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線客服

慢性結腸治療方法實用13篇

引論:我們為您整理了13篇慢性結腸治療方法范文,供您借鑒以豐富您的創作。它們是您寫作時的寶貴資源,期望它們能夠激發您的創作靈感,讓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

60例均為我院2004年6月~2006年10月門診及住院患者。男33例,女27例;年齡27~54歲;病程1~3年40例,3~6年20例;均伴有長短不一的緩解期;電子結腸鏡檢查:直腸及結腸粘膜有多發行淺潰瘍,伴充血、水腫54例,腸粘膜僅有輕度水腫、充血6例。其中病變于直腸者7例,直乙狀結腸者35例,左半結腸者10例,廣泛性者8例。

1.2 診斷標準

依據《潰瘍性結腸炎的診斷及療效標準》(1993)[2],臨床表現為:持續性或反復發作的腹瀉,粘液血便伴腹痛、里急后重既不同程度的全身癥狀,經治療有長短不一的緩解期?;颊呙咳沾蟊銛荡危ň怀^6次),大便清稀或為粘或赤白相間??砂橛邢赂箟嬅浕蚋雇矗嫔珶o華,舌淡紅苔薄白,脈細或弦。纖維結腸鏡檢查:發作期腸粘膜有多發性淺潰瘍、伴充血、水腫,發作間期腸粘膜僅有輕度水腫、充血。

2 治療方法

加減痛瀉要方基本組成:白術、蒼術、肉豆蔻、白芍、訶子、陳皮、防風、黨參、黃芩、兒茶等。加減:不欲飲食者加烏梅20g以和胃生津;腹瀉嚴重者訶子可用至10g;久瀉者,加炒升麻以升陽止瀉;舌苔黃膩者,加黃連以清熱;不寐、多夢者加酸棗仁以滋陰除煩。上藥水煎取汁300ml,每日2次飯后口服,7d為1療程。

3 治療結果

3.1 療效標準

臨床癥狀消失,腸鏡復查粘膜病變大致正常;有效:臨床癥狀基本消失,結腸鏡復查粘膜輕度炎癥或假息肉形成;無效:治療后臨床癥狀、纖維結腸鏡檢查及病理檢查均無改善[3]。

3.2 療效分析

完全緩解11例,占18.33%;有效46例,占76.67%;無效3例,占5%;總有效率為95%。

4 討論

潰瘍性結腸炎屬中醫“痢疾”、“便血”、“腸氵辟”、“泄瀉”等范疇,中醫整體觀念和辨證論治是治療本病的關鍵,也是優勢所在,治則以抑肝扶脾宜肝為主,如張景岳、葉天士認為“治痢之大法,不過通塞二義,肝脾并重?!笨芍^深得治痢要旨[4]。據現代醫學研究認為:益氣健脾疏肝等中藥,有減輕腸粘膜炎癥反應,促進潰瘍愈合和組織修復的作用。方中白術甘溫補氣,苦燥濕濁,可補益脾氣兼有止瀉之功;白芍酸寒,柔肝緩急止痛,與白術相配,于土中瀉木;陳皮芳香和中化濕,既助白術以健脾祛濕,又助白芍以順肝疏泄之勢;防風辛能散肝,香能舒脾,風能勝濕,為理脾引經要藥;肉豆蔻溫中降氣,蒼術燥濕寬中,訶子斂澀泄火,兒茶燥濕止痛,4藥均具止瀉之功;黃芩清熱燥濕;黨參補中益氣。諸藥合用共奏補脾柔肝,祛濕止瀉之功。藥癥相符,對潰瘍性結腸炎患者近遠期療效均佳。

參考文獻

[1]趙天平,吳煥淦.從《傷寒論》辨析潰瘍性結腸炎[J].江西中醫藥,2006,37()2):16-17.

篇2

文章編號:1007-2349(2011)12-0072-02

慢性潰瘍性結腸炎又稱慢性非特異性結腸炎,是一種以結腸黏膜損害為主的慢性黏膜病變,其病程長、易反復,病情輕重不一,以大便次數多、頑固性腹痛、腹瀉及大便中含膿血和黏液為特點。自2009年以來,筆者采用中藥制劑”芪黃栓”腸道內給藥治療此病38例,取得了很好的療效。現將療效及護理觀察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2009年6月~2010年10月期間在本科門診及住院治療的慢性潰瘍性結腸炎急性期患者76例。全部患者均符合中華醫學會消化病學分會2000年制定的炎性腸病的診斷標準,根據臨床癥狀及結腸鏡檢查或病理檢查確診慢性潰瘍性結腸炎,無其他并發癥。隨機分為2組,治療組38例,男20例,女18例;年齡18~68歲,平均45.5歲;病程8個月~22 a,平均4.8 a;病變部位位于直腸及乙狀結腸23例,位于降結腸12例,位于全結腸3例。對照組38例,男22例,女16例;年齡20~62歲,平均42.9歲;病程5個月~20 a,平均4.3 a;病變部位直腸及乙狀結腸22例,位于降結腸14例,位于全結腸2例。2組間性別、年齡、病程等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療方法2組患者使用相同的基礎治療,包括休息、給予易消化飲食,病情嚴重者給予流質飲食或者暫禁食,按需予靜脈補充能量。在基礎治療上對照組常規給予琥珀酸氫化可的松100 mg加0.9%生理鹽水150 mL保留灌腸,1日1次,20 d為1個療程。治療組在基礎治療基礎上予中藥制劑芪黃栓(藥物組成:黃芪、蒲黃、白術、五靈脂、槐花、川芎、薏苡仁、敗醬草、白頭翁、當歸、白及,由本院制劑室制成栓劑),1枚(10 g)塞入保留,1日3次,20 d為1個療程。

2觀察項目

大便常規檢查,觀察大便次數,大便形、色、質、腹痛情況,有無里急后重,食欲,體重。

3中醫護理

3.1情志護理因潰瘍性結腸炎病程長,恢復慢,易復發,患者易產生緊張,焦慮或憂郁情緒,對治療缺乏信心,不進行認真系統的治療。凡是這類患者住院,將特別注意患者的情志護理。因為“心脾為母之臟,心火之熱可溫脾土”,心理負擔會加重病情。作為護士要用和藹的態度,耐心向患者解釋疑問,安慰、開導患者,從生活上給予關心體貼,及時了解患者的思想狀況,介紹同類患者治愈的經驗,使之消除恐懼、憂慮心理。

3.2操作護理塞藥前囑患者排空大便,左側臥位,護士戴手套,取栓劑一顆,囑患者放松,輕輕將藥物塞入,讓患者臥床休息1 h,待栓劑充分吸收后再起床活動。

3.3基礎護理部分患者因大便次數增多,可能出現肛周濕疹,應督促患者在每次便后用溫水清洗肛周及外,保持局部皮膚清潔干燥。對有肛裂及痔瘡的患者,在塞藥前用溫水洗浴,塞藥時動作輕柔,盡量避免增加患者痛苦。同時應保持床單整潔、干燥。

3.4病情觀察觀察大便性狀、次數、量。若出現大便次數增多,口干舌燥、眼窩凹陷、皮膚干燥,給淡鹽水頻服。如患出現煩躁不安、惡心嘔吐、四肢厥冷、少尿或無尿等危癥,立即報告醫生。

3.5飲食護理飲食規律,1日3餐做到定時定量,不過分饑餓、不暴飲暴食,這樣有利于腸道消化平衡,避免因無節制飲食而致腸道功能紊亂。飲食以清淡、易消化、少油膩為基本原則,宜食健脾食品,如山藥、扁豆、蓮心、百合、紅棗。少食冷飲,少食易脹氣的食物,如牛奶和乳制品、韭菜、洋蔥、大蒜、油炸食品、咖啡、碳酸飲料等。禁食用辛辣刺激、油膩的食物及飲酒。

4療效標準與治療結果

4.1療效標準痊愈:臨床癥狀消失,大便常規檢查正常,纖維結腸鏡檢查示水腫、充血,淺表潰瘍,糜爛出血,腸黏膜表面膿性分泌物均消失;有效:臨床癥狀及大便常規檢查有明顯好轉但有一項未消失者,纖維結腸鏡檢查病變好轉但無充血。水腫未完全消失;無效:癥狀未消失,大便常規檢查異常,纖維結腸鏡檢查病變無明顯改善。

4.2治療結果治療組痊愈24例,有效11例。無效3例,總有效率為92.1%。對照組痊愈12例,有效13例。無效13例??傆行蕿?5.7%。

篇3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根據1978年中華醫學會杭州全國消化系統疾病學術會議制定的診斷標準,全部病例均經纖維結腸鏡檢查確診。60例慢性結腸炎中,男36例,女24例;年齡25~35歲10例,36~45歲19例,46~55歲22例,56歲以上9例;病程最短1年,最長20年。

1.2 治療方法 方藥:白術20 g,白芍15 g,陳皮12 g,防風 15 g,人參15 g,茯苓 15 g,炙甘草6 g。脾腎虛寒者加肉豆蔻12 g,補骨脂20 g,五味子12 g,吳茱萸10 g。熱毒者加白頭翁12 g,氣滯者加木香10 g,檳榔 10 g;濕熱者加黃芩10 g,黃連10 g;食滯者加山楂15 g,神曲15 g;便膿血者加地榆15 g。用法:每日1劑,水煎分二次服。10天為1個療程。

2 結果

2.1 療效標準 痊愈:臨床癥狀、體征消失,纖維結腸鏡復查正常,腸黏膜病變恢復正常;好轉:臨床癥狀明顯減輕,體征基本消失,纖維結腸鏡復查好轉,腸黏膜病變明顯改善;無效:治療前后臨床癥狀和體征無改善,纖維結腸鏡復查無好轉。

2.2 治療結果 60例中痊愈45例,占75%,好轉15例,占25%,總有效率100%。

3 典型病例

患者,男,52歲,農民,2002年8月16日初診。主訴:反復腹痛腹瀉18年。病史:患者18年前開始經常腹痛、腹瀉、瀉后痛不減,發作期間大便每日3~4次,質稀,伴少量黏液,每遇勞累或生氣后發作,或在晨起前腹痛欲便。曾在縣級醫院做纖維結腸鏡檢查,診斷為慢性結腸炎。早年曾服PPA等藥有效,后漸效果不佳,多年來已習以為常,不做治療。此次乃為其母親取藥,中間談及自己的腹瀉而就診。查體:左中下腹輕度壓痛,舌淡、苔薄白,脈細弦。在我院纖維結腸鏡檢查提示慢性結腸炎(無潰瘍)。辨證屬肝氣郁滯,脾腎虛寒。治法:瀉肝補脾溫腎。方藥:陳皮12 g,白芍15 g,白術20 g,防風15 g,人參15 g,茯苓15 g,甘草6 g,補骨脂20 g,肉豆蔻12 g,五味子12 g,吳茱萸10 g,水煎分早晚二次分服。結果服上方10劑后明顯減輕,再服10劑后腹痛腹瀉消失,又鞏固服三劑。1個月后結腸鏡復查,腸黏膜恢復正常,隨訪5年無復發。

4 體會

慢性結腸炎臨床癥狀以慢性腹瀉、腹痛,排黏液便、血便為主,呈慢性反復性發作或持續性發作,中醫辨病屬泄瀉、腹痛、痢疾等范疇。本病病程較長,多因長期飲食不慎、勞倦內傷,致脾胃虛弱[1]?!毒霸廊珪匪^“泄瀉之本,無不由脾胃”,且反復發作,纏綿難愈,極易耗損正氣及影響情志,以致肝失疏泄,肝脾不和。清代葉天士“肝病必犯土,是侮之所勝也,土虛木乘脾受肝制,克脾則腹脹,便或溏或不爽”[2]。由此可見本病病機為脾虛肝郁,濕阻氣滯,大腸通降功能失調,病久則致脾腎虛寒。痛泄要方中白術健脾補虛,白芍養血柔肝,陳皮理氣醒脾,防風升清止瀉,四藥相配,可以補脾土而瀉肝木,調氣機以止痛瀉;四君子湯中人參大補元氣健脾養胃,茯苓滲濕健脾,炙甘草干溫調中;四神丸中諸藥相配,具有溫腎健脾、固腸止瀉之功。臨證時根據患者全身狀況予以加減,每每收到良好功效。目前在高等醫藥院校教材《內科學》中只有“潰瘍性結腸炎”而沒有“慢性結腸炎”病名,但臨床實踐表明很多慢性結腸炎患者結腸鏡檢并無潰瘍和糜爛,在纖維結腸鏡下的表現主要是腸段黏膜的充血、粗糙,血管網絡模糊、偏粗,黏膜發紅或因蒼白而光亮,這部分患者不應診斷為潰瘍性結腸炎。慢性結腸炎和潰瘍性結腸炎都是結腸的慢性炎癥,慢性結腸炎包括潰瘍性結腸炎,兩者在病因上和治療方法上都有區別。病因上,潰瘍性結腸炎是自身免疫性疾病,與細胞凋亡有關,正常結腸上皮細胞很少發生凋亡,受T細胞免疫反應影響,產生的細胞因子比例失衡,引起細胞凋亡,從而使上皮細胞構成的黏膜屏障破壞,導致結腸黏膜的損傷和潰瘍。而慢性結腸炎大多是從急性腸炎、細菌性痢疾等感染性疾病發展而來,與細菌、真菌和病毒有關。因此,筆者認為,為了更準確制定療效標準,確定和建立治療方法,有必要將慢性結腸炎和潰瘍性結腸炎區別對待,很多慢性腹瀉患者,比如中醫泄瀉病中腎陽虛衰型的五更瀉,就大多不是潰瘍性結腸炎,而是慢性結腸炎。

篇4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06年1月至2008年12月我科門診或住院慢性潰瘍性結腸炎患者198例。男102例,女96例。年齡21~78歲,平均年齡42.5歲。初發者128例,復發70例。病史10個月~15年,平均病史3.5年。將198例慢性潰瘍性結腸炎患者隨機分為綜合治療組100例,對照組98例,兩組在年齡、性別、疾病程度、病史等方面無明顯差異性,臨床具有可比性。

1.2 臨床表現 間斷的腹瀉、腹痛、里急后重、便質為粘液稀便或粘液血便,病程遷延,反復發作。結腸鏡檢查:病變連續性分布,腸黏膜有彌漫性充血、水腫,黏膜下樹枝狀小血管模糊不清或消失,黏膜面粗糙或呈顆粒狀。淺表、多發密集無規律分布,糜爛、潰瘍和假肉。

1.3 入選標準 所有患者均符合2000年全國炎性反應腸病學術研討會制定的標準和中華醫學會消化病學分會對炎癥性腸病診斷治療規范的建議[1],排除腸結核、感染性結腸炎、阿米巴腸炎、細菌性痢疾、缺血性結腸炎、放射性結腸炎及腸淋巴瘤等區別。

2 方法

2.1 治療方法 對照組采用:水楊酸柳氮磺胺吡啶1.0 g口服,4次/d,癥狀好轉后給予維持量,0.5 g/次,3次/d。培菲康膠囊2粒3次/d(含雙歧桿菌、嗜酸乳桿菌、腸球菌三聯活菌膠囊,)療程8周。綜合治療組采用對照組治療加中藥灌腸:苦參、黃連、敗醬草、白頭翁、秦皮、廣木香、槐花、赤石脂、烏梅、地榆、黨參、白術、茯苓、五倍子、蒲公英、山藥。濃煎至150 ml,溫度35℃時,于每晚睡前排空大便,藥液保留灌腸,1次/d,8周為一個療程。

2.2 臨床療效評價[2] 完全緩解:臨床癥狀消失,結腸鏡檢查黏膜大致正常;有效:臨床癥狀基本消失,結腸鏡復查黏膜輕度炎癥或假息肉形成;無效:經治療后臨床癥狀、內鏡及病理檢查無改善??傆行?完全緩解+有效/總例數

3 結果

經治療一療程后依據臨床療效評定,并進行統計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組別例數完全緩解有效無效總有效率(%)

綜合治療組10076240100

對照組9848401089.79

注:經統計學分析兩組在總有效率比較P

4 討論

潰瘍性結腸炎,近年來在我國報告病例明顯增加,推算的患病率為11.6/105,發病與多種因素有關,包括免疫因素、遺傳因素、感染因素、精神因素、氧自由基、一氧化氮以及環氧化酶有關。病理表現為病變部位局限于結腸黏膜,以潰瘍糜爛為主,多累及遠端結腸,可向近端結腸蔓延以致遍及全結腸[3]。臨床表現為間斷的腹瀉、腹痛、里急后重、便質為粘液稀便或粘液血便,病程遷延,反復發作嚴重的影響了患者的身心健康,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質量。

氨基水楊酸(aminosalicyfic acid)制劑臨床應用于慢性潰瘍性結腸炎已有很悠久的歷史,臨床上常用的氨基水楊酸制劑主要包括的水楊酸偶氮磺胺吡啶(SASP)及近年來發展的偶氮鍵前藥奧柳氮與巴柳氮;美沙拉秦制劑。其作用機制可能是通過影響花生四烯酸代謝,從而抑制機體前列腺素合成,抑制局部免疫細胞的免疫反應及抑制激活的T淋巴細胞凋亡等綜合作用[4]。

促生態制劑的應用于近年來廣泛應用于治療潰瘍性結腸炎,正常腸道菌群是機體的腸道重要防御系統,應用促生態制劑治療炎癥性腸病的主要機制:益生菌在腸道中促進腸道正常腸道菌群生長,抑制致病菌的生長,并可與腸黏膜上皮細胞緊密結合,提高內源性防御屏障,有效阻止致病菌的定植和入侵;并且有效的與致病菌競爭性黏附與上皮細胞,促進上皮細胞分秘黏液使其在黏膜和微生物之間形成保護層[5],防止致病菌易位。

本病屬中醫“痢疾、泄瀉”“腸風”“臟毒”等范疇,我們通過中藥灌腸,方用清熱解毒、斂腸止泄、理氣止痛、消癰散結;健脾益氣、滲濕止瀉、涼血化瘀、生肌收斂之劑。

通過本組病例觀察,治療慢性潰瘍性結腸炎采用綜合治療方法明顯優于對照組,兩組總有效率較高綜合治療組100%,對照組89.79%。兩組在總有效率比較P

參考文獻

[1] 歐陽欽等.全國炎癥性腸病學術會議紀要.中華消化雜志,2001,21(4):235 236.

[2] 中華醫學會消化病學分會.對炎癥性腸病診斷治療規范的建議.中華醫學雜志,2001,40(2):138 141.

篇5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本組男3例,女7例;年齡36~78歲,平均(52±2)歲。表現為反復腹痛、腹脹、食欲減退、乏力、消瘦等周期性不完全腸梗阻癥狀,瀉劑療效差??烧T發急性腸梗阻(8例),易誤診,有3例誤診為慢性闌尾炎、3例誤診為慢性腸炎、3例誤診為腸功能紊亂、1例誤診為慢性膽囊炎。

非急性發作期腫瘤標志物、腸鏡等各項輔助檢查均無特殊表現,急性期腹部平片示低位不完全性腸梗阻,升結腸擴張、糞便淤積。X線鋇灌腸造影檢查均顯示結腸脾曲過高,迂曲成角甚至扭轉,合并橫結腸過長。有2例合并乙狀結腸過長。B超、CT顯示各有1例合并慢性闌尾炎、慢性膽囊炎、子宮肌瘤。其中2例行螺旋CT氣鋇雙重成像檢查,可以清楚顯示結腸脾曲過高、橫結腸冗長、迂曲成角。

1.2治療方法

對發作次數較多,發病時間較長的病人均行手術治療。10例行結腸脾曲松解。其中7例加橫結腸部分切除,橫結腸、降結腸吻合,7例中有2例行腹腔鏡下結腸脾曲松解,橫結腸部分切除,術中使用吻合器。1例加肝曲松解,乙狀結腸排列固定手術,2例加乙狀結腸部分切除術,3例合并慢性闌尾炎、慢性膽囊炎、子宮肌瘤的病人均予以合并疾病的切除。

2結果

病理檢查結果顯示腸黏膜慢性炎癥,部分腸管擴張,部分見黏膜及黏膜下層有淋巴細胞浸潤。住院期間臨床癥狀均緩解,未出現并發癥。隨訪6個月~6年。手術治療后病人,3個月后臨床癥狀緩解,體重增加,食欲正常,無臨床癥狀復發。

3討論

3.1發病機制

SSFC發病原因尚不清楚,多數學者認為是由于先天性結腸固定點異常所致。腸道不同部位的固定點彼此獨立,由于先天性固定點的異常,胎兒自發育期腸管在腸內容物壓力下不平衡生長,過長腸管發生機械性扭轉,少部分為其他原因,如克隆病、慢性胰腺炎。臨床表現大致可分為普通型、腹痛型、中毒型[2]。

本組病例突出的癥狀是反復發作的不完全性腸梗阻,長時間的便秘,多在中老年時才出現明顯的臨床癥狀,女性病人占較大比例,也有年輕病人??赡芘c老年患者胃腸道功能減退,橫、降結腸及乙狀結腸平滑肌松弛,無力克服脾曲過高、成角造成的通過障礙而形成慢性梗阻有關,長期臥床可加重癥狀,當合并胃下垂、左腎積水、乙狀結腸扭轉或子宮肌瘤時,可誘發或加重脾曲綜合征。

3.2臨床表現和診斷

結腸脾曲綜合征缺乏典型癥狀,其臨床上常常容易與其他專科疾病的表現相混淆,加上對本病認識不足,往往造成誤診,且誤診時間長,部分病人往往多次住院行各種檢查。結腸脾曲綜合征患者的突出癥狀為慢性不完全性結腸梗阻,患者多在中老年時才出現明顯臨床癥狀,隨著病程的延長,可逐漸出現食欲嚴重減退、全身無力、精神不振、消瘦貧血,急性發作期,患者出現劇烈腹痛。腫瘤標記物、結腸鏡、B超、CT一般無異常發現。該病的特異性檢查是X線鋇灌腸檢查,可發現結腸脾曲過高、成角、狹窄或扭轉,左結腸空虛萎縮而右半結腸脹大積糞,常伴有橫結腸、乙狀結腸冗長。SSFC易誤診,且誤診時間長,常診為慢性結腸炎、慢性闌尾炎、習慣性便秘,急性腸梗阻、小腸神經官能癥、盆腔炎、子宮肌瘤、慢性膽囊炎等疾病。 轉貼于

3.3治療方法

年輕、一般情況好、癥狀較輕以及無加重因素存在的單純脾曲綜合征可行非手術治療,可試用纖維結腸鏡通過左結腸角,或口服腸道動力藥物以及輕瀉劑通便。以下情況有手術指征:①病史1年以上,保守治療無效。②病史雖較短,但癥狀嚴重,有伴發疾病存在或合并其他需剖腹手術的疾病。③不能排除腸道惡性腫瘤。④X線鋇灌腸造影檢查示脾曲過高、扭轉,右半結腸嚴重擴張、積糞。長期的慢性的不完全腸梗阻,結腸長期積糞、擴張,術前應反復清潔灌腸,洗盡腸腔內的積糞,以利于結腸吻合口的愈合,避免術后腸瘺的發生。手術方式應力求簡單有效,不宜盲目擴大手術范圍,術中全面探查腹腔以解除可能存在的加重因素。脾曲松解術為最常用的術式,手術時應先松解乙狀結腸、降結腸、橫結腸在內的整段左半結腸,切除多余的結腸段,吻合后排列固定,使整段結腸通暢,不扭曲、成角、無張力,恢復左半結腸的正常解剖位置,本組2例為腹腔鏡下脾曲松解術,當鋇灌腸提示橫結腸過長、扭曲脹大明顯時,需行腸切除。

SSFC患者術后一般約需經過3個月才逐漸恢復,故術后應常規口服緩瀉劑,這可能因長期的脹氣、積糞致使結腸慢性炎癥,在病因去除后仍需一定時間才能逐漸恢復。術后要加強營養支持,應用腸道營養制劑如谷氨酰胺、金雙歧等促進康復[3,4]。

[參考文獻]

[1]Grassi R,Cappabianca S,Porto A, et al.Ogdvie's syndrome (acute colonic pseudo-obstruction):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and report of 6 additional cases[J].Radiol Med(Tofino),2005,109:370-375.

篇6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組 40 例,男 22 例,女 18 例。年齡 27~52歲,病程最短者 3 個月,最長者 10 年。均為我院或外院經乙狀結腸鏡檢查確診。根據乙狀結腸鏡所見,將局部病變簡單分為 3 種類型:①輕度病變:以黏膜充血水腫為主;②中度病變:以黏膜糜爛血為主;③重度病變:黏膜面潰瘍形成為特征。對照組 40 例,男 32 例,女 8 例,年齡21~60 歲。病程 5 個月 ~ 8 年。兩組資料經統計學處理無顯著差異(P > 0.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

1.2.1

慢性反復發作的腹瀉、腹痛、黏液血便史。

1.2.2

糞檢排除阿米巴、血吸蟲,痢疾桿菌培養陰性。

1.2.3

乙狀結腸鏡檢有黏膜充血、水腫或有不同程度的糜爛滲出及淺表性潰瘍。

1.3

治療方法

1.3.1

治療組用自擬通腸方。藥物組成:白芨 30 g,白頭翁 30 g,紅藤 30 g,黃柏 30 g,苦參 20 g,白礬 6 g,地榆 20 g, 加水煎 40~50 min,取藥液 100 mL。甲氰咪胍注射液 4 mL,654-2 注射液 2 mL。

1.3.2

方法:每次取上述灌腸液 100 mL,加入甲氰咪胍注射液 4 mL,如腹痛甚者可加 654-2 注射液 2 mL(短時間用,3~5 d)于每晚睡前保留灌腸,每日 1 次,14 d 為 1 個療程,根據病情輕重,可重復數個療程,間隔時間為 7~10 d。

對照組:氧氟沙星注射液 250 mL(山西威奇達藥業有限公司)以及甲硝唑注射液 200 mL(重慶藥友制藥有限公司)靜脈滴注,14 d 為 1 個療程,2 個療程后判斷療效。

2

治療結果

2.1

療效評定標準

痊愈:腹瀉、腹痛、黏液血便等癥狀消失。乙狀結腸鏡檢腸黏膜正常。好轉:腹瀉、黏液血便次數減少,腹痛減輕,乙狀結腸鏡檢查,腸黏膜病變明顯改善。無效:癥狀及乙狀結腸鏡檢查同治療前無變化。復發:潰瘍痊愈后又復發,另有 1 例未堅持治療。

2.2

兩組療效比較

見表 1。

3

慢性結腸炎屬祖國醫學的“腸風”、“泄瀉”、“久痢”等范疇。病變部位多累及直腸和乙狀結腸,采用中藥保留灌腸法,可使藥物直達病所,對促進消炎、消腫、潰瘍面愈合及縮短療程,提高療效有較大幫助。

甲氰咪胍是一種良好的組織胺 H2 受體阻滯劑,是近年治療消化性潰瘍較好的藥物,也有報道用于慢性腸炎的治療,取得較好效果。其治療潰瘍性結腸炎的機理,可能因其作用于腸壁中釋放組織胺的肥大細胞所致。我們采用中藥保留灌腸的同時,配合甲氰咪胍和解痙劑 654-2,認為療效較好,也未出現副作用。

自擬通腸湯中的白芨入脾胃經,因含膠質,善消腫、生肌,布于黏膜面,可保護黏膜,并促進黏膜再生,有止痛和促進潰瘍愈合之功。白頭翁可清血分之熱,為熱毒赤痢之要藥,《本經》謂其“主逐血止痢”,又《保命集》云:“行血則便自愈,調氣則后重自除”。紅藤可清熱解毒,活血止痛,為治腸癰腹痛之要藥,《本草圖經》:“行血,治氣塊?!秉S柏、苦參性味均苦寒,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之功,二藥常合用。白礬性味澀寒,有收斂止血,澀腸止瀉之功效,可療久瀉、便血。地榆歸大腸經,涼血解毒,可止膿血,故適宜上述諸證。

本方組成藥味簡單,藥源充足,療效好,無副作用。灌腸時間以早晚為佳,也可自行掌握,藥液溫度 37℃為宜。其藥液在腸內保留時間越長,效果越好。

參考文獻

〔1〕張健, 劉永勝, 翟玉萍. 中西醫結合保留灌腸治療慢性潰瘍結腸炎療效觀察〔J〕. 包頭醫學院學報, 2004. 4

篇7

芪黃栓是以中藥組方研制的一種直腸內給藥的栓劑,筆者用于治療慢性潰瘍性結腸炎55例,臨床觀察療效明顯,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本組110例,男52例,女58例;年齡18~77歲,平均42歲;病程6個月~20a,平均4.2a。全部患者均符合中華醫學會消化病學分會2000年制定的炎癥性腸病的診斷標準[1]。根據臨床癥狀及結腸鏡檢查或病理檢查確診慢性潰瘍性結腸炎,無其它并發癥。110例均為2007~2010年在本科門診及住院期間確診的慢性潰瘍性結腸炎患者。全部病例經纖維結腸鏡檢查并活檢。上述患者隨機分為芪黃栓治療組、柳氮磺胺吡啶片(SASP)對照組各55例,治療組初發型5例,慢性復發型39例,慢性持續型11例;對照組初發型4例,慢性復發型38例,慢性持續型13例。治療組直乙結腸型36例,左半結腸型15例,全結腸型4例;對照組直乙結腸型35例,左半結腸型17例,全結腸型3例。2組在年齡、性別、癥狀、體征、內窺鏡檢查結果等方面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療方法2組患者使用相同的基礎治療,包括休息、給予易消化飲食,病情嚴重者給予流質飲食或者暫禁食,按需從靜脈補充能量。

1.2.1芪黃栓治療組采用本科研制的中藥制劑芪黃栓(藥物組成:黃芪、蒲黃、白術、五靈脂、槐花、川芎、薏苡仁、敗醬草、白頭翁、當歸、白及,由本院制劑室按制劑標準加工制成栓劑)治療。給藥方法:每日3次,每次1枚(10g),塞入保留。

1.2.2SASP對照組柳氮磺胺吡啶片(SASP),每日2次,每次2g口服。

2組均治療20d為1個療程,療程間隔3d,2個療程后統計療效。

1.3觀察方法每日記錄臨床癥狀,隔7d查大便常規1次,2個療程后作纖維結腸鏡檢查和活檢。

2療效標準與治療結果

2.1療效標準參照1994年中國中西醫結合消化系統疾病專業委員會制定的“慢性非特異性潰瘍性結腸炎中西醫結合診斷、辨證和療效標準(試行方案)”[2]。臨床治愈:臨床主要癥狀消失,次癥消失或基本消失,舌、脈基本恢復正常;腸鏡復查粘膜病變恢復正常,或潰瘍病灶已形成瘢痕,病理活檢恢復正常;大便常規鏡檢連續3次均正常;有效:臨床主要癥狀基本消失或明顯改善,舌、脈基本正常;腸鏡檢查病灶明顯減少或縮小,粘膜病變恢復程度達一級以上(+++++或+++);大便常規檢查紅、白細胞數每高倍鏡視野在5個以下;無效:臨床主要癥狀無明顯改善或內鏡檢查病灶無減少或縮小,粘膜病變未恢復,達不到有效標準。

2.2治療結果治療組55例,臨床治愈23例,占41.82%;有效25例,占45.45%;無效7例,占12.73%。總有效率為87.27%。對照組55例,臨床治愈10例,占18.18%;有效26例,占47.27%;無效19例,占34.55%??傆行蕿?5.45%。2組總有效率比較有顯著性差異(P

3討論

慢性潰瘍性結腸炎是一種原因不明的結腸慢性炎癥,其發病可能與免疫、遺傳、感染、精神因素、溶菌酶、過敏等因素有關。本病可見于任何年齡,但以青壯年多見。其病變主要發生于結腸的黏膜,且以黏膜的出血、糜爛、潰瘍為主,多累及直腸和遠端結腸。主要癥狀有腹瀉、黏液便、膿血便、腹痛、里急后重,病情遷延。常反復發作。本病的治療,目前國內外尚無有效的根治方法。西醫主要用柳氮磺胺嘧啶、氨基水楊酸、甲硝唑、皮質類固醇、免疫抑制劑等,雖然有療效,但不良反應明顯。中醫辨證施治,采用湯劑內服、藥物保留灌腸、針灸等方法,也取得了一定療效,但與栓劑相比仍有應用不便的缺點。

本病屬中醫“泄瀉”、“痢疾”、“腹瀉”、“腸風”、“臟毒”等范疇,病位在脾胃、大腸,病邪以濕邪為主。其病因病機多由素體脾胃虛弱或飲食不節,或憂思惱怒、肝木克土,導致脾胃損傷,傳導失司,水濕內停,郁久化熱,濕熱蘊腸,腸絡受損,血腐肉敗化為膿血,從而形成本虛標實,寒熱錯雜之證。治療上急性期應重在治標,緩解期應重在治本。本藥組方中黃芪、白術、薏苡仁健脾益氣化濕,蒲黃、川芎、五靈脂行氣活血止痛,白頭翁、敗醬草清熱解毒燥濕,消癰排膿,涼血止痢,白及、當歸、槐花收斂止血、祛腐生肌,諸藥相配標本兼治,切中病機。

本組采用中醫傳統組方,經多年臨床篩選,研制成藥物栓劑芪黃栓,應用于潰瘍性結腸炎而病變局限于直腸,且以便血、膿血便、黏液便、瀉泄為主癥的患者,臨床觀察療效較好。經直腸給藥,藥物可以直接作用于病變局部。此種給藥途徑既達到了治療目的,又減少了治療的不便,與以往的治療方法比較,具有明顯的優勢。

進一步研究亦表明,芪黃栓對于慢性潰瘍性結腸炎的治療作用,尤其表現為對病位在直腸、乙狀結腸者療效顯著,對病位在左半結腸者以及中度的慢性間歇型潰瘍性結腸炎療效亦十分明顯,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篇8

慢性潰瘍性結腸炎(UC)是一種以結腸黏膜損害為主的慢性黏膜病變,是消化系統的疑難雜癥之一,采用單純西醫治療易復發,效果不理想,筆者采用中藥制劑“芪黃栓”治療慢性潰瘍性結腸炎患者38例,取得了療效,現報道如下。

1 資料和方法

1.1 一般資料 2007年6月~2009年10月期間在本科門診及住院治療的慢性潰瘍性結腸炎急性期病人76例。全部患者均符合中華醫學會消化病學分會2000年制定的炎癥性腸病的診斷標準,根據,臨床癥狀及結腸鏡檢查或病理檢查確診慢性潰瘍性結腸炎,無其他并發癥,隨機分為2組,治療組38例,男20例,女18例;年齡18~68歲,平均年齡45.5歲;病程8個月~22 a,平均4.8 a;病變位于直腸及乙狀結腸為23例,位于降結腸12例,位于全結腸3例,對照組38例,男22例,女16例;年齡20~62歲,平均年齡42.9歲,病程5個月~20 a,平均4.3 a;病變位于直腸及乙狀結腸22例,位于降結腸14例,位于全結腸2例。2組間性別、年齡、病程等比較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2組患者使用相同的基礎治療,包括休息、給予易消化飲食,病情嚴重者給予流質飲食或者暫禁食,按需予靜脈補充能量,對照組常規給予琥珀酸氫化可的松100 mg加0.9%鹽水150 mL保留灌腸,1日1次,20 d為1個療程,治療組在對照組治療基礎上予中藥制劑芪黃栓(藥物組成:黃芪、蒲黃、白術、五靈脂、槐花、川芎、薏苡仁、敗醬草、白頭翁、當歸、白及,由本院制劑室制成栓劑),1枚(10 g)塞人保留,1日3次,20d為1個療程。

1.3 觀察項目 大便常規,大便次數,大便形、色、質,腹痛情況,有無里急后重,食欲,體重。

2 療效標準與治療結果

2.1 療效標準 痊愈:,臨床癥狀消失,大便常規檢查正常,纖維結腸鏡檢查示水腫,充血,淺表潰瘍,糜爛出血,腸粘膜表面膿性分泌物均消失;有效:臨床癥狀及大便常規檢查有明顯好轉但有一項未消失者,纖維結腸鏡檢查病變好轉但無充血,水腫未完全消失;無效:癥狀未消失,大便常規檢查異常,纖維結腸鏡病變無明顯改變。

2.2 治療結果 治療組痊愈24例,有效11例,無效3例,總有效率為92.10%,對照組:痊愈12例,有效13例,無效13例,總有效率為65.78%。2組臨床療效比較,有非常顯著性差異(P

3 討論

篇9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門診病歷60例均為慢性腸炎患者,對磺胺類藥物均不過敏。隨機分為治療組40例,對照組20例。治療組男22例,女18例,年齡(42±9)歲,病程(10±5)d,初發13例,復發27例。直腸炎8例,左半結腸炎10例,直乙結腸炎13例,全結腸炎9例。對照組男8例,女12例,年齡(41±10)歲,病程(11±3)d,初發10例,復發10例,直腸炎3例,左半結腸炎6例,右半結腸炎4例,全結腸炎7例。所有病例均為腸鏡檢查確診。

1.2 治療方法

1.2.1 對照組 采用西藥治療,口服柳氮磺吡啶腸溶片(上海信誼嘉華藥業有限公司,0.25 g)0.5 g,口服,1次/8 h。

1.2.2 治療組 西藥治療同對照組,中藥治療根據患者的臨床癥狀分為5型:寒濕泄瀉型,散寒化濕,予霍香正氣軟膠囊(河北神威藥業有限公司,0.45 g/粒)3粒/次,3次/d;陽虛夾濕型,溫運脾陽,健脾益氣,予附子理中丸(齊齊哈爾參鴿藥業有限公司,9 g/丸)1丸/次,2次/d,和健脾丸(齊齊哈爾參鴿藥業有限公司,6 g/丸)1丸/次,2次/d;濕熱泄瀉型,清熱利濕,予葛根芩連片(甘肅河西制藥有限公司,0.5 g/片)3片/次,3次/d;脾胃虛弱型,健脾益氣,化濕止瀉,予參芩白術散(齊齊哈爾參鴿藥業有限公司,10 g/袋)10 g;肝氣秉脾型,抑肝扶脾型,予柴芍云君丸(北京同仁堂股份有限公司同仁堂制藥廠,9 g/丸)1丸/次, 2次/d。15 d為1個療程,服用2~3個療程。服藥期間每3 d復診1次或電話隨診,結束后1周每位患者均復查腸鏡。

1.2.3 療效標準 根據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制定的《 中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顯效:臨床癥狀明顯消失,腸鏡檢查無異常;有效:臨床主要癥狀基本消失,腸鏡復查腸黏膜基本修復;無效:臨床癥狀無明顯改變,腸鏡檢查未見明顯好轉。

1.3 統計學方法 率的比較采用χ2檢驗。

2 結果

篇10

潰瘍性結腸炎(ulcerative colitis,UC)作為直腸和結腸黏膜的慢性炎癥和潰瘍性病變,常常累及遠端結腸和直腸,其致病因素仍然不是很清楚,而且多遷延難愈,到目前為止還沒有特異性治療方法[1]。近年來,潰瘍性結腸炎的發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趨勢。本研究中,2010年06月至2011年06月期間,我院診治的80例潰瘍性結腸炎患者,隨機將其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各40例,連續治療8周后,對兩組的臨床療效及各項指標進行觀察,并進行比較。現將結果匯報如下,以供臨床參考。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2010年06月至2011年06月期間,我院診治的80例潰瘍性結腸炎患者,隨機將其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各40例。根據患者的臨床癥狀和體征,并結合相關的輔助檢查結果,符合WHO相關的診斷標準,所有患者均確診為潰瘍性結腸炎。40例對照組患者中,男性患者23例,女性患者17例,年齡26.3~61.2歲;40例觀察組患者中,男性患者22例,女性患者18例,年齡25.8~62.3歲。在年齡、性別、原發病等方面,兩組患者沒有明顯差異,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1.2.1 對照組治療方法:口服美沙拉嗪,每日1g,每日4次,連用8周。

1.2.2 觀察組治療方法:在對照組治療基礎上,聯合中藥灌腸治療。中藥處方為:黃芪、烏賊骨、赤石脂、白頭翁、黃連、大黃等,水煎取汁150mL,保留灌腸,5天是一個療程,1療程后休息2天,連續治療8個療程。

1.3 觀察指標:連續治療8周后,兩組患者均接受結腸內鏡檢查,記錄兩組患者的療效及不良反應的情況。

1.3.1 療效標準[2]:(1)完全緩解:沒有腹瀉、腹痛及黏液膿血便等癥狀,每日大便次數≤2次,大便常規檢查結果正常;(2)有效:輕度腹瀉、腹痛癥狀,每日大便次數

1.3.2 Sutherland疾病活動指數:(1)

1.3.3 結腸鏡檢查等級標準:(1)0級:腸道黏膜正常;(2)I級:腸道黏膜輕度充血,血管模糊;(3)II~III級:腸道黏膜出血;(4)IV級:腸道黏膜存在潰瘍斑塊。

1.3.4 病理學分級標準[3]:(1)0級:沒有中性粒細胞浸潤;(2)I級:少量中性粒細胞浸潤;(3)II級:大量中性粒細胞浸潤;(4)III級:大量中性粒細胞浸潤并伴膿腫;(5)IV級:腸黏膜潰瘍形成。

1.4 統計學處理:所有數據采用SPSS11.0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數據以(x±s)表示,采用t檢驗,P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與對照組的總有效率相比(85.0%),觀察組的總有效率明顯升高(97.5%),P

2.2 兩組患者治療后各觀察指標比較:

2.2.1 兩組患者治療后Sutherland疾病活動指數比較:治療后,與對照組相比(n=15),觀察組癥狀緩解的Sutherland疾病活動指數

2.2.2 兩組患者治療后結腸鏡檢查等級比較:治療后,與對照組相比(n=20),觀察組處于0~I級的患者例數明顯增加(n=27),P

2.2.3 兩組患者治療后病理學分級比較:治療后,與對照組相比(n=17),觀察組病理學分級處于0~I級的例數明顯增加(n=23),P

3 討論

目前,對于潰瘍性結腸炎的病因和發病機制還不能完全明確,認為可能是各種微生物抗原刺激,激活體內免疫系統,破壞細胞因子的平衡,活化各種炎癥細胞,導致腸組織的慢性炎癥反應[4]。所以,當前的治療,要以抗炎、改善腸道內環境、平衡各系統平衡為主。

美沙拉嗪是當前治療腸道疾病的常用藥物,其作用機制還不是很清楚,美沙拉嗪可能與抑制炎癥細胞的聚集、激活,阻斷炎癥部位的血流,減輕腸黏膜的組織病理損傷有關[5]。

潰瘍性結腸炎屬于中醫學“腸游”的范疇,以脾虛濕熱瘀阻而致其發病。中藥灌腸治療可直接治療病所,方中有白頭翁主赤白痢疾,烏賊骨固澀,赤石脂止血化瘀,黃連解毒,大黃使邪去正安,藥效迅捷。

總之,中西醫結合治療潰瘍性結腸炎,明顯提高臨床療效,而且并發癥少,值得臨床廣泛推廣。

參考文獻

[1] 陳東.134例中西醫結合治療潰瘍性結腸炎療效觀察[J].醫學信息,2011,3(8):827-828.

[2] 王天宇,劉元慶.中西醫結合治療潰瘍性結腸炎82例臨床觀察[J].中國醫藥導報,2008,5(11):118-118.

[3] 王小琴,孔超美,張予蜀.美沙拉嗪緩釋顆粒(艾迪莎)對潰瘍性結腸炎患者腸黏膜組織病理學改變及血清ICAM-1水平的影響[J].實用臨床醫藥雜志,2010,14(9):66-67,70.

篇11

1 慢性便秘的分型

1.1 西醫學分類[7]

1.1.1 慢性器質性(繼發性) 便秘指在過去的12個月中至少12周連續或間斷出現排便次數減少(每周排便< 3次) 、糞便呈團塊或硬結、排便困難及排便不盡感等癥狀。常見的原因有:①腸管器質性病變;②直腸、器質性病變;③腸管平滑肌或肌神經系統病變; ④結腸神經肌肉病變;⑤內分泌或代謝性疾病;⑥神經系統疾病;⑦精神心理障礙; ⑧藥物性因素。

1.1.2 慢性便秘指除外腸道疾病或累及腸道的全身器質性疾病所致的便秘。主要包括結腸慢傳輸型(STC) 、出口梗阻型(OOC) 及混合型[8]。STC:影像學或實驗室檢查提示有全胃腸或結腸通過時間延緩或結腸動力低下。OOC:無嚴重的精神心理障礙,全胃腸道或結腸轉運正常,直腸動力學檢測或排糞造影、恥骨直腸肌電圖顯示功能異常(內括約肌功能障礙、盆底肌失協調)?;旌闲捅忝?具有STC及OOC、結腸及、直腸的動力學障礙特點。

1.1.3 腸易激綜合征(IBS) 便秘是指與腹痛或腹脹有關的慢性便秘,具有排便次數少,排便困難,排便、排氣后腹痛或腹脹減輕等特點。并伴有以下3條中的2條者: ①排便后上述癥狀消失; ②上述癥狀出現時伴有排便次數改變;③伴有糞便性狀改變。

1.2 中醫學分類[9]

1.2.1 虛秘 好發于勞倦過度、年高津衰或病后、產后及傷津過多者,表現為雖有便意.但每于臨廁而努掙乏力,掙而汗出氣短,面色自光白,便后乏力,舌質淡嫩、苔薄,脈虛有的還會有墜迫,甚至脫肛等。

1.2.2 氣秘 多發于憂愁、思慮過度、情志不暢或久坐不動的人,表現為大便秘結、欲便不能、噯氣、脅腹痞滿、脹痛、舌質薄膩、脈象弦。

1.2.3 冷秘、寒秘 多發于年老體衰、久病者,表現為大便艱澀、排出困難、腹中冷痛、四肢不溫、小便清長、面色觥白、舌質淡、苔薄、脈沉遲。

1.2.4 熱秘 好發于素體陽盛、嗜酒、喜食辛辣或熱病之后之人,表現為大便干結、腹中脹滿、按之疼痛、口干口臭、身熱面赤、口舌生瘡、舌質紅、苔黃、脈象滑數

1.2.5 燥秘 表現為大便秘結、干結如羊糞兼口舌干燥、或胸痛、舌焦苔黑、脈細數。

2 慢性便秘的治療

2.1 西醫學治療[7]

患者需接受綜合治療,恢復排便生理。重視一般治療,加強對排便生理和腸道管理的教育,采取合理的飲食習慣,如增加膳食纖維含量,增加飲水量以加強對結腸的刺激,并養成良好的排便習慣,避免用力排便,同時應增加活動。治療時應注意清除遠端直結腸內過多的積糞;需積極調整心態,這些對獲得有效治療均極為重要。在選用通便藥方面,應注意藥效、安全性及藥物的依賴作用。主張選用膨松劑(如麥麩、歐車前等) 和滲透性通便劑(如聚乙二醇4000 、乳果糖) 。對慢傳輸型便秘,必要時可加用腸道促動力劑。應避免長期應用或濫用刺激性瀉劑。多種中成藥具有通便作用,需注意成藥成分,尤其是長期用藥可能帶來的副作用。對糞便嵌塞的患者,清潔灌腸或結合短期使用刺激性瀉劑解除嵌塞,再選用膨松劑或滲透性藥物,保持排便通暢。開塞露和甘油栓有軟化糞便和刺激排便的作用。如內痔合并便秘,可用復方角菜酸酯栓劑。對用力排便時出現括約肌矛盾性收縮者,可采取生物反饋治療,使排便時腹肌、盆底肌群活動協調;而對便意閾值異常的患者,應重視對排便反射的重建和調整對便意感知的訓練。對重度便秘患者尚需重視心理治療的積極作用。外科手術應嚴格掌握適應證,對手術療效需作預測。

2.2 中醫學治療[9]

中醫認為導致便秘的原因多種多樣,必須針對便秘進行辨證論治,才能使便秘癥有根本性的改善。按照以上中醫分類,脾虛型便秘可大劑量用生白術,以健脾補氣通便;血虛腸燥者可大劑量用生白芍、火麻仁,以補血潤腸通便;腎陰虛者重用何首烏、生地,以補腎滋潤通便;腎陽虛者重用肉蓯蓉,以溫補腎陽通便;脾氣虛重用生黃芪 成藥可用補中益氣丸,益血丹、蓯蓉丸等。氣秘,治宜疏肝理氣通便,可用檳榔、沉香、木香、枳實,水煎服。成藥可用六磨湯口服液、木香順氣丸等。冷秘,寒秘,治宜散寒止痛通便,可用肉蓯蓉、牛膝,水煎服。熱秘,治宜清熱瀉腑通便,可用大黃、番瀉葉泡服。中成藥可用牛黃上清丸、三、新清寧片等。燥秘,治宜潤腸通便,可用麻子仁、蘇子二味等份研爛,水濾取汁,煮粥食之。

綜上所述,便秘的分型和治療方法多種多樣,臨床上要針對不同的分型,不同的癥狀選擇合理的治療方法,才能到達辨證施治,從根本上改善慢性便秘的癥狀,恢復正常排便功能,解除患者的苦惱,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

參考文獻

[1].Stewart wF,Liberman JN,Sandler RS,Woods MS,Stemhagen A,Chee E,Lipton RB,Farup CE.Epidemiology of constipation (EPoC)study in the United States:relation of clinical sub.

types to sociodemographic features.Am ,Gastroenterol 1999;94:3530―3540

[2] Higgins PD, Johanson JF. Epidemiology of constipation in North America: a systemic review. Am J Gastroenterol 2004; 99:750-9

[3]郭曉峰,柯美云,潘國宗等. 北京地區成年人慢性便秘流行病學調查及其相關因素分析.中華消化雜志,2002,22(10)

[4]中華醫學會消化病學分會.慢性便秘的診治指南.中華消化雜志, 2004,24 (1)

[5]DrommanDA,R(xneII.Thefunctionalgastrointestinaldis―orders.The second edition[M].U.S.A:DE non associate,2000.21―22

[6] 柯美云,羅金燕,許國銘.我國慢性便秘的診治指南[J].胃腸病學,2002,7(5):306―308

篇12

        1  臨床資料

        1.1一般資料  本組16例為我院2003年1月至2006年7月資料完整的門診病人,其中男9例,女7例,年齡38至63歲,病程1、5月至5年。根據1993年6月太原全國慢性非感染性腸道疾病學術研討會制訂的uc診斷標準[1-2]:16例均有持續或反復粘液便或/和膿血便,大多伴有腹痛,大便檢查無病原菌或病原體。結合纖維結腸鏡資料:檢查所見為粘膜糜爛、淺表小潰瘍、增生、炎肉,病理檢查排除腸道腫瘤、腸結核、腸阿米巴病及克隆病,確診為uc。病態分期及分型:16例均為活動期,其中初發1例,慢性復發型5例,慢性持續型10例;病情程度:輕度11例,中度5例;病變范圍:直腸乙狀結腸炎10例,左半結腸炎6例。

        1.2治療方法  中西藥物組成:0.5%甲硝唑100ml,硫酸慶大霉素24萬單位,地塞米松注射液10mg,珠黃散(胡慶余堂制藥廠)1g,云南白藥4g,上藥混合調勻?;颊吲疟愫蟪R幥逑聪?,按病變部位深淺插入導尿管,用注射器抽取藥液緩緩注入,保留灌腸,每晚1次,10~14天為1療程。治療期間停用其他任何藥物,根據病情輕重、病程長短調整藥量及療程,一般1~3療程,顯效或1療程后可改為每周3~4次。

        1.3療效評定標準[2]近期治愈:臨床癥狀消失,纖維結腸鏡復查粘膜正常,隨訪1年無復發。有效;臨床癥狀基本消失,纖維結腸鏡檢查粘膜輕度炎癥反應及部分假息肉形成,無效:經治療臨床癥狀、內鏡及病理檢查無改善。

        2  結果  

        近期治愈9例(56.25%),有效6例(37.50%),無效1例,總有效率93.75%。

       3  討論

        uc因病因未明,故又稱特發性潰瘍性結腸炎[3],可能的原因包括家屬或遺傳因素、感染、免疫和精神因素,病變可累及結腸各段,但以直腸(95%)乙狀結腸為主,偶見于回腸,常規治療藥物主要為水楊酸偶氮磺胺吡啶(pasp),及糖皮質激素,但往往只能緩解癥狀而難于治愈,且需長期用藥,不良反應較重,患者常因不能耐受而中斷治療。

        筆者根據本病“潰瘍”、“炎癥”兩大病理特征,受治療慢性復發性口腔潰瘍啟發,聯用中西藥保留灌腸試用于本病,取得滿意的療效。

        灌腸液藥物組成中:地塞米松具有抗免疫、抗炎作用;慶大霉素用于控制、預防腸道感染;珠黃散具有清熱解毒、祛腐生肌作用;云南白藥具有止血、排膿去毒的功效;諸藥合用既可抗炎抗免疫,又可促進潰瘍愈合。

        采用本方法治療uc,患者無明顯不良反應,毒副作用輕微,且價廉、方法簡便,可指導患者及家屬自行治療,療效確切,特別對病變局限于直腸及乙狀結腸者尤為顯著,本組1例無效,為病變累及橫結腸者,可能藥液未及病變部位而治療失敗。 

參 考 文 獻

篇13

2. 療效分析:療效標準:①治愈:臨床癥狀消失,腸鏡檢查腸粘膜病變恢復正常,大便常規為無紅、白細胞;②顯效:腸鏡檢查腸粘膜病變有明顯好轉,大便常規檢查紅、白細胞沒有或小于3個;有效:臨床癥狀減輕,腸鏡檢查腸粘膜病變有好轉,大便常規檢查紅、白細胞小于5個;③無效:臨床癥狀與腸鏡檢查與治療前相比無改變。本組治療后治愈18例,顯效5例有效2例,無效1例。

3.討論:本方組成藥物簡單,藥源充足,療效好,無明顯毒副作用,可在社區衛生服務站或村衛生站進行治療灌腸時間以晚間為佳,有效率高。操作簡單、經濟。是一種可與推廣的治療方法。

4.體會:慢性潰瘍性結腸炎的特點就是:頑固難愈、病程長、易反復等。由于該病發病初期多不影響人們的正常生活和工作,加之目前各地對該病的研究和宣傳力度不到位,致使多數患者對該病的發病基理和危害性缺乏足夠的了解和重視,且有的患者發病后抱有“不治自愈”的僥幸心理,延誤了最佳治療時期,再有是一些治而不徹底,由于以上原因和其他的一些不當治療行為致使結腸炎頑固難愈,嚴重威脅著人類的健康,結腸炎是由于患者自身消化系統功能失調,五臟六腑功能相對紊亂而發病的。如果用單一療法針對腸道病變進行治療,則只會暫時時緩解癥狀,不能徹底治愈,易復發,給患者帶來很大的痛苦。

參考文獻

91综合网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