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論:我們為您整理了13篇環保技術論文范文,供您借鑒以豐富您的創作。它們是您寫作時的寶貴資源,期望它們能夠激發您的創作靈感,讓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1.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的特點是對人畜安全,無污染,不形成抗性。
1.1蟲治蟲
以蟲治蟲利用天敵昆蟲防治害蟲稱為以蟲治蟲,其中包括益螨的利用。利用天敵昆蟲是生物防治應用最廣、最多的方法。按天敵昆蟲取食的方式可以分為兩大類:
⑴捕食性天敵:捕食性天敵種類很多,其中效果較好。常利用的有瓢蟲、草蛉、食蚜蠅、食蟲虻、以及捕食螨類等,這類天敵一般食蟲量大,在其生長發育過程中,必須吃掉幾個、幾十個甚至幾百個蟲體才能完成發育。因此,在自然界控制害蟲的猖獗作用十分明顯。
⑵寄生性天敵:這類天敵寄生于害蟲體內,以其體液和內部器官為食,使害蟲死亡,主要包括寄生蜂和寄生蠅。
1.2生物農藥防治
生物農藥是指利用生物活體或其代謝產物,以及通過仿生合成具有特異作用的農藥制劑,是今后農藥產業中的朝陽產業。生物農藥包括:微生物農藥、農用抗生素、植物源農藥、動物源農藥和新型生物農藥等幾大類。
⑴物農藥:指利用具有繁殖能力的活體微生物或活體微生物的代謝產物制成的真菌制劑、細菌制劑、病毒制劑、昆蟲病原線蟲、昆蟲病原立克次體等。
⑵抗生素:如春雷霉素、農抗120、中生菌素、瀏陽霉素、鏈霉素等,已經廣泛應用的產品有防治水稻紋枯病的井岡霉素,高效、廣譜的殺蟲、殺螨劑阿維菌素等。
⑶物源農藥:植物性藥物源有魚藤、煙草、除蟲菊、雞血藤、雷公藤、苦樹皮、黃杜鵑、百部、艾、穰、蒜、蔥、韮、、牡菊、蒼耳、芫花、巴豆、苦參、附子、茶葉等。隨著人們對生態環境的重視,植物源農藥的開發也成了時尚,是綠色生物農藥的首選。
⑷物源農藥:指動物體的代謝物或其體內所含有的具有特殊功能的生物活性物質,主要包括動物毒素如蜘蛛毒素、黃蜂毒素、沙蠶毒素等,以及調節昆蟲的各種生理過程的昆蟲激素、昆蟲信息素如棉鈴蟲性誘劑、甘蔗條螟性誘劑及天敵動物農藥等。
⑸新型生物農藥--轉基因農藥:指利用轉基因技術培育的抗病、蟲、草轉基因作物。
2.生態控制
病害蟲的生態控制,是指通過栽培、管理措施,創造有利于農作物生長發育,而不利于病害蟲繁殖、蔓延的環境條件,從而達到避免或控制病蟲害的目的。
⑴適時播種:病蟲害的發生與危害都有一定的最適時期和環境條件,在不影響作物生長發育的前提下,適當改變播種期,可避開病蟲害侵染和為害的最適時期,從而減輕病蟲危害。
⑵合理布局及輪作:合理品種布局可以限制病蟲害的蔓延與擴散、推遲或減輕病蟲危害。輪作不僅有利于作物的生長,而且可以減少土壤里的病源積累和單食寡食性害蟲食源,特別是水旱輪作效果顯著。
⑶抑病士利用:對許多病害的研究表明,抑菌土在自然界普遍存在,開發利用抑菌土是病害。
⑷生物多樣性控制病蟲害:栽培品種的多樣化,能發揮天然防護壁壘的重大作用,不僅節省了土地,而且也牡絕了害蟲與傳染病的大規模侵襲,使農作物免遭滅頂之災。
⑸稻鴨共育(共作)技術:稻鴨共育是利用鴨在稻田中不斷覓食活動,起到捕蟲、吃(踩)草、耕耘且刺激水稻健壯生育等多功能效果。3.物理機械防治
⑴物理機械:常用的是人工用簡單機械如竹竿、掃把、網兜等,利用害蟲的假死性、群集性等習性來消滅害蟲。
⑵套袋栽培:套袋蔬菜無病蟲為害、無農藥污染,品種優良,產量高,效益好,如果品、黃瓜套袋,可直接阻隔病蟲為害,有利于維生素C的形成,保鮮期長,耐儲藏,且增產10%以上。
⑶誘殺技術:主要利用害蟲的趨性將害蟲誘到一處,集中殺滅。
⑷覆蓋防蟲網、薄膜等直接阻止害蟲為害:覆蓋塑料薄膜、遮陽網、防蟲網,進行避雨、遮蔭、防蟲隔離栽培,減輕病蟲害的發生。蔬菜覆蓋防蟲網后,基本上能免除菜青蟲、小菜蛾、甘藍夜蛾、甜菜夜蛾、斜紋夜蛾、棉鈴蟲、豆野螟、瓜絹螟、黃曲條跳甲、猿葉蟲、二十八星瓢蟲、蚜蟲、美洲斑潛蠅等多種害蟲的為害,控制由于害蟲的傳播而導致的病毒病的發生,還可保護天敵。
⑸人工防治:人工防治是最古老、沿續至今仍在采用的有效病蟲害防治辦法,是一種省工、省錢、無污染、切實可行的途徑,包括人工捕捉、摘除病蟲枝及清掃田園枯枝爛葉等項措施,以壓低病蟲害發生基數。
4.結束語
發展綠色農業可以保障農業生產能力、保障食物安全、緩解生態惡化、緩解就業壓力、提高農產品國際競爭力、提高農民收入,是當前形勢下的中國農業現代化進程的可行之策。隨著人們對化學農藥弊端和發展可持續農業重要性的進一步認識,改善生態環境,提高環境質量,促進社會、資源、環境的協調發展,使農業生產的各個環節均有符合人們要求的標準,推廣和加強有害生物無污染治蟲技術勢在必行。"綠色農業",隨著時間的推移,空間的擴展,科學技術的發展,將賦予新的更加豐富的內涵!
參考文獻
[1]王愛軍,袁叢英.綠色生物農藥研究現狀及發展,河北化工,2006.
[2]剛毅.生物農藥研究進展,邵陽學院學報(自然科學),20O3.
[3]世平,產祝龍.誘導抗性在果蔬采后病害防治中的研究與應用,植物病理學報,2004.
篇2
建筑工程屋面施工的環保節能技術這一部位施工的環保節能技術應當充分結合不同地域的氣候條件和生態環境等多種因素,同時針對這些具體情況制定出切實可行的施工技術方案。例如,我國東北地區夏季炎熱濕潤而冬季寒冷干燥,因此在對建筑工程屋面施工時,應充分保證室內具有良好的隔熱、保溫效果,具體做法是在屋面結構的上下部位安放通風隔熱層,并設置一定數量的保溫材料。此外,施工技術人員需要全面考慮建筑設計要求,科學調整屋面的厚度和坡度,避免在房屋建筑屋面形成“熱橋”。建筑工程門窗施工的環保節能技術這一部位施工是工程環保節能技術的重中之重,應使用經濟且實用性較高的施工材料。目前,較為常用的材料便是低輻射玻璃,它能夠有效減少玻璃門窗反射的效果。此外,在建筑工程門窗施工環保節能技術中,熱傳系數以及隔熱效果也極為重要。國內頒布的節能技術標準,針對房屋建筑門墻及窗墻都做出了相應的規定。具體是東向、北向房屋建筑不大于20%,南向房屋建筑不大于35%,西向房屋建筑不大于30%。建筑工程外墻體施工的環保節能技術
(1)普通外墻體的施工環保節能技術
外墻體的磚承重墻通常應用整磚平砌,孔洞豎直方向且長圓孔沿著墻長方向進行設置,不應對空心磚進行砍鑿。在整磚不夠的情況下,可以考慮使用空心磚完成外砌,墻中洞口預埋件以及管道部位應使用空心磚砌筑,在砌筑時需要進行預留或預埋,不應隨意用水泥填孔和鑿孔,以防外墻體出現不嚴密等問題。此外,針對墻體熱阻值較低、易開裂、滲透等問題,應使用相應施工技術進行鞏固。
(2)外墻體保溫施工的節能技術
通常,墻體保溫層設置在墻體的內側或外側。若是將其設置在內側,那么施工技術就變得比較簡單,但保溫效果卻遠不如外側。而若將其設置在外側,便可達到節省使用面積的目的,但這樣粘合性較差,易產生滲水、開裂甚至脫落等問題。對于施工工藝,一般使用復合、干掛、噴涂、粘貼以及抹灰。
篇3
2土木建筑施工中應用節能環保技術的措施
2.1在土木建筑施工中應用太陽能技術太陽能應用于土木建筑施工,可以減少化石燃料的使用,減少電力等二次能源的使用,可以防止因為燃料產生的一次污染和二次污染。而且在土木建筑施工中應用太陽能技術安全可靠、維護簡單。在土木建筑施工中應用太陽能在技術比較成熟。土木建筑施工區往往比較開闊,光照充足,通過太陽能進行發電、蓄能和電力使用,在節約能源的同時防止了環境的污染。
2.2對土方的覆蓋土木建筑施工時,會挖出大量的土方,有大面積土層的。而土木建筑施工往往在人群密集的區域,土方的揚塵,會對環境產生極大的不利影響,給附近居民的生產生活帶來不便,造成了嚴重的環境污染。所以土木建筑施工時需要對土方進行覆蓋。
2.3在土木建筑施工中應用新型的節能環保材料在土木建筑施工過程中,可以使用粉煤灰等作為新型材料,粉煤灰是火力發電廠所排放的廢棄物,用粉煤灰制作混凝土砌塊,可以產生良好的保溫效果。這樣可以減少生產垃圾和建筑垃圾,提高建筑的保溫性能,有利于土木建筑施工的環保。節能材料的應用可以提高土木建筑施工節能環保的水平。
2.4節約水電使用培養施工人員養成節約用水的好習慣。土木建筑施工做好用水的控制,將生活用水與施工用水分開,采取分路供水的方式。土木建筑施工時注意廢水循環使用,建立雨水收集裝置。清洗設備時使用施工用水而不是生活用水。培養土木建筑施工人員節約用電的習慣。采用智能電器裝置實行分路供電,防止電力資源的浪費。定期檢查和維護電器設備,保證土木建筑施工設備在節約用電的情況下有效工作。
2.5優化土木建筑施工方案進行以節約能源土木建筑施工時節能環保技術的應用是動態的。土木建筑方案在實踐中隨著條件的改變,可能需要有所變化,土木建筑施工節能環保技術也需要隨著土木建筑方案的變化進行改進和優化。土木建筑施工是一個連續不斷優化的過程,經過優化土木建筑施工的方案,可以更合理的對人力和物力進行安排,防止資源的浪費,更好地監督和防止物資浪費的現象,防止機器空轉、人員窩工等問題。當土木建筑施工時,在一定條件下允許立體的交叉作業,充分利用機械設備,提高建筑材料再利用率,努力實現土木建筑施工的節能和環保。
3土木建筑施工中應用節能環保技術的管理保障
3.1提高土木建筑施工人員節能環保意識只有提高土木建筑施工企業管理者和員工的節能環保意識,才能提高土木建筑施工企業管理者和員工進行節能環保管理和技術應用的熱情。節能環保意識是時展的趨勢,是土木建筑施工企業社會責任的體現,關系著土木建筑施工的形象與信譽,有利于土木建筑施工企業的長遠利益和發展。土木建筑施工企業應通過組織培訓和教育,加強節能環保觀念和技術學習。通過責任的明確和績效的考核,提高土木建筑施工人員應用節能環保技術的積極性。
3.2制定更新老舊設備及時更新的制度要建立老舊設備的淘汰更新制度,以及時更新土木建筑設備。根據制度土木建筑施工企業要及時更新老舊的機械施工設備,防止對水、電、燃料的耗費,減少資源的浪費。在老舊施工設備的更新中,要注重引進節能環保的新設備,并培養土木建筑施工作業人員養成良好的節能習慣。土木建筑施工設備使用,要通過制度進行規范,必須嚴格的遵循定型化、工具化和標準化。
3.3建立健全土木建筑施工節能環保監督管理機制建立健全土木建筑施工節能環保組織機構,把節能環保的責任落實到人。在土木建筑施工現場成立節能環保領導小組,組長由項目經理擔任,節能環保領導小組的組成人員包括材料員、核算員、技術責任人等。將土木建筑施工企業節能環保責任徹底監督落實。確保將節能環保技術應用到土木建筑工程施工中。
篇4
21世紀全球經濟的變化總體概括為:全球化、信息化和知識化。知識經濟時代,技術創新的條件有著顯著的變化,更加注重知識與智慧,更加注重人力資本,更加注重與環境的協調發展。西方發達國家現在已經進入以創新來推動經濟增長的模式,我國的企業在經濟全球化的進程中,也意識到了環境的約束性問題,技術創新能力也有了一定的增長,但是要想實現集約型的創新模式,還有很長一段路。我國政府應對資源枯竭,環境污染日益嚴重的問題,適時提出了資源節約型社會的思想。環境問題的關鍵是技術落后,企業作為環境污染和經濟發展的行為主體,就必須要進行技術創新,減少污染、提高資源利用率,為經濟與環境的可出續發展提供保證,為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打下堅實的基礎。
2.1企業基于節能環保實施技術創新的必要性
(1)企業降低消耗增加利潤的方式—節能。節能可以降低企業的運營成本。首先企業開展經營活動,不僅要考慮企業本身、顧客、競爭對手4個基本要素,還要考慮到生態環境因素,盡可能以最少的污染,最低的環境成本來實現最大的利潤;其次企業實施技術創新,可以把廢能轉換為可用的能源,提高能源利用率,減少損耗,達到降低成本增加利潤的目的;第三建立環保型企業,可以樹立企業的良好形象,獲得潛在收益。(2)企業應該履行的社會責任—減排。我國的節能減排秉承“既要發展,更要可持續”的原則長期開展的。在“十一五”規劃中確定的單位GDP能耗降低20%、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減少10%的約束性指標在2007有所實現,但并不是企業通過技術創新、管理創新為手段來達成降低能耗的目的,而是通過行政手段,關停并轉能耗大戶來實現的,因此,不具有可持續性。減排就是以減少污染物排放為根本目標,要實現這一目標,就要改進生產工藝和末端治理技術,所以國家應著重促進技術創新、改善經營管理,形成長效機制,從根本上改造我們的企業,使企業向著集約型發展方式轉變才能真正達成目的。(3)企業的可持續發展途徑—節約資源。我國經濟的高速發展同時也付出了慘痛的環境代價。我國是一個資源大國,品種豐富,但是人均含量很低,結構不合理。所以,我國將節約資源定位一項基本國策。企業發展帶動經濟的發展,資源支撐著經濟的發展,企業作為資源消耗主體,就必須貫徹這項基本國策,以低消耗,低污染的經營模式進行生產。隨著一些資源的逐漸耗盡,一部分企業也面臨著倒閉或者是轉產的一個選擇,所以,企業進行技術創新,改進工藝設備,提高企業的生產效率,節約資源,是企業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必要途徑。(4)企業與世界經濟接軌的橋梁—清潔生產。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各種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問題也愈來愈明顯,尤其是工業化時代的快速發展,資源的短缺也制約著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清潔生產的出現是歷史必然性的選擇。清潔生產的起源來自二十世紀60年代美國化工行業的污染預防審計,是一種創新性理念,它將預防的思想應用于企業生產過程、產品和服務中,減少了環境問題,提高了企業的生產效率。清潔生產和可持續消費密不可分,它將改變生產模式與改變消費模式并舉,進一步把可持續生產和消費模式融入商業運作和日常生活,乃至國際多邊環境協議的執行中。因此,清潔生產將成為企業通往國際市場的通行證。(5)企業可持續發展的保證—采用新技術。企業是能源消耗和污染排放的主體。要進行清潔生產,實現綠色經營,就必須依靠新的技術與設備,新的制造方法。通過技術創新,改進機器設備,提高生產效率,減少環境污染,或者通過流程重組,開發產品的新性能,獲得產品的新用途,增加經濟利潤。新技術的開發與推廣是低成本,高收益的集約型生產方式的根本保證。
2.2影響企業基于節能環保下實施技術創新的因素
(1)企業進行節能環保的技術創新意識不強。目前,我國企業站在節能環保的戰略高度,來進行技術創新的意識不強。即使有部分企業實施技術創新也是在經濟利益的驅使下,并沒有將社會效益與環境效益結合起來,甚至還可能導致新的污染的出現。(2)企業的管理水平不足。節約模式從消除浪費開始,我國很多企業技術與管理水平還很落后。另外,由于我國國情的復雜多樣,經濟市場較大,各類產品都有可能找到屬于自己的市場,因此各種仿制、粗制也大行其路。技術需要創新,但如果管理水平不能同時適應企業的發展,企業自然會被淘汰,因此,企業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改善管理,適應發展大趨勢,是每個企業的一個重要的舉措。(3)企業技術創新的動力不足,創新體系不健全。雖然我國企業是國家經濟發展的主體,創新能力也有了一定的提高,但依然存在技術創新不足,對外技術依賴性較強等問題。我國目前技術創新的主要方式仍是“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的傳統模式,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企業基于技術創新的國際競爭力仍然不足。(4)企業經營的外部環境影響企業實施技術創新。企業的經營狀況受到內外部環境的雙重影響,包括企業人才素質、企業文化、產品競爭力以及技術、市場、政策法規等。技術創新作為企業發展的動力,不僅需要企業內部有良好的創新意識,而且還需要適宜的外部環境,外部環境對企業的技術創新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企業的發展是在國家宏觀調控的大政策下進行的,企業進行技術創新也要適應社會的發展,同時也受到國家相關政策法規的制約,所以,良好的外部環境,有利于企業實施技術創新。
3企業在節能環保視野下實施技術創新的對策
(1)加大對環境保護的宣傳,樹立節約能源的技術創新觀。首先,面對目前嚴峻的環境問題,國家應該加大綠色經營的宣傳力度,使企業家都能意識到依賴資源消耗獲得發展的局限性,以及經濟發展所面對的威脅,從而樹立強烈的憂患意識和緊迫感,自覺納入到節約資源、保護環境及從事循環經濟研究的體系當中去。其次,企業基于環保的角度來實施技術創新,不僅僅是單純的經濟、技術和法律問題,同時也是一種文化觀念和價值取向問題,因此,不能僅停留在物質和技術層面,還要充分認識到企業文化對促進資源節約型企業創建的重要作用。(2)圍繞節約能源進行管理創新和制度創新。技術創新推動了經濟的發展,管理創新為技術創新提供了保障。創新和管理制度相互依賴、相互制約。當現行制度不能適應創新系統的要求時,就必須進行制度改革。只有完善的制度做保障,企業才能更好的進行技術創新。另外企業需要引進培育創新型人才,技術的發展是通過人來實現的,企業要根據創新型人才的特點,建立良好的激勵機制,提供富有挑戰性的工作內容,營造自由的創新氛圍,鼓勵員工進行技術創新,并給與一定的資金支持;企業要圍繞節約能源進行技術創新,就必須要有制度創新和管理創新做后盾。企業必須要建立與資源節約型企業這個觀念相符合的管理制度,以制度創新來推動企業的技術創新。(3)循環利用資源,提高工藝水平的創新模式。在節能環保視闕下,企業實施技術創新,主要從兩個方面考慮。首先,盡量采用可再生能源,或開發新能源來代替現有枯竭能源。我國的石油、土地、水資源以及礦產資源面臨的缺口越來越大,資源的短缺將會是我國經濟發展的軟肋,所以開發新能源是解決這些問題的關鍵,例如現在已被開發利用的風能、太陽能、生物質能、地熱能以及海洋能等等,都為我們的社會帶來了福音。其次,進行技術改造與工藝創新。企業提高產品質量,降低成本的有效途徑就是進行改造和創新,以提高能源利用率作為企業技術創新的切入點,將技術創新導入節約能源、能源利用與再生等領域。(4)開發節能環保的技術與產品。越來越多的事實證明,要解決各種環境問題,不僅是控制生產終端的污染,而且需要注意整個生產過程,以及其前后有可能產生環境問題的各個環節,有時其他環節對環境的影響甚至超過了生產過程本身。僅僅依靠開發有效的污染控制技術來實現的環境改善是有限的,關心產品和生產過程對環境的影響,依靠改進生產工藝和加強管理措施來消除污染可能更為有效。企業盡可能開發新能源,減少稀缺資源的利用,使產品在生產、使用和廢棄中減少對環境的污染,減少對人體的危害、以及能夠循環回收再利用。例如,現在越來越多的汽車使用太陽能發電,減少了對汽油的消耗,減少了尾氣的排放。
篇5
一、NPV評價方法
凈現值法(NPV):是評價投資方案的一種方法。該方法是利用凈現金效益量的總現值與凈現金投資量算出凈現值,然后根據凈現值的大小來評價投資方案。凈現值為正值,投資方案是可以接受的;凈現值是負值,投資方案就是不可接受的。凈現值越大,投資方案越好。凈現值法是一種比較科學也比較簡便的投資方案評價方法。我們知道傳統的項目評價中對于投資決策分析而言,主要是采用這種凈現值法,這種方法也曾經被美國亞利桑那州立大學資本資產投資管理學院的DondleL.MeeDer提出并且利用這種方法用于投資決策具有嚴重局限的概念中,因為它是以投資決策在一定條件下能夠還原為前提的,也就是說項目的投資在市場條件惡化時,能夠以某種方式還原,如果不能還原,則是一個要么投資,要么永遠都不投資的決策,而如果公司現在不進行投資決策,那么它將永遠失去投資機會。但是人們普遍認為,凈現值法利用現值可加性原理,運用數學方法進行演繹計算,應該是一種最理性、最科學的分析方法,是投資決策分析中的法寶。
但是就我們所要研究的環保類項目的投資決策而言,凈現值法只是用于靜態的投資項目分析,對于動態的多投資階段的項目顯得有些不足,得到的評價結果勢必也是有局限性的。就焦化產業中的焦爐煤氣利用技術的選擇與比較中,關鍵是如何確定折現率,這也是一大難題,可以說,到現在為止,這不得不依靠我們的主觀判斷,其道理就像任意多的已知數與一個未知數相加其結果還是未知數一樣簡單,在凈現值為零的情況下,向左向右稍微調整某個因素,凈現值就能變成或正或負。還有一個重要問題是焦爐煤氣的利用技術的產生過程有其特殊的局限性和特點。焦爐煤氣是指用幾種煙煤配成煉焦用煤,在煉焦爐氣中經過高溫干餾后,在產出焦炭和焦油產品的同時所得到的可燃氣體,是煉焦產品的副產品。對于單一焦化企業的主營業務就是焦炭生產和銷售。而對那些利用焦爐煤氣生產其他工業產品是由于國家環保政策法規的要求,故其計算時,當其凈現值為零或者是負數時,也都可以投資。但是在什么范圍內進行投資需要新的算法和條件,這也就是本文最終所要傳達的信息。
二、實物期權定價模型
實物期權分析法是指企業或者是個人在進行投資決策時擁有的、能根據決策時尚不確定的因素,改變行為的權利(期權)進行投資可行性分析的方法。麻省理工學院FaimoK.Lamalain分析:如果投資者對某個投資項目進行首輪投資后,若該項目盈利前景良好,將能降低投資者進行第二輪投資的成本,而如果第一輪沒有投資,今后想再投資該項目或進入該投資領域就要付出相當高的成本。在進行投資時還要考慮應用動態規劃中的整數規劃進行投資時機的選取。可以看出,期權法強調了投資是分階段進行的,投資資金往往并不是一步到位,而是先投入先期部分資金,生產銷售該產品,同時繼續對產品的性能、技術進行研發和改進,這可以減少投資者的潛在損失,其價值遠遠大于一次性投入的情況。這種方法就是針對項目的發展動態過程,根據項目開始投資后,管理者能夠收集到更多的關于項目進程和最終產品市場特征的信息。后繼的商業化過程是在前期的成功基礎上實施的,是可以選擇的;當新的信息不斷到達,項目投資回報率不確定性逐漸消失時,管理者可通過修正最初投資策略,提高項目的價值和限制損失。如果項目成功,企業能從中獲得巨大的投資收益;如果不成功,企業至多也是損失項目投入的沉沒成本,相當于期權的成本。
對于期權定價模型而言,焦爐煤氣的利用技術中,只有以焦爐煤氣作原料生產甲醇這項技術可以進行下一步投資,可以利用甲醇為原料生產甲醛、聚甲醛、醋酸等化工產品。而其他的投資項目成為最終的消費品。期權的投資前提是籌資的無限可能性,但是在實踐中難免有種種困難。存在很多的不確定性,也使得我們在進行環保技術創新項目投資決策中不能夠簡單的依靠一種投資決策方法。
三、灰色關聯分析評價方法
灰色理論概述與于1982年由我國學者鄧聚龍教授所提出。鄧教授認為現實世界并不是清清楚楚的白色系統,又非一無所知的黑色系統,而是略知一二的灰色系統?;疑到y理論主要研究“小樣本貧信息不確定性問題”。以往用白色的思想處理問題,要找到因素間明確的映射關系,然而確定性作用原理在社會、經濟、農業、生態的等領域都沒有物理原型,雖然能知道某些因素,但很難明確全部因素,更不可能建立明確的映射關系。比如影響物價的許多因素,如心理預期、政府導向等是無法量化的。一些可以量化的數據又缺乏詳細的資料,因此對物價的定量預測具有一定難度,若不考慮這些因素,只將可以得到數據的因素考慮進去,必然帶來預測結果的不準確。就白色系統常用的回歸分析工具而言,在應用過程中具有其缺點。比如:要求樣本有大容量,是正態分布,平穩過程才能得到統計規律,計算工作量較大,不容易分析復雜系統等等。而對于以上困境,灰色理論應運而生,它處理問題另辟蹊徑,不是找概率分布,求統計規律,而是用生成的方法求得隨機性弱化,規律性增強的新數據序列。這一新的數據序列既能體現原數據序列的變化趨勢,又消除了其波動性,它可以較好的解決某些參數已知,某些參數未知的系統問題。
在我國焦爐煤氣的利用技術上既有新的技術也有些不被淘汰的舊技術,當然對于現在的生產而言,這些技術是相當成熟的,而要將項目的技術性和經濟性進行有效結合不是件容易得事情,更何況環保技術創新項目的投入需要考慮更多的因素。需要我們對項目的各方面進行綜合性考慮,這就涉及了灰色系統關聯評價方法。作為一種綜合評價方法,這種方法在對白黑兩種情況的考慮是相當充分的,即使實際中技術和經濟都存在不確定性,我們也是能進行相應決策分析的。就焦爐煤氣的利用上來說,可以根據項目的各種經濟性參數和項目的技術參數來構建綜合評價指標體系,從而為項目投資決策的分析提供決策依據。
四、結論
由于本文所要研究的是環保技術創新項目投資決策評價方法研究現狀,我們在對目前比較流行的幾種評價方法進行分析之后,發現在進行單一的項目評價時,如果考慮的因素不是很多,可以采用NPV方法來進行項目投資的決策分析??墒沁@種方法又不能擺脫靜態性,而實物期權定價模型可以解決這個問題,使項目的投入具有動態性,可以提高決策的效果。但是如果我們在進行一個項目的開發時,如果所要考慮的因素不僅僅是經濟因素,那么影響我們做出最終投資決策的就不能用NPV方法進行簡單的評價,必須借助于系統工程理論中的綜合評價來進行綜合評判,從而決定我們待上項目的未來。
通過對三種評價方法的說明,結合文章的背景,山西的焦化產業環保技術創新項目決策時不僅要考慮投資性指標,還要考慮到技術投入指標和環境保護指標。只有將這三者考慮周全,才能做出正確的評價結果,從而有效的指導實際工作。這也是作者今后所要進一步研究的重點,利用凈現值法和實物期權方法對經濟性指標進行先評價,然后通過這一步整理好的經濟參數與技術指標、環境保護指標進行結合,利用灰色系統關聯分析綜合評價方法對待上投資項目進行最終綜合價值的評價,依據綜合價值最高原則可以選擇出優先進行開發的投資項目。這樣就實現了我們的決策分析。
總之,在今后的研究中,努力將技術創新與環境保護聯系起來,不光考慮項目的經濟特性、也要考慮項目的技術創新性和環境保護特性。充分利用項目評價中的各種評價方法進行深入細致的評價工作,從而有效的指導實際工作。文中提到的綜合評價方法灰色系統關聯理論只是綜合評價方法的一種,今后將其他的綜合評價方法進行再分析,通過實際案例結合數學模型來分析這種投資決策評價方法的優越性。
參考文獻:
[1]白思俊等:系統工程[M].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2006
[2]葉義成等:系統綜合評價技術及其應用[M].北京:冶金工業出版社,2006
[3]杜棟等:現代綜合評價方法與案例精選[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5
篇6
我們向自然界索要資源滿足城市化的需要,再將廢物排放給自然,終于面臨著資源枯竭,同時環境污染威脅生存的難堪局面。在這種情況下,可持續發展的觀念逐步為越來越多的人認同。可持續發展呼吁人們放棄現在高能耗、高增長、高污染的粗放型生產方式和高消費高浪費的生活方式,以保持資源的可持續利用性。建筑產業就是典型的立足于資源和能源大量消耗的產業,人們也早已開始研究實現可持續性建筑的途徑。1994年11月,第一屆可持續建筑國際會議在美國舉行,會議對可持續建筑做了全面探討,指出可持續性建筑的主要問題是資源、環境、設計和環境影響及它們之間的相互協調關系。[2]各國都有做可持續性的建筑的嘗試,如美國有“資源保護屋”,英國MiltonKeynes有能源公園,丹麥有可再生住房等??v觀這些建筑,可持續建筑的技術應具有以下4R屬性:
RESOURCE—資源的保護和合理利用,有節制的開發自然資源;
REDUCE—降低能耗、減小能源消費對環境的有害影響,減小污染物排放量;
REUNITE—充分利用地方材料與現代高科技加工新型生態節能建材;
RECYCLE——資源與建材的再生利用,變廢為寶。
我們尋找可持續性建筑最關鍵的部位,并提出相應的解決方法。首先,可持續性要求對能源的消耗小。這意味著除了要做好護結構的保溫隔熱,降低冷熱負荷外,各種新技術在暖通空調系統中的應用也是建筑節能得以實現的重要途徑。其次,可持續性要求能源的可持續性,新能源技術在建筑領域的應用也是很重要的思路。最后,要做到對環境影響小,就必須做到可再生利用自然資源及建筑材料等人造材料的可再生利用。
2實現可持續性建筑的技術途徑
2.1護結構的保溫隔熱技術
以民用建筑為例,冬季熱負荷包括圍護結構的耗熱量和加熱由門窗縫隙涌入室內的冷空氣耗熱量。因而圍護結構熱工性能的改善是降低采暖能耗的最重要途徑。我國建筑節能規劃目標中,建筑圍護結構承擔其中47.2%的節能任務。[1]
2.1.1外墻
分析外墻基本耗熱量計算公式Qj=AK(tR-to,w)a(a為溫差修正)及冷負荷計算公式為Qc(τ)=AK(tc(τ)+td)kαkρ(kα為外表面放熱系數修正,kρ為吸收系數修正),可見節能主要要控制圍護結構的表面積A、傳熱系數K,而外表面的物理性能改善也有一定的作用。有對應的以下幾條降低負荷的措施:
1)優化建筑外形,以最小的建筑外表面積包容最大的建筑空間即減輕墻外表面積的影響。外表面積和體積之比推薦值為0.4。建筑形體系數每增加一個點,建筑能耗將增加5%左右。還應考慮作合理平面布置,如將電梯、樓梯、管道井、機房等布置在建筑物的南側或西側,可以有效阻擋日射,減少室內得熱量。
2)采用保溫隔熱,傳熱系數小的墻體材料。此類外墻材料有各類砌塊、復合輕墻板以及外墻復合墻體保溫技術等,,在文獻[3]中有較詳盡的介紹。
3)外裝飾盡量做淺色處理,采用光滑飾面材料,降低kρ,減少表面對輻射的吸收;
4)硬質鋪地表面蓄積太陽能熱量,會導致建筑周圍溫度的上升。如果利用綠地區域替代,將降低地面附近室外空氣的溫度。減少室內外溫差,從而降低冷負荷。參見文獻[4]
5)研究如“可呼吸外墻”類同時具有良好生態性能的外墻。參見文獻[4]
2.1.2窗
窗的傳熱系數比墻的大很多,又經常開啟,是冬季耗熱的關鍵部位。窗的冷負荷分瞬變得熱和日射得熱,日射得熱是室內通過窗玻璃得到的太陽輻射熱,其計算公式為Qc(τ)=ACsCiDjmaxCLQ(A-窗的有效面積,Cs窗玻璃的遮陽系數,Ci-窗內遮陽設施的遮陽系數)。由公式可看出,針對窗戶的節能技術主要有:
1)結合建筑物朝向,緯度,合理的控制窗墻比,如高緯度南向窗戶面積取大一點,以更好的利用太陽輻射,降低采暖能耗。適當確定建筑物的挑檐、遮陽板的尺寸,安裝可調式百葉、窗簾,調節室內日照?;虿捎谜陉栂到y,一般安裝在向陽的外立面或采光屋頂上,可控可調,以到不同時間,據不同需要遮擋、反射和引光入室的目的。
2)采用多層窗或采用中空玻璃,利用空氣夾層熱阻較小的原理,降低玻璃的傳熱系數。普通單層玻璃K值在6.4左右,而中空玻璃窗K值在3.0左右,保溫隔熱性能大大提高。選擇氣密性好,導熱系數小的塑料窗框代替常用的金屬窗框,可有效減少冷風浸入。
3)采用吸熱玻璃、鍍膜反射玻璃、夾層變玻璃等技術,降低玻璃的Cs,有效阻止通過玻璃的太陽輻射和室內熱輻射。但這些高技術產品價格昂貴,希望在發展玻璃深加工的同時能降低成本,使之能普遍使用在住宅中。
2.1.3屋頂
1)采用高保溫材料。目前我國平屋頂保溫材料應用較多的主要是加氣砼和膨脹珍珠棉,保溫隔熱性能一般。近幾年廣東等地推廣使用一種預制好的隔熱磚,可在結構層上直接鋪設。有的地方用舒樂板作屋面保溫,也取得了較好的效果。新近研制的防水珍珠保溫板,具有帶排氣孔、重量輕、憎水率高、強度高、保溫性能好等特點。
2)屋頂設置高效隔熱層。可防止大量輻射熱侵入室內,減少空調等耗能。隔熱層在設計時,不僅要保證有一定的隔熱空間,而且還應該保證隔熱層能夠通風,及時將熱量帶走,才能有效的保證隔熱效果。我國傳統的坡屋面設計就能較好地滿足這個要求;
3)蓄水隔熱屋面。利用水生植物遮陽,反射和吸收太陽輻射,以及利用蓄水的蒸發來提高隔熱效果;條件允許時在屋頂上覆土,做植被屋面。上面種密葉植物,利用植物遮陽,覆土作為隔熱層提高隔熱性能。
2.2暖通空調新技術
建筑能耗降低主要體現在暖通空調設備的裝機容量減少和運行的經濟性上,因此,暖通空調技術措施的改進和落實應用是建筑節能得以實現的根本途徑。
2.2.1采暖新技術
冬季采暖是中國北方地區住宅必不可少的,主要采用集中供暖。熱源供給主體是熱力公司或小區鍋爐房。我國目前市政集中供暖方式比例為46%,分戶式取暖比例僅次于市政集中供暖,為44%。分戶采暖方式的特點在于用戶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隨意選擇,同時用熱也可以單獨計量。隨著清潔能源的使用及新技術、新產品的出現,使采暖方式的多元化選擇成為可能,集中供暖方式的壟斷地位受到挑戰,采暖、熱水一體化的獨立分戶采暖等方式紛紛出現。各地應根據當地氣候、能源條件和建筑情況,發展采用適宜的節能采暖方式,如輻射采暖,主要依靠供熱部件與結構內表面間的輻射換熱為各房間供熱(冷),熱舒適增加,減少房間上部溫度升高增加的無效熱損失,因此可節省采暖能耗。
2.2.2通風空調新技術
目前較多采用的是風機盤管加新風系統及定風量全空氣系統,但以下幾種系統形式有著較好的節能效果,建議因地制宜的選擇使用。
1)盡量采用自然通風。采用自然通風可以減少制冷負荷,并帶走室內有毒及有異味物質,其動力是室內外溫度差引起的熱壓和風壓壓力差。這種被動式的通風空調技術不開風機,無需制冷,應加以充分考慮,設計在溫和天氣如春冬過渡季節直接對流通風,實現基本零能耗;而在熱而無風的日子盡量設計利用煙囪效應、風塔效應引風入內。
2)變制冷劑流量VRV系統。以制冷劑直接作為熱傳送介質,其每公斤傳送的熱量是205KJ/kg,幾乎是水的10倍和空氣的20倍,同時可根據室內負荷的變化,瞬間進行容量調整,使VRV系統能在高效率工況下運行,具有顯著節能效益,經濟效益顯著。
3)水環熱泵空調系統。用水環路將小型的水/空氣熱泵機組并聯在一起,構成一個以回收建筑物內余熱為主要特點的熱泵供暖、供冷的空調系統。節能環保效益顯著。
4)蓄能空調。利用晚上電價較低時段制冰蓄冷白天供冷,可起到削峰調谷的作用。[11]
5)變風量空調VAV系統。送風狀態保持不變,改變送風量來適應室外氣象變化,從而降低了冷水機組的制冷量,也降低的風機的能耗。
6)熱泵空調技術。將自然環境(太陽能、空氣、水、土壤)中的低位能轉化為高位能。以土壤源熱泵為例,在一定深度的地層中,土壤溫度達到了一個比較穩定的數值,冷熱媒流經這些區域進行熱交換后可直接用于空調系統。未來地下土壤的冷或熱能的利用會成為非常重要的可再生能源之一,因為這種能源普遍存在,既沒有污染物排放,也不生成污染物,另一方面運作費用極低,只需要進行初始投資回收的評估。
7)區域供冷技術。這樣可以采用效率高的大容量機組,考慮負荷參差系數而使裝機容量減少,與分散式供冷相比,機房面積和管理人員都大幅減少,能源利用更為合理有效。
比較以上幾種空調技術,還是有一些不盡如人意的地方:采用自然通風時,如果建筑周圍外環境質量較差,則容易引入外界的空氣污染等不良因素,同時可能導致熱/冷流失,降低隔熱效果;考慮制冷劑的價格的環境污染問題,VRV系統的容量不能很大;應用水環熱泵的建筑必須有內外分區;蓄能空調只有在晝夜電價有較大差異時才有意義;VAV系統的自控很不好實現,國內罕有成功的實例;地源熱泵地場溫度分布的測定還不完善,以及布管技術與管材的選擇問題,還有一年中從地下獲取的和排放的熱量應如何保持平衡等問題而水源熱泵回灌成本太高,而且要求必須有環境水源才能實現。因此,總的來說,因地制宜,合理設計是利用這些空調技術達到節能降耗目的的前提。
不論是采用何種通風空調形式,都要注意自動化技術與暖通空調技術的配合,才能更好的實現建筑設備系統的合理設計、有效使用以及運行控制過程中的能量節約。建筑自動化即實現建筑設備系統(如供熱空調系統、給排水系統、照明系統、運輸系統、消防系統、保安系統、辦公系統、通訊系統等)的監測、管理、運行和控制的自動化,根據室外氣候條件和室內參數設定值,自動調整空調制冷系統的運行參數,真正做到設備響應當地氣候,保證建筑設備在提供要求的建筑環境的同時,達到初投資、運行費和維修服務費最小的優化目標。
再者,暖通空調設備的選型應分考慮各種節能及優化措施對設計負荷的影響,負荷計算不能再參照舊有圍護結構的類型充和材料熱工性能,否則會造成計算得到的冷熱負荷與實際冷熱負荷存在不小的差異。還應根據具體情況選擇合理的安全系數,從而合理為暖通空調設備選型定裝機容量,以節省初次投資和做到精確控制運行工況,節省運行費用。另外,照明負荷的大小、辦公設備耗能指標及建筑內人員密度等都應采用反映實際情況的合理的參數值,而非僅僅依賴設計手冊上的概算指標或經驗數據進行估算。
另外,還應結合城市規劃對整個能源系統進行總體設計,研究為暖通空調系統配置合理的能源轉化與能源輸送系統,重點為我國北方地區熱電聯產,長江中下游地區的供熱、供冷方式,與集中供熱、供冷相適應的大型制冷供熱裝置以及全面規劃電力、煤氣、冷熱源及蓄能的能源系統。能源系統設計的很小變更,也會意味著大數量級的能耗降低。
2.3新能源技術
2l世紀住宅應大力開發利用太陽能、風能、水能和生物能等綠色能源,實現一定程度上的能源自給自足,保護未來的生態和環境,為將來的發展提供優良的基礎。太陽能是自然界中的最充分、最便捷的可供利用的綠色能源,應優先選用被動式太陽能技術,而主動式太陽能技術的采用則作為補充。被動式太陽能利用在設計時可在地面、屋頂安裝一些裝置直接利用太陽能,如太陽能恒溫房;也可在護結構的空氣層中填以高效熱反射材料,達到保溫隔熱的目的,而在陽光充足的寒冷地區,則可將護結構設計成蓄熱材料;還可利用太陽能收集器或其他裝置將太陽能進行收集、貯存和轉換。在設計時、要考慮當地的氣候特點,充分利用本地氣候資源,避免由于人工能源的大量使用而形成的居住者與自然的人為隔離,同時也可節能能源。主動式太陽能利用可通過窗戶集熱板系統、空氣集熱板系統、透明熱阻材料組合墻等來實現。參見文獻[4]
2.4可再生技術
可再生技術的意義重大:變廢為寶,同時解決污染問題。利用可再生資源逐步替代不可再生資源的領域,以應對未來建筑必須面臨的諸如環境和生態保護,最少能源耗費等方方面面的挑戰。一方面要實現自然資源的可再生,另一方面要努力實現垃圾、建筑材料等人造材料的可再生利用。
自然資源如雨水可以收集起來,引入蓄水池中,適度凈化后用于澆灌花園、清洗和衛生間沖水等。還可以利用蒸發效應冷卻建筑外結構或建筑構成元素,與自然通風協同作用,清潔環保地達到保證室內空間熱舒適的程度。
垃圾處理,減量化是解決問題的關鍵,對建筑及生活垃圾可采用分類回收及無害化解體處理。如由廢紙、廢紙板可制成保溫材料和底襯;由廢塑料可制成管子和地毯;廢電池回收處理可回收大量金屬等。在建造時會產生垃圾,應在建筑設計中注重尺度的推敲,符合模數,選擇使用高效、精良的產品及考慮材料維護更換周期,采用對環境更為有利的施工管理模式。另外,要充分利用剩余能量,注意對建材及生產過程中的三廢和廢熱綜合利用、開發。
傳統建材生產-使用-廢棄的過程,可以說是一種將大量資源提取出來,再將大量廢棄物排回到環境中去的惡性循環過程,忽視了環境協調性和舒適性。其中最關鍵的是利用混凝土和水泥固體廢棄物生產生態環境建材[8]。超級秘書網
在我國,每年澆注混凝土約15—20億m3,開山采砂石約為11—14億m3。廢棄混凝土量約為60億萬m3,其中除一小部分用于填筑海岸、充當道路和建筑物的基礎墊層外,絕大多數作為垃圾填埋,不僅占用大批土地(甚至耕地),而且還對環境造成污染。由于廢棄混凝土塊中含有大量砂石骨料,如果能就地回收,經過破碎、清洗、分級后作為骨料再利用,則不但可以降低成本,節省天然資源,還能減少城市環境污染。參見文獻[6][7]目前.我國每年約生產水泥5億多噸,生產過程需消耗大量石灰石、粘土和標準煤,同時產生大量的粉煤灰、CO、C02和SO2等,嚴重破壞生態平衡。水泥工業要大力提高其資源利用率和廢物回收率,并能充分利用其它工業廢渣廢料。參見文獻[7]
3結論
可持續性建筑強調建筑環境與自然環境的協調共存,有機結合,要從土地開發、建筑布局、建材選擇、建筑使用及維護以及建筑拆除的整個生命周期中,體現出對自然資源的索取少,能源消耗小,對環境影響小,再生利用率高的新特征。
總體來說,我們應首選優化設計,結合具體建筑盡可能采用簡單合適的技術,盡量適應環境的特點,依靠自然力來滿足舒適性要求。盡管這種方法被認為是被動的技術,但其在節能及環境保護方面的作用卻是不容忽視的。另一方面,我們要以辯證的觀點、審慎的態度對待新技術。從整體性,協調性的觀點來看,有一些所謂的可持續性技術只是某些環節的某些屬性的改善,并不一定代表了整體水平的提高,相反有時大量高能耗的建筑設施及其施工反而會極大地抵消其積極的一面。為了實現可持續性建筑,我們應以建筑和暖通行業為基點,材料、自動化等行業為支持,提高建筑的綜合效益,讓建筑環境與自然環境協調發展。
參考文獻
[1]陸亞俊.暖通空調.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2
[2]胡其高.工業建筑,2002,32(1):51~54
[3]蔣冬青,劉金彩.陜西建材,2000,7:27~28
[4]丹尼爾斯,宋曄皓.建筑學報,2000,12:15~19
[5]洪天真,江億.暖通空調,1996,6:28~30
[6]沈宏波,肖建莊,胡春健.住宅科技,2003,3:33~35
[7]劉福田,岳云龍等.硅酸鹽通報,2001,1:34~40
[8]吳清仁,何瓊宇.建材發展導向,2003,1:46~49
[9]李道增,王朝暉.建筑學報,2000,12:4~8
[10]顧念祖,張子馨.江西能源,2000(3):8~10
[11]譚良才.制冷空調與電力機械,2001,1:1~8
[12]朱唯,袁春學.西北建筑工程學院學報,2002,19(3):37~40
[13]張培紅,周炳成等.沈陽建筑工程學院學報,1999,15(4):365~369
[14]汪其美.北京建筑工程學院學報,1999,15(1):124~129
[15]陳曉雯,萬錦.新建筑,1999,2:9~10
[16]李大夏.新建筑,2003,1:6~8
[17]郭寶蓉.四川建筑,2000,20(4):26~27
[18]崔琰,陳穎.四川建筑,2003,23(2):23~24
[19]楊楚屏,謝浩.低溫建筑技術,2003,2:8~9
[20]劉修坤.建筑論壇,2002,5:9~12
[21]葉耀先.建筑知識,1998,18(2):6~8
篇7
1設計理念
經平原造林工程衍生出來的環保樹木林一共分為5個設計理念:(1)以生態環保為主要導向,同時,兼顧環境美觀以及當地活動的需要。(2)選擇能夠適應當地生態環境的樹種,要考慮當地的氣候、土壤以及水分等各個情況。(3)樹木的種類和當地的配置結構要相得益彰,才能營造出一個具有示范性作用、生態平衡的植物群落。(4)在宣傳方面要加大力度,向人們傳輸生態環保的新理念。(5)廢物利用,利用生活中的各種廢棄物做一些手工藝品或者是能夠二次利用的物品,同時,還要增加生態環保宣傳欄。但相比較于傳統的宣傳欄,可以增加一些生動活潑的元素。借助于詳細介紹,讓休閑娛樂的人們了解更多的環保知識,感受大自然帶給我們的健康和驚喜。
2環保樹木展示林設計實踐
環保樹木展示林可以選擇一個廢棄的場地,通過低碳的設計在保留大部分路網的基礎上,開展大面積造林活動,打造一個以展示生態環保為特點的展示林。環保樹木展示林的設計可以采用以下幾種措施:(1)種植能夠適應當地的生態特點,并且具有特殊功能的樹種,比如,環保等特點,進行重點栽培種植,同時,還可以為特色樹種配上標識牌,向游人展示。(2)設計走廊時,可以考慮木廊,除了為游人提供一個休息和躲避風雨的場合外,還可以起到宣傳生態環保理念的功能,同時更具有欣賞價值。(3)還可以利用廢棄物制作極具趣味性的收納箱放置在路邊,不僅美觀而且還節省了費用。(4)在充分了解道路分布和植物的配置后,布置木制宣傳牌,給人以自然樸素的印象?;谶@些措施發揮了更大的生態效益,建設一個更為健康科學的植物群落。
3健康凈水林設計實踐
健康凈水林的設計可以利用廢棄的硬質水池,通過在池岸植樹種草將其改為草坡湖岸,同時,建設具有防水防滲功能的池底。除了水池的設計外,凈水林的活動空間設計可以考慮建設下沉的廣場、上升的觀景臺以及水池旁邊圍繞的木亭、棧道、各種花架、環保宣傳欄和各類工藝品等。而且在植物配置設計上,凈水林可以從以下2個方面進行考慮:(1)種植具有特色功能的綠色植物,比如,刺槐花的芳香具有抗菌的效果,油松林每日可以釋放出大量的殺菌素,不僅可以提高空氣質量,還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水質。(2)蘆葦不僅可以調節氣候、凈化污水,還可以防止湖岸侵蝕、抑制藻類的生長,可以在草坡湖岸上大量種植蘆葦,確保生物多樣性。除蘆葦外,還有很多濱水植物都可以增加空氣的負離子濃度,具有催眠、增強食欲、降低血壓的功能。
4森林效益體驗林設計實踐
森林效益體驗林是以雜林為基礎,通過保留當地特色,并且生長良好的木種以及移植具有特色功能的樹種,建設一個生態功能型的植物群落,形成一個十分接近于大自然的森林結構。森林效益體驗林的特色是氣候適宜、空氣濕度大、氣溫較低,同時,空氣質量好,適合養生、旅游。森林效益體驗林的設計主要從以下3個方面考慮:一是植物群落的合理配置,在人的活動范圍內,例如,廣場、木廊以及休息場所,保證空氣中的負離子濃度高,給予人清新宜人的感受。在遠離人活動區域的地方,種植吸附能力強的植被,例如,塵土吸附能力和有毒氣體吸附能力強的植物,比如,喬、灌、草等都被稱為“氧氣制造廠”。二是森林入口處,可以注重景觀效益,設置更多極具觀賞性的開花植物。三是設計時,注重具有不同生態功能的植物群落,實現合理配置、平衡生態。
5結論
山東禹城地區的平原造林工程結合新的科學理論,將生態效益放在第一位,同時,輔助于景觀效益,將環保樹木林新型設計理念運用于實踐中,最大程度上發揮生態效益,向人們推廣生態環保新理念。
作者:馬蕾 單位:山東省禹城市林業局
篇8
1.2在實時監控方面,通過廣為分布的監控設備、自動控制設備,實現了遠程采集油井的示功圖、電流圖、功率圖、三相電參數,遠程控制抽油機啟停、注水井配注、自動投球、電子巡井、增壓點變頻連續輸油、輸油泵自動啟停,及時自動報表生成、智能預警,人員闖入井場預警。
1.3在生產管理方面,通過抽油機示功圖對油井工況進行診斷分析,通過工況分析制定油井管理措施,通過電量數據掌握油井耗電情況和采取節能措施。
1.4在生產信息方面,設置數據庫服務器和WEB服務器,實現油田生產信息在油田范圍內的信息共享。
2.對油田安全環保管理的幾點建議
油田數字化管理平臺,有流程監控、功圖分析、生產曲線、報表生成、操作日志和報警等功能,有信息完整、實時高效、科學決策、準確掌握系統運行狀態、快速診斷系統故障狀態等優勢,在節約資源與提高生產效率的同時,也為加強安全環保管理工作提供了可靠的監控平臺,擁有了實時監控環保風險源點的能力,為控制安全環保的風險創造了有利條件。為了進一步提高油田數字化建設的管理水平的目標,還要從以下幾點出發來加強油田安全環保管理工作:
2.1秉承“安全生產、綠色生產”理念,牢固樹立“安全第一”的觀念,加強安全知識培訓和安全宣傳教育,注重培養管理人員的主人翁精神和責任意識,促使管理人員由被動執行任務逐漸變為主動擔負任務。必須明確在油田數字化管理中管理人員的安全責任,認真、仔細的落實各項安全措施,在思想上重視安全環保管理,防止在管理操作中出現失誤。必須嚴格執行各項操作規程和標準,加強日常生產中的監控力度,王偉長城鉆探壓裂公司遼寧盤錦124010積極利用數字化信息資料進行分析研究,及時發現可能發生的事故隱患,堅決采取有效措施消除隱患。
2.2為了提高調度室的調度指揮效率,特別是在事故發生時,及時、合理、動態地調配人員參與搶險,將油田的報警系統與通信平臺告知系統對接,短信平臺告知系統預先把人員的姓名、手機號、所在轄區、專業等信息編配好預置方案,在接到險情出現的信息后,把險情簡介內容輸入系統,系統自動給出的搶險預案中搶險人員資料,并按預案以手機短信方式通知各專業的搶險人員及時處理險情。系統可根據短信回復情況得知搶險人員是否獲知通知,還可調配別的區域的人員加以支援。在發生安全事故時,監控中心能夠通過對報警的類型與級別的判斷將報警信息用短信的形式告知相關的管理與維修人員,在保證信息傳遞準確性和時效性的基礎上,為設備故障的排除和安全事故的處理贏得盡可能多的時間,
2.3應從建立新型勞動組織架構、建立快速反應應急體系入手,進一步整合、優化、完善數字化指揮系統的各項功能,創新應急搶險運行模式,加快油田數字化建設新技術、新成果在應急指揮工作方面的轉化應用,充分發揮數字化在提高管理水平、減輕勞動強度、提升工作效率等方面的革命性作用,把油田安全環保管理變被動為主動,形成“生產管理實時監控、安全隱患及時預警、事故處置數字指揮”的先進、實用的數字化應急指揮系統。
2.3.1在制定應急預案時,設定指揮流程并框圖化展示,然后根據框圖流程下達搶險指令,同時系統自動記錄時間,最后形成綜合搶險記錄。這樣可以加快調度速度,避免遺漏搶險環節,避免在搶險過程中出現主次顛倒的情況發生。
2.3.2在通知有關單位及個人的環節上,為避免接收信息人未及時查看手機短信,同時要進行一次自動撥號動作,提醒收信人有緊急短信。
2.3.3應急物資協調,根據應急預案提前制訂不同的搶險物資預案,出險后系統根據出險類別和級別,結合數據庫高級檢索功能,自動向指揮人員提供應準備的搶險物資種類、數量和物資所屬應急庫,當所屬應急庫物資不足時,自動提供其它應急庫位置、距離和物資清單等信息,以供調度。
2.3.4在應急處置過程中,利用事故點附近視頻監控系統或者移動視頻監控系統,實現對事故現場的實時視頻監控,讓應急指揮人員實時掌握出險現場周邊的各種情況,并由數字化大平臺提供現場關鍵設備參數實時變化情況。
2.3.5要注重與資質單位的合作,以市場化運作來開展數字化設備的檢定檢驗工作,重視數字化設備的日常檢驗與管理,保障數字化設備的正常性能與正常運轉,提高其檢測數據的真實性。要建立健全各項規章制度,積極完善管理標準基礎工作,不斷提高數字化條件下的油田安全環保管理水平。
篇9
能源資源短缺是全球性的問題,也是我國在發展進程中面臨的嚴峻問題。我國的石油資源量占世界的3.5%,人口卻占世界的22%;我國水資源總量占世界水資源總量的7%,人均水資源擁有量僅為2200立方米,只及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被列為全球13個人均水資源貧乏的國家之一;但是我國工業用水浪費十分嚴重,萬元工業增加值取水量達90立方米左右,是世界平均取水量的2.5倍,為發達國家的3~7倍;土地資源占世界的6.8%,卻養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能源短缺不言而喻。我國正處在工業化、城鎮化加快的重要階段,國際經驗表明,這一階段恰恰又是能源資源強消耗階段。
同國外企業相比,我國企業的競爭力在很大程度上是依靠物質資源的高消耗和廉價勞動力來實現的,據測算,我國每創造1美元的GDP所消耗的能源是美國的4.3倍,是日本的11.5倍;我國的能源利用率僅為美國的26.9%、日本的11.5%。由此可見,在我國企業的產品成本中能源消耗及其他資源的消耗成本占了相當大的比重,這就使得一些企業以勞動生產者的低工資來彌補能源和其他資源高消耗的產品成本,以取得產品在市場上的價格優勢。也可以說,企業通過節能降耗減少產品中資源消耗成本的空間十分巨大,完全可以靠節能降耗來保持產品的競爭力。
而且,我國企業的競爭力還是以犧牲環境為代價的。相當一部分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對環境治理和削減污染物排放投入很少,或者根本不進行投入。資源和能源被大量消耗的同時,也帶來污染物大量的排放。肆意排放的污染物對空氣、植被、水資源、河流、土地的污染日益嚴重,我們賴以生存的環境正面臨嚴峻的威脅。
二、節能降耗是緩解資源壓力的有效途徑
節能是指采取技術上可行,經濟上合理及環境和社會可接受的一切措施以更有效的利用能源資源。節能已被稱為世界第五大能源,它不僅可以緩解能源供需矛盾,促進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的發展,而且是減少有害氣體排放,降低大氣污染的最現實最經濟的途徑。
作為我國國民經濟支柱產業的石油化工行業,集產能大戶、耗能大戶于一身。據統計,石油石化行業年能耗量達到2.7億噸標準煤,萬元產值能耗高達3.5噸標準煤,是其他行業的兩三倍。2006年,為了實現“十一五”節能降耗的總目標,中國石油、中國石化、中國海油紛紛推出能源節約方案,通過節約和替代石油、熱電聯產等方式初步形成區域經濟發展格局。經估算,三大石油公司在2006年節約能源折合350萬噸標準煤,節水1億立方米,相當于減排SO23.5萬噸,減排COD9600噸。
不難看出,通過節能降耗,既能實現節約能源、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的目的,同時又減少了污染物的排放,在很大程度上緩解了能源資源不足帶來的危機。
三、節能降耗創效益
節能降耗不僅僅是提高了資源的利用效率,同時也意味著創造效益——經濟效益和環境效益。
為防止地球溫室效應,愛普生公司采取多種節能措施,致力于減少因消耗能源而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對占公司能源消耗總量70%的電子設備生產工序進行改進,使二氧化碳排放量下降了54.9%。2005年,愛普生公司“液體成膜技術”在“高溫多晶硅TFT液晶面板”生產過程中的應用,從根本上改變了傳統“光刻法”制造電子元器件嚴重浪費材料和能源、并產生大量廢棄物的問題。而且愛普生移動液晶投影儀EMP-740在能源利用率方面的卓越表現更是令人刮目相看,較之以前的產品,EMP-740的亮度提高了4倍,而消耗電量卻只有從前的1/4。這些節能環保產品既有利于擴大市場份額,增強社會美譽度,也給企業帶來更大的經濟效益。
節能環保已成為戴爾公司重要的經營理念而被貫徹于產品設計、生產和應用的各個過程之中,戴爾推出的OptiPlex商用臺式機在電源、主板和機箱等方面均采用了無鉛設計,并配備了全新、高效的DellEnergySmart系列設置和戴爾平板液晶顯示器,從而使全球客戶每年可節約將近10億美元的能源開支。數據顯示,如果將OptiPlex745中采用的節能設置應用于所有戴爾臺式機,其節省的電能將減少1250萬噸二氧化碳氣體的排放,相當于大約250萬輛汽車在路上排出的廢氣。同時,節省的能源可為客戶節約16億美元的運營成本。
節能降耗在節約能源和創造效益方面的作用是顯著的,但是要達到節能降耗的目的,必須要通過發展循環經濟和發展高新技術來實現。
四、發展循環經濟是節能降耗的重要途徑
循環經濟是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為基本目標的經濟,符合可持續發展理念的經濟增長方式,也是節能降耗的重要途徑。要按照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的要求進行生產,全面促進節能生產,從源頭上降低能源消耗。
為實現節能降耗和環保,杜邦公司創造了企業內部的循環經濟模式,創造性地把循環經濟原則發展成為與化學工業相結合的“減量化、再利用、再循環制造法”,從而達到少排放甚至零排放的環境保護目標。通過組織廠內各工藝之間的物料循環,從大量廢棄塑料中回收化學物質,開發出用途廣泛的乙烯產品,延長生產鏈條,減少生產過程中原料和能源的使用,減少廢棄物和有毒物質的排放。通過放棄使用一些環境有害型的化學物質、減少某些化學物質的使用量和發明回收本公司產品的新工藝,使公司生產造成的廢棄塑料物減少25%,空氣污染物排放量減少70%。公司設立了2015年循環經濟戰略目標,通過為客戶提供能效高、大幅度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產品,年收益將至少增加20億美元。
通用電氣公司的杰夫·伊梅爾特言簡意賅地說:“綠色就是金錢。堅持苛刻的環保標準不僅有利于加強我們的企業地位,還將轉化成一項充滿商機的業務?!弊鳛橐患依吓浦圃旃?,通用電氣過去和我國現的在某些企業一樣,常把環保法規視作一種成本或負擔,但今天,通用電氣尋找到了兩全其美的結合點,在進行環保投入的同時也獲得“綠色產業”的利潤。
“綠色創想”是通用電氣公司的一項全球戰略舉措。通用電氣公司將大幅度增加對環保技術的研發投資,幫助全球客戶解決日益嚴峻的環境挑戰,同時減少自身在全球生產和經營活動中的溫室氣體排放,并以環保產品和服務作為新的業務增長點。通用電氣公司的“綠色創想”是基于人類社會正在面臨的能源消耗增加、環境污染加劇等嚴峻挑戰而提出的循環經濟理念。2006年5月29日,國家發改委與通用電氣簽署了關于環保技術合作的諒解備忘錄,雙方約定加強在環境可持續發展方面的合作,通用電氣將提供包括煤、風能、生物能等領域的先進技術和方案,為中國的能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產業提供幫助。已經或即將在中國投入使用的“綠色創想”產品包括:為中國干線鐵路提供Evolution機車,提高燃油效率,污染排放量減少40%;為4家航空公司的42架飛機提供84臺通用電氣nx發動機,這些發動機較之普通的發動機能夠節約燃料的消耗,訂單額逾10億美元;70萬千瓦的風力發電機訂單,是中國可再生能源市場的領跑者;為東海大橋項目提供電力、照明以及自動化解決方案,為非交通繁忙時段節省了20%以上的能源,等等。據悉,2005年,通用電氣公司“綠色創想”產品和服務的銷售額已經達到100億美元,2010年將在這一基礎上實現翻番,銷售目標為200億美元。
五、發展高新技術是節能降耗的必由之路
能耗問題不只限于生活方式和思想意識,更是個技術問題。節能降耗要靠技術手段和設備改進來實現,高新技術的廣泛應用可以大量降低原材料、能源和水的消耗,減少甚至消除廢棄物的產生。
早在2002年,通用電氣就已經啟動了很多針對增加資源效率,減少廢氣排放,提高能源效率、水資源供應以及水處理能力的研發。伊梅爾特認為,這些挑戰是現代企業共同面臨的難題,只有通過技術革新才能應對。通用電氣的計劃是,到2010年對清潔技術研究的投入將由2004年的7億美元逐漸增加到15億美元。同時,通用電氣將向客戶提供更多的綠色環保產品,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并保持公共信息透明度。通用電氣自身在全球生產和經營活動中也將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并以環保產品和服務作為新的業務增長點。在中國,通用電氣將投入5000萬美元用于“綠色創想”產品的研發。
目前,世界500強企業的經濟增長中技術的貢獻率已達70%~80%,這為企業節能降耗環保提供了可靠的保障。信息化是實現資源優化配置的基本手段,是提高能源使用效率的有力技術支持。因特網的使用可減少企業對能源和材料的消耗,提高勞動生產率,從而改善經濟增長與環境之間的關系。
沃爾瑪擁有美國第二大的車隊,年行程達150億公里。沃爾瑪承諾,要在可持續性項目中投資5億美元,在十年內把公司的能源消耗量減少30%,將產生的固體廢物量減少四分之一,將公司車隊的燃料效率提高一倍。沃爾瑪利用信息網絡技術建立起來的供應鏈體系,可以大幅度降低庫存量,提高產品的適銷率;運用電腦支持系統隨時跟蹤、報告每一個品牌、款式、規格的商品的銷售情況;采購環節則根據電腦提供的數據進行科學采購。通過衛星和電腦互聯,公司總部可隨時清點任何一家連鎖店內庫存、銷售和上架的情況,并通知貨車司機最新的路況信息,調整車輛送貨的最佳線路。這樣,沃爾瑪運用信息技術等先進手段優化了業務流程,最大限度地提高了能源利用效率,降低了能源的消耗。:
篇10
現將會議征文及有關事宜通知如下:
一、論文征集的主要內容
(一)污染治理技術與設備
1、國際先進的水泥工業污染物控制技術及在我國的示范和應用;
2、國產先進、成熟、適用的污染防治技術和裝備在國外的示范和應用;
3、水泥工業除塵、脫硫、脫氮、脫氟系統工程典型案例與分析;
4、水泥企業粉塵污染治理現狀與發展趨勢;
5、電、袋復合式除塵器的開發與應用;
6、水泥廠袋收塵器存在的問題及其改進建議;
7、脫硫除塵成套設備關鍵技術的最新研發與應用;
8、水泥工業高濃度煤粉的袋式捕集技術和設備;
9、大風量、長袋、低壓脈沖除塵技術和設備;
10、水泥窯頭、窯尾袋式除塵技術及高爐煤氣袋式除塵技術的研發與應用;
11、在水泥工業除塵工程設計、施工、安裝調試及設備運行中存在的問題和采取的辦法與解決措施;
12、水泥工廠加強除塵系統和設備的維護與管理提高設備運轉率的經驗和教訓;
13、水泥企業實施清潔生產實現預防污染、節能減排的經驗;14、水泥工廠貫徹ISO14000實現減排、提高環境績效的經
驗;
15、水泥企業開展清潔發展機制項目CDM實現CO2減排的做法與經驗。
(二)節能減排的新技術與新趨勢
1、水泥工業節能減排新技術展望;
2、水泥企業低品位石灰石資源利用新技術;
3、水泥企業用回轉窯焚燒生活垃圾、固體廢棄物的新技術;
4、水泥企業利用外行業尾礦、工業廢渣、粉煤灰等綜合利用的新技術;
5、水泥企業采用新型多通道燃燒器利用劣質燃料、二次燃料的新技術;
6、水泥企業采用低NOX生成分解爐的預分解新技術;
7、水泥企業采用低NOX生成的燃燒新技術;
8、水泥企業采用除塵、除有害氣體一體化的收塵技術與設備;
9、水泥企業開放場合粉塵控制新技術;
10、全密閉電石爐尾氣治理及綜合利用;
11、水泥企業采用高新技術“留殼改仁”改造低效率收塵設備的經驗;
12、水泥企業采用清潔生產措施預防與控制污染的新技術;
13、新型干法水泥企業提高型清潔生產審核技術與方法;
14、水泥企業開展清潔發展機制CDM項目實現CO2減排新的做法;
15、水泥企業噪聲治理新技術;
16、水泥企業工業廢水治理新技術;
17、水泥企業治理污染物高濃度、高含濕量、腐蝕性、爆炸性、粘性廢氣的新技術;
18、低溫余熱發電、高效節能粉磨(立式磨、輥壓機、高效選粉機等)、高效低壓損預熱器、高效熟料冷卻器、散裝水泥、高效密閉輸送等節能減排型水泥成套技術裝備創新及產業化發展。
希望各有關單位及相關人員,根據征文內容撰寫論文。
二、論文征集
1.本次研討會面向全國征集與主題相關的學術報告、論文、調研成果,將擇優選用并安排會議發言。
2.個人簡介:會議演講者需提供300字左右的個人簡介,供會場主持人向參會代表進行介紹。
3.論文要求:①采用A4紙規格,5號宋體字,每頁42行,每行45字。一般不超過5頁。文責自負。論文摘要在500字左右;②題目下方為作者姓名,單位,郵編;③會議只接收論文的電子版(或軟盤)。;④論文截至日期為2009年3月1日。凡被錄用論文,將匯編到題為《2009年全國水泥工業污染預防與控制技術及管理交流會論文集》中,同時論文作者獲論文證書,參會人員每人一冊。
三、主旨報告
1.環境保護部有關領導介紹我國“十一五”環保規劃及當前環保形勢和任務,國家水泥工業污染治理規劃情況及大型水泥工業項目國家污染治理專項資金申請等內容;
2.國家發改委有關領導領導介紹水泥工業污染防治技術政策和節能減排等環保相關管理規定。
四、特邀報告
1.邀請國內外著名專家介紹水泥行業面臨的環保形勢任務及環保治理技術需求信息;
2.為了吸收與引進國內外的水泥污染控制方面的理念、技術與管理經驗,特邀請國內外一批知名領導、專家參加會議,并做基調發言或重要學術報告;
3.專家就中國水泥工業的除塵發展歷程、現狀以及發展趨勢進行概括分析和總結,介紹已經推廣使用并取得良好效果的水泥清潔生產技術和綜合的解決方案。
五、參會人員
1.管理部門:政府官員、行業協會、污染控制部門管理人員;
2.研究單位:水泥、環保、系統研究單位、設計單位,高校、科研院所、監測機構、環評單位等;
3.企業:水泥生產企業、水泥裝備制造企業、環保工程公司、脫硫除塵治理公司,環保工程施工、安裝單位,工業企業燃煤鍋爐單位技術負責人、科技及管理人員等;
4.其他有意參加研討交流的單位及人員。
六、會議安排
1.會議安排:會期3天,相關政策主題報告、專題報告、案例分析、分組交流2天,考察1天。
2.工作語言:會議期間主要用中文和英文交流,會場配備同聲翻譯。
3.有關會議議程、日程安排等事宜將于會前一個月準時通知報名參會人員。
七、會議聯系
中國環境科學學會(北京市海淀區紅聯南村54號,100082)
聯系人:
篇11
本文以“輻照、廢氣”、“輻照、廢水”、“輻照、污泥”、“輻照、固體廢物”為檢索關鍵詞,根據檢索出論文的關鍵詞、摘要,將輻照技術在環境保護領域相關的論文進行篩選,并對輻照技術在環境保護領域論文的關鍵詞、論文產量與變化趨勢、發文總量、文章被引總數、論文作者等進行分析,并得出相關結論。
2國內輻照環保領域研究現狀及技術應用情況
2.1研究現狀及趨勢
2.1.1論文數量及變化趨勢
本文以“輻照、廢氣”、“輻照、廢水”、“輻照、污泥”、“輻照、固體廢物”為檢索關鍵詞在萬方數據庫的中文論文中進行搜索,統計出輻照技術在環境保護領域共計322篇(見圖1)。
輻照技術在環保領域的發文量一直處于平穩的狀態。通過圖1對輻照技術在環保領域發文總量的變化趨勢進行分析,2010年的發文量達到一個高產 期,共計發文63篇;從2011年開始,出現了一個小幅度的遞減趨勢。在不考慮其他因素的前提下,輻照技術在環保領域的發文量出現遞減的趨勢,很大程度上是文獻網絡在線刊載滯后因素所導致,但總體上與之前的發文量基本持平。
2.1.2關鍵詞詞頻分析
2.1.3關鍵詞變化分析
通過統計輻照技術在環保領域出現次數最多的前10個關鍵詞詞頻(見表1),在該領域出現最多的關鍵詞是“微波”,一共出現72次;其次為“廢水處理”,出現44次;再次為“活性炭”,出現28次。通過表1可推斷該領域的研究重點是:微波輻照技術在廢水處理、污泥、有機污染物領域的應用。
將該領域論文按照時間排序’可見在一定的時間段內環保應用領域的研究重點是存在規律的。2008-2011年展開的研究主要是利用微波輻照技術在廢氣、廢水、污泥固體廢物處理方面進行應用;2012-2014年則主要是面的應用研究(見表2)。
利用電子束輻照技術在廢水處理、污泥、有機污染物領域開展應用。由于文獻網絡在線刊載滯后,所以導致高頻關鍵詞還是停留在早期研究的關注點上,但實際上近兩年的發展趨勢已經轉移到電子束輻照技術在廢水、污泥、有機污染物方從表3中可以看出,輻照技術在環保應用領域的研究分為兩個時期,早期開展研究的科研人員有馬春、王鵬、孫德棟、董曉麗、潘維倩。其中馬春、孫德棟、董曉麗之后有淡出跡象;研究時間最長,且一直活躍在該領域的研究人員主要是王鵬、潘維倩。2010年以后在該領域開展的研究越來越被科研人員所重視,研究開始受到關注,科研人員較為活躍,上升趨勢明顯。突出的有劉秀華、何仕均、梁霞、鄧義、王建龍。
2.2.2高被引論文作者
論文被引用次數最多的科研人員如表4所示。通過表4高被引論文可以看出,輻照技術在環保應用領域開展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廢水、污泥方面。研究團隊有5個,分別是王鵬、潘維倩、袁春燕;聶錦旭、劉力凡、劉汨;孫德棟、馬春;陳芳艷;王同華。通過他們的研究,大致上可以看出研究的關注點主要是通過微波輻照技術誘導廢水、污泥中吸附劑的變性,為污泥的資源化利用找到更加有效、環保的新途徑。
通過對論文高產作者的相關單位信息進行統計,可以看出不同時期科研機構的研究重點不同,使用的技術方法也不同。
最早在該領域開展相關研究的機構有大連工業大學化工與材料學院,隨后有淡出的趨勢;哈爾濱工業大學則是該領域開展研究時間最長的機構,前期研究主要集中在通過微波輻照技術處理污泥,后期開展的研究主要側重于通過電子束輻照技術處理廢水;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和清華大學核能與新能源研究院近年來開始受到關注,活躍度呈上升趨勢。
2.3.2論文高引用單位
在該領域學術論文中,哈爾濱工業大學王鵬、潘維倩、袁春燕的研究團隊發表的《微波誘導熱解污泥制備輻照技術在環保領域應用的研究論文中,《微波誘導熱解污泥制備吸附劑的研究》是被引次數最多的論文。說明該篇論文論述輻照技術在環保領域應用研究中具有一定的創新性。被引證次數最多的觀點包括:袁春燕等采用微波誘導熱解污泥制備污泥吸附劑,通過實驗得到該法制備污泥吸附劑的最佳工藝參數,驗證了微波誘導熱解污泥制備污泥吸附劑技術的可行性。從被引次數較多的知識點可見,哈爾濱工業大學研究的微波誘導熱解污泥制備污泥吸附劑技術具有一定的創新性,且該研究成果得到了廣泛認可。
其次,廣東工業大學聶錦旭、劉力凡、劉汨的研究團隊發表的《微波強化鋁改性膨潤土對水中氨氮的吸附性能》被引證次數最多的觀點包括:近年來,世界上膨潤土的開發利用發展迅速,主要集中在深加工技術的改進,如微波法在膨潤土加工中的應用等等,可推斷廣東工業大學微波法在膨潤土深加工技術(對水中氨氮的吸附性能)中的應用具有創新性,在該領域具有一定的影響力。
2.4技術應用情況
2.4.1輻照技術在廢水處理中的應用
近些年我國對輻照技術開展了深人探索,并逐步將其應用于污水的處理中。比如中科院上海應用物理研究所的邊紹偉、上海大學射線應用研究所的顧建忠、清華大學核能與新能源技術研究院的劉宇、黑龍江省科學院技術物理研究所的張玉寶、南京大學的劉下國等對電子束輻照技術進行了實驗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由于我國在這方面起步較晚,基礎相對較弱’利用輻照技術處理污水這一實際處理工藝還處于探索階段,與其他國家相比還存在一定的差距,還要做很多基礎工作。
2.4.1輻照技術在廢氣處理中的應用
隨著電子束輻照技術的不斷發展,其應用已滲透到多個領域,應用范圍不斷擴大,在環境保護中也顯示出巨大的應用潛力。相較之前的常規廢氣處理技術,電子束輻照技術適用于常規廢氣處理技術難以處理的環境污染物,并且具有無二次污染、干凈清潔、操作方法簡單、處理效率高、費用低等特點。例如杭州協聯熱電電子束脫硫技術、北京京豐熱電電子束輻照煙氣脫硫脫硝技術在對于廢氣的處理上已經初步實現了工業化。
2.4.2輻照技術在污泥處理中的應用
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研發的高能電子束技術使污泥的處置處理問題得到了有效的解決。電子束經由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自行研發的高能電子加速器提供,將處理不了、剩余的污泥進行無害化處理。這樣,處理過的污泥一方面在農業上可以得到再生利用,另一方面還可以用于再生燃料的制造。2.4.4輻照技術在固體廢物中的應用
高分子固體廢物的回收再利用可以通過輻照技術與高分子材料相互作用的特點得以實現。其中上海大學生產的粘膠就是利用低輻照劑量漿粕經過輻照處理方法生產的。
橡膠的硫化和廢舊橡膠的脫硫化也可以利用輻照技術。處理方法主要是利用橡膠對電子束輻照技術和7射線具有敏感性這一特點,改變橡膠的加工性能和耐用性,使廢舊橡膠發生化學鏈解聚,從而提高廢舊橡膠的再生利用。
3國外輻照環保領域研究現狀及技術應用情況
3.1廢水處理領域中輻照技術的應用
美國研制了大規模電子加速器處理廢水裝置并于1984年在邁阿密投人使用。俄羅斯輻照凈化廢水技術由Voronezh合成橡膠廠研發成功,并很快應用到工業領域。巴西自1996年開始致力于電子加速器處理飲用水、污水的研究,其原子能研究所開發建立的大規模電子加速器水處理示范裝置,X對生活污水的消毒,工業污水中染料、苯酚、油和脂的分解及飲用水中三鹵甲烷的去除都有明顯效果。韓國的三星HeavyIndustries(SHI)公司與俄羅斯物化所聯合開發建立的電子束處理廢水裝置,能夠處理大丘染化工業公司的印染廢水。與此同時,建立了造紙廢水再循環的電子束處理商用示范裝置。
3.2廢氣處理領域中輻照技術的應用
廢氣污染主要指煙道氣污染,現已成為世界眾多污染問題中最為突出的一個。它能形成酸雨和嚴重的溫室效應。日本、德國、美國等國家極為重視對廢氣的輻照處理。
例如,美國Ebara公司已擁有電子束處理煙道氣體的技術并投人應用。俄羅斯的Kurchatov原子能研究所、莫斯科州立大學俄羅斯科學院高溫研究所、Tem-ploelekroprokt研究設計院等都陸續開展相關研究。
3.3污泥處理領域中輻照技術的應用
污泥輻照處理技術在早期工業革命發展較快的國家也得到重視,并已產生一定成果。如前聯邦德國最早建立了試驗工廠,該廠于1973年建造,在含有4%固體的污泥中,采用瞬時強7輻射殺死病菌,經輻照處理的污泥仍保有原養分,可用作肥料且性能遠超過堆肥和巴氏消毒法處理過的污泥。
此外,日本原子能研究所已著手研究電子束滅菌后制成堆肥的處理污泥工藝;美國匹茲堡CarnegieMellon研究所環保研究中心研制了含油淤泥的脫油技術,其微波脫油處理系統比常規法快30倍,體積比常規的乳液分離系統小90%;泰國研發的3kGy射線輻照能將啤酒工業產生的污泥輻照處理并達到喂食魚類的標準;越南射線輻照技術可讓輻照后的污泥成為播種體的載體。
3.4固體廢物處理領域中輻照技術的應用
固體廢物處理領域中輻照技術的應用也逐漸得到重視,其中以美國CYCLEAN公司的輻照技術最為先進。該技術能夠100%地回收利用建筑垃圾、再生舊瀝青路面的材料,且生產質量與新拌瀝青路面材料相同,成本是新拌瀝青路面材料的l/3,因此費用和污染被大大降低。美國其他研究所也將輻照用于對纖維素的處理,從中得到葡萄糖,回收率最高達到56%。
其他國家也有類似的技術,例如俄羅斯,其物理動力研究所可利用快中子反應堆處理生活和工業垃圾,該技術不僅可以用經過處理的垃圾提取金屬、建筑材料、化工產品,還可將其轉化為電力和熱力;日本將輻照技術用于木屑、廢紙、稻草等的處理,通過糖化進而發酵成為酒精。
4戰略需求發展措施及建議
就目前我國加速器電子束輻照技術的發展及應用現狀來看,今后的工作要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探索研究:
4.1深入分析污染物的去除機理
由于我國輻照技術起步較晚,為了更好地發揮電子束輻照的作用,我們應繼續深人分析污染物的去除機理,從而大大提高電子束輻照的利用率。
4.2提高電子束的強度,發展新型加速器
當前,現有的輻照技術已經滿足不了高要求的污染物質的處理,因此需要新型輻照技術。為了達到相應的技術水平,就需要提高輻照劑量,提高電子束強度和能量,發展新型的輻照加速器,從而實現高質量的處理效果。
4.3電子束輻照技術與其他工藝技術的互補研究
電子束輻照技術通常與其他工藝聯合使用,以達到降低能耗、節約成本、提高處理效率的效果,因此需要對相應對象進行充分了解,從而選用適合的聯合技術,彌補彼此的不足。
4.4提高電子束輻照技術的研究水平,充分利用其優點
目前國外電子束輻照技術在各個方面得到了廣泛應用,但我國電子束輻照技術基礎相對較弱,在應用方面還存在較大差距。我們應拓寬電子束輻照技術應用領域,提高研究水平,充分利用輻照技術的優點,加快實現產業化。
4.5緊湊型輻照加速器的研發及其規模產業化應用
隨著市場逐漸多樣化,需求也更加多元化。電子束輻照技術需適應各種空間、環境,因此研發緊湊型輻照加速器才能滿足市場需求。將該技術靈活化才有助于其進一步實現規?;?、產業化發展。只有產業化發展才能最大程度地將該技術推廣并使其得到最大化利用。
4.6亟需出臺政策法規規范市場
篇12
[1]邢鋒.節能環保技術在土木建筑施工中的應用分析[J].中華民居,2013(3):168-169.
[2]秦海.節能環保技術在土木建筑施工中的運用初探[J].江西建材,2015(18):119.
[3]凌冰,潛光華.探討節能環保技術在土木建筑施工中的運用[J].中華民居,2014(10):22.
[4]斯巨勇,樓海松.關于提高建筑節能施工技術措施探討[J].科技創新與應用,2012(11).
[5]胡卓鵬.綠色建筑與工程造價管理[J].廣東科技,2009(06).
土木建筑論文參考文獻:
[1]夏廣慶.土木建筑工程的質量影響因素及其管理分析[J].科技與企業,2013,04:24.
[2]王道鵬.建筑工程質量問題管理方法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學,2009.
[3]張鑫.建筑工程項目質量控制與應用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學,2013.
[4]徐俊.大體積混凝土溫度應力場與溫控措施研究[D].安徽理工大學.張偉.土木工程建筑中混凝土結構的施工技術分析[J].煙臺職業學院學報,2013,2:87-89.
[5]高琛琛.土木工程中大體積混凝土結構施工技術分析[J].赤峰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試論土木工程中大體積混凝土結構施工技術[J].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下旬刊),2016,05:79-80.
[6]張海華.大體積混凝土結構施工技術在土木工程建筑中的應用探析[D].門窗,2015,10:77-78.
[7]陳中魁.土木工程建筑中大體積混凝土結構的施工技術研究[J].黑龍江科技信息,2013,02:294.
土木建筑論文參考文獻:
[1]宋玉峰.淺談建筑工程中的深基坑支護施工技術[J].黑龍江科技信息,2013(03).
[2]汪福元.高層建筑深基坑支護施工技術探討[J].科技創新與應用,2013(21).
[3]王雋.建筑工程中深基坑中支護施工技術分析[J].安裝,2013(09).
篇13
1前言
消防工作與環保的目的均是保護生命和財產。二者之間有著唇齒相依、相互支持和密不可分的緊密關系。畢業論文,火災。然而滅火救援工作中卻存在著許多與環境保護相背的地方,滅火救援產生的廢水,廢物,廢氣又污染了環境。隨著火災和火災造成的生命、財產損失的不斷增多和對環境破壞的不斷增大,消防活動與環保問題已成為各國發展消防關注的焦點。
2火災對環境的污染和破壞作用
火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一種自然力,給人們帶來了光明和溫暖,促進了人類物質文明的不斷發展;同時火又是一種具有很大破壞性的多發性災害,給人類的生活、生產乃至生命安全構成威脅。火災不但會奪去人的生命和健康,燒掉大量的社會財富,火災還會造成環境污染,破壞生態平衡,間接威脅著人類的健康。畢業論文,火災?;馂膶Νh境的破壞作用主要是火災產物及火災的破壞作用造成的?;馂漠a物通常有火災生成的氣體、熱量、煙及灰燼[1]?;馂膶Νh境的污染和破壞作用主要表現在:生態平衡破壞、空氣污染、水污染等。
3消防活動與環保的關系
3.1 消防活動對環保的影響
消防活動對環保的影響是雙重的,既有有利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3.1.1 主觀環保意識不強造成的環境災害
目前,在自然資源減少和環境嚴重惡化的形勢下,如何實現自然資源持續利用和生態環境的保護,保證滅火救援的可持續發展問題已成為消防發展急待解決的一個重要問題。但從主觀意識和管理層面來看仍存在許多急待解決的問題和較大的差距。畢業論文,火災。主要表現在:滅火救援過程中資源浪費嚴重、社會經濟效益低;環境保護意識不強、環保型綠色產品少,一些會對環境產生嚴重污染的產品仍在生產和使用,對產品在防火和滅火應用中對環境的危害和影響缺乏實際研究和對策;在管理方面,缺乏嚴密的組織和嚴格的法律監督檢查機制,致使一些假冒偽劣、落后甚至被淘汰的產品在市場上流動不止。
3.1.2 滅火救援不當對環境的危害
由于對災害事故會污染和破壞環境認識不足,加之在滅火救援中強調“救人第一”的原則,致使實際救援行動中更多的是關注人員及財務的搶救,而忽視了對環境的保護。如某市在一次化學品倉庫火災撲救中,因考慮不周全,火災現場的流淌水帶著大量的化學物質流進鄰近水庫,造成周邊群眾飲水困難,水庫及其下流河流中的大量魚類和其它水生植物死亡,嚴重破壞了當地的生態環境。此外,決策失誤和救援措施不力也使災害區的環境遭受更大危害,尤其是化學救援的后期,對危險廢物的處置根本達不到環保的要求。目前,我國僅有深圳等極少數地區有專門處理危險廢物的設施和場所。
美消防協會副主席助理馬蒂•亨利曾指出:消防人員在沒有弄清楚燃燒物性質時,最好的行動便是不采取任何行動。此話,在消防人員聽來,是很難接受的,因為他們把勇敢同烈火搏斗,奮力搶救生命和財產視為自己神圣的天職。但是,見火澆水往往不是最佳選擇,很可能會因此而造成環境污染,貽害無窮。
3.1.3 消防事業的發展促進了環保的發展
隨著消防事業的發展,火災預防工作取得了顯著成績,這不但減少了火災對人身和人類財富的破壞,而且還減少了對環境的污染和破壞,為環境保護作出了重要貢獻。
比如:火災的減少減輕了火災及火災撲救過程中對自然環境的破壞和污染;滅火劑的淘汰和更新減輕了對大氣臭氧層的破壞;綠色滅火劑及新型滅火器具的開發和應用減少了滅火過程中對水體的污染及水漬損失;大量質優價廉滅火效果好的滅火劑開發和使用為新型能源的使用提供了物質基礎;綠色阻燃劑的研制開發減少了阻燃劑可能產生的二次災害等等。
3.2 環保對消防活動的影響
3.2.1環境保護事業對消防活動的不利影響
環保對消防活動的不利影響主要體現在兩方面:一方面,一些高效的滅火劑因達不到環保要求而不能使用。另一方面,有時為了滅火需要使用較多的滅火劑,而使用過多的滅火劑勢必會造成環境的污染,這一矛盾也主要是因考慮環保而出現的,如何解決這一矛盾也顯得十分重要[2]。
3.2.2 環境保護事業對消防活動的有利于影響
環境保護事業對消防活動的有利于影響主要有:
(1)精煤的使用降低了煤自燃的危險性。畢業論文,火災。為保護環境,國家推行了煤炭洗選加工,降低煤的硫分和灰分,限制高硫分、高灰分煤炭的開采的產業政策。煤的自燃能力大小取決于煤中揮發物、不飽和碳氫化合物和硫化物的含量,煤中所含的硫化鐵會首先受到氧化,產生的氧化熱會使煤粉化,增大表面積或發生蓄熱,以致發生自燃。通過洗選,可以有效地降低煤中硫化鐵含量,不僅減少了環境污染,而且還降低了煤自燃的危險。
(2)農作物秸稈的有效利用減少了農村火災事故的發生
近幾年來,我國糧棉油獲得了大豐收,加上農村燃料結構的變化,農作物秸稈大量堆放無法處置,露天焚燒不但造成了煙塵的污染而且造成了浪費。我國在農村相繼推廣了秸稈還田、秸稈轉化、秸稈氣化等無害化處理技術,大量減少了農作物秸稈的堆放,有效地減少了農村火災事故的發生。
(3)環保型涂料油漆膠粘劑的大量推廣使用有效地降低了火災危險性
環保型涂料、油漆、膠粘劑大多數是水基涂料、油漆、膠粘劑,不含高度易燃有毒的苯、酯類化合物,有效地降低了生產、運輸、經營、儲存、使用過程中的火災危險性,也減少了火災事故的發生[3]。
4有利于消防工作和環保共同發展的對策
4.1 樹立“綠色消防”觀念
消防工作的目的是保護人類的生命財產,而如果在消防活動中破壞了環境,實質是對人類生命財產的危害,也就是說,這樣的消防工作根本沒有達到預期的目的,只不過是改變了危險的地點、時間和危害方式,將危害從甲地轉嫁到乙地、從今天轉移到明天,由此可見,消防工作必須樹立“綠色消防”觀念,注重環境保護。綠色消防是指消防活動符合環境保護的要求,對公眾健康和環境不會造成危害。開展綠色消防,就是要堅持可持續發展戰略,即在消防工作中既要考慮當前形勢的需要,也要考慮未來社會發展的需要,決不能以犧牲后代人的利益為代價來滿足當代人的利益需求。
4.2 加強消防科研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發展綠色消防的關鍵是大力加強消防科研工作。如加強火災和水與泡沫滅火對環境污染的研究,開發火場去污、排污設備和設施。建立消防環保數據庫和開發和推廣綠色消防產品及主動消防系統技術。
4.3 健全相關法規
4.3.1 制訂和實施《消防環境保護法》
增強消防環境保護意識和法制觀念。到目前為止, 世界上尚無一個內容全面、完整和系統的消防環境保護法。畢業論文,火災。根據消防環境保護的性質和特點, 需要有一個內容全面、完整和系統的能對消防環境起到標本兼治和綜合治理、保護作用的《消防環境保護法》, 所以, 建議公安部消防局依據我國環境保護法和國際相關消防環境保護標準和規范, 制訂和實施我國《消防環境保護法》, 規定各類消防行業人員的消防環境保護職責、消防產業環境保護行為準則, 保護對環境有益的消防技術和產品, 淘汰對環境有害的消防技術和產品, 增強消防環境保護意識和法制觀念, 為消防產業可持續發展與環境保護, 創造一個有利的環境和條件。畢業論文,火災。
4.3.2 推行利于環保的消防系統規范和標準
限制、減少和逐步淘汰對環境有害的滅火劑、滅火救援器材的使用。消防產業的可持續發展和環境保護問題已引起我國政府和消防產業等各界人士的重視。1996 年, 國家環保局和公安部聯合制訂《中國消防行業哈龍整體淘汰計劃》, 規定“2005 年國內哈龍1211 滅火劑全部淘汰, 哈龍1301 滅火劑從2000 年開始削減, 2010 年完全淘汰”, 現已采用國外普遍采用的哈龍替代劑, 在保護環境、推動我國消防產業的可持續發展方面, 邁出了可喜的一步[3]。
4.3.3 加強消防環保技術監督管理工作
為有力推進綠色消防,切實保障消防環保工作正常進行,應針對消防領域內的環保問題,在充分調研的基礎上制定相應法規,以明確有關部門的職責范圍及相應的法律責任,從而將消防環保納入法制化軌道[14]。
4.4 實施科學的消防救援
消防救援中應根據不同災害事故特點和現場具體情況,冷靜分析,科學處置。確定救援方案應有大局觀念,既要考慮搶救人員,控制災害,也要兼顧環境問題。在以往的滅火救援中,我們只注重了滅火救援,而忽視了水漬損失和環境污染,只要滅火救援成功就是勝利,從來沒有意識到給環境帶來什么樣的污染。滅火救援是為了減少財產損失和人員傷亡,如果我們消防部隊不考慮環保的問題,那將在滅火救援中給社會帶來二次災害—水災或環境污染。所以我們必須具備減少水漬損失和環境污染的理念。探索建立結合國情的以消防搶險救援為主體的緊急救援體系。當前可以著手探討以消防隊伍為主建立一支能處置各種災害的常備性的緊急救援隊伍。
4.4.1 發生險情,部門聯動
安全生產、公安消防和環保部門應逐步建立聯動機制,并建立健全省、市縣三級值班網絡,從而在制度上保證環保部門在第一時間介入,及時采取有效措施,防止由于火災導致環境污染事件的發生。當火災發生時,消防部門應首先根據自身業務特點派出相應滅火和技術人員趕赴災害現場進行處置;其次,消防部門應根據需要及火場實際情況,按照聯動機制要求向相關部門通報火場情況,確保環保部門迅速到達火災現場,及時了解事故進展,進行現場環境監護并協調消防部門采取最佳措施,在控制火勢的基礎上預防環境污染事故的發生;再次,一旦環境污染事故已經發生,環保部門應立即啟動事故處置預案,將事故影響和損失降到最低,做好事故的報告工作,建立責任追究制度。如2006年8月23日江蘇亞邦集團常州合成材料廠二分廠火災事故,因相關部門在消除環境危害方面及時采取有效措施而未造成太湖水體污染。
4.4.2 在滅火演練中增加處置環境污染演習
在滅火演練中除按照滅火預案演練外,還應增加處置污染演習,消防部門應協調環保部門針對本地區實際,對容易因火災引發環境污染的單位、場所,制定滅火、環保應急預案,定期開展實地演練。通過演練使各部門進一步明確分工,掌握場所可燃物性質、數量、處置程序及處置方法,以便在實踐中能各司其職,降低和減少火災事故對環境的影響。筆者以一實例充分說明前期演練對于實戰有效處置的決定性作用。2007年4月2日深圳沙井街道東江環保有限公司發生火災,寶安區環保局接到火災報告后,立即啟動環保應急預案。監督科、監察大隊、監測站、工業廢物處理站、環保所等多部門指導火災撲救并進行隨時現場檢測使此次火災未給廠區及周圍的環境帶來污染[5]。
參考文獻:
[1]蔡濤.火災•消防•環保[J].中國科技信息,2005,12(16):30-35.
[2]BernardCain.Water,water,everywhere-butforhowlong?[J].PSE,1999,4(12):33-37.
[3]歐育湘.阻燃劑的制造、性能及應用[M].北京:兵器工業出版社,1997:35-38.
[4]公安部消防局,國家環境保護總局.中國淘汰哈龍行動[M].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2000: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