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線客服

老年人安全防護措施實用13篇

引論:我們為您整理了13篇老年人安全防護措施范文,供您借鑒以豐富您的創作。它們是您寫作時的寶貴資源,期望它們能夠激發您的創作靈感,讓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老年人安全防護措施

篇1

1.1 課題研究的背景

老齡化已經成為中國乃至世界的問題,同時,中國的養老設施也存在很多問題,國內多數養老設施的發展還停留在設施數和床位數的增加上,養老機構的生活品質較差,照料方式粗放,遠沒有達到有針對性的、切實滿足老年生活照料的要求。養老設施還停留在只是對賓館、醫院等建筑的簡單模仿,存在著片面追求“賓館化”、“醫院化”的傾向。[7]同時據調查顯示,老年人休閑時間普遍比較充裕,一天平均休閑時間在 3-5 小時,年齡越大休閑時間則更多,應此休閑時間在老年人生活中占了很大比重,日常休閑已經成為老年人的重要生活部分。

1.2 相關概念和研究范圍的界定

1.2.1 相關概念。

養老安全防護設施:包含安全輔助設施,交通設施,消防安全設施。

安全輔助設施:無障礙設施、扶手、建筑導向標志、防撞防滑等設施。

交通設施:樓梯、過道、房門等設施。

消防安全設施:火災自動報警系統、消火栓系統、自動噴水滅火系統、安全疏散系統等設施。

生活休閑方式:書法、繪畫、打牌、唱歌跳舞、垂釣、游園等休閑活動。

1.2.2 研究范圍的界定。

主要針對本文提出的建筑內養老防護設施的配備情況及合理性進行分析和研究,而其他養老設施,例如醫療保健設施,因所調查對象不存在相關設施,無法結合實例研究,故不在研究范圍之列。同時,本文針對研究的具體內容提出相關的分析和改善方法,可能涉及建筑設計、安全設施、建筑設備等多個內容的知識。老人生活休閑方式無嚴格界定。

1.3 研究的內容、目的、意義

1.3.1 研究熱蕁

主要從養老建筑的安全防護設施與老年人生活休閑方式入手,在養老建筑防護設施上,主要有消防安全設施,安全防護設施,無障礙設施。生活休閑方式則主要通過現有擁有的休閑娛樂設施與老年人進行的休閑娛樂方式比較,探究價值及合理性。

1.3.2 研究目的。

通過對宜昌市養老建筑安全防護設施及生活休閑方式的調查分析,再結合國內外養老建筑典例的分析,可以從中分析現存養老方面的不足,在此基礎上提出改善建議并加以創新,以促進養老相關方面的發展與建設。

1.3.3 研究意義。

據宜昌市民政局工作報告顯示,宜昌市的老齡化程度明顯要高于全國水平,已經全面進入了老齡化社會,且躋身為全國首批養老服務綜合改革示范城市。因此,在宜昌市開展相關養老調查具有很高的現實意義。

研究不僅注重養老相關方面的改善,同時存有創新,研究結果將為今后養老建設提供有效的參考,解決一部分現存的養老問題,對緩解社會養老壓力,減輕老年人的兒女負擔問題起到積極作用。

2. 國內外現有的養老安全防護設施及生活休閑方式

2.1國內外養老設施現狀分析

國內的養老設施研究大多從一般意義上的舒適出發,如無障礙設計、 消防設施,安全防護設施,停留在物質設施的改進,借鑒國外的經驗提出宏觀的空間規劃設計原則和設計理念,但還沒有關注到老年人綜合生活品質的改善??偟膩碚f,國內研究偏重于物質的空間環境,而對護理環境及老年人生活行為方面的研究還很不夠。國外的養老設施研究跨越了學科的界限,在養老設施空間環境與老年人的行為、空間使用行為、心理行為[7]等個人屬性與空間結構等不同方面,進行系統化的研究,已走在國際前列。

2.2國內外老年休閑方式現狀分析

發達國家較早就進入人口老齡化社會,相對的也較早就注意到休閑對于退休人的現實意義。西方社會在老年人運動休閑的研究也比較多,時間較長。在世界各國紛紛進入老齡化社會之后,老年人運動休閑作為緩解老齡化社會危機的重要途徑的研究成為了各國研究的一大重點。如何使老年人避免在運動休閑中受傷和受傷的性別差異等等均為國外的研究重點。[9]國內對休閑行為研究相對較晚,涉及的研究內容基本體現了休閑行為的主要方面,但在理論基礎研究方面比較薄弱。我國對老年人休閑行為研究角度較單一,系統性的研究不夠深入。由于我國地域大、差異性強,現有的老年人休閑行為研究的樣本也較小,較大區域的老年人休閑行為研究極少。

3. 宜昌市典例分析

3.1 晚霞老年公寓背景介紹

宜昌市晚霞老年公寓(圖一)位于宜昌市西陵區開發區渭河路,占地面積3000平方米,總建筑面積4000平方米。設有單人間,雙人間,特護間等多規格住房120間,床位236張。收住對象為自理,半自理和全自理的老人。老年公寓總共四層,一至四層都為照料室,每個照料室都設有符合老年公寓建設規范的床位,家具,電視機,獨立衛生間等設施。公寓旁為小園林,綠化充足,還有供老人休息的廊道,外部還配有健身器材??傮w上基礎設施比較完善。

3.1.1安全防護設施。

消防安全設施:

篇2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骨科2013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112例患者。其中男性43例,女性69例,年齡60~93歲,平均(76±8)歲。

1.2方法 將本組發生骨折的直接因素分為:室內滑倒、運動中跌倒、登高跌倒(包括上下樓梯和上下公共汽車等)、無誘因(全身酸痛、駝背等,經檢查有骨折)所有患者通過X線骨密度檢測顯示所有均符合骨質疏松的診斷標準且排除繼發性骨腫瘤、骨炎癥性病變、軟骨病及暴力所致的骨折[3]。

2結果

2.1發生骨折的危險因素 跌倒是導致老年骨質疏松性骨折最主要的危險因素.本組研究中患者室內跌倒45例占40.2%,運動跌倒32例占28.6%,登高跌倒28例占25%,無誘因7例占6.3%。

2.2性別與骨折 本組研究中女性患者69例占61.6%,男性患者43例占38.4%。

2.3不同部位與骨折發生的情況 本組研究中發生骨折的部位為股骨頸骨折的62例,占55.4%,椎體骨折的41例占36.6%,橈骨骨折的9例占8%。

3護理干預

骨質疏松性骨折的關鍵在于早期預防,預防重于治療,應針對各種危險因素采取有效的預防措施,降低骨質疏松的發生率,以減少骨折的發生。

3.1心理護理 隨著年齡的增長,老年人處于機體下降階段,而骨質疏松癥又伴有多種癥狀如腰背疼痛或骨關節疼痛,有些患者還可出現低鈣性手足抽搐等,重者則全身疼痛,這些現象均會使老年人感到煩躁、恐懼等,因此疏導老年人的心理障礙使其建立自信是很關鍵的任務,讓老年人保持良好的心態是戰勝疾病最好的武器。

3.2飲食護理 老年人應從每日的膳食中攝取豐富的鈣,不應

3.3適當的運動 運動的缺乏是骨質疏松的危險因素,戶外活動減少,接受陽光照射的機會減少,維生素D的合成下降,亦不利于鈣質的吸收。若老年人活動能力無障礙,可進行適當的運動如步行、慢跑、太極拳、五禽戲等。朱歡麗[5]研究表明有氧運動不僅能增加老年骨質疏松患者腰椎和股骨上端的骨量,同時能促進骨形成和抑制骨吸收,對治療老年骨質疏松癥,預防跌倒和骨折有積極作用。

3.4藥物干預 根據患者病情選擇合適的治療方案,臨床常用藥物有口服鈣劑、降鈣素、維生素D3等。鈣和維生素D3是預防和治療骨質疏松的基礎藥物,絕經期的女性合理補充雌激素可延緩骨質疏松的發生,降低骨質疏松性骨折的發生率。

3.5安全防護指導 針對骨折的誘發因素采取有效的預防性護理措施,減少骨折的發生。本組研究結果顯示室內跌倒是發生率較高的危險因素,因此對老年人安全防護措施應該給予指導,特別是一些高危人群,如糖尿病、心腦血管病患者等。針對這些人群應該告誡指導患者一些安全防護措施,用物擺放有序,室內燈光應該明亮,衛生間設扶手,選擇合腳的鞋子,轉身的動作宜慢,對行動不便,下肢肌力下降的老年人應使用助行器,必要時有家屬攙扶。

3.6健康教育 骨質疏松曾被認為是不可避免的生理老化過程,現在認為是可以防治的,通過多種形式、系統的健康教育活動可以預防或減少骨質疏松的發生[6]。對不了解骨質疏松癥狀的老年人進行骨質疏松癥知識宣傳,如疾病的臨床表現、治療及預防,戒除不良嗜好及不良生活習慣,充分做好醫患溝通,以達到早發現和治療以預防骨質疏松性骨折的發生。

4討論

老年骨質疏松性骨折的發生率伴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有增高的趨勢,骨質疏松性骨折是屬于骨脆性骨折增加導致的骨折,也稱脆性骨折,它通常在輕度的外力作用下發生,本組病例中股骨頸骨折占的比例大,可能與老年人神經肌肉協調性下降,中樞神經系統、運動神經元的調控功能降低有關,其次股骨頸是軀干重力作用的一個受力支撐點,容易受外力作用發生骨折。在老年骨質疏松性骨折中女性患者多于男性的原因,與女性絕經、雌激素下降有關,隨著月經停止時間的增加,其骨量、骨鈣也隨之減少,因此大部分女性步入老年期的時候都會出現骨質疏松的現象,而一旦受到外界作用就會發生骨折。通過本次研究可發現大多數老年骨質疏松性骨折都發生在室內活動,因此對老年性骨質疏松患者進行護理干預,包括心理護理、飲食護理、適當運動、藥物干預和多層次的健康教育非常重要,它能使患者及家屬積極參與治療過程,治療模式由以往的"被動治療"轉換為"主動康復過程",不但治療效果明顯改善,還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疾病復發率.在倡導健康促進、三級預防的今天,本科對骨質疏松癥的健康教育也應從老年的早期,甚至從青壯年入手,倡導健康的生活方式,獲得理想的骨峰值,堅持適當的負重運動,減少骨量的丟失,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定期體檢,特別是60歲以后最好每年進行一次骨密度檢測,以便早期發現、早診斷、早治療,當出現骨質疏松時積極采取措施防止骨折的發生[7]。

參考文獻:

[1]沈霖.骨質疏松癥[M].北京:中國醫藥出版社,2010:233-290.

[2]王麗嬌,宋萍,肖莉.老年骨質疏松性骨折影響因素分析及康復護理[J].護士進修雜志,2010,25(24):2250-2252.

[3]張鑫,劉波,劉輝.等骨質疏松癥的診斷標準及相關影響因素[J].中醫正骨,2012,24(3):33-35.

[4]李燕燕,韓繼紅.中醫食療對老年骨質疏松癥患者臨床癥狀和骨密度的研究[J].護士進修雜志,2010,25(6):490-492.

篇3

1.2方法

1.2.1安全防護圖標的制作

(1)使用入院評估表對神經內科患者的基本資料、體檢情況、生活與營養狀態、心理狀況、自理與康復能力、疼痛程度、壓瘡及意外傷害的危險因素等進行詳細評估,最終確定13種神經內科常見的安全隱患,分別為防走失、防跌倒、防壓瘡、防墜床、防誤吸、防舌咬傷、防自殺與傷人、放燙傷、防意外拔管、防肢體功能廢用、防泌尿系統感染、防肺部感染、防下肢靜脈血栓。(2)采用圖文并茂的方法制作安全隱患識別與防護圖標,其中圖標外形要美觀、易于擺放,顏色要醒目、便于區分,內容要通俗、易懂。

1.2.2安全防護圖標的應用

(1)對神經內科的護理人員進行相關培訓,內容為安全防護圖標的使用、資料收集與信息反饋等。(2)分析所選病例的入院評估表,對于可能存在安全隱患的病人,給予我科統一制作的安全防護圖標,將大圖標放置于患者病床尾部的信息欄,并詳細告知患者及其家屬相關注意事項,以便于床旁識別,幫助臨床采取正確而及時的防護措施。將小圖標貼于腕式識別帶上,以便于患者外出活動、檢查及醫務人員識別,避免不安全事件的發生。(3)安全防護圖標實施過程中,護士每2小時進行1次檢查,內容包括防護措施落實與否、圖標是否丟失等。責任護士每周進行2次復評估,若患者病情發生變化,則需根據新的安全隱患評估結果調整圖標的內容及相應的護理防范措施。(4)對出院時仍存在安全隱患的患者給予腕式識別圖標,以方便院外醫務人員的快速識別,使其獲得必要的醫療服務,并能向患者及其家屬及時匯報安全防護措施的實施情況。(5)定期進行電話調查、隨訪,及時反饋安全隱患的信息。

1.3效果評價方法

①觀察和記錄患者住院過程中出現的各種意外事件,并填寫意外事件表,比較安全防護圖標使用前后患者發生意外事件的概率。②患者出院前1天,分別調查醫、護、患三方對護理安全管理和隱患防護措施的滿意度。

1.4統計分析

使用軟件包SPSS14.0處理所選病例的數據資料。其中,計數資料以百分數(%)表示,差異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時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實施前后不安全事件的發生率比較

與實施前相比,實施后患者的墜床、走失、誤吸或窒息、自殺或傷人、肢體功能廢用、肺部感染、意外拔管、泌尿系統感染、舌咬傷、下肢靜脈血栓的發生率均明顯降低(P<0.05)。

2.2實施前后醫、護、患三方對安全防護的滿意度比較

與實施前相比,實施后神經內科的醫生、護士及患者對護理安全防護的滿意度均明顯提高(P<0.05)。

篇4

1 跌倒的相關因素

1. 1 環境的因素: 環境是引起老年人跌倒的重要因素,有研究表明,在老年人跌倒的事件中,環境因素占50%[3]。老年人住入病區后,由于對新的環境不熟悉,室內燈光昏暗或燈光過度刺眼、地面不平或潮濕打滑、住院病房內座廁、浴池缺少扶手、病床無床邊護欄、床鋪過高,病褲過長等均增加了老年人跌倒的發生率。

1. 2 疾病因素: 老年住院患者身體條件差、平衡靈敏性差也是導致跌倒的一個重要因素。例如:虛弱、眩暈、風濕性關節疾病、帕金森病、運動器官的畸形等使平衡下降而易使住院老年患者跌倒。

1. 3 藥物因素: 藥物如、鎮靜催眠藥、抗焦慮抑郁藥、降壓與利尿藥、擴血管藥等,可以影響患者的神志、精神、視覺、步態、平衡、血壓等,易引起老年患者的跌倒。由于住院老年患者對藥物的耐受性和敏感性與成年人不同,容易發生不良反應,有些藥物使反應減退或削弱認知能力,使意識錯亂等,增加了老年人的跌倒機會。

1. 4 生理因素: 住院老年患者隨著年齡的增加,機體的生理功能發生變化,其中本體感覺、前庭、視覺老化,傳導神經和中樞整合能力明顯降低。老年人位置覺感受器敏感性減退,也可出現平衡覺失調,如走路不協調、站立不穩,易發生跌倒。另外,女性絕經后雌激素水平下降,導致骨質疏松和代償性骨質增生,易引起跌倒,女性跌倒的幾率為男性的2倍[4]。

1. 5 心理因素: 自信心和情緒也是影響老年人跌倒的重要心理因素。一方面老年人個性好強,常有不服老和不愿麻煩別人的心理,對一些力所不能及的事情,也要自己嘗試去做,這會增加老年人跌倒的機會。另一方面害怕跌倒的心理,又限制了老年人的活動,降低了活動能力并導致功能缺陷,跌倒的危險性隨之升高。沮喪和焦慮心理可削減老年人對自身、環境和其他人的注意力,不易發現危險情況,從而增加跌倒的機會。

1. 6 其他因素: 如在值夜班時,一般只有1~2名當班護士,但需承擔整個病區50~60名患者的治療護理和病情觀察重任,巡視病房的時間間隔長,不能及時發現和滿足患者的服務需求。因此,護士人力資源不足,也是造成老年住院患者跌倒的一個重要因素。

2 跌倒的預防措施

2. 1 對住院老年患者要做好入院環境介紹: 在病情允許的情況下,扶助患者親臨各處環境,包括餐室、廁所、浴室等處,給予提醒安全防范之處,并向家屬以及陪護人員關照,如離開患者時,需拉起床扶欄,安置和固定護欄,日常用品放置于患者觸手可及的地方,并將呼叫鈴妥當放置在床頭或枕邊。病房的走廊、廁所等安置護手欄,夜間打開夜間照明裝置,地面及衛生間保持干燥。

2.2 做好入院評估,篩查出跌倒高?;颊? 預防跌倒首先應確認其存在的危險因素,再針對患者個體需要采取預防措施。我院將跌倒高危因素評估列為常規護理工作,對所有新入院患者均進行跌倒高危因素評分,從而進行跌倒危險度分級,如Ⅰ級:0~5 分,有可能發生跌倒;Ⅱ級:6 ~ 9分,易發生跌倒,實施二級監控;Ⅲ級:≥10 分,很易發生跌倒,實施三級監控。二級監控每七天評估,三級監控每三天評估。如病情發生變化,或使用鎮靜劑、精神類藥品、降壓藥、降糖藥、強心利尿劑、血管擴張劑、肌肉松弛藥等,則需納入跌倒高危患者進行管理并每班追蹤。

2.3 建立老年住院患者跌倒應急預案: 每個科室都建立老年住院患者跌倒應急預案,并做到人人知曉。當患者發生跌倒時, 當班護士立即至患者身邊, 通知醫師, 檢查傷情, 初步判斷摔傷原因, 及時采取相應措施, 盡可能將跌倒危害降至最低限度。

2.4 護士做好患者的健康宣教: 健康教育是防止患者跌倒的關鍵有效措施,起居安全的宣教: ①防墜床。每晚為每個老年患者拉好床檔。睡眠中翻身幅度較大或身材高大的患者, 應在床旁再加用椅子護擋;如果發現患者睡近床邊緣時, 要及時護擋。②學會自身防護, 對行動受限的老年患者, 行走時應有人攙扶或自主拐杖幫助。③老年患者外出時要有人陪伴, 不要單獨外出, 盡量少去人多擁擠的地方, 以免摔倒。

2.5 對環境因素患者進行改造: ①告知患者( 或家屬)患者有跌倒的危險,并簽署“預防跌倒告知單”;②在患者床頭放置“預防跌倒”的警示標識,日常用品及呼叫鈴放置于患者觸手可及處,告知患者需要協助時隨時按鈴通知護士;③進行預防跌倒知識教育,如起床時或變換時勿過急過猛,上廁所時應使用坐便器,蹲下及站起時,動作宜緩慢,穿著的衣褲大小合適④設置安全人性化設施: 房門的有效開口寬度必須能允許輪椅出入, 淋浴地板上或浴盆盆底均放置防滑橡皮膠布帶或附有吸環的橡皮防滑墊以保安全。便器均為坐式馬桶, 便于老年患者使用, 室內不設門檻。家具遵循方便、安全、不受限制的原則。盡量靠墻擺放, 便于行走。并在桌椅的拐角處均安裝安全防撞角。

2.6 護士做好在班期間的安全巡視,做好安全防范: 合理排班, 加強巡視。嚴格按照等級護理要求巡視病房, 特別是加強在薄弱時段的有效巡視。對高齡、有跌倒史、服用影響精神和行為藥物、尿頻、虛弱、個性較獨立等高度跌倒危險性的患者給予重點保護, 主動關心病人的起居飲食, 落實安全防護用具, 向患者及家屬做好用藥指導, 做好生活護理, 減少因護士人力不足對患者照顧不周而帶來的隱患。

3 小結

我國已進入老齡化社會,老年住院患者也越來越多。預防老年住院患者跌倒, 健全安全管理組織和制度是有效預防患者跌倒的根本。加強培訓教育和全員參與安全管理是預防和減少住院患者跌倒的關鍵[5]。

參考文獻

[1] 林小玲,蘆雅琳,陳鳳琴.某院臨床護士新藥使用認知狀況分析及管理對策.護理學報,2008,15(6):39.

[2] 王志紅,詹林.老年護理學.上海:上??茖W技術出版社,2004,184-204

[3] 張金花.預防老年住院患者跌倒的新進展.護理與康復,2006,5(5):336.

篇5

2005年3月~2007年6月收治老年OP性骨折患者136例,其中男47例,女89例;年齡60~92歲,平均76.5歲。納入標準:①年齡 >60歲,②骨密度測定:T值 ≤-2.5SD,③根據X線片確診為骨折。排除標準:排除繼發骨腫瘤、軟骨病、骨炎癥病變及暴力所致骨折。

方法:詢問并記錄患者的一般資料和骨折的誘因,根據骨折誘因分為:滑倒(地板、冰、雪),行走跌倒(障礙物、絞絆物、碰撞等),登高性跌倒(上下車輛及樓梯、騎自行車等),重力因素,無明確原因。

結 果

骨折患者的年齡分布:60~69歲32例(24%),70歲以上104例(76%)。性別分布:男47例(35%),女89例(65%)。骨折誘發因素:滑倒53例(39%),行走跌倒46例(34%),登高性跌倒20例(15%),重力因素15例(11%),無明確原因2例(1%)。

預防措施

及早發現高危人群:對有家族遺傳史、大量飲酒、過量飲咖啡、缺乏運動、過量吸煙、不良飲食習慣人群、中老年人、絕經后婦女、患有內分泌疾病的人群、血液系統疾病、肝腎疾病、其他疾病、長期應用某些藥物的人群,應定期檢測骨密度,及早根據骨量丟失量及速度給予防治。

開展預防骨質疏松健康教育:骨質疏松癥重在早期預防教育,健康教育與健康促進是預防OP[1]最經濟、最有效的手段[2]。

合理膳食:老年人應進食低鹽及含鈣高的飲食如奶制品、豆制品、蝦米、低鹽和適量蛋白質、魚類、蘑菇、木耳、綠葉蔬菜等飲食。還可以吃魚肝油、蛋、肝等一些維生素D3強化食物,適當補充維生素D有助于鈣的吸收。

注重接受足夠的陽光照射:每日10~30分鐘,可生產一定量的維生素D3。

適當體力鍛煉:老年人只要無嚴重的慢性病、行動障礙,可適當散步、慢跑、打太極拳等。運動應量力而行,循序漸進。

指導老年人建立良好的生活方式:過量吸煙、大量飲酒、過量飲咖啡及碳酸飲料均能促使尿鈣排泄增加,骨鈣溶出,骨量降低,發生OP[2]。指導老年人戒煙限酒,適量飲茶及咖啡,減少碳酸飲料、保持適中體重,積極預防OP。

協助老年人建立良好的社會支持系統:政府部門要設立便于老年人活動的場所;社區組織要協調老年人與家屬的關系,讓子女多關懷陪伴老人;老年人外出運動最好結伴而行,如遇有跌倒的危險要互相提醒,互相攙扶。

預防老年人跌倒:提供適合老年人的居住環境,避免居住環境因素引起老年人跌倒。對老年人進行安全防護指導,告訴老年人跌倒的不良后果,指導老年人起床、洗澡、上廁所等要站穩后再移步,上下樓梯、乘公交車要扶著扶手。

積極治療OP:在醫生指導下聯合應用適量鈣和維生素D、抑制骨吸收藥物、刺激骨形成藥物;絕經后婦女可行雌激素替代治療。

篇6

1影響眼科住院患者安全危險因素分析

1.1跌倒眼科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視力障礙,地面光滑、潮濕、有果皮,病房內設施多,過道障礙物,俯臥時間過長等均可使患者站立不穩而跌倒。有患者因術后臥床時間長,在慌忙起身接電話時跌倒,導致顱底骨骨折。

1.2誤食眼科患者因視力障礙發生誤食屢見不鮮,特別是老年性白內障患者。另外,因糖尿病引起眼底出血,激發白內障或青光眼的患者,誤食后會嚴重影響治療效果,給術后帶來不利因素。

1.3暗室內碰傷暗室是眼科檢查的特殊環境,眼部許多精細檢查都要通過裂隙燈、檢眼鏡在暗室內進行。為有利于檢查,暗室內光線較暗,加上患者對環境陌生以及視力障礙,沒有適應暗室環境就接受檢查,很容易碰傷,引起醫療糾紛。

2安全防護措施

2.1防跌倒我們對手術后和俯臥時間長的患者提醒其做到3個30秒,即醒后30秒再起床,起床30秒后再站立,站立30秒后再行走,以防跌倒。

2.2防誤食對于視力極差的老年患者,均應由護工或家屬喂飯,每喂一口都要用餐具或食物接觸一下老人的嘴,然后再將食物送進口中;患有糖尿病、高血壓的老年患者每餐均應由護士檢查后方可食用,以免飲食不當影響治療效果,再者喂飯的時候盡量讓患者取坐位或半臥位。

篇7

Influencing Factors and Prevention of Osteoporotic Fracture

YUAN Shi-pu

Changning Hospital of TCM, Hengyang, Hunan Province, 4215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influence factors and prevention of osteoporotic fracture. Methods Retrospective analysis of the clinical data of 100 cases in our hospital in patients with osteoporotic fracture was performed to conclude and analyze its influence factors. Results ①Affect older people suffer from osteoporotic fractures most important reason was accidental falls, accounting for 95% (95/100). ② Vertebral 35.0% (35/100), 61.0% of the femoral neck (61/100) and 4.0% of the distal radius (4/100) was the most prone to osteoporotic fracture site, and the old age group suffer from osteoporosis probability of osteoporotic fracture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e older group, women suffer osteoporotic fracture probability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men, the probability of occurrence of femoral neck fracture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other parts,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

[Key words] Osteoporotic fracture; Influence factors; Preventive measures

骨質疏松癥是一組骨病,其特征是單位體積內骨組織量減少的代謝性骨病變。多半骨質疏松癥中的骨組織是由骨質吸收增多所致。此病對患者的身體健康造成較大的影響,嚴重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質量。該研究旨在探討骨質疏松性骨折的影響因素及預防措施,回顧性分析2012年1月―2014年6月間于該院就診的100例骨質疏松性骨折患者的臨床資料,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隨機選取于該院就診骨質疏松性骨折共100例。其中,男性患者32例,女性患者68例;年齡58~88歲,平均年齡(72.3±11.5)歲。根據年齡將該組患者進行分為兩組,老年組38例,年齡62~70歲;高齡組62例,年齡71~88歲。所有入選患者均無惡性腫瘤、慢性肝病以及急慢性感染等疾病,兩組患者在性別以及臨床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①檢測手段:所有患者均采用雙能X線骨密度儀檢測,主要按照X光片來對診斷結果進行判斷。

②骨質疏松診斷標準:采用中國老年學學會骨質疏松委員會1999年制定的中國骨質疏松診斷標準。若T>-1.0,則骨密度為正常值;若T>于-2.0且≤-1.0,則為骨量減少;若T≤-2.0,則為骨質疏松。

③對兩組患者的臨床資料回顧性地進行對照研究,詳細記錄各項數據資料,并統一填寫調查表。

1.3 統計方法

對上述兩組患者各項記錄數據進行分類和匯總處理,采取統計學軟件SPSS 19.0對上述匯總數據進行分析和處理,計數資料采取率(%)表示,組間率對比采取χ2檢驗。

2 結果

通過對兩組患者各項記錄數據進行分類和匯總處理可知,造成老年人患上骨質疏松性骨折的原因主要為:意外跌倒95例,占總誘因的95%(95/100)。其中,包括運動跌倒36例、室內滑倒46例以及登高13例。

高齡組患上骨質疏松性骨折的概率明顯高于老年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11.52;P=0.0068

3 討論

骨質疏松癥是一組單位體積內骨組織量減少的代謝性骨病變的骨病,其骨組織主要是由骨質吸收增多所致。此病在臨床上的表現為:疼痛、身長縮短或駝背、骨折以及呼吸功能下降。骨質疏松性骨折對于患者的健康造成較大的危害,且大大地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質量。若不及時治療,還會引發骨質疏松并發癥。隨著我國人口步入老齡化,骨質疏松性骨折發生的概率越來越大。隨之而來的是,人們對骨質疏松性骨折疾病的關注越來越大。因此,對骨質疏松性骨折的影響因素及預防措施進行研究,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

該研究研究結果表明,導致老年人患上骨質疏松性骨折的原因主要為意外跌倒。通過對兩組患者各項記錄數據進行分類和匯總處理可知,高齡組患上骨質疏松性骨折的概率明顯高于老年組,女性患上骨質疏松性骨折的概率明顯高于男性,股骨頸骨折發生概率明顯高于其他部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65歲的人群為30%,>80歲的人群為50%,且有5%~10%的摔倒可導致骨折;女性骨量減少與骨質疏松的發生率,在60~69歲之間時為67.32%,在70歲以上的為85.41%;男性骨量減少與骨質疏松的發生率,在60~69歲時為41.41%,在70歲以上時為70.46%。與該組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由此可知,意外跌倒、年齡以及性別是導致骨質疏松發生的最重要因素。

由于治療骨質疏松癥的關鍵在于早期預防,因此,針對上述骨質疏松性骨折的影響因素,骨質疏松性骨折患者應采取以下預防措施:①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骨質疏松性患者應堅持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并按照自己本身的身體情況來選擇恰當的戶外活動或鍛煉方式,如慢跑、做老年操以及步行等。同時,老年人還應多到戶外接受陽光的照射。②保持合理的飲食習慣。由于骨質疏松性患者最明顯的癥狀是骨組織明顯減少,因此,患者應多吃含蛋白質、鈣比較高的食物,如,豆制品、蛋類、乳類以及海米等。同時,骨質疏松性骨折患者還應保持合理的飲食習慣。③藥物預防。骨質疏松性患者還可以服用維生素D或鈣劑,以此來減少骨組織的流失。同時,已經絕經的女性患者可以適量補充雌性激素來對其進行預防,以此來降低骨質疏松性骨折發生的概率。④健康教育。由于許多骨質疏松性骨折患者對骨質疏松癥并不了解,導致延誤了治療的最佳時期。因此,護理人員還應對骨質疏松患者及其家人進行關于骨質疏松癥的健康教育,提高其預防意識。⑤安全防護指導。由于意外跌倒是導致骨質疏松性骨折發生的最主要因素,因此,護理人員必須對骨質疏松性患者及其家人進行安全防護方面的指導。同時,還應創建適合老年人的居住環境。

綜上所述,治療骨質疏松癥的關鍵在于早期預防。因此,對骨質疏松性骨折的影響因素及預防措施進行探討是當前研究的重要課題。

[參考文獻]

[1] 王玉環,何斌,張葦,等.不同骨質疏松性骨折風險社區老年人健康行為研究[J].中華行為醫學與腦科學雜志,2012,21(3):247-249.

[2] 張葦,王玉環,陸寧,等.社區老年女性不同風險程度骨質疏松性骨折相關知識調查[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3,33(20):5088-5092.

[3] 王麗姣,宋彩萍,肖莉,等.老年骨質疏松性骨折影響因素分析及康復護理[J].護士進修雜志,2010,25(24):2250-2252.

[4] 曾高峰,張志勇,魯力,等.黃精多糖對骨質疏松性骨折大鼠骨代謝因子的影響[J].中國組織工程研究與臨床康復,2011,15(33):6199-6202.

[5] 王玉環,陸寧,張葦,等.石河子地區老年人骨質疏松性骨折影響因素調查分析[J].醫學與哲學,2011,32(22):38-39,53.

[6] 何斌,王玉環,張葦,等.臨床骨質疏松性骨折老年患者健康行為及影響因素調查分析[J].重慶醫學,2012,41(24):2513-2515.

[7] 郝定均,賀寶榮,郭華,等.胸腰段骨質疏松性骨折嚴重程度評分評估及臨床應用[J].中國脊柱脊髓雜志,2013,23(8):730-733.

[8] 楊濤濤,呂曉紅,任鳳華,等.老年骨質疏松性骨折患者的危險因素與干預措施[J].現代預防醫學,2012,39(11):2756-2757,2760.

篇8

 

        1  一般資料

        1.1材料  在100例老年跌倒、墜床病例中,男性75例,女性25例,年齡(60—92)歲,其中生理因素占47%,病理因素占33%,環境因素占12.5%,藥物因素占7.5%。

        1.2性別與年齡  老年跌倒、墜床的病例中(60—79)歲的男性跌倒、墜床率為35%,85歲以上的跌倒、墜床率為50%,女性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增長,我科女性住院率占床位的15%,因此跌倒、墜床的發生隨年齡不同而增加。

        1.3跌倒墜床損傷分布  老年人跌倒、墜床造成的損傷因素是多方面的,而跌倒、墜床是由多種因素造成的,后果是十分嚴重的。經統計本文軟組織損傷占44%,四肢骨折占21%,腰椎骨折占20%,頭顱損傷占15%。因此防跌倒、防墜床是護理工作中不可缺少的一項重要措施。

        2  跌倒墜床的原因

        2.1環境因素  病房地面濕滑,光線不足或刺眼,臺階高低不平,衛生間馬桶破損,浴室無扶手及防滑墊。

        2.2生理因素  老年患者生理機能退化,判斷能力差,應對各種異常情況反應慢,肢體協調能力差,關節活動不靈活等,都是增加跌倒、墜床的風險。

        2.3病理因素  老年患者大多患有白內障、青光眼、帕金森氏癥、高血壓和腦卒中后遺癥,一過性腦缺血,低血糖反應發生,性低血壓易發生跌倒及墜床。

        2.4藥物因素  患者長期服用鎮靜催眠藥、抗精神藥和麻醉鎮靜藥、抗高血壓藥和阻滯劑都是跌倒、墜床的危險因素。

        2.5疾病因素  由于疾病突發不能自控引起跌倒、墜床。例如:一過性腦缺血發作,低血糖反應,阿—斯綜合癥,性低血壓等。

        3  防范措施

        3.1運用護理程序進行風險評估  首先對入院的患者進行評估,包括年齡、神志、肢體活動情況、自理能力、血壓情況、有無跌倒史及患者合作情況進行分析,做出評估,對跌倒、墜床的防范極為重要。

篇9

1 常見護理安全隱患及原因

1.1 跌倒 中樞神經系統疾病可引起病理性姿勢控制能力降低,同時,還可因腦細胞減少而引起生理性姿勢控制能力降低。大腦的決斷遲緩對險情不易發現,在快速回轉動作的復雜過程中也容易失去平衡而發生跌倒。如遇地面濕滑、地面不平整、床腳移動、坐凳不穩、防護措施不到位等情況,更易發生跌倒。另外住院患者多服用鎮靜藥、降血糖藥、降血壓藥,也是引起跌倒的重要危險因素。

1.2 墜床 腦血管疾病常伴有不同程度的偏身感覺障礙,偏癱患者在恢復期對自己的能力認識不足,出現嘗試行為及高齡老年患者對病床的高度不適應而容易致墜床,另外昏迷、癲癇、躁動等患者未予床擋防護、肢體約束方法不正確、陪護人員對此重要性認識不足、擅自取下床欄、約束帶也是發生墜床的危險因素。

1.3 燙傷 神經內科患者存在感覺障礙的占大多數,患者對痛溫覺感覺障礙,使用熱水袋時護理人員由于宣教不到位,患者或家屬未掌握熱水袋、局部熱敷的溫度和使用方法易造成燙傷。

1.4 壓瘡 神經內科患者因病情重、長期臥床、癱瘓、大小便失禁等因素,或護理未到位,如及時給予氣墊床、翻身拍背及保持床單位平整清潔等易使患者形成壓瘡。

1.5 非計劃性拔管 神經內科患者因病情危重,或出現各種并發癥,給予留置各種導管的幾率很高?;颊邔χ霉懿贿m,當出現躁動、肢體約束方法不正確,或護士宣教不到位,陪護人員對此重要性認識不足,擅自放松約束帶,或陪護熟睡未嚴加看管,易自行將導管拔除,影響治療,甚至危及生命。

1.6 窒息 神經系統多種疾病,如腦卒中,運動神經元病,吉蘭-巴雷綜合征,均可出現吞咽困難。如進食嗆咳嚴重而未及時調整進食方式,可引起食物誤吸。鼻飼操作未嚴格遵守操作規程,如未充分證實胃管在胃內、胃管長度不夠、鼻飼速度等皮膚問題。滋潤劑能延緩皮膚水分的揮發,改善患者皮膚的干燥,減輕癢感和清除皮膚表面的脫落角質,增強皮膚屏障功能,提高對外界刺激的抵御能力,減少疾病復發次數。指導患者夏天以1~2次,冬天以2~3次,以達到最好療效[2]。

1.7 輸液外滲 神經科所用藥物大部分為高滲性,對血管刺激性大,再加之患者年齡、血管因素,因此臨床藥物外滲靜脈炎發生率很高。同時危重患者多,使用升壓藥時如外滲,由于該類藥有強烈的收縮血管的作用,處理不當或不及時,更易出現軟組織壞死。

2 神經內科護理中的安全防護措施

2.1 提高護理人員的整體素質 護理人員的素質是提高護理質量的重要因素,是護理安全的重要保證。護理人員要有扎實的理論知識,過硬的護理操作技術,同時要具有敏銳的觀察力、判斷力和應急的處理能力,才能在繁忙的工作中鎮定自若,遇急危重癥病人沉著應對,提供有效的安全護理。要有計劃地組織護士學習業務知識,訓練專業技能,特別是對年輕護士更應嚴格要求。

2.2 提高靜脈穿刺率 老年患者末梢循環差,血管彈性差,在輸液前注意觀察外周靜脈彈性程度,有無硬結,嚴格判斷靜脈炎和血管損傷征象,保證一次穿刺成功。輸液時,加強巡視,防止輸液并發癥發生。

2.3 抓好安全教育 加強法律、法規、規章制度及職業道德教育,確立護理安全信念,營造護理安全文化,提高護士責任意識、安全意識,落實各項護理職責,按時巡視病人,加強看護,防止墜床、跌倒、管道脫出及壓瘡的發生。對有褥瘡危險的患者,給予按時翻身,做到“五勤”。對意識不清、煩躁不安的患者使用床檔、約束帶,保持約束帶松緊適宜,專人守護。對病情需要使用熱水袋或冰敷的患者,不能直接接觸皮膚,要用毛巾包裹熱水袋或冰袋,以免燙傷、凍傷。及時查看帶有各種管道的患者,評估管道有無松動脫出。對精神異常患者,專人守護,以防發生意外,并做好床頭交接班。

2.4 合理配備人力資源 增加護理人員,保證基本工作的需求,以提高護理質量。特別是在搶救患者時,節假日及夜班人員力量不足,易造成安全隱患,人力資源應合理配置。2.5定期召開護理安全分析會及總結

對出現的護理安全問題進行組織討論,制定整改措施;嚴格每日檢查清點急救物品、藥品及儀器,保證急救用品完好備用狀態。

3 結論

總之,護理安全是優質護理服務的保障,護理工作安全性的高低是衡量醫院護理管理工作的重要標準,也是保證患者安全,減少醫療糾紛的重要保證。只有抓好護理安全,排除安全隱患,不斷提高護理質量水平,才能為患者提供更安全、優質、有序的服務。

篇10

隨著社會不斷發展,生活節奏逐步加快,老年人特別是孤寡老人作為社會的弱勢群體(鰥寡孤獨、老弱病殘孕幼等人群均為弱勢群體),其安全狀況越來越不容樂觀,因火災事故造成孤寡老人喪生的事故也時有發生,如何進一步加強弱勢群體消防工作,為消防安全弱勢群體提供一個更為安全和諧的社會環境也是我們當前消防工作的一項重要內容。

一、弱勢群體火災高發的主要因素

根據近年來的火災事故調查統計,在居民火災中亡人火災事故多發生在行動不便的老年人、長期患病的殘疾人以及無自理能力的智障人員或精神病人等弱勢群體上。弱勢群體主要有以下幾類人員。一是60歲以上老人(包括有子女監護的和無子女監護的);二是殘疾人;三是常年臥床不起的病人;四是精神病人和智力缺陷人員;五是嬰幼兒。這些人員行為能力差,一旦遇到火災后不容易逃生,極易發生傷亡事故。通過火災原因分析發現,用火不慎、臥床吸煙、遺留火種、電器設備故障或電氣老化等是弱勢群體火災事故的主要原因。

導致勢群體火災高發的因素很多,但是歸納起來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

(一)自我救助及火場逃生能力差

弱勢群體在喪失勞動或生活能力后,身體狀況、思想意識、行為能力等都與一般人有著較大差距。特別是體弱多病,甚至中風、癱瘓、殘疾以及高齡老人等,他們雖尚有一定的生活自理能力,但反應遲緩,記憶力差,行動不便,一旦發生火災,他們既無力進行自救,也無力快速逃生,成為火災最直接的受害者。

(二)生活自理能力差,缺少社會關愛

縱觀被火災奪去生命的弱勢群體,大多數都有子女及親屬等監護人員,但由于監護人員工作或臨時外出不在身邊,且缺乏及時、周到的生活照應,弱勢人員的生活實際上仍處于獨居生活狀態。加之,弱勢群體平時較少與周圍群眾接觸,火災發生時難以及時得到有效救助。家庭、社會對弱勢人群體的關愛和投入,也還存在著諸多薄弱環節。

(三)安全意識淡薄,家中火險隱患多

當前,社會和家庭對弱勢群體的關注不夠還不僅僅體現在生活上的照顧和精神上的慰藉,對其消防安全的關注度也存在一定的“盲區”。臥床吸煙、家中堆放大量可燃物、使用老舊電器、安全防范意識差等問題都不同程度的存在于弱勢群體當中,這就造成了火災事故頻發,且一旦發生火災,往往又容易造成人員傷亡。

二、弱勢群體消防工作的幾點措施及建議

(一)調查摸底,建立完善弱勢群體消防工作臺帳

進一步加強弱勢群體消防工作的首要任務就是進一步建立和完善弱勢群體消防安全工作臺帳,通過街道、鄉鎮政府,廣泛發動各居民社區居委會及村委會,全面掌握地區弱勢群體基本情況,分類建立完善人員基礎臺帳,制定有針對性的工作措施,并形成長期消防安全專項工作檔案,從而使弱勢群體消防工作得到深入開展。工作臺帳的建立一是要全面了解掌握鰥寡孤獨等弱勢群體每名人員的基本情況,包括人員姓名、年齡、身體狀況、家庭基本情況、監護人(看護人)基本情況等內容。二是要對各類弱勢群體進行分類管理,明確各類人員易發生火災的突出特點,并有針對性的制定工作措施和落實防控手段。三是進一步明確工作責任人,完善工作責任制,確保弱勢群體消防工作落到實處,確保做到“三有”即“工作有范圍、關愛有重點、人員有明確”,確保工作全覆蓋,不留死角。

以北京市豐臺區為例,2009年全區21個街道、鄉鎮政府通過對相關人群進行走訪排查登記,全區共有弱勢群體80714人,其中60歲以上老人63576人,殘疾人3572人,常年臥床不起的病人2463人,精神病人和智力缺陷人員1904人;其中生活不能自理的1433人,獨居1397人,有吸煙習慣11061人。所有弱勢群體均以登記上賬,并落實社區級責任人,保證相關工作的順利開展。

(二)構筑工作平臺,形成弱勢群體消防工作合力

弱勢群體消防工作不是某個部門的職責和任務,要充分發揮地區防火安全委員會議事協調機構作用,廣泛調動政府各相關職能部門作用,統籌規劃,將弱勢群體消防安全融入工作社會化體系。一是社工委、民政、老齡委、婦聯、殘聯、消防等相關部門進一步加強聯動,圍繞各自職責構筑統一的弱勢群體消防工作平臺,完善弱勢群體消防工作機制,全面推動弱勢群體消防安全監護服務、消防知識咨詢服務等工作的開展。二是進一步完善政府職能,確保各項工作落到實處。通過設立老年人消防安全專項資金,加大政府財政投入,協助更換老舊電氣設施,推廣家用滅火設施,配備應急呼救器,深入開展消防知識宣傳,進一步改善弱勢群體消防安全環境。

豐臺區婦聯、老齡委、殘聯等相關職能部門結合自身職責,先后組織開展各類專題活動50余次,開展弱勢群體入戶普查近萬人次,組織各類經驗工作交流會6次,聯合下發《豐臺區弱勢群體消防安全關愛行動工作方案》等相關文件3份,豐臺區弱勢群體消防安全工作平臺已初步形成。

(三)齊抓共管,建立弱勢群體消防安全防護網絡

構建消防弱勢群體火災防控工作,主要應從家庭、鄰里、社會等層面積極落實好各項工作,確保弱勢群體消防防護網絡的建立。一是要強化家庭安全責任意識。通過宣傳教育,使家庭監護人員不僅在物質上,更要在精神上關愛弱勢群體;通過簽訂安全責任書不斷提升弱勢群體看護人員的安全責任意識;通過組織開展安全培訓,提高家庭監護人員突發事件的實際處置能力。二是積極倡導鄰里守望、和諧安居的平安理念。發揮社區(村)委會等基層力量的作用,通過結幫扶對子,鄰里間每天敲門溫馨問候等形式,切實加強對弱勢群體的監管工作。三是充分發揮基層派出所及義務消防隊作用,通過定期巡視,入戶走訪等形式,落實弱勢群體社會防控力量,為弱勢群體編織一張以人為本、人人參與的消防安全防護網絡。

在實際工作中,北京市豐臺區通過組織各街道、鄉鎮逐級簽訂責任書,利用安全知識流動大講堂、社區老年服務中心等組織培訓開展教育等手段,不斷提升看護人員的安全責任意識和突發事件的實際處置能力。各基層派出所社區民警、社區(村)委會、消防志愿者等積極開展摸排走訪,開展一對一的結對服務,提供消防常識咨詢和安全檢查巡視服務,有效提升了豐臺區弱勢群體的消防安全狀況。

(四)強化科技手段,不斷改善提高硬件環境

在進一步完善弱勢群體防護網絡的同時,還應圍繞建立家庭消防設施配備保障機制,不斷改善弱勢群體消防工作硬件環境。一是為獨居生活的老年人、殘障人員家庭安裝緊急呼救器,由社區(村)委會或物業管理公司實行24小時監控。二是為弱勢群體家庭配備家用滅火設施,如滅火器、滅火毯、防毒面罩,安裝可燃氣體報警器等,確保緊急情況下減少人員傷害。三是充分發揮社會力量,切實解決弱勢群體實際困難,開展免費的用電設備、電路安全以及燃氣設備檢測維修服務。四是要積極推廣鰥寡孤獨等弱勢群體家庭裝修材料的不燃化,減少火災荷載,推廣應用家用阻燃織物,如阻燃被褥、阻燃床墊等個人防護用品,降低致災機率。

在實際工作中,豐臺區所屬各街鄉鎮也均能夠結合各自轄區工作特點,圍繞建立家庭消防設施配備保障機制,有針對性的落實各項工作措施。據統計,全區已累計為3675戶有需求的老年人、殘障人員家庭安裝了緊急呼救器,豐臺街道還專門配備了無線緊急呼救器。方莊街道、盧溝橋街道、南苑街道、東高地街道、馬家堡街道自籌資金,為部分鰥寡孤獨老人、殘疾低保人員以及離退休人員配備家用滅火器累計2000余具。方莊街道有針對性的對鰥寡孤獨家庭的用電設備電路進行檢測,幫助弱勢群體減少致災因素;和義街道聘請專業電工和燃氣集團人員對弱勢群體家庭進行了全面的電氣檢測和燃氣檢測服務,及時更換老化電氣線路,倡導更換陳舊的電器和燃氣設備。

(五)完善社會服務體系,建立專項資金保障制度

政府、社會、單位和公民都有責任和義務為鰥寡孤獨等弱勢群體創造一個良好的消防安全環境,這是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大提出的“堅持安全發展,完善社會服務體系,保障國家和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等重要精神。一是加大財政投入,設立弱勢群體消防安全專項資金,進一步加大弱勢群體消防安全投入。二是隨著社會老齡化趨勢,加快敬老院、老年活動中心等公益性場所的建設,實行弱勢群體集中化服務。三是充分發揮社會力量,設立老年人等弱勢群體社會救助資金,編織一張由政府、社會、單位、公民和家庭成員,社區鄰里及民間組織等共同組成的關愛弱勢群體、珍愛生命的愛心網,舉全社會之力幫助老年人等弱勢群體遠離火災危害。

僅2009年上半年,豐臺區屬21個街道辦事處、鄉鎮政府累計投入弱勢群體工作資金70余萬元,全區297個居民社區、村基本建立起了弱勢群體關愛組織,落實各項保障資金,確保相關工作的順利推進。

篇11

1.1心理因素 部分老年患者及其家屬并沒有充分認識跌倒,有些老年患者對自己的運動能力估計不足,存在一定的不服老心理,另外如果在進行康復行走鍛煉時不合理也可能會引起老年住院患者發生跌倒現象[3]。

1.2生理因素 老年住院患者的個體因素(感覺遲鈍、智力和生理功能減退、反應力差、疾病以及行動遲緩等)和環境相互作用是最容易引起跌倒的因素[4]。根據相關的統計報告可知,隨著年齡的增加,跌倒病死率也會不斷上升,患者年齡越大,出現跌倒的幾率也越高。在老年人老化時,肌肉強度和張力會逐漸變弱,關節僵硬、骨質疏松,運動范圍變小,這樣肢體的協調能力就不強,身體姿勢平衡的控制能力也會下降,導致老年人行動不便。另外老年人的神經傳導會變慢,中樞反應時間變長,當出現危險時不能及時發現和躲避,在中樞神經系統和周圍神經系統控制能力降低的情況下,老年人的平衡能力下降,從而增加跌倒發生幾率[5]。

1.3疾病因素 要想保證人體姿勢的穩定性,就需要保證感覺器官中樞神經系統和骨骼肌肉功能相互協調和一致,在感覺器官中樞神經系統和骨骼肌肉功能受到擾亂的情況下,機體內的穩定性就會受到破壞,從而引起跌倒[6]。對于冠心病、糖尿病、頸椎病、高血壓患者以及存在消化道出血、電解質紊亂和禁食等患者,會出現不同程度的體力下降和頭暈,從而就可能引起跌倒。糖尿病患者周圍神經病變、血管病變、足背動脈搏動異常、足部壓力覺異常、視力異常、足部病變等都會直接誘發跌倒;腫瘤和腎病患者在長時間的疾病消耗下,營養物質流失,患者身體比較虛弱,所以很容易出現跌倒;中樞神經系統疾病則會對患者的反應時間、平衡協同運動以及肌張力造成影響,從而引起跌倒[7]。

1.4管理因素 護理人員在日常護理工作中,管理經驗缺乏,工作責任心不強,沒有正確認識到安全護理的意義,在執行相關護理操作時沒有嚴格按照相關的標準要求來進行,對跌倒發生的預見性不高,沒有根據相關規范標準對病房進行巡查,這樣就不能對患者的病情變化及時發現。缺乏跌倒風險的安全防范意識,健康宣教工作不到位。這些管理因素都很容易導致老年住院患者發生跌倒[8]。

1.5藥物因素 我國大部分老年患者都存在長時間服藥的情況,但是這些長時間服藥的老年患者在實際服藥時存在較大的隨意性,缺乏醫生對用藥的正確指導和評估[9]。多種藥物聯合服藥會讓老年患者發生跌倒的幾率增加,因為部分藥物會對人的精神、視覺、平衡以及神志造成影響,從而增加跌倒發生的幾率[10]。

1.6環境因素 根據相關資料顯示,在年齡超過65歲的老年患者中,有1/2的老年患者會因為環境因素發生跌倒的,主要就是因為醫院沒有完善的硬件設施。如果病房內的地面防滑效果差,光線不足,開水間和衛生間地面潮濕,相關通道、走廊存在障礙物,樓梯不規則,病床高度不合理,沒有護欄等,都會導致老年住院患者發生跌倒[11]。

2老年住院患者跌倒的護理

2.1對跌倒風險進行有效評估 在對老年住院患者進行有效的護理干預時,首先需要對老年患者的跌倒風險進行評估,臨床上在評估跌倒危險性時主要利用各種量表來完成的,比如利用各種量表來對患者的行走和站立進行測試,對患者的步態失衡進行定量測定等,通過相關的測試就能找出容易發生跌倒的高危人群,然后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制定出有效的預防護理干預措施。根據老年住院患者的實際生理特點,需要對超過65歲的患者進行跌倒風險評估,這樣才能根據老年患者的自身實際情況和存在的風險制定有效的防范跌倒的措施,有效減少傳統護理干預措施中的被動性和盲目性[12]。

2.2對相關疾病進行有效治療 對于頸椎病、消化道出血、高血壓以及糖尿病患者和需要禁食的患者,讓其平衡功能得到有效改善,這樣患者發生跌倒的幾率就能降低;對于骨關節肌肉疾病患者,護理人員應指導患者進行有效的功能鍛煉,還需要加強飲食護理,保證患者攝入充足的營養[13]。

2.3對管理制度進行不斷完善 讓患者能認識到預防跌倒的重要性,從而強化自身的保護意識。

2.4創造良好的住院環境 醫院應該根據老年住院患者的特點和實際需要,為患者創造良好和安全的住院環境。在患者容易發生跌倒的地方懸掛警示標志,這樣才能有效提醒患者;要在走廊設置扶手,保證相關通道內沒有障礙物,地面要保證干燥、清潔;在病房的走廊和樓梯口處設置座椅,從而有效滿足患者實際需要;對病房設置進行有效的簡化,合理擺放各種物品,保證病房的光線充足。

如果老年住院患者發生跌倒,就會讓病情加劇,不僅會增加患者的痛苦,而且也會讓護理人員的工作量增加。通過對老年住院患者跌倒的危險因素進行分析,給予科學合理的護理干預措施,讓老年住院患者跌倒的發生率降低,從而保證老年住院患者的身體健康,促進患者更好康復。

參考文獻:

[1]邱定榮,張廣清.17例老年住院患者跌倒危險因素分析及對策[J].現代臨床護理,2009,04:14-16.

[2]李智英,鄭志惠,黃燕梅.老年住院患者跌倒危險因素的質性研究[J].護理實踐與研究,2009,17:1-3.

[3]吳琳娜,李蕓,胡秀英,等.老年患者住院期間跌倒的危險因素分析及干預路徑[J].四川大學學報(醫學版),2012,02:222-225.

[4]謝志瓊,吳分浪,陳明玉.老年住院患者跌倒的危險因素分析與預防措施[J].求醫問藥(下半月),2012,01:314.

[5]胡艷芳,張紅,韋月輝,等.老年住院患者跌倒危險因素分析及護理進展[J].臨床合理用藥雜志,2012,23:179-180.

[6]楊春娟,董海麗.老年住院患者跌倒危險因素認知情況調查分析[J].齊魯護理雜志,2012,34:67-68.

[7]馬金玲.老年住院患者跌倒危險因素分析與對策[J].中國現代醫生,2010,08:46,53.

[8]張凌華,汪映麗.老年住院患者跌倒的危險因素分析及個體化護理干預[J].中國醫藥指南,2010,25:151-152.

[9]倪娜.老年住院患者跌倒的危險因素及護理對策探討[J].中國醫藥指南,2014,31:347-348.

[10]陳月娟,王榮,余小萍.老年住院患者跌倒的危險因素與護理進展[J].上海護理,2005,05:56-58.

[11]田義華.老年住院患者安全危險因素評估量表的研制[D].重慶醫科大學,2013.

[12]崔妙玲,應燕萍,鄧家忠.住院患者跌倒危險因素分析與預防對策[J].廣西醫學,2007,09:1346-1348.

篇12

方法:對300例老年患者護理安全隱患及對策進行回顧性分析,將分析結果及預防措施在科內進行討論,并制定相應的預防措施,防患于未然。

護理安全原因分析

患者因素:①高齡、體能狀態差:患者平均年齡79±6均為高齡,機體處于老化過程中,聽力、視力減退、立體感差、肢體協調功能減弱;另外,老年患者關節僵硬、肌肉張力減弱,導致關節運動范圍縮小,行動不靈活;其次,老年人神經傳導慢、大腦反應遲緩、缺乏避開危險的實效性。②患有多種慢性疾?。豪夏昊颊呔加新约膊。貏e是心腦血管疾病常伴有頭暈、運動感覺障礙等癥狀,容易發生跌倒/墜床等意外損傷。③患者社會心理因素:患者過高估計自己的體能,或自尊心太強,思想上存在不愿麻煩護士;或對病情或治療抱失望的態度,為減輕患者的痛苦和家人的負擔而采取自傷行為;對意識障礙的患者監護力度不夠,沒有采取有效的約束,易造成患者自傷或意外損傷。

環境因素:病室障礙物過多、活動空間縮小、地面積水、病床過高、鞋底或地面滑、燈光陰暗不適應、輪椅剎車未固定、衛生間缺乏扶手等均為發生跌倒/墜床的高危因素。

藥物治療因素:性低血壓和餐后低血壓是老年高血壓的特征表現之一[1];長期標準劑量服用鎮靜安眠藥物也會造成患者定向力障礙、嗜睡、頭暈、共濟失調等,加之老年人夜尿次數較多,夜間如廁意識模糊、步態不穩,也易發生跌倒/墜床。

護理安全管理對策

應用不安全因素評估表,確定高危跌倒患者,給予針對性的防護:評估住院患者跌倒的高危性,被認為是預防摔倒的有效性和必要性對策[2]。護理人員對老年患者的全面情況要充分注意,細心觀察,努力發現異常,以做到心中有數。對于高危因素的患者,醫護人員需給予更多的照顧,在患者床頭做警示標識,并采取具體的預防措施,填寫告知單,請患者家屬簽名,存檔于病歷中?;颊呒覍偌芭阕o人員應盡到防范義務,若發生意外需承擔相應責任和后果。

增強護士安全防范意識,實施保護性預防措施:老年病房的護士除落實分級護理外,樹立安全防范意識非常重要,特別是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自我保護的法律意識增強,一旦發生意外損傷,既加大了患者的痛苦和醫療費用的支出,也易引起醫患糾紛。因此,護理人員應建立安全防范意識,在確定患者具有潛在的危險后,應立即與患者及家屬講解有關要求,示范相關措施。

加強相關疾病的治療和護理,重視健康教育:在明確診斷的前提下積極治療各種疾病,并根據疾病特點進行健康教育。①高血壓患者定時監測血壓,嚴禁擅自增減降壓藥,服藥后要臥位或坐位休息30分鐘,避免餐后活動,叮囑其動作緩慢,避免急劇改變形成性低血壓。②對視聽能力障礙的老年患者建議其選配合適的眼鏡和助聽器,提高視聽能力。③對于糖尿病患者,注射胰島素后要按時進食,防止出現低血糖反應。④對于使用鎮靜、安眠類藥物的老年患者,使用前應做好宣教,如服藥后出現頭暈無力或走路搖晃應及時告知醫護人員。⑤對于平衡障礙疾病患者,囑其如廁時請家屬陪護,若無陪護,應按傳呼器由護士給予幫助。⑥對于神志模糊或定向障礙的患者加床欄,適當使用約束帶或專人看護。

改善環境設施:病房內設施合理,地面干燥、平坦;浴室地面防滑和安裝扶手;讓患者穿穩定性好的鞋;座椅高度應與膝關節平齊,使老年患者容易站起;走廊安放座椅以備行走間短暫休息。

加強護理管理職能:落實老年患者的基礎護理,要求護理工作突出一個“細”字,督促按時巡視病房,觀察用藥后反應,各種護理服務到位。

標識腕帶的佩戴:如何讓老年住院患者得到全方位的醫療安全保障,標識腕帶的佩戴是重要措施?;加刑悄虿?、高血壓、心臟病的老年患者,一旦在病區外活動出現意外情況,可根據腕帶上的信息進行就地搶救,提高老年患者意外事件的救治率,消除安全隱患,最大限度地提高管理效率。

結果

本組300例老年患者經過有效的護理安全管理,無1例發生安全意外。

討論

護理安全一般是指患者在接受護理的全過程中,不發生法律和法定的規章制度允許范圍以外的心理、機體結構或功能上的損害、障礙、缺陷或死亡。在醫療市場競爭日趨激烈的今天,護理安全是患者選擇就醫的直接重要標準之一,保證護理安全,才能使醫院穩定。因此護理安全是患者的基本需要,也是對護理工作的基本需求。目前我國已步入老齡化社會,作為一個因身體各器官功能及應急反應與免疫能力日趨下降和衰退的社會弱勢群體,老年患者(尤其是住院老年患者)的安全問題更需要得到重視與關注,而隨著生活水平以及家庭、社會等因素的影響,老年人疾病的發生率也逐年上升。

如何做好老年患者的安全防護已成為評價護理質量的重要指標[3],也是臨床護理人員所思考的問題之一。

參考文獻

篇13

跌倒(fall)是指突發、不自主的、非故意的改變,倒在地上或更低的平面上。根據2011年9月衛生部的《老年人跌倒干預技術指南》,跌倒已經是我國老年人傷害或死亡的首位原因[1]。因此,對于預防老年人跌倒的知識普及不僅是十分必要的,而且是緊迫的。本文在查閱了部分文獻的基礎上,對易導致老年人跌倒的危險因素及相應的預防措施進行了綜述。

1 危險因素

1.1 內在危險因素

跌倒是人體平衡喪失的結果,而人體姿勢的穩定性有賴于感覺器官,中樞神經系統及骨骼肌功能的協調一致,擾亂其中任一環節,均能破換機體內在穩定性,成為誘發跌倒的內在因素[2]。

1.1.1 感覺系統

老年人的視力、視覺分辨率、視覺的空間及深度覺的下降導致對危險物品和環境的警惕性不高;老年人傳導性聽力損失、老年性耳聾影響聽力,使老年人很難聽到有關跌倒危險的警告聲音,有報道表明,雙耳耳聾的老年人跌倒的發生率是單耳或雙耳聽力正常的老年人的5.8倍[3];老年人觸覺不靈敏,前庭功能退行性改變,導致平衡能力下降,不易保持的穩定,增加了跌倒的危險性。

1.1.2 中樞神經系統

老年人智力、肌力、反應能力、平衡能力、動作過程處理能力都有不同程度的降低,注意力易分散,因而大大增加了跌倒的危險性。

1.1.3 骨骼肌肉系統

老年人骨骼、肌肉、關節的功能損害和退化是引起跌倒的常見原因。此外,大多數老年人應缺鈣造成骨質疏松,在較輕的外力作用下就可跌倒,引起骨折[4]。

1.2 外在危險因素

主要包括環境因素和社會因素兩方面,相比于內在因素而言,外在因素更容易控制,也是老年人預防跌倒的關鍵所在。

1.2.1 環境因素

室內燈光昏暗,路面濕滑、不平坦,步行途中的障礙物,家具高度和擺放位置不恰當,衛生間沒有扶攔,不合適的鞋和行走輔助工具均與跌倒有關。室外危險因素包括臺階和人行道缺乏修繕、雨雪天氣、擁擠等情況。

1.2.2 社會心理因素

老年人受教育程度、收入水平、享受衛生保健水平、衛生服務途徑以及老年人是否獨居、與社會交往和聯系程度、心理因素等都會影響到老年人跌傷的發生率。其中最容易被人們所忽視的就是心理因素,許多老人發生過一次跌倒后都會產生恐懼心理,害怕再次跌倒而變得焦慮、抑郁等,可使跌倒反復發生,嚴重影響正常生活。

2 預防措施

老年人的跌倒應以預防為主,預防應以降低跌倒的次數和危險性為目的,而不影響老年人的活動及生活質量[4]。

2.1 合理鍛煉

積極參加規律的體育鍛煉,以增加肌肉力量、柔韌性、協調性、平衡能力、步態穩定性和靈活性,從而減少跌倒的發生[5]。針對不同年齡和健康狀況的老年人,幫助其制定鍛煉計劃、內容、強度和時間,適合老年人的運動包括散步、慢跑、太極拳等。要注意運動前先熱身,運動中穿插休息時間,運動強度要循序漸進,量力而行,以不感到疲勞為宜。

2.2 合理用藥

老人往往同時患有多種疾病因而常需聯合用藥,同時服用多種藥物的老人,更是跌倒高危人群。用藥前需仔細閱讀用藥的注意事項及不良反應,不得自行停藥或增減藥量。用藥后不要急于起身,應先先休息一下,動作宜緩慢,以預防跌倒的發生??赡芤鸬沟乃幬镉校?)精神類藥物:抗抑郁藥、抗焦慮藥、催眠藥等會導致頭暈、視力模糊。(2)心血管藥物:抗高血壓藥、利尿劑等可產生疲倦、低血壓等副作用。(3)其他:降糖藥過量易引起低血壓、非甾體抗炎藥如阿司匹林可引起嗜睡等。在服用此類藥物時,需對老年人進行非常明確的用藥指導。

2.3 輔助工具

出門帶一根手杖對老人來說好比第三只腳,能保持走路平穩,不易摔倒[6]。指導老人選擇長度適宜、頂部面積較大的拐杖能夠很好的降低跌倒的發生率。對于聽力有障礙的老人應佩戴好助聽器,視力不好的老人應戴好眼鏡或有人陪伴。

2.4 安全的環境

(1)家里要保持光線明亮,通道寬敞,有棱角的家具應做好安全防護,及時清理不必要和不安全的雜物。加強地面防滑措施,如地面有水跡應立即擦干,浴室是老年人易發生跌倒的危險區域。洗澡區域兩邊應安裝扶手,使老人在濕滑的環境中能夠有物體支撐,這樣身體重心比較穩,不易跌倒。(2)物品應擺放在老人容易拿到的地方,不宜放在高處,避免做爬高取物等危險動作。(3)衣著應舒適、合身,老年人常因穿著過于臃腫而易發生跌倒;不宜穿過長過寬的衣褲,以免絆倒;鞋在保持身體穩定性中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老年人要選擇合適的鞋,鞋底不宜過于柔軟,避免穿高跟鞋、尺碼不合的鞋子、拖鞋等。(4)外出時,盡量少去人多擁擠的地方;使用交通工具時,需等車停穩后再上下車;過馬路應遵守交通規則;走路時要慢而穩,行動不便者需有人攙扶。

2.5 飲食營養

增強膳食營養,保持飲食均衡。蛋白質的攝入有助于減少老年人肌肉的衰減,在三餐的選擇中,應適量均勻地攝入魚、肉、蛋、奶及大豆制品,以保持肌肉的力量,能有效降低跌倒的發生率。注意維生素D的補充,經常曬曬太陽,防治骨質疏松。絕經期老年女性必要時應在醫生指導下進行激素替代治療以增加骨骼強度。

2.6 加強宣傳教育

(1)定期開展形式多樣的防跌倒宣傳,如講座、宣傳欄、黑板報、宣傳手冊等,告知老年人跌倒的危險性和預防跌倒的措施和方法,同時也要提高公眾對老年預防跌倒的關注。(2)利用媒體途徑及時告知天氣情況,在天氣狀況不佳時應提醒老年人減少外出。(3)對于易引起跌倒的相關疾病,如眼部、耳朵疾患、貧血等應積極治療。(4)定期隨訪社區中跌倒的高危人群,如獨居老人、身體有殘疾、低收入的老人,對居家環境進行評估和干預。(5)加強公共設施的建設,及時清除易導致老年人跌倒的危險環境因素,為老年人提供一個安全、舒適、健康的生活環境。

參考文獻

[1] 夏言.練好腿腳,預防跌倒[J].健身科學,2011(11):21-22.

91综合网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