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論:我們為您整理了13篇出口貿易經濟范文,供您借鑒以豐富您的創作。它們是您寫作時的寶貴資源,期望它們能夠激發您的創作靈感,讓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從亞當.斯密提出“剩余產品出路”的學說以來,對外貿易與經濟增長的關系一直都是經濟學家們研究的重要課題。這方面的主要貢獻包括:凱恩斯的對外貿易乘數理論;E.哈根等從出口貿易對技術進步的促進來探討其推動經濟增長的作用;羅默的內生經濟增長理論等[1]。
李京文(1996)[2]通過經濟增長模型的實證分析,指出出口增長對我國經濟增長具有拉動作用。彭福偉(1999)[3]發現凈出口與經濟增長的相關度較弱。陳家勤(1999)[4]認為出口貿易對經濟增長具有巨大的推動作用。楊全發(1999)[5]對巴拉薩(Balassa)[6]建立的模型帶入我國數據進行檢驗,認為出口對于經濟增長具有正向促進作用。劉曉鵬(2001)[7]認為出口與經濟增長的相關度較弱。Lawrence(2000)[8]在部門的層次上檢驗了日本1964~1985年和韓國1963~1983年的進口和產業政策與勞動生產率的關系,發現進口是促進勞動生產率增長的一個重要因素。Onnolly(2005)[9]用75個國1965-1990年的專利數據來代表這些國家的模仿與創新,量化了高科技產品進口對進口國(發展中國家)模仿與創新的溢出效應,來自發達國家的外來技術對進口國單位資本GDP增長的貢獻大于其國內的創新。Lawrence(1999)[8]在美國對20世紀80年代100多個制造業產業中國際競爭力對其全要素生產率的影響進行了研究,發現進口競爭刺激了全要素生產率的提高。Wang和Xu(2000)[10]考察了工業化國家間通過資本品貿易和外商投資而產生的R8D溢出效應。
以上研究成果在運用計量模型進行實證分析時因忽略了相關重要變量而使得檢驗和經濟解釋具有相當大的局限性??鐕?地區)的截面數據的研究方法存在一定的局限性,OLS回歸分析方法要求所使用的數據是平穩的,如果用OLS回歸分析方法分析非平穩的時間序列關系,則容易出現偽回歸現象[11],另外,已有的研究假設所選的國家具有共同的經濟結構和相似的生產技術,這在現實生活中無法滿足,對于所研究變量的定義和時期的選取也會影響經驗結論等。上述對于單個國家(地區)時間序列研究得出了不一致甚至相互矛盾的結論,其主要原因有以下三點:實證模型中信息集的選取的差異;模型滯后期選擇的差異;模型方法及檢驗統計量選擇的差異。例如,進出口對于經濟增長的作用往往是經歷一定的時滯,若忽略這一因素而進行最小二乘估計就會得出片面甚至錯誤的結論?;谏鲜隹紤],筆者通過分析進口、出口和經濟增長三者的協整關系,并進而建立誤差修正模型,深入地探討了進口和出口對于經濟增長的影響。
二.數據和模型分析
本文采用出口總額(EX)、進口總額(IM)來反映對外貿易狀況,通過國內生產總值(GDP)反映經濟增長。本文依據各年《中國統計年鑒》從1985年至2005年的以當年價格計算的國內生產總值和以1985年為基期的按可比價格計算的國內生產總值指數,折算出1985年為基期的國內實際生產總值。為消除數據中可能存在的異方差性,分別對上述三個變量進行對數變換,其對應序列記為LEX、LIM和LGDP。1.對GDP、出口和進口對數序列的ADF檢驗中,包含了位移項(intercept)和趨勢頂(trend),因為從圖1中可以看出,這二個序列都包含一定的位移和趨勢,如果不考慮位移和趨勢就可能產生錯誤的單位根判斷;而對差分序列的ADF檢驗中,則既不包含移位頂,也不包含趨勢頂,因為圖2顯示這二個序列都不包含位移和趨勢。
2.*表示在1%的顯著水平下,拒絕原假設;**表示在5%的顯著水平下拒絕原假設;***表示在10%的顯著水平下拒絕原假設。
GDP、出口和進口的對數序列ADF統計量的絕對值均小于在10%顯著水平下臨界值的絕對值,不能通過ADF檢驗,這三個序列都存在單位根,是非平穩序列。而這三個差分序列的ADF統計量絕對值均大于在5%顯著水平下臨界值的絕對值,不存在單位根,都是平穩序列。GDP、出口和進口的對數序列是一階平穩序列,因此可以進一步檢驗三個變量之間是否存在協整性。
2.協整檢驗和誤差修正模型ECM
本文采用使用Johansen極大擬然估計法檢驗經差分修正后的平穩序列LEX、LIM和LGDP。Johansen方法建立的VAR模型對滯后期的選擇比較敏感,所以采用AIC準則來確定最佳滯后期。在滯后期數確定之后,再對協整中是否具有常數項和時間趨勢進行驗證,然后再對數據進行協整檢驗[12]。在5%的顯著水平下,經濟增長與出口、進口之間存在唯一的協整關系。根據Granger定理,一組具有協整關系的變量一定存在誤差修正模型(ECM)。因此,可以使用Engle-Granger兩步法來建立誤差修正模型。
第一步,先建立長期關系模型,即對水平變量(ordinaryvariable)進行OLS估計,其方程如下:
LGDP=4.526845+0.623032LEX-0.049701LIM(1)
(13.53709)(4.293514)(0.291202)
=0.967508S.E.=0.096935
從進出口總額與GDP之間的長期關系來看,GDP對出口的彈性為0.623,而對進口的彈性為0.0497,出口比進口對經濟增長具有更強的影響,而且進口項的系數未能通過t檢驗,即在統計上是不顯著的。
第二步,建立短期動態關系,即誤差修正模型。將長期關系模型中的各變量以1階差分的形式重新構造,井將長期關系模型所產生的殘差序列作為解釋變量引入,在一個從一般到特殊的過程中,對短期動態關系逐個進行檢驗,不顯著的項逐漸剔除掉,直到找出最適當的表達式。筆者用EC表示長期關系方程(1)中的殘差,通過試驗,得到兩個比較適當的表示短期動態關系的誤差修正方程方程(2)和方程(3)。
DLGDP=0.0797+0.0246DLEX+0.04695DLIM-0.22869EC(-1)(2)
(13.1998)(0.6363)(1.1951)(-4.5138)
=0.62412S.E.=0.017467DW=1.16937
DLGDP=0.0813+0.06274DLIM-0.217152EC(-1)(3)
(15.0472)(2.1034)(-4.683832)
=0.61325S.E.=0.01712DW=1.2987
這兩個方程中的回歸系數都通過了顯著性檢驗,誤差修正項系數為負,符合反向修正機制。方程(2)說明從短期動態關系來看,我國的GDP和出口、進口序列之間存在著密切的聯系,但進口比出口對GDP的增長具有更強的促進作用,這不僅表現在進口項和出口項系數的大小上,而且也表現在進口項的系數在1%的顯著水平上通過檢驗,而出口項的系數在10%的顯著水平上才通過檢驗。由于DLGDP、DLEX和DLIM本身就是增長率的含義,因此,進口增長率每增加1%,GDP的增長率將增加0.047%,出口增長率每增加1%,GDP的增長率將增加0.025%,而上年度GDP、出口和進口的非均衡誤差以0.229的比率對本年的GDP增長率做出修正。
方程(3)是在進一步剔除了不太顯著的出口項后得到的誤差修正模型。它表示在短期內不考慮出口對GDP的影響時,進口對GDP增長的促進作用。進口項的系數說明進口增長率每增加1%,GDP的增長率將增加0.063%,而上年度GDP、出口和進口的非均衡誤差以0.217的比率對本年的GDP增長率做出修正。
3.向量誤差修正模型VEC
Granger(1987)[13]指出,若變量之間存在協整,則這些變量之間至少存在一個方向的Granger因果關系:要么滯后差分項的系數聯合檢驗(一般用F檢驗)顯著,因而存在短期因果關系,或者誤差糾正項系數顯著而存在長期因果關系。因此,在確定變量之間存在協整關系后,就可以構造向量誤差修正模型,以確定它們之間的相互調整速率及短期互動影響井觀察變量間的因果關系。表3為根據向量誤差修正模型得到的估計結果,對表3的結果進行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結論。
(1)根據表3第一列數據分析各變量對GDP增長的短期影響及長期均衡關系,從短期來看,進口對GDP的影響僅在兩個時滯后在10﹪的水平上對GDP有正向影響,可能是因為進口相對減少了內需。另一方面進口的增加將會淘汰落后廠商,所以起初進口的增加對產出增長有負向作用,但兩個時滯后,進口的機械設備或原料會提高生產效率或加工后的產品銷往國外賺取附加值,從而促進經濟增長[14]。我國長期以來所實施的進口政策是鼓勵生產性資本品的進口而限制消費品的進口,在我國的進口中包括了大量的先進設備和技術以及我國短缺的原材料,這無疑也會對我國的經濟增長產生重要的推動作用;各變量均通過長期均衡關系來影響GDP的增長,每年LGDP的實際值與均衡值的偏差的約6.6﹪被糾正。這在一定程度上也證實了黃國祥(1999)[15]和賈金思(1998)[16]的觀點。
(2)總產出對進出口影響不顯著,主要的原因在于我國的出口產品結構升級戰略仍處于外延式、粗放型增長階段[17],出口以價格競爭為主,未能有效提高出口產品的質量和增加值,從而影響了出口對經濟增長的促進作用?,F階段我國實行的不斷提高制成品出口比例的出口導向貿易戰略仍然是停留在粗放型、數量型的增長上,還未能實現有效提高出口產品質量及附加值的集約型發展方式的轉變[2]。
注:括號內的數字為t檢驗統計量,EC為反映短期對長期均衡調整的誤差糾正項。
4.格蘭杰因果檢驗
對各變量的因果關系檢驗如表4所示。從表中可以看出,在10﹪顯著水平上,出口是經濟增長的原因,但經濟增長不是出口的原因;經濟增長與進口之間以及出口與進口之間都不存在因果關系。
三.主要結論與政策建議
通過協整檢驗分析,得出的結果具有明顯的經濟意義:出口對國民經濟增長具有推動作用,進口對國民經濟增長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進口對國民經濟增長的抑制作用要比出口的促進作用小得多,這與新古典經濟學“出口促進經濟增長”的假說相吻合?,F代經濟理論認為,一國對外貿易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可以從短期貢獻和長期貢獻兩個角度來分析。從短期來看,一國經濟增長主要取決于投資需求、消費需求和凈出口需求三個因素。但是,如果從長期供給的角度分析,經濟增長的主要因素則是要素供給的增加和全要素生產率((TFP)的提高兩大類。要素供給投入的增加包括資本和勞動供給的增加。全要素生產率的提高則包括產業結構優化、規模經濟、制度創新、知識進展等等,全要素生產率的高低反映了一國經濟增長的方式一,經濟增長集約化的程度.對一國經濟增長具有及其重要的意義,而這些因素都與進口和利用外資有著密切的關系。
從短期動態關系來看,出口和進口都對國民經濟的增長具有促進作用,但出口對國民經濟增長的促進作用比進口小得多,而且出口項系數不能通過5%顯著水平的統計檢驗。這說明就短期動態關系而言,對外貿易對經濟增長的促進作用主要是通過進口來實現的。就當前情況而言,擴大出口是促進經濟增長的有效途徑,但要在擴大出口的同時盡可能的保持進口的同步增長,要盡量保持進出口平衡,因為我國現階段還不是完全意義上的出口導向型,進口對于經濟增長的彈性仍然相當大。
格蘭杰因果檢驗顯示我國出口與經濟增長的相關關系較弱,主要是因為傳統上我國出口的擴大對經濟增長的促進作用主要是依賴對閑置資源的利用。我國正逐步放棄傳統出口增長的貿易戰略,我國的初級產品出口基本上是符合市場調節機制的。我國的出口增長是可以獲得貿易利益,并可為剩余資源找出路,故而對經濟增長具有一定的促進作用。我國的制成品出口主要還集中于一些勞動密集型產品,以便發揮我國勞力和資源的優勢,在國際上,這必然會面臨勞動力和資源更加低廉的東南亞國家的有力的競爭,致使貿易條件進一步惡化。根據我國要素稟賦的特點,大力發展具有比較優勢的勞動密集型產業,促進出口迅速發展和出口商品結構的優化,同時能夠擴大就業,緩解就業壓力。
從中長期來看,為了發揮出口貿易在經濟增長中的作用,應該推進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進一步提高技術進步的增長貢獻,加強附加值高的產品的出口,是貿易出口盡快實現從勞動力和資源為主的粗放型向質量和技術為主的集約型的出口方式的轉變,努力提高出口產品的國際競爭力。
參考文獻:
[1][日]小島清.對外貿易論[M].周寶廉譯.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1987:17-51.
[2]李京文.生產率與中國經濟增長[J]。數量經濟與技術經濟研究,1996,(12):27-40.
[3]彭福偉.怎樣看待目前對外貿易對國民經濟增長的作用[J].經貿論壇,1999,(1):15-19.
[4]陳家勤.適度增加進口的幾點思考[J].國際貿易問題,1999,(7):11-15.
[5]楊全發.中國出口貿易對經濟增長的影響[J].世界經濟與政治,1998,(8):54-58.
[6]Balassa,Bela.ThePurchasing-PowerDoctrine:APeappraisal.JournalofPoliticalEconomy[J].1964,(72):584-596.
[7]劉曉鵬.我國進出口與經濟增長的實證分析——從增長率看外貿對經濟的促進作用[J].當代經濟科學,2001,23(3):43-48.
[8]Bardhan,P.K.EconomicsGrowth,DevelopmentandForeignTrade[M].Wiley,NewYork,1970:25-26.
[9]DollarD.Outward-orientedDevelopingEconomicsReallyDoGrowMoreRapidly:Evidencefor95LDCD,1976-1985[J].EconomicDevelopmentandCulturalChange,1992:59-73.
[10]QiaoYu.CapitalInvestment,InternationalTradeandEconomicGrowthinChina:Evidenceinthe1980~1990s[J].ChinaEconomicReview,1998,9(1):472-511.
[11]ChowPCY.CausalitybetweenExportGrowthandIndustrialDevelopment:EmpiricalEvidencefromtheNICs[J].JournalofDevelopmentEconomics,1987.
[12]Johansen.StatisticalandHypothesisTestingofCoinegratingVectors[J].JournalofEconomicsDynamicsandContral,1998,(12):143-182.
[13]GrangerCliveWJ.SomeRecentDevelopmentsinaConceptofCausality[J].JournalofEconometrics,1988,(39):199-211
[14]郭友群,周國霞.中國對外貿易與經濟增長的實證分析[J].經濟經緯,2006,(2):42-45.
篇2
一、低碳經濟背景下寧夏出口貿易現狀分析
(一)出口規模不斷擴大,抗風險能力仍然較弱
近年來,寧夏自治區發展外貿的條件逐步完善。在國家“十二五”規劃提出“擴大內陸開放、加快沿邊開放”之后,寧夏獲準設立國家內陸開放型經濟試驗區。無論是憑借寧夏自身的區位優勢,還是絲綢之路在此的歷史積淀,寧夏都將成為國家“向西開放”戰略決策的重要區域,成為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中拓展戰略空間的中轉站。寧夏的對外貿易經過長期發展,2011—2014年寧夏出口貿易整體呈現快速增長勢頭,出口貿易額從2011年的15.99億美元增至2014年的43.02億美元,年均增幅達39.08%。受競爭優勢不強、外向經濟脆弱、市場風險抵御能力較弱等因素影響,加之國際市場需求嚴重萎縮,2015年寧夏出口貿易受到較大沖擊,出現大幅下降,全年進出口總額37.91億美元,同比下降30.3%。其中,出口29.76億美元,同比下降30.8%;進口8.14億美元,同比下降28.1%。
(二)貿易方式以一般貿易為主,加工貿易份額較小
近年來,寧夏的貿易方式以一般貿易為主,加工貿易增速雖高于一般貿易,但所占比重依然較小。以2015年為例,一般貿易進出口額為28.7億美元,同比下降25%。其中,出口25.1億美元,同比下降24.3%;進口3.6億美元,同比下降29.8%。加工貿易進出口額為1.4億美元,同比增長40%,占全區進出口總額的4.4%。其中,出口7588萬美元,同比增長137.1%,占全區出口總額的2.9%;進口6347萬美元,同比下降9.5%,為近年來首次出現負增長,占全區進口總額的11.5%(見表2)。
(三)出口商品以資源高碳工業品為主,農業特色產業優勢尚未充分發揮
寧夏自治區的外貿進出口產品結構由農副產品、輕紡產品、機電產品、高新技術產品和冶金制品構成。出口的工礦產品中以資源為主的有硅鐵和金屬鎂等,大多為加工制造業的中間產品,高附加值的高端技術類產品較少。2015年,寧夏監控的重點出口商品出口額為7.4億美元,同比下降6.3%。其中,資源類產品持續走低,金屬鎂、碳化硅、增碳劑、活性炭出口額分別為484萬美元、1608萬美元、192萬美元和4328萬美元,同比分別下降74.3%、47.1%、74.3%和23.3%。羊絨紗線、泰樂菌素、機床及鑄件和輪胎等特色優勢產品出口形勢良好,出口額分別為9133萬美元、8794萬美元、7548萬美元和1614萬美元,同比分別增長20.6%、18.9%、18.0%和667.7%。《寧夏農業特色優勢產業發展規劃(2008-2012)》中提出,要集中推進枸杞、清真牛羊肉、牛奶、馬鈴薯、瓜菜五大戰略性主導產業,優質糧食、淡水魚、葡萄、紅棗、優質牧草、農作物特種六大區域性特色優勢產業,蘋果和中藥材兩個地方性特色產業,形成13個優勢產業帶。但近年來,出口商品仍以硅鐵、金屬鎂、鉭鈮制品等資源性商品為主,《規劃》中的特色產業并無體現,寧夏發展特色農業出口的潛力巨大。
(四)對傳統和新興市場出口均呈下降趨勢,對少數市場出口保持穩步增長
隨著寧夏自治區對外貿易的不斷發展,商品遠銷亞洲、美洲和非洲多個地區。以2015年為例,寧夏對亞洲、歐洲和非洲等傳統市場分別出口14.2億美元、4.7億美元和1.3億美元,同比分別下降30.3%、10.4%和42.8%。盡管新興市場不斷拓展,但受新興經濟體增速放緩、國際市場需求疲軟等因素影響,寧夏對阿聯酋、印度、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和柬埔寨等新興市場出口同比分別下降73.4%、29.9%、19.9%、41.9%和7.0%,僅對韓國、越南、香港和澳門保持了增長,同比分別增長98.6%、20.6%、155.9%和21.5%。
二、低碳經濟對寧夏出口貿易的影響
(一)出口產品成本增加,出口產品競爭力下降
寧夏自治區出口的產品主要以機電產品、資源類、紡織類等碳排放密集的工業品為主,與低碳經濟大背景下國際貿易的新要求相去甚遠。為了降低成本,在生產制造過程中,多數企業采用相對低廉的能源和材料,在出口中多是以量取勝,而“低碳”將會倒逼企業使用清潔能源、采用高新工藝、研發高新技術等,這必然會使成本大大提高,從而降低寧夏出口產品的競爭力。
(二)開拓出口市場的難度增大
寧夏自治區出口市場相對集中,排在前幾位的國家分別為美國、阿聯酋、沙特、埃及、德國和日本。可以看出,寧夏出口市場主要集中于西方發達國家和新興工業化國家,這些國家和地區的科技水平較高,在發展低碳經濟方面擁有絕對優勢。寧夏自治區作為出口貿易份額較少的省份,在對外貿易中被動地處于劣勢,發達國家通過立法等手段推行苛刻的低碳規則,實行嚴格的貿易保護政策,必然會對寧夏自治區的出口貿易形成較大阻礙。
(三)低碳貿易壁壘將成為出口貿易新障礙
寧夏自治區的出口市場非常集中,對發達國家和新興工業化國家市場的過度依賴增加了自身對外貿易的風險性和不穩定性。發達國家以保護環境、強調節能減排為由推行貿易保護主義,將使寧夏自治區的出口貿易面臨新的貿易壁壘。
三、寧夏發展“低碳”型出口貿易的對策建議
(一)優化產業結構和能源結構,轉變出口貿易增長方式
從寧夏自治區商品出口結構看,全區以制造業見長,以勞動密集型和資源密集型為主,出口產品的技術含量、環保標準和附加值都很低。發展低碳經濟,要積極有效地進行產業結構升級,不斷改進和優化進出口貿易結構,必須利用高新技術和低碳技術改造傳統出口產品,減少污染程度較高的初級產品和工業制成品的出口,應綜合運用財政、金融、產業政策,嚴格控制高能耗、重污染的產業,推進能源節約,預防和治理環境污染,促進能源與環境協調發展。同時,還應加大力度開發新能源,減少“高碳”能源的開發和利用,提高能源利用率,合理調整能源結構,發展替代能源,降低出口貿易成本,以應對低碳經濟條件對全區出口貿易的影響。
(二)加快發展特色優勢農業
按照現代農業發展的要求發展特色優勢農業,大力發展優質糧食、枸杞、釀酒葡萄、乳制品、清真牛羊肉、馬鈴薯、水產品、瓜果蔬菜等特色農產品,重點在品牌、綠色和清真上做文章,做大做強優勢特色產業,打造具有寧夏農業特色的優勢產業集群。
(三)積極開拓多元化出口市場
低碳經濟的轉化、研發與新技術應用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寧夏自治區出口貿易在鞏固和擴大傳統市場同時,更應關注并主動拓展獨聯體、東歐、拉丁美洲和非洲等新興市場,開拓東盟等自由貿易區市場,推進市場多元化,從而降低發達國家低碳貿易壁壘帶來的風險。
作者:陳崗 單位:寧夏理工學院
參考文獻:
篇3
改革開放20多年來,出口貿易已經成為拉動我國gdp增長的“發動機”,2005年,我國對外貿易總額超過了14000億美元,同比增長20%以上,貿易贏余達到1040億美元。2005年1-10月,出口額同比增長平均達到31.48%,貿易出口額如圖1所示。然而,我國經濟高增長的背后是其對出口貿易不對稱的依賴關系,出口貿易規模不斷擴大的背后是頻頻發生的貿易糾紛。
由于不斷遭受各國貿易制裁,促使我國政府采取部分的對沖政策,如提高利率,降低對房產的貸款等等,雖然在一定程度上通過信貸緊縮,可以實現順差的均衡,但這是以失業率的增加為代價的。資本的不可自由流動性限制了市場作用,另一方面,行政的管制與壟斷促進更多的企業選擇出口,因此,分析出口貿易對我國經濟的影響是具有現實而長遠意義的。
我國出口貿易模型
目前由于我國國內資本流動性較差,本文采用固定匯率,同時由于建模需要,假設貨幣凈流量只與外匯儲備增減相關。根據現實情況,做出以下假設:固定匯率;出口乃外生變量;貨幣信貸增減值為常數。
yt=ht①,yt代表t時期的國家收入,ht代表t時期的貨幣流量。
xt=x0+x*yt-1②,xt代表t期的出口,x代表邊際出口傾向,yt-1代表t-1期的收入,其中x0、x為常數。
mt=m0+m*yt-1③,mt代表t期的進口,m代表邊際進口傾向,yt-1代表t-1期的收入,其中m0、m為常數。
δht=δrt+δdt④,這個等式說明t期的貨幣凈流量(增減值)等于t期的外匯儲備增減值與t期的貨幣信貸增減值之和。
δrt=xt-mt⑤,這個等式說明t期的外匯儲備來自于t期的凈出口。
yt=ht=ht-1+δht=ht-1+δrt+δdt⑥,此式由以上五個式子經過變換得來。在經濟均上升的情況下,收入等于貨幣流量,而t期的貨幣流量,又等于t-1期的貨幣存量加上t期的貨幣流量增加值。把⑤式再變形可得:yt=yt-1+δht=yt-1+δrt+δdt,把②、③代入⑤,再把⑤代入⑥可得⑦式。
yt=(1+x-m)*yt-1+x0-m0+δdt⑦,此式為模型的狀態方程。把⑦式代入②式,消去yt-1,得此為模型的輸入方程。根據模型,做出系統的結構圖見圖2。
從圖2可以看到,期初貨幣的凈流量以常數形式輸入到系統中,即期初的收入等于期初外匯儲備與期初貨幣信貸增減值之和。以后每期國家收入不斷增加是以前期收入中部分反饋為前提的。
在此模型中,每期國家收入分為兩部分,一部分通過其他途徑正反饋為下期收入,另一部分為當期出口貢獻值,這部分會引起國內外匯儲備額的變化,從而影響政府信貸政策,以及國家就業問題等等,所以該系統穩定與否對國民經濟穩定持續發展起重要作用。
模型穩定性分析
根據上節分析,可知系統為:
系統的特征方程為:│λ-1-x+m│=0,對系統穩定性得出以下結論:
當0<1+x-m<1時,系統是漸進穩定的,平衡態為,式中的
為乘數。經濟含義的分析:將0<1+x-m<1改寫為m-1當1+x-m=1時,系統狀態方程變為
yt=yt-1+x0-m0+δdt,此時系統沒有平衡態,整個系統是發散的。
當1+x-m>1時,系統是不穩定的。也就是說當邊際出口傾向>邊際進口傾向時,整個系統處于不穩定狀態。
貿易出口對我國經濟的影響及對策
由穩定性分析可得,只有當邊際出口傾向<邊際進口傾向時,整個系統才能趨于穩定。目前我國實際是處于邊際出口傾向>邊際進口傾向的不穩定狀態,2005年的高額貿易順差把國家帶入了貿易摩擦的高發期,究其原因是由于我國實行國別貿易、出口產品產業結構低端化,例如我國對美國、歐盟出口的產品占總貿易額比重過大,且出口到這些發達國家的都是紡織品、服裝等處于夕陽產業的產品,而從美國、歐盟進口的都是電子、機電等高科技產品,雖然在世界零售市場上隨處可見“中國制造”的終端產品,給人以強烈的視覺沖擊,認為中國是出口大國,但這些產品在國外都處于夕陽產業,不會給發達國家經濟結構造成威脅,而美國和歐盟之所以以保護傳統產業名義對我國發起各色貿易調查,最終目的是逼迫我國進一步開放市場。針對這些現象,筆者認為政府必須采取得力措施:
完善貿易救助機制
目前政府的當務之急是加快建設與貿易摩擦相關的產業損害預警機制,完善應對貿易摩擦的快速反應機制,改進與反傾銷、反補貼及貿易壁壘相關的法規體系,建立以企業和工業行業協會為應對貿易摩擦主體的新機制。對于紡織品、打火機等出口量大、價格低廉的產品,應借鑒國外成熟的貿易救助經驗,結合我國實際國情,采取符合國際慣例的有效措施,并隨時做好對外交涉和應訴的準備工作。目前,我國已建立了汽車、鋼鐵、化肥三個行業的產業損害預警機制,在此基礎之上,應加快建立電子信息產品、農產品等重點產品的產業損害預警機制,提高預警能力。
優化出口產品結構
篇4
美國的金融危機導致全球性市場震蕩,使由發展中國家領跑的全球經濟增長局面面臨“極大不確定性”,發展中國家經濟增長速度出現大幅度放慢“難以避免”。此外,預計2009年世界貿易額將下降2.1%,為1982年以來首次出現下降,這對許多依靠出口驅動的發展中國家來說將是沉重打擊。金融危機對包括中國在內的世界經濟和貿易產生了重大影響。就我國的進出口而言,金融危機的負面效應日漸顯現,并仍將在一定時期內持續。
一、2003-2008年中國進出口貿易的現狀
根據海關統計,2008年全國進出口總值為25616.3億美元,同比增長17.8%,其中:出口14285.5億美元,增長17.2%;進口11330.9億美元,增長18.5%。12月當月,全國進出口總值為1833.3億美元,同比下降11.1%,其中:出口1111.6億美元,下降2.8%;進口721.8億美元,下降21.3%。
根據表1和表2中可以得出,對外貿易作為促進中國經濟增長的一個重要手段,每年都保持較大的進出口貿易總額,國際市場對于中國產品一直保持較強的需求。但是受到金融危機的影響中國的進出口的每年增長速度變化不大,甚至在2008年出現了較大幅度的下滑。
在對外貿易的地理結構上,美國是中國的主要貿易伙伴,根據美國商務部的統計,2007年,中國超過日本成為美國第三大出口市場,超過加拿大成為美國第一大進口來源地,仍保持美國第二大貿易伙伴地位,且與美第三大貿易伙伴墨西哥差距逐漸拉大。從貿易依存度的角度來看,近年來中美貿易的依存度不斷上升,從1997年的5.4%上升到2006年的9.76%,2007年仍達8.95%,逐步形成對美國市場的依賴。由此可見,我國對美國市場的依賴度較高,美國經濟的波動對我國出口貿易的影響較大。據美國商務部最新統計顯示,2008年3月中美貿易逆差下跌至161億美元,減少12.4%,創兩年來最低水平。其中,美出口63億美元,比上月增長10%;進口224億美元,下降7%。根據以往貿易經驗,美國消費下滑1個百分點,中國對美國的出口就會下降5-6個百分點;如果美國消費下降3個百分點,經濟步入衰退,中國對美的出口將會出現明顯的下滑。隨著美國外部需求的減少,我國出口多年來的高漲勢頭可能會面臨終結。
二、金融危機下國際環境變化對于中國對外貿易的影響因素分析
在現實世界中,完全競爭是不存在的,更為常見的是具有規模經濟的不完全競爭。次級貸危機,導致了美國在房地產行業和金融行業失業率的增加,伴隨的股市大跌等效應引起了民眾對經濟信心的喪失,最終使消費支出減少。雖然我們無法確定具體每種商品的需求量的變化量,但我們可以大致的估計出市場規??s小的影響。作為中國商品最重要的出口國之一,美國經濟下滑和消費萎縮直接導致中國出口企業訂單減少。
金融危機在直接影響中國對美國出口的同時,還通過對歐盟、日本以及世界經濟貿易產生影響,可能進一步減弱中國對歐盟、日本的出口增長。當前,歐元區經濟增長前景趨淡,日本經濟再度陷于停滯,新興經濟體增速高位回落,可能長期處于低迷狀態,對我國出口造成更大的外壓。
金融危機加大了我國企業的出口風險。我國出口企業在與美國進口公司交易時,對方因資金周轉困難,延長付款時間的現象比較常見。更有甚者,因為資金鏈斷裂造成進口方公司破產,使國內出口企業貨款無法收回,出口企業壞賬數量急劇增加。中國出口信用保險公司的數據表明,2008年上半年,在一些省份該公司收到來自企業出口美國的報損案件及報損金額比去年同期增長幾倍。金融危機使貿易保護主義加劇。金融危機使美歐經濟增長前景擔憂,企業銷售下降、利潤下降、開工不足、失業率上升,貿易保護主義開始抬頭,預計未來一段時間美國對華反傾銷、技術性、標準性、綠色的貿易保護手段會更加頻繁出現。
總之,我國進出口企業要清醒地認識到,美國金融危機短期內難以見底,并將進一步拖累全球經濟,世界經濟減速不可避免。這決定了在短期內外需將會繼續減弱,我國企業出口的成本上漲,難度增加,風險提高,交易環境變差,以往出口的高速增長將難以為繼,未來經濟仍存在很大的不確定性。這種環境中,出口企業惟有面對現實,積極調整,采取切實可行的措施來應對危機,度過難關。
三、中國進出口貿易政策的調整
政策應當隨著經濟形勢的改變而進行調整,才能有效的發揮政策的效應,促進經濟的增長。從建國后我國的貿易政策從保護貿易政策,到國家統一領導和有限開放條件下的保護貿易政策,再到國家管理下的開放型的過渡時期貿易政策,到現在所實施更加開放的積極干預的自由貿易政策。這些政策的變化都是隨著我國面臨的經濟形勢的不同進行調整的結果。為了更好的應對金融危機,我們應當著手從以下幾個思路調整進出口貿易政策。
1、進出口市場多元化
美國市場規模在持續的衰退,為了將損失降低,應當開拓新的出口市場,對于非洲、拉美市場的出口在增加,通過對于新興市場的開拓彌補發達國家市場的下降,減少金融危機對我國經濟的影響。同時可以利用這個時機降低對于美國市場的貿易依賴,有效的降低貿易風險。
2008年的數據也顯示,中國對美國出口的下降,很大程度上被其他市場消化了,尤其是對發展中國家的出口增長彌補了對美國出口的下降。目前,中國正在同亞洲、大洋洲、拉美、歐洲非洲的29個國家和地區建設12個自貿區,這些自由貿易區涵蓋了中國外貿總額的1/4。相信隨著我國自由貿易區網絡的逐步形成,將增加貿易渠道,分散出口過度集中少數發達國家的風險。
2、數量龐大的中國出口企業正普遍面臨人民幣對美元升值、銀行貸款利率上漲、出口退稅率下調、原材料漲價、勞動力成本提高的困擾
出口產品提價的力度趕不上成本上漲的幅度,出現了企業不敢接出口訂單的現象,中國產品在國外已經失去了價格優勢。在此情況下,已經有一些出口企業采取了做強品牌轉攻內銷市場的策略,一旦成功,企業將擺脫在出口市場低價競爭的僵局。從宏觀背景來看,我國經濟結構也正在進行大的結構調整,擴大內需被提高到了與出口、投資同等甚至更加重要的地位,出口企業加大投入轉型做內銷也就順理成章。當然,這種轉型決非易事,需要較高的資本投入、正確的策劃、較強的執行能力。同樣,也意味著要面臨較大的轉型風險,但有所作為總勝過坐以待斃。
3、加強境外投資
單純以貿易方式擴大出口作用比較有限,并極易引起反傾銷、反補貼等限制措施,增加貿易糾紛,以投資帶動貿易已成為國際貿易發展的趨勢,當前次貸危機的影響有助于我國金融機構繞過市場準入門檻和并購壁壘,以相對合理的成本擴大在外國的金融投資,通過收購、參股和注資等手段加快實現國際化布局,政府在努力提升自身發展水平的同時為“走出去”企業提供高效便捷的金融支持。一些國外知名企業擁有知名品牌和成熟強大的國際營銷網絡,具備較強的研發能力,而這恰恰是中國企業所缺乏的,如果我國出口企業能夠選擇美國歐洲同行成功地并購,整合優質資源為我們所用,會極大地促進企業國際競爭力的提升。中金嶺南投資2億元人民幣收購澳洲PEM公司是為一例。
4、加強國際經濟協調,配合靈活的國內外經濟政策,防止貿易保護主義的影響
貿易保護主義不會主導世界經濟,但貿易政策從來就不是單純的經濟問題。美國雖然一直提倡自由貿易,但當其利益受損時,往往就會違反自由貿易的規則,以維護經濟安全為由,以“公平貿易”代替“自由貿易”,對發展中國家利益造成嚴重損害。近年來,我國是貿易保護主義的最大受害國。金融危機使美國經濟增長前景擔憂,企業銷售下降、利潤下降、開工不足、失業率上升,貿易保護主義開始抬頭,預計未來一段時間美國對華反傾銷、技術性、標準性、綠色的貿易保護手段會更加頻繁出現。為此,中國政府和企業應有預見性地做好應對措施,務實、有效化解中美貿易可能出現的糾紛。
【參考文獻】
篇5
一、出口貿易在我國經濟增長中的作用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以出口為導向的發展戰略使經濟迅速發展。1978年我國的GDP為3624.1億元,到了2005年我國的GDP就增長到了182321億元,是1978年的50.3倍,國內生產總值連續二十幾年保持高速增長,創造了世界歷史上的“中國奇跡”。與此同時,對外貿易也迅速發展,尤其是出口貿易的持續增長對我國經濟增長起了重大的推動作用,從1978年出口額的97.5億美元增長到2005年的7620億美元,27年的時間出口額增長了約78倍,從下圖中我們可以看出,國內生產總值與出口額的增長曲線大體一致,二者都是經歷了一個平穩增長期(1978元~1990年),然后進入快速增長期,每年都有較快增長,1991年GDP為21617.8億元,1993年為34634.4億元,1996年為67884.6億元,2001年為97314.8億元,2005年為182321億元,這15年時間增長了約8.4倍;我國的出口額也大致經歷了這樣一個過程,1991年出口額為3827.1億元,1993年為5264.8億元,1996年為12576.4億元,2003年已達到36299.5億元,2005年為63067.3億元,15年間增長了約16.5倍。由此可見,二者的相關性很大。
(根據《中國統計年鑒2001》及《中國經濟貿易年鑒2004、2005》相關資料處理完成。下同。)
隨著對外貿易的迅速發展,我國出口貿易對經濟增長的貢獻愈來愈大(參見下表)。
改革開放后五年計劃期的增長貢獻的分解(%)
注:1)不包括2005年;2)按現價計算平均。資料來源于《中國統計年鑒》2004。
由表可以看出,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經濟主要由凈出口帶動崛起,主要年份凈出口帶動是非常明顯,特別是經濟增長慢的年份,凈出口帶動更是明顯,出現了(1994年、1995年、1997年)投資+凈出口貢獻超過消費的情景。從結果看,中國從1990年中期就已經成為了一個出口導向的大國,經濟增長對出口貿易的依賴程度日益加深。尤其進入20世紀90年代以后,我國的出口依存度保持年均0.2%的增長,出口在我國經濟增長中的地位與作用愈來愈重要,國外市場的需求已經成為中國國內經濟增長的一個重要動力。
二、我國出口貿易可持續發展中面臨的問題
2004年世界貿易統計數據顯示,我國貨物進出口額、出口額和進口額世界排名均為第三,我國出口在世界出口總值中的比重上升到6.5%。2005年我國的貨物貿易出口增幅28%,進口增幅18%,進出口均繼續排名世界第三位,市場占有率分別為7.3%和6.1%。這說明我國已成為世界貿易大國。盡管如此,我國還不是貿易強國,在龐大的外貿總量背后,我國出口質量和效益不高等深層次問題并未得到根本解決,在繼續發展出口的過程中還面臨著諸多問題。
1.出口貿易對單一市場依賴程度較高
我國出口商品對單一市場的依賴程度仍較高,尤其是中低端產品的出口市場過度依賴發達國家。改革至今,我國主要出口市場仍然集中在美歐和以日本、中國香港特區、東盟為代表的亞洲市場。商務部的2006年度《國別貿易投資環境報告》共涉及美國、加拿大、墨西哥、巴西、阿根廷、澳大利亞、新西蘭、歐盟、俄羅斯、哈薩克斯坦、日本、韓國、印度、印度尼西亞、泰國、越南、馬來西亞、菲律賓、阿爾及利亞、沙特阿拉伯、土耳其、南非、埃及、尼日利亞、肯尼亞等25個貿易伙伴。2005年,我國對上述貿易伙伴的出口額約占我國出口總額的71.2%。在這25個貿易伙伴中,除了中國的周邊地區,大部分是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如美國、日本、歐盟、澳大利亞等。這說明我國的出口市場仍舊比較單一,過度依賴少數國家。一旦這些國家政治、經濟出現任何問題,我國的出口就會受挫,從而給經濟發展造成損失。例如,美國是我國的最大出口國,我國出口增長和美國GDP增長之間高度相關,而美國多年來的財政和經常項目的“雙赤字”使其經濟持續增長有很大的不確定性,若美國經濟增長放緩、尤其是消費增長放緩將直接導致我國出口增速下降。
2.外資企業占出口比重較高
加入WTO后,我國經濟中的外資比重逐步上升,甚至在一些領域已形成優勢。我國利用外資占GDP的比重已超過40%,大大高于其他亞洲國家。在進出口中,外資企業占全國進出口總值的55.48%,明顯高于其他外向型國家(馬來西亞為45%、新加坡為38%、墨西哥為31%、韓國為15%)。據海關統計,我國出口貿易中大約一半以上是由外資企業實現的,2003年外資企業出口占出口總額的54.83%。 2004年,外商投資企業出口3386.1億美元,占中國出口總額的57.1%,其中由外資企業出口的加工貿易產品占中國全部出口的44.9%。2005年我國進出口額最大的500家企業及出口額最大的200家企業名單中,出口額最大的200家企業,外商投資企業占62.5%,在進出口額最大的500家企業中,外商投資企業占60.8%,外商投資企業在我國的進出口貿易中占據主導地位,這說明我國經濟的外資化傾向加劇,潛在的市場風險也可能加大。
3.出口的商品層次較低,以勞動密集型產業為主的加工貿易占出口貿易比重大,技術附加值不高
我國出口的商品層次不高,大多是以勞動密集型的制造業為主,如服裝、鞋、紡織品、玩具等。2005年我國服裝出口739億,紡織品出口411億,鞋類出口190億,塑料制品出口113億,旅行用品及箱包出口73億。這些勞動密集型的制造業初級產品占很大比重,產品技術含量低,產品的替代彈性小,由此決定了我國出口的商品層次較低,導致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較弱,且易受國際市場的沖擊。
我國出口的商品之所以層次較低,就是因為我國的優勢產業是勞動密集型產業,從最近幾年來我國的出口分類情況看,以勞動密集型產業為主的加工貿易所占比重超過50%,2004年加工貿易出口額占出口總額的55.28%,2005年占54.66%。由此可見,我國出口貿易主要以加工貿易為主。改革開放以來許多經濟發達地區相繼成為國外加工貿易的基地,為我國的經濟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但是這一狀況持續到現在卻顯露出了很多弊端,最重要的就是未能推動我國的技術進步,許多跨國公司將中國作為其生產的一個環節或一個車間,核心技術并沒有被我們掌握。
近幾年來我國高新技術產品的出口增長迅速:2005年,我國高新技術產品出口達到2182億美元,是2001年的3.7倍;在出口中所占比重從17.5%提高到28.6%,提高了11.1個百分點。但是,高新技術產品在我國工業生產和工業品出口中的比重還不高,而且出口高新技術產品類企業中大多是外商投資企業,三資企業在我國高新技術產品進出口中占將近85%。我國出口企業自主創新能力不足,主要高新技術產品還屬于依賴國外核心技術的加工品,出口的很大一部分高新技術產品技術附加值不高,仍處于“來料加工”階段,我們得到的主要是微薄的勞動報酬,大部分利潤都歸于知識產權的持有者和國際經營者。
4.忽視環境因素,高能耗、高污染和資源性產品出口比重較大,缺乏可持續發展的意識
目前,環境因素日益滲透到國際經濟關系中,影響到貿易、投資等諸多方面。在國際貿易中,環境問題既可以成為促進出口、向國外投資的壓力,又可以成為限制進口和引進外資的非關稅壁壘。在出口商品結構中,我國部分高能耗、高污染和資源性產品出口比重較大。資源類產品過多的出口,短期內容易加大國內“煤電油運”緊張的矛盾,長期內將加大國內環境、資源的壓力,不利于國內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同時也不利于我國出口貿易的可持續發展。而且目前高能耗、高污染和資源性產品出口存在著產品成本低估現象。以鋼坯、鐵合金為例,如今的出口價格只反映供求關系,而沒有全面體現出資源、環境、安全等社會成本。此類產品出口在資源消耗、環境污染方面造成的損失,甚至比出口獲得的效益要大得多。當前,部分高耗能、高污染和資源性商品出口過快增長的勢頭得到抑制,但總體而言,由于這些行業前幾年缺乏可持續發展的意識,投資增長過快,已形成較大生產能力,控制這些產品出口的難度較大。
三、實現我國出口貿易可持續發展的對策
針對這些問題,要實現出口貿易可持續發展應采取以下對策:
1.積極推動我國出口市場的多元化
隨著經濟全球化和區域經濟一體化的深入發展,各國間經濟的依賴程度越來越高,一國經濟出現問題,很快會輻射到其他國家,因此,我們應該積極拓展、擴大出口市場,爭取與更多的國家和經濟體合作,分散風險,把雞蛋放在不同的籃子里,努力推動我國的出口市場向多元化的方向發展,惟有如此,我國的出口企業與產業才能夠經得住世界市場的風吹雨打,才能夠在經濟危機爆發時,將損失降到最低限度。
2.提高出口商品的層次,發展本國的高新技術產業,培育本國技術含量高、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型企業或企業集團
要提高我國出口產品的層次,在對外貿易中獲得更大的比較利益,必須調整和優化產業結構,將產業結構優化的重點放在具有核心競爭力的高新技術產業上,通過發展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高新技術產業,擴大技術密集型產品的出口規模,同時對于我國的傳統產業也要提高其技術含量,增加傳統出口產品的技術附加值,使高新技術產品培育和開發成為新的出口貿易增長點。
同時,企業是實施市場多元化戰略的主體,是開拓國際市場能力的主要因素之一。沒有一大批具有國際競爭能力的企業,不要說到國外開拓新市場,現有市場也會喪失。實力雄厚、競爭力強的大型企業或企業集團,是出口企業參與國際競爭的主要力量。因此,要把做大做強作為企業組織結構調整的重點,瞄準國內外一流企業,堅持市場導向,按規模經濟要求,以優勢企業為龍頭,以優勢資產為紐帶,以名牌產品為核心,通過資產重組、資源整合、股份制改造、與外企合資合作和規范上市,著力培育一批擁有自主知識產權,主業突出、核心競爭力強的大型企業集團,減少對國外高新技術產業的依賴程度,使之具有較高的技術水平與較高的市場占有率,成為出口企業的生力軍。
3.要嚴控“兩高一資”(高能耗、高污染和資源性)產品的出口
篇6
低碳經濟;出口貿易;建議
我國是生產業大國,在國際商品貿易市場中占據重要比例。然而,能源的高消耗、生產制造對環境造成了嚴重的影響。因此,世界各國都在倡導低碳環保。對于發達國家來說,低碳的完成率較高,但對于中國來說,這是一個長期的任務,需要長期的發展才能從一個商品貿易大國完美轉變成貿易強國。
一、我國出口貿易的現狀
1.資源消耗大
我國出口貿易的商品大多都是高污染、高消耗的機械設備、化學材料和礦物原料等,這些產品無論是在加工、運輸還是使用中都會對環境造成一定的影響。另外,由于我國主要以能、資源密集型的產品為主進行出口貿易,導致我國承受的碳成本較高,這不僅僅不利于環境的保護,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中國出口貿易的發展,對中國的出口貿易產業造成了很大的影響。如果長期采用這種傳統的出口模式,將會使得中國的資源消耗程度大,嚴重阻礙中國以后的可持續發展道路。
2.以貨物加工貿易為主
中國的加工業比較發達,發達國家一般讓中國進行加工,中國對他們的所需的原料進行加工,主要是以化工、建材原料為主,需要高度的消耗,對環境的污染極大。中國為外國提供加工場地和材料,一方面促進了中國的加工貿易,一方面也是對中國資源的嚴重損耗,造成碳的大量排放,這使得中國成為世界排放碳含量最大的國家,這嚴重制約了中國的低碳經濟發展,長此以往,會使中國的可持續性發展成為泡影,更不利于中國以后的發展及提高自身的國際市場競爭力。
3.商品結構不合理
我國的出口商品貿易的產品結構相當不合理,各產品所占的比例不均衡,主要以勞動和資源為主。這種出口貿易結構能源消耗多、環境污染大、成本較高,與世界倡導的低碳經濟社會格格不入。我國的這種出口貿易模式,導致了中國的能源消耗遠遠高于其他發達國家。這不利于提高中國在世界的地位,也不會提高中國的國際影響力和競爭力以及出口貿易水平。另外,由于中國的高污染與國際和國內的環保問題相悖論,因此,中國必須改變生產模式,大力發展低碳經濟社會。
二、低碳背景對我國的出口貿易的影響
1.低碳經濟縮小我國的出口貿易規模
由于我國的出口貿易主要以勞動和資源密集型的產品為主,具有高排放、高污染等特性。但目前由于低碳經濟的提出,多數發達國家對出口貿易產品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低碳、技術水平高等。這一方面對中國的資源造成浪費,另一方面會阻礙中國的高碳產品的出口。另外,在高碳產品出口時還要繳納相應的稅務,因此會使得中國的高碳產品的出口貿易規??s小。
2.低碳經濟對高碳出口產品及其企業的影響
我國傳統的貿易出口模式便是把廉價的勞動力和生產產品進行出口,主要依靠能源的消耗,但這并不是長久之計,畢竟資源是有限的。隨著世界各國紛紛建立低碳型經濟,在國際貿易出口中也采取了一定措施對高碳產品進行了抵制。其中不僅僅是各國的生產要求提高,國際貿易機構還提出要進行對高碳產品的收稅,因此極大的阻礙了高碳產品的出口。對于貿易出口企業來說,應積極響應低碳號召,采取措施發展自身的低碳產業,引進國外的先進技術,這也會在一定程度上增加生產成本。
3.低碳經濟促進我國綠色產業的發展
隨著低碳經濟的提出以及各國的紛紛響應,為了減少碳的稅費,我國的高碳企業紛紛轉型至發展低碳產業。這對于中國來說,一方面減少了高碳產品的生產,降低了我國的能源消耗,減少了對環境的污染,另一方面,由于高碳產品規模的降低,企業將引進先進的技術以及技術設備發展低碳產品,有利于我國實現二氧化碳的低排放量。這有利于節約資源、提高資源利用率,使中國向著綠色產業的方向發展,使中國實現可持續性發展。
4.低碳經濟推動我國低碳產業的發展
低碳經濟一經提出便對我國的經濟產業鏈造成嚴重的打擊,但低碳經濟對于中國來說的意義重大。它在對我國經濟造成沖擊的同時也促進了中國企業的低碳產業的發展,低碳產業不僅僅對資源的消耗低,而且對環境的污染較小。低碳經濟給中國帶了前所未有的機遇。我國的低碳產業已經有了起步,并已經取得了初步的成果。中國從長遠的角度來看,應該大力支持低碳產業的發展,讓中國走上低碳經濟的道路,提高自身在國際中的地位和競爭力。
三、發展低碳經濟下的出口貿易的建議
1.完善環境法規
我國的相關環境法規雖然存在,但由于監督的力度不夠導致執行的力度也大大降低。我國的自然資源是有限的,一旦失去便無法恢復,因此保護環境、節約自然資源刻不容緩。只有不斷完善環境法規,才能對無節制開采資源的行為進行禁止,才會使中國的出口貿易朝著綠色產業的方向發展。對于企業來說,需要嚴格遵守環境法規,大力發展低碳產業;對于政府部門來說,在不斷完善環境法規的過程中,應注意遵循可行性、合理性,只有這樣,才能達到節約資源、保護環境、促進經濟的效果,才會達到中國的可持續性發展。
2.不斷創新技術
中國之所以是世界二氧化碳排放量最多的國家是由于中國缺乏技術的創新,只能以傳統的工業進行出口貿易,能源消耗大,對環境造成了嚴重的污染。中國應該大力發展新技術,應開發太陽能、風能、氫能等新能源,以取代煤炭等不可再生能源,提高資源的利用率,不斷完善中國的出口貿易體系。
3.加強國際交流
我國的技術跟發達國家相比相差甚遠,因此,我們應該取其精華,棄其糟粕,不斷的學習外國的先進技術,并引用到中國的低碳產業中,不斷的進行資源優化,使中國的出口貿易產業以綠色產業為主,最終實現可持續發展。
四、總結
低碳經濟的發展才是時代的主流,只有在保護環境的基礎上發展經濟,才能實現可持續性發展,才能加速中國的外貿發展,才能使中國在世界國際貿易中有較高的競爭力。在低碳經濟的號召下,中國必定會不斷完善企業的生產制度,注重低碳的進行,一定能實現經濟和環境效益的雙豐收。
作者:于欣欣 單位:遼寧行政學院
參考文獻:
篇7
2我國農產品貿易摩擦現狀
隨著我國農產品出口數量的日益增多,以及我國融入世界農產品市場程度地不斷加深,農產品出口貿易已經成為我國對外貿易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特別是加入WTO以來,我國農產品貿易額更持續快速增長,由2001年的279億美元增長到2007年的781億美元,占世界農產品貿易總額比重約為4%,居世界第五位。但是,伴隨著農產品貿易的快速發展,一個嚴峻的現實也擺在我們面前,那就是我國農產品出口面臨越來越多的障礙。
2.1反傾銷貿易摩擦
反傾銷是我國農產品出口遭遇最多的貿易摩擦類型。
加入WTO以來,我國出口產品每年都要遭遇來自各個國家的反傾銷調查達50多起,其中農產品出口遭遇美國等11個國家(地區)的反傾銷調查共11起,涉及商品有薄荷醇、塑料編織袋、蘑菇罐頭、松香、蜂蜜、大蒜、小龍蝦、非冷凍蘋果汁等17種。同時,我國的同一產品也出現多次遭遇反傾銷調查的現象。這些反傾銷調查,導致我國農產品出口市場不斷丟失,給我國農產品生產、加工和出口造成很大影響,也給農產品出口企業帶來了巨大的經濟損失。
另外,在反傾銷調查頻發的同時,波及范圍廣、涉案金額高的反傾銷大案也不斷涌現。2004年,美國對我國暖水蝦反傾銷案涉案金額高達2.48億美元,直接或間接影響163家企業、數百萬蝦農和專業捕蝦漁民的生產和生活,是我國歷史上涉案金額最高、影響最大的農產品貿易救濟調查案件。2005年,印度對我國絲綢織品反傾銷案,是發展中國家對我國農產品反傾銷較大案件,涉案金額達1.8億美元。
2.2檢驗檢疫型貿易摩擦我國農產品的主要出口市場為歐盟、美國和日本等國,它們憑借自己的技術優勢,對進口農產品設置了嚴格的檢驗檢疫標準。這些檢驗檢疫標準也是限制我國農產品出口的主要障礙。受限制的產品范圍由禽肉、水產品等動物源產品擴展到蔬菜、水果等植物產品,幾乎覆蓋了我國出口的所有農產品。
從整體來看,肉類制品、蔬菜、水果及制品、水產品、食用菌、茶葉及谷物均是日本實施“肯定列表制度”后我國出口風險較高的大類商品。據初步測算,受影響最大的茶葉出口涉及就業310萬人,蔬菜涉及314萬人,烤鰻涉及43萬人。另外,歐盟和日本等進口國也以我國出口農產品中存在口蹄疫、禽流感疫病和農藥殘留等衛生安全問題為由,多次對我國農產品進行封殺,并逐步強化對我國出口農產品的檢驗檢疫,嚴重阻礙了我國農產品的出口,帶來了巨大的經濟損失。
2.3技術壁壘型貿易摩擦
技術貿易壁壘對我國農產品出口貿易的影響越來越大。
近年來,據商務部調查,我國有近9成的農業及食品出口企業受到國外技術性貿易壁壘的影響,受影響的農產品范圍廣、周期長,造成每年的經濟損失約合90億美元。
我國的主要貿易伙伴有日本、韓國、美國和歐盟等國家,這些國家都通過立法的形式,制定了一系列嚴格而又繁瑣的技術標準,防止外國農產品進入本國,這樣就增加了我國農產品打入國外市場的難度,嚴重制約了我國農產品的出口。
3我國農產品出口貿易摩擦預警機制初探
對外貿易必然會伴隨著不確定的對外貿易摩擦風險,這些風險源自于貿易外部環境的不確定性、復雜性和外貿企業的實力與能力的局限性。
貿易摩擦預警機制就是為了盡可能地防止對外貿易摩擦風險的出現、蔓延和加劇,避免對外貿易受到過大的損失。近年來,我國農產品出口貿易不斷增長的同時也帶來了越來越多、越來越嚴重的貿易摩擦,因此對農產品出口貿易摩擦預警機制的研究和完善就顯得尤為必要了。
我國的農產品出口貿易摩擦預警機制建立較晚。2003年5月,商務部確定了對456個大類、2733個稅號的重點敏感產品進行預警監測分析,還先后在汽車、化肥、鋼鐵、紡織和電子信息產品等行業建立了產業損害預警機制。
2006年5月22日,商務部對外貿易司與中國食品土畜進出口商會聯合《對日出口農產品風險評估報告》,正式啟動農產品出口行業預警機制。這些年來,農產品出口預警機制處在不斷地探索和完善之中,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我國政府對農產品市場風險的監測能力和先兆預警能力,保障了農產品安全,加強了我國農業的國際競爭力和抗風險能力。但同時也存在著一定的問題,其中之一就是有效的信息資源缺乏問題。
具體表現為,一是無法得到及時有效的信息,或者得到的信息僅僅是未經分析的原始數據,不能從中提取出有用的信息;二是信息的收集不夠及時,往往是外國的相關措施已經開始實施了,我們才意識到對這方面信息的整理和收集;而且信息的傳遞也不夠及時,在傳遞的過程中也有損耗,造成信息到達企業時已經失去意義了。因此,針對農產品出口貿易摩擦預警機制,建議建立一個完善的信息收集系統。信息收集系統主要用來完成信息采集、信息標準化、信息存儲、信息整合和信息共享等信息收集整理工作,具體可細化為如下流程(如圖1)。
3.1數據采集流程
根據預先設定的時間周期(每天或每二天)由數據采集人員通過預定義的采集規則抓取涉農網站(如中國農業信息網、新農村商網等)的相關農產品出口貿易信息,抓取的內容經審核后,根據預定義的規則與現有的數據信息進行對比,如果抓取的信息相對較新則覆蓋現有的數據信息,否則新建該條信息并存儲。
3.2數據提取流程
根據預先設定的時間周期(每三天或每周)由技術人員從相關涉農資料庫、數據庫中提取相應的農產品出口貿易數據,并對得到的數據進行清洗、處理及格式轉換,使其符合我們現存信息的數據格式并存儲。
篇8
中國羊絨產業已歷經了40多年發展,經過了初始發展、震蕩加速發展和調整發展三個階段,經歷了由低級到高級的原料出口、加工出口、產品出口、企業發展、創新品牌的過程(見圖1)。在這三個發展階段,羊絨產業出口貿易持續增長,已經從第一羊絨資源大國逐漸發展成為世界羊絨生產、加工、銷售和出口第一大國。我國羊絨及其制品在國際市場所占的份額進一步提高,行業分工更加精細,專業化程度越來越高,產品的附加值和品牌的影響力也越來越大,技術創新和品牌創新意識逐步加強。
二、我國羊絨產業出口貿易可持續性發展的制約因素分析
(一)長期平緩的出口增長速度,影響向羊絨強國發展的進程
中國是世界羊絨出口大國,所生產的無毛絨、羊絨紗和羊絨衫等制品,60%以上出口到日本、美國、意大利、英國、法國、等40多個國家和地區,并有逐年增長之勢。2008年出口羊絨2385噸,金額為19444萬美元,比1983年提高了11.4倍;出口羊絨衫1825.7萬件,金額61079.7萬美元,是1990年的31.5倍。
但數據顯示,中國羊絨出口量仍處于臺階式震蕩增長,總的增長幅度均不大。1970 年到1975年是200噸的臺階,1976年到1990年在100噸以內的臺階,1993年到2000噸后,一直在震蕩徘徊階段,其中1999年達到了5074噸,但到2008年又回到了2385噸(見圖1)。羊絨衫出口也同樣表現為臺階式震蕩增長,徘徊不前(圖2)。
(二)出口產品仍處于國際羊絨產業鏈的低端,缺乏品牌優勢
我國羊絨產業經過40多年的發展,已經形成了從原料收購運輸,到初、深加工,再到制成品,最后銷售經營的產業鏈條和產業集群。但由于大多數企業依然是初加工產品,所以我國大量出口的是利潤非常微薄的羊絨原料。盡管近年來一些企業提高了產品的科技含量,羊絨企業由上世紀80年代初的不足10家發展到2600余家,并培育了150多家國內知名企業和180多個品牌,初步形成以鄂爾多斯為代表的內蒙板塊、以米皇為代表的湖州板塊、以貝加爾為代表的深圳板塊及以夢特嬌為代表的“品牌延伸”板塊。但由于缺乏自主知名品牌,在我國每年出口的羊絨制品中,99%以上為貼牌出口,自主品牌營銷不足1%。目前國際市場上羊絨衫3/4是中國產品,但真正掛中國品牌的不到20%。中國有資源優勢、產品優勢,卻沒有品牌優勢,僅僅是國際市場的原料基地和加工車間。
(三)加工能力明顯過剩,維持在低水平的數量型增長
上世紀80年代以來,我國由產絨大國迅速發展成為世界第一羊絨加工大國和制品出口大國,羊絨年產量由2800噸激增至9800噸,占世界總產量的70%以上,國內羊絨加工企業多達2600多家,無毛絨分梳能力突破2萬噸,除加工國內全部原絨外,每年蒙古、俄羅斯等產絨國的3000噸羊絨也進口我國進行加工,中國的羊絨實際分梳量達到了20000噸原絨的水平,是資源總量的2倍以上。在生產能力快速擴張的同時,由于“大而全、小而全”的低水平重復建設,大部分企業設備技術落后,難以創新和提高產品質量初加工、低檔次的重復建設,加劇了國內市場的無序競爭,最終損害羊絨產業的整體利益。
(四)價格長期緩慢增長,羊絨制品在國際市場上沒有價格優勢
盡管我國羊絨收購價一直處于增長趨勢,但羊絨和羊絨衫出口價格自80年代至今卻增長幅度不大。除1989年和1990年羊絨出口價格出現過14.06萬美元/噸和11.65萬美元/噸的歷史最高價位,其余年份一直在6-8萬美元/噸的價位上徘徊,直到2008年也只增長到8.01萬美元/噸。受金融危機影響,2009年7月的出口價格甚至降為6.55萬美元/噸(見圖3)。我國羊絨制品在出口量增加的同時卻價格逐年下跌(見圖4)。中國羊絨制品在國際市場的議價能力并沒有隨著中國羊絨產業的發展而提升。
(五)區域資源尚未完成整合,未能發揮區域集群競爭優勢
羊絨加工企業和品牌生產區域分布全國,各種經濟成分、規模并存。東部地區在銷售模式,營銷手段等方面具有優勢,西北地區在原料和專業經營方面具有明顯優勢,鄂爾多斯集團公司、鹿王集團公司、圣雪絨集團是我國實力強大的出口創匯企業。內蒙古鄂爾多斯高科技紡織工業園區、富興羊絨工業園區和寧夏靈武市、同心縣羊絨工業園是我國羊絨產業集群與羊絨工業開發園區有機結合的典范,是西北地區的特色羊絨產業集群。同時,我國還擁有眾多羊絨產業基地。但我國羊絨產業缺乏優勢資源的整合,在資源布局、信息共享、技術創新、市場營銷、出口戰略、品牌創新等方面各自為陣,尚未實現資金、產能、技術、人力、客戶資源的互補共享,難以形成特色資源的整合優勢,實現規?;洜I和產業化生產,從而不能以完整的產業鏈整體參與市場競爭,發揮整體優勢。
三、我國羊絨產業出口貿易可持續性發展的對策建議
(一)加大政策、資金的支持力度,鼓勵企業擴大出口
中國羊絨產業要保持在出口量和出口速度的同步快速增長,首先各級政府應加大在政策、資金、信息等方面的支持力度,鼓勵多種類型、多種規模的企業擴大出口產品數量,提高精品產品出口。尤其是加大我國規模以上的集團企業和全國命名的各類羊絨基地的出口產品力度,通過共同開發國際市場提升我國羊絨產業的市場競爭力,同時帶動中小企業共同開發國際市場。其次,要加強、規范出口管理,規范市場秩序。同時要推進羊絨產業結構調整、優化、升級,發揮中國羊絨出口優勢,增強中國羊絨產品在國際市場的附加值和品牌的影響力,使中國羊絨產業不僅在出口量保持競爭優勢,同時也使出口增長速度得到同步發展。
(二)加強產業鏈高端環節的建設,發揮中國羊絨產業鏈的整體優勢
首先要完善產業鏈各個環節的建設,加強產業鏈之間的合作,通過實施技術創新、管理創新、品牌創新戰略,利用資源優勢研發新品,在國際市場上不斷推出新品、精品、高端產品,變貼牌經營為創自主品牌經營。其次要加強營銷隊伍的建設,制定營銷策略、積極擴大市場、進入高端市場。同時應全面推動中國羊絨業與國際業界的交流與合作,進一步拓展國際羊絨生產、加工、銷售渠道,逐步進入國際高端行列,以完整的產業鏈整體參與國際市場競爭,從而發揮中國羊絨產業的整體優勢。
(三)合理整合加工資源,使中國成為世界精品、世界名品生產基地
應合理整合加工資源,調整產業結構,加大研發力量,提高產品的附加值,加快進行包括技術創新、品牌創新、營銷創新在內的全面創新。在產業鏈的各個生產環節應從數量型向質量型、精品型方向轉變,以減少產能過剩,變世界原料產地和制造工廠為世界精品、名品生產基地。
(四)創建、營銷國際品牌,爭取國際價格主動權
中國具有羊絨資源、加工、消費、出口優勢,但在國際市場上卻沒有價格優勢。要爭取羊絨產品的國際價格話語權,首先要加強產業鏈各個環節在價格制定、調節和管理方面的規范管理,規范市場秩序,推進羊絨產業結構調整、優化、升級,增強競爭能力。要充分發揮政府和行業協會在資源、信息、價格方面的協調和管理作用,建立一個有序、規范、穩定、共贏的羊絨市場,為中國羊絨產業形成合力走向世界創造條件。其次是加快進行包括技術創新、品牌創新、營銷創新在內的全面創新,形成企業競爭力的核心。最后要加強與世界各國羊絨相關組織的合作,參與國際合作活動,建立國際標準制定和質量認證體系,建立國際市場價格監測系統,掌握國際羊絨市場價格變化信息,以便及時調整我國的價格戰略,改變羊絨大國只有資源優勢和加工優勢而沒有價格優勢的局面,爭取我國在國際羊絨市場的價格主動權。
(五)整合東西部地區的特色資源優勢,發揮東西部地區的集群競爭優勢
要實現以創建國際品牌為標志的中國羊絨產業集團化、集中化、集約化的發展目標,就要充分整合我國東西部地區的特色資源優勢、區域優勢、特色基地優勢,突出主導產品,發揮西部地區羊絨產業園區的羊絨產業集群特色優勢,通過兼并重組或建立戰略合作關系構建大型集團,實現資金、產能、技術、人力、客戶資源的互補共享,實現規模化經營和產業化生產,以完整的產業鏈整體參與市場競爭,從而發揮產業的整體優勢。通過舉辦各類博覽會、交易會、信息交流會,溝通信息、交流經驗、共同開拓國際羊絨市場、提高中國羊絨產業知名度。要充分發揮我國羊絨行業協會的作用,整合和優化中國羊絨產業出口貿易布局,提高我國羊絨產業在國際市場的集群競爭優勢。
參考文獻
[1]李岳云,吳瀅瀅,趙明.入世5周年對我國羊絨產業貿易的回顧及國際競爭力變化的研究[J].國際貿易問題,2007,(8).
[2]劉新建.我國羊絨產業出口的現狀與策略[J].亞熱帶農業研究,2007,(2).
[3]張瑩瑩.湖北省羊絨產業出口貿易現狀及對策分析[J].當代經濟,2009,(1).
[4]田泓.中國羊絨產業現狀[J].中國經貿,2007,(9).
[5]周占琴.中國絨山羊業發展現狀、前景與對策[J].產業透視,2008,(4).
[6]楚曉,張蘭平等.我國羊絨產業持續發展問題研究[J].甘肅農業大學學報,2003,(1):62-67.
[7]寧夏羊絨產業發展調研報告[EB/OL].中國精品羊絨網,省略.cn,2008-10-23.
[8]薛鳳蕊,喬光華.世界羊絨產業的發展趨勢[J].世界農業,2008.
[9]2004-2009.7月毛紡原料及制品出口匯總[EB/OL].中國毛紡織行業協會,省略.cn/hytz200907ex.htm.
[10]中國統計年鑒(1997-2008)[M].中國羊絨產業產量及進出口額,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
[11]中國海關統計年鑒(上、中、下卷)[M].北京:中國出版社,2008.
[12]國家統計局外經司.中國貿易外經統計年鑒(1983-2008[M].北京:中國統計年鑒出版社.
篇9
一、我國出口貿易中的碳排放現狀
我國是世界上第二大能源生產國,是歐美、日本等西方發達國際的主要貿易伙伴國,貿易是導致碳排放增加的重要原因,我國碳排放量急劇增長相當一部分是發達國家消費需求拉動所致。作為世界工廠,我國的貿易出口與溫室氣體排放增加有直接正相關關系。我國出口高能耗加工產品,承擔了生產和加工這些產品的全部排放成本,包括能源燃料排放成本、加工過程排放成本以及交通運輸排放成本,先來了解一下我國對幾個典型的出口貿易國家的碳排放問題。
對美國的出口貿易方面:2008年,美國進口產品所含的二氧化碳排放量高達31億噸,相當于該國碳排放量的30%,而這些產品中有許多來自中國。美國從中國進口的商品如果在美國本土生產,那么美國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將增加3%~6%。中國目前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中的7%~14%是為美國消費者提品而產生的。
對日本的出口貿易方面:中國作為世界工廠,獨自承擔了世界范圍內相當比例的制造業生產,日本企業為躲避國內的碳稅,到中國等一些沒有碳排放限制的國家投資或生產,又從這些國家進口粗鋼回日本精煉,生產粗鋼的所有過程排放都被轉移到了中國。最終的結果是雖然日本國內的二氧化碳排放量降低了,但對中國及整個地球來說能源消耗及二氧化碳的排放量還是在增加的,這就是要考慮的“碳連鎖”問題。
對英國的出口貿易方面:英國對中國商品越來越多的依賴加劇了中國及全球碳排放的增加,原因是中國工廠生產每件商品產生的二氧化碳多于英國工廠,據估計,中國工廠生產同一件產品產生的二氧化碳比英國工廠多l/3,而且在運輸這些產品的過程中產生了更多的二氧化碳。2008年據英國統計大約1.97Gt的二氧化碳排放是中國的凈出口導致的,占中國當年二氧化碳排放總量的26%(當年的二氧化碳排放總量是7.29Gt),是英國全國排放量的2倍多。
對瑞典的出口貿易方面:中國進口的大部分自然資源是以增值產品的形式再次出口,而這其中增值的過程就是碳排放強度最大的,由于中國為瑞典人生產消費品,瑞典已經將自己的碳排放減少了10%。全球消費者,特別是發達國家消費者,對中國在海外日漸增長的生態影響負有責任,中國不是其生態足印唯一的責任方。
在我國出口貿易總額中占前三位的服裝及其他纖維制品制造、儀器儀表文化辦公用機械、電氣機械及器材制造業等這些加工制造工業,而這些加工也都是以能源密集型產品為主,主要消耗國內的原材料,對國內能源和環境影響較大,而在能源消耗的同時會造成大量的污染物和碳排放。
二、出口貿易增加帶來的碳排放不容忽視
總而言之,上述研究不管是從“能源消耗”的角度,還是從“出口碳排放”、“碳連鎖”等其他角度,都揭示出如下事實:第一,貿易會導致“碳泄漏”。發達國家將高污染、高能耗及資源型行業轉移到發展中國家,再從這些國家進口低附加值產品或半成品,這樣雖然可以減少發達國家自己的排放量,實現他們單個的排放目標,但發展中國家及全球的碳排放總量卻增加了。第二,中國由于貿易順差所導致的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排放增加是顯著的,絕對不能忽視。隨著大量“中國制造”走向世界,中國也直接或間接地出口了大量能源資源,這些產品的生產和加工使中國碳排放大幅增長,占有很大份額,必須引起注意。第三,西方消費需求加劇了中國碳排放增長。近年來中國能源消耗、主要污染物和二氧化碳排放的快速增長,不僅是國內投資和消費需求膨脹的結果,更是國外市場的消費需求拉動所引起的貨物出口迅速增加所致。
而以上三點在我國的出口貿易中是非常典型的,可以說就是以中國為首的發展中國家都在經歷的一個事實,而當一個國家是以大量的碳排放作為貿易順差前提的時候,其所帶來的一系列影響也是不容忽視的:首先是對環境的影響,大量的碳排放帶來的是對環境的高污染,其中是以水質和空氣的污染最為顯著,而這兩項又是民生的關鍵因素,貿易順差額的增長都無法去抵補環境治理的增長額。其次是貿易的轉移效應所引起的國內資源的大量消耗,我國的出口貿易中以加工貿易占了較大的比重,隨著我國加工貿易規模的迅速擴大,以加工貿易出口方式所進行的能源間接輸出不僅使我國遭受了巨大的隱含能源成本損失,而且為滿足加工貿易業規模如此之大的能源消耗而逐年加大能源生產所造成的生態環境影響其損失也是驚人的。
三、創導“低碳經濟”環境下出口貿易的新主張
針對低碳經濟發展要求,創導“低碳經濟”的應對策略應從對外、對內兩個方面來探討:
1.對外方面
(1)中國在溫室氣體減排的國際談判中應始終堅持“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并構建具體的談判標準與細節。重要的一點是有必要去衡量溫室氣體排放的歷史責任問題,也就是說發達國家應該承擔相當一部分碳排放所產生的現實責任,而強調對發展中國家要求減排并不公平。因此,中國至少在相當長的時間內在參與國際談判中要堅持一個基本的立場即“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
(2)我國在國際上要增強“遵循個體應該享有平等的環境權利這一原則”的呼聲,我們應該借鑒印度的談判立場,堅持將“人均排放指標”納入國際溫室氣體排放配額的計算體系,而非“單位GDP下的能耗標準”這一有違公平原則的指標。我國是人口大國,從大層面來講的話碳耗得絕對指標肯定是要比其他人口基數小的國家大,所以如果一味地要求我國減少碳排放的總量也不妥。
2.對內方面
我們應該對低碳標準對國際貿易規則的影響有清醒的認識和深刻的思考,并采取措施主動應對。將來,國際溫室氣體減排后可能出現的新的制度安排,例如將生產一件產品所需碳排放量作為為技術或貿易標準,如果是這樣的話對中國經濟貿易包括中國出口、國際貿易分工在內的方方面面產生根本性影響。因此我們應該綜合考慮目前我國在國際貿易中所占份額以及所面臨的國際政治經濟環境,了解動態,主動采取一些有效的減排措施,以便去應對將來更加激烈的國際貿易競爭。
(1)我們應該從區域經濟合作的角度進行相應的制度安排與政策設計,在國內設立區域性強制減排規劃,要求區域內企業遵循強制減排的原則,不足者從區域外企業購買以補償其超額排放量,我們可以在東部沿海地區先行出臺強制減排方案,使得中西部省市以制度優勢吸引產業進入、利用發達沿海城市工業資金與技術,進而在較低成本下實現產業升級與重構,促進貿易的新發展。從目前的太湖流域限排的規定可以看出國家已經在往這方面努力了。
(2)利用現代信息手段對各產業大規模推廣應用信息技術,通過信息化的共享平臺和系統整和可以大量節約包括能源、材料在內的各種資源,實現運營成本的下降,促進經濟生態化的進程,降低碳排放量。農業管理信息技術可以利用計算機和控制技術實現品種培育、模式化栽培、節水灌溉等的自動化和智能化;工業管理信息技術可以應用計算機集成制造技術縮短產品開發周期,降低制造成本,增加產品的技術含量;服務業管理信息技術可以大力推進現代物流管理優化供應鏈,降低溝通成本,增加產業附加值。 這些都是依據生態經濟學原理,運用生態、經濟規律和系統工程的方法來經營和管理傳統產業來實現經濟資源配置的生態最優化,目的就是減少能源的消耗,降低碳排放,增強我國的各類商品在世界市場上的競爭力,促進出口貿易的發展。
總之,作為發展中國家,我國必須在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之間維持一個平衡,結合中國國情與國外經驗,堅持談判原則,主動應對國際形勢變化,深刻研究以發展低碳經濟為突破口進行的產業升級與重構,內外兼修,爭取獲得經濟效益、環境效益、社會效益的統一。
參考文獻:
篇10
自改革開放以來,對外貿易一直是我國經濟增長的重要推動力量。我國進出口貿易總額從1978年的206.4億美元增長到2007年的2.17萬億美元,已連續4年位居世界第三大貿易國。與此同時,中國經濟增長迅猛發展。2007年,我國GDP總額達到了246619億元,居世界第四。但是,受“重出口輕進口”的出口替代型貿易戰略思想的影響,人們在評價對外貿易對經濟增長的貢獻時,往往只重視出口和順差而忽視了進口的作用。然而,由低附加值低價格優勢的出口貿易推動的順差伴隨是頻繁的貿易摩擦,人民幣升值的巨大壓力,這迫切需要我們對“高出低進”貿易政策進行新的評估。鑒于此,本文對“進口貿易通過技術溢出促進經濟增長”這一問題的國內外研究成果展開綜述,并做出簡要評析,希望對進一步的深入研究提供幫助。
二、進口技術溢出效應的理論基礎
1、古典貿易理論關于進口對經濟增長作用的思想表述
進口與經濟增長關系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典經濟學時代。亞當?斯密(Adam Smith)認為,通過進出口貿易促進國際分工可以提高勞動生產率,換回本國需要的商品并節約國內勞動。因此,必然促進本國的經濟增長(交易生利)。大衛?李嘉圖(David Ricardo)認為進口較便宜的生活必需品及原材料,能穩定物價,阻止利潤下滑的趨勢,保證資本積累,促進經濟增長。約翰?穆勒(John Stuart Mill)則認為進口為國內經濟提供了激勵性示范,推動本國生產過程的創新和改良,刺激和引導新的產業的成長??梢姡诺鋰H貿易理論一貫重視通過進口貿易來促進一國經濟的發展。然而,受“重商主義”思想和國內貿易保護主義集團力量的影響,早期研究文獻往往更多地強調出口對經濟增長的促進作用,卻普遍忽視了進口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凱恩斯(Keynes,1936)的“對外乘數原理”更是將這一思想的集中體現。
2、新貿易理論關于進口對經濟增長作用的再考察
以羅默(Romer,1986)、盧卡斯(Lucas,1988)為代表的新增長理論家揭示了不同于傳統理論的經濟增長機制和國際貿易發展觀,認為知識和技術的溢出是經濟實現持續增長的決定因素,而國際貿易又是技術外溢進而推動經濟增長的重要途徑。同時,由于知識傳播與人力資本的外部效應,各國之間開展貿易還可以節約一部分研究與開發費用,避免重復勞動。尤其是在南北貿易模型中,發展中國家可以通過進口學習和吸收發達國家的先進技術,形成一種“趕超效應”,向發達國家的經濟逼近。在新增長理論和全球國際貿易新態勢的共同推動下,新貿易理論應運而生。Grossman&Helpman(1991)首次運用實證研究分析方法研究開放經濟中貿易、技術進步和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闡述了中間產品和最終產品對經濟長期增長的作用。
三、進口技術溢出效應的經驗研究
1、國外實證研究綜述
(1)CH模型
Coe和Helpman(1995)借鑒Grossman和Helpman(1991)“技術創新”研究思想,首次建立實證模型來研究進口貿易“技術溢出”效應,結果表明國內和外國的R&D都對TFP有著正的促進作用。他們假定國內全要素生產率(TFP)和國內外的R&D存量相關,建立如下回歸模型:
(2)CH模型的拓展
CH的實證文章引起了國內外經濟學者對國際貿易貿易技術溢出問題的廣泛關注,并為其提供了分析框架,后繼文獻在CH模型的基礎上進行了擴展。
第一,外國R&D資本的計算方法的改進。Lichtenberg和Potterie(1998,簡稱LP)認為CH模型中有關外國R&D資本存量的權重只能反映R&D溢出的方向,而不能反映溢出的強度,并對外國R&D投入權重進行了修正,其實證結論與CH模型相同。Falvey,Foster和Greenaway(2002,簡稱FFG)拓展到用6種方法計算外國R&D資本,使關于進口貿易溢出效應的研究結論更具有可靠性。
第二,研究視角的轉變。學者通過從不同的側面來考察進口貿易的溢出效應的大小,對現有的文獻研究結論進行補充,其研究成果主要表現在兩方面:一是對不同結構進口商品的溢出效應的研究,FFG(2002)的實證研究結果表明知識的性質對R&D溢出變量設定的重要性,僅當被轉移到研發溢出接受國的知識屬公共產品時,R&D溢出效應才為正并在統計上顯著。二是微觀層次的研究,Keller(2000)從微觀廠商的角度研究發現國際貿易促進了技術進步,認為中間產品之間的國際貿易導致的技術溢出效應更大。
第三,吸收能力的考察。學者們將貿易國的地理距離與技術差距、人力資本、國內自主研發等因素納入模型,來考察進口貿易的技術溢出效應的影響機制。Engelbrecht(1997)在CH模型中增加了人力資本變量(平均受教育年限),實證發現國際R&D溢出依然是顯著的。Gouranga(2000)的研究表明進口國的技術吸納能力、進口貿易量和其產業結構是否與出口國相似等因素共同決定了此國能否成功地獲得國外先進技術。
第四,將影響技術溢出的其他因素納入模型。FDI在眾多國際技術的溢出渠道中一直備受青睞。將FDI變量加入到CH模型,其重大意義在于便于對FDI與國際貿易的技術溢出效應進行比較。同時,很多學者開始轉而關注如教育培訓、專業人員的流動、科學文獻、國際會議、國際專利等無形的技術外溢。
2、國內研究綜述
國內學者佟家棟(1995)較早探討了進口與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認為不同時期進口與經濟增長之間的相關度不同,但總體上存在著正相關關系。林毅夫,李永軍(2001)指出傳統方法傾向于低估外貿對經濟的影響,外貿對經濟的影響應該重新定義為“凈出口對經濟增長的直接貢獻加上出口通過引致消費和投資的增長而對經濟增長做出的貢獻”。吳振宇、沈利生(2004)指出進口和出口分別從供給和需求的角度推動經濟增長,應將“進口和出口當作不同的性質來處理”來分析對外貿易對經濟系統產生貢獻。同時指出了“開放經濟環境下,進口對經濟系統的作用不僅僅局限在解決國內緊缺資源,而且是國民經濟運行的一個重要環節?!苯陙恚瑖鴥葘W者已經逐漸開始認識到進口對經濟增長促進作用的重要性。
在實證研究方面,基于CH模型,國內學者方希樺等(2004)、李平、錢利(2005)、李小平、朱鐘棣(2006)、俞春嬌、俞美辭(2006)對中國進口貿易技術效應進行了實證分析,結果都表明:進口產生了比較顯著的技術溢出效應。同時,國內學者針對中國的實際情況,對CH模型進行了修正和拓展。在微觀層次的方面,李小平、朱鐘棣(2004)利用我國1990-2000年的面板數據,從省際和地區層面分析了中國進口對TFP的影響。對于CH模型中爭議最大的外國R&D資本的方法的計算方法,李小平、朱鐘棣(2006)借鑒FFG模型,采用了6種計算外國R&D資本的方法和國際R&D溢出回歸方法,進一步證實了國際貿易的技術溢出效應。
同時,受國際研究的啟發,國內學者開始把吸收能力納入模型,來考察進口促進經濟增長的技術溢出效應效果的諸多因素。國內學者(賴明勇等,2005;陳剛等,2006;符寧,2007)探討了開放經濟條件下人力資本投資、貿易開放度衡量、國內研發存量等因素對增強我國進口技術外溢的吸納能力間接促進經濟增長的重要性。
四、簡要評析
上述關于進口貿易技術擴散的研究文獻,擴展了CH模型,檢驗了現實經濟世界中的實際進口貿易技術外溢過程,為研究者深化對技術進步、技術外溢的內在機制提供了很好的分借鑒。但是現存的文獻針對中國的研究甚少,存在著幾點不足:一是國內相關文獻偏重分析FDI的技術溢出(何潔,2000;張海洋,2005等),而普遍忽略了在開放經濟中進口貿易的技術外溢對經濟增長的重大貢獻。二是在分析中進口貿易的溢出效應時,忽視中國作為經濟轉型國家的特殊性,應將制度因素納入模型。三是對進出商品的結構重視不夠?,F有的文獻大多從進口貿易的總量入手,而較少具體分析消費品與資本品、水平型垂直型中間產品等不同性質的進口的溢出效應的差異。四是未能將人力資本、FDI、國內資本存量等多種影響進口溢出效應的因素納入模型,進行綜合考察。這無疑是今后進一步深入研究的重點和難點。
【參考文獻】
[1] 佟家棟:關于我國進口與經濟增長關系的探討[J].南開學報(哲學社會科學報),1999(3).
[2] 林毅夫、李永軍:必要的修正――對外貿易與經濟增長關系的再考察[J].國際貿易,2001(9).
[3] 李小平、朱鐘棣:國際貿易、R&D溢出、生產率增長[J].經濟研究,2006(2).
[4] 吳振宇、沈利生:中國對外貿易對GDP貢獻的經驗分析[J].世界經濟,2004(2).
[5] 尹翔碩:進口貿易與經濟增長――關于中國的實證[J].世界經濟文匯,2005(4).
[6] 賴明勇、張新、彭水軍、包群:經濟增長的源泉:人力資本、研究開發與技術外溢[J].中國社會科學,2005(2).
篇11
高技術產品出口;經濟增長;聯立方程模型
一、引言
隨著科技大發展,我國高技術產品的出口在不斷增長,從2004年的1655億美元增長到2008年的4156億美元;到了2009年,在金融風暴的影響下,下跌到3769億美元;到2011年,更是創歷史新高,達5488億美元,高技術產品出口占外貿出口比重也不斷提高,因此探究我國高技術產品出口對我國經濟增長的影響有著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
二、文獻綜述
在目前已有的相關貿易的研究中,大多數是以我國外貿出口為研究對象。有關高技術產品貿易的實證研究還是不多的,在探究高技術產品貿易的文獻中,主要還是集中在高技術產品貿易與經濟增長方面的研究。賀驍、廖維琳(2004)運用Granger因果檢驗做了簡單的因果分析,認為我國高技術產品出口貿易是促進經濟增長的重要因素之一。賴明勇、周楊(2005)用我國各省市自治區的板塊數據進行了實證檢驗,結果表明,東部地區的高技術產品出口對東部經濟拉動效應已經很顯著,中西部地區仍以初級產品出口和工業制成品出口為主該兩個部門對經濟增長的拉動明顯,而高技術產品出口與經濟增長的相關關系為負。許統生、涂遠芬(2006)用協整理論和誤差修正模型檢驗了高技術產品出口與我國經濟增長的長、短期關系。王瑩(2008)以2001年第三季度至2007年第四季度的季度數據為統計樣本,研究結果表明:從長期看來,高技術產品出口每增加一個百分點GDP便會增加0.52個百分點。上述關于高技術產品對經濟增長的影響的研究,首先,大多考慮高技術產品的出口貿易對經濟增長的影響,而沒有考慮高技術產品出口貿易與經濟增長之間的雙向因果關系,由于經濟增長與高技術產品出口之間存在交互作用,采用單方程經濟模型,易產生變量的內生性偏差,因此,有必要通過多方程模型(聯立方程組模型)來分析變量之間的關系;其次,為了方便計算,多數研究只是分析了高技術產品出口貿易和經濟增長兩個變量的關系,而其他的控制變量則沒有包括在里面,本文在控制相關變量的基礎上,分別建立高技術產品出口方程和經濟增長方程,并使用聯立方程模型來分析高技術產品出口貿易與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
三、計量模型
對于高技術產品出口貿易的指標,本文采用高技術產品出口總額衡量;對于經濟增長指標,與大部分文獻相同,采用國內生產總值GDP反映經濟增長水平?;谝延械难芯勘砻?,影響高技術產品出口的因素有:一國的經濟發展水平(GDP)、外商直接投資(FDI)、高技術企業數目(HTE)以及R&D人員數量(RDP)。將上述變量考慮進去建立如下的計量方程。根據已有的實證研究證實國內生產總值由以下變量決定:高技術產品出口總額(HTEC)、居民消費支出(TC)、政府財政支出(GOV)以及外商直接投資(FDI)。本文采用包含兩個方程的聯立方程模型來探究高技術產品出口貿易與經濟增長之間的相互關系。對于聯立方程模型的估計,通常使用二階段最小二乘法(2SLS)和三階段最小二乘法(3SLS),這兩種方法既適用于恰好識別的結構方程,又適用于過度識別的結構方程。本文的聯立方程模型屬于過度識別,故采用二階段最小二乘法最為合適。文中研究時間是2000~2011年,本文對涉及價值量的數據均利用2000年為基年的GDP平減指數消除價格波動后獲得。用Eviews5.0軟件對聯立方程模型進行回歸分析,具體結果如下所示。從計算結果可以看出,方程(1)的參數估計結果中所有系數的估計值均在10%的置信水平上顯著。變量GDP和HTE的系數估計值為正數,說明經濟發展水平和高技術企業的個數對高技術產品出口貿易有正影響。然而,變量FDI和RDP的系數估計值為負數,說明外商直接投資和R&D人員數量對高技術產品的出口貿易有負影響。從計算結果可以看出,方程(2)的參數估計結果中所有參數估計值都在5%的置信水平上顯著。變量HTEC、TC和FDI的系數估計值為正數,說明高技術產品出口貿易的發展水平、居民消費水平和外商直接投資對我國經濟發展有正影響。然而,變量GOV的系數估計值為負數,說明政府財政支出對經濟發展有負影響。方程估計的R2=0.999,表明方程的擬合效果比較好。6.模型結果的分析從上述估計式中可以看出,方程(3)中GDP的系數為2.1156,方程(4)中HTEC的系數為0.085,兩者均在10%的置信水平上顯著。計算結果表明,我國高技術產品出口貿易與經濟增長存在相互的正向影響,我國高技術產品出口貿易的發展可以促進我國經濟的增長,我國經濟的快速增長也為高技術產品出口貿易的發展提供了資金技術的保證以及有利的國際地位支持,因此進一步加快高技術產品出口貿易的發展,而高技術產品出口貿易的發展再次推動經濟的發展。對方程(3)的估計結果也可以看出:高技術企業的數目HTE是促進高技術產品出口的重要因素,高技術企業的數目越多,一方面企業間的競爭力就越強,企業的創新能力得到提高,研發出新產品的可能性就越大,另一方面,一地區的企業數目增加,有利于形成高技術產業的集聚效益,極大促進了企業提高研發能力;高技術產品出口的發展并沒有因為外商直接投資而起到積極作用,外商直接投資側重于引進國外先進的技術和設備,阻礙了我國的高技術產業的研發與生產,生產技術落后的產品,不能適應國際市場的要求,從而導致我國高技術產品在國際市場上所占的范圍狹窄;R&D人員的數量RDP對高技術產品出口的發展同樣存在消極的影響,說明我國現有科技人員的數目雖然一直在增長,但是由于科技人員數目眾多,人員混雜,政府以及企業的人員管理能力不強,導致R&D人員缺少研發的積極性,研發能力和創新能力不足,并不能適應國際市場的發展要求,這也是阻礙高技術產業發展的重要原因。另外,對方程(4)的估計結果也可以看出:居民消費水平TC以及外商直接投資水平FDI對我國的GDP增長產生積極的作用,說明居民的消費越多,外商直接投資越多,我國經濟發展水平就越高;而財政支出對GDP的增長存在消極的影響,政府收入的在不斷增長,帶動政府的支付也在不斷增長,但財政收入的過分增長并不會對經濟增長起到幫助作用,而是阻礙經濟的發展。
四、對策及建議
通過對模型的詳細分析,本文得出了一些高技術產品出口與經濟增長之間存在的相互關系,以及高技術產品貿易與其影響因素之間的關系,對于促進高技術產品貿易的發展,得到以下啟示。第一,人才是任何一個行業發展的關鍵因素,我國在技術領域缺乏創新的人才,我們需要培養高技術人才,引進高技術人才,不斷改善高技術人才的工作環境,如開展各種出國培訓、增大業務交流,企業在選用人才時,大多只將人才作為企業發展的工具之一,沒能將企業的發展與員工的個人發展目標結合起來,爭取做到企業大發展帶動個人的發展。第二,企業在利用外資時,首先應當引進國際最好的技術和設備,要以自主創新為發展道路,掌握并擁有更多的高技術產業的核心技術,盡量減少對外商投資的依賴。第三,資金對一個新興行業來說相當重要,資金投入的多少直接決定該行業的發展空間,各級政府需要加大對高技術產業的投入力度,支持高技術產業的發展,為高技術產業積極創造條件,為高技術產業建立專項計劃,建立相關的資金籌集渠道。因此,企業應明確制定自己的長期發展目標和戰略,適應市場,建立有效的運行機制,從而推動高技術產業的發展。
參考文獻:
[1]賀驍,廖維琳.高技術產品進出口貿易對經濟增長的作用[J].國際貿易問題,2004(05).
[2]賴明勇,周楊.高技術產品出口對中國經濟增長的拉動效應及外溢分析[J].世界經濟研究,2005(08).
篇12
1、擴大市場,促進生產力的發展。根據以規模經濟為理論基礎的新貿易理論,大量的市場需求是企業實現規模經濟的必要條件。出口貿易能使企業的規模得以合理化或適度化,可以使資源配置得到優化,并提高資源的利用率,降低生產成本,從而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
2、為經濟增長積累必要的資金,彌補外匯短缺。這些外匯資源的作用首先體現在用以進口徐州所需要的技術設備和短缺物資,改善和提高徐州的生產技術水平,提高生產力。其次,用這些外匯資源進口市內短缺的生活資料,提高徐州人民的消費水平和生活質量。
3、通過技術、知識的溢出效益,促進新技術和新知識的積累。新增長理論認為,技術進步和人力資本積累是經濟增長的關鍵因素,正是它們使得生產效率提高,改進了生產函數,使生產力不僅在量上而且在質上有顯著增長。出口貿易為技術進步和人力資本積累創造了良好的條件。出口企業為了在國際競爭中取得優勢,必然會產生技術革新的強大的內在動力。一方面它們參與國際市場競爭,獲得了大量的信息資源,開闊了視野;另一方面,它們主動學習別國的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并通過引進先進的機器設備來提高生產效率。
4、能更深地參與國際分工,獲得外部規模經濟的益處。外部規模經濟實質上就是由于勞動分工的發達,整個市場規模的擴大,從而造成的生產率的進步。分工越發達,市場容量也就越大,建立新的企業及擴大現有企業規模的動力也就越強。分工節約人們專業學習的時間,從而加速了人力資本的積累。分工促使了專門的企業家,專門的教育,特別是專門的科研的發展。這是促進經濟增長的更重要的方面。出口貿易使一國的生產與世界生產聯系起來,可以從國際范圍內,而不只是一國范圍內獲取上述外部規模經濟的益處。
二、徐州市出口貿易狀況分析
1、外貿規模持續快速發展,外向型經濟取得新成就。根據2002-2005年統計年鑒、徐州外經貿統計數據,“十五”期間,全市累計完成進出口總額35.95億美元,是“九五”進出口總額的2.88倍;“十五”后兩年,全市外貿出口連續攀高,外貿依存度提高到7.5%。2005年徐州市進出口總額11.27億美元,占淮海經濟區比重為7.4%,總量居淮海經濟區20個城市中第六位。其中出口7.53億美元,占比為7.99%,同比增長37.3%,增幅居第五位,出口總額居第六位,比2004年提升一位,出口增長對GDP增長的貢獻率為11%。出口提前兩年完成“十五”計劃。進口3.74億美元,占比為6.56%,居第七位。進入2006年外貿發展開端很好,到3月份全市進出口額3.94億美元,同比增長77.12%,出口2.81億美元,同比增長84.83%。據徐州外貿部門最新數據,該市5月份外貿出口達到1.1億美元,創單月出口的歷史最高紀錄。同時,自2004年6月份至2005年5月份,除個別月份外,徐州外貿出口已連續23個月保持全省第一。
2、出口主體呈多元化勢頭?!笆濉币詠恚馍掏顿Y進出口貿易額逐年增加,對徐州市對外貿易的發展、出口商品結構優化、科學技術的進步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2001至2004年,外商投資企業進出口總額16.15億美元,是“九五”同期的3.49倍,占這一時期全市的50.6%,年均增長率60.47%。2006年5月外商投資企業的出口就占到徐州當月出口的59%,2006年1-4月份,全球最大工程機械制造商美國卡特彼勒在徐公司的出口額超過1億美元,同比增長251.64%。法國圣戈班公司收購徐州鋼鐵總廠,球墨鑄管的世界第一品牌“圣戈班”和世界第三品牌“迪普”強強聯合,出口量大增。外商投資企業的出口成了徐州出口貿易的主力軍。
民營生產企業出口已出現快速增長的勢頭。民營生產企業是徐州市外貿出口新的增長點,近年來民營出口穩步增長,占全市出口總額的比重逐年提高。據不完全統計,2005年1至11月,民營企業出口1.83億美元,增長61.4%,占比27%。民營企業出口增幅較快,顯示出強勁的發展后勁。成為徐州外貿出口的重要力量
3、出口商品種類豐富。一國對外貿易商品結構可以反映出該國的經濟發展水平、產業結構狀況、科技發展水平等。隨著外貿的發展,出口產品結構不斷優化,工業制成品的比重達80%,其中機電產品所占比重達16.5%。出口產品500多種,其中紡織品及服裝類占11%、五金礦產類占26%、食品土畜類占23%、醫藥化工類占10%、輕工工藝類占13.5%;1999年-2005年徐州市外貿進出口商品結構進一步改善,已由以出口農產品為主發展到以工業制成品,特別是機電產品為主。
4、出口市場結構多元化。從出口市場看,對傳統市場的出口將保持平穩增長,亞洲是徐州市的傳統出口市場,對亞洲的出口占40%以上。對一些新興市場的出口呈現較大幅度的增長。據不完全統計,到2005年8月份,徐州市已與世界五大洲130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貿易往來,其中,同時先后在香港、美國、德國、日本、俄羅斯等國家和地區建立了40多個境外貿易機構。
三、出口對徐州經濟增長作用的實證分析
一般在分析出口增長對經濟增長的貢獻時,主要按照支出法將GDP劃分為3個部分(即GDP=消費支出+投資支出+凈出口),計算凈出口部分在GDP中的份額。這種方法在認識海外需求對市場總需求變化產生的凈效果方面比較有效,但是無法說明對外貿易,特別是出口規模擴大,對經濟增長產生的推動作用。另一方面,從貿易平衡的觀點來看,也不可能長時期將貿易順差的持續增長作為一項政策目標。因此,為了說明商品出口增長對徐州經濟增長的拉動效果,有必要對GDP的支出法結構公式進行調整。
根據調整后公式,即GDP=國內生產消費品和消費的消費+利用國內生產投資品和生產進行的投資+商品出口+服務出口,來計算商品出口增長對經濟增長的拉動度。其計算公式如下:
出口貢獻率=出口增量/GDP增量
出口對GDP的拉動度=出口增量/GDP
按此方法,根據《徐州統計年鑒》及徐州外經貿部門的相關數據分析如下:
篇13
一、低碳經濟概述
(一)低碳經濟內涵
“低碳經濟”一詞最早出現于2003年英國政府發表的能源白皮書《我們的能源未來:創建低碳經濟》。所謂“低碳經濟”,是指在可持續發展理念指導下,通過技術創新、制度創新、產業轉型、新能源開發等多種手段,盡可能地減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達到經濟社會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雙贏的一種經濟發展模式。
“低碳經濟”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為基礎,其實質是能源高效利用和清潔能源開發?!暗吞冀洕钡暮诵氖峭ㄟ^新型清潔能源技術、能效提高技術、降耗減排等能效創新技術在社會、經濟、生活中各行業的廣泛推廣和大規模運用,建立清潔能源利用機制,由此促進現代工業產業結構調整升級,降低社會生活耗能,減少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的排放,即摒棄傳統的經濟增長模式,建立新型可持續循環發展的無污染經濟增長模式,實現人類的可持續發展。
(二)各國低碳經濟舉措
“低碳經濟”是在全球氣候變暖對人類生存與發展產生嚴重威脅的背景下興起的,隨之“低碳貿易”“低碳社會”“碳關稅”等概念也被相繼提出,同時各國各種低碳經濟措施應運而生。
2003年,英國政府在能源白皮書中提出了溫室氣體減排目標:計劃到2010年二氧化碳排放量在1990年基礎上減少20%,到2050年減少60%,建立成低碳社會。2007年6月,英國公布了《氣候變化法案》草案,明確承諾到2020年,削減26%-32%的溫室氣體排放,到2050年,實現降低溫室氣體排量60%的長遠目標。
2007年12月,聯合國在印度尼西亞巴厘島舉行的聯合國氣候大會上,制訂了世人關注的“巴厘島路線圖”,要求發達國家在2020年前將溫室氣體減排25%-40%,而對發展中國家的溫室氣體減排目標無具體要求。
2008年1月歐盟委員會提出《氣候變化行動與可再生能源一攬子計劃》,旨在帶動歐盟經濟向高能效、低排放的方向轉型,并以此引領全球進入“后工業革命”時代。根據該計劃,歐盟承諾到2020年將可再生能源占能源消耗總量的比例提高到20%,將煤炭、石油、天然氣等一次能源的消耗量減少20%,將生物燃料在交通能耗中所占的比例提高到10%。
2009年3月,美國能源部長朱棣文表示,如果其他國家沒有實施溫室氣體強制減排措施,美國將征收碳關稅。同年6月,美國眾議院通過《美國清潔能源安全法》,除提出美國未來幾十年碳減排的框架目標,還規定從2020年起,對包括中國在內的未實施碳排放限額的國家產品征收懲罰性關稅。
二、我國傳統的外貿出口模式——“高碳經濟”
低碳經濟的興起促使國際貿易的低碳化趨勢,與之相對的卻是我國以“高碳經濟”為特征的傳統外貿出口模式。
改革開放30多年以來,我國對外貿易得到了飛速發展。根據世界貿易組織(WTO)統計,中國2009年超越德國成為全球最大出口國,占全球出口產品比例接近10%。對外貿易的持續快速發展推動了我國經濟的快速穩定發展,成為我國國民經濟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但是,從總體上來看,我國對外貿易長期實行比較優勢戰略,具有“高碳”的特征,隨著低碳經濟時代的到來,傳統的“高碳”出口模式暴露出自身存在的嚴重缺陷。
(一)出口商品結構不合理,以勞動和資源密集型產品為主
我國傳統的對外貿易發展模式是出口導向型,出口商品以勞動密集型和資源密集型為主(如表1),具有“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益”特點。據有關資料顯示,我國每年出口的高能耗產品的能源消耗占國內能源消耗總量的1/5左右,我國出口產品的單位能耗比發達國家高出25%,機電、化工、有色金屬等出口貿易重點行業,單位產品能耗高出世界先進平均水平40%以上。
隨著對外經貿的不斷發展,生產出口商品依賴傳統能源支撐所引起的污染也越來越嚴重,在國內和國際節能減排的雙重壓力下,為謀求經濟可持續發展,積極促進能源與環境的協調發展迫在眉睫。
(二)出口貿易方式以加工貿易為主,“低技術、高能耗、高污染”
長期以來,我國出口貿易方式以加工貿易為主,所占比例高達50%左右。表2顯示我國從2007年開始,加工貿易占年度出口貿易總額比例雖然逐年下降,但總體上降幅不大,2012年加工貿易比例仍然高達42.11%。
由于我國長期積極引進外資,實行優惠的外資政策,這使得大量高耗能、高污染的外資項目被引進國內東部和中部地區。這些項目在推動地方經濟增長、擴大就業的同時,也以跨國投資形式將大量低附加值、低技術含量的勞動密集型、環境污染密集型、能源耗費密集型產業轉移到中國。這些產業都是發達國家的夕陽產業或高技術產業的低端加工環節,不僅使得我國目前能源不足的矛盾越來越尖銳,“低技術、高能耗、高污染”的加工產品也使得我國處在國際貿易鏈條的低端位置,產品附加值低,并經常遭遇各種綠色貿易壁壘。
(三)出口貿易以貨物貿易為主,服務貿易總體水平不高
與飛速發展的貨物貿易相比,我國服務貿易仍然處于發展初期。從表3可以看到,2003年至2010年間,我國貨物貿易出口總額與服務貿易出口總額對比懸殊。2010年,我國貨物輸出達到15779.3億美元,而服務輸出僅為1702億美元,相差14077.3億美元;在2005年與2006年間,貨物出口和服務出口的比例更是分別達到10.60:1和10.01:1。同時,與世界主要發達國家和新型工業化國家相比較,我國服務貿易出口占世界服務貿易出口總額的份額都是相當低的。2007年,我國服務貿易出口占世界服務貿易出口總額3.29萬億美元的比例僅為3.65%,相當于美國的24.5%,德國的48.4%。①
貨物貿易和服務貿易的“長短腳”成為我國對外貿易發展的一個“短板”,不僅制約了商品貿易的進一步發展,同時,還將成為我國對外貿易低碳化發展的阻礙因素之一。
三、低碳經濟對我國出口貿易的影響分析
“低碳經濟”時代的到來,各國“低碳經濟”措施的施行,對我國出口貿易來說,勢必產生重大影響。征收“碳關稅”,施行“碳標準”等措施,對于具有“高碳經濟”特征的我國對外經濟來說,都將帶來諸多負面影響。但是,不可否認,“低碳經濟”是一把“雙刃劍”,它給我國對外貿易帶來挑戰的同時,也將為我國低碳產業發展,實行出口貿易綠色化從而實現我國貿易的可持續發展產生推動作用。
(一)低碳經濟對我國出口貿易的負面影響
1.碳關稅成為新型的綠色貿易壁壘
2009年6月22日,美國眾議院通過的《限量及交易法案》和《清潔能源安全法案》授權了美國政府從2020年開始,可以對包括中國在內的不實施減排限額國家的進口產品征收懲罰性的碳關稅,即對進口排放密集型產品如電解鋁、鋼鐵、水泥、化工產品和機電產品等征收特別的二氧化碳排放關稅,而實際上,這是一種針對發展中國家的新型的綠色貿易壁壘。
所謂“碳關稅”(Carbon Tariffs),是指對高耗能的產品進口征收特別的二氧化碳排放稅,主要針對進口產品中的碳排放密集型產品而進行的關稅稅收。
高耗能產品在我國出口總額中占據了很大的份額,其中包括電解鋁、電解銅、各類機電產品、化工產品、鋼鐵產品、家電產品等各類產品。以中美貿易產品中的機電產品為例:2008年我國對美國出口機電產品1528.6億美元,約占我國對美國出口總額的60.6%。而機電產品恰恰是“碳關稅”中所指的主要“高碳產品”之一。由此,可以預見,一旦碳關稅開征,我國的對外貿易將受到巨大的沖擊。
其次,我國當前的出口企業大部分仍然以勞動力的成本優勢參與國際競爭,而這些出口企業中不少是高耗能高排放企業,因此,一旦開征碳關稅,環境成本就會抵消勞動力成本優勢,從而使我國出口產品的國際競爭力大大減弱,國際市場份額不斷減少,出口企業整體受到打擊的同時,也會使對外依賴度較大的我國整體經濟受到重創。
然而,盡管“碳關稅”看起來那么冠冕堂皇,卻無法掩飾其對包括中國在內的廣大發展中國家的不公平性。
首先,征收“碳關稅”違背了WTO的“自由貿易”原則和“最惠國待遇”原則。WTO的宗旨在于反對貿易保護主義,實現貿易自由化。自由貿易的本質在于在WTO規則框架下,盡可能降低關稅,取消非關稅措施,擴大成員之間的貨物、服務和知識產權貿易。而“碳關稅”則是采取了關稅手段限制他國產品進入本國,與WTO提倡的“自由貿易”原則相背離。同時,“碳關稅”也違反了“最惠國待遇”原則,即一成員在貨物貿易、服務貿易和知識產權保護給予任何其他國家(不論是否是WTO成員國)的優惠待遇(包括利益、特權、豁免等),應立即和無條件給予其他各成員國。而征收“碳關稅”,各國環境政策和環保措施都不同,對各國產品征收額度也必然存在很大差異,這就會直接違反“最惠國待遇”原則,必然造成國際貿易秩序混亂,導致各種國際貿易戰。
其次,征收“碳關稅”違反了《京都議定書》中規定的“共同而有區別的責任”原則,發展中國家暫不承擔排放額度。在歷史和現實上,發達國家在控制溫室氣體排放方面應該承當更大的責任。而征收“碳關稅”則意味著實施對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以相同的減排標準,這違背了《京都議定書》中的對發展中國家的“區別責任”原則。在全球經濟貿易發展中,讓發展中國家背負“污染環境”的責任,給發展中國家增加壓力是顯失公平的。
2.低碳主義可能滋生各種技術性貿易壁壘
技術性貿易壁壘是指由于各個不同國家的產品標準、法規及合格評定程序對國際貿易造成的阻礙,或者一國有針對性的指定某種標準和法規,將國外競爭者置于成本劣勢。技術性貿易壁壘作為非關稅壁壘,具有隱蔽性、可操作性和針對性的特點,因此常常被發達國家作為貿易保護主義的工具。
WTO反對非關稅貿易壁壘,并為減少和消除國際貿易中的技術性壁壘,制訂了《技術性貿易壁壘協議》。然而,協議同時規定為實現“維護國家基本安全,保護人類生命、健康或安全,保護動植物生命或者健康,保護環境,保證出口產品質量,防止欺詐行為等”合法目標,可以實施技術性貿易措施。這就為某些打著“保護環境”口號的低碳主義者實施各種技術性貿易壁壘找到了“合理”的理由。
“低碳經濟”的興起和“金融海嘯”過后的經濟復蘇可能成為西方發達國家實行貿易保護主義的契機。以歐盟為主的西方發達國家一旦開始設置市場準入的“碳標準”認證,我國的大部分“高碳”產品可能因達不到標準而被排除在市場之外。此外,為使出口產品達到相關技術標準,必然會牽涉到從生產到銷售各個環節的監督與檢驗從而建立更為嚴格的管理體系,同時生產商必須將大量的資金人力投入到西方標準的認證工作,因此大大增加了產品成本,降低我國出口產品的國際競爭力。
3.低碳經濟將導致世界政治的博弈和國際經濟關系的調整
歷史實踐證明,兩國政治經濟關系改善,能夠促進兩國國際貿易;而兩國政治經濟關系惡化,則會阻礙兩國國際貿易的發展。作為國際貿易的晴雨表和指向標,世界政治格局的改變將影響著我國與世界各國的貿易關系。
而低碳經濟下,全球氣候問題不僅僅是經濟可持續發展問題,已經演變成當今世界政治的主要議題之一。歐盟將氣候變化問題作為重大的外交政策,并以應對氣候變化的施壓者出現在國際舞臺上;美國總統奧巴馬一改原布什政府的政策,高調宣布要加入世界氣候談判并成為領導清潔能源發展的國家;人口眾多的發展中國家則既遭受氣候變化的影響,又由于經濟發展必將增加能源消費,承受著巨大的壓力……面對這場激烈的國際政治博弈,各國爭論最多的是,誰應該承擔更多的減排責任。
實際上,低碳經濟是一個關于國際政治經濟話語權重組爭奪的問題,是發達國家在其世界主導地位遭受新興國家挑戰后,試圖利用科技話語和法律話語來繼續領導世界的新方式,是約束新興國家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工具。
然而,中國的崛起和“高碳經濟”與之形成了對應關系。由于中國在最近的30年里是以中國制造和世界工廠不斷崛起的,并且伴隨著能源的高消耗,使得中國成為“低碳經濟”中西方各國爭論的指向矛頭。
中國如不積極參與到全球氣候問題的協商談判中,在這場政治博弈中取得有利于我國的一席地位,我們將面臨的不僅是碳關稅和其他碳壁壘,還可能面臨著國際政治經濟關系的惡化,進而給我國的出口貿易造成嚴重阻礙。
(二)低碳經濟對我國出口貿易的正面影響
1.推動我國出口貿易綠色化,減輕環境和能源壓力
“低碳經濟”的興起將引起國際社會向“低碳消費文化”發展,以及各國積極實施各種“碳關稅”“碳準入”等措施。這將會使眾多“高碳”出口企業為保持出口產品的競爭力、生產適銷對路的“低碳產品”而更加注重節能減排問題,將其作為其經營工作中重要的一環,并努力使企業向低碳企業發展。也就是說“低碳經濟”作為一種外力也會反過來促使國內企業不斷進行轉型升級,節能減排。這將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減少我國煤炭資源利用、提高能源利用率、降低碳排放的作用,從而推動我國出口貿易綠色化,減輕國內的能源和環境壓力。
2.推動我國低碳產業的發展,增強出口競爭力
“低碳經濟”時代的到來雖然在一定時期內對中國的對外貿易有著較大的沖擊,但同時,它也對我國低碳產業的發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動作用。隨著國際消費者環保節能意識的提高和各進口國對碳排放要求的日益嚴格,我國一些“低碳”出口產品開始在國際上走俏。以中國制造的電動自行車為例,由于符合環保節能的時尚,近年來中國制造的電動自行車在歐美市場上廣受歡迎。而隨著中國政府踐行哥本哈根會議上提出的“碳減排”承諾和中國政府對新能源汽車的政策支持,中國汽車產業將不僅在勞動力成本上擁有后發優勢,而且也能夠在節能環保技術上擁有占先優勢?!暗吞冀洕钡呐d起給我國低碳產業出口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中國應該對這些產業給予更多力度支持,促使出口產品低碳化,增強我國出口產品競爭力。
3.碳交易或成為我國國際貿易的新領域
所謂“碳交易”,是指碳排放權交易,即在量化了各個國家碳排放量的基礎上,建立一個體系,買賣碳排放量配額,企業減少碳排放量,其減排指標可在國際市場出售,其他企業則可以買進碳排放量配額。而實質是,一方面讓生產企業為了將本企業得到的碳排放配額出售獲利,從而采取更清潔的技術和生產能源;另一方面,碳排放量較大的企業在保證正常生產的情況下,為了節省購買碳排放配額的資金,而選擇其他可替代的清潔能源,從而使社會總的碳排放量降低。目前,碳交易有三種主要形式:清潔發展機制(Clean Development Mechanism, CDM),聯合履行(Joint Implementation,JI),排放交易(Emissions Trade, ET)。
碳交易是低碳經濟下,世界各國為促進全球溫室氣體減排,減少全球二氧化碳排放所采取的市場機制。歷史經驗證明,如果沒有市場機制的引導和介入,僅僅通過企業和個人的自愿或者強制是無法達到減排目標的。而碳交易則能夠將金融資本和實體經濟聯通起來,通過金融資本的力量引導實體經濟的發展。因此碳交易本質上是發展低碳經濟的動力機制和運行機制,是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的有機結合,成為國際貿易的新領域,是未來低碳經濟的“制高點”,代表了未來世界經濟的發展方向。
歐美、日本等發達國家已經通過碳交易取得了顯著的環境和經濟效益,如美國堪薩斯州的農民通過農田碳交易,獲得了新的農業收入來源;日本則把碳排放權交易看做是“21世紀第一個巨大商機”,近年來通過在世界各地大量購買和銷售碳排放權,獲得了巨大的經濟收入。
作為全球第二大碳排放資源國,中國被認為是最有潛力的碳交易市場。目前,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也正積極參與碳交易。例如,2005年10月,中國最大的氟利昂制造公司山東省東岳化工集團與日本最大的鋼鐵公司新日鐵和三菱商事合作,展開溫室氣體排放權交易業務,成為世界最大的溫室氣體排放項目。
隨著國際社會積極倡導“低碳經濟”,碳交易的大力興起,碳交易將成為我國國際貿易的新領域,為我國帶來環境與經濟的雙重效益。
四、我國出口貿易應對低碳經濟的措施
(一)創造有利的貿易環境
1.充分利用世界貿易組織中有利于我國的機制
WTO應該成為低碳經濟下我國防止和抵制西方國家“碳關稅”和其他碳壁壘的機制。中國要始終堅持世界貿易組織的“自由貿易”和“最惠國待遇”原則,通過加強與國際社會在“碳關稅”和碳排放問題上的溝通、協商和談判,反對各種碳壁壘,反對貿易保護主義,將氣候問題和“碳關稅”作為不同領域的問題分別加以解決,為包括中國在內的發展中國家爭取更為有利的發展時機和發展空間,使我國在國際經濟規則中處于更為有利的地位。
此外,面對其他國家強行實施的對進口產品征收“碳關稅”的措施,我國可以參照美國、英國、日本、丹麥、瑞典等國的措施,在國內開征“碳稅”,即通過對燃煤和石油下游的汽油、航空燃油、天然氣等化石燃料產品,按其碳含量的比例征收來實現減少化石燃料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因為從WTO框架來看,對未達到碳排放標準的外國產品征收懲罰性的“碳關稅”是明顯的貿易保護主義和歧視性做法。但在氣候變化協議框架下,又是可采用的。如果中國自己先征收“碳稅”,就可以通過WTO禁止雙重征稅原則阻斷西方經濟大國的碳壁壘意圖。故而,我國可盡快開征碳稅以防范中國產品出口將面臨的全球性懲罰性碳關稅的要挾,減少我國與其他貿易國的貿易摩擦。
2.實施積極的“環境外交”戰略
低碳經濟下,中國應該進行外交戰略的轉變,即變被動的“環境外交”為主動的“環境外交”。
首先,中國作為發展中大國,要積極參與到國際多邊及雙邊合作,一方面為發展中國家爭取更多的國家利益和發展空間,另一方面向國際社會展示我國發展“低碳經濟”的決心,從而為我國出口貿易創造良好的國際環境。我國政府要積極主動承擔環境保護責任,與國際社會共同應對氣候變化問題。如在2009年“哥本哈根會議”中,中國向世界提出碳自主減排的承諾,為我國低碳之路的發展爭取了主動權。
其次,由于目前國際上并沒有一個統一的碳排放量參照標準,給某些企圖通過“碳壁壘”進行貿易保護的進口國以可乘之機,因此,中國應當積極聯合各個國家,推動和參與制定合理的國際碳排放量參照標準,樹立良好的大國形象。
再者,我國應與國際社會積極協作,加強同各國的技術合作和技術貿易,致力于發展清潔能源和提高能效方面的全面合作,為國際社會低碳化、實現全球可持續發展,保護人類的共同利益作出應有的貢獻。
最后,我國要認真研究和分析國際氣候變化形成的新的世界政治格局的變化,識別和分析新的利益集團及其相互的博弈和制衡關系,以及其對中國整體國際政治和外交關系定位的影響,從而識別并應對低碳經濟給我國經濟發展和國際貿易帶來的影響。
3.企業自身加強國際貿易規則的學習,抵制國際貿易保護主義
在國際社會低碳化的進程中,出口企業要提防某些打著“綠色主義”口號的國家通過制定各種“碳壁壘”實施貿易保護主義,就要加強自身的學習,了解各國法律法規,熟悉國際貿易規則,熟知國際貿易法規,變被動為主動,維護自身的合法利益。
(二)積極響應“低碳經濟”,推行綠色貿易
1.出口企業自主創新,節能減排,促進產業低碳化
從企業自身來說,出口企業應當樹立良好的綠色環保意識和長遠的發展目光,積極參與到企業生產經營的轉型與升級。企業應當重視技術改造與技術革新,加大研發的投入,開發擁有自主產權、具特征化和品牌化的產品參與到國際市場的競爭。
從國家層面上,政府應該制定相關產業政策,給予較大的力度支持和引導,鼓勵和支持發展先進技術,限制和淘汰落后生產能力,逐步改變我國出口以勞動密集型和資源密集型為主的現狀,提高出口產品的技術含量和附加值;通過開展低碳產品認證制度,限制高碳產品的出口,促使企業節能減排,增強出口競爭力。
2.調整出口貿易結構,創造服務貿易新增長點
一方面,由于我國出口產業中,“高碳”產業居多,比如加工產業、造紙業、化工業和鋼鐵業等,為了應對碳關稅等貿易壁壘,我國應加大對低碳產業的扶持力度,使競爭優勢向低碳產業集中,增加低碳產品在出口貿易中的比重。另一方面,低碳經濟下,服務貿易將成為中國對外貿易新的增長點,因此要進一步推動服務貿易的發展,大力發展電子商務,為服務貿易注入更多的高科技含量,提高我國服務貿易的整體競爭力,使我國的對外服務貿易從規模到水平上都得到根本的提升。
3.積極響應國際低碳化號召,推行出口行業能源結構改革
“富煤、少氣、缺油”的資源條件,決定了中國能源結構以煤為主,低碳能源資源的選擇有限,這就加重了我國以勞動密集型和資源密集型為主的出口產品的“高碳”特征。因此,我國要推動出口產業低碳化,就要推動以再生能源為核心的能源革命,大力發展風電等可再生能源和核電等新能源,改善能源生產和消費結構,提高能源效率,節約能源,加強能源技術領域的研發力度與國際合作。這不僅符合中國經濟增長方式從粗放型向集約型根本轉變的需要,而且有利于降低經濟增長對能源的依賴,成為我國積極響應國際低碳化號召,實行“綠色貿易”最有效的低碳路徑。
(三)建立擁有話語權的碳交易機制,積極參與國際碳交易
作為全球第二大碳排放資源國,我國是最有潛力的碳交易市場。但是,由于國際碳交易規則基本上是由西方發達國家制定的,我國缺乏話語權。例如,CDM項目是我國與西方發達國家進行碳排放權交易的主要形式。2008年中國CDM項目產生的核證減排量的成交量,占世界總成交量的84%。但是,由于我國缺乏與國際碳市場二級市場直接交易的平臺,我國這些核證減排量只能以低廉的價格賣給發達國家,從而使國外的交易機構獲得暴利,而我國淪為發達國家廉價減排的工具。
因此,低碳經濟下,我國要建立擁有中國話語權的碳市場體系,以更加積極的姿態參與到國際交易市場中,通過市場機制的方式來調動全社會發展和利用清潔能源的積極性,促進企業轉型升級、節能減排,以最低的成本降低我國碳排放量,推動我國低碳經濟的發展,從而使我國以高附加值的清潔產品參與國際競爭,提高在全球市場的競爭力,最終實現環境與經濟的雙重效益。
注釋:
①數據來源:中華人民共和國商務部網站.
【參考文獻】
[1]楊志龍,李奇璘.對我國出口貿易模式的分析和思考[J].北方經濟,2009(5):60-62.
[2]張向晨.碳關稅是否符合WTO規則?[J].WTO經濟導刊,2009(12):87-88.
[3]王雙.“低碳經濟”——開啟綠色增長新時代[J].時代經貿,2009(153):24-29.
[4]徐瑞娥.當前我國發展低碳經濟政策的研究綜述[J].經濟研究參考,2009(66):34-40.
[5]徐冬青.發達國家發展低碳經濟的做法與經驗借鑒[J].世界經濟與政治論壇,2009(6):12-16.
[6]楊圣明.哥本哈根氣候會議與中國低碳經濟發展[J].時代經貿,2009(153):16-23
[7]周芳.淺析低碳經濟對我國出口貿易的影響及對策[J].科技信息,2009:356-357
[8]徐馳.碳關稅對國際貿易的影響分析及應對措施[J].技術監督教育學刊,2009(1):75-80.