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線客服

糧食危機論文實用13篇

引論:我們為您整理了13篇糧食危機論文范文,供您借鑒以豐富您的創作。它們是您寫作時的寶貴資源,期望它們能夠激發您的創作靈感,讓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糧食危機論文

篇1

本文作者:袁興云工作單位:重慶市云陽縣外郎鄉農業服務中心

人口科技文化水平低云陽縣經濟發展一直落后的根本原因與農民的文化水平有很大關系。根據調查,云陽縣人口中大學畢業(包括大專)3.21萬人,僅占2.4%,初中小學文化的人口占據主導地位,達83.4%,其余的基本上是文盲或者是半文盲。農民的文化素質低不僅會影響農作物的生長,還會影響農機化的推廣,對農產品的生產、加工不利,從而制約了云陽縣糧食的發展,也阻礙了該縣經濟的發展。自然災害頻繁,污染嚴重云陽縣地處三峽庫區腹心地帶,屬亞熱帶山地立體氣候,由于該縣的植被覆蓋率低,造成當地生態環境越來越差,自然災害的發生幾率逐漸增長,特別是隨著全球氣溫的升高,當地旱災發生的越來越頻繁,如2006年夏秋季節連續干旱85d,其中有24d溫度達到40℃,導致當地土壤龜裂,池塘干涸,糧食大幅度減產[3]。在農業上云陽縣每年施化肥24688t,噴農藥493t,用塑料薄膜1175t,加之畜禽大發展,估計每年排豬糞144萬t、牛糞90.46萬t、羊糞50.04萬t。由于農村缺勞力,大量糞便不能施入土中,造成一系列鏈式污染,使土壤硬結酸化,土壤重金屬銅、汞、鎘含量超標,據在彭溪河口采樣測定,當地水質為三類,硝酸鹽含量達30mg/L,加劇了面源污染,造成土地生產力下降,對糧食的產量和品質影響巨大。

穩定播種面積,提高耕地質量保障糧食安全是發展云陽縣農業的首要任務。因此,必須通過政治法律經濟的手段,嚴格控制耕地占用,嚴格執行《國土法》,依法整治非法占用耕地,拋廢閑置耕地行為,要建立基本農田保護制度,堅持耕地互補平衡,推行冬閑田種糧食和綠肥,作物秸稈過腹還田,增施有機肥料,以保持耕地總體上動態平衡,質量上逐步提高,確保糧食安全。加強農田水利基本建設,提高防洪抗旱能力要使農業旱澇保收,必須首先搞好水利基本建設,擴大旱地澆灌。但是目前存在2個亟待解決的問題:一是部分鄉鎮領導只注重工業園區和城鎮化進程建設,忽視水利工程建設的傾向;二是農村缺乏重勞動力挑塘修堰,笨重體力勞動無人干。為了解決這2個問題,筆者認為要建立縣、鄉領導責任追問制,大力宣傳農業是國民經濟基礎產業。要保證糧食安全,首先要搞好農田水利建設,如果農業滯后,將影響整個經濟社會的發展和社會穩定。

因此,國家要增加資金的投入,整治病塘病庫,力爭旱澇保收,確保糧食安全。推廣轉基因作物新品種良種良法是糧食增產的載體。解決云陽縣134萬人口的吃飯問題是發展農業的第一要務。以往該縣的糧食生產主要是靠施肥、噴藥等措施來保證糧食生產,但是農藥、肥料等農業投入品對環境破壞甚大,長期持續破壞會造成惡性循環,最終降低糧食產量。因此,該縣可以借鑒外國成功發展糧食生產的經驗,大量選育新的優良抗病品種和超級雜交稻,提高糧食產量的經濟效益[4]。目前就全國而言,我國農作物轉基因專利不足美國的1/10,因此望科研院校盡快培育優質高產新品種,普及推廣到農業實踐中去,確保糧食安全。推行專業合作,提高科學種田水平目前云陽縣農業在一家一戶小農經濟封閉式格局下運行,先進科學技術和機械化作業很難運用到生產實踐中去。為了解決目前農村缺勞動力問題,不誤農時,要大力推行專業合作組織,因地制宜,發展地方特色經濟,土地入股分紅,統一經營,盡量實行規?;⒓s化、機械化生產。縣鄉要建科技特派員制度,對農民進行實用增產技術的培訓,提高農民科學種田水平,使農業糧增產錢增收??刂乒I“三廢”直接排放,合理施用化肥農藥為了改善云陽縣脆弱的生態環境,首先種樹植草、封山育林、綠化荒山、含蓄水源、防治水土流失、增強農業抗旱防洪能力,對工業園區的企業應采取先進工業設備,控制工業“三廢”直接排放,做到誰污染誰治理;加強《環保法》宣傳力度,提高人們環保意識;廣泛推廣沼氣凈化池,實行節能減排。在農業上還要恢復豆科作物面積,多施有機質肥料,搞測土配方施肥,糾正目前大量單獨偏施氮素化肥的習慣,提倡生防,減輕化學物質對農業環境和地下水源的面源污染。擴大薯類作物種植面積,提高糧食總產紅苕、馬鈴薯是高產作物,是云陽縣山區農民的重要口糧和飼料糧。一般產量20t/hm2以上,產量比水稻、小麥高1~2倍,增產潛力大。為了保證云陽縣糧食總產持續增長,應擴大紅苕和脫毒馬鈴薯種植面積,以增加總產[5],特別要指出的是,薯類作物雖然是粗糧,但是屬糧食作物,營養好,能充饑解決饑餓,是保證糧食安全不可忽視的舉措[6-9]。

篇2

(二)行政事業單位內部審計人員素質不高

內審人員作為審計質量控制的主體,對行政事業單位內部審計質量控制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行政事業單位內部審計人員首先應當有足夠的專業知識,掌握必要的綜合分析能力,其次應當在進行審計時保持謹慎的態度,而我國目前行政事業單位內部審計人員的專業技能、職業操守等方面還不夠令人滿意;此外,從事內部審計質量控制人員的權責也沒有落實到位,使得內部審計質量控制的效率較低。主要表現在:行政事業單位內部審計人員知識掌握不全面?,F有內審人員雖然掌握較多的懂財務專業知識,但并不了解相關的現代管理知識,缺乏計算機審計技能。職業道德不夠。受一些因素的制約,內審人員在審計評價時不能保持客觀的態度而使審計結果往往不能體現審計的真實性。

(三)行政事業單位內部審計質量控制過程不規范

規范的內部審計過程是內部審計工作的決定性因素。目前行政事業單位內部審計在進行項目審計的過程中仍存在許多不合理的因素。具體來講,在審計準備的階段,有些單位在進行審計計劃時只是憑借自身經驗來主觀地判斷,而并沒有運用科學方法進行切實的風險評估,這樣,一些高風險項目和環節就被排除在審計計劃之外。在審計計劃確定之后的審計實施階段,又由于缺乏質量控制的標準,導致內審質量控制無章可循,難以進行統一的質量控制。

二、行政事業單位內部審計質量控制對策

(一)優化內審質量控制的組織保障機制

行政事業部門可以從內部和外部兩個方面來優化內審質量控制的組織保障。從行政事業單位內部來講,可以設立內審機構單位領導班子議事決策報告制度。單位領導班子議事決策是行政事業單位的最高決策層,將內部審計機構設立在最高決策層下可以在保證內部審計機構權威性的基礎上,與高層之間實現信息的及時傳遞,這樣可以使得其在內審過程中遇到的問題能夠讓上層重視。從外部來講,應當充分利用國家審計的指導、監管作用,在促進內部審計規范運行的同時,大力提高內部審計機構的主體地位,從而達到強化內部審計質量控制的目的。具體來講,首先應當完善有關內部審計規范體系,根據我國行政事業單位現有的基本情況來進行完善,以提高內部審計規范的可行性;其次,可以設立專門的內部審計質量檢查委員會,定期對內審機構進行質量檢查或者不定期抽查,并將檢查結果進行公布、總結,來推廣優秀的質量控制經驗并對內審質量控制好的單位進行獎勵,對不好的單位采取一定程度的懲罰。再次,實行行政事業單位內部審計年度備案制度,對行政事業單位內部審計故意遮掩、袒護不予披露或披露的問題不進行整改、不徹底整改的單位和個人,國家審計應該依據相關法律法規從嚴從重處理處罰。

(二)健全內部審計質量的人員控制機制

進行內部審計質量控制,在設置健全有效的組織機構的前提下,應當保證內部審計人員的專業性。首先,應實行內審執業資格制度,要保證錄用進行政事業單位內審機構的都是具備專業的審計知識與技能的人員,具有一定的從業經驗。其次,在聘用內部審計人員時注重職業道德的考察,這一點可以通過在錄用考試時增加職業道德考核來實現。最后,行政事業單位應強化內部審計人員的培訓;應當定期對相關人員進行專業知識培訓和職業道德培訓,讓內審人員及時吸納新知識。為確保培訓事項的順利完成,單位可規定內審人員每年要接受的強制性職業培訓的最低時數,來不斷提高內審人員執業水平和道德規范。此外,在進行人員控制時,應根據行政事業單位的實際情況來考慮,例如若單位規模較小,審計業務量也不大,可以設置專門的內部審計質量控制人員或直接由內部審計機構負責人擔任內部審計質量控制工作。這樣,有助于將內部審計質量控制的權責職責切實落實到每一個專業人員上。

篇3

在行政事業單位審計中,總有部分單位從自身小團體利益出發,采取多種手段弄虛作假,逃避審計監督,在安排審計項目和單位時,應注重抓重點抓要害問題。一是審查收支的真實性。如隱瞞截留應上繳財政的預算內、外資金,轉入其他賬戶進行收支核算;在所屬部門或科室設置賬簿核算收支,不納入單位財務統一核算;將收取的房產或固定資產變價收入存于賬外,形成“小金庫”等。二是審查各類名目的收費。如無收費許可證自立項目收費或超過規定標準收費;利用部門職權無償占用下屬單位資產,謀取不正當收益等。三是支出項目的合法性。如擠占挪用專項資金購置車輛等;虛假發票列支出,套取現金用于其他方面的開支等。四是票據管理的合規合法性。票據領用存手續是否健全,是否按規定使用票據,如不按要素填寫票據、填寫票據大頭小尾、不按票據使用范圍使用票據、使用自制票據收費等。五是固定資產購置、保管和使用制度的規范性。如單位賬面固定資產總值,與記載明細資產的實物數量及其價值的一致性;固定資產私下交易、長期滯留賬外或被借用;固定資產發生了增值、減值變化,會計未及時進行財務處理等。

三、提高審計質量要搞好延伸審計

一是向二三級單位延伸。這主要是針對行政事業單位違紀現象“上轉下”進行的,如將資金轉移到下屬單位,供上級機關亂支亂用,或將費用攤派給下屬單位;長期無償占用下屬資金等。同時通過延伸審計,還可以發現行業、系統內存在的普遍性、傾向性問題。二是向資金使用單位延伸。對有資金管理權和分配權單位的審計,一般應延伸到用款單位,以發現資金管理、分配、使用中有無截留、擠占挪用專項資金和其他違紀行為,及時提出改進措施和建議,促進資金的科學合理使用和充分發揮效益。三是向效益審計延伸。主要檢查單位計劃任務完成情況、事業發展情況、資金使用的經濟效益情況和社會效益情況,從中發現存在的問題,提出提高資金使用效益的措施、建議,從而發揮各項行政事業經費投入及使用效益,制止奢侈浪費,嚴格執行國家的財經制度,確保??顚S?。

篇4

碩士研究生培養質量的高低,最直觀的體現是學位論文質量的高低,可以說學位論文質量的高低是衡量和體現研究生培養質量的重要標志。它既可以使研究生將所學理論知識進一步融會貫通、理論體系得以完善,又可以指導實踐、科研。建立研究生學位論文質量評價機制,在研究生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論文選題的原則

(一)研究目的原則

根據研究生學位論文研究目的,可以分為描述性研究、解釋性研究和探索性研究三類?!懊枋鲂匝芯磕康氖窍到y地了解某一科學現象的狀況及發展過程,通過對其科學發展現狀的準確、全面描述,解答是什么的問題。解釋性研究則試圖對科學發展現象做出普遍因果解釋,以解答為什么的問題。探索性研究是對某一課題或某一現象進行初步了解,既可以作為一項獨立研究,又可以為進一步周密深入研究做準備?!盵1]

(二)興趣與知識構架原則

研究生選題應以所學學科專業來確定研究方向,并且根據自己的研究興趣和知識構架來選題。選題應該基本符合研究生自身的研究興趣,并與自己的知識結構、智能結構、研究經驗相適應。研究者要考量自己的知識積累、專業素養和數據資料的可獲得性,確認自己確實能夠通過努力解決有關問題。

(三)選題忌“大”原則

論文選題有大小,大到可以囊括一門學科,小到僅僅解決某個具體問題。一般來說,論文選題不宜過大。選題過大,容易使文章空話連篇、言之無物,不可能寫出高質量的學位論文。一般更傾向于“小題大做”,忌諱“大題小做”。往往小題目卻可以寫出大文章,而大題目容易空泛,文章沒有價值。

(四)價值性原則

選題的內容及范圍能使論文研究有助于解決一定學術問題或某一現實問題,學位論文的價值主要體現為學術價值和社會價值兩個方面。一是應用性選題必須注意時效性,一般不能選已經有些“落后”的選題,更不能選已經過時的選題。二是論文選題要著眼于理論和社會現實發展的需要,應根據學科發展趨勢選擇在學科領域中具有理論性、新穎性、前瞻性和戰略性的選題以及在理論和實踐上更加迫切、社會影響更大(表現在社會效益、經濟效益較大)的選題。必須強調的是,純粹技術性的、實用性的課題,不適于作為學位論文的選題。

(五)專業匹配原則

首先,選題要明確專業定位,一般應與自己所學專業相吻合,跨專業選題是特殊情況,需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其次,研究生與自己導師的研究方向一般都是一致的,導師在該方向領域的研究已經有了一定的積累和相應的成果,所以研究生學位論文的選題可以爭取導師在學術和經費上的支持。

二、論文開題及過程監控

論文選題是論文工作的關鍵,而開題報告則又是保證論文進度、質量的重要前提。開題報告撰寫及內容應在研究生查閱有關文獻、調研的基礎上撰寫,并交由自己的導師進行審訂。研究生所在院系以相關導師組為基礎,組織開題報告專家組,并邀請有關學科、專業的專家參加,一般不少于五人。根據學校有關規定確定報告時間,研究生進行報告及論證,由各位專家對開題報告提出批評和修改意見。

對碩士生學位論文進行前期監控,保證論文的進度,主要通過中期檢查實現。專家可依據研究生的匯報情況對研究生的論文進展情況進行檢查,對論文工作中存在較嚴重的問題,諸如進度問題、遇到困難等,應做出適當調整并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案,使研究生的學位論文工作能正常進行和按時完成。碩士生學位論文初稿完成后,就進入導師修訂和評審階段,導師評審結束之后再由其他機構及專家對已完成的學位論文進行評審。這是學位論文進入答辯之前保證論文質量最重要的兩個環節。

(一)導師評審與修訂

論文初稿完成后,首先應由導師進行修訂與評審。導師要對學生論文在框架、主題、論文的邏輯結構及語言表達等方面進行審核,如有問題,需要提出相關修訂意見,并交由學生進一步修改。

(二)其他專家評審

為了保證研究生學位論文質量,提高論文質量監控力度,應設置其他專家評審制度,即組織校外專家或其他非導師專家進行u審。其他專家或外審單位專家評審一般采用雙盲審制度,即評審人和被評審人雙向匿名的評審制度。論文雙盲審正是為提高學位論文監控力度而采取的舉措,通過盲審機制,學校和學科希望獲得同行專家客觀、公正的學位論文評價,提出建設性的修改意見,以保障研究生學位論文的質量。

三、論文答辯質量評價

(一)建立預答辯制度

預答辯就是在學位論文成型之后正式答辯之前,以導師組成員為主,組成預答辯組,評議申請參加正式答辯的學位論文是否合格的一種答辯制度。采取預答辯方式可以在正式答辯之前,對學位論文進行一次集體診斷,從論文的內容和形式上進行審查,對于有問題的學位論文應要求強制修改,直至合格方可進行正式答辯。

(二)明確答辯程序

研究生學位論文的答辯程序應嚴格、規范、嚴謹,并且要組建符合規定的答辯委員會。正常的答辯程序不僅要對研究生的答辯資格、研究生所寫的學位論文定稿是否符合要求進行審核,還應注重答辯過程的公平、公正、公開。

(三)建立答辯評分體系

為了使學位論文答辯的評分過程更加合理、科學,可以將學位論文答辯委員會表決票的評定結果改為打分制。分項目、分指標對論文寫作水平及答辯水平的各要素進行量化評價,并且重視優秀碩士研究生學位論文的評審工作,并依據有關規定加大獎勵力度。

四、加強研究生導師的指導作用

研究生導師對研究生培養和學位論文指導負有特別重大的責任,所以,必須充分發揮導師對學生論文的指導作用。從學位論文的選題、開題到撰寫的整個過程,導師都要全程認真參與指導并把關。指導教師需及時把控研究生學位論文的寫作過程及進度,確保學位論文選題、框架、內容、學術觀點的科學性、規范性和合理性,確保論文水平和實際應用價值。其操作要求是在論文工作的全過程中,研究生必須定期向導師報告進度,導師則應幫助答疑并幫助解決論文創作過程中所碰到的困難。對于基礎相對較差的研究生,導師應該給予特別指導和幫助。

五、建立事后抽檢制度

在學位論文評審方面要建立學校的事后抽檢制度。研究生處組織研究生教學督導組及其他相關專家,組成抽檢小組。在學位論文答辯之后,在全校各專業范圍內,抽取一定數量的學位論文進行再審查。如果發現不符合要求的論文,除追究相關教學單位組織責任和相關專家的評審責任外,主要處罰相關導師。比如,限制或取消相關導師下一年的招生權。依據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教育部《博士碩士學位論文抽檢辦法》,每年都會對研究生的學位論文進行抽檢,根據抽檢結果學校應出臺相應的處理辦法。這一抽檢制度已經正式運行,對研究生學位論文質量評價及監控將起到重要推動作用。

六、碩士研究生論文質量評價指標分析

(一)論文質量評價的一級指標

將影響研究生學位論文質量的因素大體分解為四個主要因素,即選題、論文水平、寫作能力和答辯能力。這四個因素可以構成論文質量評價的一級指標。

1.選題,權重可為10%。選題是研究生進行論文工作的開端,是影響研究生學位論文質量的一個關鍵環節。為了引起研究生對選題的重視,應該將論文選題作為一個單獨的指標來評價。

2.研究生的學位論文水平,權重可為60%。論文水平的影響因素可分為論文的理論基礎、數據處理及分析論證、論文的學術水平、應用前景及經濟和社會效益等。論文水平的高低,直接體現為是否有理論基礎和系統的專門知識、科學的數據處理方法、合乎邏輯的分析論證、良好的應用前景及經濟和社會效益。

3.作者的寫作能力,權重可為15%。首先要考查論文的整體構架是否合理,論文論證的邏輯結構是否清晰,是不是能夠做到主題明確、推理嚴密、論證有力。另外,文字表達、條理層次、圖表、論文的格式等因素都構成寫作能力高低的標準。

4.作者的答辯能力,權重可為15%。答辯能力可分為“概括與表述能力”和“理解與回答問題”的能力。概括與表達能力就是指作者能否在規定的答辯時間內,條理清晰、簡明扼要地闡述論文基本觀點和主要內容的能力。理解與回答問題的能力是指研究生準確理解和分析答辯委員所提出問題并能準確回答的能力。

(二)論文質量評價的二級指標

1.“論文選題”一級指標下可考慮劃分兩個二級指標:一是選題大小適當、新穎、針對性強;二是選題的理論與現實意義。

2.“論文水平”一級指標下可考慮劃分五個二級指標。(1)文獻綜述。論文能夠掌握國內外研究動態,綜述全面、歸納到位。(2)論文的理論基礎。論文能夠體現本學科及相關學科領域堅實寬廣的理論基礎與系統深入的專門知識。研究生能掌握科學的研究方法,具有獨立的研究能力。(3)論文的難度與工作量。表現為研究的復雜程度、研究的規模、內容的飽滿度等。(4)應用前景及經濟和社會效益。(5)突破與創新。研究者在研究內容、方法、視角等方面有一定的創新。

3.“寫作能力”一級指標下可考慮劃分兩個二級指標。(1)整體構架與邏輯結構。結構嚴謹、推理嚴密、論證有力等。(2)語言組織。語言流暢、表達準確、格式規范等。

4.“答辯能力”一級指標下可考慮劃分兩個二級指標。(1)概括與表述能力。(2)理解和回答題的能力。

碩士研究生學位論文質量評價體系是將學位論文從選題、設計、寫作、評審到答辯的各個環節的質量管理活動嚴密組織起來,形成一個有機評價整體。對學位論文質量的評價把關,就是做到了將研究生培養質量水平的“質檢”工作前移,解決了以往評價學位論文水平只是單純的“驗收”工作,重點強調了“監理”職責。

參考文獻:

[1]周毅.研究生學位論文選題及方法[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09(10):34-41.

[2]吳宏翔,顧云深.研究生學位論文質量保障體系建設的實踐與思考[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07(12):22-26.

篇5

工程碩士學位論文工作既是工程碩士培養的重要環節,也是一個完整的、系統的知識積累、整理、運用的過程。按照現代項目管理關于項目定義和典型特征的描述[1],工程碩士學位論文工作具有典型的項目特征。這是因為,工程碩士學位論文工作是為實現工程碩士培養目標,在一定時間、人員和資源限制條件下的一次性、獨特性的工作。因此,可以把工程碩士學位論文工作作為一個項目,運用現代項目管理理論和方法進行研究,以期能對改進工程碩士學位論文工作,進而對提高工程碩士學位論文質量提供有價值的研究成果。

一、學位論文生命周期階段劃分

根據項目生命周期理論,項目作為一種創造獨特產品與服務的一次性活動是有始有終的,項目從開始到終結的整個過程構成了一個項目的生命周期。[2]按照每個階段都有自己獨特的任務和交付的成果、以及同一個階段包含相近的工作或活動的原則,結合對工程碩士學位論文工作過程的分析,可以將工程碩士學位論文的生命周期分為計劃與啟動、選題與開題、研究與寫作、評閱與答辯、結束與收尾五個階段。圖1給出了工程碩士學位論文的生命周期各階段劃分及各階段任務與成果。

1.計劃與啟動階段。這一階段一般在工程碩士主要理論課學習結束的時候開始,主要任務是制定學位論文工作計劃和啟動學位論文工作。具體工作包括:①制定學位論文工作計劃,向學員和導師宣布論文工作工作計劃、安排與要求。②安排教師向學員介紹論文寫作的要求、論文寫作與研究的方法、時間安排等。③安排學員和教師進行雙向選擇,并確定導師選擇的結果。④對導師進行崗前培訓,明確導師責任;⑤明確學位論文評價體系、學位論文管理制度等。這一階段的可交付成果是論文工作計劃表、導師選擇結果表、學位論文評價文件、學位論文管理文件等。

2.選題與開題階段。完成計劃與啟動階段的各項工作之后,即可進入選題和開題階段。這一階段的主要工作就是學位論文的選題與開題。具體工作包括:①論文選題。學員和導師在互動、溝通的基礎上,先確定一個大致研究領域,結合后續資料收集和文獻綜述,最終確定論文選題。②收集資料。根據確定的研究領域,收集資料,通過文獻綜述進一步明確論文的選題,并為論文的研究尋找研究思路、研究方法,為撰寫開題報告打好基礎。③撰寫開題報告。在確定選題和收集資料的基礎上,撰寫開題報告;④進行開題評議。這一階段的可交付成果就是通過開題評議后的開題報告。

3.研究與寫作階段。工程碩士研究生的開題報告通過評議后,即可進入寫作階段。寫作階段也可以視為項目的執行階段。此階段的主要工作是:①學員按開題報告確定的內容、進度、質量等展開論文研究,指導教師指導學員按計劃完成學位論文工作。②完成中期檢查。通過中期檢查,使導師了解論文進展、存在的問題,及時進行指導。③導師審核論文,提出修改意見,學員根據導師意見修改論文、完成論文初稿。這一階段的可交付成果就是提交供檢測和評閱的學位論文。

4.評閱與答辯。此階段的主要工作包括:①。對申請參加答辯的論文進行學術不端行為檢測,對重復率超標的論文,不允許參加答辯。②論文評閱。評閱人對論文進行認真評閱并寫出評審意見,學科綜合審理評閱人的評價意見后做出是否同意參加答辯的決定。③論文答辯。學科組織論文答辯,就學位論文是否達到碩士學位論文水平、是否同意授予碩士學位進行表決。這一階段的可交付成果就是答辯通過后的論文及答辯決議。

5.收尾與結束。此階段是學位論文自答辯到學位論文全部工作結束階段。這一階段的工作包括學位的修改定稿、學位論文相關資料的整理與提交、學位論文工作的總結與獎懲等。這一階段的可交付成果就是各種歸檔資料。

二、各階段質量控制與保障的重點和措施

1.計劃與啟動階段質量控制與保障的重點是:①選派有豐富論文指導經驗的教師向學員系統介紹論文寫作的要求、論文寫作與研究方法、時間安排等,使學員在論文開始之初能了解學位論文的要求、寫作方法、質量、時間等具體要求,以便做到心中有數,避免少走歪路;②對指導教師尤其是新任指導教師崗前培訓,讓導師了解對工程碩士學位論文指導的要求,工程碩士學位論文評價體系和評價方法、學位論文管理制度等。③促進導師和學員間的雙向溝通和雙向選擇,使導師的研究方向能和學員的論文選題方向一致,促進師生優勢互補。

2.選題與開題階段質量控制與保障的重點是:①建立導師和學員的溝通、互動渠道,確保選題符合工程碩士學位論文選題的要求。②向學員開放實驗室和機房,為學員收集資料、撰寫論文提供保障。③建立論文選題預審制度,要求學員在開題評議一個月前把論文選題提交學科,由學科組織預審,以保證選題符合工程碩士選題要求,避免開題評議時因選題不符合要求而重新選題、開題。④把好開題評議關,對不符合要求的開題報告限期整改,整改達不到要求的,責令其重新開題。

3.研究與寫作階段質量控制與保障的重點是:①建立論文日常檢查制度。要求導師定時或不定時檢查學位論文進展情況及時予以指導。②強化論文的中期檢查制度。一般在開題和答辯中間進行中期檢查。通過中期檢查,使導師了解論文進展、存在的問題,及時進行指導。③導師把好論文審核關。學員自主撰寫完成學位論文之后,先將論文提交指導教師初審,學員根據導師意見修改論文、完成論文初稿。

4.評閱與答辯階段質量控制與保障的重點是:①把好關。要求對所有學員論文安排進行學術不端行為檢測,對重合率超過一定百分比的不允許參加本次答辯。②建立論文形式審核制度。組織專門人員對論文的形式進行審核,并將審核意見及時反饋給學員進行修改,以保證論文符合論文規范的要求。③把好論文盲評、評閱關。學校應選擇具有工程教育背景的、教育經驗豐富的學校或企業導師對申請答辯學員的論文進行盲評或評閱。有條件的學校應該對全部提交答辯的論文進行盲評。對盲評或評閱不通過的學員不允許參加論文答辯。④把好論文答辯關。嚴格按照工程碩士學位論文答辯的要求組織論文答辯。

5.收尾與結束階段質量控制與保障重點是:①完善論文及相關資料保管制度。②建立學位論文總結評價制度。值得指出的是,目前多數院校已建立了比較完善的學位論文及相關資料保管制度,但多數院校尚未建立論文總結評價制度。從項目管理的角度看,建立學位論文總結評價制度是完全必要的。通過學位論文總結和評價,總結本屆學位論文工作中的經驗、教訓,找出存在的問題,提出改進措施,有利于學位論文工作知識的積累和學位論文工作的持續改進。

通過以上各階段的保障制度和各階段工作的有效控制,不僅可以保證工程碩士學位論文的質量,也可以促進工程碩士學位論文工作的持續改進。

參考文獻:

[1]戚安邦,張聯營.項目管理概論[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8:1-4,39-41.

篇6

我國工程碩士專業學位教育從1984年試點工程類型研究生開始,已經從9個培養單位、10個工程領域、年招生1千多人,發展到2010年的241個培養單位、40個工程領域、年招生8萬多人、在校生21萬余人。在這種趨勢下,如何保證我國工程碩士的培養質量是至關重要的。學位論文是工程碩士培養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體現工程碩士綜合素質和培養質量的重要標志。通過對工程碩士學位論文質量評估的研究,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工程碩士培養質量的水平,這不僅有利于工程碩士培養質量的提高,而且也有利于工程碩士專業學位教育的長遠發展。

對于工程碩士學位論文質量的評估,國內外學者進行了相關的探索研究,其中張士峰探討了工程碩士培養過程中學位論文選題及論文指導中出現的問題,提出應建立一套完備的評價準則和責任體系來評價工程碩士論文合格與否。王慶金等構建了工程碩士教育質量評價指標體系,并對工程碩士教育質量進行了評價。黃秋萍對影響工程碩士論文質量的因數進行了分析,提出需明確工程碩士學位論文評審標準,完善評價體系。李庚建立了學位與研究生教育質量評估體系。肖立山研究指出端正態度,制定科學標準,精確評分,公正評比,以評促進,加強監督,確保長效是工程碩士研究生培養質量評估工作實踐的經驗,是工程碩士研究生培養質量評估工作必須注重的環節。令人遺憾的是,目前學者關于工程碩士學位論文質量評估方面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于理論探討與指標體系建立兩方面,而在對工程碩士學位論文質量評估的定量分析卻為罕見。鑒于學者對工程碩士學位論文質量的評估大多是定性評價的方式,專家評閱標準各不一致,導致論文評估時的主觀性很強,論文的質量優劣難辨,缺少一定的客觀性和可靠性。同時,評審專家在評閱論文時存在一定的模糊性。下文選擇層次分析法(AHP)與模糊綜合評價對工程碩士學位論文質量進行評估。

層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AHP),是一種解決多目標復雜問題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決策分析方法,該方法能夠有效地分析目標準則體系層次間的非序列關系,有效地綜合測度決策者的判斷和比較。模糊綜合評價是一種基于模糊數學的綜合評價方法,該綜合評價法根據模糊數學的隸屬度理論把定性評價轉化為定量評價,即用模糊數學對受到多種因素制約的事物或對象作出一個總體的評價,具有結果清晰、系統性強的特點,能較好地解決模糊的、難以量化的問題,適合各種非確定性問題的解決?;趯哟畏治龇ê湍:C合評價的工程碩士學位論文質量評估,能夠使評估更合理,更符合客觀實際,從而提高工程碩士學位論文評判結果的準確性。本文在全國工程碩士學位教育指導委員會論文評審參考標準的基礎上,通過運用層次分析法(AHP)確定工程碩士學位論文質量評估體系中各指標的權重,然后利用模糊綜合評價對工程碩士學位論文質量評估體系的各指標進行定量化分析,最后通過實例分析解決工程碩士學位論文質量評估的問題。

2 基于AHP與模糊綜合評價模型的構造

工程碩士學位論文質量評估模型的構建是基于AHP以及模糊綜合評價理論。先運用層次分析法確定評估體系中各指標的權重,再通過模糊綜合評價對該體系進行綜合評價,最后根據最大隸屬度原理得出最終結果,具體步驟如下:

步驟1:建立評價指標集

據全國工程碩士學位教育指導委員會論文評審參考標準,建立工程碩士學位論文質量評估體系。按照模糊綜合評價理論,在工程碩士學位論文質量評估體系的基礎上建立評價指標集:

步驟2:確定評估體系中各指標的權重

評估體系中各指標的權重可以通過AHP來確定。首先,構造判斷矩陣。利用1~9比例標度,對在同一準則的元素進行兩兩比較評分,在xi與xj之間比較賦值,其中xij代表i指標對j指標的重要性。其次,計算各指標的權重。通過比較賦值,可以得到若干個兩兩比較的判斷矩陣,專家將其轉化成一個綜合判斷矩陣,通過特征向量法來計算判斷矩陣的排序向量,從而可以得到各指標的權重。如果構建的判斷矩陣為A如下,求得矩陣的最大特征根λmax,并對這個特征向量進行歸一化。

最后,對判斷矩陣進行一致性檢驗。由于各人偏好以及知識水平的差異,難以確保評價者對多因素評判的思想邏輯的一致性,因此為了保證層次單排序的可信性,需在得到λmax后,對判斷矩陣進行一致性檢驗,即計算隨機一致性比率:

其中RI為平均隨機一致性指標。當CR

步驟3:確立一個評價等級集

根據實際情況及計算量大小,將指標評語分為若干個級別,建立評語等級:

步驟4:明確隸屬關系并建立模糊矩陣

通過采用德爾斐法對各評估指標所隸屬的評語等級進行考察,從第i個指標對第j個評語等級vj的隸屬度rij,由此得出第i個因素u1的單因素評判集ri=(ri1,rr2,…,rin),那么m個單因素的評判集就構造出一個總的評價矩陣R:

3 實例分析

本文通過AHP和模糊綜合評價對工程碩士學位論文(研究類論文)質量進行評估,具體步驟如下:

步驟1:建立評價指標集

在全國工程碩士學位教育指導委員會論文評審參考標準(研究類論文)的基礎上,本文從以下八個方面建立工程碩士學位論文質量評估體系,如下圖所示。評價指標集U用向量形式表示為:

步驟2:確定工程碩士學位論文質量評估體系中各指標的權重

本文中,作者邀請了多位工程碩士領域專家與教育專家給工程碩士學位論文質量評估體系中各指標的重要性進行兩兩比較評分。然后,利用加權算數平均綜合向量法確定工程碩士學位論文質量評估體系中各指標的權重,如表1所示。

步驟3:確立一個評價等級集

依實際情況及計算量大小,本模型將待評價的工程碩士學位論文質量評價等級分為5個級別,建立評語等級:

步驟4:明確隸屬關系并建立模糊矩陣

文中以某篇工程碩士學位論文為例,采用比值法確定單因素的隸屬度,即每一級所占的數目與該指標所有評價項目總數之比為該評價指標的隸屬度,詳細的評價情況如表2所示。由下可得到指標的隸屬度為:

因此,我們可以得出上述工程碩士學位論文質量屬于(優,良,中,較差,差)的模糊隸屬度為(0.1349,0.5044,0.3607,0,0),根據模糊綜合評價求解的最大隸屬原則,我們可以確定工程碩士論文質量評估的結論為良。

4 結 論

針對工程碩士學位論文質量評估的問題,本文提出AHP和模糊綜合評價的論文質量評估模型,該模型具有一定的科學性和可操作性。通過對工程碩士學位論文質量評估體系中各指標的量化,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杜絕評審專家在學位論文質量評估中的片面性。同時,本文充分考慮了評估系統的模糊性,運用模糊評價對論文質量進行評估,能夠真實的反映工程碩士學位論文的質量水平,使工程碩士學位論文質量評估更加科學客觀。該評估模型在實際運用中,可實現軟件化,即用計算機編程對數據進行統一處理,從而達到簡化操作,提高使用效率的目的,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此外,該評估模型在其余類型的論文質量評估中也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參考文獻

[1]張士峰.工程碩士培養存在的問題與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學報,2008,31(1):81-82.

[2]王慶金,王炬香,孔燕,等.基于灰色系統的工程碩士教育質量綜合模糊評價[J].青島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9,21(4):99-103.

篇7

    二、我國輸入型通貨膨脹的傳導路徑分析

    關于輸入型通貨膨脹的概念,學術界至今尚無定論。一般是指:在開放經濟中,國際市場價格上漲和國際資本流入規模過大,導致進口商品成本上升和國內貨幣供給被迫增加,進而引發國內市場價格普遍、持續上漲的經濟現象。本文主要分析由于國際大宗初級產品價格上漲導致我國出現的輸入型通貨膨脹。

    一般而言,國際市場初級產品價格上漲,首先推動我國原材料、材料、動力購進價格指數的上漲,然后引起工業品出廠價格指數即工的上漲國際貿易論文,最后再傳導至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從而引起物價的全面上漲。2007年初級品進口中,非食用原料和燃料等生產原料比重占91.67%,這些產品進口價格變化必然改變國內廠商的生產要素價格和生產成本,表現為國內工業品出廠價格的變化,并最終間接影響居民消費價格水平。

    以石油為例,由于石油是基礎能源產品,是工業交通的血液,被譽為“黑色黃金”。隨著國際原油價格的上漲,導致國內成品油價格的上漲,又引起國內交通運輸、用油工業品以及居民燃氣價格的上漲;有機化工產品價格的上漲則與國際原油價格同步,隨著有機化工產品價格的上漲,其下游的塑料、橡膠和化纖等工業中間品的價格也進一步上升,并由此一步一步向下傳導,最終引起整個社會價格總水平的上升論文開題報告范例。

    三、國際大宗初級產品價格上漲的原因分析

    世界上石油、糧食、鐵礦石等大宗初級產品除了受自然條件、資源稟賦等因素限制外,由于其以美元計價,在世界流動性過剩、美元貶值以及受次貸危機影響金融資產接連發生危機的背景下,世界大宗商品被賦予了金融投機以及資產儲備功能,從而導致這些商品價格出現大幅度上漲的態勢。

    美國次貸危機發生后,放任美元貶值,通過貿易逆差向全球輸出大量美元,成為全球貨幣的“供鈔機”,造成世界范圍內貨幣供應過多、流動性過剩,國際市場石油、原材料、糧食等大宗商品價格持續上漲,形成全球性通貨膨脹。衡量美元強弱的指標美元指數在此期間發生了巨大波動,美元指數的上升說明美元升值,以美元計價的商品價格下跌,反之則貶值,商品價格上漲。美元指數由2006年9月1日的85.67一直下跌至2008年3月7日創73.11歷史低位,在此期間,國際大宗初級產品價格急劇上漲[3]。

篇8

從中國的傳統習慣來看,食用油是我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產品。自2007年開始,國際國內的植物油價格持續走高。近日,許多新聞報道都指向糧油即將漲價,像“福臨門”、“魯花”等大豆油漲價8到12元一桶不等,導致很多市民恐慌搶購。更有甚者一個六旬老太太連續前往超市購買了8桶食用油。有消息稱,造成這輪食用油價格上漲的原因是國際上大豆供應緊張。到底我們國家的糧油價格是受誰控制呢,不禁有很多人提出了這樣的問題。是自己國家產量不足,還是糧食儲備不足抑或是有其他原因?早在一千多年前,好多人還不知道什么是大豆的時候,大豆就成了中國人生活中離不開的一部分。然而在全球化不斷加強的今天中國的大豆產業卻面臨著一場危機!2008年11月,海關總署更發出預警,指出外資企業在我國糧食領域的控制力正在加強,尤其跨國投資企業豐益國際,斥資30億美元進駐東北,企圖壟斷國內非轉基因大豆的市場。為什么我們沒有擋住國際資本巨鱷對大豆市場的蠶食?食用油高價背后是一場怎樣的市場博弈?

據資料記載,大豆是中國古代重要的糧食和油料作物。中國是大豆的原產地,也是最早馴化和種植大豆的國家,栽培歷史至少已有4000年?!对娊洝分袑@一產業也有很多描述,如“黍稷重,禾麻菽麥”, 大致的意思是說栽種的作物有“小米、高粱、水稻、麻、大豆和小麥,它們成熟上有先后?!边€有我國西周時期的樂府詩和民歌,也說明大豆已是重要的糧食作物。據資料介紹,1995年以前,中國一直是大豆凈出口國;2000年中國大豆年進口量首次突破1000萬噸,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大豆進口國,此后幾年,中國的大豆進口額連續攀升;2005年中國進口,大豆進口量連年攀升,是因為國內大豆出現短缺嗎?實際上以黑龍江為主產區的地方農戶家里就堆積了大量豆子,陳豆賣不完,新豆賣不起價,面臨巨大虧損。而國外的進口大豆有巨額的財政補貼,因此也加大了競爭的不公平。

其實很多學者在中國最初加入WTO的時候就提出過我國的大豆產業將會面臨巨大挑戰。原因之一:國外大豆以低價進入我國市場,導致我國自己的大豆市場萎縮,最后完全依賴進口,到時國外市場再宣布大豆儲備不足、全面漲價,我們自己的市場也就將完全處在一個被動狀態。前不久到黑龍江省訪問的美國大豆協會、美國大豆基金會、美國農業部和美國駐中國大使館的農業官員聯合考察團竟然提出了讓黑龍江省放棄榨油、集中力量發展食品用大豆這一極其荒謬的建議。原因之二:大豆產業是一個產業鏈很長的產業,涉及到生產、油脂加工、食品加工、養殖業、醫藥、化纖等多個行業。國有1億人口依賴大豆生產,涉及6000萬農民和近百萬大豆加工企業職工就業。放棄大豆榨油業等于放棄了巨大的經濟利益和眾多的就業機會,也放棄了中國的糧食安全。所以近幾年國內學者都反復呼吁大豆危機的嚴重危害性,以喚起政府的高度關注。同時,各級政府也引起了高度關注。國家發改委也已經組織相關部門對大豆產業展開了多方調研,后來由中糧集團牽頭,土畜進出口商會協辦,建立聯合采購機制,一場由眾多政府部門參與的拯救大豆行動正在展開,可是效果具體如何還有待于進一步考證。

據了解,美國大豆到港成本約在3100-3200元/噸,而目前國產大豆市場價格一直維持在3700元/噸左右。受進口美國大豆低廉價格的影響,我國大豆正面臨滅源滅種的危險。國內大豆主要產區周邊加工國產大豆的企業,開始拒絕到國內大豆主產區收購,甚至轉向購買進口大豆進行生產。而且大豆油價格則一路上漲,大豆油的定價權正日益被跨國糧商所控制。目前,我們老百姓熟知的金龍魚、福臨門、魯花等品牌都是外資的,可以說中國市場的食用油85%已被外資控股。這些外資主要是由出名的百年歷史的四大糧商控股或參股的,這四家公司的英文名字在國際上叫做ABCD。第一家ADM(Archer Daniels Midland),所以叫做A;第二家邦吉(Bunge)是B開頭的,叫做B;第三家嘉吉(Cargill),C開頭的,以叫C;第四家,路易達孚(Louis Dreyfus)。在2004年我國大豆危機出現的時候,面臨國內無法出售的大豆,這些外資以低價吸納了面臨破產或停產的國內小企業,擴大了自己的在華規模,經過幾年的發展后已經建立了規模大而且完善的相關產業鏈條。倘若我們的政府再不作出強有力的調整政策,不需要幾年,我們中國人民的糧食將由國外企業完全控制。

當然除了要謹慎我國的大豆產業被國外企業所控制以外,我們自己也要提高大豆的質量,我國目前的大豆存在國產大豆比較成本優勢喪失、產銷區不協調、中美貿易摩擦處理不當等。而國內現貨企業風險防范意識淡薄、對大豆價格長期趨勢判斷失誤則是導致這次行業損失慘重的重要原因之一。我國大豆與國外轉基因大豆相比產生成本高、出油率僅為17%―18%,而進口大豆出油率在22%左右,自然無法競爭低價優質的進口大豆。而與種植玉米等作物相比收益偏低也是產量少的原因。而普遍耕種的農民也不懂這些道理,更加無法改變這些現狀,當國外大豆在國內勢不可擋的時候,他們除了吃驚無奈最后就只有被迫放棄。所以我們中國政府應該給大豆產業像小麥、玉米、水稻相當的優惠政策和足夠的重視以及支持。在我國,小麥、水稻等主要農作物已經更新了幾十次,而大豆產業發展不僅沿用老的做法甚至還受到小麥等主要作物的再次沖擊。只有將中國傳統農業注入現代化科技的內涵,提高其競爭力,才能拯救中國的大豆,而要作到這一點,政府、科技工作者和農民都要想辦法,政府擁有豐富的政策、技術、資金資源,在拯救大豆過程中負有最主要的責任。我國大豆產區農業種植結構不合理,導致水稻種植面積過大,大豆種植面積過小。大豆的產量低、效益差,許多農民把旱田都改成水田,擴大水稻的種植面積,導致現在的水稻產量過剩,價格下跌,大量的水稻壓在農民手中難以售出。反之,大豆的價格上揚而貨源不足,究其原因是大豆的耕種面積減少,市場供給不足。為此建議政府為種植大豆的農戶按照種植面積和產量等指標提供優良品種的財政補貼,鼓勵他們擴大大豆種植面積,增加大豆的產量,以緩解市場上供不應求的緊張局面。

我國雖然是農業大國,但在全球而言,我們政府對農產品的補貼要遠遠少于歐美以及日韓這些發達國家;中國還是全球最大的農產品消費市場,但我們的市場門檻也遠遠低于歐美和日韓。我們經常能看到歐美或者日本對中國的某一項農產品提出貿易壁壘,我們也看到韓國民眾為了抵制來自美國的牛肉,釀成了巨大的社會動蕩。如何更好地保護我們的農業,我們做到其實還很不夠。政府還應該對以美國為主的進口大豆國家實施反傾銷、反補貼調查,并對美國進口大豆征收高額的反傾銷、反補貼關稅。這樣,既可以反制美國對華貿易特保條款的濫用,也為國內大豆生產的盡快恢復提供政策保護??鐕Y本正在威脅中國的糧食安全,媒體有了許多報道,有關部門也出臺了一些措施,但是我們看到剛剛過去的一年,跨國資本對中國糧油市場的控制不僅沒有減少,反而不斷加強。我們需要反思,靠什么才能真正抵御住外資糧商的堅船利炮?肯定不能只靠呼吁,而需要相關部門能夠真正推出切實可行的解決方案,來保護中國的糧食安全。

參考文獻

[1][英] 拉吉•帕特爾著.郭國璽,程劍峰譯.糧食戰爭:市場、權力和世界食物體系的隱形戰爭[M].北京:東方出版社,2008.

[2]郎閑平.金融超限戰[M].北京:東方出版社,2009.

[3][美]斯蒂芬•李柏,格倫•斯特拉西著,劉偉譯.即將來臨的經濟崩潰[M].北京:東方出版社,2007.

[4]周應恒,鄒林剛.我國大豆產業發展戰略的另一種選擇――基于產品差別化的審視[J].農業經濟問題,2005,(09).

[5]章勝勇,李崇光.中國大豆的比較優勢及中美大豆成本效益的經濟學分析[J].中國農村觀察,2005,(01).

[6]孫大光.加入WTO后的中國農業貿易政策研究[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博士學位論文,2001.

[7]柳放.增強黑龍江大豆種植者競爭力的問題研究[D].哈爾濱理工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7.

[8]黃娟.農業、汽車業和紡織業取消出口補貼后獲得補償的可行性分析[J].企業經濟,2005,(09).

[9]楊敏麗.中國農業機械化與提高農業國際競爭力研究[D].中國農業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3.

篇9

引言 我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資源貧乏、人口眾多的國情決定了農業發展的重要性。入世以來,我國農業生產力水平不斷提高,農業產業結構調整不斷優化,農業生產的高效、農業生產者素質的提高等優勢使我國在農業方面走在了世界的前列。為避免入世后世界經濟發展對中國農業造成不利影響,要求我國必須走中國特色的農業發展道路,發展可持續農業,促進農業的整體進步。

1 中國農業發展及農產品貿易現狀

1.1農業發展現狀

經過三十幾年的改革與發展, 中國農業發生了深刻變化, 綜合生產能力顯著提高, 主要農產品市場供求穩定。農產品總量成倍的增加,從1979年全國糧食總產量3321億公斤到2009年全國糧食總產量10616億斤農產品貿易現狀,我國糧食總產量居世界第一位,其中糧、棉、油、肉、水產品、水果等已躍居世界首位, 肉、蛋、水產品已超過或接近世界平均水平,人均糧食占有量已達到世界平均水平。中國農業產業在不斷的發展壯大(見圖1)。

圖1 2002-2009年中國糧食總產量及增長速度

但是農業的發展并不是一帆風順的,由于人口、資源等原因,我國的農業還存在很多困難和問題:(1)農民人均收入水平較低中國。中國農民一年收人均在6000-7000元,在種植上除去種子、化肥、灌溉等方面,在養殖上,除去幼苗、飼料以及家禽的醫藥費等,農民一年凈收入也能有4000-5000元。而諸如美國等發達國家農民一年人均收入為12000美元左右,因此中國雖然農民占全國總數的70%,但人均收入水平卻遠遠落后于發達國家水平;(2)資源快速減少,生態環境惡化。農業資源方面,由于水資源的過渡開采和被污染,導致農業用水嚴重失調,由于城市外圍建設以及土地的不合理利用導致人口與土地資源的矛盾十分突出。生態環境方面,全國約有1/3的耕地受到水土流失的危害,草原退化面積達0.87億公頃農產品貿易現狀,并仍以每年133萬多公頃的退化速率在及擴展;森林覆蓋率僅為20.36%左右,人均林地面積不足0.12公頃,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2.6%;(3)政策對農業傾斜的扶持不夠,國家在農業上的投入相對不足;(4)生產方式不適宜生產力的提高。目前的小農生產方式,已經阻礙了農業機械化和農業科技的推廣應用和發展,也阻礙了農業生產力提高以后對社會化分工的要求,難以走上規模化、產業化的發展道路;(5)隨著農村外出務農人數的增多,農村勞動力大部分轉移到城市中對農業經濟運行帶來一定的負面影響。

1.2農產品貿易現狀

加入世貿組織為中國農產品貿易的發展帶來了難得的機遇,開辟了更加廣闊的空間。8年來,廣大農產品加工出口企業不失時機地抓住了“入世”帶來的機遇,積極應對“入世”帶來的挑戰,農產品出口與入世前相比發生了“質”的改變,保持了持續增長的可喜局面,出口的增長在帶動農村就業、增加農民收入、優化農業產業結構方面也發揮了重要作用。農產品進口更是呈現高速增長的局面?,F階段農產品貿易呈現以下主要特點是:(1)農產品出口結構不合理,即飼料、糧食、棉花,絲類等初級產品多,而高檔次、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的加工制成品較少;傳統產品多農產品貿易現狀,創新產品少;(2)農產品出口市場結構不合理,我國農產品大部分主要向美國、歐盟、日本等發達國家出口,而南美、拉美、非洲等發展國家及欠發展國家地區出口量較少,但從貿易保護上來看美國等發達國家卻更容易采取貿易保護主義。2001年12月11日中國成為WTO的第143個正式成員。中國自加入世貿組織以來每年的農產品貿易總額逐年增加,但2009年由于受全球經濟危機影響,我國的農產品貿易總額較2008年有所下降(見下表1)。

表1 2002-2009年中國農產品貿易總額(億美元)

 

年份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農產品貿易總額

306

403.6

514.2

562.9

634.8

篇10

當然除了要謹慎我國的大豆產業被國外企業所控制以外,我們自己也要提高大豆的質量,我國目前的大豆存在國產大豆比較成本優勢喪失、產銷區不協調、中美貿易摩擦處理不當等。而國內現貨企業風險防范意識淡薄、對大豆價格長期趨勢判斷失誤則是導致這次行業損失慘重的重要原因之一。我國大豆與國外轉基因大豆相比產生成本高、出油率僅為17%—18%,而進口大豆出油率在22%左右,自然無法競爭低價優質的進口大豆。而與種植玉米等作物相比收益偏低也是產量少的原因。而普遍耕種的農民也不懂這些道理,更加無法改變這些現狀,當國外大豆在國內勢不可擋的時候,他們除了吃驚無奈最后就只有被迫放棄。所以我們中國政府應該給大豆產業像小麥、玉米、水稻相當的優惠政策和足夠的重視以及支持。在我國,小麥、水稻等主要農作物已經更新了幾十次,而大豆產業發展不僅沿用老的做法甚至還受到小麥等主要作物的再次沖擊。只有將中國傳統農業注入現代化科技的內涵,提高其競爭力,才能拯救中國的大豆,而要作到這一點,政府、科技工作者和農民都要想辦法,政府擁有豐富的政策、技術、資金資源,在拯救大豆過程中負有最主要的責任。我國大豆產區農業種植結構不合理,導致水稻種植面積過大,大豆種植面積過小。大豆的產量低、效益差,許多農民把旱田都改成水田,擴大水稻的種植面積,導致現在的水稻產量過剩,價格下跌,大量的水稻壓在農民手中難以售出。反之,大豆的價格上揚而貨源不足,究其原因是大豆的耕種面積減少,市場供給不足。為此建議政府為種植大豆的農戶按照種植面積和產量等指標提供優良品種的財政補貼,鼓勵他們擴大大豆種植面積,增加大豆的產量,以緩解市場上供不應求的緊張局面。

我國雖然是農業大國,但在全球而言,我們政府對農產品的補貼要遠遠少于歐美以及日韓這些發達國家;中國還是全球最大的農產品消費市場,但我們的市場門檻也遠遠低于歐美和日韓。我們經常能看到歐美或者日本對中國的某一項農產品提出貿易壁壘,我們也看到韓國民眾為了抵制來自美國的牛肉,釀成了巨大的社會動蕩。如何更好地保護我們的農業,我們做到其實還很不夠。政府還應該對以美國為主的進口大豆國家實施反傾銷、反補貼調查,并對美國進口大豆征收高額的反傾銷、反補貼關稅。這樣,既可以反制美國對華貿易特保條款的濫用,也為國內大豆生產的盡快恢復提供政策保護。跨國資本正在威脅中國的糧食安全,媒體有了許多報道,有關部門也出臺了一些措施,但是我們看到剛剛過去的一年,跨國資本對中國糧油市場的控制不僅沒有減少,反而不斷加強。我們需要反思,靠什么才能真正抵御住外資糧商的堅船利炮?肯定不能只靠呼吁,而需要相關部門能夠真正推出切實可行的解決方案,來保護中國的糧食安全。

參考文獻

[1][英]拉吉•帕特爾著.郭國璽,程劍峰譯.糧食戰爭:市場、權力和世界食物體系的隱形戰爭[M].北京:東方出版社,2008.

[2]郎閑平.金融超限戰[M].北京:東方出版社,2009.

[3][美]斯蒂芬•李柏,格倫•斯特拉西著,劉偉譯.即將來臨的經濟崩潰[M].北京:東方出版社,2007.

[4]周應恒,鄒林剛.我國大豆產業發展戰略的另一種選擇——基于產品差別化的審視[J].農業經濟問題,2005,(09).

[5]章勝勇,李崇光.中國大豆的比較優勢及中美大豆成本效益的經濟學分析[J].中國農村觀察,2005,(01).

[6]孫大光.加入WTO后的中國農業貿易政策研究[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博士學位論文,2001.

[7]柳放.增強黑龍江大豆種植者競爭力的問題研究[D].哈爾濱理工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7.

[8]黃娟.農業、汽車業和紡織業取消出口補貼后獲得補償的可行性分析[J].企業經濟,2005,(09).

[9]楊敏麗.中國農業機械化與提高農業國際競爭力研究[D].中國農業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3.

篇11

[中圖分類號]F323.213;S2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0194(2015)22-0-01

墾區城鎮化和通常的鄉村地域特征是不同的,我們要逐漸掌握墾區城鎮化的基本規律,是非常有理論研究價值的。墾區以水土為基本發展資源,實施專業化的農業生產,因此墾區經濟發展有別于城市的經濟發展,墾區的主要功能是進行持續的糧食生產,維護國家的糧食生產安全。墾區經濟發展水平的不斷提高,使墾區與城鎮化成為了經濟發展的必然結果,更是我國農墾區目前發展的根本。針對我國墾區城鎮化發展的特殊性,根據墾區城鎮化與區域差異性,從墾區城鎮化的推動力角度,研究墾區城鎮化的基本規律,從理論角度歸納墾區城鎮化發展方式,為研究我國城鎮化的發展規律打下基礎。

1 紅興隆管理局城鎮化發展過程中的問題

1.1 土地營養流失嚴重

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紅興隆管理局已經為國家的糧食安全提供了204.2億千克商品糧。在維護國家糧食生產同時,也出現了一些問題。在80年代,在雙層經營模式體制改革后,大幅增加了糧食生產的積極性,但是土地屬于國有資產,只追求效益不注重土地保護的生產方式十分突出,導致土地營養流失嚴重,給紅興隆管理局的可持續發展帶來嚴重危機。

1.2 地理位置分散影響引資

和我國別的地域的鄉村城鎮化發展來比較,紅興隆管理局在城鎮化發展的過程中也有對自身有益的條件,同時更有阻礙自身城鎮化發展的不足,依據地理位置來分析,紅興隆管理局的小城鎮較為分散,同大城市以及經濟發達地區距離較遠,吸引外資條件不足。其它一些實施城鎮化發展的地區和大城市或國家經濟發展的先行區距離較近,憑借承包這些地區的產業轉移、吸引外資等方法,城鎮化發展速度較快,發展水平較高,使這些地區的經濟產業結構快速向城鎮化方向發展。

1.3 產業鏈處于建設階段

近幾年以來國際市場發生了金融危機,紅興隆管理局以糧食銷售為主的經濟發展方式,受到了糧食市場單價降低的較大影響,管理局和職工的經濟都蒙受較大的損失,使得一些職工不在從事糧食生產。紅興隆管理局求則思變把農業進行產業化發展,順利的度過了糧食市場所帶來的困難。2011年,紅興隆管理局依托市場需求,根據農業產業發展特點,將農業產業發展成了具有一定規模的產業鏈發展方式,建設并投產了“農業產業鏈綜合示范區”,在紅興隆管理局的管理下,發展了和農業生產、農產品銷售相關的八條農業產業鏈。

2 城鎮化發展過程中問題的解決對策

2.1 解決土地營養化問題

紅興隆管理局提出了強化黑土地水土流失防止治理辦法:第一加強科學農業生產。努力推動秸稈還田,多使用農家肥,培養土地肥力,改善土壤環境,科學對待黑土地。第二依據國家相關的農村土地規定,在農民土地經營使用權不更改的前提下,積極尋找適合東北黑土地實現農業生產規?;姆椒?。通過集中管理黑土地,為完成農業現代化,農業生產標準化、機械化、產業化,實行科學的農業生產制度,為提升紅興隆管理局糧食產量提供了有效的保障。第三積極推動東北黑土地農業水土保持農業生產工程。

2.2 創建招商引資新模式

創新招商模式,有將重心、有規劃地進行招商引資,利用紅興隆管理局自身獨特的產業優勢、園區優勢,創新定模式。紅興隆管理局已經初步打破12個農場各自為戰的發展模式,以紅興隆管理局的省級經濟開發區為“核心區”,科學規劃“一區七園”,立足于“農”的產業特色,建設13個工業產業聚焦區,這樣的園區對于招商引資將起到推動作用。創新引資渠道,對于國企、民企以及外企都要積極爭取,三條引資方式共同推行。將招商方向確定為五九七農場的“糧食銀行”倉儲加工產業;以五九七引進果汁和罐頭加工、紅紅興隆管理局的肉禽屠宰和白酒釀造以及八五二農場的雜糧和山野菜加工等為基礎的食品加工產業;以紅興隆管理局為中心的全網商貿物流建設產業;以北大荒精神為依托的文化旅游等主導產業方面大力招商,完善、發展已有產業,爭取新的產業項目,為建設現代化的墾區完成招商工作。

2.3 完善產業鏈建設

為應對城鎮化發展的困難,紅興隆改變了以往農場獨自發展經營的方式,以紅興隆管理紅興隆管理局屬的黑龍江省級經濟開放區為核心,根據農業產業特點,建成了多個產業聚集區,根據墾區生產能力設置庫存量,設定專項資金??顚S?,尤其重視經濟投入大的重項目。未來發展中紅興隆管理局應完善五九七農場建設的加工稻米、糧食烘干、物流運輸于一體稻米產業鏈,幫助企業解決資金引進、銷售、基礎設施建設等問題。米業、肉業、飲料業、酒業等食品產業鏈。未來5年中,推進管理局工業增加值占生產總值比重。

3 結 語

紅興隆管理局具有優越的自然條件,歷經六十年的發展,城鎮化建設初具規模,本研究通過對紅興隆管理局城鎮化建設現狀的分析,初步提出了適宜的發展對策,但還存在不足之處,在今后的研究中需要逐步完善,為紅興隆城鎮化的建設提供理論依據,推動城鎮化建設的全面發展。

主要參考文獻

篇12

[文章編號] 1673-0461(2009)11-0009-04

上海市高校選拔培養優秀青年教師科研專項基金項目《農業貿易問題研究》(17054)、上海大學文科“跨越”發展基金項目《農業政策與農業貿易效應研究》(07KYY009)。

一、引 言

2007年~2008年的世界糧食價格危機引發了各國對糧食安全的高度關注。從2006年開始世界主要糧食作物(如大米、小麥、玉米和大豆)價格開始上漲,2007年~2008年價格飆升。盡管價格在2008年下半年大幅度下降,名義價格水平仍然高出往年水平。國際組織、研究機構對世界糧食價格上漲的原因和后果進行研究和分析。分析家把價格上漲的原因歸結于發展中國家人口和收入的快速增長、糧食作物的新用途(如生產生物能源)、美元貶值、氣候變化、部分地區糧食欠收、市場失靈,等等。[1][2]

但是,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短期的、直接的因素。事實上,世界糧食作物的價格危機有著深刻的的農業政策根源。本文的目的在于從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農業貿易政策和農業生產政策的差異來分析2007年~2008年世界糧食價格飆升的原因。論文的結構如下:第二部分從歷史角度審視2007年~2008年世界糧食價格危機;第三部分討論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農業政策;最后總結全文,提出筆者的想法。

二、2007年~2008年世界糧食價格危機:歷史視角與各國的政策反應

2007~2008年的世界糧食價格是否過高?這取決于所討論的價格是名義價格還是實際價格,取決于考察期的長短。圖 1 展示了2000年到2008年世界大米、小麥、玉米和大豆的國際名義價格走勢。各種價格從2007年下半年開始急劇上升,直至2008年下半年。 而圖2展示的是1960年到2008年上述作物按2000年美元計算的實際價格走勢。在過去的40年間,出現過5次價格飆升,分別是在1974年~1976年,1980年~1982年,1988年~1990年,1995年~1997年和2007年~2008年。

圖1、主要糧食作物的國際名義價格,2000年~2008年

資料來源: FAO 商品價格數據庫。

圖2、主要糧食作物的國際價格,1960年~2008年

數據來源:IMF商品價格數據庫。

從圖1和圖2可以看到,糧食作物的國際價格波動性大。由于糧食作物生產的季節性特征,生產決策與產出之間存在巨大的時間差,糧食價格對短期沖擊非常敏感。作物歉收必然引起價格上漲。國家政策干預將使糧價進一步波動,這些政策通常是為了是生產者避開價格風險,甚至將價格風險阻擋在國境以外。圖1和圖2反映出的另一個重要信息是2007年~2008年的世界糧食飆升不是唯一的一次。

面對持續上漲的國際糧食價格,許多國家通過降低進口關稅、限制出口、削減消費稅、增加食品補貼等政策來控制國內糧價的上漲。世界銀行的調查顯示, 在接受調查的115個國家和地區中,有66.1%的國家和地區采取了相關措施應對高漲的糧價(圖2)。[3] 在這些國家和地區中, 64.5% 降低糧食作物進口關稅,40.8% 利用庫存增加糧食供給,40.8% 限制糧食出口,60.5%進行價格管制或者提供消費補貼。

另一項由世界糧農組織(FAO)對77個國家和地區的調查表明,大約50%的國家和地區降低糧食進口關稅,55%采取價格控制或者消費補貼措施,25%實行出口限制 ,只有16%的國家和地區沒有采取任何類似的措施。[4][5]

在這些措施中,有兩項與國際貿易直接相關:降低進口關稅和限制出口。降低甚至取消糧食進口關稅是各國廣泛采取的穩定國內市場價格的措施。事實上,這種措施的效力是很有限的。必須把實際應用關稅降得足夠低才能彌補國際價格上漲的副作用。而實際上,盡管發展中國家的糧食進口約束關稅很高,但實際應用關稅卻遠遠低于約束關稅。 有研究認為, 要把國內價格穩定在2006年的水平,進口關稅是一個較大的負數。[6] 因此,即便完全取消糧食進口關稅,其帶來的效應也只能抵消國際糧價帶來的效應的一小部分。

對于糧食出口國來講,出口限制措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國內價格,但同時也減少了政府和生產者的收入。糧食出口大國采取出口配額管理、征收出口關稅、降低出口退稅等出口限制措施是的國際糧價的漲跌更為復雜。這些措施通常具有經濟和社會負效應。糧食出口限制措施推動國際糧價的上漲趨勢,對國內市場的過多干預限制了高糧價對生產者增收的效應。某些國家的糧食出口限制使得國際糧價上漲了20%[7]。

三、農業政策根源

1.農業貿易政策

在世界貿易領域,農業貿易壁壘一直高于工業貿易壁壘。從19世紀后期開始,經濟越發達的國家,其總體貿易壁壘就越低,但農業貿易壁壘卻越高。[8] 表1展示了各收入水平國家的貿易限制指標。盡管高收入國家的總體貿易的貿易限制綜合指標(OTRI)最低,僅為7.0%,但其農業部門的貿易限制綜合指標(OTRI)是最高的,為43.1%。這一指標不僅遠遠高于其制造部門4.3%的貿易限制綜合指標,也高于其他收入水平的國家。四大經濟體(加拿大、美國、歐盟和日本)農業部門的貿易限制綜合指標高于高收入國家整體,44.1%。從貿易限制關稅指標(TTRI)看,高收入國家農業部門的貿易限制指標(12.4%)僅低于低收入國家(15.3%),中高收入國家農業部門的貿易限制關稅指標最低,僅為6.6%。

表1. 各收入水平國家的貿易限制綜合指標(OTRI)

和貿易限制關稅指標( TTRI),2006年(%)

* 四大經濟體包括加拿大、歐盟、美國和日本。

資料來源: World Bank (2008b)。

歐盟、日本、美國和中國的貿易約占世界貿易的一半。他們的農業貿易限制都高于工業貿易限制(表2)。其中,日本農業貿易限制的綜合指標和關稅指標最高,分別為55.8%和31.1%。除了歐盟的農業貿易限制綜合指標為48.7%,接近日本的指標外,其他經濟體農業貿易指標都遠遠低于日本的指標。

表2. 四大貿易國的貿易限制綜合指標(OTRI)

和貿易限制關稅指標( TTRI),2006年(%)

資料來源: World Bank (2008b)。

發展中國家的情形也是如此,農業貿易限制要比工業貿易限制嚴格。表3展示了各地理區域發展中國家的貿易限制指標。盡管各地區情況不同,但是農業貿易限制指標都大于工業貿易限制指標。南亞、中東和北非農業貿易的貿易限制綜合指標最高,分別為46.4%和32.3%。結合表1看,撒哈拉以南非洲的農業貿易限制綜合指標是世界上最低的。從貿易限制關稅指標看,南亞仍然是最高的,為31.4%,其次為撒哈拉以南非洲、中東和北非地區,最低的是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海地區。

表3.發展中國家的貿易限制綜合指標(OTRI)

和貿易限制關稅指標( TTRI),2006年(%)

資料來源: World Bank (2008b)。

2.農業生產政策

高收入國家的農業貿易限制和對農業生產者的補貼是農業保護的主要根源,這導致了發達國家農業生產過剩。對農業生產者的支持通常以OECD設計的生產者支持估值(PSE)為指標。盡管某些OECD經濟體(如日本、美國)的PSE在20世紀末和21世紀初有所下降,但另一些OECD經濟體(如韓國、歐盟)的PSE則有所上升(圖3)。高收入國家的農業支持總額在2006年約為 2,680億美元,占農業收入的27%。 [9]

圖3、OECD國家生產者支持估值(PSE),1986年~2007年

資料來源: OECD (2008)。

世界銀行的研究表明,從農業名義支持率(NRA)看,高收入國家的農業支持總額僅在20世紀90年代有所下降,但是,如果把農業收入支持包含在內,則農業支持總額幾乎沒有下降。[10][11]

盡管獲得發展中國家的生產者支持估值(PSE)數據較為困難,一般認為,發展中國家的農業政策一直以來是以剝奪農業剩余支持工業發展為主的,直到最近才開始轉向支持農業。世界銀行的研究印證了這個廣為接受的觀點。[10][11] 20世紀50年代到80年代中期,發展中國家的農業政策目標就是如何有效地從農業部門征稅,從20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這些國家才開始對農業實行補貼政策。OECD設計的另一個指標,生產者支持估值百分比(%PSE),是衡量農業支持水平的關鍵指標。它反映的是對農業部門的政策轉移支付占農業毛收入的比重。這對分析農業支持水平的變化和跨國比較十分有用。圖4比較了部分發展中國家和OECD國家1997年~2007年的生產者支持估值百分比(%PSE)??梢钥闯?盡管這些發展中國家開始實施支持農業政策,其水平遠低于OECD國家。2005年~2007年,智利的平均生產者支持估值百分比(%PSE)僅為4.4%,巴西和南非不足6%,中國和烏克蘭分別為9%和10%,俄羅斯為14%,而OECD國家則高達25.7%。

圖4、農業生產支持水平的發展, 1997~2007

資料來源:Source : OECD, PSE/CSE數據庫(省略/tad/support/psecse)。

發展中國家的農業名義支持率(NRA)因地區而不同。非洲國家的農業名義支持率最低,除了20世紀80年代中期,其平均值為負。相比之下,亞洲和拉丁美洲發展中國家的農業名義支持率則從20世紀80年代的負值逐步轉變為正值;東歐國家的農業名義支持率從改革之初接近零的負值穩步上升。[10][11]

3.WTO出口紀律

WTO為低價格的農產品國際市場制定了推動貿易的規則。作為規則制定組織,WTO也應為價格高漲的國際農產品市場制定自由貿易的價格,規范出口限制措施。事實上,WTO的確有相關的規則,但這些規則的實際效力極其有限。這些規則其實并不阻止成員國實施出口限制措施,有的措施如出口關稅根本就沒有紀律限制。

盡管《WTO農業協定》第12條的標題是“出口禁止和限制的紀律”,它規定卻是出口國實施“對糧食實行任何新的出口禁止或限制”的注意事項。事實上,這些注意事項也是虛的。結合GATT 1994第11條看,可以這樣解釋,當糧食出現“嚴重短缺”,出口國可以“臨時實施的禁止出口或限制出口”。前面提到,對于“嚴重短缺”,WTO沒有解釋如何界定和判定。量化“嚴重短缺”確實很難,但對于容易用時間量化措施實施期,WTO也只用了“臨時“一詞。多長時間算是“臨時”,一個月還是一年或者更長,則由各出口國決定。而要求出口國在采取出口限制措施是要“適當考慮”“對進口成員糧食安全的影響”這樣的規定沒有任何實際約束力。

具有貿易扭曲作用的農業政策降低了全球尤其是發展中國家的農業生產效率。這些政策以發展中國家更有效的農業生產為代價促進發達國家低效的農業生產。這樣的政策使得全球農作物產量下降、國際價格受到壓制、國內價格偏高。長期積累,導致庫存量下降,而貿易政策又不能將國際生產能力轉化為滿足國內需求的能力。這樣,在天氣異常導致澳大利亞和歐洲欠收等因素的沖擊下,世界糧食作物價格便會急劇上漲。

四、結語

2007年~2008年世界糧食作物價格的急劇上漲并非是過去40年來獨有的。除了干旱導致的歉收、美元貶值、需求增長、市場失靈等短期因素外,世界糧食作物價格的飆升有著深刻的農業政策根源。本文從農業貿易政策和農業生產政策的角度探討了農業政策對世界糧食價格飆升的作用。這次的世界糧食價格危機不是全球糧食短缺的反映;世界農業生產能力在增加,能夠滿足全球對糧食不斷增長的需求;事實上,全球有足夠的糧食供人們使用;問題是價格高出了許多人能夠承受的水平。[12] 糧食安全不決定于糧食在哪里生產而決定于人們是否有食物獲取權。[13]

然而,各國農業貿易政策限制了將國際生產能力轉化為國內生產能力。這樣的政策應當修訂、取消。目前,只有25%的糧食進入國際貿易,各國應當對國際糧食貿易有共同的視角。[14] 應對世界糧食價格飆升最有效的長遠機制是全球糧食貿易自由化,減少甚至取消貿易扭曲的農業生產和貿易政策。國際貿易是促使各國按照比較優勢的原則進行糧食生產,在全球范圍內重新進行糧食分配,利用國際糧食供給滿足國內糧食需求的手重要手段。

[參考文獻]

[1]Trostle, Ronald.Global Agricultural Supply and Demand: Factors

Contributing to the Recent Increase in Food Commodity Prices

[A].US Department of Agriculture Economic Research Service

Reports No. WRS200801[C].July, Washington D.C., USA,2008.

[2]Lin, Justin.Prepared Remarks for the Roundtable on “Preparing

for the next Global Food Crisis”[A].Center for Global

Development[C].October, Washington D.C., USA,2008.

[3]World Bank.Addressing the Food Prices: The Need for Rapid and

Coordinated Action[A]. Background Paper to Group of Eight

Meeting of Financial Ministers[C].June, Osaka, Japan. 2008a.

[4]FAO.Soaring Food prices: fact, Perspectives, Impacts and Actions

Required[A].Document of the High-level Conference on World

Food Security: the Challenges of Climate Change and Bioenergy[C].

June, Rome, Italy.2008a.

[5]FAO.National Policy Responses to high Food Prices[M], FAO

Economic and Social perspectives Policy Brief No. 1[M]. July, Rome,

Italy.2008b.

[6]Sharma, Ramesh and Panos Konandreas.WTO Provisions in the

Context of Responding to Soaring Food Prices[A]. FAO Commodity

and Trade Policy Research Working Paper No. 25[C].October,

Rome,Italy. 2008.

[7]Chauffour, Jean-Pierre.Global Food Price Crisis: Trade Policy

Origins and Options[A].World bank Trade Note No. 34[C].July,

Washington D.C., USA.2008.

[8]World Bank. Global Monitoring Report 2008[R]. February,

Washington D.C.. USA.2008b.

[9]OECD.Agricultural Policies in OECD Countries:At a Glance 2008

[M].Paris, France. 2008.

[10]Anderson, Kym and Ernesto Valenzuela.Estimates of Global

Distortions to Agricultural Incentives, 1955 to 2007[M/OL].

World Bank, Washington DC, October 2008, data available at

ww.省略/agdistortions. 2008-12-20.

[11]Anderson, Kym, Marianne Kurzweil, Will Martin, Damiano

Sandri, and Ernesto Valenzuela.Measuring Distortions to Agriculture

Incentives, Revisited[J]. Policy Research Working Paper No.

4612, World Bank, Washington, D.C., USA. 2008.

[12]IMF.IMF Helping Countries Respond to Food Price Crisis

[M/OL].IMF Survey Online, 省略/external/pubs/ft

/survey/so/2008/NEW060308A.htm, June,2008-12-20.

[13]Sen, Amartya.Poverty and Famines: An Essay on Entitlement and

Deprivation[M].Oxford: Clarendon Press. 1981.

[14]WTO.Lamy: The world needs a shared vision on food and agricultural

trade policy[M/OL]. May, Salzburg, Austria.

省略/english/news_e/sppl_e/sppl124_e.htm,

2009-05-20.

The Cause of Recent World Food Price Crisis: A Policy Perspective

He Shuquan

篇13

一、TPP的定義與內容

所謂的TPP就是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議(Trans-Pacific Partnership,或者Trans-Pacific Strategic Economic Partnership Agreement)的英文縮寫,是2005年6月3日由新加坡、文萊、智利、新西蘭4國共同簽署,2006年5月28日正式生效的經濟合作協定。該協定約定2006年1月1日取消加盟國之間所有關稅的90%,到2015年以前將所有貿易關稅削減為零,包含貨物貿易、原產地規則、貿易救濟措施、衛生植物檢疫措施、貿易技術壁壘、服務貿易、知識產權、政府采購、競爭政策,涵蓋了自由貿易協定的所有主要項目的總括協定。協定生效以后,美國、澳大利亞先后表達了加入的意愿,于是該協定成員國決定于2010年3月召開擴大成員國談判峰會,美國、澳大利亞、越南、秘魯一同參加了加盟談判,同年10月馬來西亞也加入到了談判的行列。至此,該協定的成員國已經達到9個國家。這之后還有日本、加拿大、哥倫比亞等國家也先后表達了加盟的意愿,因此這一協定的規模還有進一步擴大的趨勢。

二、日本國內有關加入TPP利弊觀點的分析

TPP的現有成員國當中,除了美國、澳大利亞、新西蘭之外,其他6個國家都與日本締結了FTA(雙邊自由貿易協定),因此日本加入TPP實質上一般也就可以理解成是日美之間的FTA,只是TPP不承認例外品種的階段性廢除關稅這點同FTA不同而已。日本各界普遍認為日本加入TPP的話,整體是可以提升日本的GDP,但是對日本的農林水產業領域確實很嚴峻的。有關加入TPP日本國內的“贊成派”和“反對派”之間都從各自的角度、立場對利弊加以了闡述,雖然雙方都不否認貿易自由化的方向,但是由于經濟、社會背景不同,雙方的觀點還是有很大的差異?!百澇膳伞钡闹鲝堈J為,經濟增長的源泉是技術進步和促進技術進步的全球化之間的相互結合,國內生產力的提高會減緩和消除產業空心化,從而確保就業。另外,境外直接投資雖然暫時地減少了就業機會,但是幾年以后企業發展壯大同樣會帶來很多的就業機會,增加國民的收入。所以通過將資源從非競爭部門(農業等)向競爭部門(出口行業等)轉移來促進經濟增長?,F在與其著力擴大內需,不如加入TPP,大力推進擴大海外市場?!胺磳ε伞钡闹鲝垊t認為,加入TPP會使以擴大出口目的的競爭不斷地激化,由此會導致產品價格、工資的下降;出口的增加會導致日元進一步的升值;另一方面,同關稅下降相對應,海外產品的進口也會隨之增加,沒有出口企業的地區和農業不僅會遭受打擊,滯漲狀況會進一步惡化。在出口占日本GDP的比率不到2成的情況下,現在需要的是通過擴大內需來填補需求不足。增加勞動分配率、提高生活型的公共投資(環境、醫療、健康方面),暫時性的提高關稅等也是必需的。

至今為止每當提到貿易自由化的問題,有關農業領域的問題都會引起激烈的爭論。這次也不例外。這次的問題主要是對種植谷物、奶酪畜牧業等的土地利用型農業、畜牧業,還有水稻等水田農業的影響;其次是設施利用型蔬菜和進口飼料依賴型畜牧的農業的沖擊?!百澇膳伞闭J為加入TPP有推升GDP的效果,而且由于農業存在接近6成的第二種兼業農戶,因此企業向海外轉移、產業空心化對包含稅收等的區域性社會的打擊更大。他們建議對有干勁的農戶、規模擴大的農戶進行直接所得補償;通過他們擴大品牌農產品的出口;促進大米以外的農作物的生產和向其他行業轉換等。“贊成派”的主張不是維持阻礙自由貿易交涉的高關稅,而是要向即使價格下降也可以使農戶繼續經營農業的直接所得補償的政策轉換。可是,關稅下降,并且廢除后,我們可以預想到能夠繼續經營農業的農戶只是一小部分而已。另外,支付給農戶的所得補償所需資金也是不小的數目。有人指出即使只是大米一項就達到1兆7000億日元,如果包含對其他農產品的補償要達到2倍以上。這樣龐大的財政負擔是無法永遠持續的??倳屓祟A想到會削減補償額,因此令人擔憂的是農戶的不安和對農業的直接影響。但是,如果只限定一小部分農戶的話,財政負擔也會銳減?!胺磳ε伞北磉_了加入TPP對日本國內農業的打擊、糧食自給率及農業多面機能的降低、地區性社會的崩潰等的擔憂。也有人指出加入TPP的經濟效果并不是那么大,可對日本農業的打擊卻很大,即使不管日本農林水產省估算的損失是否準確,棄耕土地的面積在不斷的增大卻是事實。由于日本國內人口老齡化的不斷惡化,導致大米等農產品的總消費量也在迅速的減少。因此,“反對派”指出比起廢除關稅盲目求快的TPP,不如選擇日本政府積極推進的設有例外措施的FTA更加現實。

綜上所述,日本是否能夠順利的加入TPP,除了要與TPP成員國進行談判之外,國內方面主要還是來自農業方面的阻力,而加入TPP對日本農業的影響主要集中在農作物種植生產的減少、糧食自給率的降低、農業就職機會的喪失等方面。

三、日本糧食自給率的現狀及影響加入TPP的原因

農業與其它行業不同,它所生產的產品是人類維持生命所必需的,因此它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而每個國家在進行貿易自由化的時候,都會盡可能的保護這個行業,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希望這個行業所生產的產品——糧食可以自給自足。在這方面日本也不例外,在WTO框架下或者與其他國家在簽署FTA、EPA的時候,都為農業設置了例外品種,對糧食生產進行了充分的保護。那么作為經濟大國的日本為什么會如此固執地堅守農業這個行業呢?甚至不惜犧牲其它行業的利益以及使用巨額的財政支出來保護農業生產呢?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日本是糧食自給率只有40%,是名副其實的糧食進口大國,而且糧食供應上的不安定因素現在將來似乎都無法輕易地消除,圍繞世界糧食生產的環境不容樂觀。短期內,2010年秋季以后人們擔心2006年下半年到2008年秋季的世界糧食危機是否還會再次襲來。伴隨世界各地發生的異常天氣現象而出現的洪水、干旱等自然災害,導致的糧食供應的不足及不穩定(澳大利亞)、糧食禁止出口(俄羅斯)、新興經濟國家等的旺盛的糧食需求、糧食市場投機資金的流入等因素導致糧食供需呈結構性不安定狀態。

中長期也存在以下不安定因素:第一,以發展中國家為中心的人口不斷增長和世界范圍的糧食消費的高度化(肉食化)導致的臉是需求的增加。第二,以金磚四國為首的新興經濟體的糧食需求的增大和供應結構的不穩定。第三,以地球溫暖化、沙漠化、熱帶雨林的減少等的地球環境問題為背景的生產受限。第四,在缺少糧食供求調整機構中,由于各國政治經濟意圖(糧食出口的限制、禁止、糧食戰略物資化)和糧食金融商品化造成的供應不穩等。因此不能說沒有陷入糧食危機的危險。

在此情況下日本籌備糧食的方法有自給、進口、儲備三種。有關進口雖然谷物協定是有效的,但是不僅是限制、禁止糧食出口符合國際方面有關的法律的問題,也存在其它問題。第一,為適應農業生產力發展必須限制生產。第二,由于天氣異常不得不進口粗劣的糧食。第三,即使國內糧食過剩也要擔負進口的義務。第四,妨礙進口國、地區的多元化(戰略性進口)。不受協定所束縛放開手腳來提高進口能力。

糧食儲備是能夠應對短期的不可預測的事態。作為一個簡單的目測標準就是FAO(聯合國糧食農業機構)給出的庫存安全標準。谷物的在庫率是消費率的17%~18%(大約2個月的消費量),大米是14%~15%。即使日本也要參考安全標準進行適當的糧食儲備,西歐各國也同樣進行糧食儲備已備萬全之策。日本的糧食供應基本方針還是自給自足。日本糧食·農業·農村基本法(平成11年法律第106號)中規定以增強國內農業生產為基礎,恰當的搭配好糧食生產、進口以及儲備之間的比例,基于此制定的糧食·農業·農村基本計劃中到2020年自給率達到50%。另外農業生產活動還要創造出數兆日元的多種功能和價值。所以提高糧食自給率仍然是日本農業現在和將來的首要任務。

糧食的自給除了為國民提供穩定的糧食供給和維持多種功能外,也具有以下的作用。第一,不爭奪應該供給發展中國家的糧食,對減少饑餓人口間接地發揮了作用。第二,食物里程小,對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做出了貢獻。第三,糧食的進口也是水的進口,減少進口貨不進口對出口國的水資源節約也有很大的貢獻。日本的農業技術水平已經達到世界的先進行列,而且每年都在進步,即便是近一年也有值得矚目的新技術開發。可是,現實是不但規模擴大的速度很緩慢,而且從業人員(銷售農戶的從業人員)的大約60%都是65歲以上的高齡人口。長此以往就會造成高水平的農業技術無人繼承;農業生產、農田管理不充分;農田棄耕的面積會不斷增大。

因此如何協調好農民、農田、農業技術三者之間的關系,又能確保其持續穩定的發展就成了擺在日本農業面前的一個無法回避的問題。在此問題還沒有得到妥善解決的情況下,如果貿然地加入TPP,寄期望于通過擴大出口來確保糧食安全、提高糧食自給率,恐怕只是“水中月鏡中花”罷了。僅憑日本財政補貼及有限的出口企業來支撐和提高日本糧食自給率,必然是無法長期持續的。所以,日本要想順利的加入TPP,首當其沖要解決的問題就是如何盡快提高糧食自給率。只有在有限的期限內提高了糧食自給率;增強了農產品的國際競爭力,使日本的農民、農業、農村實現可持續發展,加入TPP的夢想才能得以實現。

參 考 文 獻

[1]矢口芳生.2E2F危機下の日本農業の進路[J].農業経済研究.

2009(9)

[2]森田倫子.食料自給率問題―數値向上に向けた施策と課題[J].調査と情報―ISSUE BRIEF.2006(6)

91综合网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