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論:我們為您整理了13篇科技強國論文范文,供您借鑒以豐富您的創作。它們是您寫作時的寶貴資源,期望它們能夠激發您的創作靈感,讓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在國外,評價一名學者的學術成果,通常評價者會閱讀論文本身,評價學者的學術貢獻,關注其研究的原創價值;可在我國,則只是看在哪個刊物上。
有研究者對過去20年的諾貝爾化學獎獲獎者的論文進行研究發現,41位諾貝爾化學獎得主的77篇與獲獎成果有關的論文中,只有9篇登上《自然》和《科學》,僅占論文總數的11.69%。
篇2
《新課程標準》強調以學生的發展為宗旨,新教材把情感教育作為教學目標之一,反映了以人為本的教育思想,體現在強調對學生的理解和尊重,強調培養學生高尚的品質、健全的人格、創造性思維能力和社會交往能力,豐富多彩的教學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他們對英語產生了強烈的學習愿望。
心理學告訴我們所謂興趣是指一個人積極探究某種事物和愛好某種活動的傾向。興趣表現為一個人渴望深入認識某種事物并力求參與該種活動的心理傾向。興趣是在需要的基礎上,在生活、過程中形成和發展起來的。愛因斯坦曾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笨鬃右舱f:“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這些都說明興趣在推動人出色地完成學習和工作任務中的重要作用。因此,我們要重視學生的興趣培養,讓學生懷著極大的興趣參加知識的獲取過程,通過形式多樣的語言操作方式來發揮學生的智力和潛力,發展他們的創新能力。
眾所周知,學生感興趣的東西,學起來也就輕松、無負擔。因此,教師應設計一些幽默、能引起學生興趣的問題,以活躍課堂氣氛,同時還要注重學生回答問題的成就感,及時給予鼓勵或表揚,這樣就能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和興趣,從而激活學生的思維,與此同時,要積極開展第二課堂活動,充分利用學校的英語墻報、黑板報,開闊學生的視野,結合各類學生的特點進行聽力、口語、閱讀等方面的訓練,通過開展單詞拼寫比賽、課文復述比賽、自編短劇表演賽、課文朗讀比賽等活動來有效地調動學生學習外語的積極性,培養學生探索創造精神,促進其心智機能的發展,培養他們獨立思考和組織、交際的實踐能力,提高他們的綜合素質。
那么,怎樣才能激發初中學生的英語學習興趣呢?
一、遷移學生的興趣,激發學生求知的欲望。
“雙差生”學英語是讓很多老師頭痛的事。學好英語需要持之以恒的毅力,而“雙差生”缺乏的往往就是這種鍥而不舍的精神,如果只是從正面向他們大談學好英語的種種好處,恐怕收效甚微。如能把這些學生在其它方面的興趣,遷移到學英語中來,則可事半功倍??梢?,巧妙地遷移學生的興趣,正如“四兩撥千斤”。對培養學生學英語的興趣大有裨益。很多“雙差生”對電腦比較感興趣,而電腦里的英語單詞有很多不認識。筆者告訴他們:學好電腦將來也能找一份好工作,而學好電腦的前提是學好英語。英語學不好,電腦里常用的單詞都不認識,想學好電腦是天方夜談。因此,“雙差生”上課也比以前認真多了。
二、用各種有趣口訣幫助記憶,提高學生學英語的熱情。
英語語法規則,詞的用法區別,發音規則等,常讓學生迷惑。有鑒于此,教師可編些口訣來幫助學生記憶,降低學習難度,使學英語的熱情升溫。對初一學生講“be”的用法,記口訣:I用am, you用are; Is跟著他,她,它。要問復數用什么?其后全部都用are.又如,Double O的長短音,編“三字經”如下:煮毛木,看了書,腳送[u],立后屋。除之外,讀長u:。
前面7個單詞是:cook, wool, word, look, good, book, foot;接著是2個動詞過去式:took(take),stood(stand)并帶出另兩個過去式mistook, understood;然后是一些“后屋”,classroom, bedroom, meeting room等等。教師只要常收納,多積累,勤總結,有趣口訣就會源源不斷,教學也定會趣味橫生。
三、創設情境,Group task等手段激勵學生說英語,體會成就感。
情境的創設努力再現了現實生活,實踐證明學生樂于在情境中學習、交流。在上JEFCBook1BLesson74我在講臺上開了一個food shop,有bread, coffee, tea, orange juice, apple juice, coke, Sprite, water, milk, cake, hamburger, apple等事物或卡片。這個場景,刺激了學生的感官,符合了他們的心理,學生躍躍欲試想上來露一手,當售貨員的文明禮貌,扮演顧客的精心挑選喜愛的食品。這樣的英語交流真實有意義。
篇3
一、 高等院校推進產學研合作的重要性和緊迫性
高等院校是傳承人類文明、傳播先進文化、促進思想文化創新的重要陣地,承擔著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文化傳承創新的重要使命。長期以來,高等院校產學研緊密集合,支撐國家經濟和社會發展方式的轉變,為服務黨和政府決策做出了重要貢獻。
1. 推進產學研合作,符合高等教育改革和發展的需要。當今世界各國都十分關注高等教育的改革和發展,我國已進入從高等教育大國向高等教育強國邁進的歷史新階段,推進高等教育事業內涵發展、科學發展,對高等院校賦予了新的重要使命??倳浽谇迦A大學百年校慶上明確提出: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質量,必須大力增強科學研究能力。要積極推動協同創新,通過體制機制創新和政策項目引導,鼓勵高等院校同科研機構、企業開展深度合作。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質量工作會議是我國高等教育從外延式發展為主向內涵式發展為主轉變,從人力資源大國向人力資源強國邁進的關鍵階段召開的一次重要會議,對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質量,開創高等教育改革發展新局面,將產生重要而深遠的影響。這將帶動高等教育發展理念的提升,成為提高高等教育質量的重要途徑,成為深化高等教育改革發展的強大動力。
2. 推進產學研合作,符合高等院校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毒V要》指出:高等院校要牢固樹立主動為社會服務的意識,全方位開展服務。推進產學研用結合,加快科技成果轉化。積極參與決策咨詢,主動開展前瞻性、對策性研究,充分發揮智囊團、思想庫作用。近年來,高等教育對國家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的服務能力逐步提高,貢獻力度不斷加大。高等院校已成為基礎研究的主力軍、高新技術研究的重要方面軍和科技成果轉化的強大生力軍,是國家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笆晃濉逼陂g,國家科技獎三大獎項獲獎者中有一半出自高等院校。2004年兩項國家技術發明一等獎均為高等院校所摘取,填補了該獎項六年的空白。2006年國家科學技術獎勵中,高等院校囊括了體現我國重大原始創新能力的自然科學獎和技術發明獎的全部三項一等獎。2008年兩項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全部產生自高等院校。2010年國家科技技術獎中,高等院校獲得各類獎項超過70%。
3. 推進產學研合作,符合國際學術影響力擴大的需要。隨著我國國際地位的提高,提升我國文化軟實力,增強國際學術話語權成為一項重要課題和緊迫任務。以我國為代表的新興國家正在挑戰美國、西歐和日本在科研領域的優勢地位。一些新興國家在全球科研產出中所占比重在不斷上升,尤其是我國的科研論文數量已躍居全球第二,雖其引用率與數量增長尚不同步,但有明顯進步。據報告顯示,在科研論文數量上,我國所占比重從4.4%上升到10.2%,超過英國等傳統科研強國。在可反映科研論文質量的引用率上,我國也有進步,占全球科研論文引用率的比重從十位以外上升到第七位。另外,科研領域的國際合作在增強,通過國際合作完成的科研論文占總體的比例從25%上升到35%,且這類論文引用率更高,影響力更大。
篇4
我國明確提出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已經有10多年了,但是直到2004年我國GDP占世界的4%,鋼鐵、水泥、煤炭等資源的消耗量卻占世界總消費量的30%-40%,傳統的增長方式沒有得到根本性轉變。其主要原因之一是缺乏新技術,難以培育新的產業,調整經濟結構只能停留在口頭上、文件上。要實現經濟翻兩番的宏偉目標,調整經濟結構,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必須依靠新技術,開發新產品,發展新經濟。比較而言,信息技術能夠大幅度提高信息傳播的速度,提高勞動生產率,但從根本上解決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保障糧食安全、改善生態環境、緩解能源壓力、保障生物安全等重大問題,生物技術則更具有根本性的作用。我國資源浪費嚴重,需要大力發展循環經濟,提高資源利用率,但生物經濟是一個嶄新的概念,缺乏社會的廣泛認同與支持,生物產業正處在起步階段,生物技術則是我國需求最迫切、影響范圍最廣、技術差距最小的領域,《國家中長期科學與技術發展規劃綱要》已經明確把生物技術作為我國未來高科技迎頭趕上的重點。我國生物技術、生物經濟的發展已經迎來了難得的發展機遇。
經濟發展、人民健康、社會和諧不但對發展生物經濟有迫切的需求,而且我國具有社會主義制度有利于集中力量辦大事、生物資源豐富、優秀人才輩出、企業初具規模、市場潛力巨大等發展生物經濟的優勢,只要我國采取像抓兩彈一星、神舟載人飛船那樣的重大措施,我國完全可能成為生物技術強國,生物產業大國。為此,建議實施“生物經濟強國戰略”,抓好六項措施。
1、實施“生物經濟強國戰略”。建議像當年抓“兩彈一星”那樣抓“生物經濟”,把“生物經濟強國戰略”作為當前和今后20年經濟發展、社會進步的戰略重點來抓?!吧锝洕鷱妵钡木唧w目標是:實現生物技術強國,生物產業大國的目標,使我國在生物經濟時代再創輝煌,加速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偉目標。基本設想分“三步走”:第一步為技術積累階段,2010年前完成;第二步為產業崛起階段,2015年前后完成;第三步為持續發展階段,從2020年開始持續快速發展,力爭到2020年生物產業總產值達到25000-30000億元,占當時GDP的7%-8%,成為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之一。
2、落實“人才強國”戰略,把“招攬尖子人才回國行動”作為重點,加速造就一支世界一流的生物技術研發隊伍。據專家統計,全球生物技術領域高水平學術論文中有40%%以上是華人主持或參與完成的。華人已經成為世界生物科學領域最活躍力量之一。我國約有8萬留學人員在海外從事生物技術相關研究,其中約2000人已經學有所成,進入國際生物技術最前沿的領域,這些人才已經形成了“生物技術海外兵團”。初步估算,拿出修20公里高速公路的經費,就能吸引高水平的2000名優秀人才回國工作,造就一支世界一流的生物技術隊伍,不僅能夠大幅度提高我國生物技術研究開發能力,更重要的是能大大縮小我國與發達國家的差距。因此,建議有關部門盡快研究制定一些特殊的政策,把招攬尖子人才回國,作為生物技術、生物經濟發展的突破口??萍疾?、北京市等有關部門共同創辦的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在招聘尖子人才方面已經積累了一些經驗,實踐證明是可行的。
3、把“加速生物技術自主創新,推動新科技革命”作為未來科技工作的重點,加速我國成為生物技術強國、生物產業大國。我國生物技術總體上還處在技術積累階段,要按照小平同志“發展高科技,實現產業化”的要求,切實改變重論文輕開發產品、重學術水平輕市場前景、重科研院所力量輕企業研發力量、重項目支持輕基地建設、重單項技術突破輕系統技術組裝等問題,瞄準經濟發展、社會進步對技術的重大需求,集中力量,切實解決一批制約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瓶頸問題。立足于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立足于大幅度提高國家核心競爭力。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加速我國生物技術由跟蹤模仿向自主創新轉變,由重論文向論文、專利、產品協同發展轉變,由技術積累階段向產業崛起階段轉變。建議在國家科學與技術中長期規劃和“十一五”科技計劃中把生物技術作為重中之重,在經費、人才、基地、項目等方面給予重點支持。
篇5
隨著我國研究生教育的發展.我國已步人世界研究生教育大國行列,研究生教育發展也進入了一個戰略轉型期。全面提高研究生教育質量,建設研究生教育強國成為戰略轉型期研究生教育的核心任務和宏偉目標。但是,由于我國研究生教育水平的提升速度與研究生教育規模的擴張速度并不一致,導致研究生教育的整體水平與研究生教育大國的身份還不匹配,研究生教育的國際地位與研究生教育強國的要求還有很大差距。
一、我國研究生教育取得了巨大成就
1978年我國恢復研究生招生,經過30多年的努力,我國研究生教育走過了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快速發展的不平凡進程。研究生培養能力不斷提升,培養規模不斷擴大,基本實現了立足國內自主培養高層次人才的戰略目標,為我國現代化建設提供了強有力的人才支持和智力保障。到2010年,我國博士、碩士、學士授予單位已分別達到347所、697所、700余所,研究生導師26萬多人:累計培養33.5萬博士、273.2萬碩士。2011年,全國在學研究生164.58萬人,其中,在學博士生27.13萬人,在學碩士生137.46萬人,成為當之無愧的研究生教育大國。
研究生教育體制機制改革不斷深化,基本建成了中國特色的學位制度。建立了學科基本齊全、布局相對合理的學位授權體系:省級統籌力度不斷加大,學位授予單位自不斷增強,中央政府主導、省級統籌、調動單位積極性的三級管理體制不斷健全;形成了以高校為主、多系統培養研究生的格局,質量監督和保障體系逐步完善。學位類型從單一學術型向學術型與專業型并重轉變,初步滿足了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對不同類型人才的急迫需求。注重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建成了一批研究生培養基地。實施了“211工程”、“985工程”、國家重點學科等重大建設項目,重點推動了有特色、高水平大學建設,學科建設的整體實力、承擔國家重大任務和服務區域發展的能力和水平大幅度提升。
研究生教育質量逐步提高。國際影響力顯著增強。上海交通大學的《世界大學學術排行榜》顯示,2008年,我國共有18所學校進入前500強;到2012年,進入前500強學校增長為28所(見表1)。《泰晤士報》的排名也充分驗證了中國大學的水平進展(見表2)。以進入ESI前1%學科數為例,2005年,全國共有26所高校、共計75個學科進入ESI前1%;2011年。全國則有104所高校、335個學科進入ESI前1%,覆蓋了19個ESI學科領域。
研究生教育水平的提高增強了我國研究生教育的影響力和吸引力。1983年,我國成為《亞太地區高等教育學歷、文憑和學位相互承認地區公約》締約國。目前已經與包括英、法、德等發達國家在內的41個國家和地區簽署了學位和學歷文憑互認協議。2006年,來華留學研究生總數為6348人,其中碩士研究生4243人,博士研究生2105人。到2011年,來華留學研究生總數為30376人,其中碩士研究生23453人.博士研究生6923人,5年間碩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分別增長了約4.52倍和2.29倍。
二、我國研究生教育的國際地位有待提升
總體而言,我國研究生教育不論是規模還是質量都有了長足提高,國際影響力和國際地位都有了很大提升。但是,我國研究生教育的規模優勢雖然突出,與研究生教育發達國家相比,我們還有很大的差距。比如:我們大學數量很多,但缺少世界一流大學;科研經費絕對數量增長很快但總量和均量不足;科研論文數量可觀,但質量不高,原創性成果更是貧乏。以科研論文而言,1999年至2003年間我國發表科研論文數居世界第六,占總數的4.4%:2004年至2008年間超過日本、英國和德國,躍居世界第二,占總數的10.2%,僅次于美國;2011年,我國科技人員發表的期刊論文數量已經超過美國,位居世界第一。但是,科研論文數量的激增并不意味著我們科研水平的提高,至少是沒有與科研論文數量得到等價提高。以論文引用率為例,據《衛報》統計顯示,美國2004年至2008年引用率為30%.名列榜首;中國2004至2008年的引用率僅為4%。而按照中國科技信息研究所的統計。2000年至2010年間發表的論文平均被引用次數.美國排5位,日本排38位,而中國排108位。
留學研究生的規模、層次、學科、區域結構等都直接反映了一個國家研究生教育的國際影響力大小和國際地位高低。隨著我國研究生教育的發展,來華留學生規模不僅逐漸擴大,層次也逐漸提高。2006年,來華留學生中學歷生占來華留學生總數的7.73%,此后來華留學研究生逐年增加,2011年來華留學研究生中學歷生已占到來華留學生總數的10.4%(見表3)。從來華留學生的區域結構來看,不同區域所占比例從高到低依次為亞洲、歐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澳洲,其中亞洲學生總數的比例最大,超過70%(見圖1)。從增長來看(見圖2),非洲和南美洲增長最快,歐洲和北美洲增長最慢,而歐洲和北美洲恰恰又是研究生教育發達地區(亞洲增長較低的原因是由于其基數很大)。
三、提高研究生教育質量,提升研究生教育的國際地位.實現研究生教育大國向研究生教育強國的轉變
研究生教育站在高等教育的最高端,是建設高等教育強國的主力軍。是建設創新型國家的重要力量。研究生教育必須處在世界的領先地位,這是研究生教育強國的主要特征。當今世界正處在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時期。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世界經濟格局發生新變化,綜合國力競爭和各種力量的較量更趨激烈,創新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驅動力,知識創新成為國家競爭力的核心要素。在這種大背景下,各國為掌握國際競爭主動權,紛紛把深度開發人力資源、實現創新驅動發展作為戰略選擇。為了在競爭中搶占先機,爭取主動,世界各國都把發展研究生教育、提高研究生教育的國際地位放在一個突出和重要的位置,把研究生教育和人力資本發展視為經濟競爭力的引擎,把發展研究生教育作為贏得競爭的重要手段。
篇6
本文作者結合所在專業的特點,詳細論述了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實施本科生科研導師制的必要性、實施途徑和需要注意的問題。通過對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本科生科研導師制的探討,將為我國食品工業發展培養實踐創新型本科人才提供一種可供借鑒的教育教學模式。
1 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實施本科生科研導師制的必要性
1.1 實施本科生科研導師制是推進高等教育教學改革,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必然要求
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是高等教育發展的核心任務,是建設高等教育強國的基本要求,也是實現建設人力資源強國和創新型國家戰略目標的關鍵。目前,本科教學過程中的科研培訓是最為薄弱的環節,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創業能力不強,已成為影響和制約高等教育教學質量的關鍵。通過實施本科生科研導師制,實施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計劃,探索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創業能力,對高等教育教學改革具有巨大的推動作用。
1.2 實施本科生科研導師制可滿足食品工業發展對實踐創新人才的需求
食品工業是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食品工業的發展依賴于科技的進步和實踐創新人才的培養。然而,當前本專業培養的人才還不能完全適應食品工業發展的需要。通過實施本科生科研導師制,積極探索高等院校與科研院所、食品企業等合作共建大學生創新創業基地和實踐教育基地,同時建設開放共享的大學生科研實踐平臺,指導學生開展各類創新創業訓練,提高大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和創新創業能力,以更好地滿足食品工業發展對實踐創新人才的需要。
1.3 實施本科生科研導師制是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培養實踐創新人才的必然要求
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是:培養掌握食品科學與工程領域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能在食品的生產、加工、流通中從事生產技術管理、品質控制、產品開發、產品銷售、工程設計方面工作,以及能在與食品科學與工程有關的部門從事食品或相關產品的科學研究、技術開發、檢驗檢疫、教育教學方面工作,具有創新意識、實踐能力和科研能力的應用型本科人才。因而,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對于所培養人才的實踐性和創新性均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通過實施本科生科研導師制,可滿足本專業對實踐創新人才培養的需求。
2 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實施本科生科研導師制的途徑
2.1 通過指導學生參加創新創業訓練計劃實施本科生科研導師制
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是本科生個人或團隊在導師指導下,自主完成創新性研究項目、創業訓練項目或創業實踐項目。在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的引導下,各省、學校都開始設立與之相關的基金項目,鼓勵校內教師擔任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的導師,并積極聘請企業導師指導學生創業訓練和實踐,共同推進創新創業人才的培養。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可為本科生科研導師制的實施提供載體,導師在項目設計、項目實施、研究報告撰寫、成果(學術)交流等環節對學生進行指導,并在此過程中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培養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和團隊協作精神。
2.2 通過指導學生參加各類科技學術競賽實施本科生科研導師制
各類科技學術競賽也可作為本科生科研導師制實施的平臺,學生在導師的指導下從事與食品相關的項目研究或新產品、新技術的研發,并最終以學術論文或科技發明制作的形式展現出來,可極大激發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在各類科技學術競賽中,最具影響力的就是“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其在推動高校學生參與學術科技實踐、發現和培養創新型人才、深化高校素質教育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在高校和社會上產生了良好的影響。
2.3 通過指導學生參與導師的科研項目實施本科生科研導師制
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的教師都或多或少承擔著各類科研項目,可為本科生科研導師制的實施提供良好的平臺。學生在導師的指導下進行科學研究,能接觸到最新的食品學科發展前沿和食品產業發展動向,在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科研能力的同時,還能深化學生對于專業的認知,培養學生對于專業的情感和熱愛。此外,導師以其人格魅力和嚴謹踏實的科研作風感染學生,與學生共建良好的交流和科研氛圍,對于拔尖本科人才留校讀研從事可延續性研究也具有深遠的影響。
2.4 通過指導本科生的畢業論文(設計)實施科研導師制
本科畢業論文(設計)是本科人才培養的重要環節,在培養學生探究真理,進行科學研究的基本訓練,提高綜合能力、專業素質和創新精神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本科畢業論文水平的高低已成為檢驗人才培養水準的重要指標。目前,絕大多數高校都將本科畢業論文(設計)安排在大四階段進行,由于學生處于考研、就業等壓力下,很難安心完成任務,造成近年來本科畢業論文(設計)的水平較低[3]。通過實施本科生科研導師制,讓部分學生在大三階段就進入實驗室從事科學研究,導師也能在科研選題、資料收集、開題、科學研究、中期檢查、論文撰寫、答辯等各環節有充足的時間對學生進行分類指導,可有效提升本科畢業論文(設計)的質量。
3 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實施本科生科研導師制時應注意的問題
3.1 加強本科教學科研平臺建設,構建資源共享機制
實施本科生科研導師制,首先依賴于本科教學科研平臺的建設,需加強國家級、省級食品工程實驗教學示范中心和專業課實驗室的建設力度。同時依托與本地高新技術開發區、食品工業園區、大學科技園、科研院所和食品企業等的平臺,建設校外大學生科技創新創業的實習基地,以此構建多層次、全方位的科研實踐平臺。此外,還需發揮本校綜合性大學的優勢,打破學院與專業間的界限,實現重點實驗室、分析測試中心、教學實驗示范中心等的資源共享機制,搭建多元化的人才培養平臺。
3.2 提高教師業務水平和科研實踐能力,建立完善的導師選擇機制
實施本科生科研導師制,還依賴于教師業務水平和科研實踐能力的不斷提升。應建設專門的教師發展培訓中心,有計劃地開展教師培訓,不斷提升教師的業務水平。應強化對教師實踐經歷的要求,建立教師定期到食品企業開展社會實踐、掛職鍛煉、科學研究,以及參加海外學習考察等的機制。利用校企合作和海外交流的平臺,鼓勵教師參與產業化項目,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提升教師的科研實踐能力。同時,應建立完善的科研導師選擇機制,從師德、學術和實踐創新水平等方面進行導師選拔,必要時可聘用具有豐富實踐經驗的行業專家、企業創新人才作為校外導師,不斷豐富師資隊伍的結構和教師資源。
3.3 以培養實踐創新人才為目標,提升學生的創新意識、實踐能力與科研能力
在本科生科研導師制的實施過程中,應堅持學生主體和教師主導的原則,在科研選題、項目申報、實驗過程、數據處理與論文撰寫等各個環節中,導師應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積極培養學生主動探索、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的科研素養。同時,應該將本科生科研導師制與其他導師制區分開來,著重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實踐能力與科研能力。需要將學生科研、社會實踐和創業教育有機結合起來,鼓勵學生積極參與科研活動,早進課題、早進實驗室、早進團隊,為今后從事科學研究和就業打下堅實的基礎。
3.4 加強過程管理,建立健全本科生科研導師制的管理制度和評價體系
在本科生科研導師制的實施過程中,應建立有效的管理機制,如由學校組建管理委員會并制定各項細化的管理制度,在學生和科研導師的遴選、科學研究過程、安全保障等各個方面對本科生和導師進行監管,以進一步規范科研實踐過程,確保人才培養質量。同時,應建立合理的本科生科研導師制的評價體系,從專業實踐、文獻資料收集、科研項目申報、生產工藝研發、新產品開發、、專利申請、科研獲獎、學位論文等多個方面對學生進行綜合評價,更全面合理地衡量人才的培養質量。此外,還需完善優秀本科生科研導師的評選表彰制度,重點表彰在實踐創新人才培養中做出突出貢獻的優秀教師。
4 結語
本科生科研導師制是多層次本科生導師制的運行模式之一。實施本科生科研導師制,對于推進高等教育教學改革,推動食品工業發展,滿足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人才培養需求都具有重要的意義。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各類科技學術競賽、導師的科研項目、本科畢業論文(設計)等都可作為本科生科研導師制實施的載體和平臺。在本科生科研導師制的實踐過程中,需加強科研平臺建設,不斷提高導師的科研水平,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和評價體系,以培養實踐創新人才為目標,不斷提升學生的創新意識、實踐能力與科研能力。
【參考文獻】
篇7
報 告中稱,目前中國人工智能的發展已經具備非常優越的條件,然而要成為真正的人工智能強國,中國還任重道遠。中國在論文總量和高被引論文數量上都排在世界第 一,但中國在人才總量,以及杰出人才占比偏低。在產業上,中國的人工智能企業數量排在全球第二,不過,中國人工智能領域的投融資占到了全球的60%,成為全球最“吸金”的國家。
報 告指出,中國必須加強基礎研究,優化科研環境,培養和吸引頂尖的人才,在人工智能的新基礎領域實現突破,保證人工智能發展的根基穩固。同時,要大力鼓勵產 學研合作,讓企業成為人工智能創新的主導力量。積極參與到人工智能全球治理機制的構建中,在人工智能未來的技術發展、風險防范、道理倫理規范制定等領域發 揮中國獨特的作用。
這份報告由清華大學中國科技政策研究中心、清華公共管理學院政府文獻中心、北京賽時科技有限公司、科睿唯安、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和北京字節跳動科技有限公司聯合。
論文總量世界第一,杰出人才占比偏低
報告中稱,在論文產出上,中國人工智能論文總量和高被引論文數量都是世界第一。中國在人工智能領域論文的全球占比從1997年4.26%增長至2017年的27.68%,遙遙領先其他國家。
高校是人工智能論文產出的絕對主力,在全球論文產出百強機構中,87家為高校。中國頂尖高校的人工智能論文產出在全球范圍內都表現十分出眾。
不僅如此,中國的高被引論文呈現出快速增長的趨勢,并在2013年超過美國成為世界第一。
但在全球企業論文產出排行中,中國只有國家電網公司的排名進入全球20。
從學科分布看,計算機科學、工程和自動控制系統是人工智能論文分布最多的學科。國際合作對人工智能論文產出的影響十分明顯,高水平論文中國通過國際合作而發表的占比高達42.64%。
專利申請上中國專利數量略微領先美國和日本。中國已經成為全球人工智能專利布局最多的國家,數量略微領先于美國和日本,三國占全球總體專利公開數量的74%。
全球專利申請主要集中在語音識別、圖像識別、機器人、以及機器學習等細分方向。中國人工智能專利持有數量前30名的機構中,科研院所與大學和企業的表現相當,技術發明數量分別占比52%和48%。
企業中的主要專利權人表現差異巨大,但中國國家電網近五年的人工智能相關技術發展迅速,在國內布局專利技術量遠高于其他專利權人,而且在全球企業排名中位列第四。
中國的專利技術領域集中在數據處理系統和數字信息傳輸等,其中圖像處理分析的相關專利占總發明件數的16%。電力工程也已成為中國人工智能專利布局的重要領域。
雖然在論文總量和高被引用論文數量上中國排名領先,但在人才投入上,中國表現并不突出。
根據該報告,截至2017年,中國的人工智能人才擁有量達到18232人,占世界總量8.9%,僅次于美國(13.9%)。高校和科研機構是人工智能人才的主要載體,清華大學和中國科學院系統成為全球國際人工智能人才投入量最大的機構。
然而,按高H因子衡量的中國杰出人才只有977人,不及美國的五分之一,排名世界第六。企業人才投入量相對較少,高強度人才投入的企業集中在美國,中國僅有華為">華為一家企業進入全球前20。
中國人工智能人才集中在東部和中部,但個別西部城市如西安和成都也表現十分突出。國際人工智能人才集中在機器學習、數據挖掘和模式識別等領域,而中國的人工智能人才研究領域比較分散。
中國人工智能企業數量全球第二,但投融資規模最大
報告稱,中國人工智能企業數量從2012年開始迅速增長,截至2018年6月,中國人工智能企業數量已達到1011家,位列世界第二,但與美國的差距還非常明顯(2028家)。
中國人工智能企業高度集中在北京、上海和廣東。在全球人工智能企業最多的20個城市中,北京以395家企業位列第一,上海、深圳和杭州也名列其中。中國人工智能企業應用技術分布主要集中在語音、視覺和自然語言處理這三個技術,而基礎硬件的占比很小。
風險投資上,從2013到2018年第一季,中國人工智能領域的投融資占到全球的60%,成為全球最“吸金”的國家。但從投融資筆數來看,美國仍是人工智能領域創投最為活躍的國家。
在國內,北京的融資金額和融資筆數都遙遙領先其他地區,上海和廣東的人工智能投資也很活躍。從2014年開始,國內人工智能投融資活動的早期投資的占比逐漸下降,投資活動日趨理性,但A輪融資還是占主導地位。
篇8
中圖分類號:G64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7-0079(2012)34-0015-02
武漢大學是全國首批招收、培養工程碩士研究生的高校之一,目前工程碩士招生領域數已達到22個,涵蓋水利、電力、測繪、機械、建筑、環境、計算機、電子通信、制藥、物流等,具有鮮明的行業特色。經過十余年的探索與發展,為社會、行業培養了大量高層次應用型專門人才。
一、適應社會需求,創新工程碩士教育理念
隨著我國由科技大國向科技強國、經濟大國向經濟強國、人才資源大國向人才資源強國的轉變,社會對高層次應用型人才的需求越來越大,因此,迫切需要轉變教育理念,調整研究生培養結構,大力培養各行各業應用型、復合型人才。長期以來,武漢大學堅持“以質量為核心,以學生為根本、以教師為主導,理論聯系實際,重視應用、重視工程實踐,開放辦學”的工程碩士教育理念,為社會、行業培養了大批高層次應用型人才。
1.樹立重視應用型人才培養的教育理念
工程碩士與工學碩士在培養規格上各有側重,在培養目標上有比較明顯的差異。工程碩士是一種高層次應用型人才,它按工程領域設置,以專業實踐為導向,側重實務和應用,強調實用性和綜合性。在我國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和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尤其要重視工程碩士應用型人才的培養,以滿足經濟社會發展之需。
2.樹立開放的教育理念
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大背景下,工程碩士教育必須學習和借鑒國際一流大學的教育理念、教育模式和先進經驗,必須加強與行業企業的緊密聯系,積極探索和創新培養模式,完善培養方案,大力改革課程體系,不斷更新教學內容,創新教學方法,提高工程碩士教育水平。堅持以學生發展為中心,在課程設置方面體現多層次、多領域、多方向、模塊化、開放式的特征。學生根據自己的職業規劃,在導師的指導下自主制訂個性化的學習計劃。
3.樹立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教育理念
著力培養工程碩士研究生的社會責任感、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堅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面向行業實際,側重實踐,將理論學習應用到實際工作之中,體現強化能力、突出實用、結合工程的特點,提高工程碩士研究生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4.樹立“以學生為本,以教師為主導”的教育理念
確立工程碩士研究生在學習和研究中的主體地位,根據其身心特點、興趣和個性特征,在教師的組織引導下自主選擇、自主學習、自主探究,不斷獲取知識。課程教學更加注重對其思維方法的熏陶和創新精神的培養以及實踐能力、職業素質的提升,使工程碩士研究生在研究方案的制訂、研究資料的收集、研究方法的選擇、研究過程的調整、研究結論的得出和研究報告的撰寫等各個環節的工作中體現出較強的能力和良好的素質。
5.樹立“大工程觀”的教育理念
“大工程觀”是將自然科學、技術科學、社會科學、人文科學、思想道德與工程實踐融為一體,具有實踐性、整合性、創新性的教育理念。為了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目前我國工程碩士研究生培養需要亟待改變狹隘的學術教育觀,樹立“大工程觀”的教育理念,重視工程教育的實踐性、應用性,注重培養學生的工程意識、工程興趣、工程實踐能力以及工程創新能力。
二、面向行業實際,探索工程碩士培養模式
在推進研究生教育結構調整戰略過程中,武漢大學秉承“規范管理、提高質量、突出特色、打造品牌”的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發展理念,始終抓住為工礦企業和工程建設部門,特別是國有大中型企業培養應用型、復合型高層次工程技術和工程管理人才這一核心,經過不斷實踐探索,初步構建形成了以質量為核心,以培養工程領域高層次應用型人才為目標,以與行業緊密聯系為根本,包括課程教學、專業實踐和學位論文三大環節的工程碩士培養模式。工程碩士培養適應社會需求,與行業緊密聯系。
1.課程教學環節
增設“行業前沿講座”課程,大力推進案例教學,培養學生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1)“行業前沿講座”。為了使工程碩士研究生盡早接觸行業、貼近行業,增進學生、教師與行業專家的密切接觸和交流,幫助他們開拓視野,激發他們對于行業前沿重大應用問題的研究興趣。我校把“行業前沿講座”作為一門課程進行規劃、建設,選定相關講座內容,定期開展講座,并保證講座質量;聘請具有豐富實際工作經驗、了解產業發展需要、熟知行業發展動態的行業專家開設前沿講座。近年來,學校對各培養單位邀請行業高級技術和管理專家來校開設“行業前沿講座”進行資助,每年都撥專項經費予以支持。
(2)案例教學。為了借鑒國際一流大學先進的教學方法,改變傳統的灌輸式教學方法,我校在工程碩士課程教學中大力推行案例教學。近年來,我校堅持抓案例課題申報和案例庫建設,收到了一定的效果。
2.專業實踐環節
通過加強專業實踐的組織與實施以及專業實踐基地建設不斷強化工程碩士研究生的實踐能力、創新能力培養,提高其職業素養,通過專業實踐鍛煉,增長實際工作經驗,縮短就業適應期,提高就業創業能力。
(1)專業實踐。我校通過制定《專業實踐手冊》,嚴格按照實踐手冊要求完成整個專業實踐過程。主要把握好四個方面的內容:實踐計劃制訂;實踐階段小結與自我鑒定、指導教師階段成績評定;所有實踐階段完成后,專業實踐學結報告;導師組給出專業實踐最終成績。
(2)專業實踐基地。專業實踐基地是實現工程碩士研究生培養目標的重要條件保障,也是校企合作培養高層次應用型專門人才的重要平臺,對于提高工程碩士研究生的職業素養、實踐和創新能力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目前,我校正在制訂《專業學位研究生校外實踐基地管理辦法》,思考怎樣選取實踐基地、怎樣建設和管理實踐基地等相關問題。實踐基地一般應建在大中型企事業單位,有行業代表性,應具備一定的軟硬件條件(如食宿條件、實踐場地、實踐項目、指導人員等)。實踐基地的建設與管理主要依托行業企業開展。
3.學位論文環節
學位論文環節對學位論文選題、學位論文形式以及論文評審與答辯都做出了相關規定。要求論文選題來源于生產實際,有實踐意義和應用價值,要在專業實踐中選題;論文形式根據選題,可以多樣化;可以采用調研報告、應用基礎研究、規劃設計、產品開發、案例分析、工程/項目管理、文學藝術作品等形式;論文評審與答辯必須有行業專家參加。
三、強化過程管理,提升工程碩士培養質量
培養方案制定后,工程碩士的培養目標和培養要求十分明確,但是要讓目標成為現實就必須強化培養鏈各環節的過程管理,保證培養質量。
1.課程教學過程管理
為規范課程教學管理,我校通過加強教師資格審查、課堂教學檢查、考試及成績登錄等各個環節的監控切實保證教學質量。
(1)課程學習是培養過程的重要環節,是工程碩士研究生獲取本專業領域基礎理論和系統專業知識的主要途徑之一。長期以來,我校堅持課程教學選派有豐富教學、實踐經驗的教師授課,同時聘請行業具有豐富實踐經驗的高級專業人員和高級管理人員來校講課。教師在實施課程教學之前要編寫好課程教學大綱,嚴格按照大綱實施課程教學。
(2)課堂教學的規范和效果是評判課堂教學質量的重要指標。為此,我校加強了課堂教學檢查與督導工作,聘請學校研究生教育專家組成員到課堂聽課,選派課程信息員到課堂查課,引導研究生在網上評課,從而對講課教師的上課水平和課堂教學質量進行有效監督。
(3)課程考核是檢驗學生知識獲得的一種有效形式。我校要求課程考核按規定的時間、地點進行,注重平時成績在課程總成績中的比重,并要求上課教師及時將成績錄入學校研究生教育管理系統、各培養單位將考試試卷等相關材料存檔備查。
2.專業實踐過程管理
專業實踐環節是工程碩士研究生增長實際工作經驗、獲取學位論文選題和素材、培養實踐研究和創新能力的過程,也是達到培養目標要求的重要環節。
為了保證專業實踐的順利完成,我校與行業企業聯合建立了大批專業實踐基地,并組織學校教師和行業企業高級專家共同指導工程碩士的專業實踐。同時學校還專門制定了《專業實踐手冊》,明確專業實踐內容及應達到的目標、詳細的專業實踐計劃和實踐考核辦法,及時對專業實踐全過程進行跟蹤管理,定期檢查、評估專業實踐實施情況,較好地保證了專業實踐質量。
3.學位論文環節管理
學位論文不僅是檢驗培養質量的重要指標,也是工程碩士研究生綜合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問題和解決專業領域實際問題能力的重要體現。
我校要求工程碩士研究生的論文選題來源于生產實際,有明確的實踐意義和應用價值,要在專業實踐中選題;論文形式根據選題,可以多樣化,可以采用調研報告、工程設計、產品開發、工程/項目管理、應用研究等多種形式;論文評審與答辯必須有行業專家參加,論文評審按程序進行。同時狠抓開題報告、中期檢查、論文評審、預答辯和論文答辯等環節,切實加強論文各環節管理,嚴把論文質量關。
四、結語
隨著工程碩士教育的不斷發展,還需在招生體制改革、導師隊伍建設、質量保證體系和評價標準等方面進行深入探索和實踐創新,真正將工程碩士培養與工程領域各行業緊密聯系起來,不斷提高工程碩士培養質量,以期滿足社會、行業需求。
參考文獻:
[1]林蕙清.積極探索具有中國特色的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培養模式和管理機制——在專業學位研究生綜合改革試點工作會議上的講話[Z].
[2]高文波.提高全日制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質量的實踐與思考[J].中國電力教育,2011,(29).
[3]文冠華,姜文忠,陳宏量.抓好專業實踐環節,確保全日制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質量[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10,(8):15.
[4]熊玲,李忠,趙偉.基于大工程觀的工程研究生培養目標及相關思考[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10,(4):15.
篇9
如何看待這些數字背后的中國科技界特有的現象呢?首先,在衡量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科技力量時,只看幾個指標,特別是只看總量方面的指標是錯誤的。實際上,國際上有通用的R&D評價指標體系,而且有連續多年的監測數據,綜合比較這些指標和數據,就能看出中國科技力量的結構和狀態。其次,我們習慣把自己的今天與過去相比,這樣更容易看到進步,卻不容易看到體制性的制約因素。
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的2011年中國科技論文統計結果顯示,2010年被《科學引文索引》(SCI)收錄的世界科技論文總數為142.1萬篇,其中中國科技論文14.84萬篇,占10.4%,位居世界第二。2011年,中國國際科技論文平均被引用6.21次,世界平均值為10.71次,與世界平均值仍有不小差距,但提升速度相對較快。根據湯森路透支持的科學觀察網站2012年推出的2001~2011年10年間科技情況的國家和地區排名,中國論文總引用數為5191358次,排名第七,美國以48862100次的引用數保持第一,是中國的9.41倍。同時,也可以看到,中國論文引用數呈持續穩步增長態勢,其中2007~2011年與2001~2005年相比,翻了近兩番。一般的看法是,中國科技論文水平與真正的世界科技強國相比仍有很大提升空間。
瑞士洛桑國際管理發展學院2012年《世界競爭力年鑒》有4個評價分項:經濟表現、政府效能、企業效率、國家基礎設施和社會系統。中國大陸2008~2012年整體競爭力排名分別是17、20、18、19、23;其中,經濟表現排名是2、2、3、3、3;政府效能排名是12、15、25、33、34;企業效率排名是33、37、28、25、32;基礎設施排名是31、32、31、28、29(科學基礎設施排名8,技術基礎設施排名26,教育排名45)。可以發現,中國雖然是經濟大國,但在企業效率、人力資源方面都存在不足,政府效能近三年更呈下降趨勢(體現在科技體制和科技企業管理方面的表現)。中國人才流失在IMD所有參評國家中也非常嚴重,僅好于委內瑞拉、俄羅斯和南非。雖然近年回流人數上升較快,但與其搞特殊的優惠政策和優質資源吸引極少部分海外人才,不如下決心改進國內整體的科技環境。
在世界經濟論壇的《2011—2012全球競爭力報告》中,中國大陸排名第26位,中國香港和中國臺灣分列第11位和第13位。其指標體系包含12個支柱,其中第9個支柱是技術準備度,下面細分六項指標,在最新技術的可獲得性方面,中國在142個國家中排名100,公司層面的技術吸收排名61,外國直接投資和技術轉移排名80;第12個支柱是創新,下面細分七項指標,其中,創新能力排名23,科學研究機構質量排名38,公司用于R&D花費排名23,大學、企業在R&D中合作排名29,政府采購先進技術排名16,科學家和工程師可獲得性排名33,每百萬人授權專利使用排名46。中國在制度、技術準備度、創新、高等教育和培訓、商業成熟度等方面的指數表現都不理想。
2011年經合組織《科學、技術和企業計分牌》和2009年中國國家創新體系測度報告認為,中國科技創新體系的開放性與經合組織很接近。近年中國科技實力的增強主要得益于全社會研究與開發支出經費的增加,科技人力資源多集中于實驗開發領域,而在基礎研究領域非常不足。中國有效發明專利中僅有8.2%維持時間在10年以上,而國外這一比例達到32.8%;特別在部分高新技術領域,發達國家是中國的十幾倍。中國在自主創新和高技術領域形勢非常嚴峻。
佐治亞理工學院2007年世界 “高技術指數”(HTI)與上述著名指數有很大差距,引發諸多爭論,Porter對此專門做出解釋。首先,“高技術指數”僅基于統計,主要衡量的是基于知識服務的出口能力,也就是高科技產品出口,因此,“高技術指數”不能作為高科技能力的全面測度。即使是作為高科技產品的產量與出口,“高技術指數”也存在問題,因為大量的跨國企業在中國加工組裝出口計算機、手機等產品,但這些產品的知識產權往往不屬于中國,其出口量只能代表中國勞動密集型企業的成功。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信息產品出口國,但出口高度依賴于直接外國投資,主要形式是來料加工和組裝出口。
綜上所述,中國是一個科技大國,但遠遠不是科技強國?!秶摇笆濉笨萍及l展規劃》對2010年中國國家綜合創新能力世界排名21位的認識是科學合理的。追求科技強國之夢,首先要努力建設一個創新性的現代科技體系。
中國科技體制的弊端與出路
中國科技實力與創新能力在世界上只是中等偏上水平,與其大國地位很不相稱。中國科技實力不足有許多原因,投入因素并不是主要的。中國近十年的科技投入增長是快速而穩定的,這在促進科技發展的同時,也形成并固化了科技體制中新的利益階層,造就了一個穩定的科技官僚階層。專家官僚原本可能是一線的科學家或技術專家,經過單位推薦成為具有評審權力的科技官僚,其主要工作是開會,協助科技管理官員項目指南、項目檢查、項目驗收,由于回避限項公開等制度不嚴格,科技官僚更容易參與到爭取項目、分錢、申報成果、獲得榮譽的進程中,由此陷入惡性循環。這種模式使其無法按照科學共同體預期的邏輯運轉。越是重大的項目,在選擇時候越缺乏競爭機制,基本上是靠關系運作。各類評估、評審、評獎常常是同一組“運動員”和同一組“裁判員”,科研經費審批權多由科技官僚階層壟斷。
以著名的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大氣科學和地球流體力學數值模擬國家重點實驗室(LASG)為例,其對科研人員的績效考核辦法定量化、復雜化且難度系數很高,而對支撐人員考核卻很簡單,對行政人員績效考核就更為主觀化、領導意志化。科技官僚利益共同體的形成,造就了對一線、低階科研人員的嚴格考核,而對科技官僚卻無法有效監管,從而壓制了創新,造成巨大浪費和內耗。
篇10
我的這篇文章,將討論目前中國以及發展中國家在科技論文,科技政策方面的一些問題。
首先,必須承認科技文章的爆炸性增加,說明中國的科研正在突飛猛進。英國皇家學會覺得,除了數量之外,科技的水平和質量也相當高。中國對工程技術,尤其納米(Nano)技術的投資很大,而巴西在農業生物技術方面則前景樂觀,有大力發展的良好趨勢。
第二,中國及其它發展中國家之所以近些年能發展成為科技論文的大國,其中最重要的因素是經濟起飛起了推動作用,中國已經是世界第二大的經濟強國,有了財力的依靠,故能在科研的創新和發展方面花大本錢用以投資,科研設備得以大大改善。
第三,亞洲在傳統上重視教育,中國、印度都是文明古國,巴西也有著悠久的文化傳統。這三個國家目前擁有龐大的科技隊伍,在人數方面是驚人的。這些國家都著重數理方面的教育和培訓。不久之前,美國總統奧巴馬特別提出,如果美國要和亞洲發展中國家競爭而維持領先地位,必須在中學加強數學、科學教育水平。奧巴馬也不無遺憾地指出:目前美國只有三分之一初中生精通科學,高中畢業生精通科學的比例更降至五分之一。與美國對照,科學教育的相對成功,是亞洲國家的一個重要優勢。
第四,科技文章的另一個現實問題是,目前絕大部分的專業文章都在西方的學術刊物發表,科研成果也都刊登在這些西方刊物上,版權也屬于這些西方的出版社。也就是說,目前科學出版方面,美國的《科學》(Science)和英國的《自然》(Nature)最具權威性。盡管有人呼吁,中國科技出版界,應該有勇氣和能力在不久的將來,推出具有《科學》或《自然》檔次的刊物;但實際上,這個問題是比較頭疼的,無論中國還是其它發展中國家,都沒有得到一個有效和實際的解決方案。這是一個值得這些國家深思的迫切問題。
篇11
1科技期刊傳播能力的關鍵內涵和重要意義
1.1科技期刊傳播力的內涵
科技期刊作為促進科學技術交流的重要媒介,提升其傳播力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科技期刊傳播力是科技期刊在進行科學傳播過程中,以特定的傳播方式、手段、技術為基礎,以達到良好的傳播效應為目標的一種核心能力,提升傳播力是為了增強科技期刊論文的傳播廣度、深度以及速度。傳播力的提升往往會體現為科技期刊的影響力擴大,因此,傳播力的建設與提升應該貫穿于整個科技期刊的發展道路,從而保證科技期刊擁有提高科學研究質量的源源動力。對于科技期刊的傳播實踐來說,傳播者、傳播內容以及傳播渠道這3個部分作為傳播路徑的前置環節,能夠有效注入傳播力來提升科技期刊的傳播效應,那么傳播者的專業性、傳播內容的優質性以及傳播渠道的廣泛性便是科技期刊傳播力的重要影響因素,把握好影響因素的特點,制定與實施提升傳播力的具體措施,就能夠為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提供動力,讓每項單獨的科研成果能夠聚合成為推動社會科技發展的力量。
1.2提升科技期刊傳播能力的重要意義
提升科技期刊傳播能力有利于塑造一流期刊品牌。著力建設品牌、擴大影響力是提升科技期刊傳播力的實踐方向以及主要目標,強大的傳播能力能夠有效地讓優質的科技期刊內容得到廣泛傳播,從而獲得學界以及業界的關注。從另一個角度來說,傳播力的提升有利于科技期刊吸引優質稿源,促進傳播力與優質內容相輔相成,形成良性互動,進而在業界與讀者心中構建出卓越的品牌效應,保證科技期刊未來的可持續發展以及享有較高的知名度。由此可見,傳播力是科技期刊品牌建設的關鍵因素之一。提升科技期刊傳播能力有利于增強科技知識傳播與服務功能。科技期刊中的內容不僅是科學研究領域中的最新理論成果,而且是具有社會性的人類文明知識,因此要利用科技期刊的傳播力做好科技知識的普及服務工作。如1959年1月繆天榮教授在《溫州醫學院學報》上發表的“對數視力表”,國外眼科專家發現,繆教授的視力表比美國同行發明的早了3個月,是名副其實的首創,促進了科技知識在國際上的傳播。1999年廣州管圓線蟲病在溫州出現,王小同教授1999年5月在《浙江預防醫學》上發表《22例廣州管圓線蟲性腦膜腦炎分析》,并及時歸納出此病近一段時間在溫州的流行情況以及病因是生吃福壽螺導致,臨床醫師遇到有“頭痛”癥狀的患者就要考慮此病的可能性,有效地普及了防治該病的措施。由此可見,提升科技期刊傳播力不僅有助于增強國際間的科研交流傳播,也能夠為公眾健康提供公共知識,產生社會效益,強化了科技期刊的知識服務能力。提升科技期刊傳播能力有利于構建世界一流科技期刊體系??萍计诳且粋€國家贏得科技話語權的重要工具[1-3]。提升科技國際交流的話語權,需要適應時展的要求,也需要主動參與、組織科技交流活動,而科技期刊體系的建設也為我國參與國際科技交流提供了一個廣闊的平臺。目前已有研究者指出構建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關鍵指標是國際影響力和國際傳播力,傳播力作為提升影響力的重要因素,已逐漸凸顯出其實際價值[1];因此,要把握好品牌建設、內容質量、專業優勢以及傳播效應之間的關系,不斷加強對外交流以吸收國際上的優秀科技期刊建設經驗,逐漸內化為具有中國特色的科技期刊體系,在國際上形成平等交流對話的局面。提升科技期刊傳播能力有利于期刊與作者相互成就。科研作者所撰寫的學術成果若是能夠憑借傳播力強的科技期刊得到廣泛的傳播,可以有效提升其在學術界的知名度,增強相關科技領域的研究專業性與多樣性,給予作者更多的研究動力與信心,讓作者更加青睞傳播能力強的科技期刊。如此一來,既為科技期刊提供了優質的稿源,又令科學研究保持不斷地進步,從而形成相互促進的良性循環。
2我國科技期刊傳播能力不足之處
2.1高質量科技論文稿源外流
2017年,我國已有300多種英文科技期刊,其中173種被SCI數據庫收錄,但我國仍是論文流出較嚴重的國家之一[4]。盡管目前我國科研經費已持續加大投入,學術成果質量以及影響力也有了一定程度的提升,但是高質量科技論文稿源外流問題仍然存在。根據同行評議文獻數據庫Scopus統計,在2012—2016年期間,中國科技研究者在化學、物理以及材料科學專業領域中的發文量均排名世界第一,其中發表在國外科技期刊的文獻數量高達75%;由此可見,我國的科技期刊并非本國研究者投稿的首選,造成我國科技期刊的文獻質量不高,傳播能力有限。此問題的原因在于我國科研評價和科技期刊評價體制仍然不夠完善,國內部分研究者盲目崇拜SCI,輕視國內科技期刊。
2.2科技期刊傳播平臺建設有限
科技期刊作為科技傳播體系的主要傳播渠道,搭建資源聚合的傳播平臺有利于科技信息集中傳播。但是,在融合出版傳播背景下,我國科技期刊“擁抱”新媒體不夠深入,尚未綜合運用多種傳播平臺形成規?;瘍瀯荨N覈目萍计诳哂袛盗勘姸?、各自分散、互為陣營的特點,并沒有開展科技期刊集群化的道路,科技期刊網站仍然采用付費閱讀的模式,科研成果資源的開放性不足,從而造成傳播力量弱化、傳播平臺分散的境況,無法相互引流帶動傳播力提升。另外,我國在國際上的科技期刊傳播平臺尚未建設完善,如今我國的英文科技期刊多與Elsevier、Springer等國外商業出版機構進行合作搭建傳播平臺,盡管能夠在短期內提升期刊的國際影響力,但在長期發展中卻會逐漸淪落為其“附庸品”,不利于期刊品牌建設和受眾維護,在內容提升、傳播方式以及傳播范圍上都無法更好地“施展拳腳”。
2.3部分科技期刊同質化現象突出
科技期刊同質化的現象主要為報道內容及欄目雷同、論文選題重復以及傳播方式單一等,而同質化問題較為明顯的科技期刊是學報類,如醫學院校的學報有將近60種,由于我國的科研評價體系以刊登學術論文為主要衡量標準,因此會在某個職稱評定的時間節點催生大量同質化的論文,學報的作者范圍也局限于自家院校的教師以及學生[5]。又如電力科技期刊會根據大數據的引導而被動遵循單一的期刊評價指標,造成具有不同辦刊宗旨的電力科技期刊在發展目標上趨向同質化,刊載相似的科研論文,因此也造成了讀者、作者及審稿專家同質化的問題,不利于學術研究的良性互動[6]。當科研內容的質量無法得到保障,科技期刊的專業性和權威性便會弱化,其傳播能力自然就會受到限制而出現疲軟的情況。
2.4科技期刊從業者職業素養有待提升
目前我國科技期刊編輯的職業素養難以與建設一流科技期刊的發展目標相匹配,多局限于對來稿進行編輯加工,在組稿、遴選優質論文的工作上有所欠缺,文章內容過于陳舊或質量不高,讀者接收不到具有前瞻性的學科熱點、科技資訊或理論,便會降低對科技期刊的期望值,導致傳播力失去“施力”的受眾。另外,期刊編輯崗位的設置未精細化,導致編輯的精力過于分散,在統籌不同主題的論文時便會缺乏整體性策劃,無法多角度整合科技期刊的內容。而且在互聯網快速發展的當前,科技期刊也缺少具有互聯網思維的高素質專業人才,從而影響了科技期刊的媒體融合之路,傳播力的提升也因此受到限制。
2.5重影響因子而輕傳播力
科研人員通過影響因子來判定科技期刊的論文含金量,而論文傳播的廣度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動影響因子的提升,在科技期刊進行媒介融合以及向知識服務轉型的過程中,傳播力要得到充分重視才能夠更好地發揮影響因子的作用;但是,當前我國的學術成果評價體系過度崇拜期刊影響因子,傳播力的價值無法凸顯,影響因子低的科技期刊在發展中舉步維艱,導致學術資源分化。主要的原因是當前我國僅有影響因子評價體系,并沒有傳播力評價體系,而傳播力的提升能夠讓受眾注意到科技期刊的優質內容,進而提升其影響因子的數值,因此需要我國在學術成果評價體系中盡快完善傳播力的衡量標準與評價體系。
2.6缺乏高效的精準傳播
目前科技期刊在進行科學傳播時仍然缺乏精準傳播的思維,無法高效、準確把握受眾的偏好需求。一方面,科技期刊鮮少在公布選題、論文征集、稿件審查等出版前置環節進行精準宣傳,難以吸引受眾對后續論文出版的注意力;另一方面,盡管科技期刊在后續的傳播階段會在期刊網站、知網以及維普等傳播平臺進行廣泛投放,但并沒有從受眾的個性化需求入手進行精準推送,造成科技期刊傳播力后勁不足。此類問題的原因主要是科技期刊經營主體的傳播技術與理念更新不及時,沒有利用大數據思維把握受眾需求,精準傳播不到位便難以獲得受眾的精準反饋信息,而且也缺乏反饋的便捷渠道,跟不上受眾需求的變化腳步,造成傳播效率低下。
3提升科技期刊傳播能力的實踐思路
3.1創新優秀成果發表模式
聚合優質內容是提升科技期刊傳播力的重要手段,創新優秀成果的發表模式能夠高效獲取優質稿源,這需要期刊編輯主動出擊,關注社會效應大的國家重點科研項目,為擁有重點課題的研究者開設快速發表的“綠色通道”,對約稿或是優秀的稿件采取一系列的優惠政策,如減免版面費、縮短發表周期等,從而擴大文章的傳播范圍并增加引用次數。此外,科技期刊還可以加強網絡出版,實現優秀成果多維度共享,如開放獲取出版和知識共享、在線優先出版等模式,使論文的傳播更高效便捷。如今,國家針對當前科技學術期刊“多而不強”的問題已有了具體的創新發表模式計劃———OSID開放科學計劃。該計劃在2018年由國家新聞出版署出版融合發展(武漢)重點實驗室發起,通過開放論文中的內容與數據、引導作者與讀者交互問答、建立作者學術圈等多種舉措,讓優秀的論文在發表周期中得到更多的關注,從而全方位、多維度提升科技期刊的傳播能力,實現文獻外的科研學術延展。
3.2構建多渠道精準傳播體系
精準傳播能夠有效整合論文資源并提升科技期刊傳播的廣泛度和準確度。精準傳播需要落實到科技期刊編輯部的各個工作環節以及的全周期,從每一期的選題策劃、征文、審稿、出版等階段都配備相應的宣傳措施確保傳播的持續性。值得注意的是,論文的投放階段是精準傳播的關鍵,除在全網的學術數據平臺進行全面投放外,還可以充分利用人工智能、算法技術等手段實現精準傳播,如利用大數據驅動科技期刊的跨媒體協同處理、進行知識計算、抓取受眾搜索瀏覽的內容。充分了解受眾對科技成果的偏好程度,提供更具有針對性的知識服務。例如:開辟科研成果轉化的專欄吸引應用型讀者;增加讀者與期刊的互動性,讓期刊知道讀者需要什么;挖掘科技期刊潛在讀者群體并激發讀者的潛在需要,實現精準推送。從另一個角度來說,大數據技術還可以分析科技期刊歷年的高頻引用論文并從中抓取主題關鍵詞,向相應的作者或是科研團隊進行精準約稿,在提升期刊關注度的同時增強其傳播力。
3.3樹立品牌吸引優質稿源
樹立科技期刊品牌的效用在于打開其知名度,為吸引優質稿源打下基礎。首先,科技期刊可以通過調查本刊物的歷年高被引用頻次的文章,挖掘自身的論文特點以及在科研領域的定位,以此為基礎建設特色期刊品牌,從而向特定研究方向的作者及其科研團隊約稿,獲得可以提升傳播力的優質稿件。其次,科技期刊可以定期舉辦最佳論著的評選頒獎活動、作者讀者與審稿專家見面會、線上線下學術交流等,形成品牌活動,在鞏固讀者群體的同時又保證了優質稿源。此外,從國際化的角度來說,期刊在參加國際學術會議期間,可以借助會議平臺開展宣傳推介,制作期刊宣傳頁,提升期刊的知名度并推廣品牌特色。在期刊編委、審稿專家國際化的基礎上也要爭取稿源國際化,參考國外期刊到國內約稿的模式,實現國內期刊向國外作者或科研團隊約稿,開通國外征稿綠色通道,成功樹立科技期刊品牌,能夠從稿源的層面提升科技期刊的傳播力,進而培育我國的一流科技期刊。
3.4搭建期刊國際傳播平臺
國際化道路是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不可或缺的發展路徑,我國早期采用的國際化模式是利用我國的英文科技期刊與國外知名學術出版商合作,盡管這種“借船出?!钡膽鹇詫τ谔嵘覈萍计诳瘒H傳播力有一定成效,但出版主動權掌握在國外的出版商手中,難免會弱化我國科技期刊的品牌和主體地位;因此,我國可以利用英文科技期刊打造屬于自己的數字期刊國際傳播平臺,開辟“造船出?!钡膰H化發展路徑。所建設的國際傳播平臺應抓住當前的政策機遇進行轉型,在為作者提供研究成果發表服務的同時,轉向新的功能維度———向讀者提供知識服務,即從內容集成出版商的手中拿回科技傳播的主動權。在搭建平臺的過程中,應該由政府發揮主導作用,在政策出臺、資金投入、資源配置等方面予以支持,如中國知網便是20世紀90年代由我國政府大力培育的數字傳播平臺,如今已成為規模較大的主要數字出版市場主體。此外,政府要致力于維護我國科技文化主權和科技信息安全,增強國際話語權,樹立我國科技期刊品牌形象,為創建世界一流科技期刊提供支撐。
3.5編輯需利用社交媒體進行能力建設
科技期刊若是僅僅憑借單一的官方網站進行傳播難以形成規模優勢,編輯需要建立“互聯網+科技期刊”的思維。根據中國科協2015年的調查數據,納入調研范圍的1200種中國科技期刊中,僅有283種期刊開設了微信公眾號[7]。由此證明我國科技期刊需要進一步開拓社交媒體傳播平臺,編輯需要了解社交媒體的傳播特性,以科技期刊的網站作為信息的核心島嶼,將主要的科技信息輻射到微信公眾號、微博、微話題及官方應用程序等多種社交媒體,以此形成社交媒體讀者圈,利用群際之間的聯系對科技期刊的內容進行分享、轉發等[8-11]。從豐富編輯的職能角度來說,充分利用社交媒體還能夠提升其組稿的專業性,在社交媒體平臺上增強與作者的互動性以獲取更多優質稿源。此外,在對讀者社群進行運營維護時還能夠從中挖掘優質的潛在作者,進而從多方面擴大科技期刊的傳播范圍與影響力。
3.6以優化內容為導向開展科研活動
優化科技期刊的內容需要解決內容同質化問題、推動科技期刊科普化以及堅持內容為王的理念,從而有效集成推送優質內容,讓優質內容成為科技期刊擴大傳播廣度以及深度的基石[12-13]。在解決內容同質化問題時,科技期刊需要找準定位,既要結合專業優勢也要結合地域優勢進行論文篩選,還可突出作者群體、讀者群體的獨特性,在選題方面要適當跟蹤熱點并轉換研究視角,做到“人無我有,人有我優”,部分科技期刊還需要提高投稿的門檻以防止同質性的文章大量涌入。在推動期刊科普化方面,科技期刊應該多注重刊登應用型文章以加強普通受眾對科學知識的理解,通過擴大讀者群體來進一步提升科技期刊的傳播力,此舉既可以實現科技期刊的經濟效益又能夠發揮社會效益。在堅持內容為王方面,堅守科技期刊的原創性及創新性是永恒不變的話題,尤其是在當前科技期刊種類繁多、論文質量參差不齊的情況下,更加需要挖掘具有深度的論文選題,同時也要在國內外的熱點問題當中進行“冷思考”,注重研究視角、理論應用的獨特性。
篇12
朱慶林自2005年6月作為中國海洋大學海洋資源與權益綜合管理專業的第一個博士畢業留校任教至今,在海洋功能評價、海洋環境、資源評價及海域使用論證領域不懈努力,辛勤耕耘,傳承著“傳道、授業、解惑”的薪火,成績斐然。
八年來,他作為學校的骨干教師,先后主講了《海洋管理概論》、《海域使用管理》、《海洋環境保護》(自編教材)等本科課程及《海洋環境評價》(自編教材)、《海洋綜合管理》、《海洋環境管理》(自編教材)等研究生課程,承擔了研究生教育中心組織的“國家海洋標準計量中心專業培訓”授課任務,為中國海監九期上崗培訓講授課程《海洋環境管理》,并被中國海監總隊制作成錄像作為中國海監遠程教育網中國海監行政執法人員上崗資格培訓課程。教材《海洋環境保護》獲中國海洋大學2011年度教材建設基金資助項目,并于2011年11月由中國海洋大學出版社出版。他多次參加了大型學術會議,獲得了《海域使用論證資格證書》和《環境影響評價資質證書》,先后獨自或合作發表了《近海及海岸帶功能評價數學模型研究》、《基于海洋產業集聚的海洋科技人才集聚力綜合評價研究》等科研論文,以及《中國海監繼續教育模式創新與實踐》等教學論文。其教學、科研事跡先后被《中國科技成果》和《中國科技產業》報道。
篇13
The Lack and Countermeasures of Chinese Academic Journals’ Discourse Right
Liang Xiaojian
(School of Literature, Nankai University, Tianjin, 300071)
[Abstract] Compared with the international leading academic journals,Chinese academic journals have great distance in public trust,journal quality and communication ability.It is the basic reason for Chinese academic journals lack of discourse right. The basic method of enhance Chinese academic journals’ discourse right is improving quality. Chinese academic journals should improving peer reviewing system, improving public trust. Management department should improving publication system and evaluation system, selecting and cultivating world first - class academic journals.Management department should creating public welfare database of academic journals,enhancing internet communication ability.
[Key words] Peer reviewing Journal evaluation Database Public welfare
對學術研究來說,學術話語權與學術成果的評價和學術資源的分配密切相關。學術期刊作為學術成果平臺,是學術話語權發揮作用的重要場域之一。學術期刊通過對學術成果的評價、選擇和推薦,對學術研究發展的方向起到引導作用,包括對研究課題、研究方法、研究范式等的設定,這體現了學術期刊在學術研究中的話語權。話語權是學術研究發揮影響力的基礎,也是學術期刊的核心資源。在全球化的文化開放和學術交流頻繁的格局中,缺乏國際話語權是我國學術期刊的主要問題。這既與我國的經濟政治大國地位極不相稱,與我國豐富的學術期刊出版資源也不相稱。我國學術期刊總體可分為科技期刊和人文社科期刊兩大類群,兩者的編輯出版既有共性,也有個性。因人文社科領域期刊在期刊評價方面特殊性強,問題更為突出,本文論述從學術期刊總體著眼,但把論述重點放在人文社科期刊。
1 我國學術期刊缺乏國際話語權的原因
我國學術期刊缺乏國際話語權既有客觀方面的原因,也有主觀方面的原因??陀^方面的原因如國際學術期刊評價機構的壟斷和偏見,這是造成我國學術期刊缺乏國際話語權的直接原因。主觀方面的原因是我國學術期刊在功能發揮上與國際領先學術期刊相比有很大差距。學術期刊的公信力、期刊質量和功能等方面與國際名刊相比,尚有差距,這是我國學術期刊缺乏國際話語權的根本原因。
1.1 公信力有待增強
學術評價是學術期刊編輯出版活動的題中應有之義,也是學術期刊的神圣權利。學術期刊學術評價功能和地位的獲得,是在與學術研究和學術共同體的長期互動歷史中形成的。1665年,世界上第一份以“期刊”為名稱的出版物《學者期刊》,是以報道法國和國外出版的圖書目錄為宗旨的,并不承擔學術評價任務。法國《學者期刊》與英國皇家學會同年出版的會刊《哲學匯刊》(后改名為《皇家學會哲學匯刊》)一起,被認為世界學術期刊的鼻祖。19世紀,由于學術研究的繁榮,許多國家成立了由學者組成的專業學會,出版了一大批各個學科的學術期刊,以刊登學術論文和書評為主,在交流信息之外,學術期刊被賦予學術評價的功能。隨著學術研究的繁榮和社會分工的發展,現代學術研究已經發展成為體系復雜、規模龐大的社會建制,學術傳播與學術評價已經發展為學術研究社會建制帶動起來的相關服務業,學術期刊因其學術共同體公共空間屬性和與學術研究、學術共同體長期互動的實際表現,成為學術傳播的主渠道和各方面都能接受的學術成果評價者。
組織和代表學術共同體對學術成果進行公正評價,優選刊登高質量的學術成果是學術期刊公信力的來源,這種公信力一旦喪失,學術期刊就會失去學術共同體代言人地位,隨之失去話語權。衡量學術評價是否公正應包括評價制度和評價結果兩個方面,即從制度上看學術期刊是否建立了公正合理的評價機制,從結果上看學術期刊是否對學術成果進行了準確的評價。同行審稿制度是學術期刊行使學術評價權利的合法性依據,因此被西方學術期刊普遍采用。事實證明,同行審稿能夠將學術成果提交國內甚至國際學術共同體評價,使學術期刊達到本學科研究的較高水準[1]。同時,同行審稿還可以避免由編輯部審稿帶來的誤判或版面尋租,體現學術期刊學術共同體代言人地位的合法性。盡管審稿制度也存在成本高昂、時效性差、評價質量可控性較差等難題,但基本上利大于弊,因此成為西方學術期刊制度建設中的關鍵環節。
目前,我國學術期刊審稿制度的主流還是“三審制”?!叭龑徶啤笔且环N與我國出版管理體制結合的審稿制度。我國出版管理體制的核心主要是審批制、主管主辦制度和屬地管理制度,這套體制的基本目標,是通過出版主體準入機制和有效的事后追懲機制保障意識形態安全和文化安全,確保這一目標實現的基本手段就是事前“三審制”和事后審讀制度。“三審制”的弊端也很明顯,即僭越學術共同體行使學術評價功能,使學術期刊的學術評價被行政權力或商業利益綁架,失去公信力和合法性。一些學術期刊把學術評價作為期刊編輯部的權利,進而把版面作為權利尋租的工具,極大地損害了學術期刊的公信力。公信力不佳的學術期刊,學術共同體代言人的地位尚且難保,何談取得國際話語權。
1.2 現有主流期刊評價體系難以催生人文社科名刊
國際學術話語權由國際學術名刊掌握。國際學術名刊是按照國際標準和規范編輯出版,有世界影響,能提供獨創性和原創性,屬國際一流信息源,文摘率、引文率及利用率高,代表世界科學研究現有水平和發展方向的學術期刊[2]。美國科學信息研究所遴選世界上權威性強、影響力大的學術期刊編制國際權威檢索數據庫,其中SCI數據庫收錄期刊反映基礎科學研究狀況,SSCI數據庫收錄期刊反映社會科學領域研究狀況。據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中國科技論文統計與分析課題組統計分析,2012年,SCI收錄中國期刊135種,約占收錄期刊總數2.25%。2012年SCI收錄中國科技論文19.01萬篇,排名世界第2,占論文總數11.9%。SSCI收錄中國期刊1種,約占收錄期刊總數的0.02%(該數據庫共收錄期刊4648種)。2012年SSCI收錄中國論文8012篇,約占收錄論文總數的3.1%[3]。SSCI收錄的中國社會科學論文絕大多數發表在外國期刊上。這反映中國社會科學期刊在國際學術傳播中的話語權缺失。應該指出的是,SSCI數據庫基本不收錄中國期刊的直接原因是評價機構的偏見,也不能僅僅以是否入選SSCI數據庫判斷一本學術期刊的水平。這一事實主要反映我國學術期刊評價話語權的缺乏,也反映了在現有評價體系之下,我國學術名刊的匱乏。
現有社科學術期刊評價體系難以催生高質量人文社科學術名刊。目前各界普遍認同的社會科學學術期刊評價方法,是借用圖書館期刊采購部門使用的學術期刊遴選機制,即社會科學引文數據庫來源期刊遴選機制。該機制承認引文評價的合理性,并將期刊的被引量化統計數據作為評價學術期刊質量的唯一標準,這也是SSCI等的基本評價標準。某本學術期刊內容在規定時間段內被引次數越多,說明其學術水平越高;被引次數越少,說明其學術質量越低。期刊針對目標讀者的特定需求定向傳播內容的性質,決定了期刊編輯出版活動除了具有共性之外,還存在差別,類群分析是研究期刊的基本方法之一。學術期刊因其學術共同體代言人的性質不同于市場化大眾期刊,對學術期刊的評價也不能一刀切,只要承認學科的分化和綜合是科學發展的基本特征,只要承認學科發展階段的差異,就應該承認學術期刊編輯出版形式的學科差別。引文評價方式注意到了學科的分化,對不同學科的學術期刊實行分類評估,但引文評價方法主要適用于科技期刊。科技論文的引文來源與發表來源基本重合,使該方法具有一定的自足性。引文評價法沒有注意到,學術期刊只是人文學科論文引文的來源之一,而且不是最主要的來源。人文學科論文的引文,多數來自文史典籍或學術專著。學術期刊作為一種學術資源,只為人文學者提供部分資料。期刊數據庫引文量化評價方法,因缺少對數據庫之外學術資料來源的判斷,難以對人文學科學術期刊及其論文水平進行令人信服的準確評價。期刊數據庫引文評價帶來的錯誤導向是部分學科論文的引文來源趨于單一化,作者只依靠期刊數據庫材料快速生產論文的行為得到默許甚至鼓勵,這是產生學術泡沫的因素之一。
引文評價方法有造成優質學術期刊出版資源分散和誘發學術成果評價標準滑落的趨勢。學術論文的主要生產者是職業化的學術研究人員。他們的學術論文一般發表在高校、科研機構、學術團體主辦的學術刊物上,這些是最重要的學術期刊。一些學術資源不足的期刊為了提高引用率,頻繁向知名學者組稿,造成上知名學者從重要期刊到次要期刊的遷移和學術期刊出版資源的分散,難以集中優質資源出版知名期刊。長期以來,我國大量主要從事實際工作的論文作者和畢業后不從事學術研究工作的學生出于評定職稱、職務晉升或取得學位的需要,在期刊上發表研究文章。這造成我國出版界對學術期刊缺乏明確的界定。在我國的近萬種期刊中,除了部分市場化大眾期刊、教輔期刊、小眾期刊之外,超過一半的期刊刊登學術成果,大量工作指導類期刊、行業期刊成為學術的重要渠道。學術研究的泛化對學術生態和學術期刊出版生態都產生了影響。非學者身份的論文作者人數眾多,論文以實務研究為主,圍繞簡單主題的論文數以千萬計。跟風研究導致論文引用率像滾雪球一樣不斷增加,成為高被引論文和學術期刊追逐的對象。相反,一些發表在學報上的大塊文章因為研究主題的高深和表述的綜合性,不能方便引用者尋章摘句,成為低被引論文。這種反差有誘導學術成果評價標準滑落的趨勢。
1.3 信息服務意識和傳播能力有待增強
學術期刊有兩個基本功能,即信息服務和學術評價。信息服務能力是衡量學術期刊話語權的另一指標。國際學術名刊的最大特征是學術信息量大,可讀性強,具有很強的信息服務能力。期刊信息服務能力越強,就越受讀者的歡迎。我國的學術期刊在信息服務方面與國際學術名刊差距極大。中國人文社會科學學術刊物在某種程度上成了研究者個人琢磨如何能夠的參照工具,而不再成為研究者個人進行學術研究的實質性知識參照[4]。正因為它在滿足國內外讀者需求方面“不解渴”,所以才缺乏影響力,出現不了國際名刊。沒有為讀者服務的意識,期刊內容與讀者需要脫節、停留在自說自話層次,滿足不了國內外讀者的學術信息需求,何談掌握國際話語權?
我國高校、社科院主辦的學術期刊,內容絕大多數是綜合性的,印刷版的學術期刊出版傳播方式是對單篇論文進行統一打包銷售,適合科研院所、圖書館等機構訂閱提供閱覽服務,供多學科科研人員按需閱讀。限于科研領域,科研人員個人極少訂閱綜合性學報。在網絡傳播時代,學術傳播渠道增多、研究人員和社會公眾可以通過互聯網使用期刊數據庫中海量的論文資源。網絡數據庫能夠滿足讀者對學術論文的大數據搜索閱讀需求,在對搜索命令的響應中,綜合性學術期刊中的單篇論文與專業性期刊單篇論文具有相同的顯示概率。數據庫增強了綜合性學術期刊的傳播能力。目前,學術數據庫被商業機構壟斷,學術期刊從數據庫運營商得到的稿酬基本可以忽略不計,相當于免費提供網絡傳播,但讀者并沒有獲得免費的服務。學術期刊的數據庫傳播能力亟待增強。
2 學術期刊增強國際話語權的應對
增強學術期刊公信力、提高出版質量是我國學術期刊增強國際話語權的治本之道。完善學術期刊質量評價體系,建設學術名刊是我國學術期刊增強國際話語權的路徑選擇。建設學術期刊公益出版數據庫,增強互聯網傳播能力,是互聯網時代學術傳播的必然趨勢。
2.1 完善審稿制度,增強學術期刊公信力,提高作者服務水平
審稿是媒體體現編輯宗旨、落實編輯方針、保障內容質量和控制傳播效果的一種普遍編輯活動。如果不能對傳播的內容進行控制,那么充其量只是一個信息服務提供者,而不是一家媒體機構。在大眾傳播時代,大眾傳播媒體一般是專業化的媒介機構,依靠自身編輯記者隊伍或采用通訊社稿件進行有組織的內容生產、,審稿不僅是媒體編輯部體現編輯宗旨、保障內容質量的必要環節,而且是傳播機構組織管理的重要手段。大眾傳播媒體的編輯記者為媒體提供的信息產品屬于職務作品,其編輯部門對編輯記者的稿件有生殺予奪的權力。我國大部分學術期刊目前實行的“三審制”,是與大眾傳媒機構一致的審稿制度。這種審稿制度能簡化學術期刊編輯出版的組織管理,增強內容的可控性,確保編輯部意圖的實現,但忽視了學術期刊編輯出版活動的特殊性,使我國學術期刊的公信力受到質疑。
學術期刊是依附于學術研究和學術共同體的傳播媒介,與大眾傳播機構的內容生產方式有很大差異。學術期刊編輯部門一般沒有作者隊伍,而是從服務的學術共同體中優選作者和稿件,通過稿酬或約定方式獲得投稿者投稿論文的傳播權,進行出版傳播活動。學術共同體的信任是學術期刊編輯部門從事學術評價活動的合法性來源。學術期刊編輯部只有依托學術共同體進行學術評價活動,才具有公信力,才能提高學術期刊質量。其實現形式必然是同行評審制度。同行評審作用的發揮有賴于完善的制度建設,以保證學術期刊通過組織同行評審為學術共同體服務,真正起到對學術成果進行準確評價和服務作者功能。
同行評審功能的發揮,有賴于完善的制度建設。同行評審制度一般有兩種實現形式,即審稿專家和作者背靠背的“雙盲”匿名評審和審稿專家公開、作者匿名的評審?!半p盲”匿名評審的“利”在于評審專家在匿名狀態下(在編輯部是實名的)可以拋開干擾因素,使同行內部評審看起來更像是外部評審,顯得更為客觀公正;“弊”則是由于評審專家的不透明,損傷了同行評審的公信力。我國實行同行審稿的部分期刊,由于承擔著主管主辦單位官方學術刊物的功能,同行評審有時淪為小圈子的游戲,成為一種形式主義;一些評審專家出于在匿名狀態下評審的免責心理,不認真行使評審職責,使對同一學術成果的評價出現很大分歧,損害評審結果的公信力。相比之下,審稿專家公開、作者匿名的評審更具有公信力,也更具有建設性。這種制度設計也能夠增強評審專家的榮譽感和責任感,使他們的評審行為更具有建設性,也能破除同行評審的神秘感,促進學術共同體優良學風的形成。中國社會科學雜志社定期公布外審專家名單的做法值得提倡。這些外審專家形成中國社會科學雜志社的外審專家庫,使學術共同體能夠看到外審專家在學術共同體的廣泛代表性,能夠增強雜志學術評價的公信力。
同行評審制度不但是學術期刊對學術成果進行評價的合法方法,而且是學術期刊提高內容質量和服務學術共同體水平的基本方式之一。從理論上來說,學術期刊出版資源是無限的,可以在全國乃至全世界優選作者和作品,以保證其刊登高質量的學術成果。我國學術期刊提高出版質量的前提是為作者提供最好的出版服務。只有為作者提供了最好的出版服務,才能調動優質出版資源,吸引優秀作者投稿,為讀者提供高質量學術成果。
2.2 完善學術期刊出版和評價體系,遴選和培育國家學術名刊
社科學術期刊數量眾多、層次不一,辦刊宗旨有很大差異,辦刊主體多樣,還存在綜合性期刊和專業期刊同臺競爭的面貌,構成復雜的出版體系。使用引文量化數據對這些期刊進行一刀切的評價,不僅抹殺了上述復雜性,無法反映學術期刊體系的真實情況,也難以承擔遴選和培育國家學術名刊的功能。不解決我國學術期刊體系的現實問題,采用另立爐灶方式建設國家學術名刊,對提高學術期刊整體水平沒有太大意義。要使國家學術名刊具有堅實的基礎,應該改革我國學術期刊評價和學術期刊體制中的不適應之處,構建和完善開放、有序的學術期刊出版體系和與之對應的層次分明的評價體系。
學術期刊出版體系應該是開放的,這樣更塑造學術期刊的公信力。我國有數十萬社會科學工作者,主要分布在高等院校、社科院、黨校等教學科研機構,這些機構都辦有各類學術期刊。在教育部名刊工程社科學報的作者中,本校占比平均值為41.2%?!稄B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作者的本校占比達到77%?!稄V西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作者的本校占比為18.8%,為名刊工程學報中最低。整體而言,社科學報載文的學緣結構較為單一。社科院期刊因與高等院校保有適當距離,被認為在學術評價上能夠摒棄高等院校的門戶之見,對學術成果實現公正評價,成為高校社科學者發表高質量學術成果的平臺。一般認為,社科院系統期刊質量高于高校社科學報,《中國社會科學》是我國最權威的綜合性社科期刊,《歷史研究》等分別是史學等一級學科的權威期刊。中國社會科學院權威專業期刊70%的稿源來自高等院校[5],這與社科院系統研究隊伍人數較少、高等院校社科學報容量較少有直接關系,但根本原因是社科院期刊的開放度賦予其公信力和話語權。
學術期刊出版體系和評價體系應該是有序、分層次的,這樣才能發揮引導作用,有利于遴選和培育名刊。分層評價指的是從學術期刊刊登論文的研究層次不同這一實際出發,把定性評價與引文評價結合起來,實事求是地評價期刊的學術水平。在橫向上,不同學科的學術期刊應分類評價。對那些發表主要不以學術期刊為引文來源論文的期刊,應以學術共同體和學術期刊同行評閱的定性評價為主,參考轉載、評論、翻譯、文摘、引文等定量評價指標。對那些既主要以學術期刊為引文來源,又主要以學術期刊為主要發表平臺的學科的學術期刊,可以定性評價和定量評價并重。在縱向上,同一學科的學術期刊應進行分層評價。那些主要刊發職業學者論文的高校學報、社科院期刊、學會協會期刊,位于學術期刊金字塔的頂端。同行定性評價應主要以成果原創性和創新性為標準,考察其學術規范性和思想啟迪性。輔之以評論、轉載、翻譯、文摘、引文等定量指標進行評價。那些主要刊發職稱論文、學生論文的期刊,行業期刊,專業期刊構成學術期刊金字塔的基礎。定性評價應主要以知識性和規范性為標準??芍饕上嚓P職業領域的行業協會以及中國期刊協會行使質量評估職責。
學術期刊既是科研工作的龍尾,又是科研工作的龍頭。增強中國學術期刊國際話語權,培育學術名刊,不僅需要新聞出版管理部門出版體制改革的配合,更需要學術研究管理部門的支持指導。在對學術期刊進行分層評價的基礎上,科技部、教育部、等專項科研基金提供者可對高校、科研院所、學會等機構主辦的學術期刊予以重點扶持。根據現有學科需求以及科研機構協同創新的需要,擇優培育或新創重點學術期刊,在期刊評價、審稿制度建設、辦刊經費等方面予以支持和資助,推動國家社科名刊建設。
2.3 建設學術期刊公益出版數據庫,增強互聯網傳播能力
增強互聯網傳播能力是我國學術期刊爭取國際話語權的必然選擇。在滿足網絡時代讀者對大數據學術資源的需求過程中,目前世界學術數據庫商業出版模式已經非常成熟。學術期刊形成了借助數據庫的“小發行、大傳播”的 出版傳播模式。編輯部以較小的發行量滿足管理者、作者、科研院所、圖書館等單位的收藏需要,借助網絡數據庫出版滿足讀者在線搜索閱讀的需要。世界最大的愛思唯爾數據庫獨步全球,價格昂貴。我國中國知網、維普數據、萬方論文等學術期刊全文數據庫和讀秀電子書全文數據庫等占據中文學術資源數據庫出版的壟斷地位。這些商業數據庫出版機構,利用全世界或全國學者的學術成果生產數據庫產品,再作為最重要的學術資源之一,賣給學者所在研究機構,并且通過技術手段對學術資源的下載進行限制,僅允許購買者在特定的計算機上下載數據庫內容。這限制了學術資源的公平開發和利用。為了給讀者提供更好的信息服務,很多學術期刊自建渠道,在官方網站即時更新內容供公眾免費下載,通過微博、微信、云存儲等網絡應用宣傳推廣期刊內容,但目前學術期刊的自建網絡傳播渠道非常零散,信息量小,內容不全,無法形成規模效應,免費信息服務水平和傳播能力有待提高。
國家應加大對學術傳播領域的資助力度,僅僅為學術期刊和學術著作提供部分辦刊經費,使其能夠組織出版高質量的學術成果是不夠的,還要讓這些寶貴的學術資源最大限度地發揮作用。在網絡數據庫出版環境中,為了讓公共資助對學術期刊和學術著作出版的資助惠及學術界,進而服務社會,成本最低、效果也最好的辦法就是學術期刊和學術著作的數據庫公益出版。學術期刊數據庫公益出版,是指在網絡數據庫出版環境中,作者或出版機構將研究成果提交給公益性的學術資源數據庫,供國內外研究者和公眾免費下載和閱讀。無論從互聯網邏輯,還是從學術期刊“小發行、大傳播”理念和實踐來看,我國學術期刊免費傳播趨勢已經比較明朗,但在功能發揮、發展模式和運行機制上還遠未成熟。從功能上來看,目前學術期刊的自建網絡傳播渠道非常零散,信息量小,內容不全,其檢索功能與傳播力與商業學術期刊數據庫相比不成氣候。從發展模式看,我國的學術期刊免費傳播主體大多是零散的學術期刊出版者,近年開始有全國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辦公室資助的“國家哲學社會科學學術期刊數據庫”等上線運營,這是與商業學術數據庫以及開放存取數據庫不同的新模式,有待進一步檢驗和完善。目前的學術期刊公益數據庫遴選期刊的標準不明確、數據庫存量較小、版權問題被懸置、數據庫功能簡單,無法與商業學術期刊數據庫比肩。學術資源數據庫公益出版和傳播的來源遴選機制、質量控制機制、版權管理機制、績效評估機制等,都提出了新的研究課題。發展學術資源的數據庫公益性出版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總之,我國學術期刊缺乏國際話語權的根本原因是我國學術期刊在公信力、期刊質量和傳播能力等方面與國際領先期刊相比,尚有差距。提高出版質量是我國學術期刊增強國際話語權的治本之道。要完善審稿制度,增強學術期刊公信力;完善學術期刊出版和評價體系,建設學術名刊;建設學術期刊公益出版數據庫,增強互聯網傳播能力。
注 釋
[1]尹玉吉.中西方學術期刊審稿制度比較研究[J].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2012,42(4):201-216
[2]朱棟梁.我國學術期刊創辦國際學術名刊探討[J].湖南社會科學,2007 (1):203-205
[3] 中國科技論文統計與分析課題組. 2012 年中國科技論文統計與分析簡報[J]. 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14,25(1):27-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