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線客服

國外經濟發展現狀實用13篇

引論:我們為您整理了13篇國外經濟發展現狀范文,供您借鑒以豐富您的創作。它們是您寫作時的寶貴資源,期望它們能夠激發您的創作靈感,讓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國外經濟發展現狀

篇1

一、國內外污水回用現狀

污水回用歸納起來有三個層次:第一,大型污水處理廠二級出水作為城市用水水源;第二,小區內(例如一個工業區、居民區)的污水收集處理,并在小區內回用;第三,在建筑物內部的回用。

對一個城市,特別是以工業為主的大城市而言,工業用水量占用水總量79%以上。工業用水的水質要求既需要高質量的,也需要一些質量較低的,例如大量的冷卻用水。因此回用水重點應該防在量大、質量要求不高的工業用水。其次是農業用水、地下水回灌,再其次則是城市的雜用水、景觀、綠化等方面。

1、回用與工業

美國馬里蘭州巴爾的摩市伯利恒鋼鐵廠自1971年回用水即作為工業冷卻水及部分工藝用水,用水量最高達76萬m3/d。美國亞利桑那州帕洛弗迪核電站污水回用冷卻水,水量達1.2~1.7×108m3/a。南非發電廠用約翰內斯堡回用污水作冷卻水,水量達5×104m3/d。

北京華能熱電廠用高碑店污水廠二級出水作水源,經加速澄清、加氯接觸,變空隙濾池加氯消毒、過濾后入循環系統作冷卻水補水。按電廠70%~90%額定負荷計算,每月平均節約自來水45×104m3,每年節約自來水540×104m3,節水率為40%。按相同用水量計算,可增加發電能力1倍以上。

大連春柳河污水處理廠二級出水經脈沖澄清、雙層濾料濾池,消毒后回用于紅星化工廠作工藝用水,水量達1×104m3/d。

天津石化總廠供排水廠二級出水,經微絮凝纖維濾池過濾,消毒后供工業冷卻及居民小區沖廁,水量達1×104m3/d。

山東淄博市污水處理廠二級出水經絮凝氣浮、纖維濾池過濾,消毒后出水計劃用于電廠冷卻和居民區,水量達3×104m3/d。

2、回用于農業

以色列是一個非常缺水的國家,自20世紀60年明滴灌技術后,實現了由農業國向工業國騰飛的經濟奇跡。年利用污水2.6億m3,占總用水量1/6。美國加州是一個農業發達大州,污水回用于農田灌溉;德克薩斯州干旱缺水,污水處理廠二級出水主要用于地下回灌。實踐證明,地下回灌是解決地區水資源短缺、緩解和控制地下水位下降、防止地面沉降的有效措施。

我國利用污水灌溉已有多年歷史,當前是要利用經一定處理后的污水,滿足農田灌溉標準,做到對農作物、農田及環境無害。

3、回用于城市雜用水

范圍極廣,包括綠化、景觀、澆灑馬路、洗車、空調、消防、沖廁等等。

日本國內并不缺水,但是它創造了中水道系統,在建筑物內設置雙供水系統。室內可用于沖廁,室外則可用于綠化、消防、沖洗馬路等多個方面。1985~1996年用再生的污水排放在城市河流中,復活了150余條小河,達到“清源復活”、修復與保護水資源。美國佛羅里達州,污水回用(價格為自來水40%)供高爾夫球場、城市綠化及建筑沖廁等。

北京高碑店污水處理廠內1×104m3/d污水回用于廠內及部分生產、消防。大連經濟開發區污水回用于綠化、澆灑馬路等。

北京市政府1986年作出規定:即建筑面積在2×104m2以上的旅館、飯店、公寓及建筑面積在3×104m2以上的機關、科研、大專院校、大型文化、體育等建筑,應配套建設回用設施并應與主體建筑三同時。已在北京市清潔車輛廠、勁松賓館、環保研究院小區、國際貿易中心、方莊小區等等,多處應用。

天津市梅江住宅小區,以紀莊子二級出水作水源6×103m3/d作沖廁用水。

二、污水回用技術

污水回用技術,必須抓住兩頭,即取什么水質水作水源和經過處理以后作什么用,即回用水的水質應符合何種水質標準。

1、城市污水處理二級出水作水源的區域性回用

城市污水處理廠二級出水的回用,一般稱之為區域性回用。其利用形式有兩種:直接回用和間接回用。直接回用多用于污水處理廠附近的工廠工業冷卻、農田灌溉、回灌地下水、草場、市政用水等。回用的途徑及方式受到地域的限制,比較單一,調配運轉不方便。間接回用是從水域的整體考慮,從水體上游取水凈化供城市使用,產生的污水經城市污水處理廠凈化后排入水體的下游,回歸于水體(此過程構成了水的循環),再經過一定河段的自然凈化,可為下游城市地區利用。間接利用是將水的社會循環與自然循環有機結合,在水體自凈容量的限度內,對水體基本不造成損害的一種利用方式。這種方式需要從宏觀上進行科學規劃和管理,是水資源可持續利用的重要途徑。

傳統活性污泥法:

原污水格柵泵沉砂一沉池活性污泥曝氣池二沉池消毒排放。

二級出水仍含有一定量的污染物,其中:BOD5 20~30mg/L;COD 60~100 mg/L;SS 20~30 mg/L;NH3-N 15~25 mg/L;P 6~10 mg/L及細菌、某些重金屬。為達到一定回用水質要求,需做深度處理。它的核心技術是過濾,經過濾后,BOD、COD、SS、濁度、色度等水質指標均可達雜用水水質要求。在過濾之前一般均設有加化學藥劑混凝、沉淀或澄清,因此對磷應當有所去除。

實例:北京華能熱電廠污水回用作循環冷卻水,引用北京市高碑店處理廠的二級排水作水源?;赜盟此|和回用水質標準見表1。

表1 污水二級排放標準及熱電廠回用水質標準

項目二級處理排放標準熱電廠回用水標準PH6.5~8.56.5~8.5SS (mg/L)<30<30BOD(mg/L)<30<20COD(mg/L)<120<60

污水回用處理流程如圖1所示。加速澄清池中加入石灰、聚合硫酸鐵作混凝劑加入聚丙烯酰胺作助凝劑,在澄清池內進行混凝沉淀,再經過加酸、殺菌和過濾,其作用是去除暫時硬度、游離二氧化碳、膠體硅等雜質,還可降低色度、磷酸鹽和COD等。

聚合硫酸鐵

石灰乳  硫酸

液氯

液氯

原水機械攪拌加速澄清池推流式氯接觸池變空隙濾池推流式氯接觸池─

循環水系統過濾水池

圖1 污水回用處理流程

95%的出水回用作循環水系統的補水,5%作輸煤系統沖洗和綠化、沖廁等用水。

在循環水中加入天津化工研究院提供的TS-9508型阻垢劑3~5mg/L或中天蘭清水處理公司提供的TRL-400B型阻垢劑2~6mg/L,以及每周三次沖擊加入有效含量為9%的次氯酸鈉,維持余氯0.1~0.2mg/L。濃縮倍數可達4倍,一般在2.5~3.0倍下操作。

傳統活性污泥法加生物脫磷脫氮:

污水脫磷脫氮深度處理在經濟發達國家已廣泛采用。1996年日本有162處污水廠有深度處理設施,西歐各國遠早于日本,已相當普及。

最典型的生物脫磷流程如下:

原污水

排水

──── 厭氧 ──── 好氧 ──── 二沉池 ───

(釋放磷) (吸收鱗、去除BOD)

───────────────-┴──

圖2 厭氧脫磷工藝流程(A/O法)

由圖2可見,本工藝流程簡單,既不投藥也勿需考慮內循環,因此,建設費用及運行費用都較低。

最典型的同步脫氮脫磷流程:

典型的生物脫磷脫氮工藝A-A-O工藝,亦稱厭氧-缺氧-好氧法(Anaerotic-Anoxic-Oxic)。如圖3所示。

圖3 A-A-O法同步脫氮脫磷工藝流程

存在問題,主要是雖使用A2/O法,但N、P去除效果不理想,沒有達到回用水質標準。

2、小區內的污水回用

在一個相對獨立的工業區或居民區可以作成小區回用的模式,下面以居民小區為例,見圖4。

圖4 居民小區中水回用系統

小區生活用水實行分質供水是一項綜合性節水技術。它是污水(應去除沖廁外的雜用水)經過處理凈化后達到規定的水質標準,在一定范圍內使用。據統計,在我國,廁所沖洗水占居民用水量25%~30%,人均20~40L/d。此外,還有綠地用水、清潔馬路、空調、洗車、景觀等,這些都可以用回用水,回用水量可達總用水量的30%~50%。以北京市環科院下向流輕質填料接觸氧化回用工程為例,該工程為小區回用,所采用的工藝流程如圖5所示。

圖5 小區回用下向流輕質填料接觸氧化流程

運行條件:水力停留時間3.0小時,BOD負荷1.5kg/m3·d,水力負荷8.0 m3·d。處理效果如表2所示。

表2 原水水質及出水水質

參數進水(mg/L)出水(mg/L)去除率(%)北京市中水水質標準(mg/L)COD387.037.090.450BOD192.07.296.310SS101.07.093.410

3、建筑物內的污水回用

應選擇優質雜排水(如洗浴水)作水源。洗浴污水大多產生于公共浴室、賓館等地,一般水量大而有機物含量低,是污水資源化的重要水源,經適當處理后可回用于綠化、沖廁所等低質用水。建筑物內備有雙給水及雙排水系統。

用一體式膜-生物反應器處理洗浴污水 膜-生物反應器是把生物處理與膜分離相結合的一種組合工藝(如圖6所示),它不僅能高效地進行固液分離,得到可以直接回用的穩定出水,而且生物反應池內高濃度的微生物量,可提高處理裝置的容積負荷,節省占地面積,且剩余污泥產生量少、操作管理方便。無論進水水質如何變化,均能得到優質出水,符合建設部生活雜用水標準。

圖6 膜-生物反應器工藝流程

4、雜用水(洗車)

采用的典型回用工藝如圖7所示。出水水質見表3。

│加藥

│補自來水

洗車污水 ─ 集水 ─ 隔油沉淀 ─ 混凝 ─ 過濾 ─ 清水

圖7 洗車污水回用工藝流程

表3 洗車污水處理前后水質

BOD(mg/L)COD(mg/L)SS(mg/L)pH油脂(mg/L)色度(度)洗滌劑(mg/L)大腸菌(個/L)進水16.731138.03.4 出水<26<57.60.5580.812

三、污水回用技術發展預測

1、集中處理與分散處理相結合

當前,國內外對城市污水的處理考慮較多的是排水管網終端的集中處理。就回用而言,因為輸水管道的投資比重很大,應考慮在污水處理廠附近就地回用。例如天津梅江居住區引紀莊子二級出水作水源經深度處理后作小區雜用水;北京華能熱電廠引高碑店污水處理廠二級出水作水源經深度處理作循環冷卻用水。在國內也有一些地下水回灌、草地及農田灌溉的例子。

結合我國城市發展的特點,特別是一些大城市,城市水體及河渠布局又比較豐滿的地區,應考慮分散的小區污水處理與河渠水體修復相結合的布局。即區域污水處理 ─ 河渠景觀及自凈(或輔以某些人工凈化手段) ─ 再利用。這樣可以省去大量二級處理水回流管道的鋪設,取得小區污水處理無害化、河渠水體功能及資源化的一體化綜合效能。

2、常規污水處理工藝的強化、組合及高效、低能耗處理技術的應用

污水處理和水資源回收相結合技術,必成為污水處理的主流。由于污水成分的復雜多樣致使其凈化處理往往需要不同的技術組合成一定的工藝流程。傳統的以活性污泥法為主體的污水處理流程包括了一級處理(格柵、沉砂、一沉)、反應池和二沉池的二級處理流程,以及龐大的污泥處理系統,其流程長、建筑物多、耗能高,造成建筑費用高、運轉費用亦高。

氧化溝法、SBR法的出現省去一沉池、污泥處理和二沉池,新技術新工藝的發展給污水回用帶來新的起色。

(1)厭氧-好氧相結合的工藝流程

厭氧-好氧組合可以達到既去除有機物又去除含磷、含氮物質的目的。充分發揮好氧及厭氧條件下生物處理功能,可降低能耗、減少污泥量。

為了實現回用目的,生物技術后需引入物理及物理化學技術,如前所述混凝、過濾、活性炭、膜技術等。

(2)MBR技術(Membrane bioreactors)

膜生物反應器:把生物處理與膜分離相結合的一種組合工藝。由于膜所具備的高效分離特點,所以出水水質好,可以直接達到回用所需水質。在生物反應器中維持了高濃度的微生物量提高了負荷,節省了占地面積。

回顧膜分離技術的發展歷史,首先出現的是超過濾(ultrafiltration,簡稱UF)和微孔過濾(microfiltration,簡稱MF)然后才出現的反滲透(reverse osmosis,簡稱RO)、納濾(naofiltration)。專家預測:當水源具備一定潔凈條件,由PAC粉末活性炭+超濾或微濾+納濾即可取代全部水處理設施。未來幾年低壓膜技術在飲用水處理中有著廣闊前景。在污水處理方面,應著重解決膜污染、快速恢復通量的方法及對策,這是推廣MBR法處理污水的關鍵所在。

研究表明:懸浮物、膠體和溶解性分子對過濾阻力的相對影響分別為65%、30%和5%??梢?,懸浮物和膠體物質往往在膜面形成凝膠層,成為減少膜通量的主要原因。由于混合液的組成和特性對膜污染有重要影響,選擇FeCl3作為絮凝劑,投加粉末活性炭來改善污泥的濾餅性能,使混合液易于過濾。或在反應器中投加纖維球狀填料,形成生物膜和懸浮活性污泥復合處理系統,以增大膜通量。

選用錯流膜組件,在較低壓差下(0.1MPa以下),以較高的膜面流速(一般為4m/s),達到提高膜面剪切力,消除濃差極化帶來的影響,從而減少膜面污染。在浸設式中空纖維膜中,則把膜組件放在曝氣管的正上方,同時加大曝氣量,減少膜的污染。為了消除可逆膜污染應定期作清洗(物理清洗和化學清洗)。膜生物反應器在處理污水中具有獨特的技術優勢,特別在污水需回用和占地有限制的場合下更是一項極具潛力的技術,但能否推廣應用關鍵在于膜污染和經濟上是否可行。

篇2

目前,為了有效的提高鉆井的效率和速度,為勘測工作提供有利的支持,以提高整體勘探開發經濟效益,國內外都在不斷的對新興鉆井技術進行研發,例如垂直鉆井、旋轉導向鉆井、套管鉆井、隨鉆測井、控壓鉆井等,這些技術的出現使整個鉆井領域的發展更為快速,本文主要分析了國內外鉆井技術的發展現狀,從中找出國內外鉆井技術上的差距,為我國的鉆井技術發展提供一個方向。

二、旋轉導向鉆井技術

所謂的旋轉導向鉆井技術是相對滑動導向鉆井技術而言的,該技術可以實現方位角與井斜角的調整,有效的避免了滑動導向遺留的缺陷。旋轉導向鉆井技術和井下控制技術與隨鉆測量技術進行配合使用,不僅可以及時的反饋出井下測量的信息,還可以實現井下工具造斜自動控制功能,這提高了井眼軌跡的自動控制、連續性和實現能力,使得鉆井的效率和速度得到了有效的提高。針對旋轉導向鉆進技術,國外對其的研究取得了重大的突破,目前有三家公司的旋轉導向鉆井系統被廣泛的運用,分別是貝克休斯INTEQ公司的Au-to Trak、哈里伯頓公司的Geo-Pilot和斯倫貝謝公司的PowerDrive。旋轉導向鉆井井下工具系統是旋轉導向鉆井系統的核心,其有三種不同的工作方式,下圖是三種不同工作方式的性能對比:

表1 三種不同工作方式的性能對比

工作方式 代表系統 旋轉導向程度 造斜能力(30m)-1 鉆進安全性 位移延伸能力 螺旋井眼 適應井眼尺寸/mm

靜態偏置推靠鉆頭式 Auto Track RCLS 外筒不旋轉 6.5 中 低 存在 215.9-311.1

動態偏置推鉆頭式 Power Drive SRD 全旋轉 8.5 高 高 存在 152.4-463.6

靜態偏置推鉆頭式 Geo Pilot 外筒不旋轉 5.5 中 中 消除 215.9-311.1

在國內,勝利油田承擔了旋轉導向鉆井系統關鍵技術的研究,此后與西安石油大學進行了合作,在此基礎上共同的研發出了三套旋轉導向鉆井井下工具系統的樣機,通過對這三套樣機進行了多次的試驗,并在2006年8月綜合對該系統進行聯合現場試驗,最終取得圓滿成功,這表明我國在旋轉導向鉆井井下工具系統的技術難題已被攻克,這對我國的勘探領域的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三、垂直鉆井技術

隨著國內外對勘探區域的不斷深入和加大,大傾角地層和高陡構造的勘探開發難度和工作量越來越大,井斜問題的存在很大程度上制約對這些區域的勘探開發的效率、質量和效益,所以為了更好的解決這一問題,國內外都在致力于對新興的防斜鉆具和技術的開發。在國外,Verti Trak閉環直井鉆井系統、Power V旋轉導向自動垂直鉆井系統和機械式自動垂直鉆井工具被人們運用的最廣泛,也是認識度較高的三種產品。在國內,在2007年的四川盆地的雷北1井進行了機械式自動垂直鉆井工具現場試驗,試驗旋轉了雷北1井中1034.56~1137.56m井段,該井段地層傾角為30°~50°,巖層的構成多為灰色細砂巖和灰黑色泥巖,硬度強度很強,可鉆性比較差。現場試驗時,將鉆壓升至18~299kN,井斜角的度數控制在2.5°~3.0°之間,和傳統的鉆井技術相比,機械式自動垂直鉆井工具整體的鉆速提高約為97.35%,起鉆時對整體鉆井工具進行了觀測,機械式自動垂直鉆井工具各部件都正常,通過試驗表明,機械式自動垂直鉆井工具具有技術性、實用性、高效性。

四、套管鉆井技術

在國外,加拿大Tesco公司在套管鉆井技術領域中占據了前列的位置,目前Tesco公司已經形成了一套工藝技術和套管鉆井配套設備都相當出色的鉆井系統,并將該系統成功運用在了實踐中,通過實踐證明,該系統在實踐中取得了很好的成績。除了Tesco公司,美國威德福公司的套管鉆井系統也非常出名,它和Tesco公司的套管鉆井系統有很大的區別,該系統主要設計出了一種專門的鉆頭,該鉆頭可以直接和套管柱底部進行相連,通過連接在頂驅上的轉換接頭進行扭矩的傳遞,再與傳統的方式進行鉆井工作,該鉆頭最大的特色就是可以完全的被常規鉆頭鉆掉,并將一個有符箍套管柱一截一同下井,當鉆井的深度達到了設計深度時即可以進行注水泥工作,最大限度的節約鉆井時間和減少作業成本。

在國內,對于套管鉆井技術早在1998年就開始進行研究,中國石油勘探開發研究院對套管的鉆井方式、套管驅動器、鉆頭等方面進行了深入研究,并提出了簡易測井辦法,這些方面的研究成果為我國后續的套管鉆井技術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隨后勝利石油管理局對套管鉆井技術的先導性進行了深入探討和研究,在吸收國內外先進經驗的基礎上研發出了井口套管快速連接器、可鉆式鉆斜等配套設備。在2004年3月,完成了墾東341井的84.17~459.62m井段的鉆井施工,對這次施工進行了總

(下轉第頁)

(上接第頁)

結,并對一些鉆井工具和鉆井技術進行了改善。同年8月,勝利三號鉆井平成了老堡1井81.7~500.0m井段的表面套管施工,這次實踐中,對機械的鉆速、井眼的尺寸、鉆井進尺等方面的指標有了很大的提高,通過這兩次實踐,驗證了我國制定的套管鉆井技術工藝、可行性和實用性,為我國的套管鉆井技術的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五、結束語

綜上所述,隨著石油勘探技術和社會勘測需求的高速發展,對鉆井技術和鉆井工藝也提出了新的挑戰,本文主要介紹了幾種常見的新興鉆井技術,對這幾種技術的國內發展現狀進行了簡單的分析,以為相關人士提供些許參考和借鑒,希望有利于我國的鉆井技術的進一步發展。

參考文獻:

[1]肖仕紅,梁政.旋轉導向鉆井技術發展現狀及展望[J].石油機械,2011,34(4):66-70.

[2]韓烈祥,孫海芳.氣體反循環鉆井技術發展現狀[J].鉆采工藝,2010,31(5):1-5.

篇3

低碳經濟在20世紀90年代后期的文獻中已經出現,2003年第一次在英國政府的能源白皮書中出現[1]。盡管國內外學者對于低碳經濟的內涵有不同的解釋,但大都認為低碳經濟是通過技術創新、制度創新、產業轉型、新能源開發等多種手段,盡可能減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大規模開發使用可再生能源與低碳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創建清潔能源結構,減少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排放,實現人類生存發展觀念和環境的根本轉變,達到經濟社會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的雙贏。

隨著人們對能源安全和氣候變化等問題的認識不斷深入,低碳經濟因具有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等特征而備受各國關注。近年來,我國為促進低碳經濟進一步發展又提出“低碳技術”、“低碳生活”和“低碳城市”等概念。

二、 國外低碳經濟發展經驗

發達國家在發展低碳經濟理念和技術上先試先行[2]。歐盟國家低碳經濟發展整體水平最高,而英國是低碳經濟的先驅和倡導者;日本一直倡導創建低碳社會;巴西則是南美洲積極發展低碳經濟的堅定實踐者。

英國是第一個提出低碳經濟概念的國家,也是第一個公布“碳預算”的國家。利用海洋資源,積極推動海上風能、海藻能源等新型能源的開發和利用,并通過激勵機制促進低碳經濟發展是英國氣候政策的一大特色,具體包括:實施氣候變化稅制度、設立碳基金、推出氣候變化協議和啟動溫室氣體排放貿易機制等,這些政策是一個相互聯系的有機整體[3]。

日本發展低碳經濟的特色是立法、技術及政策三者并重。立法上,根據形勢變化對現有的能源環境立法進行修改完善,還積極頒布新的法律法規,以保障低碳經濟的穩步推進;技術上,高度重視低碳技術的創新,建立技術開發、技術使用和技術普及三位一體的創新機制;政策上,推行碳排放權交易制度、補助金制度、“領跑者”制度及節能標簽制度。

巴西充分利用當地地理和資源優勢,對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做出承諾,并采取相應舉措,早已形成投資新能源的傳統,通過大力推動生物燃料業的發展來促進低碳經濟的發展,建立了生物柴油的技術開發、生產及推廣網絡,其水力發電占總裝機發電能力的75%,用蔗糖制乙醇替代汽油作為燃料也占到了40%的比例,并推出了一系列金融支持政策來促進本國低碳經濟的發展[4]。

除上述幾個國家外,瑞典、意大利等國家也采取相應的措施發展低碳經濟。作為首個實行“考駕照—先學環保駕車”的國家,瑞典積極鼓勵國民使用環保型汽車,樹立了在生活細節中注重環保的榜樣。意大利推行“白色證書”制度或能源效率證,這是對能源企業提高能源效率的一種認證。

三、 我國發展低碳經濟的建議

綜上所述,各國在低碳經濟的戰略選擇及其側重點上有所不同,但他們在一定程度上都獲得了成功,甚至成為某些區域或領域的典型。這些發展低碳經濟的策略有其獨特之處,也有一些共同點值得學習和借鑒。

首先,推行低碳生產,重視經濟激勵政策的制定。各國普遍采用的經濟激勵政策,包括稅收、貸款和價格補貼等優惠政策,同時建立并完善碳排放交易制度和低碳認證制度等,提高企業參與低碳建設的積極性,進而推動低碳經濟的發展;

其次,加快產業結構調整,控制高碳產業發展速度,培育和發展低碳產業。在調整經濟結構過程中,要對我國現行的外向型經濟發展戰略作出必要調整,限制高碳產品的出口,努力擴大低碳產品出口;再次,提倡低碳消費,宣傳低碳消費理念,引導居民轉變消費觀念,以節能降耗為重點,推進低碳消費,著力構建低碳型社會;最后還要完善相關法律法規體系,明確政府、企業、公眾在推行低碳經濟方面的義務和職責,將發展低碳經濟納入法制化軌道。

除了以上幾點經驗以外,要發揮我國不同地區的地理和資源優勢,在適宜地區推動風能、太陽能等新能源的開發、推廣和利用。需要注意的是,在借鑒發達國家發展低碳經濟經驗的過程中,不應盲目全盤肯定或否定,而要充分考慮我國自身存在的條件和特點,因地制宜地推動低碳經濟發展。(作者單位:曲阜師范大學經濟學院)

參考文獻:

[1]Department of Trade and Industry. Our Energy Future-creating a Low Carbon Economy[R]. Norwich: TSO ( The Stationery Office), 2003.

篇4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不斷的加大對外投資合作,主要實施引進外資為主的戰略,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我國經濟的發展。然而,隨著我國對外貿易的逐漸深入,順差也不斷增加,貿易摩擦更愈加顯著。此階段,對外經濟貿易的大背景是:企業對外投資的愿望愈發強烈,國內開發區建設的成就顯著,企業“走出去”的緊迫性越來越強,開始不斷的探索建立境外園區等等,我國的境外經濟貿易合作區在這種背景下產生了。

境外經濟貿易合作區的建設是我國實施“走出去”戰略的重要形式之一,是一種“企業對政府”的模式,是我國企業積極拓展海外發展空間、擴大對外投資合作的一種全新的模式,發揮了我國企業對外投資合作、集群發展的重要載體和平臺作用。目前,獲得商務部批準建設的國家級境外經濟貿易合作區共有19個,(見表1)。以高新技術園為主的第三批合作區正在籌備中,相關的招標審批工作正陸續進行。如今,伴隨著“一路一帶”的建設,沿線23個國家中有77處境外經貿合作區將在未來建成。

現在,我國境外經濟貿易合作區的建設已經初見規模和成效,正呈現出一種良性的發展和運行狀態,加強了區域間的互利往來,推進了我國企業海外市場的縱深發展。據不完全統計,截至2015年3月底,我國在建的14家境外經貿合作區企業已完成總投資額16.6億美元,入區企業共計409家,累計投資43.4億美元,創造總產值184.6億美元,上繳東道國政府稅費7.6億美元,為當地創造就業崗位4.3萬個。

二、境外經濟貿易合作區發展的作用

(一)享受優惠政策,降低運營成本

境外經貿合作區是指由中國商務部牽頭與相關國家政府部門達成一致,并由通過中國相關部門審批的企業進行建設的工業園區。園區的開發企業與國外政府達成協議后,可以自主開展對外招商活動。境外經濟貿易合作區的建立是官方貿易的結果,這種兩個國家之間高層次經濟貿易合作,離不開國家的協議、政府的支持。通過雙方會談,兩國通常會出臺相應的優惠政策,重點會在稅收、金融、土地、基礎設施配套、出入境等方面提供便利,使商務投資環境呈良性化發展。

以我國政府為例,政府在境外經濟貿易合作區的建設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如在資金方面,每一個入選經貿合作區的項目都可得到商務部“境外經濟貿易合作區發展資金”最高可達2億元人民幣的資助;政策方面,對投資到合作區的設備、原材料和散件的實物投資,一律視同出口,給予退稅。金融方面,對前往境外經貿合作區投資入駐企業的銀行貸款在對外經濟技術合作專項資金中給予5年100%貼息;審批方面,對于合作區相關人員出國手續可以一年內一次審批多次有效。

東道國政府也支持合作區發展,相繼出臺各種政策。如建立泰中羅勇工業區之后,泰國政府就出臺了包括無國產化率的要求、無匯款限制、無出口要求、制造業無外資比例限制等措施,給投資者以政策上的鼓勵。再如越南龍江工業園,對入園的企業可以享受的優惠政策有:設備免進口稅;產品出口免稅;生產用原料、物資、零部件進口免進口稅5年;前四年免所得稅、9年減半稅率為5%。良好的政策和產業基礎以及良好的政治運作機制,有利地促進了我國同東道國之間和諧經貿關系的建立。

(二)轉移過剩產能,優化經濟結構

目前,我國制造業中有相當一部分的行業的生產能力已嚴重過剩。國內市場嚴重飽和,金融危機造成的出口減少都是這些行業的產能過剩的原因。雖然缺少國內市場,但不可否認的是,這些產業的生產技術水平都已經達到了國內或國際先進水平,具有一定的比較優勢。最初,境外經貿合作區的設立在選址上有計劃的傾向于濟發展水平較低的發展中國家,多集中在非洲(7個)、東南亞(7個)、南美(2個)等,故而就為這些行業先進的技術、設備、資本、理念等搭建了廣闊的平臺,極大的推動了該國相關行業的發展;同時,通過理性的轉移我國過剩的勞動力,也實現了雙方互贏,促進了共同發展。通過境外經濟貿易合作區,國內的部分產能過剩且具有一定比較優勢的產業可以轉移到有需求的國家,即可以推動國內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和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又可以促進當地國家經濟水平的發展和提高。

(三)規避國際貿易壁壘,緩解摩擦

國內企業可以通過境外經濟貿易合作區這樣一個平臺,以較小的代價進入到國際市場。在業務功能方面形成合理分工,建立良性的中國企業內部合作機制。建立境外經濟貿易合作區,把國內的企業通過招商引資到海外,不僅可以充分的利用當地廉價的勞動力成本、土地成本等生產中國產品,更為重要的是可以以投資國的名義出口到其它國家和地區,改變產品的原產地,這樣我國目前所面臨的很多針對性的貿易制裁和管制都將會失效,使得我國企業得以繞開一些國家的貿易壁壘,規避了貿易摩擦。例如俄羅斯的經貿合作區的建立,把生產基地建在了海外,不僅避免了俄羅斯“灰色清關”對中小企業出口的影響,更重要的是變“中國制造”為“俄羅斯制造”,避免了歐盟向我國出口企業征收的反傾銷稅。再如,泰國羅勇工業區、柬埔寨西哈努克港經濟特區、俄羅斯波羅地海經貿區等都有相應的關稅優惠、普遍制優惠和貿易限制和配額上的優惠,這些,都極大地擴展了企業的國際市場,實現了產品原產地的多元化,從而有效地規避國際貿易壁壘,減少貿易摩擦。

(四)形成產業集群,發揮規模效應

建立境外經濟貿易合作區,是我國在新的國情下促進經濟發展,擴大對外投資合作的一種新模式。它充分利用了地理上的集中性,使企業變低效分散式的投資為高效集群式入駐方式,成為企業“走出去”的一個重要的平臺。境外經濟貿易合作區擁有良好的服務環境和管理功能,通過集體談判機制,促進區域內產業梯度專業、產業結構調整、區域布局優化和經濟走廊形成,通過集聚效應,國內的企業可以開展規模化的跨國生產和經營,在國際市場上直接參與競爭與合作。最明顯的是在巴基斯坦海爾一魯巴經濟區的建設中,海爾集團首先以產業配套和產業鏈延伸為主線,亮出旗幟,吸引了一大批國內的家電、汽車等行業的知名企業進入合作區發展,形成了以品牌家電產業集群和配套企業的聚居地。還有,墨西哥中國寧波吉利工業經貿合作區,一批與吉利相關的汽車零部件生產企業及相關配套企業與吉利集團一起先后到墨西哥投資設廠,促進了專業汽車行業產業集群的形成。國內企業通過在國際市場上直接參與競爭與合作,可以促進國內跨國企業不斷發展壯大,增強了國內跨國企業的國際競爭力。

三、境外經濟貿易合作區發展存在的不足

境外經貿合作區的發展在我國以初見成效,已呈現蓬勃發展趨勢。截止2016年,中國將建成50個境外經貿合作區。但是不可避免的是,在發展的同時,~些問題也浮現出來。

(一)政策性風險較大

境外經貿合作區是建立在國外的產業園區,優勢是通常合作雙方會攜手提供一定的商務環境,從而使投資生產有條不紊地進行得到保證;局限是與東道國的政治、政策、環境等的變動直接相關,波動性大,跨國投資的風險較大。例如埃及、巴基斯坦政局變動,社會的不安定,環境的波動性,使埃及蘇伊士經貿合作區和巴基斯坦海爾一魯巴經濟區受到了極大的沖擊,公司不能正常運營,園區人員返回國內。此外,許多園區在成立前會得到東道國承諾的諸多優惠政策,但在后續運營時卻不一定能夠落實執行。以贊比亞為例,2006年,贊比亞通過了《發展署法》,并成立了服務外部投資的機構,也實施了不少優惠投資的政策。但是這些政策與機構運行的穩定性都成問題,這一屆政府通過的政策到下一屆政府是否有效,這都是經貿合作區所發展所面臨的風險。

(二)金融配套設施不完善

首先,東道國的金融環境直接影響著入區企業的金融風險。其金融環境不穩定,匯率變動大,入區企業在的資金進出過程就會承擔較大的金融風險。今年3月,蘇伊士經貿合作區,就遭遇了此類的問題。集中表現為近期埃鎊對美元的大幅度貶值,直接導致多家企業利潤減少,并且,埃鎊的下跌,使企業的經營利潤很難難以回籠。其次,在投融資方面,金融配套的影響也較為明顯。東道國多為經濟比較落后的發展中國家,其經融環境較為落后,融資渠道融資工具有限,且貸款成本較高,例如埃及的商業銀行貸款利率13%至14%,存款利率7%至10%;再次,我國國內銀行與國際連接渠道并不全面,對境外資產難以承認,全球通系統不完善等均導致入區企業貸款困難,影響著園區的后續發展。

(三)發展規劃及實施中問題較多

篇5

一、VAV空調系統概述

變風量空調系統(VAV)最早由美國提出,具有節能、系統靈活等特點,在美國、日本和歐洲等國家得到迅速推廣。變風量系統分為單風道VAV系統、雙風道VAV系統、多區域VAV系統。根據末端裝置的不同,又分為單管型變風量末端、雙管型變風量末端、風機動力型末端、誘導型末端、壓力相關型末端、熱力型末端。變風量系統(VAV)保持送風溫度不變,當實際負荷減少時通過末端裝置改變送風量來調節室內溫度實現節能。變風量系統還可靈活適用于室內負荷變化大的房間或系統中各房間負荷相差懸殊的情況。因此有必要對變風量系統的能耗情況進行研究。

二、 國外VAV 系統的研究和應用現狀

變風量(VAV)空調系統根據空調負荷的變化及室內要求參數的改變,自動調節空調送風量(達到最小送風量時調節送風溫度) ,以滿足室內人員的舒適要求或其他工藝要求。國外對VAV 系統的研究始于20 世紀70 年代。通過能量模擬程序對應用于一幢高層辦公建筑的不同空調系統形式進行整體評價,其中包括變風量空調系統、定風量空調系統、兩管制風機盤管加新風系統等五種空調系統形式。在研究過程中應用DOE-2能量模擬程序,對建筑物全年進行動態模擬,從模擬結果中證明了變風量空調系統的良好節能特性。

變風量系統中風量控制是VAV 系統控制的關鍵環節,它關系著整個系統的能耗情況和系統的穩定性。目前總送風量的控制方法主要有兩種: 靜壓控制法和風量控制法。定靜壓控制,就是在風管靜壓最低點安裝靜壓傳感器,測量該點的靜壓,并調節風機的轉速,使該點的靜壓恒定在變風量末端的最低工作壓力。變靜壓控制,就是使用帶風閥開度傳感器,風量傳感器和室內溫控器的變風量末端,根據風閥開度控制送風機的轉速,使任何時候系統中至少有一個變風量末端裝置的風閥是全開的。研究者制訂了變靜壓控制策略,并分別用實驗研究和計算機模擬的方法對兩種控制策略的節能情況進行了比較,結果都表明變靜壓控制方式比定靜壓控制方式節能效果好。為了全面提高系統的穩定性, 最大限度地節能,專家提出了一個新的概念, 即基于末端裝置的風量調節,采用先進的控制軟件, 實施風機控制。其基本原理是, 將末端裝置送風溫度、溫控器讀數、風量及閥位信號都送入一個中央控制器, 由它計算后再調節送風狀態點。學者提出了風機壓力優化的概念, 指出它是部分負荷工況下控制靜壓的節能措施。

在實際運行中, 變風量系統中負荷的變化會導致風量變化, 使得室內氣流組織發生改變,從而影響室內的熱舒適性。VAV 空調系統建筑運行效果不好, 問題在于送風量不足。專家指出, VAV 系統室內空氣循環不好, 無法滿足人們對空氣質量的要求, 為此提出了溫度補償和內部分區的方法, 以在能耗不升高的情況下保證必要的空氣循環。VAV 系統是一個高度非線性的動態系統, 用穩態的測量和控制技術無法真實反映其實際運行情況;模糊控制、神經網絡技術和各種商業軟件被引入HVAC 系統的研究中,使得對VAV 系統的研究逐漸轉向VAV 空調系統的動態特性和計算機仿真和優化研究上, 美國專家建立了單管VAV 系統的動態模型, 并比較了采用各類算法如PI 算法、自適應算法和優化控制算法時的能耗特性, 結果表明,優化控制算法比傳統的PI 算法節能30%。研究者們分別建立了VAV 系統的ANN 風機模型和非線性VAV box 模型, 并在HVA CSIM+ 平臺上進行了模擬, 結果表明該模型可以精確有效地反映實際系統的運行。Yasutomo 等人用能耗模擬軟件EnergyPlus 模擬了不同的控制方式對系統能耗的影響。

三、國內VAV 空調系統的研究和應用現狀

國內學者等提出總風量控制法根據壓力無關型VAV 末端裝置的設定風量確定系統總風量, 計算出風機轉速, 從而對風機進行調節,同時比較了總風量控制法與定靜壓和變靜壓控制法的節能效果。陳海波對變風量系統的熱舒適性進行了研究,提出由于系統風量變化影響房間氣流組織,建議進行CFD模擬。提出對變風量系統建筑全年能耗進行DeST模擬,得出系統各組成的能耗情況。通過分析變風量空調系統局部控制, 利用其送風量末端閥門的開度作為各區相對負荷的指示信號, 提出送風靜壓優化控制的方案。

四、 VAV 空調系統的發展前景和方向

降低風機能耗是實現VAV 空調系統節能的重要一環, 而優化風機特性是降低能耗的關鍵。因此研究VAV 末端管路特性與風機特性的匹配, 實現風機的優化配置和運行可以大大降低系統能耗。VAV 空調系統送至各房間的風量和系統的總送風量都會隨著房間負荷的變化而變化,因此應加強對VAV 系統控制的研究。對于VAV 空調系統的新風問題, 國外提出了各種各樣的新風量控制方法, 我們應結合各類方法的優缺點及工程實際情況來選擇,保證室內空氣質量。對VAV 系統進行動態建模和仿真計算是VAV 系統研究的熱點和發展趨勢, 不同的建模手段和模擬方法的結果差異很大, 因此建立準確的模型和開發更可靠的模擬軟件有利于VAV 系統的研究和設計。

五、 結語

變風量系統在國外已經相當成熟。但是國內在VAV 系統的使用中卻存在很多問題, 如調節困難、控制不穩定、新風不足、氣流組織不好、房間負壓或正壓過大、系統運行不穩定等,節能效果未能完全顯現出來等。因此促進VAV系統理論分析與應用的研究對建筑節能具有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篇6

國際上的很多國家,如美國、日本和德國,職業經理人激勵制度已經非常健全。了解其他國家的職業經理人激勵模式,對于完善我國職業經理人激勵制度,強化職業經理人市場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一)美國

美國公司治理結構中最顯著的特點就是股權結構高度分散并具有較強的流動性,股東更加關注的是公司股價的變動而非公司業績和治理,因此職業經理人就承擔起治理公司的重擔,其激勵的重要性也就顯得更加突出了。

美國的職業經理人激勵方式主要包括薪酬制度、股票期權、股票激勵等。

1.薪酬制度

美國薪酬制度的主體是“基本工資+年度獎金”,這是比較傳統的一種激勵方式。其中,基本工資是對職業經理人付出勞動的必要補償,保障職業經理人的基本生活需要,是預先確定的,并在一定時期保持不變。近幾年,基本工資在總報酬中所占比例越來越低,更多的空間被其他激勵模式所占用;年度獎金也稱為經營業績風險,是一種基于短期公司業績或者個人業績決定的重要收入,并一次性支付,一般一年發放一次,它使職業經理人的收入與公司業績直接掛鉤,有利于職業經理人在提高自己收入的同時為股東創造更高的利益。然而薪酬激勵制度使職業經理人偏好于短期行為,因此屬于短期激勵模式。

2.股票期權激勵制度

美國是股票期權激勵制度的發源地,在歐洲及亞洲部分發達地區也比較盛行。在美國有多種股票期權、完善的股票期權監管制度以及稅收優惠制度,,股票期權平均占職業經理人報酬的近50%,已經成為高收入職業經理人在績優企業的主要收入來源之一。所謂股票期權激勵是規定職業經理人在與企業所有者約定的期限內(一般超過一年),享有以某一預先給定的價格購買一定數量本企業股票的權利。持有這種權利的職業經理人可以在規定的時間內行權或不行權。股票期權也稱認股權證,實際上是一種看漲期權,是價格激勵,它有效地規避了傳統薪酬分配方式的不足之處,對職業經理人具有很強的吸引力,其獲得的公司獎勵成為公司長期利潤的增函數,在這種情況下,被授予股票期權的職業經理人更注重企業的長期利益,促使其實施良好的經營管理來提升股票的價格,以享受股票增值的好處,企業價值最大化成為股東與職業經理人的共同目標,因此股票期權激勵制度具有較強的長期激勵作用,也是使用范圍最廣的一種激勵制度。據統計,在美國納斯達克上市的企業中,90%以上的公司都不同程度的使用了股票期權計劃。

3.股票激勵制度

股票激勵制度,包括股票贈與和股票購買,是指企業所有者將一定量的股票贈送或者以遠遠低于市場價值的價格賣給職業經理人。股票贈與不需要職業經理人付錢,因此又將被贈與的股票稱為“干股”。上述唐駿的10億元轉會費就是以持有新華都干股的方式獲得。如果是把股票折價出售給職業經理人,那么公平股票交易價格與購買股票價格之間的差價就成為職業經理人的收入。利用股票激勵方式既可以減少公司現金的支出,又可以將職業經理人的收入和公司股東的利益更加緊密的結合在一起,公司所有者也會更加注重發掘職業經理人的潛力,從而使其作用得到更大限度的發揮。在美國,還有另外兩種形式的股票贈與,即“名義股計劃”和“股票升值權”。名義股是指職業經理人不享受所有者權益的普通股,職業經理人可以從名義股計劃上獲取與一級普通股相同的資本增值和股利;股票升值權是指授予職業經理人在一定時期內通過獲得一定數量的普通股以期實現資本增值的權利。

當然,除了以上三種激勵制度之外,美國還有其他的激勵制度,如虛擬股票、股票溢價權、福利計劃等多項激勵措施作為補充與配合。

(二)日本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美國的職業經理人激勵制度對資本市場的依賴比較明顯,這是由其自身的股權結構決定的。在日本的企業中,法人持股的比例較高,而且法人之間相互交叉持股,這樣的股權結構就決定了日本企業股票較低的流動性,股東更看重的是公司經營的好壞與企業利潤的高低,公司相互持股甚至循環持股的結果形成了一個經營者集團,因此日本的職業經理人激勵制度比較依賴于企業集團控股方式以達到參與公司治理的目的。

日本最具特色的激勵方式是年功序列制度。所謂年功序列制度是指職業經理人的報酬主要是工資和獎金,獎勵的金額與職業經理人的貢獻率有關,公司經營業績越好,經理人的報酬就越高,這樣就把經理人的物質利益與企業利益相掛鉤,促進了職業經理人與企業的一體化,在這種情況下,職業經理人更加努力工作,而且在公司工作的時間越長,貢獻越大,未來獲得的報酬就越大。因此年功序列制對于職業經理人具有長期的激勵作用。

此外,日本還有另外一個激勵手段,即對職業經理人進行罷免和升遷,對于職業經理人來說,這種手段的約束性更大一些。

(三)德國

德國公司對職業經理人的激勵機制與日本企業很相似,主要以聲譽、地位等精神激勵為主。成就感、社會地位和卓著聲譽帶來的滿足感是激勵經理人員不可忽視的力量。職業經理人的報酬基本上由基本年薪、年度獎金和津貼組成,其組合情況一般為65%的基本年薪,17%的年度獎金以及18%的津貼。當然,德國也有股票期權的激勵制度,但是并不占據工資的主要份額,比較著名的股票期權激勵制度是德意志銀行的股東大會確定的全球持股計劃,該計劃規定,工作滿一年的德意志銀行員工,可以購買在市場價格基礎上的一定數量的股票(并附有相應的期權),所附期權可以在以后購買相同數量的股票,這對員工產生了普遍的激勵作用。此外,職業經理人除了獲得以上報酬外,還可以享受一系列的福利待遇,其中最重要的一項是企業養老基金。在過去十幾年里,退休的企業經理人享受養老基金的比重已經從70%上升到90%以上,加上社會保險機構支付的退休金,企業的經理人在晚年可以領到在職最后毛薪60%~65%的養老金。

二、我國職業經理人激勵制度的發展現狀

我國的職業經理人激勵制度建設面臨著諸多問題,且缺乏長效的激勵機制。激勵制度的欠缺,不能完全調動職業經理人的積極性,活躍職業經理人市場,更不利于企業的持續和諧發展。

(一)薪酬分配與管理不合理

作為我國職業經理人激勵制度的重要手段,薪酬激勵制度并沒有發揮應有的作用,除了薪酬激勵屬于短期激勵方式的自身缺陷以外,還因為薪酬分配與管理不合理,結構失調。我國職業經理人的薪酬一般采取“工資+獎金”或“年薪制”形式,均屬于短期激勵的范疇,其中基本工資占年度總薪酬的比例較高,缺乏中長期激勵,職業經理人薪酬與企業業績關聯度小,這樣,即使是業績優秀的職業經理人也不一定獲得高收入,反之也會出現高管年薪的增長高于業績增長的現象。經理人的經營業績與其收入完全脫鉤,不但起不到激勵作用,甚至出現職業經理人經營上的副效應(不再關注公司業績的提高)。另外,我國很多公司對職業經理人薪酬相關的制度沒有充分的認識,沒有設立薪酬管理委員會專門管理職業經理人的薪酬,即使設立了薪酬管理委員會,效率也十分低下,沒有起到有效薪酬管理的作用。

(二)實行股權激勵制度受限

作為西方成熟市場經濟環境中行之有效的激勵機制,股票期權激勵制度越來越普遍的成為董事會借以提高公司治理效率的一個重要法寶,也是世界上大部分國家都在實行的一種職業經理人激勵模式。與世界其他國家相比,我國的股票期權制度發展相當滯后,雖然在90年代末部分上市公司開始試行期權、股票增值權、職工持股計劃等長期激勵模式,但這些模式畢竟不是標準的股票期權模式。股權激勵制度在我國實施有很大的局限性,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外部制約

我國企業沒有庫存股票,《公司法》規定除注銷之外公司不能回購股票,另外發行股票需要經過中國證監會的嚴格審批和控制,因此中國境內上市公司無法實施規范的股票期權激勵機制。這就對我國企業利用股權激勵模式的方式提出了挑戰,不少企業通過采用變通和一些過渡辦法諸如虛擬股權激勵機制、延遲支付、通過海外上市實現股票期權計劃等,這樣的嘗試,對股票期權制度在我國的推行有很重要的意義。此外,我國的股票市場缺乏效率,而公司內部實行股票期權制度是以成熟的股票市場為前提的,在不成熟的股票市場環境下實行股票期權激勵制度,有可能出現績優股上市公司的股票期權不能獲利,或者獲利很小,而經營不善的虧損公司管理者手中的股票期權有可能行權時獲得豐厚收益,從而出現股票期權的反向激勵效應。再者,我國缺乏成熟的職業經理人市場,許多國有企業的經理人不是由市場來篩選,而是由政府主管部門或者大股東來決定,在這種情況下,即使實行了股票期權激勵制度,也有可能達不到預期的激勵效果。

2.內部約束

在股票期權實施的過程中企業內部也存在著問題。首先,根據股票期權激勵制度,期權激勵的授權主體應該是產權的所有者,但是由于我國公司治理結構的問題,董事會并不能代表全體股東的利益,董事會本身就需要一種激勵機制。由董事會來執行股票期權計劃,激勵效果會大打折扣,甚至會使其成為謀求私利的工具。其次,我國企業缺乏有效的績效評價體系,股票期權制度實施的一個必要條件,是企業已經建立了完善的績效評價體系,而我國企業的績效評價體系普遍存在著目標模糊,指標單一等種種弊端,評價指標不能體現職業經理人所做出的貢獻。

(三)激勵不足

激勵不足是當前職業經理人激勵制度中存在的最大問題,阻礙了職業經理人能力的發揮。根據經濟人假設理論,在市場經濟中,人們工作就是為了取得經濟報酬,職業經理人也不例外。然而我國的職業經理人激勵程度還遠遠不夠。在工資、薪金等貨幣性物質激勵方面,職業經理人與普通職工之間以及與企業所在當地的平均水平之間并沒有拉開差距,收入分配效率低。美國職業經理人的平均收入已經達到了其他雇員平均水平的140倍,而我國職業經理人的平均收入最多為職工平均收入的3~5倍,這樣的激勵水平,其弊端是顯而易見的。據調查,我國61.8%的職業經理人對自己的經濟狀況不滿意;80.5%的職業經理人認為,如果收入達不到社會上經理收入的平均水平,就會選擇“跳槽”。這種現象說明我國大部分企業對職業經理人的激勵是不足的。除了以上的物質激勵以外,精神激勵對于職業經理人來說也很重要,應該作為輔助手段激勵職業經理人的工作熱情,精神激勵往往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具有明顯的長期激勵作用,而在這一方面我國企業的開展面十分狹窄。

(四)職業經理人與企業之間缺乏信任

我國企業與職業經理人之間缺乏必要的相互信任,“信任”將是中國企業必須解決的問題。公司所有者擔心職業經理人為自己謀利益,而職業經理人對公司所有者的不充分授權,感到不能得到重用,從而不會踏實的為企業服務,降低其經營效率。這主要是由于二者的利益目標不一致導致的,職業經理人永遠處在公司利益與自己利益相平衡的點上,而公司所有者永遠把自己放在公司利益里面,在一定程度上公司的利益就是自身利益。當二者利益出現不平衡時,通常會出現公司更換職業經理人或者職業經理人換公司的現象。如何建立一種激勵與約束機制,使公司所有者與職業經理人在目標一致和利益趨同的前提下,充分發揮經理人的主觀能動性,實現公司價值的最大化,是職業經理人制度建設中的關鍵。

(五)相關政策法規不完善

篇7

近幾年,在韓國中央和地方政府、教育部門以及地方性社團的支持和幫助下,“課外學?!贝胧┮蚱涠鄻踊恼n程以及特殊的活動形式,在全國范圍內已基本普及。據調查顯示,截至2010年6月,平均已有63.3%的中小學生加入到了“課外學?!被顒又?,在其他方面也取得了較快發展。

1.學生及教師的參與狀況

(1)學生參與狀況

截至2010年6月,韓國中小學全部在校生為4,573,385人,其中參與“課外學?!被顒拥膶W生人數的平均比例為63.3%。自2006年該措施實施以來,參與人數的平均比例持續增加,2006年占42.7%,2010年達到了63.3%,增長了20%以上。其中,普通高中的參與比例一直位居首位且居高不下,一直維持在80%以上,2010年達到了86.9%;其他類高中的參與比例則增速最快,由2006年的28.9%增長到了2010年的60.1%,增幅超過30%;小學生的參與比例相對其他類學生而言,增速出現緩和,但依然由36.4%增長至54.0%[1]。

(2)教師參與狀況

截至2010年6月,共有274,842名教師參與了“課外學校”活動,比2009年10月增加了55,685人,主要分為在校教師和校外兼職教師兩大類。其中,67.2%(184,831人)為在校教師,32.8%(90,011人)則來自校外。具體來看,承擔特殊課程的教師中,69.2%(68,588人)來自校外,30.8%(30,522人)為在校教師;在普通文化課程中,在校教師占到了87.8%(154,309人),其余的12.2%(21,423人)為校外兼職教師[1]。由此可見,校外兼職教師在“課外學?!被顒又邪缪葜匾巧貏e是在特殊課程教學方面。

另外,“課外學?!被顒釉诮虒W過程中,實行“主管教師負責制”(Master Teacher System),即任課教師對其所開展課程分級負責的制度。據統計,在實施“課外學校”措施的所有學校中,有66.2%建立了自己的“主管教師負責制”,其中32.4%的主管教師對其開展的課程要全權負責。

2.課程設置及學生人均狀況

(1)課程設置狀況

在長期的教育實踐過程中,“課外學?!钡恼n程設置逐步完善并發展。截至2010年6月,共有494,965課次在中小學開放,科目涉及國語(韓國語)、社會學、數學、科學、英語、第二外語、電腦、音樂、美術、體育等。據調查,韓國“私教育”活動中,數學、英語和國語占據了補習前三位,參與率依次為58.6%、55.6%和39.3%,同時“課外學?!被顒右渤尸F出了基本相同的選擇取向。在全部“課外學校”課程中,31.5%為特殊課程,例如音樂、體育、美術等;另外68.5%的普通課程中,比例最大的就是數學,為17.6%,其次是英語,占17.5%,位列第三的是國語,所占比例為14.5%[3]。顯而易見,占據前三位的依然是數學、英語和國語。

(2)學生人均狀況

據調查,韓國87.6%的學生和87.2%的父母認為課外補習在增強考試競爭力方面“非常有效”或“有效”[4]。這直接反映了家長和學生對待課外補習活動的認識和看法,也直接影響著他們的實際行動。據統計,平均來看,每個學生每個月要參加的“課外學?!闭n程達3.4課次,平均花費為26,293韓元/月。通過對韓國東亞大學政治外交系本科生的調查,在相同的課程安排條件下,“私教育”活動的月平均花費一般來說是“課外學?!被顒拥?0倍以上。由此可見,“課外學校”活動的課程開設對學生經濟方面的壓力與其他方式相比相對較小。

3.特殊活動計劃概況

除常規活動外,“課外學?!贝胧┻€包含一些特殊活動計劃來滿足學生的個性需求,擴大教育對象范圍,普及社會教育福利。

(1)“免費周末”和“假期計劃”(Programs for Free Saturdays and Vacation)

免費周末計劃是指利用周末時間,學生在學校所進行的免費課程學習活動。該計劃主要針對工薪家庭、低收入家庭、農村家庭、漁民家庭以及山區家庭等,重點是為了最大限度地普及社會教育福利。據統計,韓國共有2,165所學校開設了“免費周末計劃”,占到實施“課外學校”措施學??倲档?9.8%;學生方面,共有132,725人參加了“免費周末”活動,占“課外學校”活動學生總數的2.9%。

“假期計劃”是在學校放假期間,學校開展“課外學?!被顒拥挠媱?。據調查,假期期間,繼續實施“課外學?!贝胧┑膶W校占中小學學??倲档?3.4%,并且有3,774,228人參加了“假期計劃”活動,參與學生數量占到中小學學生總數的82.5%[5]。由此可見,絕大多數韓國中小學生的假期時間基本都有學習內容。

(2)初等教育保障支持計劃(Elementary Edu-care Support Project)

初等教育保障支持計劃,是政府針對幼兒園、小學等初等教育層次的學生,開展經濟及其他教育福利等方面保障和支持的計劃。截至2010年6月,共有5,117所學校實行了“初等教育保障支持計劃”,占到全韓初等學??倲档?7.4%;共有104,496名學生加入到了“初等教育保障支持計劃”,占到中小學學生總數的3.2%,這一數字在2006年僅為31,788人。在所有參與學生中,有62.3%的學生來自工薪家庭,有12.7%的學生來自低保收入家庭。在“初等教育保障支持計劃”參加的學生中,有65.5%的學生全部免除了學費,7.8%的學生部分免除,另外27.0%的學生則需要交納全部費用。經統計,“初等教育保障支持計劃”開展的人均花費為31,178韓元[5]。另外,從2010年后半年開始,1,000所幼兒園和小學開始實行“在媽媽懷里一整天(In Mother’s Arm Whole-day)”教育保障計劃,學校將從早上6:30到晚上10:00,對學生進行全天候保障服務。這是“初等教育保障支持計劃”實行的新舉措。

(3)互助輔導計劃(Mentoring Project)

互助輔導計劃,簡稱MT,是指學校針對學生的某種教育問題,為其配備學習輔導顧問的互助計劃。例如,在韓外國留學生的韓語學習問題,貧困學生的基礎教育問題等?;ブo導顧問主要包括在校大學生、正式教師、社會兼職教師等。據統計,截至2010年6月,共有2,803所學校加入到了這個計劃中來,占全部中小學總數的25.0%。受助學生已達58,366人次,多居住在農村、山區或是邊遠漁村,絕大多數都十分貧困。其中,由高校大學生進行互助服務的受助學生已達到13,231人,平均一個學習輔導顧問要服務4.4名受助學生[5]。

二、“課外學校”政策的基本經驗

在韓國“課外學校”措施的作用下,韓國基礎教育呈現出了較好的發展態勢,在普及社會教育福利、放緩“私教育”投入增長以及加強學校功能“地方化”等方面,取得了一些教育經驗。

1.普及社會教育福利

“課外學校”措施不僅滿足了學生的個性發展,并且通過向教育資源缺乏的地區和課堂提供高質量的教育內容,在一定程度上也解決了教育不平等問題,有助于社會教育福利普及。在“課外學?!贝胧┑闹С窒?,居住在農村、山區或是邊遠漁村的學生可以通過全免或是在政府支持計劃下少交費來參與到“課外學校”活動中來,在一定程度上縮小了與城市高收入家庭子女因收入差距帶來的教育差距。

另外,截至2010年6月,約有104,496名學生加入了“初等教育保障支持計劃”,絕大多數都免除了學費等相關費用,再加上“免費周末”和“假期計劃”,這些都為教育福利的普及做出了積極貢獻。在所有參與到“課外學校”活動的學生中,已經有25.2%的學生免除了全部學費,8.0%的學生只負擔一部分,這二者相加約為1,522,154人,而韓國中小學生總數為4,573,262人[1]?,F如今,許多坐落在偏遠地區的學校,在“課外學校”措施的影響下,又重新恢復了教學,不僅保障了學生的受教育權,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人口的非正常流動,使教育福利得以普及。

2.放緩“私教育”投入增長

“課外學?!被顒拥拈_設,能夠有效降低家庭課外補習費用的支出。據統計分析,由于“課外學校”活動的不斷拓展,“私教育”費用支出比率已經開始呈現下滑趨勢。2010年“私教育”花費增速放緩,增長率已經由12%降至3%。“私教育”總投入方面,2009年為216,000億韓元,2010年則降至209,000億韓元,減少了3.5%;人均投入方面,2009年為242,000韓元/人,2010年為240,000韓元/人,相對減少了0.8%[1]。

2009年的統計數據顯示,參加“課外學?!被顒拥募彝ピ凇八浇逃辟M用上與不參加“課外學校”活動的家庭相比,每年少花費530,000韓元。據2009年韓國教育開發院的調查顯示,能夠持續參加“課外學?!被顒拥膶W生,比偶爾參加或是根本不參加“課外學?!被顒拥膶W生更能成功縮減“私教育”費用。2010年,韓國教育開發院研究發現,參加“課外學校”活動的學生在課外補習時間總數上,要比其他不接受“課外學校”學習的學生更少。總而言之,“課外學校”措施對家庭“私教育”費用的不斷投入能夠起到抑制作用。

3.加強學校功能的“地方化”

學校功能“地方化”是指在地方社區范圍內共同解決教學事件,通過與地方社區等地方性設施和機構的合作來發展教育。為了更好地實現“課外學校”措施,學校必須與其他的組織機構相合作,包括地方政府。目前,從地方社區來看,許多組織,如韓國地方教育辦公室、地方政府機構等,都能積極參與扶持“課外學校”活動。地方政府包括地區辦公室或市政廳、公司、社團、文化中心、大學、軍隊組織和市民團體等,都積極給予“課外學?!被顒釉诮洕?、行政、人力資源等方面的支持和幫助,這些支持使得“課外學?!被顒淤|量得以提升。2009年,韓國教育科學技術部在10個地方社區,啟動了“課外學?!被顒又С种行脑圏c工作。這種積極的融合性發展,極大地提高了“課外學校”活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據2010年的調查顯示,有4,226所學校得到了地方社區的支持,這占到了學??倲档?8%。地方性組織除去地方政府,支持的開展“課外學校”活動的學校達到4,169所,所占比例為37%。

由于“課外學校”活動的參與性日趨廣泛,以及展覽館、體育館、圖書館等社區內服務設施的充分利用,形成了以學校為中心的社區終身教育體系,學校教育功能得到拓展和延伸,學校功能的“地方性”得以凸顯。這就說明,“課外學?!被顒拥某晒κ┬胁粌H需要學校自身的努力,還要調動起所有可能的地方性組織機構的參與熱情。舉例來看,有的城市實行了“1所學校1個組織”運動。公交公司為了那些參加“課外學?!闭n程的學生回家,相應地改變公交路線;青年組織幫助護送參加“課外學?!闭n程下課晚的學生回家。像這樣的措施,將使地方社區氛圍更加和諧友好。由此可見,“課外學?!贝胧┯兄诖蚱茖W校與地方社區之間的障礙隔閡,在學校與地方社區之間的合作與發展上扮演著重要角色。

三、“課外學?!贝胧┑膯⑹?/p>

我國基礎教育改革正在堅實地向前邁進,“課外學?!贝胧┳鳛轫n國基礎教育改革中的一項重要舉措,對我國基礎教育的健康發展具有啟示作用。

1.整合公共教育資源

充分利用學校專業教育資源,加強學校功能“地方化”。學校作為專業的教育資源,在教育“硬件”和“軟件”上,具有相對較強的實力。然而,學校教育因其課程設置以及師生比例等問題,并不能夠照顧到所有學生的個性發展,再加上現今愈演愈烈的社會競爭,這就需要合理配置和使用有限的教育資源,調整其固有的教育理念,保障教育健康持續發展,在教育場所和教育時間上進一步優化,聯合學校所在地區的地方性政府部門、社區及其他組織機構,在資金、功能、設備、人員、交通和信息等方面進行合作,減少教育資源浪費現象,提高教育資源利用率,建立地方性教育體系,發展網絡式教育模式。

規范并擴大兼職教師隊伍,實現教師隊伍的多元化。由于我國經濟發展水平的限制,特別是在邊遠地區、農村地區等經濟不發達地區,教師待遇的差異性十分明顯,這也直接導致了教師資源匱乏,師生比例懸殊。規范并擴大兼職教師隊伍,通過開展“課外學?!钡阮愃苹顒?,充分利用離退休干部、教師以及在校大學生等來進行補充,適度彌補師資力量的薄弱,有力整合公共教育資源,在政府、社區、企業以及盈利或非盈利性組織的支持下,開展有償或志愿服務,以此來豐富教師隊伍結構,實現教師隊伍的多元化,這不僅有利于調動在校教師的工作積極性,也有利于學生更大程度地獲取知識、培養素質。

2.抑制“私教育”問題惡化

據統計,在我國一般的縣級主要城市參與“私教育”的學生比例達到70%以上,而北京地區早已突破90%[6]。我國“私教育”盛行,加重了家庭教育費用的負擔。實施“課外學?!钡阮愃拼胧梢栽谝欢ǔ潭壬弦种啤八浇逃眴栴}惡化。

實施“課外學?!钡却胧?,有利于穩定在校教師的教學注意力。由于教師待遇的差異性,某些在校教師的注意力漸漸向校外“私教育”轉移,特別是數學、英語等科目的教師,為獲得更多的額外收益,對在校教育的教學質量和教學態度都會產生間接影響。在合理整合教育資源的基礎上,聯合政府、社區、企業等組織機構,重視和提高教師待遇,利用“課外學?!钡却胧?,將其重心拉回到學校教育中來,這有利于教師隊伍的建設,也有利于學校教育的健康有序發展。

實施“課外學?!钡却胧?,有利于降低家庭教育費用的支出。與學校教育相比,“私教育”費用繁重。現階段,“私教育”費用尚未有明確的標準控制,受地區差異以及教師名氣的影響,“私教育”費用參差不齊,有些更是數目驚人。據了解,北京某著名聲樂教師一節45分鐘的一對一課程大概需要花費1,000元左右。由此看來,通過吸納社會贊助及政府投資、邀請校外知名教師有償或志愿加入等方式開展“課外學?!被顒?,無疑能夠吸引一大批在校學生回歸學校課堂,這就能對“私教育”問題起到抑制和規范的作用。

3.優化學生教育保障體系

與韓國不同,我國國土面積廣大,人口眾多,教育資源的區域發展差距較大。由于經濟、文化等方面的特殊條件的限制,以及長期以來政策上的“優勢扶持”導向等原因,東西差距、城鄉差距、校際差距不斷加大,兩極分化嚴重。2001年,北京市初中、高中生均經費分別是江西省的36倍(914:25)、45倍(1964:44)[7]。

實施“課外學?!钡却胧欣趦灮瘜W生教育保障體系。2002年5月16日,國務院辦公廳發出《關于完善農村義務教育管理體制的通知》,要求各級人民政府教育督導機構要把督導農村義務教育作為工作重點。這一決策對于提高農村和落后地區的教育質量,整合公共教育資源奠定了堅實的政策基礎。面對特殊地區的教育現狀,學??蓪ⅰ罢n外學?!被顒幼鳛槠鯔C,通過聯合地方政府、社區、在校大學生以及公益或盈利性機構部門等,獲取資金、設備、人力等方面的支持,為弱勢學生提供資金及課業輔導,減少學生家庭的經濟壓力,最終達到平衡偏遠地區及貧困地區教育資源,優化學生教育保障體系的教育目標。

參考文獻

[1] Kim Hong Won. The Achievement and Development of After-school Activities. Education Development, Korea: 2011,38(2).

[2] 田鎮香,周志剛. 淺議韓國教育面臨的問題. 外國教育研究, 2006,33(4).

[3] 李水山. 韓國家庭教育課外輔導補習負擔及其對策. 職業技術教育, 2007(19).

[4] 許政法. 韓國課外補習政策評述. 上海教育科研, 2009(2).

篇8

1.中國對外貿易經濟發展現狀分析

1.1 我國進、出口貿易總值逐步增大

自我國改革開放至今,經多年努力,我國GDP年增長速率逐漸穩定,每年以9%左右速度不斷增大,而對外經濟貿易作為對我國GDP有較大貢獻的經濟來源之一,近年來也一直處于高速運轉狀態。在文化全球化、經濟全球化趨勢日益凸顯下,我國對外經濟貿易總量與順差均持續、高速升高。相關統計顯示,我國2009年進口、出口總值為 22073 億美元,對外經濟貿易順差為 1961 億美元,在2010年時我國進出口總值有30%的增長。由此可見,對外經濟貿易快速增長對我國經濟增長有重要推動作用。

1.2 貿易格局缺乏有效抗風險能力

目前我國貿易伙伴主要集中于美洲與歐亞,其中日、美與歐盟是排名相對靠前的貿易伙伴。據統計,我國與這三者的年度貿易額為總額的50%左右,而這一貿易格局致使我國抗風險能力較差。

1.3 國際市場對我國傳統優勢產業有較大影響

我國傳統優勢產業為勞動密集型產業,然而近年來這些商品的國際市場份額逐步萎縮,究其原因,主要是其他國家經濟高速發展下給我國出口貿易帶來了嚴重沖擊,部分發達國家因自身考慮對進口加以限制,在我國經濟能力不斷增強下,很多國家已將原本給我國的優惠政策取消。

1.4增長方式仍相對粗放

目前我國對外經濟貿易增長主要依靠于數量增加,在產品附加值上還較為欠缺。這一相對粗放、技術含量較為缺乏的對外經濟貿易增長方式會引發能源與環境中的諸多問題,對我國對外經濟貿易可持續。

2.目前我國對外貿易面對的挑戰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逐漸深入,我國的諸多領域都獲得了較快的發展,這就使得與各國之間的競爭日益激烈,如此便產生了諸多貿易摩擦。究其原因一方面在于各國貿易保護主義的需要,另一方面在于我國自身的經濟、政治、文化等體制和政策不完善,從而誘發了一些貿易摩擦。在全球經濟化程度不斷加深的前提下,我國發展對外經濟貿易既要考慮國外因素的影響,又要積極采取措施應對自身所存在的問題。

我國對外經濟貿易的增長方式主要是粗放型增長方式,這種增長方式與能源、環境都產生了一定的矛盾,影響了對外經濟貿易的可持續增長。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我國對外貨物貿易水平較低,缺乏自主研究和具有自主品牌的商品。(2)對外服務貿易發展水平不高。在我國對外服務貿易出口額占對外經濟貿易出口額的10%左右,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并且我國對外服務貿易持續出現貿易逆差,給國民經濟帶來了不好的影響。(3)由于技術創新意識和能力的欠缺,我國企業只是單純的對技術的引進和模仿,對技術消化、吸收能力不強,最終導致了我國是數量上的生產大國而不是核心技術擁有大國,如此一來我國付出了能源的高消耗和環境的高污染的沉重代價,但卻沒有從世界市場上分得足夠多的利潤,深深地影響到了我國對外經濟貿易的長遠發展。

3.我國對外經濟貿易的應對策略

3.1 對出口產品結構予以不斷調整

我國應致力于建設對生態環境質量有利的出口產品結構,促使進出口產品結構升級、調整及完善步伐不斷加快,對具有較高技術含量、較高附加值的產品出口予以大力發展,以無污染產品如綠色產品等為開發重點,對世界貿易組織準許的貿易手段予以充分利用,促進對外經濟貿易快速、有效、有序發展。

3.2 對相應技術標準體系予以不斷完善

我國應積極建立國內相關技術標準及技術法規體系,并促使其和國際標準接軌,對國外貿易壁壘給我國產品出口造成的限制予以最大限度緩解。只有不斷對國內相應技術標準予以完善,使之與國際標準接軌,才可指導國內廠商在技術標準下合理展開生產,確保產品可在國外越過技術壁壘方面的限制;同時,國內生產技術標準體系的建立可促使企業不斷完成技術創新,促使我國企業競爭力不斷增強。

3.3 加強從業人員培訓,促使工作人員綜合素質不斷提升

要對行業協會人員結構加以合理調整,促使從業人員綜合素質顯著提高。目前我國在貿易摩擦處理方面人才欠缺現象較為突出,各對外企業應不斷加強人員培訓,確保其可在對外經貿中充分發揮溝通與協調作用。同時,會計事務所與律師事務所應積極培養并引進對解決國際貿易糾紛相對熟練的人才,培養可勝任反傾銷等諸多應訴的人才,對我國利益予以最大限度維護,為對外經貿企業提供實質性幫助。

結語:對外經濟貿易是我國國民經濟發展中不可或缺的動力來源與主要實現途徑,在對外經濟貿易發展過程中,我們應隨時關注國際貿易發展動態,不斷總結我國對外貿易情況,勇于抓住對外經濟貿易中的機遇和挑戰,采取有效措施予以積極應對,從而推動我國對外經濟貿易不斷發展,為我國國民經濟穩定、快速而持續的增長提供有力支撐。

篇9

一、外資銀行在中國的發展現狀

現有的銀行對外開放策略使我國進一步的增大了與世界經濟接軌的步伐,同時我國穩定健康的經濟發展環境也給外資銀行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管理環境。外資銀行是國內的銀行體系重要的構成部分,并且呈現出來的發展狀態也改變了進入市場初期的激進現狀,開始向平穩的方向發展,現在國內的外資銀行在資產流動,資產質量和盈利能力方面的發展狀況都是非常良好的,而且在現有的法人制度政策的推行下,越來越多的國外銀行愿意把在中國設立的分行變為在本地注冊的外資企業,這樣的注冊在加強了我國外資的份額后,也有利于外資企業增加自身的實力與競爭能力。

二、外資銀行的在國內的經營動機

(一)提高國內市場的占有率

我國自從進入世貿組織以來,顯著提高了經濟實力,并且由于我國的經濟發展特色,可以說我國的經濟發展前景是非常廣闊的,并且受到現有的經濟政策推動,小額投資和一些中小型貸款在國內經濟投資份額中占有的比重越來越大,現在的經濟發展情況是非常需要銀行的支持,可以說銀行現在的市場占有率越高,那么獲得相對的經濟利益也就越大。所以外資銀行在國內投資最重要的動機之一,就是在國內的銀行發展中占得一席之地,從而能夠在國內的市場經濟中獲得更加長期的發展利潤。

(二)推動自身企業的強有力發展

外資銀行在國內的發展中具有更加明顯的發展優勢,外資企業所能依托的不僅僅是完善合理的發展體系,更有的是強有力的資金支持,而且依托與比較便利的網上投資和理財,外資銀行更加能夠受到國內投資人的歡迎。外資銀行在國內進行經營可以有效的推動在華的企業知名度,外資銀行在國外的理財方面所能具有的優勢更加的明顯,并且許多外資銀行都具有全球投資的經驗,現在許多國內的外資企業在個人投資方面都是有精品的理財項目,這對于現在我國的投資人的選擇都是非常良好的選擇。通過這樣的外資銀行在國內的運行,一方面能夠在推動我國理財形成更加合理健康的局面,也可以讓國外的企業吸納更多的資金,提高企業的經濟實力,促進國外企業向著更加健康的方向發展。

三、外資銀行在國內的經營策略

(一)形成不同特色的企業發展品牌

外資企業最大的經營策略就是企業具有厚重的文化氛圍,而且依托于企業文化,在經營戰略方面就體現出不同的發展策略。一些企業比如說花旗,在經營策略上就體現出鮮明的進取特色,它在選取經營范圍時不僅僅是簡單的投資理財項目,更是涉及了中國市場的許多領域,體現出了鮮明的企業進取文化,而且也獲得了巨大的利潤。而還有一些外資銀行在選擇經營戰略時,就選擇相對穩健的發展策略,也有一些企業在選擇經營模式時也比較愿意選擇利潤與風險比重的項目,這樣不同的發展方式也使得外資企業形成了特色的發展品牌。

(二)細化客戶策略

中資銀行在客戶管理方面往往是沒有形成特色的管理體系,而外資銀行在客戶管理方面 就做到了盡量的細化,依據不同的客戶需求來制定特色的客戶管理方案,讓不同的客戶都能夠盡量的選擇適合自己的項目,讓客戶選擇不同的項目來進行投資。這樣的客戶管理并不是盲目的,外資銀行在融入國內市場時,重要的工作就是需要對所要進駐的市場來進行客戶分析與調查,通過這樣的調查獲得有效的客戶分析,然后能夠結合自身的特點來進行客戶項目方案的制定,針對不同的項目來設置差別化的客戶方案,這種不同階層有特色的服務管理,可以更好的讓客戶感受到周到的服務。

(三)推動核心的業務戰略

外資銀行的業務戰略是多種方面的,但最重要的核心業務就是打造特色的個人業務,并且現在這些業務也能夠為外資銀行的發展帶來巨大的收益,而且這種個人業務具有非常大的私密性,這樣的核心業務極大的增加了外資銀行的實力,提高了外資銀行的經濟效益。而且現有的外資核心項目具有強勁發展力的就是網上銀行投資管理,這樣的項目也是外資銀行中非常高效益的戰略項目。

四、結語

隨著現在的國外資金開放程度的加深,外資銀行在我國的整個銀行體系中的地位也是逐步提升,外資銀行在國內發展戰略是非常值得銀行體系考慮的,通過合理化的分析,讓國內的外資銀行和中資銀行實現更加和諧發展。

參考文獻:

篇10

 

私募股權投資基金,即pe基金,是指通過非公開的渠道募集資金,對非上市公司進行股權投資,以期日后通過上市、并購等方式,出售所持有的股權并獲利的實體或行為。私募股權投資基金對未上市的企業提供了新的融資渠道,可以降低企業融資成本、提高融資效率。正因為如此,在歐美發達國家,私募股權投資基金是資本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 

 

二、我國私募股權投資的發展現狀及投資市場分析 

 

(一)發展現狀 

1.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 

2008年美國次貸危機深化并演變為全球性的金融危機,促使全球股市大跌,全球經濟下滑。受其影響,2009年中國私募股權投資市場整體呈下降趨勢。今年新募私募股權投資基金的數量和金額均較2008年同期有所減少。 

2.私募股權投資傳統行業比重加大 

受全球金融危機影響,我國部分私募股權投資機構已傾向采取更加保守和謹慎的投資策略,多投向那些收益較穩定,抗風險能力較強的傳統行業。從今年第一季度統計數據來看,無論是投資金額還是投資數量占比都較2008年同期有大幅增加,體現投資機構為應對當前復雜而嚴峻的市場變化而對投資策略做出相應改變。 

3.私募股權投資策略趨向多樣化 

2007年以來,我國私募股權投資市場最明顯的趨勢之一就是投資策略趨向多樣化。過橋資金和對已上市公司的投資案例數明顯增多。同時,來自夾層資本和重振資本的投資更是從無到有,表明中國私募股權投資市場的投資策略已開始呈現多元化的格局和趨勢[1]。 

4.相關法律法規逐漸完善 

私募股權發展的政策環境逐漸成熟。在政策基本面上,2008年12月,國務院辦公廳制定的《關于當前金融促進經濟發展的若干意見》明確提出,要適時推出創業板、拓寬企業融資渠道和民間投資領域,落實和完善促進創投企業發展的稅收優惠政策。當前,創業板市場大幕已經拉開,這更引發了本土私募基金的投資熱情。 

(二)私募股權投資市場的分析 

受全球金融危機的影響,中國市場私募股權投資出現下滑態勢,2009年第一季度中國私募股權投資市場延續了去年走勢,投資規模與投資金額均大幅下降。機構投資策略趨于保守,多選擇具有較強防御能力的,抗周期性強的傳統行業進行投資。目前的經濟環境帶給私募股權機構的是危機與機會并存的局面。一方面,機構不得不面對金融危機帶來的投資組合貶值以及高負債,需要通過停止投資新項目、加速出售現有資產等現金籌措手段來渡過難關。另一方面,由于資金鏈緊張,廣大待投資企業估值下降至較低水平,金融危機的沖擊同樣篩選出不少優質企業,投資價值依然保持較高水平[2]。 

根據china venture數據統計,2009年第一季度中國私募股權投資市場12起案例分布在7個行業。其中,制造業依然為主要投資行業,投資案例數量5起;農林牧漁業次之,有2起投資案例。在投資金額方面,農林牧漁、制造業、金融業投資金額較高,均超過1億美元。從以上數據來看,私募股權投資總量較2008年下滑明顯,且投資于傳統行業的比重加大。

三、私募股權投資基金發展戰略研究 

 

(一)根據行業發展確定投資項目 

需要指出的是,由于私募股權的投資特點,其投資往往傾向于風險較低的項目,且偏好于后期投資。且在當前全球金融危機是影響下,行業進行不同調整,私募股權投資者要尋找有價值的項目,所以行業調研就變得具有十分意義。從不斷的經濟數據來看,我國的經濟正在復蘇。可見,這正是私募股權投資的絕佳機會。同時,考慮到由于我國經濟政策對行業調整的影響,不同行業都在這場金融危機中進行著不同程度的產業調整。因此,在投資前對不同行業的分析研究及預測就顯得必不可少。 

私募股權投資機構可以基于行業現狀及中國經濟發展規律,參照國外經濟發展歷史,融入中國的現實國情來分析判斷,對相關行業的預測其可能的發展未來,并對行業和國家政策主題進行從行業到企業的逐步分析從而確定有價值的投資對策,并通過業務伙伴來獲得投資對象的相關資料對投資項目進行篩選。 

同時,私募股權投資基金有著不同的行業團隊,借助于其專業的投資經驗和知識,可以對投資行業有充分的了解。在宏觀經濟研究的基礎上,首先對目標行業的發展和相關特性進行研究,進而確定行業內部的市場占有份額較大的企業作為其投資對象,在此分析過程中應對產業結構,產業組織以及產業的經濟技術特點進行分析來確定投資目標的有效價值。在投資產業選擇上應注重長短期綜合考慮,既考慮到當前的利益,又要重視該產業未來發展的潛力,以及抵抗經濟波動的能力強弱,綜合分析,謹慎投資。 

(二)上市公司私有化投資 

隨著金融危機影響的不斷擴大,全球金融市場持續低迷,這對全世界的金融市場無疑是一次信心的考驗。我國的a股市場也受到一定的波及。由于我國經濟刺激政策執行力度不斷加強,經濟刺激已經開始顯現效果,從公布的數據來看,我國的股票市場已顯現復蘇跡象。 

我國私募股權投資基金不允許投資證券類資產。目前,在我國上市的公司無疑是該行業中的重要力量,其企業長期價值很高。隨著我國經濟困境的擺脫,在相關行業復蘇時這些公司應當是行業復蘇的“龍頭”,顯然這種投資的安全性較高,同時也會由于經濟的復蘇而收不菲。所以對私募股權投資基金來說,上市公司私有化是一種很有利的投資戰略[3]。 

首先,私募股權投資基金找到由于金融衰退而顯示超值投資的上市公司,其投資的途徑是要約收購或吸收合并方式收購上市公司,進行退市私有化。其次,私募股權投資基金利用其掌握的資源優勢和先進的管理方式,通過資源整合,戰略調整,組織重組等手段幫助私有化的上市公司改善管理,提高企業價值和市場競爭力。最后,采用適合的方式,上市或出售以完成整個投資活動退出并獲得投資收益。 

私募股權投資本身是一個新興事物,它的發展需要經歷一段時間的摸索,作為私募股權的投資者,要有足夠的耐心和足夠的理性,來共同促進其健康發展。盡管國內外經濟金融形勢還比較嚴峻,但是中國的經濟較世界來說仍保持較高水平增長,基本消除股市泡沫,并隨著中國經濟結構的調整和資本市場的發展逐步成熟,有越來越多的機構將參與中國的私募股權投資活動,促進pe的長期發展,中國私募股權投資市場將更顯活躍。 

 

參考文獻 

篇11

(一)現狀

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對外經濟貿易取得了巨大的進展,無論是從“數量”還是“質量”上都有了很大的進步。目前,我國正由一般貿易方式向加工貿易方式轉變,即由過去利用本國價格相對低廉的資源直接出口最終產品的形式慢慢地向引進外來原材料、設備等,然后進行加工生產最終品向外出口的貿易方式的轉變。據海關統計,2013年中國加工貿易進出口總值達13578.1億美元,比2012年同比增長3.1%,其中加工貿易出口值8608.2億美元,同比下降了0.2%,一般貿易出口10875.3億美元,同比增長10.1%。同時2013年加工貿易的進口值為4969.9億美元,同比增長3.3%,一般貿易進口值為11097.2億美元,同比增加了8.5%。加工貿易的發展對我國國際貿易由產業間貿易向產業內貿易的轉變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加工貿易的迅速發展,不僅利用了我國豐富的勞動力資源這一優勢,解決了大量的就業問題,而且對我國的經濟發展發揮了巨大作用,主要體現在擴大出口和引進外資等方面。目前,加工貿易已經成為我國對外經濟貿易的主要方式。

(二)特征

第一,“兩頭在外”的特征即原料來源及產品銷售均在國外,而加工生產是在國內。簡單的來說就是我國將生產制造所需的原材料、配件等從國外買進,利用我國的勞動力、土地、資金等資源對產品進行加工制造,最后出口到國外。

第二,料件保稅。即對其進口料件實施海關監管下的暫緩繳納各種進口稅費的制度。也就是說我國企業在進行加工貿易生產經營活動時,受海關監管可進口免交增值稅的料件,但必須按規定生產產品復出口,如因不可抗力因素導致不能按照預期復出口,而需要在本國銷售的,需在當地補交稅費,才可獲得同意內銷的政策。

第三,加工增值的特征,其目的是為了賺取更多差價。我國進行加工貿易的生產就是為了進行產品的復出口,賺取復出口所帶來的差價,實現利潤增加。

二、我國加工貿易存在問題

(一)內部原因――發展不均衡

我國加工貿易自身發展不均衡,政府優先支持發展東部地區。最早的改革開放,由于東部地區擁有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四通八達的交通運輸線路,使得我國優先發展東部沿海地區,對其提供政策、資金、人員等資源要素的支持,再加上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的問題致使國內配套資金和其他經濟技術資源大批流向東南沿海地區,使其發展更加迅速。而我國中西部地區基礎設施的建設落后于東部沿海地區,經濟開放程度也遠遠不如東部沿海地區,交通運輸網絡不發達,信息通信不便捷,因而無論從哪方面相比,其加工貿易的發展都與東部沿海地區相差較大。

我國加工貿易的發展缺乏先進的技術和自主創新的能力。我國加工貿易處在傳統的發展階段,加工貿易生產的產品只是初中級加工品,來料加工復出口的生產模式,使我國加工貿易處在價值鏈的底部環節。一方面我國加工貿易未形成配套的產業群,缺乏帶動性的企業引領發展,使得我國加工貿易企業大部分還停留在“貼牌生產”的環節。另一方面由于我國忽視核心技術的研發,缺乏自主研發的能力,在核心技術、產品設計、關鍵的設備等環節上,還是由跨國公司控制,因此我國加工貿易生產的產品處在基礎的生產加工環節,產品附加值低,缺乏國際競爭力。

我國政府的政策不健全、海關監管不力。改革開放初期,我國環保政策尚不健全,技術發展不先進,過度注重短期經濟效應,引進和發展加工貿易的過程中,高耗能、高污染產業大量出現,來華投資的外商正是看到我國加工貿易發展中的這一漏洞,將加工貿易中高耗能、高污染的產品生產轉嫁到我國。

管理力度不夠,走私和騙稅現象的嚴重,給我國國民經濟的發展造成很大損失。近幾年,我國雖然也頒布過與加工貿易有關的管理規則和措施,但是這些規則或措施對于加工貿易的管理嚴重缺乏力度。同時,由于海關的監管力量有限,因而難以做到全面監管,這使得一些法制觀念淡薄的企業或不法分子,鉆法律的空子,利用監管的薄弱環節,走私加工貿易商品、騙稅,牟取暴利,沖擊了國內市場,破壞了對外經濟貿易的正常關系及市場秩序,給國家的經濟發展帶來了很大的損失。

(二)外部原因――競爭壓力

首先,近些年來我國承受著巨大的競爭壓力,因為周邊國家投資環境勢態良好,勞動力成本低廉、勞動力素質提高,比較優勢日益明顯。例如越南的勞動力成本遠遠低于我國,并且為了吸引更多外傷的投資制定了比我國更加優惠有吸引力的政策措施,給我過造成了巨大的競爭壓力。另一方面,隨著經濟的發展勞動力生活開銷不斷加大,勞動成本不斷上升,企業為了節約成本,減少勞動力數量,因此我國勞動力優勢開始被削弱。另一方面,由于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發達國家將一些先進的技術手段運用在傳統產業,減少了人力勞動的需求,進而削弱了我國勞動力的比較優勢。

其次,隨著我國加工貿易參與到了國際化的分工中,我國加工貿易海外出口和進口的市場比較集中,其中進口市場主要是東亞的國家和地區,如日本、韓國。而我國加工貿易的出口市場主要集中在歐洲、美國等發達國家。在我國的加工貿易發展中的出口市場和進口市場的高度集中形成了對發達國家的順差地位。這樣極易出現貿易摩擦。

三、發展我國加工貿易的對策

(一)調整產業結構的升級

由于我國加工貿易還處在傳統發展階段,發展水平低,技術含量較低,產品附加值還低,而且還主要出口勞動密集型的產品,再加上周邊發展中國家的快速發展,是我國遭受著巨大的競爭壓力。另外,由于我國的經濟實力和技術條件落后的限制,加工貿易始終處于產業鏈的非核心環節――生產制造環節,這是公認的相對低端的環節,雖然參與加工貿易,但是出口產品所獲的利潤卻不高。為了彌補我國加工貿易缺乏核心技術這一缺陷,我國加工貿易產業應該學習利用高新技術創新加工貿易,提高加工貿易的技術含量,實現產品升級,進而實現產業結構的升級轉型。

第一,要積極支持企業建立和完善科技研發中心,加大科技研發的投資力度,提高自主開發能力,加強對引進技術的消化吸收,鼓勵企業自主創新,走引進來與自主創新相結合的道路,加快高新技術的產業化進程。

第二,應當把自主創新能力和技術轉移結合起來,同時注重對轉移技術的學習與借鑒。鼓勵我國企業積極發展本土的跨國公司,鼓勵人力資源在內外資企業間的流動,學習、借鑒、引進先進技術,適應發展。

第三,政府應該有效地將資金和其他資源投入到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上,從而有力地促進加工貿易的轉型升級。政府也要為高新技術行業、高附加值的加工貿易企業的發展營造良好的管理環境,所以需要培養國內企業自主創新,自主開發的能力,形成自己的產業優勢。

(二)大力推進不平衡地區的加工貿易發展,尤其是中西部地區

加工貿易發展之初,優先發展東部地區是造成區域發展不平衡的開端。然而這個問題日益突出,東部地區高度發展,中西部地區發展落后。推動加工貿易向中西部地區的發展,解決平衡區域發展不平衡是促進我國經濟全面整體增長的一項重要工作。

第一,政府應該大力支持中西部地區的加工貿易的發展,為其發展提供政策、資金的支持,進而扶持中西部地區基礎設施的建設,提供技術幫助其進行交通運輸系統、通信系統的設立,從而促進中西部地區同外部的聯系,及時獲取新信息,新資源,有利于本地區的發展進步。

第二,大力引進高新技術,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加快培養中西部地區的特色產業,增強對資源性產品深加工和精加工的能力,提高出口產品的附加值,拓展國際空間,擴大出口額。

第三,大力引培養高科技人才,提高勞動力素質,加快發展中西部地區科學教育事業和科學技術的發展,使得一批又一批年輕人愿意去中西部發展,為開發中西部地區和發展對外經濟來往提供支持。

(三)努力提高技術水平,鼓勵自主知識產權的開發

在國際大分工中,為了提高我國自身地位,實現從勞動密集型向技術密集型的轉變,同時,為推動我國加工貿易企業生產的產品向高附加值進步,就必須提高我國加工貿易的技術水平和自主創新研發的能力。

第一,我國政府應加大對加工貿易企業技術創新和研究開發的支持,鼓勵企業借鑒并學習發達國家的科學技術,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努力提高技術水平。

第二,為了提高我國企業自身發展能力,我國應該加快科技體制的變革,鼓勵自主知識產權的開發,注重人才的發現和教育,加強技能培訓,培養高素質、高技術,專業化的新型高科技人才。

第三,我國政府還應該為本土企業提供資金支持,鼓勵本土企業引進新技術、新設備,吸收高技術型人才,利用跨國公司的技術溢出效應,提升我國出口產品的附加值。

自1978年以來,我國加工貿易作為積極參與國際分工的一種方式,在推動我國經濟發展的過程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雖然在加工貿易的發展過程中存在許多問題和困難,但是我國也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來加強管理。筆者相信,隨著經濟的發展,我國加工貿易會出現新的走勢,呈現出新的面貌,將會對未來的經濟發展起到推動作用。所以這就要求我國在面臨加工貿易發展中的各種挑戰時要積極應對,借鑒經驗,取長補短,進一步完善和發展加工貿易,推進加工貿易升級轉型。

參考文獻:

[1] 鄧娜,候少夫.中國加工貿易的發展歷程與政策演變[EB/OL].http://.cn/kfdb.

篇12

一、國際會計協調的概念及意義

 

國際會計協調應用的過程中,其核心是會計標準國際化,在應用的過程中,逐步的實現,會計信息的可比性和協調、統一等。需要滿足三個條件:第一,在差異的基礎上,對差異進行一定縮小矛盾,形成有序的結構、會計活動;第二,國際會計協調的目的,主要是為了實現統一標準不等的共同結構;第三,國際會計協調,不是標準化,其主要是為了縮小各個國家會計慣例之間的差異程度[1]。

 

當前隨著國際貿易、經濟交流等活動的不斷進行,以及在國際貿易中,各項分工的明細,而會計的差異,則對各個國家處理統一會計問題產生的影響不同,為了保證各個國家會計活動的順利進行,會計準則對其發展產生的影響縮小,國際會計協調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背景下產生,對各個國家的會計進行協調,促進全球經濟的發展。從國際會計協調對各個經濟發展的意義進行分析,其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促進國際貿易和經濟的發展。在當前全球經濟不斷發展的環境下,各國的經濟交往不斷的增多,經濟合作貿易越來越密切,在國際貿易活動中,如果交易雙方都按照協調一致的會計準則進行會計信息的形成、編制會計報表等,則會促進雙方對會計信息的了解和認識,也促進雙方的溝通交流,進而促進經濟合作的發展。

 

2、促進國際投資的發展。在國際經濟發展的過程中,國際范圍不斷的擴大,且在國際范圍內的可比性會計財務信息等,會使得投資者對財務信息可以明確的掌握和了解,同時掌握被投資投資的財務狀態和經濟狀態,進而幫助投資者快速的作出判斷,促進國際投資的發展[2]。

 

3、促進跨國工作的管理和發展。在社會經濟發展的過程中,跨國公司的發展對國際貿易的發展有推動的作用,跨國公司的子公司、總公司分屬于不同的國家、地區,子公司的財務信息,往往是根據東道主國家的會計準則進行編制的,而總公司則是按照自身國家的會計準則進行編制的,所以對跨國總公司的財務編制的合并帶來了一定的困難,為了保證其工作的順利進行,需要采用國際會計協調,簡化財務工作,提高其工作效率,并促進跨國工作對公司內部的經濟情況進行對比分析等。

 

二、我國會計協調發展現狀

 

社會在發展,經濟在進步,各個國家的經濟交往和貿易往來不斷的增加,為此促進了國際經濟的發展,也促進了全球經濟的發展,在國際經濟發展的過程中,中國的經濟取得顯著的發展成績[3]。近些年來中國的經濟迅速的增長,有效的加快了中國進入世界經濟的腳步,在經濟發展的過程中,中國的獲益匪淺。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以及與國際經濟的合作,中國的進出口貿易量不斷的增多,而在中國經濟發展的過程中,有效的促進了中國經濟發展和會計信息管理水平的提升。但從中國的會計協調發展現狀進行分析,中國的會計協調還處于初級階段,而發展會計國際協調,有助于中國經濟發展與國際接軌,也可以促進中國會計協調與國際會計協調接軌。但是從當前的國際會計協調的發展而言,中國的會計協調與國際會計協調之間還存在著較大的差距,而中國會計協調發展還存在著一些問題,影響著自身的發展,這些問題主要體現在:

 

1、市場環境不完善。自從中國實施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經濟取得顯著的發展,市場經濟環境也在不斷的改善,但是從長遠的發展來看,中國的市場經濟環境還不完善,會計、稅務、審計等在內的環境不完善,使得我國的市場經濟環境存在著一些特殊的問題,這些問題是中國經濟發展特有的問題,在其他的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中也可能存在。所以為了促進中國會計協調的發展,吸收更多的國際投資,需要將市場環境完善,開展會計協調,與國際會計協調接軌,提高外資吸引能力,促進中國與國際經濟的合作。

 

2、會計協調與國際接軌還存在一定的差距。在改革開放發展以來,中國的經濟取得了顯著的發展成績,對外經濟從無到有,不斷的發展壯大,我國的一些企業,在經濟發展的過程中,跟隨潮流,朝著跨國公司的方向發展,在國外投資設廠、兼并、收購等等,國內大部分的公司在發展的過程中,還參與到國際競標中,但是中國的會計財務報告,沒有辦法得到國際上的認同,為此直接的削弱了中國企業的國際市場開拓深度[4]。所以說中國的會計協調與國際會計協調之間還存在一定的差距,為了更好的促進中國會計協調的發展,需要加強對會計協調的控制和管理,縮小其與國際會計協調之間的差距。

 

3、會計準則執行力度不夠。當前中國的國際市場經濟發展還處于不成熟的階段,在國際經濟中,企業的會計行為還存在著不規范,會計信息報表等還不完善,進而影響著中國的國際貿易發展。當前國際市場的競爭不斷的增加,我國的會計準則執行力度不完善等,都影響著我國的會計協調發展。從我國的會計準則、制度進行分析,會計準則和會計制度的關系混亂,會計準則的內容簡單,操作性不強等,影響著我國的會計協調發展。

 

三、國際會計協調對我國會計發展的影響

 

在當前全球經濟化發展的大環境下,中國經濟的發展受到較大的影響,為此會計國際化成為一種客觀需求,也是我國經濟國際化發展的必然途徑。在對外經濟發展的過程中,實施會計協調,會促進會計財務報表編制完善,并接近國際會計準則等。在中國經濟發展的過程中,國際會計協調的參與,可以推動中國經濟的發展,促進中國對外貿易的進行,促進中國經濟效益的提升。中國是國際會計協調的參與者,也是受益者,在當前經濟全球化發展的背景下,會計國際化發展是必然的一個趨勢,而國際會計協調對中國會計協調有積極的促進作用,為了可以推動中國會計協調與國際會計協調接軌,需要中國的會計協調發展認清現實,找到自己的發展方向。在國際會計協調的影響下,中國的會計協調發展,需要在與國際會計協調接軌的過程中,保持自己的特色,同時也需要認清自己需要在對外經濟發展中發揮的作用[5]。國際會計協調促進了中國會計協調的發展,從其產生在整體影響進行分析,可以將這些影響歸結為:

 

1、促進中國會計協調明確定位。在中國對外經濟和會計協調發展的過程中,中國要積極的參與到國際會計標準的制定中,提高自己的國際地位,同時在國際經濟利益之爭中,占據有利的優勢。從當前國際間的競爭進行分析,經濟的競爭,實則是會計準則的競爭,為了提高本國的利益和國際地位,各個國家都在積極的參與到國際會計協調中,所以中國也需要積極的參與其中。在國際會計協調的發展中,其促進了中國會計協調明確自己的目標定位,正確的認識和看待中國與國際會計準則之間的關系,提高我國會計協調與國際會計協調的可比性。

 

2、促進矛盾的縮小。在會計準則等發展的過程中,必然存在著一定的矛盾,不同的國家其產生的矛盾不同,會計國際化發展,是會計發展的目標,也是其發展的潮流,只有充分的做好相關的準備,才可以創造良好的條件,將各個方面的問題解決。在國際會計協調發展的過程中,中國會計協調與國際會計協調之間的矛盾很大,為了更好的促進中國會計協調的發展,需要在國際會計協調的背景下,處理好會計國際化與國家化之間的矛盾,有效的縮小中國與國際會計協調之間的矛盾,為新會計準則的建立,提供一個良好的條件。

 

3、促進中國完善自身的會計機制。在中國經濟的發展中,國際地位不斷的提高,但是在對外國際貿易中,中國的會計報告得不到認可,在一定程度上顯示了中國對外貿易的發展。參與國際會計協調,有助于促進中國完善自己的會計準則、會計機制,促進中國完善相關的標準,為對外經濟貿易的發展,提供一個良好的基礎。在國際會計協調發展下,中國需要充分的了解到市場的需求,降低其規范操作的難度,提高會計準則的實用性等。我們知道當前的國際經濟貿易發展中,各個國家的國際市場競爭不斷的加劇,中國作為發展中國家,要提高自己的國際地位,促進對外經濟的發展,就需要將自己的會計準則、機制等完善,為對外經濟的發展提供一個保障。

 

在當前的經濟發展過程中,跨國公司等不斷的建立,而在跨國公司發展的過程中,總公司想要實現對子公司的跨國經營,就需要充分的認識和了解各個國家的政策,尤其是會計政策和相關的法律法規。在中國經濟發展的過程中,跨國公司在中國的建立或者是中國企業在其他國家建立分公司,總公司和子公司則財務實施的是不同的會計準則,進而影響著總公司對企業子公司財務會計信息的掌握和了解。為了促進跨國公司對其子公司會計信息的掌握,需要各個國家積極的參與到國際會計協調中,形成一個各個國家都可以接受的統一標準的會計準則,促進各個國家經濟的發展。國際會計準則不斷的發展,其權威性不斷的提高,為各個國際會計協調、會計準則與國際接軌提供了前提,作為發展中國家,中國的對外經濟發展離不開國際這個經濟市場,所以需要在會計準則發展的過程中與國際會計準則靠攏。中國作為國際會計協調的參與者和受益者,其發展受到國際會計準則影響,國際會計協調和我國會計發展存在相關性,所以為了更好的促進中國對外經濟的發展,需要加強中國會計發展與國際會計協調的結合。

 

四、結束語

 

篇13

引言

對于機械裝備制造業而言,一個全球性的分工體系正在形成,傳統的以自然資源、產品為基礎的分工格局已被打破。企業在銷售、生產、配套等經營環節上對全球資源的依賴性日益突出,這就要求企業必須走向國際化,這種趨勢不可逆轉[1]。目前,國內外經濟形勢迫使我們必須加快國際化進程。我們必須以前瞻性的發展眼光,積極實施國際化戰略,充分利用全球經濟發展的商機,提升企業在各種不確定因素中的生存能力。

從當前國內外機械裝備制造業國際化戰略管理研究來看,大都是以經典的戰略管理理論為基礎的。經合組織(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簡稱OECD)在2007年的報告《Internationalization Strategy of Machinery and Equipment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s in Europe》中指出,機械裝備制造業國際化戰略的制定和實施是歐洲制造企業得以持續發展的基礎,利用企業人才國際化戰略、投融資國際化戰略以及運營國際化戰略可以提升歐洲制造企業的盈利能力[2]。新西蘭經濟發展部報告《Internationalization Strategy of Machinery and Equipment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s:A Case Study》(2008)運用波特的五力模型進行研究,發現新西蘭機械裝備制造業國際化戰略優勢就是人才競爭力強[3]。

本文首先分析中國機械裝備制造業的發展現狀,然后提出了中國機械裝備制造業國際化戰略的基本構想,最后從構筑三個國際化平臺提出實施國際化戰略的對策建議。

一、中國機械裝備制造業的發展現狀

1.中國機械裝備制造業的優勢。近年來,中國機械裝備制造業的發展層次、水平和經濟增長模式已經發生了巨大變化,技術創新方面:建成了世界一流的技術研發平臺,成為機械裝備制造業擁有四項第一的國家;客戶與市場方面擁有全球重大知名客戶,煤炭、冶金、有色、電力、建材等領域得到全面拓展和延伸,在重大項目與核心產品上屢有建樹;技術裝備方面經過近幾年的技改投入,裝備能力已達到世界頂尖水平,而未來三年內國家特別支持發展的新重機工程將使中國達到全球裝備制造業的高端配置;管理方面通過創新經營理念,推行零缺陷管理等,使企業管理逐步與國際接軌。

2.中國機械裝備制造業的不足。但是我們仍然看到,中國機械裝備制造業的現狀與國際化經營的要求還有不少差距和制約因素,存在著許多亟待解決的問題。從行業整體來看,中國機械裝備制造行業研發核心產品的能力、手段等還不夠完善,現有產品的總體檔次和質量水平還有待提高,掌握的高端產品和高端技術有限,還沒有形成能影響國際市場的世界級品牌優勢,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還不夠強。從單個企業來看,與國際知名公司相比,中國機械裝備制造企業步入市場經濟時間短,還沒有形成全球銷售網絡,對國際市場行情變化反饋不及時,對國際競爭規則和習慣不熟悉,抵抗國際風險的能力不強。中國企業在價值觀和思維模式、跨國經營團隊的管理、資源整合能力、國際化經營風險的控制、自身的交貨狀況及質量管理等方面還滿足不了國際市場的需求。

二、中國機械裝備制造業國際化戰略的基本構想

根據行業發展現狀和發展需要,經深入研究和策劃,可以初步確定全面推進國際化經營的戰略思路、戰略定位等,形成了以下的戰略基本構架。

1.戰略思路:審時度勢,搶抓機遇,加速國際化進程,全面提升行業經濟效益和國際競爭力,力爭2020年把中國機械裝備制造業建設成為全球領先、具有一定國際知名的現代化行業。

2.戰略定位:立足國內資源,把市場推向國外。中國機械裝備制造企業實施國際化經營戰略的定位有四種類型:一是海外市場開拓型,即立足國內資源,把市場推向國外;二是海外資源利用型,即利用海外資源,占領國內市場;三是全球市場經營型,即不僅利用全球資源,而且把市場也放在國外;四是本地市場競爭型。中國不同區域不同層次的機械裝備制造企業應當根據實際情況,選擇最適合自身的戰略類型。

三、中國機械裝備制造業實施國際化戰略的對策建議

中國機械裝備制造業要成功走向國際化,當務之急是抓緊構筑三個國際化平臺。

1.國際化銷售平臺:市場銷售國際化的程度,決定著行業國際化的程度。面對當今世界各種不確定因素日益增多的情況,為更好地規避市場風險,提高國際競爭力,要針對不同國家、地區的實際情況,建立符合中國機械裝備制造業情況和市場需求的營銷業務模式。

2.國際化采購平臺:采購國際化是指利用全球的資源,在全世界范圍內尋找質量最好、符合不同國家技術規范、價格合理的供應商。中國機械裝備制造業采購部門要加強對技術、法律、商務、外語的學習,提高與國外客戶直接交往的能力,及時了解全球資源,建立全球配套實時報價體系,規范采購流程。建立全球化采購體制,融入國際采購鏈和價值鏈,形成穩定的資源供應渠道,避免在緊缺資源上受制于人。

3.國際化信息平臺:隨著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全球范圍內配置資源的速度大大加快。誰善于利用信息技術,誰就能在國際競爭中搶占先機。我們要加快企業信息化建設,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推動國際化進程:一是建立國際化知識管理系統,實時搜索、查詢、集成國際最新的技術信息和產品信息、專利信息,為行業的計算機輔助創新(CAI)體系服務。二是建立國際化門戶網站,為搜集市場信息、開展銷售和采購活動提供快速反應的路徑。三是建立企業資源計劃(ERP)信息平臺,推動管理方式變革,提高經濟運行效率。

參考文獻:

91综合网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