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論:我們為您整理了13篇初級法律法規范文,供您借鑒以豐富您的創作。它們是您寫作時的寶貴資源,期望它們能夠激發您的創作靈感,讓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低碳經濟下碳排放權交易現狀
英國于2003年最早提出“低碳經濟”的概念?!暗吞肌笔侵冈诒3纸洕鐣€定健康發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的前提下,二氧化碳排放維持在一個較低的水平,對自然系統產生較小負面影響。低碳經濟是一種經濟社會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雙贏的經濟發展模式,這種經濟發展模式是在可持續發展理念的指導下,通過制度創新、產業轉型、技術革新、新能源開發等多種手段,盡可能地減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的消耗。低碳經濟最基本的要求就是要減少碳的排放,建立碳排放權交易機制是減少碳排放的有效方式之一。具體而言,是指由環保部門根據各種指標制定碳排放總量控制目標,然后依據一定標準將碳排放總量目標分配給各區域和企業,允許碳排放許可額在市場上進行買賣。低碳經濟下碳排放權交易的主要目的就是利用市場主體自發的力量,通過有效的市場交易將利益相關者的收益和成本有效對應,從而調動企業的內在積極性,使它們自發主動減少碳排放,從而建立低碳排放的經濟模式。
2008年7月以來,我國相繼成立了上海環境能源交易所、北京環境交易所、天津排放權交易所、山西呂梁節能減排交易中心,邁出了構建碳排放權交易機制的第一步。這四個市場的建立表明,我國正在積極探索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化機制。雖然我國已經在以上地方進行了碳排放權交易的試點,但由于缺乏完善統一的法律、法規支持,這些交易所都算不上真正的碳排放權交易平臺,造成這個局面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政府在碳排放權交易中始終處于主導地位,導致對市場的培育力度不夠,交易主體范圍狹窄,交易價格不穩定、不透明等問題。同時,碳排放權交易的過程也受到多方面的局限,在交易過程當中由于我國對碳排污權交易中定價沒有話語權,議價能力低下,使得交易價格遠遠低于國際水平。另外,在實踐中還存在著碳排放權初始分配標準和方式不統一、碳排放權交易內容凌亂、對違法交易的法律制裁力度不強等問題。因此,如何從法律制度上完善具有中國特色的碳排放權交易機制勢在必行。
確立低碳經濟下碳排放權交易的原則
碳排放總量限制原則。碳排放總量限制是以一定區域內環境能承受的碳排放總量為依據,計算出各種特定物允許碳排放的總量,并據此對該區域內的企業作出碳排放的限量規定,以達到該區域內環境可持續發展的目的。碳排放權交易的前提是不能對該區域內碳排放的總量進行增加,只有這樣才能促進該區域內的環境朝健康的方向發展。
碳排放物備案原則。需要進行碳排放交易的單位,必須向所在地的環境保護部門進行碳排放物的備案,將單位所擁有的碳排放物的排放設施和在正常作業條件下碳排放物的數量進行登記,并需要提供防治污染環境的相關材料。如果該單位的碳排放物種類、數量發生重大改變,必須及時到環境保護部門進行變更登記備案。碳排放物備案可以使環境保護部門及時全面地了解掌握本區域內碳排放情況,為科學合理地確定本地區碳排放許可證配額提供客觀依據。
政府監督原則。碳排放權交易是一種采用市場經濟運行的交易方式,通過市場競爭使碳排放權得到合理的配置。但是,市場經濟具有兩面性,既有積極的一面,也有消極的一面。因此,碳排放權的交易在市場經濟運行過程中也難免會出現問題,這時就需要政府來進行引導和監督,靠政府的公信力和強制力來解決市場經濟運行中出現的問題。目前,我國正處于碳排放權交易的初級階段,政府的引導和監督至關重要。
意思自治原則。首先,碳排放權是一種財產性權利,是一種對環境資源的使用權,從法律屬性上應該屬于《物權法》中的用益物權;其次,進行碳排放權交易的主體是民事主體;最后,碳排放權交易的行為是一種民事法律行為。民事法律行為應當遵循意思自治原則,也就是說碳排放權交易必須遵循意思自治原則。市場經濟的典型特征就是允許市場主體追求自身的最大利益,因此在碳排放權交易的過程中,擁有碳排放許可交易資格的雙方當事人應當在平等、自愿、等價有償的原則基礎上進行合法交易。
健全碳排放初始分配的標準和方式
筆者認為,應當根據經濟發展和減排目標來確定碳排放初始分配的標準,將排放總量進行分配,分配配額應當綜合考量地區經濟社會情況、歷史排放記錄、預測排放數值等各種因素。根據排放目標的實施情況和低碳技術發展情況及時調整審核每年的配額數量。在碳排放初始分配方式上,筆者建議采用出售和拍賣等有償的方式。具體操作中,應由環保部門根據上年度本區域各單位碳排放情況,確定本年度可以出售和拍賣的碳排放權比例,并可預留適量的碳排放權用于獎勵和吸引更多新的投資。碳排放權的初始分配以一年為一個周期,這樣有利于加快交易頻率,激活交易市場。環保部門應以上年度的12月31日為截止日,碳排放權分配系統和審核系統將自動計算出碳排放源的實際排放量和富余量,同時把信息反饋給總量目標系統,以便準確確定來年的碳排放總量標準,富余量從第二年的1月1日起允許在市場上進行交易。
完善低碳經濟下碳排放權交易的內容
(一)交易主體
碳排放權交易的主體,是指有資格進行碳排放權買賣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組織。碳排放權的交易可以分階段逐步展開,每一個階段都應當按事先設定的標準確定具體的交易主體,交易主體應該到環保部門進行登記,接受環保部門的統一監督管理。環保部門事先設定的標準必須具備以下條件:第一,交易主體應是每年定期進行碳排放物備案登記的企業;第二,交易主體范圍限于排放同類碳排放物的企業之間,這樣既可以使碳排放權交易有效進行,又可以避免因交易所帶來的污染監管不力、環境污染失控等結果;第三,能耗高、污染嚴重、不符合國家產業政策和環境功能區總體規劃的企業,不得受讓碳排放指標;第四,政府在特殊情況下可以充當交易主體,如在環境質量惡化時,買進大量碳排放指標,進行宏觀調控。
(二)交易標的
碳排放權交易的標的是指企業在達到國家規定的碳排放總量后超額減少的“節余”指標。碳排放權使用人依法在一級市場取得一定的碳排放許可額后,可能因各種原因而出現碳排放許可額的富余,二級市場就是對這些碳排放許可額進行的交易。企業采用新的技術設備提高碳排放的污染治理能力,從而具有了碳排放的減少量,對于企業是選擇將這種減少量出售獲利還是選擇留存,以備以后企業自身業務發展時使用,法律應給予相應的保護,保障企業對超額減少的“節余”碳排放指標擁有使用權、收益權和轉讓權。
(三)交易合同
碳排放權交易合同是一種特殊的民事合同,應當充分考慮碳排放權交易合同的公法化屬性。因為在碳排放權交易合同中,當事人的意思不能完全自治,要受環境公共利益等條件的限制,這與傳統的民事合同存在很大的差別。意思自治是傳統民事合同的本質,如果將碳排放權交易合同納入傳統民事合同范疇按照意思自治原則,碳排放權交易合同應該是當事人意思自由協商的結果,政府無權對合同的簽訂、履行過程進行干預,并且除當事人之外,任何人不得請求享有合同上的權利。但碳排放權交易合同中,涉及到對環境容量的使用。企業通過碳排放權的初始分配,對環境容量取得合法的使用權,但環境容量是一種重要的自然資源,具有公共物品的屬性,這就決定了同一環境資源物品上的公共利益和私人利益的沖突。在碳排放權的市場配置中,必須加入公共意志的干預因素。在碳排放權交易合同中,當事人的意志和公共意志是互相協調的關系。一方面,公共意志在碳排放權交易合同中處于基礎性地位,對當事人意志的限制需要通過確定公共意志的優先地位來實現,公共意志的作用范圍決定著當事人意思自治領域的大??;另一方面,公共意志又不能完全排斥當事人意志在碳排放權交易合同中發揮作用。碳排放權交易合同同時滿足當事人經濟利益和公眾的環境利益,合同成為平衡二者利益的支撐點。因此,碳排放權交易合同是通過私法手段實現公法目的的途徑,其合同的實質就是“利益平衡”問題,即當事人利益與公眾利益的平衡,強調資源利用與環境保護的統一。
(四)交易中介機構
交易成本在碳排放權交易中始終存在,如信息的成本、交易談判的成本等,這些交易成本必須進行有效的控制,否則就會抵減企業參與碳排放權交易實際獲得的利益,交易將變得無利可圖,碳排放權交易市場也就不能順利發展。另外,我國的企業具有規模大小不等、數量繁多、分布不固定等特點,這也會增加碳排放權交易的成本。因此,碳排放權交易中介機構的建立至關重要。建立碳排放權交易的中介機構,可以有效地降低交易成本,增加企業交易的實際收益。筆者建議,碳排放權交易中介機構的業務應當包括提供交易信息、進行交易、辦理碳排放權的儲存、借貸等方面。
(五)交易程序
筆者認為碳排放權的交易程序應該包括以下幾個步驟:首先,碳排放權交易主體應該向環保部門提出交易申請,并提交交易雙方的詳細資料、交易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說明等。其次,碳排放權交易必須取得環保部門頒發的許可證才可以進行交易。環保部門對碳排放權交易主體的審核應包括對雙方的審核和對交易本身的審核,由此確定其可以交易的碳排放額,并對交易前后的環境質量進行檢測。再次,碳排放交易各方就碳排放權交易的數量、價格、時間等具體內容應進行充分地協商,達成協議并簽訂書面合同。最后,碳排放權交易雙方就交易達成的初步協議須上報環保部門審批。若審查符合要求,環保部門則批準該協議并交付執行,變更雙方的碳排放許可額,頒發特殊的許可證,并監督交易的正常進行。
建立查處違法交易的法律責任體系
根據碳排放權交易制度的特點及國內、外的立法實踐,在一級市場里主要涉及政府的具體行政行為,違法者主要承擔行政責任;二級市場是碳排放權主體之間的交易,同時存在環保部門的管理,違法者將承擔民事責任或行政責任,嚴重者將承擔刑事責任。
具體可作如下規定:對于不報送或不按期報送碳排放量削減計劃的,可以由環保部門責令停止違法行為,并限期改正;對于拒絕或者謊報有關碳排放申報登記事項的,拒絕環保部門檢查或者檢查時弄虛作假的,可以由環保部門責令停止違法行為,視情節輕重處以一定范圍內的罰款;對于無碳排放許可證或超過許可證允許排放量排放的,非法出賣碳排放許可證的,可以由環保部門責令停止違法行為并處以罰款,情節特別嚴重的可以吊銷碳排放許可證;對于造成環境污染的,對有關責任人員,由其所在單位或者上級主管機關給予行政處分;當事人對行政處罰決定不服的可以依法申請行政復議或者向人民法院提訟,逾期不申請復議、也不提訟且不履行處罰決定的,作出行政處罰決定的機關可以強制執行或申請人民法院強制執行;環保部門的執法人員,在執行碳排放權交易的監督管理工作時應當出示證件、文明執法,對、、的由其所在單位或者上級主管機關給予行政處分,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對于碳排放權交易的民事責任,可適用我國《民法通則》、《合同法》等相關法律法規的規定。
參考文獻:
篇2
我國是世界上玉米主要生產國,常年種植面積約2 000萬hm2。隨著畜牧業的大發展及汽車用乙醇汽油的普及,玉米的價格逐步提升,農民種植玉米的面積也在進一步擴大,相應對玉米田除草劑的需求量也在逐年增長。玉米田除草劑的應用呈現從農民不用到大部分使用;從使用苗前除草劑為主,向使用苗前除草劑和苗后除草劑并存;從使用單一型除草劑,向使用復配型除草劑為主的發展趨勢。玉米田除草劑以其高效、經濟、省時省力、增產顯著等特點,為農業生產做出了極大的貢獻。但是,由于除草劑是一種有著專業技術的特殊商品,其技術性和區域性較強,在使用方面有著較嚴格的技術要求,若不按要求使用,極易造成效果不佳或出現藥害,不但不能服務于農業生產,還會給糧食生產安全帶來極大的隱患。
1 玉米田雜草發生規律
玉米田雜草主要有一年生雜草和多年生雜草。一年生雜草分為禾本科雜草和闊葉雜草。一年生禾本科雜草主要有自生麥苗、馬唐、牛筋草、狗尾草、稗草、野高粱等;一年生闊葉雜草主要有反枝莧、藜、苘麻、馬齒莧、蒼耳、龍葵、野西瓜苗等;多年生雜草主要是香附子、田旋花、刺兒菜等[1]。根據播期不同,玉米田雜草發生有明顯的差異。春播玉米播種時氣溫較低,玉米前期生長緩慢,田間間隙大,極有利于雜草的發生;春玉米田雜草自玉米播種后就開始發生,與玉米同步生長,隨著氣溫上升,雜草發生進入高峰,一般生長期長,出苗不整齊。夏玉米播期一般在6月上中旬,溫度較高,玉米與雜草生長較快,在墑情較好時雜草發生集中,一般在播后10 d即達出苗高峰期,15 d出苗雜草可達雜草總數的90%,播后30 d出草97%左右[2]。玉米田雜草發生與多種因素有關,不同栽培管理條件下玉米田雜草的發生種類和數量有所不同,灌水或降水對雜草的出苗有較大的影響,凡澆水后或連續降水量大于10 mm,隔3~5 d田間就可以出現1次雜草出苗小高峰。玉米苗期受雜草的危害最重,中后期的玉米形成高大密閉的群體,雜草的發生與生長受到抑制,對產量的影響不大。因此,玉米田雜草的化學防治主要抓好播后苗前和苗后早期2個關鍵時期。
2 玉米田除草化學防除技術
2.1 除草劑選擇
玉米田除草劑按施藥時期不同主要分為苗前封閉除草劑和苗后除草劑。苗前除草劑主要品種有莠去津、綠麥隆、利谷隆和2,4-D等,20世紀90年代初,我國通過將莠去津與酰胺類除草劑合理混用并制劑化,才使玉米田化學除草劑在全國廣泛應用,后來又陸續出現了莠去津與異丙甲草胺、異丙草胺等混劑品種[3]。由于玉米苗前除草劑具有除草效果好、安全性高、經濟實用等特點,一度成為玉米田除草的首選方式。苗后除草劑主要以磺酰脲類除草劑煙嘧磺隆為主,另外還有三酮類除草劑硝磺酮、二甲四氯鈉以及玉米田定向噴霧使用的百草枯、草甘膦等滅生性除草劑等[4]。從除草效果、安全性、經濟實用性等方面綜合考慮,以煙嘧磺隆和莠去津混劑、煙嘧磺隆和2,4-D丁酯混劑較為常用。
2.2 除草方式選擇
2.2.1 苗前除草。苗前除草的優點:一是使用方便,適合機械化大面積作業。由于使用期在苗前或苗后早期,田間玉米沒有出苗或剛出苗,可使用大型植保機械進行田間噴霧,對作物無影響或影響小,特別適合于大型農場或規模經營的成片農田。二是安全性高。由于藥液直接接觸的作物有限,不易造成藥害,對玉米生產安全性高。常見的玉米品種基本都可以使用,在正常使用條件下,很少有藥害發生。即使因為天氣或其他特殊情況造成的藥害也都比較輕,大多能自行恢復正常,影響很小。三是殺草譜廣。多數玉米苗前除草劑都是混劑品種,能有效防除玉米田常見的一年生禾本科雜草和闊葉雜草,對多年生雜草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4]。四是藥效時間長。一次施藥能有效控制玉米整個生育期內的草害。五是使用要求不高??梢院蜌⑾x劑等農藥隨配隨用,一般施藥后,對再使用其他農藥沒有嚴格要求。缺點在于:一是對土壤墑情要求高。只有在下雨或灌溉后土壤濕潤時施藥效果好,干旱時施藥,除草效果不佳。二是對大草及香附子效果不好。對于田間前茬遺留的大草以及香附子等多年生雜草防效差,極易導致此類雜草成為田間新的惡性雜草品種。三是對于前茬作物由大型收割機作業留茬較高的田塊,特別是地表麥秸覆蓋較厚,藥液很難到達土壤表面,除草效果不理想。
2.2.2 苗后莖葉噴霧除草。苗后莖葉噴霧除草的優點:一是殺草譜廣。能有效防治玉米田常見的一年生禾本科雜草和闊葉雜草,對多年生雜草及上茬田間遺留的大草也有特效。二是對土壤墑情的要求相對寬松。三是能夠有針對性地見草施藥??梢愿鶕s草種類及數量有選擇性的調整施藥方法和施藥劑量,有效殺滅雜草。缺點在于:一是使用時期及使用技術要求嚴格。最好在玉米三至五葉期施藥,而且進行超低容量噴霧,有效避免玉米心葉著藥。二是含有煙嘧磺隆制劑的除草劑不能與有機磷農藥混用,并且在使用的前后7 d內,不能再使用有機磷農藥殺蟲。因為使用有機磷農藥后,減少了玉米的上表皮葉片蠟質沉積,從而促進了玉米對煙嘧磺隆的吸收,大大降低了玉米分解代謝藥劑的能力,導致玉米田產生藥害。三是在高溫、干旱或雨后猛晴等氣候條件下不能施藥[5]。高溫干旱時,玉米對營養吸收慢,體內代謝能力降低,乙酰乳酸合成酶活性下降,容易造成藥害。連續下雨后突然轉晴,玉米生長不正常,應過2~3 d后,待玉米生理恢復正常后再施藥。
2.3 藥害的發生與補救
2.3.1 藥害癥狀。一是苗前土壤封閉除草劑藥害癥狀。苗前土壤封閉除草劑對玉米的安全性很高,一般不容易產生藥害。但若在玉米苗后早期施藥,恰又遇高溫、高濕等不良環境時,會出現較明顯的藥害。癥狀表現為:玉米外緣葉片發白、干枯,但心葉生長正常,仍為綠色。這種情況一般不需處理,7 d左右即可恢復正常,對玉米后期產量沒有影響。二是苗后莖葉噴霧除草劑藥害癥狀。苗后莖葉噴霧除草劑是最容易產生藥害的除草劑,尤其是含有煙嘧磺隆的制劑,每年都有藥害產生,影響玉米生產安全[6]。煙嘧磺隆類制劑產生的藥害癥狀表現為:在施藥5~10 d后,玉米葉片出現不規則的褪綠斑,心葉褪綠、變黃,或葉片卷縮成筒狀、葉緣皺縮,或心葉扭曲呈牛尾狀,不能正常抽出,玉米生長受到抑制,植株矮化等現象,有的產生叢生、次生莖,嚴重者導致玉米莖基部、根部腐爛,致其死亡,對玉米產量影響很大。
2.3.2 藥害原因。一是施藥時間過晚。煙嘧磺隆類制劑的施藥時間要控制在玉米苗期三至五葉期,此期對煙嘧磺隆的代謝能力最強,六葉期以后逐步降低,有可能存在敏感風險。二是玉米品種差異。玉米品種對煙嘧磺隆類制劑敏感性差異很大,多數甜玉米、爆裂玉米、粘玉米等非常敏感,很容易出現藥害。常見的硬質玉米、馬齒型、半馬齒型玉米相對較安全。三是與有機磷農藥混用或間隔時間不夠。由于有機磷農藥降低了玉米對煙嘧磺隆類制劑的分解,容易產生藥害,因此在使用煙嘧磺隆類制劑時嚴禁與有機磷農藥混用,并且在使用前后7 d內不得噴施有機磷農藥[7]。四是高溫、干旱、高濕等極端惡劣天氣情況施藥。在天氣不正常的情況下,玉米對煙嘧磺隆類制劑的分解代謝能力快速下降,發生藥害的幾率增大。五是使用技術不當。用量超過推薦劑量、噴霧不勻、重噴、對著心葉直接噴霧等都容易造成藥害。
2.3.3 藥害處理。一是對藥害較重、發生重分蘗的玉米苗,應去除分蘗,不能正常抽穗的玉米要拔除。二是噴施生長調節劑等,以促進植株生長,有效減輕藥害。三是加強田間管理。澆足量水,促使玉米根系大量吸收水分,降低植株體內的除草劑濃度,緩解藥害。同時,增施碳酸氫銨、尿素等速效肥,可促進根系發育和再生,減輕藥害。
3 參考文獻
[1] 盧向陽,徐筠.莠去津對煙嘧磺隆藥害及除草效果的影響[J].農藥,2008,47(7):528-531.
[2] 劉金榮,徐淑霞,周青,等.豫北地區夏玉米草害發生原因及防治[J].河南農業科學,2004(4):32-33.
[3] 路戰遠,張德健,李淑芳,等.農牧交錯區保護性耕作玉米田雜草發生規律及防除技術[J].河南農業科學,2007(12):66-68.
[4] 趙國順,陳素省,宋麗娜.新型玉米除草劑的防效與評價研究[J].華北農學報,2006(S1):203-205.
篇3
《安全生產法》確立的我國安全生產基本法律制度:
企業負責——企業是安全生產的責任主體,即“管生產,必須管安全”;
國家監察——政府依法對企業的安全生產實施監督管理,即安全監察、安全審查;
行業管理——由政府相關行政主管部門或授權的資產經營管理機構或公司,實施直管、專項監管;
社會監督——工會、群眾、媒體輿論;
中介服務——國家推行安全生產技術中介服務制度。
3、《安全生產法》賦予從業人員有關安全生產和人身安全的基本權利,可以概括為以下五項:
(一)享有工傷保險和傷亡的求償權。
(二)危險因素和應急措施的知情權。
(三)安全管理的批評檢控權。
(四)拒絕違章指揮和強令冒險作業權。
(五)緊急情況下的停止作業和緊急撤離權。
4、生產經營單位負責人安全責任制度
生產經營單位應當具備的安全生產條件所必需的資金投入,由生產經營單位的決策機構、主要負責人或者個人經營的投資人予以保證,并對由于安全生產所必需的資金投入不足導致的后果承擔責任。
資金投入主要包括:安全技術措施、安全教育、勞動防護用品、保健、防暑降溫等
安全基礎知識
1、安全的定義:
安:無危( 危險、危害)為安。
全:無損( 損傷、損害、損壞、損失)為全。
安全(safety),顧名思義.“無危則安,無缺則全”,即安全意味著沒有危險盡善盡美,這是與人的傳統的安全觀念相吻合的。
其一,安全是指客觀事物的危險程度能夠為人們普遍接受的狀態。
其二,安全是指沒有引起死亡、傷害、職業病或財產、設備的損壞或損失或環境危害的條件。
其三,安全是指不因人、機、媒介的相互作用而導致系統損失、人員傷害、任務受影響或造成時間的損失。
2、安全生產
是指在生產過程中保障人身安全和設備安全。就是說:既要消除危害人身安全與健康的一切有害因素,同時也要消除損害產品、設備或原材料的一切危險因素,保證生產正常進行。
3、我國安全生產的方針
安全第一、預防為主、綜合治理
4、什么是安全生產責任制
安全生產責任制是根據安全生產法規建立的各級領導、職能部門、工程技術人員、崗位操作人員在勞動生產過程中對安全生產層層負責的制度。
5、安全生產責任制的作用:
(1)明確了單位的主要負責人及其他負責人、各有關部門和員工在生產經營活動中應負的責任。
(2)在各部門及員工間,建立一種分工明確、運行有效、責任落實的制度,有利于把安全工作落到實處。
(3)使安全工作層層有人負責。
6、什么是特種作業?
l特種作業是指容易發生人員傷亡事故,對操作者本人、他人及周圍設施的安全可能造成重大危害的作業。直接從事特種作業的人員稱為特種作業人員。
(1)電氣作業(2)金屬焊接、切割作業(3)起重機械(含電梯)作業4)企業內機動車輛駕駛(5)登高架設作業(6)鍋爐作業(含水質化驗)(7)壓力容器作業(8)制冷作業 (9)爆破作業(10)礦山通風作業(11)礦山排水作業(12)礦山安全檢查作業 (13)礦山提升運輸作業 (14)采掘(剝)作業(15)礦山救護作業(16)危險物品作業(17)經國家安全生產監督管理局批準的其它作業
7、三級安全教育
企業安全生產教育的3種形式是指新(工人三級安全教育、特種作業人員安全培訓和經常性安全教育)。
三級安全教育是指新入廠職員、工人的(廠)級安全教育、(車間)級安全教育和(崗位(工段、班組))安全教育,它是廠礦企業安全生產教育制度的基本形式。
8、哪些屬于不安全行為?
A、操作錯誤、忽視安全、忽視警告:未經許可開動、關停設備等。
B、造成安全裝置失效:撤除安全裝置,或安全裝置堵塞。
C、使用不安全設備
D、手代替工具操作
E、冒險進入危險場所
F、攀坐不安全位置
G、在必須使用個人防護用品用具的作業或場合忽視其作用:不按規定配戴護目鏡、不戴防護手套、不穿安全鞋、不戴安全帽、在受限空間不戴呼吸器等。
H、不安全裝束:操縱旋轉設備時帶手套等。
9、職工的安全職責
(1)自覺遵守安全生產規章制度和勞動紀律,不違章作業,并隨時制止他人違章作業;
(2)遵守有關設備維修保養制度的規定;
(3)愛護和正確使用機器設備、工具,正確佩戴防護用品;
(4)關心安全生產情況,向有關領導或部門提出合理化建議;
(5)發現事故隱患和不安全因素要及時向組長或有關部門匯報;
(6)發生工傷事故,要及時搶救傷員、保護現場,報告領導,并協助調查工作;
(7)努力學習和掌握安全知識和技能、熟練掌握本工種操作程序和安全操作規程;
(8)積極參加各種安全活動,牢固樹立“安全第一”思想和自我保護意識;
(9)有權拒絕違章指揮和強令冒險作業,對個人安全生產負責。
10、員工的權利
①知情權,即有權了解其作業場所和工作崗位存在的危險因素、防范措施和事故應急措施;
②建議權,即有權對本單位的安全生產工作提出建議;
③批評權、檢舉、控告權,即有權對本單位安全生產管理工作中存在的問題提出批評、檢舉、控告;
④拒絕權,即有權拒絕違章作業指揮和強令冒險作業;
⑤緊急避險權,即發現直接危及人身安全的緊急情況時,有權停止作業或者在采取可能的應急措施后撤離作業場所;
⑥依法向本單位提出損害賠償要求的權利;
⑦獲得符合國家標準或者行業標準勞動防護用品的權利;
⑧獲得安全生產教育和培訓的權利等。
11、安全帽的防護作用:
防止物體打擊傷害
防止高處墜落傷害頭部
防止機械性損傷
防止污染毛發傷害
12、安全帽使用注意事項:
(1)要有下額帶和后帽箍,并拴系牢固,以防帽子滑落與碰掉;
(2)熱塑性安全帽可用清水沖洗,不得用熱水浸泡,不能放在暖氣片上、火爐上烘烤,以防帽體變形;
(3)安全帽使用超過規定限值,或者受過較嚴重的沖擊后,雖然肉眼看不到裂紋,也應予以更換。一般塑料安全帽使用期限為三年;
(4)佩戴安全帽前,應檢查各配件有無損壞,裝配是否牢固,帽襯調節部分是否卡緊,繩帶是否系緊等,確信各部件完好后方可使用。
13、防護眼鏡和面罩的作用:
(1)防止異物進入眼睛
( 2)防止化學性物品的傷害
( 3)防止強光、紫外線和紅外線的傷害
(4)防止微波、激光和電離輻射的傷害
14、防護眼鏡和面罩使用注意事項:
(1)選用的護目鏡要選用經產品檢驗機構檢驗合格的產品;
(2)護目鏡的寬窄和大小要適合使用者的臉型;
(3)鏡片磨損粗糙、鏡架損壞,會影響操作人員的視力,應及時調換;
(4)護目鏡要專人使用,防止傳染眼病;
(5)焊接護目鏡的濾光片和保護片要按規定作業需要選用和更換;
(6)防止重摔重壓,防止堅硬的物體磨擦鏡片和面罩
15、防塵防毒用品的作用:
(1)防止生產性粉塵的危害。由于固體物質的粉碎、篩選等作業會產生粉塵,這些粉塵進入肺組織可引起肺組織的纖維化病變,也就是塵肺病。使用防塵防毒用品將會防止、減少塵肺病的發生。
(2)防止生產過程中有害化學物質的傷害。生產過程中的毒物如一氧化碳、苯等侵入人體會引起職業性中毒。使用防塵防毒用品將會防止、減少職業性中毒的發生。
16、防護手套的作用:
(1)防止火與高溫、低溫的傷害。
(2)防止電磁與電離輻射的傷害。
(3)防止電、化學物質的傷害。
(4)防止撞擊、切割、擦傷、微生物侵害以及感染。
17、防護手套使用注意事項 :
(1)防護手套的品種很多,根據防護功能來選用。首先應明確防護對象,然后再仔細選用。如耐酸堿手套,有耐強酸(堿)的、有耐低濃度酸(堿),而耐低濃度酸(堿)手套不能用于接觸高濃度酸(堿)。切記勿誤用,以免發生意外。
(2)防水、耐酸堿手套使用前應仔細檢查,觀察表面是否有破損,采取簡易辦法是向手套內吹口氣,用手捏緊套口,觀察是否漏氣。漏氣則不能使用。
(3)絕緣手套應定期檢驗電絕緣性能,不符合規定的不能使用。
(4)橡膠、塑料等類防護手套用后應沖洗干凈、涼干,保存時避免高溫,并在制品上撒上滑石粉以防粘連。
(5)操作旋轉機床禁止戴手套作業。
18、絕緣鞋(靴)的使用及注意事項 :
(1)應根據作業場所電壓高低正確選用絕緣鞋,低壓絕緣鞋禁止在高壓電氣設備上作為安全輔助用具使用,高壓絕緣鞋(靴)可以作為高壓和低壓電氣設備上輔助安全用具使用。但不論是穿低壓或高壓絕緣鞋(靴),均不得直接用手接觸電氣設備。
(2)布面絕緣鞋只能在干燥環境下使用,避免布面潮濕。
(3)穿用絕緣靴時,應將褲管套入靴簡內。穿用絕緣鞋時,褲管不宜長及鞋底外沿條高度,更不能長及地面,保持布幫干燥。
(4)非耐酸堿油的橡膠底,不可與酸堿油類物物質接觸,并應防止尖銳物刺傷。低壓絕緣鞋若底花紋磨光,露出內部顏色時則不能作為絕緣鞋使用。
(5)在購買絕緣鞋(靴)時,應查驗鞋上是否有絕緣永久標記,如紅色閃電符號,鞋底有耐電壓多少伏,等表示;
鞋內有否合格證,安全鑒定證,生產許可證編號等。
19、防靜電鞋、導電鞋的使用注意事項 :
1)在使用時,不應同時穿絕緣的毛料厚襪及絕緣的鞋墊。
2)使用防靜電鞋的場所應是防靜電的地面,使用導電鞋的場所應是能導電的地面。
3)禁止防靜電鞋當絕緣鞋使用。
4)防靜電鞋應與防靜電服配套使用。
5)穿用過程中,要按規定進行電阻測試,符合規定才可使用。
20、安全帶的作用:
預防作業人員從高處墜落
21、安全帶使用注意事項 :
篇4
一是過分迎合社會情緒,對學生不能做到因材施教。不能根據學生素質基礎很好地進行分層教學、針對性教學,這對不同層次學習能力和不同方向學習特長的學生都是不公平的?,F在雖然開始試行走班制,也是要求學校以不能引起社會不同聲音為前提,只重視社會反響卻不能很好的兼顧不同程度和不同性格特質學生的需求,在標準和培養模式上過分統一,造成學生成長的規格化、標準化,也就不能培養出特色發展的人才。
二是不敢負責任的教育學生,造成部分學生承受能力差,不能正視和及時糾正自身存在的問題。今天我們很痛心地看到,為了給自己和學校少惹麻煩,老師們不太敢用較為嚴格的風格去教育學生,部分教師采取了知而不言、教而不嚴以遷就學生和家長的做法,致使學生從教師那里不能得到切實的教誨,部分家長也不能正確了解和教育自己的孩子,學生成長中的一些本應能夠及時糾正的錯誤,不能得到很好的指點和糾正,也貽誤了家校配合教育的良好時機。
三是不敢放手教育學生,使學生失去了挑戰艱險和困難、全方位提升自我的發展機會。現在除了正常在校內進行的文化課學習、必須舉辦的運動會藝術節外,大多的學校不敢開展豐富多彩、有意義的校外社會活動。體育課難度大的具有挑戰性的項目已經所剩無幾,廣泛的社會調查、遠足、夏令營、越野賽等活動,對現在的學生們來說更是一種奢望。應該說追求學校和學生相安無事不是錯誤,但同時也造成了孩子不能很好的經風雨見世面,不利于養成吃苦耐勞、不畏艱險的精神,不能很好的培養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上只是學生教育方面部分問題的反映,但足以說明今天在學生教育方面的保守和無奈。
2、對教師發展規律缺乏尊重。造成教師成長和工作空間不夠寬展的不利局面
一是不能實事求是地根據教師工作量核定教師編制和班主任工作待遇。為了滿足教育的社會需求,很多經濟不太發達地區班額很大,教師必須超負荷工作,但他們的辛苦卻被視為當然,近十年來教師編制沒有新的全國統一規定,各級沒有可遵循之標準,很多地區不能按工作量配齊配好教師,不能按課程標準開齊開足課程,教師工作量過大也直接影響了教育教學質量。身兼班主任的教師,工作量更是成倍增加,因為沒有統一工作量的核算標準,很多地區相應部門已沒有依據為由,不能給予班主任應有的待遇,他們付出的艱辛勞動得不到相應的回報,但他們卻往往要作為責任第一人的身份承擔相應的教育責任,致使班主任隊伍建存在較大困難。
二是在教育教學和教師培訓l活動中,直接影響了教師主觀能動性的發揮。教學是一門科學,也是一門藝術,教師的教育教學風格應該是建立在自身性格特征基礎之上的。但在課堂教學模式上,有些地區以追求教育教學改革的名義,不顧教師的素質差異,打著同課異構、主動性學習、研究性學習等旗號,拿走了教師自主選擇的權利,硬性規定教師要用統一的教案而不能用自己的教案、一節課講課時間不得超過二十分鐘、必須用先進的教學儀器而盡量少用傳統教學法等等,教師漸漸失去教學中的創新激情和創新風格,致使教學風格整齊劃一、呆板趨同。教師培訓l中,各種大規模的統一模式的多,校本培訓I和學科性培訓1少,教師基本功培訓則是少之又少,基于教師特色發展的培訓則更少,教師對自己的發展培訓沒有自選擇權。能認識到基于自己個性特點發展的教師,才能成為有獨特教育風格教育特色的教師。而一個學校如果不能推進老師的特色發展,那么學生的特色發展、學校的特色發展,也就不能保證了。
三是在學生管理上不能根據學生實際狀況,給教師一個合理尺度。在今天社會復雜、學生成分復雜、管理越來越困難的情況下,教師缺乏合理教育學生管理班級的有力支撐,他們只能溫和的面對和教育各種類型的學生,不能傷害孩子和家長的自尊心。有時一個班主任的大量時間都用來面對班級里一個或幾個心理特質不同于一般孩子的學生,盡管付出了很多努力,但是,不僅面對教育效果無可奈何,而且也引起了其他家長和學生的不滿,認為教師對待其他學生不公平,不能給其他的孩子更多的時間和教育,不能保證教育好那一個或者是幾個學生給班集一個正常的教育環境。面對這種情況,教師們往往是力不從心、有苦難言。學生再難管理也不能開除學生,而一旦有什么事情發生,最先受到沖擊的必定是他們,一定是學校。所以教師們也只能是盡力安撫,力求把學生平穩送出校門,而不敢去追求給學生以最適合的教育方式。
四是評價標準不夠科學,教師缺乏安定感和認同感。教師的職責是教書育人,但各類教師評價標準,不僅在數量上不管教師實際隨意安排,在要求上也是千姿百態無所不有。什么、學生輔導、榮譽稱號、各種多如牛毛的公開課優質課等等,無一不在左右著教師的神經,弄得教師疲憊不堪;有些地區的職稱評聘政策不斷更新,教師們每次都是緊張不已,因為缺乏科學的評定標準,他們永遠不知道自己到底怎樣才能達到要求,不知道自己怎樣做才能被認同。以上問題的存在,影響了教師整體和個體素質發展,也影響了教師教育效能的正常作用。
3、對教育發展規律尊重不夠,造成教育仍然帶有功利主義以至于造成影響教育形象的尷尬局面
一是不能很好地評價基礎教育作用,不能很好地樹立教育整體形象。教育發展到今天存在著或多或少發展中的問題,但這些問題有些是教育本身的問題,但有些也是社會問題。譬如,教師編制問題、學校標準化建問題、擇校問題、校車問題、學校外部安全保障問題等等,這些問題根源在于缺乏優質教育資源、缺乏教育經費、缺乏政策保障,需要政府根據經濟事業發展進程統籌安排、統一解決,各級教育行政部門應該清醒定位,根據綱要實事求是地制訂地區發展規劃,保證任務目標能扎實推進保證落實。我們的教師群體,應該說絕大多數是勤勤懇懇任勞任怨的,應該更多的樹立教師的正面形象,慎重對待少數甚至個別不良案,避免引起社會對教育和教師群體整體的不滿情緒,提升家長和學生對學校和教師的認同感,樹立教育的整體形象。
二是政策規定有時缺少統一的權威的可操作標準,從而缺乏社會認同感。如沒有統一的教師校長資格標準、學校評價標準、教師編制配備標準等。導致一個地區一套政策一套標準,沒有權威性。其他部門也因為沒有國家的統一標準而在制定政策時,協調配合不順暢,難以形成積極的社會效應。
三是教育行政部門在教育管理權限方面地位尷尬,教育問題缺乏有權威的、有效的監督?!吨腥A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規定:“義務教育實行國務院領導,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統籌規劃實施,縣級人民政府為主管理的體制。但教育的目標、任務和內容等政策由上級教育主管部門下達,而實現這些政策的條件和管理卻落在地方政府,教育行政部門只是根據現實條件執行任務的操作單位,既沒有按照目標配置人、財、物的決策權,也沒有根據現實條件調整目標的決策權。但對很多經濟不很發達的縣、區級政府來說,義務教育財政壓力過大,存在截留、擠占和挪用教育經費、教師編制不到位的現象,教育經費和教師合理數量得不到優先保證,教育在公共財政支出和人事安排結構中處于弱勢地位。目前也沒有一個權威機構對各級政府的教育職責、執行情況予以評估和監督。作為是教育內部部門的教育督導機構,在督導基礎教育工作時,更是不可能理直氣壯地對地方政府進行深入細致真實的督導,即使發現問題也是通過教育局轉交地方政府,而地方政府的批示往往又會交辦給地方教育部門,形成了自己督自己的內部循環,不能起到很好的作用。以上各種問題的存在,直接影響教育行政機構對綱要實施工作的執行力和推進力。
二、對策與建議
為推進基礎教育健康發展,就要充分認識教育發展規律,少一些急躁冒進的思想和功利心,踏踏實實的按教育規律辦事。
1、尊重教師和學生發展規律,真正做到以人為本,促進教師學生的健康發展
要真正承認教師職業的艱辛和整個教師群體的敬業精神,認真研究制定教師編制和待遇標準,努力營造尊重教師的社會氛圍。努力為教師的個性發展提供寬松的政策,鼓勵他們根據自身優勢進行教育教學的有益嘗試。建立科學的評估和獎勵機制,努力為教師營造和諧舒心工作環境;允許學校根據學生特點因材施教,真正促進學生全面而特色發展。建立科學保障措施,鼓勵學校和教師善于敢于對各種類型學生進行適當的管理,以促進學生適應環境、自我修正能力,同時提高家長對學校管理的理解和認可程度。鼓勵學校和教師敢于開展豐富多彩的有意義的教育教學活動,促進學生技能和思維向廣度和深度發展。
2、尊重教育發展規律,力求政策法規的制定及推進實施真正做到科學可行,以促進基礎教育健康發展
篇5
上述創新理論都不同程度觸及金融監管與金融創新的互動性,凱恩理論認為當外在市場力量和市場機制與機構內在要求相結合,尋求回避各種金融控制和規章制度時就會產生金融創新。政府管制是有形的手,規避則是無形的手,許多形式的政府管制與控制實質上等于隱形稅收,阻礙金融業從事已有的盈利性活動和利用管制外的利潤機會,因此金融機構通過創新來逃避政府管制。金融機構對各種規章的適應能力較強,因為需求增長會促進貨幣供給,擴大貨幣供給的過程可以采取許多“替代品”的形式完成,但是當金融創新危及到金融穩定和貨幣政策不能按預定目標實施時,政府又會加強管制。同時,不同于傳統工具的替代品又會為規避而不斷生成,這樣管制又將導致新一輪創新。管制與規避引起創新不斷地交替過程,凱恩稱之為“管制辯證法”(RegulationDialectic)。
法律學者對“法律規避”問題,基于不同的法系理念而持有不一致的態度,普通法系賦予規避者較大的自由空間,“非法律明文禁止的都是允許的”,因此英、美等國是金融創新的主要策源地;相反,大陸法系僅在國際私法以及稅法的避稅問題上進行探討,而且相當學者認為法律規避是一種法律欺詐,所謂“欺詐使一切歸于無效”,對之持否定觀點。在我國“依法治國,建立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漸成共識下,法律規避問題似乎不合適宜,僅有朱蘇力學者從民間法與國家法沖突③,以及法律規避在社會轉型階段的制度創新作用的角度④給予肯定性的論證,筆者認為金融領域的法律規避型創新具有以下合理性:
(一)法律規避型創新是對法律弊端的調適。任何法律不應以“良法”或“惡法”作以簡單評價,因為法律利弊可視為一枚銅板的兩面,所謂“有光的地方,就有陰影”。法律存在且不限于以下缺陷:⑴守成傾向,即法律是一種不可朝令夕改的規則體系;⑵法律規范框架中固有的剛性因素,法律具有地一致性與普遍性使解決個別案件面臨困難;⑶規范的控制和約束的擴張性。⑤寬容對待法律規避創新是矯正法律自身負面影響有效途徑之一:例如,法律規避型創新是在發展變化客觀環境中對穩定的法律制度的新解釋或修正,使之在動與靜、保守與變革、僵化與無常的彼此力量之間謀求和諧統一;法律規避型創新給予資質相異的個體在法律的原則性下進行不同回應,獲取適己所需自由空間;法律規避型創新是對法律控制的反作用,法律的約束限制愈大,個體進行法律規避創新的動機也愈強,總之法律不能盡善盡美的客觀存在,是規避型創新存在的合理依據之一。
(二)法律規避型創新促使金融監管優化。凱恩理論認為金融監管當局和金融機構好似蹺蹺板做游戲的兩方,它們不斷彼此適應和作用。管制的理由不外公共產品、外部性、信息偏在等市場失靈,然而管制固化形成特定利益集團,也不可避免引致管制失靈,既限制競爭、減損效率和剝削消費者選擇機會等,而規避監管則可以打破舊利益分配格局,從而拋棄原管制不合理部分,繼承其合理成分,增添新內容產生新管制,再管制實質上是對原管制的否定之否定。該認識也適用于金融領域,我國金融監管內容強調合規性,即金融業務經營是否符合政策和法律法規,但在金融市場逐漸開放,金融業務日趨復雜,競爭日趨激烈的形勢下,勢必向風險性監管轉變,即觀察金融機構的經營管理及其業務活動是否在合理風險范圍之內,確認經營風險所在,并督促金融機構控制風險。風險性監管為金融機構實施規避型創新提供良好的外部環境,也將與之相適應的不斷完善。
(三)法律規避型創新提升銀行業的經營競爭力。在我國舊體制下銀行業務可以用存、貸、轉予以簡單概括,但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深入,證券、保險、信托等逐步構成對銀行業的全面挑戰,這也與世界金融業發展趨勢是相符的,商業銀行只有不斷發展新業務,開辟新增長點,才能立于不敗,其過程中也必然伴隨突破舊框架束縛的法律規避性創新,我國《商業銀行法》第四條規定商業銀行自主經營、自擔風險、自負盈虧和自我約束,商業銀行應以市場為中心,在經濟利益內在驅動下,在競爭中求得生存發展,以法律規避型創新的方式不斷在更高層次實現盈利性、安全性、流動性的平衡。在此應強調,帳外經營,變相拆借資金等違規活動絕不是法律規避型創新,不突破法律秩序性要求是其底線,實現商業銀行在法律框架下利潤最大化追求是其內容。
二、美國銀行業的法律規避型創新實踐
美國銀行業在世界金融體系中占據重要地位,在過去四十余年的競爭中,進行了金融工具、金融技術、金融體制等大規模創新,其中某些創新成果現在或將來會被我國商業銀行廣泛應用,因此針對美國若干案例的剖析,可加深對法律規避型創新的認識與理解。
美國金融從自由走向全面管制是以經濟大蕭條時期(1929—1933)為分水嶺,盡管1864年《國民銀行法》(TheNationalBankAct)以及1913年《聯邦儲備法》(TheFederalReserveAct)授予了聯邦政府一定的監管職責,但截至20年代后期美國金融制度基本上是自由競爭而不受管制,因此不存在規避監管的金融創新動機與實踐。1929年一直牛氣沖天的華爾街股市暴跌,并引出全球范圍的多米諾骨牌效應,至1933年美國已有9000家銀行破產,整個金融業癱瘓。檢討經驗教訓,人們普遍認為華爾街應對這場災難負責,于是以《1933銀行法》(TheBankActOf1933)為代表限制銀行經營法律相繼出臺,到70年代構成全面監管法律體系,相應地法律規避型創新隨之出現,形成金融自由化的浪潮,80年代后至今美國順應潮流又放松監管,筆者在此僅從以下三方面對美國金融監管與規避型創新之間博奕進行擇要分析:
(一)對利率限制的規避型創新。《1933銀行法》授權美聯儲理事會對其會員銀行利息率制定最高限,并規定商業銀行不準對活期存款支付利息,其后《聯邦儲備系統Q條例》(RegulationQ)進一步予以明確,1935年立法將Q條例擴大到非會員銀行機構,1966年通過利率管制法進一步將該限制擴大到所有金融儲蓄機構。⑥由于1933—1978年間利率較低,存款人的機會成本小,銀行等存款機構仍保持較穩定資金來源。但70年代末名義利率大幅度上升,以致商業銀行和儲蓄機構存款大量流失,即“脫媒”(disintermediation)。同時一些投資銀行設計了能提供安全和高收益的投資以及享有開支票便利的貨幣市場共同基金(MoneyMarketMutualFunds,MMMFs),引發銀行業危機,為了爭取存款,存款機構創設種種規避管制的方法:例如商業銀行通過銀行持股公司大量發行商業票據(CommercialPaper,CP);商業銀行發行具有固定期限和一定利率,并且可以在二級市場流通的存款證(CertificateOfDeposit,CDs);儲蓄機構開發一種創新工具——可轉讓支付命令(theNegotiableOrderofWithdraw,NOW)帳戶以及類似的超級可轉讓支付命令(SuperNows);存款機構在電話轉帳服務基礎上開辦將活期帳戶與儲蓄帳戶相結和的,針對個人的自動轉帳帳戶(AutomaticTransferServiceAccount,Ats)與針對工商企業的SweepAccount;此外與MMMFs性質類似并與其直接競爭的貨幣市場存款帳戶(MoneyMarketDepositAccount,MMDAs)等,大量規避利率管制的金融創新由量變積累到質變,1980年國會通過《對存款機構放寬管制與貨幣控制法》,從而開始分階段取消Q條例對活期存款和儲蓄存款利率限制,1986年3月存款利率的最高限制解除。
(二)對分業經營的規避型創新?;诖笫挆l是商業銀行在證券市場投機而引起的認識,《1933銀行法》第16、20、21和31條確立商業銀行和投資銀行分業經營的原則,規定投資銀行不再接受存款或設立收存款的分支機構,商業銀行除可以進行政府債券投資以及用自有資金和盈余的10%購買等級較高股票和債券外,不能經營長期的證券投資,不得證券發行、包銷、分銷和經紀等業務,這些條款被單獨稱為《格拉斯—斯蒂格爾法》或稱“格拉斯——斯蒂格爾墻”(Glass—SteggallWall)。⑦70年代開始,人們開始對銀證分業經營進行反思,認識到其實質是由政府支持的金融服務業市場分割協議,而且金融自由化浪潮對銀行業務發生地顯著影響以及來自外國銀行從事綜合經營的挑戰,促使美國金融業競相采用創新手段規避管制,進行證券、保險、信托和銀行的交叉經營,其內容即包括投資銀行通過以上介紹的MMMFs進入商業銀行業務領域的金融工具創新,也有銀行持股公司形式的金融機構創新。銀行持股公司是指這樣一類公司,它們直接或間接擁有、控制一家或多家銀行25%以上的投票權或控制該銀行董事會選舉并對銀行經營決策施加決定性影響,根據《銀行持股公司法》銀行持股公司獲準在其他行業設立與銀行業務有“密切聯系”的子公司,如財務公司、信用卡公司、證券信托公司等。雖然法律上持股公司擁有銀行,但實際上持股公司是由銀行建立,并受銀行操縱的一種組織,僅為滿足《格拉斯—斯蒂格爾法》規定的設立“防火墻”(Firewall),規避法律的銀行持股公司逐漸成為美國銀行業主要組織形式,幾乎所有大銀行都歸屬銀行持股公司,格拉斯——斯蒂格爾墻搖搖欲墜,1999年國會通過《金融現代化法案》結束了1933年銀行法和1956銀行持股公司關于分業經營的限制。
(三)規避銀行業務地域限制的創新。1927年《麥克菲登法》(McfaddenAct)限制銀行跨行設立分支機構,形成美國特色的單一銀行制,其結果正如美國紐約克肯塞咨詢公司金融分析家洛威爾?希萊思所說:“美國銀行在全球金融巨人中只是侏儒,雖然我們有最大的金融經濟,但我們只有最小的銀行?!币虼嗣绹y行業為突破地域限制,形成多種金融創新,最有趣的是圍繞自動柜員機(ATM)以及銷售終端(POS)的法律爭議,貨幣監理署和法院先后判定ATM和POS機不是《麥克菲登法》第36條下的分支機構。⑧于是銀行業通過ATM的設立實質跨區域經營的分支機構,增強銀行競爭力,也削弱了限制設立分支機構的法律效果,并且利用1956年、1966年《銀行持股法》對銀行的定義,設立多種經營形式的機構,例如非銀行持股公司的分支機構、貨款洽談處、非銀行的銀行、國際銀行業務分支機構、信用卡業務、對失敗機構的跨行業兼并和存款人等打破跨行設立分支機構,80年代的立法盡管尚未明確解除跨州設立分支機構限制,但實際上有關規定在執行中已經放棄,1994法律取消關于跨州設立分支行的限制。新晨
三、我國商業銀行法律規避型創新分析
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銀行法律體系雖然剛剛建立,但迅速發展地經濟現實以及WTO競爭環境作用,使某些法律規范形成制度障礙,壓抑了商業銀行的進一步發展,正如上述理論與實踐證明規避型創新必然會產生。但與各國商業銀行內在驅動型創新不同,我國創新類型是政府指導,即在政府推動或引導下,商業銀行規避銀行法若干不適形成的金融創新,筆者在此對近期爭議較大的金融資產管理公司和金融集團兩種規避性創新進行深度分析:
㈠資產管理公司(AssetManagementCorporation,AMC),從1999年4月至今信達、長城、華融、東方四大金融資產管理公司先后成立,對此金融界、法律界給予廣泛的關注,尤其“債轉股”政策爭議較大,一些學者擔憂這會成為國有企業的“免費午餐”。筆者認為AMC實際是在銀行法律體系下商業銀行債務重組手段的規避型創新,我國國有銀行不良貸款比例過高,據估計約25%,各別商業銀行更高,在世界銀行業中不良貸款比例排名居于前列,其形成原因是多方面,但政策性和歷史性的因素是主要的,因此政府有責任在加入WTO之前降低其不良貸款比例,以增強其競爭力,化解金融風險。債務重組是解決問題有效途徑,然而債務重組方式除核銷本金、豁免利息等債務減讓之外,諸如債權轉股化、資產清償債務以及證券化等都與《商業銀行法》規定第二條、第四十三條不符,第二條規定“商業銀行是指依照《公司法》設立吸收公共存款、發放貸款、辦理結算業務等企業法人”;第四十三條規定“商業銀行在中國境內不得向非銀行金融機構和企業投資”。而AMC業務上屬于金融企業,但無相應法律法規約束,可以自由接收、管理、處置國有銀行劃轉不良貸款。信達資產管理公司為例,其可以綜合運用出售、置換、資產重組、債轉股、證券化等方式對不良資產進行有效處置;對債務人可以提供管理、咨詢、收購兼并、分立重組、包裝上市等綜合服務,可以對確屬資不抵債需要關閉的企業申請破產清算,可以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向境外投資者出售債權和股權。這些債務重組手段和資本市場業務都是法律限制商業銀行運作的,而AMC則綜合運用,實現最大限度的回收資產,挽救損失。
㈡金融集團,80年代我國金融體制改革初期,由于制度建設缺乏長期規劃,“摸著石頭過河”,以及體制轉軌時期利益分配格局形成中的金融機構和地方政府利益沖動,形成金融混業經營,例如:銀行辦信托、證券及保險;保險公司發行信用貸款,并設立證券營業機構;信托、投資公司超范圍回收存款,超比例發放貸款,辦理銀行業務;證券公司收取客戶交易保證金,代辦儲蓄,變相吸收存款,滲透進入銀行業務。1993年初商業銀行的大量資金直接或間接投入證券、信托和房地產領域,一方面造成股票市場和房地產虛假繁榮,另一方面銀行和其他金融機構的資產流動性和安全性受到威脅,影響金融系統的安全和穩定。因此1993年國務院《關于金融體制改革決定》規定銀行業與信托業、證券業、保險業“分業經營,分業管理”的原則,1995年《商業銀行法》第四十三條、《保險法》第六條、1998年《證券法》第六條進一步明確分業經營原則。1999美國《金融現代化法案》出臺,我國成為世界上僅有的法律規定嚴格分業經營、分業管理的國家,隨著金融業的發展,競爭加劇,尤其是進入WTO后與“金融大鱷”抗衡現實,要求商業銀行綜合化經營的呼吁高漲,盡管我國金融當局一再否認混業經營前景,但事實上政府始終默認規避分業經營的金融集團的創新形式,例如以信托公司名義注冊的中國國際信托投資公司并列控制16個直屬子公司,10個地區子公司,7個海外子公司,3個香港上市公司以及4個下屬公司,涉及境內外銀行、證券、保險、信托、融資租賃、實業、房地產、旅游以及貿易等全方位行業;光大集團北京總部和香港總部各自獨立法人分別直接交叉控制境內外銀行、證券、信托、實業等涉及各行業的上市以及非上市19家子公司,間接控股孫公司幾十家之多;以保險公司名義注冊平安保險公司全資擁有平安信托投資公司,又以61%比例控股平安證券公司。⑨目前金融集團這種創新形式在WTO的沖擊下,又有新的發展,例如:二月份光大集團受讓上海財政局的申銀萬國證券股份,成為第一大股東,并正與外資保險接洽成立中外合資保險公司;已獲中央銀行批準,申報國務院的中信集團重組方案明確將成立三家附屬公司,即中信實業銀行、中信證券以及與保誠共同成立中外合資保險公司;眾多國有、私有企業已單獨或聯合控股銀行、證券等金融機構,山東電力集團的產業資本已成功控股英大信托投資公司、魯能金穗期貨公司、蔚深證券,并且是湘財證券第一大股東與華廈銀行第二大股東,這些都是證明金融集團作為分業經營法律限制的規避仍在一定期發揮著重要作用。
加入WTO,是中國的第二次開放,面對國際銀行業同行的挑戰,中國銀行業必須“創新圖存”,而創新內容除營銷方式、服務手段以及金融工具的創新之外,法律規避創新也是商業銀行的理性選擇。
①[美]J?A?熊彼特:經濟發展理論[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0年.p73
②楊衛紅:商業銀行監管比較[M].北京:民主與建設出版社,1998.pp206-209
③蘇力:法律規避和法律多元化[J].中外法學,1993年(6).pp20—26
④蘇力:再論法律規避[J].中外法學,1996(4).pp12—17
⑤[美]E?博登海默:法理學——法律哲學及其方法[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9年.pp402—406
⑥俞喬、邢小林、曲和磊:商業銀行管理學[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p43
篇6
伴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和城市化進程,政府逐步從 “經營性政府”轉為公共服務的提供者,提供社會保障、文化教育、醫療衛生、住房和公共安全等服務,在公共支出上的投入不斷增加。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客觀上要求各城市具有相同需求的社會民眾享受大致相同的公共服務,但各城市政府的公共服務供給成本卻有明顯差異,即提供公共服務的效率存在明顯差異。存在差異的原因是多樣的,其中受到最多關注和存在較大爭議的是城市規模對公共支出效率的影響,以及城市經濟發展對公共支出效率的影響。研究城市最優規模的一個主要目的就是為了更有效地提供城市基礎設施和公共產品。在經濟高速增長和快速城市化進程中,公共品供給效率的下降將會直接造成巨量資源的浪費。因此,這兩個問題也是城市化和公共服務均等化進程中的核心問題。本研究希望為此提供一些實證依據。
1 國內外研究綜述
11 公共支出效率的測度
在城市規模、經濟發展與公共支出效率的關系研究中,公共支出效率的準確有效度量是基礎。目前影響其準確測度主要有兩方面原因:
一是測度方法局限于非參數的數據包絡分析(DEA,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DEA方法不需要提供生產函數或成本函數的形式,也沒有考慮隨機誤差因素的干擾,將產出或投入對生產或成本前沿的所有偏離都視作無效項,故無效項容易被高估。事實上,作為對投入產出效率進行測度的參數方法,隨機前沿方法(SFA,Stochastic Frontier Approach)基于生產或成本函數,設定了非對稱無效項的分布,區分和測度了隨機誤差項和無效項各自的影響,經濟涵義明確。Greene [1]
利用隨機前沿面板分析方法對191個國家的醫療衛生支出效率進行了研究。Boetti,Piacenza和Turati[2]利用該方法研究了意大利地方政府提供公共物品的財政支出效率。國內僅有唐齊鳴和王彪[3]采用SFA方法對我國26個省級地方政府1978~2008年的財政支出效率進行了測算。
二是不適當的數據層面?,F有地區公共支出效率度量成果絕大多數基于省級面板數據,但在省和自治區層面,中央財政投入和地方財政投入獲得的產出很難區分,影響了對地方財政投入效率測度的準確性。因此,更理想的研究層面是市或縣,能大大降低中央財政對地方公共品供給的影響,測算更加準確。
1.2 城市規模和經濟發展水平對公共支出效率的影響
影響政府公共支出效率的因素有很多,學術界對部分因素的作用已達成共識:如本地區居民受教育程度越高,其對經濟資源有效分配的技能越強,政府的運作效率也就越高;政府出于內生的擴張本能而不斷擴大,帶來過度的行政干預和過多的顯性成本,導致政府規模與政府效率負相關;市場化程度越高,越有利于政府合理配置資源和改善公共產品和服務現狀,提高經濟效率。
關于地方公共品的供給效率與人口規模問題(如果轄區面積差異較小,即等同于人口密度問題),布坎南的“俱樂部理論”認為存在兩種相反的效應:“擁擠效應”和“網絡效應”,因此在城市規模與政府公共支出效率關系的實證研究中也得出不同的結論。Athanassopoulos和Triantis[4]與其他學者對歐洲不同地區上百個城市基本公共服務提供的成本和效率分別進行了評估,發現人口眾多會對交通條件、環境污染等方面產生壓力,產生“擁擠效應”,從而對政府支出產生負面影響。而Grossman,Mavros和Wassmer[5]通過對美國大型城市的研究認為,管理和監督成本與地區人口呈現負相關,政府提供的公共產品和服務隨著居民規模的擴大而產生規模效應。其他學者對歐洲一些城市的政府公共品供給效率評估進一步驗證了Grossman的結論。中國絕大部分研究都認為地市、縣人口增加產生的“規模效應”大于“擁擠效應”,即人口增加有助于降低人均公共服務成本、提高公共品供給效率。而王德祥和張權[6]通過對中國126個地級市的研究得出相反結論,認為城市化進程中勞動技能較低的農村剩余勞動力涌入城市帶來的邊際成本大于邊際收益。本文認為這些爭議產生的原因在于公共支出效率與城市規模的非線性關系:城市小于一定規模時,規模效應占優,公共支出效率隨著城市規模的擴大而增進;城市超過一定規模時,擁擠效應更為突出,公共支出效率隨著城市規模的擴大而下降。另外,王小魯[7]從經濟增長角度研究城市最優規模問題的實證成果也證明了城市的凈規模收益(城市規模收益減去外部成本)與城市規模呈現倒U型關系。
經濟增長與公共支出效率具有相互作用:公共支出效率能正向且顯著地促進經濟增長已得到學界一致認同,但經濟增長對公共支出效率的影響作用卻存在爭議?,F有研究普遍認為經濟發達地區擁有提供公共服務更好的技術和制度優勢,經濟發展對政府公共支出效率有正面影響。Athanassopoulos和Triantis[4],王德祥和張權
[6]的研究都說明較高的經濟發展水平是提高城市政府經營效率的有利外部環境。但也有研究認為經濟發展水平與政府公共支出效率呈現負相關,比如:De Borger和Kerstens[8]認為富裕地區的政府財政能力較強,容易人浮于事,同時富裕地區的居民對政府進行監管的機會成本較高,導致政府控制成本及居民積極監管的動力都較弱。陳詩一和張軍[9]、續競秦和楊永恒[10]、唐齊鳴和王彪的研究也提供了人均GDP對地方政府財政支出效率有顯著負面影響的證據。本文認為不發達地區公共基礎設施普遍薄弱,公共支出投入具有較高回報,隨著經濟增長和公共基礎設施的改善,回報逐步下降;但隨著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制度、技術以及人口素質得到質的飛躍,居民監管的動力和能力也增強了,公共支出效率則會得以改善。因此,地區公共支出效率與經濟發展可能呈現正U型的二次曲線關系。
通過文獻梳理發現,目前既缺乏城市層面公共支出效率的準確測算,也缺乏從政府服務效率角度對城市最優規模等問題的定量研究成果。為此,本文收集了2004~2010年包括直轄市、副省級城市和地級市總共286個城市的面板數據,采用隨機成本前沿模型測度這些城市的公共支出效率;并基于城市規模、經濟發展水平與財政支出效率的二次非線性關系假設,建立了計量模型,驗證該假設并得到公共支出效率最大化視角的最優城市規模和經濟發展水平的轉折點。
篇7
一、反向假冒之概念
反向假冒商標,指未經他人許可,在自己所有的他人生產的商品上使用自己的商標的行為。我國于2001年10月27日進行的第二次修正的《商標法》第52條第4項中規定:"未經商標注冊人同意,更換其注冊商標并將該更換商標的商品又投入市場的",屬侵犯注冊商標專用權的行為,也就是這里所說的反向假冒。
通俗地說,假冒是"己商品他商標",反向假冒是"己商標他商品"。反向假冒在表現形式上分兩種:一是"知名商標的反向假冒",即用知名商標假冒他人的不知名商標,結果是使得不知名商標所有人給知名商標所有人工作;二是"反向假冒知名商標",以不知名商標假冒他人的知名商標,結果是使得知名商標的產品為假冒者"創口碑"。實踐中第一種情況存在較多。
《商標法》第52條第4項中明確規定了反向假冒這一侵犯注冊商標專用權的行為,然而對此種行為只予以行政處罰。我國現行法律體系未將反向假冒納入刑法調控的軌道,法律空白的出現導致對該種行為予以刑事處罰缺乏相應的法律依據。因此,分析反向假冒的性質以及是否達到了應受刑罰處罰的社會危害性程度,并找尋出合理的規制和處罰方式,對發展我國市場經濟十分重要。
二、反向假冒之行為性質
與商標假冒在自己的商品上使用與別人相同的商標這一行為相比,反向假冒是更加復雜的一種侵權行為,其具有以下特征:
1、主體
反向假冒的主體是與被反向假冒人生產、制造同類商品的生產者,或購進他人生產的商品后,用自己的銷售商標投入流通的銷售者。
2、主觀方面
反向假冒行為人主觀上是盜用他人產品的聲譽為自己創牌子及牟取不當利益。除外,行為人如果在同一市場內用自己的商標低價銷售競爭對手的產品,動機是排擠競爭對手以獲取競爭優勢。假冒商標行為人主觀上主要是借他人商標聲譽銷售自己的產品而從中牟利。當然,也有部分人借此行為損害他人商標聲譽,擠垮競爭對手。
3、對象
反向假冒行為直接指向他人產品,實質在于盜用他人的商品提高自己的聲譽市場份額或者貶損他人的產品聲譽;而假冒商標直接指向的是他人注冊商標,其實質在于盜用貶損他人商標聲譽。
4、內容
反向假冒是在市場上購進他人生產的商品,用自己的商標標識替換他人的商標標識,將此商品繼續投入流通中。而假冒商標卻是在自己生產的商品上私自貼附他人注冊的商標標識,將該商品在他人的商標標識受法律保護的地區內投入市場。
5、后果
假冒商標行為和反向假冒商標行為均有損于行為人之競爭對手及消費者的合法權益,擾亂了市場競爭秩序。其不同之處在于假冒商標行為可能損及他人商標聲譽,而反向假冒商標行為則主要或直接損害的是被假冒者的產品聲譽以及由該產品的被假冒者所帶來的商譽。
通過對二者對比我們可以看出,反向假冒行為終止了他人商標的正常使用權,構成商標侵權;將合法商標持有人商品上的商標進行撤換,導致消費者獲悉不真實的信息,消費者處于對該信息的信賴而購買,侵犯了消費者知情權;侵奪了合法商標持有人的產品聲譽,侵犯了商品合法所有權人的商譽權,對合法所有權人努力營造的產品信譽、商標信譽造成惡意阻抗,構成了不正當競爭。種種情況都能夠說明反響假冒商標行為亦具有很大的社會危害性,而且這種社會危害性并不比一般的假冒注冊商標罪輕,有時候甚至更重。
三、反向假冒之現行法律規制
1、民法通則
民法通則第 4 條規定了誠實信用原則。據此,反向假冒行為是應制止的非"誠實"的商業行為。根據《民法通則》及《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民法通則〉的若干意見》對商標專用權保護的規定,可以作擴充性解釋以調整商標反向假冒行為。但這二者沒有明確什么是商標權和商標侵權,因此,《民法通則》應與特別法如《商標法》等相結合共同調整商標反向假冒行為。
2、消費者權益保護法
《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 19 條規定了經營者向消費者提供商品或服務真實信息的義務。從消費者角度,反向假冒行為屬于欺詐消費者行為,該行為通過撤換、去除原商標,使消費者對商品來源構成誤認,違背了市場交易的誠實信用原則,侵犯了消費者享有的知情權等基本權利,損害了消費者的合法權利。根據第 49 條規定":消費者經營者提供商品或服務有欺詐行為的,應當按照消費者的要求增加賠償其受到的損失,增加其賠償的金額為消費者購買商品的價款或者接受服務的費用的一倍。"
篇8
一、網絡暴力的成因
“以真假難辨的事實,行道德判斷之高標,聚匿名不負責之群眾,曝普通人之隱私”,是為“人肉搜索”或網絡暴力。
“人肉搜索”最初的成因是網民道德意見的表達。網民群體意見的邏輯是,從具體(但匿名)的人和事件上升到抽象的道德的層次,在道德上譴責當事者及其行為。但在這個過程中,隱藏其中的一些主觀或客觀的問題卻使得本應占領道德高點的搜索演變成一場名副其實而亟待規制的“暴力”。
首先,是搜索請求理由真實性審查機制的缺失。人肉搜索必須激發出足夠的情緒才能開始運作,但并不是所有的搜索請求都是正當的。
其次,網絡的虛擬性弱化了個體網民的責任意識和道德約束。在網絡空間中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具有間接的性質,在這種互相遮蔽的情況下,傳統的權力和輿論監督并不能透過虛擬性有效監控個體及其行為。而網民在失去了現實法律和道德的約束時,很容易導致責任感消失。
第三,介入現實使得“搜索”轉化為“暴力”。當憤怒的群情突破了公眾利益和公共道德的領域,以道德高地之優勢撲向私人空間和現實生活?!叭巳馑阉鳌币蜒葑兂蔀榫W絡世界的一種暴力消費,網民在消費了暴力的同時,也被暴力所消費。
第四,網民的從眾心理和“群體極化”的現象導致暴力的擴大化。個體出于被群體邊緣化和排斥的焦慮,常常懷疑自己而產生從眾心理,形成群體極化。而群體中成員在整個群體的影響及成員相互間不斷的觀念強化下愈加認定自己行為的正義性,同時進一步強化網民因身處群體中而產生的力量感和責任分散心理,從而導致暴力不斷的持續和擴大化。
二、網絡暴力的法律控制與監管
在網絡暴力愈演愈烈以及現實生活中愈來愈多的當事人權利受到侵害的情況下,如何對網絡暴力進行控制以及如何維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成了整個社會日益關注的問題。
首先,應制定專門的網絡隱私權法對個人數據信息進行保護,這是控制網絡暴力的前提,也是其他相應措施的一個基礎。我國應盡快出臺網絡隱私權法,建立具體的保護制度,應該明確以下內容:(1)數據主體的權利。數據主體應當享有對其個人數據資料的知情權、更正權、公開權。(2)個人數據的收集和持有。個人數據的收集必須取得數據主體的同意,同時個人數據的收集方式必須是合法的。(3)個人數據的使用。只有合法的主體才能在特定范圍內使用個人數據,使用他人數據時不得任意篡改數據內容。(4)個人數據的披露。未經數據主體同意,任何人不得披露和公開他人的個人資料。(5)侵權救濟。一方面由行政機關通過民事或行政處罰的方式來對公民實施救濟,另一方面通過司法途徑進行救濟,即為公民提供要求損害賠償的獨立訴因。
其次,應明確網絡服務提供者的責任。遏制網絡暴力需要進一步明確網絡服務提供者,尤其是營利性網絡服務提供者的責任。對于網絡事件最終演化成網絡暴力而言,網站是最可能控制這一局面的,且由其對自己網站上的所有信息進行監督并及時屏蔽或刪除可能的侵權信息也是遏制網絡暴力成本最低的方式,因此在相關的立法中應當進一步明確和加強網站的法律責任,要求營利性網絡服務提供者對侵權行為承擔無過錯責任,以督促其加強對網站的管理和信息審核。要求網站經營者制定詳細的信息審核規則報監管機關備案;對已經發表的信息,如發現內容有違法之虞時,應該積極采取措施避免事件升級;權利人主張侵權時應及時刪除并保存相關證據以供查處。明確并加強網絡服務提供者的法律責任,可以敦促其自覺建立法律風險評估與防范機制,加強審核與內部監管。
第三,借助道德的規制和行業自律的輔助。
在面對各種新興的網絡問題時,道德、行業自律等應當予以支持。我國尚未建立規范的網絡倫理,應由有關部門共同研究和探討網絡倫理規范,明確各種網絡主體之間的權利、義務、責任以及網絡道德的基本原則,形成網絡從業人員的職業道德,構建和規范網絡倫理。同時加強對網民的道德教育。另外要加強行業自律,在法律法規、行政規范并不完備、甚至并沒有對隱私保護政策加以規定的情況下,參考國際慣例,加強行業自律將對中國信息產業的發展起著良性的推動作用。
當前,網絡社會仍在日新月異地發展,法律要想適應新情況、解決新問題,就必須根植于社會之中,以現實之需為產生之據。處于摸索階段的中國網絡法律體系,應當在根據網絡的發展進行相關變革的同時,以保障個人基本權利為出發點,循序漸進,穩妥前行。
參考文獻:
[1]賴俊,劉光亮."人肉搜索"的法律問題研究.法制與社會.2009.1.
[2]王政韜.社會網絡力量運用的錯位.法制與社會.2009.5.
[3]盧春伶,譚有模.網絡"人肉搜索"集群現象淺析.中國集體經濟.2008.3.
[4]穆建剛,劉立紅.人肉搜索導致網絡暴力之成因分析.理論參考.2009.8.
[5]華.網絡時代的隱私權.河北法學.2008.6.
篇9
勞動合同是勞動者與用人單位確立勞動關系、明確雙方權利和義務的協議。勞動合同的解除,是指勞動合同訂產后尚未全部履行之前,由于某種原因導致勞動合同一方或雙方當事人提前消滅勞動關系的法律行為。勞動合同的解除分為法定解除和約定解除兩種。違法解除勞動合同,是指當事人違反法律規定的條件和程序單方解除勞動合同。本文所稱用人單位違法解除勞動合同,包括違反法律的規定解除解除勞動合同和違反勞動合同的約定解除勞動合同兩種情形?!秳趧臃ā返诙臈l規定了勞動合同當事人雙方協商一致可以解除勞動合同;第二十五條規定了用人單位對勞動者給予過失性辭退的條件;第二十六條規定了用人單位對勞動者給予非過失性辭退的條件及程序;第二十七條規定了用人單位經濟性裁員的條件和程序;第二十九條規定了用人單位不得解除勞動合同的特別情形?,F實中,不少用人單位無視法律的規定,隨意或武斷地解除勞動合同,嚴重損害了勞動者的合法權益。
根據勞動和保障部、國家統計局每年度《勞動和社會保障事業統計公報》統計,全國各級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受理的勞動爭議案件逐年持續攀升:1998年為9.4萬件;1999年為12萬件;2000年為13.5萬件;2001年為15.5萬;2002年為18.4萬件;2003年預計21萬件。在這些日益增多的勞動爭議案件中,因用人單位違法解除勞動合同而引發的勞動爭議案件占了相當大的比例。
(一)用人單位違法解除勞動合同的主要表現
1.濫用關于試用期的單方解除權。在沒有約定試用期,或者試用期的約定違法,或者已過了試用期的情況下,仍以試用期內不符合錄用條件為由,解除與勞動者的勞動合同。
2.濫用關于違反勞動紀律或用人單位規章制度的單方解除權。在沒有規章制度,或者規章制度違法;或者規章制度沒有公示;或者違紀行為輕微的情況下,以勞動者嚴重違反勞動紀律或用人單位規章制度為由,解除與勞動者的勞動合同。
3.濫用經濟性裁員的單方解除權。在不符合經濟性裁員條件和程序的情況下,解除與勞動者的勞動合同。
4.濫用工資獎金分配權和勞動用工管理權。隨意對勞動者調崗、降職、減薪,如果勞動者不服從安排或一兩天不上班,用人單位就以勞動者不服從安排或曠工為由予以辭退;或者逼迫勞動者自動離職。
5.濫用關于勞動者不能勝任工作的單方解除權。隨意調動勞動者工作崗位或提高定額標準,借口勞動者不能勝任工作而解除與勞動者的勞動合同。
6.隨意辭退“三期”女職工和在醫療期內的勞動者。許多用人單位覺得處于孕期、產期、哺乳期的女職工和處于醫療期內的勞動者對單位是一種負累,總是千方百計找借口辭退或者強行辭退。
7.辭退勞動者不出具任何書面通知或決定。當爭議發生后,這些用人單位往往不承認是單位辭退勞動者,而稱是勞動者自動離職。
用人單位違法解除勞動合同的表現形式還有許多,如濫用關于嚴重失職,對單位利益造成重大損害的單方解除權;濫用關于“客觀情況”發生重大變化的單方解除權等等。甚至不以任何理由,只根據老板及個別領導的好惡,或打擊報復,或因人際關系,強行辭退老板或個別領導“不順眼”的勞動者。
(二)產生上述情況的主要原因
1.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競爭日益激烈,不少企業為減少人工成本,不惜犧牲勞動者利益,違法辭退勞動者,以保護企業利益。
2.某些企業主或高層管理者,勞動法律意識和履約意識淡薄,不重視勞動法和勞動合同的遵守。
3.某些企業主或高層管理者,錯誤理解企業的工資獎金分配權和用工自主權,認為企業有權根據經營狀況和管理需要隨意裁減員工或調崗、降職、減新。
4.不少企業對企業規章制度的合法性、合理性及其效力產生錯誤認識,認為勞動者必須遵守企業的規章制度,而不問企業規章制度合理合法與否、向勞動者公示與否,動不動就以嚴重違反勞動紀律和企業規章制度為由辭退輕微違紀的勞動者。
5.勞動監察執法不公、不力,對用人單位的違法行為睜只眼閉只眼,對勞動者的投訴愛理不理,甚至偏袒用人單位,助長了用人單位的違法行為。
6.勞動法律、法規、規章存在缺陷、不足和沖突,一些用人單位故意鉆法律空子解除勞動合同,且不給或少給勞動者經濟補償或賠償,有時勞動監察部門、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和人民法院也感到無所適從,無可奈何。
二、用人單位承擔違法解除勞動合同法律責任的形式及賠償范圍
法律責任,是指由于違法行為、違約行為或由于法律的規定而應承受的某種不利的法律后果。違反勞動法的責任形式有行政責任、經濟責任和刑事責任。前面已說,本文探討的用人單位違法解除勞動合同的法律責任,主要是指經濟責任。經濟責任,是勞動合同當事人承擔勞動法律責任的主要形式,其主要方式有支付違約金、賠償損失和繼續履行。
(一)違約金。違約金是指當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的約定時,依法律規定或合同約定向對方支付一定數額金錢的責任形式。根據違約金的性質,違約金可分為賠償性違約金和懲罰性違約金。賠償性違約金是指旨在彌補一方因另一方違約所受到的實際損失而約定的違約金;懲罰性違約金是指對違約行為進行懲罰,數額可以大于守約方實際損失的違約金。根據國家對違約金的干預程度,違約金可為分約定違約金和法定違約金兩種。凡是以合同約定的違約金,就屬于約定違約金;由法律規定的違約金,就屬于法定違約金。原勞動部《關于企業職工流動若干問題的通知》(勞部發[1996]355號,以下簡稱《通知》)第3條規定,用人單位與勞動者可以在勞動合同中約定違約金。這一規定確立了違約金是我國承擔勞動合同違約責任的方式。
篇10
Xu Juan1, Lin Honggang2
(1.Guangdong CAC Engineering Consultants Co.Ltd, Guangzhou, 510000;2.Guangzhou Traffic and Transportation Vocational School, Guangzhou, 510440)
Abstract: At present,drainage consolidation method,Cement Fly-ash Gravel Pile(CFG) composite foundation method and the combination of this two methods are the most commonly used methods in highway soft foundation treatment. 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consolidation settlement of soft foundationbetter, this paper take an actual engineering for case, analysised the settlement regularity of soft soil roadbed under the above common methods, aiming to chose economic and reasonable processing method which in accordance with practical engineering, and provid scientific basis for soft soil subgrade designing.
Key words: softclayroadbed;drainage consolidation;compositefoundation;settlement regularity
中圖分類號:TU471文獻標識碼: A
近年來,隨著社會經濟和公路建設的快速發展,越來越多的高等級公路不可避免的要經過軟土地區,這就使得軟基處理技術的發展尤為重要。不少專家學者已對軟基沉降規律作出相應的研究,如張傳峰等[1]利用PLAX IS8.2建立4種常用深厚軟基處理有限元分析模型,通過超孔隙水壓力的消散探討總沉降、工后沉降隨時間變化的規律以及不同施工階段的穩定變化規律,進行分析軟基工后沉降規律;黃強兵等[2]通過現場的靜荷載試驗和面波剖面測試對不同方法的處理效果及軟基工后沉降規律進行了分析;趙明華等[3]通過研究得出軟土路基沉降發展基本經歷了發生―發展―穩定―極限4個階段,固結沉降曲線的特點與社會經濟預測中的“S”型成長曲線極其相似。本文則根據具體工程,針對常用的袋裝砂井排水固結法和CFG樁復合地基法,分析軟土路基處理后的沉降規律。
1 工程概況
某一級公路采用雙向6車道技術標準,路基設計寬度為33.5m。設計車速100km/h。路面結構為:17cm瀝青混凝土面層+36cm水泥穩定碎石基層+16cm水泥穩定碎石底基層??辈熨Y料表明,線路所經全線均有軟土分布,軟土層厚為5~28m,絕大多數大于15m。物理力學指標:天然容重=15.2~17.5kN/m3,平均16.35kN/m3;含水量=40.1~87.0%,平均58.3%;天然孔隙比=1.086~2.238,平均1.535;十字板剪切強度=9.24~49.43kPa,平均22.34 kPa;靈敏度一般在2.2~2.8之間,平均2.4。軟土路基主要采用以袋裝砂井為排水體的排水固結法和CFG樁復合地基法進行處理。
2 排水固結法處理軟土路基沉降規律分析
2.1 地表沉降監測結果分析
實例工程中K5+800斷面所在路段的軟土路基采用袋裝砂井+砂墊層+等載預壓法進行處理,其中路基填土采用薄層輪加法,地基處理與填筑時間約150~180d,預壓期約270
~300d。根據累計沉降監測結果作出K5+800斷面路基中線沉降點時間~累計沉降~荷載曲線,見圖2.1所示。
圖2.1某公路K5+800斷面時間~累計沉降~荷載曲線
由圖2.1可知,在填土加載初期,路基土體的固結速率較快,累計沉降曲線較陡,主要是由于袋裝砂井和砂墊層的排水作用發揮較好,使土體固結較快,強度不斷增大。隨著時間的延長,累計沉降曲線逐漸趨于平緩,沉降速率逐漸變小,土體最終進入以次固結為主的沉降階段,沉降曲線可以說明土體的主固結變化速率是一個漸變收斂的過程。
2.2 路基縱橫向規律分析
軟土地基采用排水固結預壓法處理時,在填土和預壓期均發生較大的沉降量,路基中心沉降量大于兩側路肩沉降量,沉降趨勢基本相同。為分析路基橫斷面在施工期及后期運營的沉降趨勢,選擇實例工程中K8+800斷面的監測結果進行分析。如圖2.2為K8+800監測斷面左右路肩、路中三個沉降監測點在施工期的實測沉降曲線,以及采用雙曲線法進行預測的工后不同時期的沉降曲線。
圖2.2K8+800橫斷面實測及預測沉降趨勢圖
由圖2.2可知,軟土路基橫斷面在施工期實測沉降和工后預測沉降呈中間大、兩邊小的“盆”型,這是由于在路堤填筑及預壓過程中,填土荷載在軟土地基中產生的附加應力從路中向兩側擴散而造成的結果。
另外,路基縱向路段由于受施工時間不一致、地質情況及填土高度的差異等因素的影響,各監測點的沉降規律也不一樣。如果一定坡長范圍內路基工后差異沉降過大將造成道路不平整,影響行程舒適性。圖2.3為實例工程中K8+400~K9+200路段由各監測點的沉降所得到的不同階段的縱向沉降曲線。
圖2.3某公路K8+400~K9+200段軟基縱向沉降曲線
由圖2.3可知,K8+400~K9+200路段沿縱向沉降存在較大差異,并且隨地基固結程度越
高沉降差越大,這不僅與土體自身的壓縮性有關,也和沉降差異造成的“補充填土”荷載增加量有關。
3 復合地基處理軟土路基沉降規律分析
相比排水固結法,采用復合地基處理不僅可以提高路基承載力,還可以減少路基沉降量。由于我國軟土地區修建的高等級公路許多早期病害都是因為工后沉降過大,特別是不均勻沉降過大引起的,因此復合地基技術在公路工程軟基處理中廣泛應用。
3.1 單點沉降分析
實例工程中K11+060斷面所在路段的路堤填筑高度4.5~6m,總歷時約120d。填筑過程中分別在K11+060斷面的CFG樁頂和樁周1m的樁間土處埋設沉降板進行觀測,直到路面結構施工結束共觀測220d。根據觀測結果,繪制K11+060斷面在加載和預壓過程中路基中部CFG樁頂和樁間土的沉降監測曲線,見圖3.1所示。
圖3.1 K11+060斷面沉降監測曲線
根據圖3.1,將K11+060監測斷面上CFG樁頂與樁間土在路基填筑施工及預壓期的沉降匯總,見表3.1所示。
表3.1 監測斷面CFG樁及樁間土的沉降及所占比例
觀測斷面及位置 填土階段(mm) 所在比例 預壓階段(mm) 所在比例
K11+060 樁頂 165 80.88% 39 19.12%
樁間土 300 77.72% 86 22.28%
沉降差 152 83.52% 30 16.48%
由圖3.1及表3.1可知:在路基土加載及預壓期間,CFG樁頂沉降始終小于樁間土沉降。至路基土預壓的后期,從K11+060斷面的沉降趨勢可以判斷,樁間土沉降與CFG樁頂沉降均未完全穩定,這不僅說明等載預壓還需繼續,而且反映了填土荷載仍在CFG樁和樁間土之間調整轉移。還可以看出,CFG樁復合地基處理軟基的沉降主要在填土加載期間完成,這一過程的沉降量占總沉降的比例超過80%,明顯高于排水固結法處理軟基的40~50%。表明CFG樁復合地基法處理軟基能夠加速土體固結,減少路基穩定時間,有利于連續填土施工,進而縮短工期。
3.2 復合地基路基縱橫向沉降分析
根據觀測結果并采用雙曲線預測方法,繪制K11+100橫斷面路中及路肩所設沉降板在不同階段的實測曲線及預測曲線,見圖3.2所示。
圖3.2K11+100橫斷面監測點沉降趨勢圖
根據圖3.2,對K11+100橫斷面上三個監測點在不同測試階段的沉降數據進行匯總,見表3.2所列。
表3.2K11+100橫斷面監測點不同階段的沉降數據
測試階段 左路肩(mm) 路中(mm) 右路肩(mm) 路中與左路肩沉降差(mm)
填土完成 251 296 259 45
預壓結束 308 346 311 38
總沉降 340 379 351 37
工后沉降 32 33 40 1
由圖3.2及表3.2可知,采取CFG樁復合地基處理后的軟土路基橫斷面沉降差異較小,尤其是對路面結構影響較大的工后沉降差更小。這就表明采用CFG樁復合地基處理軟土路基效果更好,可不考慮軟土路基對路面結構的影響。
為分析路基縱向斷面沉降情況,取實例工程中K10+500~K11+120路段為例,其中K11+050~K11+100為橫欄半互通立交橋頭過渡路段,路基填筑厚度較大,采用CFG樁復合地基進行處理,所設監測斷面為K11+060、K11+100;其他路段為一般軟基路段,采用袋裝砂井排水固結法進行處理,所設監測斷面為K10+500、K10+700、K10+900。沿縱向的五個監測斷面距橋頭的距離分別為20m、60m、220m、420m、620m。根據監測結果,繪制K10+500~K11+120段路基縱向斷面監測點的沉降曲線,見圖3.3所示。
圖3.3 K10+500~K11+120段軟土路基沿縱向沉降曲線
由圖3.3可知,對于采用同種方法處理的路段,距橋頭越近軟基的總沉降越大。這是因
為越靠近橋頭路堤填方越大,附加應力也越大,產生的總沉降也就越大。從工后沉降曲線來看,采用CFG樁復合地基對工后沉降控制較好,兩個監測斷面均只有3cm左右,滿足規范要求的
4 小結
為保證軟土地區公路施工過程中路基的穩定性和道路運營后不出現較大的工后沉降,一般需對軟土地基進行處理。由于各處理方法加固機理不同,處理后的軟基路堤沉降規律也不相同。本文通過對排水固結法和CFG樁復合地基法處理后的軟基沉降規律研究,得到以下結論:
(1)采用排水固結處理軟土路基在縱向路段普遍存在工后不均勻沉降,相鄰路段如果差異過大,將會影響路面的平整度,并進一步影響行車舒適性。
(2)在填土路堤加載期間,CFG樁頂與樁間土的沉降差隨著荷載的增大而增大,但增長速率由小變大再變小,最后沉降差趨于穩定值,表明樁體和樁間土最終可以達到變形協調,
樁體和樁間土承載作用同步發揮。
(3)采取復合地基處理軟基的路基橫斷面沉降差異較小,工后沉降均勻,不會對路面結構造成影響。相比于排水固結法,復合地基對橋頭軟基路段的工后沉降控制較好,工后沉降均為3cm左右,滿足規范
參考文獻
[1] 張傳峰等.不同軟基處理方法工后沉降與穩定研究[J].探礦工程(巖土鉆掘工程) 2009(增):284~291.
[2] 黃強兵等.采用不同方法處理山區高速公路軟基的效果分析[J].公路交通科技.2005,22(9):
81~84.
[3] 趙明華,劉煜,曹文貴.軟土路基沉降發展規律及其預測[J].中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4,35(1):157~161.
[4]軟土地區巖土工程勘察規程(JGJ83-2011)[S].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11.
[5] 公路軟土地基路堤設計與施工技術規范(JTJ 017-96)[S].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97.
[6] 王曉謀,袁懷宇.高等級公路軟土地基路堤設計與施工技術[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 2001.
[7] 沈珠江.軟土工程特性及軟土地基設計[J].巖土工程學報,1998,20(1):101~111.
[8] 劉玉卓.公路工程地基處理[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2.
篇11
筆者匯總了國家出版基金管理辦公室先后公布的四批國家出版基金資助項目名單,共390家出版社(含聯合申報單位,副牌并入主牌)711個項目獲得資助,其中663個由圖書出版社承擔(2個為與電子音像社聯合申報項目)。由于四批公示名單或未公布分類,或分類標準不太一致,同時考慮到各出版社科室設置及出書分工情況,故以“三個一百”原創出版工程分類方法為一級分類,以中國圖書館分類法為二級分類,設置了以下分類方法。
經過對663個項目分別從學科門類、社會影響、出版社性質、書名關鍵詞語、年度變化等多維分析,發現國家出版基金資助項目具有如下規律。
一、推動文明發展能力越強,國家出版基金競爭力越強
單純從總量上看,社科類居首,科技類、文藝類其次,少兒類、綜合類居后(見表1)。但從質的角度看,必須消除門類年出書品種數的影響,才能準確地評估各門類的相對競爭力。分別計算出各門類國家出版基金項目的數量、比例和各門類年均新書的品種數、比例,以前者的比例除以后者的比例,就可以大體得到各門類的國家出版基金相對競爭力。結果發現,在一級分類上,文藝類和科技類的國家出版基金相對競爭力較強,在二級分類上,則依次為生物類、理學類、史地類、藝術類、政治類、農學類、醫學類、文學類較強(見表1)。
乍一看,8個國家出版基金相對競爭力比較強的二級門類顯得比較分散,但如果細加分析,卻可以發現是有規律的。我們知道,社會結構包括經濟基礎和與之相適應的政治、精神上層建筑,即物質的、政治的、精神的三大部分,因而相應就有物質、政治、精神三大文明。出版業堅持“二為”方向,必然最終要落實到對三大文明建設的促進。如果將各類圖書對三大文明的影響大體分為強、中、弱、無,并與各類圖書的國家出版基金相對競爭力一起列表(見表2),就可發現,凡是對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中某一文明有強大促進作用的門類,其國家出版基金相對競爭力就比較強,而促進作用比較分散或不突出的門類的國家出版基金相對競爭力則相對較弱。
二、與出版基金使命越合拍,國家出版基金競爭力越強
國家出版基金項目所涉及內容豐富,基本上中國圖書館分類法的各個分類都有項目入選,但各門類不同年度項目數各不相同(見表3)。仔細分析,我們可以發現,各分類相對競爭力的差異,恰恰反映了國家出版基金的國家性質、時代特點和歷史使命。
1.社科類:服務政治文明,體現國家性質
社科類圖書國家出版基金項目總量處于首位,占了所有國家出版基金項目的近半壁江山,但由于相對競爭力比較低的文教類和經濟類在社科類中占了很大比重,故其總體的國家出版基金相對競爭力較低(0.87)。在社科類圖書中,國家出版基金重點資助政治類和史地類(相對競爭力分別為1.77和2.43)。政治類承擔著奏響主旋律,指引當代政治文化基本建設的重要作用,而“文以載道,史以記事”歷史類著作以其微言大義,春秋筆法,教化八方,也是國家主流意識形態價值觀、世界觀的體現。對這兩個門類的重點資助,正是國家出版基金國家性質的集中體現。
2.科技類:服務物質文明,反映時代特征
科技類圖書國家出版基金項目總量處于第二位,它的新書品種也位于第二位。“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科技類圖書對我國社會物質文明建設具有重大的作用,因此,整個科技類總體國家出版基金相對競爭力為1.10。國家出版基金資助科技類的重點為理學類、醫學類、生物類和農學類(均高于平均值1.00),并呈現出理學類和農學類逐年減少,生物類和工科類逐年增長的趨勢。這個現象,一方面反映了國家對物質文明建設的重視,另一方面也反映了“21世紀是生物學世紀”以及新時期新興工程技術日新月異發展的時代特點。
3.文藝類:展示民族文化,擴大國際影響
在文藝類方面,文藝類圖書兩個二級分類各年變化趨勢相反,故總體略有走低。國家出版基金資助的重點是藝術類(相對競爭力為2.21),這主要和藝術類既能陶冶情操,又常常還是中華文化的載體有關。出版此類圖書,既有傳承中華文化,增強民族凝聚力,也有推廣中國文化經典,擴大中華文化國際傳播力和影響力等社會效益。
三、書名關鍵詞語熱度越高,國家出版基金競爭力越強
書名是圖書內容的高度概括,在國家出版基金項目中,有幾個熱點關鍵詞在書名中頻頻出現,充分反映了國家出版基金遴選的導向性。
1.國字招牌,體現國家水平
《國家出版基金項目申報指南》明確提出,基金資助項目必須站在世界前沿、弘揚民族文化、記錄時代精神、展示創新成果,努力打造造福當代、惠及后世的代表國家級水平的文化精品。因此,有182個項目名字中含有“中國”“中華”等字眼,如《中華民國史》《中國發展道路》《中國鞏義窯》《中國多目標地球化學圖集》《中國高等植物》等,所占比重高達27.45%,且廣泛分布于中國圖書館分類法的各個分類中(見表4)。眾多的國家級項目在國家出版基金資助項目中的集體亮相,充分體現了國家出版基金項目的重大性和代表國家水平的導向性。
在這182個項目中,中央社和地方社各占91個,但地方社的數量在逐年增加中(見表5),說明地方社的競爭力正在增強,更多出版社的參與有利于推動此類重大項目的開拓。
2.史志項目,傳承中華文明
盛世修史、明時修 志,是中華民族的傳統之一,也是中華文明得以延續五千年的關鍵所在。至今仍廣為流傳的《史記》《資治通鑒》《永樂大典》《四庫全書》等巨著都是產生于盛世。作為生活在“先進文化的代表”時代的出版人,我們的歷史責任與文化責任不容推卸。國家出版基金肩負建設“經典文化”的責任,對各類史、志給予較高的支持力度也是題中應有之義。因此,在國家出版基金項目中史地類相對競爭力較高,僅歷史類就占了74個。其實,史類著作的獲資助率遠不止上述,除了史地類中有35個的主題為“史”或“志”外,在其他門類中還有87個項目的主題為“史”或“志”。這122個項目廣泛分布于中國圖書館分類法16個分類中(見表6),說明修史修志得到全社會的廣泛認同。這些史志項目,對于加強文化積累、傳承中華文明具有重要示范價值。
3.區域特色,反映多元文化
中國歷史悠久、疆域廣闊,34個一級行政區域,56個民族,共同構成了豐富多彩、統一多元的中華文化。研究中國,既要研究總體,也要關注各區域、各民族的特色。因此,有62個項目為區域研究(38個)或民族研究(24個),分布于中國圖書館分類法中11個分類中。這些項目主要是地方社申報(55個),不但數量多,而且分布廣(見表7)??梢?,利用區域優勢、結合自身特色,也是策劃學術出版精品項目的好思路。
名家、大師,是一個民族在特定歷史時代的學術精英,他們的學術活動和學術思想也是該民族在該特定歷史時代的精神之光。名家、大師影響時代,影響人類,他們的作品是一個時代的里程碑。因此,編輯出版名家文集,不僅是極為嚴肅的學術研究工作,也是文化建設、學術研究的重要內容,是文化積累、文化傳承的重要環節。特別是作為名家一生創作的展示與總結,名家作品全集可以恢復名家全貌,保持歷史的完整與真實,為普通讀者和研究者提供了最為全面可信的研究依據。如果說閱讀選集如同截取歷史的斷面,那么總覽全集則就像縱觀歷史的全景,還原和展示名家的全人和原貌。從這個意義來說,一套名家全集就是一部學科歷史。所以,有51個項目為以名家、大師冠名的文集、全集等,如《季羨林全集》《張大千全集》《竺可楨全集》《岳美中全集》《錢學森文集》等。這些項目在四批中均有,分布于中國圖書館分類法13個分類中(表8)。
4.研究項目,薈萃創新成果
科學研究是指為了增進知識(包括關于人類文化和社會的知識)以及利用這些知識去發明新的技術而進行的系統的創造性工作,它的基本任務就是探索、認識未知。及時出版最新科研力作,將極大地豐富人類知識寶庫,有利于開拓新領域,促進知識轉化成生產力?!秶页霭婊痦椖可陥笾改稀窂娬{鼓勵多樣,注重創新。因此,薈萃創新成果的項目頗受青睞,其中僅書名含有“研究”二字的項目就有43個,分布于中國圖書館分類法10個分類(見表9),如《哲學基礎理論研究》《民國詩詞學文獻珍本整理與研究》《高速鐵路與區域經濟發展研究》《中藥飲片用量標準研究》等;此外,書名中不含“研究”二字卻有研究之實的項目,如《大飛機出版工程》《船舶與海洋出版工程》等也非常之多??梢姡P注研究成果,也是策劃學術出版重大項目的一大法門。
篇12
一、三氯氫硅合成工藝介紹
三氯氫硅,多晶硅生產原料;在常溫常壓下為具有刺激性惡臭易流動易揮發的無色透明有毒液體。在空氣中極易燃燒,在-18℃以下也有著火的危險,遇明火則強烈燃燒,燃燒時發出紅色火焰和白色煙,生成SiO2.HCl和Cl2;遇水易潮解,遇潮氣時發煙,與水激烈反應:2SiHCl3+3H2O― (HSiO)2O+6HCl,生存的(HSiO)2O極易堵塞管道??梢?,三氯氫硅的特殊性質對工藝中的濕法除塵要求跟高,難度更大。
三氯氫硅一般采用硅粉和氯化氫在流化床反應器中進行反應,反應溫度一般控制在280-340℃,生成三氯氫硅、四氯化硅、二氯氫硅及少量金屬氯化物等混合物。一定粒徑的硅粉顆粒在氣體氯化氫的帶動下進入流化床反應器,在流化床反應器中進行流化、加熱升溫,達到反應溫度后開始反應。反應開始后通入冷媒將多余的熱量帶走,通過控制冷媒流量保持反應持續進行。硅粉采用間斷進料,保證流化床反應器內的反應床層高度。反應生成的混合氣體經過旋風除塵器、濕法除塵裝置進行除塵,除塵后的混合氣體進行深度冷凝后得到初的三氯氫硅產品。本工藝中采用了旋風除塵和濕法除塵相結合的除塵工藝。在實際生產中,工藝中由于混合氣體中存在大量的硅粉顆粒,除塵效果不佳容易造成后續系統管道堵塞,影響整個系統正常運行。其工藝簡圖如下:
二、濕法除塵的原理
濕法除塵技術,也叫洗滌式除塵技術,是一種利用水(或其他液體)與含塵氣體相互接觸,伴隨有熱、質的傳遞,經過洗滌使塵粒與氣體分離的技術。濕法除塵與干式除塵相比:設備投資少,構造比較簡單;凈化效率較高,能夠除掉0.1μm以上的塵粒。在除塵過程中還有降溫冷卻、增加濕度和凈化有害有毒氣體等作用,非常適合于高溫、高濕煙氣及非纖維性粉塵的處理,還可凈化易燃、易爆及有害氣體。缺點是:要消耗一定量的水(或液體);粉塵的回收困難;受酸堿性氣體腐蝕,應考慮防腐;粘性的粉塵易發生堵塞及掛灰現象;冬季需考慮防凍問題;除塵過程會造成液體的二次污染。因此,濕法除塵適用于處理與液體不發生化學反應、不發生粘結現象的各類粉塵及南方地區。遇有疏水性粉塵,單純用清水會降低除塵效率,往水中加凈化劑可大大改善除塵效果。
三、三氯氫硅合成中的濕法除塵工藝
三氯氫硅合成工藝中濕法除塵主要采用重力噴霧濕式除塵器。主要使用液態氯硅烷對反應氣體進行淋洗(氯硅烷與硅粉不發生反應),由于返回淋洗的物料經過冷卻,溫度較低,對合成氣體除了有除塵效果外,還有降溫及去除混合氣體里面金屬氯化物的作用,避免大量金屬氯化物進入冷凝器,堵塞設備管道[1]。三氯氫硅合成中的淋洗器結構一般為填料式濕式除塵器,容器內部設置有規整填料,確保淋洗液體與合成氣能能好的接觸,底部進口管道設置氣體分布器,確保進入氣體均勻分布,保證充分的淋洗效果。其結構如下圖:
四、濕法除塵工藝中的問題及優化措施
在淋洗過程中,大量的粉塵被淋洗沉積在淋洗器底部。如果控制不好淋洗效果,將會影響后續系統堵塞及淋洗器底部堵塞。 在實際生產運行中,根據淋洗器大小、結構和淋洗物料的性質進行淋洗,才能更好達到淋洗效果。但是,濕法除塵不能達到100%去除粉塵的作用,因此,在實際生產中要注意檢查后續系統情況,以免發生堵塞。
1.濕法除塵在實際運行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實際生產過程中,濕法除塵存在以下問題:
1.1淋洗過程中,由于氯硅烷的性質特殊,若淋洗形成的含硅殘液硅粉含量過高,處理含硅殘液時很困難,在處理過程中極易發生管道著火爆炸,損壞設備;
1.2在淋洗過程中,若進入系統粉塵含量過多,濕法除塵效果不佳;將導致后續系統出現大量粉塵。由于淋洗粉塵含量增加,導致淋洗溫度升高,影響金屬氯化物的去除效果,導致后續出現堵塞,影響生產運行;
1.3粉塵含量過多會造成氣體分布器堵塞。
2.運行過程中采取的優化措施:
在淋洗過程中,只要根據物料性質及淋洗器的結構控制好相應參數,可保證其連續穩定運行。避免以上問題的頻繁出現。可根據以下方面采取相應措施,以保證系統的穩定。
2.1控制硅粉粒徑及進料氣體粉塵含量;正常情況下硅粉粒徑一般控制在125um-300um之間。實際運行中,若小于125um硅粉含量過多,將導致旋風除塵效率較差,大量細硅粉將進入淋洗器,增加淋洗器負荷。此時,必須加大淋洗量及排放量,確保淋洗器底部淋洗掉的硅粉及時排放進入殘液罐,避免大量硅粉堵塞氣體分布器。因此,運行過程中控制硅粉粒徑和進料氣體粉塵濃度是保證淋洗器正常長時間運行的關鍵。另外,要保證后續系統粉塵含量較少的最佳方法是在源頭添加旋風除塵和布袋除塵,避免大量粉塵進入淋洗器。
2.2控制淋洗器底部殘液排放的周期及其排放量;淋洗器底部殘液排放的周期及排放量主要根據生產負荷運行情況、淋洗器底部溫度、淋洗器前后壓差進行判斷。當三氯氫硅合成爐滿負荷運行情況下,說明進入淋洗器氣固混合物氣量增大,被淋洗下來的硅粉顆粒增多,淋洗器底部硅粉含量增加,其溫度也相應有所變化,淋洗器前后壓差也發生變化。此時,必須根據進料量、溫度、壓差綜合考慮排放頻率,以保證淋洗器正常運行。若硅粉積累過多,將導致淋洗器進料分布器發生堵塞,影響淋洗器運行。但是,排放周期過短將造成大量原料浪費,故需考慮回收使用。
2.3控制好淋洗器液位;淋洗器的液位控制必須根據其內部結構進行控制,存在分布器和填料的淋洗器必須將液位控制在分布器之上、填料之下,保證氣體與液體充分接觸,保證淋洗效果。但是,一般液位不要控制太高,以免很細的硅粉顆粒在氣體流速作用下被帶至后續系統,導致淋洗效果下降。
2.4優化淋洗器的結構;從上圖可以看出,淋洗器結構主要包括填料及氣體分布器;可設運行情況加大分布器的開孔尺寸及數量,避免短時間運行后分布器堵塞。
五、結論
根據文獻[2],濕法除塵不能達到100%的除去粉塵作用。在三氯氫硅合成過程中淋洗器除去除粉塵的作用外,還起到降溫冷卻去除金屬氯化物的作用,避免后續系統的堵塞。在淋洗過程中,只要嚴格按照以上措施操作,將能保證良好淋洗效果的同時保障生產的連續正常運行。另外,在三氯氫硅合成中,為保證進入后續系統粉塵含量的最低,降低淋洗器的除塵負荷,將旋風除塵、布袋除塵,濕法除塵三種除塵方式合理使用可達到最佳的除塵效果。
篇13
我國民族文化的一大特色就是民族民間舞蹈文化,隨著人們基本生活需求的滿足,進而追求更高的精神生活,對民族民間舞蹈文化的傳承和發展十分重視,所以具體分析民族民間舞蹈文化的傳承規律和發展趨勢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民族民間舞蹈文化的發展歷程
在普通人民群眾的日常勞動生活過程中,用某一特定的動作形式將當地居民的民族特征、風格以及等表現出來,根據這些動作形式形成了一定的舞蹈文化形式,這就是民族民間舞蹈[1]。這些民族民間舞蹈的表達形式豐富多彩,其主要是以集體載歌載舞為主,從而使人們的精神生活得到了極大的滿足。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和文化交流的日益增加,人們對精神生活的追求比較重視,因此相關部門更應該注重保護民族文化。
二、民族民間舞蹈文化的特點
(一)群眾性。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產生了民族民間舞蹈,它將人們的日常生活表現出來,因此也將人們日常真實情景和想法充分體現出來,對傳承民族文化有著重要的作用。
(二)民族性。民族民間舞蹈最主要的特征就是民族性,其本身就是居民依據某一民族自身的民族特征、風格、以及生活習慣等創造出來的一種舞蹈形式,因此將民族性充分體現出來。
(三)自娛性。民族民間舞蹈將廣大人民群眾對自由的崇尚以及自娛自樂的民族精神充分展現出來。民族團結和凝聚力也通過舞者豪放的舞姿不斷加強。
三、民族民間舞蹈文化發展的規律及現狀
民族民間舞蹈隨著改革開放也受到嚴重的抨擊,認為其是封建迷信活動,進而使優秀的民族民間舞蹈文化面臨著失傳的危機[2]。在經濟快速發展以及改革開放的背景下,在中國傳入許多的外國舞蹈文化,進而對傳統的民族民間舞蹈文化造成沖擊,讓人們漸漸淡忘了民族民間舞蹈,嚴重阻礙了其發展。在這樣的背景下,民族民間舞蹈的發展逐漸趨向于“異化和丑化”,甚至人們以各種名義對其進行創新,如:原生態和土風土著等,嚴重威脅著民族民間舞蹈文化的傳承和發展,也使其與真正的深刻內涵相背離。
四、民族民間舞蹈文化的發展趨勢
(一)在創作民族民間舞蹈時運用現代的編舞理念。民族民間舞蹈不僅是傳承傳統文化,更重要的是其發展和創作要能滿足社會進步的需求,因此在創作民族民間舞蹈時要運用現代的編舞理念,擺脫傳統舞蹈形式,既保留民族民間舞蹈文化的精髓,又融合符合社會發展的現代編舞理念,從而創新和發展民族民間舞蹈的表現風格和組織結構,進而將中華民族傳統民間舞蹈的魅力展F出來,同時又將現代民間舞蹈文化的新形態展現出來。
(二)民族民間舞蹈文化與現實題材相結合。當前,人們對民族民間舞蹈的理解只是處于定式思維的階段,認為其只是用來表達情緒,并不能將社會情感的深刻主題向觀眾表達出來,自娛性是民族民間舞蹈的一個重要特征,但是這一特征與表達深刻主題并不矛盾[3]。
(三)將原生態與藝術舞臺相結合。來源于宗教儀式和節日慶典的舞蹈就是原生態,其能夠反映出人們心底最真實的愿望。近年來,對研究原生態舞蹈也非常重視,舞蹈藝術家對原生態舞蹈的特征和內在規律進行積極探索,并且在原生態舞蹈文化的基礎上進行創新,融合各種文化,最終向人們展示最新的以及更完美的藝術作品,從而使民族民間舞蹈的內容和活力不斷得到豐富,更好地傳承和發展了民族民間舞蹈文化。
(四)原生態舞蹈與現代舞蹈共存。將事物本身還原到最真實的狀態,這就是所謂的原生態,而反映出民族民間舞蹈最佳的特性是原生態舞蹈主要的特征。將民族特色的器材、化妝以及服裝等原生態的元素加入到民族民間舞蹈之中,從而將人們真實的社會生活和文化精神反映出來。由于時代的不斷發展,改變了人們的社會生活,各種文化之間也產生了激烈的競爭與融合,在這樣的環境下,逐漸出現了原生態民族民間舞蹈與現代民族舞蹈和諧發展的趨勢。如《鈴鐺》就是彝族的經典原生態舞蹈,其也是原生態舞蹈與現代民族舞蹈成功共存的案例。
五、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