
1.遵循人才培養目標和培養方案的原則地方高校自然地理與資源環境專業自然地理學教學內容優化要結合學生就業,要結合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和培養方案,不同的地方高校自然地理與資源環境專業有自身的特點,有不同的人才培養方向、培養目標和培養方案。目前,桂林理工大學自然地理與資源環境專業主要以土地整理、土地復墾、土地開發、土地規劃為發展主線,兼顧地質災害環境評價、土地估價,同時培育發展土壤地球化學、土地數據庫管理等新生方向。培養方案主要涉及地理學和土地管理學兩方面的課程。自然地理學屬于專業基礎課,是其他專業課的基礎,土地規劃、管理與環境評價涉及的自然地理學知識教學的重點內容。2.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原則隨著經濟的發展,土地利用不合理造成的土地資源破壞、減少,全球氣候異常頻發,地球水土資源、大氣環境、生態環境破壞的問題日趨嚴重。當代大學生對高質量生存環境的需求日益強烈,有認知自然地理的特征及發展規律,掌握如何保護生態環境的需要。人地關系問題探討是自然地理學研究的重要內容和目的,人地關系論經歷了地理環境決定論、或然論或可能論和協調論或和諧論。協調論或和諧論的產生是地理學者對人地關系相互作用、相互影響長期研究的產物,是解決人類面臨的人口、資源、環境問題的必然產物,是實現人與地理環境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2]。因此,人地和諧的理念和理論教育要作為自然地理學教學過程中重要內容,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善于發現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意識的自然地理知識和理論,以滿足學生素質教育的目的和需要。3.滿足學生專業發展的需求的原則自然地理與資源環境專業培養的專業人才比較寬泛,包括土地利用、規劃及整理,資源環境評價與管理,自然地理學教學與科研等方面的人才,其中土地利用、規劃與管理人才專業發展中通常涉及以下自然地理學知識的應用:①自然條件分析。自然條件是土地利用規劃、管理與評價基本條件和物質基礎,土地利用規劃、管理與評價要求對研究區域的地質、氣候、水文、地形地貌、生物、土壤等自然條件要素進行分析和介紹,以便對研究區域的基本情況和概括進行全面把握。一般本專業報告、設計或論文中通常要求對項目(研究)區自然地理概況和自然地理條件進行介紹。②土地適宜性、地質災害環境評價分析。土地利用、規劃及整治要求結合自然條件對土地質量、適用性和生產潛力進行評估,對項目開展的適宜性及可行性進行評價,從而保證項目開展的科學性、可行性,為土地規劃及整理等管理提供理論依據;為了避免自然、地質災害給土地利用帶來損失,土地開發和利用通常要考慮地質災害、環境災害的影響,保障人們的生命、財產及經濟安全。③土地規劃、管理、評價分區的主要依據。土地利用規劃中的總體布局、管制分區的重要依據之一就是要考慮不同區域土地的自然地理條件,因地制宜發揮不同自然條件土地的優勢。土地整理的規劃、土地復墾的復墾方向、不同區域地質災害等級劃分都離不開自然地理條件的分析與評價。4.結合地方的自然地理特征實際的原則不同地區自然特征不同,地方高校自然地理與資源環境專業往往有自己的專業特色,自然地理學教學應該考慮區域差異和特點,需要聯系地方實際,教學要緊密結合當地的自然地理特征,尤其是實驗和實習課,充分利用當地的自然地理條件,讓學生走進自然,認識地方地層、地質構造、地貌、氣候、水文、土壤及生物等自然要素,分析其組成、分布特征,揭示其相互聯系和形成機制,提高自然地理學教學效果;同時有利于節約實習、實踐地點過遠造成的時間和經費浪費。
三、桂林理工大學自然地理與資源環境專業自然地理學教學內容優化
為了提高自然地理學教學效果,依照以上原則,桂林理工大學自然地理與資源環境專業自然地理學教學在選擇伍光和教授主編的自然地理學作為教材的基礎上,選擇性的講授和學習自然地理學知識,并注重編寫本專業實驗及實習教材,對自然地理系教學內容進行了以下優化:1.理論授課內容調整與優化措施。由于培養方案中沒有植物學方面的課程,同時自然地理學教材植物學內容涉及較少,在教學過程中增加“植物地理學及植物學基礎知識”內容;為了促進學生人地和諧的理念,增加環境保護意識,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增加“全球環境問題及全球氣候變化”內容,增加一次學生討論會“如何保護自然地理環境,實現自然資源的可持續發展”;為了讓部分學生了解自然地理學相關科研內容和項目,增強學生的科研思維,以學術報告的形式開講座1次,并要求參加自然地理學創新創業項目的學生簡單介紹其科研項目和思路;針對地方巖溶地貌發育的特點,巖溶地貌、水文及植被特征作為重點學習和講授內容。由于培養方案有基礎地質學、第四紀地質與地貌學,刪減“板塊構造學說、巖石礦物”的相關內容;由于土地規劃、管理與環境評價主要涉及陸地環境水文、水資源,教學過程中刪除了海洋水部分內容;由于培養方案開設有土壤地理學,適當削減土壤形成及分類相關的課程;在各章節中向學生介紹自然地理區域分異特征,刪減“自然地理區域性及整體性”相關內容;簡化“天文地理學”“生態系統”教學內容.2.實踐教學內容調整與優化措施。自然地理學實習主要結合當地的巖溶地貌發育的特點,對巖溶地區孤峰、峰叢、溶洞等地貌、巖溶紅色石灰土土壤、巖溶灌草叢植被、巖溶地下河進行調查,巖溶地區地下溶洞、地下漏洞形成的崩塌、巖溶地質下陷等地質災害進行評價。結合校園處在巖溶發育地區的實際,實驗課充分利用校園自然地理特征,要求學生對校區自然特征進行調查,進行綜合描述;為了鞏固植物學相關知識,結合校園園林植物種類豐富的特點,收集雁山校區植物名錄,了解植物命名原則及不同種類植物特征;利用天文望遠鏡觀察星體、月球;為了促進學生對自然地理學知識的探索和求知,開展“顯微鏡觀察植硅體”實驗項目,了解植硅體的形成及其在自然地理學研究中的應用。
參考文獻:
篇5
從已接觸到的中外財務看,西方財務理論研究主要集中在“操作性”財務領域,尤其是股份公司在市場的財務運作問題(湯谷良,1997)。比較而言,國內財務理論研究要豐富得多,諸如財務的基本概念、公司內部的財務運作機制和財務控制等,改革開放以來,這些一直是國內財務學研究中最活躍的領域之一。不過,財務理論的體系結構以及未來財務理論研究得方向,至今仍不甚明朗。諸如財務環境在財務理論體系中的地位、財務環境的具體結構及其對財務運作的具體、公司法人治理結構中的財務治理結構、財務治理權的有效配置、財務治理模式及其選擇、股權結構和文化等環境因素對財務治理模式的影響等問題,還很少研究。甚至于財務理論的重心究竟在哪里,我以為也需要重新把握。盡管財務學研究十分關注論問題,如財務決策的方法、財務控制的方法、財務評價的方法等,但從現實看,影響公司財務資源培育與配置效率的關鍵因素似乎并不是財務方法而是財務機制和財務戰略,尤其是財務治理權在公司內部的配置與運作。這些問題的存在,說明還需要對財務學的理論結構作進一步的探討。我的看法是,完整的公司財務學理論體系應當由財務環境理論、財務基礎理論、財務戰略理論和財務運作理論四個層次組成,其中財務運作理論又分為財務治理權配置理論和財務管理方法理論兩大部分。
1、財務環境理論。應該說,沒有任何一個財務學家否認過環境對財務理論與實務的影響,在中外財務文獻中,財務環境也都占有一定的篇幅。問題是,財務環境在財務理論體系中的地位、財務環境的具體構成及其對財務理論與實務的具體影響等問題,在研究上還不能說已經到位。時至今日,人們還是把環境視為財務理論界域以外的東西,還沒有把環境作為財務理論體系的內生性要素來看待。這樣做,將不能體現財務環境應有的理論地位,實踐中也帶來一些問題。從和現實看,財務環境對財務目標及根據邏輯導出的財務戰略、財務策略、財務機制和方法都有著全面的和直接的影響。從這個意義上說,應當把財務環境理論作為財務理論體系的內生性要素,甚至應作為財務理論體系的最高層次來理解。
其次,盡管人們已經對財務環境的構成內容進行過多種歸納,但“重硬環境輕軟環境、重環境輕文化環境、重股份制環境輕非股份制企業環境、重一般環境輕特殊環境、重一般描述輕具體”的現象仍然普遍存在。對于財務環境要素,我的看法應當用多維度的立體論方法歸納,概括為、經濟、文化、、、、技術、人口、歷史和地理十個維度,并按對財務的影響范圍、影響程度、影響方式和發生頻率等多種方法進行歸類分析。
最后,對財務環境的研究還應克服和消除存在的“環境與財務板塊結合”的狀態,從縱橫結合的“時空差異”上深入分析和把握各個維度的環境因素對財務理論、財務戰略、財務機制和財務方法的具體影響。國際間的財務行為總是存在差別的,而差別的形成基礎是環境差異。財務學的研究,必須能夠有效地把握國際財務差異及其形成機理,并側重從特殊的財務環境出發,研究適合這個特殊環境的財務理論與方法。只有按照這個思路和方法,才能構建對中國企業具有實際的和直接的指導意義的財務理論體系。
2、財務基礎理論。這是財務本體理論最基礎的部分,討論財務的具有“實質性”的問題。近年來這部分的研究較為活躍,已經出現了不少創新的成果。但是,財務基礎理論究竟由哪些內容或要素構成,學術界的觀點仍不盡一致。我的看法是,如果把財務理解為“一種有目的性的行為”,則財務理論的基礎部分就應當從特定的財務環境出發,研究這種行為的主體與范圍、本質與職能、動機與目的、前提與條件、原則與規則、方式與方法、過程與結果等行為要素。也就是說,財務基礎理論的構成內容應當包括財務主體(包括法人主體與人主體)、財務活動范圍、財務基礎性和基本假設、財務本質與職能、財務基本目標、財務一般過程或環節、財務基本原則、財務一般規則(包括制度性規則、技術性規則和道德性規則)、財務基本方法、財務效果評價十個部分。即使是“一般”或“基本”概念,也必須密切結合特定的財務環境,全盤照搬西方財務的做法是極不可取的。
3、財務戰略理論和財務治理權配置理論。這兩個都是全新的財務學研究領域,尤其是財務治理權配置理論。關于財務戰略,國內已有一些研究成果,有代表性的是陸正飛教授的《企業發展的財務戰略》和劉志遠教授的《企業財務戰略》,他們在這一全新的領域進行了開拓性的、極富創新與成效的探索。至于財務治理權的配置,目前還難以發現專門的、較為具體的研究文獻。對于公司財務治理權,我的看法它是公司法人財產權的核心,人們常說的法人財產權,其主要內容就是法人財務治理權,包括財務決策權、財務執行權和財務監控權,《公司法》的規定就是較好的體現。財務治理結構是公司法人治理結構的重要部分,財務治理權配置又是財務管理體制和財務運行機制的核心內容,從目前情況看,配置的合理與否還是影響財務資源配置效率的關鍵性因素。如此重要的問題,至今卻未能引起理論界的重視,不能不說是財務學研究的一大缺憾。圍繞財務治理權的配置,需要研究的問題很多,比如財務治理權的內容與結構、財務治理機構的設置與運作、財務治理權的配置范圍與層次、配置模式與結構、運作機制與方式、企業集團財務治理權配置的特殊性、財務治理權配置模式的國際比較、文化差異與財務治理模式的選擇、政治制度對公司財務治理模式的影響、股權結構等經濟因素差異與財務治理模式選擇等,這些問題甚至可以作為財務學的一個分支學科專門研究。我期望這個最具現實意義、也最能體現國別特色的研究,能夠得到應有的重視。
二、財務基礎理論的若干基本要素
1、關于財務本質。財務本質理論的討論由來已久,主要有貨幣收支活動論、貨幣關系論、分配關系論、價值運動論、資金活動論、現金流轉論、本金投入和收益論、財權論、資本要素配置論等幾種觀點,它們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財務的某些特性,也推進了財務理論的建設和發展。不過,這些觀點是難以將財務學與學和政治經濟學相區別的。比如貨幣關系或分配關系,原本就屬于政治經濟學所研究的生產關系的范疇。而資金運動或價值運動,會計學上則一直把它作為會計的對象來看待。在把握財務的本質與職能(本質的具體化)問題時,傳統的靜態分析法和就財務論財務的狹隘主義觀點必須調整,而郭道揚教授(1998)在分析會計本質與職能時所采用的動態分析法和環境聯系法值得借鑒。實際上,財務的本質與會計的本質一樣都不是一成不變的,傳統計劃經濟體制下的財務解釋為“分配關系”尚可理解,而在現代市場經濟條件下,再將財務的本質與職能僅僅理解為某種關系或某種資金或現金的活動,就顯得有點過于狹隘了。現代財務作為公司管理系統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其最本質的職能就是有效培育與配置財務資源。處理分配關系、或組織現金流轉、或安排資金或資本、或財權合理配置等,不過是“有效培育與配置財務資源”系統的一個側面或一個組成部分。這里所說的財務資源,在現代社會和現代企業中,應當既包括“硬財務資源”如資金和自然資源等,也包括“軟財務資源”如市場資源、人力資源、知識產權和組織管理資源等。所謂財務,其實質就是通過合理的財務制度安排、財務戰略的設計和財務策略的運作,有效地培育和配置財務硬資源和財務軟資源,以求利益相關者的利益最大化和協調化,維持理財主體的可持續發展。
2、關于財務假設。這方面的研究成果已有一些,諸如財務主體、貨幣時間價值等幾乎一致被作為財務基本假設來看待。在科學研究和學科建設領域,假設的存在具有普遍性,任何一門學科都有與之相適應的假設體系。然而問題是,財務學假設的客觀基礎是什么?有無必要將財務學假設作為一個體系來看待并進行層次劃分?財務主體、貨幣時間、價值等假設是否就是財務學的基礎性假設?我的看法:(1)任何假設的客觀基礎都是環境不確定性。比如會計上的持續經營假設,就是源于會計主體的生存壽命的不確定性。(2)不確定的財務環境因素是一個體系,有些財務環境因素如財務資源是否稀缺、理財人的行為動機和行為方式等,對財務行為和財務學體系的構建具有全局性和重大性影響;而有些財務環境如產品壽命周期、物價變動、稅率調整等,只對財務行為具有局部性的影響。據此,可以把財務學的假設體系分為基礎性假設、基本假設和技術性假定三個層次。(3)財務學的基礎性假設對財務行為具有全局性影響,構成財務學的基礎性理論,主要包括財務資源稀缺性假設、理性理財人假設、理財者為經濟人假設、理財信息完備性和對稱性假設、財務利益最大化假設等。(4)財務學的基本假設對財務行為具有重大性和直接性的影響,構成財務學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主要包括財務主體、貨幣時間價值、現金流轉、風險與報酬對等假設等。(5)財務學的技術性假定對具體的財務行為具有局部性和直接性的影響,構成財務學的操作方法論部分。如在投資決策中,不考慮通貨膨脹或緊縮時的幣值不變假設,或考慮通貨膨脹或緊縮時的幣值有規則變動假設等。財務學的技術性假定是多種多樣的,可以說,每一種財務方法都有一個或幾個假定前提。
3、關于財務目標。這是財務學領域中研究較為熱烈的一個問題,王化成教授(1998)曾歸納有14種觀點,目前較為流行的是股東財富最大化的觀點和企業價值最大化的觀點。關于股東財富最大化,我的看法將其作為現代財務的目標是不合適的(李心合,2000)。實證研究也證明了股東財富最大化的目標假設具有不合理性。英國學者帕克(RPike)等人對英國公司的目標定位情況進行的一項調查表明,管理人員對企業盈利能力比對創造財富更有興趣,股東財富最大化的目標僅排在第4位,而且只有不到18%的被調查者認為它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目標。許多美國企業的調查研究也支持這一發現(劉志遠,1999)。
至于企業價值最大化的目標假說,理論上還不能說是比較成熟的。主要問題有兩個:一是企業價值的含義模糊,與利潤和股東財富的關系尚未理清。西方經濟學自誕生以來就一直認為企業的價值在于追求利潤的最大化,因此,作為出資人的股東最關心的是企業的利潤及產生利潤的載體———企業的資產和凈資產。然而,信息技術和知識經濟的發展,使得像微軟公司這類的企業的市場價值與其利潤或凈資產嚴重背離。于是,人們便思考用股票市值來解釋企業價值,并將企業價值等同于股東財富。美國麥肯錫公司的湯姆科普蘭、蒂姆科勒和杰克默林三位學者在《價值評估———公司價值的衡量和管理》一書中,還將企業價值解釋為“產生現金流量和基于現金流量的投資回報能力”,并認為這就是全新的價值觀念。二是企業價值難于計量。在所接觸到的文獻資料中,人們已經提出的企業價值的計量方法有每股收益法、股票市價法、凈資產收益率法、經濟利潤法(公司價值現值=投資資本+相當于每年創造價值的溢價即預計經濟利潤)和未來現金流量折現法等多種,尤以股票市價法和現金流量折現法最為流行。股票市價法只能在上市公司使用,并且最好是該公司的股票市價與其價值高度相關,而這樣的公司,不說在中國,就是在市場經濟發達的西方國家,為數也是不多的。至于未來現金流量的折現,用這個具有高度不確定性的數值來計量公司的價值,其可靠性是很難保證的。
關于現代企業的財務目標,我的看法是有效增加值最大化和利益分配協調化。增加值是對企業創造的新財富的價值衡量,增加值的多少體現企業為社會創造的新財富的實際水平;同時它也是企業股東、債權人、經營者、政府、員工等利益相關者的利益源泉,用增加值作為財務的目標,能夠兼容所有利益相關者的利益需求。對單個企業而言,增值有有效增值與無效增值之分,區分的標志就是增值能否給企業實際帶來經濟利益的流入,因為增值的實質就是未來經濟利益的流入。無效增值的形成原因是信用風險和會計上的權責發生制。有效的增值需要按照經濟的和社會的規則在各利益相關者之間進行分配,基于利益相關者各自對自身財務利益最大化的追求,企業管理當局還必須把有效地協調利益關系作為其理財目標的重要組成部分。
4關于財務基本原則。學術界的看法不盡相同,可以羅列出至少十幾種觀點,有三原則、四原則、五原則、六原則的歸納,更有上的千差萬別。從知識和可持續財務的角度出發,本文提出的財務基本原則是:資本保全原則;硬財務資源適度耗費與有效利用原則;積極培育軟資源原則;利益相關者配置與共同治理原則;公平分配與利益協調原則;人本財務與物本財務相結合原則;權責利效相結合原則。這些原則強調了對稀缺硬資源的有效利用和對軟資源的有效培育,突出了利益相關者共同參與的財務治理和財務利益的分配以及利益分配中的公平性,體現了與人們倡導的可持續發展戰略相適應的可持續發展財務的基本特征與要求,所以稱為基本原則。
三、財務治理權配置的幾個
1、財務治理權的配置層次。1994年,湯谷良教授提出了三個層次的財權配置觀點,即除監事會行使財務監控權外,股東大會、董事會、總經理、財務經理共同分享企業全部財權。1997年,湯教授又明確提出財務三層次論(所有者財務、經營者財務和財務經理財務),并認為經營者財務處于財務管理的核心地位。這個觀點的創新意義及對國內財務學的積極是有目共睹的,問題是,還有無必要與可能進一步發展。我的看法是,至少有兩個問題還需要進一步探討:
一是處在第一層次上的是否只有出資人或所有者。財權的基礎是產權,產權制度安排決定財務治理權的配置。從上看,以小規模為主要業態的古典企業是體現“財務資本至上”邏輯的“財務資本所有者擁有企業產權制”或“業主產權制”,相應的財務治理結構為“一元主體(業主)治理結構”,即業主擁有絕對的財務治理權。公司制的出現以及“經理革命”使公司財務資本“所有權與經營權分離”,相應的財務治理權配置模式也演化為“二元主體(所有者與經營者)共同治理結構”,所有者與經營者共同分割公司的主要財務治理權。公司的產權歸誰的理論,直到20世紀80年代以前,經濟學家們還一直維護“(財務)資本雇傭勞動”的邏輯,維護“業主產權論”的觀點。但是80年代以后,業主產權論的邏輯開始受到經濟學家們越來越多的懷疑,體現“財務資本與人力資本并重”邏輯的“財務資本所有者與人力資本所有者合作產權論”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最值得一提的是“利益相關者共同產權論”,該理論把企業視為利益相關者締結的一組合約,每個利益相關者都對“企業剩余”作出貢獻并享有剩余索取權。因此,經理們要為企業的利益相關者而不僅是股東的利益服務。從現實來看,政府、投資者、債權人、經營者、員工乃至公眾,這些利益相關者均對企業有財務利益要求,也均對企業有財務權利。這就是說,處在財務治理權配置第一層次的,應當不僅僅是企業外部的股東,還有企業外部的其他利益相關者。換句話說,外部利益相關者是公司理財的第一層次。
二是員工是否構成一個獨立的理財層次。外部的利益相關者、內部的經營者和財務經理,他們都是企業財務治理權的分享主體,也是企業財務利益的分享主體,那么員工呢?從理論上說,員工是企業直接的利益相關者,在“從業員主權理論”下還是最重要的利益相關者,當然應參與企業的財務治理。我們一貫提倡的民主理財,也是把員工作為企業內部的一個獨立的理財層次來看待。這樣說來,企業財務治理的層次,實際上就是四個層次,即外部利益相關者、經營者、財務經理和員工。不同的人參與財務治理的程度和方式也是不同的,這正是我們結合國情需要認真研究的。
2、財務治理權的配置模式。面向知識經濟、可持續發展的現代財務治理模式的基本特征和框架可歸納為4個方面:利益相關者共同參與財務治理;人力資本最大者擁有最重要的財務治理權;財務相機治理;知識和信息專家參與財務治理(李心合,2000)。這4個方面是現代財務治理模式的一般特征,其具體結構和表現形態因時因地而異。研究我國企業財務治理模式,必須廣泛、深入地聯系我國特殊的經濟、和文化基礎。
3、財務治理權的配置結構。財務治理權的配置,應以權利性質、公司類型、法人治理結構、管理人員素質、環境影響和配置效果等因素為基礎。在“一長(董事長)四會制(股東會、董事會、監事會和經理會)”的公司,財務決策權配置的一般情形是:財務戰略決策權歸屬股東會和董事會,財務日常決策權被授予經理會。不過,財務決策權的安排也具有明顯的相對性和環境適應性。其次,財務決策權的配置還具有動態調整性,財務相機治理機制所揭示的就是這個道理。一般的理解,相機治理是指:內部人或經營者主導財務治理權的條件是公司財務生存能力,當公司償債出現困難時,銀行就會出面干預公司財務與經營。財務決策權在公司內部人與銀行之間的變換與轉移,是現代企業治理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
相對于財務決策權,財務監控權的配置要分散得多。主要有四大分享主體體系:一是財務監控權的市場分享體系,主要是通過市場來實現的;二是財務監控權的政府分享體系,包括財政機關、稅務機關、審計機關和證券監管部門等;三是財務監控權的出資人分享體系,包括投資者和債權人兩大類;四是財務監控權的內部人分享體系,這個體系又可以分為縱向財務監控體系和橫向財務監控體系兩個分支體系??v向監控體系是在公司內部的各層級之間,享有監控權的上級組織或個人對下級組織或個人的監控;橫向監控體系是在地位平行的組織或個人之間展開的。公司內部的財務牽制制度應按縱橫結合的立體方式設計方能奏效。
主要:
[1]湯谷良經營者財務論[J]會計研究,1997,(5)
[2]謝志華論市場經濟條件下財務微觀性[J]會計研究,1993,(6)
[3]辜位清“價值評估—公司價值的衡量和管理”評介[J]管理世界,2000,(3)
[4]王化成再論財務管理目標[J]財務與會計,1999,(3)
[5]李心合知識經濟與財務創新[J]會計研究,2000,(10)
[6]李心合利益相關者產權與利益相關者財務[J]財會通訊,1999,(10)
篇6
一、“天人合德”研究縱覽
雖然國內以“天人合德”為題的文章和專著在1995年才開始出現,但近世對其進行的系統研究應該肇始于上世紀30年代,至今約有百年的歷史。根據學者對該問題研究的深度與廣度進行劃分和整理,大致應該經歷四個發展階段。
1.“天人合德”研究的發軔萌芽期(20世紀初的50年間)
這一時期,“天人合德”研究是以“天人合一”研究為背景的。20世紀初,中國哲學面臨著巨大的變革,學者們在近代西學的影響下審視著中國哲學的思想觀念,其中代表人物嚴復利用自然科學的進化論考察“天人之辨”①,傳統儒家所論證道德本原、心性修養等問題受到沖擊。1920年代始,面對工業文明的現代性對中國人道德的影響,新儒家力圖在中國恢復“天人合德”的永恒價值,并以此為基礎吸納、融合、會通西學重新建立并闡釋儒家的人文主義。經由梁漱溟、熊十力、馮友蘭、牟宗三等人的努力實現了道德本體論與道德形而上學問題的研究。馮友蘭先生在《中國哲學史》和《新原人》中均闡明“天人合一”
就是人與宇宙的和諧為一,從根本上而言是一種人生境界的求索問題。與此同時,張岱年先生也在《中國哲學大綱》中指出,天人合一是人生的最高理想,進一步闡發了儒家“天人合一”的人文主義內涵。金岳霖先生在其英文論文“Chinese Philosophy”,in Social Sciences in China中進一步指出“天人合一”的命題是中國哲學的主要特征。成為對自以來所產生的道德變遷的有力回應,也為后世學者進一步關注“天人合德”問題做好了理論準備。
2.“天人合德”研究的獨立形成期(20世紀70、80年代)。
20世紀60年代,以劉節②先生為代表闡述了人與自然的關系是“天人合一”的實質,引起了吳宏福、李錦全等學者的批駁,認為“天人合一”問題在中國傳統思想中是一個極為復雜的問題,將其簡單的理解為是人與自然的關系是一種錯誤。此后的30年間,學者們為了解決“天人合一”的實質問題,而將研究視角置于“天人合德”之上,開創了“天人合德”研究的獨立形成期,但依然沒有出現專門性成果。張岱年③在馮友蘭的基礎上認為天人合一是多維度的,而“天人合德”則是與中國文化氣質最契合的。可以說,這個時期,學者們已經關注了“天人合德”的特質,問題在于對“天人合德”的研究依然依附于“天人合一”,并沒有特別凸顯其人學意蘊。然而,這個時期的研究卻在不斷拓展,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首先,學者們已經形成了關于“天人合一”研究的多重視角,包括文化心理(李澤厚為代表)、社政治倫理(黃開國為代表)、歷史學(江淳為代表)等。另外,對中國傳統歷史發展階段和代表人物的“天人”思想進行研究也是這一時期的主要研究方式,其中多為先秦儒道和董仲舒的天人合一思想研究,代表人物有葛榮晉、張立文、馮禹、李宗桂等人。
3.“天人合德”研究的全面發展期(20世紀90年代)。
20世紀90年代后,“天人合德”問題研究進一步深化,學者們逐漸突破在“天人關系”“天人合一”的視閾中研究“天人合德”,這一討論源自于錢穆先生在《中國文化對人類未來可有的貢獻》中的思考,激起了學界對“天人合一”實質的探討,從而突顯出“天人合一”的道德化、政治化、倫理化面向即“天人合德”。此后,研究目標逐漸明確,哲學、倫理學研究視域也漸趨集中,“天人合德”作為儒家倫理道德文化的重要內容已取得共識,并在80年代初我國哲學界開始的主體性問題討論的基礎上得到進一步拓展。張世英的《天人之際――中西哲學的困惑與選擇》(1995),陳江風的《天人合一:觀念與華夏文化傳統》(1996),任繼愈的《天人之際》(1998),朱立元的《天人合一:中華審美文化之魂》(1998)等著作相繼問世,其中都對“天人合德”思想進行了專題性研究。肇始于葛榮晉的文章《儒家“天人合德”觀念與現代生態倫理學》(1995),大量以“天人合德”為題的文章相繼出現,并對其起源、歷史演變、實質、內容以及文化地位和現實意義都展開了討論。這一時期關于“天人合德”研究的主要特征在于學者們逐漸在中西哲學比較的視閾內或借助現當代西方哲學的研究方法進行研究,代表人物有李存山、張志偉、任劍濤等人??梢哉f,20世紀90年代以來,國內學人對“天人合德”的研究無論從問題意識、研究角度、理論深度以及方法運用上都進一步深化,“天人合德”思想進入了全面發展期,10年來共發表關于“天人合德”研究的文章1406篇。應和這個時期的發展特點,產生了《傳統文化與現代化》和《中國文化》兩個專門性期刊,學者們以此為陣地各抒己見,進一步推動了“天人合德”研究的發展。
4.“天人合德”研究的深化應用期(2000年至今)。這一時期學者們繼續探究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產生的有關“天人合德”問題。對起源問題(周桂鈿、湯一介、楊國榮),歷史演變問題(張立文、陳來、章啟群),實質內容問題(宋志明、洪修平、趙馥潔、王文東),歷史地位問題(季羨林、薛富興、高書文、張懷承)的研究都進一步深入。學者們愈加重視“天人合德”思想的現實應用,面對當代中國社會轉型期的突出問題進一步挖掘傳統“天人合德”思想的現實意義。許啟賢、林俊義、胡偉希、劉學智、邵秦、方克立、肖巍、劉立夫、王新建、喬清舉、李宗桂等都集中探討“天人合德”對生態環境的意義;周桂鈿④則以“天人合德”為中心探討當代社會的價值觀建設問題。研究成果日益增多,并不斷深入,湖南師范大學張懷承教授關注“天人合德”的內在機理,徐春根(2007)的《論“天人合一”思想的內在邏輯前景》和苗潤田(2010)的《本然、實然與應然――儒家“天人合一”論的內在理路》也是這部分研究的代表作。與此同時,“天人合德”問題也受到了西方漢學家的廣泛關注,杜維明、安樂哲、余紀元、孟旦、羅哲海、鮑吾剛、葛瑞漢、本杰明?史華慈、阿爾伯特?史懷哲展開的激烈討論與國內學者的探討相呼應,“天人合德”思想研究不斷深入,成為研究中國思想及文化的重要課題。
二、“天人合德”研究橫向展現
綜觀國內學者對“天人合德”思想的研究,已走過百年的歷史,研究成果蔚為大觀,具體分析,應包括如下幾個方面。
1.“天人合德”的實質及理論內容研究
“天人合德”的實質就是對“天人合德”從根本上解決什么問題的思考,對此學界主要存在兩個研究視角。其一,對“天人合德”作中國哲學視角的界定,張世英⑤、李存山⑥、蒙培元⑦、楊國榮⑧分別從主客合一、人與自然合一、天命與主體自由合一三個方面闡述“天人合德”的實質;宋志明⑨、苗潤田⑩、沈銘賢B11、惠吉興B12、楊國榮B13觀點比較一致,均認為“天人合德”意味著人的實現與超越;洪修平B14則更明確地指出:“天人合德”的研究就是中國傳統人學研究。其二,從中國倫理道德文化的視角界定“天人合德”的實質。如牟宗三、徐復觀、唐君毅、張岱年進一步闡明“天人合德”符合中國倫理道德文化的人學特質;楊維中B15、陳瑛B16、張懷承B17則在“天人合一”的基礎上,闡述“天人合德”作槁桌淼賴旅題的實質,均有效地回應了20世紀50年代到80年代學界對天人之學做出的西方哲學式的思考。對于理論內容,一般學者都在“天”“人”兩個范疇基礎上詮釋“天人合德”的內容,學界通常將“天”概括為“自然之天”與“多意義之天”B18 ,而“天人合德”之“天”作為德性之天,則爭議較少。對于“人”,有陳伯海的人之三種B19,林俊義的人之五義B20,季羨林B21、蔡仲德B22、蒲創國B23的人有凡圣之別。”1993年季羨林發表《天人合一新解》,用人與大自然的關系解釋天人關系,激起了學者們的廣泛討論,任繼愈、王正平、李慎一、錢遜、李存山、蔡仲德等人先后在《傳統文化與現代化》發文闡述“天人合德”是“天人合一”的重要方面。此后學者對“天人合德”內容的研究日益豐富。王文東B24 從“天”的視角闡述人的價值訴求,趙馥潔B25著重闡述《易傳》中的天之四德;柴文華B26從人類學的視角將其內容界定為“道德人類學”“自由人類學”“神學人類學”和“自然人類學”。學者們雖天德、人德分而論之,但卻以此來呈現“天人合德”內容的全貌。
2. “天人合德”的起源及發展階段研究
作為語詞的“天人合德”,其明確表述在《易傳》中,“大人者,與天地合其德”B27,對此學界未有爭論。而“天人合德”作為一種思想,其起源則觀點不一。張岱年從社會歷史發展進程出發認為“天人合德”思想產生于西周B28,這一觀點得到李澤厚、葛榮晉、陳來等人的廣泛認同。張世英B29、李慎之B30以理論的完整性為標準分別認為,“天人合德”思想起源于孟子和董仲舒。更有大部分學者從哲學、文化學意義上探討“天人合德”的起源,目前主要有以李澤厚為代表的文化心理起源論,以牟宗三為代表的哲學本體意義的起源論,以熊十力為代表的心性起源論,以當代學者劉緒義為代表的歷史生成起源論和楊建祥、楊國榮所主張的道德由天至人的道德義務起源論等?!疤烊撕系隆彼枷氲臍v史久遠,對這一問題的沉思從古至今從未間斷,蘊含在歷代哲學家提出的關于天人關系的思想當中。章啟群用思想史的邏輯推延“天人”如何“合德”,提出了“天人合德”由上古、殷商、西周至子思、孟子、宋明道學比較完整的進路。B31這一觀點得到學者認同、引用并推介。也有學者從哲學、倫理學的角度對“天人合德”進行劃分,最早應為現代新儒家學者方東美B32,將“天人合德”融入到中國思想發展的大脈絡中,從儒道佛三家思想中解釋宇宙論、本體論、倫理道德學說;此后,學者們沿用并發展這種學術研究思路,如苗潤田的天人關系三段論B33;張世英B34的主客關系三段論;陳來B35的宗教、人文、倫理三向度等。
3.“天人合德”的地位及現實意義研究
早期“天人合德”的地位研究比較籠統,章太炎認為其僅是人類對天人關系的一種思考;張岱年提出疑義,主張對傳統“天人合德”思想進行科學分析。20世紀90年代,關于“天人合德”歷史地位和現實意義的研究大幅度展開。任吾心指出個人同社會道德,現實政治與政治理想的關系是正確解釋天人學說,理解天人關系的根本。B36之后,諸多學者如沈銘賢B37、薛富興B38、陳瑛B39、張懷承B40、高書文B41進一步拓展并認同“天人合德”在中國哲學與中國倫理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但也有學者如張立文B42、程宜山B43、張世英B44不主張過分抬高“天人合德”的地位,堅持在“天人關系”的整體以及在人類思想發展的大視野中對“天人合德”進行分析和評價。對“天人合德”現代意義的探討主要表現為“天人合德”對倫理道德世界構建的意義和對自然生態的作用兩個方面。李澤厚重視“天人合德”的道德形上意義;宋志明重視其價值理性。學者們將“天人合德”作為一個系統的整體,認為其價值和意義應該是周全的。“天人合德”也被應用到醫學、文學、文化學、美學、倫理學等不同的學科領域。其中,現代價值凸顯在生態倫理學中,徐春根B45、葛晨虹B46都盡力考察“天人合德”思想的現代生態學意義。但亦有學者方克立、肖巍、劉立夫、劉學智對此持反對意見,認為“天人合德”有著更為恒久的人文意義,雙方產生分歧的關鍵還在于對“天人合德”本質的認識不同。
三、“天人合德”研究的特征及未來走向
以上所述,乃百年來中國學者對“天人合德”所作研究的主要成果和基本觀點,基于幾代學人的努力,規模可見一斑,也足可證明“天人合德”在中國哲學和中國文化研究中的重要地位,綜合考察,一個世紀以來關于“天人合德”的研究具有如下特點。
1.“天人合德”研究具有復雜性,在很多問題上都莫衷一是。
從20世紀初,嚴復的人類社會天演論激起的新儒家對傳統人文主義與心性學說的維護;20世紀60年代在天人關系的自然性基礎上產生的“天人合德”的倫理道德意義的討論;及至20世紀90年代關于“天人合德”內容的詮釋、歷史階段、文化地位和現代價值的理解以及研究視域的選取和研究方法的選擇都一直爭論不休,并沒有形成確定一致的結論。長期以來,“天人合德”研究都未形成專門性的研究成果,隸屬于“天人關系”“天人合一”的研究中,厘清“天”“人”的內涵,在此基礎上確定天人關系的倫理維度,并將“天人合德”作為中國倫理文化的特質進行思考首先成為學者們必須面對的問題。對此問題的不同回答形成了“天人合德”研究的多維面向。
2.“天人合德”研究具有現實性,關注現實社會,關切現實生活。
“天人合德”是中國哲學的基本理論問題,具有重要的理論地位,探究其內涵和實質,不僅有助于呈現中華儒家道德文化的獨特創造、價值理念、鮮明特色,進一步深解中國文化尤其是中國哲學的精髓;更是關涉中國、乃至人類社會的重要問題,這也是相當一部分學者著力論述的內容。20世紀初,國人的思想極具動蕩,國門大開,西方思想和科學技術的涌入,促使人們重新理解和論證人以及人類社會,知識分子也在為重塑中國人的生活世界和精神空間曲枕而思,“天人合德”作為中國文化的根本面臨著去與留的掙扎;20世紀60年代,受西方宇宙自然觀的影響,“天人合一”被天人的自然關系片面化,“天人合德”的人文意義被遮蔽,所以在宇宙觀的大格局中論證“天人合德”的人學意義又成為學者們探索的主題;之后的40年中,伴隨著改革開放,中國人的思想世界全面開放,“天人合德”研究在理論上蓬勃發展,同時也是在當代社,人們對精神世界遭遇的問題所進行的應對和思考。進入21世紀,人類的倫理精神世界呈現出貧弱和匱乏狀態。人類文明進步的內涵由科技發展、經濟繁榮取代了倫理理想的確立和倫理生活的完善,由此,學者們致力于“天人合德”的生態學意義,發展出了人與世界的全面和諧發展的理念,“天人合德”再一次進入廣闊的研究空間當中,伴隨著國人思想從封閉逐漸走向開放,蘊含著學者們對現實社會的殫精竭慮,更是百年來“天人合德”研究不曾變異的主題。
3.“天人合德”研究有待深入,具有廣闊的研究空間。
時至今日,“天人合德”研究已成規模,但并未終結,依然有很多問題沒有解決,這也是“天人合德”研究的魅力所在。從宏觀而言,在中國有沒有哲學的討論下,“天人合德”問題如何定位?“天人合德”是否是哲學問題,如何回應近世以來中西學界對“中國有思想,但沒有哲學”的疑義?在中西文化融合的背景下我們如何完成“天人合德”的哲學研究?時下學者多受西方主客二分的思維模式影響,對“天”與“人”進行劃分式研究,而將其作為整體進行研究的成果較少。另外,“天人合德”既是歷史的存在,更是觀念的存在,具有過程性和生成性,目前學界研究大多呈現了“天人合德”作為思想觀念的歷史發展脈絡,但其作為一種文化因子如何貫徹于中國文化的發展歷程,如何對中國人的精神世界發生作用,其內在機理是什么?卻是一個日顯重要的問題??傊倌陙怼疤烊撕系隆毖芯慷嘣凇疤烊撕弦弧钡姆懂犞羞M行,對“天人合德”進行專門性研究占比較小;中國哲學視閾的研究較多,跨文化視角的反思較少;事實性的還原較多,動態性的過程式研究較少。
基于“天人合德”問題研究現狀的分析,可以對其研究走向做出如下預測:首先,“天人合德”將逐漸形成系統的哲學研究視域。黑格爾對儒家“道德哲學”的界定,引起了中國哲學合法性問題的百年之爭。“天人合德”問題是不是哲學問題暫且不論,但若使其面向世界,就必須擁有中西雙重的哲學思維模式,并形成系統的哲學研究視域。其次,“天人合德”研究將采取嶄新的研究范式?!爸袊軐W科學化的關鍵在于科學方法的運用”B47 ,21世紀初中國哲學界高度重視中國哲學研究的方法論,中國哲學“援西入中”,用西方哲學的研究方法(詮釋學、現象學、發生學等)來解釋和建構中國哲學,由此中國哲學可能面臨被“格式化”的危機,所以部分中國學者堅持“中”為主,“西”為賓。B48鑒于此,無論如何中國哲學都不能故步自封,必須適時改變,不斷尋找適應當前研究實際和中國哲學本身特點的研究方法。最后,“天人合德”研究將進一步實現文化共享。在中西文化交流與共融的背景下,“天人合德”研究應該將中西文化作為兩種有差異的資源,借鑒西方的經驗、理念和研究方法,呈現并發揚中華倫理道德文化,發揮中化文化對世界文明獨有的價值與意義。而今,我們已進入了文化研究的多元時代,對于“天人合德”,只有不斷革新,不斷創造,用新觀點去審視,新方法去塑造,這一問題才有生命力。
【 注 釋 】
①嚴復:《嚴復集》第4冊,中華書局1986年版。
②劉節:《中國思想史上的“天人關系”問題》,《學術研究》1962年第1期。
③B28張岱年:《中國哲學中“天人合一”思想的剖析》,《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5年第1期。
④B27周桂鈿:《釋“天人合一”――兼論傳統價值觀的現代意義及其現代轉換》,《山東社會科學》2002年第2期。
⑤B29B44張世英:《“天人合一”與“主客二分”》,《哲學研究》1991年第1期。
⑥李存山:《中國古代的天人觀與主客關系論》,《哲學研究》1998年第4期。
⑦蒙培元:《“天人合一論”對人類未來發展的意義》,《齊魯學刊》2000年第1期。
⑧楊國榮:《作為價值觀的天人之辨及其多維向度》,《上海社會科學院學術季刊》1993年第4期。
⑨宋志明:《中國哲學的基本問題》,《學習與探索》2009年第3期。
⑩B33苗潤田:《本然、實然與應然――儒家“天人合一”論的內在理路》,《孔子研究》2010年第1期。
B11B37沈銘賢:《從“天人感應”到“人天感應”》,《哲學研究》1997年第10期。
B12惠吉興:《思孟學派天人合一歸旨》,《東岳論叢》1988年第5期。
B13楊國榮:《意義的追尋――意義與人的存在》,《哲學動態》2009年第9期。
B14洪修平:《論儒學的人文精神及其現代意義》,《中國社會科學》2000年第6期。
篇7
1.中學地理教學中的地理思想方法類型基本確定
根據文獻分析,關于中學地理課程中地理思想與方法,主要有如下三種觀點。
第一種觀點,《地理教育國際》中指出,地理學科圍繞研究對象,逐漸形成了關于位置和分布、地方、人與環境的關系、空間相互作用、區域等核心概念的基本觀念和法則,[1]包括:
空間觀念。涵蓋區位論,區域差異,因地制宜等基本原理、觀點,蘊含著空間定位、空間相互作用與聯系、將世界組成不同區域加以認識、地理環境差異與因地制宜等思想方法。
系統綜合的觀念。涵蓋系統觀、全球觀等基本原理、觀點,蘊含地理環境整體性、人地關系等思想方法。
動態觀念。涵蓋不同時間尺度和空間尺度的發展變化觀,蘊含地理過程、時空關聯等思想方法。
可持續發展觀念。蘊含人地關系的思想方法,其中“人對地”的影響中包括環境觀、全球觀、資源觀、人口觀等一些觀點。
第二種觀點,在《中學地理素養教育》一書中,袁孝亭教授從地理學家的倡導和地理課程標準的要求,以及國際地理教育發展趨勢的角度分析,認為基礎地理教育階段包含的地理思想方法有:[2]基礎地理教育階段應把人地協調觀點、可持續發展觀點、空間觀點、因地制宜觀點作為地理觀點教育的重點;中學地理教學中科學方法教育的基本內容應主要包括地理觀察、地理實驗、地理調查、地理比較、地理分析與綜合、地理歸納與演繹等方法。
第三種觀點,《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標準(2011年版)》中提出“地理課程引導學生從地理的視角思考問題”?!暗乩硪暯恰奔磸牡乩韺W的角度看待問題和思考問題。[3]
(1)在義務教育地理課程中,與“地理視角”有關的知識主要包括人與環境相互影響的觀念、因地制宜的觀念、初步的環境倫理觀念、可持續發展觀念、全球化觀念等。
(2)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標準“過程與方法”目標強調地理事物“形成”、地理特征“歸納”、地理成因“分析”、地理規律“理解”的過程與方法,其中包含著豐富的地理方法,例如歸納地理特征,包括運用地圖發現地理特征、運用比較法概括地理特征等。
筆者認為以上三種觀點基本上概括了中學地理教學中的主要地理思想方法,只是需要概括得再全面些,重點突出人地協調觀、可持續發展觀等地理思想,特別強調地圖法、野外考察法等傳統地理方法,增添GIS、GPS、RS等新技術新方法,同時新的地理課程改革也特別關注地理信息技術對地理課程產生的深遠影響。
2.基于地理思想方法的教學研究初步展開
(1)理論研究
袁孝亭教授在《基于地理思想方法的地理課程與教學研究》一文中,指出真正意義上的地理課程與教學研究,應當是基于地理學科的、以地理思想方法為主要依據的研究。并從三個方面說明了如何基于地理思想方法進行地理課程與教學研究:首先是依據地理思想方法,提出具有基礎意義的地理課程與教學問題;其次是依據地理思想方法,探究地理課程與教學的基本教學策略;再次是提出給予地理思想方法開展地理課程與教學研究的“技術路線”。[4]筆者通過分析發現,基于地理思想方法的地理課程與教學研究還處于起步階段,需要進一步的深入研究。
(2)地理思想方法體現研究
洪婷從目標體系、地理教材、學習方式、形成性評價等方面論述了地理“過程與方法”目標的體現策略。[5]陳啟洪提出高中地理教學要體現地理學思想,并把地理學思想劃分為可持續發展觀、人地關系、綜合性、地域性、系統性等。[6]崔準依據地理學的基本思想,把中學地理教學內容歸納為七個板塊(定位問題、圖像問題、區域分析方法、物質運動和分布、整體性和差異性、區位論、人地關系論)。[7]龐艷輝深入系統地分析了人教版高中教材《地理1》的地理思想與方法,認為《地理1》中體現了四類12種地理思想和三類13種地理方法。[8]分析教材中地理思想方法的體現情況,是一個新的研究視角,需要研究者的不斷努力。
(3)基于地理思想方法的教學設計研究
張素娟認為“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可以從觀念性知識——原理性——事實性知識‘自上而下’梳理和解析教學內容,教學時再‘自下而上’幫助學生在事實和材料基礎上提煉觀念性認識,在具體知識和技能學習的基礎上幫助學生提升概括,構建學科觀念和學科思想方法”,并設計了基于地理思想方法的兩個案例:“高中地理必修模塊‘洋流’”“高中地理必修三人教版教材‘資源的跨區域調配——以我國的西氣東輸為例’”。[9]褚麗娟運用案例設計法,設計了地理科學方法培養的案例教學設計和地理觀點培養的案例教學設計。[10]基于地理思想方法的教學設計還處于起始階段,需要更多的人來參與。
(4)基于地理思想方法的教學模式研究
基于學科思想方法整合學科教學必須改變以往學科教學中“部分—部分—整體”的知識組建和建構方式,代之以“整體—部分—整體”的教學模式,首先是從整體上幫助學生感知和了解各冊教材的內容,并以其中蘊含的學科思想方法作為核心歸納和概括各冊教材內容的知識結構,然后以學科教材的單元為基本單位實施整體性教學。[11]徐寶芳教授在“地理雙動兩案”教學模式中,也強調對學生進行地理思想方法的教育,培養學生的地理思維。[12]“地理雙動兩案”教學模式在教學方法思想中,強調地理思維方法,突出了地理學科思想與方法;從學案和教案的內容和形式來看,無論兩案中的地圖,還是圖表、景觀等,都蘊含著豐富的地理思想方法。教學有模, 教無定模,至于哪種教學模式才能促進有效教學,需要廣大師生在實踐中繼續探索。
(5)地理思想方法的培養途徑研究
有關地理思維方面的文章較多,尤其以空間思維培養方面的最多。如袁孝亭主張在教學有關空間位置、空間分布等內容時,可利用空間形狀、空間大小、距離等空間要素發展其地理空間思維;[13]代澤斌強調在區域地理復習中,應通過區域[ ]地圖訓練、區域對比訓練培養學生的地理空間思維能力;[14]龔倩認為“地理空間思維是地理學科獨特的思維方式之一,這就要求地理教學應以建立地理空間概念為先導,明確地理空間思維的內涵、特征、組成及其影響因素,進而培養學生地理空間思維能力”[15]。筆者通過對文獻分析發現:關于如何培養學生的地理方法的文章較少,缺少系統介紹培養學生地理思想方法的文章。
二、中學地理教學中地理思想方法研究存在的主要問題
1.中學地理教學中地理思想方法的研究還處于起步階段
袁孝亭教授在《基于地理思想方法的地理課程與教學研究》一文中,指出非常有必要將地理思想方法作為地理教學理論研究對象的“基本單位”,并注重由地理思想方法推演開去,提出基于學科的重要研究課題,總結提煉有關地理課程與教學的策略、原理,以此構建地理教學的理論體系。[4]但是這僅僅是一個起點,如何總結梳理地理思想方法的內容;如何分析地理思想方法中所蘊含的地理教學原理;如何檢驗出地理教學原理的實際效果、運用策略等都需要進行深入的研究。
2.中學地理教學中地理思想方法研究意識和力量薄弱
受應試教育觀念的影響,大部分的中學地理教師仍然堅持知識本位的思想,注重知識與技能的培養,而對于其中所蘊含的地理思想方法卻很少顧及。雖然地理教師和學生已潛移默化的運用著某些地理方法,但自覺地將地理研究方法轉化為地理教學方法的意識還不強,有關地理學家思想與方法轉化為地理教學思想方法的文章還鳳毛麟角,僅發現高建軍所作《赫特納地理教育思想評介》一文。[16]通過文獻查閱發現,研究中學地理思想方法的文章還比較少。筆者通過中國知網,采用“模糊搜索”方式,搜索關鍵詞“地理思想方法”從1972~2012年的文章,僅發現20篇;而當通過中國知網,采用“精確搜索”方式,搜索關鍵詞“數學思想方法”從1972~2012年的文章,卻發現2265篇。這也從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地理思想方法研究力量的薄弱。
3.中學地理教學中地理思想方法研究比例失調
從研究力量來看,中學地理教學中地理思想方法研究主要集中在東北師范大學,而國內其他師范院校很少涉及這方面的研究。從中學教材中地理思想方法研究來看,只有龐艷輝系統研究了人教版高中《地理1》中的地理思想與方法[8],而《地理2》和《地理3》中的地理思想方法系統研究還處于空白狀態,顯示出一種重自然地理學思想與方法,輕人文地理學思想與方法的狀況。這與當代地理學中自然地理學與人文地理學融合的發展趨勢不符。從地理思想方法的內容研究來看,當前研究主要集中人地關系思想、空間觀念、可持續發展思想等方面,其他地理學思想方法較少涉及。如在搜集近五年的文獻中,有關地理計量思想方法的文章,僅發現了金光澤的《計量思想——高考地理試題所反映出的地學思維和方法》一文。[17]
4.中學地理教學中地理思想方法內容研究有待深化
關于中學地理課程中的地理思想,人們容易聯想到人地關系、因地制宜、空間觀念、可持續發展思想等;關于中學地理課程中的地理方法,人們也很容易想到地圖法、野外考察法、綜合分析法、歸納法、演繹法等。但是具體到某一地理思想具體包含那些內容,在教材中是如何體現的,往往不得而知;在解決某一地理問題時,是僅用一種地理方法,還是多種地理方法的綜合運用,都有待進一步探討。例如,蔣黎莉對人地關系思想進行了深入研究,并把人地關系的內容要點概括為客觀關系、動態關系、辯證關系和區域性關系,提出了人地關系思想在人教版高中地理教科書中的改進策略[18],這對于準確把握人地關系思想具有重要意義。龐艷輝系統分析了人教版高中《地理1》的地理思想與方法[8]。筆者認為需要進一步深入研究地理教材中地理思想方法,因為教材是“教”和“學”的主要工具,高質量的地理教材可以將地理思想方法巧妙地滲透其中。因此,要深入挖掘地理教材這方面的內容,以便更好地發揮地理教材的作用。
三、幾點建議
1.提高地理思想方法研究意識,構建基于地理思想方法的教學理論體系
構建基于地理思想方法的教學理論體系是地理教學的需要,把地理最精髓的、最本質的思想通過教師的理解和設計讓學生來感悟,是學生終身發展的需要。學生地理學科思想的形成,對于完善知識結構,形成符合地理學科特點的思維方法,解決地理問題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學科知識、學科能力、學科思想是學科體系的三個要素,而學科思想是一個學科的靈魂。[19]通過培養學科思想和方法,可以增強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地理新課標也非常重視學生地理思維方式和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這些能力的核心就是地理問題的發現與提出、地理問題的探究與解決,地理成果的表達與交流,而這正是地理研究方法的體現。地理思想方法教育可以滿足這些能力的培養。因此,需要開展地理思想方法的內容研究、教學過程研究和教學評價研究等工作。在研究的基礎上,逐步重視地理思想方法的教學作用,發揮地理學科應有的教育價值。
2.準確把握地理思想方法的內容,體現地理思想方法的教學價值
地理思想方法蘊含著豐富的內容,如何準確把握地理思想方法的內涵,注重地理思想方法對地理教學的啟示,對于形成學生的地理思維非常重要。因此應準確把握地理思想方法內容,加強地理思想方法理論方面的研究,在教學中致力于貫[ ]徹地理思想與方法。比如,地理學的基本思想方法之一,就是“根據其空間的差別性,根據空間劃分為大陸、地區、地方和地點來理解地表”。[20]學生學習了地理,應該對區域的尺度的大小有一種敏感性,懂得劃分不同的區域,是認識地球環境復雜性的一種方法,在教學中應當教會學生運用這種方法認識所學的地方。又如:關注地理事物和現象組成要素的分布、組合和它們之間的空間關系是一項重要的地理思想方法。[21]按照這一地理思想方法,在教學中,引導學生將地理事物和現象置于一定的空間范圍內,分析其中的地理要素的分布、組合及其普遍存在的空間關系,讓學生區分主導因素,進而把握區域的地理特征。這些都是地理思想方法在教學中的應用實例,準確把握地理思想方法的內容及其對地理教學的啟發,是探究地理課程與教學的基本策略。
篇8
思維方式是一個時代、一個民族文化最深層的精神結構和表現形式,它決定著人們觀察世界的方式和方法,決定著人們的社會實踐與思維活動。自2500年前以來,人類的文化存在著至今仍具有巨大影響的兩大流派。一個是源于古希臘的西方文化,一個是源于古代中國的東方文化,兩者凝集而成的、具有深刻差異的、居于主導地位的思維方式,被人們稱為西方思維和東方思維。教育教學作為人類的一項重要社會實踐,必然受思維方式的影響,比如同樣的啟發式教學,蘇格拉底用的是“邏輯辯論,揭示矛盾”,而孔子則是“叩其兩端,舉一反三”,因此,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思維方式必然會有不同的教育教學理論和教學模式。然而,就教育技術理論來說,從20世紀初,基于西方思維的教育技術理論在我國廣為傳播以來,雖然對我國教育技術理論的研究、應用和學科的發展起到了積極推動作用,但是,正如2003年5期《現代教育技術》卷首語中強調的那樣:“中國的現代教育技術理論有著如何從以跟蹤模仿為主向以自主創新為主轉變的問題。原始創新是發展中國教育技術理論的關鍵”。隨著全球化進程的發展,民族性與國際性會呈現融合的趨勢,但是全球化不等于“全球西化”,教育和教育技術理論與實踐不可能、也不應該完全西化。開展基于中國傳統思維、具有中國特色的教育技術理論的探索與實踐研究,實現本土化創新,不僅是我國教育技術理論與實踐進一步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是為世界貢獻具有自己民族特色的理論并與國外理論平等交流的應有之舉。
一 中國傳統思維及其基本特征
美國科學院第一位社會科學家院士尼斯貝特指導的一系列社會心理學實驗揭示出東、西方思維方式或思維過程在本質上存在著明顯的差異[1]。總體來看,西方思維是一種概念思維,其基本方法是“概念邏輯、理性還原”,而東方思維主體的中國傳統思維是一種“象思維”[2],也有的學者稱“意象思維”,其基本方法是“觀物取象、比類推衍”?!跋笏季S”本身有一套不同于邏輯分析思維的特定范疇體系,它所要把握的對象,不是從邏輯上下定義的各種概念,而是靠整體認知把握的各種層次的“象”。中國傳統文化中的“象”包含外在感知之象、內在感知之象,把握某種小宇宙整體內涵的氣象或意象,乃至本原之象或大宇宙整體之象等等無限豐富的層次。劉長林先生認為:“象”是自然狀態下運動的呈現,是天地萬物的自然整體層面,同樣具有本體存在的意義,有自身的規律?!跋笏季S”的顯著特點表現為“象的流動和轉化”和“象以盡意”,即“象”在同一層次和不同層次的運動,借助“象的流動與轉化”,以達到與大宇宙整體之象或“道”一體相通的“把握”。[2]
中國傳統思維具有整體和諧、有機生成、相反相成、求善執中的基本特征。“天人合一”和天地生相聯系的整體思維是中國傳統思維的鮮明特點。所謂“天人合一”,是指包括人類在內的天地萬物是一個和諧整體,人和自然界不是處在主客體的對立之中,而是處在完全統一的整體結構中,二者具有同構性,可以互相轉換,是一個雙向調節的系統。人和自然不僅是一個整體,而且是一個互相對應、不斷生成的有機整體,它以“生生之謂易”、“天地之大德日生”的有機論為其軸心,形成了一個有機生成的思維模式。道家認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暗馈笔鞘挛锏谋驹?,又是事物的法則,且處于自發的不斷演化運動之中。并通過“和”產生出比原來內容更豐富、更優良、更富于生命力的、為整體所具有的新屬性和新功能。與系統論的“整體大于部分之和”的整體觀相比,它主要著眼于質的差異并力主系統內外的和諧與協同,且突出生成,著重把整體看作是時間的流動,是生生不息愈益豐富多樣的歷史。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事物最基本、最本質的結構是“陰陽結構”,是陰陽的相互對立,相互統一、相互依存、相互滲透、相互包含、相互代替、相互轉換,是辯證的對立統一,即“一陰一陽謂之道”,把陰陽相摩看作是發展的內在動力。現在真實存在的可能會向其對立面轉化,全面理解事件的一種狀態要善于從該事件的對立面來把握,通過矛盾來了解萬事萬物之間的關系,來超越和同化對立面,或者相沖突但卻有啟發性的觀點。傳統思維主要是從主體自身出發,在經驗直觀的基礎上直接返回到主體自身。這種自我體驗反思,把知、情、意融合在一起,其中的主觀情感使傳統思維帶有濃厚的主體意向。它強調學問在個人與社會發展中的作用,其目標是得“道”而非發現真理,即所謂“察天地以觀人事”。它首先關注的是整體的價值,強調整體的和諧有序,追求的不是自由而是和諧――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的和諧,在承認雙方矛盾的前提下,著重探索矛盾雙方的平衡與適度,以調和對立,實現中道,達到“中和”的境界。
綜合起來看,中國傳統思維運用“觀物取象、比類推衍”基本方法,把天地人生放在一個關系網中,從整體上綜合考察其有機聯系,而非把整體分解為部分加以逐一分析研究;注重整體結構、功能,而非實體、元素;注重用辯證的方法去認識多樣性的和諧和對立面的統一;并從對立中把握統一,從統一中把握對立,求得整體的動態平衡,以和諧、統一為最終目標。一些西方著名的科學家與思想家發現,中國傳統思維這種的整體和諧觀、有機生成觀、相反相成觀和求善執中的價值觀與現代科學的新精神、新思想、新方法十分吻合,他們呼吁現代科學要積極從中國傳統科學思想中獲得營養和啟迪。而量子力學、相對論和復雜性科學的興起,對于長期沉醉于分析還原論西方思維的大多數西方人來說,更是思維方式上極大的挑戰,并導致了一定程度上的思維轉型,在近幾十年來,西方開始關注、借鑒東方思維特別是中國傳統思維,并有向東方思維融合的趨勢。[3][4][5]
二 基于傳統思維的教育技術研究不僅必要而且可行
當今中國也已經開始面臨如何走向世界的問題,教育技術、傳統文化都不例外。近幾十年來,我國教育技術(電化教育)雖然規范宏大,教學實驗也遍地開花,但國際影響卻很小,其理論研究在國際體系中處于“依附性”的層次,在國際學術交往中,我們存在著巨大“逆差”。其重要原因便是我們的研究在理論上一味模仿國外,實驗上缺乏本土思維與創新,如不及時糾正,不僅會影響研究與創新能力的提高,更會進一步扭曲中國教育技術研究的方式、結構與價值。西方思維的轉型與中國傳統思維的重新認識,為中國教育技術基礎理論研究與實踐的本土化創新提供了很好的契機。因此,探討中國傳統思維自身獨特的內涵,開展基于中國傳統思維的教育技術理論與實踐的研究,不僅有助于我們發現和剖析西方思維在教育思想、方法層次上的局限性,幫助我們從一個新的角度解答我國教育技術理論研究創新能力及其影響與發展規模嚴重不符的困惑,從而促進東西方思維互補與融合,為解析目前全球教育技術發展面臨的困境與挑戰、甚至為全球教育技術與教學設計發展與研究提供新的思想與途徑。
當前,基于系統思維的教育技術理論尤其是教學系統設計理論的發展與教學實踐也遇到了很大的困難[6][7][8]。并開始引入復雜性思維和非線性思維[9][10],并逐步形成復雜性系統思維,它雖然與中國傳統思維有許多相通之處[11],但其核心仍然是基于“概念邏輯”的還原主義的思維方法。雖然強調重視整體,但其基本看法仍然是“系統的性質和行為歸根到底是由各組成部分及其相互作用來決定的”,所以,它本質上依舊是從系統內部的實體上尋找原因,認為整體的原因在內部各組成部分,與機械還原論所不同的只是一個強調各組成部分及其非線性相互作用,但仍然是“部分決定整體”。而中國傳統思維在觀察對象時,并不是把觀察對象抽象為一種靜態對象或模型,而是把整體看成是一個處于無窮變化中的和發展著的整體,認為任何事物與周圍的事物都有多種走向的動態關系,例如,生我、克我、我生、我克、同類等,而且彼此之間組成一個天然的鏈條,誰也離不開誰,并且還與時空方位巧妙地融合為一體。如中醫的“辨證施治”強調人是一個同季節、地方、心情、歷史等因素有密切聯系的這么一個“天人合一”的整體,同一病癥,要因人因時因地因勢而異診斷結論與治病處方,而非力求有一“萬應靈丹”,來包治同一病癥。它既從人體內部找原因,又通過對與某一部分的病變密切相關的其他部分和環境因素等來調節、醫治。它既從部分和外部尋找原因和根據,同時強調“整體決定部分”,而“部分只是體現整體的場所”。因此,中國傳統思維的整體觀既是有機生成、又是辯證的。
在對待矛盾的問題上,中國傳統思維比西方思維站得更高。黑格爾的辯證法中,正題后面的是反題,這矛盾由合題來解決,其推理的最終目標是解決矛盾,在這個意義上來說仍有些“攻擊性”。中國的辯證法是通過矛盾來了解萬事萬物之間的關系,來超越和同化對立面,或者相沖突但卻有啟發性的觀點。尼斯貝特認為:中國的知識傳統中根本不存在A與非A的之間的對抗。以道家的精神或陰陽學說來看,A實際上也暗含了非A的情況,或者很快就會向非A轉化。[1]
美國物理學家F.卡普拉認為:“越深入到亞微觀世界,越會認識到近代物理學家是如何像東方神秘主義者一樣,終于把世界看成一個不可分割的、相互作用的、其組成部分是永遠運動著的一個體系,而觀察者本身也是這體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4]除近代物理學外,像后現代主義和建構主義理論,它們的許多基本原則和理念都與中國傳統思維與文化有很多相通之處。如建設性后現代主義者認為:人與世界、人與人的關系是內在的、本質的、生成性的;不應把人看作是一種完全獨立的與他物無涉的實體存在,而應看作是一種關系的存在,與傳統思維的整體生成觀是一致的。桑新民教授認為:建構主義不同于近代西方文化傳統中注重分析的思維方式,強調知識建構時的綜合性,主張打破學科之間的森嚴壁壘……;這些思想和理念對于中國人不僅不陌生,而且非常熟悉和親切,因為他們始終保留和貫穿在中華文明的傳統之中。[12]
因此,當西方教育技術工作者不斷從復雜性思維、后現代主義、建構主義尋求理論支持與指導時,我們為什么不能到我們的傳統文化與思維中尋找本土化創新的動力與源泉呢?正如桑新民教授指出的那樣:只有深入挖掘這種深藏在中國文化之根中的教育傳統,才能以更加開放和自信的心態,吸取和借鑒當代西方建構主義的精神財富,實現東西方文化與教育更平等的對話與交流,在21世紀全球文化與教育的創新中,發揮中華民族不可替代的價值和作用?。?2]
三 教育技術本土化創新的主要內容
1 “由技至道”的教育技術與教學設計
“由技至道”這一理念,源自《莊子•養生主》“庖丁解牛”典故中“臣之所好者道也,進乎技矣”。中國傳統文化中各種具體的操作途徑或方法被稱為“技”或“術”,而“道”則比較抽象,既作為萬物本原和規律,又蘊含著各種技術活動應恪守的目的、方向、步驟和過程。從莊子的描述來看,庖丁由“技”至“道”后,解起牛來,“以神遇而不以目視,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因其固然”而游刃有余;且“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經首之會”,無論是欣賞者還是體驗者都是一種藝術和美的享受,所以庖丁解完牛后“為之四顧,為之躊躇滿志”,沉醉在自己的勞動之中,獲得巨大的身心愉悅。可見,“道”雖源于“技”,但又超越了“技”,是“技”與“藝”、“技”與“美”、“技”與“理”的完美融合,它既要合乎技術操作者主觀目的,又要合乎技術工具、技術對象和技術操作者自然與社會本性,因而是實踐智慧的最高境界,這種智慧看似無形,卻始終隱含在人們的實踐活動中。要由“技”至“道”,既要掌握實踐各要素的自然與社會本性,又要掌握技術操作使用方法和行動規則,更要在實踐中不斷探索積累、直覺體悟,逐步趨近,將技術與人的身體、心智協調起來,逐漸同化為人體活動的一部分,達到技術操作者、技術工具和技術對象關系的和諧,以及技術操作者身體與心理活動的和諧,最終實現知行合一、物我兩忘的境界,使技術活動成為一種生命運動。
教育技術與教學設計的“技”主要是各種工具技術和以理論知識為中心的各種程序、規則和方法。受西方主流“技術至上”或“技術中心主義”的影響,當前的教育技術領域研究與實踐存在過度依賴現代技術而忽略個人教育技能提高、強調技術的科學性與工具性,忽略技術的人文性、甚至出現人的技術化、甚至“人為物役”的錯誤傾向。要改變這一傾向,教育技術必須由“技”走向“道”、歸于“道”。而要至“道”,不僅要掌握“技”,即各種具體的工具技術、設計程序與規則的操作途徑或運用方法,還需要發揮人的主動性、直覺與創造性,不斷地去嘗試、體驗、積累,也包括對錯誤與問題的體驗,更需要順應教師與學生的自然與社會本性,讓“教學煥發出生命的活力”,使教與學成為教師與學生“樂生”的要素,成為其生命的一部分?!坝杉贾恋馈钡慕虒W設計必須秉持“道法自然”的有機生成觀,技術、程序、規則的運用都必須順應教學系統中各要素的自然本性與社會本性,并隨著實際教學活動的展開而靈活運用,以技與藝、技與美、技與理的完美融合為教育技術的最高追求,它強調的是非決定論的、不可預測的創造性教學過程,而非預設的既定過程,教學設計的重點放在營造良好的學習環境與氛圍上,而不是各種人為設定目標的管理,教學過程與管理的最高境界是順其自然的“無為”而治。
2 隱性知識傳承與創新的新機制
隱性知識對知識創新及社會進步具有重要的、甚至可以說是本源性的作用。然而,對隱性知識的傳承,人們似乎還沒有找到像顯性知識傳承那樣有效的途徑與機制。由于隱性知識具有整體性、形象性、綜合性、創造性,而且具有知情意相互貫通的特點,概念邏輯思維的作用遠不及其對顯性知識那樣有效,一般都是認為必須通過直觀體驗才能獲得。然而,中國傳統思維擅長于運用意象性語言,用形象的方法來表達抽象的事物,如多用詩性的語言描述、寓意深長的寓言、故事等;它注重“意在言外”、“意出言表”和注重語言背后的“象”和“意”的表現方式,同時也注重實踐經驗,注重整體思考,因而借助直覺體悟,即通過知覺從總體上模糊而直接地把握認識對象的內在本質和規律等特點,實際上蘊含著解讀隱性知識獲得和傳播機制的重要線索。
正如前面所述,我國傳統“象思維”采取的是“觀物取象、類比推衍”的思維方法,它使用了不同于邏輯分析思維的范疇體系,它所要把握的對象也不是從邏輯上嚴格定義的各種概念,而是靠整體認知把握的各種層次的“象”,包括比較具體的天象、氣象、臟象、脈象、以及比較抽象的意象、道象等等。它采用以“象”說“象”的方式,即通過某個“象”與其相關的“象”之間的恰當比喻,表達人們對這個“象”的本質特征的體驗和理解。如老子所謂“上善若水”,《孫子兵法》中所謂“兵形象水”,《黃帝內經》中所謂“春脈如弦”之類,都是典型的“取象比類”,這種方法不僅有助于澄清思考者個人的認識,而且能將個人獲得的隱性知識傳遞給他人。如講“兵形象水”,其意在于表達“兵形”與水的某種共性(如善變、避高而趨下即避實而擊虛等),孫武通過取象比類,使孫武內心的體驗轉化為人們的共同體驗。王前認為運用象思維獲得隱性知識的過程大體可分為體驗積累、立象盡意、取象比類、得意忘象、由道至理等幾個階段,每個階段都蘊涵著不同形態的隱性知識,而且由具體到抽象、由表象到本質由局部到整體不斷深化[13]。王樹人先生認為:“象思維”作為人類把握對象世界的一種方式,有開拓新思路,擴展新視角,提出新問題的作用。不僅如此,象思維還是包括科學、藝術乃至所有創造或創新的根源。[14]因此,具有很重要的認識論價值和科學價值。
通過取象比類,可以調動與啟迪人的形象思維,幫助人們打開想象的翅膀,提高人們的直覺與頓悟能力,由此物推及彼物,觸類旁通,去認識和發現新的事物。無論是中國古代的科技活動,還是在近現代的自然科學領域,許多的技術發明創造、科學假說的提出以及重要的科學發現,很多是受到了這種思維的啟迪和幫助。因此,在開展教育教學活動時,對于隱性知識的教學,應主要訴諸“象思維”,培養其“象思維”的能力。特別是在嬰幼兒教育與人文教育領域,要大量運用詩性的形象語言描述、寓意深長的寓言、故事等對學生進行引導和啟發,使學生通過情景體驗、隱喻比類、移情想象、冥思頓悟等思維形式,實現“象”的流動和轉化,直接而快速地獲得整體感覺和總體把握,以達到對隱性知識的理解與把握,再通過把不同的對象加以比較,抓住其中的相似之處,通過由此及彼或由彼及此,溝通異類,由已知到未知,用具體形象表達抽象意義,借類達情,以義起情,使情物交融,生動形象,易于感悟,達到協同效,實現隱性知識的傳承與創新。
此外,受西方思維的影響,當前的教學系統設計過于強調評價的客觀性,尤其是短期目標的評價與反饋來調節教學過程,這種方法對簡單性、客觀性思維沒問題,但對復雜性、間接性思維而言,則過于簡單武斷。而中國傳統思維認為評價不在一時一事一理,要注重大時間尺度的整體考量,注重動態的發展與有意志的演化,注重評價及價值的權衡,強調評價的客觀性與主觀性結合,崇尚反思,尤其是在行為中反思;又如“以教為中心還是以學為中心”,傳統思維認為要“叩其兩端用其中”,其關系應是教學并重,教導結合,因時因地因事因人而異,否則過度強調任何一端都會導致“物極必反”、“過猶不及”;又如“競爭與合作”,由于競爭容易導致矛盾,所以,與西方思維的“害怕矛盾,總試圖消除矛盾,易走極端”不同,中國傳統思維從來不害怕矛盾,能接受并且超越矛盾,或者用矛盾來更好地了解事態的發展,它相信矛盾是不僅事物發展變化的原因更是事物發展變化的動力所在。
結束語
當前,東西方思維正出現相互借鑒、相互融合的趨勢,東方思維尤其是中國傳統思維越來越受到西方的重視,因此,教育技術理論與實踐的本土化創新,既要借鑒與引進國外理論,更要繼承與發揚光大自己傳統文化的核心思想和方法的精華,開展有民族特色的理論與實踐研究,只有這樣,中國的教育技術才能真正與世界平等交流、對話。
參考文獻
[1] 尼斯貝特著,李秀霞譯.思維的版圖[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6:1-5.
[2] 王樹人,喻柏林.論“象”與“象思維”[J].中國社會科學,1998,(4):38-48.
[3] 普里高津.從存在到演化[M],曾慶宏,譯.上海:上??萍汲霭嫔?1986:1-6.
[4] F•卡普拉,朱潤生譯.物理學之道――近代物理學與東方神秘主義[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153.
[5] 哈肯,協同學.大自然構成的奧秘[M],凌復華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1:1-8.
[6] 李芒.從系統論到關系論――論信息社會教學設計理論的新發展[J],電化教育研究,2001,(2):19-22.
[7] 楊開城.教學設計理論的新框架[J],中國電化教育,2001,(6):5-8.
[8] 張文蘭.F.對教學系統設計理論的思索與淺探[J].中國電化教育,2003,(5):13-16.
[9] You, Y. What can we learn from chaos theory? An alternative approach to instructional systems design[J].ETR& D, 1993,41(3):17-32.
[10] Jonassen D.H.Thinking Technology: Chaos in Instructional Design [J].Educational Technology,1990,30(2):32-34.
[11] 陳紅兵.試論中國傳統科學范式與復雜性科學的相應[J].學術論壇,2006,(7):18-21.
篇9
(一)哲學的胎動期
從德川時代末期開始,在明治近代化的過程中哲學受到各種潮流的影響。由福澤諭吉、西周等啟蒙知識分子組成的“明六社”的活動(功利主義的影響很大)、影響了自由民權運動的英國自由思想、法國的革命共和思想對哲學產生影響,此外,進化論哲學、德國的國家主義思想、德國觀念論、實用主義等相繼被介紹到日本,并產生影響。也逐漸發揮了作為社會思想、社會哲學的作用。、日俄戰爭使以天皇為政治權力中心的國家主義更為強化,經歷兩次戰爭的明治時代后半期,與一起,新康德派哲學也被介紹到日本。與此同時,這一時期以青年為中心展開了將人生意義與“哲學”思考相結合的動向,并與大正時期的教養主義、文化主義、民主主義的動向相結合。從明治末期到大正時期,大學學院派逐漸確立,關注的主要對象是康德。另一方面,在實踐的社會活動中,對馬克思的關注越來越大,在之后的一段時間里這兩股潮流一直沒有融合。
(二)大學哲學學院派的形成(明治后期———昭和、戰后)
以下考察在學院派與實踐性的社會哲學、社會思想分離過程中作為學問研究的哲學的狀況。首先在大正民主主義過程中出現了暫時的、開放的學術繁榮,并出現了尋找在學院派之外的活動場所進行哲學言論活動的思想家。土田杏村就是其中之一,本文所論的和辻哲郎也是以這種方式開始創作活動的。日本的代表人物西田幾多郎、和辻哲郎也一邊享受著這一時代的氛圍,一邊登上了學院派的舞臺。西田幾多郎很早就開始用獨特的日語文體進行思考。在任職于京都大學的西田教授的周圍,匯集了優秀的年輕人,誕生了被稱為京都學派的一群哲學家。在野時已經很有名的和辻哲郎也被西田發現,并被邀請到京都大學開設倫理學講座。西田以后接踵輩出的哲學研究者們被稱為京都學派。日本戰后很長一段時間,這種哲流都處于被批判而沒有被重新審視的狀態。也就是說,哲學被看作是推動了國家主義支配下戰爭的御用學問。直到上個世紀末,哲學終于擺脫了偏見重獲自由,開始從新的視角被研究。
(三)戰后的新研究
戰后,在美國占領下,以大學為首的高等教育機構脫離了政治相對獨立,哲學、思想領域也呈現出新的盛況。盡管依然受到德國哲學的很大影響,但是人們對20世紀50年代的法國存在主義、20世紀60年代的邏輯實證主義越來越關注,以往那種觀念式的、封閉的學院派開始變得開放起來。盡管如此,與現代相關涉的“日本的哲學”究竟是什么呢?可以說很長時間以來一直很難找到能夠正面回答這一問題的具有傾向性的看法。(四)最近的動向筆者認為最近的動向可以說是對新的“實踐性”哲學的要求。人們對應用哲學、應用倫理學的要求不斷提高,新的生命倫理學、環境倫理學的領域誕生。原本這也是與歐美動向連動的現象,初期也有近似于歐美翻版的東西。但是最近,在與日本的“現實”的關系中出現了新動向,即希望深入日常人們關系性的深部。這一動向作為對我們現實中遇到的各種狀況,或者源自新的日常關系性、日常用語的哲學的要求,影響著年輕人。哲學著作也開始用簡單易懂的日語寫作。以上簡單回顧了日本近代哲學史。最近新的實踐哲學的發展動向之一,是關注如何用哲學概念去理解現實的日常關系性,深入思考日語與哲學的關系,可以說這與本文的主題和辻哲郎的哲學、倫理學密切相關。
二、和辻哲郎的哲學
(一)和辻與西田
西田幾多郎(1870—1945)與和辻哲郎(1889—1960)是日本哲學研究潮流中的代表性人物。他們共同經歷了大正時期這一開放的時代,西田經歷戰爭,在戰爭結束前逝世,和辻在戰爭結束后逝世。對比兩者,西田幾多郎將研究主題定位在“自己與世界哲學”或者“宗教哲學”,具有“內向的哲學”的性質。與此相對,和辻哲郎將研究主題定位在“自他關系的倫理學”、“文化哲學”,具有“外向的倫理學”的性質。西田哲學,其“內向的哲學”有時被批判為唯我論。但是,西田意識到自己的思考是要克服唯我論。另一方面,和辻的研究,其出發點是立志于學院派之外的藝術、文學活動。最初以文化研究的形式開始。但同時,正因為是文化研究,所以其內容與學院派哲學大多視而不見、避而不談的近代哲學一直采取掩飾著廣泛的防守范圍相關。
(二)和辻的研究
和辻最初以尼采研究、克爾凱戈爾研究面世?,F在這些研究的預見性得到了認可。后來完成了《大和古寺巡禮》等隨感性的、文學性的著作。他的文筆活動受到西田幾多郎的注意,被邀請到京都大學開設倫理學講座。和辻從此開始了作為學院派學者的研究經歷。后來,和辻返回東京,成為東京大學“倫理學”講座的教授。在創作了評論家時代的《古寺巡禮》、作為京都大學博士論文提交的《原始佛教的實踐哲學》以后,完成了《原始基督教的文化史意義》、《孔子》、《風土》、《日本精神史研究》、《作為世間之學的倫理學》、《倫理學》(戰中到戰后)、《日本倫理思想史》、《鎖國》和《被埋沒的日本》等許多著作。和辻關注的內容涉及日本文化史、精神史、歐洲哲學、倫理學、佛教、基督教、儒教的源流等,內容豐富多彩。和辻哲郎的弟子、和辻研究第一人湯淺泰雄將和辻的研究分為以下三個時期③。
第一時期,大約30歲之前即學究生活以前的和辻。具有大正教養主義、人格主義傾向,而且具有很強的文學審美傾向、個人主義傾向。其著作內容關注的是古代日本文化、尼采、克爾凱戈爾。
第二時期, 30歲至40歲中期。留下了日本精神史、基督教、佛教、西方哲學等方面的著作。主要作品有《風土》與《作為世間之學的倫理學》。
第三時期,40歲以后即和辻倫理學體系形成的時期。主要作品有《倫理學》與《日本倫理思想史》等。這一時期正值日本戰敗,這兩部作品也反映了戰敗的經歷。作為國家主義的全體主義,和辻受到批判也正是這一時期。將和辻作為面向21世紀哲學的日本哲學的代表人物之一進行考察,也是將第三期的和辻及其周圍的問題作為研究對象。
(三)和辻對哲學倫理學的關注
人們普遍認為從第二期到第三期,以日本戰敗為契機,和辻的倫理學體系發生了很大變化。這一點將在后文論述,下面先介紹貫穿和辻思想的哲學問題意識。其一是日語這種語言、進而到貫穿著日語的日常性的人際關系之點;其二是對這種人際關系的關注;其三是再到對文化多元主義的傾向與關注。下面分別對這三點進行簡要論述。
1.日語這種語言。在《日語與哲學的問題》這篇論文中,和辻指出日語沒有性別、單復數差異,詞尾不因人稱不同而發生變化。與西方語言比較而言,日語的這些特性是適合日本人活動的語言形態,并非不適合于哲學思考。他最后總結說:“遠離日常語言的哲學絕不是幸福的哲學。百余年前的德國哲學家們從長期以來的拉丁語的桎梏中突然獲得了解放,由之同時使哲學成為朝氣蓬勃的鮮活事物。進行這種研究確實需要具有巨大力量的人士。于是,具有巨大力量的人士便應運而生。我們在這里發出期待的聲音。日語并非是不適合于哲學思考的語言,只不過對哲學思考而言,日語仍是處女。用日語思考的哲學家,快誕生吧?!?《日語與哲學的問題》,《續日本精神史》所收, 1929年完成,1935年修改)[1]551
2.對“世間”關系的關注。對日常語言的深入關注與和辻哲郎的倫理學構想密切相關。體現了和辻最初倫理學體系的《作為世間之學的倫理學》中非常鮮明地表現出他的問題意識。和辻將西方的個人主義作為反世間事實的虛構理論加以排斥。所謂“世間”不是指作為個人的人,原本是指人們居住的世界,應該讀作“じんかん”(jinnkan人間)。世界上每個人的形態,正是人—間,應該將“人與人之間”作為鮮活的關系來理解。無論是僅僅把個人的存在作為人的本質來理解,還是將淹沒個人的整體作為人的形態來理解都是不正確的。個人的—社會的二重性、辯證的二重性才是人之存在的真實。西方倫理學史也絕非將人作為孤立的個人主義性的存在。以上就是和辻闡釋的倫理學?!笆篱g是指‘世界’本身同時也是指存在于世界中的‘人’。因此‘世間’不僅指人也不僅指社會。‘世間’是將二者辯證的統一?!?《作為世間之學的倫理學》)[2]和辻的這一構想一直存在于構筑后來的浩瀚倫理學體系的《倫理學》中。具有辯證的二重性格的人的存在,最主要展現給我們的就是日常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和辻將信賴看作是人際關系中最基本的感情。信賴有各種表現,在和辻看來,在人的行為、交涉的根底通常有對他者的信賴。即使是在近代社會,人們無意識的日常行為中也存在著他人對自己沒有害意的信賴。雖然在現實中存在著背叛和虛偽,但作為缺少信賴的狀態,反而體現了信賴的根源性。人的“真實”表現為對待信賴的態度,這是人之存在的基本形態。
3.和辻的文化多元主義構想。第一期、第二期的和辻,集中精力著述以佛教、儒教、基督教或者希臘等文化源流為對象的著作。其中,關于應如何把握自古以來一邊吸收外來文化,一邊創作自己文化的日本這一文化個體的本質的問題橫在和辻面前。同時,他也曾力圖將這些源流思想作為人類共同遺產(人類的教師)來理解。在文化之價值多元性的根底,以及與之同時的多元的文化價值中,存在著普遍性的“人間”這一主題。將日本、中國、印度分為季風型風土、沙漠型風土、牧場型風土,在與人的風土的關系中理解自我的《風土》,正是將這種對文化多元性的關注寄于風土概念的著作之一。
三、戰后的和辻———從戰前開始的變化
(一)從戰前的和辻到戰后
日本戰后對和辻哲郎的評價多是批判的。戰前,戶坂潤也對和辻的解釋學方法進行了嚴厲批判。戰后的批判是專門針對和辻思想的第三期即倫理學的性質。和辻否定個人主義、提倡全體主義性的個人的滅私奉公,認為獻身道德才是日本的傳統。人們認為和辻的這種思想幫助了戰爭的施行而加以批判。實際上,和辻的思想本身從戰中到戰后也發生了明顯的變化。這集中體現在他對國家、人倫社會以及國際關系的理解方法等方面?!坝捎谔窖髴馉幍氖?近代日本的世界史地位不復存在?!盵3]日本戰敗對此前日本的自我理解以及和辻的日本印象都產生了決定性影響,戰敗也成為和辻思想的巨大轉折點。對于和辻的倫理學體系,筆者認為和辻的倫理學乍一看,其重點大多放在日常的解釋學。但當和辻的倫理學關注利益共同體、國家的時候,和辻的解釋學也發生了變化,帶有應稱為既成法解釋的特征。戰后和辻修改了倫理學,這也意味著他改變了戰前的觀點。我們從和辻對把重點放在國家人倫的公法方面這一現實形態的解釋的變化上,能夠看出和辻思想的發展。首先,我們來看和辻國家觀的變化。戰爭中和辻有如下論述:“國家的防衛不是指守護個人幸福免受外部威脅,而是指國家自身的防衛,因此是指對人倫組織的把捉,人倫之道的防衛。從這一點來看,國防不是手段,其本身具有人倫意義?!盵4]493和辻將國家看作人倫組織,給予其至高無上的人倫意義。這當然也影響了國際公法。把國家看作是人倫的最高形態,對于超越國家的存在,諸如國際聯盟等組織當然也就持否定態度?!叭祟愖鳛橐粋€整體自古至今都不存在。由人形成的整體沒有比國家更大的東西。即國家不具有在自己之上規定自己的如人性那樣的整體性?!盵4]500“國家的‘力量’集中于統治權。因而統治權不僅是立法而且是實現法的巨大力量,其根系被植入神圣性之中……因此性表現為國家整體性是有限的這一人之存在的終極的整體性?!盵4]476
(二)戰后和辻自身的變化
戰后的和辻修訂了戰爭中寫的《倫理學》,表明了自己對超越國家的國際組織的理解。和辻認為國際組織是以國家為前提、同時又保護國家的存在?!安痪R任何國家的世界國家、各國國民全體擔負的世界國家,作為這種國際組織的國家必須出現……為了世界上所有國民都能自主完成他們的人倫組織,必須給其以充分的自由與獨立。只要與這種人倫努力有關,各國國民就必須完全擁有已經形成的國民國家的……世界國家的……對各國民國家的統治也不容置喙……”[5]
(三)對日本思想傳統的關注及其變化
和辻對國際社會關注的變化同時也是他對日本歷史、思想傳統理解的變化。戰前的和辻肯定了武士對主君的“獻身道德”,否定商人的文化、思想、活動。因為“商人本性”(商人精神)是以追求私人利益為最高目標的?!独m日本精神史研究》中收錄的《現代日本與商人本性》很好地體現了戰前和辻的觀點。“商人精神在17、18世紀的日本形成了功利主義道德,到19世紀后半期作為商人本性遭人鄙視。認為應該鄙視商人本性的是經濟上處于商人支配下的武士階級的道義觀。對商人本性的鄙視一直持續到武士階級以后,而且商人本性這一概念本身也變成含有鄙視意義的詞語。從這一點來看,以自家福利為絕對目的的道德觀只在日本沒有得到認可?!?《現代日本與商人本性》,《續日本精神史研究》所收)[1]478“我們必須承認功利主義的個人主義是現代日本建設中的強勁動力……現代的危險也正在于這一點?!盵1]500和辻認為日本需要的是克服近代歐洲肯定欲望的思想。日俄戰爭作為防御西方各國侵入的戰爭,當時在國內遭到者的反對。和辻寫這部書的目的是指出“商人本性”與近代歐洲的“資本主義精神”具有相同性質,對其加以排斥。這種意義上的商人本性是指近代歐洲的個人主義,其背后是功利主義哲學。和辻認為與追求利己利益也不是無緣的。即“階級斗爭”只不過是將追求利己利益轉變成“共同的經濟利害關系”的形式。④但是,和辻在戰后的著作《日本倫理思想史》中卻對商人階級給以肯定的評價。“長期以來,商人階級已經成為文化的支配者。”[6]700“當倒幕目標終于明了化的時候,作為這一運動的旗手展示自我的是下層武士與上層庶民組成的革命團體。他們被認為是來自此前形成的知識分子階層中的能動的部分?!盵6]710可見,和辻開始認為支撐商人經濟活動的道德觀是必需的??梢哉f,戰前和辻批判商人本性,主張回歸共同社會的理想與人倫的自覺,結果也都意味著“道德觀”是必需的,因此并不是說戰后和辻才完全改變了觀點。事實上,戰前的和辻是對一味振興經濟、殖產興業,失去道義的近代日本的反省;戰后的和辻是強調近代日本的問題點,即批判迅速引進近代技術,卻沒有在真正意義上實現對近代精神的吸收?!罢绱撕蟀雮€世紀的歷史所證實的,這種迅速引進的過程中隱藏著各種偷工減料引起的危險弱點。最大一點就是急于引進近代技術,卻忽視了對與之平衡的近代精神的吸收。特別是沒有注意到作為國民國家,當機構發生變化時與之相適應的公共精神的培養以及社會道德的發展?!盵7]
(四)回歸文化哲學
戰后,正如最初那樣,和辻重新回歸到“文化哲學”這一原點,寫作了《鎖國》《日本倫理思想史》《被埋沒的日本》等“文化哲學”的一系列著作,批判了此前日本的封閉性與精神。例如,他在《被埋沒的日本》中這樣寫道:“(關于波茨坦宣言的承諾、制定憲法…)我們宣告不用‘武力威懾’、‘行使武力’作為解決國際紛爭的手段。這并不是因為我們已經不持有武力才這樣做。不持有武力自然無法將武力作為手段,因此沒有必要特別宣告。我們的宣言顯示了這一決心是為實現支配人際關系的崇高理想而做出的努力。將武力作為解決國際紛爭的手段違反了上述理想。紛爭最終不需要依靠武力,而需要依靠道理來解決。如果不堅持這一原理,就無法最終實現和平的國際關系。”(《我們的立場》《被埋沒的日本》所收)[8]和辻在戰后的上述反省,并沒有在戰后產生很大的社會影響。但是今天,當我們毫無偏見地探尋和辻哲郎的思想軌跡,毫無偏見地面對曾被認為幫助戰爭施行、戰后受到批判的西田哲學時,上述引文的意義也開始重新被大家認識。在全球化不斷發展的世界以及東亞的今天,雖說和辻的思想在戰前戰后有所變化,但他對異文化的一貫關注、潛在的文化多元主義視角以及將人際關系理解為“信賴”的倫理學都具有重大的意義。因此,對于和辻曾持有的、戰后修正了的國家觀、國際關系觀,筆者認為必須將和辻戰后的國家觀、國際關系論作為日本自我認識的形態之一,在21世紀發揮它的作用。可見,和辻的倫理學雖然在公法方面存在問題,但其精髓原本在于私法方面的哲學(誠實與信賴的倫理學)⑤。對于將對私法層面人的理想狀態的關注聯系到公法層面的關系的這種意圖與方法,雖然戰前和辻在研究內容上出現不少偏頗,但也有功績。繼承其意圖,重新進行哲學思考,應該是和辻給我們提示的課題吧。筆者認為應該在以下幾方面繼承和辻的思想。
第一,和辻提出的挖掘國民精神史的重要性很重要。探尋文化的底層,比反省歷史、反省自我更為深入。這告訴我們在全球化過程中,經歷對各文化獨立性的哲學反省之后,尊重他國文化的可能性。
篇10
一、中國地理學的開先河之作
1858年(咸豐三年),英國人慕維廉(W.Muirhead)所著《地理全志》由上海的江南制造總局出版。該書是中國最早的一部用中文所寫的地學文獻。慕維廉是英國傳教士,1846年來華,居住上海。他和洪仁軒有交往,曾到南京考察的政治、經濟、宗教。他的中文著述還有:《大英國志》、《天文地理》及《知識五門》?!兜乩砣尽酚伞皬V學會”發行,是適應維新運動而出版的科學著作。該書分上、下編,共十五卷,線裝木刻本。上編主要講地理,除總論外,分別論述亞西亞、歐羅巴、阿菲利加、亞墨利加、大洋群島等五個地域,“分文、質、政三等”論述。下編主要講地質,標題是:地質論、地勢論、水論、氣論、光論、草本總論、生物總論、地文論、地史論〔1〕。 將世界地理的知識介紹給了中國。之后,上海還陸續出版了《繪地法要》(著者不詳,金楷理、王德均譯,1875年江南制造總局出版)、《測地繪圖》(富路瑪著,傅蘭雅、徐壽譯,1876年江南制造總局出版)、《測候叢談》(著者不詳,金楷理、華衡芳譯,1876年江南制造總局出版)《測繪海圖全法》(華爾敦著,傅蘭雅、趙元益譯,1901年江南制造總局出版)等介紹西方地理學方法技術的著作以及《八省沿海圖》、《平園地球圖》(兩圖均為江南制造總局出版,年代不詳)等地圖。
1901年,在上海南洋中學任教的張相文編寫了《初等地理教科書》(二冊,上海南洋公學印,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初版)和《中等本國地理教科書》(四冊,上海蘭陵社印,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四月初版)。此兩書是我國最早的地理教科書,印行總數達二百萬部以上,為地理學知識在我國的普及做出了重要貢獻〔2〕。
1908年,張相文著中國第一本自然地理學著作——《地文學》(地文學一詞來自日本,即自然地理學),由上海文明書局印發,至民國二年(1913年)已發行了第三版〔3〕。 作者鑒于當時一般的地文學著作不是譯自東洋就是西洋,故撰此書,“會萃各大家學說,博引旁搜,一切證例悉以中國之事實為本”,力求“親切詳瞻”〔4〕。 這在當時也是一個可貴的創舉。
張相文在《地文學》緒論中,一開始就說:“地文學者,地理學之精髓也。言地理必濟地文,其旨趣始深,乃不病於枯寂無味,而於他學科亦多互相關聯,如天文學、地質學、動植物學、人種學、氣象學、物理學、化學,莫不兼容并包,以為裨益人生之助?!谝越y合各科,而蘄進于實用,此地文學所以為最重要之學科也?!贝搜詴r至今日仍有參考價值。
《地文學》一書,篇幅不多,全書共197頁, 附中西對照表長達13頁,附彩色圖十余幅。該書的特點主要有:
(1)內容分星界、陸界、水界、氣界、生物界五編。
(2)“參酌東西各大家學說”。如講到太陽系的形成時, 介紹了康德及拉普拉斯的星云說。
(3)對于舊地學家迷惑不解地許多自然地理方面的事物, 均能科學地闡明其形成原因與發展規律。例如,在講到片麻巖的形成時說:“原始界(太古界)巖石,層理清晰,乍見兒如水成巖,而其成分則為結晶質;又與火成巖無異,是為化形巖(變質巖),大抵受地下之熱力與壓力,使最古之水成巖,悉數融解,再為凝結,逐變為片麻巖?!?/p>
(4)重視聯系中國實際?!芭e為例證,以本國為宗, 其為中國所無,或調查未晰,而于地文有切要之關系者,兼及他國”如講到地質時代各界、系地層時,就指出其在我國的分布,講到河口泥沙沉積時,則以崇明島為例而加以說明。
(5)“尤時時注意實用,如防霜、避電、培植森林、 改良土壤等,各舉其要,以為實地應用之資”。
二、活躍的地理學術組織及刊物
后,上海地理學的發展出現一段頗為繁榮的時期。除了繼續介紹國外地理學的知識和思想外,中國人自己的研究活動逐漸地活躍了起來,研究人員不斷增加,研究活動向有組織的方向發展。在這段時期先后出現“中華地學會”、“建國地學社”和“中華地理教育研究會”三個地理學術組織,并發行了《地學季刊》和《地理之友》兩個地理學術刊物。
1.中華地學會及《地學季刊》
中華地學會于1931年1月成立,由葛綏成(中華書局編輯)、 盛敘功(暨南大學教授)、李長傅(東方輿地學社兼暨南大學南洋文化事業部編輯)、丁紹恒(大同大學教授)、劉虎如(商務印書館編輯)等人發起,先后參加會員約80人,其中大部分系上海方面的會員,外地會員約20余人,分布在江蘇、浙江、安徽、湖北、湖南、四川、福建、河南及遼寧等地。
該會成立后的主要工作是編輯出版《地學季刊》。1932年1 月創刊號出版,共刊載18篇文章,合計約20余萬字,由大東書局印行?!鞍l刊詞”稱:“地學之宗旨,在于研究人地相互關系,使吾人于世界各處之風土人情,能詳釋其因果,尋求其系統,以明今后應如何改造之途徑?!视需b于此,組織中華地學會,以期交換知識,發展地學。內而國計民生,外而國際概況,俾有真確之認識。期有裨益于中華之建設,固意中之事也”。至1934年底,《地學季刊》一卷四期出齊,共80余萬字,此時由于印刷困難,1935年2月2日舉行第三次年會,討論季刊的繼續出版工作,并修改會章,改選職員,聘請丁文江、王云五、何炳松、竺可楨、金兆梓、翁文灝、費伯鴻、舒新城、為名譽會員,選舉葛綏成、李長傅、盛敘功、丁紹恒、顧因明、董文、楚曾、洪懋熙、褚紹唐為執行委員、葛綏成為總務主任、李長傅為編輯主任、褚紹唐為干事?!兜貙W季刊》第二卷起改由學會自行印發,每期約15萬字,內容理論與實際并重,著重系統研究和現代趨向,至1936年底后又出版了四期,共約50余萬字,由上海中國科學公司總經售,各大城市均有特約代售處。
1937年抗戰開始,因會員分散,季刊無法繼續出刊,學會工作也告停止。至此,《地學季刊》共出刊了2卷8期,合計約130萬字, 刊載各類文章124篇(其中包括續載7篇,譯文24篇,如不計續載則為117 篇)。其類別為:1.介紹辯證唯物主義的地理學思想的論文6篇;2. 經濟地理及人文地理10篇;3.自然地理12篇;4.中國地理28篇;5.歷史地理(包括邊疆地理、地名學及地理學家)19篇;6.外國地理6篇;7. 地理教學9篇;8.游記及考察9篇;9.地方志17篇;10.書目及書刊評介3篇;11.國外地理動態及會務報告5篇。
三十年代的上海各種思潮都在此匯聚。當時上海地理學的領域中部分人士開始接受辯證唯物主義觀點并介紹新哲學觀點的地學刊物。這方面的文章計有楚圖南的“人文地理學的發達及其流派”、李長傅的“地理學研究的新階段”(2卷1期、2期)、“轉形期的地理學”(2卷4 期)等約10多篇。
楚圖南在“人文地理學的發達及其流派”一文最早介紹了新社會派的人文地理學的基本思想:“這個學派最先的淵源,當然要從嘉爾(即馬克思)算起,他的《資本論》的名著里已經提出了經濟怎樣為一切歷史建筑或社會建筑的基礎。由于經濟手段或經濟關系的變化,而歷史或社會也不能不隨之而變化。將這個原則應用于地理學上的問題,即人地相關的問題。于是發生了人類歷史的發展即人類文化的發展是自然契機(因素)規定了呢?還是社會契機(因素)規定了呢?據蒲列哈諾夫的意見,自然環境是最終的規定。但自然環境對于人類的影響,則以在自己的作用之下所發生的經濟關系為媒介而主要地影響人類,這便是這派人文地理學的最基本見解或根本原則。這個原則的最初應用,始于墨西尼可夫的《文明與歷史上的大河》,其方法和體系的大致規定,則始于威特福噶爾諸人的《地理學批判》?!崩铋L傅在該刊二卷中連續發表了四篇介紹辯證唯物主義地學觀的文章。他在“科學的地理學的新轉向”一文中批判了當時流行的人地關系論后指出:“人地關系的缺憾,據威特福噶爾之說,陷于速成推理法,把人與地的中間項的勞動過程漏掉了,其結論是任意規定,雖有時正確,但常常半正確,甚至完全錯誤。要救濟這缺憾只有利用辯證法的唯物論”。他又在“轉形期的地理學淺釋”一文中認為:“正確的地理方法應是辯證唯物論,它應用于社會科學即唯物史觀,應用于自然科學即自然辯證法。人對自然的活動不是個人的而是集體的,因此發生人對自然、人對人們二種活動……,自然以勞動過程為媒介,才能在人類之社會生活中發生作用。所以,一切人文地理學的現象,其主動力不在自然、不在人類,而在生產力和生產關系”。該文還引介威特福噶爾的圖式,說明在不同社會制度下,勞動力、勞動手段和勞動對象的不同特點由此形成不同類型的人地關系,這也就是辯證唯物主義地理學的中心思想。在當時特定的歷史條件下,他們的文章不得不用隱晦的詞句論述,如資產階級為“布爾喬”,馬克思為“馬卡爾”、“嘉爾”等巧妙地躲避當時政府的審查。
《地學季刊》中關于中國地理方面的文章,李長傅的“中國地理區域論”(1 卷1期和3期)兩篇文章是比較系統的中國地理的區劃研究。前文介紹了中國各種地理分區(如張其昀、翁文灝、香川干一、葛德石、博克斯頓、洛克斯比的分區和田中季作的東北分區等),并加以評論,最后提出作者的意見,分全國為25個地理區。后文分為緒論和本論兩段。緒論歷述地形區(野田勢次郎、史密斯、李長傅)、氣候區(竺可楨、甘德樓)、生物地理區(鄒樹文、錢崇澍)等部門分區及綜合分區(張其昀、葛德石、香川干一及李長傅等)。作者將全國分為北部、南部、東北及西北四大區,26個分區,并論述了各分區的特征。以上兩文是我國三十年代較系統的地理區劃研究論文。
李長傅的“中國湖泊的研究”(1卷4期)論述了湖泊的意義、分類、成因、變動與人生的關系及我國湖泊的分布等。此文亦為我國早期系統的全國湖泊研究論述。
褚紹唐的“中國都市的地理因素”(1卷2期)對我國205 個較大的城市,從地理位置、腹地條件、水運和氣候條件及經濟基礎分析了我國都市的地理因素,為我國較早研究都市地理因素的文章。
《地學季刊》在歷史地理方面主要有楚圖南的“中國歷史地理學的發展”(2卷3期)。該文討論了歷史地理學的定義、發展史略、研究的重要性、有關的科學、歷史地理學與唯物辯證法、中國歷史地理學的目的等。作者還提出了必需以唯物辯證法的方法來研究歷史地理,同時指出中國歷史地理學的最終目的不僅是說明歷代疆域沿革,最重要的是在中國這塊土地上,以歷史的地理因素或條件,來闡發中華民族、中國社會文化的發展的性質和發展的過程。
在地名學方面,葛綏成的“地名的研究”(2卷1期),論述了地名的意義、種類、構造、變化、同地異名及別稱、地名和國語、翻譯地名應注意的事項等等,是我國最早較系統的地名研究論述。李長傅的“揚子江名稱考”(1卷2期)指出在隋唐時即有揚子橋,揚子津之名,唐永淳元年(682年)曾在揚子橋設揚子縣, 揚子津揚子江之名已散于詩歌文章中。當時揚子江僅指揚州以南的大江。至1658年(順治十五年)馬尼刺大學教授D.F.Navarette始稱中國最有名的大河洋子江, 意為“大洋之子”(Son of Ocean),后又譯為揚子江,并謂此江發源于云南。至1793年(乾隆五十八年)英國使者馬卡尼(Marcartney)至揚州,稱自此至揚子江巖約二英里,此后在國外的文獻中,遂多稱全江為揚子江。
關于地理景觀方面的論述,葛綏成的“景觀研究(1卷4期)論述了文化景觀、空中攝影、景觀綜合、景觀論等內容,主要根據日文材料,此文為我國介紹景觀論的早期論述。
轉貼于 此外,還有盛敘功譯介的日本黑正巖的“科學的經濟地理學”( 1卷1期、2期),德國威特噶爾的“中國農地的灌溉問題”(2卷2期)和“中國治水事業與水利事業”、丁紹恒的“中俄界約桌原委與邊防之危機”(1卷1期)、葛綏成的“十年來的中國疆域和政治區劃的變遷”(2卷1、2期)、褚紹唐的“中國地圖史略”(1卷4期)、 楚圖南譯的“近代地理測量及繪圖學之發達”(2卷2期)、何錫昌的“自然科學體系所見地理學之地位及其本質”(1卷3期)、張淪波的“地理科學之解釋及其代表作”(1卷3期)、周宋康的“地理環境決定論”(2卷3期)、葛綏成譯Taylor.G的“環境和人種”(2卷 3、4期)等較重要的文章。以上說明,30年代上海中華地學會編輯的《地學季刊》站在時代的前列,起到了推動我國地理科學發展的作用。
2.建國地學社
建國地學社由盧材禾(社長、復旦大學教授)、樂漢英(上海藝術研究社出版部主任)、陳聞遠(南京朝報編輯)、盧毅(復旦大學教授)、黃望平(中華鐵工廠工程師)、莊國鈞(立達圖書公司經理)、王成祖(大夏大學文學院院長、圣約翰、東吳大學教授)、黃國璋(清華大學、中央大學、北平師范學院地理系主任)、陸承蔭(中華輿地學社繪圖組長)、蔣天任(蘇州中學講師)、申廣霆(暨南大學助教)12人發起。據他們向當時社會局申請備案〔5〕的理由稱:(1)集合地理學者,研究??茖W術;(2)聯絡會員感情,增進工作效能;(3)協助政府推進地理教育,并研究地理建國方案,以為政府之參考;(4 )促進國民理解地理建國之重要,以養成正確之國家觀與世界觀。他們準備做的工作有:(1 )聘請專家編輯地理教材,地圖以及各種專門著作;(2 )計劃制作地理模型、儀器、照片,以應一般教學與普及之需要;(3 )對本國各區域作精密之實地調查(注重土地利用),出版報告;(4)舉行學術演講;(5)搜集地學資料,會員約30至50人。據筆者訪問當時活躍在上海地學界的現華東師大地理系褚紹唐教授和西歐北美地理研究所的錢今昔教授,該學會在上海雖未開展較有影響的活動,但當時的地理學工作者積極以地理學參加抗戰后國家重建的精神由此可見一斑。
3.中華地理教育研究會
1947年8月31日,中國地理學會在上海召集年會, 討論中學地理課程問題,因時間匆促,一時未能獲結果,乃推舉葛綏成、許逸超、褚紹唐三人負責召集上海中學地理教師作一討論。9月10日, 中學地理討論會在曉光中學開會,各大中學地理教師共二十九人出席,由葛綏成報告開會宗旨,許逸超講述地理學教育的趨勢。旋即討論地理教學實際問題,如教學時間問題、高中自然地理教學問題、高中本國地理區域問題、各省區域面積問題、外國地名譯音問題。討論結果由于問題頗大,需較長時間討論與研究,乃決定籌備上海地理教育研究會,推舉葛綏成、許逸超、王文元、邱祖謀、盧材禾、褚紹唐、陳爾壽、陳大森、朱jǐng@①琳九人為籌略委員。10月5 日上海地理教育研究會在市立育才中學成立,到會會員四十七八,會上洪紱先生作了中國省區改造問題報告,最后逐條討論章程并選定第一屆理監事。推舉翁文灝為名譽理事長、王成祖為名譽副理事長、許逸超為理事長、葛綏成、盧材禾等14人為監事,褚紹唐為總干事、葛綏成為總編輯、洪紱、丁錫祉等11人為研究委員。該會成立后為了使外地同行加入便利而更名為“中華地理教育研究會”,同時在國內各重要城市均進行組織分會。武漢分會由鄒新垓主持;北平分會由王成祖、李良驥二人主持;東南分會由李式金(廈門大學)主持;南京分會由孫承烈(南京中國地理研究所)主持,西北分會由馮繩武(蘭州大學)主持;昆明分會由王立本主持,貴陽分會由王鐘山(貴陽師范學院)主持;臺灣分會由任德庚(臺北師范學院)主持。中華地理教育研究會已成一全國性的地理學術組織〔6〕。 中華地理教育研究會“其旨趣擬本純學術之立場,探討新地學之真義,以效之方法,使達成教育之目的,并期待群策群力,搜輯地學之新資料,以謀有所貢獻于我國之地理教育”?!?〕
中國地理教育研究會成立后,會務積極進行,1947年10月21日召開首界理監事會,并歡迎中央大學李旭旦教授由美國返國,開會時由李先生報告了美國地理教育狀況,并決定該會刊物名稱為《地理之友》,創刊號于1948年3月出版〔6〕。該研究會的主要活動是編輯出版《地理之友》。翁文灝在其發刊詞中稱:“地理研究對于國民思想,民族前途,以及人類文化等,都有莫大的關系?!覈茖W地理師資的缺乏,教材和教法的欠當,是人所共曉的事,以至三十年來的地理教育,始終在非驢非馬的狀態中?!a救之道不外兩點:一是普及地理教育灌輸正確觀念和知識;二是服務地理界的同志,要從今后下決心訓練自己,同時放棄一味室內埋首陳書的陋習,各就所在各地做實地考察。這樣時日一久,自有相當滿意的收獲。我希望‘地理之友’的同志,能負起這等使命!”
至1949年前,《地理之友》共出版兩期,第1 期文章有:許逸超“地理學的因素和原則”、洪紱“地理教育之目的”、葛綏成“記清代地圖學家鄒代鈞”、丁錫祉“地理基圖”、李震明“中國地形的區分”、楊景雄“第二次世界大戰后領土之變更”、馬湘泳“錢唐江下游地形實察與今后潮汐之影響”、李震明書評“南海諸島地理志略”、任德庚“新生的菲律賓共和國”、褚紹唐“修正高級中學課程標準草案意見書”、章生道“北行紀要”。第2 期文章有:劉恩蘭“我國疆土拓殖的地理背景”、王成祖“地理教材的適用”,劉德生“臺島地形隨筆”、盧材禾、秦華麟“臺北區域地理”、徐俊鳴“河南的地理形勢和軍略價值”、陳爾壽“當前我國水利建設的三大要務”、章生道“佘山地形考察”、唐永鑾“東北地理景觀”、秦華麟“〔新書介紹〕諶譯中國區域地理”、陳大森譯“剛果河之游”。許逸超在“地理學的因素和原則一文中認為研究地理的因素可分為兩組九個,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各占四個半因素。研究地理要根據因果原則、通論原則、分布原則。分布原則是地理學特有的原則?!暗孛嫔先魏维F象涉及到分布,就含有地理的意義。火山的原因和現象,個別敘述,地質的意味很濃,但尋求火山的分布,并問為什么地球上的火山帶要環繞著太平洋沿岸,這就是地理了?!焙芎玫乇硎隽说乩韺W的特質。但文中也存在著當時地理學者將自然現象同人文現象簡單類比的問題,“至于我們中國,有人說是老而不死的一個國家;早晚能否大地回春很難推料。我們知道,這種由幼而壯而老而返老還童的輪回哲學,本是地形學的基本原則,今日人文地理的許多現象,也都可以引用了?!焙榧浽凇暗乩斫逃哪康摹币晃闹刑岢说乩淼膼蹏髁x教育功能,“地理學為中學初級教育重要之一門,應使學生認識中國大好河山,無盡之富源,與我刻苦耐勞之人民,從而引起愛國愛鄉之念。學地理始知中國之偉大,其在世界之使命,并藉以明晰中國文化之地理基礎,以冀從因襲的,傳統的文化根基上,創造一個有意識的,合理化的新文化。在物質方面,由目前在崩潰中的傳統的經濟重建科學的技術的經濟,……?!崩钫鹈髟凇爸袊匦蔚膮^分”一文中闡述了中國地形的要點、分布、界線、幾種特殊的地形(黃土、赭色砂巖、石灰巖地形、沙漠)和五大地形區(青藏高原、蒙新沙漠草原地域、北部地域、中部南部地域、東北地域)。王成祖在“地理教材的適用”一文中講述了區域的順序、位置的意義、地形氣候的比較、分布范圍的確定、統計數字的應用、時事發展的詮釋、風土人情的影證、風景區的描摹、圖解的補充、中外地理的差別十個地理教材適用的問題。陳爾壽在“當前我國水利建設的三大要務”一文中論述了當時我國黃泛區的復興問題,YVA (長江上游水利計劃)的夢想和南北兩大港口(北方塘沽港的繼續修筑和南方黃浦港的正式開辟)三大水利建設要務。在黃泛區的復興問題中提出“不僅是希望這個區域能夠恢復昔日的舊觀,并且可以將‘工業農’的理想在這里作為試驗,……”。它們反映了當時上海地理學和地理教育研究的水平。上海解放后,中華地理教育研究會繼編了一期《新地理之友》。1951年,上海地理學會成立,中華地理教育研究會逐并入其中,刊物停辦。
三、地理教育事業與地理學著作和地圖的出版
上海的地理教育在中國也是較早開始的。1870年,上海同文館開設了地理課〔8〕;1876年創辦的格致書院也開設有地理課〔8〕。1897年創辦的南洋公學也開設了地理課〔8〕,1899年至1903 年中國近代地學大師張相文在此教授國文與地理〔9〕。
1929年,大夏大學高等師范??崎_設了史地組,后在文學院下設史地系。開設有人生地理、中國地理、外國地理、地理繪圖、地理教學法、自然地理等課程。主要任課教師有:葛綏成、李長傅、鄔翰芳、孟壽椿、王成祖等〔10〕。1931年,暨南大學史地系成立,先后開設了中國地理、歷史地理、地理學史、氣象學、地形學、經濟地理、人文地理、世界地理、政治地理、地圖學等課程。楚圖南、王庸、王勤@②、王成祖、姚明輝、許逸超、盛敘功、洪紱、王文元、褚紹唐、葛綏成等先后在此開課〔11〕。復旦大學在抗戰期間成立了史地系,其設立的目的是:“養成能獨立研究史地之人材”;“培養中等學院史地課之良好師資”;“灌輸全校學生以史地知識”〔12〕。開的地理課程有:中國地理、氣候學、地圖學、經濟地理、地學概論、人文地理、亞洲地理、美洲地理、歐洲地理、政治地理。任美鍔、葉粟如、顧頡剛等曾在此任教?!?3〕
這一時期,上海憑借其雄厚的研究、出版力量,出版了許多地理學著述,它們中較有影響的有:葛綏成編著《世界文化地理》、《地理數學法》、《中國近代邊疆沿革考》、《地形學》等書;李長傅的《人文地理學》、《地理政治學》、《轉形期的地理學》、《南洋地理志略》等書;盛敘功的《農業地理》、《交通地理》;丁紹恒的《近代本國地理沿革志》;張資平的《地圖繪法和繪制》;楚圖南的《地理學發達史》等書。地圖出版在國內更是一枝獨秀,大量的地圖出版機構(如世界輿地學社、東方輿地學社、大眾輿地學社、中華輿地學社等)出版了大量的地圖。其中《申報地圖》為我國的地圖出版做出了重要貢獻?!渡陥蟮貓D》是上海《中華民國新地圖》和《中國分省新地圖》的習慣統稱,是上海《申報》為創刊六十周年而于1930年秋由丁文江、翁文灝、曾世英開始編繪的。它在地學上的貢獻主要是根據古今中外經緯測量成果,運用等高線,并采用分層設色法編繪,具有很強的科學性。它為我國地學所做的另一貢獻是為我國培植了地圖印刷力量。(原有人主張到日本小林又株式會社膠印廠印刷,印價較便宜,但丁文江等人最終確定在上海出版)。至1949年后,我國印刷質量較高的地圖大都由當時《申報地圖》培植起來的上海中華廠承印〔14〕。
解放前上海地學一百年的發展過程中,呈現出了從譯介到獨立研究不斷發展;研究力量從個體到形成組織;內容逐漸與中國國情相結合;地理教育較發達;地理出版興旺等特征。上海是我國近代地理學研究、教育和傳播的一個重要中心,為我國地理學的發展作出了重要的貢獻。
參考文獻
〔1〕王子賢:《簡明地質學史》,河南科技出版社,1985年出版,第202至206頁。
〔 2〕林超:《中國現代地理學萌芽時期的張相文和中國地學會》, 會議資料,存河南大學地理系資料室。
〔3 〕張天麟:《張相文對中國地理學發展的貢獻——紀念“中國地學會”成立七十周年》,會議資料,存河南大學地理系資料室。作者為張相文堂兄弟。
〔4〕《地學雜志》創刊號:紹介圖書。
〔5〕上海市社會局第五科36組55號(上海檔案局全宗號6、目錄號5、案卷號1807,該資料現藏上海檔案館。)
〔6〕“中華地理教育研究會務概況”,《地理之友》1卷1期。
〔7〕“中華地理教育研究會緣起”,《地理之友》1卷1期。
〔8〕唐振唐:《上海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191頁。
〔9 〕張天麟:“張相文對中國地理學發展的貢獻——紀念‘中國地學會’成立七十周年”。
〔10〕《大夏大學年鑒》民國十八年,藏華東師大檔案館。
〔11〕據華東師大地理系褚紹唐教授和西歐北美地理研究所錢今昔教授回憶。
篇11
一、基本概念的理清
研究經濟行政法的效率導向首先必須理清的問題是什么是經濟行政法以及什么是效率,對這兩個問題的回答構成了進一步分析的重要基礎。
1.什么是經濟行政法
不同學者對于什么是經濟行政法的問題持有不同觀點,這些觀點大致分為三種類型:第一種可以稱為“工具論”。這種認為經濟行政法是國家行政權力深入經濟領域,對國家經濟實行組織、管理、監督、調節的法律規范的總稱[2]。由于將經濟行政法視為國家行政機關進行管理的工具,因此這種定義帶有明顯的法律工具主義傾向,與現代法治理念不相容,目前已經為大部分學者所不用。第二種可以稱為“社會關系論”。這種觀點將經濟行政法界定為調整國家在干預經濟過程中所發生的各種社會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3]。學者們較為普遍的接受這種定義方式,因為該定義以其抽象性較好的涵蓋了本身就極為復雜與廣泛的經濟行政領域。不過筆者認為這一定義將經濟行政法的著眼點置于“社會關系”,但從法理學的角度看來,法所具有的最重要特征在于它是一種調整行為的規范,其著眼點應在于“行為”[4],上述“社會關系論”中對于經濟行政法的定義忽視了法律最重要的特征,因此也是不能令人滿意的。相對來說,第三種對經濟行政法的定義方式——即“行為論”——更符合法理學角度對法的認識。行為論將經濟行政法定義為規范經濟行政主體行為的法,也即對經濟行政組織和經濟行政行為進行規范的法律規范的總稱[5]。這一定義將經濟行政行為劃分為兩種類型——其一是為了使干預經濟成為可能而必須建構經濟行政主體的組織行為,其二是經濟行政主體干預經濟的行為——并將經濟行政法界定為對行為的規范與控制,體現了法作為行為規范的重要特征,著眼于法律對行為的控制,也體現了現代控權行政的基本理念,是一種比較適宜的定義方法。不過,這種定義還有一個缺憾在于沒有說明法律對經濟行政主體行為進行控制的方式。這種控制的方式主要是賦予行為主體權利(或權力)和施加行為主體義務(或責任),因此如下這種“行為論”的擴展式定義為本文所采用:經濟行政法指所有普通法上的對調整經濟的國家機構授予權利(疑應為權力——引者注),賦予其義務(疑應為責任——引者注)或對這類調整、監督經濟的機構進行組織規范的法律規范的總稱[6]。
2.什么是效率
效率是經濟學中的核心概念,同時正如下文所要分析的,它也是經濟行政法中的一個核心概念。經濟學意義上的效率指在給定投入和技術的條件下,經濟資源沒有浪費,或對經濟資源作了能帶來最大可能的滿足程度的利用。效率有多種衡量標準,其中最廣為接受的效率標準就是帕累托效率(Paretoefficiency),它主要指這樣一種資源配置狀態,即在這種狀態中,已經不可能通過重組或貿易等手段,既提高某一人的效用或滿足程度,而又不降低其他人的效用或滿足程度[7]。從帕累托效率的定義中可以看出,這種定義主要是從資源對個體效用的滿足角度進行界定,強調個體效益的增加不能以它者的效益損失為基礎,這就具備了最低限度的道德基礎,在一定程度上融合了正義的理念。帕累托效率并非單純的從單方面的產出數量大小進行界定效率,這就與另一個更為行政法學者熟悉、基于成本效益分析的效率概念做出了區別,后一效率概念可以簡單的表述為以最小的成本換取最大的收益[8]。這種效率定義僅從產出的單方面進行界定,忽視了對產品消費者效用的滿足以及產出過程中有可能會增加的社會成本,因此不適宜作為標準的效率定義。這種效率定義中存在的固有缺陷是行政法學(包括法學)一直難以引入效率原則的根本原因之一。
在分別理清了經濟行政法與效率的概念之后,要論證經濟行政法為什么應以效率為導向,則必須尋找兩者之間的邏輯中介,這個邏輯中介就是經濟行政主體的經濟干預行為。以此為分界點,可以將本文的論題分成兩個下屬問題:第一是經濟行政主體的經濟干預行為應以什么為導向?這個問題關涉經濟行政主體干預經濟的理由;第二是經濟行政法對經濟行政主體的控制應以什么為導向?這個問題關涉經濟行政法控制經濟行政主體的經濟干預行為理由。在對這兩個下屬問題回答的基礎上,可以建立起經濟行政法與效率之間的邏輯聯系。
二、經濟行政主體干預經濟的效率理由
對于第一個問題研究的起點在于這樣一個明顯的社會事實,那就是在任何社會中,資源相對于人們的需求來說總是稀缺的。在應有盡有的世界里,非但經濟行政主體對經濟的干預是不必要的,甚至連經濟活動本身也沒有存在的意義了。稀缺性的存在意味著任何社會面臨的首要問題是如何有效利用稀缺的資源,優化資源的配置,盡可能生產出滿足需求的物品。因此任何社會最有有效的利用社會資源以滿足人們的需求,理想的資源使用狀態就是上述的帕累托效率狀態。于是問題就轉化為如何才能實現資源使用的帕雷托效率狀態。
面對如何實現帕累托效率這一問題,經濟行政主體對經濟的干預并非是一個首選項。事實上,自經濟學教父亞當·斯密以降的自由主義經濟學家們恰恰將國家對經濟的干預視為阻止實現帕累托效率的最主要障礙,經濟自由放任主義(laissez-faire)的思潮將國家的經濟干預視為洪水猛獸而避之不及,認為只有自由競爭的市場經濟才是達到帕累托效率的唯一途徑。而現代經濟學的發展則利用數學工具證明了這一點:省略復雜的數學公式推導論證過程,根據福利經濟學第一定理,在一個完全競爭的市場中,如果不存在不對稱信息和外部性等干擾因素,亞當·斯密所描繪的那只“看不見的手”——供求關系、價格機制、競爭機制等市場機制——能自動促使市場生產者進行最有效率的生產,而且恰好能滿足消費者的需要,從而使社會資源配置達到最優。在理想的市場中,個人和企業基于個人效用和利潤最大化的選擇結果一定是帕累托最優的,會使社會處于不可能使任何一個人變得更滿意而不傷害他人利益的狀態中,簡單的說就是理想的市場經濟可以促使帕雷托效率的實現。然而,細心的讀者會發現,上述分析是建立在這樣一個前提之上:理想市場經濟的存在。可惜的是,現實中恰恰缺少這一必要的前提條件,而是存在大量市場失靈的現象,正是市場失靈為經濟行政主體對經濟的干預提供了效率理由:
1.不完全競爭阻礙著帕累托效率的實現
理想的市場經濟意味著完全競爭的存在,完全競爭的世界是一個價格接受者(price-taker)的世界[9],它要求在市場中沒有任何一個企業可以影響市場的價格,只能接受在自由競爭中自然形成的市場價格。但是現實市場中的價格卻在三種類型的不完全競爭中受到影響,這三種不完全競爭就是壟斷、寡頭壟斷和壟斷競爭。這三種不完全競爭形態的典型特征就是個別企業有能力對價格進行決定性的影響,只是影響的程度由強到弱。不完全競爭導致了價格機制無法自由的起作用,甚至會導致經濟的周期性波動,帕累托效率也因此無法實現。為了消除市場中存在的這些不完全競爭現象,最好的方式就是引入競爭,經濟行政主體的反壟斷行為因此就顯的十分必要。主要通過執行反壟斷法(最重要的經濟行政法之一),經濟行政主體可以防止和消除不完全競爭現象,促使市場中的價格機制自由的起作用,從而鼓勵競爭,努力接近完全競爭的局面。
2.不完全信息阻礙著帕累托效率的實現
在現實的市場競爭中,不完全信息的現實是普遍存在的,比如在市場中賣者和買者對商品的信息存在不對稱,賣者為了將商品賣出會傾向于對買者隱瞞關于商品缺陷的信息,買者由于沒有控制商品因此很難知道關于商品質量的所有信息。不完全信息的存在還根源于信息成本的問題,因為人們對信息的獲取需要付出時間、精力等,這些都成為阻礙完全信息獲得的障礙。不完全信息導致價格機制難以反映正確的供求關系,同樣是導致市場無法達到帕累托效率的原因之一,經濟行政主體的干預可以部分解決信息問題,比如證監會可以依據證券法的相關規定強制上市公司履行信息披露義務,以降低股民與上市公司之間存在的信息不對稱現象。又如商標評審委員會可以依據商標法的規定拒絕商標申請人申請注冊與其他商標相同或相近似的商標,以避免因此造成消費者獲取商品信息的混淆。
3.外部性(externalities)問題阻礙著帕累托效率的實現
外部性也稱溢出效應,它主要指企業或個人向市場之外的其他人所強加的成本或效益。外部性可以分為正外部性和負外部性:正外部性如裝飾個人的房子外墻給行人帶來的美感,正外部性會使他人無須付出成本即可享受物品帶來的效用,雖然總體上來說會增加社會的總體福利,但是也正因為這個原因使它的極端例子會導致物品的無人提供。典型例子就是公共產品,公共產品指該物品的效用擴展到他人的成本為零并且無法排除他人參加共享(比如國防),這就導致無人愿意花費成本提供公共產品,使的市場上該產品的供給不足,從而無法實現帕雷托效率。相對正外部性來說,負外部性對效率的影響更嚴重,典型如企業生產給環境造成的污染,這使得生產的社會成本高于企業生產的私人成本,如果從社會效率的角度看,企業的最佳生產量應在邊際效益等于社會邊際成本的位置[10],但顯然企業從利潤最大化的角度出發并不會將社會成本考慮進來,而只會按照邊際效益等于企業自身邊際成本的位置進行生產,這種偏差就導致企業生產了過量的產品,同樣無法實現帕雷托效率[11]。經濟行政主體同樣可以通過經濟行政行為消除外部性問題的存在:對于正外部性的極端例子——公共產品無人提供的現象來說,經濟行政主體可以執行稅法進行強制性征稅,然后通過執行公共預算法將征收的稅款用于公共產品的提供,比如提供國防所需的武器裝備、人員薪金等。對于負外部性來說,經濟行政主體同樣可以通過執行法律(如環境保護法)的方式(如征收排污費)來消除。
通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經濟行政主體對經濟進行干預的理由在于:由于存在不完全競爭、不完全信息、外部性等問題,理性的市場經濟并不存在,現實中的市場無法自動實現資源配置的帕累托效率狀態,因此也就無法實現資源最有效的運用。為了促成帕累托效率狀態的實現,經濟行政主體可以通過執行經濟行政法,運用經濟行政權力對經濟進行干預,以消除阻止理想市場形成的障礙,用“有形的手”促成“無形的手”的形成,這也就是經濟行政主體干預經濟理由。簡單的說,經濟行政主體干預經濟的理由在于促成社會資源的有效利用,即帕累托效率狀態的達成,因此它的行為應該是以效率為導向的。
三、經濟行政法控制經濟干預行為的效率理由
值得指出的是,在以上關于經濟行政主體對經濟進行干預的論述中,一直使用的表述是經濟行政主體依據某某法的規定進行干預,之所以強調這一點的理由涉及對上文所說的第二個問題的回答:首先是因為根據現代法治行政中的法律保留原則,行政行為必須有法律的依據,也即行政機關只有在法律有明確規定的情況下才能做出積極的行政行為,否則就構成違法[12]。這一點同樣適用作為行政法一部分的經濟行政法,并且也是和本文第一部分為經濟行政法下的定義相一致。其次,與這個標準的法學回答所不同的是,從經濟分析的角度看,脫離法律控制的經濟行政主體的經濟干預行為并不能保證帕累托效率目標的實現,甚至反而會導致市場中出現更多阻礙帕累托效率實現的障礙,也就是出現所謂的公共失靈現象,即公共權力對經濟和社會生活干預未能有效地克服市場缺陷,甚至妨礙和限制市場功能的正常發揮,引起社會經濟關系的扭曲,加劇了市場缺陷和紊亂,從而不能使社會資源實現優化配置,達到帕累托效率狀態。因此公共失靈也就為經濟行政法控制經濟干預行為提供了效率上的理由:
1.效率理由之一:“尋租”現象的存在
我們可以假設一個不存在經濟行政法的環境,在這個環境中經濟行政法的缺失意味著沒有法律對經濟行政主體的權力進行界定,因此經濟行政主體干涉經濟的權力就沒有法律的約束。事實上在這種環境中經濟行政主體通過運用沒有限制的經濟干涉權力同樣可以達到上述消除市場失靈的目的,比如經濟行政主體根據自己的判斷對市場中存在的壟斷現象進行干涉,并運用強力予以消除,又比如經濟行政主體可以根據自己意愿強制要求上市公司進行信息披露,以使股東獲取必要的信息。但是,正如公共選擇理論(經濟學理論在政治學領域內的運用)所指出的,經濟行政主體本身也是有一個個具體的人所組成,這些人不會因為進入了經濟行政機關而改變理性最大化這一經濟學對個體的基本假設,因此經濟行政主體本身并不能被看作為理所當然的公共利益的代表,它實際上也同樣會遵循理性最大化的原則,在可能的范圍內最大化自身的利益。更何況具體執行經濟行政行為的往往是作為個體的“行政人”,沒有理由相信他能擺脫理性最大化的本性,事實上更常見的情形是盡可能的謀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而且,經濟行政主體手中還掌握著迫使行政相對人無條件遵從自己意愿的“權力”,如果這種權力沒有界定范圍(沒有經濟行政法的限制也就意味著沒有經濟行政主體的權力形式界限),那么作為理性最大化主體的經濟行政主體就有機會無限的擴張這種權力范圍來實現收益的最大化,并且同時無須付出成本(因為沒有經濟行政法的限制也就意味著沒有經濟行政主體所應承擔的責任)。這種無限制的權力必然會以自身的私利為目標,而不會去保證社會資源配置的帕累托效率實現。
以上描述的是一種比較極端的公共失靈現象——尋租。尋租在經濟學中主要指支付給資源擁有者款項中超過那些資源的可替代用途中所能得到的款項中的一部分,簡單的說租金就是超過機會成本的那部分收入。在沒有經濟行政法為經濟行政主體的權力劃定界限并施加義務時,經濟行政主體運用權力的機會成本很小,可以獲取租金的空間則大大擴展,由理性最大化個體組成的經濟行政主體同樣會傾向于自我利益的最大化,就會試圖謀求盡可能多的租金。租金是一種直接的非生產性活動,在與非生產性活動相對的生產性活動中,在理性最大化驅使下的個人與企業努力的追求收入和利潤,同時在客觀上促進社會財富的增加與資源的有效使用,而非生產性活動則并不導致社會財富增加,只是通過權力的強行干預導致社會資源的重新分配,這種分配是脫離市場調節機制的分配,結果使掌握權力但又沒有為權力的行使付出成本的經濟行政主體獲取了本不屬于它的利益,這就導致公共決策是扭曲,也極大的削弱了社會生產中的激勵機制,促使本應依照市場規律進行生產活動的社會主體轉而依附于權力,參與到非生產性的活動中,致使社會資源浪費,也就無法實現帕累托效率的資源配置。
由此可見,在沒有經濟行政法存在的情況下,經濟行政主體對經濟進行干預的行為導致了權力以最低成本的無限擴展,進行非生產性的尋租活動,使社會資源無法用于正常的生產與分配而遭到浪費。經濟行政法的重要性由此而體現,正如上文對經濟行政法定義的討論中所提及的,經濟行政法是所有普通法上的對調整經濟的國家機構授予權力,賦予其責任或對這類調整、監督經濟的機構進行組織規范的法律規范的總稱。經濟行政法對于經濟行政主體授予權力事實上就是劃定了權力形式的界限與范圍,通過國家法律的強制力阻止權力的無限制擴張,防止社會資源在非生產性的活動中遭到浪費(這也是法律保留原則存在的經濟理由)。同時,經濟行政法對于經濟行政主體施加責任事實上就是增加權力行使的成本,減少租金存在的空間,防止經濟行政主體為謀求租金而濫用權力,浪費社會資源,促成帕累托效率的實現。由此可見,正因為經濟行政主體對于經濟的干預存在著尋租的政府失靈現象,無法確保帕累托效率的實現,因此才為經濟行政法對經濟行政主體的授權與賦責提供了理由,于是可以推導出經濟行政法必然也是應該以實現社會資源配置的帕累托效率為導向。
然而,還有一個無法回避的重要問題就是,如果經濟行政法本身賦予了經濟行政主體過大的權力和過小的責任,導致經濟行政主體可以“合法”的尋租怎么辦?這涉及到經濟憲法和違憲審查的問題,對于經濟行政法本身給尋租提供條件的情形,應該賦予行政相對人向法定的違憲審查機關提訟的權力,通過法定的程序審查經濟行政法是否符合經濟憲法中有關確保帕累托效率實現的條款(主要是經濟自由條款)的規定,甚至可以將本文所論證的“經濟行政法應以效率為導向”這一規范性(normative)命題作為違憲審查的標準。但是,由于我國特殊的法治現狀,這是一個需另文專述的問題。
2.效率理由之二:其他公共失靈現象的存在
如果說尋租現象的存在是經濟行政法通過賦予經濟主體權力并施加責任以確保效率實現的理由,那么在經濟行政法中還有一部分內容是對經濟行政主體自身進行組織規范的內容,這一部分是否也以效率為導向呢?這就涉及到另外兩種公共失靈的現象:
第一種公共失靈的現象是集體決策的困境。經濟行政主體對經濟的干預行為需要做出明確而又一致的行政決策。但由于經濟行政主體事實上一個構成非常復雜的機構體系,其內部有各種職能部門的分工,各職能部門內部又會有各種工作部門的分工,而且各工作部門還可以具體細分為各個個體的職能分工,因此要在如此龐雜的機構體系中搜集各種分散的信息、統一不同的意見并形成對外一致的行政決策,是一個非常復雜的工程。因此在經濟行政法中普遍規定了行政首長負責制的組織結構,使行政首長可以統一搜集不同的信息、分析不同的意見、作出統一的決策并為此承擔責任,這是一個經濟行政主體有效開展經濟干預行為的前提條件。沒有這種類型的組織機構的存在,那么經濟行政主體對經濟的有效干預也就無從談起,更不可能通過干預來實現資源配置的帕累托效率。
第二種公共失靈的現象是委托——問題的存在。根據人民原則,國家權力的最終合法性來源是人民,因此經濟行政機關行使的干預經濟的權力也是來源于人民,從理論上可以將其視為人民將權力委托給經濟行政機關行使,由此就產生了信息經濟學中所謂的委托——問題。委托——問題主要源于信息的不對稱,當委托人將權力交于人后,由于主體的分離因此人對權力行使所掌握的信息就遠多于委托人,在自身利益推動下通過控制信息的方式獲取違法利益也就不可避免,這同樣使經濟行政主體對經濟進行干預難以達成實現資源配置帕累托效率的目標。解決委托——問題最重要的方法之一就是制度設計,這可以通過經濟行政法中有關組織規范的法律規定來實現。比如在政府采購法中規定政府采購(這也是經濟行政主體間接干預經濟的一種方式)的主體、方式、程序(比如招投標)等內容,確保對國家稅收財政收入運用的公開化、明晰化。又比如通過政府信息公開法建立經濟行政機關的信息公開制度,明確信息公開的主體、內容和方式,盡可能的消除信息不對稱問題,使經濟行政主體在權力委托人(人民)的監督下更有效的進行經濟干預,達成帕累托效率的目標。
四、結論:經濟行政法的效率導向
綜上所述,本文遵循以下論證思路從經濟分析的角度證明了經濟行政法應以效率為導向:由于社會資源存在固有的稀缺性問題,因此社會經濟活動中首要問題就是有效的利用社會資源,并且帕累托效率狀態是社會資源使用的最有效狀態。同時,經濟學研究證明了在理想的市場經濟(完全競爭、完全信息、無外部性等問題)中,無外力干涉的市場機制(看不見的手)能引導自利的個體與企業自動到資源配置的帕累托效率狀態。然而,理想的市場經濟是不存在的,由于存在壟斷、不完全信息、外部性、經濟周期等問題,現實的市場機制無法自動達到資源配置的帕累托效率狀態,這就為經濟行政主體的經濟干預提供了理由。因此此,經濟行政主體的經濟干預必須是以確保市場機制的正常運行為目的,也就是必須是以效率為導向??墒?,由于存在尋租、集體決策的困境以及委托——等公共失靈問題,經濟行政主體對經濟的干預并不能保證市場機制的順利運行,甚至會成為阻止帕累托效率實現的障礙。所以,通過經濟行政法對經濟行政主體的權力進行控制,進而確保經濟行政主體干預經濟的行為達到預期的效果,確保帕累托效率的實現就顯得十分必要?;诖?,可以得出結論認為經濟行政法應該以效率為導向,即通過控制經濟行政主體的經濟干預行為來促成社會資源配置的帕雷托效率狀態的實現。
【注釋】
[1]典型如宋功德著:《論經濟行政法的制度結構——交易費用的視角》,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
[2]梁彗星、王利明:《經濟法的理論問題》,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86年版,第196頁。類似的定義還可以參見楊海坤:《〈民法通則〉的公布和我國經濟行政法的發展》,載楊海坤編:《市場經濟、民主政治和法治經濟行政主體》,中國人事出版社1997年版,第324—325頁。
[3]吳建依:《經濟行政法理論與制度》,中國檢察出版社2006年版,第10頁。類似的定義還可以參見王克穩:《行政法學視野中的“經濟法”——經濟行政法之論》,載《中國法學》1999年第4期,第72頁。
[4]劉星:《法理學導論》,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第43—44頁。
[5][日]室井力主編:《日本現代行政法》,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5年版,第511頁。類似的定義還可參見洪家殷:《經濟行政法之任務與手段》,載程家瑞主編:《中國經貿法比較研究論文集》(1998年),東吳大學法學院印行。
[6][德]烏茨·施利斯基:《經濟公法》,喻文光譯,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7—8頁。
[7][美]保羅·薩繆爾森、威廉·諾德豪斯:《經濟學》(第十七版),蕭琛譯,人民郵電出版社2004年版,第608頁。
[8]有學者已經基于這種效率概念分析了行政法的效率原則,參見王成棟:《論行政法的效率原則》,載《行政法學研究》2006年第2期。在該文中作者提出要將行政相對人的效率考慮入行政法的效率原則中,但似乎并未展開具體的論述。筆者認為該文采用的就是以成本效益衡量為基礎的效率概念,這種效率概念所固有的缺陷使其很難納入行政相對人的效率,但如果使用帕累托效率概念則可以避免這種缺陷。
[9][美]保羅·薩繆爾森、威廉·諾德豪斯:《經濟學》(第十七版),蕭琛譯,人民郵電出版社2004年版,第117頁。
篇12
引言
人的本質在于其社會性和精神性而非物質性,因而,倫理學的第一原則—行善不為惡—通過人的理性的、自由的、社會的存在,而獲得其實體性內容(決定什么為善的標準)。[1]法律是調整人際關系的規則,因而也就不能與倫理道德完全割裂。法律的各種驅動力,并不完全存在于純然的實務面向上,應該說,倫理的面向總是跟它銜接在一起。 [2]正如拉倫茨所言:“嚴格區分法規范與倫理規范的立場,實在不能維持?!畱獮椤c‘得為’、請求權與義務、責任與歸責,它們在法律脈絡中雖然各有其特殊意義,但其最終都是倫理學上的基本概念。因為倫理規范與法規范,最終都涉及‘正?!袨椤?。[3]法律的現代化發展,一定意義上可以說就是法律的倫理化過程。韋伯認為,社會法的新要求就是以諸如正義、人類尊嚴之類的道德標準為基礎的。這些規范既不是法律的,也不是慣例或傳統的,而是倫理的。[4]即使是強調規則適用的司法裁判,其“首要任務也并非尋求一符合體系與概念,或優雅建構出來的解答,毋寧是在成文法秩序內依據精神上與倫理上的一致性來整合司法裁判?!盵5]侵權法與人的日常生活緊密接觸而深化到了社會的各個層面,其規則關系到人的行為自由與人格尊嚴因而會影響到民眾的個性、思想、情感及文明程度,某種程度可以說,侵權法奠定了人類智識生活和倫理生活的基礎。如果認識不到侵權法理論與實踐中所包含的倫理因素,終將會造成侵權法整體上的倫理危機,并引發制度正當性的質疑。
幾個世紀以來,侵權法一直是一種傷害事故的不充分的處理機制,即使那些故意施加的損害有時也會滑人制度縫隙或者逃離制度掌控。侵權法從來沒有在欠缺可證明的過錯的情況下對事故損害施加過真正的嚴格責任,因此演變成這樣一種制度:救濟由特定類型的侵權行為人對特定類型的受害人因特定類型的行為所導致的特定類型的損害。[6]事實上,甚至關于損害,法學界也已經達成了如下共識:法律必須無視某些意外事件所造成的損害,否則整個法律事業就會處于崩潰的危險之中。 [7]盡管社會十分熱衷于對傷害行為及意外事故的遏制,但法律體系往往會傾向于采取公法上的處罰手段。這是因為,私法要求個人承擔侵權責任總要給出道德上具有說服力的正當理由。我們必然要問:為什么被告是那個必須對受害人承擔賠償責任的人呢?答案的給出往往在于他應受到譴責,最終又會回到公平、正義的觀念上,回到道德對我們的困擾之上。如果以“侵權責任的基礎在于矯正正義”作為破解這一難題的模式,那么侵權法就會存在道德運氣的問題:沒有損害,就沒有需要矯正的正義,過錯行為本身并不會產生任何不平衡。這種模式中,因果關系要件就會顯得很重要,因為它要負責從受害人群體中挑出某一值得賠償的受害人,從行為人群體中挑出某一應受責難的責任人。
與矯正正義模式相對立的是侵權法的經濟分析模式,這種模式把促進經濟效率作為支撐侵權責任的基礎原則。根據這種功能主義的觀點,侵權法的目的在于通過避免具有傷害性危險的活動產生的激勵作用而最大化社會福利。但由于這種理論模式過度強調經濟與效率而忽略公平正義,因此引起不少學者逐漸省思該理論之正當性以及其背后實際為政治力量或利益團體所操控等問題。[8]事實上,即使是受到經濟分析理論影響最大的美國,也從未完全用成本效益分析的方法作為判斷是否有過錯的標準,而是將其作為傳統上認定過錯標準的一種補充,畢竟有效率的行為并不代表著
正義,有一些價值是人類社會永遠不會為了效率而犧牲的。侵權法在這樣的理論分歧與制度反思過程中,逐漸確認了社會公共意識的重要性并促成其文化自覺,進而將實證化的法律規則中被掏空的倫理內涵又重新填充回去。于是,侵權法開始轉向新的哲學和法律意識以尋找正義的替代品:侵權法理論中的矯正正義開始融合了分配正義的思想內涵,侵權法實踐中的個人正義亦吸納了社會正義的倫理要素。
侵權法理論對近代侵權法一路揚棄而發展到當代,在關于人性的問題上一直內含著一對矛盾:一方面,侵權法堅持對人性的關懷與尊重,伴隨人性的歷史性發展而完成了制度的啟蒙;另一方面,為了完成預設的制度使命,侵權法在努力克服傳統體系因對人性認識的單向度而導致的不良后果的過程中,呈現出價值悖反與社會生活失衡的矛盾運動態勢,甚至出現“無過錯的過錯責任”這種異化的侵權法制度,最終反而走向了人性的背離,出現了侵權法危機。龐德曾引用霍姆斯的話概括法律與倫理相悖的現象:“法律概念備受嘲笑,一切倫理成分都被清除了。”[9]法律不應為精神的生命力量建立起本質上與其格格不入的規范監獄,它只是指導著蠻橫的生命力量,為的是讓人能夠真正地像人那樣生活。[10]侵權法不僅為個體的權利和利益提供保護,還具有積極的倫理功能:完善人性使人具有更多的美德?!叭绻梢蚱湓谏鐣贫戎械挠篮阈远艿轿覀兊臍g迎,那么我們應該會看到法律使人們的生活愈來愈好而不是每況愈下?!盵11]如果不能將侵權法作為“一套與個人對待他人的行為有關的倫理原則”[12]來看待的話,就可能因背離人性而引發倫理性危機。“人從未像現在那樣對自身越來越充滿疑問?!芯咳说母鞣N科學與日俱增,但卻日益掩蓋了人的本質,而不是去照亮它?!盵13]美國和西歐的侵權法學家早就開始從規范、制度及文化等多方面對于已經跳脫傳統侵權法的理論框架而日趨成為風險管控機制的現代侵權法進行反思。矯正正義理論因其強調利益多元和價值平衡而被評價為具有最強的解釋力。侵權法的基礎一方面在于自然所賦與的人類天性,另一方面又在于人們的自覺意思。對侵權法危機進行倫理診斷,則是為了給侵權法搭建一條人性回歸的路徑。
一、“現實人”的多義性與抽象掉了人的差異性的侵權法
人是處于社會整體性關系中的行動者,人的概念具有多個緯度,處于不同的時間和空間維度,在心理、生理、能力、機會和境遇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別。因而現實生活中的人具有多義性,體現為生物人與法律人、公民與居民、本國人與外國人、成年人與未成年人、強者與弱者、富人與窮人等諸多差異性?,F實中的人雖然具有復雜的面向,但法律卻有意抽象掉了人的各種差別,剔除人的一切外在屬性而只從形式倫理的角度來對人進行規制和定位?!胺ㄋ橄蟮舻模紫仁欠ǖ某惺苷叩募s束其自由意志的能力,而只考慮他們的自由選擇。法還抽象掉各種有關行動計劃的生活世界的復雜性,而局限于具有確定社會類型的行動者彼此之間的外在關系。最后,如我們已經看到的那樣,法還抽象掉服從規則的動機,而滿足于行動對于規則的服從,不管這種服從是如何發生的?!盵14]侵權法基于普遍性立法技術的要求,預設了自由與平等的人,從而構成了一個圍繞這個人的規則的網絡,而不涉及其特有的、與眾不同的人品特征。[15]近代法的代表—《法國民法典》雖然在私法上向“以適合于人的方式對待人的方向”邁出了基礎性的第一步,但也沒有顧及到現實中的個人因自身能力、家庭背景等原因而導致的自由差異。這種差異在社會中不斷累積最終導致社會財富向極少數人匯聚,而大多數人則在事實上失去了自由的后果。形式倫理中的人在現代社會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個人被作為抽象掉了種種實際能力的平等的法律人格對待。這種處理雖然具有歷史意義,但是也產生了令人難以忍受的后果,支持了在各種情況下人與人之間事實上的不平等?!盵16]抽象掉了人的差異性的侵權法把剛剛從大自然的束縛中解放出來的 “人性”慢慢地又關進了一個由工廠、貧民窟、混凝土叢林,以及理性化的國家官僚主義迷宮所構成的“鐵籠”之中。[17]現代侵權法考慮到社會基礎變遷對私法價值的影響,在主體“平等性”與“互換性”喪失之后開始關注現實中的具體人,隨之引發侵權法由形式正義向實質正義的轉化,侵權法的安定性向
社會妥當性妥協。
社會是由各種關系構成的復雜網絡,人的差異性與多義性導致不同法域具有天然的“斷裂”:財產法中的人是理性的經濟人,而家庭法中的人是道德的倫理人,醫事法中的醫生是以患者單方信賴為基礎的專家,而交通法中的駕駛人是以雙方信賴—即信賴其他路權使用人均會遵守交通規則—為基礎的陌生人。侵權法在保護不同法域所確立的權利時,由于其外在體系在技術上的抽象性,容易遮蔽其背后所蘊含的倫理因素,進而導致社會中的利益沖突加劇和倫理價值失落。事實上,侵權法中的“人”也發生了分化,單一的“主體”原型并不能夠滿足侵權法內在體系的要求。[18]在現代侵權法中,“抽象人”讓位于“具體人”,“經濟人”的理性成分受到消減,而企業的發展又催生了集體責任(企業責任)。從社會現實結構出發,可以發現在侵權法中存在如下三個層次的責任主體:私的自然人、以企業為中心的各種組織以及處在各種組織分工下的個人。[19]然而,在未洞察到蘊含于人的社會本性和自然本性、以及人的倫理行為中的深刻人性規律時,侵權法的制度調整只能以矛盾的形式表現出來,最終使得受侵權法約束的人們在倫理觀念與社會現實的雙重壓力下變得無所適從,從而加劇了思想混亂和行為失范。美國的一些學者、法官與律師曾經針對動力車輛交通事故提出過著名的《哥倫比亞藍圖》,主張參考當時的勞工補償制度對動力車輛交通事故施加嚴格責任,并同時推動強制動力車輛保險。但責任嚴格最終并未在這一領域成功落實,主要原因在于其忽略了勞工和雇主間的關系與駕駛人和交通事故被害人的關系之間的差異性。[20]侵權法必須洞見人在不同生活場域的不同倫理訴求,思考其所能夠介入的人的社會生活的深度和廣度。
有學者批評我國的《侵權責任法》,認為其在人性的解讀上只是粗疏地看到了人的復雜性,并未參透人性的多義性,在“人”的概念上飄忽不定:從“侵權人、被侵權人”到“行為人、他人”再到“用人單位、管理人、組織者、機構”,這雖然在不同層面反映了侵權類型化的要求,但“加害人”、“受害人”、“責任人”等核心概念卻未得到彰顯。[21]侵權法力圖清除主體身上的倫理色彩,而疏忽了人在社會中的實際問題,諸如加害、受害與責任。其中所暴露出的問題,正是緣于侵權法在思考人的倫理問題時仍然存在著一定的盲點和誤區,即注重人的平等性和抽象化而忽視了人的多層次與多維度。
二、侵權法的類型化與隱去的人之身份和角色
“法律是建立在對人類的典型性行為的一般化了的心理假設基礎之上的”,[22]侵權法的發展歷史很大程度上也就是確立標準并尋求類型化的技術進化過程。通過主體與活動的歸類,確定類型化的人的形象和活動樣態,以此正當化針對不同人所施加的侵權責任,如替代責任、產品責任、交通事故責任、醫療損害責任、環境污染責任、高度危險責任、飼養動物責任以及物件損害責任等。在侵權法中,存在這種情況:“社會福利和對被告的公平之間的沖突可以根據被告是個人還是一家大型公司而采取不同的解決方法?!盵23]然而,傳統侵權法在類型化的過程中也在盡量隱去人的不同身份和角色差異,忽略了人基于身份和角色而產生的倫理責任。但是,人作為一種社會性存在,不能用原子論的框架來定位,所有人都始終處于一定的社會之中,由該社會賦予其身份、地位及角色并受到社會期待和社會規范的制約。
事實上,美國最高法院很早就提出了“工人的事故損害賠償的權利不再是契約上的,而是身份上的”觀點,聲稱“(雇主賠償)責任的基礎不是雇主的行為或疏忽,而是受雇人和雇主之間的關系”。[24]人會以不同的身份和角色出現在不同的倫理關系中,如家庭關系中的父母與子女、婚姻關系中的丈夫與妻子、師生關系中的老師與學生、醫患關系中的醫生與患者、消費關系中的生產(銷售)者與消費者,甚至于訴訟中的原告與被告、合同中的甲方與乙方等等,不一而足。法律應當針對人的不同身份和角色設定不同的權利與義務,其基礎在于不同關系的倫理訴求具有的差異性。
例如,婚姻家庭關系具有很強的倫理色彩,侵權法只能發揮輔助的功能而很難直接和全面地介入,侵權法如若深度介入人們的這種倫理生活就會導致信賴關系的破壞與親情
的疏遠,而這樣的結果并非立法者和社會所期待。再如,醫患關系向來具有倫理和技術兩個層面的問題,正所謂:醫者,仁心妙術。就技術層面而言,國家對于醫生的業務監督內容中,除了要求醫師應具有一定程度的醫學知識并取得相應的醫師資格方能執業外,還要求其在進行醫療行為時,必須遵守一定的診療規則,以確保醫生的診療行為能夠消除病人的病患,實現保護病人生命、身體、健康的目的;就倫理層面而言,支配醫生的最主要的倫理規范還是醫生的職業倫理,這可以追溯至古希臘的“希波克拉提斯誓言”?!跋2死崴故难浴币笮恼弑仨毐M其所能為病人的利益而為適當的措施,避免病人遭受損害與不正義,強調的是“不可傷人乃醫師之天職”這樣的理念。1948年的《日內瓦宣言》亦要求醫師應出于良心來維護病人的身體、健康,并應對于人的生命給與最大的尊重。這些對于醫師的倫理要求,均是強調本于良心,以維護病人的生命、身體、健康為目的運用其醫學知識與醫學技術。[25]如果沒有認清醫患關系的倫理蘊含,在規范中剔除醫療行為的倫理成分,就很難規劃出符合人性需求的醫療損害賠償制度,淺薄的認識與輕率的結論很容易加深社會誤解并導致醫生與患者之間的信任關系破裂。 [26]侵權法必須重視醫生這一角色的倫理內涵,醫療侵權責任的設定應有助于恢復醫療行為的人性化,建立醫患之間的信任以及信賴關系。再比如,侵權法需根據商人的特殊地位思考商業倫理在經濟侵權制度中的基礎作用,“因為在商業自由和經營自由的標志下,這些職業并未被表述為封閉性的人員群體:每個人都可以成為商人,并由此而同這些專門的職業規定打交道?!盵27]值得關注的還有原告與被告的角色差異對侵權法制度規則的影響,通常作為原告的受害人即使享有充分的實體權利也可能受限于舉證責任等程序上的原因而無法真正得以實現。我國《侵權責任法》有關醫療侵權責任的規定刪除因果關系推定規則,忽視了責任人與受害人在訴訟地位上的武器對等,在責任分擔規則的設計亦因程序規則而導致生產者與銷售者在醫療產品損害責任承擔方面的不適當。[28]我們不希望極端的侵權法軼事在中國持續上演—開胸驗肺以及為了醫療損害索賠而成為醫學專家,[29]立法應當通過有關規則避免此類事件。
三、侵權法的物化趨勢與人的尊嚴性存在
作為倫理原則集合的侵權法[30]需通過設定行為規則致力于解決社會中的倫理分歧,因而要關注社會生活中的共同信念和集體情感?!叭思叭酥饑朗钦麄€法律秩序的最高原則”[31]在這樣的道德觀念影響之下,以救濟私權特別是絕對權為出發點和歸宿點的侵權責任法,在現代社會中維護人的尊嚴的作用必將日益凸顯和重要。[32]當人的倫理價值越來越多地被作為某種權利加以保護時,這種價值便會脫離人本身而成為有價的東西:人格權可以用財產加以衡量,并可以通過損害賠償的方式加以救濟。然而,按照康德的理論,人的倫理價值是不能用財產來衡量的,“一個有價值的東西能被其他東西所代替,這是等價;與此相反,超越于一切價值之上,沒有等價物可代替,才是尊嚴?!盵33]盡管財產是人格發展所不可或缺的,但是,把一切具體人格權都物化,就會削弱人格權的倫理性意涵而造成人格與財產之間界限的模糊,反而損及人的尊嚴。
“法的正義問題在根本上與‘人的尊嚴’密切相關,盡管人類歷史經歷了數不勝數的錯誤和愚頑,蹣跚在前進與后退的鋸齒之路,但從長遠的眼光看,是一部以‘人的尊嚴’為目標的斗爭史”。[34]羅蒂也指出,在權利的救濟中,耳聞目睹了那些受到現實迫害、處于苦難掙扎之中的人們的慘狀之后,“人類的尊嚴”比抽象的法律理念更能喚醒我們人之為人的共同情感。[35]但是,在對人的尊嚴給予保護的過程中,并非都能夠采用物化方法。不可否認,許多人格權具有財產價值,如姓名權、肖像權、公開權等,權利人可以進行支配這些人格權,但對某些與人格緊密相關的身體、自由等的隨意支配則不能被允許。比如出賣身體器官、自愿賣身為奴、等,是不包含在個人自治和自我決定的范疇內的,否則會在倫理觀念上觸動人之為人的道德底線而引發倫理危機。侵權法在保護人格利益完整、心理與精神健康等方面過于依賴以賠償金為主的救濟方式,忽視了通過尊重和社會平等而實現的人之尊嚴與制度設計之間的關系,因而某種程度上
速了貧富分化和社會對立。此外,當論及情感利益、非財產損害、人格損害時,在法律中不涉及機體內部的感覺,而僅涉及以貨幣單位計量的客觀價值,該價值使得受保護的人格法益成為可交易的商品。[36]因而,現代社會在侵權法層面表現出的“人的物化現象”的過程不斷觸及人類存在的根基,引起廣泛批評。作為侵權法十分發達的國家,英國已有很多學者開始批評其由于“賠償文化”的盛行而成為了一個“責難與訴訟”(或存在這種危險)的社會。盡管對這一論斷還缺少實證考察數據的支持,但至少表達了一種值得認真思考的社會現實以及一種不斷蔓延的道德恐慌。[37]我國亦有學者認為,近代民法以財產權利為中心,主要體現為對外在財富的支配,這顯然忽視了人的存在中的精神性的一面,人的內涵的多樣性被簡單地物質化了。[38]
盡管金錢補償能夠使得受到傷害的人格尊嚴的某些方面得到恢復,但金錢的作用畢竟是有限的。由于受到損害的人是不同的,其心理反應和實際遭受傷害的程度也有差別,法律如果不考慮這種差異而以同樣的標準來確定對受害人利益的補償,法律平等執行的目的是達到了,但未必會讓人感受到公平。社會平等要求我們每個人都得到公平對待,體面地生存于社會之中并且得到作為共同體成員的尊嚴。侵權法如果僅考慮受損害利益的救濟,過度地依賴損害賠償金來實現這一功能,就會喪失對根除社會不平等具有直接作用的責任感,甚至制造出更多的不平等、分化與對抗。從某種程度來說,人的尊嚴首先表現為體面的生存,如果損害賠償的結果無法維持這種體面或者無法保證這種體面,尊嚴與生存之間就會產生一種撕扯,最終就只能導致人與人、人與社會之間的沖突加劇。侵權法應盡其所能地展現其實現社會平等與正義的制度努力,全面考慮自由與平等、人的生存與尊嚴之間的關系,在此基礎上反思運用損害賠償金的程度。我國《侵權責任法》第16條和第17條的規定引起廣泛爭議的原因在于,其只關注所謂的“同命不同價”問題,而忽視了需要真正面對的城鄉差別與歧視農民人格的問題??傮w上說,侵權法對損害賠償的思考往往駐足于物質層面,深層次的人格與尊嚴卻被關在了門外。
四、侵權法對行為人主觀動機與目的的回避
侵權法以實際發生的行為為評價對象,以客觀的、外在的結果為計量基礎。現代社會的法律基于抽象平等的理念,把個人作為一個與其他人并無不同的“標準人”,以外部行為作為評價標準,至于人的內心和品性已不再是法律所關注的對象。表現為“不能以良好的動機為不法行為做辯解,而惡意或不良的動機也不能使得本來是合法的行為變成侵權行為”。[39]正因如此,現代侵權法的存在與運作特別強調形式理性,而代表著人的觀念、想法的內心世界則越來越成為多余的東西。不問動機成為民法的一個基本原理,情感在民法中的意義基本上被剝離了。[40]侵權法的一般規則于是呈現出這樣的現實面貌:首先,行為人從事行為的動機與行為的侵權性不相干。一方面,如果侵犯他人利益的行為本身不具有侵權性質,那么,行為是出于不良動機而為的事實會使該得行為具有侵權性質;另一方面,具有侵權性質的侵犯他人權利的行為也不會因動機的善良就得到寬宥。其次,侵權責任的承擔與主觀狀態無直接聯系。一方面,由于行為人承擔侵權責任通常與過錯程度并無關系,因而侵權法籠統地用過錯包含故意和過失兩個不同的概念;另一方面,在認定過錯時通常以客觀化的標準加以衡量,注重對行為人客觀外部行為的考察而不是對行為人主觀心理狀態的檢驗,強調對外部行為的歸責而不是對內在意志的非難。由此可見,活躍于侵權法世界中的人,不再是具有情感的有血有肉的人,他們的好惡愛憎不會影響侵權責任的成立也不影響責任的具體內容,支撐行為的主觀動機和目的不再具有法律上的意義,侵權法規制的對象完全是人的外在活動。
從生活的常態而言,人的行為都受思想意識、動機和目的支配,脫離人的主觀意識支配的行為要么不存在,要么就是機械的身體運動。然而,在侵權法中,動機與目的完全為抽象的“自由意志”所遮蔽。法律忽略了人的行為的一般精神因素—動機。[41]但是,動機和目的是當事人選擇行為的根源所在,體現了人的真實存在,不考慮動機和目的,自然難以對侵權行為作出理性評價,侵權法的制裁和抑制功能
也就很難真正得到發揮。雖然行為對于道德評價具有很強的影響,但是更具關鍵性的是它們背后的動機和目的,并通過動機和目的指向的行為背后的人格?!爱斘覀冏鳛榕杂^者觀察他人的時候,所能依照的只是他們的行動和行為,我們把這些作為通向他們動機的線索,而我們更感興趣的是他們的動機,因為動機更緊密地與他們的特性和人格聯系在一起。”[42]毫無疑問,法律最終要評價的對象正是人格及其特性。事實上,法律也不能完全不考慮人的內心狀態,與人的行為關系密切的契約法和侵權行為法就與人的內心緊密相關。[43]侵權法提出的問題屬于接近哲學乃至人性論和有關社會關系論的內容,需要侵權法關注人的外在層面與隱藏于內心深處的人的內在層面,因為它要考量其制度可能發揮作用的空間。侵權法不僅要追問何種行為需要調整,而且要探究是什么激勵了這種行為,這樣才能真正找尋到制度與規則的意義。正因如此,關于侵權行為中故意與過失區分的意義,是目前在侵權法學界爭論比較激烈的論題?!睹绹謾喾ㄖ厥觥返囊幎ㄒ苍S可以給我們一定的啟示,其第2版第46條第1項規定:行為人故意或幾近故意之魯莽態度,以極端及令人發指的行為,致他人產生嚴重之精神上損害,應負賠償責任。若因該精神上損害而產生身體上傷害時,亦應對身體上傷害負損害賠償責任。而且,從法感情的角度來看,人們基于常識即可判斷出:過失致人溺水死亡顯然與拒絕對溺水者施救致其死亡有著天壤之別,而故意欺詐他人顯然與過失提供錯誤信息存在巨大差異。英美法國家的侵權法區別行為的善意和惡意,在法律上一直拒絕承認公民對他人過失提供信息的侵權責任,即使他人因合理地信賴該信息而給其帶來損害。在實證法中,對于某些侵權行為,特別是經濟侵權的認定,故意或惡意成為責任成立與責任范圍的必要條件,而且故意侵權可能需承擔更重的責任,侵權法在此關注的也是行為人的內在動機。我國《侵權責任法》幾乎不對故意與過失進行區分,放棄了其制度原本所具有的民事制裁功能,失去了改造人性的某種力量。
考察侵權法的發展,盡管狄驥認為客觀責任是其趨勢,但他也不認為主觀責任“業已消滅”或“應該完全消滅”,它依然存在著而將來仍舊長期地存在。只不過是主觀責任的范圍逐漸縮小,而過失或疏忽的歸責原則不必涉及個人與個人之間的關系,而只涉及團體與團體,或團體與個人間的關系。[44]從哲學角度來看,主觀與客觀是一對永恒的矛盾,過于強調客觀會使法律遠離人的真實,而過于看重主觀則可能放縱法官的自由裁量權,因而,侵權法必須面對富勒所說的這樣“一道無解的難題”:“雖然一種超然的正義標準注定有時會顯得過于嚴苛,但一種試圖探測和把握私人世界之疆域的正義的標準卻在情在理都無法做到不偏不倚”,“法律不知道任何可以幫助它超越這種矛盾處境的魔法”,“它不得不踏上一條不確定的中間道路,在處理某些明顯能力不足的案件時放寬適用理性人標準”。[45]盡管這一“中間道路”本身還很不確定,但是我們必須做出這樣的提示:侵權法對動機和目的的回避使得其放棄了對行為人行為方式的倫理評價,不客氣地說就是對人的漠視。
五、侵權法疏于關注人對行為的內心感受
私法體系幾乎觸及人們日常生活的點點滴滴,數千年來,私法的發展是經由一種發現法律的過程而得以展開的—法官和法學家所試圖發現和努力闡明的只是那些長期以來一直支配著人們行動的規則和正義感。[46]法律有良知的要素,人們之所以遵守侵權法是因為他們認為侵權行為是不道德的或者是不合法的行為。對故意侵權行為的厭惡與敵視,對被害人的憐憫和同情,是人類難以割舍的情感體驗。正是這種情感體驗的傳承使得侵權法產生并發展,其所要解釋和表達的也正是隱含于這種情感背后的人性需求,侵權法不應僅注意規則而忘卻人們內心對責任與正義的社會感受。然而,侵權法在對待財產損害的賠償時卻忽視了這一點,其通常拒絕保護某類財產利益,如經濟安全或者純經濟損失,“寧可偶然讓有理的要索人失望,也不要打開門戶,而產生官司泛濫?!盵47]
事實上,“民法并不單靠制裁,它也倚仗內在感受及公眾情緒維持。當誘因上升時,法規使用曲線也上升?!盵48]人們對社會秩序運作的態度與其對責任的看法有著緊密的聯系,責任概念的意義遠非強制所
能涵蓋,它所具有的最為重要的意義還在于引導人們進行自由決策。“一個自由的社會很可能會比其他任何形式的社會都更要求做到下述兩點:一是人的行動應當為責任感所引導,而這種責任感在范圍上遠遠大于法律所預設的義務范圍;二是一般性輿論應當贊賞并弘揚責任觀念,亦即個人應當被視為對其努力的成敗負有責任的觀念?!盵49]因此,當人們被允許按照他們自己視為合適的方式行為的時候,他們也就必須被認為對其行為的結果負有責任。但是,現代技術主義的立法與司法活動已將侵權法從其所屬的生活中強行剝離,而異化為與特定的民眾、習俗、傳統相疏離的僵化體系,壓抑了人們基本的正義感、道德感和倫理觀。
于是,實證化的法律規范導致了生活世界被系統所支配,日常的溝通實踐因此受到阻礙,人們被困于韋伯所描述的“理性的牢籠”[50]之中。一般說來,當法律拘泥于形式,偏離日常生活中之“對”與“錯”的觀念時,它便被用作報復和攻擊的武器,用作不合理防御的根據以及作為對合法申訴予以遲滯及挫敗的工具。[51]當人們甚至無法靠理性、常識和正義感判斷自己或他人的行為是否正當時,他們就會喪失對法律的信任與依賴,侵權法也會因其不再具有依憑感和親和力而失去精神家園。正如霍姆斯大法官所言,一套合理的法律體系的首要要求就是,它必須與社會的真實感受和需求相吻合。[52]當侵權法不得不用矛盾的制度和解釋應付現實時,我們在生活中便失去了一套有關常識性對錯的具有內在一貫性的法律體系,古典侵權法精心構建的理論大廈將失去它有序的結構,由概念的有序墮入混亂的理論困局。因而,有學者曾經這樣批評美國的侵權法:“運用于日常決策的法律帶來了糟糕的決策,進而引來更多的法律問題,將人們與判斷是非的直覺隔絕開來?!盵53]當人們面對這樣的侵權法境遇,即便最輕微的過失也會承擔很重的賠償責任,而最卑鄙的行為卻只承擔輕微的賠償責任時,[54]心理的失衡和對法律的敬畏便會受到沖擊,而當生活中這樣的法感受不斷強化并以極端的形式發作時,[55]便不僅是法律的悲哀,也是社會的傷痛。
盡管不能說是侵權法導致了這樣的悲劇,但是侵權法的貧困卻是可以從中窺見一斑。當我們希望侵權法緩解社會沖突和矛盾時,隨之而至的卻是人們不愿看到的更為嚴重的道德困境與社會問題。侵權訴訟的雙邊結構特征使得侵權法在法庭上往往表現為歸責游戲、舉證技術及訴訟策略等,當這種影響被帶入到社會生活中時,就會和一般人所想像的具有責任感的理想的人類形象發生抵觸:一方面是“為權利而斗爭”的普遍化,另一方面是現代人的道德頹廢和“病態的訴訟社會”。[56]法律不能以單純邏輯上的結果來保障其地位,否則,它就是在保障一種不再具有正當性的自由利益,并且使得對于社會正義的信任落空。而在此種對于社會正義的信任背后,其實也存在一項關于人類生活之受保障的自由空間的要求。[57]侵權責任問題與救濟問題之間清楚的分界可能模糊了受害人怨恨的真正特性,對于受到違法行為侵害的人來說,違法的意識是傷害的一個基本構成。如果是他人而不是侵權行為人補償了實際損失,那么整個規范結構就會失去力量,既無法塑造具有責任感的公民形象,也無法滿足社會的正義要求。法國自由法學代表人物熱尼曾言:“我們應追問理性和良心,從我們最內在的天性中發現正義的根本基礎。”[58]對侵權責任的全部特征的認識會引導人們對侵權法救濟功能進行更為深刻的理解,侵權法治療傷害并不能限制在金錢賠償支付的范圍內,它不僅要救濟那些日益擴張的利益訴求,更應救濟在這個世界上人們極為珍視卻為法律體系所漸趨淡忘的責任心與正義感。
結語:侵權法的倫理回歸
社會秩序的終極目的是人類的需要,法律理性必須彰顯人類生活的道德基礎和倫理目標。侵權法如果不能昭示這一點,將會制造出倫理上的危機,并影響其制度與規則的正當性。我們應將侵權法作為一項社會制度和倫理制度來理解,而不僅僅將其理解為由法律人強行嵌入社會生活并由他們以某種神秘莫測的方式進行操縱的一套技術范疇。[59]正如哈貝馬斯所言,形式法本身也是基于一定的倫理判斷之上的,形式法對倫理因素的拒斥,大多是基于技術上的原因,拒絕在法律適用時重新引人價值判斷加以檢視,是技術上缺乏自信的表現。[60]侵權法是關于人與人之間關
系的責任體系,因此侵權責任是一個人際性的概念和實踐,需要關注行為人、受害人以及更為廣泛的共同體和社會等多方面的關系,表現達其倫理訴求。侵權法的立法與司法必須對社會的倫理因素保持一種全面開放的態度,這種倫理包括個人倫理和社會倫理。我們已經看到這樣的“浮世圖”:情感、良知或社會壓力影響到甚至控制著一些特殊侵權案件的審理,但司法實務卻并未警醒于它們的審理結果會如何擾亂人心并左右人際交往的社會態度,從而忽略了侵權法在精神上和效果上所具有的公共性。侵權法的敘事方式如果僅從個體出發而將個體之間的關系從視野中抹去,則可能形成責任的擴散或者權利的萎縮,進而使得社會生活與法律規范的摩擦增大,在人與人之間的社會生活與關系中持續制造一種相互戒備和緊張的氛圍,最終導致人們被“理性的牢籠”所圍困,社會成為利益追逐的角斗場。
法之所以為法還在于其社會心理上的力量,如果這種社會心理力量薄弱,法即喪失其確實性和效力。侵權法的關切不僅要從行為轉向行為的社會影響,而且要在強調社會視角的同時增加一些心理學的關系視角。一個文明的社會除了需要經濟資本的積累還要有社會資本的儲蓄,除了需要科學技術水平的提升還要有文化能力的強化,除了需要物質生活條件的滿足還要有精神世界的追求。致力于人性的改造是法律發展的未來與生命,也是建立人們對法律的信心與信仰的希望與力量。19世紀工業革命以后的的侵權法盡管擺脫了理性主義的束縛,卻又逐漸被功利主義所侵蝕而喪失了倫理基礎,當代侵權法發展的基本趨勢就是回歸規則的倫理性,強調制度與秩序的倫理基礎。侵權法不僅僅是作為一種立場中立的裁判規則而存在,其規范終究會對人們的行為方式產生影響,因而有學者主張“民法典的首要目的在于對民事主體的行為模式進行塑造和指引”,[61]即使是侵權訴訟的裁判也經常對那些訴訟當事人以外的,甚至對案件毫無所知的人產生影響。[62]因而我們不應僅僅將侵權法看作是“規則上的法律”,它還是“制度上的法律”和“文化上的法律”。侵權法不僅作為最低限度的規范,而且應當包含更多道德上的訴求。
社會生活是復雜的,人類的倫理規則同樣是復雜的。人際關系中如果剝離了倫理的要素,人與人之間的信任與信賴就會崩塌,而離開了這種社會資本,任何穩定以及有益的社會生活與經濟活動都是不可能的。法律作為社會制度的一項功能就是要將某種秩序引入到社會生活之中,盡管法律無力徹底消除社會的無序或解決所有的倫理沖突,但其根本方向還在于喚醒人們的利他之心和仁愛之心,在人心之間搭建相互溝通與信任的橋梁。信任可能以不同方式出現,這取決于共同體的性質:經濟共同體需要誠實信用來維持一個以信用為基礎的效率體系,社會共同體必須基于認同才能建立起相互信賴與合作的關系,而家庭共同體則要靠相互關愛與照顧才能維系。侵權法發展到今天,絕不僅僅是為了維持一個不準侵害他人的基本秩序—這只是一個最基本的道德要求,更要通過原則的調節增加法律的倫理性,對人的倫理生活給予關切,以避免在物質利益分配過程中出現制度性弱者而導致道德危機。在中國現實中,已經注意到了“受害者”的含義不僅僅是指個體,廣義上還包括個體所歸屬的家庭,甚至于整個社會。從我國侵權責任法的規定來看,侵權法的保護客體包含了人格法益和身份法益,實質上已經“超個人化”,即將其保護的客體從“個人”擴大到了“家庭”。透過侵權法的社會實踐,我們不僅目睹到了人們在謀求權利保障時所付出的那些代價,同時也感受到了侵權訴訟所帶來的那些社會傷痛—人與人之間的沖突與對抗,它們時刻觸動著社會共同生活的道德根基以及我們作為同類的憐憫之心,同時也應凝聚了足夠的能量讓我們去反思現有的制度:侵權法必須以道德為基礎劃定人們之間自由的邊界,實現其制度構建與解釋適用的倫理回歸。設想一個僅僅由法律制裁加以推動的社會,等于是設想一個骨頭彼此相互摩擦的社會。我們需要具有某種軟組織,以期緩和不近人情的突然打擊,而只有當法律秩序存有憐憫,不強人所難,這一希望才能實現。[63]只有行走在人們希望生活其中的理想社會的地平線上,一個微言大義的侵權法才能負責任地延展其方向。
注釋:
[1]參見[德]海因里希·羅門:《自然法觀念史和哲學》
,姚中秋譯,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7年版,第168頁。
[2]參見[德]魯道夫·馮·耶林、奧科·貝倫茨:《法學是一門科學嗎?》,李君韜譯,法律出版社2010年版,第72頁。
[3][德]卡爾·拉倫茨:《法學方法論》,陳愛娥等譯,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6年版,第31頁。
[4]參見[德]馬克斯·韋伯:《論經濟與社會中的法律》,張乃根譯,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3年版,第309頁。
[5][德]弗朗茨·維亞克爾:《近代私法史—以德意志的發展為觀察重點》,陳愛娥、黃建輝譯,三聯書店2006年版,第519頁。
[6]see david g. owen, “deterrence and desert in tort: a comment”,the california law review 73, pp.665-676 (1985).
[7]see basil a. umari, “is tort law is indifferent to moral luck?”, 78 texas law review, p.467.
[8]see ugo mattei, “the rise and fall of law and economics: an essay for judge guido calabresi”, 64 md. l. rue, 220 passim (2005).
[9][美]龐德:《通過法律的社會控制》,沈宗靈等譯,商務印書館1984年版,第50頁。
[10]參見注[1],第191頁。
[11][美]馬丁·斯通:《侵害與受害的意義》,載格瑞爾德·j"波斯特馬:《哲學與侵權行為法》,陳敏、云建芳譯,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
[12][澳]彼得·凱恩:《侵權法解剖》,江志剛譯,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年版,第26頁。
[13][德]馬克思·舍勒:《人在宇宙中的地位》,李伯杰譯,貴州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2頁。
[14][德]哈貝馬斯:《在事實和規范之間:關于法律和民主法治國的商談理論》,童世駿譯,三聯書店2003年版,第137頁。
[15]參見注[1],第188頁。
[16][日]星野英一:《私法中的人—以財產法為中心》,王闖譯,載梁慧星主編:《民商法論從》第8卷,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
[17]參見李工真:《德意志道路—現代化進程研究》,武漢大學出版社1997年版,第307頁。
[18]參見朱巖:《社會基礎變遷與民法雙重體系建構》,載《中國社會科學》2010年第6期。
[19]參見注[18]。
[20] 參見汪信君:《論動力車輛事故之侵權行為責任、責任保險與無過失補償:以經濟抑制理論為基礎》,載《臺大法學論叢》第39卷第1期。
[21]參見注[18]。
[22][德]n·霍恩:《法律科學與法哲學導論》,羅莉譯,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第17頁。
[23][澳]皮特·凱恩:《法律與道德中的責任》,羅李華譯,商務印書館2008年版,第305頁。
[24] 傅靜坤:《二十世紀契約法》,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第212頁。
[25]參見王皇玉:《論醫療行為與業務上之正當行為》,載《臺大法學論叢》第36卷第2期。
[26]隨著國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費者運動的興起以及醫師與病人社會地位的改變,醫療糾紛快速增長,“告知后同意”在醫療與司法實務中的重要性越來越突出。法律上的告知同意權與醫學界向來遵守的“醫學倫理原則”是否相同則成為急需解決的問題。
[27][德]迪特爾·施瓦布:《民法導論》,鄧沖譯,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86頁。
[28]參見楊立新:《<侵權責任法>醫療損害責任改革的成功與不足》,載《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10年第4期。
[29]中央電視臺《今日說法》節目曾經報道過一起醫療責任事故糾紛,該案受害人因遭受醫療事故而致殘,其身為農民的丈夫為了給妻子討個說法而踏上漫漫告狀路,八年期間竟然通讀所有相關醫學書籍,就連該領域的專家也認為其已具備了相當的水平,最終為妻子討回了公道。
[30]參見注[12]。
[31]王澤鑒:《民法總論》,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第35頁。
[32]參見王利明:《民法的人文關懷》,載《中國社會科學》2011年第4期。
[33][德]康德:《道德形而上學原理》,苗力田譯,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53頁。
[34][日]渡辺洋三:《法とは何か》,巖波新書1998年版,第17頁。
[35]see richard rorty, “human right, rationality, and sentimentality”, in stephen shute and susan hurleu (eds.),on human rights (ba-sic books, 1993),pp.111-134
[36]參見[德]羅爾夫·克尼佩爾:《法律與歷史—論<德國民法典>的形成與變遷》,朱巖譯,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77頁。
[37]see kevin williams, “state of fear: britain's‘compensation culture
' reviewed”, the journal of the society of legal scholars, vol. 25,no.3, p.499.
[38]參見薛軍:《人的保護:中國民法典編撰的價值基礎》,載《中國社會科學》2006年第4期。
[39]see arthur rip stein, philosophy of tort law, in jules coleman&sotto shapiroed, jurisprudence and philosophy of law,oxoford unversitypress, 2004, p.657.
[40]參見謝鴻飛:《論法律行為概念的緣起與法學方法》,載易繼明主編:《私法》第4卷,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
[41]參見[美]科斯塔斯·杜茲納:《人權的終結》,郭春發譯,江蘇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54頁。
[42][丹]努德·哈孔森:《立法者的科學—大衛·休謨與亞當·斯密的自然法理學》,趙立巖譯,浙江大學出版社2010年版,第8頁。
[43]參見[日]星野英一:《民法勸學》,張立艷譯,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第112頁。
[44]參見[法]萊昂·狄驥:《<拿破侖法典>以來私法的普通變遷》,徐砥平譯,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第130頁。
[45][美]富勒:《法律的道德性》,鄭戈澤,商務印書館2005年版,第85頁。
[46] 參見[英]哈耶克:《政治思想中的語言混淆》,載《哈耶克論文集》,鄧正來選編/譯,首都經貿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
[47][英]弗萊梅:《民事侵權法概論》,何美歡譯,中文大學出版社1992年版,第45頁。
[48][美]弗雷德曼:《法律與社會》,吳錫堂等譯,巨流圖書公司1999年版,第226頁。
[49][英]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鄧正來譯,三聯書店1997年版,第134頁。
[50]這是韋伯為描述現代生活而創造的最值得思考的一種表達,他聲稱現代人被困在由理性的鐵柵制成的牢籠之中。參見[英]韋恩·莫里森:《法理學—從古希臘到后現代》,李桂林等譯,武漢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第298頁。
[51]參見注[48],第26頁。
[52]參見[美]菲利普·k-霍華德:《無法生活—將美國人民從法律叢林中解放出來》,林彥、楊珍譯,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第15頁。
[53]同注[52],第7頁。
[54]see walter van gerven, jeremy lever&pierre labrouche, cases, materials and text on national, supranational and international tortlau,hart publishing, 2000, p.19.
[55]如藥家鑫害怕被受害人“賴上”,于是揮刀相向;肇事方為避免家庭陷人困頓,而拔下了被害人的輸液管;17歲的青年因騎自行車撞傷70歲的老太,向父母索要金錢欲作賠償無果而喝藥自盡,等等。
[56]參見[日]棚獺孝雄:《現代日本的法和秩序》,易平譯,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第56頁。
[57]參見注[2],第116頁。
[58][美]本杰明·卡多佐:《司法過程的性質》,蘇力譯,商務印書館1998年版,第85頁。
[59] 參見注[12],第23頁。
[60] 參見注[14],第565頁。
[61]姚輝:《論人格權法與侵權責任法的關系》,載《華東政法大學學報》2011年第1期。
[62]參見注[52],第11頁。
[63]參見[美]理查德·a·愛潑斯坦:《簡約法律的力量》,劉星譯,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第449頁。
【參考文獻】
{1}.[德]海因里?!ち_門:《自然法觀念史和哲學》,姚中秋譯,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7年版。
{2}.[德]弗朗茨·維亞克爾:《近代私法史—以德意志的發展為觀察重點》,陳愛娥等譯,三聯書店2006年版。
{3}.[美]龐德:《通過法律的社會控制》,沈宗靈等譯,商務印書館1984年版。
{4}.[澳]彼得·凱恩:《侵權法解剖》,汪志剛譯,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年版。
{5}.朱巖:《社會基礎變遷與民法雙重體系建構》,載《中國社會科學》2010年第6期。
篇13
但是,自從1982年阿斯佩克特等到人完成的一系列實驗,沒有支持定域隱變量理論的預言,而是給出了與量子力學的預言相一致的實驗結果以來,量子論與傳統實在論之間的矛盾焦點,由對量子理論中的統計決定性特征的質疑,轉向了對更加基本的量子測量過程中的“波包塌縮”現象的理解。因為量子測量問題是量子理論中最深層次的概念問題。馮諾意曼在本體論意義上引入量子態的概念來表征量子實在的作法,直接導致了至今難以解決的量子測量難題。到目前為止,所有的量子測量理論都是試圖站在傳統實在論的立場上,對量子測量過程作出新的解釋。玻姆的本體論解釋在承認量子力學的統計性特征,把量子世界看成是由客觀的不確定性、隨機性和量子糾纏所支配的世界的前提下,通過假設非定域的隱變量的存在,尋找對量子測量過程的因果性解釋。量子哲學家把這種實在論稱為非定域的實在論。[1] 多世界解釋在承認現有的量子力學的形式體系和基本特征是完全正確的前提下,通過多元本體論的假設來對具有整體性特征的量子測量過程作出整體論的解釋。量子哲學家把這種實在論稱為非分離的實在論。[1]
量子測量現象的非定域性和非分離性所反映的是量子測量過程的整體性特征。問題是,相對于科學哲學研究而言,如果把量子測量系統理解成是一個包括觀察者在內的整體,我們將永遠不可能在觀察者與被觀察系統之間作出任何形式的分割。而觀察者與被觀察系統之間的分界線的消失,將會使我們在不考慮觀察者的情況下,對物理實在進行客觀描述的夢想徹底地破滅。這是因為,一方面,如果我們認為量子力學的形式體系是正確而完備的理論,那么,就能夠用量子力學的術語描述包括觀察者在內的整個測量過程。這時,觀察者成為整個測量系統中的一個組成部分參與了測量中的相互作用;另一方面,如果我們仍然渴望像以可分離性假設為基礎的經典測量那樣,在以整體性假設為基礎的量子測量系統中,也能夠得到確定而純客觀的測量結果,那么,他們必須要在觀察者與被觀察的量子系統之間作出某種分割,觀察者才有可能站在整個測量系統之外進行觀察。然而,在量子測量的具體實踐中,這個重要的“阿基米德點”是永遠不可能得到的。因為對量子測量系統進行的任何一種形式的分割,都必然會導致像“薛定諤貓”那樣的悖論。這樣,關于量子論與實在論之間的矛盾事實上轉化為,在承認量子力學的統計性特征的前提下,如何解決量子測量的整體性與傳統實在論之間的矛盾。
以玻爾為代表的傳統量子物理學家在創立了量子力學的形式體系之后,并不追求從量子測量現象到量子本體論的超越中提供一種本體論的理解。而是在認識論和現象學的意義上做文章。玻爾認為,觀察的“客觀性”概念的含義,在原子物理學的領域內已經發生了語義上的變化。在這里,客觀性不再是指對客體在觀察之前的內在特性的揭示,而是具有了“在主體間性的意義上是有效的”這一新的含義。這種把“客觀性”理解成是“主體間性”的觀點,在認識論意義上,所隱藏的直接后果是,使“客觀性”概念失去了與“主觀性”概念相對立的基本含義,從而使量子力學成為支持科學的反實在論解釋的一個重要的立論依據。與此相反,近幾十年發展起來的多世界解釋,試圖以多元本體論的假設為前提,恢復對客觀性概念的傳統理解;玻姆的本體論解釋則是以粒子軌道與真實波的二元論假設為代價,把測量過程中的整體性特征歸結為是量子勢的性質。這兩種解釋雖然在理解量子測量現象時堅持了傳統實在論的立場。但是,這些立場的堅持是以在量子力學中增加某些額外的假設為代價的。這正是為什么近幾十年來,反思與研究量子力學與量子測量的概念基礎問題,成為不計其數的論著和論文所討論的中心論題的主要原因所在。
到目前為止,在量子物理學家的心目中,微觀客體的非定域性特征和量子測量的非分離性特征已經成為不爭的事實。如果我們站在科學哲學的立場上,像當初接受量子統計性一樣,也接受量子力學描述的微觀系統的這種整體性特征。那么,量子測量過程中被測量的系統與測量儀器(包括觀察者在內)之間的整體性關系將會意味著,在微觀領域內,我們所得到的知識,事實上,總是與觀察者密切相關的知識。這個結論顯然與長期以來我們所堅持的真理符合論的客觀標準不相容。因此,接受量子力學的整體性特征,就意味著放棄真理符合論的標準,需要對傳統實在論的核心概念——理論和真理的性質與意義——進行重新理解。這樣,現在的問題就變成是,能否在接受量子力學的統計性和整體性特征的前提下,闡述一種新的實在論觀點呢?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么,科學實在論將永遠不可能得到辯護;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么,與理論的整體性特征相協調的實在論是一種什么樣的實在論呢?這正是本文所關注的主要問題所在。
2.認識論教益:隱喻思考與模型化方法的突現
自近代自然科學產生以來,公認的傳統實在論的觀點是建立在宏觀科學知識基礎之上的一種鏡像實在論。在宏觀科學的研究領域內,觀察者總是能夠站在整個測量系統之外,客觀地獲得測量信息。在有效的測量過程中,測量儀器對測量結果的干擾通常可以忽略不計。測量結果為理論命題的真假提供了直接的評判標準,使命題和概念擁有字面表達的意義(literal meaning)或非隱喻的意義和指稱。因此,鏡像實在論是以觀察命題的真理符合論為前提的。
真理符合論的最實質性的內容是,堅持命題與概念同實際的事實相符合。長期以來,科學家一直把這種觀點視為是科學研究活動的價值基礎。
維特根斯坦在其著名的《邏輯哲學導論》一書中,把真理的這種符合論觀點表述為:就像唱片是聲音的畫像并具有聲音的某些結構一樣,命題所描述是事實的畫像,并具有與事實一致的結構。因為用語言來思考和說話,就是用語言來對事實作邏輯的模寫,它類似于畫家用線條、色彩、圖案來描繪世界上的事物。所以,用語言描述的圖象與世界的實際圖象之間具有同構性。1933年,塔爾斯基對這種真理觀進行了定義。在當前科學哲學的文獻中,人們習慣于用“雪是白的”這一命題為例,把塔爾斯基對真理的定義形象地表述為:“雪是白的”是真的,當且僅當,雪是白的。
普特南把塔爾斯基對真理的這種定義概括為“去掉引號的真理論”。塔爾斯基認為,要想使“‘雪是白的’是真的”,這個句子本身成真,當且僅當,“雪是白的”這個事實是真實的,即我們能夠得到“雪是白的”這一經驗事實。這個看似簡單的句子隱含著兩層與常識相一致的符合關系:第一層的相符合關系是,語言表達的命題與實際事實相符合;第二層的相符合關系是,觀察得到的事實與真實世界相符合。在日常生活中,像“雪是白的”這樣的經驗事實是非常直觀的,只要是一個正常的人,都有可能看到“雪確實是白色的”這個實際存在的事實。因此,人們對它的客觀性不會產生任何懷疑,能夠作為“‘雪是白的’是真的”這個句子的成真條件。
然而,量子力學揭示出的微觀測量系統中的整體性特征,既限制了我們對這種理想知識的追求,也向傳統的客觀真理標準的價值觀提出了挑戰。這是因為,在量子測量的過程中,對命題的這種理想的描述方式和對對象的如此單純的觀察活動,已經不再可能。以玻爾為代表的許多物理學家雖然在量子力學誕生的早期就已經意識到這一點。但是,在科學哲學的意義上,他們在拋棄了真理符合論之后,卻走向了認識論的反實在論;馮諾意曼的測量理論以真理符合論為基礎,要求在觀察者與測量儀器之間進行分割的做法,直接導致了量子測量中的“觀察者悖論”;現存的非分離與非定域的實在論解釋,也是以真理符合論為基礎,在量子力學的形式體系中增加了某些難以令人接受的額外假設,來解決量子測量難題。從哲學意義上看,這種借助于額外假設來使量子力學與實在論相一致的作法并沒有唯一性。它不過是借助于各種哲學的想象力來解決量子測量難題而已。
由此可見,量子測量難題的產生,實際上是以真理符合論為基礎的傳統實在論的觀點,來理解量子測量過程的整體性特征所導致的?,F在,如果我們像放棄經典的絕對時空觀,接受相對論一樣,也放棄真理符合論的實在論,接受現有的量子力學。那么,在當代科學哲學的研究中,我們需要以成功的量子力學帶給我們的認識論教益為出發點,對理論、概念和真理的性質與意義作出新的闡述。量子力學所揭示的微觀世界與宏觀世界之間的最大差異在于,我們對微觀世界的內在結構的認知,不可能像對宏觀世界的認知那樣,使觀察者能夠站在整個測量語境的外面來進行。
這就像盲人摸象的故事一樣,不同的盲人從大象的不同部位開始摸起,最初,他們所得到的對大象的認識是不相同的,因為每個人根據自己的觸摸活動都只能說出大象的某一個部分。只有當他們摸完了整個大象時,他們才有可能對大象的形狀作出客觀的描述。然而,雖然他們對大象的描述始終是從自己的視角為起點的,并建立在個人理解的基礎之上。但是,不可否認的是,他們的觸摸活動總是以真實的大象為本體的。在微觀領域內,量子世界如同是一頭大象,物理學家如同是一群盲人,有所區別的是,物理學家對微觀世界的認識不可能是直接的觸摸活動,而只能借助于自己設計的測量儀器與對象進行相互作用來進行。在這個相互作用的過程中,包括觀察者在內的測量語境成為聯系微觀世界與理論描述之間的一個不可分割的紐帶。
如果把這種量子力學的這種整體性思想延伸外推到一般的科學哲學研究中,那么,可以認為,科學家所闡述的理論事實上是一個產生信念的系統??茖W家借助于模型化的理論,把他們對世界的認知模擬出來。理論模型所描述出的世界與真實世界之間的關系是一種內在的、整體性的相似關系。這種相似分為兩個不同的層次:其一,在特定的語境中,模型與被模擬的世界在現象學意義上的初級相似。這種相似是指,在這個層次上,我們只是能夠通過某些關系把現象描述出來,但是,對現象之所以發生的原因給不出明確的說明;其二,在特定的語境中,模型與被模擬的世界在認識論意義上的高級相似。這種相似是指,理論模型達到了與真實世界的內在結構與關系之間的相似。所以,現象學意義上的相似最后會被成熟理論所描述的認識論意義上的結構相似所包容或修正。
這兩個層次之間的相似關系是建立在經驗基礎之上的,而不是建立在邏輯或先驗的基礎之上。這樣,雖然科學家在建構理論模型的過程中,總是不可避免地存在著許多非理性的因素。但是,在根本的意義上,他們的建構活動是以最終達到使理論描述的可能世界與真實世界之間的結構與關系相似為目的的。因此,測量語境的存在成為科學家建構活動的一個最基本的制約前提。建構理論模型的活動是一種對世界的認知活動。建構活動中的虛構性將會在與公認的實驗事實的比較中不斷地得到矯正,直至達到與真實世界完全一致為止。或者說,在一定的語境中,當從理論模型作出的預言在經驗意義上不斷地得到了證實的時候,類比的相似性程度將隨之不斷地得以提高;當科學共同體能夠依據理論模型所描述的可能世界的結構來理解真實世界時,相似性關系將逐漸地趨向模型與世界之間的一致性關系。
在這種理解方式中,真理是物理模型與真實世界之間的相似關系的一種極限,是在一定的語境中完善與發展理論的一個最終結果。這樣,在科學研究中,真理成為科學研究追求的一個最終目標,而不是科學研究的邏輯起點?;蛘哒f,把真理理解成是在科學的探索過程中,成熟的物理模型與世界結構之間達成的一致性關系。對真理的這種理解,使過去追求的客觀真理變成了與語境密切相關的一個概念。超出理論成真的語境范圍,真理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前提和價值。這樣,與玻爾把理論的客觀性理解成是主體間性的觀點所不同,本文是通過改變對真理意義的理解方式,挽救了理論的客觀性。
如果把科學活動理解成是對世界的模擬活動,那么,在理論的建構活動中,科學理論的概念與術語所描述出的可能世界,只在一定的語境中與真實世界具有相似性。所以,相對于不可能被觀察到的真實世界而言,科學的話語(scientific discourses)將不再具有按字面所理解的意義,而是只具有隱喻的意義。只有當理論與世界之間的關系趨向于一致性關系時,對某些概念的隱喻性理解才有可能變成字面語言的理解。所以,在科學研究的活動中,研究對象越遠離日常經驗,科學話語中的隱喻成份就越多。這也許是為什么在量子理論產生的早期年代,物理學家在理解微觀現象時,不可能在微觀對象的粒子性和波動性之間作出任何選擇的原因所在。實際上,微觀粒子的波——粒二象性概念只是在現象學意義上的一種典型的隱喻概念,它們并不擁有概念的字面意義,而只具有隱喻的意義。因此,它們不是對真實世界的基本結構的實際描述。正如惠勒的“延遲實驗”所揭示的那樣,物理學家不可能選擇用其中的一類圖象來解釋另一類圖象。只有當關于微觀世界的內在結構在可能世界的模型中得到全部模擬時,原來的波——粒二象性的概念才被一個更具有普遍意義的新的量子態概念所取代。
如果科學語言只具有隱喻的意義,科學理論所描述的是可能世界,那么,物理學家對測量現象的描述,也只是一種隱喻描述,而不是非隱喻的按照字義所理解的描述。這種描述既依賴于觀察者的背景知識,也依賴于當時的技術發展的水平。就像格式塔心理學所闡述的那樣,同樣的圖形、同一個對象,不同的觀察者會得出不同的結論。在這個意義上,測量與觀察不再是純粹地揭示對象屬性的一種再現活動,而是觀察者與對象發生相互作用之后,受到測量語境約束的一種生成活動。在這個活動中,就現象本身而言,至少包含有兩類信息:一是來自對象自身的信息;二是包括觀察者在內的測量系統內部發生相互作用時新生成的信息。
從這個意義上看,微觀粒子在測量過程中表現出的波——粒二象性只是一種現象學意義上的相似,而不是微觀粒子的真實存在。在大多數情況下,現象還不等于是證據,把現象作為一種證據表述出來,還要受到物理學家的背景知識和社會條件的制約,甚至受到已接受的可能世界的基本理念的制約。按照對理論、真理和測量的這種理解方式,由“波包塌縮”現象所反映的問題,就變成了提醒物理學家有必要對過去所忽視的物理測量過程的各個細節,對宏觀與微觀之間的過渡環節,進行更細致的理論研究的一個信號,成為進一步推動物理學發展的一個技術性的物理學問題,而不再是觀念性的與實在論相矛盾的哲學問題。
玻姆的量子論是試圖用非隱喻的字面語言對真實的量子世界進行描述,而現有的量子力學在它的產生初期則是用隱喻的語言對量子世界的一種模擬描述。正是由于理論模型具有的相似性,才使得薛定諤的波動力學與海森堡等人的矩陣力學能夠得出完全相同的結果,并最終證明兩者在數學上是等價的。在量子力學的語境中,不論是波動圖象,還是粒子圖象都只是理論與世界之間的現象學意義上的初級相似。在以后的發展中,量子力學所描述的可能世界的預言與真實世界的實驗現象相一致的事實說明,當馮諾意曼在希爾伯特空間以量子態為基本概念建立了量子力學的公理化體系之后,這些現象學意義上的相似已經上升到認識論意義上的結構相似,說明量子力學描述的可能世界與真實世界在微觀領域內是一致的。這時,以波——粒二象性為基礎的隱喻圖象被整體論的世界圖象所取代。這也許正是物理學家可以在拋開哲學爭論的前提下,只注重量子物理學的技術性發展的一個原因所在。而相比之下,玻姆的理論不過是追求傳統意義上的非隱喻的字面圖象和傳統哲學觀念的一種理想產物。
在對理論、概念和真理的意義的這種理解方式中,理論與世界之間的一致性關系不是建立在命題與概念的層次上,而是以測量語境為本體,建立在物理模型與真實世界之間從現象學意義上的初級相似到認識論意義上的結構相似的基礎之上的。測量語境的本體性,成為我們在認識論意義上承認科學理論是一個信念系統的同時,拒絕后現代主義者把理論理解成是可以隨意解讀的社會文本的極端觀點的根本保證。所以,真理的意義不是取決于詞、概念和命題與世界之間的直接符合,而是在于理論整體與世界整體之間在逼真意義上的一致性。由于可能世界與真實世界之間的這種一致性關系在一定程度上是依賴于社會技術條件的動態關系。因此,以一致性為基礎的真理是依賴于語境的真理,它永遠是一個動態的和可變的概念,而不是靜止的和不變的概念。這顯然是對“把科學研究的目的理解為是追求真理”這句話的最好解答。
3.從思維方式的變革到語境實在論的基本原理
當我們把對理論、真理和意義的這種理解方式應用于對真實世界的認識時,也可以在測量語境的基礎上,對理論進行實在論的解釋。所不同的是,這種實在論不再是把科學理論理解成是提供關于世界的某種鏡象圖景的、以強調語言與命題的真理符合論為基礎的那種實在論,而是把科學理論理解成是通過先對世界的模擬,然后,與真實世界趨于一致的、依賴于測量語境的實在論。不同的理論模型和測量語境可以提供對世界的不同描述。但是,通過進一步的觀察或實驗,我們可以判斷哪一個模型能夠更好地與世界相一致。在這里,理論模型與世界之間的關系是一種相似關系,而不再是相符合的關系;測量結果與對象之間的關系是在特定條件下的一種境遇性關系,而不再是一種純粹的再現關系。我們把這種與量子力學的整體性特征相一致的量子實在論稱為“語境實在論”。用語境實在論的觀點取代傳統實在論的觀點,必然帶來思維方式的根本轉變。需要以整體性的語境論的思維觀取代傳統思維觀。這種思維方式的逆轉主要通過下列幾個方面體現出來:
首先,在本體論意義上,用普遍的本體論的關系論(global-ontological relationalism)的觀點取代傳統的本體論的原子論(ontological atomism)的觀點。承認關系屬性或傾向性屬性的存在,承認概率的實在性,承認世界中的實體、屬性與關系之間的整體性。傳統的原子本體論總是把世界理解成是由可以進行任意分割的部分所組成,整體等于部分之和,牛頓力學是這種本體論的一個典型范例;關系本體論則把世界理解成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整體大于部分之和,量子力學是這種本體論的一個典型范例。與原子本體論中認為實體可以獨立地擁有自身的屬性所不同,在關系本體論中,實體及其屬性總是在一定的關系中體現出來。這里存在著兩層關系:一層是實體之間的內在關系屬性;另一層是實體固有屬性表現的外在關系條件。前者具有潛存性,后者為潛存性向現實性的轉變創造了有利條件。 其次,在認識論意義上,用理論模型的隱喻論的觀點取論模型的鏡象論的觀點。傳統的模型鏡象論觀點把理論理解成是命題的集合,命題與概念的指稱和意義是由對象決定的,它們的集合構成了對對象的完備描述;而模型隱喻論的觀點雖然也認為理論能夠以命題的形式表示出來,但是,理論不是命題的集合,而是包含有模仿世界的內在機理的模型集合。理論與世界之間的關系不是傳統的相符合關系,而是在一定的語境中,理論描述的可能世界與真實世界之間以相似為基礎的一致性關系。理論系統的模型與真實系統之間的相似程度決定理論的逼真性。這樣,真理不再是命題與世界之間的符合,而是成為理論的逼真性的一種極限情況?;蛘哒f,當理論所描述的可能世界與真實世界相一致的時候,理論的真理才能出現。這是對基本的認識論概念的倒轉:傳統的逼真性理論是用命題或命題集合的真理作為基本單元,來衡量理論距真理的距離,即理論的逼真度;而現在正好反過來,是通過對逼真性概念的理解來達到對真理的理解。
第三,在方法論意義上,用語義學方法取代傳統的認識論方法。在傳統的認識論方法中,是用命題的真理或圖象與世界之間的逼真度的術語來表達科學實在論的一般論點。然而,這種方法使我們從開始就需要清楚地辨別對一些解釋性描述的理解。例如,在相同的研究領域內,我們為什么能夠說,一個理論比與它相競爭的另一個理論更逼近真理或更遠離真理?對于諸如此類的問題,如果沒有一個明確的和可辯護的回答方式,那么,逼真性概念要么是空洞的;要么就是不一致的。結果,對理論的逼真性的論證反而成為對“認識的謬誤(epistemic fallacy)”的證明,并在某程度上支持了認識論的懷疑論觀點。但是,如果我們在語義學的語境中,通過對逼真性概念的分析與辯護,然后,衍生出理論的真理,對上述問題的理解方式將不會陷入如此的認識論困境。并且從認識論的懷疑論也不會推論出語義學的懷疑論。
第四,在經驗的意義上,用現象生成論的測量觀取代現象再現論的測量觀。所謂現象再現論的測量觀是指,把物理測量結果理解成是對對象固有屬性的一種再現,測量儀器的使用不會對對象屬性的揭示產生實質性的干擾,它扮演著一個單純意義上的工具角色。理論術語能夠對這些觀察證據進行精確的表述。觀察證據的這種純粹客觀性成為建構與判別理論的邏輯起點;而現象生成論的測量觀則認為,測量是對世界的一種透視,測量結果是在對象與測量環境相互作用的過程中生成的。測量結果所表達的經驗事實,不是純粹對世界狀態的反映,因為經驗事實存在于我們的信念系統之中,而不是獨立于觀察者的意識或論述之外與世界的純粹符合,只是在特定的測量語境中的一種相對表現,是相互作用的結果?;蛘哒f,測量語境構成了對象屬性有可能被認識的必要條件。
所以,理論的逼真度與科學進步之間的聯系,應該在經驗的意義上來確立??茖W進步的記錄并不是真命題的積累,而是從模型系統與真實系統之間的相似性出發,用逼真度的概念衡量科學研究綱領接近真理的程度。在這里,相似性不是一個命題,也不是兩個世界之間的一種固定不變的關系,而是依賴于語境的一個程度性的概念。它的內容將會隨著我們對世界的不斷深入的理解而發生變化。所以,科學進步不是真命題積累的問題,而是理論的成功預言與經驗事實的函數。
第五,在語義學的意義上,用整體論或依賴于語境的隱喻語言范式取代非隱喻的字面真理范式(literal-truth paradigm)。從17世紀開始,非隱喻的字面真理的范式就已經被科學家廣泛地接受為是理想的語言。其動機是期望把理論模型的言語和論證,建立在優美而簡潔的數學和幾何的基礎之上。當時的理性論者和經驗論者把科學語言當成是理想的合乎理性的語言,或者說,把科學的經驗和知識看成是人類經驗和知識的典范。這種觀點認為,所有的知識與真實世界之間的關系是根據表征知識的命題方式來討論的,科學語言與概念的意義由它所表征的世界來確定,它們不僅在本質上具有固有的字義,而且語言本身的字面意義就是使用詞語的標準。語言的意義不僅與語言的用法無關,而被認為是客觀地對應于世界的各個方面??茖W的話語總是關于自然界的現象、內在結構和原因的話語。
然而,在整體論的隱喻語言范式中,理論所討論的是由科學共同體提出的關于世界的因果結構的信念,知識與真實世界之間的關系是根據可能世界與真實世界之間的相似關系來討論的。在這里,兩個世界之間的相似程度的提高是它們共有屬性的函數。在隱喻的意義上,語言與概念的意義是極其模糊的和語境化的,隱喻的表達通常并不直接對應于世界中的實體或事件:即,按照字面的意義理解隱喻的陳述常常是錯誤的。例如,在理解量子測量現象時,實驗已經證明,或者強調使用粒子語言,或者強調波動語言都是失敗的。這也是玻爾的互補性原理在量子力學的時期歲月里容易被人們所接受的高明之處。從本文的觀點來看,關于微觀世界的粒子圖象或波動圖象只不過是傳統思維慣性的一種最顯著的表現而已。事實上,這兩種圖象都只是一種隱喻意義上的圖象,而不代表微觀世界的真實圖象。隱喻與其它非字面的言詞是依賴于語境的。正如后期維特根斯所言,語言與概念的意義依賴于活動,使用一個符號的充分必要條件必須包括對活動的描述。
在這種整體論的思維方式的基礎上,我們可以把語境實在論的主要觀點,總結為下列六個基本原理:
本體論原理:在物理測量的過程中,物理學家所觀察到的現象是由不可能被直接觀察到的過程因果性地引起的。這些不可能被直接觀察到的過程是獨立于人心而自在自為地存在著的。
方法論原理:對一個真實過程的理論模型的建構,是對不可能被觀察到的真實世界的機理和結構的模擬。對于真實世界而言,它在現象學意義上的表現與它的內在結構或機理在定性的意義上具有一致性。即,理論模型具有經驗的適當性。
認識論原理:理論描述的可能世界與真實世界只具有的相似性,它們之間的相似程度是它們具有的共同特性的函數。這些共性是在實驗與測量語境中找到的。
語義學原理:在一定的語境中,理論模型與真實系統之間的相似關系決定理論的逼真性。在理想的情況下,真理是理論描述的可能世界逼近真實世界的一種極限。
價值論原理:科學理論的建構在最終意義上總要受到實驗證據的制約,科學理論的發展總是向著越來越接近真實世界機理的方向發展的。
倫理學原理:包括人類在內的自然界具有不可分割的整體性,關于人類行為的評價標準應該建立在人與自然的整體性關系上。
4.科學進步的語境生成論模式
探討科學進步的模式問題一直是科學哲學研究中的重大理論問題之一。不同的學派提出了不同的觀點。邏輯實證主義者繼承了自培根以來的哲學傳統,認為科學的發展在于對經驗證實的真命題的積累。理論所包括的真命題越多,它就越逼近真理。波普爾把理論逼近真理的這種性質稱為“逼真性”,逼真性的程度稱為“逼真度”。他認為,理論是真內容與假內容的統一,理論的逼真度等于理論中的真內容與假內容之差。而真內容由理論中那些得到經驗確認的真命題所組成。真命題越多,理論的逼真度就越高。在所有這些觀點中,逼真性的主要特性是用命題與事實的符合作為近似真理的基本單元。換言之,是用命題真理的術語來理解理論的逼真性。在這里“符合”沒有程度上的差別;逼真性與真理之間的關系是部分與整體之間的關系。這種“符合”或“與事實相符”包含著四個方面的關系:其一,句子的主語與謂詞之間處于相互聯系的狀態;其二,事態(the state of affairs)與主語之間的指稱關系;其三,謂詞表達與被選擇的事態之間的指稱關系;其四,說話者所選擇的對象與事態之間的相適合關系。[1]
然而,這種以真命題的多少來衡量理論的逼真度的方法,似乎沒有辦法回答諸如下面的那些問題:如果一個理論最后被證明是與事實不相符,那么,這個理論怎么可能接近真理呢?比如說,在當前的情況下,量子場論還是一個不成熟的理論,它在未來一定會被加以修改,那么,我們能夠說,量子場論不如牛頓力學與事實更相符嗎?此外,“符合事實”這個概念也會遇到同樣的問題:如果某個理論根本就是錯誤的,我們又怎能說,它與事實符合的更好或更糟呢?也許有些在表面上曾經顯示出具有某種逼真性的理論,實際上,它卻在根本意義上就是錯的。例如,化學中的“燃素說”、物理學中的“地心說”,等等,這些理論都曾經在科學家的實際工作中,起到過積極的作用。但是,后來的發展證明,它們都是錯誤的假說。另一方面,這種方法還無法解釋為什么在前后相繼的理論中使用的同一個概念,卻具有不同的內涵這樣的問題。例如,經典物理學中的質量概念不同于相對論力學中的質量概念;量子力學的中微觀粒子概念也比經典物理學中的粒子概念擁有更豐富的內涵。庫恩在闡述他的科學進步的范式論模式時,為了避免上述問題的出現,走向了徹底的相對主義。
如果我們用強調理論描述的物理模型與世界之間的相似性比較,取論中包含的真命題的比較來理解理論的逼真性,那么,上述問題就很容易得到解決。在特定的語境中,并存著的相互競爭的理論,分別描繪出幾個相互競爭的可能世界,這些可能世界與真實世界之間的相似程度決定理論的逼真性。逼真度越高的理論,將會越客觀、越接近于真理。真理是理論的逼真度等于1時的一種極限情況。例如,牛頓力學比伽里略的力學更接近真理的真正理由是,因為牛頓物理學所描繪的世界模型比伽里略物理學所描繪的世界模型與真實世界更相似。而不應該把這個結論替換成是,在每一個方法中通過真命題的計數來使它們與精確地說明真實世界的真命題的總數進行比較后作出的選擇。前后相繼的理論中所使用的共同概念的意義也是依賴于可能世界的。不同層次的可能世界雖然賦予同一個概念以不同的內涵。但是,由于更深層的可能世界更接近真實世界的內在結構,所以,對為什么同一個概念會有不同內涵的問題就容易理解了。
我們把由理論描繪的可能世界逼近真實世界的過程,以及前后相繼的理論之間的更替關系總結為:
前語境階段——語境確立階段——語境擴張階段——語境轉換階段
——新的語境確立階段……
在科學進步的這個模式中,前語境階段是指,當科學進入一個新的研究領域時,面對不可能被舊理論所解釋的有限數量的實驗證據和存在的重要問題,科學家首先是進行大膽的創新和積極地猜測,提出可能與證據相一致的相互競爭的理論或假說。這些理論或假說分別描繪出了相互競爭的各種可能世界的圖象。這個時期,科學家在建構理論時,通過模型與現象的比較來約束他們的想象?;蛘哒f,他們的富有創造性的想象力是一種意向性的想象,而不是完全隨意的想象。這種意向性的信息直接來自不可能被直接觀察到的對象本身??茖W家在相互競爭的理論中作出選擇時,依賴于兩個主要的歸納根據:其一,相信任何一個理論模型的建構都是為了盡可能準確地模擬真實世界的結構和機理;其二,依據模型所產生的信念能夠作為成為設計新的實驗方案的基礎,這個實驗方案的設計是為了探索世界,和檢驗模型與它所表征的世界之間的類似程度。在特定領域內和一定的歷史條件下,根據一個理論的信念所設計的實驗越新穎,在得到應用之后,越能夠證明理論的成功性。同時,理論的調整總是向著與新的實驗結果相一致的方向進行的。而新的實驗結果是由自然界中某種未知的因果機理引起的。
然而,說明的成功(explanatory success)只是理論逼近真理的一個象征或一個結果,或者說,說明的成功只是理論逼近真理的一個必要條件。凡是逼真的理論都必定能夠對實驗現象作出成功的說明。但是,并不是每一個擁有成功說明的理論都是逼真的理論。在理論的說明中,理論的逼真性與不斷增加的成功之間的聯系應該是一個認識論問題,而不是一個語義學問題。一個完整的科學理論從產生到成熟通常要經過三個階段:其一,對現象的描述階段,這個階段得到了在經驗上恰當的模型。例如,在量子力學之前,玻爾等人提出的各種原子模型;第二個階段是建立一個理論的說明模型。例如,現有的量子力學的數學形式體系。第三個階段是為成功的說明模型尋找一種可理解的機理,或者說,對說明模型提供語義學的基礎。相對于一個成熟的科學理論而言,現象——模型——機理三者之間的相互關系具有內在的不可分割的整體性。這也就是為什么原子物理學家在理解量子力學的內在機理的問題上沒有達成共識時,產生了量子力學的解釋問題的原因所在。
在這里,我們所說的模型是指物理模型而不是僅僅指數學模型。物理模型除了包括數學模型之外,還包括理解世界的構成機理的模型。物理模型是為數學模型提供一個語義學基礎。例如,分子運動論模型是解釋壓強公式的語義學基礎;場的觀點是理解引力理論的語義學基礎。所以,物理學中的模型是指真實物理系統的替代物,它既具有解釋的作用,也能夠把抽象的數學系統翻譯為一個可理解的論述。正是在這個意義上,物理學模型是指一個模型簇。由這些模型簇所描繪的可能世界的結構與真實世界的結構之間的相似關系,在選擇理論時是很重要的。一方面,它能夠使理論在科學實踐中被不斷地修改和擴展以適應新的現象,而不是靜止的和孤立的;另一方面,它使相互競爭的理論之間的選擇在科學實踐的規則與活動之內自然地得到了求解。這時,被淘汰掉的理論并非必須要被證偽(盡管證偽也是因素之一),而是如同生物進化那樣是自然選擇的結果。
在這里,把逼真度作為選擇理論的標準,與要么強調經驗證實,要么強調經驗證偽的標準不同,它永遠是動態的和依賴于研究語境的概念。它既有助于把淘汰掉的理論中的某些合理化因素進行再語境化,也能夠確保科學描述和與此相關的實驗技巧與獨立于人心的世界之間建立起一種物理聯結,從而堅持了存在著一個不可能被觀察到的獨立于人心的世界的本體論的實在論觀點。大體上,衡量可能世界與真實世界之間的結構或機理的相似程度可以通過它們之間的共有屬性(或共同特征)來進行。如果用S(A ,B)表示兩個世界之間的基本特征的相似關系,用 A∩B表示共有屬性,A – B和 B - A表示它們之間的差異,那么,在定性的意義上,這些量之間的關系可以定性地表示為:[1]
S(A ,B)= C1F(A∩B)- C2F(A - B)- C3F(B - A)
這個公式說明,兩個世界之間的相似關系是它們的共性與差異的函數。當C1遠遠大于C2和C3時,兩個系統之間的共性將比差異處于更重要的支配地位。其中,三個系數C1、C2和C3 的值是通過實驗來確定的。這樣,我們就有可能在經驗的意義上來研究相似關系。在經驗的意義上,如果相互競爭的理論中的某個理論的描述和說明模型能夠完全依據當前的實驗結果和本體論概念被加以校準,那么,我們就可以認為,這個理論是似真的(plausible)。理論越擬真,它就越逼真。
在一個特定的語境中,當一個理論的說明與理解模型能夠完全經得起經驗的考驗時,科學共同體將認為理論描繪的可能世界與真實世界之間達到了某種一致性。這時,科學的發展進入了語境確立的階段。這個階段相當于庫恩的常規科學時期或范式形成時期。這時,科學家不僅擁有共同的信念和共同的語言,而且擁有對真實世界的共同圖象。他們相信,理論描繪的可能世界代表了真實世界的內在機理;理論描繪的圖象就是不可觀察的真實世界的圖象。為了進一步探索真實世界的精細結構,科學家常常會根據現有理論提供的信念和約定,設計新的實驗規劃,預言新的實驗現象,特別是運用成熟理論中的理論實體進行實驗操作,從而形成了一個相對穩定的語境階段。但是,這個相對穩定的語境邊界是非常不確定的。
當科學家把成熟理論所揭示的世界機理作為一個范式和信念的基礎,延伸推廣到解釋其它相關領域的現象時,科學的發展進入到語境的擴張階段。其中,既包括理論研究的信念與方法的擴張,也包括以它的基本原理為基礎的技術與實驗的擴張。例如,在牛頓理論確立之后,不論是物理學還是化學家,他們都用牛頓力學的基本思想解釋他們所面臨的其它領域內的新的實驗現象,并且成功地制造出了許多測量儀器;同樣,現代技術的崛起和分子生物學、量子化學等學科的產生都是量子力學的基本原理成功應用的結果。所以,語境擴張的過程實際上是已有語境膨脹的過程。當科學共同體在語境擴張的過程中,遇到了與理論信念相矛盾的而且是他們料想不到的實驗事實時,他們才有可能開始對理論的信念產生懷疑,這時,理論的應用邊界,或者說,語境擴張的邊界逐漸地變得明確起來,科學的發展開始進入語境轉換階段。在這個階段,舊語境的擴張受到了限制,新的語境處于形成與培育當中。新的理論競爭也就隨之開始了。隨著新理論競爭的開始,科學共同體的信念也在不斷地發生著改變,直到一個全新的語境形成為止。
當新的語境確立之后,不僅科學家確立了新的信念,而且他們對問題的求解值域也隨之發生了改變。這時,原來前語境中的一些不合理的偏見,在新語境中得到了糾正。在前語境中是真理的理論,在后語境中失去了它的真理性。后語境的形成是伴隨著新理論的確立而完成的。由于新語境比舊語境揭示出了更深層次的世界結構或機理。所以,它在理論信念、方法和技術層次的擴張與滲透力將會比舊語境更強、更徹底。這也就是,為什么量子力學的產生所帶來的理論、方法與技術革命會比牛頓力學更深刻、更廣泛的原因所在。但是,前后語境之間的界線是連續的。這時,就像新理論是對舊理論的一種超越一樣,新語境也是對舊語境的一種超越。由于語境的變遷和運動是不斷地向著揭示世界的真實機理的方向發展的。因此,在語境中生成的理論也使得科學的發展與進步向著不斷地逼近真理的方向進行。本文把科學發展的這種模式稱為“語境生成論模式”。
這里包括兩個層次的生成,其一,理論的形成與完善是在特定的語境中進行的;其二,科學進步也是在語境的變更中完成的。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強調語境化并不意味著使科學進步成為無規則的游戲。把理論系統放置于特定的語境當中,強調了系統的開放性和連續性。在這個意義上,語境論的事實也是一種客觀事實。運用語境論的隱喻思考與模型化方法,不僅能夠使科學進步過程中的微觀的邏輯結構與宏觀的歷史背景有機地結合起來,而且能夠使基本的內在邏輯的東西在歷史的發展中內化到新的語境當中,從而使得語境在自然更替的同時,一方面,完成了理論知識的積累與繼承的任務;另一方面,揭示出更深層次的世界機理。所以,語境生成論的科學進步模式既不會像庫恩的范式論那樣,走向相對主義,也不會像普特南那樣,走向多元真理論??茖W進步的語境生成論模式,既能夠包容相對主義的某些合理成份,又能夠堅持實在論的立場。
5.結語
從量子力學的認識論教益中抽象出的語境實在論的觀點,是一種具有更廣泛的解釋力,并且有可能把許多觀點有機地融合在一起的實在論觀點。它不僅能夠賦予量子力學以實在論的解釋,而且為解決科學實在論面臨的許多責難,理清上世紀末圍繞“索卡爾事件”所發生的一場震驚西方學壇的科學大戰,[1] 提供了一條可能的思路。法因曾經在《擲骰子游戲:愛因斯坦與量子論》一書中斷言“實在論已經死了”。[2] 然而,我們通過對量子力學與實在論的分析,在放棄了傳統的真理符合論之后,運用隱喻思考與模型化方法所得出的結論則是,“實在論還活著,而且活的很好”。
[1] D.Bohm and B.J.Hiley, The Unpided Universe: An ontological interpretation of quantum theory, Routledge and Kegan Paul, London (1993).
[1] Jeffrey Alan Barrett, The Quantum Mechanics of Minds and World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9).
[1] Jerrold L. Aronson, Rom Harré & Eileen Cornell Way, Realism Rescued: How Scientific progress of possible, Gerald Duckworth & Co.Ltd (1994): 136-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