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論:我們為您整理了13篇中國醫生論文范文,供您借鑒以豐富您的創作。它們是您寫作時的寶貴資源,期望它們能夠激發您的創作靈感,讓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二)、“別具匠心”之“三新”“三新”意指“新概念”、“新配樂”、“新唱法。”在周杰倫的音樂作品當中,“新概念”無需贅述,因為其音樂作品本身很多時候就已體現這一特點,新概念下的音樂才會與眾不同。這里筆者想著重闡述的是“新配樂”與“新唱法”,以此來說明流行聲樂藝術的“跨界”魅力?!靶屡錁贰?,在周杰倫的音樂當中最為明顯的就是將西方“Hip-Hop”、“R&B”唱法融入到中國傳統音樂當中,這種中西合璧的方式令人耳目一新。同時在很多作品當中旋律起伏都較為平緩,多數以二度、三度浮動為主,演唱起來也很有說唱的感覺。另外樂曲配器上也有別于其他流行音樂作品,周杰倫在自己大部分作品當中大膽運用了各類方式,如在《娘子》中吉他與琵琶的融合、《臺》中大提琴與古箏、琵琶之間的交相呼應、《東風破》中鋼琴與琵琶的相輔相成,甚至在《夜的第七章》當中編配出了較為完整的小型交響樂總譜。這些中西方樂器的使用相得益彰,既彰顯了中國傳統器樂的獨特魅力,又使得西方先進的作曲技法在其中運用自如,這種和諧也是周杰倫的流行音樂的特點,也是中國流行音樂“跨界”發展的典范。在“新唱法”的運用中,作為歌手,周杰倫的創新突破遠優于其他歌手。除在早期作品當中運用中國傳統戲曲唱法等,后期幾首合作或被改變之后的作品更能顯現出這一特點。如2006年與“小哥”費玉清合作的《千里之外》,堪稱“中國風”作品的代表作。這首作品涵蓋了費玉清的美聲唱法,同時也有周杰倫獨特的唱法圍繞其中。這兩種唱法一高一低,一唱一和,毫無突兀感,相反費玉清的“娓娓道來”更能夠完美的映襯作為“主人公”出現的周杰倫的唱段。這首作品各方面辨識度極高,一經問世大獲好評。有了這一嘗試之后,在2009年央視春節聯歡晚會上,周杰倫首次搭檔宋祖英,演唱其代表作《本草綱目》,在這首作品當中,還穿宋祖英的《辣妹子》,這二人一個是中國民族聲樂代表人物,另一個是流行R&B天王,兩人的“英倫組合”一出現就引發熱議。就音樂作品和演唱方式來說,二者的結合堪稱典范,這也是中國流行聲樂藝術“跨界”的完美嘗試,之后二人在2009年6月30日鳥巢音樂會時再度聯手,演唱了著名的《千里之外》。宋祖英沉穩大氣的歌聲使得這首作品大放異彩。2010年5月1日,《黃浦江深》首次發行,這也是方文山、周杰倫這對黃金搭檔為宋祖英本人“量身定做”的新作品,這首作品的問世,是中國民族聲樂唱法與流行音樂之間的高度契合,也使眾多音樂人看到未來中國流行聲樂藝術發展的新方向:除題材、體裁、編曲等方面可以運用中國傳統音樂元素之外,這種唱法改變的方式也是一種新的突破。
篇2
茶文化是人們在對茶的認識、應用過程中有關物質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它的形成和發展,一方面融匯了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的豐富知識,人們進一步認識了茶性,了解了自然;另一方面又融匯了儒、佛、道諸家深刻的哲理,人們通過飲茶,明心凈性,增強修養,提高審美情趣,完善人生價值取向,形成了高雅的精神文化。飲茶作為人的生理需要和生活方式轉化為生活情趣與精神追求,不僅體現出人與人、人與茶及人與自然的關系,而且也完美地展現了人的人生價值觀。
中國茶文化的人生價值觀,包括人生的目的,怎樣做人以及怎樣實現個人價值等方面的看法。這種價值觀,是人們通過茶事活動,在認識自然、了解社會的生產與生活中所形成的觀點和態度。它既反映出了人的本質,又揭示出了人與自然、與社會諸方面的關系。具體地說,包括了人與自我的關系,與他人的關系,與民族和國家的關系,與自然環境的關系。中國茶文化的人生價值觀的思想,與生產生活實踐相依托,與自然環境相結合,與人文和歷史相伴隨,貫穿于茶文化發展的歷程,形成中國茶文化博大精深的思想內涵,分析和研究中國茶文化關于人的人生價值的思想,對我們進一步了解茶文化的歷史,理解茶文化的精髓,發揚光大中國茶道精神,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中國茶文化的人生價值觀與茶文化精神是一致的。就其要義來講,主要有以下四個方面。
一、重德——擺正人與自我關系的準則
重德,是中國茶文化人生價值觀中最基本的內容。講究茶德,塑造高尚人格,完善自我,實現自身的人生價值,是歷代茶人崇尚和追求的目標,也是茶文化的核心內涵。而茶德的樹立,既是茶的自然特性的顯現,又是茶人精神的流露,同時又是茶人所確立的道德標準和行為規范。
首先,茶性蘊含著茶德。茶品即人品。茶品是指人們在對茶的認識中提煉出來的象征性品貌,陸羽在《茶經》一之源開宗明義地指出:“茶者,南方之嘉木也?!辈璞环Q為嘉木,是因為茶的生長、體型、特色和內質等具有剛強、質樸、清純和幽靜的本性。茶樹生長在山野的爛石、礫壤或黃土中,仍不失堅強、幽深;茶葉凝聚陽光雨露的精華,其“性潔不可污”;茶湯晶瑩清澈,清香怡人,給人以智慧和幽雅的韻致。茶性與茶品相聯系,無喧囂之形,也無激揚之態,茶性與茶品這些自然的本質特征滲透到人們生活領域,表現在人對生活的一種理解,一種靜觀,一種品鑒,一種回味;延伸到人們的精神世界里,則是一種境界,一種理念,一種智慧,一種品格。因此,重德觀念的形成,源于茶的自然本性。
其次,茶德是茶道的靈魂。在茶文化發展的歷史上,人們對茶德早已確認,并崇尚備至。陸羽在《茶經》提出的“精行儉德”,說明茶的美好品質應與品德美好之人相配,這是最早確立的茶德標準,也是中國茶道的精神所在。到了后來,唐代劉貞亮對茶德的闡述則更為具體:以茶散悶氣,以茶驅睡氣,以茶養生氣,以茶除癘氣,以茶利禮仁,以茶表敬意,以茶養身體,以茶可雅行,以茶可行道。在當代,王澤農,莊晚芳等茶學專家,對茶德都作了深刻的注解。王澤農先生認為,茶道的本質精髓應該是“德”,德是天地的屬性,天性、人性、茶性乃共性所在也。莊晚芳先生提出了“廉美和敬”為核心內容的茶德,他認為“廉儉”可以“育德”,以一杯清茶來推行清廉與勤儉,培養良好的道德品質。由此可見,茶德的樹立和推崇,不僅為中國茶道形成奠定了基礎、豐富了內容,而且也為茶人實現自我人生價值明確了方向。
第三,茶道孕育了茶人精神。如前所述,中國茶道,很大程度上是在樹立茶德的基礎上創立的。盡管目前人們對茶道的論述,各執己見。但是,有一點是相同的:茶道講求的是精神內涵。中國茶文化繼承了儒、佛、道的精義,把飲茶等茶事活動融入哲理、倫理、道德,通過茶的品飲來修身養性,陶冶情操,品味人生,參禪悟道,達到精神上的洗禮和人格上的澡雪,這就是飲茶的最高境界——茶道。中國茶道孕育了茶人精神,茶人精神推動了茶道的發展。被人們尊為茶圣的陸羽,幼為棄兒,長于佛門,一生不仕,致力于茶事研究,他常腳著芒鞋,獨行野中,采茶覓泉,品茶鑒水,以自己的親身實踐和對理想的追求,寫下了世界上第一部茶學專著——《茶經》,為推動人類的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建設作出了杰出的貢獻。而陸羽的一生,不羨官爵,不慕名利,甘愿荒餐野宿,櫛風沐雨,始終生活在人民大眾之中,他這種犧牲自我,造福人類的奉獻精神,以及勇于吃苦、善于創新的探索精神,既是茶人精神的充分體現,也是中國茶道關于人的人生價值思想的完美表達。
二、尚和——協調人與他人關系的宗旨
茶道中“和”的基本涵義包括和諧、和敬、和美、平和等等,其中主要是和諧。通過以“和”為本質的茶事活動,創造人與自然的和諧以及人與人之間的和諧。茶文化關于“和”的內涵既包含儒、佛、道的哲學思想,又包括人們認識事物的態度和方法,同時也是評價人倫關系和人際行為的價值尺度。
第一,“和”是中國茶文化哲學思想的核心。茶道是在吸收儒、釋、道三教哲學思想的基礎上形成的。雖然三教對“和”的闡釋各不相同,但“和”則是三教共通的哲學思想理念。儒家推崇的是中庸之道,《中庸》說:“喜怒哀樂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者也,天下之大本也,和者也,天下之大道也。”指出了“和”與“中”的關系,“和”包含中,“持中”就能“和”。因而儒家提倡在人與自我的關系上必須節制而不放縱;在人與自然的關系上表現為親和自然,保護自然;在人與人、人與社會的關系上倡導“禮之用、和為貴”。佛教中的“和”提倡“父子兄弟夫婦、家室內外親屬,當相敬愛,無相憎嫉”,并強調“言色相和”,這是一種舍棄根本的“和”。特別是在茶道中的“茶禪一味”強調,人如果要脫離苦海,就須六根清凈,明心見性。禪茶是僧侶們通過品茶品味人生,這是“和”的另一種表現形式。道家追求“天人合一”,“致清導和”“物我兩忘”的境界,這種“和”表達了人們崇尚自然、熱愛生命、追求真善美的理念??傊?,儒、釋、道三家關于“和”的哲學思想貫穿于茶道之中,既是自然規律與人文精神的契合,也是茶的本性的體現,同時也是特定時代的文人雅士人生價值追求的目標,如儒家基于治世的機緣,佛家則是緣于淡泊出世的操節,道家又賴于尊人貴生的精神等。
第二,“和”是人們認識茶性、了解自然的態度和方法。茶,得天地之精華,鐘山川之靈秀,具有“清和”的本性,這一點,已被人們在長期的社會生產生活實踐中所認識。陸羽在《茶經》中關于煮茶風爐的制作所提出的“坎上巽下離于中”與“體均五行去百疾”,是依據“天人合一”、“陰陽調和”的哲學思想提出來的。陸羽把茶性與自然規律結合起來,表達了“和”的思想與方法。煮茶時,風爐置在地上,為土;爐內燃燒木炭,為木、為火;爐上安鍋,為金;鍋內有煮茶之水,為水。煮茶實際上是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相克達到平衡的過程,煮出的茶湯有利于人的身體健康。另外陸羽還對采茶的時間、煮茶的火候、茶湯的濃淡、水質的優劣、茶具的精簡以及品茶環境的自然等論述,無一不體現出“和美”的自然法則。
第三,“和”是規范人倫關系和人際關系的價值尺度。中國茶文化對于“和”精神,主要表現在客來敬茶,以禮待人,和誠處世,互敬互重,互助互勉等。通過飲茶、敬茶,形成了茶禮、茶藝、茶會、茶宴、茶俗以及茶文學等多種茶的表現形式,而實質內容則是以茶示禮、以茶聯誼、以茶傳情,而達到的目的則是以茶健身,以茶養性,以茶表德。
客來敬茶,以茶示禮,既是一種風俗,也是一種禮節。人們通過敬茶、飲茶、溝通思想,交流感情,創造和諧氣氛,增進彼此之間的友情。這種習俗和禮節在人們生活中積淀,凝煉和闡發,成為中華民族獨特的處世觀念和行為規范。體現在人倫關系與人際行為上,就是以和諧、和睦、和平為基本原則,來達到社會秩序的穩定與平衡。如在人際關系的處理上,誠信、寬厚、仁愛待人是為了“和”;遇到矛盾時,求大同、存小異,這是一種“和”;在激烈的競爭中,堅持平等、公開、公正的原則,也是一種“和”;對待紛繁、浮躁的世俗生活,要求平心靜氣,則是另一種“和”。
總之,茶文化崇尚以“和”為目標的價值取向,對于建立團結和睦、和誠相處、和諧一致的人倫和人際關系,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三、崇儉——處理個人與民族及國家關系的基礎
崇儉,就是倡導勤儉、樸實、清廉的個人思想品德與社會道德風尚。以茶崇儉、以儉育德,既是中國茶道精神的精義,也是茶文化關于人的人生價值的重要思想內容。
茶在守操、養廉、雅志、勵節等方面的作用被歷代茶人所崇尚。陸羽在《茶經》中追述了自神農至唐代諸多有關飲茶的名人軼事,其中不乏以茶崇儉的例子。如齊國的宰相晏嬰以茶為廉,他吃的是糙米飯,除少量葷菜,只有茶而已。晉代的陸納以茶待客,反對鋪張,不讓他人沾污了自己儉樸的清名?;笢匾圆枋緝€,宴客只用七盤茶和果來招待。齊武帝在遺詔中說他死后,只要供上茶與餅果,而不用犧牲,并要求天下人無論貴賤,都按照這種方式去做。如果說這些以茶崇儉的例子只是對廉儉之風的追求,那么陸羽崇儉的思想,則更多地表達了自己匡時濟世的政治向往和憂國憂民的赤誠之心。
陸羽對煮茶的鍋,要求用生鐵制成,如果用瓷、石則不耐用,如果用銀制,則“涉于侈麗”,這種觀念仍然是崇儉。而他在風爐上鑄上“伊公羹、陸氏茶”和“圣唐滅胡明年鑄”的字樣,是陸羽用自己的茶比伊尹治理國家所調之羹,來說明修身、養性、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道理。至于風爐的鑄造時間,標明是在唐代平息安史之亂第二年鑄造的,表明了陸羽對國家興亡的關注,同時也寄托了茶人積極入世,以身許國的高尚情懷。
陸羽一生勤奮好學,儉樸處世,他不求仕進,不成家,卻成就了《茶經》。他雖身為閑云野鶴的隱士,但卻處江湖之遠亦憂其民。在安史之亂時,他寫的《四悲詩》,就是對人民的痛苦有所感觸,用悲憤的淚水寫成的。
以茶崇儉,以儉育德,茶是人們寄托感情的媒介,也是歷代茶人愛國憂民的情結的載體。“啜苦勵志,咽甘報國”代表了茶人以愛國主義為人生價值的崇高品格。
四、貴真——溝通人與自然關系的要求
貴真,就是講求人與自然的親和,追求真善美的統一。這既是中國茶道的核心內容,也是傳統茶文化的魅力所在,同時也是茶人對人生價值的最終追求。
真,是道家哲學思想的主要內容。莊子曾經說:“真者所以受于天,自然不可易,圣人法天貴真,不拘于俗”。解釋了真的本質,即“真”與“天”、“自然”是一致的,是不可改變的。所謂“天道自然”,“天人合一”,是古代先哲們解釋人與自然之間關系的基本觀念。中國傳統茶文化講究的真,包括了茶的自然本性之真、品茶的環境之真和人的性情之真。
第一,茶的自然本性之真。茶葉是天涵地載人育的靈芽,其天然性質為清純、淡雅、質樸。陸羽《茶經》指出,“茶之性儉”,“茶之為用,味至寒”。唐代裴汶在《茶述》中說:“其性精清,其味淡潔,其用滌煩,其功致和?!碧拼娙隧f應物在《喜園中茶生》的詩中寫下:“潔性不可污,為飲滌煩塵”的名句。由此可見,人們對茶的發現、利用和享受,既有感觀上的真香、真味,也有精神上的真性、真趣。茶,由最初的藥用到生活中的享用,由提神醒腦的天然功用到致清導和的精神作用,由自然的茶品到社會的人品,這種漸進的認識、升化過程,不僅表現出了人對自然的認識歷程,而且也反映出了人與自然高度契合、和諧統一的過程,同時也彰顯出人類對真善美的追求過程。
篇3
中國傳統聲樂是中國人秉持本民族固有文化觀念,運用本民族固有形式創造的,具有本民族固有形態特征的聲樂。它不僅包括著歷史上產生、世代相傳至今和在歷史長河中湮滅了的古代聲樂作品,也包括著今人運用本民族固有形式創造的,具有本民族固有形態特征的現代聲樂作品。中國五千年的文明史孕育了燦爛的民族傳統聲樂,其作品之豐富,形式之多樣,風格之獨特,在世界聲樂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成為世界聲樂史上一顆璀璨的明珠。
中國傳統聲樂源遠流長,早在四、五千年前的原始社會,就產生了最初的歌曲,到了春秋戰國時期,聲樂文化已經相當發達。《詩經》是我國現存最早的聲樂作品之集大成者,盡管其曲譜已經失傳,僅留存歌詞,但仍能從中領略當年歌詠的風采。其后傳統聲樂一路發展,曾多次出現過繁榮昌盛的時期。傳統聲樂的藝術形式呈現了多樣性特點,尤其值得稱道的是以綜合藝術為主,以民歌、說唱、戲曲為代表的民間聲樂。中國國土遼闊,民族眾多,民風民俗千姿百態,孕育了品種繁多的民間聲樂。僅是民歌,就達30萬首之多,這還不包括散落于各少數民族地區的民間歌謠,不少至今還呈現原生態;戲劇曲藝亦是一朵傳統聲樂奇葩,據粗略統計,僅曲藝就有200多種,戲曲更超過360種,至于其中豐富多彩的曲目、劇目、聲腔、曲牌等等更是無法計數。
中國傳統聲樂植根于中華民族這塊豐沃的土壤之中,有著深厚的民族文化背景和民族文化內涵。深入地了解傳統聲樂的文化背景,認真地探究傳統聲樂的文化內涵,正確地認識傳統聲樂的文化精髓,對于民族聲樂的繼承和創新,促進中國聲樂事業的改革和發展意義重大。本文擬就中國傳統聲樂藝術的本體觀、功能觀和技能觀作一探討,以期有助于厘清民族聲樂的文化內涵。
一、“心為樂之本”
聲樂是什么?它的本源又在哪里?關于聲樂本體的種種追問歷來一直是有志于聲樂研究的人們共同關注的重大理論問題。“所謂本體,指終極存在,也就是表示事物內部根本屬性、質的規定性和本源,與現象相對。”聲樂本體,與聲樂現象相對,即聲樂之所以被稱之為聲樂的質的規定性及其本源。然而,對于聲樂本體的認識,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國度有著相異甚至完全對立的理解,形成了形形式式的聲樂本體觀。
西方,特別是歐美,他們雖然未給聲樂進行明確的界定,但卻對其上位概念“音樂”(包括聲樂和器樂)作出了如下的判斷:音樂是樂音運動的形式。由此推論聲樂則是利用人體器官發出的嗓音(樂音)有規則的運動方式。在他們看來,聲樂藝術僅僅是一種物質(樂音)運動,這是從經典物理學的角度給聲樂作出的科學解釋,然而卻忽略了人在聲樂過程中的意義和價值。正如李曙明先生尖銳指出的那樣:“縱觀古希臘至近現代西方音樂美學中的音樂定義大都為‘樂音運動’之審美客體定義,即實體音樂定義”,“人(主體的)現實的審美心靈活動完全被排斥在‘樂音運動’之外”。
而在我國,傳統聲樂不僅注意到審美客體,而且更注重審美主體:“樂之所由來者遠矣,生于度量,本于太一。”不僅承認樂“生于度量”,須要符合科學規律,而且更強調它的本源卻在“太一”,須要符合人文精神,“達天地之和而與人之氣相接。”既崇仰創造萬物的大自然,又重視人的內心體驗,體現了中國“天人合一”、“天人感應”的傳統哲學。由此,傳統聲樂從人本的角度對聲樂藝術作出自己的闡釋,認為“心為樂之本”。心靈,不僅是思維的器官,更是情感的器官,心為樂之本,即人的情感才是聲樂的本源,聲樂是人們情感表達最直接最有效的形式。“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動,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動,故形于聲?!蔽覈糯魳分鳌稑酚洝分杏羞^許多這樣的概括,揭示了傳統聲樂的本體觀。
人的情感是如何“形之于聲”的呢?《詩序》中有一段精彩的論述:“情動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永歌之。”言、嗟嘆、永歌,其含義如同我們今天所說的言語、吟誦、歌詠(唱)。論述顯然包含著兩層意思:其一,鑒于中國語言文字的獨特性,使語言向音樂的轉化具備了基礎條件。楊蔭瀏先生指出:“由語言而吟誦,由吟誦而歌唱,其間有著一貫的關系。吟誦調之用五音,可能是由于語言之有五音,而南曲之用五音,也可能是由于吟誦調之用五音?!薄拔逡簟毕嗤蚪咏?,使得言語與歌唱在音韻上得以整合,為從言――嗟嘆――永歌的轉化提供了條件。其二,從言――嗟嘆――永歌的轉化須要動因。動因是什么呢?是人的情感,是人情感抒發和表達的欲望?!斑壿嬚Z言,由于情感之推動,產生飛躍,成為音樂的語言,”“情不自禁,就要說出,普通的語言不夠表達,就要‘長言之’和‘嗟嘆之’(入腔和行腔)”,最終到達了“歌唱的境界”。所以聲樂“能夠以特殊的力量和準確性揭示語言表現所不能達到的最隱秘的情感運動、委婉的感情以及不可捉摸的流動的情緒?!币蛑?,聲樂在抒發和表達情感方面是比語言更直接更有效的方式。而這種源自人類本能的獨一無二的情感表達方式,不僅具有無可比擬的力量,抒發和傳遞難以名狀的喜怒哀樂之情,而且也最容易激活聽眾的情感共鳴,使之達到單靠語言永遠無法達到的程度和水平,最終發展成為一種人類相互傳承、共同追求的精神生活方式。
傳統聲樂不僅認定情感是聲樂的本體,還進一步認定情感與聲樂有著對應的關系。這種“音心對映”的關系在《樂記》中就有明確的表述:“樂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也。是故其哀心感者,其聲噍以殺;其樂心感者,其聲嘩以緩;其喜心感者,其聲發以散;其怒心感者,其聲粗以厲;其敬心感者,其聲直以廉;其愛心感者,其聲和以柔?!卑?、樂、喜、怒、敬、愛,是人在經歷心理體驗過后產生的情感,而“噍以殺”、“咩以緩”、“發以散”、“粗以厲”、“直以廉”、“和以柔”則是經歷過心理體驗后產生的情感在聲樂中的表現形態??梢?,中國傳統聲樂強調的是心聲相合或心物相合,而不是像西方那樣實行心聲兩分或心物兩分。傳統聲樂正是從中國辯證哲學的高度概括了聲樂藝術之主體心靈與客體聲響之間的相互協同作用。
心為樂之本,這便是傳統聲樂藝術的本體觀。
二、“移風易俗。莫善于樂”
在古今中外各種各樣關于聲樂運用的描述中,聲樂藝術被賦予了不同的作用和價值,形成了不同的聲樂功能觀。具體說來,有的從調節生活的角度,強調了聲樂藝術娛樂消遣的功能;有的從藝術欣賞的角度,強調了聲樂藝術審美的功能; 有的從精神薰陶的角度,強調了聲樂藝術塑造人格的功能;有的從移風易俗的角度,強調了聲樂藝術治國安邦的功能;還有的則從情感傳遞的角度,強調了聲樂藝術人際溝通的功能……音樂人類學家梅里亞姆就曾列舉出10種音樂(聲樂)的社會功能。
在中國傳統聲樂看來,聲樂藝術具有重要的社會教化作用。所謂“移風易俗,莫善于樂”,聲樂在改造社會不良風氣、改造社會陳規陋習方面具有獨特的作用,尤其是對人們道德的影響,更具有潛移默化的作用。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孔子就對聲樂的社會教化功能有著深刻的認識,《論語?陽貨》集中反映了孔子的這一思想。他指出:“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近之事父,遠之事君。”在這里,“詩”指的是《詩經》中的詩歌(歌曲),即聲樂作品?!翱梢耘d”。即用起興的方法,詩歌(歌曲)可以感發意志,抒發感情,啟動想象;“可以觀”,即通過詩歌(歌曲),可以觀察風俗之盛衰,觀察道德之優劣,以了解社情民意;“可以群”,即通過詩歌(歌曲),可以讓人流思想和情感,協調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從而保持社會的和諧安定;“可以怨”,即通過詩歌(歌曲)可以鞭笞不合社會道德規范的h惡和卑劣,引導人們加以鄙棄。質言之,詩歌(歌曲)可以塑造人格,可以安邦治世。這便是儒家的聲樂功能觀。由于儒家在長達三千年的中國社會歷史中始終被奉為正統,因而這也就自然成為中國傳統聲樂的功能觀。曾遂今先生在分析傳統聲樂功能觀的社會特質時,還特別提及音樂(聲樂)的雙向作用,一方面“通過音樂,使人們體察到社會風氣,道德情操的健康向上或頹廢腐敗……”另一方面“音樂有可能影響到社會的精神狀態?!比寮也粌H充分肯定聲樂藝術的社會教化功能,而且將樂教視作實現政治理想的重要方法和手段。禮,是孔子畢生追求的政治理想,“夫禮,辨貴賤,序親疏,裁群物,制庶事,非名不著,非器不形;名以命之,器以別之,然后上下粲然有倫,此禮之大經也。”可見,禮強調的是社會群體必須有一定的結構和秩序,形成一定的倫理道德,不同等級的人都應在自己階層的特定準則下,依據倫理道德生活,不能超出范圍,社會才能治而不亂。而要實現這一政治理想,除了禮教外,還需要樂教。禮教與樂教的社會作用和功能是相輔相成的。儒家的這一思想在《樂記》中充分體現出來。《樂記》是我國古代一部杰出的音樂美學著作,它將孔子以來儒家的音樂美學思想加以系統化,“禮樂相濟”便是其論述的核心:“樂者為同,禮者為異;同則相親,異則相敬。樂勝則流。禮勝則離。……禮義立,則貴賤等矣;樂文同,則上下和矣。……樂正則元怨,禮至則不爭。揖讓而治天下者,禮樂之謂也。暴民不作,諸侯賓服,兵革不試,五刑不用,百姓無患,天子不怒,如此則樂達矣。合父子之親,明長幼之序,以敬四海之內天子,如此則禮行矣。”禮的作用是把不同等級的人區分開來,樂的作用是使不同等級或同一等級的人之間保持一種和諧的關系。禮教內容暢行,則“合父子之親,明長幼之序,以敬四海之內天子”;樂教目標達成,則“暴民不作,諸侯賓服,兵革不試,五刑不用,百姓無患,天子不怒?!倍Y行樂達,給我們描繪了一幅多么和諧穩定而又繁榮昌盛的治世、盛世的景象?!稑酚洝凡粌H認識到“樂”和“禮”的作用是相互滲透相互補充的,還進一步認識到樂教在實現治世、盛世中的特殊作用,因為禮教是通過外在的行為規范來實施的,而樂教則是通過藝術手段對內在的情感感化來實現的,“故樂也者,動于內者也;禮也者,動于外者也”,外部的行為規范只屬強制約束性質,而內在的情感感化必定使人心悅誠服地接受社會倫理道德的規范,因而樂教具有比禮教更好的效果。所以,孔子說實現“治世”的政治思想,“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
“移風易俗,莫善于樂”,這便是傳統聲樂藝術的功能觀。
三、“有韻則生”
聲樂技能觀反映了一個民族在聲樂創作中的審美情趣和美學理想,有什么樣的審美情趣和美學理想,就會有什么樣的聲樂技能觀。西洋聲樂,“唯美”是他們的美學理想,反映到技能觀上就在于追求華美之聲,要求用一種統一、華麗、完美的聲音藝術達到感染聽眾之目的。
中國傳統聲樂藝術如同其他藝術樣式一樣,“寫意”、“神似”是共同的美學理想,追求韻味就成為傳統聲樂藝術的技能觀,比之西方來,更多的是要求用一種變化、獨特、有個性的聲音藝術和真情去征服聽眾。事實上,“韻味”是中國聲樂藝術的生命,無韻味即無聲樂藝術可言。明人陸時雍說過:“有韻則生,無韻則死;有韻則雅,無韻則俗;有韻則響,無韻則沉;有韻則遠,無韻則局?!笨梢?,“韻味”對于中國傳統聲樂而言是何等重要。
什么是“韻昧”呢?“韻味”實質上就是歌唱中所含蓄的意味和情趣。它是歌唱者把內心最豐富、最真摯、最細膩的情感和藝術美感揉進歌聲和表演所呈現出來的一種聽覺感受?!坝嘁衾@梁”就是這樣的一種聽覺感受?!坝嘁衾@梁,三日不絕”,實際上并非指物理的聲音三日不息,而是指“歌聲中的那種生命狀態對聽者的生命狀態所產生的塑造過程既深且久,逾i日而仍未結束”,所以,“意韻蕭然,得于聲外?!边@聲外,就是生命,就是對內在生命律動的深入體驗、感受、捉摸和表現。這當是中國傳統聲樂所竭力追求的最高境界。要唱出“韻味”,首先歌唱者就需要長期深入生活,扎根文化之中,認真體驗、感受和琢磨,非此是難以感悟的。其次,歌唱者還須錘煉自己的聲樂技巧,概括起來便是八個大字――“字正腔圓,聲情并茂?!彼腥齻€要點。
一要“字正”。字正是指歌唱中要講究語言的清晰、準確和純凈。以字帶聲,以字傳神,以字傳韻,字不正則這一切都無從說起。首先,字不正,則意義難明。聲樂藝術是時間的藝術,聲音稍縱即逝,它不可能給聽眾留下許多思考的時間。歌唱者吐字明晰,讓聽眾一聽就懂,方能實現雙方語義與情感的交流。倘若咬字不正,聽眾對語義不明,甚至產生歧義,語言與情感的交流就是一句空話。其次,字不正,則聲音難聽。藝術總是要讓人產生美感的,聲樂藝術同樣如此,它要講究聲音悅耳動聽,讓聽眾獲得審美享受。倘若咬字不正,聽眾就會覺得十分別扭,從而徹底破壞了藝術美感,產生厭惡情緒。
二是“腔圓”。腔圓是指歌唱中要講究行腔的順暢、圓通和完整。清代王德暉等人在《顧誤錄》中指出:“由字頭輕輕發音,漸轉字腹,徐歸字尾。其間運化,既貴輕圓,猶須熨貼?!薄拜p圓”、“熨貼”之說即是這層意義,惟其如此,才能構成聲腔的美感。而這一切關鍵在于氣息的拿捏和把握,輕重、強弱、疾徐、長短、直曲,必使得語調、語氣、語勢與歌曲作品的內容吻合,恰到好處地表現其意義和情感。
三要“情真”。情真是指歌唱中要講究情感的自然、真摯和貼切。字正,腔圓,并不能保證歌唱確有韻味,因為韻味的核心是一個“情”字。郭建民先生指出,歌唱中,咬字、行腔“只有通過情感的推動,將歌唱技巧與感情抒發融為一體,才能最終產生飛躍,使歌唱進入化境,成為有韻味的演唱?!边@即是說歌唱者不能機械地按照聲樂作品的文字、曲譜進行演唱,而必須揣摩聲樂作品的情感基礎,同時融人自身的真情實感,對聲樂作品進行再度創作,才能使咬字、行腔情感化,才能唱出韻味,達至化境。清代徐大椿在《樂府傳聲》中說:“唱曲之法,不但聲宜講,而得曲之情尤為重?!甭暻椴⒚鋵嵡槭侵赜诼暤?。
篇4
協調環境與貿易的關系,既不能破壞生態環境換取貿易的暫時發展;也不能過度地保護環境而放棄貿易增長。在此意義上,我們探討生態可持續貿易,以促進貿易與環境的可持續發展。
篇5
篇6
隨著我國醫療事業的發展,對醫學人才的需求也越來越大,而醫學人才專業能力、職業素質的高低直接影響到了醫療服務質量。因此,醫學教育中,必須強化醫學生的人文素質教育。在現代社會里,醫學生的人文素質教育已成為醫學生培養中至關重要的內容,加強醫學生人文素質教育對培養專業的醫學人才有著決定性的作用。而人文素質教育是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內容,在醫學生人文素質教育過程中加強中國傳統文化的學習可以提升醫學生的人文素質,為我國現代醫學人才的培養質量提供保障。
1.中國傳統文化與醫學生人文素質教育的關系
中國傳統文化在我國文明史上作出了巨大的貢獻,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友愛、友善、誠信、守法、愛美”等,中國傳統文化包含了優秀的精神成果,是進行醫學生人文素質教育的豐富思想資源,學習中國傳統文化可以引導醫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而醫學生人文素質教育的目的就是為我國現代醫療事業培養專業、素質高的醫學人才,醫學生人文素質教育的好壞直接決定了醫學人才質量。在醫學生人文素質教育中融入中國傳統文化,可以為醫學生人文素質教育提供豐富的素材,讓醫學生接觸到更多的中國傳統文化,通過中國傳統文化,不斷熏陶醫學生,從而提高醫學生的人文素質。由此可見,中國傳統文化與醫學生人文素質教育有著直接的關聯性。
2.加強醫學生人文素質教育的必要性
就當前醫學教育工作來看,過重的強調醫學生專業技能的培養,忽略了人文素質,以至于所培養出來的醫學生難以滿足醫療事業的需要。在現代社會里,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醫療服務要求也越來越高,而作為醫療服務事業的從事者,醫學生人文素至關重要。醫學生人文素質教育不僅僅是指醫學專業知識的教育,同時還包括了醫學人文精神修養,要求醫學生具備良好的思想品德、修養和氣質,要具備人文關懷意識。隨著現代醫療事業的發展,對醫學生的要求也越來越高,要想滿足現代醫療事業發展的需要,在進行醫學教育的同時,就必須加強醫學生人文素質教育,不斷提高醫學生的人文意識,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思想觀、道德觀,從而為我國現代醫療事業培養出更多的專業性醫學人才。
3.中國傳統文化與醫學生人文素質教育的融合
3.1樹立科學的醫學教育理念,構建完善的醫學人文教育體系
傳統的醫學教育理念中,對人文素質教育還不夠重視,偏重于專業技能的教育,從容使得醫學生的人文素質成為了制約他們發展的一個短板?,F代社會里,對醫學生人文素質要求也越來越高,傳統的教育理念下所教導出來的人才難以滿足現代醫療事業發展的需要,面對這種情況,針對醫學生的教育,就必須樹立科學的醫學教育理念,要在繼承中國傳統醫學人文精神的基礎上,以“人的全面發函理論、人文主義理論”為指導,堅持醫學教育的科學性與人文性的融合,積極構建完善的人文教育體系,從而引導學生德智體美勞的前面發展,不斷提高學生的人文素質。
3.2樹立文化自覺意識
所謂文化自覺意識是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對文化的一種合理認知,換句話說,就是人們對一種文化的產生、形成過程、特色以及發展趨勢都有一定的認知,能夠在文化環境下增強自主地位。中國傳統文化是一P重要的精神財富,能夠只一人朝著健康的方向發展。加大中國傳統文化的學習,傳承中國傳統文化也是我國現代社會發展的重要內容。因此,在醫學生人文素質教育中,應當自覺樹立文化意識,將傳揚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醫學人文精神作為人文素質教育的核心內容來進行教育,將人文精神貫穿落實于醫學生培養之中,從而不斷提升醫學生的醫學人文素質,增強醫學生的社會責任擔當,引導醫學生樹立健康的人生觀、價值觀、思想觀。
3.3加強醫學人文師資建設
在醫學生人文素質教育中,教師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教師人文素質水平的高低直接影響到了學生人文素質的培養。對于醫學生而言,他們深受教師的行為舉止的影響,教師具備良好的人文素養,可以讓學生耳濡目染地養成好的行為習慣,增強自身的人文素質;反之,教師人文素質差,就會影響到學生人文素質的培養。為此,在醫學生認為是指教育中,要加強教師的培養。教師人文素質的提高可以通過中國文化的學習,讓教師去學習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人文醫學精神,從而不斷提高教師的醫學人文素質。同時,要強化教師專業知識的教育,提高教師的專業文化水平,不斷優化教師知識結構,從而更好地服務醫學生人文素質教育工作。
3.4營造良好的環境
在醫學生人文素質教育中,環境十分重要,好的環境提高學生的醫學人文素質。為此,在醫學生人文素質教育中,要想提高醫學生的人文素質,就必須重視環境的營造。針對校園環境,學校應當要突出醫學特色,在建設校園文化中要將中國傳統文化與醫學人文元素融入其中,突出醫學特色。在教學樓、科研樓、科學館等建筑以及道路上可以以中國傳統醫學文化來明明,如扁鵲樓、華佗路等,從而營造一個良好的校園環境,讓學生在充滿傳統醫學人文精神的環境中學習、成長,不斷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質。
3.5開展豐富多樣的中國傳統文化與醫學實踐活動
篇7
(一)拼板出現白膠線的原因
1、由于拼板工藝原因引起的白色膠線問題。如果膠線是一條清晰明顯的膠線時,那么就有可能是下面的原因造成的:當拼接木材有加工精度缺陷時(如明顯的鋸痕、啃頭掃尾等),造成拼板膠填充缺陷部位而形成的膠線問題;當拼板機壓力不足或壓力不均時,造成拼板膠未能被充分擠出膠?;蚰z線,而形成了膠體滯留的白色膠線;當涂膠時間過長或涂膠后開放時間過久,造成涂膠層成膜而形成的假性粘接而引起的膠線問題;當拼板膠超時使用或拼板木材溫度過低時,造成膠體凝聚滲透不佳,膠層滯留而形成的白色膠線。
2、由于木材紋理疏松而形成的滲透性膠線問題。如果膠線是一條模模糊湖的膠線時,那一定是因為拼接所用的木材紋理疏松,因拼板膠滲透而形成的一條模糊膠線。如有時在榆木、曲柳、部分的柞木等木材上會出現這種現象。
(二)上述問題的解決措施
1、如果屬于拼板工藝的原因引起的白色膠線問題,那么產品質量將受到嚴重影響,應及時找到起因及時改正。
2、如果屬于木材紋理疏松引起的白色膠線問題,那么不必擔心粘接質量問題,只需在拼板膠主劑中加入少量的拼板膠色素調制成淡淡的咖啡色,再進行拼板操作就完全可以解決問題,添加拼板膠色素的比例為0.5%~1.0%為宜(重量比)。
二、入冬和開春時節的集成材生產中易出現的問題及解決措施
(一)入冬和開春時節的集成材生產中易出現的問題
集成材的生產受到季節變化的影響是非常大的。由于在木材加工的過程中,環境的溫度和濕度將直接影響到木材回潮養生時間、集成材加工的保壓時間以及拼板的養生時間等。
1、溫差引起的拼板開裂問題。當使用了未經預熱的(5℃以下)木料進行拼板粘接時,由于木料溫度過低而使粘合劑處于低溫狀態,就直接影響到了拼板粘接效果。另外,有些工廠還未做到“隨著木材溫度降低而適當延長拼板保壓時間”的方法來進行拼板加工。這些在不同程度上就影響了拼板的質量。
2、溫度變化引起的拼板質量問題。空氣中的濕度對出窖的木材回潮養生期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由于東北地區入冬后空氣中的濕度比較低,木材回潮養生期需要相應延長。如果木材回潮養生期不夠,將直接影響到木材應力的消除,以致引起拼板(即使已經涂漆涂裝后)出現翹曲變形、脫膠開裂等現象。
(二)上述問題的解決措施
入冬和開春時節,一定要注意拼板端頭的密封處理及整體板面的封閉包裝。特別是氣溫低而沒有供暖時,拼板的養生期應適當的延長一些,一般16℃時建議5~7天的養生。
三、指接齒粘接用膠以及可能出現的問題及解決措施
(一)指接方面較易出現的問題
1、指接齒涂膠不良,指接的粘接度不好,大多是由于涂膠不到位引起的。
2、指接齒齒型過長或過短。
3、指接強度及耐水程度的用膠方法不當,導致出現問題。
(二)上述問題的解決措施
1、針對涂膠不良的問題,建議采用“長硬毛刷”涂膠,保證指接齒內涂膠均勻。
2、針對指接齒齒型過長或過短的問題,建議隨著洗齒刀磨損,設定的指接齒長短應及時進行調整,防止因齒型不佳而引起的粘接不良問題。
3、針對指接強度及耐水程度不同的用膠方法:
(1)對指接強度一般、無耐水性的,建議采用普通白乳膠產品,但要求膠質固含量≥25%以上,且無沉淀、分離、破乳等現象。
(2)對指接強度較好、且具有一定抗潮性的,建議使用高檔木制品膠產品,并應添加少量的固化劑(約為3~5%)攪拌均勻。每次的配比量不宜過多,或采用歐洲D3耐水等級的單組份膠均可。
(3)對指接強度高、且有較強耐水性的,針對柞木、水曲柳地板指接,建議在拼板膠主劑中添加10~12%的固化劑攪拌均勻后使用;針對樺木、色木地板指接,建議在拼板膠主劑中添加15%的固化劑攪拌均勻后使用。每次的配比量不宜過多。嚴禁超時使用。
四、廢料利用方面的問題及解決措施
(一)廢料沒有得到合理利用
集成材的出材率約為15%,有大概85%的廢料需要利用。這就是說,年產300M的集成材廠,需原料2萬m³,而廢料量約1.7 萬m³,其中包括板皮、木條、短料和鋸末、刨花、木粉。目前,各企業想盡各種方法利用這些廢料,并獲得初步成效。但由于條件限制,這些廢料尚未得到充分的利用,特別是鋸末和刨花數量較大,利用困難。
(二)廢料利用的途徑
在集成材生產中,開展多層次、多品種的綜合利用,使集成材的剩余物得到充分的利用。廢料的利用途徑很多,大致有如下幾種:
1、對制材剩余的板皮進行深加工,或利用板皮削片,作為人造板原料。
2、降低集成材去除缺陷的標準,利用剩余的短料加工集成材,作為家具原料。
3、制造細木工板的芯板,如有貼面材料和設備可制造細木工板。
4、利用短料加工地板或作木制玩具。試驗表明,利用剩余短料加工細木工板芯材,可提高出材率,柞木約為14.8%,水曲柳約為15.5%。
五、原料不足的原因及解決措施
(一)原料不足的原因
柞木、水曲柳是珍貴樹種,而國內資源銳減,加之原木出口,使集成材廠的原料不足。為了防止干燥變形,一般先天然干燥一段時間,這樣不但要求增大廠區面積,同時企業需要較大流動資金,個別企業因流動資金不足而不能正常生產。為提高出材率,有的企業采用大徑級高質量原木,因此原料價格高,增加了產品的成本。
篇8
“五四”運動以后,隨著西方藝術以及素描理論的系統傳入和影響,以徐悲鴻為代表的學派指出中國畫的出路就在于以西方的素描造型來加以轉化。隨之素描也成為了寫意人物畫的基礎訓練科目。同時,直接以筆墨宣紙放筆直取的意筆人物寫生也成為高校國畫人物的主修課。重視反映現實生活,表現當下精神世界,更推動了寫意人物畫的復興和發展。隨著徐悲鴻、蔣兆和、黃胄、盧沉、周思聰、方增先、劉國輝等一批批優秀畫家不懈的寫生實踐,中國寫意人物畫可算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峰時期,其風格多樣、形式活潑、內容廣泛,具備了超越前輩的優勢。
1寫意人物畫寫生技法特點
從技法層面上講,就“小品”和“創作”比較而言,寫意人物畫之“寫生”,具有更為不易超越的難度,因而歷史上并未迭起而成峰巔。應該講,中國寫意人物畫的寫生不僅是為鍛煉畫家觀察能力和造型能力的基礎訓練,更應該激發出更多的表現手法和超脫巢臼的表述語言,從而自覺地尋找和建立自己的藝術風格。Www.lw881.com一幅好的寫生作品,正體現畫家在對象與畫面之間的再創造,即在畫家與模特兒的面對面交流中,不僅是一種情感的真誠表述,還應更加注重藝術語言、精神內涵和審美形式的高度融合。
寫意人物畫寫生很重視興會、靈感,要有情勢所動,講意在筆先。要意識到寫意人物畫所表現的不僅僅是停留在眼睛表面的視覺形象,而是經過眼睛傳達至內心的胸中意象,不能僅僅把寫生對象當作模特兒,而應該想象對象是一位生活中有豐富情感、鮮明個性和某種特定身份的人物,包括神情姿態、個性特征和情感活動等等,還應賦予某種情緒、情調,直至對表現對象有所感受;“心與物化”,情滿意足,胸中似乎涌動一股非畫不可的激情。作畫者還要集中注意表現對象的關鍵部位,形成一種著力于對象的大體外形,和不具體確定細節的“視覺閃現”,要抓住瞬間的感覺,把一個具體復雜的視覺對象簡化為一個蘊藏著張力的、強化了的、夸張了的甚至是某種錯覺的基本形,注意外輪廓的大致走向以及外形造成的畫面空間關系。
2寫意人物畫寫生要領
造型是一切視覺藝術的根本要素。要認識到寫意人物畫寫生不是對客觀對象的機械模擬和復制,而是通過觀察、分析,加以提煉、概括、夸張變形,以意為之,從而達到形神兼備的目的。在注重“寫生”的同時,又沒有完全擯棄“意象造型”的意味,要求創造的藝術形象既是客觀存在的自然物象,又是作者主觀認識的審美意象。
筆墨情趣有同于書法情趣,是畫家情感投入的結果。筆墨講品味、講格調,靠功夫和修養得來。只有長期的訓練和感悟才可“從心所欲不逾矩”,進入“皰丁解?!薄ⅰ佰尺\斤”的境界,心手相應,取象達意,寓偶然于必然。
重造型、講筆墨,仍然是需要努力堅持的。寫意人物畫的造型和筆墨有時很難區分,有時形即筆墨,有時筆墨即形。寫生中,為表達寫意的意趣、風貌和氣派,作者不能就形是形,亦不能單純筆墨,如何處理好二者的關系是一代又一代畫家永恒的課題。徐悲鴻學派由于過分強調素描關系和造型的嚴謹,大多作品呈現出較重的“寫生狀態”而削弱了筆墨,但也不乏因自覺向筆墨靠攏而獲得成功的畫家,如盧沉、周思聰等。新浙派人物畫也以素描為造型基礎,但對傳統的西式素描進行了改造,弱化光影強調結構,并加強了線的表現功能,在筆墨上向已成熟的中國寫意山水花鳥畫借鑒,取得了造型與筆墨的相對統一。
隨著社會的發展,中國寫意人物畫呈現出千姿百態、蓬勃發展的趨勢。各種流派、各種形式、各種風格應運而生。但是萬變不離其宗,無論寫實、夸張、變形等都離不開基于表現對象的任務和審美作用?!皩憣嵢宋锂嬍侨宋锂嬛械闹黧w,要永遠作為主要方向去研究”。要畫好寫意人物畫,寫生這條艱辛而富于挑戰的路我們還得繼續走下去。
3小結
時至今日,受當前美術思潮的影響,藝術創作講求重觀念、輕技能,似乎繪畫僅憑激情和觀念就可以完成。中國畫寫意人物寫生除了在藝術院校近乎尷尬地尚存一席之地外,已基本不被學界所關注,寫生一類的作品只能作為習作在院校之間的觀摩交流展或畫家的個展中展出,除此之外便很難在其他的展事中見到了。而在走訪歐洲的各大美術館展出的西方大師的作品中,并沒有將“創作”和“習作”做嚴格的區隔。如果把有著題材載負的人物畫“創作”比喻為千錘百煉“九朽一罷”的電影藝術,“人物小品”是興之所至、情趣盎然的即興小品表演,那么有著“習作”意味的寫意人物畫寫生則為情景交融、一氣呵成的舞臺劇,它同樣具有極高的審美價值。
參考文獻
[1]陳文國.凝神取形澄懷味象——談寫意人物畫的造型觀[j].美術大觀,2006,(01)
篇9
一、前言
面對現今日漸嚴峻的生態系統退化、環境污染和資源約束,黨的十提出了農村生態文化的建設。農民是農村人口的主力軍,其生態意識和文明理念的提高與農村的生態文化發展有著必然的聯系,農村人口需樹立起保護自然、順應自然和尊重自然的生態意識,與政府的社會建設、文化建設、政治建設、經濟建設相結合,為建設美麗的中國做出努力和貢獻。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可持續發展,農村生態文化的建設迫在眉睫,農民的自我生態意識也應有所提高。相關政府機關需將農村的文化建設和生態建設相結合,以農民自我生態意識的提高為基礎,切實加快農村的生態文化建設。
二、農村生態文化建設及提高農民生態意識的重要性
(一)農村生態文化建設
農民在特定的本土生存環境下,逐漸發展并形成的生態價值觀被稱為農村生態文化,廣義的農村生態文化集中反映了農村人口的生存方式,也體現出自然與人和諧共處的發展趨向,主要分為物質層面及制度層面和精神層面的各種農村生態文化內容。狹義上的農村生態文化是指精神層面上的生態文化,主要是指以農村生活和農業生產為基礎,將維護生態平衡和創建美好生活作為目標,逐漸建立起的一種生態價值觀和文化系統。農村生態文化的建設是自然與人和諧共處關系形成的關鍵,同時也是人與社會及人與人之間共贏友好的合作狀態。
建立完善的管理體制和完善的法規體系是農村生態文化建設的關鍵,也是其主要任務。相關部門需大力普及生態及科學知識的教育工作,引導和培育以生態為主體的消費形式及生產方式,致力于環境保護和資源節約等社會價值觀念的構建。農民自我生態意識的提高能夠積極推動農村生態文化的建設,農村生態文化的建設既與自然環境生態文化相關,也于生態中人文和交往文化離不開關系。
(二)提高農民生態意識的重要性
生態意識是人們對于自然和人類關系的一種全新認識,并由此衍生出來的一種價值觀念。良好的生態意識能夠科學的幫助人們處理自然與人類之間的關系,讓人們正確的認識到自身對生存環境的依賴性,進而減少對大自然的掠奪,保證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實現自然和人的和諧統一。農民自我生態意識的提高能夠讓其認識到人類發展中自然環境的重要性,隨著他們自身生態意識的提高,會逐漸參與到農村生態環境的建設和保護中來,而農民公眾的參與程度也決定著農村生態環境的建設程度。
農村人口的素質高低決定著農村生態文化建設的進程,因此,建設農村生態文化的重點為對農民進行相應的的生態文化教育。相關部門需從終生教育、全程教育和全民教育等方面進行生態文化的教育工作,其中包括青少年的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及成年人的社會化教育。我國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有近一半的人口為農民,因此農民自我生態意識的培養是農村生態文化建設中具有重要意義。
三、提高農民生態意識的策略
(一)開展相應的生態教育活動
現階段的農村缺乏對生態文化的教育,相關部門應做好培養農民生態意識的工作,通過開展相應的生態教育活動加強農民的生態保護意識。可定期利用網絡媒體,組織農民觀看有關生態環境等方面的紀錄片,加深農民對生態環境的認識??赏ㄟ^宣傳教育工作讓農民認識到惡劣的農村生態環境現狀,進而提高農民的責任心和危機感,讓農民逐漸形成良好的生態意識。此外,定期開展的科普活動也有利于提高農業生產生態化和科學性的提高。
(二)發展良好的農村生態經濟
積極發展農村的生態經濟,能夠有效促進該地區內的人類生態、自然生態、精神文明、物質文明和環境保護和諧統一的發展,激發農民自我生態意識的提高。農村地區需充分認識到自身地理優勢,注重現代化農業和生態經濟的發展。若擁有良好的自然條件,則可在現代化農業的基礎上發展生態旅游行業,以因地制宜和保護環境為前途尋求農村經濟多元化發展模式,激發農民自我生態意識的提高。
(三)建立健全的環境法律法規
現行的環境法律體系在農村污染防治方面并無完善的規章制度,對農村中農藥、化肥、畜禽等易產生污染的事物缺乏相應的規定,農民在無法律約束的情況下大量使用此類產品,導致生態環境的破壞。相關部門應建立和完善關于農村生態環境的法律法規,并加強執行力度,確保農民生態意識的提高,并加以約束,以保證農村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
(四)投入完善的環境基礎設施
現階段農村的環境基礎設施相對落后,垃圾處理設施的缺乏導致農民不合理的處理生產生活垃圾,進而對生態環境造成負面影響。政府部門應高度重視農民生態意識的提高和農村環境的保護,投入相應的環境基礎設施,完善該地區的環境管理體系,加強對生態環境的監督,做到責任到人,切實提高農民的自我生態意識。
四、結語
農村生態文化和建設與農民自我生態意識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二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建設農村生態文化是保證整個生態文化可持續發展的關鍵,是實現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核心環節,同時也是構建環境友好型和資源節約型社會的重要基礎。建立起良好的農村生態文化需經歷較為復雜的過程,相關部門必須把握好生態文化的意義、任務和內涵,致力于生態文化環境的建設和宣傳,才能在農村領域形成良好的環境保護輿論,提高農民的自我生態意識,進而推動農村生態文化快速穩定的發展。(作者單位:石家莊學院)
篇10
一 語域及語域偏離理論
語域理論起源于應用語言學的“語言變體”的概念。根據韓禮德的界定,語域指的是“語言的功能變體”[1]。所謂功能變體,就是因情境語境的變化而產生的語言變化形式。情境語境指語言活動的直接環境,包含三個因素,即語場、語旨和語式。
語場即為話語范圍,主要指交談話題以及場地等情境因素。語旨即為話語基調,指交際雙方的社會角色關系和語言活動的目的。語式即話語方式,指語言活動所采用的媒介或渠[2]論文提綱怎么寫。
語言的運用必須適合各自的語言環境。但在日常交際中,人們會為了某種特定的語言交際目的而部分或整體借用另一語域中的語言形式,這就產生了語域偏離。語域偏離是一種文體中借用其他文體或語域的表達方式[3]。
在實際的語言交際中,經常會出現語域的轉換和語域混合或語域借用的現象,指一個話題借用另一話題的語言形式特征,形式上常體現為語言使用者使用的語言不符合他所處場景的任意一個因素,如在談論一個話題時使用另一話題的專業術語或表達格式,或在正式場合或嚴肅的話題中使用非正式的語言,或在口頭語言中使用書卷氣十足的正式語言,或使用的語言不符合話語參與者之間的關系及身份地位,都會給人造成不得體、不協調的感覺。這種不得體、不協調的語言即語域偏離[4]的現象。
二 喜劇小品
喜劇小品是中國大眾雅俗共賞、喜聞樂見的一種文藝形式。小品之所以受歡迎在于演員滑稽可笑的表演和風趣幽默的語言。言語幽默是喜劇小品的核心藝術手法,是喜劇小品的生命線,是喜劇小品吸引觀眾的重要藝術手法。隨著喜劇小品的日臻成熟,小品中的言語幽默也成了學者研究的對象。謝旭慧在其碩士論文《喜劇小品語言幽默藝術研究》中以大量的實例分析了喜劇小品語言幽默的特點和策略。[5]謝旭慧、牟玉華在《構造喜劇小品語言幽默的語音手段》一文中分析了構造喜劇小品語言幽默常見的語音手段,包括壓韻、別解、飛白、不規則停連、方音土調的運用等。鄧夢蘭在《喜劇小品語言世界的“偏離”與幽默》一文中分析了喜劇小品幽默風趣的表達效果,產生于對語言世界的語音、語義、語法、語體等各種層級結構中的“偏離”手段[6]。
本文主要運用語域偏離理論,選取小說劇本“唐僧收徒”來分析通過語域轉換,混合和借用產生的幽默效果。
三 語域偏離理論在喜劇小品中的運用及其產生的幽默效果
1.語域轉換
語域轉換,指的是講話者從一個語域轉入另一個語域,如秘書把領導的口頭演講稿改寫成新聞廣播稿,或國際學術會議上的聽眾由原來的專家同行變成了初學者而導致發言人對發言內容所做的修改[7]論文提綱怎么寫。
觀音:悟空!
悟空:又是你?這五百年來文學藝術論文,你每個星期都要來一次,你知不知道你很煩啊?
觀音:這就是你的錯了,我今天來是要告訴你一件好事的!
悟空:要不是放我出去,免談。我現在很忙,世界野生動物基金會邀請我做形象代言人, 特奧會都請阿諾德了,我只是掙些零用錢而已嘛。
觀音和悟空都是古時之人,悟空對觀音一直都是畢恭畢敬的。但是在這個對話里,悟空和觀音的對話沒有了尊敬的意味,還有一些不耐煩的意思。屬于語旨轉換。這樣的關系轉換讓人感覺很搞笑,起到了幽默的效果。
另外他們之間的對話本來應是用古文的形式,但是卻用了純現代的語言,如“免談”“掙些零用錢”文學藝術論文,具體來說屬于語式轉換。
悟空:那你今天來是要告訴我什么呢?
觀音:你聽著。(說話間,從兜里掏出一個小本本) ……孫悟空,男,因五百年前大鬧天宮而被壓在五行山下,現經天竺地區街道管理委員會全體大媽舉手表決,將此人指派給唐朝一僧人做徒弟。
這段中,觀音把孫悟空要給唐僧做徒弟這一事用現代的任命某人官職的形式宣布出來,屬于語場的轉換,使古代的故事具有了現代的意味,讓人忍俊不禁。
2.語域混合
所謂語域混合,指的是兩種或兩種以上不同語域在同一個語篇中交錯使用的現象[7],如在白話文中混入文言文文學藝術論文,在書面表達中混入口頭表達。
悟空:大山?要不是為了給如來一點面子,我早就變成一只蒼蠅飛走了。只是住在別的地方還要收費,這里山清水秀,又有觀音MM來看我,我就只好白天上班,晚上回來睡覺了?
觀音:那你今天為什么沒有上班呢?
悟空:雙休日,understand?
觀音:SURE!
在上面一段對話中,既有白話文又有英語,具體的說應該屬于語式混合,雖然感覺有些無厘頭,但是卻可以博得觀眾一笑,起到幽默的效果。
3.語域借用
所謂語域借用文學藝術論文,指的是講話者在進行語言交際時使用了與已選語域不同的語域,比較常見的是在講話過程或行文過程中借用其它語域的某個說法[7]論文提綱怎么寫。
悟空:這難道就是江湖中失傳已久的“搖頭咒”?
唐僧:不錯,這搖頭咒你一經聽過,你就會立刻上癮而無法自拔。一日不聽就會筋脈倒流;兩日不聽就會周身潰爛;三日不聽就會氣血兩虧,臉上長出黃褐斑,前列腺腫大,還會伴有更年期癥狀,就算吃了哈爾濱制藥六廠生產的蓋中蓋口服液也救不了你了!
悟空:好狠毒!
唐僧:呵呵,正所謂無毒不丈夫,量小非君子!
在這段對話中,唐僧借用現代的廣告詞,把緊箍咒的作用描述一番文學藝術論文,令人印象深刻。同時還伴隨著對現在一些廣告夸大其詞的諷刺,讓人笑,促人思。
四結語
語域偏離作為一種交際手段在語言交際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語域轉換,混合和借用通過改變語場,語旨和語式來違反語域常規,起到幽默的效果。喜劇小品的幽默可以通過很多形式來實現,但是語域偏離是其中很重要的一個策略。文章通過分析小品劇本“唐僧收徒”,更好的展示了這一點。還有很多的例子,有待進一步的分析和研究。
參考文獻
[1]Halliday,M.A.K“.The user andusers of language”in M.A.K.Halliday,A.McIntosh and P.Stevens.(eds.)Thelinguistic sciences and Language Teaching [J].London:Longman,1964.
[2]胡壯麟,朱永生,等.系統功能語言學概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
[3]Leech,G.N.AlinguisticGuidetoEnglishpoetry[J].London:Longman,1969.
[4]Leech,Geoffrey.ALinguistic Guide to English Poetry[M].London:Longman,1969.
[5]謝旭慧.“喜劇小品語言幽默藝術研究”,[碩士學位論文],華中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5.
[6]鄧夢蘭.喜劇小品語言世界的“偏離”與“幽默”[J].宜春學院學報,2008(6).
篇11
到目前為止翻譯碩士專業學位(MTI)的培養單位已達158所,其中40所院校已產生(或即將產生)畢業生。在這過程中,許多與MTI教學密切相關的問題也日漸凸顯,例如教學課程的設置、師資隊伍的建設、教學方式的創新、實習基地的建設、畢業論文的模式、就業方向的擴展等。對于一門新興的專業,其發展必經歷借鑒和探索,需接受社會現實的各種挑戰。對于初接觸這個專業的學生而言,導師的存在就有了更重要的意義。
《翻譯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指導性培養方案》提出了三種論文形式:(1)項目:學生在導師的指導下選擇中外文本進行翻譯,字數不少于10000字,并根據譯文就翻譯問題寫出不少于5000字的研究報告;(2)實驗報告:學生在導師的指導下就口譯或筆譯的某個環節展開實驗,并就實驗結果進行分析,寫出不少于10000字的實驗報告;(3)研究論文:學生在導師的指導下撰寫翻譯研究論文,字數不少于15000字。穆雷根據翻譯行業的職業特點,借鑒其他專業學位中關于學位論文的要求并結合翻譯行業的實際操作流程提出將MTI的三種學位論文形式調整為四種,即重要崗位的實習報告、翻譯實踐報告、翻譯實驗報告和翻譯調研報告。之后,穆雷、鄒兵在此基礎上綜合歸納了MTI學位論文的五種方式:重要崗位的實習報告、翻譯實踐報告、翻譯實驗報告、翻譯調研報告和翻譯研究論文。由于沒有先例可循、沒有常規的寫作模式,在從選題到答辯的整個論文完成過程中,師生都有許多疑惑和彷徨。筆者在翻譯碩士專業學位所處的大環境下,從學位論文實際完成過程入手,探討導師在“設計者、誘導者、研究者和管理者”宏觀角色下的微觀角色。
1 論文完成過程中導師的角色
1.1 選題、開題——掌舵人
畢業論文作為對學生在校學習、研究、實踐成果與素質能力的檢測方式,其重要性不言而喻。選題、開題,作為論文的第一步將直接影響整個論文的成敗。因此,選好了題也就等于成功了一半。
穆雷、鄒兵在對首批15所MTI高校畢業生學位論文的統計中發現:翻譯項目33.9%,實驗報告0%,研究論文66.1%。這一數據說明大部分學生仍傾向于選擇傳統式的論文研究,究其原因筆者認為有以下三種原因:第一,由于沒有先例參照,學生為了順利畢業往往會選擇有例可參的研究性論文;第二,由于沒有經驗,沒有明確的論文規定,導師為了指導起來方便多建議學生采用有先例的研究論文形式;第三,導師與學生交流不夠。據筆者了解,部分學校師資緊缺,導師帶領的學生不僅有翻譯方向的,還有語言學方向或文學方向;優秀導師帶領的學生甚至多大數十名。這種情況下,學生雖有意選擇其他論文形式進行嘗試但導師與學生交流較少某些想法得不到肯定、支持與實施,最終使學生的想法扼殺在搖籃中。
筆者對西南大學首屆MTI畢業生學位論文進行了統計,發現翻譯項目98.4%,實驗報告0%,研究論文1.6%。就“翻譯項目”與“研究論文”兩種論文形式而言,該數據與穆雷、鄒兵所獲得的數據差異較大,但這說明西南大學在把握翻譯碩士專業學位培養目標及突破傳統的論文寫作方面作出了較大努力。
以上兩組數據雖存在一定差異,但都顯示實驗報告為0篇的事實。是實驗條件不允許還是其復雜過程令人卻步?這值得深思。
由此看,論文選題不僅是對學生能力的測試,也是對培養單位教學條件的檢測,對培養目標把握程度的反映。選題、開題時,導師應像掌舵者一樣牢牢把握學生選題的大方向,引導學生更準確地理解培養目標,讓學生把握所選論文的目的、意義以及其科學性、合理性、現實性和可操作性,鼓勵學生勇于創新敢于嘗試。
1.2 寫作——教練員
作為論文的主體部分,寫作過程占據了大部分的時間和精力,是師生共同合作、緊密聯系的過程。翻譯作為一種認知活動,一種技巧,一種藝術,它要求翻譯碩士專業學位學生不僅具有扎實的專業知識,還要熟悉所選論文涉及的領域,例如法律、機械、醫學、建筑、哲學、科技等;要在熟練運用辦公室軟件的基礎上使用一定的計算機輔助翻譯工具,例如trados, wordfast, lingoes等;選擇實驗報告的學生還需要設計實驗、進行實驗、分析總結實驗。因此,寫作過程就是一把標尺,測量學生是否具備扎實的雙語能力、廣博的文化背景知識、熟練的計算機操作能力、嚴謹精益求精的態度和勤奮誠信的人格特征。
寫作過程中,學生就是球場上的球員,導師則是場外的教練——提供戰略戰術,但不參與比賽競技。《翻譯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指導性培養方案》雖提出了論文形式但具體要求、相應格式都未說明,加之無先例可參照,導致MTI學生束手無策,無從著手。導師應為學生指出著手點,如參照其他學科專業學位論文形式或國外同專業學生論文形式。此外,導師還可為學生提供一個模板,使學生能在此基礎上根據實際情況靈活變動或改進。如西南大學已從首屆MTI學生開始采用這一方法,獲得了較好的結果。翻譯碩士與翻譯碩士專業學位最大的區別在于后者更注重實踐,更注重與其他學科(行業)的聯系。這一點在論文中得以體現。導師除要求學生勤于使用工具書,善于利用網絡,敢于向專業人士請教,還應要求學生具有“一絲不茍、嚴謹治學”的研究態度。畢業論文的完成決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往往需要數次修改、刪除、增減才能完成。在這過程中,學生不僅要自改、互改,導師也要認真修改學生的論文,尤其是翻譯部分或實驗部分。
1.3 答辯——導演
畢業答辯是畢業論文的最后一個環節,是對學生專業知識及綜合能力進行測試的直觀環節。它要求學生在規定的時間內簡要概述自己選題的原因、背景、目的和意義,并回答答辯委員會教師提出的各種問題。由于其新生性,翻譯碩士專業學位論文答辯大多按照常規論文答辯程序進行,從而產生了不少困惑和困難。這有待進一步的研究和解決。發現的問題主要包括:
1.3.1 形式、標準單一
培養翻譯專業人才,首先要正確認識傳統外語專業人才與翻譯專業人才間的差別。《翻譯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指導性培養方案》明確指出了翻譯專門人才的培養與傳統外語教學在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與手段等方面有根本的不同。仲偉合、穆雷、許鈞等都比較了傳統外語人才與翻譯專業人才的不同,并就翻譯專門人才的培養提出了建議。正是翻譯專業的特殊性決定了翻譯碩士專業學位論文答辯應有別于傳統的學術型學位論文答辯。但由于目前大部分學生仍傾向于選擇傳統的研究論文,使得各校多沿用學術型學位論文答辯形式和評審標準。這使部分選擇實踐報告、翻譯項目的學生感到困惑和無助。
1.3.2 答辯程序不夠規范
部分學校由于師資緊缺,每名導師需要指導十幾名甚至數十名學生;加之教師科研、教學、生活的壓力較大,導師很難投入大量時間來指導學生的答辯而多半讓學生獨自努力或分組演練。同時,由于學生人數眾多而畢業答辯必須集中在有限的幾天內完成,客觀上造成畢業答辯時間緊張。最初還能保證學生的答辯時間,到最后不得不以“縮減學生答辯時間”的方式來按時完成任務。部分學生畢業答辯時間甚至不足10分鐘,這不僅有失公平還嚴重影響了學生的答辯質量?!斗g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指導性培養方案》規定答辯委員會成員中必須有一位具有豐富的口譯或筆譯實踐經驗且具有高級專業技術職稱的專家,然而由于實際條件不足許多學校都未達到這一點。另外,部分答辯委員會教師考慮到學生的畢業問題、就業問題、院系名聲、學生情緒而不愿過多指出學生論文中的不足或提出較多較難的問題。這些原因導致翻譯碩士專業學位學生的答辯時間短、要求低、質量低,甚至給學生留下“走過場”的印象。
篇12
20世紀90年代以來,西方資本主義各國在實現物質文明的同時,逐步實現了生態文明,西方民眾的生活質量大幅度提高。然而,西方資本主義的文明帶有資本主義剝削制度的“原罪”。它是以犧牲發展中國家的利益為代價的。它們擁有了優美的自然環境,卻使發展中國家的生態環境日益惡化;它們擁有了健康和生活質量,卻犧牲了發展中國家人民的健康和生活質量;它們在國內開始追求經濟可持續發展,卻在國外大肆掠奪物質資源。西方資本主義的生態文明是以犧牲發展中國家的生態環境為代價的。
一、西方資本主義掠奪發展中國家物質資源,換取自身的生態平衡
西方資本主義各國以剩余價值規律為其基本經濟規律,以優勝劣汰的市場競爭為驅動力。在此情形下,這個社會必然要不斷擴大生產規模,不斷開發新的產品,不斷擴大消費市場,不斷追求更高的利潤。在這一過程中,資本主義社會也必然要消耗極大的物質資源,這給生態環境和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帶來極大的壓力,與生態文明的訴求形成明顯的矛盾。
然而,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統治者們“幸運”地找到了既可不斷消耗大量物質資源、又可保護本國生態環境,既可追求生態文明、又不愁物質滿足的辦法。他們利用不合理的國際政治經濟舊秩序,靠消耗發展中國家的物質資源助推本國經濟發展,進而解決了本國經濟發展與保護生態環境的矛盾;靠“巧取”發展中國家的物質資源,支持西方民眾的物質滿足,進而為他們追求生活質量和“時尚”的生態文明奠定了物質基礎。這樣做的結果是將生態環境的破壞、自然資源的枯竭和生活質量的下降留給發展中國家,而換來的是發達國家的經濟發展、生活質量的提高和對生態文明毫無后顧之憂的追求。正如美國學者威廉?格雷德所說:“發達資本主義國家靠瘋狂掠奪資源的‘錯誤’使歐美國家富裕起來,‘文明’起來?!?/p>
首先,西方發達國家利用不合理的國際政治經濟秩序,憑借自身擁有的先進科學技術,優先開發、大肆購進發展中國家的礦產資源,而保護本國的礦產資源。由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性質所決定,當代資本主義國家為維持其經濟的繁榮就要不斷進行經濟擴張,所需礦物的消耗量也不斷上升,這使它們加大了對發展中國家的“生態掠奪”。有數據顯示,美國、歐盟、日本對發展中國家擁有的13種重要原材料的平均依賴程度分別為60%、90%和92%。1988年,發達國家進口的礦物燃料和有關材料54%來自發展中國家,其中美國和日本的比率分別為67%和85%。美國80年代主要工業原料進口對窮國的依賴程度超過70%的達10種:鍶100%,錫97.3%,鈳91.7%,石墨88,6%,鉻83,9%,銻83.9%,鋁土礦82%,石油85.3%,錳76.7%,鎢70.7%。進入20世紀90年代,美國對別國的“生態掠奪”有增無減,其重要的稀有礦產幾乎全靠進口(見表1),而本國礦產資源卻被嚴格保護起來。通過消耗發展中國家的礦產資源來奠定本國的物質基礎,維持本國的經濟繁榮,這是西方國家“發達”起來的基本條件。
其次,西方發達國家利用不合理的國際政治經濟秩序,大肆購進發展中國家的木材、谷物等初級產品,以此維護本國的植被和土地的肥沃。1989年,歐共體、日本和北美共進口了價值為1360億美元的“初級產品”。其中,日本70%的谷物、小麥和大麥,95%的大豆,50%以上的木材都需要進口。其絕大多數都來自拉美正在迅速消失的熱帶雨林。荷蘭從發展中國家進口了三倍于它的土地面積的農產品。以發展中國家的土地肥力遞減和植被不斷被破壞為代價,實現了西方發達國家的物質滿足。
如果說發達國家大量進口谷物對發展中國家自然資源的破壞力還不是十分嚴重的話,那么,木材的進口則嚴重損害了發展中國家的自然資源。據統計,發展中國家每年采伐1370萬公頃森林,發展中國家每年消失極其珍貴的1290萬公頃熱帶林。雖然毀林行為發生在發展中國家,但一半以上的木材和近乎3/4的紙張都被運往工業化國家。日本森林覆蓋率為70%,被譽為世界上的“綠色王國”。但自1962年以來,日本就不曾砍過一棵樹,所需木材全部從國外進口。20世紀90年代,日本木材消耗量占世界第六位,是熱帶木材最大的購買國。據日本農林水產省林野廳2003年統計,日本全年一次性筷子消耗量約為25億雙,人均200雙左右,但日本國內一次性筷子的產量僅占3%左右,其余97%依靠進口,僅從中國進口的就占96%,而中國的森林覆蓋率只有18%。
再次,西方發達國家利用手中的技術和金錢,大量購買發展中國家的稀有野生植物,以滿足其優裕的物質享受。在自然界中,有許多頗有經濟價值的、稀有珍貴的野生植物。這些植物一旦被開采,便會造成對自然植被的嚴重破壞??萍际职l達的西方國家深知其中利害。因此,它們不許人們開采本國的稀有植物,卻利用其技術優勢和金錢誘惑,大量開采發展中國家的稀有植物。中國云南生長一種植物――紅豆衫,從中可提取貴重的抗癌物質――紫杉醇。美國研制成功紫杉醇針劑后,嚴禁任何人開采美國的紅豆衫,卻將目光鎖定在中國。受利益驅使,日本、意大利、澳大利亞等國的商人也想盡各種辦法,低價、大量收購中國的紅豆衫。中國紅豆衫的過量開采,滿足了美國對抗癌藥物的需求,卻給我國紅豆衫資源造成毀滅性的破壞。美國還從馬達加斯加熱帶雨林中發現一種名叫“長春花”的植物是治療兒童白血病的特效藥――長春堿和長春新堿的主要原料。于是,這種植物被大量開采,源源不斷地成為美國的制藥原料,而馬達加斯加的熱帶雨林則為美國醫藥行業的繁榮作出了犧牲。據統計,西方發達國家的制藥工業每年從發展中國家的植物資源中獲利300億美元,但發展中國家的植物資源則遭到過度采伐,自然植被遭到日益嚴重的破壞。
西方發達國家對發展中國家的“生態掠奪”產生了兩個截然相反的結果。
其一,西方發達國家依靠發展中國家源源不斷的、極其廉價的自然資源,獲取了巨大的經濟利益,使這些國家順利進入“豐裕社會”。同時,依靠發展中國家源源不斷的自然資源,也實現了對本國自然資源的保護。連年大量進口木材的日本,國內森林覆蓋率高達70%;連年大量進口石
油的美國,國內石油儲量極其豐富,只是不予開采;淡水資源十分豐富的德國,每年竟有50%的用水是進口的。西方發達國家靠對窮國的“生態掠奪”換來了本國的“生態文明”,靠犧牲窮國的資源換來了自身的生活質量。
其二,西方發達國家對發展中國家自然資源的低價掠奪,使發展中國家的自然資源急劇減少,可持續發展能力嚴重降低,人們的生存環境嚴重惡化。據統計,非洲開采的鉆石、黃金、鈾等礦產比例分別為世界總產量的98%、46%和21%。二戰后,南非、津巴布韋成了黃金生產國,扎伊爾成了金剛石生產國,贊比亞成了銅的生產國。這些礦產資源的出口占到國家出口總值的90%以上,主要提供給發達國家消費。經過半個世紀的過量開采,這些非洲國家資源日益匱乏,幾近枯竭。更為不幸的是,半個世紀以來,這些國家主要在為發達國家開采自然資源,幾乎沒有發展現代工業體系。在資源日益匱乏、幾近枯竭的今天,這些非洲國家如何發展,如何走向現代文明,實在令人堪憂。在生態環境慘遭破壞的地區,不要說可持續發展,甚至人們的生存都成了問題。
二、西方資本主義向發展中國家傾倒廢棄物,換取自身的良好環境
現代工業社會的發展必然產生大量的廢棄物。廢棄物的增多與傾倒會污染空氣,污染水源,污染耕地和牧場,污染整個人居環境,從而影響人們的健康和生活質量。當今世界,西方發達國家的工業生產能力最為強大,其所產生的各種工業垃圾或廢棄物最多。據聯合國環境署統計,工業發達國家生產的有害廢棄物占全球產量的95%。與日俱增的工業垃圾給西方發達國家的生態環境、民眾的生活質量和人的健康帶來了很大的沖擊,致使西方社會陷入兩難境地:要經濟的發達和優裕的生活,就要有強大的現代工業和現代經濟的發展,這就免不了要產生工業垃圾;要良好的人居環境和較高的生活質量,就要解決工業垃圾問題,而這極有可能影響經濟的發展。面對兩難,西方發達國家主要采取了兩種解決辦法:一是發展循環經濟,減少廢棄物的產生。然而在現有條件下,這對于解決強大的現代工業所產生的大量廢棄物來說,作用十分有限。另一種辦法就是將大量的工業垃圾或廢棄物傾倒到發展中國家。在西方發達國家看來,這是解決兩難問題最經濟、最有效的辦法。此種處理工業垃圾的方式既保證了本國的經濟發展,又保證了環境、健康和生活質量??杀氖?,發展中國家成了西方發達國家的“垃圾場”,發展中國家的人民成了西方民眾追求健康和生活質量的犧牲品。對此,前世界自然保護同盟主席、圭亞那前外長拉夫爾爵士曾一針見血地指出:“富國給地球帶來的污染遠遠超過其他所有國家,他們對清除工業化過程產生的污染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p>
西方發達國家主要運用兩種方式將生態垃圾傾倒到發展中國家。
其一,將工業垃圾直接出口到發展中國家。西方發達國家利用其財富和權力、用“蠅頭小利”的利誘和國際政治經濟舊秩序中的“權力”高壓,使發展中國家成為西方發達國家的垃圾傾卸場。一般情況下,發達國家處理一噸有害廢物的平均費用約為2000美元,而將工業廢棄物扔到窮國,每噸只需支付40-100美元不等的價格,于是,窮國成了發達國家“處理”有害廢棄物的最佳場所。對窮國而言,因為有“可觀”的收入,再加上不合理的國際政治經濟秩序的“壓迫”,它們只能十分無奈地“同意”充當發達國家的廢棄物堆放場。據統計,自1986年至20世紀90年代末,發達國家已向發展中國家輸送了1.63億噸有害垃圾。美國每年要向境外傾倒200萬噸左右的有毒廢料,主要傾倒到發展中國家。除美國外,歐盟每年向亞非拉68個國家出口有毒垃圾。2006年,荷蘭一家公司向科特迪瓦傾倒垃圾500噸,不經任何處理就堆放到18處廢物場中,造成17人死亡,數十人病情嚴重。據埃及《金字塔報》估計,近幾十年來,發達國家每年約有8000萬噸毒垃圾被出口到第三世界國家。僅日本一國在2006年就向印度尼西亞出口毒垃圾3100萬噸。
西方發達國家還將80%的電子垃圾出口到了亞洲。據美國國家安全委員會統計,從1997年到2004年,有超過3.15億臺電腦報廢,而在美國西部地區回收的“電子垃圾”中,有50%到80%被運到了亞洲發展中國家。發達國家享受了現代科技成果,卻由發展中國家承擔環境污染的惡果。在西方發達國家向發展中國家傾倒生態垃圾的過程中,中國也未能幸免。據統計,發達國家進入我國境內的廢物1990年為99萬噸,1993年為828,5萬噸,1997年為1078萬噸。從1997年到2005年,僅英國運往中國的垃圾數量就增長了8倍,2005年該國向中國運送的垃圾達到190萬噸。
實際上,西方國家的統治者們堅持的是雙重價值標準。在國內倡導生態文明的價值觀,而對待發展中國家,則堅持生態殖民主義和反生態主義的價值觀。由此可以認定,在西方資本主義國內的“生態文明”圖景中已明顯打上了對發展中國家實施“反文明”行徑的底色。對此,美國學者威廉?格雷德公正地指出:“當美國公司仍自由地把來自它自己國家的有毒廢物倒進貧困國家的領土時,美國人卻在責備貧困國家破壞自然,這種做法是十分偽善的。如果要改造這個世界,美國和其他發達國家必須先整理好自己混亂的內務?!?。
其二,西方發達國家將破壞生態和污染環境的項目從本國轉移到發展中國家。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西方資本主義各國每年產生的有害廢棄物的數量是驚人的。雖然有發展中國家做“垃圾場”,但這只能解決固體廢棄物問題,廢水和廢氣是無法向別國“出口”的。為了徹底解決有害廢棄物(尤其是廢水、廢氣)問題,西方發達國家還對污染密集型產業實施戰略性的國際轉移,轉移的目的地就是發展中國家。
近幾十年來,西方發達國家借助經濟全球化及國際資本全球流動的有利時機,利用發展中國家急于發展的心理和環境保護標準的不完善,打著對外援助的旗號,通過直接投資的方式,將大量的高污染產業(如塑料、橡膠、造紙等),在本國被禁止、嚴重危害生態環境和人民健康的產業、產品、工藝和設備轉移到發展中國家,在這里建立生產企業或生產基地。西方發達國家的此種做法收到了一石二鳥的“理想”效果:既在發展中國家賺取了巨額利潤,又把難以治理的工業廢水、廢氣及廢物留在了發展中國家。據統計,為了避免本國受到環境污染,日本已將60%以上的高污染產業轉移到東南亞和拉美國家,美國也將39%以上的高污染產業轉移到其他國家。在印度、印度尼西亞、菲律賓、泰國,化工部門中的外國直接投資額所占的比重居各部門之首;在馬來西亞,跨國公司占農藥零售額的75%;在菲律賓的258家跨國公司中,60%涉及污染密集型產業。在日本“最骯臟”生產部門的國外投資中,2/3-3/4是在東南亞和拉丁美洲。在將“骯臟”生產部門轉移到發展中國家的過程中,中國也是受害者。據《中國
經濟時報》報道,1991年外商在中國設立生產企業11515家,其中污染密集產業達到3353家,占企業總數的29.12%。污染密集產業在引進外資中所占比例為34%。
21世紀以來,隨著知識經濟和信息產業的發展,西方發達國家又出現“去工業化”趨勢。他們為了更好地維護本國的人居環境,開始將工業生產部門逐次向發展中國家轉移,這樣,就可以將現代工業產生的污染和生態垃圾問題全部甩給發展中國家,而發達國家則重點發展現代服務業、信息產業、技術研發產業。
西方發達國家的“去工業化”以及將“骯臟”的生產部門投到發展中國家,給發展中國家的生態環境帶來幾乎是不可逆轉的損害。許多國家空氣質量嚴重惡化,水污染嚴重,土地肥力銳減。有的地區傳染病橫行,有的地區民眾飲用水常年達不到衛生標準,有的地區因空氣質量影響,癌病高發。在發展中國家的許多地區,幾乎不適合人居。美國的聯合碳化公司將高污染的化肥廠設在印度的波霸羅。1984年12月3日,該公司設在印度波霸羅的化肥廠發生甲基異氰酸脂毒氣泄露,造成2000多人直接死亡,10萬人致殘,當地環境被嚴重污染。歐洲國家將各種危險的農藥、醫藥及有害制品放在發展中國家制造和銷售,其中一家石棉公司在印度投資辦廠,使7000工人中60%的人身體受到傷害。
西方發達國家的這些“反生態主義”的做法表面上是損害了發展中國家的生態環境,實質上是損害了全人類的生態環境,嚴重惡化了人類可持續生存的環境。
三、西方資本主義以發展中國家的貧困,換取自身的愉悅生活
西方發達國家的現念是追求人的健康、生活質量、生態文明和人的自我實現。然而,與上述理念形成悖論的是:主導當今世界發展的當代資本主義國家給發展中國家帶來的并不是健康、生活質量、生態文明,而是貧困、疾病和生存環境的嚴重惡化。形成這種悖論的原因很容易理解。
其一,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為了讓國內民眾過上優裕的生活,利用不合理的國際政治經濟秩序,購進發展中國家的初級產品時壓低價格,出口本國的高附加值產品時抬高價格,通過這種不平等交換盤剝發展中國家,以發展中國家眾多民眾陷于貧困為代價,保證了西方民眾的優裕生活。與此同時,西方發達國家將生態垃圾及有害廢棄物傾卸到發展中國家,將高污染的生產部門轉移到發展中國家,使發展中國家的資源逐步枯竭,環境日益惡化,可持續發展能力進一步降低。西方國家以發展中國家逐步降低可持續發展能力為代價,保證了自身的可持續發展。對此,世界自然保護同盟作了正確的分析:“大多數人,主要但也不完全是生活在低收入國家,他們生活水平從凄慘到無法忍受,使用的地球資源遠遠少于按計算所應得到的那部分,并在許多情況下,他們患有貧困病?!迸c此相反,“少數人,大多數但也不完全在高收入國家,享受著很高的生活標準,消費與其應占有的能源、食品、水、礦產和其他資源分量不成比例的那部分,并且染上富裕病(主要與過量消費有關)。”雖然發展中國家(尤其是非洲國家)的貧窮原因復雜,但西方發達國家的“巧妙”盤剝肯定是其貧窮的重要原因。
篇13
由上可知,伴隨著現代文明而出現的科學話語、科學理性、商業話語使人對大自然的敬畏、人類與其他非人類生命的“族親”之愛消解了。然而,與現代文明的科學性、商業性相比,少數民族文學話語系統中保留了較強的生態倫理意義,處理了人與自然、人類與其他非人類生命之間的倫理關系。這一倫理體系的核心是人對自然及非人類生命的敬畏,以及“族親”之愛。
少數民族大多分布在云南、貴州、廣西、內蒙、新疆等邊緣地區,由于地勢原因經常處于青山、綠水、奇花、異草、野生動物等的環圍之中,因而在少數民族文學作品中,關于這些動植物的描述以及圍繞著它們展開的故事較多,基本上每個民族的民間故事集中都有關于動植物的描寫。仔細分析這些少數民族民間動植物故事,發現它們都摹寫出了人與自然、人類對其他非人類生命真誠相待的友愛圖景,這主要是通過兩種形式來進行呈現:一是正面書寫人出于天性的善良、淳樸對動物的友愛。如錫伯族民間故事《黃狗小巴兒》中,傻子老二好心收留黃狗小巴兒,在被嫂子趕出家門后仍和小巴兒相依相靠和諧生活,在黃狗小巴兒被嫂子棒打死后,如伙伴般將其安葬,經常上墳探望,表現出一份“族親”之愛。與此相類的故事還有錫伯族民間故事《鸚哥的故事》、滿族民間故事《扇子參》等。二是側面烘托人對動物的寬容友愛之情。如錫伯族民間故事《狗和人是怎樣交朋友》狗在分別與野兔、狼、熊的相處中每次都因自己的叫聲而被排擠,幾經選擇、幾經對比,最后轉向人類,人類沒有排擠它反而視它為朋友。在選擇與對比中,側面表現出了人對動物的友愛之情。另外,錫伯族民間故事《老虎、蛇、蚊子、燕子和人》、《狗和兔子》,瑤族民間故事《馬交朋友》等也都以同樣的形式側面表現了人對動物的友愛之情。
與人對動物的寬容、友愛相聯系的是由它而衍生的動物對人的友愛的回報。少數民族民間故事中有一大部分故事都通過動物對人善行報答的形式,表現了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主題,研究者將這一形式通稱為“動物報恩型”模式。如滿族民間故事《達布蘇與梅花鹿姑娘》通過達布蘇解救、悉心照料小鹿,之后小鹿幻化為一美麗姑娘與之成親的故事,表現出了人對動物友愛,動物對人進行善報的主題。在這里報恩的動物不僅限于溫順的鹿、蛙、兔等,甚至兇猛的動物也懂得報滴水之恩。當然,與之相反也有表現惡有惡報主題的作品,如滿族民間故事《薩滿捉參》中薩滿捉參的結果就是被海浪卷進江底淹死了;《棒槌孩》中小蘑菇頭他訥、他瑪捉棒槌精吃以求長生不老的結果便是被打個頭破血流。特定空間的倫理取向的提煉與凈化,顯現了話語系統中的生態倫理色彩。
總之,少數民族文學中人對動物的友善以及“動物報恩型”的模式都表現出了人與自然、人類與其他非人類生命之間深深的“族親”之愛,體現了強烈的生態倫理意義。與此同時,少數民族民間故事中保留的許多自然景觀的由來、形成背景也顯現了一種生態倫理意義。滿族民間故事中的風物傳說《湯池的來歷》,孝敬公婆的媳婦用手捧著火柴燒熱了結冰的水泡子,從而化作驅病除邪的湯池;《紅羅女》,美麗正直的紅羅女把昏憒的皇帝捉弄的丑態百出,最后幻演成鏡泊湖景觀之一。這些故事中演繹自然景觀的由來是跟人類的善行、善德聯系在一起的,表現出了人與自然、人類與其他非人類生命天人合一、和諧共處的愿望。
少數民族話語系統從人與自然、人類與其他非人類生命友善相待的“族親”之愛,以及人與自然、人類與其他非人類生命天人合一、和諧共處的愿望中體現了生態倫理意義,表現出了人對自然的敬畏,與非人類生命和諧、平等、共存的愿望。這不僅為近年伴隨著現代化進程飛速運轉帶來的日趨嚴峻的生態問題而產生的像于堅、賈平凹、張煒、遲子建等的生態創作,以及由之興起的生態環境美學奠定了基礎,同時也暗示出現代話語對原有空間倫理關系的沖擊與破壞,并隨之衍生出了更為復雜的價值立場和倫理體系,即在“現代”與“傳統”,“原始”與“文明”之間文學該如何為自己尋求合適和合理的支點。“現代”“文明”的進程在理論上本應是促進文學不斷進步的動力,然而文學的發展似乎并不與文明的進化相符相成。伴隨著現代文明的發展而文學一直恒久不變的東西是“人文精神”“人文關懷”,它們是文學得以生存的不竭動力?;仡櫚倌晡膶W,上世紀處以來,中國文學以不斷書寫對人的價值和權利尊重的人文精神追隨著“德先生”的指引。在少數民族文學中,少數民族作家們把人文精神中尊重的對象拓展到人之外的自然和其他非人類生命,實現了生態倫理與人文精神的對接,是人文精神發展至生態倫理精神,使自由、平等、博愛的理念由對人與人之間關系的調整惠及到自然和非人類,拓展了人文精神的理論內涵。我們在談論保持人類尊嚴的時候,保持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發展,保持人對動物的尊重,是保持人類尊嚴的一個重要部分。然而,“科學”“文明”和“民主”一樣,在一個世紀以來一直散發著激動人心的光華?,F代科技在帶來舒適、方便和快捷的同時,漸漸也顯示了它在賦予人類征服自然能力之后對生態環境的負面影響,因而如何評價現代科技為文學敘事的一個重要維度。理性考究,其實現代科技本身并不具備善惡品質,區別在于如何使用,而關鍵點還在操控它的人類。我們在接受現代科技的同時,也要尊重傳統的生態倫理;破除封建傳說的同時,也要尊重其蘊含的生態倫理,只有這樣才能通過話語生態的重建來達到恢復和保護自然生態的目的。少數民族作家作品中的這種人與自然、人類與其他非人類生命的生態倫理意識,為文學處理現代與傳統、科學與人文關懷之間復雜的價值立場和倫理關系體系,尋求到了合適合理的平衡點。中國文學的敘事書寫既可以從中獲取一套生態話語系統,同時也能通過對現代科技的合理評價來搭建保護自然生態的橋梁,在這一點上少數民族文學給予中國文學予重大的啟示。 轉貼于
參考文獻
[1]李玫.空間生態倫理意義與話語形態[J].民族文學研究,20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